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1b 页
No. 1877
*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而性亦非一也。
盖世间之性贤与不肖也。贤无事。而不肖凿
也。出世之性三衍。定性局。不定通。而进者
性如。尽者性藏已。若夫出出世之性谓七大
焉。三千焉。帝网焉。即不思议运之称以名于
法界也。然以法界为自性者其惟别教一乘
乎。兹之教盖娑竭之所降。非海不受。岂不称
之别也。麟猊之所游非白牛不俱。其谓之一
宜矣。所谓别教一乘者普贤是也。普贤者心
色而已矣。夫海由水滴深。山从累土高。智积
材而博。心统性而厚。是故心以法界为性矣。
于乎法界不可须臾离也。李唐魏国西寺
贤首大师所撰游心法界记乃弥勒观之脊
梁。普贤道之辔轸也。苟或秉路反己。昼茅宵
绹欲不至其得乎。如夫内城不解而为他所
保者则弗与焉。其身不正而媚乎浮图者耻
也。岂不思诸。匹夫之修德者是君。和顺畜中
而英华发外。虽圣或不修则不肖矣。普贤恶
有他哉。亦人之类已。南迈童子从游金猊而
觅师于百十。此进普贤行之硕迹也。迹为则
象为鉴。法界记之所由起也。记者以先信焉。
夫商丘开之。信伪犹能泳水得珠。矧其真矣。
悫矣乎。何谓信。不疑是已。心一而止分别。一
以贯之。真矣。忠矣。横六合而莫逆也。若夫投
于五热岂思作意邪。故有云。信理亡是非。信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1c 页
性亡安危。亡也者唯也。唯而向事者信也。真
矣。悫矣。奚不为哉。云何是信。曰信乎心之法
界。信乎游心法界。群生心有何界邪。曰目短
于自见。故镜照物。智短于自知。故心观界。其
苟观之奚不游心于法界欤。夫一拳之辔纲
以御八尺龙马。九层之开闭受制于寸关。故
曰。五寸之矩以尽天下之方。能譬哉。心奚不
游于法界哉。人之游山焉野焉自尔矣。然不
行不游。行乎其行。闻焉必进。熏焉必动。游之
能證入焉者亦自尔矣。假使目视鼻向无信
其亦如聋哑耳。法界乎广矣大矣。聋哑聪辨
孰不法界者。乾坤其无罅哉。呜呼亦大矣。其
苟或坏则虽法界弗与矣。亦未由见道今也。
东方国运隆盛人文丕彰。荡荡大和真风
竞起。则十宗奋动。四轮咸发。盖探靳虬藏者
信手而得焉。皇矣 圣道之昭也伯令之旷
也。人事备富技器不乏。惟我天平延喜之事
则古矣。自是以来未有若是盛也。昔者吾先
师白天老人游南都东大寺。得游心法界记
一部以欲示大方弗果。亡几师逝矣噫逝矣。
吾其何为。夫不为乃已。为之何所不为。于是
小子飞锡而西也千里翩翩然来东大寺。乃
遂得其真本而挍之以垂不朽也。此记寥寥
乎未出人间尚矣。今而公于世。此非吾 圣
德昭旷之所致欤。伏豫 明德其有为乎。何
所不为。且也金刚场因果无二菩萨者乃苦
界直入报土开引之證也。如小子山于其浩
浩恩波未能涓渧报之也。是以继白老人之
志愿梓以布诸海内。
矣。悫矣。奚不为哉。云何是信。曰信乎心之法
界。信乎游心法界。群生心有何界邪。曰目短
于自见。故镜照物。智短于自知。故心观界。其
苟观之奚不游心于法界欤。夫一拳之辔纲
以御八尺龙马。九层之开闭受制于寸关。故
曰。五寸之矩以尽天下之方。能譬哉。心奚不
游于法界哉。人之游山焉野焉自尔矣。然不
行不游。行乎其行。闻焉必进。熏焉必动。游之
能證入焉者亦自尔矣。假使目视鼻向无信
其亦如聋哑耳。法界乎广矣大矣。聋哑聪辨
孰不法界者。乾坤其无罅哉。呜呼亦大矣。其
苟或坏则虽法界弗与矣。亦未由见道今也。
东方国运隆盛人文丕彰。荡荡大和真风
竞起。则十宗奋动。四轮咸发。盖探靳虬藏者
信手而得焉。皇矣 圣道之昭也伯令之旷
也。人事备富技器不乏。惟我天平延喜之事
则古矣。自是以来未有若是盛也。昔者吾先
师白天老人游南都东大寺。得游心法界记
一部以欲示大方弗果。亡几师逝矣噫逝矣。
吾其何为。夫不为乃已。为之何所不为。于是
小子飞锡而西也千里翩翩然来东大寺。乃
遂得其真本而挍之以垂不朽也。此记寥寥
乎未出人间尚矣。今而公于世。此非吾 圣
德昭旷之所致欤。伏豫 明德其有为乎。何
所不为。且也金刚场因果无二菩萨者乃苦
界直入报土开引之證也。如小子山于其浩
浩恩波未能涓渧报之也。是以继白老人之
志愿梓以布诸海内。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2a 页
享保戊申仲夏日
武阳沙门白蘋雅山谨题于京师之寓舍
* 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猗欤盛哉吾本邦也。自往富乎圣典。反胜于
震旦高丽之徼或可倍蓰矣。至今俨然而存。
世编犹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况圣教乎。兹
有莲宗之宾。叩余遂云。久褚是书。为我师之
遗志将寿之于梓。其可可也欤。予闻太欢且
奖。因为作序云。夫游心法界记者何也。其文
源出华严。而记实贤首祖师之谈也。旧经偈
曰游心法界如虚空是人乃知佛境界。盖谓
游心者能观之智行也。法界者所观之谛理
也。如虚空者直是不俟三转而诵。虚即假也。
空即空也。如虚如空即中也。非虚非空义在
厥中。夫此文者是大节也。天台止观尝揭斯
文作三谛观。而不啻此文独大节义。抑且如
真言三藏曰。彼华严中而文而句咸具显略
深秘二门之义。诚哉。是判岂可辄得测度耶。
斯偈既言。是人乃佛境界。则明匪祇果海镕
融而已。万惑繁冗。是知佛境界剑林刃山西
来之祖意介尔有心。三千宛焉。创心起观之
扃也。秘要入理之枢也。微尘刹刹靡不诸圣
人出于世之处。良以难与劣慧而语。几止而
已矣。顷有腐儒。著断简云。东海不出圣人。西
海不出圣人者。于虖胡为愚之壅哉。最小见
矣。徒认一介孔丘以为圣人。䆮僭区区支那
而想中国。独获牝兽传称灵祥。以思瑞应兮。
夫吾法中乍儗麟角独觉仅小圣者。尚无其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2b 页
德及千万分之一焉耳。噫所谓真之蛙见矣。
盖与夫坐井观天曰天小者亦不甚逖。不足
复言。予自今念震丹虽阔于我正法未东渐
之前适有曰圣人而出者。而后不复出。岂不
闻乎。东汉天子自梦金人则西方有圣人出
昭昭然而著矣。街童巷妇而不可欺。何况东
海我日域者神圣之国也。上下神祇皆尽神
孙。蔑有不为神之民者。然则凡诸托生于中
者所有蠢动皆戴于神之天共鸠乎神之地。
实为神之民者则其猥曰东海不出圣人者。
上诬罔乎神讥刺于祖巨讽于国之奸贼者其
愆莫逾于斯也哉。而所以其幸国家未诛戮
彼或弛而免于充军者。政之宽仁故欤。或由
草贼欤。斗筲之辈不足算耳。固是千钧之弩
不为鼷而发机之谓与。宜矣。大率自古讽国
敌于朝廷之属罕无人之不罪者神能罚之。
神之俾免者或天必丧焉。天之为怜者或理
自亡矣。更无否者。矧乎彼谤正法之人奚待
阎王新辟于底根之邦乎。自已既造阿鼻之
业。天授生身坼而陷。莫如之何。予便为渠追
荐且惩后者。退而顾之是书其文虽从金口
而宣其义亲自祖手发晖。而复文义虽既来
自支竺流之见闻独在我邦。永沾其益则验
知。夫神圣之所护今尚俨存不可疑猜焉。此
皆沐我国家之阜恩者也。猗欤。盛哉。我本邦
也。
时
享保岁旅戊申蕤宾谷旦
大日本洛京华严寺住持沙门僧𤀹凤潭畔睇
盖与夫坐井观天曰天小者亦不甚逖。不足
复言。予自今念震丹虽阔于我正法未东渐
之前适有曰圣人而出者。而后不复出。岂不
闻乎。东汉天子自梦金人则西方有圣人出
昭昭然而著矣。街童巷妇而不可欺。何况东
海我日域者神圣之国也。上下神祇皆尽神
孙。蔑有不为神之民者。然则凡诸托生于中
者所有蠢动皆戴于神之天共鸠乎神之地。
实为神之民者则其猥曰东海不出圣人者。
上诬罔乎神讥刺于祖巨讽于国之奸贼者其
愆莫逾于斯也哉。而所以其幸国家未诛戮
彼或弛而免于充军者。政之宽仁故欤。或由
草贼欤。斗筲之辈不足算耳。固是千钧之弩
不为鼷而发机之谓与。宜矣。大率自古讽国
敌于朝廷之属罕无人之不罪者神能罚之。
神之俾免者或天必丧焉。天之为怜者或理
自亡矣。更无否者。矧乎彼谤正法之人奚待
阎王新辟于底根之邦乎。自已既造阿鼻之
业。天授生身坼而陷。莫如之何。予便为渠追
荐且惩后者。退而顾之是书其文虽从金口
而宣其义亲自祖手发晖。而复文义虽既来
自支竺流之见闻独在我邦。永沾其益则验
知。夫神圣之所护今尚俨存不可疑猜焉。此
皆沐我国家之阜恩者也。猗欤。盛哉。我本邦
也。
时
享保岁旅戊申蕤宾谷旦
大日本洛京华严寺住持沙门僧𤀹凤潭畔睇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2c 页
敬书于游心观之壁
华严游心法界记
京兆西崇福寺释法藏撰
夫约理题诠。诠如理而非异。据门陈教。教即
门而不殊。故能骤五位以分镳。趣一乘而并
鹜。是知随机摄教辟诸经于心端。顺理圆通
总万途于智海。海吞众渎味竟无差。心流五
乘意终无异。今以粗陈纲要总以五门。随自
所宣引之如左。言五门者。一法是我非门。二
缘生无性门。三事理混融门。四言尽理显门。
五法界无碍门。
第一法是我非门者。即愚法小乘三科法也。
如四阿含等经及毗昙成实俱舍婆沙等论明
也。
第二缘生无性门者。即大乘初教。即前诸法
缘生无性也。如诸部波若等经及中百等论
明也。
第三事理混融门者。即大乘终教。空有双陈
无障碍也。如胜鬘诸法无行涅槃密严等经
及起信法界无差别等论明也。
第四言尽理显门者。即大乘顿教。离相离性
也。如楞伽维摩思益等经明也。
第五法界无碍门者。即别教一乘。奋兴法界
主伴绞络逆顺无羁也。如华严等经明也。问。
如是次第据何圣教。答。按法华等经有如是
次第。故经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又云。
华严游心法界记
京兆西崇福寺释法藏撰
夫约理题诠。诠如理而非异。据门陈教。教即
门而不殊。故能骤五位以分镳。趣一乘而并
鹜。是知随机摄教辟诸经于心端。顺理圆通
总万途于智海。海吞众渎味竟无差。心流五
乘意终无异。今以粗陈纲要总以五门。随自
所宣引之如左。言五门者。一法是我非门。二
缘生无性门。三事理混融门。四言尽理显门。
五法界无碍门。
第一法是我非门者。即愚法小乘三科法也。
如四阿含等经及毗昙成实俱舍婆沙等论明
也。
第二缘生无性门者。即大乘初教。即前诸法
缘生无性也。如诸部波若等经及中百等论
明也。
第三事理混融门者。即大乘终教。空有双陈
无障碍也。如胜鬘诸法无行涅槃密严等经
及起信法界无差别等论明也。
第四言尽理显门者。即大乘顿教。离相离性
也。如楞伽维摩思益等经明也。
第五法界无碍门者。即别教一乘。奋兴法界
主伴绞络逆顺无羁也。如华严等经明也。问。
如是次第据何圣教。答。按法华等经有如是
次第。故经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又云。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3a 页
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又云。未曾闻如是
深妙之上法等。楞伽经云。乃至此为佛子说
等。华严经云。乃至说无尽佛法等。如是次第
不等。皆为机机各不同施门故异。随人定教。
教逐人分。以教裁人。人依教转。人教相藉。次
位有殊。会意而言唯归一路。此云何知。按
华严经云。张大教网亘生死海。济天人龙置
涅槃岸等是也。当如经取意。不可执教为定
以道心源随语生解用裁其法。此即皆非应
理。与教相违背道归冥解益远矣。此云何知。
按法华经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等。问。如上
以义定教教即然耶。答。此但且举大例作如
是断。若门门具论经经之中皆具此五。是云
何知。按大品等经云。欲得声闻果者当学般
若波罗蜜。乃至欲得菩萨道者当学般若波
罗密。又密迹力士经云。转四谛法轮时无量
众生得阿罗汉果。乃至无量菩萨得成佛等。
宝积经亦然。可准知之。问。据上教门不一机
复有殊。深浅既自两分。故知方便亦异。仰陈
其状并述所由。致使习者不诣邪途證者勿
乖于理。答。大圣无私。等太阳而鉴物。至人无
念若天鼓而雷音。随机所现短长。是故有斯
差别。但自宜闻有异致令法教不同。随宜入
者为良药。不相应者为毒药等。又维摩经云。
应病与药。令得服行等。问。有机教相应者未
知。随上诸门等以何方便而得入耶。答。言随
门入者方便无穷随宜不定。由机故尔。非为
法然。唯以类通一不差失。如次应知。第一入
三科法门方便者。即蕴界处法也。蕴者积集
深妙之上法等。楞伽经云。乃至此为佛子说
等。华严经云。乃至说无尽佛法等。如是次第
不等。皆为机机各不同施门故异。随人定教。
教逐人分。以教裁人。人依教转。人教相藉。次
位有殊。会意而言唯归一路。此云何知。按
华严经云。张大教网亘生死海。济天人龙置
涅槃岸等是也。当如经取意。不可执教为定
以道心源随语生解用裁其法。此即皆非应
理。与教相违背道归冥解益远矣。此云何知。
按法华经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等。问。如上
以义定教教即然耶。答。此但且举大例作如
是断。若门门具论经经之中皆具此五。是云
何知。按大品等经云。欲得声闻果者当学般
若波罗蜜。乃至欲得菩萨道者当学般若波
罗密。又密迹力士经云。转四谛法轮时无量
众生得阿罗汉果。乃至无量菩萨得成佛等。
宝积经亦然。可准知之。问。据上教门不一机
复有殊。深浅既自两分。故知方便亦异。仰陈
其状并述所由。致使习者不诣邪途證者勿
乖于理。答。大圣无私。等太阳而鉴物。至人无
念若天鼓而雷音。随机所现短长。是故有斯
差别。但自宜闻有异致令法教不同。随宜入
者为良药。不相应者为毒药等。又维摩经云。
应病与药。令得服行等。问。有机教相应者未
知。随上诸门等以何方便而得入耶。答。言随
门入者方便无穷随宜不定。由机故尔。非为
法然。唯以类通一不差失。如次应知。第一入
三科法门方便者。即蕴界处法也。蕴者积集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3b 页
也。即五蕴法。界者差别等也。即十八界法。处
内者外六处也。即十二处法也。言三者是数。
科者是类。法者是自性轨持。门者是通智游
入。是故总名为三科法门也。就此门中开
为二观。一者总相观。二者别相观。初者三科
虽异唯色与心故名总相。即审谛观察唯法
而无我人。故名为观也。此云何知。按涅槃经
云。若色此父四阴应非。乃至和合是父者
无有是处等。又维摩经云。起唯法起。灭唯法
灭等。即以总收别。唯总而非别。故名为总相
观也。此约利根入法方便也。二别相观者。即
于上总相之中分别而观故名别相观。言分
别者色中分为十一。谓内五根外六尘。虽复
内外有殊剋体总名为色。故云色法有十一。
心法有七者。初从眼耳终至末那。始终虽差
并同心称故云心法即七也。色心合举故有
十八。各别不同故云别相。即于此三处观察
人我能所俱离故名为观也。十二入等可准
知之。此云何知。按涅槃经云。著我众生为界
分别观等。又云。六入不尔一向无人等。今即
以分别总唯别而非总故名别相观也。同异
等准之。问。既云观法即以人无我者云何观
察人无耶。答。且如今之色等法。眼等识得时
实无分别。不是不得。虽得而无分别。此即是
法。眼等识亲證如色等无异。及其意识不了
谓实我人。妄缘分别谓实人我。于一事中有
真妄齐致。何者意识分别不称法也。言真妄
者即眼等识亲證是真。意识妄缘为妄。真妄
既玄。差别不等。是故證法人无也。此云何知。
内者外六处也。即十二处法也。言三者是数。
科者是类。法者是自性轨持。门者是通智游
入。是故总名为三科法门也。就此门中开
为二观。一者总相观。二者别相观。初者三科
虽异唯色与心故名总相。即审谛观察唯法
而无我人。故名为观也。此云何知。按涅槃经
云。若色此父四阴应非。乃至和合是父者
无有是处等。又维摩经云。起唯法起。灭唯法
灭等。即以总收别。唯总而非别。故名为总相
观也。此约利根入法方便也。二别相观者。即
于上总相之中分别而观故名别相观。言分
别者色中分为十一。谓内五根外六尘。虽复
内外有殊剋体总名为色。故云色法有十一。
心法有七者。初从眼耳终至末那。始终虽差
并同心称故云心法即七也。色心合举故有
十八。各别不同故云别相。即于此三处观察
人我能所俱离故名为观也。十二入等可准
知之。此云何知。按涅槃经云。著我众生为界
分别观等。又云。六入不尔一向无人等。今即
以分别总唯别而非总故名别相观也。同异
等准之。问。既云观法即以人无我者云何观
察人无耶。答。且如今之色等法。眼等识得时
实无分别。不是不得。虽得而无分别。此即是
法。眼等识亲證如色等无异。及其意识不了
谓实我人。妄缘分别谓实人我。于一事中有
真妄齐致。何者意识分别不称法也。言真妄
者即眼等识亲證是真。意识妄缘为妄。真妄
既玄。差别不等。是故證法人无也。此云何知。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3c 页
按维摩经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又云。起唯
法起灭唯法灭等。色法既真实。心法亦即如
色无差。能了识知尘。是即游行无碍也。此即
入初门之胜便契真理之妙因。略述大意如
斯。广辨如馀章说。有相应者当审思之。一一
指陈以事徵一百八义具在斯焉。
第二入诸法皆空相无不尽之方便者。于中
复分为二观。一者无生观。二者无相观。言无
生观者。即法无自性相由故生。生非实有是
即为空。空无毫末故曰无生。以性自不生故。
此云何知。按大品等经云。一切法皆空无有
毫末相。空无有分别。同若如虚空一等。又三
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等是也。二无
相观者。相即无相也。何以故。此法离相故。此
云何知。按维摩经云。法离于相无所缘故等。
又般若经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等。言观者
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问。一切法
即既空无相。云何成观耶。答。只以法即空无
相是故得成为观。何者能观是慧。所观是无
相。今慧照彼无相之境故名为观也。若也不
见诸相。即无是即还成倒执。何成观类耶。问。
作如是观者治何病耶。答。治上执法等病。何
者法实非有妄见为有。由妄见有故乃谓真
如涅槃可證。即谓生死有为可舍。为斯见故
是即为病。今体诸法即空无相有见不生。故
成治也。此云何知。案中边论云。无能取所取
有而有能取所取无。是二不二为空相也。是
故观法无生相无不尽也。略陈其状准以思
之。更有异门。依前可解。
法起灭唯法灭等。色法既真实。心法亦即如
色无差。能了识知尘。是即游行无碍也。此即
入初门之胜便契真理之妙因。略述大意如
斯。广辨如馀章说。有相应者当审思之。一一
指陈以事徵一百八义具在斯焉。
第二入诸法皆空相无不尽之方便者。于中
复分为二观。一者无生观。二者无相观。言无
生观者。即法无自性相由故生。生非实有是
即为空。空无毫末故曰无生。以性自不生故。
此云何知。按大品等经云。一切法皆空无有
毫末相。空无有分别。同若如虚空一等。又三
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等是也。二无
相观者。相即无相也。何以故。此法离相故。此
云何知。按维摩经云。法离于相无所缘故等。
又般若经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等。言观者
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问。一切法
即既空无相。云何成观耶。答。只以法即空无
相是故得成为观。何者能观是慧。所观是无
相。今慧照彼无相之境故名为观也。若也不
见诸相。即无是即还成倒执。何成观类耶。问。
作如是观者治何病耶。答。治上执法等病。何
者法实非有妄见为有。由妄见有故乃谓真
如涅槃可證。即谓生死有为可舍。为斯见故
是即为病。今体诸法即空无相有见不生。故
成治也。此云何知。案中边论云。无能取所取
有而有能取所取无。是二不二为空相也。是
故观法无生相无不尽也。略陈其状准以思
之。更有异门。依前可解。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4a 页
第三入事理两门圆融一际方便者。复有二
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言心真如
者。是理即真谛也。心生灭者。是事即俗谛也。
此即明空有无二自在圆融隐显俱同竟无障
碍。言无二者缘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
复还成有。二而无二。一际不殊。两见斯亡。空
有无替。何以故。真妄交映令该彻故。何者空
是不灭有之空。即空而常有。有是不异空之
有。即有而常空。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离有
边有。空而常有故空即不空。离无边空。空有
圆融一无二。故双离俱边空有一体互形夺
故两双离边。此云何知。按维摩经云。深入缘
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不复馀习等。又华严
经云。因缘故法生。因缘故法灭。若能如是解
斯人疾成佛等。依此义故得有止观双行悲
智相导。何者以有即空而不有故是止境也。
以空即有而不空故为观境也。空有全收而
不碍二。故止观二法融也。空有二而不二故
是止观二法离也。即以能观之心契彼境故
是止观融也。言悲智相导者。观有即空而不
失有。故悲导智而不住空。观空即有而不失
空。故智导悲而不滞有。以不住空之大智故
恒随有以摄生。即大悲也。以不滞有之大悲
故常处空而證灭。即大智也。灭即是不灭之
灭。灭而非灭。不碍存也。生即是无生之生。生
而不生。不待坏也。以生非生故生相纷然而
不有。色即空也。以灭非灭故空相湛然而不
空。空即色也。空相湛然而不空。故即生死涅
槃而不异。生相纷然而不有。故即涅槃生死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4b 页
而不殊。何以故。空有圆融一不一故。亦可分
为四句。以有即空故不住生死。以空即有故
不住涅槃。空有一块而不碍两存。故亦住生
死亦住涅槃。其犹水波高下动转是波湿性
平等是水。波无异水之波。即波以明水。水无
异波之水。即水以明波。心犹水波。波水一而
不碍殊。水波殊而不碍一。不碍一故处水而
即住波。不碍殊故住波而即居水。何以故。水
之与波别而不别故。此云何知。按维摩经云。
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亦得说言涅槃即
众生相故不复更生也。又云。非凡夫行非贤
圣行。是菩萨行等。是此意也。解云。凡夫著有
贤圣住无。今既有无无二而二故。是故双离
两生顿绝百非。见心无寄故名观也。问。作是
观者治何等病耶。答。治上空有两见之病。何
者空有无二谓之为二。是故舍有而趣于空
遂情等恶取空见。舍空趣有反上同然。由彼
倒执而兴此门。准以思之可类通耳。
第四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便者。即于上
空有两门离诸言论心行之境。唯有真如及
真如智独存。何以故。圆融全夺离诸相故。随
一切动念即皆如故。竟无能所为彼此故。独
夺显示染不拘故。此云何知。按法华经云。诸
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等。又云。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等。维摩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
灭等。问。若云空有圆融语观咸绝者既离言
观。云何證入耶。答。非是无语不言。但以语即
如故不异于真是以无言。观行亦尔。准上可
知。此云何知。按维摩经中三十二菩萨各说
为四句。以有即空故不住生死。以空即有故
不住涅槃。空有一块而不碍两存。故亦住生
死亦住涅槃。其犹水波高下动转是波湿性
平等是水。波无异水之波。即波以明水。水无
异波之水。即水以明波。心犹水波。波水一而
不碍殊。水波殊而不碍一。不碍一故处水而
即住波。不碍殊故住波而即居水。何以故。水
之与波别而不别故。此云何知。按维摩经云。
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亦得说言涅槃即
众生相故不复更生也。又云。非凡夫行非贤
圣行。是菩萨行等。是此意也。解云。凡夫著有
贤圣住无。今既有无无二而二故。是故双离
两生顿绝百非。见心无寄故名观也。问。作是
观者治何等病耶。答。治上空有两见之病。何
者空有无二谓之为二。是故舍有而趣于空
遂情等恶取空见。舍空趣有反上同然。由彼
倒执而兴此门。准以思之可类通耳。
第四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便者。即于上
空有两门离诸言论心行之境。唯有真如及
真如智独存。何以故。圆融全夺离诸相故。随
一切动念即皆如故。竟无能所为彼此故。独
夺显示染不拘故。此云何知。按法华经云。诸
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等。又云。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等。维摩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
灭等。问。若云空有圆融语观咸绝者既离言
观。云何證入耶。答。非是无语不言。但以语即
如故不异于真是以无言。观行亦尔。准上可
知。此云何知。按维摩经中三十二菩萨各说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4c 页
二而不二。各入不二法门。次至维摩。维摩默
答。寂无言说名入不二法门。文殊叹曰。善哉
善哉当知无有言说名字名入不二法门等。
解云。何故显默不二者。心法本自不二更不
待言而方不二也。又但默然无言即是说入
不二法门。何者以诸菩萨解得无言是真不
二以语说观行即是法故。亦即思益经中圣
默然是此意也。问。空有无二遂令大士无言
性相镕融。致使观心无措者信如其说。今修
学者未审。以何等方便而得入耶。答。即于空
有之上消息取之。何者以空全夺有有空而
无有。有见荡尽也。以有全夺空空有而无空。
空执都亡也。空有即入全体交彻。一相无二
双见俱离也。即以交彻无碍而不坏两相双
存。非见咸泯也。得是方便而入法者是即契
圆珠于掌内诸见不拘。證性海于心端逍然
物外。超情离念迥越拟议顿塞百非。语观双
绝。故既妄心永灭诸见云披唯證相应。岂关
言论。有相应者当自思之。故论云。如人饮冷
水。唯證者自知等。楞伽经云。真实自悟处觉
想所觉离。结意在言外。勿执言思。理不出言。
莫捐言解。审谛研窍后渐分明。行坐卧中无
令暂替。久作不已当自显然。深可信矣。此云
何知。按法华经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
高原穿凿求之。由见乾土知水尚远。施功不
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毕近
等。又十地经云。如人梦渡河水因勇猛中而
得觉等。若也用功间断才作还休求悟终自
难明。望解虚盈岁月。何者无始习业厚重难
答。寂无言说名入不二法门。文殊叹曰。善哉
善哉当知无有言说名字名入不二法门等。
解云。何故显默不二者。心法本自不二更不
待言而方不二也。又但默然无言即是说入
不二法门。何者以诸菩萨解得无言是真不
二以语说观行即是法故。亦即思益经中圣
默然是此意也。问。空有无二遂令大士无言
性相镕融。致使观心无措者信如其说。今修
学者未审。以何等方便而得入耶。答。即于空
有之上消息取之。何者以空全夺有有空而
无有。有见荡尽也。以有全夺空空有而无空。
空执都亡也。空有即入全体交彻。一相无二
双见俱离也。即以交彻无碍而不坏两相双
存。非见咸泯也。得是方便而入法者是即契
圆珠于掌内诸见不拘。證性海于心端逍然
物外。超情离念迥越拟议顿塞百非。语观双
绝。故既妄心永灭诸见云披唯證相应。岂关
言论。有相应者当自思之。故论云。如人饮冷
水。唯證者自知等。楞伽经云。真实自悟处觉
想所觉离。结意在言外。勿执言思。理不出言。
莫捐言解。审谛研窍后渐分明。行坐卧中无
令暂替。久作不已当自显然。深可信矣。此云
何知。按法华经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
高原穿凿求之。由见乾土知水尚远。施功不
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毕近
等。又十地经云。如人梦渡河水因勇猛中而
得觉等。若也用功间断才作还休求悟终自
难明。望解虚盈岁月。何者无始习业厚重难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5a 页
穿。虽有觉心随见随灭。若不翘勤恳切无以
彰于行心。随日过以为怀徒自疲于筋力。是
故行者存意思之也。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
譬如人攒火未热数休息火势随止灭。懈怠
者亦然等。问。作是观者治何等病。答。治诸法
观行之病。何者凡所动念皆是妄也。此云何
知。按维摩经云。法离一切观行等。智论云。动
即魔网。不动是法印等。如上诸义并是入法
界之妙轨。忘诸见之良规。俱陈入理之方并
述蠲痾之法。若据其自位尽究竟无馀。论其
一切归即权实有异也。此云何知。按法华经
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等。解云。开方便门者
即前权教也。示真实相者即后所入一也。又
释。以上教义但以除非显理为功。长养机缘
为德。是故名为方便也。法华经云。于馀深法
中示教利喜等。问。云前之四说皆是方便。后
法界无碍门即为究竟说者此云何知。答。此
据圣教非寄愚情也。故华严经贤首品偈云。
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道。求缘觉
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由为
易。能信此法甚为难等是也。九地初偈云。若
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
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少明利乐于因缘法为
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于
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
为示于佛身说无尽佛法。今按此文故知前
之三教是开方便门后之一说为示真实相。
定无疑也。何者以贤首品中明信终菩萨化
用自在与十地不殊。为欲简教有权实两教
彰于行心。随日过以为怀徒自疲于筋力。是
故行者存意思之也。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
譬如人攒火未热数休息火势随止灭。懈怠
者亦然等。问。作是观者治何等病。答。治诸法
观行之病。何者凡所动念皆是妄也。此云何
知。按维摩经云。法离一切观行等。智论云。动
即魔网。不动是法印等。如上诸义并是入法
界之妙轨。忘诸见之良规。俱陈入理之方并
述蠲痾之法。若据其自位尽究竟无馀。论其
一切归即权实有异也。此云何知。按法华经
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等。解云。开方便门者
即前权教也。示真实相者即后所入一也。又
释。以上教义但以除非显理为功。长养机缘
为德。是故名为方便也。法华经云。于馀深法
中示教利喜等。问。云前之四说皆是方便。后
法界无碍门即为究竟说者此云何知。答。此
据圣教非寄愚情也。故华严经贤首品偈云。
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道。求缘觉
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由为
易。能信此法甚为难等是也。九地初偈云。若
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
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少明利乐于因缘法为
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于
众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
为示于佛身说无尽佛法。今按此文故知前
之三教是开方便门后之一说为示真实相。
定无疑也。何者以贤首品中明信终菩萨化
用自在与十地不殊。为欲简教有权实两教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5b 页
故作是说也。又九地菩萨为说法师。先知教
之权实不等机有利钝不同。是故于九地之
初先明教有差别也问。若后之一说独为究
竟前前诸说皆是方便者。何故法华经中不
言止息故说三而但言说二耶。答。大乘自有
二种。一者实教。二者权教。若以开权异实许
二入灭即三乘名殊。小不向大皆为究竟。不
言止息。今就泯权归实实教大乘即真不待
回故。所以但言息处说二。不言说三也。此云
何知。按法华经云。菩萨乘者即佛乘也等。此
就泯权说也。若言大乘无权实者。何故华严
经云无量亿那由他劫修习道品善根行六波
罗蜜。不闻此经虽闻不信此等由为假名菩
萨等。今按此文故知权实分耳。又解。若权教
大乘即是实教一乘者。既于无量亿那由他劫
行菩萨道。不闻此经是何人也。既云行菩萨
道不可名曰小乘。权教即是实教一乘如何
现行不信。既不闻不信一大乘经。谓殊分。岂
愚智之能裁圣自无施有异。纵无经文可證
据义悬别不同。守株之类可恐。陈己非于圣
说。权教定非实教弃情随法信焉。更有文义
不同。广如馀经论说。今欲入法界无碍者要
先发得彻到信心。何者以信为初基。众行之
本。一切诸行皆藉信生。是故最初举信为始
也。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
增长一切诸善法。乃至信为宝藏第一法。为
清净手。受众行等也。是故欲入法界无碍要
须发此彻到信心。若不发得如是之信心无
以入于法界无碍也。何以故。器不堪受无碍
之权实不等机有利钝不同。是故于九地之
初先明教有差别也问。若后之一说独为究
竟前前诸说皆是方便者。何故法华经中不
言止息故说三而但言说二耶。答。大乘自有
二种。一者实教。二者权教。若以开权异实许
二入灭即三乘名殊。小不向大皆为究竟。不
言止息。今就泯权归实实教大乘即真不待
回故。所以但言息处说二。不言说三也。此云
何知。按法华经云。菩萨乘者即佛乘也等。此
就泯权说也。若言大乘无权实者。何故华严
经云无量亿那由他劫修习道品善根行六波
罗蜜。不闻此经虽闻不信此等由为假名菩
萨等。今按此文故知权实分耳。又解。若权教
大乘即是实教一乘者。既于无量亿那由他劫
行菩萨道。不闻此经是何人也。既云行菩萨
道不可名曰小乘。权教即是实教一乘如何
现行不信。既不闻不信一大乘经。谓殊分。岂
愚智之能裁圣自无施有异。纵无经文可證
据义悬别不同。守株之类可恐。陈己非于圣
说。权教定非实教弃情随法信焉。更有文义
不同。广如馀经论说。今欲入法界无碍者要
先发得彻到信心。何者以信为初基。众行之
本。一切诸行皆藉信生。是故最初举信为始
也。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
增长一切诸善法。乃至信为宝藏第一法。为
清净手。受众行等也。是故欲入法界无碍要
须发此彻到信心。若不发得如是之信心无
以入于法界无碍也。何以故。器不堪受无碍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5c 页
法故。若得此心现前能堪受无碍法也。此云
何知。按涅槃经纯陀请辞云。吾有调牛良田
除去株杭。唯希如来甘露法雨雨我身田令
生法牙。解云。此是纯陀已发彻到信心希佛
为说大般涅槃也。言有调牛者。纯陀自述发
信心已得身口等七处调柔也。良田者。即此
彻到之信唯在于法。更无名利等念也。唯希
如来甘露法雨者。信心坚实堪受法也。雨我
身田令生法牙者。一闻不退。菩萨万行皆解
行也。又华严经云。皆由直心精进力故等。若
能发得如上心者即见烦恼能除无行不成
也。何以故。是坚信力能破诸见成大事故。此
云何知。按华严经云。信力坚固不可坏等。又
言。譬如水精珠能清诸浊水等。即其事也。问。
今令发此信心未委。云何是信而言发耶。答。
令以事求。是即可见。何者且如于一众僧所
发至信心是时得僧。日时既至发于信者求
索饭食是时信者一切皆无。又复量有所求
之乐时中极促不得久屡。当尔时间具有六
种难事。言六者何。一日时催促难。二迥无资
产难。三外求不得难。四信心不动难。五能舍
身命难。六欢喜庆悦难。第一日时催促难者。
日至时到心无异相。唯求供养百味无厌。第
二迥无资产难者。是时信者随身资产一切
皆无唯求妙馔种种供养。无有少念犹豫之
心也。第三外求不得难者。自己迥无又外求
不得。于如是际勇猛无疲。第四信心不动难
者。虽遇逼恼心定如初。纵有众苦集身念无
改易也。第五能舍身命难者。既求不得。又内
何知。按涅槃经纯陀请辞云。吾有调牛良田
除去株杭。唯希如来甘露法雨雨我身田令
生法牙。解云。此是纯陀已发彻到信心希佛
为说大般涅槃也。言有调牛者。纯陀自述发
信心已得身口等七处调柔也。良田者。即此
彻到之信唯在于法。更无名利等念也。唯希
如来甘露法雨者。信心坚实堪受法也。雨我
身田令生法牙者。一闻不退。菩萨万行皆解
行也。又华严经云。皆由直心精进力故等。若
能发得如上心者即见烦恼能除无行不成
也。何以故。是坚信力能破诸见成大事故。此
云何知。按华严经云。信力坚固不可坏等。又
言。譬如水精珠能清诸浊水等。即其事也。问。
今令发此信心未委。云何是信而言发耶。答。
令以事求。是即可见。何者且如于一众僧所
发至信心是时得僧。日时既至发于信者求
索饭食是时信者一切皆无。又复量有所求
之乐时中极促不得久屡。当尔时间具有六
种难事。言六者何。一日时催促难。二迥无资
产难。三外求不得难。四信心不动难。五能舍
身命难。六欢喜庆悦难。第一日时催促难者。
日至时到心无异相。唯求供养百味无厌。第
二迥无资产难者。是时信者随身资产一切
皆无唯求妙馔种种供养。无有少念犹豫之
心也。第三外求不得难者。自己迥无又外求
不得。于如是际勇猛无疲。第四信心不动难
者。虽遇逼恼心定如初。纵有众苦集身念无
改易也。第五能舍身命难者。既求不得。又内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6a 页
尽资缘。唯在于身脔割供养。第六欢喜庆悦
难者。舍此身命心竟无身由自难言。何期三
宝甚为易遇。舍此身命如恒河沙由未称我
一念供养之心。云何今日忽遇宝聚发此坚
信一向无回。如堕高岩中无有息。如童子舍
命亦是此意也。若能如是佛说此人皆堪受
法界究竟三昧。何以故。于法苦行不怯怖故。
如说能行教相应故。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
此经不入一切众生之手。唯除菩萨即其事
也。解云。手者信手也。不入者若无此信不能
解置法界无碍之法。是故华严不入手也。何
以故。信心虚伪不应教故。于是人所而不要
故。唯除菩萨者。以菩萨心口相应毕竟无谬。
于菩萨行勇猛能为堪可进修诸馀行等。华
严妙典玄挈手中。何以故。法界无碍此人要
故。若无如是信者虽有众解悉皆颠倒。何以
故。无信之解不应行故。颠倒之解即非解故。
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譬如水所漂惧溺而
渴死。不能如说行多闻亦如是。又云。譬如贫
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
等。即其事也。若能具上坚信现前方可入于
法界三昧。何者以机感所宜性相应也。此云
何知。按法华经云。乃至深信坚固。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又云。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
说等。是故行者将欲求入法界无碍者。先自
捡知信虚实不可妄说即以为真。岂可在他
能为苦事自己取乐而不饶他。此乃为人上
不能成。何得妄言生信。然今法灯渐灭邪见
繁兴。唯浊害以为怀。乃曰大乘令尔听学。唯
难者。舍此身命心竟无身由自难言。何期三
宝甚为易遇。舍此身命如恒河沙由未称我
一念供养之心。云何今日忽遇宝聚发此坚
信一向无回。如堕高岩中无有息。如童子舍
命亦是此意也。若能如是佛说此人皆堪受
法界究竟三昧。何以故。于法苦行不怯怖故。
如说能行教相应故。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
此经不入一切众生之手。唯除菩萨即其事
也。解云。手者信手也。不入者若无此信不能
解置法界无碍之法。是故华严不入手也。何
以故。信心虚伪不应教故。于是人所而不要
故。唯除菩萨者。以菩萨心口相应毕竟无谬。
于菩萨行勇猛能为堪可进修诸馀行等。华
严妙典玄挈手中。何以故。法界无碍此人要
故。若无如是信者虽有众解悉皆颠倒。何以
故。无信之解不应行故。颠倒之解即非解故。
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譬如水所漂惧溺而
渴死。不能如说行多闻亦如是。又云。譬如贫
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
等。即其事也。若能具上坚信现前方可入于
法界三昧。何者以机感所宜性相应也。此云
何知。按法华经云。乃至深信坚固。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又云。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
说等。是故行者将欲求入法界无碍者。先自
捡知信虚实不可妄说即以为真。岂可在他
能为苦事自己取乐而不饶他。此乃为人上
不能成。何得妄言生信。然今法灯渐灭邪见
繁兴。唯浊害以为怀。乃曰大乘令尔听学。唯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6b 页
高于口而竟不润于心。用陵蔑以为功。将是
非为确理。此但苟求名利指斥贤良。乃言。但
自识心何假妄修诸行。幸愿有心君子勿执
见而怀。当自癈坏羚羊缘崖之涉小径翘企
自励若履冰而蹈火。请察斯言。仰据圣教业
果不失诸佛同云。如影随形。岂为乌有。要心
真实万行拟宜也。
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何者
以华有生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虽复内外
两殊生感力有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
也。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證理
圆洁。随用赞德故称曰严也。三昧者理智无
二交彻镕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
也。亦可华即严。以理智无碍故。华严即三昧
以行融离见故。亦可华即严。以一行顿修一
切行故。华严即三昧。一行即多而不碍一多
故。亦可华严即三昧。以定乱双融故。亦可三
昧即华严。以理智如如故。如是自在无有障
碍。或定或乱。或即或入。或智或理。或因或
果。或一或异。性海实德法尔圆明。应如理思
绝于见也。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一切自在
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如是如是。广如经
辨。此解行为言名为华严三昧。如其据果亦
名海印三昧。此即同时前后为名。顿现互融
为目。犹如大海现四兵像像类各差顿现前
后。然即像形非一水竟不殊。像即水而湛然
水即像而繁杂。历然前后。终始难源。宛尔繁
兴寂然无相。齐头顿现。隐显难知。互入无羁。
镕融绝虑。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如是不思
非为确理。此但苟求名利指斥贤良。乃言。但
自识心何假妄修诸行。幸愿有心君子勿执
见而怀。当自癈坏羚羊缘崖之涉小径翘企
自励若履冰而蹈火。请察斯言。仰据圣教业
果不失诸佛同云。如影随形。岂为乌有。要心
真实万行拟宜也。
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何者
以华有生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虽复内外
两殊生感力有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
也。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證理
圆洁。随用赞德故称曰严也。三昧者理智无
二交彻镕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
也。亦可华即严。以理智无碍故。华严即三昧
以行融离见故。亦可华即严。以一行顿修一
切行故。华严即三昧。一行即多而不碍一多
故。亦可华严即三昧。以定乱双融故。亦可三
昧即华严。以理智如如故。如是自在无有障
碍。或定或乱。或即或入。或智或理。或因或
果。或一或异。性海实德法尔圆明。应如理思
绝于见也。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一切自在
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如是如是。广如经
辨。此解行为言名为华严三昧。如其据果亦
名海印三昧。此即同时前后为名。顿现互融
为目。犹如大海现四兵像像类各差顿现前
后。然即像形非一水竟不殊。像即水而湛然
水即像而繁杂。历然前后。终始难源。宛尔繁
兴寂然无相。齐头顿现。隐显难知。互入无羁。
镕融绝虑。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如是不思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6c 页
议思议不可得。深入不思议。思非思寂灭等。
广如经辨。又海者即诸像重重无尽际限难
源。穷一竟无有穷。随一宛然齐现。是故云海
也。印者众像非前后。同时品类万差。即入无
碍一多两现。彼此无违。相状不同。异而非异。
故云印也。定者类多差别唯一不殊。万像竞
兴廓然无作。故名为定也。亦可海即印。四像
宛然故。海印即三昧。作即不作故。亦可为四
句。一唯海而非印。不坏像而即水故。二唯印
而非海。不隐水而即像故。三亦海亦印。以像
海圆融一而异故。四非海非印。以海像镕融
互形夺故。亦可海即印。自在无碍故。乃至亦
即亦不即非即非不即。无二性故。准思之。如
是之义后文当显。准彼知此。按此义边故名
法界无碍也。将欲入此三昧方便非一。总而
言之不过二门。一者解。二者行。就前门中复
有二门。一者缘起相由门。二者理性融通门。
所以有此二门者以诸有法无自性故。无自性
者空有圆融成幻有也。是故于此开作二门。
就初门中复有二说。一者开说。二者合说。初
者一切诸法有力无力也。言有力无力者且如
缘起之法。若无此彼不成。何者以彼有力能
成此也。既彼能成此。以能成他故。是有力此
不自有故依他。是无力以彼有力故能摄此。
以此无力故能入彼。是故一切皆在彼中隐。
复彼有一切。一切不即彼。何以故。此但是力
用互无非空有互夺故。是故一成即一切成。
一坏即一切坏。故下文云。以一佛土满十方。
十方入一亦无馀。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
广如经辨。又海者即诸像重重无尽际限难
源。穷一竟无有穷。随一宛然齐现。是故云海
也。印者众像非前后。同时品类万差。即入无
碍一多两现。彼此无违。相状不同。异而非异。
故云印也。定者类多差别唯一不殊。万像竞
兴廓然无作。故名为定也。亦可海即印。四像
宛然故。海印即三昧。作即不作故。亦可为四
句。一唯海而非印。不坏像而即水故。二唯印
而非海。不隐水而即像故。三亦海亦印。以像
海圆融一而异故。四非海非印。以海像镕融
互形夺故。亦可海即印。自在无碍故。乃至亦
即亦不即非即非不即。无二性故。准思之。如
是之义后文当显。准彼知此。按此义边故名
法界无碍也。将欲入此三昧方便非一。总而
言之不过二门。一者解。二者行。就前门中复
有二门。一者缘起相由门。二者理性融通门。
所以有此二门者以诸有法无自性故。无自性
者空有圆融成幻有也。是故于此开作二门。
就初门中复有二说。一者开说。二者合说。初
者一切诸法有力无力也。言有力无力者且如
缘起之法。若无此彼不成。何者以彼有力能
成此也。既彼能成此。以能成他故。是有力此
不自有故依他。是无力以彼有力故能摄此。
以此无力故能入彼。是故一切皆在彼中隐。
复彼有一切。一切不即彼。何以故。此但是力
用互无非空有互夺故。是故一成即一切成。
一坏即一切坏。故下文云。以一佛土满十方。
十方入一亦无馀。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7a 页
德故能尔等。又云。一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
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等云云。广如经辨。
良以方力无力故然。是故得一即得一切者
由此门也。如是自在法尔。如斯亦非神力变
化故尔。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法自尔故。又
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
者无所畏等。即其事也。
第二合说者。彼有力能摄此时即是此有力
能摄彼时。何者以彼有力由无力故成。无力
由有力故立。是故有无别有全以无为有。无
无别无全以有为无。以有为无故是故有即
无。以无为有故是故无即有。无即有故无无。
有即无故无有。有有故全无。无无故全有。今
即以全有之无为有。全无之有为无。如是圆
融一际而不碍。有力无力两存举一即一切
咸收不妨。重重无尽。何以故。互相交彻一多
成故。其犹因陀罗网皆以宝成。由宝明彻影
递相现。于一珠中现馀影尽。随一即尔。更无
去来也。今且向西南边取一颗珠验之。即此
一珠能顿现一切珠之影。此一珠既尔。馀一
一亦然。既一一珠皆一时顿现一切珠影。即
此西南边珠复现一切珠中一切珠影。此珠
既尔。馀一一亦然。如是重重无有边际。即此
重重无边际之影皆在此一珠中炳然递现。
馀皆准此。若入一珠中即入十方重重一切
珠中也。何以故。此一珠中有十方重重一切
珠。故十方重重一切珠中有此一珠故。是故
入一珠时即入重重一切珠也。一切亦然。反
此思之即于一珠中得入重重一切珠。而竟
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等云云。广如经辨。
良以方力无力故然。是故得一即得一切者
由此门也。如是自在法尔。如斯亦非神力变
化故尔。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法自尔故。又
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
者无所畏等。即其事也。
第二合说者。彼有力能摄此时即是此有力
能摄彼时。何者以彼有力由无力故成。无力
由有力故立。是故有无别有全以无为有。无
无别无全以有为无。以有为无故是故有即
无。以无为有故是故无即有。无即有故无无。
有即无故无有。有有故全无。无无故全有。今
即以全有之无为有。全无之有为无。如是圆
融一际而不碍。有力无力两存举一即一切
咸收不妨。重重无尽。何以故。互相交彻一多
成故。其犹因陀罗网皆以宝成。由宝明彻影
递相现。于一珠中现馀影尽。随一即尔。更无
去来也。今且向西南边取一颗珠验之。即此
一珠能顿现一切珠之影。此一珠既尔。馀一
一亦然。既一一珠皆一时顿现一切珠影。即
此西南边珠复现一切珠中一切珠影。此珠
既尔。馀一一亦然。如是重重无有边际。即此
重重无边际之影皆在此一珠中炳然递现。
馀皆准此。若入一珠中即入十方重重一切
珠中也。何以故。此一珠中有十方重重一切
珠。故十方重重一切珠中有此一珠故。是故
入一珠时即入重重一切珠也。一切亦然。反
此思之即于一珠中得入重重一切珠。而竟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7b 页
不出此一珠。于重重一切珠中入一珠。而竟
不离此重重一切珠也。问。既言于一珠中得
入重重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云何得
入重重一切珠耶。答。只由不出此一珠。是故
得入重重一切珠。若出此一珠即不得入重
重一切珠也。何以故。此一珠之外无重重一
切珠故。若出此一珠即不得入重重一切珠
也。问。若离此一珠内无重重一切珠者。此网
即但一珠所成。如何言结多珠成耶。答。只由
唯独一珠方始结多为网。何以故。由此一珠
是多珠故。若去一珠网全无故。问。若如是者
此网即唯一珠所成。不得言结多为网也。答
言结多成者。即是结一珠即多珠之一珠也。
何以故。以一珠即一切珠之一故。若无此一
一切无故。是故此网唯一珠成也。一切准此。
问。此但据义相摄。就彼义边说云一珠即是
一切珠。可实一珠是一切珠耶。答。今所说者
但在一珠中说一切珠。不离此一珠中说一
切珠也。若不信一珠即是一切珠者。但以墨
点点西南边一颗珠著时即点著十方重重一
切珠也。何以故。一切珠上皆有点故。若言十
方重重一切珠不即是西南边一颗珠著者。
岂可一时遍点十方重重一切珠耶。纵令遍
点即应前后有点云何一时一切珠上皆有点
耶。是故一切珠即是一珠者定无疑也。西南
一珠既尔。十方重重一切珠亦然也。既珠重
重无际点一皆周。主伴始终一成咸毕如斯。
如喻例法思之。法不即然。非喻为喻也。据一
分相似故以为言。喻但影周质不即入也。此
不离此重重一切珠也。问。既言于一珠中得
入重重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云何得
入重重一切珠耶。答。只由不出此一珠。是故
得入重重一切珠。若出此一珠即不得入重
重一切珠也。何以故。此一珠之外无重重一
切珠故。若出此一珠即不得入重重一切珠
也。问。若离此一珠内无重重一切珠者。此网
即但一珠所成。如何言结多珠成耶。答。只由
唯独一珠方始结多为网。何以故。由此一珠
是多珠故。若去一珠网全无故。问。若如是者
此网即唯一珠所成。不得言结多为网也。答
言结多成者。即是结一珠即多珠之一珠也。
何以故。以一珠即一切珠之一故。若无此一
一切无故。是故此网唯一珠成也。一切准此。
问。此但据义相摄。就彼义边说云一珠即是
一切珠。可实一珠是一切珠耶。答。今所说者
但在一珠中说一切珠。不离此一珠中说一
切珠也。若不信一珠即是一切珠者。但以墨
点点西南边一颗珠著时即点著十方重重一
切珠也。何以故。一切珠上皆有点故。若言十
方重重一切珠不即是西南边一颗珠著者。
岂可一时遍点十方重重一切珠耶。纵令遍
点即应前后有点云何一时一切珠上皆有点
耶。是故一切珠即是一珠者定无疑也。西南
一珠既尔。十方重重一切珠亦然也。既珠重
重无际点一皆周。主伴始终一成咸毕如斯。
如喻例法思之。法不即然。非喻为喻也。据一
分相似故以为言。喻但影周质不即入也。此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7c 页
云何知。按华严经云。以非喻为喻。即其事也。
如上之义可审思之。
第二理性融通者。复有二门。一者空不空门。
二者是不是门。初空不空者彼有力能成此
为不空。以与他为体故。此亦然也。此无力依
于彼为空。以此非自有由彼有故。彼亦然也。
两法互由二而不二故名空不空也。是故全
空而即有有即彻空有。全有而即空空即彻
有空。彻有空故一切在有而即空。彻空有故
一切在空而即有。何以故。真非分限故。是以
事随理而圆通。理随事而差别。此云何知。按
涅槃等经云。佛性随流成其别味等。又维摩
经云。法同法性入诸法故等。
第二是不是门者。以一切有皆是一有也。何
以故。由有即空故。既有即空空无别异。是故
一有即是一切有。故云是也。一切是一不碍
彼此历然。故云不是也。何以故。以有即是空。
一切即以一有成故。如是无碍准思取解。此
云何知。按华严经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如
是诸一非一。具足同时即入镕融圆成一块。
或隐或显。乍有乍无。合即圆融显现。离乃炳
然不杂。形夺孤立等山岳之陵太空。力用双
融若沧波之生溟渤。生伴交映终始难源。随
智为端头不可得。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
任放辨才说不待次。言辞不断等。已说解分
竟。
自下第二别明行者。即于上解中审谛取之。
何者且如一中有一切时。即是一切中有一
时。即一与一切即入一时。何以故。以诸有法
如上之义可审思之。
第二理性融通者。复有二门。一者空不空门。
二者是不是门。初空不空者彼有力能成此
为不空。以与他为体故。此亦然也。此无力依
于彼为空。以此非自有由彼有故。彼亦然也。
两法互由二而不二故名空不空也。是故全
空而即有有即彻空有。全有而即空空即彻
有空。彻有空故一切在有而即空。彻空有故
一切在空而即有。何以故。真非分限故。是以
事随理而圆通。理随事而差别。此云何知。按
涅槃等经云。佛性随流成其别味等。又维摩
经云。法同法性入诸法故等。
第二是不是门者。以一切有皆是一有也。何
以故。由有即空故。既有即空空无别异。是故
一有即是一切有。故云是也。一切是一不碍
彼此历然。故云不是也。何以故。以有即是空。
一切即以一有成故。如是无碍准思取解。此
云何知。按华严经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如
是诸一非一。具足同时即入镕融圆成一块。
或隐或显。乍有乍无。合即圆融显现。离乃炳
然不杂。形夺孤立等山岳之陵太空。力用双
融若沧波之生溟渤。生伴交映终始难源。随
智为端头不可得。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
任放辨才说不待次。言辞不断等。已说解分
竟。
自下第二别明行者。即于上解中审谛取之。
何者且如一中有一切时。即是一切中有一
时。即一与一切即入一时。何以故。以诸有法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8a 页
性自尔故。藏心随染回转成故。如是交参掩
映。即异即同一时致令解心绝奇觉念亡措。
乞之顿观相无施功用泯。追寻乞计繁兴万
像统十世而难终。鼓跃涛波该一念而无卷。
潜百千于毫末促十方于微尘。展一即一切
而难源。卷一切即一叵测。是故舍那朗圆光
于性德若太阳之晔九天。普贤运悲海于缘
生等重云之亘千岳。所以地分三处天辟四
门。聚则如宿鹤投江。散则似惊鸾堕海。论其
解也如彼。语其行也如斯。应准思之。勿拘其
教。言不及义诚有斯文。观不逢源信如其说。
是故行者存意思之。问。如上所言教义文。即
解行俱陈。云何就解为言而得不言其行耶。
答。行法离见亡言。言见俱为方便随言见而
入證。入證言即无言。不了无见非真。妄执将
正行是故妄解不称行心也。此云何知。按楞
伽经云。言说别施行真实离文字。乃至愚者
广分别等。问。既言行法离见亡言。言见莫之
能入。今既知行亡言离见。此见岂非见耶。答。
若知此见是解。此解即为解。若即以此见为
行非但不是行。亦复不是解也。何以故。妄见
之解即非解故。此云何知。按维摩经云。无以
生灭心行说实相法等。问。行若尔者岂可除
名离相等兔角之空无绝虑亡言若入寂之灰
断。此乃还成倒执。既行人有常断之愆。为真
反立邪宗令圣智有无因之咎。何得今云语
观咸非修行者欤。泯相灰心岂即为真者矣。
意在防过过乃弥彰。恐滞情源情随见起。如
何上说所作咸非。若云离彼解心未知何者
映。即异即同一时致令解心绝奇觉念亡措。
乞之顿观相无施功用泯。追寻乞计繁兴万
像统十世而难终。鼓跃涛波该一念而无卷。
潜百千于毫末促十方于微尘。展一即一切
而难源。卷一切即一叵测。是故舍那朗圆光
于性德若太阳之晔九天。普贤运悲海于缘
生等重云之亘千岳。所以地分三处天辟四
门。聚则如宿鹤投江。散则似惊鸾堕海。论其
解也如彼。语其行也如斯。应准思之。勿拘其
教。言不及义诚有斯文。观不逢源信如其说。
是故行者存意思之。问。如上所言教义文。即
解行俱陈。云何就解为言而得不言其行耶。
答。行法离见亡言。言见俱为方便随言见而
入證。入證言即无言。不了无见非真。妄执将
正行是故妄解不称行心也。此云何知。按楞
伽经云。言说别施行真实离文字。乃至愚者
广分别等。问。既言行法离见亡言。言见莫之
能入。今既知行亡言离见。此见岂非见耶。答。
若知此见是解。此解即为解。若即以此见为
行非但不是行。亦复不是解也。何以故。妄见
之解即非解故。此云何知。按维摩经云。无以
生灭心行说实相法等。问。行若尔者岂可除
名离相等兔角之空无绝虑亡言若入寂之灰
断。此乃还成倒执。既行人有常断之愆。为真
反立邪宗令圣智有无因之咎。何得今云语
观咸非修行者欤。泯相灰心岂即为真者矣。
意在防过过乃弥彰。恐滞情源情随见起。如
何上说所作咸非。若云离彼解心未知何者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8b 页
为行。请陈其状令物见闻。答。云行离念亡言
者。与法相应绝情见也。何以故。无念之见性
融通故。理智交彻见无见故。任放自在念不
动故。此云何知。如说不动是法印动则魔罗
网。解云。若动见此之见看彼即彼此俱不见。
而言见彼此者即是妄缘非是正见也。故名
魔罗网也。不动见此之见即见彼者即彼此俱
见。故名为法印也。问。既如是者云何可见耶。
答。只于上门中方便取之。何者又如说云一
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等。解云。以一中解无
量时即是无量中解一时。何以故。一法法尔
具一切故。是故不动此见即见彼也。若此唯
有无有彼者即不见此也。由见不称法故名魔
网也。今见一时即见一切。故名为一。以称法
见故名为法印也。依上道理此即应知。即入
重重准思可尔。是故若动即入魔网也。故华
严经云。如有良医自知无常以诸妙药用涂
其身。命终之后由药力故尸不乾𤍜亦不散
坏。还复如常行于医法。解云。医人者即行心
也。自知无常者诸见尽也。以诸妙药用涂其
身者。行契妙理悲愿修也。言命终之后尸不
乾𤍜者。法流水中离功行也。不散坏者。虽离
功行不凝住也。还复如常行医法者。炽然为
作诸有法也。虽复为作而竟无心医法不失。
华严三昧亦复如是。虽离诸见能于诸法实
德化用竟无妨也。何以故。得心自在如心尔
故。称法修行作无作故。问。若如是者今据何
事而得然耶。答。但约理事即尔。亦不远指真
常。何者以诸理法即如来藏实德用也。问。现
者。与法相应绝情见也。何以故。无念之见性
融通故。理智交彻见无见故。任放自在念不
动故。此云何知。如说不动是法印动则魔罗
网。解云。若动见此之见看彼即彼此俱不见。
而言见彼此者即是妄缘非是正见也。故名
魔罗网也。不动见此之见即见彼者即彼此俱
见。故名为法印也。问。既如是者云何可见耶。
答。只于上门中方便取之。何者又如说云一
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等。解云。以一中解无
量时即是无量中解一时。何以故。一法法尔
具一切故。是故不动此见即见彼也。若此唯
有无有彼者即不见此也。由见不称法故名魔
网也。今见一时即见一切。故名为一。以称法
见故名为法印也。依上道理此即应知。即入
重重准思可尔。是故若动即入魔网也。故华
严经云。如有良医自知无常以诸妙药用涂
其身。命终之后由药力故尸不乾𤍜亦不散
坏。还复如常行于医法。解云。医人者即行心
也。自知无常者诸见尽也。以诸妙药用涂其
身者。行契妙理悲愿修也。言命终之后尸不
乾𤍜者。法流水中离功行也。不散坏者。虽离
功行不凝住也。还复如常行医法者。炽然为
作诸有法也。虽复为作而竟无心医法不失。
华严三昧亦复如是。虽离诸见能于诸法实
德化用竟无妨也。何以故。得心自在如心尔
故。称法修行作无作故。问。若如是者今据何
事而得然耶。答。但约理事即尔。亦不远指真
常。何者以诸理法即如来藏实德用也。问。现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8c 页
理非真。是众生之妄境。云何此法即是而不
远指真常耶。答。今剋要而言此一事中有真
妄两异。如一众生眼耳鼻舌诸相。是无明用
以顺泳生死不成熟故。无性即空是真如体。
以湛然常住不迁变故。如庄严具。形相是博
士所成。即博士功用相虚而金体自窍。而性
凝然。虽复金体自窍而性凝然不失相状纷
杂。相状纷杂而不碍凝然者。谓金与相状一
体而差别也。菩萨声闻是真如用。何者以反
流出缠所成熟也。馀如前说。准可知之。此云
何如。摄论云。生死涅槃依无别。又云。无染即
无净等。今明斯义方为妄境故。然妄境若不
现前无以施教纲。何以故。缘未相应如虚空
故。问。缘起未如虚空。不言因缘缘起集成未
审何先何后耶。答。缘起集成竟无前后。同时
炳现终始难源。圆即一际无倾缺。即诸峰
竞攀重重顿现前后无违。念念递彰新旧恒
别。不妨同时异。无碍别时同。为一即一切而
不多。作多即一而不一。却则纷然满目。取即
圆寂无踪。但可證而不可知。只可行而不可
见。即所以文殊立指南之则。普贤树摩顶之
仪。弥勒置弹指之能。摩耶示见正之德。此即
名表随门證异明妄彻于真源。并托事以彰
人。故显真该于妄末。今但粗陈其说梗概而
论。唯妙觉之游衢岂妄心之履径也。问。既云
因缘故有未委力用如何。答。言因缘起者要
具力无力也。因既亲生。缘名假发。且就流转
为言即无明业种为因。是即力也。净心隐体
为缘。即无力也。何以故。以流转即顺无明而
远指真常耶。答。今剋要而言此一事中有真
妄两异。如一众生眼耳鼻舌诸相。是无明用
以顺泳生死不成熟故。无性即空是真如体。
以湛然常住不迁变故。如庄严具。形相是博
士所成。即博士功用相虚而金体自窍。而性
凝然。虽复金体自窍而性凝然不失相状纷
杂。相状纷杂而不碍凝然者。谓金与相状一
体而差别也。菩萨声闻是真如用。何者以反
流出缠所成熟也。馀如前说。准可知之。此云
何如。摄论云。生死涅槃依无别。又云。无染即
无净等。今明斯义方为妄境故。然妄境若不
现前无以施教纲。何以故。缘未相应如虚空
故。问。缘起未如虚空。不言因缘缘起集成未
审何先何后耶。答。缘起集成竟无前后。同时
炳现终始难源。圆即一际无倾缺。即诸峰
竞攀重重顿现前后无违。念念递彰新旧恒
别。不妨同时异。无碍别时同。为一即一切而
不多。作多即一而不一。却则纷然满目。取即
圆寂无踪。但可證而不可知。只可行而不可
见。即所以文殊立指南之则。普贤树摩顶之
仪。弥勒置弹指之能。摩耶示见正之德。此即
名表随门證异明妄彻于真源。并托事以彰
人。故显真该于妄末。今但粗陈其说梗概而
论。唯妙觉之游衢岂妄心之履径也。问。既云
因缘故有未委力用如何。答。言因缘起者要
具力无力也。因既亲生。缘名假发。且就流转
为言即无明业种为因。是即力也。净心隐体
为缘。即无力也。何以故。以流转即顺无明而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9a 页
违净心故。既以违净心而成染法故知无明
为有力也。故不增不减经云。法界身流转五
道名曰众生等。若就出缠为语反前知之。维
摩经云。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等。言有力
无力者事一而名异也。何者以无明有力即
以净心无力为有力。既以无力为有力。是故
净心即无明也。净心有力亦尔。反以思之。文
同前例。问。若有力即无力云何为有力。无
力即有力云何为无力耶。答。只由有力即无
力故名为有力。无力即有力故得为无力。若
有力不以无力无有力者即一切各有自性。
即无有力无力也。今既有力即无力。是故一
切即一而不碍一切历然。一即一切而不碍
一相堪然。如是道理极难申述。当思之耳。问
果起要藉因缘。因缘互从无定。现今世间诸
法未审亲自何生耶。答。既云果法起必从缘。
缘法体无自性。既责果从何立实从缘力即
是无生也。何以故。以力无力即无性故。既有
力尚自从他。何有能生于果。是故果立亲自
无生也。无性亦准以思之。问。若据此说即因
果无别云何乃有因果异耶。答。力无力者为
缘。无性空理为因。即由此因缘不二约法方
成为果果无别果。即因成为果。因无别因。即
果立为因。因成即果故。果即不果。果立为
因。故因即不因。因即不因而果立。果即不果
而因成。其犹世[((?/(匚@失))*殳)/米]䊚䊚无别䊚。即聚[((?/(匚@失))*殳)/米]为
䊚[((?/(匚@失))*殳)/米]无别[((?/(匚@失))*殳)/米]。即散䊚为[((?/(匚@失))*殳)/米]。应准思之。问。若
如是者果即是因。因即是果。云何乃言因能
生果耶。答。只以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是故此
为有力也。故不增不减经云。法界身流转五
道名曰众生等。若就出缠为语反前知之。维
摩经云。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等。言有力
无力者事一而名异也。何者以无明有力即
以净心无力为有力。既以无力为有力。是故
净心即无明也。净心有力亦尔。反以思之。文
同前例。问。若有力即无力云何为有力。无
力即有力云何为无力耶。答。只由有力即无
力故名为有力。无力即有力故得为无力。若
有力不以无力无有力者即一切各有自性。
即无有力无力也。今既有力即无力。是故一
切即一而不碍一切历然。一即一切而不碍
一相堪然。如是道理极难申述。当思之耳。问
果起要藉因缘。因缘互从无定。现今世间诸
法未审亲自何生耶。答。既云果法起必从缘。
缘法体无自性。既责果从何立实从缘力即
是无生也。何以故。以力无力即无性故。既有
力尚自从他。何有能生于果。是故果立亲自
无生也。无性亦准以思之。问。若据此说即因
果无别云何乃有因果异耶。答。力无力者为
缘。无性空理为因。即由此因缘不二约法方
成为果果无别果。即因成为果。因无别因。即
果立为因。因成即果故。果即不果。果立为
因。故因即不因。因即不因而果立。果即不果
而因成。其犹世[((?/(匚@失))*殳)/米]䊚䊚无别䊚。即聚[((?/(匚@失))*殳)/米]为
䊚[((?/(匚@失))*殳)/米]无别[((?/(匚@失))*殳)/米]。即散䊚为[((?/(匚@失))*殳)/米]。应准思之。问。若
如是者果即是因。因即是果。云何乃言因能
生果耶。答。只以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是故此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9b 页
因方能生果。何以故。因果一际而别不同。故
据论此事。但可审思取入。非语能宣。若也亲
證无言即因果历然而不失。若不穷源尽见
还归常断之谈也。问。若如是者但是性起。云
何得有缘起门耶。答。即上力无力相由名为
缘起。何以故。由彼此相夺果方生故。即彼此
相由而无自性。无性为果而生。生即不生名
为性起。何以故。即果自体而是性故。其犹壁
上画树乍看谓言从壁上生。剋体全总是壁。
应准思之。问。若自体全性是即无生。云何今
说果法生耶。答。以力即无力生即是无生。即
无力即有力无生即是生。何者以有力无力
无二性也。是故由斯道理皆为灭见之方。不
可执此不行。解方终不差病。事须用功无怠
久习方成。怀勿以解为修而即将为正行也。
此但增于见爱。终无归本之期。暂疲倦于波
澜竟无获珠之日。何以故。唐捐岁月无功勋
故。此云何知。按法华经云。如王髻中明珠不
以与人有功勋者而赐之等。解云。王者所谓
心王。髻中明珠者。即明此行心最尊胜。即华
严三昧也。不与人者。无实功行不證法也。唯
有功勋而赐之者。有实功行能破诸见得此
三昧也。是故行者要实修行不可虚言妄为
真證。如斯妙理宜审思之。更有异门。如馀章
说。问。既见如上道理为但只见而已。即为是
行邪。为亦须布施持戒等修诸行耶。答。若如
是见已布施即为大布施。持戒等亦然。何以
故。由称布施等法故。既知称法。是故勤修布
施持戒等也。故论云。然知法性无有悭贪。是
据论此事。但可审思取入。非语能宣。若也亲
證无言即因果历然而不失。若不穷源尽见
还归常断之谈也。问。若如是者但是性起。云
何得有缘起门耶。答。即上力无力相由名为
缘起。何以故。由彼此相夺果方生故。即彼此
相由而无自性。无性为果而生。生即不生名
为性起。何以故。即果自体而是性故。其犹壁
上画树乍看谓言从壁上生。剋体全总是壁。
应准思之。问。若自体全性是即无生。云何今
说果法生耶。答。以力即无力生即是无生。即
无力即有力无生即是生。何者以有力无力
无二性也。是故由斯道理皆为灭见之方。不
可执此不行。解方终不差病。事须用功无怠
久习方成。怀勿以解为修而即将为正行也。
此但增于见爱。终无归本之期。暂疲倦于波
澜竟无获珠之日。何以故。唐捐岁月无功勋
故。此云何知。按法华经云。如王髻中明珠不
以与人有功勋者而赐之等。解云。王者所谓
心王。髻中明珠者。即明此行心最尊胜。即华
严三昧也。不与人者。无实功行不證法也。唯
有功勋而赐之者。有实功行能破诸见得此
三昧也。是故行者要实修行不可虚言妄为
真證。如斯妙理宜审思之。更有异门。如馀章
说。问。既见如上道理为但只见而已。即为是
行邪。为亦须布施持戒等修诸行耶。答。若如
是见已布施即为大布施。持戒等亦然。何以
故。由称布施等法故。既知称法。是故勤修布
施持戒等也。故论云。然知法性无有悭贪。是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49c 页
故修行檀波罗蜜等。今就事显。是即可知。何
者且如布施一物与一人时。于中即有五种
具足。一自身具足。二他身具足。三财物具足。
四时善具足。五处所具足。自身具足即身身
无尽。他身财物亦然。时善具足即世世难穷。
处所亦尔。如是一身布施一物。于一时处中
即一切前后时劫中一切方处中。以无尽财
物布施满足无尽众生。如是等事非所思量。
皆于一念而顿成就。如如非实。实是妄缘。何
者以一法既一时即具一切法也。其由一钱
具十钱等。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毗目多罗
仙人执善财手。令善财入供养门中供养佛。
多劫多身等。即其事也。是故得知。如是等法
皆是顺门也。既顺门如是。违门亦然。此云何
知。按华严经云。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等。
问。如上所说就法可然。是得今时凡情即见
耶。答。今时凡情不得即见。何以故。由具烦恼
障智眼故。问。若如是者云何上言得如是见
已布施持戒皆名大耶。答。言得如是见者。但
信解等见非證入见也。即彼信解等心明彻
得见彼法。如眼现见。故名为见也。依因此见
得成證见。依此信见受身如见。是故菩萨身
得自在等。何以故。以见为身故。其犹众生
烦恼具而受于身。是故此身而因见得。既知
如是存意思之。如上所明广如经说。今更重
明真空妙有之义总有二重。一者粗。二者细。
所言粗者。即谓诸法从缘皆无自性。无自性
故是即名空。以有即空空不异有。是故此空
名真空也。由无自性有方得成。以不异无性
者且如布施一物与一人时。于中即有五种
具足。一自身具足。二他身具足。三财物具足。
四时善具足。五处所具足。自身具足即身身
无尽。他身财物亦然。时善具足即世世难穷。
处所亦尔。如是一身布施一物。于一时处中
即一切前后时劫中一切方处中。以无尽财
物布施满足无尽众生。如是等事非所思量。
皆于一念而顿成就。如如非实。实是妄缘。何
者以一法既一时即具一切法也。其由一钱
具十钱等。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毗目多罗
仙人执善财手。令善财入供养门中供养佛。
多劫多身等。即其事也。是故得知。如是等法
皆是顺门也。既顺门如是。违门亦然。此云何
知。按华严经云。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等。
问。如上所说就法可然。是得今时凡情即见
耶。答。今时凡情不得即见。何以故。由具烦恼
障智眼故。问。若如是者云何上言得如是见
已布施持戒皆名大耶。答。言得如是见者。但
信解等见非證入见也。即彼信解等心明彻
得见彼法。如眼现见。故名为见也。依因此见
得成證见。依此信见受身如见。是故菩萨身
得自在等。何以故。以见为身故。其犹众生
烦恼具而受于身。是故此身而因见得。既知
如是存意思之。如上所明广如经说。今更重
明真空妙有之义总有二重。一者粗。二者细。
所言粗者。即谓诸法从缘皆无自性。无自性
故是即名空。以有即空空不异有。是故此空
名真空也。由无自性有方得成。以不异无性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50a 页
而成有故。是故此有名为妙有。虽复空有圆
融得成真空妙有而由是破病之说未是其论
真空妙有也。何者以空有故名空。以有空故
名有也。若有不有空是即不名有。若空不空
有是即不名空。何以故。以空不自空。以有不
自有故。此即但是遮言非是直说真空妙有
也。何以得知。以空由有故名真空。若不由有
而说空者是即断灭非真空也。以有由空故
名妙有。若不由空而说有者是即常见非妙
有也。此即但遮彼异见之失。非是直显空有。
纵令迥超四句绝离百非。而由是破病之谈
未是显真之谈也。此之空有无二融通即当
终教绝方便说也。此云何知。按法鼓经云。一
切空经是有馀说。唯有此经是无馀说。即其
事也。
第二细者。即前空有俱空为趣入之方便也。
既空有俱空方是入之巧方便者。是知彼法即
不有也。此云不空不有。非是此法无故言不
空不有。以是空有故言不空不有也。夫言有
者为遮情过故。令此不为有情过之言。是故
不空不有亦得空不空故是空。以有此空法
故。何得言空者情计未尽不见空也。故般若
云。空不空不可得者是此义也。亦可有不有
故是有。以有此有法何得言有。今若欲作彼
空有之见解而言是空有者即非空非有也。
以是自解故。如人取物更著异物是即非物。
此即是普贤文殊等机所见。即冥契不二无
有念动。即是究竟行圆更不得遮。但逐法显
耳。是故创于二七日唯为大菩萨说者意存
融得成真空妙有而由是破病之说未是其论
真空妙有也。何者以空有故名空。以有空故
名有也。若有不有空是即不名有。若空不空
有是即不名空。何以故。以空不自空。以有不
自有故。此即但是遮言非是直说真空妙有
也。何以得知。以空由有故名真空。若不由有
而说空者是即断灭非真空也。以有由空故
名妙有。若不由空而说有者是即常见非妙
有也。此即但遮彼异见之失。非是直显空有。
纵令迥超四句绝离百非。而由是破病之谈
未是显真之谈也。此之空有无二融通即当
终教绝方便说也。此云何知。按法鼓经云。一
切空经是有馀说。唯有此经是无馀说。即其
事也。
第二细者。即前空有俱空为趣入之方便也。
既空有俱空方是入之巧方便者。是知彼法即
不有也。此云不空不有。非是此法无故言不
空不有。以是空有故言不空不有也。夫言有
者为遮情过故。令此不为有情过之言。是故
不空不有亦得空不空故是空。以有此空法
故。何得言空者情计未尽不见空也。故般若
云。空不空不可得者是此义也。亦可有不有
故是有。以有此有法何得言有。今若欲作彼
空有之见解而言是空有者即非空非有也。
以是自解故。如人取物更著异物是即非物。
此即是普贤文殊等机所见。即冥契不二无
有念动。即是究竟行圆更不得遮。但逐法显
耳。是故创于二七日唯为大菩萨说者意存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50b 页
于此也。华严经云。所谓如说能行如行能说
等。此即空有一体两相不亡。何者即彼空不
空之空有不有之有是也。问。若言此真空妙
有是直显不待遮故名直显空有者。云何乃
言空不空有不有也。答。此是显言不是遮说。
何者直明此空不空。有不亦有尔。取意思之。
问。若言此空即是显法不是遮情者。如前所
说空亦即是显法。云何乃言是遮非显。何者
前所说空亦即是不空之空。何以故。若有此
空即非空故。前既已说何言非。后复重论如
何即是耶。答。后非前说。何者后直显实。不是
空故明空。前即以空故明空。不是不空故明
空也。有亦尔。准思知之。此即与前全别不同。
勿滥为其类也。又约所取亦别不同。如空故
空即智慧之所得。如不空故空。即是慧智之
所證。慧智即为行契證。智慧即为解决择。解
即入行之前缘。慧智即究竟之真證。是故两
说不可同互而语哉也。问。若如言尔者未知
顿终二教更何所言耶。答。顿终二教法在圆
中。何者以彼空有无二圆融交彻是即为终。
即融通相夺两相尽边是即为顿。一多处此即
为圆。三法融教诠故别。是故华严寄彼二教
辨也。又此诸法缘起相由即云彼中有此此
中有彼。是即但得其门不关其大缘起义也。
何者以大缘起法而定一异不可得相由而成
融通无碍故。且如一中有一切时。即是一切
中有一时。今欲定其门说。故知但得其门不
得其法也。既不得彼法而言一切中有一一
中有一切者。此但是妄接非称大缘起法也。
等。此即空有一体两相不亡。何者即彼空不
空之空有不有之有是也。问。若言此真空妙
有是直显不待遮故名直显空有者。云何乃
言空不空有不有也。答。此是显言不是遮说。
何者直明此空不空。有不亦有尔。取意思之。
问。若言此空即是显法不是遮情者。如前所
说空亦即是显法。云何乃言是遮非显。何者
前所说空亦即是不空之空。何以故。若有此
空即非空故。前既已说何言非。后复重论如
何即是耶。答。后非前说。何者后直显实。不是
空故明空。前即以空故明空。不是不空故明
空也。有亦尔。准思知之。此即与前全别不同。
勿滥为其类也。又约所取亦别不同。如空故
空即智慧之所得。如不空故空。即是慧智之
所證。慧智即为行契證。智慧即为解决择。解
即入行之前缘。慧智即究竟之真證。是故两
说不可同互而语哉也。问。若如言尔者未知
顿终二教更何所言耶。答。顿终二教法在圆
中。何者以彼空有无二圆融交彻是即为终。
即融通相夺两相尽边是即为顿。一多处此即
为圆。三法融教诠故别。是故华严寄彼二教
辨也。又此诸法缘起相由即云彼中有此此
中有彼。是即但得其门不关其大缘起义也。
何者以大缘起法而定一异不可得相由而成
融通无碍故。且如一中有一切时。即是一切
中有一时。今欲定其门说。故知但得其门不
得其法也。既不得彼法而言一切中有一一
中有一切者。此但是妄接非称大缘起法也。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 第 650c 页
如人见水向东駃流于上有泡。言泡中有水。
而计泡于手中即言手泡内有水者。此是妄
心中有非称水有也。以泡离水即无何得有
泡。而言泡中有水此是缘起已坏。不可言有
也。夫言一者必具一切方是一也。若不具一
切即不是一。一切亦尔。此大缘起法法尔具
足。必须心中證。彼知不可说得向人者方见
缘起之气分也。若作可说得解是即不见也。
终日言由妄为言也。必须绝解寔修是即顺
为正见。若也解心为得是即一世虚行。深信
之耳。馀如别说。既知是已常须系念相续勿
令恶见闻之。乃至證见如常见世间物等者。
方名入大缘起法界也。若不得如是念者须
向静处系念现前。不可口言即为入也。若口
有而心无者即如狂人耳。可准思之。
华严游心法界记(终)
而计泡于手中即言手泡内有水者。此是妄
心中有非称水有也。以泡离水即无何得有
泡。而言泡中有水此是缘起已坏。不可言有
也。夫言一者必具一切方是一也。若不具一
切即不是一。一切亦尔。此大缘起法法尔具
足。必须心中證。彼知不可说得向人者方见
缘起之气分也。若作可说得解是即不见也。
终日言由妄为言也。必须绝解寔修是即顺
为正见。若也解心为得是即一世虚行。深信
之耳。馀如别说。既知是已常须系念相续勿
令恶见闻之。乃至證见如常见世间物等者。
方名入大缘起法界也。若不得如是念者须
向静处系念现前。不可口言即为入也。若口
有而心无者即如狂人耳。可准思之。
华严游心法界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