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自动笺注)
華嚴懸談玄記第八
蒼山再光寺比丘普瑞
自下歸敬請加。
歸敬三寶者歸必歸三要須盡壽及未來際等
敬但隨於一寶容暫敬故歸必兼敬敬未必歸二
不同問既請威加何不序前致敬答序但兼
非為故所以前云并序。
▲鈔顯能相者
信疏云歸是依趣向義命總御諸根一身
要人之所重莫不為先舉此無二之命以奉無
上之尊又歸者是還源義眾六根從一心起而
背自源馳趣六塵今舉命根總攝六情還歸一心
一心一體三寶也今云無盡三寶同別有異大
不殊
▲鈔但云下問但云何有三業故以
者字牒之釋此答意有二一云身即是命故鈔云
人之所重莫過身命舉身命之重以攝語意
輕耳二云命者是意以審察慮知三寶勝田決定
堪歸乃以最極寶重持身之命而歸敬表意
重(即審慮思及決定思是意業也)舉重攝輕必兼身口五輪
投地十指當胷(能動身思名為身業)發下讚述之語(能發
語思名為語業)以此二業周窮時處普伸歸敬前義稍勝
以命者命根身之所依連持色心自性故以
釋命義必正也鈔中亦云莫過身命故。
初中塵剎有其二義者問上處十方世界
何故云塵剎耶故此答也一成所依處有
一上十方三際總一塵中等為二上
十方之剎其數如塵三又十方剎唯約麤說今
兼麤及細故上第二義及第三義唯約事說俱
無性皆理也故下鈔云理是佛所住文影略故
在下法界中上融通故事無礙第一義
事事無礙也具四法界方為華嚴之所依處也言
塵數如來屬下句也約能數以明故。
▲鈔亦無
不圓下有釋一云復是別一義釋也一云
直彰二果之此以用表之不爾何言亦耶二釋
通言上二自利者或依正二報或菩提涅槃皆
自得利益故。
通利自他即是自利故通二利也言十號
一者一如來倣同先跡號二應供堪為福田號三
遍知徧知法界四明行足果從因得號五善
逝妙往涅槃號六世間解達偽通真號七無上士
調御丈夫降生成道號八天人師應根說法號九
三覺圓明十世出世尊號今即調御與
不分二別即為一號即應根說法號也有云師
天人師即應根說法調御降生成道號則
應云十號之二前解為正鈔主既自言一何強分
二耶或傳寫筆悞後解為勝言調御者調和
御涅槃十八云如御馬凡有四種一觸毛二皮
三肉四骨隨其所觸稱御者如來亦爾一說
令受佛語如觸毛二說三說四說死如觸皮
肉骨調御丈夫也。
鈔成上依處者上塵中剎若無法界豈能成耶言
似當約事者前三義中唯第一義事事第二
及第三義中似當約事即分義法界言義兼理
事即性分具足四法界如前可思言佛身充滿
現相品文又充滿下妙嚴品文兩處疏釋俱云
所遍法界皆通理事然理實應通四法界等言二
者下即功德大悲雲一一稱四法界故。
鈔亦圓明別義者謂圓明是總即當菩提涅槃
二依之果具於有為無為二種功德有為功德
菩提所收無為功德即是涅槃所攝今是有為
功德故云圓明別義
▲鈔十力一處非處力
二業三定四根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
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漏盡力言四無畏者一
一切智無畏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
苦道無畏言十八不共法者一身無悞二無卒
暴音三無種種四無不定五無忘失念六無不
擇捨七欲無退八念無退九精進無退十定無減
十一智慧無減十二解無減十三身業智為先
導隨智而轉十四語業智為先導隨智而轉十五
意業智為先導隨智而轉十六知過去無著無礙
十七知未來無著無礙十八知現在無著無礙
云依雜集論用十力四無大悲三念處為十八
法者二釋皆通言百四十種功德者有二釋一云
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十四無畏十八不共合一
百四十四鈔舉大數云百四十也二云諸契經論
皆說如來百四十不共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隨
好四一切種清淨(一一切所依清淨煩惱麤重并諸習氣於自所依無餘永滅
故二一切種所緣清淨種種變化所現一切所緣自在故二一切種心清淨謂煩惱巳離善根積集
故四一切種智清淨謂如前一無明麤重巳滅離故一切所知中智無障自在故)十力
四無所畏三念住(一者一心聽法不憂二者一心聽法不喜三者常住捨心)三
不護(一惡心都絕二不依名聞不依利養)大悲無忘失法永
習氣一切妙智也此上功德雖通諸教今皆
無盡屬當二解中後義為勝前解則文無
所據後解則依瑜伽等諸經論故數亦齊故。
▲鈔
大悲普覆下於上無盡德中別讚大悲而有三義
似於雲故一者無緣大悲一切二者徧一切
不分別三者遐霏法雨等潤羣萌故以雲為喻也
毗盧一句歸本師者此句全是現相品文問
何故一句歸本師答承恩重故
▲鈔上云功德
問前云圓明別義此言總該無盡其故何耶答
圓明總體故前云功德圓明別義但云
功德是總復分悲智等為故有兩重總別也言
別語最勝者果位智強故。
▲鈔順於光遍照
故者准下疏釋於毗盧遮那有其三釋一云毗者
遍義盧遮那光明照義迴就此方應云光遍照
然有二義一身徧照云盡空塵智光徧照
重重法界二身智能所合為一身圓明獨耀具
無邊故立斯號二云毗者種種義盧遮障義那
者盡義即種種障盡種種德圓三云毗者廣大
也盧遮生也那者息也謂廣大生息此亦二義
修成慈悲無邊故廣智慧無上大生相巳盡
生息二本性謂藏識包含子建生趣故廣
本覺現量與佛等故名大新新生故名生染淨苦
樂所不能動故名息此亦真應合論今順初義故
然唯順智光明也言深廣故者法華方便品文假
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不能佛智
深也又云而能究盡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
竟廣也言大悲深廣者無待無緣故深周徧利樂
故廣言智如雲法華慧雲含潤大法
故然亦具上三義謂普觀一切無分含潤
雨故又前言功德下言總該別屬福故又諸佛
所依處中云塵法界本師亦然文影略故。】
「疏所住下言甚深真三字者以法性通諸教故此
字揀之如法性真常離心二乘於此亦能得今以
甚深二字之如權教菩薩亦住此法性通以三字
揀之顯所住法性之極也又修多羅總該一藏
今以圓滿字揀之也。」
【鈔二句歸法下問前云十方巳下所歸分齊佛寶
中別云塵剎等今法寶何不別言其處耶答影
顯示故問甚深真法性為能依法寶與前所依處
中理法界云何分別答為教所詮名理法是法寶
所依名理法界亦猶法性身為能依法性土為所
依也。
▲鈔但歸別相下何不但歸別相而躡前
起後亦歸於同相耶故此答也涅槃云若能知三
常住真諦即是諸佛最上之誓願故亦歸
於同相也。
▲鈔然三寶下承前別列初深後淺為
次今口科分三。
*初標(然三)
*二列(一同)
*後釋(二)
*初正釋三類(三)
*初別相(且別)
*二同相(二)
*初義門別釋(三)
*初約事就義門(二)
*初正明同相(三)
*初佛三(言同)
*二法三(二法)
*三僧三(三僧)
*後皈今疏文(今舉)
*二會事從理門(二)
*初正明同相(二約)
*後皈今疏文(今舉)
*三以理融現門(二)
*初正明同相(三約)
*後皈今疏文(由此)
*後引證結釋(二)
*初結名引證(三門)
*後結義通難(二)
*初結釋(是故)
*後通難(義說)
*三住持(三住)
*二顯皈分齊(三然)
鈔一約事就義下於別相事體之上就義各有三
寶言即以無漏功德為體者逐難出體也前言
體上覺照義故為佛者不知佛以何為體故
此出體也十地鈔引唯識釋云即無漏界二轉
依果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
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義
能生五乘出世間利樂事故
鈔法覺性
性智無二故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非覺
教理行果皆有覺性故。
▲鈔在眾無違者僧以
和敬義和通事和理和事和之有六謂身和同
集口和無諍意和無違和同解戒和同利和
同均理和即證理聖人三賢十地八輩上人
敬謂八敬一百夏尼禮初夏比丘足二尼不得
謗僧三不得舉僧罪說其過失四巳學六法從僧
大戒五尼犯第二篇罪應向二部僧(大僧二十大尼二十)
中行摩那埵(此云折伏貢高也)六尼半月常於僧中求教
授人七不應於無僧處安居訖當於僧中自
恣言無違眾生者即十行願中恒順眾生願也彼
云隨眾生種類根性饒益成就
▲鈔今舉佛
所住下歸今疏文唯約上說也略法上僧各三寶
義言理是佛所住者即智證如如無漏色聲等
皆屬如也十地品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相同
虗空所住與能住而不定異所與能流亦不定
殊故名同此以教法歸佛歸理法略不明
或所住能住能流所流無相違反即僧義也。
二會事下會別三寶歸一理故如波依濕三
依真無如智能證於如佛歸如矣十二分教
從真流故亦歸真性理和之僧亦因見理而曰僧
故亦歸真理。
▲鈔今舉下亦歸疏文言皆歸真性
上句顯佛歸真下句顯法歸真何不僧歸
真答疏文略故如以真如隨淨緣起三乘僧等
佛法既皆依真僧亦例之可知經云普賢相如
虗空依真而住非國土即僧同真也。
三約理融理下約體上義別有三三義朗
曰現通無異體曰融故經云於佛性中即有法僧。
▲鈔由此一門下亦歸疏文也以第一單約事第
二單約理第三一門理義融故令如來住真法性
若無下反顯問第二門攝佛歸真亦令佛住真法
性與此何別答第二所歸雖亦法性然通但空
無理融現之義也思之。
▲鈔三門雖異下結名也
初俗次真後中三諦雖異而第一以事就義故同
第二會事從理故同第三理事同故並稱
體也淨名下引證即彼不二法門品文也彼疏云
無生佛也理無相也行無修僧也正證第二
門義證第三門
▲鈔是故下結釋也或唯結初門
總結三門
義說下通難問云同何故三寶耶上二
句通也問既有三寶義別何故云同體下三句
答也。
▲鈔佛則橫該一切法界諸佛為橫各具
十身名竪即別教義言略舉理教者亦舉勝攝劣
故云甚深真法性圓滿修多羅即是果行乃屬
僧影顯示故僧雖該攝者汎言塵方佛會中則
大小今云普賢等且徧語大乘僧求一切智
歸佛求證真法故歸法求入聖證故皈僧也。
▲鈔
住持三寶下由前別相同真實三寶勢力
舍利形像凡僧相續不絕故名住持以此
彼即攝彼二以住持同體別相言住持僧含
菩薩中者即出家五眾文不別說在諸大士
三字之中問如形致敬損壞於何得罪福答
像表真於真邊得若爾凡僧應聖邊得罪
答像無心命乃從其表僧有心命故不從聖邊得
罪。
▲鈔然三三寶下顯歸分齊言通於諸乘者若
同相三門第一門唯除人天四乘淺深
第二門兼除小乘後四教第三門除權
後三教若別相住持五乘然就諸教勝劣
不同今歸圓教之勝故云以義料揀歸勝非劣此
顯深義故揀餘乘言一理統之下此顯廣義謂以
一真無障法界統之則普收諸乘三三寶也具
深廣二義所歸分齊也。
鈔初句明處下問前云十方塵剎法界等今何但
云塵耶答亦影顯示故言況一一下普賢三昧
如此界中普賢世尊前入三昧如是法界
虗空一切國土塵中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塵
普賢所住等覺之位名普賢不但普賢一人
菩薩莫不皆爾言以海會上首下問上首
豈唯此二菩薩法慧金剛藏豈非上首耶答有
所表故不徒然也理趣經云一切眾生如來藏
普賢菩薩自體遍故此表理也下經云文殊常
諸佛之母般若以為故此表智也理智冥合
是遮那三聖圓融故問佛僧二寶俱就人何不
人法二寶因果異故問法中亦有因果何不
四寶答人用強勝秉持是故二法不自
弘合為一寶問法中果法與佛行法與僧各何別
耶答約如來成義邊總屬佛寶約諸菩薩施學
義邊為僧下地學義為法寶但約義別體
殊也問此三寶何故稱寶答依寶性論有六義
名寶希有二明三勢力四莊嚴五最上六
六義似世之寶故稱三寶三寶次第何故
是答約勝劣次第佛法能覺彼法所覺隨受
有勝劣故若因果次第謂僧佛法僧先修次佛
圓滿後得果若行次第謂法僧佛以法為境
僧修勝行佛果圓滿師資次第謂法佛僧法是
師法先佛次後僧寶若隨信次第謂僧法佛
見僧威儀次信所證然後師佛若示現次第謂佛
僧法先本是佛次示為僧法說於後。
通顯歸意乃有眾多者准起信疏有六意
恩德故二加護三令生信故四為儀式故五
尊勝故六顯益物故行願鈔有七意一顯示
故二令生信故三令恩德故四為儀式故五
表有稟承故六請威加護故七隨順先聖故通上
開合總有十意(謂後二前三後四與前四同後六與前二同也今總相下乃有
三意然就中亦可分為十意第二意中有四意故第三意中五意故細尋可了)。
▲鈔三
吉祥第一意也同行願鈔第一意行願鈔云
三寶功德第一吉祥最初歸敬欲令所製久久
成實論三寶吉祥故我經初說言歸依
能辦大事第二意也然此二句一意三句
一意即具四意也思之智論云佛如良醫法如
藥僧看病者故不增減准此三寶能療一切
煩惱病能辦世出世間利樂事即論疏第六
意也能生有漏無漏善根究竟令離二生
苦得大圓寂一切經初下第三意然其別論
五意具論疏二三四意并行願鈔二四五六七
五意初二句為一意六成就令物生信故
如是法寶佛字即佛寶大比丘眾等即僧寶
結集依佛教敕作斯安立令人生信結集
既爾今造疏應然二有五句第二意也暨佛滅
後造論諸師亦先皈三寶顯示所學有可宗故三
二句第三不率胸襟無我慢故四有一句
即第四意求請三寶威力加被護令無難五有
句即第五意使契合故總唯三意別則具十以表
無盡
▲鈔然上句自謙下前總出意今別消文言
一毛測空下迴向品云一毛度空可得邊十地
一毛度空可知量皆涅槃八種中非喻喻也
(八喻者一順喻二逆喻三現喻四非喻五先六後喻七先後喻八遍喻)彼設能爾
凡智測法何能窮盡
鈔但請同體之慈者謂三寶與我師資殊性
二體名同體而言冥等者以疏釋經甚有分別
契合之處今言冥暗而契者故云謙詞
第八迴向者問何不令生等佛而等普賢耶答
九迴向唯欲等普賢故問何故九迴向唯要
普賢耶此牒難詞而通也即無無縛向此
三十一卷皆說願等普賢云爾也言良以下
所以也言該因者妙嚴疏說曲濟無遺曰普(大悲行也)
隣極亞聖曰賢(將至見道大智行也)此約諸位普賢(地前諸位)世
成就疏云一位普賢謂但發普賢心者即是
言徹果及佛後者又云果無不窮曰普(故云徹果)不捨
因門曰賢(故云佛後)言佛前者德同法界曰普至順調
善曰賢此約當位(等覺位也)成就品疏云位中普賢
等覺位故言諸佛本等體性周遍曰普隨緣
德曰賢即理事無礙也又云一即一切曰普一切
一曰事事無礙法界也故云諸佛本故法界
體故。
▲鈔以斯經下由此經所明法界等義皆佛
親證即如證而說故是一切教之根本諸教咸以
此經而為規模隨根漸設故云根本法輪。
▲鈔而
聖后所翻者即唐第四帝武后則天順聖皇帝
也元是高宗皇后白虎云天子之配謂之后
后者君也天子之配至尊故謂之后也其朝所翻
之經有八十卷富義賢首造新修略疏纔至
夜摩會(法界觀鈔云造疏纔五卷)忽然歸寂奄者忽也。
▲鈔慨
無聲之歎也瑕玉病類絲病也黷切韻云蒙也
暗也。
鈔疏中欲掩等者後之九段皆指其瑕疵而疏中
欲掩也問既疏中欲何故今鈔敘之傳者下答
也有二意一恐後學要知得失務生正解故二
者諸徒堅請於理難違故問若爾何不隨疏合說
之處而即說之答大經文義浩博弘通動便長時
何煩頻數敘述敘之恐迷宗滯迹耳。
世路多岐亡羊列子第八楊子隣人
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竪童竪追之楊子曰嘻
一羊何追者之眾隣人多岐路既返問獲羊
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岐路焉吾
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移時
不笑者竟日門人恠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
有而損言笑者何也楊子不答門人不獲其命孟
孫陽出以告心都子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
而問曰昔昆弟三人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
義之道而歸其父問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
使我愛身而後名(身體髮膚不敢毀傷)仲曰仁義使我殺身
成名(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成仁)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
(既名且哲以保其身)彼三術相反同出於儒孰是孰非耶
楊子曰人有濵(水際)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音囚水上
浮者也)操舟鬻渡(賣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
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以為
孰是孰非(若者汝也)心都子默然而出孟孫陽讓(責也請也)
之曰何子問之迂(音于曲也)夫子答之僻吾或愈甚
都子大道多岐亡羊學者多方志學
不同非本不一而未異若是歸同反一為亡
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
況也哀哉借意用之。
▲鈔特由下如其理淺一
解釋巳盡其旨今大經旨趣深遠微妙豈但
一途能盡其玄言以光法施者智論云依隨經論
立名字皆名法施(運清淨無希名利之垢以法施他也)昔可尚
也者舉例標之故。
▲鈔五百比丘釋成下第
鈔引言下經之中者即世主妙嚴品中說也言
經有多家論者如十地龍樹世親等釋不同
一經無著天親論釋有異言論有下唯識一論
十師造釋(一護法二德慧三安慧四親勝五難陀六淨七大辦八勝友九勝子十智月)
言如㭊金杖脇尊者徤陀羅王義也具如第
鈔引言或登地如無著等或加行者如天親
等時英如智光戒賢等懸記如龍楞伽大慧
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
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
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往生安樂
國等言依之修行下亦脇尊者言也足字(子句切添物也)。
鈔故經云者金剛三昧經也汝非定心證而說
文語非義我如證而說故義語非文況華嚴
以劣況勝彼枝末經尚不離定心華嚴海印
中所演菩薩定心所受而不示觀心耶言親所發
揮者周易云動發揮散意宣說顯示也言不
善友者謂修行人我慢所覆不參善友而但
貴尚尋文以求通決者豈自根器勝過善財童子
等耶寶積經七十二云得人身者彼應依善知識
三世佛平等法聞巳應發勤精進依城邑聚落
大眾共居四部更互相與論量佛法學問
難答三世佛平等法得現在前解一切法無有
性修此解故煩惱漸除等經既云爾何以不參善
友但尚尋文耶言不貴宗通者楞伽經宗通自修
行說通示未悟今宗不通唯攻解釋言說連文
字等故僧史云之者務其詞義之者逞其區
分執塵(鹿之大者曰塵羣鹿隨之皆看塵所往隨麈尾所轉為淮今講者執之象彼有指揮
也)搖(生公擯在虎丘時執松枝談柄古詩云聽徒千箇石談柄一枝也)但尚
乘機應變解分挫銳唯觀其智刃詞鋒都忘
詮不求出離即其義也言不能以下肇公寶藏
古鏡照精其精自形(抱朴子曰昔張蓋蹋及偶豪二人精思於蜀雲臺山
石室中忽有四人黃絹單衣葛巾往到其前曰勞乎道士辛苦幽隱二人顧視鏡中乃鹿也搜神記云林
山下一亭人每過此宿者或病死時有伯夷宿於此明燭坐夜忽有十餘人來自蒲博伯夷
密以鏡照乃是羣犬)古教照心其心自明如人有眼耳無
由自見以鏡照之則見眾生自性亦爾無由自見
因聞聖教依教反照方得見也今既不能何可照
理照心言玄理說並謂雷同者即祖師門下
決之言不關常習義路理特深隱謂之玄言(加截斷
思等語句也)若依義路(尋之轉不相應)如法界品善財彌勒
樓閣無盡境出巳不見善財問曰此莊嚴事何
處去耶彌勒答云於來處去(經中之玄言也)理說者即訓
釋義接引學流義學之所習者也此既朗然
成異何以一蓋俱同曲禮無雷同(注云雷發聲物無不同
時應而生芽者取一蓋不分之意)問既破他為雷同自立頓教
南北二宗禪教不分豈非雷同答經中具有
理說今但破其釋時雷同不分今雖一教之中
頓漸亦異禪教各別如一百法俱為始教所詮
五位圓成異此亦應爾故言不知行等者須
彌偈讚云不能了自心云何正道由彼顛倒
增長一切解脫長者善財善男子應以善
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以境界淨治
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
以智證潔白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等故知
行皆了自心也言一生驅驅下問明品云如人數
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多聞如是(疏云但說
菩薩功德不能求諸身心故其無分也)言或年事下大法炬陀羅尼
經云說法者應常宣說不得休懈若常說法
增長利益人天若不宣說法則衰殄今既棄教
違抑佛心也言誤後學者如自落坑引他墜井
鈔今皆反此下應反上說之謂巳參善友要自
通聖教照心智達經玄言理說各別區分
了自心復在勤行自少及老禪教雙行豈唯上順
佛心抑亦物軌範故製茲疏言即事即行者即
所說事而能行之如說而修行如行而說故言用
以心傳心下以禪會教也然心非箇物乃不可傳
但以符契義言傳耳南宗慧能之禪北宗則神
秀之禪雖頓漸有異而見性無殊故皆會之天台
山即智者大師衡山思大師皆宗空假三觀
之玄趣而疏文撮以釋經言使教合亡言之旨者
教說契於禪心心同諸佛之心者禪心合於教意
無違下禪兼備也亦是通妨妨云上難苑公
玄言理說不分今禪教契合豈非雷同此答也言
不假更看下瑜伽八十六云不觀他面不看他口
於此正法毗奈耶中一切他論所不能轉意云既
通達不隨他語亦不看他顏面別覓一句一偈
謂是忘機法門依法不依人故但解此疏自
然諸疑頓息內照自明也言彰乎大理言者
聖教大理之言疏為辯明令人易了文處蓋多
難可具述解字(隹買切)。
鈔三扶昔大義下以刊定記破昔成非今疏扶昔
賢首大義不欲掩昔賢故言幽旨包博等者比唐
經多缺比餘經全盛故言賢首方周者以光統律
靈裕法師慧遠法師等皆有疏釋唯探玄二十
妙義方周故言講得五雲凝空者即講唐經時
祥瑞也以講經時口出光明須臾成於雲蓋等然
三度放光如下具示言六種地一動二起三
湧(此三約相)四震五吼六擊(此三約聲)或東湧西沒南湧北
公元696年
沒中湧邊沒六相也即證聖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晚講華藏世界海震動之文其講堂內及寺院
忽然震動于時道俗數千共覩歎未曾有處
四簷垂地故大敬愛寺碑云祥瑞彩鬱鬱
齊日排空佛殿法堂隱隱然垂簷接地等言雖入
下前列子中事徒過下法華經中繫珠喻也言大
義屢乖者孝經序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異端
起而大義乖今借用可知言立四教一迷
異執二真一分半教三真一分滿教四真具分
滿教以圓終二教為第四始教為第三小教為第
不立頓教更加第一以當異教故云雜以邪宗
言使權實不分者三是權四是實而皆云滿故不
分也言頓漸安辯者不立頓教故言㭊十玄下彼
二種十玄謂德相業用問相用區分豈無異轍
答如百法八識通漏無漏不須分為兩重彼既
不爾云何言使相下德相無相即相入
門業用中却有之然體是即用之體今既體無入
體用不相即也彼立德相唯淨業用通染二門
既別無真妄交徹之義也言出十玄既立德用
二玄之果所由之因却但唯一真如德用二門
別自相違也問准下理融通德用二義
何故以此難耶答非不理性之因具於德用
不許二玄別也言以緣起相由下如光明覺品
一中無量無量中解一了互生當成
所畏定云了一多互生多念息一多平等
差別平等性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破賢
云應審思其文勿謬解也即理性融通義清
云以一有一無不相故有此恒相在也緣
起(法界理)數常爾稱斯而見何所畏哉即扶賢首
義耳若約前釋則大緣起門隱矣今申上古下新
疏謂清涼所造之疏也對刊定舊故問新疏中
有同刊定文莫不扶刊定否答有同彼文者
彼亦用賢首文今亦同用之矣。
鈔使質而不野者論語質勝文則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借用之意云言雖簡而理
詣故質而不野故春秋序云言高則旨遠詞約
義微也。
鈔多不窮始末者或置後引初或隱首露尾
事偏詞竟無正理言用法相者法相名義諸
宗皆有豈可盡為權耶言又不分其通局者如三
二諦等若融則通不融則局言意態者名訓雙
舉也。
當得佛故者經云以發心故常三世一切
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云云)
何以故以發心當得故疏云徵意云何以發
心即得果釋云以是發心為因決定當得佛故
圓極之果故定當成約見性成智身上
得(即淨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義)故晉經梵本此中皆即是
佛故者當此義也鈔釋云當字是譯人意欲不壞
初後故作此譯今意例顯刊定不曉便以探玄
義釋今當字以此為例上下多爾言十行前賢
首新修略疏唯至第十九卷故。】
華嚴懸談玄記第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