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5c 页

No. 1890
华严一乘成佛妙义一卷

青丘沙门见登之集

「 归命十身遮那佛
 尽穷法界诸如来
 三种成佛圆满轮
 普贤文殊海会等
 我在生死具缚位
 悕心往生净佛国
 唯愿加哀增智念
 开此深理益自他
 令法久住报佛恩」


夫以法性茫茫无岸。佛海眇眇无尽。斯则阐
提成佛极说。非情皆成盛谈。极位大圣难穷。
通慧贤者叵度。何况末代凡愚岂称大师妙
意。故今私识探处处文开成佛旨。略作五门。
一者出成佛种。二者辨定得人。三者显教差
别。四者疾得成佛种类门。五者问答分别门。

第一门中。成佛有三。位行理佛。故疏三云。义
准上下一部经意有三成佛。一者约位。二者
约行。三者约理。初约位者。寄终教三乘十住
等五位明此成佛。故本疏云。以六相方便即
十信终心胜进分后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
此是三乘终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
摄即具诸位至佛果也。意初发心住即是总
相。第二住等是别相也。第二住等同带发心
义。故名为同相。第二住等然各互无即名异
相。依第二住等成总发心故名成相。第二住
等各住自法常不作故即名坏相。故别第二
住等摄总发心位即成佛也。故地论二云。以
信地菩萨乃至与不思议佛法为一缘起。以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6a 页
六相总别等义而用括之。章云。明知因果俱
时相容即各摄一切互为主伴。深须思之。此
事不疑言信地者即信行地。是地前三贤位
(疏第九卷有二释中一释耳也)。问。何不言依信位成。答。疏第四
云。若约终教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无
别位。故本业经云。未上位前有此十心。又仁
王但言三贤十圣不言四也。又此经中后四
位中皆有入定出已列十名辨十义等。唯信
中无此。故得知也。问。初发心位成佛者。若五
位相摄成。若六位相摄成。答。开六位相摄成。
十信摄初住。五位相摄成。开六位相摄成者。
五教下卷云。一约寄位显。谓始从十信乃至
佛果六位不同。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何以故。
由以六位相取故。主伴故。相入故。相即故。圆
融故。意初发心位为主时馀前后位为伴。乃
至佛果为主时馀前前位为伴。相入约用。相
即约体。圆融者体用无碍。说此诸位相摄。疏
第五卷在三故也。一由陀罗尼门缘起相摄
故。二由普贤菩提心遍该六位故。三由法性
无始终故。此三故是总。下卷五故是别。总
别合八故。陀罗尼者是总持。位位互相摄故
名为总持。普贤六十行是即六位行。如前记
之。故云该六位。意虽一乘普贤行一行即一
切行等。寄终教位地见之一位即一切位等。
即此行寄信满行成名行成佛。寄住等位成
名位成佛。是要节耳。问。今初发心位名佛者。
所依理平等故言初发心即佛。答。疏五云。即
是佛者有人释。或云因中说果。或云解同佛
境。或云约理平等。若约三乘教亦得如上说。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6b 页
今寻上下文约一乘圆教。始终相摄圆融无
碍。得始即是终。穷终方原始(乃说上三故)。故知理
智行位等总圆融无碍。问。今初发心该摄前
后位。成佛者随所摄名佛。若能摄即名佛。答。
如要记也。问。立此位成佛。若有所依文。答。
證文非一。五教在七文。初三文及第五文即
是通證。馀三文别證。初发心位成佛言七文
者。在于一地等。二知一即多多即一。三经三
十一卷云。不可言说不可说充满一切说。不
可言说诸劫中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尽(新四十五
同)。四经第十云(新十七)。一切众生心悉可分别知
(众生心行可数知)。一切刹微尘尚可算其数(国土微尘亦复然)。五十
地论云。以信地菩萨乃至与不思议佛法为
一缘起。以六相总别等义而用括之。此得意
文指其正文。有云。第三卷行交量文。故彼
文云。经曰信者信诸佛如来本所行入乃至
不思议佛法。无中无边如来境界起无量行
门。诸如来境界入指事。破云。是甚谬失。所
以者何。彼行交量中不说六相故。又彼但说
信行不说信地故。又引此證为證初发心位
到佛果位义。非初地位證得佛果义。是故甚
非也。有云。第一卷说十入文是章所引故。彼
文云。一切菩萨不思议佛法乃至广说。即案
云。地前信地菩萨乃佛果不思议佛法为一
缘起。以六相方便圆融相即故一一位中各
摄六位。一一位满皆到佛果。六初发心菩萨
即是佛故等。七经第九卷云(新十七)。如是观者以
小方便疾得一切诸佛功德。常乐观察无二
法相斯有是处(若诸菩萨能为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6c 页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得阿耨菩提)。知一切法真实之
(即心自性)。具足慧身(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问。如是观者
何等观。答。次上文云。具足长养大慈悲心悉
分别众生。而不舍众生亦不舍寂灭。行无上
业不求果报。观一切法如幻如梦如电如响
如化。疏五云。正问有三。初问修梵行。二成
位。三得果。即经云。云何方何修习梵行。具
足菩萨十住道地速成无上平等菩提。第三
内二初法后喻乃至答。第三问中二初牒前
二起后。起后中两重。显少因得大果。于中
各二。先标后释。初标中以少方便是因疾得
等。是果释中何以小因而疾得大果。释以常
乐观悲智空有等无二法故。是故疾得云斯
有是处也。馀如广记引。

第二行成佛 疏第三云。约行总不依位。自
分胜进究竟即至佛果(云云)。章下卷云。由信成
故是行佛非位佛(云云)。问。若不依位何诸文言
寄十信满摄后后位即成佛耶。答。凡行成佛
可有二义。一约一乘当体德。二约寄门。故疏
四云。若约圆教有二义。若依普贤自法一切
皆无位。若约寄法则同终教。然信满入位之
际通摄一切诸位。皆在此中无不具足。此则
约行摄位故也。疏第三文约初义说。馀文约
后义。就初义普贤当体德者。疏四云。以信满
成此贤首位。故同普贤等广大三业该因及
果。遍一切处尽一切时。常作无边法界大用。
此为恒成。当相而论不依诸位。今约信门之
中显现则属信收。又上文云。或唯约普贤当
体德辨如普贤行品说。案普贤品有六十行。
此即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重重无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7a 页
尽故不依彼位地渐次。故疏十六云。第二辨
普贤行中。先明所治广大有百千障能治广
大有六十行。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令
能障同所亦皆无尽。言自分胜进分者。疏第
二卷云。然此分通说有七重。一约一行生熟
分。二约二行。如施行已成后修戒等。三约二
利以分。四就行位以得位为胜进。五约比證
以分。六约二位。谓前位已成为自分趣向后
位为胜进。七就因果。因成自分八果胜进。
今此第七当普贤圆因成趣性起妙果故。故
疏文言该因及果。问。就后义今信满者要所
也。通十信名。若第十信名为信满。答。通十信
名。何者未入位。前次第修习十信心。亦更一
二三劫增修十心入初住位名为满心。故疏
四云。若约终教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
无别位。故本业经云。未上住前有此十心名
字。谓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
定心。六不退。七回向心。八护心。九戒心。十
愿心。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
中。心有十增。成名百法明门。名入习种性中。
故知无位但是方便行也。问。其一二三劫者
万劫内劫若外劫耶。答。万劫内劫。故起信论
疏云。如本业经云。是信相菩萨于十千劫行
十戒法。当入十信心入初住位。释云。此中言
入初住位者。谓十住初发心住位也。以至此
位方得不退信心。是故亦名入十信心。非谓
十解以前之十信也。意既言十千劫入初住
位不言十千馀。故知内劫。问。十信满心初发
心住有何差别。答。此无差别。故起信论疏云。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7b 页
非谓十解以前十信(云云)。又疏第四云。此约信
终彼就住初。故无二也。问。若尔十信终心成
佛即位成佛。何名行成佛。答。此义望异彼体
不异。意不退阶位即名为位。信心行义名为
行也。问。终教三乘十信满心现八相成佛。与
此一乘信满成佛有何差别。答。彼于此位示
成佛时。于后诸位皆不自在。以未得故。但是
当位暂起化故。此则不尔。于初位中起此用
时于后诸位并同时起。皆已得故。是实行故。
该六位故。问。一乘三乘义如是。别何同信满
胜进分上起此用耶。答。为欲方便显此一乘
信满成佛令易信受。故于彼教先作是说。问。
就一乘门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满心即
得佛者何须更说后位诸耶。答。后说诸位。
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后亦尔。问。若即具
后得初。即得后者亦可后亦具初即不得后。
应亦不得初耶。答。实尔。但以得初时无不得
后故。是故以得后位必得初位。问。何得初位
后皆得耶。答。一乘当德修一行中该法界行。
修一切行亦该一行。此一即多等行。寄终教
位相见之随得一位彼一切位一时皆得自在
无碍。问。何一乘行被一行中修一切行一切
行中亦修一行。答。观一切法如幻如梦如电
如响如化等故。一行即一切行等。故梵行品
云。观一切法如幻乃至如化。如是观者以小
方便疾得一切诸佛功德。乃至初发心时便
成正觉等。意且约初二喻。幻师述力幻一巾
而作大山及大小畜等种种形类。此一大山
全一巾成。大小畜亦然。体既无二。彼相何异。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7c 页
故举一小畜大山举。体皆悉所取如此。无明
幻师述力幻一法界作诸依他种种形类。一
尘全是一法界成大山等。然故观一尘为如
幻。大山等诸法皆悉所摄。故随举一法法界
诸法皆悉所举。故一行必一切行。一切行即
是一行。故十忍品云(三十)此菩萨深入诸法皆悉
如幻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
中解了一法(云云)。又经云。或现须臾作百年。幻
力自在悦世间。如梦喻者如人梦中见少年
至老者住。然觉是刹那如梦。诸法亦复如是。
故经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故时虽
无量摄在一刹那。故知一念行即无量劫行。
约时已然。馀处等亦然。一乘妙义唯此留意。
故得初位时同时皆得。问。若得初位得一切
位。何诸经论说诸位阶降次第。答。以此经中
安立诸位有二善巧。一约相就门。分位前后
寄同三乘。引彼便故是同教也。二约体就法。
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彼三乘。是别教也。但
以不移门而恒相即。不坏相即而恒前后。是
故二义融通不相违也。问。若此信等初门即
一切者。何不信位初心即得而说满心等耶。
答。若自别教则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终教位
说。以彼教中信满不退方得入位。今即寄彼
得入位处一时得此一切前后诸位行相。是故
不于信初心说。以未得不退不成位相。但是
行故。问。信满不退方入位故说满心者应住
位成佛。何名信满。答。由信成故是行佛。非位
佛也(上下卷文)。问。依何等文立此成佛。答。初发心
菩萨彼一念功德等(云云)。依此文立故。贤首品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8a 页
疏云。此是起信论三种发心中当最初信成
就发心。故云初也。同下文初发心住及发心
功德品。此约信终彼就住初。故无二也。又疏
十八云。若以行摄位。即十信满心成佛如贤
首品说。此之一辙非此圆教。馀处总无。正是
一乘宗之□例。起信论疏云。信成就发心者
信在十住兼取十信。十信位中修习信心成
就。发决定心即入十住初心名发心住。即十
信行满名信成就。进入十住之初故云发心。
问。何此品发心约信终说。答。贤首品说十信
行。故约信满说。问。何此信满菩萨行德深广
无边。答。疏云。有四种难。故虽是初心今此
功德广大无边。一处难谓。于生死苦恼之处
而能发心此生德广也。二时难谓。久已发心
一向不动未足为难。今则反此故生德多也。
三境难谓。能求此无限菩提以心从境故广
大也。四心难谓。若发心进退不定生德不广。
今则久此广大也。香象问答云。问。抄文云。
约菩提心法门中得信法门至十千劫成佛
者行佛非位佛等者。此约一乘行佛成时道
径十千耶。为三乘行佛成时道耶。答。诸三
乘教中十千劫中十信行满更示现一乘行佛
满之处耳。非三乘满佛。亦非一乘行佛满。但
十千劫不动。此十千劫不可说不可说劫方
行佛满成。如是八万劫等。乃至一劫二劫到
等之义例可知思也。

第三理成佛 疏第三卷云。三约理则一切
众生并已成竟更不新成。以馀相皆尽故。意
云。一切众生皆真为体。随其体性论差别相。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8b 页
其相皆尽一味平等。故先总佛。问。佛者是觉
者。众生迷位何以一味。真为体故皆总是佛。
答。以一真理为体众生彼上相亦都无差别。
是故一切众生觉者佛身所现。彼所现众生
同能现佛身故。故众生无不成佛。问。此一乘
成佛唯约理说。若通事说。答。通理事说。意佛
所依理名为理也。能依智等诸功德皆名事。
此理事合名为佛身。此佛身所现故能同所
而具足理事。问。若尔一切众生发心修行成。
答。发心修行成且约释迦佛。释迦初发心摄
一切众生。皆发心竟亦摄彼无数大劫难行
苦行修行门。皆修行竟摄菩提树下成佛门。
皆成佛竟乃至涅槃亦复如是。如一佛尔摄
十方三世诸佛门亦然。故先先成竟后后新
新亦成。此如能现佛所现众生无阙一义。故
诸位亦具足也。问。何知摄佛门见一切众生
发心修行等皆竟。亦后后发心修行乃至成
佛。答。经三十七云。佛子如来身中悉见一切
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等正觉。乃至见
一切众生寂灭涅槃亦复如是。又三十二卷
云。一切诸佛调伏教化一切众生。故于念念
中成等正觉。非不先觉诸佛正法。亦不住学
地而成正觉。疏第十六解初文云。下明现因
果门(此标文也)。以菩提身等众生故是悉于中现。以
彼所现同能现故。是故众生无不成佛。若圆
教即一切众生并悉旧来发心亦竟修行亦竟
成佛亦竟更无新成具足理事言乃至涅槃
者。于八相中举初乃至末故。问释此初文有
几因耶。答。经以十因释。故经文云。皆悉一性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8c 页
以无性故。无相无尽无生无灭故。我非我性
故。众生非众生性故。觉无所觉故。法界无自
性故。虚空界无自性故。疏云。何以众生同菩
提性。略以十因释成此义。一以众生依于菩
提无自性故。是故同于菩提成正觉等。二无
自染相故。三无所尽故。四本来不生故。五
亦无新灭故。上四同为一句。六我性自空故。
七众缘之生非是生故。八设起觉智无所觉
故。九所依法界亦无性故。十本性空界无体
性故。问。何如是等觉一切无性。答。次经结
云。如是等觉一切无性。无尽智自然智一切
如来无极大悲度脱众生。疏云。下总结中无
尽智者照用无限故。自然智者不待功用故。
无极大悲者同体摄化故。同体摄化者起信
论云。众生外缘有二种。一差别缘。二平等。
平等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
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
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
见诸佛故。疏云。于中愿度生者平等心也。自
然等者常用应机。以同体智力者释成常用
也。随应等者显其用相。二明对机显平等义。
谓十住已去诸菩萨等依三昧力悉见诸佛。
身量平等无有彼此分齐之相。故云平等见
也。问。一切众生皆成佛者。何现有众生不即
佛耶。答。此权所见不同。于圆教机旧来成佛。
问。何机所见不同。答。若于人天位者具足人
法二我实物。若小乘教中看此众生。唯是一
聚五蕴。实法本来无人。若大乘初教唯识所
现。如幻似有当相即空无人无法。若约终教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9a 页
并是如来藏缘起。举体即如具恒沙德。乃是
众生故不增不减。经云。众生即法身。法身即
众生。众生法身义一名异。解云。此宗约理众
生即是佛。若约顿教众生相本来尽理性本来
显。廷然自露更无所待。故不可说即佛不即
等也。如净名杜默之意等(疏文)。故所见异。汝今
就初人天位中观彼众生当相即空犹亦不
得。况复得见圆教中事。是故汝见现有众生。
我不约彼说此成佛。但令情见若破。法界圆
现一切众生成佛者。名究竟教化。不同馀宗。
故下结中名如来无极大悲度脱众生。问。准
释结文似约理说。何故标中有发心等五位
因成佛等八相果。答。此是以法性融通门释。
谓事随理以融通。故得相即相入故也。又馀
教中观无生唯照理性。此圆教中具足一切
佛菩萨法。依宗思之。疏第十五解后经云。七
正觉自在中有二释。一随文释。谓一切各为
调化。自所化故各各示成正觉。故云念念。非
是一佛。既各示成非先不觉。今乃始觉故云
非不先觉等。此是现化身用。二就义释。一
佛即遍一切众生。周十方微尘尽三世。念念
同时前后俱成正觉。此则实成非化。但以不
成则已成则旧来成。故云非不先觉等。以摄
三世尽故。无过不成故云不住学地等。此准
宗思之。问。此三种成佛若互通耶。若各别。
答。理成佛可通上二。上二不通。问。何理成佛
通上二成佛。答。信满摄诸位亦约理事融通
说。住等摄诸位亦然。故章文云。然此无尽皆
悉在初门中也。故此经初发心菩萨一念功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9b 页
德海等。乃至又云。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问。上言一念即作佛者三乘中已有此义。与
此何别。答。三乘望理为一念即作佛。今此一
乘即得具足一切教义理事因果等。如上一
切法门。及与一切众生皆悉同时同时作佛。
后能新新断惑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具足
十佛以显无尽逆顺德。故及因陀罗微网九
世十世等遍通诸位。谓十信终心已去十解
十行十回向十地及佛地等同时遍成无有前
后具足一切耳。然此一念与百千劫无有异
也。问。若尔可立二成佛。何立三成佛。答。初
二狭后一宽。故别立也。何者理成佛亦通信
满以前一切凡位。初二限信满及住等故有
此宽狭耳。

* 第二辨定得人门

于中有二。一明三种成佛能得人别。二出疾
成佛人类不同。初中三成佛。能得之人或同
或异何者。且一人行寄信门故是行成佛。寄
住等故即位成佛。此即理事即入佛故名理
成佛。是故同也。故疏四云。问。未知此舍那佛
是何位中佛。答。若说信法即信中佛。馀位亦
尔。准此知也。然理成佛通馀一切凡夫及非
情等故是异也。后明疾成佛类。总有四人。一
依世界性等十世界身。轮王子现身成佛。如
普庄严童子等。二者依天子身胜。从三恶道
出兜率天现身成佛。三者依阎浮提胜功德
身。如善财等现身究竟普贤之行后生即见
佛。四者依法华经。龙女之身南方成佛义。当
留惑之身疾得成佛(孔目第四文也)。青丘记云(十)现身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79c 页
成佛等者问。普庄严童子径二佛世界尘数
劫修成佛。何故一生成佛。答。此人分段身。即
成佛故一生成佛。问。以何文为證。答。藏师
云。一约位十信终心胜进分后入十解即成
佛果等。解云。十信终心即成佛等。故知一生
成佛。兜率天子□身成佛者。此人过去由闻
经故随三恶道。而以彼善根身承小相光明
从地狱出生兜率天。此天身是解行身。此身
即成佛故一生成佛。又善财童子一生径知
识遇即成佛也。龙女之身南方成佛者。此人
亦依华严教则留惑得龙女身。即是身成佛
故云一生成佛。今案此记意普庄严童子
身成佛。是分段一生者恣不顺文。何者案经
文一期现身解一乘故。此则解行生中行相
故。五教下卷云。又彼能于一念中化不可说
不可说众生。一时皆至离垢三昧前。馀念念
中皆亦如是。乃至是此前三生中解行位内
之行相也。分段生是通见闻等。故非此生也。
问。且何此童子名普庄严。答。德周法界曰普。
普德交饰为严。普之严普即严普严之童子。
普严即童子。新本名大威光太子。今此本中
太子名功德胜。今此童子第三王子二疏无
释。可勘馀文。父王及太子福分。此童子慧分
故为道器。问。何此王子名世界性轮王之子。
答。疏第三云。此中世界性者谓积世界成性。
积性成海等如上所引智论说。又此下文于
世界海中有世界性。世界性中有一世界等。
故知积成也。何故名性者有二义。一望前诸
界摄诸流类结成性。如久习成性等。二望后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0a 页
海等有为因义。故亦得名性。问。积界成性界
亦因义。何不名性。答。无融结故阙初义也。问。
十世界中海望于后亦积成馀界。何不名性。
答。初积结摄已得性名。后开异义转立别号。
故不名性也。上引智论云。若依终教如智论
中。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数。数至恒沙为一
世界性。数此性复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数此
复至恒沙为一世界种。数此复至无量恒沙
为一佛世界所化分齐。又云。三千界外别有
十世界性海轮圆分旋转莲须相。此等当万
子已去轮王境界。问。何如此普庄严童子
万子已去轮王之子。答。已经文言二万五千
子。故知万子已去轮王子。刊定记三有二释。
一云。言王子五百人别本云二万五千人者。
案璎珞经金轮王千辐子乃至第十地菩萨皆
二万子。释曰。第十地菩萨亦现为王。当无二
万五千。案喜见统领及未见波罗蜜善眼佛。
前犹未至第二地。恐二万五千误也。二云。约
教说异。理亦无失。今云。后顺本疏会。初释违
文。云经彼约三乘故疏云。问涅槃中一切轮
王皆定千子不增不减。何故中乃不同耶。
答。彼是王四天下之轮王约三乘说。此是王
世界性之轮王。故宽细于彼。如白净梵网
等。以恒沙金轮王福所感此约一乘说不同
也。今私案经本疏所说太有道理。何者夫人
数新古本共言三万七千。亦同言人寿二小
劫。言小劫者基法华疏二云。即以日月年等
为劫。故名为小。元晓和尚劫义云。大论云。时
节岁无量名为小劫。既多时中在三万馀夫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0b 页
人。何可无二万馀子。故知与三乘人寿八万
岁时轮王出世全别。或问第二兜天子何位
成佛答。

第二兜率天子 问。此天子堕地狱及出生
天何。答。经云但以颠倒愚痴缠故得地狱身。
又云。以不放逸故于诸佛所种善根故。遇善
知识故。舍那成力故生此天上。问。此天子
有何得益。答。大有二益。一地狱益。二天上
益。初中有二。一除苦益。二得十种六根净益。
天上益中亦有二种。一闻教获益。二传通之
益。然生天益摄地狱益。何者地狱身。被光得
益故。故疏文云。照狱生天一益。问。若尔此生
天益为收除苦。为收根净。答。通二收。何以
故。依除苦净根方生天故。问。何此益。疏云。
越于馀益。疏云。照狱生天一益故越馀也。意
除苦生天等为一益故名越馀也。第二天上
益中闻教益者于中有四。一馀兜率天益。二
欲天益。三天女益。四当机天子益。初益者。
经云。说是法时百千万亿那由他佛刹微尘
数诸世界中兜率天子皆得无生法忍。第二
益者。无量无边阿僧祇欲界诸天子皆发菩
提心。第三益者。六欲天中一切天女舍女为
界得不退转菩提之心。第四益者。于中四
益。一摄位益。谓闻普贤回向善根悉得十地
诸力庄严具足三昧。回向善根者案离世间
品五十五。云菩萨有十善根回向。一以我善
根同善智识。愿如是成就莫别成就。二同心。
三同行。四同善根。五同平等。六同念。七同清
净。八同所住。九同成满。十同不坏(一一上下文具如初文)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0c 页
疏云。以已善根顺同善友故云也。初二同心(略疏
初二同愿心)。次一同行。次二同修(同修事理也)。次同治。谓
正念能治现前。清净所治已离(正念能治故清净所治故)。次一
同位。后二同證(后二同得究竟)。诸力庄严者无明释文。
然疏十六云。得无尽陀罗尼力名成就诸力。
若约一乘十信已去菩萨是也。若三乘八地
已上能受此法。准此明知。十地诸力者是约
寄门说。二行成益。谓皆悉成就众生界等善
身口意业。即上法界三业忏悔文是也。三灭
障益。即灭一切障皆得清净。即下文中闻供
养香。八万四千烦恼等灭是谓之也。四见佛
益。见百千万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
华。一一华上皆见菩萨结跏趺坐放大光明。
彼光明中见众生界等诸佛结跏趺坐随所应
度而为说法。然总结文云。犹末能见离三昧
之少分也。刊定记中开三昧益为五益也。问。
此等四类皆地狱得益人。答。不然。第四类是
地狱得益人也。问。约地狱得益人有二益。即
幢王光所益。千界尘刹地狱众生清净光所
益。六十亿那由他佛刹尘数界地狱众生之
中何类。答通二类。问。此二类天子名当机人
非初三类。答。此二类人昔见闻普法殖金刚
种。故今值舍那光速解穷因位。馀人不然。故
此二类为一乘机。问。若尔初三类得何地益。
答。疏云。此二地前益。第二传通益更有三种。
一华益。广见诸佛故。二香益。广灭惑障故。三
盖益。广成大行故。意正机兜率天子一一毛
孔化作众生界等妙华香盖云供养舍那佛。
即此天子散香花已一一花中见诸如来。时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1a 页
彼香云普熏无量佛刹尘数世界众生。其蒙
香者八万四千烦恼业障皆悉除灭。具足自
在光明善根。若见盖者种一恒河沙转轮圣
王所殖善根。广如经说。问。何此益名传通成
无尽行。答。见初天子所供花香盖后后得益
无尽。意天子自所供一一华中见诸如来。尘
数众生蒙天子所供香得灭障益。有诸众生
见此天子所供盖云种一恒沙轮王善根。此
轮王放曼陀罗自在光。有诸众生遇此光明
皆得菩萨十地。此轮王亦放周罗摩尼光。见
者皆得菩萨十地。悉得无量智光。得十六根
成就净力三昧。此即一随相一光明力传通
成如是无量行。馀相光亦然。故疏云。以此却
推总是如来一小相中一光明力。一光既尔。
馀光亦然。一小相既尔。馀小相亦然。小相既
尔。其馀大相海等则不可说不可说也。文意
如此。思之。言世等众生悉先修善者。明宿有
见闻一乘。修普贤善根故。问。其一恒沙轮王
位者是何位。答。十地位。故疏云。此天子毛孔
所出香华盖等复益众生。令得轮王亦是十
地。问。何不言二等恒沙轮王言一恒沙。答。疏
云。初明见此法界法门之盖。故得一恒沙轮
王善根。皆如白净宝网等。此是世界性中万
子已去轮王。如爱见善慧王等。非是金轮千
子王四洲等。谓一恒沙个白净宝网轮王。善
根暂见此盖顿得成就。

第三善财童子 言善财者。由此福报财宝
相起立善财名。即善为因财为果。又得此顺
道之财故曰善财。又生时宝现为财。后叹其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1b 页
行德为善。如善现空生等。又智论释常啼名
等。准此可知。二叹其德行中十句为五对。
初曾供佛种善。明此善财已曾宿种解脱分
善根也。二乐净近友三三业修。四求修果法。
五心净具行。以心无异念故净如空。又无现
烦恼等故(疏十八文也)。问。此童子为王子为长者子。
答。经文但言有五百童子。谓善财等不明其
父母。然准其宅内有七大宝藏是可长者子。
不言宫内故非王子也。虽非王子既感得七
宝。故孔目等说阎浮提胜身。问。何此童子求
善知识。馀人不求。答。此人过去善根故。今亦
求善友故。经云。此童子者已曾供养过去诸
佛深种善根。常乐清净近善知识。身口意净
修菩萨道求一切智。问。文殊教之令求善友。
若有所表。答。疏说七故。一为轨范故。谓求法
说法轨范。二行缘胜故。谓成行之要莫不以
良友为先。三破见增故。令善财等新学菩萨
破自憍慢及报见故。四寄成行故。即求善友
行及求法行。五寄显位故。广寄善友显信等
五位。六显深广故。表佛法深广故。虽位极称
我唯知此一法门。善财设位至登位云。我未
知云何菩萨行等。七显缘起故。善财与善友
同成一缘起。以能入所入无二相故。是故无
善友之外善财。故彰一即一切。明善财历诸
位也。无善财之外善友。故显一切即一明多
位成在于善财也。问。善友义云何。答。此有三
类。一人。二法。三合辨。初中有六。一有人虽
能济苦不劝修善。非真善友。二虽劝修世善
免于恶道不劝向出世。亦非真友。三虽修二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1c 页
行非劝菩萨道。四虽修菩萨道犹存相善。五
要劝众生修无相行为真善友。六要劝令具
普贤行法方究竟真善知识。二法善知识亦
有六重。一人天法。二二乘法。三初教法。四
终教法。五顿教法。六圆教法。依此等法成正
行。故名为善友。三合辨中亦有六重。于上六
位法各说一门。以授机缘则人法双辨也。二
别辨下文。诸善知识皆具前三。此三位中各
具三义。如疏十八。然诸知识数有异说。如疏
十八本及纲目说。问。约此童子分三生何。答。
依圆教宗有其三位。一见闻位。即是善财次
前生身。见闻如此普贤法故。成彼解脱分善
根故。故叹德文云。此童子者已曾供养过去
诸佛深种善根。又性起品云(三十七文)云何菩萨知
见如来所见闻敬供所种善根。此菩萨是善
根皆悉不虚。功德无尽。离一切爱究竟解脱。
果报不虚。满足诸愿于一切有为法中不可
穷尽。而能随顺无为智慧起诸佛智究竟未
来际。其诸佛地具如广记。二解行生。谓顿修
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财。此生所成至普贤位
者是(疏文)又兜率天子等从恶道出已一生。即
至离垢三昧前得十眼十耳等境界。广如小
相品说(五教文)三證果海生。即因位穷终僣同
果海。善财来生是也(疏文)谓经文如弥勒告善
财。言我当来世成觉时汝当见我。如是等当
知此约因果前后。分二位故。是故前位但是
因。圆果在后位。故说当见我(五教文)案正经文第
六十云。我于彼中寿终下生成正觉时汝及
文殊俱得见我。释有三义。一云。我当来成佛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2a 页
时亦说此华严。彼时亦有文殊善财所说之
法。故云也。二云。我成佛时汝与文殊俱来助
我宣扬法化。三为表法。谓善财何故上于佛
会俱求诸善知识而不佛者。以善财此生是
修因之身未成果故不至佛所。非谓不求。但
成果隔因故说当见佛。此三人是就文相分
三生。若依法生三人皆同。故香象问答下云。
又孔目云。华严经中成佛有五中。普庄严童
等二人现身成佛等云何知其相。答。普庄
严童子即现身中值佛闻法得信解。自分胜
进位法三昧门等。即知成信满佛等。又兜率
天子等既现身中得离垢三昧少分。还诸功
德等。故知现身成佛。善财童子既现身至普
贤菩萨知识。而弥勒知识言。当来我成佛时
汝见我。故知后生中成佛。此等只约文相据
见闻等三位为三生。故作如是说耳。约实共
皆同。但以一身中成佛言一身者。法性身无
别分段等身。若随缘现成佛即同三乘教也。
约一乘教实法念念每成佛等。加前说(疏二十文)问。
普庄严童子兜率天子前后生名果海生。答。
如要记说。问。上三人具定何位菩萨。答。疏
(十八)此善财是何位菩萨。答。经无正断位相难
明。或有判为地上菩萨。设后发心即是四种
发心中后二位也。又是论中三发心内證发
心也。或有说是实报凡夫但有信心能求善
友。今更准释应善趣信中行人。兜率天子普
严童子十住菩萨故。孔目第二同说现身
成佛。普严亦言善趣者。未入初发心以前十
信位故。下卷云。三贤之前但名善趣不名种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2b 页
姓。问。未至十信满心。初发心位何得五位。
答。趣信位已解一乘。故因位究竟耳。如疏三
说。问。善财是信位何。疏下文云。若尔善财
定是何位。谓是何位。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
住位一身历五位。故随得说彼位。理实如上
疏文。是信位菩萨。

第四龙女 慈恩法华疏云。华严经说十信
菩萨八相成道。今或说此劝示众人。伽耶山
顶经净光天子问有几发心。文殊答有四。一
證发心谓入初地。二行发心次六地。三不退
发心八九地。四一生补处发心心谓第十地。
今此龙女或即第四发心化为龙女。小而能
学法华速得菩提。劝奖众人非为实尔。然今
意十住菩萨。何以故。现身成佛故。此女亦前
前生见闻位次。前生彼解行生。證果生此生。即此即经文龙宫被文殊教解一乘。智积
问文殊云。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
得佛不。文殊答云。有娑竭罗龙女。乃至于刹
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乃至往南方世界
成等正觉者證果海生。问。何知此人生得佛
果。答。十玄章今言作佛者。但初从见闻已去
乃至第二生即成解行。解行终心因位穷满
者。于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圆融果矣。由
此因体依果成故。但因位满者胜进即役于
果海中也。为是證境界故不可说耳。此如龙
女及普庄严童子善财童子兜率天子等。于
三生中即剋彼果义。问何此女名留惑身。答。
为为利生故留烦恼成龙女。问。何知地前菩
萨故留烦恼。答。五教下卷云。然彼地前三贤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2c 页
位中初既即不堕二乘地故。于烦恼障自在
能断留故。不断为除智障等故。

* 第三显教差别门

依孔目第三显六教差别。

第一人天乘教。此有三成佛。一佛为救三恶
道现身异彼三恶道外即成佛身。如佛现黑
象脚等。新罗记云。佛现黑象脚身见地狱边
无碍行。故欣之植善根。约此义故云。一佛为
救三恶道乃至即成佛身等也。二为引人趣
现在佛身。如佛为提谓长者现树神身。等记
云。佛初成道其合河边树下示十六尺身及
现相好具足身。诸商人等见此佛身为神之
奉时善根人为引是人现成佛身也。三引人
天为现其圣身等。如佛是圣而兴供养成世
间福者。是记云。佛在树下时梵天知供养佛。
而佛默然七日。更梵天请说法。故佛第二七
日说法时多人种善根。故云为引人天乃至
如人等知佛是圣等也。

第二二乘中有其七义。一约地。谓三界九地
十地十一地等。外即成其佛。言九地者。四禅
四无色及欲界地。十地者。是初未至中间禅
四禅四无色。十一地者。上十加欲界。故智论
二十云。三解脱门在九地中。四禅未到地禅
中间三无色无漏性故。或有说者。三脱唯无
漏。三三昧通二。以是故三昧解脱有二名。如
是说者在十一地。六地(四根本初未至中间禅也)三无色欲界
及有顶地。若有漏者系在十一地。无漏者不
系。二十三云。是无常者亦有漏亦无漏在九
地。若有漏在十一地。二约位。见修学已外即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3a 页
学成其佛。记云。佛在树下六行等智通。而
悲想地以还下三空烦恼俱伏。起见道无漏
时前所伏修惑俱断也。断悲想地九品修惑
之九无间九解脱断见所断烦恼證四谛理。
为第十六心见道也。悲想地第八解脱以还
俱为修道也。唯第九解脱为无学道也。三者
约行。离学已外无学身中即现成佛。四者约
菩萨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记云。问。三十
三心八忍八智九无间八解脱。前约位释时
竟。何故更释耶。答。前约通一切人义明成佛
也。此唯明释迦菩萨成佛轨则。故更别释也
(虽位心同明时义位心既已开合不同。明此差别故别释也)。问。若尔何故如是。答。
菩萨唯是修三十三心。无修馀成佛义。故此
不共于馀也。声闻不定。谓次第人百七十八
念中有成佛之人。而唯无出见修无学。故约
见修通一切人也(今此孔目所说见修约菩萨说也)。菩萨不尔。唯
三十三心故。唯不共于馀中也。问。次第人何
故修百七十八念成佛。答。九地中一一地有
九品烦恼具无间解脱。故得百六十二念。此
中加八忍八智故有百七十八念。如是念摄
于见修云何。答。见道摄八忍八智故有百七
十八念。如是念摄于见修云何。答见道摄八忍八智.也。九九八十一品烦恼中断第八十
一品烦恼之解脱为无学道也。馀皆摄于修
道。故见修已外即成佛者并通一切中也。五
者约时。小乘六十劫成三僧祇外即成。孔目
四云。小乘以六十劫为大劫阿僧祇。小乘经
此三僧祇得作佛。其佛记云。小乘中阿僧祇
有六十劫中约第五十二劫。故唯是一劫为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3b 页
阿僧祇也。此于八十小劫中除空劫二十云
六十劫也。此六十劫中第五十三小劫为阿
僧祇也。六十四劫中一劫者是半劫。故总八
十小劫为一劫也。总六十四劫为一劫者。是
大劫更可学。五教下卷云。上根者谓佛定满
三僧祇劫。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为一数。
十个一为第二数。如是展转至第六十为一
阿僧祇。依此以数三僧祇也。晓劫义云。第八
明声闻藏中二十风劫中随一一劫为第一
数。从此一数至十为第二数。即以第二为数
至十为第三数。即当百劫即以三数为一。从
此一数至十为第四数。即当千劫即以第四
从一为数至十为第五数。即当万劫即以第
五数为一数。从此一数至十为第六数。即当
亿劫。以第六数为一数从一数至十为第六
数。即当十亿劫。以第六数为一数。从一数至
十为第七数。即当十亿劫。以第七数为一数。
从一数至十为第八数。即当此间百亿。梵名
为俱胝。如此转数至第六十大数。去一大僧
祇劫。以此三段数故云大僧祇劫。故俱舍云。
八十中大劫大劫三无数。问第八云。三大僧
祇何故云无数乎。答。若以在数法算不可知
其数。故云无数等。准此后二师说孔目六十
劫成等者。六十劫成一僧祇。后二亦然。上记
文未见所以。可勘婆娑俱舍等论。问。凡成佛
修行有几何时。答。下卷云。又依婆娑等菩萨
成佛有二身。一法身。二生身。法身者谓戒等
五分。修此法身具有四时。一三僧祇劫修有
漏四波罗蜜时。二于百劫修相好业时。三出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3c 页
家苦行修禅定时。四菩提树下成正觉时。生
身者但百劫修相好业。于最后身伽耶城净
饭王家受生报身。于摩伽陀国而登觉道。记
云。问。三僧祇劫中修有漏四波罗蜜时。在何
身修耶。答。未发见道无漏以前。皆有凡夫身
具事也。过去时三僧祇劫中。修有漏四波罗
蜜。次百劫中修别报相好业。次生兜率天中。
千劫学佛威仪。然后生王宫中。摩耶夫人为
母。次成太子以我蓝伽蓝外道。为师习正定。
次座于树下。寅时以六行等智道。而三界中
无所有处以还修惑俱伏。起见道无流时前
所伏烦恼俱断。不得初三果。越得第三那含
果耶同时断悲想地九品修惑。得阿罗果寅
时即得成道。同六行等智道何故不伏见所
断惑。答。欣上厌下。缘世俗事之道故不伏障
谛之见所断烦恼。显觉道方便得伏见所断
烦恼。又欣胜厌劣。道谓生死。是劣亦道胜。
于此之有理缘此理时。伏见道障烦恼。同见
道无漏者依何位起。答。若起真见道者。小乘
大乘并依第四边际定起也。若起相见道者地
持论云。三依五生。所言三者智谛现观(正谛智)
遍智谛现观(后得智)究竟现观。言依五生者四根
本禅未至定。是故相见道依五定起。小乘云。
加中间禅依六定起相见道也。总说虽然若
别说者。慧解脱人不断定障无知。故是此人
方依根本定。起见道也。问。本业经云。百劫
修相好业。与小乘有何别。答。此经意者。为晓
小乘故。汝三僧祇中修有漏四波罗蜜故。我
云。地前为一僧祇。初地至七地为二僧祇。八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4a 页
地至第十地为三僧祇。满此三僧祇后。金刚
喻定现在前时。方得百劫千劫恒沙劫中。修
相好业也。六者约生死最后分段身上。即成
其佛。下卷云。若依小乘但有分段身。至究竟
位。佛亦同然。是实非化。七者依小乘十二住。
第十二最上阿罗汉住则是同佛。下卷云。于
诸教中皆以三义略示。一明位相。二辨不退。
三明行相。初者依小乘有四位。谓方便见修
及究竟。又说小乘十二住以为究竟。不退者。
此中修行至忍位得不退故也。其行相亦如
彼诸论说。终南问答云。若依小乘教见色身
佛三十二相等。即是实见眼根与境同时相
应。见实色相名为见佛。小乘佛有二。一生
身。二化身。佛并修生慈悲爱行成也。于一时
中。但菩萨一人慈悲爱行。依三十三心次第
作佛。馀见行者并不作佛。但得二种涅槃住
无馀也。但一人成佛。若馀人成佛前后不同。
若教化有情。后时作佛。由无十方佛故。世界
成坏大劫。满三僧祇定得成佛。无一念成佛
者无他方佛。假使有者。即是此方佛往彼变
化。佛母摩耶此瞻部洲是实佛母。馀世界中
即无实也。为佛是化。故佛菩萨等诸根相作。
但变化成非改性也。一人依一人依一界依一
心次第成佛。因果相称现量可知。但断惑因
果尽不尽别。诸菩提分总报业。从发心初始
次第修明临欲成佛。十地终心百劫别修相
好别业。是实非化。但修菩提分业除有退者。
皆悉成佛无不成佛。以人相为佛。一切智等
即属于法。五教下卷云。若依小乘种性有六。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4b 页
谓退思护住升进不动。不动性中有三品。上
中下如次三乘人也。虽于此中说佛一人有
种性。然非是彼大菩提性。以于佛功德不说
尽未来际起大用等故。是故当知。于此教中。
除佛一人馀一切众生。皆不说有大菩提性。

第三约初回心教门有其八义。一约地位。谓
乾慧地等十地。第十地中即成佛。所以同十
地成佛者。为佛下同因位故作此说。记云。法
镜论云。引小心开发大行。命怖向忘遣解
守也。解云。立乾慧等十地意。令舍小乘解守。
入大乘中故也。问。若尔何故为乾慧地等耶。
答。未成空觉解故。不令利为乾慧地。谓空理
津液如水。故觉空方得智心增长也。二性地
者。由解空故。以此解伏结。解坚不改故云性
地也。三八人地者。由解真似四谛故。四谛中
一一谛二人故名八忍为八人地。一一谛中
二忍。故欲界苦谛中苦忍。上二界苦谛中苦
类忍。馀三谛中准之也。八忍者希无间也。此
八忍所引八者是解脱也。四见地者。由此八
忍故得八地。满第十六心故见四谛平等理。
是故云见地也。五薄地者。从见地起修道智。
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初六品。止后三品。故云
薄地。六离欲地者。后三品修惑皆尽故不还
欲界。是故云离欲地也。七已办地者。三界结
竟尽故得阿罗汉果。是故云已办地也。后三
地可知也。上来括法镜论意也。问。乾慧等十
地三乘共行。十地何故此章中。初教回心教
中说乾慧十地。五十要问答中。初立六道因
果。次明愚法二乘。次明小乘及回心小乘佛。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4c 页
次明一乘五位满心佛。然立乾慧等十地。最
后立直进菩萨十七门次第。答。慧镜德云。升
建立三乘共行十地之本。当是法标师所述。
彼师准位以三反释。谓一释三乘别教十地。
二会别教十地入通教位中。三会通教十地。
入通宗位中。若依初位者。外凡终性空邻位
中说乾慧地(此五停心观可作)。性地者。谓总想念处别
相念处。及与善四根合此五方便位。为性地
也。此五方便中总别。二念处中同观性空。后
四善根中辨观法空。故合总别二念处为一
也。八人地者。立于苦忍位也。见地者。立于须
陀洹见道位也。薄地者。立于斯陀含位也。离
欲地者。立于阿那含位也。已办地者。立阿罗
汉位。此七地者。属声闻乘中。辟支佛地者。可
知也。菩萨位者。此别教中未说三十心位。唯
约十住。唯于四菩萨谓初住名为新发意住。
第二住至第六住。名为久行道地。第七住至
第九住。名为阿毗跋致地。第十住名为一生
补处位。更等觉金刚心不说。以第十住为终
也。此即是丈六色相之实佛成也。第二番者。
别教之佛即是覆迹之佛。故退在通教十信。
令入十信也。二乘五果者。安十信前。令入十
信位中也。问。若尔何故二乘五果不安十住。
虽在十信初心。仁王经云。习种初心中既出
过二乘。故知不安十住也。五方便中所说性
地乾慧地并退安于信前凡位中。会如是。别
教十地而为欲令入通教。故立三乘共行十
地。既是通教。方得知佛道长远。更径三贤十
地修方得成佛。是故通教十信即有五品弟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5a 页
子。谓声闻四果辟支佛果为五。问。若尔菩萨
四位云何准。答。习种为新发意菩萨。性种道
种为久行道。初地已上并阿毗跋致等觉是
一生补处。妙觉是菩萨也。问。以通教会别教。
会别教而假别教位准通教中。如是直自通
教说三乘共行十地云何。答。会二乘五果入
于通教十信位中。名为乾慧地。三贤位是性
地。八初地中近方便名为八忍地。初地名为
见地。二地是斯陀含名为薄地。三四二地名
为离欲地。五地与谛观相应。故名为阿罗汉
已办地。六地是因缘观。故名为辟支佛地。至
等觉名为菩萨地。妙觉名为佛地。第三番者。
断通教障染尽。所得佛果还退。安于通宗十
信中也。通教十地退安于通宗十住位五品
弟子。谓须陀洹有向果。故如次准于初二住
也。乃至第五品弟子名辟支佛。此亦有向果。
故准于第九第十二住中。问。若尔何故其佛
果立于通宗十信满心中。通教十地为十住
五品弟子。答。约实五品。弟子及与佛不别相
续。唯依通教为至于其教佛果位。而退安信
满心。故实佛退时竟而退其性。为五品弟子
立同。是故此人实退信满之佛。转名全修十
信行时为声闻。又为十住菩萨。细可思也。问。
若尔何故退通教佛立信满中。唯被通宗教
令修十住行。更不令修通宗十信。答。其乘教
不实说。通宗方得为实时有于其佛果即信
通宗。是故其乘佛果与通宗信。一如类初地
中起一乘信时即其初地成就一乘信也。问。
何故别教三乘佛更修通教信。答。彼教三十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5b 页
四念有成佛。皆说此事。有实佛信故其人实
佛还令修通教信。而莫信此事故无至别教
佛果人。更令修大乘信也。问。通宗胜于彼宗
更修此行。答。十信中初五是信等五根。增此
五根义中立五心。约实其五中具足法体。通
教行者。具世间信等五根。一时具足。若未具
前五根。直进行者径十千劫。方得修十信行
成就此信心。问。若尔别教三乘具小乘出世
五根。故被通教时即信心成就。答。小乘根及
大乘根不异。问。若尔此五弟子既修十住行
时。以何义故与声闻名。答。此人被通宗教修
行故。闻音起行声闻故。约此义为声闻弟子。
若唯约解一真心道理之义者。是十信菩萨
也。既断障染成佛。何故退安通宗十信初中。
答。汝所立佛果。此吾十信位八相成道所放
变化佛。为实佛故退还令修。问。若尔会通宗
次第中。作三乘共行形相如何。答。须陀洹人
作五方便。即为十信三位。谓大集经云。十信
为三品。谓一下品为乾慧。二中品为随信地。
三上品为法行地。谓中上品为性地也。次二
住为薄地。谓第三第四二住也。乃至第十住
为辟支佛地。若准位者。性种为新发意。道种
为久行。初地已上为阿毗跋致也。等觉为一
生补处。妙觉为佛地。若约自通宗者。十信为
外凡。故乾慧地习种位通二。谓若从顿教而
入者。立五品弟子。隐菩萨位道理。以十住为
乾慧地。性种道种二位入初地近方便故。为
八忍地。初二三地是信忍。故名须陀洹为见
地。四五六地是顺忍。故名斯陀含为薄地。七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5c 页
八九地是无生忍。故名阿那含为离欲地。第
十地是寂灭忍。下品故名阿罗汉为已办地。
等觉为辟支佛地。通名前诸位为菩萨地。名
妙觉为佛地。上来括法镜论师意。俨和上意
彼师义有三重教。谓三乘共行十地者。弟子
无圆教。所以者何。二乘名无入一乘者故。又
小乘中唯一释迦菩萨成佛。自馀无成佛者
故也。不立共行十地故凡立共行十地。意引
一切小乘人为入大乘故。是故问答意同不
立共行十地类。故先明小乘及一乘。通始终
顿三教之回心义立初也。始终顿三教直进
义合来立次也。今此章意约实虽通终教。而
约初回心发说乾慧等十地。顿教有三乘共
行十地。而不明别位次第。故不用三乘共十
地。问。若尔何故疏文顿教复作立乾慧等十
地之所以。而云此十地是一乘所用是三乘
所入耶。是即一乘亦立共行十地耶。答。同教
一乘约智故。同教一乘所用约别教直机故。
小乘人无一乘故。不立共行十地。同教一乘
所用。引下教中立共行十地之机者。皆是一
乘所令。故约此义有共行十地。可思之也。又
法标师依佛陀三藏为师。此三藏所立通宗
大乘明如来藏真心道理为极。故此中皆摄
楞伽仁王华严。以别教三乘六识为轨则。修
成佛回入通教。通教以妄识为轨则。修成佛
依通宗。如来藏真心依位地。更令修觉。俨师
意者。三藏通宗大乘是三乘外华严一乘也。
下始教摄于通教大乘。依此通教修成行者
不信彼一乘。故名自受用身佛。为假名菩萨。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6a 页
此师义中无诤论。故自受用身佛名假名菩
萨。藏师义中耳极钝根人不过初地。故名自
受用身佛为假名菩萨。又初地之前菩萨名
假名菩萨。有此诤论。问。佛陀三藏依楞伽经
所说。说通大乘通宗大乘。故立通宗等教。何
故俨师楞伽经不摄通宗中。答。文依楞伽经
而义意趣。取华严为通宗。此师如是通三藏
义也。为佛下因位故者。为欲引二乘时佛在
十地。已外彼二乘不为求佛。故下因位中立
佛地也。又下卷云。又亦为说乾慧等十地。第
九名菩萨地。第十名佛地者。欲引二乘望上
不足。渐次修行至佛果故。又彼佛果不在十
地外。亦同在地中者。以引彼故方便同彼。以
二乘人于现身上得圣果。故不在后也。意十
地者乾慧等十地。

二约三界九地十地十
一地等已外即成其佛。

三约位见彼已外
即成佛。下卷云。但有见修等四位及九地等
名同小乘。或云五位。谓见道前七方便。内分
前三种为资粮位。以远方便故。后四善根为
加行位。是近方便故。馀名同前。

四约行学
已外无学罗汉位即成其佛。五约时依大乘
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劫数如下卷。又孔目第
四云。大乘义从狗梨已去成一百句名一受。
一受已去名一阿僧祇。此是大数十数中第
一数也。三乘大乘佛唯一方佛化仪。经此三
大劫修道得成佛。六约菩萨行三十忍三心
外即成其佛。

七约无分别空理一念即成其
佛。记云。回心教中存依他法。似有相而性是
空。约此性空之假相空理不为真如理。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6b 页
约生死最后分段身上即成其佛。此约化身。
若约报身分段身后即成其佛。记云。约报身
者灭分段身后成佛也。下卷云。若始教中为
回声闻亦说分段至究竟。佛身亦尔。然是化
非实也。

约初教已直进位有其七门。一约位。初从十
信位等乃至从欢喜地等满足十地外即成其
佛。此由佛境分段身故。记云。此本业经意谓
百劫修相好业所感故。业所感边名为分段。
不如因位有漏业为因。四取为缘所得分段
身也。二复约位。从欢喜地尽第九地。于第十
地即退成其佛。此亦为对声闻下位。于下身
成佛故作此说。三约理。真如无分别空一念
即成其佛。四约十地后。一念證果即成其佛。
玄门云。若大乘明一念佛成佛义者。凡有二
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小故明一念成
佛。如大品经一念品义是也。二者行行既满
取最后念名为成佛。如人远行。以后步为到。
此亦分因缘起而明三僧祇劫。修道地前是
一僧祇劫。初地至七地是二僧祇。八地至十
地是三僧祇。然亦不定为有一念成佛。故明
知不定人。终南问答云。一由觉理。位满足时
唯一念故。二会缘从实时法性无多非长短。
一成即一切成。一切成即一成故。此逆次前
二义当孔目上义。后义当孔目此义。五约时。
大乘三僧祇后即成其佛。六约行。究竟无学
即成其佛。七约大乘十二住。于第十二最上
菩萨住后即成其佛。终南问答云。若依三乘
始教即半成佛半不成佛。若直进及回心二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6c 页
人修行满十千劫住堪任地者并皆成佛。若未
至此位即与一阐底迦位同。如此人等并皆
不成佛。此据位语。若佛母者于一三千所有
佛等并是化佛。摩耶眷属等亦即非实。诸三
千界处亦有别佛化义。同前净土之中。有佛
母等诸眷属者。亦唯是化佛。是法门非八相
化也。若百劫修相好业者是化非实(已上唯约始教)。若
一切众生佛前后者。有十方佛故得同时他
处成佛。若化有情亦得能化所化同时成佛。
为进退不定故。若他方诸佛应化者。十方净
土所有诸佛并是实报无有变化。若权起不
定始终令有情机知变化者。即属化摄。若色
究竟处及菩提树下二佛相对有其两义。一以
化显报。即树下显莲华藏世界海中佛。是报
故也。二以报显化。举色究竟处成高大身。显
菩提树下是化义也。以上文是通始终教。今
此文初通二教两义。已下以一乘报始教报
身望化说也。故疏第三云。若始教在色界顶
为引小乘。同界说。若依终教不在三界。如涅
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
名无胜。是释迦佛报佛净土。若诸根相入相
者有二义。一据本性。即大乘菩萨缘觉声闻。
若依现觉。总名大乘菩萨人。今摄本性从大
乘简耳。即变化改性二义皆成也。若修道成
佛不成佛者。实行修道皆悉成佛。若对异机
现不成佛。若约正理无成不成。若佛相貌者。
亦德亦人相。是佛相貌。此等文意通始终教。
若种性差别者。五教云。一约始教。即就有为
无常法立种性故。则不能遍一切有情故。五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7a 页
种性中即有一分无性众生。故显扬论云。云
何种性差别。五种道理一切界差别可得故。
乃至云。唯现在世非般涅槃。不应理故。乃至
广说。是故当知。由法尔故无始时来一切有
情有五种性。第五种性无有出世功德因。故
永不灭度。由是道理诸佛利乐有情功德无
有断尽。其有种性者。如瑜伽论云。种性亦有
二种。一本性住。二习所成。广如彼说。又云。
若三乘始教中以渐异小乘故说多人有性。
犹未全异彼。故许一分无性。是故论中判为
权施不了说也。

约大乘终教有其十门。一者约位。从十信行
乃至欢喜等十地满后即其佛。二者从欢喜
等初地至尽第九地于第十地中即成其佛。
如梵网经所说者是。此为对声闻现凡身上
得于果證。故作此说。此当变化佛成非当实
成。记云。上卷梵经中云。第十体性入佛境
界地。依此文故知第十地中成佛也。三者是
约位。从初欢喜地至第三地是世间相同三
界。第四地已去第七地相同无流。于世间身
中得彼三乘无流德名为出世。记云。约所依
身同分段故是世间。而第四地初得出世德
故约此德为出世也。第八此至第十地名出
出世即得成佛。记云。是所依身同成变易故。
第八地成法身(记云。约十地论起信论意释。谓起信论云。依色自在地故成十身相作义。
十地论云。三世间自在故得十自在。约此位故此位初成佛也。如是第八地中證无生忍故成法身也。第九地中四
十九无碍辨才应机说法故成应身也。第十地中云雨法说故成化身也)。第九地成应身。
第十地成化身。此为于十地中别地相。故作
是说。四者一念成佛约无分别真理。故作是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7b 页
说。第五约證以明一念成佛。于初地中一念證
故。六于十地后一念證果名一念成佛。上诸
一念者所谓无念也。七约时者。谓大乘三乘
三僧祇后即是佛。下卷云。二不定三僧祇此
有二义。一为通馀杂类世界故。如胜天王经
说。二据佛德无限量故。如宝云经云。善男子
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
近众生说三僧祇修集所得菩提。而实发心
已来不可计数。解云。此中不可计数阿僧祇
劫非但三也。问。何故前教定三僧祇此中乃
有定不定耶。答。前教生故。此教熟故。方便渐
渐劝彼三乘。向一乘。故作是说也。八约行。金
刚心后得一切智。智即是佛。九约生死。灭七
种生死后即是其佛。记云。谓分段三有变易
四生死故云七种生死。约此义故相德云。七
种苦谛也。故梁论云。三种集谛谓皮肉心。七
种苦谛谓三界分段为三变易有四故有七种。
宝性论云。变易有四。一缘相。二因相。三生
相。四坏相。佛性论云。一方便。二因缘。三有
有。四无有无上。依经云。三界中有四难。一烦
恼难。二业难。三生报难。四过失难。无明住地
缘起因缘生死如业难。无明住地缘起有有
生死如生报难。无明住地缘起无有生死如
过失难。解云。依胜鬘经五住种子名五住地。
依五住地起于现行名五住起。依无明住他
种子缘起现行法执无明。是变易生死方便
名方便生死。故佛性论云。方便生死者是无
明住地能生新无流业。譬如无明生行。二因
缘者依无明住地缘发无流业。是变易生死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7c 页
亲资助因缘生死。此前二生死非正变易以
与变易为方便及因缘亦名生死。如三界中
惑业是分段方便因缘。亦名分段生死。故梁
摄论云。苦集通名生死。三有有者依无流业。
是业名为因缘生死。此前二生死非正变易
以与变易为方便及因缘亦生死。如三界中
惑业。是分段生死。故梁论云。苦集通名生死。
三有有者依无流业资有流业。所引变易生
死名有有生死。故佛性论云。有有生死者是
无明住地为方便。无流业为因。三种圣人意
所生身。譬如四取为缘有流业为因三界内
生身。四无有者是变易生死最后身。故名无
有。故佛性论云。无有生死者是三种圣人意
生身最后身为缘。是不可思惟退堕。譬如生
为缘死等为过失。问。何者是三种圣人。答。胜
鬘经云。无明为缘无流业因生阿罗汉辟支
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在地上故。楞伽经
第五卷云。有三种意生身。一者三昧乐意生
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二者如实知诸法相
意生身。谓于第八地。三者种类无作行意生
身。诸师释不同。一师云。约三学别地。三地是
定。若约六度五地是定。故云三四五名三昧
乐受意生身。第六地般槃若现前。故六七八
地名如实觉知诸行智意生身。而言第八者
举其终也。九地已上名种类无作行意生身。
第二师云。第一略初二地。故言三四五。第二
亦略初二。故云第八地。理实而言。第一通前
五地。第二通六七八三地。第三通九十二地。
第三师云。次第二于第八地。则知第一七地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8a 页
已还而唯云三四五者。此中略先后也。以实
而言。第一通前七地。第二唯第八地。第三九
十二地。又四卷楞伽云。第一名三昧乐受乐
生身。今依佛性论。真谛师释胜鬘经。三种意
生身者。是三乘种性圣人。入初地已上受意
生身。故名三种。非是楞伽经中三昧乐等三
种意生身也。故佛地论云。有有生死者是三
种圣人意所身。无有生死者是三种圣人意
所生最后身依生。梁论八地已上是有有生
死。金刚菩萨是无有生死。此二生死既佛性
论皆言三种圣人。故知三乘种姓至八地已
上受有有生死。从本种姓为名。名罗汉辟支
大力菩萨。故楞伽经第七卷云。大慧声闻辟
支佛于第八地菩萨中。乐著寂灭三昧乐门
醉。故不能善知。唯息见随自相同相熏习障
碍。故随人无我见过。故以分别心名为涅槃。
而不能知诸法寂灭。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
说声闻辟支佛。入第八地寂灭乐门。如来后
说。声闻辟支佛不知但是自心分别。后说。
声闻得人无我而不得法无我空。若如是说。
声闻辟支佛尚未能證初地之法。何况八地
寂灭乐门。佛告大慧。声闻有二。言八八地
寂灭门者。此是先修菩萨行者随声闻地。还
依本心修菩萨行同入八地寂灭门。非增上
慢寂灭声闻。以彼不能入菩萨行。未曾觉知
三界唯心。未曾修行菩萨诸法。未曾修行诸
波罗蜜十地之行。是故决定寂灭声闻不能
證彼菩萨所行寂灭乐门。问。何故得生死名。
答。通名变易生死者转变改易。若生若死。并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8b 页
是就相为名。别名方便因缘。此二约用。有有
无有对后为名。故佛性论云。有有生死如上
流般阿那含人。于第二生中般涅槃者馀有
一生故。故名有有。无有生死是变易生死最
后身。故复更无生死。故名.无有也。问。约位判
云何。答。若约顿悟八地已上受变易生。由此
已上烦恼不起无容更受分段生故。若渐悟
者七地已还亦受变易。若约四种据通而言
位位皆有。若据位别唯依梁论。二十二无明
感十一粗报中。初八无月感四粗重。是方便
生死。故知方便在前四地。次六无明感三粗
重。是因缘生死。故知因缘在五六七地。次
六无明感三粗重。是有有生死。故知有有在
八九十地。次二无明感一粗重。是无有生死。
故知无有是金刚位。若是方便及因缘并有
有生死自地起自地断。若无有生死障佛地
金刚断。所以尔者十地是学位故自地障自
地断。佛地无学位故佛地障金刚断。问。若如
前说方便因缘乃是变易方便因缘非正生
死。何故皆言所感粗重报是变易耶。答。若是
渐悟方便因缘位中即是分段名粗重报。若
望后说初之四地相同凡夫。无明增强远与
八地已上变易生死为其方便。五六七地相
同二乘及初修菩萨。修无流道亦与八地已
上所感变易为资助因也。若后二种正变易
体。慧远师云。说二生死各有六重。所言分
段六重者。恶道三重与善道三重也。问。恶道
三重如何。答。一凡夫所受分段恶业为因。四
住地为缘。二十信所受分段恶业为因。四住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8c 页
地为缘。悲愿为随助。三种性已上乃至初地
所受分段恶业为因。悲愿为正缘。四住地为
随助。约此三重为恶道分段。问。善道三重分
段如何。答。一凡夫二乘大乘十信所受分段
善业为因。四住地为缘。二种性解行所受分
段善业为因。四住地为正缘。悲愿为随助。三
地上所受分段善业为因。悲愿为正缘。四住
地为随助。约此三重为善道分段。所言变易
生死六重者。事识三重及妄识三重。问。事识
三重变易如何。答。一阿罗汉辟支佛所受变
易事识中生空观为因。无明住地为缘。二种
性解行所受变易事识中法空观为正因。无
明住地为缘。三地上所受变易事识中非有
无息相之解为正因。无明住地为缘。约此三
重为事识中。三重变易生死如何。答。一地前
所受变易妄识中。一切妄想依真观以为因。
无明住地以为缘。三八地已上所受变易妄
识中。唯真无妄息想观以为正因。无明住地
为缘。约此三重为妄识中三重变易生死。下
卷云。若依终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于初地
中永断一切烦恼使种。亦不分彼分别俱生。
于所知障中亦断一分粗品正使。是故地上
受变易身。至金刚位。十者依大乘同性经有
三种十地。声闻十地缘觉十地佛十地。为摄
引小乘同于大乘终教之义故作此说。其十
地名等具如疏说。又有差别。十地相广如梁
论修时章释。记云。彼经亦名一切佛行入智
毗卢遮那藏说经有二卷中引初卷也。修时
章者。此引彼论第十一卷修时章第五。如彼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9a 页
论云。若见真如即入清净意行地。从初地至
十地同得此名。清净意行人自有四种。初一
从道立名。谓清净意行后三从别立名。谓有
相行无相行无功用行。此清净意人从第六
地以还说名有相行。乃至第七地是无相行
有功用。乃至若人入八地有无相行无功用
未成就。若八地圆满于八地无相行无功用
已成。于九地十地无相行无功用未成满。第
三阿僧祇劫此无相无功用乃成。譬如须陀
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位制立为五人。若三位
云何制立为五人。由位差别故成五人。从初
方便至须陀洹为第一人。家家为第二人。斯
陀含为第三人。一种子为第四人。阿那含为
第五人。菩萨位尔。初地为第一位。从二地至
七地为第二位。八地至第十地为第三位。亦
得制立为五人。从方便至初地为第一人。从
二地至四地为第二人。五地至六地为第三
人。七地为第四人。八地至十地为第五人。解
云。此约声闻乘果。释十地者显他人释十地
中别。故此章引此文显三乘十地差别不同。
问。若尔与此十地准释意云何。答。惠镜德
云。从方便至须陀洹为第一人。为初地人者。
是同见道类故。家家者。此从人死生于天中。
还亦至人中。如从家至家故云家家。第二地
中修惑时以无流智而修行。至四地中还得
彼无流智。故约此义准家家也。五地六地于
无相中最胜故有相行薄唯薄地人也。第七
地中离有相行。唯有功用位故唯受半生准
也。八地已上离有功用。故准已离欲人可知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9b 页
也。情非情作佛者。问答云。若依三乘终教即
一切有情众生皆悉成佛。由他圣智显本有
佛性及行性。故除其草木等。如涅槃经说。若
成佛处者。终南问答云。若终教三乘如三千
等。同类世界现佛成者并是化佛。何以知之。
大智度论成佛世界广引。如疏得知。并是化
佛化境多处现身故是化也。摩醯首罗天身
亦是化作。由权现阎浮菩提树下。是故化佛
莲华藏界所有佛者是实报也。通体相用十
方净土所现佛者是报佛也。所有亲属是法
门也。为现引此娑婆小根毕习众生。故如大
乘无量寿经说。若修相好业。若依终教及直
进菩萨并从发心以来一切并修十地。终教
无别。百劫修相好业。下卷云。此终教中论其
实行。从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
也。若种性者。下卷云。即就真如性中立种性。
故则遍一切众生皆悉有性。故智论云。白石
有银性。黄石有金性。水是湿性。火是热性。一
切众生有涅槃性。以一切妄识无不可归自
真性故。如经说言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
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菩提。以是义故我常
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问。如有难云。若诸
有心悉当得菩提者佛亦有心亦应当得。若
言。佛虽有心更非当得。是则无性众生虽是
有心亦非当得。答。经中已自为简滥。故但云
众生有心。不云佛也。以处处受生名众生。故
不同佛也。广如彼说。位地亦如下卷说。

第四约顿教。朋唯有一门。所谓无相。何以故。
由成行三昧乘彼一昧真如所成故不可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89c 页
说。有诸异相门成。亦此一切俱离是名佛
也。若修时者孔目云。若顿教义即不可说。若
种性者下卷云。唯一真如离言绝相名为种
性。而亦不分性习之异。以一切法无二相故。
是故诸法无行经云。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
殊师利一切众生皆是一相。毕竟不生离诸
名字。一异不可得故是名种性。又行位者一
切行位皆不可说。以离相故。一念不生即至
佛故。若见行位差别等相即是倒故。若寄言
显者如楞伽云。初地即八地。乃至云。无有所
有何次等等。若所依身者一切行位既不可
说。所依身分亦准此知。

第五约一乘义者。十信终心乃至十后位十
行十回向十地皆成佛。又在第十地亦别成
佛。如法宝周罗善知识中说。何以故。一乘
之义为引三及小乘等。同于下位及下身中
得成佛。又八地已上即成佛。如于此位成无
碍佛一切身。故此据别教言。记云。经四十九
云。其宅广大十重八门乃至云。见第九重补
处菩萨充满其中。见第十重一切如来充满
其中。解云。八门谓八圣道也。十重谓十地。既
第十地中一切如来充满其中。故云又在第
十地亦别成佛也。案广疏十九卷有三释。初
依右师。十重中八重内开八九。馀重如次。
配初地乃至等觉妙觉。故疏云。九补处等者
明十地受职位等。亦是等觉位。十一切如来
者妙觉位。从初发心等明摄因成果。孔目依
此释意说。疏第二释配十行位。第三释总不
约位说。十显无尽其如疏也。此知识是第五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90a 页
无痴乱行善知识也。法宝周罗者。疏云。此云
顶髻。即以法成人。宝为顶髻。天竺本云。有法
长者名宝周罗。显其定用可贵尊极之相。若
据同教说即摄前四乘所明道理。一切皆是
一乘之义文虽是同而义皆别。如此等法差
别相者为护十地故随方便门作种种说。今
诸众生于十地中离增上慢。记云。三乘人定
径十地方得成佛。故为增上慢。而为欲令离
此增上慢故位位即得佛成。

又依六相总别义。即是一乘随相别布义即
是三乘。此约教分说其一乘十地之法。尽其
三世已通究竟。此据證说。记云。于此十地用
六相缘起陀罗尼法者。即是无碍自在。十地
故为一乘也。若随法空智分位用胜劣出为
十地者。即是三乘。此约教分说者用六相教。
今法缘起方得为一乘者。此约教分而释。若
约證分者自在尽三世。通究竟处为證位也。

若情非情作佛者。问答云。依一乘义一切众
生通依及正并皆成佛。如华严经说。以此义
准上四句。义即是一乘共教非别教也。若成
佛前后者。于念念中成佛皆尽所化有情。在
诸位中。十住已去乃至菩提皆尽众生界。成
位遍满无有前后。为同一缘起大树故。若成
佛时者。依一乘义成佛时节并皆不定。为十
方世界时节不同。因陀罗世界等并据当分
报位。说有为诸劫相作及相入等。故无定时。
仍不违时法也。下卷云。一切时分皆悉不定。
何以故。为诸劫相入故。相即故。该通一切因
陀罗等诸世界故。仍各随处。或一念或无量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90b 页
劫等不违时法也。孔目四云。若一乘义即无
尽劫。何以为依一乘。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复
为众生新成佛。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据此
不限时分。故无尽也。此义教与救量十地德
生其信也。又数法是通十地德。若他方佛应
化者。若依一乘但有十佛。依行分说不分修
生及本有义。若体解大道体即一切种。体相
即一切种相。用即一切种用也。诸方现佛若
名若义皆依释迦海印现无别佛也。若佛母
者若依一乘。所有诸佛在释迦佛海印定力。
以此义准诸眷属等皆悉同然。体相用义及
变化改性等准此可知也。若情根相入相作
者。依一乘教变化改性并依缘起。本法显现
亦无别性可变可改。若现若为者同前化摄
也。仍一乘之体有彼凡有身复有体德。若因
果差别者。若依一乘所有成佛因果分齐遍
量即通因陀罗秘密微细一切境分齐。尽三
世间分齐遍量。如华严经普贤门准也。所有
修行断惑等因果二位皆尽不尽也。若修道
成佛者。依一乘教皆对前机。若须成佛即数
数成皆新断结成佛。亦不住觉地成佛。若对
不成机即常不成。由如大海。于诸位中无有
溢满。即楞伽经菩萨一阐提是。若对异病机
即无成不成。若对普贤即亦成不成。若佛相
貌者。依一乘教是德是相。是非德是。相非。
由缘起理具足逆顺作不作义故。种性行位
所依身等如下卷说。

* 第四疾得成佛种类门

孔目第四云。又依弥勒文诸佛菩萨无量劫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90c 页
悟。善财一生皆得者。依华严经。疾得成佛
有其五种。一依胜身从见闻位。后一生至离
垢定后身即成佛。二依见闻径生疾剋。三依
一时疾得成佛。四依一念疾得成佛。五依无
念疾得成成佛。初义有四(如上门也)。二依见闻径
生疾剋者。如初地中有三时益。一闻时益。二
修行时益。三转生时益。故地论云。是诸如来
加护于诸菩萨。此人能闻持如是微妙法。此
是闻时益。诸地净无垢。渐次而满足。證佛十
种力成无上菩提。此是修行时益。虽在于大
海及劫尽火中决定信无疑必得闻此经。此
展生益。意信行地菩萨闻持此金刚藏所说
胜法。即得诸佛加护离诸魔事。此为闻时益
闻既此胜法渐次修满十地诸行。乃至成菩
提。是名修行时益。或有不定趣众生。闻此十
地微妙法殖金刚种。虽生善道恶道难处径
多劫数。彼难处中必得同此经。此名转生时
益。问。若尔已径多生。何言疾成佛。答。经多
生是三乘门意。悟入一乘时疾成佛。故玄门
云。问既言久修始得者云何言一念得耶。答
言久修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摄。从三乘入一
乘。即是一念始终具足。故经云初发心时等。
乃至下明善财从文殊发心。求善知识径历
百一十城已。而不如一念得见普贤菩萨。故
知得入此缘起大海。一念岂不成佛耶。三依
一时疾得成佛者。如善财童子。于知识处一
时之间获普贤法。此约最后善知识说。如次
上所引玄门文意。至此善友也。已得普贤法
故。因果无二故。疏第二十云。第五显因广大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91a 页
相知识以前照理无二显甚深。方堪成佛广
大之因故。在道场如来前者表普贤齐佛果
故。因果位同故。又云。一身充满明普贤身下
有十三种。等于诸佛。此是因位圆满更无所
修。是故但云与诸佛等。不辨更求知识修因。
普贤位竟。故知此约理成佛。因果无二故。一
时成佛。此善趣行人未入信满及初住等。故
非行成佛位成佛。四依一念疾得成佛者。如
契普贤法。一念即成佛此依俗谛念也。此亦
约善财等。上约闻说法时说成佛。此取念念
念成佛义。是理成佛。故随取自在依俗谛说
一念。五无念疾得成佛者。一切法不生。一切
法不灭。若能如是解是人见真佛。故记云。有
云。约维摩一念不生即是佛。此义不然。同是
俗谛念即是无生。故云无念成佛。一切法不
生等者。是升夜摩天宫文可寻文处。

* 第五问答分别门

问。宗意一切众生皆是佛时佛与众生有何
差别。答。同一缘起法故。佛时全佛无别众生。
众生时全唯众生亦无别佛。若非全佛非全
众生缘起不成。故无众生亦无佛。一切法是
一如所成缘起法故。互全摄方立众生门。故
全众生。佛门故皆佛。故非无彼能化佛所化
众生。问。佛全觉人众全惑者。若佛与众生一
者唯是惑耳。何有能化。亦众生与佛一者但
全觉人。何有所化。答。有二义。一无能化所
化。二有能化所化。初义意全众生故无能化。
全是佛故无所化。后义意全作二。故有能所
化。何者缘起无障无碍法。定不有一。故随须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91b 页
皆得如虚空化虚空。能化所化无障碍。然非
所执情能所及也。问。佛见迷惑众生时。若以
惑心见。若以觉智见。若以惑心见者惑非善
见。何能见。若以觉智见者觉绝见知。何可能
见。答。有二义。一惑见觉见。二俱不得见。初
义意如鬼。鬼见人不见。惑以惑见。觉不见。如
于杌见鬼。是迷惑鬼。见鬼非惑。此义亦然。惑
见惑亦觉非惑。是故佛言。我与汝不异。汝自
为别。此意我者觉人。汝者迷执。故知惑觉不
异也。后义意惑此见义故非惑见。以惑见惑
故非觉见。问。佛既觉者何以惑见惑。答。觉惑
体无二。而觉任自惑见名为惑耳。具如香象
问答。问。一成一切成其义何。答。可有二义。
一约人。一约位。初义问答云。约缘起人说。故
一人即一切人是一人。一切人即一人是一
切人。故修言亦然。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
故同得云也。问。现一人修而馀不修亦一人
非馀人。何得为尔。答。汝所见但是遍计耳。不
关缘起之法。不足言也。后义者六相义章云。
行德即一成一切成。理性即一显一切显。普
别具足始终皆齐。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疏
一亦同。问。三乘人极至何位进入一乘即成
佛。答。五教上云。至自位究竟处故。后皆进入
别教一乘。此各得出世果。处为自位究竟处
约菩萨。又三贤位是得出世益。处具如一乘
义。问。一人现在世。是人未来世可成佛。化现
在我身令修行。答。化令修行。问。现在人修行
可得彼何其佛。化现在我令修行。答。彼佛不
化者。今吾身不得作佛。故彼佛化时方吾能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91c 页
修行成彼佛。意缘起道理非彼佛时即无今
吾身。非今吾身时无彼佛。故知尔也。如对今
乃至尽过去际亦然。问。未来佛是现在及过
去人相即者。彼过现人已成佛未成。答已成。
与未来佛同一缘起法故。问。若尔唯佛何为
化。答。过现人望未来佛是同一体。非他人故
未来佛化现等人。若他人者不得化。所以者
何。能化外有故非自所化。问。可化外人何言
他人者不得化。答。若能化所化差别者缘起
不成。故不得化自外他人。问。自既佛。何用为
化。答。是佛故化。若非是佛终日化不得成佛。
问。何自非佛时不得化。答。一切众生本来成
佛。而不知自即佛。故化令知此理。名为化之。
故实化无所化。实无所成。问。若尔但乃化都
无化他之义。答。亦得化他。非化无自故。以自
他缘成无分别故。是故佛能见自全他。故他
无摄物。问。约此化非化及自他等。分别四句
何答问化自。答。不也。非他无自故。问。化他。
答。不也。化是佛故。问。自他共化。答。不也。二
执不并故共不化。答。二离执故。此遣非四
句示执显四句。准三性门可知也。约自他亦
可有此三四句。准上可知。问。未来佛还化现
在自身者有所依文。答。有所依文。故璎珞经
中第八地菩萨云。自身己身当果诸佛摩顶
说法。故已其说炳然可知。又既诸经经每云。
三世佛拜故诸罪业灭。未来诸佛者何为毕
也。问。他人修行已成佛穷来际。亦可成说之
言拜未来。何言拜彼自当成佛。答。拜他佛之
义非无。虽然他佛远自佛近。何者汎诸佛为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92a 页
众生说佛德。意为欲令众生自亦得彼果。故
令修行。是故众生證自当来所得之果德。为
欲得彼故不借身命修行。非为得他佛果故
修行。是故正今吾令发心修行。佛祖吾当果
已成佛非他佛也。此义不疑怪也。又有他已
成佛即是自当果佛。所以者何。他成佛时即
得三世佛平等果故。又吾当果佛即是他今
成佛。所以者何。吾得当佛即得三世佛平等
法故。如是展转更互平等。平等无差别果德
皆化今吾令修行。其义亦非无故也。互有今
吾身。全体如来藏佛等是也。今吾即缘吾性
佛即吾。而不知故悲怪。发至心修行欲返迷。
是故其观化。吾佛即是吾体佛。非远求他佛。
此义甚正观行者大要也。又此吾性佛者即
于一切法界。有情无情中全全即在无非一
物吾体佛故。若能拜自体佛者无物不所作。
此亦甚大要也。常可思性之。若行如是思得
者一切时一切处中。无一处中无一处一时
起三毒烦恼之义。此即入一乘之观方便。三
世佛无非此行修成佛者也。具如香象答也。
问。一切情非情皆有佛性成佛。答。约教不同。
小乘唯佛一人有佛种性。馀无种性。始教门
约有为无常法立种性。故不遍一切。终教为
真性立种性。故一切有性。顿教门唯真如离
言绝相名为种。不分性习。约一乘门有二说。
一摄方便故。诸教所明种性并皆具足主伴。
成宗以同教故。摄方便故。一据别教种性甚
深因果无二。通依及正尽三世间。该收一切
理事解行等。广如下卷说。问。此诸教所说有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92b 页
无种性。为理佛性。为行佛性。答。通二。何者
二佛性。一体二义故。如下卷说。问。就一乘
门有性无性有情非情皆成佛者。说五性差
别教何会。答。下卷云。论自有释。故宝性论
云。向说阐提无涅槃性。不入涅槃者此义云
何。为欲示显谤大乘因故。此明何义。为欲回
转诽谤大乘心。依无量时故作是说。以彼彼
实有清净性故等。问。若尔唯可立不定性。何
立性。答。修六度串习行已位到堪任住成菩
萨种性。若习小行到于忍位成声闻性。故智
论云。𤏙顶忍等名为性地。独觉准知。若于三
行随一修行未至本位。尔时立为不定种性。
若于三行全未修行。尔时立为无有种性。问。
约种性分别四句何。答。终南问答云。或有佛
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谓约行辨性也。或有
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谓约位辨性也。或
有佛性。二人俱有。谓约因辨性也。或有佛性。
二人俱无。谓约果辨性也。问。阐提之义断现
善根。因何有行善性。答。此约位语。此世生善
根。可救者有现行善性。他世生善根。现不可
救者有行因种子。此义不同声闻宗。此之四
位皆具性得及修得二佛性也。何以故。此之
二性同于信解净心处说故。相由成故也。性
得及修得二种佛性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
故。又验经文如来藏为直进菩萨机说。佛性
为淳熟声闻机说。此中所明如来藏佛性虽
约诸义差别不同。皆是同教一乘义也。何以
故。为成普法故。普法所成故。问。本性住性习
所成种性何前何后。答。随机缘前后不定。故
第二辨定得人门¶ 第 792c 页
香象问答云。问。本有修生等四句中有修生
本有本有修生二句。其即缘起法故非本有。
无修生非修生无本有。此二句因缘法可解。
唯本有但修生。此二句为因缘法乎。若非由
修生而有本有者。与习种以前有本有之义
有何别云。答。圣者能见机益故四句皆普
说。若有机缘众生□以性种为前习种为后利
益。即说本有前有修生后。若有众生以修生
为前本有为后利益。即说性种为后习种为
前。但随机处中说耳。勿见法定有前后。以其
法无前后故即善当于先后耳。是故诸圣教
之说前后不定。然而如言取者定本有前有
法故失因缘旨违其意。故与彼人不同耳。馀
一切法门皆尔。须解教所由。又解法实性也。
华严一乘十玄成佛妙义一卷



(写本云)

于时应长元年九月二十八日于东大寺戒
坛院以尊胜院之御本加反点了。但文字
散散极不审多。有后览者可有交定候也。

          小比丘实圆

享保三龙集戊戌仲秋初九天依净俊成业
御许可而缮写之。上件本者示观国师俗
甥之神足。禅明房实圆之御本也。乍然文
字鱼鲁风凤之谬尤多。后览君子夫思之(矣)

 贤首嗣祖勤息国贼性空(露命二九岁夏䔽一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