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明品十明章¶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5b 页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四

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

 十明品十明章 灭尽定章
 十忍品十忍章 阿僧祇品时劫章
 寿命品寿命差别 往生章
 菩萨住处品住处章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5c 页
 不思议法品显果德自在章
 解脱章 如来相海品相海章
 小相光明功德品小相用章
 普贤行品普贤章 性起品明性起章
 亡是非论 明涅槃章
 见闻供养福分章
 第七会离世间品明智章
 不共法章 六念章
 九次第定章 八人章
 见法二行章 辟支佛章
 菩萨章 五生章
 第八会入法界品回心章
 贤圣善知识章 四亲近章
 释四十五知识文中意章
 融会一乘义
 显华严经部品增减义
 释璎珞本业梵网二经显华严经一乘分齐

 證华严经用教分齐义
 梵本同异义 华严经一部音义

   右义章总一百四十一门。

** 十明品十明章

十明者。十者数。明者照达所由名为明也。此
义通十地。即十地德也。不共三乘及小乘。同
广如离世间品说。

** 灭尽定章

灭尽定者。分别有三。谓一乘三乘小乘。一乘
义者。谓即体成用。教化众生。成诸佛事。如海
憧比丘入灭尽定。即自身上放法界身云利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6a 页
益众生。三乘灭定者。于自身上。不说成用。变
作异身。依其异物。成利生等用。得名俱行。约
菩萨自身。则不可说相。约众生心机。方得明
其菩萨俱行。小乘定者。则无俱行利他之相。
出定以后。方成别事。体者一乘灭定用法界
为体。仍从胜缘。说是灭义名不相应。不相应
者。即道理也。三乘定体者。即真如实性。随其
胜缘说不相应。不相应者。即理也。一乘道理。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具因陀罗及微细等。三
乘道理。但是一寂不说别相。名不相应。不相
应者。不与分别相应也。小乘灭定者。用不相
应为体。不相应者。即是事法。不相应聚也。得
位差别者。约小乘位。十二人得。谓灭非相惑。
有八人得。除其具缚。罗汉辟支菩萨及佛大
乘。初教三人得。谓不定位定位及佛。此中灭
定通大小乘。如不定位中得者。是小乘定。先
于小乘位。已得灭定故。大乘直进位中四人
得。不定位及定位八地及佛地。初二位同小
乘。由先得后回心故。若约熟教位五人得。不
定位一。及定位二。初地已上至六地七地三。
八地已上四。佛地五。初不定位。通大乘初教
及小乘。何以故。为二人俱有回心入熟教故。
若约顿教即不可说。圆教即六位得。得从初
不定位及定位。并解位第六心初地已上八
地已上并佛地。若依熟教。小乘回心。约别十
地德。则在第六地得。若约初教直进等回
心。则同第七地得。若熟教等回心。即依圆教
别十地位相。第八地得。得彼一乘灭尽定。何
以故。三乘灭尽定。先已得故。馀义如别章。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6b 页

** 十忍品十忍章

十忍者。谓随顺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
忍.如炎忍.如梦忍.如响忍.如电忍.如化忍.
如虚空忍。此忍通十地。所以说十者。欲显无
量故。广解如别章。

** 阿僧祇品时劫章

阿僧祇时者。谓大乘小乘二乘不同。小乘以
六十劫。为大劫阿僧祇。小乘经此三僧祇得
作佛。大乘义从拘梨已去。成一百句名一受。
一受已去。名一阿僧祇。此是大数。十数中第
一数也。三乘大乘佛。唯一方化仪。经此三大
劫。修道得成佛。若顿教义即不可说。若一乘
义即无尽劫。何以故。为依一乘一切众生已
成佛竟。复为众生新新成佛。亦不住学地而
成正觉。据此不限时分故无尽也。此义教兴。
挍量十地德。生其信也。又此数法。是通十地
得。馀义如别章。

** 寿命品寿命差别章

寿命者。谓经时分为寿。命者命根。又寿即是
命。小乘以非色非心为体。大乘以不相应法
为体。仍大乘初教不相应。不与小乘同。小乘
不相应。即入事聚摄。大乘初教不相应。是理
非事。又即是空。若依终教。即事是如。若依一
乘。一切自在。何以故。是法界故。长短自在。
随机应见差别不同。问依其经文。将娑婆国
土对阿弥陀国等。辨命短长。据此三千界处
命根。与佛土命根虽有短长根法不异。此义
云何。答据三乘义。净土说命。即是报命。虽染
净不同。命义不别。除诸佛菩萨变化者。不入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6c 页
此例。若一乘义。假使世界性等十种土中。所
有命根。虽福分转胜。命亦不异。除佛境界不
可说不可说。若约宗分。凡夫约人辨命。声闻
约实法辨命。若初教菩萨。即空辨命。若终教
菩萨。即如辨命。若约一乘。即法界自在辨命。
此义通十地。若约别教。信位终心即得。馀义
如别章。

** 寿命品内明往生义

往生义者。总有七门。一明往生意。二明往生
所信之境。三明往生因缘。四明往生验生法。
五明往生业行。六明往生人位分齐。七明往
生业行回转不同。初明往生意者。为欲防退。
娑婆世界杂恶之处中下濡根。于缘多退。佛
引往生。净土缘强。唯进无退。故制往生。往生
有二处。一是西方。二生弥勒处。若欲断烦恼
者。引生西方。不断烦恼者。引生弥勒佛前。何
以故。西方是异界故。须伏断惑。弥勒处是同
界故。不假断惑。业成即往生。第二往生所信
境者。谓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
乘。阿弥陀土。属世界海摄。何以故。为近引初
机成信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若依
三乘。西方净土是实报处。通成四土。一法性
土。二事净土。三实报土。四化净土。化者是报
化也。非化身化。于中所有佛及土田菩萨眷
属如摄论。十七观境圆净泉池华果诸乘优
劣杂类不同。并对娑婆有情众生依正果报所
有色心境界。皆悉翻对引接。令成生信法门。
如西方佛。引此方乐佛习心。西方树林。引此
方乐树林习心。西方菩萨。引此方乐伴善知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7a 页
识习心。西方八功德水。引此方乐水习心。如
是一切。并皆准知。而依四种净土。而消息之。
第三明往生因缘者。谓得往生。由六因缘成。
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亦云次第缘。
三所缘。亦云缘缘。四增上缘。本识业种为因
缘。求生心为次第缘。净土等境为缘缘馀法
不碍为增上缘。六因者。一能作因。亦云所作
因。二俱有因。亦云共有因。三相应因。四同类
因。亦云自分因。五遍因。亦云遍行因。六异熟
果因。亦云报因。六因生五果。相应共有二因。
感增上果。自分因遍因感依果。所作自分相
应共有。感解脱果及士夫果。亦名功用果。报
因感报果。往生净土五因感五果。除遍行因。
此六因四缘名数。通三乘教。愚法小乘。无净
土。不取小乘因缘名。依大乘初教。六因四缘。
及互为因生引二因。及十因二十因等。准之
可知。终教唯四缘及互为因。顿教唯互为因。
圆教一切因。何以故。诸教皆成往生故。馀义
准可知。第四往生验生法者。略有十门。一作
道场门。安置道场。建弥陀佛像。幡灯散华洗
浴烧香礼佛行道。念阿弥陀。一日乃至七日。
验得往生。二作三七日法。依前建立道场。念
佛行道忏悔礼拜。诵大乘经。三七日满验得
往生。三依十六观及九品生。依经得分齐者。
验得往生。四依盂兰盆法。依那舍长者起教。
造盂兰盆。依教成者。验得往生。五依往生经。
建立黄幡。及示佛像。并作灌顶法。若未终。若
终时已终竟如法成就。得验往生。六观其暖
触临终之时。头顶暖者。验得往生。七依弥勒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7b 页
发问经。十念成就。尽其一报。亦验此人定得
往生。八验中阴身。亦得往生。若亲儿女。随在
一时。知彼父母所有行相。不依前件所验相
者。应为别作三七日法。称名行道忏悔灭罪。
至心彻到。验得父母中阴往生。九依灌顶法。
四月八日。灌顶佛像。及洗菩提树。福及父母
兄弟姊妹。并验往生。十尽其一生。六时礼佛
忏悔谢过。及来去往还皆参辞礼拜。谢过尊
仪。无间绝者。验得往生。第五往生业行者。总
说正助一切业行。皆为往生业行。无问内门
外门有流无流。皆为往生业行。无问现生及
过去未来多生所有福慧。及一切五乘等业
行。回向皆为业行。如是准知。第六往生人位
分齐者。大位为其十解已前。信位之中。成十
善法。正修行者。是其教家正所为之位。何以
故。为此位中防退失故。及退灭故。并废退故。
十解已上。无上三退。教即不为。此据终教说。
若据初教。十回向已还是其所为。何以故。十
回向已去得不退故。若约顿教及圆教。在信
位终心自分已还。是所为位。顿教及圆教。虽
无相迟疾异。而约终教辨。其见闻约成多少。
仍理自不同。宜可准知。此依观经九品生文。
准即可知。第七往生业行回转不同者。其往
生业。纵使此土人天正善根。三乘正善根。求
生十方净土。正善根等。回生西方。并成助行
因。若论正生。彼因即简三界苦集因。无分别
智。为正行因。发愿求生为胜方便。临终乐欲
生为次第缘。即是正胜欲。临终时善知识行
及解者。为亲增上宿世善根。大准依经。成多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7c 页
善根。准现生中一生所作相续大善根多少
等者。即为正因。非别时意。降斯已下。是别
时意。令生西方。至彼得不退。虽有前后。仍取
不退。以为大宗。从此已后。展转增胜。生无边
佛土。至普贤界。还来入彼莲华藏世界海。成
起化之用。此据极终入宅之言。若依观经上
品上生。闻妙法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
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
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此据初始
近至之言。又依往生论。有二种渐次相资法。
一因二果。因者有五门。毕竟得生安乐国土
见阿弥陀佛。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
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云何礼拜。
身业礼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
故。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
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
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智
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广如论说。云何回向。谓回向三处。第二果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一者近门。
二者大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
游戏地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
就出功德。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
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入第二门者。以赞
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
明相心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入第三门者。
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
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入第四门者。以专念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8a 页
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
用种种法味乐。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
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
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
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 菩萨住处品住处章

菩萨住处者。依其五教。五义不同。若约凡夫。
我所住处。何以故。为佛菩萨在凡夫处示现
不异凡夫故。若声闻住处。唯法我境。无有人
故。若菩萨住处。初教即空。终教即如。不可分
别故。若依顿教。一切不可说。离分别故。若一
乘住处。随方自在。无二无别。如其法界。今菩
萨住处者。即是一乘普贤住处。今举粗相示
其轨耳。此义通十地。何以故。举彼住处。赞普
贤德无碍自在故。馀义如别章。

** 不思议法品显果德自在章

果德自在者。略说有三种。一小乘佛果德。二
三乘佛果德。三一乘佛果德。小乘佛果德者。
如下不共义中一百四十不共义者。即是其
事。二三乘果德者。如摄论释。有二十一种功
德相应。彼论略举法身十德。一相.二證得.三
自在.四依止.五摄持.六差别.七德.八甚深.
九念佛.十业显法身义。广释如彼论。今且举
第七功德。有二十一句。一与最清净四无量
相应二八解脱亦名背舍。解脱者。谓一内有
色外观色。二内无色外观色。三净身證解脱
处。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
想处。八想受灭身證位。初三背烦恼名解脱。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8b 页
次四背下地名解脱。后一背有缘心名解脱。
又八解脱者。今解不同。小乘大乘经意。观色
知空无碍成色。是此文意。初解脱舍染相色。
第二者舍色心。第三者成色无碍。第四者舍
空心。第五者舍取识想。第六者去少识想。第
七者去取定想。第八者去成定取。舍不自在。
所以知者。如法集经如来功德中。先列名后
次第解。善男子。云何有色见色。有色者皆是
因缘。而生空无寿者。能如是知见得舍缚。是
名解脱。云何内有色相见外色空无寿者。皆
是因缘生。能如是知见得舍缚。名为解脱。云
何信解脱净。若分别净不净相。名为邪见。以
信净故。得脱舍缚。名为解脱。过一切色相。灭
一切有对相。不念一切别异相。知无边虚空。
即入无边虚空行。无量虚空。如是知得舍脱
缚。名为解脱。过一切虚空。知无边识。即入无
边识行。此无边识即是空。能如是知。得脱舍
缚名解脱过无边识。知无所有少。即入无所
有行。所有者名贪嗔痴烦恼。入无所有行者。
灭彼烦恼。能如是知。得脱舍缚名为解脱。过
无所有者。知非有想非无想安稳。即入非有
想非无想行。非有想者。性空家静。非无想者。
以依因缘而有。能如是知见。得脱舍缚。得名
解脱。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灭一切受想。入
灭尽定行。是菩萨如是见。想如阳炎。受如水
泡。想即受。受即想。无智者无寿者。能如是
知。得脱舍缚名为解脱。萨遮尼乾子经。明如
来德。释次第定八解脱等。与法集经并同无
异。馀者如别章。三八制入亦名胜处。心能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8c 页
制境。使境从心故名制入。一内有色想外观
色少好色恶色。二内有色想外观色多好色恶
色。三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好色恶色。四内无
色想外观色多好色恶色。五内无色想外观
青青色青观青光。六内无色想外观黄黄色
黄观黄光。七内无色想外观赤赤色赤观赤
光。八内无色想外观白白色白观白光。胜于
境界。胜于烦恼故名胜处。四十一切入。谓青.
黄.赤.白.地.水.火.风.空处.识处.观上下诸
方。青等十法无二无量名一切入。五无诤三
摩提。六愿智。七四无碍解。八六通慧。九三十
二大人相。十八十小相。十一四种一切相清
净。谓身清净。境界清净。心清净。智清净。十
二十力。十三四无畏。十四四不护。谓身口意
命。十五三念处。谓他生诽谤如来亦不嗔。他
若能信如来亦不爱。若无毁无信如来亦不
舍。十六拔除习气。十七无忘失法。十八大悲。
十九十八不共法。二十一切相最胜智。二十
一等等者等六清净。一惑障清净。由灭惑等
三障。三障即皮肉心。二业障清净。由灭二十
二业障故。二十二者。对二十二无明说。三报
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故。七种者。三界三种
分段。四种变易。四利益清净。由于生死涅槃
无隔碍故。五自在清净。不由功用。于一切法。
如意能现故。六无戏论清净。由过言语觉观
思惟境界故。前二十功德。通大小乘。后等六
句功德。唯是大乘。馀义如论释。此上功德是
三乘义。于中亦有同异。若前二十句。通其愚
法小乘。后等字六句。唯是三乘。又前二十句。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9a 页
通小乘者。但通初教。后六句局大乘者。局在
终教。如摄论下十二句甚深。亦有两判。一是
终教甚深。二是顿教甚深。应准二十一句判。
三一乘功德者。如不思议品说。佛有十种德。
一诸佛刹不可思议。二诸佛净愿不可思议。
三诸佛种性不可思议。四诸佛出世不可思
议。五诸佛法身不可思议。六诸佛音声不可
思议。七诸佛智慧不可思议。八诸佛神力自
在不可思议。九诸佛无碍住不可思议。十诸
佛解脱不可思议。如经下文广释。不同三乘
小乘义。此一乘义。下通十地。何以故。一乘因
果无二无别故。三乘及小乘。唯果不通因。又
如梁本摄论十二种甚深云。诸惑已灭伏。如
毒咒所害由惑至惑尽。佛證一切智。论云。诸
惑已灭伏。如毒咒所害。释曰。此下一偈。明第
十一灭惑甚深。诸惑谓见修烦恼。于菩萨地
中。先已灭尽。馀心烦恼。虽复未灭。由智念所
伏。废其功用。譬如众毒咒力所害无复本能。
心惑亦尔。智念所守。不能复生二惑染污。论
曰。由惑至惑尽佛證一切智。释曰。诸菩萨留
随眠惑。为助道分。不同二乘速般涅槃。由此
事故。修道究竟。得习气灭尽。及證圆智。又如
第四甚深云。若不留此随眠欲。则同二乘涅
槃。若不除上心欲。则与凡夫不异。问十二甚
深是果德法身。已离诸障。因何举留惑已明
深义。答今法身分齐。对生死际已明法身。生
死际中是不自在义。法身分中是自在义故
作此说。又如梁本摄论云。明三乘义。论曰。复
有经言。佛法甚深。释曰。下明道及道果故言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9b 页
甚深。论曰。何者甚深。此论中自广分别。一切
佛法常住为性。由法身常住故。释曰。诸佛法
身常住。一切佛法皆依法身。以法身为首故。
法身常住。为一切佛法性。论曰。一切佛法皆
断。由一切障皆断尽故。释曰。一一佛法。悉无
惑障及智障故。障断尽为一切佛法性。现在
烦恼灭为断。未来烦恼不生为尽。即是尽无
生智。论曰。一切佛法生起为性。由化身恒生
起故。释曰。由慈悲本愿。生起化身。相续无尽
故。化身生起。为一切佛法性。论曰。一切佛法
能得为性。能得共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
行故。释曰。一切佛法。以无所得为性。此是正
说。由三无性不可定说有无故。虽以无得为
性。亦有能得义。若离佛法。不能得了别所对
治惑。不能得安立能对治道故。论曰。一切佛
法。有欲为性。有欲众生爱摄令成自体故。一
切佛法。有嗔为性。一切佛法。有痴为性。一切
佛法。凡夫法为性。释曰。此有二义。一菩萨摄
一切有欲众生为自体。一切佛法皆依自体
故。二大悲为爱。爱即是欲。菩萨以大悲摄一
切众生。依大悲生福德智慧行故。嗔痴及凡
夫法亦尔。论曰。一切佛法。无染著为性。成就
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释曰。道后真如断一
切障尽。是无垢清净故名成就。一切障所不
能染。一切佛法。以此真实为体性故。论曰。一
切佛法不可染著。诸佛出现于世。非世法所
能染故。释曰。前明真如境。此明真如智。诸佛
菩萨。以真如智为体。即是应身。此体是唯识。
真如所显。非根尘分别所起。非八种世法及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79c 页
世法所起欲嗔等惑。所能染著。何以故。是彼
对治故。修得无分别智成就。名诸佛出现于
世。馀义如别章。

** 解脱章

解脱者。小乘解脱。解脱诸障。三乘解脱。作用
自在。一乘解脱。无尽自在。所谓十解脱。一
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
可说诸佛出世。二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悉
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三一
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教化调伏不可说不可
说众生。四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不可
说不可说佛刹。五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授
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记。六一切诸佛于一微
尘中。普现三世诸佛出世。七一切诸佛于一
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八一切诸佛于
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自在之力。九一切
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众生。十一
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
事。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此据得普贤菩
萨行法已去。即与相应。馀义如别章。

** 如来相海品相海章

相海者。依小乘义。佛有三十二相同人。八十
种好同天。若三乘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初
教即空。终教即如。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依
三乘义本在化身。因何摄论摄入功德属其
法身。答欲知所由。先须知教立其佛意。若小
乘人但立二佛。一生身佛。二化身佛。若依小
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属其生身。人天中佛
亦同报身。但有我无我别。若依三乘。或一佛。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0a 页
谓顿教佛。唯一无分别实性即是佛。或立二
佛。谓自性法身佛。应化法身佛。此义当终教。
何以故。俱是法身故。依梵网经。但分卢舍那
报身化身二佛。不分法性身。或说三佛。一法
身佛。二报身佛。三化身佛。此之一义。当回
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此依摄论。
又法身亦二种二十一句功德等。或属应身。
或属法身。或说四佛。谓自性身.法身.应身.
化身。此义唯当直进教等。何以故。为欲显法
身是差别德。自性身是通一体故。若约此义。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摄不同。若望二身。即
俱是法身。若望三身。即属化身。若望四身。即
属法身及化身。若属法身。三十二相等。是其
德义。若属化身。三十二相。是其相义。所以得
知。为摄论中明其三身。或本有及修生为法
身。但现净土受法乐相。是其应身。八相成道
相。是其化身。或将本有为其法身。能依修生。
是其应身。依应起化。是其化身。有此不同故。
今义判不得一定。宜可思准。又约增数佛。谓
一数佛。即如来藏佛。二数佛。一自性法身。应
化法身。二应身化身。三数佛。谓法身应身化
身。法身三者。本有法身。修后转依法身。化用
随缘法身。应身三者。谓修得应理应身。净土
应法乐缘应身。随缘化用应身。化身三者。法
身胜德流化之身。应身起化引物之身。摩㝹
摩化引下之身。四数者。谓自性身等四佛。皆
离四过。成其四德。自性身有约体德。自性身
无即离相德。亦有亦无随缘德。非有非无离
过德。馀身亦准之。今此华严不思议法品相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0b 页
海品小相品。有人判属三身量。恐未然。此经
无三身。但有二种十身。如前后说。今此三品。
初品为体。相海为相。小相明用。此相义依现
文。中有九十三相。下文别自广说。有十莲华
藏庄严世界海微尘数等相。若约此文。三乘
小乘则无此事。唯是一乘。当知。教分三乘小
乘及以一乘。并悉不同。若通总说。极不生解。
馀义如别章。

** 小相光明功德品小相用章

小相用者。文中大意。明一乘小相极有大用。
为一乘小相德。一即一切。称法界故。由此义
故。小相功德一时之间。即令无量众生从三
恶道出生其天中。感空中声自然教授。于此
一身。即断八万四千烦恼。自分胜进皆悉具
足。兼及自他。俱證十地离垢三昧。唯除受识。
一时既如此。馀时亦复然。时既因陀罗微细
自在度生亦如之。有此大利。举其小相。相形
辨胜。当知。大相不可说不可说。此品文中意。
存大用。不欲明其别好小相。宜可知之。馀义
如别章。

** 普贤行品普贤章

普贤者。大分有二。一三乘普贤。二一乘普贤。
三乘普贤者。一人二解三行。初人者。如法华
经乘象。至行者前。是其人也。二解者。如法华
经回三归一等。即是趣向一乘之正解。三行
者。如法华经说普贤品。明普贤品。明普贤行
者即是。二一乘普贤亦有三。一人。谓第四十
五知识普贤者是。二解。即普贤品六十行门。
各皆普遍。及渐次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0c 页
及等因陀罗微细事等。三行。即离世间品十
种普贤心。十种普贤愿行法。如文可知。馀义
如别章。

** 性起品明性起章

性起者。明一乘法界。缘起之际。本来究竟。离
于修造。何以故。以离相故。起在大解大行。离
分别菩提心中。名为起也。由是缘起性故。说
为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广如经文。此
义是一乘。若證位在十地。若善巧在十回向。
若应行即在十行。若应解即在十解。若应信
即在十信终心胜进位中。若究竟即在佛果。
若据十即在一时。若据智相。即应六相。馀义
如别章。

** 亡是非论(昙迁禅师撰)

夫自是非彼。美己恶人。物莫不然。以皆然故。
举世纷纭。无自正者也。斯由未达是非之患。
云其患者。乃有十种不可。一是非无适主。二
自性不定。三彼我俱有。四更互因生。五互不
相及。六隐显有无。七性自相违。八执者情偏。
九是非差别。十无是无非。初明无适主者。此
云我是。彼云我是。彼此竞取。乃令是无定从。
彼复云此非。此复云彼非。彼此竞兴。遂使非
无适趣。惑者必欲以是归自以非属彼者。此
有何理而可然也。理不然故。强为之者。莫不
致败耳。物岂知其然哉二自性不定者。是性
是于是。或复是于非。非性非于非。亦或非于
是。然愚者窃窃唯言。是是不许是非。亦许非
非。不论非是。自谓得理。不患其失。且共论
之。若以是是于是。即有二是过。一所是过。二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1a 页
能是过。所是过者。所是若是。是已是何用是。
所是若非。是应言是非是。云何言是是。能是
过者。待所故说能。所是既不立。能是亦不成。
能所俱不成故。何处当有是也。若复非于非。
其过亦如此。例是取悟。勿更分别。理尽于此。
是以不可也。三彼我俱有者。此是而非彼。彼
是而非此。此之与彼。各有一是一非。惑者唯
自谓有是。不言有非。谓彼唯非。不许有是。斯
有何理而可然乎。四更互因生者。非因自是
心生。是因非他心起。以从自是心生故。此即
自是者非非他非也。是复从非他心生故。此
乃他非者是非我是也。然惑者。偏欲取是自
归以非许人。无如此理故不可也。五互不相
及者。凡是自非他者。本欲望非至彼。然彼犹
自谓为是。以犹自谓为是故即验。非不至彼。
非他自是者。亦希是至此。然犹为彼所非。以
彼非故即明。是不至此。是不至此。而言我是。
非不至彼。复谓他非。理穷于此故不然也。六
隐显有无者。寻夫物情惑也。莫不同于自是
均于详非。均详非故。举世无是。我当云何独
有是也。同于自是。则天下无非。以无非故。我
何所非。然惑者。谓有是可是。有非可非。义乃
不然故不可也。七性自相违者。是则性自违
非。非乃性自害是。以我独欲立是定非。是既
立已。必为多非非一是。是多非非故。一是那
可是。以是不可是故。则非何所非。无所非故。
非则自非矣。自非则无非。非是则无是。惑者
礭。欲以是定非用非非是者。未足然也。八执
情偏者。夫物之偏也。皆不见彼之所。见唯自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1b 页
知其所知。以自知其所知故。因即以为是。不
见彼之所见故。谓彼唯非。若乃见彼所见。谓
之非者。或容可尔。既不见彼所见。而言彼非
者。彼何必非也。若复自知其所知。因以自是
者。此则是已私是。若为使他亦谓之是也。以
此过故。无理可然。九是非差别者。然滞俗之
辈。以是为是。以非为非。此乃粗免以是为非
以非为是者颠倒失也。然物外高趣。以是非
为非。用无是非为是。此亦免于是非之一失。
犹自存于一是一非。是非虽同。理趣胡越。而
惑者。闻是则谓凡圣同是。闻非复谓贤愚共
非。失理致此。未足然也。十无是无非者。若夫
以是非为非。无是非为是者。彼且恶于是非。
犹不免是非累也。而欲恶于其累别更有所
存者。然其所上。已存于心。亦未免于累也。将
欲不累。莫若无心以无心故。谁谓为是非。是
非亡矣。彼我随丧。彼我丧故。得失亦无也。不
然于然。不可于可。尔乃任放无为。逍遥累外
耳。此又顺性起故。录附之。

** 明涅槃章

涅槃者有三种。一小乘涅槃。谓有馀无馀。有
馀者。有馀身智。无馀者。无馀身智。同数灭无
为为体。二者三乘涅槃。有其五种。一无住处
涅槃。二自性涅槃。三方便净涅槃。四有馀涅
槃。五无馀涅槃。无住者。智悲相导。无住著
故。此义通因果。性净者。本有故。寂灭故。方
便净者。藉缘修故。涅槃同前释。有馀者。有馀
应化。未穷尽故。无馀者。法身无馀。顺寂灭
故。三一乘涅槃者。如前所有义。若约别教言。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1c 页
即十种涅槃。如离世间品说。馀义如别章。

** 见闻供养福分章

福分者。大分有二。一现在福分。据现在去危
得乐等用。二据未来成灭罪得世间出世间
善因果等用。如教相中幡灯诵咒结坛印相
等功德。意成现在用。非无后世益。如建立行
檀等及一乘见闻等。成其后世益。非无现在
用。若据人天及小乘三乘并一乘。但由回向
方便不同。遂福分有别。据其福体。无二无别。
常称本性。无有差别。若人天即邪正不同。若
声闻唯成助满。若初教其体即空。若终教其
体即如。若如前诸义。为一乘所目。即属一乘。
若别教言。见闻已去即是一乘。馀义如别
章。

* 第七会离世间品明智章

智者有三。一小乘二三乘三一乘。智者照察
名智。审达名慧。小乘有十智。谓苦智.集智.
灭智.道智.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尽智.无
生智。知苦名苦智。乃至知道名道智。知欲界
法名法智。知色无色法名比智。知一切法名
等智。即有漏智也。知他心心法名他心智。知
烦恼尽名尽智。知烦恼不生名无生智也。并
流类有十六心。谓苦法忍.苦法智.苦比忍.苦
比智.集法忍.集法智.集比忍.集比智.灭法
忍.灭法智.灭比忍.灭比智.道法忍.道法智.
道比忍.道比智.八忍为无碍。八智为解脱。智
名决定。忍与疑。得俱生。不决定故。不得通名
智。故与心名。有十六行相。谓无常苦空无我
行。因集有缘行。亦名因相集相生相缘相。灭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2a 页
止妙出行。亦名灭相静相妙相离相。道如迹
乘行。亦名道相如相行相出相。是行所依名
行。亦成业名行。又有四十四智。谓老死苦老
死集老死灭老死道。乃至行亦如是。老死有
四智为性。谓法智比智苦智等智。乃至老死
道亦四智为性。如是老死四智。各四智为性。
乃至行四智。亦各四智为性。以无明不具故
不立也。但有四十四。又有七十七智。谓初知
生是老死缘。二非不缘有老死。三过去生曾
为老死缘。四非不曾缘过去生有老死。五未
来生当为老死缘。六非不当缘未来生有老
死。七法住智。此法是无常。是有为。从因缘
生。是尽法是灭法。是无欲法。如老死有七。
乃至行亦七。就老死中。前六智以四智为性。
谓法智比智集智等智。第七法住智。以等智
为性。问何故不说无明缘智。答望十二支。无
明已前。无支对故不说也。又解。依成实论。于
闻思地作四十四智观。七十七智观。空有并
观伏灭无明等。四十四智者。正缘老死。兼知
无性。名老死智。即审境观。二老死集生支。作
增上缘。集起老死。正缘于集。兼知无性。名老
死集智。名推因观。三老死灭。正缘老死灭。兼
知无性。名老死灭智。此名审灭观。四老死灭
道。正缘灭解。兼知无性。名灭道智。名审行
观。如老死有四。乃至行亦有四。无明无因故
不说也。七十七智者。一谓无明缘行。此推因
观。二不离无明缘行。此审因观。三世各二合
成六。此缘有心名法住智。第七无明灭。即性
灭名泥洹智。如是七智乃至生支。即成七十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2b 页
七也。老死后无支故不说也。今大乘义。初教
门中。少异成实。杂集论中。杂染流转说。即彼
七十七智也。安立谛说。即三十四智观。此初
教净顺逆二观。即成实所无也。亦可净顺观
入前第七泥洹智观。摄馀义不同。复有三智。
谓闻思修。二三乘就中有二。一初教有十一
智。谓苦智等十智上。加一如实智。又有十三
智。谓一信解智。二道理智。三不散智。四内證
智。五他性智。六下智。七上智。八厌患智。九
不起智。十无生智。十一智智。十二究竟智。十
三大义智。又有十三智。谓闻所生智。思所生
智。世间修所生智。胜义智。他心智。法智。种
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大
乘智。上所说智。是初教回心智。二熟教复有
三智。谓加行智。正体智。后得智。复有三种
智。谓实相般若智。观照般若智。文字般若智。
复有三种智。谓闻思修慧智。复有五种智。闻
思修證报生善意识智。复有一智。谓真如智。
上来所说。是大乘智。上大小二门智。一乘所
目。即属一乘。若依别教。即有十智。如下离世
间品说。馀义如别章。

** 不共法章

不共法者。谓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四
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三不
护。大悲。不忘法。断除诸习气。一切种妙智。
就此一百四十不共法中。四一切种清净等
二十八不共法。快净满足时。得此之不共。不
与因共。唯是小乘。又有十八不共。谓身无失。
口无失。念无失。无异相。无不定心。无不知。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2c 页
已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
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
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
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
现在世无碍。此之十八。不与二乘共故名不
共。依如杂心。用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
为十八不共。当知。即是不共小乘。小乘浪计
也。此是三乘不共。复有十种不共。即是一乘。
如离世间品。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馀
义如别章。

** 六念章

六念者。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此教兴意。为初发心者。坚信心故。复有八念。
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入出
息.念死。此之八念。为趣修者说。复有十念。
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
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
生。深起悲心。除残害心。三者发护法心。不惜
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
决定心。五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
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者于一切
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心。谦下言说。八者于
世谈话。不生味著心。九者近于觉意。深起种
种善根因缘。离于愦闹散乱之心。十者正念
观佛。除去诸想。当云何念。非凡愚念。非不善
念。不杂结使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此教兴
意。为往生修行人。复有十念。一净心。二不动
心。三厌心。四离欲心。五不退心。六坚心。七
明盛心。八淳厚心。九快心。十大心。广说如十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3a 页
地论。前之二念。是小乘通初教。次之一念。在
初教通终教。后之一念在一乘通三乘。馀义
如别章。

** 九次第定章

九次第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
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尽定。从
初禅心起。次入第二禅。不令馀心得入。若善
若垢。如是乃至减受想心。定出入不越名为
次第定。此义是三乘。亦通小乘用。若一乘教
所目。即属于一乘。馀义如别章。

** 八人章

八人者。见道中八忍是也。与智为别力要故。
别得人名。此之八人。通一乘三乘小乘。小乘
八人浅。人空未穷。初教八人次深。法无我理
未尽。熟教法无我德。由未究竟。一乘法界。然
始明了。今下经云明了法者。一乘别教。及同
教义。并皆周悉。会解前之行德故。名明了法。
宜可知之。馀义如别章。

** 见法二行章

见行法行者。小乘见道前入道方便趣向。利
钝二种人也。由是入圣初方便相故。今别明
此。二行相准前八人章。

** 辟支佛章

辟支者有二种。一犀角二伴行。觉常乐寂静
因。外缘解知足少事。不由他悟。明了法解缘
觉故。其义从声闻乘。渐渐转细至于一乘。名
缘觉义。此义准前八人章。成其义解。馀如
别章。

** 菩萨章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3b 页

菩萨者。通其五乘。人天凡夫。亦名菩萨。何以
故。由成比行。是假名菩萨。即五乘前内凡夫
声闻乘。亦有菩萨。有漏善五阴为体。由慈悲
行成作佛故。三初教菩萨。取无漏五分法身
为体。见修究竟作佛故。直进人亦得五分法
身为体。而直进共回心二菩萨。其体即空。熟
教菩萨。无分别智为体。亦真如为体。若依顿
教。一切不可说。契同一理观。若为一乘所目。
即属一乘。若据别教。即普贤菩萨。是又成十
种身。如十行中第九行内说。馀义如别章。

** 五生章

五生者。一息苦生。二随类生。三胜生。四增上
生。五最后生。如是五生。并菩萨所作。此义是
三乘。若准华严经。菩萨住兜率天。乃至下生
作佛。皆有十意受生。若依十意受五生身。是
一乘。此义如离世间品说。馀义如别章。

* 第八会入法界品初辨回心章

回心义者。大分有二。一据未入佛法以明回
心。二据入佛法无流之际解脱分善。以辨回
心。初据未入者。谓其一阐提位相似修行。其
修行人。具人法义。文解行病乃至理事等。从
其多劫。修邪善因。后剋究竟无尽阿鼻地狱
果等。如来大悲。设法偏救。所有委曲。具在经
文。今略。要问。作普敬认恶法。会彼阐提。令
入一乘。其法具如问答中辨。极至生净土。得
不退位。得常见佛。即回向一乘。二据入佛
法无流际解脱分善者。如来善巧设二门。则
一约始门。谓依法华经穷子喻等。义当是愚
法声闻。发过去往劫已来。从阐提位入声闻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3c 页
乘。据此教分。即是先在阐提位时。未修一念
菩提分善所有解行故。文判为辛苦穷也。仍
穷子身。本是长者富有之子者。义当法性实
相如来之藏不染而染分。乃至佛性。随其流
处。种种味等。是其位也。由不染而染故。所以
不说贵名。后若回心。义当契其法性。其理即
合染而不染。名为王种贵也。据此道理。穷
子之喻。约愚法声闻位说。义通阐提位等。问
回心声闻一切俱回耶。答若约声闻自不退
位已后不回。若约初教。回者回不回者不回。
若约终教。一切俱回。若约顿教。无回不回。若
约别教。如前所说。一切俱回者。如楞伽经云。
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
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
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二
约终义辨回心者。如下经文。大智舍利弗。与
五百比丘。回心向文殊师利。并言宿种善根
现。六千比丘。显久共修行。成实眷属。舍利弗
身。在佛法中。义当聪明位。今举为回者。则显
其行终具智慧相。今复回心。当回之时。即得
十种大法。及十眼十耳等际。具在入法界经
文。当知。其义是终非始。其位在顿悟熟教义。
通初教等。举此始终两位。为其法式。中间诸
义。准即可知。又回心法。对彼五乘。亦有始终
不等。如穷子一人长者遣使。方便与直等。义
当从人天及大众部已去。乃至初教。如舍利
弗回心等位。义当初教已去。乃至顿教。及终
教已下。仍回心分齐。多种不等。或有从阐提
入声闻者。从声闻回向缘觉及初教者。或有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4a 页
声闻回向直进及终教者。或有回心向顿教
及一乘者。如是五乘机性。上下不同。回心亦
别。如是之义。准之可解。于中所有教分解行
理事人法教义等差别不同。接引前机。如是
之义。准亦可知。问下经明回心。大智舍利弗
等。佛出世已在其他国。异时异处。方与目连
等入其佛法。因何华严经会第二七日。佛未
移动。即有大智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并有舍
利弗弟子六千比丘。其祇洹林。及普光法堂。
并未建立。因何具述。在于经文。答如来依解
脱德。建立一乘故。下经云。于一微尘中。建
立三世一切佛转法轮。当知。今所成一乘教
者。即是其事。依九世入智。融九世法。成其十
世。谓过去过去世。过去现在世。过去未来世。
现在过去世现在现在世。现在未来世。未来
过去世。未来现在世。未来未来世。三世相即。
及与相入。成其十世。当第二七日时。如是等
法。皆悉现前。广说如经离世间品。若欲识华
严经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
及陀罗尼自在法智知。馀义如别章。

** 贤圣善知识章

贤圣者。顺理名贤。得理是圣。在物先知。亦为
众情所识故名知识。贤圣之义。教有三位。一
二十七贤圣。谓初随信行。二随法行。三无相
行。四须陀洹。五行斯陀含。六斯陀含。七行
阿那含。八中阴灭那含。九生灭那含。十不行
灭。十一行灭。十二乐慧上行。十三乐定上行。
十四转世。十五现灭。十六信解脱。十七见得。
十八身證。十九退相罗汉。二十守相。二十一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4b 页
死相。二十二可进相。二十三住相。二十四不
坏相。二十五慧解脱相。二十六俱解脱相。二
十七不退相。初有十八人。是学人。次有九人。
是无学人。就学人中。初三人是须陀洹行。次
一人是须陀洹果。次一人斯陀含行。次一人
斯陀含果。次一人阿那含行。次十一人阿那
含果。此十一人。亦是阿罗汉行。此是小乘。亦
同于初教。二次有四十二贤圣。谓十解.十行.
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一是因。一是
果。此义在三乘。局在直进及终教。上之二位
贤圣知识。若为一乘教所目。即属于一乘。三
依其别教。有四十五知识。大位有三。一位位
及理行有四十五知识。广如入法界品。二主
伴相资有一百十三。据起化分齐实行境界。
则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知识。问如大品
经。萨陀波崙求善知识。昙无竭菩萨是何知
识。答昙无竭。义当熟教信位终心直进教十
回向。二教般若成就信究竟不退处。与物为
轨。是三乘义。非一乘位。于三乘中。在十信终
心解行位前。知识有十义。如离世间品说。名
十种知识。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所以将
十种为知识义。答为知识教兴意。在摄物故
也。馀义如别章。

** 四亲近章

亲近义者。亦通三乘小乘及以一乘。小乘者。
亲近知识。自求解脱。三乘为救众生。为众生
故。取其菩提。及显法性故。初教即空。终教即
如。一乘别教。即有十义成。四亲近。一须识知
识。二须识所说。三须识魔事。四自戒成就。五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4c 页
须具精进。六须敬善知识。七须起求法心。八
心向正法。九成其深心。十得明了法。此之十
门。一一皆具十门。如离世间品说。所以皆说
十门者。为应一乘无尽法故。馀义如别章。

** 释四十五知识文中意章

就四十五知识文内。初一知识。依一乘别教
为回心人。说十大心。及为善财。分别广说。诸
佛十正法。成信行义。广说如文。自下十解法。
就此文内。第一知识。约一乘别教。说见佛义。
第二知识。约一乘别教。观察大海。得正缘起。
莲华上佛。说圆教义。第三知识。约一乘别教。
说如意神通义。第四知识。约一乘别教。从其
口中。放大光云摄集自在义。第五知识。约一
乘别教。入摄一切佛刹无量旋陀罗尼。广作
利益义。第六知识。约一乘别教。入灭尽定。广
作利益义。第七知识。约一乘别教。普庄严园
林。普现其身。作利益义。第八知识。约一乘别
教。上位下加。执手现事。成利益义。第九知
识。约一乘别教。成返道法。登刀山投火聚。成
利益义。第十知识。约一乘别教。现其法堂。及
显身相。成利益义。得普门陀罗尼等。百万阿
僧祇陀罗尼门。以为眷属。成解脱究竟相。自
下十行相。第一知识。约一乘别教。于城都聚
落村邑市里等。别教普处。以成其行。现别教
身相威仪节分。以会普贤菩萨愿行之力。成
陀罗尼无尽之行利益也。即性舍所成。第二
知识。约一乘别教。成其别行三聚戒文方便
利益义。即性戒所成。第三知识。约一乘别教。
依四无量方便之门。现其色身。以事食资导。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5a 页
成其因果契理益义。即性忍所成。第四知识。
约一乘别教。精进增上。显其胜堂眷属殊异。
成大庄严自在施行。成利益事。即性进所成。
第五知识。约一乘别教。善巧遇会。现其胜宅
十重八门。契会引导。成利益事。是定内用。即
性定所成。第六知识。约一乘别教真实胜智。
依普门法现治病方。以明智用。灭惑生德。又
作合香方便。以契自他。成利益义。即性慧所
成。第七知识。约一乘别教。善巧自在显逆行
法。成进退德。殊胜方便。以契利益。即性用方
便波罗蜜所成。第八知识。约一乘别教。三世
愿行。成其依正。摄生利益。即性愿波罗蜜所
成。第九知识。约一乘别教。现其家内及父母
护等。成胜眷属无碍善根。得胜利益。即性力
波罗蜜所成。第十知识。约一乘别教。智显返
道法。成利益义。即性智波罗蜜所成。自下十
回向方便德。第一知识。约一乘别教。利益
众生善知识香作用分齐。以显投机损益胜
能善巧。以离著成利益义。第二知识。约一乘
别教。于利生分。现度生事。海济舟船双时回
转。成利他义。第三知识。约一乘别教。遍一切
处摄生利益。成难胜义。第四知识。约一乘别
教。慈悲清净愿行。建立无尽善根之法。周遍
一切。等一切佛。成利益义。第五知识。依一乘
别教。调柔善巧。成逆行门。现其依正。摄物利
益义。第六知识。约一乘别教。行摄生方便。始
终坚固难坏利益义。第七知识。约一乘别教。
善巧应机成利他事。随生利益义。第八知识。
约一乘别教。称如作用。随觉现前。速疾利益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5b 页
义。第九知识。约一乘别教。成四无量。以契普
法。摄化众生。断恶成善义。第十知识。约一乘
别教。成佛方便。因位剋果。现众生前。成佛利
益义。自下十地證位方便。第一知识。约一乘
别教。通神灵德。示生佛家。灭八过义。以应物
情。摄生利益义。第二知识。依一乘别教。于成
佛处。难垢自在。摄成诸德。利益众生法门义。
第三知识。约一乘别教。近佛便处。随顺如实。
示现普德。摄润众生法门义。第四知识。约一
乘别教。于成佛处。觉自在法。示现众生利益
法门义。第五知识。约一乘别教。于成佛处。邻
近圣旨。寂静应机。方便胜进。种种善巧。守护
众生利益法门义第六知识。约一乘别教。依
成佛处。顺理德中。成就缘起。救护众生法门
义。第七知识。约一乘别教。于成佛处。善巧方
便。真俗双观。修因感果自在法门义。第八知
识。约一乘别教。于成佛处。大愿自在。速疾成
就。摄取众生。同体成就。利益众生不共法门
义。第九知识。约一乘别教。于可化众生。阎浮
提处示现受生。在流弥尼园。游观自在。示现
法门。利益众生义。第十知识。约一乘别教。从
佛生处迦毗罗城。示现慈悲悦意法门。于众
生前。教化自在义。已上是寄位修行相。自下
会缘入实相知识。约一乘别教。迦毗罗城生
佛之处。实相缘起体用自在出生正觉法门
义。自下摄德成因相知识。约一乘别教。顺于
正相生在南方。因位究竟。成菩提心自在法
门义。自下智照无二相知识。约一乘别教。无
相吉祥观照胜智勇决猛盛究竟。普贤自在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5c 页
所行法门义。自下显因广大相知识。约一乘
别教。见闻普德究竟广大自在愿行。与果相
应无边法门义也。又依弥勒文。诸佛菩萨无
量劫修。善财一生皆得者。依华严经疾得成
佛。有其五种。一依胜身一生即得。从见闻位
后。一生至离垢定后身即成佛。二依见闻径
生疾剋。三依一时疾得成佛。四依一念疾得
成佛。五依无念疾得成佛。初义有四。一依世
界性等。十世界身轮王之子。现身成佛。如普
庄严童子等。二者依天子胜身。从三恶道出。
生兜率天。现身成佛。三者依阎浮提胜功德
身。如善财等现身究竟普贤之行。后生即见
佛。四者依法华经龙女之身。南方成佛。义当
留惑之身疾得成佛。二依见闻径生疾剋者。
如初地中说。有三时益。一闻时益。二修行时
益。三转生时益。故地论云。是诸如来。加护于
诸菩萨。此人能闻持如是微妙法。此是闻时
益。诸地净无垢。渐次而满足。證佛十种力。
成无上菩提。此是修行时益。虽在于大海及
劫尽火中。决定信无疑。必得闻此经。此是转
生时益。三依一时疾得成佛者。如善财童子
于知识处一时之间获普贤法。四依一念疾
得成佛者。如契普贤法一念即成佛。此依俗
谛念也。五无念疾得成佛者。一切法不生。一
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是人见真佛故。

** 融会三乘决显明一乘之妙趣

夫圆通之法。以具德为宗。缘起理。实用二门
取会。其二门者。所谓同别二教也。别教者。别
于三乘故。法华经云。三界外别索大牛之车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6a 页
故也。同教者。经云会三归一故。知同也。又言
同者。众多别义。一言通目故言同。又会义不
同多种法门。随别取一。义馀无别相故言同
耳。所言同者。三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
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三乘故。前德已
述通别二教。而未见释相。今以理求。通之与
同义无别趣也。问所以佛教多用一言通目
诸义。既通目诸义。于辩才中。云何得明法义
及辞乐说等耶。答佛教若不通目。有情众生。
随言取义。以定根性。无由以近会其远旨。所
以佛教存通目者。依其论道及施设道。以生
智灭惑。显理成果之便巧也。故华严中信解
行等诸位。以信一言。成其信位。位中所含。即
通成解行理事等一切法门。亦简前后诸位
法相不同。及会普眼境界一乘无碍陀罗尼
门。据斯圣巧。一言之下。玄复玄耳。又华严经
文前之五会。及十明已后。尽不思议品。即以
一乘别教。从三乘说。十地中文。即用一乘圆
教。从三乘教。以显一乘别教说。所以知者。故
文中以悉昙字音。会成无尽故也。普贤性起
用。彼一乘别教。以显一乘文义。由彼文中是
广大说故。离世间下二会之文。一乘行法。以
始标终说故。教义俱一乘也。又十地以前四
会中六决定文。何故不依十数而说。答为六
决定是本分义。深体略难解故。寄三乘之教。
却显一乘玄趣。令其闻者一往易解也。经文
善巧二文交络二义。显宗分齐极善妙也。三
乘缘起。缘聚即有。缘散则离。一乘缘起。缘聚
不有。缘散未离。此约所对不同故。成绮互明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6b 页
耳。又如同体依持。以明因果。理性体融。在因
为因。在果为果。其性平等。据缘以说。在一乘
即圆明具德。处三乘则一相孤门。在小乘废
深论浅。居凡有则唯事空文。此即理之妙趣
也。又一乘之法。对机以明。别非谓自相而可
别。随机论别。别别别别别别别别别别。所
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又一乘同法。对智以
彰同。若引机以会同。则同同同同同同同同同
同同。即穷无尽也。又小乘未穷论道故有诤
论。三乘及同教。穷其论道故有定论。别教一
乘。绝其论道故。无论义经。法门具满。无喻可
说故。无譬喻经。法门圆备。不可由致而说故。
无因缘经。此则佛法善施教网极巧然矣。又
佛性论明其通观。通观灭诸惑。通證诸理。通
成诸行。通剋诸果。此约一乘同教言。若一乘
别教说。即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通。穷其法
界也。馀并准之。又梁摄论云。生死即涅槃无
二无此彼故者。欲明即事备真矣。又诸三乘
经论所明位地。及差别次第法相门等。并约
信解门中。作如是说故。大论云。随一方化仪
也。若据行法则不如。是行解亦入解门。又别
教一乘佛。及普贤愿行等法。始终皆齐。无有
前后。仍于诸法义。随举为首。馀即为伴。宜可
准之。若随机欲。或有总知。谓大学者。或有
别知。谓小乘学者。一乘同别教义。依海印定
起。普眼所知。三乘教义。依佛后得法住智说。
闻思修及报生善意识。并内證梵行胜智。及
真实智所知。此约别相说。又一乘法义。出出
世證。馀时见闻及比解行。三乘法义。出世得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6c 页
證。世间比而解行。一乘法义。佛及普贤菩萨
愿行建立。有情众生依而住持。三乘法义。众
生业行建立。佛菩萨等依而住持。一乘法义。
临其玄想。玄想顿得。若见于佛。顿见顿见顿
见顿见顿见顿见顿见顿见顿见顿见。称名
亦尔。菩萨亦然。一乘法义。成佛共一切众生。
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同时
同时同时成佛。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皆
新新断惑。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也。普贤
菩萨行愿亦尔。三乘即不然。又别教之中。亦
有同别。由多即一。是其同也。为一中多。即是
别也。同教之中。亦有同别。一乘三乘。同一
善巧。是其同也。各为据机别。即是别也。有情
众生所知之境。则无上来所明诸义。何以故。
为是遍计故。前德云。惟一实之渊旷。嗟万像
之繁杂。真俗异而体同。凡圣分而道合者。此
则先人已通斯趣耳。上来所举。略开一乘宗
序之状相也。其间三乘法相次第。明义取解。
法式列名出体。释得名所以。辨宽狭明位地。
障治相拟。通局随义。分别具缘多少。问答释
疑等。具如诸章及诸论也。

** 显华严经部品增减义

相传。龙树菩萨往龙宫中。见有大本不思议
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
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
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三十六品。支法领从
千奠国。从三万六千偈三十四品来见传此
土也。

** 释璎珞本业网二经显华严经一乘分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7a 页
齐义

依主伴二经相显者。依璎珞本业经。初会说
十世界海。第二会说十国土海。第三会说十
住。第四会说十行。第五会说十回向。第六会
说十地。第七会说善财入法界。第八会说璎
珞本业经。第九会说等觉位。第十会说妙觉
位。成六明门及七见六著等。别说十无尽戒。
以成位也。若依梵网经。释迦佛在第四禅魔
醯首罗天王宫。与无量大梵天王及不可说不
可说菩萨众。说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
法品时。释迦身放慧光。照莲华台藏世界。其
中一切世界众生。相视欢喜。皆生疑念。是时
释迦。擎此世界。大众还至莲华台藏世界百
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舍那佛坐百万
莲华光明座上。释迦及大众。敬礼卢舍那足
下。请问成佛因缘。时庐舍那佛。即大欢喜。为
于大众。说成佛因缘。及明依正两报及成化
佛释迦身等。广在经文。时卢舍那佛。广答所
化千佛及所化千百亿释迦佛。说四位法。一
十发趣心。二十增长。三十金刚。四十地以成
胜果。广在经文。成次第者。卢舍那佛。引三世
佛说。百劫修行。成心地法。号卢舍那。成莲华
台藏世界海赫赫天光。师子座上依诸别光
成千叶上佛持心地法门。复转为千百亿释
迦。次第说上心地法门。并劝修行。其佛复各
举身。放不思议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青黄
赤白等华。供养卢舍那竟。各从莲华藏世界
而没。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本世界
阎浮提地菩萨树下。还从体性华光三昧出。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7b 页
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
界海。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法。复至焰
天。说十行法。复从座起。至四天中。说十回
向。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复从座
起。至他化天。说其十地。复至初禅。说十金
刚。复至二禅。说十忍。复至三禅。说十愿。复
至四禅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原莲华藏
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其馀千百亿释
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尔时释迦。从初现莲
华藏世界。东方来入天宫。说魔受化经已。下
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
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为释迦。于
寂灭道场金刚华光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
宫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
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
各不同别异。无量佛说教门。亦复如是。吾今
来此世界之中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
刚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是中一切大众。
略开心地竟。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
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闇。说本卢
舍那佛心地之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
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原。一切菩萨本原。
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
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有因。当当
常住法身。如是十无尽波罗提木叉等。具在
经文。上来所录。璎珞本业经。广说其位。行相
略说。梵网经行相广说。位相略说。上释迦于
第四禅说心地法者。即是阎浮化释迦也。又
显彼天中别有实报卢舍那身。乃至次第。于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7c 页
阎浮提。七岁出家。已去说十住处者。化身复
说报身三乘华严十说十住处也。次第到第
四禅地。后下阎浮。重说十戒。据此文相。璎珞
经与梵网经。并别不同。重颂十戒处者。亦各
不同。此约三乘。卢舍那当彼报身。所化千佛。
及化千亿释迦。亦当报身。下阎浮提。七岁出
家等。当是化身。若依华严。即不如此。为有十
佛不同故。其卢舍那等。及化释迦。并是十佛
化用。应可准知。今经文云。于阎浮提八千返。
上下说心地法者。通彼应化。二处总笼说。若
依大经。本初会说十世界海。及明世界因时
分齐义。第二会说净土海及信解行成就法。
第三会说十住法。及明法法。第四会说十行
法及十藏法。第五会说十回向法。第六会说
十地因果德用及普贤性起等法。第七重会
普光说离世间法。第八会说入法界法。若依
大慈恩寺梵本增第九会。佛游于树下及普
光堂处。说如来功德境界。上境界入品。问何
故上来所录并皆差别不同。答依大经本所
显义门相。即容融理事自在所有教义。一即
一切。一切即一。如帝网喻无尽不同。若诸教
网。主伴相显。有定相者。即违大理故。主伴经
差别不同。如地经说。六决定义。是其地体。返
不用十数目之。十地不同。是其地相。翻用十
数目之。以此验求知。佛慈悲欲令易解。将不
满数目体。以满数目相。是佛别意也。今准璎
珞本业梵网二经。会数具十。华严经本但有
七八不具。义并准知。其璎珞本业梵网二经。
是二乘摄。华严经是一乘摄。何以故。十数之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8a 页
义。含有二门。一成圆教门。二不成圆教门。
今将梵网经等。对大经本。璎珞等十数。即是
单别。不具一切圆故。入三乘摄。不具十义数。
亦有二种。一目彼三乘。令人分解。二目彼一
乘。就彼下机。相对以显一乘。今据相对显发
门故。用不满十数教。入一乘摄。馀可准知。

** 證华严经用教分齐义

今依七种教。證华严经文义分齐。一经。谓法
华经胜鬘经璎珞本业经梵网经入如来境
界不思议经等。二论。谓十地论摄论瑜伽
论杂集论如实论等。三疏。四章。五钞。六问
答。七杂孔目。

** 梵本同异义

依大慈恩寺华严梵本捡。有五百四十一纸
(五十五字为一行。二十行为一纸叶)。一纸叶背面二千二百八十
字。十纸计当二万二千八百字。三十二字为
一颂。一百纸当二十二万八千字。三十二万
为万颂。五百四十一纸。计当一百三十二万
三千四百八十字。依三十二字为颂。计当四
万一千九百八十颂馀十字。

世间净眼品第一(从如是我闻已下是)
 如来品第二(从发问已去是)
 普贤菩萨修行入三摩提品第三(从入净藏定已后是)
 说入世界海品第四(从说五海已后是)
 净世界海功德海光明品第五(从立世界已后是)
 世界轮围庄严海品第六(当知此莲华藏世界海下是)
 说世界海庄严地品第七(彼大斫迦罗山已下是)
 观世界性处品第八(彼大地处已下是)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8b 页
 观世界处安住音声品第九(此香水海上已下是)
 毗卢舍那品第十(此云常寂光。从乃往久远过世界已下是)

 第一会了。

如来名称品第十一 四谛品第十二
 如来光明炽然觉品第十三
 菩萨明难品第十四 圆净行品第十五
 贤胜品第十六

 第二会了。

须弥顶入如来品第十七
 须弥顶如来作菩萨集说偈品第十八
 十菩萨说住品第十九 梵行品第二十
 说初发心菩萨功德花聚喻偈品第二十一
 明法品第二十二

 第三会了。

苏夜摩富作品第二十三
 苏夜摩富菩萨集说偈品第二十四
 说功德花和合十菩萨行品第二十五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六

 第四会了。

如来升入兜率陀天品第二十七
 兜率宫菩萨来说偈品第二十八
 金刚幢回向品第二十九

 第五会了。

十地品第三十 神通品第三十一(十明)
 忍辱品第三十二(十忍)
 心王问算教入品第三十三
 寿量品第三十四
 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五
 说佛法不思议品第三十六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8c 页
 说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七
 小种好光明说功德门品第三十八
 说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九
 说如来性起品第四十

 第六会了。

出世间品第四十一

 第七会了。

善财离贪藏品第四十二(从入法界品初已下。至尔时文殊说此偈已告善财
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可乐已前是)
 弥勒离贪名善财所问品第四十三(从有国土名可乐已后。
至尔时善财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知识已前是)
 普贤离贪名竟(在普贤长行后说偈前有此语)
 说如来功德不思议境界上境界入品第四十
四竟(从尔时善财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已后。尽说如来功德不思议界上境界入品已前是)

 第八会了。

又依梵本。弥勒知识后安其品名道已前文。
是弥勒离贪名善财所问品。普贤知识后说
偈前云普贤离贪名竟。据此文相。入法界品
前。文殊游行南方已后经文。即是教大之中
三大义也。从前文殊至后弥勒。是因渐成就
大。从后文殊至后普贤。是因成就大。由是普
法故。普贤偈文。是教说修成就大。由在因中
教说佛證故。此有二义。一者證修初地已上
通其佛地。是證分齐。今依教说。名教说修成
就大。二者观修依地前比位意言无分别观。
今依教说。名教说修成就大。此教说修。通在
因成就及因渐成就二大位中。离过显理用
也。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9a 页

初文殊师利 二名功德云比丘
 三名海云比丘 四名善住比丘
 五名弥伽(此方名多云)良医(祝药者说药也)
 六名解脱长者 七名海幢比丘
 八名休舍优婆姨(休舍者。梵音呼舍也。呼舍者此云静义)
 九名毗目多罗(此云解脱声)
 十名婆罗门优婆塞方便命
 十一弥多罗尼子(此云慈优婆姨) 十二名善现比丘
 十三国名输那道场童子名释天主童子
 十四城名大体有长者名电住
 十五有长者名甘露法顶城名师子满
 十六长者名法宝周罗
 十七长者名普眼妙香 十八有王名满足
 十九王名大光
 二十有优婆姨名不动
 二十一有出家外道名随顺一切众生
 二十二有优婆塞名胜青莲华香
 二十三有海师名自在城名胜出
 二十四城名喜乐长者名无上胜
 二十五城名迦陵伽婆提(此云声悦)
有比丘尼师子奋迅
 二十六国名崄难有女名婆须蜜多(此云天支)
 二十七城名首婆罗(此云到净)有长者名安住
 二十八山名光明菩萨名观世音
 二十九东方菩萨名正趣
 三十城名婆罗波提(此云门至阴也)天名大天
 三十一道场神名安住
 三十二名摩竭提国迦毗罗住处夜天名婆娑
婆陀(此云依止不畏。准梵本应云婆娑婆也多)
十明品十明章¶ 第 589b 页
 三十三夜天名甚深妙德离垢光明
 三十四夜天名喜目观察众生
 三十五夜天乘道场众中名妙德救护众生
 三十六夜天名寂静音
 三十七夜天名妙德守护诸城
 三十八夜天名开敷树华
 三十九夜天名愿勇光明守护众生
 四十天名妙德圆满
 四十一释迦女名瞿夷 四十二名摩耶夫人
 四十三此世界中忉利天上有天名正念彼天
有女
 四十四即是弥勒 四十五后文殊
 四十六名普贤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四(止)


* 跋锓孔目章后

欧阳子日本刀歌曰。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
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
古文。吁此事也伪乎真乎。未得其可徵者。不
易与之言矣。但至我大雄氏之教籍。则寔有
不愧所言者而存焉。近锓孔目章。印生某者。
(余)点校。以偶记之而书为跋。

  时

元禄辛巳仲秋望后

 武陵金泽僧云潭瑞挥笔于京师陆沈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