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598b 页
卷二 第 606b 页
华严经问答下卷
法藏撰
问。十地中配当五乘义为何义耶。答。寄三乘
教为欲生信解故。所说位地中。十地證实法
性之处故。约此为显普法无尽十地中具足
一切五乘三乘等法。无不在于此。故作如是
说。
问。其准相云何。答。初地准人乘。二地准欲界
天。三地准上二界天。此三地中为世间行
配。所以者何。初地等中行檀地。同轮王修施
似故。二地戒三地定等同诸天似故。相同世
间故相配之。四地道品五地四谛等相。同声
闻所行似故。此二地相同声闻。第六地十二
因缘观同缘觉所行因缘相似故。相同相缘
觉。第七地中所行愿行等十方便。不与二乘
相似故。为三乘大乘唯。第八地以上三地中
无功用心。随法流水淳熟根。行成故配一乘
位。若约此门者一切人天世间因果皆有初
三地。一切二乘所修之因果行法。皆在四
五六三地。一切三乘大乘所修之因果行法。
皆在第七地。一切一乘所修之因果行法。皆
在八地以上三地。若以此门者。不相参当自
位也。
问。初地菩萨行法甚深广大。已證二无我理。
具自利利他诸德。谓四果等事如经所明。何
得为与人相似。乃至六地因缘理亦尔。其不
相关。云何得与缘觉相似乎。答。实尔。不相
卷二 第 606c 页
似。然而既此十地中一切法皆摄尽矣。人所
行施法及天所行禅定等何地中有乎。即有
初地。初地檀地故。人所行施此有。乃至三
地禅行地故。天所行定即此有。乃至第六地
亦尔。缘觉所修明十二因缘法何地有乎。即
有第六地。第六地修因缘观地故。
问。若其人所行法有其地者。斯即其初地人。
乃至六地缘觉。何故相同人。及相同缘觉乎。
答。若约有其法者即可是。然十地是菩萨修
行方起准十地菩萨行说耳。若菩萨所修法
约能化所化者。初地菩萨能修施行。故能化
人令修施。乃至六地菩萨修因缘行。故能化
缘觉人令修因缘法。如是随自修得行能化
他令修故。所化人等随能化人地摄故。亦得
言相同也。
问。若尔佛所化之众生即在佛地。答。亦得尔
也。是故以佛者一切法皆无非佛也。馀义可
思。
问。三乘中菩萨十地渐渐至佛地方究竟。一
乘中初发心见闻至普贤方究竟。云何得言
三乘因果皆在第七地。一乘因果唯在八地
以上也。答。实尔。然而其门不同。斯但约十
地准五乘之义故。作如是说。
问。约十地配五乘者。为欲现示一切法皆在
自證体者。何故但五乘乃配。非三途等配当
乎。答。约实皆在十地。然而且举有行处以配
耳。
问。若尔者何地有乎。答。文显无。约义实者初
地乃至十地中皆同有也。若别下初地中有
行施法及天所行禅定等何地中有乎。即有
初地。初地檀地故。人所行施此有。乃至三
地禅行地故。天所行定即此有。乃至第六地
亦尔。缘觉所修明十二因缘法何地有乎。即
有第六地。第六地修因缘观地故。
问。若其人所行法有其地者。斯即其初地人。
乃至六地缘觉。何故相同人。及相同缘觉乎。
答。若约有其法者即可是。然十地是菩萨修
行方起准十地菩萨行说耳。若菩萨所修法
约能化所化者。初地菩萨能修施行。故能化
人令修施。乃至六地菩萨修因缘行。故能化
缘觉人令修因缘法。如是随自修得行能化
他令修故。所化人等随能化人地摄故。亦得
言相同也。
问。若尔佛所化之众生即在佛地。答。亦得尔
也。是故以佛者一切法皆无非佛也。馀义可
思。
问。三乘中菩萨十地渐渐至佛地方究竟。一
乘中初发心见闻至普贤方究竟。云何得言
三乘因果皆在第七地。一乘因果唯在八地
以上也。答。实尔。然而其门不同。斯但约十
地准五乘之义故。作如是说。
问。约十地配五乘者。为欲现示一切法皆在
自證体者。何故但五乘乃配。非三途等配当
乎。答。约实皆在十地。然而且举有行处以配
耳。
问。若尔者何地有乎。答。文显无。约义实者初
地乃至十地中皆同有也。若别下初地中有
卷二 第 607a 页
亦得。
问。若尔者人天等何故但有初三地乎。答。约
实皆诸地中有。何处中非有乎。然而随菩萨
所行之行现处配当耳。
问。前说随能化所化相当摄者。当下初地菩
萨化人非馀人化。乃至八地以上菩萨但化
一乘众生。不得化三乘人天。答。此随相配位
行。故作如是说。岂其但尔乎。约实随所得法
门。随未所得人皆能化度也。
问。第七地文云。第七地至方过二乘人。解脱
月菩萨初地已过二乘。何故此方过也。金刚
藏答曰。初地过缘大法故过。非自智行。实行
此方过。譬如王太子始生王家时即过大臣。
以种姓尊贵故。然而诸事非皆过。觉方过
问。此等义约何等义说乎。答。此有深意。谓
既言缘大法故胜过非自智行。是即约十信
初心即是初地之义说。非约实行位列初地
说。
问。云何十信初心即初地乎。答。既约初地證
中。立十入以六相示。即可知。初地即信初发
心。但生信解门中信解行回向十地佛地
立。若闻此教修行人行头并修行。谓修信时
无解何信。复无行何信。无回向何所向信。
亦无證体何所信。故得行头并既行并者信
满即解满。是故位位每满位成佛现示。若约
此门者。第七地至方行实过二乘地者。即
是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中。第七地至
之义。此约功用无功用位际说。非实行之极
处。若极处者。约列位至佛果方极。约證位初
问。若尔者人天等何故但有初三地乎。答。约
实皆诸地中有。何处中非有乎。然而随菩萨
所行之行现处配当耳。
问。前说随能化所化相当摄者。当下初地菩
萨化人非馀人化。乃至八地以上菩萨但化
一乘众生。不得化三乘人天。答。此随相配位
行。故作如是说。岂其但尔乎。约实随所得法
门。随未所得人皆能化度也。
问。第七地文云。第七地至方过二乘人。解脱
月菩萨初地已过二乘。何故此方过也。金刚
藏答曰。初地过缘大法故过。非自智行。实行
此方过。譬如王太子始生王家时即过大臣。
以种姓尊贵故。然而诸事非皆过。觉方过
问。此等义约何等义说乎。答。此有深意。谓
既言缘大法故胜过非自智行。是即约十信
初心即是初地之义说。非约实行位列初地
说。
问。云何十信初心即初地乎。答。既约初地證
中。立十入以六相示。即可知。初地即信初发
心。但生信解门中信解行回向十地佛地
立。若闻此教修行人行头并修行。谓修信时
无解何信。复无行何信。无回向何所向信。
亦无證体何所信。故得行头并既行并者信
满即解满。是故位位每满位成佛现示。若约
此门者。第七地至方行实过二乘地者。即
是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中。第七地至
之义。此约功用无功用位际说。非实行之极
处。若极处者。约列位至佛果方极。约證位初
卷二 第 607b 页
地中极。约得法门解初极。约行满信终极。约
普法实行位位每极。法门每极如善财。所行
初文珠中闻解證。乃至普贤位径无量劫。值
微尘数知识。得尘数法门。而非过第二七日
一时。如是义可思也。
问。此十地等处如是不解说。意何为。答。三
乘依位行者。欲为熟根欲入一乘普法故。作
如是说。
问。见闻等三位普法正位耶不耶。答。不也。但
从三乘位作如是说耳。若普法正位即无位。
无不位。一切六道三界一切法界法门皆无
不普法位。又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如位
法门一切行教义等法门皆尔。可思。
问若尔者普法中以何为始乎。答。得一法门
以为始。此始即与终无差别始也。
问。受位分中所明授职之义。为三乘行者实
行耶。为一乘行者实行受位相耶不。答。非即
三乘行者实行。亦非一乘行者实行。是但依
三乘位相。以现示一乘无尽十地顶受位之
义。斯即同教相摄也。
问。既云依三乘位地者。岂非所依之三乘行
相乎。答。既云依三乘位现示一乘义。故即非
三乘自宗行相。所以知。三乘受职唯是阿含
受。不具教义理事受故。此处所现者具足教
义理事等法门故。
问。若尔可一乘正受职。何故亦非一乘实行
乎。答。一乘实行十佛前。普贤菩萨位言无不
位。行言无不行。虚空法界一切法门中如法
成矣。何但此处如所现之分齐耳。是故下文
普法实行位位每极。法门每极如善财。所行
初文珠中闻解證。乃至普贤位径无量劫。值
微尘数知识。得尘数法门。而非过第二七日
一时。如是义可思也。
问。此十地等处如是不解说。意何为。答。三
乘依位行者。欲为熟根欲入一乘普法故。作
如是说。
问。见闻等三位普法正位耶不耶。答。不也。但
从三乘位作如是说耳。若普法正位即无位。
无不位。一切六道三界一切法界法门皆无
不普法位。又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如位
法门一切行教义等法门皆尔。可思。
问若尔者普法中以何为始乎。答。得一法门
以为始。此始即与终无差别始也。
问。受位分中所明授职之义。为三乘行者实
行耶。为一乘行者实行受位相耶不。答。非即
三乘行者实行。亦非一乘行者实行。是但依
三乘位相。以现示一乘无尽十地顶受位之
义。斯即同教相摄也。
问。既云依三乘位地者。岂非所依之三乘行
相乎。答。既云依三乘位现示一乘义。故即非
三乘自宗行相。所以知。三乘受职唯是阿含
受。不具教义理事受故。此处所现者具足教
义理事等法门故。
问。若尔可一乘正受职。何故亦非一乘实行
乎。答。一乘实行十佛前。普贤菩萨位言无不
位。行言无不行。虚空法界一切法门中如法
成矣。何但此处如所现之分齐耳。是故下文
卷二 第 607c 页
以菩萨神力对佛神力校量中。大地块土四
天下少土等。其为表十地无尽际故作如是
校量。即知非一乘实行此如所示。然而无际
处不可示说故。依此分齐以现示彼。无尽
十地顶之相耳。
问。无尽十地满相云何。答。如下普贤知识中
所现十方世界一切微尘。微尘每有诸佛大
会。其中诸佛皆将诸大众说法。其诸佛前每
普贤菩萨在受各诸佛所放光明等事。一微
尘一微尘每如是等事。是无尽十地满足相
广大如法界量。如虚空界。十世九世中无不
所至。今此处中为欲现彼相故。依离垢三昧
现大莲华。具眷属华等十处中。放光明等事
现示。若以此现之相校量彼相。如十方世界
大地一块土等不可校量。以非分法校量显
缘胜也。又即此校量之事可知非三乘教所
明等觉妙觉之相。所以知者。三乘教所明等
觉与妙觉俱所照所断等一切事皆同一等。
但明昧自在别耳。岂如是以大地土等为校
量乎。教别如是。可思也。
问。五地中明不住行胜文中。十种四谛其义
云何。答。此十种四谛者即是五地菩萨。知
一法界一切法界尽。然不得随所知之法别
现故。总举四谛染净因果性相。以现示菩萨
所知法故。论云。所知法中智清净胜也。其
义云何。谓初四圣谛即实法分别。谓即四谛
实法。无作四谛约终教义。即如来性中清净
因果性实之法是。若一乘中无障碍缘起。法
性中四谛谛理。实义为四圣谛。即无尽四谛。
天下少土等。其为表十地无尽际故作如是
校量。即知非一乘实行此如所示。然而无际
处不可示说故。依此分齐以现示彼。无尽
十地顶之相耳。
问。无尽十地满相云何。答。如下普贤知识中
所现十方世界一切微尘。微尘每有诸佛大
会。其中诸佛皆将诸大众说法。其诸佛前每
普贤菩萨在受各诸佛所放光明等事。一微
尘一微尘每如是等事。是无尽十地满足相
广大如法界量。如虚空界。十世九世中无不
所至。今此处中为欲现彼相故。依离垢三昧
现大莲华。具眷属华等十处中。放光明等事
现示。若以此现之相校量彼相。如十方世界
大地一块土等不可校量。以非分法校量显
缘胜也。又即此校量之事可知非三乘教所
明等觉妙觉之相。所以知者。三乘教所明等
觉与妙觉俱所照所断等一切事皆同一等。
但明昧自在别耳。岂如是以大地土等为校
量乎。教别如是。可思也。
问。五地中明不住行胜文中。十种四谛其义
云何。答。此十种四谛者即是五地菩萨。知
一法界一切法界尽。然不得随所知之法别
现故。总举四谛染净因果性相。以现示菩萨
所知法故。论云。所知法中智清净胜也。其
义云何。谓初四圣谛即实法分别。谓即四谛
实法。无作四谛约终教义。即如来性中清净
因果性实之法是。若一乘中无障碍缘起。法
性中四谛谛理。实义为四圣谛。即无尽四谛。
卷二 第 608a 页
如是无尽四谛。而总依满数显现十谛。为欲
现无量故。此中十谛者。一者世谛。谓即四谛
之法。一切差别义为世谛也。二者第一义谛
者。即以四谛空理为第一义。三者相谛者。前
二谛以有无为二谛。计人即为二法故。即以
非有无之中道自相为相谛。四者差别谛者。
以非有无中道为相谛。计人但为一法故。即
以有无差别法不坏为中道。非谓舍有无二
法方为中道故。不坏有无之差别谛。五者说
成谛者。以有无差别法为差别谛。又计人不
知此有无法缘集义故。以阴入界等诸因缘
假施设。有非实有以为说谛。六者事谛。谓通
迷四谛成苦事以为事谛。七者生谛。谓通迷
四谛作集以为生谛。八者无生谛。谓通解四
谛入寂灭以为无生谛。以苦集本不生故。九
者入道谛者。通解四谛。趣入灭谛之行以为
入道谛。此四谛非有。四谛即是事谛也。第十
菩萨地及如来地谛者。即前四谛缘起实相
大乘因果。是义以为第十谛。此十谛现菩萨
自所知法。而自以现难。故依所化缘以显示。
此中前九为小乘可化众生。后一为大乘可
化众生。此言小乘者。非但愚法小乘。设大
乘中随教行者等为小乘。谓地前教修行等。
已论云。为根未熟众生故说世谛。谓如愚法
小乘及十信以前众生等。不解谛理故。随计
情以为说事法等。为欲熟其根欲故也。为化
已根熟众生说第一义谛。以得闻诸法空理
故为解深法众生故说相谛。谓闻前俗真有
空谛。又有不解者。真俗为别法耶。为一法耶。
现无量故。此中十谛者。一者世谛。谓即四谛
之法。一切差别义为世谛也。二者第一义谛
者。即以四谛空理为第一义。三者相谛者。前
二谛以有无为二谛。计人即为二法故。即以
非有无之中道自相为相谛。四者差别谛者。
以非有无中道为相谛。计人但为一法故。即
以有无差别法不坏为中道。非谓舍有无二
法方为中道故。不坏有无之差别谛。五者说
成谛者。以有无差别法为差别谛。又计人不
知此有无法缘集义故。以阴入界等诸因缘
假施设。有非实有以为说谛。六者事谛。谓通
迷四谛成苦事以为事谛。七者生谛。谓通迷
四谛作集以为生谛。八者无生谛。谓通解四
谛入寂灭以为无生谛。以苦集本不生故。九
者入道谛者。通解四谛。趣入灭谛之行以为
入道谛。此四谛非有。四谛即是事谛也。第十
菩萨地及如来地谛者。即前四谛缘起实相
大乘因果。是义以为第十谛。此十谛现菩萨
自所知法。而自以现难。故依所化缘以显示。
此中前九为小乘可化众生。后一为大乘可
化众生。此言小乘者。非但愚法小乘。设大
乘中随教行者等为小乘。谓地前教修行等。
已论云。为根未熟众生故说世谛。谓如愚法
小乘及十信以前众生等。不解谛理故。随计
情以为说事法等。为欲熟其根欲故也。为化
已根熟众生说第一义谛。以得闻诸法空理
故为解深法众生故说相谛。谓闻前俗真有
空谛。又有不解者。真俗为别法耶。为一法耶。
卷二 第 608b 页
即迷有即无无即有有无无二之深理。故说
非有无中道自相之四谛。令入中道深理也。
为谬解众生故说差别谛。谓闻前说非有无
中道自相之谛。即计实道为一法。故为说有
无差别示深理。令人无遍有无中。谓无即是
有。有即无。即无故非无。无即有故非有。有
故即是无。非无故即是有。不坏非有无。而不
坏有无法。故常有无。而有无不别。不别而非
一。是故能入无边有无以为差别谛。此差别
即无别之别也。为化离念众生故说说成谛
理。又有众生。不知诸法因缘集成之义者。为
说阴界处等诸因缘互资集之义等。为正见
众生故。次四谛说入四谛之因果之理故。
为大乘可化众生故说后一谛。即是令入缘
起无分别因果理事成大乘因果。因果即菩
萨及佛也。如是理法差别随所化众生说十
谛也。如是十种四谛一乘三乘小乘共行也。
广如论说也。十忍者十地中。内会理用为忍。
何等为十。一随顺音声忍。二顺忍。三无生忍。
此三法说忍。四如幻忍。五如炎忍。六如梦忍。
七如响忍。八如电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后
七喻说忍。此十中约位者。随顺音声者初三
地。顺忍四五六地。无生忍七八地。后七忍九
地以上。约三智者。音声顺二忍加行智。无
生忍正体智。后七后得智。此十忍约行实地
地皆有也。
问。此十忍行相云何。答。闻甚深法而无惊怖。
心至信为随顺音声忍。能顺真实无生理生。生决定印可。而未已时为顺忍。已證会无
非有无中道自相之四谛。令入中道深理也。
为谬解众生故说差别谛。谓闻前说非有无
中道自相之谛。即计实道为一法。故为说有
无差别示深理。令人无遍有无中。谓无即是
有。有即无。即无故非无。无即有故非有。有
故即是无。非无故即是有。不坏非有无。而不
坏有无法。故常有无。而有无不别。不别而非
一。是故能入无边有无以为差别谛。此差别
即无别之别也。为化离念众生故说说成谛
理。又有众生。不知诸法因缘集成之义者。为
说阴界处等诸因缘互资集之义等。为正见
众生故。次四谛说入四谛之因果之理故。
为大乘可化众生故说后一谛。即是令入缘
起无分别因果理事成大乘因果。因果即菩
萨及佛也。如是理法差别随所化众生说十
谛也。如是十种四谛一乘三乘小乘共行也。
广如论说也。十忍者十地中。内会理用为忍。
何等为十。一随顺音声忍。二顺忍。三无生忍。
此三法说忍。四如幻忍。五如炎忍。六如梦忍。
七如响忍。八如电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后
七喻说忍。此十中约位者。随顺音声者初三
地。顺忍四五六地。无生忍七八地。后七忍九
地以上。约三智者。音声顺二忍加行智。无
生忍正体智。后七后得智。此十忍约行实地
地皆有也。
问。此十忍行相云何。答。闻甚深法而无惊怖。
心至信为随顺音声忍。能顺真实无生理生。生决定印可。而未已时为顺忍。已證会无
卷二 第 608c 页
不所及时为无生忍。后七忍转遣疑心立。谓
疑云。一切无生者何现见是有乎。为答此疑
故如幻。幻法都无生。实法不可得而现耳有。
如是诸法可知。又疑云。幻法不得生耳识。世
法云何知乎。为答此疑云如炎。炎都无水而
能生渴爱心。诸法亦尔。又疑云。炎法不得受
用物。世法能受用物。云何无乎。为答此疑如
梦。梦法都无。而梦中皆能受用。世时亦尔。实
无而妄想梦故为受用耳。又疑云。梦法觉都
无。世法不尔。觉时得有。云何无乎。为答此疑
故如响。响法都无得物。而犹现可闻。世法亦
尔。都不得而因缘现有。又疑云。响法都无前
人无益。世法不尔。人实得益。云何如响乎。
为答此疑故如电光。电光不得物。而能照物
令人得益。世法亦尔。无得而能益。又疑云。电
有照用。即是实法耶。为答此疑故如化。化
法有用。而非实。世法亦尔。岂有实乎。又疑
云。一切法无作者。谁能作是也。为答此疑故
如虚空。能化一切色法。而其空体不可得。一
切法亦尔。实体空不可得。而无所不为如虚
空耳。菩萨知是得无生忍等。故其身如幻。
乃至如空。非有非无。常住中道实相。以无
缘慈悲故不舍生死。不住寂灭。恒修佛法利
益众生也。是即说十地菩萨为心之德用也。
问。三乘缘起一乘缘起有何别耶。答。三乘缘
起者。缘集有。缘散即无。一乘缘起即不尔。缘
合不有。缘散不无。
问。一乘缘起法。若缘集不有。缘散不无者。何
用为缘合及散乎。答。虽法无增减而随顺处
疑云。一切无生者何现见是有乎。为答此疑
故如幻。幻法都无生。实法不可得而现耳有。
如是诸法可知。又疑云。幻法不得生耳识。世
法云何知乎。为答此疑云如炎。炎都无水而
能生渴爱心。诸法亦尔。又疑云。炎法不得受
用物。世法能受用物。云何无乎。为答此疑如
梦。梦法都无。而梦中皆能受用。世时亦尔。实
无而妄想梦故为受用耳。又疑云。梦法觉都
无。世法不尔。觉时得有。云何无乎。为答此疑
故如响。响法都无得物。而犹现可闻。世法亦
尔。都不得而因缘现有。又疑云。响法都无前
人无益。世法不尔。人实得益。云何如响乎。
为答此疑故如电光。电光不得物。而能照物
令人得益。世法亦尔。无得而能益。又疑云。电
有照用。即是实法耶。为答此疑故如化。化
法有用。而非实。世法亦尔。岂有实乎。又疑
云。一切法无作者。谁能作是也。为答此疑故
如虚空。能化一切色法。而其空体不可得。一
切法亦尔。实体空不可得。而无所不为如虚
空耳。菩萨知是得无生忍等。故其身如幻。
乃至如空。非有非无。常住中道实相。以无
缘慈悲故不舍生死。不住寂灭。恒修佛法利
益众生也。是即说十地菩萨为心之德用也。
问。三乘缘起一乘缘起有何别耶。答。三乘缘
起者。缘集有。缘散即无。一乘缘起即不尔。缘
合不有。缘散不无。
问。一乘缘起法。若缘集不有。缘散不无者。何
用为缘合及散乎。答。虽法无增减而随顺处
卷二 第 609a 页
以说。故非无益空言。不知缘合之人中。即言
为缘集有言。不知缘散之人中。即言为缘
散。散门以生解人中。即言散。而非方散。以
昔无非散时故。于合门以生解人中。即言
合。而非方合。以昔无非合时故。
问。若尔法古定为无合散耶。答。不尔。若定
无合散者。何亦言方为合散乎。
问。若尔法亦可缘合有缘散无耶。答。亦得随
缘有无。虽言有无而既言随缘。故即可知。非
有定有。非无定无。故即知非非定有无。以
非有无故。随缘时非增减。以非非定有无故。
随缘时即非有无。如是诸义能随缘言无不
当。亦无所当。无所当故即无自处。无自处故
无是非处。一乘缘起之法非计情所及。虽非
计情所及而不远求。返情即是也。
问言返情者。不知其方便。云何。答。虽方便
无量。而其要言之。随所见处即不著心为
是。随所闻之法不取如闻。即能解其所由。又
即解法实性也。
问。虽有此言而不知所以。答。汎圣教之言
趣皆有于机缘之所由。谓教是药。能治众生
病故。若以生而治即以生。若以不生治者即
以不生。若法空是生不生者。以生为是。以不
生为非。以非生为是。以生即非是也。其法非
有于不生生故。即能以生不生治病无障。
问。其法为有不当生不生法耶不。答。不也。若
有不当生不生法者。云何能以生不生治病
乎。非有不当生不生法故。乃能以生不生治
病也。
为缘集有言。不知缘散之人中。即言为缘
散。散门以生解人中。即言散。而非方散。以
昔无非散时故。于合门以生解人中。即言
合。而非方合。以昔无非合时故。
问。若尔法古定为无合散耶。答。不尔。若定
无合散者。何亦言方为合散乎。
问。若尔法亦可缘合有缘散无耶。答。亦得随
缘有无。虽言有无而既言随缘。故即可知。非
有定有。非无定无。故即知非非定有无。以
非有无故。随缘时非增减。以非非定有无故。
随缘时即非有无。如是诸义能随缘言无不
当。亦无所当。无所当故即无自处。无自处故
无是非处。一乘缘起之法非计情所及。虽非
计情所及而不远求。返情即是也。
问言返情者。不知其方便。云何。答。虽方便
无量。而其要言之。随所见处即不著心为
是。随所闻之法不取如闻。即能解其所由。又
即解法实性也。
问。虽有此言而不知所以。答。汎圣教之言
趣皆有于机缘之所由。谓教是药。能治众生
病故。若以生而治即以生。若以不生治者即
以不生。若法空是生不生者。以生为是。以不
生为非。以非生为是。以生即非是也。其法非
有于不生生故。即能以生不生治病无障。
问。其法为有不当生不生法耶不。答。不也。若
有不当生不生法者。云何能以生不生治病
乎。非有不当生不生法故。乃能以生不生治
病也。
卷二 第 609b 页
问。不知其所治之处。为即众生不解不生病
耶。不知此病离处耶。答。当不解之病不得治。
以已是病故。又非已离解处。以已无病故。
但此不解心令生解之处。以名为治病所由。
以此治病所由故圣教药起。是故但言。教有
于机缘所由不有于法。
问。其法为所者何乎。答。此即诸法实性。无
住本道。无住本故即无可约法。无可约法故
即无分别相。无分别相故即非心所行处。但
證者境界非未證者知。是名为法实相。一切
法而无不尔。此处十佛普贤境界。
问。既普贤境界者。普贤即临机门无于机所
残现。若尔亦可诸法实相即馀人境界也。
答。亦得。普贤如自所得法。无于机缘残现
故。经云。正义中置随义语。正说中置随语
义。谓其义也。
问。不知其义云何。答。言正义者为一乘义。正
说者三乘义。三乘义中随情安立故。其义但
在言中耳。以言摄义故。义即有于言。一乘中
语即是义语故。无语而不义。语义即是语义故。无义而不语义。语即义故义而无言不及。
义义即语故语而无不及。义语语义无碍自
在。圆融无碍故。故其缘起无住令在显说。
终日说非有说。非有有故与不说无分别说。
说既尔。能闻者亦尔。一闻即一切闻。可知思也。
问。可于相当如是闻者。一闻一切闻一切闻
一闻。若三乘法但有语。故即无所诠之义耶。
答。非无所诠义。然而其义但有言分齐。一
卷二 第 609c 页
相法门谓有者但有中尽非不有。不有者即
不有中尽非有义。如是一相法门也。虽有无
二谛相即相融。而非即其事法相圆融自在
故。故语义能诠所诠分齐不不参也。一乘正
义中即不如是。随举一法尽摄一切故。即中
中自在故。可思也。
问。若尔一乘法但语说尽。何故言缘起之际
不可说但證者乃知乎。答。是汝见耳。但汝见
法语中尽故起如是问耳。其法无留处。岂但
有语闻。闻处令有于闻。不得闻之处中令有
于不闻耳。语中无残。法无尽故令證者知
耳。
问。此经以名号品至小相光明品明缘修因
果。自普贤性起二品明性起因果。不知云
何为缘修因果。云何为性起因果耶。答。从闻
熏习等三慧方便缘。以修行所生显之义名
为缘修因果。即此缘修因果法顺自不住实
性故。虽随缘生显而从本不生。不生故生
即不生。不生相不可得之义等名为性起因
果。譬如无我报心。以睡眠因缘故成虎之义
为缘修因果。即其虎无我报心作故。虽作虎
而无其心之量过之义。名为性起因果也。
问。若尔者其虎即无眠缘即无。从本以来不
自有。云何性起为修生因果别耶。答。实尔。
其无缘修即无性起。无性起即不成缘修。然
即其缘修是离相顺体故为性起。性起即是
随缘故为缘修。虽无二体二义不相是也。
问。其缘修德即离性相。故与体无差别。与性
起离相有何别耶。答。虽二俱离性相。而缘修
不有中尽非有义。如是一相法门也。虽有无
二谛相即相融。而非即其事法相圆融自在
故。故语义能诠所诠分齐不不参也。一乘正
义中即不如是。随举一法尽摄一切故。即中
中自在故。可思也。
问。若尔一乘法但语说尽。何故言缘起之际
不可说但證者乃知乎。答。是汝见耳。但汝见
法语中尽故起如是问耳。其法无留处。岂但
有语闻。闻处令有于闻。不得闻之处中令有
于不闻耳。语中无残。法无尽故令證者知
耳。
问。此经以名号品至小相光明品明缘修因
果。自普贤性起二品明性起因果。不知云
何为缘修因果。云何为性起因果耶。答。从闻
熏习等三慧方便缘。以修行所生显之义名
为缘修因果。即此缘修因果法顺自不住实
性故。虽随缘生显而从本不生。不生故生
即不生。不生相不可得之义等名为性起因
果。譬如无我报心。以睡眠因缘故成虎之义
为缘修因果。即其虎无我报心作故。虽作虎
而无其心之量过之义。名为性起因果也。
问。若尔者其虎即无眠缘即无。从本以来不
自有。云何性起为修生因果别耶。答。实尔。
其无缘修即无性起。无性起即不成缘修。然
即其缘修是离相顺体故为性起。性起即是
随缘故为缘修。虽无二体二义不相是也。
问。其缘修德即离性相。故与体无差别。与性
起离相有何别耶。答。虽二俱离性相。而缘修
卷二 第 610a 页
离缘不成。性起离缘不损。故有别也。
问。若性起离缘不损者。非待缘修可成耶。答。
言不损者。缘集时中不增。自无我量故缘散
时亦不损。自无我性故云不损。非谓无缘自
体有也。
问。若尔者即非缘修无性起。非性起无缘修。
非性起无缘修故修生由无不本有。非缘修
无本有故本有非修生无由。既其力齐。何故
其有本末义。答。如是缘起无分别法中。其能
随顺解者随先举为本。无碍之何有定本
末之义乎。可思解也。
问。本有修生等四句中。有修生本有本有修
生二句。其即缘起法故非本有无修生。非修
生无本有。此二句因缘法可解。唯本有但修
生此二句。何为因缘法乎。若非由修生而有
本有者。与习种以前有本有之义有何别乎。
答。圣者能见机益故四句此善说。若有机缘
众生以性种为前。习种为后利益。即说本有
前有修生后有。若有众生以修生为前。本有
为后利益。即说性种为后。习种为前。但随机
处中说耳。勿见法定本有前后。以其法无前
后故。即善当于先后耳。是故诸圣教之说前
后不定。然而如言取者。定本有前有法故。失
因缘旨违圣意故。与彼人不同。
问。潜用资成门中。经云。如来性起光明益邪
见众生。如日光益生盲众生不知。其邪见众
生大违理。云何得益乎。为益当时。为后时
耶。答。二时得益。
问。其后时益可知。当时益何也。答。虽其邪见
问。若性起离缘不损者。非待缘修可成耶。答。
言不损者。缘集时中不增。自无我量故缘散
时亦不损。自无我性故云不损。非谓无缘自
体有也。
问。若尔者即非缘修无性起。非性起无缘修。
非性起无缘修故修生由无不本有。非缘修
无本有故本有非修生无由。既其力齐。何故
其有本末义。答。如是缘起无分别法中。其能
随顺解者随先举为本。无碍之何有定本
末之义乎。可思解也。
问。本有修生等四句中。有修生本有本有修
生二句。其即缘起法故非本有无修生。非修
生无本有。此二句因缘法可解。唯本有但修
生此二句。何为因缘法乎。若非由修生而有
本有者。与习种以前有本有之义有何别乎。
答。圣者能见机益故四句此善说。若有机缘
众生以性种为前。习种为后利益。即说本有
前有修生后有。若有众生以修生为前。本有
为后利益。即说性种为后。习种为前。但随机
处中说耳。勿见法定本有前后。以其法无前
后故。即善当于先后耳。是故诸圣教之说前
后不定。然而如言取者。定本有前有法故。失
因缘旨违圣意故。与彼人不同。
问。潜用资成门中。经云。如来性起光明益邪
见众生。如日光益生盲众生不知。其邪见众
生大违理。云何得益乎。为益当时。为后时
耶。答。二时得益。
问。其后时益可知。当时益何也。答。虽其邪见
卷二 第 610b 页
之性违理众生。即其蒙性起慈故得受身心
果报。其果报非性起慈。即无果报故。是即深
慈一切众生所不可知之慈也。
问。众生苦果以众生自恶心业所感。云何
佛慈故所得乎。答。众生诸苦但以如来藏佛
作。无馀法能作众生苦报故。经云。法种众苦
也。
问。此但一切众生如来藏作。何为慈乎。答。既
举体如来藏作故。以其如来藏熏习故。方离
苦得乐果故。其慈甚深莫过于此。
问。益义可尔。然而其众生受苦者何佛慈
乎。答。若佛令不受苦者。其众生不得厌苦求
乐。要令受苦方得生厌苦心。以此义故。得
其众生苦即佛慈故令受也。此言如来藏等。
且约终教等言之。若一乘者。即性起之法作
也。
问。性起及缘起。此二言有何别耶。答。性起者
即自是言不从缘言缘起者。此中入之近
方便。谓法从缘而起。无自性故。即其法
不起中令入解之。其性起者。即其法性。即
无起以为性故。即其以不起为起。
问。若尔者即不起何故言为起耶。答。言起
者即其法性离分别。菩提心中现前在故云
为起。是即以不起为起。如其法本性故名
起耳。非有起相之起。
问。若尔要待离分别心方起者。为本不起
别。何即之以本不起为起乎。答。虽待无分
别心方起与本不起非别相。起与不起同
无异故。无增减故。是故经中。以虚空中鸟
果报。其果报非性起慈。即无果报故。是即深
慈一切众生所不可知之慈也。
问。众生苦果以众生自恶心业所感。云何
佛慈故所得乎。答。众生诸苦但以如来藏佛
作。无馀法能作众生苦报故。经云。法种众苦
也。
问。此但一切众生如来藏作。何为慈乎。答。既
举体如来藏作故。以其如来藏熏习故。方离
苦得乐果故。其慈甚深莫过于此。
问。益义可尔。然而其众生受苦者何佛慈
乎。答。若佛令不受苦者。其众生不得厌苦求
乐。要令受苦方得生厌苦心。以此义故。得
其众生苦即佛慈故令受也。此言如来藏等。
且约终教等言之。若一乘者。即性起之法作
也。
问。性起及缘起。此二言有何别耶。答。性起者
即自是言不从缘言缘起者。此中入之近
方便。谓法从缘而起。无自性故。即其法
不起中令入解之。其性起者。即其法性。即
无起以为性故。即其以不起为起。
问。若尔者即不起何故言为起耶。答。言起
者即其法性离分别。菩提心中现前在故云
为起。是即以不起为起。如其法本性故名
起耳。非有起相之起。
问。若尔要待离分别心方起者。为本不起
别。何即之以本不起为起乎。答。虽待无分
别心方起与本不起非别相。起与不起同
无异故。无增减故。是故经中。以虚空中鸟
卷二 第 610c 页
所行不所行。俱无别空为喻说。
问。虽虚空无异而行不行不同。何为无异乎。
若无异者不行处亦云行。行处亦不行耶。
答。但以见鸟缘为别耳。若不见其鸟缘即冥
无别。如是但见其菩提心。缘为别耳。然而其
论法何有别也。性起法其尔。可思也。
问。若不见缘者何须其法中为起不起耶。答
实尔。不见其缘即不论起不起。然而即其
缘中即约离缘性论为性起。皆斯随机缘
说。勿见其法中有如是起不起等相。
问。若待无分别心方与本同无异起说者。何
故经中以微尘经卷为喻。显示于众生无明
心中有自然智无师智等性起智乎。答。圣人
能见众生性起法。故如是说有何妨也。
问。若众生未得自性起智时中。先说有性起
智者。此性起智即非缘起法耶。答。圣者即能
见其众生后起时即知本有。故其众生虽不
知自成时而得其法。即缘起法也。
问。经云。雪山树芽等生时。阎浮提一切树等
皆同时芽等生。如是佛菩萨树芽等生一切
菩萨芽等生者。其义云何。答。此义显示本有
新生不异。谓但一心中有故。新生菩提心等
发时定由本有菩提心等。无不由本有行德
而有新生行德也。
问。虽虚空无异而行不行不同。何为无异乎。
若无异者不行处亦云行。行处亦不行耶。
答。但以见鸟缘为别耳。若不见其鸟缘即冥
无别。如是但见其菩提心。缘为别耳。然而其
论法何有别也。性起法其尔。可思也。
问。若不见缘者何须其法中为起不起耶。答
实尔。不见其缘即不论起不起。然而即其
缘中即约离缘性论为性起。皆斯随机缘
说。勿见其法中有如是起不起等相。
问。若待无分别心方与本同无异起说者。何
故经中以微尘经卷为喻。显示于众生无明
心中有自然智无师智等性起智乎。答。圣人
能见众生性起法。故如是说有何妨也。
问。若众生未得自性起智时中。先说有性起
智者。此性起智即非缘起法耶。答。圣者即能
见其众生后起时即知本有。故其众生虽不
知自成时而得其法。即缘起法也。
问。经云。雪山树芽等生时。阎浮提一切树等
皆同时芽等生。如是佛菩萨树芽等生一切
菩萨芽等生者。其义云何。答。此义显示本有
新生不异。谓但一心中有故。新生菩提心等
发时定由本有菩提心等。无不由本有行德
而有新生行德也。
卷二 第 611a 页
问。此树以何为树。答。以大缘起大树。
问。先以大缘起树者即一切众生界尽摄。
若尔亦得一众生发心时。一切众生发心等
耶。答。既缘起树岂不一切众生即一众生一
众生即一切众生。众生既尔。起行岂不尔。然
而此处中文显者。但示本有新生同时并起
义本即佛新即菩萨等。
问。若大缘起树者。而六道中通有。何故地狱
二乘涅槃等中不生乎。答。约本皆有。然约
行用故简别也。
问。若约行用者。二乘等有行用。何故不生乎。
答。约行中有向背。故曰生不生。其树中有何
所为也。
问。云何向背耶。答。若能自知自性起法名
为向。不知自性起菩提名为背。若约此义者。
但发无上菩提心乃名为芽生。不发无上菩
提心者。为背不名芽生。地狱二乘涅槃等永
不知自性起法。故不生芽。若人天等中。能如
是知者为顺。名生芽等。若不知者不生芽。
又自虽不知而有果药等。为二乘人等。不入
时中行德等可回心也。
问。云何不回而得为性起果药耶。答。虽自以
不回。而约其法不无性起之起。故得也。
问。若尔一切恶业等及地狱等果皆尔。何故
地狱等中无果也。答。约实一切逆顺法无
不从性起法。然而约善行相显处。故作如
是说。地狱等中不显行相故也。
问。小相品文云。菩萨小相光明照地狱众生。
被光众生从地狱出。以生兜率天得十眼等。
卷二 第 611b 页
乃至广说。疏云。此文难解。谓释迦菩萨光益
一众生。其一众生亦益一切众生。如是益尽
穷后际等。其义云何。答。是显菩萨光明力大。
故至未来虽益。且举所化生展转益。以显
本光明力大义。所以者何。其光即称法光
明。故如其法作不思议利益。是即一时至三
世。望一一众生每各各差别益。亦能利他。如
是作不思议利益事也。此事不思议也。
问。此但菩萨光明何故现佛智德乎。答。举菩
萨劣光明校显佛小相身胜。举小相显大相
胜耳。
问。离世间品中。诸行法皆前诸位所行者。何
故重说乎。答。约行实无异。然而前但说依位
显示普法。而未说其所显示普法行者行何
等道品行。故今更寄起行之始会普光处。一
乘菩萨所行二千道品行说也。
问。前已说诸位地因果方便及性起道理。有
何不及故更说。答。前来示现方便修成因果
及此因果行德何成以何来。然而未说得此
行以修行者如是行修之仪则。故今方说。为
信解知法人修行如是如是行耶。
问。离世间中已说修因得果行相。何故祇林
中更说得法门相乎。答。离世间中依所信行
之法进修相说。然而未示依人修行得如是
法之义。是故入法界品中。更示现依善知识
人修得行相。以为后人轨则也。
问。此祇林佛成道第八年中所造。又身子等
诸弟子等。成道以后异国中出家入道人等。
云何即此第二七日一时述例乎。答。此皆依
一众生。其一众生亦益一切众生。如是益尽
穷后际等。其义云何。答。是显菩萨光明力大。
故至未来虽益。且举所化生展转益。以显
本光明力大义。所以者何。其光即称法光
明。故如其法作不思议利益。是即一时至三
世。望一一众生每各各差别益。亦能利他。如
是作不思议利益事也。此事不思议也。
问。此但菩萨光明何故现佛智德乎。答。举菩
萨劣光明校显佛小相身胜。举小相显大相
胜耳。
问。离世间品中。诸行法皆前诸位所行者。何
故重说乎。答。约行实无异。然而前但说依位
显示普法。而未说其所显示普法行者行何
等道品行。故今更寄起行之始会普光处。一
乘菩萨所行二千道品行说也。
问。前已说诸位地因果方便及性起道理。有
何不及故更说。答。前来示现方便修成因果
及此因果行德何成以何来。然而未说得此
行以修行者如是行修之仪则。故今方说。为
信解知法人修行如是如是行耶。
问。离世间中已说修因得果行相。何故祇林
中更说得法门相乎。答。离世间中依所信行
之法进修相说。然而未示依人修行得如是
法之义。是故入法界品中。更示现依善知识
人修得行相。以为后人轨则也。
问。此祇林佛成道第八年中所造。又身子等
诸弟子等。成道以后异国中出家入道人等。
云何即此第二七日一时述例乎。答。此皆依
卷二 第 611c 页
如来解脱无障碍九世十世等时。一切处一
处一切时一时中说。在事述列不可说。现
渐教相列耶。
问。渐教相中。舍利弗等法华会至方一乘入。所入一乘即是华严别教。既入别教者。何
故此文中同在祇林。而如盲聋不见闻佛菩
萨所现之事。答。为欲显教义深故。顺前未入
时及愚法说不分。约根欲熟有分故同在会
后闻法。此即回入一乘相。
问。此处入一乘。声闻等但愚法也。为有三
乘中声闻等耶。答。通有二教二乘。若入一乘
机熟。如来一代中皆在此会。
问。何故前馀会不在乎。答。约相前诸会唯
菩萨依位地说。菩萨因果故。为显不共相不
在。今此会为显入法界之心及入法界之人
广大无限故。得法成德之处故。通始终回
也。
问。此显不共中。但二乘乃不共耶。三乘大乘
菩萨等为不共耶。答。若约未入一乘之义者。
皆得为不共。且从下说二乘耳。
问。此会入法界人几有品类乎。答。虽无限而
且约文显者有二类。谓会初中由佛入奋迅
定故。所现之法界行德。见诸菩萨及天王等
即入法界。得不思议法等为一类。此即临證之际至人等也。由此菩萨等类入佛法即
与佛等。以得法故。后文殊等诸知识以所得
之法。下摄机缘令入法界故。身子等及善财
等人彼摄。入法界人等为第二类也。
问。善财值知识时所闻法门皆如闻得證耶。
处一切时一时中说。在事述列不可说。现
渐教相列耶。
问。渐教相中。舍利弗等法华会至方一乘入。所入一乘即是华严别教。既入别教者。何
故此文中同在祇林。而如盲聋不见闻佛菩
萨所现之事。答。为欲显教义深故。顺前未入
时及愚法说不分。约根欲熟有分故同在会
后闻法。此即回入一乘相。
问。此处入一乘。声闻等但愚法也。为有三
乘中声闻等耶。答。通有二教二乘。若入一乘
机熟。如来一代中皆在此会。
问。何故前馀会不在乎。答。约相前诸会唯
菩萨依位地说。菩萨因果故。为显不共相不
在。今此会为显入法界之心及入法界之人
广大无限故。得法成德之处故。通始终回
也。
问。此显不共中。但二乘乃不共耶。三乘大乘
菩萨等为不共耶。答。若约未入一乘之义者。
皆得为不共。且从下说二乘耳。
问。此会入法界人几有品类乎。答。虽无限而
且约文显者有二类。谓会初中由佛入奋迅
定故。所现之法界行德。见诸菩萨及天王等
即入法界。得不思议法等为一类。此即临證之际至人等也。由此菩萨等类入佛法即
与佛等。以得法故。后文殊等诸知识以所得
之法。下摄机缘令入法界故。身子等及善财
等人彼摄。入法界人等为第二类也。
问。善财值知识时所闻法门皆如闻得證耶。
卷二 第 612a 页
闻以后修行方得耶。答。随所闻法闻即得證
也。
问。若尔既得法门因。缘得益中明过去无量
劫中值诸佛。闻法供养等诸行修方得此法
门。善财今方但闻所说法门耳。非修行无量
劫行云何得乎。答。已得此法门即入法性。入
法性即自他无二。三世无前后故。善知识所
得因果。自利利他法门。即是善财自行成故。
随所得法门其因果前后之法。皆自无不行
得法。不移一时而即成无量劫。随所闻法
门无量劫中修行以得。岂不修有得果之义
乎。
问。若随所值知识同因行发心时节者。诸知
识闻法皆可齐同。何故诸知识发心。值佛修
行时节。皆不同耶。答。欲显法不同故。如是示
现耳。诸不同皆由同方不同耳。准可思也。
问。钞又云。初菩提心法门中。得信法门径十
千劫成佛者。行佛非位佛。璎珞经十信行中
非位中等者。此约一乘行佛成时节径十千
耶。为三乘行佛成时节耶。答。诸三乘教中。
十千劫中十信行满更示现一乘行佛满之处
耳。非三乘满佛。亦非一乘行满佛。但十千
劫不动此十千劫。不可说不可说劫方行佛
满成。如是八万劫等。乃至一劫二劫到等之
义例可知思也。又孔目云。华严经中成佛有
五中。宝庄严童子等二人现身成佛等。云何
知其相。答。宝庄严童子即现身中。值佛闻法
得信解自分胜进位诸三昧门等。即知成信
满佛等。又兜率天子等既现身中即得离垢
也。
问。若尔既得法门因。缘得益中明过去无量
劫中值诸佛。闻法供养等诸行修方得此法
门。善财今方但闻所说法门耳。非修行无量
劫行云何得乎。答。已得此法门即入法性。入
法性即自他无二。三世无前后故。善知识所
得因果。自利利他法门。即是善财自行成故。
随所得法门其因果前后之法。皆自无不行
得法。不移一时而即成无量劫。随所闻法
门无量劫中修行以得。岂不修有得果之义
乎。
问。若随所值知识同因行发心时节者。诸知
识闻法皆可齐同。何故诸知识发心。值佛修
行时节。皆不同耶。答。欲显法不同故。如是示
现耳。诸不同皆由同方不同耳。准可思也。
问。钞又云。初菩提心法门中。得信法门径十
千劫成佛者。行佛非位佛。璎珞经十信行中
非位中等者。此约一乘行佛成时节径十千
耶。为三乘行佛成时节耶。答。诸三乘教中。
十千劫中十信行满更示现一乘行佛满之处
耳。非三乘满佛。亦非一乘行满佛。但十千
劫不动此十千劫。不可说不可说劫方行佛
满成。如是八万劫等。乃至一劫二劫到等之
义例可知思也。又孔目云。华严经中成佛有
五中。宝庄严童子等二人现身成佛等。云何
知其相。答。宝庄严童子即现身中。值佛闻法
得信解自分胜进位诸三昧门等。即知成信
满佛等。又兜率天子等既现身中即得离垢
卷二 第 612b 页
三昧少分。速诸功德等。故知现身成佛。善
财童子既现身至普贤菩萨知识。而弥勒知
识言。当来我成佛时。汝见我故知后生中成
佛。此等且约文相。据见闻等三位为三生。故
作如是说耳。约实共皆同。但以一身中成佛
言一身者。法性身无别分段等身。若随缘现
成佛即同三乘教所说也。约一乘教实法念
念每成佛等。如前说也。
问。大解大行等八大人等。所行之行法甚极
微细。而乐世有趣阐提道。堕无尽阿鼻地狱
等者。其义云何。答。此人等从未入种性等下。
至世间毛里无正善人等列。即第三阶人。
其行虽极细而有乐世有之病。故不得出世
正善根也。
问。何等乐世有之病乎。答。此病有粗细。粗可
知。细者设闻甚深教法及师语极细理。以自
分别心寻伺观察。即计佛法如是。即见法分
齐。自心即住于其见闻处故。不得思修慧。及
障出世无分别智故。名为乐世有。此即堕随
声取义五过故。不能进修。无正信解故。
问。若尔何等人离此过乎。答。若自心以不能
计处中至者仰推于佛。不自为已心之分。唯
佛所知非我境界。如是人乃深信佛智慧者
也。
问。何等深理闻乎。答。一切言皆同乃至一
切法皆无住无我之言闻。如闻取不得。不闻
故。即迷其无住之理。
问。既闻无住言能信解无住理岂迷乎。答。便
解。若闻无住言。其心见为无住理者。即是但
财童子既现身至普贤菩萨知识。而弥勒知
识言。当来我成佛时。汝见我故知后生中成
佛。此等且约文相。据见闻等三位为三生。故
作如是说耳。约实共皆同。但以一身中成佛
言一身者。法性身无别分段等身。若随缘现
成佛即同三乘教所说也。约一乘教实法念
念每成佛等。如前说也。
问。大解大行等八大人等。所行之行法甚极
微细。而乐世有趣阐提道。堕无尽阿鼻地狱
等者。其义云何。答。此人等从未入种性等下。
至世间毛里无正善人等列。即第三阶人。
其行虽极细而有乐世有之病。故不得出世
正善根也。
问。何等乐世有之病乎。答。此病有粗细。粗可
知。细者设闻甚深教法及师语极细理。以自
分别心寻伺观察。即计佛法如是。即见法分
齐。自心即住于其见闻处故。不得思修慧。及
障出世无分别智故。名为乐世有。此即堕随
声取义五过故。不能进修。无正信解故。
问。若尔何等人离此过乎。答。若自心以不能
计处中至者仰推于佛。不自为已心之分。唯
佛所知非我境界。如是人乃深信佛智慧者
也。
问。何等深理闻乎。答。一切言皆同乃至一
切法皆无住无我之言闻。如闻取不得。不闻
故。即迷其无住之理。
问。既闻无住言能信解无住理岂迷乎。答。便
解。若闻无住言。其心见为无住理者。即是但
卷二 第 612c 页
自心作无住耳。非佛所言之无住理。所以者
何。以自心不得无分别智故。何能见彼无住
之理乎。若不见而为见者。岂为正信乎。自中
不正信。而亦为他传说者。即亦诳他。又未得
證见佛境。而言佛如是说者。即谤佛。又不见
佛境界为见。即增上慢故退勇猛精进。又如
是人若值其所见违者。即起尽瞋恚。造诸
恶业故。即趣阐提道。不应不慎。行人大要。
问。若尔云何见彼理乎。答。既闻无分别之理。
但以无分别智乃證者。念念修无分别智方
便可无馀事也。
问。云何正信佛言乎。答。须解佛言缘处中
言耳。非谓其法如所言法故如是言也。若能
如是解无定见处者。即为欲所信解。不解之
处得證知。故速速修无分别智。圣意盖其
如是令进修乎。上来所作之诸文义。皆如是
解。莫如言取解也。
华严经问答下卷
先师自笔依为形见结构表纸外题申入于
东南院家讫。
末学僧信玄
何。以自心不得无分别智故。何能见彼无住
之理乎。若不见而为见者。岂为正信乎。自中
不正信。而亦为他传说者。即亦诳他。又未得
證见佛境。而言佛如是说者。即谤佛。又不见
佛境界为见。即增上慢故退勇猛精进。又如
是人若值其所见违者。即起尽瞋恚。造诸
恶业故。即趣阐提道。不应不慎。行人大要。
问。若尔云何见彼理乎。答。既闻无分别之理。
但以无分别智乃證者。念念修无分别智方
便可无馀事也。
问。云何正信佛言乎。答。须解佛言缘处中
言耳。非谓其法如所言法故如是言也。若能
如是解无定见处者。即为欲所信解。不解之
处得證知。故速速修无分别智。圣意盖其
如是令进修乎。上来所作之诸文义。皆如是
解。莫如言取解也。
华严经问答下卷
先师自笔依为形见结构表纸外题申入于
东南院家讫。
末学僧信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