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167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二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钞又出现品下下疏云药王遍益喻喻恩德种种
音释¶ 第 167c 页
利生故然法喻皆说六根清净不唯局见闻也今
但證于见闻故但引见闻经文等馀文也具云若
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
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
益合中具云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
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
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
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
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
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云云)

钞又云佛子下疏云如来秘密藏经明骂药服之
得力骂沉烧巳还香(沉香彼经云赤栴檀今义引耳又彼经又举骂灯烧之亦
能除暗)骂佛亦胜敬诸外道若尔岂无骂罪耶骂罪
非无今语远益故法华中跋陀婆罗(此云贤护)等骂不
轻千劫堕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巳还受
不轻菩萨教化谤尚远益况深信解行證悟耶弘
持之者勉思此文。
▲钞上虽明下应有问言如上
引经是见闻佛益将此證上见闻法益佛法既异
为證不成故答此也上虽说见闻佛之益乃是华
严中所说无碍法界身云即教理行果四法中果
法也以经为门故如谤常不轻菩萨却名谤法华
经例此可知(因不轻记四众修菩萨行即四法中行法也)
▲钞舌根尝
法味故者有二意一云亦答前难也以连前有二
故自为二所以答前难也此意谤佛时舌根尝法
音释¶ 第 168a 页
味故虽谤佛亦成闻法益也二云别通一难也谓
有难云既有毁谤云何成益故此答也意云口道
佛名方起谤故生公云佛名起自闻谤之日(即涅槃经
意彼云菩萨今随义宗改为佛名也意云后时成佛得佛之名由今日谤时称佛名而起也)。

钞贤首品下證闻法益也下疏云佛出悬远(金刚刊定
记云如释迦弥勒中间相去一千一百万馀年也)巳难可遇唯初成顿说
故希有也奇谓初能具后(根本法中一代枝末教也)特谓迥出
诸乘此句赞也下文劝也闻谓遇经忍可谓信因
(百钞云忍可者所谓胜解谓于诸理事审决印持故是信因)信则心净受谓领
文领义赞乃通言通笔说唯约言上皆所作总说
皆难今意若闻巳甚难即显闻巳其益深矣。
▲钞
兜率偈赞品者亦證闻法益也下疏云初偈反显
次偈顺明由闻实法能成行法后偈由闻理智成
于果法。

钞设有发心下若依权教设尔发菩提心亦不真
实以所诠未臻极故。
▲钞获于十眼者经说得三
昧名无碍眼义含十眼如前教迹中引今但约义
言之言善财童子者问准旨归善财在造修中今
何在顿得内答旨归约对权故在造修今约一生
顿能圆满故在顿得又贤首以善财为解行生故
在造修清凉以善财兼證入故在顿得或可所望
别故望寄位修行在造修中望一生圆满在顿得
内。
▲钞如随好下以等法界三业者疏云由昔起
过既遍诸境今悔昔非故运三业等众生界一一
音释¶ 第 168b 页
佛前及众生前发露忏悔夫忏悔者须识逆顺十
(此依天台止观第三中意)顺生死十心者一妄计我人起于
身见二内具烦恼外遇恶友劝惑我心隆盛三内
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纵恣三业无恶不
造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犹如猎者万般禽兽总
带杀心悭贪之者举世资财无一不要事未必遂
恶心遍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覆讳过失不
欲人知八虏扈(不惭不顺之貌)抵突不畏恶道九无惭无
愧不惧凡圣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次起十种逆
生死心从后翻破前十一明信因果终无自作他
人受果二深自尅责天见我屏处罪人见我显处
罪生惭愧心三怖畏恶道人命无常一息不追千
载长往岂可安然坐待酸痛四不覆瑕玭(玉内有病为瑕
玉外有病为玭)五断相续心巳能吐之云何却啖六发菩
提心七修功备过翻昔三业造罪不计昼夜八随
喜他善九念十方佛翻昔亲狎恶友信受其言十
观罪性空。
▲钞结云若如是知下罪性非有从颠
倒生无所从来亦无住处非无如幻如影招妄果
报而不差失离断常故深达罪福相也故涅槃经
中阿阇世王云若我知是法毕竟不造罪故圭山
云虽悟理而不息业云欲忏悔竟何益欤。
▲钞说
此法时下馀众获益经具云以三昧力声普闻故。

▲钞又诸下是前所说地狱天子所持供具言而
成大益者闻香得九地见盖得十地故也言其身
音释¶ 第 168c 页
安乐者由脱障故得解脱乐故喻四禅无八灾患
(初禅出忧二禅出苦三禅出喜第四禅出乐二禅巳上无寻及伺第四禅无出入息也)言若有
闻者下合由灭障故得净善根是为益相彼诸下
所灭八万四千如前巳辨言了知等者能灭谓惑
本虚居然不生。

钞出现品云下疏云明因果交彻此中若是事成
云何同一性若是理成云何成正觉入涅槃耶此
是华严大节圆宗之义不对诸宗难以取解然诸
众生若于人天位中观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
是五蕴实法大乘或说但心所现或说幻有即空
人法俱遣或说唯如来藏具恒沙性德故众生即
在缠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犹据理说更有说
言相本自尽性本自现不可说言即佛不即佛等
若依此宗旧来成竟亦涅槃竟(理不碍事八相成故事不碍理皆同
一性又理不碍事一成一切成事不碍理都无所成以理融事故一成一切成答前若是事成若是理成
双关之难也)若尔何以现有众生非即佛耶答若就众
生位看尚不可见唯心即空安见圆教中事如迷
东谓西正执西故若诸情顿破则法界圆现无不
巳成犹彼悟人西处全东若尔诸佛何以更化众
生不如是知所以须化此名究竟化(广钞第十二云一约理观
他是佛约情观巳是凡巳成恭敬之行二约情计观他是凡愚苦身约悟解知我同佛智可谓能救以成
大悲之行三俱约事相观佛胜以增自利之行观众生劣以增利他之行四俱约性以成无我平等究竟
解行自利利他依此方为究竟)随门不同种种有异约成佛门一
切成也言皆同一性者同一无性故得现成妄性
音释¶ 第 169a 页
本虚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今始成。

钞所望处别者前望灭障处为灭障益今约地狱
天子得益竟展转得益为转利益言第三重者下
问前教迹此是第二重得十地今何云第三重答
若三重得十地闻香但得九地故摄属初重转益
见盖得十地故为第二重今约转利益则闻香灭
障巳当第二重见盖遇光合为一重故为第三重
也问闻香见盖理合第二重遇光却是见盖之转
益当第三重今何云尔答理实应尔今以闻香唯
得九地见盖及遇光同得十地约其益相同故合
为一重也或可第三重字文虽在初意目遇光为
第三重举其能益显转益尔则见盖者望前第一
重为转益望第三重为能益也故钞云上下影显
思之。

钞会释经文等者以今疏会释发心品中文也所
以会释者以法慧说十住等时既有此十因(此因通于
因缘二也)会今释说大部经必有所由今开于因缘各
有十义不同彼因缘相参若以疏文对会彼十因
则因缘易知也世尊本愿力故即酬宿因也由愿
起行行含愿中次句欲说佛法利今后故次句以
智慧光普照解了一切佛法方能行胜行故次句
开阐性习二性生菩提故为真实义是因性故次
句證得法界之性法尔常遍说故次句知众生根
顺其机感说法令喜故又示众生真俗性相名为
音释¶ 第 169b 页
真法以令解了悉欢喜故次句由离障故入佛法
位至因圆故并次句是果满皆名地位故又既巳
果满果德具足故次句契證了达甚深法界为诸
教本末句说如是法明是说因此上皆取下疏钞
意说之(上约寂照具配十因)若会解意第二句全同下八句
但皆是因然文不全同不必配今九因若配非今
钞意今既以下疏钞意配释配亦无妨。
▲钞十因
举二下问神力即缘中加者何名因耶答因缘望
所起果俱得名因于能起中亲疏之异名因名缘。】

「疏说时方人等者时方人各各不一故致等言此即
内等名等非外等名等。」

【钞信闻二种等者如是者信成就也智论云佛法
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
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如是者信顺之词我
闻者闻成就也我即阿难五蕴假者闻谓耳根发
识亲自听闻言在佛灭后者以佛临涅槃时阿难
请问四事佛一一答之此问一切经首当安何等
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六成就也此二成就虽佛
敕令安然在结集时方安此言故非起经之缘。】

「疏一依时者十缘皆言依者教依此十为缘方得起
故又此疏缘要依亲因方始有力能起果故具斯二
义故皆云依。

疏夫心冥至道者心谓真智至道即至极之道体目
真如道是游履义以是根本智所游履故又是出生
音释¶ 第 169c 页
义以智冥理出生万德故此文通后三教之义终教
则始觉契于本觉顿教则绝待智契绝待如圆教即
无障碍智契无障碍理言浑一古今者浑者融也一
者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彼疏释云一谓无也今
意真智契理浑融无古今也。」

【钞拂迹显实者拂可得迹显真实理故。
▲钞故肇
公云者即涅槃无名论注云古今通体始终同源
穷本极末未曾有二同一真体。
▲钞生公下即法
华见宝塔中意释二尊并坐之文也彼云多宝在
塔全身不散表本觉不动智释迦从外同入坐者
表始觉智而契本觉古亦今也多宝即释迦今亦
古也释迦即多宝彼表始本非一非异今但取无
定古今之时也。
▲钞无生即无三世者汎论三世
即有五种一刹那三世(前刹那为过去后刹那为未来中刹那为现在)
长时三世(如有情未生巳前初生至死身谢巳后为三世也)三神通三世
(谓现在识能缘过去未来事故假立三世)四唯识三世(谓观现在业行比知当来之果
报名为未来观现在苦乐等报凡知过去之因便于识上变起)五道理三世者(谓随
一种子上以道理故说三世谓随前念后念引起道理为三世也)今于五中五种
皆无而偏云刹那安有时分者细者尚无况其粗
耶。
▲钞出现品等者总引三文證于二义初出现
品證约法显实意云真如所證之法既无生灭岂
有三世之时。

钞下经偈云下二段證约人显实此宝幢偈正如
钞引言略举人證者疏中缺约法證故言宝幢者
音释¶ 第 170a 页
下疏云以圆净智照平等理不碍应现随顺一切
如摩尼宝故众生如是下二句牒妄情如来下二
句佛非世法故不系日。
▲钞法界品云者应义引
即七十三经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所
说文也善财问发心久如夜神答之经正云善男
子菩萨智轮远离一切分别境界不可以生死中
长短染净广狭多少如是劫数分别显示何以故
菩萨智轮本性清净远离一切分别网超越一
切障碍山随所应化而普照故(今钞引文前却又多数字致前
三句宛似偈文以经对钞可知)次喻之云譬如日轮无有昼夜但
出时名昼没时名夜菩萨智轮亦复如是无有分
别亦无三世但随心现教化众生言其止住前劫
后劫然他宗以今成为近迹昔成为远本乃广辨
本迹以本独为胜不知久近对论皆是迹尔如法
华中弥勒与大众皆疑佛成道方四十年是菩萨
执近迹而不知此理故佛以久成以断彼疑是随
机对说今此经佛与菩萨约人约法皆以契实即
无古今随机即有古有今久近虽殊然皆是迹故
今并拂以显实也。

钞就德显圆者前拂迹显实尚通实顿二教彼亦
离时故况圆教具德圆融耶无涯彻于三际事也
称性常恒理也一念即摄一切劫理能融事理事
无碍念劫圆融事事无碍四义浑然故德圆妙不
尔何名就德显圆耶。
音释¶ 第 170b 页

钞自受法乐等者十地论说即所得智慧寂静乐
也何故显巳法乐为令众生于如来所增长爱敬
心故复舍如是妙乐悲慜众生为说法故。
▲钞旨
归但云等者彼正云四摄同类五收异类六念摄
劫七复重收八异界时九彼相摄十本收末(今钞即全
依疏书之者非也若尔如何结云今加一字耶)。
▲钞于前无边下以遍三际
中前后际各无边劫同类相摄等。
▲钞如今娑婆
下问初唯一念二尽七日皆遍一切今何云上七
重且约娑婆耶答今就此界闻说以为其首则起
处之时在此而遍无尽故言今辨树形下问时无
别体依处等立次说处中异类界后明刹种等今
何不尔答异类之言巳摄刹种等又时中初唯一
念处中应明一尘如教迹中一尘遍五类法界等
十以非劫为劫应次明非处为处等皆义无方影
显示故应审思择。
▲钞刹既同处等者刹该同类
异类也既同类刹异类刹同是处所而有同类异
类形相不同故同类刹异类刹中时亦同是时分
不妨同类异类界时各别分齐非谓同处之言定
是娑婆界中之异类界为同处也其异类刹有二
师义一云唯一同类界外异类若助正云其异类
界之言有在娑婆等同类刹中有在同类界外各
别安布故下依处。
▲钞中云向明异类且举百亿
中异类既云且举不必定尔此中异类界时通于
二义有在同类界内有在同类界外后依处钞中
音释¶ 第 170c 页
第三唯明同类界中异类第四遍刹种方该同类
界外之异类也欲显前狭后宽故此中通二义者
无后相对故然有十异至后当会。

钞九彼此相入下二义释之即彼下标初义若念
若劫下释初义(此段两用今用什初)且如树形世界中同类
劫相摄四异类劫相摄五以念摄劫六念劫重收
七重重无尽同前娑婆一类界中四五六七树形
既尔江河形等准知言或同异类界时下标第二
义若念若劫等复更释之谓前七娑婆同类界时
与第八异类界时彼此各有摄入之义以同类界
中长劫摄异界长劫短劫摄短劫彼摄于此亦然
(同前第四)同类界中长劫摄异类界中短劫短劫摄长
劫互入亦然(同五)以同类界中念摄异类界中劫以
异类界中念摄同类界中劫(同六)又以所摄劫中各
分为念亦各摄劫等重重无尽(同七)钞以非劫为本
者以时劫称性离分限而常契理故云本也劫即
为末者以劫波此云时分说彼差别此即事也为
末今以本收末故令末中一切时分皆如理融摄
故得一一摄一切时也此则由第十义故方得前九
随义融摄皆自在也言离分限者出非劫所以也。

钞如华藏下举一例显也以华藏品经云华藏世
界海法界无差别故劫即非劫念即非念约不坏
相不妨有劫念等华藏既尔例馀华藏之外十方
无间刹海所有时分亦然言以时无长短等者释
音释¶ 第 171a 页
成非劫为劫所以也初句释成非劫而言以染时
分者释成为劫也以染形彼净故谓华藏无三灾
成坏等故以染界拟之而说劫数耳有本钞云以
(非染字也)时分说彼劫故者(不必作形染什)乃蹑上非劫而
结成为劫也言以时无别体下复通释非劫为劫
劫即非劫义也时既法上假立别无自体今法既
融通能依之时亦融也所以得云非劫为劫劫即
非劫尔。
▲钞离世间品下疏云即无等智由照彻
故不偏住著双住理事名无与等经说十种此当
第六故。

钞又此一部下释前重通再难也谓前难云略本
至少安穷无尽耶故此答云又此一部等此即与
前如观牖隙见无际空等义意无别上依助正若
寂照即于前法尔意外更有此意谓此一部即无
边结通无尽勿滥前义不尔既巳如前法尔何云
又耶今详二解前释近宗前法尔中通二重难今
疏唯举初重钞云又者通第二重也。

钞难云等者等字等七七八七并五十个七日也
下疏云法华过三七日方说小(经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
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四分律中说六七日方说法兴起行经
七七日方说五分律八七日智论五十个七日有
云与十二游行经一年大同言四分六七日四分
律云佛坐菩提树下七日受法乐起巳受二贾客
[麨]蜜食巳即于树下趺坐七日游解脱三昧起定
音释¶ 第 171b 页
由食[麨]蜜身内风动有树神献诃梨勒果食巳风
除复坐树下入三昧起巳至一郁鞞罗村乞食婆
罗门施食食巳更诣一离婆那树下七日思惟起
巳复至彼村婆罗门妇奉食食巳复诣前树下复
七日不动起巳还至彼村乞食时婆罗门男女奉
食食巳即诣文驎水龙王宫文驎树下跏趺七日
一思惟时天雨极寒龙出宫以身绕佛举头为荫
过七日巳龙化作少年礼佛赞叹巳佛起龙树下
便诣阿踰波尼拘律树下坐而作是念我法甚深
何器可受思惟默然时梵王等遥知即往礼请转
法轮等(上皆撮略彼文)
▲言兴起行经七七日者会解记
云尝读此经即无此说后读出耀方见此文出曜
经第八云佛受二贾客食咒愿巳尔时世尊七七
四十九日默然不说法内自思惟欲使前人自来
请受时摩竭人民闻菩萨巳成佛道昼夜恳恻追
念如来(教章亦指兴起行经似失检对误书经名尔)
▲言五分八七日
者然五分律与四分律虽引事不同皆是六七教
章又指十诵律亦无此说如五分律第十四云佛
敷草座巳系念道品三明洞然趺坐七日受解脱
乐从三昧起受提谓波离二人[麨]蜜咒愿巳复至
一树下食食巳复入三昧七日后起到文驎龙王
所坐一树下龙奉食食巳复入定七日起巳到郁
鞞斯那聚落入村乞食须阇陀女奉美食食巳还
菩提树下三昧七日起定复至其舍姊妹四人奉
音释¶ 第 171c 页
施食食巳还菩提树下三昧七日复起向阿豫波
罗尼拘类树中路见一女人钻酪作酥就乞食巳
复至树下三昧七日过时巳后从三昧起作是念
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非愚所及佛即默
然梵王等遥知即请转法轮方往鹿园度五人也
(上亦撮略彼文)疏中答意云皆是说此经之时随根见闻
故各不同也。】

「疏广如旨归者彼更问云若尔何故佛有涅槃耶答
本不涅槃法界品说开旃檀塔(鞞瑟胝罗参中意也)见三世佛
无涅槃者既尔何现涅槃答涅槃亦是说法摄生与
成道说法无别故。」

【钞普贤三昧品等者疏云身相如虚空法性身而
住法性土也假说能所而实无差云非国土。
▲钞
无能所依尚通实顿者会之泯之故分二教皆是
拂迹故云通也况于下举劣况胜也。

钞刹尘即入即下通局交彻二四句者即此一界
摄一切此一界入一切等第二种四句又一尘摄
一切刹一尘遍入一切刹等四句即下疏云又以
一尘例刹亦有四句义兼初一重四句初重四句
无即入故第二重四句但例即入以尘例刹方有
刹尘即入义故对下疏钞可以详审。

钞不坏相故不妨立时者以牒不坏相言即是牒
疏中不坏所依疏牒不坏所依之处故须云不妨
立处今以前依时中意例依处故有本中是处字
音释¶ 第 172a 页
其义彰显。
▲钞然旨归下会时处先后问旨归中
先依处后依时何以今先依时后依处故此答也
意云旨归以七处等先巳有故佛出于世后方始
说经今疏意欲顺经初言一时后言住阿兰若菩
提场中等故问今顺六成就者何不依时依主依
处为次耶答今顺六成就中先明说时便明说处
者即以时处为一对依主是人依三昧依现相是
法即人法为次却疏依主为第三也又以有所依
之时处方有能依之人为次也问六成就中何以
先时后处答言且便故。】

「疏摩竭者此云无毒害法华钞云上古有王率领此
国赋性仁慈有犯罪者不行杀戮轻者以宝赎之犯
重罪者被驱出国不行毒害因此为名又云摩者遍
也竭提聪慧也聪慧之人遍其国内言华藏者莲华
含子之处目之曰华藏今刹种及刹为大莲华之所
含藏故云华藏。」

【钞娑婆者此云杂会杂恶众生共会一处故又正
曰索诃此云堪忍谓诸佛菩萨于一切杂恶众生
中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
受故如提婆达多数欲害佛等欲彰所化弊恶能
化悲深常以警之故立斯名言欲界者下地贪著
弊欲曾无厌足唯此为界故名欲界。
▲钞华藏世
界六种震动者诸会结通之中皆有此文故言其
地坚固者乃世主妙严品第一卷初文也言娑婆
音释¶ 第 172b 页
乃是土石诸山者即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文也。

钞亦如螺髻下即净名经佛国品中意梵云尸弃
此云宝顶或云宝髻亦名螺髻即初禅梵王也自
在天宫即第六欲它化自在天宫也(为有胜天令它劣天变化
五尘于中受乐显巳自在故以为名)肇公关中疏云舍利弗在人而
见土石梵王居天见如天宫问螺髻是初禅梵王
应例如色界何故如六天耶答有二意一云灵鹫
等处正在欲界且指欲界最妙之处以为例耳二
云以身在欲界佛会中若言如初禅天宫欲界人
天不能了知为欲令欲界人天俱了知故且就欲
界最胜为论问梵王见虽同欲天尚是秽土何以
證净义耶答虽非是净但證前随根所见不同之
义且佛土真净超绝三界岂真如天宫世净而巳
(设有七珍秽众生住故亦非净土也)此盖齐其所见而为言耳。
▲钞
华藏品下正引当经證也下疏钞云喻众生同处
异见佛本无二金色银色刹本是一见净土秽土
钞即二四句下即第二重净秽无碍四句中第三
一句净秽隐显无碍胜劣二根同见故刹体自在
故未能穷究四句融通玄妙之义故云近宗若尔
前二义亦净秽无碍初重四句中初师得初句第
二师得第二句何以偏此近宗答虽各得一句前
二师净秽各异义局浅故后一师且知刹该净秽
稍深于彼故云近宗。

钞前一四句以本刹末刹相望成四句下一节钞
音释¶ 第 172c 页
文释此四句作二种本末口科分二。


* 初理事别说事刹具本末(二)

* 初前三约事(二)

* 初别释(二)

* 初释初二句(二)

* 初正释(华藏)
* 二拣滥(二)

* 初拣非(然未)
* 后显是(今论)
* 二释第三句(二)

* 初正释(第三)
* 二拣滥(二)

* 初拣非(不同)
* 后显是(今要)
* 二总结(上三)
* 次第四约理(第四)
* 后理事相望事刹皆为末(二)

* 初正释(若理)
* 二引證(故华)

钞华藏为本刹等者问华藏既含诸刹何言净耶
答成就品疏云就佛言之故无国而非净也一切
净秽等土皆是如来通慧力成为物而取拟将普
应。
▲钞若宽狭相望自属通局者此有二意若汎
论宽狭则本刹通末刹局若以本刹唯净末通染
净则本局末通虽有二意皆属通局非此所论。

钞上三皆约事者第三秪论娑婆在华藏中亦非
无碍故云皆约事明。
▲钞故华藏品下疏云初句
标名次句不坏分量即同真性次句具德庄严末
句无碍安住今此中意初句望第二句證事末不
碍理本第二句望后二句證理本不碍事末或可
通證染净本末华藏不坏分量应劣根故染證初
句极清净故净證第二句不坏总分量故华藏不
坏别分量故华藏内娑婆證第三句皆即同真性
染净相尽故證第四句既全不坏即同真性明知
音释¶ 第 173a 页
四句浑融无碍。

钞不论本末染净者不滥前四句故亦拣非也今
正约下显是也以前四句此娑婆对华藏故唯称
染今于娑婆再分故通染净亦作二解初约刹体
隐显论二就机见胜劣说言俱约二人同见者谓
胜机所见净显秽隐劣机所见秽显净隐同时无
碍所以然者刹土体性自在故。

钞前四句约一重等者不论相摄又约人望处说
一在此界七处说二十方诸刹有佛与此齐说上
二事也三即此一佛七处如月入百川不分而遍
事事无碍也四以前三句归理后四句摄入无碍
前三句事事无碍第四句以前三句归理平等。

钞以粗例细者问疏云以尘例刹科中何言以粗
例细答疏中先言所例后说能例科先举能例后
说所例前后虽异大意无差言引文如前者即依
中现依等中引第六经偈云佛刹微尘数如是诸
国土能令一念中一一尘中现若作四句者一或
局此一尘摄一切国故二或通此一尘入一切刹
故三俱即摄即入故四泯形夺相尽(平漫四句例知)

钞四遍尘道者即空中尘往来游履之道虽举所
游之道意取能游之尘也旨归云谓十方虚空界
中一一尘处皆有彼刹悉于中现演说此经即取
十方与裟婆同类中尘道也六该刹尘者旨归云
谓尽虚空界一一尘道各亦同前摄自同类无量
音释¶ 第 173b 页
刹海而于其中亦说此经八重摄刹者旨归云谓
于此华藏一一尘中皆摄无边诸佛刹海皆于其
中说此经法。

钞以归华藏等者旨归云谓此等一切杂染世界
各皆同尽唯是华藏世界海即此前钞云事尽理
显染相尽故虽略无佛净相之文义含在中今言
旨归文云下义引也今疏加第五遍华藏但取事
相不约同真之义。
▲钞此亦贤首下通妨问既破
刊定不依贤首今何不取旨归中义故此答也谓
中间六义虽有取舍离合排次初二及后二与旨
归同中间六意亦是贤首八十卷经新修略疏中
光明觉品疏意参详用之耳。

钞菩提树者西域记云迦维罗卫国于前正觉山
山西南十四五里有毕钵罗树昔佛在世高数百
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
而谓之菩提树焉言阎浮提者新云赡部俱舍云
无热恼池侧有赡部林其形高大其果甘美提言
洲也水中可居曰洲依此立名言七处皆尔者经
既云一切阎浮提及十方须弥顶亦然即显初会
及第三会巳遍法界馀则类此故云七处皆尔谓
佛遍此界七处亦遍尽法界中之七处故疏云初
此阎浮七处周法界起自此界七处故最狭而他
界中但有七处俱为能遍法界为所遍此所遍法
界最浅下说能遍所遍准此明之而能遍渐宽所
音释¶ 第 173c 页
遍渐深言文中但三贤下即须弥夜摩兜率三天
也言义如下疏者须弥品疏云初二会相邻接故
不假带前赴后此三人天隔越故须连带又此三
会同诠贤位第六会巳入證不假带前七即位中
普贤(又略策云及于妙觉)居然不假第八顿彰五位体用巳
融七八亦在普光与菩提场相邻人天隔越尚尔
况相邻岂不融耶第九唯明證入体用一味故不
假带前赴后上皆明佛不起而遍。

钞大海铁围者光明觉品疏云大海即七重金山
外咸海也(百抄云海阔三亿二万二千踰缮那量)一四天下一小铁
(周围三十六亿七百五十踰缮那量四边面各五万六千二百五十踰缮那量)四州者
东云胜身胜馀洲故(形犹半月)西云牛货以牛货易故
(此洲相圆)北云胜生寿定千岁衣食自然故(此洲相方)欲界
六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它化)色界十八(初禅三天谓梵众梵辅大梵二禅三
天谓少光无量光极光三禅三天谓少静无量静遍静四禅九天谓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
善见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言各
有百亿者巳上数各百亿故此依黄帝算法下等
数法(彼有二等数法下等十十变之中等百百变之上等倍倍变之)十十变之从
千巳上依中等数法百百变之谓百小千方为一
(若约小数十万是一亿谓十小千为万百小千为亿也则有)千个小千为中
千方是十万(约小数百万即十亿则有)十个中千始为百万(小数
千万)方是一亿(小数有亿)既十中千为一亿百中千为十
亿(小数千亿)今有千个中千故有百亿耳(小数万亿)下钞云
若以小数计有万亿也。
音释¶ 第 174a 页

钞百亿色究竟天者下钞云初禅量等四天下二
禅量等小千界三禅量等中千界四禅量等大千
界是知三千世界中有百亿初禅百万二禅一千
三禅唯一四禅问准此唯一色究竟天覆三千界
何故亦言百亿耶答且如二禅直语其量等千初
禅以千初禅向上取之则有千二禅如是百亿初
禅向上取之则有百亿四禅譬如夏云普覆九州
若以州取则有九云若以郡取则有四百馀云若
以县取千数未多或云一云普覆或万国或言万
音释¶ 第 174b 页
国各有夏云思之可见然此百亿世界在华藏最
中央刹种之中当第十三重今略图示其相。
音释¶ 第 174c 页

四空天


音释¶ 第 174d 页

钞三遍异类等刹者此一遍字即佛遍树形等刹
树形等刹为能遍法界是所遍今且以娑婆望彼
名异类若以一类树形望娑婆等娑婆却为异类
不尔何以娑婆独名同类耶言结不可说不可说
等者此中多一不可说字经正云有不可说佛刹
微尘数此正是最中刹种所持。

钞且举百亿中异类者此有二释若寂照等云是
最中一刹种中所有一类娑婆世界中异类之刹
(谓如娑婆世界中同有百亿世界不妨有形状不同之异类刹也)今方总明刹种
(此兼娑婆界外异类)此意同前助正有二异类若会解云且
举百亿同刹种所持中异类非是百亿界中自有
异类也评曰今详异类之言有其四类一小刹异
类如百亿界中自有异类也二大刹异类如一刹
种中二十重刹相望有异类也三刹种异类十不
可说佛刹微尘数刹种相望论异类也四刹海异
类即十方无间尽法界之刹海相望论异类也故
此下云异类之言虽通华藏等今此异类该前二
异类也谓小刹及大刹百亿中言含二意故若在
内为中即小刹异类若同处为中即大刹异类前
二释皆取方为正义。
▲钞然异类言虽通华藏下
通难也问但言异类岂不通华藏耶答异类言总
虽通华藏而意别唯取小刹大刹异类耳(此影刹种问答)

钞言遍刹种者下疏释种义云积多世界共在一
处摄诸流类故名为种问若尔前异类中巳遍所
音释¶ 第 175a 页
摄多种世界今遍刹种将何所遍答下疏云虽依
种类以立种名何妨此种别有其体如多蜂孔共
成一窠岂妨此窠别有其体又云种亦名性(性是因义)
依此种性能生世界如依一禾生多谷粒旧经云
性多取此义恐滥体性故改为种今此最中之种
即双揽第二同类第三异类并是此中刹种所持
若约与前宽狭异者第二唯同类三唯异类此中
双取为种若尔但双揽前二云何次宽于前二耶
答岂不前云此种别有体为前世界依起所以宽
于前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二

* 音释



(于物切)


(毗移切)


(力振切)


(弋庶切)


(直小切)


(口和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