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教章奥书¶
五教章奥书¶ 第 366a 页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上)
蠡泽沙门 善熹 述

「第七二乘回心者有六种说。」

【回心者孔目云回心义者大分有二一据未入佛
法以明回心二据入佛法无流之际解脱分善以
辨回心初据未入者谓其一阐提位相似修行作
普敬认恶法会彼阐提令入一乘其法具如问答
中辨。】

「一或一切二乘皆无回心以更无馀求故如小乘中
说。」

【以小乘不知有大故孔目云若约声闻自不退位
巳后不回。】

「二或一切二乘皆回心以悉有佛性力为内薰因故
如来大悲力外缘不舍故根本无明犹未尽故小乘
五教章奥书¶ 第 366b 页
涅槃不究竟故是故一切无不回心向大菩提也此
约终教说。」

【一切俱回以如来藏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
乃至六道众生等体又云佛性者亦法喻并说佛
性者是一切凡圣因一切凡圣皆从佛性而得生
长喻说者如乳是酪因一切酪皆因于乳而得生
长是故下孔目云若约终教一切俱回。】

「问如瑜伽显扬论说诸识成就不成就中四句内声
闻独觉入无馀依涅槃者阿赖耶识及诸转识俱不
成就既本识转识皆灭无馀后生心以何为因无因
而生不应理故。」

【孔目云辨成就不成就者若约成就有二义一相
中辨成就义二约理体辨成就初相成就者依显
扬圣教论问若成就阿赖耶识亦成就转识耶应
作四句谓或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谓无心睡眠
者无心闷绝者入无想定者入灭尽定者生无想
天者或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谓住有心位阿罗汉
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或俱成就谓所馀住
有心位者或有俱不成就谓阿罗汉独觉不退转
菩萨及与如来入灭尽定若处无馀依涅槃界难
云既本识等灭后生心以何为因等。】

「答彼论依始教门引小乘故所立赖耶行相粗显不
从真起故说有灭又为顺小乘故亦许彼涅槃非不
究竟故说入巳不复起也。」
五教章奥书¶ 第 366c 页

【故说有灭者梁摄论云四德圆时本识都尽今言
灭者楞伽经云唯心相灭非心体灭解云心相即
空故无所灭是名为灭顺小乘者以声闻自不退
位巳后不回今大乘顺彼说入灭后不复起也。】

「今约终教中就实而说既以根本无明熏如来藏成
梨耶识彼二乘人于此二法既俱未断證何因得灭
阿赖耶识又由于彼无断證故所得涅槃岂为究竟
化城同喻应便有失又由上四因故得生心也。」

【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生灭即无明也所谓不
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良由
真心不守自性随熏和合成阿梨耶今此二乘未
断无明未證真如何因得灭阿赖耶识既无断證
所得非真同彼化城权令止息圣言无失四因即
上正释中佛性大悲无明涅槃故得生心回向也。】

「问如生心回向时分齐云何。」

【孔目云仍回心分齐多种不等或有从阐提入声
闻者从声闻回向缘觉及初教者或有声闻回向
直进及终教者或有回心向顿教及一乘者如是
之义准之可解。】

「答由根不等故去有迟疾迟者径劫乃起楞伽云味
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
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
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解云此文伹总相说。」

【引楞伽由根不等者回心法对彼五乘机性上下
五教章奥书¶ 第 367a 页
不同回心亦别故楞伽下总證。】

「若差别说者随其利钝各别径时皆到阿耨菩提心
位如涅槃经云须陀洹人亦复不定故径八万劫则
能得到阿耨菩提心乃至云独觉径十千劫得到阿
耨菩提之心解云此明最钝须陀洹人受七生巳方
入涅槃灭心心法如入灭定复径八万劫乃得生心
受佛教化即发菩提心若于一身得第二果受二生
巳即入涅槃经六万劫即能发心若于一身得第三
果不还欲界即入涅槃经四万劫能得发心若于一
身得阿罗汉即现入灭定经二万劫即能发心若独
觉利经一万劫便能发心此五人发心之时即入十
信菩萨位方名发阿耨菩提心又有义前五人从凡
得小果入涅槃后起回心修十信行信满心巳堪入
十住初发心住巳来随根利钝各经彼劫未必一向
在涅槃中经尔许劫也如直往人既经一万劫修行
满足堪能发心彼独觉人根最利故亦似直往人经
一万劫馀四钝根又差别故时多别也上来明迟者。」

【引涅槃二初正释涅槃说根有利钝智有先后须
陀洹极迟经八万劫起灭尽定受佛教化即能发
心得證初果乃至独觉人经十千劫巳发菩提心
證得彼果最钝极迟者经尔许劫根疾不定此上
五人发心即入大乘成十信位又有下二别义由
前五人在涅槃中定经尔许劫今从过去往劫巳
来从阐提位入声闻乘直至回心入十住方经彼
五教章奥书¶ 第 367b 页
劫涅槃回心二义不同也。】

「若极疾者如法华经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
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
入涅槃我于馀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
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闻得此经唯以佛
乘而得灭度更无馀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此上并
约终教说。」

【馀国者即天台四土中方便有馀土也但法华唯
以佛乘而得灭度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馀国得闻是经者则知不必定经尔许劫也。】

「三或一切二乘亦回亦不回谓决定种性者趣寂不
回不定种性者并回向大如瑜伽声闻决择中说此
约始教引二乘说。」

【声闻有四种一决定二增上慢三退菩提心四应
化决定者约彼长时趣寂灭故增上慢人以世间
有漏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槃而生涅槃想如是
颠倒退菩提心者即如身子二万佛所巳曾教化
今还令汝等忆念本愿所行道故应化者如富楼
那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又阿难方便为侍者
罗睺罗蜜行皆应化声闻也约决定拣非馀三不
定者遇熏而未至自位故。】

「四或非回非不回以离相故如文殊般若等说此约
顿教说。」

【经云文殊白佛言世尊佛法菩萨法声闻法缘觉
五教章奥书¶ 第 367c 页
法乃至凡夫法皆不可得何以故毕竟空故。】

「五或合具前四说以是大法方便故此约一乘摄方
便说。」

【一乘摄方便者则摄前四教为同教矣孔目云与
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
在义也。】

「六或俱绝前五此有二种一一切二乘悉无所回以
望一乘皆即空无可回也如经中如聋如盲者是。」

【以二乘不知一故故云悉皆即空故。】

「二一切二乘等并巳回竟更不复回如经中以普贤
眼见一切众生皆巳究竟者是此并约一乘别教说。」

【普贤等机具获十眼见一切众生本来究竟皆尽
毗卢遮那能化分齐故此并下结上二义皆约别
教说。】

「问如一乘摄方便中回心与三乘中回心所得法门
分齐云何答若三乘中回心即入十信巳去修行菩
提心及大悲等法门次第而去若一乘中如下文舍
利弗及因陀罗慧比丘等六千人于文殊师利边回
心即得十大法门及十眼十耳等境界义当即是解
行身遍于五位法也馀义如别所说。」

【一乘同教回心与三乘回心所得云何三乘下孔
目据入佛法无流际解脱分善者如来善巧设二
门则一约始门谓依法华经穷子喻等义当是愚
法声闻文判为辛苦穷也仍穷子身本是长者富
五教章奥书¶ 第 368a 页
有之子义当法性实相如来之藏不染而染分后
若回心义当契其法性其理即合染而不染名王
种贵也一乘下二约终义大智舍利弗与五百比
丘身在佛法中义当聪明位当回之时即得十种
大法等见闻解行證入今当解行身也若欲识华
严经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知馀
义如孔目章。】

「第八佛果义相者于中有二先明常无常义后明相
好差别。」

【就果德以显佛身相貌不同故分二种。】

「前中若小乘佛果唯是无常以不说本性功德故如
佛性论云小乘以无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也。」

【孔目云先须知教立其佛意若小乘伹有二佛一
生身佛二化身佛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属其
生身人天中佛亦同报身但有我无我别以不说
本有法身功德但说修生所显。】

「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无常以离不离
故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从因缘生故是有为无漏故
亦得是常以无间断故相续起故。」

【问答云依三乘佛亦常亦无常法身佛究竟故常
离不离故无常也应身一證究竟故常随对下位
声闻凡夫得见增减故是无常化身如火有处然
有处灭故是无常化德相续故说常也。】

「庄严论云自性无间相续三佛俱常住等。」
五教章奥书¶ 第 368b 页

【论云常有三种一本性常谓自性身本来性常住
故二不断常谓受用身恒受法乐无间断故三相
续常谓变化身没巳复现化无尽故云说三佛俱
常住等。】

「若依终教有二义先别明后总说。」

【可知。】

「别中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一得巳
后同真如故何以故本从真流故无明巳尽还归真
体故。」

【修生者信等善根先未现前赖缘始发故说修生
是无常亦即是常者其如来藏性隐在诸缠今得
无分别智始显法身出缠成净何以下出二所以
故。】

「梁摄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證此法身等宝
性论起信论等盛立此义如彼应知。」

【一切染净等法皆从真如流出还归真如故宝性
论正释如来藏经成立此义等。】

「又智论云萨波若不与三世合何以故过去世等是
虚妄是生灭萨波若是实法非生灭故解云萨波若
此云一切智即佛地圆智同真如故非生灭也。」

【佛智同真如者良以真如染净之所不亏始终之
所不易是故不与三世合。】

「又摄论云犹如虚空遍满一切色际无生灭变异等
如来智亦尔遍一切所知无倒无变异等是故当知
五教章奥书¶ 第 368c 页
非直无间断故以为常亦则同真如不变异常也。」

【虚空遍一切处而不与色合佛果圆极亦遍一切
色无色边际而无变易故名为常。】

「法身是常以随缘时不变缘自性故亦即无常以随
染缘起故何以故以诸功德既并同是真是故起用
唯是真作。」

【法身者无性摄论无垢无碍智名为法身金光明
经名大圆镜智为法身等以法身随缘虽作诸法
而不失自性故十方齐应多机顿感故属无常以
诸功德依真而起摄用归真故得为常。】

「故起信论中释报化二身属真如用大摄又论云众
生心净法身影现等又云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
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谓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
议业相乃至广说。」

【起信用大中辨佛报化二身以彼用大依体相起
会用归体故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众生心净
自然显现又云下既在随染门中故云生二种相
生巳不离觉体故知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
五教章奥书¶ 第 369a 页
相不思议者明还净本觉业用之相等。】

「二总说者由此法身随缘义故是故功德差别得成
由不变故是故功德无不即真如举体随缘全相不
变二义镕融无障碍故是故佛果即常即无常具足
四句或非四句随义应知。」

【由不变随缘二义相资故得佛身即常即无常等
又二义融镕无障无碍故得非常非无常等。】

「问若尔何故得说非一非异也。」

【既镕融无碍何故复说非一非异耶。】

「答若始教中以真如遍故智證真如故非异也有为
无为不同故非一也。」

【真如是所證智为能證能所泯合故非异理是无
为智乃有为有为无为二义不同故非一也。】

「若终教中功德有二义一缘起现前义以三无数劫
功德不虚故二无自性义以离真如无自体故。」

【以法身随缘显义差别功德不虚故以法身不变
湛然常存体无变易故但举体随缘而成不变由
不变故方能随缘是故要在缘中方显无性。】

「此中初义与法身随缘后义与法身不变是非异门
以举体全取故又此初义与不变后义与随缘是非
一门以义差别故是即不动非异明非一也思之可
见。」

【由缘起义故与法身随缘由无性义故与法身不
变是非异门又缘起故即不变又无性故即随缘
五教章奥书¶ 第 369b 页
是非一门也是故即不坏非异而成非一也。】

「若依顿教以相尽离念故唯一实性身平等平等不
可说有功德差别所不可说常与无常。」

【若依顿教即一切佛身相貌皆不可说以无相故。】

「若寄言显者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经云一
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如是准之。」

【涅槃经文即化显法故清凉引此用释终教云吾
今此身即是常身恐人谓言但是不断常非凝然
常凝然常者即法身也又经等者一心一智慧力
无畏亦然即问明品也孔目云此据三乘方便说。】

「若依圆教佛果常等义有三说。」

【圆教一乘佛故说二种十身融三世间十身及佛
身自具十身今约体相用三义说。】

「一约用佛果既通三世间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
四句。」

【一乘十佛是常是无常等四句义则是一乘圆教
从共教说。】

「二约德佛果即具四义谓一修生二本有三本有修
生四修生本有圆融无碍备无边德是故亦通常等
四句上二四句义思之可见。」

【至相云依一乘教本有及本有修生及修生本有
是故具恒沙性德即同教义若一乘依行分说不
分修生及本有义故。】

「三约体亦通四句谓此经中以不可说为显故是常
五教章奥书¶ 第 369c 页
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二义无碍故俱有随缘起际
故俱非。」

【要问云一乘十佛是常是无常非常非无常用不
说为说故佛是常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随缘起
际故非常非无常也。】

「此上三义若体即俱体乃至用即俱用以融摄无碍
故皆有常等无碍思之。」

【此上三义总明缘起本法互摄无碍竟。】

「二明相好差别者若依小乘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是实法也。」

【要问云依小乘教见色身佛三十二相等则是实
见名为见佛。】

「若三乘中或所但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之
相仍即空是相义如金刚般若经对法论等说此约
始教引小乘说也。」

【又云若依三乘见佛实色身等三十二相不名见
佛由与分别遍计合故假使见可似之相即是谓
似亦非见佛若知无性无来去相是名见佛如金
五教章奥书¶ 第 370a 页
刚下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等此约始
教似小乘说也。】

「或约报身说八万四千相并是实德此约直进及终
教等说。」

【实德下以修生本有并皆实德始教直进及终教
等唯一真如故。】

「问何故智论等于此化身辨金锵马麦等往业所致
三十二相等各出因耶。」

【智论说佛化身有九恼苦事一六年苦行二孙陀
利谤三金锵四马麦五琉璃王杀释种如来头痛
六入婆罗门国乞食空钵而还七旃遮女覆钵谤
八调达推山九寒风索衣马麦金锵兴起行经备
出既往业出因何云即空。】

「答为引二乘同下而说现业果不亡故圣道断惑非
灭报故如罗汉餐沙金锵等亦尔小乘以为实始教
即空说以是方便知大乘方便经说。」

【大乘为引少乘说业果不亡又以圣智断惑非灭
业报孔目每章皆云初教门染净即空愚法小乘
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
各别也。】

「其相好出因其二义一亦是方便为引二乘即于此
身示胜因果以实报身非彼所见故二此等亦即是
实报相垂在此中显示现故得出因也。」

【于彼化身出因有二所以一为引二乘就下说以
五教章奥书¶ 第 370b 页
实报非彼见故二示以实报就化身说故。】

「问何故摄论中说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德摄也。」

【前以化滥报尚为所问今何以化滥法耶。】

「答此亦有二义一为回二乘方便渐说真实法身恐
彼难信故以此功德说为法身令易信受以现见故
二彼以功德为法身故摄在彼中也此上并约始教。」

【若依小乘二佛生身佛化身佛今始教于三十二
相寄显法身方便诱引令易信受又以实报功德
为法身摄在相中也。】

「又三十二相等即无性无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
约终教说。」

【要问云若知无性无来去相则色是空非色灭空
等此约实教说。】

「若依一乘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一一相
皆遍法界业用亦尔所以说十者欲显无尽故如相
海品说。」

【此经佛染净圆融帝网无尽莲华藏中依正浑融
具三世间微尘数相是德是相是非德是非相由
缘起理具足逆顺德相业用皆无尽故。】

「又观佛三昧经中约此三宗分佛相好以为三段。」

【言约此三乘宗者有谓彼经是三乘教故此言非
也三乘宗者小乘三乘一乘为三宗也。】

「故彼经云略中略者我今为此时会大众及净饭王
略说相好佛生人间示同人事同人相故说三十二
五教章奥书¶ 第 370c 页
相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
妙相好佛实相好我初成道摩伽陀国寂灭道场为
普贤贤首等诸大菩萨于杂华经巳广分别。」

【同人相者要问云依小乘教以人相为佛一切智
等则属于法馀文可知。】

「解云此中三十二相等当略中之略为人天二乘等
即当初也八万四千等义当但是略为三乘菩萨等
当次也佛实相好如杂华说者义当广说即是指此
华严相海品说此一乘别教相即异终也以杂华即
是华严故馀义可知。」

【即华严十身相海品列九十七大人相结十莲华
藏世界海微尘数相皆遍法界等。】

「第九明摄化分齐者。」

「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杂秽处是佛报土于中此阎
浮是报佛所依馀百亿等是化境分齐也。」

【娑婆探玄翻云堪忍阎浮提此云胜金唯此阎浮
释迦实报所依处也百亿即三千大千世界皆是
摄化境界也。】
五教章奥书¶ 第 371a 页

「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说。」

【三乘中土有三种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变化土
或说四土实报中开自他受用也今此下拣前二
土。】

「其释迦佛随他受用实报净土或有说在摩醯首罗
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提是所化分齐如梵网经及
对法论等说当知此约始教说。」

【梵网经报身在首罗天宫清凉云周匝千华上复
现千释迦即大化也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即
小化也小化唯一四洲大化总该百亿梵网疏云
若入大乘论说摩醯首罗天上有一实报成佛以
一大千世界为所缘境化作百亿释迦一时成佛。】

「何以故为二乘教以释迦身为实报今即翻彼显其
是化故于彼天别立实报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实
净土故寄界内最胜处说其化身但充满百亿等亦
顺彼说也。」

【色究竟处约摄报说为引二乘令生净信以大乘
初门多影似故。】

「或有说释迦佛报土在三界外如涅槃经云西方去
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无胜是释迦佛实
报净土此约终教说。」

【演义引涅槃经二十四高贵德王品西方去此四
十二恒河沙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
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庄严之事悉皆平等无
五教章奥书¶ 第 371b 页
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等今云去此三十二
者恐传写之误。】

「以不随下说故为显娑婆唯是化故是故当知色顶
之身亦非实报。」

【今界内界外用分权实也。】

「或说化境非伹百亿如大智论中以三千大千界为
一数数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性又数此至恒河沙为
一世界海数此又至无量恒河沙为一世界种数此
又至无量十方恒沙为一佛世界所化分齐也此亦
约终教说以摄化渐广于前故。」

【要问云若三乘终教三千等同类世界现成佛者
并是化佛今引智论證摄化分齐渐广前约终教
说。】

「又唯约须弥山世界说以局此界故未说树形等世
界故非一乘也。」

【但约一类世界说未说异类等界故非后教也。】

「或说释迦报土在灵鹫山如法华云我常在灵山等
法华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当知此约一乘同教说。」

【云等者及馀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
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天亲释为报身菩提此即
化以显报也。】

「何以故以法华中亦显一乘故其处随教即染归净
故说法华处即为实也。」

【法华所显一乘即同华严故。】
五教章奥书¶ 第 371c 页

「如菩提树下说华严处即为莲华藏十身境界法华
亦尔渐同此故是同教也。」

【如华严在秽土说居摩竭提国即莲华藏世界海
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网等法华亦尔即染以显净
渐同华严故云同教。】

「然未说彼处即为十莲华藏及因陀罗等故非别教
也。」

【但法华虽说即染归净纵说一乘之义主伴不具
然由未说十莲华藏等拣非别教也。】

「或有说此释迦身即为实报受用之身如佛地经初
说此释迦佛即具二十一种实报功德彼论释为受
用身也此亦约同教说。」

【佛地经指释迦即具二十一种殊胜功德亲光菩
萨释为报身菩提。】

「何以故此释迦佛若三乘中但为化身若别教一乘
以为究竟十佛之身。」

【释迦何以释为报身耶若在三乘以为化若在别
教即为十身今即化以显报则当同教义也。】
五教章奥书¶ 第 372a 页

「今此方便劝彼三乘显释迦身非但是化恐难信受
故彼经中为约说佛果深功德处明佛身随教即权
归实说为报身。」

【今以三乘参于一乘故于彼经显教深细故说佛
身即权归实。】

「即方便显说华严一乘法时此释迦身亦随彼教即
究竟十佛法界身也是故以此为同教摄也。」

【如说华严法时纵说释迦亦即十身今以即权归
实故然由未显无尽身故拣非别教也问同教册
引清凉一性一相等云此示能同即别教中彰其
无碍也以华严为能同今何异耶答彼以后三为
一乘自分能所今约能所似义与彼不同也。】

「或有说此释迦身即是法身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
法身此约顿教寄言而说心相尽离念故。」

【文显可知问顿教是一乘耶三乘耶若云一乘何
以今章前后皆曰三乘若云三乘何以今科在一
乘中耶答因说佛身报体通终教及同教说终教
之后连次同教故言一乘今顿教居后寄入此科
以少从多非以顿教为一乘去情思之。】

「若别教一乘此释迦牟尼身非但三身亦即是十身
以显无尽。」

【十身此有二种一融三世间十身二佛身自具十
身。】

「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
五教章奥书¶ 第 372b 页

【十佛者要问云一无著佛安住世间成正觉故二
愿佛出生故三业报佛信故四持佛随顺故五涅
槃佛永度故六法界佛无处不至故七心佛安住
故八三昧佛无量无著故九性佛决定故十如意
佛普覆故摄化境界有其二种。】

「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若寄法显示如第二
会初说。」

【诸佛如来所依国土重重无尽如海深广若寄法
显示如普光明殿会如来名号品初说。】

「二世界海有三类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
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二于三千界外有十
重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圆
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
世界须弥十世界相此等当是万子巳上论王境界
三无量杂类世界皆遍法界如一类须弥楼山世界
数量边畔即尽虚空遍法界又如一类树形世界乃
至一切众生形等悉亦如是皆遍法界互不相碍。」

【孔目十世界章云今此世界海上下浅深略有三
种一从三千大千世界巳去乃至一切众生形类
等界以为一类二如瞿夷所居成化之处十世界
等为第二类三莲华藏世界海等巳去尽佛境界
为第三类如是等类世界海有十种事去来今佛
之所演说与今章第一为第三第三为第一。】

「此上三位并是一卢舍那十身摄化之处仍此三位
五教章奥书¶ 第 372c 页
本来圆融相收无碍何以故随一世界即约粗细有
此三故。」

【皆毗卢遮那摄化分齐处仍此下但为引机浅深
不同遂有三别华藏世界为本馀二为末本末镕
融无有障碍何以下徵世界海中随举一界具此
三种粗细异故。】

「当知与三乘全别不同也。」

【与三乘小乘并皆不同义理各别也。】

「第十佛身开合者有二先义后数。」

【经有相海品孔目有相海章广显佛身一多开合
先义后数也。】

「义中先约法身或唯真境界为法身如佛地论五种
法摄本觉地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馀身此约始
教说。」

【先约下或说三身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化身佛
此之一义当回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
此依摄论文法身有二种二十一句功德等或属
应身或属法身或说四佛谓自性身法身应身化
身此义当直进教等何以故为欲显法身是差别
德自性身是通一体故若望二身即俱是法身等
佛地五种法者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
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
受用三者变化清净法界摄法身大圆镜智摄自
性身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摄受用身成所作智摄
五教章奥书¶ 第 373a 页
变化身。】

「或唯妙智为法身以本觉智故修智同本觉故如摄
论无挂碍智为法身金光明中四智摄三身以镜智
摄法身故。」

【以妙智合本觉理故妙观察智即修生智也大圆
镜智即本觉智也今以修生同本觉故亦摄法身
引摄论为据次引金光明遮难则经论异出也孔
目云或立二佛谓自性法身佛应化法身佛此义
当终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或境智合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如梁摄论云唯如
如及如如智独存名为法身。」

【以智證理理智冥合引梁论證。】

「此上二句约终教说。」

「或境智俱泯为法身如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此
约顿教说。」

【孔目云若依三乘或一佛谓顿教佛。】

「或合具前四句以具德故或俱绝前五以圆融无碍
故此二句如性起品说此约一乘辨。」

【就一乘中目分同别若摄前诸教为此经方便则
圆中同教义也若绝下则六相圆融唯属圆教之
别教义也。】

「次别约释迦身明者。」

「此释迦身或是化非法报如始教说。」

【以王宫所生为化身居色究竟天为报身约界内
五教章奥书¶ 第 373b 页
最胜处显如梵网经对法论说。】

「或有是报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说但深浅为
异也。」

【若依一乘三十二相是其德义如法华云我常在
灵山等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若依小乘三十二
相八十种好属其生身人天中佛云同报身浅深
不同也。】

「或是法非报化如顿教说。」

【以显真如理故。】

「或亦法亦报化总如三乘等说。」

【要问曰三乘佛有三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化身
佛。】

「或非法非报化如别教一乘是十佛故也。」

【一乘以应十数见其十佛故。】

「数开合者或立一佛谓一实性佛也此约顿教。」

【唯一无分别实性即是佛也。】

「或立二佛此有三种一生身化身此约小乘说。」

【可知。】

「二生身法身谓他受用与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与
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论此约始教说。」

【约本有修生说修生约他受用与化身合本有约
自受用与法身合。】

「三自性法身应化法身如本业经说此约终教说。」

【孔目云谓自性法身佛应化法身佛此义当终教
五教章奥书¶ 第 373c 页
何以故俱是法身故。】

「或立三身佛如常所说通始终二教说。」

【约即不即分二教也。】

「或立四佛此有二种一于三身中受用身内分自他
二身故有四如佛地论说此约始教。」

【演义云佛地论中亦说有四一受用非变化谓自
受用身二变化身非受用谓变化身化地前类三
亦受用亦变化谓他受用身化十地菩萨四非受
用非变化所谓法身。】

「二于三身外别立自性身为明法身是恒沙功德法
故是故梁摄论云自性身与法身作依止故三亦于
报身内福智分二故有四如楞伽经云一应化佛二
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约终教说。」

【谓自性身等四佛皆离四过成其四德自性身有
约体德自性身无即离相德亦有亦无随缘德
有非无离过德馀身准之何以得知报身分二引
楞伽證功德智慧二身别也。】

「或立十佛以显无尽如离世间品说此约一乘圆教
五教章奥书¶ 第 374a 页
说。」

【孔目云今此华严有人判属三身良恐未然此经
无三身但有二种十身如前后说。】

「义理分齐第十有四门。」

【教海宏深包含无外色空交映德用重重语其横
收全收五教乃至人天总无不包方显深广等略
分四门以显无尽有谓三性同异因门六义是法
相所宗吾祖点化等误矣如孔目一一章皆结云
上件法门摄下诸教通一乘三乘小乘等在一乘
即圆融具德处三乘即一相孤门在小乘癈深论
浅居凡有则唯事空文何云点化耶。】

「三性同异义一 六义为因缘起二 十玄缘起无
碍法三 六相圆融义四。」

「三性同异义第一。」

「初三性同异说有二门先别明后总说。」

【清凉有三释一别释二通释三展转释今云总别。】

「别中亦二先直说后决择。」

【言三性者一遍计所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
故唯识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
彼常远离前性此二颂初一释遍计次二句辨依
他后二句明圆成要问云三性法门本安意欲别
法相知其解行理事教义分齐不同离其慢执故
兴斯教。】
五教章奥书¶ 第 374b 页

「前中三性各有二义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
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者
一情有义二理无义。」

【清凉云三性中各有三释初一通就当性说二约
当性二义说三对三无性说云何三性各二义耶
遍计二者一情有二理无依他二者一缘生二无
性圆成二者一性有二相无唯圆成二义小异今
云不变随缘耳。】

「由真中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
一际同无异也此即不坏末而常本也。」

【真中不变者既不变故方能随缘由随缘故方知
不变依他无性者缘生即无性无性即缘生若不
推此无性安知无生所执理无者遍计无体如绳
上蛇故无可生灭也。】

「经云众生即涅槃不复更灭也。」

【即净名经。】

「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
异也此即不动本而常末也。」

【真如随缘者由随缘不失自性方知不变依他似
有者依他而起因缘所生无有生故所执情有者
情有合是生理无体是灭今此情有即是理无正
理无处方是情有也。】

「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也。」

【即法身经。】
五教章奥书¶ 第 374c 页

「即由此三义与前三义是不一门也。」

【由不动本与不坏末二门异故。】

「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通融无障无碍。」

【由真妄融通一异无碍也。】

「问依他似有等岂同所执是情有耶答由二义故故
无异也一以彼所执执似为实故无异法二若离所
执似无起故真中随缘当知亦尔以无所执无随缘
故。」

【问似有精有义岂同耶答下虽各一体而似二性
以遍计所执实托缘生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妄执
定实有无一异若离妄情似无依故真如亦尔由
不守自性而随缘成一切法。】

「问如何三性各有二义不相违耶。」

【但三性迢然即法相宗意今约彼问云何无异耶。】

「答以此二义无异性故。」

【即法性宗二义无异但二宗即不即小有不同便
成天隔。】

「何者无异且如圆成虽复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
五教章奥书¶ 第 375a 页
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

【何者徵且如下出法性宗意然法相宗多成不即
法性宗多成非异也。】

「犹如明镜现于染净虽现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
只由不失镜明净故方能现染净之相以现染净知
镜明净以镜明净知现染净是故二义唯是一性虽
现净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净非直不污亦
乃由此反显镜之明净。」

【如镜明净能现秽物秽物现时反显镜净岂此秽
物能污镜耶若不现染则无以显其不染是故现
染释成不染义。】

「当知真如道理亦尔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亦乃
由成染净方显性净非直不坏染净明于性净亦乃
由性净故方成染净是故二义。

全体相收一性无二岂相违也。」

【以真如性净故虽现染法非染所污非直现染之
时非染所污亦乃由现染故反显本净是故二义
互相包摄随取无碍。】

「依他中虽复因缘似有显现然此似有必无自性以
诸缘生皆无性故。」

【由缘生无性即因缘故空无性缘生即因缘故有
若无因缘不知无性。】

「若非无性即不藉缘不藉缘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
必从众缘从众缘故必无自性。」
五教章奥书¶ 第 375b 页

【可知。】

「是故由无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无性。」

【二义相顺。】

「智论云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无
自性故则毕竟空毕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罗蜜此即
由缘生故即显无性也。」

【依他因缘而得有故从分别生即无自性。】

「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即由无性故
即明缘生也。」

【推之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
知无生若不推此安知无生无生即无性也。】

「涅槃经云因缘故有无性故空此即无性即因缘因
缘即无性是不二法门故也。」

【以缘生故得成有义以无性故得成空义既无自
性所以从缘由从缘故所以无性二义无碍也。】

「非直二义性不相违亦乃全体相收毕竟无二也。」

【可知。】

「所执性中虽复当情称执现有然于道理毕竟是无
以于无处横计有故。」

【即遍计伹情执为有道理是无故云横计。】

「如于木杌横计有鬼然鬼于木毕竟是无如于其木
鬼不无者即不得名横计有鬼以于木有非由计故
今既横计明知理无由理无故得成横计成横计故
方知理无是故无二唯一性也。」
五教章奥书¶ 第 375c 页

【迷本见鬼如人夜行云月矇胧见一杌木而生鬼
想众生亦尔行生死夜妄想浮云蔽于慧月睹缘
生法不了性空谓有定性如生鬼想若了知鬼因
迷故有所执之法皆是妄情鬼喻遍计杌木喻依
圆也。】

「当知所执道理亦尔上来直明竟。」

「第二问答决择者于中有三门第一护分别执第二
示执之失第三显示其义。」

【今章三门要问云菩萨修行观如实因果成入道
方便亦有三门一明护分别过二明其义三明违
之成过但与今章二三上下。】

「初门护执者问真如是有耶答不也随缘故问真如
是无耶答不也不变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二
性故问非有非无耶荅不也具德故。」

【要问云初护义者略依灯光及燋炷明之身心诸
事准之可解问云燋炷生光炎耶答不也炷从炎
生故又问炎生炷耶答不也炎从炷生故又问炎
从炷生耶答不也炎能生炷故又问炷从炎生耶
五教章奥书¶ 第 376a 页
答不也炷能生炎故又问可是不生耶答不也去
炷炎随无故又问生不生俱耶答不也相违故又
问非生非不生耶答不也违其因果如实生理故
解第一门竟即今章圆成依他遍计三义也初圆
成有五重四句初二四句显真如具恒沙性德故。】

「又问有耶答不也不变故何以故由不变故随缘显
示问无耶答不也随缘故何以故由随缘故不变常
住也馀二句可知。」

【第三四二句离诸分别故非情识所谓增益损减
也。】

「又问有耶答不也离所谓故下三句例然又问有耶
答不也空真如故问无耶答不也不空真如故问亦
有亦无耶答不也离相违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
离戏论故又问有耶答不也离妄念故问无耶答不
也圣智行处故馀句准之。」

【后一四句约真如自体本离妄念真如乃圣智行
处安得云无馀句皆圣智所行也。】

「依他性者问依他是有耶答不也缘起无性故问依
他是无耶答不也无性缘起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
也无二性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有多义门故。」

【依他六重四句初四重四句以自体具德故依他
真理而得显现以缘起无性故。】

「又问有耶答不也缘起故何以故以诸缘起皆无性
故问无耶答不也无性故何以故以无性故成缘起
五教章奥书¶ 第 376b 页
也馀二句可知又以缘起离于四句又以无性故亦
离四句并可知矣。」

【以观智所遣非真实有故以真理无生非定无故。】

「又问依他有耶答不也约观遣故问无耶答不也能
现无性故下二句离相违故离戏论故可知又问有
耶答不也异圆成故又约遍计分故又离所谓故问
无耶答不也异遍计故以圆成分故又智境故馀句
准之。」

【依他有二分净分同圆成染分同遍计约染分异
圆成故非有也又问无耶净分同圆成故非无也
是无生智所观境故准上诸句。】

「遍计所执者问遍计是有耶答不也理无故问是无
耶答不也情有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二性故
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所执性故又问有耶答不也
无道理故问无耶答不也无道理故馀句准之又问
有耶答不也执有故又问无耶不也执有故又亦有
亦无耶不也执有故又非有非无耶不也执成故。」

【遍计有五重四句前三为自体后二显胜用初重
四句理无者如绳上蛇杌木见鬼绳因麻有鬼逐
迷生情有者则知本无妄执谓有两亦者无二性
故双非者迷悟异故二三四句可知但第三四句
中云执成者以第四句双非故不言执有乃云执
成是执所成故。】

「又有耶不也由无相故又无耶不也无相观境故馀
五教章奥书¶ 第 376c 页
四准之又有耶不也无体故又无耶不也能曀真故
馀句准之。」

【无相者遍计乃横有如绳上蛇本无其相观境者
以观智所观无相故馀句离相违离戏论故又有
下以遍计即分别性以分别无体又无下遍计离
无体情执𪾼真如理故馀句无体曀真准知也。】

「第二示执过者若计真如一向是有者有二过失。」

【即要问明违之成过若言炷因生果亦可恒生常
能生炎果故增益故若言炷不生亦可恒不生炎
果无因不有故损减故炎生炷如前可知若亦生
不生相违故若言非生非不生戏论故馀义准之
今计三性有无各有常断二过要问云问因生果
何失答若生者亦可恒生亦可恒不生所以知之
若生者则常生故又若生者现所有炎果是能生
炷因则无所生故是断也又问因不生果有何失
答亦有二失若炷因不生者则光炎无因故是常
也又若炷不生者既炎无自生因复不生不可得
有故是断也亦生不生非生非不生准以思之。】

「一常过谓不随缘故在染非隐故不得了因故即堕
常过。」

【有三所以即堕常也。】

「问诸圣教中并说真如为凝然常既不随缘岂是过
耶。」

【谓诸经论等皆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此诸经论
五教章奥书¶ 第 377a 页
岂堕常过耶。】

「答圣说真如为凝然者此是随缘成染净时恒作染
净而不失自体是即不异无常之常名不思议常。」

【如经论说凝然常者是随缘而不变自性即无常
之常也。】

「非谓不作诸法如情所谓之凝然也若谓不作诸法
而凝然者是情所计故即失真常。」

【良以妄境从妄心生情执为常今言常者真理随
缘而不失自性之常非情谓之常也。】

「以彼真常不异无常之常不异无常之常出于情外
故名真常是故经云不染而染者明常作无常也染
而不染者明作无常时不失常也。」

【真如全体动为诸法而恒不变真性故无常之常
出于妄情所谓之有无是故下引胜鬘经證。】

「问教中既就不异无常之常故说真如为凝然常者
何故不就不异常之无常故说真如为无常耶。」

【可知。】

「答教中亦说此义故经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
生若灭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成染心等以
此教理故知真如不异常之无常故随缘隐体是非
有也。」

【引楞伽起信證真如亦有无常义此乃随缘而隐
于真理如水因风成波而隐于湿性。】

「问真如是不生灭法既不异无常之常故说为常不
五教章奥书¶ 第 377b 页
异常之无常故得说无常者亦可依他是生灭法亦
应得有不异常之无常不异无常之常义耶。」

【真如是不生灭尚有常无常义耶例显依他是生
灭亦应得有常无常义耶。】

「答亦得有也何者以诸缘起无常之法即无自性方
成缘起是故不异常性而得无常故经云不生不灭
是无常义此即不异于常成无常也。」

【以依他亦有二义徵释可知经云下言无常者肇
云小乘以生灭为无常大乘以不生灭为无常幽
致超绝然亦不能明显今说不异真常而得无常
故不异常而成无常也则不生灭是无常显然矣。】

「又以诸缘起即无自性非灭缘起方说无性是即不
异无常之常也故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又云
众生即涅槃不复更灭故等。」

【缘起之法依他而起因缘所生无有生故若无因
缘不知无性不待灭缘生方为空故经云下即净
名经也。】

「此中二义与真中二义相配可知此即真俗双融二
而无二故智论云智障极盲闇谓真俗别执此之谓
也。」

【依他二义与圆成二义文相可知以真夺俗俗尽
而俗常存以俗容真真泯而真常存是故此二不
二存泯同时也引论證成。】

「是故若执真如同情所谓而凝然常者即不随缘隐
五教章奥书¶ 第 377c 页
其自体不假了因即堕常过又若不随缘成于染净
染净等法即无所依无依有法又堕常也以染净法
皆无自体赖真立故。」

【若执真如定常堕二过失。】

「二断过者如情之有即非真有非真有故即断真也
又若有者即不堕染净染净诸法既无自体真又不
堕不得有法亦是断也。」

【一切妄法从缘无性即非真有非真有故成其断
有真如凝然不随缘生缘生无故即成断也。】

「第二执无者亦有二过失一常过者谓无真如生死
无依无依有法即是常也又无真如圣智无因亦即
常也。」

【妄法无体托真而起若无真如生死何依无依自
立即成常也又无下智依真发无真则智何所因
无因成智亦即常也。】

「又无所依不得有法即是断也又执真如是无亦即
是断也。」

【可知。】

「第三执亦有亦无者亦具上诸失谓真如无二而双
计有无以所计有无非称于真失彼真理故是断也。」

【执双亦者具断常二过真如无二者如理虚融平
等不二心计有无失真如体即成断也。】

「若谓如彼所计以为真者以无理有真是即常也。」

【若双计有无执为真者以无理有真如依病眼妄
五教章奥书¶ 第 378a 页
见空华即堕常也。】

「第四非有非无者戏论于真是妄情故失于真理即
是断也。」

【当知真如自性离于戏论今谓双非是真法者则
同戏论即成断也。】

「戏论非真而谓为真者理无有真故是常也。」

【妄情倒境故非真理强执为真即堕常也初二常
过在先后二断过居首但随文便耳。】

「第二依他起中若执有者亦有二失一常过谓巳有
体不藉缘故无缘有法即是常也又由执有即不藉
缘不藉缘故不得有法即是断也。」

【依他无性由从缘生从缘生法即无自性若执有
者则成二过。】

「问若说依他性是有义便有失者何故摄论等中说
依他性以为有耶。」

【摄论等广说依他是有岂是过耶。】

「答圣说依他以为有者此即不异空之有何以故以
从众缘无体性故一一缘中无作者故由缘无作方
得缘起是即非有之有名依他有是即圣者不动真
际建立诸法。」

【圣说有者约彼幻有从缘无性如幻化人非无幻
化人幻化人非真故云幻有以不有之有方为幻
有何以故徵出所以从缘无体故要在缘中方显
空理是故即空之有方为具德之有是则下结圣
五教章奥书¶ 第 378b 页
说为有也。】

「若谓依他如言有者即缘起有性缘若有性即不相
藉不相藉故即坏依他坏依他者良由执有。」

【如言有者情谓之有则坏缘生以从缘生必无自
性犹如幻事不可言有若言有者则不从缘不从
缘故则非缘起之法也坏缘起者良由定执为有。】

「是故汝意恐堕空断励力立有不谓不达缘所起法
无自性故即坏缘起便堕空无断依他故也。」

【以相宗说此缘生决定不空若此亦破则是断灭
恶趣空摄非正法故猛意立有非谓不达缘起无
性即坏缘生便堕空见失依他法。】

「二若执无者亦有二失若谓依他是无法者即缘无
所起无所起故不得有法即是断也。」

【执无同前二失先举断过依他若无应非缘生如
免角等缘起即灭不得有者即成断见。】

「问若说缘生为空无故即堕断者何故中论等内广
说缘生为毕竟空耶。」

【中论等下以三论宗立难若此不破不巳故理非
尽故。】

「答圣说缘生以为空者此即不异有之空也何以故
以法从缘生方说无性是故缘生有者方得为空若
不尔者无缘生因以何所以而得言空是故不异有
之空名缘生空此即圣者不动缘生说实相法也。」

【圭峰云以诸法无性即名真理如幻华无体即名
五教章奥书¶ 第 378c 页
太虚圣说空者由从缘生所以无性是故缘生无
性是空所以既是从缘生法无性故空故曰真空
不待坏彼差别法体然后方空是故其空未常不
有即有以辨于空。】

「若谓缘生如言空者即无缘生缘生无故即无空理
无空理者良由执空。」

【如情执所谓之空非是对妙有之真空乃是真空
所破之病。】

「是故汝意恐堕有见犹励立空不谓不达无性缘生
故即失性空失性空故还堕情中恶趣空也。」

【以空宗所立从缘生法决无自性汰法师本无论
云非有有即无非无无即无故曰真空彼谓真谛
一向无物为真空此但有二论□分空义。】

「问若由依他有二义故是故前代诸论师各述一义
融摄依他不相违者何故后代论师如清辨等各执
一义互相破耶。」

【前代则弥勒无著文殊龙树后代则清目清辨护
法难陀。】
五教章奥书¶ 第 379a 页

「答此乃相成非相破也。」

【圣意为立有故励力破空为立空故猛意破有是
故相破则相成也。】

「何者为末代有情根机渐钝闻说依他是其有义不
达彼是不异空之有故即执以为如谓之有也是故
清辨等破依他有令至于无至毕竟无方乃得彼依
他之有若不至此彻底性空即不得成依他之有是
故为成有故破于有也。」

【然真空幻有各有二义真空二义即空与非空幻
有二义即有与非有谓不异有之空成真空真空
者由无性故空是空义缘生故空是空之所以即
是因缘何以无性得成空义由从缘生所以无性
是故缘生无性是空之所以既是从缘生法无性
故空故曰真空清办等为成有故破于有也。】

「又彼有情闻说依他毕竟性空不达彼是不异有之
空故即执以为如谓之空是故护法等破彼谓空以
存幻有幻有立故方乃得彼不异有之空以若有灭
非真空是故为成空故破于空也。」

【谓不异空之有成幻有幻有者由缘生故有是有
义无性故有是有之所以何以缘生得为有义特
由无定性故方始从缘而成幻有是故无性是有
之所以既是从缘无性之有则此有常无自性故
护法等为成空故破于空也。】

「以色即是空清辨义立空即是色护法义存二义镕
五教章奥书¶ 第 379b 页
融举体全摄若无后代论师以二理交彻全体相夺
无由得显甚深缘起依他性法是故相破反相成也。」

【即色之空为真空即空之色为妙色是则非有之
有非空之空为具德之空有也非直二说互不相
违亦乃二义相由全摄无二圆妙融通无有异相。】

「是故如情执无即是断过又若说无法为依他者无
法非缘非缘之法即堕常也。」

【是故下结断也又若下示常也。】

「第三亦有亦无者具上诸失可以准之。」

「问若据上来所说依他起情有无偏取此应不可双
取有无应契道理如何亦有具上失耶答依他起性
中虽具彼有无之理然全体交彻空有俱融而如所
计亦有亦无者即成相违具上失也。」

【各取有无此属偏执今双取空有如何亦具上失
耶答下依他虽具有无非定性有无是故二谛俱
融不失中道而计有无成其过失依他起性今本
情字误也。】

「第四非有非无者戏论缘起亦非理也何者以其执
者于有无中所计不成故即以情谓非有非无为道
理也此既非理亦具上失思以准之。」

【以前两亦成失情立双非为是此亦戏论缘起俱
非理故。】

「第三遍计所执性中若计所执为有者有二过失谓
若所执是其有者圣智所照理应不空即是常也若
五教章奥书¶ 第 379c 页
妄执遍计于理有者即失情有故是断过也。」

【遍计之法妄情谓有道理是无今言有者即堕常
过遍计于理实有者则非情有失情有者即堕断
过。】

「二若执遍计为情无者即凡夫迷倒不异于圣即是
常也亦即无凡故是断也又既无迷亦即无悟亦无
悟故即无圣人亦是断也。」

【定执无者圣人见空应是迷倒凡夫妄见则同圣
智即堕常也匪唯同圣亦即无凡又既无凡即无
于圣不见空华谁是病眼。】

「三亦有亦无者性既无二而谓有无即相违故具上
失也。」

「四非有非无者戏论遍计亦具上失准以知之第二
执成过竟。」

【第二下结。】

「第三显示其义者真如是有义以迷悟所依故又不
空义故不可坏故馀如上说又真如是空义以离相
故随缘故对染故馀亦如上又真如是亦有亦无义
以具德故违顺自在故镕融故又是非有非无义以
二不二故定取不得故馀翻说准上知之。」

【此即要问三问中二明其义初约因明后约果论
各有四义今约圆成依他遍计三性顺显真如是
有义凡圣迷悟本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故性恒
不变故空义谓离一切法差别虚妄相故随缘无
五教章奥书¶ 第 380a 页
自性故如摩尼珠对染不染故双亦义具足无漏
性功德故空有无量故二义镕融故两非义以真
俗双泯故互夺两亡故馀翻准上者如前护分别
处说。】

「二依他是有义缘成故无性故馀准前知依他是无
义以缘生无性故亦准前知依他是亦有亦无义以
缘成无性故准前依他是非有非无义以二不二故
随取一不得故准前。」

【以缘起法有四义一缘生故有二缘生故空三无
性故有四无性故空。】

「三遍计是有约情故遍计是无约理故遍计是亦有
亦无由是所执故是遍计非有非无由是所执故馀
准前思之上来明三性竟。」

【良由倒心妄境情有理无故上来下结别明竟。】

「第二总说者三性一际举一全收真妄互融性无障
碍。」

【然此三性非空非色能空能色如摩尼珠随方各
现故得幻色存亡无碍真空隐显自在为圆通无
碍之法也。】

「如摄论婆罗门问经中言世尊依何义说如是言如
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于依他中分别性及真实性
生死为涅槃依无差别义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别
一分成生死由真实一分成涅槃。」

【要问明三性异相则为大轨初引毗佛略经明有
五教章奥书¶ 第 380b 页
三性二引婆罗门问经證有三性三引阿毗达摩
修多罗證有三性四复次有处世尊说等引常无
常等三法圣教證有三性今引二经用證三性。】

「释曰依他性非生死由此性因真实成涅槃故此性
非涅槃何以故此性由分别一分他是生死是故不
可定说一分若见一分馀分性不异是故不见生死
亦不见涅槃由此意故如来答婆罗门如此。」

【三性中多就依他性说以显诸宗立义不同诸教
浅深迥异此论乃天亲所造以依他性非生死非
涅槃若说一分馀义不少故云不见生死不见涅
槃也。】

「又云阿毗达摩修多罗中世尊说法有三种一染污
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说此三分于依
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性为清净分依他性
为染污清净分依此义说三分。」

【阿毗名对达摩名法修多罗名经为对法经此通
指大乘经也一染污即遍计性二清净即圆成性
二染污清净即依他性就依他义说三分也。】

「释曰阿毗达摩修多罗中说分别性以烦恼为性真
实性以清净分为性依他性由具两分以二性为性
故说法有三种一烦恼为分二清净为分三二法为
分依此义故作此说。」

【即天亲论释分别性即遍计性由彼彼遍计遍计
种种物无始以来虚妄熏习执种种物定为实有
五教章奥书¶ 第 380c 页
故真实性即圆成性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圆
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
依他性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依他众缘而得
起故净分依他同圆成故染分依他同遍计故皆
名分别能缘虑故染净依他皆此摄故。】

「此上论文又明真该妄末无不称真妄彻真源体无
不寂真妄交彻二分双融无碍全摄思之可见。」

【前标三性一际真妄互融后结真该妄末妄彻真
源前后一际要问云此文在三乘亦通一乘用何
以故由此法门应法界性无边用故探玄云约双
融者二有三无圆融无碍二相绝故俱离也。】

「缘起因门六义法第二。」

「将释此义六门分别一释相二建立三句数四开合
五融摄六约教。」

【一切因有六种义具六义故方成缘起法欲释此
义先立六门。】

「第一门中有二初列名次释相。」

「初列名者谓一切因皆有六义一空有力不待缘二
五教章奥书¶ 第 381a 页
空有力待缘三空无力待缘四有有力不待缘五有
有力待缘六有无力待缘。」

【唯因得有六义果中唯空有二义故云因门六义
法以有力无力待缘不待缘分异。】

「二释相者初者是刹那灭义何以故由刹那灭故即
显无自性是空也由此灭故果法得生是有力也然
是谢灭非由缘力故云不待缘也。」

【言刹那灭者搜玄云一念念灭此灭是空有力不
待外缘所以有力不待缘为同体未对缘事自迁
动故。】

「二者是俱有义何以故由俱故方有即显是不有是
空义也俱故能成有是有力也俱故非孤是待缘也。」

【是俱有力故所以知者为得外缘唯显体空俱成
用力有力待缘非孤起也。】

「三者是待众缘义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是空也因不
生缘不生故是无力也即由此义故是待缘也。」

【观因缘是空无力待缘所以知者为得外缘唯显
亲因非有无力能生果也要问云经云因因亦因
因果果亦果果者简别因果亲疏有无力用分齐
初因者亲因也后因者缘因也亦因因者二因相
由也因不生缘不生故章多不字。】

「四者决定义何以故由自类不改故是有义能自不
改而生果故是有力义然此不改非由缘力故是不
待缘义也。」
五教章奥书¶ 第 381b 页

【自类不改如谷不生馀果所以知者以外缘未至
性不改自成故。】

「五者引自果义何以故由引现自果是有义虽待缘
方生然不生缘果是有力义即由此故是待缘义也。」

【如引显自果故所以知者得外缘时唯显自因得
自果故引现自果是有义章多力字。】

「六者是恒随转义何以故由随他故不可无不能违
缘故无力用即由此故是待缘也。」

【刹那转故如根损益枝等同故所以知者为随他
故不可无不能违缘故无力也。】

「是故摄论为显此六义而说偈言刹那灭俱有恒随
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无性摄论即无性菩萨所造今偈六义与前列不
次章就空有各二义释。】

「第二建立者。」

「问何以故定说六义不增至七不减至五耶答为正
因对缘唯有三义一因有力不待缘全体生故不杂
缘力故二因有力待缘相资发故三因无力待缘全
不作故因归缘故又由上三义因中各有二义谓空
义有义二门各三合唯有六故不增减也。」

【何故定六义而无增减耶答为正因对缘故说三
义因有三种约空有二门各具三义故合为六但
全体能生自果故不杂缘力不生水土等故谷与
水土互相资故藉缘生故因归缘故章错为杂因
五教章奥书¶ 第 381c 页
二字误矣。】

「问何故不立第四句无力不待缘义耶答以彼非是
因义故不立思之可见。」

【既自无力又不假缘即非因义今约亲因能生自
果故不立也。】

「问待缘者待何等缘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缘不
取自六义更互相待耳。」

【但云待缘待何等缘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缘
因事即因缘也此果上亲因故亲办果体故增上
等三缘者因缘虽能亲办果体要待三缘果法得
成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要问云未知待缘
待何缘答此待炉油水土等外缘不取因事及自
六义也拣上因缘及空有各三义更互相待今取
增上等也。】

「问因望缘得有六义未知缘对因亦有六义不答此
有二义增上缘望自增上果得有六义以还是亲因
摄故望他果成疏缘故不具六亲因望他亦尔。」

【因缘相例问也答中有二义唯许增上缘等得有
五教章奥书¶ 第 382a 页
六义今增上缘望增上果则为亲因摄望等流异
熟离系士用为疏缘亲因望他果者四谛望声闻
为亲因望缘觉还成疏缘亦不具六。】

「问果中有六义不答果中唯有空有二义谓从他生
无体性故是空义酬因有故是有义若约互为因果
义说即此一法为他因时具斯六义与他作果时即
唯有二义是故六义唯在因中。」

【因果相例问也答中果无六义还作因时得具六
义摄论云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
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𦦨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
束芦互相依持释曰譬如明灯于一时间灯炷𦦨
生𦦨烧炷互为因果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时
间互为因果其性亦尔。】

「问若尔现行为种子因岂得有六义。」

【谓现行七转识为种熏阿赖耶岂有六义。】

「答随胜缘不具如论说种子有六义此约初教。」

【随胜缘不具者前七识现行皆随强胜缘转非亲
因也要问云成唯识论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
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
无记诸界地等功德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德及
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
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
极劣无记馀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
性乃至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
五教章奥书¶ 第 382b 页

「若缘起秘密义皆具此六义此约终教以此教中六
七识等亦是如来藏随缘义无别自性是故六七识
亦具本识中六义也思之可见。」

【约终教馀现行转识既通如来藏能所互熏得有
六义。】

「第三句数料简者有二种一约体二约用。」

【探玄云此门有二义一据力具有不有义故令相
入二据体有空不空义故有相即。】

「初约体有无而有四句一是有谓决定义二是无谓
刹那灭义三亦有亦无谓合彼引自果及俱有无二
是也四非有非无谓合彼恒随转及待众缘无二是
也。」

【一决定义谓自因生自果故二刹那灭义谓生巳
无间即灭坏故三亦有等唯能引自果故又因果
不相违故四非有等恒随转如根损益枝等同故
及待缘会遇众缘即因不常生也。】

「就用四句者由彼恒随转及待众缘无二故是不自
生也由合彼刹那灭及决定无二故不他生也由合
彼俱有及引自果无二故不共生也由其三句合其
六义因义方成故非无因生也。」

【合成四句一不自生二不他生三不共生四不无
因生探玄云释此四句诸论不同略有五说一约
破外道谓诸法不从冥谛自在生故云不自生二
不从梵天自在天等生故云不他生三亦非微尘
五教章奥书¶ 第 382c 页
大种和合生故云不共生四亦非无因自然而起
故云不无因生等。】

「是即由斯六义因缘全夺显缘起胜德。」

【空有令夺其执两亡然执既尽其德自显也。】

「故地论云因不生缘生故缘不生自因生故不共生
无知者故作时不住故不无因生随顺有故。」

【约因缘形夺。】

「又集论云自种有故不从他生待众缘故非自生无
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生。」

【探玄云凡诸缘起双亡二句巳为甚深况总亡四
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问此六义与八不分齐云何答八不据遮六义约表
又八不约反情理自显六义据显理情自亡有斯左
右耳。」

【演义云略举八不即中论宗论云不生亦不灭不
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将六义与八
不相对云何答有二义初约遮表二约情亡显理
第四开合者或约体唯一以因无二体故。】
五教章奥书¶ 第 383a 页

「或约义分二谓空有以无自性故缘起现前故。」

【以无自性是空义缘起现前是有义。】

「或约用分三一有力不待缘二有力待缘三无力待
缘初即全有力后即全无力中即亦有力亦无力以
第四句无力不待缘非因或不论也是故唯有三句
也。」

「或分为六谓开三句入二门故也如前辨。」

【分三句入空有二门。】

「或分为九谓于上三义随一皆具彼三故何以故若
非有力即无无力是故随一具三故有九也。」

【谓前约用开三句中随一皆具彼三义故何以故
一具于三若非下约力用相资而释故一中具三
故成九也。】

「或分十二谓于上六义空有二门不相离故随空即
有随有即空空有有六有空亦六故有十二也。」

【据上六义以空有相即有空空有故各具六共成
十二也。】

「或分十八谓于上六义中一一皆有三义故一体有
无二力有无三约待缘不待缘三六成十八也。」

【一约体有空不空义二约用具有不有义三约缘
待不待义三六成十八也。】

「或分为三十六谓于上六义随一皆具六何以故若
无一馀皆无故馀门思而准之。」

【以互相资成若无一馀不成故。】
五教章奥书¶ 第 383b 页

「第五融摄者然此六义以六相融摄取之谓融六义
为一因是总相开一因为六义是别相六义齐名因
是同相六义为不坏相是名异相由此六义因等得
成是成相六义各住自位义是坏相。」

【要问云其六义及前因果理事相成更以六法显
之所谓总总成因果也二别义别成总故三同自
同成总故四异诸义自异显同故五成因果理事
成故六坏诸义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所述缘起
并悉遍通随有事成验思可解耳。】

「问六义六相分齐云何答六义据缘起自体六相据
缘起义门以法体入义门遂成差别。」

【搜玄云六义六相共成者六相有二义一顺理二
顺事此二义中顺理义显顺事义今据自体义门
分异为此经主别将六相照令入理故。】

「如以六义入四句显去非故即顺三乘入六相显自
德故顺一乘是故四句与六相俱为入法方便也。」

【四句则体用二种如前句数料拣中列入法方便
者探玄云泛论方便有三种一发起方便谓如加
行发起根本即七方便等二无住方便谓由悲智
巧相导引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如方便度等三集
成方便谓诸缘起巧相集成如六相方便等。】

「第六约教辨者若小乘中法执因相于此六义名义
俱无。」

【孔目云依小乘教六因四缘相摄不与三乘同何
五教章奥书¶ 第 383c 页
以故不原因缘理故今六义小乘名义俱无。】

「若三乘赖耶识如来藏法无我因中有六义名义而
主伴未具。」

【要问云此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称法界
故孔目云三乘初教分达法空知法次细故约事
委说熟教巳去究竟法空会事从理故不多说。】

「若一乘普贤圆因中具足主伴无尽缘起方究竟也。」

【孔目云依一乘教具一切因缘理事教义人法因
果等又总唯有因缘乃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
卢舍那佛普贤行因成就因果果与三乘等别。】

「又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由有力无力义故有相
入门也由有待缘不待缘义故有同体异体门也由
有此等义门故得毛孔容刹海事也思之可解耳。」

【探玄云由此义故诸法相即无所障碍又云知一
即多多即一等皆此义也是故无尽大缘起法无
碍自在皆从此门而开现矣。】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上)
五教章奥书¶ 第 384a 页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下)

「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义第三。」

「夫法界缘起自在无穷今以要门略摄为二一者明
究竟果證义即十佛自境界也二者随缘约因辨教
义即普贤境界也。」

【太一云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不同大乘缘起但能
离执断常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
无法不同也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
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
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
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

「初义者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说其状
相耳。」

【以性海果分是不可说义谓圆融理智普别行等
相即相入无碍自在是也。】

「如华严经中究竟果分国土海及十佛自体融义等
者即其事也。」

【然彼十佛所依有二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
说二世界海有三类一莲华藏世界海具足主伴
通因陀罗等。】
五教章奥书¶ 第 384b 页

「不论因陀罗及微细等此当不可说义何以故不与
教相应故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即其事
也。」

【法界缘起之内有法有义法当果分义属因分纵
因陀罗及微细等义今亦不辨以圆融极果绝于
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

「问义若如是何故经中乃说佛不思议品等果耶答
此果义是约缘形对为成因故说此果非彼究竟自
在果所以然者为与因位同会而说故知形对耳。」

【果分不可说者太一问不思议品等亦明果德何
故得于因门说耶答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究
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会说也。】

「第二义者有二一以喻略示二约法广辨。」

【至相云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于中有二一
者举喻释成于法二者辨法会通于理。】

「初喻示者如数十钱法所以说十者欲应圆数显无
尽故。」

【举喻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法
十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所以下
孔目云十数之义含于二门一成圆教门二不成
圆教门教义摄益中巳引。】

「此中有二一异体二同体。」

【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
门。】
五教章奥书¶ 第 384c 页

「所以有此二门者以诸缘起门内有二义故一不相
由义谓自具德故如因中不待缘等是也二相由义
如待缘等是也初即同体后即异体。」

【探玄云谓大法界中缘起法海义门无量约就圆
宗略举十门谓诸缘起法要具此十义方成缘起
故阙即不成演义云何以初异体门中云诸缘各
别不相杂乱第二同体门中云互相遍应方成缘
起释曰谓要由各异方得待缘要由遍应方自具
德耳。】

「就异体中有二门一相即二相入。」

【异体门中复有二门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
即多多即一。】

「所以有此二门者以诸缘起法皆有二义故一空有
义此望自体二力无力义此望力用由初义故得相
即由后义故得相入。」

【缘起有二相即相入谓诸缘相望全体形夺有有
体无体义缘起方成以若阙一缘馀不成起起不
成故缘义即坏又诸缘力用互相依持互相形夺
五教章奥书¶ 第 385a 页
故有全有力全无力义缘起方成故得相即相入
也。】

「初中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他即自何以故由他无
性以自作故二由自若空时他必是有故自即他何
以故由自无性用他作故以二有二空各不俱故无
彼不相即有无无有无二故是故常相即若不尔者
缘起不成有自性等过思之可见。」

【探玄云是故一缘是能起多缘及果俱是所起是
即多为一成多是无体一能作多一是有体由一
有体必不得与多有体俱多无体必不得与一无
体俱是故无有不多之一无有不一之多一多既
尔多一亦然反上思之。】

「二明力用中自有全力故所以能摄他他全无力故
所以能入自他有力自无力反上可知不据自体故
非相即力用交彻故成相入又由二有力二无力各
不俱故无彼不相入有力无力无力有力无二故是
故常相入。」

【谓全有力全无力缘起方成是故缘起要互相依
具力无力如阙一缘一切不成馀亦如是是故一
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摄于多多依于一多是无力
潜入一内由一有力必不得与多有力俱是故无
有一而不摄多也由多无力必不得与一无力俱
是故无有多而不入一也如一持多依既尔多持
一依亦然反上思之。】
五教章奥书¶ 第 385b 页

「又以用摄体更无别体故唯是相入摄体收用无别
用故唯是相即此依因六义内准之。」

【体用双融义谓诸缘起法要力用交涉全体融合
方成缘起探玄中有六句今用二句一以体无不
用故举体全用即唯有相入无相即义二以用无
不体故举用全体即唯有相即无相入也此依因
六义中待缘等准之皆是入十玄无碍之方便也。】

「于中先明相入初向上数十门一者一是本数何以
故缘成故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若无一即十不
成故即一有全力故摄于十也仍十非一矣馀九门
亦如是一一皆有十准例可知。」

【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者今明初句若顺数
从一至十向上去如一者一缘成故一中即有十
所以一成若无十一即不成无性缘生故一中即
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若一住
自性即不成十十若不成一亦不成。】

「向下数亦十门一者十即摄一何以故缘成故谓若
无十即一不成故即一全无力归于十也仍一非十
矣馀例然。」

【明次句多中一逆数十至一向下来但十玄章影
在前门彼略不出耳今章别开也。】

「如是本末二门中各具足十门馀一一钱中准以思
之此约异门相望说耳。」

【本末即向上向下各具十门馀一一门准上思之。】
五教章奥书¶ 第 385c 页

「问既言一者何得一中有十耶。」

【既称一宁容有多耶。】

「答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即一切不成故定知如
是此义云何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缘成故一是故一
中有十者是缘成一若不尔者自性无缘起不得名
一也乃至十者皆非自性十由缘成故为十此十中
有一者是缘成无性十若不尔者自性无缘起不名
十也是故一切缘起皆非自性何以故随去一缘即
一切不成是故一中即具多者方名缘起一耳。」

【陀罗尼此云总持大法界缘起总持法若无下对
缘以显一此一乃无性缘成一故得一中具十若
不尔不得名一为此下反上是故缘起皆无自性
一中具多方成一多缘起。】

「问若去一缘即不成者此即无性无自性者云何得
成一多缘起。」

【既一缘无性多缘亦无性那得成一多缘起。】

「答只由无性得成一多缘起何以故由此缘起是法
界家实德故普贤境界具德自在无障碍故华严云
菩萨善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
了一法是故当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无碍仍不相
是一门中既具足十义故明知一门中皆有无尽义
馀门亦如是。」

【此由法界实得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
多常成不增不减也。】
五教章奥书¶ 第 386a 页

「问一门中摄十尽不。」

【此门摄法为尽不尽耶。】

「答尽不尽何以故一中十故尽十中一故不尽四句
护过去非显德等准之可解耳别别诸门中准例如
是缘起妙理应如是知第一门竟。」

【亦有尽义亦无尽义何者一中十即是尽十中一
具说即无尽又复知一中十十中一皆尽不尽义
也四句者有无两亦双非离过显德准此缘起可
解馀之八门例此应知异体相入门竟。】

「初异体门中第二即义者此中有二门一者向上去
二者向下来。」

【今异体中相即义亦具二门。】

「初门中有十门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一即十何以
故若无一即无十故由一有体馀皆空故是故此一
即是十矣如是向上乃至第十皆各如前准可知耳。」

【但一有体多无体故得一即多向上从一至十也。】

「言向下者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即一
何以故若无十即无一故由一无体馀皆有故是故
此十即一矣如是向下乃至第一皆各如是准前可
知耳以此义故当知一一钱即是多钱耳。」

【由一无体多有体故得多即一向下来从十至一
也十即一缘成故若十非一一不成何但一不成
十亦不成如柱若非舍尔时即无舍若有舍亦有
柱以柱即舍故有舍复有柱故一即十一即十故
五教章奥书¶ 第 386b 页
成一复成十也。】

「问若一不即十者有何过失。」

【由前谓一即多多即一故兴此问也。】

「答若不即十者有二失一不成十钱过何以故若一
不即十者多一亦不成十何以故一一皆非十故今
既得成十明知一即是十也二者不成一过何以故
若一不即十十即不得成由十不成十故一义亦不
成何以故若无十是谁一故今既得成一明知一即
十又若不相即缘起门中空有二义即不现前便成
大过谓自性等思之可知下同体门中准此知之馀
门亦准可知耳。」

【若不即者有二过一不成十十不成一是情谓之
一所谓缘成一者一中具十故今章第二失中合
云十不成一过传写之误又若不相即空有二义
即不成立便有自性断灭等过下同体等准此故
略不明。】

「问若一即十者应当非是一若十即一者应当非是
十。」

【若一与十二互相即安有一十之存乎。】

「答祗为一即十故是故名为一何以故所言一者非
是所谓一缘成无性一为此一即多者是名一若不
尔者不名一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无缘不成一也十
即一者准前例取勿妄执矣应如是准知。」

【此明一即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即是一缘成故
五教章奥书¶ 第 386c 页
若不尔者自性无缘起不得名一则一不得成十
即一者准此可知。】

「问上一多义门为一时俱同耶为前后不同耶。」

【至相十玄问若一多要待缘成者为是同时为有
先后耶。】

「答即同即前后何以故由此法性缘起具足逆顺同
体不违德用自在无碍故皆得如此。」

【缘起故常同时常前后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
故常同时向上去向下来故常先后逆顺自在故
无障碍。】

「问如上所说去来义其相云何。」

【既有先后去来本相云何。】

「答自位不动而恒去来何以故去来不动即一物故
但为生智显理故说去来等义耳若废智一切不可
说如上果分者即其事也。」

【虽前后去来而常不动作为生智下今若辨去来
者约智说若废智下体即息诸论道同于究竟圆
果离说相故。】
五教章奥书¶ 第 387a 页

「问若由智者即非先有如何说云旧来如此耶。」

【谓智乖本法即非先有何云旧来如此。】

「答若癈智即不论缘起由约智故说旧来如此何以
故不成即巳成即离始终故智及与法旧来成故。」

【由智方知本有以智照故不成即巳成即离始终
故。】

「问为由智耶法如是耶。」

【一多之体由智照耶法本有耶。】

「答为由智耶为法如此耶何以故同时具足故馀义
准以思之大段第一异体门讫。」

【法本有故智即能显由智照故方明本有二义同
时皆尽无碍故一切诸法例如此知。】

「第二同体门者亦有二义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
一即多多即一。」

【还如前门二义相似。】

「初门中二一者一中多二者多中一初一中多者有
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是本数一中即具
十何以故由此一钱自体是一复与二作一故即为
二一乃至与十作一故即为十一是故此一之中即
自具有十个一耳仍一非十也以未是即门故初一
钱既尔馀二三四五巳上九门皆各如是准例可知
耳。」

【是本数一中即具十者清凉云如一本自是一则
为本一应二为二一应三为三一等只一个一对
五教章奥书¶ 第 387b 页
他成多喻如一人望父名子望子名父等同一人
体而有多名。】

「二者多中一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中
一何以故由此一与十作一故即彼初一在十一之
中以离十一即无初一故是故此一即十中一也仍
十非一矣馀下九八七乃至于一皆各如是准例思
之。」

【摄他一同多巳望于一摄之亦然皆是多也。】

「问此与前异体何别答前异体者初一望后九异门
相入耳今此同体一中自具十非望前后异门说也
即义亦准思之。」

【同体即入与前异体即入何别答前异体门一中
十者以初一望后九故名一中十此门言一中十
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

「二者一即十十即一亦有二门一者一即十亦有十
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由此
十一即是初一故无别自体故是故此十即是一也
馀九门皆亦如是准之可知。」

【如一有体多无体能摄他同巳一有体摄他多也
能成有体所成无体也。】

「二者十即一亦有十门不同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
十即一何以故彼初一即是十故更无自一故是故
初一即是十也馀九门准例知之。」

【十有体一无体多有体故能摄一故本一无体潜
五教章奥书¶ 第 387c 页
入多中。】

「问此同体中一即十等者为只摄此十耶为摄无尽
耶。」

【此明一体为祗摄一中十亦摄他处十耶。】

「答此并随智而成须十即十须无尽即无尽如是增
减随智取矣即十如前释言无尽者一门中既有十
然是十复自迭相即相入重重成无尽也然此无尽
重重皆悉摄在初门中也。」

【至相曰随智差别故亦尽亦无尽何者如一若摄
十即名为尽若具说即无尽但展转相迭相互即
重重无尽也。】

「问为但摄自一门中无尽重重耶为亦摄馀异门无
尽耶。」

【为摄自一中十无尽为馀诸门中无尽。】

「答或俱摄或但摄后自无尽何以故若无自一门中
无尽馀一切门中无尽皆悉不成是故初门同体即
摄同异二门中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
无尽无尽无尽穷其圆极法界无不摄尽耳。」
五教章奥书¶ 第 388a 页

【若一无尽馀亦无尽若馀不尽一亦不尽若成一
一切即成若不成一一切亦不成是故此摄法即
无尽复无尽圆融自在无不周尽。】

「或但摄自同体一门中无尽何以故由馀异门如虚
空故不相知故自具足故更无可摄也此伹随智而
取一不差失也。」

【祗摄自门中无尽于三四义犹若虚空即是尽更
不摄馀故名无尽故亦摄尽不尽。】

「如此一门既具足无穷个无尽及相即相入等成无
尽者馀一一门中皆悉如是各无尽无尽成宜如是
准知。」

【清凉曰由异体相入带同体相入故有帝网门者
同体相入一中巳含于多而更入于异体故有重
重之义同体相入如镜巳含多影更入馀镜故有
重重无尽之义馀门可知。】

「此且约现今理钱中况彼一乘缘起无尽陀罗尼法
非谓其法只如此也应可去情如理思之。」

【喻则有限法乃无穷至相云法门具满无喻可况
今说喻者但分喻耳若不去情难造妙旨此章合
云现今事钱错为理字也。】

「第二约法广辨者略有二种一者立义门二者解释
门。」

【然此章全依至相十玄贤首承用探玄修改清凉
全依贤首新文以所立有次第故。】
五教章奥书¶ 第 388b 页

「初立义门者略立十义门以显无尽何者为十。」

【先立所依体事十对分为十门一一门皆复具十
以显无尽。】

「一教义即摄一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义馀下准之
二理事即摄一切理事三解行即摄一切解行四因
果即摄一切因果五人法师摄一切人法六分齐境
位即摄一切分齐境位七师弟法智即摄一切师弟
法智八主伴依正即摄一切主伴依正九随生根欲
示现即摄一切随生根欲示现十逆顺体用自在等
即摄一切逆顺体用自在等。」

【所言教义者教即是通相别相三教五乘之教即
以别教以论别义所以得理而亡教若入此通宗
而教即义以同时相应故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
即异事显异理如诸经举异事喻异理若此宗即
事是理如入法界品等经文是谓体实即是理相
彰即是事也三解行者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
人名字而不识其人若通宗说者即解即行如看
其面不说其名而目识也相显为行契穷后际为
解四因果者修相为因契穷为果五人法者如文
殊即当妙慧普贤彰其称周明人即法也六分齐
境位者参而不杂各住分位即分齐境位也七法
智师弟者开发为师相承即弟子也八主伴依正
者举一为主馀皆为伴主以为正伴以为依也九
逆顺体用者即是成坏义也十随生根欲性者随
五教章奥书¶ 第 388c 页
缘常应也如涅槃经此方见满馀方见半而月实
无亏盈若以此宗明者常增减而无增减以同时
相应故今章伹九十不次。】

「此十门为首皆各总摄一切法成无尽也。」

【然此十门体无前后同时相应既其具此十门馀
因陀罗等九亦皆具此十门其中一一皆称周法
界所以举十门者成其无尽义也。】

「二言解释者亦以十门释前十义以显无尽。」

【随举教义理事等十门以一为首摄馀九门即显
无尽。】

「问何以得知十数显无尽耶答依华严经中立十数
为则以显无尽义。」

【前巳引竟。】

「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此上十义同时相应成一缘
起无有前后始终等别具足一切自在逆顺参而不
杂成缘起际此依海印三味炳然同时显现成矣。」

【以是总故冠于九门之初即具教义理事等十门
同时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
五教章奥书¶ 第 389a 页
三昧力用故得然也非是方便缘修所成故得同
时。】

「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门此上诸义随一门中即具摄
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门如彼初钱中即摄无尽义者
此亦如是然此一中虽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多耳多
中一等准上思之馀一一门中皆悉如是重重无尽
故也。」

【此约理说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体无前后
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缘起实德非天
人所作故。】

「此经偈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世界
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

「然此一多虽复互相含受自在无碍仍体不同也所
由如上钱义中释此有同体异体准上思之可解。」

【仍体不同若不尔者诸缘杂乱失本缘法缘起不
成此则诸缘各各守自一也。】

「三者诸法相即自在门此上诸义一即一切一切即
一圆融自在无碍成耳。」

【还就教义理事等十门取其三世间圆融无碍自
在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以其无尽故
相即复相入此约用以说也。】

「若约同体门中即自具足摄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
复自相入重重无尽故也然此无尽皆悉在初门中
也。」
五教章奥书¶ 第 389b 页

【太一曰此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因陀罗网
及微细相容门有何差别耶答如喻说同体门中
说者若就隐映相应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
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
相妨碍者即是相容门摄若就三世间圆融无碍
自在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此门摄。】

「故此经云初发心菩萨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
分别说穷劫不能尽何况于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
修诸度诸地功德行。」

【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无尽何况者此即从二
三至九十皆成无尽。】

「义言一念即深广无边者良由缘起法界一即一切
故耳如彼同体门中一钱即得重重无尽义者即其
事也。」

【此据缘起体性成其无尽复无尽故。】

「何况无边劫者即馀一一门中各显无尽义者是也
所以尔者此经又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也由此
缘起妙理始终皆齐得始即得终穷终方原始如上
同时具足故得然也。」

【良由始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先后因果不失
虽不失先后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成其无尽。】

「又云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也是故得一即
得一切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故也十信终心即作
佛者即其事也。」
五教章奥书¶ 第 389c 页

【信满成佛约位佛非行佛故。】

「问如同体一门中即摄一切无尽者为一时俱现耶
为前后耶。」

【问意可知。】

「答于一门中一时炳然现一切者属微细摄隐映互
现重重者属因陀罗摄馀义即同即异即多即少即
有即无即始即终如是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仍
随举一为首馀即为伴道理一不差失旧来如此此
辨同体一门中具足自在无穷德耳馀异体等门中
亦准思之。」

【有三义不同馀义下即此门摄。】

「问若一门中即具足一切无尽自在者馀门何用为
答馀门如虚空何以故同体一门并摄一切无不尽
故。」

【若一门自具足何用馀门答馀门如龟毛兔角不
可得。】

「问此同体门中所摄一切者但应摄自门中一切岂
可摄馀门中一切耶。」
五教章奥书¶ 第 390a 页

【但应摄自岂容摄他耶。】

「答既摄自一切复摄馀一一门中无尽一切如是重
重穷其法界也。」

【自他俱摄方能穷尽缘起无碍法界之义。】

「何以故。」

「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无一一切并不成故此俱论法
性家实德故不可说其边量。」

【若无一一切不成如一㪷即摄一升若无升㪷即
不成也。】

「故此经偈云不可言说诸劫中演说一切不可说不
可说劫犹可尽说不可说不可尽又偈云一切众生
心悉可分别知一切刹微尘尚可算其数十方虚空
界一毛犹可量菩萨初发心究竟不可测。

良由此一乘圆极自在无碍法门得一即得一切故
耳。」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或一切成一證一切證。】

「因果俱齐无前后别故地论云以信地菩萨乃至与
不思议佛法为一缘起以六相总别等义而用括之
明知因果俱时相容相即各摄一切互为主伴深须
思之此事不疑。」

【以因果相即同时相应初心菩萨与證极果位同
一缘起以六相圆融而总括之。】

「又此经云何以故此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悉与三
世诸如来等亦与三世佛境界等悉与三世佛正法
五教章奥书¶ 第 390b 页
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三世诸佛平等智慧所化众
生皆悉同等又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
由他悟如是云云无量广如经文。」

【初心菩萨与诸如来依正等说法等身量等智慧
化生皆等至相云譬众流入海才入一滴即称周
大海无始无终若馀江河水之深不及入海一滴
即用三乘中修三乘多劫不及在一乘中一念故。】

「问此等叹因中德耳岂可即果德耶答此一乘义因
果同体成一缘起得此即得彼由彼此相即故若不
得者因即不成因何以故不得果故非因也。」

【以欢因中德岂可同彼果德耶答此一乘因果欲
论其成者成复成欲在后成者后复后。】

「问上言果分离缘不可说相但论因分者何故十信
终心即辨作佛得果法也答今言作佛者但初从见
闻巳去乃至第二生即成解行解行终心因位穷满
者于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圆融果矣由此因体
依果成故但因位满者胜进即没于果海中也为是
證境界故不可说耳此如龙女及普庄严童子善财
童子兜率天子等于三生中即尅彼果义等广如经
辨应准思之。」

【既果分不可说何故十信终心即辨果法耶答今
言作佛乃约三生即得彼果出所以因依果成又
因位穷满没同果海但是證境离乎说相此如龙
女义当流惑之身疾得成佛普庄严童子三生成
五教章奥书¶ 第 390c 页
佛祗在一念善财童子现身究竟普贤之行后生
即见佛兜率天子从三恶道出现身成佛至解行
生即尅彼果有谓龙女于南方成佛者终教示现
八相成道岂同善财等于三世中尅證彼果耶答
今同列者约彼所證是同非以教分渐顿之异演
义云法华佛慧即华严佛慧者是也。】

「问上言一念即作佛者三乘中巳有此义与此何别
答三乘望理为一念即作佛今此一乘一念即得具
足一切教义理事因果等如上一切法门及与一切
众生皆悉同时同时作佛后后能新新断惑亦不住
学地而成正觉具足十佛以现无尽逆顺德故及因
陀罗微细九世十世等遍通诸位谓十信终心巳去
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及佛地等同时遍成无有前
后具足一切耳。」

【可知答三下至相云若大乘明一念成佛义凡有
二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少故明一念成佛
二者行行既满取最后一念名为成佛今此一乘
明一念成佛如大乘取最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
以后望初初念即成何以故以因果相即同时相
应故。】

「然此一念与百千劫无有异也宜须思之。」

【然此下一念多劫延促无碍也。】

「此即第三诸法相即自在门讫。」

「四者因陀罗微细境界门此但从喻异前耳此上诸
五教章奥书¶ 第 391a 页
义体相自在隐映互现重重无尽。」

【即以帝释殿前珠网为喻十门唯此从喻受名犹
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现一镜之中如是影中复
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
尽复无尽。】

「故此经云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
中而说法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
间不迫迮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
各受业报此三偈即三世间也又云一切佛刹微尘
等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具说普
贤行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连华座遍满一切
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
切微尘亦如是馀者云云无量广如经辨。」

【如第七地经以三偈配三世间初偈此即智正觉
世间次偈此据器世间次偈此即据众生世间又
云下三偈皆依正无㝵也。】

「此等并是实义非变化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
其馀变化等者不入此例何以故此并是法性实德
法尔如是也非诸分别情谓境界但此可去情思之。」

【此即是其法界缘起如理实德非是变化对缘方
便说故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变化故若此
宗明相入不论变化神力乃言自体常如此等。】

「问上言一尘中现无量刹等者此但是一重现而巳
何故乃云重重现耶答此方说华严经时云一切微
五教章奥书¶ 第 391b 页
尘中亦如是说如彼微尘中说华严经时亦云一切
微尘中亦如是说如是展转即重重无尽重重无尽
也宜准思之。」

【一尘一刹但可乎遍云何重重答中据尘尘互遍
展转无穷。】

「问若据此文重重无尽有何分齐云何辨其始终等
耶答随其智取举一为首馀亦为伴据其首者即名
当中馀即眷属围绕上诸教义等并悉如是自在成
耳及前相即相入自在等皆悉如是摄一切法尽穷
法界并悉因陀罗成也。」

【斯则浑无疆界无始无终何缘辨得因果分齐耶
答祗以随智差别故举一为主馀即为伴如是教
义等十门皆得自在反前二三两门皆悉融摄无
尽。】

「五者微细相容安立门此上诸义于一念中具足始
终同时前后逆顺等一切法门于一念中炳然同时
齐头显现无不明了犹如束箭齐头显现耳。」

【如一微尘即是小相元量佛国须弥金刚山等即
是大相直以缘起实德无碍自在致使相容非人
天所作故安立此约相说如琉璃鉼盛多芥子顿
然显现清凉云微细有三义一约所含微细犹如
芥鉼以毛子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故以
毛据称性刹约存相二约能含微细以一毛一尘
即能含故三约难知微细微尘不大刹亦不小而
五教章奥书¶ 第 391c 页
能广容即难知义今取束箭但同时齐头显现难
见微细相容也。】

「故此经云菩萨于一念中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
流通舍利法住久近及所被益诸众生等于一念中
皆悉显现广如经文又云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
清净旷然安住又云于一尘内微细国土一切尘等
悉于中住宜可如理思之。」

【可晓岂可须弥纳芥中将为难事哉理事等十门
安立相容亦如是。】

「问此义与上因陀罗云何别耶答重重隐映互现因
陀罗摄齐头炳然现者微细摄此等诸义并别不同
宜细思之。」

【可知。】

「六者秘密隐显俱成门此上诸义隐覆显了俱时成
就也。」

【还具前教等十门所言隐显者如涅槃经半字及
满字昔说半字即显满字即隐今说满字即显半
字即隐此约缘说隐显体无前后不相妨碍故名
秘密。】

「故此经云于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受
色尘三昧起等云云又云男子身入正受女人身三
昧起等云云于一微尘入正受一切微尘三昧起一
切微尘入正受一毛端头三昧起如是自在此隐彼
显正受及起定同时秘密成矣又此经云十方世界
五教章奥书¶ 第 392a 页
有缘故往返出入度众生或见菩萨入正受或见菩
萨从定起又于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现成正觉转
正法轮入涅槃现分舍利度众生如是无量广如经
辨又如佛为诸菩萨受记之时或现前受记或不现
前秘密受记等。」

【可见。】

「如上第一钱中十钱名为显了第二钱望第一钱中
十即为秘密何以故见此不见彼故不相知故虽不
相知见然即此成彼成故名俱成也应如是准思之。」

【古本云成此成彼演义亦同今云此成彼成者误
也。】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此上诸义或纯或杂如前人法
等若以人门取者即一切皆人故名为纯又即此人
门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别法故名杂又如菩萨入一
三昧唯行布施无量无边更无馀行故名纯或入一
三昧即施戒度生等无量无边诸馀杂行俱时成就
也如是繁兴法界纯杂自在无不具足者矣宜可思
准之。」

【此约诸度门说如就一施门说者一切万法皆悉
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具诸度等行名为杂如
是纯之与杂不相妨碍故名具德探玄中名广狭
自在无碍门清凉云此门贤首新立以替至相十
玄诸藏纯杂具德门意云一行为纯万行为杂等
即事事无碍义若一理为纯万行为杂即理事无
五教章奥书¶ 第 392b 页
碍恐滥理事无碍所以改之。】

「八者十世隔法异成门此上诸义遍十世中同时别
异具足显现以时与法不相离故。」

【三世区分名为隔法而互相在即是异成以时依
法有如见华开知是芳春茂盛是朱夏等皆因于
物知四时也此上诸义今章多一杂字。】

「言十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各有过未及现在即
为九世也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故成一总句总别合
成十世也此十世具足别异同时显现成缘起故得
即入也。」

【又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
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
说现在未来说无尽以九世摄归一念故云十世。】

「故此经云或以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或百千大
劫为一念或一念即为百千大劫或过去劫入未来
劫未来劫入过去劫如是自在时劫无碍相即入浑
融成矣。」

【故教义理事等十门相即相入而不失前后差别
之相。】

「又此经云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又云于
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又云于一微尘
中建立三世一切佛转法轮如是云云无量广如经
文此普摄上诸义门悉于十世中自在现耳宜可思
之。」
五教章奥书¶ 第 392c 页

【所引诸经显彼时处无碍互相融通也。】

「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此上诸义唯是一如来藏自
性清净心转也但性起具德故异三乘耳然一心亦
具足十种德如性起品中说十心义等者即其事也
所以说十者欲显无尽故如是自在具足无穷种种
德耳此上诸义门悉是此心自在作用更无馀物故
名唯心回转等宜思择之。」

【此约心说前诸义门等并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
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
外无别境故依古本多一为字如来藏自性清净
心要问云一乘唯一心显性起具德故探玄改为
主伴圆明具德门以唯心作玄门所以故不立之。】

「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此上诸义随托别事以显别
法谓诸理事等一切法门如此经中说十种宝王云
等事相者此即诸法门也显上诸义可贵故立宝以
标之显上诸义自在故标王以显之表上诸义润益
故资泽故断腭故以云标之矣如是等事云云无量
如经思之。」

【此约智说言托事者如经举金色世界之事即显
始起于实际之法一切幢一切盖等事是行体也
又如法界品云开楼阁门见弥勒菩萨所行因事
至菩提道以楼观即菩提相所以言显法生解也
龂腭者乃云之相探玄第二云重(平声)云是龂腭义
又重(上声)云是叆叇义第五又云菩萨是体云是相
五教章奥书¶ 第 393a 页
以诸菩萨含法雨故相龂腭故。】

「问三乘中以有此义与此何别答三乘托异事相表
显异理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显之道理
更无异也具足一切理事教义及上诸法门无不摄
尽者也宜可如理思之。」

【蹑上以问三乘宗中所明亦托事显法即以异事
显于异理如衣表忍辱室表慈悲灵云见桃花香
严击竹等皆以异事表异理也今此随举一事摄
无尽法故。】

「此上十门等解释及上本文十义等皆悉同时会融
成一法界缘起具德门普眼境界谛观察馀时但在
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然此十门随一门中即摄馀
门无不皆尽应以六相方便而会通之此可准。」

【同时具足等十门人法十义皆悉同时成大法界
缘起法门起在大解大行离分别菩提心中问此
与性起何别答但由佩诠故不及性起。】

「上来所明并是略显别教一乘缘起义耳又于其中
诸馀法相及问答除疑等与彼三乘或同或异所因
所说为方便等广如经论疏钞孔目及问答中于彼
释矣与彼三乘全别不同宜可思广依华严经普眼
境界准之。」

【别教一乘缘起义者孔目云一乘缘起缘聚不有
缘散未离广如下孔目用教分齐中依七种教證
华严文义分齐一经谓法华胜鬘等二论谓十地
五教章奥书¶ 第 393b 页
摄论等三疏四章五钞六问答七杂孔目与彼三
乘全别不同者三乘缘起缘聚则有缘散则离思
之。】

「问此上道理与彼三乘义别不同此可信矣又以何
文證知三乘外别有一乘耶。」

【可知。】

「答此经有诚文故偈云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
声闻道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
者犹为易能信是法甚为难。」

【偈云下贤首品文前建立一乘中巳引以对彼三
乘决之。】

「良由此法出情难信是故圣者将彼三乘对此决之
又偈言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
于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少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
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于众生为说
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身说无
尽佛法由此一乘非下机堪受是故大圣善巧于彼
三乘位中随其机欲方便少说由不穷法界源故权
显二身三身等佛今为如是无上心机乐大事欲方
始显佛十身境界说无穷尽佛法可名现佛身说无
尽法也三乘但随机而巳未显诸佛十身自境界故
非现佛身又随机少说一相一寂一味理等故非穷
尽说也何以故三乘以此无穷为过失故然此一乘
以无穷为实德故耳。」
五教章奥书¶ 第 393c 页

【此经为普贤等机说无尽佛法现佛十身自證境
界与彼三乘不同一相一寂一味一理等所谓三
乘终教一相真如等于初教染净即空愚法小乘
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馀无馀等宗并皆不同义
理各别。】

「又此经云于一世界中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
至无量乘此据本末分齐说耳。」

【今为上机说无尽佛法或说二三等者以本末差
别相对决显二宗不同也。】

「圣教文义显然不可以执情而惊怪者矣。」

【当知三一各别理无疑也。】

「六相圆融义第四。」

「六相缘起三门分别初列名略释二明教兴意三问
答解释。」

【六相之义本出地经世亲菩萨造论解释谓此六
相为显缘超圆融无碍自在法故三门分别探玄
云此六相义作六门一明教兴意二种类者三明
所出者四明建立者五问答决择者六释文今用
三门问六相何故唯立六不多不少者谓泛论缘
起法要有三门一末依于本有起不起二彼所起
末既带于本是故相望有同有异三彼带本之末
既为本收是故当体有存有亡若不具此三不成
缘起三中各二故但为六。】

「初列名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五教章奥书¶ 第 394a 页

【要问云所谓总总成因果也二别义别成总故三
同自同成总故四异诸义自异显同故五成因果
理事成故六坏诸义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

「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
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
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坏
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

【演义云列名异释中亦依此列但成相中今本中
阙一义字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列名皆是论文论
云总者是根本入别者馀九入别依止本满彼本
故同相者入故异相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说故坏
相者广说故。】

「第二教兴意者此教为显一乘圆教法界缘起无尽
圆融自在相即无碍容持乃至因陀罗无穷理事等。」

【彰其立意欲显普贤圆因證入遮那果海。】

「此义现前一切惑障一断一切断得九世十世灭行
德即一成一切成理性即一显一切显并普别具足
始终此齐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以此六相缘起方便会入一乘法界圆融自在一
断一切断一證一切證一行一切行一得一切得
故得断障行德理性等法前后圆融皆悉无碍。】

「良由如此法界缘起六相容融因果同时相即自在
具足逆顺。」

【法界无碍皆由六相融通故得然也。】
五教章奥书¶ 第 394b 页

「因即普贤解行及以證入果即十佛境界所显无穷
广如华严经说。」

【孔目云依一乘教具一切因缘理事教义人法因
果等卢舍那佛普贤行因成就因果与三乘等别
广如本经。】

「第三问答解释者然缘起法一切处通今且略据缘
成舍辨。」

【六相者宗镜云古德约喻说六相一切处通者贤
首金师子章括六相狮子是总相五根差别为别
相共一经起是同相眼耳各不相知是异相诸缘
共会是成相诸缘各住自位坏相义海百门以尘
显六相演义以论六决定义以显六相等今以舍
显。】

「问何者是总相答舍是。」

「问此但椽等诸缘何者是舍耶答椽即是舍何以故
为椽全独能作舍故若离椽舍即全不成故为此若
得椽时即得舍矣。」

【谓此椽等要互遍相资方成缘起如一椽能具多
缘故若此一椽不具多缘则不成缘起。】

「问若椽全自独作舍者未有瓦等亦应作舍答未有
瓦等时不是椽故不作非谓是椽而不能作今言作
者伹论椽能作不说非椽作何以故椽是因缘由未
成舍时无因缘故非是椽也若是椽者其毕全成若
不全作不名为椽。」
五教章奥书¶ 第 394c 页

【若椽全自作舍无瓦等岂成舍耶答无瓦等不成
椽若阙一缘馀不成起起不成故椽义即坏而不
能作舍此本脱一舍字古本与演义同若是下得
此一缘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缘义方立。】

「问若椽等诸缘各出少力共作不全作者有何过失
答有断常过若不全成但少力者诸缘各少力此但
多个少力不成一全舍故是断也诸缘并少力皆无
全成执有全舍者无因有故是其常也又若不全成
者去却一椽时舍应犹成在舍既全不成故知非少
力并全成故。」

【少力不全作有断常二过去却一椽时舍应犹在
既无椽安得有舍耶舍不全成故知诸缘并非少
力要须一一全力成也。】

「问无一椽时岂非舍耶答但是破舍无好舍也故知
好舍全属一椽既属一椽故知缘即是舍也。」

「问既舍即是椽者馀[木*(钺-戈+弋)]瓦等应即是椽耶答总并是
椽何以故却椽即无故所以然者若无椽即舍坏舍
坏故不名[木*(钺-戈+弋)]瓦等。」
五教章奥书¶ 第 395a 页

【谓揽别成总举椽之总力贯诸缘若去一椽瓦等
亦坏。】

「是故[木*(钺-戈+弋)]瓦等即是椽也若不即者舍即不成椽瓦等
并皆不成今既并成故知相即耳一椽既尔馀椽例
然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即巳成即相即容融无碍
自在圆极难思出过情量法性缘起通一切处准知。」

【大法界缘起法一成一切成无成无不成。】

「第二别相者椽等诸缘别于总故若不别者总义不
成由无别时即无总故此义云何本以别成总由无
别故总不成也是故别者即以总为别也。」

「问若总即别者应不成总耶答由总即别故得成总
如椽即是舍故名总相舍即是椽故名别相若不即
舍不是椽若不即椽不是舍总别相即此可思之。」

【谓舍即是椽故名别相今无舍字古本与演义皆
有。】

「问若相即者云何说别答只由相即是故成别若不
相即者总在别外故非总也别在总外故非别也思
之可解。」

「问若不别者有何过耶答有断常过若无别者即无
别椽瓦无别椽瓦故即不成总舍故是断也若无别
椽瓦等以而有总舍者无因有舍故是常也。」

【古本云故是断也今云此字误。】

「第三同相者椽等诸缘和合作舍不相违故能名舍
缘非作馀物故名同相也。」
五教章奥书¶ 第 395b 页

「问此与总相何别耶答总相唯望一舍说今此同相
约椽等诸缘虽体各别成力义齐故名同相也。」

「问若不同者有何过耶答若不同者有断常过也何
者若不同者椽等诸缘互相违背不同作舍舍不得
有故是断也若相违不作舍而执有舍者无因有舍
故是常也。」

「第四异相者椽等诸缘随自形类相差别故。」

「问若异者应不同耶答只由异故所以同耳若不异
者椽既丈二瓦应亦尔坏本缘法故失前齐同成舍
义也今既舍成同名缘者当知异也。」

「问此与别相有何异耶答前别相者但椽等诸缘别
于一舍故说别相今异相者椽等诸缘迭互相望各
各异故也。」

「问若不异者有何过耶答有断常过也何者若不异
者瓦即同椽又二坏本缘法不成舍故是断若坏缘
不成舍而执有舍者舍无因故是常也。」

「第五成相者由此诸缘舍义成故由成舍故椽等名
缘若不尔者二俱不成今现得成故知成相耳。」

「问现见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舍何因得有舍
义成耶答只由椽等诸缘不作故舍义得成所以然
者若椽作舍去即失本椽法故舍义不得成今由不
作故椽等诸缘现前由此现前故舍义得成矣又若
不作舍缘等不名缘今既得缘名明知定作舍。」

【即失本缘法古本与演义皆缘字今椽字误。】
五教章奥书¶ 第 395c 页

「问若不成者有何失答有断常过何者舍本依椽等
诸缘成今既并不作不得有舍故是断也本以成舍
名为椽今既不作舍故即无椽亦是断若不成者舍
无因有故是常也又椽不作舍得椽名者亦是常也。」

「第六坏相者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故。」

「问现见椽等诸缘作舍成就何故乃说本不作耶答
只由不作舍法得成若作舍去不住自法者舍义即
不成何以故作去失法舍不成故今既舍成明知不
作也。」

【古本云不住自法者今云有字又作去失本法今
脱本字。】

「问若作去有何失答有断常二失若言椽作去即失
椽法失椽法故舍即无缘不得有故是断也若失椽
法而有舍者无缘有故是常也。」

【此上文显但晓缘起相由诸缘各异互遍相资俱
存无碍等自然造入。】

又总即一舍别即诸缘同即互不相违异即诸缘各
别成即诸缘辨果坏即各住自法乃为颂曰。
五教章奥书¶ 第 396a 页

「 一即具多名总相
 多即非一是别相
 多类自同成于总
 各体别异显于同
 一多缘起理妙成
 坏住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识
 以此方便会一乘」


【清凉云总则揽别而成别则分总为别同则别别
带总异则别别互乖成则双揽同异方成若无异
相总不成故如舍椽梁总皆相似终不成舍坏则
唯别各住自性故此三对历然不同孔目云依六
相总别义即是一乘随相行布义即是三乘此约
教分说又云若欲识华严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
因陀罗微细智及陀罗尼自在法智知以此方便
会一乘者欲识别教一乘当以六相十玄作入法
方便也文类云华严六相颂终南山俨尊者述义
分齐中承用贤首自云具录和尚徵言勒成义纪
今云复古者以先师专用搜探二玄孔目问答等
解释前代诸师作记全不体其本故多注误可堂
和尚乾道丙成撰此记文至断惑分齐第二断惑
得果偶疾而终不复毕矣自兹以下门人善喜用
读其后以全部帙庶广流通。】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下)(终)

庆元丁巳四年立夏日 比丘善憙

施财刊板比丘 惠净 敬书
五教章奥书¶ 第 396b 页

* 五教章奥书

延应元年(已亥)五月十二日于西山梅尾之禅房依
两三人之慇勤劝进拭老眼加假名之点了大旨
以古来点为本少少私有交加之点矣后贤必可
糺定矣 喜海

* 复古记奥书

建保四年二月四日于高山寺草庵以新渡御本
如形书写毕 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