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477a 页

No. 1866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一

唐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

今将开释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
十门。

 建立一乘第一 教义摄益第二
 古今立教第三 分教开宗第四
 乘教开合第五 起教前后第六
 决择其意第七 施设异相第八
 所诠差别第九 义理分齐第十

初明建立一乘者。然此一乘教义分齐。开
为二门。一别教。二同教。初中二。一性海
果分。是不可说义。何以故。不与教相应
故。则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论云。因分可说
果分不可说者是也。二缘起因分。则普贤
境界也。此二无二全体遍收。其犹波水。思
之可见。就普贤门复作二门。一分相门。
二该摄门。分相门者。此则别教一乘别于
三乘。如法华中宅内所指门外三车诱引诸
子令得出者。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
牛车是一乘教也。然此一乘三乘差别。诸圣
教中略有十说。一权实差别。以三中牛车亦
同羊鹿。权引诸子务令得出。是故临门三
车。俱是开方便门。四衢道中别授大白牛
车。方为示真实相。若彼三中牛车。亦是实
者。长者宅内引诸子时。指彼牛车秪在
门外。此应亦出即得见车。如何出竟至本
卷一 第 477b 页
所指车所住处而不得故。后更索耶。亦不
可说界外索车但是二乘。以经不说彼求
牛车人。出门即得彼牛车故。又不说彼
索先许车唯二乘故。是故经中诸子得出
至露地已。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
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以此得知三车同
索。此中三车约彼三乘所求果说。以是元
意所标趣故。问二乘各得小果。何以界外更索耶。答依小乘。云有教有行果。今依大乘。云昔日但有言教无实行果故。故云三车空无。若望自宗并皆得果。若不得者如
何出世。今言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是故
以实映权则方便相尽。故皆无得也。为欲
回彼三乘人入一乘故。是故大乘亦说回
也。若不尔者。彼求牛车人既出界外不
同凡夫。非求羊鹿不同二乘。未得露地
大白牛车不同一乘。若非彼三中大乘。
更是何色人也。以至自位究竟处故。后皆
进入别教一乘。问临门三车为实不实耶。
答实不实。何以故。是方便故。由是方便引
子得出非不实。由是方便引故非是实。此
二无二唯一相也。二教义差别。以临门牛车
亦同羊鹿。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俱是教
故。是故经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亦不可
说以佛教言但约二乘。以经不拣故。彼
求牛车人寻教至义。亦同二乘俱不得
故。三所明差别。以彼一乘非是界内先
许三车。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诸子时。皆
云非本所望。是故经云。是时诸子各乘大
卷一 第 477c 页
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亦不可说非本所
望言但约二乘。以经不拣故。圣言无失
故。良以。门内所许今皆无得。露地牛车本
非悕冀故。今得之言非本所望也。四德
量差别。谓宅内指外。但云牛车不言馀
德。而露地所授七宝大车。谓宝网宝铃等无
量众宝而庄严等。此即体具德也。又彼但云
牛不言馀相。此云白牛肥壮多力其疾如
风等。用殊胜也。又云。多诸傧从而侍卫
等。行眷属也。此等异相并约同教一乘。以明
异耳。又彼三中牛车唯一。以彼宗明一相
方便无主伴故。此则不尔。主伴具足摄德
无量。是故经云。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
无量。无量宝车非适一也。此显一乘无尽
教义。此义广说如华严中。此约别教一乘
以明异耳。五约寄位差别。如本业经仁王
经及地论梁摄论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
世间。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间。八地已上寄
出出世间。于出世间中。四地五地寄声闻
法。六地寄缘觉法。七地寄菩萨法。八地
已上寄一乘法。若大乘即是一乘者。七地
即应是出出世。又不应一乘在于八地。是
故当知法华中三乘之人。为求三车出至
门外者。则三乘俱是出世。自位究竟也。即
卷一 第 478a 页
是此中四地以去。至七地者是也。四衢别授
大白牛车者。此在出世之上故。是出出世一
乘法。即是此中八地已上一乘法也。问若尔
何故梁摄论云二乘善名出世。从八地已
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既不言三乘是出
世。如何作如说耶。答既四五二地为声闻。
第六地为缘觉。八地已去为出出世。彼
第七地是何人耶。是故当知彼云二乘
善名出世。即大小二乘也。以声闻缘觉俱
名为小故二乘名通。具如下说。六付嘱差
别。如法华经云。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
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智慧故。若有
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馀深法中示教
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报佛之恩。解云。
馀深法者即是大乘。非一乘故称之为馀。
然非小乘是以称深。亦不可说以彼小
乘为馀深法。以法华中正破小乘。岂可叹
其深耶。是故当知法华别意。正在一乘故。
作此付嘱也。七根缘受者差别。如此经性
起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亿那由他劫。
行六波罗蜜。修习道品善根。未闻此经。虽
闻不信受持随顺。是等犹为假名菩萨。解
云。此明三乘菩萨根未熟故。虽如是经
尔许劫修行。不信不闻此一乘经者
是人当知是前法华经内馀深法中。示教利
喜者是也。以望一乘究竟法。是故说彼以
为假名。若望自宗亦真实也。此文意明华
严是别教一乘不同彼也。八难信易信差
卷一 第 478b 页
别。如此经贤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类。鲜
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
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
法甚为难。解云。以此品中正明信位终心
即摄一切位及成佛等事既超三乘。恐难
信受故。举三乘对比决之。九约机显理差
别。如此经第九地初偈云。若众生下劣。其心
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若复
有众生。诸根小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辟
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饶益诸众
生。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
为示于佛身。说无尽佛法。解云。此明一乘
法门主伴具足故云无尽佛法。不同三乘
一相一寂等法。以此地中作大法师。明说
法仪轨。是故开示一乘三乘。文义差别也。
十本末开合差别。如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
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
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此文约
本末分异。仍会末归本。明一乘三乘差别
显耳。此上十證足为龟镜。其别教一乘所
明行位因果等相。与彼三乘教施设分齐
全别不同。广在经文略如下辨。纵无教證
依彼义异尚须分宗。况圣教云披焕然溢
目矣。二该摄门者。一切三乘等。本来悉是
彼一乘法。何以故。以三乘望一乘有二门
故。谓不异不一也。初不异亦二。一以三即
一故不异。二以一即三故不异。问若据初
门三即一者。未知彼三为存为坏。若存如
何唯一。若坏彼三乘机。更依何法而得进
卷一 第 478c 页
修。答有四句。一由即一故不待坏。二由
即一故不碍存。三由即一故无不坏。四
由即一故无可存。由初二义三乘机得
有所依。由后二义三乘机得入一乘。由
四句俱即一故。是故唯有一乘更无馀也。
二以一乘即三明不异者。隐显四句。反上
思之。是故唯有三乘。更无一也。此如下
同教中辨。二不一者。此即一之三。与上即三
之一。是非一门也。是则不坏不一而明不
异。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门。此中不异是此
该摄门也。二同教者于中二。初分诸
乘后融本末。初中有六重。一明一乘于
中有七。初约法相交参以明一乘。谓如三
乘中亦有说因陀罗网及微细等事而主
伴不具。或亦说华藏世界。而不说十等。或
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等。谓如十眼中亦
有五眼。十通中亦有六通等。而义理皆别。
此则一乘垂于三乘。三乘参于一乘。
是则两宗交接连缀引摄成根欲性。令入
别教一乘故也。二约摄方便。谓彼三乘等
法。总为一乘方便故。皆名一乘。所以经
云。诸有所作皆为一大事故等也。三约所
流辨。谓三乘等。悉从一乘流故。故经
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又经云。毗尼者
卷一 第 479a 页
即大乘也。四约殊胜门。即以三中大乘为
一乘。以望别教虽权实有异同是菩萨所
乘故。故经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又
云。止息故说二等。此文有二意。一若望上
别教。馀二者则大小二乘也。以声闻等利
钝虽殊同期小果故。开一异三故。若望
同教即声闻等为二也。又融大同一故。五
约教事深细。如经云。我常在灵山等。六约
八义意趣。依摄论。如问答中辨。七约十义
方便。如孔目中说。依上诸义即三乘等并
名一乘。皆随本宗定故。主伴不具故。是
同非别也。二明二乘有三种。一者一乘三
乘名为二乘。谓如经中四衢所授并临门三
车。此中合愚法同回心。俱是小乘。故有二
耳。二者大乘小乘为二乘。此则合一同
三。开愚法异回心。三者声闻缘觉为二
乘。此通愚法及回心。又初约一乘。次约
三乘。后约小乘。准可知之。三明三乘亦
有三种。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为三乘。此为
显法本末故。上开一乘下开愚法。故有
三也。以经中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诸子中。
故。知三乘外别有小乘。三车引诸子。故知
小乘外别有三乘。三人俱出至露地已。更
别授大白牛车。故知三乘外别有一乘。问何
以得知愚法二乘在所引中耶。答以彼愚
法约大乘终教已去并不名究竟出三界
故。何以故。以人执烦恼未永断故。但能折
伏而已。故弥勒所问经论云。一切声闻辟支
佛人。不能如实修四无量。不能究竟断
卷一 第 479b 页
诸烦恼。但能折伏一切烦恼故也。又经云。
汝等所得涅槃非真灭度。又经云。若不信
此法得阿罗汉果。无有是处。又大品云。
故得阿罗汉等果。当学般若波罗蜜。是
故当知。罗汉实义在大乘中。是故大乘必具
三也。故普超三昧经云。如此大乘中亦有
三乘。则为三藏。谓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
唯大乘中得有三藏。馀二乘中则无此也。
入大乘论中。亦同此说。是故当知。门外三
车不通愚法。以法华非小乘故。其瑜伽声
闻决择及杂集等论。辨声闻等教行位果及
断惑分齐。与婆沙俱舍等不同者。是其事
也。是故当知。一乘三乘小乘分齐别也。由
此义故。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有二种。
一共二不共。言共者。谓此摩诃衍经。及馀方
等经。共诸声闻众集共说故。不共者。如
不思议经不与声闻共说故。解云。不思议
经者。彼论自指华严是也。以其唯说别教
一乘。故名不共。义准知之。如四阿含经。
名不共。以唯说愚法二乘教故。如大品
等经。共集三乘众。通说三乘法。具获三乘
益。故云共也。此中通大之小非愚法。通小
之大非一乘。依此三义故。梁摄论云。善成
立有三种。一小乘。二三乘。三一乘。其第三
最居上故。名善成立。即其事也。若言说大
品等时一音异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说
华严时何不异解得小果耶。又说增一等
时。何不异解得大果耶。是故当知。三宗各
别。理不疑也。二者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
卷一 第 479c 页
此有三义。一则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
同小乘故唯三也。教理可知。此约一乘辨。
二则大乘中自有三乘。如上所说。三则
小乘中亦有三。如小论中自有声闻法缘
觉法及佛法。此中佛法但慈悲爱行等。异于
二乘故也。四者戒为四乘。亦有三种。一
谓一乘三乘为四。此则开一异三。合二声
闻故也。二谓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为四。此
总开意也。三谓三乘人天为四。准上可知。
五者或为五乘亦有三种。一谓一乘三乘小
乘为五。二谓三乘人天为五。三谓佛与二
乘天及梵亦为五。并准释可知。六者或无
量乘。谓一切法门也。故此经云。于一世界
中。闻说一乘者。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
乘。此之谓也。上来分乘竟。二融本末者。此
同文说诸乘等会融无二同一法界。有其二
门。一泯权归实门。即一乘教也。二揽实成
权门。则三乘教等也。初则不坏权而即
泯故。三乘即一乘而不碍三。后则不异实
而即权故。一乘即三乘而不碍一。是故一
三融摄体无二也。问若尔二门俱齐。如何复
说有权实耶。答义门异故权实恒存。理
遍通故全体无二。何者谓权起必一向赖于
实。是故揽实实不失。实现。未必一向藉
于权。故泯权权不立。是故三乘即一虽具
存坏竟必有尽。一乘即三虽具隐显竟恒
无尽。由此镕融有其四句。一或唯一乘。谓
如别教。二或唯三乘。如三乘等教。以不
知一故。或亦一亦三。如同教。四或非一
卷一 第 480a 页
非三。如上果海。此四义中。随于一门皆全
收法体。是故诸乘或存或坏。而不相碍也。
准思可解。馀释乘明体等。并如别说。上来明建立一乘竟。

第二教义摄益者。此门有二。先辨教义
分齐。后明摄益分齐。初中又二。先示相。后
开合。初中有三义。一者如露地牛车自有
教义。谓十十无尽主伴具足。如华严说。此
当别教一乘。二者如临门三车自有教义。
谓界内示为教得出为义。仍教义即无
分。此当三乘教。如馀经及瑜伽等说。三
者以临门三车为开方便教。界外别授大白牛车。方为示真实义。此当同教一乘。如
法华经说。二开合者有二。先别。后总。别中
一乘三乘各有三句。三乘三句者或具教义。
约三乘自宗说。或唯教非义。约同教一乘
说。或俱非教义。约别教一乘说。为彼所目
故也。一乘三句者。或具教义。约自别教说。
或唯义非教。约同教说。或俱非教义。唯约
三乘教说。隐彼无尽教义故。后总者。或
教义俱教。以三乘望一乘故。或教义俱义。
以一乘望三乘故。或具此三句约同教
说。或皆具教义。各随自宗差别说矣。二明摄益分齐者。于中有三。一或唯摄界内
机令得出世益。即以为究竟。此约三乘当
宗说。亦如瑜伽等辨。二或摄界外机。令得
出出世益方为究竟。此有二种。若先以三
乘令其得出。后乃方便得一乘者。此即
一乘三乘和合说故属同教摄。亦名回三入
卷一 第 480b 页
一教。此如法华经说。若先于一乘已成解
行。后于出世身上證彼法者。即属别教一
乘摄。此如小相品说。三或通摄二机令得
二益。此亦有二。若先以三乘引出。后令得
一乘。亦是三一和合摄机成二益。故属
同教。此如法华经说。若界内见闻。出世得
法。出出世證成。或界内通见闻解行。出世
唯解行。出出世唯證入。此等属别教一乘。此
如华严说。第三叙今古立教者。谓古今诸
贤所立教门差别非一。且略叙十家以为
龟镜。一依菩提流支。依维摩经等。立一音
教。谓一切圣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霔。但
以众生根行不同。随机异解遂有多种。
如克其本。唯是如来一圆音教。故经云。佛
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等是
也。二依护法师等。依楞伽等经。立渐顿二
教。谓以先习小乘后趣大乘。大由小起
故名为渐。亦大小俱陈故。即涅槃等教是也。
如直往菩萨等。大不由小故名为顿。亦以
无小故。即华严是也。远法师等后代诸德
多同此说。三依光统律师立三种教。谓渐
顿圆。光师释意。以根未熟先说无常后说
常。先说空后说不空。深妙之义。如是渐次
而说故名渐教。为根熟者。于一法门具
足演说一切佛法。常与无常。空与不空。
同时俱说更无渐次。故名顿教。为于上
达分阶佛境者。说于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
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即此经是也。后光统
门下。遵统师等诸德。并亦宗承大同此说。四
卷一 第 480c 页
依大衍法师等一时诸德立四宗教。以通
收一代圣教。一因缘宗。谓小乘萨婆多等部。
二假名宗。谓成实经部等。三不真宗。谓诸部
般若说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实等。四真
实宗。涅槃华严等。明佛性法界真理等。五
依护身法师立五种教。三种同前衍师
等。第四名真实宗教。谓涅槃等经。明佛
性真理等。第五明法界宗。谓华严明法
界自在无碍法门等。六依耆阇法师立六
宗教。初二同衍师。第三名不真宗。明诸
大乘通说诸法如幻化等。第四名真宗
明诸法真宗理等。第五名常宗。明说
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义。第六名圆宗。
明法界自在缘起无碍德用圆备。亦华严法
门等是也。七依南岳思禅师及天台智者禅
师立四种教。统摄东流一代圣教。一名
三藏教。谓是小乘。故彼自引法华经云不
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又智论中说小
乘为三藏教。大乘为摩诃衍藏。二名通教。
谓诸大乘经中。说法通益三乘人等。及大
品中乾慧等十地。通大小乘者是也。三
名别教。谓诸大乘经中所明道理。不通小
卷一 第 481a 页
乘等者是也。四名圆教。为法界自在
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
即华严等经是也。八依江南慜法师立
二教。一释迦经。谓屈曲教。以逐物机随计
破著故。如涅槃等。二卢舍那经。谓平等道
教。以逐法性自在说故。即华严是也。九依
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乘教。谓临门三车
为三乘。四衢所授大白牛车方为第四。以
彼临门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馀义同
上辩。信行禅师依此宗立二教。谓一乘三
乘。三乘者。则别解别行及三乘差别。并先
习小乘后趣大乘是也。一乘者。谓普解普
行唯是一乘。亦华严法门及直进等是也。十
依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依解深密经金光
明经及瑜伽论。立三种教。即三法轮是也。
一转法轮。谓于初时鹿野园中。转四谛法
轮。即小乘法。二名照法轮。谓中时于大乘
内密意说言诸法空等。三名持法轮。谓于
后时于大乘中显了意说三性及真如不空
理等。此三法轮中。但说小乘及三乘中始
终二教。不摄别教一乘。何以故。以华严经
在初时说。非是小乘故。彼持法轮在后时
说。非是华严故。是故不摄华严法门也。此
上十家立教诸德并是当时法将英悟绝伦。
历代明模阶位叵测。秪如思禅师及智者
禅师。神异感通迹参登位。灵山听法忆在
于今。诸馀神应广如僧传。又如云法师。依
此开宗。讲法华经感天雨花等。神迹如
僧传。其馀诸法师行解超伦。亦如僧传。此
卷一 第 481b 页
等诸德岂夫好异。但以备穷三藏觌斯异
轸。不得已而分之。遂各依教开宗务存
通会。使坚疑硕滞冰释朗然。圣说差异其宜
各契耳。

第四分教开宗者。于中有二。初就法分
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初门
者。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
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初一即愚法二乘
教。后一即别教一乘。以经本中下文内
为善伏太子所说名为圆满修多罗故。立
此名也。中间三者有其三义。一或总为一。
谓一三乘教也。以此皆为三人所得故。如
上所引说。二或分为二。所谓渐顿。以始终
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
承从微至著。通名为渐。故楞伽云。渐者如
庵摩勒果渐熟非顿。此之谓也。顿者。言说
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
等。故楞伽云。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此
之谓也。以一切法本来自正不待言说不
待观智。如净名以默显不二等。又宝积
经中。亦有说顿教修多罗故。依此立名。
三或开为三。谓于渐中开出始终二教。即
如上说深密经等三法轮中后二是也。依
是义故。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
为终。故彼经云。迦叶白佛言。诸摩诃衍经
多说空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馀说。
唯有此经是无上说。非有馀说。复次迦叶
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设大施会先饭饿
鬼孤贫乞者。次施沙门及婆罗门。甘膳
卷一 第 481c 页
众味随其所欲。诸佛世尊亦复如是。随诸
众生种种欲乐。而为演说种种经法。若有众
生懈怠犯戒不勤随顺。舍如来藏常住妙
典。好乐修学种种空经。乃至广说。解云。此
则约空理有馀。名为始教。约如来藏常住
妙典。名为终教。又起信论中。约顿教门
显绝言真如。约渐教门说依言真如。就依
言中。约始终二教。说空不空二真如也。此
约法以分教耳。若就法义如下别辨。二
以理开宗。宗乃有十。一我法俱有宗。此
有二。一人天乘。二小乘。小乘中犊子部等。
彼立三聚法。一有为聚法。二无为聚法。三
非二聚法初二是法。后一是我。又立五法
藏。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四无为。五不可
说。此即是我。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二法
有我无宗。谓萨婆多等。彼说诸法二种所摄。
一名。二色。或四所摄。谓三世及无为。或五。
谓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故
一切法皆悉实有也。三法。无去来宗。谓大
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法。以过未体用
无故。四现通假实宗。谓法假部等。彼说无
去来。现在世中诸法。在蕴可实在界处
假。随应诸法假实不定。成实论等经部别师
亦即此类。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世
卷一 第 482a 页
俗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皆实。非虚妄
故。六诸法但名宗。谓说一部等。一切我法
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此通初教之始准知。
七一切法皆空宗。谓大乘始教。说一切诸
法皆悉真空。然出情外无分别故。如般若
等。八真德不空宗。谓如终教。诸经说一切
法唯是真如。如来藏实德故。有自体故。具
性德故。九相想俱绝宗。如顿教中显绝言
之理等。如净名默显等。准知。十圆明具
德宗。如别教一乘主伴具足无尽自在所显
法门是也。

第五乘教开合者。于中有三。初约教开合。二以教摄乘。三诸教相收。初约教者。然
此五教相摄融通有其五义。一或总为一。谓
本末镕融唯一大善巧法。二或开为二。一
本教。谓别教一乘为诸教本故。二末教。谓
小乘三乘。从彼所流故。又名究竟及方便。
以三乘小乘望一乘悉为方便故。三或开
为三。谓一乘三乘小乘教。以方便中开出
愚法二乘故。四或分为四。谓小乘渐顿圆。
以始终二教俱在言等故。五或散为五。谓
如上说。二以教摄乘者有二。先一乘随教
有五。一别教一乘云云。二同教一乘云云。三
绝想一乘。如楞伽。此顿教。四约佛性平等
为一乘等。此终教云云。五密义意一乘。
如八意等。此约始教云云。二明三乘亦
有五。一小乘中三。谓始别终同。以俱罗汉
故。二始教中三。始终俱别。以有入寂故。三
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并成佛故。四顿教中三。
卷一 第 482b 页
始终俱离云云。五圆教中三。始终俱同。汝
等所行是菩萨道等故云云。三诸教相收者
有二门。一以本收末门。二以末归本门。初中
于圆内。或唯一圆教。以馀相皆尽故。或
具五教。以摄方便故。顿教中惑唯一顿教
亦以馀相尽故。或具四教。以摄方便
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
中唯一。皆准上知之。二以末归本。小乘内
或一。以据自宗故。或五。谓于后四教。皆有
为方便故。初教中或一。是自宗故。或四。谓
于后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
三。顿教中或一或二。圆教中唯一。皆准上
知之。是诸教下所明义理交络分齐。准此
思之。是则诸教本末句数结成教网。大
圣善巧长养机缘无不周尽。故此经云。
张大教网置生死海。漉人天鱼置涅槃
岸。此之谓也。

第六教起前后者。于中有二。初明称法本
教。二明逐机末教。初者谓别教一乘。即佛
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树下。犹如日出先
照高山。于海印定中同时演说十十法门。
主伴具足圆通自在。该于九世十世尽因陀
罗微细境界。即于此时一切因果理事等
一切前后法门。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见闻等
事。并同时显现。何以故。卷舒自在故。舒则
该于九世。卷则在于一时。此卷即舒舒又即
卷。何以故。同一缘起故。无二相故。经本云。
于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又云。于
一念中。即八相成道。乃至涅槃流通舍利
卷一 第 482c 页
等。广如经说。是故依此普闻。一切佛法并
于第二七日。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如
世间印法。读文则句义前后。印之则同时
显现。同时前后理不相违。当知此中道理亦
尔。准以思之。二逐机末教者。谓三乘等有
二义。一与一乘同时异处说。二异时异处
说。初义者是同教故。末不离本故。依本而
成故。后义者本末相分故。与本非一故。此
二各有二义。一三乘。二小乘。初者密迹力
士经说。佛初成道竟。七日思惟已。即于鹿
园中以众宝等庄严法座。广集三乘众。
梵王请佛为转法轮。广益三乘众。得大小
等果。乃至广说如彼经中。又大品经云。佛初
在鹿野转四谛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
无量众生发独觉心。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无量菩萨得无
生忍。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无量一生补
处菩萨一时成佛。解云。以此教證。当知最
初第二七日。即说三乘法。与一乘同时说
也。二小乘者。如弥沙塞律说。佛初成道竟
入三昧。七日后乃于鹿野苑而转法轮。故知
小乘亦与一乘同时说也。又普曜经云。第二
七日。提谓等五百贾人。施佛[麨]蜜。佛与授
记当得作佛等。此经所说虽通三乘等教
卷一 第 483a 页
有义亦摄人天等法。亦与一乘同时说也。问
说时既同。何故说处别耶。答为约时处寄
显法故。须同异也。故地论云。时处等校量
显示胜故。同时者。显是同教故。异处者。
示非别教故。如别教一乘在菩提树下说
者。欲明此是得菩提处即显如来自所得
法称本而说故。不移处说也。馀三乘等法。
欲明逐机改异故。移处就机鹿园而说。
显非本也。第二时处俱异者。由与一乘不
即义故。时处俱别也。或三七日后说。如法
华经。或六七日后说。如四分律及萨婆多
论说。或七七日乃说。如兴起行经。或八七
日乃说。如十诵律说。或五十七日后说。如
大智论说。或一年不说法。经十二年方度
五人。如十二游经说。有人解云。智论五十七
日者。即五十个七日。与十二游经一年同
也。以此等教證当知。三乘小乘教。并非
第二七日说。由与一乘教差别故。随机
宜故。馀可准知。

第七决择前后意者。然诸教前后差别难知。
略以十门分别其意。一或有众生。于此世
中小乘根性始终定者。即见如来从初得
道乃至涅槃唯说小乘。未曾见转大乘法
轮。如小乘诸部执不信大乘者是。二或有
众生。于此世中小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大
乘初教。即便定者。即见如来初时转于小
乘法轮翻诸外道。后时见转大乘初教即空
法轮回诸小乘。如中论初说者是。三或有
众生。于此世中于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
卷一 第 483b 页
堪入终教即便定者。即初时见转小乘法
轮。中时见转空教法轮。后时见转不空法
轮。如解深密经等说者是。四或有众生。于
此渐教中。根不定故堪入顿教。即便定
者。即见初示言说之教犹非究竟。后显绝
言之教方为究竟。如维摩经中初三十二菩
萨及文殊等所说不二并在言说中。后维摩
所显绝言之教。以为究竟者是。五或有众
生。于此世中顿悟机熟即便定者。即见佛
从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说一字。如楞伽
说。又涅槃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
菩萨具足多闻等。六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三乘根性定者。见佛从初即说三乘教
法。乃至涅槃更无馀说。如上密迹力士经
及大品经说者是。七或有众生。于此世中
三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同教一乘者。即
见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无尽教起。是
彼方便阿含施设。是故诸有所修。皆回向一
乘。如会三归一等。又如上所引三乘与一
乘同时说者等。八或有众生。于此世中
三乘根不定故。堪可进入别教一乘者。即
知彼三乘等法。本来不异别教一乘。何以
故。为彼所目故。更无异事故。如法华经同教说者是。九或有众生。于此世中具
有普贤机者。即见如来从初成道乃至
涅槃一切佛法普于初时第二七日海印
定中。自在演说无尽具足主伴无穷因陀
罗网微细境界。本末不见说三乘小乘等
法。如华严经别教中说者是。此约普贤教
卷一 第 483c 页
分见闻及解行处说。十或有众生。于一乘
别教。解行满足已證入果海者即见上
来诸教并是无尽性海随缘所成更无异
事。是故诸教即是圆明无尽果海具德难思
不可说不可说也。此约一乘入證分齐处说。
馀可准知。

第八施设异相者。然此异相繁多。略约
十门以显无尽。何者十异。一者时异。谓此一
乘要在初时第二七日说。犹如日出先照
高山等。故论云。此示法胜故。在初时及胜
处说也。若尔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因缘
行等如论释。又此即是时因陀罗网等故。
即摄一切时。若前若后各不可说劫。通前
际后际。并摄在此一时中也。三乘等不尔。
以随逐机宜时不定故。或前或后亦不一
时收一切劫等。二者处异。谓此一乘要在莲
华藏世界海中众宝庄严菩提树下。则摄
七处八会等及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海并
在此中。以一处摄一切处故。是故不动道
树。遍升六天等者。是此义也。又此华藏世
界。通因陀罗网故周测诸尘。于此称法
界处。说彼一乘称法界法门也。三乘等则
不尔。在娑婆界木树等处。亦无一处即一
切处等。问若尔何故佛地经等。亦在净土中
卷一 第 484a 页
说耶。答彼经但云在光曜宫殿等具十八
种圆满。亦不别指摩竭提国等。以彼为地
上菩萨说佛地功德故。在三界外受用土
中。此三乘终教及一乘同教说。若此华严。
皆云在华严界内摩竭国等。不云娑婆内。
亦不云三界外。故知别也。馀义准知。三者
主异。谓此一乘。要是卢舍那十身佛。及
无尽三世间说。如普贤行品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等。不同三乘等
是化身及受用身等说。馀义准知。四者众
异。谓此一乘经首唯列普贤等菩萨及佛境
界中诸神王众。不同三乘等。或唯声闻众或
大小二众等。问若尔何故第九会中有声闻
众耶。答彼中列声闻意者有二种。一寄
对显法故。为示如聋如盲显法深胜也。
二文殊出会外所摄六千比丘。非是前所引众。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中。令回向一乘故。作是说也。五者所依异。谓此一乘教起
要依佛海印三昧中出。不同三乘等依佛
后得智出。六者说异。谓此一乘。此一方说
一事一义一品一会等时。必结通十方一切
世界皆同此说。主伴共成一部。是故此经
随一文一句皆遍十方。多文多句亦皆遍
十方。三乘等则不尔。但随一方一相说。
无此主伴该通等也。七者位异。谓此一乘所
有位相上下皆齐。仍一一位中摄一切位。是
故乃至佛等诸位。在信等位中。馀位亦然。三
乘中则不尔。但随当位上下阶降。皆不相
杂也。馀如下说。八者行异。谓随一菩萨
卷一 第 484b 页
则具信等六位。一一位中。所有定散等差
别行相并一时修。如东方一切世界中常入
定等。西方世界中。常供养佛等。如是十
方世界中。尽穷法界行。亦不分身。一时皆
遍满。一念皆遍修。一一念中亦如此。信位
满心已去。一一位皆如是修。更无优劣。又
一行即一切行等通因陀罗网等。三乘则
不尔。地上菩萨犹各有分齐。况地前者乎。
馀如下说。九者法门异。谓略举十种以明之。一彼有三佛此有十佛。二彼有六通此
有十通。三彼有三明此有十明。四彼有八
解脱此有十解脱。五彼有四无畏此有十
无畏。六彼有五眼此有十眼。七彼说三世
此说十世。八彼有四谛此有十谛。九彼
有四辩此有十辩。十彼百十八不共法
此有十不共法。馀门无量。广如经说。十者
事异。谓随有舍林池地山等事。皆是法门。
或是行或是位或教义等。而不坏其事。仍一
一尘中。皆具足法界一切差别事。因陀罗微
细成就。随一事起皆悉如是。三乘等则不
尔。但可说即空即真如等故。不同此也。
又若以神通不思识力。容得暂现。非是彼
法自恒如是。馀可准知。第八门竟。后有所诠义理二门。成中下二卷。毕十门矣。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一
卷一 第 484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