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第 139c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八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自下归敬请加。
钞归敬三宝者归必归三要须尽寿及未来际等
卷八 第 140a 页
敬但随于一宝容暂敬故归必兼敬敬未必归二
相不同问既请威加护何不序前致敬答序但兼
述非为正故所以前云并序。
▲钞显能归相者起
信疏云归者是依投趣向义命者总御诸根一身
之要人之所重莫不为先举此无二之命以奉无
上之尊又归者是还源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而
背自源驰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一心
一心即一体三宝也今云无尽三宝同别有异大
旨不殊。
▲钞但云下问既但云命何有三业故以
者字牒之释此答意有二一云身即是命故钞云
人之所重莫过身命今举身命之重以摄语意之
轻耳二云命者是意以审察虑知三宝胜田决定
堪归乃以最极宝重持身之命而归敬故表意极
重(即审虑思及决定思是意业也)举重摄轻必兼身口展五轮而
投地敛十指而当胸(能动身思名为身业)发下赞述之语(能发
语思名为语业)以此二业周穷时处普伸归敬前义稍胜
以命者命根身之所依连持色心为自性故以身
释命义必正也钞中亦云莫过身命故。
钞初中尘刹有其二义者问上处极十方时世界
际何故复云尘刹耶故此答也一成所依处有三
义一上十方三际为总一一尘中刹等为别二上
十方之刹其数如尘三又上十方刹唯约粗说今
兼粗及细故然上第二义及第三义唯约事说俱
缘无性皆理也故下钞云理是佛所住文影略故
相不同问既请威加护何不序前致敬答序但兼
述非为正故所以前云并序。
▲钞显能归相者起
信疏云归者是依投趣向义命者总御诸根一身
之要人之所重莫不为先举此无二之命以奉无
上之尊又归者是还源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而
背自源驰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一心
一心即一体三宝也今云无尽三宝同别有异大
旨不殊。
▲钞但云下问既但云命何有三业故以
者字牒之释此答意有二一云身即是命故钞云
人之所重莫过身命今举身命之重以摄语意之
轻耳二云命者是意以审察虑知三宝胜田决定
堪归乃以最极宝重持身之命而归敬故表意极
重(即审虑思及决定思是意业也)举重摄轻必兼身口展五轮而
投地敛十指而当胸(能动身思名为身业)发下赞述之语(能发
语思名为语业)以此二业周穷时处普伸归敬前义稍胜
以命者命根身之所依连持色心为自性故以身
释命义必正也钞中亦云莫过身命故。
钞初中尘刹有其二义者问上处极十方时世界
际何故复云尘刹耶故此答也一成所依处有三
义一上十方三际为总一一尘中刹等为别二上
十方之刹其数如尘三又上十方刹唯约粗说今
兼粗及细故然上第二义及第三义唯约事说俱
缘无性皆理也故下钞云理是佛所住文影略故
卷八 第 140b 页
或在下法界中上二融通故事理无碍第一义即
事事无碍也具四法界方为华严之所依处也言
尘数如来者属下句也约能数以明故。
▲钞亦无
德不圆下有二释一云复是别一义释也一云前
直彰二果之体此以用表之不尔何言亦耶二释
随通言上二自利者或依正二报或菩提涅槃皆
自得之利益故。
钞通利自他者即是自利故通二利也言十号之
一者一如来仿同先迹号二应供堪为福田号三
正遍知遍知法界号四明行足果从因得号五善
逝妙往涅槃号六世间解达伪通真号七无上士
调御丈夫降生成道号八天人师应根说法号九
佛三觉圆明号十世尊出世独尊号今即调御与
师不分二别即为一号即应根说法号也有云师
即天人师即应根说法号调御即降生成道号则
应云十号之二前解为正钞主既自言一何强分
二耶或传写笔误后解为胜言调御者即调和控
御涅槃十八云如御马者凡有四种一触毛二皮
三肉四骨随其所触称御者意如来亦尔一说生
令受佛语如触毛二说老三说病四说死如触皮
肉骨名调御丈夫也。
钞成上依处者上尘中刹若无法界岂能成耶言
似当约事者前三义中唯第一义约事事第二义
及第三义中似当约事即分义今法界言义兼理
事事无碍也具四法界方为华严之所依处也言
尘数如来者属下句也约能数以明故。
▲钞亦无
德不圆下有二释一云复是别一义释也一云前
直彰二果之体此以用表之不尔何言亦耶二释
随通言上二自利者或依正二报或菩提涅槃皆
自得之利益故。
钞通利自他者即是自利故通二利也言十号之
一者一如来仿同先迹号二应供堪为福田号三
正遍知遍知法界号四明行足果从因得号五善
逝妙往涅槃号六世间解达伪通真号七无上士
调御丈夫降生成道号八天人师应根说法号九
佛三觉圆明号十世尊出世独尊号今即调御与
师不分二别即为一号即应根说法号也有云师
即天人师即应根说法号调御即降生成道号则
应云十号之二前解为正钞主既自言一何强分
二耶或传写笔误后解为胜言调御者即调和控
御涅槃十八云如御马者凡有四种一触毛二皮
三肉四骨随其所触称御者意如来亦尔一说生
令受佛语如触毛二说老三说病四说死如触皮
肉骨名调御丈夫也。
钞成上依处者上尘中刹若无法界岂能成耶言
似当约事者前三义中唯第一义约事事第二义
及第三义中似当约事即分义今法界言义兼理
卷八 第 140c 页
事即性分具足有四法界如前可思言佛身充满
下现相品文又充满下妙严品文两处疏释俱云
所遍法界皆通理事然理实应通四法界等言二
者下即功德大悲云一一称四法界故。
钞亦圆明中别义者谓圆明是总即当菩提涅槃
二依之果具于有为无为二种功德有为功德即
是菩提所收无为功德即是涅槃所摄今是有为
功德故云圆明中别义。
▲钞十力者一处非处力
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
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言四无畏者一
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
苦道无畏言十八不共法者一身业无误二无卒
暴音三无种种想四无不定五无忘失念六无不
择舍七欲无退八念无退九精进无退十定无减
十一智慧无减十二解脱无减十三身业智为先
导随智而转十四语业智为先导随智而转十五
意业智为先导随智而转十六知过去无著无碍
十七知未来无著无碍十八知现在无著无碍有
云依杂集论用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为十八
法者二释皆通言百四十种功德者有二释一云
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合一
百四十四钞举大数云百四十也二云诸契经论
皆说如来百四十不共功德谓三十二相八十随
好四一切种清净(一一切所依清净谓烦恼粗重并诸习气于自所依无馀永灭
下现相品文又充满下妙严品文两处疏释俱云
所遍法界皆通理事然理实应通四法界等言二
者下即功德大悲云一一称四法界故。
钞亦圆明中别义者谓圆明是总即当菩提涅槃
二依之果具于有为无为二种功德有为功德即
是菩提所收无为功德即是涅槃所摄今是有为
功德故云圆明中别义。
▲钞十力者一处非处力
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
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言四无畏者一
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
苦道无畏言十八不共法者一身业无误二无卒
暴音三无种种想四无不定五无忘失念六无不
择舍七欲无退八念无退九精进无退十定无减
十一智慧无减十二解脱无减十三身业智为先
导随智而转十四语业智为先导随智而转十五
意业智为先导随智而转十六知过去无著无碍
十七知未来无著无碍十八知现在无著无碍有
云依杂集论用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为十八
法者二释皆通言百四十种功德者有二释一云
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合一
百四十四钞举大数云百四十也二云诸契经论
皆说如来百四十不共功德谓三十二相八十随
好四一切种清净(一一切所依清净谓烦恼粗重并诸习气于自所依无馀永灭
卷八 第 141a 页
故二一切种所缘清净谓种种变化所现一切所缘皆自在故二一切种心清净谓烦恼巳离善根积集
故四一切种智清净谓如前一切无明粗重巳灭离故一切所知境中智无障碍自在故)十力
四无所畏三念住(一者一心听法不忧二者一心听法不喜三者常住舍心)三
不护(一恶心都绝二不依止名闻三不依止利养)大悲无忘失法永害
习气及一切种妙智也此上功德虽通诸教今皆
无尽以属当教二解之中后义为胜前解则文无
所据后解则依瑜伽等诸经论故数亦齐故。
▲钞
大悲普覆下于上无尽德中别赞大悲而有三义
似于云故一者无缘大悲覆一切二者遍一切而
不分别三者遐霏法雨等润群萌故以云为喻也
钞毗卢一句别归本师者此句全是现相品文问
何故一句归本师答承恩重故。
▲钞上云功德下
问前云圆明中别义此言总该无尽其故何耶答
圆明是总体故前云功德是圆明中别义若但云
功德是总复分悲智等为别故有两重总别也言
别语最胜者果位智强故。
▲钞顺于光明遍照义
故者准下疏释于毗卢遮那有其三释一云毗者
遍义卢遮那光明照义回就此方应云光明遍照
然有二义一身光遍照云尽空尘道智光遍照真
俗重重法界二身智能所合为一身圆明独耀具
德无边故立斯号二云毗者种种义卢遮障义那
者尽义即种种障尽种种德圆故三云毗者广大
也卢遮生也那者息也谓广大生息此亦二义一
修成谓慈悲无边故广智慧无上故大生相巳尽
故四一切种智清净谓如前一切无明粗重巳灭离故一切所知境中智无障碍自在故)十力
四无所畏三念住(一者一心听法不忧二者一心听法不喜三者常住舍心)三
不护(一恶心都绝二不依止名闻三不依止利养)大悲无忘失法永害
习气及一切种妙智也此上功德虽通诸教今皆
无尽以属当教二解之中后义为胜前解则文无
所据后解则依瑜伽等诸经论故数亦齐故。
▲钞
大悲普覆下于上无尽德中别赞大悲而有三义
似于云故一者无缘大悲覆一切二者遍一切而
不分别三者遐霏法雨等润群萌故以云为喻也
钞毗卢一句别归本师者此句全是现相品文问
何故一句归本师答承恩重故。
▲钞上云功德下
问前云圆明中别义此言总该无尽其故何耶答
圆明是总体故前云功德是圆明中别义若但云
功德是总复分悲智等为别故有两重总别也言
别语最胜者果位智强故。
▲钞顺于光明遍照义
故者准下疏释于毗卢遮那有其三释一云毗者
遍义卢遮那光明照义回就此方应云光明遍照
然有二义一身光遍照云尽空尘道智光遍照真
俗重重法界二身智能所合为一身圆明独耀具
德无边故立斯号二云毗者种种义卢遮障义那
者尽义即种种障尽种种德圆故三云毗者广大
也卢遮生也那者息也谓广大生息此亦二义一
修成谓慈悲无边故广智慧无上故大生相巳尽
卷八 第 141b 页
故生息二本性谓藏识包含种子建立生趣故广
本觉现量与佛等故名大新新生故名生染净苦
乐所不能动故名息此亦真应合论今顺初义故
然唯顺智光明也言深广故者法华方便品文假
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深也又云而能究尽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
竟广也言大悲深广者无待无缘故深周遍利乐
故广言智亦如云者法华云慧云含润雨大法雨
故然亦具上三义谓普观一切而无分别含润法
雨故又前言功德下言虽总该别属福故又诸佛
所依处中云尘刹法界等本师亦然文影略故。】
「疏所住下言甚深真三字者以法性通诸教故此三
字拣之如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今以
甚深二字拣之如权教菩萨亦住此法性通以三字
拣之显所住法性之极也又修多罗亦总该乎一藏
今以圆满字拣之也。」
【钞二句归法下问前云十方巳下所归分齐佛宝
中别云尘刹等今法宝中何不别言其处耶答影
显示故问甚深真法性为能依法宝与前所依处
中理法界云何分别答为教所诠名理法是法宝
所依名理法界亦犹法性身为能依法性土为所
依也。
▲钞但归别相下问何不但归别相而蹑前
起后亦归于同相耶故此答也涅槃云若能知三
宝常住同真谛此即是诸佛最上之誓愿故亦归
本觉现量与佛等故名大新新生故名生染净苦
乐所不能动故名息此亦真应合论今顺初义故
然唯顺智光明也言深广故者法华方便品文假
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深也又云而能究尽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
竟广也言大悲深广者无待无缘故深周遍利乐
故广言智亦如云者法华云慧云含润雨大法雨
故然亦具上三义谓普观一切而无分别含润法
雨故又前言功德下言虽总该别属福故又诸佛
所依处中云尘刹法界等本师亦然文影略故。】
「疏所住下言甚深真三字者以法性通诸教故此三
字拣之如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今以
甚深二字拣之如权教菩萨亦住此法性通以三字
拣之显所住法性之极也又修多罗亦总该乎一藏
今以圆满字拣之也。」
【钞二句归法下问前云十方巳下所归分齐佛宝
中别云尘刹等今法宝中何不别言其处耶答影
显示故问甚深真法性为能依法宝与前所依处
中理法界云何分别答为教所诠名理法是法宝
所依名理法界亦犹法性身为能依法性土为所
依也。
▲钞但归别相下问何不但归别相而蹑前
起后亦归于同相耶故此答也涅槃云若能知三
宝常住同真谛此即是诸佛最上之誓愿故亦归
卷八 第 141c 页
于同相也。
▲钞然三宝下承前别列初深后浅为
次今口科分三。
* 初标(然三)
* 二列(一同)
* 后释(二)
* 初正释三类(三)
* 初别相(且别)
* 二同相(二)
* 初义门别释(三)
* 初约事就义门(二)
* 初正明同相(三)
* 初佛三(言同)
* 二法三(二法)
* 三僧三(三僧)
* 后皈今疏文(今举)
* 二会事从理门(二)
* 初正明同相(二约)
* 后皈今疏文(今举)
* 三以理融现门(二)
* 初正明同相(三约)
* 后皈今疏文(由此)
* 后引證结释(二)
* 初结名引證(三门)
* 后结义通难(二)
* 初结释(是故)
* 后通难(义说)
* 三住持(三住)
* 二显皈分齐(三然)
钞一约事就义下于别相事体之上就义各有三
宝言即以无漏界功德为体者逐难出体也前言
佛体上有觉照义故为佛者不知佛以何为体故
此出体也十地钞引唯识释云此即无漏界二转
依果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
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
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钞法有觉性者
色性智性无二性故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谁非觉
照教理行果皆有觉性故。
▲钞在众无违者僧以
和敬为义和通事和理和事和之有六谓身和同
集口和无诤意和无违见和同解戒和同奉利和
同均理和即證理圣人谓三贤十地八辈上人等
▲钞然三宝下承前别列初深后浅为
次今口科分三。
* 初标(然三)
* 二列(一同)
* 后释(二)
* 初正释三类(三)
* 初别相(且别)
* 二同相(二)
* 初义门别释(三)
* 初约事就义门(二)
* 初正明同相(三)
* 初佛三(言同)
* 二法三(二法)
* 三僧三(三僧)
* 后皈今疏文(今举)
* 二会事从理门(二)
* 初正明同相(二约)
* 后皈今疏文(今举)
* 三以理融现门(二)
* 初正明同相(三约)
* 后皈今疏文(由此)
* 后引證结释(二)
* 初结名引證(三门)
* 后结义通难(二)
* 初结释(是故)
* 后通难(义说)
* 三住持(三住)
* 二显皈分齐(三然)
钞一约事就义下于别相事体之上就义各有三
宝言即以无漏界功德为体者逐难出体也前言
佛体上有觉照义故为佛者不知佛以何为体故
此出体也十地钞引唯识释云此即无漏界二转
依果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
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
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钞法有觉性者
色性智性无二性故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谁非觉
照教理行果皆有觉性故。
▲钞在众无违者僧以
和敬为义和通事和理和事和之有六谓身和同
集口和无诤意和无违见和同解戒和同奉利和
同均理和即證理圣人谓三贤十地八辈上人等
卷八 第 142a 页
敬谓八敬一百夏尼礼初夏比丘足二尼不得骂
谤僧三不得举僧罪说其过失四巳学六法从僧
受大戒五尼犯第二篇罪应向二部僧(大僧二十大尼二十)
中行摩那埵(此云折伏贡高也)六尼半月常于僧中求教
授人七不应于无僧处安居八夏讫当于僧中自
恣言无违众生者即十行愿中恒顺众生愿也彼
疏云随顺众生种类根性饶益成就。
▲钞今举佛
所住下归今疏文唯约上说也略法上僧各三宝
义言理是佛所住者即智證如如故无漏色声等
皆属如也十地品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
虚空所住与能住而不定异所流与能流亦不定
殊故名同体此以教法归佛佛归理法略不明僧
或所住能住能流所流无相违反即僧义也。
钞二会事下会别相三宝归一理故如波依湿三
皆依真无如外智能證于如佛归如矣十二分教
从真流故亦归真性理和之僧亦因见理而曰僧
故亦归真理。
▲钞今举下亦归疏文言皆归真性
者上句显佛归真下句显法归真问何不摄僧归
真答疏文略故如以真如随净缘起有三乘僧等
佛法既皆依真僧亦例之可知经云普贤身相如
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即僧同真也。
钞三约理融理下约现体上义别有三三义朗然
曰现通无异体曰融故经云于佛性中即有法僧。
▲钞由此一门下亦归疏文也以第一单约事第
谤僧三不得举僧罪说其过失四巳学六法从僧
受大戒五尼犯第二篇罪应向二部僧(大僧二十大尼二十)
中行摩那埵(此云折伏贡高也)六尼半月常于僧中求教
授人七不应于无僧处安居八夏讫当于僧中自
恣言无违众生者即十行愿中恒顺众生愿也彼
疏云随顺众生种类根性饶益成就。
▲钞今举佛
所住下归今疏文唯约上说也略法上僧各三宝
义言理是佛所住者即智證如如故无漏色声等
皆属如也十地品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
虚空所住与能住而不定异所流与能流亦不定
殊故名同体此以教法归佛佛归理法略不明僧
或所住能住能流所流无相违反即僧义也。
钞二会事下会别相三宝归一理故如波依湿三
皆依真无如外智能證于如佛归如矣十二分教
从真流故亦归真性理和之僧亦因见理而曰僧
故亦归真理。
▲钞今举下亦归疏文言皆归真性
者上句显佛归真下句显法归真问何不摄僧归
真答疏文略故如以真如随净缘起有三乘僧等
佛法既皆依真僧亦例之可知经云普贤身相如
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即僧同真也。
钞三约理融理下约现体上义别有三三义朗然
曰现通无异体曰融故经云于佛性中即有法僧。
▲钞由此一门下亦归疏文也以第一单约事第
卷八 第 142b 页
二单约理第三一门理义融故令如来住真法性
若无下反显问第二门摄佛归真亦令佛住真法
性与此何别答第二门所归虽亦法性然通但空
无理融现之义也思之。
▲钞三门虽异下结名也
初俗次真后中三谛虽异而第一以事就义故同
第二会事从理故同第三融理事故同故并称同
体也净名下引證即彼不二法门品文也彼疏云
智无生佛也理无相法也行无修僧也正證第二
门义證第三门。
▲钞是故下结释也或唯结初门
或总结三门。
钞义说下通难问既云同体何故说三宝耶上二
句通也问既有三宝义别何故复云同体下三句
答也。
▲钞佛则横该一切者法界诸佛为横各具
十身名竖即别教义言略举理教者亦举胜摄劣
故云甚深真法性圆满修多罗佛即是果行乃属
僧影显示故僧虽该摄者汎言尘方佛会中则该
通大小今云普贤等且遍语大乘僧求一切智故
归佛求證真法故归法求入圣證故皈僧也。
▲钞
住持三宝下由前别相同体真实三宝馀势力故
令舍利形像凡僧相续不绝故名住持又以此持
彼即摄彼二以住持持同体别相言住持之僧含
在菩萨中者即出家五众文不别说含在诸大士
三字之中问如形像致敬损坏于何处得罪福答
以像表真于真边得若尔害凡僧应圣边得罪耶
若无下反显问第二门摄佛归真亦令佛住真法
性与此何别答第二门所归虽亦法性然通但空
无理融现之义也思之。
▲钞三门虽异下结名也
初俗次真后中三谛虽异而第一以事就义故同
第二会事从理故同第三融理事故同故并称同
体也净名下引證即彼不二法门品文也彼疏云
智无生佛也理无相法也行无修僧也正證第二
门义證第三门。
▲钞是故下结释也或唯结初门
或总结三门。
钞义说下通难问既云同体何故说三宝耶上二
句通也问既有三宝义别何故复云同体下三句
答也。
▲钞佛则横该一切者法界诸佛为横各具
十身名竖即别教义言略举理教者亦举胜摄劣
故云甚深真法性圆满修多罗佛即是果行乃属
僧影显示故僧虽该摄者汎言尘方佛会中则该
通大小今云普贤等且遍语大乘僧求一切智故
归佛求證真法故归法求入圣證故皈僧也。
▲钞
住持三宝下由前别相同体真实三宝馀势力故
令舍利形像凡僧相续不绝故名住持又以此持
彼即摄彼二以住持持同体别相言住持之僧含
在菩萨中者即出家五众文不别说含在诸大士
三字之中问如形像致敬损坏于何处得罪福答
以像表真于真边得若尔害凡僧应圣边得罪耶
卷八 第 142c 页
答像无心命乃从其表僧有心命故不从圣边得
罪。
▲钞然三三宝下显归分齐言通于诸乘者若
同相三门第一门唯除人天通馀四乘但浅深异
尔第二门兼除小乘通后四教第三门兼除权教
通后三教若别相住持皆通五乘然就诸教胜劣
不同今归圆教之胜故云以义料拣归胜非劣此
显深义故拣馀乘言一理统之下此显广义谓以
一真无障碍法界统之则普收诸乘三三宝也具
此深广二义为所归分齐也。
钞初句明处下问前云十方尘刹法界等今何但
云尘耶答亦影显示故言况一一下普贤三昧品
云如此界中普贤于世尊前入三昧如是尽法界
虚空界一切国土尘中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尘数
普贤所住等觉之位名普贤位不但普贤一人海
会菩萨莫不皆尔言以是海会之上首下问上首
岂唯此二菩萨法慧金刚藏等岂非上首耶答有
所表故不徒然也理趣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
普贤菩萨自体遍故此表理也下经云文殊常为
诸佛之母般若以为母故此表智也理智冥合即
是遮那三圣圆融故问佛僧二宝俱就人何不立
人法二宝答因果异故问法中亦有因果异何不
立四宝答人用强胜能秉持法是故分二法不自
弘合为一宝问法中果法与佛行法与僧各何别
耶答约如来所成义边总属佛宝约诸菩萨施学
罪。
▲钞然三三宝下显归分齐言通于诸乘者若
同相三门第一门唯除人天通馀四乘但浅深异
尔第二门兼除小乘通后四教第三门兼除权教
通后三教若别相住持皆通五乘然就诸教胜劣
不同今归圆教之胜故云以义料拣归胜非劣此
显深义故拣馀乘言一理统之下此显广义谓以
一真无障碍法界统之则普收诸乘三三宝也具
此深广二义为所归分齐也。
钞初句明处下问前云十方尘刹法界等今何但
云尘耶答亦影显示故言况一一下普贤三昧品
云如此界中普贤于世尊前入三昧如是尽法界
虚空界一切国土尘中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尘数
普贤所住等觉之位名普贤位不但普贤一人海
会菩萨莫不皆尔言以是海会之上首下问上首
岂唯此二菩萨法慧金刚藏等岂非上首耶答有
所表故不徒然也理趣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
普贤菩萨自体遍故此表理也下经云文殊常为
诸佛之母般若以为母故此表智也理智冥合即
是遮那三圣圆融故问佛僧二宝俱就人何不立
人法二宝答因果异故问法中亦有因果异何不
立四宝答人用强胜能秉持法是故分二法不自
弘合为一宝问法中果法与佛行法与僧各何别
耶答约如来所成义边总属佛宝约诸菩萨施学
卷八 第 143a 页
义边为僧下地所学义边为法宝但约义别体不
殊也问此三宝何故称宝答依宝性论有六义故
名宝一希有二明净三势力四庄严五最上六不
变六义似世之宝故称三宝问三宝次第何故如
是答约胜劣次第谓佛法僧能觉彼法所觉随受
有胜劣故若因果次第谓僧佛法由僧先修次佛
圆满后得法果若境行次第谓法僧佛以法为境
僧修胜行佛果圆满若师资次第谓法佛僧法是
佛师法先佛次后说僧宝若随信次第谓僧法佛
见僧威仪次信所證然后师佛若示现次第谓佛
僧法先本是佛次示为僧法说于后。
钞通显归意乃有众多者准起信疏有六意一荷
恩德故二请加护故三令生信故四为仪式故五
表尊胜故六显益物故行愿钞有七意一显示吉
祥故二令生信故三令知恩德故四为仪式故五
表有禀承故六请威加护故七随顺先圣故通上
开合总有十意(谓后二与前三同后四与前四同后六与前二同也今总相下乃有
三意然就中亦可分为十意第二意中有四意故第三意中有五意故细寻可了)。
▲钞三
宝吉祥者第一意也同行愿钞第一意行愿钞云
三宝功德第一吉祥最初归敬欲令所制久久流
通成实论云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言有归依
能办大事者第二意也然此二句为一意下三句
各一意即具四意也思之智论云佛如良医法如
妙药僧如看病者故不增减准此三宝能疗一切
殊也问此三宝何故称宝答依宝性论有六义故
名宝一希有二明净三势力四庄严五最上六不
变六义似世之宝故称三宝问三宝次第何故如
是答约胜劣次第谓佛法僧能觉彼法所觉随受
有胜劣故若因果次第谓僧佛法由僧先修次佛
圆满后得法果若境行次第谓法僧佛以法为境
僧修胜行佛果圆满若师资次第谓法佛僧法是
佛师法先佛次后说僧宝若随信次第谓僧法佛
见僧威仪次信所證然后师佛若示现次第谓佛
僧法先本是佛次示为僧法说于后。
钞通显归意乃有众多者准起信疏有六意一荷
恩德故二请加护故三令生信故四为仪式故五
表尊胜故六显益物故行愿钞有七意一显示吉
祥故二令生信故三令知恩德故四为仪式故五
表有禀承故六请威加护故七随顺先圣故通上
开合总有十意(谓后二与前三同后四与前四同后六与前二同也今总相下乃有
三意然就中亦可分为十意第二意中有四意故第三意中有五意故细寻可了)。
▲钞三
宝吉祥者第一意也同行愿钞第一意行愿钞云
三宝功德第一吉祥最初归敬欲令所制久久流
通成实论云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言有归依
能办大事者第二意也然此二句为一意下三句
各一意即具四意也思之智论云佛如良医法如
妙药僧如看病者故不增减准此三宝能疗一切
卷八 第 143b 页
烦恼之病能办世出世间诸利乐事即论疏第六
意也能生有漏无漏者善根故究竟令离二生死
苦得大圆寂又一切经初下第三意然其别论亦
有五意具论疏二三四意并行愿钞二四五六七
之五意也初二句为一意例六成就令物生信故
如是即法宝佛字即佛宝与大比丘众等即僧宝
乃结集者依佛教敕作斯安立令人生信结集佛
经既尔今造疏应然二有五句第二意也暨佛灭
后造论诸师亦先皈三宝显示所学有可宗故三
有二句即第三意不率胸襟无我慢故四有一句
即第四意求请三宝威力加被护令无难五有一
句即第五意使契合故总唯三意别则具十以表
无尽。
▲钞然上句自谦下前总出意今别消文言
一毛测空下回向品云一毛度空可得边十地品
云一毛度空可知量皆涅槃八种喻中非喻喻也
(八喻者一顺喻二逆喻三现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后喻七先后喻八遍喻)彼设能尔今
凡智测法何能穷尽。
钞但请同体之慈者谓三宝与我师资虽殊性无
二体故名同体而言冥等者以疏释经甚有分别
契合之处今言冥暗而契者故云谦词。
钞第八回向者问何不令生等佛而等普贤耶答
第九回向唯欲等普贤故问何故第九回向唯要
等普贤耶此牒难词而通也即无著无缚回向此
三十一卷皆说愿等普贤故云尔也言良以下出
意也能生有漏无漏者善根故究竟令离二生死
苦得大圆寂又一切经初下第三意然其别论亦
有五意具论疏二三四意并行愿钞二四五六七
之五意也初二句为一意例六成就令物生信故
如是即法宝佛字即佛宝与大比丘众等即僧宝
乃结集者依佛教敕作斯安立令人生信结集佛
经既尔今造疏应然二有五句第二意也暨佛灭
后造论诸师亦先皈三宝显示所学有可宗故三
有二句即第三意不率胸襟无我慢故四有一句
即第四意求请三宝威力加被护令无难五有一
句即第五意使契合故总唯三意别则具十以表
无尽。
▲钞然上句自谦下前总出意今别消文言
一毛测空下回向品云一毛度空可得边十地品
云一毛度空可知量皆涅槃八种喻中非喻喻也
(八喻者一顺喻二逆喻三现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后喻七先后喻八遍喻)彼设能尔今
凡智测法何能穷尽。
钞但请同体之慈者谓三宝与我师资虽殊性无
二体故名同体而言冥等者以疏释经甚有分别
契合之处今言冥暗而契者故云谦词。
钞第八回向者问何不令生等佛而等普贤耶答
第九回向唯欲等普贤故问何故第九回向唯要
等普贤耶此牒难词而通也即无著无缚回向此
三十一卷皆说愿等普贤故云尔也言良以下出
卷八 第 143c 页
所以也言该因者妙严疏说曲济无遗曰普(大悲行也)
邻极亚圣曰贤(将至见道大智行也)此约诸位普贤(地前诸位)世
界成就疏云一位前普贤谓但发普贤心者即是
言彻果及佛后者又云果无不穷曰普(故云彻果)不舍
因门曰贤(故云佛后)言佛前者德同法界曰普至顺调
善曰贤此约当位(等觉位也)成就品疏云位中普贤即
等觉位故言诸佛本等者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
德曰贤即理事无碍也又云一即一切曰普一切
即一曰贤事事无碍法界也故云诸佛本故法界
体故。
▲钞以斯经下由此经所明法界等义皆佛
亲證即如證而说故是一切教之根本诸教咸以
此经而为规模随根渐设故云根本法轮。
▲钞而
圣后所翻者即唐第四帝武后则天顺圣后皇帝
也元是高宗之皇后白虎通云天子之配谓之后
后者君也天子之配至尊故谓之后也其朝所翻
之经有八十卷文富义博贤首造新修略疏才至
夜摩会(法界观钞云造疏才五卷)忽然归寂奄者忽也。
▲钞慨
者无声之叹也瑕玉病类丝病也黩切韵云蒙也
暗也。
钞疏中欲掩等者后之九段皆指其瑕疵而疏中
欲掩也问既疏中欲掩何故今钞叙之传者下答
也有二意一恐后学者要知得失务生正解故二
者诸徒坚请于理难违故问若尔何不随疏合说
之处而即说之答大经文义浩博弘通动便长时
邻极亚圣曰贤(将至见道大智行也)此约诸位普贤(地前诸位)世
界成就疏云一位前普贤谓但发普贤心者即是
言彻果及佛后者又云果无不穷曰普(故云彻果)不舍
因门曰贤(故云佛后)言佛前者德同法界曰普至顺调
善曰贤此约当位(等觉位也)成就品疏云位中普贤即
等觉位故言诸佛本等者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
德曰贤即理事无碍也又云一即一切曰普一切
即一曰贤事事无碍法界也故云诸佛本故法界
体故。
▲钞以斯经下由此经所明法界等义皆佛
亲證即如證而说故是一切教之根本诸教咸以
此经而为规模随根渐设故云根本法轮。
▲钞而
圣后所翻者即唐第四帝武后则天顺圣后皇帝
也元是高宗之皇后白虎通云天子之配谓之后
后者君也天子之配至尊故谓之后也其朝所翻
之经有八十卷文富义博贤首造新修略疏才至
夜摩会(法界观钞云造疏才五卷)忽然归寂奄者忽也。
▲钞慨
者无声之叹也瑕玉病类丝病也黩切韵云蒙也
暗也。
钞疏中欲掩等者后之九段皆指其瑕疵而疏中
欲掩也问既疏中欲掩何故今钞叙之传者下答
也有二意一恐后学者要知得失务生正解故二
者诸徒坚请于理难违故问若尔何不随疏合说
之处而即说之答大经文义浩博弘通动便长时
卷八 第 144a 页
何烦频数叙述叙之恐迷宗滞迹耳。
钞世路以多岐亡羊者列子第八云杨子之邻人
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童竖追之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既返问获羊
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岐路焉吾
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
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
有而损言笑者何也杨子不答门人不获其命孟
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
而问曰昔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
义之道而归其父问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
使我爱身而后名(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仲曰仁义使我杀身
以成名(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
(既名且哲以保其身)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耶
杨子曰人有滨(水际)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音囚水上
浮者也)操舟鬻渡(卖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
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
孰是孰非(若者汝也)心都子默然而出孟孙阳让(责也请也)
之曰何子问之迂(音于曲也)夫子答之僻吾或愈甚心
都子曰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志学非
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未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
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
况也哀哉今借意用之。
▲钞特由下如其理浅一
人解释巳尽其旨今大经旨趣既深远微妙岂但
钞世路以多岐亡羊者列子第八云杨子之邻人
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童竖追之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既返问获羊
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岐路焉吾
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
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
有而损言笑者何也杨子不答门人不获其命孟
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
而问曰昔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
义之道而归其父问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
使我爱身而后名(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仲曰仁义使我杀身
以成名(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
(既名且哲以保其身)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耶
杨子曰人有滨(水际)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音囚水上
浮者也)操舟鬻渡(卖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
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
孰是孰非(若者汝也)心都子默然而出孟孙阳让(责也请也)
之曰何子问之迂(音于曲也)夫子答之僻吾或愈甚心
都子曰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志学非
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未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
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
况也哀哉今借意用之。
▲钞特由下如其理浅一
人解释巳尽其旨今大经旨趣既深远微妙岂但
卷八 第 144b 页
一途能尽其玄言以光法施者智论云依随经论
为立名字皆名法施(运清净心无希名利之垢以法施他也)昔可尚
也者举例标之故。
▲钞五百比丘下释成如下第
六钞引言下经之中者即世主妙严品中说也言
经有多家论者如十地经龙树世亲等释不同金
刚一经无著天亲论释有异言论有下唯识一论
十师造释(一护法二德慧三安慧四亲胜五难陀六净月七大办八胜友九胜子十智月)
言如㭊金杖即胁尊者答健陀罗王义也具如第
六钞引言或登地者如无著等或加行者如天亲
等时英如智光戒贤等悬记如龙树楞伽云大慧
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
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
国等言依之修行下亦胁尊者言也足字(子句切添物也)。
钞故经云者即金刚三昧经也汝非定心證而说
故文语非义我如證而说故义语非文况华严下
以劣况胜彼枝末经尚不离定心况华严海印定
中所演菩萨定心所受而不示观心耶言亲所发
挥者周易疏云动发挥散意云宣说显示也言不
参善友者谓修行之人我慢所覆不参善友而但
贵尚寻文以求通决者岂自根器胜过善财童子
等耶宝积经七十二云得人身者彼应依善知识
听三世佛平等法闻巳应发勤精进依城邑聚落
与大众共居具四部处更互相与论量佛法学问
为立名字皆名法施(运清净心无希名利之垢以法施他也)昔可尚
也者举例标之故。
▲钞五百比丘下释成如下第
六钞引言下经之中者即世主妙严品中说也言
经有多家论者如十地经龙树世亲等释不同金
刚一经无著天亲论释有异言论有下唯识一论
十师造释(一护法二德慧三安慧四亲胜五难陀六净月七大办八胜友九胜子十智月)
言如㭊金杖即胁尊者答健陀罗王义也具如第
六钞引言或登地者如无著等或加行者如天亲
等时英如智光戒贤等悬记如龙树楞伽云大慧
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
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
国等言依之修行下亦胁尊者言也足字(子句切添物也)。
钞故经云者即金刚三昧经也汝非定心證而说
故文语非义我如證而说故义语非文况华严下
以劣况胜彼枝末经尚不离定心况华严海印定
中所演菩萨定心所受而不示观心耶言亲所发
挥者周易疏云动发挥散意云宣说显示也言不
参善友者谓修行之人我慢所覆不参善友而但
贵尚寻文以求通决者岂自根器胜过善财童子
等耶宝积经七十二云得人身者彼应依善知识
听三世佛平等法闻巳应发勤精进依城邑聚落
与大众共居具四部处更互相与论量佛法学问
卷八 第 144c 页
难答三世佛平等法得现在前解一切法无有自
性修此解故烦恼渐除等经既云尔何以不参善
友但尚寻文耶言不贵宗通者楞伽经宗通自修
行说通示未悟今宗不通唯攻解释言说缀连文
字等故僧史云注之者务其词义科之者逞其区
分执尘(鹿之大者曰尘群鹿随之皆看尘所往随麈尾所转为淮今讲者执之象彼有指挥
也)摇松(生公摈在虎丘时执松枝为谈柄古诗云听徒千个石谈柄一枝松也)但尚
其乘机应变解分挫锐唯观其智刃词锋都忘所
诠不求出离即其义也言不能以下肇公宝藏论
云古镜照精其精自形(抱朴子曰昔张盖蹋及偶豪二人精思于蜀云台山
石室中忽有四人黄绢单衣葛巾往到其前曰劳乎道士辛苦幽隐二人顾视镜中乃鹿也搜神记云林
虑山下有一亭人每过此宿者或病死时有郢伯夷宿于此明烛而坐夜忽有十馀人来自共蒲博伯夷
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古教照心其心自明如人有眼耳无
由自见以镜照之则见众生自性亦尔无由自见
因闻圣教依教反照方得见也今既不能何可照
理照心言玄言理说并谓雷同者即祖师门下开
决之言不关常习义路理特深隐谓之玄言(加截断言
思等语句也)若依义路(寻之转不相应)如法界品善财入弥勒
楼阁见无尽境出巳不见善财问曰此庄严事何
处去耶弥勒答云于来处去(经中之玄言也)理说者即训
文释义接引学流乃义学之所习者也此既朗然
成异何以一盖俱同曲礼云无雷同(注云雷之发声物无不同
时应而生芽者取一盖不分之意)问既破他为雷同自立顿教兼
收南北二宗禅教不分岂非雷同答经中具有玄
性修此解故烦恼渐除等经既云尔何以不参善
友但尚寻文耶言不贵宗通者楞伽经宗通自修
行说通示未悟今宗不通唯攻解释言说缀连文
字等故僧史云注之者务其词义科之者逞其区
分执尘(鹿之大者曰尘群鹿随之皆看尘所往随麈尾所转为淮今讲者执之象彼有指挥
也)摇松(生公摈在虎丘时执松枝为谈柄古诗云听徒千个石谈柄一枝松也)但尚
其乘机应变解分挫锐唯观其智刃词锋都忘所
诠不求出离即其义也言不能以下肇公宝藏论
云古镜照精其精自形(抱朴子曰昔张盖蹋及偶豪二人精思于蜀云台山
石室中忽有四人黄绢单衣葛巾往到其前曰劳乎道士辛苦幽隐二人顾视镜中乃鹿也搜神记云林
虑山下有一亭人每过此宿者或病死时有郢伯夷宿于此明烛而坐夜忽有十馀人来自共蒲博伯夷
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古教照心其心自明如人有眼耳无
由自见以镜照之则见众生自性亦尔无由自见
因闻圣教依教反照方得见也今既不能何可照
理照心言玄言理说并谓雷同者即祖师门下开
决之言不关常习义路理特深隐谓之玄言(加截断言
思等语句也)若依义路(寻之转不相应)如法界品善财入弥勒
楼阁见无尽境出巳不见善财问曰此庄严事何
处去耶弥勒答云于来处去(经中之玄言也)理说者即训
文释义接引学流乃义学之所习者也此既朗然
成异何以一盖俱同曲礼云无雷同(注云雷之发声物无不同
时应而生芽者取一盖不分之意)问既破他为雷同自立顿教兼
收南北二宗禅教不分岂非雷同答经中具有玄
卷八 第 145a 页
言理说今但破其释时雷同不分今虽一教之中
顿渐亦异禅教各别如一百法俱为始教所诠而
五位依圆成异此亦应尔故言不知万行等者须
弥偈赞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由彼颠倒慧
增长一切恶解脱长者诫善财云善男子应以善
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以境界净治
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
以智證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等故知万
行皆了自心也言一生驱驱下问明品云如人数
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疏云但说
佛菩萨功德不能求诸身心故其无分也)言或年事下大法炬陀罗尼
经云说法者应常宣说法不得休懈若常说法法
则增长利益人天若不宣说法则衰殄今既弃教
则违抑佛心也言误后学者如自落坑引他坠井
钞今皆反此下应皆反上说之谓巳参善友要自
宗通圣教照心智达经旨玄言理说各别区分先
了自心复在勤行自少及老禅教双行岂唯上顺
佛心抑亦为物轨范故制兹疏言即事即行者即
所说事而能行之如说而修行如行而说故言用
以心传心下以禅会教也然心非个物乃不可传
但以符契义言传耳南宗则慧能之禅北宗则神
秀之禅虽顿渐有异而见性无殊故皆会之天台
山即智者大师衡山即思大师皆宗空假中三观
之玄趣而疏文撮以释经言使教合亡言之旨者
顿渐亦异禅教各别如一百法俱为始教所诠而
五位依圆成异此亦应尔故言不知万行等者须
弥偈赞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由彼颠倒慧
增长一切恶解脱长者诫善财云善男子应以善
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以境界净治
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
以智證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等故知万
行皆了自心也言一生驱驱下问明品云如人数
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疏云但说
佛菩萨功德不能求诸身心故其无分也)言或年事下大法炬陀罗尼
经云说法者应常宣说法不得休懈若常说法法
则增长利益人天若不宣说法则衰殄今既弃教
则违抑佛心也言误后学者如自落坑引他坠井
钞今皆反此下应皆反上说之谓巳参善友要自
宗通圣教照心智达经旨玄言理说各别区分先
了自心复在勤行自少及老禅教双行岂唯上顺
佛心抑亦为物轨范故制兹疏言即事即行者即
所说事而能行之如说而修行如行而说故言用
以心传心下以禅会教也然心非个物乃不可传
但以符契义言传耳南宗则慧能之禅北宗则神
秀之禅虽顿渐有异而见性无殊故皆会之天台
山即智者大师衡山即思大师皆宗空假中三观
之玄趣而疏文撮以释经言使教合亡言之旨者
卷八 第 145b 页
教说契于禅心心同诸佛之心者禅心合于教意
也无违下禅讲兼备也亦是通妨妨云上难苑公
玄言理说不分今禅教契合岂非雷同此答也言
不假更看下瑜伽八十六云不观他面不看他口
于此正法毗奈耶中一切他论所不能转意云既
自通达不随他语亦不看他颜面别觅一句一偈
谓是忘机之法门以依法不依人故但解此疏自
然诸疑顿息内照自明也言彰乎大理之言者或
圣教彰大理之言疏为辩明令人易了文处盖多
难可具述解字(隹买切)。
钞三扶昔大义下以刊定记破昔成非今疏扶昔
贤首大义不欲掩昔贤故言幽旨包博等者比唐
经多缺比馀经全盛故言贤首方周者以光统律
师灵裕法师慧远法师等皆有疏释唯探玄二十
卷妙义方周故言讲得五云凝空者即讲唐经时
祥瑞也以讲经时口出光明须臾成于云盖等然
有三度放光如下具示言六种震地一动二起三
涌(此三约相)四震五吼六击(此三约声)或东涌西没南涌北
没中涌边没六相也即證圣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晚讲至华藏世界海震动之文其讲堂内及寺院
中忽然震动于时道俗数千共睹叹未曾有有处
说四檐垂地故大敬爱寺碑云祥光瑞彩郁郁哉
齐日排空佛殿法堂隐隐然垂檐接地等言虽入
下前列子中事徒过下法华经中系珠喻也言大
也无违下禅讲兼备也亦是通妨妨云上难苑公
玄言理说不分今禅教契合岂非雷同此答也言
不假更看下瑜伽八十六云不观他面不看他口
于此正法毗奈耶中一切他论所不能转意云既
自通达不随他语亦不看他颜面别觅一句一偈
谓是忘机之法门以依法不依人故但解此疏自
然诸疑顿息内照自明也言彰乎大理之言者或
圣教彰大理之言疏为辩明令人易了文处盖多
难可具述解字(隹买切)。
钞三扶昔大义下以刊定记破昔成非今疏扶昔
贤首大义不欲掩昔贤故言幽旨包博等者比唐
经多缺比馀经全盛故言贤首方周者以光统律
师灵裕法师慧远法师等皆有疏释唯探玄二十
卷妙义方周故言讲得五云凝空者即讲唐经时
祥瑞也以讲经时口出光明须臾成于云盖等然
有三度放光如下具示言六种震地一动二起三
涌(此三约相)四震五吼六击(此三约声)或东涌西没南涌北
没中涌边没六相也即證圣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晚讲至华藏世界海震动之文其讲堂内及寺院
中忽然震动于时道俗数千共睹叹未曾有有处
说四檐垂地故大敬爱寺碑云祥光瑞彩郁郁哉
齐日排空佛殿法堂隐隐然垂檐接地等言虽入
下前列子中事徒过下法华经中系珠喻也言大
卷八 第 145c 页
义屡乖者孝经序云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
起而大义乖今借用之可知言立四教者一迷真
异执教二真一分半教三真一分满教四真具分
满教以圆终二教为第四始教为第三小教为第
二不立顿教更加第一以当异教故云杂以邪宗
言使权实不分者三是权四是实而皆云满故不
分也言顿渐安辩者不立顿教故言㭊十玄下彼
立二种十玄谓德相业用问相用区分岂无异辙
答如百法中八识通漏无漏不须分为两重彼既
不尔此云何然言使德相下德相无相即相入二
门业用中却有之然体是即用之体今既体无入
即体用不相即也彼立德相唯净业用通染二门
既别无真妄交彻之义也言出十玄下既立德用
二玄之果所由之因却但唯一真如即德用二门
何别自语相违也问准下理性融通具德用二义
何故以此难耶答非不许理性之因具于德用但
不许立二玄别也言以缘起相由下如光明觉品
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
所畏刊定云了一多互生一多念息一多平等此
会差别归平等性即理事无碍非事事无碍破贤
首云应审思其文勿谬解也即理性融通义清凉
云以一有力一无力不相违故有此恒相在也缘
起(法界理)数常尔称斯而见何所畏哉即扶贤首大
义耳若约前释则大缘起门隐矣今申上古下新
起而大义乖今借用之可知言立四教者一迷真
异执教二真一分半教三真一分满教四真具分
满教以圆终二教为第四始教为第三小教为第
二不立顿教更加第一以当异教故云杂以邪宗
言使权实不分者三是权四是实而皆云满故不
分也言顿渐安辩者不立顿教故言㭊十玄下彼
立二种十玄谓德相业用问相用区分岂无异辙
答如百法中八识通漏无漏不须分为两重彼既
不尔此云何然言使德相下德相无相即相入二
门业用中却有之然体是即用之体今既体无入
即体用不相即也彼立德相唯净业用通染二门
既别无真妄交彻之义也言出十玄下既立德用
二玄之果所由之因却但唯一真如即德用二门
何别自语相违也问准下理性融通具德用二义
何故以此难耶答非不许理性之因具于德用但
不许立二玄别也言以缘起相由下如光明觉品
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
所畏刊定云了一多互生一多念息一多平等此
会差别归平等性即理事无碍非事事无碍破贤
首云应审思其文勿谬解也即理性融通义清凉
云以一有力一无力不相违故有此恒相在也缘
起(法界理)数常尔称斯而见何所畏哉即扶贤首大
义耳若约前释则大缘起门隐矣今申上古下新
卷八 第 146a 页
疏谓清凉所造之疏也对刊定之旧故问新疏中
多有同刊定之文莫不扶刊定否答有同彼文者
彼亦用贤首之文今亦同用之矣。
钞使质而不野者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今借用之意云言虽简而理
诣故质而不野故春秋序云言高则旨远词约则
义微也。
钞多不穷其始末者或置后引初或隐首露尾但
事偏词竟无正理言或用法相者且法相名义诸
宗皆有岂可尽为权耶言又不分其通局者如三
性二谛等若融则通不融则局言意态者名训双
举也。
钞当得佛故者经云以发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
佛之所忆念当得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云云)
何以故以是发心当得佛故疏云徵意云何以发
心即得果耶释云以是发心为因决定当得佛故
望圆极之果故定当成约见性成智身上品云即
得(即净行品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义)故晋经梵本此中皆云即是
佛故者当此义也钞释云当字是译人意欲不坏
初后故作此译今意例显刊定不晓便以探玄即
义释今当字以此为例上下多尔言十行巳前贤
首新修略疏唯至第十九卷故。】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八
多有同刊定之文莫不扶刊定否答有同彼文者
彼亦用贤首之文今亦同用之矣。
钞使质而不野者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今借用之意云言虽简而理
诣故质而不野故春秋序云言高则旨远词约则
义微也。
钞多不穷其始末者或置后引初或隐首露尾但
事偏词竟无正理言或用法相者且法相名义诸
宗皆有岂可尽为权耶言又不分其通局者如三
性二谛等若融则通不融则局言意态者名训双
举也。
钞当得佛故者经云以发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
佛之所忆念当得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云云)
何以故以是发心当得佛故疏云徵意云何以发
心即得果耶释云以是发心为因决定当得佛故
望圆极之果故定当成约见性成智身上品云即
得(即净行品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义)故晋经梵本此中皆云即是
佛故者当此义也钞释云当字是译人意欲不坏
初后故作此译今意例显刊定不晓便以探玄即
义释今当字以此为例上下多尔言十行巳前贤
首新修略疏唯至第十九卷故。】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八
卷八 第 14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