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90a 页
No. 236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一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将明一部悬谈启以二门分别初总解题目后逐
难释文初又分二初别解法题以经疏科钞题各
别故后通解人题以疏科钞中人无异故今初大
凡开演不越其四谓先科次经次疏后钞所以然
者欲知经疏大纲非科不能故先科释虽知大纲
在文难晓故次举正经正文虽见非疏何知故次
解疏释疏释虽明而多总略故以钞文补而备之
如是四种理应尔故若约生起次第佛先说经依
经造疏依疏有科随科钞释今释题目当依生起
次第示有由渐故后逐难释文依开演次第不越
常规故然法题不同有其四题分为四段初经题
二疏题三科题四钞题。
且初经题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然此七字乃无尽
修多罗之总名义门极广下虽广释今入文之先
理应略陈且以七门分别为顺七字之题故一明
来意二华梵对翻三依题列对四出名义体五六
释分别六辩其异名七释通妨难。
▲且初来意者
华严大教称性极谈我佛世尊初成正觉遍观众
生皆具性德以妄覆故不能證之于是称性顿演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一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将明一部悬谈启以二门分别初总解题目后逐
难释文初又分二初别解法题以经疏科钞题各
别故后通解人题以疏科钞中人无异故今初大
凡开演不越其四谓先科次经次疏后钞所以然
者欲知经疏大纲非科不能故先科释虽知大纲
在文难晓故次举正经正文虽见非疏何知故次
解疏释疏释虽明而多总略故以钞文补而备之
如是四种理应尔故若约生起次第佛先说经依
经造疏依疏有科随科钞释今释题目当依生起
次第示有由渐故后逐难释文依开演次第不越
常规故然法题不同有其四题分为四段初经题
二疏题三科题四钞题。
且初经题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然此七字乃无尽
修多罗之总名义门极广下虽广释今入文之先
理应略陈且以七门分别为顺七字之题故一明
来意二华梵对翻三依题列对四出名义体五六
释分别六辩其异名七释通妨难。
▲且初来意者
华严大教称性极谈我佛世尊初成正觉遍观众
生皆具性德以妄覆故不能證之于是称性顿演
卷一 第 90b 页
斯经明各人本地之风光与佛无异庶其一切共
證之也。
▲二华梵对翻者佛出西天教流东土若
不翻译无由解会讲学之者首先明之表教来有
自然有总翻别翻若总翻者梵语摩诃毗佛略勃
陀健拿骠诃修多罗唐言大方广觉者杂华严饰
经若别翻者摩诃云大毗佛略云方广勃陀云觉
者健拿云华骠诃云严饰修多罗云经其中觉者
即是佛字略存梵音以生信心又略杂饰二字不
令繁广具以七字为名。
▲三依题列对者七字一
题列为十事五对一教义一对经之一字是能诠
教大等六字是所诠义故二就上义中法喻一对
谓大等是法华严是喻三就上法中人法一对谓
大方广是所證之法佛字是能證之人亦名境智
对四就上法中拣持一对大之一字是拣方广二
字是持即拣大异小拣实异权拣果异因亦是体
用一对或性相一对五就人中借下华字以喻其
因即因果一对佛是果故是以单华字但喻于因
若合华严二字亦喻上之四字。
▲四出名义体者
大以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常则三际莫易遍则十
虚无外即以全有全空实相为体方以就法得名
轨持为义双持性相轨生物解故即以六相十玄
为体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则广容博则广
遍即以染净依正即入重重为体佛以就人得名
觉照为义照则朗万法之幽邃觉则悟大夜之重
證之也。
▲二华梵对翻者佛出西天教流东土若
不翻译无由解会讲学之者首先明之表教来有
自然有总翻别翻若总翻者梵语摩诃毗佛略勃
陀健拿骠诃修多罗唐言大方广觉者杂华严饰
经若别翻者摩诃云大毗佛略云方广勃陀云觉
者健拿云华骠诃云严饰修多罗云经其中觉者
即是佛字略存梵音以生信心又略杂饰二字不
令繁广具以七字为名。
▲三依题列对者七字一
题列为十事五对一教义一对经之一字是能诠
教大等六字是所诠义故二就上义中法喻一对
谓大等是法华严是喻三就上法中人法一对谓
大方广是所證之法佛字是能證之人亦名境智
对四就上法中拣持一对大之一字是拣方广二
字是持即拣大异小拣实异权拣果异因亦是体
用一对或性相一对五就人中借下华字以喻其
因即因果一对佛是果故是以单华字但喻于因
若合华严二字亦喻上之四字。
▲四出名义体者
大以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常则三际莫易遍则十
虚无外即以全有全空实相为体方以就法得名
轨持为义双持性相轨生物解故即以六相十玄
为体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则广容博则广
遍即以染净依正即入重重为体佛以就人得名
觉照为义照则朗万法之幽邃觉则悟大夜之重
卷一 第 90c 页
昏即以十身无障碍身云为体华以从喻得名感
果严身为义感果则万行圆成严身则众德备体
即以行布圆融行愿为体严以功用受名资庄为
义谓资广大之体用庄真应之佛身即以无障碍
大智为体经以能诠得名摄持为义持性相之无
尽摄众生之无边即以身名句文为体。
▲五六释
分别者此有四番离合通其三释谓依主持业有
财也一大方广所證法也此通依主持业二释谓
大之方广有体之相用故方广之大有相用之体
故此约依主则行布义又大即方广方广即大体
用相即此约持业则圆融义二佛华严能證人也
亦具二释谓佛之华拣非因位之行故华之佛拣
非馀行之佛故此亦依主行布若持业圆融相即
可知三大方广之佛华严拣非权小之佛等故佛
华严之大方广拣非因位所得法故相即可知四
大方广佛华严之经拣非涅槃等经经之大方广
佛华严拣非论中所明此则依主若持业者文随
于义义随于文诠旨圆融故又上教望于义人望
于法通有财释并可思准。
▲六辩其异名者如摄
论中名百千经此约数为目以此经具本有十万
颂故涅槃经中名杂华经此约喻为目智论之中
名大不思议解脱经此约法为目故又出现品及
离世间品皆有十名具如后示清凉云前三异名
义多总略二品十目多从别名又局当品故今译
果严身为义感果则万行圆成严身则众德备体
即以行布圆融行愿为体严以功用受名资庄为
义谓资广大之体用庄真应之佛身即以无障碍
大智为体经以能诠得名摄持为义持性相之无
尽摄众生之无边即以身名句文为体。
▲五六释
分别者此有四番离合通其三释谓依主持业有
财也一大方广所證法也此通依主持业二释谓
大之方广有体之相用故方广之大有相用之体
故此约依主则行布义又大即方广方广即大体
用相即此约持业则圆融义二佛华严能證人也
亦具二释谓佛之华拣非因位之行故华之佛拣
非馀行之佛故此亦依主行布若持业圆融相即
可知三大方广之佛华严拣非权小之佛等故佛
华严之大方广拣非因位所得法故相即可知四
大方广佛华严之经拣非涅槃等经经之大方广
佛华严拣非论中所明此则依主若持业者文随
于义义随于文诠旨圆融故又上教望于义人望
于法通有财释并可思准。
▲六辩其异名者如摄
论中名百千经此约数为目以此经具本有十万
颂故涅槃经中名杂华经此约喻为目智论之中
名大不思议解脱经此约法为目故又出现品及
离世间品皆有十名具如后示清凉云前三异名
义多总略二品十目多从别名又局当品故今译
卷一 第 91a 页
者具以七字为名则人法双题法喻齐举具体具
用有果有因理尽义圆故标经首。
▲七释通妨难
者问如大方广三字馀经多同如三戒经十轮经
宝箧经圆觉经等十有馀部皆有大方广言则与
此经为同为异若言同者何独此经以为圆教若
言异者其相云何答圭峰云配属三大则同释义
随宗则异谓圆觉大虽配体唯明自体常遍此经
则若相若用等皆同真性而常遍又彼方亦配相
但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此则双持性相具十玄门
一一诸相皆轨生物解又彼广亦配用不能即体
今此则全德相之业用也故后序云冥真体于万
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用繁兴以恒如等故
与诸经异也释经题竟。
次释疏题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并序释
此一题初作对二解释初中先将并序二字望上
大等十一字为能序所序对二以第一二字望上
大等九字为能记所记对三又将卷字望上八字
为能依所依对卷为所依八字为能依四疏之一
字望上七字为能释所释对二解释者亦二先解
义后六释先解义者经题七字如上所释疏者疏
也决也开也通也谓经中义理深奥之处疏以疏
明经旨决择疑惑开而显之通而达之故云疏也
又是疏理之义如卢仝云人有发兮旦旦疏理身
有心兮胡不如是今即疏理经中之文义也卷者
用有果有因理尽义圆故标经首。
▲七释通妨难
者问如大方广三字馀经多同如三戒经十轮经
宝箧经圆觉经等十有馀部皆有大方广言则与
此经为同为异若言同者何独此经以为圆教若
言异者其相云何答圭峰云配属三大则同释义
随宗则异谓圆觉大虽配体唯明自体常遍此经
则若相若用等皆同真性而常遍又彼方亦配相
但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此则双持性相具十玄门
一一诸相皆轨生物解又彼广亦配用不能即体
今此则全德相之业用也故后序云冥真体于万
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用繁兴以恒如等故
与诸经异也释经题竟。
次释疏题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并序释
此一题初作对二解释初中先将并序二字望上
大等十一字为能序所序对二以第一二字望上
大等九字为能记所记对三又将卷字望上八字
为能依所依对卷为所依八字为能依四疏之一
字望上七字为能释所释对二解释者亦二先解
义后六释先解义者经题七字如上所释疏者疏
也决也开也通也谓经中义理深奥之处疏以疏
明经旨决择疑惑开而显之通而达之故云疏也
又是疏理之义如卢仝云人有发兮旦旦疏理身
有心兮胡不如是今即疏理经中之文义也卷者
卷一 第 91b 页
舒卷为义舒则阅之卷则思之展卷无碍故谓之
卷第谓次第一乃数之极首盖此疏有二十卷今
记其次数令不差互故云第一言并序者并者兼
也及也序者绪也如茧得绪绪尽一茧之丝若疏
得序序尽一疏之意又序者尔雅云东西墙谓之
序(所以序别内外也)见墙所以别宅舍之浅深观序所以
知作者之意旨又序者叙也谓叙述经疏之大意
纂于文前令学者顿观其大旨故云序也上解义
竟后六合释者一疏字望上七字即能所释之依
主也或通拣别依主谓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疏拣
非论等故或作通别依主疏字通故以经别之二
卷第一三字作释有其三说一总别依主释卷字
是总第一是别卷有二十第一唯一总中有别卷
之第一二体用持业卷字是体第一是用以体就
用卷即第一三带数释卷字是法第一是数卷法
带起第一数故三以卷字望上八字所依纸素之
卷从能依疏以彰名谓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之卷
依主释也四第一两字望上九字能记从所记以
彰名亦依主释五并序二字望上一题作相违释
释疏题竟。
三释科题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卷第一释
此科题初列对后释义初列对者上之八字以为
所科下之五字以为能科卷字望上为能所依第
一望上为能所记如前可知后释义者有四一略
卷第谓次第一乃数之极首盖此疏有二十卷今
记其次数令不差互故云第一言并序者并者兼
也及也序者绪也如茧得绪绪尽一茧之丝若疏
得序序尽一疏之意又序者尔雅云东西墙谓之
序(所以序别内外也)见墙所以别宅舍之浅深观序所以
知作者之意旨又序者叙也谓叙述经疏之大意
纂于文前令学者顿观其大旨故云序也上解义
竟后六合释者一疏字望上七字即能所释之依
主也或通拣别依主谓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疏拣
非论等故或作通别依主疏字通故以经别之二
卷第一三字作释有其三说一总别依主释卷字
是总第一是别卷有二十第一唯一总中有别卷
之第一二体用持业卷字是体第一是用以体就
用卷即第一三带数释卷字是法第一是数卷法
带起第一数故三以卷字望上八字所依纸素之
卷从能依疏以彰名谓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之卷
依主释也四第一两字望上九字能记从所记以
彰名亦依主释五并序二字望上一题作相违释
释疏题竟。
三释科题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卷第一释
此科题初列对后释义初列对者上之八字以为
所科下之五字以为能科卷字望上为能所依第
一望上为能所记如前可知后释义者有四一略
卷一 第 91c 页
解名义二古今对辩三义类分别四六释料拣且
初略解名义者所科八字如前巳解能科五字者
卷第一三字义不异前科文二字今当略释先释
科字后释文字且释科字有其二义一依义训二
依字形依义训者诸说不同今略显示一云科者
分齐义令文及义有分限故一云科者类聚之义
若文若义随其所应约一类聚而收摄故一云科
者断也定也断量楷定分是非故一云科者开通
为训若见科文义开通故一云科者略聚为义以
少言词括多义故一云科者次第为义若无科文
理必丛杂若标判巳有次第故巳上六解并依义
训二依字形者科字形状禾边从斗文义如禾科
文似斗禾得斗而知数文得科而义明后释文字
者文即是字未改转位名字巳改转位名文为名
句所依今言文者摄名句故二古今对辩者科判
之义本出佛经或名品或名章或名分皆科之异
名如今经有三十九品等也若就迹而言此土以
道安为始以魏帝(或云秦主)请诸德入内讲楞伽经巳
问曰朕闻佛法幽深至理玄奥向观所谈都无科
次何耶诸德无对时道安在襄阳闻之遂将华夏
大小诸经科为三分当时举朝不许后唐三藏译
亲光菩萨所造佛地论释佛地经科为三分教起
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尔来经无丰约
科为三分今古同遵然后诸师或多或少各各不
初略解名义者所科八字如前巳解能科五字者
卷第一三字义不异前科文二字今当略释先释
科字后释文字且释科字有其二义一依义训二
依字形依义训者诸说不同今略显示一云科者
分齐义令文及义有分限故一云科者类聚之义
若文若义随其所应约一类聚而收摄故一云科
者断也定也断量楷定分是非故一云科者开通
为训若见科文义开通故一云科者略聚为义以
少言词括多义故一云科者次第为义若无科文
理必丛杂若标判巳有次第故巳上六解并依义
训二依字形者科字形状禾边从斗文义如禾科
文似斗禾得斗而知数文得科而义明后释文字
者文即是字未改转位名字巳改转位名文为名
句所依今言文者摄名句故二古今对辩者科判
之义本出佛经或名品或名章或名分皆科之异
名如今经有三十九品等也若就迹而言此土以
道安为始以魏帝(或云秦主)请诸德入内讲楞伽经巳
问曰朕闻佛法幽深至理玄奥向观所谈都无科
次何耶诸德无对时道安在襄阳闻之遂将华夏
大小诸经科为三分当时举朝不许后唐三藏译
亲光菩萨所造佛地论释佛地经科为三分教起
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尔来经无丰约
科为三分今古同遵然后诸师或多或少各各不
卷一 第 92a 页
同不劳繁述三义类分别者凡科判者有其二类
一三义门二四义门且三义门者一者文科随文
而判故二者义科随义而分故三者文义科双约
文义而断故言四义门一以文从义科谓此约所
诠之义而科判不拘于文故二以义从文科谓此
就能诠文段而科判不拘所诠义故三义类相从
科如题目中虽有人法之异同为题故总为一科
本文之中虽有序文本文之异同是本文故亦合
为一等也四分别不同科如人法之题虽同题目
人法异故分之为二本文之中序疏别异亦不可
同须分开等四六释料拣者科文二字文体科用
科即是文持业释馀可思准释科题竟。
四释钞题即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
一并序释此亦二先列对后解释且初列对者一
能释对疏义二字并上七字为所释疏随演钞等
八字为能释钞二随疏二字约能诠文为能随所
随对三演义二字约钞家能诠演疏家所诠为能
演所演对四随疏二字对演义二字为随文演义
对五上四字为用钞字为体即体用一对六卷字
望上为所依能依对七第一望上为所记能记对
八并序二字望上一题为能序所序对后解释者
有三初释义二六合三问答初释义者随谓随顺
即无违义疏谓疏文谓不违经之文故演谓流演
开通之义义者义理即经疏所诠钞者钞略备缺
一三义门二四义门且三义门者一者文科随文
而判故二者义科随义而分故三者文义科双约
文义而断故言四义门一以文从义科谓此约所
诠之义而科判不拘于文故二以义从文科谓此
就能诠文段而科判不拘所诠义故三义类相从
科如题目中虽有人法之异同为题故总为一科
本文之中虽有序文本文之异同是本文故亦合
为一等也四分别不同科如人法之题虽同题目
人法异故分之为二本文之中序疏别异亦不可
同须分开等四六释料拣者科文二字文体科用
科即是文持业释馀可思准释科题竟。
四释钞题即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
一并序释此亦二先列对后解释且初列对者一
能释对疏义二字并上七字为所释疏随演钞等
八字为能释钞二随疏二字约能诠文为能随所
随对三演义二字约钞家能诠演疏家所诠为能
演所演对四随疏二字对演义二字为随文演义
对五上四字为用钞字为体即体用一对六卷字
望上为所依能依对七第一望上为所记能记对
八并序二字望上一题为能序所序对后解释者
有三初释义二六合三问答初释义者随谓随顺
即无违义疏谓疏文谓不违经之文故演谓流演
开通之义义者义理即经疏所诠钞者钞略备缺
卷一 第 92b 页
之义总此意云随顺本疏加言解释使经疏玄义
流演开通钞其略而补其缺正其异而采其要故
云随疏演义钞也馀义准思二六合释者初对即
能所依主释以能释钞从所释经疏以彰名故第
二一对能随名随疏之随所随名随疏即随依主
持业二释如次第三一对能演名演义之演所演
名演义即演二释亦然第四一对随文与演义异
故作相违释第五一对作持业释或作同依释二
用同依一钞体故或通通别依主谓钞字通于诸
钞以随疏演义而别之故馀三对作释准前可思
三问答问何故随对于疏演对于义而不得互对
耶答疏约能诠钞但随顺义约所诠钞须演唱故
不以互对也问准诸家章疏体例经题之下应安
疏字于疏字下方立钞号今何不尔答以钞题中
所随巳有疏字影取疏题也若上更安疏字则一
题之中有二疏字文则重并非立名之巧今唯一
疏字互望上下二题双足立名之妙固在是矣释
钞题竟上来四段别解法题竟。
后通解人题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释此
一题大分为二上之七字是所依处下之五字是
能依人于所依中又上三字所依之总名下四字
所依之别号所以双举二者有其二意一举山令
远人知举寺令近人知故二以则天弘大经故多
改华严寺号贤首居处皆标此名故今标山以拣
流演开通钞其略而补其缺正其异而采其要故
云随疏演义钞也馀义准思二六合释者初对即
能所依主释以能释钞从所释经疏以彰名故第
二一对能随名随疏之随所随名随疏即随依主
持业二释如次第三一对能演名演义之演所演
名演义即演二释亦然第四一对随文与演义异
故作相违释第五一对作持业释或作同依释二
用同依一钞体故或通通别依主谓钞字通于诸
钞以随疏演义而别之故馀三对作释准前可思
三问答问何故随对于疏演对于义而不得互对
耶答疏约能诠钞但随顺义约所诠钞须演唱故
不以互对也问准诸家章疏体例经题之下应安
疏字于疏字下方立钞号今何不尔答以钞题中
所随巳有疏字影取疏题也若上更安疏字则一
题之中有二疏字文则重并非立名之巧今唯一
疏字互望上下二题双足立名之妙固在是矣释
钞题竟上来四段别解法题竟。
后通解人题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释此
一题大分为二上之七字是所依处下之五字是
能依人于所依中又上三字所依之总名下四字
所依之别号所以双举二者有其二意一举山令
远人知举寺令近人知故二以则天弘大经故多
改华严寺号贤首居处皆标此名故今标山以拣
卷一 第 92c 页
之也言清凉山者即岱州雁门郡五台是也以岁
积坚冰夏凝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山峰耸出
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又曰五台即本经所谓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等又宝藏陀罗尼经云我
灭度后于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
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
菩萨众于中说法等又准大钞云离坎乾坤得其
中理此以八卦通配清凉一山五台近西是以东
台在离坎二卦之间北台在坎乾二卦之间西台
在乾坤二卦之间南台在坤离二卦之间故中台
在离坎乾坤四卦之最中通表中道之理又云其
山磅礡数州七百馀里左邻恒岳右接孟津北临
绝塞南拥汾阳回泊日月蓄泄云龙虽积雪严寒
而名华万品寒风劲烈而瑞草千般乃至云白云
凝布夺万里之澄江杲日将升见三尺之大海等
言大华严寺者即古大孚灵鹫也按感通传南山
问天神曰今五台山东南三十里现有大孚灵鹫
寺两堂旧迹犹存南有华园可二顷许四时发彩
人莫究之或云汉明所立又云魏文所作互说不
同如何天答曰俱是二帝所作周穆王时巳有佛
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周穆王于中造寺供养及
阿育王亦依置塔汉明帝之初摩腾天眼亦见有
塔请帝立寺山形似于灵鹫故号为大孚灵鹫孚
者弘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劝人华园在寺前后之
积坚冰夏凝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山峰耸出
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又曰五台即本经所谓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等又宝藏陀罗尼经云我
灭度后于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
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
菩萨众于中说法等又准大钞云离坎乾坤得其
中理此以八卦通配清凉一山五台近西是以东
台在离坎二卦之间北台在坎乾二卦之间西台
在乾坤二卦之间南台在坤离二卦之间故中台
在离坎乾坤四卦之最中通表中道之理又云其
山磅礡数州七百馀里左邻恒岳右接孟津北临
绝塞南拥汾阳回泊日月蓄泄云龙虽积雪严寒
而名华万品寒风劲烈而瑞草千般乃至云白云
凝布夺万里之澄江杲日将升见三尺之大海等
言大华严寺者即古大孚灵鹫也按感通传南山
问天神曰今五台山东南三十里现有大孚灵鹫
寺两堂旧迹犹存南有华园可二顷许四时发彩
人莫究之或云汉明所立又云魏文所作互说不
同如何天答曰俱是二帝所作周穆王时巳有佛
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周穆王于中造寺供养及
阿育王亦依置塔汉明帝之初摩腾天眼亦见有
塔请帝立寺山形似于灵鹫故号为大孚灵鹫孚
者弘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劝人华园在寺前后之
卷一 第 93a 页
君王或改为大华园寺珠林集云每春首至秋末
异华间发光曜人目四边树园以爱华奇人间无
有移栽不生乃至移树园外亦不生等至则天时
与于阗三藏译华严经见菩萨住清凉山因改大
华严焉寺者司也天子置九司以置九卿一太常
寺主礼乐二宗正寺主六亲昭穆三大理寺主刑
狱四光禄寺主膳羞五司农寺主仓储六大府寺
主平准七太仆寺主车舆八卫尉寺主器械九鸿
胪寺主宾客此寺凡有外方使命皆止其中汉明
帝时摩腾竺法兰二三藏初至此土令鸿胪安下
尔后僧居之处因以名焉次释能依人者沙门二
字释子之通称梵语具云沙迦懑曩此云息恶瑞
应经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
号为沙门然有四沙门一胜道沙门二活道沙门
三示道沙门四污道沙门义如别章然今疏主据
本而说即胜道沙门依迹而论即示道沙门也。
▲
澄观二字即疏主之别号澄者定也观者慧也表
和尚定慧双修故按妙觉塔记云法号澄观字大
体俗姓夏侯越州会稽人也法界孕灵随缘于帝
禹之族诞若剖珠洞鉴邻室稚岁趋庭厥考授与
六月之诗即曰可畏而敬每童戏聚沙建塔或诫
之汝聚沙安避尘垢染即鞠躬对曰沙无自性揽
真而成真岂染矣夙习警矣年九岁礼本州宝林
寺禅德体真大师为师岁曜一周解通三藏至十
异华间发光曜人目四边树园以爱华奇人间无
有移栽不生乃至移树园外亦不生等至则天时
与于阗三藏译华严经见菩萨住清凉山因改大
华严焉寺者司也天子置九司以置九卿一太常
寺主礼乐二宗正寺主六亲昭穆三大理寺主刑
狱四光禄寺主膳羞五司农寺主仓储六大府寺
主平准七太仆寺主车舆八卫尉寺主器械九鸿
胪寺主宾客此寺凡有外方使命皆止其中汉明
帝时摩腾竺法兰二三藏初至此土令鸿胪安下
尔后僧居之处因以名焉次释能依人者沙门二
字释子之通称梵语具云沙迦懑曩此云息恶瑞
应经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
号为沙门然有四沙门一胜道沙门二活道沙门
三示道沙门四污道沙门义如别章然今疏主据
本而说即胜道沙门依迹而论即示道沙门也。
▲
澄观二字即疏主之别号澄者定也观者慧也表
和尚定慧双修故按妙觉塔记云法号澄观字大
体俗姓夏侯越州会稽人也法界孕灵随缘于帝
禹之族诞若剖珠洞鉴邻室稚岁趋庭厥考授与
六月之诗即曰可畏而敬每童戏聚沙建塔或诫
之汝聚沙安避尘垢染即鞠躬对曰沙无自性揽
真而成真岂染矣夙习警矣年九岁礼本州宝林
寺禅德体真大师为师岁曜一周解通三藏至十
卷一 第 93b 页
一奉恩得度才服田裳思冥理观乃讲般若涅槃
白莲净名圆觉等一十四经起信瑜伽唯识俱舍
中百因明宝性等九论年满具戒于昙一大师门
下受南山行事止作遂讲律藏又礼常照禅师授
菩萨戒原始要终启厥十誓体不损沙门之表心
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经性不染情碍之
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胁不触居士之榻目不视非
仪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珠宿不
离衣钵之则遂参无名大师印可融寂自在受用
即曰明以照幽法以达迷然交映千门融治万有
广大悉备尽法界之术唯大华严乃依东京大诜
和尚听受玄旨利根顿悟再周能演诜曰法界全
在汝矣。
▲至住处品审文殊随事观照五顶遂不
远万里委命(大抄云途虽五千反复万里当时逆寇乱常兵戈锋起不惮而游故云委
命也)栖托圣境相仍十稔挂锡于大华严寺山门真
侣恳命敷扬遂思五地圣人身栖佛境心證真如
于后得智起世俗心学世间解乃却览诗礼传籍
图谶道德寓言四科十翼百家祖述周易子书华
夏古训竺乾梵字诸部异计四围五明显密轨注
二王笔法悉焕然冰释即于般若院启曼拿罗优
游理观祈圣祐之梦一金像挺特山岳月满毫相
卓立空际仍于𥧌内捧咽面门及觉久如遂下鸿
笔恍若有神是月也设无遮以庆之疏成将阐忽
梦为龙头枕南台尾蟠北台鳞鬣辉空光逾皎日
白莲净名圆觉等一十四经起信瑜伽唯识俱舍
中百因明宝性等九论年满具戒于昙一大师门
下受南山行事止作遂讲律藏又礼常照禅师授
菩萨戒原始要终启厥十誓体不损沙门之表心
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经性不染情碍之
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胁不触居士之榻目不视非
仪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珠宿不
离衣钵之则遂参无名大师印可融寂自在受用
即曰明以照幽法以达迷然交映千门融治万有
广大悉备尽法界之术唯大华严乃依东京大诜
和尚听受玄旨利根顿悟再周能演诜曰法界全
在汝矣。
▲至住处品审文殊随事观照五顶遂不
远万里委命(大抄云途虽五千反复万里当时逆寇乱常兵戈锋起不惮而游故云委
命也)栖托圣境相仍十稔挂锡于大华严寺山门真
侣恳命敷扬遂思五地圣人身栖佛境心證真如
于后得智起世俗心学世间解乃却览诗礼传籍
图谶道德寓言四科十翼百家祖述周易子书华
夏古训竺乾梵字诸部异计四围五明显密轨注
二王笔法悉焕然冰释即于般若院启曼拿罗优
游理观祈圣祐之梦一金像挺特山岳月满毫相
卓立空际仍于𥧌内捧咽面门及觉久如遂下鸿
笔恍若有神是月也设无遮以庆之疏成将阐忽
梦为龙头枕南台尾蟠北台鳞鬣辉空光逾皎日
卷一 第 93c 页
须臾奋迅化成多龙分照而去流通之兆也后制
随疏演义钞四十卷随文手镜一百卷华严纲要
三卷法界观玄镜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圆
觉四分中观等论关脉三十馀部七处九会华藏
世界图心镜说文十卷大经了义备要三卷七圣
降诞节对御讲经谈论文兼一家述诗表笺章总
八十馀卷后奉德宗诏与般若三藏译乌盘所进
华严后分译就帝请讲之讲巳上曰诚哉是言微
而显抚乃赐紫衲方袍兼礼为教授和尚奉诏述
疏十轴诞圣节赐辇迎之内殿谈法帝命广敷新
经厥旨要曰大哉真界万法资始(云云)帝时默湛
海印朗然大觉诫于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
典而富扇真风于第一义天能以圣法清凉朕心
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是时内外台辅重臣咸
以八戒礼而师之后答顺宗经义帝于兴唐寺为
造普光殿华严阁塑华严图法界会次因答宪宗
法界帝为铸金印迁国师统冠天下缁侣穆宗敬
宗感仰巨休悉封大照国师以开元二十六年戊
寅岁生天宝戊子岁出家(玄宗年号)至德(肃宗年号)丁酉年
心印受戒代宗大历戊申年诏入内与辩正三藏
译经为润文大德兴元元年甲子岁造疏贞元丁
卯岁功就贞元丙子年翻经赐紫巳卯年授清凉
国师号宪宗元祐五年庚寅岁授僧统印文宗大
和辛丑岁帝授心印于师至开成巳未年春三月
随疏演义钞四十卷随文手镜一百卷华严纲要
三卷法界观玄镜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圆
觉四分中观等论关脉三十馀部七处九会华藏
世界图心镜说文十卷大经了义备要三卷七圣
降诞节对御讲经谈论文兼一家述诗表笺章总
八十馀卷后奉德宗诏与般若三藏译乌盘所进
华严后分译就帝请讲之讲巳上曰诚哉是言微
而显抚乃赐紫衲方袍兼礼为教授和尚奉诏述
疏十轴诞圣节赐辇迎之内殿谈法帝命广敷新
经厥旨要曰大哉真界万法资始(云云)帝时默湛
海印朗然大觉诫于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
典而富扇真风于第一义天能以圣法清凉朕心
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是时内外台辅重臣咸
以八戒礼而师之后答顺宗经义帝于兴唐寺为
造普光殿华严阁塑华严图法界会次因答宪宗
法界帝为铸金印迁国师统冠天下缁侣穆宗敬
宗感仰巨休悉封大照国师以开元二十六年戊
寅岁生天宝戊子岁出家(玄宗年号)至德(肃宗年号)丁酉年
心印受戒代宗大历戊申年诏入内与辩正三藏
译经为润文大德兴元元年甲子岁造疏贞元丁
卯岁功就贞元丙子年翻经赐紫巳卯年授清凉
国师号宪宗元祐五年庚寅岁授僧统印文宗大
和辛丑岁帝授心印于师至开成巳未年春三月
卷一 第 94a 页
六日旦诏上足三教首座宝印大师海岸等付法
嘱𠼱竟而卒历九宗圣世为七帝门师(代宗德宗顺宗宪宗
穆宗敬宗文宗)俗寿一百二僧腊八十三形长九尺四寸
手垂过膝目夜发光昼乃不瞬言论清雅动止作
则学赡九流才供二笔凡著述现流传者总四百
馀卷尽形一食大经始终讲五十遍无遮大会十
有五设弟子为人师者三十有八海岸寂光为首
禀受学徒一千唯东京僧睿圭山宗密独得其奥
馀即虚心而来实腹而去蜕经三七颜光益润端
身凛岳自證之力也其月二十七日恭承遗旨迁
奉全身于终南山石室皇帝辍朝重臣缟素其馀
即可知也初期有西域梵僧在葱领见二使者步
履虚地以咒止而诘之曰余北印土文殊堂之神
东土取华严菩萨大牙供养及至奏启石室验之
果无大牙唯三十九璨然如霜遂阇维灵骨得舍
利数千粒明白光润舌红如莲火不能变(上略记文)又
大宋高僧传中有赞宁僧统所述之传事多错谬
不须繁引。
▲撰者集也采录众文集成章句释此
一经故名为撰有本云述者盖述而不作之义也
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巳上离解若合释者清
凉之山大华严之寺皆通别依主或山有清凉之
德用寺中兴于华严故以为名者持业有财二释
如次或经显菩萨住处在于清凉而寺在山中故
嘱𠼱竟而卒历九宗圣世为七帝门师(代宗德宗顺宗宪宗
穆宗敬宗文宗)俗寿一百二僧腊八十三形长九尺四寸
手垂过膝目夜发光昼乃不瞬言论清雅动止作
则学赡九流才供二笔凡著述现流传者总四百
馀卷尽形一食大经始终讲五十遍无遮大会十
有五设弟子为人师者三十有八海岸寂光为首
禀受学徒一千唯东京僧睿圭山宗密独得其奥
馀即虚心而来实腹而去蜕经三七颜光益润端
身凛岳自證之力也其月二十七日恭承遗旨迁
奉全身于终南山石室皇帝辍朝重臣缟素其馀
即可知也初期有西域梵僧在葱领见二使者步
履虚地以咒止而诘之曰余北印土文殊堂之神
东土取华严菩萨大牙供养及至奏启石室验之
果无大牙唯三十九璨然如霜遂阇维灵骨得舍
利数千粒明白光润舌红如莲火不能变(上略记文)又
大宋高僧传中有赞宁僧统所述之传事多错谬
不须繁引。
▲撰者集也采录众文集成章句释此
一经故名为撰有本云述者盖述而不作之义也
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巳上离解若合释者清
凉之山大华严之寺皆通别依主或山有清凉之
德用寺中兴于华严故以为名者持业有财二释
如次或经显菩萨住处在于清凉而寺在山中故
卷一 第 94b 页
以华严为名者即邻近释又清凉山之大华严寺
大华严寺之沙门二释皆是总别依主也清凉山
大华严寺沙门即澄观沙门之澄观澄观即述澄
观之述二释皆得问科疏钞中各有人题今何唯
解一题耶答虽有三题一人无异故于一处通明
馀二不劳繁迷释题目竟。
后逐难释文中先解钞序。】
「至圣垂诰镜一心之玄极者显如来说经也释之分
三初列对二消文三五教辩明且初二句序文十事
五对一人法对至圣是人馀皆是法二法义对垂诰
是法一心等是义二总别对一心是总玄极为别四
法喻对镜字是喻垂诰为法五拣持对至字能拣圣
字能持二消文者至者极也圣者正也见道巳去虽
名为圣唯至佛果方名至圣垂者布也诰者典诰书
云典谟训诰皆经诰之别称镜者喻上诰字法者典
诰能明示一心鉴微玄极喻中如秦镜至明照人心
故朱铠诗云西国有秦镜其光世所希照人见肝胆
鉴物穷幽微今正取此故后疏云以圣教为明镜照
见自心等无二无三谓之一坚实灵明谓之心玄即
幽玄极谓至极意云我佛世尊布教如明镜洞鉴一
心之中幽玄至极之自理也三五教辩明者一小教
至即生空理圣即生空智菩提树下断结成佛名为
至圣垂者设也引也权设小法引二乘故诰即阿含
缘生等经言一心者即假说一心谓实有外法由心
大华严寺之沙门二释皆是总别依主也清凉山
大华严寺沙门即澄观沙门之澄观澄观即述澄
观之述二释皆得问科疏钞中各有人题今何唯
解一题耶答虽有三题一人无异故于一处通明
馀二不劳繁迷释题目竟。
后逐难释文中先解钞序。】
「至圣垂诰镜一心之玄极者显如来说经也释之分
三初列对二消文三五教辩明且初二句序文十事
五对一人法对至圣是人馀皆是法二法义对垂诰
是法一心等是义二总别对一心是总玄极为别四
法喻对镜字是喻垂诰为法五拣持对至字能拣圣
字能持二消文者至者极也圣者正也见道巳去虽
名为圣唯至佛果方名至圣垂者布也诰者典诰书
云典谟训诰皆经诰之别称镜者喻上诰字法者典
诰能明示一心鉴微玄极喻中如秦镜至明照人心
故朱铠诗云西国有秦镜其光世所希照人见肝胆
鉴物穷幽微今正取此故后疏云以圣教为明镜照
见自心等无二无三谓之一坚实灵明谓之心玄即
幽玄极谓至极意云我佛世尊布教如明镜洞鉴一
心之中幽玄至极之自理也三五教辩明者一小教
至即生空理圣即生空智菩提树下断结成佛名为
至圣垂者设也引也权设小法引二乘故诰即阿含
缘生等经言一心者即假说一心谓实有外法由心
卷一 第 94c 页
转变非皆是心(谓世出世间染净等法由。心造。业之所感故改转变动而非皆是心也)
二始教者至即二空理圣即二空智色究竟天上成
正觉者名为至圣垂者说也悟也根本智中流出后
得从后得智起大悲心为物宣说令二乘人悟唯识
故诰即深密楞伽等经言一心者即本识也然有三
类一相见俱存名一心二摄相归见名一心三摄所
归王名一心玄极者根本智名玄二空理名极也三
终教者至即本觉理圣即始觉智始本不二名为至
圣垂者赐也显也等赐一乘显理事无碍故诰即法
华涅槃等经言一心者即如来藏名一心此亦有二
一摄末归本(摄前七归第八)二摄染净归如来藏寂照即以
真妄和合名一心指玄即以真妄不二名一心各唯
得一义也言玄极者即始本二觉也四顿教者至即
无理之理圣即无智之智以无佛无不佛名为至圣
垂者传也彰也单传心印彰绝待理故诰即金刚思
益等经言一心者泯绝染净名为一心绝待之智曰
玄绝待之理曰极五圆教者至即无障碍理圣即无
障碍智十身无碍身云名为至圣垂者布也安也通
方之说布于法界安立四种法界义故诰即华严大
经言一心者即无障碍一心也此亦有三谓融事相
入融事相即帝网无尽(巳上五教具十种一心如行愿钞等说)言玄极
者亦无障碍之智与理也。
钞大士弘阐烛微言之幽致者菩萨造论也释之分
四初列对二消文三五教分别四会馀仪此二句序
二始教者至即二空理圣即二空智色究竟天上成
正觉者名为至圣垂者说也悟也根本智中流出后
得从后得智起大悲心为物宣说令二乘人悟唯识
故诰即深密楞伽等经言一心者即本识也然有三
类一相见俱存名一心二摄相归见名一心三摄所
归王名一心玄极者根本智名玄二空理名极也三
终教者至即本觉理圣即始觉智始本不二名为至
圣垂者赐也显也等赐一乘显理事无碍故诰即法
华涅槃等经言一心者即如来藏名一心此亦有二
一摄末归本(摄前七归第八)二摄染净归如来藏寂照即以
真妄和合名一心指玄即以真妄不二名一心各唯
得一义也言玄极者即始本二觉也四顿教者至即
无理之理圣即无智之智以无佛无不佛名为至圣
垂者传也彰也单传心印彰绝待理故诰即金刚思
益等经言一心者泯绝染净名为一心绝待之智曰
玄绝待之理曰极五圆教者至即无障碍理圣即无
障碍智十身无碍身云名为至圣垂者布也安也通
方之说布于法界安立四种法界义故诰即华严大
经言一心者即无障碍一心也此亦有三谓融事相
入融事相即帝网无尽(巳上五教具十种一心如行愿钞等说)言玄极
者亦无障碍之智与理也。
钞大士弘阐烛微言之幽致者菩萨造论也释之分
四初列对二消文三五教分别四会馀仪此二句序
卷一 第 95a 页
文亦十事五对一人法对大士即人弘阐等即法二
经论对或云本末对微言即经弘阐为论三教义对
微言即教幽致即义四法喻对弘阐是法烛字是喻
五拣持对大者能拣士者能持二消文者士谓士夫
通目于人然凡圣不同有其四种凡夫唯名士二乘
名上士菩萨名大士佛号无上士今拣馀三故名大
士准智论中释大士有十义一依大乘教二起大信
心三发大愿四具修大行五备历大位六起大智七
断大惑八圆證大理九当成大果十当度大生总相
而言谓依大教发大心行大行證大果故名大士问
大士若唯菩萨如何通小教耶答小乘诸论多菩萨
造如世亲菩萨晦孤明于俱舍造五百部小乘论等
是也弘谓弘扬阐谓宣阐谓宣阐即目菩萨所造诸
论烛者喻上弘阐之论如经云譬如闇中宝无灯不
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法中经无菩萨之论
不能见其幽致喻闇中宝若无灯烛不可见而取也
微言者即上垂诰之经幽致者幽谓幽深致即致趣
即上微言中所诠之义也意云菩萨大士造论弘阐
皆照烛佛经之中幽深之致趣也三五教分别者小
教即天亲世友等大士弘阐俱舍婆沙等论文释阿
含缘生等经六识三毒七十五法等之幽致也始教
即无著天亲等大士弘阐瑜伽唯识等论文释深密
楞伽等经八识十如百法之幽致也终顿二教即马
鸣龙树等大士弘阐起信摩诃衍等论文释法华涅
经论对或云本末对微言即经弘阐为论三教义对
微言即教幽致即义四法喻对弘阐是法烛字是喻
五拣持对大者能拣士者能持二消文者士谓士夫
通目于人然凡圣不同有其四种凡夫唯名士二乘
名上士菩萨名大士佛号无上士今拣馀三故名大
士准智论中释大士有十义一依大乘教二起大信
心三发大愿四具修大行五备历大位六起大智七
断大惑八圆證大理九当成大果十当度大生总相
而言谓依大教发大心行大行證大果故名大士问
大士若唯菩萨如何通小教耶答小乘诸论多菩萨
造如世亲菩萨晦孤明于俱舍造五百部小乘论等
是也弘谓弘扬阐谓宣阐谓宣阐即目菩萨所造诸
论烛者喻上弘阐之论如经云譬如闇中宝无灯不
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法中经无菩萨之论
不能见其幽致喻闇中宝若无灯烛不可见而取也
微言者即上垂诰之经幽致者幽谓幽深致即致趣
即上微言中所诠之义也意云菩萨大士造论弘阐
皆照烛佛经之中幽深之致趣也三五教分别者小
教即天亲世友等大士弘阐俱舍婆沙等论文释阿
含缘生等经六识三毒七十五法等之幽致也始教
即无著天亲等大士弘阐瑜伽唯识等论文释深密
楞伽等经八识十如百法之幽致也终顿二教即马
鸣龙树等大士弘阐起信摩诃衍等论文释法华涅
卷一 第 95b 页
槃等经二门三大九相染净等法之幽致也圆教即
世亲龙树等大士弘阐十地不思议等论文释华严
大经六相十玄之幽致也。
钞虽忘怀于诠旨之域而浩汗于文义之海者释妨
也妨云理本无言(蹑前垂诰及弘阐也)义绝疆域(蹑前一心及玄极幽致也)
大觉能仁及诸菩萨以忘分别情怀證真成果今复
说经造论诠义差别岂为允当故此释也虽字文舍
纵夺上句纵下句夺意云佛及菩萨于一真法界之
中虽无心怀于诠旨之疆域而不妨以无缘慈悯生
未悟浩浩污汗起广多之文义如海之深广也。
钞盖欲下二句显意也问既忘怀于诠旨之域何不
忘言而契道而反浩汗于文义耶故今云尔意谓道
本无言非言何以传理本无象非象何以显故假寄
所诠之义象能诠之言系使学者因其迹而穷无尽
真趣矣象系之言语出周易象谓爻象以喻所诠系
谓言系以喻能诠即因言以得象因象以得意得意
以忘象得象以忘言也或可迹谓兔象迹如因迹而
得兔得象因文义而證玄趣矣准此系字或目系象
蹄之索也或周易中大象小象上系下系孔子寄以
显易理。
钞斯经等者上该通诸教此下唯显此经能诠之文
所诠义理甚深广大不可得称此借论语文彼云泰
伯其可谓至德也巳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今显深广之极也谓文该三部理极十玄故问诸家
世亲龙树等大士弘阐十地不思议等论文释华严
大经六相十玄之幽致也。
钞虽忘怀于诠旨之域而浩汗于文义之海者释妨
也妨云理本无言(蹑前垂诰及弘阐也)义绝疆域(蹑前一心及玄极幽致也)
大觉能仁及诸菩萨以忘分别情怀證真成果今复
说经造论诠义差别岂为允当故此释也虽字文舍
纵夺上句纵下句夺意云佛及菩萨于一真法界之
中虽无心怀于诠旨之疆域而不妨以无缘慈悯生
未悟浩浩污汗起广多之文义如海之深广也。
钞盖欲下二句显意也问既忘怀于诠旨之域何不
忘言而契道而反浩汗于文义耶故今云尔意谓道
本无言非言何以传理本无象非象何以显故假寄
所诠之义象能诠之言系使学者因其迹而穷无尽
真趣矣象系之言语出周易象谓爻象以喻所诠系
谓言系以喻能诠即因言以得象因象以得意得意
以忘象得象以忘言也或可迹谓兔象迹如因迹而
得兔得象因文义而證玄趣矣准此系字或目系象
蹄之索也或周易中大象小象上系下系孔子寄以
显易理。
钞斯经等者上该通诸教此下唯显此经能诠之文
所诠义理甚深广大不可得称此借论语文彼云泰
伯其可谓至德也巳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今显深广之极也谓文该三部理极十玄故问诸家
卷一 第 95c 页
外钞通前段皆赞当经则此段唯属结叹之文今所
以前通诸教此别赞当经耶答此中唯云斯经文理
故若结叹前者应云斯经论文理也则有收文不尽
之过是以前通此局其理明矣。
钞晋译下别明造疏此明造疏所由有二今初晋译
得门谓晋朝翻译之经幽玄秘密虽光统灵裕等诸
师皆伸疏解唯贤首大师探玄一记可得其入理之
门也论语云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
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亦寡矣今借用之。
钞唐翻下唐经迷奥也谓唐时所翻灵妙之篇章(或此
经多灵应如译时双童现瑞甘露呈祥等故云灵篇)贤首造新修略疏至十九
卷大愿不终后时贤哲静法苑公刊定而释之大义
屡乖微言将隐未得窥睹其玄奥尔奥者即堂之西
南隅也然其上句互影谓得入门者必睹其奥若未
窥其奥者由不得其门也上来新经比旧经文义多
全而缺得意之疏学者无由趣入故疏主不可缄默
斯造疏之缘也。
钞澄观下二句谦巳述作也揆者度也言肤者皮肤
浅近之谓也意云我不自揆度学未至于骨髓但及
皮肤浅受之学辄便造疏阐扬大经玄微之旨也肤
受之言见论语。
钞偶溢下二句庆疏流通不期而然谓之偶溢谓溢
满意云但随力通经何期大行于世偶然盈溢中夏
九州蛮夷四海言九州者尚书禹贡中云禹别九州
以前通诸教此别赞当经耶答此中唯云斯经文理
故若结叹前者应云斯经论文理也则有收文不尽
之过是以前通此局其理明矣。
钞晋译下别明造疏此明造疏所由有二今初晋译
得门谓晋朝翻译之经幽玄秘密虽光统灵裕等诸
师皆伸疏解唯贤首大师探玄一记可得其入理之
门也论语云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
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亦寡矣今借用之。
钞唐翻下唐经迷奥也谓唐时所翻灵妙之篇章(或此
经多灵应如译时双童现瑞甘露呈祥等故云灵篇)贤首造新修略疏至十九
卷大愿不终后时贤哲静法苑公刊定而释之大义
屡乖微言将隐未得窥睹其玄奥尔奥者即堂之西
南隅也然其上句互影谓得入门者必睹其奥若未
窥其奥者由不得其门也上来新经比旧经文义多
全而缺得意之疏学者无由趣入故疏主不可缄默
斯造疏之缘也。
钞澄观下二句谦巳述作也揆者度也言肤者皮肤
浅近之谓也意云我不自揆度学未至于骨髓但及
皮肤浅受之学辄便造疏阐扬大经玄微之旨也肤
受之言见论语。
钞偶溢下二句庆疏流通不期而然谓之偶溢谓溢
满意云但随力通经何期大行于世偶然盈溢中夏
九州蛮夷四海言九州者尚书禹贡中云禹别九州
卷一 第 96a 页
尔雅云两河之间曰冀州(自河东至河西彼疏云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
曰冀冀者近也)河南曰豫州(自河南至汉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者舒也)河西
曰雍州(于用切自河至西黑水其气蔽壅厥性急凶故雍雍者壅也兼得梁之地西北之位阳所
不及阴壅也故曰雍州)汉南曰荆州(自汉南至衡山之阳其急似厂禀性强梁故曰荆荆
者祖也)江南曰杨州(自江南至海其气燥劲厥性轻〔杨〕又阳气奋扬之地故名焉)济
河间曰兖州(自河东至济其气专贤厥性谦信故曰兖兖者信也)济东曰徐州
(自济东至海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者舒也)燕曰幽州(自易水至北狄其气深要厥性
剽疾故幽幽者安也)齐曰营州亦名青州(东方少阳其色青其气清岁之首事之始
故以青名焉自岱东至海)言四海者东夷(东方之人好生万物触地而出夷者抵触也)
西戎(斩伐杀生不得其中戎者凶也)南蛮(君臣同川而浴极为简慢蛮者慢也)北狄
(父子嫂叔同穴无别狄者僻也)而言海者海之言晦以晦闇于礼义
也。
钞讲者下学徒陈请初二句标请人疏主常千徒拥
座今言盈百者谓或面言心受或悬悟幽宗巳能讲
者其数盈百即僧睿等为首也咸者皆也叩者以头
叩至地也大教下叙其请意先二句按定经疏文理
深远亲承下二句谓面禀微得相近言髣髴者相近
也于此经之宗旨不敢言得故云髣髴近宗也若垂
布疏文轨范于千古之下(庄子释音云古者久也)我等思虑若
无钞文恐后代学者迷惑疏主高大悟解之疏文也
希垂下二句正伸请希望垂慈造钞重再分剖得睹
经疏之光辉言再剖者前以造疏剖于经今复造钞
剖于疏故言光辉者喻经疏之玄义也。
钞顺斯下显述钞文也分三初述钞安名谓随顺百
曰冀冀者近也)河南曰豫州(自河南至汉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者舒也)河西
曰雍州(于用切自河至西黑水其气蔽壅厥性急凶故雍雍者壅也兼得梁之地西北之位阳所
不及阴壅也故曰雍州)汉南曰荆州(自汉南至衡山之阳其急似厂禀性强梁故曰荆荆
者祖也)江南曰杨州(自江南至海其气燥劲厥性轻〔杨〕又阳气奋扬之地故名焉)济
河间曰兖州(自河东至济其气专贤厥性谦信故曰兖兖者信也)济东曰徐州
(自济东至海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者舒也)燕曰幽州(自易水至北狄其气深要厥性
剽疾故幽幽者安也)齐曰营州亦名青州(东方少阳其色青其气清岁之首事之始
故以青名焉自岱东至海)言四海者东夷(东方之人好生万物触地而出夷者抵触也)
西戎(斩伐杀生不得其中戎者凶也)南蛮(君臣同川而浴极为简慢蛮者慢也)北狄
(父子嫂叔同穴无别狄者僻也)而言海者海之言晦以晦闇于礼义
也。
钞讲者下学徒陈请初二句标请人疏主常千徒拥
座今言盈百者谓或面言心受或悬悟幽宗巳能讲
者其数盈百即僧睿等为首也咸者皆也叩者以头
叩至地也大教下叙其请意先二句按定经疏文理
深远亲承下二句谓面禀微得相近言髣髴者相近
也于此经之宗旨不敢言得故云髣髴近宗也若垂
布疏文轨范于千古之下(庄子释音云古者久也)我等思虑若
无钞文恐后代学者迷惑疏主高大悟解之疏文也
希垂下二句正伸请希望垂慈造钞重再分剖得睹
经疏之光辉言再剖者前以造疏剖于经今复造钞
剖于疏故言光辉者喻经疏之玄义也。
钞顺斯下显述钞文也分三初述钞安名谓随顺百
卷一 第 96b 页
人清雅之怀故再造此钞言条理者书云如网在纲
有条而不紊今谓再治其条贯则教纲不紊矣立名
可知。
钞昔人云者二显述钞意分二初引古难易语出杨
子彼云杨子先生游于锦江见一妇人抱子而泣乃
问其故曰我夫在日以藤漆铁木善能造船夫今亡
没王取其船村人逃避子母虑亡故我泣之杨子叹
曰人在则易人亡则难今此意云若我在世则易为
咨诀若吾没后或有疑昧难为解也。
钞今为下二显钞有益谓此钞兴虽同一时一处望
远于四方终于千古学者见之皆如对我面而解会
也。
钞然繁则下三造钞体式分三初繁简有失谓章句
繁多则学者或生厌倦望涯有退屈之心章句简略
则经疏或昧源流正解无由而起。
钞顾此下二谦无折中者无过繁简不及之谓也顾
此之才实难无此之才而辄伸钞释故为愧也此亦
钞主自谦耳理实疏钞皆得其中矣才难二字文出
论语彼云才难不其然乎今借用之言折中者中之
一字通平去二音今以序文平仄音律定之宜作去
声呼也。
钞夫意下三正显体式问既无折中之才云何造钞
耶答我今之意使后学者见此钞文一人所作其钞
言辞而于疏文不支离矣易曰中心疑者其辞支或
有条而不紊今谓再治其条贯则教纲不紊矣立名
可知。
钞昔人云者二显述钞意分二初引古难易语出杨
子彼云杨子先生游于锦江见一妇人抱子而泣乃
问其故曰我夫在日以藤漆铁木善能造船夫今亡
没王取其船村人逃避子母虑亡故我泣之杨子叹
曰人在则易人亡则难今此意云若我在世则易为
咨诀若吾没后或有疑昧难为解也。
钞今为下二显钞有益谓此钞兴虽同一时一处望
远于四方终于千古学者见之皆如对我面而解会
也。
钞然繁则下三造钞体式分三初繁简有失谓章句
繁多则学者或生厌倦望涯有退屈之心章句简略
则经疏或昧源流正解无由而起。
钞顾此下二谦无折中者无过繁简不及之谓也顾
此之才实难无此之才而辄伸钞释故为愧也此亦
钞主自谦耳理实疏钞皆得其中矣才难二字文出
论语彼云才难不其然乎今借用之言折中者中之
一字通平去二音今以序文平仄音律定之宜作去
声呼也。
钞夫意下三正显体式问既无折中之才云何造钞
耶答我今之意使后学者见此钞文一人所作其钞
言辞而于疏文不支离矣易曰中心疑者其辞支或
卷一 第 96c 页
但令后学遣疑即钞之式也释钞序竟。」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一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