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22a 页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六(从第十一经至第十六经三纸)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十二善知识。第一尊法宝髻长者。第二普眼长者。第三甘露火王。第四大光王。第五不动优婆夷。第六
遍行外道。第七具足优钵罗华长者。第八婆施罗船师。第九最胜长者。第十师子频申比丘尼。第十一筏
苏密多女。第十二鞞瑟底罗居士)。

●第五尊法宝髻长者。寄无痴乱行。以慧资定。静无
遗照。动不离寂。云无痴乱。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修治前法。后渐次下。趣求后
友。城名师子宫者。禅定无乱。如彼深宫。处之所作决
定无畏。故名师子。友名法宝髻者。绾摄诸乱。居在心
顶。故名为髻。而言宝者。乃有多义。一净无惑乱。二明
无痴翳。三圆无缺减。四威势起用。五可贵为尊。法喻
双明为法宝髻。

第二见在市中下。见敬咨问。于市见者。处闹忘怀。在
乱常定故。

第三尔时长者下。授巳法界。于中四。一执手将引。二
示其所住。三善财观察。四问答因缘。

△今初。即授法
方便。显加行智向正證故。

△第二告善财言下。示其
所住。即正授法界。法界即是栖神所故。

△第三尔时
善财下。善财观察。显正證入。于中二。先总观舍宅。后
别睹楼阁。

▲今初。四面即是四句般若。二门即是存
泯不同。如一有门。见心妙有而入法界。即是有门。若
取有相。即拂于有。名非有门。知法空寂。即是空门。以
空为空。说空空门。若谓妄惑本空真知不空。即亦有
卷六 第 122b 页
亦空门。妄因真立。妄无妄原。真对妄宣。真非真体。则
双存之门。自然泯矣。若言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欲言
其无。圣以之灵故。非空非有。是第四门。此俱非门。为
俱是遮。为有所表。若但是遮。便同戏论。若有所表。未
免于有。故此但非。亦不可说。则非有非非有。非无非
非无。故云八门。然得意为门。失意皆谤。唯忘言会之。

▲后于其宅内下。别睹楼阁。旧经但云其宅十层八
门。今经文中阁与宅别。宅则通明一切法界。楼阁别
明无障碍故。于中三。一总。二别。三结使明见。今初。义
如八角塔形。若例前宅。不妨四角。面各二门。然有五
义。一通约所修。以八正道为能入门。八正通入一切
一切位故。二约所依。即以八识而为其门。于眼根中
入正定故。悟一一识即法界门。于眼觉悟。即眼陀罗
尼自在佛也。八识皆然。三约教能显理。理教各具有
等四门。故成八门。寻教得解即教四门。于理得解即
理四门。无二体也。四教理行果各通二谛。便是八门。
五四句般若各有二门。例如宅说。

二见最下层下。
别明十层。即为十别。然有三义。一表十地。二即十行。
三总不表。且依十地以释经文。一初地檀增。而食一
种复为施首。故回向中六十门。施食居第一。二二地
持戒。惭愧衣服。摄善法戒。以为财物。三三地忍增。以
为严具。四四地道品。为内眷属。进策万行。为上珍宝。
五五地文显。欲映前后成十地故。从真入俗故。说法
利乐。真俗无违。为最胜论。得于义持陀罗尼门。禅定
卷六 第 122c 页
偏增云诸三昧。善达五明云世明智。真俗决定名为
印行。六六地由得般若现前。成就智慧。文中三。初总
明。次别显。后总结。总中皆是六地之德。次所谓下别
显。有十六门。一照体即寂而无不包。二即寂之照无
机不鉴。三外缘不转。四内照无求。五惑境不摧。六遍
摧诸惑。七顺教普摄。八含德甚深。七见法无依。十契
理行行。十一巧化无尽。十二證随俗门。十三穷四辩
才。十四照物心行。十五寂照双运。十六广布法云。后
如是等下总结。七七地有殊胜智知诸教法。云如响
忍。功行巳满求入八地。为出离门。菩提分法无不皆
具。为持教法。第八层中。含于二位。初即八地。得念不
退无功用道。三种世间皆得自在。后现一切佛下。即
是九地。法师位故。一音顿演。第九层中。亦有二位。十
地等觉。俱为一生。第十层中。即如来位。二表十行者。
以其十行即十度故。前七文显。八大愿所成神通等
故。九一生所系。为最上力。善法行故。十唯至如来。智
度始圆。为真实故。此即当位自摄诸位。十行才满即
作佛故。上摄十地。即摄后位。摄前义劣。略而不明。前
十住中。第六位摄。此寄第五。前正报摄。此依报摄。欲
彰不废后过前故。三者总不表位。但此菩萨以行就
机。现居胜报。渐次增胜。十显无尽。初四施物。后后难
前。次二施法。前浅后深。次二得法。前狭后广。后二现
德。先因后果。总上三义。因果行位无尽法门。为阁为
宅。以彰法界。

三如是一切下。结使明见。
卷六 第 123a 页

△第四尔时善财见如是等下。问答因缘。先问后答。
答中四。一举昔佛兴。二睹佛兴供。三发兴善愿。四结
果酬因。今初。如来十号今当略释。一言如来者。万法
虽异。一如是同。圣体之来。来化群生。故曰如来。二应
供者。至道良田。能生妙果。相累兼亡。应为一切恭敬
供养。三正遍知者。如其胜义。觉一切法。知无不周。鉴
无邪僻故。四明行足者。身口意业。随智慧行。即以明
行。而为具足。又明即三明。足谓定慧。如脚足故。又足
者备足。与慧俱行皆圆足故。五善逝者。上升最极永
不退还。迹尽双树。为物而逝。皆称为善。六世间解者。
世界有情一切品类。无不达解。亦解结缚故。七无上
士者。人高道绝。莫之与等。八调御丈夫者。身口诸恶。
𢤱悷难制。佛能伏之。又以调物。可谓丈夫。若瑜伽论。
七八二德合之为一。云无上丈夫调御士。释云。一切
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故。九天人师者。
瑜伽云。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
开导故。乃至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苦
故。十佛者。于能引摄义利法聚及非义利种种法中。
能正开觉。故名为佛。委具十义。巳如题中。具上十德。
为世所尊。故名世尊。若依瑜伽。既合七八。开佛世尊。
为九。为十。谓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
梵。即具六义。亦如前说。瑜伽名为十种名号随念功
德。诸论异释。可略言之。馀文可知。

二时彼国王下。
明睹佛兴供。谓奏乐焚香。

三我时以此供养下。发
卷六 第 123b 页
兴善愿。

四由是因缘下。结果酬因。由初一愿。招下
四层所有胜报。由后二愿。招上六层所有胜报。一九
微因愿力报胜。又表万行浑融无㝵。发起向佛。则随
一行。无不具足。何果不成。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下。谦巳推胜。初谦巳知一。谓胜
德普遍蕴在十层。为福德藏。因由行愿。即愿庄严。愿
与理俱。为无障碍。故得成果。一能现多。

后如诸菩
萨下。推胜知多。对前功德。胜故难思。

后二文显。

●第六普眼长者。寄善现行。慧能显发三谛之理。般
若现前。名善现行。般若遍照。一中见多。名为普眼。以
一法中具一切故。国名藤根者。夫藤根者。深入于地。
上发华苗。般若證深。能生后得。后得随物转而不悭。
取类藤矣。城名普遍门者。实相般若。防非为城。无所
不通。何法不入。眼入实相。眼即为门。色入实相。色即
为门。自色巳上。种智巳还。该通一切无非门矣。又以
门为门。非真门矣。无门无入。为真入门。若一门一切
门。尤深门也。故上经云。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
从定出。于一法中入正定。一切法中从定起。方为自
在无碍普门。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后趣求后位。前中
亦二。先结前所闻。后深入诸佛下。思修證入。初句入
果。馀皆入因果。云深入诸佛无量知见者。无量有二
义。一广多无量。即权智境。二深无分量。即实智境。境
无量故智亦无量。知见二义。一别。二通。别谓知即是
卷六 第 123c 页
慧。谓根本智。见即是智。谓后得智。以此二智。知前二
境。通谓俱是如来能證。如实知彼义故。即无障㝵智。
若尔时以重言。为拣比知。所以言见。为拣眼见。所以
云知。此如世亲般若论释。入谓證达。若依禅宗。知心
空寂名知。见心空寂名见。知约了知。见约證见。然见
亦见知知即心体忘缘寂照真知见也。馀句可知。后
随顺作意下。趣求后友。

第二然后乃到普遍门城下。见敬咨问。于中二。先见
依正。后设敬咨问。今初。百千聚落周匝围绕者。眷属
般若。又随举其一收一切故。新经云。十千表万行也。
其城广大等者。实相般若。周遍包容。巳具馀度为多
庄严。般若雉堞。高峻无上。是佛大道。荡然无涯。宽无
不容。平无邪曲。馀并可知。后闻巳往诣下。设敬咨问
第三长者告言下。称赞授法。先赞。后善男子我昔下。
授巳法界。于中二。先明修学得法。后明法之业用。今
初。般若生德。如学于文殊。得法有二。一医方断惑。二
和香显德。后因此了知下。显其业用。即分为二。先明
医方用。后显知香用。

△今初。瑜伽医方略有四种。一知病相。二知病因。三
知除断。四知断巳不生。今文具之。于中四。一总明劝
学。二释治病由。三令先治王。四广明治相。今初。风黄
痰热。内四大病。亦是病相。鬼魅蛊毒下。是外四大。亦
是病因。此句有情。若草毒水火即是非情。并为病缘。
如是一切下。结多品类。我悉下显能除断。第二善财
卷六 第 124a 页
复言下。显治病由。先问后答。由障菩提。故须治断。第
三菩萨复观下。令先治王。王是众生安乐本故。第四
善男子菩萨若欲治诸病下。广明治相。于中三。第一
总标许说。第二广说因相。第三明除断相。

▲今初。诸
病内起。即是病因。品类增损。此明病相。无量无边下。
双结许说。

▲第二善男子一切众生因四大下。广说
因相。于中二。第一横说。第二坚说。前中亦二。先法说。
后喻况。前中三。初说四大。二说尘毛。三明五大。今初
分四。一明大为病因。二说所起病相。三结成过患。四
结病所依。今初。明身为病本。是病是身。若使无身。当
有何病。四大违反。因此病生。若了大空。病无依矣。今
为不了故为病因。二所谓下。明所起病相。略有四病。
初标名。次言身病下释相。四种病中各有多相。身之
四病。后文当释。然其心病即是烦恼。故梵本云。谓贪
嗔痴若痴狂心乱。是病之因。亦通病相。言客病者。自
外而来故。十地中明。内四大病即是身病。外四大病
即是客病。言俱有病者。亦因外缘。亦因内大。故名为
俱。非身心俱。谓因遇寒热及内四大复有乖违。即是
俱病。然梵本中。无有忧喜。忧喜亦是病之因故。亦是
第二心病摄故。三其馀品类下。结成过患。上言为主。
略标上首。类更有馀。皆前四摄。言展转相因者。或因
身病而动心病。如因黄热起贪嗔痴等。或因心病而
起身病。因贪劳损。因嗔黄热。因热投水。因风坠崖。贪
嗔在怀外遇伤损。如是等类。其徒寔繁。能令众生受
卷六 第 124b 页
身心苦。即结遇也。四善男子如是众病贫贱人少下。
结病所依。经文自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皆劳役故。
第二善男子一切众生皆以无量极微下。辨微细尘
毛皆为病本。全是虫依故。婆沙论。人全虫成。正法念
说。八万户虫。则户有多口。三亿之数。亦非多矣。第三
善男子又观此身下。明五大病因。谓四大围空显假
合故。或说六种加。识处其中。而数论诸师。亦说五大。
故诸经论多说四耳。文中三。初标徵。次所谓下牒释。
后然彼下。结成五大。彰其微细。故十地经。八地能知。
楞伽经中。责所不问。

第二善男子如是五大和合
成身下。喻况。略有三喻。倒喻前三。文分为二。先别喻。
后结劝。前中三喻。即分为三。一仓篅喻。二画瓶喻。三
四蛇喻。今初喻前五大。篅谓编其苇竹。外假中空。外
如四大。内如空大。终归散灭。显是无常。由业所持。显
从缘无性现缘说。五原由业生非自在天下。显空无
我。此拣外道。略举其四。等取于馀。一拣涂灰外道。计
一切法自在天生。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瞋众
生受苦。故求其喜而供养之。二拣数论。从自性生。自
性即是冥谛。谓从于冥谛生于觉谛。从于觉谛次生
我心。次从我心生五微尘。从五微尘复生五大。从于
五大生十一根。神为主等。三拣时散外道。谓一切法
从时而生。时至则生。如春芽等。四拣执方外道。谓一
切物从十方生。等者。等于六句无因。乃至九十五种
横计不同。皆说有我。今明诸大和合而生。则无我矣。
卷六 第 124c 页
故净名云。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斯即病因。故当远离。二譬如陶
师下。即尽瓶喻。正喻前文微细虫聚。埏者和也。埴者
土也。和土成器即是坏瓶。坏即不坚。显无常观。内盛
臭秽。彰其不净。故涅槃三十二云。善男子。是身者不
如摩罗耶山生于栴檀。亦不能生优钵罗华分陀利
华瞻婆罗华摩利迦华婆师迦华。九孔常流脓血不
净。生处臭秽。丑陋可恶。常与诸虫共在一处。前仓篅
喻显空无我。后四蛇喻明是苦源。五观足矣。三又如
四蛇下。即四蛇喻。喻初四大。涅槃三十二云。譬如有
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箧。以付一人。仰令瞻养。是四蛇
中。设一生瞋。则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饮食随时守
护。一切众生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若一大瞋。则能坏
人。与此同也。然四大中。风轻地重。水冷火热。性自相
违。如四毒蛇。性相违害。置之身箧。违则害人。故次合
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梵本云。一百病起。二是故智
者下。结劝观察。略结二喻。粗陈过患。令知病因。如实
应观。四大等空。空亦复空。病无依矣。

第二善男子汝复应知下。竖说病原。文中二。先总标。
后别说。今初。竖说五时必依四大。故复牒之。后云何
外器下别说。文中分三。初明外五时。次辨内五时。后
显因时病起之相。初中。即外器界。文分四别。一总明。
二别显。三例馀。四总结。今初。十方五时。皆由内感。谓
当生此界。一类有情。妄心所习。共业同感。二劫初成
卷六 第 125a 页
时下。别显五时。即为五别。第一时中。言人寿无量者。
俱舍论云。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总相说耳。亦有
文说。八万四千而为最上。既皆化生。无有父母男女
我所。犹如色天。二次食段食贪等现行者。即第二时。
谓既喜乐长寿。渐生地味。次生地饼。次生林𥸎。后生
香稻。皆由贪故。细隐粗现。香稻粗故残秽在身。为欲
蠲除便生二道。因斯乃有男女相生。宿习因缘互相
瞻现。欲贪鬼魅。惑乱身心。因兹初有贪等现行。皆第
二时。三次由我所。共立田主。以为统御者。第三时也。
谓由懒堕故。积贮香稻。生我所心。多收无厌。故随收
处。无复再生。遂共分田。虑防远尽。便有贪吝。侵盗过
生。遂共铨量有德为主。六分之一奉令守田。因斯便
立刹帝利王。众共钦承受其统御。皆第三时也。四次
寿渐减。乃至十年。由恶业故起小三灾者。第四时也。
谓始八万四千。百年减一。至年十岁。为减之极。言小
三灾者。拣火水风。即俱舍云。业道增寿减至十三灾
起。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业道增者。即今经恶业。
略由二法。一贪美食。二性懒堕。有三善业则能对治。
谓持一不煞。则离刀兵。施一诃梨怛鸡。则离疾疫。施
一团食。则离饥馑。刀兵七日便止。疾疫七月七日止。
饥馑七年七月七日方止。五至第五时下。正取劫坏。
为第五时。初坏有情。后坏器界。并先空地狱。终尽初
禅。故云梵世皆空。三水灾风灾相续亦尔者。例馀灾
也。谓七火后一水。七水火后风。俱舍论云。三灾火水
卷六 第 125b 页
风。上三定为顶。如次内灾等四无不动故。四善男子
是名下。总结。结外五时。

第二云何内身下。明内五
时。次第对上。文易可知。

第三善财白言圣者下。别
明因时起病之相。于中二。先善财问起欲显时空。后
普眼告言下。长者为答。空有双辨。文分六别。一总显
时空。二指事辨相。三略分时分。四显病随时。五总出
病因。六劝令审察。今初。言时无自体者。标时空也。分
别所成者。显空所以。由分别有。明即是空。菩萨智轮。
本无时分。以妄分别。则三际轮回。始末难穷。若寻环
无际。二如人睡觉下。指事辨相。谓睡初觉名觉初时。
设若未觉。便名睡时。是知此时。因物方有。刹那渐积。
昼夜等殊。寻末归本。但一刹那。即此刹那。依觉无体。
入刹那际。故多差别。强分别生。时亦不言我是刹那
及腊缚等。故中论云。因物知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
无所有。何况当有时。辨时之相。如妙见章。三或约一
岁。分为六时。下略分时分。即无时之时。随俗假说。此
方四时。西域之中。或分三际。谓寒热雨。或分四时。同
于此方春夏秋冬。但以黑半为初。正月十六日而为
岁首。馀大同也。或分六时。即如今说。亦以正月十六
日为初。则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而为春时。三月十
六至五月十五。而为热时。馀四例知。时有多种。故致
或言。四是故智者下。显病随时。谓总六时。合为三节。
以配三病。总集一病。遍于诸时。然三藏意。增长发生。
二义不同。增长是微。如阳气积集。发生是著。如芽茎
卷六 第 125c 页
巳生。痰癊之病。雪时增长。春时发生。风病热时增长。
雨时发生。黄热秋时增长。寒时发生。此与金光明春
时痰癊动夏内风疾增秋时黄热兴冬则三俱起。大
同少异耳。五善男子我今为汝下。总显病因。初结前
生后。后如是身病下。正显病因。因虽无量。无先宿食。
故西域法。一切病患。断食为先。六若诸众生下。劝令
审察故。量力而进。不少不多。美味长贪。应知止足。饱
死饿死。二死不殊故。有偈云。多食增疾病。少食气力
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文中。略举十事五对。皆
病之因。广如别说。是故触类皆须得中。若调琴弦。非
缓非急。

▲第三善男子我此住处下。明治断相。于中二。先治
身病。后治心病。二段之中各有成益。今初可知。第二
然后各为如应说法下。辨治心病。于中三。谓标释结。
今初可知。二所谓下释中二。先明治病。义如常说。后
为欲令其发菩提心下。辨其成益。有十六句。就文分
三。初有五句。通显行愿。次有十句。成就十身。后有一
句。总离诸恶。今初可知。二为欲令其具佛相好下。文
有十句。以十度因。成十身果。即菩提等十种身也。一
施满他心故。相好悦物。二戒遍止恶故。法身无垢。即
应化法身。三忍能含纳故。福德难思。四进策万行故。
威势无胜。五禅定寂照故。得无等等清净菩提。六般
若照理故。智身究竟。即智慧法身。七方便涉有故。色
身随化。八愿穷来际故。愿身住劫。九力有干能任持
卷六 第 126a 页
色身及诸净刹。十智无不决故。随意现称根。此约纯
门。一度成一。若约杂门。十度互成。清净慈门刹尘数。
共生如来一妙相等。亦纯门也。世尊往昔为众生。修
治法海无边行。即杂门也。无量劫中修行满。菩提树
下成正觉等。即纯杂无㝵门也。总上三门。因果交彻。
为华严中佛因果也。三有一句。总离诸恶。即总净十
身一切功德。三如是种种广以财法下结。即类结多
门。上辨医方用竟。

△第二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下。辨知香用。于中二。
先总标。后所谓下别显。于中三。一知香体。略辨十香。
大同旧译。如音义释。二如是等香下。总知体用及和
合之法。至青莲华长者当广分别。三善男子我持此
香下。别明用香。于中二。先供佛兴愿。后善男子我欲
供养下。显供成益。成大供故。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巳推胜。谦巳中云。令一切众
生普见诸佛供养欢喜法门者。身心病除。成二世乐。
故皆欢喜。以香普供。得佛十身。则何佛不见。

馀二
可知。

●第七甘露火王。寄无著行。方便涉有。不迷于空。事
理无滞。不舍不受。故名无著。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教成益。后趣求后友。前中
三。初牒前修习。次作是思惟下。念友胜能。后如是专
念生净信心下。显修成益。于中有二十心。一信乐所
闻。二欣庆所得。三法乐怡神。四诸根柔软。五勇求进
卷六 第 126b 页
趣。六不取不生。七悲智双流。八以德严饰。九不著万
境。十不㝵起修。十一万累不拘。十二不被心使。十三
了无了相。十四万行修成。十五不疑未闻。十六遍刹
礼事。十七以因严果。十八智合十身。十九上求菩提。
二十念念入理。

二渐次前行下。趣求后友。于中三。
初周遍寻求。二伴友引导。三辞诣王所。

△今初可知。

△二于时遇有多闻下。伴友引导。此第二段。直至诣
王。向一卷经。旧经所无。于中四别。一遇友咨询。二时
彼多智下。问答来意。三婆罗门言彼藤根国下。赞美
安抚。四我王恒居下。为说法门。于中亦四。一标举盛
德。二善财复言何故大王下。问答王名。三我王复以
下。重举德能。四善财复言云何名为下。徵释王德。于
中二。先问。后答。答中二。第一广明胜德。第二结赞劝
归。

▲前中亦二。先长行。后偈颂。

[○@△]长行复二。第一酬具足七支。第二酬中道正化。前
中亦二。先举所持七支。谓以国之依正。文武经邦。皆
人七支。在文易了。后复有二法下。明能持支法。谓谋
以智虑。勇以果决。故但二德可持七支。

第二仁复
当知我国大王下。酬前中道正化。于中三。第一总彰
九德能转王轮。第二广说二德包含正化。第三例说
众德以显难思。

[△@、]初中三。一标举。二何等下徵释。三我国大王具此
九法下结赞。

[△@、]第二仁者当知我国大王奉事多佛
下。广说二德包含正化。于中二。第一举因标德。第二
卷六 第 126c 页
问答广释。前中亦二。先举因深德远显是菩萨。后是
故我王下。标举二德。许其宣陈。

第二善财白言云
何内德下。问答广释。于中亦二。第一释内德。第二释
外德。

[△@⊙]前中又二。先问。后答。答中三。第一总明胜德
包弘。第二历时别说。第三结归内德。初中分二。先明
异熟超伦。后明动合规矩。今初。具八异熟。初即种族
圆满。二入胎下寿命圆满。既言天护。则寿命无夭。此
中文略。三乃至受位下自在圆满。四博闻强记下勇
力圆满。五身无众患。摄二圆满。一色相。二丈夫相。六
含垢忍辱下大势圆满。七发言诚谛下信言圆满。七
段之中。具八异熟。二行幸城邑下。动合规矩。可知。

第二仁者当知居俗白夜下。历时别说。于中二。先分
析时分。后我王精勤下。辨时中所为。于中亦二。先辨
夜分四时所有德用。后自昼初时下。辨昼四时所有
德用。于中四时。即分四别。就日初时复分为二。先明
初二分时。后明后二分时。前中分四。一总辨所为。二
徵问所以。三广释其相。四结赞属时。初二可知。三答
言仁者下。广释其相。于中三。初总明用十所由。次又
此十事下。标十胜德。后初嚼扬枝下。别明十事。即为
十段。各十胜德。前八可知。九严卫文二。先列十德。后
如是庄严下。总显仪式。(下十二经)十修祭祀中。虽不列十。
文具多德。于中四。一明祭祀所为。二或出游下。明祠
祭之时。三祀祭之时下。明祀祭之仪。四国内辅臣下。
即傍及有德。四我王如是日日下。结赞属时。二日初
卷六 第 127a 页
出时下。明后二分时。谓昼初时后二分中所为德用。
初明占候。次坐临朝。后结时分。以此二分并前二分。
为日初时。四分事讫。次第二时及第三时。二段文显。
第四尽第四时下。明第四时所有德用。于中二。先正
明所作。即问道谈玄。二由斯王德渐盛渐圆下。彰其
成益。于中三。初略明益相。二喻显益相。三广说益相。
今初可知。二譬如白月下。喻说益相。略有四喻。分二。
前二顺喻王德增益。后二翻喻无王之失。今初。一白
月喻。喻王暗尽德圆流化渐远。二海潮喻。喻王德渐
大化不失时。后若无国王下。有二翻喻者。一舟船无
主喻。喻若无王万姓沉溺。二释天降雨喻。喻若无王
万姓[〦/(口*口)/(┌/┌/一)]乱。冗阳仰雨。天泽应时。万姓仰王。雨露咸赖。
天不降雨。饥而犹存。国若无王。万姓咸毙。三复次我
王由闻下。广说成益。盛德内著。威势外彰。不广朝仪。
岂知主贵。文中三。初陈列世仪。次尔时我王下。偈赞
玄理。后王说偈巳下。事讫退朝。

第三仁者当知下。
总结内德。可知。

[△@⊙]第二善财白言云何复名下。明外化德。于中。先问。
后答。答中二。第一总明王化。第二开章别释。前中有
七。一总明王力。二立王原由。三立王所以。四四人依
王。五幽冥同赞。六诸佛护持。七结归王德。今初。谓众
生依正共由二力。一自力。二王力。自业有二。一不共
业感于正报。二者共业感外依报。二王力者。一人有
庆。万国咸宁。第二劫初成时下。立王原由。谓无为之
卷六 第 127b 页
代。人各自理。人文既著尊卑有叙。卑高巳陈则贵贱
位矣。劫初立王。巳见普眼。第三有欲之人下。立王所
以。劫初无欲无过无王。贪味欲生。陵夺斯起。惩恶禁
暴。理在于王。第四仁者当知人有四姓下。明四人依
王。西域四姓。大同此方。二商仕农依王一也。文中二。
一明四姓。二显依王。前中亦二。先横说四姓为业不
同。后然此四姓下。即竖论四姓。所谓同异。文中亦二。
先总明。后言艺业下别说。谓别历四时齐驱四姓四
时。文分为三。一明初时为业定异。二言营财下。明二
三时所为皆同。三言解脱者下。明第四时有同有异。
二如是种种下。明其依王。于中四。一法说。二故诸学
者下喻明。三又彼所修下王人相依。亦犹万邦咸宁
德归元首。百姓有过在余一人。四是故我王下。结赞
归主。第五时婆罗门复告善财下。幽冥赞美。第六复
次我王下。诸佛护持。流心佛教。特异馀主。第七以是
正心下。结归王德。德在正心。故诗三百一言以蔽。然
法喻双显。文有三喻。一如执钩策。通警万人。二如牛
领群。明能导善。三如钩制象。语治恶人。后同归解脱
总该诸类。

第二复次我王建国下。开章别释外化
之相。于中二。第一标章显要。第二善财白言下。依章
解释。释上三章。即为三别。第一释念除五怖。第二释
慎择三臣。第三释精修御膳。今初分二。先问。后答。答
中二。先别离五怖。显王有德。后馀国五怖下。对馀显
胜。二善财白言下。释慎择三臣。先问。后答。答中四。一
卷六 第 127c 页
标。二列。三释。四叹。今初。法喻双标。二何等下列。三言
辅臣下次第别释。皆以总中日喻并说。初释辅臣如
曜群分。以为天子耳目。助天之明故。二二将师者下。
释上将师如日除暗。文中有四。一总明具德。二初自
七月下。显其功用。三仁复应知我国五城下。广其攻
守。此有五城。可以善守。馀国无此。可以能攻。四故我
大王下。结归主德。三三使臣下释前使臣。文中分四。
初总明如日流光。二所以者下。释须使所以。三是故
我王下。正明慎择。四具兹十德下。显其成功。四由此
三臣下。结叹由得三臣能成正化。于中四。一总显胜
德超伦。二别明离恶成善。三感天龙护国。四得忠正
满朝。今初。法喻双辨。变恶者。将臣如日除暗。显善者。
辅臣如日照物。威被万方者。使臣如日流光故。我巳
下显其成益。二或所游止下。别明离恶成善。此文二
势。一属王身。王具三臣故无下过。二属万姓。由王具
德。能令率土惩恶进善。三以是天龙下。感天龙护国
人王金鼓。大集等经皆广其事。正法治国。诸佛菩萨
天龙善神。护持国界。灾害不生。不以正法。善神远离
天龙恚怒。降诸衰损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黍稷非
馨。明德唯馨。即斯义也。四王之左右下。忠正满朝。风
清露洁。君圣臣良。周武十乱。汉高三杰。功归主也。第
三善财复言下。释精修御膳。先问。后答。文显可知。上
外德竟。

[△@、]第三婆罗门言下。例说众德。以显难思。文中五。一
卷六 第 128a 页
标徵。二别显。三结赞。四纵舍。五结德无尽。今初触类
成德。德则无穷。二仁者当知师子兽王下别显。即增
数以明。文有六段。并显可知。三以是思惟下结赞。有
一于身。犹降怨敌。况能全具。孰不仰风。四仁复应知
下纵舍。所以重明此者。日月犹蚀。尧舜病诸。非菩萨
王安能总具。犹兵食信。不获巳者先去兵等。于中二。
先以三德统摄。后设无此三下。一德统摄。有法喻合。
五广说我王下。结德无尽。

[○@△]第二时婆罗门为善财下偈颂。于中二。先辨意。二
偈词。虽是祗夜。亦有伽他。然偈之次第。多顺梵文。长
行之中。小有回转。故不依次。五十一偈长分为七。初
有五偈。总显立王所以。文在外化之初。义该九德之
始。二有偈。明王化益。颂前举因标德。三我王生盛族
下十五偈。颂前内德。四古先无道主下十六偈。颂前
外化。初一反明。馀皆顺显。于中三。初九偈。颂慎择三
臣。二有二偈。颂念除五怖。三有四偈。颂四人依王。五
住如幻解脱下八偈。总显胜德。劝成本心。六是故我
国人下二偈。却颂前七支。七末后三偈。颂前广说众
德。显不思议。

▲第二时婆罗门偈赞王巳下。结赞劝
归。

△第三尔时善财闻婆罗门下。辞诣王所。文并可
知。

第二遥见彼王下。见敬咨问。于中二。第一睹见。第二
敬问。前中四。一见胜依正。二十万猛卒下。睹其逆化。
三善财见巳下。不了生疑。四作是念时下。空天晓喻。
卷六 第 128b 页
于中二。先晓喻。后劝往。前中亦二。先令忆前教真实。
使不生疑。后善男子菩萨巧行下。辨后行深玄。令其
信入。然善财虽常忆念。而生疑者。逆行难知故。贪益
现世。不疑筏苏。瞋痴现损。胜热此王并生疑怪。又此
二调鍊后便熟故。言深玄者。通达非道为佛道故。梁
摄论。戒学中。明菩萨逆行煞等生无量福得无上菩
提。要大菩萨方堪此事。然有二种。一是实行。二者变
化。若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定作于无间罪业。无别方
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舍命
巳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煞巳。必堕地狱。为彼
受苦。彼虽现受微苦。必得乐果。瑜伽菩萨地戒品之
中。亦同此说。言变化者。即当今经下王自说。二尔时
善财闻天语巳下。设敬咨问。例前胜热。合有悔过。略
不言耳。

第三时甘露火王下。授巳法界。于中二。先授法方便。
执手同坐。示无间仪。摄彼加行令趣真故。后而告之
言下。正示法界。令證相应。于中四。一举果令入。二善
财如语下。依教修證。三王时告言下。以实显权。四善
男子我得菩萨下。示其所得。于中二。先辨名。谓了生
及法。缘生无性如幻化故。后善男子今我国土下。辨
其业用。以幻化幻。于中四。一正辨业用。二善男子以
是当知下。结上所属。但是化耳。问此教所设一切皆
实。何以言化。答自力摄生一切皆实。逆行苦事须云
权化。得此中意。化亦是实。实体遍故。实亦化故。三善
卷六 第 128c 页
男子我以如是下。结其成益。四善男子我身语意下。
彰其实德。谓慈念之深。然诸位至七皆方便故。多显
悲增故。伊舍那及观自在开敷树华。此三亦皆慈悲
深厚。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巳推胜。推胜云得无生忍者。
后位当此。得如幻忍證无生故。

示友礼辞。文并可
(巳下第十三经)

●第八大光王。寄难得行。谓无障㝵愿乃能得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后趣求后位。今初
十句。初总。馀别。别中。一如幻作用。二缘生性空。为幻
法性。若约真性。从缘显故。幻所依故。大般若说。乃至
一法过涅槃者。亦如幻故。三无愿愿故。四法通一切。
五业即是因修万行等。六偏语利他。七能幻之智。八
幻所经时。九如幻之用。于此九法。随顺事理。思惟修
习。云何修习。若依空门。见幻无幻。方为见幻。故上经
云。菩萨了如幻时。不见众生乃至菩提涅槃。若约非
真。不㝵幻相。故经云。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
世。由此故能性相无㝵。以性融相。一法之中见一切
法。故上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起。于
一法中解一切法。于多法中解了一法。至德生处。更
当广说。后如是思念下。趣求后友。于中二。先推求得
知。城名妙光者。无住妙慧运众生故。王名大光者。慈
定之智无不该故。广大愿中皆彻照故。后时善财童子
子欢喜下。自庆当益。
卷六 第 129a 页

第二作是念巳下。见敬咨问。于中二。先睹见。后敬问。
今初分三。初见依报。二见正报。三见摄生。初中二。先
所见殊胜。言一十由旬者。欲明圆满显无尽故。既有
十亿街道。道各无量众生。岂十由旬所能容受。故知
此中一切境物皆应圆融。托事显法耳。后尔时善财
童子于彼大城下。明能见无染。二渐渐前行下。明见
正报。四衢道者。住四无量。安四谛理。以四摄法摄众
生故。三于王座前下。见摄众生。于中三。初列所施。通
情非情。六十四能。义如别说。次一一道傍下。明能施
人。即是助伴。后为欲摄受诸众生故下施意。二时善
财下敬门。

第三时王告言下。授巳法界。于中三。一总示法门。谓
大慈首出。故名为幢。能摧慈障。名为清净。具法无缘。
故云圆满。下谦巳中。加顺世者。本为物故。二善男子
我于无量下。明得法因缘。随顺是闻慧。思惟是思慧。
观察是修慧。清净是除障。悟入是證理。修习合在清
净之上。具智断證即是庄严。三善男子我以此法下。
明其业用。于中五。一以法摄化。二善男子我国土中
下。以无畏摄。三善男子若有一切贫乏下。以财宝摄。
四善男子此妙光城下。随机遍摄。五善男子此国土
中一切众生五浊世时下。以三昧摄。于中二。先以言
告。后时大光王下。正以定示。令其亲睹定之业用。定
力能令情与非情咸成胜益者。同体大慈。物我无二
故。如世君主德合乾坤。则麟凤来仪。宝壁呈瑞。况于
卷六 第 129b 页
出世慈善根力。不能令草木皆屈膝耶。

第四时大光王从三昧起下。谦巳等三。文并可知。

●第九不动优婆夷。寄善法行。说法授人。动成物轨。
思择修习一切法故。言不动者。自发心来。于一切法
无不得定。烦恼二乘所不能动。亦令众生心不动故。
安住王都者。智契实法。不为缘坏。名为安住。即不动
依。以智修慈。故示女像。

第一依教趣求。于中二。先依前友教。后趣求后友。前
中五。一思修前法。二生欢喜心下。因修得益。三如是
思惟悲泣流泪下。推功归友。四复作是下。广叹友能。
五善财童子如是思惟涕泪盈目下。胜缘印劝。于中
二。先印。后劝。今初。天字两用。故晋本云。如来使天。随
菩萨天。则初至随形。是巳业行之天。如来使天。复是
佛力摄生之天。但修行功著。二天皆随。后善男子汝
可下。劝诣后友。二尔时善财童子从彼三昧起下。趣
求后友。

第二入其宅内下。见敬咨问。初见。次敬。后咨问。初中
二。先见依报获益。后即前往诣下。见正报超伦。二尔
时善财童子曲躬下。设敬三业虔恭。于中二。先身心
瞻敬。后以偈下。以言赞美。美其四因。戒招正报。忍故
端严。进定坚牢。皆成不动。末句结果。三尔时善财童
子说此偈巳下咨问。

第三时不动优婆夷下。称赞授法。于中二。先赞。后善
男子我得下授法。于中二。先示法名体。后徵释业用。
卷六 第 129c 页
今初。不同前例。而举五者。亦同九地。当法师位。须广
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内德。一智慧无羁。偏名解脱。有
智则烦恼无能伏。而能摧烦恼。邪执无能胜。而能破
邪执。此智包含。故名为藏。二受持行愿。坚不可坏。谓
深入法门。无有退怯。拔生死苦。心不动故。三即能持。
谓经生不失。见佛不忘。證如平等。如地普持。四即外
化。发住持心。恒转妙法。发流通心。施法宝故。五即上
求。一心求法。故云三昧。谓受法无厌。正心普照。故曰
庄严。准下发心及得果中。第五一门。合当第四。先受
后化。义甚次第。又上五中。亦初总。馀别。总以智慧为
其主故。

二善财童子白言下。徵释业用。于中四。一徵问。二答
言下显深。三善财白言唯愿下重请。(巳下第十四经)

四尔
时不动下广答。于中二。先明得法久远。释上显深。后
辨业用自在。以酬本问。

▲前中分四。一举本事父母。
二我于夜分下。见佛瞻敬。为发心缘。三善男子我于
尔时下。思佛功德。为发心因。念福智等。即前所得五
法之因。神通自在。是坚固行愿。四善男子时彼如来
下。明发心得法。于中亦四。一佛劝发心。二发心坚固。
二经久无违。即不违因。四发心成益。即是得法。今初。
令发十心。成前因中所念五法。故得果中获五法门。
谓初二成智慧难摧。次二成行愿坚固。次二成平等
总持。次二成受法三昧。后二成辩才利物。是故上疏
取斯十句。释其所得五种法门。二善男子我于彼佛
卷六 第 130a 页
正等觉所下。正明发心坚固。此中十法。亦即是前所
得五法。一即求三昧。求种智故。二即智慧。十力智故。
三即辩才。四即总持。以慧为体。故曰光明。馀皆坚固
受持行愿。发是心巳。总结坚固。三善男子我忆初发
是心巳来下。经久无违。不动之名因此而得。有十三
句。即不违前所发十心。唯三与四。当九与十。馀皆如
次。初之二门。即不违智慧摧伏烦恼。略举贪瞋。其痴
一惑含在邪执。二有一门。不违上来破诸邪执忘我
所故。三有一门。受生不迷。文甚昭著。四有一门。常见
诸佛。觉梦无替。五有一门。受法无厌。一文不失。六有
二门。正思法光。前门真俗并思。后门思而得定。七有
一门。住持转法。文中。先住持法轮。后唯除为生。即是
转法。八有二门。流通法宝。前门十愿能通。后门所通
妙行。九有一门。拔生死苦。令发大心。令出二死。十有
一门。深入法门。文中。初事智决断故不生疑。后理智
照寂。故亡二想。诸想都寂。故为深入。四善男子我从
是来所见诸佛常得亲近下。明发心成益。得十四益。
即前五果。而为次不同。初六门求法无厌。前三门近
友。后三门持法。二常闻菩萨地下二门。明平等地总
持门。前门即平等地。后即总持门。三常闻菩萨普入
下二门。明坚固行愿。前门遍诸刹。后门尽生界。四有
二门。即难摧伏智慧藏。前门断惑。后门生善。五有二
门。光照辩才。前门用辩之身。后门辩才正说。

▲第二
善男子。我得菩萨难摧伏下。显其业用。于中四。一者
卷六 第 130b 页
许现即牒前五法。二善财言下申请。三尔时不动优
婆夷不起下。正现先入定。若准旧经。唯入一求法三
昧。即具一万。显馀四门。例亦多矣。今经先牒五门。后
例十亿。文中唯四。初二可知。三具二门。坚固受持。平
等总持。并是不空圆满义故。四辩才演法。即是十力
智轮。非唯尽入。上列五法。例有十亿。无不染入。作用
可知。四时不动优婆夷从三昧起下。出定印述。

第四优婆夷言善男子我唯下。谦巳推胜。乌洒婆鸟。
旧经即金翅鸟。

馀二段可知。

●第十遍行外道。寄真实行。智度巳圆。称于二谛。言
行不虚。故名真实。

第一依教趣求中。至都萨罗城者。此云喜出生。谓此
城中。出生无量欢喜之事。表智度满无不生故。友名
遍行者。巧智随机。无不行故。示外道者。行于非道。达
佛道故。非道不染。前曰出家。

第二其城东北下。见敬咨问。中夜见者。智入生死故。
前云日没入者。善财将欲入此位故。山顶见者。十行
满故。大光明者。以智慧光。破于生死二边暗故。

第三遍行答言下。称赞授法。于中二。先称赞。后善男
子我巳下授法。于中亦二。先彰名体。后显业用。今初。
别列四名。结智圆满。四义虽别。而得相成。一化境普
周。遍行之名因此而得。二入定观机。三由无作神通
故。能遍至前处。四由普门般若故。能在定普观。然无
作无依。用而无住。普门般若。无法不穷。如是下结能
卷六 第 130c 页
所观。若智若用皆属智慧。随所修行皆得圆满。二善
男子我能普于下。显于业用。文中分二。先辨一方。后
结周遍。前中明四业用。即分四别。一明至一切处用。
二或住诸见或信二乘下。普观世间用。三善男子我
又于此都萨罗下。无作无依用。不知从何而来至故。
四善男子阎浮提内下。普门般若用。九十六种皆通
达故。上来四节。随胜别配。实则义通。言九十六众者。
别有九十五种外道邪论经。则九十六中一是佛道。
今此经文。但总相言九十六众。亦不定言全是邪道。
若回向中。则九十六皆称外道。则自有二义。一依萨
婆多律说。外道六师。各有十六所学法。一法自学。馀
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有九十六。二者外
道有二。一外外道。佛法外故。二内外道。此复有三。一
附佛法外道。如犊子方广。自以聪明读佛经书。而生
一见。或立有我。或谓诸法空幻为宗。附佛法起。二学
佛法而成外道。执佛教门。不入理故。三以大斥小。则
以小乘名为外道。大乘外故。故楞伽中。明于二乘。未
了唯心。未见法无我理。与外道同。然斥其滞权。非
夺方便。今文并通。上来诸意。无论邪正。皆入随化。后
如阎浮下。总结周遍。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三段并
显。

[△@△]大文第四。自青莲华长者下。有十善友。寄十回向。
以大愿智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及实际故。即为十别。

●今初。具足优钵罗华长者。寄救护众生离众生相
卷六 第 131a 页
回向。大悲增上救护众生。大智不著离众生相。悲智
无住。以立此名。救护众生。如处淤泥。离众生相。如泥
不染。即莲华义。优钵罗华水生中上。救护是入生死
中尊。故特云青。言鬻香者。香质虽小。发气弥布。善根
虽微。回向普周。又若卖若买二俱得香。自他善根俱
可回向。居广博国者。创入回向故。回向三处。皆广博
义。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前兴愿。以是回向大愿首
故。后渐次下趣求后位。

第二见巳前诣下。见敬咨
问。

第三长者告言下。称赞授法。于中分二。先称赞。后善
男子我善别知下授法。于中亦二。先标所得。后显业
用。

△今初。言善别一切诸香者。谓知世香。以表法香。
何等是香。谓三学四等十度万行。总名为香。皆能熏
修生善习气。亦能变灭恶习气故。

△二所谓下。显业用中文亦分二。先总相而知。后指
事别显。

▲前中五。一知香体。二知出处。三知类别。四
知力用。五穷本末。今初。一切香者。此是总句。次三句
别。即差别行。后亦知调合。是圆融行。谓以金刚杵。碎
万行香。以实相般若波罗蜜和合。纯杂无㝵。悲智圆
融。故成回向。如百和香才烧。如麻百味齐发。圆融之
行。一念顿摄无尽法门。利智之人。百味殊嗅。圆器菩
萨。融不㝵差。二又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处。者明
知出处。即众生菩提及与实际。是出回向行之所也。
卷六 第 131b 页
三又善了知天香下。明知类别。六道八部习气各殊。
四又善了知治诸病下。知力用异。如兰麝等。多增烦
恼。沉檀之类。能断烦恼。世香可知。出世万行治诸病
香。对治行也。断诸恶者。即戒香也。经文之中。世出世
香。相参而说。影略类取。五如是等下。委穷本末。此有
十事。下文具显。其随处随人。是梵本中。安隐之义。种
类差别。二句全长。非但经无。前巳说故。

▲二善男子
人间有香下。指事别显。有十种香。略分为二。初一具
明。后九略辨。今初龙藏一香。具前本末十事差别。一
但语香名必有形相。又如麻子。即是相也。二因龙斗
生。是为生起。三兴大香云等。即是出现。四于七日中
雨细香雨。即是成就。五若著身者身即金色等。是为
清净。六众生嗅下。是为安隐。以喜乐故。七或热清凉
下。以为方便。八慈心相向。是为境界。九志意清净。是
为威德。其业用一种。义通前七。十我知是巳下。即是
根本。根本但为菩提心故。若就菩提心。显十义者。菩
提心香以为根本。一似如来藏而为体相。二因善恶
相攻而生。故经云。善恶互相攻。犹如二象斗等。三若
一发心。必兴慈云。四注法雨。五心所及者令归真净。
六得法喜乐。七离惑业病。灭除八苦。八展转兴慈。入
同体境。九志愿纯净。威德尊高。业用一种。亦通前七。
对前事释。可以意得。馀之九香。略不具此。或二或三。
令反三隅也。二摩罗耶山下。略列九香。摩罗耶山。即
楞伽城山。故涅槃云。此身不如摩罗耶山出栴檀香。
卷六 第 131c 页
就用约表。即是忍香。瞋火不烧故。三即进香。魔军退
散故。次五随行可以意得。九称法界香。言信度嚩啰。
即是河名。或译云河水。十即亡能所香。

馀谦巳等。
三段可知。

●第二婆施罗船师。寄不坏回向。得不坏信。十种善
根。而回向故。婆施罗。昔云自在。谓于佛法海巳善通
达。于生死海能善运度。于一切法深信不退。故名自
在。新译云㕹毗罗。此云含恨。如海包含荒秽等故。在
楼阁城者。由此回向。令菩提心转更增长。悲智相依
而高出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一念前。二趣后。今初。即依前观
道。于回向道得不坏故。即彼经中。平等观察。随顺修
学。文有十句五对。佛道为高。馀皆是卑。正道为夷平。
邪道为险阻。无障为净。有障为秽。涅槃为安。生死为
危。二乘为曲。菩萨为直。云何观耶。略有三义。一不坏
相。则五是可依。五不可依。二不坏性。则不见高卑。无
夷无险等。是故经云。不见一法是佛法者。不见一法
非佛法者。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不见业惑
以为所断。不见智慧以为能断。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不见生死而为杂乱。不见涅槃以为寂静。无小无大。
三乘及一乘。非乘我所说。三性之及相。双俱不坏。虽
无高下不坏高卑。无高无卑为真高等。一一皆以无
所得心。而为方便。微细观察。二渐次下。趣求后友。起
殊胜念。言道因者。以菩萨道因人得故。即于菩萨法
卷六 第 132a 页
师得不坏信。

第二到彼城巳下。见敬咨问。见在海岸者。若佛法海。
即以生死而为此岸。不舍生死令物入故。佛功德海。
亦同上说。又菩提心而为此岸。住菩提心方能得故。
若生死海。以大慈悲而为此岸。由住慈悲能入生死。
亦令众生离生死因越苦海故。准下推胜。义含多海。
类释可知。

第三船师告言下。称赞授法。于中二。一称赞。二授法。

△今初。赞其发心。又能问法。即领前心。念十种胜因。
与前文中义有影略。显问多端。文中旧经九句。五六
为一。七八合故。今经全开。故有十一。若合五六。具足
十句。摄为五对。初二生智断苦对。次二往果趣因对。
次三合为远小修大对。以五六合故。故旧经云。远离
二乘怖畏生死住诸寂静三昧旋因。谓二乘人。耽三
昧酒。沉空漩澓。故应远离。次二起愿修行对。后二横
观诸法竖入佛位对。

△第二善男子我在海岸下授法。于中二。先标名体。
谓大悲超出。为物归故。后善男子我普观察下。辨其
业用。于中亦二。先明于陆行化令知有海。后善男子
我知海中一切宝洲下。于海化生。使其度海。于中复
二。一明善知。二明化益。

▲前中。其宝洲等。生死佛法
诸海皆有。今且唯约生死海释。文中略举知五种事。
一知宝。二知难。三知水。四知时。五知船。今初。宝即智
宝。故净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则不能生一切智宝。有
卷六 第 132b 页
十二句。一生死海中湛寂不动。谓之宝洲。即性净涅
槃。是智体性。二身心万境。皆为宝处。三无性为宝性。
四无住为宝根。五佛性为宝种。约无改。种约类以。故
佛种言亦通佛性。六恒沙性德为宝类。上皆本有之
宝。次四为修成宝。一以头陀持戒修禅寂虑为净宝。
二缘起智慧为贯穿。三显了本有名为出。四听闻修
起名为作。后四为宝用。一成三乘根有菩提心十为
宝器。二照理断惑为宝用。三一谛三谛为宝境。四破
愚发明为宝光。名有种种。故云一切。二我又能知一
切龙下。知难。即生死中一切惑业。龙即瞋毒。夜叉罗
刹性多于贪。部多即痴。部多此云自生。以是夜叉之
流。不从父母。故曰自生。而性多痴。如是一切下。例馀
烦恼。违境忘心是瞋住处等。三亦知大海施澓浅深
下知水。即知心识相种习等殊。轮转生死。深而无底。
将易可化即名为浅。七识波浪。染习远近。习之近者
则易开晓。水色好恶者。随善恶缘。成黑白报。在事可
知。四亦善别知日月下。明知时。谓机之生熟。法之运
数。如是时中宜修寂静。如是时中宜修布施。乃至般
若。善恶故变。苦乐灾祥。涅槃昼时。生死夜时。愚生死
长。智生死促。三祇百劫三生一生。悟则刹那。迷便旷
远。故云延促。乃至微细念劫圆融。无不明审。世船失
时祸患交至。刹那乖法多劫沉沦。五亦知其船下知
船。即知万行不同。有方便为坚。无方便为脆。曾修为
滑。不曾为涩。生死有边为小。生死无边为大。世之八
卷六 第 132c 页
风。四逆四顺。又逆行非道。顺取菩提。是方便风。顺涅
槃为右旋。逆涅槃为左转。顺理为安。乖理为危。善则
可行。恶则可止。此二总摄一切佛法。

▲二我以如是
下化益。于中四。一结前生后。二善男子我以好船下。
示其益相。三善男子我将大船下。彰其无损。四若有
众生得见我下。结益究竟。既列十海。则知前海准此
而释。非臆说也。前四自利。后六利他。

后三段文显
(巳下第十五经)

●第三最胜长者。寄等一切佛回向。谓等同三世一
切如来能回向道所回善故。言最胜者。以得胜通无
能过故。等于诸佛。更无胜故。城名乐璎珞者。由等诸
佛。不见美恶。皆得清净观喜悦乐。为庄严故。

第一依教趣求。可知。

第二见在城东下。见敬咨问。
于中二。先睹见。后敬问。今初。城东见者。启明佛日故。
处无忧林者。同佛回向。无爱憎故。无量商人等者。佛
为商主。菩萨商人。法财外益。功归巳故。后尔时善财
下敬问。自称名者。声名久著。表重法器。冀有闻故。

第三时彼长者下。称赞授法。先称赞。后善男子我巳
下授法。于中二。先标名体。后释业用。今初。至一切处
净菩萨行。明其用遍。无体巳下彰其体胜。由无体故。
无所不能。用不依体。加行无作。智无所住。故无不遍。
二善男子云何下。明其业用。于中分二。先自徵。后善
男子我于下广释。释中。明至一切处广说法故。文中
二。先举三千。后例十方。前中二。先说法。后令舍非法
卷六 第 133a 页
下。明说意。后如于此三千下。例十方中文亦分二。先
法说。六趣之中皆三句者。初句总辨。次句明果。后句
因故。后善男子我说如是下。说意。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巳推胜。谦巳中。加庄严言。遍
至净行即庄严故。

后二可知。

●第四师子频申比丘尼。寄至一切处回向。谓以大
愿力。令其善根所成供等遍一切故。师子频申者。舒
展自在无不至故。比丘尼者。纯净之慈令善遍故。国
名无边际河者。遍至一切善流注故。羯陵迦者。昔云
以义翻。为相斗战时。谓因斗胜而立城故。表此回向
愿以信解广大威力无障㝵智。令所修善无所不至。
义同战时。

第一依教趣求。言胜光王舍施日光园者。尼之头陀。
多在王园。藉外护故。表因实际发胜光明。令善遍于
法界。园苑并皆即智。故有光名。

第二善财闻巳下。见敬咨问。于中三。初见。次敬。后咨
问。

△初中二。先见依。后见正。前中六。一无漏林树。无
漏行法而建立故。各有所表。可意消息。二园中复有
种种陂池下。八解泉流。八功德水者。轻冷软美净而
不臭调适无患。三种种天宝妙庄严树下。敷法空座。
而随法异为严不同。文中有三。一标。二列。三结。并显
可知。四此大园中下。万行杂严。严事非一故。五尔时
善财童子见此下。出其所因。由因胜故。严事难思。六
三千大千下。明果用自在。不坏本相而广容故。


卷六 第 133b 页
二尔时善财见比丘尼下。见正报。于中四。一总明遍
坐胜德显彰。二别明所遍演法各异。三总结多类闻
法发心。四通显所因释成自在。

▲今初。有十四喻。喻
其胜德。皆先法。后喻。婆楼那天者。即是水天。此天能
满众生愿故。馀可准思。

▲二或见处坐下。别明所遍
演法各异。有三十处。大分为三。初十六处为天龙八
部。次二为二乘。后十二处为诸菩萨。初中分二。前七
为天。馀为杂类。前中又二。初二色天。馀五欲天。今初。
初为净居天。说无尽法相解脱者。治彼那含求尽身
智故。二为梵王说普门差别清净言音轮者。梵王普
应。但及巳众。广及三千。为说普门。则无所不应。初禅
梵王。梵音清妙。但是世间。二禅巳上。以光代音。并非
净轮。今为说胜流法界言音。方为净妙。无不圆满。二
有五天。明欲界天。一为他化令得出世净心超世自
在。二为化乐妙法庄严。过化乐具。为庄严故。三见如
来藏。旋转具足。过世喜足。四遍严法界不局时分。五
释天耽欲。故偏厌离。后九明杂类。其四天王含在初
三。意存八部故阙南方。一龙能通变。兴云曜电雨庄
严故。二夜叉。性好飞空害众生故。三乾闼婆。能奏音
乐生喜乐故。四阿脩罗。善能幻术为庄严故。五迦楼
罗。鼓扬大海怖诸龙故。六紧那罗。常与帝释奏法乐
故。七摩睺罗伽。此多瞋毒生苦恼故。八人虽善器。多
行不善。设行仁义。亦非胜故。九罗刹。多残害故。罗刹
在人后者。欲合后二为人非人故。然其后三。多约对
卷六 第 133c 页
治。馀多为人令其生善。随世便宜。令出世故。出世见
理。皆第一义。

二有二法。为二乘。一声闻智劣威力
弱故。二缘觉修福止满百劫。缘起智光未亡缘故。

三有十二法门。为菩萨。文分为三。初一地前。次十地
上。后一等觉。今初。对前即是三乘。对后通于地前。通
令寂照普顺学故。若约信乐。属于十信。此下十地摄
前三贤。以后摄前。不同海幢以前摄后。若以信乐为
信行地。则通地前。故三贤位名胜解行。亦名信地。未
證如故。二为十地。即分十别。一初地菩萨。发十大愿。
校量胜故。十愿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愿。故名为聚。
二地离于误犯垢故。三地寄世间修。修八定故。四地
初寄出世。得无行无生行慧光故。五地十种平等。为
七净心。净于心华。故晋经云净心华藏。藏者真俗互
违。难合能合。包世出世诸谛智故。六地般若现前。光
明遍照缘生等故。七地具定中方便慧有中殊胜行
权实双行一切菩提分法。为庄严故。八地得无生忍。
于三世间皆得自在。如月普应。能令十身互相作故。
九地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力度偏增。具无㝵智。善能
说法。为庄严故。十地巳断十障。巳圆十度。巳满三祇。
皆轮义故。后有一法。为等觉者。无等觉名。有等觉义。
一当十地后。二得金刚智。谓说金刚喻定。坏散尘习。
获金刚身。为庄严故。既为等觉。明此善友。非下位矣。
故所得法云一切智。言回向者。约寄位耳。上下善友。
仿此可知。

▲第三尔时善财童子见如是等下。总结
卷六 第 134a 页
多类闻法发心。可知。

▲第四何以故此比丘尼下。总
显所因。释成自在。于中二。一由能化具般若故。略列
十门。以显无尽。各随力用。随别受名。皆以无得无住
统之。并称般若波罗蜜。其普眼舍得等。即是般若之
门。二此日光园下。由彼所化根巳熟故。

△二时善财
童子见师子频申下设敬。于中。初睹胜发心。次放光
摄受。后正申敬仪。

△三白言下问法。

第三比丘尼言下。授巳法界。于中二。先辨名体。后彰
业用。前中三。初标名。以心分别一切法邪。故般若体
在无分别。若去分别取无分别。名微细分别。此心亦
寂。故名除灭。亦是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
故。次善财言圣者下徵。后比丘尼言下释。一念智性
普照三世。无所遗故。由智性照。故无分别。无分别智
顿照一切。非全无知。故无分别智。离于五相。一离无
作意故。二离有寻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
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由离二五。故无分
别。离初三四。照一切法。故以普照释无分别。其显示
二字。梵本所无。其本性智光。是能照耳。故旧经中。所
得法门名一切智。下推胜中亦存此名。由深细故。能
令等觉亲承法音。二善财白言圣者此智光明境界
云何下。辨业用。于中二。先问。后比丘尼言下答。于中
二。一明通用。二明智用。前中亦二。先辨用所依。后正
显业用。今初。谓由上智光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
论第八云。一切三昧皆入此中。故名为王。体即如如。
卷六 第 134b 页
如体本寂。真智契此。故名昧。由前法门知一切法。而
显本智。即权实无㝵。今以即权之实智。契即事之理
故。一切三昧皆入其中。若涅槃经十四。二十五三昧。
名三昧王。由此故能上来说法。广破诸有。后以得如
是王三昧故下。正辨业用。可知。二善男子我见一切
众生不分别众生相下。明其智用。故上名中。离细分
别。亦即前通用。使无分别。为无障㝵。智用自在。皆先
标。后释。明触境了达而无分别。

第四谦推等。并可
知。

●第五筏苏蜜多女。寄无尽功德藏回向。由回向力。
能成无尽功德藏故。筏苏蜜多。此云天友。或云世友。
亦名宝友。随世人天方便化故。世宝重故。国名险难
者。逆行非道。下位凡小不能行故。上指后中。云聚落
者。是依梵本。国顺旧经。城名宝庄严者。逆行顺世。能
生无尽功德藏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成益。先总后别。别成二
种益。初句见实法益。由前闻实智故。馀皆得权智益。
由前三世差别智故。后渐渐下。趣求后位。于中四。一
专心求见。二浅识致疑。三深智赞教。四依教往诣。今
初可知。二城中有人不知下。浅识致疑。逆行难知故。
而知善财心者。但睹外相故。亦彰求法位尚浅故。三
其中有人先知此女下。深智赞教。先赞。后教。市廛北
者。市者諠杂。北主于灭。灭諠杂故。自宅中住者。即毕
竟空寂。谓在欲行禅。有大悲故。处染利他。有大智故。
卷六 第 134c 页
寂为自宅。约庇他舍。即用慈悲。四时善财下。依教往
诣。

第二见其住宅下。见敬咨问。于中二。一睹见。二敬问。
前中亦二。先见依报。毕竟空中无德不具。广显其严。
后尔时善财见此女人下。见正报。于中。具有主伴德
用。二尔时善财前诣下。敬问。

第三彼即告言下。授巳法界。于中四。一标名。二业用。
三明法门殊胜。四辨得法因缘。今初。离贪欲际者。凡
夫染欲。处而无厌。二乘见欲。方便求离。菩萨了欲。性
无可离。即是真道。故不断贪欲。亦不与俱。而得解脱。
染而不染。名离欲际。无离离故。馀见胜热。

第二我
能随顺下。显业用。于中二。先身同类现。后善男子若
有众生欲意所缠下。以法益生。有十三昧。皆随受欲
所有便宜。得斯甚深难思三昧。

第三尔时善财童
子白筏苏下。明法门殊胜。此一段经十二行半。旧经
未有。文中分二。先问。后时女告言下答。前问意云。随
世染欲汩乱清真。云何经言入一切智得最胜地。今
释意云。欲为恶本。生死根原。犹障生天。况于大觉。故
随好品云。譬如劫火。烧须弥山令尽无馀。贪欲缠心。
终不能生念佛之意。今将欲断之。必固纵之。先牵以
欲钩。后煞欲狂象。以毒为药。岂不胜哉。文中四。一明
欲能障道。二引事證成。三欲为过本。四结离之益。今
初。从著至微。且障三乘。此约细欲。若粗重欲。障诸胜
事。故上经云。障㝵生天。下经言。为大过本。二五通仙
卷六 第 135a 页
人下。引事證成。略举三事。一五通仙人。即世尊本因。
有骑项之辱。若郁头蓝弗。亦退五通。不言荷负。二天
阿脩罗常兴战伐者。脩罗贪欲甘露。帝释贪其女色。
为战伐原。事如常说。三十头罗刹焚烧南海楞伽大
城者。未见经论。三藏云。是外典。梵本云。若为女色焚
烧滨洲之所。十头罗刹楞伽大城。三或有诸王下。明
欲为过本。赫宗周褒妙灭之。明明盛殷妲巳绝之。亡
国破家十有八九。非爱不生。故生死轮转。四是故菩
萨下。结离之益。

第四善财童子白言圣者下。辨得
法因缘。先问。后答。一宝钱施者。略有三意。一宝而能
舍。故得离贪。二一钱至微。由菩提心。成斯自在。三由
施佛是最胜田。故成胜报。即由主财田三轮俱胜。况
胜而空寂。何果不招。

馀三段可知(巳下第十六经)

●第六鞞瑟底罗居士。寄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事
理无违。皆入等理故。鞞瑟底罗。昔云缠裹。新云紧合。
并义当包摄。谓塔中包摄一切佛故。摄诸善根。入等
理故。晋经名首婆波罗。此云妙善。供养佛塔善最妙
故。城名净达彼岸者。无一善根不净障㝵。到究竟故。
常供养佛塔者。善根中最故。未详何缘偏供此塔。人
云塔中空有栴檀之座。为欲普供无尽佛故。亦有是
理。然下经云。我开栴檀座如来塔时。则知定是依佛
得名。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前友教。后趣求后友。今初。
昔阙此段十二行经。文中初句总。后观彼菩萨下别。
卷六 第 135b 页
别有十三昧。即前友所说。如次当之。一即来诣我所
三昧。二暂见三昧。三与语三昧。四执手三昧。五升座
三昧。六暂观三昧。七见频申三昧。八见目瞬三昧。九
抱持三昧。十唼吻三昧。念一切智。属前总结。后渐次
下趣后可知。

第二诣居士宅下。见敬咨问。

第三居士告言下。授巳法界。于中四。一标名。二显体。
三释疑。四业用。今初不般涅槃际者。般者入也。穷诸
如来不入涅槃之实际故。故出现品云。如实际涅槃
如来涅槃亦如是。楞伽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一切悉皆离。
亦其义矣。二善男子我不生心言下。显体。若有心于
涅槃。则有觉所觉。安契涅槃之际。无心于出入。故心
契实际。知佛永常。三唯除下释疑。疑云。三世如来皆
入涅槃。何得言无。释云。调伏众生而示现耳。今云不
涅槃者。略有三意。一示灭妙存故。出现经云。譬如火
大于一切世间。能作火事。或时一处其火息灭。岂一
切处火皆灭耶。如来涅槃亦尔。于一切世界。施作佛
事。或于一世界。能事巳毕。示入涅槃。岂一切世界皆
悉灭度。二真身常湛故。故出现品云。如来不为诸菩
萨说诸如来究竟涅槃。亦不为彼示现其事。何以故。
欲令一切菩萨见一切如来常住其前皆如现在故。
以大涅槃具圆三德摩诃般若解脱法身。故说身常
则涅槃常矣。三深契般若。无想著故。故此经云。我不
生心。出现品云。亦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萨永离
卷六 第 135c 页
一切诸想著故。斯则远离觉所觉。一亡二想不二亦
亡。玄之又玄矣。四善男子我开彼栴檀座下。显业用。
于中二。先总明体用。后问答境界。今初。体即三昧名
佛种无尽者。种即种姓。以无性为性故。法华云。诸佛
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法性
之种。随缘成佛。法性无尽。佛岂有穷。故应若击水成
文。随击随生。文终不尽。况于水体耶。若万法依空。虽
乾坤倒覆。而虚空湛然。故即化身。便是常身法身。十
身圆融。安可尽矣。后善财白言下。问答境界。先问。后
答。答中二。先明过去。后如是未来下。例现未。并可知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巳推胜。推胜中。长者虽知三
世不灭。未能一念而知及能所平等。

第五善男子于此南方下。诣示后友。文中二。先长行。
后偈颂。大悲尊重故。加此赞美。海上有山者。即南印
度之南。表大悲随顺。入生死海。住涅槃山。亦处大悲
海。不为爱见之所溺故。

第六时善财下。礼辞。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六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
宣雕造
卷六 第 13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