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53a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诸会佛加皆言愿力者即一三四五六此五会入
卷十 第 153b 页
定有加二七不入定故无加第八入定无加而有发
起第九会佛自入定故无有加唯五会有加其初会
经云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
行愿力故第三四五六此四会皆云亦是毗卢遮那
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唯第六会遮那如来下加应正等觉本愿力故)
至入是三昧令汝说法言及馀诸文者散在一经故
云非一。

疏主山神者即开华匝地主山神也。

疏故兜率偈云等者即精进幢菩萨所说偈也上半
偈云譬如一切法众缘故生起下半合可知言告功
德林者由功德林入菩萨善思惟三昧十方诸佛皆
号功德林而现其前告功德林菩萨言此是十方同
名诸佛同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
神之力及诸菩萨众善根力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
说法第五会加金刚幢菩萨亦云及由汝智慧清净
故诸菩萨善根增胜故言解脱月等者即请金刚藏
菩萨说十地时明机感故言志解悉明洁等者等有
二意一等馀二句文云承事无量佛能知此地义二
等馀处经文如问明品云其心本清净诸愿皆具足
如是明达人于此乃能睹亦如兜率天子六千比丘
善财童子等皆云于如来所种诸善根等故今云等
也。

疏广显机感下以根感为因教方得起下即以法被
根义有左右故分二门由体无别故指彼说。」
卷十 第 153c 页

【钞发心品中十方法慧同白佛言等者经云十方
各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佛同
名法慧各现其身在法慧菩萨前作如是言汝能
说此法我等十方佛刹亦说是法乃至我悉当护
(云云)准此钞中白字误书应是名字下疏云后
益末世今信仰故今之闻者皆由佛愿力深愧信
行。】

「疏四为教本者教谓末教诸经本即此经此经上有
为本之用是教之本名为教本以此为能起因牵起
自体为所起用虽体用齐时而因果义分然此为本
之义有二说若玄镜集玄等记所开所摄三乘等教
为末能开能摄一乘圆教为本若寂照意但约部帙
以论不约五教而说不尔以义分教一代时教中但
有圆义者皆是圆教岂以圆教而为本耶故次云先
示本法顿演此经明知约部帙为本也后解为正。」

【钞非本无以垂末者法说者显前句约喻次句约
法然钞释四句中前三句转以喻释第四句方正
约法释也此文本出肇公维摩注序彼云然幽关
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
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彼以体用为本迹今借其言
不用其意但以此经为本诸教为迹也。】

「疏将欲下问若云将欲逐机故先示本法者则说华
严本意应正在逐机耶答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
今欲开顿说渐故作此言就佛本意纯说一极此意
卷十 第 154a 页
在前法尔中也。」

【钞天台指为乳教者补注中破云天台但判顿部
在初喻之乳味何曾指部为根本也今据妙玄云
呼为乳者意不在淡以初故本故如牛新生血变
为乳纯净在身犊子若𠻳牛即出乳佛亦如是始
坐道场新成正觉无明等血转变为明八万法藏
十二部经具在法身大机犊子先感得乳乳为众
味之初譬顿在众教之首故以华严为乳耳评曰
既云初故本故又云众味之初此初即是本也岂
非指部为本耶又众味不从乳出因何而有耶此
但顿渐对说岂不得然。

钞彼文云等者疏钞云喻菩提身初成(经有十喻疏会十身
今当第四喻菩提身)先照须弥等约根说异则照高未能兼
下若照卑山则照高山故说华严是照高山菩萨
如高山二乘不预说阿含菩萨常闻馀例可知缘
觉如黑山无法空之慧光故声闻如高源净名法
华皆以高源况声闻不生佛法莲华故大地通喻
三聚决定能生喻决定善根众生名正定聚得缘
方生喻不定聚砂卤等地喻邪定聚然亦不舍故
皆普照问日光是一佛智万殊岂为同喻答岂不
向说随地高下故知但随众生智慧高下佛智无
二不违前喻问先照菩萨岂非正定次照缘觉岂
非邪定今更言三聚岂不重耶答邪定岂唯二乘
收耶除却二乘先巳照故取馀无善凡夫为今邪
卷十 第 154b 页
定也又先说二乘是愚法者阿含中所被故今三
聚中取广慧二乘是三乘通教所被故其先照菩
萨是圆根今三聚中正定不定是偏根通教所被
故乃不重也又此但愿普被故言通照三聚不必
与前拣辨属配地位也问所被机既不同能被的
指何经答先照菩萨下能被教即华严也次照缘
觉下能被教即阿含也后照决定下能被教即深
密般若等经也问喻中从高至下胜劣为次法中
阿含等所被二乘是愚法最后三聚中二乘是广
慧况正定聚中亦有机教大乘并三中一三后一
乘菩萨通以大地喻之却先劣后胜云何不齐耶
答愚法二乘能被教异故先喻别之广慧二乘与
权教菩萨以般若等通教被故是以一种大地通
喻三聚也设有三中一三后一亦是三乘通教以
始终顿三教俱名三乘教皆为三乘人所得故未
显不共不名别教一乘故又渐中先小后大为次
故以经合文甚明。

钞华严未有等者且约初时说华严故以法华下
如海流万派百川还归于海源无二故。

钞义取出现下钞云经但有先照高山之言而无
后照高山之语今以义求必有之矣会权归实先
弃人天非出离故如平地落照此约前互相影略
不开三聚故次舍声闻令自悟故如高源无光次
舍缘觉令起悲故如黑山掩曜次舍三归一如山
卷十 第 154c 页
衔夕阳故云还照高山问准经合文缘觉声闻为
末可尔何故今云舍三归一答经但言其大格不
遮华严之后说大乘故故前正定聚中兼有大乘
也问或台宗学者难云既无其文何所据耶答亦
智者意故妙玄云夫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若垂没
亦应馀辉峻岭故问言法华涅槃唯闻一极照菩
萨者何言归于华严答二经一极所入佛慧即华
严佛慧也义如前释问补注难云是则最后醍醐
上味归最初华严之乳此云何通答乳为众味之
本此取先后喻前开渐之本不约浓淡为言然华
严之乳亦纯醍醐之乳也涅槃云雪山有草名为
忍辱牛若食者纯出醍醐华严不说馀乘即纯出
之醍醐也故法华钻成醍醐浓味却与华严顿出
醍醐理同即归华严义也故妙玄云法华开佛知
见得入法界与华严齐又云菩萨因法华入法界
与华严合皆此义也。】

「疏无不从此等者梁摄论云由如来昔时学三乘十
二部经后成佛时各观一切法无不从此法身生无
不还證此法身故一切法门同一法身为味由见修
多罗祇夜等经同一法身味是故生喜今转生为流
字转證为归字身为界字问生證转言流归其义相
顺何转身为界耶答彼论复云诸佛法界恒时应见
有五义释论曰此中明法身义而言诸佛法界者欲
显法身含法界五义故故转名法界(一性义二因义三藏义四真实
卷十 第 155a 页
义五甚深义前已引释)评曰今欲显归华严法界具足五义故
亦转名界也故下入法界正用此五义释界字。」

【钞此以义證教者法身报化是所诠义华严诸经
是能诠教故言报化等身者等字等一切法也此
论明三身皆依止法身中正说由五因故佛具五
喜偈云由能无量作事立由法义味能德成一因
自能无量故喜二因作事立故喜三因法美味故
喜四因欲成故喜五因德成故喜今此是第三门
法美味故喜中文也。

钞故吉藏者即隋末唐初会稽嘉祥寺吉藏法师
也问彼师立教后既不许何故得證此耶答彼立
三种法轮欲收一代时教义故稍有违今但證此
经为本之义则有理也。

钞法华指此下以始见入佛慧即是此经今闻法
华令入佛慧即华严佛慧如海无二故前钞云以
法华摄末归本归华严故意表二经佛慧是同勿
谓法华唯是终教教义释法华云我有如是七宝
大车其数无量为主伴门为是何教妙玄亦云始
见我身入如来慧今闻是经入于佛慧初后佛慧
圆顿义齐。
▲钞既不指下遮难可知问梵网经云
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道巳初结菩萨波罗提木
叉等岂非鹿野之前一乘耶答彼但明戒非一代
时教本故教迹钞云未有一事一理而不极等问
无量义经云佛一切时说大小等如何会通答若
卷十 第 155b 页
尽理明下有十门仪式今且为成为本一边之义
不违无量义经等问密严经上卷云十地华严等
大树与神通胜鬘及馀经皆从此经出此经最殊
胜馀经莫能比等准此则彼经为诸教之本今经
亦无显文说为诸教之本设依义判亦违彼经(答彼
经以密严)是法性土与诸法为本言诸经皆从此经出
亦犹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同教迹中理事相望论
本末也今言为教本依佛化仪先说此圆极之经
后方说馀经明为教本同教迹中诸教相望论本
末也若唯此为本遮馀为本胶柱何甚(十二国史赵王正鼓
瑟遣使之楚诫之曰至楚之时必如吾言使者曰王之鼓瑟何其美也王曰瑟方调矣使者曰瑟美如此
可书记胶粘其柱王曰宫商移徙不可常定使者曰明君使臣不制其辞逢吉则贺逢凶则吊如王瑟柱
不可常定矣)。】

「疏五显果德者以所显果德为因能显教法为果谓
欲彰显果德故有能诠言教问教不唯言为体通摄
所诠为体因果何分答但以能诠为门一切皆教若
以所诠为门何法非是所诠虽举一全收而为门自
异问若以所诠为门下地位胜行等皆是所诠云何
成异答虽俱是所诠果德唯明佛果地位咸通因果
宽狭不同胜行真法等各别准知言不识宝玉者或
连城刖足(六国时楚国有姓卞名和者别玉荆山昆冈谷中得一玉璞将献楚文王文王不别
谓和欺诳刖其左足文王崩武王立和又进王武王责曰和昔欺吾先君今又来诳我复刖其右足和见二王
不识此玉遂抱玉泣于荆山下眼中泣血感得山为之颓武王卒子成王立召而问之曰刖足者众何独怨乎
和曰臣不恨刖足所恨真玉为石忠士为慢所以悲耳王乃使玉师剖其璞果得美玉王使挚玄估其价挚玄
卷十 第 155c 页
曰此玉无价若欲知此玉价大王出楚城外使人运金满一城不博得此玉也王乃号为量城之玉后楚迎赵
女玉归于赵秦王闻欲得之割十五城博赵王之玉故云连城之玉也诗云莳兰莫当门怀玉莫向楚梵无别
玉人门无莳兰所也)或夜光按剑(隋侯出行见郡牧儿打一蛇伤破血流沙中宛转命将欲
死隋侯怜之取着水中洗以神药封其患处得活遁然入水蛇是南海龙王之子后衔七寸珠来报与隋侯侯
于夜庭中忽有光明谓是贼来遂乃按剑向门而立久之不见开户看之乃一蛇子衔珠在户外吐珠在地隋
侯问之答曰我是海龙王子变作蛇身草中游戏遇〔郡〕儿无故打伤先生救命故以明珠报德隋侯得珠乃进
楚王王夜中安殿上见光明如昼即珠称夜光也)
或执石为宝(春池喻经云臂如春时有
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捉瓦石草木沙砾各各自
谓得琉璃宝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等)或
掬泡为珠(指水上泡经云昔有国王女为王所爱未曾离目时天降雨水上有泡女见水泡意
甚爱敬白王欲得水泡为头上鬘王使群匠作水泡鬘竟无能者王曰若不能作当斩汝辈有一老匠白王女
言我素不别水泡好丑伏愿王女躬自取泡我当作鬘女寻取泡随手破坏不能得之如是终日自生疲厌而
舍之去等)今欲还源要须明解解不造极行非正道故云
不知此德安能仰求。

疏然果德有二等者依果即世界海此有三类一莲
华藏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二者十种世界
(一世界性二海三轮四圆满五分别六旋七转八莲华九须弥十相此上九皆有世界言)三无
量杂类树行等刹皆遍法界上三皆是一舍那十身
摄化之处故今文云谓华藏世界海等言如来十身
等者等融三世间十身也。」

【钞其相即相入相在者下云相在是相入也或是
微细门以今六句多是此门以约一毛一尘现依
现正也然由科云约用互在故即一多相容门也。

○钞若约圆说应言等者理实分圆交互具二百
卷十 第 156a 页
五十六句今以图示根本十六句每一句中具十
六句则有二百五十六句也分为十六。



钞相即互亡下问前相入有六句今相即何唯四
耶故此答也问准义分齐相即乃有八句彼不相
即互亡耶答作句体式异故彼云一者一即一二
者一即多三者多即一四者多即多五者一即多
一六者多即一多七者多一即一八者一多即多
欲明义别故有八句今以四句明义其第四句佛
即刹故非佛刹即佛故非刹以相即互夺故云相
卷十 第 156b 页
即互亡此不同前第四句多即多以不互夺双亡
可加为八句然前相入第四亦不互夺故有六句
下义分齐相入中第四句云非摄非入以入即摄
故非入以摄即入故非摄亦相即互亡故无六句
则前后互影体式耳。
▲钞佛体即是法性土者出
佛地论云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
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又唯识云
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刹性相异故(谓法性属佛为
法性身法性属刹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云尔也)今以佛体即土体故即
事事无碍法界以约差别义名为事故言废巳从
他佛体虚故者从缘起相由出所以也土外无佛
下理性融通因也或可三句故字后后出前前之
所以也如问何故佛即刹耶答佛体即是法性土
故问何故佛体即法性土耶答废巳等可知。
▲钞
刹即佛下准前可知三俱者合上二句俱时无碍
故佛即刹故有刹刹即佛故有佛四泯者约互夺
故然上四句俱时为诸法相即自在门有以初二
句为相即门后二句为隐显门者义殊有滥岂相
即门中无四句之义耶况科云约体相即故无劳
异说。

钞双结体用者体用约因即入从果言体外无用
等者实唯一法约义引根随门似异其实就法举
一全收二门同时可为隐显门以相即故依正双
隐以相入故依正双显正显即隐正隐即显故曰
卷十 第 156c 页
俱成。】

「疏六彰地位者以所彰妙位为因能彰言教为果言
一道者圭山云有三义一唯向南二唯一因果三万
圣千贤皆修万行更无异路(即行愿钞中说)。」

【钞天地之大德等者注云施生而无为故能常生
彼疏云欲明圣人同天地之德广生万物之意也
言天地之盛德在乎常生若不常生则德不大以
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言注云下唯解下句也
彼疏云圣人大可宝爱者在于位耳位是有用之
地宝是有用之物若以居盛位能广用无彊故称
大宝以况三贤十地位可宝故行有其成益也。

钞先释行布等者圭山云发意修习念念在圆(行即
顿修)有成未成位分因果未成之中复以尘习厚薄
惑障浅深根有利钝修习进怠致令位次阶降不
同若不知之恐叨滥上流或得少为足言如第二
会等者第二普光明堂会说十信者一信心(信佛常住
大乘教法归心不二决定无疑)二念心(于六念处无念)三精进心(如念而修勤行
止观)四慧心(双观人法二种无我)五定心(解空处寂止心理静)六不退心
(止观双融心不退没)七回向心(善会平等回向于舍)八护法心(解理坚固受持
不坏)九戒心(善护身心三业齐清)十愿心(以三业愿正求菩提)第三忉利
天宫会明十住者一发心住(十千劫来修信行愿入位不退起慈悲心)
二治地住(常随定心净诸法门练治心地故)三修行住(巧观空有增修正行)
四生贵住(生佛法家种姓尊贵)五方便住(带真随俗习无量善巧化无住故)
六正心住(成就般若闻彼赞毁真正其心令不动故)七不退住(入于无生毕竟
卷十 第 157a 页
空性心心常行空无相愿正观双运缘不能坏故)八童真住(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
提故)
九法王子住(从法王教生尝绍佛位故)十灌顶住(从上九住常观空理
得无生心最为尊上诸佛法水灌心顶故)第四夜摩天宫会明十行者
一欢喜行(三世因果皆悦自他始入空位离邪见故)二饶益行(三聚净戒益自
他故)三无违逆行(忍顺物理无所违故)四无屈挠行(勤无懈怠不屈弱故)
五离痴乱行(以慧资定离沉掉故)六善现行(慧能显发三谛之理般若现前
故)七无著行(不著理事远离于我及无我故)八难得行(成大行愿乃能得故)
九善法行(说法授人动成物轨则同于九地法师位故)十真实行(言行不虚
称二谛故)第五兜率天宫会明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
离众生相回向(大悲广济名曰救生大智无著名曰离相)二不坏回向
(于三宝等不坏信故)三等一切诸佛回向(学三世佛所修回向故)四至
一切处回向(愿令善根共具遍周时处故)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缘无尽境成无尽善根功德之行得十无尽藏之果故)六入一切平等善根
回向(顺理修善事理无为入于平等故)七等顺一切众生回向(以善
根等心随顺益生故)八真如相回向(善相合如同如体相无尽得故)九无缚
无著解脱回向(不为相缚不于见著作用自在故名解脱)十入法界无
量回向(称性起用向法界故)第六他化天宫会明十地者一
欢喜地(初获圣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二离垢地(具净尸罗远离微细
犯戒垢故)
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
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焰慧增故)五难胜地(真俗二智行相互违难合能合极难胜故)
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
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
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辩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譬如
虚空粗重充满法身故)第七重会普光明殿会明等妙二觉
卷十 第 157b 页
者以第七会有十一品十通十定十忍阿僧祇如
来寿量菩萨住处六品明等觉(体空大寂安心平等照齐种智一相
无二故)不思议法品十身相海品随好光明品此三
明妙觉(谓圆照内穷融鉴法性体无始终穷微尽极故名妙觉)上皆行布因
果更有普贤行品出现品二品此二是平等因果
即圆融义非此所明。

钞后释圆融等者谓前诸位皆不离普贤法界然
此法界圆融无限随在一位即具一切如十味香
才烧一丸如小芥子十气齐发若有闻香十味齐
得若得沉气即得檀气若得苏合则得龙脑等服
者齐得亦准此知问若初后相即应坏因果之相
答若以因取常是菩萨若以果取恒即是佛随门
不同名因名果体无前后故得圆融或双存(亦因亦果)
或俱泯(非因非果果海离言)具足四句自在难思。】

「疏一一位满即至佛故者十回向疏钞云然斯位满
总有五重一约信满如贤首品说便得灌顶而升位
等(经偈云若得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则获灌顶大神通住于最胜诸三昧若获灌顶大神通住于
最胜诸三昧则于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等)二约解满如灌顶住及海
幢处说(灌顶住经云此菩萨应勤学诸佛十种智何者为十所谓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
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
下疏释云即学佛一切智一切种智以当位满灌顶成佛)三约行满如第十行入
因陀罗网法界等(经云得佛十力入因陀罗网法界成就如来无碍解脱人中雄猛大
师子吼得无所畏能转无碍清净法轮等)四约愿满如第十回向穷證法
界故(经云此菩萨以离垢缯而系其顶住法师位下疏云同第十地离垢三昧受职灌顶等)
卷十 第 157c 页
约證满如第十地堕在佛数故(经云名为巳得受职之位入佛境界具足
十力堕在佛数等)此五重内随一成处必具理行内相应故
皆名位满然信解等殊故不相滥。」

【钞明五位互摄者问何故标云五位互摄释中但
名三贤十地之四位耶答下疏并就因满位说若
普贤等觉作用大分同心佛犹未是佛故合等觉
入第十地故言五位即第五位在十地中或可五
位之中前四能成后一所成亦具五位或可此虽
有四后引證中信该果海影在后故兼信为五后
义为正。
▲钞如初住摄于初行等者疏主云然三
贤如次似于十地等故言故第十住满等者前五
重满中成佛中此唯略叙第二重住满成佛义也
言十住满称灌顶者明證相似唯举其初后摄中
二也十行智度圆下明行相似其住向二位第十
不与行地二位第十智同故略不言也或可此中
略显二重位满成佛初住满后行满住行既尔向
地例然故。

钞海幢比丘等者上住满成佛唯约义配今约事
證明言海幢者下疏云业用深广而高出故正心
不动如海最高胜故即善财所遇寄第六住善友
善财始见海幢身住三昧于诸身分现十四类圣
凡之众谓足现(长者居士)两膝出(刹帝利婆罗门)腰间出(仙人)
胁出(龙及龙女)卐字出(阿修罗众)背上出(三乘众)两肩出(夜叉罗刹)
腹上出(紧那罗众)面门出(转轮王众)两目出(日轮)眉间出(帝释)
卷十 第 158a 页
上出(梵天)头上出(诸菩萨众)顶上经云从其顶上出无数
百千亿如来身其身无等出妙音声充满法界示
现无量大神通为一切世间普雨法雨(有三十二种法雨前
十二法雨为菩萨谓初一为等觉二为灌顶住三为法王子住乃至第十一为发心住十二为十信位馀
二十法雨为杂类众生云云)所谓为坐道场诸菩萨雨普知平
等法雨(为等觉也)为灌顶位诸菩萨雨入普门法雨(第十
住)为法王子位诸菩萨雨普庄严法雨(第九住)乃至
为初发心诸菩萨雨摄众法雨(初住)为信解生菩萨
雨无尽境界普现前现雨(十信)馀二十法雨(云云)
杂类众生也今云顶出诸佛灌顶住后明佛者是
逆次明也(彼从胜向劣此从劣向胜故逆彼次也)下疏云次十法雨
即十住者圆教位中十住满位便成佛故(意云彼等觉后
便明第十住者以住满成佛故)。

钞前唯约理行圆融下双出前二所以也言理行
融通者理谓法性融通行即缘起相由又有二义
一谓四十二位之行得理融故随一行具一切行
行既圆收位无别体揽行以成随能成行亦一位
中具一切位故二谓真流之行故名理行能流之
真既融诸法混无障碍所流之行称能流理还融
六位随一位中具一切位等故前发心住即摄馀
九及摄行向地等问若初住摄诸位何用馀位耶
答若无馀位为融于何问虽有所融皆发心位全
收一切名成佛为后更修进否答分别心未忘何
能收一切如上所说方便为门故下作句皆云行
卷十 第 158b 页
起解绝况实證耶言行證相似者以约五位所修
之行相似及契證相似也问前三贤何云證答宗
说不同不应局执尚得成佛岂非證耶问上二圆
融何义为正答初义为正故钞云兼明行證等也。】

「疏初地云者地字传写之误合云初经也亦可云初
卷以是晋经第一卷叹菩萨德中文也彼文正云在
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

【钞以一例诸者此證上总辨相摄然文中正说十
地中一地摄诸地故以此例馀四十二位随一能
摄一切皆然上正引文者对次科义引为證故也。

钞信该果海者下乍观似初发心时总摄至果今
详钞意即是五位互摄中信位满成佛之义前出
四位今引信满五行具矣然有二师异说若寂照
云经不别说十信观次第与三贤等相梯明摄以
未成位故(上依终教)设依始教说信为位于行布义亦
许杂修故不拘次第不同住等有次第修义故但
总为一位望三贤十地名为五位合等觉入第十
地中故若指玄云则应五位十番梯梯别摄行證
相似即以五个前九为行五个第十为證二释随
取显义无方故然但指玄配其行證义似大局以
五个十番皆有行證如初信乃至摄于初地岂无
所行及所證耶学者详之然信字望果亦有二说
寂照应知此果海言唯大分同佛名果非究竟果
海故若指玄云唯第十梯中果也五位应为五果
卷十 第 158c 页
今合为一果即究竟果也非是常途因该果海彼
是初门融摄义故后义为正然应以第十梯信望
第十梯果若唯以第一梯中信望第十梯中果者
非也此当后以初摄后义故思之言贤首品中等
者文如前引有本钞云则得灌顶而升位者则得
二字误书准前经文是应受二字也。

钞正明以初摄后者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正
意只是初心摄后究竟位义兼则通二种初后之
义然指玄以此初后义为约时说前二唯约法说
故兼前二义之中各含法时二义故此兼證前二
门也虽少有理然详文意恐不如是大凡初后通
一切法岂唯约时如言初心后心初地后地等岂
约时耶今此正约初后位也此位初后有其二义
一总二别总初后者今第二义别初后者今第一
义五位之中别别有初后故(如初住为初十住为后乃至初地为初第
十地为后等)智者细详。

钞若住满成佛者以初发心是初住望当位后第
十住满成佛故云便成正觉然此所證前之二义
诸师各异若寂照云此从前第一总辨相摄中开
出故兼后义皆證初门以前钞云当地之中自互
相摄亦證初故今亦当位以初摄后故此二门皆
證前初门也此解即有缺漏之失以钞云通于二
义故若助正及指玄此门證初义同前后门即證
五位互摄也故指玄云详钞当位字异位字便可
卷十 第 159a 页
了知同前钞当位五位之言如次配其二门今详
此中当位之言非是当位一摄一切只是当位以
初摄后虽含一摄一切之义此中不用只约十住
以初摄后住满成佛證前五位互摄义中一分住
满成佛义也钞文若住满成佛一句是举前所證
即是当位下方合能證也。

钞若究竟成佛者下此总初后故證前初门正是
梵行经意指玄以證五位互摄误也如初发心住
即摄馀九住及行向地等至究竟佛果故名异位
即四十二之异位非五位之异位也若唯證五位
则后引證亦有隔越之失及能引證经中亦不该
四十二位之失思之然此中究竟望所摄名究竟
(摄至妙觉之果故)非能摄名究竟此能摄亦大分同佛非
究竟也问此望前初地文有何所异答前约当位
一摄一切此通异位一摄一切故非重證或可此
二义不必證前二义前约一多二义此约初后自
具二义为门别故义不全同若约證前招难尤多
不證为正。
▲钞如四十二字下引證即善财所遇
第四十五众艺童子所得法门一阿二多乃至四
十二茶下疏云表四十二位故钞云若初发心便
成正觉则初阿(上声短呼是无生义以无生义摄万法故后四十一字若言若义皆
从此字而生即表初发心住也)具后茶(即究竟处表妙觉位)故唯證第二初
后义也然准指玄云且有具字具一切也亦可證
五位互摄义或通直證二门以初摄后者既下疏
卷十 第 159b 页
明又若此不劳异说况四十二字岂五位耶。

钞上来下总相料拣意云若圆融诸位相摄岂独
止前二义耶故此料拣也言五十二位者开十信
(以梁摄论佛性论仁王经皆说十信名位故)影显示故即初品意二
举一位下亦开十信合等觉即贤首品意三举初
下即梵行品意此有三文故为三义问前初后中
既有二义今何合为一义答虽总别二义皆是以
初摄后亦约證文同故故合为一义问一多二义
亦皆以一摄多何不合为一义答约义少异證文
亦异故不合为一义也。
▲钞复应下约义应然故
然由前三义有二种四句初后一义别生初后四
句前之二门五位及五十二位总目于多故合生
一多四句义方周圆其初后四句中初之一句文
不隔越故不别例一多之中第一句一摄一切虽
义不异前由文隔越故须具列也馀义可思。
▲钞
上云初发等者上皆显义此下指文所出也言正
引经文者亦对前义引耳。

钞梵行品云下下疏释之分二先牒前因深初总
指前文不思不造万行沸腾不但心观圆明复应
广习佛智等故云若诸菩萨乃至相应言不生二
解者别举其要即所行无二二一切下酬其果满
先标后释今初一切佛法疾得现前者标也由理
观深玄了性具足万行齐修故令大果无边德用
现證在即一切明其果大疾得现前语其速證后
卷十 第 159c 页
释者先释疾得之言后释现前之相今初上言疾
得得疾在何时故云初发心时何法现前谓无上
菩提也后释现前之相亦是出其所因何者夫初
心为始正觉为终何以初心便成正觉故今释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觉法自性即名为佛故离
世间品云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世间此良證也斯
则发者是开发之发非发起之发也从初信心始
入佛法发心趣求如来果位寂照双流常观心性
精修六度功行既著至此豁然开悟如发金藏了
见分明何谓现前之相夫佛智非深情迷谓远情
亡智现则一体非遥既言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则
知此心即一切法性今理现自心即心之性巳备
无边之德矣言成就慧身者上观法尽也正法当
兴今诸见亡也佛智爰起觉心则理现理现则智
圆若镜净明生非前非后非新非故寂照湛然言
不由他悟者成上慧身即无师自然智也(心镜钞云诸佛
因中皆师善友何名无师自然答直谈性德本自圆明今情亡契性故云尔也不遮近善友等)又
不由他悟是自觉也知一切法是觉他也成就慧
身是觉满也成就慧身必资理发见夫心性岂更
有他若见有他安称为悟既悟心性自亦不存寂
而能知名为正觉岂唯定之方寸不取于人哉况
初后圆融不待言也。

钞圆融本是一理者问既曰圆满融通岂但一耶
答对无量且言一故非有定诠。
卷十 第 160a 页

钞故世亲等者十地品云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
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十地论释之清凉
贤首等演之十地钞云通显法之体状目之为相
法带六数故名六相贞元疏云今且约位明总相
者一位含多德故即普贤位二别相者多位非是
一位故含多位之一位故谓信住等依止于总满
彼总故三同相者多位不相违同成总故谓信住
等同名普贤位不作馀故四异相者横以诸位相
望各各异故如信非住等由此异故方能同力名
普贤位不望总名异故与别相不同五成相者由
此诸缘缘起成故由成普贤位信住等名缘要欲
由信等互不相作方成普贤位六坏相者诸位各
各住自性故谓信住等守信自性若失信等性则
不能成普贤位故故由六相有圆融义又云依总
同成则说圆融依别异坏则说行布下钞云亦犹
梁等共成一舍总则一舍别则多缘同则互不相
违异则诸缘各别成则诸缘办果坏则各住自法
又云亦可总则揽别而成总别则分总而为别同
则别别带总异则别别互乖成则双揽同异坏则
各住自性广如下释言若望经则唯是下者十地
品初地中文也若望疏文下通指解一经上下疏
文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
卷十 第 16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