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03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剖裂玄微昭廓心境者玄微与心境即所诠之义
卷三 第 103c 页
剖裂与昭廓即能诠之经钞外略申三解一拣偏显
圆释二上通下总释三迎前带后释初者如五教相
望小教诠生空等虽曰玄微望始教二空则为浅近
也如次终教理事无碍顿教绝待真理虽曰玄微望
华严经皆浅近也故独此经得剖裂玄微之称言昭
廓心境者小乘心外有境始教虽摄境唯心犹存八
识终顿虽明真心然犹未得心境无碍一即一切故
独此经昭廓心境二上通下总释者上句通指上法
界宗体剖裂在于经中下句总廓心境收一切法故
钞云因果万法心境普收三迎前带后释者以今玄
微心境即上法界宗体必迎前所诠目此能诠又剖
裂昭廓虽是能诠若不带后说主是谁剖等。」

【钞故难思议者以上所诠难思议故能诠亦难思
议也谓以虽昭廓而言无在而昭廓等不可作言
与无言之思议也。
▲钞谓于无障碍法界者然此
法界非界非非界非法非非法无名相中强为立
名名为无障碍法界问上云玄微即前法界多义
今剖玄微为心境何独剖无障碍法界耶答上虽
有多义法界皆不离无障碍法界约能归有多所
归唯一故。
▲钞一真法界者未分理事等殊绝待
曰一非妄曰真问上云无障碍今云一真有何异
耶答无异也约离过义名为一真约具德义名无
障碍体即一也体绝对待本无内心外境一理多
事等殊为引生悟入义分心境为趣入之门也。

卷三 第 104a 页
钞故下裕公云者下宗趣疏中引即灵裕法师也
彼谓法界门中义分为心境诸佛證之以成净土
法界即是一心诸佛證之以成法身等此但證义
分心境非證能所證也从则二皆所證下是钞出
彼意也问上立义以心为能證境为所證今引證
如何却以心为所證耶答心有王所不同若总望
境为言则王所皆名心故得为能證若约人运智
则王所别明故心为所證心所中智为能證也故
诸佛语其总体尅性唯智能證心境皆为所證此
所證唯在果。
▲钞所證之境下却以心为能證也
能所證通因果故以佛华严为能證也。
▲钞文中
广说者既配一题此即经字准此则亦剖裂于心
境及前法界多义也。

钞若凡等者地前为凡地上为圣等觉巳下为因
妙觉为果此等心境广明故。
▲钞出现品下以佛
果心境例馀心境也佛境者经云云何知应正等
觉境界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
切世界境界是如来境界(一)一切三世境界(二)
切刹土(三)一切法(四)一切众生(五)真如无差别(六)
法界无障碍(七)实际无边(八)虚空无量(九)无境界
之境界是如来境界(十)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
境界亦无量乃至无境界无量又云应知如来智
海无量从初发心修菩萨行皆佛境界应如是知
疏云正显分齐之境兼辨所缘之境分齐即因果
卷三 第 104b 页
理智凡圣有无等即无分齐之分齐境所缘则齐
佛所知二义相成皆难思之境界矣如来心者出
现亦云如来心意识俱不可得但应以智无量故
知如来心譬虚空为一切物所依而虚空无所依
如来智慧亦复如是为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所依
而如来智无所依等总有十相如经。
▲钞诸位心
境例此可知者如三四五会明内凡三贤心境第
六一会明十地菩萨心境第七会初六品明等觉
心境广如经说下皆准此。
▲钞如云欲知下亦以
观佛心例馀也此偈即出现品如来心也长行如
次上所引疏云诸乘之智依佛智生而佛智果满
更不依他问岂不依心及依理耶答此中王所无
二故无智外如故然此中言令观佛心者如何观
耶钞主云欲言其有同如绝相欲言其无幽灵不
竭欲言其染万累斯亡欲言其净不断性恶欲言
其一包含无外欲言其异一味难分欲谓之情无
殊色性欲谓无情无幽不彻口欲谈而词丧心将
缘而虑亡亦由果分不可说故是知佛心即有即
无即事即理即王即所即一即多心中非有意亦
非不有意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王中非有数
亦非不有数数非依于王亦非不依王一一皆示
圆融无碍即观佛心义也。
▲钞又云若有下出现
品偈后空心境中亦引当具释之疏云初二句总
以喻显后二句约法别显别显有二妄取如彼净
卷三 第 104c 页
空无云翳故斯则真止二触境无滞如彼净空无
障碍故斯即真观此观不作意以照境则所照无
涯此止体性离而息妄故诸取皆寂若斯则不拂
不莹而自净矣无净之净则闇蹈佛境此为心要
后学思行既远离妄想空能观之心及空所取之
境令心所向皆得无碍。
▲钞又云若有欲得下十
地品文疏云劝修利益初句所求次句空妄心也
次句不许断常通达平等空妄境也亦无平等之
念以远离微细念故能如是修疾作人天大导师
也。
▲钞云何张小下意云心境不互全收皆名为
小心境互收张小使大也故下经云者即回向品
文疏中自有三释一约如体性空故如外无智等
二如智一味同一真体安得智外更有如耶三事
事无碍举一全收佛智称真收法界尽差别事法
皆随所依理在佛智中况所證如宁在智外评曰
第一义顺前心境空义次义即下终教中所引义
今正用第三义故證如智相收也。

钞真心真境下通难也此牒难辞然此难与答真
妄影略问准答妄具难应云真心真境本自无涯
无可张小妄心妄境本自局小如何使大答中应
云真体虽尔若非经说无由得知妄随情局经说
即真名张小使大也。
▲钞经云下问明品文疏云
上句总标体深次句分量广大故佛地论引经释
云诸佛境界唯除虚空无能为喻下二句云一切
卷三 第 105a 页
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钞又云下法界品文疏释
云即二十一种功德中于所知一向无量转功德
也谓佛无障碍智于一切事品类差别无著无碍
故今唯取其如空广大之义下句云其心本来常
清净。
▲钞知妄本自真下须弥偈赞品文疏钞云
遍计所执理本是无今既知妄本真则见依圆名
见佛清净也。
▲钞如心佛下晋经夜摩偈赞文也
下释云心为总体悟之名佛成净缘起迷作众生
成染缘起虽有染净心体不殊然上三各有二义
总心二者一染二净佛二义者一应根随染二平等
违染众生二者一随流背佛二机熟感佛各以初义
成顺流无差各以后义为返流无差上约横论若
约一人心为总相佛即本觉众生即不觉无差可
知。
▲钞皆张妄心者影取妄境故以上文中亦有
妄境即真之义也或云此约唯心门境不离心故。

▲钞因果万法等者问经中昭廓无边之法何以
但言心境故此答也如或有别说不同则随一一事
皆有张廓也准此则前三义别说因果万法亦然。】

「疏穷理尽性彻果该因者大意如钞今钞外别伸二
解一望前总别解二望后拣馀解初者科云别显深
广者由上总明能诠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然未知玄
微心境穷理尽性彻果该因否故此别显前总中玄
微等理无不穷性无不尽果无不彻因无不该故云
尔也二望后拣馀者对下结法所属唯华严有穷理
卷三 第 105b 页
尽性等反显馀经于理未穷于性未尽于果未彻于
因未该也如法华等尚于事事无碍理趣未穷况馀
权教耶又馀经虽明佛性未显法界性虽明三身之
果未彻十身满果又彻果唯属果未能属因故又虽
该因未彻五周圆融之因又该因唯属因不能属果
故并非深广以拣之也。」

【钞理谓理趣道理等者理性各二义释然理虽通
真理今对性字故唯目理理二训然理趣则义有
所归道理则但可诠显如言火但诠显火而非水
等名道理若言要火本欲成食温身等名理趣馀
则例然今皆穷极故云穷理性二训约法约心分
二义也如在有情数中名佛性在无情性中名法
性之类也其体是一然下疏云法性者法谓差别
依正等法性即彼法所依体性即法之性故名法
性又性以不变为性即此可轨亦名法性此则性
即是法故名法性此二并不变释一切法各无性
故名为法性即随缘之性法即性也钞释云法性
三义前之二义虽依主持业不同然皆与法不得
相即以不变之性非妄法故第三随缘与法不离
不即不离方为真性评曰今通此三故约深也二
心性者若与妄心为体故云心性即心之性若与
真心为体心即性故依主持业二释如次上之二
性今经皆尽故云尽性也。
▲钞昔者圣人作易下
彼疏云昔者圣人之画卦作易也本意将此易卦
卷三 第 105c 页
以顺从天地生成万物性命之理也。
▲钞注云者
即韩康伯注也言生之极等者有本以极字皆是
传写误耳准易注皆极字彼疏释云命者人之禀
受有定分从生至终有长短之极故云命者生之
极也此所赋命乃自然之至理故穷理则尽其极
也。
▲钞即以极字下钞主释也言取意即别者即
上二理二性也。

钞言彻果该因等者一段钞文准指玄略为科排
分二。


* 初今四字通深广二义(二)

* 初略标二义(言彻)
* 后广释二义(二)

* 初證释成(二)

* 初释广(彻究)
* 后释深(若云)
* 后重料拣(二)

* 初辩其广义直目能诠经(上约)
* 后释其深义转归能诠经(二)

* 初證释却是所诠(今约)
* 后通妨转归能诠(而其)
* 后古八字唯局深一义(然因)

钞言彻究五周之果者一所信因果(即初会六品后二品是)
二差别因果(从第二会至七会中随好巳前是也谓第七会中前之六品并前六会是
因不思议等三品是果亦名生解因果)三平等因果(即第七会中后二品也普贤行
品为因出现品为果亦名出现因果)
四成行因果(即第八初明六位之因后明八相之
果亦名出现因果)
五證入因果(即第九会中初明佛果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修因因
果二门俱證入故也)言六位之因者即第二会十信第三十
住第四十行第五十向第六十地第七等觉。
▲钞
若云因该果海等者释深义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即梵行品意具如下引言虽得佛道不舍因门者
卷三 第 106a 页
法界品意位后普贤故寂照云文殊虽巳果满反
为佛子(證果彻因源也)迦叶上位菩萨却礼初心(因彻果也以涅
槃中彼说偈云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初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敬礼〔而〕发心等是也)。

钞上约广义等者指玄云上字缘文隔越指前广
义名上今字无隔指上深义名今言以因彻彼果
故者彻字误书应是该字上释彻果此解该因故
或是行文影略互显不错无妨。
▲钞而其能诠者
释妨也问既深义约所诠者如何科云别叹能诠
故云尔也。
▲钞然因该果海下显用文字以上句
用易即全用其文而不取其意下句用古人之言
然欲含其深广故略彼四字也。】

「疏汪洋等二句既结且叹上句别叹深广下句总叹
深广虽广大悉备合当广义然约深广皆悉备谈故
云尔也谓上句四字即为四句汪即是深洋即是广
冲即非深非广冲者中也以双遮显中故融即亦深
亦广下句即四句皆备也。」

【钞冲亦深也者以双非故深言中也者准道教则
道体离天地之二边故中今以离理事二边故中
也和者唯准道教释也。
▲钞老子云者即彼道冲
章第四中文也彼注云道出冲和之气而用生成
万物有生成之功而不盈满云或似者于道不敢
正言彼疏云冲虚也谓道以冲虚为用也。
▲钞融
者融通下无不融通谓之广难穷源底谓之深。

钞故肇公云下即涅槃无名论意也意云汪哉甚
卷三 第 106b 页
深洋哉甚广四生九类何有不由此本性清净之
涅槃也。
▲钞八师经者梵志此云净行言闇旬者
捡本即耶旬或是别译但梵音轻重耳彼经次云
巍巍堂堂犹星中月神智妙达众圣中王诸天所
不及黎民所不闻愿开盲瞑释其愚痴所事何师
以致斯尊天尊答曰快哉斯问发开大行吾前世
师其名难数吾今自然神曜得道非有师也然师
有八谓一杀二盗三淫四妄五酒六老七病八死
吾见此八事多诸过患因而修道离苦获安故曰
八师释曰前五即戒防非故无六道之业断集也
发善故为出世之因修道也后三由见苦果即知
苦也以斯成道即證灭也今但取其汪洋之言所
出耳。
▲钞亦如冲和等者上唯引文所出此下方
配释经谓所如即冲和之气用生成万物无有盈
满能如之经即出生无尽义理无有盈满时也问
上引三文證其汪洋冲之三字何故唯约老子配
释答虽引三文馀二文约法显其深广故不须配
唯老子冲字对此是喻故须配释也。
▲钞融通下
出上融字深广之相也上句广下句深故。
▲钞兼
三才者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
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
六画而成卦也彼疏云八卦小成但有三画于三
才之道阴阳所以重三为六立天之道有二种之
气曰成物之阴于施生之阳立地之道有二种之
卷三 第 106c 页
形曰顺成之柔于持载之刚天地既立人生其间
立人之道有二种之性曰爱惠之仁与割断之义
也。
▲钞强配之者明非正义遮后人之妄解也。

钞九会玄文下有二意一云只现行经权小不测
故难思深广故称海也二云无尽时会之大经名
难思教海于现行八十卷中可见难思之经如观
牖隙见无尽空故。
▲钞说真妄等下通人及法上
句人下句法也。
▲钞法华佛知见一义者即问明
品文殊答九首菩萨问佛境界之知偈也偈云非
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疏钞云了别非真知了见心性亦非真知故云非
识此遣学南宗失意之病意谓真知唯无念方见
故瞥起亦非真知起心看心令心不起亦是妄想
故云非心境界此遣学比宗失意之病是以真知
必忘心遗照言思道断矣心体离念即非有念可
离故云本性清净众生等有惑翳不知故佛开示
皆令悟入谓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證入
心体即法华一经不离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

钞一章必尽其体用者即出现品出现涅槃一章
有其十相一体性真常二德用圆备三出没常湛
四亏盈不迁五示灭常存六随缘起尽七存亡互
现八大用无涯九体离二边十结归无住此一章
必尽涅槃经圆净性净之体及方便净应化之用
也。
▲钞三天偈文者谓般若多明性空忉利夜摩
卷三 第 107a 页
兜率各十方来集菩萨说偈赞佛多明性空义也
以般若是意此赞佛知故同也。
▲钞一大藏教等
者盖别说难尽故总收之以藏教虽广皆此所流
末不离本又一部之经亦不离本题故谓有人有
法有体有用有因有果有喻有法摄义无边故也
是谓下约佛及性相以结叹也上约收教此约收
宗故云广大悉备者矣。】

「疏故我世尊等者故字蹑前能所诠而起我者疏主
自称寄居传云西域南海称我不是慢词设令道汝
亦非轻称但欲别其彼此故不并神州将为鄙恶若
其嫌者改我为今(上会解意)寂照则云我者尊仰之称如
言我国家等即他邦君王非我国主天魔外道非我
所尊(后意为优)言世尊者目遮那也此有三释若顺常途
具上九号为世所尊故曰世尊若顺下经即菩提身
具无边德为世所尊或亦可世即三世间佛为尊故
言十身初满正觉始成者以经中释初成正觉之相
别有十德疏主以配十身一三业普周(即钞所引经是也此别当
菩提身)二威势超胜三福德深广四随意受生五相好
周圆六顺身演法七化身自在八法身弥纶九智身
穷性相之源十力持身持自他依正若顺经义应云
始成正觉十身初满今顺文之平仄故倒举也问既
云始成何故下经云我见释迦成道巳经不可思议
劫答旧佛新成新佛旧成故况念劫圆融初后一际
者哉。」
卷三 第 107b 页

【钞该下二段者即此说主难思兼下说仪周普二
文之中前具四身后有六身十身具矣今疏初句
约菩提身上总标十身下二段别释十身则始成
正觉一句别为菩提身之相也总中有别故。
▲钞
此下当列远则依主中列近则次二段文中列也。

▲钞经云下妙严文也此即三业普周之文而言
等者等馀九身经文也经次文云譬如虚空具含
众象于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于
诸国土平等随入(上即喻三业也)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
萨众中威光赫奕如日轮出照明世界(即威势身超胜也)
乃至云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
一切诸佛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即第十力持身
持自他依正也)故知等字等如是经方是十身初满之相
故钞断云是初满也问钞中何不具引以释十身
初满之义答钞见后二段之中显其九身之义故
不必具引重释也但引菩提身以释始成正觉一
句也言别语菩提之身者以对初句为别故言以
是总故者出所以也问既是十身初满何故别说
此身故此答也谓要成正觉馀之九身方圆满故
言始觉下但终教义言下当广释者三业普周之
文本文广释今当粗引疏云具无尽德为世所尊
(释世尊也)座相现时(释尔时也)身即安处(经云其师子座高广严好摩尼为台
莲华为网清净妙宝以为其轮众色杂华而作璎珞乃至广说庄严之事故安处此座也)又智
处诸法无前后故(上释处于此座也)言于一切法者示所
卷三 第 107c 页
觉境即二谛三谛无尽法也成最正觉者示能觉
智开悟称觉离倒曰正至极名最获得名成此当
相解若拣别者一对凡名觉对小名正对因名最
对满名成二对凡曰觉对外道曰正对小曰最对
因曰成我佛独具故云成最正觉言智入下一意
业也即二智三智四智无障碍智二智者一如量
达俗名入三世二如理达真名悉平等言三智者
一俗智觉三世二真智觉平等三中道智觉三世
平等言四智者四智通缘三世境故并入三世言
悉皆平等者镜智离分别故依持平等现行功德
之依种子功德之持故平等性智自他平等妙观
察智观一切法自相共相平等成所作智普利平
等四智圆融无二性故修生本有非一异故不失
经宗其身下二身业也以是十身之总故此其身
言通于三身十身充满三世间故并是圆遍非
分遍也谓一一刹土一一尘等佛皆圆遍非分遍
也总看亦现别看亦现其音下三语业也一顺异
类音经云一切众生语言海一言演说尽无馀二
顺所宜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三顺
遍佛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又圭峰华严纶贯中
云智入三世平等充满一切世间普顺十方国土
其身入三世平等充满一切世间普顺十方国土
其音入三世平等充满一切世间普顺十方国土
经各举一边互影略故言正觉始成者则有五教
卷三 第 108a 页
不同小乘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身初圆名始成
正觉是实非化大乘之中约化八相示成约报十
地行满四智创圆名曰始成正觉据实即今古情
亡心无初相名之曰始无念而照目之曰正见心
常住称之为觉始本不二名之曰成约顿则法身
自觉圣智无成无不成若依此经以十佛法界之
身云遍因陀罗网无尽之时处念念初初为物而
现具足主伴摄三世间此初即无量劫之初无际
之初一成一切成无成无不成(一觉一切觉无觉无不觉)言穷
虑绝不坏假名故云正觉始成也释曰前二成事
次一事同理成次一唯理后一皆无碍也。】

「疏乘愿行以弥纶者应先问云果满十身由何致耶
故此答也愿以希求为义欲胜解信三法为体即四
弘誓愿等也行即六度万行无尽之因行也言弥纶
者双彰愿行果用普周之状意云昔愿行既普周法
界故佛身则遍刹利生也。」

【钞即是愿身者然愿不是身是愿之身依士释也
问乘因有二何独以愿立身答行由愿立从其本
故但是愿身十身之中不立行身者义亦同此。

钞易与天地准者彼疏云准者准拟如乾健以法
天坤顺以法地之类也弥者弥缝补合纶谓经纶
牵引能补合牵引天地之道也今则取其包遍之
义可知。】

「疏混虚空为体性者因上愿行弥纶故得佛身同空
卷三 第 108b 页
包遍下说虚空有四义同于佛身一含摄义二无分
别义三普遍义四遍入义出现品身业第二喻云譬
如虚空宽广非色而能显现一切诸色而彼虚空无
有分别亦无戏论合中云如来身亦复如是一切众
生诸善根业皆得成就(即含摄义)而如来身无有分别(即第
二义)又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
如来身亦复如是遍至一切法一切国土等(即普遍义)
非至非不至(即平等遍入义)若约法喻说即法性身若唯约
法说即虚空身如钞所明。」

【钞亦有二义者初义钞亦有二一故下经云下约
诸法本空故云混虚空即是性空之义也此性空
即法身疏中虚空即体性也二又云下约喻以明
即虚空之体性也法身离垢清净故以虚空为喻
也上即理空此即事空俱目法性身也二者约外
空下唯约事空为虚空身亦虚空即体性也下八
地疏钞云虚空不可见今世人见者但见空一显
色成实论及涅槃经说虚空唯一不可眼见世人
见者但见空中光明之色想心于中知无实物作
虚空解便谓见空其实不见又下经云知虚空身
无量相周遍相无形相无异相无边相显现色身
相今混此六相为佛体性也。】

「疏富有万德荡无纤尘者孟子云富有天下系辞云
富有之谓大业今遮那富有法界无尽之德可谓大
业也万德据法纤尘约喻又万德据总数以彰无尽
卷三 第 108c 页
纤尘约微细以例粗惑乃文之巧妙也。」

【钞故下经云下即法界品末一偈假设四喻以赞
佛德也。
▲钞尘沙无明等者谓无明之数广有尘
沙而皆有种子现行及习气三也然习有二一业
习如阿难迦叶二者烦恼习如迦留陀夷有贪习
身子有嗔习周利盘特有痴习毕陵伽婆蹉有慢
习等今佛位中三皆断尽故。
▲钞总即二障等者
问尘沙无明与二障何别答此有二义一云尘沙
无明即别以所障非一能障亦多不唯二障故言
二障者即总束也其中障菩提者皆为所知障涅
槃者皆为烦恼故云总也二云尘沙是总约大数
故通二障也所障不同分二障别今约初义。
▲钞
细中之细等者用起信文势释前种现习气粗细
之异起信则约六染以成四句一粗中之粗凡夫
境界(谓六染中执相应染是内凡三贤所觉境故)二粗中之细(谓不断相应染
及分别智相应染)三细中之粗(谓能现能见二不相应染也)菩萨境界
(十地巳还菩萨所知境也)四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根本业不相应染唯佛能
了故)今此三种分四句者种子一义独得二句谓望
现行是粗中之细望习气即细中之粗馀二各当
一句故云等字可知。
▲钞若总配三德等者问智
断恩与般若等三德何别答智断恩唯果德般若
等通性德也问下断德可当法身今何二句皆福
德身耶答若三德别配三身则尔今约三皆名德
即福德身也问既上下诸句皆是别德应皆是福
卷三 第 109a 页
德身答虽皆是德然约别义配于馀身等但以总
句为福德身也问万德为总以含诸德何要解脱
法身配上下句答就文显故。】

「疏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者科云所依定即海印
三昧也三昧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若言定
者谓心一境性今云三昧科云定者疏主云然三昧
为定虽非敌对由平等持心至一境故义旨相顺故
略云定义如钞释。」

【钞今初说经所依三昧等者一段钞文前后广略。


* 口科分二

* 初悬明疏意(二)

* 初例举诸教(今初)
* 二正明此经(二)

* 初标名指广(今说)
* 后略示相(二)

* 初约喻(二)

* 初远喻(今略)
* 后近喻(亦犹)
* 后约法(二)

* 初现所应根(二)

* 初正释(如来)
* 二引證(故下)
* 后现能应象(二)

* 初正释(非唯)
* 二引證(贤首)
* 后正消疏文(然此)

钞无量义处三昧者彼经云尔时世尊四众围绕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
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此经巳结跏趺坐入于
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等玄赞云观无相理定
名无量义处三昧处谓处所无量义者是教所诠
众义因真理故说真理名处言依等持王三昧者
彼经云尔时世尊于狮子座上自敷尼师坛结跏
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入等持王妙三摩地诸
卷三 第 109b 页
三摩地皆摄入此三摩地中是所流故贞元疏云
大智度论说一切三昧皆入此中故名为王体即
如如如如本寂真智契此故名三昧言说涅槃等
者彼经第三十卷云我于双树间入大寂定大寂
定者名大涅槃今钞云不动三昧者依下经出现
品云佛子如来应正等觉示涅槃时入不动三昧
疏云究竟灭也由寂无动故无所不动耳则名异
义同问若尔何以智论说降魔巳得不动三昧成
无上道则应说华严经亦依不动三昧答巳却诸
魔成无上道孰可动耶与入涅槃时不动三昧名
同义异望说华严时同定别。
▲钞海印三昧者海
印之三昧海印即三昧二释皆通问经中诸会入
定但有藏身等定曾何言入海印而说此经耶答
如藏身等定当会别义今海印定即一部通义此
应古德义取海印炳现以为所依不然岂得诸会
皆一念顿演耶故指涅槃不动亦以此经之文义
显他经之意故知义取尔。
▲钞贤首品疏广说之
者彼疏云今以十义释之以表无尽一无心能现
义经云无有功用无分别故(此句即贤首品)二现无所现
义经云如光影故出现品云普现一切众生心念
根性欲乐而无所现故三能现与所现非一义四
非异义经云大海能现能所异故非一水外求像
不可得故非异此显定心与所现法即性之相能
所宛然即相之性物我无二五无去来义水不上
卷三 第 109c 页
取物不下就而能显现三昧之心亦尔现万法于
自心彼亦不来罗身云于法界未曾暂去上之五
义与镜喻大同六广大义经云于一念顷遍十方
悉能包含无所拒故明三昧心周于法界则众生
色心皆定心中物用周法界亦不离此心七普现
义经云一切皆能现故出现品云菩提普印诸心
行故此与广大义异者此约所现不拣巨细彼约
能现其量普周又此约所现无类不现彼约能现
无行不修八顿现义经云一念现故谓无前后一
念顿成九常现义非如明镜有现不现时十非现
现义非如明镜对至方现经云现于四天下像故
谓四兵罗空对而可现(此拣也如经云如净水中四兵像各各别异无交杂
等)四天之像不对而现故云非现现也以不对待
故是故常现该三际也(释成横竖九竖十横所以异也)具上十义
故称海印诸佛穷究菩萨相似。
▲钞今略示其相
者法喻交互亦略具前十义初远喻中即前第十
兼第九义问凡镜水印物对至方现如何海印不
对而现耶答此即海上有希奇之德也贤首品经
云海有希奇殊特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
及川流普悉包含无所拒无尽禅定解脱者为平
等印亦如是等。
▲钞亦犹下以香水海世人不能
见故再举近水以喻之无来无去即前第五义非
有非无即第二义非一即第三义非异即第四义。

▲钞如来智海下约法说此中具四义无心即第
卷三 第 110a 页
一义顿现即第八义一切众生心念根欲下即六
七二义虽十义无遗而不广释故云略示又法喻
影略而示故云略示也。
▲钞故下经云者即出现
品偈唯證第七义。
▲钞非唯下上句显前有缺下
正显本义。
▲钞贤首品云下然经有六偈纯显现
十法界之化用具云或有刹土无有佛于彼示现
成正觉或有国土不知法于彼为说妙法藏无有
分别无功用于一念顷遍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
无量方便化众生于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现成
佛道转正法轮入寂灭乃至舍利广分布(此三偈顿现佛
化用)或现声闻独觉道或现成佛普庄严如是开阐
三乘教广度众生无量劫(此一偈现三乘化用)钞中二偈(初偈
现馀六类化用后一偈总结大用所依之定)意明顿现十法界能应之
身应一切众生心念根欲故也。
▲钞能应所应皆
为万像者前义即所应后义即能应二义同时方
为智海含万像也。】

「疏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者问新经疏序云星罗
法身影落心水钞约感应相对分四句中今此疏文
唯有一二两句缺三四两句谓一一星落一川如一
佛应一机二一星落百川如一佛应多机(此二句今疏可说)
三一切星落一川如多佛应一机四一切星落一切
川如多佛应多机(此二句今疏义缺)今文既缺岂得称满答
今所以不同彼者唯取一多无碍义故虽有多佛本
唯一无障碍身云故兼顺彼文不起树王罗七处之
卷三 第 110b 页
义故又新旧影显义方足故。」

【钞第二明能应身。


* 一段钞文口科分二

* 初略消疏文(此之)
* 后具释疏意(二)

* 初喻显(谓若)
* 二法合(二)

* 初能依所依异(三)

* 初总法合(能空)
* 二引證(二)(故一)

* 初月喻身(二)

* 初水喻机(故出)
* 后水喻刹(智幢)
* 后月喻法(若准)
* 三结显(上皆)
* 二能依所依同(三)

* 初总法合(若以)
* 二引證(二)(故一)

* 初月喻身(二)

* 初水喻机(故出)
* 后水喻刹(智幢)
* 后月喻法(若准)
* 三结显(则空)

钞唯性字是法等者影显前对亦智字是法馀皆
是喻以智该之皆含法喻也今言以性该之馀文
皆含法喻二意也含喻可知含法者以法性为所
依有报圆之智月分百川之应化月影也无劳异
说。
▲钞若秋空下喻及法中皆三身对详可了。

钞譬如下以月喻身唯證化身也喻中四义一映
众星光二随时圆缺三澄净水中影无不现四一
切见者皆对目前法中亦四一智圆映二乘众二
常身随宜现寿延促三净心器中影无不现四见
佛之者皆谓对前。
▲钞智幢偈云者双證报化二
身喻及法中各初后一句是报身中间二句皆化
身言水亦喻刹者前以百川喻物根明有善皆见
今亦喻所依刹显无所不周。
▲钞若准离世间品
下若依前自具十身故下钞配为化身则唯證化
身若依融三世间为十身则此偈證菩萨身及法
身之二身也以经云菩萨净法轮故或唯證法身
卷三 第 110c 页
是菩萨之法轮故唯取法轮喻月也言不为世所
杂者悲不失智故虽处世而无染准此则水亦喻
于世间。
▲钞若以相归性者喻中如摄月归空离
所依空无能依月故言空亦名佛者即性空真佛
也。
▲钞则空色照水等者以空天之色照现净水
则天之晴空影落净水言天犹空也者此中晴天
字即疏中空字也若次第归者月影化身归本月
报身本月报身归晴空法性物根及刹土净水与
晴空一际则唯一法性也又若唯前义则似法报
相分若唯次义则法报冥一今双明二义不即不
离方为圆畅。】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