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308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六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撰别行疏
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述随疏钞
【△疏二偈颂二一标举。】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
偈言。」
【○钞自下第二尔时普贤下后彰颂偈于中初言
重宣者重颂之意总有其四一为后来不闻欲令
得闻故二为未悟之者重闻令悟解故三为长行
文略以偈广之令易晓会故四为结句受持文稍
易故有斯四意故重颂之。
△疏二正颂三一颂正示普因二一别颂前十门
卷六 第 308b 页
文但有七后三合故文八一颂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
意一切遍礼尽无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
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钞初二句颂所礼次一句颂能礼次句明周遍
次句辩遍因后三句别显礼相谓一一佛所各有
多身一一巳身能起多礼故晋经云一一如来所
一切刹尘礼。
△疏二颂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
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
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钞称赞二偈中前偈明所赞唯深信二字属能
赞因后偈全显能赞于中前半偈明赞相次一句
明赞时末后一句正明称赞。
△疏三颂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妓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
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
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
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
养诸如来。」
【疏此中唯说本行供养不颂校量法供养胜岂得
唯举劣供养耶明知长行校量本行。
○钞供养中
三偈初二偈前三句标所供具后一句正申供养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
意一切遍礼尽无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
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钞初二句颂所礼次一句颂能礼次句明周遍
次句辩遍因后三句别显礼相谓一一佛所各有
多身一一巳身能起多礼故晋经云一一如来所
一切刹尘礼。
△疏二颂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
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
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钞称赞二偈中前偈明所赞唯深信二字属能
赞因后偈全显能赞于中前半偈明赞相次一句
明赞时末后一句正明称赞。
△疏三颂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妓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
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
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
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
养诸如来。」
【疏此中唯说本行供养不颂校量法供养胜岂得
唯举劣供养耶明知长行校量本行。
○钞供养中
三偈初二偈前三句标所供具后一句正申供养
卷六 第 308c 页
后偈中除一切三世佛五字是所供境末后一句
正申供养馀皆能供因。
△疏四颂忏除业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从身语意之所
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钞四忏悔偈中初句标所忏业次句明造业因
次句指造业具末后句正申忏悔。
△疏五颂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
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钞次随喜偈中前三句馀四字明所随喜后三
字明能随喜前中初句有情次句二乘后句大乘
就初句中前四字通标一切后三字正显有情。
△疏六颂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
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钞次请转法轮偈中前二句标所劝请次一句
正明劝请后一句明所请事。
△疏七颂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
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钞请佛住世偈中初句标所请次句正明劝请
下二句申劝请意于中初句明住所经时下句述
所为事。
正申供养馀皆能供因。
△疏四颂忏除业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从身语意之所
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钞四忏悔偈中初句标所忏业次句明造业因
次句指造业具末后句正申忏悔。
△疏五颂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
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钞次随喜偈中前三句馀四字明所随喜后三
字明能随喜前中初句有情次句二乘后句大乘
就初句中前四字通标一切后三字正显有情。
△疏六颂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
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钞次请转法轮偈中前二句标所劝请次一句
正明劝请后一句明所请事。
△疏七颂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
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钞请佛住世偈中初句标所请次句正明劝请
下二句申劝请意于中初句明住所经时下句述
所为事。
卷六 第 309a 页
△疏八合颂后三。
△以后三行皆回向故八九但
是回向别义。
△八随佛学是向菩提通于二利九
顺众生是向众生一向利他。
△故此三门不相舍
离。
△文二一合颂三门二颂愿生净土初中三一
总标回向二别颂三门三结归回向弥显三门皆
回向也。
△今初以该八九故不依前次。
△疏文三一总标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
根。」
【△疏牒前所回善根也八九二门属回向故但牒
前七。】
「△回向众生及佛道。」
【疏正明回向也。
△略举二处实际离相遍该于二
在无尽中。
△疏二别颂三门即分为三虽同回向长行既开
故略标别义。
△文三一颂随如来学。】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
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
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钞颂随佛学中初句标示次四句正明随学次
一句示随学所因次一句结成随学后一句随学
意言天人师者天者名昼天上昼长夜短是故名
天又天者名无愁恼常受快乐是故名天又天者
名为灯明能破黑暗而为大明是故名天亦以能
卷六 第 309b 页
破恶业黑暗得于善业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天
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为天又天者名日日有光
明故名曰为天以是义故名为天也人者名曰能
多思虑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名有慢又人者
能破慢善男子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然
经中说为天人师何以故善男子诸众生中唯天
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
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故号佛为
天人师也。
△疏二颂恒顺众生。】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
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
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馀。」
【疏以顺众生即顺诸佛故先举诸佛。
○钞颂顺生
行中先经文后疏释前中初偈标能益之尊后偈
显为生启愿前中初二句标所依净刹下二句显
能依众会后偈中初句所顺生下三句申愿意于
中初句离忧常安次句获深法利后句灭除烦恼
也。
△疏又佛坐树下为化众生。
△故晋译云如来
坐道场菩萨众充满令十方众生除灭诸烦恼明
知不相违。
○钞疏文有二先释通外难后结归本
意前中先释通后引證前中以有外难云本明顺
生何先举佛故疏释云以顺众生即顺诸佛等。
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为天又天者名日日有光
明故名曰为天以是义故名为天也人者名曰能
多思虑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名有慢又人者
能破慢善男子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然
经中说为天人师何以故善男子诸众生中唯天
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
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故号佛为
天人师也。
△疏二颂恒顺众生。】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
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
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馀。」
【疏以顺众生即顺诸佛故先举诸佛。
○钞颂顺生
行中先经文后疏释前中初偈标能益之尊后偈
显为生启愿前中初二句标所依净刹下二句显
能依众会后偈中初句所顺生下三句申愿意于
中初句离忧常安次句获深法利后句灭除烦恼
也。
△疏又佛坐树下为化众生。
△故晋译云如来
坐道场菩萨众充满令十方众生除灭诸烦恼明
知不相违。
○钞疏文有二先释通外难后结归本
意前中先释通后引證前中以有外难云本明顺
生何先举佛故疏释云以顺众生即顺诸佛等。
卷六 第 309c 页
△疏三颂前回向前略今广。
△此下大愿亦是伽陀。
△回向与愿大同小异异者谓回向要有所回善根
发愿无善亦可要誓言大同者十回向位大愿为
体总愿别愿皆回向故。
△今此即是回向大愿。
○
钞三颂前回向者即我为菩提修行时下三十偈于
中三一会通长行二会通初地三解释本文今初
疏亦是伽陀者梵云祇夜此云重颂谓颂长行也
如前偈等梵云伽陀此云讽诵谓孤起讽赞非颂
前文然此十愿若以颂前回向则是祇夜若以长
行文中无别十大愿之文即是伽陀故云亦也亦
者非全一向疏总愿别愿者如愿成就佛菩提为
总愿也于中自利利他不同为别愿也是回向大
愿者十回向既是大愿之回向故知大愿是回向
之大愿。
△疏文有十愿全同初地但次不同彼中
次者一供养愿二受持愿三转法轮愿四修行二
利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
成正觉今次如经。
○钞文有十愿下二会通初地
也即初地中金刚藏菩萨为解脱月菩萨说初地
十愿第四校量胜德分三门之第一胜愿也今依
彼疏文前以五对十门释之一名体对名者是总
云愿者是希求义别有十名依经依梁摄论列与
此名同但次第异今依彼次标列后释即依当文
瑜伽及诸摄论名虽小异义亦全同体者剋性即
以信欲胜解三为自性若取所依悲智相导即后
卷六 第 310a 页
得智为体二修證对修者初七修始次二修熟后
一修成也證者地前引发初地齐證三行位对行
者初二自利次五利他八自利满九利他满十二
利果若约通论十皆二利位者通论即初地所得
也彼是初地之文故作此配若就此中十愿即初
后圆融不局定位四因果对前九求因后一求果
五立意圆融对立意者所以但说十者以摄二严
二利因果行位无不周故又表无尽故故云一一
皆摄阿僧祇愿圆融者以称性故一愿之中具一
切愿即入重重如常所辨六相圆融正在此文也
故世亲菩萨言六相者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
坏相总者是根本法以初一法无不摄故别者馀
九法别依止本满彼本故同者斯法同名法故异
者增相故诸法渐增故成者略说故揽九缘以成
一略也坏者广说故分一作九九外无一此九因
缘各住自相不相成也犹如梁柱等共成一舍总
则一舍别则诸缘同则互不相违异则诸缘不同
成则诸缘办果坏则各住自法凡举一法皆六相
圆融又华严第三祖康藏国师为则天皇帝指金
师子说六相圆融如彼金师子章也彼经文有二
别一正显十愿彰自勤行二明十尽句与众生共
初中四一总标二别列三总结四摄眷属初中地
经云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
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释曰能成就言该下三
一修成也證者地前引发初地齐證三行位对行
者初二自利次五利他八自利满九利他满十二
利果若约通论十皆二利位者通论即初地所得
也彼是初地之文故作此配若就此中十愿即初
后圆融不局定位四因果对前九求因后一求果
五立意圆融对立意者所以但说十者以摄二严
二利因果行位无不周故又表无尽故故云一一
皆摄阿僧祇愿圆融者以称性故一愿之中具一
切愿即入重重如常所辨六相圆融正在此文也
故世亲菩萨言六相者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
坏相总者是根本法以初一法无不摄故别者馀
九法别依止本满彼本故同者斯法同名法故异
者增相故诸法渐增故成者略说故揽九缘以成
一略也坏者广说故分一作九九外无一此九因
缘各住自相不相成也犹如梁柱等共成一舍总
则一舍别则诸缘同则互不相违异则诸缘不同
成则诸缘办果坏则各住自法凡举一法皆六相
圆融又华严第三祖康藏国师为则天皇帝指金
师子说六相圆融如彼金师子章也彼经文有二
别一正显十愿彰自勤行二明十尽句与众生共
初中四一总标二别列三总结四摄眷属初中地
经云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
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释曰能成就言该下三
卷六 第 310b 页
句初句始起要期次句方便起行谓成彼一一愿
中所作方便皆勇猛故后句愿道行成谓如供养
佛便能供故馀九例知此愿亦即行称愿行故非
如凡夫空有要期是以总言能成就也以总该别
十愿皆有此三也二别列十愿者一一愿中文各
有四皆初四字总标起愿云又发大愿此四字九
愿皆有唯初供养一愿以近标文故无也二显愿
行相十愿各别然与此经文异义同下随文引之
会释三彰愿德能十愿皆云广大遍法界究竟如
虚空四明愿分齐十愿皆云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此段虽十愿文同而所作各异应云供养无有休
息等不似第三段文义皆同也就初后二段文通
义局第三德能文义俱通十愿皆有广大等德故
三总结云佛子住此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等三
句全同标文也四摄眷属云以此十愿为首满足
百万阿僧祇大愿然此经但有第二别愿中之行
相文义无馀三段以此须知彼经中愿与此大同
小异之意故略标释勿厌异端疏今次如经者依
此经次第解释本文也但随义便会于彼经。
△疏文二一别发大愿十一受持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
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
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疏亦名护法愿故十地经云愿受一切佛法轮愿
中所作方便皆勇猛故后句愿道行成谓如供养
佛便能供故馀九例知此愿亦即行称愿行故非
如凡夫空有要期是以总言能成就也以总该别
十愿皆有此三也二别列十愿者一一愿中文各
有四皆初四字总标起愿云又发大愿此四字九
愿皆有唯初供养一愿以近标文故无也二显愿
行相十愿各别然与此经文异义同下随文引之
会释三彰愿德能十愿皆云广大遍法界究竟如
虚空四明愿分齐十愿皆云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此段虽十愿文同而所作各异应云供养无有休
息等不似第三段文义皆同也就初后二段文通
义局第三德能文义俱通十愿皆有广大等德故
三总结云佛子住此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等三
句全同标文也四摄眷属云以此十愿为首满足
百万阿僧祇大愿然此经但有第二别愿中之行
相文义无馀三段以此须知彼经中愿与此大同
小异之意故略标释勿厌异端疏今次如经者依
此经次第解释本文也但随义便会于彼经。
△疏文二一别发大愿十一受持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
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
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疏亦名护法愿故十地经云愿受一切佛法轮愿
卷六 第 310c 页
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
△今文初句摄菩提。
△次句持佛法。
△次二句护佛
教修行戒行为护行故。
△破穿之义巳见上文妙住
章中。
○钞第一我为下二偈明受持愿即彼第二
愿也疏故十地云至一切诸佛法者此四句全写
彼行相之文也彼释云但言释云即彼疏引论释
也下皆准此四句皆通二利然若约能受持等说
受谓领受摄谓摄属护谓防护持谓住持故胜鬘
经云摄受正法护持正法若约所受持等即一教
二果三行四理三云护教判为行法者论云谓修
行教法于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故能受等
文虽互举义实皆通言常得出家修净戒者家谓
家宅以拘系为义离烦恼缚名曰出家又在家迫
窄犹如牢狱出家宽旷犹如虚空又智度论云孔
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在家虽有五欲
乐不如出家功德深又如心地观经佛为智光长
者说出家在家二种胜劣佛言出家菩萨胜于在
家无量无边不可为比何以故出家菩萨以正慧
力微细观察在家所有种种过失所谓世间一切
舍宅积聚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
小河水不知满足又云在家之人心恒起妄想执
著外境不能了真无明昏醉颠倒触境亦常不住
恶觉易起善心难生由妄想缘起诸烦恼因众烦
恼造善恶业依善恶业感五趣果如是如是生死
△今文初句摄菩提。
△次句持佛法。
△次二句护佛
教修行戒行为护行故。
△破穿之义巳见上文妙住
章中。
○钞第一我为下二偈明受持愿即彼第二
愿也疏故十地云至一切诸佛法者此四句全写
彼行相之文也彼释云但言释云即彼疏引论释
也下皆准此四句皆通二利然若约能受持等说
受谓领受摄谓摄属护谓防护持谓住持故胜鬘
经云摄受正法护持正法若约所受持等即一教
二果三行四理三云护教判为行法者论云谓修
行教法于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故能受等
文虽互举义实皆通言常得出家修净戒者家谓
家宅以拘系为义离烦恼缚名曰出家又在家迫
窄犹如牢狱出家宽旷犹如虚空又智度论云孔
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在家虽有五欲
乐不如出家功德深又如心地观经佛为智光长
者说出家在家二种胜劣佛言出家菩萨胜于在
家无量无边不可为比何以故出家菩萨以正慧
力微细观察在家所有种种过失所谓世间一切
舍宅积聚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
小河水不知满足又云在家之人心恒起妄想执
著外境不能了真无明昏醉颠倒触境亦常不住
恶觉易起善心难生由妄想缘起诸烦恼因众烦
恼造善恶业依善恶业感五趣果如是如是生死
卷六 第 311a 页
不断出家菩萨能如是观厌离世间名真出家偈
云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
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闭旷若虚空自在
无为离系著等又云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
家受戒二百万劫不随恶道以是因缘故愿常得
也疏破穿之义至妙住章中者即善财第四善友
妙住比丘大经则名善住也此善友寄第三修行
住也此章中说二十种戒彼疏将配回向品二十
梵行于中第十二名不缺漏戒配第二不缺梵行
又第二十无垢戒配第一不破梵行彼释云若破
四重十重犹如破器无所复用最粗重故今经云
无垢即无垢戒又云无破即不破梵行无穿漏即
不缺漏戒虽加穿字无缺字而穿与缺义亦不殊
故指彼释此意亦同涅槃经爱见罗刹乞浮囊之
喻也。
△疏后偈愿受一切佛法轮即是如来以一
切音而说诸法令能遍受持。
△故上经云能令三
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
△疏二修行二利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
馀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
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疏于中一切妙行皆成就者此是总句谓广大
无量世出世间种种行故亦行方便。
○钞第二勤
修下二偈修行二利愿即彼第四也疏此是总句
云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
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闭旷若虚空自在
无为离系著等又云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
家受戒二百万劫不随恶道以是因缘故愿常得
也疏破穿之义至妙住章中者即善财第四善友
妙住比丘大经则名善住也此善友寄第三修行
住也此章中说二十种戒彼疏将配回向品二十
梵行于中第十二名不缺漏戒配第二不缺梵行
又第二十无垢戒配第一不破梵行彼释云若破
四重十重犹如破器无所复用最粗重故今经云
无垢即无垢戒又云无破即不破梵行无穿漏即
不缺漏戒虽加穿字无缺字而穿与缺义亦不殊
故指彼释此意亦同涅槃经爱见罗刹乞浮囊之
喻也。
△疏后偈愿受一切佛法轮即是如来以一
切音而说诸法令能遍受持。
△故上经云能令三
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
△疏二修行二利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
馀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
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疏于中一切妙行皆成就者此是总句谓广大
无量世出世间种种行故亦行方便。
○钞第二勤
修下二偈修行二利愿即彼第四也疏此是总句
卷六 第 311b 页
者文云一切故是总也以随义便故不依次释之
下多仿此地谓广大无量至种种行故者彼经云
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论释云广大
无量是世间行意明俗智之行广从初地乃至六
地大者七地无量者八地巳上不坏不杂是出世
间行不杂世间有漏法故不坏者冥同真性故疏
亦行方便者彼经行中有四位行相行体行业行
方便行方便中以六相圆融令一行具一切行为
方便经云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
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
令其受行心得增长今云一切妙行皆成就者文
含彼意故指云行方便也馀三此配之在疏可见。
△疏馀句为别初句行体即十波罗蜜除蔽清净。
○钞初句行体者前云广大无量者世出世间等
正辩此十波罗蜜之相故此云体也明此十波罗
蜜义略以三门分别一释名义二明体性三问答
广略初中又二先释总名后释别名今初十即是
数波罗蜜者此云到彼岸也以生死为此岸烦恼
妄念为中流真空之际为彼岸也故贲疏云由无
正智住生死岸溺烦恼流起惑造业轮回无极但
令修无相慧照五蕴空名离此岸妄念永寂是越
中流證法性如是到彼岸又唯识论以现起苦集
为此岸未起苦集为河流菩提涅槃为彼岸六度
为船筏以行人五蕴假者为所度又智度论中有
下多仿此地谓广大无量至种种行故者彼经云
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论释云广大
无量是世间行意明俗智之行广从初地乃至六
地大者七地无量者八地巳上不坏不杂是出世
间行不杂世间有漏法故不坏者冥同真性故疏
亦行方便者彼经行中有四位行相行体行业行
方便行方便中以六相圆融令一行具一切行为
方便经云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
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
令其受行心得增长今云一切妙行皆成就者文
含彼意故指云行方便也馀三此配之在疏可见。
△疏馀句为别初句行体即十波罗蜜除蔽清净。
○钞初句行体者前云广大无量者世出世间等
正辩此十波罗蜜之相故此云体也明此十波罗
蜜义略以三门分别一释名义二明体性三问答
广略初中又二先释总名后释别名今初十即是
数波罗蜜者此云到彼岸也以生死为此岸烦恼
妄念为中流真空之际为彼岸也故贲疏云由无
正智住生死岸溺烦恼流起惑造业轮回无极但
令修无相慧照五蕴空名离此岸妄念永寂是越
中流證法性如是到彼岸又唯识论以现起苦集
为此岸未起苦集为河流菩提涅槃为彼岸六度
为船筏以行人五蕴假者为所度又智度论中有
卷六 第 311c 页
三义一以生死为此岸菩提为彼岸一切如来皆
从生死此岸越四流之大河到菩提之彼岸此约
果解二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此约心释三
以六蔽为此岸六度为彼岸此约行释唯识第九
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名一安住
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
大菩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悲悯一切有情四事
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巧便最胜谓要无
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七
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若非此七所摄受
者不得名为到彼岸也后释别名一布施者运心
广大名之为布辍巳惠人名之为施施有三种一
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财施者瑜伽论云又诸菩
萨所有财物若多若少无不运心先施一切后来
求者如取自财菩萨与时还如彼物见来求者终
不嗤笑亦不轻弄亦不令其心生赧愧亦不嚬蹙
舒颜平施前笑先言终不稽留疾疾而施不积聚
施谓诸菩萨不于长时渐渐积集聚多财物然后
顿施见积集施其施有罪见随得施其施无罪无
畏施者谓他有恐怖种种难事菩萨方便救脱令
离怖畏或于禽兽等诸有情所不为恼害令离怖
畏如是种种名无畏施言法施者谓以正法为人
演说于诸施中法施为最也二净戒者防非止恶
名之为戒于戒不犯名之为净此亦三种一摄律
从生死此岸越四流之大河到菩提之彼岸此约
果解二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此约心释三
以六蔽为此岸六度为彼岸此约行释唯识第九
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名一安住
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
大菩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悲悯一切有情四事
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巧便最胜谓要无
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七
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若非此七所摄受
者不得名为到彼岸也后释别名一布施者运心
广大名之为布辍巳惠人名之为施施有三种一
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财施者瑜伽论云又诸菩
萨所有财物若多若少无不运心先施一切后来
求者如取自财菩萨与时还如彼物见来求者终
不嗤笑亦不轻弄亦不令其心生赧愧亦不嚬蹙
舒颜平施前笑先言终不稽留疾疾而施不积聚
施谓诸菩萨不于长时渐渐积集聚多财物然后
顿施见积集施其施有罪见随得施其施无罪无
畏施者谓他有恐怖种种难事菩萨方便救脱令
离怖畏或于禽兽等诸有情所不为恼害令离怖
畏如是种种名无畏施言法施者谓以正法为人
演说于诸施中法施为最也二净戒者防非止恶
名之为戒于戒不犯名之为净此亦三种一摄律
卷六 第 312a 页
仪戒谓断一切恶法也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
法也三饶益有情戒以无罪乐普利众生也如摄
论说由摄律仪戒能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能
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能无罪利益也三忍辱
者他人加恶名之为辱能安受之名之为忍此亦
三种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有情于怨害等
忍受不恚二安受苦忍谓修行时若遇寒热饥渴
等苦安住忍受不生退转三谛察法忍谓审谛观
察一切诸法无灭无生而忍證也当知此忍能与
前二为依止处由达诸法无生灭等方能堪忍怨
害等苦也四精进者勇捍无退名之为进万行不
杂名之为精此亦三种一被甲精进犹如猛将身
被甲冑能摧怨敌无退屈心菩萨亦尔被精进甲
积集万行降四魔怨二摄善精进谓修习善法进
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于饶益有情事不生疲
厌五禅定者新译云静虑专注一境名禅摄心不
乱名定念虑澄寂故名静虑亦有三种一安住静
虑谓心住现法乐也安住此中轻安适悦受用法
乐无厌倦故二引发静虑谓依此定引发六通诸
所思事悉皆成满三办事静虑谓依此定成办利
乐有情之事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等六智慧者决
断名智拣择名慧此亦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谓
證生空人无我理二法空无分别慧谓證法空法
无我理也三俱空无分别慧谓證二空空无我理
法也三饶益有情戒以无罪乐普利众生也如摄
论说由摄律仪戒能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能
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能无罪利益也三忍辱
者他人加恶名之为辱能安受之名之为忍此亦
三种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有情于怨害等
忍受不恚二安受苦忍谓修行时若遇寒热饥渴
等苦安住忍受不生退转三谛察法忍谓审谛观
察一切诸法无灭无生而忍證也当知此忍能与
前二为依止处由达诸法无生灭等方能堪忍怨
害等苦也四精进者勇捍无退名之为进万行不
杂名之为精此亦三种一被甲精进犹如猛将身
被甲冑能摧怨敌无退屈心菩萨亦尔被精进甲
积集万行降四魔怨二摄善精进谓修习善法进
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于饶益有情事不生疲
厌五禅定者新译云静虑专注一境名禅摄心不
乱名定念虑澄寂故名静虑亦有三种一安住静
虑谓心住现法乐也安住此中轻安适悦受用法
乐无厌倦故二引发静虑谓依此定引发六通诸
所思事悉皆成满三办事静虑谓依此定成办利
乐有情之事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等六智慧者决
断名智拣择名慧此亦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谓
證生空人无我理二法空无分别慧谓證法空法
无我理也三俱空无分别慧谓證二空空无我理
卷六 第 312b 页
七方便者摄化自在应变随时善离过非名为方
便此有二种一回向方便善巧以前六度所集善
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二拔济方便善
巧谓一一皆为拔济诸有情故前般若德后大悲
德八愿者专心向乐乐求不退名愿此亦二种一
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九力者有胜堪能不可屈
伏名力此亦二种一思择力可作不可作等二修
习力谓修万行时不退不屈由此二力令前六度
无间无断长时现行十智者决断诸法能善了知
名之为智此亦二种一受用法乐智由施等度成
立此智后由此智成立施等如是自在名受用法
乐二成就有情智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施戒忍等
饶益有情也故摄论云由施能摄受有情由戒能
不害有情不生瞋故由忍遭苦能受由勤能助他
有情所作善事由定未定者令定也为未得定诸
有情说行相方便令彼有情成办此定由慧为巳
得定者令解脱等为菩萨自巳得出世间慧断障
得解脱巳广为一切巳得定者说远离世间解脱
功德不令依定求有忻上令依巳得上地胜定远
起加行引出世间慧即断障解脱故名成熟有情
也上来略释十度别名竟二出十度体者初施以
善十一中无贪及助成无贪者同时二十一法并
三业总为施度体此即总相出体也若以剋性相
应眷属等子细出体广如论中也二戒度以遍行
便此有二种一回向方便善巧以前六度所集善
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二拔济方便善
巧谓一一皆为拔济诸有情故前般若德后大悲
德八愿者专心向乐乐求不退名愿此亦二种一
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九力者有胜堪能不可屈
伏名力此亦二种一思择力可作不可作等二修
习力谓修万行时不退不屈由此二力令前六度
无间无断长时现行十智者决断诸法能善了知
名之为智此亦二种一受用法乐智由施等度成
立此智后由此智成立施等如是自在名受用法
乐二成就有情智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施戒忍等
饶益有情也故摄论云由施能摄受有情由戒能
不害有情不生瞋故由忍遭苦能受由勤能助他
有情所作善事由定未定者令定也为未得定诸
有情说行相方便令彼有情成办此定由慧为巳
得定者令解脱等为菩萨自巳得出世间慧断障
得解脱巳广为一切巳得定者说远离世间解脱
功德不令依定求有忻上令依巳得上地胜定远
起加行引出世间慧即断障解脱故名成熟有情
也上来略释十度别名竟二出十度体者初施以
善十一中无贪及助成无贪者同时二十一法并
三业总为施度体此即总相出体也若以剋性相
应眷属等子细出体广如论中也二戒度以遍行
卷六 第 312c 页
中善性无表思在大乘者为体若约同时相应者
总二十一法及所起三业总为戒度体也三忍辱
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同时二十一法三业为忍度
体也若不得无瞋即遇怨害等时即便退屈不能
忍也若无审慧遇诸境界不能忍可即便退屈故
以审慧为体即三慧中思修二慧也闻慧行相粗
劣无忍义故不取之也又若无精进在怀即遇寒
热等苦亦不能忍受故忍约胜以无瞋审慧精进
为其自体也四精进即以自名相应二十一法同
时三业为体也五静虑即以别境中定数内等引
定及同时二十一法为体此定及第六慧不通三
业体也六后五度皆以本后二智及相应二十一
法为体故唯识论云后五皆以择法为体说是本
后智故问五中几是根本几是后得答第六唯根
本摄后四皆后得智收此约十度解若说六度者
即第六慧度通根本后得智也上来总是出十度
体竟三明问答广略问有何所以但说十度不增
不减耶答有三因也一者以菩萨所住地有十故
二者以菩萨于十地中所对治重障有十种故所
以能对治度亦有十也故此疏云以十度行净十
种蔽蔽即障也三者菩萨所證有十真如故度亦
有十也问诸教多说六度今此说十何故相违答
亦不相违何以谓开合不同更无别义也若开即
别说后四便成其十若合之即但有前六不说后
总二十一法及所起三业总为戒度体也三忍辱
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同时二十一法三业为忍度
体也若不得无瞋即遇怨害等时即便退屈不能
忍也若无审慧遇诸境界不能忍可即便退屈故
以审慧为体即三慧中思修二慧也闻慧行相粗
劣无忍义故不取之也又若无精进在怀即遇寒
热等苦亦不能忍受故忍约胜以无瞋审慧精进
为其自体也四精进即以自名相应二十一法同
时三业为体也五静虑即以别境中定数内等引
定及同时二十一法为体此定及第六慧不通三
业体也六后五度皆以本后二智及相应二十一
法为体故唯识论云后五皆以择法为体说是本
后智故问五中几是根本几是后得答第六唯根
本摄后四皆后得智收此约十度解若说六度者
即第六慧度通根本后得智也上来总是出十度
体竟三明问答广略问有何所以但说十度不增
不减耶答有三因也一者以菩萨所住地有十故
二者以菩萨于十地中所对治重障有十种故所
以能对治度亦有十也故此疏云以十度行净十
种蔽蔽即障也三者菩萨所證有十真如故度亦
有十也问诸教多说六度今此说十何故相违答
亦不相违何以谓开合不同更无别义也若开即
别说后四便成其十若合之即但有前六不说后
卷六 第 313a 页
四问若不说后四莫摄义不尽答以后四度助成
前六故即摄在前六中亦摄法尽也故论云方便
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
修满故言方便善巧助施等三者解深密经云于
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
而摄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说方便善巧为施等
助愿助精进者彼云若诸菩萨于现法中烦恼多
故元于修习无间无有堪能由劣意乐故下界殊
胜故于内心住无有堪能乃至未来轻微心生故
正愿如是由此愿故微薄能进故愿助精进也力
助静虑者解深密经云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
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得胜意乐亦
名上界胜解名力波罗蜜多由此力故于内心住
有所堪能故说力度为定度助智助般若者经云
若诸菩萨以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
智由能闻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故说后智是慧
度助问何以唯具六耶答如世舟船有六法故此
略明问答也更有馀义恐繁不述上来三段总是
第一明行体中略说十度义竟也。
△疏第三句是
行业以十度行净十种蔽助真如观净十种障故。
○钞第三句是行业下至十种障故言十度行可
知也十种蔽者谓一悭贪二毁禁三瞋恚四懈怠
五散乱六愚痴七耽滞八退屈九怯劣十昧事此
十隐蔽妙行故以十度如次除之疏助真如观者
前六故即摄在前六中亦摄法尽也故论云方便
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
修满故言方便善巧助施等三者解深密经云于
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
而摄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说方便善巧为施等
助愿助精进者彼云若诸菩萨于现法中烦恼多
故元于修习无间无有堪能由劣意乐故下界殊
胜故于内心住无有堪能乃至未来轻微心生故
正愿如是由此愿故微薄能进故愿助精进也力
助静虑者解深密经云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
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得胜意乐亦
名上界胜解名力波罗蜜多由此力故于内心住
有所堪能故说力度为定度助智助般若者经云
若诸菩萨以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
智由能闻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故说后智是慧
度助问何以唯具六耶答如世舟船有六法故此
略明问答也更有馀义恐繁不述上来三段总是
第一明行体中略说十度义竟也。
△疏第三句是
行业以十度行净十种蔽助真如观净十种障故。
○钞第三句是行业下至十种障故言十度行可
知也十种蔽者谓一悭贪二毁禁三瞋恚四懈怠
五散乱六愚痴七耽滞八退屈九怯劣十昧事此
十隐蔽妙行故以十度如次除之疏助真如观者
卷六 第 313b 页
智观真如为正道十波罗蜜为助道也故云助观
以净十障十障十如义在玄谈钞中明也。
△疏后偈
行相于诸惑业得解脱者即出世间行。
△及魔境界
世间道中得解脱者即世间行。
△犹如莲华及日
月喻双喻二行处于世界犹如虚空亦如莲华不
著水故身心清净超彼岸故。
○钞后偈行相至超
彼岸故者地经行相之文即前所引广大无量世
出世间等也今此一偈前半法后半喻法中上句
即出世间行下句即世间行解脱之言意兼上句
出世解脱出世解脱即全超世间世间解脱即处
之不染下半偈喻双喻二行也亦可日月喻出世
解脱不住空故莲华喻世间解脱在水中故。
△疏
上之七句皆是能增长行。
△第二句是所增长心
由依此义此行亦名心增长行。
△故十地云令其
受行心得增长。
○钞上之七句至心得增长者以
地经于此愿相中科为两段一能增长行即前行
相等四二所增长心即此全引也以有如上诸行
相资故增菩提心令不忘失也以取地经地论文
势故以诸行增长菩提心若直据此文亦可由菩
提心而增长诸行即心是能增长行是所增长故
离世间品云若忘失菩提心而修行诸善根者是
为魔业又标在二千之行最初况此次云出魔境
等义亦相扶彼文此一段文请以疏中所引地经
及此经偈相对详之。
以净十障十障十如义在玄谈钞中明也。
△疏后偈
行相于诸惑业得解脱者即出世间行。
△及魔境界
世间道中得解脱者即世间行。
△犹如莲华及日
月喻双喻二行处于世界犹如虚空亦如莲华不
著水故身心清净超彼岸故。
○钞后偈行相至超
彼岸故者地经行相之文即前所引广大无量世
出世间等也今此一偈前半法后半喻法中上句
即出世间行下句即世间行解脱之言意兼上句
出世解脱出世解脱即全超世间世间解脱即处
之不染下半偈喻双喻二行也亦可日月喻出世
解脱不住空故莲华喻世间解脱在水中故。
△疏
上之七句皆是能增长行。
△第二句是所增长心
由依此义此行亦名心增长行。
△故十地云令其
受行心得增长。
○钞上之七句至心得增长者以
地经于此愿相中科为两段一能增长行即前行
相等四二所增长心即此全引也以有如上诸行
相资故增菩提心令不忘失也以取地经地论文
势故以诸行增长菩提心若直据此文亦可由菩
提心而增长诸行即心是能增长行是所增长故
离世间品云若忘失菩提心而修行诸善根者是
为魔业又标在二千之行最初况此次云出魔境
等义亦相扶彼文此一段文请以疏中所引地经
及此经偈相对详之。
卷六 第 313c 页
△疏三成熟众生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
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
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疏第五句为总馀句为别初句离苦因果皆离次
句得乐乃至涅槃第三竖长第四横遍后三句总
结长时所成因果。
△即十地经令其安住一切智
智道。
○钞第三悉除下二偈成熟众生愿即彼第
五也疏初句离苦至涅槃者地经先举所化四生
九类众生后明所为云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
佛法令断一切世间恶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文
势全似金刚经也断世间趣即上句令入佛法即
此下句也。
△疏四不离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
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
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疏谓愿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菩萨得同
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故。
○钞第四所
有下二偈明不离愿即彼第八也疏于一切生处
恒不离佛及诸菩萨等者如不动优婆夷章中云
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
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
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
卷六 第 314a 页
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也如德生
童子有德童女章中有其十喻显善知识彼云复
次善男子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
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
识者是功德净法生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
识者能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
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
法譬如莲华不著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
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色
光圆明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
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善男子
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十
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等是故愿面常同会
总又如智度论三十二云如以少汤投冰池上虽
消少处返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
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小利益返更堕落
以是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也又念我未得佛
眼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即无所趣菩萨见
佛得种种利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等又
大品云菩萨渐近萨婆若渐得身清净心清净相
清净是故不生贪瞋痴慢乃至邪见心故终不生
母胎腹中常得化生从一佛国至于佛国成就众
生乃至菩提不离见佛等疏亦名心行愿者以同
心志在于一乘故即为心行愿也。
△疏初句为总
童子有德童女章中有其十喻显善知识彼云复
次善男子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
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
识者是功德净法生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
识者能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
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
法譬如莲华不著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
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色
光圆明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
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善男子
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十
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等是故愿面常同会
总又如智度论三十二云如以少汤投冰池上虽
消少处返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
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小利益返更堕落
以是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也又念我未得佛
眼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即无所趣菩萨见
佛得种种利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等又
大品云菩萨渐近萨婆若渐得身清净心清净相
清净是故不生贪瞋痴慢乃至邪见心故终不生
母胎腹中常得化生从一佛国至于佛国成就众
生乃至菩提不离见佛等疏亦名心行愿者以同
心志在于一乘故即为心行愿也。
△疏初句为总
卷六 第 314b 页
同志一乘故。
△馀句为别于中先三句自分行同意
业同者平等一缘故身业同者同得如意神通故
语业同者同说一味法故上即三轮同。
△一切行愿
同者若福若智万行皆同。
△后一偈胜进同以更成
益复显示故。
○钞初句为总同志一乘故者地经
总相标云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释云同志一
乘同修万行以此经但云同行故疏引彼文简之
属一乘也一乘之义佛法大纲依香山胜鬘疏中
聊为解释言一乘者统收不异谓之一运载含容
谓之乘故名一乘即一佛乘谓教理行果总名为
乘皆有运载义故彼明一义有其十门今明前七
一简二名一佛乘第一非同馀二二废二名一如
法华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三破二名一
谓破二乘执实之情为说究竟一乘之法四会二
名一指小即大故如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又
如大乘为本故五无二名一如说香积彼土无有
二乘名字但有清净大菩萨众六不二名一不二
法门泯绝无寄如无言世界外即无说无示内即
无虑无思以为佛事一相平等寄理绝言故亦名
一七不一名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非一
切一亦非一一切诸法互相涉入事事无碍相入
相即无不镕融同一法界皆如幻故故大经云一
即是多多即一等总一切法都是一乘然此七义
前前浅后后深今此所取即第七称经宗故平等
△馀句为别于中先三句自分行同意
业同者平等一缘故身业同者同得如意神通故
语业同者同说一味法故上即三轮同。
△一切行愿
同者若福若智万行皆同。
△后一偈胜进同以更成
益复显示故。
○钞初句为总同志一乘故者地经
总相标云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释云同志一
乘同修万行以此经但云同行故疏引彼文简之
属一乘也一乘之义佛法大纲依香山胜鬘疏中
聊为解释言一乘者统收不异谓之一运载含容
谓之乘故名一乘即一佛乘谓教理行果总名为
乘皆有运载义故彼明一义有其十门今明前七
一简二名一佛乘第一非同馀二二废二名一如
法华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三破二名一
谓破二乘执实之情为说究竟一乘之法四会二
名一指小即大故如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又
如大乘为本故五无二名一如说香积彼土无有
二乘名字但有清净大菩萨众六不二名一不二
法门泯绝无寄如无言世界外即无说无示内即
无虑无思以为佛事一相平等寄理绝言故亦名
一七不一名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非一
切一亦非一一切诸法互相涉入事事无碍相入
相即无不镕融同一法界皆如幻故故大经云一
即是多多即一等总一切法都是一乘然此七义
前前浅后后深今此所取即第七称经宗故平等
卷六 第 314c 页
一缘故者地经云一切菩萨平等一缘释曰亡缘
照境也疏得如意神通者彼经云随意能现种种
佛身故言同得如意神通者此即神境通具足应
云神境智作證通也大论第六云如意通有三一
能到二转变三圣如意能到有四一身能飞行如
鸟无碍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此没彼现四一
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一作多等改变外物自
在能变圣如意者于不可爱不净等物观令可爱
等自在通达唯佛独有今此即是一念能至瑜伽
论说此通有二一能变二能化变谓十八变等化
谓无而忽有谓化身化语化境等疏一味法者唯
说一乘无二亦无三也疏后一偈胜进者前云同
行故名自分此云益我故名胜进也。
△疏五供养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
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
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疏愿供胜田故。
○钞第五愿常下二偈供养愿彼
第一也。
△疏第三句为总兴广大供故。
△大有六
种。
△一心大无疲厌故二供具大财法正行皆具足
故财供摄在总句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
初二句四摄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贤道是
胜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净二字如空清
净为无常爱果及常果之因故六时大即第八句。
照境也疏得如意神通者彼经云随意能现种种
佛身故言同得如意神通者此即神境通具足应
云神境智作證通也大论第六云如意通有三一
能到二转变三圣如意能到有四一身能飞行如
鸟无碍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此没彼现四一
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一作多等改变外物自
在能变圣如意者于不可爱不净等物观令可爱
等自在通达唯佛独有今此即是一念能至瑜伽
论说此通有二一能变二能化变谓十八变等化
谓无而忽有谓化身化语化境等疏一味法者唯
说一乘无二亦无三也疏后一偈胜进者前云同
行故名自分此云益我故名胜进也。
△疏五供养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
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
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疏愿供胜田故。
○钞第五愿常下二偈供养愿彼
第一也。
△疏第三句为总兴广大供故。
△大有六
种。
△一心大无疲厌故二供具大财法正行皆具足
故财供摄在总句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
初二句四摄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贤道是
胜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净二字如空清
净为无常爱果及常果之因故六时大即第八句。
卷六 第 315a 页
○钞大有六种者彼经行相及德能中各有三义
通成六大显初供养大愿之义行相中三大者经
云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胜解以一切供养具恭
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馀一心大二供具大三
福田大然俱舍偈云由财田主异故施果差别今
财田主三一切皆胜果即不差别也审详德能中
三大者经云广大遍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一摄功德大二因大无常爱果无量因故三时大
此因得涅槃常果故以如上六大一一对今疏文
六义即显也疏如虚空清净为无常爱果及常果
之因故者即十地经六决定中第四因善决定也
经云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论云是因善决定此
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
不尽故二常果因得涅槃道故故经云尽未来际
上皆论文彼疏释云今明此智有其二能一寂而
常用故为无常果因用虽亏盈智无起灭如所依
空非无常故经明此智究竟如虚空二用而常寂
故为常果因虽涅槃永寂而智体不无若不尔将
何穷未来际若会三身者即用为化身寂为法身
智为报身非无常矣不同法相宗报身是有为无
漏论云无常爱果者用适机故此上皆十地地体
中经文疏文也彼常果因在时大中巳辩也。
△疏六利益愿。】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
卷六 第 315b 页
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
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疏愿于一切时恒作利益众生事业无空过故亦
名三业不空愿。
○钞第六我于下二偈明利益愿
彼第九也疏三业不空者彼经总相标云愿乘不
退轮四不退中念不退也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
不唐捐。
△疏前偈修福智等为不空因获无尽藏
是不空果。
○钞前偈至不空果者此一偈中三句
是因一句是果。
△疏谓暂见身则必定佛法暂闻
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
△得如
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名功德藏。
○钞谓暂
见身至如意宝身者除谓一字全是彼经文也论
科为二一从见身至断烦恼名作业不空三业能
安乐故谓见身行行知佛法真实故云必定闻口
说法能生智慧念意实德诸惑不生此但增胜而
说三业成益不同实则互有二谓得如大下名利
益不空二喻皆喻拔苦也一切众生有二种苦一
种种诸苦谓逼迫等若身若心药王治之出现品
云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
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
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
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
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
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
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疏愿于一切时恒作利益众生事业无空过故亦
名三业不空愿。
○钞第六我于下二偈明利益愿
彼第九也疏三业不空者彼经总相标云愿乘不
退轮四不退中念不退也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
不唐捐。
△疏前偈修福智等为不空因获无尽藏
是不空果。
○钞前偈至不空果者此一偈中三句
是因一句是果。
△疏谓暂见身则必定佛法暂闻
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
△得如
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名功德藏。
○钞谓暂
见身至如意宝身者除谓一字全是彼经文也论
科为二一从见身至断烦恼名作业不空三业能
安乐故谓见身行行知佛法真实故云必定闻口
说法能生智慧念意实德诸惑不生此但增胜而
说三业成益不同实则互有二谓得如大下名利
益不空二喻皆喻拔苦也一切众生有二种苦一
种种诸苦谓逼迫等若身若心药王治之出现品
云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
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
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
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
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
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
卷六 第 315c 页
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尝
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
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
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
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
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
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
乃至究竟入于涅槃也二贫穷苦世财法财如意
治之言得如意宝身者此即出现品明十身相中
第十相名如如意宝身故彼经云复次佛子譬如
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宝王名一切世间庄严藏具
足成就百万功德随所住处令诸众生灾患消除
所愿满足然此如意摩尼宝王非少福众生所能
得见如来身如意宝王亦复如是名为能令一切
众生皆悉欢喜若有见身闻名赞德悉令永离生
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时等心欲见
如来悉令得见所愿皆满佛子佛身非是少福众
生所能得见唯除如来自在神力所应调伏若有
众生因见佛身便种善根乃至成熟为成熟故乃
至得见如来身耳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十相即兼
前如大药王树身并喻佛身以尘沙功德积集成
故名功德藏论主对前安乐此为利益故作此释
也实则药王喻三业舍恶离苦如意喻三业进善
得乐疏名功德藏者疏和上经文结成此经获诸
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
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
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
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
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
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
乃至究竟入于涅槃也二贫穷苦世财法财如意
治之言得如意宝身者此即出现品明十身相中
第十相名如如意宝身故彼经云复次佛子譬如
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宝王名一切世间庄严藏具
足成就百万功德随所住处令诸众生灾患消除
所愿满足然此如意摩尼宝王非少福众生所能
得见如来身如意宝王亦复如是名为能令一切
众生皆悉欢喜若有见身闻名赞德悉令永离生
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时等心欲见
如来悉令得见所愿皆满佛子佛身非是少福众
生所能得见唯除如来自在神力所应调伏若有
众生因见佛身便种善根乃至成熟为成熟故乃
至得见如来身耳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十相即兼
前如大药王树身并喻佛身以尘沙功德积集成
故名功德藏论主对前安乐此为利益故作此释
也实则药王喻三业舍恶离苦如意喻三业进善
得乐疏名功德藏者疏和上经文结成此经获诸
卷六 第 316a 页
无尽功德藏之句也。
△疏后偈利益时处谓遍于
时处求能益法利众生故。
△十地经云愿乘不退
轮修菩萨行令见诸佛演菩提行即乘教诫轮修
菩萨行故。
△疏七转法轮愿。】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
海我遍修行经劫海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
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三世一切
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
力普能入。」
【疏亦名摄法上首愿谓转佛法轮愿皆摄取而转
授故。
○钞第七普尽下三偈转法轮愿彼第三愿
也。
△疏文中初偈转法轮处若据有修行之言者
合属前段为修行处。
△前巳有处此中晋译及兴
善本皆无修行故属此段。
○钞转法轮处者彼经
有四节一转处二转时三摄法方便四转法顿周
今即初也彼经云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佛应现
之世界则是转法轮处疏若据有修行至故属此
段者通伏难也难云此偈虽标刹海而结云我遍
修行应属前段云何判属法轮愿中通释如疏也。
△疏次一偈能转圆音。
○钞次一偈能转圆音者
如香山国师通叙十解一云如来在日一音演畅
随类解生二云或以随一方之音皆谓世尊同其
巳语三或云唯出随根一音闻者各闻称根别法
△疏后偈利益时处谓遍于
时处求能益法利众生故。
△十地经云愿乘不退
轮修菩萨行令见诸佛演菩提行即乘教诫轮修
菩萨行故。
△疏七转法轮愿。】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
海我遍修行经劫海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
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三世一切
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
力普能入。」
【疏亦名摄法上首愿谓转佛法轮愿皆摄取而转
授故。
○钞第七普尽下三偈转法轮愿彼第三愿
也。
△疏文中初偈转法轮处若据有修行之言者
合属前段为修行处。
△前巳有处此中晋译及兴
善本皆无修行故属此段。
○钞转法轮处者彼经
有四节一转处二转时三摄法方便四转法顿周
今即初也彼经云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佛应现
之世界则是转法轮处疏若据有修行至故属此
段者通伏难也难云此偈虽标刹海而结云我遍
修行应属前段云何判属法轮愿中通释如疏也。
△疏次一偈能转圆音。
○钞次一偈能转圆音者
如香山国师通叙十解一云如来在日一音演畅
随类解生二云或以随一方之音皆谓世尊同其
巳语三或云唯出随根一音闻者各闻称根别法
卷六 第 316b 页
四或云唯出随法一音闻者各得所闻别法五或
云于佛胸中有净大种功德最胜能发清净梵音
声相六或云有一无心之音若佛有心其音即定
不能遍应一切众音如凡夫等以佛无心定出一
音故能普应一切众音其犹谷响及众乐器但有
心者出种种声七或云唯一圆遍之音都无宫商
平上之异增上缘力随感成多其犹满月流影非
一八或云佛有众多音声一切众生所有言音莫
非如来法轮声摄但以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故大经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音演说尽无馀九
大师云言一音者乃无音也有即非一诸有体法
皆非一故由佛无音乃曰一音佛若有音有音巳
定何能应一切音耶良为无音故能随感出种种
音如钟声等随击大小佛音自一听者闻多随类
各各自心现故无有自心亲取他境经说自心还
取自心处处皆说唯有义故以此无音之音普应
皆一色声功能于理无违十又一音即一切音一
切音即一音若非一即一切者佛演一音众生不
能各各领解又若非一切即一音者如来一音即
不能普备也良以一多相即故佛演一音即普备
也一切众生皆有领解。
△疏次二句转法轮时第
十一一句所转法轮末后一句能摄方便。
○钞次
二句转时者文有三世之言故判为时意在会地
经第三节彼经即以八相成道为转法轮时疏能
云于佛胸中有净大种功德最胜能发清净梵音
声相六或云有一无心之音若佛有心其音即定
不能遍应一切众音如凡夫等以佛无心定出一
音故能普应一切众音其犹谷响及众乐器但有
心者出种种声七或云唯一圆遍之音都无宫商
平上之异增上缘力随感成多其犹满月流影非
一八或云佛有众多音声一切众生所有言音莫
非如来法轮声摄但以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故大经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音演说尽无馀九
大师云言一音者乃无音也有即非一诸有体法
皆非一故由佛无音乃曰一音佛若有音有音巳
定何能应一切音耶良为无音故能随感出种种
音如钟声等随击大小佛音自一听者闻多随类
各各自心现故无有自心亲取他境经说自心还
取自心处处皆说唯有义故以此无音之音普应
皆一色声功能于理无违十又一音即一切音一
切音即一音若非一即一切者佛演一音众生不
能各各领解又若非一切即一音者如来一音即
不能普备也良以一多相即故佛演一音即普备
也一切众生皆有领解。
△疏次二句转法轮时第
十一一句所转法轮末后一句能摄方便。
○钞次
二句转时者文有三世之言故判为时意在会地
经第三节彼经即以八相成道为转法轮时疏能
卷六 第 316c 页
摄方便者彼经第三节也彼于八相文次后云皆
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释曰供养
则集功德方便上首下则集智慧方便此二助菩
提法故云方便也今云我深智力普能入正同彼
也普入即皆悉往诣也若不以深智即不能悉往
普入故云深智力也。
△疏八净土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
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
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疏愿清净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诸众生。
○钞
第八我能下二偈净土愿彼第七也疏文分二
先标释愿名后随文配释前中又二先正释愿名
后会通具阙今初文中由有清净自土等言此须
明三土今依诸论略释名义于中有二先释总名
后明差别初中总言净土者世界皎洁名净即净
可居名土又体离障染名净依止义边名土言差
别者通论净土有其三种一常寂光土二常受用
土三常变化土言常寂光土者亦名法性土即法
身佛所依土也普贤观经云释迦牟尼佛名毗卢
遮那其佛住处号常寂光谓法界真理不生不灭
故名常无相无为故名寂性离垢染体常明照故
名光依止义边名之为土故名常寂光土问法身
如来遍一切处何有所依土耶答唯识论云虽此
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释曰供养
则集功德方便上首下则集智慧方便此二助菩
提法故云方便也今云我深智力普能入正同彼
也普入即皆悉往诣也若不以深智即不能悉往
普入故云深智力也。
△疏八净土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
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
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疏愿清净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诸众生。
○钞
第八我能下二偈净土愿彼第七也疏文分二
先标释愿名后随文配释前中又二先正释愿名
后会通具阙今初文中由有清净自土等言此须
明三土今依诸论略释名义于中有二先释总名
后明差别初中总言净土者世界皎洁名净即净
可居名土又体离障染名净依止义边名土言差
别者通论净土有其三种一常寂光土二常受用
土三常变化土言常寂光土者亦名法性土即法
身佛所依土也普贤观经云释迦牟尼佛名毗卢
遮那其佛住处号常寂光谓法界真理不生不灭
故名常无相无为故名寂性离垢染体常明照故
名光依止义边名之为土故名常寂光土问法身
如来遍一切处何有所依土耶答唯识论云虽此
卷六 第 317a 页
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但约义强
分以法界理有二种义一者觉照义即名为佛二
者与尘沙万德为依止义即名为土属佛之处相
义名身谓实相之相也属法之处性义名土即自
性身假分身土也二常受用土者有二一自受用
二他受用言自受用者谓大圆镜智净识所现周
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名自受用
土问何以镜智现此土耶答以因中有漏第八识
能变山河大地器世间等佛位无漏转成大圆镜
智还能变起自受用土与自受用佛为依止故云
镜智所现也言他受用土者由平等性智为他所
变或小或大展转精严他受用身依止而住问由
平等性智现他受土者何故佛地论说镜智所现
耶彼论云诸佛为令地上菩萨受大法乐精进修
行于后得智以大悲心镜智相应净识之上依菩
萨业力如来与作增上缘随其根宜现清净土改
转不定据此即由镜智所现即二论相违也答定
不相违所以然者谓他受用佛身之与土皆是无
垢第八识自證分中实定果色种子生起盖以平
等性智起大悲心击发圆镜智中无漏定果色种
子而起十重他受用身土亦须由菩萨善业力感
佛现身如来与作增上缘变起身土令十地菩萨
受用即二论并不相违也言变化土者由成事智
大悲愿力为未登地菩萨二乘异生所变或净或
分以法界理有二种义一者觉照义即名为佛二
者与尘沙万德为依止义即名为土属佛之处相
义名身谓实相之相也属法之处性义名土即自
性身假分身土也二常受用土者有二一自受用
二他受用言自受用者谓大圆镜智净识所现周
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名自受用
土问何以镜智现此土耶答以因中有漏第八识
能变山河大地器世间等佛位无漏转成大圆镜
智还能变起自受用土与自受用佛为依止故云
镜智所现也言他受用土者由平等性智为他所
变或小或大展转精严他受用身依止而住问由
平等性智现他受土者何故佛地论说镜智所现
耶彼论云诸佛为令地上菩萨受大法乐精进修
行于后得智以大悲心镜智相应净识之上依菩
萨业力如来与作增上缘随其根宜现清净土改
转不定据此即由镜智所现即二论相违也答定
不相违所以然者谓他受用佛身之与土皆是无
垢第八识自證分中实定果色种子生起盖以平
等性智起大悲心击发圆镜智中无漏定果色种
子而起十重他受用身土亦须由菩萨善业力感
佛现身如来与作增上缘变起身土令十地菩萨
受用即二论并不相违也言变化土者由成事智
大悲愿力为未登地菩萨二乘异生所变或净或
卷六 第 317b 页
秽大小不同三类化身依之而住问何故化土有
净秽耶答此有二说一由佛本愿二由生感变由
佛愿者如阿弥陀佛往昔曾为转轮圣王名无诤
念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愿取净土利乐有情今
既果满亦现净土释迦牟尼如来时为大臣名曰
宝海愿摄秽土成熟有情故今果中亦处秽土言
由生感变者由生心净感变净土故净名云欲得
净土当净其心等由生心浊故感变秽土如释迦
本愿十方佛土所不容受恶业众生悉生我国又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即其义也馀义极
多缘疏文窄不敢繁叙也疏言清净自土者即自
受用土如净名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等也安立
下即他受用土如净名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
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也。
△疏略无净土
之言以影在后段故。
△而具净土七种净义。
○钞七
种净义者论判彼净土愿中为七种净今疏全依
但次第少差耳亦不须会之。
△疏初偈即同体净
以同法性故令一多互相即入。
○钞同体净至即
入者彼经云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
国土彼释全是此疏文也既同法性性则融之故
使一多相即相入相即者约体以明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则诸法相即自在门也相入者约用以明
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则一多相容不同门也疏即
入二字以摄十玄门之一门也言十玄门者准清
净秽耶答此有二说一由佛本愿二由生感变由
佛愿者如阿弥陀佛往昔曾为转轮圣王名无诤
念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愿取净土利乐有情今
既果满亦现净土释迦牟尼如来时为大臣名曰
宝海愿摄秽土成熟有情故今果中亦处秽土言
由生感变者由生心净感变净土故净名云欲得
净土当净其心等由生心浊故感变秽土如释迦
本愿十方佛土所不容受恶业众生悉生我国又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即其义也馀义极
多缘疏文窄不敢繁叙也疏言清净自土者即自
受用土如净名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等也安立
下即他受用土如净名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
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也。
△疏略无净土
之言以影在后段故。
△而具净土七种净义。
○钞七
种净义者论判彼净土愿中为七种净今疏全依
但次第少差耳亦不须会之。
△疏初偈即同体净
以同法性故令一多互相即入。
○钞同体净至即
入者彼经云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
国土彼释全是此疏文也既同法性性则融之故
使一多相即相入相即者约体以明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则诸法相即自在门也相入者约用以明
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则一多相容不同门也疏即
入二字以摄十玄门之一门也言十玄门者准清
卷六 第 317c 页
凉国师四十二策问中具以法喻明之问云窃闻
华严深义谓之十玄请列其名略申其义答云十
表无尽一一造玄随举一法即具斯十谓一同时
具足相应门如大海一滴含百川味二广狭自在
无碍门如经尺之镜见千里之影三一多相容不
同门若一室千灯光光涉入四诸法相即自在门
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如片
月澄空晦明相并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如琉璃瓶
盛多芥子七因陀罗网境界门若两镜互照传耀
相写递出无穷八托事显法生解门如立象竖臂
触目皆道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如一夕之梦翔飞
百年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如北辰所居众星同拱
十无前后举一全收斯为华严不共玄旨馀义如
大疏明与金师子章具列也。
△疏今文虽辩念劫
圆融意取时中圆融之刹。
△二有半偈明自在净
如摩尼珠美恶斯现自在圆通。
△是故文云于一念
见举其佛者显是佛土。
○钞自在净者彼经云无
量佛土普皆清净彼释全同此疏但加净秽圆通
故云普皆疏举其佛者人师子即佛也佛是人中
之师子故。
△疏三有一句亦常入佛境界中者即
是因净。
○钞因净者彼经云普入广大诸佛境界
彼释亦同此疏也。
△疏因有二种一者生因谓六
度等如净名说。
○钞谓六度等如净名说者即佛
国品初标云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
华严深义谓之十玄请列其名略申其义答云十
表无尽一一造玄随举一法即具斯十谓一同时
具足相应门如大海一滴含百川味二广狭自在
无碍门如经尺之镜见千里之影三一多相容不
同门若一室千灯光光涉入四诸法相即自在门
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如片
月澄空晦明相并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如琉璃瓶
盛多芥子七因陀罗网境界门若两镜互照传耀
相写递出无穷八托事显法生解门如立象竖臂
触目皆道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如一夕之梦翔飞
百年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如北辰所居众星同拱
十无前后举一全收斯为华严不共玄旨馀义如
大疏明与金师子章具列也。
△疏今文虽辩念劫
圆融意取时中圆融之刹。
△二有半偈明自在净
如摩尼珠美恶斯现自在圆通。
△是故文云于一念
见举其佛者显是佛土。
○钞自在净者彼经云无
量佛土普皆清净彼释全同此疏但加净秽圆通
故云普皆疏举其佛者人师子即佛也佛是人中
之师子故。
△疏三有一句亦常入佛境界中者即
是因净。
○钞因净者彼经云普入广大诸佛境界
彼释亦同此疏也。
△疏因有二种一者生因谓六
度等如净名说。
○钞谓六度等如净名说者即佛
国品初标云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
卷六 第 318a 页
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乃至云布施是菩
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一
也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
众生来生其国二也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
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三也精进是菩
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
国四也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
众生来生其国五也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
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六也。
△疏二者依因此复
有二一镜智净识为土所依二后智通慧为土所
依。
○钞镜智净识为土所依者总论佛智有其四
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
作智问何名大圆镜智答从喻为名谓此智性净
圆明能鉴照万物故名大圆镜智即一切有情心
行差别品类各异及菩萨影像三世诸佛之影像
乃至五趣影像若事若理及有为无为万德无不
朗鉴悉于中现故名大圆镜智即犹如大圆镜能
照万物也故唯识论云大圆镜智相应心品纯净
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
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通持业及分取他名
有财二释也言平等性智者平谓均平等即齐等
谓缘一切境时自他平等以第七识在因位时执
我执法有高有下起不平等今成无漏二执巳除
自他平等即约境得名也故唯识论云二平等性
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一
也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
众生来生其国二也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
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三也精进是菩
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
国四也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
众生来生其国五也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
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六也。
△疏二者依因此复
有二一镜智净识为土所依二后智通慧为土所
依。
○钞镜智净识为土所依者总论佛智有其四
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
作智问何名大圆镜智答从喻为名谓此智性净
圆明能鉴照万物故名大圆镜智即一切有情心
行差别品类各异及菩萨影像三世诸佛之影像
乃至五趣影像若事若理及有为无为万德无不
朗鉴悉于中现故名大圆镜智即犹如大圆镜能
照万物也故唯识论云大圆镜智相应心品纯净
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
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通持业及分取他名
有财二释也言平等性智者平谓均平等即齐等
谓缘一切境时自他平等以第七识在因位时执
我执法有高有下起不平等今成无漏二执巳除
自他平等即约境得名也故唯识论云二平等性
卷六 第 318b 页
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
平等也言妙观察智者谓神用无方称之为妙具
缘诸法自相共相等名为观察决断无碍名之为
智谓此心品现通朗鉴说法利乐故名妙观察智
即从用得名也故唯识论云妙观察智相应心品
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于大众
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
切疑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也言成所作智者亦
名成事智谓能成办所作利乐有情之事名成所
作智即从境及用得名也故唯识论云成所作智
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
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也此
之四智唯佛具有转八识而成即转第八识成大
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
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问既有八识如何转
成四智等答理实合转成八智以前五名同故但
立四开亦无失皆是决断为义总取别境慧及同
时意二十一法为体也问八识是心王慧是心所
如何转心王却为心所耶答言转者但转心所中
慧成智非转识体也谓因中识强智劣但言八识
即摄诸心所皆在其中若至果中即智强识劣但
言四智即总摄八识皆在其中也即各转自识相
应之慧也问若因中前七识有相应慧至果可言
转第八既因中无至果如何转答第八因中虽无
平等也言妙观察智者谓神用无方称之为妙具
缘诸法自相共相等名为观察决断无碍名之为
智谓此心品现通朗鉴说法利乐故名妙观察智
即从用得名也故唯识论云妙观察智相应心品
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于大众
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
切疑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也言成所作智者亦
名成事智谓能成办所作利乐有情之事名成所
作智即从境及用得名也故唯识论云成所作智
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
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也此
之四智唯佛具有转八识而成即转第八识成大
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
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问既有八识如何转
成四智等答理实合转成八智以前五名同故但
立四开亦无失皆是决断为义总取别境慧及同
时意二十一法为体也问八识是心王慧是心所
如何转心王却为心所耶答言转者但转心所中
慧成智非转识体也谓因中识强智劣但言八识
即摄诸心所皆在其中若至果中即智强识劣但
言四智即总摄八识皆在其中也即各转自识相
应之慧也问若因中前七识有相应慧至果可言
转第八既因中无至果如何转答第八因中虽无
卷六 第 318c 页
有漏慧相应至果即从无漏镜智种子中生现行
亦无过失也因疏中云镜智净识为土所依镜智
即四智中大圆镜智因兹略释四智也此疏中言
镜智净识为土所依者唯识论云大圆镜智相应
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
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障染纯净圆明
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
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言离诸分别者准佛地论
云离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所缘行相微
细难知者说境及行相二皆叵测微细不忘者恒
现前义由此故如来成就无忘失法不愚者不迷
昧义由此故如来名一切种智及一切种妙智性
相清净者自性增明名性相清净纯净圆明者无
杂名约离过名净圆者满也又纯简因中劣无漏
净简一切有漏圆简二乘无学功德现种依持者
与纯净等现行功德作所依止起功德故与纯净
等种子作能持持功能种故能现能生身土智影
者即能现身土三智之影无间无断尽未来际者
于一切时能现一切处影故不断绝于一身上现
一切影也如大圆镜现众色像者佛地经云如来
圆镜众像影现依佛智镜诸处境现众像影现皆
平等故故以为喻今言为土所依者即说镜智净
识与现行功德为依止也据此且约摄境从心明
受用变化二土所依若摄相归性即须以真如为
亦无过失也因疏中云镜智净识为土所依镜智
即四智中大圆镜智因兹略释四智也此疏中言
镜智净识为土所依者唯识论云大圆镜智相应
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
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障染纯净圆明
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
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言离诸分别者准佛地论
云离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所缘行相微
细难知者说境及行相二皆叵测微细不忘者恒
现前义由此故如来成就无忘失法不愚者不迷
昧义由此故如来名一切种智及一切种妙智性
相清净者自性增明名性相清净纯净圆明者无
杂名约离过名净圆者满也又纯简因中劣无漏
净简一切有漏圆简二乘无学功德现种依持者
与纯净等现行功德作所依止起功德故与纯净
等种子作能持持功能种故能现能生身土智影
者即能现身土三智之影无间无断尽未来际者
于一切时能现一切处影故不断绝于一身上现
一切影也如大圆镜现众色像者佛地经云如来
圆镜众像影现依佛智镜诸处境现众像影现皆
平等故故以为喻今言为土所依者即说镜智净
识与现行功德为依止也据此且约摄境从心明
受用变化二土所依若摄相归性即须以真如为
卷六 第 319a 页
所依也言后智通慧等者后智即后得智也简非
根本智也以根本智唯内證故若现身现土皆是
后得智也然此通说三土所依虽身土种子在第
八识中而现身现土要假诸智为能击发自受用
土镜智后得他受用土平等后得变化土者即成
所作此唯后得各由后智击发镜智净识内种子
发生现行故也言通慧者即神通智慧也依此通
慧现身现土故以此为身土所依佛地唯识据本
末说别佛地论中三土皆从镜智现唯识论中诸
智不同若作此和会即不相异也。
△疏此二皆是
诸佛境界。
△又境界者即是相净谓七珍等。
△第
八一句摄于三净。
△谓四以如幻二字即是果净
果亦有二。
△一所生果即是相净略在境界广则
影在后承事中。
△二示现果临机示现故云如幻。
△五解脱威力即受用净谓受用净土离过成德
如用香饭得三昧等今解脱烦恼即是离过道力
之能即是成德。
○钞如用香饭得三昧等者净名
经香积品因日时欲至舍利弗念食时维摩诘令
化菩萨往众香国香积如来所取佛所食之馀来
维摩诘告舍利弗云云大众食巳至菩萨行品维
摩诘文殊及诸大众共诣佛所阿难闻诸菩萨毛
孔之香问佛佛语阿难从众香国取食食者一切
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香气久如维摩诘
言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
根本智也以根本智唯内證故若现身现土皆是
后得智也然此通说三土所依虽身土种子在第
八识中而现身现土要假诸智为能击发自受用
土镜智后得他受用土平等后得变化土者即成
所作此唯后得各由后智击发镜智净识内种子
发生现行故也言通慧者即神通智慧也依此通
慧现身现土故以此为身土所依佛地唯识据本
末说别佛地论中三土皆从镜智现唯识论中诸
智不同若作此和会即不相异也。
△疏此二皆是
诸佛境界。
△又境界者即是相净谓七珍等。
△第
八一句摄于三净。
△谓四以如幻二字即是果净
果亦有二。
△一所生果即是相净略在境界广则
影在后承事中。
△二示现果临机示现故云如幻。
△五解脱威力即受用净谓受用净土离过成德
如用香饭得三昧等今解脱烦恼即是离过道力
之能即是成德。
○钞如用香饭得三昧等者净名
经香积品因日时欲至舍利弗念食时维摩诘令
化菩萨往众香国香积如来所取佛所食之馀来
维摩诘告舍利弗云云大众食巳至菩萨行品维
摩诘文殊及诸大众共诣佛所阿难闻诸菩萨毛
孔之香问佛佛语阿难从众香国取食食者一切
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香气久如维摩诘
言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
卷六 第 319b 页
乃消乃至得无生忍一生补处等释曰入正位得
无生忍等即三昧也。
△疏故十地经云成就清净
道。
△六梵本此句无及威力字有眷属字即住处
众生净人宝为严故。
○钞无及威字有眷属字者
此句应云如幻解脱眷属力故判为住处众生净
也。
△疏七者相净巳如前说。
○钞相净巳如前说
者即第三因净句中指境界二字为相净也。
△疏九承事愿。】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
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
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疏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恒时敬事听受法故。
○
钞第九于一毛下二偈承事愿彼第六也。
△疏第
八句为总馀皆是别。
○钞第八句为总者往诣亲
近正是承事故。
△疏初之一偈即承事处。
△初二
句通是真实义相互相涉入如帝网故。
○钞真实
义相者彼经有三种相一一切相二真实义相三
无量相今即第二也彼经云如帝网差别释云土
土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故名真实。
△疏就
中三世庄严刹即一切相净土体相有差别故。
○
钞就中至差别故者就上两句中取不守自性为
一切相净也彼经云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
住若入若行若去彼释后三句云入者摄他入巳
去则遍于他中行则往来不住。
△疏第三句即无
无生忍等即三昧也。
△疏故十地经云成就清净
道。
△六梵本此句无及威力字有眷属字即住处
众生净人宝为严故。
○钞无及威字有眷属字者
此句应云如幻解脱眷属力故判为住处众生净
也。
△疏七者相净巳如前说。
○钞相净巳如前说
者即第三因净句中指境界二字为相净也。
△疏九承事愿。】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
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
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疏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恒时敬事听受法故。
○
钞第九于一毛下二偈承事愿彼第六也。
△疏第
八句为总馀皆是别。
○钞第八句为总者往诣亲
近正是承事故。
△疏初之一偈即承事处。
△初二
句通是真实义相互相涉入如帝网故。
○钞真实
义相者彼经有三种相一一切相二真实义相三
无量相今即第二也彼经云如帝网差别释云土
土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故名真实。
△疏就
中三世庄严刹即一切相净土体相有差别故。
○
钞就中至差别故者就上两句中取不守自性为
一切相净也彼经云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
住若入若行若去彼释后三句云入者摄他入巳
去则遍于他中行则往来不住。
△疏第三句即无
卷六 第 319c 页
量相谓前二相遍十方故。
○钞第三句即无量相
者彼经云十方无量种种不同彼引菩萨藏经云
虚空中世界重数多于大千所有微尘但由业力
不相障碍一处重重尚尔况复横周。
△疏其第四
句辩能知见故地经云智皆明了现前知见明为
智知非识境故。
○钞辩能知见者以彼科为两段
一所知即前三种相二能知即此所引两句是也
彼释云真实义相但可智知馀一切相可现眼见。
△疏梵本云我甚深入庄严刹。
△深入有二一智
深入二身深入。
△入彼庄严刹中承事如来非严
净彼。
△若去而字下加刹字理无违矣。
○钞若去
而字上加刹字者此句应云我皆深入严净刹也。
△疏第五一句所承事佛所有佛故。
△六七二句
即承事时八相故。
△地经中但列土相殊阙此经。
△疏十成正觉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
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
慧力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力清净一切
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
贤诸行力。」
【疏愿与一切众生同时皆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
故。
△文有十二力。
△前九明业用后三结因成果前
中九句有其七业前之六句力字居中。
○钞第十
速疾周遍下三偈成正觉愿彼亦第十也文分为
○钞第三句即无量相
者彼经云十方无量种种不同彼引菩萨藏经云
虚空中世界重数多于大千所有微尘但由业力
不相障碍一处重重尚尔况复横周。
△疏其第四
句辩能知见故地经云智皆明了现前知见明为
智知非识境故。
○钞辩能知见者以彼科为两段
一所知即前三种相二能知即此所引两句是也
彼释云真实义相但可智知馀一切相可现眼见。
△疏梵本云我甚深入庄严刹。
△深入有二一智
深入二身深入。
△入彼庄严刹中承事如来非严
净彼。
△若去而字下加刹字理无违矣。
○钞若去
而字上加刹字者此句应云我皆深入严净刹也。
△疏第五一句所承事佛所有佛故。
△六七二句
即承事时八相故。
△地经中但列土相殊阙此经。
△疏十成正觉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
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
慧力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力清净一切
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
贤诸行力。」
【疏愿与一切众生同时皆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
故。
△文有十二力。
△前九明业用后三结因成果前
中九句有其七业前之六句力字居中。
○钞第十
速疾周遍下三偈成正觉愿彼亦第十也文分为
卷六 第 320a 页
二先标释愿名二随文配释于中二先标举料二
依次解释于中有二先明业用后结因成果初中
又二先标指料简后随文解释今初疏有七业者
以彼经有两段一成菩提体即自分巳圆经云于
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作业即运
他不息文有七业今疏全依彼但不次耳故云有
其七业也次第不同亦不须会力字居中者以随
义便且回经文释之令显如初应云神通力速疾
周遍意云由神力故得速遍力字在中义则易见
下五句准知。
△疏初一句即自在业以神通力普
周遍故。
○钞自在业者彼经云以法智通神足通
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
△疏二一句示正觉
业。
△不离一毛端处而于一切处八相成道故名
普门。
○钞示正觉业至八相成道者彼经云不离
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悉皆示现初生出家往
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一切诸佛示化门
中多现八相但名目前后稍别义意大同或一升
天相二降母胎三初生四出家五破魔六成正觉
七转法轮八入涅槃相此是大庄严经中说也一
升天相者一切诸佛将欲示生说法利物皆须先
往兜率天于彼天中寿四千岁为十种自在业一
为欲界诸天子说厌离法二为色界诸天说入出
诸禅解脱三昧三入三昧名光明庄严常照三千
随机说法众生闻巳生兜率天勤发觉心乃至第
依次解释于中有二先明业用后结因成果初中
又二先标指料简后随文解释今初疏有七业者
以彼经有两段一成菩提体即自分巳圆经云于
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作业即运
他不息文有七业今疏全依彼但不次耳故云有
其七业也次第不同亦不须会力字居中者以随
义便且回经文释之令显如初应云神通力速疾
周遍意云由神力故得速遍力字在中义则易见
下五句准知。
△疏初一句即自在业以神通力普
周遍故。
○钞自在业者彼经云以法智通神足通
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
△疏二一句示正觉
业。
△不离一毛端处而于一切处八相成道故名
普门。
○钞示正觉业至八相成道者彼经云不离
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悉皆示现初生出家往
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一切诸佛示化门
中多现八相但名目前后稍别义意大同或一升
天相二降母胎三初生四出家五破魔六成正觉
七转法轮八入涅槃相此是大庄严经中说也一
升天相者一切诸佛将欲示生说法利物皆须先
往兜率天于彼天中寿四千岁为十种自在业一
为欲界诸天子说厌离法二为色界诸天说入出
诸禅解脱三昧三入三昧名光明庄严常照三千
随机说法众生闻巳生兜率天勤发觉心乃至第
卷六 第 320b 页
十说无量无边如幻法门遍十方界示现种种形
仪事业随机令喜又为成熟彼天同行天故令其
闻法发菩提心是升天相也二降母胎者四千年
满将欲下生现十种事一足下放安乐庄严光普
照恶趣遇者获安皆知菩萨将欲出宫二者毫相
中放觉悟普照光普照宿世同行菩萨令知下生
各兴供养乃至第十于随好中放日明庄严光示
现菩萨种种诸业菩萨如是放百万阿僧祇光明
巳从兜率天没下生人间十方菩萨咨嗟相送化
作白象降神母胎如大经说处母胎时住离垢藏
三昧以三昧力于母胎中现大宫殿种种庄严兜
率天宫不可为比而令母胎安隐无患菩萨放光
如明镜中见其面像也三初生者先辩初生时后
明童子时如大庄严经说菩萨处胎满足十月将
欲生时王宫先现三十二瑞尔时圣后以菩萨力
知欲诞生初夜诣王说自所愿我今欲往龙毗尼
园节物芳春林木荣茂堪可游玩愿王排比王闻
即许严妙宝舆庄严园内广备受用令称所须龙
天歌赞四兵防卫与众婇女同至园中见波叉树
蓊郁敷荣众宝严持妙香芬馥百千诸天伎乐围
绕即以右手攀树东枝嚬呻欠呿欲天扶持梵释
捧承即于右胁安庠而诞如涅槃说于十方面各
行七步步步生华垂光普照地六震动唱言我于
一切最为尊贵释梵诸天咸来亲奉又现微笑放
仪事业随机令喜又为成熟彼天同行天故令其
闻法发菩提心是升天相也二降母胎者四千年
满将欲下生现十种事一足下放安乐庄严光普
照恶趣遇者获安皆知菩萨将欲出宫二者毫相
中放觉悟普照光普照宿世同行菩萨令知下生
各兴供养乃至第十于随好中放日明庄严光示
现菩萨种种诸业菩萨如是放百万阿僧祇光明
巳从兜率天没下生人间十方菩萨咨嗟相送化
作白象降神母胎如大经说处母胎时住离垢藏
三昧以三昧力于母胎中现大宫殿种种庄严兜
率天宫不可为比而令母胎安隐无患菩萨放光
如明镜中见其面像也三初生者先辩初生时后
明童子时如大庄严经说菩萨处胎满足十月将
欲生时王宫先现三十二瑞尔时圣后以菩萨力
知欲诞生初夜诣王说自所愿我今欲往龙毗尼
园节物芳春林木荣茂堪可游玩愿王排比王闻
即许严妙宝舆庄严园内广备受用令称所须龙
天歌赞四兵防卫与众婇女同至园中见波叉树
蓊郁敷荣众宝严持妙香芬馥百千诸天伎乐围
绕即以右手攀树东枝嚬呻欠呿欲天扶持梵释
捧承即于右胁安庠而诞如涅槃说于十方面各
行七步步步生华垂光普照地六震动唱言我于
一切最为尊贵释梵诸天咸来亲奉又现微笑放
卷六 第 320c 页
百千光事毕还宫父王欢喜多令女给侍承奉
后明童子时如无量寿经说又现习学书计算数
声明伎巧医方养生符印及馀博戏擅美过人如
庄严等说父王令于頞顺那边学书算等太子发
问彼不能酬乃至与难陀调达掷象射鼓及馀博
戏无能及者与执仗大臣等一一此试无不过人
广如本行庄严等说此初生竟四明出家中先明
出家缘后正明出家且初谓如悉达太子年十七
时父王为纳三妃一耶输多罗二瞿夷三瞿比迦
并嫔八万人菩萨见诸女如白骨宫殿如丘
冢塌后因四门游观见老病死悟世非常捐舍国
位踰城学道下正明出家者菩萨将欲出家先以
七梦令父王知耶输梦中见二十种可畏之事菩
萨得不忘念自忆阿私陀仙当相我时言若作轮
王王四天下出家为道作三界尊菩萨自思烦恼
旷野生死河中若不修行终难出离于众睡后即
呼车匿被马去来车匿闻之徬徨不巳诸天摧促
帝释开门四王捧足释梵引路光照无边遇者解
脱渐去宫远诣大仙林诸女觉来不见太子悲号
闷绝水洒乃苏即奏王知闻巳大怒何不谨之失
我爱子即遣五族大臣各令一子寻之承事寻之
不获山中而住菩萨即诣二仙学求真道彼仙被
问堕质归成取剑自落绀发以衣贸易袈裟遣车
匿将马却回令白父王知委然后六年苦行为破
后明童子时如无量寿经说又现习学书计算数
声明伎巧医方养生符印及馀博戏擅美过人如
庄严等说父王令于頞顺那边学书算等太子发
问彼不能酬乃至与难陀调达掷象射鼓及馀博
戏无能及者与执仗大臣等一一此试无不过人
广如本行庄严等说此初生竟四明出家中先明
出家缘后正明出家且初谓如悉达太子年十七
时父王为纳三妃一耶输多罗二瞿夷三瞿比迦
并嫔八万人菩萨见诸女如白骨宫殿如丘
冢塌后因四门游观见老病死悟世非常捐舍国
位踰城学道下正明出家者菩萨将欲出家先以
七梦令父王知耶输梦中见二十种可畏之事菩
萨得不忘念自忆阿私陀仙当相我时言若作轮
王王四天下出家为道作三界尊菩萨自思烦恼
旷野生死河中若不修行终难出离于众睡后即
呼车匿被马去来车匿闻之徬徨不巳诸天摧促
帝释开门四王捧足释梵引路光照无边遇者解
脱渐去宫远诣大仙林诸女觉来不见太子悲号
闷绝水洒乃苏即奏王知闻巳大怒何不谨之失
我爱子即遣五族大臣各令一子寻之承事寻之
不获山中而住菩萨即诣二仙学求真道彼仙被
问堕质归成取剑自落绀发以衣贸易袈裟遣车
匿将马却回令白父王知委然后六年苦行为破
卷六 第 321a 页
邪见制伏多心为降外道常为诸天龙鬼神供养
令十二洛叉天人住三乘路广如经说五破魔六
成道此二相如下究竟果中明七转法轮八入涅
槃此二相如前劝请随喜中巳明也以八相异教
文繁广今缘疏中举著故略明之。
△疏合云以大
乘力遍普门谓大乘称理互相即入而普遍故。
△
三次三句即说实谛业谓说实谛令物悟故。
△文
中通举说德及益谓一以智行力内满功德二以
大慈力普覆而说。
△故梵本云以智行力功德满
以大慈力覆一切。
△后句以福德力遍清净即是
自他离障亦说之益。
○钞说实谛业至亦说之益
者以彼经此一业中文有两段一明能说经云得
佛境界大智慧力念念随众生心示现成佛二明
说益经云令得寂灭故此云通举说德及益意配
彼文全备也说德者即彼能说此中初句即彼佛
境界智力次句即彼随机示现成佛后句疏云自
他离障即彼令得寂灭之意也。
△疏四以第六句
即證教化业说自所證以化物故。
△谓以菩提智
契涅槃理故无所依。
○钞證教化业至无所依者
彼经云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释云
以一极无二之菩提契无差别之性净涅槃则不
复更灭说此令物生信名教化业也今云智慧力
即彼一三菩提云无著无依即彼涅槃相。
△疏梵
本云以智慧力无所依。
△五一句种种说法业具
令十二洛叉天人住三乘路广如经说五破魔六
成道此二相如下究竟果中明七转法轮八入涅
槃此二相如前劝请随喜中巳明也以八相异教
文繁广今缘疏中举著故略明之。
△疏合云以大
乘力遍普门谓大乘称理互相即入而普遍故。
△
三次三句即说实谛业谓说实谛令物悟故。
△文
中通举说德及益谓一以智行力内满功德二以
大慈力普覆而说。
△故梵本云以智行力功德满
以大慈力覆一切。
△后句以福德力遍清净即是
自他离障亦说之益。
○钞说实谛业至亦说之益
者以彼经此一业中文有两段一明能说经云得
佛境界大智慧力念念随众生心示现成佛二明
说益经云令得寂灭故此云通举说德及益意配
彼文全备也说德者即彼能说此中初句即彼佛
境界智力次句即彼随机示现成佛后句疏云自
他离障即彼令得寂灭之意也。
△疏四以第六句
即證教化业说自所證以化物故。
△谓以菩提智
契涅槃理故无所依。
○钞證教化业至无所依者
彼经云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释云
以一极无二之菩提契无差别之性净涅槃则不
复更灭说此令物生信名教化业也今云智慧力
即彼一三菩提云无著无依即彼涅槃相。
△疏梵
本云以智慧力无所依。
△五一句种种说法业具
卷六 第 321b 页
足定慧方便等故。
○钞种种说法业者彼经云以
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即定慧方便也。
△疏六一句不断佛种业积集菩提佛种岂断。
○
钞不断佛种业者彼经云示入涅槃而不断菩萨
行。
△疏七一句法轮复住业依大智慧能净一切
诸善根故。
○钞法轮复住业者彼经云示大智慧
地安立一切法释曰唯一事实即是佛智能生万
物故名为地而智慧门随机万差名安立一切前
即涅槃能建大事此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对实
施权故名复住。
△疏后三句结因成果。
△由内伏
烦恼外降诸魔普贤行圆故成菩提。
△亦可后三
复为三业以成圆十八摧灭烦恼业九降伏魔冤
业十普圆胜因业上巳别说十愿竟。
△疏二总结大愿二一总结十愿。】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
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
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
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
行悟菩提。」
【疏前之八海结前九愿。
△谓一净土愿二成熟众
生愿三转法轮愿四受持愿五修行二利愿六利
益愿由愿圆故七有二愿亲近二字即承事愿供
养二字即供养愿诸佛海言通上二愿八即不离
愿同志行故长时无倦。
○钞不离至无倦者若离
○钞种种说法业者彼经云以
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即定慧方便也。
△疏六一句不断佛种业积集菩提佛种岂断。
○
钞不断佛种业者彼经云示入涅槃而不断菩萨
行。
△疏七一句法轮复住业依大智慧能净一切
诸善根故。
○钞法轮复住业者彼经云示大智慧
地安立一切法释曰唯一事实即是佛智能生万
物故名为地而智慧门随机万差名安立一切前
即涅槃能建大事此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对实
施权故名复住。
△疏后三句结因成果。
△由内伏
烦恼外降诸魔普贤行圆故成菩提。
△亦可后三
复为三业以成圆十八摧灭烦恼业九降伏魔冤
业十普圆胜因业上巳别说十愿竟。
△疏二总结大愿二一总结十愿。】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
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
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
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
行悟菩提。」
【疏前之八海结前九愿。
△谓一净土愿二成熟众
生愿三转法轮愿四受持愿五修行二利愿六利
益愿由愿圆故七有二愿亲近二字即承事愿供
养二字即供养愿诸佛海言通上二愿八即不离
愿同志行故长时无倦。
○钞不离至无倦者若离
卷六 第 321c 页
同见同志法缘眷属修行即厌倦也。
△疏后之一
偈成正觉愿以三世因圆正觉果满故。
△疏二结
归二圣及摄所馀。
△归二圣者谓普贤文殊彰行
所属亦即十成普贤行名法门主故。
△言摄所馀
者谓馀不说一切大愿是故文云一切愿海。
△即
同地经如是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大愿。
△疏文二一偏同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
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
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疏偏同普贤也所以同者普贤行故称法界故。
△言长子者最尊胜故。
△出现品亦云谁是如来法
长子故。
○钞出现品云长子者即此品初如来放出
现光绕世界巳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顶便请出
现之法末偈云谁是大仙深境界而能真实具开
演谁是如来法长子世间尊导愿显示。
△疏若表
法界者既表法界先万物生无过此故。
△如有偈云
普贤真身遍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
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
△既无有始即是长义不舍
因行故为佛子。
○钞既表法界至故为佛子者三
圣观中先明二圣三重表法初重普贤表所信法
界即能生如来藏此是缘起法界非直指一真法
界也以真法界但是根本于真界中就能起诸法
义边为普贤能照法界义边为文殊其所信法界
△疏后之一
偈成正觉愿以三世因圆正觉果满故。
△疏二结
归二圣及摄所馀。
△归二圣者谓普贤文殊彰行
所属亦即十成普贤行名法门主故。
△言摄所馀
者谓馀不说一切大愿是故文云一切愿海。
△即
同地经如是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大愿。
△疏文二一偏同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
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
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疏偏同普贤也所以同者普贤行故称法界故。
△言长子者最尊胜故。
△出现品亦云谁是如来法
长子故。
○钞出现品云长子者即此品初如来放出
现光绕世界巳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顶便请出
现之法末偈云谁是大仙深境界而能真实具开
演谁是如来法长子世间尊导愿显示。
△疏若表
法界者既表法界先万物生无过此故。
△如有偈云
普贤真身遍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
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
△既无有始即是长义不舍
因行故为佛子。
○钞既表法界至故为佛子者三
圣观中先明二圣三重表法初重普贤表所信法
界即能生如来藏此是缘起法界非直指一真法
界也以真法界但是根本于真界中就能起诸法
义边为普贤能照法界义边为文殊其所信法界
卷六 第 322a 页
带能所故亦属缘起第二重理智契合者即会缘
释归一真法界也故诸法相生千差万别莫不皆
在能生普贤之后故知能生之主最初全以真界
为体以合体故生即无生由是下偈云遍法界为
世间主无始无终等此偈即金刚瑜伽顶经偈也
所遍即一真法界也能遍即普贤也世间即一切
缘起诸法也主即最初能生也无始终者全同真
界也。
△疏但云同等非但无量阿僧祇愿如法界
量无尽愿行皆悉愿同。
△疏二双同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
馀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
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
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
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疏双同二圣也。
△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
解起行故故愿与行分属二圣理实皆通。
△又表
理智一相契合。
△行愿相扶所以双同。
○钞故愿
与行分属二圣者此意以解为愿而对行也馀表
法等义兼前段普贤等义广如归敬请加中具明。
△疏三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
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疏上来诸愿皆属回向弥显三段皆属回向。
释归一真法界也故诸法相生千差万别莫不皆
在能生普贤之后故知能生之主最初全以真界
为体以合体故生即无生由是下偈云遍法界为
世间主无始无终等此偈即金刚瑜伽顶经偈也
所遍即一真法界也能遍即普贤也世间即一切
缘起诸法也主即最初能生也无始终者全同真
界也。
△疏但云同等非但无量阿僧祇愿如法界
量无尽愿行皆悉愿同。
△疏二双同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
馀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
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
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
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疏双同二圣也。
△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
解起行故故愿与行分属二圣理实皆通。
△又表
理智一相契合。
△行愿相扶所以双同。
○钞故愿
与行分属二圣者此意以解为愿而对行也馀表
法等义兼前段普贤等义广如归敬请加中具明。
△疏三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
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疏上来诸愿皆属回向弥显三段皆属回向。
卷六 第 322b 页
△疏二颂愿生净土。】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
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巳现前成
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馀。
△利乐一切众生界。
△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
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巳化身无
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疏全同长行显经胜德转生之益。
△此令起愿彼
约说益为意不同。
△然准兴善三藏所译从文殊师
利勇猛智下兼此四并在显经胜德之末末后三
偈之前即颂长行。
△则此下十二偈皆颂显经胜德
应分为四初五偈颂生净土次二偈颂校量闻经
功德次四偈颂通显五果后一偈颂究竟果。
○钞
应分为四者且依兴善科之以顺重颂长行成显
经胜德之段故如此科至铺文处即不用之。
△疏
即应改于愿我二字为是人二字则无惑矣。
△今且
依文文则可知。
△不生华藏而生极乐略有四意一
有缘故二欲使众生归凭情一故三不离华藏故
四即本师故。
○钞略有四意者一弥陀愿重偏接
娑婆界人二但闻十方皆妙此彼融通初心忙忙
无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三极乐去此但有十万亿
佛土华藏中所有佛刹皆微尘数故不离也如大
疏说华藏世界底布风轮须弥尘数普光摩尼海
中出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不言其数安测
卷六 第 322c 页
其量华藏刹海处在莲台台面纯以金刚为座四
周轮围金刚杂宝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
海列在其中如天帝网安布而住一一香水海各
以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一海一种种
所持刹各有不可说佛刹尘数自下而上列二十
重一一相去各有佛刹尘数之刹一一种刹各有
刹绕如经所引重数绕数渐增准其一一刹各有
十刹微尘之刹而为围绕各摄眷属横竖交络一
一相当递相连接成世界网故知阿弥陀佛国不
离华藏界中也四即此第三十九偈赞品云或有
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共围绕乃至贤首如来阿
閦释迦等彼并判云赞本尊遮那之德也。
△疏二总颂结十门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
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疏总颂十门总结无尽也亦别属十愿十无尽
句。
○钞亦别属十愿十无尽句者具如礼敬诸佛
门中所引今将此偈正则总结十门亦兼同十无
尽句以结回向一门中之十愿也以偈文如世界
之言不全依长行长行但有虚空烦恼及业等三
故此总别皆取也。
△疏二颂显经胜德二一颂校量闻经益。】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
人经一切刹微尘劫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
周轮围金刚杂宝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
海列在其中如天帝网安布而住一一香水海各
以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一海一种种
所持刹各有不可说佛刹尘数自下而上列二十
重一一相去各有佛刹尘数之刹一一种刹各有
刹绕如经所引重数绕数渐增准其一一刹各有
十刹微尘之刹而为围绕各摄眷属横竖交络一
一相当递相连接成世界网故知阿弥陀佛国不
离华藏界中也四即此第三十九偈赞品云或有
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共围绕乃至贤首如来阿
閦释迦等彼并判云赞本尊遮那之德也。
△疏二总颂结十门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
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疏总颂十门总结无尽也亦别属十愿十无尽
句。
○钞亦别属十愿十无尽句者具如礼敬诸佛
门中所引今将此偈正则总结十门亦兼同十无
尽句以结回向一门中之十愿也以偈文如世界
之言不全依长行长行但有虚空烦恼及业等三
故此总别皆取也。
△疏二颂显经胜德二一颂校量闻经益。】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
人经一切刹微尘劫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
卷六 第 323a 页
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疏二通颂显众行益长行有三一通明五果二
别明净土果三究竟成佛果其生净土在前愿中
但颂初后文一一通颂五果。】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
光具此普贤最胜愿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
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往昔由无
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
疾皆消灭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
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疏初偈增上果次偈等流果次偈离系果次半
偈异熟果后半偈士用果。
○钞恶知识者如涅槃
经德王品云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
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
心无恐怖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
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
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
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
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
身为恶象等杀不至三恶趣为恶友杀必至三恶
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
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也言无量光者即阿弥
陀佛名也言无量者超诸数量谓一一光各有眷
属一一眷属有若干色不可数量也十六观经云
【△疏二通颂显众行益长行有三一通明五果二
别明净土果三究竟成佛果其生净土在前愿中
但颂初后文一一通颂五果。】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
光具此普贤最胜愿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
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往昔由无
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
疾皆消灭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
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疏初偈增上果次偈等流果次偈离系果次半
偈异熟果后半偈士用果。
○钞恶知识者如涅槃
经德王品云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
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
心无恐怖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
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
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
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
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
身为恶象等杀不至三恶趣为恶友杀必至三恶
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
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也言无量光者即阿弥
陀佛名也言无量者超诸数量谓一一光各有眷
属一一眷属有若干色不可数量也十六观经云
卷六 第 323b 页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
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
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阿弥陀经云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
弥陀此皆由彼国中大愿之所致也无量寿经云
若我成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亿那由他百千及
算数佛刹者不取菩提而诸佛行化莫先光明可
以反愚成智拔苦与乐不言而化是故愿求也是
故彼佛复有异名谓无边光等即十二光也十二
光者无量无边无碍无对焰王清净欢喜智慧难
思不断无称超日月等二明等流果者此人善得
胜寿命者谓随前业力所感异熟一期寿限有短
有长谓之寿命此寿命者若小乘有宗解云谓寿
暖识三和合(三中寿暖体是假)命根异色心外别有实体
性若大乘宗取第八识种子上建立命根不取现
行谓种子是本能生现行复能持彼约斯胜义偏
取种子故唯识论云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
引差别功能任持决定假立命根言依亲生者简
业种也彼非亲故但依亲生本识内三分因缘名
言种上立不依能感业增上缘种立谓业种既疏
为缘非亲生种无力连持故非命根体也言生者
简馀不生现行之因缘种子彼未生现非命根体
此者简馀识也识者简彼相应五心所法种子者
简此识现行劣于种子故以现行虽以能持种子
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
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阿弥陀经云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
弥陀此皆由彼国中大愿之所致也无量寿经云
若我成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亿那由他百千及
算数佛刹者不取菩提而诸佛行化莫先光明可
以反愚成智拔苦与乐不言而化是故愿求也是
故彼佛复有异名谓无边光等即十二光也十二
光者无量无边无碍无对焰王清净欢喜智慧难
思不断无称超日月等二明等流果者此人善得
胜寿命者谓随前业力所感异熟一期寿限有短
有长谓之寿命此寿命者若小乘有宗解云谓寿
暖识三和合(三中寿暖体是假)命根异色心外别有实体
性若大乘宗取第八识种子上建立命根不取现
行谓种子是本能生现行复能持彼约斯胜义偏
取种子故唯识论云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
引差别功能任持决定假立命根言依亲生者简
业种也彼非亲故但依亲生本识内三分因缘名
言种上立不依能感业增上缘种立谓业种既疏
为缘非亲生种无力连持故非命根体也言生者
简馀不生现行之因缘种子彼未生现非命根体
此者简馀识也识者简彼相应五心所法种子者
简此识现行劣于种子故以现行虽以能持种子
卷六 第 323c 页
然不能生于种子故不依现行而立命根也然此
种子有二功能一谓总功能为能生现行用此用
是实贯通诸法种子上皆有此用故名总也二差
别功能为能连持色心不令断绝以此连持唯此
有之名差别功能若命根唯依别功能上立不共
馀故体即是假有此所以唯约别功能立也此中
意说依普贤行愿修行者各随前业住寿短长尽
一报之身修习胜行不虚度时名胜寿命则反显
纵恣不善三业之者靡恶不为不任调伏设住世
间报命经劫转使恶因弥广苦果无穷善灭恶增
非胜寿命故法句经云人寿百岁悭贪逾盛不如
一日割舍财色人寿百岁乐不持戒不如一日净
心守戒人寿百岁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含喜不瞋
人寿百岁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励身心人寿百
岁拙禦身心不如一日巧便运致人寿百岁常怀
怯弱不如一日勇猛慧力人寿百岁不起善愿不
如一日发行四弘人寿百岁不生一智不如一日
慧性聪利释曰百年纵恣过罪逾深一日修持便
获大益所以不如也。
△疏二颂究竟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巳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
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钞后究竟果者速诣菩提大树王等者谓诸佛
示化临成正觉时皆坐菩提树也且如释迦因中
未成佛前苦行六年知不究竟即思过去诸佛皆
种子有二功能一谓总功能为能生现行用此用
是实贯通诸法种子上皆有此用故名总也二差
别功能为能连持色心不令断绝以此连持唯此
有之名差别功能若命根唯依别功能上立不共
馀故体即是假有此所以唯约别功能立也此中
意说依普贤行愿修行者各随前业住寿短长尽
一报之身修习胜行不虚度时名胜寿命则反显
纵恣不善三业之者靡恶不为不任调伏设住世
间报命经劫转使恶因弥广苦果无穷善灭恶增
非胜寿命故法句经云人寿百岁悭贪逾盛不如
一日割舍财色人寿百岁乐不持戒不如一日净
心守戒人寿百岁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含喜不瞋
人寿百岁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励身心人寿百
岁拙禦身心不如一日巧便运致人寿百岁常怀
怯弱不如一日勇猛慧力人寿百岁不起善愿不
如一日发行四弘人寿百岁不生一智不如一日
慧性聪利释曰百年纵恣过罪逾深一日修持便
获大益所以不如也。
△疏二颂究竟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巳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
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钞后究竟果者速诣菩提大树王等者谓诸佛
示化临成正觉时皆坐菩提树也且如释迦因中
未成佛前苦行六年知不究竟即思过去诸佛皆
卷六 第 324a 页
诣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成等正觉即离其处诣尼
连河边将欲剃发沐浴时优娄频蠡聚落主名斯
那钵底有十童女昔与五跋陀罗常以麻麦供养
菩萨其最小者名曰善生于菩萨苦行之时常以
饮食供养八百梵志愿资菩萨速成菩提菩萨以
知自饿非真道故于无光太子边换得袈裟至于
晨朝入村乞食其聚落神告善生女汝之所为清
净人者欲来乞食汝欲供养宜速办之善生闻巳
心大欢喜取十牛乳极令精纯煮以为糜欲将供
养菩萨知巳即于糜上现吉祥相善生极怪有仙
语之若有食此糜者必成正觉即敷妙座令优多
罗女如常先请诸梵志等奉教四望都不见之唯
见菩萨却来归报善生告云此为最胜我本为彼
宜速请之菩萨受请即诣其座善生欢喜以金钵
盛粥授于菩萨菩萨思惟我食糜巳定證菩提此
钵付谁善生白言随意受用菩萨受巳至泥连河
置钵岸上剃发沐浴诸天以香华遍散河中浴巳
收水还天供养善生收发起窣堵波大备香华而
申供养出岸思惟坐何坐食龙妃持座涌出供养
菩萨坐巳取食乳糜身体平复致钵河中龙收供
养帝释化为金翅夺将归天起塔供养经说我佛
世尊诣道树时无量菩萨并诸天众各各严饰菩
提之树或有高显百千由旬纯华所成或纯旃檀
或纯缯䌽所成或纯珠宝所成或七宝成如是计
连河边将欲剃发沐浴时优娄频蠡聚落主名斯
那钵底有十童女昔与五跋陀罗常以麻麦供养
菩萨其最小者名曰善生于菩萨苦行之时常以
饮食供养八百梵志愿资菩萨速成菩提菩萨以
知自饿非真道故于无光太子边换得袈裟至于
晨朝入村乞食其聚落神告善生女汝之所为清
净人者欲来乞食汝欲供养宜速办之善生闻巳
心大欢喜取十牛乳极令精纯煮以为糜欲将供
养菩萨知巳即于糜上现吉祥相善生极怪有仙
语之若有食此糜者必成正觉即敷妙座令优多
罗女如常先请诸梵志等奉教四望都不见之唯
见菩萨却来归报善生告云此为最胜我本为彼
宜速请之菩萨受请即诣其座善生欢喜以金钵
盛粥授于菩萨菩萨思惟我食糜巳定證菩提此
钵付谁善生白言随意受用菩萨受巳至泥连河
置钵岸上剃发沐浴诸天以香华遍散河中浴巳
收水还天供养善生收发起窣堵波大备香华而
申供养出岸思惟坐何坐食龙妃持座涌出供养
菩萨坐巳取食乳糜身体平复致钵河中龙收供
养帝释化为金翅夺将归天起塔供养经说我佛
世尊诣道树时无量菩萨并诸天众各各严饰菩
提之树或有高显百千由旬纯华所成或纯旃檀
或纯缯䌽所成或纯珠宝所成或七宝成如是计
卷六 第 324b 页
有八万四千一一树下各随色类敷师子座其座
或以纯华庄严或香或宝或纯或杂一一皆愿菩
萨坐于树下得无上觉尔时菩萨澡浴身体复食
乳糜气力平全欲往诣十六功德之地菩提树下
为欲降伏诸魔怨故以大人相四面而行振动大
地出大音声足下放光随所践处皆生莲华正念
向彼菩提之树直视行时便有无量威仪时风天
雨天从泥连河至菩提树周遍扫洒尽令严净又
雨无量殊胜香华遍覆其地三千界内大小诸树
皆悉低垂向菩提树大小诸山皆悉低垂向菩提
树欲天散华一一华等一俱卢舍以为其台复现
广路于路左右七宝栏楯量如七多罗树众宝幡
盖处处庄严又化七宝多罗之树络以金绳绳上
皆悬珍铎明珠琉璃间厕其树两间有七宝池金
沙遍布香水盈满四华芬馥四面宝阶周匝庄严
迦陵等鸟出和雅音有八万四千诸天婇女以众
香水用洒于路复有上类散众天华一一树下复
有众宝妙台其上各有八万四千天诸婇女皆捧
宝器盛众妙香复有五千天诸婇女奏天妓乐歌
舞颂叹出和雅音菩萨其身普放光明照诸佛刹
复有无量百千诸天奏天妓乐于虚空中雨众天
华又雨无量百千天妙衣服复有无量象马牛等
围绕菩萨发声哮吼其音和畅无量众鸟翱翔围
绕出和雅音菩萨往诣菩提场时有如是等无量
或以纯华庄严或香或宝或纯或杂一一皆愿菩
萨坐于树下得无上觉尔时菩萨澡浴身体复食
乳糜气力平全欲往诣十六功德之地菩提树下
为欲降伏诸魔怨故以大人相四面而行振动大
地出大音声足下放光随所践处皆生莲华正念
向彼菩提之树直视行时便有无量威仪时风天
雨天从泥连河至菩提树周遍扫洒尽令严净又
雨无量殊胜香华遍覆其地三千界内大小诸树
皆悉低垂向菩提树大小诸山皆悉低垂向菩提
树欲天散华一一华等一俱卢舍以为其台复现
广路于路左右七宝栏楯量如七多罗树众宝幡
盖处处庄严又化七宝多罗之树络以金绳绳上
皆悬珍铎明珠琉璃间厕其树两间有七宝池金
沙遍布香水盈满四华芬馥四面宝阶周匝庄严
迦陵等鸟出和雅音有八万四千诸天婇女以众
香水用洒于路复有上类散众天华一一树下复
有众宝妙台其上各有八万四千天诸婇女皆捧
宝器盛众妙香复有五千天诸婇女奏天妓乐歌
舞颂叹出和雅音菩萨其身普放光明照诸佛刹
复有无量百千诸天奏天妓乐于虚空中雨众天
华又雨无量百千天妙衣服复有无量象马牛等
围绕菩萨发声哮吼其音和畅无量众鸟翱翔围
绕出和雅音菩萨往诣菩提场时有如是等无量
卷六 第 324c 页
希有吉祥之相令无边界有情皆得安乐离苦恼
等菩萨尔时放大光明照无边界遇光之者苦恼
皆除迦利龙王说偈赞叹龙妃金光围绕供养既
到树下复自思惟往昔诸佛坐何等座證成菩提
念昔诸佛皆坐净草时天帝释化为刈草之人于
菩萨边持草而立菩萨徐问汝名字谁其人答言
我名吉祥菩萨心喜我今必證无上菩提即以妙
音从乞其草化人心喜持以上之菩萨受巳以手
自敷结跏趺坐立大誓言若不成佛终不起此也
言坐等者即降魔相也菩萨既坐巳思惟欲界波
旬最尊最胜应召来此而降伏之即放白毫光照
三千界波旬遇巳梦三十二不吉祥事寤巳心惊
告诸臣佐云我闻空声悉达太子苦行圆满必成
菩提空我境界如何摧伏大臣等及其千子皆共
谏之波旬转怒即召诸女诣菩萨前各骋妖奸欲
坏其净行菩萨哀念说偈化之令诸魔女皆知欲
过而复报言汝等有福今得生天身不念无常造
诸幻惑当堕恶道欲脱甚难是时诸女散以天华
右旋菩萨却归天上于波旬所具述其由谏波旬
言愿不为患时白部魔子名曰导师启父王言菩
萨清净超过三界神通道力无有能当诸天龙神
咸共称赞必非大王所能摧屈不须造恶自招过
患波旬不受自往遣之不受轮王山间独处欲望
佛道徒自劳形菩萨语言我今坐此决取菩提日
等菩萨尔时放大光明照无边界遇光之者苦恼
皆除迦利龙王说偈赞叹龙妃金光围绕供养既
到树下复自思惟往昔诸佛坐何等座證成菩提
念昔诸佛皆坐净草时天帝释化为刈草之人于
菩萨边持草而立菩萨徐问汝名字谁其人答言
我名吉祥菩萨心喜我今必證无上菩提即以妙
音从乞其草化人心喜持以上之菩萨受巳以手
自敷结跏趺坐立大誓言若不成佛终不起此也
言坐等者即降魔相也菩萨既坐巳思惟欲界波
旬最尊最胜应召来此而降伏之即放白毫光照
三千界波旬遇巳梦三十二不吉祥事寤巳心惊
告诸臣佐云我闻空声悉达太子苦行圆满必成
菩提空我境界如何摧伏大臣等及其千子皆共
谏之波旬转怒即召诸女诣菩萨前各骋妖奸欲
坏其净行菩萨哀念说偈化之令诸魔女皆知欲
过而复报言汝等有福今得生天身不念无常造
诸幻惑当堕恶道欲脱甚难是时诸女散以天华
右旋菩萨却归天上于波旬所具述其由谏波旬
言愿不为患时白部魔子名曰导师启父王言菩
萨清净超过三界神通道力无有能当诸天龙神
咸共称赞必非大王所能摧屈不须造恶自招过
患波旬不受自往遣之不受轮王山间独处欲望
佛道徒自劳形菩萨语言我今坐此决取菩提日
卷六 第 325a 页
月堕地须弥倾倒宁有是事我志不移波旬转怒
吼声如雷唤诸夜叉率自徒属鄙恶丑形百千异
类或布黑云雷电霹雳或雨砂石或擎大山或口
吐毒蛇或身出猛𦦨弯弓挥剑舞槊盘枪无量亿
魔军广为惊怖菩萨以慈定力砂石箭镞悉变成
华恶龙吐毒皆为香气波旬执剑自欲害之魔子
抱而谏之勿招罪咎菩提树神无量天众言词毁
责赞菩萨德尔时菩萨语魔王言我今于此断汝
怨雠灭汝恶业除汝嫉妒汝宜回心生大欢喜汝
以微善今得天身我从无量劫来修习圣道魔言
有何證据菩萨即以右手指地而说偈言诸物依
何得生长大地能为平等因此应与我作證明汝
今当观如实说时地神持华鬘涌现供养言我能
證菩萨往昔多劫修行今得菩提酬前因行也然
我此地是金刚脐馀方悉转此地不动作是语巳
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摇出大音声有十八相魔众
见巳愦乱身心颠倒狼籍踪横而走波旬惊怖闷
绝顿躄有一地神以水洒之告言速去此有兵众
欲来害汝是时魔众退散而走降魔相竟也言成
等正觉者即成道相也随学果用中巳说也。
△疏三颂结劝受持三一结前诸行。】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疏二重显胜益。】
「果报唯佛能證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若人诵此普贤
吼声如雷唤诸夜叉率自徒属鄙恶丑形百千异
类或布黑云雷电霹雳或雨砂石或擎大山或口
吐毒蛇或身出猛𦦨弯弓挥剑舞槊盘枪无量亿
魔军广为惊怖菩萨以慈定力砂石箭镞悉变成
华恶龙吐毒皆为香气波旬执剑自欲害之魔子
抱而谏之勿招罪咎菩提树神无量天众言词毁
责赞菩萨德尔时菩萨语魔王言我今于此断汝
怨雠灭汝恶业除汝嫉妒汝宜回心生大欢喜汝
以微善今得天身我从无量劫来修习圣道魔言
有何證据菩萨即以右手指地而说偈言诸物依
何得生长大地能为平等因此应与我作證明汝
今当观如实说时地神持华鬘涌现供养言我能
證菩萨往昔多劫修行今得菩提酬前因行也然
我此地是金刚脐馀方悉转此地不动作是语巳
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摇出大音声有十八相魔众
见巳愦乱身心颠倒狼籍踪横而走波旬惊怖闷
绝顿躄有一地神以水洒之告言速去此有兵众
欲来害汝是时魔众退散而走降魔相竟也言成
等正觉者即成道相也随学果用中巳说也。
△疏三颂结劝受持三一结前诸行。】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疏二重显胜益。】
「果报唯佛能證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若人诵此普贤
卷六 第 325b 页
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圆满成就众生清
净愿。」
【△疏三结成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
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疏二结说赞善。】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
王清净偈巳。
△善财童子踊跃无量。
△一切菩萨皆
大欢喜。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疏结说赞善乃是义生此会入定未有佛说古德
共立令众顿證。
○钞此会入定未有佛说者会初
世尊入师子频申三昧便令逝多林忽然广博现
种种庄严之事普贤开发文殊赞述大众顿證后
文殊出至福城东教示善财展转求道乃至品末
佛无自说之处故此云如来赞言者乃是义生也。
△疏二流通分二一指所说法。】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
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疏向普贤说巳是结义今云佛说亦是义生意
欲总该亦有二意。
△一此之一会佛为会主虽诸善
友以总该别亦属佛说。
△二遍该九会以皆不起菩
提树王遍一切处一时顿说。
○钞此之一会至亦
属佛说者谓初会来皆菩萨为主欲有所表谓初
会普贤为主初会是九会之总表佛依正二果体
净愿。」
【△疏三结成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
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疏二结说赞善。】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
王清净偈巳。
△善财童子踊跃无量。
△一切菩萨皆
大欢喜。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疏结说赞善乃是义生此会入定未有佛说古德
共立令众顿證。
○钞此会入定未有佛说者会初
世尊入师子频申三昧便令逝多林忽然广博现
种种庄严之事普贤开发文殊赞述大众顿證后
文殊出至福城东教示善财展转求道乃至品末
佛无自说之处故此云如来赞言者乃是义生也。
△疏二流通分二一指所说法。】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
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疏向普贤说巳是结义今云佛说亦是义生意
欲总该亦有二意。
△一此之一会佛为会主虽诸善
友以总该别亦属佛说。
△二遍该九会以皆不起菩
提树王遍一切处一时顿说。
○钞此之一会至亦
属佛说者谓初会来皆菩萨为主欲有所表谓初
会普贤为主初会是九会之总表佛依正二果体
卷六 第 325c 页
是法界普贤主法界故二文殊为主主十信故足
下放光三法慧为主十住是解位足指放光四功
德林为主十行森耸如林故足趺放光五金刚幢
为主回向高出故两膝放光六金刚藏为主入地
能生无尽之功德故眉间放光七普贤为主位满
还同法界故于一会中随品别有所表故有馀菩
萨等说者也八普慧普贤等为主托法进修慧能
引行故普贤主行故九至此会初方是佛自为主
表證入因果若不冥合佛心无由證入故此云佛
为会主也则诸善友皆佛十身中馀类身故以总
该别纵前八会说主亦佛十身中菩萨身也故一
一会初皆先标佛浅识不晓此意云华严多分非
佛亲说未为极妙者浑是街巷之谈也疏二通该
九会至一时顿说者谓不起菩提树而升忉利天
等三天也皆不起而升之如升须弥品云尔时世
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升须弥向帝释殿法慧
菩萨偈云佛子汝应观如来自在力一切阎浮提
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见佛住于须弥顶十方悉亦
然如来自在力既三天皆尔故成四句一不起一
切菩提树而升一天如前经文二不起一处而升
一切处三不起一处而升一处四不起一切处而
升一切处二四两句取其结例之文谓十方悉亦
然取前一切阎浮提对忉利悉亦然则是第四句
但取一阎浮提对一切忉利是第二句其第三句
下放光三法慧为主十住是解位足指放光四功
德林为主十行森耸如林故足趺放光五金刚幢
为主回向高出故两膝放光六金刚藏为主入地
能生无尽之功德故眉间放光七普贤为主位满
还同法界故于一会中随品别有所表故有馀菩
萨等说者也八普慧普贤等为主托法进修慧能
引行故普贤主行故九至此会初方是佛自为主
表證入因果若不冥合佛心无由證入故此云佛
为会主也则诸善友皆佛十身中馀类身故以总
该别纵前八会说主亦佛十身中菩萨身也故一
一会初皆先标佛浅识不晓此意云华严多分非
佛亲说未为极妙者浑是街巷之谈也疏二通该
九会至一时顿说者谓不起菩提树而升忉利天
等三天也皆不起而升之如升须弥品云尔时世
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升须弥向帝释殿法慧
菩萨偈云佛子汝应观如来自在力一切阎浮提
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见佛住于须弥顶十方悉亦
然如来自在力既三天皆尔故成四句一不起一
切菩提树而升一天如前经文二不起一处而升
一切处三不起一处而升一处四不起一切处而
升一切处二四两句取其结例之文谓十方悉亦
然取前一切阎浮提对忉利悉亦然则是第四句
但取一阎浮提对一切忉利是第二句其第三句
卷六 第 326a 页
易知故无文义必合有是则不起法界菩提树遍
升法界七处即第四句问动静相违去住悬隔既
云不离何得言升答然佛得菩提智无不周体无
不在无依无住无去无来然以自在即体之应应
随体遍缘感前后有住有升阎浮有感见在道树
天宫有感见升天上非移觉树之佛而升天宫故
云不离觉树而升释殿故法慧云佛子汝应观等
文理有据今更以喻显譬如朗月流影遍应且澄
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
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
移是谓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设百千共观八
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其去诸有识者晓斯旨焉。
△疏向见普贤在菩提场摄末归本以本该末并
为佛说。
○钞向见普贤至佛说者然第一会初是
菩提场證道佛既不离菩提树而在逝多林文殊
从佛会而出乃至福城东开发善财是从本起末
善财求友展转南行并是末也从寄登地巳后多
不指方最后见普贤时在菩提场内是摄末归本
也故云以本该末并为佛说也。
△疏二时众受持二一列能持众三一菩萨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
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
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
及馀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
升法界七处即第四句问动静相违去住悬隔既
云不离何得言升答然佛得菩提智无不周体无
不在无依无住无去无来然以自在即体之应应
随体遍缘感前后有住有升阎浮有感见在道树
天宫有感见升天上非移觉树之佛而升天宫故
云不离觉树而升释殿故法慧云佛子汝应观等
文理有据今更以喻显譬如朗月流影遍应且澄
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
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
移是谓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设百千共观八
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其去诸有识者晓斯旨焉。
△疏向见普贤在菩提场摄末归本以本该末并
为佛说。
○钞向见普贤至佛说者然第一会初是
菩提场證道佛既不离菩提树而在逝多林文殊
从佛会而出乃至福城东开发善财是从本起末
善财求友展转南行并是末也从寄登地巳后多
不指方最后见普贤时在菩提场内是摄末归本
也故云以本该末并为佛说也。
△疏二时众受持二一列能持众三一菩萨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
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
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
及馀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
卷六 第 326b 页
诸菩萨摩诃萨众。」
【疏文有四类前之二类多在此会第三普贤义
通常随则遍该九会第四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亦
通二义亦是前来远集新众二通九会集有远近
而梵本无文。
○钞及所成熟六千比丘者即文殊
辞佛往于南方舍利弗亦辞佛领自徒众六千比
丘海觉比丘而为上首至于中路舍利弗劝令归
依文殊文殊如象王回旋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
疲厌心谓积集一切善根心无疲厌见一切佛承
事供养心无疲厌求一切佛法心无疲厌行一切
波罗蜜心无疲厌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无疲厌
次第入一切三世心无疲厌普严净十方佛刹心
无疲厌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无疲厌修一切劫
中成就菩萨心无疲厌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
一切佛刹微尘数波罗蜜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
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力心无疲
厌诸比丘得普照法界故大疏序云象王回旋六
千道成于言下故此列之也言比丘者新云苾刍
唐言具净西天有苾刍草有其五德以况佛弟子
有其五种德也一体性柔软如比丘调伏三业制
伏烦恼不起卒暴柔和善语不触于人二引蔓傍
布此况比丘须传佛教劝化一切互相接引展转
相化如一灯然百千灯三香气远腾觉香气者悦
乐身心此况比丘戒香芬馥众人闻者皆生欢喜
【疏文有四类前之二类多在此会第三普贤义
通常随则遍该九会第四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亦
通二义亦是前来远集新众二通九会集有远近
而梵本无文。
○钞及所成熟六千比丘者即文殊
辞佛往于南方舍利弗亦辞佛领自徒众六千比
丘海觉比丘而为上首至于中路舍利弗劝令归
依文殊文殊如象王回旋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
疲厌心谓积集一切善根心无疲厌见一切佛承
事供养心无疲厌求一切佛法心无疲厌行一切
波罗蜜心无疲厌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无疲厌
次第入一切三世心无疲厌普严净十方佛刹心
无疲厌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无疲厌修一切劫
中成就菩萨心无疲厌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
一切佛刹微尘数波罗蜜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
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力心无疲
厌诸比丘得普照法界故大疏序云象王回旋六
千道成于言下故此列之也言比丘者新云苾刍
唐言具净西天有苾刍草有其五德以况佛弟子
有其五种德也一体性柔软如比丘调伏三业制
伏烦恼不起卒暴柔和善语不触于人二引蔓傍
布此况比丘须传佛教劝化一切互相接引展转
相化如一灯然百千灯三香气远腾觉香气者悦
乐身心此况比丘戒香芬馥众人闻者皆生欢喜
卷六 第 326c 页
发其道意四触身安乐有患者此草拂著皆悉平
复以况比丘自断烦恼以求无上菩提外则教化
众生皆令断恶灭烦恼惑安住善品五不背日光
犹如葵藿常随向日此况比丘行住坐卧四威仪
中常向如来不曾外缘邪见是为五德也复有五
义一曰怖魔初出家时魔宫震动此约净心出家
者说二曰乞士谓上从诸佛乞法以资慧命下从
檀越乞衣食以济色身求无上菩提三曰净持戒
佛地论及婆沙论说具足六义名净持戒一具住
净尸罗二能自防非别解脱戒三具足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四所行具足离五处不应行即处女寡
女沽酒屠儿恶党等五于微细罪生广大怖故世
尊言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慎
之妙矣六受之处须依胜师不现邪见如是六义
名净持戒也四曰净命离四邪命及五邪命四邪
命者一下口食谓种植树木耕田垦土二仰口食
谓观瞻星象以求衣食三方口食谓四方通耗等
及媒嫁事四维口食谓咒术推算禄命决疑用怖
于人以求衣食五邪命者一为利养故诈现希奇
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
说令怖以求衣食四为利养故称得供养激动人
心五为利养故广置徒弟高声现威令人怕怖恐
动求财也若能离得四邪五邪所获资身名为净
命食得名比丘也五曰破恶谓能降四魔也贤劫
复以况比丘自断烦恼以求无上菩提外则教化
众生皆令断恶灭烦恼惑安住善品五不背日光
犹如葵藿常随向日此况比丘行住坐卧四威仪
中常向如来不曾外缘邪见是为五德也复有五
义一曰怖魔初出家时魔宫震动此约净心出家
者说二曰乞士谓上从诸佛乞法以资慧命下从
檀越乞衣食以济色身求无上菩提三曰净持戒
佛地论及婆沙论说具足六义名净持戒一具住
净尸罗二能自防非别解脱戒三具足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四所行具足离五处不应行即处女寡
女沽酒屠儿恶党等五于微细罪生广大怖故世
尊言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慎
之妙矣六受之处须依胜师不现邪见如是六义
名净持戒也四曰净命离四邪命及五邪命四邪
命者一下口食谓种植树木耕田垦土二仰口食
谓观瞻星象以求衣食三方口食谓四方通耗等
及媒嫁事四维口食谓咒术推算禄命决疑用怖
于人以求衣食五邪命者一为利养故诈现希奇
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
说令怖以求衣食四为利养故称得供养激动人
心五为利养故广置徒弟高声现威令人怕怖恐
动求财也若能离得四邪五邪所获资身名为净
命食得名比丘也五曰破恶谓能降四魔也贤劫
卷六 第 327a 页
一切诸大菩萨者今此住劫应名善贤得名所因
如大悲经说此三千大千世界初欲成时有大水
聚净居天子观此大水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
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故名贤
劫则住二十介劫中今当第九弥勒于第十劫中
成佛如馀处说也言一生补处者谓唯有人中一
遍受生名为一生当绍前佛之位名为补处此约
化身成道也唯慈恩解一生补处总有三位一者
一生所系二者最后之身三者坐道场身上生则
一生所系唯有当来一遍受生为能系下生则局
后二身如释迦初生时于东西南北各行七步说
一偈云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巳得漏尽当
广度众生即名最后身也后于菩提树下坐时名
坐道场身若成佛了非三位摄即名佛身也此化
身未成佛前有三位身若自受用身及他受用身
未成佛前亦有此三生身如弥勒疏述也又诸菩
萨有五种生方便摄化导利群品一者除灾生由
愿自在力为大鱼等济诸饥乏为大医王救诸疾
病为大善巧善和斗诤为大国王如法息苦为大
天神断邪见行为火为水为车为舟为种种物息
除灾患故维摩经云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
时作地水或复作火风劫中有疾病现身作药草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
悲等二者随类生以愿自在力于旁生等恶趣中
如大悲经说此三千大千世界初欲成时有大水
聚净居天子观此大水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
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故名贤
劫则住二十介劫中今当第九弥勒于第十劫中
成佛如馀处说也言一生补处者谓唯有人中一
遍受生名为一生当绍前佛之位名为补处此约
化身成道也唯慈恩解一生补处总有三位一者
一生所系二者最后之身三者坐道场身上生则
一生所系唯有当来一遍受生为能系下生则局
后二身如释迦初生时于东西南北各行七步说
一偈云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巳得漏尽当
广度众生即名最后身也后于菩提树下坐时名
坐道场身若成佛了非三位摄即名佛身也此化
身未成佛前有三位身若自受用身及他受用身
未成佛前亦有此三生身如弥勒疏述也又诸菩
萨有五种生方便摄化导利群品一者除灾生由
愿自在力为大鱼等济诸饥乏为大医王救诸疾
病为大善巧善和斗诤为大国王如法息苦为大
天神断邪见行为火为水为车为舟为种种物息
除灾患故维摩经云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
时作地水或复作火风劫中有疾病现身作药草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
悲等二者随类生以愿自在力于旁生等恶趣中
卷六 第 327b 页
生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
诸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
除彼过失三者大势生禀性生时寿量形色种性
富贵最为殊胜能断众生轻慢等过四者增上生
受十王果自在化导随所应生五者最胜生此生
资粮以极圆满如释迦等生刹帝利大国王家能
现等觉作诸佛事今言一生补处者于五种生中
通摄后四若下生巳住最后身即第五生摄是一
生补处也言住灌顶位等者亦名受职位大经第
三十九说十地满心名受职位菩萨至此位末心
得百万阿僧祇三昧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
职位住此三昧巳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
大量等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
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微尘数
莲华以为眷属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
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馀莲华之上
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
仰此大菩萨坐华座时光明言音皆遍法界一切
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
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
从两足下放百万亿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大
地狱灭众生苦于两膝轮放光灭畜生苦于脐轮
放光照阎浮提界灭饿鬼苦两胁放光灭人间苦
两手放光普照天宫阿脩罗宫两眉放光普照声
诸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
除彼过失三者大势生禀性生时寿量形色种性
富贵最为殊胜能断众生轻慢等过四者增上生
受十王果自在化导随所应生五者最胜生此生
资粮以极圆满如释迦等生刹帝利大国王家能
现等觉作诸佛事今言一生补处者于五种生中
通摄后四若下生巳住最后身即第五生摄是一
生补处也言住灌顶位等者亦名受职位大经第
三十九说十地满心名受职位菩萨至此位末心
得百万阿僧祇三昧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
职位住此三昧巳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
大量等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
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微尘数
莲华以为眷属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
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馀莲华之上
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
仰此大菩萨坐华座时光明言音皆遍法界一切
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
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
从两足下放百万亿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大
地狱灭众生苦于两膝轮放光灭畜生苦于脐轮
放光照阎浮提界灭饿鬼苦两胁放光灭人间苦
两手放光普照天宫阿脩罗宫两眉放光普照声
卷六 第 327c 页
闻项背放光普照缘觉口中放光照初发心乃至
九地菩萨眉间放光普照十地菩萨令魔宫殿悉
皆不现顶上放光普照诸佛道场众会右绕十匝
住虚空中成光明网名炽然光明发起种种诸供
养事供养于佛馀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九地所
有供养欲比于此算数譬喻不及其一若有众生
见如此事皆悉于菩提得不退转此大光明作供
养巳复绕十方一一诸佛道场众会绕十匝巳从
诸如来足下而入尔时诸佛菩萨知某世界某菩
萨行广大行到受职位乃至九地菩萨众皆围绕
恭敬观察正观察时其诸菩萨即各获得十千三
昧十方所有受职菩萨皆于金刚庄严臆德相中
出大光明名能坏魔怨普照十方现神变巳而来
入此菩萨臆德相中其光入巳令此菩萨智慧势
力增长过百千倍尔时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
清净光明无数光明以为眷属名增益一切智神
通普照法界作佛事巳而来至此菩萨会上周匝
围绕示现种种庄严事巳从大菩萨顶上而入其
眷属光明亦各入此诸菩萨顶当入之时此菩萨
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巳得受职之位入佛
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也疏前来远集新众者
即此会列五百菩萨及声闻众世尊入定现相然
后有十方菩萨云集故云新众也。
△疏二声闻众。】
九地菩萨眉间放光普照十地菩萨令魔宫殿悉
皆不现顶上放光普照诸佛道场众会右绕十匝
住虚空中成光明网名炽然光明发起种种诸供
养事供养于佛馀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九地所
有供养欲比于此算数譬喻不及其一若有众生
见如此事皆悉于菩提得不退转此大光明作供
养巳复绕十方一一诸佛道场众会绕十匝巳从
诸如来足下而入尔时诸佛菩萨知某世界某菩
萨行广大行到受职位乃至九地菩萨众皆围绕
恭敬观察正观察时其诸菩萨即各获得十千三
昧十方所有受职菩萨皆于金刚庄严臆德相中
出大光明名能坏魔怨普照十方现神变巳而来
入此菩萨臆德相中其光入巳令此菩萨智慧势
力增长过百千倍尔时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
清净光明无数光明以为眷属名增益一切智神
通普照法界作佛事巳而来至此菩萨会上周匝
围绕示现种种庄严事巳从大菩萨顶上而入其
眷属光明亦各入此诸菩萨顶当入之时此菩萨
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巳得受职之位入佛
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也疏前来远集新众者
即此会列五百菩萨及声闻众世尊入定现相然
后有十方菩萨云集故云新众也。
△疏二声闻众。】
卷六 第 328a 页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
【疏唯局此会。
○钞言大智舍利弗等者舍利弗本
行名舍利弗多亦曰舍利子即鹙鹭子盖从母以
呼也姓拘栗氏号优波提舍即王城提舍论师
之子年才八岁名振四方与大目连少而为友形
容短小事山阇耶外道知不究竟将期明脱后遇
马胜闻法得初果与其徒众二百五十人投佛出
家半月后得无学果阿含第三云我声闻中第一
比丘智慧无穷舍利弗是杂阿含二十三云舍利
弗是第二法王广如中阿含自果第四西域记第
九等叙也言摩诃目犍连者新云摩诃没特伽罗
子目犍连姓大般若四百七十八翻为大采菽氏
瑜伽第四云菉豆子神仙之后名拘律陀或拘梨
多王舍拘哩伽邑人大婆罗门种后因鹙子说偈
悟道诣佛出家七日后得无学果常在佛左边鹙
子在右边号双贤弟子增一云我声闻中第一比
丘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是大目连南山记说目连
同名者有六人今言大者拣小滥也广如本行四
十八第九西域记等叙也诸大声闻者声者所谓
诸佛教声闻声悟道名声闻也通即大乘亦曰声
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又言大者共有六义一
智大尽无生故二断大见修尽故三相大佛威仪
故四利大世应供故五用大具通明故六记大当
作佛故。
卷六 第 328b 页
△疏三杂类众。】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
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
【○钞言天龙等者总举八部众也一天者有四一
名天如世国王名为天子缘有福诸天减一分福
与今天子二生天名天下从四天王天上至非想
非非想天中有情三净天但于人中得圣果者名
为净天有自在义故四生净天谓二十八天中诸
圣人是也今言天者四中多取第二生天也二龙
有四种一天龙持天宫殿不教堕落者二人龙人
间兴云致雨者三地龙能持山河大地四王龙守
护王之库藏等者复有四种一者虬龙虬龙有角
二者鹰龙鹰龙有翼三者骊龙骊龙有珠四者蛟
龙蛟龙有鳞又龙离五般障难方能降雨一火大
增盛二风吹云散三阿修罗收云入海四风伯雨
师放逸懈怠五者众生造诸恶业龙天瞋责雨亦
不下五中随有一障雨即不下也三夜叉者新云
药叉此云轻捷鬼唐三藏翻为暴恶神亦名勇健
神雌者名可畏摄地行食啖生类雄者名药叉有
翅而能飞空唯吃孩儿居下天守天城门也四乾
闼婆者正云健闼嚩此云寻香行亦云食香神谓
食气作乐求乞天帝须乐体有异相便往奏之西
天呼一类音声人名健闼嚩谓不作生计寻食香
气作乐求之五阿脩罗者古翻不饮酒神谓海水
卷六 第 328c 页
咸苦酿酒不成因兹不得吃名不饮酒神新云阿
素落此云非天谓无天实德故云非天也六迦楼
罗此云金翅鸟正云羯路荼此云妙翅鸟身有四
色黄金色白银色琉璃色颇胝迦色以有四般宝
色翅羽严丽故名妙翅鸟此具四生如前巳辩也
七紧那罗者正云紧捺洛此云歌神有其四类法
华经中呼为清歌雅乐众此乐神体是畜生形状
似人面貌端正头上有一角人见生疑不委是人
是畜亦名疑人也八摩睺罗伽正云莫呼洛迦此
云大腹莫呼云大洛迦云腹即莽蛇虾蟆之类也
此之八类于一一类中各有无量总在会中问此
等何缘得至佛会答慈恩和尚云由佛慈悲广为
引他有灵之类皆悉奔波希法雨以润萌芽冀智
药而除众苦如归慈父若趣医王但由平等慈悲
恩沾动植者也动者有情植者无情草木等类如
来行处有情遇之便得超升无情枯木再生华结
果也。
△疏二总显受持。】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疏总显受持通前诸众然此流通偏通第九若
通九会于理无违何必将斯要该九会又准前例
说法之后尚阙现瑞及證成等但案梵文足有始
终。
○钞闻佛所说至信受奉行者慈恩圆觉疏引
文殊所问经说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
素落此云非天谓无天实德故云非天也六迦楼
罗此云金翅鸟正云羯路荼此云妙翅鸟身有四
色黄金色白银色琉璃色颇胝迦色以有四般宝
色翅羽严丽故名妙翅鸟此具四生如前巳辩也
七紧那罗者正云紧捺洛此云歌神有其四类法
华经中呼为清歌雅乐众此乐神体是畜生形状
似人面貌端正头上有一角人见生疑不委是人
是畜亦名疑人也八摩睺罗伽正云莫呼洛迦此
云大腹莫呼云大洛迦云腹即莽蛇虾蟆之类也
此之八类于一一类中各有无量总在会中问此
等何缘得至佛会答慈恩和尚云由佛慈悲广为
引他有灵之类皆悉奔波希法雨以润萌芽冀智
药而除众苦如归慈父若趣医王但由平等慈悲
恩沾动植者也动者有情植者无情草木等类如
来行处有情遇之便得超升无情枯木再生华结
果也。
△疏二总显受持。】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疏总显受持通前诸众然此流通偏通第九若
通九会于理无违何必将斯要该九会又准前例
说法之后尚阙现瑞及證成等但案梵文足有始
终。
○钞闻佛所说至信受奉行者慈恩圆觉疏引
文殊所问经说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
卷六 第 329a 页
不为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法
体故三者得果清净即说益也亦陈事既周时众
获益闻法者积善于胸怀受导者奉言以行学即
各禀教习学流通未闻也疏何必将斯等者古德
多云经来未尽故无流通即意悬指此文通于九
会今不用之故云何必也尚阙现瑞等者诸会说
竟皆有之也即知各自流通也。
△疏四偈辞述意回向。】
「我佛昔于大劫海修行苦行为众生。
△證此难思解
脱门。
△何幸得闻能赞演。
△愿此胜因皆上荐宝祚
长安帝道昌四恩百辟。
△及含生。
△同證玄门齐智
海。」
【○钞第四庆赞回向文有二偈初偈庆遇申赞后
偈举益回向前中初三句述所證难思后一句庆
闻赞演于初中初二句标佛悲愿后一句显證难
思初中上句标行愿时长下句正明行愿于中上
四字正举修行下三字标行所为下一句显證难
思中言难思等者即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也门
者即能入普贤行愿也此正举所赞也后偈中初
四字举所回善根下三字等正申回向于中初即
回向有情末后一句回馀二处初中先明上报四
恩下三字明下及含识上四恩中初别显王恩疏
皆上荐宝祚等下通举四恩谓一王恩二三宝恩
三父母恩四众生恩古云施主恩此上一一有大
体故三者得果清净即说益也亦陈事既周时众
获益闻法者积善于胸怀受导者奉言以行学即
各禀教习学流通未闻也疏何必将斯等者古德
多云经来未尽故无流通即意悬指此文通于九
会今不用之故云何必也尚阙现瑞等者诸会说
竟皆有之也即知各自流通也。
△疏四偈辞述意回向。】
「我佛昔于大劫海修行苦行为众生。
△證此难思解
脱门。
△何幸得闻能赞演。
△愿此胜因皆上荐宝祚
长安帝道昌四恩百辟。
△及含生。
△同證玄门齐智
海。」
【○钞第四庆赞回向文有二偈初偈庆遇申赞后
偈举益回向前中初三句述所證难思后一句庆
闻赞演于初中初二句标佛悲愿后一句显證难
思初中上句标行愿时长下句正明行愿于中上
四字正举修行下三字标行所为下一句显證难
思中言难思等者即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也门
者即能入普贤行愿也此正举所赞也后偈中初
四字举所回善根下三字等正申回向于中初即
回向有情末后一句回馀二处初中先明上报四
恩下三字明下及含识上四恩中初别显王恩疏
皆上荐宝祚等下通举四恩谓一王恩二三宝恩
三父母恩四众生恩古云施主恩此上一一有大
卷六 第 329b 页
恩德故回向上报也广如本生心地观经所明言
百辟者总举臣寮同上王恩也及含生者即有情
之异名总有十种一名类生二名肤生三名群生
四名怀生五名苍生六名众生七名含生八名异
生九名缘生十名有情今即一数也末后一句回
馀二处者玄门二字即真如实际智海二字即无
上菩提愿四恩三有同證斯道也此中及含生等
是向众生即随相行齐智海是向菩提即离相行
玄门是向实际实际即非随非离随相行是大悲
下化离相行是大智上求即随相与离相二行阙
一不可也何以随相若阙离相则成有漏离相若
阙随相即堕偏空以离相得随相故观空而万行
沸腾随相得离相故涉有而一道清净如此二行
不阙方可观空不碍有涉有不碍空所以然者谓
事即理故色即空故理由事显事藉理空理空即
触目全真事显乃无非是佛又空即色而万别事
事皆真色即空而一如相无不寂若如是解者无
一心而不證念念道成无一事而非真尘尘佛土
此乃圆宗所诠也所以此教圆无不妙广无不周
玄而复深普而能遍迥异诸教凡小权乘之行成
普贤圆融称性之行也良以根机有异性欲不同
上哲之流叵成比况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六
百辟者总举臣寮同上王恩也及含生者即有情
之异名总有十种一名类生二名肤生三名群生
四名怀生五名苍生六名众生七名含生八名异
生九名缘生十名有情今即一数也末后一句回
馀二处者玄门二字即真如实际智海二字即无
上菩提愿四恩三有同證斯道也此中及含生等
是向众生即随相行齐智海是向菩提即离相行
玄门是向实际实际即非随非离随相行是大悲
下化离相行是大智上求即随相与离相二行阙
一不可也何以随相若阙离相则成有漏离相若
阙随相即堕偏空以离相得随相故观空而万行
沸腾随相得离相故涉有而一道清净如此二行
不阙方可观空不碍有涉有不碍空所以然者谓
事即理故色即空故理由事显事藉理空理空即
触目全真事显乃无非是佛又空即色而万别事
事皆真色即空而一如相无不寂若如是解者无
一心而不證念念道成无一事而非真尘尘佛土
此乃圆宗所诠也所以此教圆无不妙广无不周
玄而复深普而能遍迥异诸教凡小权乘之行成
普贤圆融称性之行也良以根机有异性欲不同
上哲之流叵成比况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