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声¶ (自动笺注)
華嚴懸談玄記卷第十四
蒼山再光寺比丘普瑞
「疏丸潛人無礙者從五至前局後寬謂五局全身
具分圓然唯局果七該因果然局於正八又通依然
局於因果依正九遍入生界則寬於前十則普該可知。」
【鈔眾生真心下以實教義喻別教義也故勝鬘經
不變隨緣故不染而染隨緣不變故染而
不染也皆非妄心可擬並云難可了知真心如佛
隨緣入眾生界等言若轉以喻顯者轉將海波
之喻顯實教法方將前法為喻喻別教義云轉
喻若別是一喻喻佛入眾生則一何須轉字也思
之言此以眾生重顯法喻也可知。
此以智身等者以智身別義潛入既爾十身
通義理准應然問若融三世十身是能潛入
何有潛入眾生耶荅全此全彼故言佛身隨化
文處蓋多者如云普現一切眾生前而恒處此菩
提座又云了知世間現形一切如此之文遍
一經云葢多今要其潛入義顯引出現品
文疏大海潛益喻言八十億小州者以四洲
有八十億箇諸小旱灘謂之小洲也言又云眾生
下疏中是義引經正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
念有佛成等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
正覺故等即它果在我之因非約因人自有佛性
文正辨佛菩提故。】
「疏善化天王等者妙嚴品文即化樂天王也疏云樂
變化作諸樂具而自娛樂又但受自化不犯
故名為善化小現大一現多無邊品類一毛頓現故。」
【鈔圓通無礙下先總出意若指相別說下別示其
相初總出意中言遮那佛等者全以四法界混融
總為佛身而無能之者即前總彰大意法界
無不包亦無能所包以無所不具義名為包也。
鈔若指相下別示其相初對全事全理故云全同
法身二中初義以真為一以應為多此通同教次
義唯就應中明一多自有二義初約一即是多言
亦以體融者出所以也以一多之應全依真體真
體既融應亦融也又即下一應重化多應也故異
前光明覺文證後義也。
鈔即依即正下第三對也亦有二義初義如前因
中約體四句明通同別二教意今取別教義也次
義約融三世間說而云等者等眾生世間約正故。
鈔證法成人者由證無漏法成菩薩等人故法
人佛既以為身故人即法也。
不離菩提樹前一多應身明互即此以身約
處明相即言既亦下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
菩提座故又即此前約一佛上論今約多佛上
論以諸佛如眾燈光無礙故自不定異故
鈔即非情者下有四所一者同色性故起信
云色性智無二故二者以有情佛身作非情
河池故此同前依正無礙中又此身雲作一切
器世間等故三非情之法是有情佛體也初約性
同次約相同三約體同(體通事非唯約性也)四蘊界入等
虗空故者三科等情緣生無性虗空故情即非情。
鈔即深即廣下自有二釋初身同空無相故深同
空包色相故廣次義合深廣為廣離廣相故深
問明品下疏云初句總標體深次句分量廣大
句釋上廣後句釋上深然有三義一約一切眾生
如來藏更何所入二約理則非即非異故云入
無所三約心境冥真境故說為入若有所入
境智未亡豈得稱入實無所入方為真入即廣之
深本超言念即深之廣安測其涯出現云下
虗空周遍喻況周遍十方身言非至下出現
文具云非至非不至虗空無身故疏云由無身
無可至亦以無身無所不至如色中空空若有身
身即質聚便礙於色如鐵入水水不入鐵今由無
身遍入色中法准喻知言又如虗空下亦出現
義即廣也等字等取次經云而彼虗空無有分別
亦無戲論即身義也或上云非色亦深義等即內
等故合中經云佛身亦復如是智光普照
眾生世出善根皆得成就廣也佛身無分
別亦無戲論深也又妙嚴品下疏云初二句遍四
法界十身皆遍言無窮盡一出無盡若高
山之出雲二非滅盡法猶虗空常住廣也次句
無性不可取為一異俱不俱等深也後句
無寂相不礙大用故深也內同真性不礙外應
機故廣也。
鈔若以佛身上等者菩提化力四皆化身攝意
生身一往說亦屬化(今約此義乃屬化)若如上引配論
意通它受用相好身若別配者唯是實報以約無
邊相海故今約通義通化身以三十二相亦相
好故福德通三身今據一理故唯報化智身義
通三者是四智故即理之智故通三身若取配
本佛以大圓平等性智亦本有故唯局法報也
有本云局唯報身化身但是成所作智所現影
像法身是所證理能所別故不取也然餘教三身
有所局故不攝十身今約當教有所通故能攝十身
如來通三身者具前十身故智身亦通三身
者具四智故法身雖通教理行果皆是虗空
通事空理空並是法也故當法身言餘六通
化下法身眾生身等六身真體性故即法身
物隨情應現國土六身故即化身化身義有
異餘宗然上三十互攝各據一理如此攝理
二種十身每一各具三身方為盡理。
鈔即以無障礙等者此以佛為門全收一切而不
妨礙所說法化根等若以教為門則未有
法而非教體等。
鈔會起信唯識等文者等取對法并地經地論等
一段文科分為二。
*初賢首釋為它報(二)
*初釋起信(三)
*初起本文明二報(二)
*初標(二)
*初自報身(起信)
*後它報身(於色)
*後釋(二)
*初自報身(謂以)
*後它報身(自然)
*二疏引地論釋二報(二)
*初釋自報(藏和)
*二釋它報(二者)
*三問答別會它報(二)
*初問(自問)
*後答(二)
*初正解(二)
*初汎分十地(一義云)
*後正要第十(然第)
*後指繁(二)
*初正指繁(餘義)
*後鈔補釋(天宮)
*二會唯識(二)
*初彼為實報(唯識)
*後會為它報(二)
*初指為它報(此示)
*後會為釋報(唯識)
*後清涼會為攝報(疏今)
功德成滿者疏云因位窮也鈔云巳具佛德進
佛位故。
▲鈔於色究竟下疏云果位彰也鈔云
十重報化萬類生彰表果位墮在佛數言一切
世間高大身者急備錄云色究竟天身量一萬
六千由句(俱舍頌云色天瑜繕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倍倍增唯無雲減三謂色界十七天
初四天各半瑜繕那至第四天方二瑜繕那此上倍增者謂第五第六八第七十六第八三十二第九
六十四第十合一百二十八由第十是無雲天欲成都數故減三也則有一百二十五第十一有二百五
十第十二五百第十三一千第十四二千第十五四千第十六八千第十七一萬六千然第十七即色究
竟天身高一萬六千由旬也)自在天身量三萬二千由旬十地
菩薩大自在天王身量倍增故故云最高大也。
▲鈔謂一念相應慧者疏云一念始覺至心源時
契於本覺無間道也鈔云始本相應也言無明
頓盡名一切種智者疏云無明頓盡顯照諸法名
一切種智解脫道也根本無分別智也此釋上
自報自利行滿真實成佛不言方所
▲鈔自然而
有下彼科云利它德顯疏云不待功用後得智利
他即釋上它報。
▲鈔地論者十地論也現報利益
者彼鈔云於此身中二嚴自利功德圓成欲明因
圓處即自利之報也此自報實身無有方所由義
沉隱以因圓顯果滿也。
▲鈔後報利益者彼鈔云
自利起利它報故名後報依前因圓所顯
自利實報起利後報故又窮未來際故名為
後言摩醯首羅智處生故清涼釋有二義一摩
醯首羅智自在故(即就攝報之身智自在賢首云摩醯首羅智自在大海
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中悉辨了即其文也又百福莊嚴經云如器界將成於第四禪降大
雨經五中不斷水遍三千上至梵世如是雨滴大自在天王悉能得知則智彌廣矣然此天何以為智
處耶以下天定四空定多以四禪定慧均等以是色界中極故為自在天也)二攝報
智滿種智故(約未成佛但是十地攝報居彼天中智度巳圓故云攝報智滿後於
天上成大菩提具足種智故為智處然論成佛通說有三一寄化顯實在閻浮提即周法界二寄報顯
實在究竟成便遍法界三就實顯實妙出三世不可其時處身相今就中義)。
鈔寄報十王顯十地仁王經說十信菩薩
輪王王一閻浮提十住銅輪王王二天十行
輪王三天十迴向金輪王四天初地
浮王王百佛土二地忉利王王千佛土三地夜摩
王萬佛土四地兜率王億佛土五地樂王
百億佛土六地它化王王千億佛土七地初禪
王萬佛土地二禪王王百萬佛土九地
三禪王王千萬阿僧祇佛土十地菩薩四禪王王
不可不可佛土如來法界王王無量佛土說
一切法門彼經有十三法師兼信十四及佛十五
今此唯明十地故言十王
▲鈔當此天王者問作
天王但是菩薩云何佛位耶荅即轉彼菩薩
身為佛身是第十重它報示成佛真佛成無方所
今在彼天有所化故是天王身有二種一巳實
成佛化作天王天王身而作第十種受用
即是化云即於彼身示成菩提等(賢首約此義也)二
者第十地菩薩未成佛攝報果作此天王即是
化故云第十地當此不爾誰是所化(清涼約此義)
今云示成菩提即取初義也。
▲鈔天宮抄者寂照
云准慈恩傳洛州天宮寺應是此寺法師所撰鈔
未見其本不敢詳定四智圓滿者即前釋摩醯
首羅智處第二義也然全現行抄補別說五義
一云二乘人報化身為真不信別有聖人
信第四禪聖人生處欲令其知八相非真於彼
示成也二云由三灾不及三云欲界色界
是有無色界都無色質是無表有無中道
故四云以摩醯首羅面有三眼表證三德涅槃故
五云下界多定上界定多慧少表定慧平等
故。
唯識實報成佛者然一節鈔文諸釋不同
天宮抄文補答前意便為會釋唯識今詳鈔大
科云一會起信唯識即是大科會釋之文也屬天
宮鈔之餘文殊失鈔旨或以天宮抄亦是指辭曰
餘義(云云)今作二字兩點點也即四智圓滿
字連下唯識是今抄辭亦非正義無補義引之
何為即下五字憑何而起無所繫屬故今詳即下
五字天宮抄補第二唯識巳下即是主對
賢首起信會釋唯識義也然有問唯識之中以
為實報今釋起信何為它報耶故此會也三段
科言唯識實報成者唯識第七云謂諸異生求
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無漏彼必生在淨居天上
大自在宮得菩提故彼疏云頓悟異生至八地要
生第四禪得勝身巳方受變易身故大自在天宮
者謂淨居天上有實淨土即自受用身於彼初起
證等據此實報身也。
▲鈔唯識為引下問彼既
它報唯識諸師何為實報耶答以二乘人取菩提
樹下三十四心斷結成佛者為實報今唯識為引
二乘令知彼取非真故且權指此為實報也。
鈔今抄據二文意者起信地論為二或起信
唯識為二有以賢首天宮為二者非也天宮但釋
賢首之餘文同賢首一文也言十地經通云得
一切世間高大身故十地論科為菩薩盡即第
十地云色形中最大故云高大故今解但是
地攝報(十地䟽云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為攝)示成菩提非實果佛
現它報身以此經云以攝報多作此天王不必
何定天成佛故云約攝報說又設居彼天智
度巳圓縱於彼天得菩提具足種智亦是於十
地攝報之身得也評曰上釋色究竟三師有異賢
首是它報慈恩實報清涼十地攝報唯識
亦爾起信應然
十事功德者涅槃二十四說一供養功德二轉
法輪功德三受功德修行二利功德五成
眾生功德承事功德七淨土功八不功德
利益功德十成正覺功德准此則是第七功德
也言悉皆平等者諸佛所變純無漏故皆稱性故
非但我今者即諸佛化身如眾燈光不相障礙
諸眾生各見不同
鈔鴦崛摩羅此云指鬘經有四卷初卷中明舍衛
城北有村名薩那有一貧婆羅門女名䟦陀
女生一子一切世間現少失其父厥年十二聰
明慧辨復有異村名婆羅私有一舊住婆羅門
師名摩尼䟦陀羅(下取意引)世間現從其受學師
請留守舍師婦年少染心逼之世間不受
師婦自懸毀害婦言世間強逼師言汝巳為
惡當殺千人可滅汝罪即殺千人還歸師師
其存又令殺千人各取一指作鬘首冠唯欠一人
母為送食便欲害母世尊現前捨母趣佛為佛所
降廣顯深妙具如彼說言不言嚴淨華藏等者五
段會教皆應說之。
鈔通梵網等者等取仁王經也仁王受持云爾
時月光心口言釋迦牟尼佛無量神力
見千華臺上寶滿一切化身主(此應是舍那以舊翻
為淨寶滿即淨義也)復見千華葉世界其中各各
般若波羅蜜(此與鈔引梵網偈同但所說法異也)言周匝千華上
復現釋迦千葉中每一葉是一大千世界
千丈化身所王總有千尊千丈釋迦每一大千
界有百億閻浮提每一閻浮有一釋迦是小化身
則有千箇百億釋迦也言本源盧舍那者以第二
重它報是千箇大化及一千箇百億小化之源故
言亦不言下約文總揀也此經述下舉況別揀也
即十定品云此菩薩摩訶薩一蓮華其華廣大
十方以不可說莊嚴等此是等覺菩薩
華以位中普賢即等覺故言十地菩薩之華等者
十地品但語其量不言葉數經云其最後三昧
名受一切智職位三昧現前有大蓮華忽然
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眾妙
間錯莊嚴乃至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蓮華
眷屬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
等言況如來耶者等覺十地之劣尚爾如來
蓮華千葉明知下定義初定所為之機
二地戒度故以初地下定能為之佛此以義說
若經中不言初地百葉二地千葉但云得百三
昧得見百佛知百佛身能動百佛世界能過百佛
世界能照百佛世界教化百世眾生能住壽
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能入百法明示現
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現菩薩以為眷屬(初地既爾二地
十地增倍數皆有上事也)今以諸事例知初地百葉二地
千葉華等也然此所引鈔文有數傳寫差悞
三地應云百千葉(鈔云萬葉)八地應云百萬三千大
千世微塵數(鈔云百千萬)九地應云百萬阿僧祇(鈔云
百千萬億)言猶是略說者今以十地攝報果得可說
等葉望上所引受職中尚略說明知梵網攝
二地也。
鈔若直說下此中總有三例配釋初大直配三
身次依賢首體相二大為法用大開報化然報
唯它報三清涼相大亦是自報身用中二義初縱
成它報後奪亦唯化大意如此對詳可了(初後清涼義
賢首)言隨勝業約自體大用等者謂報化二隨機
勝業麤細二用隨地上機現細用即報身
隨地前機現麤用化身也有本云隨染業幻者
彼鈔云隨所化眾生緣起利它之業幻作六根
境界等言體相二大名法身者以此宗如外無
不立自報唯一法身也然清涼約真報故相大
為報身也。
鈔揀濫者為揀權外立實濫於會權立實也汎言
三身隨根約教權也體即十身何定權耶汎言十
身約教對它實也何礙三身定實耶或可約全
揀故三身權也約全收三身即實若一向揀權
立實故失圓融宗也上皆隨義會之就佛自體孰
思議
一此三昧法體等者十住鈔云一是所證法
體欲說此法要須心冥此體二揀異未證之人亦
比量合法則是生滅下即淨名經(彼疏云實相幽
玄妙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辯者之能言如何生滅心行而欲說云乎)三絕思方
說亦通未證明要亡心方能契上所證法體之義
也言前約顯實此約遮過者二師釋若寂照云
前即第一約直顯所證之德此二三兩義皆約遮
過同有非字故若指玄則云此唯揀別二及三也
以同有非字似重繁無別之過故偏辨耳前第二
表顯此三遮顯故不重也初義易知不須辨別
非字故後釋為正言上三義下以絕思量故證
證則契於法體故云後後釋於前前然上三義即
十地論意也四觀根審法下十住云觀根則識
所宜法則知藥功力不觀人根不應說法
審而說理事乖應病與藥則得服行五散心不
能堪任諸佛加故言因緣和合者是入定因緣
和合方能入定從定而起方可說故言六成軌儀
十住鈔云菩薩常定但為物軌菩薩將說尚須
入定凡夫耶。
鈔今疏含具者上懸釋疏意此下方消疏文言
四意(標也)靜者離思量(第三)鑒者證(能證也第二義)法體(第一
也)靜鑒前理觀機審法也(第四也)上依指玄若寂照
云靜鑒前理一句唯含三意并前示軌後徒即第
六意為含四意靜者離思量也(第三意)鑑者證法體
也(第一義舉能證顯所證也)靜鑒前理觀機審法也前字兼機
故(第四意)若但言前則觀根也以前字含二義故云
兼根謂兩兼故即第四意第二自在下文
釋之中寂照為正鈔隔斷分明故若指玄
分離鈔文似穿鑒也然指玄破云照前四有第
六者難用前字今以鈔文大段之前六中之前
也又破云抄別牒靜鑑前理一句如何含得第六
義耶以第六在於物軌句者今詳雖別牒一句
示軌一意在前巳釋故兼前段四意智者
之。
▲鈔言佛加可知者即第五意易故不釋
▲鈔
非證不說者寂照即第二意指玄反結第二意不
是正配第二今詳前二正文是非證不說今鈔亦
云非證不說何有結義耶若以抄有亦字為非
正配非是前文巳配今又配之為亦以對下進
顯一義之亦故云亦也以兩句疏文含二義故抄
作兩釋故云亦也指玄又以申二解故非正配
靜鑑二字兩用何亦正配思之。
第一會下具云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
三昧普賢入者以說普法故顯佛普德唯普
故心冥於境故稱為毗盧遮那者此云廣大
生息慈悲無邊故廣智慧無上大生相巳盡故
云生息涅槃云離有常住故名如來萬德含攝是
藏身即出纏之法身三昧此云等持遠離
平等持心一境故又云正受不受受名
正受又云正思瑜伽云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
境性故則無正不正亡思之思但為引於邪念
不同虗空無思強號為正思故若以光明遍照
解者毗盧遮那即能觀大智如來藏身即所觀深
理凡雖理有佛智方照毗盧遮那通本有真
識知遍照法界義故斯即本覺迷而不知不得
其用唯佛能無不為故云一切諸佛非凡
及因也顯於依正離如來藏無別自體故入此也
(第一會說所信依正故也)。
▲鈔第三會法慧入者是眾首故
十住法慧能說故慧住深理寄圓說十心詣於
法云入揀異果定故云菩薩任性能知觀解善巧
名方便十住各攝多門善巧故云無量心
▲鈔
四會下表說十行眾德建立故揀因異果故曰
菩薩(下二准思)巧順理事揀擇無礙無心成事善思
惟。
▲鈔五金剛幢下表歸向高出故智即是
根本智光有三義智光相如得定等此
約寄位在賢終故二根本智對治無明
三光後得智了所緣故二智無礙朗照法界
此約金剛幢自體釋之。
▲鈔六金剛藏下表地智
善根堅實能壞一切難壞煩惱堅利義如金剛
故含攝眾德出生因果名藏智慧是體光明就用
照二無我證如名慧照事名智此二無礙見道
破見惑乃至十地斷無明故名曰光明大有二義
一揀異凡小地前菩薩故名為大二能大惑
大理成大果故名為大(前對它名大此當相名大)智與理冥云
入有本鈔略大字
▲鈔七如來自住下此會
上同佛位妙覺同會故佛自入住即入義經
云入剎那際諸佛三昧故即窮真源謂時之極促
剎那窮彼剎那時相都寂無際之際名剎那際
此就能入佛釋所以此中特名剎那際者為顯將
說等覺位故菩薩地唯有果累變易生死生相
未寂猶名識藏尚有剎那若以無間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遠微細念故即無剎那名剎那際此
是等覺言諸佛者若入此際即見心性常住名究
竟覺故云諸佛三昧此會亦說妙覺故。
▲鈔八普
賢入者是會主故說普行故佛華嚴萬行披敷
嚴法身故即以法界行門心海為體三昧理智
無二交徹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絕故經說二千
行具因果故。
▲鈔九如來下表證法界唯佛窮故
以定業用從喻為名展舒四體通暢之狀即用
體寂而造極差別萬殊無非法界即體之用不
為而普周故小大相參緣起無盡故曰頓申自
在之義(前巳具引)鈔未入位下以十信位性不定故猶
如輕毛於資糧五位之中未入正信言說
間法者有二師義助正約餘教說人天因果尚須
入定況此經十信耶寂照則約此經然有二義
行布三賢有漏比觀是外凡名世間故夜摩偈
讚鈔云地前名世登地出世故以圓融
信為出世信該果海故下鈔云約相名世間約性
出世故二初會世界成就等說眾生業力
感世界及華藏中雜染眾生所居末剎有漏世間
須入定況十信中得灌頂而昇位等甚深法門
耶三釋隨取但顯文缺漏耳。】
「疏有不入至文當辨者名號品疏問云云不入
定答以未入位性未定若爾後十定等豈散善耶
說法之儀通有四一定後說如諸會二說後定
如說無量義經巳入無量義處三昧三定中說如第
九會無出言故表唯證智能一得永常不礙起用
故四不入如此信中及第七會諸文非一第七為
常在定故又入為受加彼不須加故說後入者說
在行故將起行故是動寂唯物聖無常規(鈔指向說唯向
十信不入義也)。」
【鈔故下經云者即光明覺品如真應無礙中巳釋
但此要無相不礙相義與前不同以經含多義故。
▲鈔十地云下下疏云證窮性相半偈證體
無相半偈起用相也合上無相不礙相次
偈用不離體相即無相後半偈體用泯絕無相
之義亦不當情若見無相可得亦是有相以不能
亡情牽心故豈是真無相耶真實無相寧容情
擬哉。
鈔如說法華等者彼經云入於無量義處三昧
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而散佛上(即雨華也)普佛
世界六種震動(即動地也)爾時放眉白毫相光照
東方萬八千佛土等(即放光也)。
▲鈔將說涅槃下即聲
與光遍告也經云臨涅槃時出大音聲其聲遍滿
乃至有頂普告眾生如來今日將欲涅槃一切
生若有疑者今悉可問為最後問又於口放眾光
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遇者滅垢啼集雙樹彼疏云
面門放光多為授記下說眾生皆有佛性當作
佛即普授記
▲鈔如說般若下經云出廣長舌
無量雜色光一一光中現寶蓮千葉金色嚴麗
鮮馨華臺各有化佛般若十方殑伽沙世
界等。
▲鈔六種震動者謂動遍動普遍動起踴震
吼擊各如上三相云搖不安曰動自下漸高
曰起忽然騰舉為踴隱隱出音為震雄聲郁遏
砰磕發響曰擊唯一動直爾名動四方動名
遍動八方動名普遍動起等准知六中前三是形
後三是聲各舉初一故云震動天王梵天經說
所為有七一令諸魔故二說法時大眾心
亂故三令放逸者生覺知四令知法相故五
令眾生觀說法處故成熟得解脫故七令
隨順正法義故若約心地聖賢地法性地亦有
震動等義可以虗求。
▲鈔華雲香雲等下疏云然
供養具皆稱雲者乃有多義色相顯然智攬
無性從法性空無生法起能現所現逈無所依應
而來無所從用謝而去去無所至而能含慈
潤霔法雨萬物重重無礙有雲像焉。
現相五相一面光相十方眾二眉間
光相示說法主三振動剎網以警羣機四佛前現
華表說依報五白出眾表教從佛流。
▲鈔加於
妙德即如性起妙德菩薩也下疏云所以加
菩薩者如名所顯故性有二義一種性義因所
故二法性義若真若應皆此生故亦有釋云
妙德即是文殊說此法門性起稱此釋無違
大理文殊大智為能顯普賢法界為所顯共成
遮那之出現故亦是解行滿故佛出現行也。
▲鈔
白毫光明者白為眾色之本毫即毛也依觀佛三
昧經太子初生舒長五尺樹下之時舒長一丈
四尺五寸成佛後長一丈五尺色如珂雪皎潔
分明故。
▲鈔初面門等者疏云面門口言眾齒
故表教道遐舒即教智光言從口生法華
云從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故(上表教遍此表根勝)言
總處者口為說法一切法門總從此演故又表
下約義明(上約口故)等者等取齒有四十問故。
▲鈔
通表一乘下(以初會是總明九會皆然云通)於體不計有無二邊
於義不著無常等諸法相邊於行不習苦樂
邊(斷見樂行常見苦行)於道不住邪正二邊正因邪說
邪正不立故於人不執因果交徹故於教不說世
出世二邊相待立故於諦不見真俗二邊二諦
一非異故於化不定權實二邊權實相即故故
眉間放光也。
▲鈔為行本者智論云身得住者
由於足言信該果海下輪者圓無缺故。
▲鈔足
安住足指拒地得住有力成位不退而行有
恒。
▲鈔依行故者足上謂趺背行必動故背依
指得有用故表行信解而成用故
▲鈔膝輪等者
漸高故又表迴因向果等有屈進退之相故
悲智相導屈伸無住大智照令稱法界
伸雖廣化眾生而自智居懷故屈雖智居懷而令
無緣故伸雖悲用外施而令智不沉寂故屈又
悲智相導故或屈或伸皆不離身並向實際故無
住。
▲鈔出現下表證道離有無二邊無住道離真
二邊白毫所出現性無垢故能詮出現諸教
本故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中令請法故。
▲鈔
又口放光下表教道傳通故入普賢中教以傳
故如佛說故。
▲鈔第八會下由二千行依前六會
修因契果之法生智解之光方成行不須放光
經文缺略故無也。
▲鈔表證等者令尋智光
能證故表即法界中道無漏智方能證故言廣
如下疏者即今所引者也。
鈔揀同異者若約起後是同以為教緣若約慶前
是異不為教緣今取其同不取異言此等
疏云如來現相顯說無功用行動之動難思議
特此通今義兼起九地法門故為緣也。
鈔然法有四種下且就一相說教理無廢興行果
廢興理實四皆約法廢興就人有廢興何者
由人弘故教法流行由人修行理法彰顯行果
性具故前疏云因果眾生性有又起信法性
本無慳貪等為六行故又以三大三身是本有果
故。
▲鈔今取傳化心鏡鈔(遠公涅槃疏上鈔也)云由比丘
不知密藏懈怠懶墮不能讀誦不為宣揚
別是如來法將滅盡相(用涅槃經意也)。
鈔即第十六下須彌偈讚品文也本疏云闇中寶
正因佛性圓明可貴所以稱寶居於無明
蔭室如在闇中燈喻緣了之因下半法無人
說者闕於緣因雖慧莫了義二意一本有慧即
正因合上寶也闕於善友緣因不能二佛
即寶以闕善友緣因雖有修生微劣慧眼不成
不見真性(此則喻中缺眼)。】
「疏今此能說通三世間者前說主融三世間與此
說人何別答前則佛為教主無法非佛雖舉佛身全
一切仍是教主為門今約能說乃通一不必
教主前體雖是同而義各異問正覺與眾生可名
說人而器界等何名說人答菩提樹乃至四大微塵
演法門如正覺眾生得名人也。」
【鈔為三乘者然據前後辨智正覺或局佛以普
等望主佛亦眾生世間攝故或普賢等亦智正
覺攝以望眾生說故今通三聖人皆正智覺
以佛菩薩聲聞各證自菩提凡夫未證故唯眾
生攝也然又大乘分二謂因與果緣覺攝在聲聞
之中亦三乘故。】
華嚴懸談玄記卷第十四
*音聲
蟾蜍
(下音余)。
(遠𣇄切拔也)。
(可皆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