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192a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五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普贤行品云等者下疏云一颂知四种说法而刹
说等者略有三义一约通力二约融通一说一切说
故三约显理是说菩萨触境皆了知故则触类成教
如香饭等钞中云即三世间及时为四若时分三世
则成六种若于三世各三世间则有九种总一切说
即是十义。」
【钞有情者下佛名有情虽无情爱等而有情爱识
纯无漏故。
▲钞上之七下问下明三世佛说等者
则但是上之七种何有十耶若于七外唯取三世
并上七种开十之义则成为复三世说义云何答
若不言三世但为上七一时之间可有说义今尽
于三世中取上七种皆恒说故则别为七总为三
时中取法于义异故。
钞三俱融者疏云人法同一缘起随义相分融摄
无二四俱泯者谓平等果海离于言数缘起性相
俱不可得若尔何有说义答令当根解俱泯之义
巳名为说五无障碍者谓合前四句于彼人法一
异无障存亡无碍自在圆融故。
▲钞初门十等者
一事法界谓十重居宅等二理法界者谓一味湛
然等三境法界所知分齐等四行法界悲智深广
等五体法界谓寂灭无生等六用法界谓胜通自
在等七顺法界谓六度正行等八逆法界谓五热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普贤行品云等者下疏云一颂知四种说法而刹
说等者略有三义一约通力二约融通一说一切说
故三约显理是说菩萨触境皆了知故则触类成教
如香饭等钞中云即三世间及时为四若时分三世
则成六种若于三世各三世间则有九种总一切说
即是十义。」
【钞有情者下佛名有情虽无情爱等而有情爱识
纯无漏故。
▲钞上之七下问下明三世佛说等者
则但是上之七种何有十耶若于七外唯取三世
并上七种开十之义则成为复三世说义云何答
若不言三世但为上七一时之间可有说义今尽
于三世中取上七种皆恒说故则别为七总为三
时中取法于义异故。
钞三俱融者疏云人法同一缘起随义相分融摄
无二四俱泯者谓平等果海离于言数缘起性相
俱不可得若尔何有说义答令当根解俱泯之义
巳名为说五无障碍者谓合前四句于彼人法一
异无障存亡无碍自在圆融故。
▲钞初门十等者
一事法界谓十重居宅等二理法界者谓一味湛
然等三境法界所知分齐等四行法界悲智深广
等五体法界谓寂灭无生等六用法界谓胜通自
在等七顺法界谓六度正行等八逆法界谓五热
音释¶ 第 192b 页
无厌等九教法界谓所闻言说等十义法界谓所
诠旨趣等此十法门同一缘起无碍镕融一具一
切。
▲钞人法界等者疏云此十并缘起相分参而
不杂善财见巳便入法界故名人法界。
▲钞外道
者即遍行外道也馀皆可知。
▲钞百一十城者即
善财所经之处问今此说友何举城耶答下疏云
有二义一者友必依城则一城一友二者于一城
值于多友或求一友历于多城而要一百一十以
顺表法故(表法如前)然此一百一十善友诸说不同一
云理应具有但文脱漏二贤首前后诸友总五十
四分出德生有德为二则五十五人各有自分胜
进故有一百一十刊定破云经言一百一十巳方
至弥勒弥勒等三非一百一十之数明矣三刊定
解云成数十耳实唯一百八人谓此前除遍友但
五十一人各有主伴成百二人遍友指示众艺虽
非主友而是伴友为一百三更加无厌足王处空
天瞿波处无忧德神摩耶处莲华法德身众神及
妙光明神守护法堂善眼罗刹合前总有一百八
以空天等相问答故得在友数非前主友称名指
示故非主友但名伴友清凉破云若尔违下馀城
之言下自释云前至童子童女巳经一百一十今
更后文殊所故云馀也谓若此为百八加慈氏尚
始百九并后文殊方至百十何有馀耶(上皆叙昔)四清
凉会释云若会通者三释皆得一种取更加不动
诠旨趣等此十法门同一缘起无碍镕融一具一
切。
▲钞人法界等者疏云此十并缘起相分参而
不杂善财见巳便入法界故名人法界。
▲钞外道
者即遍行外道也馀皆可知。
▲钞百一十城者即
善财所经之处问今此说友何举城耶答下疏云
有二义一者友必依城则一城一友二者于一城
值于多友或求一友历于多城而要一百一十以
顺表法故(表法如前)然此一百一十善友诸说不同一
云理应具有但文脱漏二贤首前后诸友总五十
四分出德生有德为二则五十五人各有自分胜
进故有一百一十刊定破云经言一百一十巳方
至弥勒弥勒等三非一百一十之数明矣三刊定
解云成数十耳实唯一百八人谓此前除遍友但
五十一人各有主伴成百二人遍友指示众艺虽
非主友而是伴友为一百三更加无厌足王处空
天瞿波处无忧德神摩耶处莲华法德身众神及
妙光明神守护法堂善眼罗刹合前总有一百八
以空天等相问答故得在友数非前主友称名指
示故非主友但名伴友清凉破云若尔违下馀城
之言下自释云前至童子童女巳经一百一十今
更后文殊所故云馀也谓若此为百八加慈氏尚
始百九并后文殊方至百十何有馀耶(上皆叙昔)四清
凉会释云若会通者三释皆得一种取更加不动
音释¶ 第 192c 页
优婆夷处觉悟菩萨如来使天足成一百一十则
馀亦成以彼二圣亦教善财故得为伴友。
▲钞三
千知识者再见文殊巳后即见三千大千世界微
尘数善知识皆亲近受法修习成熟断障證真等。】
「疏声闻说者即舍利弗为六千比丘广叹文殊十德
等。」
【钞经云等者妙严品文也疏云以如如力则智演
法音音还如性故无尽极广多故无尽竖长故无
极无间故称恒。
▲钞师子座说下亦妙严品文也
疏云人中师子处之又说无畏之法得法空者何
所畏哉说即教从法空所流问此等无情而得说
者贞元疏云略有四意一业用佛菩萨力故二德
相法尔能如是故三显法则常是说四性融以性
力故一无不具是故一说即一切说以性从相有
说不说会相归性都无所说以性融相一说一切
说无说无不说若约观心但随自心有说不说。
▲
钞善慧地云下以居大法师位故能演法自在。】
「疏略有十类者妙严品疏一影响众诸佛菩萨为主
伴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二常随众如普贤等作辅
翼三守护众如执金刚神等诸佛住处常勤护故四
严会众如道场神等常为严净佛宫殿故五供养众
如偈赞法供华幢财供等六发起众如解脱月等诸
请难者七当根众且言即时在会者若准根感通现
未来根八表法众十首表信十林表行等及座出菩
馀亦成以彼二圣亦教善财故得为伴友。
▲钞三
千知识者再见文殊巳后即见三千大千世界微
尘数善知识皆亲近受法修习成熟断障證真等。】
「疏声闻说者即舍利弗为六千比丘广叹文殊十德
等。」
【钞经云等者妙严品文也疏云以如如力则智演
法音音还如性故无尽极广多故无尽竖长故无
极无间故称恒。
▲钞师子座说下亦妙严品文也
疏云人中师子处之又说无畏之法得法空者何
所畏哉说即教从法空所流问此等无情而得说
者贞元疏云略有四意一业用佛菩萨力故二德
相法尔能如是故三显法则常是说四性融以性
力故一无不具是故一说即一切说以性从相有
说不说会相归性都无所说以性融相一说一切
说无说无不说若约观心但随自心有说不说。
▲
钞善慧地云下以居大法师位故能演法自在。】
「疏略有十类者妙严品疏一影响众诸佛菩萨为主
伴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二常随众如普贤等作辅
翼三守护众如执金刚神等诸佛住处常勤护故四
严会众如道场神等常为严净佛宫殿故五供养众
如偈赞法供华幢财供等六发起众如解脱月等诸
请难者七当根众且言即时在会者若准根感通现
未来根八表法众十首表信十林表行等及座出菩
音释¶ 第 193a 页
萨等显容持故亦通表万行俱成佛故九證法众證
法佛菩萨等證说不虚故十显法众如声闻显法不
共除当机是因中机感以亲能起教故为因馀九非
正是所化疏能起教名为缘。」
【钞列子云等者操(七到切)勘彼文有少加减此云必
得之彼云必善得其意又游泰之阴者彼云过于
泰山之阴音曲每奏彼云曲每奏贵令易解耳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者彼注云言心闇合与巳无异。
▲钞文选等者即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具云盖钟
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巳者用
女为悦巳者容若仆大质之亏缺矣虽才怀随和
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疏然唯约说者下唯约能说所有智慧等则前依说
人是总体此依德本是别法问何不依教主之德答
教主之德是果德故当行人所求是经所诠故属说
因也问说者前人此法而俱是缘教主是人宿因行
愿是别法何故人属说缘法属说因答以宿因故令
佛出世宿因胜故属因令说者别法乃是助佛说教
疏故为缘也。
疏智慧最为首者为人说法若非智慧明了何以说
耶故为最胜问智既最胜何不别开三昧亦是说人
别法何以别开答智由三昧深照所缘亲冥法性外
感诸佛三业加被有此胜能故别开明从定起巳对
根说法智慧最胜并馀行愿并为德本馀行愿者此
法佛菩萨等證说不虚故十显法众如声闻显法不
共除当机是因中机感以亲能起教故为因馀九非
正是所化疏能起教名为缘。」
【钞列子云等者操(七到切)勘彼文有少加减此云必
得之彼云必善得其意又游泰之阴者彼云过于
泰山之阴音曲每奏彼云曲每奏贵令易解耳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者彼注云言心闇合与巳无异。
▲钞文选等者即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具云盖钟
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巳者用
女为悦巳者容若仆大质之亏缺矣虽才怀随和
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疏然唯约说者下唯约能说所有智慧等则前依说
人是总体此依德本是别法问何不依教主之德答
教主之德是果德故当行人所求是经所诠故属说
因也问说者前人此法而俱是缘教主是人宿因行
愿是别法何故人属说缘法属说因答以宿因故令
佛出世宿因胜故属因令说者别法乃是助佛说教
疏故为缘也。
疏智慧最为首者为人说法若非智慧明了何以说
耶故为最胜问智既最胜何不别开三昧亦是说人
别法何以别开答智由三昧深照所缘亲冥法性外
感诸佛三业加被有此胜能故别开明从定起巳对
根说法智慧最胜并馀行愿并为德本馀行愿者此
音释¶ 第 193b 页
一馀言而有二意一前智慧之馀以非最胜故二化
主行愿之馀以非根本有力故。
疏若感者善根下拣疑滥也前疏云所修诸善根力
恐滥相感中善根相感中善根望所说教有力亲故
为因此德本中善根非正有力起教疏故为缘又前
疏云汝修一切诸行愿力恐滥化主行愿故此拣也
智慧无滥故不拣之问显果德中正果彰地位中果
位与缘中依主及加者何别而分因缘不同耶答果
德乃当根所求此是别义地位则行人所历是其总
义总别既异所以分之此所诠义望能诠教亲故为
因依主但遮那一佛故别望根心上起教但增上缘
故加者通十方佛故总是以分之加者与说人之力
展转更疏故并为缘。」
【钞五性通焉者论语疏引白虎通云五性者何谓
仁义礼智信也仁者好生爱人义者宜也断决得
中礼者履也履道成文智者知也于事见微知著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紫玉精歌者不知所出今
引意者有云称其风云水山四德悽悽者风之德
溶溶者云之德潺潺者水之德苍苍者山之德今
详四德皆显玉之德释疏中山有玉而滋润之义
以况说者内有德本方能说故。】
「疏现相品当辨者疏钞云请有二种一言请二念请
答亦二种一言答二示现答交络相望应有九句一
言请言答即第一会中三昧品内以言重请下之三
主行愿之馀以非根本有力故。
疏若感者善根下拣疑滥也前疏云所修诸善根力
恐滥相感中善根相感中善根望所说教有力亲故
为因此德本中善根非正有力起教疏故为缘又前
疏云汝修一切诸行愿力恐滥化主行愿故此拣也
智慧无滥故不拣之问显果德中正果彰地位中果
位与缘中依主及加者何别而分因缘不同耶答果
德乃当根所求此是别义地位则行人所历是其总
义总别既异所以分之此所诠义望能诠教亲故为
因依主但遮那一佛故别望根心上起教但增上缘
故加者通十方佛故总是以分之加者与说人之力
展转更疏故并为缘。」
【钞五性通焉者论语疏引白虎通云五性者何谓
仁义礼智信也仁者好生爱人义者宜也断决得
中礼者履也履道成文智者知也于事见微知著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紫玉精歌者不知所出今
引意者有云称其风云水山四德悽悽者风之德
溶溶者云之德潺潺者水之德苍苍者山之德今
详四德皆显玉之德释疏中山有玉而滋润之义
以况说者内有德本方能说故。】
「疏现相品当辨者疏钞云请有二种一言请二念请
答亦二种一言答二示现答交络相望应有九句一
言请言答即第一会中三昧品内以言重请下之三
音释¶ 第 193c 页
品亦以言答及第八会(普慧二百问普贤二千答)二言请示相答
三言请言及示相答四念请言答五念请示相答即
第九会显以心传心唯證相应离言说故又令目击
而自證故(海会念请如来入定示相答也)六念请言及示相答如第
二会海会念请佛示相答菩萨言答佛心自在不待
兴言佛力殊胜现相能答七言念请言答八言念请
示相答九言念请言及示相答如第一会现相品长
行念请共声言请初光示法主现华表义现众表教
即示相答在文唯四约义有九故云诸会有无然其
有无所以者初二后二有问中间五会无问下疏云
初会标果起因故问第二寻因至果故问但因有差
别寄六会以答之果无差别第七当会答也然诸会
更有问者并当会别义以总收之或重明于前非大
位问第八会因果纯熟故须有问谓修行无碍六位
顿成故当会答第九会明称性因果故别有问谓俱
入法界无差别故亦当会答四处都有三百一十句
问为初及第二各四十问第八二百第九三十中本
广本问则难思问大众同请岂无当根又如来请为
此摄否答当根善根即是因收以内有根外陈言请
义相稍疏故在缘收如来请者疏云不以常口求请
而以云台发言不以常身展敬而以光业代者为不
轻尊位故要复请者为重法故光台说偈请名为加
请复是教主上别义故请人中摄约与说者之力即
是加者十地疏说前加分中遮那但意加今具身口
三言请言及示相答四念请言答五念请示相答即
第九会显以心传心唯證相应离言说故又令目击
而自證故(海会念请如来入定示相答也)六念请言及示相答如第
二会海会念请佛示相答菩萨言答佛心自在不待
兴言佛力殊胜现相能答七言念请言答八言念请
示相答九言念请言及示相答如第一会现相品长
行念请共声言请初光示法主现华表义现众表教
即示相答在文唯四约义有九故云诸会有无然其
有无所以者初二后二有问中间五会无问下疏云
初会标果起因故问第二寻因至果故问但因有差
别寄六会以答之果无差别第七当会答也然诸会
更有问者并当会别义以总收之或重明于前非大
位问第八会因果纯熟故须有问谓修行无碍六位
顿成故当会答第九会明称性因果故别有问谓俱
入法界无差别故亦当会答四处都有三百一十句
问为初及第二各四十问第八二百第九三十中本
广本问则难思问大众同请岂无当根又如来请为
此摄否答当根善根即是因收以内有根外陈言请
义相稍疏故在缘收如来请者疏云不以常口求请
而以云台发言不以常身展敬而以光业代者为不
轻尊位故要复请者为重法故光台说偈请名为加
请复是教主上别义故请人中摄约与说者之力即
是加者十地疏说前加分中遮那但意加今具身口
音释¶ 第 194a 页
故复重加或以加从请但请者中摄故彼疏云因加
劝说目之为请加即是请故云加请。」
【钞民罔常怀等者彼注云民所归无常以仁政为
常鬼神不保一人能诚信者则享其祀故以下文
中下即十住品疏云谓无作三昧显自觉智寂不
失照同契佛心故现三业加也。】
「疏然佛若等者僧祇随好皆佛自说不待加故如第
七会其中除上二品馀品普贤等说要假佛加仍是
冥加无显加(有本云第九会者误书也)言第八会下说所成行依
前六会之法而修前六既巳有加此不异前故略无
加或可略故无加别为一义经文缺略也言二七等
者第二会不入定无有加言七字亦误书应是九字
下疏云普光法界无显有冥故以第九会佛虽入定
菩萨不入而普贤文殊二圣开发皆云承佛神力故
有冥加而无显加巳上二七八九之四会约无显加
故云无加也。」
【钞皆与智劝说者与智故意同劝说故说同也。
▲
钞上显通方下既此方说与十方佛同说故知是
通方之法此一人说即是一切佛说显圆融无碍
之教也。
▲钞故十地经云下上二句云一切佛神
力咸来入我身论释云下全是论文下疏云若直
望论意即指义大为果分故不可说说大为因分
是则可说更以义取略有二种一唯就十地以明
以證智为果分方便寄法等为因分此复二义一
劝说目之为请加即是请故云加请。」
【钞民罔常怀等者彼注云民所归无常以仁政为
常鬼神不保一人能诚信者则享其祀故以下文
中下即十住品疏云谓无作三昧显自觉智寂不
失照同契佛心故现三业加也。】
「疏然佛若等者僧祇随好皆佛自说不待加故如第
七会其中除上二品馀品普贤等说要假佛加仍是
冥加无显加(有本云第九会者误书也)言第八会下说所成行依
前六会之法而修前六既巳有加此不异前故略无
加或可略故无加别为一义经文缺略也言二七等
者第二会不入定无有加言七字亦误书应是九字
下疏云普光法界无显有冥故以第九会佛虽入定
菩萨不入而普贤文殊二圣开发皆云承佛神力故
有冥加而无显加巳上二七八九之四会约无显加
故云无加也。」
【钞皆与智劝说者与智故意同劝说故说同也。
▲
钞上显通方下既此方说与十方佛同说故知是
通方之法此一人说即是一切佛说显圆融无碍
之教也。
▲钞故十地经云下上二句云一切佛神
力咸来入我身论释云下全是论文下疏云若直
望论意即指义大为果分故不可说说大为因分
是则可说更以义取略有二种一唯就十地以明
以證智为果分方便寄法等为因分此复二义一
音释¶ 第 194b 页
以修證相对则方便造修为因分息修契实为果
分二以诠表相对则以守法显地差别为因分真
实證智为果分二约究竟佛果对普贤因说义通
一部谓即此證智冥同究竟果海为果分如迹处
之空不异太虚地相之因同普贤因以广说则有
无量差别事以胜愿力复过于此故是则迹处之
空随于空处之迹亦有说地智亦可寄言标举故。】
「疏若尔僧祇等者若诸佛同加即同说及一说一切
说佛不说显果海无言加菩萨说表因相可说尔僧
祇随好二品皆佛自说应非一切佛通方之法亦非
一说即一切说亦应表果海可说因相不可说此上
蹑迹相翻例难也。」
【钞对前同说等者以初意答前二难僧祇微细随
好难知故佛自说或可僧祇难知下位难知故随
好微细法深益胜故或可双通二品钞各举一隅
耳言僧祇数量重重者疏云是圆教所明深广无
涯唯佛方测不同凡小所知如黄帝算法但有二
十三数始从一二终至正载(谓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谓十十为百
十百为千十千为万次亿兆京秭垓壤涧正载是也)巳说天地不容小乘六
十巳至无数此有百二十四倍倍变之故非馀测
故数终寄不可说况复偈初更积不可说历诸尘
刹以显无尽所以佛自答者正表难思故(此与今初意同)
又明此品统语因位终德故佛说之(此等觉位故云终德别是一表
也)随好光明者下疏云佛自说者有二意故一僧
分二以诠表相对则以守法显地差别为因分真
实證智为果分二约究竟佛果对普贤因说义通
一部谓即此證智冥同究竟果海为果分如迹处
之空不异太虚地相之因同普贤因以广说则有
无量差别事以胜愿力复过于此故是则迹处之
空随于空处之迹亦有说地智亦可寄言标举故。】
「疏若尔僧祇等者若诸佛同加即同说及一说一切
说佛不说显果海无言加菩萨说表因相可说尔僧
祇随好二品皆佛自说应非一切佛通方之法亦非
一说即一切说亦应表果海可说因相不可说此上
蹑迹相翻例难也。」
【钞对前同说等者以初意答前二难僧祇微细随
好难知故佛自说或可僧祇难知下位难知故随
好微细法深益胜故或可双通二品钞各举一隅
耳言僧祇数量重重者疏云是圆教所明深广无
涯唯佛方测不同凡小所知如黄帝算法但有二
十三数始从一二终至正载(谓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谓十十为百
十百为千十千为万次亿兆京秭垓壤涧正载是也)巳说天地不容小乘六
十巳至无数此有百二十四倍倍变之故非馀测
故数终寄不可说况复偈初更积不可说历诸尘
刹以显无尽所以佛自答者正表难思故(此与今初意同)
又明此品统语因位终德故佛说之(此等觉位故云终德别是一表
也)随好光明者下疏云佛自说者有二意故一僧
音释¶ 第 194c 页
祇因终此品果终(二品说果随好最后)故二皆佛说二好用
劣相(足下一光)而用难思(三重顿圆)恐物不信故佛自说(初意
别是一表后意即今初意)。
▲钞超出因果下后意答后一难若
一向加菩萨说则说与不说二相定然今以相待
意答。
▲钞如鸟迹同者地经云如空中鸟迹难说
难可示。
钞约表小异者由法理微隐故托事以表彰应知
大意必均何得触途生滞。】
「疏加有二种者下疏问云加之与定何先何后若先
定后加则不应言汝能入是三昧此是诸佛共加于
汝若先加后定则不应在三昧分后又散心不能受
加古人通云加定一时难云为因不成不同俱有因
义加定可分故示正义云加有二种谓冥与显冥加
在定前加令得定显加在定后要得定方堪受加故。」
【钞然意与智等者广钞第一云由身语表意意亦
成显加也冥唯与智者意加为冥无身语显时与
显具三业不同。
钞二七两会等者二会如前第七会佛入定普贤
等说主不入定说十定品等皆承佛威力故唯冥
加。
▲钞第八会下问前释入定为受佛加今第八
会普贤既入定何无佛加故此纵答也以缺佛加
一分经文故但有下唯有一分发起作用经文经云
入此三昧时十方一切世界六种十八相动出大
音声靡不皆闻疏云动地警群根故出声令闻法
劣相(足下一光)而用难思(三重顿圆)恐物不信故佛自说(初意
别是一表后意即今初意)。
▲钞超出因果下后意答后一难若
一向加菩萨说则说与不说二相定然今以相待
意答。
▲钞如鸟迹同者地经云如空中鸟迹难说
难可示。
钞约表小异者由法理微隐故托事以表彰应知
大意必均何得触途生滞。】
「疏加有二种者下疏问云加之与定何先何后若先
定后加则不应言汝能入是三昧此是诸佛共加于
汝若先加后定则不应在三昧分后又散心不能受
加古人通云加定一时难云为因不成不同俱有因
义加定可分故示正义云加有二种谓冥与显冥加
在定前加令得定显加在定后要得定方堪受加故。」
【钞然意与智等者广钞第一云由身语表意意亦
成显加也冥唯与智者意加为冥无身语显时与
显具三业不同。
钞二七两会等者二会如前第七会佛入定普贤
等说主不入定说十定品等皆承佛威力故唯冥
加。
▲钞第八会下问前释入定为受佛加今第八
会普贤既入定何无佛加故此纵答也以缺佛加
一分经文故但有下唯有一分发起作用经文经云
入此三昧时十方一切世界六种十八相动出大
音声靡不皆闻疏云动地警群根故出声令闻法
音释¶ 第 195a 页
故前诸会表解可从它得故有它加此表行由巳
立故自力发起又表行依解起无别法故无显加
问既无加何须入定答摄解成行亦须入定是故
圣旨多端不可一准。
▲钞法界品下释法界品无
显有冥然有二义初显无以是如来自说非唯无
显亦无冥加故二普贤文殊下显有冥加即如来
入师子频呻三昧巳次下普贤开发文殊述德是
也有本云第七普贤第二文殊者误也此由后人
不晓钞意误有改作次前巳说(由二七不入定等是也)今何
复云又此释法界无显有冥既如来自入三昧不
可有冥加岂成释疏耶故知此示下开发述德经
中皆言承力故是法界品中无显有冥义也。
▲钞
以如来下佛有力能与有慈能普常有冥加即是
通义申未入定缘缺无显加即是别义上释前冥
即未必有显。
▲钞显加之时下释上显必有于冥
也显加之时是别义冥常不舍即是通义此恒加
也。
▲钞有多义门下如随经疏会说之故云随文
具显也。
钞各以异名拣之者谓世亲摄论无性摄论梁摄
论。
▲钞即十胜相者谓应知依止胜相(体即阿赖耶识相也)
二应知相胜相(体即依圆计三自性)三应知入胜相(体即唯识性也)
四应知彼入因果胜相(体即六波罗蜜)五应知彼修差别
胜相(体即十地)六应知修差别中增上戒胜相(体即菩萨禁戒)
七应知增上心胜相(体即三摩地)八应知增上慧胜相
立故自力发起又表行依解起无别法故无显加
问既无加何须入定答摄解成行亦须入定是故
圣旨多端不可一准。
▲钞法界品下释法界品无
显有冥然有二义初显无以是如来自说非唯无
显亦无冥加故二普贤文殊下显有冥加即如来
入师子频呻三昧巳次下普贤开发文殊述德是
也有本云第七普贤第二文殊者误也此由后人
不晓钞意误有改作次前巳说(由二七不入定等是也)今何
复云又此释法界无显有冥既如来自入三昧不
可有冥加岂成释疏耶故知此示下开发述德经
中皆言承力故是法界品中无显有冥义也。
▲钞
以如来下佛有力能与有慈能普常有冥加即是
通义申未入定缘缺无显加即是别义上释前冥
即未必有显。
▲钞显加之时下释上显必有于冥
也显加之时是别义冥常不舍即是通义此恒加
也。
▲钞有多义门下如随经疏会说之故云随文
具显也。
钞各以异名拣之者谓世亲摄论无性摄论梁摄
论。
▲钞即十胜相者谓应知依止胜相(体即阿赖耶识相也)
二应知相胜相(体即依圆计三自性)三应知入胜相(体即唯识性也)
四应知彼入因果胜相(体即六波罗蜜)五应知彼修差别
胜相(体即十地)六应知修差别中增上戒胜相(体即菩萨禁戒)
七应知增上心胜相(体即三摩地)八应知增上慧胜相
音释¶ 第 195b 页
(体即无分别智)九应知果断胜相(体即无住涅槃)十应知果智胜
相(体即诸佛三身)故钞云等十相皆言应知者即理事等
法皆应知也皆言胜相者以能说主所说法皆殊
胜故或能所诠皆胜故然此十胜相即正标论中
所摄义也非该二三藏义。
▲钞疏家转将者摄论
及庄严论释藏者摄义疏转释云摄者包含义故
标云藏者以含摄故。】
「疏正翻为线等者探玄记第一云正翻名线何故称
经谓线能贯华经能持纬义用相似但以此方重于
经名不贵线称是故翻译逐其所重废线存经唯识
疏亦云线华奥旨等则知先古诸德多同此译故次
钞云此中总举先古诸德不唯贤首一师。
疏五印度者梵语也一切经音义云天竺者相承音
竺准梵声合云笃也古云身笃或云贤豆新云印度
皆讹传也正云印特迦罗此翻云月也彼方月有千
名斯乃一称如此土蟾蜍桂影等也西域记云良以
彼土佛日既隐贤圣挺生相续开导如月照临故以
彼国而得此名。」
【钞有三失下一经是敌对言非敌对故失二契字
是义不是名而以为名故失三三藏十二分各有
两重总别但分一重故以修多罗为别名非总名
故失。
▲钞既无欲底下结难也既梵语中无欲底
二字但云修多罗明知名中本无契字。
▲钞集起
下即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讵者何也。
▲钞
相(体即诸佛三身)故钞云等十相皆言应知者即理事等
法皆应知也皆言胜相者以能说主所说法皆殊
胜故或能所诠皆胜故然此十胜相即正标论中
所摄义也非该二三藏义。
▲钞疏家转将者摄论
及庄严论释藏者摄义疏转释云摄者包含义故
标云藏者以含摄故。】
「疏正翻为线等者探玄记第一云正翻名线何故称
经谓线能贯华经能持纬义用相似但以此方重于
经名不贵线称是故翻译逐其所重废线存经唯识
疏亦云线华奥旨等则知先古诸德多同此译故次
钞云此中总举先古诸德不唯贤首一师。
疏五印度者梵语也一切经音义云天竺者相承音
竺准梵声合云笃也古云身笃或云贤豆新云印度
皆讹传也正云印特迦罗此翻云月也彼方月有千
名斯乃一称如此土蟾蜍桂影等也西域记云良以
彼土佛日既隐贤圣挺生相续开导如月照临故以
彼国而得此名。」
【钞有三失下一经是敌对言非敌对故失二契字
是义不是名而以为名故失三三藏十二分各有
两重总别但分一重故以修多罗为别名非总名
故失。
▲钞既无欲底下结难也既梵语中无欲底
二字但云修多罗明知名中本无契字。
▲钞集起
下即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讵者何也。
▲钞
音释¶ 第 195c 页
刊定记文犹似难见者以彼将藏与部合说似觉
文难故清凉为释分藏部别各分两重义即易见。
▲钞虽标总称即受别名者如云第一契经藏对
三藏言但是一藏故别对馀二藏亦有贯穿所应
说义摄持所化生故即修多罗却得总名以用贯
摄二字释修多罗名故十二部中修多罗总别准
知。
▲钞若不通者结难也言契理合机者以契理
释前贯字合机释前摄字非以契字为修多罗名
也。
钞今谓下清凉自释也亦是破刊定之义然三藏
中但有一重总别十二分中却有二重总别皆破
刊定各于后重总别中各有一失初约十二部中
后重以通为局失谓十二部中修多罗本通自馀
十一部及于三藏故涅槃云佛说十二部经出修
多罗等故知十二部中修多罗为本而彼局唯通
自十一部不通三藏故有此失其刊定所立总别
亦不得成何者总则不该三藏总不成也别则本
通馀三藏对彼名别而汝不通别不成也后约三
藏中后重以局为通失以三藏中修多罗唯通当
藏十二部不通馀二藏故局而刊定却通馀二藏
故有此失其总别亦不成也以依十二部中部帙
分成三藏故三藏中各有十二分一代时教总分
为十二分如十二味香分为三藏如香分为三丸
三藏中各有十二分如三丸中各有十二味今修
文难故清凉为释分藏部别各分两重义即易见。
▲钞虽标总称即受别名者如云第一契经藏对
三藏言但是一藏故别对馀二藏亦有贯穿所应
说义摄持所化生故即修多罗却得总名以用贯
摄二字释修多罗名故十二部中修多罗总别准
知。
▲钞若不通者结难也言契理合机者以契理
释前贯字合机释前摄字非以契字为修多罗名
也。
钞今谓下清凉自释也亦是破刊定之义然三藏
中但有一重总别十二分中却有二重总别皆破
刊定各于后重总别中各有一失初约十二部中
后重以通为局失谓十二部中修多罗本通自馀
十一部及于三藏故涅槃云佛说十二部经出修
多罗等故知十二部中修多罗为本而彼局唯通
自十一部不通三藏故有此失其刊定所立总别
亦不得成何者总则不该三藏总不成也别则本
通馀三藏对彼名别而汝不通别不成也后约三
藏中后重以局为通失以三藏中修多罗唯通当
藏十二部不通馀二藏故局而刊定却通馀二藏
故有此失其总别亦不成也以依十二部中部帙
分成三藏故三藏中各有十二分一代时教总分
为十二分如十二味香分为三藏如香分为三丸
三藏中各有十二分如三丸中各有十二味今修
音释¶ 第 196a 页
多罗藏唯通当藏中十二分如第一丸自通当丸
中十二味由部帙各别故不通馀二藏如第一丸
不通馀二丸故三藏中无第二重总别问馀二藏
中有契合义否答虽有属总十二分中修多罗分
通之问修多罗藏从总十二分中分之通当藏中
十二分馀二藏亦从总十二分中分之何不亦通
当藏中十二分答以名中云修多罗藏故馀二藏
不例问修多罗皆通当藏中十二分应复是一重
总别答若欲作十二分中总别今以修多罗藏通
之故义不成欲作三藏中总别又不通馀二藏故
不更为一重总别问三藏中各以修多罗分通各
自当藏中馀十一分更作一重总别复有何妨答
前以总十二分中修多罗一分通总十二分中馀
十一分竟义巳通尽何须更说问三藏不出总十
二分既前巳通十一分何要更通三藏答一代时
教大分为二一十二分者义类别故二三藏者部
帙异故故皆通之。
▲钞破于远公三修多罗者次
下引当。
▲钞初全纵者约名敌翻则四句皆敌而古
德以言线为敌言经非敌则古德之义如其所破。
钞二半夺也者若约义翻一敌三非而刊定但言
经线皆敌不言敌是圣教故半夺也。
▲钞今引意
者下即本论假修多罗名欲拣尽滥释论云圣教
明知是翻译修多罗为圣教也。
钞儒即儒教等者庄子疏云昔有郑人名绥学于
中十二味由部帙各别故不通馀二藏如第一丸
不通馀二丸故三藏中无第二重总别问馀二藏
中有契合义否答虽有属总十二分中修多罗分
通之问修多罗藏从总十二分中分之通当藏中
十二分馀二藏亦从总十二分中分之何不亦通
当藏中十二分答以名中云修多罗藏故馀二藏
不例问修多罗皆通当藏中十二分应复是一重
总别答若欲作十二分中总别今以修多罗藏通
之故义不成欲作三藏中总别又不通馀二藏故
不更为一重总别问三藏中各以修多罗分通各
自当藏中馀十一分更作一重总别复有何妨答
前以总十二分中修多罗一分通总十二分中馀
十一分竟义巳通尽何须更说问三藏不出总十
二分既前巳通十一分何要更通三藏答一代时
教大分为二一十二分者义类别故二三藏者部
帙异故故皆通之。
▲钞破于远公三修多罗者次
下引当。
▲钞初全纵者约名敌翻则四句皆敌而古
德以言线为敌言经非敌则古德之义如其所破。
钞二半夺也者若约义翻一敌三非而刊定但言
经线皆敌不言敌是圣教故半夺也。
▲钞今引意
者下即本论假修多罗名欲拣尽滥释论云圣教
明知是翻译修多罗为圣教也。
钞儒即儒教等者庄子疏云昔有郑人名绥学于
音释¶ 第 196b 页
求氏之地三年艺成而化为儒儒者祖述尧舜宪
章文武行仁义之道辨尊卑之位故谓之儒也而
绥弟名翟绥化其弟遂成其墨墨者禹道也尚贤
崇礼俭以兼爱摩顶至踵以救苍生此谓之墨也
言九经五经者一周易二尚书三毛诗四礼记五
春秋(五经)加周礼(六经)又加论语孟子孝经为九经也。
▲钞双含二义者一此方既以圣人言教方得称
经今译佛教经各不失圣教之义二四实中经能
持纬今经亦能持法持根故但言经双含此二义
也言俱顺两方者顺北方名顺西方义故或可顺
此方常也典也之二义亦顺西方席经圣教之二
实也。
▲钞古人既以等者蹑上所说通前以义为
名失也古人既以敌对单立线名无有契字明知
古人经上加于契字是半从义耳问准前所释若
直译为圣教诸过皆离何须委曲作此解耶似涉
穿凿答故妙严钞说苟文小左右贵为旨不乖中
有理可通则为出意释之使夫后人不轻圣教若
理不可通则正之以梵本须为辨明令邪正区分
今既有理可通故出意释之。】
「疏意义相似者汎言皆有贯摄之义今以圣教上贯
摄义取之含具上三实之义也。
疏义同井索等者经中义味无竭展转无穷本为汲
引有情令通达法性故揩定邪正者若不依圣言取
决邪正何由定耶言能持于纬者即摄持义理及摄
章文武行仁义之道辨尊卑之位故谓之儒也而
绥弟名翟绥化其弟遂成其墨墨者禹道也尚贤
崇礼俭以兼爱摩顶至踵以救苍生此谓之墨也
言九经五经者一周易二尚书三毛诗四礼记五
春秋(五经)加周礼(六经)又加论语孟子孝经为九经也。
▲钞双含二义者一此方既以圣人言教方得称
经今译佛教经各不失圣教之义二四实中经能
持纬今经亦能持法持根故但言经双含此二义
也言俱顺两方者顺北方名顺西方义故或可顺
此方常也典也之二义亦顺西方席经圣教之二
实也。
▲钞古人既以等者蹑上所说通前以义为
名失也古人既以敌对单立线名无有契字明知
古人经上加于契字是半从义耳问准前所释若
直译为圣教诸过皆离何须委曲作此解耶似涉
穿凿答故妙严钞说苟文小左右贵为旨不乖中
有理可通则为出意释之使夫后人不轻圣教若
理不可通则正之以梵本须为辨明令邪正区分
今既有理可通故出意释之。】
「疏意义相似者汎言皆有贯摄之义今以圣教上贯
摄义取之含具上三实之义也。
疏义同井索等者经中义味无竭展转无穷本为汲
引有情令通达法性故揩定邪正者若不依圣言取
决邪正何由定耶言能持于纬者即摄持义理及摄
音释¶ 第 196c 页
持根心故言线能贯华者即贯穿法相及贯穿根行
故并前无竭滋多汲引有情皆是圣教贯摄显理度
生之意故上云义意相似圣教一名义多含也。」
【钞依古疏等者即探玄记也言取义便者先涌而
后出也然是古人依附论文助意以义为次欲令
易解非是后人理长于论主也。
▲钞一通二局者
由论云能贯能摄(上通举能贯摄)所应说义所化生故(此并
举所贯摄)既能所并举故初约通释然诸家疏钞多唯
约局说则分贯穿对所应说义摄持对所化生也
故探玄唯云贯穿法相摄持所化圆觉疏钞亦唯
局义故下引论释贯穿唯约贯穿法相尔。
▲钞说
经因缘者所被机是因十方佛是加者解脱月是
请者此二为缘此唯约人中说因缘也故此引梁
摄论云是人又笈多所译摄论云依处依人依所
为故。
▲钞即说经意者问发心品文准前第二钞
释俱是因缘中收何以此文不名因缘而名说意
耶答总说因缘此之三义不出因缘今又立一说
经处二根为因加之与请为缘三以所说法为欲
利益无尽智照诸法令行妙行故开本新佛性令
至佛果为实义故等俱为经家所贯穿之法故异
于前然前十句中佛神力故世尊本愿力故二句
属前佛加故今唯引为欲下诸句也等字等馀五
句言是用者利生行行开显佛性是经胜用故。
▲
钞言相者乃至更无馀相者问经说三谛等义云
故并前无竭滋多汲引有情皆是圣教贯摄显理度
生之意故上云义意相似圣教一名义多含也。」
【钞依古疏等者即探玄记也言取义便者先涌而
后出也然是古人依附论文助意以义为次欲令
易解非是后人理长于论主也。
▲钞一通二局者
由论云能贯能摄(上通举能贯摄)所应说义所化生故(此并
举所贯摄)既能所并举故初约通释然诸家疏钞多唯
约局说则分贯穿对所应说义摄持对所化生也
故探玄唯云贯穿法相摄持所化圆觉疏钞亦唯
局义故下引论释贯穿唯约贯穿法相尔。
▲钞说
经因缘者所被机是因十方佛是加者解脱月是
请者此二为缘此唯约人中说因缘也故此引梁
摄论云是人又笈多所译摄论云依处依人依所
为故。
▲钞即说经意者问发心品文准前第二钞
释俱是因缘中收何以此文不名因缘而名说意
耶答总说因缘此之三义不出因缘今又立一说
经处二根为因加之与请为缘三以所说法为欲
利益无尽智照诸法令行妙行故开本新佛性令
至佛果为实义故等俱为经家所贯穿之法故异
于前然前十句中佛神力故世尊本愿力故二句
属前佛加故今唯引为欲下诸句也等字等馀五
句言是用者利生行行开显佛性是经胜用故。
▲
钞言相者乃至更无馀相者问经说三谛等义云
音释¶ 第 197a 页
何更无馀相答中道谛亦依二谛但义别故亦不
离三谛又第一义谛依真开之或二谛通所依体
体不离义故。
钞一一皆通二谛者约八谛四重前后相望故一
切诸法皆通二谛也言蕴即五蕴者光明觉钞云
色受想行识五名蕴者积聚义也若过去若未来
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近若远
如是一切略为一聚名蕴一色蕴中可见有对色
为粗不可见无对为细又不可见有对望上为细
望不可见无对为粗不可见无对色唯是细染污
名劣不染污名胜现在名近过未名远馀蕴例然
但粗细一门有异谓意相应四蕴为细五识相应
四蕴为粗依五根故或约九地下地为粗上地为
细广说八蕴谓色四地水火风心四受想行识中
说记蕴略说二蕴所谓色心言十八界者谓六根
六境六识也界者一种族也是生本义二族类义
种类自性各不同故十二处者谓六根六境也处
者生门义谓六根六境是心所长处亦名十二入
璎珞经云六根六境为识所入处故然上三科愚
心所为我故说蕴愚色说处愚心色说界又上根
闻略得悟说蕴中根闻中得悟说处下根闻广方
了故说十八界又乐略乐中乐广故说三不同言
十二因缘者谓一无明即根本烦恼内痴一法为
体二行者造作为义以身语意三业思为体三识
离三谛又第一义谛依真开之或二谛通所依体
体不离义故。
钞一一皆通二谛者约八谛四重前后相望故一
切诸法皆通二谛也言蕴即五蕴者光明觉钞云
色受想行识五名蕴者积聚义也若过去若未来
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近若远
如是一切略为一聚名蕴一色蕴中可见有对色
为粗不可见无对为细又不可见有对望上为细
望不可见无对为粗不可见无对色唯是细染污
名劣不染污名胜现在名近过未名远馀蕴例然
但粗细一门有异谓意相应四蕴为细五识相应
四蕴为粗依五根故或约九地下地为粗上地为
细广说八蕴谓色四地水火风心四受想行识中
说记蕴略说二蕴所谓色心言十八界者谓六根
六境六识也界者一种族也是生本义二族类义
种类自性各不同故十二处者谓六根六境也处
者生门义谓六根六境是心所长处亦名十二入
璎珞经云六根六境为识所入处故然上三科愚
心所为我故说蕴愚色说处愚心色说界又上根
闻略得悟说蕴中根闻中得悟说处下根闻广方
了故说十八界又乐略乐中乐广故说三不同言
十二因缘者谓一无明即根本烦恼内痴一法为
体二行者造作为义以身语意三业思为体三识
音释¶ 第 197b 页
者了别义然唯种子约当生现行位言有了别次
下四支义准于此即取第八识亲因缘种子为体
四名色者四蕴心心所种子为名色蕴种子为色
五六处者即内六根是六识生灭之处故六触者
以能触对前境故取第八识相应触及前六识一
分异熟无言说触种子为体七受者谓缘境时有
领纳义亦取第八相应受前六一分异熟无记受
种子为体八爱者耽染于境名之为爱唯取贪一
法为体此通取现行能所生种子也九取者执著
追欲义也即全界烦恼为体十有者即识等五现
行果法事是三界所有名有十一生者起义即有
支种子生起现行故十二老死者坏灭义将死正
死故名老死言四谛者苦以逼迫为义集以增长
生死为事道以除患为功灭以累尽为名四皆真
实故名谛也言食即四食如世亲论第十初说
者论云四种食者一不清净依止住食谓段等四
食(等于触思识之三食即通说之四食也)令欲缠有情不净依止而
得住故二净不净依止住食谓触等三食(等思识也)
令色无色缠有情净不净依止而得住故由此依
止巳离下地诸烦恼故说名净未离上地诸烦
恼故说名不净是故名净不净依止如是依止由
触意思食而住三一向净依止住食谓段等四食
令声闻等清净依而得住故四唯示现依止住食
谓即四食诸佛示现受之得住是故诸佛食此第
下四支义准于此即取第八识亲因缘种子为体
四名色者四蕴心心所种子为名色蕴种子为色
五六处者即内六根是六识生灭之处故六触者
以能触对前境故取第八识相应触及前六识一
分异熟无言说触种子为体七受者谓缘境时有
领纳义亦取第八相应受前六一分异熟无记受
种子为体八爱者耽染于境名之为爱唯取贪一
法为体此通取现行能所生种子也九取者执著
追欲义也即全界烦恼为体十有者即识等五现
行果法事是三界所有名有十一生者起义即有
支种子生起现行故十二老死者坏灭义将死正
死故名老死言四谛者苦以逼迫为义集以增长
生死为事道以除患为功灭以累尽为名四皆真
实故名谛也言食即四食如世亲论第十初说
者论云四种食者一不清净依止住食谓段等四
食(等于触思识之三食即通说之四食也)令欲缠有情不净依止而
得住故二净不净依止住食谓触等三食(等思识也)
令色无色缠有情净不净依止而得住故由此依
止巳离下地诸烦恼故说名净未离上地诸烦
恼故说名不净是故名净不净依止如是依止由
触意思食而住三一向净依止住食谓段等四食
令声闻等清净依而得住故四唯示现依止住食
谓即四食诸佛示现受之得住是故诸佛食此第
音释¶ 第 197c 页
四示现住食者为令能施诸有情类净行为因福
德增长虽现受食不作食事如来食时诸天受取
施佛意许诸馀有情由此因故彼诸有情速證菩
提(上皆论文)若起世经云何等众生段食如阎浮提人
豆[麨]等馀三天下食细段食六欲天亦然色界以
禅悦为食也二触食即一切卵生得身者也三思
食如鱼蛇等以意思而润身也四识食即地狱及
识处天也评曰前摄论段等四食义通凡圣唯色
无色界无段食起世经约别义各说乃增胜义边
非不通凡圣也言四静虑者一有寻有伺静虑二
无寻无伺静虑三离喜静虑四离乐静虑俱舍颂
云初寻伺喜乐后渐离前支是也言四无量者即
慈悲喜舍缘无量有情起无量行解感无量果故
名无量言四无色者即四空处一空无边处二识
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言八解脱
者一内有色想外观色解脱(谓于内有色想贪为除此贪观外不净青
淤等色令贪不起故名解脱)二内无色想外观色解脱(谓于内身无色
想贪离巳除贪为坚固故观外不净青淤等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第三净解脱身
作證具足住(谓观净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观净色者显观转胜此净解脱身中證得
具足圆满得住此定名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
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四无色定
为此次四解脱各能弃背下地贪故名为解脱也)第八灭受想定解脱身
作證具足住(弃背受想名为解脱)此八亦名八背舍谓未发
真无漏慧断三界诸业即名背舍断巳即名解脱
德增长虽现受食不作食事如来食时诸天受取
施佛意许诸馀有情由此因故彼诸有情速證菩
提(上皆论文)若起世经云何等众生段食如阎浮提人
豆[麨]等馀三天下食细段食六欲天亦然色界以
禅悦为食也二触食即一切卵生得身者也三思
食如鱼蛇等以意思而润身也四识食即地狱及
识处天也评曰前摄论段等四食义通凡圣唯色
无色界无段食起世经约别义各说乃增胜义边
非不通凡圣也言四静虑者一有寻有伺静虑二
无寻无伺静虑三离喜静虑四离乐静虑俱舍颂
云初寻伺喜乐后渐离前支是也言四无量者即
慈悲喜舍缘无量有情起无量行解感无量果故
名无量言四无色者即四空处一空无边处二识
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言八解脱
者一内有色想外观色解脱(谓于内有色想贪为除此贪观外不净青
淤等色令贪不起故名解脱)二内无色想外观色解脱(谓于内身无色
想贪离巳除贪为坚固故观外不净青淤等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第三净解脱身
作證具足住(谓观净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观净色者显观转胜此净解脱身中證得
具足圆满得住此定名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
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四无色定
为此次四解脱各能弃背下地贪故名为解脱也)第八灭受想定解脱身
作證具足住(弃背受想名为解脱)此八亦名八背舍谓未发
真无漏慧断三界诸业即名背舍断巳即名解脱
音释¶ 第 198a 页
言八胜处者华严孔目云胜于境界胜于烦恼故
名胜处智论云譬如人乘马能破前阵亦能自制
其马故名胜处亦名八除入(谓于前八背舍后次入是观也)一内
有色想外观色少好色恶色(谓用前观而不多观者若缘多则长而不
能转变故不得随心自在少则能观不净心得自在不起憎爱)二内有色想外观
色多好色恶色(心既调顺则观多无妨得自在通达不净境故)三内无色
想外观色少好色恶色(义意如前)四内无色想外观色
多好色恶色五内无色想外观青色青观青光(观青
色转变自在少能多多能少光色照耀胜于背舍所见青相亦不起法爱)六黄七赤八
白准上言之(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谓初二解脱各分多
少有四后四即青黄赤白伏心境胜前故)言十遍处者谓青黄赤白地
水火风空识观十方青等十法无二无量故名遍
处言三十七品者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
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如前巳明四无碍解者法义
词乐亦如前辨无诤三昧即空定也既迥绝诸相
岂有诤耶。
钞如说一切等者不显了故名密所说三性等即
显了说言四意趣者普贤三昧钞引摄论无著说
一平等意趣谓如说我昔曾于彼时名毗婆尸(此云
胜观)正觉等者无性释云谓一切佛由资根等互相
似故说彼即我非昔毗婆尸即今释迦楞伽中约
四义释一意等二语等三身等四法等云真实故
说即彼而实非彼二别时意趣谓如言若但诵多
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菩提巳得决定又由唯发
名胜处智论云譬如人乘马能破前阵亦能自制
其马故名胜处亦名八除入(谓于前八背舍后次入是观也)一内
有色想外观色少好色恶色(谓用前观而不多观者若缘多则长而不
能转变故不得随心自在少则能观不净心得自在不起憎爱)二内有色想外观
色多好色恶色(心既调顺则观多无妨得自在通达不净境故)三内无色
想外观色少好色恶色(义意如前)四内无色想外观色
多好色恶色五内无色想外观青色青观青光(观青
色转变自在少能多多能少光色照耀胜于背舍所见青相亦不起法爱)六黄七赤八
白准上言之(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谓初二解脱各分多
少有四后四即青黄赤白伏心境胜前故)言十遍处者谓青黄赤白地
水火风空识观十方青等十法无二无量故名遍
处言三十七品者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
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如前巳明四无碍解者法义
词乐亦如前辨无诤三昧即空定也既迥绝诸相
岂有诤耶。
钞如说一切等者不显了故名密所说三性等即
显了说言四意趣者普贤三昧钞引摄论无著说
一平等意趣谓如说我昔曾于彼时名毗婆尸(此云
胜观)正觉等者无性释云谓一切佛由资根等互相
似故说彼即我非昔毗婆尸即今释迦楞伽中约
四义释一意等二语等三身等四法等云真实故
说即彼而实非彼二别时意趣谓如言若但诵多
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菩提巳得决定又由唯发
音释¶ 第 198b 页
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无性释云谓观懈怠不能
于法精勤学者故作是言此意长养先时善根如
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千钱解云以后别时得彼
千也以一钱为千钱因念佛为菩提因发愿为安
乐因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巳逢事尔所殑伽
沙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无性释云意约證相大
乘不约教相大乘故作是说四补特伽罗意乐意
趣谓如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毁者谓随
此人得成何心故若人于财物有悭吝心为除此
心先为赞施若乐行施施是下善欲令渴仰馀胜
行故毁之不达者言互相违馀行例然此等皆佛
意趣耳言四随者出于禅经问明疏云一随乐将
护彼意称乐其心故二随宜附先世习令易受行
习巳成性故三随治观病轻重设药多少故四随
义随根熟时闻即悟故等字等取四悉檀智论第
一云有四悉檀(此云义宗也)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
四千法藏皆悉是实无有相违一世界悉檀有法
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
有无别人二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
于一法中或听或不听如为断见人说杂业故杂
生等为常见说无人得触得受等三对治悉檀对
治则有实性则无如酸咸等于风病名药馀病非
药不净等于贪等亦尔(治贪是药治嗔非药)四第一义悉檀
一切法一切言论差别皆悉平等一味又广钞云
于法精勤学者故作是言此意长养先时善根如
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千钱解云以后别时得彼
千也以一钱为千钱因念佛为菩提因发愿为安
乐因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巳逢事尔所殑伽
沙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无性释云意约證相大
乘不约教相大乘故作是说四补特伽罗意乐意
趣谓如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毁者谓随
此人得成何心故若人于财物有悭吝心为除此
心先为赞施若乐行施施是下善欲令渴仰馀胜
行故毁之不达者言互相违馀行例然此等皆佛
意趣耳言四随者出于禅经问明疏云一随乐将
护彼意称乐其心故二随宜附先世习令易受行
习巳成性故三随治观病轻重设药多少故四随
义随根熟时闻即悟故等字等取四悉檀智论第
一云有四悉檀(此云义宗也)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
四千法藏皆悉是实无有相违一世界悉檀有法
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
有无别人二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
于一法中或听或不听如为断见人说杂业故杂
生等为常见说无人得触得受等三对治悉檀对
治则有实性则无如酸咸等于风病名药馀病非
药不净等于贪等亦尔(治贪是药治嗔非药)四第一义悉檀
一切法一切言论差别皆悉平等一味又广钞云
音释¶ 第 198c 页
天台释意分别令称根适悦是世界令生善心是
为人令恶除灭是对治令入圣道是第一义又云
双说空有是世界单说有为人单说空是对治非
空有是第一义义等无方也。
▲钞所作事名义者
既云所作事故名义则显非所诠名义也。
钞谓佛世尊于彼方所者即前是处也为彼有情
者即前由此也依彼所作诸行差别者即前为此
也上三同摄论依故演说无量蕴相应语乃至广
说者即摄论相故法故也何者前云蕴等诸法一
一皆通二谛即是相故蕴等即法故(其表故在乃至)中或
即次云能引义利是前义故前义故是次义利故
前义为正。
钞名为法本者经云法轮者法本如重颂如受记
如不诵偈如无问自说如乃至十二部经皆云如
既十二部中初合云契经如而云法本如明知译
修多罗为法本也十藏品疏远公以五义释之一
教为理本二经为论本三总为别本四初为后本
五略为广本后三即三修多罗也名直说言者总
相而言名为直说一一语言多义分别名非直说
圣教及经义如前说。
▲钞又远公下一总相谓涅
槃十五云始从如是我闻终至欢喜奉行皆名修
多罗即总为别本二别相谓就前总相分出十一
馀十一不收者还复摄在修多罗中名为别相用
斯别相望祇夜等为其本故名初为后本三略相
为人令恶除灭是对治令入圣道是第一义又云
双说空有是世界单说有为人单说空是对治非
空有是第一义义等无方也。
▲钞所作事名义者
既云所作事故名义则显非所诠名义也。
钞谓佛世尊于彼方所者即前是处也为彼有情
者即前由此也依彼所作诸行差别者即前为此
也上三同摄论依故演说无量蕴相应语乃至广
说者即摄论相故法故也何者前云蕴等诸法一
一皆通二谛即是相故蕴等即法故(其表故在乃至)中或
即次云能引义利是前义故前义故是次义利故
前义为正。
钞名为法本者经云法轮者法本如重颂如受记
如不诵偈如无问自说如乃至十二部经皆云如
既十二部中初合云契经如而云法本如明知译
修多罗为法本也十藏品疏远公以五义释之一
教为理本二经为论本三总为别本四初为后本
五略为广本后三即三修多罗也名直说言者总
相而言名为直说一一语言多义分别名非直说
圣教及经义如前说。
▲钞又远公下一总相谓涅
槃十五云始从如是我闻终至欢喜奉行皆名修
多罗即总为别本二别相谓就前总相分出十一
馀十一不收者还复摄在修多罗中名为别相用
斯别相望祇夜等为其本故名初为后本三略相
音释¶ 第 199a 页
于彼别相十二分中初总标举名修多罗后广释
者随别名之如言色者即是根本略相复云青黄
等者是名广相故云略为广本刊定记破于后二
者彼云别相无圣教亦乖正理略相违杂集杂集
云修多罗者谓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刊定释
云略说所应说义者即是长行缀缉曾无先略标
举后广释之相当知略者总之异名(谓修多罗一分是总)馀
十一分是别今修多罗依藏部中总相业用而立
其名馀藏部名依藏部中别相业用所以者何修
多罗业能贯摄故馀藏馀部所诠所化由此贯摄
彼方成故涅槃十五云始从如是我闻终至欢喜
奉行皆修多罗故评曰此即刊定立破意许其总
相修多罗无后二修多罗也准知前立二重总别
中后重总别亦取远公总相之意非新自立也言
并在十藏品中救之者下疏云然其后二不违杂
集长行缀缉等(言缀缉即是十)一所不摄者如贤首品云
尔时文殊师利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巳等类
名长行缀缉此是结集缀缉非佛正说故云十一
所不摄者若长行缀缉即是总相修多罗尔既即
总相何但言长行拣偈颂耶(此成别相)其略说所应说
义者即是略为广本如贤首品欲显示菩提心功德
故即其类也即是略相略标下之所说亦顺成实
论名直说语言此通十二分皆有此一则不违杂
集论也(此成略相)若十二分中修多罗并通前三种若
者随别名之如言色者即是根本略相复云青黄
等者是名广相故云略为广本刊定记破于后二
者彼云别相无圣教亦乖正理略相违杂集杂集
云修多罗者谓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刊定释
云略说所应说义者即是长行缀缉曾无先略标
举后广释之相当知略者总之异名(谓修多罗一分是总)馀
十一分是别今修多罗依藏部中总相业用而立
其名馀藏部名依藏部中别相业用所以者何修
多罗业能贯摄故馀藏馀部所诠所化由此贯摄
彼方成故涅槃十五云始从如是我闻终至欢喜
奉行皆修多罗故评曰此即刊定立破意许其总
相修多罗无后二修多罗也准知前立二重总别
中后重总别亦取远公总相之意非新自立也言
并在十藏品中救之者下疏云然其后二不违杂
集长行缀缉等(言缀缉即是十)一所不摄者如贤首品云
尔时文殊师利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巳等类
名长行缀缉此是结集缀缉非佛正说故云十一
所不摄者若长行缀缉即是总相修多罗尔既即
总相何但言长行拣偈颂耶(此成别相)其略说所应说
义者即是略为广本如贤首品欲显示菩提心功德
故即其类也即是略相略标下之所说亦顺成实
论名直说语言此通十二分皆有此一则不违杂
集论也(此成略相)若十二分中修多罗并通前三种若
音释¶ 第 199b 页
三藏中修多罗唯局总相但开杂集别义以成后
二有不晓者妄非先贤等问有总相处必有别略
二相何以三藏中修多罗唯局总相答据义合尔
理巳极成今欲彰十二分中修多罗具通馀十一
分及于三藏故云具三相以从总相立于经藏拣
异二藏名局故不通二藏设有别相略相但局当
藏中者不能收馀二藏中别相略相又此三藏中
总相修多罗若望总十二分中修多罗亦但是少
分若尔馀二藏中岂无总十二分中修多罗之分
耶答虽略有少分而立调伏对法之名不名修多
罗故十藏钞云馀二藏有契合者即十二分中修
多罗耳此约义该何须更立两重总别则三藏中
修多罗为唯总相是故不通馀二藏也是知三藏
中修多罗虽言总相仍狭如十二分中总相此即
言总意别也。】
「疏调练通于止作者于三业不行恶曰止行恶曰作
此约恶而言止持作犯也又于三业行善曰作不行
曰止此约善而言作持止犯也故南山云言止持者
方便正念护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
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言作持者
恶既离巳事须善修必须策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
起护名之为作持义如前说言作犯者出家五众内
具三毒我倒在怀鼓动身口违理造境名之为作作
而有违污本所受名之为犯言止犯者痴心怠慢行
二有不晓者妄非先贤等问有总相处必有别略
二相何以三藏中修多罗唯局总相答据义合尔
理巳极成今欲彰十二分中修多罗具通馀十一
分及于三藏故云具三相以从总相立于经藏拣
异二藏名局故不通二藏设有别相略相但局当
藏中者不能收馀二藏中别相略相又此三藏中
总相修多罗若望总十二分中修多罗亦但是少
分若尔馀二藏中岂无总十二分中修多罗之分
耶答虽略有少分而立调伏对法之名不名修多
罗故十藏钞云馀二藏有契合者即十二分中修
多罗耳此约义该何须更立两重总别则三藏中
修多罗为唯总相是故不通馀二藏也是知三藏
中修多罗虽言总相仍狭如十二分中总相此即
言总意别也。】
「疏调练通于止作者于三业不行恶曰止行恶曰作
此约恶而言止持作犯也又于三业行善曰作不行
曰止此约善而言作持止犯也故南山云言止持者
方便正念护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
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言作持者
恶既离巳事须善修必须策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
起护名之为作持义如前说言作犯者出家五众内
具三毒我倒在怀鼓动身口违理造境名之为作作
而有违污本所受名之为犯言止犯者痴心怠慢行
音释¶ 第 199c 页
违本受于诸胜业厌不修学故名为止止而有违反
彼受愿故名为犯然今疏意通上义文唯止恶作善
故云通于止作等言契经藏中类有此释者应云能
诠藏上有契理合机之功能名有财释也。」
【钞准刊定记者辨异翻也言證称为律者弘决志
云不取律吕之律但约如世律令陶虞所造萧何
以为九章渐分轻重委悉故也尔雅云法也法律
所以诠量重轻犯不犯等虽举此欲令人知不犯
此正依素律师也。
▲钞素律师者名怀素按开元
释教录云俗姓范氏京兆人世袭冠冕真观九年
出家投礼袭三藏为弟子立性聪敏专寻经论进
具之后偏肆志毗尼依道成律师学四分律不淹
时序而为上首先居弘济后住太原学侣云奔教
授无辍以先德所集多不依文率巳私见妄生增
减乃检寻律藏出戒心羯磨任取成文非妄穿凿
可谓嗣徵迦叶继轨波离又控四分记钞兼经论
疏记等五十馀卷现行于世今此即四分律疏第
一卷中文也(此与章书怀素但名同尔彼与颜鲁公同时与素律师相去近于百年)
言或云是鞞泥迦毗那耶等者律钞解云明了论
言本音毗那耶此略言毗尼有五义故一能生种
种胜利谓引生世出世善二能生身口二业清净
及正直三能灭罪障(此同次疏)四能引胜义在家者引
令出家乃至引到梵住圣僧住无馀涅槃五胜人
所行事谓最胜人是佛次独觉及声闻是胜人等
彼受愿故名为犯然今疏意通上义文唯止恶作善
故云通于止作等言契经藏中类有此释者应云能
诠藏上有契理合机之功能名有财释也。」
【钞准刊定记者辨异翻也言證称为律者弘决志
云不取律吕之律但约如世律令陶虞所造萧何
以为九章渐分轻重委悉故也尔雅云法也法律
所以诠量重轻犯不犯等虽举此欲令人知不犯
此正依素律师也。
▲钞素律师者名怀素按开元
释教录云俗姓范氏京兆人世袭冠冕真观九年
出家投礼袭三藏为弟子立性聪敏专寻经论进
具之后偏肆志毗尼依道成律师学四分律不淹
时序而为上首先居弘济后住太原学侣云奔教
授无辍以先德所集多不依文率巳私见妄生增
减乃检寻律藏出戒心羯磨任取成文非妄穿凿
可谓嗣徵迦叶继轨波离又控四分记钞兼经论
疏记等五十馀卷现行于世今此即四分律疏第
一卷中文也(此与章书怀素但名同尔彼与颜鲁公同时与素律师相去近于百年)
言或云是鞞泥迦毗那耶等者律钞解云明了论
言本音毗那耶此略言毗尼有五义故一能生种
种胜利谓引生世出世善二能生身口二业清净
及正直三能灭罪障(此同次疏)四能引胜义在家者引
令出家乃至引到梵住圣僧住无馀涅槃五胜人
所行事谓最胜人是佛次独觉及声闻是胜人等
音释¶ 第 200a 页
皆行其中若凡夫行者亦是胜人方能行故言传
有讹略者下三讹上一略俱不得其正名。
钞东塔又云者以素律师住东塔寺故亦第一疏
故言又云。
▲钞释曰下清凉评义也今既毗腻多
此云巳调伏是灭义准母论毗尼翻为灭则毗尼
是毗腻多之略梵语也与前段云毗尼是毗奈耶
之讹略翻为调伏之义有乖此即难意也而上又
云下蹑前释之既毗尼含调伏与灭二义故前段
云毗尼是毗奈耶之略称即翻为调伏今第二解
又以毗尼翻为灭也故疏云毗尼或翻为灭或是
不定之辞故不可定取也。
▲钞灭有三义下谓律
行之体非即是灭今云灭者前二义从灭得名后
一义从所得果为名故云灭也言不杀盗等者即
三业七支等灭未起之非也。
钞故律中有犯毗尼有诤毗尼者亦彼疏文也然
有本钞云有净毗尼者净字误书也诤字为正故
四分律毗尼有二种有犯毗尼有诤毗尼如四十
七八卷中广说今当略示其相谓所灭之病是其
四诤一言二觅三犯四事能灭之药是七毗尼谓
现前忆念不痴自言治多人语罪处所草覆地此
七毗尼能灭四诤名七灭诤也(即有犯毗尼也示灭七种违犯之过
故)一言诤者谓辨法相是非邪正各执巳见而生
其诤诤由言起故曰言诤二觅诤者比丘犯过理
须为除制有三根(无贪无恚无痴是为不诤根)五德(有二五德一自恣五
有讹略者下三讹上一略俱不得其正名。
钞东塔又云者以素律师住东塔寺故亦第一疏
故言又云。
▲钞释曰下清凉评义也今既毗腻多
此云巳调伏是灭义准母论毗尼翻为灭则毗尼
是毗腻多之略梵语也与前段云毗尼是毗奈耶
之讹略翻为调伏之义有乖此即难意也而上又
云下蹑前释之既毗尼含调伏与灭二义故前段
云毗尼是毗奈耶之略称即翻为调伏今第二解
又以毗尼翻为灭也故疏云毗尼或翻为灭或是
不定之辞故不可定取也。
▲钞灭有三义下谓律
行之体非即是灭今云灭者前二义从灭得名后
一义从所得果为名故云灭也言不杀盗等者即
三业七支等灭未起之非也。
钞故律中有犯毗尼有诤毗尼者亦彼疏文也然
有本钞云有净毗尼者净字误书也诤字为正故
四分律毗尼有二种有犯毗尼有诤毗尼如四十
七八卷中广说今当略示其相谓所灭之病是其
四诤一言二觅三犯四事能灭之药是七毗尼谓
现前忆念不痴自言治多人语罪处所草覆地此
七毗尼能灭四诤名七灭诤也(即有犯毗尼也示灭七种违犯之过
故)一言诤者谓辨法相是非邪正各执巳见而生
其诤诤由言起故曰言诤二觅诤者比丘犯过理
须为除制有三根(无贪无恚无痴是为不诤根)五德(有二五德一自恣五
音释¶ 第 200b 页
德二举罪五德如常)举彼同来诣僧伺觅前罪令其除殄因
举彼犯遂生于诤诤由觅生故曰觅诤三犯诤者
有过在怀宜须忏荡罪相难识词各纷纭遂生诤
竞由犯起诤故曰犯诤四事诤者羯磨彼事义在
精明片有乖违即不成遂独情忍易同和理难各
执一见无能辨事因斯致诤诤起由事故曰事诤
上四是病起之源有犯毗尼即七灭诤者一者应
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缘中如佛在舍卫国
迦留陀夷与六群比丘往阿夷罗跛提河中浴时
迦留陀夷先出错著六群比丘衣去六群后出不
见衣止见迦留陀夷衣即言迦留陀夷偷我衣人
不现前便作灭槟羯磨迦留陀夷闻巳有疑即往
佛所以此因缘白佛佛言汝以何心取答言谓是
我衣不以贼心取佛言不犯不应不看衣而著不
应人不现前而作羯磨呵责羯磨灭槟羯磨等乃
至自今后谓诸比丘结现前毗尼灭诤应如是说
现前毗尼(灭于言诤即无其言也)二者应与忆念毗尼当与
忆念毗尼缘中佛在舍卫国时沓婆摩罗知僧事
六群得恶房卧具恶请处起嗔谤言有爱有恚有
怖有痴遂将淫事诬诤亲于众中僧问处实彼言
我从生来乃至梦中不行此事况于觉悟比丘以
事白佛佛令反结问六众便言沓婆摩罗清净无
如是事佛言沓婆摩罗无著人无有故犯应白四
羯磨与忆念法也(此灭觅诤为举人过须令忆念)三应与不痴毗
举彼犯遂生于诤诤由觅生故曰觅诤三犯诤者
有过在怀宜须忏荡罪相难识词各纷纭遂生诤
竞由犯起诤故曰犯诤四事诤者羯磨彼事义在
精明片有乖违即不成遂独情忍易同和理难各
执一见无能辨事因斯致诤诤起由事故曰事诤
上四是病起之源有犯毗尼即七灭诤者一者应
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缘中如佛在舍卫国
迦留陀夷与六群比丘往阿夷罗跛提河中浴时
迦留陀夷先出错著六群比丘衣去六群后出不
见衣止见迦留陀夷衣即言迦留陀夷偷我衣人
不现前便作灭槟羯磨迦留陀夷闻巳有疑即往
佛所以此因缘白佛佛言汝以何心取答言谓是
我衣不以贼心取佛言不犯不应不看衣而著不
应人不现前而作羯磨呵责羯磨灭槟羯磨等乃
至自今后谓诸比丘结现前毗尼灭诤应如是说
现前毗尼(灭于言诤即无其言也)二者应与忆念毗尼当与
忆念毗尼缘中佛在舍卫国时沓婆摩罗知僧事
六群得恶房卧具恶请处起嗔谤言有爱有恚有
怖有痴遂将淫事诬诤亲于众中僧问处实彼言
我从生来乃至梦中不行此事况于觉悟比丘以
事白佛佛令反结问六众便言沓婆摩罗清净无
如是事佛言沓婆摩罗无著人无有故犯应白四
羯磨与忆念法也(此灭觅诤为举人过须令忆念)三应与不痴毗
音释¶ 第 200c 页
尼当与不痴毗尼缘中佛在舍卫国难提比丘得
癫狂病往来出入不顺威仪多犯众罪比丘诘问
便言病时造罪病瘥不作以事白佛佛言有三种
痴一常忆来二不忆不来三或忆不忆或来不来
此人应白四羯磨与不痴毗尼正病时造罪非犯
瘥后不作应僧清净得足僧数故因制法(亦灭觅诤也)
四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缘中佛在赡波国僧
说戒时佛在众中坐默然不说阿难请佛说戒佛
言欲令如来于不净众中说戒佛无有此理时大
目连入定观见犯戒者近佛而坐即以牵出白佛
众巳清净应说戒佛言从今后不应如是为凡有
犯须取自言方得治罚因制此法(灭犯诤也)五应与多
人语当与多人语缘中佛在舍卫国时诸比丘诤
事不息遂至僧中断不可了白佛佛言应与多人
语为诤法不定应行除取多人语行时有三一显
露二覆藏三耳语若上座向如法人显露贵望多
人俱随若向非法人覆藏耳语行恐多人随之(此灭
诤也)言六应与罪处所当与罪处所缘中佛在婆兜
释翅搜国象力释子能善论议得外道问前后相
违僧中亦尔比丘以事白佛佛言应白四羯磨与
彼羯磨治取本罪夺三十五事若伏首本罪者应
白四羯磨如法为解故立此法(亦灭觅诤也)七应与如
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缘中佛在舍卫国比丘共
诤七年难灭以事白佛佛听彼二众相对共忏各
癫狂病往来出入不顺威仪多犯众罪比丘诘问
便言病时造罪病瘥不作以事白佛佛言有三种
痴一常忆来二不忆不来三或忆不忆或来不来
此人应白四羯磨与不痴毗尼正病时造罪非犯
瘥后不作应僧清净得足僧数故因制法(亦灭觅诤也)
四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缘中佛在赡波国僧
说戒时佛在众中坐默然不说阿难请佛说戒佛
言欲令如来于不净众中说戒佛无有此理时大
目连入定观见犯戒者近佛而坐即以牵出白佛
众巳清净应说戒佛言从今后不应如是为凡有
犯须取自言方得治罚因制此法(灭犯诤也)五应与多
人语当与多人语缘中佛在舍卫国时诸比丘诤
事不息遂至僧中断不可了白佛佛言应与多人
语为诤法不定应行除取多人语行时有三一显
露二覆藏三耳语若上座向如法人显露贵望多
人俱随若向非法人覆藏耳语行恐多人随之(此灭
诤也)言六应与罪处所当与罪处所缘中佛在婆兜
释翅搜国象力释子能善论议得外道问前后相
违僧中亦尔比丘以事白佛佛言应白四羯磨与
彼羯磨治取本罪夺三十五事若伏首本罪者应
白四羯磨如法为解故立此法(亦灭觅诤也)七应与如
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缘中佛在舍卫国比丘共
诤七年难灭以事白佛佛听彼二众相对共忏各
音释¶ 第 201a 页
众上座互白云我等行来出入多犯诸罪共长老
作草覆地灭白巳彼此和合罪诤俱灭更不相举
如草覆地不得举起有斯制也(此灭犯诤若灭事诤通上七毗尼也)。
钞是发业之本者业是所发即前七支等业皆以
烦恼为本烦恼即发业之无明也言调伏贪等者
等痴慢疑恶见即六根本发业烦恼也灭此令尽
故灭烦恼。
钞三得灭果者律钞云萨婆多言毗尼四义馀经
所无一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
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
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具斯四义功强
于彼今即第三义也言便得第一等者即得灭果
也。
钞或名尸罗下疏翻云清凉律钞云尸罗言冷无
破戒热及三恶道热故探玄记云三业过非由如
火然戒能息灭故云清凉又素律师疏云恶能令
生心热恼戒能安适故曰清凉又恶能招恶道热
恼戒招善趣故曰清凉又究竟解脱寂然常乐清
凉果也故云双从因果得名。
钞非是定共者具云定共戒新云静虑律仪以法
尔一切上二界有漏定俱现行思上有防欲界恶
戒功能为体道共者具云道共戒新云无漏律仪
亦名圣所受戒以法尔一切上地所有无漏道俱
现行思上能防欲界犯戒功能为体唯识云戒依
作草覆地灭白巳彼此和合罪诤俱灭更不相举
如草覆地不得举起有斯制也(此灭犯诤若灭事诤通上七毗尼也)。
钞是发业之本者业是所发即前七支等业皆以
烦恼为本烦恼即发业之无明也言调伏贪等者
等痴慢疑恶见即六根本发业烦恼也灭此令尽
故灭烦恼。
钞三得灭果者律钞云萨婆多言毗尼四义馀经
所无一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
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
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具斯四义功强
于彼今即第三义也言便得第一等者即得灭果
也。
钞或名尸罗下疏翻云清凉律钞云尸罗言冷无
破戒热及三恶道热故探玄记云三业过非由如
火然戒能息灭故云清凉又素律师疏云恶能令
生心热恼戒能安适故曰清凉又恶能招恶道热
恼戒招善趣故曰清凉又究竟解脱寂然常乐清
凉果也故云双从因果得名。
钞非是定共者具云定共戒新云静虑律仪以法
尔一切上二界有漏定俱现行思上有防欲界恶
戒功能为体道共者具云道共戒新云无漏律仪
亦名圣所受戒以法尔一切上地所有无漏道俱
现行思上能防欲界犯戒功能为体唯识云戒依
音释¶ 第 201b 页
定中止身语恶现行思立故是假有本疏述曰谓
依定中止身语恶现行思上立定道戒不约种子
此名随心转故现行思可尔种子不尔故止身语
恶者假色为色所由(由此势力遮防身语恶色杀盗妄等令不现前遮防色故
此无表假立色名)言是远离下此释能拣之别解脱戒谓
于师前虔恭合掌口陈乞戒之词心所熏种羯磨
竟时种体之上防非发善功能倍倍增长此防发
功能是别解脱体问此三种戒虽种现不同何故
皆取思之一法答以造作义名思力最胜故以此
戒异定道之戒故云为别别则别于他定道戒有
馀胜能复立别名然此疏中第二意名三业七支
别别防非等者谓随一一戒各能遮防一种过非
令不起故名别三业诸过能令行人不得自在故
如羁缚招果不失谓之业缘由是无始至今不得
出离今以此戒悉能远离故名解脱。
钞即第三名中别义者是唯从果为名也疏中有
为无为二种解脱果者即有馀无馀二涅槃果也
示可理智名无为有为种体之上防非发善功能
随顺此果解脱名前解自体名解脱此解从他名
解脱故遗教经下證唯从果为名也又相续解脱
经云下亦可證双从因果得名依此下钞释也依
此经故五分法身及涅槃名解脱果由受持此戒
为殊胜因能得彼果故以随顺为因也然此第三
名后疏中有第四名曰性善者性能发善故又能
依定中止身语恶现行思上立定道戒不约种子
此名随心转故现行思可尔种子不尔故止身语
恶者假色为色所由(由此势力遮防身语恶色杀盗妄等令不现前遮防色故
此无表假立色名)言是远离下此释能拣之别解脱戒谓
于师前虔恭合掌口陈乞戒之词心所熏种羯磨
竟时种体之上防非发善功能倍倍增长此防发
功能是别解脱体问此三种戒虽种现不同何故
皆取思之一法答以造作义名思力最胜故以此
戒异定道之戒故云为别别则别于他定道戒有
馀胜能复立别名然此疏中第二意名三业七支
别别防非等者谓随一一戒各能遮防一种过非
令不起故名别三业诸过能令行人不得自在故
如羁缚招果不失谓之业缘由是无始至今不得
出离今以此戒悉能远离故名解脱。
钞即第三名中别义者是唯从果为名也疏中有
为无为二种解脱果者即有馀无馀二涅槃果也
示可理智名无为有为种体之上防非发善功能
随顺此果解脱名前解自体名解脱此解从他名
解脱故遗教经下證唯从果为名也又相续解脱
经云下亦可證双从因果得名依此下钞释也依
此经故五分法身及涅槃名解脱果由受持此戒
为殊胜因能得彼果故以随顺为因也然此第三
名后疏中有第四名曰性善者性能发善故又能
音释¶ 第 201c 页
止恶故言守信者是第四名中别义也昔于师前
期心受戒性遮并护始卒无亏以文义易故钞不
释也。
▲钞又刊定下皆是四异名外更有异名初
离障解脱次作用解脱后之三名非今所用因便
拣之。
钞谓制伏过非等者一灭业非不杀盗等也二灭
烦恼调伏贪等令尽故即皆是止行调练三业者
即前疏云调练通于止作如跳行倚住不跏趺坐
左胁卧等应止而不行行仿象王之步住如山王
不动坐必跏趺卧右胁等此皆应作口则不风邪
言非顺道等此应不说有益始发言故意则妄念
分别止令不起出离观行勤而行之言性善守信
通于止作者谓受持衣钵等应作之离衣畜长等
应止之故云通于止作言毗尼以止恶作善为宗
者是恶应止是善应行如前所说应止者止即成
持作乃成犯应作者作乃成持止乃成犯故云律
宗其唯持犯等此上总意下虽别说示不出此故
云总为显相。
钞五众罪者笈多译云五篇罪今云五众约能犯
之人以目所犯罪也即比丘比丘尼式叉磨那沙
弥沙弥尼各有所犯如比丘犯二百五十戒等或
云于五篇中有多条数故云众也然五篇名义繁
广恐学者欲知当依律钞各示其相南山云五篇
七聚约义差分正结罪止树六法今依六聚且释
期心受戒性遮并护始卒无亏以文义易故钞不
释也。
▲钞又刊定下皆是四异名外更有异名初
离障解脱次作用解脱后之三名非今所用因便
拣之。
钞谓制伏过非等者一灭业非不杀盗等也二灭
烦恼调伏贪等令尽故即皆是止行调练三业者
即前疏云调练通于止作如跳行倚住不跏趺坐
左胁卧等应止而不行行仿象王之步住如山王
不动坐必跏趺卧右胁等此皆应作口则不风邪
言非顺道等此应不说有益始发言故意则妄念
分别止令不起出离观行勤而行之言性善守信
通于止作者谓受持衣钵等应作之离衣畜长等
应止之故云通于止作言毗尼以止恶作善为宗
者是恶应止是善应行如前所说应止者止即成
持作乃成犯应作者作乃成持止乃成犯故云律
宗其唯持犯等此上总意下虽别说示不出此故
云总为显相。
钞五众罪者笈多译云五篇罪今云五众约能犯
之人以目所犯罪也即比丘比丘尼式叉磨那沙
弥沙弥尼各有所犯如比丘犯二百五十戒等或
云于五篇中有多条数故云众也然五篇名义繁
广恐学者欲知当依律钞各示其相南山云五篇
七聚约义差分正结罪止树六法今依六聚且释
音释¶ 第 202a 页
其名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偷阑遮四波逸
提五波罗提提舍尼六突吉罗此上六名并无正
译但用义翻略知途路(又云今五七不同具有三义则入五中一者名均二
则体均三则究竟均不其此三通义入聚摄而六七差别者六合吉罗以同体故七离于恶说以过多故
身名恶作口名恶说此聚分二也)初波罗夷者义当极恶三意释
之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不共住非
但失道而巳更不入二种僧数说戒羯磨三者堕
落舍此身巳堕在阿鼻地狱故十诵云堕不如意
处四分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
成比丘二僧伽婆尸沙者善见论云僧伽者为僧
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言尸沙者云残
谓末后与出罪羯磨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从境
立名婆沙云僧伽者为僧婆尸沙者是残若犯此
罪垢缠行人非全净用有残之罪由僧除灭故也
四分中證明僧残便成上解又云有馀以行法不
绝为名也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
咽喉故名为残理须早救故戒律云若犯此罪应
强为波利婆沙等由邻重罪故也三偷兰遮者善
见云偷兰名大遮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秽
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两篇之罪故也
又翻为大罪亦言粗恶声论云證音为萨偷罗明
了论解兰为粗遮那为过粗有二种一是重罪方
便二能断善根所言过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
言过也然偷兰一聚罪通正从体兼轻重律列六
提五波罗提提舍尼六突吉罗此上六名并无正
译但用义翻略知途路(又云今五七不同具有三义则入五中一者名均二
则体均三则究竟均不其此三通义入聚摄而六七差别者六合吉罗以同体故七离于恶说以过多故
身名恶作口名恶说此聚分二也)初波罗夷者义当极恶三意释
之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不共住非
但失道而巳更不入二种僧数说戒羯磨三者堕
落舍此身巳堕在阿鼻地狱故十诵云堕不如意
处四分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
成比丘二僧伽婆尸沙者善见论云僧伽者为僧
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言尸沙者云残
谓末后与出罪羯磨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从境
立名婆沙云僧伽者为僧婆尸沙者是残若犯此
罪垢缠行人非全净用有残之罪由僧除灭故也
四分中證明僧残便成上解又云有馀以行法不
绝为名也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
咽喉故名为残理须早救故戒律云若犯此罪应
强为波利婆沙等由邻重罪故也三偷兰遮者善
见云偷兰名大遮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秽
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两篇之罪故也
又翻为大罪亦言粗恶声论云證音为萨偷罗明
了论解兰为粗遮那为过粗有二种一是重罪方
便二能断善根所言过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
言过也然偷兰一聚罪通正从体兼轻重律列六
音释¶ 第 202b 页
聚七聚并合偷兰或在上下四波逸提者义翻为
堕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也四分僧有百
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
僧故云尼萨耆也馀之九十单悔别人若据罪体
同一品忏出要仪云尼萨耆旧翻舍堕五波罗提
提舍尼聚者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僧祇
云此罪应发露也即此律戒本中具明悔过之辞
六突吉罗聚者善见云突者聚也吉罗者作者声
论正音突悉吉粟多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罗尼
义翻云应当学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
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十诵云天眼见犯罪比丘
如驶雨下岂非专玩在心乃名守戒也然七聚中
分此一部以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者或云
突吉罗恶说也然二不定法托境以言通该六聚
若论罪体生疑不信是突吉罗又影三罪二罪者
略举生疑之事矣七灭诤中罪亦通有但为竞于
四诤彼此未和故制七药用以除殄而僧尼同数
共成通戒焉。
▲钞等起等者释中由四因故而犯
诸罪则四因皆能等诸罪一无知故者从受后不
学律故无知或可虽学以愚暗故无所知识二放
逸故者放纵逸荡不检三业故三烦恼盛故者以
贪嗔等增盛不能制故四不尊敬故者以无惭愧
故不尊重敬爱如来所制清净禁戒或可四义相
蹑而起由无知故放逸放逸故烦恼盛烦恼盛故
堕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也四分僧有百
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
僧故云尼萨耆也馀之九十单悔别人若据罪体
同一品忏出要仪云尼萨耆旧翻舍堕五波罗提
提舍尼聚者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僧祇
云此罪应发露也即此律戒本中具明悔过之辞
六突吉罗聚者善见云突者聚也吉罗者作者声
论正音突悉吉粟多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罗尼
义翻云应当学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
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十诵云天眼见犯罪比丘
如驶雨下岂非专玩在心乃名守戒也然七聚中
分此一部以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者或云
突吉罗恶说也然二不定法托境以言通该六聚
若论罪体生疑不信是突吉罗又影三罪二罪者
略举生疑之事矣七灭诤中罪亦通有但为竞于
四诤彼此未和故制七药用以除殄而僧尼同数
共成通戒焉。
▲钞等起等者释中由四因故而犯
诸罪则四因皆能等诸罪一无知故者从受后不
学律故无知或可虽学以愚暗故无所知识二放
逸故者放纵逸荡不检三业故三烦恼盛故者以
贪嗔等增盛不能制故四不尊敬故者以无惭愧
故不尊重敬爱如来所制清净禁戒或可四义相
蹑而起由无知故放逸放逸故烦恼盛烦恼盛故
音释¶ 第 202c 页
无惭愧也。
钞还净等者上二约犯此下约治也言由意乐者
二师异说寂照云谓设有违犯悔惧交至自陈所
犯不由他举方受治罚如昔所受律法仪式随犯
轻重诚心忏悔既洗涤巳戒还清净此是通相之
意若会解云由意乐者以造业时但起心念未曾
发动身口故忏悔时但须责心不须治罚故律钞
云若不动身口则轻责心即灭若动身口则重对
人方灭今初义也又云轻罪者但云不应起如此
心是名责心忏悔又云行淫时先起心未动身口
责心即灭即今由意乐不由治罚也故笈多译论
云由心净非治罚言如受律仪者次引梁论云如
本受持时受持由责心即对治故二释之中后释
近宗先治轻后治重故。
钞出离等者七种中一各各相对者如犯第五篇
罪二人各各对首发露遮相续故律钞云提舍尼
此翻为各对应说对人说所作罪也又吉罗中动
身口罪亦对人忏灭也此二望前诸聚亦唯出离
轻罪尔二誓受治罚者此治重罪如僧残罪请二
十僧六夜行摩那埵供给承事(摩那埵此云折伏贡高亦名下意谓
承事众僧僧祇云折伏下意即今誓受治罚之义也)七日满僧为羯磨除罪
还令戒净如本所受等故得出离三等有妨害等
者谓等所制有罪则妨馀事(如制僧不得故弄阴出精后有僧梦遗疑
犯复开云除梦中又如尼萨耆中制不得畜长衣后阿难得一贵价纳衣欲与迦叶十日方还后佛开云
钞还净等者上二约犯此下约治也言由意乐者
二师异说寂照云谓设有违犯悔惧交至自陈所
犯不由他举方受治罚如昔所受律法仪式随犯
轻重诚心忏悔既洗涤巳戒还清净此是通相之
意若会解云由意乐者以造业时但起心念未曾
发动身口故忏悔时但须责心不须治罚故律钞
云若不动身口则轻责心即灭若动身口则重对
人方灭今初义也又云轻罪者但云不应起如此
心是名责心忏悔又云行淫时先起心未动身口
责心即灭即今由意乐不由治罚也故笈多译论
云由心净非治罚言如受律仪者次引梁论云如
本受持时受持由责心即对治故二释之中后释
近宗先治轻后治重故。
钞出离等者七种中一各各相对者如犯第五篇
罪二人各各对首发露遮相续故律钞云提舍尼
此翻为各对应说对人说所作罪也又吉罗中动
身口罪亦对人忏灭也此二望前诸聚亦唯出离
轻罪尔二誓受治罚者此治重罪如僧残罪请二
十僧六夜行摩那埵供给承事(摩那埵此云折伏贡高亦名下意谓
承事众僧僧祇云折伏下意即今誓受治罚之义也)七日满僧为羯磨除罪
还令戒净如本所受等故得出离三等有妨害等
者谓等所制有罪则妨馀事(如制僧不得故弄阴出精后有僧梦遗疑
犯复开云除梦中又如尼萨耆中制不得畜长衣后阿难得一贵价纳衣欲与迦叶十日方还后佛开云
音释¶ 第 203a 页
过十日不净施犯律中先等制后有妨害馀事复开者极多故云等有妨害)亦如律中
比丘不得畜八不净物(一田宅二种植三贮积谷帛四畜诸奴仆五畜养群
畜六钱宝七象牙毛毯等八银铁钗钏等)言还开许者如第一田是妨
道别人不开善见云居士施田宅地别人不得用
若供养僧者得受二种植中除供佛供法供僧为
僧得也三贮积谷帛者僧祇云若比丘斋时作念
此后时恐贵今籴此谷我当依是得诵经坐禅行
道四畜奴仆中僧祇云若人言施供给僧男净人
听受若施别人一切不得若施净人若料理僧故
别人得受五畜畜生中若人施畜生不应受谓马
驴猪羊等若见比丘不受云我当杀之应语今自
施水草勿令伤害等馀皆例之四别立等者谓随
时随处众僧和合立所制法则后还舍众所制法
即是随方毗尼众既制巳犯必有罪如今堂仪等
后僧和合还舍所制先犯罪人是时出离此意出
梁摄论又如律中佛听旷野中行多比丘于布萨
日应和合当下道集一处结小界说戒白二羯磨
(即别立止息也)结界说戒巳还作白二羯磨以解小界而
去(即僧和合巳舍所制也)五转根者集玄云比丘比丘尼共
住犯不共罪若转男根以为女时与尼共住即无
所犯尼转反上六真实观者上五约事云离今六
七兼理观證道也嗢拖南或云郁拖那缊陀南此
云集施又集总散又总摄又散又摄施与集法义
施他也或云邬拖南此云标相无常是有为法标
比丘不得畜八不净物(一田宅二种植三贮积谷帛四畜诸奴仆五畜养群
畜六钱宝七象牙毛毯等八银铁钗钏等)言还开许者如第一田是妨
道别人不开善见云居士施田宅地别人不得用
若供养僧者得受二种植中除供佛供法供僧为
僧得也三贮积谷帛者僧祇云若比丘斋时作念
此后时恐贵今籴此谷我当依是得诵经坐禅行
道四畜奴仆中僧祇云若人言施供给僧男净人
听受若施别人一切不得若施净人若料理僧故
别人得受五畜畜生中若人施畜生不应受谓马
驴猪羊等若见比丘不受云我当杀之应语今自
施水草勿令伤害等馀皆例之四别立等者谓随
时随处众僧和合立所制法则后还舍众所制法
即是随方毗尼众既制巳犯必有罪如今堂仪等
后僧和合还舍所制先犯罪人是时出离此意出
梁摄论又如律中佛听旷野中行多比丘于布萨
日应和合当下道集一处结小界说戒白二羯磨
(即别立止息也)结界说戒巳还作白二羯磨以解小界而
去(即僧和合巳舍所制也)五转根者集玄云比丘比丘尼共
住犯不共罪若转男根以为女时与尼共住即无
所犯尼转反上六真实观者上五约事云离今六
七兼理观證道也嗢拖南或云郁拖那缊陀南此
云集施又集总散又总摄又散又摄施与集法义
施他也或云邬拖南此云标相无常是有为法标
音释¶ 第 203b 页
相苦是有漏法标相无我是诸法标相涅槃寂静
是无为法标相或名四法印能作无常等观出离
众罪故瑜伽四十六云复次有四种嗢拖南诸佛
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四种如前无常等故钞
云诸行相观等七由法尔等者即见道位见谛理
故任运出离诸罪也。
钞毗奈耶复有四义者此别明戒相也补特伽罗
此云数取趣数数造业取诸趣故此虽名总别目
人趣即是约人律仪唯局人中制所学处声闻之
戒不许馀类故(天多乐逸地狱苦逼鬼处羸苦畜生痴暗故不能受持律仪唯人是
法器故)。
▲钞白彼补特伽罗所犯者如第二篇中第
一故弄阴失精者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欲意盛
于房中漏失比丘白佛因制此戒五篇皆有缘起
即因彼彼人所犯巳大师集僧制所学处而言处
者瑜伽云一自利处二利他处三真实义处四威
力处五成熟有情处六成熟自佛法处七无上證
等菩提处由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以依定故
方得法慧是故偏得学处之名根本能生故名为
处是处应学故名学处故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
脱之本故。
▲钞三分别者如十二年后方制广戒
是也。
▲钞四决择等者集玄云如杀戒中杌作人
想坏而有罪人作杌相坏而无罪又如鲜白比丘
尼远道诣佛路遭强者逼而无乐想故亦无罪此
等之类皆决判所犯也。
是无为法标相或名四法印能作无常等观出离
众罪故瑜伽四十六云复次有四种嗢拖南诸佛
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四种如前无常等故钞
云诸行相观等七由法尔等者即见道位见谛理
故任运出离诸罪也。
钞毗奈耶复有四义者此别明戒相也补特伽罗
此云数取趣数数造业取诸趣故此虽名总别目
人趣即是约人律仪唯局人中制所学处声闻之
戒不许馀类故(天多乐逸地狱苦逼鬼处羸苦畜生痴暗故不能受持律仪唯人是
法器故)。
▲钞白彼补特伽罗所犯者如第二篇中第
一故弄阴失精者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欲意盛
于房中漏失比丘白佛因制此戒五篇皆有缘起
即因彼彼人所犯巳大师集僧制所学处而言处
者瑜伽云一自利处二利他处三真实义处四威
力处五成熟有情处六成熟自佛法处七无上證
等菩提处由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以依定故
方得法慧是故偏得学处之名根本能生故名为
处是处应学故名学处故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
脱之本故。
▲钞三分别者如十二年后方制广戒
是也。
▲钞四决择等者集玄云如杀戒中杌作人
想坏而有罪人作杌相坏而无罪又如鲜白比丘
尼远道诣佛路遭强者逼而无乐想故亦无罪此
等之类皆决判所犯也。
音释¶ 第 203c 页
钞然明了论等者此释前第七出离中小随小之
义也此依彼论取义释之如论正文云(论具名二十二明了
论)偈云解小随小非小戒释曰佛世尊立戒有三
品一小戒二随小戒三非小戒小戒者僧伽胝施
沙等(即僧伽婆尸沙也论有等言应等馀篇罪也)随小戒者是彼不具
分罪(今钞云二种方便者以是第二篇方便故云彼不具分言二种方便者偷兰遮突吉罗也律钞
云一远方便如行淫时先起心未动身口责心即灭二次方便谓动身就彼或说欲作此等对人忏即灭
通名吉罗三近方便至彼人边或欲磨触身未交通是偷兰遮期行淫事故磨触非为戏乐故偷兰遮不
成僧残此对人忏除评曰初次二方便皆是吉罗近方便即偷兰遮为二种方便既云不成僧残即今论
云彼不具分罪也然偷兰但为一方便唯有吉罗为二方便故律钞云〔彼〕逸提三十九故成一百二十而
无偷兰有二吉罗今为第二篇方便故通兰吉也)非小戒者四波罗夷(今唯
前二)复次小戒者诸戒中性罪(今但云性罪然是馀四篇中性罪非是四
波罗夷之性罪也)随小者诸戒者所有制罪(与钞文不受持衣钵因佛
制之方成罪也问性罪是小罪云何是大耶答望四波罗夷名大罪故故次文而云)非小罪
者四波罗夷等(上二二释异第三二释同)然彼论释性罪制罪
云佛所立学处有三种一性罪二制罪三二罪此
中性罪者若是身口意恶业所摄或由随及惑等
流故犯复于此过犯中故意所摄有染污业增长
与此俱有罪相续流是名性罪异此三因所犯或
由不了别戒或由失念或由不故意过犯此中若
无惑及惑等流及无念念增长是名制罪若具二
相是名制性二罪准此今云性罪则诸罪中三业
烦恼等俱念念相续故名性罪见谛道中断分别
烦恼故无此罪其四波罗夷律中虽有忏辞然现
音释¶ 第 204a 页
身不得道果(故今七种出离唯约后四篇也)。
钞那引小教者以虽引摄论等文皆是论中明小
乘戒相故此难也答中今更下以菩萨摄律仪戒
亦以七众戒为体但持心异戒条名意大同故得
引小乘戒相又上所引下是钞主第二意也次大
乘律中此土多阙故。
钞又上云者下逐难释之即如初受戒后而持之
其或有犯如其轻重治令清净故疏相者性也下
体性有同有异异者相据于外性主于内体者性
相之通称则宽狭之不同然今性是体性故名相
也问所对法中既唯四谛之境涅槃之果何太局
耶答然以四谛有生灭无量无作不同通大小乘
权实等义又涅槃通三乘所證故对法藏中四谛
等摄一切法尽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五
* 音释
沓
(徒合切)。
羁
(居宜切羁绊也)。
籴
(他吊切买米也)。
荡
(徒党切涤器也)。
嗢
(乌没切咽也)。
缊
(于云切又于粉切)。
杌
(五骨切树无枝也)。
绥
(先唯切止也安也)。
身
(音乾)。
笃
(元是
毒字或笔误也)。
绥
(先唯切安也)。
驶
(也疾)。
钞那引小教者以虽引摄论等文皆是论中明小
乘戒相故此难也答中今更下以菩萨摄律仪戒
亦以七众戒为体但持心异戒条名意大同故得
引小乘戒相又上所引下是钞主第二意也次大
乘律中此土多阙故。
钞又上云者下逐难释之即如初受戒后而持之
其或有犯如其轻重治令清净故疏相者性也下
体性有同有异异者相据于外性主于内体者性
相之通称则宽狭之不同然今性是体性故名相
也问所对法中既唯四谛之境涅槃之果何太局
耶答然以四谛有生灭无量无作不同通大小乘
权实等义又涅槃通三乘所證故对法藏中四谛
等摄一切法尽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五
* 音释
沓
(徒合切)。
羁
(居宜切羁绊也)。
籴
(他吊切买米也)。
荡
(徒党切涤器也)。
嗢
(乌没切咽也)。
缊
(于云切又于粉切)。
杌
(五骨切树无枝也)。
绥
(先唯切止也安也)。
身
(音乾)。
笃
(元是
毒字或笔误也)。
绥
(先唯切安也)。
驶
(也疾)。
音释¶ 第 20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