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274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四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撰别行疏
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述随疏钞
卷四 第 274c 页
【△疏第四忏除业障三一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忏者梵音具云忏摩此云悔过。
△若别说者忏名
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
○钞忏摩此云悔过者
据此解则翻忏为悔也若别说者下即同大经疏
钞中半梵半唐释也谓忏摩是梵语此翻云请忍
悔是唐言体即百法中恶作也厌先过失故谓请
三宝忍受悔过然此一向厌罪定是善法不同彼
是不定所摄若准佛名经则忏是忏谢之名悔以
悔责为义若相部律疏解则兴善罚恶为忏追变
往𠍴为悔也。
△疏除恶业障成净戒善。
△是故文
中偏名忏业。
△实则三障四障无不皆忏。
○钞除恶
业障至忏业者此即忏意及忏益也然准小乘宗
及大乘中事忏则所造恶业是现生后三报中时
定或报不定遇缘可转者尔乃得除如造重恶定
在生报中受但报是可转今忏悔上善之业必感
善报亦在生时但善业强故夺恶不受以时定故
同是一时故得相排以报不定一差永差终即不
受若圆宗忏必须理事具足故一时清净又忏业
有三一伏业忏伏令不生二转业忏愿于今身常
不入恶道受三灭业忏罪如暗室忏悔如灯不以
暗多时能拒灯也于中一二事也第三理也又忏
除罪与智断惑对治品类不同谓忏与罪递相抑
伏要须敌对相当方能除遣若上品恶下品善心
卷四 第 275a 页
忏非敌对强者先牵故还要上品善方除上恶中
下相对亦然若智断惑即不尔谓下智断上惑上
智断下惑由粗惑障理浅还以鉴浅理之智遣之
微惑障理深非胜智无以排断若就防未起之罪
则类断惑谓下品善心能防上品重罪若下品恶
微细难防须要上品善心也疏三障者佛名经云
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一者烦
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障能障圣道及以
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所以诸佛菩
萨教作忏悔此三灭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
千尘劳皆悉清净又云此三障者更相由藉因烦
恼故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今日先
忏烦恼然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呵责
铭此烦恼以为怨家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铭此
烦恼以为劫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亦铭此烦恼
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铭此
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得出故所
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
皆是烦恼过患次忏业障总云所以六道感报不
同当知皆是业力所作别者先忏身三次忏口四
其馀诸障次第而忏言者三身谓杀盗媱言口四
者谓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及意业三谓贪欲瞋恚
邪见此三业十支能感当报十恶业道教有明文
若不忏除轮回难止如十地品云十不善业道上
下相对亦然若智断惑即不尔谓下智断上惑上
智断下惑由粗惑障理浅还以鉴浅理之智遣之
微惑障理深非胜智无以排断若就防未起之罪
则类断惑谓下品善心能防上品重罪若下品恶
微细难防须要上品善心也疏三障者佛名经云
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一者烦
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障能障圣道及以
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所以诸佛菩
萨教作忏悔此三灭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
千尘劳皆悉清净又云此三障者更相由藉因烦
恼故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今日先
忏烦恼然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呵责
铭此烦恼以为怨家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铭此
烦恼以为劫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亦铭此烦恼
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铭此
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得出故所
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
皆是烦恼过患次忏业障总云所以六道感报不
同当知皆是业力所作别者先忏身三次忏口四
其馀诸障次第而忏言者三身谓杀盗媱言口四
者谓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及意业三谓贪欲瞋恚
邪见此三业十支能感当报十恶业道教有明文
若不忏除轮回难止如十地品云十不善业道上
卷四 第 275b 页
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
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
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
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
共财不得自在邪媱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
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
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
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
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众
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
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无人信受二者语不
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
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瞋恚之
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
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他人之所恼害
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
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佛子十不善
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是故菩萨作
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
爱乐安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既报应若斯
皆由业感欲免所感之果先须断却能感之因是
故须忏也次忏业报总云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
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
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
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
共财不得自在邪媱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
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
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
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
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众
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
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无人信受二者语不
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
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瞋恚之
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
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他人之所恼害
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
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佛子十不善
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是故菩萨作
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
爱乐安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既报应若斯
皆由业感欲免所感之果先须断却能感之因是
故须忏也次忏业报总云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
卷四 第 275c 页
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
力乃能得除灭何以故然释提洹因五衰相现恐
惧切心归诚三宝五衰相灭得延天年善住亦尔
别者先忏地狱次忏饿鬼后忏畜生初辩地狱者
有八热八寒近边孤独等准俱舍论云等活等上
六那洛迦其次则八热地狱与欲界六天从下向
上岁数寿量亦同如人间五十年是四天王天一
日夜彼天还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五
百岁始比等活地狱一日夜等活地狱乘此三十
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五百岁言等活者生死
等故彼地狱中业感两角狱主以刀剑割为千段
万段受苦死巳又拨聚一处以铁义按云活活活
罪人依前还活又复治罚如是受苦定经五百岁
又人间一百年是忉利天一日夜彼天还以三十
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一千岁始等众合地狱
一日夜众合乘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
一千岁言众合者罪人立在中心四边有众山来
合罪人碎为微尘如是受苦满一千岁又人间二
百年为夜摩天一日夜彼天还以三十日为月十
二月为年定寿二千岁始等墨绳地狱一日夜此
地狱乘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二千岁
言墨绳者如世间木作人以墨绳端直此罪人身
上作几道然后铁叶夹以锯解之又人间四百年
是兜率天一日夜彼天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
力乃能得除灭何以故然释提洹因五衰相现恐
惧切心归诚三宝五衰相灭得延天年善住亦尔
别者先忏地狱次忏饿鬼后忏畜生初辩地狱者
有八热八寒近边孤独等准俱舍论云等活等上
六那洛迦其次则八热地狱与欲界六天从下向
上岁数寿量亦同如人间五十年是四天王天一
日夜彼天还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五
百岁始比等活地狱一日夜等活地狱乘此三十
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五百岁言等活者生死
等故彼地狱中业感两角狱主以刀剑割为千段
万段受苦死巳又拨聚一处以铁义按云活活活
罪人依前还活又复治罚如是受苦定经五百岁
又人间一百年是忉利天一日夜彼天还以三十
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一千岁始等众合地狱
一日夜众合乘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
一千岁言众合者罪人立在中心四边有众山来
合罪人碎为微尘如是受苦满一千岁又人间二
百年为夜摩天一日夜彼天还以三十日为月十
二月为年定寿二千岁始等墨绳地狱一日夜此
地狱乘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二千岁
言墨绳者如世间木作人以墨绳端直此罪人身
上作几道然后铁叶夹以锯解之又人间四百年
是兜率天一日夜彼天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
卷四 第 276a 页
年定寿四千岁始比号叫地狱一日夜彼地狱乘
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四千岁又人间
八百年等化乐天一日夜化乐天还以三十日为
月十二月为年定寿八千岁始等大号叫地狱一
日夜彼地狱乘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
八千岁又人间一千六百年等他化自在天一日
夜彼天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一万六千
岁始比炎热地狱一日夜彼地狱还以三十日为
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一万六千岁又极炎热地狱
寿命半中劫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百年减一年
减至十岁时名半中劫是极炎热地狱寿量时也
余意此取地狱长处算半中劫若取人间半中劫
者则此地狱寿限劫少如前炎热大号叫地狱思
之思之则兼后一中劫亦尔也阿鼻地狱寿命一
增减名一中劫从十岁百年增一年增至八万四
千岁却从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年减至十岁名
一中劫始是阿鼻地狱寿命也言阿鼻者是梵语
此云无间有五一作业无间约治罚有情二受报
无间约果说三受苦无间约楚痛说四寿命无间
命不中夭五身量无间以身遍满狱此地狱东西
南北上下各二万由旬乌门千仞黑壁万寻上火
彻下下火彻上造五逆十恶者堕此地狱若依普
贤行愿力志诚忏悔皆得除灭所以下文云往昔
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
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四千岁又人间
八百年等化乐天一日夜化乐天还以三十日为
月十二月为年定寿八千岁始等大号叫地狱一
日夜彼地狱乘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
八千岁又人间一千六百年等他化自在天一日
夜彼天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一万六千
岁始比炎热地狱一日夜彼地狱还以三十日为
月十二月为年定寿一万六千岁又极炎热地狱
寿命半中劫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百年减一年
减至十岁时名半中劫是极炎热地狱寿量时也
余意此取地狱长处算半中劫若取人间半中劫
者则此地狱寿限劫少如前炎热大号叫地狱思
之思之则兼后一中劫亦尔也阿鼻地狱寿命一
增减名一中劫从十岁百年增一年增至八万四
千岁却从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年减至十岁名
一中劫始是阿鼻地狱寿命也言阿鼻者是梵语
此云无间有五一作业无间约治罚有情二受报
无间约果说三受苦无间约楚痛说四寿命无间
命不中夭五身量无间以身遍满狱此地狱东西
南北上下各二万由旬乌门千仞黑壁万寻上火
彻下下火彻上造五逆十恶者堕此地狱若依普
贤行愿力志诚忏悔皆得除灭所以下文云往昔
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
卷四 第 276b 页
一念速疾皆消灭诵即忏也次八寒地狱者寿量
更长且第一按部陀地狱寿命不知其数世尊指
喻如摩竭提国一婆诃麻即二十石篅油麻满中
有人百年捻却一颗捻尽二十石油麻即是地狱
寿量馀七地狱倍倍增数八寒一疱形如疮疱也
二疱裂(此二约相立名)三蠍哳沾四唬唬凡五吓吓凡(此三
地狱约受苦声立名)六青莲华(此约罪人被大寒触身变色如青莲华也)七红莲
华八大红莲华(罪人被大寒苦触身至极犹如红赤莲华色也)上小乘解
若准大乘瑜伽论说八寒寿量校八热地狱次第
减一半谓第一寒校第一热一半乃至第八寒校
第八热一半准此八寒却轻于八热地狱也三近
边地狱者八热地狱四门外各有四个地狱一者
煻煨地狱灰火齐膝令罪人履下脚即烂举足还
生如是多劫方出地狱二尸粪地狱尸粪为泥齐
膝巳来泥中有虫号狼炬吒长一尺馀角白头黑
口齿如锥坚硬锋利罪人下足总被食尽举足还
生如是受苦罪毕方出三锋刃地狱刀剑等刃以
为道路下足千段万段举足还生受苦多劫罪毕
方出四灰河地狱沸热灰汁满河或煎煮罪人皮
肉皆烂更有铁床铁狗铁蛇等吞啖如是无量苦
报如馀处说四孤独地狱处所不定或山间树下
旷野城隍等处也准瑜伽论说近边地狱及孤独
地狱寿命不定随业短长也次辩饿鬼者轻重不
同有其九种一炬口谓于口中常出猛炎火炬二
更长且第一按部陀地狱寿命不知其数世尊指
喻如摩竭提国一婆诃麻即二十石篅油麻满中
有人百年捻却一颗捻尽二十石油麻即是地狱
寿量馀七地狱倍倍增数八寒一疱形如疮疱也
二疱裂(此二约相立名)三蠍哳沾四唬唬凡五吓吓凡(此三
地狱约受苦声立名)六青莲华(此约罪人被大寒触身变色如青莲华也)七红莲
华八大红莲华(罪人被大寒苦触身至极犹如红赤莲华色也)上小乘解
若准大乘瑜伽论说八寒寿量校八热地狱次第
减一半谓第一寒校第一热一半乃至第八寒校
第八热一半准此八寒却轻于八热地狱也三近
边地狱者八热地狱四门外各有四个地狱一者
煻煨地狱灰火齐膝令罪人履下脚即烂举足还
生如是多劫方出地狱二尸粪地狱尸粪为泥齐
膝巳来泥中有虫号狼炬吒长一尺馀角白头黑
口齿如锥坚硬锋利罪人下足总被食尽举足还
生如是受苦罪毕方出三锋刃地狱刀剑等刃以
为道路下足千段万段举足还生受苦多劫罪毕
方出四灰河地狱沸热灰汁满河或煎煮罪人皮
肉皆烂更有铁床铁狗铁蛇等吞啖如是无量苦
报如馀处说四孤独地狱处所不定或山间树下
旷野城隍等处也准瑜伽论说近边地狱及孤独
地狱寿命不定随业短长也次辩饿鬼者轻重不
同有其九种一炬口谓于口中常出猛炎火炬二
卷四 第 276c 页
针咽头腹如山其咽如针三臭口谓于口中如臭
死尸此三种永不得食名无财鬼四大瘿鬼项中
有瘿以饥虚苦故自手决破取中脓血食啖五针
毛鬼其毛如针逆风行时毛刺其身出血而食六
臭毛鬼嫌毛臭故以手拔毛出血自食此三种少
得饮食名少财鬼七得弃鬼常得祭祀之食八得
失鬼常得巷陌所遗之食九多财鬼此有三种一
夜叉二罗刹三毗舍阇此等常得饮食名曰多财
鬼或云虽得饮食以业力故化为脓血常受是苦
此上诸鬼寿命以人间三十日为彼一日夜彼以
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具足五百岁即俱舍论
说也有处鬼界寿命不定极长者寿七万岁后辩
畜生者谓飞者走者居空居地居水其类繁广于
中最有福德者即龙王金翅鸟等畜趣寿命不等
有极长者寿一中劫如经说有龙王住世一中劫
能持大地如上三恶道报罪苦无量既预知者固
合远避志求善本摄心在道心若不住缘诸恶法
当自责之念老病死甚为切近苦海波深都无际
畔汝无始轮溺苦恼万端今偶获人身幸逢佛法
不修白业更造恶因再落三涂复受诸苦如是悔
责摄心不乱安住于普贤广大行愿精勤修习一
切罪报无不得免故下经云悉能破坏一切恶趣
也疏四障者如随好品所列业障烦恼障报障见
障业报二障约因果分异烦恼及见于烦恼中约
死尸此三种永不得食名无财鬼四大瘿鬼项中
有瘿以饥虚苦故自手决破取中脓血食啖五针
毛鬼其毛如针逆风行时毛刺其身出血而食六
臭毛鬼嫌毛臭故以手拔毛出血自食此三种少
得饮食名少财鬼七得弃鬼常得祭祀之食八得
失鬼常得巷陌所遗之食九多财鬼此有三种一
夜叉二罗刹三毗舍阇此等常得饮食名曰多财
鬼或云虽得饮食以业力故化为脓血常受是苦
此上诸鬼寿命以人间三十日为彼一日夜彼以
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具足五百岁即俱舍论
说也有处鬼界寿命不定极长者寿七万岁后辩
畜生者谓飞者走者居空居地居水其类繁广于
中最有福德者即龙王金翅鸟等畜趣寿命不等
有极长者寿一中劫如经说有龙王住世一中劫
能持大地如上三恶道报罪苦无量既预知者固
合远避志求善本摄心在道心若不住缘诸恶法
当自责之念老病死甚为切近苦海波深都无际
畔汝无始轮溺苦恼万端今偶获人身幸逢佛法
不修白业更造恶因再落三涂复受诸苦如是悔
责摄心不乱安住于普贤广大行愿精勤修习一
切罪报无不得免故下经云悉能破坏一切恶趣
也疏四障者如随好品所列业障烦恼障报障见
障业报二障约因果分异烦恼及见于烦恼中约
卷四 第 277a 页
利钝分异故成四也又所知障亦名见障也。
△疏二释相然忏有二种若犯遮罪先当依教作
法忏之。
○钞释相文中二一叙义二释文初中三
一明作法事忏二明起行理事忏三广明逆顺用
心忏今初遮即佛之遮制违制成罪性则法尔犯
之有罪十重是性馀皆遮也准小乘宗四重八重
不通忏悔如斫头破石等僧残巳下四篇方许故
此但云遮罪也相部律疏云大乘灭重者一理深
药妙二对治行胜三果胜小乘理浅行劣果非是
妙非是妙者但灭轻也作法者小乘忏要请大比
丘为證对大具五一偏袒右肩二右膝著地三合
掌殷重四称名说罪五礼足对小即阙无礼足也
若僧残罪须请二十僧令六夜行摩那埵供给承
事七日满僧为羯磨除罪还令戒净如本所受尼
则四十若轻罪即一日承事不必集僧也若大乘
作法如下所明。
△疏若犯性罪复须起行起行有
二种一事二理。
△事如方等佛名经等通于万行。
△
理如净名观罪性空不在内外等。
○钞若犯性罪
下二明起行事理双忏也于中有三一双标事理
二广释事理三双结事理二中三一引佛名等经释
事忏二引净名经释理忏三引二经双明理事二
忏今初方等经令先严道场香泥涂地及室内作
圆坛彩画悬五色幡烧海岸香然灯敷高座请二
十四尊像多亦无妨设诸肴膳尽力用心著新净
△疏二释相然忏有二种若犯遮罪先当依教作
法忏之。
○钞释相文中二一叙义二释文初中三
一明作法事忏二明起行理事忏三广明逆顺用
心忏今初遮即佛之遮制违制成罪性则法尔犯
之有罪十重是性馀皆遮也准小乘宗四重八重
不通忏悔如斫头破石等僧残巳下四篇方许故
此但云遮罪也相部律疏云大乘灭重者一理深
药妙二对治行胜三果胜小乘理浅行劣果非是
妙非是妙者但灭轻也作法者小乘忏要请大比
丘为證对大具五一偏袒右肩二右膝著地三合
掌殷重四称名说罪五礼足对小即阙无礼足也
若僧残罪须请二十僧令六夜行摩那埵供给承
事七日满僧为羯磨除罪还令戒净如本所受尼
则四十若轻罪即一日承事不必集僧也若大乘
作法如下所明。
△疏若犯性罪复须起行起行有
二种一事二理。
△事如方等佛名经等通于万行。
△
理如净名观罪性空不在内外等。
○钞若犯性罪
下二明起行事理双忏也于中有三一双标事理
二广释事理三双结事理二中三一引佛名等经释
事忏二引净名经释理忏三引二经双明理事二
忏今初方等经令先严道场香泥涂地及室内作
圆坛彩画悬五色幡烧海岸香然灯敷高座请二
十四尊像多亦无妨设诸肴膳尽力用心著新净
卷四 第 277b 页
衣服鞋履若无新净洗故亦得出入脱著令无参
杂七日长斋每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随意多
小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受二十四戒及陀罗
尼对师说罪要八日至十五日当以七日为期此
不可减若能更延随意任情十日巳还不得出此
俗人亦得须办单缝三幅帔佛前结界旋绕一百
二十匝却坐思惟等广如经说佛名经者方等多
期作法亦兼起行然唯事也佛名多明起行少说
作法又兼理也经云夫欲忏悔必须先敬三宝所
以然者三宝即是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敬者灭
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
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
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
佛恩七者观罪性空生如是等七种心巳缘想十
方诸佛圣贤擎拳合掌披陈至祷惭愧改革疏理
如净名至内外等者二引净名释理忏也即优波
离章经云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
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
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
我言云云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
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
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
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
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罪垢
杂七日长斋每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随意多
小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受二十四戒及陀罗
尼对师说罪要八日至十五日当以七日为期此
不可减若能更延随意任情十日巳还不得出此
俗人亦得须办单缝三幅帔佛前结界旋绕一百
二十匝却坐思惟等广如经说佛名经者方等多
期作法亦兼起行然唯事也佛名多明起行少说
作法又兼理也经云夫欲忏悔必须先敬三宝所
以然者三宝即是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敬者灭
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
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
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
佛恩七者观罪性空生如是等七种心巳缘想十
方诸佛圣贤擎拳合掌披陈至祷惭愧改革疏理
如净名至内外等者二引净名释理忏也即优波
离章经云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
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
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
我言云云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
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
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
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
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罪垢
卷四 第 277c 页
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
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
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
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𦦨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
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于
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
上而不能说云云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云关中释云持律有二一法
身性净之律二阴身身口之律今优波离持身口
之律见罪生灭坏法身无相之律故为呵也天台
云菩萨法三一戒门依律法忏是(如前作法)二功德门
谓礼佛诵经般舟方等道场是(如前方等经也)三无生门
令悟罪性空是(即此段也)问若见罪无性即罪灭者亦
可见福无性时福亦应灭关键见实罪灭中答云
不也罪违无性见无性时罪即灭福顺无性见无
性时福不灭何者罪对无性无性是能治罪是所
治故见无性时罪即灭福对无性无性是能生福
是所生故见无性时福广大也以能生见前故故
金刚经云无住相布施福德如虚空等。
△普贤观
经及随好品具二种忏。
△观经中明昼夜精勤礼
十方佛即是事忏。
△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若欲忏
悔者端坐念实相斯则理忏。
○钞普贤观经下二
引二经双明二忏于中二一双标二经具二忏二
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
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
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𦦨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
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于
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
上而不能说云云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云关中释云持律有二一法
身性净之律二阴身身口之律今优波离持身口
之律见罪生灭坏法身无相之律故为呵也天台
云菩萨法三一戒门依律法忏是(如前作法)二功德门
谓礼佛诵经般舟方等道场是(如前方等经也)三无生门
令悟罪性空是(即此段也)问若见罪无性即罪灭者亦
可见福无性时福亦应灭关键见实罪灭中答云
不也罪违无性见无性时罪即灭福顺无性见无
性时福不灭何者罪对无性无性是能治罪是所
治故见无性时罪即灭福对无性无性是能生福
是所生故见无性时福广大也以能生见前故故
金刚经云无住相布施福德如虚空等。
△普贤观
经及随好品具二种忏。
△观经中明昼夜精勤礼
十方佛即是事忏。
△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若欲忏
悔者端坐念实相斯则理忏。
○钞普贤观经下二
引二经双明二忏于中二一双标二经具二忏二
卷四 第 278a 页
各别引文證成文中又二一引普贤观经二引随
好品今初也此经令昼夜六时对十方佛普贤菩
萨遍忏六根即事也后令观心(如疏)即理也今常
用者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
念实相(理也)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通明一忏之功用也)
是故应至心勤忏六根罪(事也)即此经后总偈也
皆事理双明。
△随好品中等众生界善身语意业
悔除诸障即是事忏。
△观诸业性非十方来止住
于心从颠倒生无有住处等即是理忏。
○钞随好
下引随好品也此品经文叹随好功德明佛为菩
萨时足下有随好放光照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
诸世界阿鼻众生遇之生兜率天天鼓发声令彼
忏悔文有四段一令发阿耨菩提心为忏行之本
二令净三业为能忏体三明所灭之罪即列四障
前巳具引四正明忏相即今疏引具足文云以尽
法界众生数等身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以尽法
界众生数等舌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业语业意
业悔除所有诸障过恶既运三业而忏即当事也
然是全理之事以皆云尽法界等故疏观诸业性
至理忏者连次经云时诸天子生大欢喜而问之
言云何忏除一切过恶(先巳教忏而复问者意明理忏为用心也)天鼓
告言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方来不从
西方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止住于心(非先有体
从十方来显空义也)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释空所以)菩萨如是
好品今初也此经令昼夜六时对十方佛普贤菩
萨遍忏六根即事也后令观心(如疏)即理也今常
用者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
念实相(理也)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通明一忏之功用也)
是故应至心勤忏六根罪(事也)即此经后总偈也
皆事理双明。
△随好品中等众生界善身语意业
悔除诸障即是事忏。
△观诸业性非十方来止住
于心从颠倒生无有住处等即是理忏。
○钞随好
下引随好品也此品经文叹随好功德明佛为菩
萨时足下有随好放光照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
诸世界阿鼻众生遇之生兜率天天鼓发声令彼
忏悔文有四段一令发阿耨菩提心为忏行之本
二令净三业为能忏体三明所灭之罪即列四障
前巳具引四正明忏相即今疏引具足文云以尽
法界众生数等身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以尽法
界众生数等舌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业语业意
业悔除所有诸障过恶既运三业而忏即当事也
然是全理之事以皆云尽法界等故疏观诸业性
至理忏者连次经云时诸天子生大欢喜而问之
言云何忏除一切过恶(先巳教忏而复问者意明理忏为用心也)天鼓
告言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方来不从
西方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止住于心(非先有体
从十方来显空义也)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释空所以)菩萨如是
卷四 第 278b 页
决定明见无有疑惑(上皆别观业空也业为报障亲因也)后有经文
对业观报云诸天子如有颇梨镜名为能照清净
鉴彻与十方世界其量正等诸国土中一切山川
一切众生所有影像皆于中现彼诸影像可得说
言来入镜中从镜去否答言不也诸天子一切诸
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业果报无来无去喻虽
有而无也谓像依镜现像非去来报从业生何有
来去。
△事忏除末理忏拔根。
○钞事忏除末等
者三双结事理也因迷理而起惑业故理忏为根
源双除之妙固不在言若难具者必须先访善友
令解理忏何者根拔枝存容渐枯朽若枝尽而根
在千回斫而还生智者详焉。
△若具足忏应须善
达逆顺十心。
○钞若具足忏下三广明逆顺用心
忏即天台止观第四所说也于中三一总标二谓
先下别释三对别品料简。
△疏谓先忏十种顺生
死心以为所治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二内具烦
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
喜他善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五事虽不广恶心
遍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覆讳过失不欲人
知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
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
△从无始来若自及他无
不皆尔。
○钞二中二一明所治顺生死十心二明
能治逆生死十心今初也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
者从无始来颠倒昏迷烦恼所醉妄计人我故起
对业观报云诸天子如有颇梨镜名为能照清净
鉴彻与十方世界其量正等诸国土中一切山川
一切众生所有影像皆于中现彼诸影像可得说
言来入镜中从镜去否答言不也诸天子一切诸
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业果报无来无去喻虽
有而无也谓像依镜现像非去来报从业生何有
来去。
△事忏除末理忏拔根。
○钞事忏除末等
者三双结事理也因迷理而起惑业故理忏为根
源双除之妙固不在言若难具者必须先访善友
令解理忏何者根拔枝存容渐枯朽若枝尽而根
在千回斫而还生智者详焉。
△若具足忏应须善
达逆顺十心。
○钞若具足忏下三广明逆顺用心
忏即天台止观第四所说也于中三一总标二谓
先下别释三对别品料简。
△疏谓先忏十种顺生
死心以为所治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二内具烦
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
喜他善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五事虽不广恶心
遍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覆讳过失不欲人
知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
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
△从无始来若自及他无
不皆尔。
○钞二中二一明所治顺生死十心二明
能治逆生死十心今初也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
者从无始来颠倒昏迷烦恼所醉妄计人我故起
卷四 第 278c 页
于身见既执认四大为自身相即不了是虚幻常
生爱著欲以润之因兹造诸过失也二由内具烦
恼外值恶友扇惑我心倍加隆盛三内外恶缘既
具能内灭善心外灭善事故于他善都无随喜四
不喜他善则乐恶也五如好猎者于万般禽兽总
带杀心悭贪之者举世资财无一不要事未必遂
而心常然也六前横此竖七才修一善则表白再
三积岁过非未曾上纸也八虏扈虏者掠也粗也
扈者跋扈皆是不尊敬之貌也九无惭无愧者谓
不顾自法轻拒贤善目为无惭谓于自法无所顾
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能障碍惭生长诸恶故以
为名不顾世间崇重暴恶名为无愧谓于世间无
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能障碍愧生长诸恶
故以为名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言一阐提者是
梵语具足应云一颠底迦此云断善根庄严论说
阐提有二一时边即暂时也以断善根故无暂时
入圆寂之法二毕竟阐提即毕竟无有入涅槃法
断善根巳久处恶道若得人身值遇善友但以人
天善根而成熟之正是五性宗中无种性有情也
二从无始下结显生皆具谓诸有情与此十种顺
生死流相应昏倒造恶如厕虫乐厕不觉不知积
集重累不可称计四重五逆极恶阐提生死浩然
而无际畔但是凡流总皆如是故疏云若自及他
无不皆尔。
△次起十种逆生死心从后翻破一
生爱著欲以润之因兹造诸过失也二由内具烦
恼外值恶友扇惑我心倍加隆盛三内外恶缘既
具能内灭善心外灭善事故于他善都无随喜四
不喜他善则乐恶也五如好猎者于万般禽兽总
带杀心悭贪之者举世资财无一不要事未必遂
而心常然也六前横此竖七才修一善则表白再
三积岁过非未曾上纸也八虏扈虏者掠也粗也
扈者跋扈皆是不尊敬之貌也九无惭无愧者谓
不顾自法轻拒贤善目为无惭谓于自法无所顾
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能障碍惭生长诸恶故以
为名不顾世间崇重暴恶名为无愧谓于世间无
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能障碍愧生长诸恶
故以为名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言一阐提者是
梵语具足应云一颠底迦此云断善根庄严论说
阐提有二一时边即暂时也以断善根故无暂时
入圆寂之法二毕竟阐提即毕竟无有入涅槃法
断善根巳久处恶道若得人身值遇善友但以人
天善根而成熟之正是五性宗中无种性有情也
二从无始下结显生皆具谓诸有情与此十种顺
生死流相应昏倒造恶如厕虫乐厕不觉不知积
集重累不可称计四重五逆极恶阐提生死浩然
而无际畔但是凡流总皆如是故疏云若自及他
无不皆尔。
△次起十种逆生死心从后翻破一
卷四 第 279a 页
明信因果二自愧克责三怖畏恶道四不覆瑕玼
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守护正
法九念十方佛十观罪性空。
○钞二次起下显能
治逆生死十心也有二疏次起下初标也彼云今
欲忏悔应当逆此罪流用十种心翻除恶法次释
一明信因果者谓先须分明信有因果决定孱然
业种虽久久不败亡所以经云假使满百劫所作
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终无自作他人
受果精识善恶不生疑惑是为深信翻破第十作
一阐提心也二自愧克责者若欲放逸当自责之
鄙恶罪人无羞无耻习畜生法弃舍白净天见我
屏处造罪是故惭天人见我显处造罪是故愧人
以自翻破第九无惭无愧心三怖畏恶道者行者
当自思惟人命无常过于转烛一息不还千载长
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波深船筏安寄圣贤
呵责无所恃怙年事稍去风力不奢岂可安然坐
待酸痛又佛名经云若不忏悔者大命将尽地狱
恶相皆现在前当尔之时悔惧交至不预修善悔
何及乎当尔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更得众等
莫自恃盛年财宝势力放逸自恣死苦一至不令
人知盛年壮色无得免者怖心起时如履汤火六
尘五欲不暇贪染如佛灭度一百年后波吒梨城
有王名阿输柯(亦名阿育此云无忧)此王位当铁轮深信佛
法毁诸外道集佛舍利遍阎浮提中起八万四千
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守护正
法九念十方佛十观罪性空。
○钞二次起下显能
治逆生死十心也有二疏次起下初标也彼云今
欲忏悔应当逆此罪流用十种心翻除恶法次释
一明信因果者谓先须分明信有因果决定孱然
业种虽久久不败亡所以经云假使满百劫所作
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终无自作他人
受果精识善恶不生疑惑是为深信翻破第十作
一阐提心也二自愧克责者若欲放逸当自责之
鄙恶罪人无羞无耻习畜生法弃舍白净天见我
屏处造罪是故惭天人见我显处造罪是故愧人
以自翻破第九无惭无愧心三怖畏恶道者行者
当自思惟人命无常过于转烛一息不还千载长
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波深船筏安寄圣贤
呵责无所恃怙年事稍去风力不奢岂可安然坐
待酸痛又佛名经云若不忏悔者大命将尽地狱
恶相皆现在前当尔之时悔惧交至不预修善悔
何及乎当尔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更得众等
莫自恃盛年财宝势力放逸自恣死苦一至不令
人知盛年壮色无得免者怖心起时如履汤火六
尘五欲不暇贪染如佛灭度一百年后波吒梨城
有王名阿输柯(亦名阿育此云无忧)此王位当铁轮深信佛
法毁诸外道集佛舍利遍阎浮提中起八万四千
卷四 第 279b 页
宝塔设广大会供养阿罗汉三十万馀有学圣人
数复倍此精进凡夫无量无数其诸所作不可称
计其王有弟名毗多输(此云除忧)深著邪见见诸外道
梵志于山林中修诸苦行五热炙身等便生仰敬
复问梵志汝起烦恼不梵志答云我见诸染境时
内发欲火烧我身心王弟闻巳心生疑惑如此苦
行尚起情欲佛之弟子常修乐行何能于欲生厌
离耶又言释迦弟子诳阿育王令作功德后王闻
巳为悯弟故遂设方便语大臣言我弟于外道生
信当以方便令其得入佛法中大臣答言作何方
便王言我今洗浴入彼浴室应脱天冠及衣服等
汝当以我服饰庄严我弟令登王座臣依王教王
入浴室巳其大臣等语王弟言若阿育王无后汝
当作王今者试戴天冠被天衣服及登王座语巳
即便与著令登王座大臣令登王座巳密往白王
王出见弟戴冠登座王语弟言我今未灭汝巳作
王即命行杀之人身著青衣被发执铃至王王语
杀者云我舍此弟汝可杀之是时便有多人执法
器杖而围绕之大臣白王言是王亲弟愿王息怒
舍过王言缘是我弟于七日中暂与国事令其作
王待七日满即当杀之即以种种伎乐及诸婇女
供给侍卫一切臣民皆往问讯行杀之人执刀门
立日日白王今一日巳过六日当死如是乃至六
日巳过馀一日在至第七日竟大臣诸人将王弟
数复倍此精进凡夫无量无数其诸所作不可称
计其王有弟名毗多输(此云除忧)深著邪见见诸外道
梵志于山林中修诸苦行五热炙身等便生仰敬
复问梵志汝起烦恼不梵志答云我见诸染境时
内发欲火烧我身心王弟闻巳心生疑惑如此苦
行尚起情欲佛之弟子常修乐行何能于欲生厌
离耶又言释迦弟子诳阿育王令作功德后王闻
巳为悯弟故遂设方便语大臣言我弟于外道生
信当以方便令其得入佛法中大臣答言作何方
便王言我今洗浴入彼浴室应脱天冠及衣服等
汝当以我服饰庄严我弟令登王座臣依王教王
入浴室巳其大臣等语王弟言若阿育王无后汝
当作王今者试戴天冠被天衣服及登王座语巳
即便与著令登王座大臣令登王座巳密往白王
王出见弟戴冠登座王语弟言我今未灭汝巳作
王即命行杀之人身著青衣被发执铃至王王语
杀者云我舍此弟汝可杀之是时便有多人执法
器杖而围绕之大臣白王言是王亲弟愿王息怒
舍过王言缘是我弟于七日中暂与国事令其作
王待七日满即当杀之即以种种伎乐及诸婇女
供给侍卫一切臣民皆往问讯行杀之人执刀门
立日日白王今一日巳过六日当死如是乃至六
日巳过馀一日在至第七日竟大臣诸人将王弟
卷四 第 279c 页
共往阿育王所王问弟言汝七日为王百种伎乐
皆恣汝意无数众人日日问讯咒愿于汝汝好见
闻否弟答云我为畏死心怖惧故都不见闻复以
偈答。
我于七日中不见不闻声不嗅不尝味亦不觉诸
触我身庄严具及诸婇女等思惟惧死故不知如
此事伎女歌舞声宫殿及卧具大地诸珍宝初无
欢喜心以见行杀者执刀在门立又闻摇铃声令
我怀死畏死镢钉我心不知妙五欲既著畏死病
不得安隐眠思惟死将至不觉夜巳过。
是时阿育王语其弟言汝于七日思畏死苦虽得
上妙五欲而不生爱出家之人于十二入思惟无
量生死无常云何而得起烦恼耶又复思惟诸地
狱苦及诸畜生更相残害饿鬼饥渴众苦所逼思
惟人中四方驰走初无安乐思惟天上坏败之苦
如是五道身心之苦无有乐处观此五阴无常苦
空无我不实譬如空村无有居民如是五阴皆空
无我以无常火烧诸世间佛诸弟子常作此观云
何而得起烦恼耶复说偈言。
汝于七日中思惟生死畏而无有欢乐不起贪爱
心佛诸弟子等日日观生死云何观欢乐而起烦
恼心于饮食衣服及以卧具等思惟解脱法而不
起著心观身如怨家三有如火宅思惟何方便而
得解脱之深乐解脱法不贪于五欲其心如莲华
皆恣汝意无数众人日日问讯咒愿于汝汝好见
闻否弟答云我为畏死心怖惧故都不见闻复以
偈答。
我于七日中不见不闻声不嗅不尝味亦不觉诸
触我身庄严具及诸婇女等思惟惧死故不知如
此事伎女歌舞声宫殿及卧具大地诸珍宝初无
欢喜心以见行杀者执刀在门立又闻摇铃声令
我怀死畏死镢钉我心不知妙五欲既著畏死病
不得安隐眠思惟死将至不觉夜巳过。
是时阿育王语其弟言汝于七日思畏死苦虽得
上妙五欲而不生爱出家之人于十二入思惟无
量生死无常云何而得起烦恼耶又复思惟诸地
狱苦及诸畜生更相残害饿鬼饥渴众苦所逼思
惟人中四方驰走初无安乐思惟天上坏败之苦
如是五道身心之苦无有乐处观此五阴无常苦
空无我不实譬如空村无有居民如是五阴皆空
无我以无常火烧诸世间佛诸弟子常作此观云
何而得起烦恼耶复说偈言。
汝于七日中思惟生死畏而无有欢乐不起贪爱
心佛诸弟子等日日观生死云何观欢乐而起烦
恼心于饮食衣服及以卧具等思惟解脱法而不
起著心观身如怨家三有如火宅思惟何方便而
得解脱之深乐解脱法不贪于五欲其心如莲华
卷四 第 280a 页
处水而不著王以如是善巧方便教化其弟弟因
回心合掌向王言我于今者归敬如来及以法僧
而说偈言。
我今归依佛佛面如莲华天人所归依无漏法及
僧时王见弟回心归向三宝心大欢喜种种软语
安存其弟其弟因兹供养三宝听闻正法后得悟
巳辞王出家得罗汉果谓此王弟于七日中虽有
五欲及诸玩好之事为怖王故都不味著唯专忧
死是故行者功德资粮未办莫著五欲怖惧当来
恶道如彼怖王如是方便调心进求善本以此翻
破第八不畏恶道也四不覆瑕玼者根露枝枯源
乾流竭若覆藏罪是不良人迦叶头陀令大众中
发露方等令向一人发露其馀行法但以实心向
佛像前改革如隐处有痈若覆讳不治则致于死
以此翻破第七覆藏罪心五断相续心者若忏巳
更作如王法初犯得恕更作则重初入道场罪则
易灭更作难除巳能吐了云何再啖以此翻破第
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六发菩提心者谓菩提是
所求果德即无上菩提心是现在能求之心以发
是求菩提之心故名发菩提心也或可菩提名觉
即觉察觉悟也谓了诸烦恼过患不起放逸达本
心源慧光内烛也以起是心故名发菩提心昔由
不觉恶心遍布于一切境起贪瞋痴今起觉心照
之则知一切境本空即不起过失也又瑜伽论云
回心合掌向王言我于今者归敬如来及以法僧
而说偈言。
我今归依佛佛面如莲华天人所归依无漏法及
僧时王见弟回心归向三宝心大欢喜种种软语
安存其弟其弟因兹供养三宝听闻正法后得悟
巳辞王出家得罗汉果谓此王弟于七日中虽有
五欲及诸玩好之事为怖王故都不味著唯专忧
死是故行者功德资粮未办莫著五欲怖惧当来
恶道如彼怖王如是方便调心进求善本以此翻
破第八不畏恶道也四不覆瑕玼者根露枝枯源
乾流竭若覆藏罪是不良人迦叶头陀令大众中
发露方等令向一人发露其馀行法但以实心向
佛像前改革如隐处有痈若覆讳不治则致于死
以此翻破第七覆藏罪心五断相续心者若忏巳
更作如王法初犯得恕更作则重初入道场罪则
易灭更作难除巳能吐了云何再啖以此翻破第
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六发菩提心者谓菩提是
所求果德即无上菩提心是现在能求之心以发
是求菩提之心故名发菩提心也或可菩提名觉
即觉察觉悟也谓了诸烦恼过患不起放逸达本
心源慧光内烛也以起是心故名发菩提心昔由
不觉恶心遍布于一切境起贪瞋痴今起觉心照
之则知一切境本空即不起过失也又瑜伽论云
卷四 第 280b 页
菩提心者大悲为体成佛正因智慧根本能破无
明业报等往昔为无智慧故遍恼有情今有慧兼
济遍虚空界利益一切发此心故翻破前来第五
一切处起恶心也七修功补过者昔因三业造诸
过罪不计昼夜今以善身口意策励不休匪移山
岳岂填沟壑以此翻破第四纵恣三业心也八守
护正法者此中分二先释所护后明能护言所护
者即是正法正法即教理行果俱名正法教谓十
二分教理即二空真如及三性三无性等言行者
总指万行果即三乘圣果菩提涅槃众生流转无
有始终盖为不护当来果法况二转依果理极真
常凡厥修行必须坚护将护果法先须护行果因
行剋故须护之将欲护行必须护其教理若迷正
理其行必邪理因教显故须护教若存正理凭教
可寻教法隳张都无可托故须护也下明能护者
即守护二字守即是护坚守正法故名守护然人
能弘道法假人传人在法存人亡法灭故须得人
护也此有其二一内护二外护内谓三乘圣贤出
家内众皆能弘阐皆能护持外谓国王大臣等然
内众但能弘教护行无力匡持外有王威方能护
法如仁王经说佛告波斯匿王我以是经不付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以者何无王威力不
能建立是故汝等常当受持此令守正法者为昔
自灭善亦灭他善不自随喜亦不喜他令人守护
明业报等往昔为无智慧故遍恼有情今有慧兼
济遍虚空界利益一切发此心故翻破前来第五
一切处起恶心也七修功补过者昔因三业造诸
过罪不计昼夜今以善身口意策励不休匪移山
岳岂填沟壑以此翻破第四纵恣三业心也八守
护正法者此中分二先释所护后明能护言所护
者即是正法正法即教理行果俱名正法教谓十
二分教理即二空真如及三性三无性等言行者
总指万行果即三乘圣果菩提涅槃众生流转无
有始终盖为不护当来果法况二转依果理极真
常凡厥修行必须坚护将护果法先须护行果因
行剋故须护之将欲护行必须护其教理若迷正
理其行必邪理因教显故须护教若存正理凭教
可寻教法隳张都无可托故须护也下明能护者
即守护二字守即是护坚守正法故名守护然人
能弘道法假人传人在法存人亡法灭故须得人
护也此有其二一内护二外护内谓三乘圣贤出
家内众皆能弘阐皆能护持外谓国王大臣等然
内众但能弘教护行无力匡持外有王威方能护
法如仁王经说佛告波斯匿王我以是经不付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以者何无王威力不
能建立是故汝等常当受持此令守正法者为昔
自灭善亦灭他善不自随喜亦不喜他令人守护
卷四 第 280c 页
诸善方便增广令不断绝胜鬘经云守护正法摄
受正法最为第一以此翻破第三无随喜心也九
念十方佛者昔因亲狎恶友信受其言令念十方
佛念无等慈作不请友念无等智信大导师欲违
生死之恶缘须顺菩提之正路故须念佛然念佛
一门修行之要津摄心之关键因此略明念佛之
义言念者明记不忘为义体即是慧今名念者即
邻近彰名也然念佛不同总有四种一称名念二
观像念三观想念四实相念且称名念者如文殊
般若经云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
三昧者速得佛菩提欲入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
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坐
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去来现
在诸佛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与一切佛功德无
二如是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总持
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等二观像念谓观
如来塑画等像如大宝积经说佛本因中为大精
进菩萨因见比丘画佛形像发心出家持画氎像
入山观察观察此画像不异如来成就五通得普
光三昧见十方佛等三观想念于中有二一明一
相于三十二相中随观一相皆灭重罪如观佛三
昧海经说佛为父王说白毫观但观眉间白毫之
相右旋婉转犹如秋月十棱成就内外通明如白
琉璃筒亦如暗夜中明星观成不成皆灭九十亿
受正法最为第一以此翻破第三无随喜心也九
念十方佛者昔因亲狎恶友信受其言令念十方
佛念无等慈作不请友念无等智信大导师欲违
生死之恶缘须顺菩提之正路故须念佛然念佛
一门修行之要津摄心之关键因此略明念佛之
义言念者明记不忘为义体即是慧今名念者即
邻近彰名也然念佛不同总有四种一称名念二
观像念三观想念四实相念且称名念者如文殊
般若经云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
三昧者速得佛菩提欲入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
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坐
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去来现
在诸佛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与一切佛功德无
二如是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总持
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等二观像念谓观
如来塑画等像如大宝积经说佛本因中为大精
进菩萨因见比丘画佛形像发心出家持画氎像
入山观察观察此画像不异如来成就五通得普
光三昧见十方佛等三观想念于中有二一明一
相于三十二相中随观一相皆灭重罪如观佛三
昧海经说佛为父王说白毫观但观眉间白毫之
相右旋婉转犹如秋月十棱成就内外通明如白
琉璃筒亦如暗夜中明星观成不成皆灭九十亿
卷四 第 281a 页
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重罪常蒙摄授也
二明全身者如坐禅三昧经云若求佛道入禅先
当系心念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风山树草木天地
万类及诸馀法但念佛身处在虚空如大海清时
有金山王相好圆满出无量清净光明于此虚空
青色之中常念佛身便得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
前若心馀缘还摄令住除无量劫罪四实相念亦
名法身谓观自身及一切法真实自性文殊般若
云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等又云系缘法界一相是名
一行三昧又智度论云不以色身及相好念以佛
身自无所有故以无忆故是为念佛又占察经云
思惟诸法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又大
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一切
佛此之四等各随根器从浅至深最后为妙以是
济要是故略明于善友中最胜无过于佛由是翻
前顺生死中第二外遇恶缘也十观罪性空者如
前理忏也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识是非云何忏悔
设入道场徒为劳苦涅槃经云若言勤修苦行是
大涅槃因缘者无有是处即斯意也。
△若具此者
无罪不灭。
△随好品中具有能治今文之中含有
不具。
○钞随好下对他品料简也言含有不具者
缺观罪性空发菩提心二也所以阙此者以菩提
心是十种行愿之本此修行愿菩萨必先巳发菩
二明全身者如坐禅三昧经云若求佛道入禅先
当系心念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风山树草木天地
万类及诸馀法但念佛身处在虚空如大海清时
有金山王相好圆满出无量清净光明于此虚空
青色之中常念佛身便得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
前若心馀缘还摄令住除无量劫罪四实相念亦
名法身谓观自身及一切法真实自性文殊般若
云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等又云系缘法界一相是名
一行三昧又智度论云不以色身及相好念以佛
身自无所有故以无忆故是为念佛又占察经云
思惟诸法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又大
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一切
佛此之四等各随根器从浅至深最后为妙以是
济要是故略明于善友中最胜无过于佛由是翻
前顺生死中第二外遇恶缘也十观罪性空者如
前理忏也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识是非云何忏悔
设入道场徒为劳苦涅槃经云若言勤修苦行是
大涅槃因缘者无有是处即斯意也。
△若具此者
无罪不灭。
△随好品中具有能治今文之中含有
不具。
○钞随好下对他品料简也言含有不具者
缺观罪性空发菩提心二也所以阙此者以菩提
心是十种行愿之本此修行愿菩萨必先巳发菩
卷四 第 281b 页
提心故性空是缘起之体行愿必是无性之缘起
故故此经文不更别标也馀八有者如下文配。
△文二一举所忏二一正举。】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
【是恶业因。】
「△发身口意。」
【是造业具三业十支皆由三毒。】
「△作诸恶业。」
【即是业体有二三种。
○钞发身口意是造业具者
唯识论云大乘三业皆思为体动身之思发语之
思及思当体皆言业也故知身等非即是业动身
等思方名三业故梵行品云身身业语语业意意
业行相各别身即浑浊臭恶死尸虫聚等也身业
即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等也语即风息吐纳高低
清浊语业即起居问讯赞叹毁说等意即觉观思
惟等意业即忧喜等所以身等但是造业之具如
工巧之业而锥刀等器不是业也疏有二三种者
有两般三种也谓善恶不动是一般也现报生报
后报是二般也。
△一善恶不动今唯取恶。
△二现
生后今通此三。
○钞善恶不动者此三即入六地
中罪等三行也彼经先说凡夫执我常求有无次
明三行之过云不正思惟起于妄计后辩三行体
相云罪行福行不动行彼疏释云谓由迷异熟果
愚违正信解起感三涂恶业及人天别报苦业皆
故故此经文不更别标也馀八有者如下文配。
△文二一举所忏二一正举。】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
【是恶业因。】
「△发身口意。」
【是造业具三业十支皆由三毒。】
「△作诸恶业。」
【即是业体有二三种。
○钞发身口意是造业具者
唯识论云大乘三业皆思为体动身之思发语之
思及思当体皆言业也故知身等非即是业动身
等思方名三业故梵行品云身身业语语业意意
业行相各别身即浑浊臭恶死尸虫聚等也身业
即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等也语即风息吐纳高低
清浊语业即起居问讯赞叹毁说等意即觉观思
惟等意业即忧喜等所以身等但是造业之具如
工巧之业而锥刀等器不是业也疏有二三种者
有两般三种也谓善恶不动是一般也现报生报
后报是二般也。
△一善恶不动今唯取恶。
△二现
生后今通此三。
○钞善恶不动者此三即入六地
中罪等三行也彼经先说凡夫执我常求有无次
明三行之过云不正思惟起于妄计后辩三行体
相云罪行福行不动行彼疏释云谓由迷异熟果
愚违正信解起感三涂恶业及人天别报苦业皆
卷四 第 281c 页
名罪行由迷真实义愚不知三界皆苦妄谓为乐
起欲界业名福行四禅净业名不动行故论云真
乐本有失而不知也彼经罪福之行即此善恶之
业疏今唯取恶者谓善不动但以迷心取相求有
者故成过患若离其病不除其法故此不忏若恶
业背理一向须改故此忏令灭也所以超公关键
中明性起缘起不同缘起法界通于善恶染净性
起唯净释性起文云性者真如本性起者起于诸
法诸法者谓善法也善法顺真所以约性而显恶
法违理是故下明也问上言性起一切皆具如何
但约善说答以违顺不同亲疏不等故使言教有
殊何者以善调柔还同于性以性有力令所生之
果似因非异善既亲从性生是故名为性起恶法
粗犷既无明所熏以属疏故故名缘起以缘有力
能令果法似缘不别其犹谷芽假土生巳土肥芽
肥土瘦芽瘦相状容仪随缘自类终无改转因缘
同时位别亲疏悬隔各殊是故果属因缘故有似
不似也由此诸义故此经文但悔恶业此义亦如
前所引六地中明起三行之过经文意也疏二现
生后有者第二三种业也佛名经云六道形类不
同皆是业力所作凡夫之人多于此中好起疑惑
何以故现见世间行善之者触向轗轲行恶之人
是事谐偶致使愚人谓言善恶无分我经中说言
有三种报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且现报
起欲界业名福行四禅净业名不动行故论云真
乐本有失而不知也彼经罪福之行即此善恶之
业疏今唯取恶者谓善不动但以迷心取相求有
者故成过患若离其病不除其法故此不忏若恶
业背理一向须改故此忏令灭也所以超公关键
中明性起缘起不同缘起法界通于善恶染净性
起唯净释性起文云性者真如本性起者起于诸
法诸法者谓善法也善法顺真所以约性而显恶
法违理是故下明也问上言性起一切皆具如何
但约善说答以违顺不同亲疏不等故使言教有
殊何者以善调柔还同于性以性有力令所生之
果似因非异善既亲从性生是故名为性起恶法
粗犷既无明所熏以属疏故故名缘起以缘有力
能令果法似缘不别其犹谷芽假土生巳土肥芽
肥土瘦芽瘦相状容仪随缘自类终无改转因缘
同时位别亲疏悬隔各殊是故果属因缘故有似
不似也由此诸义故此经文但悔恶业此义亦如
前所引六地中明起三行之过经文意也疏二现
生后有者第二三种业也佛名经云六道形类不
同皆是业力所作凡夫之人多于此中好起疑惑
何以故现见世间行善之者触向轗轲行恶之人
是事谐偶致使愚人谓言善恶无分我经中说言
有三种报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且现报
卷四 第 282a 页
者现世作善恶即现身受苦乐报生报者今生作
善恶次一生受报后报者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
生受报疏今通此三者三报皆忏也。
△三三合九
种从三烦恼起即其义也。
○钞三三至烦恼起者
三三者身等三具善等三业现等三报也言合九
者前后不相舍离也从三起者本由贪等三毒起
也。
△二显多。】
「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显其广多也以无形故不见相貌有则溢空。
○钞
无形至溢空者佛名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无
始受身巳来经无量劫则劫不可数一一劫中受
种种身则身不可数于一一身造种种业则业不
可数故此云若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可容受据
理而言若忏此业清净者所获功德亦尽虚空界
不能容受以敌对相翻一一即真功德故故婆沙
论说忏悔功德云此一念善有形色者大千世界
不能容受彼论但指一化之境且以大千为量量
虽通局意不胜此也故以一念忏悔功德便与无
量劫所造之业分量齐等如一暗室中须臾灯光
之明所遍分量便与此室千年之暗分量齐等。
△
此即通说顺流十心。
△二辩忏相二一正释其相。】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
善恶次一生受报后报者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
生受报疏今通此三者三报皆忏也。
△三三合九
种从三烦恼起即其义也。
○钞三三至烦恼起者
三三者身等三具善等三业现等三报也言合九
者前后不相舍离也从三起者本由贪等三毒起
也。
△二显多。】
「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显其广多也以无形故不见相貌有则溢空。
○钞
无形至溢空者佛名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无
始受身巳来经无量劫则劫不可数一一劫中受
种种身则身不可数于一一身造种种业则业不
可数故此云若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可容受据
理而言若忏此业清净者所获功德亦尽虚空界
不能容受以敌对相翻一一即真功德故故婆沙
论说忏悔功德云此一念善有形色者大千世界
不能容受彼论但指一化之境且以大千为量量
虽通局意不胜此也故以一念忏悔功德便与无
量劫所造之业分量齐等如一暗室中须臾灯光
之明所遍分量便与此室千年之暗分量齐等。
△
此即通说顺流十心。
△二辩忏相二一正释其相。】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
卷四 第 282b 页
【明忏业具也。
△昔因三业无恶不为今以三业一
时齐忏。
△谓虔恭胡跪口陈辞句。
△二明所对境。】
「遍于法界。」
【遍者略有二意一昔所造罪心事遍布故今忏悔
亦须周遍。
△二称法性故何罪不除下正辩所
对。】
「△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
【即念十方佛翻昔恶友。
○钞即念佛者指前第九
心也。】
「△诚心忏悔。」
【简不至心缓纵情虑罪不灭故。
○钞缓纵情虑罪
不灭者佛名经云生如是七种心巳缘想十方诸
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至到惭愧改革舒历心肝
洗荡肠胃如此忏者亦何罪而不灭亦何障而不
除若复不尔悠悠缓纵情虑徒自劳形事将何益。
△忏悔即含自愧剋责怖畏恶道不覆瑕玼。】
「△后不复造。」
【即断相续心。
○钞即断者指前第五心。】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即修功补过匪移山岳岂填沟壑。
○钞即修功者
指前第七心。
△总此忏者以明识因果善恶影响
故亦即守护正法。
○钞明识因果者指前第一心
疏亦即守护正法者指前第八心智度论云言正
卷四 第 282c 页
法灭者谓修行灭今意云若不忏悔即修行灭是
不护正法今忏悔业清净则修行不灭为守护正
法也。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
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
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
厌。」
【△第五随喜功德三一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疏由昔不喜他善故今随喜为庆悦彼。
△除嫉妒
障起平等善。
○钞第五随喜行者随所见善而欢
喜也十住婆沙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慧从身
口意生去来今所有习学三乘人具足一乘者无
量人天福皆随而欢喜别果报中得大眷属翻嫉
妒障故也。
△然馀处随喜在劝请后谓先涤身器
次欣法雨后摄他同巳回向三处故为此次。
△今
明随喜是忏中别义事势相连故先明之平等广
大方堪闻法。
○钞然馀至闻法者对十住婆沙料
简次第不同也文中二初举彼次之意初两句标
次谓先涤下四句列一忏悔二劝请三随喜四回
向故为此次者结成也后今明下明此次之意言
忏中别义者忏除嫉妒故广大者自他无二故。
△二释相文四一喜如来善。】
不护正法今忏悔业清净则修行不灭为守护正
法也。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
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
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
厌。」
【△第五随喜功德三一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疏由昔不喜他善故今随喜为庆悦彼。
△除嫉妒
障起平等善。
○钞第五随喜行者随所见善而欢
喜也十住婆沙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慧从身
口意生去来今所有习学三乘人具足一乘者无
量人天福皆随而欢喜别果报中得大眷属翻嫉
妒障故也。
△然馀处随喜在劝请后谓先涤身器
次欣法雨后摄他同巳回向三处故为此次。
△今
明随喜是忏中别义事势相连故先明之平等广
大方堪闻法。
○钞然馀至闻法者对十住婆沙料
简次第不同也文中二初举彼次之意初两句标
次谓先涤下四句列一忏悔二劝请三随喜四回
向故为此次者结成也后今明下明此次之意言
忏中别义者忏除嫉妒故广大者自他无二故。
△二释相文四一喜如来善。】
卷四 第 283a 页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
诸佛如来。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
命。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一一劫
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
一切难行苦行。
△圆满种种波罗蜜门。
△證入种种
菩萨智地。
△成就诸佛无上菩提。」
【○钞从因至果为一切智者为智修福方是佛因
舍不可至手足者举内财之难尚舍则身外财可
知也如心地观经说佛于往昔行难行苦行为凡
夫时作雪山童子为求半偈弃舍全身萨埵王子
舍身救虎为六牙象王自投猎者作圆满福智王
施眼睛为金色鹿王舍身求道作慈力王施五夜
叉作庄严王施妻无吝为最上身菩萨施头目髓
脑如是一切难行苦行等广如菩萨本行经等说
也又法华经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
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言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者
六度十度乃至八万四千波罗蜜门也诸度尚圆
况檀那中岂不兼于内身乎故知上且偏举难者
也證入种种菩萨智地者即十地也亦前明福此
明智二严具备也。】
「△及般涅槃分布舍利。」
【○钞遗形普济言般涅槃古译云入灭总有四种
如下所引此即应灭谓众生无感应尽还源大悲
熏修分布舍利普使群情灭罪生福也言分布舍
卷四 第 283b 页
利者如西域记说如来寂灭人天悲感盛七宝棺
千[(畾/(冗-几+互))*毛]缠身设香华建幡盖末罗之众奉舆发引前
后道从北度连河盛满香油积多香木纵火以焚
二氎不烧为诸众生分散舍利唯有发爪俨然无
损八国之王备四兵至遣直性婆罗门谓拘尸力
士曰天人导师此国寂灭故自远来请分舍利力
士曰如来涅槃甚为苦事灭世间明导丧众生慈
父如来舍利自当供养徒疲道路终无得获时诸
大王逊辞以求既不相允重谓之曰礼请不从兵
威非远直性婆罗门扬言曰念哉大悲世尊忍修
福善弥历旷劫想所具闻今欲相凌此非宜也今
舍利在此当均八分各得供养何至兴兵诸力士
依其言即时均量欲作八分帝释谓诸王曰天当
有分勿得力竞阿那婆答多龙王文邻龙王医那
钵罗龙王复作是议言无遗我曹若以力者众非
敌矣直性婆罗门曰勿喧诤也宜共分之即作三
分一诸天二龙王三人间八国重分天龙人王莫
不悲感人间天上各将归于本处建塔供养后因
无忧王位当铁轮使诸鬼神分之以为八万四千
宝塔大唐国内除佛牙外有十九塔如是分布皆
为利益一切众生如无上依经说若得如来身分
如芥子许一瞻一礼千返生于大梵天上受诸快
乐广如阇维经说故云分布等也。】
「△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千[(畾/(冗-几+互))*毛]缠身设香华建幡盖末罗之众奉舆发引前
后道从北度连河盛满香油积多香木纵火以焚
二氎不烧为诸众生分散舍利唯有发爪俨然无
损八国之王备四兵至遣直性婆罗门谓拘尸力
士曰天人导师此国寂灭故自远来请分舍利力
士曰如来涅槃甚为苦事灭世间明导丧众生慈
父如来舍利自当供养徒疲道路终无得获时诸
大王逊辞以求既不相允重谓之曰礼请不从兵
威非远直性婆罗门扬言曰念哉大悲世尊忍修
福善弥历旷劫想所具闻今欲相凌此非宜也今
舍利在此当均八分各得供养何至兴兵诸力士
依其言即时均量欲作八分帝释谓诸王曰天当
有分勿得力竞阿那婆答多龙王文邻龙王医那
钵罗龙王复作是议言无遗我曹若以力者众非
敌矣直性婆罗门曰勿喧诤也宜共分之即作三
分一诸天二龙王三人间八国重分天龙人王莫
不悲感人间天上各将归于本处建塔供养后因
无忧王位当铁轮使诸鬼神分之以为八万四千
宝塔大唐国内除佛牙外有十九塔如是分布皆
为利益一切众生如无上依经说若得如来身分
如芥子许一瞻一礼千返生于大梵天上受诸快
乐广如阇维经说故云分布等也。】
「△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卷四 第 283c 页
【△二喜诸趣善。】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
我皆随喜。」
【○钞二明六趣四生善中言六趣者趣谓趣向求
生者所趣向处也言六者数义一地狱二畜生三
饿鬼四修罗五人六天言地狱者以多在下故故
圣义名为地狱梵云那落迦正理论云那落云人
迦名为恶人多造恶堕落其中由是之故名那落
迦趣即是增上苦处也言畜生者正理论云傍生
以傍行故故以为名今言畜者自人畜养摄不尽
故言饿鬼者多希求故又性多怯劣形体瘦悴故
言阿修罗者正云阿苏落正理释云素落名天是
自在义无天实德名阿素落言人者心多增上慢
或多思虑故名为人天者威德尊高神用自在名
之为天等也四生者如下自明。
△三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
我皆随喜。」
【○钞三明二乘善中言声闻者声谓声教因闻声
教悟四谛理起七方便谓五停心观别相念观总
相念观燸顶忍世第一是为七经说资加二位道
火现前得入见道断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
惑尽得须陀洹果次断三界九地俱生四惑谓贪
瞋痴慢上二界除瞋三界共有十使分九地断每
卷四 第 284a 页
地九品共有八十一品三界共断欲界九品断至
五品名二果向第六品尽名一来果谓一往天上
一来人间或反于此断下二品名三果向断三品
尽名不还果更不来于欲界故次断上二界八地
七十二品修惑断至七十一品名阿罗汉向断七
十二品尽阿罗汉果此上四果皆因闻教故总曰
声闻三果四向皆名有学阿罗汉果名为无学此
有三种一声闻声闻因果俱同故二缘觉声闻因
是缘觉果成声闻三菩萨声闻因是菩萨果成声
闻也言及辟支佛者此云独觉独一觉故亦名缘
觉从缘生觉故此有二种一麟喻二部行谓观外
物因生觉解自得道果犹如麒麟独一角故故名
麟喻出无佛世以神通化物也若部行者即因闻
解生悟解无性或于十二因缘作四谛观四十四
智而得菩提或因观老死推因审因三世观之及
一法住共成七智约十一支作七十七智观而得
菩提名为缘觉唯一果向名为有学辟支佛果名
为无学此有三种一缘觉缘觉因果俱同故二声
闻缘觉因是声闻果成缘觉三菩萨缘觉因是菩
萨果成缘觉此上二乘与佛如来同證解脱有大
功德能与众生作大福田故令随喜也。
△四喜菩萨善。】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
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五品名二果向第六品尽名一来果谓一往天上
一来人间或反于此断下二品名三果向断三品
尽名不还果更不来于欲界故次断上二界八地
七十二品修惑断至七十一品名阿罗汉向断七
十二品尽阿罗汉果此上四果皆因闻教故总曰
声闻三果四向皆名有学阿罗汉果名为无学此
有三种一声闻声闻因果俱同故二缘觉声闻因
是缘觉果成声闻三菩萨声闻因是菩萨果成声
闻也言及辟支佛者此云独觉独一觉故亦名缘
觉从缘生觉故此有二种一麟喻二部行谓观外
物因生觉解自得道果犹如麒麟独一角故故名
麟喻出无佛世以神通化物也若部行者即因闻
解生悟解无性或于十二因缘作四谛观四十四
智而得菩提或因观老死推因审因三世观之及
一法住共成七智约十一支作七十七智观而得
菩提名为缘觉唯一果向名为有学辟支佛果名
为无学此有三种一缘觉缘觉因果俱同故二声
闻缘觉因是声闻果成缘觉三菩萨缘觉因是菩
萨果成缘觉此上二乘与佛如来同證解脱有大
功德能与众生作大福田故令随喜也。
△四喜菩萨善。】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
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卷四 第 284b 页
【△疏谓随喜四类以摄诸善佛为最胜所以先明
馀之三类从劣向胜。
○钞后校量胜德文中三一
会四类次第胜劣合宜佛为下是华严宗中诠法
次第例多如此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直造最胜然
却从十住乃至十地等觉即从劣渐胜也意显顿
悟渐修之相也二显自益深引他为證有二初引
大品经。
△大品经中随喜品明大千海水一毛破
为百分渧取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
故结无尽等虚空界。
△法华随喜展转至于第五
十人尚难校量何况最初。
○钞大品下经云复次
憍尸迦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海水取一发破为百
分以一分发滴取海水可知滴数是随喜福终不
可数知故结无尽下指自当经益深也二引法华
證即第六卷中随喜功德品第十八也经云尔时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闻是法华随喜者得
几所福佛答云从会中闻随喜至于馀处转说至
第五十人其第五十人闻巳随喜功德今当说之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充满其中有
人求福一一众生与阎浮提金银七宝乃至象马
车乘奴婢人民宫殿楼阁等如是布施经八十年
后以佛法而训导之总令得四沙门果是大施主
所得功德宁为多不弥勒云若是施主但施众生
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能令得阿罗汉果佛答
云如上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
卷四 第 284c 页
喜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何
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
阿僧祇不可得比彼既如此有广大益今此随喜
亦复如是。
△此随喜如来权实功德故佛最胜。
○钞三彰自所喜重明佛胜此随喜如来等者即
简异大品法华随喜法也言权实者诸佛功德不
出权实二位摄尽也且通途论之佛身及佛所修
因行皆有权实如佛三身中法报二身是实变化
身是权又佛所證菩提涅槃亦通权实法报二身
菩提是实化身菩提是权又涅槃有三种性净圆
净涅槃是实方便净涅槃权假此唯就佛所證果
论若约佛从凡至圣所起功用自利利他门中亦
有权实且如凡夫初悟时始自十信初心终妙觉
位于其中间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施为种种难行苦行自利利他等则权实俱有何
以谓六度十度有为万行一一真修故则是其实
若为度众生随根诱接亦有权假也何以不施方
便权巧诱之彼难回故若约示生王宫从初发心
踰城学道种种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说法利
生等则是权也若言分布舍利者唯是权假也此
意说从因至果始终相收该罗本末都来总指也
故经云从初发心等斯乃佛之功德若深若浅若
实若权凡所施为皆难可测唯佛与佛馀无知也
又况华严经所说真应相即分圆全收体用无碍
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
阿僧祇不可得比彼既如此有广大益今此随喜
亦复如是。
△此随喜如来权实功德故佛最胜。
○钞三彰自所喜重明佛胜此随喜如来等者即
简异大品法华随喜法也言权实者诸佛功德不
出权实二位摄尽也且通途论之佛身及佛所修
因行皆有权实如佛三身中法报二身是实变化
身是权又佛所證菩提涅槃亦通权实法报二身
菩提是实化身菩提是权又涅槃有三种性净圆
净涅槃是实方便净涅槃权假此唯就佛所證果
论若约佛从凡至圣所起功用自利利他门中亦
有权实且如凡夫初悟时始自十信初心终妙觉
位于其中间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施为种种难行苦行自利利他等则权实俱有何
以谓六度十度有为万行一一真修故则是其实
若为度众生随根诱接亦有权假也何以不施方
便权巧诱之彼难回故若约示生王宫从初发心
踰城学道种种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说法利
生等则是权也若言分布舍利者唯是权假也此
意说从因至果始终相收该罗本末都来总指也
故经云从初发心等斯乃佛之功德若深若浅若
实若权凡所施为皆难可测唯佛与佛馀无知也
又况华严经所说真应相即分圆全收体用无碍
卷四 第 285a 页
者也故宜佛为最胜也。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
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
有疲厌。」
【△第六请转法轮三一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
【疏即是劝请除谤法障起慈善根。
○钞第六法轮
行门中分三先标名中略明转法轮义通途要
知先明所转法轮略以八门分别一释名义二辩
体性三种类四转相五分齐六转处七转时八转
主今初释名义者于中有二一约所转二就能转
且初言法者轨持义通教理行果轮者所成义大
小乘别且小乘二部通明五义一速疾义如轮王
轮有速疾转义今圣智起时一刹那间有速疾之
用也二有取舍义如轮王轮舍东洲取南洲等圣
智亦尔舍苦谛取灭谛等三降伏义如轮王轮若
未伏者即能伏之圣智若生能断烦恼等四镇巳
伏义如轮王轮尽皆归伏轮亦常行镇之今明见
道虽断尽分别烦恼更作观智令障转远如覆障
法五上下转义如轮王轮有上下转义今明圣智
三界上下断烦恼也即苦法智忍苦法智断欲界
惑苦类智忍苦类智断上界惑證无为理具此五
义名为法轮若约大乘轮有四义一圆满义具毂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
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
有疲厌。」
【△第六请转法轮三一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
【疏即是劝请除谤法障起慈善根。
○钞第六法轮
行门中分三先标名中略明转法轮义通途要
知先明所转法轮略以八门分别一释名义二辩
体性三种类四转相五分齐六转处七转时八转
主今初释名义者于中有二一约所转二就能转
且初言法者轨持义通教理行果轮者所成义大
小乘别且小乘二部通明五义一速疾义如轮王
轮有速疾转义今圣智起时一刹那间有速疾之
用也二有取舍义如轮王轮舍东洲取南洲等圣
智亦尔舍苦谛取灭谛等三降伏义如轮王轮若
未伏者即能伏之圣智若生能断烦恼等四镇巳
伏义如轮王轮尽皆归伏轮亦常行镇之今明见
道虽断尽分别烦恼更作观智令障转远如覆障
法五上下转义如轮王轮有上下转义今明圣智
三界上下断烦恼也即苦法智忍苦法智断欲界
惑苦类智忍苦类智断上界惑證无为理具此五
义名为法轮若约大乘轮有四义一圆满义具毂
卷四 第 285b 页
辐辋三故二摧坏义螗螂拒辙轮能摧之圣道现
前能摧烦恼也三镇遏义即相见道更作观行镇
伏烦恼仿法假施设也四不定义即从见道入修
道修道入无学自既證巳即起慈心度诸众生令
同所證也二就能转即展转传授义谓过去佛传
至现在未来佛等能所合故名转法轮也二明体
性者大小乘通以八圣道为体(言八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
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等)具毂辐辋三故而配法即
别小乘以正语正业正命三法为毂(又小乘以戒为先由持戒
故能引生善法)即以正见正思惟正念正精进四法为辐
将正定一法为辋(即定能摄缘诸法故)大乘即以正见正思
惟二法为毂(缘大乘以正见为先)即将正语正业正命三法
为辐(以有正见故能持于戒也)即将正念正定正精进三法为
辋(念是定学迹以有正念故能引生定也精进即能遍策诸行也具上功德故以为辋也)大
小乘配属虽别然同以八圣道为体也三明种类
有三小乘四谛若约能知亦四谓眼智明觉眼即
总观馀三如次别观过去未来现在苦等又一一
转中皆生六益谓眼智明觉通生慧生如婆沙云
一一转时各别发生眼智明觉俱舍疏中引此论
释彼以见道十五心中法忍名眼法智名智类忍
名明类智名觉如彼疏亦引婆沙但名义释眼是
观见义智是决断义明者显了义觉者警察义更
加通生慧生通是除障义慧是简择义此即各就
一说也二三乘中三转四谛通三机约初教也三
前能摧烦恼也三镇遏义即相见道更作观行镇
伏烦恼仿法假施设也四不定义即从见道入修
道修道入无学自既證巳即起慈心度诸众生令
同所證也二就能转即展转传授义谓过去佛传
至现在未来佛等能所合故名转法轮也二明体
性者大小乘通以八圣道为体(言八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
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等)具毂辐辋三故而配法即
别小乘以正语正业正命三法为毂(又小乘以戒为先由持戒
故能引生善法)即以正见正思惟正念正精进四法为辐
将正定一法为辋(即定能摄缘诸法故)大乘即以正见正思
惟二法为毂(缘大乘以正见为先)即将正语正业正命三法
为辐(以有正见故能持于戒也)即将正念正定正精进三法为
辋(念是定学迹以有正念故能引生定也精进即能遍策诸行也具上功德故以为辋也)大
小乘配属虽别然同以八圣道为体也三明种类
有三小乘四谛若约能知亦四谓眼智明觉眼即
总观馀三如次别观过去未来现在苦等又一一
转中皆生六益谓眼智明觉通生慧生如婆沙云
一一转时各别发生眼智明觉俱舍疏中引此论
释彼以见道十五心中法忍名眼法智名智类忍
名明类智名觉如彼疏亦引婆沙但名义释眼是
观见义智是决断义明者显了义觉者警察义更
加通生慧生通是除障义慧是简择义此即各就
一说也二三乘中三转四谛通三机约初教也三
卷四 第 285c 页
一乘准下文有十谛差别然尽总以无尽法界为
一大法轮海常无休息也四明转相有二一为自
三转一印相转在见道印者不错谬义谓此是苦
如实了知此苦圣谛乍可令日轮冷月轮热不可
转易此苦圣谛令成于乐即如实了知是苦不虚
也馀三准此二应作转亦名应修转在修道既知
巳即须修也作法者谓此是苦须厌此是集须断
此是道须修此是灭须證由未遍知应遍知苦圣
谛馀三例然三巳作转在无学道谓此是苦我巳
厌此是集我巳断此是道我巳修此是灭我巳證
也二为他三转者一示相转即指示四谛法相令
知谓此是苦等令入见道也二劝修转亦名劝知
转既知巳即劝令修谓此是苦汝应知等令入修
道三名引證转亦名作證转谓此是苦汝巳知等
令入无学道故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
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證三宝于是现世间三
乘皆同此说但义理差别准大品经既言鹿园转
法轮时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无量众生得初地等
无量一生菩萨一时成佛此亦应同彼三转是通
非别不可别配若依一乘转无尽称法界法轮与
所被机同一法界无二无别法尔常恒无断遍益
五明法轮分齐若小乘中佛说四谛名为法轮若
说世语即非法轮若三乘中佛一切语及身威仪
皆入法轮无不益生故若一乘中通三世间俱入
一大法轮海常无休息也四明转相有二一为自
三转一印相转在见道印者不错谬义谓此是苦
如实了知此苦圣谛乍可令日轮冷月轮热不可
转易此苦圣谛令成于乐即如实了知是苦不虚
也馀三准此二应作转亦名应修转在修道既知
巳即须修也作法者谓此是苦须厌此是集须断
此是道须修此是灭须證由未遍知应遍知苦圣
谛馀三例然三巳作转在无学道谓此是苦我巳
厌此是集我巳断此是道我巳修此是灭我巳證
也二为他三转者一示相转即指示四谛法相令
知谓此是苦等令入见道也二劝修转亦名劝知
转既知巳即劝令修谓此是苦汝应知等令入修
道三名引證转亦名作證转谓此是苦汝巳知等
令入无学道故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
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證三宝于是现世间三
乘皆同此说但义理差别准大品经既言鹿园转
法轮时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无量众生得初地等
无量一生菩萨一时成佛此亦应同彼三转是通
非别不可别配若依一乘转无尽称法界法轮与
所被机同一法界无二无别法尔常恒无断遍益
五明法轮分齐若小乘中佛说四谛名为法轮若
说世语即非法轮若三乘中佛一切语及身威仪
皆入法轮无不益生故若一乘中通三世间俱入
卷四 第 286a 页
法轮一切众生语言亦如法轮经云能令三界所
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六转处小乘唯一娑婆百
亿鹿苑等处三乘或百亿或千百亿或恒沙为一
化境一乘遍通树形乃至华藏及一切尘中帝网
重重具足主伴七转时小乘三乘或二七三七或
六七或七七或一年等此并是末教随机见闻耳
一乘本教要在初时第二七日更无异说仍摄前
后若无量劫念念无间亦各摄彼前后际劫重重
无尽八转人小乘主为释迦生身及化身佛伴谓
声闻弟子唯益小机等三乘主即三身伴声闻菩
萨弟子通被三机一乘主即十身伴即普贤等亦
重重无尽唯被圆机或通一切即五种所为如前
机感中巳辩。
△声闻自度但忏而巳菩萨悯众故
须劝请请佛普雨必自他沾洽。
△二释相二一举所请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
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
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
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钞所请境中经文分二先标所遍处后举所请
人处中有两重无尽言一一各有不可说等者此
中具有二种无碍一一多无碍二小大无碍所以
然者谓以性融相故尔二人中有果人因人诸佛
即果菩萨即因言念念有不可说等者意在境宽
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六转处小乘唯一娑婆百
亿鹿苑等处三乘或百亿或千百亿或恒沙为一
化境一乘遍通树形乃至华藏及一切尘中帝网
重重具足主伴七转时小乘三乘或二七三七或
六七或七七或一年等此并是末教随机见闻耳
一乘本教要在初时第二七日更无异说仍摄前
后若无量劫念念无间亦各摄彼前后际劫重重
无尽八转人小乘主为释迦生身及化身佛伴谓
声闻弟子唯益小机等三乘主即三身伴声闻菩
萨弟子通被三机一乘主即十身伴即普贤等亦
重重无尽唯被圆机或通一切即五种所为如前
机感中巳辩。
△声闻自度但忏而巳菩萨悯众故
须劝请请佛普雨必自他沾洽。
△二释相二一举所请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
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
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
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钞所请境中经文分二先标所遍处后举所请
人处中有两重无尽言一一各有不可说等者此
中具有二种无碍一一多无碍二小大无碍所以
然者谓以性融相故尔二人中有果人因人诸佛
即果菩萨即因言念念有不可说等者意在境宽
卷四 第 286b 页
能请无边故其所现身应如第一门中说一念尚
然况经多劫。
△二正明请法。】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
【○钞正明请法中经言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者如
我释迦世尊初成正觉住多演林独坐入定观察
世间思惟所證甚深难解唯佛乃知若为人说彼
不能达徒施无益而默然住复念诸佛常得梵王
劝请方转法轮念是事巳放白毫光远照三千大
千世界时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
往请即告梵众言世间有情善减恶增佛成正觉
默然无所说故我宜往请即与六十八拘胝天众
往诣佛所作礼旋绕住立具以损益白佛唯愿哀
悯为转法轮后以偈赞殷勤劝请时佛默然梵供
养巳忽然不现是时如来欲令世间尊重法故甚
深妙法得开显故思惟我法深妙非分别能解不
如不说是故默然梵知圣止诣憍尸迦劝令同请
时梵释天众共至林中礼巳三绕住立一面说偈
重请世尊降伏诸魔冤其心清净如满月愿为众
生从定起以智慧光照世间如来犹默时大梵王
即从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以偈重请如来今
巳降魔怨智慧光明照一切世间根熟有堪度唯
愿世尊从定起佛告大梵王我法深妙穷极寂静
若为人说彼不能解梵释闻巳忽然不现梵于异
然况经多劫。
△二正明请法。】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
【○钞正明请法中经言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者如
我释迦世尊初成正觉住多演林独坐入定观察
世间思惟所證甚深难解唯佛乃知若为人说彼
不能达徒施无益而默然住复念诸佛常得梵王
劝请方转法轮念是事巳放白毫光远照三千大
千世界时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
往请即告梵众言世间有情善减恶增佛成正觉
默然无所说故我宜往请即与六十八拘胝天众
往诣佛所作礼旋绕住立具以损益白佛唯愿哀
悯为转法轮后以偈赞殷勤劝请时佛默然梵供
养巳忽然不现是时如来欲令世间尊重法故甚
深妙法得开显故思惟我法深妙非分别能解不
如不说是故默然梵知圣止诣憍尸迦劝令同请
时梵释天众共至林中礼巳三绕住立一面说偈
重请世尊降伏诸魔冤其心清净如满月愿为众
生从定起以智慧光照世间如来犹默时大梵王
即从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以偈重请如来今
巳降魔怨智慧光明照一切世间根熟有堪度唯
愿世尊从定起佛告大梵王我法深妙穷极寂静
若为人说彼不能解梵释闻巳忽然不现梵于异
卷四 第 286c 页
时忽念世间魔界增剧重诣劝请即说偈云摩伽
陀国多诸异道因邪见故种种筹量唯愿牟尼为
开甘露最清净法令其得闻佛所證法清净离垢
至于彼岸无增无减于三界中超然特尊如须弥
山显于大海常于众生起哀悯心而救济之云何
弃舍幸以法光除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
师子吼如天雷震为众生故转于法轮尔时世尊
以佛眼观见诸有情上中下根定不定聚如来尔
时观不定聚众生起大悲心作如是言我本欲为
此等众生转于法轮故出现于世又为梵王请故
即以偈颂告梵王言我今为汝请当雨于甘露一
切诸世间天人龙神等若有清净者听受如是法
梵王闻巳欢喜礼足绕无数匝忽然不现尔时地
神告空神言佛受梵请欲转法轮哀悯利益安乐
无量诸众生故念顷转至有顶皆知时有四护菩
提树神一名爱法二名光明三名乐法四名法行
礼足白佛当于何处转于法轮如来告彼言于波
罗奈仙人堕处鹿野苑中天白佛言彼地非胜何
于彼转佛言举要言之往昔九万一千俱胝诸佛
皆往是处转正法轮一切甚深微妙之法皆从中
出故此常为天龙守护是故于彼转正法轮时佛
作念谁应先度即念二仙彼又巳灭即念五俱轮
合先得度即入定观察乃见此五人在鹿野苑如
来即往波罗奈城至鹿野苑五人共议悉达狂人
陀国多诸异道因邪见故种种筹量唯愿牟尼为
开甘露最清净法令其得闻佛所證法清净离垢
至于彼岸无增无减于三界中超然特尊如须弥
山显于大海常于众生起哀悯心而救济之云何
弃舍幸以法光除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
师子吼如天雷震为众生故转于法轮尔时世尊
以佛眼观见诸有情上中下根定不定聚如来尔
时观不定聚众生起大悲心作如是言我本欲为
此等众生转于法轮故出现于世又为梵王请故
即以偈颂告梵王言我今为汝请当雨于甘露一
切诸世间天人龙神等若有清净者听受如是法
梵王闻巳欢喜礼足绕无数匝忽然不现尔时地
神告空神言佛受梵请欲转法轮哀悯利益安乐
无量诸众生故念顷转至有顶皆知时有四护菩
提树神一名爱法二名光明三名乐法四名法行
礼足白佛当于何处转于法轮如来告彼言于波
罗奈仙人堕处鹿野苑中天白佛言彼地非胜何
于彼转佛言举要言之往昔九万一千俱胝诸佛
皆往是处转正法轮一切甚深微妙之法皆从中
出故此常为天龙守护是故于彼转正法轮时佛
作念谁应先度即念二仙彼又巳灭即念五俱轮
合先得度即入定观察乃见此五人在鹿野苑如
来即往波罗奈城至鹿野苑五人共议悉达狂人
卷四 第 287a 页
无有志耐若来此处不应兴起及佛至巳奔速来
迎如来见巳即为说法转大法轮于是三转四谛
十二行法轮时憍陈如最先领解相次五人皆得
道果于是三宝出现世间皆申劝请一切诸佛悉
皆如是也问既约圆宗一切无非法轮念念常转
今要请者盖以情迷起念滞于色声既五音令人
耳聋即不闻圆音遍演故须请也有随缘请有称
性请随缘可知称性请者须恒悟一切声如空谷
响缘起无性非断非常一一全真无非法界既闻
无所闻即终日闻法心观如此是请转法轮故出
现品法轮章中云知声如响而请转法轮了于诸
法真实性故于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转法轮毕竟
无主故又云欲知如来所转法轮应知如是法轮
所出生处佛子如来随一切众生心行欲乐无量
出若干音声而转法轮释曰既随众生之心即知
愿请转法轮须令自心称法心若不称亦不闻故
故藏和尚缘起章第六请转法轮门中云由一切
诸佛唯智唯德菩萨即以穷法界之智而请佛说
法是故一切诸佛无不雨大法雨然菩萨唯愿唯
行诸佛即以甚深愿力而加所请是故菩萨无不
获于大益当知菩萨常请诸佛常说未曾失时也。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
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
迎如来见巳即为说法转大法轮于是三转四谛
十二行法轮时憍陈如最先领解相次五人皆得
道果于是三宝出现世间皆申劝请一切诸佛悉
皆如是也问既约圆宗一切无非法轮念念常转
今要请者盖以情迷起念滞于色声既五音令人
耳聋即不闻圆音遍演故须请也有随缘请有称
性请随缘可知称性请者须恒悟一切声如空谷
响缘起无性非断非常一一全真无非法界既闻
无所闻即终日闻法心观如此是请转法轮故出
现品法轮章中云知声如响而请转法轮了于诸
法真实性故于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转法轮毕竟
无主故又云欲知如来所转法轮应知如是法轮
所出生处佛子如来随一切众生心行欲乐无量
出若干音声而转法轮释曰既随众生之心即知
愿请转法轮须令自心称法心若不称亦不闻故
故藏和尚缘起章第六请转法轮门中云由一切
诸佛唯智唯德菩萨即以穷法界之智而请佛说
法是故一切诸佛无不雨大法雨然菩萨唯愿唯
行诸佛即以甚深愿力而加所请是故菩萨无不
获于大益当知菩萨常请诸佛常说未曾失时也。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
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
卷四 第 287b 页
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第七请佛住世三一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即是劝请中别义。
○钞偈云十方一切佛若欲舍
寿命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释曰众生心净见
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佛无生灭随机见殊
故知心净观佛佛则常住为真劝也。
△二释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
诸佛如来。
△将欲示现般涅槃者。
△及诸菩萨声闻
缘觉有学无学。
△乃至一切诸善知识。
△我悉劝请
莫入涅槃。
△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
一切众生。」
【○钞初别标如来中先释涅槃后明示般言涅槃
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译为入灭息息即是灭故但
云入灭或云灭度即灭障度苦也准涅槃疏中灭
义有四一事灭二德灭二应灭四理灭言事灭者
事谓生死因果事相灭生死故名为事灭言德灭
者此有其二一若以缘修名德至果舍修名为德
灭灭彼缘修故二真德为德即无性可取无相可
舍以佛真德离性相故言应灭者随化世间示灭
有因现亡身智以应尽还源名为应灭言理灭者
此亦有二一是相空妄相诸法空无有实妄心所
取体相俱无二是真空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离相
【△第七请佛住世三一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即是劝请中别义。
○钞偈云十方一切佛若欲舍
寿命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释曰众生心净见
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佛无生灭随机见殊
故知心净观佛佛则常住为真劝也。
△二释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
诸佛如来。
△将欲示现般涅槃者。
△及诸菩萨声闻
缘觉有学无学。
△乃至一切诸善知识。
△我悉劝请
莫入涅槃。
△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
一切众生。」
【○钞初别标如来中先释涅槃后明示般言涅槃
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译为入灭息息即是灭故但
云入灭或云灭度即灭障度苦也准涅槃疏中灭
义有四一事灭二德灭二应灭四理灭言事灭者
事谓生死因果事相灭生死故名为事灭言德灭
者此有其二一若以缘修名德至果舍修名为德
灭灭彼缘修故二真德为德即无性可取无相可
舍以佛真德离性相故言应灭者随化世间示灭
有因现亡身智以应尽还源名为应灭言理灭者
此亦有二一是相空妄相诸法空无有实妄心所
取体相俱无二是真空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离相
卷四 第 287c 页
离性名之为空此体有相无真即不空空即不有
不空不有即是涅槃总名理灭灭义虽众要唯此
四四灭之中理灭为本由见相空成前事灭由见
真空成前德灭依体起用便有应灭由此理灭具
二种空故以理灭为三灭本具四灭故名为涅槃
广如彼说新云波利匿嚩喃翻为圆寂谓义充法
界德备尘沙故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故云寂
又法尔无缺故称圆体自真常故称寂(此约性净涅槃也)
又万德成满故称圆众类永寂故云寂(此约方便净涅槃)
又化用周普故称圆用而常寂故云寂(此约应化涅槃也)
然此涅槃有其多义或云一种谓大般涅槃或有
其二谓性净方便净或有三种谓性净圆净方便
净又有三种一性净二方便净三应化或说有四
即前四灭此上诸义总曰涅槃若依唯识论等通
说涅槃有其四种一自性清净涅槃谓真如之性
无始时来本自清净虽有客尘而不能染故曰性
净在有情身即名佛性在无情界即名法性以本
性清净故以为名二有馀依涅槃谓诸圣人断尽
烦恼止有馀残苦依身在由證无为烦恼障尽离
诸嚣动寂静安乐故号涅槃唯识论云谓即真如
出烦恼障虽有微细苦依未尽而障永寂故名涅
槃三无馀依涅槃谓诸圣人厌苦欣寂灰身灭智
馀迹既泯故名涅槃唯识论云谓即真如出生死
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二障永寂故号涅槃四无
不空不有即是涅槃总名理灭灭义虽众要唯此
四四灭之中理灭为本由见相空成前事灭由见
真空成前德灭依体起用便有应灭由此理灭具
二种空故以理灭为三灭本具四灭故名为涅槃
广如彼说新云波利匿嚩喃翻为圆寂谓义充法
界德备尘沙故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故云寂
又法尔无缺故称圆体自真常故称寂(此约性净涅槃也)
又万德成满故称圆众类永寂故云寂(此约方便净涅槃)
又化用周普故称圆用而常寂故云寂(此约应化涅槃也)
然此涅槃有其多义或云一种谓大般涅槃或有
其二谓性净方便净或有三种谓性净圆净方便
净又有三种一性净二方便净三应化或说有四
即前四灭此上诸义总曰涅槃若依唯识论等通
说涅槃有其四种一自性清净涅槃谓真如之性
无始时来本自清净虽有客尘而不能染故曰性
净在有情身即名佛性在无情界即名法性以本
性清净故以为名二有馀依涅槃谓诸圣人断尽
烦恼止有馀残苦依身在由證无为烦恼障尽离
诸嚣动寂静安乐故号涅槃唯识论云谓即真如
出烦恼障虽有微细苦依未尽而障永寂故名涅
槃三无馀依涅槃谓诸圣人厌苦欣寂灰身灭智
馀迹既泯故名涅槃唯识论云谓即真如出生死
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二障永寂故号涅槃四无
卷四 第 288a 页
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相辅
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
常寂故名涅槃初一通凡及圣次二通三乘后一
局大乘广如诸论所说也后明示般于中先解般
字后明示现今初言般者名入涅槃经疏解入义
有三一就真以论息妄归真从因趣果故名为入
此解通因果二据化辩入示灭有因现亡身智名
之为入三就真应相对以辩入息化归真故名为
入此解在果也言示现等者问诸佛何故示现入
于涅槃耶答如大经离世间品云作佛事巳观十
种义示般涅槃所谓示一切行实无常故示一切
有非安隐故示大涅槃是安隐处无怖畏故以诸
人天乐著色身为现色是无常法令其愿住净身
故示无常力不可转故示一切有为不随心住不
自在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坚牢故示涅槃
性究竟坚牢不可坏故示一切法无起而有聚集
散坏相故佛子诸佛世尊作佛事巳所愿满巳转
法轮巳应化度者皆化度巳有诸菩萨应受尊号
咸记别巳法应如是入于不变大般涅槃言善知
识者离世间品中明十种善知识经言佛子菩萨
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令住菩提
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蜜善知
识令解脱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
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令不著一切世间善知
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
常寂故名涅槃初一通凡及圣次二通三乘后一
局大乘广如诸论所说也后明示般于中先解般
字后明示现今初言般者名入涅槃经疏解入义
有三一就真以论息妄归真从因趣果故名为入
此解通因果二据化辩入示灭有因现亡身智名
之为入三就真应相对以辩入息化归真故名为
入此解在果也言示现等者问诸佛何故示现入
于涅槃耶答如大经离世间品云作佛事巳观十
种义示般涅槃所谓示一切行实无常故示一切
有非安隐故示大涅槃是安隐处无怖畏故以诸
人天乐著色身为现色是无常法令其愿住净身
故示无常力不可转故示一切有为不随心住不
自在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坚牢故示涅槃
性究竟坚牢不可坏故示一切法无起而有聚集
散坏相故佛子诸佛世尊作佛事巳所愿满巳转
法轮巳应化度者皆化度巳有诸菩萨应受尊号
咸记别巳法应如是入于不变大般涅槃言善知
识者离世间品中明十种善知识经言佛子菩萨
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令住菩提
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蜜善知
识令解脱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
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令不著一切世间善知
卷四 第 288b 页
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
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等也言我
悉劝请等者如涅槃经说我佛世尊临涅槃时以
佛神力出大音声随其类音遍告一切今日如来
应正偏知怜悯众生覆护众生等视众生如罗睺
罗为作归依屋舍室宅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一切
众生若有疑者今悉可问为最后问尔时世尊于
晨朝时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杂色遍照大千
佛之世界乃至十方其中众生遇斯光者罪垢烦
恼一切消除是诸众生见闻是巳心大忧愁同时
举声悲啼号哭鸣呼慈父痛哉苦哉举手拍头搥
胸叫唤涕泣哽咽大地山海皆悉震动时诸众生
共相谓言且各裁抑莫大愁苦当即往诣拘尸那
城力士生地到如来所头面礼敬劝请如来莫般
涅槃住世一劫若减一劫互相执手复作是言世
间空虚众生福尽不善诸业增长出生仁等今当
速往速往如来不久必入涅槃是时便有四十八
众各赍供具来诣双林时娑罗树间吉祥福地纵
广三十二由旬大众充满无空缺处作大供养佛
皆不受五色口光出巳复没天人大众见地大动
又见光没身毛皆竖同声哀泣说偈劝请。
稽首礼调御我等今劝请远离于人仙故无有救
护今见佛涅槃我等没苦海愁忧怀悲恼犹如犊
失母贫穷无救护犹如困病人无医随自心食所
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等也言我
悉劝请等者如涅槃经说我佛世尊临涅槃时以
佛神力出大音声随其类音遍告一切今日如来
应正偏知怜悯众生覆护众生等视众生如罗睺
罗为作归依屋舍室宅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一切
众生若有疑者今悉可问为最后问尔时世尊于
晨朝时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杂色遍照大千
佛之世界乃至十方其中众生遇斯光者罪垢烦
恼一切消除是诸众生见闻是巳心大忧愁同时
举声悲啼号哭鸣呼慈父痛哉苦哉举手拍头搥
胸叫唤涕泣哽咽大地山海皆悉震动时诸众生
共相谓言且各裁抑莫大愁苦当即往诣拘尸那
城力士生地到如来所头面礼敬劝请如来莫般
涅槃住世一劫若减一劫互相执手复作是言世
间空虚众生福尽不善诸业增长出生仁等今当
速往速往如来不久必入涅槃是时便有四十八
众各赍供具来诣双林时娑罗树间吉祥福地纵
广三十二由旬大众充满无空缺处作大供养佛
皆不受五色口光出巳复没天人大众见地大动
又见光没身毛皆竖同声哀泣说偈劝请。
稽首礼调御我等今劝请远离于人仙故无有救
护今见佛涅槃我等没苦海愁忧怀悲恼犹如犊
失母贫穷无救护犹如困病人无医随自心食所
卷四 第 288c 页
不应食众生烦恼病常为诸见害远离法医师服
食邪毒药是故佛世尊不应见舍离如国无君主
人民皆饥饿我等亦如是失阴及法味今闻佛涅
槃我等心迷乱如彼大地动迷失于法力大仙入
涅槃佛日坠于地法水悉枯涸我等定当死如来
般涅槃众生极苦恼譬如长者子新丧于父母如
来入涅槃如其不还者我等及众生悉无有救护
如来入涅槃乃至诸众生一切皆愁怖苦恼集其
心我等于今者云何不愁恼如来见放舍犹如弃
涕唾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焰既能还自照亦灭
一切暗如来神通光能除我苦恼处在大众中譬
如须弥山。
复以种种譬喻殷勤劝请佛亦安慰而为说法法
应如是也问诸佛菩萨利物为心住世益多故须
劝请声闻缘觉不能利他自求涅槃何须劝请答
亲断烦恼證生空如住持佛法利益弥广且声闻
益物者如空生鹙子处处请问大乘思胜满慈所
在激扬妙理饮光及与庆喜结集三藏遗文宾头
卢等应真住持能多利物既有斯胜益故须请也
又缘觉利物者出无佛世以神通摄生供养者现
世他身获果无尽且如善住天子昔曾供养辟支
佛得生忉利天宫因感空声来报由斯得免七返
恶道之身又金色王十二年大旱国人罄尽粮储
因供养缘觉一餐现世满殊常之愿皆能利物尽
食邪毒药是故佛世尊不应见舍离如国无君主
人民皆饥饿我等亦如是失阴及法味今闻佛涅
槃我等心迷乱如彼大地动迷失于法力大仙入
涅槃佛日坠于地法水悉枯涸我等定当死如来
般涅槃众生极苦恼譬如长者子新丧于父母如
来入涅槃如其不还者我等及众生悉无有救护
如来入涅槃乃至诸众生一切皆愁怖苦恼集其
心我等于今者云何不愁恼如来见放舍犹如弃
涕唾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焰既能还自照亦灭
一切暗如来神通光能除我苦恼处在大众中譬
如须弥山。
复以种种譬喻殷勤劝请佛亦安慰而为说法法
应如是也问诸佛菩萨利物为心住世益多故须
劝请声闻缘觉不能利他自求涅槃何须劝请答
亲断烦恼證生空如住持佛法利益弥广且声闻
益物者如空生鹙子处处请问大乘思胜满慈所
在激扬妙理饮光及与庆喜结集三藏遗文宾头
卢等应真住持能多利物既有斯胜益故须请也
又缘觉利物者出无佛世以神通摄生供养者现
世他身获果无尽且如善住天子昔曾供养辟支
佛得生忉利天宫因感空声来报由斯得免七返
恶道之身又金色王十二年大旱国人罄尽粮储
因供养缘觉一餐现世满殊常之愿皆能利物尽
卷四 第 289a 页
有益生功德尤多故须劝请也问二乘圣者断惑
證如益物功高故须劝请诸善知识复是何人有
何功能亦令劝请答如涅槃经德王品说善知识
者谓佛辟支佛声闻人中信方等者何故名为善
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
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又复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
远十恶亦令他离自行菩提亦令他行名善知识
又自行施戒闻慧亦令他行名善知识又不能自
乐常为众生不讼他短常说善事名善知识如大
船师善渡人故诸佛菩萨亦复如是度尽众生出
生死海名善知识故须劝请问诸佛如来法尔常
现无尽身云遍说遍益即佛本住世云何更言请
佛住世耶答然佛出世及般涅槃相对辩者有其
二意一约实义二约对机实义有三谓圆宗中三
谛释也一缘性即空之真谛则非出非般故大品
偈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二法界缘起之俗
谛则念念处处而出现念念处处而入灭出现品
成正觉章中云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
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
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又云
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即念念出现也又
云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
觉无处不至故即处处出现也入灭者即上遍一
切处出现之佛身约随相有为义边念念即生即
證如益物功高故须劝请诸善知识复是何人有
何功能亦令劝请答如涅槃经德王品说善知识
者谓佛辟支佛声闻人中信方等者何故名为善
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
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又复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
远十恶亦令他离自行菩提亦令他行名善知识
又自行施戒闻慧亦令他行名善知识又不能自
乐常为众生不讼他短常说善事名善知识如大
船师善渡人故诸佛菩萨亦复如是度尽众生出
生死海名善知识故须劝请问诸佛如来法尔常
现无尽身云遍说遍益即佛本住世云何更言请
佛住世耶答然佛出世及般涅槃相对辩者有其
二意一约实义二约对机实义有三谓圆宗中三
谛释也一缘性即空之真谛则非出非般故大品
偈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二法界缘起之俗
谛则念念处处而出现念念处处而入灭出现品
成正觉章中云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
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
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又云
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即念念出现也又
云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
觉无处不至故即处处出现也入灭者即上遍一
切处出现之佛身约随相有为义边念念即生即
卷四 第 289b 页
灭四相同时今谓以生即灭为念念处处而入涅
槃也三约法界实体第一义谛即常住世或常涅
槃寂而常照为住世照而常寂为涅槃也二约对
机者机缘感则菩提树下而出现机缘尽则双林
树间而入灭故出现品涅槃章中云佛子诸佛如
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
慕故示现涅槃今既要菩萨行愿劝请令住世即
当第二对机门也佛本常住而云请住世者众生
心垢业恶不见如来设有心开解发曾得见佛而
情识昧习气忽起还不现前故今劝请者但依智
离识常作佛观心清智明即常见佛不曾涅槃若
瞥尔起心尘劳相续观智间断即不见佛名佛灭
度也故出现品涅槃章中云如来常住清净法界
随众生心示现涅槃佛子譬如日出普现世间于
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或一处器破则不现影
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影不现为日咎否答云不也
但由器坏非日有咎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
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
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释曰
法身无像故无器而不形圣智无心故无感而不
应像非我有自彼器之亏盈心非我生岂普现之
前后持戒器破定水无依菩提器破智水宁止无
信清珠故心水浑浊何由见佛又解缘起章中明
佛出世间门中云非是佛身潜隐而不出现或无
槃也三约法界实体第一义谛即常住世或常涅
槃寂而常照为住世照而常寂为涅槃也二约对
机者机缘感则菩提树下而出现机缘尽则双林
树间而入灭故出现品涅槃章中云佛子诸佛如
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
慕故示现涅槃今既要菩萨行愿劝请令住世即
当第二对机门也佛本常住而云请住世者众生
心垢业恶不见如来设有心开解发曾得见佛而
情识昧习气忽起还不现前故今劝请者但依智
离识常作佛观心清智明即常见佛不曾涅槃若
瞥尔起心尘劳相续观智间断即不见佛名佛灭
度也故出现品涅槃章中云如来常住清净法界
随众生心示现涅槃佛子譬如日出普现世间于
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或一处器破则不现影
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影不现为日咎否答云不也
但由器坏非日有咎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
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
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释曰
法身无像故无器而不形圣智无心故无感而不
应像非我有自彼器之亏盈心非我生岂普现之
前后持戒器破定水无依菩提器破智水宁止无
信清珠故心水浑浊何由见佛又解缘起章中明
佛出世间门中云非是佛身潜隐而不出现或无
卷四 第 289c 页
智者则云佛不出世当知未曾有世间而佛不现
者此现与不现由有智与无智非佛行藏而有出
没但常照一真法界则一切诸佛常现在前故知
请佛当净其心也即同维摩经欲得净土当净其
心又心净即佛土净云云。
△标从胜说但请如来。
△释从通意三乘皆请。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
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
有疲厌。」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四
者此现与不现由有智与无智非佛行藏而有出
没但常照一真法界则一切诸佛常现在前故知
请佛当净其心也即同维摩经欲得净土当净其
心又心净即佛土净云云。
△标从胜说但请如来。
△释从通意三乘皆请。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
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
有疲厌。」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