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110c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四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者问若据经唯三天有
不起之言何以今言罗七处耶答据实七处皆应有
不起之言经中欲显异义故只约三天说也谓初二
会相邻接故不假带前此三天中人天隔越故须连
带又此三会同诠三贤位第六巳入證不假带前第
七即位中普贤居然不假第八顿成诸行五位体用
卷四 第 111a 页
巳融第九唯明證入体用一味故并皆不假也今约
通义故云尔也。」
【钞此树高耸等者案西域记长一百尺毕钵罗树
于下成菩提故云菩提树也。
▲钞而升忉利天等
者此云三十三天以须弥顶四面各有八天帝释
居中故云三十三天也等字等馀六处可知。
▲钞
故下经云此是四句中第一句下疏云经中欲显
一多相即故举初句钞释云显经中不尽之由若
云不离一树而升一天难思之相不显若言不起
一树而升一切忉利天者则不显本会圆遍若言
不离一切树而升一切天则无一多无碍之相故
唯出初句下法慧例云十方悉亦然则方有升一
切天之句也。
▲钞三天皆有不起而升之言者忉
利如前夜摩经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
及须弥顶而向于彼夜摩天宫宝庄严殿等兜率
天云尔时世尊复以神力不离此菩提树及须弥
顶夜摩天宫而往诣于兜率陀天一切妙宝所庄
严殿等问动静相违去住悬隔既云不离何得言
升答佛得菩提智无不周体无不在无依无住无
去无来然以自在即体之应应随体遍缘感前后
有住有升阎浮有感见在道树故云不离觉树天
中有感见升天上故云而升非移觉树之佛而升
天宫等譬如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
南北南者见月千里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而随
通义故云尔也。」
【钞此树高耸等者案西域记长一百尺毕钵罗树
于下成菩提故云菩提树也。
▲钞而升忉利天等
者此云三十三天以须弥顶四面各有八天帝释
居中故云三十三天也等字等馀六处可知。
▲钞
故下经云此是四句中第一句下疏云经中欲显
一多相即故举初句钞释云显经中不尽之由若
云不离一树而升一天难思之相不显若言不起
一树而升一切忉利天者则不显本会圆遍若言
不离一切树而升一切天则无一多无碍之相故
唯出初句下法慧例云十方悉亦然则方有升一
切天之句也。
▲钞三天皆有不起而升之言者忉
利如前夜摩经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
及须弥顶而向于彼夜摩天宫宝庄严殿等兜率
天云尔时世尊复以神力不离此菩提树及须弥
顶夜摩天宫而往诣于兜率陀天一切妙宝所庄
严殿等问动静相违去住悬隔既云不离何得言
升答佛得菩提智无不周体无不在无依无住无
去无来然以自在即体之应应随体遍缘感前后
有住有升阎浮有感见在道树故云不离觉树天
中有感见升天上故云而升非移觉树之佛而升
天宫等譬如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
南北南者见月千里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而随
卷四 第 111b 页
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是为此月不离中流而往
南北设百千人共观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去
诸有智者晓斯旨焉(上皆须弥品疏文也)。
▲钞故成四句者
即升须弥品中也。
▲钞言如前经文者即前长行
全法慧偈中前一偈半也。
▲钞取其结例之文者
即法慧偈中后半偈内上一句也其如来自在力
一句通四句之因也然此结例一句自有二说一
云结与例别所升有二谓一及一切不但升一须
弥顶总结分齐则十方须弥顶也皆例同此一须
弥顶为所升处云悉亦然问若尔二三两句皆能
升中无文所升中有文何偏言第三无文也答其
第二句既许第三句更易宁不许耶故云易故文
无义必合有此云无文非一向无但以易故曰无
若或取之亦有文也一云此结与例不分二别此
句所升唯一切而无一也意云钞中取长行全并
偈前六句为初句次以十方悉亦然一句为所升
一切取上能升中别一及总一切相对成二四两
句问何不亦取能升中一及所升一为第三一句
文耶答此第三句于结例中无所升一与四二两
句义不齐故谓第四一句能升所升皆有文故第
二一句能升无文所升有文故第三一句能升所
升皆无文故所以不同也故云其第三句易故文
无义必合有问二释何优答随情去取若以前长
行及所例偈中有所升一为第三句文前解为胜。
南北设百千人共观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去
诸有智者晓斯旨焉(上皆须弥品疏文也)。
▲钞故成四句者
即升须弥品中也。
▲钞言如前经文者即前长行
全法慧偈中前一偈半也。
▲钞取其结例之文者
即法慧偈中后半偈内上一句也其如来自在力
一句通四句之因也然此结例一句自有二说一
云结与例别所升有二谓一及一切不但升一须
弥顶总结分齐则十方须弥顶也皆例同此一须
弥顶为所升处云悉亦然问若尔二三两句皆能
升中无文所升中有文何偏言第三无文也答其
第二句既许第三句更易宁不许耶故云易故文
无义必合有此云无文非一向无但以易故曰无
若或取之亦有文也一云此结与例不分二别此
句所升唯一切而无一也意云钞中取长行全并
偈前六句为初句次以十方悉亦然一句为所升
一切取上能升中别一及总一切相对成二四两
句问何不亦取能升中一及所升一为第三一句
文耶答此第三句于结例中无所升一与四二两
句义不齐故谓第四一句能升所升皆有文故第
二一句能升无文所升有文故第三一句能升所
升皆无文故所以不同也故云其第三句易故文
无义必合有问二释何优答随情去取若以前长
行及所例偈中有所升一为第三句文前解为胜。
卷四 第 111c 页
▲钞是则下总释疏意则不起法界菩提树王该
罗遍于法界七处则为一重佛为能遍七处为所
遍也。
▲钞今言罗七处下七处二字上为所遍今
为能遍通二义。
钞略有二意者一即七处平遍如七星总遍百川
二即七处互遍亦云别遍如七盏灯一一遍馀六
灯更遍一室。
▲钞旦初义者下此亦有二一即次
第遍二直遍且初中言说处中十重者一阎浮提
七处二同类百亿三异类四刹种五华藏六馀刹
海七前六类尘八虚空容尘之处九犹帝网十馀
佛同。
▲钞然下十重下拣别前后也所依下进显
难易也。
▲钞今直下显直遍之相以五重与法界
合说故云直就遍法界也。
▲钞二遍异类刹中者
此上缺法界二字此重即收后十重中四重谓异
类刹刹种华藏馀刹海之四重也馀四各当其一。
▲钞二令一一下释七处互遍也有本改等七处
与遍七处亦遍非七处之处并一一皆遍七处此
四个七字皆为六字并非也此是第二番约互遍
释疏罗七处于法界也若改作六有所缺故今以
义求能遍却为所遍故或别得总名故不可改也。
▲钞色界十八者(谓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九天义如常
说)等者等馀三州及四空等并非说经处故。
▲钞
更细而论下进显七处之尘遍也如菩提场中一
一尘遍上五重是则能遍一处中有一切处亦以
卷四 第 112a 页
馀六处一一尘俱遍菩提场中则菩提一处有一
切处也如菩提既尔馀六处亦然。
▲钞前三约事
等者此就所遍为言故单约事其第三重虽遍尘
中之刹然是一重平遍意在所遍刹故或可前之
刹字应回置微字之上碎刹为尘遍所碎之尘故
唯约事也若能所合论皆事事无碍唯遍第四似
兼理事无碍有理空故。
▲钞由事下显遍因也即
法性融通之因。】
「疏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者上句圆融不碍行布
下句行布不碍圆融畅者敷扬之谓也故易曰宣扬
发畅孝经序云约文敷畅问今言初者尚总是几日
之初答淮下疏有三意一约不坏前后相说才成初
七日说前五会第二七日说十地等第九一会在后
时说二顺论释皆在二七日后二七日非久亦名始
成三约实圆融释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顿演七
处九会无尽之文今此初成之言虽通三释今文正
取第三一念之初畅斯九会也然即十世隔法异成
门初句十世隔法九会前后不同下句即异成也一
念顿演故所以初说者论云示法胜故及胜处说故
不同馀教三七等别虽普曜弥沙塞等皆言二七说
此表末不离本故。」
【钞谓菩提流支者约文理分为三时以经初云者
證初会是初成说三天下證第三第四第五会皆
在初说其第二会义准应在初时说言婆伽婆者
切处也如菩提既尔馀六处亦然。
▲钞前三约事
等者此就所遍为言故单约事其第三重虽遍尘
中之刹然是一重平遍意在所遍刹故或可前之
刹字应回置微字之上碎刹为尘遍所碎之尘故
唯约事也若能所合论皆事事无碍唯遍第四似
兼理事无碍有理空故。
▲钞由事下显遍因也即
法性融通之因。】
「疏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者上句圆融不碍行布
下句行布不碍圆融畅者敷扬之谓也故易曰宣扬
发畅孝经序云约文敷畅问今言初者尚总是几日
之初答淮下疏有三意一约不坏前后相说才成初
七日说前五会第二七日说十地等第九一会在后
时说二顺论释皆在二七日后二七日非久亦名始
成三约实圆融释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顿演七
处九会无尽之文今此初成之言虽通三释今文正
取第三一念之初畅斯九会也然即十世隔法异成
门初句十世隔法九会前后不同下句即异成也一
念顿演故所以初说者论云示法胜故及胜处说故
不同馀教三七等别虽普曜弥沙塞等皆言二七说
此表末不离本故。」
【钞谓菩提流支者约文理分为三时以经初云者
證初会是初成说三天下證第三第四第五会皆
在初说其第二会义准应在初时说言婆伽婆者
卷四 第 112b 页
涅槃云能破烦恼名婆伽婆即断德法身亦举此
具摄十身也即佛地经说婆伽梵但梵音小异而
自在(示不系属烦恼故)炽盛(猛燄智火所烧炼故)端严(三十二相所庄严故)名
称(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吉祥(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也)尊贵(具一
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倦故上依本论付也)之六义也七八一
会在十地品后亦在第二七日后说例此前说则
第九会在后时说以有下出所以也言有身子等
者十二游行经云成道五年方度身子(彼云佛成道第二年
度五比丘第三年度迦叶兄弟三人五年度身子目连)准此祗园又在身子
之后以佛在王舍城舍卫国须达长者为子娶妻
至于王舍城遇佛发心请佛往本国佛敕目连相
与偕行先造精舍等。
▲钞贤首等者准探玄记即
取第二七日顿说九会不许五会在初及第九在
后也故彼破云以初七日并不说法十地论云思
惟因行缘行故设有救言只不说十地非不说馀
法则不得言思惟也下论又释为显巳法乐是故
初七定不说尔又第九会(彼云第八今顺唐经)亦非后时何
得于一部经前巳说半中说馀经后方始续岂令
佛无陀罗尼力不能一念说一切法是知此经定
是第二七日所说问据此则贤首是第二七顿说
此经何故今云初成顿说耶答贤首之意不定二
七谓若约论文定则初七不说若约法定义初成
顿说故旨归云初唯一念二尽七日纵约二七去
成道未久亦初成顿说也不同流支三时故所以
具摄十身也即佛地经说婆伽梵但梵音小异而
自在(示不系属烦恼故)炽盛(猛燄智火所烧炼故)端严(三十二相所庄严故)名
称(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吉祥(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也)尊贵(具一
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倦故上依本论付也)之六义也七八一
会在十地品后亦在第二七日后说例此前说则
第九会在后时说以有下出所以也言有身子等
者十二游行经云成道五年方度身子(彼云佛成道第二年
度五比丘第三年度迦叶兄弟三人五年度身子目连)准此祗园又在身子
之后以佛在王舍城舍卫国须达长者为子娶妻
至于王舍城遇佛发心请佛往本国佛敕目连相
与偕行先造精舍等。
▲钞贤首等者准探玄记即
取第二七日顿说九会不许五会在初及第九在
后也故彼破云以初七日并不说法十地论云思
惟因行缘行故设有救言只不说十地非不说馀
法则不得言思惟也下论又释为显巳法乐是故
初七定不说尔又第九会(彼云第八今顺唐经)亦非后时何
得于一部经前巳说半中说馀经后方始续岂令
佛无陀罗尼力不能一念说一切法是知此经定
是第二七日所说问据此则贤首是第二七顿说
此经何故今云初成顿说耶答贤首之意不定二
七谓若约论文定则初七不说若约法定义初成
顿说故旨归云初唯一念二尽七日纵约二七去
成道未久亦初成顿说也不同流支三时故所以
卷四 第 112c 页
异也。
▲钞今疏会取下正会取贤首无违流支意
云既旨归前后际而无涯流支第九在后五年亦
有何过然疏主亦用贤首意会故引旨归證之明
非新意也。
▲钞分于三时约所表者妙严品疏钞
云疏初五会信解行愿最在初故皆云不离道树
第六因地證位居其次深故无不起菩提树言法
界极證最在后故亦显二乘绝见闻故问华严教
旨时乃圆融要历三时岂通玄趣答常恒之说说
无息时后时不说岂名常耶问一音顿演何要三
时答虽能顿演表法浅深问若表三节三七日中
一七一节足得成表何要第九五年后耶答三七
未有身子等声闻不能显于不共教故须后时问
时不圆融岂顺经旨答正融于异时故作此会也。
▲钞又分三时等者升夜摩品疏云时而后言闻
者悦伏时而后动见者敬从。
▲钞上之二段者处
与时也皆分十故云广辨也。】
「疏尽宏廓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者上句能被教皆
科云所被机者约能目所故下句所被众言会者聚
义聚集多人共在一处名会馀义如钞问据下列众
初会四十二众或四十五众(同生一异生三十九师子座众一兼菩提树中
所流一及宫殿中无边菩萨及新集众眉间众总有四十五众也)总九会都数有一
百七十五众既可标列那云难思耶答只由此众故
说难思下疏云然此诸众或总为一一乘众故或分
为二以有实众及化众故或可为三人天神故或可
▲钞今疏会取下正会取贤首无违流支意
云既旨归前后际而无涯流支第九在后五年亦
有何过然疏主亦用贤首意会故引旨归證之明
非新意也。
▲钞分于三时约所表者妙严品疏钞
云疏初五会信解行愿最在初故皆云不离道树
第六因地證位居其次深故无不起菩提树言法
界极證最在后故亦显二乘绝见闻故问华严教
旨时乃圆融要历三时岂通玄趣答常恒之说说
无息时后时不说岂名常耶问一音顿演何要三
时答虽能顿演表法浅深问若表三节三七日中
一七一节足得成表何要第九五年后耶答三七
未有身子等声闻不能显于不共教故须后时问
时不圆融岂顺经旨答正融于异时故作此会也。
▲钞又分三时等者升夜摩品疏云时而后言闻
者悦伏时而后动见者敬从。
▲钞上之二段者处
与时也皆分十故云广辨也。】
「疏尽宏廓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者上句能被教皆
科云所被机者约能目所故下句所被众言会者聚
义聚集多人共在一处名会馀义如钞问据下列众
初会四十二众或四十五众(同生一异生三十九师子座众一兼菩提树中
所流一及宫殿中无边菩萨及新集众眉间众总有四十五众也)总九会都数有一
百七十五众既可标列那云难思耶答只由此众故
说难思下疏云然此诸众或总为一一乘众故或分
为二以有实众及化众故或可为三人天神故或可
卷四 第 113a 页
为四佛菩萨人非人故或五非人开天神故或六加
畜生故或七天分欲色故或分八菩萨有此界他界
故或九他方有主伴故或十加声闻故或一百七十
五加前说故或无量无边义类多方故一一或以刹
尘量为数故又如新集菩萨毛光出众例上皆尔故
一一众皆无分齐此犹约相别若融摄一一会中皆
具一百七十五众以称法界缘起之会互相在故上
且约一界若通十方及异类刹尘帝网无尽无尽是
为华严海会众数据此则足见难思也。」
【钞宏者大也者即事法界廓者空也者即理法界
幽者深也者即后二法界也以四法界为能被之
宗教故上指在旨趣玄微之中。
▲钞谓普贤等者
问说法岂欲被普贤等耶答出现疏云所谓圆根
不拣凡圣以法为师何非所被问涅槃云诸佛所
师所谓法故则遮那亦成所被耶答遮那以为教
主则不谓所被问十方诸佛为所被答是遮那类
故非所被问普贤文殊道圆上果何成所被答今
就迹门故为所被经云普贤行人方得入故但善
财等成所被义增普贤等稍隐皆为所被此应与
下所被根互有影略今且说当时海会耳。
▲钞数
广刹尘者或菩萨数广或上德数广通二义故。
▲
钞真应权实者真谓海会真实本身应是海会应
现杂类之身权乃权巧佛果权现杂类之身或权
即上应实同上真言类例多端者应类上深广相
畜生故或七天分欲色故或分八菩萨有此界他界
故或九他方有主伴故或十加声闻故或一百七十
五加前说故或无量无边义类多方故一一或以刹
尘量为数故又如新集菩萨毛光出众例上皆尔故
一一众皆无分齐此犹约相别若融摄一一会中皆
具一百七十五众以称法界缘起之会互相在故上
且约一界若通十方及异类刹尘帝网无尽无尽是
为华严海会众数据此则足见难思也。」
【钞宏者大也者即事法界廓者空也者即理法界
幽者深也者即后二法界也以四法界为能被之
宗教故上指在旨趣玄微之中。
▲钞谓普贤等者
问说法岂欲被普贤等耶答出现疏云所谓圆根
不拣凡圣以法为师何非所被问涅槃云诸佛所
师所谓法故则遮那亦成所被耶答遮那以为教
主则不谓所被问十方诸佛为所被答是遮那类
故非所被问普贤文殊道圆上果何成所被答今
就迹门故为所被经云普贤行人方得入故但善
财等成所被义增普贤等稍隐皆为所被此应与
下所被根互有影略今且说当时海会耳。
▲钞数
广刹尘者或菩萨数广或上德数广通二义故。
▲
钞真应权实者真谓海会真实本身应是海会应
现杂类之身权乃权巧佛果权现杂类之身或权
即上应实同上真言类例多端者应类上深广相
卷四 第 113b 页
夺说也谓即真而应等又有因果本迹等类非一
故言尤不可思者以果海离念此等菩萨细念巳
亡故尤不可思也又巳该彻果海是不舍因门之
人。
▲钞故初会下示难思之文也略列四十二众
者一海易等十菩萨同生众(同配初发心住)二执金刚神
三身众神四足行神五道场神六主城神七主地
神八主山神九主林神十主药(巳上如次配十住)十一主
稼神十二主河神十三主海神十四主水十五主
火十六主风十七主空十八主方十九主夜二十
主昼(已上十行)二十一阿修罗王二十二迦楼罗王二
十三紧那罗王二十四摩睺罗伽王二十五夜叉
王二十六龙王二十七鸠盘茶王二十八乾闼婆
王二十九月天子三十日天子(巳上配十回向)三十一忉
利天王三十二夜摩天王三十三兜率天王三十
四化乐天王三十五他化天王三十六大梵天王
三十七光音天王三十八遍净天王三十九广果
天王四十大自在天王(上十地也)四十一师子座众(配等
觉位)四十二眉间众(配妙觉位)言皆以刹尘等者经云有
佛刹微尘数执金刚等。
▲钞况口光所召下进显
广多现相品说佛口众齿放佛刹尘数光明照十
方各一亿佛刹微尘数世界海中菩萨众一一菩
萨各领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为眷属来其诸菩萨
身毛孔中一一各现十世界微尘数宝光一一光
中复现十世界海微尘数菩萨(此即毛光重现)此诸菩萨
故言尤不可思者以果海离念此等菩萨细念巳
亡故尤不可思也又巳该彻果海是不舍因门之
人。
▲钞故初会下示难思之文也略列四十二众
者一海易等十菩萨同生众(同配初发心住)二执金刚神
三身众神四足行神五道场神六主城神七主地
神八主山神九主林神十主药(巳上如次配十住)十一主
稼神十二主河神十三主海神十四主水十五主
火十六主风十七主空十八主方十九主夜二十
主昼(已上十行)二十一阿修罗王二十二迦楼罗王二
十三紧那罗王二十四摩睺罗伽王二十五夜叉
王二十六龙王二十七鸠盘茶王二十八乾闼婆
王二十九月天子三十日天子(巳上配十回向)三十一忉
利天王三十二夜摩天王三十三兜率天王三十
四化乐天王三十五他化天王三十六大梵天王
三十七光音天王三十八遍净天王三十九广果
天王四十大自在天王(上十地也)四十一师子座众(配等
觉位)四十二眉间众(配妙觉位)言皆以刹尘等者经云有
佛刹微尘数执金刚等。
▲钞况口光所召下进显
广多现相品说佛口众齿放佛刹尘数光明照十
方各一亿佛刹微尘数世界海中菩萨众一一菩
萨各领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为眷属来其诸菩萨
身毛孔中一一各现十世界微尘数宝光一一光
中复现十世界海微尘数菩萨(此即毛光重现)此诸菩萨
卷四 第 113c 页
遍入法界诸安立海所有微尘(此即周入刹尘)彼一一尘
中皆有佛刹微尘数诸广大刹(此即依作用也)前广大刹
中皆有三世诸佛此诸菩萨悉能亲近供养(即正作用
也)既皆供养三世诸佛故云该摄三际此等之义
大位菩萨尚不能思况凡情可测耶可谓义深难
信思惟难解应教难说数极难量是故总云难思
海会。】
「疏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者起信疏云一一语音
遍穷生界(即圆义也)而其音韵(恒不杂乱即音义也若音不遍是音非圆若音等遍
失其韵曲则是圆非音今不坏曲而等遍不动遍而韵差此是如来)圆音非是心识思
量境界。」
【钞说经本者即说经之本也以言音乃经教之本
非即是经教以教自在机故言疏远者远近听之
无大小故。
▲钞经列二十者华藏品中具列谓回
转形世界(襵褺往来之形也)江河世界旋流形(河海深渊之处水施
流也)轮辋形坛墠形(筑土曰坛除土曰墠)树林形楼观形尸罗
幢形(此云美玉以玉为幢也)普方形胎藏形莲华形祛勒迦
形(此云𥬵淮南子云𥬵𥫱也以判竹围器可以盛谷也)众生形佛相形圆光
形云形网形门闼形(内门也)须弥形严具形言结有
十佛刹者以经中上一一形各结有十佛刹尘数
如言有十佛刹尘数回转形世界等问既经列二
十异类何以疏中但云十刹钞答云举十以彰无
尽故。
▲钞圆音之义下当广说者即出现品中十
喻广说一劫尽唱声喻喻如来说法音声无主二
中皆有佛刹微尘数诸广大刹(此即依作用也)前广大刹
中皆有三世诸佛此诸菩萨悉能亲近供养(即正作用
也)既皆供养三世诸佛故云该摄三际此等之义
大位菩萨尚不能思况凡情可测耶可谓义深难
信思惟难解应教难说数极难量是故总云难思
海会。】
「疏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者起信疏云一一语音
遍穷生界(即圆义也)而其音韵(恒不杂乱即音义也若音不遍是音非圆若音等遍
失其韵曲则是圆非音今不坏曲而等遍不动遍而韵差此是如来)圆音非是心识思
量境界。」
【钞说经本者即说经之本也以言音乃经教之本
非即是经教以教自在机故言疏远者远近听之
无大小故。
▲钞经列二十者华藏品中具列谓回
转形世界(襵褺往来之形也)江河世界旋流形(河海深渊之处水施
流也)轮辋形坛墠形(筑土曰坛除土曰墠)树林形楼观形尸罗
幢形(此云美玉以玉为幢也)普方形胎藏形莲华形祛勒迦
形(此云𥬵淮南子云𥬵𥫱也以判竹围器可以盛谷也)众生形佛相形圆光
形云形网形门闼形(内门也)须弥形严具形言结有
十佛刹者以经中上一一形各结有十佛刹尘数
如言有十佛刹尘数回转形世界等问既经列二
十异类何以疏中但云十刹钞答云举十以彰无
尽故。
▲钞圆音之义下当广说者即出现品中十
喻广说一劫尽唱声喻喻如来说法音声无主二
卷四 第 114a 页
响声随缘喻喻如来音声无生灭或云无示三天
鼓开觉喻喻如来音声无断绝四天女妙声喻喻
如来音随根信解五梵声及众喻喻如来随时分
音六众水一味喻喻如来无邪曲音七降雨滋荣
喻喻如来随乐欲音八渐降成熟喻喻如来无迟
速音九降霔难思喻喻如来音虽差别同一性故
十遍降种种喻喻如来音普遍或云随类音又彼
文有六句料拣谓非量(第九)非无量(四五二义)非主(第一)非
无主(第六)非示(二三两义)非无示(七八十三义也)初对约相双存
显中道次对约体双非显中道后对约用双非显
中道也经文极广不能具引须者往检。
▲钞一音
之中具一切音者准梵摩喻经有八种音一最好
音如迦陵频伽故二易了音言辞辨了故三柔软
音无粗犷故四调和音大小皆中故五尊慧音无
战惧故六不误音无错误故七深妙音脐轮发声
故八不女音其声雄朗故然此且约一相而说理
实前十喻之音一具一切方是圆音之义也。
▲钞
佛演一妙音等者现相品偈也疏钞释云初句唯
一妙音即天竺一梵音故次句称性故遍闻(音问声四
达曰闻)次句理融故一具一切次句彼一一音雨多
法雨四谛缘生六度等法悉充满故次句随说一
法文词深广故次句随前一音外通物情之类故
次句此音各各遍一切处故末句所说各显性净
之理故。】
鼓开觉喻喻如来音声无断绝四天女妙声喻喻
如来音随根信解五梵声及众喻喻如来随时分
音六众水一味喻喻如来无邪曲音七降雨滋荣
喻喻如来随乐欲音八渐降成熟喻喻如来无迟
速音九降霔难思喻喻如来音虽差别同一性故
十遍降种种喻喻如来音普遍或云随类音又彼
文有六句料拣谓非量(第九)非无量(四五二义)非主(第一)非
无主(第六)非示(二三两义)非无示(七八十三义也)初对约相双存
显中道次对约体双非显中道后对约用双非显
中道也经文极广不能具引须者往检。
▲钞一音
之中具一切音者准梵摩喻经有八种音一最好
音如迦陵频伽故二易了音言辞辨了故三柔软
音无粗犷故四调和音大小皆中故五尊慧音无
战惧故六不误音无错误故七深妙音脐轮发声
故八不女音其声雄朗故然此且约一相而说理
实前十喻之音一具一切方是圆音之义也。
▲钞
佛演一妙音等者现相品偈也疏钞释云初句唯
一妙音即天竺一梵音故次句称性故遍闻(音问声四
达曰闻)次句理融故一具一切次句彼一一音雨多
法雨四谛缘生六度等法悉充满故次句随说一
法文词深广故次句随前一音外通物情之类故
次句此音各各遍一切处故末句所说各显性净
之理故。】
卷四 第 114b 页
「疏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者馀经随机别说无此
重重极于十方故唯此经说仪周普也问七科皆云
说仪普周何故此科独得说仪之名答由此六科辨
定身处时众音皆周法界故方得有此主伴重重故
前前别说此得通名理实前六皆说仪也或可上约
遮那一佛说仪此则别是通方说法仪式。」
【钞别示说仪中一段钞文口科分二。
* 初正释此疏(三)
* 初总标(谓是)
* 二牒释(二)
* 初释主伴(然相)
* 后释重重(二)
* 初互望论重重(言邻)
* 后互遍论重重(三)
* 初此佛为主重重(二)
* 初约第二会显重重(三)
* 初标(略有)
* 二释(二)
* 初布定主伴远近(谓遮)
* 二释成法喻重遍(二)
* 初压东一重(三)
* 初法(若此)
* 二喻(如是)
* 三合(义当)
* 二显馀重重(二)
* 初法(如是)
* 后喻(如人)
* 三结(说一)
* 二例诸会显重重(如是)
* 二彼佛为主重重(十方)
* 三彼此相望重重(如是)
* 三结指(故云)
* 二通前配属(然上)
钞谓是通方之说者释齐唱亦释科中别字。
▲钞
略有三句者皆约说者为主證者为伴非约听者
约主唯一约伴须多然因人果人虽皆通主伴而
主伴不杂故下疏云主主不相见伴伴不相见主
伴伴主则互相见若不相见则各遍法界若互相
卷四 第 114c 页
见则同遍法界等所言齐唱者亦约互为主伴义
边同时遍法界故得十方齐唱也言果主果伴者
问若果主果伴齐唱者僧祇随好是佛说馀是菩
萨说岂遮那并十方佛皆说耶答发心品说十方
佛同名法慧證言我等诸佛亦如是说诸佛既说
此佛岂独不说耶故知但约所表如前巳明言因
主因伴等者准会解及指玄等以说者为主听者
为伴此中何不指海会为伴而独指十方法慧菩
萨耶故知此方说者为主时十方说者證之为伴
十方说者为主时此方说者菩萨證之为伴故云
主伴齐唱然海会等只得为听众不得望说者为
伴故果主因伴之中亦唯言普贤等不言馀海会
也又旨玄云对属为文前句顿字唯约说者此句
齐字亦为约说者顿之与齐周遍十方非渐次故
前句所该中名顿今亦所极中名齐若后能先所
则有不对之失今详如此消释似不得疏文之意
上一极字巳明遍于十方今又齐字目遍则有重
繁之失故知前该与顿约横竖异此极与齐约能
所别智者详之言果主因伴者问前果主果伴因
主因伴十方互望可曰重重今但遮那为主普贤
等为伴岂有重重极十方耶答此是一重普贤更
与阿閦为伴二重如是望于十方亦有重重义也
问若果主因伴齐唱者僧祇随好果说因不说馀
品因说果不说岂得齐唱答佛义如前菩萨亦说
边同时遍法界故得十方齐唱也言果主果伴者
问若果主果伴齐唱者僧祇随好是佛说馀是菩
萨说岂遮那并十方佛皆说耶答发心品说十方
佛同名法慧證言我等诸佛亦如是说诸佛既说
此佛岂独不说耶故知但约所表如前巳明言因
主因伴等者准会解及指玄等以说者为主听者
为伴此中何不指海会为伴而独指十方法慧菩
萨耶故知此方说者为主时十方说者證之为伴
十方说者为主时此方说者菩萨證之为伴故云
主伴齐唱然海会等只得为听众不得望说者为
伴故果主因伴之中亦唯言普贤等不言馀海会
也又旨玄云对属为文前句顿字唯约说者此句
齐字亦为约说者顿之与齐周遍十方非渐次故
前句所该中名顿今亦所极中名齐若后能先所
则有不对之失今详如此消释似不得疏文之意
上一极字巳明遍于十方今又齐字目遍则有重
繁之失故知前该与顿约横竖异此极与齐约能
所别智者详之言果主因伴者问前果主果伴因
主因伴十方互望可曰重重今但遮那为主普贤
等为伴岂有重重极十方耶答此是一重普贤更
与阿閦为伴二重如是望于十方亦有重重义也
问若果主因伴齐唱者僧祇随好果说因不说馀
品因说果不说岂得齐唱答佛义如前菩萨亦说
卷四 第 115a 页
二品者以表细显超故云佛说亦不碍于菩萨同
说也问如说十地佛与金刚藏皆说岂不杂乱答
普贤三昧品说十方诸佛同声赞于普贤岂其同
声亦杂乱耶多既不杂二人齐唱岂成杂乱如诸
菩萨同时应于万类尚不杂乱况此杂乱耶。
钞如法慧等者问如法慧说法十方佛證何不亦
有因主果伴故此答也问其十方佛应阙伴义设
尔下答也问四句圆融方为圆故今何阙此句耶
答理实亦具今约不坏尊卑之相顺轨仪故如下
真妄交彻而但云即凡心而见佛心等。
▲钞此界
之东者即妙喜世界阿閦如来(此云不动)即知为主须
一为伴须多也。
▲钞有法界诸佛重数者上唯约
十方诸佛则唯十重此以法界诸佛相望则有法
界无尽重数思之。
▲钞如十人下正喻果主果伴
亦可兼喻下之因主因伴不喻果主因伴。
▲钞佛
主菩萨伴亦然者问因主因伴有互望义可云亦
然其果主因伴无互望义云何例云亦然耶答诸
说法菩萨不但望于本佛为伴者更与馀佛为伴
乃有无尽重数故云亦然斯则言总意别。
▲钞自
有三义者结上三句以为三义也。
钞二者遮那一佛下此约互遍论重重也然且约
三句中果主因伴一句遍也。
▲钞遮那处普光堂
者说第二会处也然有三释一殿是宝成光普照
故二佛于其中放普光故三佛于殿中说普法门
说也问如说十地佛与金刚藏皆说岂不杂乱答
普贤三昧品说十方诸佛同声赞于普贤岂其同
声亦杂乱耶多既不杂二人齐唱岂成杂乱如诸
菩萨同时应于万类尚不杂乱况此杂乱耶。
钞如法慧等者问如法慧说法十方佛證何不亦
有因主果伴故此答也问其十方佛应阙伴义设
尔下答也问四句圆融方为圆故今何阙此句耶
答理实亦具今约不坏尊卑之相顺轨仪故如下
真妄交彻而但云即凡心而见佛心等。
▲钞此界
之东者即妙喜世界阿閦如来(此云不动)即知为主须
一为伴须多也。
▲钞有法界诸佛重数者上唯约
十方诸佛则唯十重此以法界诸佛相望则有法
界无尽重数思之。
▲钞如十人下正喻果主果伴
亦可兼喻下之因主因伴不喻果主因伴。
▲钞佛
主菩萨伴亦然者问因主因伴有互望义可云亦
然其果主因伴无互望义云何例云亦然耶答诸
说法菩萨不但望于本佛为伴者更与馀佛为伴
乃有无尽重数故云亦然斯则言总意别。
▲钞自
有三义者结上三句以为三义也。
钞二者遮那一佛下此约互遍论重重也然且约
三句中果主因伴一句遍也。
▲钞遮那处普光堂
者说第二会处也然有三释一殿是宝成光普照
故二佛于其中放普光故三佛于殿中说普法门
卷四 第 115b 页
慧光照世故立斯名初义依主后二有财言东方
等者经列十方东方如文殊南方妙色世界觉首
菩萨西方莲华色世界财首菩萨北方瞻葡华色
宝首东北方优钵罗华色功德首东南方金色目
首西南方宝色精进首西北方金刚色法首下方
玻璃色智首上方平等色贤首如是十方皆去十
佛刹尘数界外而来普光堂也此即布定主伴远
近。
○钞若此主佛向东一界下此略示压东一重
之相也有法喻合此法说也如佛初坐普光堂文
殊去十佛刹而来今佛向东遍一界巳压第一重
伴刹应文殊过九佛刹尘数界外而来然以主伴
皆遍故文殊还去十刹尘外也。
▲钞如长空下此
喻有二意一略喻上主伴诸刹远近常定故云月
如主佛列宿如伴二略喻主伴不分而遍故云一
一水中远近皆现谓且如此一溪中所现星月远
近如此若移此星月更近东一溪所现星月远近
亦然是知是中移者不动此界初一重主伴更移
近东一界然此喻虽有不分而遍之义无相压重
重之理故云略也。
▲钞义当下合也可知。
钞如是主佛下显馀重先明东之十重以佛初坐
普光堂时文殊自十刹尘界外来今主佛遍东正
当文殊住处金色依前近东还十刹尘界其西莲
华色应远二十刹尘界外今亦不然唯十刹尘界
外而来言如是主佛极于东方等者如去金色之
等者经列十方东方如文殊南方妙色世界觉首
菩萨西方莲华色世界财首菩萨北方瞻葡华色
宝首东北方优钵罗华色功德首东南方金色目
首西南方宝色精进首西北方金刚色法首下方
玻璃色智首上方平等色贤首如是十方皆去十
佛刹尘数界外而来普光堂也此即布定主伴远
近。
○钞若此主佛向东一界下此略示压东一重
之相也有法喻合此法说也如佛初坐普光堂文
殊去十佛刹而来今佛向东遍一界巳压第一重
伴刹应文殊过九佛刹尘数界外而来然以主伴
皆遍故文殊还去十刹尘外也。
▲钞如长空下此
喻有二意一略喻上主伴诸刹远近常定故云月
如主佛列宿如伴二略喻主伴不分而遍故云一
一水中远近皆现谓且如此一溪中所现星月远
近如此若移此星月更近东一溪所现星月远近
亦然是知是中移者不动此界初一重主伴更移
近东一界然此喻虽有不分而遍之义无相压重
重之理故云略也。
▲钞义当下合也可知。
钞如是主佛下显馀重先明东之十重以佛初坐
普光堂时文殊自十刹尘界外来今主佛遍东正
当文殊住处金色依前近东还十刹尘界其西莲
华色应远二十刹尘界外今亦不然唯十刹尘界
外而来言如是主佛极于东方等者如去金色之
卷四 第 115c 页
东十刹尘界外则金色应在于西十刹尘界外言
终不见文殊下遮妄解也妄解云主佛既极于东
文殊应从西向佛今遮也意谓文殊亦从东十刹
尘界外来近主佛又妄解云莫不文殊从西而来
于佛前过东边去方却从东向西来近主佛故今
遮云亦不见文殊等然此两节文有解前遮佛不
过文殊向东后遮文殊不过佛向西然不及前解
馀方妄解例此可遮。
▲钞如是主佛极西方下明
西之十重例上可知十方皆然。
钞如人以十钱下且约大数理实先以十一钱布
地向东馀方各十总有一百一也法喻方齐每一
文钱心如此界主处钱边缘如金色等伴处开通
元宝等如相去十刹尘界也言第一钱当中者如
第一重主伴远近分量皆尔以第二压第一钱上
者此第二钱望下一钱开通元宝分量十分之中
移近东一分故云近东一缘之地则开通元宝等
亦近东一缘之地喻主佛近东一界馀伴刹亦各
相去十刹尘界而各近东一界如此次十钱相压
皆尔有以开通元宝一字喻一佛刹尘界者重重
之义称隐又主佛至金色处时莲华色界当娑婆
处之义不成也今以图示。
终不见文殊下遮妄解也妄解云主佛既极于东
文殊应从西向佛今遮也意谓文殊亦从东十刹
尘界外来近主佛又妄解云莫不文殊从西而来
于佛前过东边去方却从东向西来近主佛故今
遮云亦不见文殊等然此两节文有解前遮佛不
过文殊向东后遮文殊不过佛向西然不及前解
馀方妄解例此可遮。
▲钞如是主佛极西方下明
西之十重例上可知十方皆然。
钞如人以十钱下且约大数理实先以十一钱布
地向东馀方各十总有一百一也法喻方齐每一
文钱心如此界主处钱边缘如金色等伴处开通
元宝等如相去十刹尘界也言第一钱当中者如
第一重主伴远近分量皆尔以第二压第一钱上
者此第二钱望下一钱开通元宝分量十分之中
移近东一分故云近东一缘之地则开通元宝等
亦近东一缘之地喻主佛近东一界馀伴刹亦各
相去十刹尘界而各近东一界如此次十钱相压
皆尔有以开通元宝一字喻一佛刹尘界者重重
之义称隐又主佛至金色处时莲华色界当娑婆
处之义不成也今以图示。
卷四 第 116a 页
卷四 第 116b 页
钞如第一会重重下前犹各各自会论重重今则
诸会重重者复相望论重重也若四十八会者下
品经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即以一品为一会也中
本一千二百品应成一千二百个重重言无尽品
者即上本经之品也。
▲钞如是诸佛重重相望者
此佛为主重重望彼佛为主重重影此菩萨为伴
重重望彼菩萨为伴重重亦互相遍具上三义故
疏云主伴重重等问上说三句主伴今何唯就果
主因伴论此重重馀何不尔答义准知故然上犹
约显而说若更细而论如于此处见佛坐一切尘
中悉亦然故名主伴重重则固难思议矣。
▲钞馀
义至下即依处中十重明遍则此佛与彼佛同遍
各遍前九重也。
▲钞然疏本意下问说经处为意
卷四 第 116c 页
生身等岂不义成曲巧耶此答也言全不昭著者
集玄云说处配意生身此举所依处显能依身又
说经时举所持时显能持身又被海会举所被众
显能被身如此二三身既非直显故云全不昭著
也。】
「疏虽空空绝迹下四句虽字义含纵夺意该两对此
由前科道理虽玄义多涉迹恐不了者以本末相乖
为难故今初句纵其空无朕迹下句夺其空不乖相
下对上句纵其理本无言下句夺其不碍言然此两
对皆含法喻皆可意得言浩瀚者有本云浩尔以对
上灿然故后人改为浩瀚取其读便也。」
【钞恐有难言等者难意以无相无言之本难有相
有言之迹答意要由相故方显无相要由言故方
集玄云说处配意生身此举所依处显能依身又
说经时举所持时显能持身又被海会举所被众
显能被身如此二三身既非直显故云全不昭著
也。】
「疏虽空空绝迹下四句虽字义含纵夺意该两对此
由前科道理虽玄义多涉迹恐不了者以本末相乖
为难故今初句纵其空无朕迹下句夺其空不乖相
下对上句纵其理本无言下句夺其不碍言然此两
对皆含法喻皆可意得言浩瀚者有本云浩尔以对
上灿然故后人改为浩瀚取其读便也。」
【钞恐有难言等者难意以无相无言之本难有相
有言之迹答意要由相故方显无相要由言故方
卷四 第 116d 页
显无言故也须知大意言大象无形大音无声者
此借老子德经文而立理也彼本云大音希声今
以下句云希微绝朕恐文涉重故改为无声也言
希微绝朕者义引老子道经视之不见章文也彼
云听之不闻曰希注云希声之微也道非声故听
之不闻搏之不得曰微注云搏执持也微妙也道
无形故执持不得以况佛教至理甚深难可思议。
▲钞则心绝动摇等者即大般若那伽室利分中
文也(梵语那伽此云龙室利此云吉祥)以龙吉祥欲入城乞食妙
吉祥曰随汝意往然于行时勿得举足勿得下足
勿屈勿伸勿起于心勿兴戏论勿生路想城邑聚
落想大小男女想所以者何菩萨远离诸所有想
无高无下无卷无舒心绝动摇言忘戏论无有数
量今唯用一对耳言何用下总结相违。
▲钞故今
释下总答前难也不因教说至理无言何以知乎
无言不因今容焕目何以知真身无相则因言入
理藉像表真理必然矣。
▲钞十忍品下引诸文證
指配甚明不劳更释。
▲钞今疏下上即束义悬明
此下方按文随释。
钞法性本空空无诸相者直谈真性绝相曰空言
缘生之法无性故空者又推一切法既假缘成当
知无性故空复有何相(上自性空此缘生故空)皆释上空一
字借空下释下空一字。
▲钞中论云者本颂即龙
树造青目菩萨释云为破六十二见及无明等烦
此借老子德经文而立理也彼本云大音希声今
以下句云希微绝朕恐文涉重故改为无声也言
希微绝朕者义引老子道经视之不见章文也彼
云听之不闻曰希注云希声之微也道非声故听
之不闻搏之不得曰微注云搏执持也微妙也道
无形故执持不得以况佛教至理甚深难可思议。
▲钞则心绝动摇等者即大般若那伽室利分中
文也(梵语那伽此云龙室利此云吉祥)以龙吉祥欲入城乞食妙
吉祥曰随汝意往然于行时勿得举足勿得下足
勿屈勿伸勿起于心勿兴戏论勿生路想城邑聚
落想大小男女想所以者何菩萨远离诸所有想
无高无下无卷无舒心绝动摇言忘戏论无有数
量今唯用一对耳言何用下总结相违。
▲钞故今
释下总答前难也不因教说至理无言何以知乎
无言不因今容焕目何以知真身无相则因言入
理藉像表真理必然矣。
▲钞十忍品下引诸文證
指配甚明不劳更释。
▲钞今疏下上即束义悬明
此下方按文随释。
钞法性本空空无诸相者直谈真性绝相曰空言
缘生之法无性故空者又推一切法既假缘成当
知无性故空复有何相(上自性空此缘生故空)皆释上空一
字借空下释下空一字。
▲钞中论云者本颂即龙
树造青目菩萨释云为破六十二见及无明等烦
卷四 第 117a 页
恼故说空若人于空复生见者是不可化譬如病
须服药可治若药复为病则不可治如火从薪出
以水可灭若从水生为用何灭。
▲钞经云下即须
弥偈赞品文无上慧菩萨偈也疏钞释云初句牒
无二之迹以此前经云此中无有二故今牒云无
中无有二次句遣之言无二者但言无有二非谓
有无二即执成病若存无二之见则还成二以无
二必对二故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故云三界
一切空谓第一义空诸佛同见故云尔也(此段准寂照唯
證上空字即钞中云即空空也者应剩一空字今详应双證二空字思之可见)。
▲钞次云
下疏云正显令住无住之觉身即非身故无可悟
身见两亡真法身也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悟自
身故云则空亦无所住矣(寂照唯證后空字今详亦證二空上二句證初
空下二句證后空)。
▲钞又上无中无有下问何以重释此
文答有二意若寂照等意前唯證初空一字今又
證空空也若今解者前巳證二空义今又成真空
以胜前二空故云三界一切空即真空也真空即
第一义故前二有所遣到此无所遣也即下绝迹
之义也。
▲钞言绝迹下若不得意千里遣之未免
于迹如以楔出楔以贼逐贼无有巳时故云有所
得故如鸟履沙无所得故当句即绝。
钞若碍于言身子被呵者净名经中舍利弗问天
女曰止此室其巳久如答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须服药可治若药复为病则不可治如火从薪出
以水可灭若从水生为用何灭。
▲钞经云下即须
弥偈赞品文无上慧菩萨偈也疏钞释云初句牒
无二之迹以此前经云此中无有二故今牒云无
中无有二次句遣之言无二者但言无有二非谓
有无二即执成病若存无二之见则还成二以无
二必对二故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故云三界
一切空谓第一义空诸佛同见故云尔也(此段准寂照唯
證上空字即钞中云即空空也者应剩一空字今详应双證二空字思之可见)。
▲钞次云
下疏云正显令住无住之觉身即非身故无可悟
身见两亡真法身也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悟自
身故云则空亦无所住矣(寂照唯證后空字今详亦證二空上二句證初
空下二句證后空)。
▲钞又上无中无有下问何以重释此
文答有二意若寂照等意前唯證初空一字今又
證空空也若今解者前巳證二空义今又成真空
以胜前二空故云三界一切空即真空也真空即
第一义故前二有所遣到此无所遣也即下绝迹
之义也。
▲钞言绝迹下若不得意千里遣之未免
于迹如以楔出楔以贼逐贼无有巳时故云有所
得故如鸟履沙无所得故当句即绝。
钞若碍于言身子被呵者净名经中舍利弗问天
女曰止此室其巳久如答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卷四 第 117b 页
舍利弗默然不答天女曰如何耆年大智而默答
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此上即若碍于言也)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不内不
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是
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
法皆解脱相(则身子被呵也)不碍于言文殊攸赞者文殊
问净名何等入不二法门净名默然文殊赞言善
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言说是为真入不二法门
(如下第六钞中具明)意云若一向无言为是文殊亦应默然
不应以言而赞也钞况文字下不但如前无言不
碍言况此言来无所从性不可得故即言时亦亡
言也故虽性本无言而不碍性海之中言教波澜
浩瀚今言教海对上义天欲成文故或可言教深
广亦如海也言是以下收成上义言八音者即梵
摩喻经所说八音如前巳引言演大藏于龙宫者
谓佛灭度后所说教法大分隐于龙宫至龙树时
方入搜求流布中外或云龙宫藏者从喻彰名龙
宫多珍宝法藏具无边义故。
钞故知下结劝也言至趣非远者无相秪在相中
故非远下句即相亡相故心无所得而得之则触
处甚深而莫测反显未得意者虽近而莫睹言象
易知而浅近恒寂故非近即言不碍无言也下句
即言亡言云若亡情体之则目击之事无不幽矣
目击之言语出庄子彼云孔子欲见温伯雪子久
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此上即若碍于言也)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不内不
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是
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
法皆解脱相(则身子被呵也)不碍于言文殊攸赞者文殊
问净名何等入不二法门净名默然文殊赞言善
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言说是为真入不二法门
(如下第六钞中具明)意云若一向无言为是文殊亦应默然
不应以言而赞也钞况文字下不但如前无言不
碍言况此言来无所从性不可得故即言时亦亡
言也故虽性本无言而不碍性海之中言教波澜
浩瀚今言教海对上义天欲成文故或可言教深
广亦如海也言是以下收成上义言八音者即梵
摩喻经所说八音如前巳引言演大藏于龙宫者
谓佛灭度后所说教法大分隐于龙宫至龙树时
方入搜求流布中外或云龙宫藏者从喻彰名龙
宫多珍宝法藏具无边义故。
钞故知下结劝也言至趣非远者无相秪在相中
故非远下句即相亡相故心无所得而得之则触
处甚深而莫测反显未得意者虽近而莫睹言象
易知而浅近恒寂故非近即言不碍无言也下句
即言亡言云若亡情体之则目击之事无不幽矣
目击之言语出庄子彼云孔子欲见温伯雪子久
卷四 第 117c 页
矣及见绝无一言子路怪之孔子曰如斯人者目
击而道存何用容声矣言绝下一句成上至趣非
远无相不碍相也繁兴下一句成上言象非近言
不碍无言也言故即言亡言也者成上一边影取
即相亡相言融常心言者谓上圣人言象既尔融
通我等常途心所缘相及诸言说理皆如是故云
无所遗矣。】
「疏若乃千门潜注下初二字则引文之词初句垂末
下句归本并如钞释。」
【钞以华严为根本法轮者此约部帙明本末不约
五教而说不尔岂独华严一经占尽圆教(有以圆教为此
中本前四为此中末者非正义也)。
▲钞开渐之本者所开即渐能
开即佛所依开处即华严本教言如海等者指文
所出即出现品意彼云譬如大海潜流四天下地
有穿鉴者无不得水彼喻佛智普入一切众生身
心今借喻华严根本法轮潜注众典故。
▲钞九流
下亦指文所出即肇公涅槃无名论文也九流者
有二一瑶公注云即九类众生也此依圣教说即
九有也二云即儒家流道家流阴阳流法流名流
墨流纵横流杂流农流前义为正以三界九类众
生会归于涅槃三乘圣人于此涅槃亦冥然而会
故智论云鱼归于水鸟归于林圣归涅槃法归分
别。
▲钞故论云下即摄论文彼明三身从法身流
上句證开渐下句證归本。
▲钞故法华云下證开
击而道存何用容声矣言绝下一句成上至趣非
远无相不碍相也繁兴下一句成上言象非近言
不碍无言也言故即言亡言也者成上一边影取
即相亡相言融常心言者谓上圣人言象既尔融
通我等常途心所缘相及诸言说理皆如是故云
无所遗矣。】
「疏若乃千门潜注下初二字则引文之词初句垂末
下句归本并如钞释。」
【钞以华严为根本法轮者此约部帙明本末不约
五教而说不尔岂独华严一经占尽圆教(有以圆教为此
中本前四为此中末者非正义也)。
▲钞开渐之本者所开即渐能
开即佛所依开处即华严本教言如海等者指文
所出即出现品意彼云譬如大海潜流四天下地
有穿鉴者无不得水彼喻佛智普入一切众生身
心今借喻华严根本法轮潜注众典故。
▲钞九流
下亦指文所出即肇公涅槃无名论文也九流者
有二一瑶公注云即九类众生也此依圣教说即
九有也二云即儒家流道家流阴阳流法流名流
墨流纵横流杂流农流前义为正以三界九类众
生会归于涅槃三乘圣人于此涅槃亦冥然而会
故智论云鱼归于水鸟归于林圣归涅槃法归分
别。
▲钞故论云下即摄论文彼明三身从法身流
上句證开渐下句證归本。
▲钞故法华云下證开
卷四 第 118a 页
渐言一佛乘即华严者约所诠目能诠也会三下
證归本。
▲钞第五经者即从地涌出品也由上首
四大菩萨问佛云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
易可化度不令世尊生疲劳耶故佛答云始见我
身等是众生易度无疲劳之相也言法华摄馀经
归华严者天台宗中法华补注有破此文立其四
难一归彼不归此难谓法华摄于馀经何不归自
而归华严二当部无文难谓法华部内实无入华
严之文三自语相违难谓是经之言既云法华何
谓之归华严耶四纵圆夺别难谓若华严便说一
极者圆教可尔兼别如何(彼以华严兼别说圆)准会解皆为
通之且通初难者若法华不归华严而别归自法
华者应佛慧有二以前始见我身入佛慧是华严
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佛慧是法华则有二佛慧
也通第二难者即今此令入佛慧岂非当部之文
耶又信解品中初见其父踞狮子床如说华严后
认天性之父子如说法华然则此父岂非昔父耶
此亦当经文尔通第三难者既因是经即是法华
其终入于佛慧既与始入无殊岂非法华是经摄
末归华严之本耶明知自语前后相契通第四难
者不善他宗也兼别之说唯汝自宗中义只由汝
自宗中不合以华严兼于一别故失圆融具德宗
旨今亦以此为难不亦悲夫问如上所通义皆可
见然经但云入于佛慧如何乃云归华严耶答此
證归本。
▲钞第五经者即从地涌出品也由上首
四大菩萨问佛云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
易可化度不令世尊生疲劳耶故佛答云始见我
身等是众生易度无疲劳之相也言法华摄馀经
归华严者天台宗中法华补注有破此文立其四
难一归彼不归此难谓法华摄于馀经何不归自
而归华严二当部无文难谓法华部内实无入华
严之文三自语相违难谓是经之言既云法华何
谓之归华严耶四纵圆夺别难谓若华严便说一
极者圆教可尔兼别如何(彼以华严兼别说圆)准会解皆为
通之且通初难者若法华不归华严而别归自法
华者应佛慧有二以前始见我身入佛慧是华严
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佛慧是法华则有二佛慧
也通第二难者即今此令入佛慧岂非当部之文
耶又信解品中初见其父踞狮子床如说华严后
认天性之父子如说法华然则此父岂非昔父耶
此亦当经文尔通第三难者既因是经即是法华
其终入于佛慧既与始入无殊岂非法华是经摄
末归华严之本耶明知自语前后相契通第四难
者不善他宗也兼别之说唯汝自宗中义只由汝
自宗中不合以华严兼于一别故失圆融具德宗
旨今亦以此为难不亦悲夫问如上所通义皆可
见然经但云入于佛慧如何乃云归华严耶答此
卷四 第 118b 页
约所诠显能诠也如上云一佛乘者即华严也者
同此义尔以华严正诠法界法界即是一乘一乘
即是佛慧今归所诠佛慧即是归能诠华严也是
中摄末归本四字若作释者能摄是法华末谓馀
经是末之摄能摄名摄摄末即能归摄末归之本
名摄末归本以华严为本依主持业可知又所摄
即末所归名归摄末之归摄末归即本名摄末归
本亦以华严为本言馀如下说者即下教摄中及
为教本中说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四
同此义尔以华严正诠法界法界即是一乘一乘
即是佛慧今归所诠佛慧即是归能诠华严也是
中摄末归本四字若作释者能摄是法华末谓馀
经是末之摄能摄名摄摄末即能归摄末归之本
名摄末归本以华严为本依主持业可知又所摄
即末所归名归摄末之归摄末归即本名摄末归
本亦以华严为本言馀如下说者即下教摄中及
为教本中说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