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231b 页

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卷第七
霅溪普静沙门 道亭 述

「第七二乘回心者有六种说。」

【释曰标章列数也。】

「一或一切至小乘中说。」

【释曰我生巳尽梵行巳立所作巳办不受后有故
皆无回心此据本乘以说。】

「二或一切至此约终教说。」

【释曰初约大乘以标以悉下约因缘以释根本下
示回心之本小乘下弹方便须回言以悉有佛性
者谓定性二乘悉当成佛故则体大为因用大为
缘合会熏彼无明故起心而向大也。】

「问如瑜伽至不应理故。」

【释曰初引诸论为难端既本下正难因亡言入无
馀者谓灰断沉空诸识粗亡故言不就也既本下
纵夺非理。】

「答彼论依始教至不复起也。」

【释曰示论指权有二义故初约本识唯妄故说有
灭二顺小沉空故言不起权有斯理故说不回。】

「今约终教至得生心也。」

【释曰初约实故明具分唯识二指二乘迷其断證
卷七 第 231c 页
不可言灭又由下牒彼无證定成方便既成方便
以何回心故指四因为生心之本也四因者谓佛
性大悲无明与不究竟也。】

「问如生心至分齐如何。」

【释曰既许生心应历时分故兹问也。】

「答由根不等故去有迟疾。」

【释曰二乘四果根行不同故经时有谓下之八六
四万是也。】

「迟者经劫至但总相说。」

【释曰此文初法二喻三合四解言味著三昧乐等
者由修三昧定折伏烦恼得出三界安住无馀犹
暂止息然虽暂止不复退凡由滞著故经历时劫
譬如下举喻耽三昧酒醉寂灭瓶合法可知但总
相者未分诸果之别时也。】

「若差别说至菩提心位。」

【释曰纵尔根机不等历时短长要且皆登无上大
菩提位心冥果海也。】

「如涅槃经至菩提之心。」

【释曰引经明四果与独觉经劫得果次解受生发
心云。】

「解云此明至便能发心。」

【释曰须陀洹人受七生等者谓未断修惑名为预
流生极七返即登无学言七返者谓九品修惑能
润七生且上上品能润两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润
卷七 第 232a 页
一生中中中下合润一生下三品惑共润一生如
七步蛇步尽命终此是七返圣人若家家者颂云
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断至五二向断六一来
果释曰断上三品四生巳损名受三生更断中上
一品复损一生故断四品总损五生伹受二生故
云三二生家家也故无断一二品惑名家家者以
得初果起大加行必无断二等亦无断五生家家
者由断第六即證一来无一品惑能障于果故言
家家者家不一故家家有二一天家家或于欲天
受三二生二人家家即于人中受三二生后證圆
寂此是家家圣人巳释上半下半明其向果既断
六品得于一来故断五品名趣果向此人在于定
中经八万劫生心归佛受正教化其第二果伹断
二生者谓一生天上一来人间即便入灭在于寂
定经六万劫方乃发心受佛教化其第三不还果
者论云断第七八品一生名一间此即第三向断
九不还果故释曰若断七八馀第九在亦有一生
而为间隔故名一间有一品惑不證不还有一生
在不證圆寂皆名一间即此一间是不还向九品
全断更不还来生于欲界成不还果罗汉向果断
上二果七十二品可知经劫回心亦准知此是渐
證圣人此上三类皆就修道而明也若是见道更
断八十八品分别粗惑如常所明上断惑疏中不
记愚法小乘惑者义见于此学者知之。】
卷七 第 232b 页

「此五人发心至经尔许劫也。」

【释曰既能回心向大不知入何位次故此定其入
十信位何以故今彼知具达妄发菩提心修菩萨
道故又有义下说经时与前别也前约在涅槃中
此说在回心中前义为正兼取后义。】

「如直往人至上来明迟者。」

【释曰始从悠悠入信修行历一万劫成就发心登
初住位独觉根虽大小不同明利相似故时劫同
也。】

「若极疾者至并约终教说。」

【释曰此显根未熟教不遇如来但于出世方便净
中受化闻经而證佛果天台依此经文立方便净
此宗身土次下当明。】

「三或一切至引二乘说。」

【释曰权乘三无二有引摄小乘作如此说可知。】

「四或非回至约顿教说。」

【释曰此教离相佛尚不存焉明回向既无有回亦
无不回何以故双亡对待故。】

「五或合具至摄方便说。」

【释曰总收诸教前四既附于教故此合具也。】

「六或俱绝至一乘别教说。」

【释曰初义深不可窥故无所回何以故见所不及
故引文例知次义本来成佛故皆以究竟不假更
回所引经例解此并下约教以结。】
卷七 第 232c 页

「问如一乘摄至如别处说。」

【释曰初问二答问约三一得法答据渐入顿證之
殊于二教中皆有示位显法初中亦位约信法约
大心悲智等行六度缘真次中道间顿悟法證难
思故十十法门以显无尽言因陀罗慧比丘者即
六千之首是舍利弗之门徒由文殊大士象王回
观即道成言下义当解行身遍于五位法者谓三
生圆證以定位一得一切得故五位齐成也。】

「第八佛果至伹有修德也。」

【释曰前中者常无常中也伹以此教得名而不得
义故无性德之常随彼所修修成败坏是故唯是
无常故遗教云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相引论
可知。】

「若三乘始教至相续起故。」

【释曰约三常以明三身法身是凝然常故云以自
性故亦无常以离不离故者谓隐显不定隐故言
离显故言不离有斯不定故说无常修生功德是
无常者此通报化二身何以故转识修成故故释
义云以从因缘生故等一得是常者标次释义云
以无间断故相续起故无间即不断常释报身相
续常即释化身故知三常明三身也次引證云。】

「庄严论云至俱常住等。」

【释曰但以三常證三身俱常不證无常也。】

「若依终教至还归真体。」
卷七 第 233a 页

【释曰约有为无为以定常与无常有为之智修生
功德故属无常若知合本真无为一际故属常住
何以下徵而释之本从真流故者谓非真流之智
无以證真无明巳尽等者谓始觉觉妄尽故同一
本觉无复始本之异也。】

「故梁摄论至如彼应知。」

【释曰證上本末同真缘修即性故也。】

「又智论云至非生灭故。」

【释曰真妄非一故不与世合独显真常也。】

「解云萨婆若至起用唯是真作。」

【释曰初约喻显圆智周遍是故下拣显真常法身
下明随缘不变何以徵释所以用揽真成也。】

「故起信论至乃至广说等。」

【释曰上引摄论说法身真常寂而能用此引起信
明报化即真用而能寂又论下示相即无碍之相
故云法身影现等谓法身属体影现当用思之。】

「二总说者至随义应知。」

【释曰由此法身下明体不碍相由不变故下明相
不碍体全相不变二义镕融者体相双融同时无
碍此是明德相之法约此以明佛身故云是故佛
果即常即无常言具足四句一常唯真故二无常
唯相故三两示体相同时四双非以相夺故或非
四句者不变湛然故故曰随义应知。】

「问若尔何故至非异耶。」
卷七 第 233b 页

【释曰此问由或非四句而起四句既非法非一异
故。】

「答若始教中至故非一也。」

【释曰此教谈法不即故约智證真以明非异然虽
非异且智属有为真属无为故非一也则是以有
为智證无为理如日合空定成二相也。】

「若终教中至无自体故。」

【释曰缘起则成事故功德不虚无性则体空故离
而无体。】

「此中初义与至思之可见。」

【释曰事有成事体空理有随缘不变若乃二义相
顺便成非异初门是也举体全收故二义相违即
成非一次门是也以义差别下明非隔别也。】

「若依顿教以至常与无常。」

【释曰此教绝待超言唯无住故云唯一实性身平
等平等斯绝亦绝故重言平等不可说有下佛相
也本来尔故。】

「若寄言显者至如是准之。」

【释曰即相见真犹属寄言况识情分别者焉造斯
旨思之。】

「若依圆教至有常等四句。」

【释曰初总标一约下别列一约用佛果既通三世
间等者谓智正觉众生器世间融此三法以成十
身是故具有常等四句者谓三世既融是常有力
卷七 第 233c 页
无力等故无常体用交彻故两亦互隐互夺故双
非。】

「二约德佛果至思之可见。」

【释曰约德四义修生就缘起本有约实德两亦则
相资圆融则双拂故亦成四句上二下结劝。】

「三约体通四句至际故俱非。」

【释曰以不说为显故是常者谓法本如是故与阿
含相应故是无常者言生理囊故二义无碍故俱
有者因果交彻故随缘起际故俱非者不限上二
故。】

「此上三义至无碍思之。」

【释曰融摄上三成大缘起举一兼馀重重无尽故
也。】

「二明相好至是实法也。」

【释曰大相三十二随形八十种列名如别所明仍
不能即色见空故是实也。】

「若三乘中至终教等说。」

【释曰示相指教二义不同初约权引摄小乘分次
约实直往胜进故。】

「问何故智论至各出因耶。」

【释曰由上谈三十二相即是空义故引论中出因
等实义以难之。】

「答为引二乘至得出因也。」

【释曰初正答所问小乘下约教明因言为引二乘
卷七 第 234a 页
因下而说现业果不亡者谓小乘怖苦因苦以断
集此中引彼故现不亡故有难云业既不亡焉能
成道故答云圣道断惑非灭报故如罗汉下指相
示报小乘等者约教说报问其相好下出相好因
初义隐报彰化为彼难见报相故次义即化是报
故即就此化中便出因故。】

「问何故摄论至功德摄耶。」

【释曰由前示相者为引小故即乖此文故引为问。】

「答此亦有二义至此约终教说。」

【释曰答中二义初义为回小故说相为真令其观
对生信乐故次义功德为法身非真理故既非真
理摄相为法亦未失通途终教可知又三十二相
下即相见性正属法身终教所谈无烦疑惑。】

「若依一乘至相海品说。」

【释曰一乘佛相将十莲华藏世界抹作微尘一微
尘是一相此相皆是实德故皆遍法界若通机见
即属业用故云业用亦尔。】

「又观佛三昧至巳广分别。」

【释曰言同人相故说三十二相者转轮圣王有三
十二相故同也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者帝释诸
天有相而无好故此胜之。】

「解云此中至馀义可知。」

【释曰分其三段即为三教初为小乘但三十二次
三乘八万相好终为一乘十莲华相等。】
卷七 第 234b 页

「第九明摄化至化境分齐也。」

【释曰摄化分齐者依诸教明化境之宽狭也小乘
唯娑婆者谓不信界外别有土故此犹约化之边
量若克佛之所依唯处四洲之一故云于中此阎
浮是报佛所依百亿下状化境之量也。】

「若三乘中至今此不说。」

【释曰此二今此不说者谓既明摄化乃是对机此
既佛之證用故不说也其身土之为义也诸教不
同诸宗各说今试辨之略分为七初列名二开合
三显相四出因五辨体六方便七问答。

初列名者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
变化土五圆融无碍土。

二开合者然佛土之义虽有多种不出其三一法
性土二受用土三变化土若开受用有自他则成
四土统为二种谓净及秽或性及相融而为一有
异馀宗。

三显相者然说三者依三身故报有自他故为四
身四身还依四土唯识云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
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此佛身土俱
非尽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能随事相其量无边
譬如虚空遍一切处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大圆
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
缘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
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
卷七 第 234c 页
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
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数量大小而
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释曰谓功
德随所依身智慧随所證如他受用身亦依自土
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偏纯净佛
土因缘成就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佛土或
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
能依量亦无定限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
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偏净秽佛土因缘成
就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
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
无定限上皆论文统唯二种谓净与秽或性与相
者摄四为二也诸经论中皆有于此二种之二先
摄上四为净秽者乃有多义一前三皆净四中有
净有秽则三类半为净半类为秽二前三为净以
他受用断分别障巳證真如故得名净变化皆秽
设有七珍秽众生住故亦非净三后二皆秽仁王
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故生□
说有形皆秽无形为净则唯法性为净若尔自受
用土岂称秽耶此以冥同真性不可说其量大小
则同净摄二摄前四为性相者略有二门一法性
为性馀三皆相二自受用土冥同真性亦可名性
馀二唯相融而为一有异馀宗者则净秽性相三
土四土无不圆融即华严意故云有异馀宗由兹
卷七 第 235a 页
有异故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理齐平
有质不成𢯱源则冥无质不成缘起万形故与夺
圆融无有障碍是以净秽域绝不可言一理唯一
味不可言异冥同性空不可言有随缘成立不可
言无又此四句一向遮过实则即异即同即有即
无若互相形夺则一异两亡有无双寂若圆融无
碍则即一即多即无即有有是无有无是有无多
是即一之多一是即多之一有无即理事无碍一
多即事事无碍由此重重故华藏刹一一尘中皆
见法界广如玄文四句六句示之。

四出因者有通有别通者谓净秽一切净秽等土
皆是如来通慧力成此通三土唯除法性也为物
而取拟将普应除馀自受用皆为物故别明者若
自受用土因大圆镜智之所成故若变化土因谓
众生菩萨共摄一缘各随行业来生其国凡圣同
居所以尔者若菩萨自修直心众生謟曲何由得
生故劝物同修直心故菩萨以直心之因取直心
土以应直心众生为同一缘来生其国万行皆然
故云随其行业言凡圣同居者即变化土若他受
用唯圣所居变化之土凡圣同居圣居有二一就
机化故二于凡身中初證圣果亦当居之若他受
用土因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纯净
行故此就佛说今通菩萨谓佛因中修此二因成
他受用即是佛因若住此菩萨修此二因得他受
卷七 第 235b 页
用约菩萨因也其法性土为诸土之体穷其因者
有正有助谓法尔为其正因以一切智及总以诸
因而为缘因故若融他四即是我宗非别有一其
圆融之因亦如土说若别明者谓正觉时其心充
满十方世界微尘刹土念劫圆融一时成立由二
种因一善根所流语因中也此无边刹皆遮那数
净则严华藏犹是分明理实而言愿周法界即圆
融修行自他二利无障碍行故得尔也二成道势
力明果用也此一受用变化相融也即如经初摩
竭陀地坚固等后一无问成与不成常能融摄。

五辨体者诸教不同释有二意一则别配八微是
小乘唯心是始教法性是终顿二教一切法是圆
教二则通明圆教其四义顿教唯法性小乘唯八
微始终二教通于前三若三名别即是始教三若
无碍性相相融即是终教故法相宗出体云别说
一法性土以真如为体二实报土力无畏等一切
功德无遍五蕴以为体若摄相归性亦真如为体
三色相土摄境从心自利后得智为体故佛地论
云最极自在净识为相相即体相若约别相即四
尘为体四他受用土摄境从心利他后得智为体
摄相归性亦以真如为体若约别相亦是四尘五
变化土同前他受用体是知始教具用三法圆教
则以性融相融性相无碍故通一切法则事事无
碍而为其体。
卷七 第 235c 页

六方便者唯约净也若随宜摄物佛应统之则净
秽皆称佛土若就行致唯净非秽故生公净名经
云行致净土非造于土者众生类矣十四科中释
致义之问云何致非得耶答夫称致者体为物假
虽获非巳所以因他而得故名为致谓佛修万行
直趣真极不取色相他受用等因他众生遂以大
悲为物取土故云行致既因万行而致于土必招
净也然净有二种一世间净离欲秽故以六行为
方便以色无边界为净土二出世间净此复二种
一者出世所谓二乘以缘谛为方便权教说之无
别净土约实言者出三界外别有净土二乘所居
智论有文法华亦尔二出世间上上净此谓菩萨
即以万行而为方便以实报七珍无量庄严而为
其土今此正明菩萨兼显二乘然出世上上净中
复有二种一者真极佛自受用相累兼亡而为方
便二者未极等觉巳还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
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未极之中复有二种一八地
巳上一向清净以永绝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
故其净土色相难名目也二七地巳还未出三界
无遍观智有间断故非一向净若依瑜伽入初地
去方为净土三贤所居皆称非净此分受用变化
别故若约华严十信菩萨即有净故始自近友终
成佛力皆净方便故上来四对皆约方便为因清
净为果。
卷七 第 236a 页

七问答料拣者问上之方便清净与诸土同耶异
耶若同如何别说若异应成九土答亦同亦异同
故不离诸土异故因果两殊是以上诸身土约果
佛统之皆名佛土佛随异类取土摄生或净或秽
三界朽宅属于一人娑婆杂恶居华藏内是我佛
土然就佛言之故无国而不净也今之方便约其
因人行业所致故上上皆以方便为因清净为果
也问此之方便与夫天台方便有馀可配属耶答
通局不等明混有殊则此通而彼局此明而彼混
何以故此中通者始自界内六行凡夫终至出世
上上真极受用彼之局者但限界外一净方便居
回心罗汉故此中明者备彰诸行故彼宗混者唯
言净土故若尔法相大乘何不立之答彼宗不许
滞寂二乘有回心故是故不立问此之变化可对
同居否答纵对亦不全同何则且彼同居属于界
内方便属于界外此中变化双通内外内故上上
凡圣同居外故约实言者出三界外别有净土二
乘所居既进非他用故属变化故变化身居变化
土被三贤菩萨及二乘故但法性同寂光馀诸身
土开合融通迥异别故学者知之问法性是一身
土何分答与诸身土为体故义分为二无乖一性
耳问第五身土不云华藏而云圆融无碍者何耶
答若云华藏犹带平偏若云圆融无碍一则极融
诸土二乃尘刹相含通因陀罗网世界便有十种
卷七 第 236b 页
无碍如别所明恐繁不叙也。】

「其释迦佛至此约始教说。」

【释曰此居色界之顶约摄报说引摄二乘故次徵
释云。】

「何以故为至亦顺彼说也。」

【释曰徵意云以其他受用土应超界外何以却居
色顶耶为二乘下有三义故偏居彼天初翻化立
报二观对生信三顺小分齐良以此教大乘初门
多分影似故有同不同也。】

「或有说释迦至此约终教说。」

【释曰终教超权故土居界外次出意云。】

「以不随下至亦非实报。」

【释曰既超界外故不随下二乘说故即显界内娑
婆但唯是化权教引摄报土亦即是化故云是故
当知亦非实报此乃以实夺权也。】

「或说化境至故非一乘也。」

【释曰拣宽广之相初据三千等倍增之数以拣权
小故二又唯下约同类世界以拣非一乘之异类
界也言同类者同有须弥日月等异类者树形江
河形等。】

「或说释迦至一乘同教说。」

【释曰界内即报染净双如将会融通故有斯说。】

「何以故以法华至故非别教也。」

【释曰华严觉树道成即莲华鹫峰开显处即净方
卷七 第 236c 页
盖由法演一乘有兹相类言渐同此故是同教者
谓法既同归仪式亦尔也然未下料拣处局故非
别教。】

「或有说此释至约同教说。」

【释曰土既随教殊胜故身亦称土希奇即化为报
教义深细良在兹焉二十一种如彼所列恐繁不
引。】

「何以故此释迦至为同教摄也。」

【释曰初徵二释徵云既一佛身何以或化或报或
十身耶此释迦下约诸教以释今此方便下明佛
地经谈功德之所以且指化为报人难信受故彼
经中论佛功德既显功德报相决然即方便显说
华严一乘法等者谓设尔于方便教中若显说一
乘十十法门此身即方便身云无尽此乃身随法
异故也。】

「或有说此释迦至相尽离念故。」

【释曰此是涅槃所说故彼经云下證成此约下明
教心相下释成应脱情解故。】

「若别教一乘至以显无尽。」

【释曰别教所谈此释迦身是十身之一十身融通
故显无尽也。】

「然彼十佛境界至第二会初说。」

【释曰言圆融自在当不可说者融果海故若寄法
显示如第二会初说者普光明会中表法以示。】
卷七 第 237a 页

「二世界海有至十佛等境界。」

【释曰莲华藏界布列二十重状如倒卓浮图并及
盘回世界涉入重重故云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
此等境界是佛所依。】

「二于三千界至轮王境界。」

【释曰先列十重此等下寄摄显胜。】

「三无量杂类至互不相碍。」

【释曰异类世界皆遍法界故彼此相入乃至诸尘
亦各周遍。】

「此上三位至全别不同也。」

【释曰结世界海属佛摄化彰其分齐也仍此三位
本末圆融者有二本末一以华藏为本馀二为末
二世界为本尘道为末故次徵云何以故释云随
一世界即约粗细故当知下结拣也。】

「第十佛身开合至先义后数。」

【释曰义论法智开合数约一身多身依义明身故
分先后也。】

「义中先约至此约始教说。」

【释曰或唯真境界为法身者此教所谈真始出障
为法身故仍不具德如佛地下證成但要清净法
界摄法身四智摄馀身因带而来若云摄者大圆
镜智摄自受用平等性智摄他受用成所作智摄
化身妙观察智遍诸身土此谓转八识成四智菩
提也。】
卷七 第 237b 页

「或唯妙智至二句终教说。」

【释曰初标智为法身以本觉下释相此教所谈即
寂而照即照而寂故以本觉智故照也修智同本
觉故寂也寂照无碍故以智为法身如摄论下引
文證成可知或境智合为法身者标以境智相如
者释谓二法双现体用并融故合境智为法身也
引论證相如准知此上二句者约义以结教。】

「或境智俱泯至此约顿教说。」

【释曰此教之宗毁相泯心相想俱绝独显幽灵故
以双泯强为法身引经可知。】

「或合具前至此约一乘辨。」

【释曰或具合前四句以具德故者谓总收诸说或
境或智或双存或俱泯就此门中融成性德此犹
约同教一乘说或俱绝前五以圆融无碍故者谓
行起解绝星罗法身正当别教一乘之法身也此
二句如性起品说者彼中谈如来出现之身故也。】

「次别约释迦至是十佛故也。」

【释曰唯约本师以明五教之身言或是报非法化
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说等者谓一乘以丈六即奇
特如说法华之身随教之胜故小乘以丈六执为
实报故云俱浅深之异也或是法非报化者如上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也或亦法亦报化总如三乘
等说者通前四教或非报化者融通为十迥异诸
宗故如别教。】
卷七 第 237c 页

「数开合者至此约顿教。」

【释曰此教一佛亦属寄言若据离言即非安立。】

「或立二佛至此约教说。」

【释曰言生身化身约小乘说者谓王宫降生修行
成道不易此身故曰生身随类变现故曰化身始
教二身开合可见但以他用与化身带识所论故
云生身自用附真故云法身自性应化举体云动
皆名法身也。】

「或立三身佛至此约终教说。」

【释曰言二于三身外别立自性身为明法身是恒
沙功德法者此乃开合之殊若合则法身即收功
德开则据功德法为法性但为依若始教法身无
此开合何以故不具德故三亦于报身内福智分
二故有四者谓福为功德佛智即智慧佛也。】

「或立十佛至圆教说也。」

【释曰十佛之名如上巳列言十身者自有二义一
约融三世间为十者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
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智
身九法身十虚空身二就佛上自有十身一菩提
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
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广显其
相如第八地等。】
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卷第七
卷七 第 23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