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纪重校¶
纪重校¶ 第 637a 页

No. 1876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唐大荐福寺翻经沙门法藏述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睹纤
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
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药兴,妄生智
立;病妄则药妄,举空拳以止啼;心通则法
通,引虚空而示遍。既觉既悟,何滞何通?百非
息其攀缘,四句绝其增减,故得药、病双泯,静、
乱俱融,消能所以入玄宗,泯性相而归法界。

窃见玄纲浩瀚、妙旨希微,览之者讵究其源,
寻之者罕穷其际,是以真空滞于心首,恒为
缘虑之场;实际居于目前,翻为名相之境。今
者统收玄奥、囊括大宗,出经卷于尘中,转
法轮于毛处。明者,德隆于即日;昧者,望绝于
多生;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辄
以旋披往诰、[糸*丐]觌旧章,备三藏之玄文,凭五
乘之妙旨,繁辞必削,缺义复全。虽则创集无
疑,况乃先规有据,穷兹性海会彼行林,别举
六门通为一观,参而不杂一际皎然,冀返迷
方情同晓日,佩道君子俯而详焉。

今略明此
观,总分六门:先、列名;后、广辨。

一、显一体,谓自
性清净圆明体。

二、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罗常
住用;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

三、示三遍:一者、
一尘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三
者、一尘含容空有偏。

四行四德:一者、随缘妙
用无方德;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三者、柔和
纪重校¶ 第 637b 页
质直摄生德;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

五、入五
止: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二者、观人寂怕绝
欲止;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四者、定光显现
无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六、起六观:一
者、摄境归心真空观;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
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四者、智身影现众
;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观;六者、主伴互现帝
网观。

一、显一体者,谓自性清净圆明体。然此即是
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已来性自满足,处
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性体遍
照无幽不烛,故曰圆明。又随流加染而不垢,
返流除染而不净,亦可在圣体而不增,处凡
身而不减。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烦
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非生因之所生,
唯了因之所了。《起信论》云:「真如自体,有大智
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
自性清净心义故。」广说如彼,故曰自性清净
圆明体也。

自下依体起二用者,谓依前净体起于二用。
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言海印者,真如本觉
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
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起信论》云:「无
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为海印三昧
也。《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言一法者,
所谓一心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唯依妄念而有
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三昧也。
《华严经》云:「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脩
纪重校¶ 第 637c 页
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
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
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依此义故,名海印三
昧也。

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是华严三昧也,
谓广修万行称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
言华严者,华有结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
今则托事表彰,所以举华为喻。严者,行成
果满契理称真,性相两亡、能所俱绝,显焕炳
著,故名严也。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何
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此则真该妄末,行无
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故曰法界圆明自
在用也。《华严经》云:「严净不可思议刹,供养一
切诸如来,放大光明无有边,度脱众生亦无
限,施戒忍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
一切皆自在,以佛华严三昧力。」依此义故,名
华严三昧也。

三、示三遍者,谓依前二用,一一用中普周法
界,故云遍也。言三遍者:一者、一尘普周法界
遍。谓尘无自性揽真成立,真既无边尘亦随
尔。《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准此义
故,当知一尘普周法界也。

二者、一尘出生无
尽遍。谓尘无自体,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恒沙
众德,依真起用亦复万差。《起信论》云:「真如者,
自体有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具足如是过恒沙功德,乃至无有所少义故。」
《经》云:「如此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
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
具无边德。」依此义故,当知一尘,即理即事、即
纪重校¶ 第 638a 页
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净、即
因即果、即同即异、即一即多、即广即狭、即情
即非情、既三身即十身。何以故?理事无碍、事
事无碍,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
眼之境界也。如上事相之中,一一更互相容
相摄,各具重重无尽境界也。《经》云:「一切法门
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是法性佛所说,
智眼能明此方便。」

问:「据其所说,则一尘之上,
理无不显、事无不融,文无不释、义无不通。今
时修学之徒,云何晓悟达于尘处顿决群疑?
且于一尘之上,何者是染?云何名净?何者为
真?何者称俗?何者名生死?何者名涅槃?云何
名烦恼?云何名菩提?云何名小乘法?云何名
大乘法?请垂开决,闻所未闻!」

答:「大智圆明睹
纤毫而周性海,真源朗现处一尘而耀全身。
万法起必同时一际,理无前后。何以故?由此
一尘虚相能翳于真,即是染也。由此尘相空
无所有,即是净也。由此尘性本体同如,即是
真也。由此尘相缘生幻有,即是俗也。由于尘
相念念迁变,即是生死。由观尘相生灭相尽
空无有实,即是涅槃。由尘相大小皆是妄心
分别,即是烦恼。由尘相体本空寂缘虑自尽,
即是菩提。由尘相体无遍计,即是小乘法也。
由尘性无生无灭依他似有,即是大乘法也。
如是略说,若具言之,假使一切众生怀疑各
异,一时同问如来,如来唯以一尘字而为解
释,宜深思之。」

《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一言演
说尽无馀。」依此义故,名一尘出生无尽遍。


者、一尘含容空有遍。谓尘无自性即空也,幻
相宛然即有也。良由幻色无体必不异空,真
纪重校¶ 第 638b 页
空具德彻于有表。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
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
无二,悲智不殊,方为真实也。《宝性论》云:「道
前菩萨于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一者、疑空
灭色,取断灭空。二者、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
者、疑空是物,取空为有。」今此释云,色是幻色
必不碍空,空是真空必不碍色;若碍于色即
是断空,若碍于空即是实色。如一尘既具如
上真空妙有,当知一一尘等亦尔。若證此理,
即得尘含十方无亏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
时,故得殊胜微言纤毫彰于圆教,奇特圣
众轻埃现于全躯,迥超言虑之端,透出筌罤
之表。《经》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
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普明见,
破尘出经卷,广饶益众生」等。若据理而言,
即尘众生妄计经卷即大智圆明,智体既其
无边,故曰量等三千界。依此义故,名一尘含
容空有遍也。

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谓依前一尘
能遍之境,而修四种行德。

一者、随缘妙用无
方德。谓依真起用,广利群生。众生根器不等、
受解万差、乐欲不同,应机授法,应病与药令
得服行,《维摩经》中具明斯义。又以大悲故,名
曰随缘;以大智故,名为妙用;又大坏假名而
常度众生。故曰随缘了知众生性空,实无度
者名为妙用;又理即事故名随缘,事即理故
名妙用;又真不违俗故随缘,俗不违真故妙
用;又依本起末故随缘,摄末归本故妙用。良
以法无分齐,起必同时,真理不碍万差,显应
无非一际,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体
纪重校¶ 第 638c 页
则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若㬢光之流彩,
无心而朗十方;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
像。故曰随缘妙用无方德也。

二者、威仪住持
有则德。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大乘八万,小
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出三
界之梯隥,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为
最。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传授浇讹师于
己见,致使教无纲纪,滥挹淳流,得失齐举,妄
参真净,故令初学触事成非,不依经律,混乱
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故《瑜伽论》云:「非大
沈非小浮,常住于正念根本眷属,净修梵行。」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
戒。」《梵网经》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起信
论》云:「以知法性体无毁禁,是故随顺法性行
尸波罗蜜,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远
离贪瞋欺诈、谄曲邪见,亦应远离愦闹,少欲
知足,乃至小罪心生大怖,不得轻于如来所
制禁戒,常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用此
威仪住持以化众生也。

问:「准上文所说,真如
一相,佛体无二,具足一切功德者,何故要须
威仪等戒行耶?」

答:「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
久被尘累,而有粗秽之垢。若人唯念宝性,不
以种种磨治,终不得净。真如之法体性空净,
久被无明烦恼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
戒定慧种种熏修,终无净时。准此义故,理须
持戒也。」

问:「出家五众,超然出俗可具威仪。在
家之流身缠俗网,宁无愆犯?」

答:「出家之辈自
有严科,在家之俦通持五戒。夫三归五戒者,
盖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毗尼
之渐次,为七众之崇基,万善藉此而生,寔佛
纪重校¶ 第 639a 页
法之平地。《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当
知戒为定体,慧为定用,三学圆备即證菩提。」

《四分律》云:「第一持戒不毁犯,比丘威仪自端
严,怨家之人不能近,若不如法即被诃。」依此
义理,故云威仪住持有则德。

三者、柔和质直
摄生德。谓大智照真名为质直,大悲救物故
曰柔和;又质直者,约本性不迁;柔和者,约随
流不滞,柔则伏灭烦恼,和则顺理修行,用兹
调和之法,以摄众生也。又质直者,体无妄
伪言行相符,蕴德居怀不拘名利,轻金若块,
重教逾珍,但为正业调生,速愿自他圆满,故
曰柔和质直摄生德也。

四者、普代众生受苦
德。谓修诸行法不为自身,但欲广利群生冤
亲平等,普令断恶备修万行速證菩提。又菩
萨大悲大愿以身为质(音致),于三恶趣,救赎一切
受苦众生要令得乐,尽未来际心无退屈,不
于众生希望毛发报恩之心。《华严经》云:「广大
悲云遍一切,舍身无量等刹尘,以昔劫海修
行力,今此世界无诸垢。」谓众生妄执,念念迁
流名之为苦;菩萨教令了蕴空寂,自性本无,
故云离苦。

问:「众生无边,苦业无边,云何菩萨
而能普代众生受苦?」

答:「菩萨代众生受苦者,
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众生妄执,不了业体
从妄而生,无由出苦。菩萨教令修止观两门,
心无暂替,因果丧亡,苦业无由得生,但令不
入三涂,名为普代众生受苦德也。」

《杂集论》
云:「于不坚坚觉,深住于颠倒,离烦恼所恼,得
最上菩提。」已上明四种行德竟。

自下摄用归体入五止门。五止门者、谓依前
纪重校¶ 第 639b 页
能行四德之行,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
也。所言入者,性相俱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
名为入也。《华严经》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
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又准入佛境界,
《经》云:「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常入平等故,
敬礼无所观。」此乃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
来境界之中,更无可入也。如人迷故,谓东为
西;乃至悟己,西即是东,更无别东而可入也。
众生迷故,谓妄可舍,谓真可入;乃至悟已,妄
即是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此义亦尔,不入
而入,故云入也。何以故?入与不入本来平等,
同一法界也。《起信论》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
者,是名入真如门也。」

言五止者:一者、照法清
虚离缘止。谓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
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萧然无寄,能缘智寂,所
缘境空,心境不拘体融虚廓,正證之时,因缘
俱离。《维摩经》云:「法不属因,不在缘故。」依此义
理,故云照法清虚离缘止也。

二者、观人寂怕
绝欲止。谓五蕴无主名曰寂怕,空寂无求名
为绝欲,故云观人寂怕绝欲止也。

三者、性起
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起应万
差故曰繁兴,古今常然名为法尔。谓真如之
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故曰性起
繁兴法尔止。《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即其
义也。

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言定光者,谓一
乘教中白净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谓此
宝珠体性明彻,十方齐照,无思成事,念者皆
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华严经》云:「譬如转轮
王,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若
纪重校¶ 第 639c 页
有众生,入此大止妙观门中,无思无虑任运
成事,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
空,不为二乘外道尘雾烟云之所障蔽,故曰
定光显现无念止也。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
谓幻相之事,无性之理,互隐互显,故曰玄通。
又、理由修显故,事彻于理,行从理起,理彻
于事,互存互夺,故曰玄通。玄通者,谓大智独
存体周法界,大悲救物万行纷然。悲智双融,
性相俱泯,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上来明
五止竟。

自下依止起观。

问:「准上义理,依之修行,足
为圆满,云何更要入止观两门耶?」

答:「《起信》云: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
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
之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止观两
门,共相成助,不相舍离。若不修止观,无由
得入菩提之路。《华严》云:『譬如金翅鸟,以左右
两翅鼓扬海水,令其两辟观诸龙众,命将尽
者而搏取之。如来出世亦复如是,以大止妙
观而为两翅,鼓扬众生大爱海水,令其两辟
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依此义故,要
修止观也。」

问:「止观两门既为宗要,凡夫初学
未解安心,请示迷徒令归正路。」

答:「依《起信论》
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
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
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
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
灭,亦不随心外念境界,然后以心除心;心若
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常勤正念唯心识
纪重校¶ 第 640a 页
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凡夫初学,邪正未分,
魔网入心欺诳行者,又无师匠咨问莫凭,依
四魔功将为正道,日月经久邪见既深,设遇
良缘终成难改,沈沦苦海出离无由,深自察
之无令暂替。」此义如《起信论》中说也。

六、起六
观者,依前五门即观之止,而起即止之观。何
以故?理事无碍,法如是故;定慧双融,离分齐
故;一多相即,绝前后故;大用自在,无障碍故。

言六观者,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谓三界所
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
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
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论》云:
「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故,真空义成;以尘无
有故,本识即不生。」又《经》云:「未达境唯心,起种
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知诸法唯
心,便舍外尘相,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如
世有医王,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
唯心。」以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
境,境不入心;当作此观,智慧甚深,故曰摄境
归心真空观也。

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即事
不滞于理,随事成差。谓前门中摄相归体,今
此门中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又前
门中摄相归体,显出法身;今此门中依体起
用,修成报身,故曰从心现境妙有观也。

三者、
心境秘密圆融观。言心者谓无碍心,诸佛證
之以成法身;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證之以成
净土。谓如来报身及所依净土圆融无碍,或
身现刹土,如《经》云:「一毛孔中无量刹,各有四
洲四大海,须弥铁围亦复然,悉现其中无迫
纪重校¶ 第 640b 页
隘。」或刹现佛身,如《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
一尘中佛皆入,普为众生起神变,毗卢遮那
法如是。」就此门中,分为四句,如《玄谈疏》中说。
如是依正混融,无有分齐,谓前两观各述一
边;今此双融会通心境,故曰心境秘密圆融
观也。

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谓智体唯一能
鉴众缘,缘相本空,智体照寂,诸缘相尽,如如
独存。谓有为之法,无不俱含真性,犹如日轮
照现迥处虚空,有目之流无不睹见,生盲之
辈亦蒙润益,令知时节寒热之期,草木无情
悉皆滋长。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故曰智身影
现众缘观也。

五者、多身入一镜像观。即事事
无碍法界也。谓毗卢遮那十身互用,无有障
碍也。《经》云:「或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业
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
法身、虚空身。」如是十身随举一身摄馀九身,
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如一身有十身互作,
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支节中,皆有十身
互作,或以眼处作耳处佛事,或以耳处作眼
处佛事,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何以故?證此大
止妙观法力加持,得如是故。《经》云:「或以多身
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
或以多身入一身。」非一身没多身生,非多身
没一身生,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或以异
境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异境起,或以
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
曰多身入一镜像观也。

六者、主伴互现帝网
观。谓以自为主、望他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一
切法为伴,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随举
纪重校¶ 第 640c 页
一法即主伴齐收,重重无尽,此表法性重重
影现,一切事中皆悉无尽,亦是悲智重重无
尽也。如「善财童子,从祇桓林中渐次南行,至
毗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暂时敛念,白弥勒
菩萨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弥勒
弹指其门即开。善财入已,还闭如故。见楼阁
中有百千楼阁,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
一一弥勒菩萨前各有善财童子,一一善财
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以表法界重重犹
如帝网无尽也。此明善财童子依此华严法
界之理,修行位极顿證法界也。此举一楼阁为
主,一切楼阁为伴也,故云主伴互现帝网观,
亦是事事无碍观也。

此上所述六重观门,举
一为主、馀五为伴,无有前后始终俱齐,随入
一门即全收法界。此理喻如圆珠穿为六孔,
随入一孔之中,即全收珠尽。此亦如是,开
为六门,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圆满教理,法
自尔故,善财一生皆全證故,卷舒无碍隐显
同时,一际绝其始终,出入亡于表里。初心正
觉,摄多生于刹那,十信道圆,一念该于佛地,
致使地前菩萨触事生疑,五百声闻玄鉴绝
分,融通无碍一多交参,圆證相应名为佛地。

然此观门名目无定,若据一体为名,即是海
印炳现三昧门;若约二用而论,即名华严妙
行三昧门;若据三遍为言,即是尘含十方三
昧门;若准四德为名,即名四摄摄生三昧门;
若约五止而言,即为寂用无碍三昧门;若取
六观为名,即是佛果无碍三昧门。如是等义
随德立名,据教说为六观。随入一门众德咸
纪重校¶ 第 641a 页
具,无生既显幻有非亡,摄法界而一尘收,举
一身而十身现,如斯等义非情所图,识尽见
除思之可见。余虽不敏素玩兹经,聊伸偶木
之文,式集弥天之义。颂曰:

「 备寻诸教本,
 集兹华严观,
 文约义无缺,
 智者当勤学。」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纪重校
宋晋水沙门净源述

昔孤山智圆法师尝称:「杜顺尊者抉《华严》
旨而撰斯文。」盖准唐中书舍人高郢序北塔
铭耳。净源向读唐丞相裴休述〈妙觉塔记〉,记
且谓:「华严疏主仰贤首《还源》,玩味亡斁,若骊
龙之戏珠也。」乃知斯观实贤首国师所著断
矣。抑又观中具引三节之文,皆国师之语章
章焉。

熙宁元年冬十一月,特抱诸郡观本,再
请钱唐通义大师子宁重校其辞。宁公学深
知古,力考诸文,朝而思夕而玩,因与源曰:「贤
首所集,具引之语,救而得之矣!请试陈其一
二焉。《观》不云乎:『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
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兹乃《义海百门》
一也。又曰:『拯物导迷莫斯为最』,岂非《般若心
经疏.序》欤!又谓『就此门中分为四句』,此亦晋
疏玄谈,又已明矣!」

源应之曰:「夫有条不紊,
表其网之在纲,探乎深辞,贵其通于舆义。然
则君子僧博览祖训,负卓卓之识,岂独畴昔
有之乎!」源爱通义师传慈恩祖教,讲儒者五
经,而考文责实、章灼同异,意犹吾心也,于是
乎题之卷末,云耳。

纪重校竟(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