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八
卷十八 第 225a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八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提胃虽说戒善等者玄义云彼经但明五戒不明
十善唯是人教则非天教纵以此为人天教者诸经
皆明戒善亦应是人天教耶又彼经云五戒为诸佛
之母欲求佛道读是经欲求阿罗汉读是经又云欲
卷十八 第 225b 页
得不死地佩长生之符服不死之药持长乐之印长
生符者即三乘法是长乐印者即泥洹道是云何独
言人天教耶又云五戒天地之根众灵之源天持之
和阴阳地持之万物生万物之母万神之父大道之
元泥洹之本又四事本(四大)五阴本六衰本(六尘)四事本
净五阴本净六衰本净如是等意穷源极妙之说云
何独是人天教耶(馀引不起等与今抄同)言又违密迹经者疏
主新加也。」

【钞提胃波利者行集经云一名帝利富婆(此云胡菰)
名提胃二名跛梨迦(此云金挺)旧名波梨此二居士者
身居俗室道同真侣即居家士夫也百法钞云是
碎叶国人因与五百贾人南海采宝遂至如来成
道之处菩提树神现霖霪车马泥滓不能前进遂
祭树神欲希止雨树神报言悉达太子于此成道
汝若供养功德无穷提胃闻巳即往佛所说偈问
言未审谁家子亲族是何人安然寂不动今者何
所须世尊答曰我是金轮王净饭王太子成道来
七日无人施我食于是提胃即献蜜[麨]如来受巳
即说三归五戒等言钻龟易卜者是将此土阴阳
之名以目西域阴阳之法也。
▲言四天王奉钵者
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是过去维卫佛钵入涅
槃后龙王将在宫中供养释迦成道龙王送至海
水上四天王欲取化为四钵各得一钵以奉如来
如来受巳重叠四钵在于左手以右手按合成一
卷十八 第 225c 页
钵此是绀琉璃石钵也。
▲钞此约小乘相者结前
虽说戒善也。
▲不妨为大者起后得道皆通三乘
也。
▲言五逆者法华疏引萨遮尼乾子经云一破
塔坏寺焚烧经像窃盗及用三宝财物二谤三乘
法言非圣法障碍留难隐蔽覆藏三于一切出家
人所若有戒若无戒持戒破戒打骂诃责说其过
失禁闭牢狱或挽袈裟逼令还俗责役驱使责其
法调(馀处或云课调债负)断其命根故大集经云说一破戒
比丘过过出万亿佛身血四杀父害母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起大邪见谤无因果长夜
修行十不善业此是大乘五逆若小乘说五逆者
即是此中第四所摄言四大本净者净是空义寂
照云皆了本空故决择记云悟彼性空举体即真
百法钞云于四大等中二我本无故云本净。
▲钞
得不起法忍者即无生忍菩提留支云即是初地
无漏智印忍无生之理故或是八地仁王五忍中
第四无生忍三品是七八九地此当中品柔顺忍
者顺后无生即四五六地分顺忍为三品故(五忍者一
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寂灭忍)明知不只是人天教也。
▲言
三百龙王得不起法忍者问龙趣难身何能入圣
答愿力为龙非是业系岂碍圣道亦犹独觉出无
佛世岂为难耶。
▲钞又普曜等者经具云佛宿夜
七日不从坐起观察道树化七十一亿令生道心
思惟寂然地六种震动时有梵天厥号识乾见佛
卷十八 第 226a 页
新得道果快坐七日未有献食者时有离胃波利
五百贾人以识乾力故使踬不行天说偈言如来
成佛道所愿巳满足汝等贡上食因是转法轮时
五百贾人献佛[麨]蜜四天王奉钵如来咒愿毕巳
即食食巳即为授记言巳是得本于将来世诸贾
客等当得作佛名曰密成如来十号具足(今云齐成应是
密字)。
▲钞提胃塔者探玄记第八云真谛三藏引十
二因缘经八人应起塔一如来露盘八重巳上二
菩萨七重三缘觉六重四罗汉五重五那含四重
六斯陀含三重七须陀洹二重八轮王一重见轮
王塔不得作礼非以圣人故今提胃巳得不起法
忍即初地等应起七重露盘之塔故钞偏举之不
尔何忽言其塔耶。
▲钞此经即大宝等者此经总
四十九会百二十卷今疏所引别行经检大宝积
当密迹金刚力士会四十九会中当第三会也言
卷当第八者然第三会起自第八卷今所引者即
第十一卷末并十二卷初文也经文稍广不能繁
引要者寻彼是西晋竺法护译。

钞拣去不定等者寂照会解皆引广钞云初空后
有先大后小是不定也今拣去之则先小后大初
有后空之判无失非谓指前不定教也(指玄等正是指前不
定教也)彼于渐顿中不定故前抄云金光明经既非
第一顿教又非第二渐中末后而明常住明是不
定故顿渐中不定也此唯渐教五时中不定也故
卷十八 第 226b 页
云拣去不定则无尅定之失评曰今详抄意指玄
之义似长也既前抄云又非第二末后而明常住
岂非亦约渐教五时明不定教耶况今抄云不违
密迹等经者以上难五时之教有二例难一约所
立时难二约所立名义难初约时者如难第二时
中云十二年后方制广戒又云始从得道乃至涅
槃常说般若难第五时有小乘见难人天教即引
密迹经钞举第四等上三难意云此之四难皆拣
去之以属前不定教摄故(非谓拣去前不定故而不用之也)故云
拣去不定故集玄云显不定教顺理也二约所立
名义难者如第一难有相教而言有空等乃至难
提胃经谓通三乘等今从多分说亦不成过也故
抄云不违自所立名义也。】

「疏后魏光统律师等者传云慧光姓杨氏定州卢人
年十三随父入洛四月八日往佛陀禅师所从受三
归陀异其眼光外射如𦦨深惟必有奇操留之诵习
博通人号圣沙弥也陀曰此沙弥非常人若受大戒
先宜听律律是慧基若初依经论必轻戒纲于道覆
律师所听习后从辨公参学经论声扬赵郡会佛陀
任少林寺主勒那初译十地光预其席自此地论流
传命章开释四分一部草创并其华严涅槃维摩十
地持地等并疏其奥旨初在京洛任国僧教后转为
国统故云光统。」

【钞孝文见重等者传云孝文敬隆诚至别处禅林
卷十八 第 226c 页
凿石为龛(云云)见本传后随帝南迁定都伊洛复
设静院敕以处之而爱幽栖林谷是托属往嵩岳
高谢人世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
也后知则天所取遂指山水透谷而西流寻水而
西去时又入洛将度有缘时慧光年十二在大街
井栏上反蹋蹀堶(音陀抛砖戏也)一连五百众人諠竞异
而观之佛陀因见而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功道业
亦应不昧意欲引度权以杖打头声响清彻既善
声论知堪法器乃问能出家不光曰固其本怀耳
遂度之(前传云四月八日往少林者应今许后十三岁方出家也)又令弟子道
房度沙门僧稠此化行东夏唯此二贤得道之记
谅有深拟言稠禅师得道者传曰僧稠姓孙元出
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焉幼学世典备通经史徵
为大学博士讲解坟索声盖朝廷将处观国羽仪
庙廷道机潜扣欻厌世烦一览佛经涣然神解时
年二十有八投钜鹿景明寺僧寔法师出家初从
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佛陀之神足也既受禅
法北游定州嘉鱼山敛念久之得定常依涅槃圣
行四念处法居五夏又诣赵州漳洪山道明禅师
受小六时胜法钻仰积序节食鞭心九旬食米唯
四升石上单敷不觉晨夕布缕入肉挽而不脱或
煮食未熟入定并为禽兽所𣊟又常修死相遭贼
所之无畏仍为说诸业行皆摧弓箭受戒而去又
尝于鹊山静坐有神来娆抱肩筑腰气嘘项上师
卷十八 第 227a 页
以死要心因證入深定经九旬起定情想澄然觉
世间全无乐者便诣少林呈巳所證佛陀曰自葱
岭巳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故今云得道也)乃更授深要
住嵩岳寺等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涧
下两虎交斗咆响震岩经日不巳遂持锡解之虎
各分退广如彼说。】

「疏上达下上妙智慧了达随分阶升佛境界人也解
脱者即作用解脱或通离障究竟果德者拣因德也
圆极者拣偏也秘密者权小不测故六相十玄等名
自在法门也。」

【钞不同延公大小等者以后刊定难中正约机难
顿渐故今拣此不同延公约机今亦约化仪以立
故致刊定所难皆通也故今预拣之。】

「疏此亦约化仪以立者以前南中诸师所立三教约
于化仪故此云亦更有一义如抄中释二句疏文有
二义释一云上句总标二教故标宽也下句唯局渐
教故释狭也二云言前后者通释三教前渐次顿后
圆但说有前后故。」

【钞义多顺理者以判华严为圆此师创意多顺道
理故且不辨其违然于渐中不分权实亦有小违
非全无也。
▲钞同时说空不空者只是一会中说
故名同时非一念中名同时说不滥圆教。

钞今不以根定于顿渐者意云既昔曾受化名为
根熟即显根熟不约顿立根熟既非由顿立根生
卷十八 第 227b 页
亦不约渐故。
▲钞况初心下进显一也问上达分
阶佛境分为二义似涉穿凿答前义但置汝举发
心谓非分阶佛境然经自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岂不名分阶佛境人耶又准法华玄义云光统亦
判四宗教一因缘宗指毗昙六因四缘二假名宗
指成论三假三诳相宗指大品三论四常住宗指
涅槃华严等。】

「疏隋末唐初吉藏法师者传云吉藏俗姓安本安息
国人祖世避仇移居南海遂家于交广之间复迁金
陵而生藏年在孩童父引见真谛三藏乞名詺之谛
问其所怀可为吉藏遂名焉后出家为道(云云)故内
学之长勿过于藏注引宏广咸由此焉讲三论一百
馀遍法华三百馀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
遍春秋七十五武德六年五月坐灭详本传。」

【钞依法华等者七卷成部者当第五八卷者当第
六言从地涌出者玄赞云涌谓上升出谓显现明
依四安乐行以持经涌出生死之地故(四安乐一正身行二
正语行三意离恶自利行四正修诸善利他行远怖曰安适悦身心曰乐)言问讯世尊
者执言曰问通问曰讯讯者辞也言少病少恼等
者法华钞云依佛化相身顺世俗而问也佛金刚
体何有病恼言安乐行者行字通平去二音若平
声者即问四威仪安乐行不若去声者依化身相
顺世俗为问也如有病恼即迁流造作义故名行
也即是目于五蕴亦名五行故盖问佛之身安乐
卷十八 第 227c 页
不故云安乐行不法华文句云一问如来安乐二
问众生易度如来答安乐易度两事相成易度则
安乐安乐则易度为二一根利德厚始入佛慧二
根钝德薄后入佛慧馀如前释。

钞唯有大小等者以初后皆大亦不判权实中间
枝末唯指学小乘者今以此判于法华巳前诸经
应皆是小乘故致违理故前半满顺违即此顺违。

▲钞法华别为一类滞小之机者如下立十门化
仪此但摄末归本门中一类机尔此一类机虽历
前二三等时然皆滞于小见言执三疑一者亦由
小见不除故执三乘为了三若为了即存小乘故
成彼见小今皆显实小见方除也若不执小见者
在前二三时中宜得大益则非法华所会也而天
台亦然根钝后熟令入佛慧故如法华唯为一类
钝根耳言则抑诸大乘者以经但云除小乘故。

钞开宗立教中收者若考之下文正是总相会通
中依本起末门摄末归本门中收之初门先大后
小即今根本法轮后起枝末也次门先小后大即
今摄末归本也今云开宗立教中收者恐失对会
故或可立教中三终教说二乘得成道收此中学
小乘者今闻法华入于佛慧五圆教中收华严经
一分为本之义小教即是枝末法轮故此约义说
而无显文言先出经意下即前钞文法华别为一
类下是也正是会小归大即摄末归本也。】
卷十八 第 228a 页

「疏梁朝光宅法师者润州江宁县梁武帝潜龙时宅
尝七日夜放光帝曰非我所居乃舍为寺今约处称
名故云光宅法师即释法云也姓周氏宜兴阳羡人
晋平西将军处士之七世孙也母吴氏初产在草见
云气满室因以为名七岁出家更名法云从师住庄
严寺为室亮弟子亮每曰我之神明殊不及也方将
必当栋梁大经矣年三十建武四年夏初于妙音寺
开法华净名学徒海溱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讲经
之妙独步当时齐中书周颙琅琊王融彭城刘绘东
菀徐孝嗣等一代名贵并莫逆之交孝嗣每曰见云
公俊发自顾缺然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于妙法
华研精覃思品酌理义始末照览乃往幽嵓独讲斯
典竖石为人松叶为拂自唱自导兼通难解所以垂
名梁代诚谓有闻尝于一寺讲法华经忽感天华状
如飞雪满空而下延于堂内飘飖不坠讫讲方去有
宝志神僧道超方外与云互相敬爱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尝言欲解师子吼请法师为
说即为剖析志便弹指赞言善哉微妙微妙矣仪同
陈郡袁昂云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日夜发愿望得
慧解等之忽梦见一僧曰云法师灯明佛时巳讲此
经那可卒敌也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两宫悲恸琅琊王筠作铭志湘东王
萧译为制文。」

【钞四衢即四谛者此亦智者意文句云四衢道中
卷十八 第 228b 页
者旧云四浊障除如四达路更得一浊除如露地
(以经云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故也)今谓不尔五浊直明垢障之
法未论治道不应譬衢道衢道正譬四谛四谛观
异名名四衢四谛同会见谛如交路头见惑虽除
思惑犹在不名露地三界思尽名露地住果不进
故云而坐故今用之以譬四谛大般若中说四衢
道为四谛故今就三乘同观四谛理中引入真实
一乘也。

钞有三所以故三乘是权者由古人多不许三中
大乘不得车故是权故立多难今出三所以辩大
乘通索皆是权也言而义势连环者何以三皆是
权一俱不得故云何不得二并无体故何以得知
无体三诸子皆索故。
▲钞昔指三乘三界门外者
法华疏云三乘之教合为门理出教外故名门外
言菩萨出三界岂有真实證者但约教说人见道
后出界实未出界。
▲钞尽智无生智是二乘车体
者出三乘体也据天台文句出此体云旧解小车
者小果也果有有为无为功德正取有为以譬车
运运入无馀也有为果中具有福慧为正福属馀
度具其慧有十而八通因果(一法智二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
道智七它心智八世俗智此八通因果九尽智十无生智)尽智无生智唯是果
位乃取二智以譬车果以是义故车在门外若依
大品云是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若未出时
巳乘是乘争出火宅何故复言车在门外若先在
卷十八 第 228c 页
门外乘何而出然但乘通因果三十七品断见思
惑皆是因乘尽智无生智皆名果乘要因因乘断
惑尽方得果乘尽智无生智故言车在门外若内
因断结运义名乘外果不运云何名乘然果无断
惑之运要以尽无生智入无馀涅槃方是妙运也
(上皆彼文)评曰天台引古释亦应光宅等义也故今亦
以尽智无生智为体然尽无生二智通大通小十
地疏云因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不起名为无生
即无生智也(上大乘义)智小乘者现在惑亡名为尽利
根之人保彼烦恼更当不起名曰无生此尽无生
是其灭体无学之智如是而知今取小义即是果
乘车体言丈六浅智(有本云权智义或通也)是牛车体者问
此约何智名丈六浅智耶答亦尽无生智但拣小
乘不成丈六果佛故云丈六智也问云何知是尽
无生耶答如光宅尚以大白牛车亦尽无生智为
体况三中大乘不指此耶光宅云佛果究竟尽无
生二智为车体达出五百由旬之外对昔为高具
含万德对昔为广(以经云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等也)以此推
之古师凡论车体皆以尽无生智为体以此二智
皆通大小乘今取大乘义也又唯约果说乘义虽
通因果然今正约果论故唯此也问此丈六浅智
是大乘中佛耶小乘中佛耶答此丈六应佛通大
小乘如天台藏通二教但是界内教并以门外三
乘为自位果但机有利钝分二教谓一拙一巧也
卷十八 第 229a 页
如藏教㭊色明空故拙通教体色明空故巧虽巧
拙不同而同断见思同出分断同證偏真故故通
教果头佛与藏教果头佛齐故今通约一类从界
内出至门外为三乘自位果也(上会解意丈六与浅智不分)
寂照释云小乘中说大乘菩萨三十四心成丈六
佛身获生空权智是牛车体唯广钞第三云丈六
佛智是牛车体及般若中说菩萨二空果智大乘
自说大乘四智菩提皆名权智以体是有为非真
实故皆是牛车体(准此则有三种大乘中说大乘般若中破相大乘深密等中法
相大乘今抄唯言初一影后二也三皆是权为牛车体)若助正云丈六是化
身权智是报身法身是所證之法此出果体唯约
于智不可言于法身故云丈六权智而言权者对
一乘实故昔大为权耳评曰上之解初师则有昔
三无法相大乘之失次师则钞文有缺略之失后
师则有昔三无破相之失亦违光宅本义故今三
师总取解之丈六者通小乘中说大乘成佛及通
教中拣小乘不成为自乘成佛也言浅智者(有云权智)
亦通三义或破相二空果智或法相四智菩提皆
望一乘深智为浅故言二乘之智既非真实等者
二乘果智若就自乘各实證得即有其体今以一
乘佛慧映夺但是佛智少分功能故得出界恐认
为究竟故夺云无体丈六权智等皆谓是实今以
一乘佛慧映夺亦云无体非如兔角名并无体无
有一人唯成丈六佛及般若深密等中所说佛果
卷十八 第 229b 页
也故知皆入一乘如戏场内加三人为官二为小
官一为大官执为实有后实官者云二小官劣既
非实得大官更胜岂实得耶法合可知。

钞然上不得下拣一二两所以成别也不得二字
指前第一所以非是遮词有解云是遮词也即不
得约人就法者误也以正是约人就法故。
▲钞羊
车鹿车下彼疏云羊多附人如声闻鹿多静处如
独觉牛能负运如菩萨二利(彼抄云因位牛车者根本智名牛有二功
能一能證理二能引后智初如能负后如能运等)钞一者机索者即密索也
二口索者即显索也。
▲钞三乘之人以佛教门下
寻言趣理出三界苦故问三乘出界俱至本果不
答二乘到极果菩萨未到极果问三乘皆虚指何
以偏二乘至果菩萨不至耶答二乘不求作佛得
至小果菩萨意欲成佛至法华时三祇之行未满
故问既菩萨未至果何故此中谓究竟答小乘巳
得果谓为究竟菩萨但闻故说谓为究竟此时虽
未解索一乘法巳被三乘法门淘炼既久堪受一
乘根器发起上扣击于佛心密有索义也。
▲钞三
根者身子为上根第一周法说即解故四大声闻
(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连也)为中根第二周喻说方解故富楼
那等五百声闻等为下根第三周闻宿世因缘始
解故言求法求记者如方便品舍利弗三请即求
法也如四大声闻等闻舍利弗授记而有以譬喻
等皆是求法求记也如方便品开示悟入即为说
卷十八 第 229c 页
也如譬喻品授鹙子记等八处授记即与记也问
二乘自知小果非真求记可耳菩萨自知当得大
果何故亦求记耶答般若深密所化菩萨在见道
前元意各趣当教之果今自生疑悔故别求一乘
记也。
▲钞弥勒序品陈四众疑者由佛放光弥勒
与四众咸疑问文殊(云云)何缘世尊现斯神变放
光照东方等徵佛定因也(欲回未达令入实故岂弥勒犹有疑也应知菩
萨出界方始求记亦但约教道若约證道修进记深入地之后心入实故)又偈云佛坐
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即求法也)为当授记(即求记也)
一人发言言三人之心也。
▲钞诸求三乘人等者
若非三乘皆索比中文殊何故许断三乘人疑也。

▲钞开权显实巳是略赐未曾有法亦是许与菩
提之记。
▲钞法说索车者此直就法索一乘是当
可闻可得故索不合前喻故云法说亦不同前喻
中不见三车故索三车身子三请在前方便品故
喻索三车在后譬喻品故。
▲钞腾疑白佛者时舍
利弗既得授记复白佛言我今无疑亲于佛前得
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
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而今于佛闻所未
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说因缘令离疑悔即腾
举众疑启白世尊请说譬喻之车除彼疑悔。
▲钞
弥勒陈疑者以下方菩萨从地踊出而佛言皆是
我化时弥勒及无数菩萨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云
何世尊于少时闻教化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令
卷十八 第 230a 页
住菩提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
▲钞开示知见
者答前身子三请说佛寿量答前弥勒请说果车
由佛三身寿量长远故能化尔许菩萨也等字等
于譬喻品火宅喻等赐牛车答前请说喻。
▲钞菩
萨闻是法下即方便品文亦酬前身子之请即彼
第三请中云及馀求佛者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
喜今既闻巳即疑网除故云欢喜既云菩萨疑网
除明是地前菩萨疑唯分别入见即除故。
▲钞故
合喻云下初得佛知见中道智光如日无明在如
夜自得中道智光如日慈悲入生死如夜常行悲
智二法劫数游戏三乘之人同入佛智故云与诸
菩萨及声闻众缘觉摄在声闻之中。】

「疏此则前三等者此师以法华之前皆名三乘权教
由未明说唯为一事出现于世一切众生皆得成佛
法华名实教一乘则依乘及时以立四乘今一昔三
权实异故不违教理。」

【钞则抑昔大乘了义之经者华严圆觉等了义大
乘皆悉为权彼亦说一切众生皆得作佛等义何
抑为权耶。

钞若尔等者若昔大明权实尔(即蹑前答问转有此难也)应超
间读文若会三归一昔应无实无实乃不抑昔时
圣教故若会二归一昔应无权无权则四乘之义
不成汝何许我四乘义耶此是光宅难清凉所辨
顺违皆不应理(超下)故为释云下清凉答也会权归
卷十八 第 230b 页
实则是会三为一昔时有权教大乘故许汝四乘
之义为顺理也若破小显大即是会二归一明昔
有实教大乘而汝抑昔圣教故名违理也昔之权
实二义亦存汝何不分昔大权实耶言尔耳者上
言尔即如是也乃指此段疏文下言耳者即是语
(超上)
▲言若作此宗难者清凉复难光宅昔有权
教大乘故说会三归一昔既有实教大乘会二归
一义则分明汝何不说耶然有本钞是北字若北
宗难者即唯识宗也对光宅是南宗故云北宗此
二宗皆难清凉也所以知者以天台然师云今时
言北宗者谓俱舍唯识据此然师与清凉同时则
北宗正是唯识也难意云既昔有实昔三中大乘
是实唯会二归一义则明矣(以彼宗不立四乘故)今答意云
约昔有实唯会二约昔有权则会三二义俱成等
汝宗何独立三乘耶准此则北字为胜若作清凉
难光宅则与答文不相应也。

钞谓有问言等者此一段钞科分为二。


* 初文前悬辨(二)

* 初问答总明二段大意(二)

* 初问(谓有)
* 后答(二)

* 初为取二字约理行(二)

* 初正明(故今)
* 后释意(初会)
* 后通废二字约教果(二)

* 初正明(后明)
* 后释意(若约)
* 后泛明四字以彰通局(二)

* 初约局(然开)
* 后约通(二)

* 初总明通义(若约)
* 后别释开字(言开)
* 后正消疏文(今疏)
卷十八 第 230c 页

钞约会取则下释为取之意也问今言为取昔之
三乘为取何乘故此答也问三乘是权一乘是实
权实既异何故取权为实耶以其理不可分下答
也理体无二故行虽曲直不同皆是一乘佛因故。

▲钞若约废音等者释归废之意也问言废昔归
今者昔三乘中为废何乘故此答也问权外无实
何须废耶以其约教下答也彼教但假名引导众
生故废果但虚指化城故废。
▲钞然开废等者以
科有为归二字疏有开废二言故钞复泛明四字
以彰通局也或可上总明中但有会废二义于会
中含开于废中含归今明通局则分或开会废三
于会中复有会为会归故成四义以对教理行果
四法也言约教则废者昔三乘之教虚设故废别
立一乘言教昔所未说而今说之令證入故言约
理则开等者广钞云各以所證为真实则无由见
圆通法性故言约行则会三为一者以三乘之行
各趣自果今会为究竟佛因既达真理人天施戒
尚皆佛因况三乘行耶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等言约果则会三归一下大乘教说之果皆是究
竟佛果少分之义夺果成因咸归一果故全性之
果无别新生二乘之果但是三昧权教大乘之果
但举之以为所忻作起行方便究竟无实故华严
中说修因契果行相方名生解望当所證一乘之
果皆为方便故俱名因但前行为远因今夺果为
卷十八 第 231a 页
因义稍近故以为异耳。

钞若约通者下废但配教此犹是局谓三乘教是
虚设一向须废别立一乘令入證故问准前后说
废通于果今何唯教答果有二义一约果相虚设
则废二约果体为因则不废今从后义前后废果
约初义也言开会等言者等取会为会归(淮此则为归二
字等会字开出故举会字从其二字)即以开为归三义通配理行果
三法今言并通四种者四字误书应是三字广抄
中亦是三字彼疏云废立局教馀三通三钞释云
初句犹局谓三乘教是虚设名言巳定一向须废
不可开会唯立一乘令證入故次句方通也言馀
三者开显摄会为会归等也言通三者理行果以
此照之义甚明矣(上寂照及会解等意)今详广钞别是一理
今钞既是四字不可不同广钞判为错也不错无
妨以此标云约通今废字巳局馀三不通于教则
又局矣其通义安在如经云此经开方便门岂不
约教为开岂非开字通于教耶又前云会于昔三
归今之一归字亦通于教其为字者三乘之教所
诠行果亦许为因其能诠教岂不许为一乘因之
能诠耶又经云如世间一切语言皆与实相不相
违背世间语言尚取况出世三乘言教耶故以四
字为正问次段开字通中何不言通教耶答教上
有三义一局定义二为因能诠义今约后义次约
初义例如果上二义故钞欲具显二义故前后互
卷十八 第 231b 页
彰也智者详之言今疏从此者从此通义也但于
疏文若开权显实则三是一更无别一等中含此
通意。

钞约开三显一者此有二释一云取义牒疏也若
开三(疏中权字)显一(疏中实字)则三即是一(与疏文同)(正牒疏文)
云牒通义中开字释通以例为归二字也后义为
正以在后方牒疏文分科故然犹悬释疏意也二
义无别以今疏从通义故言今示法身是同者法
华论云示者同义二义可知巳上开义通理行果
三法皆开无别诠取其体故若例为义通三法者
以三别理别行别果皆为一理一行故昔三果为
能成一果之因二乘取其果体大乘取其教说佛
果皆以三别而为一总若例归义通三种者以昔
三乘理行果咸归今一乘理行果其犹众流归海
同一海故钞疏先明巳上悬解此下方消疏文。

钞后彼经云下一段钞文科分为二。


* 初悬明两节引文大意(二)

* 初总指二段经义(彼经)
* 后别显所会大意(二)

* 初总标(良以)
* 后别释(二)

* 初会自行不成佛(一谓)
* 二会大行非巳有(二谓)
* 二引彼经文次第正释(二)

* 初药草品(二)

* 初引(今初)
* 后释(二)

* 初正释(释曰)
* 后会疏(今但)
* 二信解品(二)

* 初引(言先)
* 后释(二)

* 初正释(释曰)
* 后会疏(今疏)
卷十八 第 231c 页

钞故净名云下即彼经不思议品仍是义引文云
一切声闻闻是不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振
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肇
公云所乖处重(小乘之人尚不许唯心变一切法及即空之浅义况今闻室容高座
等不思议法岂不乖处重耶)故假言应号泣耳二乘忧悲永除
尚无微泣况震三千乎以抑扬时听故然上云不
思议解脱法者即室容高座芥纳须弥等法也言
我等何为永绝其根者彼抄云永绝其根者大乘
菩萨心根也言败种者朽败种子种之不生芽也
今不能发菩提心义亦如是矣。
▲钞今但引等者
会疏也问经说行果二义疏何但引会行之言故
此答也意云欲明三乘行今会之即为一乘行故
若约果者三乘果非即一乘果但为因故故疏不
(淮此故知果教皆有二义前后互彰)又废果是废权约局中义今
约通义开权故不引也。
▲钞复经少时下天台疏
云鄙弃先心欲求大道大根发也何名少时一云
说般若竟于异处游观寻思所领大乘法门心生
贪乐为失不为失如此寻思即是大机发时也此
时去法华未远故言少时又当说无量义时大乘
机发既闻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思惟昔三皆从一
法生如是三乘亦应入一如是思惟渐巳通泰大
心即发故云成就大志昔受化者名子法身菩萨
影响者为亲族诸经益根兴废有时部部不同名
国皆言第一即王弥勒等皆是等觉为大臣初地
卷十八 第 232a 页
至九地为刹利法王种姓中生故三十心为居士
实从我受学从我起解是我所生我实曾于二万
亿佛所曾教大法故实是父背此大乘起无明闇
遁入生死故言舍吾逃走伶偋者切韵云行不正
也备经六趣故云五十馀年以修罗或天趣等摄
故复言馀昔在下自昔法身地中常以二智观觅
可化之根始于今日感应道交故曰忽于等一切
财物万德万行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