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175a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三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钞即取最中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普照十方炽
然等者第八经说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
海在华藏世界海中如天帝网分布而住其最中
央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疏云以多华发光故亦由菩萨行华而为因故)
音释¶ 第 175b 页
以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为底出大莲华名一
切香摩尼王庄严(以香摩尼严此华故又从摩尼底而出生故约法即万行圆明
之所成故海能有华故受华名华依于海取海底称)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
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约事宝光远照故约法其世界种正是所含种子一
一皆有大智光明遍照法界义故)以一切庄严具为体(性德互严故)有
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于中布列等(己下说二十重世界)
后下至上列二十重第一重主刹有一佛刹尘数
世界围绕八方过一佛刹尘数世界方至第二重
主刹如是至第十九重云过佛刹尘数世界方至
音释¶ 第 175c 页
第二十重主刹其上下但有十九佛刹尘数主刹
第二十重有二十佛刹尘数世界围绕总结主刹
伴刹有不可说等方是一个刹种中事下钞云下
狭上阔如倒立浮图倒安象齿等急备引吞海集
中有此图样(中央刹种既尔馀十不可说佛刹尘数刹种一一皆有二十重刹下狭上
阔形相亦然)。
音释¶ 第 175d 页


音释¶ 第 176a 页

钞遍华藏者不同旨归如文具之然华藏世界海
者乃是本师修因之所严净准第八九十经略示
其相其下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最下风轮名平
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宝𦦨乃至最上风轮名殊胜
威光藏能持大海海名普光摩尼香水海海生莲
华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莲台面上边有金刚轮
围山中央至围山台面十方总有十不可说佛刹
微尘数小香水海一海有一刹种罗网台面一一
小海外有一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绕一一刹种
内皆上下二十重刹及围绕刹最下一刹有一佛
刹尘数伴刹围绕最上一刹有二十佛刹尘数伴
刹围绕且增观智一至二十据实上下皆二十也
如网孔故若论庄严一一佛刹云台宝网园林器
具一切众宝有佛刹尘数之庄严一一庄严各放
佛刹尘数光明一一光明各皆互现如上华藏世
界及庄严事及现过去未来一切劫中刹海事中
馀者易知唯华台上有十不可说刹尘数之刹种
经文长远难以顿见今以图示。
音释¶ 第 176b 页


音释¶ 第 177a 页

图中乃至处经中皆是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言故
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也经中唯列一
百一十一个而缺两个图中白环者是也上下二
十重亦有列不列者据实皆二十重如网孔故若
续此图先从中央种次读次东种次读次南种如
是右旋十种讫还读东次下十种次南下十种如
是旋转读之方是经之次也检经八九十三卷具
说下钞喻如一盘中盛于十楪十楪之中各盛十
弹子一盘如刹海十楪如刹种弹子如一刹。

钞六遍馀刹海下约华藏不坏分量义故有馀刹
海等刹依刹种种依刹海宽狭可知华藏之外下
现相品疏云是华藏邻次之刹海故云无间起自
十方十亿佛刹尘数刹海而尽十方无尽刹海俱
为能遍法界为所遍。
▲钞一一尘中皆有佛刹前
但取所成粗刹今说彼能成尘中复有刹也。
▲钞
此不论成刹之尘但取容尘之处遍于空矣者意
云今明于处合约成刹之尘今第八但取容尘处
之空亦得名处故云兼于空矣言如二界中间者
如娑婆界东轮围之外未至阿閦佛国轮围之际
中间唯是虚空今不但取唯空无物处今取尽虚
空界但是容尘处佛皆遍其中说经。
▲钞彼一一
微尘等者彼字二师异说助正云指前第七一一
微尘也所以不指第八者取虚空难显重重之义
故若寂照云即指第八中一一尘各摄无边刹海
音释¶ 第 177b 页
即所含刹各各为尘复有刹海故至重重无尽前
义为正义八兼于空但取虚空一一容尘之处为
能摄耳不言一一尘也今云彼一一尘正指第七
问八中容尘之处则宽九唯尘中摄刹以至无尽
则狭如前也答前能摄似宽所摄但是一重今能
摄虽狭而所摄重重无尽亦不违从狭向宽之义。】

「疏然上十类等者问十中前七为能遍法界为所遍
可尔后三为能遍与所遍宽狭云何答所遍通四法
界能遍各是一义问前六事法界七九事事无碍法
界八若理空即理法界理空有刹即事理无碍法界
若事空有刹即事事无碍法界其第十例馀佛同总
例同前九则具四法界而为能遍更何是所遍法界
耶答总言四法界则无所不该此上虽有四法界而
但是器界且非是佛及众生等处故下疏云此犹约
器世间说钞云未说佛毛及众生毛孔事问若云前
九正是遮那说经之处者何故前后皆云说处有十
答有二义一云以义相从自佗通收而有十处二云
别说前九是遮那处总合为一是馀佛处总不离别
皆为遮那说法之处也。」

【钞若忉利等者先按定经说既遍下依前第八为
难也言处则杂乱者上违理也何以下违教也言
隐显门者义分齐中云摄佗佗不尽不现即隐显
门且是一相之言。

钞若约为门等者蹑迹难也如十住为门显时与
音释¶ 第 177c 页
十行等隐者为复相见否若相见者还成杂乱以
夜摩天等说十行等时亦说十住等故若不相见
何以知遍者以不见夜摩等说十住故何以知遍。

▲钞馀位如虚空者非是断灭但十住为能成十
行等为所成离能成外别无自体云废巳同佗以
废巳故非常是所成故非断其能成者既有体能
成佗故非断对所成方有能成故非常既皆非断
常方是玄门以诸法极于有无故。
▲钞而有主伴
者正明相入带主伴门令明显故(显文含多义故)言但隐
显不同者以隐显料拣相即令易了故言亦名下
复以纯杂门融即入二门恐二门定为天隔故。】

「疏十馀佛同者问处则佛佛德用说法皆同前依时
中何不说耶答影显示故。」

【钞故经云者即十地品文也疏中引横遍今钞證
竖穷。
▲钞馀佛说处者如人人唯识所变之处系
属各别故为此问(相宗自识缘佗变器乖唯识义故以为例)言若相见
即乖相遍者广钞云则乖圆遍难也答中言二互
相见主伴义成者如遮那说处为主馀佛说处为
伴二互相见遮那亦遍伴处主伴无碍故圆遍义
成各遍如乳投水中但名水遍水遍之处乳岂不
遍以全一味但名水遍却以水投乳准上应知此
名不相见定非隔别同遍如众灯光同在一室此
光遍馀光亦遍即相见不乖相遍。

钞文具下消文为主须一为伴多故此正约主伴
音释¶ 第 178a 页
门而兼带隐显如此佛为主显时馀佛为主隐等
为伴隐显亦然言非谓下遮妄解也上皆举人显
处于人明主伴如主伴重重处巳说。】

「疏又上十处下恐斯十义而定超然故此融之初句
缘起相由门后句法性融通门且初此阎浮提七处
而周法界收馀九者岂馀佛同不是遮那说经处耶
馀佛说处准遮那说而又馀佛不必初阎浮提等遮
那亦且约此界故则理出文外。

疏而随前下有二初以别时望总处又字下别处具
总时言顿说此经者以十种时随一圆收今具以一
念摄馀九故云顿说又以一一时各收馀九时遍别
别十处亦偏举一处收馀九处又随一一处各收馀
九处皆具前举一全收之十时。

疏并是遮那说经之处者总摄三世间无尽之处皆
是遮那一佛说经之处问唯识道理佗变器界等相
分自识不能亲缘如其缘者识外取法乖唯识义云
何佗变之处亦为自说经处答十通品疏说若不亲
缘佗却失真唯识义以真心自性自佗不定异故经
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尚即心之自性岂不亲缘耶
况六相十玄十所因中无有不融通之法也岂可局执。」

【钞对时显处者影取对处显时义属前段不尔此
义岂唯在处耶以互为能显所显故。
▲钞普贤若
如下以等觉位第八识犹有漏故成趣生体故名
众生世间以起二空无漏智故名智正觉世间(前持
音释¶ 第 178b 页
业此相违什)又举普贤下且举因极以胜摄劣故。】

「疏夫真身寥廓者且对执迹非真名之为真非拣化
身等名真穷源莫二者且对下执迹多端为莫二故
下云一身亦在执迹之中设执十身亦非真故。」

【钞唯一无障碍等者唯乃拣其多执一则破数之
称故云无障碍身故贞元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
破诸数故此总释疏中真身乃至莫二也言随机
教异一句总释执迹多端巳下三句总相收束义
不出此自下乃随文委曲指陈展演明之。
▲钞若
以法界为身者此总含四法界为身既法界即身
不应言合体故普贤三昧疏云一依佛地论以清
净法界为法身(约理)二依无性摄论以无垢无挂碍
智为法身(约智)三依梁摄论及金光明经(如如及如如智)
存名法身(双合)四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则境智
双泯五此上四句合为一无障碍法身六此上总
别五句相融形夺兹说迥然无寄七通摄五分(一戒
香谓道具无表戒二定香言即入地无漏定三慧香即别境五中无漏慧四解脱香谓尽智无生智俱时
胜解以能印證四谛理时离缚增故五解脱知见香者即本后二智谓与胜解心所同时离缚證理行相
增故)自利利佗悲愿所行恒沙功德无不皆收以修
生功德必證理故融摄无碍(以报身归法身二身无碍为佛身)
摄论云通收报化色相百四十不共功德等(通收报化
皆法身矣)九通摄三世间具十身故唯此华严十身上
分权实唯第九属此经若融摄及摄同教总前九
义为一总句是谓如来无障碍身随义隐显不可
音释¶ 第 178c 页
累安达者寻文无生局见。
▲钞今以无障碍下含
具前义无障碍智即第二义如字即第一义冥一
即第三义其四五六以义含之但依前三义别说
故言如如者不倒也以离依计二倒及如如智者
从境彰名或可智自不倒依主持业如次如收一
切智等亦如故复云唯智收一切如等亦智故云
独存义各孤立故加及字二义无违曰共为真身
言即令色相功德者即七八二义亦金光明经意
也彼合部光明经云唯有如如及如如智是名法
身何以故离法如如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
法何以故一切佛智慧具足故一切烦恼究竟灭
尽得净佛地故是以法如如法如如智摄一切佛
法故即今色相功德合如如佛身也。
▲钞故令佛
身下即九十二义亦无不包影取亦无不在释疏
罗字。
▲钞以如来者一句全是出现品文言假言
齐者以一切法即是佛身法外无身今言齐者假
言齐耳。

钞上二义下此总为体用释之混万化用即真体
故言会精粗一致者会无为功德之精妙有为功
德之粗显为一真身之致也或报化为精粗或该
一切法之精粗言圆融无碍者归前总束唯一无
碍身也。
▲钞故次疏云下明知莫二非是定一谓
若下法喻皆遮异执释莫二之言谓初二句法说
也问下句是喻何言法说答以喻显法故不同后
音释¶ 第 179a 页
四句唯是喻明喻中初二句喻摄末归本下二句
喻依本起末言三江者准尚书地理志中而有三
名一吴松江二钱塘江三浦阳江有本云千江者
无定名相也。
▲钞不知多端下以不知应迹故成
执也了知则不执经论当根因随成益即设教功
深馀劣见闻遂生局执故须遮遣故结云若识其
源一多无碍故普贤三昧品钞云如说海水异于
百川不摄百川非海水故随文布列乃有不同得
意而谈一一融摄。
▲钞故光明觉品下疏云初偈
变化智自在上半一多无碍下半随器普现后偈
明一多无所从以无生智随物而感谓一身多身
但由众生分别心起故无积无从其犹并安千器
数步而千月不同一道长江万里而一月孤影情
隔则法身成异心通则玄旨必均(云云)自佗于佛
何预。
▲钞此经云下即问明品下疏云所證法界
体同为一八识心王俱不可知故一四智三智二
智一智皆无别故一十力四无畏亦无别故一此
五略摄诸德而言等者等此经中馀之经文如现
相品云诸佛同法身无依无差别下疏云体相皆
同同义有二一本住法身体同言无依者无住本
故体无二故(此体同故诸佛同法身也)二巳證法身相同力无
畏等皆无异故(言相同者即相似名同非体故也今钞亦具二同故云法身力无畏
等)。
▲钞佛地论者论具云佛有二种身一者生身
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实受用俱名法身诸功德
音释¶ 第 179b 页
法所依止故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变化身若佗
受用俱名生身随众所宜数现生故今钞云实功
德法故者唯释实报是法身义也自性名法身义
易故不释也。
▲钞又般若等者即天亲论释金刚
经弥勒颂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之义也。

钞又云佛以法为身下现相品文华焰髻普明智
菩萨偈也下疏云上半是体客尘不染故下半是
用随物见异故亦释疑难谓虽为物现相不乖如
空若不现相云何悟于无相。
▲钞金光明经又说
四下即合本经(最胜王经亦说)三身分别品正云分别三
身有四种有化身非应身如来巳般涅槃以愿自
在故随缘益物如是之身即是化身(即随六道化身无诸相好
故)有应身非化身是地前身(决定能令受用法乐应用胜故不立化名)
有化身亦应身住有馀依如来之身有非化身非
应身是如来法身(彼说三身品中法身者皆是理智合说即为真身也)今钞
标名即随释也言四善根即暖顶忍世第一也以
为见道加行名顺决择分善根所见之佛王一三
千大千世界千丈大化身也言人天同类即丈六
金身也。
▲钞佛地论中亦说有四者此所引全是
论文是则下拣别经论二四身义也言合法报下
此经后一是法身自报不说佗报化身开为三类
言今约下三身各别云俱开复于报身开自佗受
用故曰复重开于报也言虽有四义理不乖三者
唯释佛地中虽四不乖三身也(则失该拣光明之意)有本钞
音释¶ 第 179c 页
云理不乖此者意云彼二经论虽各说四不乖此
之拣异也有本钞云虽有四义理全乖者谓二经
论虽各说四经全乖论论全乖经谓经中合法报
为一身实教义也论开理智而为法报不得相即如
教义也又经无佗报论别立身全乖异也后义为正。

钞然睿公下诸释(云云)不可详定今科之为二。


* 初列名(然睿)
* 二解释(二)

* 初睿公唯法身(二)

* 初约体唯一(详而)
* 后约义分五(二)

* 初别释三身义(二)

* 初二约因(二)

* 初正因(何者)
* 二缘因(推其)
* 后三约果(三)

* 初应感(就其)
* 二弥纶(称其)
* 三妙相(语其)
* 后逆次通妨难(二)

* 初总通三果难(二)

* 初牒难总答(所以)
* 二约喻以明(何者)
* 后别通二因难(二)

* 初二皆为因(二)

* 初通功德生三果难(二)

* 初因果对明(二如来)
* 后别约果异(二)

* 初二身别说(功德)
* 后体用无二(是为)
* 后通法性生三果难(二)

* 初法(以有)

* 后喻(如冥)
* 后功德成果(若直)
* 后清凉归三身(若以)

钞详而辨之一法身者随义不妨分五据体则无
有二此实教理事无碍义也。
▲钞本有之法性者
此涅槃生因亦是正因如乳有酪性故法性二字
即能生因身字即所生果即下三身也。
▲钞推其
因是功德所成者即涅槃缘因及了因体即万行
也上二身皆举因目果故皆为佛身也。
▲钞三就
音释¶ 第 180a 页
其下三皆约果为佛身也然为约应大妙三字分
三义也体即无二。
▲钞所以下问三果之中五四
二果既为佛身何有第三变化身耶前三句牒难
下一句总答意云后二约体虽即无相如空第三
约用就机应别何者下约喻显也三有之形精粗
小大等喻变化身业因胜劣喻机缘胜劣也胜机
感则现细劣机感则现粗大小亦然(准睿公意此通佗受用及
化身准清凉意唯化身也)。
▲钞如来法身下约第二身通妨难
此有二重通难应先问言前云功德法身功德是
因何以名果法身初二句答也意云以法身功德
之果以因目果故号法身次问能成之因既一功
德所成果相何有三耶功德无边下答也言功德
无边者随顺法性修檀戒等万行之因无有边际
故虚空法身果亦无边言功德无相者称性之行
岂带相耶如行施时三轮清净业故得实相法身
迥绝诸相言功德方便者昔因善巧普应群机故
今应身随宜赴感。
▲钞无边故下约义则三身不
同是为下收归体用无二即第三是后二体外无
用即后二是第三用外无体故云非有非无等也。

▲钞以有此身下约第一身通难也问能生之因
既一法性者所生之果何有三耶故此答也意云
正因佛性以为生因理实唯合生一法身然以此
法身为万化之本故有变化等身也如冥室下曦
光唯一喻所生法身随孔万殊喻变化等也。
▲钞
音释¶ 第 180b 页
若直指下上以功德为因今直指功德为果即实
功德法故名法身也亦通前功德中初重难也言
假说为身者身者体义聚义依义今但以依聚二
义假说为身非同法相以色相为功德报身也。

钞若以下钞主别配三身不同前睿公义也言初
二为报此不约因说唯就果明也初一佗报身起
信云所现之色无有分齐乃至非心识分别能知
以真如自在义用故(今云法性生身义正同也)功德法身即自
报身也即不空如来藏修成万行功德为因方显
为真实报下三配二身可知。
▲钞又有义下寂照
云亦实教义会解指集玄云即天台四教中第三
别教义也三身体上各义说三然是历别未会圆
融。
▲钞如胜天王经说者彼经具云胜天王问菩
萨在何位中得如来十种身佛答住初地得平等
身何以故离诸邪曲通达法性得平等故住二地
得清净身戒清净故住第三地得无尽身离嗔恚
故住第四地得善修身常精进故住五地得法性
身说谛理故住六地得离觉观身观因缘非觉观
所知故住七地得不思议身具足方便故住八地
得寂净身离一切戏论无烦恼故住九地得等虚
空身遍不可量一切处故住十地得妙智身成就
一切种智故(下九皆有何以故言)问此明依主何明十地之
身答以彼经云菩萨行深般若十地能得如来十
身故天王问曰佛菩萨身应同答功德有异佛具
音释¶ 第 180c 页
德故菩萨不尔今就佛说也。

钞巳含前后者前即前段所叙后即下说正义处
皆不出真应一多故若真若应两互相融或一或
多二俱无碍今以四义各别而徵。

钞或云毗卢遮那者此云光明遍照义如前归敬
中释疏云舍那钞云遮那者意显但梵音小异不
同馀教约法报定分也释迦牟尼者此云能仁寂
默能仁是姓我佛上代从劫初时立共计王至净
饭王计八万四千二百五十五王昔有懿师摩王
次夫人有四子并皆聪慧大夫人有一子顽薄丑
陋大夫人恐其四子夺其国祚以情惑王令驱四
子出国王依言驱摈时四子奉命其母共同生姊
妹咸愿同去一切人民多乐随从至雪山北舍夷
林中其地平广遂筑城居焉人慕德风归者如云
郁成大国遂立小弟为王名尼楼数年之后王问
四子所在傍臣具答王叹曰我子释迦从是巳后
姓释迦也寂默是名契寂理故。

钞馀三皆应第四句常在此处馀三句即佗处者
问中间二句既是应身却言即佗处者岂不违前
钞云以应故在此耶答前约一相义说今亦应影
取真身在此处以理实真应皆在此处佗处故问
真应与一多如何配属答真应尽具一多一多皆
有真应乃互通耳。

钞又云下现相品文也疏云坚密者齐佛体用坚
音释¶ 第 181a 页
即金刚之身(决择记云四相不迁三世不改)密谓身秘密也(三贤不测
十地莫量)佛有三密所谓非色现色摩尼不能喻其多
非量现量应持不能穷其顶不分而遍一多不足
异其体全法为身一毛不能穷其际此身秘密也
佛言声也非近非远目连寻之而无际身子对之
而不闻非自非他若天鼓之无从犹谷响之缘发
无边法海卷之在于一言无内圆音展之该于万
类是谓佛口密也意则无私成事等觉尚不能知
密之至也今即初密故。

钞光明觉品下疏说十义一多机于异处各见佛
身不同(钞云今寄五台求见文殊以况法界见佛差别总有十义今初也如有五人名为多
机各在一台名为异处一人南台见菩萨一人西台见师子一人中台见万圣一人东台见化佛一人北
台见圣僧是各感见一也)二或同处各见(如五人同在中台故云同处一见菩萨一
见师子等故云各见也)三或异时别见(如一人朝见菩萨暮见化佛是也)四
或同时异见(上异时别见不局一人多人今此要是多人谓二人同于晨朝一见化佛
一见菩萨)
五或同时异处见(亦约多人同于晨旦一于东台见一于北台见所见
之境或同或异或同见菩萨亦是同时异处见或则一见菩萨一见化佛亦同时异处见也)六
或同处异时见(同于中台朝见暮亦见而能见亦通一人多人所见亦通一境异境
但取处同时异耳)
七或异时异处见(时则朝暮不同处则东西台别而能见亦
通一人多人谓或一人朝于东台见菩萨暮于北台见菩萨多人可知然多约一人其所见境亦通同异
同见菩萨如上巳明或一人朝于东台见菩萨暮于北台见师子然多分且约一境也)八或
同时同处见(亦约多人同在中台同于中时见菩萨所见亦通同异且约同说)
或一人于同异交互时处见多人所见(谓同时异处异时同
处名交互时处然同时异处即是第五而要是多人异时同处即是第六通一人多人今唯一人顿见前
音释¶ 第 181b 页
多人所见此机亦是不思议人能于同时异处见故谓一人于晨朝时在中台见中台或北台多人所见
又于中台于朝于暮见多人所见)十或一人于同异俱时处见一
切人所见以是普眼机故(谓同时同处异时异处名同异俱时处既是一
人时该多时处遍诸处见通诸境故是普眼机也)然佛不分身无思普现
(不分而遍无思普现顿应前十也)今钞中但有八七五六九之
义也等字等馀五句钞中唯用第九一句馀皆非
用故不繁引也。
▲钞一身圆满即是真身者以真
无不在故言圆满。
▲钞如一身中现多头者即不
思议品一身现不可说不可说头等即所现分也
义如前引言头中有佛下即法界品海幢比丘顶
出诸佛亦如前引头字应是顶字以经说头出菩
萨顶出佛故或但总相言头亦得腰现仙人等者
能现之处分也今并拣之故云皆全现故即能现
所现皆要全也全义既成分现之义自立明非一
向遮分现也。

钞以离心缘相故者此一句是起信论真如门中
文也。
▲钞无能测身者离世间品文也下疏云即
是第十四如其胜解示现功德谓诸有情种种胜
解现金色等身虽现此身而无分别如末尼等故
无能测。
▲钞第八十经下疏钞云明平等法身波
罗蜜多成满功德而具摄论五种相(摄论释法身具五种相故)
初句白法相以是极果圆满自在转故次二句不
思议相谓真如清净自内證故无有世间喻能喻
故非诸寻伺所行处故次一句无二相由一切无
音释¶ 第 181c 页
所有故空所显相是有故有即为无为无二相次
一句无依相虽无所依灭染分依佗无不住得净
分依佗次句常住相虽无不至即应化普周受用
广遍相续不断二身常义而不去自性身凝然常
义五相相融为法身体次二句喻空画喻无依相
梦喻有无无二相贞元经云如空白日亦如梦空
喻无依及常住二相白日喻白法相梦喻无二相
欲言其有觉竟无实欲言其无梦境历然故非有
无为无二相其不思议相者即次经云三界有无
一切法不能与佛为比喻譬如山林鸟兽等无有
依空而住者。
▲钞光明觉品下次前经云如来非
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身相威仪悉具足世
间随乐皆令见乃至云非是和合非不合体性寂
灭无诸相等谓以佛为有成增益谤为无是损减
(初偈遣也)为亦有亦无是相违谤(次二遣句)为非有非无
成戏论谤(此二句遣)中论云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故今遣之谓妄惑不生故非蕴聚起心则生便成
戏论。
▲钞又云下亦光明觉品文疏钞云无染无
所著是三念住一者一心听法不忧二者一心听
法不喜三者常住舍心谓有忧喜即染不住舍即
著今无忧喜之杂染安住舍故无所著言无想无
依止是三不获一恶想都绝云无想二不依止名
闻三不依止利养云无依止次二句虽体叵量具
相好故称叹。
▲钞既云菩萨下问疏主下说平道
音释¶ 第 182a 页
教根无论凡圣许见十身何故此中云菩萨不能
思明唯佛境答等觉巳下犹似隔罗縠观月故此
云不能思以未穷源故下平道教根胜许分见十
身未必究尽其妙但容见耳。】

「疏融三世间为十身者如前教迹十身相作中说。」

【钞前十身各有十相者下疏云别显智相中十身
为八以三身合故然其类例应具十文或阙略且
从显说(上疏科分显意下引经示相逐段以疏钞注之庶知其根本也)经云此菩
萨知众生身集业身报身烦恼身色身非色身(疏云
众生身有五相初三业生烦恼妄想染差别此约总明三界后二约上二界就报别开若总开三界五趣
则具十矣钞云色身兼欲色二界加无色为三界集业烦恼为二报身即五趣报故为众生身十相也)
又知国土身小相大相无量相染相净相广相倒
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网差别相(疏二国土身具有十相前八一
切相后二真实义相前中初三分齐相即小中大千次二染净差别次广即宽狭差别此略无狭次二依
住差别真实中一重顿入名为普入十方交络故云方网又重重现故多同初地钞云即初地如帝网差
别故为真实义故)知业报身假名差别知声闻身独觉身
菩萨身假名差别(疏三四二段共有四身皆云假名差别者但有自相同相差别
假名分别实无我人馀亦假名偏语此四者业因尚假苦果可知圣人尚假况于凡类又三乘圣人方能
知假佛德超绝不得云假)知如来身有(云云)即疏所列(疏五知佛身有
十相馀之九身既是佛身一一有此则巳成百若更相作则重重无尽菩提身者示成正觉故二[(厂@((既-旡)-日+口))*页]生兜
率故三所有佛应化故拣异猿猴鹿马等化故云应化即王宫生身四自身舍利任持故上四于三身中
皆化身摄五所有实报身无边相海等拣三十二相等故云实报即三身中报身六所有光明摄伏众生
故云威势即通报化论经名光明身七意生身论云所有同异世间出世间心得自在解脱故者同谓同
类异谓异类世即地前出世地上谓若凡若圣若同若异由得自在解脱故随意得生即种类俱生无作
音释¶ 第 182b 页
行意生身也此通变化及佗受用八福德者所有不共二乘之福能作广大利益因故故种少善根必致
佛果九法身者所有如来无漏界故斯即所證法体故离世间品十佛中有名法界佛诸漏永尽非漏随
增性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生义含无边德生世出世诸乐事故十智身者所有无障碍智谓大圆镜
智巳出障垢證平等性故次云此智能作一切事者即成所作智彼事差别皆悉能知者即妙观察智此
通四身但两重十身一一圆融故异诸教钞云智冥于理同法性身大圆镜智现自受用平等性智现佗
受用成所作智现变化身则智通四身也又妙观察智亦通四身)知智身善思量
相如实决择相及果行所摄相世间出世间差别
相三乘差别相共相不共相出离相非出离相学
相无学相(疏智身有十一相摄为三初二约体分别初通闻思二即修慧俱通理教次果
行相因果分别行即是因通于三慧果唯證入相离前三馀有八智皆约位分别于中初一是总世间俗
智名之为世三乘圣智名为出世又道前名世见道巳去名出世五三乘者于出世中大小分别小乘十
一智中乘七十七智等大乘权实无碍六七二相于大乘中粗妙分别甚深般若不共二乘相似般若是
则名共八九二相通就三乘缚脱分别于新薰性智习未习故后二通于三乘修成分别)知法
身平等相不坏相随时随俗假名差别相众生非
众生法差别相佛法圣僧法差别相(疏知法身前能知智此所
知法并通一切智法不同前佛法智唯局如来又有五相一平等相即是法论云无量法门明等一法身
故者谓法门虽殊同诠平等法身生佛无二故拣理异事皆世诸门摄二不坏相即是行法论云如闻所
取故谓称理起行名如闻取行符乎理则冥之菩提名不可坏三即教法随所化生根性相应时说差别
故理本无言假言显理若权若实皆是随俗假名四即重显理法所遍之境此通染净平等法身遍情非
情五即果法唯约于净论云第一相差别三乘同證第一义故随智有异三种不同故所显理亦说浅深
若约功德等异如常之所辩也)知虚空身无量相周遍相无形相
无异相无边相显现色身相(疏知虚空身文有六相无量相芥子中空
亦无量故二遍至一切色非色处故三不可见故今世人见者但见空一显色想心谓见故涅槃经中广
破见空又此含无为空故亦不可见四无异相者无障碍故不同色法彼此相异有障碍故五无边相者
音释¶ 第 182c 页
谓无始终起尽之边故六能通受色相持所持故故下经云譬如虚空宽广非色而能显现一切诸色既
因色分别彼是虚空则知因空显彼为色钞空一显色者谓青黄赤白等显色成实论中虚空唯一不可
眼见世人见者但见空中光明之色想心于中知无实物作虚空解便谓见空其实不见涅槃中同成实
说)评曰据上十多阙略今云各有十相者理各合
十但文阙略尔十身相作前引释竟言释相并在
下文者即上引文正是释相也。

钞彼亦会释者疏云然此十佛与下十种见佛名
义全同与前十身名有同异而义亦不殊一成正
觉佛示成正觉故是菩提身二愿佛愿生兜率故
是愿身三业报佛万行因感故是相好庄严身四
住持佛自身舍利故是力持身五涅槃佛化必示
灭故是化身六法界佛真无漏界故是法身七心
佛是威势身虽光明亦能摄伏心伏胜故如慈心
降魔等八三昧佛常在定故是福德身定为福之
最故九本性佛了本性故是智身大圆镜智平等
性智皆本有故故下云明了见十随乐佛随所欲
乐无不现故是意生身晋经云如意佛然佛就内
觉身多就相故立名不同耳。

钞十种见佛者疏云一安住世间故不著涅槃成
正觉故不著生死乘无住道示成正觉故名无著
菩萨称此而见无著之见依主为名非谓菩萨于
彼不著下九准知二乘愿出生故故无不现又乘
此愿能生功德故三报即相好庄严业即万行之
因而深信为首故别言之四随顺众生住持舍利
音释¶ 第 183a 页
等故又随众生以圆音周遍三世住持佛法故五
化身示灭故名涅槃深入涅槃故能示灭深入生
死故示灭非真六法身充满于法界故法界为佛
体故七湛然安住真唯识性是心佛故八寂然无
依心言路绝即三昧义触类皆然故三昧无量九
平等性智了本性故本觉真性性本了故十随自
佗意无身不受故依上十见则真见佛既知十佛
总别六相圆融则亦十见无有障碍又此十重五
对一所出能出对二正报住持对三真常普遍对
四内住外寂对五体深用广对如文思之上十佛
十身类此成对。

钞然无著等复有十义下无著十者离世间品云
于一切世间无著于一切众生无著于一切法一
切作一切善根一切善处一切愿一切行一切菩
萨一切佛上皆有于无著之言二出生十者如不
思议法品中说十种念念出生智三深信十者如
十藏品说十种信及十地中十种信也四随顺见
十者即不思议品十种为众生作佛事五深入见
十者如出现品十种涅槃也六普至十者如至一
切处回向说及不思议品十种普遍七安住十者
如不思议品十种无量住八无量无依十者如不
思议品说十种无量不思议佛三昧九明了见十
者四十七经世尊十种知一切法尽无有馀十普
受见十者四十六经诸佛有十种佛事此上诸十
音释¶ 第 183b 页
经文繁广不能具引要者寻检故钞云至下当明。】

「疏用周无碍者以佛即体之用周于上十重无碍之
时处疏钞引證多是用周于处但恒转二字中略言
周时无所不通故称无碍经云下妙严品文疏钞云
总佛身遍别尘中。」

【钞佛身无去亦无来下疏云体用无碍无去来体
也现诸土用也亦总身遍总土中。
▲钞如第六经
者身业用也法界及国土约处恒字约时又云下
亦现相品文意业用也疏云于染无碍尘中證法
而周行故又云佛演下语业用也如教迹中巳明。

▲钞或现威仪者梵行品直释记有十威仪一三
业勇猛名威三业调柔名仪二三业垢障尽魔怨
斩灭名威三业功德觉华荣茂名仪三佛戒智光
来烛名威佛戒慈泽来润名仪四法门障灭名威
法海云开名仪五圣众悉加名威望众悉喜名仪
六众魔惊怖名威诸天恭敬名仪(上唯自利下兼二利)七摧
魔名威善化名仪八律仪名威摄善名仪九大智
益生名威大悲利物名仪十戒海清净十身名威
戒海圆满万德名仪。】

「疏相遍无碍者相字平声呼谓于前无边用中互相
摄而遍也亦应各相摄无碍言各摄一切业用故或
正摄即遍故云无碍问如钞中母胎一相八相皆具
万德斯圆故云相遍者据此相字应去声呼耶答若
但明八相互遍可作去声今兼四仪三乘五道等互
音释¶ 第 183c 页
摄相遍故平声也其义甚明。」

【钞如不思议品下是举用周也表一坐成正觉故
跏者重也谓累足而坐一降伏坐以左押右二吉
祥坐以右押左智论云若结加趺坐身安入三昧
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除睡懒覆心身安不疲
懈觉悟亦轻便安坐如龙蟠见画跏趺坐魔王亦
惊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言今明即此坐中
下显其相遍义也。

钞岚毗尼下法界品文岚毗尼者此云胜乐圆光
昔有天女下生此处因以为名此园在迦维罗城
东二十里是摩耶生佛之处言当我见下则横竖
无穷但是一重之遍属前用周无碍今明下方是
相遍无碍对前释此令易了故言如三十一经者
回向品文显一相具多法门又离世间品云下正
显一相具八相也准下疏云初一通显地位后一
总结多门中间八相童子属王宫相或出家属苦
行相则为所现七相(一住天二初生三处王宫四苦行五成正觉六转法轮七
入涅槃)并一相中同时齐现深密难知故名微细言
又上下示三乘即用周也一乘具三明相遍也五
道六尘例此可知。】

「疏寂用无碍者前二皆用中自明无碍今于前或一
重周遍之用或互摄相遍之用皆正用时恒寂正寂
时常用故云寂用无碍也。」

【钞若取义显等者无思惟之心而寂用无碍义得
音释¶ 第 184a 页
成今用无私隐不偏在寂在用故亦以无方利物
而恒寂则无分别之心也言摩尼下旨归云如摩
尼雨宝天鼓出声皆无功用任运成就故言不思
议下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是唐经悉能示现乃至
不可思议境界是晋经由其梵本互阙故今钞家
以义取之其理方足仍以此文勘晋唐二经亦有
数字加减不同但欲令人易解故晋经在三十二
卷初唐经在四十六卷初皆不思议品今證即定
即用即用即定也又第一经下疏钞云依法身(寂理
名寂而不碍化身也)现应化色还如法身在此即是在彼不
待往来第四经下證入无生不碍严刹。

钞无心顿现海印力故者下钞作二释谓虽寂用
无心下第一意也谓无心顿现是上寂用即当所
起所现也彼但无心成事别无所依海印力故一
句即当所依能现也正无心成事时不妨依海印
定力故问前钞云常在三昧为寂即定即用岂非
所依定耶答前虽云定但取能入之心今取所入
定也或可前以无心为定即别定也今以海印顿
现为定即总定也总别异故言又正依下第二意
也谓无心即是海印以为所依顿现之用即是所
起二释虽异同以第三为依第四为起谓正依海
印定时归所依名依即起前寂用无碍所起名起
故云无碍则前别此总殊不相滥(会解即以摄用归寂为第三即
寂起用为第四是此第二意者殊失钞旨钞云依定起用是起寂用无碍之用故又此钞文但释疏中无
音释¶ 第 184b 页
心顿现一句疏文含二意作两解也非解依起二字为两解也思之)不尔寂用无碍
岂不依定而起用耶言贤首品下总證依起也现
十法界如前教迹中明阿修罗此云非天福力如
天无实天行故摩睺罗伽此云腹行蟒神之类。】

「疏应即同法者以此宗理智合为真身亦名法身故
云同法所以不言法同应者欲显身为教主故下皆
例此。」

【钞吾令此身下引佗经證成即涅槃中意也言第
五经下疏云初句性净法身言无相者示真如相
身即体义在缠不染出障非净凡圣必同故云平
等次句出缠法身即真如出烦恼障故云离垢出
所知障故云光明又尘习双亡故云离垢真智圆
满故曰光明净法身拣于在染(上二真身)后半体用无
碍约因即止观双运故得果则寂照为身即用之
体故寂即体之用故智体用既无不在佛身何有
量耶故能普应十方(第三句真应无碍第四句正明化用)故经云水
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智慧与法身处处应现往
(金如法身水银如般若以般若照根真身随应)言光明觉品下疏云上半
深随一一相称真无边即无相故下半广十莲华
藏尘数之相无相之相故然以二义故广一无限
因成故二应根普现故。

钞法界品云下及妙严品下勘经皆现相品文第
六经中也以一毛下钞出所以也理性融通故言
出现品下疏云一毛含多同类释以不生则如理
音释¶ 第 184c 页
而含言如一毛孔下上释支分能现此释支分能
遍即具遍摄二义也言又如来眼下即不思议法
品说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无障碍眼于一切法悉
能明见等耳鼻等亦然乃至结云是为如来普遍
法界无边际法言若分与圆异下反显以分圆无
碍下顺明也言又法界品下上明佛分具圆此明
因分具圆虽有此义然非因果无碍但取分圆义
耳或普贤一毛之分具自普贤及诸菩萨之圆故
也不滥后义。

钞一一毛孔等者谓佛果毛孔现自因行本生即
十二分之一数如大威光太子数数转身值佛等
言所成事者即十二分之本事即行菩萨行所成
之事也如威光所成事业等言亦现下自果现佗
因第六经眉间出胜因者现相品文也亦现佗因
又第一经下通现自佗下疏云是力持身能持自
佗正报神谓妙智变谓现身转变现俱名为变皆
能持之尚持于佗况自事耶若转变佛身为菩萨
身自也因也变现佗菩萨为佛身佗也果也(上寂照意)
集玄解云光明中现过现佛神变即现果也若现
未来佛神变即现因也助正意云神变目因光明
目果即取神通乃因人修行利物故今以前解为
正既云未来诸佛及诸佛神变岂即因耶第五经
下现自因也第六经下现佗因也疏云海慧菩萨
能入胜处诸佛身中修净国故说则自佗义异佛
音释¶ 第 185a 页
心岂有隔耶故称无碍。

钞如上说因中释者问既指同前因者因缘何异
答前约果德是所显之法是佛所为故为因也今
明依正自目说主故为缘也故经云下即晋经贤
首品文。】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三


* 音释



(虚宜切日光也)


(于屈切盛也)


(故谷切罗縠也)


(弋章弋尚二切风也)


(于六
切)。


(于曷切)


(披萌切大声也)


(苦阖切又苦盖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