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第 216a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七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西秦昙牟谶者西秦即乞伏氏或云乞佛氏(姓也)据
金城苑川自号西秦当晋武帝大元十二年立号昙
牟谶亦云摩谶无谶此云法丰以道法丰盛故为名
即中印土人别传云是伊波勒菩萨六岁出家日诵
万言初学小乘五明诸论后因遇白头禅师教以大
乘十旬(或云十日)交诤方悟大旨遂得树皮涅槃经本因
专大乘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以
北凉沮渠蒙逊玄始元年岁次壬子至姑臧赍涅槃
经前分十卷并菩萨戒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
卧夜乃有神牵谶堕地谓盗如是三夕乃闻空中声
曰此是如来解脱之藏何为枕之谶惭悟乃安高处
果有盗者夜捉提举竟不能胜明旦谶持不以为重
盗谓圣人悉来拜谢而蒙逊(北凉王名也)闻谶名厚遇请
译遂以玄始三年岁次甲寅起译至十年辛酉译大
般涅槃等经二十三部然初译涅槃品数未足更至
于阗得经中分复诣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
卷十七 第 216b 页
后分续译为三十三卷后以咒袪疫鬼出境逊益加
敬事至承玄二年蒙逊济河伐乞佛暮末于抱罕(即西
秦也)以世子兴国为前驱为末军所败擒兴国焉后乞
佛失守暮末与兴俱获于赫连定定后为吐谷军所
破兴国遂为乱兵所杀逊大怒谓事佛无应即遣斥
沙门谶又格言致谏乃止时魏虏托跋焘闻谶道术
遣使迎请但告逊曰若不遣谶即便加兵逊既事谶
未忍听去后又遣太常高公李顺策拜蒙逊为使持
节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使太傅骠骑大将军凉
州牧凉王加九锡之礼又命逊曰闻彼有昙牟谶法
师博通多识罗什之流秘咒神验澄公之疋朕思欲
讲道可驿送之逊与李顺宴曰天子信纳佞言苟见
促迫前遣远求留昙无谶而今更来徵索此是门师
当与之俱死每不惜残年人生一死讵觉几时顺曰
王颖诚先著遣爱子入待朝廷钦王忠续故显加殊
礼而王以此一胡道人亏山岳之功不忍一朝之忿损
由来之美岂朝廷相待之厚窃为大王不取逊曰太
常口美如苏秦恐情不副词耳逊终吝谶不遣至逊
义和三年二月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逊忿其
欲去乃密图害之伪以资粮发遣厚赐宝货临发之
日谶乃流涕谓众曰谶业对将至众圣不能救矣以
本有心誓义不容停比发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春
秋四十九(准此则元在北凉今疏谓在西秦再详)言立半满教者纂玄
云依涅槃经判一代圣教不离半满谓初直明华严
敬事至承玄二年蒙逊济河伐乞佛暮末于抱罕(即西
秦也)以世子兴国为前驱为末军所败擒兴国焉后乞
佛失守暮末与兴俱获于赫连定定后为吐谷军所
破兴国遂为乱兵所杀逊大怒谓事佛无应即遣斥
沙门谶又格言致谏乃止时魏虏托跋焘闻谶道术
遣使迎请但告逊曰若不遣谶即便加兵逊既事谶
未忍听去后又遣太常高公李顺策拜蒙逊为使持
节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使太傅骠骑大将军凉
州牧凉王加九锡之礼又命逊曰闻彼有昙牟谶法
师博通多识罗什之流秘咒神验澄公之疋朕思欲
讲道可驿送之逊与李顺宴曰天子信纳佞言苟见
促迫前遣远求留昙无谶而今更来徵索此是门师
当与之俱死每不惜残年人生一死讵觉几时顺曰
王颖诚先著遣爱子入待朝廷钦王忠续故显加殊
礼而王以此一胡道人亏山岳之功不忍一朝之忿损
由来之美岂朝廷相待之厚窃为大王不取逊曰太
常口美如苏秦恐情不副词耳逊终吝谶不遣至逊
义和三年二月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逊忿其
欲去乃密图害之伪以资粮发遣厚赐宝货临发之
日谶乃流涕谓众曰谶业对将至众圣不能救矣以
本有心誓义不容停比发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春
秋四十九(准此则元在北凉今疏谓在西秦再详)言立半满教者纂玄
云依涅槃经判一代圣教不离半满谓初直明华严
卷十七 第 216c 页
之满开半次方等形半明满次般若待半明满次法
华舍半明满始则从满开半终则废半归满故知一
代圣教其唯半满言随远法师者即大远也名慧远
姓李燉煌人述持地疏五卷华严疏七卷涅槃疏十
卷维摩胜鬘等皆有所述又制华严十地记十卷梦
登须弥四顾周望唯见海水又见佛像身色紫金在
宝树下北首而卧体有尘埃远初见礼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净觉知所撰文疏颇顺化之益今判半满依
彼涅槃疏云尔。」
【钞但顺通相之意者但顺一代时教通途形相不
出大小故。】
「疏隋延等者高僧传云延幽居静志欲著涅槃疏夜
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𩦲尾拂地而谈授经旨
延手执马𩦲与之清论觉后谓马鸣菩萨授我义端
执𩦲知其宗旨便述成疏卷轴放光塔中舍利放光
明三日三夜合境望光皆来拜谒遂于延兴寺讲之
天雨四华等。」
【钞半满顺违即此顺违者谓顿即前满渐中二乘
是半大乘是满虽有二大乘于中不分权实故成
违也探玄记第一云远公亦立顿渐二教与延公同。】
「疏唐初等者探玄记第一云如江南敏法师印法师
等华严疏中说。」
【钞华严梵网等者此恐后人误添梵网二字以下
正申难处全不言梵网故教义及广略钞疏亦只
华舍半明满始则从满开半终则废半归满故知一
代圣教其唯半满言随远法师者即大远也名慧远
姓李燉煌人述持地疏五卷华严疏七卷涅槃疏十
卷维摩胜鬘等皆有所述又制华严十地记十卷梦
登须弥四顾周望唯见海水又见佛像身色紫金在
宝树下北首而卧体有尘埃远初见礼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净觉知所撰文疏颇顺化之益今判半满依
彼涅槃疏云尔。」
【钞但顺通相之意者但顺一代时教通途形相不
出大小故。】
「疏隋延等者高僧传云延幽居静志欲著涅槃疏夜
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𩦲尾拂地而谈授经旨
延手执马𩦲与之清论觉后谓马鸣菩萨授我义端
执𩦲知其宗旨便述成疏卷轴放光塔中舍利放光
明三日三夜合境望光皆来拜谒遂于延兴寺讲之
天雨四华等。」
【钞半满顺违即此顺违者谓顿即前满渐中二乘
是半大乘是满虽有二大乘于中不分权实故成
违也探玄记第一云远公亦立顿渐二教与延公同。】
「疏唐初等者探玄记第一云如江南敏法师印法师
等华严疏中说。」
【钞华严梵网等者此恐后人误添梵网二字以下
正申难处全不言梵网故教义及广略钞疏亦只
卷十七 第 217a 页
言华严故问探玄记第一云如华严等梵网既在
华藏舍那佛说明亦平道答探玄记说彼师自释
四异中此平道是舍那十身所说岂梵网经是十
身说耶又众异云极位同说即华严中文殊普贤
与佛同说岂梵网经佛与菩萨同说耶而言等者
即等取修慈经金刚鬘经等言对治行法等者如
对治贪作不净观等评曰上刊定之意以如来藏
性真常之理名为平道以四谛缘生随顺调伏对
治行法等名为屈曲故作是难也。
▲钞又一时顿
演下第二义答上则称性此则顿宣既一切法门
并一时顿说平道之义尤彰问圆觉疏云本末无
遮顿演说钞云所说末皆是即本之末未曾遮本
说本皆是即末之本未曾遮末本末俱说相即无
碍此得为平道否答虽本末相即要须泯末归本
亦屈曲收不同华严若本若末皆是海印定中同
时顿演无尽无尽等。
▲钞又说随众生者疏外更
进义答即指馀教随根意以法逐机差务在益物
调生故问彼引普贤行品经文具云佛子如向所
演此但随众生根器所宜略说如来少分境界
本疏云指前差别因果逐根就病未尽法源故名
少分则指当经何云非此经中是随根说答今且
约拣义故作是说故名号品云十方世界一切诸
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欲分
曲平之异故问说华严时未有馀教何言馀处随
华藏舍那佛说明亦平道答探玄记说彼师自释
四异中此平道是舍那十身所说岂梵网经是十
身说耶又众异云极位同说即华严中文殊普贤
与佛同说岂梵网经佛与菩萨同说耶而言等者
即等取修慈经金刚鬘经等言对治行法等者如
对治贪作不净观等评曰上刊定之意以如来藏
性真常之理名为平道以四谛缘生随顺调伏对
治行法等名为屈曲故作是难也。
▲钞又一时顿
演下第二义答上则称性此则顿宣既一切法门
并一时顿说平道之义尤彰问圆觉疏云本末无
遮顿演说钞云所说末皆是即本之末未曾遮本
说本皆是即末之本未曾遮末本末俱说相即无
碍此得为平道否答虽本末相即要须泯末归本
亦屈曲收不同华严若本若末皆是海印定中同
时顿演无尽无尽等。
▲钞又说随众生者疏外更
进义答即指馀教随根意以法逐机差务在益物
调生故问彼引普贤行品经文具云佛子如向所
演此但随众生根器所宜略说如来少分境界
本疏云指前差别因果逐根就病未尽法源故名
少分则指当经何云非此经中是随根说答今且
约拣义故作是说故名号品云十方世界一切诸
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欲分
曲平之异故问说华严时未有馀教何言馀处随
卷十七 第 217b 页
机答有二义一约本末同时亦有随根教故二约
依本起末不妨后时有随机故。
钞不同华严权实齐彰者圆必摄四岂可不具权
耶问如下云权实齐明如诸般若此亦平道不答
般若虽权实齐明而不相即故当屈曲也。
▲钞若
同若异等者同谓一乘异谓三乘空不空等者等
常无常等问如涅槃云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所
谓大涅槃等岂非空不空等一时顿演耶若尔亦
应云平道教答涅槃虽空不空常无常等双明要
皆会异(无常苦空)同归常住不同华严全性全相措举
一法即同无尽。
钞日月灯明佛等者法华序品说昔日月灯明佛
(玄赞云日有二能一导明二成熟月有二能一除热二清凉灯有二能一破暗二传照显佛能导迷至觉
成器熟根除烦恼之热得涅槃之凉永破愚痴化生传法表此义也故立其名楞严搜玄抄云名日月灯
者喻三智也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备足亦三德圆满也)为众说法华经
六十小劫巳便云如来于今日中夜而般涅槃等
古德解意于六十小劫最后一日晨旦说经竟中
夜便灭度故涅槃经或不说也又迦叶佛时亦尔
悉不说涅槃今此时根钝故于法华后更说涅槃。
▲钞究竟不破者以一乘根未熟故则法华或不
说也问法华华严同是一乘既唯说三乘则应不
说华严则华严亦成屈曲之教答此约机未熟故
不说法华破三华严称性不妨遍说岂以约机而
难称性耶若无称性一乘为本约机三乘之末从
依本起末不妨后时有随机故。
钞不同华严权实齐彰者圆必摄四岂可不具权
耶问如下云权实齐明如诸般若此亦平道不答
般若虽权实齐明而不相即故当屈曲也。
▲钞若
同若异等者同谓一乘异谓三乘空不空等者等
常无常等问如涅槃云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所
谓大涅槃等岂非空不空等一时顿演耶若尔亦
应云平道教答涅槃虽空不空常无常等双明要
皆会异(无常苦空)同归常住不同华严全性全相措举
一法即同无尽。
钞日月灯明佛等者法华序品说昔日月灯明佛
(玄赞云日有二能一导明二成熟月有二能一除热二清凉灯有二能一破暗二传照显佛能导迷至觉
成器熟根除烦恼之热得涅槃之凉永破愚痴化生传法表此义也故立其名楞严搜玄抄云名日月灯
者喻三智也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备足亦三德圆满也)为众说法华经
六十小劫巳便云如来于今日中夜而般涅槃等
古德解意于六十小劫最后一日晨旦说经竟中
夜便灭度故涅槃经或不说也又迦叶佛时亦尔
悉不说涅槃今此时根钝故于法华后更说涅槃。
▲钞究竟不破者以一乘根未熟故则法华或不
说也问法华华严同是一乘既唯说三乘则应不
说华严则华严亦成屈曲之教答此约机未熟故
不说法华破三华严称性不妨遍说岂以约机而
难称性耶若无称性一乘为本约机三乘之末从
卷十七 第 217c 页
何所流故法华虽说一乘乃名破异一乘须就机
而说华严明真体一乘以称性故无有国土不说
例如本末差别门中始终俱三终至涅槃亦唯三
乘岂妨华严常说遍说耶。
▲钞我不见下即十地
品既常既遍故为平道法华涅槃虽是一乘亦不
言常说遍说。
钞发心品中亦同此说者经云汝说此法时有万
佛刹微尘数菩萨发菩提心我等诸佛悉授其记
于当来世过千不可说无边劫同一劫中而得作
佛皆号清净心如来(疏释如前巳引)出现品亦云我亦与
授记于当来世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皆得成
佛同号佛殊胜境界。
▲钞恐有破云下名号品云
或名释迦或名遮那似涉疑故应曲平二教其主
不异故今通云下意云若约当经二身相融若约
馀经但约化身以当经具于十身总得具别别不
具总故二主异问涅槃岂不说吾今此身即是常
身法身答纵许互融亦但约理事无碍义说曾不
说言十身无碍等问圆觉经标婆伽婆彼疏释为
报化不分之身今何言是释迦化身说耶答以少
从多故又以十身拣故。
钞馀处王城舍卫者谓说馀经处王舍城祇阇崛
山舍卫国给孤独园等未曾言是华藏中娑婆亦
但教说不直明刹体今说此经七处于自宗中有
二义故得同华藏言亦是华藏界中第十三重者
而说华严明真体一乘以称性故无有国土不说
例如本末差别门中始终俱三终至涅槃亦唯三
乘岂妨华严常说遍说耶。
▲钞我不见下即十地
品既常既遍故为平道法华涅槃虽是一乘亦不
言常说遍说。
钞发心品中亦同此说者经云汝说此法时有万
佛刹微尘数菩萨发菩提心我等诸佛悉授其记
于当来世过千不可说无边劫同一劫中而得作
佛皆号清净心如来(疏释如前巳引)出现品亦云我亦与
授记于当来世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皆得成
佛同号佛殊胜境界。
▲钞恐有破云下名号品云
或名释迦或名遮那似涉疑故应曲平二教其主
不异故今通云下意云若约当经二身相融若约
馀经但约化身以当经具于十身总得具别别不
具总故二主异问涅槃岂不说吾今此身即是常
身法身答纵许互融亦但约理事无碍义说曾不
说言十身无碍等问圆觉经标婆伽婆彼疏释为
报化不分之身今何言是释迦化身说耶答以少
从多故又以十身拣故。
钞馀处王城舍卫者谓说馀经处王舍城祇阇崛
山舍卫国给孤独园等未曾言是华藏中娑婆亦
但教说不直明刹体今说此经七处于自宗中有
二义故得同华藏言亦是华藏界中第十三重者
卷十七 第 218a 页
即最中央刹种二十重中第十三重也如前图示
问既只在中岂是同耶答馀经不明娑婆在华藏
中则一向局故今明华藏之内娑婆如庄严城中
举一小室同一城故问如法华说三变土由八方
严净圆觉佛地等经皆居净土中说亦非娑婆界
内岂非平道教耶答以少从多故又法华正宗分
但是娑婆木树草座说至流通分欲容分身佛变
为净土仍有分限亦不言华藏又圆觉等纵是净
土但是随机别设净土亦不言华藏本刹故佛地
经为地上菩萨说佛地功德故在三界外受用土
中不言即华藏等故。
钞岂非菩萨之器者反显是菩萨之器也又况此
经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正觉尚成况不是菩萨耶
既是菩萨何所难哉问若有难云此经唯被菩萨
者何故第九会中却有声闻此云何通答彼中列
声闻者有二意一寄对显法故为示如聋如盲显
法深胜也二文殊出会所摄六千比丘等非是前
所列众中唯菩萨故。
▲钞其说异下谓所说一事
一义一品一会皆结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说
主伴具足他经所无无可涉疑难之处他又不破
故此不救。
钞一教门仪式异等者此一中别分六义一全依
海印无出定入定故下经虽说入出皆随机感见
以动静唯物圣岂然乎曾无出入问净名岂不亦
问既只在中岂是同耶答馀经不明娑婆在华藏
中则一向局故今明华藏之内娑婆如庄严城中
举一小室同一城故问如法华说三变土由八方
严净圆觉佛地等经皆居净土中说亦非娑婆界
内岂非平道教耶答以少从多故又法华正宗分
但是娑婆木树草座说至流通分欲容分身佛变
为净土仍有分限亦不言华藏又圆觉等纵是净
土但是随机别设净土亦不言华藏本刹故佛地
经为地上菩萨说佛地功德故在三界外受用土
中不言即华藏等故。
钞岂非菩萨之器者反显是菩萨之器也又况此
经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正觉尚成况不是菩萨耶
既是菩萨何所难哉问若有难云此经唯被菩萨
者何故第九会中却有声闻此云何通答彼中列
声闻者有二意一寄对显法故为示如聋如盲显
法深胜也二文殊出会所摄六千比丘等非是前
所列众中唯菩萨故。
▲钞其说异下谓所说一事
一义一品一会皆结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说
主伴具足他经所无无可涉疑难之处他又不破
故此不救。
钞一教门仪式异等者此一中别分六义一全依
海印无出定入定故下经虽说入出皆随机感见
以动静唯物圣岂然乎曾无出入问净名岂不亦
卷十七 第 218b 页
云不定不乱答彼曾不说海印玄微故问大集经
中岂不亦说海印定耶答彼虽说之德用不具贤
首品钞云大集等三贤位中能现八相故得海印
依此经中具十义故且如九十二义若非德相为
是何耶具如前引二一时顿演一语言中演说无
边契经海等故三放光数目一多异(一多二字属上放光)现
相品云即于面门众齿之间放佛刹尘数光一一
复有佛刹尘数光以为眷属异与馀教如法华唯
放一白毫光等四集众通局异(通局二字属上集众)次经云
其光普照十方各有一亿佛刹尘数世界海有十
亿佛刹尘数菩萨一一各有世界海微尘数菩萨
围绕而来集会等五请有言念答有现相及言异
等字等取义有九句与馀教不具此请答故异也
六道场庄严胜劣异广博严丽极于空界有重重
诸供养云略列各有百万亿为量等(具如妙严品及现相品也)。
▲钞二所诠理致异此下释文之中多唯约平道
说形对屈曲之彰其异思之可了。
▲钞三成佛迟
速异者发心品疏云起信则以若迟若速皆为方
便此宗则以楷定为权略有四类迟速自在义如
前引言或唯一念者如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如
发心品说或无量劫亦如上引法界品等说但念
劫圆融迟速自在不定同瑜伽起信等三祇实成
及初发心住现八相应化之佛故非实成也或屈
曲中三祇是迟应化六年故速也。
▲钞四见佛通
中岂不亦说海印定耶答彼虽说之德用不具贤
首品钞云大集等三贤位中能现八相故得海印
依此经中具十义故且如九十二义若非德相为
是何耶具如前引二一时顿演一语言中演说无
边契经海等故三放光数目一多异(一多二字属上放光)现
相品云即于面门众齿之间放佛刹尘数光一一
复有佛刹尘数光以为眷属异与馀教如法华唯
放一白毫光等四集众通局异(通局二字属上集众)次经云
其光普照十方各有一亿佛刹尘数世界海有十
亿佛刹尘数菩萨一一各有世界海微尘数菩萨
围绕而来集会等五请有言念答有现相及言异
等字等取义有九句与馀教不具此请答故异也
六道场庄严胜劣异广博严丽极于空界有重重
诸供养云略列各有百万亿为量等(具如妙严品及现相品也)。
▲钞二所诠理致异此下释文之中多唯约平道
说形对屈曲之彰其异思之可了。
▲钞三成佛迟
速异者发心品疏云起信则以若迟若速皆为方
便此宗则以楷定为权略有四类迟速自在义如
前引言或唯一念者如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如
发心品说或无量劫亦如上引法界品等说但念
劫圆融迟速自在不定同瑜伽起信等三祇实成
及初发心住现八相应化之佛故非实成也或屈
曲中三祇是迟应化六年故速也。
▲钞四见佛通
卷十七 第 218c 页
局异下此经之根三贤十地皆见十身无碍佛不
同馀教地前但见大小化身入地方见佗报等。
▲
钞始成即说下问与前一时顿演何别答前说一
时且为对前后次第以时不同今虽标始成即说
乃具明十重之时也三七等如前。
▲钞六见境宽
狭异者约所化人所见有异言地狱天子者经云
得十种清净眼等又彼经云如以亿那由他佛刹
碎为微尘一尘一刹复以尔许尘数佛刹为尘如
是微尘持以东行过尔许世界乃下一尘如是东
行尽此微尘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十方
所有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悉成一佛国土又
以千亿佛刹尘数如上所说广大佛刹抹为微尘
以此微尘依前譬喻一一下尽乃至集成一佛国
土复抹为尘如是次第展转至八十反宝手若人
闻此譬喻而生信者我授彼人无上菩提记等如
是一切广大佛刹所有微尘清净金刚转轮王位
菩萨业报清净肉眼于一念中悉能明见亦见百
亿广大佛刹数佛如玻璃镜光照十佛刹微尘数
世界疏云菩萨顿證未转凡身清净肉眼见如是
境肉眼尚尔馀眼玄妙不可说也如玻璃下明见
之相以无心无去来故言六千比丘则得三昧名
无碍眼故经云悉见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世界种
种差别亦见一切世界微尘等言不具三千者离
世间品钞云凡夫肉眼见百由旬二乘肉眼同凡
同馀教地前但见大小化身入地方见佗报等。
▲
钞始成即说下问与前一时顿演何别答前说一
时且为对前后次第以时不同今虽标始成即说
乃具明十重之时也三七等如前。
▲钞六见境宽
狭异者约所化人所见有异言地狱天子者经云
得十种清净眼等又彼经云如以亿那由他佛刹
碎为微尘一尘一刹复以尔许尘数佛刹为尘如
是微尘持以东行过尔许世界乃下一尘如是东
行尽此微尘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十方
所有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悉成一佛国土又
以千亿佛刹尘数如上所说广大佛刹抹为微尘
以此微尘依前譬喻一一下尽乃至集成一佛国
土复抹为尘如是次第展转至八十反宝手若人
闻此譬喻而生信者我授彼人无上菩提记等如
是一切广大佛刹所有微尘清净金刚转轮王位
菩萨业报清净肉眼于一念中悉能明见亦见百
亿广大佛刹数佛如玻璃镜光照十佛刹微尘数
世界疏云菩萨顿證未转凡身清净肉眼见如是
境肉眼尚尔馀眼玄妙不可说也如玻璃下明见
之相以无心无去来故言六千比丘则得三昧名
无碍眼故经云悉见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世界种
种差别亦见一切世界微尘等言不具三千者离
世间品钞云凡夫肉眼见百由旬二乘肉眼同凡
卷十七 第 219a 页
夫见如大品说菩萨肉眼极远见三千界如来肉
眼与菩萨同见境分明等。
▲钞七因果行位等者
如前彰地位及说胜行中广辨。
▲钞八此经语广
则无量乘语深则一乘一多无碍故不同无漏定
立三乘兼有漏定立五乘也。
▲钞尘尘刹刹下随
好品说一随好中常放四十种光一光照亿那由
他佛刹尘数世界随诸众生种种业行种种欲乐
皆令成就一光既尔况四十光耶一随好尚尔况
十莲华藏尘数之相各有多随好耶故利益无尽
馀教虽说利益多劣于此故云胜劣异耳。
▲钞诸
佛亲护者发心品等说證法尘数诸佛亲护穷未
来际不同馀教小乘杂类等护持。
▲钞过此更有
者如亲起十因异疏起十缘异所起教体异所显
宗趣异等故云多异也。
钞既不判等者违理可知问上遮他破今何自破
答以无过处破有过此妄破也今破有过处非妄
破也其犹病者患热愚医言是冷疾岂名识病智
医授以凉药岂非允当疏隐士刘虬等者姓刘名
虬字百龙形虽隐俗道高真侣传云初发心菩萨
也言鹿苑者佛昔为鹿王时林中多鹿一日一鹿
以供人王之膳鹿王以身代一妊鹿人王重其至
德遂施林苑与鹿名为鹿苑佛于此处初为五比
丘说法不忘其本仍名鹿苑也言双林者佛涅槃
时于四双八只林树之间说涅槃经故云尔也。
眼与菩萨同见境分明等。
▲钞七因果行位等者
如前彰地位及说胜行中广辨。
▲钞八此经语广
则无量乘语深则一乘一多无碍故不同无漏定
立三乘兼有漏定立五乘也。
▲钞尘尘刹刹下随
好品说一随好中常放四十种光一光照亿那由
他佛刹尘数世界随诸众生种种业行种种欲乐
皆令成就一光既尔况四十光耶一随好尚尔况
十莲华藏尘数之相各有多随好耶故利益无尽
馀教虽说利益多劣于此故云胜劣异耳。
▲钞诸
佛亲护者发心品等说證法尘数诸佛亲护穷未
来际不同馀教小乘杂类等护持。
▲钞过此更有
者如亲起十因异疏起十缘异所起教体异所显
宗趣异等故云多异也。
钞既不判等者违理可知问上遮他破今何自破
答以无过处破有过此妄破也今破有过处非妄
破也其犹病者患热愚医言是冷疾岂名识病智
医授以凉药岂非允当疏隐士刘虬等者姓刘名
虬字百龙形虽隐俗道高真侣传云初发心菩萨
也言鹿苑者佛昔为鹿王时林中多鹿一日一鹿
以供人王之膳鹿王以身代一妊鹿人王重其至
德遂施林苑与鹿名为鹿苑佛于此处初为五比
丘说法不忘其本仍名鹿苑也言双林者佛涅槃
时于四双八只林树之间说涅槃经故云尔也。
卷十七 第 219b 页
钞前来以引者日照高山喻以證顿义如为教本
中巳引慈龙降雨證渐义前无引文之处若约义
引即为教本中巳引故经云如摩那斯(此云慈心或云意慈)
龙王将欲降雨未便即降先起大云弥覆虚空凝
停七日待诸众生作务究竟何以故彼大龙王有
慈悲心不欲恼乱诸众生故过七日巳降微细雨
普润大地佛亦如是将降法雨未便即降先兴法
云成熟众生令其心无惊怖待其熟巳然后普降
甘露法雨演说微妙甚深善法渐渐满足一切智
智无上法味疏云渐降成熟喻先小后大即是渐
圆。】
「疏南中诸师者天台云南谓南朝即京江之南也以
当宋齐梁陈之间诸师以此四代皆都建康而曰南
朝故也略抄第二云齐梁晋宋之间南中诸师也。
疏六年之内者玄义云成道之年即说鸯崛摩罗经
言偏方不定者非正所谈故名曰偏方者法也即偏
法也或偏者傍也正说小时傍说大法故云偏方。」
【钞波斯匿者此云和悦末利此名为鬘有德曰夫
人夫人之女摩利室罗此云胜鬘以相好胜母故
或王赞此女妙胜华鬘故以名也娉与阿阇世王
为新妇相去千里彼初无佛法时佛初成道未久
于祇洹说法夫人见佛闻法生信王亦受化遂忆
女聪明寄书叹云此有佛出广叹功德女得母书
则说偈言今闻佛音声世所未闻有所言真实者
卷十七 第 219c 页
我今应供养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亦应垂哀
悯必今我得见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大
光明现于无比身胜鬘及眷属头面接足礼等。
钞金光明经既非第一顿教等者据天台光明玄
义云旧明此经非会三非褒贬非无相不列同闻
众但云是时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等既无常
随等众故非次第之教也若尔既信相疑佛寿八
十入灭岂非末后明常住耶答据真谛云此经是
法华之后涅槃之前九十日说引涅槃云佛告波
旬却后三月吾当涅槃信相闻斯知八十应灭(以真
谛但立三法轮从三十年后皆持法轮摄故法华光明至涅槃皆持法轮不同南中第五方明常住也)
据此则光明在法华之后涅槃之前退非同归进
非常住故属不定收也若天台判属方等部收却
在般若之前会解以约前义为不定今详抄意似
约后义为不定也以在有相之后无相之前而说
常住故云不定。
钞二种如来藏者经云世尊有一种如来藏空智
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妄染本
空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心
镜钞释云一切不相离也一德之中具含万德不
遗脱也体常无边不改异也不思议佛法性德本
具即佛性妙理也言又叹佛三身者即胜鬘夫人
赞佛偈也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敬礼(则赞化身)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赞报身也)
悯必今我得见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大
光明现于无比身胜鬘及眷属头面接足礼等。
钞金光明经既非第一顿教等者据天台光明玄
义云旧明此经非会三非褒贬非无相不列同闻
众但云是时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等既无常
随等众故非次第之教也若尔既信相疑佛寿八
十入灭岂非末后明常住耶答据真谛云此经是
法华之后涅槃之前九十日说引涅槃云佛告波
旬却后三月吾当涅槃信相闻斯知八十应灭(以真
谛但立三法轮从三十年后皆持法轮摄故法华光明至涅槃皆持法轮不同南中第五方明常住也)
据此则光明在法华之后涅槃之前退非同归进
非常住故属不定收也若天台判属方等部收却
在般若之前会解以约前义为不定今详抄意似
约后义为不定也以在有相之后无相之前而说
常住故云不定。
钞二种如来藏者经云世尊有一种如来藏空智
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妄染本
空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心
镜钞释云一切不相离也一德之中具含万德不
遗脱也体常无边不改异也不思议佛法性德本
具即佛性妙理也言又叹佛三身者即胜鬘夫人
赞佛偈也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敬礼(则赞化身)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赞报身也)
卷十七 第 220a 页
一切法常住是故今归依(赞法身也)了一切法即常住
性即见闻觉知等无非法身敬礼化身影取三身
皆敬礼归依法身影取三身皆归依敬礼但约投
诚措想由其暂尔故归依言愿从今身尽未来际
故二不同法苑有七义拣别不能具引。
钞广说法身常住者经云法身者非是行法故异
无有故是自本故犹如虚空故说为常乃至广说
(云云)。】
「疏或分为二即是半满者此与无谶名同彼通此局
以此唯就渐中分尔今不指前判人者天台法华玄
义云菩提流支明半满教十二年前皆是半字十二
年后皆是满字(彼云南北通判顿渐不定三教渐中开合不同此正渐中分半满也)然
彼列在北地判教中今谓南中故略不指人名也。
疏武丘等者此叙全是玄义中文但彼云虎丘耳言
见有得道者问小乘见人空得道何言见有若见有
应同外道答有二义一云有相四谛但是调心方便
实不得道须见空时方得道也此言有者以法有也
二云二乘虽见人空而执实有能證能断智所證理
所断惑等之法故云见有也。
▲言最后双照等者以
双照破情计之空有不除其法故次疏云持前二故
即空有二法也法华玄义云虎丘岌公顿与不定如
前渐更为三最后双林明一切众生佛性等今既云
齐至法华明知法华亦常住教中收。
疏唐三藏者名玄奘姓陈氏汉大丘仲弓之后也洛
性即见闻觉知等无非法身敬礼化身影取三身
皆敬礼归依法身影取三身皆归依敬礼但约投
诚措想由其暂尔故归依言愿从今身尽未来际
故二不同法苑有七义拣别不能具引。
钞广说法身常住者经云法身者非是行法故异
无有故是自本故犹如虚空故说为常乃至广说
(云云)。】
「疏或分为二即是半满者此与无谶名同彼通此局
以此唯就渐中分尔今不指前判人者天台法华玄
义云菩提流支明半满教十二年前皆是半字十二
年后皆是满字(彼云南北通判顿渐不定三教渐中开合不同此正渐中分半满也)然
彼列在北地判教中今谓南中故略不指人名也。
疏武丘等者此叙全是玄义中文但彼云虎丘耳言
见有得道者问小乘见人空得道何言见有若见有
应同外道答有二义一云有相四谛但是调心方便
实不得道须见空时方得道也此言有者以法有也
二云二乘虽见人空而执实有能證能断智所證理
所断惑等之法故云见有也。
▲言最后双照等者以
双照破情计之空有不除其法故次疏云持前二故
即空有二法也法华玄义云虎丘岌公顿与不定如
前渐更为三最后双林明一切众生佛性等今既云
齐至法华明知法华亦常住教中收。
疏唐三藏者名玄奘姓陈氏汉大丘仲弓之后也洛
卷十七 第 220b 页
州缑氏人有兄素出家即长揵法师也以奘少㦬穷
酷偏意携守年十一诵维摩法华东都恒度为僧后
入蜀受学复别兄遍往参学尝叹曰余周流吴蜀爰
逮赵魏未及周秦颇有讲延率皆登践巳布之言今
虽蕴胸襟未吐之词宗解签无地若不轻生殉命誓
往华胥何能具觌成言用通神解一睹明法了义真
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于是励志得达印度于那烂
陀寺戒贤论师处留五年学瑜伽显扬对法诸论又
停二年于钵代多国学正量部根本论摄正法论等
却往杖林山胜军论师居士所学唯识决择论意义
论成无畏论等首尾二年又先于曲女城学佛使日
冒二毗婆沙于毗耶摩那三藏所经于三月后在杖
林夜梦寺内及外林邑火烧成灰见一金人告曰却
后十年戒日王崩印度便乱当如火汤觉巳向胜军
说之奘意方决严具东返(后永皆之未戒日果死世并饥荒如梦所见验矣)
时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届于京郊后所翻经
论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享寿六十五岁
序云春秋寒暑时经一十七年耳目见闻处越百十
七国虽遍参学而偏宗戒贤故依彼判三时教如下
具述时在印度造会宗论三千颂会融瑜伽中论之
旨又造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制十八部小乘破九
十五种外道后戒日王欲为流通于曲女城集十六
国论师断云能破一偈当截舌为谢经十八日无敢
破者故西域称为脂那大乘天也其见重西域也如
酷偏意携守年十一诵维摩法华东都恒度为僧后
入蜀受学复别兄遍往参学尝叹曰余周流吴蜀爰
逮赵魏未及周秦颇有讲延率皆登践巳布之言今
虽蕴胸襟未吐之词宗解签无地若不轻生殉命誓
往华胥何能具觌成言用通神解一睹明法了义真
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于是励志得达印度于那烂
陀寺戒贤论师处留五年学瑜伽显扬对法诸论又
停二年于钵代多国学正量部根本论摄正法论等
却往杖林山胜军论师居士所学唯识决择论意义
论成无畏论等首尾二年又先于曲女城学佛使日
冒二毗婆沙于毗耶摩那三藏所经于三月后在杖
林夜梦寺内及外林邑火烧成灰见一金人告曰却
后十年戒日王崩印度便乱当如火汤觉巳向胜军
说之奘意方决严具东返(后永皆之未戒日果死世并饥荒如梦所见验矣)
时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届于京郊后所翻经
论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享寿六十五岁
序云春秋寒暑时经一十七年耳目见闻处越百十
七国虽遍参学而偏宗戒贤故依彼判三时教如下
具述时在印度造会宗论三千颂会融瑜伽中论之
旨又造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制十八部小乘破九
十五种外道后戒日王欲为流通于曲女城集十六
国论师断云能破一偈当截舌为谢经十八日无敢
破者故西域称为脂那大乘天也其见重西域也如
卷十七 第 220c 页
是况归此国王臣钦敬亦可知也今言大同者初有
次空后中然彼通判一切此局在渐中故有异也。
疏真谛三藏者梵云拘罗陀陈言亲依或云波罗末
陀此云真谛并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印土优禅尼国
人以梁武太清一年届于建业顷属梁季崩乱不果
宣传虽翻经论迁遑靡托逮陈武永定二年七月还
返豫章又上临川普安诸郡虽传经论本意未申更
观机壤遂欲泛舶往楞伽修道道俗挽留遂停南越
与前梁旧齿重覆所翻至文帝天喜四年杨都建元
寺沙门僧宗法集僧忍等并建业标领远浮江表亲
承访问帝欣其来意乃为翻摄大乘论首尾两年又
舶至梁安郡欲返西国学徒追逐续留至三年九月
内发自梁安从舶西引夜风飘还广州十二月中上
南海岸刺史欧阳穆公欲延住制旨寺请翻广义法
门经唯识等论后穆公薨世子纥重请传经而神幽
通量非情测尝居别所四绝水州纥往造之峻岭涛
涌未敢凌犯帝乃铺舒坐具在水上跏坐其内如乘
舡马浮波达岸帝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或以荷[莫-大+羽]
水乘之而渡神异例多至光太二年六月厌世愿生
胜壤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时智恺正称俱舍闻
知驰往道俗奔越盈川三日未肯回请迎还止于王
园寺时宗恺诸僧欲迎还建业会杨辇顾望恐夺时
荣乃奏曰岭表所译众部多明无尘唯谛言乖治术
有蔽国风不隶诸华可流荒服帝然之故南海新文
次空后中然彼通判一切此局在渐中故有异也。
疏真谛三藏者梵云拘罗陀陈言亲依或云波罗末
陀此云真谛并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印土优禅尼国
人以梁武太清一年届于建业顷属梁季崩乱不果
宣传虽翻经论迁遑靡托逮陈武永定二年七月还
返豫章又上临川普安诸郡虽传经论本意未申更
观机壤遂欲泛舶往楞伽修道道俗挽留遂停南越
与前梁旧齿重覆所翻至文帝天喜四年杨都建元
寺沙门僧宗法集僧忍等并建业标领远浮江表亲
承访问帝欣其来意乃为翻摄大乘论首尾两年又
舶至梁安郡欲返西国学徒追逐续留至三年九月
内发自梁安从舶西引夜风飘还广州十二月中上
南海岸刺史欧阳穆公欲延住制旨寺请翻广义法
门经唯识等论后穆公薨世子纥重请传经而神幽
通量非情测尝居别所四绝水州纥往造之峻岭涛
涌未敢凌犯帝乃铺舒坐具在水上跏坐其内如乘
舡马浮波达岸帝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或以荷[莫-大+羽]
水乘之而渡神异例多至光太二年六月厌世愿生
胜壤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时智恺正称俱舍闻
知驰往道俗奔越盈川三日未肯回请迎还止于王
园寺时宗恺诸僧欲迎还建业会杨辇顾望恐夺时
荣乃奏曰岭表所译众部多明无尘唯谛言乖治术
有蔽国风不隶诸华可流荒服帝然之故南海新文
卷十七 第 221a 页
有藏陈世以泰建元年染疾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年七十有一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十三日僧宗等
各赍经论返匡山自帝来东夏虽出众经而偏宗摄
论从陈武永定二年至孝宣泰建元年译经论三十
八部馀有未译梵本并多罗树叶凡有二百四十夹
若依陈纸翻之则列二万馀卷今正译讫正是数夹
之文并在广州制旨寺王园寺其法宝弘博可知矣。
▲言依金光明经者即真谛所译七卷中业障灭品
文也经云顶礼一切诸佛世尊现在十方世界巳得
阿耨菩提者转法轮照法轮持法轮雨大法雨击大
法鼓等问上钞云依解节金光明经今疏何不言耶
答解节二字相传皆云别有解节金光明经然今大
藏既不收此经不可为定然别有解节经一卷亦真
谛所译而不说三轮之事准大周目录云解节经一
卷见解深密第四一品十纸据此则是解深密之别
名但真谛目为解节即于义节唐三藏译为解深密
即解义之深密也准此则真谛立教不唯金光明亦
依解深密也以彼第三教指解深密经故今疏略故
唯言金光明也(深密二时如后)。」
【钞疏文稍略彼云等者即真谛部异执记说也言
转四谛法轮者自我之彼名转法即轨持流演圆
通名轮又如王轮宝一圆满义二摧坏义摧坏烦
恼如摧未伏故三镇遏义巳伏烦恼令势转远如
镇巳伏四不定义从见至修修至无学从自至他
年七十有一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十三日僧宗等
各赍经论返匡山自帝来东夏虽出众经而偏宗摄
论从陈武永定二年至孝宣泰建元年译经论三十
八部馀有未译梵本并多罗树叶凡有二百四十夹
若依陈纸翻之则列二万馀卷今正译讫正是数夹
之文并在广州制旨寺王园寺其法宝弘博可知矣。
▲言依金光明经者即真谛所译七卷中业障灭品
文也经云顶礼一切诸佛世尊现在十方世界巳得
阿耨菩提者转法轮照法轮持法轮雨大法雨击大
法鼓等问上钞云依解节金光明经今疏何不言耶
答解节二字相传皆云别有解节金光明经然今大
藏既不收此经不可为定然别有解节经一卷亦真
谛所译而不说三轮之事准大周目录云解节经一
卷见解深密第四一品十纸据此则是解深密之别
名但真谛目为解节即于义节唐三藏译为解深密
即解义之深密也准此则真谛立教不唯金光明亦
依解深密也以彼第三教指解深密经故今疏略故
唯言金光明也(深密二时如后)。」
【钞疏文稍略彼云等者即真谛部异执记说也言
转四谛法轮者自我之彼名转法即轨持流演圆
通名轮又如王轮宝一圆满义二摧坏义摧坏烦
恼如摧未伏故三镇遏义巳伏烦恼令势转远如
镇巳伏四不定义从见至修修至无学从自至他
卷十七 第 221b 页
他信至解解至行果等又动宣言教显扬妙理运
圣道于声前起真智于言后圆摧障恼名转法轮
如此是教理行果一示相转言此身是苦业惑为
集此灭为灭能灭此为道尔时生圣慧眼由依去
来今有差别故如次名智明觉此之一智总名为
眼有三行相名智明觉依诠證灭说通三世非是
灭谛通三世也又四谛各有智明觉明十二行则
三转各有十二行也二劝修转云此是苦汝当知
此是集汝当断此是灭汝当證此是道汝当修亦
生眼智明觉三作證转此是苦我巳知此是集我
巳断此是灭我巳證此是道我巳修亦生眼智明
觉又三转四谛为十二行相也成实论师初转生
闻慧次转生思慧后转生修慧言谓转照法轮者
转义如前照谓以空照破有执令舍小取大言又
于三十年后者准探玄记并下疏皆云三十八年
后说解节经今疏钞并云三十年后未审何者为
正探玄又云真谛此说必有圣教岂可自立年数
则知光明但有三轮之名分其年数又别有所据
又今云解节即真谛目解深密经然深密自在净
土说非鬼王法堂今作此指者应指三十年始于
鬼王法堂说馀第三时经教非解节经解节经乃
至三十八年后说也例如第二时教在智慧河边
说然般若十六会四处说(鹫山祇园摩尼藏殿白鹭池侧)皆不在
智慧河边亦是指七年之始耳或可解节非是深
圣道于声前起真智于言后圆摧障恼名转法轮
如此是教理行果一示相转言此身是苦业惑为
集此灭为灭能灭此为道尔时生圣慧眼由依去
来今有差别故如次名智明觉此之一智总名为
眼有三行相名智明觉依诠證灭说通三世非是
灭谛通三世也又四谛各有智明觉明十二行则
三转各有十二行也二劝修转云此是苦汝当知
此是集汝当断此是灭汝当證此是道汝当修亦
生眼智明觉三作證转此是苦我巳知此是集我
巳断此是灭我巳證此是道我巳修亦生眼智明
觉又三转四谛为十二行相也成实论师初转生
闻慧次转生思慧后转生修慧言谓转照法轮者
转义如前照谓以空照破有执令舍小取大言又
于三十年后者准探玄记并下疏皆云三十八年
后说解节经今疏钞并云三十年后未审何者为
正探玄又云真谛此说必有圣教岂可自立年数
则知光明但有三轮之名分其年数又别有所据
又今云解节即真谛目解深密经然深密自在净
土说非鬼王法堂今作此指者应指三十年始于
鬼王法堂说馀第三时经教非解节经解节经乃
至三十八年后说也例如第二时教在智慧河边
说然般若十六会四处说(鹫山祇园摩尼藏殿白鹭池侧)皆不在
智慧河边亦是指七年之始耳或可解节非是深
卷十七 第 221c 页
密乃别是一经此土未至真谛依梵本判耳多闻
阙疑任情去取毗舍离此云广严言具有转照及
持者转照如上持者双持空有离执寄诠明空有
故若就遮过即双照破空有之执也皆云法轮者
一法轮自性谓八圣道具轮毂辐辋故正见正思
惟如毂是根本故正语正业正命如辐由毂有故
正念正精进正定为辋摄录馀故二法轮因谓能
生后圣道诸教闻思修等诸经论中多说佛教为
法轮故三法轮眷属圣道助伴五蕴诸法四法轮
境圣道所缘四谛因缘三性等理五法轮果谓道
所證菩提涅槃具如普贤行愿钞请转法轮中说。】
「疏即宋朝岌法师者前约处标拣故云武丘此约朝
代标拣故云宋朝二师各未详上字然天台玄义云
宗爱法师顿与不定同前就渐更判四时即庄严曰
文师所用三时不异前更于无相后常住前指法华
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名同归教此叙与今疏全
同但标人有异。」
【钞应具列之者一有相二无相三同归四常住。】
「疏道场慧观等者玄义叙玄定林柔此二师及道场
观法师顿与不定同前更判渐为五时即开善光宅
所用也(云云同今疏)今云等者等取次二师也。」
【钞上元道场寺僧者传云宋朝京师道场寺慧观
清何人姓崔氏弱岁出家咨禀远师什公入关乃
之什所参扣研覈新旧经旨宋元嘉年中卒年七
阙疑任情去取毗舍离此云广严言具有转照及
持者转照如上持者双持空有离执寄诠明空有
故若就遮过即双照破空有之执也皆云法轮者
一法轮自性谓八圣道具轮毂辐辋故正见正思
惟如毂是根本故正语正业正命如辐由毂有故
正念正精进正定为辋摄录馀故二法轮因谓能
生后圣道诸教闻思修等诸经论中多说佛教为
法轮故三法轮眷属圣道助伴五蕴诸法四法轮
境圣道所缘四谛因缘三性等理五法轮果谓道
所證菩提涅槃具如普贤行愿钞请转法轮中说。】
「疏即宋朝岌法师者前约处标拣故云武丘此约朝
代标拣故云宋朝二师各未详上字然天台玄义云
宗爱法师顿与不定同前就渐更判四时即庄严曰
文师所用三时不异前更于无相后常住前指法华
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名同归教此叙与今疏全
同但标人有异。」
【钞应具列之者一有相二无相三同归四常住。】
「疏道场慧观等者玄义叙玄定林柔此二师及道场
观法师顿与不定同前更判渐为五时即开善光宅
所用也(云云同今疏)今云等者等取次二师也。」
【钞上元道场寺僧者传云宋朝京师道场寺慧观
清何人姓崔氏弱岁出家咨禀远师什公入关乃
之什所参扣研覈新旧经旨宋元嘉年中卒年七
卷十七 第 222a 页
十一言抑挫等者止观云若以大破小如净名所
斥取其不见中理与外道同非是夺其方便之意。】
「疏即前刘公等者玄义云北地师亦作五教而取提
胃波利为人天教合净名般若为无相教馀三不异
南方据此则北师所判今云刘公者乃是荆州隐士
正在南中此则南北皆有立耳。」
【钞上来诸师从二至五等者然上所叙诸师非皆
立不定之教如唐三藏唯分三时本不立顿与不
定故又真谛亦立顿渐(即同前隋延顿渐)然不立不定刘
虬亦无不定教然虬与谛顿渐之义所立亦别如
上巳辨然上三师皆无不定则招难尤多除此三
师馀立不定者而于所立名义之中有多难也。】
「疏初明十二年前下此中四段破文全依玄义言自
违成论者玄义云则成实论师自诬巳论也以有相
教是小乘成实论亦是小乘故云自违。」
【钞不可不见下前即违教此则违理意云若不證
见空理何名得道以生空理是真实證故准玄义
云复次十二年前名有相教者为得道为不得道
若得道则乖成论论师云有相四谛是调心方便
实不得道须见本乃能得道既言有相那忽得道
若不得道用此教何为又若得道教同无相若不
得道教同邪说又若得道得何等道若见空得道
还同无相若不见空得道亦同九十五种非得佛
道有相之教具有二过(云云)。
斥取其不见中理与外道同非是夺其方便之意。】
「疏即前刘公等者玄义云北地师亦作五教而取提
胃波利为人天教合净名般若为无相教馀三不异
南方据此则北师所判今云刘公者乃是荆州隐士
正在南中此则南北皆有立耳。」
【钞上来诸师从二至五等者然上所叙诸师非皆
立不定之教如唐三藏唯分三时本不立顿与不
定故又真谛亦立顿渐(即同前隋延顿渐)然不立不定刘
虬亦无不定教然虬与谛顿渐之义所立亦别如
上巳辨然上三师皆无不定则招难尤多除此三
师馀立不定者而于所立名义之中有多难也。】
「疏初明十二年前下此中四段破文全依玄义言自
违成论者玄义云则成实论师自诬巳论也以有相
教是小乘成实论亦是小乘故云自违。」
【钞不可不见下前即违教此则违理意云若不證
见空理何名得道以生空理是真实證故准玄义
云复次十二年前名有相教者为得道为不得道
若得道则乖成论论师云有相四谛是调心方便
实不得道须见本乃能得道既言有相那忽得道
若不得道用此教何为又若得道教同无相若不
得道教同邪说又若得道得何等道若见空得道
还同无相若不见空得道亦同九十五种非得佛
道有相之教具有二过(云云)。
卷十七 第 222b 页
钞经文相续云者次前文云说是老死谁是老死
二皆邪见玄义云三藏经中自说二空二空岂非
无相言此即十二因缘人法空义者如杂阿含云
十二因缘从无明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若言
谁老死皆生邪见乃至(逆推)无明亦复如是若说无
谁老死当知虚妄是名人空若说无是老死当知
虚妄是名法空乃至无明亦复如是。】
「疏言十方空为大空者智论云何等为大空东方东
方相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故东西北方四
维上下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空非常非灭何以故性
自尔故是名大空小乘法空为大空可知。」
【钞彼释十八空者论云不为内空彼般若波罗蜜
不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
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
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故行般若波
罗蜜等。】
「疏十二年后方制广戒者此疏主新加玄义所无。」
【钞善护于口言等者口过易成难防故令善护举
心则妄念攀缘应须自净身诸恶行杀盗染等动
则多不饶益自他俱损故应检束言大仙道者即
佛道也言此是释迦等即四分律七佛略戒中释
迦略戒偈也一毗婆尸佛偈云忍辱第一道佛说
为无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二尸弃佛云譬
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
卷十七 第 222c 页
毗舍浮佛偈云不谤亦不嫉当奉行于戒饮食知
止足常乐在空闲心定乐精进是名诸佛教四拘
留孙佛云譬如蜂采华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观自身
行若正若不正五拘那含牟尼佛云心莫作放逸
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必定入涅槃六迦叶佛
云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
佛教七释迦佛如钞言为无事僧者不因犯方说
故从是巳后方因犯广说戒故知明有。
钞通说般若者常说名为通说也言般若明空之
智故者又大论云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般若
即空慧故。
钞第二破不明常住于中四者前三皆玄义意言
初反质破者即反徵破也玄义云若不明佛性法
身常住者共般若可非佛性法身常等不共般若
云何非佛性耶(今改彼不共为实相也)。
钞此即圣言量者玄义云大经云佛性有五种名
亦名首楞严亦名般若乃是佛性之异名何得言
非彼若救言经称佛性亦名般若是三德之般若
何关无相之般若若尔涅槃第八何意云我先于
摩诃般若中说我与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
是实性实性之性即是佛性如此遥指明文若是
何意言非。
钞谓二种般若即二佛性等者玄义云故得法性
止足常乐在空闲心定乐精进是名诸佛教四拘
留孙佛云譬如蜂采华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观自身
行若正若不正五拘那含牟尼佛云心莫作放逸
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必定入涅槃六迦叶佛
云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
佛教七释迦佛如钞言为无事僧者不因犯方说
故从是巳后方因犯广说戒故知明有。
钞通说般若者常说名为通说也言般若明空之
智故者又大论云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般若
即空慧故。
钞第二破不明常住于中四者前三皆玄义意言
初反质破者即反徵破也玄义云若不明佛性法
身常住者共般若可非佛性法身常等不共般若
云何非佛性耶(今改彼不共为实相也)。
钞此即圣言量者玄义云大经云佛性有五种名
亦名首楞严亦名般若乃是佛性之异名何得言
非彼若救言经称佛性亦名般若是三德之般若
何关无相之般若若尔涅槃第八何意云我先于
摩诃般若中说我与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
是实性实性之性即是佛性如此遥指明文若是
何意言非。
钞谓二种般若即二佛性等者玄义云故得法性
卷十七 第 223a 页
实相是正因佛性般若观照即了因佛性五度功
德资发般若即是因缘佛性此三般若与三涅槃
佛性复何异也(以三般若是天台所立故有资发般若今但用二次下广破今疏不
引故此不录)钞第四纵夺破者此疏主新加也言理绝
百非者准起信论中谓一异空有四句为本本各
有四一有四者一非一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
一既有四句馀三例然故成十六随三世各十六
共成四十八断常各具四十八成九十六并本四
句乃成百非巳上且如是配如实言者以诸经中
所有之非不但百数今言百非者总相而言也言
若但以空为般若非真般若者问圭山多指八部
般若为始教岂非唯约空说答彼约多分故通目
之非谓无馀本义也但近人不晓坚谓唯空岂一
经不具多教耶言般若非有相等者释离四句也。
钞馀文可知者上但释存有一句引證经文也其
馀三句文虽不引其义可知谓既般若不坏体色
明空虽不坏有以无自性故亦非有故双取则两
亦互泯则双非故云可知言则四句皆实者中论
亦有此偈青目释云一切实者推求诸法实性皆
入第一义平等一相所谓无相一切不实者诸法
但众缘合故有三俱四泯于四句无戏论闻佛说
即得道。
钞有遮有表者于即中上说遮表二四句亦空亦
假名表非空非假名遮即空为第一句即假为第
德资发般若即是因缘佛性此三般若与三涅槃
佛性复何异也(以三般若是天台所立故有资发般若今但用二次下广破今疏不
引故此不录)钞第四纵夺破者此疏主新加也言理绝
百非者准起信论中谓一异空有四句为本本各
有四一有四者一非一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
一既有四句馀三例然故成十六随三世各十六
共成四十八断常各具四十八成九十六并本四
句乃成百非巳上且如是配如实言者以诸经中
所有之非不但百数今言百非者总相而言也言
若但以空为般若非真般若者问圭山多指八部
般若为始教岂非唯约空说答彼约多分故通目
之非谓无馀本义也但近人不晓坚谓唯空岂一
经不具多教耶言般若非有相等者释离四句也。
钞馀文可知者上但释存有一句引證经文也其
馀三句文虽不引其义可知谓既般若不坏体色
明空虽不坏有以无自性故亦非有故双取则两
亦互泯则双非故云可知言则四句皆实者中论
亦有此偈青目释云一切实者推求诸法实性皆
入第一义平等一相所谓无相一切不实者诸法
但众缘合故有三俱四泯于四句无戏论闻佛说
即得道。
钞有遮有表者于即中上说遮表二四句亦空亦
假名表非空非假名遮即空为第一句即假为第
卷十七 第 223b 页
二句并于一缘生色上说四句也是知下以各执
句为是设四句俱取有所得故皆成谤也无念而
知寂照居怀得旨而成四德故古人云般若如大
火聚四面不可趣如失意也般若清凉池四门皆
可入如得意也。
钞结立正义者疏中是知二字结前馀皆立正义
也言各得之意者小乘四门唯得初有一门大乘
四门得次空一门故云各得也。
钞阿毗昙者亦云阿毗达磨此云对法如前释俱
舍此云藏即库藏之总名一切有部即萨婆多部
是俱舍所宗故然俱舍题具云阿毗达磨俱舍论
言毗勒论者此云箧藏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
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也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
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
若人入毗勒门论义无穷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
等言车匿者法华明钞云藏释迦旧云车匿讹也
即仆夫也恶口者以太子性善国王使恶仆侍之
令熏习故经音义云本是守马奴之名也出家
之后自恃王种轻诸比丘不遵僧事智论云如解
脱戒经说身口意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
后如梵天法应当治(谓默摈也以梵天中治罪之法别立一坛其犯罪者令入
此坛诸天不得与语今亦如是故)若心柔软复应为说那陀旃延
经(或云边旃延经)离有离无乃可得道今以教中不言何
处解释此离有离无之法故云未见论文言有云
句为是设四句俱取有所得故皆成谤也无念而
知寂照居怀得旨而成四德故古人云般若如大
火聚四面不可趣如失意也般若清凉池四门皆
可入如得意也。
钞结立正义者疏中是知二字结前馀皆立正义
也言各得之意者小乘四门唯得初有一门大乘
四门得次空一门故云各得也。
钞阿毗昙者亦云阿毗达磨此云对法如前释俱
舍此云藏即库藏之总名一切有部即萨婆多部
是俱舍所宗故然俱舍题具云阿毗达磨俱舍论
言毗勒论者此云箧藏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
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也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
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
若人入毗勒门论义无穷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
等言车匿者法华明钞云藏释迦旧云车匿讹也
即仆夫也恶口者以太子性善国王使恶仆侍之
令熏习故经音义云本是守马奴之名也出家
之后自恃王种轻诸比丘不遵僧事智论云如解
脱戒经说身口意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
后如梵天法应当治(谓默摈也以梵天中治罪之法别立一坛其犯罪者令入
此坛诸天不得与语今亦如是故)若心柔软复应为说那陀旃延
经(或云边旃延经)离有离无乃可得道今以教中不言何
处解释此离有离无之法故云未见论文言有云
卷十七 第 223c 页
犊子部者以梵云婆粗富罗此云犊子此部我非
即是蕴亦不离蕴而有实我(非即是蕴是非有义非不离蕴是非空义
故云亦计我非有非无也)以此部律文未至此方难以覈定故
云恐未指定。
钞如涅槃下言如乳有酪性者应言有酥性恐是
后人传写之误或等字等酥无妨经文具云善男
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
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
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作佛以是义故
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言石无金性者即
现因无果性也经云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
铁俱禀四大一名一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
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
无金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
然后得佛言乳无酪性者经云善男子如其乳中
有酪性者不应复假众缘力也如水乳杂卧至一
月终不成酪若以一滴颇求树汁投之于中即便
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缘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假
众缘故即便可见若待众缘然后成者即是无性
能得无上菩提言众生佛性犹如虚空下经云义
引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言见空空是
无法为何所见我在迦维罗城告阿难言汝莫愁
哭阿难言今我眷属悉皆死丧时琉璃王以害释
种以五百释种长者共与世尊造立讲堂自相誓
即是蕴亦不离蕴而有实我(非即是蕴是非有义非不离蕴是非空义
故云亦计我非有非无也)以此部律文未至此方难以覈定故
云恐未指定。
钞如涅槃下言如乳有酪性者应言有酥性恐是
后人传写之误或等字等酥无妨经文具云善男
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
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
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作佛以是义故
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言石无金性者即
现因无果性也经云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
铁俱禀四大一名一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
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
无金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
然后得佛言乳无酪性者经云善男子如其乳中
有酪性者不应复假众缘力也如水乳杂卧至一
月终不成酪若以一滴颇求树汁投之于中即便
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缘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假
众缘故即便可见若待众缘然后成者即是无性
能得无上菩提言众生佛性犹如虚空下经云义
引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言见空空是
无法为何所见我在迦维罗城告阿难言汝莫愁
哭阿难言今我眷属悉皆死丧时琉璃王以害释
种以五百释种长者共与世尊造立讲堂自相誓
卷十七 第 224a 页
曰沙门梵志乃至群黎不得先佛妄升此堂若有
违者罪在不测舍卫太子名曰琉璃自省定外氏
见堂高丽憩止于上贵姓闻之遣使骂辱催逐令
去太子怀忿敕太史记之须吾为王当诛此类于
后即位领兵伐迦维罗国杀舍夷人三亿乃至佛
言彼琉璃王却后七日当入地狱王闻恐怖造舡
入海冀得自免水中火出自然烧灭等云何不愁
啼耶我与如来同生此城俱同释种云何如来独
不愁恼佛言汝见迦维罗城真实而我见空寂以
修空故悉无所见等又云众生下经云即一切众
生定有佛性是为执著若无佛性是名虚妄智者
应说众生佛性亦有亦无(彼疏云恐不修行故云定有者则为执恐不信
有故云若定无者则为虚妄)言非有如虚空下经云善男子众
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
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见佛
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兔角
龟毛何以故兔角虽以无量善方便不可得生佛
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是故佛性非有非无
(彼疏中见生二义约法报二佛说)言百非斯遣者别说则百非斯
遣总论乃不出有无故总双非以明中道。
钞若取经论下上约大乘一经具四此下通约大
乘经论具四对前小乘故言唯识多明有门等者
以诸义互有皆就多分各但判属一门也。】
「疏净名云佛身无为等者玄义云佛身无为不堕诸
违者罪在不测舍卫太子名曰琉璃自省定外氏
见堂高丽憩止于上贵姓闻之遣使骂辱催逐令
去太子怀忿敕太史记之须吾为王当诛此类于
后即位领兵伐迦维罗国杀舍夷人三亿乃至佛
言彼琉璃王却后七日当入地狱王闻恐怖造舡
入海冀得自免水中火出自然烧灭等云何不愁
啼耶我与如来同生此城俱同释种云何如来独
不愁恼佛言汝见迦维罗城真实而我见空寂以
修空故悉无所见等又云众生下经云即一切众
生定有佛性是为执著若无佛性是名虚妄智者
应说众生佛性亦有亦无(彼疏云恐不修行故云定有者则为执恐不信
有故云若定无者则为虚妄)言非有如虚空下经云善男子众
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
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见佛
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兔角
龟毛何以故兔角虽以无量善方便不可得生佛
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是故佛性非有非无
(彼疏中见生二义约法报二佛说)言百非斯遣者别说则百非斯
遣总论乃不出有无故总双非以明中道。
钞若取经论下上约大乘一经具四此下通约大
乘经论具四对前小乘故言唯识多明有门等者
以诸义互有皆就多分各但判属一门也。】
「疏净名云佛身无为等者玄义云佛身无为不堕诸
卷十七 第 224b 页
数金刚之体何疾何恼为度众生现斯事耳(即阿难章文)
又辨金刚言犹是无常涅槃亦辨金刚那忽是常又
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不思议解脱有三种真性
实慧方便即三佛性义且复尘劳之俦是如来种岂
非正因佛性不断痴爱起诸明脱明即了因佛性脱
即缘因佛性三义宛然判是无常涅槃三种佛性何
得是常耶(今疏但略用前意也)玄义又破彼非第三时之说般
若时诸大弟子皆转教法虽不希取咸以具知菩萨
法门何得被呵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故知
褒贬不应在般若之后非第三也(彼意以净名在方等部中故破彼不
合在般若之后今疏主但破不明常住难其立名而巳不妨是第三时不破其次第也)玄义又
云净名所呵事在往昔追述以乱不堪当知十二年
前巳应被呵(意云抑扬在前般若之前也今应问彼云如阿难是佛成道夜生二十出家三
十命为侍者彼宗十二年说阿含八年说方等是则说方等时阿难尚未出家那十二年前阿难亦被净名呵
故知天台此说甚违道理今疏主不取故上抄云于所立名义中皆有难也)。
疏般若亦云等者玄义云若言般若无弹呵者大品
云二乘智慧犹如萤火菩萨一日学智慧如日照天
下又十三卷云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
索当来若善男女人弃深般若而攀枝叶取声闻辟
支佛应行经岂有弹呵更剧于此(次下更有破若不合在第二时以彼
宗立在方等后也不劳繁引)。
疏亦未明常住等者玄义云第四同归教正是收束
万善入于一乘不明佛性神通延寿前过恒沙后倍
上数亦不明常(上条所立之义)破云若言常住语少者如天
又辨金刚言犹是无常涅槃亦辨金刚那忽是常又
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不思议解脱有三种真性
实慧方便即三佛性义且复尘劳之俦是如来种岂
非正因佛性不断痴爱起诸明脱明即了因佛性脱
即缘因佛性三义宛然判是无常涅槃三种佛性何
得是常耶(今疏但略用前意也)玄义又破彼非第三时之说般
若时诸大弟子皆转教法虽不希取咸以具知菩萨
法门何得被呵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故知
褒贬不应在般若之后非第三也(彼意以净名在方等部中故破彼不
合在般若之后今疏主但破不明常住难其立名而巳不妨是第三时不破其次第也)玄义又
云净名所呵事在往昔追述以乱不堪当知十二年
前巳应被呵(意云抑扬在前般若之前也今应问彼云如阿难是佛成道夜生二十出家三
十命为侍者彼宗十二年说阿含八年说方等是则说方等时阿难尚未出家那十二年前阿难亦被净名呵
故知天台此说甚违道理今疏主不取故上抄云于所立名义中皆有难也)。
疏般若亦云等者玄义云若言般若无弹呵者大品
云二乘智慧犹如萤火菩萨一日学智慧如日照天
下又十三卷云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
索当来若善男女人弃深般若而攀枝叶取声闻辟
支佛应行经岂有弹呵更剧于此(次下更有破若不合在第二时以彼
宗立在方等后也不劳繁引)。
疏亦未明常住等者玄义云第四同归教正是收束
万善入于一乘不明佛性神通延寿前过恒沙后倍
上数亦不明常(上条所立之义)破云若言常住语少者如天
卷十七 第 224c 页
子一言可非敕耶文云世间相常住又云无量阿僧
祇寿命无量常住不灭伽耶城寿命及数数示现是
应佛寿命阿僧祇寿命无量者是报佛寿命常住不
灭者是法佛寿命三佛宛然常住义(上破不明常住今疏正同)又
云我不敢轻于汝等皆当作佛即正因佛性又云为
令众生开佛知见即了因佛性又云佛种从缘起即
缘因佛性等(上破不明佛性也)。」
【钞许其涅槃是常住义等者约时破也此疏主新
加不用天台以彼破全无理故彼文云第五时教
双林中常住众生佛性阐提作佛者问成论师依
二谛解义第五时教为二谛摄否若二谛摄与诸
教同后二谛犹是无常双林二谛何独是常若双
林不出二谛能照别理破别惑得是常者前教所
明二谛亦然照别理破别惑那忽无常众生佛性
阐提作佛例如此难故知明理不异前时据何为
常住耶此破全无理也以独据成论故今以涅槃
多分正明常住故云许其等责其涅槃无有小乘
者然准圆觉钞说小不定故涅槃时度须跋及小
乘见等此则南中自立此义收在不定教中今疏
主以此破者恐南中本无小不定义圭山以意加
之耳以玄义与今疏只言不妨初时正说小教亦
说大乘故以为不定教也。
钞纯陀等者纯陀此云妙解义工巧之子作优婆
塞栴檀者音义云此云与药以白檀治热病赤檀
祇寿命无量常住不灭伽耶城寿命及数数示现是
应佛寿命阿僧祇寿命无量者是报佛寿命常住不
灭者是法佛寿命三佛宛然常住义(上破不明常住今疏正同)又
云我不敢轻于汝等皆当作佛即正因佛性又云为
令众生开佛知见即了因佛性又云佛种从缘起即
缘因佛性等(上破不明佛性也)。」
【钞许其涅槃是常住义等者约时破也此疏主新
加不用天台以彼破全无理故彼文云第五时教
双林中常住众生佛性阐提作佛者问成论师依
二谛解义第五时教为二谛摄否若二谛摄与诸
教同后二谛犹是无常双林二谛何独是常若双
林不出二谛能照别理破别惑得是常者前教所
明二谛亦然照别理破别惑那忽无常众生佛性
阐提作佛例如此难故知明理不异前时据何为
常住耶此破全无理也以独据成论故今以涅槃
多分正明常住故云许其等责其涅槃无有小乘
者然准圆觉钞说小不定故涅槃时度须跋及小
乘见等此则南中自立此义收在不定教中今疏
主以此破者恐南中本无小不定义圭山以意加
之耳以玄义与今疏只言不妨初时正说小教亦
说大乘故以为不定教也。
钞纯陀等者纯陀此云妙解义工巧之子作优婆
塞栴檀者音义云此云与药以白檀治热病赤檀
卷十七 第 225a 页
去风肿皆能除病故名与药后患脊痛者兴起行
经说佛昔凡地作刹利姓力士与婆罗门种力士
大节会日对王相扑拆损他脊因果不亡故涅槃
时现患脊痛等拘尸者此云软草或云香茅以多
出此草故那者具云那伽罗此云城今略云那复
言城者唐梵双举故此城在中天竺周千馀里。
言逆顺者俱舍定品云往上名顺谓从初禅入出
巳入二禅二禅出入三禅三禅出入四禅还下名
逆从四禅入出巳入三禅乃至二禅出巳入初禅
或逆或顺超中二一等最后于第四禅中入火光
定化火烧身舍利者具云舍利罗此云身骨恐滥
凡夫身骨故存梵语实能生六道之福今从胜说
故云人天故知第五时亦说小乘。】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七
经说佛昔凡地作刹利姓力士与婆罗门种力士
大节会日对王相扑拆损他脊因果不亡故涅槃
时现患脊痛等拘尸者此云软草或云香茅以多
出此草故那者具云那伽罗此云城今略云那复
言城者唐梵双举故此城在中天竺周千馀里。
言逆顺者俱舍定品云往上名顺谓从初禅入出
巳入二禅二禅出入三禅三禅出入四禅还下名
逆从四禅入出巳入三禅乃至二禅出巳入初禅
或逆或顺超中二一等最后于第四禅中入火光
定化火烧身舍利者具云舍利罗此云身骨恐滥
凡夫身骨故存梵语实能生六道之福今从胜说
故云人天故知第五时亦说小乘。】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