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第 232a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九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钞金银等者彼疏云金即别教理银即通教理大
品所明真谛不出共不共二而云多者约种种门
言多如破十八计名十八空此即取三乘理令一
切众生当得究竟诸法实相为一乘理一切法门
皆是珍宝仓即定门百八三昧库是慧门十八空
境也通别两种定慧仓库包藏一切定慧无有缺
少内充外溢故云盈溢言其中多少者说于般若
则有广略二门菩萨行般若广略相略则为少广
则为多自行为取化他为与大品中云汝(呼善现也)当
卷十九 第 232b 页
为菩萨说故云汝悉知之言慧命者玄赞云在俗
之徒皆爱身恒之寿圣者之辈并宝智慧之命故。
▲钞今疏下会疏意也问此文通会理行二法以
金银喻理故何故疏中但引会行之文耶故此答
也意云欲会三因为一因故前虽有果此虽有理
疏中皆唯会行言馀略不引者以正明中义通理
行果三今引證中二文皆有三行为佛因是约行
中开权显实故今云馀略不引也(准疏中引为果准抄引中会理
果二法亦具也)。
钞义说为四者以但废昔三教下纂玄说云此准
前科合双会教果三果归行前文巳会故此钞更
不言但会教也准寂照则双会教果钞中但废下
会教也但三为别一为总耳者即会果也二释随
取今依后义初废教者如何废耶三乘但是假名
字引导众生则废昔三教故言昔三是权即今一
实使显以昔三教互不相见故权今会归总成一
教即是实也故方便品初云吾从成佛巳来等既
言方便令离诸著故三乘教皆是权今合前教便
显一乘故经云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乃
至方便力故而为说法如此皆为得一佛乘等故
三外无实之法(前约教亦会取正依此也)。
▲钞但三为别一为
总者如二乘巳得之果权教大乘之果互不相见
故权今三乘故果皆全是一实相之果则废三别
而成一总故云但三为别一为总耳则二乘果智
之徒皆爱身恒之寿圣者之辈并宝智慧之命故。
▲钞今疏下会疏意也问此文通会理行二法以
金银喻理故何故疏中但引会行之文耶故此答
也意云欲会三因为一因故前虽有果此虽有理
疏中皆唯会行言馀略不引者以正明中义通理
行果三今引證中二文皆有三行为佛因是约行
中开权显实故今云馀略不引也(准疏中引为果准抄引中会理
果二法亦具也)。
钞义说为四者以但废昔三教下纂玄说云此准
前科合双会教果三果归行前文巳会故此钞更
不言但会教也准寂照则双会教果钞中但废下
会教也但三为别一为总耳者即会果也二释随
取今依后义初废教者如何废耶三乘但是假名
字引导众生则废昔三教故言昔三是权即今一
实使显以昔三教互不相见故权今会归总成一
教即是实也故方便品初云吾从成佛巳来等既
言方便令离诸著故三乘教皆是权今合前教便
显一乘故经云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乃
至方便力故而为说法如此皆为得一佛乘等故
三外无实之法(前约教亦会取正依此也)。
▲钞但三为别一为
总者如二乘巳得之果权教大乘之果互不相见
故权今三乘故果皆全是一实相之果则废三别
而成一总故云但三为别一为总耳则二乘果智
卷十九 第 232c 页
为因趣大乘果以因地心与果地心同亦令二乘
皆得大果岂非即是一乘果耶(意云以二乘果智是一乘因地中本
觉真心少分之用此因地心与一乘果地觉心同一体故故云以别果为总果也)权教大
乘菩萨比观所解四智等大果皆实教佛果少分
之义故亦是一乘果。
▲钞此喻至出现品下彼钞
云涅槃第二云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弟子四
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
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
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
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
亦非涅槃如来法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
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化
众生名入涅槃然有云伊字如品字有云如倒书
品字后义为正由此见异古德解义取舍不同或
二德在上一德在下(百法钞云淄州沼法师云此约胜劣依止次第而作是说
两点在上左喻般若右喻解脱左胜而右劣故一点在下者喻于法身上二是能依法身是所依故)或
一德在上二德在下(沼法师此约能所證次第一目在上犹如般若以是能證
故二目在下左喻法身右喻解脱俱是所證故在于下)并不得意西方伊字
二点在上天目之喻不可二目在一目上如来恐
人误作此解故以天目转喻伊字则不得定一二
上下但取不可纵横及并别耳(百法抄云平迷哲法师云举斯二喻
况于三事而互说不定者非约胜劣依止及能所證次第而释三事但显三事一时而得)若定
说一上二上非唯义理不得圆妙致令二喻自互
相违谓梵书者二此西方伊字三目之一当于眉
皆得大果岂非即是一乘果耶(意云以二乘果智是一乘因地中本
觉真心少分之用此因地心与一乘果地觉心同一体故故云以别果为总果也)权教大
乘菩萨比观所解四智等大果皆实教佛果少分
之义故亦是一乘果。
▲钞此喻至出现品下彼钞
云涅槃第二云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弟子四
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
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
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
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
亦非涅槃如来法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
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化
众生名入涅槃然有云伊字如品字有云如倒书
品字后义为正由此见异古德解义取舍不同或
二德在上一德在下(百法钞云淄州沼法师云此约胜劣依止次第而作是说
两点在上左喻般若右喻解脱左胜而右劣故一点在下者喻于法身上二是能依法身是所依故)或
一德在上二德在下(沼法师此约能所證次第一目在上犹如般若以是能證
故二目在下左喻法身右喻解脱俱是所證故在于下)并不得意西方伊字
二点在上天目之喻不可二目在一目上如来恐
人误作此解故以天目转喻伊字则不得定一二
上下但取不可纵横及并别耳(百法抄云平迷哲法师云举斯二喻
况于三事而互说不定者非约胜劣依止及能所證次第而释三事但显三事一时而得)若定
说一上二上非唯义理不得圆妙致令二喻自互
相违谓梵书者二此西方伊字三目之一当于眉
卷十九 第 233a 页
间此其状也诸公何惑等又云然此二种不离一
如德用分异即寂之照为般若即照之寂为解脱
寂照之体为法身如明净圆珠明即般若净即解
脱圆体即法身约用不同体不相离故此三法不
纵若法身本有次修般若后得解脱名纵亦名三
为别法异体同时为横亦名为并对纵为横对别
为并故经云若并纵别则不成伊一一异体为别
今三但不思议焉可为纵横并别耶以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非三非一双照一三焉可作一三等思
若作体一用别而未免于并别也。
▲钞昔三既别
下昔般若等虽明实相佛性等实法而不兼权设
二乘之根亦皆具證此实法咸得作佛名不兼权
此如伊字中但是一点声闻如一点缘觉如一点云
点别非伊非今一乘全兼昔三皆当作佛等如伊
具三点合三为一无三各别云废三虚(上喻及合中义通教果也)。】
「疏今昔有异者异字有三意一云今法华一乘别有
法门全异昔是三乘非是合三为一拣异前段会昔
成今义说为四之义也故。」
【钞云前但合三为一等二者彰今异昔今法华一
乘异昔一乘今一乘兼会三权对三立一昔一乘
不兼会三乘非是对三立一由此对三立一则三
权一实四乘义成其不对三立一则于昔权外别
为一类一乘之机说于一乘故昔实不滞方便法
华不会也意显四乘义成是顺之由三权之外别
如德用分异即寂之照为般若即照之寂为解脱
寂照之体为法身如明净圆珠明即般若净即解
脱圆体即法身约用不同体不相离故此三法不
纵若法身本有次修般若后得解脱名纵亦名三
为别法异体同时为横亦名为并对纵为横对别
为并故经云若并纵别则不成伊一一异体为别
今三但不思议焉可为纵横并别耶以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非三非一双照一三焉可作一三等思
若作体一用别而未免于并别也。
▲钞昔三既别
下昔般若等虽明实相佛性等实法而不兼权设
二乘之根亦皆具證此实法咸得作佛名不兼权
此如伊字中但是一点声闻如一点缘觉如一点云
点别非伊非今一乘全兼昔三皆当作佛等如伊
具三点合三为一无三各别云废三虚(上喻及合中义通教果也)。】
「疏今昔有异者异字有三意一云今法华一乘别有
法门全异昔是三乘非是合三为一拣异前段会昔
成今义说为四之义也故。」
【钞云前但合三为一等二者彰今异昔今法华一
乘异昔一乘今一乘兼会三权对三立一昔一乘
不兼会三乘非是对三立一由此对三立一则三
权一实四乘义成其不对三立一则于昔权外别
为一类一乘之机说于一乘故昔实不滞方便法
华不会也意显四乘义成是顺之由三权之外别
卷十九 第 233b 页
有一实是违之由此为疏文之意非昔实亦会尔。
▲钞前但合三为一下对前拣异也即前第一意
昔字指前三乘言昔所未说者法华经文也言谓
昔日虽有下乍观谓字似重释前义观其所释与
前义别前但拣别三乘外别有一乘此释今一乘
与昔一乘义别即前疏中第二意也学者细详勿
滥二意谓有妨言昔日实教大乘亦诠如来藏性
涅槃法身真常之理与法华是同何言法华方说
昔所未说等耶故以此第二意答也意云显说不
显说而今昔有异言未曾显说者明昔虽是实不
及法华之实也言则一乘三乘下通结上二意皆
成四乘义也如向所明。
▲钞睿公者传云僧睿魏
郡长乐人司徒姚嵩深相礼贵姚兴问嵩睿公何
如嵩答实邺卫之松柏兴曰乃四海之标领何独
尔耶什公翻经睿并参正正法华受决品云天见
人人见天什译至此乃曰此语与西域义同而在
言过质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
然后出成实论令睿讲之什曰此诤论中有七处
文破毗昙而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
睿启发幽微果不咨什而悬会什叹曰吾传译经
论得与子相值无所恨矣睿常修西方临终沐浴
向西合掌而卒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睿房
出春秋六十七矣今引所说但證昔实悟物虽弘
未曾显说佛之知见不及法华之显说也有以證
▲钞前但合三为一下对前拣异也即前第一意
昔字指前三乘言昔所未说者法华经文也言谓
昔日虽有下乍观谓字似重释前义观其所释与
前义别前但拣别三乘外别有一乘此释今一乘
与昔一乘义别即前疏中第二意也学者细详勿
滥二意谓有妨言昔日实教大乘亦诠如来藏性
涅槃法身真常之理与法华是同何言法华方说
昔所未说等耶故以此第二意答也意云显说不
显说而今昔有异言未曾显说者明昔虽是实不
及法华之实也言则一乘三乘下通结上二意皆
成四乘义也如向所明。
▲钞睿公者传云僧睿魏
郡长乐人司徒姚嵩深相礼贵姚兴问嵩睿公何
如嵩答实邺卫之松柏兴曰乃四海之标领何独
尔耶什公翻经睿并参正正法华受决品云天见
人人见天什译至此乃曰此语与西域义同而在
言过质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
然后出成实论令睿讲之什曰此诤论中有七处
文破毗昙而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
睿启发幽微果不咨什而悬会什叹曰吾传译经
论得与子相值无所恨矣睿常修西方临终沐浴
向西合掌而卒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睿房
出春秋六十七矣今引所说但證昔实悟物虽弘
未曾显说佛之知见不及法华之显说也有以證
卷十九 第 233c 页
昔权今实者非也岂可般若等深经尽为权耶此
中虽有善权之言非是指为权教但对体用分权
实耳岂可疏主自语相违耶言道者即指学道之
者也言乘者即能乘之人也言实体不足者以昔
实未曾显说众生皆有佛性故实体不足也皆属
法华者即今法华一实具足显说也。
▲钞根败之
士下即净名经中佛道品文也即眼等五根随有
败坏之者其于色等五欲尘境不能缘了受用利
益身心喻于声闻巳断烦恼障不能留惑润生于
生死中广利群品不能成佛果故彼经次云正使
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发心尚不能岂得当成佛果言岂非不兼权耶者
以净名经中既说二乘不得成佛即显昔日实教
岂不是不兼会于权反显昔实虽妙不兼会于昔
权(非谓昔实自兼于权也)今法华兼会权故今昔有异昔劣
今胜是其本意也。
▲钞又云下亦净名不思议品
文(如前引释)于大乘中无所堪任故巳如败坏种子不
能生芽显烦恼障巳断不能留惑润生反入生死
化众生也故净名佛道品又云当知一切烦恼是
如来种肇公注云凡夫沉沦五趣为烦恼所蔽进
无无为之欢退有生死之畏兼我心自高唯胜是
慕故能发迹尘劳标心无上树根生死而敷正觉
之华等。】
「疏于文有据者于法华经文有所据所立之义而亦
中虽有善权之言非是指为权教但对体用分权
实耳岂可疏主自语相违耶言道者即指学道之
者也言乘者即能乘之人也言实体不足者以昔
实未曾显说众生皆有佛性故实体不足也皆属
法华者即今法华一实具足显说也。
▲钞根败之
士下即净名经中佛道品文也即眼等五根随有
败坏之者其于色等五欲尘境不能缘了受用利
益身心喻于声闻巳断烦恼障不能留惑润生于
生死中广利群品不能成佛果故彼经次云正使
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发心尚不能岂得当成佛果言岂非不兼权耶者
以净名经中既说二乘不得成佛即显昔日实教
岂不是不兼会于权反显昔实虽妙不兼会于昔
权(非谓昔实自兼于权也)今法华兼会权故今昔有异昔劣
今胜是其本意也。
▲钞又云下亦净名不思议品
文(如前引释)于大乘中无所堪任故巳如败坏种子不
能生芽显烦恼障巳断不能留惑润生反入生死
化众生也故净名佛道品又云当知一切烦恼是
如来种肇公注云凡夫沉沦五趣为烦恼所蔽进
无无为之欢退有生死之畏兼我心自高唯胜是
慕故能发迹尘劳标心无上树根生死而敷正觉
之华等。】
「疏于文有据者于法华经文有所据所立之义而亦
卷十九 第 234a 页
极成以至理须然故彼此共许故。
疏天台智者承南岳大师者南岳名慧思俗姓李氏
武津人尝梦梵僧劝令出家时慧文禅师聚徒数百
乃从受正法累夏习禅未有所證伤巳昏沉放身倚
壁背未至间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
达十六特胜背舍徐人便自通彻不由他悟因此学
徒日盛摄自他众杂以精粗由此是非锋起怨嫉鸩
毒毒所不伤异道兴谋不能为害乃顾徒曰大圣在
世不免流言况吾无德岂逃此债债是宿作来时须
受然我佛法不久应灭当往何方以避此难时冥空
有声曰若欲修定可往武当南岳是入道山以齐武
平之初背嵩阳领徒南游至光州值梁孝文倾覆权
止大苏数年归从如市造金字法华般若后命江陵
智顗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法处顗有疑焉思释曰
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
吾昔夏中一心顿发诸善吾既身證不劳致疑后因
烽警山似栖遑遂趣南岳告众曰吾寄此十年过此
必事近逝又吾前身履此即古寺也因掘得故基遂
立寺行道神应极多终于陈大建元年六月十二日
正住此山十年如初言也春秋六十四或咨师位应
是十地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铁轮位耳。
言智者名智顗字德安姓陈氏颖川人也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之华容焉即梁散骑益阳公起之第二子
也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
疏天台智者承南岳大师者南岳名慧思俗姓李氏
武津人尝梦梵僧劝令出家时慧文禅师聚徒数百
乃从受正法累夏习禅未有所證伤巳昏沉放身倚
壁背未至间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
达十六特胜背舍徐人便自通彻不由他悟因此学
徒日盛摄自他众杂以精粗由此是非锋起怨嫉鸩
毒毒所不伤异道兴谋不能为害乃顾徒曰大圣在
世不免流言况吾无德岂逃此债债是宿作来时须
受然我佛法不久应灭当往何方以避此难时冥空
有声曰若欲修定可往武当南岳是入道山以齐武
平之初背嵩阳领徒南游至光州值梁孝文倾覆权
止大苏数年归从如市造金字法华般若后命江陵
智顗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法处顗有疑焉思释曰
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
吾昔夏中一心顿发诸善吾既身證不劳致疑后因
烽警山似栖遑遂趣南岳告众曰吾寄此十年过此
必事近逝又吾前身履此即古寺也因掘得故基遂
立寺行道神应极多终于陈大建元年六月十二日
正住此山十年如初言也春秋六十四或咨师位应
是十地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铁轮位耳。
言智者名智顗字德安姓陈氏颖川人也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之华容焉即梁散骑益阳公起之第二子
也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
卷十九 第 234b 页
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及诞育
之夜室内洞明信宿乃止内外相贺盛陈鼎俎火灭
汤冷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善儿宿德所
重必出家矣言讫而隐宾客异之邻室忆先灵瑞呼
为王道兼复用名光道故小立二名参王称之眼有
重瞳二亲藏掩时人巳知卧便合掌坐必向西一年
巳来口不妄啖见像便礼逢僧必敬七岁喜往伽蓝
后寻明师冀依出家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法绪
出家后诣光州大苏山思禅师受业心观(云云)思令
代讲躬自听之语学徒曰此吾徒之义儿恨其定力
少耳及学成辞师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思
游南岳顗往金陵绵历八周讲智论等次说禅门用
清心海后往天台有问其位者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妨路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巳只是五品内位耳春秋六十有七开皇十
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坐蜕于天台山大石像前东
西垂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四十
馀人写一切经一十五藏金檀像并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授菩萨戒者不可称纪传业学士三
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沙门灌顶奉
付弟子也。」
【钞陈朝一帝即是后主者顗师巳在天台行道陈
后主意欲面礼顾问群臣沙门谁为名胜陈宣奏
曰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昔在京邑群贤
之夜室内洞明信宿乃止内外相贺盛陈鼎俎火灭
汤冷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善儿宿德所
重必出家矣言讫而隐宾客异之邻室忆先灵瑞呼
为王道兼复用名光道故小立二名参王称之眼有
重瞳二亲藏掩时人巳知卧便合掌坐必向西一年
巳来口不妄啖见像便礼逢僧必敬七岁喜往伽蓝
后寻明师冀依出家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法绪
出家后诣光州大苏山思禅师受业心观(云云)思令
代讲躬自听之语学徒曰此吾徒之义儿恨其定力
少耳及学成辞师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思
游南岳顗往金陵绵历八周讲智论等次说禅门用
清心海后往天台有问其位者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妨路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巳只是五品内位耳春秋六十有七开皇十
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坐蜕于天台山大石像前东
西垂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四十
馀人写一切经一十五藏金檀像并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授菩萨戒者不可称纪传业学士三
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沙门灌顶奉
付弟子也。」
【钞陈朝一帝即是后主者顗师巳在天台行道陈
后主意欲面礼顾问群臣沙门谁为名胜陈宣奏
曰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昔在京邑群贤
卷十九 第 234c 页
所宗今高步天台法云东霭愿陛下诏之还都使
道俗咸荷因降玺书重沓七反皆帝手疏方肯出
山迎入大极殿之东堂讲智论帝躬设礼候延于
灵耀寺学徒云拥灵耀褊隘更求闲静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余冠达也请住三桥顗曰冠
达梁武法名三桥岂非光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四
月陈主幸寺修行大施又讲仁王帝于众中起拜
慇勤储后巳下并崇戒范有受法文其末云今奉
请为菩萨戒师便傅香在手而脸下垂泪斯亦德
重人主也如此言晋王请为菩萨戒师者传云隋
主躬制请为菩萨戒师之文及受戒时师白大士
为度远济为宗名实相符义非轻约今可为总持
用摄相兼之道也王顶受其旨帝曰大禅师禅慧
内融导之以法泽辄奉名为智者故下云帝为立
号等。
钞言天台山名等者传说初至金陵梦岩崖万重
云日半垂其侧沧海无畔泓澄在下又见一僧遥
伸手臂挽师上山觉谓门人咸曰此乃会稽天台
山也昔僧光道猷法兰晋宋英达无不栖焉因与
慧辨等二十馀人挟道南征隐沦斯山先有青州
僧定光久居此山积四十年盖神人也顗未至二
年预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识当来宜种豆造酱编
蒲为席更起屋宇将以待之后往天台与光相见
光曰忆吾早年山上遥手相见否顗方知梦之详
道俗咸荷因降玺书重沓七反皆帝手疏方肯出
山迎入大极殿之东堂讲智论帝躬设礼候延于
灵耀寺学徒云拥灵耀褊隘更求闲静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余冠达也请住三桥顗曰冠
达梁武法名三桥岂非光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四
月陈主幸寺修行大施又讲仁王帝于众中起拜
慇勤储后巳下并崇戒范有受法文其末云今奉
请为菩萨戒师便傅香在手而脸下垂泪斯亦德
重人主也如此言晋王请为菩萨戒师者传云隋
主躬制请为菩萨戒师之文及受戒时师白大士
为度远济为宗名实相符义非轻约今可为总持
用摄相兼之道也王顶受其旨帝曰大禅师禅慧
内融导之以法泽辄奉名为智者故下云帝为立
号等。
钞言天台山名等者传说初至金陵梦岩崖万重
云日半垂其侧沧海无畔泓澄在下又见一僧遥
伸手臂挽师上山觉谓门人咸曰此乃会稽天台
山也昔僧光道猷法兰晋宋英达无不栖焉因与
慧辨等二十馀人挟道南征隐沦斯山先有青州
僧定光久居此山积四十年盖神人也顗未至二
年预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识当来宜种豆造酱编
蒲为席更起屋宇将以待之后往天台与光相见
光曰忆吾早年山上遥手相见否顗方知梦之详
卷十九 第 235a 页
也遂卜居焉等。
▲钞韦虚舟下即韦虚舟侍郎所
撰传也。
▲言又入道场下顗初到大苏见思思便
云灵山同听即示顗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顗
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
缘苦行至是真精进句解悟便发见共思师处灵
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思大师云非汝不證非
我不知又在熙州白沙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
见思来冥为披释等广如彼说。
钞广如四谛品者疏云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
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此约境辨谓
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世出世二
种因果必不虚妄不可差失二者审谛此就智明
圣智观彼审不虚故凡夫虽有苦集而无审实不
称谛无倒圣智审如境故故名圣谛瑜伽云由二
缘故名谛一法性也(此诸法自性也)二胜解故愚夫有初
无后圣具二故偏说圣谛钞云谛通二义圣之一
字唯属审谛瑜伽法性是实义胜解是审义今皆
云四真谛者即实义也其四种四谛随下四教中
各为引释。
钞苦以逼迫为义下释名相也然此名相正在小
乘亦通大乘以大乘但推此相无生无量无作尔
故下疏云四谛性相云何逼迫为苦(释名辨相也)即有
漏色心(出体性也)增长为集(释名相也)即业烦恼(出体也下仿此)寂
静名灭谓即涅槃出离名道谓止观等等正八道
▲钞韦虚舟下即韦虚舟侍郎所
撰传也。
▲言又入道场下顗初到大苏见思思便
云灵山同听即示顗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顗
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
缘苦行至是真精进句解悟便发见共思师处灵
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思大师云非汝不證非
我不知又在熙州白沙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
见思来冥为披释等广如彼说。
钞广如四谛品者疏云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
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此约境辨谓
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世出世二
种因果必不虚妄不可差失二者审谛此就智明
圣智观彼审不虚故凡夫虽有苦集而无审实不
称谛无倒圣智审如境故故名圣谛瑜伽云由二
缘故名谛一法性也(此诸法自性也)二胜解故愚夫有初
无后圣具二故偏说圣谛钞云谛通二义圣之一
字唯属审谛瑜伽法性是实义胜解是审义今皆
云四真谛者即实义也其四种四谛随下四教中
各为引释。
钞苦以逼迫为义下释名相也然此名相正在小
乘亦通大乘以大乘但推此相无生无量无作尔
故下疏云四谛性相云何逼迫为苦(释名辨相也)即有
漏色心(出体性也)增长为集(释名相也)即业烦恼(出体也下仿此)寂
静名灭谓即涅槃出离名道谓止观等等正八道
卷十九 第 235b 页
此约相说通大小乘智论云小乘三是有相灭是
无相大乘四谛皆是无相(此但约通教义拣若无量无作即后二义)对
今钞云但灭道释名有异然出离与除患则名异
义同累尽及寂静通局有异累尽唯局灭惑成实
论说譬如灯灭则膏明俱竭若言寂静非唯灭惑
实乃法身常住寂静为灭即本来灭故钞言灭者
非先有今无名灭但未修道未證得理现无故名
灭言正道生者现起證得故名生言故得名真者
下谓若谛实名谛真即是谛审谛名谛真与谛异
境智别故二乘审知是苦等故玄义第二云四种
四谛者出涅槃圣行品约偏圆事理分四种之殊
所言生灭迷真重故从事受名而狭于无量(即一偏事
二偏理三圆事四圆理也)。】
「疏通教言三乘同禀者问与藏教三乘何别答巧拙
不同利钝不等以三藏析色明空故拙通教体色明
空故巧故分利钝也问若尔何用二乘同禀答引小
乘渐入实故。」
【钞从缘生法无性即空者问灭谛是无何名缘生
耶答因灭惑显亦是从缘。
钞无生四真谛者玄义云迷真轻故从理得名而
不具德为偏缘无性故空名之为无非断无也。
▲
钞谓解苦无苦等者义引涅槃也经云诸凡夫人
有苦无谛(以无审谛妄计为乐也)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
无真实(无无生也)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
无相大乘四谛皆是无相(此但约通教义拣若无量无作即后二义)对
今钞云但灭道释名有异然出离与除患则名异
义同累尽及寂静通局有异累尽唯局灭惑成实
论说譬如灯灭则膏明俱竭若言寂静非唯灭惑
实乃法身常住寂静为灭即本来灭故钞言灭者
非先有今无名灭但未修道未證得理现无故名
灭言正道生者现起證得故名生言故得名真者
下谓若谛实名谛真即是谛审谛名谛真与谛异
境智别故二乘审知是苦等故玄义第二云四种
四谛者出涅槃圣行品约偏圆事理分四种之殊
所言生灭迷真重故从事受名而狭于无量(即一偏事
二偏理三圆事四圆理也)。】
「疏通教言三乘同禀者问与藏教三乘何别答巧拙
不同利钝不等以三藏析色明空故拙通教体色明
空故巧故分利钝也问若尔何用二乘同禀答引小
乘渐入实故。」
【钞从缘生法无性即空者问灭谛是无何名缘生
耶答因灭惑显亦是从缘。
钞无生四真谛者玄义云迷真轻故从理得名而
不具德为偏缘无性故空名之为无非断无也。
▲
钞谓解苦无苦等者义引涅槃也经云诸凡夫人
有苦无谛(以无审谛妄计为乐也)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
无真实(无无生也)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
卷十九 第 235c 页
真谛(有无生谛)凡夫人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有谛
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
谛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萨有灭有真谛声闻缘
觉有道非真菩萨有道有真谛等(菩萨四皆言真谛者即四无生
理也)然言解苦无苦等者玄义云苦无逼道相集无
和合相道无不二相灭无生相等言不同初教下
对前彰胜是摩诃衍下对后彰劣言未彰妙有中
道者以未彰妙有故劣于第三未彰中道故劣于
第四也或可后二教虽即不即异皆明中道此虽
亦明中皆顺入空故故前钞云中亦即空等。
钞遣荡小乘执心者以此教三乘同禀令三乘分
达二空然犹成巳见故云傍为言令渐通泰者法
华经文如前巳引。
钞此双證名及所被机者先出證意既三乘下證
名二乘既学下證机云何下徵释疏文也。
▲言声
闻学无生等者以二乘分解法空而不取證故下
云以此义推二乘学二空也言但欲趣寂者法华
信解品声闻自述好灭沉空故言若闻无生下缘
觉之人知其从缘生灭即显诸法无有自体言即
生灭而无生灭者缘生无性故不碍于生灭者无
性缘生故。
▲钞罗汉得之者金刚经云实无有法
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此四种统唯我相是主宰义但由展转约义故有四名迷
识境故谓取自体为我相计我未来展转趣于馀趣为人相计我过去从无始来种种生死为众生相计
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
谛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萨有灭有真谛声闻缘
觉有道非真菩萨有道有真谛等(菩萨四皆言真谛者即四无生
理也)然言解苦无苦等者玄义云苦无逼道相集无
和合相道无不二相灭无生相等言不同初教下
对前彰胜是摩诃衍下对后彰劣言未彰妙有中
道者以未彰妙有故劣于第三未彰中道故劣于
第四也或可后二教虽即不即异皆明中道此虽
亦明中皆顺入空故故前钞云中亦即空等。
钞遣荡小乘执心者以此教三乘同禀令三乘分
达二空然犹成巳见故云傍为言令渐通泰者法
华经文如前巳引。
钞此双證名及所被机者先出證意既三乘下證
名二乘既学下證机云何下徵释疏文也。
▲言声
闻学无生等者以二乘分解法空而不取證故下
云以此义推二乘学二空也言但欲趣寂者法华
信解品声闻自述好灭沉空故言若闻无生下缘
觉之人知其从缘生灭即显诸法无有自体言即
生灭而无生灭者缘生无性故不碍于生灭者无
性缘生故。
▲钞罗汉得之者金刚经云实无有法
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此四种统唯我相是主宰义但由展转约义故有四名迷
识境故谓取自体为我相计我未来展转趣于馀趣为人相计我过去从无始来种种生死为众生相计
卷十九 第 236a 页
我现在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命相)缘觉例上知之言菩萨得知
下即般若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
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
想究竟涅槃等。
钞通则上通别圆下四教义云通前藏教通后别
圆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乘人同以言说
道体色即入空故名通教据此则正释并引證是
当教得名故疏云通者同也今此通妨是约通前
后名通也所以尔者以此教菩萨中有二类根故
谓利与钝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
头显佛行因虽殊果与藏教齐故即今云下通二
乘若利根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即中道分二
种谓但中不但中若见但中别教来接若见不但
中圆教来接故今言上通别圆只由此义故立通
名不名共也问既通馀三岂不相滥答下疏云若
覈其定实馀不成唯成当教中义也。
钞又言皆通者下牒疏释也又别显一意释通(上唯
约机今正约法)然有二意一云教理等八法上通别圆下
通藏教以馀三教亦皆有此八法故此但名通非
约义通二云此之八法三乘同学同修同證故名
通教也一教通等者约后义释此唯通浅义也言
偏真之理者即生空也(圭峰悟我空偏真之理瑜伽八十二云声闻理者生
空偏真也或但明空未显不空之德亦曰偏真涅槃云声闻但见空不见不空等)。
▲言巧
度一切智者大品三智中即一切智也止观云从
下即般若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
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
想究竟涅槃等。
钞通则上通别圆下四教义云通前藏教通后别
圆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乘人同以言说
道体色即入空故名通教据此则正释并引證是
当教得名故疏云通者同也今此通妨是约通前
后名通也所以尔者以此教菩萨中有二类根故
谓利与钝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
头显佛行因虽殊果与藏教齐故即今云下通二
乘若利根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即中道分二
种谓但中不但中若见但中别教来接若见不但
中圆教来接故今言上通别圆只由此义故立通
名不名共也问既通馀三岂不相滥答下疏云若
覈其定实馀不成唯成当教中义也。
钞又言皆通者下牒疏释也又别显一意释通(上唯
约机今正约法)然有二意一云教理等八法上通别圆下
通藏教以馀三教亦皆有此八法故此但名通非
约义通二云此之八法三乘同学同修同證故名
通教也一教通等者约后义释此唯通浅义也言
偏真之理者即生空也(圭峰悟我空偏真之理瑜伽八十二云声闻理者生
空偏真也或但明空未显不空之德亦曰偏真涅槃云声闻但见空不见不空等)。
▲言巧
度一切智者大品三智中即一切智也止观云从
卷十九 第 236b 页
假入空空慧相应即能破见思惑成一切智能得
真体对愚法二乘拙度故云巧度(拙折巧体故)。
▲钞界
内惑等者以烦恼障发业润生不出三界故云界
内见道修道位断见思二惑二教同也但巧拙异
故。
▲钞五行通者虽谛缘度不同而入见修位中
通是无漏行故。
▲钞六位通等者下钞引智论及
天台意云一乾慧地三乘初心通名乾慧大乘即
是三贤若小乘说一五停心观(法华玄义第三云有定故言停有慧
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一数息治散二不净治贪三慈悲治嗔四因缘治痴五念佛治障道广抄第
十一云界分别治者我不说念佛治障道应教说不同亦不相违)二别相念处观
(色蕴不净受蕴是苦识〔滥〕无常想行二蕴为无我各别配故云别)三总相念处观
(总观五蕴无常苦空无我)巳上三种总观无生四真谛理故名
乾慧意云未得定水故当外凡位二性地自下定
种性故性但修得非本有故玄义云得相似无漏
性水故若用总相念成三十七品(如以无常为门修四念处勤修
四观名四正勤定心中修名四如意五根生故名五根增长遮诸恶法故名五力定慧调停名七觉分安
隐道中行名八正道苦空等例上可知)初发有漏善入暖顶忍世第
一法皆名性地成内凡位二八人地谓随信行人
随法行人体见假以发真断见惑在无间道(远公云古
婆沙说须陀洹向以为第八对前七方便名第八故又从罗汉数之亦第八又心镜钞云见道八忍为无
间道智为解脱道忍力大故唯八忍名八人智随于忍不别为一即第八忍名八人地依智论第五十卷
说)四见地即是三乘同见第一义谛之理同断八
十八使尽也当初果(俱舍颂云苦下具一切集灭离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
行恚释曰见道苦谛下具十烦恼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十戒禁取
真体对愚法二乘拙度故云巧度(拙折巧体故)。
▲钞界
内惑等者以烦恼障发业润生不出三界故云界
内见道修道位断见思二惑二教同也但巧拙异
故。
▲钞五行通者虽谛缘度不同而入见修位中
通是无漏行故。
▲钞六位通等者下钞引智论及
天台意云一乾慧地三乘初心通名乾慧大乘即
是三贤若小乘说一五停心观(法华玄义第三云有定故言停有慧
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一数息治散二不净治贪三慈悲治嗔四因缘治痴五念佛治障道广抄第
十一云界分别治者我不说念佛治障道应教说不同亦不相违)二别相念处观
(色蕴不净受蕴是苦识〔滥〕无常想行二蕴为无我各别配故云别)三总相念处观
(总观五蕴无常苦空无我)巳上三种总观无生四真谛理故名
乾慧意云未得定水故当外凡位二性地自下定
种性故性但修得非本有故玄义云得相似无漏
性水故若用总相念成三十七品(如以无常为门修四念处勤修
四观名四正勤定心中修名四如意五根生故名五根增长遮诸恶法故名五力定慧调停名七觉分安
隐道中行名八正道苦空等例上可知)初发有漏善入暖顶忍世第
一法皆名性地成内凡位二八人地谓随信行人
随法行人体见假以发真断见惑在无间道(远公云古
婆沙说须陀洹向以为第八对前七方便名第八故又从罗汉数之亦第八又心镜钞云见道八忍为无
间道智为解脱道忍力大故唯八忍名八人智随于忍不别为一即第八忍名八人地依智论第五十卷
说)四见地即是三乘同见第一义谛之理同断八
十八使尽也当初果(俱舍颂云苦下具一切集灭离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
行恚释曰见道苦谛下具十烦恼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十戒禁取
卷十九 第 236c 页
集灭二谛下各除身见边见戒取各断馀七合十四道谛下断八除边身二见此上皆欲界四谛下共断
三十二上二界四谛下各除一嗔于前三十二中除四各有二十八共五十六并前三十二故成八十八
皆见道所断如俱舍论第十九说问下三谛何意无身边二见答身边二见唯于苦果处执身为我名为
身见执身断常名为边见三谛非身故无二见问戒取之人何故迷苦道二谛耶答戒体是苦取以为净
故迷苦谛邪戒非道取以为道故迷道谛问何以戒取集灭处无答戒取有二一非因计因迷苦果起二
非道计道迷道谛起故集灭二谛无成禁取如弘决及净名疏钞心镜钞说广钞第九云集灭离三见者
身边二见及戒禁取身是苦本观苦谛时巳断边见依身故亦随断集谛不计非道为道灭谛又非修行
之位故皆无戒取可断戒禁取者非道计道也又成实论意云唯计戒为得道之因不知得果在于达理
而修观行则是戒取非狗牛等戒方为戒取)五簿地发六品无间道断
欲界俱生烦恼六品證第六解脱欲界烦恼簿也
当第二果六离欲地谓断欲界五下分结尽离欲
界烦恼也当第三果(一身见二戒取三疑四欲贪五嗔恚俱舍二十一云何缘此五
名顺下分顺益欲界由贪嗔不起欲界设有能起由身见戒取及疑还下故颂云由二不起由〔欲〕三复还
下故云顺下分)七巳办地发真无漏断五上分结(一色爱二无色爱三
上二界掉举四二界慢五二界无明贪过重故二界别明馀三轻故二界合说有此五结不起上界名顺
上分俱舍二十一云此五顺益上界故名上分)并八十八使见修断尽此
三界事究竟故云巳办不能侵习气故当习四果
八辟支佛地缘觉功德力最大能侵除习气故如
烧炭成灰九菩萨地从空入假道观双流深观二
谛断习气色心等无明得界外法界道种智游戏
神通学佛十力净佛国土等故十佛地机缘若熟
以一念相应慧观真谛究竟顿断残习坐七宝菩
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为三乘
根性转无上四谛法轮缘尽入灭正习俱除如炭
三十二上二界四谛下各除一嗔于前三十二中除四各有二十八共五十六并前三十二故成八十八
皆见道所断如俱舍论第十九说问下三谛何意无身边二见答身边二见唯于苦果处执身为我名为
身见执身断常名为边见三谛非身故无二见问戒取之人何故迷苦道二谛耶答戒体是苦取以为净
故迷苦谛邪戒非道取以为道故迷道谛问何以戒取集灭处无答戒取有二一非因计因迷苦果起二
非道计道迷道谛起故集灭二谛无成禁取如弘决及净名疏钞心镜钞说广钞第九云集灭离三见者
身边二见及戒禁取身是苦本观苦谛时巳断边见依身故亦随断集谛不计非道为道灭谛又非修行
之位故皆无戒取可断戒禁取者非道计道也又成实论意云唯计戒为得道之因不知得果在于达理
而修观行则是戒取非狗牛等戒方为戒取)五簿地发六品无间道断
欲界俱生烦恼六品證第六解脱欲界烦恼簿也
当第二果六离欲地谓断欲界五下分结尽离欲
界烦恼也当第三果(一身见二戒取三疑四欲贪五嗔恚俱舍二十一云何缘此五
名顺下分顺益欲界由贪嗔不起欲界设有能起由身见戒取及疑还下故颂云由二不起由〔欲〕三复还
下故云顺下分)七巳办地发真无漏断五上分结(一色爱二无色爱三
上二界掉举四二界慢五二界无明贪过重故二界别明馀三轻故二界合说有此五结不起上界名顺
上分俱舍二十一云此五顺益上界故名上分)并八十八使见修断尽此
三界事究竟故云巳办不能侵习气故当习四果
八辟支佛地缘觉功德力最大能侵除习气故如
烧炭成灰九菩萨地从空入假道观双流深观二
谛断习气色心等无明得界外法界道种智游戏
神通学佛十力净佛国土等故十佛地机缘若熟
以一念相应慧观真谛究竟顿断残习坐七宝菩
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为三乘
根性转无上四谛法轮缘尽入灭正习俱除如炭
卷十九 第 237a 页
灰俱尽故智论云声闻智慧力弱如小火烧木虽
然犹有炭在缘觉智力强如小火烧木然炭尽馀
有灰在诸佛智力大如劫火炭灰俱尽等问今钞
何故唯齐辟支佛耶答大品云菩萨从乾慧地至
菩萨地皆觉而不取證佛地亦觉亦證据此后二
地非二乘所證故唯齐第八也问若尔菩萨佛地
既异二乘何言通耶答名虽有异同是无学应共
得二涅槃共归灰断證果是一名义不殊是名同
义究竟同也。
▲钞九无间同者亦名九无碍即无
碍即无间道取断非想一地九品思惑时名有一
无间道正断惑也以前八地或与声闻伏断不同
唯此因通也言九解脱者即解脱道亲證果时或
前智断惑巳有离缚义故二种涅槃有馀依无馀
依二种同也。
▲钞通义有八下通妨谓有问言通
义有八何不言通理通智等而偏名通教耶故此
答也可知。】
「疏无量四真谛者前通约理智许二乘同学无生此
约量智拣于二乘知粗相相不知苦等各有无量故
涅槃圣行品云迦叶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时在恒河
岸尸首林中尔时如来取其树叶告诸比丘我今手
中所捉叶多一切因地草木叶多诸比丘言因地草
木叶多不可称计佛言我所觉了一切诸法如因大
地生草木等叶为诸众生所宣说者如手中叶迦叶
难云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则为巳说若不
然犹有炭在缘觉智力强如小火烧木然炭尽馀
有灰在诸佛智力大如劫火炭灰俱尽等问今钞
何故唯齐辟支佛耶答大品云菩萨从乾慧地至
菩萨地皆觉而不取證佛地亦觉亦證据此后二
地非二乘所證故唯齐第八也问若尔菩萨佛地
既异二乘何言通耶答名虽有异同是无学应共
得二涅槃共归灰断證果是一名义不殊是名同
义究竟同也。
▲钞九无间同者亦名九无碍即无
碍即无间道取断非想一地九品思惑时名有一
无间道正断惑也以前八地或与声闻伏断不同
唯此因通也言九解脱者即解脱道亲證果时或
前智断惑巳有离缚义故二种涅槃有馀依无馀
依二种同也。
▲钞通义有八下通妨谓有问言通
义有八何不言通理通智等而偏名通教耶故此
答也可知。】
「疏无量四真谛者前通约理智许二乘同学无生此
约量智拣于二乘知粗相相不知苦等各有无量故
涅槃圣行品云迦叶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时在恒河
岸尸首林中尔时如来取其树叶告诸比丘我今手
中所捉叶多一切因地草木叶多诸比丘言因地草
木叶多不可称计佛言我所觉了一切诸法如因大
地生草木等叶为诸众生所宣说者如手中叶迦叶
难云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则为巳说若不
卷十九 第 237b 页
入者应有五谛佛赞迦叶今汝所问能益众生善男
子虽复入中犹名不说何以故善男子知圣谛有二
种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上者诸佛菩萨
善男子知阴为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
是诸苦非是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
等义我于彼经竟不说之次历入界如阴所说又别
历色等五阴一一皆言有无量相其集灭道各有无
量相也。」
【钞即第三四谛者玄义云无量者迷中重故从事
得名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集有无量相
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
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又涅槃疏云苦集
该于分段变易二种因果灭道统收分段变易两
种对治观法宽广故云无量不同小乘苦集只在
分段因果灭道但是分段因果对治而宽于生灭。】
「疏如聋如盲者彼四教中言如聋若哑以信解品云
见父踞师子床故今用入法界品云如聋如盲然天
台以此不涉二乘名别而吾宗亦以此聋盲故名别
二别字虽同而二义天隔学者知之。
疏圆以不偏为义者不偏即满故證以圆满经而四
教仪云圆明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虽以
五字释云皆以不偏之义谓偏则不明偏则不妙等
也是则不偏是通释名明妙等是别释名也。」
【钞略无无作四谛之言者以前钞总标四种今疏
子虽复入中犹名不说何以故善男子知圣谛有二
种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上者诸佛菩萨
善男子知阴为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
是诸苦非是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
等义我于彼经竟不说之次历入界如阴所说又别
历色等五阴一一皆言有无量相其集灭道各有无
量相也。」
【钞即第三四谛者玄义云无量者迷中重故从事
得名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集有无量相
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
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又涅槃疏云苦集
该于分段变易二种因果灭道统收分段变易两
种对治观法宽广故云无量不同小乘苦集只在
分段因果灭道但是分段因果对治而宽于生灭。】
「疏如聋如盲者彼四教中言如聋若哑以信解品云
见父踞师子床故今用入法界品云如聋如盲然天
台以此不涉二乘名别而吾宗亦以此聋盲故名别
二别字虽同而二义天隔学者知之。
疏圆以不偏为义者不偏即满故證以圆满经而四
教仪云圆明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虽以
五字释云皆以不偏之义谓偏则不明偏则不妙等
也是则不偏是通释名明妙等是别释名也。」
【钞略无无作四谛之言者以前钞总标四种今疏
卷十九 第 237c 页
略无若欲释者下疏云又此四谛非唯但空使为
真实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
提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边邪皆中正
无道可修无集无苦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
世间不取不舍即同一谛钞释云即无作四谛也。
▲言非唯但空者拣上无生但显空义便为真实
正是所宗今言阴入皆如者前云即空今云即如
理巳别矣又言无苦可舍非是空故无有可舍今
体即如如外无苦何所舍耶此句言如如尚似空
集谛言无明尘劳皆即菩提岂同前空菩提体外
无别可断不同无生空无可断前则空中无华云
何可摘今则波即是水不得除波下二谛例然生
死即涅槃非是体空无生灭也边邪皆中正非离
边外有中道非离邪外有正道亦非无边无邪无
可修也细寻可见勿滥无生(上皆下疏钞云)法华玄义云
迷中轻故从理得名以迷理故菩提是烦恼名集
谛涅槃是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
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而具德故为圆释签第
三云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无作又
无作约行望后更无馀观可作名为无作以究竟
故。
▲钞言不思议因缘者下以不思议言贯通两
处此贯通佛性中道二又因缘下贯于因缘言二
谛即真俗下释二谛中道义有共两释一约三谛
各别释如起信依第一义谛之一心开真如生灭
真实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
提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边邪皆中正
无道可修无集无苦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
世间不取不舍即同一谛钞释云即无作四谛也。
▲言非唯但空者拣上无生但显空义便为真实
正是所宗今言阴入皆如者前云即空今云即如
理巳别矣又言无苦可舍非是空故无有可舍今
体即如如外无苦何所舍耶此句言如如尚似空
集谛言无明尘劳皆即菩提岂同前空菩提体外
无别可断不同无生空无可断前则空中无华云
何可摘今则波即是水不得除波下二谛例然生
死即涅槃非是体空无生灭也边邪皆中正非离
边外有中道非离邪外有正道亦非无边无邪无
可修也细寻可见勿滥无生(上皆下疏钞云)法华玄义云
迷中轻故从理得名以迷理故菩提是烦恼名集
谛涅槃是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
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而具德故为圆释签第
三云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无作又
无作约行望后更无馀观可作名为无作以究竟
故。
▲钞言不思议因缘者下以不思议言贯通两
处此贯通佛性中道二又因缘下贯于因缘言二
谛即真俗下释二谛中道义有共两释一约三谛
各别释如起信依第一义谛之一心开真如生灭
卷十九 第 238a 页
二门名真俗二谛二言又融二谛即是中道者只
融二谛便是中道更无别体言不似下拣前通教
无相多约真谛以明虽有俗谛有义少分说故别
教历历区分多约俗谛以辩虽有真谛无相少分
说故。
▲钞通多约理下问与前何别真谛与理通
教是同俗谛与事别教有异如唯识等说百法三
科等皆约俗谛明异即事理皆异唯识云前所说
唯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今事唯有为事法
与俗不同也又真俗二谛明浅深无谬云谛理事
语其体故不重也言无理不明下重释具足义也
上之无碍亦具足义故。
钞即圆融之机者以心智融通无阻滞故堪可信
受圆融之法故以名也。
钞即晋经者彼经入法界品善财参愿勇光明守
护众生主夜天(今唐经云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主夜神也)彼天为
说过去本生时为善伏太子于宝光世界中有阎
浮提中有城名宝庄严彼有大林曰善光明中有
道场名善华有佛出世名法轮音声虚空灯时城
有王名胜光人民多造罪业犯王法故囚执囹圄
太子慜之往父王所以身代救大臣谮故王欲诛
之夫人白王愿与半月假随意布施后受苦楚太
子往城北大林名为日光于彼设大施会时佛知
众根熟大众围绕即往彼林为太子并众会说法
门名圆满因缘修多罗时八十那由他众生皆起
融二谛便是中道更无别体言不似下拣前通教
无相多约真谛以明虽有俗谛有义少分说故别
教历历区分多约俗谛以辩虽有真谛无相少分
说故。
▲钞通多约理下问与前何别真谛与理通
教是同俗谛与事别教有异如唯识等说百法三
科等皆约俗谛明异即事理皆异唯识云前所说
唯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今事唯有为事法
与俗不同也又真俗二谛明浅深无谬云谛理事
语其体故不重也言无理不明下重释具足义也
上之无碍亦具足义故。
钞即圆融之机者以心智融通无阻滞故堪可信
受圆融之法故以名也。
钞即晋经者彼经入法界品善财参愿勇光明守
护众生主夜天(今唐经云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主夜神也)彼天为
说过去本生时为善伏太子于宝光世界中有阎
浮提中有城名宝庄严彼有大林曰善光明中有
道场名善华有佛出世名法轮音声虚空灯时城
有王名胜光人民多造罪业犯王法故囚执囹圄
太子慜之往父王所以身代救大臣谮故王欲诛
之夫人白王愿与半月假随意布施后受苦楚太
子往城北大林名为日光于彼设大施会时佛知
众根熟大众围绕即往彼林为太子并众会说法
门名圆满因缘修多罗时八十那由他众生皆起
卷十九 第 238b 页
离垢清净法眼等故颂中有此疏中偈也。
▲言今
当七十三经等者勘经以圆满音说修多罗名普
照因轮今能说音与所说法合为其名又圆满二
字出晋经因轮两言依唐译故以名也又唐经言
因者即晋经因缘义言轮者即晋经圆满义普照
二字即晋经所缺亦即圆满义以今经颂中唯言
法灯普照即晋经圆满义也故云义即大同名有
小异。
钞对前结成者以圆别对前通教应说八事故八
名虽同义随教异意在后教被接于通教中胜机
故皆说八也一教别下谓恒河沙数大乘佛法唯
被菩萨故二理别下集玄云如来藏真识体上有
恒沙性德行相各别对体真谛一味名俗谛故是
教所诠故名理(即义理名理也)或是种智所了故名理三
智别下即法空加行后得智以生空法空俱空皆
有加行根本后得今欲别于二乘故但云法空又
别教多约于事故唯言加行后得不言法空根本
也又或道谓无漏种谓所知种类非一道智于种
类诸法无所不知种之道智故道即是智或道者
一切道般若云菩萨应学一切道谓声闻道缘觉
道菩萨道佛道于此诸道速令圆满而不令其證
于实际以要严净佛土成熟有情修诸大愿故准
此则所知之道种类不一故云道种道即是种道
种之智二释可知四断别等者别断所知障也见
▲言今
当七十三经等者勘经以圆满音说修多罗名普
照因轮今能说音与所说法合为其名又圆满二
字出晋经因轮两言依唐译故以名也又唐经言
因者即晋经因缘义言轮者即晋经圆满义普照
二字即晋经所缺亦即圆满义以今经颂中唯言
法灯普照即晋经圆满义也故云义即大同名有
小异。
钞对前结成者以圆别对前通教应说八事故八
名虽同义随教异意在后教被接于通教中胜机
故皆说八也一教别下谓恒河沙数大乘佛法唯
被菩萨故二理别下集玄云如来藏真识体上有
恒沙性德行相各别对体真谛一味名俗谛故是
教所诠故名理(即义理名理也)或是种智所了故名理三
智别下即法空加行后得智以生空法空俱空皆
有加行根本后得今欲别于二乘故但云法空又
别教多约于事故唯言加行后得不言法空根本
也又或道谓无漏种谓所知种类非一道智于种
类诸法无所不知种之道智故道即是智或道者
一切道般若云菩萨应学一切道谓声闻道缘觉
道菩萨道佛道于此诸道速令圆满而不令其證
于实际以要严净佛土成熟有情修诸大愿故准
此则所知之道种类不一故云道种道即是种道
种之智二释可知四断别等者别断所知障也见
卷十九 第 238c 页
断分别修断俱生由此障故不达诸法故云无知
即不染污无知也此乃所知障以不招生死故曰
不染污即界外迷事惑也头数广多故曰尘沙以
非正发润招生三界故曰界外又言无明即迷理
惑也止观云若从空入假分别药病种种法门即
破无知成道种智能得俗体此双證知断也六位
别下别教有七位一信位伏见惑当通教初三地
谓乾慧地性地八人地二住位此位初住顿断八
十八使见惑当通教四见地次住至七住断思惑
当通教五六七八地后三住分断尘沙当通教九
菩萨地三行位全断尘沙当通教十佛地四回向
位习中道观伏无明今约通相三十心皆伏无明
然约别二乘故不言断惑唯言伏断无明也言三
十心即十住十行十向皆未起无漏真智以有漏
道伏无明故坚强不退(贤者坚也)又玄义云定慧均名
贤不均非贤如世贤人智德具足智则无所不闲
德则美行无缺许由巢父乃可称贤贤名贤能亦
名贤善善故有德能故有智能善具足故称贤人
五十地位破十重无明谓从欢喜地巳去发真无
漏智方断无明获圣性故圣者正也以真正故六
等觉位破十一重无明七妙觉位破十二重无明
今抄略初一后二但拣别二乘故七因别者下谓
十地满心等觉位后前念金刚道为因后念解脱
道为果今取前故八果别下解脱二字取生后念
即不染污无知也此乃所知障以不招生死故曰
不染污即界外迷事惑也头数广多故曰尘沙以
非正发润招生三界故曰界外又言无明即迷理
惑也止观云若从空入假分别药病种种法门即
破无知成道种智能得俗体此双證知断也六位
别下别教有七位一信位伏见惑当通教初三地
谓乾慧地性地八人地二住位此位初住顿断八
十八使见惑当通教四见地次住至七住断思惑
当通教五六七八地后三住分断尘沙当通教九
菩萨地三行位全断尘沙当通教十佛地四回向
位习中道观伏无明今约通相三十心皆伏无明
然约别二乘故不言断惑唯言伏断无明也言三
十心即十住十行十向皆未起无漏真智以有漏
道伏无明故坚强不退(贤者坚也)又玄义云定慧均名
贤不均非贤如世贤人智德具足智则无所不闲
德则美行无缺许由巢父乃可称贤贤名贤能亦
名贤善善故有德能故有智能善具足故称贤人
五十地位破十重无明谓从欢喜地巳去发真无
漏智方断无明获圣性故圣者正也以真正故六
等觉位破十一重无明七妙觉位破十二重无明
今抄略初一后二但拣别二乘故七因别者下谓
十地满心等觉位后前念金刚道为因后念解脱
道为果今取前故八果别下解脱二字取生后念
卷十九 第 239a 页
对金刚之因故涅槃四德者即常乐我净四德异
二乘二种涅槃也。
钞一教圆者下言教圆妙不偏局故二理圆者下
虽说二谛无不皆契中道圆融理故三智圆下一
切智即真智种智即俗智双融真俗二智为一智
名一切种智也镜玄记云以真理周遍一切色心
等法与彼为性根本智能證此一切法所依真如
理故依主为号名一切智又有为法色心种类有
众多故以后得智能知种类法故从境为名是种
之智名为种智亦依主释又楞严钞云道种智见
俗谛理一切智见真谛理一切种智见中道谛理
四断圆下无漏智起时性相无碍方能断结故云
无明惑断也六位圆下彼说圆教有八位一五品
弟子(一见闻随喜二读诵思修三说法利生四兼修六度五正修六度)能伏见惑
二十信位初信断见惑尽二至七断修惑尽后三
断尘沙惑尽三十住位四十行位五十向位六十
地位七等觉八妙觉此四十二位断四十二种无
明尽成佛也然能一位具足一切诸位功德故为
圆也七因圆下言自然流入者皆契中道不假功
用流入佛果海故止观用缨络经云二观为方便
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
海八果圆下三德之果如前三点成伊处巳引释
问何故后三教各分八义唯藏教不分八义耶答
彰其最浅故不明其八事但从能诠立藏教名。】
二乘二种涅槃也。
钞一教圆者下言教圆妙不偏局故二理圆者下
虽说二谛无不皆契中道圆融理故三智圆下一
切智即真智种智即俗智双融真俗二智为一智
名一切种智也镜玄记云以真理周遍一切色心
等法与彼为性根本智能證此一切法所依真如
理故依主为号名一切智又有为法色心种类有
众多故以后得智能知种类法故从境为名是种
之智名为种智亦依主释又楞严钞云道种智见
俗谛理一切智见真谛理一切种智见中道谛理
四断圆下无漏智起时性相无碍方能断结故云
无明惑断也六位圆下彼说圆教有八位一五品
弟子(一见闻随喜二读诵思修三说法利生四兼修六度五正修六度)能伏见惑
二十信位初信断见惑尽二至七断修惑尽后三
断尘沙惑尽三十住位四十行位五十向位六十
地位七等觉八妙觉此四十二位断四十二种无
明尽成佛也然能一位具足一切诸位功德故为
圆也七因圆下言自然流入者皆契中道不假功
用流入佛果海故止观用缨络经云二观为方便
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
海八果圆下三德之果如前三点成伊处巳引释
问何故后三教各分八义唯藏教不分八义耶答
彰其最浅故不明其八事但从能诠立藏教名。】
卷十九 第 239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