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录摘文解¶ 第 52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五
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
赐紫沙门 鲜演述
【钞玄飙才举则无著牵羊者。论语云微子玄之箕
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注云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之庶兄。箕子比干
纣王诸父。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见煞)武王遂统杂兵。
八百诸候不期而会。一陈交锋。纣军大败。纣王既
败。左手执猫。右手牵羊。降伏之相也。
▲言翊羽暂
腾则陈那乱辙其。乱辙之言。出于春秋。鲁庄公十
年齐师伐鲁。鲁庄公将战。鲁人曹[(虺-兀+(小/(几@示)))-虫+(利-禾)](音贵)请从。(才用切)
公与之乘。(绳證反共在兵车也)战于长勺。(上酌反地名也)公将鼓之。
[(虺-兀+(小/(几@示)))-虫+(利-禾)]曰未可。齐人三鼓。[(虺-兀+(小/(几@示)))-虫+(利-禾)]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虺-兀+(小/(几@示)))-虫+(利-禾)]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用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则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知非诈
也。释曰。配合消文可以意得。
钞护法难陀未有得圣之文者。难陀可尔。护法菩
萨。若准唯识论枢要云。菩萨临终之日。天乐霄迎
录摘文解¶ 第 52b 页
悲声动域。空中响报波罗门曰。此是贤劫千佛之
一佛也。
钞初时约依他说有者。四谛之中。灭谛是圆成故。
七十五法中。三无为亦圆成故。但从多分。故作是
说。
▲言初即相无性者。体相无故。
▲言次无自然
性者。托因缘有故。自然性无故。
▲言后由远离前
(遍计对依他名前)所执我法。(二空生圆成门也性也)。
钞此中等者。指当段疏义。当钞中四门之内第二。
约心境空有。论了不了也。遍计唯境。依圆通心。前
第三时等者。指前段正显所立疏也。即是钞中四
门之内第一门也。而言含者。初时不云约三性故
有。次时不云约三无性故空。唯第三时方言三性
三无性。故云含也。
▲馀二门者。即一乘三乘成佛
不成佛也。
钞二智光论师至无相大乘为真了义者。问准此
所明。空教性教合为一种。何故圭峰性宗空宗。分
成十异。故彼师云。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
性相相对。皆迢然易见。唯第二第三破相与显相
对。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
便为真性。故令广辨空宗性宗有其十异。一法义
真俗异(空宗则未显灵知之性。但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诸法。无为无相。不增不
减等为义。义是真谛。故智度论。以俗谛为法无碍辩。以真谛为义无碍辩。性宗则以一真之性为法。空有
等种种差别为义。故华严十地云法者知自性。义者知性灭法者知真谛。义者知俗谛等。十番皆以法为
真谛。以义为俗谛)二心性二名异。(空宗一向目诸法本源为性。性宗多目诸法本
一佛也。
钞初时约依他说有者。四谛之中。灭谛是圆成故。
七十五法中。三无为亦圆成故。但从多分。故作是
说。
▲言初即相无性者。体相无故。
▲言次无自然
性者。托因缘有故。自然性无故。
▲言后由远离前
(遍计对依他名前)所执我法。(二空生圆成门也性也)。
钞此中等者。指当段疏义。当钞中四门之内第二。
约心境空有。论了不了也。遍计唯境。依圆通心。前
第三时等者。指前段正显所立疏也。即是钞中四
门之内第一门也。而言含者。初时不云约三性故
有。次时不云约三无性故空。唯第三时方言三性
三无性。故云含也。
▲馀二门者。即一乘三乘成佛
不成佛也。
钞二智光论师至无相大乘为真了义者。问准此
所明。空教性教合为一种。何故圭峰性宗空宗。分
成十异。故彼师云。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
性相相对。皆迢然易见。唯第二第三破相与显相
对。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
便为真性。故令广辨空宗性宗有其十异。一法义
真俗异(空宗则未显灵知之性。但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诸法。无为无相。不增不
减等为义。义是真谛。故智度论。以俗谛为法无碍辩。以真谛为义无碍辩。性宗则以一真之性为法。空有
等种种差别为义。故华严十地云法者知自性。义者知性灭法者知真谛。义者知俗谛等。十番皆以法为
真谛。以义为俗谛)二心性二名异。(空宗一向目诸法本源为性。性宗多目诸法本
录摘文解¶ 第 52c 页
源为心。目为性者。经论多同不必叙述。目为心者。胜鬘云。自性清净心。起信云。一切诸法从本巳来离言
说名字心缘等相。乃至唯是一心)三性字二体异。(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性宗以
灵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故性字虽同。而体异也)四真智真知异。(空宗以分别为
知。无分别为智。智深知浅。性宗以能證圣理之妙慧为智。以该于理智通于凡圣之灵性为知。知通智局)
五有我无我异。(空宗。以有我为妄。无我为真。性宗。以无我为妄。有我为真。故涅槃云。
无我者名为生死。有我者名为如来)六遮诠表诠异。(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
又遮者拣却诸馀。表者直示当体。如诸经所说。其妙理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皆是遮诠。若云知
见觉照灵鉴等。皆是表诠。若无智见等体。显何法为性说付法不生灭等。如说水云不乾是遮云湿是表。
诸教每云绝百非者皆是遮词。直显一真方为表语。空宗之言但是遮诠。性宗之言有遮有表。但遮者未
了。兼表者乃的等)七认名认体异。(谓一一法皆有名体。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
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修之即圣。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举义用问也。答云。是心举名答
也。愚者认名便谓巳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彻其体也。答之即心指其体也。以此而推。心之名体。各为
一字。馀皆义用。知之一字。贯于贪嗔慈忍善恶苦乐万用万义之处。今时学禅人。多疑云。达磨但说心。荷
泽何以说知。答直须悟得。心是名不是体。知是体不是名。即真妄垢净善恶。无义不通也。空宗等恐浅根
随言生执。故但标名。而遮其非。广以义用而引其意。性宗令上根亡言认体故。以知之一言。直示其体。)
八二谛三谛异。(空宗所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出二谛。学者皆知。不必引释。性宗
则摄一切性。相及自体。总三谛以缘起色等诸法为俗谛。缘无自性诸法即空。为真谛。(与前宗同)一真心
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中道第一义谛。(与前宗别))九三性空有异。(谓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空宗云。诸经每说有者。即约遍计依他。每说空者即是圆成实性。三法皆无性也。性
宗即三法皆具空有之义。谓遍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情无理有相无性有)十佛
德空有异。(空宗说佛以空为德。无有少法。是名菩提。色见声求。皆行邪道。性宗则一切诸
佛自体。皆有常乐我净。十身十智。真实功德。相好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根缘)此上
所明。十异历然。二门焕矣。岂得二宗合为一教。今
谓通云。会不会故。既师宗各异。何须会释。或总对
说名字心缘等相。乃至唯是一心)三性字二体异。(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性宗以
灵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故性字虽同。而体异也)四真智真知异。(空宗以分别为
知。无分别为智。智深知浅。性宗以能證圣理之妙慧为智。以该于理智通于凡圣之灵性为知。知通智局)
五有我无我异。(空宗。以有我为妄。无我为真。性宗。以无我为妄。有我为真。故涅槃云。
无我者名为生死。有我者名为如来)六遮诠表诠异。(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
又遮者拣却诸馀。表者直示当体。如诸经所说。其妙理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皆是遮诠。若云知
见觉照灵鉴等。皆是表诠。若无智见等体。显何法为性说付法不生灭等。如说水云不乾是遮云湿是表。
诸教每云绝百非者皆是遮词。直显一真方为表语。空宗之言但是遮诠。性宗之言有遮有表。但遮者未
了。兼表者乃的等)七认名认体异。(谓一一法皆有名体。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
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修之即圣。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举义用问也。答云。是心举名答
也。愚者认名便谓巳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彻其体也。答之即心指其体也。以此而推。心之名体。各为
一字。馀皆义用。知之一字。贯于贪嗔慈忍善恶苦乐万用万义之处。今时学禅人。多疑云。达磨但说心。荷
泽何以说知。答直须悟得。心是名不是体。知是体不是名。即真妄垢净善恶。无义不通也。空宗等恐浅根
随言生执。故但标名。而遮其非。广以义用而引其意。性宗令上根亡言认体故。以知之一言。直示其体。)
八二谛三谛异。(空宗所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出二谛。学者皆知。不必引释。性宗
则摄一切性。相及自体。总三谛以缘起色等诸法为俗谛。缘无自性诸法即空。为真谛。(与前宗同)一真心
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中道第一义谛。(与前宗别))九三性空有异。(谓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空宗云。诸经每说有者。即约遍计依他。每说空者即是圆成实性。三法皆无性也。性
宗即三法皆具空有之义。谓遍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情无理有相无性有)十佛
德空有异。(空宗说佛以空为德。无有少法。是名菩提。色见声求。皆行邪道。性宗则一切诸
佛自体。皆有常乐我净。十身十智。真实功德。相好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根缘)此上
所明。十异历然。二门焕矣。岂得二宗合为一教。今
谓通云。会不会故。既师宗各异。何须会释。或总对
录摘文解¶ 第 53a 页
相教小教。合为一宗。分别分破相显性。开成二教。
故不相违。如通论大小。二乘作声闻乘。权实共为
菩萨。大小各开。如名可知。以彼例此。居然易见。
钞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者。良
以空有二见。虽皆是病。存毁因果。轻重迥异。故此
云尔。
▲言空有相即者。问既许空有两法更互相
即。能即所即皆通有体无体。岂不违能即无体所
即有体耶。答此云空者。非无体法。但是真空故。或
据二有体相即。能即有体癈。所即空存故。
▲言空
有二体既同何要偏留依他但空偏计者。谓绳蛇
同一麻体。何故偏遣其蛇。仍存绳耶。以喻显法。学
者可知。
钞随缘益物何须和会者。如对冷病。赞附子而呵
甘草。若遇热病。赞甘草。而呵附子。何须和会。
▲言
若约后门则法性宗为了等者。智光意。合无相法
性二宗。同为一宗故。
▲言今观贤首之意等者。上
依文述古二宗理齐。下约意增新两教义殊。
▲言
摄生宽为了不及约物唯大为了等者。此意根性
虽多。不及益物殊胜言故。虽广不及。理趣增明。
▲
言杂以无稽首者。故尚书云。无稽之言勿听。弗询
之谋勿庸。注云。无考无信验不询专独终必无成
故诫勿听用矣。
▲言则四不了皆属前宗等者。四
不了义。一摄生宽。(化杂类故)二言教具。(无稽言教)三益物劣。
(通三乘故)四显理微。(真未全故)四种了义。一摄生狭。(唯菩萨故)二
故不相违。如通论大小。二乘作声闻乘。权实共为
菩萨。大小各开。如名可知。以彼例此。居然易见。
钞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者。良
以空有二见。虽皆是病。存毁因果。轻重迥异。故此
云尔。
▲言空有相即者。问既许空有两法更互相
即。能即所即皆通有体无体。岂不违能即无体所
即有体耶。答此云空者。非无体法。但是真空故。或
据二有体相即。能即有体癈。所即空存故。
▲言空
有二体既同何要偏留依他但空偏计者。谓绳蛇
同一麻体。何故偏遣其蛇。仍存绳耶。以喻显法。学
者可知。
钞随缘益物何须和会者。如对冷病。赞附子而呵
甘草。若遇热病。赞甘草。而呵附子。何须和会。
▲言
若约后门则法性宗为了等者。智光意。合无相法
性二宗。同为一宗故。
▲言今观贤首之意等者。上
依文述古二宗理齐。下约意增新两教义殊。
▲言
摄生宽为了不及约物唯大为了等者。此意根性
虽多。不及益物殊胜言故。虽广不及。理趣增明。
▲
言杂以无稽首者。故尚书云。无稽之言勿听。弗询
之谋勿庸。注云。无考无信验不询专独终必无成
故诫勿听用矣。
▲言则四不了皆属前宗等者。四
不了义。一摄生宽。(化杂类故)二言教具。(无稽言教)三益物劣。
(通三乘故)四显理微。(真未全故)四种了义。一摄生狭。(唯菩萨故)二
录摘文解¶ 第 53b 页
言教阙。(但一来故)三益物胜。(减成佛故)四显理增。(尽缘相故)言若
经意则二众俱得至合之䨥美者。谓此上二教。据
佛本意。虽不相违。然后学所传多执文迷旨。或执
一见彼此相非。或二皆泛信浑纯不晓。故龙树提
婆等菩萨。依破相教。广说空义。破其执有。令洞然
解于真空。真空者。是不违有之空也。无著天亲等
菩萨。依唯识教。广说名相。分折性相。不洞染净。各
别破其执空。令历然解于妙有。妙有者。是不违空
之有也。虽各述一义。而举体圆具。故无违也。问若
尔。何故巳后。有清辨护法等诸论师。互相破也。答
此乃是相成。不是相破。何者。以未学人根器渐钝
互执空有。故清辨等破定有之相令尽。彻至毕竟
真空。方乃成彼缘起妙有。护法等。破断灭偏空。意
存妙有。妙存故。方乃是彼无性真空文。即相破意
乃相成。由妙有真空有二义故。一者极相违义。谓
互相害全夺永尽。二极相顺义。谓冥合一相。举体
全摄。若不相夺全尽。无以举体全收故。极相违方
极顺也。龙树无著等。就极顺门。故相成。清辨护法
等。据极违门。故相破。违顺自在。成破无碍。于诸法
无不和会尔。哀哉此方两宗后学经论之者。相非
相斥不异仇雠。何时得證无生法忍。努力通鉴勿
偏局也。问西域先贤。相破既是相成。岂可此方相
非便成相疾。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各观心。各
各察念。留药防病。不为健人。立法防奸。岂为质士。
经意则二众俱得至合之䨥美者。谓此上二教。据
佛本意。虽不相违。然后学所传多执文迷旨。或执
一见彼此相非。或二皆泛信浑纯不晓。故龙树提
婆等菩萨。依破相教。广说空义。破其执有。令洞然
解于真空。真空者。是不违有之空也。无著天亲等
菩萨。依唯识教。广说名相。分折性相。不洞染净。各
别破其执空。令历然解于妙有。妙有者。是不违空
之有也。虽各述一义。而举体圆具。故无违也。问若
尔。何故巳后。有清辨护法等诸论师。互相破也。答
此乃是相成。不是相破。何者。以未学人根器渐钝
互执空有。故清辨等破定有之相令尽。彻至毕竟
真空。方乃成彼缘起妙有。护法等。破断灭偏空。意
存妙有。妙存故。方乃是彼无性真空文。即相破意
乃相成。由妙有真空有二义故。一者极相违义。谓
互相害全夺永尽。二极相顺义。谓冥合一相。举体
全摄。若不相夺全尽。无以举体全收故。极相违方
极顺也。龙树无著等。就极顺门。故相成。清辨护法
等。据极违门。故相破。违顺自在。成破无碍。于诸法
无不和会尔。哀哉此方两宗后学经论之者。相非
相斥不异仇雠。何时得證无生法忍。努力通鉴勿
偏局也。问西域先贤。相破既是相成。岂可此方相
非便成相疾。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各观心。各
各察念。留药防病。不为健人。立法防奸。岂为质士。
录摘文解¶ 第 53c 页
百喻洗足之诲。讲者铭心。涅槃摸象之谈。学流书
绅而巳矣。
钞小乘中说独佛一人有大觉等者。问如阿含中。
亦与弥勒授记。若为通会。答部执不同故。或虽授
记。不明显故。或多分说。独佛一人有大觉性。如小
乘不说法空之例也。
钞五段引经者。寻科自知。
▲言三论附出者。第四
二论附第五。复一论附即地持也。
▲言第四云虽
未巳入正性离生者。入谓證入。离谓远离。能离是
解脱无间證理断惑之真智也。正性即所入真理
也。生即所断之见惑也。
▲言巳者至见道巳言未
者。见道断前也。
▲言若入见道则名正定聚者。非
是龙树所论三聚。此意但约小乘望于大乘。分可
回心不可回心。而论定与不定。龙树唯论大乘三
聚。而有三解脱。纵彼无学。尚是邪定聚。岂入见道。
名正定聚耶。细思可知。
▲言如入声闻见道终无
回心作菩萨者。问涅槃经初果回心八万劫等。此
云何通。答根教异故。无有相违。般若应权。涅槃约
实故。】
「疏无性瑜伽亦同此说者。无种性义。瑜伽亦同说故。
瑜伽合为一。论前但云三。钞六处殊胜者。言总意别
故。内外六处中。唯内六处中唯第六处。第六处中。有
八识。八识中。有第八识内四智佛种。有为无漏。故名
殊胜。」
绅而巳矣。
钞小乘中说独佛一人有大觉等者。问如阿含中。
亦与弥勒授记。若为通会。答部执不同故。或虽授
记。不明显故。或多分说。独佛一人有大觉性。如小
乘不说法空之例也。
钞五段引经者。寻科自知。
▲言三论附出者。第四
二论附第五。复一论附即地持也。
▲言第四云虽
未巳入正性离生者。入谓證入。离谓远离。能离是
解脱无间證理断惑之真智也。正性即所入真理
也。生即所断之见惑也。
▲言巳者至见道巳言未
者。见道断前也。
▲言若入见道则名正定聚者。非
是龙树所论三聚。此意但约小乘望于大乘。分可
回心不可回心。而论定与不定。龙树唯论大乘三
聚。而有三解脱。纵彼无学。尚是邪定聚。岂入见道。
名正定聚耶。细思可知。
▲言如入声闻见道终无
回心作菩萨者。问涅槃经初果回心八万劫等。此
云何通。答根教异故。无有相违。般若应权。涅槃约
实故。】
「疏无性瑜伽亦同此说者。无种性义。瑜伽亦同说故。
瑜伽合为一。论前但云三。钞六处殊胜者。言总意别
故。内外六处中。唯内六处中唯第六处。第六处中。有
八识。八识中。有第八识内四智佛种。有为无漏。故名
殊胜。」
录摘文解¶ 第 54a 页
【钞不乖所以大故不无之者。贤首云。虽权实有异。
同是菩萨所乘。是故经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即非
真。又云息处故说二菩。
▲言趣举二三者。趣者意
也。或是向义也。
钞非自(不从因生)非他(不从缘生)非共(不从二生)非离。(不自然生)此是
四不生义。以显圣空。如彼镜缘。非自镜生。(无质不现故)
非他质生。(无境现故)非二合生。(无二影现故)非离二生。(自然无影
故)言智度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名
者。故下钞云。谓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
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巳上大般若文)
真如实有空不空性胜义。(巳上佛地论摄论也)无相无为正
性。(巳上思益经中)法位真性无我性真实性心性一心。(大品
华严)唯识性无性法印。(第一回向云以法界印印诸善根)寂灭。(智论)三
性中名圆成实性。三身中名法身。三净土中名法
性土。三佛性中名自性住性。五法中名如如。五藏
中名皆是。谓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
清净藏如来藏。四胜二中名胜义胜义亦通證得
及道理灭谛。(瑜伽十四大十)六现观中名真谛。七谛通达
中名法性。(显扬)二种佛性中名理佛性。十四谛中名
胜义谛。三般若中名实相般若。三三宝中名一体
三宝。三解脱中名空解脱。(出智论七十四)二果中名智果。
涅槃中名性净方便。二谛中名真谛胜义谛。三谛
中名空谛。(仁王经中)四谛中名灭谛。或名实谛。(显扬论名一谛)
或名中道。或名解脱。涅槃中以一百门。显解脱异
录摘文解¶ 第 54b 页
名。或名不二法门。或名无二性。或名实性。或名实
相。或名无量义。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释
曰。上并真如异名也。
言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者。今有巳有还无故不
可为有。泥洹以不生灭为实谛。三界以生灭为真
谛。二理不偏名中道义。彼问云。常无常二理相反。
云何而为中道不偏之理耶。答二理虽殊。理自相
资。何者因乖常故有三界无常。因解无常之实性
故成常智。所以经引二鸟义自在此。二理不偏照。
与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矣。清凉释曰。悬镜高堂
即无心虚照。万像斯鉴则不简奸媸故。以绝常无
常之净心。照常无常之圆理。即斯义也。上言因乖
常理成三界无常者。因根本无明。述乖真谛常之
理。真妄和合。成三细六粗三界无常之法。问根本
无明假因缘不。若无因缘。便非释子。同自然外道
者。若有缘何者是耶。答一云本觉为因缘生故。若
尔本觉。自性生即随缘生耶。若自性生。佛果位中。
无明还生。有本觉故。本觉应是性染幻故。若随缘
生。更随何缘。生无明耶。设更有法与彼为缘。无明
应非名根本故。今谓通云。但用前念根本无明熏
动本觉。迷真也。不知也。生起后念。根本无明妄念
生也。不觉念起也。无明之外。更无有法。故号根本。
设有难云。最初根本无明何法为缘者。此难违教。
诸教同说。无明无始。何得难言最初根本无明耶。
相。或名无量义。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释
曰。上并真如异名也。
言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者。今有巳有还无故不
可为有。泥洹以不生灭为实谛。三界以生灭为真
谛。二理不偏名中道义。彼问云。常无常二理相反。
云何而为中道不偏之理耶。答二理虽殊。理自相
资。何者因乖常故有三界无常。因解无常之实性
故成常智。所以经引二鸟义自在此。二理不偏照。
与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矣。清凉释曰。悬镜高堂
即无心虚照。万像斯鉴则不简奸媸故。以绝常无
常之净心。照常无常之圆理。即斯义也。上言因乖
常理成三界无常者。因根本无明。述乖真谛常之
理。真妄和合。成三细六粗三界无常之法。问根本
无明假因缘不。若无因缘。便非释子。同自然外道
者。若有缘何者是耶。答一云本觉为因缘生故。若
尔本觉。自性生即随缘生耶。若自性生。佛果位中。
无明还生。有本觉故。本觉应是性染幻故。若随缘
生。更随何缘。生无明耶。设更有法与彼为缘。无明
应非名根本故。今谓通云。但用前念根本无明熏
动本觉。迷真也。不知也。生起后念。根本无明妄念
生也。不觉念起也。无明之外。更无有法。故号根本。
设有难云。最初根本无明何法为缘者。此难违教。
诸教同说。无明无始。何得难言最初根本无明耶。
录摘文解¶ 第 54c 页
如彼相宗有种子。但用前念为因缘故。生起后念。
推之无始。故无诸难。又解根本无明。具二种义。一
有体有力义。二无体无力义。恒具二义。非前非后。
望有体有力义。恒作能熏。熏本觉故。迷真也。不如
也。望无体无力义。常为所生。依本觉故。妄念生也。
不觉念起也。如一望多望有体有力义。常能生望
多无体无力义。常是多生缘起之法。理定如是。亦
如相宗。心境相望因义边。而作能变。变彼境故。为
果义边。而作所牵。彼境牵故。应云。心所变境。同念
之中。还能牵心。心如无明。境如彼觉。比类可知。又
解无明之因而作能熏。熏本觉故。迷真也。不如也。
无明之体。而作所生。依本觉故。望念生也。不觉念
起也。如彼相宗。种子是第八识功用。而作能生第
八识现行。自證分是本体。还为所生。亦如为教本。
用为能起。体为所起故。又解龙树说一念本法有
为自在。迷真也。不如也。作彼五种有为。妄念生也。
不觉念起也。如彼龙王尾未出标岚也。又解四相
为缘。熏动本觉。迷真也。不如也。生起无明。妄念生
也。不觉念起也。良以无明四相。无始法尔。俱时成
就互为缘故。龙树论说上下下上二种因缘。即其
义也。若尔既互为缘。何分本末。答粗细别故。又如
炷生焰焰其炷。虽互为缘。亦乃同时不妨。炷为其
本。焰为其末故。此义幽隐。人多迷昧。辄依鄙见。粗
伸区别。更愿群英各垂清鉴。
▲言所谓解脱相等
推之无始。故无诸难。又解根本无明。具二种义。一
有体有力义。二无体无力义。恒具二义。非前非后。
望有体有力义。恒作能熏。熏本觉故。迷真也。不如
也。望无体无力义。常为所生。依本觉故。妄念生也。
不觉念起也。如一望多望有体有力义。常能生望
多无体无力义。常是多生缘起之法。理定如是。亦
如相宗。心境相望因义边。而作能变。变彼境故。为
果义边。而作所牵。彼境牵故。应云。心所变境。同念
之中。还能牵心。心如无明。境如彼觉。比类可知。又
解无明之因而作能熏。熏本觉故。迷真也。不如也。
无明之体。而作所生。依本觉故。望念生也。不觉念
起也。如彼相宗。种子是第八识功用。而作能生第
八识现行。自證分是本体。还为所生。亦如为教本。
用为能起。体为所起故。又解龙树说一念本法有
为自在。迷真也。不如也。作彼五种有为。妄念生也。
不觉念起也。如彼龙王尾未出标岚也。又解四相
为缘。熏动本觉。迷真也。不如也。生起无明。妄念生
也。不觉念起也。良以无明四相。无始法尔。俱时成
就互为缘故。龙树论说上下下上二种因缘。即其
义也。若尔既互为缘。何分本末。答粗细别故。又如
炷生焰焰其炷。虽互为缘。亦乃同时不妨。炷为其
本。焰为其末故。此义幽隐。人多迷昧。辄依鄙见。粗
伸区别。更愿群英各垂清鉴。
▲言所谓解脱相等
录摘文解¶ 第 55a 页
者。如次即是我乐净常四德也。
▲言离诸苦缚者。
苦即苦谛。缚即集谛。
▲言又云常寂灭相即性净
涅槃者。重释前经。作涅槃解。
▲言解脱相者。有馀
涅槃也。解脱烦恼故。
▲言离相者。无住处涅槃也。
远离二迷也。
▲言灭相者。无馀依涅槃也。身智皆
灭故。钞指一种影取前三。学者应思。
钞毕竟有二种者。因种之别名也言究竟毕竟者。
正因也。言世间毕竟者。有漏种子也。言出世间毕
竟者。无漏种子也。又解准彼涅槃疏释云。望小大
极故名毕竟。因果不同故分二种。能因严果故曰
庄严。果德穷满称曰究竟。世及出世约位分异。十
地巳还。通名世间。皆是变易世间摄故。佛名出世。
是也。
▲言六波罗蜜者。此云彼岸到也。准唯识云。
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一安住
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性宗新修相宗本具)二依止最胜。
谓要依止大菩提心。(三心五愿前三曾发故)三意乐最胜。要
慈悯一切有情。(现与利乐心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
切事业。(随修馀行以庄严故)五巧便最胜。谓要无相智之所
摄受。(造三轮空离二我相)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
(三处回向略故言一)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即三
时无悔。加行根本。后起无悔。若七随阙非到彼岸。
实具无边。略云六度。今显圆数。而彰其十。一施度。
辍巳惠人故。即以无贪及所起三业而为其性。具
有财法无畏施故。二戒度。防非止恶故。即受学菩
▲言离诸苦缚者。
苦即苦谛。缚即集谛。
▲言又云常寂灭相即性净
涅槃者。重释前经。作涅槃解。
▲言解脱相者。有馀
涅槃也。解脱烦恼故。
▲言离相者。无住处涅槃也。
远离二迷也。
▲言灭相者。无馀依涅槃也。身智皆
灭故。钞指一种影取前三。学者应思。
钞毕竟有二种者。因种之别名也言究竟毕竟者。
正因也。言世间毕竟者。有漏种子也。言出世间毕
竟者。无漏种子也。又解准彼涅槃疏释云。望小大
极故名毕竟。因果不同故分二种。能因严果故曰
庄严。果德穷满称曰究竟。世及出世约位分异。十
地巳还。通名世间。皆是变易世间摄故。佛名出世。
是也。
▲言六波罗蜜者。此云彼岸到也。准唯识云。
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一安住
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性宗新修相宗本具)二依止最胜。
谓要依止大菩提心。(三心五愿前三曾发故)三意乐最胜。要
慈悯一切有情。(现与利乐心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
切事业。(随修馀行以庄严故)五巧便最胜。谓要无相智之所
摄受。(造三轮空离二我相)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
(三处回向略故言一)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即三
时无悔。加行根本。后起无悔。若七随阙非到彼岸。
实具无边。略云六度。今显圆数。而彰其十。一施度。
辍巳惠人故。即以无贪及所起三业而为其性。具
有财法无畏施故。二戒度。防非止恶故。即受学菩
录摘文解¶ 第 55b 页
萨戒持三业为性。律仪摄善饶益生故。三忍度。堪
受诸法。䨥忍事理故。即以无顶精进审慧及所起
三业为性。耐被怨害安受苦楚谛察诸法故。四进
度。鍊心于法。名之为精。进心务达。目之为进。以动
及所起三业为性。被甲摄善利乐三故。五禅度。梵
云禅那。此云静虑。即以等持为性。谓安住引发办
事三故。(安住法乐引起诸道办利生事为次第故)六般若度。般若梵言。
此翻为慧。推求谛理。名之慧也。此及后四。皆择法
为体。生空法空及俱空故。七方便度。方谓方法。便
谓便宜。此具回向拔济二方便故。八愿度。即希求
要誓。为愿求菩提。利乐自他二种愿故。九力度。能
摧怨敌不可屈伏。随思随修任运成就。名之为力。
谓思择修习力故。十智度。如实觉了决断名智。谓
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成二种智故。此合后四故但
云。
▲言理运弥载者。问真理湛然焉能运载。答岂
不见商人载宝龙舟必仗于沧溟。贾容运珍象驾
须凭于陆地者乎。
▲言海有八德者。三十二经云。
一者渐渐转深。二者深难得底。三者同一咸味。四
者潮不过限。五者有种种宝藏。六者大身众生在
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尸。八者一切大雨注之不增
不减。
▲言甘露以喻涅槃者。夫甘露阴阳精气天
地灵液。其色润白。其味甘滑。食之即资色身。而延
寿命。其涅槃者。九流交归。众圣冥会。纤瑕必去。片
善无遗。證之则圆法身。而坚慧命。所以云尔。
受诸法。䨥忍事理故。即以无顶精进审慧及所起
三业为性。耐被怨害安受苦楚谛察诸法故。四进
度。鍊心于法。名之为精。进心务达。目之为进。以动
及所起三业为性。被甲摄善利乐三故。五禅度。梵
云禅那。此云静虑。即以等持为性。谓安住引发办
事三故。(安住法乐引起诸道办利生事为次第故)六般若度。般若梵言。
此翻为慧。推求谛理。名之慧也。此及后四。皆择法
为体。生空法空及俱空故。七方便度。方谓方法。便
谓便宜。此具回向拔济二方便故。八愿度。即希求
要誓。为愿求菩提。利乐自他二种愿故。九力度。能
摧怨敌不可屈伏。随思随修任运成就。名之为力。
谓思择修习力故。十智度。如实觉了决断名智。谓
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成二种智故。此合后四故但
云。
▲言理运弥载者。问真理湛然焉能运载。答岂
不见商人载宝龙舟必仗于沧溟。贾容运珍象驾
须凭于陆地者乎。
▲言海有八德者。三十二经云。
一者渐渐转深。二者深难得底。三者同一咸味。四
者潮不过限。五者有种种宝藏。六者大身众生在
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尸。八者一切大雨注之不增
不减。
▲言甘露以喻涅槃者。夫甘露阴阳精气天
地灵液。其色润白。其味甘滑。食之即资色身。而延
寿命。其涅槃者。九流交归。众圣冥会。纤瑕必去。片
善无遗。證之则圆法身。而坚慧命。所以云尔。
录摘文解¶ 第 55c 页
钞有净佛土出于三界者。此论说罗汉巳生净土。
何故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
土。答经据有漏皆除纯净之土。论约烦恼尽断分
净之土。故不相违。净土多义。广如上说。
钞影响其迹者。谓助佛传化。如影随形。如响应声。
示现化迹。或取不实是声如响应故。
▲言亦抑法
华诸罗汉耳者。暗弹慈恩也。
▲言何得不依者。清
凉结凭也。问安国之难此云何通。答岂不论云。如
不轻品中等。此意但举昔时为例。是故言如。非是
昔时菩萨预记今日声闻。又解论但显声闻根熟
未熟悉皆得记。根熟得记者。今日灵山佛自与记。
是也。未熟得记者。昔日不轻菩萨与记。是也。亦非
昔时菩萨预记今日声闻也。】
「疏不可不顺巳宗判论错者。故彼疏云。由趣寂者与
增上慢合一处说。翻译之主同言根未熟令其发心。
正义应言。趣寂者根不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全
令发信解大乘心故。增上慢者。根未熟故。佛不与记。
菩萨与记。发趣向大乘心故。若趣寂者。后亦作佛。违
涅槃等处处教文。即其义也。」
【钞同引三卷者。二四七三卷也。彼经云。大慧何故
复说入涅槃众生得成佛道。佛言。我为无馀涅槃
界故。密劝令彼脩菩萨行。又密严经云。般涅槃者。
非是坏灭。若解脱者。众生界灭。即坏如来一切智
性。譬如热铁投水势热虽除而体不坏。又十法经
录摘文解¶ 第 56a 页
云。若不信入无馀依界声闻成佛。过挑一切众生
眼。故钞云明知定无趣寂也。
▲言但是三昧等者。
问入此三昧。是何位地人也。答一云凡夫人也。下
引论證增上慢故。寡闻比丘之类也。二云是阿罗
汉。四声闻中。决定声闻故。言第四为有定人说化
灭喻等者。故彼疏云。有定人者。彼巳得定诸有学
凡夫人。今说往事令忆念故。此所起慢。或欲界分
别。或上界烦恼。三昧城者。谓有学凡夫专心所求。
在无学身尽无生智后世间禅定所变解脱离能
变无总名三昧。此定有漏名为世间。此中意说佛
三事名大般涅槃。三乘同得择灭解脱。即是无学
解脱道中所證生空理。由此后时。或苦不生。名为
解脱。佛说此解名为化城。生空智證。名为暂入。以
息众苦。故言方便入涅槃城。后引至宝所。方至大
般涅槃城。二乘之人。加行智永变作此相。至于无
学解脱道中。正證解脱。都无分别种种之相。出解
脱道后。世间定心重缘所得。以心粗故。不知所證
之法。但见加行所求涅槃解脱相状。便谓涅槃。谓
有实灭。岂非假解。是世间定。故言以有世。间三实
无涅槃。而生涅槃。起坚执心。作意欣趣。故今破云。
说彼所證。犹如化城。尚为不实。不应趣。求况在无
觉假所变耶。问此当第三宿世因缘说。彼下根五
百千二百。并是罗汉。何云对治增上慢耶。答正被
下根罗汉。兼治彼慢。故不相违。
▲言三昧者。正受
眼。故钞云明知定无趣寂也。
▲言但是三昧等者。
问入此三昧。是何位地人也。答一云凡夫人也。下
引论證增上慢故。寡闻比丘之类也。二云是阿罗
汉。四声闻中。决定声闻故。言第四为有定人说化
灭喻等者。故彼疏云。有定人者。彼巳得定诸有学
凡夫人。今说往事令忆念故。此所起慢。或欲界分
别。或上界烦恼。三昧城者。谓有学凡夫专心所求。
在无学身尽无生智后世间禅定所变解脱离能
变无总名三昧。此定有漏名为世间。此中意说佛
三事名大般涅槃。三乘同得择灭解脱。即是无学
解脱道中所證生空理。由此后时。或苦不生。名为
解脱。佛说此解名为化城。生空智證。名为暂入。以
息众苦。故言方便入涅槃城。后引至宝所。方至大
般涅槃城。二乘之人。加行智永变作此相。至于无
学解脱道中。正證解脱。都无分别种种之相。出解
脱道后。世间定心重缘所得。以心粗故。不知所證
之法。但见加行所求涅槃解脱相状。便谓涅槃。谓
有实灭。岂非假解。是世间定。故言以有世。间三实
无涅槃。而生涅槃。起坚执心。作意欣趣。故今破云。
说彼所證。犹如化城。尚为不实。不应趣。求况在无
觉假所变耶。问此当第三宿世因缘说。彼下根五
百千二百。并是罗汉。何云对治增上慢耶。答正被
下根罗汉。兼治彼慢。故不相违。
▲言三昧者。正受
录摘文解¶ 第 56b 页
也。三摩跋提者。等至也。】
「疏更受变易者。释此生死。大分二段。初依相宗释。二
依性宗释。且初依相宗释者。定性二乘不受变易。何
以故。非彼境界故。厌生死切故。趣寂灭深故。阙智障
缘故。不长时修故。不普化生故。不求大觉故。得少为
足故。种性决定故。法尔如是故。不定二乘五果圣人。
若在本乘。亦不能受。回心巳后。皆许能受。二种无学。
决定便受。烦恼尽故。分段无故。初果圣人。或时即受。
或经一生二生等受。极迟不过七大生后受。第二果
人。或时即受或人或天一生。一往来巳后方受。第三
果人。或时即受。或于上地。一生二生。极迟不过十六
生后。决定当受。直往菩萨。若智增上。即于初地。断尽
分别伏竟俱生。不受分段。便受变易。若悲增上。直至
八地。生空观恒相续。烦恼不起。无理能受分段。方始
受斯变易。巳上三乘圣人。分别烦恼定断。俱生烦恼
或断或伏。皆尽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癈长时脩菩
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此是无漏后智相应王所一聚有分别业为变易因)
资现身因。(资昔地前所造故业招现身因功能殊胜凡小不测)令彼长时与果
不绝。(一云令彼业种与果功能而不断绝。二云令彼报理与果功能而不断绝)因既如是。
果必殊胜。彼显报体。改粗令细。易短令长。(改粗身成细身易短
命成长命)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成佛。解脱道中。方弃
舍故。(觉其业势尽时还用定头熏资)烦恼种在。助愿润生。每一一资。
稍得长时。烦恼种无。阙彼润缘。无一一资。时分仍促。
问变易报体何法是耶。答总报正体第八识全唯业
「疏更受变易者。释此生死。大分二段。初依相宗释。二
依性宗释。且初依相宗释者。定性二乘不受变易。何
以故。非彼境界故。厌生死切故。趣寂灭深故。阙智障
缘故。不长时修故。不普化生故。不求大觉故。得少为
足故。种性决定故。法尔如是故。不定二乘五果圣人。
若在本乘。亦不能受。回心巳后。皆许能受。二种无学。
决定便受。烦恼尽故。分段无故。初果圣人。或时即受。
或经一生二生等受。极迟不过七大生后受。第二果
人。或时即受或人或天一生。一往来巳后方受。第三
果人。或时即受。或于上地。一生二生。极迟不过十六
生后。决定当受。直往菩萨。若智增上。即于初地。断尽
分别伏竟俱生。不受分段。便受变易。若悲增上。直至
八地。生空观恒相续。烦恼不起。无理能受分段。方始
受斯变易。巳上三乘圣人。分别烦恼定断。俱生烦恼
或断或伏。皆尽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癈长时脩菩
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此是无漏后智相应王所一聚有分别业为变易因)
资现身因。(资昔地前所造故业招现身因功能殊胜凡小不测)令彼长时与果
不绝。(一云令彼业种与果功能而不断绝。二云令彼报理与果功能而不断绝)因既如是。
果必殊胜。彼显报体。改粗令细。易短令长。(改粗身成细身易短
命成长命)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成佛。解脱道中。方弃
舍故。(觉其业势尽时还用定头熏资)烦恼种在。助愿润生。每一一资。
稍得长时。烦恼种无。阙彼润缘。无一一资。时分仍促。
问变易报体何法是耶。答总报正体第八识全唯业
录摘文解¶ 第 56c 页
果故。通一聚故。别报兼体。前六识中。唯取无记业所
招者。又该根尘具五蕴故。问变易因体是何。答约增
胜论。无漏后得有分别智相应定愿。据尽理论。通该
一聚心王心所。问变易缘体是何。答所知障品。问如
何为缘。答有三种。一悲愿缘。由所知障一类法执。执
菩提可求。发起大愿。执情可度。发起大悲。欲求菩提。
欲度有情。须赖所依果报之体。乃用定愿。潜资故业。
方受变易故。二所断缘。菩萨之人。本求种智。所知障
品。障彼智故。唯识云。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欲断彼障。故留身住。受斯变易故。三所依缘。一切生
死染妄之法。皆用智障而为所依。所依为无。生死难
立。如无大地。草木奚存。赖彼为依。变易方受故。复依
性宗释者。起信钞云。二乘无学通定不定性。(长时未回名定
性。早发大心名不定性)由此二种妄心资熏无明故。有二种生
死。(暗用龙树论意)岂可事识资熏枝末无明。令凡夫受分段
苦时。彼业识等。不资熏于根本无明耶。(暗破相宗舍分段后方受
变易)若令不熏彼枝末。从何所起。便失迷真。起妄道理。
(破转救也)然此细苦。无始来有。即六道凡夫。二苦本具。无
明熏真。莫穷其始。上下熏力。未尝不无。(迷自义也)今三乘
众。厌苦忻乐。息妄显真。变易既属妄苦。理合厌而舍
之。(表不故意资感而受)但为智行未及。何必资熏而受耶。(结破相宗)
问二死之体。随目何法。为同为异耶。若云同者。三乘
圣人。分段既舍。变易宁存。一体之法。不应亦舍亦存
故。岂可一人亦死亦活也。如斩眠士夫。岂悟士夫而
招者。又该根尘具五蕴故。问变易因体是何。答约增
胜论。无漏后得有分别智相应定愿。据尽理论。通该
一聚心王心所。问变易缘体是何。答所知障品。问如
何为缘。答有三种。一悲愿缘。由所知障一类法执。执
菩提可求。发起大愿。执情可度。发起大悲。欲求菩提。
欲度有情。须赖所依果报之体。乃用定愿。潜资故业。
方受变易故。二所断缘。菩萨之人。本求种智。所知障
品。障彼智故。唯识云。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欲断彼障。故留身住。受斯变易故。三所依缘。一切生
死染妄之法。皆用智障而为所依。所依为无。生死难
立。如无大地。草木奚存。赖彼为依。变易方受故。复依
性宗释者。起信钞云。二乘无学通定不定性。(长时未回名定
性。早发大心名不定性)由此二种妄心资熏无明故。有二种生
死。(暗用龙树论意)岂可事识资熏枝末无明。令凡夫受分段
苦时。彼业识等。不资熏于根本无明耶。(暗破相宗舍分段后方受
变易)若令不熏彼枝末。从何所起。便失迷真。起妄道理。
(破转救也)然此细苦。无始来有。即六道凡夫。二苦本具。无
明熏真。莫穷其始。上下熏力。未尝不无。(迷自义也)今三乘
众。厌苦忻乐。息妄显真。变易既属妄苦。理合厌而舍
之。(表不故意资感而受)但为智行未及。何必资熏而受耶。(结破相宗)
问二死之体。随目何法。为同为异耶。若云同者。三乘
圣人。分段既舍。变易宁存。一体之法。不应亦舍亦存
故。岂可一人亦死亦活也。如斩眠士夫。岂悟士夫而
录摘文解¶ 第 57a 页
不伤耶。若云体同用异。但舍粗用。名舍分段者。亦不
应理。三乘圣人同出宅。岂可难离烧燃之用而不出
于火宅之体耶。火宅之体。即分段体。若言异者。二死
顿具。应有二趣并生之过。(分段既属趣生之体变易岂非趣生体耶)又云。
二苦本具变易不赖资熏等因缘者。分段亦应不赖
造业等因缘故。彼此异因不可得故。若具不赖。深违
教理。诸教同说。业系果故。不脩善因应生天界。不造
恶因。应堕地狱。分段本具。既赖造业等因缘。例准变
易本具亦赖资熏等因缘故。今谓通释云。二种报体。
同一真界。全此全彼。随缘转故。约性常一。无始顿具。
约相不同。派成前后。分段缘合。彼一真界。全作分段
报体。变易缘合。彼一真界。全作变易报体。楞伽经云。
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又法身
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又相宗但说阿赖耶
为趣生报体。殊不知阿赖耶以如来藏为体。故密藏
经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环。展转无差
别。仍恐未晓。借以喻明。如一团金。(真界本一)百鍊不轻。千
理不改。(四相莫迁三世莫转)善随良工。作种种像。(妙随众缘作一切法)良
工意铸人形。彼一团金。随彼良工。全作人体。复经多
时。消镕人形。即铸天形。彼一团金。全作天体。复经多
时。消镕天形。改铸形状种种差别。准上可知。(有同分段。将此
生彼)复经多时。消杂类形。铸菩萨形。彼金全作故。初虽
粗弱。时出治。渐渐细好。(有同变易转粗令细)复经异时。消菩萨
形。铸作佛形。彼金全作故。(如舍变易得自受用)论彼像体。本是
应理。三乘圣人同出宅。岂可难离烧燃之用而不出
于火宅之体耶。火宅之体。即分段体。若言异者。二死
顿具。应有二趣并生之过。(分段既属趣生之体变易岂非趣生体耶)又云。
二苦本具变易不赖资熏等因缘者。分段亦应不赖
造业等因缘故。彼此异因不可得故。若具不赖。深违
教理。诸教同说。业系果故。不脩善因应生天界。不造
恶因。应堕地狱。分段本具。既赖造业等因缘。例准变
易本具亦赖资熏等因缘故。今谓通释云。二种报体。
同一真界。全此全彼。随缘转故。约性常一。无始顿具。
约相不同。派成前后。分段缘合。彼一真界。全作分段
报体。变易缘合。彼一真界。全作变易报体。楞伽经云。
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又法身
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又相宗但说阿赖耶
为趣生报体。殊不知阿赖耶以如来藏为体。故密藏
经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环。展转无差
别。仍恐未晓。借以喻明。如一团金。(真界本一)百鍊不轻。千
理不改。(四相莫迁三世莫转)善随良工。作种种像。(妙随众缘作一切法)良
工意铸人形。彼一团金。随彼良工。全作人体。复经多
时。消镕人形。即铸天形。彼一团金。全作天体。复经多
时。消镕天形。改铸形状种种差别。准上可知。(有同分段。将此
生彼)复经多时。消杂类形。铸菩萨形。彼金全作故。初虽
粗弱。时出治。渐渐细好。(有同变易转粗令细)复经异时。消菩萨
形。铸作佛形。彼金全作故。(如舍变易得自受用)论彼像体。本是
录摘文解¶ 第 57b 页
一金。未作像时。一切皆具。(论彼报体。本是一真。未作报时。一切皆具)论彼
像相。遇缘方有前后不同。(谈彼报果随缘乃有前后不同)但以相宗
约相唯前后故。性宗彻性亦顿具故。非唯本具不赖
招感等因缘也。何者是因缘。次引无上依经宝性佛
性论等。可知。不唯二种生死。馀一切法。准此可知。故
下钞云。法离于性本无今有者。性出自古此为本有。
法既离性。故本无今有何遇耶。即虚空等。本无众生。
常生众生。若尔法即于性。应非本无今有。何以论云。
从无之有曰生。自有还无称灭。释曰缘会事显则是
本无今有。无始众生不可得言本无今有。即斯义也。
更愿诸贤證心镜鉴。勿滞常闻返生轻笑。贤首师意。
寄彼六粗。以显分段体。三细唯变易体。若尔者二乘
无学。未断智相及相续相。云何巳离分段苦耶。又分
段体而无总报耶。又无色界那含圣人入灭尽定。应
舍分段耶。细思。贤首义分齐中五教料拣。须者应舍。
钞生缘惑者所生变易体也。能生缘惑体也。生对缘
惑之即可知。(相宗所知障为体。性宗根本无明)助感变易故名为缘。
障彼净德。乃号其惑。」
【言生因惑者。所生变易体也。能生因惑体也。(相宗。资感
性宗亲招)力势强胜名因。障彼我德称惑。
▲言有者。一
云有此变易故名有有。二云有此细苦故名有有。
三云生表现有故名有有。言无有者。一云无彼分
段故名无有。二云无彼粗苦故名无有。三云灭表
后无名无有。上依义释竟更依佛性论第三。略示
像相。遇缘方有前后不同。(谈彼报果随缘乃有前后不同)但以相宗
约相唯前后故。性宗彻性亦顿具故。非唯本具不赖
招感等因缘也。何者是因缘。次引无上依经宝性佛
性论等。可知。不唯二种生死。馀一切法。准此可知。故
下钞云。法离于性本无今有者。性出自古此为本有。
法既离性。故本无今有何遇耶。即虚空等。本无众生。
常生众生。若尔法即于性。应非本无今有。何以论云。
从无之有曰生。自有还无称灭。释曰缘会事显则是
本无今有。无始众生不可得言本无今有。即斯义也。
更愿诸贤證心镜鉴。勿滞常闻返生轻笑。贤首师意。
寄彼六粗。以显分段体。三细唯变易体。若尔者二乘
无学。未断智相及相续相。云何巳离分段苦耶。又分
段体而无总报耶。又无色界那含圣人入灭尽定。应
舍分段耶。细思。贤首义分齐中五教料拣。须者应舍。
钞生缘惑者所生变易体也。能生缘惑体也。生对缘
惑之即可知。(相宗所知障为体。性宗根本无明)助感变易故名为缘。
障彼净德。乃号其惑。」
【言生因惑者。所生变易体也。能生因惑体也。(相宗。资感
性宗亲招)力势强胜名因。障彼我德称惑。
▲言有者。一
云有此变易故名有有。二云有此细苦故名有有。
三云生表现有故名有有。言无有者。一云无彼分
段故名无有。二云无彼粗苦故名无有。三云灭表
后无名无有。上依义释竟更依佛性论第三。略示
录摘文解¶ 第 57c 页
名相者。一方便生死。谓生死缘。即无明住地惑。能
生新无漏业。譬如界内无明生行。以惑生智非同
类故。名为方便。二因缘生死。谓生死因。即上无明
所生无漏。有分别业。譬如无明所生行业。但感同
类。故名因缘。三有有生死。即由前因缘。感得变易
异熟有果。如三界内以有漏业感六趣身。言有有
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故。如上流般阿那含第二
生般涅槃故。亦云有此果故名有有。四无有生死。
即改变易脱。譬如生为缘有老死等过患。以其报
谢后。更无有有。故名无有。名义稍稳。细寻可知。言
缘无明住地者。缘之一字。义应在下。即前生缘惑
也。因无明住地所起无漏行者。因之一字。义应在
下。即前生因惑也。虽举因缘。意取报故。言种意生
身者。声闻缘觉菩萨也。又准下疏云然此身。第四
云谓入于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
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云何觉法自性。谓了
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依。依如幻定。及馀三昧。
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华开敷。速疾如意。如幻如
梦。如影如像。非造与造相。以一切色相具足庄严。
普入佛刹。了诸法性故。云何种类俱生无作行。谓
达诸佛自證法相。释曰。初从所依定为名。次从所
依智立称。三自證法相义定慧及法性相。故名种
类。由此故能随众生类。种种一时现生。任运而成。
云无作行。若依地位。初则五地前。次即八地前。后
生新无漏业。譬如界内无明生行。以惑生智非同
类故。名为方便。二因缘生死。谓生死因。即上无明
所生无漏。有分别业。譬如无明所生行业。但感同
类。故名因缘。三有有生死。即由前因缘。感得变易
异熟有果。如三界内以有漏业感六趣身。言有有
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故。如上流般阿那含第二
生般涅槃故。亦云有此果故名有有。四无有生死。
即改变易脱。譬如生为缘有老死等过患。以其报
谢后。更无有有。故名无有。名义稍稳。细寻可知。言
缘无明住地者。缘之一字。义应在下。即前生缘惑
也。因无明住地所起无漏行者。因之一字。义应在
下。即前生因惑也。虽举因缘。意取报故。言种意生
身者。声闻缘觉菩萨也。又准下疏云然此身。第四
云谓入于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
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云何觉法自性。谓了
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依。依如幻定。及馀三昧。
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华开敷。速疾如意。如幻如
梦。如影如像。非造与造相。以一切色相具足庄严。
普入佛刹。了诸法性故。云何种类俱生无作行。谓
达诸佛自證法相。释曰。初从所依定为名。次从所
依智立称。三自證法相义定慧及法性相。故名种
类。由此故能随众生类。种种一时现生。任运而成。
云无作行。若依地位。初则五地前。次即八地前。后
录摘文解¶ 第 58a 页
即八地后等。即其义也。
▲言譬如四取者。(〔或〕见欲贪我语)
言三三有漏业为因者。(三字在果欲色无色。三字在因福非福不动)言
起三种有者。(三界各一故)。
▲言何无有等者。谓变易身
为缘。刹那灭为体。如分段中生支为缘老死支为
体故。
▲言无明住地一切烦恼是其依处者。(相宗所知
障与四住烦恼障作依处性宗智碍与九相烦恼碍作依处)言因无明住地起
轻相惑有虚妄行者。因字合在行字之下。言轻相
惑者。拣异有漏。有虚妄行者招生死故。(一云无漏之法。非是
其惑。由与惑俱。故名为惑。如矿金故。二无漏之法。亦是其惑。由带其妄。故名为惑。即是不觉故)。
▲
言缘无明住地等者。缘字合在字下。因字合在业
字下。起字合在因字下。读者应审。言一切烦恼诸
业生难。如次因缘杂三法也。言无明住地所起方
便生死者。即生缘惑一云种起现故。二云前起后
故。三云用起体故。四云本起末故。缘从果以得名。
生死之方便。依主释也。如分段中无明支也。
▲言
因缘生死者。生因惑也。因得果名故。分段中行支
也。言生报难。生支也。言过失难者。老死支也。问无
漏业是道谛。变易体是苦谛。若许尔者。理应集谛
證彼灭谛。彼既不尔。此云云何然。若皆许尔。是则
四谛因果便成杂乱。今谓通云。彼无漏业通二谛
收。约断漏义。得名道谛。分證灭谛。约相有义。得名
集谛。招变易苦。故无前失。准上经论。十地菩萨。巳
出分段。若依贤首义分齐中。更有别理。不可不知。
故彼文云。若直进中有二说。一谓寄显十地之中
▲言譬如四取者。(〔或〕见欲贪我语)
言三三有漏业为因者。(三字在果欲色无色。三字在因福非福不动)言
起三种有者。(三界各一故)。
▲言何无有等者。谓变易身
为缘。刹那灭为体。如分段中生支为缘老死支为
体故。
▲言无明住地一切烦恼是其依处者。(相宗所知
障与四住烦恼障作依处性宗智碍与九相烦恼碍作依处)言因无明住地起
轻相惑有虚妄行者。因字合在行字之下。言轻相
惑者。拣异有漏。有虚妄行者招生死故。(一云无漏之法。非是
其惑。由与惑俱。故名为惑。如矿金故。二无漏之法。亦是其惑。由带其妄。故名为惑。即是不觉故)。
▲
言缘无明住地等者。缘字合在字下。因字合在业
字下。起字合在因字下。读者应审。言一切烦恼诸
业生难。如次因缘杂三法也。言无明住地所起方
便生死者。即生缘惑一云种起现故。二云前起后
故。三云用起体故。四云本起末故。缘从果以得名。
生死之方便。依主释也。如分段中无明支也。
▲言
因缘生死者。生因惑也。因得果名故。分段中行支
也。言生报难。生支也。言过失难者。老死支也。问无
漏业是道谛。变易体是苦谛。若许尔者。理应集谛
證彼灭谛。彼既不尔。此云云何然。若皆许尔。是则
四谛因果便成杂乱。今谓通云。彼无漏业通二谛
收。约断漏义。得名道谛。分證灭谛。约相有义。得名
集谛。招变易苦。故无前失。准上经论。十地菩萨。巳
出分段。若依贤首义分齐中。更有别理。不可不知。
故彼文云。若直进中有二说。一谓寄显十地之中
录摘文解¶ 第 58b 页
功用无功用粗细二位差别相故。即说七地巳还
有分段。八地巳上有变易。二就实报即谈分段。至
金刚巳还。以十地中烦恼障种未永断故。留至金
刚故。既有惑障。何得不受分段之身。故十住经中。
十地巳还有中阴者。是此义也。八地巳上。一切菩
萨。于烦恼障。永伏不行。以无流知果恒相续故。如
阿罗汉。既无现惑。何得更受分段身耶。答若是凡
夫。即以现惑润业受生。圣人不尔。但留惑种。用以
受生。故杂集论云。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故。结生
相续。又梁摄论云。异凡夫故。永伏上心。异二乘故
留彼种子。解云。圣生非现润。彼复留种。如何不受
分段身耶。若言八地巳上以知障为缘受变易者。
所留惑种。即便无用。何不于此第八地初永害一
切烦恼种子耶。彼既不尔。此云何然。若约回向菩
提。声闻巳断烦恼者。彼即可以所知障受变易身。
通诸位也。问若尔。何故有圣教说。八地巳上。唯所
知障为依止故。受变易身。答等为欲寄对二乘显
其优劣。故作是说。又云。若准圆教。不说变易。但分
段身。至于十地离垢定前。以至彼位。得普见肉眼。
故知是分段也。又如善财等以分段身穷于因位
故也。
▲言下疏明四种生死可捡于此论者。应平
声呼之。即是说义。即是名号品疏也。
钞大涅槃光所入毛孔者。云涅槃时佛光入众生
毛孔故。二云。涅槃经教光入众生心毛孔故。
▲言
有分段。八地巳上有变易。二就实报即谈分段。至
金刚巳还。以十地中烦恼障种未永断故。留至金
刚故。既有惑障。何得不受分段之身。故十住经中。
十地巳还有中阴者。是此义也。八地巳上。一切菩
萨。于烦恼障。永伏不行。以无流知果恒相续故。如
阿罗汉。既无现惑。何得更受分段身耶。答若是凡
夫。即以现惑润业受生。圣人不尔。但留惑种。用以
受生。故杂集论云。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故。结生
相续。又梁摄论云。异凡夫故。永伏上心。异二乘故
留彼种子。解云。圣生非现润。彼复留种。如何不受
分段身耶。若言八地巳上以知障为缘受变易者。
所留惑种。即便无用。何不于此第八地初永害一
切烦恼种子耶。彼既不尔。此云何然。若约回向菩
提。声闻巳断烦恼者。彼即可以所知障受变易身。
通诸位也。问若尔。何故有圣教说。八地巳上。唯所
知障为依止故。受变易身。答等为欲寄对二乘显
其优劣。故作是说。又云。若准圆教。不说变易。但分
段身。至于十地离垢定前。以至彼位。得普见肉眼。
故知是分段也。又如善财等以分段身穷于因位
故也。
▲言下疏明四种生死可捡于此论者。应平
声呼之。即是说义。即是名号品疏也。
钞大涅槃光所入毛孔者。云涅槃时佛光入众生
毛孔故。二云。涅槃经教光入众生心毛孔故。
▲言
录摘文解¶ 第 58c 页
佛性略有五种者。谓善如清水性。不善如浊水性。
无记如不太清不太浊水性。果如清净水性。理如
水湿性。
▲言离欲善根人等者。得定凡夫离欲。但
伏其现。那含圣人离欲。亦断其种。问真妄交彻中。
如来不断性恶。何故今云善根人无不善佛性耶。
答前约以相从性云不断。此约以性从相云无。又
前据曾谈从旧得名云不断。此据现说新来离妄
云无。又彼相宗复有四句。一因成果不成。为大悲
菩萨。二果成因不成。有性断善恨人。三因果俱成。
有性不断善根人。四因果但不成。无性断善根人。
若约性宗。容有前三。但无第四。又准彼宗。第五无
性。有三梵名。翻译亦异。一阿阐底迦。此云不乐欲。
不乐涅槃故。二云一阐提迦。此云乐欲。乐住生死
故。此上二名亦通大悲及与断善二种人故。三云
阿颠底迦。此云毕竟无。唯局无性。通断善根及与
不断。但无三乘无漏种故。若准性宗。断善之人。且
就长时言毕竟无。或约大悲愿力故当不成佛。名
毕竟无。】
「疏若有众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涅槃者。故下钞云。
一切如来因地发愿。度尽众生。生界不尽。不取正觉。
现是众生。沉沦九有。故知诸佛未合有。成则违誓。古
有多释。一云。本拟度生。未期成佛。积行淳熟。行催自
成。如拨火杖。本欲烧草。不欲烧杖。拨草既多。任运烧
尽。故三论师詺为不自在佛。不欲成佛而自成故。有
无记如不太清不太浊水性。果如清净水性。理如
水湿性。
▲言离欲善根人等者。得定凡夫离欲。但
伏其现。那含圣人离欲。亦断其种。问真妄交彻中。
如来不断性恶。何故今云善根人无不善佛性耶。
答前约以相从性云不断。此约以性从相云无。又
前据曾谈从旧得名云不断。此据现说新来离妄
云无。又彼相宗复有四句。一因成果不成。为大悲
菩萨。二果成因不成。有性断善恨人。三因果俱成。
有性不断善根人。四因果但不成。无性断善根人。
若约性宗。容有前三。但无第四。又准彼宗。第五无
性。有三梵名。翻译亦异。一阿阐底迦。此云不乐欲。
不乐涅槃故。二云一阐提迦。此云乐欲。乐住生死
故。此上二名亦通大悲及与断善二种人故。三云
阿颠底迦。此云毕竟无。唯局无性。通断善根及与
不断。但无三乘无漏种故。若准性宗。断善之人。且
就长时言毕竟无。或约大悲愿力故当不成佛。名
毕竟无。】
「疏若有众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涅槃者。故下钞云。
一切如来因地发愿。度尽众生。生界不尽。不取正觉。
现是众生。沉沦九有。故知诸佛未合有。成则违誓。古
有多释。一云。本拟度生。未期成佛。积行淳熟。行催自
成。如拨火杖。本欲烧草。不欲烧杖。拨草既多。任运烧
尽。故三论师詺为不自在佛。不欲成佛而自成故。有
录摘文解¶ 第 59a 页
云。成佛若不化生。可违本誓。成佛亦化众生。岂违本
誓。难云。化生之义。虽许得存。尽竟方成。真义何在。岂
得不违。如实义者。诸佛皆有悲智二门。以大悲故。穷
未来际。无成时故。菩萨阐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
念速成。又欲化尽诸众生界。自须速成方能广化。不
惧违昔尽竟成言。又了众生之本如。故化而无化。是
则当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常无化。悲智自在。何
局执耶。」
【钞彼有十意者。一为引摄一类。(引不定二乘令依大乘涅槃故)二
谓任持所馀。(即〔大〕住巳前。犹居退位。恐于大乘退。思二乘故)三法等故。(行乘
唯有异而趣真无别)四无我等故。(若有实我可有乘别。既无实我故说一乘)五解
脱等故。(三乘并于烦恼障中而得解脱。解脱无别故)六性不同故。(不定性人
具大乘种。由有此性。故说一乘)七佛于有情得同自体意乐故。(此彼
相即我既成佛故彼亦成佛故)八二乘于佛得同自体意乐。同名
菩萨。得受记别故。(谓于此会中。佛与二乘。受佛记别。为令摄得如是意乐。我等与
佛平等无二。菩萨名同一得记别)九化故。(示同趣寂后起得记使彼不定信舍寂求记)
十究竟故。(由过此外无别胜乘依理究竟最为殊胜故说为一)。
钞义语相违者。义当第二。语判第三故。】
「疏理性定有行性。或无斯言可尔者。纵彼相宗所言
契当也。此约言同教作是说。若约本义。理性大同。行
性全异。行者相宗行。性即目法尔。无漏四智本种。性
宗行性。即目所修善行。揽理所成。以为其体。泛约言
同。故言可尔。」
【钞何以至今。犹存无义者。清凉伤叹也。彼时经文
誓。难云。化生之义。虽许得存。尽竟方成。真义何在。岂
得不违。如实义者。诸佛皆有悲智二门。以大悲故。穷
未来际。无成时故。菩萨阐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
念速成。又欲化尽诸众生界。自须速成方能广化。不
惧违昔尽竟成言。又了众生之本如。故化而无化。是
则当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常无化。悲智自在。何
局执耶。」
【钞彼有十意者。一为引摄一类。(引不定二乘令依大乘涅槃故)二
谓任持所馀。(即〔大〕住巳前。犹居退位。恐于大乘退。思二乘故)三法等故。(行乘
唯有异而趣真无别)四无我等故。(若有实我可有乘别。既无实我故说一乘)五解
脱等故。(三乘并于烦恼障中而得解脱。解脱无别故)六性不同故。(不定性人
具大乘种。由有此性。故说一乘)七佛于有情得同自体意乐故。(此彼
相即我既成佛故彼亦成佛故)八二乘于佛得同自体意乐。同名
菩萨。得受记别故。(谓于此会中。佛与二乘。受佛记别。为令摄得如是意乐。我等与
佛平等无二。菩萨名同一得记别)九化故。(示同趣寂后起得记使彼不定信舍寂求记)
十究竟故。(由过此外无别胜乘依理究竟最为殊胜故说为一)。
钞义语相违者。义当第二。语判第三故。】
「疏理性定有行性。或无斯言可尔者。纵彼相宗所言
契当也。此约言同教作是说。若约本义。理性大同。行
性全异。行者相宗行。性即目法尔。无漏四智本种。性
宗行性。即目所修善行。揽理所成。以为其体。泛约言
同。故言可尔。」
【钞何以至今。犹存无义者。清凉伤叹也。彼时经文
录摘文解¶ 第 59b 页
未全。诸德言无可尔。今时文具。何存无义。
钞能化便成无用者。疏云。即为调伏所化声闻佛
菩萨等。自化其身。为彼同类。于无馀依。现般涅槃。
经百千劫。耽寂灭酒。醉逸而卧。后从彼起。现受佛
记。令诸不定种性二乘尽作是心。往昔耆尊入涅
槃者。今皆复起。现受佛记。况我今者不希作佛。而
入涅槃。据上所说。即是有用。何故钞云。便成无用
耶。答若相宗具大乘。不定性人。假设不化。终不沉
寂。故成唯识云。如诸异生。拘烦恼故。若定性人。决
定沉寂。终不可化。无用之难。其理昭然。
钞然准法相立新熏者亦说有五等者。准彼宗说。
护月菩萨。唯谈本有。设后熏习。但令增长。离本有
种。更无别体。难陀菩萨。唯用新熏。三乘无漏。见道
之种。世第一心。新所熏成。建立五种性。但依二障
可断不可断义。非谓法尔有无种异。若依烦恼障
种可断义边。利钝差别。开成声闻及与独觉二类
种性。若依二障皆可断除。立作决定大乘种性。若
依二障单䨥不定。可作不定种性。若约二障毕竟
不断。立作无种性非无漏种法尔巳来有无差别
故。有漏种子。无始巳来。具能所熏。立作断熏。其理
可知。护法菩萨。新本合用。本种遇缘。本种性现。新
熏遇缘。新熏生现。二齐遇缘。二合性现。如一麦中
多面尘故。能持识体无差别故。无漏种子。法尔巳
来。有无类别。不许有漏。世第一心。熏无漏种。见道
钞能化便成无用者。疏云。即为调伏所化声闻佛
菩萨等。自化其身。为彼同类。于无馀依。现般涅槃。
经百千劫。耽寂灭酒。醉逸而卧。后从彼起。现受佛
记。令诸不定种性二乘尽作是心。往昔耆尊入涅
槃者。今皆复起。现受佛记。况我今者不希作佛。而
入涅槃。据上所说。即是有用。何故钞云。便成无用
耶。答若相宗具大乘。不定性人。假设不化。终不沉
寂。故成唯识云。如诸异生。拘烦恼故。若定性人。决
定沉寂。终不可化。无用之难。其理昭然。
钞然准法相立新熏者亦说有五等者。准彼宗说。
护月菩萨。唯谈本有。设后熏习。但令增长。离本有
种。更无别体。难陀菩萨。唯用新熏。三乘无漏。见道
之种。世第一心。新所熏成。建立五种性。但依二障
可断不可断义。非谓法尔有无种异。若依烦恼障
种可断义边。利钝差别。开成声闻及与独觉二类
种性。若依二障皆可断除。立作决定大乘种性。若
依二障单䨥不定。可作不定种性。若约二障毕竟
不断。立作无种性非无漏种法尔巳来有无差别
故。有漏种子。无始巳来。具能所熏。立作断熏。其理
可知。护法菩萨。新本合用。本种遇缘。本种性现。新
熏遇缘。新熏生现。二齐遇缘。二合性现。如一麦中
多面尘故。能持识体无差别故。无漏种子。法尔巳
来。有无类别。不许有漏。世第一心。熏无漏种。见道
录摘文解¶ 第 59c 页
巳去。无漏现行。方许新熏。有漏种子。具本具新。其
理昭然。但在第八识中自證分内。生现功能。以为
其体故。具足六义。遮他表自。以为其相。唯是有为。
不通无为。与此性宗。其义全别。故钞云今借其言
不依其义也。
钞如折金杖者。俱舍疏云。建陀罗国。有王。名迦腻
色迦。其王敬信尊重佛教。味道忘疲。传灯是务。有
日请僧入宫供养。王因问道。僧说莫同。王甚怪焉。
问胁尊者。曰佛是同。理无异趣。诸德宣唱。奚有异
乎。尊者答曰。诸部事兴。虽复。方途。津梁一揆。是故
大圣喻折金杖等。馀无钞同。
▲言况以争衣者。俱
舍论云。过去迦叶佛父。讫栗㭁王。作十种梦。来白
彼佛。佛言。此衣当来释迦如来遗法弟子之兆也。
其王梦见一衣。坚而且广。有十八人。各执少分。四
向争挽。衣犹不破。此不表遗法弟子分佛正法。成
十八部。虽有少异轨。而真法尚在。依此脩行。皆得
解脱。彼有十梦。此当第九梦矣。故钞云。】
「疏以深密第二第三时同许定性二乘俱不成佛者。
问前说深密第二时一向成佛。是为太过。云何此言
定性不成佛耶。答深密第二时。文虽说一切成。意乃
定性不成佛也。又彼依二。以判三时。一约成佛不成
佛故。第二时一向成。第三时有成不成。二约三性空
有故。第二时唯空。第三时中道。皆许定性无性不成
佛故。今据三性空有云第二第三定性不成佛也。问
理昭然。但在第八识中自證分内。生现功能。以为
其体故。具足六义。遮他表自。以为其相。唯是有为。
不通无为。与此性宗。其义全别。故钞云今借其言
不依其义也。
钞如折金杖者。俱舍疏云。建陀罗国。有王。名迦腻
色迦。其王敬信尊重佛教。味道忘疲。传灯是务。有
日请僧入宫供养。王因问道。僧说莫同。王甚怪焉。
问胁尊者。曰佛是同。理无异趣。诸德宣唱。奚有异
乎。尊者答曰。诸部事兴。虽复。方途。津梁一揆。是故
大圣喻折金杖等。馀无钞同。
▲言况以争衣者。俱
舍论云。过去迦叶佛父。讫栗㭁王。作十种梦。来白
彼佛。佛言。此衣当来释迦如来遗法弟子之兆也。
其王梦见一衣。坚而且广。有十八人。各执少分。四
向争挽。衣犹不破。此不表遗法弟子分佛正法。成
十八部。虽有少异轨。而真法尚在。依此脩行。皆得
解脱。彼有十梦。此当第九梦矣。故钞云。】
「疏以深密第二第三时同许定性二乘俱不成佛者。
问前说深密第二时一向成佛。是为太过。云何此言
定性不成佛耶。答深密第二时。文虽说一切成。意乃
定性不成佛也。又彼依二。以判三时。一约成佛不成
佛故。第二时一向成。第三时有成不成。二约三性空
有故。第二时唯空。第三时中道。皆许定性无性不成
佛故。今据三性空有云第二第三定性不成佛也。问
录摘文解¶ 第 60a 页
第二空宗一味真空。云何说得不成佛耶。答真谛皆
空。成与不成俱泯。俗谛皆有。有成不成故。
疏顿诠此理故名顿教等者。问此门相本自尽。性本
自现。无断无缚。约法唯是绝待一如。约人唯有清净
解脱者。何者能化。何者所化。何须设教。化之何益。又
终教成佛。为实为权耶。若实何须顿教。若权行相云
何。今通此等多难。故立一章显示。盖闻真空缘相无
升沉之两岐。幻有随缘派上下之二转。由是逮头横
走。舍父虚贫。逐阳焰以捞鱼。趁空华而采果。故我世
尊。与一子念。身云示遍于尘方。运同体悲。法雨宣流
于沙界。虽开通于多路。复浅复深。然绾摄于二门。乃
顿乃渐。其顿教也。诠即心即佛之旨。何假三祇。显无
断无缚之宗。不登五位。似神仙术。点瓦砾兮即时成
金。如菩萨通。揽江河兮顿然作乳。其渐教也。说从凡
入圣之旨。定历三祇。阐断妄證真之宗。须经五位。类
陶治匠。炼金砂兮渐渐成金。同放牧人。执牛乳兮微
微得乳。匪唯顿渐成株。抑又权实不等。故龙树云。欲
开隔檀门权显狂向位。虽圣教而昭昭。同悬日月。奈
凡情而漠漠。各说青黄。鲜演忝为佛使。滥作人师。丁
迷昧之时。难嘿斐然之谈。是以时陈小喻。助显宏宗。
但晓悟于童蒙。焉敢呈达识。本意乎。欲提耳而告。拟
指掌而示之。冀信心而受获昭体而證之者欤。如世
二人。(渐顿两〔眼〕)同在觉位。(向真如门)无病安健。(相尽性见)同在眠位。
(向生灭门)梦见自身。(妄认之体)尪羸憔悴。(凡夫下劣)复萦重病。(更缠厚障)
空。成与不成俱泯。俗谛皆有。有成不成故。
疏顿诠此理故名顿教等者。问此门相本自尽。性本
自现。无断无缚。约法唯是绝待一如。约人唯有清净
解脱者。何者能化。何者所化。何须设教。化之何益。又
终教成佛。为实为权耶。若实何须顿教。若权行相云
何。今通此等多难。故立一章显示。盖闻真空缘相无
升沉之两岐。幻有随缘派上下之二转。由是逮头横
走。舍父虚贫。逐阳焰以捞鱼。趁空华而采果。故我世
尊。与一子念。身云示遍于尘方。运同体悲。法雨宣流
于沙界。虽开通于多路。复浅复深。然绾摄于二门。乃
顿乃渐。其顿教也。诠即心即佛之旨。何假三祇。显无
断无缚之宗。不登五位。似神仙术。点瓦砾兮即时成
金。如菩萨通。揽江河兮顿然作乳。其渐教也。说从凡
入圣之旨。定历三祇。阐断妄證真之宗。须经五位。类
陶治匠。炼金砂兮渐渐成金。同放牧人。执牛乳兮微
微得乳。匪唯顿渐成株。抑又权实不等。故龙树云。欲
开隔檀门权显狂向位。虽圣教而昭昭。同悬日月。奈
凡情而漠漠。各说青黄。鲜演忝为佛使。滥作人师。丁
迷昧之时。难嘿斐然之谈。是以时陈小喻。助显宏宗。
但晓悟于童蒙。焉敢呈达识。本意乎。欲提耳而告。拟
指掌而示之。冀信心而受获昭体而證之者欤。如世
二人。(渐顿两〔眼〕)同在觉位。(向真如门)无病安健。(相尽性见)同在眠位。
(向生灭门)梦见自身。(妄认之体)尪羸憔悴。(凡夫下劣)复萦重病。(更缠厚障)
录摘文解¶ 第 60b 页
由惯习力。眠心变力。(由熏习力唯识变力)而于梦中。(生灭门内)遇自
亲知。(得逢是时亲知世尊)伺察二人。(令时世尊观缘两根)利钝有异。(顿渐成别)
一人闻说本身无病。即便信受。(如彼顿根)一人闻说自体
安健未肯信受。(如彼渐根)是时亲知。(尔时世尊)随彼二人。(应彼两根)
利钝有异。(顿渐成殊)乃设二法。(乃施两教)为初人云。(化顿根云)汝身
自体无病。(相本自尽)本来安健。(性本自现)不须服药而疗治之。
(非赖脩行而断除之)汝今一切所见皆是眠心。眠心生则眠位
一切法生。眠心灭则眠位一切法灭。(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
法灭)眠心有也多时尪羸。眠心息也。顿尔安健。(心有也旷劫而
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證觉)上所闻言。虽无眠中乃谈觉位事。顺
向觉位称实说故。(上所闻教虽在生灭门中仍诠真如义向真如门如如说故)是
时彼人。(尔时顿根)成皆信受。(总领顿教)即生不羸不病之解永
于觉位故(顿起寂灭寂静之念随顺于真如门)未觉之时。恒如其上。(未臻
得入但且同常)飒然得觉。(顿尔得入)所见亲知。(所见世尊)所闻言说。(所闻
顿教)永觉之心。(俱非心念)一切皆离。(说念成主)省本安健。(悟本元佛)为
后人云。(化渐根云)汝今尪羸。(汝是凡夫)身萦重病。(体具多障)汝病可
差(非同阐提)宜服良药。(应脩对治)渐渐调治。(渐渐断除)方得安健。(乃得
成佛)是时彼人。(尔时渐根)咸皆信受。(总领终教)虽受此言。未求良
药(虽信佛语未脩对治寄邪〔邪〕地)复经少时。(又历馀时)从亲友所。(向世尊逐)乞
得良药。(〔永〕得对治)乍咽乍吐。(或修不修)正气才生。那气微损。(觉心
初发灭相始立寄十信位)药力更盛。病势复痊。(觉心转明执计相除寄三贤位)勉
强学行。(同修十度寄十地位)平复如故。(寄如来位)虽得安健。犹在梦
中。(虽成妙觉而在生灭)伺彼信解。还说前言。(待彼根熟却谈顿教)方从梦
眠。以趣觉位。(乃从生灭以入〔直〕门)直就穷中。但论平复。不遮前
亲知。(得逢是时亲知世尊)伺察二人。(令时世尊观缘两根)利钝有异。(顿渐成别)
一人闻说本身无病。即便信受。(如彼顿根)一人闻说自体
安健未肯信受。(如彼渐根)是时亲知。(尔时世尊)随彼二人。(应彼两根)
利钝有异。(顿渐成殊)乃设二法。(乃施两教)为初人云。(化顿根云)汝身
自体无病。(相本自尽)本来安健。(性本自现)不须服药而疗治之。
(非赖脩行而断除之)汝今一切所见皆是眠心。眠心生则眠位
一切法生。眠心灭则眠位一切法灭。(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
法灭)眠心有也多时尪羸。眠心息也。顿尔安健。(心有也旷劫而
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證觉)上所闻言。虽无眠中乃谈觉位事。顺
向觉位称实说故。(上所闻教虽在生灭门中仍诠真如义向真如门如如说故)是
时彼人。(尔时顿根)成皆信受。(总领顿教)即生不羸不病之解永
于觉位故(顿起寂灭寂静之念随顺于真如门)未觉之时。恒如其上。(未臻
得入但且同常)飒然得觉。(顿尔得入)所见亲知。(所见世尊)所闻言说。(所闻
顿教)永觉之心。(俱非心念)一切皆离。(说念成主)省本安健。(悟本元佛)为
后人云。(化渐根云)汝今尪羸。(汝是凡夫)身萦重病。(体具多障)汝病可
差(非同阐提)宜服良药。(应脩对治)渐渐调治。(渐渐断除)方得安健。(乃得
成佛)是时彼人。(尔时渐根)咸皆信受。(总领终教)虽受此言。未求良
药(虽信佛语未脩对治寄邪〔邪〕地)复经少时。(又历馀时)从亲友所。(向世尊逐)乞
得良药。(〔永〕得对治)乍咽乍吐。(或修不修)正气才生。那气微损。(觉心
初发灭相始立寄十信位)药力更盛。病势复痊。(觉心转明执计相除寄三贤位)勉
强学行。(同修十度寄十地位)平复如故。(寄如来位)虽得安健。犹在梦
中。(虽成妙觉而在生灭)伺彼信解。还说前言。(待彼根熟却谈顿教)方从梦
眠。以趣觉位。(乃从生灭以入〔直〕门)直就穷中。但论平复。不遮前
录摘文解¶ 第 60c 页
位。皆求其觉。(今论究竟直论妙觉不障馀位皆许入顿)义不异前。无繁再
示。就觉位论。(约〔直〕门说)在眠二人自体。(就相两〔眼〕巳身)所见良善
亲知。(所遇大慈世尊)所闻权实两说。(所听终顿二教)一味元无。(平等真空)
就梦位论。(约生门说)二人自体。(两〔眼〕己身)所见亲知。(所遇世尊)所闻
权实两说。(所闻终顿二教)一向是有。(皆总成幻)以见二位皆各总
摄一切法故。(以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故)所以者何。(何以故)以此二
位不相离故。(以此二门不相离故)既尔二言皆齐。宁分权实。(若尔
两教皆齐何分顿渐)答曰。就体无别。约诠有异。(尅体〔不〕随用分异)一顺
觉位。称实说故。(一顺真门如如说故)一顺眠位。权假说故。(一顺生门
虚妄说故)是故得知权实有异。(由此应信顿渐迥别)虽眠觉之二位
有异。然士夫之心体不殊。(虽真生之二门有异然法界而心性莫殊)随眠
位之种种妄解。(多一识心)在觉位之一向亲知。(一一识心)若顺
眠位。认自病生。从微至著。(常住心念)认自病差。从重向轻。
(无常心念)属眠位摄。(生灭门摄)若顺觉位。了本无病。达无新差
(俱非心念)属觉位摄。(真如门收)前就觉位。心念皆无。(无一一法非真如故)
都约眠位。心念皆有。(无一一法非生灭故)今从所顺。各归一位。
(俱就所顺各属一门)外曰认自病生。从微至著。(常住心念)认自病差。
从重向轻。(无常心念)俱在眠位。眠心所摄。(俱在生门多一心摄)理顺
无惑(无劳被结)了本无病。违无新差之。(俱非心念)眠心摄耶。(多一
心耶)觉心摄耶。(一一心邪)若属眠心顺觉位故。(若属多一是随顺故)若
属觉位在梦眠故。(若属一一动念故)今谓通云。据实二位皆
收(一一门齐摄)但从所顺。别属觉位。(唯从所顺判归真门)问答云云。
准前咸悉上来法喻。璨若星分。勿对旧见。不生新解。
岂不知愚痴农夫。守株待兔。智慧贾客。麻须易金。况
示。就觉位论。(约〔直〕门说)在眠二人自体。(就相两〔眼〕巳身)所见良善
亲知。(所遇大慈世尊)所闻权实两说。(所听终顿二教)一味元无。(平等真空)
就梦位论。(约生门说)二人自体。(两〔眼〕己身)所见亲知。(所遇世尊)所闻
权实两说。(所闻终顿二教)一向是有。(皆总成幻)以见二位皆各总
摄一切法故。(以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故)所以者何。(何以故)以此二
位不相离故。(以此二门不相离故)既尔二言皆齐。宁分权实。(若尔
两教皆齐何分顿渐)答曰。就体无别。约诠有异。(尅体〔不〕随用分异)一顺
觉位。称实说故。(一顺真门如如说故)一顺眠位。权假说故。(一顺生门
虚妄说故)是故得知权实有异。(由此应信顿渐迥别)虽眠觉之二位
有异。然士夫之心体不殊。(虽真生之二门有异然法界而心性莫殊)随眠
位之种种妄解。(多一识心)在觉位之一向亲知。(一一识心)若顺
眠位。认自病生。从微至著。(常住心念)认自病差。从重向轻。
(无常心念)属眠位摄。(生灭门摄)若顺觉位。了本无病。达无新差
(俱非心念)属觉位摄。(真如门收)前就觉位。心念皆无。(无一一法非真如故)
都约眠位。心念皆有。(无一一法非生灭故)今从所顺。各归一位。
(俱就所顺各属一门)外曰认自病生。从微至著。(常住心念)认自病差。
从重向轻。(无常心念)俱在眠位。眠心所摄。(俱在生门多一心摄)理顺
无惑(无劳被结)了本无病。违无新差之。(俱非心念)眠心摄耶。(多一
心耶)觉心摄耶。(一一心邪)若属眠心顺觉位故。(若属多一是随顺故)若
属觉位在梦眠故。(若属一一动念故)今谓通云。据实二位皆
收(一一门齐摄)但从所顺。别属觉位。(唯从所顺判归真门)问答云云。
准前咸悉上来法喻。璨若星分。勿对旧见。不生新解。
岂不知愚痴农夫。守株待兔。智慧贾客。麻须易金。况
录摘文解¶ 第 61a 页
乎依法。不依于人。依义不依于文者哉。虽无显教之
所凭。寔乃澄神之所得。幸愿群贤。俯赐镜鉴。
言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者。四教之根。见道巳去。
所證真。理皆离言故。」
【钞何得难言更何是教者。教字误书。应是理字。或
据返难。义亦可通。
▲言形虽入岂智未升堂者。堂
之与室。义一名异。意云论其身。则以为入室之资。
何殊十哲。量其智。则未是升堂徒。无异三千矣。又
解私𥨊在内称室。通宾处外堂。以况刊定。身巳臻
于内室。智未阶于外堂。尚难齐于七十。岂能预于
四科者乎。言若不指一言等者。一言即知之一字
也。故圭峰云。性宗对久学及上根。令云亡言认体
故。一言直示即知之一字也(达磨云指一言以直示后人意不解。寻思
何言是一言。若云即心是佛是一言者。此是四言何名为一也)。】
「疏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等者。贤首义分齐中。问
曰。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满心即得佛者。何须臾
说后得。初则得后者。亦可后亦具初。既不得后。应亦
不得初耶。答实尔但得初时。无不得后故。是故无有
未得后而不得初也。问若尔云何得说诸位阶降次
第。答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善巧。一约相。就门分
位前后寄同三乘引彼便故。是同教也。二约体。就法
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彼三乘。是别教也。但以不移
门而恒相即不坏即而恒前后。是故二义融通不相
违也。问若尔是初门即一切者。何不说信位初心即
所凭。寔乃澄神之所得。幸愿群贤。俯赐镜鉴。
言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者。四教之根。见道巳去。
所證真。理皆离言故。」
【钞何得难言更何是教者。教字误书。应是理字。或
据返难。义亦可通。
▲言形虽入岂智未升堂者。堂
之与室。义一名异。意云论其身。则以为入室之资。
何殊十哲。量其智。则未是升堂徒。无异三千矣。又
解私𥨊在内称室。通宾处外堂。以况刊定。身巳臻
于内室。智未阶于外堂。尚难齐于七十。岂能预于
四科者乎。言若不指一言等者。一言即知之一字
也。故圭峰云。性宗对久学及上根。令云亡言认体
故。一言直示即知之一字也(达磨云指一言以直示后人意不解。寻思
何言是一言。若云即心是佛是一言者。此是四言何名为一也)。】
「疏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等者。贤首义分齐中。问
曰。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满心即得佛者。何须臾
说后得。初则得后者。亦可后亦具初。既不得后。应亦
不得初耶。答实尔但得初时。无不得后故。是故无有
未得后而不得初也。问若尔云何得说诸位阶降次
第。答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善巧。一约相。就门分
位前后寄同三乘引彼便故。是同教也。二约体。就法
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彼三乘。是别教也。但以不移
门而恒相即不坏即而恒前后。是故二义融通不相
违也。问若尔是初门即一切者。何不说信位初心即
录摘文解¶ 第 61b 页
得。而说满心等耶。答若自别后教即不依位成令寄
三乘。终教位说。以彼教中信满不退方得入位。今则
寄彼得入位处一时。得此一切前后诸位行相。是故
不于信初心说。以未得不退不成位相但是行故。问
若尔应云住位成佛。何名心满。答由信成故。是行佛
非位佛也。馀义准之。」
【钞欠二十五法者。心法欠七。心所欠五。谓善中无
痴一。根本中恶见一。大随中不正知妄念散乱三。
不相应中欠十流转与定异相应并势速次第时
方数和合不和合无为中欠三不动念受灭真如
故。二十五。】
「疏说有百法者。夫百法者。瑜伽经纬唯识宗挑具义
何限于万重出体。无过于百数。若曾习于彼教。罔假
区分虑。但鍊于斯文。故伸标释。此一百法。勒为五门。
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
法。心法有八。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
诸识虽差。体性行相了别是同。然此五识别了识等。
五尘为境。仍任运知。俱得自性现量性故。若入地后。
许互缘故。自实他假。亦无根境坏乱之失。随根立名
建号决定三性逢顺等境三受客俱。六位心所与识
相应。谓遍行别境。善但具十。无轻安故。烦恼具三。贪
嗔痴故。随惑之中。但俱中大无小随十不定全无界
系云何。眼耳身三识色通界初禅鼻舌二识唯欲界
一地缘合不定。或俱不俱六意识得名。作释亦如前。
三乘。终教位说。以彼教中信满不退方得入位。今则
寄彼得入位处一时。得此一切前后诸位行相。是故
不于信初心说。以未得不退不成位相但是行故。问
若尔应云住位成佛。何名心满。答由信成故。是行佛
非位佛也。馀义准之。」
【钞欠二十五法者。心法欠七。心所欠五。谓善中无
痴一。根本中恶见一。大随中不正知妄念散乱三。
不相应中欠十流转与定异相应并势速次第时
方数和合不和合无为中欠三不动念受灭真如
故。二十五。】
「疏说有百法者。夫百法者。瑜伽经纬唯识宗挑具义
何限于万重出体。无过于百数。若曾习于彼教。罔假
区分虑。但鍊于斯文。故伸标释。此一百法。勒为五门。
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
法。心法有八。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
诸识虽差。体性行相了别是同。然此五识别了识等。
五尘为境。仍任运知。俱得自性现量性故。若入地后。
许互缘故。自实他假。亦无根境坏乱之失。随根立名
建号决定三性逢顺等境三受客俱。六位心所与识
相应。谓遍行别境。善但具十。无轻安故。烦恼具三。贪
嗔痴故。随惑之中。但俱中大无小随十不定全无界
系云何。眼耳身三识色通界初禅鼻舌二识唯欲界
一地缘合不定。或俱不俱六意识得名。作释亦如前。
录摘文解¶ 第 61c 页
五不同眠等。别缘五尘。此识通能了一切法。仍非任
运。假实俱得。亦通三性及与五受。间忧喜故。三涂实
苦。三禅真乐。馀处苦乐。皆假说故。心所相应。通五十
一界地差别。除无想天及无想灭尽二定极重闷眠
二位。此五位无馀时无间。七末那识。末那梵语。此翻
云意。积集了别。劣馀七故。恒审思量。胜馀七故。独彰
意号不名心识。若据总名。理亦无遮。思量便为体性
行相。依异熟识。复恒缘彼。执为内我。所变亲相真带
质境。或本或见。或别种生。有覆无覆。性亦不定。心所
相应。具十八数。遍行五所。别境中慧。根本四惑痴见
慢爱。随惑大八具足二执。唯是俱生有覆无记性所
摄故。三受之中。唯具舍受。与第八识。齐生同系。恒续
无间。此染污名。三乘无学。种现永灭。有学灭定。出世
道中。暂伏灭故。善无记法正漏体者。通此识惑。恒行
不共。长夜未醒。独在无明也。八阿赖耶识。此翻云藏。
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
执为自内我故。摄持因果。以立自相别业总根。真异
熟识界趣生体变异。异时异类熟故。名为果相。执持
一切种子不失。立因相名。然此种子。亦名因相。而有
二类。一者本有法尔而有。二者始起熏习而有。又此
种子而有六义。一刹那灭才生即灭故。二果俱有与
俱生故。三恒随转续至究竟故。四性决定善等性定
故。五待众缘赖缘方生故。六引自果色心各生故。此
种势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令不顿绝。即
运。假实俱得。亦通三性及与五受。间忧喜故。三涂实
苦。三禅真乐。馀处苦乐。皆假说故。心所相应。通五十
一界地差别。除无想天及无想灭尽二定极重闷眠
二位。此五位无馀时无间。七末那识。末那梵语。此翻
云意。积集了别。劣馀七故。恒审思量。胜馀七故。独彰
意号不名心识。若据总名。理亦无遮。思量便为体性
行相。依异熟识。复恒缘彼。执为内我。所变亲相真带
质境。或本或见。或别种生。有覆无覆。性亦不定。心所
相应。具十八数。遍行五所。别境中慧。根本四惑痴见
慢爱。随惑大八具足二执。唯是俱生有覆无记性所
摄故。三受之中。唯具舍受。与第八识。齐生同系。恒续
无间。此染污名。三乘无学。种现永灭。有学灭定。出世
道中。暂伏灭故。善无记法正漏体者。通此识惑。恒行
不共。长夜未醒。独在无明也。八阿赖耶识。此翻云藏。
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
执为自内我故。摄持因果。以立自相别业总根。真异
熟识界趣生体变异。异时异类熟故。名为果相。执持
一切种子不失。立因相名。然此种子。亦名因相。而有
二类。一者本有法尔而有。二者始起熏习而有。又此
种子而有六义。一刹那灭才生即灭故。二果俱有与
俱生故。三恒随转续至究竟故。四性决定善等性定
故。五待众缘赖缘方生故。六引自果色心各生故。此
种势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令不顿绝。即
录摘文解¶ 第 62a 页
名引因。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何
名熏习。所熏能熏各具四义。所熏四者。一坚位性。二
无记性。三可熏性。四与能熏和合性。此上四义。准此
识具。能熏四有。一者生灭。二有胜用。三有增减。四与
所熏和合。唯七转识及彼心所。具上四义。可作能熏。
此识行相。任运了别所缘之境。而具三类。根身种子
及器世间。前之二类是所执受。后之一种但为所依。
无漏种子。持而不缘。性相违故。若随业力。唯变当地
惑。约定通亦变馀地。二变之中。因缘变故。三境之中
性境所摄。心所同缘。但分别变。三境之中。独影境摄。
故无六处受熏持种六根身过。性唯无记。亦无覆故。
心所相应。唯具遍行。五受之中唯舍受故。复与末那
相依而转。如瀑流水。非断非常。二乘无学。八地菩萨。
方永舍故。然此八识。自位说竟。具能缘多少。云何眼
识九缘。谓空明作意种子根境。明了第六深净第七。
根本第八。耳识其八于前九缘。不假其明。鼻舌身识。
各具七缘。复除其空。合中知故。第六具五种子境界
作意。七八为依。第七具三。根境合一种子作意。第八
具四。开根境故。若加等无间。于前各增一。眼识九中。
不共眼根。六七八识。四是所依。具四义故。调决定有
境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缘故。馀五唯依不具义故。
馀之七识。准此应悉。上所明义。据有漏位。若论无漏。
其义称异。二乘入见直至无学。唯转第六。唯生空故。
大乘入地亦转。第七六入生空。七除我执。六入法空。
名熏习。所熏能熏各具四义。所熏四者。一坚位性。二
无记性。三可熏性。四与能熏和合性。此上四义。准此
识具。能熏四有。一者生灭。二有胜用。三有增减。四与
所熏和合。唯七转识及彼心所。具上四义。可作能熏。
此识行相。任运了别所缘之境。而具三类。根身种子
及器世间。前之二类是所执受。后之一种但为所依。
无漏种子。持而不缘。性相违故。若随业力。唯变当地
惑。约定通亦变馀地。二变之中。因缘变故。三境之中
性境所摄。心所同缘。但分别变。三境之中。独影境摄。
故无六处受熏持种六根身过。性唯无记。亦无覆故。
心所相应。唯具遍行。五受之中唯舍受故。复与末那
相依而转。如瀑流水。非断非常。二乘无学。八地菩萨。
方永舍故。然此八识。自位说竟。具能缘多少。云何眼
识九缘。谓空明作意种子根境。明了第六深净第七。
根本第八。耳识其八于前九缘。不假其明。鼻舌身识。
各具七缘。复除其空。合中知故。第六具五种子境界
作意。七八为依。第七具三。根境合一种子作意。第八
具四。开根境故。若加等无间。于前各增一。眼识九中。
不共眼根。六七八识。四是所依。具四义故。调决定有
境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缘故。馀五唯依不具义故。
馀之七识。准此应悉。上所明义。据有漏位。若论无漏。
其义称异。二乘入见直至无学。唯转第六。唯生空故。
大乘入地亦转。第七六入生空。七除我执。六入法空。
录摘文解¶ 第 62b 页
七成无漏。五八二识佛果方转。同境根故。为所熏故。
前五后得许疏缘如后三通本亦亲缘故。第八心王
变自受用及持德种。馀之七识。但故疏缘不容亲变。
馀身土及亲变之时。亦不违理。第八净心。如大圆镜。
第七平等。翻我立号。审根两法。六名观察。五识利生
时名成事。实具遍别善所相应。通二十二。拣择力胜。
但彰智号。六识容间。七八相续。大同因位。神力难思。
许化四事。内之三分。皆得互缘。实亦自缘。成遍知故。
但新旧缘。变不变殊。无熏缘过。八非无记。七无增减。
非能所熏。更不新熏。故先后成佛德平等。二心所有
法。言心所者。谓恒依心起。与心相应。许属于心。故名
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
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摸
填彩。故瑜伽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所未
了相。即诸心所取别相。触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
此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说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
相。馀处复说。欲亦能了可乐事相。胜解亦了决定事
相。念亦能了惯习事相。定慧亦了得失等相。故遍行
等名心所法。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别相。虽诸心
所名义无异。而有六位种类差别。一遍行遍四一切
故。谓遍三性及与九地。诸心起时。必无前却。八识咸
俱。住在何位。一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相思等所
依为业。二作意。警心为性。引心为业。三受。领顺等境
为性。爱为业。四想。取像为性。施设名言为业。五思。造
前五后得许疏缘如后三通本亦亲缘故。第八心王
变自受用及持德种。馀之七识。但故疏缘不容亲变。
馀身土及亲变之时。亦不违理。第八净心。如大圆镜。
第七平等。翻我立号。审根两法。六名观察。五识利生
时名成事。实具遍别善所相应。通二十二。拣择力胜。
但彰智号。六识容间。七八相续。大同因位。神力难思。
许化四事。内之三分。皆得互缘。实亦自缘。成遍知故。
但新旧缘。变不变殊。无熏缘过。八非无记。七无增减。
非能所熏。更不新熏。故先后成佛德平等。二心所有
法。言心所者。谓恒依心起。与心相应。许属于心。故名
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
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摸
填彩。故瑜伽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所未
了相。即诸心所取别相。触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
此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说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
相。馀处复说。欲亦能了可乐事相。胜解亦了决定事
相。念亦能了惯习事相。定慧亦了得失等相。故遍行
等名心所法。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别相。虽诸心
所名义无异。而有六位种类差别。一遍行遍四一切
故。谓遍三性及与九地。诸心起时。必无前却。八识咸
俱。住在何位。一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相思等所
依为业。二作意。警心为性。引心为业。三受。领顺等境
为性。爱为业。四想。取像为性。施设名言为业。五思。造
录摘文解¶ 第 62c 页
作为性。役心为业。次别境。谓缘所决定曾习观察别
别之境。故名别境。四一切中。唯遍性地。起亦不定。五
受咸俱。一欲。吝望为性。勒依为业。二胜解。印境为性。
非转为业。三念。明记为性。定依为业。四定专注为性。
智依为业。五慧。拣择为性。断疑为业。善有十一。唯善
心俱。得善所名。善者顺益义。此世他世俱顺益故。有
寻伺等三地有故。唯除轻安。非欲界有。馀通三界五
受三中。唯除轻安。忧苦不俱。馀具五受。此与别境。皆
得相应。不相违故。一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
性。乐善为业。二惭。崇重贤善为性。止息恶行为业。三
愧。轻拒暴恶为性。止息恶行为业。四无贪。于有有具
无著为性。五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六无痴。于诸
谛理明解为性。此三同以作善为业。七勤。善恶脩断
勇捍为性。满善为业。八轻安。调畅身心为性。转依为
业。八不放逸。防脩为性。成满善事为业。十行舍。令心
平等为性。治掉静住为业。十一不害。不损有情为性。
治害悲悯为业。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谓不放逸精进
三根。于此四法脩断事中。皆能防脩。名不放逸。非别
有体。无异相故。行舍。亦即此四法上令心远离掉举
等障。静住名舍。非有别静。不害。即以无嗔一分。于诸
有情。不为损恼。假名不害。无嗔拔苦。不害与乐。粗相
差别。馀八实有相用别故。四烦恼有六。此贪等六性
是根本。得烦恼名。一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
贪生苦为业。二嗔。于苦苦具增恚为性。不安恶行所
别之境。故名别境。四一切中。唯遍性地。起亦不定。五
受咸俱。一欲。吝望为性。勒依为业。二胜解。印境为性。
非转为业。三念。明记为性。定依为业。四定专注为性。
智依为业。五慧。拣择为性。断疑为业。善有十一。唯善
心俱。得善所名。善者顺益义。此世他世俱顺益故。有
寻伺等三地有故。唯除轻安。非欲界有。馀通三界五
受三中。唯除轻安。忧苦不俱。馀具五受。此与别境。皆
得相应。不相违故。一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
性。乐善为业。二惭。崇重贤善为性。止息恶行为业。三
愧。轻拒暴恶为性。止息恶行为业。四无贪。于有有具
无著为性。五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六无痴。于诸
谛理明解为性。此三同以作善为业。七勤。善恶脩断
勇捍为性。满善为业。八轻安。调畅身心为性。转依为
业。八不放逸。防脩为性。成满善事为业。十行舍。令心
平等为性。治掉静住为业。十一不害。不损有情为性。
治害悲悯为业。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谓不放逸精进
三根。于此四法脩断事中。皆能防脩。名不放逸。非别
有体。无异相故。行舍。亦即此四法上令心远离掉举
等障。静住名舍。非有别静。不害。即以无嗔一分。于诸
有情。不为损恼。假名不害。无嗔拔苦。不害与乐。粗相
差别。馀八实有相用别故。四烦恼有六。此贪等六性
是根本。得烦恼名。一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
贪生苦为业。二嗔。于苦苦具增恚为性。不安恶行所
录摘文解¶ 第 63a 页
依为业。三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一切杂染所依为
业。四慢。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诸谛犹预为性。能
障善品为业。六恶见。此行相差别有五。一萨迦耶见。
执我我所故。二边见。执断常故。三邪见。拨无因果故。
四见取。五戒禁取。执自见自戒是胜是净能得涅槃
故。无利勤苦等以为其相。如是总别。十烦恼中。六通
俱生。十分别起。疑后三见。唯分别起。贪为嗔疑。定不
俱生。贪与慢见惑得相应。嗔与慢疑惑得俱起。嗔与
二取必不相应。此与三见惑得相应。慢于境定疑则
不然。无相应义。慢与五见。皆容俱起。然与断见。必不
俱生。与身邪见一分亦尔。疑不审与见相违。定不俱
起。五见展转。必不相应。非一心中有多慧故。痴与九
种。皆定相应。诸烦恼生。必由痴故。贪嗔痴三。俱生分
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分别慢唯四受相应。三涂无
故。若俱生慢。亦苦俱故。疑后二见容四受俱。唯除苦
受。俱生二见容五受俱。分别二见唯除苦受。三性之
中。嗔唯不善。损自他故。馀九通二。上二界者。唯无记
摄。定所伏故。若欲界系分别起者。唯不善摄。发恶行
故。若是俱生发恶业者。亦不善摄。馀无记摄。三界系
别。嗔唯在欲。馀通三界。六烦恼中。见是假有。即慧分
故。馀是实有。别有性故。五随惑有二十。唯是烦恼分
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此二十种类别有三。谓
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无愧遍不善故。名中
随烦恼。掉举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但小随十。
业。四慢。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诸谛犹预为性。能
障善品为业。六恶见。此行相差别有五。一萨迦耶见。
执我我所故。二边见。执断常故。三邪见。拨无因果故。
四见取。五戒禁取。执自见自戒是胜是净能得涅槃
故。无利勤苦等以为其相。如是总别。十烦恼中。六通
俱生。十分别起。疑后三见。唯分别起。贪为嗔疑。定不
俱生。贪与慢见惑得相应。嗔与慢疑惑得俱起。嗔与
二取必不相应。此与三见惑得相应。慢于境定疑则
不然。无相应义。慢与五见。皆容俱起。然与断见。必不
俱生。与身邪见一分亦尔。疑不审与见相违。定不俱
起。五见展转。必不相应。非一心中有多慧故。痴与九
种。皆定相应。诸烦恼生。必由痴故。贪嗔痴三。俱生分
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分别慢唯四受相应。三涂无
故。若俱生慢。亦苦俱故。疑后二见容四受俱。唯除苦
受。俱生二见容五受俱。分别二见唯除苦受。三性之
中。嗔唯不善。损自他故。馀九通二。上二界者。唯无记
摄。定所伏故。若欲界系分别起者。唯不善摄。发恶行
故。若是俱生发恶业者。亦不善摄。馀无记摄。三界系
别。嗔唯在欲。馀通三界。六烦恼中。见是假有。即慧分
故。馀是实有。别有性故。五随惑有二十。唯是烦恼分
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此二十种类别有三。谓
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无愧遍不善故。名中
随烦恼。掉举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但小随十。
录摘文解¶ 第 63b 页
一忿。愤发为性。执杖为业。二恨。结怨为性。热恼为业。
三覆。隐藏为性。悔恼为业。四恼。很戾为性。蛆螫为业。
五嫉。妒忌为性。忧戚为业。六悭。秘吝为性。鄙畜为业。
七诳。诡诈为性。邪命为业。八谄。险曲为性。不受教悔
为业。九害。损恼为性。遍恼为业。十憍。醉傲为性。染依
为业。中随二者。一无惭。轻拒贤善为性。二无愧。崇重
暴思为性。同长恶行为业。大随八者。一掉举。令心不
静为性。能障止品为业。二昏沉。令心无堪为性。能障
观品为业。三不信。心秽为性惰依为业。四懈怠。脩断
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五放逸。不能防
修纵荡为性。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六失念。不能明记
为性。散乱所依为业。七散乱。令心流荡为性。恶慧所
依为业。八不正知。谬解为性。毁犯为业。二十皆通俱
生分别。此二十中。小十展转。定不俱起。互相违故。中
二一切不善心俱随应皆得小大俱起。大随烦恼。遍
诸染心。展转小中。皆容俱起。中大全与五受相应。诳
谄憍三。五受容俱。忿等七法。但除其乐。唯欲界故。二
十容与别境俱起。此中妄念不正知念慧体者。容馀
与四相得应故。通痴分者。五皆相应。忿与念俱。刹那
去过曾习类故。散乱与定。相应无失。染定之中。亦疏
扰故。中二大十八烦恼俱。小十定非见疑俱起。粗细
异故。忿等五法。容慢痴俱。非贪恚。并是嗔分故。悭痴
慢俱。非贪嗔并。是贪分故。憍唯痴俱。与慢解别。是贪
分故。覆诳与谄贪痴慢但行相无违。贪痴分故。小七
三覆。隐藏为性。悔恼为业。四恼。很戾为性。蛆螫为业。
五嫉。妒忌为性。忧戚为业。六悭。秘吝为性。鄙畜为业。
七诳。诡诈为性。邪命为业。八谄。险曲为性。不受教悔
为业。九害。损恼为性。遍恼为业。十憍。醉傲为性。染依
为业。中随二者。一无惭。轻拒贤善为性。二无愧。崇重
暴思为性。同长恶行为业。大随八者。一掉举。令心不
静为性。能障止品为业。二昏沉。令心无堪为性。能障
观品为业。三不信。心秽为性惰依为业。四懈怠。脩断
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五放逸。不能防
修纵荡为性。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六失念。不能明记
为性。散乱所依为业。七散乱。令心流荡为性。恶慧所
依为业。八不正知。谬解为性。毁犯为业。二十皆通俱
生分别。此二十中。小十展转。定不俱起。互相违故。中
二一切不善心俱随应皆得小大俱起。大随烦恼。遍
诸染心。展转小中。皆容俱起。中大全与五受相应。诳
谄憍三。五受容俱。忿等七法。但除其乐。唯欲界故。二
十容与别境俱起。此中妄念不正知念慧体者。容馀
与四相得应故。通痴分者。五皆相应。忿与念俱。刹那
去过曾习类故。散乱与定。相应无失。染定之中。亦疏
扰故。中二大十八烦恼俱。小十定非见疑俱起。粗细
异故。忿等五法。容慢痴俱。非贪恚。并是嗔分故。悭痴
慢俱。非贪嗔并。是贪分故。憍唯痴俱。与慢解别。是贪
分故。覆诳与谄贪痴慢但行相无违。贪痴分故。小七
录摘文解¶ 第 63c 页
中。唯不善摄。小三大八。亦通无记。小七中二。唯欲界
摄。诳谄欲色。馀通三界。此二十中。小十大三。定是假
有。忿恨恼疾害依嗔分立。覆谄诳三。贪痴分立。悭憍
二法。贪爱分立。放逸谓由懈怠。及贪嗔痴。不能防修。
总名放逸。非别有体。馀皆实有。六不定有四。于善染
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
故。立不定名。一悔。追悔为性。障止为业。二眠。昧略为
性。障观为业。三寻。令心于境粗转为性。四伺。令心于
境细转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
业。四中寻伺定不相应。粗细异故。依于寻伺有染。离
染立三地别。不依彼趣见起有无。故无杂乱。俱与前
二。容互相应。前二亦有互相应义。五受之中。恶作除
喜乐。唯戚行故。眠除乐受。唯欲界故。寻伺通五受。遍
初禅故。四皆容与别境俱起。行相所缘不相违故。悔
眠俱与十善容俱。此唯在欲。无轻安故。寻伺容与十
一善俱。初静虑中轻安俱故。悔但容与无明相应。此
行相粗。贪等细故。睡眠寻伺十烦恼俱。彼此展转不
相违故。悔与中大随惑容俱。非忿等十各为主故。睡
眠寻伺。二十容俱。眠等位中皆起彼故。此四皆通善
等三性。于无记业亦追悔故。生得加行二善咸通。染
净无记后三皆通。恶作非染。解粗猛故。四无记中。悔
唯中二。行相粗猛非定果故。眠除第四。非定引生。寻
伺除初。彼解微劣。不能伺察名等义故。寻伺是假。思
慧合成。悔眠是实。寻伺因无漏。悔眠唯有漏。作恶眠
摄。诳谄欲色。馀通三界。此二十中。小十大三。定是假
有。忿恨恼疾害依嗔分立。覆谄诳三。贪痴分立。悭憍
二法。贪爱分立。放逸谓由懈怠。及贪嗔痴。不能防修。
总名放逸。非别有体。馀皆实有。六不定有四。于善染
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
故。立不定名。一悔。追悔为性。障止为业。二眠。昧略为
性。障观为业。三寻。令心于境粗转为性。四伺。令心于
境细转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
业。四中寻伺定不相应。粗细异故。依于寻伺有染。离
染立三地别。不依彼趣见起有无。故无杂乱。俱与前
二。容互相应。前二亦有互相应义。五受之中。恶作除
喜乐。唯戚行故。眠除乐受。唯欲界故。寻伺通五受。遍
初禅故。四皆容与别境俱起。行相所缘不相违故。悔
眠俱与十善容俱。此唯在欲。无轻安故。寻伺容与十
一善俱。初静虑中轻安俱故。悔但容与无明相应。此
行相粗。贪等细故。睡眠寻伺十烦恼俱。彼此展转不
相违故。悔与中大随惑容俱。非忿等十各为主故。睡
眠寻伺。二十容俱。眠等位中皆起彼故。此四皆通善
等三性。于无记业亦追悔故。生得加行二善咸通。染
净无记后三皆通。恶作非染。解粗猛故。四无记中。悔
唯中二。行相粗猛非定果故。眠除第四。非定引生。寻
伺除初。彼解微劣。不能伺察名等义故。寻伺是假。思
慧合成。悔眠是实。寻伺因无漏。悔眠唯有漏。作恶眠
录摘文解¶ 第 64a 页
唯欲界有。寻伺在欲及初静虑。馀界地法皆静妙故。
此等心所。望彼心王。依同时同所缘亦同。事各体一。
故所及王。得名相应故。三者色法。略有十一。谓五根
五境法处所摄。质碍变坏。名之为色。言五根者。一眼
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谓第八所缘不共
不共四大所造净色为体。能与五识。作不共根故。言
五尘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根境对论。五识亲
相。以总从别。以暗从明。第八所缘内外诸色。亦在此
收。法处所摄。而有五类。一极略。折俱碍色。至邻虚量
故。二极迥。折所碍色。至不可折故。三受所引生色。即
无表戒。四定自在所生色。即定果色。五偏计所起色。
意识所得。异前四种。皆此所收。四不相应行法。略有
二十四。谓不与心心所色法相应。名不相应行。拣无
为以立此名。一得。于一切法成就用故。二命根。现生
第八亲名言种随业世势力连持色心一期决定差
别用故。三众同分。人法自类相似用故。四异生性。见
所断种令彼圣性不成用故。五无相定。六灭尽定。咸
以遍别善王二十二法。微微心种。碍心功能。以为其
体。有漏无漏凡圣所得。二定别故。七无想异熟。彼定
所熟。感长寿天。中第六别报。遍别心王十一法种。碍
心功能。中位无心。以为其体。八名。诠自性故。九句。诠
差别故。十文。为二所依。彰彼二位故。但依此土。依声
假立。若通馀土。色等。亦立十一生。表先无故。十二住。
表暂有故。十三异。表转变故。十四灭。表后无故。十五
此等心所。望彼心王。依同时同所缘亦同。事各体一。
故所及王。得名相应故。三者色法。略有十一。谓五根
五境法处所摄。质碍变坏。名之为色。言五根者。一眼
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谓第八所缘不共
不共四大所造净色为体。能与五识。作不共根故。言
五尘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根境对论。五识亲
相。以总从别。以暗从明。第八所缘内外诸色。亦在此
收。法处所摄。而有五类。一极略。折俱碍色。至邻虚量
故。二极迥。折所碍色。至不可折故。三受所引生色。即
无表戒。四定自在所生色。即定果色。五偏计所起色。
意识所得。异前四种。皆此所收。四不相应行法。略有
二十四。谓不与心心所色法相应。名不相应行。拣无
为以立此名。一得。于一切法成就用故。二命根。现生
第八亲名言种随业世势力连持色心一期决定差
别用故。三众同分。人法自类相似用故。四异生性。见
所断种令彼圣性不成用故。五无相定。六灭尽定。咸
以遍别善王二十二法。微微心种。碍心功能。以为其
体。有漏无漏凡圣所得。二定别故。七无想异熟。彼定
所熟。感长寿天。中第六别报。遍别心王十一法种。碍
心功能。中位无心。以为其体。八名。诠自性故。九句。诠
差别故。十文。为二所依。彰彼二位故。但依此土。依声
假立。若通馀土。色等。亦立十一生。表先无故。十二住。
表暂有故。十三异。表转变故。十四灭。表后无故。十五
录摘文解¶ 第 64b 页
流转。因果续不断故。十六定异。因果各无杂故。十七
相应。因果相顺故。十八势速。行转迅疾故。十九次第。
因果各不俱故。二十方。约显色分剂故。二十一时。三
世异故。二十二数。一多等别故。二十三和合。二十四
不和合。有为诸行聚散缘别故。五无为法。略有六种。
本性凝寂无始体真性离有无。岂存生灭。动作俱泯。
故号无为。一虚空。体无色性。无碍容受故。二择灭。谓
由慧力灭障显得故。三非择灭。缘阙不生性本清净
伏惑所得故。四不动。不为苦乐行所动故。五想受灭。
想受不行之所显故。六真如。离妄别倒。性常周遍故。
前五是假。就义径六故。后一是真。尅法本真故。前五
亦容识变。后一唯目法性。法相要义不可不知。愿诸
后学勿倦文繁。」
【钞谓种子识等者。一云种子不离识。故名种子识。
唯取种子体。二云识持种故名种子识。唯取现体。
三云种用识体。持业立名。种出现䨥取。今据初解
钞一本性住。(唯法尔种)二习所成。(通本新故本有〔重〕长新熏熏生)。】
「疏既所立识唯业惑生者。第八识全前六识分业惑
亲生异熟法故。第七识全前六识分业惑疏生依异
熟故。」
【钞分别缘所生者。一云虚妄义。二云缘虑义。
▲言
净分依他亦圆成者。无漏有为而有二门。一常无
常门。此当无常依他性摄。二漏无漏门。此当无漏
圆成性摄。
▲言性显二空非圆成实者。解性字也。
相应。因果相顺故。十八势速。行转迅疾故。十九次第。
因果各不俱故。二十方。约显色分剂故。二十一时。三
世异故。二十二数。一多等别故。二十三和合。二十四
不和合。有为诸行聚散缘别故。五无为法。略有六种。
本性凝寂无始体真性离有无。岂存生灭。动作俱泯。
故号无为。一虚空。体无色性。无碍容受故。二择灭。谓
由慧力灭障显得故。三非择灭。缘阙不生性本清净
伏惑所得故。四不动。不为苦乐行所动故。五想受灭。
想受不行之所显故。六真如。离妄别倒。性常周遍故。
前五是假。就义径六故。后一是真。尅法本真故。前五
亦容识变。后一唯目法性。法相要义不可不知。愿诸
后学勿倦文繁。」
【钞谓种子识等者。一云种子不离识。故名种子识。
唯取种子体。二云识持种故名种子识。唯取现体。
三云种用识体。持业立名。种出现䨥取。今据初解
钞一本性住。(唯法尔种)二习所成。(通本新故本有〔重〕长新熏熏生)。】
「疏既所立识唯业惑生者。第八识全前六识分业惑
亲生异熟法故。第七识全前六识分业惑疏生依异
熟故。」
【钞分别缘所生者。一云虚妄义。二云缘虑义。
▲言
净分依他亦圆成者。无漏有为而有二门。一常无
常门。此当无常依他性摄。二漏无漏门。此当无漏
圆成性摄。
▲言性显二空非圆成实者。解性字也。
录摘文解¶ 第 64c 页
二空但是所遣二我。以为其门。能远离真性方是
圆成。今言其性。即能远离。拣非所离。故此云尔。梵
云舜惹名空。梵云多名性。是故得知。性与二空。其
体甚异。言真如离有离无性者。释上性也。意表真
性任执有无一切皆离故。
钞依唯识第九有四种胜义等者。别名略如其钞。
释名出体。今当粗陈。初释名。后出体。初文复二。初
释总名。次释别名。释总名者。护法释云。世谓隐覆
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义。此谛理应名隐显
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本
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是。今随古名。名世俗谛。又
复性堕起尽。名之为世。体相粗显。目之为俗。世即
是俗。名为世俗。或世之俗。义亦无违。谛者实义。有
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世俗即谛。
世俗之谛。二释如次。胜谓义有二种。一境界名义。
二道理名义。第四胜义。诸论多说。胜即是义。或四
胜义皆胜之义。论说依他圆成二性。随其所应。根
本后得二智境故。其无漏真智随在何谛。亦以胜
为义。真如为境故。通有财释。第四胜义。多分依于
道理名义。癈诠谈旨。非境界故。前三胜义境界名
义。谛者实义。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
为谛。胜义即谛。胜义之谛。二释如前。如四圣谛。圣
者能知。有无事理。皆不虚设。目之为谛。次释别名。
世间世俗者。隐覆真理。当世情有。堕虚伪中。名曰
圆成。今言其性。即能远离。拣非所离。故此云尔。梵
云舜惹名空。梵云多名性。是故得知。性与二空。其
体甚异。言真如离有离无性者。释上性也。意表真
性任执有无一切皆离故。
钞依唯识第九有四种胜义等者。别名略如其钞。
释名出体。今当粗陈。初释名。后出体。初文复二。初
释总名。次释别名。释总名者。护法释云。世谓隐覆
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义。此谛理应名隐显
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本
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是。今随古名。名世俗谛。又
复性堕起尽。名之为世。体相粗显。目之为俗。世即
是俗。名为世俗。或世之俗。义亦无违。谛者实义。有
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世俗即谛。
世俗之谛。二释如次。胜谓义有二种。一境界名义。
二道理名义。第四胜义。诸论多说。胜即是义。或四
胜义皆胜之义。论说依他圆成二性。随其所应。根
本后得二智境故。其无漏真智随在何谛。亦以胜
为义。真如为境故。通有财释。第四胜义。多分依于
道理名义。癈诠谈旨。非境界故。前三胜义境界名
义。谛者实义。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
为谛。胜义即谛。胜义之谛。二释如前。如四圣谛。圣
者能知。有无事理。皆不虚设。目之为谛。次释别名。
世间世俗者。隐覆真理。当世情有。堕虚伪中。名曰
录摘文解¶ 第 65a 页
世间。凡流皆谓为有。依情立名。假说名为世俗。道
理世俗者。随彼义立蕴等法。名为道理。事相显现。
差别易知。名为世俗。證得世俗者。施设染净因果
差别。令其趣入。名为證得。有相可知。名为世俗。胜
义世俗者。妙出众法。圣者所知。名为胜义。假相安
立。非体离言。名为世俗。此中世间。即世俗谛。乃至
胜义。即世俗谛。皆持业释。世间胜义者。事相粗显。
犹可破坏。名曰世间。亦圣所知。过第一俗。名为胜
义。道理胜义者。知断證修。因果差别。名为道理。无
漏智境。过前二俗。名为胜义。證得胜义者。圣智依
诠。空门显理。名为圣得。凡愚不过前三俗。名为胜
义。胜义胜义者。体妙离言。迥超众法。名为胜义。圣
智内證。过前四俗。复名胜义。此中世间即胜义谛。
乃至胜义谛。皆持业释。或胜义之谛。依士无失。次
出体者。第一世俗体者。显扬论说。谓所安立瓶军
林等我有情等。或无实体。实无但有假名。都无体
性。然通有用无用二法。瓶等有用。我等无用。涅槃
第十三云。有名无实。如我众生。乃至施火之轮。及
名句等。五种世法。是名世谛。众生等用无。火轮等
体无。第二世俗体者。瑜伽论说。谓所安立蕴处界
等。涅槃亦言。诸阴界入。名为世俗。即有无为。诸法
体事。有别体用。异于初俗。第三世俗谛体者。显扬
论说。谓所安立预流果等。及所依处。即诸圣果四
谛理等。涅槃亦言。有八苦相。名世俗谛。第四世俗
理世俗者。随彼义立蕴等法。名为道理。事相显现。
差别易知。名为世俗。證得世俗者。施设染净因果
差别。令其趣入。名为證得。有相可知。名为世俗。胜
义世俗者。妙出众法。圣者所知。名为胜义。假相安
立。非体离言。名为世俗。此中世间。即世俗谛。乃至
胜义。即世俗谛。皆持业释。世间胜义者。事相粗显。
犹可破坏。名曰世间。亦圣所知。过第一俗。名为胜
义。道理胜义者。知断證修。因果差别。名为道理。无
漏智境。过前二俗。名为胜义。證得胜义者。圣智依
诠。空门显理。名为圣得。凡愚不过前三俗。名为胜
义。胜义胜义者。体妙离言。迥超众法。名为胜义。圣
智内證。过前四俗。复名胜义。此中世间即胜义谛。
乃至胜义谛。皆持业释。或胜义之谛。依士无失。次
出体者。第一世俗体者。显扬论说。谓所安立瓶军
林等我有情等。或无实体。实无但有假名。都无体
性。然通有用无用二法。瓶等有用。我等无用。涅槃
第十三云。有名无实。如我众生。乃至施火之轮。及
名句等。五种世法。是名世谛。众生等用无。火轮等
体无。第二世俗体者。瑜伽论说。谓所安立蕴处界
等。涅槃亦言。诸阴界入。名为世俗。即有无为。诸法
体事。有别体用。异于初俗。第三世俗谛体者。显扬
论说。谓所安立预流果等。及所依处。即诸圣果四
谛理等。涅槃亦言。有八苦相。名世俗谛。第四世俗
录摘文解¶ 第 65b 页
谛体者。瑜伽论说。即所安立胜义谛性。涅槃说言。
若烧若割。若死若依。名为世俗。由可烧割等。无有
常一我法等相。即二无我。名世谛也。第一俗体假
名安立。后三俗体有相安立。第一胜义体者。成唯
识说。谓蕴处等事。涅槃亦言。有名有实。名第一义。
蕴处界等。亦是胜义。第二胜义体者。成唯识说。谓
四谛等因果体事。涅槃亦言。苦集灭道。名第一义
谛。第三胜义体者。成唯识说。依诠门显二空真如。
涅槃亦言。无八苦相。名第一义。总观诸法。为二无
我。故无苦等。名胜义也。第四胜义体者。瑜伽论说。
谓非安立一真法界。涅槃亦言。实谛者。即是如来
虚空佛性。又言。无烧割等。名第一义。不依无我而
显真故。前三胜义有相故安立。第四胜义无相非
安立。初之一俗心外境无。依情立名。名为世俗。第
二俗谛心所变事。后之二俗心所变理。施设差别。
即前三真。其第四真。唯内智證。非心变理。随其所
应。即是三性。上来显名辨体境。更有馀门。备在法
苑。法相准绳。勿倦文繁。】
「疏同时四相灭表后无者。立则四相同时。显则灭独
过去。但约相灭众生异时。
疏义说䨥观决定别照者。一本后相从义名䨥观。本
后别论实乃别照。二自證体同义说䨥观。见分用异
决定别照。三根本䨥断义说䨥观。后得单断决定别
照。四后得遍智义说䨥观。根本单缘决定别照。五了
若烧若割。若死若依。名为世俗。由可烧割等。无有
常一我法等相。即二无我。名世谛也。第一俗体假
名安立。后三俗体有相安立。第一胜义体者。成唯
识说。谓蕴处等事。涅槃亦言。有名有实。名第一义。
蕴处界等。亦是胜义。第二胜义体者。成唯识说。谓
四谛等因果体事。涅槃亦言。苦集灭道。名第一义
谛。第三胜义体者。成唯识说。依诠门显二空真如。
涅槃亦言。无八苦相。名第一义。总观诸法。为二无
我。故无苦等。名胜义也。第四胜义体者。瑜伽论说。
谓非安立一真法界。涅槃亦言。实谛者。即是如来
虚空佛性。又言。无烧割等。名第一义。不依无我而
显真故。前三胜义有相故安立。第四胜义无相非
安立。初之一俗心外境无。依情立名。名为世俗。第
二俗谛心所变事。后之二俗心所变理。施设差别。
即前三真。其第四真。唯内智證。非心变理。随其所
应。即是三性。上来显名辨体境。更有馀门。备在法
苑。法相准绳。勿倦文繁。】
「疏同时四相灭表后无者。立则四相同时。显则灭独
过去。但约相灭众生异时。
疏义说䨥观决定别照者。一本后相从义名䨥观。本
后别论实乃别照。二自證体同义说䨥观。见分用异
决定别照。三根本䨥断义说䨥观。后得单断决定别
照。四后得遍智义说䨥观。根本单缘决定别照。五了
录摘文解¶ 第 65c 页
俗由證真义说䨥观。二智不融。二境不即。而常别照。」
【钞世出世断道者。谓后得智䨥缘事理故。或后得
智缘世间故名世。性无漏故名出世。
▲言断迷事
理即观理境等者。附性宗谈相宗义也。性宗说彼
所断即所缘境。故云照惑本空。又龙树云。粗中之
粗凡夫境界等。相宗不尔。谓根本智。唯缘真理。䨥
断迷理迷事二惑。后得智通缘理事。单断迷事一
惑故。或根本智亲缘理境。能断迷理之惑。后得智
亲缘事境。但断迷事之惑也。
▲言应云义说䨥断
者。约本智也。而实别断者。约后得智也。
钞一切种等者。一切种者。所观境也。或属能观类
差别故。言心者。八识心也。言心所有法者。谓遍行
五。别境五。善十一也。言及彼品类者。通该五蕴也。
▲言四念住者。身受心法也。
▲言大圆境智成自
受用等者。实乃第八净识举邻近胜法故。不尔。应
有二十二根身。过平等性智应根说法故。四智各
别解也。】
「疏少说法相等者。其犹说海水多波少也。波浪之外
有静水故。所有波浪。皆是水性故。」
【钞谓唯真不生者。问佛果功德。岂非真性耶。答此
据妄识。非谓一地如水静故不赖风缘。又约举妄
显真。亦非唯真性也。】
「疏但以是真如等者。下疏释真如云。不变为真。顺缘
曰如。由不变故与有为法有非一义。由顺缘故与有
【钞世出世断道者。谓后得智䨥缘事理故。或后得
智缘世间故名世。性无漏故名出世。
▲言断迷事
理即观理境等者。附性宗谈相宗义也。性宗说彼
所断即所缘境。故云照惑本空。又龙树云。粗中之
粗凡夫境界等。相宗不尔。谓根本智。唯缘真理。䨥
断迷理迷事二惑。后得智通缘理事。单断迷事一
惑故。或根本智亲缘理境。能断迷理之惑。后得智
亲缘事境。但断迷事之惑也。
▲言应云义说䨥断
者。约本智也。而实别断者。约后得智也。
钞一切种等者。一切种者。所观境也。或属能观类
差别故。言心者。八识心也。言心所有法者。谓遍行
五。别境五。善十一也。言及彼品类者。通该五蕴也。
▲言四念住者。身受心法也。
▲言大圆境智成自
受用等者。实乃第八净识举邻近胜法故。不尔。应
有二十二根身。过平等性智应根说法故。四智各
别解也。】
「疏少说法相等者。其犹说海水多波少也。波浪之外
有静水故。所有波浪。皆是水性故。」
【钞谓唯真不生者。问佛果功德。岂非真性耶。答此
据妄识。非谓一地如水静故不赖风缘。又约举妄
显真。亦非唯真性也。】
「疏但以是真如等者。下疏释真如云。不变为真。顺缘
曰如。由不变故与有为法有非一义。由顺缘故与有
录摘文解¶ 第 66a 页
为法有非异义。而起信云。无遣曰真。无立曰如。唯约
遮诠。顿彰其理。亦非真性也。」
【钞如失湿性将何随风等者。下疏释。水有十种义。
即同真性故。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二得泥
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三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
染而不染。四若澄泥净现。直心惑尽性显。五冷成
冰而有硬用。喻如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六虽成
硬用而不失软性。喻即事恒真。七暖融成软。喻本
识还静。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无明
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九随地高下排
引流注而不动自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
然。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喻真如性普遍诸有
为法。而法失自性。略辨十义。少分似真故。多以水
为喻。】
「疏依他无性即是圆成者。钞虽巳明其理昭然。仍恐
初学犹坏迷懵。强用情螺。荐斟义海。释兹三性。启彼
二门。初直明正理。后决择残疑。且初明正理者。三性
各有二义。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
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二义者。一情有义。二
理无义。由真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
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即不坏末而常本也。经云众
生即涅槃更不灭也。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
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即不动本而常末也。经
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故也。则由此三义。与前三
遮诠。顿彰其理。亦非真性也。」
【钞如失湿性将何随风等者。下疏释。水有十种义。
即同真性故。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二得泥
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三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
染而不染。四若澄泥净现。直心惑尽性显。五冷成
冰而有硬用。喻如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六虽成
硬用而不失软性。喻即事恒真。七暖融成软。喻本
识还静。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无明
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九随地高下排
引流注而不动自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
然。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喻真如性普遍诸有
为法。而法失自性。略辨十义。少分似真故。多以水
为喻。】
「疏依他无性即是圆成者。钞虽巳明其理昭然。仍恐
初学犹坏迷懵。强用情螺。荐斟义海。释兹三性。启彼
二门。初直明正理。后决择残疑。且初明正理者。三性
各有二义。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
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二义者。一情有义。二
理无义。由真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
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即不坏末而常本也。经云众
生即涅槃更不灭也。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
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即不动本而常末也。经
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故也。则由此三义。与前三
录摘文解¶ 第 66b 页
义。是不一门也。是故真该妄微。妄彻真源。性相融通。
无障无碍。问依他似有等。岂同所执情有耶。答由二
义故。是故无异也。一以彼执。执似为实。故无异法。二
若离所执。似无起故。真中随缘当知亦尔。以无所执
无随缘故。问如何三性。各有二义。不相违耶。答以此
二义无异性故。何者无异。且如圆成。虽随缘成于染
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
缘成染净也。犹如明镜现于染净。虽现染净。而恒不
失镜之明净。只由不失镜明净故。方能现染净之相。
以现染净。知镜明净。以镜明净。知现染净。是故二义。
唯是一性。虽现净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净。
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现镜之明净。当知真如道理
亦尔。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显
性净。非直不坏染净。明于性净亦乃由性净故。方成
染净。是故二义全体相收。一性无二。岂相违也。依他
中虽复因缘似有显现。然此所有必无自性。以诸缘
生皆无相故。若非无性。即不藉缘故。即非似有。似有
若成。必从众缘。从众缘故。必无自性。是故由无自性。
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无性。故智论云。观一切法。
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毕竟空。
毕竟空者。是即般若波罗蜜。此即由缘生故。即显无
性也。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则由无
性故。则明缘生也。涅槃经云。因缘故有。无性故空。此
则无性即因缘。因缘即无性。是不二法门故也。非直
无障无碍。问依他似有等。岂同所执情有耶。答由二
义故。是故无异也。一以彼执。执似为实。故无异法。二
若离所执。似无起故。真中随缘当知亦尔。以无所执
无随缘故。问如何三性。各有二义。不相违耶。答以此
二义无异性故。何者无异。且如圆成。虽随缘成于染
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
缘成染净也。犹如明镜现于染净。虽现染净。而恒不
失镜之明净。只由不失镜明净故。方能现染净之相。
以现染净。知镜明净。以镜明净。知现染净。是故二义。
唯是一性。虽现净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净。
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现镜之明净。当知真如道理
亦尔。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显
性净。非直不坏染净。明于性净亦乃由性净故。方成
染净。是故二义全体相收。一性无二。岂相违也。依他
中虽复因缘似有显现。然此所有必无自性。以诸缘
生皆无相故。若非无性。即不藉缘故。即非似有。似有
若成。必从众缘。从众缘故。必无自性。是故由无自性。
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无性。故智论云。观一切法。
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毕竟空。
毕竟空者。是即般若波罗蜜。此即由缘生故。即显无
性也。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则由无
性故。则明缘生也。涅槃经云。因缘故有。无性故空。此
则无性即因缘。因缘即无性。是不二法门故也。非直
录摘文解¶ 第 66c 页
二义性不相违。亦乃全体相收。毕竟无二也。所执性
中者。虽复当情称执现有。然于道理毕竟是无。以于
无处横计有故。如于木杌横见有鬼。然鬼于木毕竟
是无。如其于木鬼不无者。即不得名横计有鬼。以于
木有鬼非由计故。今既横计。明知理无。理无故得成
横计。成横计故。方知理无。是故无二。唯一性也。当知
所执道理亦尔。上来直名正理竟。后决择残疑者。问
遍计是无。依他幻有。圆成实有。其理迥异。如何相即
耶。答良以此宗本真唯一圆成实性。但随缘故。成馀
二性。何者。由诸识熏习故。举体成依他。因妄心分别
故。举体作遍计。类麻体由细合等缘全成其绳。因迷
倒情。全作其蛇。据义有异。分成三种。其体无殊。故相
即也。又解通释。由识熏习妄心分别。成依遍二性。但
宿现别故。何者。谓从无始以久熏习及与分别故。成
彼依他。但从现在新新熏习及与分别复成遍计。如
诞一子。本无名字。同圆成实也。乃为呼为扬家转习
经以自他定为(似依他也)匆有一人。乍呼扬家。呼作赵家。
众皆谓非(如遍计性)随门有异。而开三种统体无差。乃即
相也。又解若约彼本是虚妄成依他起。谓妄差即名
遍计。如患冷病。(同圆成实)夜梦溺河。(似依他起)怖死求救。(如遍计性)
分三相即。义不殊前。又此三性。各具四句。真约不变。
依他就相。遍计据情。皆是其有。真约随缘。依他就性。
遍计据理。咸是其空。俱存䨥泯。如常可知。若具德有
兹四句。若遮其非亦绝四句。反上思之。无烦曲示。更
中者。虽复当情称执现有。然于道理毕竟是无。以于
无处横计有故。如于木杌横见有鬼。然鬼于木毕竟
是无。如其于木鬼不无者。即不得名横计有鬼。以于
木有鬼非由计故。今既横计。明知理无。理无故得成
横计。成横计故。方知理无。是故无二。唯一性也。当知
所执道理亦尔。上来直名正理竟。后决择残疑者。问
遍计是无。依他幻有。圆成实有。其理迥异。如何相即
耶。答良以此宗本真唯一圆成实性。但随缘故。成馀
二性。何者。由诸识熏习故。举体成依他。因妄心分别
故。举体作遍计。类麻体由细合等缘全成其绳。因迷
倒情。全作其蛇。据义有异。分成三种。其体无殊。故相
即也。又解通释。由识熏习妄心分别。成依遍二性。但
宿现别故。何者。谓从无始以久熏习及与分别故。成
彼依他。但从现在新新熏习及与分别复成遍计。如
诞一子。本无名字。同圆成实也。乃为呼为扬家转习
经以自他定为(似依他也)匆有一人。乍呼扬家。呼作赵家。
众皆谓非(如遍计性)随门有异。而开三种统体无差。乃即
相也。又解若约彼本是虚妄成依他起。谓妄差即名
遍计。如患冷病。(同圆成实)夜梦溺河。(似依他起)怖死求救。(如遍计性)
分三相即。义不殊前。又此三性。各具四句。真约不变。
依他就相。遍计据情。皆是其有。真约随缘。依他就性。
遍计据理。咸是其空。俱存䨥泯。如常可知。若具德有
兹四句。若遮其非亦绝四句。反上思之。无烦曲示。更
录摘文解¶ 第 67a 页
有馀义。准之应悉。三性之义。二宗之要。一切性相。咸
以为源。幸希学者。勿咎文繁。」
【钞一因缘上三义具足等者。空即所执。假即依他。
中即圆成。
钞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者。何分理量二也。若言有
者智不应一者。真智内證。应见相故。
▲言汝今无
听者。不可思也。我今无说者。不可议也。无听无说。
即为一义。二义由不思议。一二之义。自在无碍也。
或分汝我约俗二。无听无说约真名一故。言无相
第一义无自无他作者。真谛也。上句标体。下句遣
执。远离诸相。无相无所胜过。名第一真智。所缘名
义。不赖自性谛等所作。不赖同类因所作。不赖单
因所作。名无自作。不赖梵王。不赖异熟因等。不赖
单缘。名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者。俗谛
也。因缘之法。无始本有。非由自性谛等自所作也。
▲言三假者。法受名也。
▲言于解常自一者。(独悲心平
等似明镜无名)于谛常自二者。(同怨亲人异如好丑影别)通达此无二
者。(一云通达真俗无二二云通达心镜无二)言而皆约事令第八谛独
居事外者。问三科法中。法界法处。亦摄真理。四谛
法中灭谛亦摄真理。二空真如。全是真理。此如何
通。答离有其理。皆就诠论。咸云其事。唯第八谛。癈
诠谈旨故居事外。
▲言二而不二者。(结仁王经境二心一)未
曾各。(本唯一谛)上句结仁王。下句结涅槃。
▲言一谛为
真四言成权矣者。一云癈诠谈旨谛为一。二空真
以为源。幸希学者。勿咎文繁。」
【钞一因缘上三义具足等者。空即所执。假即依他。
中即圆成。
钞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者。何分理量二也。若言有
者智不应一者。真智内證。应见相故。
▲言汝今无
听者。不可思也。我今无说者。不可议也。无听无说。
即为一义。二义由不思议。一二之义。自在无碍也。
或分汝我约俗二。无听无说约真名一故。言无相
第一义无自无他作者。真谛也。上句标体。下句遣
执。远离诸相。无相无所胜过。名第一真智。所缘名
义。不赖自性谛等所作。不赖同类因所作。不赖单
因所作。名无自作。不赖梵王。不赖异熟因等。不赖
单缘。名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者。俗谛
也。因缘之法。无始本有。非由自性谛等自所作也。
▲言三假者。法受名也。
▲言于解常自一者。(独悲心平
等似明镜无名)于谛常自二者。(同怨亲人异如好丑影别)通达此无二
者。(一云通达真俗无二二云通达心镜无二)言而皆约事令第八谛独
居事外者。问三科法中。法界法处。亦摄真理。四谛
法中灭谛亦摄真理。二空真如。全是真理。此如何
通。答离有其理。皆就诠论。咸云其事。唯第八谛。癈
诠谈旨故居事外。
▲言二而不二者。(结仁王经境二心一)未
曾各。(本唯一谛)上句结仁王。下句结涅槃。
▲言一谛为
真四言成权矣者。一云癈诠谈旨谛为一。二空真
录摘文解¶ 第 67b 页
如等为四。二云真谛为真。苦等四谛为权。三云空
有相即为一。四重二谛为四焉。
▲言中道妙旨不
唯约事者。(形破相宗)钞以性灭为灭故得同时者。相灭
异时。二宗同许。性灭同时。一宗独立。又下钞(第十一上
半三十八纸末)云。若相融为四者。揽缘名生。生即无性。空
有无碍。虚相安立。名之为住。住即无住。圆融形夺。
随缘转变。名之为异。异即无异。两相都尽。各无自
性。名之为灭。灭即无灭。斯则即相而性。固无所得。
▲言一切法无生我说刹那义者。一切法者。总目
色心等法。云无生者。万法缘生无性耶空。空即理
性故云无生。我说刹那义者。由法即真。是故说云
性灭同时。释成上也。
▲言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
自立者。龙树引经释云。悟灭相品般若灭相位中。
而共俱时有。灭相品无时共俱时无等。问若俱时
有者。有惑智俱成失。如明与暗得俱时耶。智有无
功失。不断惑故。惑有无功失。不障智故。若俱时无
者。有惑智不分失。岂黑象负而白象亦真耶。智有
无功失。体巳无故。惑有自无失。不假断故。良由惑
有二义。一相有义。能障于智。是智所断智方得有。
二性空义。不障于智。非智所断。智亦本空。故无前
过。今取本空。表灭同时也。
▲言所相法体等者。所
相事体。随不变随缘。乃空有而自在。能相事相。随
缘生无性。亦生灭而无碍。】
「疏不二而二有能所断者。约性是一名为不二。就相
有相即为一。四重二谛为四焉。
▲言中道妙旨不
唯约事者。(形破相宗)钞以性灭为灭故得同时者。相灭
异时。二宗同许。性灭同时。一宗独立。又下钞(第十一上
半三十八纸末)云。若相融为四者。揽缘名生。生即无性。空
有无碍。虚相安立。名之为住。住即无住。圆融形夺。
随缘转变。名之为异。异即无异。两相都尽。各无自
性。名之为灭。灭即无灭。斯则即相而性。固无所得。
▲言一切法无生我说刹那义者。一切法者。总目
色心等法。云无生者。万法缘生无性耶空。空即理
性故云无生。我说刹那义者。由法即真。是故说云
性灭同时。释成上也。
▲言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
自立者。龙树引经释云。悟灭相品般若灭相位中。
而共俱时有。灭相品无时共俱时无等。问若俱时
有者。有惑智俱成失。如明与暗得俱时耶。智有无
功失。不断惑故。惑有无功失。不障智故。若俱时无
者。有惑智不分失。岂黑象负而白象亦真耶。智有
无功失。体巳无故。惑有自无失。不假断故。良由惑
有二义。一相有义。能障于智。是智所断智方得有。
二性空义。不障于智。非智所断。智亦本空。故无前
过。今取本空。表灭同时也。
▲言所相法体等者。所
相事体。随不变随缘。乃空有而自在。能相事相。随
缘生无性。亦生灭而无碍。】
「疏不二而二有能所断者。约性是一名为不二。就相
录摘文解¶ 第 67c 页
差有。故名为二。如一瓮水湿性无异。(同一性也)随寒漂缘。
半结成冰。(同妄惑也)随烧煮缘。半热成汤。(同真智也)以汤消冰。
有能所消。(同智断惑分能所断)言二而不二说为内證者。惑既
即如。断便称澄。疏明断义以以彰缘境。钞释如文言
照惑无本即是智体者。烦恼即菩提。如火焚薪还是
火。
▲言照体无自即是證如者。菩提即涅槃也。薪尽
火灭灰烬也。以喻对法。昭然可悉。」
【钞云取一时则不能断三时总取方说能断等者。
问约性空义。若别若总皆不断。约相有义。若别若
总皆断。此云何通。答时别论互不相资。非缘起义。
以显性空。彰不断义。三时总取。更互相资。是缘起
义。以显相有。彰断除义。故此云尔。故下大疏(第六上半
三十一纸内)云。谓三时无断方说断故。云非初非中后。
释此有二义。一约相翻。二约相续。言相翻者。谓无
间道。正断惑时。为智先起惑灭耶。为惑先灭智后
生耶。为同时耶。此三惑智各有两失。故不成断。为
智先起。智有自成无漏过不能灭惑过。烦恼后灭。
烦恼有自灭过不障圣道过。智后同时各具四过。
如灯不破闇。可以喻此。又涅槃云。毗钵舍那不破
烦恼。若尔云何说断。若依唯识第九。明二真见道
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犹明与暗定不俱
生。如禅两头位升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
二性无俱成失者。此俱举法相一边亦不违馀缘
集断义。若望此宗。则有所遗。谓秤衡是一。位昂无
半结成冰。(同妄惑也)随烧煮缘。半热成汤。(同真智也)以汤消冰。
有能所消。(同智断惑分能所断)言二而不二说为内證者。惑既
即如。断便称澄。疏明断义以以彰缘境。钞释如文言
照惑无本即是智体者。烦恼即菩提。如火焚薪还是
火。
▲言照体无自即是證如者。菩提即涅槃也。薪尽
火灭灰烬也。以喻对法。昭然可悉。」
【钞云取一时则不能断三时总取方说能断等者。
问约性空义。若别若总皆不断。约相有义。若别若
总皆断。此云何通。答时别论互不相资。非缘起义。
以显性空。彰不断义。三时总取。更互相资。是缘起
义。以显相有。彰断除义。故此云尔。故下大疏(第六上半
三十一纸内)云。谓三时无断方说断故。云非初非中后。
释此有二义。一约相翻。二约相续。言相翻者。谓无
间道。正断惑时。为智先起惑灭耶。为惑先灭智后
生耶。为同时耶。此三惑智各有两失。故不成断。为
智先起。智有自成无漏过不能灭惑过。烦恼后灭。
烦恼有自灭过不障圣道过。智后同时各具四过。
如灯不破闇。可以喻此。又涅槃云。毗钵舍那不破
烦恼。若尔云何说断。若依唯识第九。明二真见道
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犹明与暗定不俱
生。如禅两头位升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
二性无俱成失者。此俱举法相一边亦不违馀缘
集断义。若望此宗。则有所遗。谓秤衡是一。位昂无
录摘文解¶ 第 68a 页
妨。解惑不尔。岂得俱时。明暗之喻。虽则相倾。到与
不到。俱不破闇。同时即相乖。异时不相预故。若此
宗断结。要性相无碍。上明非先后俱为显无性。无
性缘成。则说断结。由能断无性方为能断。所断本
空方成所断。若定有者。则堕于常。不可断故。若定
无者。则堕于断。失圣智故。言相续者。不约惑智相
对。但就一智。自有三时。论依此释。就此三时。复有
二种。一约心究竟通分三时。二约无间道中刹那
三时。经论并通此二。论云此智尽漏为所智断为
中为后。答云。非初智断。亦非中后。偈云非初非中
后故。此上顺释偈文。兼定三时。唯约智说故。言是
智断惑。若尔三时无断。云何断耶。论云。如灯焰焰
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故。此举与释成。谓实教断
惑。必性相䨥明。经文證显證智。唯据甚深缘性不
可说义。论主兼明断义故。性相䨥辨。非初中后辨。
因缘无性。是断之不断。前中后取。即不坏缘相。是
不断之断。故大品云。菩萨非初心得菩提。亦不离
初心。后心亦尔。而得菩提。譬如燃灯。非初焰燋炷。
亦不离初焰。后焰亦尔。而性实燋故。龙树判云。佛
以甚深因缘答。涅槃二十九。亦云众生五阴。虽念
灭而有修道。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上诸经论。
皆显性相无碍无断之断。又今经论及覆相成。谓
若定断者。一念便足。何假三心。既并取方成。明知
无性无初中后。无初中后是无性故。方得成于初
不到。俱不破闇。同时即相乖。异时不相预故。若此
宗断结。要性相无碍。上明非先后俱为显无性。无
性缘成。则说断结。由能断无性方为能断。所断本
空方成所断。若定有者。则堕于常。不可断故。若定
无者。则堕于断。失圣智故。言相续者。不约惑智相
对。但就一智。自有三时。论依此释。就此三时。复有
二种。一约心究竟通分三时。二约无间道中刹那
三时。经论并通此二。论云此智尽漏为所智断为
中为后。答云。非初智断。亦非中后。偈云非初非中
后故。此上顺释偈文。兼定三时。唯约智说故。言是
智断惑。若尔三时无断。云何断耶。论云。如灯焰焰
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故。此举与释成。谓实教断
惑。必性相䨥明。经文證显證智。唯据甚深缘性不
可说义。论主兼明断义故。性相䨥辨。非初中后辨。
因缘无性。是断之不断。前中后取。即不坏缘相。是
不断之断。故大品云。菩萨非初心得菩提。亦不离
初心。后心亦尔。而得菩提。譬如燃灯。非初焰燋炷。
亦不离初焰。后焰亦尔。而性实燋故。龙树判云。佛
以甚深因缘答。涅槃二十九。亦云众生五阴。虽念
灭而有修道。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上诸经论。
皆显性相无碍无断之断。又今经论及覆相成。谓
若定断者。一念便足。何假三心。既并取方成。明知
无性无初中后。无初中后是无性故。方得成于初
录摘文解¶ 第 68b 页
中后断。此则因缘故无性。无初中后。无初中后是
无性故。方得成于初中后断。此则因缘故无性。无
性故因缘也。若云初念即能断后念方究竟断者。
不异毗昙一念有烧始终方尽。若云初念独不能
断。积经中后。方能断者。不异成实一念不烧相续
方然。勿失旨。(一念上能具足一切道品。何有不能断除烦恼。又但成于断惑之义。不知
断而不断不断烦恼入涅槃义故结殚云莫失宗旨)上犹通实教。若依圆宗。
所断之惑一切迷故。一断一切断。无断无不断。若
具显诸宗差别。如别行章。义甚幽微。无厌繁文。
言若以智会如非證如矣者。乃拣权小也。故永嘉
偈曰。若以知知寂。非是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
如意手。若知自知亦无缘知。如手作于拳。非是不
拳手。如虽不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谓无知。以性
了然故。不同于木石。如手不执物亦不作于拳不
可谓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木石。(释辛)曰上一即
是权小證如。中则实教。下乃顿宗。今据拣权。故此
云尔。】
「疏则有为无为非一非异等者。下疏。问无取五蕴即
有为无漏。何以言不为相迁。答约教异故。前是权小
所明。若实教定谈。非为无为。同真性故。但似蕴相现。
立以蕴名。故涅槃纯陀云。善覆如来有为之相。应言
如来同于无为。况一一融摄。钞云然杂集第三亦云
无取五蕴。当言有为言无为。答彼不应言有为无为。
何以故。诸业烦恼所不为故。不应言有为。随欲不现
无性故。方得成于初中后断。此则因缘故无性。无
性故因缘也。若云初念即能断后念方究竟断者。
不异毗昙一念有烧始终方尽。若云初念独不能
断。积经中后。方能断者。不异成实一念不烧相续
方然。勿失旨。(一念上能具足一切道品。何有不能断除烦恼。又但成于断惑之义。不知
断而不断不断烦恼入涅槃义故结殚云莫失宗旨)上犹通实教。若依圆宗。
所断之惑一切迷故。一断一切断。无断无不断。若
具显诸宗差别。如别行章。义甚幽微。无厌繁文。
言若以智会如非證如矣者。乃拣权小也。故永嘉
偈曰。若以知知寂。非是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
如意手。若知自知亦无缘知。如手作于拳。非是不
拳手。如虽不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谓无知。以性
了然故。不同于木石。如手不执物亦不作于拳不
可谓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木石。(释辛)曰上一即
是权小證如。中则实教。下乃顿宗。今据拣权。故此
云尔。】
「疏则有为无为非一非异等者。下疏。问无取五蕴即
有为无漏。何以言不为相迁。答约教异故。前是权小
所明。若实教定谈。非为无为。同真性故。但似蕴相现。
立以蕴名。故涅槃纯陀云。善覆如来有为之相。应言
如来同于无为。况一一融摄。钞云然杂集第三亦云
无取五蕴。当言有为言无为。答彼不应言有为无为。
何以故。诸业烦恼所不为故。不应言有为。随欲不现
录摘文解¶ 第 68c 页
前故。不应言无为。所以者何。无取诸蕴。随所乐欲。若
现前若不现前。无为不尔。以常住故。」
【钞今言不异明即是常者。问龙树论释。本觉常住
心念始觉无常住心念。何以此云明即是常。答始
觉具二种义。一与本觉非异义。即常住也。二与本
觉非一义。即无常也。以据前义。彼据后义。故不相
违。言义同有为者。义同相宗定相有为故。
▲言不
应宣说如来定是有为定是无为者。故下疏(第九上半
二十四纸内)云。是知寂然不动。未曾无为。应迹无方。未
曾有为。岂可随于见闻以滞殊应之迹。】
「疏无佛无不佛等者。钞有两解。一云单重遣拂也。二
云无佛者寂也。无不佛者照也。无生者一切法不生
也。相本尽也。无不生者般若生。性本现也。」
【钞况心所变者。五蕴法也。故经云。心如工画师。能
画诸世间。五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言离言说
相等者。离三假相。满三实德。建立体真如也。离四
种言说假相。满毕竟平等实德。离一种名字似相。
满无有变易实德。离九种心缘假相。满不可破坏
实德。
▲言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者。结归能入门也。
言亦通四法界皆不可说故等者。问顿教分齐。但
彰理法界。何故此云四法界也。亦违上文云。但诸
经中一向辨真性处。即属顿教也。答有二解。一云
正辨理法界。馀三法界。因便言之。二云摄四法界。
咸归一理故。
▲钞有一法非实相故者。仍恐未详。
现前若不现前。无为不尔。以常住故。」
【钞今言不异明即是常者。问龙树论释。本觉常住
心念始觉无常住心念。何以此云明即是常。答始
觉具二种义。一与本觉非异义。即常住也。二与本
觉非一义。即无常也。以据前义。彼据后义。故不相
违。言义同有为者。义同相宗定相有为故。
▲言不
应宣说如来定是有为定是无为者。故下疏(第九上半
二十四纸内)云。是知寂然不动。未曾无为。应迹无方。未
曾有为。岂可随于见闻以滞殊应之迹。】
「疏无佛无不佛等者。钞有两解。一云单重遣拂也。二
云无佛者寂也。无不佛者照也。无生者一切法不生
也。相本尽也。无不生者般若生。性本现也。」
【钞况心所变者。五蕴法也。故经云。心如工画师。能
画诸世间。五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言离言说
相等者。离三假相。满三实德。建立体真如也。离四
种言说假相。满毕竟平等实德。离一种名字似相。
满无有变易实德。离九种心缘假相。满不可破坏
实德。
▲言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者。结归能入门也。
言亦通四法界皆不可说故等者。问顿教分齐。但
彰理法界。何故此云四法界也。亦违上文云。但诸
经中一向辨真性处。即属顿教也。答有二解。一云
正辨理法界。馀三法界。因便言之。二云摄四法界。
咸归一理故。
▲钞有一法非实相故者。仍恐未详。
录摘文解¶ 第 69a 页
借一喻明。如众波浪。(事法界也)其水澄清。(理法界也)波水相
收。(事理无碍法界也)诸波互藉。(事事无碍法界也)无非湿性。(无非实相
归绝待理)是知借圆崇信成顿教义。妙之至也。
▲言谓
以心传心等者。心即本觉一心也。心传者。师资相
望也。故圭峰云。然达磨西来唯传心法。故自云我
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众生清净本
觉。亦名佛性。或云灵觉。迷起一切烦恼。亦不离此
心。悟起无边妙用。亦不离此心。妙用烦恼功过虽
殊。在悟起迷此心不异。欲求佛道。唯悟此心故。历
代祖宗唯传此也。然若感应相契。则虽一灯传百
千灯。而灯灯无殊。若机教不授。则虽一音演法。而
各随解。故诸宗异说。过在后人。即其义也。
▲言心
无心相即安心者。古师偈曰。实相言思断。真如绝
见闻。此是安心处。异学徒云云。又又二祖白达磨
曰。我心未宁。是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
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即思义也。
▲言
念相都尽者。望念之相咸除也。或念自无明相
目四相也。
▲言寂照现前岂不名佛者。始自发心
乃至成佛。唯寂唯照。不变不断。但随他位。名义稍
殊。谓约了悟时名为理智。(理即寂也知即照也)终发心修时。
名为止观。(止即尘缘契于寂也观照性相冥于照也)约任运成行。名为
定慧。(因止缘功融定定者寂然不变也。因观照功发是心慧者照无分别也)约烦恼
都尽功行圆满成佛之时。名为菩提涅槃。(菩提梵语此翻
为觉即是照也。涅槃梵语此翻为灭即是寂也)当始自发心乃至成佛。唯
收。(事理无碍法界也)诸波互藉。(事事无碍法界也)无非湿性。(无非实相
归绝待理)是知借圆崇信成顿教义。妙之至也。
▲言谓
以心传心等者。心即本觉一心也。心传者。师资相
望也。故圭峰云。然达磨西来唯传心法。故自云我
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众生清净本
觉。亦名佛性。或云灵觉。迷起一切烦恼。亦不离此
心。悟起无边妙用。亦不离此心。妙用烦恼功过虽
殊。在悟起迷此心不异。欲求佛道。唯悟此心故。历
代祖宗唯传此也。然若感应相契。则虽一灯传百
千灯。而灯灯无殊。若机教不授。则虽一音演法。而
各随解。故诸宗异说。过在后人。即其义也。
▲言心
无心相即安心者。古师偈曰。实相言思断。真如绝
见闻。此是安心处。异学徒云云。又又二祖白达磨
曰。我心未宁。是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
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即思义也。
▲言
念相都尽者。望念之相咸除也。或念自无明相
目四相也。
▲言寂照现前岂不名佛者。始自发心
乃至成佛。唯寂唯照。不变不断。但随他位。名义稍
殊。谓约了悟时名为理智。(理即寂也知即照也)终发心修时。
名为止观。(止即尘缘契于寂也观照性相冥于照也)约任运成行。名为
定慧。(因止缘功融定定者寂然不变也。因观照功发是心慧者照无分别也)约烦恼
都尽功行圆满成佛之时。名为菩提涅槃。(菩提梵语此翻
为觉即是照也。涅槃梵语此翻为灭即是寂也)当始自发心乃至成佛。唯
录摘文解¶ 第 69b 页
寂唯照也。
▲言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至刹那而
登正觉者。直说难明。应举喻显。如有大官。(佛性)梦(迷也)
在牢狱。(〔二〕界)身(本识)著枷锁。(贪爱)种种忧苦。(一切业报)百计求
出。(问法勤修)过人唤起。(善知识教)忽然觉悟。(闻法开心)方见自身。
(法身真我)元在自家。(净名云毕竟空寂舍)安乐(寂灭为乐)富贵。(体上本有河沙
功德)与诸朝寮都别异。(同诸佛性)以在眠心之时。恒处狱
中。暂得觉悟之后。即居高位。法喻相对。俱然可知。
言非了心于了耳者。遮痴禅也。但不生于常无常
之解。岂不生于寂灭静之解耶。问所生之解。从何
而生。此门真理。唯不变故。通释此难。巳上上章。
▲
言还被无生之所缠缚者。故古人云。无生终不性。
万像徒流布。若作无生解。还被无生顾。故即斯言
也。
▲言唯亡言者可与道合等者。即什公悟玄序
次前云。夫玄道不可以设功得。圣智不可以有心
智。真谛不可以存我会。至功不可以营事为。今钞
即以下之言。此上二对。反显难思。钞文所引。即顺
明难思亡者舍筌蹄也。
▲虚怀者离取著也。冥心
者不巳见也。遣智者泯能證也。道理真圣大同小
异。然上三即法。后一约人。道者虚通。即前玄道。理
以简于事。即前玉功所契。真简于俗。即前真谛。圣
简于凡。即前圣智。故有心不契。遣智方知。若有契
合。复应拂迹故。彼次云。虽云道合。无心于合。合者
合焉。虽云圣同。不求于同。同者同焉。无心于合。则
无合无散。不求于同。则无异起。非于百非之外。非
▲言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至刹那而
登正觉者。直说难明。应举喻显。如有大官。(佛性)梦(迷也)
在牢狱。(〔二〕界)身(本识)著枷锁。(贪爱)种种忧苦。(一切业报)百计求
出。(问法勤修)过人唤起。(善知识教)忽然觉悟。(闻法开心)方见自身。
(法身真我)元在自家。(净名云毕竟空寂舍)安乐(寂灭为乐)富贵。(体上本有河沙
功德)与诸朝寮都别异。(同诸佛性)以在眠心之时。恒处狱
中。暂得觉悟之后。即居高位。法喻相对。俱然可知。
言非了心于了耳者。遮痴禅也。但不生于常无常
之解。岂不生于寂灭静之解耶。问所生之解。从何
而生。此门真理。唯不变故。通释此难。巳上上章。
▲
言还被无生之所缠缚者。故古人云。无生终不性。
万像徒流布。若作无生解。还被无生顾。故即斯言
也。
▲言唯亡言者可与道合等者。即什公悟玄序
次前云。夫玄道不可以设功得。圣智不可以有心
智。真谛不可以存我会。至功不可以营事为。今钞
即以下之言。此上二对。反显难思。钞文所引。即顺
明难思亡者舍筌蹄也。
▲虚怀者离取著也。冥心
者不巳见也。遣智者泯能證也。道理真圣大同小
异。然上三即法。后一约人。道者虚通。即前玄道。理
以简于事。即前玉功所契。真简于俗。即前真谛。圣
简于凡。即前圣智。故有心不契。遣智方知。若有契
合。复应拂迹故。彼次云。虽云道合。无心于合。合者
合焉。虽云圣同。不求于同。同者同焉。无心于合。则
无合无散。不求于同。则无异起。非于百非之外。非
录摘文解¶ 第 69c 页
所不能非焉。是于万是之内。是所不能是焉。非所
不能非。则无非矣。是所不能是。则非是矣。无异无
同故恶亲无二。无是无非则毁誉常一。天然则机
于道契。今略引二对。足令得意。言净名默住等者。
问默住无言乃證顿教。岂相惬当。答但令生解即
是其教不须言说。清凉云。语默视瞬皆说也。
钞十身十忍十眼十通者。十身十眼巳见上文。十
定之名。今虽不标名。有本品故略显示。言十定者。
定谓心一境性。十是数之圆极。以普贤深定妙用
无涯。寄十以显无尽。故云十定。然此十定。皆云大
者。因满之定性法界故。一普光大三昧。(身心业用包遍为普。
智照自在名光)二妙光大三昧。(身智遍照名光。胜用大映为妙)三次第遍
往诸国土大三昧。(十方无馀之刹皆至入定为遍往。往无杂乱。不碍时节。历然为
次第。以智用如理本自遍故)四清净深心行大三昧。(明达诸法本自清净。
离于想念。契理深心。依此起用。遍供诸佛。请法起行。名之为行)五知过去庄严藏
大三昧。(佛出劫刹等事皆名庄严。过去门中。包此事尽为藏)六智光明藏大
三昧。(未来藏中包含诸佛及佛此等名云为藏智慧彻照称曰光明)七了知一切
世界佛庄严大三昧。(现在诸佛作用众会身相益物皆曰庄严横遍十方故曰
一切现可〔曰〕睹故〔曰〕不云藏)八知一切众生差别身大三昧。(于差
别众生其身内外入定起定皆自在。虽通三种世间从多但云众生。前后诸定皆从多说)幻相
如焰。受如梦。声如响。行如电。色如化。总观一切蕴
界处等毕竟空故。犹如虚空。虽通此别意。经文之
中。总喻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以皆从缘无自性故。
如幻等虚而不实。虽无有实。非无幻化种种之相。
不能非。则无非矣。是所不能是。则非是矣。无异无
同故恶亲无二。无是无非则毁誉常一。天然则机
于道契。今略引二对。足令得意。言净名默住等者。
问默住无言乃證顿教。岂相惬当。答但令生解即
是其教不须言说。清凉云。语默视瞬皆说也。
钞十身十忍十眼十通者。十身十眼巳见上文。十
定之名。今虽不标名。有本品故略显示。言十定者。
定谓心一境性。十是数之圆极。以普贤深定妙用
无涯。寄十以显无尽。故云十定。然此十定。皆云大
者。因满之定性法界故。一普光大三昧。(身心业用包遍为普。
智照自在名光)二妙光大三昧。(身智遍照名光。胜用大映为妙)三次第遍
往诸国土大三昧。(十方无馀之刹皆至入定为遍往。往无杂乱。不碍时节。历然为
次第。以智用如理本自遍故)四清净深心行大三昧。(明达诸法本自清净。
离于想念。契理深心。依此起用。遍供诸佛。请法起行。名之为行)五知过去庄严藏
大三昧。(佛出劫刹等事皆名庄严。过去门中。包此事尽为藏)六智光明藏大
三昧。(未来藏中包含诸佛及佛此等名云为藏智慧彻照称曰光明)七了知一切
世界佛庄严大三昧。(现在诸佛作用众会身相益物皆曰庄严横遍十方故曰
一切现可〔曰〕睹故〔曰〕不云藏)八知一切众生差别身大三昧。(于差
别众生其身内外入定起定皆自在。虽通三种世间从多但云众生。前后诸定皆从多说)幻相
如焰。受如梦。声如响。行如电。色如化。总观一切蕴
界处等毕竟空故。犹如虚空。虽通此别意。经文之
中。总喻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以皆从缘无自性故。
如幻等虚而不实。虽无有实。非无幻化种种之相。
录摘文解¶ 第 70a 页
如一切法。虽空不断不坏假名。二而不二。喻中道
义。若依摄论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并为遣
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异。一以外人闻。依佗起相。
但是虚妄分别有。非真实义。遂即生疑云。若无实
义。何有所行境界。故说如幻。谓幻者幻所作缘。六
处岂有实非。二疑云若无实。何有心心法转。故说
如焰。漂动非水似水妄有心转。三疑云若无实。何
有爱非爱用。故说如梦。梦中实无男女。而有爱非
爱用。觉时亦尔。四疑云若无实。何有戏论言说。故
说如响。实无有声。听者谓有。五疑云若无实。何有
善恶业果。故说如影。谓如镜影像。故亦非实。六疑
云若无实。何以菩萨作利乐事。故说如化。谓变化
者。虽知不实。而作化事。菩萨亦尔。然彼论无空喻。
而有影喻。喻镜像。更有映质光影喻。喻种种识无
实。又有水月喻。喻定地境界无实。今经以义类同
故。令在影中。经文当知。】
「疏第四总相会通者。问既贤首五教为是。馀师皆非
是者。即收拣。何须委曲和会。答良以古今开合或二
或三等。皆凭教理。悉非邪僻。但缘各皆党巳为是。斥
彼非。彼此礭定。故须和会。问既皆非邪僻。即各任礭
定。何须会之。答经道归一。精义无二。不应两存。经道
非边。了义不遍。不应单取。必会之之令皆妙。问以冰
杂火。势不俱全。将矛刺楯。功不双胜。诸宗所执。既互
相违。一是则有一非。如何会令皆妙。答但存其法。俱
义。若依摄论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并为遣
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异。一以外人闻。依佗起相。
但是虚妄分别有。非真实义。遂即生疑云。若无实
义。何有所行境界。故说如幻。谓幻者幻所作缘。六
处岂有实非。二疑云若无实。何有心心法转。故说
如焰。漂动非水似水妄有心转。三疑云若无实。何
有爱非爱用。故说如梦。梦中实无男女。而有爱非
爱用。觉时亦尔。四疑云若无实。何有戏论言说。故
说如响。实无有声。听者谓有。五疑云若无实。何有
善恶业果。故说如影。谓如镜影像。故亦非实。六疑
云若无实。何以菩萨作利乐事。故说如化。谓变化
者。虽知不实。而作化事。菩萨亦尔。然彼论无空喻。
而有影喻。喻镜像。更有映质光影喻。喻种种识无
实。又有水月喻。喻定地境界无实。今经以义类同
故。令在影中。经文当知。】
「疏第四总相会通者。问既贤首五教为是。馀师皆非
是者。即收拣。何须委曲和会。答良以古今开合或二
或三等。皆凭教理。悉非邪僻。但缘各皆党巳为是。斥
彼非。彼此礭定。故须和会。问既皆非邪僻。即各任礭
定。何须会之。答经道归一。精义无二。不应两存。经道
非边。了义不遍。不应单取。必会之之令皆妙。问以冰
杂火。势不俱全。将矛刺楯。功不双胜。诸宗所执。既互
相违。一是则有一非。如何会令皆妙。答但存其法。俱
录摘文解¶ 第 70b 页
遣其病。即皆妙也。谓法就人即难。以人就法即易。人
多随情斥执即相违。诚如冰火相和。矛楯相敌。故违
难也。法本称理互通。通则互顺。自然疑流皆水。环钏
皆金故。亦也举要而言。局之则皆非。会之则皆是。故
立斯门。不徒然矣。
疏一大善巧摄生方便者。摄五教而为一教也。故贤
首义分齐云。诸教相收者有二门。一以本收末门。二
以末归本门。初中于圆教内。或唯一圆教。以馀相皆
尽故。或具五教。以摄方便故。顿教中或唯一顿教。亦
以馀相尽故。或具四。以摄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
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中或一。皆准上知。云以末归
本中。小乘内或一以据自宗故。或四谓于后三教皆
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顿教或一或二。圆教
中唯一。皆准上知之。是诸教下所明义理交络分齐。
此思摄是则诸教本末句结成网。大圣善巧。长养机
缘。无不周尽。是故此经云张大教网。洹生死海。涝天
人龙。置涅槃岸。此之谓也。
疏或唯后一是不共一乘者。问终顿二教何所摄耶。
若一乘摄。何异前解。前解后三皆一乘故。若三乘收。
中顿二教非三乘故。答实通三一。今显别教。具三乘
摄。何以得知。故贤首义分齐云。二明三乘亦五。一小
乘中三。谓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故。二始教中三。始中
俱别。以有入寂故。三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并成佛故。
四顿教中三。始终俱离。五同教中三。始终俱同。汝等
多随情斥执即相违。诚如冰火相和。矛楯相敌。故违
难也。法本称理互通。通则互顺。自然疑流皆水。环钏
皆金故。亦也举要而言。局之则皆非。会之则皆是。故
立斯门。不徒然矣。
疏一大善巧摄生方便者。摄五教而为一教也。故贤
首义分齐云。诸教相收者有二门。一以本收末门。二
以末归本门。初中于圆教内。或唯一圆教。以馀相皆
尽故。或具五教。以摄方便故。顿教中或唯一顿教。亦
以馀相尽故。或具四。以摄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
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中或一。皆准上知。云以末归
本中。小乘内或一以据自宗故。或四谓于后三教皆
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顿教或一或二。圆教
中唯一。皆准上知之。是诸教下所明义理交络分齐。
此思摄是则诸教本末句结成网。大圣善巧。长养机
缘。无不周尽。是故此经云张大教网。洹生死海。涝天
人龙。置涅槃岸。此之谓也。
疏或唯后一是不共一乘者。问终顿二教何所摄耶。
若一乘摄。何异前解。前解后三皆一乘故。若三乘收。
中顿二教非三乘故。答实通三一。今显别教。具三乘
摄。何以得知。故贤首义分齐云。二明三乘亦五。一小
乘中三。谓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故。二始教中三。始中
俱别。以有入寂故。三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并成佛故。
四顿教中三。始终俱离。五同教中三。始终俱同。汝等
录摘文解¶ 第 70c 页
所行是菩萨道等故。故与皇朗法师云。若因开而得
悟者。圣教乌之开。若因合而得悟者。圣教乌之合。如
其雨晓。总成甘露。若也双迷。俱成毒药。开合随缘。事
无恒准。」
【钞上来开合遍收者。问清凉判教舍合后离。何故
此云开合遍收也。答判虽依开。收乃通合故。次钞
云。若准为一。难见浅深。非判教也。如依贤首五门
判教。岂不收馀师义也。是知判收不同。故无过失。
言行布即始终之教者。问始教既属真实中摄。彼
方便中大乘。是何教也。答始教一种。两处收摄。若
对小乘。真实中摄。若对一乘。方便中摄。如分半满。
亦两处摄故。
▲言权实双明者。乘不了而法了也。
▲言带权说实者。带共般若。说不共般若也。
▲言
带实明权者带实相。而说观照也。
▲言相想俱绝
宗者。破相始教与顿教也。
钞此应广引者。故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
诸大高山。(十大山王以严十地故)次照黑山。(喻缘觉者无法空之光故)次
照高原。(喻声闻者不生佛法莲华故)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此一种通
合三聚。取决定能生处喻正定聚。得缘方正喻不定聚沙卤等地喻邪定聚。然亦不舍故皆等照也)
曰不作是念。我先照此照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
照有前后等。法合准之。】
「疏更有一类不定根等者。问与摄末归本根。有何别
耶。同据从浅至深故。答彼约从浅至深决定。此约从
浅至深不定故也。」
悟者。圣教乌之开。若因合而得悟者。圣教乌之合。如
其雨晓。总成甘露。若也双迷。俱成毒药。开合随缘。事
无恒准。」
【钞上来开合遍收者。问清凉判教舍合后离。何故
此云开合遍收也。答判虽依开。收乃通合故。次钞
云。若准为一。难见浅深。非判教也。如依贤首五门
判教。岂不收馀师义也。是知判收不同。故无过失。
言行布即始终之教者。问始教既属真实中摄。彼
方便中大乘。是何教也。答始教一种。两处收摄。若
对小乘。真实中摄。若对一乘。方便中摄。如分半满。
亦两处摄故。
▲言权实双明者。乘不了而法了也。
▲言带权说实者。带共般若。说不共般若也。
▲言
带实明权者带实相。而说观照也。
▲言相想俱绝
宗者。破相始教与顿教也。
钞此应广引者。故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
诸大高山。(十大山王以严十地故)次照黑山。(喻缘觉者无法空之光故)次
照高原。(喻声闻者不生佛法莲华故)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此一种通
合三聚。取决定能生处喻正定聚。得缘方正喻不定聚沙卤等地喻邪定聚。然亦不舍故皆等照也)
曰不作是念。我先照此照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
照有前后等。法合准之。】
「疏更有一类不定根等者。问与摄末归本根。有何别
耶。同据从浅至深故。答彼约从浅至深决定。此约从
浅至深不定故也。」
录摘文解¶ 第 71a 页
【钞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者。缘自内證真实境界
不可显示一切众生故。此约證道也。本末常住无
碍法界。不由如来新所建立。此约本性通二道也。
▲言二趣者。谓能说所说能想所想能名所名之
二相也。
▲言如来不说堕文字法者。文义相属。谓
之为堕。佛知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也。
▲
言四悲愿所成等者。问第四第五同约自利即无
利他方有。有何别耶。答第四佛如明镜。根如物身。
说如影。在佛心故。第五佛如天月根如众水。身如
如影。在根心故。细思甚别。慎勿相滥。
▲言悲愿所
成即兼因果者。悲愿因也。所成果也。向言教證二
道。名虽常闻。义甚幽僻。今承文便。粗当显示。准下
疏辨。总百九重。一教行相对。言声为教。行德为證。
犹下请中字义。(义者谓诸地胜妙行字者谓说十地差别相)二地前地
上相对。以地前闻思修慧为教。地上行德为證。(解行
己前依教證行名教。初地巳上离言合实为證)三真伪相对。即于地中闻
思修慧报生识智缘照之解。名曰阿含。真智出言
为證。(谓不与如合堕世而修名之为伪。契如为真。地上菩萨生来即有此智。故云报生识智悲
初證如故属于教可宣示故真智出言故名为證)四修成相对。一切地中。
真伪合修为教。舍伪契真为證。犹下所明义说二
大。(说大中有證智故云真。有加行后得缘世法故云伪名真伪合修义大中唯明證智故云舍伪
契真矣)五相实相对。世间修得彼證相名教。契本实
相为證。(相即前舍伪契真有即得故实相则违本离相无所得故)六体德相对
就彼离相所成行中显本法性为證。依本成德为
录摘文解¶ 第 71b 页
教。犹下炼金金体与钏等。(谓所成行体为證成德为教故以金喻證显本
性故庄严其喻教信等德是修成故)七体用相对。前体及德皆證。依
体起教智之用为教。下珠放光。光喻于教。珠体喻
證。八自分胜身相对。自分所成体德及用皆證。进
受佛教为教。下叹金刚藏二万妙智及辨名为證。
力坚念教法为阿含。九约诠就实相对。真智之体
为證。约言分十为阿合。犹下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五
* 录摘文解
玄飙才举无著牵羊 智光立无相 宁起有见
如须弥等 智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
异名 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 六波罗蜜七最
胜所摄 海八德 不可不顺巳宗判论错 但
是三昧 性相二宗 受变易生死 三种意生
身 众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 诸相立新熏
顿诠此理故名顿教 百法 四种胜入 同时
四相灭表后无 水有十义 依他无性即是圆
成 于解常自一等 处虚空在喻證空处之迹
喻地阿含 四相俱时而有 照体无自即是證
如 以智会如非證如矣 谓以心传心 心无
心相 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 亡言者可与道
合 十身十忍十眼十通 一大善巧摄生方便
性故庄严其喻教信等德是修成故)七体用相对。前体及德皆證。依
体起教智之用为教。下珠放光。光喻于教。珠体喻
證。八自分胜身相对。自分所成体德及用皆證。进
受佛教为教。下叹金刚藏二万妙智及辨名为證。
力坚念教法为阿含。九约诠就实相对。真智之体
为證。约言分十为阿合。犹下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五
* 录摘文解
玄飙才举无著牵羊 智光立无相 宁起有见
如须弥等 智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
异名 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 六波罗蜜七最
胜所摄 海八德 不可不顺巳宗判论错 但
是三昧 性相二宗 受变易生死 三种意生
身 众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 诸相立新熏
顿诠此理故名顿教 百法 四种胜入 同时
四相灭表后无 水有十义 依他无性即是圆
成 于解常自一等 处虚空在喻證空处之迹
喻地阿含 四相俱时而有 照体无自即是證
如 以智会如非證如矣 谓以心传心 心无
心相 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 亡言者可与道
合 十身十忍十眼十通 一大善巧摄生方便
录摘文解¶ 第 71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