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204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六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对向者俱舍论文向前涅槃疏配释也对观亦论
文观前四谛亦疏配属问何故望涅槃名对向不名
对观耶望四谛名对观不名对向耶答探玄第一云
一对向谓因智趣向涅槃二对观谓果智观證涅槃
灭故虽因智亦有对观然仰求进修故但名对向。
疏及相应心所等者慧亦心所则别境中一数今无
漏慧起时必与馀心所相应而起谓馀遍行五别境
五与善十一也言等者等取五蕴故钞云总说无漏
五蕴为对法此约总说别正取净慧五蕴即随行尔。」
【钞故为此通者由对涅槃果故云对向对四谛境
故云对观此清凉意对向唯见道巳去因对向涅
槃果对观通因果智对观四谛境不尔因果智对
观四谛岂非境耶言拣滥者恐能对慧既持自性
何不亦名法耶滥所对故言若据法能持自性下
此是通相之意慧是能对但名为对非所对故不
名为法为分能所即是别义如斯拣也。
钞慧依于法慧为主故者以论藏研穷性相正为
发生无漏智慧故云慧为主故即是名中对字非
依主释中主为法体主为法体即是今法字或可
上句出法论所以下句出慧论所由学者任意言
出其异名者此因便故来以辨异名在后段故应
是阿毗云无比达磨云法兼犹更也更成立上慧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对向者俱舍论文向前涅槃疏配释也对观亦论
文观前四谛亦疏配属问何故望涅槃名对向不名
对观耶望四谛名对观不名对向耶答探玄第一云
一对向谓因智趣向涅槃二对观谓果智观證涅槃
灭故虽因智亦有对观然仰求进修故但名对向。
疏及相应心所等者慧亦心所则别境中一数今无
漏慧起时必与馀心所相应而起谓馀遍行五别境
五与善十一也言等者等取五蕴故钞云总说无漏
五蕴为对法此约总说别正取净慧五蕴即随行尔。」
【钞故为此通者由对涅槃果故云对向对四谛境
故云对观此清凉意对向唯见道巳去因对向涅
槃果对观通因果智对观四谛境不尔因果智对
观四谛岂非境耶言拣滥者恐能对慧既持自性
何不亦名法耶滥所对故言若据法能持自性下
此是通相之意慧是能对但名为对非所对故不
名为法为分能所即是别义如斯拣也。
钞慧依于法慧为主故者以论藏研穷性相正为
发生无漏智慧故云慧为主故即是名中对字非
依主释中主为法体主为法体即是今法字或可
上句出法论所以下句出慧论所由学者任意言
出其异名者此因便故来以辨异名在后段故应
是阿毗云无比达磨云法兼犹更也更成立上慧
音释¶ 第 204c 页
义故。】
「疏对义同前者论但云此法对向无住涅槃能说谛
菩提分解脱门等故数者下皆是论文。」
【钞如十地疏明者下疏云自相者色心等殊故共
相者同无常无我故又自相即俗谛共相即真谛
等。
▲钞亦如初地中辨者瑜伽四十五云一论体
有六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理论
六教导论一言论者谓一切言说言音言词是名
言论尚论者谓一切世间随所应闻所有言论等
诤论者谓或依诸欲所起自他所摄诸欲相侵夺
等或因恶行所起自身恶行他讥毁等或依诸见
所起毁谤论者谓怀愤发者以染心振发威势更
求摈毁所有言论顺理论者谓于善法律中为诸
有情宣说正法随顺正行随顺解脱故教道论者
谓教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增上戒学等此六论
中最后二论是真实能引义利所应修习中间二
论能引无义故应远离初之二论应分别之第二
论处所者有六种一于王家二于执理家三大众
中四贤哲前五于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六于乐
法义者前第三论据有十即依义所依有十也其
中所成立有二一自性二差别自性谓有立为有
无立为无差别者有常无常等能成立法有八一
立宗二辨因三引论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
量八正教量(云云)第四论庄严略有五种一善自
「疏对义同前者论但云此法对向无住涅槃能说谛
菩提分解脱门等故数者下皆是论文。」
【钞如十地疏明者下疏云自相者色心等殊故共
相者同无常无我故又自相即俗谛共相即真谛
等。
▲钞亦如初地中辨者瑜伽四十五云一论体
有六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理论
六教导论一言论者谓一切言说言音言词是名
言论尚论者谓一切世间随所应闻所有言论等
诤论者谓或依诸欲所起自他所摄诸欲相侵夺
等或因恶行所起自身恶行他讥毁等或依诸见
所起毁谤论者谓怀愤发者以染心振发威势更
求摈毁所有言论顺理论者谓于善法律中为诸
有情宣说正法随顺正行随顺解脱故教道论者
谓教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增上戒学等此六论
中最后二论是真实能引义利所应修习中间二
论能引无义故应远离初之二论应分别之第二
论处所者有六种一于王家二于执理家三大众
中四贤哲前五于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六于乐
法义者前第三论据有十即依义所依有十也其
中所成立有二一自性二差别自性谓有立为有
无立为无差别者有常无常等能成立法有八一
立宗二辨因三引论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
量八正教量(云云)第四论庄严略有五种一善自
音释¶ 第 205a 页
他宗谓于彼此毗奈耶中读诵受持思惟纯熟二
言具圆满谓凡有所说皆以其声不以非声声具
五德一不鄙陋二不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
三无畏谓在大众中心无劣惧身无战怖语无謇
弱四敦肃谓如有一人待时方说而不儳速五应
供谓如有一人为性调善不恼于他乃至言语柔
软如对善友第五论堕负者有三种一舍言取意
谓词谢对论者言我不善论汝论为善等二言屈
如立论者为对论者之所屈伏或托馀事方便而
退或引外言或现发愤或默然等三言过谓杂乱
粗犷不辨了无限量非义相应不以时不决定不
显了不相续等第六论出离者谓立论者先应以
彼三种观察论端方兴言或不兴论名论出离谓
一观察得失二观察时众三观察善巧及不善巧
观得失者谓我立论将无自损他损具损等耶观
时众者有僻执耶有正见耶观察善巧不善巧者
谓自我于论体论处等为善不善等第七论多所
作法者有三种一善自他宗二勇猛无畏三辩才
无竭由有此三能善酬答故名多所作法耳(上皆地经
钞文)。
▲钞立破二能者即双释上能立能破之所以
也所以者何故释云由正说依止等方便故言依
止等者即前所引依止胜相等十胜相也。
钞言迦多演尼子者亦名迦栴延子传云佛灭后
五百年中有阿罗汉名迦栴延子母姓迦栴延从
言具圆满谓凡有所说皆以其声不以非声声具
五德一不鄙陋二不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
三无畏谓在大众中心无劣惧身无战怖语无謇
弱四敦肃谓如有一人待时方说而不儳速五应
供谓如有一人为性调善不恼于他乃至言语柔
软如对善友第五论堕负者有三种一舍言取意
谓词谢对论者言我不善论汝论为善等二言屈
如立论者为对论者之所屈伏或托馀事方便而
退或引外言或现发愤或默然等三言过谓杂乱
粗犷不辨了无限量非义相应不以时不决定不
显了不相续等第六论出离者谓立论者先应以
彼三种观察论端方兴言或不兴论名论出离谓
一观察得失二观察时众三观察善巧及不善巧
观得失者谓我立论将无自损他损具损等耶观
时众者有僻执耶有正见耶观察善巧不善巧者
谓自我于论体论处等为善不善等第七论多所
作法者有三种一善自他宗二勇猛无畏三辩才
无竭由有此三能善酬答故名多所作法耳(上皆地经
钞文)。
▲钞立破二能者即双释上能立能破之所以
也所以者何故释云由正说依止等方便故言依
止等者即前所引依止胜相等十胜相也。
钞言迦多演尼子者亦名迦栴延子传云佛灭后
五百年中有阿罗汉名迦栴延子母姓迦栴延从
音释¶ 第 205b 页
母为名先于萨婆多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后往罽
宾国国在天竺之西北与五百罗汉及五百菩萨
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毗达磨制为八迦兰陀此云
八结亦云八犍度亦曰白节谓义类各相结属故
云结又摄义令不散故云结义类各有分限故云
节亦称此文为支慧论以神通愿力宣告远近若
先闻佛说阿毗达随有多少可悉送来于是人天
龙神乃至阿迦尼师吒天有闻佛说乃至一句一
偈悉送与之迦栴延子共诸罗汉及菩萨拣择其
义若与修多罗毗那耶不相违背即共撰录违者
弃之所取文句随义类相开若明慧义别安置结
中馀类悉尔八结各有五万偈造八结竟复欲造
毗婆沙释之马鸣菩萨是舍卫国婆枳多士人通
八分毗迦罗论(此云字母)等及三藏文字学府先仪所
归迦栴延子遣人往请马鸣解八结阿罗汉菩萨等
即共辨义意若定马鸣随即著文经十二年造毗
婆沙方竟凡百万偈毗婆沙此云广解又云种种
说评曰既云集佛所说阿毗达磨故云迦多演尼
子讽诵而巳既是彼撰集故云亦是彼说。
▲钞是
则论藏下定断其义上小乘论或佛自说故或菩
萨说今大乘论亦是佛说即阿毗达磨经等有是
菩萨取经中义等即瑜伽唯识等若依后义以佛
经为本统菩萨末论末不离本亦佛说三藏也。】
「疏略二门等者问尅性门三藏何诠法多寡不同答
宾国国在天竺之西北与五百罗汉及五百菩萨
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毗达磨制为八迦兰陀此云
八结亦云八犍度亦曰白节谓义类各相结属故
云结又摄义令不散故云结义类各有分限故云
节亦称此文为支慧论以神通愿力宣告远近若
先闻佛说阿毗达随有多少可悉送来于是人天
龙神乃至阿迦尼师吒天有闻佛说乃至一句一
偈悉送与之迦栴延子共诸罗汉及菩萨拣择其
义若与修多罗毗那耶不相违背即共撰录违者
弃之所取文句随义类相开若明慧义别安置结
中馀类悉尔八结各有五万偈造八结竟复欲造
毗婆沙释之马鸣菩萨是舍卫国婆枳多士人通
八分毗迦罗论(此云字母)等及三藏文字学府先仪所
归迦栴延子遣人往请马鸣解八结阿罗汉菩萨等
即共辨义意若定马鸣随即著文经十二年造毗
婆沙方竟凡百万偈毗婆沙此云广解又云种种
说评曰既云集佛所说阿毗达磨故云迦多演尼
子讽诵而巳既是彼撰集故云亦是彼说。
▲钞是
则论藏下定断其义上小乘论或佛自说故或菩
萨说今大乘论亦是佛说即阿毗达磨经等有是
菩萨取经中义等即瑜伽唯识等若依后义以佛
经为本统菩萨末论末不离本亦佛说三藏也。】
「疏略二门等者问尅性门三藏何诠法多寡不同答
音释¶ 第 205c 页
以三藏自性宽狭不等故也问何故古起信疏尅性
门各诠一学兼正门依杂集论第十一经诠三学律
诠戒定论诠慧耶答乃古疏传写误耳以论唯诠慧
何有兼正义耶应以今疏为證。」
【钞又能说三学等者三学俱诠以根本故福慧俱
诠生立素怛缆藏言能成办等者诠戒定者立毗
奈耶藏以戒净无缺身心安净后不忧悔渐得定
故涅槃十一云爱见罗刹全乞浮囊如犯夷半如
僧残三分之一如兰手许如堕尘许如吉罗囊全
能度海戒全出生死海此即轻重等持之意以是
渐得深定心一境性名定故云心学言即无悔等
者等取眠寻伺此四即四不定法今由尸罗无此
四不定故得三摩地也言能成办增上慧等唯诠
慧者立阿毗达磨藏谓能决判拣择无颠倒义味
故问戒净无悔渐次得定诠此二故立毗奈耶藏
理应依定发慧诠二故立阿毗达磨藏答戒定俱
福类诠生并调伏定慧福智殊生诠异藏收问定
慧类殊别藏摄理应定散异故非调伏以别解脱
戒是散善故答定散虽殊俱是福不能断惑俱调
伏福智二种专择异断惑有差别藏摄问三藏次
第经律论云何三学次第戒定慧答三藏约本末
宽狭为次三学约难易修习为次戒易修故定稍
难故慧最难故从浅至深修行法尔又无次第随
宜说故为利根备说三学而能成办三学后二不
门各诠一学兼正门依杂集论第十一经诠三学律
诠戒定论诠慧耶答乃古疏传写误耳以论唯诠慧
何有兼正义耶应以今疏为證。」
【钞又能说三学等者三学俱诠以根本故福慧俱
诠生立素怛缆藏言能成办等者诠戒定者立毗
奈耶藏以戒净无缺身心安净后不忧悔渐得定
故涅槃十一云爱见罗刹全乞浮囊如犯夷半如
僧残三分之一如兰手许如堕尘许如吉罗囊全
能度海戒全出生死海此即轻重等持之意以是
渐得深定心一境性名定故云心学言即无悔等
者等取眠寻伺此四即四不定法今由尸罗无此
四不定故得三摩地也言能成办增上慧等唯诠
慧者立阿毗达磨藏谓能决判拣择无颠倒义味
故问戒净无悔渐次得定诠此二故立毗奈耶藏
理应依定发慧诠二故立阿毗达磨藏答戒定俱
福类诠生并调伏定慧福智殊生诠异藏收问定
慧类殊别藏摄理应定散异故非调伏以别解脱
戒是散善故答定散虽殊俱是福不能断惑俱调
伏福智二种专择异断惑有差别藏摄问三藏次
第经律论云何三学次第戒定慧答三藏约本末
宽狭为次三学约难易修习为次戒易修故定稍
难故慧最难故从浅至深修行法尔又无次第随
宜说故为利根备说三学而能成办三学后二不
音释¶ 第 206a 页
言能说影取后二亦有能说后二言成办影取初
一亦有成办为纯根者说戒心二学而能成办戒
心二学既戒净得定为说慧学而能成办慧学此
在实成办故名尅性非但诠说而巳故论有成办
之言成由言说故名所诠。
钞兼各通三者经律论各證诠一多分说故兼馀
诠二少分说故则易知毗尼增三下释律兼三也
楞严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
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三学皆云增上者以行
有万差此三最极增上此三既立万行自成故法
华玄义云佛法旷海此三摄尽复名三学者诸佛
本意欲令行人学戒定慧非谓欲令学于文字言
教而巳纵始实广解名数问即皆知善于立破转
增我相轻侮馀人故昔人云自经论学出世因解
来翻更长贪嗔犹火出水中云何可灭则甘露反
为毒药非自咎为谁学者当审此言体三学之意
也等字等取论兼三也可知。】
「疏诠示声等者能诠示即教所诠示即理行果四法
具矣言摄大乘同此者彼论云如是三藏下乘上乘
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
疏此就二乘理果同故合之者生空理同故有馀二
种涅槃果同故瑜伽八十二说声闻理者生空偏真
也行者次位果者有馀依无馀依二涅槃菩萨理者
二空行者六度果者无住涅槃教行别者四谛十二
一亦有成办为纯根者说戒心二学而能成办戒
心二学既戒净得定为说慧学而能成办慧学此
在实成办故名尅性非但诠说而巳故论有成办
之言成由言说故名所诠。
钞兼各通三者经律论各證诠一多分说故兼馀
诠二少分说故则易知毗尼增三下释律兼三也
楞严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
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三学皆云增上者以行
有万差此三最极增上此三既立万行自成故法
华玄义云佛法旷海此三摄尽复名三学者诸佛
本意欲令行人学戒定慧非谓欲令学于文字言
教而巳纵始实广解名数问即皆知善于立破转
增我相轻侮馀人故昔人云自经论学出世因解
来翻更长贪嗔犹火出水中云何可灭则甘露反
为毒药非自咎为谁学者当审此言体三学之意
也等字等取论兼三也可知。】
「疏诠示声等者能诠示即教所诠示即理行果四法
具矣言摄大乘同此者彼论云如是三藏下乘上乘
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
疏此就二乘理果同故合之者生空理同故有馀二
种涅槃果同故瑜伽八十二说声闻理者生空偏真
也行者次位果者有馀依无馀依二涅槃菩萨理者
二空行者六度果者无住涅槃教行别者四谛十二
音释¶ 第 206b 页
因缘教行别故问既教行别何不别立藏耶答独觉
教少于声闻又初入法多依声闻教又四法之中所
贵为理果是所求所得故既理果同故不别立问因
人立藏曰菩萨藏佛是果人何不别立曰如来藏答
因果虽殊四法无异不别藏欲显行愿深大偏从菩
萨立也。
疏如普超等经者普超三昧经云如此大乘中亦有
三乘则为三藏谓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唯大乘中
得有三藏馀二乘中则无此也入大乘论中亦同此
说。
疏摄属声闻者下云然缘觉声闻各有二类总相而
说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因缘声闻依声缘觉依现事
而各成二者一声闻声闻谓本求声闻亦观四谛于
最后身值佛成果二缘觉声闻谓由昔缘觉观十二
因缘于最后身值佛为说十二因缘教依声悟故名
缘觉声闻言缘觉二者一缘觉缘觉谓本求缘觉于
最后身不值佛世自藉现事因缘得道二声闻缘觉
谓先求声闻悟得初果未现涅槃人天反七反满巳
值无佛世藉现事缘而得道果评曰今即四中第二
缘觉声闻既皆声闻教故声闻摄探玄问云等是下
乘何故独名声闻藏答以缘觉亦有出无佛世无教
故声闻不尔故偏得名藏评曰此意约缘觉不定在
佛世又多不藉世间经故偏云声闻藏也。」
【钞小乘经律论别者别字有本作引字误书也准
教少于声闻又初入法多依声闻教又四法之中所
贵为理果是所求所得故既理果同故不别立问因
人立藏曰菩萨藏佛是果人何不别立曰如来藏答
因果虽殊四法无异不别藏欲显行愿深大偏从菩
萨立也。
疏如普超等经者普超三昧经云如此大乘中亦有
三乘则为三藏谓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唯大乘中
得有三藏馀二乘中则无此也入大乘论中亦同此
说。
疏摄属声闻者下云然缘觉声闻各有二类总相而
说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因缘声闻依声缘觉依现事
而各成二者一声闻声闻谓本求声闻亦观四谛于
最后身值佛成果二缘觉声闻谓由昔缘觉观十二
因缘于最后身值佛为说十二因缘教依声悟故名
缘觉声闻言缘觉二者一缘觉缘觉谓本求缘觉于
最后身不值佛世自藉现事因缘得道二声闻缘觉
谓先求声闻悟得初果未现涅槃人天反七反满巳
值无佛世藉现事缘而得道果评曰今即四中第二
缘觉声闻既皆声闻教故声闻摄探玄问云等是下
乘何故独名声闻藏答以缘觉亦有出无佛世无教
故声闻不尔故偏得名藏评曰此意约缘觉不定在
佛世又多不藉世间经故偏云声闻藏也。」
【钞小乘经律论别者别字有本作引字误书也准
音释¶ 第 206c 页
此分之当知藏约部帙言四阿含者一增一阿含
二中阿含三长阿含四杂阿含皆言阿含者此云
教或云传言五部律者一昙无德部(此云法蜜亦云法藏亦云
法镜即四分律部主也)二萨婆多部(此云一切有即十诵律部主也)三迦叶
遗部(此云重空观即解脱律主要览云未至此土)四弥沙塞部(此云不著有观
即五分部主也)五婆粗富那部(此云犊子要览云即僧祇显用记云律本未至)。
钞即出涅槃下彼疏云长者喻佛圣意悯念名常
怜爱以大根未熟悬委当佛教化开导云将诣师
所欲令受学虑彼赊晚名惧不速成摄之从巳名
寻便将还劝学小教名教半字未授以大故言而
不教诲毗迦罗论弘决志云毗伽罗者世间文字
之根本也典藉音声之论宣通四辩呵责世法赞
出家法言词清雅义理深邃将是善权大士之所
为也故以此论喻方等经(然寄居传云五天俗书总名毗何羯剌挐大数
有五同神州之五经即五明是也旧云毗伽罗论者讹也)言半字谓九部经者
于十二部中除三部故一除记别以无授记作佛
故二除自说以小无为不请友故三除方广以小
无广大利乐故然十二部经各有二相今约一相
说以乘中无此三相故也馀如此说言何名为藏
者彼疏云吝惜名藏根熟时为说大乘故无秘藏
何字应是可字即反显也陀罗尼者此云总持言
五明论者一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工巧明
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痫邪药石针
艾四因明老定正邪研覈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
二中阿含三长阿含四杂阿含皆言阿含者此云
教或云传言五部律者一昙无德部(此云法蜜亦云法藏亦云
法镜即四分律部主也)二萨婆多部(此云一切有即十诵律部主也)三迦叶
遗部(此云重空观即解脱律主要览云未至此土)四弥沙塞部(此云不著有观
即五分部主也)五婆粗富那部(此云犊子要览云即僧祇显用记云律本未至)。
钞即出涅槃下彼疏云长者喻佛圣意悯念名常
怜爱以大根未熟悬委当佛教化开导云将诣师
所欲令受学虑彼赊晚名惧不速成摄之从巳名
寻便将还劝学小教名教半字未授以大故言而
不教诲毗迦罗论弘决志云毗伽罗者世间文字
之根本也典藉音声之论宣通四辩呵责世法赞
出家法言词清雅义理深邃将是善权大士之所
为也故以此论喻方等经(然寄居传云五天俗书总名毗何羯剌挐大数
有五同神州之五经即五明是也旧云毗伽罗论者讹也)言半字谓九部经者
于十二部中除三部故一除记别以无授记作佛
故二除自说以小无为不请友故三除方广以小
无广大利乐故然十二部经各有二相今约一相
说以乘中无此三相故也馀如此说言何名为藏
者彼疏云吝惜名藏根熟时为说大乘故无秘藏
何字应是可字即反显也陀罗尼者此云总持言
五明论者一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工巧明
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痫邪药石针
艾四因明老定正邪研覈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
音释¶ 第 207a 页
因果妙理如西域记说。】
「疏正唯修多罗摄者此约部帙唯修多罗藏摄此经
兼诠戒慧亦通馀二藏摄约彼此义同故故探玄记
第一说或第二第三藏摄此约同教辨言若就修多
罗下约别教说或上约自他分彼此此约自经中复
分彼此以摄也言以义拣教者以三藏是教即言教
非教摄中教也而三藏名通权实上辨兼證乃约同
教故今以无尽之义拣同取别唯信第十藏摄此经
也(自他准说)探玄记云对下文十藏所摄以主伴具足显
无尽故此约别教又纲要云若依此经十藏品中自
明信等十藏为实摄于此经(言十藏者谓信戒惭愧闻施慧念持辨十皆云
藏)问何以十藏一品却摄一部耶答说处虽在一品
约义该摄一切以皆明具足主伴等(十玄举初后二门摄中间之入
门故疏中准知)则此经流类之经及十地等论皆十藏摄问
三藏能诠是教十藏是义如何以义而摄教耶答小
乘教义俱不融三乘义融教不融一乘教义俱融故
得摄耳意云十藏之义即能诠教或可诠到十藏义
之能诠方摄此经非诠馀义之能诠可摄此经也故
云以义拣教。
疏通相十二分教等者下疏钞云旧名十二部恐滥部
帙改名分教各有二相一唯修多罗或二或三(如前巳引)二
祇夜此云应颂一与长行相应之颂由于长行说未
尽故杂集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如十住品发心住
颂即其类也二为后来应更说故如涅槃云佛昔为
「疏正唯修多罗摄者此约部帙唯修多罗藏摄此经
兼诠戒慧亦通馀二藏摄约彼此义同故故探玄记
第一说或第二第三藏摄此约同教辨言若就修多
罗下约别教说或上约自他分彼此此约自经中复
分彼此以摄也言以义拣教者以三藏是教即言教
非教摄中教也而三藏名通权实上辨兼證乃约同
教故今以无尽之义拣同取别唯信第十藏摄此经
也(自他准说)探玄记云对下文十藏所摄以主伴具足显
无尽故此约别教又纲要云若依此经十藏品中自
明信等十藏为实摄于此经(言十藏者谓信戒惭愧闻施慧念持辨十皆云
藏)问何以十藏一品却摄一部耶答说处虽在一品
约义该摄一切以皆明具足主伴等(十玄举初后二门摄中间之入
门故疏中准知)则此经流类之经及十地等论皆十藏摄问
三藏能诠是教十藏是义如何以义而摄教耶答小
乘教义俱不融三乘义融教不融一乘教义俱融故
得摄耳意云十藏之义即能诠教或可诠到十藏义
之能诠方摄此经非诠馀义之能诠可摄此经也故
云以义拣教。
疏通相十二分教等者下疏钞云旧名十二部恐滥部
帙改名分教各有二相一唯修多罗或二或三(如前巳引)二
祇夜此云应颂一与长行相应之颂由于长行说未
尽故杂集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如十住品发心住
颂即其类也二为后来应更说故如涅槃云佛昔为
音释¶ 第 207b 页
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利根众生为听法故后
至佛所即便问人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巳知即
因本经以偈颂曰我昔为汝等不识四真谛是故久
流转生死大苦海等三授记梵云和伽罗那亦云记
别授者与也记云录也别者分别佛与记故一记弟
子生死因果其文非一二记菩萨当成佛事如记弥
勒云未来有王名曰禳祛当于是世而成佛道等发
心品中及出现内并有此类四伽他此云讽颂即是
孤起颂旧云偈一为易诵持故二为乐偈者故三天
偈赞皆是其类五尼陀那此云因缘一因请方说为
重法故如十地品三家五请二因事方说知本末故
如观善财又杂集云又有因缘制立学处即因事制
戒亦第二摄六优陀那此云自说一为令知而请法
故如十地本分等二为令所化生慇重故念佛慈悲
为不请友如普贤行品等七本事梵云伊帝目多伽
一说佛往昔事如威光太子等二说弟子往事如说
诸善友因缘等八本生梵云阇陀伽谓说昔受身一
说如来如说威光数数转身值佛等二说弟子诸善
友等然其本事但云其事除所生事本生要说受身
九方广梵云毗佛略一广大利乐故二正法广陈故
此经一部全受斯称涅槃云所谓大乘方等经典其
义广大犹如虚空杂集开为五义云方广者谓菩萨
藏相应言说亦名广破一切障故亦名无比法无有
诸法能比类故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
至佛所即便问人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巳知即
因本经以偈颂曰我昔为汝等不识四真谛是故久
流转生死大苦海等三授记梵云和伽罗那亦云记
别授者与也记云录也别者分别佛与记故一记弟
子生死因果其文非一二记菩萨当成佛事如记弥
勒云未来有王名曰禳祛当于是世而成佛道等发
心品中及出现内并有此类四伽他此云讽颂即是
孤起颂旧云偈一为易诵持故二为乐偈者故三天
偈赞皆是其类五尼陀那此云因缘一因请方说为
重法故如十地品三家五请二因事方说知本末故
如观善财又杂集云又有因缘制立学处即因事制
戒亦第二摄六优陀那此云自说一为令知而请法
故如十地本分等二为令所化生慇重故念佛慈悲
为不请友如普贤行品等七本事梵云伊帝目多伽
一说佛往昔事如威光太子等二说弟子往事如说
诸善友因缘等八本生梵云阇陀伽谓说昔受身一
说如来如说威光数数转身值佛等二说弟子诸善
友等然其本事但云其事除所生事本生要说受身
九方广梵云毗佛略一广大利乐故二正法广陈故
此经一部全受斯称涅槃云所谓大乘方等经典其
义广大犹如虚空杂集开为五义云方广者谓菩萨
藏相应言说亦名广破一切障故亦名无比法无有
诸法能比类故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
音释¶ 第 207c 页
广大甚深义故(释曰开总菩萨藏相应言说为四并总为五也)十未曾有梵
云阿浮达磨亦云希有法一德业殊异故如初生即
行七步斯经不起而升四天等二法体希奇故谓菩
萨不共功德经文非一十一譬喻梵云阿波陀那一
为深智说似令解真故如法华云诸有智者以譬喻
得解如出现品一一喻明二为浅识就彼类诱令信
故如为担人说二蕴等此经所无故僧伽吒经云色
为一头心为一头身为重檐甚可怖畏三毒所压不
可得胜去来常檐不能远离(法喻各有六事喻六事者一檐头为二三檐身
四檐中物五打檐人六去来常檐法六事者一心二色三连合色心为身四三毒五二蕴假者六六道去来不
离其所压之言中含第五事也)杂集通说为令本义得明了故十二
论议梵云优波提舍一以理深故二义不了故并须
循环研覈或佛自说或菩萨相论如问明品等然契
经望馀总相略相则许通有别相则无(此下料拣十二互有无也
今契经二相通者可知无者以长行缀缉是馀十一所不摄故)应颂讽颂互望并无
本事本生互望亦无本事本生望于记别亦是互无
上二过去记别未来故自说因缘容得互有如因事
说不由请故除上所除馀皆互有(谓如应颂除讽颂馀皆有讽颂亦除
应颂馀皆有乃至本事除本生及记别馀皆俱有等馀义准思)问此十二分于大小
乘为局为通若皆大者何以涅槃云护大乘者受持
九部(经俱云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丰足复能护持所受禁戒能师子吼演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
记伽佗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典为佗广说利益众生等)法
华第一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瑜伽等论说声
闻无方广故答然诸经论且约一相故作是说如实
云阿浮达磨亦云希有法一德业殊异故如初生即
行七步斯经不起而升四天等二法体希奇故谓菩
萨不共功德经文非一十一譬喻梵云阿波陀那一
为深智说似令解真故如法华云诸有智者以譬喻
得解如出现品一一喻明二为浅识就彼类诱令信
故如为担人说二蕴等此经所无故僧伽吒经云色
为一头心为一头身为重檐甚可怖畏三毒所压不
可得胜去来常檐不能远离(法喻各有六事喻六事者一檐头为二三檐身
四檐中物五打檐人六去来常檐法六事者一心二色三连合色心为身四三毒五二蕴假者六六道去来不
离其所压之言中含第五事也)杂集通说为令本义得明了故十二
论议梵云优波提舍一以理深故二义不了故并须
循环研覈或佛自说或菩萨相论如问明品等然契
经望馀总相略相则许通有别相则无(此下料拣十二互有无也
今契经二相通者可知无者以长行缀缉是馀十一所不摄故)应颂讽颂互望并无
本事本生互望亦无本事本生望于记别亦是互无
上二过去记别未来故自说因缘容得互有如因事
说不由请故除上所除馀皆互有(谓如应颂除讽颂馀皆有讽颂亦除
应颂馀皆有乃至本事除本生及记别馀皆俱有等馀义准思)问此十二分于大小
乘为局为通若皆大者何以涅槃云护大乘者受持
九部(经俱云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丰足复能护持所受禁戒能师子吼演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
记伽佗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典为佗广说利益众生等)法
华第一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瑜伽等论说声
闻无方广故答然诸经论且约一相故作是说如实
音释¶ 第 208a 页
大小皆具十二分解深密经说菩萨依十二分教修
奢摩他瑜伽云佛为声闻具演十二分教故今疏云
通相十二分教亦分大小对下随人各立之教故名
通相于十二中虽大小乘增减不同亦圣教自分但
是通相之义实通有十二分故然涅槃中但有九者
依三部中之小相故谓因缘中因事制戒譬喻中诱
引浅识论议中约非了义故唯有九法华小乘唯有
九者三部中大相故于记别中记当成佛自说中为
不请友方广中广大利乐明知且约一相然此经之
中具十二分义如上引。」
【钞由前经藏等者三藏二藏等皆有权实此即蹑
前起后也随其自宗不同各自立教异故钞略语
深者以海喻深广冲深但语深也言法云智光略
明深广者以此深广说之难尽故且略明法云约
横明广智光约竖显深言下经云下义引十地品
文下疏云从所受处名法云地谓佛身云遍覆法
界法雨亦多(释弥漫也)唯此能受若直从所受法应名
法雨地若从能受应名法海地以此法器广大如
海故能安者堪能安受文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
文摄者思惟摄取义故持者持取彼文义成二持
故(文持义持)云雨说法故者次经明法云地菩萨自以
愿力起福智悲云普霔法雨灭惑尘𦦨生善益根
故即从自受名今既云雨说法用證上法云也。
钞夜摩下疏云悟说胜义甚深之法表十行建立
奢摩他瑜伽云佛为声闻具演十二分教故今疏云
通相十二分教亦分大小对下随人各立之教故名
通相于十二中虽大小乘增减不同亦圣教自分但
是通相之义实通有十二分故然涅槃中但有九者
依三部中之小相故谓因缘中因事制戒譬喻中诱
引浅识论议中约非了义故唯有九法华小乘唯有
九者三部中大相故于记别中记当成佛自说中为
不请友方广中广大利乐明知且约一相然此经之
中具十二分义如上引。」
【钞由前经藏等者三藏二藏等皆有权实此即蹑
前起后也随其自宗不同各自立教异故钞略语
深者以海喻深广冲深但语深也言法云智光略
明深广者以此深广说之难尽故且略明法云约
横明广智光约竖显深言下经云下义引十地品
文下疏云从所受处名法云地谓佛身云遍覆法
界法雨亦多(释弥漫也)唯此能受若直从所受法应名
法雨地若从能受应名法海地以此法器广大如
海故能安者堪能安受文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
文摄者思惟摄取义故持者持取彼文义成二持
故(文持义持)云雨说法故者次经明法云地菩萨自以
愿力起福智悲云普霔法雨灭惑尘𦦨生善益根
故即从自受名今既云雨说法用證上法云也。
钞夜摩下疏云悟说胜义甚深之法表十行建立
音释¶ 第 208b 页
故云胜林赫日之言但取阳光时长难穷其际言
孟夏者礼记注云孟者长也仲者中也季者少也
此乃取意译也梵本敌对翻后热月即四月十六
日至五月十五日也西域一岁立为三际谓热雨
寒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时从五月
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时从九月十六日至
正月十五日为寒时今后热月兼得此方孟夏后
半故合中明佛德广博经云功德总该一切疏日
智光且从胜说以果位智强故。
▲钞妙辩叵穷下
拂迹明玄(四辩八音具如前明)。
▲钞全依体上等者无言真
体性不变易体全为用说法应根说无休息故非
是无言言中求体竟不可得故非在言然能说之
妙下明不可取文字所说之深下以言不及故。
钞故经云下即十忍品前二句了体而能示言说
起用也如响遍世间者疏云一空谷二有声此二
是缘三声击空谷便有响应此明所起四有而非
真此彰无性五愚小谓有谷喻如来藏声喻缘感
以如来声不违法性而能随类故遍世间令闻响
之教了如响之声通达性相无碍之法上皆深故
叵穷也。
▲钞故下经云下妙严品文下疏云初句
即能照法门如一日宫千光并照随举一法有无
量门然有二义一约相类如一无常门有生老病
死聚散离合得失成坏三灾四相外器内身刹那
一期生灭转变染净隐显皆无常门馀亦如是二
孟夏者礼记注云孟者长也仲者中也季者少也
此乃取意译也梵本敌对翻后热月即四月十六
日至五月十五日也西域一岁立为三际谓热雨
寒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时从五月
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时从九月十六日至
正月十五日为寒时今后热月兼得此方孟夏后
半故合中明佛德广博经云功德总该一切疏日
智光且从胜说以果位智强故。
▲钞妙辩叵穷下
拂迹明玄(四辩八音具如前明)。
▲钞全依体上等者无言真
体性不变易体全为用说法应根说无休息故非
是无言言中求体竟不可得故非在言然能说之
妙下明不可取文字所说之深下以言不及故。
钞故经云下即十忍品前二句了体而能示言说
起用也如响遍世间者疏云一空谷二有声此二
是缘三声击空谷便有响应此明所起四有而非
真此彰无性五愚小谓有谷喻如来藏声喻缘感
以如来声不违法性而能随类故遍世间令闻响
之教了如响之声通达性相无碍之法上皆深故
叵穷也。
▲钞故下经云下妙严品文下疏云初句
即能照法门如一日宫千光并照随举一法有无
量门然有二义一约相类如一无常门有生老病
死聚散离合得失成坏三灾四相外器内身刹那
一期生灭转变染净隐显皆无常门馀亦如是二
音释¶ 第 208c 页
就性融不可尽也次二句普运照义一日周天则
日日无尽一门历事则劫劫无穷方便多门终归
一极广者无边大者无上末句普运光明日天子
了达前法故能说多端也。
▲钞所感非一故者能
感所应之根既无穷尽所感能应之教亦非一故
助證云感字误书是应字则所应非一故以上句
能说多端下句所应非一正相对故或可依字不
改是顺寻常语言如云所生父母父母岂是所生
此以所目能耳今虽言众生所感亦目众生之能
感耳义虽可通然今以能应之教为门上句能说
多端此句能应非一所感即能应故前释为正言
九地云下疏云问答成就以居法师位故能普应
也故肇公云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万机顿赴而下
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若守分别之情何
能顿领殊难自非般若之功孰可断疑令喜即證
所感能应之教非一也菩萨尚耳下举劣况胜可
知。
▲钞出现品云下亦證能应叵穷也故下但结
如来教法能深等言如来音声者次前经云佛子
如来法轮悉入一切语言文字而无所住譬如书
字并入一切事一切语一切算数一切世间出世
间处而无所住今但引其合文也下疏云无住故
用而常寂即无变也遍入故寂而恒用即之变也
上皆广故叵穷也。
▲钞是知下总收上义深广即
前二义高而无上犹孤峰四绝喻法以四边不可
日日无尽一门历事则劫劫无穷方便多门终归
一极广者无边大者无上末句普运光明日天子
了达前法故能说多端也。
▲钞所感非一故者能
感所应之根既无穷尽所感能应之教亦非一故
助證云感字误书是应字则所应非一故以上句
能说多端下句所应非一正相对故或可依字不
改是顺寻常语言如云所生父母父母岂是所生
此以所目能耳今虽言众生所感亦目众生之能
感耳义虽可通然今以能应之教为门上句能说
多端此句能应非一所感即能应故前释为正言
九地云下疏云问答成就以居法师位故能普应
也故肇公云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万机顿赴而下
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若守分别之情何
能顿领殊难自非般若之功孰可断疑令喜即證
所感能应之教非一也菩萨尚耳下举劣况胜可
知。
▲钞出现品云下亦證能应叵穷也故下但结
如来教法能深等言如来音声者次前经云佛子
如来法轮悉入一切语言文字而无所住譬如书
字并入一切事一切语一切算数一切世间出世
间处而无所住今但引其合文也下疏云无住故
用而常寂即无变也遍入故寂而恒用即之变也
上皆广故叵穷也。
▲钞是知下总收上义深广即
前二义高而无上犹孤峰四绝喻法以四边不可
音释¶ 第 209a 页
入故可仰则但可知其高胜叵升则莫能穷究其
极远而无边犹大海周天虽涉而难越度喻虽趣
入其法难尽边涯又高远故叵穷也。】
「疏极位所承等者承者禀受挹者斟酌。」
【钞十地菩萨等者十地名因位极者约不开等觉
故娑竭罗此云大海于海中此为最尊独得其名
言唯除者唯海能安受一切水故受者不浊故浊
如不信合信故不浊摄者馀水数入失本名故持
者用不可尽故如来秘藏者意取法明照雨蕴在
法界藏故所受法妙言大法明者论云性故谓三
慧所知名法自性大法明是闻思二慧摄受故照
是修慧所摄受故大法雨者论云作故谓说授众
生如云与地雨雨故言皆不能下能安受文故如
前巳释。
▲钞第五经下妙严品文也言佛子者下
疏云一外子谓诸凡夫未能绍继佛家事业故二
庶子谓诸二乘不从如来大法生故三真子谓大
菩萨从大法喜正所生故即九地巳下三种佛子
皆不能测言精进力下即法界品说大愿精进力
主夜神也善财见彼虽寄第八地应是极位菩萨
示居八地也有本云喜目者误书也。
钞应有难云者蹑迹难也答意云若凡自力诚不
能测今依圣教及正理方能知故。
▲钞故涅槃下
问前云九地不能安等今具缚何能知耶答前明
一切佛云雨说法故不能尽知今凭教理少分比
极远而无边犹大海周天虽涉而难越度喻虽趣
入其法难尽边涯又高远故叵穷也。】
「疏极位所承等者承者禀受挹者斟酌。」
【钞十地菩萨等者十地名因位极者约不开等觉
故娑竭罗此云大海于海中此为最尊独得其名
言唯除者唯海能安受一切水故受者不浊故浊
如不信合信故不浊摄者馀水数入失本名故持
者用不可尽故如来秘藏者意取法明照雨蕴在
法界藏故所受法妙言大法明者论云性故谓三
慧所知名法自性大法明是闻思二慧摄受故照
是修慧所摄受故大法雨者论云作故谓说授众
生如云与地雨雨故言皆不能下能安受文故如
前巳释。
▲钞第五经下妙严品文也言佛子者下
疏云一外子谓诸凡夫未能绍继佛家事业故二
庶子谓诸二乘不从如来大法生故三真子谓大
菩萨从大法喜正所生故即九地巳下三种佛子
皆不能测言精进力下即法界品说大愿精进力
主夜神也善财见彼虽寄第八地应是极位菩萨
示居八地也有本云喜目者误书也。
钞应有难云者蹑迹难也答意云若凡自力诚不
能测今依圣教及正理方能知故。
▲钞故涅槃下
问前云九地不能安等今具缚何能知耶答前明
一切佛云雨说法故不能尽知今凭教理少分比
音释¶ 第 209b 页
知故不相违。
▲钞即仰推之智下即胜鬘经意彼
经有三种人于甚深法义离自毁伤生多功德一
成就甚深法智二成就随顺法智三或有于甚深
法不自了知仰推如来所知非我境界彼疏云初
是地上菩萨證理次是三贤顺法而行后是十信
高推信仰故既推佛能穷究知之今但深生净信
比解佛教證理斯言无过矣。
钞如龙树下谓龙树造智度论释大品般若无著
造能断金刚般若论释金刚般若僧肇等造四圣
疏释净名经等言生公之立四轮者彼云始于道
树终至泥洹凡论四种法轮一善净法轮谓始说
一善乃至四空令出三涂之秽谓之善净二方便
法轮谓以无漏道品得二涅槃谓之方便三真实
法轮谓破三之伪成一之美谓之真实四无馀法
轮斯则会归之谈乃说常住妙旨谓之无馀馀至
下文当知。
钞周易等者义引系辞證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
致而百虑(注云夫少则得多见惑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为其要不在博
求一以贯之百虑而尽矣)今顺疏中同归故引前却耳。
▲钞谓
若下举况也尔雅云一达谓之道路(长道)二达谓岐
旁(支道旁出)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交道四出)五达谓
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三道交复有一岐出)八达
谓崇(四道交出)九达谓逵(四道交出复有旁通)今言此等虽异所
入王城不异也言九流者前汉艺文志说全身保
▲钞即仰推之智下即胜鬘经意彼
经有三种人于甚深法义离自毁伤生多功德一
成就甚深法智二成就随顺法智三或有于甚深
法不自了知仰推如来所知非我境界彼疏云初
是地上菩萨證理次是三贤顺法而行后是十信
高推信仰故既推佛能穷究知之今但深生净信
比解佛教證理斯言无过矣。
钞如龙树下谓龙树造智度论释大品般若无著
造能断金刚般若论释金刚般若僧肇等造四圣
疏释净名经等言生公之立四轮者彼云始于道
树终至泥洹凡论四种法轮一善净法轮谓始说
一善乃至四空令出三涂之秽谓之善净二方便
法轮谓以无漏道品得二涅槃谓之方便三真实
法轮谓破三之伪成一之美谓之真实四无馀法
轮斯则会归之谈乃说常住妙旨谓之无馀馀至
下文当知。
钞周易等者义引系辞證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
致而百虑(注云夫少则得多见惑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为其要不在博
求一以贯之百虑而尽矣)今顺疏中同归故引前却耳。
▲钞谓
若下举况也尔雅云一达谓之道路(长道)二达谓岐
旁(支道旁出)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交道四出)五达谓
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三道交复有一岐出)八达
谓崇(四道交出)九达谓逵(四道交出复有旁通)今言此等虽异所
入王城不异也言九流者前汉艺文志说全身保
音释¶ 第 209c 页
国凡有九流一儒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者也本出司徒)二道
流(绝礼乐去仁义独任清虚者也本出史官)三阴阳流(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本出于羲
和之官)四法流(信任赏罚以补礼制者也本出于理官)五名流(名位不同礼亦
异数出于礼官)六墨流(推兼爱之意出清庙之官)七纵横流(言其当制宜受命而
不受词者也出于行人之官)八杂流(兼儒墨合名法出于议官)九农流(播百谷劝
耕桑以足衣食者也出于农稷之官)言百氏者即诸子百家虽文说
异而大道何殊。
▲钞今疏借用下合释言一约教
者始则四十年前教随根异故殊途终则法华一
极故一致二约根者不拣何时而至理常一三约
体者一实体外无三权等。
钞一音即是下佛国品文也彼经云佛以一音演
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言药草喻者玄赞云去疾
神功名药禀润之形曰草喻行药草禀教修生品
中诠此故云药草喻品妙严品钞引彼经释云三
草者谓小草中草上草二木谓小树大树以人天
为小草经云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
药草二乘为中草经云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
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證是
中药草菩萨为上药草经云求世尊处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是上药草此通说大乘为上以大乘登
地巳上慈荫义广复加二树七地巳前小树经云
为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
疑是名小树八地巳上为大树经云安住神通转
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
流(绝礼乐去仁义独任清虚者也本出史官)三阴阳流(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本出于羲
和之官)四法流(信任赏罚以补礼制者也本出于理官)五名流(名位不同礼亦
异数出于礼官)六墨流(推兼爱之意出清庙之官)七纵横流(言其当制宜受命而
不受词者也出于行人之官)八杂流(兼儒墨合名法出于议官)九农流(播百谷劝
耕桑以足衣食者也出于农稷之官)言百氏者即诸子百家虽文说
异而大道何殊。
▲钞今疏借用下合释言一约教
者始则四十年前教随根异故殊途终则法华一
极故一致二约根者不拣何时而至理常一三约
体者一实体外无三权等。
钞一音即是下佛国品文也彼经云佛以一音演
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言药草喻者玄赞云去疾
神功名药禀润之形曰草喻行药草禀教修生品
中诠此故云药草喻品妙严品钞引彼经释云三
草者谓小草中草上草二木谓小树大树以人天
为小草经云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
药草二乘为中草经云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
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證是
中药草菩萨为上药草经云求世尊处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是上药草此通说大乘为上以大乘登
地巳上慈荫义广复加二树七地巳前小树经云
为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
疑是名小树八地巳上为大树经云安住神通转
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
音释¶ 第 210a 页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
钞如来知是一相下證成上法雨一味也一相者
无异相故无相相故般若云皆同一相所谓无相
无量义云一相无相一味者一无漏味殊胜资益
无别体故何者是一相一味之体所谓下出其体
也文有五句前四德后一一性解脱相者我德(脱二
障缚得自在故)离相乐德(离变易众苦故)灭相净德(性绝妄染故)常寂
灭相常德(四相不迁故)终归于空者即四德不空藏同
归空藏为体是一相一味也。
▲钞原圣本意等者
原者鞠穷之义若据机缘请说即随机胜劣亦三
乘浅深若欲鞠穷我佛出世本意唯为一佛乘故
彼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等。
钞如经说一无常下文有六义乃含多意一以生
灭代谢等者有二说会解云即小乘中意尚通人
天乘寂照则云是小乘义并立相始教二或云无
彼常故名为无常会解二释一于依他法上无馀
性释谓依他法上无彼遍计常无相之常无彼圆
成常有相之常故云无彼常是无常也二亦于依
他中约染分同遍计故无彼净分同圆成之常故
云无彼常故名为无常初意即大乘初教中义后
意通实教义寂照则云于依他上无圆成常亦始
教义三释皆通三或云不生不灭名为无常者此
具一论二经之文即有多意一论者即中边论故
钞如来知是一相下證成上法雨一味也一相者
无异相故无相相故般若云皆同一相所谓无相
无量义云一相无相一味者一无漏味殊胜资益
无别体故何者是一相一味之体所谓下出其体
也文有五句前四德后一一性解脱相者我德(脱二
障缚得自在故)离相乐德(离变易众苦故)灭相净德(性绝妄染故)常寂
灭相常德(四相不迁故)终归于空者即四德不空藏同
归空藏为体是一相一味也。
▲钞原圣本意等者
原者鞠穷之义若据机缘请说即随机胜劣亦三
乘浅深若欲鞠穷我佛出世本意唯为一佛乘故
彼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等。
钞如经说一无常下文有六义乃含多意一以生
灭代谢等者有二说会解云即小乘中意尚通人
天乘寂照则云是小乘义并立相始教二或云无
彼常故名为无常会解二释一于依他法上无馀
性释谓依他法上无彼遍计常无相之常无彼圆
成常有相之常故云无彼常是无常也二亦于依
他中约染分同遍计故无彼净分同圆成之常故
云无彼常故名为无常初意即大乘初教中义后
意通实教义寂照则云于依他上无圆成常亦始
教义三释皆通三或云不生不灭名为无常者此
具一论二经之文即有多意一论者即中边论故
音释¶ 第 210b 页
下疏云依中边论约三性说则初后二性不生不
灭是无常义谓遍计无可生灭故圆成体常湛然
故约二性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也此有二义若依
他无性即是圆成即实教义若以即空即破相始
教义言二经者净名经迦栴延章云诸法毕竟不
生不灭是无常义肇公释云小乘观法以生灭为
无常义大乘之士以不生灭为无常之义无常名
同而幽致殊绝乃至云以遣常故故言无常非谓
有无常无常常无故云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即破相意也生公释云无常者以事验之终归有
灭始无然乎始若果然则生非定矣生不定生灭
孰定哉生灭既其不定真体复何在哉推无在之
为理是诸法实义实以不生灭为义岂非无常之
所存乎此则正就生灭推之即无生灭(寂照通破相会解唯
实教)二即庵提遮经云若知诸法毕竟生灭变易无
定如幻相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是为无常义
乃至云若知诸法毕竟不生不灭随如是相而能
随其所宜而有所说是无常义等故下疏云庵提
遮经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生灭即是常义等钞
云此意正显性相交彻二义相成生灭相尽无常
即常故不生不灭是无常义随缘不变常即无常
是生灭义也又性即相故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相
即性故生灭是常义互夺则双非互成则双立释
曰今唯取性即相故即终教义也四或无法可常
灭是无常义谓遍计无可生灭故圆成体常湛然
故约二性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也此有二义若依
他无性即是圆成即实教义若以即空即破相始
教义言二经者净名经迦栴延章云诸法毕竟不
生不灭是无常义肇公释云小乘观法以生灭为
无常义大乘之士以不生灭为无常之义无常名
同而幽致殊绝乃至云以遣常故故言无常非谓
有无常无常常无故云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即破相意也生公释云无常者以事验之终归有
灭始无然乎始若果然则生非定矣生不定生灭
孰定哉生灭既其不定真体复何在哉推无在之
为理是诸法实义实以不生灭为义岂非无常之
所存乎此则正就生灭推之即无生灭(寂照通破相会解唯
实教)二即庵提遮经云若知诸法毕竟生灭变易无
定如幻相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是为无常义
乃至云若知诸法毕竟不生不灭随如是相而能
随其所宜而有所说是无常义等故下疏云庵提
遮经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生灭即是常义等钞
云此意正显性相交彻二义相成生灭相尽无常
即常故不生不灭是无常义随缘不变常即无常
是生灭义也又性即相故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相
即性故生灭是常义互夺则双非互成则双立释
曰今唯取性即相故即终教义也四或无法可常
音释¶ 第 210c 页
者决择记云绝待真理无彼对待可常故名无常
是故真如门随顺但具非常非无常之言念尔今
遮可常故名无常或即无法可常者约真望俗俗
谛门中无有一法可谓常者(初即顿教义次通相真俗相望)若寂
照云约遍计无法可常以理无故(亦通相约诸教说也)五或
云真如下即终教意六或闻无常下即双非显中
是顿教义言等者等取圆教中义下钞云若华严
宗一切法趣无常无常摄法无遗义理无尽方真
无常总收诸义以为一致皆是此宗一义所收也
此则一无常言自含五教摄乎多义如何定分耶
明知下但随人解不同法元无异无常既尔馀若
空等例然如十住疏钞具明。
▲钞乃有四种者即
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种也如下天台教处说。
▲
钞十二因缘下此通相之意不同别义唯缘觉观
缘生故二乘不见佛性利钝分二十地见佛性不
了了佛了了见故因果不同菩提者皆无漏智也。
钞又如中论者即天台四教所化之根各缘三谛
之境以成三观之解即四或字下为四教也初藏
教中缘生色法其体不无析尽方空谓呼析尽之
空方为空也十字即剩或可不剩意云但析色明
空不得即空十方虚空方可呼为即空也言赖缘
故假非施设之假者假犹藉也以彼不了法空不
知从空施设权假以利有情故弘决志云今此虚
假赖众缘成非从空出设权利物言离断常故者
是故真如门随顺但具非常非无常之言念尔今
遮可常故名无常或即无法可常者约真望俗俗
谛门中无有一法可谓常者(初即顿教义次通相真俗相望)若寂
照云约遍计无法可常以理无故(亦通相约诸教说也)五或
云真如下即终教意六或闻无常下即双非显中
是顿教义言等者等取圆教中义下钞云若华严
宗一切法趣无常无常摄法无遗义理无尽方真
无常总收诸义以为一致皆是此宗一义所收也
此则一无常言自含五教摄乎多义如何定分耶
明知下但随人解不同法元无异无常既尔馀若
空等例然如十住疏钞具明。
▲钞乃有四种者即
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种也如下天台教处说。
▲
钞十二因缘下此通相之意不同别义唯缘觉观
缘生故二乘不见佛性利钝分二十地见佛性不
了了佛了了见故因果不同菩提者皆无漏智也。
钞又如中论者即天台四教所化之根各缘三谛
之境以成三观之解即四或字下为四教也初藏
教中缘生色法其体不无析尽方空谓呼析尽之
空方为空也十字即剩或可不剩意云但析色明
空不得即空十方虚空方可呼为即空也言赖缘
故假非施设之假者假犹藉也以彼不了法空不
知从空施设权假以利有情故弘决志云今此虚
假赖众缘成非从空出设权利物言离断常故者
音释¶ 第 211a 页
离外道断常二边名中因缘生故不断析之空故
不常然但约有为事中离断常尔非佛性中道也
言虽三句皆空者初析法空故空二无实故空三
无边故空初一自体名空次二空他名空尚不能
成通教即空之浅义况别圆教即假即中之深义
耶。
钞或云因缘下第二通教机解也言体即是空者
体达缘生之法无性故即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者
斥无法性妙假妙中设作下许有自义以设作假
中之解皆顺入但空故言离断常二边者一切诸
法当体即空故非常空非断灭故非断既离断常
故云中亦即空或云离断常云中者亦即离空之
断离假有之常故此通教即色明空即色故非断
明空非常也言三兽渡河者优婆塞戒经云佛告
善生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
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即十二因缘河也声
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
犹彼香象今钞借意證此通教三乘同禀明依此
教三乘之人作是解故不遮其中解心复有浅深
成三乘故或可證此中论一偈四教机解浅深不
同然前解为正。
钞或谓即空即假下第三别教机解也言迤逦者
展转之义以三空三假三中而义各异故名别教
如观一缘生色法上论三空者弘志云无住故空
不常然但约有为事中离断常尔非佛性中道也
言虽三句皆空者初析法空故空二无实故空三
无边故空初一自体名空次二空他名空尚不能
成通教即空之浅义况别圆教即假即中之深义
耶。
钞或云因缘下第二通教机解也言体即是空者
体达缘生之法无性故即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者
斥无法性妙假妙中设作下许有自义以设作假
中之解皆顺入但空故言离断常二边者一切诸
法当体即空故非常空非断灭故非断既离断常
故云中亦即空或云离断常云中者亦即离空之
断离假有之常故此通教即色明空即色故非断
明空非常也言三兽渡河者优婆塞戒经云佛告
善生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
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即十二因缘河也声
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
犹彼香象今钞借意證此通教三乘同禀明依此
教三乘之人作是解故不遮其中解心复有浅深
成三乘故或可證此中论一偈四教机解浅深不
同然前解为正。
钞或谓即空即假下第三别教机解也言迤逦者
展转之义以三空三假三中而义各异故名别教
如观一缘生色法上论三空者弘志云无住故空
音释¶ 第 211b 页
真谛中空也虚设故空俗谛中空也中理无边故
空中道谛中空也虽似一空一切空然不无次第
故属别教言同有名字故假者以有空名假名中
名故三皆假然亦三名不同故属别教言三种皆
中等者真谛离有无故中俗假涉有就根施设化
用不住爱见悲化之边不住沉空不化之边故中
言约一实下色等实性真如寂诸边故中也。
钞或谓即空即假即中下第四圆教机解也即空
下标虽三下释如一缘生色等义虽有三据体一
故虽是一体不碍三故言思道断者以诠缘无寄
即不思议空也但有名字者圆融三谛假名诠说
设圆融之言亦假设故但有名无实即是相故者
谓空有中义即是实相佛性中道之体则触处皆
中此上总意但以下别释但用空一名即具假中
之义悟彻空义即悟假中之实以理事等皆融通
故言馀亦如是者谓但以假为名即具空中悟假
即悟空中但用中为名即具空假悟中即悟空假
故云馀亦如是。
▲钞是知随闻下总结前说可知。
▲钞法界品下即守护一切城主夜神说皆因时
法海雷音光明王佛涅槃之后法欲灭时有千部
异执千种说法等。
钞夫子云等者论语第二篇文也注云攻者治也
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彼疏云此章禁人邪学
异端诸子百家之书也言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
空中道谛中空也虽似一空一切空然不无次第
故属别教言同有名字故假者以有空名假名中
名故三皆假然亦三名不同故属别教言三种皆
中等者真谛离有无故中俗假涉有就根施设化
用不住爱见悲化之边不住沉空不化之边故中
言约一实下色等实性真如寂诸边故中也。
钞或谓即空即假即中下第四圆教机解也即空
下标虽三下释如一缘生色等义虽有三据体一
故虽是一体不碍三故言思道断者以诠缘无寄
即不思议空也但有名字者圆融三谛假名诠说
设圆融之言亦假设故但有名无实即是相故者
谓空有中义即是实相佛性中道之体则触处皆
中此上总意但以下别释但用空一名即具假中
之义悟彻空义即悟假中之实以理事等皆融通
故言馀亦如是者谓但以假为名即具空中悟假
即悟空中但用中为名即具空假悟中即悟空假
故云馀亦如是。
▲钞是知随闻下总结前说可知。
▲钞法界品下即守护一切城主夜神说皆因时
法海雷音光明王佛涅槃之后法欲灭时有千部
异执千种说法等。
钞夫子云等者论语第二篇文也注云攻者治也
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彼疏云此章禁人邪学
异端诸子百家之书也言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
音释¶ 第 211c 页
治乎异端之书斯则为害之深也巳可得下释成
可知圭峰云即留支罗什一音教是此意也。
钞今欲分教等者诠义浅深不同故教权实成异
欲使不迷耳故处处经中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
了义经故须分其权实耳。
钞一音但是教本等者佛一妙音是今之教本故
故佛音声非即是教教乃在根所闻今分随根不
同岂遮异教。
▲钞长风是一百窍异吹者喻显也
先顺后岂以下反显庄子云独不闻之翏翏乎(良救
反即长风之声)山林之畏佳(子唯反即扇动之貌)大木百围之窍穴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音难又音扇即屋橹也似)圈(具院反如羊豕之阑圈也)
似臼(其九反)似洼者(于华反谓曲而拥膧)似[涨-长](音乌即[涨-长]下而不平)者(上八
举形势之不同下八言音声之有异)激者(经历反如水湍激声也)謞者(音孝如箭镞头
孔声也)叱者(昌实反咄声也)吸(许及反如呼吸声也)叫者(吉吊反如叫呼声也)号
者(音豪哭声)宎者(于尧反深也若深谷然也)咬者(于交反哀声也)广如彼说
言百窍齐响者即是不分清浊高下等音名为齐
响广钞云便为百窍为一音响非是同时响为齐
响也即显清浊等各异也。
▲钞以一音一雨下应
有问言前不分教疏中双明音雨今分教疏中何
但言一音而不言一雨耶故此答也意云前彰义
有所凭故双引二经今以一音是法一雨是喻义
相不异也。
钞一随自意语等者如华严经二随他意语等者
如阿含等经三随自他意语等者如净名经等言
可知圭峰云即留支罗什一音教是此意也。
钞今欲分教等者诠义浅深不同故教权实成异
欲使不迷耳故处处经中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
了义经故须分其权实耳。
钞一音但是教本等者佛一妙音是今之教本故
故佛音声非即是教教乃在根所闻今分随根不
同岂遮异教。
▲钞长风是一百窍异吹者喻显也
先顺后岂以下反显庄子云独不闻之翏翏乎(良救
反即长风之声)山林之畏佳(子唯反即扇动之貌)大木百围之窍穴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音难又音扇即屋橹也似)圈(具院反如羊豕之阑圈也)
似臼(其九反)似洼者(于华反谓曲而拥膧)似[涨-长](音乌即[涨-长]下而不平)者(上八
举形势之不同下八言音声之有异)激者(经历反如水湍激声也)謞者(音孝如箭镞头
孔声也)叱者(昌实反咄声也)吸(许及反如呼吸声也)叫者(吉吊反如叫呼声也)号
者(音豪哭声)宎者(于尧反深也若深谷然也)咬者(于交反哀声也)广如彼说
言百窍齐响者即是不分清浊高下等音名为齐
响广钞云便为百窍为一音响非是同时响为齐
响也即显清浊等各异也。
▲钞以一音一雨下应
有问言前不分教疏中双明音雨今分教疏中何
但言一音而不言一雨耶故此答也意云前彰义
有所凭故双引二经今以一音是法一雨是喻义
相不异也。
钞一随自意语等者如华严经二随他意语等者
如阿含等经三随自他意语等者如净名经等言
音释¶ 第 212a 页
不分初一者若约一实异权等三亦是分也。
钞如前所引者谓无常四谛缘生等然此亦约一
往而言若约如无常中各随异义并四谛等天台
分为四教岂曰不可分耶故今犹半纵之未是全
夺故也。
▲钞若说二空此可名大下问下叙通教
云二乘同学二空又阿含云无是老死无谁老死
亦明二空彼何名小耶答通教广慧二乘得学二
空今据愚法不明二空阿含少分明法空今从多
分但明人空又虽说法空而未明显今就显了唯
明人空。
钞一善会佛意等者佛意说权乃是随机佛意说
实乃是称理佛意如是要善解会既佛意虽分而
不成枝流故不执异而迷同也二有开显等者以
教中佛自说于开显然开字有二义一于一佛乘
分别说三名之为开即是从本流末二开者开除
开发故是则说三为方便归一真实即摄末归本
也今约后义岂成枝流。
钞涅槃第九等者一段钞文义科为三。
* 初引经(三)
* 初标(涅槃)
* 二释(三)
* 初标(转中)
* 二释(四)
* 初水(若王)
* 二盘(若王)
* 三器(若王)
* 四马(若王)
* 三结(如是)
* 三合(三)
* 初标(是大)
* 二释(五)
钞如前所引者谓无常四谛缘生等然此亦约一
往而言若约如无常中各随异义并四谛等天台
分为四教岂曰不可分耶故今犹半纵之未是全
夺故也。
▲钞若说二空此可名大下问下叙通教
云二乘同学二空又阿含云无是老死无谁老死
亦明二空彼何名小耶答通教广慧二乘得学二
空今据愚法不明二空阿含少分明法空今从多
分但明人空又虽说法空而未明显今就显了唯
明人空。
钞一善会佛意等者佛意说权乃是随机佛意说
实乃是称理佛意如是要善解会既佛意虽分而
不成枝流故不执异而迷同也二有开显等者以
教中佛自说于开显然开字有二义一于一佛乘
分别说三名之为开即是从本流末二开者开除
开发故是则说三为方便归一真实即摄末归本
也今约后义岂成枝流。
钞涅槃第九等者一段钞文义科为三。
* 初引经(三)
* 初标(涅槃)
* 二释(三)
* 初标(转中)
* 二释(四)
* 初水(若王)
* 二盘(若王)
* 三器(若王)
* 四马(若王)
* 三结(如是)
* 三合(三)
* 初标(是大)
* 二释(五)
音释¶ 第 212b 页
* 初约佛说无常(若佛)
* 二约法说苦(或复)
* 三约僧说无我(又复)
* 四约空具四义(或复)
* 五约佛性显真常(或复)
* 三结(是诸)
* 二疏释(三)
* 初彰古释(然彼)
* 二今别释(二)
* 初明释中次第(二)
* 初明喻次第(今谓)
* 后明合次第(三)
* 初总明王义(三)
* 初前三明三修(合中)
* 二第四明四空(四合)
* 三后一意妙有(而最)
* 二别明后二(然空)
* 三什成密意(由于)
* 后明标中次第(又初)
* 后显同异(故此)
* 三出引意(然引)
钞先陀婆者彼疏云即是山名此山出好盐器水
马以处目物四种同名先陀婆也此从重至轻以
苦空无常无我为次也。
▲钞释中一水二盐等者
此依王所作事业为次法中无常苦空无我为次
也总举一名别索四物故名密语法中如一无常
名含苦等四义一解脱名含常等四德也。
▲钞是
大乘经下合也言有四无常者彼疏云一分相门
唯一无常苦等则非二摄相门无常为主统摄诸
义悉成无常苦等亦然四权既尔四实准知今据
摄相四俱名无常如三空门以空为首故名三空
大乘菩萨如智臣也。
▲钞为众生说如来涅槃者
此下法喻有似不齐喻中先陀婆一事法中云佛
涅槃等四名然但约同是密语不约数齐或此四
约摄相门皆得一无常名则法喻正齐也然其次
第与前标别此约其三宝修證次第故(前三修第四證)。
▲
钞为计乐者说于苦相者由法灭故人多造恶受
音释¶ 第 212c 页
诸苦报故偏受之以明苦也破计生死为乐故说
名苦。
▲钞我今病苦者举佛助显众僧破坏虚假
义显故就之偏明无我令修无我之观十住钞云
略不说空即是三修所略空义为计生死为净故
观为空如常多说不净观治计为净今此复是别
门随根异故又义深于不净故而无不空之德(不如
翻不净而有净德也)故名权行十住钞云空亦不净是有为
故即心所变之空相故涅槃云净者诸佛菩萨正
法名为善有此中应问云且如空行为净有为不
净若是净者与本倒之净实德之净既同是净如
何翻对若是不净却违般若等教空是净义故又
问实德净与本倒净为空为不空若空故名净本
倒如何计空若有故名净却违般若等教净是空
义故答空与净皆通二义空通净不净二(对本倒名净对
实名不净)净通空有二(本倒实德皆通空有)但诸教临时各取一
义不可互准为难且如空行为不净者真理离边
空有皆绝若言空者即著空相为不净污真净理
故实净对破之馀义易知思之可了。
▲钞所谓空
者下至不变清凉涅槃疏意但是权行中空义清
凉意具无我等四义所谓下至则名为空空属生
死无常故次钞云由于生死无常等中密显常等
故为密语即非一切法中正解脱十住钞云一切
法属有为故正解脱既非一切法明是无为于此
中无权四行彰其四德故为密语言无二十五有
名苦。
▲钞我今病苦者举佛助显众僧破坏虚假
义显故就之偏明无我令修无我之观十住钞云
略不说空即是三修所略空义为计生死为净故
观为空如常多说不净观治计为净今此复是别
门随根异故又义深于不净故而无不空之德(不如
翻不净而有净德也)故名权行十住钞云空亦不净是有为
故即心所变之空相故涅槃云净者诸佛菩萨正
法名为善有此中应问云且如空行为净有为不
净若是净者与本倒之净实德之净既同是净如
何翻对若是不净却违般若等教空是净义故又
问实德净与本倒净为空为不空若空故名净本
倒如何计空若有故名净却违般若等教净是空
义故答空与净皆通二义空通净不净二(对本倒名净对
实名不净)净通空有二(本倒实德皆通空有)但诸教临时各取一
义不可互准为难且如空行为不净者真理离边
空有皆绝若言空者即著空相为不净污真净理
故实净对破之馀义易知思之可了。
▲钞所谓空
者下至不变清凉涅槃疏意但是权行中空义清
凉意具无我等四义所谓下至则名为空空属生
死无常故次钞云由于生死无常等中密显常等
故为密语即非一切法中正解脱十住钞云一切
法属有为故正解脱既非一切法明是无为于此
中无权四行彰其四德故为密语言无二十五有
音释¶ 第 213a 页
者舍利弗毗昙论偈云四州四恶趣梵王六欲天
无想与净居四空并四禅此等计我今无二十五
有以明无我法中密显真我故言是解脱中无有
苦者起信云觉即不动动即有苦今既不动无苦
密显乐也言无有色声等者色等为相相即不净
设净分之事妄未尽故今无相故密显净也十住
钞云若有处所则非清净净无净相方真净故言
常不变易等者起尽故无常不安隐故热恼不恒
故变易今无彼无常故常无热恼故清凉无变易
故不变皆是常义故具权实八义。
▲钞一切众生
下涅槃疏意彰实常义隐权无常清凉意具常等
四德。
▲钞是诸比丘若能如是下总结令顺学为
佛真子故十住钞云以绝常无常之净心照常无
常之圆理苦乐等准知即定即慧而双修依此法
生是真佛子。
钞彼经疏下一就佛明无常二就法明苦三就僧
明无我四就解脱明空五就佛性说常此五中皆
有权实前四彰权隐实后一彰实隐权。
▲钞今谓
下清凉释也先明喻中次第言当其空有器之用
者语出老子三十幅章彼云当其无有车之用河
上公注云器中空虚故得有所承受下钞云器中
不虚即无所用故器喻空马由人策不自在故故
喻无我此上直喻无常苦空无我四义如次。
▲钞
合中无常苦无我是三修法属生死者意云若顺
无想与净居四空并四禅此等计我今无二十五
有以明无我法中密显真我故言是解脱中无有
苦者起信云觉即不动动即有苦今既不动无苦
密显乐也言无有色声等者色等为相相即不净
设净分之事妄未尽故今无相故密显净也十住
钞云若有处所则非清净净无净相方真净故言
常不变易等者起尽故无常不安隐故热恼不恒
故变易今无彼无常故常无热恼故清凉无变易
故不变皆是常义故具权实八义。
▲钞一切众生
下涅槃疏意彰实常义隐权无常清凉意具常等
四德。
▲钞是诸比丘若能如是下总结令顺学为
佛真子故十住钞云以绝常无常之净心照常无
常之圆理苦乐等准知即定即慧而双修依此法
生是真佛子。
钞彼经疏下一就佛明无常二就法明苦三就僧
明无我四就解脱明空五就佛性说常此五中皆
有权实前四彰权隐实后一彰实隐权。
▲钞今谓
下清凉释也先明喻中次第言当其空有器之用
者语出老子三十幅章彼云当其无有车之用河
上公注云器中空虚故得有所承受下钞云器中
不虚即无所用故器喻空马由人策不自在故故
喻无我此上直喻无常苦空无我四义如次。
▲钞
合中无常苦无我是三修法属生死者意云若顺
音释¶ 第 213b 页
喻次第第三合器当说于空今顺三修为次故立
空义却为第四也然涅槃有劣三修即无常苦无
我有胜三修即常乐我下钞云涅槃哀叹品有三
修比丘修苦无常无我经云我不但修我无想亦
修习其馀诸想无常想无我想略不说空故云三
修然空非生死是三修法依生死法修三观故故
云属生死。
钞四合空等者是正解脱中空彼无我空彼苦空
彼不净空彼无常一向空他四义并以器之空义
喻矣言即是常者语略应云即是常乐我净故以
连带无常之言故但翻云即是常故又或可以常
义显约摄相门乐我净等皆常也。
▲钞最后佛性
者即前云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等此中
妙有者非情谓之有涅槃云有名执著无名虚妄
当知难拟故称妙有此对前第四但明空义故云
妙有即合前马者马是喻依喻体有三一由人策
不自在故我者自在既不自在故喻无我二不无
义以喻妙有前取初义今取此义三进止无滞义
后文说之以喻真我。
钞然空中四义等者别明后二义也以释此二义
与彼疏不同故须别明委释也或可通重繁妨妨
云空中巳有四实与第五节岂不重耶释意遮表
异也第四真空实德四义遮权四行第五佛性妙
有直显四德故为异也言亦应具下亦重通妨难
空义却为第四也然涅槃有劣三修即无常苦无
我有胜三修即常乐我下钞云涅槃哀叹品有三
修比丘修苦无常无我经云我不但修我无想亦
修习其馀诸想无常想无我想略不说空故云三
修然空非生死是三修法依生死法修三观故故
云属生死。
钞四合空等者是正解脱中空彼无我空彼苦空
彼不净空彼无常一向空他四义并以器之空义
喻矣言即是常者语略应云即是常乐我净故以
连带无常之言故但翻云即是常故又或可以常
义显约摄相门乐我净等皆常也。
▲钞最后佛性
者即前云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等此中
妙有者非情谓之有涅槃云有名执著无名虚妄
当知难拟故称妙有此对前第四但明空义故云
妙有即合前马者马是喻依喻体有三一由人策
不自在故我者自在既不自在故喻无我二不无
义以喻妙有前取初义今取此义三进止无滞义
后文说之以喻真我。
钞然空中四义等者别明后二义也以释此二义
与彼疏不同故须别明委释也或可通重繁妨妨
云空中巳有四实与第五节岂不重耶释意遮表
异也第四真空实德四义遮权四行第五佛性妙
有直显四德故为异也言亦应具下亦重通妨难
音释¶ 第 213c 页
云既遮表别遮中既有四德表中何但云常故此
答也意云但经文略故亦应具说我乐净故此约
别相门答也若摄相门如上巳明或含在正解脱
中故略不说(此别作一义答遮表不分同彰八行故)何者遮中不动
故乐无相是净无变下是常与佛性真常无异马
又我义者即前第三义以自在故喻真我即前遮
中无二十五有无我中密显真我也是则此正解
脱中具彰八行在境名德在心名行皆是观行故
也是则寂而常知常无常等既不生二解朗鉴居
怀岂非妙行耶。
▲钞由于生死下释成密意可知。
钞又初标中下释初标中次第也有漏皆苦我所
咸空有为无常非实主宰故云无我从重至轻以
为次也。
▲钞然引此文下总收前说令解达诸教
随所言说须善得意趣何碍分耶。
▲钞不能正修
下既解初心作佛是方便权说即不能如法正修
言高推圣境者如云此是入理圣人境界我何能
耶即不能速證果也幸有善财龙女等能正修行
速證菩提言失大利者以深为浅而复自欺故。
▲
钞数息看心者由散心难制佛令数出息一入息
二乃至出息九入息十数了却从一至十不限番
数使出入无差数自不错等然数时有四行相一
以一为一二以二为一三顺数四逆数言以一为
一者入息为一出息为二如上所明二以二为一
者即将出入二息合为一数亦从一至十三顺数
答也意云但经文略故亦应具说我乐净故此约
别相门答也若摄相门如上巳明或含在正解脱
中故略不说(此别作一义答遮表不分同彰八行故)何者遮中不动
故乐无相是净无变下是常与佛性真常无异马
又我义者即前第三义以自在故喻真我即前遮
中无二十五有无我中密显真我也是则此正解
脱中具彰八行在境名德在心名行皆是观行故
也是则寂而常知常无常等既不生二解朗鉴居
怀岂非妙行耶。
▲钞由于生死下释成密意可知。
钞又初标中下释初标中次第也有漏皆苦我所
咸空有为无常非实主宰故云无我从重至轻以
为次也。
▲钞然引此文下总收前说令解达诸教
随所言说须善得意趣何碍分耶。
▲钞不能正修
下既解初心作佛是方便权说即不能如法正修
言高推圣境者如云此是入理圣人境界我何能
耶即不能速證果也幸有善财龙女等能正修行
速證菩提言失大利者以深为浅而复自欺故。
▲
钞数息看心者由散心难制佛令数出息一入息
二乃至出息九入息十数了却从一至十不限番
数使出入无差数自不错等然数时有四行相一
以一为一二以二为一三顺数四逆数言以一为
一者入息为一出息为二如上所明二以二为一
者即将出入二息合为一数亦从一至十三顺数
音释¶ 第 214a 页
者上之二义从一数至于十四逆数者从十数至
于一如是观时以一为数亦得以二为数亦得于
顺逆次第终而复始但无三失一数减失谓于二
为一于三为二等二数增失谓于一为二于二为
三等三杂乱失谓于入为出于出为入等又顺正
理师又有三失一太缓失为修观时加行心缓因
此观行不得成就二太急失修此观时由加行心
懆急因此内身风大不调脉候不安而便病生三
散乱失谓修观时心多散乱由此为缘却生烦恼
等此乃意令看守其心令不馀转修学既久乱想
皆绝其心寂然行人不了耽以为真虽勤苦久修
只得小乘之果不得大涅槃一日之价法华云我
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意云三祇方得大涅槃
今三生六十劫拙度小果但得大涅槃一日之价
钞云不得者显因异果也其犹求利之人自身负
担货迁有无等用功虽多所获至少盖法浅也或
得仙方使瓦砾为宝等用功极少所获甚多盖法
深也。
钞谓分析权实等者三乘是权一乘是实空即破
相有即二乘顿渐等为偏圆教可知取舍之言通
上及下若浅之深舍权取实此言舍者非谓厌弃
但知是方便不夺方便之意故此言取者非谓执
取但可依之修学故一乘三乘等取舍准知迟速
者通上权实空有偏圆小为速三生六十劫四生
于一如是观时以一为数亦得以二为数亦得于
顺逆次第终而复始但无三失一数减失谓于二
为一于三为二等二数增失谓于一为二于二为
三等三杂乱失谓于入为出于出为入等又顺正
理师又有三失一太缓失为修观时加行心缓因
此观行不得成就二太急失修此观时由加行心
懆急因此内身风大不调脉候不安而便病生三
散乱失谓修观时心多散乱由此为缘却生烦恼
等此乃意令看守其心令不馀转修学既久乱想
皆绝其心寂然行人不了耽以为真虽勤苦久修
只得小乘之果不得大涅槃一日之价法华云我
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意云三祇方得大涅槃
今三生六十劫拙度小果但得大涅槃一日之价
钞云不得者显因异果也其犹求利之人自身负
担货迁有无等用功虽多所获至少盖法浅也或
得仙方使瓦砾为宝等用功极少所获甚多盖法
深也。
钞谓分析权实等者三乘是权一乘是实空即破
相有即二乘顿渐等为偏圆教可知取舍之言通
上及下若浅之深舍权取实此言舍者非谓厌弃
但知是方便不夺方便之意故此言取者非谓执
取但可依之修学故一乘三乘等取舍准知迟速
者通上权实空有偏圆小为速三生六十劫四生
音释¶ 第 214b 页
一百劫但得小果故大为迟修行长劫得大果故
三乘迟一乘速龙女速成是一乘故又破相名迟
般若五百八十四云若诸菩萨起心我当精勤经
尔所劫流转生死定当引一切智智若起此心不
能證得一切智智问心作分限有何过耶答是诸
菩萨厌怖生死速求菩提由心速故便作分限不
能圆满自他善根由怖生死或随二乘若作分限
设经殑伽沙数大劫不满六度以六度皆无边故
一切智智亦无边故始终二教名速三祇必成佛
故又始终名速顿教一念不生即佛故速又偏教
定迟定速圆教迟速无碍义是前说如此分析方
知佛法无不包也譬如下托喻反显也可知又若
下重释若不分则人以邪正为一例也今正中尚
有深浅儒道岂可同佛教耶。
钞深密解节金光明经者义如下说涅槃半满如
向所明言又约五味之差者涅槃十四云譬如从
牛出乳从乳生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
醍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
修多罗修多罗出方等方等出般若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出大涅槃然此经古德取意不同远公以
佛即应身十二部经即小乘经修多罗即大乘相
教以方等经即大乘空教以般若即离相證实之
慧若约行辨教即般若经以大涅槃即了因所了
实性若约实辩教即涅槃经若南中诸师以乳为
三乘迟一乘速龙女速成是一乘故又破相名迟
般若五百八十四云若诸菩萨起心我当精勤经
尔所劫流转生死定当引一切智智若起此心不
能證得一切智智问心作分限有何过耶答是诸
菩萨厌怖生死速求菩提由心速故便作分限不
能圆满自他善根由怖生死或随二乘若作分限
设经殑伽沙数大劫不满六度以六度皆无边故
一切智智亦无边故始终二教名速三祇必成佛
故又始终名速顿教一念不生即佛故速又偏教
定迟定速圆教迟速无碍义是前说如此分析方
知佛法无不包也譬如下托喻反显也可知又若
下重释若不分则人以邪正为一例也今正中尚
有深浅儒道岂可同佛教耶。
钞深密解节金光明经者义如下说涅槃半满如
向所明言又约五味之差者涅槃十四云譬如从
牛出乳从乳生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
醍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
修多罗修多罗出方等方等出般若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出大涅槃然此经古德取意不同远公以
佛即应身十二部经即小乘经修多罗即大乘相
教以方等经即大乘空教以般若即离相證实之
慧若约行辨教即般若经以大涅槃即了因所了
实性若约实辩教即涅槃经若南中诸师以乳为
音释¶ 第 214c 页
有相教(即小乘合十二部经)以酪为无相教以生酥为方等
褒贬教以熟酥为同归教以醍醐为常住教若天
台以乳为华严酪为阿含生酥为方等熟酥为般
若醍醐为法华涅槃(天台所用转变不定此配五味多约此说)然上诸
说对于经文义多不顺如远公以方等为空教复
以般若为般若经般若又是何教南中诸师以熟
酥合般若之教以为法华等天台修多罗为小乘
以涅槃为法华文多不顺现相品钞清凉释云佛
自拣此经异于小乘今牛出乳是大乘教若尔何
成五味谓十二部经辨所说教出修多罗者出生
契理合机之义由契理故显出真理广陈为方等
依理生智故出生般若般若以智契理成极果故
出大涅槃此意明智契理为大涅槃经正诠此即
实教义此释多顺经文之意然今文约五味之差
皆佛自分即前诸师配属诸教无失但各是一意
耳。
▲钞无著之扶五性者无著所造显扬论第三
云可救者谓三乘寂灭法性不可救者谓无三乘
寂灭法性其不定性从在三乘之中若以此为极
则三时之义自立言龙树之判四门者即智论开
空有两亦双非为四门及共般若不共般若等也。】
「疏后魏菩提流支者即北朝元魏时也拣于曹魏故
云后魏姓托跋都云中至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改姓
元氏复名元魏菩提流支此云觉希亦名道希亦名
觉爱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
褒贬教以熟酥为同归教以醍醐为常住教若天
台以乳为华严酪为阿含生酥为方等熟酥为般
若醍醐为法华涅槃(天台所用转变不定此配五味多约此说)然上诸
说对于经文义多不顺如远公以方等为空教复
以般若为般若经般若又是何教南中诸师以熟
酥合般若之教以为法华等天台修多罗为小乘
以涅槃为法华文多不顺现相品钞清凉释云佛
自拣此经异于小乘今牛出乳是大乘教若尔何
成五味谓十二部经辨所说教出修多罗者出生
契理合机之义由契理故显出真理广陈为方等
依理生智故出生般若般若以智契理成极果故
出大涅槃此意明智契理为大涅槃经正诠此即
实教义此释多顺经文之意然今文约五味之差
皆佛自分即前诸师配属诸教无失但各是一意
耳。
▲钞无著之扶五性者无著所造显扬论第三
云可救者谓三乘寂灭法性不可救者谓无三乘
寂灭法性其不定性从在三乘之中若以此为极
则三时之义自立言龙树之判四门者即智论开
空有两亦双非为四门及共般若不共般若等也。】
「疏后魏菩提流支者即北朝元魏时也拣于曹魏故
云后魏姓托跋都云中至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改姓
元氏复名元魏菩提流支此云觉希亦名道希亦名
觉爱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
音释¶ 第 215a 页
视听宣武永平元年岁次戊子至洛阳武帝亲慰劳
住永宁寺供给七百梵僧以流支为译匠凡译经论
三十九部梵本万夹笔授草本满一间屋洞善方言
兼工杂术常坐井口操罐置空或咒井令涌酌而为
用言同时报万者报者告也探玄记第一并教义云
留支立如来一音但随根异而今疏云者应是流支
义亦不定互说不同今且叙一边耳。
疏二姚秦罗什等者姚秦亦若后秦以符坚号前秦
也姓姚氏正姚兴时也具云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东
印土人父以聪敏见称龟兹王闻以女妻之而生于
什什居胎日母增慧辩七岁出家日诵千偈义旨亦
通至年九岁与外道论义辨挫其邪锋咸皆愧伏年
十二有阿罗汉奇之谓其母曰常守护之若年三十
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又习五明论四
韦陀典阴阳星算必穷其妙后习大乘数破外道远
近诸国咸谓神异母生什后亦即出家聪拔众尼得
第三果什既受具母谓之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秦都
于汝自身无利如何什曰菩提之行利物亡躯大化
必行炉镬无恨从此巳后广诵大乘洞其秘奥西域
诸王请什讲说必长跪座侧命什踏而登之符坚建
元九年岁在丁丑太史奏云有德星现外国当有大
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有罗什襄阳有道安
将非此耶后爰遣将军吕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得
什同归至凉州闻坚为姚长所害因据西凉亦请什
住永宁寺供给七百梵僧以流支为译匠凡译经论
三十九部梵本万夹笔授草本满一间屋洞善方言
兼工杂术常坐井口操罐置空或咒井令涌酌而为
用言同时报万者报者告也探玄记第一并教义云
留支立如来一音但随根异而今疏云者应是流支
义亦不定互说不同今且叙一边耳。
疏二姚秦罗什等者姚秦亦若后秦以符坚号前秦
也姓姚氏正姚兴时也具云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东
印土人父以聪敏见称龟兹王闻以女妻之而生于
什什居胎日母增慧辩七岁出家日诵千偈义旨亦
通至年九岁与外道论义辨挫其邪锋咸皆愧伏年
十二有阿罗汉奇之谓其母曰常守护之若年三十
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又习五明论四
韦陀典阴阳星算必穷其妙后习大乘数破外道远
近诸国咸谓神异母生什后亦即出家聪拔众尼得
第三果什既受具母谓之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秦都
于汝自身无利如何什曰菩提之行利物亡躯大化
必行炉镬无恨从此巳后广诵大乘洞其秘奥西域
诸王请什讲说必长跪座侧命什踏而登之符坚建
元九年岁在丁丑太史奏云有德星现外国当有大
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有罗什襄阳有道安
将非此耶后爰遣将军吕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得
什同归至凉州闻坚为姚长所害因据西凉亦请什
音释¶ 第 215b 页
同留至姚兴弘始三年兴灭西凉得什方入长安秦
主兴厚加礼之延西明阁及逍遥园别馆安置敕僧
睿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兴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
教于草堂寺共三千僧手执旧经而参定之莫不精
究洞其深旨时有僧睿甚嘉什所译经睿并参正凡
译经论九十八部。」
【钞则顺下出现品等者经云应知如来音声遍至
普遍无量诸音声故(疏云一随类音)随其心乐皆令欢喜
说法明了故(二随乐欲音)随其信解皆令欢喜心得清
凉故(三随根解音)化不失时所应闻者无不闻故(四随时音)
无生无灭如呼响故(五外随缘如我无生灭)无主修集一切
业所起故(六内集缘成何有主宰)甚深难可度量故(七非一非多能
一能多故甚深也)无邪曲法界所生故(八纯称法界故)无断绝普
入法界故(九横入无断故)无变易至于究竟故(十竖归一极上即圆
音十义也)复有十喻如教迹中巳辨言六句融通者次
经云应知如来音声非量非无量非主非无主非
示非无示疏云一莫穷其边故非量二随根随时
有闻不闻故非无量三多缘集故非有主四纯一
法界生故非无主五当体无生故无能示六巧显
义理故非无示言初师善口天女等者即第四喻
合前第三随根解音也言后师顺如水一味等者
即第六众水一味喻第八无邪曲音经云譬如众
水同一味随器异故水有差别水无念虑亦无分
别佛音亦尔一解脱味随根差别言齐楚俱失者
主兴厚加礼之延西明阁及逍遥园别馆安置敕僧
睿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兴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
教于草堂寺共三千僧手执旧经而参定之莫不精
究洞其深旨时有僧睿甚嘉什所译经睿并参正凡
译经论九十八部。」
【钞则顺下出现品等者经云应知如来音声遍至
普遍无量诸音声故(疏云一随类音)随其心乐皆令欢喜
说法明了故(二随乐欲音)随其信解皆令欢喜心得清
凉故(三随根解音)化不失时所应闻者无不闻故(四随时音)
无生无灭如呼响故(五外随缘如我无生灭)无主修集一切
业所起故(六内集缘成何有主宰)甚深难可度量故(七非一非多能
一能多故甚深也)无邪曲法界所生故(八纯称法界故)无断绝普
入法界故(九横入无断故)无变易至于究竟故(十竖归一极上即圆
音十义也)复有十喻如教迹中巳辨言六句融通者次
经云应知如来音声非量非无量非主非无主非
示非无示疏云一莫穷其边故非量二随根随时
有闻不闻故非无量三多缘集故非有主四纯一
法界生故非无主五当体无生故无能示六巧显
义理故非无示言初师善口天女等者即第四喻
合前第三随根解音也言后师顺如水一味等者
即第六众水一味喻第八无邪曲音经云譬如众
水同一味随器异故水有差别水无念虑亦无分
别佛音亦尔一解脱味随根差别言齐楚俱失者
音释¶ 第 215c 页
有二说一云庄子徐无鬼篇云齐人蹢子于宋者
其命阍也不以完(疏云阍守门也齐之人弃蹢其子于宋仍命守门者形全自以
为是)不其求钘钟以束缚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
有遗类(钘音形小钟也唐亡失也求觅亡子而不出境域束缚钘钟恐其损坏贵器以为不
慈遗其气类亦言我是)夫楚人寄而蹢阍者夜半于无人之
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岸也)而足以造于怨也
(楚郢之人因子客寄近于江滨之侧救蹢守门之家夜半无人之时辄入他人舟上而舟未离岑岸巳共
舟人斗打不怀恩德更造怨辞亦云我是慧子之徒此之类也)二云即子虚上林
二赋之意初子虚赋中誇楚之云梦高奢显侈而
焉有先生又说齐地之大云吞若云梦者八九于
其胸中曾不蒂芥此齐楚相誇则今云互不相许
也至上林赋初云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
齐亦未为得也(此则齐楚俱失也)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
道乎君未观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云
云)此则并夺之也二释随取但取其并夺之喻耳
以此二师既不通达十义无碍六句融通故并夺
之然此犹纵其各得圆音一义犹半夺也又并为
教本下望于分教圆音但是说教之本非即是教
又都夺之可知。】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六
* 音释
愤
(扶粉切懑也)。
謇
(居件切难乞吃也)。
儳
(仕咸切儳互不齐也)。
诂
(姑五切训古言也)。
其命阍也不以完(疏云阍守门也齐之人弃蹢其子于宋仍命守门者形全自以
为是)不其求钘钟以束缚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
有遗类(钘音形小钟也唐亡失也求觅亡子而不出境域束缚钘钟恐其损坏贵器以为不
慈遗其气类亦言我是)夫楚人寄而蹢阍者夜半于无人之
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岸也)而足以造于怨也
(楚郢之人因子客寄近于江滨之侧救蹢守门之家夜半无人之时辄入他人舟上而舟未离岑岸巳共
舟人斗打不怀恩德更造怨辞亦云我是慧子之徒此之类也)二云即子虚上林
二赋之意初子虚赋中誇楚之云梦高奢显侈而
焉有先生又说齐地之大云吞若云梦者八九于
其胸中曾不蒂芥此齐楚相誇则今云互不相许
也至上林赋初云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
齐亦未为得也(此则齐楚俱失也)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
道乎君未观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云
云)此则并夺之也二释随取但取其并夺之喻耳
以此二师既不通达十义无碍六句融通故并夺
之然此犹纵其各得圆音一义犹半夺也又并为
教本下望于分教圆音但是说教之本非即是教
又都夺之可知。】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六
* 音释
愤
(扶粉切懑也)。
謇
(居件切难乞吃也)。
儳
(仕咸切儳互不齐也)。
诂
(姑五切训古言也)。
音释¶ 第 216a 页
挠
(女巧切搅也)。
挹
(于入切酌也)。
骖
(音参)。
迤
(音以)。
逦
(音里)。
赊
(式车切不交也又远
也)。
侮
(亡甫切侮慢也)。
龟兹
(上音丘国名也)。
炉
(落胡切炉冶也)。
镬
(胡郭切鼎镬也)。
翌
(与职切明日也)。
阍
(呼昆切守门也)。
蹢
(呈亦反投也)。
蒂
(敕戒切)。
听
(鱼谨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