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032-A¶
1032-A¶ 第 738a 页

* No. 1032-A
华严原人论解序
长安大开元寺讲经论沙门 圆觉 撰

三圣立言殊途妙契群贤著述随教异宗致令执指
之徒竞成龃龉至若寻流讨本而得其归趣者盖亦
鲜矣有唐圭峰禅师悯之于是稽外内之圣心赜半
满之幽致制斯雅论目曰原人文启四门义该众美
将使息其异见示彼真归不假他求直捷令悟观其
抑扬研覈引證会通辩而不华周而不比精深切当
简妙严明𤀹畎浍以距川导江河而注海诚谓生灵
妙本之指南矣自非高明圆畅深造圣贤之阃阈能
如是乎裴相国尝云如来为说教之主吾师为会教
之人信哉裴公既序之于前屏山李君复题之于后
万松禅老又开九对十八重以赞其说三贤皆达道
之士不妄许可自非理归至当岂君子亦党乎窃尝
考诸圭峰笺注经论诠示禅宗逮百十馀卷唯华严
圆觉金刚般若等章疏盛行于世独恨斯文之未有
以发明者馀曩在长安尝以讲诵之暇釆摭诸说聊
为训解初欲附于文下然恐与论注相滥故别书之
1032-A¶ 第 738b 页
藏诸箧笥自备观览暨抵京师因学徒咨请辄复叙
其梗概于篇首文虽淟涊义似有宗欲知吾人之所
以为人者得不留神于是书。

时至治壬戌四月既望
叙于京师万安之东轩
1032-A¶ 第 738c 页
华严原人论解卷上
长安大开元寺讲经论沙门 圆觉述

△将解此论大分为四初题目次撰人三叙引四
本文显目复二初解正题后解并序今初正题。

「华严原人论」

【华严二字所宗之经原人论者正显所造所宗经
者具云大方广佛华严经清凉大师云大方广所
證之法佛华严能證之人所證法中具三大故大
者体大方者相大广者用大能證人中有因有果
华严是因佛是果故华即普贤万行严即文殊大
智谓以大智为主运于万行严大方广本有之法
成毗卢遮那十身佛果故经之一字即能诠教义
不异常具释此题广如本疏今论题中所以标者
以是此论之所宗故下五教中一乘显性即此经
故不全标者非释经故。

原人论者原者推究其本之谓也徐铉说文解云
原者泉之本也后人从水而以原为原隰之原今
所不取谓今欲穷究人之本始故曰原人人者涅
1032-A¶ 第 739a 页
槃云多思虑故名人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名
有憍慢又人者名破憍慢释曰多思虑言为总谓
人中念虑善恶无记种种不同念念差别故云尔
也身口柔软别语善人破憍慢言约修行者反此
为有又杂心论云意寂静故名人释曰此拣恶道
众苦逼迫无寂静时亦约性说如礼记云人生而
静天之性也问佛教常言众生通五趣等何故此
论但标原人答论主约人是我同类故序云我今
得此人身而不自知(云云)又六道中其馀五趣苦
乐不均不堪修行故偏劝人故曰原人裴相国圆
觉序曰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
之苦鸟兽怀獝钺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可以
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三世诸佛皆于人
中成佛盖为此也下文有义可检叙之知人之源
则四圣六凡类可知矣。

论谓评议假立宾主问答徵通研究深旨教诫学
徒故名曰论若合释者原通能所论为能原人为
所原是人之原原人即论依主持业次第可知或
原即人原人之论二释反上望上所宗即华严之
原人论也或取大经之目以成本论之题即分有
财得华严号解正题竟。】
△后解并序。

「并序。」

【并者兼及之义序者由也引也引后正文为由绪
故以论并序作自一人故不别立序题伹附论题
1032-A¶ 第 739b 页
之下而以并序故小书别之异正文故若望总题
六离合中相违释也。】

△二撰人。

「终南山草堂寺圭峰兰若沙门宗密述。」

【终南至兰若即所依处于中终南山乃所依之总
名地属三秦东西磐礡八百馀里终南之山拣馀
山故草堂巳下别指所居泛说终南境则宽漫故
复举此然草堂即后秦逍遥园自罗什入秦诏于
此园译经创草堂以居之因改为寺寺者司也国
置九寺以立九卿由汉代腾兰初届馆于鸿胪尔
后僧居因名曰寺即始于洛阳之白马也圭峰兰
若者圭峰乃终南之别峰以其山如王者所执之
圭故以名焉梵云阿兰若此云寂静处出家所居
要离諠䜋故此土好略但云兰若草堂之寺圭峰
之兰若皆依主释然草堂圭峰相去不远论主平
居或在草堂或在圭峰若裴相国序云论主北游
清凉山回住于𨝘县之草堂寺未几复入寺南圭
山故双举耳草堂寺望圭峰兰若作邻近释或相
违释望终南山总别依主释所依处竟。

沙门等者即能述人沙门二字义如常释宗密二
字论主别讳俗姓何氏果州西充人幼业儒典遇
荷泽和尚之孙圆和尚于遂州因缘有契遂从剃
染学该内外宗说兼通造华严圆觉等诸经论疏
钞著禅源诠并行于世广如本传沙门望宗密通
1032-A¶ 第 739c 页
依主持业二释望上终南山等能依所依作释可
了述之一字陈功业也先德云叙理名述先来有
故作故名造今新起故此论创制理应名造良以
论主蕴穷源之妙慧畅博达之宏才布之以名句
文身著之于翰墨简牍诱邪迷于正道斥边徼于
大方有功不伐但云述耳述通能所作释可知释
撰人竟。】

△自下第三序引分三初通显大意次别叙诸宗
后正明造论初文亦二初就所原以标宗于中二
初顺明。

「万灵蠢蠢皆有其本万物芸芸各归其根。」

【万灵者羽毛鳞介昆虫之属其类不一咸具觉知
故曰万灵蠢者出也尔雅云作动也昆虫之类遇
冬则蛰逢春而动故字从春及䖵今论文中且举
䖵虫蠢动之微以况于人其实该于卵胎湿化也
言皆有其本者本即因缘瑜伽释众生云思业为
因壳胎湿染为缘有五蕴生圆觉云若诸世界一
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又俱舍颂云倒心趣欲境湿
化染香处楞严云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
化以离应金刚论云受生摄依壳而生曰卵动类
也含藏而出曰胎欲类也假润而兴称湿湿以合
感趣类也不由父母但自想合无而忽有曰化化
以离应假类也化亦自想悬想胜处情爱彼境即
1032-A¶ 第 740a 页
便化生故云离应故知众生之类无问巨细皆以
爱染而为其本耳此举有情为例也。

万物者百谷草木之类芸芸者繁茂之状此文借
老子彼云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
(云云)彼意谓万物皆自道之所生还归于道是
复其本根也今意伹取物各有根然后方得枝叶
茂盛此举无情为例也。】
△二反结。

「未有无根本而有枝末者也。」

【广韵云一在木下为本根株之谓也一在木上为
末枝叶之谓也若无根本那有枝末。】
△后正显所
例。

「况三才中之最灵而无本源乎。」

【况谓比况上明䖵虫草木尚有因缘比拟于人亦
当如是安得不穷其本致乎言三才者天地人也
才谓才能谓天有运动之才地有生成之才人有
鉴虑之才古人云天生万物唯人最灵既曰最灵
是胜于万物者也可无本乎。】
△后就能原以立理
二初先立理。

「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此二句文全取老子明皇注云智者役用以知物
明者融照以鉴微智则无所不知明则无所不照
彼疏释云知识察也言役心生智识察前人之美
恶可谓之智若反照内察了观其心不生知法是
谓明了今文则用之意则不止如此如下显真源
1032-A¶ 第 740b 页
处了性同佛方是此宗真实智明以本该末亦无
遗矣。】
△后正明能原二初反显须原。

「我今禀得人身而不自知所从来曷能知他世所趣
乎曷能知天下古今人事乎。」

【我者论主自指五蕴假我盖举自巳以激劝他人
也禀谓禀受如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谓有
所禀受而得此身也所从来者即前世所禀依内
教说即过去业惑展转乃至本觉真如是也曷者
何也他世即后世也趣谓趣向谓舍此身巳当生
何道天耶狱耶或升或坠意云既不知生从何来
又焉知死所趣向乎如夫子云未知生焉知死此
之谓也天下古今人事者天下横约处古今竖约
时人事者如运祚兴亡风俗美恶礼乐成坏刑政
得失之类是也然知所从来及他世所趣即前自
知之事天下古今人事即前知人之事盖原身为
本天下古今为末必先究其本然后穷其末则不
失其序矣若夫终日论天下古今至于此身而不
知究则是弃本而事末矣如马迁修史而不免于
烦刑杨雄著书而竟终于投阁谓之明智可乎诗
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之谓欤。】
△后顺成得旨。

「故数十年中学无常师博考内外以原自身原之不
巳果得其身。」

【学无常师者言不但师于一人也清凉云益我为
友人皆友焉博谓广博巧谓巧究内即佛教宗说
1032-A¶ 第 740c 页
之旨外则儒老百氏之书其志在于穷究自身之
本非为于禄求名之学也夫子云古之学者为巳
今之学者为人原之不巳者巳者止也有所未至
心不止也功成必致故得其本故论主圆觉疏序
云髫专鲁诰冠讨竺坟禅遇南京教逢圆极又云
行诣百城坐探群籍皆其事也。】

△二别叙诸宗五初叙外教。

「然今习儒道者秪知近则乃祖乃父传体相续受得
此身远则混沌一气剖为阴阳之二二生天地人三
三生万物万物与人皆气为本。」

【明教大师云(宋高僧契嵩禅师作辅教编闻于朝廷仁宗许编入藏赐号明教大师下
文多引用之矣)道教与儒教同源出于三皇五帝故今从
古相合以明儒即儒教孔子为主成氏南华注云
儒姓郑名缓篇韵训云儒者柔也道即道教老子
为主其后列禦寇庄周皆宗之后世张陵之徒杂
以邪说非老氏之本旨今言道教伹取老庄言乃
祖乃父(云云)者传约从本流末续谓以末继本谓
祖传父父传孙世世不绝子续父父续祖展转乃
至高曾远祖故孝经云父母生之续莫大焉远则
下展转推穷则自混元一气(云云)谓天地之前唯
一元气混然不分故曰混沌剖谓剖判即混沌既
分之后阳气轻清故上升阴气重浊故下沉升者
为天沉者为地二气和合人生其中是为三才从
此渐有万物道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1032-A¶ 第 741a 页
万物明皇注云一者冲气也言道动出冲和妙气
于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能独生又生
阴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积阳气之二故曰
二生三阴阳含孕冲气调和然后万物阜成故曰
三生万物又周易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太业又钩
命诀云易有五太一曰太易气象未分也二曰太
初元气萌也三曰太始形之端也四曰太素形变
有质也五曰太极形质巳具也从此渐生天地万
物论中双合二家之意为文该上诸说虽小不同
皆以气为初始渐有人及万物故。
论结云万物与
人皆气为本。】
△二叙内教。

「习佛法者但云近则前生造业随业受报得此人身
远则业又从惑展转乃至阿赖耶识为身根本。」

【此虽总言佛法意乃别指权小近则下指人天教
远则下一句小教阿赖耶识即法相教于此三中
前不兼后后必兼前中间云乃至者谓惑又从执
而起然惑与执各有二种惑二种者一烦恼障二
所知障执二种者一我执二法执谓五蕴等从众
缘生本无实性众生不了计以为实名曰法执由
执法故于诸理事世出世法不能通达名所知障
此五蕴中法尚难得况主宰者众生于中妄计实
我名为我执由执我故烦恼障生尘劳竞兴业报
不息由此轮转苦果无穷而二乘人但除我执烦
1032-A¶ 第 741b 页
恼障未断法执所知障菩萨双断二执二障然此
二执二障于赖耶识皆有种子从种生现起惑造
业推穷其本则自赖耶故云乃至广如下明。】
△三
总非。

「皆谓巳穷其理而实未也。」

【如上所说皆是圣人权渐之谈非究竟了义之旨
恐人执滞故总非之意在责人非斥法也。】
△四通
妨。

「然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
资共利群庶。」

【恐有难云如前所说元气阴阳业惑识变皆是孔
老释迦至圣所说何得非之故今通云自是学人
不达圣意岂孔老释迦之过欤然则圣意若何论
云然孔老(云云)此乃总出三圣立教之意也言随
时应物者孔老之时此方人根未熟尚未堪闻因
果之说况佛性了义之谈故孔老先以仁义道德
而渐诱之旦指元气阴阳为本西方佛出世四十
年前人根未熟未堪闻于佛性了义之旨是故大
觉且随二乘五性之机说业识变等至四十年后
方说一乘故法华经云久默斯要不努速说皆显
随时应物也言殊途者谓殊异路途即指前所说
元气业惑等立教不同故曰殊途言内外相资等
者资者藉也助也谓虽设教不同然亦互相资赖
道并行而不悖也盖佛教藉儒老为诱物之始儒
1032-A¶ 第 741c 页
老藉佛教为成物之终如目足相资方能全济又
震旦之机宜以仁义道德而化故孔老以是化之
馀方之机宜以业惑等化故大觉以业惑等化之
众生不一故曰群庶。】
△五蹑迹重通二初总明权
实二初纵。

「策勤万行明因果始终推究万法彰生起本末虽皆
圣意。」

【恐人难曰三教圣人利物之心既同则应三教皆
可原人何故此中偏宗佛教故复答云利物之心
三圣虽同权实之用三圣则异儒道一向是权佛
教兼于权实今取实教了义故偏宗佛迷于权实
岂达圣意言策勤万行者策谓策发万行者且言
行门之多不但说施戒等至于四谛缘生十善五
戒四禅八定儒老五常道德等皆在其中细详文
意自可见矣因果始终唯明佛教修因为始感果
为终或约一人先后为始终也万法至本末亦通
三教儒道以气为本释教以业惑八识真如为本
随宗不同末则可知从上策勤万行下至虽皆圣
意纵也。】
△后夺。

「而有实有权二教唯权佛兼权实。」

【应再问云三教之中何权何实故下句云二教(云
云)言权实者权谓权假亦曰权宜秤锤曰权言能
酌量轻重以喻圣人方便分别事宜随器授道孔
子所谓可与立未可与权是也实者果之核取其
1032-A¶ 第 742a 页
坚也亦确乎不可拔之谓也然则二教之权与佛
教之权可得闻乎答曰冥显有异二教之权即冥
权也佛教之权乃显权也何以言之明教大师云
权也者有显权有冥权显权则为浅教为小道冥
权则为异道为他教释曰浅教如法相破相小道
如二乘人天此之三乘如化城之喻是佛随宜之
说故曰显权冥权者无方妙用潜兴密应或为异
道之师以化正彼类或为他教之主用他教法以
利于世如华严经云或持牛狗及鹿戒或著坏衣
奉事火等又清净法行经云吾遣迦叶以为老子
又遣净光童子示为仲尼故知孔老皆大觉冥权
也总明三教权实竟。】
△后别明权实之用二初纵。

「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

【亦应先难云前明教有权实唯宗实教则应权教
皆无用耶答曰是何言欤夫圣人设教各有攸当
或权或实随器所宜故此一科即显权教之有用
也初句如前巳解惩恶劝善有惩者戒也止也即
止恶兴善也儒教三纲五常老氏保雌守弱释教
三学六度莫不皆使人止恶兴善而巳泛常所说
三教大同者此之谓也尚书云为善不同同归于
治今借用之明教云神农志百药虽异而同于愈
疾也后稷标百谷不同而同于养人也圣人为教
不同而同于为善也證此可知遵者依也所归既
同依行皆可是故依儒教则为成德之君子遵老
1032-A¶ 第 742b 页
氏则为清净之真人禀释教则出三恶而往人天
乃至究竟證三乘而圆二果者矣。】
△后夺。

「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

【此即显实教之用也亦应问云既三教皆可遵依
又何必偏遵实教故今夺云推万法(云云)大意前
言三教皆可遵行者但顺圣人随宜益物治巳成
之人身非欲穷究所以成人之源本欲穷其本则
非了义教莫能尽之言推万法穷理尽性者推谓
寻其本致穷谓极其根源尽谓竭其蕴底万法即
色心等世出世法然穷理尽性语出周易彼系辞
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
顺性命之理彼注云理谓理数性谓性能命者生
之极穷理则尽其能若穷其理数尽其性能则顺
性命之理又儒宗以天所赋为命今佛教亦说理
性故借彼文取意则异理谓道理真理性谓法性
心性不取天赋故不言命谓真如一法横对诸事
曰理广也竖贯一法曰性深也然在无情曰法性
在有情曰心性亦曰佛性亦名本觉亦曰如来藏
即下显性经中所说真性是也谓色心等法从缘
而生无实自性全是真如随缘所成故此万法皆
以真如而为本源故论主圆觉疏序云万法虚伪
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
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此推万法至本源之谓也
唯识亦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
1032-A¶ 第 742c 页
即诸法实性亦此义也言至于本源者非离真性
之外别有本源但约教诠浅深之异故有至不至
尔起信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乃至云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又立义分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
义所言法者诸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
间法依于此心显示萨诃衍义故明教大师云人
者天者圣人者孰不自性而出所以出者固其本
也此本则万法之大本也注云人天与佛等三乘
圣人谁不从此一性所出则知性者为万法之本
源矣华严经云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蕴性不
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
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
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则知不生不灭真如妙性
实诸法之本源矣非一乘了义何以臻此言决了
者谓决定了义亦决断显了也此言佛教别指显
性。】

△三明造论二初总显馀宗未了为造论之缘由
三初总明。

「然当今学士各执一宗。」

【此言学士即通指习三教者士即人也各执一宗
谓习儒者唯执天命习老唯执自然等更不复博
究圆畅。】
△次别明。

「就师佛者仍迷实义。」
1032-A¶ 第 743a 页

【或执业惑或执识变不信一乘实教设谈佛性定
拣阐提纵说真如但云不变有所未悟故曰仍迷
其犹众盲摸象岂识象之全躯坐井观天宁见天
之无际。】
△后结责。

「故于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

【问此科与前别除诸宗何异答前就学人所知以
显教之权实今约学人所执为造论之发端向使
学人无封执之情则论主可以亡言矣。】
△二正明
造论分三初先叙所凭。

「余今还依内外教理推穷万法。」

【余者我也论主自称之词还依内外教理则见解
圆融而无偏局之弊与夫未尝读佛书而辄议佛
者相去远矣夫子云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
也论主之谓欤。】
△次别示。

「初从浅至深于习权教者斥滞令通而极其本后依
了教显示展转生起之义会偏令圆而至于末(末即天地
人物)。」

【言从浅至深者即指论初二门斥迷执偏浅也于
中前前浅而后后深斥滞令通者即破执情而显
圆解也极其本者指第三门显真源也极者至也
后依了教下即指第四门显示展转等者即第四
门中用显性了义会前所斥同一真理也。】
△后结
名。

「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1032-A¶ 第 743b 页

【可知。】

△大门第四释本文中分二初标列章门。

「斥迷执第一 斥偏浅第二
 直显真源第三 会通本末第四。」

【四门次第如向巳说。】
△二正释四初释初章二释
第二斥偏浅三释第三直显真源四释第四会通
本末初中复二初牒门名。

「一斥迷执(习儒业者)。」

【斥者排摈义唯韵云逐也远也谓驱逐令远去也
迷谓惑而不悟执谓固守不移。】
△儒道下二正指
儒道三就彼诘难四结显未了就次章中文分三
段初正明所本二宗合辨。

「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大道生成馀育。」

【二宗合辨其义如前小有不同随文当示言皆是
大道生成养育者即老氏意道经云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明皇云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体
故名曰大母者取其生育义也老氏意云我见一
物混然而成出于自古非声非色卓然挺特不逐
物移遍万物中安然坥荡众妙由之而出宜其为
之母也故为强立名字曰大道焉又德经云道生
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彼疏云道降冲和之气
陶冶万物万物得之以生故云道生之德得也畜
1032-A¶ 第 743c 页
养也谓万物得道用而能畜养斯形则约道畜养
之处而受德名故云德畜之道生德畜品物流形
故曰物形之道为万物作天时地利阴阳之势而
物资之以成故曰势成之又云故道生之畜之长
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彼疏云始之为生养
之为畜令增进曰长字抚为育辅相曰成遂终曰
熟资给曰养荫庇曰覆上之八字皆道德功用之
谓也。】
△二明生起次序。

「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道法自然一句全是道经彼云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注云人谓王也为王者先当法地
安静既尔又当法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巳又当法
道清净无为令物自化人君能尔即合道法自然
之性也又云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
然道者妙本之用道与自然体用之称非谓道法
效于自然也今论正用道法自然一句者不取人
君法则之义但明自然之道在天地之先而巳恐
欲知源故具引之言生于元气者取道经意彼德
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前序中
巳引但今论中生于元气即彼道生一元气生天
地即彼一生二二生三天地生万物即彼三生万
物盖变其文势贵异前耳而意则同然前叙中混
沌即儒者之说此言大道即老氏之意前后互举
显二宗之大同也。】
△三约人显本二初约从本起
1032-A¶ 第 744a 页
末。

「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

【愚谓诸情暗钝智谓慧解高明贵谓名位尊荣贱
谓身职卑下贫谓资生阙乏富谓财用富饶苦谓
逼迫心形乐谓诸根适悦然愚智约性贵贱约位
贫富约资苦乐约受亦应言吉凶寿夭妍媸病健
等触类可推矣此皆人中品类不同言皆禀于天
由于时命者儒宗泛说多止天命时与命皆数也
论语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云莫之为而为
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后约原始反终。

「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

【天地者儒宗所归虚无者老氏所复道经云夫物
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云云)言万物
既禀天地元气而生如草木依根而得荣茂死则
复其本始如草木凋落精脉还其本根是复其所
禀之性命从天地生复归天地者如邵子云上天
生我上天死我一听于天有何不可此之谓也。】

四明立教大旨。

「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
所说万物不论象外。」

【言外教者谓佛法之外也言依身立行者儒宗五
常百行老氏保雌守弱皆以修饰其身而巳大学
云自天子达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孝经云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老子云名与身孰亲身与
1032-A¶ 第 744b 页
货孰多等不在究身之元由者不言此身因何而
有何故得为人何故为畜等纵若说者不过大道
元气而巳言象外者象谓物之形象易系辞云夫
象圣人以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
宜是故谓之象如乾卦三连以象天纯阳坤卦六
段象地纯阴亦如丹青图画肖物形容故唐太宗
圣教序云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又世俗说天
圆地方则知天地皆有形象也今世教所谈至大
者不过天地而已而人畜万物皆在天地之中故
其所论不出天地之外故云所说万物不论象外
庄子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则知天地之外
孔老非实不知但以世人智浅未足与议论语云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况象外乎。】

五释通妨难二初正释通妨难。

「虽指大道为本而不备明顺逆起灭染净因缘。」

【恐有问言彼宗亦说大道元气等生成万物大道
元气即是身本那言不究故今释云虽指大道(云
云)论文略举且言大道实兼元气天命父母等也
然元气父母等但是生身之具而非即是身本譬
如孩稚见母笼甑取饼啖之便知是饼笼甑所成
后来索饼即指笼甑岂知笼甑但是成饼之具岂
是饼之所本哉今元气天地等笼甑之谓也执为
身本孩稚之见而巳而不备明下正显所迷顺逆
起灭者谓内教所说十二因缘迷则从无明起行
1032-A¶ 第 744c 页
展转乃至有生老死即顺生死起动而成流转也
悟则从生死逆观乃至无明遂起智断无明由明
明灭故行灭乃至生老死灭即證圣果此明逆生
死而还灭也此十二支通大小乘义门繁广非略
可尽言染净因缘者有二一约小乘其说又二一
者如前十二有支由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
染因缘由无明灭行灭乃至老死灭是净因缘二
者约苦集灭道四谛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
出世间因果由造集谛因感苦谛果名染因缘由
厌苦故起道谛智断彼集因苦果不生證灭谛理
名净因缘故净名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众生病
愈我病亦愈二约大乘亦二一约法相宗谓藏识
法尔包摄三乘及三性名言种子而一切众生有
无不同若有三乘种子者遇缘熏习修行断障当
得三乘圣果名净因缘(此且三乘总说应别明之)若无三乘种
子但有有漏三性等种即造三种业(福非福不动)三界
流转名染因缘二约法性宗真妄和合成黎耶识
若迷之时染法有力净法无力向缘下转沉沦三
界名染因缘悟时净法有力染法无力背缘上转
成四圣位名净因缘广如下引此等法义外教岂
知况能备明。】
△后约人显宗。

「故习者不知是权执之为了。」

【孔老所说但是权宜不执则为入道之缘固执则
为障道之损圭峰云儒资戒律道助禅那此其缘
1032-A¶ 第 745a 页
也入难之中世智辨聪反成为难此其损也宜自
择焉。】
△二就彼诘难二初总标。

「今略举而诘之。」

△后别难有四初难道生二初牒彼所立。

「所言万物皆从大道而生者。」

【此唯老氏所执诘者问也假立宾主难疑答问论
之式也所言万物至而生者此句牒彼所立下皆
准知。】
△后正申难二初道常物亦应常难二初按
定。

「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祸福之基。」

【彼以长生久视为道故作此难之初二句按定基
谓基址亦曰镃基尔雅云基初也。】
△后正难。

「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可除也福庆贤善不
可益也。」

【道既是常物亦应常如世子孙还类父母则祸乱
应常祸乱非人力可以剪除福庆应常福庆非积
善可能增益故李思慎云老以生与死命也悉是
道之所为圣与不肖性也但是天之所与天与不
可逃道为不可捍知天道之不可逃捍者则能安
处长生守金性情(云云)。】
△后反质破。

「何用老庄之教耶。」

【恐云设如祸福不可增损复有何过故今难云如
此则孔老设教遂成无用良以圣人见善有益可
以致福故劝令为善见恶有损可以致祸故教令
1032-A¶ 第 745b 页
远恶则知吉凶祸福由我致之既道使然于我何
预勉之修善曾何所图。】
△二祸福倒置非尊难。

「又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冉祸夷齐何名尊乎。」

【育谓鞠育胎谓含孕互举为文虎狼害人之兽岂
道畜之而使害人桀纣暴虐之君岂道孕之而使
虐民必曰道生道何不道桀者有夏十七世君名
履癸谥法云贼虐多杀曰桀刘恕通鉴外纪云桀
为无道暴戾顽很贪虐荒淫残伤百姓天下颤怨
伊尹佐汤伐之桀战不胜奔于三朡之国汤又伐
之放于南巢而死纣者殷三十世君帝乙之子名
受谥法云残义害善曰纣外纪云智足以拒谏言
足以饰非因宠妲已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用
炮烙之刑剖比干囚箕子周武王举兵伐之纣不
胜遂自焚而死夭短折也颜即颜回字子渊冉即
冉耕字伯牛皆孔子弟子四科中德行科也论语
云贤哉回也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又伯
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
也而有斯疾也(云云)先儒谓伯牛有恶疾将死夫
子叹之夫以二子之贤而不享年故曰夭颜冉祸
谓凶祸夷齐谓伯夷叔齐先儒云孤竹君之二子
也父丧兄弟让国不绍武王伐纣二子谏之不从
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下以夷齐之贤而致饿
死故云祸也若云万物皆是道之所为者道乃富
愚夫而祸贤士何足敬哉且世有好贤恶不肖人
1032-A¶ 第 745c 页
必谓之君子妒贤嫉能人必谓之小人君子也人
皆敬之小人也人皆鄙之道经云万物莫不尊道
而贵德使道之所为诚如前说则不足敬也故曰
何名尊乎。】
△二难自然二初牒彼立义。

「又言万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缘者。」

【亦道教所执儒宗亦执天为自然若内教说一切
万法从因缘生谓亲能发起为因疏能助起为缘
然一切万法不出内外外者如草木等从种子生
名曰亲因水土人时名曰疏缘内则人畜等从业
惑生名曰亲因父母二气名曰疏缘若委细说具
如下文今对外宗且略叙又谓彼儒道既执自然
则不推因缘故庄子云不知所以然而然名曰自
然又云鹤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言皆自然
也儒宗执者如司马君实无为赞云治身以正保
躬以静进退有道得失有命守道在巳功成则天
天复何为莫非自然。】
△后正申难二初自然即应
无端难。

「则一切无因缘处悉应生化谓石应生草草应生人
人生畜等。」

【谓既不待因缘则石非草等因缘应能生草草生
人人生畜等以皆非缘故论略举以例其馀故置
等言即等一切非缘之事如火应生草木木生鱼
鸟凡是一切不应生处皆能生也正取人不待父
母缘忽自生人等如西方无因外道亦作此计瑜
1032-A¶ 第 746a 页
伽第七云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
论答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歘尔大风卒起于
一时间寂然止息或时忽尔暴河瀰漫于一时间
顿即枯竭或时郁尔花木敷荣于一时间飒然衰
悴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清凉云与此方
儒老所计颇同又涅槃经中衲衣梵志求佛论议
佛问云汝宗何故知非因缘彼云我见牛生便能
𠲿乳龟生便能入水知非因缘佛言若言𠲿乳非
因缘者俱非因缘何不𠲿角若言入水非因缘者
俱非因缘何不入火梵志辞屈投佛出家。】
△后自
然不应缘习难二初正难二初总约情非。

「又应生无前后起无早晚。」

△后别约有情。

「神仙不藉丹药太平不藉贤良仁义不藉教习。」

【前后早晚约时时乃疏缘中一事通内及外如春
兰秋菊社燕宾鸿等各因其时人须十月方乃诞
生非自然也神仙巳下别约有情神仙要须宿禀
寡欲之资鍊药服气为缘方能长生不老天下太
平必藉忠臣良士武以定乱文以经世君臣相济
然后民安国泰时和俗淳人有才德之美皆资训
诲之力习与性成未有不学而自成者孟东野诗
云击石方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
自然信矣刘子云心受典诰而五性通焉故知仁
义必由教习执自然者不亦乖乎。】
△后结责。
1032-A¶ 第 746b 页

「老庄周孔何用立教为轨则乎。」

【外应问曰设依我宗自然而成不藉教习复有何
过答便有圣人立教无益之过既贤者自然而贤
不由教习愚者自然而愚教亦无益圣人立教便
成无用轨谓车辙则谓法则如世行车必遵轨辙
为法则也然老氏上士下士之说孔圣上智下愚
之论在吾教中盖宿习力故谓多生熏习纯熟今
得为人诸识聪利人一巳百闻道勤行孔老于此
谓之生知上智上士故白乐天生而识字世呼为
三生人若宿世从异中中来未曾熏习或因秘吝
不肯教人今得人身诸情暗钝倥侗颛蒙诲而不
学闻道大笑孔老于此呼为下愚其中人者昔虽
曾熏然未纯熟故于今世学之则成不学则殆由
此观之虽愚钝之资苟能自勉于学纵未偕于上
达亦自胜于不学者矣况中人乎圣人知学问有
益可以革愚成智故垂典诰以为轨则斯则因缘
之理明矣而曰自然未敢闻命。】
△三难元气二初
牒彼所立。

「又言皆从元气而生成者。」

【此儒道皆执。】
△后正申难三初气变不应缘习难
二初正难。

「则歘生之神未曾习虑岂得婴孩便能爱恶骄恣焉。」

【歘暴起也言歘然而生也神谓人之精神言初生
之子八识虽具七情未彰良由创与境逢未知染
1032-A¶ 第 746c 页
著若渐长大惯习力故爱恶滋彰所谓习以性成
非由元气使之然也论云岂得反质之辞言婴孩
者小儿之称女曰婴男曰孩爱谓染著恶谓憎嫌
骄谓矜傲恣谓纵肆皆言情也。】
△后蹑迹转难二
初牒彼救词。

「若言歘有自然便能随念爱恶等者。」

【恐有救言且如孩子初生便能餐乳不得则啼岂
待习虑故曰自然便能随念爱恶。】
△后正难。

「则五德六艺悉能随念而解何待因缘学习而成。」

【若尔五德六艺亦应自解不待习虑何故不尔言
五德者即仁等五常或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六艺谓礼乐射御书数然人生便知饮乳啼号者
无始以来惯习力故与心俱生如前牛不𠲿角龟
不入火皆因缘也岂是元气使之然也。】
△二气灭
应无鬼神难三初申难二初按定。

「又若生是禀气而歘有死是气散而歘无。」

△后正难。

「则谁为鬼神乎。」

【儒者皆执气聚为生气散为死故今难云若尔气
散断灭应无鬼神盖鬼神之说儒宗许有故彼所
知以难之然依儒典训神者伸也鬼者归也阳魂
曰神阴魄曰鬼然论语云子不语怪力乱神者盖
以鬼神理幽常人智浅故但令敬而远之恐生惑
著然岂谓之无鬼神乎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1032-A¶ 第 747a 页
故知鬼神情状谓百骸四体男女构精之所成故
曰精气为物彼云游魂为变者即如佛教所说心
识由无质碍任运能往故曰游魂意谓游魂与精
气合而为人精气有灭而游魂不灭故为鬼神若
内教说三品九类之中有福德者为神无福德者
为鬼胜劣虽异皆鬼趣摄。】
△二引事證成二初举
知宿命證非禀气。

「且世有鉴达前生追忆往事则知生前相续非禀气
而歘有。」

【言鉴达前生事等者如羊祜之识金环(晋羊祜字叔子幼年
尝牵乳母至李宅门外祜树穴中得金环一枚谓乳母曰此吾先世为李家子戏所藏也吾年七岁堕井
而死事出本传)崔咸之徵墨志(唐崔咸父锐为泽潞节度使李抱真从事有客卢老
者自言学道于隋朝云际寺李先生每往来泽潞锐常善待之终谓锐曰吾当与君家作子以口傍墨痣
为验及生咸果如其言出本传)
房琯剖松下之书(唐房琯字次律开元中宰桐庐
尝与道士刑和璞过夏口入一废寺坐古松下和璞使人凿地得瓮中所藏娄思德与永禅师书笑谓琯
曰颇忆此耶琯帐然悟前世之为永禅师也出明皇杂录东坡有诗云殷勤古松下为剖瓮中书)
唐绍剌灯前之犬(唐绍者开元中为给事中尝与对门中郎李邈善每厚待之妻
尝谏曰勿友非类绍曰非尔所知后因骊山讲武绍摄礼部尚书玄宗援桴击鼓时未三合张说遽令绍
奏举神武赫怒拽兵部尚书郭元振坐于纛下欲斩之张说跪奏元振有社稷之功免死乃斩绍先一日
绍谓妻曰吾前生为杜氏女适霸陵王氏子十七岁常灯下运针昏睡犬入房触油污衣心怒遂以剪刀
剌犬剪一股折而犬犹活复换一股犬方毙吾十九而亡犬者今李貌是也明日行刑必貌翌日果如所
言初一刀头未落再换一刀头方落出李吉甫异闻记)
圆观峡中之旧约(唐李
證之子原老与道人圆观友善相约自峡入蜀路逢女子浣纱观谓原曰此吾寄托之所也盖业缘不可
逃明年某日君自蜀还可相临以一笑为信又云吾巳三生作比丘云云巳而观果死明年原如期至女
1032-A¶ 第 747b 页
子家则儿生三日巳原使抱临明檐儿果一笑却后十二年原至孤山月下闻扣牛角而歌者曰三生石
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依夜话引)东坡陜右
之梦游(苏子由谪南安与云庵及聪禅师交游一夕云庵梦同子由聪公出城迓五祖戒禅
师明日以语子由语未卒聪公至具言所梦与云庵同三人方谈笑间忽东坡书至曰巳抵奉新旦夕可
相见三人大喜共出城二十里至建安寺而东坡亦至因举梦语坡坡曰轼年七八岁时尝梦身为僧往
来陜右又先母方孕时梦一僧托宿颀然眇一目云庵惊曰戒公陜右人后失一目暮年弃五祖来游南
安终于大愚逆数五十年而坡时四十九矣出冷斋夜话)卢女忆贩羊之宿冤
(昔长安城南卢叔伦家女子桑间逢僧乞食问得食处女曰村东二里王家饭僧遂往果得斋王氏问僧
所从僧以实告既而王氏翁媪俱至女家女闭户不出问女母曰我家设斋人无知者女何知耶女自房
出呼曰某年月日贩羊胡父子何在翁媪惊趍出母问女曰汝适何故女曰我前世为夏州贩羊客姓胡
宿其家彼杀我父子羊尽为所有我后于其家作子十五得病二十而终医药之资巳过所劫犹每岁与
我作斋虽然命债尚须偿也出逸史)西山决弑亲之疑狱(宋理宗初真西山帅
长沙日市民程二者有子年二十谋弑厥父密语其友恐事泄相涉遂首于官即呼其子问之子不讳及
问其父并邻人皆不知所以问其子谋弑父故亦无可言者真察其事暗昧乃齐沐请祷一夕梦人报曰
伹问其父二十年前曾作何事即知之矣翌日真私问其父曰此事我巳知汝但勿讳汝二十年前曾作
何事父曰二十年前有沩山行者将钱一千缗欲买度牒中夜杀行者瘗于厨下以其钱营产业焉真复
私问其子吾欲释汝欲以钱一千缗惠汝从汝所之汝若得钱当何所作子曰诚如所言当买度牒入沩
山出家真知行者之怨遂籍其父产业计一千缗以付其子将其父配五百里外出江湖纪闻)若
此之类今古实多以此验知舍身受身自类相续
非禀气也。】
△二举鬼有知證非断灭三初唯约理
量破。

「又验鬼神灵知不断则知死后非气散而歘无。」

【泛言鬼神者多是古圣先贤忠臣义士功流后世
泽被斯民正直无私英灵不昧或镇山川社稷或
1032-A¶ 第 747c 页
司福善祸淫国旌祀典之荣民遂祷祈之应者谓
之正神其有木怪山精强魂厉鬼或乘人之衰耗
或附物以传通恐惧闾阎邀求祭祷者谓之淫祀
正邪虽异皆俱灵知若谓死而气散则其神者为
谁故东坡文集中多载鬼仙诗词良可證矣。】
△二
引教及事破二初引教破。

「故祭祀求祷典籍有文。」

【言典籍有文者引教破如尚书金縢篇谓武王有
疾周公作册书祷于大王王季文王请以身代文
云维尔元孙某遘厉虐疾(遘者遇也言遇此暴病也)若尔三王
(谓大王王季文王是也)是有丕子之责于天(言三王奉上天欲责武王之罪)
以旦代某之身云云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
翌日乃瘳(既祷卜之重吉次口武王果愈)又如礼记祭法祭义祭
统礼运皆言祭祷之事又蔡氏月令云九月中气
日在氐命有司合秩刍以养牺生以供皇天上帝
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祭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
福等皆其文也。】
△后引事破。

「况死而苏者说幽途事或死后感动妻子雠报怨恩
今古皆有耶。」

【说幽途事多关释典恐彼儒者尚未信之今引儒
者一说證之宋吏部侍郎葛立方字常之所撰韵
语阳秋云欧阳永叔素不信释氏之说既登二府
一日被病亟梦至一所见十人冠冕环坐一人云
参政安得至此宜速反舍公出门数步复往问曰
1032-A¶ 第 748a 页
公等岂非释氏所谓十王者乎曰然因问世人饭
僧造经为亡追福果有益乎答曰安得无益既寤
病良巳又如崔子玉之掌冥府事韩擒虎之为阎
罗王虞太博之为更生佛席相公之为皮场神皆
幽途事之證言感动妻子雠报怨恩者如左传宣
公十五年晋大夫魏颗其父武子有爱妾武子疾
谓颗曰当嫁之既疾笃乃令殉葬武子死颗嫁之
亲族难之颗曰吾从治命(治谓疾未甚时甚则心狂语乱)后颗与
秦将杜回战于辅氏见老人结草以禦杜回踬而
颠获之(杜回坠马颗生擒得)夜梦老人曰余馀而所嫁妇人之
父也尔用先人治命余以是报又成公十年晋景
公疾梦大厉(大鬼也)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
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六月丙午公薨(前二年晋景公以无罪杀
臣赵同赵括言帝者即冥府十王也以事关幽途故)又江湖纪闻载南宋卫
州人郑朝议从子某幼旷达能文娶会稽陆氏女
亦姿媚明爽伉俪情至郑生尝语陆氏曰万一不
幸汝无再醮汝若先丧我亦如之陆氏曰要当齐
眉何不祥如是相处十年生二男一女及郑生疾
且死方释服陆氏尽携其资适苏州曾公曹成婚
方七日曾生奉漕檄考试他郡行信宿陆氏晚步
厅屏间有急足呼于庭曰郑官人有书命婢取之
视外题但有示陆氏三字笔札宛然前夫手泽也
视急足巳不见启缄读之其辞曰十年结发夫妻
一生祭祀之主朝连暮以同欢俸有馀而共聚忽
1032-A¶ 第 748b 页
大幻而长往慕何人而轻许遗弃我之田畴移资
财而别户不恤我之有子不念我之有父义不足
为人之妇慈不足为人之母吾以诉诸上苍行理
对乎幽府陆氏叹恨三日而亡其书朝议男甸者
得之。】
△三蹑迹通妨二初设难。

「外难曰若人死为鬼则古来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见
者如何不尔。」

【外人闻说人死为鬼则谓人人死巳尽皆为鬼不
知有六道轮回转受后身故作此难言合有见者
如何不尔者论中假作不信有鬼之问故且如是
其实见鬼之事古今有之不能具引。】
△后通释。

「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为鬼鬼死复为人等岂古来
积鬼常存耶。」

【言人死六道者谓或有生天或还为人或作禽畜
或堕地狱前言鬼者但一趣耳言鬼复为人者谓
鬼业尽巳或复为人或转馀趣岂古来下讥其胶
柱如梁高僧传说后汉建和间沙门安世高舟行
至洪亭湖泊舟岸上有湖神祠焉神降曰舟中沙
门吾神宿世道伴为我请之安至祠中神泣诉曰
吾与师曾为道友以嗔心故堕此趣中幸相悯救
师请现本身神曰本身丑恶恐相惊骇安曰无虑
忽有大蟒出于床后引首向安安抚之以天竺语
说法化导蟒泣谢曰幸闻教化今脱苦矣以绢千
疋黄白之资付安令作功德安为建寺于豫章(夜话
1032-A¶ 第 748c 页
云今洪州大安寺是)巳而见后山有大蟒死于草泽中自是
庙不复灵此鬼趣转生之例也今俗子无识谓佛
菩萨同鬼神者吁可悲哉。】
△三禀气不应有知难
二初正难。

「且天地之气本无知也人禀无知之气安得歘起而
有知乎。」

【谓气无分别岂人得之而有分别乎若人因禀气
而有分别则草木等亦应有分别以所禀同故论
亦应言且天地之气本无贤愚贵贱之异岂人同
禀之而有贤愚贵贱之异乎而儒者皆执禀气谓
禀淳和之气则为圣为贤禀浑浊之气则为愚为
不肖孰不知天地之气本无差别自吾人宿习之
不同尔其犹管籥之音随窍发异故有清浊高下
之殊而吹者之气曷尝异哉若谓吹者之气有异
则何藉竹管之殊窍乎又李白桃红姚黄魏紫无
乃春风之各异乎何不辩其物性而责于气耶。】

后举例难。

「草木亦皆禀气何不知乎。」

【亦应云禽兽亦皆禀气何飞走之不同盖天地之
气犹炉冶甑㸑之谓但能成物非物所本故炉冶
虽能范金不能变铜铁为良猿甑爨虽能熟食不
能变糠秕为珍馐天地之气虽能成物不能使草
木为人庸愚作圣良以草木各有根人畜各有本
故也。】
△四难天命二初牒彼立义。
1032-A¶ 第 749a 页

「又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者。」

【此多儒者所执先儒解云命犹令也彼宗但以清
气上升至高无上曰天文中先牒义。】
△后正难三
初祸福多少不平难二初申难。

「则天之赋命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
少。」

【谓天道至公至平无偏无党何故而有贫富贵贱
贤愚祸福多少之异又复于中贫贱祸夭者多富
贵寿康者少世途目击岂不然哉奚者何也。】
△后
结难。

「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

【天实尔者则公平安在。】
△二祸福倒置非理难二
初正诘。

「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
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

【无行而贵如桀纣为君守行而贱如仲尼无位无
德而富如景公有马千驷何曾日食万钱有德而
贫如原宪黔娄之类逆吉义凶者如奸邪得志忠
良遇害之类仁夭暴寿如颜冉短折盗蹠永年云
有道无道者如世善人动辄坎轲强梁贪暴触事
利宜自古迄今此事屡有世俗每谓天不平或云
天不开眼故邓攸无子人谓天不道斯之谓也。】

后辨违三初牒彼所宗。

「既皆由天。」
1032-A¶ 第 749b 页

△次蹑迹正难。

「天乃兴不道而丧有道。」

△后显过。

「何有福善益谦之赏祸淫害盈之罚焉。」

【上句即彼所宗天乃下蹑迹正难文中且举兴不
道丧有道一句意该前文无行而贵等何有下显
过即显彼宗执天命者自违其教耳谓书云天道
福善祸淫言下民之善恶天实司其祸福之柄作
善者降之以福作恶者降之以祸淫过也此与伊
训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洪范享用
五福威用六极意同易谦卦云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论中参用书
易之文故云尔也又坤卦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意亦同此大抵皆谓天道
昭然祸福不忒今见无道兴而有道丧则似书易
之说无验何则且如忠良遇害则福善益谦之赏
全乖奸邪得志则祸淫害盈之罚相反按其文而
考其实全成龃龉故云何有良以不推业理伹执
天命故祸福有时而倒置也。】
△三立教归罪不当
难二初按定。

「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

△后正难。

「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

【先按定谓世人见说古今治乱等事莫不皆谓天
1032-A¶ 第 749c 页
数今难之曰若由天者经书所说只合责天如何
但责人耶如桀纣幽厉诗书所讥乱臣贼子春秋
所贬曾何不云天命乎其由狼虎伤人麋鹿受殃
故曰不当。】
△三结责非理。

「然则诗剌乱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风岂是
奉上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

【若由天命则诗书礼乐惩恶劝善使人远祸就福
以承天休者则成空言尔何则祸福由天不在人
为天乃自然之理不容增损故也言诗剌乱政者
剌讥讽也乱政如人伦废坏风俗浇漓之类然诗
有国风雅颂其风雅中有善则美有恶则剌今举
一端但言剌尔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之异皆明
二帝三王治世化民之道故曰书赞王道赞者明
也扬也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谓礼别尊卑使君臣父子各正其位而不
敢僣越故曰安上乐音歌咏风俗美恶故能移薄
俗以就淳风故曰移风皆所以规人心于善导格
皇天之休庆也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惠者
顺也迪者进也言以顺而进则合于天道故为吉
苟逆于天心则为凶故云奉上天(云云)而论云岂
是者反破之词也世人不知感召之端实由乎我
一向归之天命不但违佛教因缘之说亦失周孔
诗书礼乐之本意故云岂是言造化者天之异名
亦曰造物谓能造作变化万物也然前书易等语
1032-A¶ 第 750a 页
皆明作善得善作恶得恶此则因果之理明矣而
但就一世为论未推宿习故影响之报或时相反
况执天命转见乖张至下会通方能尽理。】
△三结
成未了。

「是知专此教者未能原人。」

华严原人论解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