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64a 页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二(尽第一经五纸五行)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證观述

(义有五门。经有二分。言五门者。一第五修證浅深门。二第六彰教体性门。三第七部类品会门。四第八流
传感通门。五第九释经题目门。经有二分者。第一序分第二请分)。

○第五辨修證浅深者。然一经之内。上下诸门。皆明
修證。恐文浩博。复撮其要。自大师法眼晦迹双林。诸
圣传灯明明不绝。以圣教为龟镜。以心契为冥符。故
曰以心传心不在文字。苟领文系之表。复何患于文
哉。不可以筌为鱼。不可弃镜求像。自一味汩乱南北
卷二 第 64b 页
分流。于能诠所诠。成定慧两学。慧学者复分性相。定
学者有渐顿不同。性相二学会释如前。渐顿不同今
当略说。谓说渐者。则看心修净方便通经。或顿悟渐
修。或渐修渐悟。说顿者。直指心体。或顿毁语言。或顿
悟顿修。或无修无悟。虽此不同。并欲识心。俱期见理。
得意则双美。殊涂同归。失旨则两伤。亡羊不异。今寄
言以筌理。令得月于指端。然其所悟。或言心体离念
本性清净不生不灭。多约渐也。或云无住空寂真如
绝相。或妄空真有。或妄有真空。或即心即佛。非心非
佛。本具佛法。多属顿门。然皆不离心之性相。并可通
用。若明能悟入法。千门不离定慧。故定慧二门若天
之日月易之乾坤。何者。夫心犹水火。澄之聚之。其用
则全。揽之散之。其用则薄。故波摇影碎。水浊影昏。清
明止澄。巨细斯鉴。无定无慧。是狂是愚。偏修一门。是
渐是近。若并运双寂。方为正门。成两足尊。非此不可。
若言不起心为修道。定为门也。若云看心观心体心
觉心求心融心。皆慧为门也。若云无念无修。定为门
也。若云知心空寂知见无念朗彻照寂。慧为门也。若
云寂照或知无念。则双明定慧门也。若云扬眉瞪目
皆称为道。即此名修。此通二意。一令知其触目为道。
即慧门也。二令心无所当。即定门也。馀可类知。不出
定慧。若明悟相。不出二种。一者解悟。谓明了性相。二
者證悟。谓心造玄极。若明渐顿者。乃有多门。若云顿
悟渐修。此约解悟。谓豁了心性。后渐修学令其契合。
卷二 第 64c 页
则悟如月照。顿朗万法。修如拂镜。渐莹渐明。若云渐
修顿悟。谓初摄境唯心。次视心本净。后心境双寂。瞥
起不生。前后际断。湛犹停海。旷若虚空。此约證名悟。
则修如莹镜。悟似镜明。若云渐修渐悟。亦是證悟。则
修之与悟。并如登台。足履渐高。所鉴渐远。若云顿悟
顿修。此通三义。若先悟后修。谓廓然顿了。名之为悟。
不看不證不收不摄。旷然合道。名之为修。此则解悟。
此定为门。亦犹不拂不莹而镜自明。若云先修后悟。
谓依前而修。忽见心性。名之为悟。此为證悟。则修如
服药。悟如病除。若云修悟一时。谓无心忘照。任运寂
知。则定慧双运。如明镜无心顿照万像。则悟道解證。
若云本具一切佛法。名之为顿。一念具足十度万行。
名之为修。则修如饮大海水。悟如得百川味。亦通解
證。若云非心非佛。名之为顿。无念无修。名之为修。此
约拂迹显理名顿。以定门修。以此为悟。亦通解證。若
云无渐无顿。名之为顿。无悟不悟。名之为悟。此亦拂
迹约理名顿。约定门修。亦通解證。苟若得意。皆成定
慧如其失旨。不成妄想。即堕无记。若云夫称顿者。明
理不可分悟悟极照以顿明悟。义不容二。不二之悟。
符不分之理。此则理智兼释。谓之顿悟。则唯證称悟。
信解名修。若云立有阶位名之为渐。不立为顿。亦通
解證。是顿教中意通前顿义。若依楞伽。说四渐四顿。
言四渐者。一如庵罗果渐熟非顿。二如陶家作品渐
成非顿。三如大地渐生非顿。四如习艺渐就非顿。此
卷二 第 65a 页
四即约地前十信三贤。言四顿者。一如明镜顿现一
切。二如日月顿照色像。三如藏识顿知诸境。四如佛
光顿能照曜。此四即约登地巳上无分别智。初地八
地报身法身。以分为四。此则行修为渐。證理名顿。若
指华严以为圆顿。馀皆渐者。约所诠义理。谓初心顿
具名之为顿。具德庄严名之为圆。有證深观。义如前
说。若云初说华严名之为顿。后说小乘乃至大乘。名
之为渐。此约化仪及与化法。初顿用一乘。后渐说三
乘故。若云初说无常。后说常等。名之为渐。一时具说。
名之为顿。唯约化仪。所说之法。渐顿不异。若云从小
入大。名之为渐。直入大乘。名之为顿。此约以机就法
有殊。所说之法不出三乘。上之三义。并非修行观行
渐顿。随一渐顿。略此多门。岂得趣执一言欲该佛法。
或师巳见。或毁真筌。愿诸后学。无勇于知。无执于石。
无轻于圣。无滞于言。无得自欺。无竞说嘿。广如经文。

○第六彰教体性者。无尽教海。体性难思。本自寂寥
何深何浅。言忘戏论。非一非多。今以无言之言。彰非
体之体。从浅至深。略明十体。一音声语言体。二名句
文身体。三通取四法体。四通摄所诠体。五诸法显义
体。六摄境唯心体。七会缘入实体。八理事无㝵体。九
事事无㝵体。十海印炳现体。十中。前五唯体。后五亦
体亦性。又前四通小。后六唯大。前七通三乘。后三唯
一乘。前八约同教。后二唯别教。华严之体。正在后二。
总融前八。无有障㝵。
卷二 第 65b 页

第一音声语言体者。婆娑一百二十六云。如是佛教
以何为体。一云应作是说。语业为体。语业诠表。是谓
佛教。其名句文。但是作用。非教自体。

第二名句文身体者。谓彼一师云。名等为体。名诠自
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次第连合能诠义
故。名为教体。其声但是名等依故。

第三通取四法体者。天亲菩萨。情无执定。随取皆通。
故可通用。故彼偈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
语或名。此色行蕴摄。上约声闻菩萨乘。内义亦大同。
谓摄假从实。以声为体。声是实故。以体从用。名等为
体。名句文身。有能诠表义之用故。假实合论。即通用
四法。此二相假。独一不成故。

第四通摄所诠体者。瑜伽八十一云。诸契经体。略有
二种。一文。二义。若不诠义。非圣教故。

第五诸法显义体者。谓法显义理。一切诸法皆为教
体。净名第三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等。又十卷楞伽
第四云。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语说法。有佛国土。直视
无言名说法等。故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显。极乐
国土听风柯而正念成。丝竹可以传心。目系以之存
道。既语嘿视瞬皆说。则见闻觉知尽听。苟能得法契
神。何必要因言说。况华严性海。云台宝网同演妙音。
毛孔光明皆能说法。华香云树即法界之法门。刹土
众生本十身之正体。于何非教耶。故经云。刹说众生
说三世一切说。又云。一切世间诸境界。皆悉能令转
卷二 第 65c 页
法轮等。

第六摄境唯心体者。总收前五。并不离心。唯识等云。
一切所有唯心现故。然有二门。一本影相对。二说听
全收。前中通就诸教。以成四句。一唯本无影。谓小乘
教。以不了唯心故。二亦本亦影。即大乘初教。谓佛自
说。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
现。名本质教。故佛地论云。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
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佗善根
所起。名为佛说。若闻者识上所变文义。名为影像。佛
地论云。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
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
说。三唯影无本。谓大乘实教。离众生心。佛果无有色
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能令所化根熟众
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是故圣教唯是众生心中影
像。夜摩偈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
谓说如是法。四非本非影。如顿教说。非直心外无佛
色声。众生心内影像亦空。性本离故。亡言绝虑为佛
教耳。净名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
得。四句合一。圆融无㝵。以为如来摄生方便。第二说
听全收者。唯依圆教。佛为说者。众生为听者。此二相
对以成四句。一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
佛真心故。则唯说无听。故所说教唯佛所现。则果门
内摄法无遗。况所说教非佛说耶。故下经云。佛智广
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
卷二 第 66a 页
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等。二众生真心外更无别
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则唯听无说。故所说教
即众生自现。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又云。思惟众
生真实际甚深则因门摄法无遗。况所闻法。非生有
耶。故出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
成正觉等。三佛真心现时不㝵众生真心现故。说听
双存。二教齐立。生佛互在。各实非虚。因果交彻。一时
齐现。随一圣教。全在二心。故众生心中佛。为佛心中
众生说法。佛心中众生。听众生心中佛说法。四佛即
众生故非佛。众生即佛故非众生。互夺双亡。说听斯
寂。随一圣教。俱非二心。则佛心中众生无听。众生心
中佛无说。经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生佛尚无。
谁为说听。然此四句。举一全收故。随一圣教。圆融无
㝵。方为甚深唯识道理。

第七会缘入实体。前来六门。同入一实。亦有二门。一
以本收末。谓一切圣教从真如流。本既是如。末亦如
矣。二者会相归性。谓彼一切差别教法。从缘无性。当
体即如。仁王经云。大王。法本如。祇夜如。乃至论义如
等。

第八理事无㝵体。谓一切教法虽举体即如。不㝵十
二分教事相宛然。虽真如举体为一切法。不㝵一味
湛然平等。由真如无㝵。佛之音声亦顺如无㝵。常与
如智而相应故。

第九事事无㝵体。文义皆圆。文即圆音。此中亦具十
卷二 第 66b 页
种玄门。一现相品云。佛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
悉具足。法雨皆充遍。即同时具足相应教体。二十住
品云。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有尽。而令文义
各不同。菩萨以此初发心。即广狭无㝵教体。亦名纯
杂体。一句不坏。狭也纯也。文义不同。广也杂也。三十
忍品云。于一法中解众多。众多法中解了一等。皆一
多相容教体。出现品云。如来音声普入一切。譬如书
字等。此亦相入体也。四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随于义。义随文。是相即教体。五出现品。云道场皆
闻不出众外各各随解。即隐显教体。又云。如来言
音唯是一味。随诸众生心器异故。无量差别。亦隐显
教体。亦纯杂教体。六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
契经海。如善口天女。即微细教体。七阿僧祇品云。于
彼一一修多罗。分别法门不可说。于彼一一法门中。
又说诸法不可说等。一法既尔。馀法亦然。交映重重
无尽无尽。即帝网教体也。八触事皆法。即托事显法
生解教体。九一念顿演。即十世教体。十如诸会中。此
方所说。馀方皆尔。即主伴教体。若随说一法门。皆有
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此虽不得为主。亦是伴类。然
上十义。且约言说。若类通诸法。即所诠义。义即普法。
具十玄门。如义分齐。

第十海印炳现体。如是差别无尽教法。皆是如来海
印定中同时炳现亦是师子频申所现。设所化机。亦
同缘起。炳现定中。是故。唯以三昧为斯教体。以上十
卷二 第 66c 页
门。该罗收摄。未有一法而非教体。然后二门正是经
宗。融取前八。无所遗矣。

○第七部类品会者。既知实体冲深。未审能诠文言
广狭。于中二。先明部类。后明品会。

●今初。性海之诠。常说遍说。言穷法界。难可限量。今
自狭之宽。略为十类。一别行经。如十住十地及今所
释。以随器随宜各流行故。二下本经。有十万颂四十
八品。今八十卷。是中之略。三中本经。有四十九万八
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四上本经。有十三千大千世
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此上三经。即龙树
菩萨。龙宫所见。事如下说。五普眼经。即海云所持。以
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
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咒
能尽。但是入法界菩萨陀罗尼力之所能持。六同说
经。谓如娑婆一类世界。遍于虚空毛端量处。以言声
说。无有穷尽。一一文句充满法界。七异说经。谓树形
等。世界既殊。生类各异。施设不同。不可定其言非言
等。则部类难量。八主伴经。谓一一品会。一一法门。皆
结通故。如于此方说十住法。结通十方无尽世界尘
毛等处皆同说故。此方为主。馀即为伴。馀方为主。此
即为伴。主伴重重无尽无尽故。九眷属经。谓有根器
不堪闻此圆满法门。随其根宜。差别演说。不得为伴。
皆名眷属。十圆满经。谓上谓本总合为一无尽法门。
随一文句。皆摄无尽故。下文中名普眼圆满修多罗
卷二 第 67a 页
也。

●第二品会差别者。又分二门。第一通明品会。第二
以今会昔。

△今初。先释九会。言九会者。第一菩提场
会。说佛依报因果。第二普光法堂会。说佛正报及十
信法门。第三忉利天宫会。说初贤十住。第四夜摩天
宫会。说中贤十行。第五兜率天宫会。说上贤十向。第
六他化自在天宫会。说圣者十地。第七重会普光法
堂会。说因圆果满等妙二觉。第八三会普光法堂会。
说普贤大行。第九誓多园林会。说行成證入。今束此
九会。总为四分。以其四处有广问故。第一以第一会。
为举果劝乐生信分。谓举如来华藏刹海身云周遍。
令物欣乐。知皆有分。而生信故。第二从第二会尽第
七会。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修五位之圆因。契妙觉
之满果。令物正解因果相故。第三以第八一会。名托
法进修成行分。谓托六位所有法门。增进修习。皆令
成行。解在行故。第四以第九会。名依人證入成德分。
谓依佛菩萨因果之人。證入法界。摄德在身。修行必
有證入果故。佛法虽众。不出此四。谓信解行證。四分
之中虽皆互有。从其增胜。各立一名。

△第二以今会昔者。今之所释。当第九会。第四一分。
而一教终极。文义富博。更开二会。具摄前文。三分八
会。略为二门。第一明会相不同。第二对明相摄。前中
又二。先明二会。后彰五相。今初。一经分二。第一尽第
三经。名为本会。第二从第四终第四十。皆名末会。言
卷二 第 67b 页
本会者。正證法界诸本会故。言末会者。寄人进修。从
如来会而流出故。其犹大江出于岷山。非微末也亦
初名顿證法界会。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令诸菩
萨顿證入故。后名渐證法界会。善财历位渐次證故。
亦初名佛会。佛为会主故。后名菩萨会。菩萨为会主。
故。亦初名果法界。佛自入故。后名因法界。菩萨入故。
然非本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本末虽殊。不思议
一也。其犹要有朗月则流影百川。百川齐见。方知月
妙。月影虽殊。难思一也。非顿无以显圆。非渐无以阶
进。非果无以修因。非因莫能趣果。故须本末交映渐
顿该罗因果圆融显斯證入。后彰五相者。谓末会五
十五人。摄为五相。初有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人
寄一位。令物修行故。第二摩耶夫人下。有十一人。名
会缘入实相。会差别缘。令同幻智。入一实故。第三弥
勒菩萨。名摄德成因相。摄前二相。令成补处圆满因
故。故所得解脱。名三世不忘念。则摄德无遗矣。第四
后文殊菩萨。名智照无二相。真智反照。不异初心。唯
一圆智。更无前后明昧等殊故。第五普贤菩萨。名显
因广大相。始末无二。冥同法界。法界包含。令所修因
皆称法性。入一毛孔。即同法界无边际故。第二对明
相摄者。本会摄前第一举果劝乐生信分。以如来自
入频申三昧。顿彰法界身刹弥纶。是举果相。令诸大
众顿證法界。是劝乐益。末会之中。前之四相。摄第二
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五相摄托法进修成行分。就前
卷二 第 67c 页
四相之中。初文殊一人寄十信位。摄第二会。第二会
名能信成德会故。第二从吉祥云比丘至慈行童女
十人。寄十住位。摄第三会。第三从妙见比丘至遍行
外道十人。寄十行位。摄第四会。第四从青莲华长者
至自性不动地神十人。寄十回向位。摄第五会。第五
从春和主夜神至释女瞿波十人。寄十地位。摄第六
会。此上第一寄位修行相。摄前五会。其次三相摄第
七会。以第七会因圆果满。辩等妙觉。今会缘入实相。
摄德成因相。智照无二相。皆明始本无二相同彼故。
第五显因广大相。摄第八会托法进修成行分。以彼
悬河二百问瓶泻二千酬。问一答十。顿彰万行。为显
普贤因广大故。今善财童子。才见普贤。一一因行。皆
称法界。故能摄之。摄前之相。至文当知。是以虽一会
一分。义无遗矣。其犹鸟足下空不异太空大海一滴
不殊多水。一句之内尚摄无边。四十卷文。于何不具。

○第八流传感通。于中有三。第一徵原。第二传译。第
三感通。

今初。此经流通。总由前说教起因缘。别举其要。略有
二缘。一诸佛护持。二众生机感。故上说云。顺机感故。
利今后故。所以大师晦迹六百年后方出五天。千二
百岁。始传东夏。圆机未发。佛在犹难。况于佛灭。时临
五浊。案智度论。第一摩诃衍藏。是文殊师利与阿难
海。于铁围山间结集。此华严经。才结集竟。收入龙宫。
佛涅槃后。过六百年。龙树菩萨住欢喜地。记生安养。
卷二 第 68a 页
初迹居异学。舍邪归正。自恃聪明。诵阎浮提经典皆
尽。将欲助化。推而演之。大龙菩萨。恐生邪见。摄入龙
宫。令寻释迦所演经典。九旬披览题目不周。方知佛
教深广难测。乃见三部大华严经。一上本经。二中本
经。三下本经。如前部类中明。前之二本。非阎浮提人
心力所及。龙树菩萨。乃诵下本。尔后方传。遮拘盘国
有其具本。故知法流因时因感。正法之代。解脱坚固。
而于圆极未有当机。一沦清辉六百馀载。三乘圣众
不挹波澜。况于凡夫而得闻见。是知宿成坚种。三涂
闻教。信器不具。凡圣同乖。胜德声闻杜塞视听。积行
菩萨犹称假名。今之得闻。庆由宿愿。

第二传译者。自流东夏大有三译。第一东晋沙门支
法领。志乐大乘。捐躯求法。至遮拘盘国。请得华严梵
本三万六千偈。及请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罗。唐言
觉贤。同归翻译。觉贤即甘露饭王之苗𧜟。幼怀聪敏。
长而博达。得大乘三果。尝取决于慈尊。灵应颇多。备
于别传。请于扬州谢司空寺。译梵本三万六千偈。成
晋经六十卷。沙门法业等笔受。慧严慧观等润文。此
为大化之始也。义熙十四年。当如来涅槃巳一千二
百岁矣。第二大唐證圣元年岁次乙未。年将四百。重
迎梵本。于阗三岁实叉难陀。唐言喜学。诏于东都佛
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计益九千颂。通旧总四
万五千颂。合成唐本八十卷。沙门义净弘景禅师圆
测法师神英法师法宝法师贤首法师同译。复礼法
卷二 第 68b 页
师润色。第三今贞元十二年岁次丙子。诏罽宾三藏
般若。于京师大崇福寺。译成四十卷。即旧经入法界
品。从證圣元年至贞元十二年。总一百二年。流传此
方。今当五百年之运矣。虽经数译。或九会大本。或一
品别行。或三藏持来。或遣使迎请。未有如今圣代。南
天竺国王。亲贡梵文。越十万之烟波。踰千旬之险阻。
纡彼御扎。献我圣君。若非德合乾坤道光三古威临
八极化洽万方。孰能有斯光大休烈难思圆极再阐
神州。然夫教流非一缘矣。要在时清道泰。正化可行。
大国中华。皇城凤阙。明王圣帝崇重法门。辅佐贤良
翼赞玄化。人多聪敏。道器可持。方有圣灵。潜运冥卫
不惮劳苦。传译中华。音善两方。义兼权实。明贤高识。
启发赞扬。内外悉心。潜显兼卫。方令圆教流通未闻。
缅想昔传。事多阙略。具斯胜事。莫盛当朝。

第三感通者。夫玄言至趣。含德光大。无言妙旨。要假
言宣。故克念精心。罔不徵应者矣。是以晋译微言双
童现瑞。唐翻至教甘露呈祥。冥卫昭彰。亲纡御笔。论
成西域。地震光流。志彻清凉。感通玄悟。其书写也。则
楮香四达。经辉五色。冬葵发艳。瑞鸟衔华。读诵则藐
然履空。焕若临镜。每含舍利。适会神僧。踊地现金色
之身。升天止修罗之阵。大经是大人之业。非小量之
能窥。其观行则无生入證。偈赞排空。海神听而时雨
滂流。天童迎而大水㳽漫。讲说则华梵通韵。人天共
遵。洪水断流。神光入宇。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故
卷二 第 68c 页
一偈之功。能破地狱。盥掌之水。尚极生灵。读诵思修。
功齐种智。宿生何幸感遇斯文。其事迹昭彰。备诸传
记。

○第九释经名题中。先解经题。后解品称。

●前中总
题包于别义。摄难思之法门。无名之中。强以十门分
别。一通显得名。二对辩开合。三具彰义类。四别释得
名。五展演无穷。六卷摄相尽。七展卷无㝵。八以义圆
收。九摄在一心。十泯同平等。

△今初。诸经得名。有其多种。或以人为目。或以法为
名。人有请说等殊。法有法喻等别。或体或用。或果或
因。乍复乍单。其类繁广。今经受称。亦多种不同。一从
数彰名。如梁摄论云百千经者。华严经有十万颂是
也。二从喻受名。如涅槃经及观佛三昧海经。詺此经
为杂华经。以万行交杂缘起集成故。三从法为名。如
智度论释嘱累品。詺此经。为不思议解脱经。四从义
用受名。如离世间品及出现品各有十名者是。五依
总摄为名。即今所题。梵本具云摩诃毗佛略勃陀健
拿骠诃修多罗。此云大方广佛杂华严饰经。今略杂
饰二字。前三异名义多总略。二品十因多从别名。又
局当品故。今译者具以六字为名。则人法双题。法喻
齐举。具体具用。有果有因。理尽义圆。故标经首。

△二对辩开合者。题中七字。有十事五对。一教义一
对。谓经之一字是能诠教。大等六字是所诠义。二就
义中法喻一对。大方广佛是法。华严是喻。三就法中
卷二 第 69a 页
人法一对。谓大方广是所證之法。佛是能證之人。亦
名境智一对。佛是智故。四就法中体用一对。大即是
体。方广是用。五就人中。借下华字。以喻其因。即因果
一对。佛是果故。

△三具彰义类者。谓大等七字义皆无量。并十义释
之。以显无尽。方广更加合释。佛有二十。严有三十。为
百一十。又若释大。七字皆大。若释佛等。七皆佛等。特
异昔人。

初大十义者。一体大。谓若相若用等皆同真性而常
遍故。即是大字。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此明体
不变易。其犹混成先天地生。物莫先定。故称为大。又
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此明体遍。二者相
大。谓恒沙性德无不具故。互相即入微细重重。具十
玄门。皆其相故。即经方字。方者法故。三者用大。谓业
用周普如体遍故。即经广字。涅槃经云。又言大者。能
建大义。即是约用。良以涅槃无广。广与大同故。以广
释大。方广无大。大与广合故。以大释广。今经具有故。
广大不同。四者果大。谓智断依正并周法界故。即经
佛字。五因大。谓发菩提心。起解修行。发愿證入。精勤
匪懈。成诸位故。即经华字。六者智大。谓大智为主。运
于万行。遍严一切。无所遗故。即经严字。七者教大。谓
一文一句。无不结通十方三际。重重无尽故。即是经
字。八者义大。谓所诠法尽穷法界。乃至帝网。无所遗
故。即总是大方广佛华严所诠六字。九者境大。以上
卷二 第 69b 页
七字能所诠法。普以无尽诸众生界为化境故。十者
业大。谓尽三际时。穷法界处。常将此法利益众生。无
休息故。亦通七字。摄大乘等七种大性不离于此。

二方十义者方者。法也即前。十大皆名为法。谓体法
相法及用法等。

三广十义者。广者多也。用多繁兴。包无不尽。则十皆
多。又一通一切。名之为大。一摄一切。名之为广。上巳
离释。若合释。方广亦有十义。一广绝义。非是心识称
量所能知故。即是大字。体绝众相。不可思议。二广超
义。无有诸法能比类故。即是方字。三广摄义。通义无
边异类法故。即是广字。四广知义。具足种知。破邪见
障。无不知故。即是佛字。五广破义。破一切障。无有馀
故。六广治义。具摄无边对治之法。为能治故。七广生
义。能生无量广大果故。上之三义。皆是华字。华是因
故。八广德义。具足二严诸功德故。即是严字。九广依
义。言教繁广。为主依故。十广说义。宣说广大甚深法
故。上之二义皆是经字。此十方广。二五九十出于杂
集。馀六出于入大乘论。相参就经大等次第七字摄
尽。

四解佛十义者。即是十佛。十佛即是十身。大即法界
佛。名为法身。方即本性佛。是为智身。广即威势及随
乐佛。即威势身及意生身。佛即正觉佛。名菩提身。华
即愿佛及三昧佛。即是愿身及福德身。三昧是为福
之胜故。严即业报佛。是相好庄严身。经即住持佛。是
卷二 第 69c 页
力持身。总不离心。七字皆是心佛。即是化身。随心化
故。十身之义。巳见上文。又依佛地论。佛有十义。谓具
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
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
莲华开。故名为佛。

五华有十义。一含实义。表于法界含性德故。对经大
字。二光净义。本智明显故。对经方字。三微妙义。一一
诸行同法界故。四适悦义。顺物机故。上二对经广字。
五引果义。行为生因起正觉故。对经佛字。六端正义。
行与愿俱无所缺故。七无染义。一一行门三昧俱故。
上二对经华字。八巧成义。所修德业善巧成故。对经
严字。九芬馥义。众德住持流馨弥远故。对于经字。十
开敷义。众行敷荣令心开故。总对七字。然华有二种。
一草木华喻万行因。然或与果俱。况圆融因。因果融
故。或不与俱。况行布因。因果别故。二严身华。通金玉
等。喻于神通及众相等唯与果俱。前十义中。一五九
十局于草木。馀通二华。

六释严者。即上十华同严一佛。为严不同。亦是十义。
又上十华如次严前十佛。即是十义。故前释华。巳将
十义。对前十佛。然总别无㝵。更有十义。一用因严果
以成人故。是华严之佛。以佛妙果由因得故。二以果
严因而显胜。成果之后。令一一因皆无际故。是佛之
华严。三以人严法而显用。谓佛旷劫修因。方显法身。
体用本具足故。即佛华严之大方广。四以法严人以
卷二 第 70a 页
显圆。若不得法之体用。因果不能圆妙故。即大方广
之佛华严。五以体严用以令周。谓用不得体。不周遍
故。即大之广。六以用严体。而知本。若无大用。不显本
之广大。即广之大。七以体严相而知妙。谓相若无体。
不得即入重重故。即大之方。八以相严体以明玄。无
相不显体深玄故。即方之大。九以义严教超言念。由
所诠难思能诠言离故。即大方广佛华严之经。十诸
因互严以融摄。如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
深其照等。合在华严二字之中。又上十严。皆有相资
相即四句。且约理行互严以明。初约相资明四句者。
一理由修显故。以行华严理。二行从理发。则以理华
严行。三理行俱融。不二而二。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
非起行之真。不从行显。良以体融行而因圆。行该真
而果满。是故标为佛华严也。四理行俱泯。二而不二。
以理之行故非行。行之理故非理。是则能所两亡。超
情绝想。非严非不严。是谓华严相即四句。理行全收。
准思可见。则法喻交映。照然有在。

七释经十义。一曰涌泉。注而无竭故。二曰出生。展转
滋多故。三曰显示。显示事理故。四曰绳墨。揩定正邪
故。五曰贯穿。贯穿所说故。六曰摄持。摄持所化故。七
者曰常。万古常规故。八者为法。千叶真轨故。九者曰
典。正理无邪故。十者曰径。是出生死之径路故。上来
具显义类竟。

△第四别释得名者。大者当体受名。常遍为义。常则
卷二 第 70b 页
竖无初际。遍则横该无外。方以就法得名。轨持为义。
双持体相。轨生物解故。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
则广容。博则广遍。佛以就人得名。觉照为义。照则朗
万法之幽𨗉。觉则悟大夜之重昏。华以从喻得名。感
果严身为义。感果则万行圆成。严身则众德备体。严
以功用受名。资庄为义。谓资广大之体用。庄真应之
佛身。经以能诠得名。摄持为义。持性相之无尽。摄众
生之无边。

△第五展演无穷者。谓初于最清净法界。开为理智
两门。即涅槃菩提。又理开体用。即大方广。智分因果。
即佛华严。总连合成诠即题中七字。又展此目以为
九会。会会皆具大等七义。如今此会三十句问。后之
十海。即大方广。虽约佛说。以通一切。如来体用是所
證故。前二十句。即佛华严。初佛地等。即是佛义。次十
往修因行。即是华严。又如来自入频申三昧。与法体
合。即是大也。尘毛刹海严净相用。是方广也。又令菩
萨皆能顿證。亦方广也。处处见佛。是佛果也。菩萨顿
入。善财历位。始于文殊。终至普贤。华严也。当得见我。
当获十身。皆严果也。又展此九会。遍周十方乃至尘
刹故。普贤偈云。一毛端处所有佛。一佛刹土极微数。
悉于菩萨众会中。皆为宣扬普贤行等。乃至重重无
尽无尽。皆亦不出大方广佛华严也。

△第六卷摄相尽者。谓从后渐卷。乃至不离九会。九
会不离总题。总题不出理智。又非理不智故理外无
卷二 第 70c 页
智。非智不理故智外无理。则理智不二。亦摄智从理。
离体无用。摄用归体。体性自离故。体即非体。本来清
净。无本无净。强为立名清净法界。是以极从无尽。乃
至一字无字。皆摄华严性海无遗。

△第七展卷无㝵。谓正前展时即复常卷。正后卷时
即复常展。展时即卷故。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
尽无馀。卷时即展故。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
经海。

△第八以义圆收者。上来法门。或以七字摄尽。或以
教义摄尽。或以理智摄尽。或以人法摄尽。或解行證
摄尽。或唯普贤文殊毗卢遮那三圣摄尽。或谓大方
广即普贤。普贤表所證法界故。华严即文殊。文殊表
能證故。佛即遮那。具能所故。又大即普贤。普贤菩萨
自体遍故。方广即文殊。文殊即体之智故。华即普贤。
普贤行故。严即文殊。文殊以解起于行故。佛即圆解
行之普贤文殊。證法界体用之普贤文殊。成毗卢遮
那光明遍照。

△第九摄归一心者。上来诸门乃至无尽。不离一心。
一心即法界。心体即大。心体离念等虚空故。心之相
用即是方广。观心起行即是华严。觉心性相是名为
佛。故经云。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世间。觉非外来。全同
所觉故。理智不殊。唯一圆觉。若形夺双亡。则远离觉
所觉。无心亡照。任运寂知。则念念常是大方广佛华
严甚深性海。
卷二 第 71a 页

△第十泯同平等者。为未了者令了唯心。若知触物
皆心。方了心性。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然
今学者。或弃内外求。或亡缘内照。并为偏滞。不了真
原。既了心境如如。则平等无㝵。昔曾莹两面镜。鉴一
盏灯。置一尊容。而重重交光。佛佛无尽。见夫心境。互
照本智。双入心中。悟无尽之境。境上了难思之心。心
境重重智照斯在。又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见唯心
如来。心佛重重。而本觉性一皆取之。不可得则心境
两亡。照之不可穷。则理智交彻。心境既尔。境境相望。
心心互研。万化纷纶皆一致也。唯證相应。名佛华严
矣。

●第二释品名者。于中二。先总释。后别释。

△今初。言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者。此十二字分为
三节。不思议解说境界即所入也。普贤行愿为能入
也。入之一字。通能通所。心智契合。悟解得證。总名为
入。心言罔及。为不思议。作用离障。称为解脱。智造分
域。名为境界。德周善顺。称曰普贤。造修希求。目为行
愿。

△第二别释。于中三。初释所入。次释能入。后释入字。

▲今初。何法不思议。谓即解脱境界。解脱有二。一是
作用解脱。谓作用自在。脱拘㝵故。如净名所得故。彼
经云。有解脱。名不思议。菩萨住是解脱者。能以须弥
之高广。内芥子中等。即下善友所得解脱故。慈氏云。
汝随顺解菩萨解脱不思议不。其文甚多。二离障解
卷二 第 71b 页
脱。由智内照脱二障故。今是作用兼于离障。要内无
障。外用无羁故。何者境界亦有二种。一分齐境。如国
疆域各有分齐。诸佛普贤。德用分齐。无边量故。二所
知境。谓事理等皆无边量。唯佛普贤所知境故。今文
具二。三业作用能所浑融故。何故不思议。略有三义。
一事法无边。唯佛与佛乃能知故。广不思议。二至理
玄远微妙绝相。深不思议。三者事理无㝵一多相容。
亦深亦广。为不思议。此三无㝵。尤难思议。于何不思
议。下位三慧不能思故。何用不思议。显法超情令亡
言故。上皆所入。若以普贤分齐之境。对所證理。亦名
能入。

▲第二释能入者。谓普贤行愿。何用普贤行愿。
如龙布蜜云必当注大雨。菩萨发大愿。决定修诸行。
此二相扶。如车二轮。如鸟二翼。翔空致远罔不由之。
何者是普贤行谓。总该万行行布圆融。何名普贤行。
略有二义。一以人取法。普贤菩萨之所行故。二直就
法说。随一一行。皆称法界。遍调善故。又别说普义。略
有其十。以显无尽。一所求普。谓要勤求一切如来等
所證故。二所化普。一毛端处有多众生。遍周法界无
边无尽。皆化尽故。三断障普。一念嗔心百万障门。如
是等过八万尘劳犹如尘沙。皆悉除断。一断一切无
不断故。四事行普。八万度门无边行海无不行故。五
理行普。随所修行。深入无际彻理原故。六无㝵行普。
事理二行相交彻故。七融通行普。随一一行摄一切
故。八所超大用普。无有一用不周遍故。九所行处普。
卷二 第 71c 页
上之八门。遍帝网刹而修行故。十修行时普。穷三际
时。念念圆融无竟期故。上之十普。参而不杂。涉入重
重故。善财入于普贤毛孔。一毛功德即不可尽。然此
普行能入上境。若约此行。先未證得。今方修證。即名
所入。

▲第三释入者。能所契合。泯绝无寄。方为真入。
广如宗中。一品一经不标次第。亦犹楞伽佛语心品。

○第十随文解释。自弥天高判。经无大小。例开三分。
序正流通。以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命微言。先彰由
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当根授法。故受之以正
宗。正宗既陈。务于开济。近笃时会。远益将来。使千古
洪规传芳不绝。故受之以流通。今经三者。初尽列众
为其序分。二时诸菩萨大德声闻世间诸王下。明其
正宗。第三四十卷末。尔时世尊与诸菩萨摩诃萨演
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下。辩其流通。
若依问答相属者。今当第四依人證入成德分。亦名
證入因果。故说因果泯绝。唯證相应不可说故。若依
本末遍收。分数弥多。谓本会为一分。文殊化六千比
丘为第二分。化福城东诸乘人等。为第三分。善财历
五十四会。为五十四分。足前成五十七分。若加三千
善友为一。即五十八分。若以五十四善友。为一百一
十。及三千为一。则有一百一十四分。若加前八会。则
有一百二十二分。西域此方。多言五十五人。则人位
双辩。为欲一人自分胜进以当两人成百一十。云五
十五耳。尅实而言。唯五十四。文殊一人两度出故。若
卷二 第 72a 页
约会别。德生有德。复同一会。若以法门为数。则唯五
十三。遍友一人不得法故。德生有德同一法故。约人
唯五十四。自分胜进。成一百八。表百八句治百八惑。
言百一十者。举圆数耳。若三千善友。一人各是一会。
会分弥多。

◎次正释文。第一序分中。合有二序。一證信序。二发
起序。今有證信。具六成就。初会巳广。故略发起。若令
具者。六成就中。初二唯證信。后四有两兼。阿难引之。
便为證信。说时巳有。便为发起。无主谁说。正说法时。
必有时处及听众故。故其后四义兼发起。且分为三。
第一总显巳闻。第二标主时处。第三辅翼圆满。

●今初。即如是我闻。谓如是一部经义。我昔亲从佛
闻故。佛地论云。谓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此
明如是指前题目。我闻即是阿难自称。显非我说
亦非传闻。令物信故。智度论中。为六成就。此中具二。
如是二字即信成就。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
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
公云。如是者信顺之词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
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阶。故云如是。真谛三藏
云。真不违俗。名之为如。俗顺于真。称之为是。真俗无
二。故称如是。此约二谛。敌对外道阿优二字。深有所
以。谓外道经初皆置阿优。阿之言无。优之言有。万法
虽众不出有无。此即外道断常邪见。今云如即真空。
是即妙有。真非有外故空而非断。俗非空外故有而
卷二 第 72b 页
非常。对破邪宗。以显中道。三世诸佛经首皆安。故中
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更有多释。义如常说。
言我闻者。即闻成就。将传未闻。自明亲闻。诸蕴假者
故称为我。根尘发识。是以称闻。闻虽是耳。以总统别
假称我闻。从缘而闻。闻无闻矣。不闻闻者方曰真闻。
若依此经。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用根境
非一异之妙耳。闻无障㝵法界之如是矣。

●第二一时下。标主时处。有三成就。初一时者。时成
就也。时有二种。一者总时。二者别时。此经别谓始成
正觉。涅槃别时二月十五日等。或约所表。或为显明
故须别举。言总时者。但云一时。说法时多。不能别举。
一言略周故云一时。即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亦可机
教相称。故曰一时。佛者主成就也。梵云勃陀。此翻觉
者。斯经梵本是婆伽婆。应具六义。是以旧经译为世
尊。言六义者。佛地论云。一自在义。永不系属诸烦恼
故。二炽盛义。炎猛智火所烧炼故。三端严义。三十二
相所庄严故。四名称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
故。五吉祥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六尊贵
义。具诸功德。常起方便。利益世间。安乐一切。无懈废
故。今云佛者。但顺诸经。六成就中多言佛故。具有十
义。如题中说。在室罗筏至庄严重阁。明处成就。此有
三处。一者国城。具云室罗筏悉底。此云闻者。西域记
云。昔有古老仙人。住于此处。后有少仙。名为闻者。于
此禀学。老仙殁后。少仙于此建立城郭。故取其名。亦
卷二 第 72c 页
云闻物。以此城中多出贤智博达名闻之人物故。即
中印度境。二逝多林给孤独园。明精舍号也。在于城
南三四里间。逝多梵音。华言战胜。即太子之号。给孤
独者。梵云须达多。正翻赈济无依。义云给孤独耳。即
长者之称。长者仁而聪慜。积而能散。极乏济贫。哀孤
恤老。时美其德。故立斯称。长者侧金买地。太子施树。
同成功业。二人式崇。共立伽蓝之号。三大庄严重阁
者。别明说法处也。量周法界故云大也。及显庄严。并
如下说。若约所表。所證法界体无不周。故称为大。德
无不备。名曰庄严。依体起用。二智重成。故名楼阁。

●第三与菩萨下。辅翼圆满。即众成就。先辩意。后释
文。

△今初。略开五门。第一集意。第二集因。第三辩类。
第四定数。第五权实。今初。来至佛所。有何意耶。有十
义故。一为影响为主伴故。二为辅翼常随从故。三为
守护佛世尊故。四为庄严菩提场故。五为供养佛菩
萨故。六为发起此法门故。七为闻法获胜益故。八为
表法显深理故。九为顺證说不虚故。十为翻显法不
共故。为斯多意。来至佛所。非唯證信。證信但是传法
意故。第二集因。有何因缘。得至佛所。亦有十因。一曾
与如来同集善故。二蒙佛四摄曾摄受故。三往在生
死闻圆法故。四曾发大心护一切故。五往昔大愿愿
事佛故。六随逐如来无厌足故。七乐闻正法心无倦
故。八善能散灭我慢心故。九福智巳净身周遍故。十
同一性海善根生故。此十因中。前四后二唯是集因。
卷二 第 73a 页
五六七八兼明集意。由愿供佛。得在佛会。即是集因。
乘愿而来。便是集意。馀可思准。第三辩类。即上集意
成十类众。一影响众。二常随众。三守护众。四严会众。
五供养众。六发起众。七当机众。八表法众。九證法众。
十显法众。准前可知。第四定数。称法界众。焉能数知。
即文而言。此一经中。文有二会。末会之众。随其善友
多少不同。数类无量。本会之中。总唯四众。一菩萨众。
二声闻众。三世主众。此三旧众。四新集众。文在正宗。
然此世主。即同初会三十九众。文不具列。语意皆含。
文云。复与无量诸世主俱。明知具有。以初一会遍八
会故。以皆不起菩提树王而周遍故。故下文云。一一
尘中。有大菩萨。坐莲华座。成等正觉。即见初会。明其
诸众前后相通。则数同初会。馀如别明。第五权实者。
前十类众。影响唯权。当机则实。馀通权实。并通地前
及与地上。然影响众。自有二类。一者果德。谓佛影响。
则亦名为非权非实。二位极菩萨为影响者。即皆是
权。亦可皆权。海印现故。亦可俱实。实德摄故。不动此
会遍法界故。难思议也。

△第二释文。三众即为三别。第一菩萨众。第二声闻
众。第三世主众。

▲今初。菩萨文分五别。一标类数。二
标上首。三列别名。四结数赞胜。五叹其胜德。

今初。先辩类者。具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云觉。
萨埵云众生。亦翻勇猛。有三义故总立此名。一菩提
者所求佛果。萨埵者所化众生。即是悲智所缘之境。
卷二 第 73b 页
从境立名。故名菩萨。二菩提者所求之果。萨埵即是
能求之人。能所合目。故名菩萨。三萨埵既云勇猛。勇
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亦能所合目。摩诃云大。略有
四义。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
三者时大。经于三大阿僧祇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
诸功德故。前二通地前。后二唯地上。有说地上方称
大者。约具四义。五千人者。列数也。旧经五百。今云五
千。比馀八会。二俱少者。解行者多。證入希故。要云五
者。表于五位同證入故。五位各十。一一十度。度各摄
十。故为五千。如是修因證入果海。

第二普贤下标上首。以二大圣助化主故。为表法故。
至下当明。言普贤者。梵云三曼多普也。跋陀罗贤也。
乃有多义。一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此约自
体。故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
体遍故。又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约诸位
普贤。以俱发普贤心。三贤十圣皆普贤故。又德周法
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此约当位普贤。普贤正是等
觉位故。又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约佛后
普贤。成佛之后亦曰普贤。位中普贤悲智双运。佛后
普贤智海巳满。而运即智之悲。寂而常用。穷未来际。
教化众生。又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此约融
摄。言文殊师利者。或云曼殊室利。文殊曰妙。室利为
吉祥。古译为德。合为妙德。亦云溥首。亦云𣽈首。亦云
妙首。以室利言含多义故。以示居此土。生有十徵。来
卷二 第 73c 页
自他方。体含万德。降魔制外。通辩难思。称妙吉祥。亦
称妙德。又主于般若了了见性。故称妙德。又知佛境
界故。凡所施为无非吉祥。又一切诸佛皆悉从之发
菩提心。常为一切诸佛之母。普为一切菩萨之师。身
遍十方一切刹土。久成正觉。巳号龙种尊王。现證菩
提。是曰摩尼宝积。当成正觉。复称普见如来。化满尘
方。德周法界。故称妙德。是曰吉祥。三乘尊于定慧两
足。诸佛多有智慧神通二大弟子。一乘尊于理智融
摄。故标尊于二圣。而为上首。

第三其名曰下列别名。夫圣人无名。为物强名。得名
千差。而多依德行。德行皆具。不可备举。而随宜别标。
皆有深义。恐繁不释。但举总类。以彰表法。此中有十
五位。总列一百五十二人。于中分二。初五十一人。通
表住等五位。后百一菩萨。别表十地。前中分五。初十
胜智。以表十住。住名解故。旧经所无。二十幢表向。行
德高出故。三十光表行。智光照行故。行向前却者。行
愿相扶无前后故。四十藏表地。生成住持故。五十一
眼表等觉。亲照寂故。第二天冠下十位。一百一人。如
次别表十地十度。一十冠者。初地檀行冠于诸地万
行首故。位各十者。一地具足诸地德故。一度具十为
庄严故。二十髻者。表离垢地持戒检刺极尊高故。三
十𦦨光。即发光地发闻持光照法忍故。四十聚者。积
集道品智慧聚故。五十声者。入俗化物。偏得声名。经
说三昧为雷声故。六十出生者。般若现前生诸德故。
卷二 第 74a 页
七十吉祥者。空中方便慧有中殊胜行为吉祥故。八
十自在王者。不动大愿具十自在故。九十音者。善慧
法师说力故。十有十一觉者。法云受职堕佛数故。智
度觉法无所遗故。欲显差别故为此配。非可局执。

第四如是等上首下结数赞胜。赞胜者。皆上首故。前
二上首。五千中上。今则五千。比馀皆上。言结数者。梵
本具云五千人俱。

第五一切皆从下叹其胜德。有十一句。初总。馀别。总
中普贤行愿。即下十句及无尽德。略如释题。广如下
经。然名随别立。德无不具。云皆从生。以诸菩萨广业
崇德并周法界齐诸佛故。第二所行无㝵下别中十
句。句各有二。上标下释。合为五对。即分为五。一穷依
近正对。遍一切刹方知无㝵。近一切佛始知身多。二
离诸下现通见用对。障盖既离方能现通。如净月轮
光影方遍。现觉诸法十眼圆明。始见如来无方大用。
三得无量明下。内照外演对。照佛法海方得多明。具
四无㝵始能长演。四住最胜下。智净色随对。所行无
著始彰智净。随心能现方显无依。五离诸下悲深智
广对。了众生空方离悲障。光网普照始悟智周。前空
取净。此空取广。

▲第二复与五百下。列声闻众。然声闻一众。八会皆
无。独此有者。为显證法是不共故。在座不闻。方显前
八皆非其分故。故前不列。又约圆融九会皆在。初成
顿彰无有前后。有声闻者。九世相融。约法有耳。若不
卷二 第 74b 页
坏相。经有三节。初之五会。始成正觉。便顿说之。以初
云始成三天皆云不离菩提。带前起故。第六七八二
七日说。别行十地有二七故。七八重会时必异故。第
九一会。在于后时。由此故有诸声闻等。佛初成道未
度五百。无逝多故。上之二解。一约圆融。二约次第。二
俱有理。如来一会能顿演故。圆融无妨。常恒之说不
㝵后故。次第何失。又无前后依何同时。若无同时何
异馀教。非唯无㝵。亦乃相成。文中分二。初标数类。依
声悟道故曰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真声闻也。二
其诸声闻下叹其胜德。有十一句。初句总明。悉觉真
谛下别。然此声闻。本是菩萨。欲显深法。迹示声闻。故
所叹德。言含本迹。释为二门。一就迹门。皆声闻德。一
得现观故。于四真谛善觉了故。二入正性离生。无方
便慧故皆證实际。三所学巳穷。云深入法性。故法华
云。我等同入法性。即三兽渡河。理无二故。古人亦将
上三。如次配于见修无学。四生分巳尽。由阙大悲故
自出有海。五依佛威德。但谓如空。故法华云。一切诸
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
惟。不生喜乐。六舍分段因。云离结使缚。九结十使皆
悉离故。七舍分段报。云不著依处。依处即是赖耶识
体。今言不著。是舍离故。唯论说阿罗汉位舍赖耶故。
而梵本云那阿赖耶。那即无义。无阿赖耶即是舍义。
阿赖耶识名为执藏。即是种子所依处故。根本依故。
因无我爱。果何由生。八心善解脱故寂如虚空。九慧
卷二 第 74c 页
善解脱故于佛无惑。十明非定性皆可回心。故于佛
智以信得入。二约本门。就菩萨叹。故如来不思议境
界经云。复有无量百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
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连等。广如彼说。明皆是权。故
下身子令海觉等观文殊德。若实声闻。不见不闻。何
以能知文殊胜德。十中。一觉真实义故。名善觉真谛。
二巳具方便善能入于无际际故。名證实际。三二空
真性穷真源故。方为深入。四具足大悲入有不染。是
故方能永出有海。五依佛深境。量等虚空。亦如虚空
无所依故。六不断烦恼。亦不与俱。方能永离现行诸
结随眠诸使之所缚故。七八地巳上同于罗汉。舍赖
耶故不著依处。八处乱恒寂。了本性空。得无生忍。住
如空性。无障㝵故。云其心寂净犹如虚空。九佛不共
德。设未全證。亦知定得故。于诸佛所。永断疑惑。十者
一切智海是證信入方曰深故。总句随别。亦有本迹。
具斯二解。文理方周。故前诸译文皆两含。罗摩伽经。
乃以真谛。而为四谛。然四谛多种。亦通大小。而言多
属小故。非得意。

▲第三复与无量下。诸世主众。亦分为二。先标数类。
言无量者。一无量色类。二一一各有无量眷属。二巳
曾下叹其胜德。十句分二。前九叹自分。后一叹胜进。
等佛智故。前中前八成德。后一入位。生佛家故。前中
四分。初一句叹福。二四句叹悲。三二句叹智。四一句
叹愿。今初可知。二常勤利乐一切众生下叹悲。此是
卷二 第 75a 页
总句馀三是别。一无缘普应故不待请。显悲深故。二
护念初心。偏救无归。如于病者心偏重故。三不舍世
间显悲常故。入殊胜智。不滞空有。谓带有观空。名方
便智。依空涉有。名殊胜行。则度而无度。故常不舍。亦
无爱见。处而无厌。三从诸佛教境界而生下二句叹
智。此句总明根本之智。依如来教。从真境生。无生生
故。后得之智。亦从佛教兼事境生。二智既生。则生菩
萨。无有二智非菩萨故。后护持句别叹护法智。亦通
二智。言所有正法者。谓教理行果。邪徒乱正。教法毁
坏。立身护持。此即权智。心冥至理。理法则全。此是实
智。修行趣果。是护行。果则通权实。护即守护。持谓任
持。离佛世尊。更无正法。故曰护持如来正法。四起大
誓愿不断佛种。此句叹愿。下佛种子于众生田。愿尽
生界化化不断故。上成德竟。后从行愿力生如来家
者。明其得位。生如来家。有其四位。一约菩提心家。初
住发心。即名为生生解家故。二约圣教家。是第四住。
名生贵住。从于圣教而得生故。三约理家。初地證如
为得生故。四约无生忍家。八地巳上方为生故。今约
行愿为因。生家为果。义通四种。正在后二。上自分竟。

二专求如来一切智智。叹胜进德。一切智者根本
智也。重言智者。后得智也。无馀趣向故曰专求。上序
分竟。

◎第二时诸菩萨下明其正宗。然初一请分。取起三
昧。是发起序。以皆念请未发言故。念请发起佛三昧
卷二 第 75b 页
故。今例初会现相品中。以为正宗。又因请方定现土
集众义相关故。四处广问皆正宗故。若例法华。三昧
现相。犹属序分。彼非本经之三昧故。故得为序。今以
三昧现相为答。须为正宗。不可尅定。大分为二。第一
本会。第二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下。
明其末会。

[○@●]本会之中。长科十分。第一大众念请分。
第二如来三昧分。第三净土现相分。第四远集新众
分第五举失显德分。第六偈颂赞德分。第七普贤开
发分。第八毫光照益分。第九文殊述德分。第十大用
无涯分。

●今初。众集本为闻佛法故。文中分二。初标念请之
人。后彰所请之法。

△今初。前三类众皆兴念请。声闻
下说如聋如盲。此中云何念请佛德。释有二义。一本
迹对说。约本能念。约迹不知。二唯就迹说。同在园林。
同仰玄趣。所现超绝。遂如聋盲。故意法师云。理处不
隔故得同疑。未积大心故不厕其次。

△第二如来境界下。彰所请法。四门分别。第一请问
有无。第二请问仪式。第三问人权实。第四正释本文。

▲今初。通九会中。四会有问。一第一会标果起因故
须有问。或当会答。二第二会初寻因至果故须有问。
但因有升降六会以答。果无差别第七会答。故六会
中共斯大问。三第八会中因果纯熟故须有问。行修
无㝵。六位顿成。故当会答。四第九会称性因果故须
有问。亦当会答。谓但入法界无差别故。四处都有三
卷二 第 75c 页
百一十句问。谓初及第二各四十问。第八会中有二
百问。第九三十。且约现文。中本广本非所论也。虽随
问别三百一十。互相收摄唯四十问。以并不离因果
行位依正体用故。相摄之相。至文当辩。

▲第二请问
仪式者。此复有二。一言念等殊。二通别有异。今初。请
有二种。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者言答。二示相答。交
络相望应成九句。今本会中。唯有念请示相而答。以
心传心。唯證相应。离言道故。下末会中。则通多义。见
请善友多是言请。亦以言答。解脱长者即是言请而
现相答。才问法竟入三昧故。慈行童女念请言答。观
舍宅竟。一心瞻仰。便为说故。解脱长者亦是言请通
二种答。从定起巳而发言故。馀可思准。二通别者。二
八两会。别问别答。此及初会。通问通答。以是总故。现
相答故。亦有别答。至下当知。

▲第三疑权实者。有云
权疑。菩萨诸王皆位极故。为物生疑。有云实疑。希佛
果故。十地菩萨不测佛故。此皆有理。若约声闻。本即
是权。迹乃是实。若此经宗。若权若实并法界疑。疑为
有力。与所说證为缘起故。此事旧尔。海印顿现。念念
常疑。念念常断。无竟期故。

▲第四释文。有六十句。初之十句及后二十。是所请
法。中三十句。但是请仪。三十句中。以义会通。同前三
分。取文显著。多同初会。初会为总。此会为终。无二相
故。證入但證初会法故。就文分二。前三十句念德难
思。后三十句请随机演。以初十句。明自体圆著寄显
卷二 第 76a 页
果海超绝心言。最后十句。明化用普周令寄言显果。
由斯二义。文有影略。实三十句皆请显示。

今初。念德难思中分三。初十句明所念果法。次十句
明玄妙难思。后十句明缘会可了。

今初。十中前八
句摄初会最初十句。即内行成满德。末后身智二句
摄次十句。即体相显著德。初中以神通句摄加持句。
持胜摄于无能摄取。故具十矣。一境界者。广则无量。
略有二种。一所缘境。谓真俗二谛等。二分齐境。谓佛
三乘及诸功德。唯属于佛。非馀有故。前则佛之境。后
则佛即境。准瑜伽论。如来境界谓五界差别。一有情
界。二世界。三法界。四所调伏界。五调伏加行界。此之
五种。唯佛能知。唯佛能具。故为佛境。二如来智行者。
初会名所行。即所行之行。今加智者。智为体故。广亦
无量。故深密经文殊问佛。如来所行及与境界二相
何别。如来答云。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不思
议无量功德庄严净土。如来境界。谓一切种五界差
别。此则境界。多明所缘所行唯属佛德。要唯有二。一
者智行。二者悲行。故出现云。真实行是如来行。谓智
行也。无㝵行是如来行。谓悲智无㝵。譬以金翅观海
取龙。况于如来游法性空观生死海悲摄众生。涅槃
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亦通
体用。不出悲智。三如来神通者。所为不测。名之为神。
所作无拥。目之为通。如常说六。此经有十如十通品
下经具有。略有三种。谓一法智通。二神是通。三者幻
卷二 第 76b 页
通。此神通句摄佛加持。谓胜力任持。今有所作。广亦
无量。略有三类。一如加持化身作用及舍利等。二如
加持耆域入火火不能烧等。三如加持一切非情作
佛事等。下文非一。但是神境一通所摄。四如来力者。
广亦无量。如下文殊告诸比丘为欲成就一众生故
修一切刹极微尘数波罗蜜门。成就圆满如来一力。
如是次第。为一切众生。成就如来一切智力。心无疲
厌。不思议品。明于如来有无量力等。略唯有十。即处
非处等十种智力。下文广明。总要唯一实相智力。如
智论说。五如来无畏者。无诸畏惧。离世间品说十无
畏。或说有四。如常所知。六如来三昧者。此云等持。数
过尘算。如下所列。师子频申至不可说刹海尘数三
昧门等。七如来所住者。即初会佛地佛住地故。谓地
德分位。依此经宗。通收万德。广则无量。略有十种。如
大乘同性经说。然体不出五。谓清净法界四智菩提。
以斯五法。摄大觉性。如佛地论。要唯有二。谓真理妙
智。融而无㝵。是诸佛地。并有生成住持义故。略云住
耳。若云常住大悲。亦是一义。八如来最胜。即旧经自
在。谓所作任志。无㝵成故。即十自在等。及摄无能摄
取。凡所施为。无有能摄令不成故。由此今经特名最
胜。最胜自在故无能摄。后之二句摄其初会。次十句
者。彼有六根三业。开其身业。为身光光明。故有十句。
今第九如来身。即摄六根及身口业。以身为总。有总
必具别。此会不广。所以合之。又身通十身。智导根业。
卷二 第 76c 页
所以合也。十如来智者。即是意业。依唯识论。果位智
强故意名智。若依此经。佛心意识俱不可知。但以智
无量故。知如来心。故改名智。广亦无量。略说有十。如
出现品。有十喻明。摄之成五。谓四智菩提及清净法
界智。诸法相宗。清净法界。是所證理。而非是智。金刚
顶瑜伽之中。说有五智。清净法界即是本智。要唯有
二。谓根本后得。总唯是一。谓诸法实相无障㝵智。然
此十句。既无言答。但现相答。其文非一。若取善友。亦
有言答及示相答。散而不次。不可具配。

二一切世间下十句。明玄妙难思凡圣莫测。于中。初
二句总明解行不及。谓智慧不能通畅。心行不能證
入。次有六句。明三慧莫测不成自利。谓初三句明闻
慧莫测。初一妙故胜解不能印持于境。以信解即是
胜解故。二广故不能遍知。三深故不能分别。次一句
玄故思慧不能思惟。次二句明修慧不及。一寂故不
可观察。二融故不可拣择。后二句明四辨莫宣。是故
不能成利他德。谓法义不能大开曲示。词辩不能令
他悟入。

三唯除下十句。明缘会可了。于中。前四佛力上加。后
六自根堪受。前缘后因。具此可了。前中加被为总。神
通威力。此二现缘本愿宿缘。后六自根堪受中。初一
唯宿善。馀五通过现。通为三对。初二内因外缘。次二
深信大欲。后二胜愿广行。若有具此。不拣凡圣。必得
佛加。十句既圆。难解能解。又此十句。亦可一一如次
卷二 第 77a 页
对前。谓佛加被力。则能通达。乃至广大行愿。则令悟
入。又此十句。通有二意。一成上显深具十方知故。二
起后请说因缘巳具故。

第二唯愿世尊下。请随机演。于中分二。先十请随机
宜。后二十句请所说法。

今初。前云缘会可知。今请
以缘随器。文中三。初总辩感应。次种种心量下别显
所随。文有十一句。于中。初三内心器殊。次一外类音
异。次一假名差别。上五通凡圣。后六多约菩萨。初二
地位优劣。如下海幢及频申尼。为于十地说法各异。
二依根除障。谓信等五根三无漏根。故下文云净菩
萨诸根故。三作业差异随意所成千门善巧。四随心
缘境理事等殊。五曾依何德希求修习。后随能听受
诸所说法。总结随。

二显示如来下。请所说法。文中分二。先列所请。后结
请说。

前中亦二。前十句请说往因。后十句请说今
果。

今初十句全同初会第四十句。名次小异。异者
当出。十中。初一切智道。道即因也。总明求佛之因。即
发趣海。次四全同。二所起大愿。即菩提心愿及回向
大愿。三波罗蜜。即所行之行。净除蔽障。四地。即十地。
五诸菩萨行。即四菩萨行。瑜伽论中菩萨地说。一切
菩萨有四种行。一波罗蜜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
行。四成熟有情行。则此句为总。馀三为别。文中具举。
下普贤云。如是无量相应圆满所行之行。一切劫海
说其因缘。劫海可尽。此不可尽。六所乘智庄严道者。
卷二 第 77b 页
即是乘海。谓一乘无量乘。运诸菩萨。从因至果。虽通
万行。智为上首。一乘体故。故法华大车以况佛智。又
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
生。离世间品说有十种智庄严道。七所行诸清净道
者。即助道海。谓积集一切菩提资粮无量助道。三十
七品乃是其一。下诸善友皆广说之。八出离殊胜法
海者。即出离海。谓永背业惑。證契真理。不断而离。为
胜出离。出离是用。殊胜是体。九游戏神通大庄严海。
即神通海。以神通等为庄严故。十本事相应行海。即
彼智海宿住智故。亦可智海合在乘中。本事一种此
中别出。以前通请一切菩萨十因海故。不言本事。今
请本师往昔所行。特加本事。本事是总。馀九为别。故
九句中皆言往昔。下诸善友。多说世尊本因之事。如
威德太子圆满盖王等。初会之中。十皆有海。此略无
耳。

第二及遍显示下十句。请说今果。此之十句。即初会
中第三十句。义即多同。而文多异。欲显果用深广无
边。影略其文。有十二句。义亦唯十。后三合故。一成正
觉门。即是佛海故。下文云等虚空界一切佛刹如来
出世显现无量菩提门法句。言神通智海者。不离一
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成正觉故。下普贤云。一一毛
孔所有刹。佛悉于中坐道场等。二成必演法。即演说
海。下云。一毛端处所有佛。一切刹土极微数。悉于菩
萨众会中。皆为宣扬普贤行等。三正必有依。即世界
卷二 第 77c 页
海。下云。一一毛孔中刹海。等一切刹极微数等。言神
通者。净刹有二。一方便净。修万行因得净土果。二神
通净。谓以神通力能令法界染净皆净。今文是后。义
必兼前。四依正既具。必化众生。须巧方便。即名号海。
故彼品云。种种名号。随众生根教化调伏。五教化众
生须开菩萨及涅槃城。旧经梵本。一切智下皆有法
字。法即所證。是涅槃城。城即防非。是解脱海。六示生
行业为至果因。即众生海。七遍入化处。常处生死随
物寿限。即寿量海。八欲得依正须作福田。即安立海。
安立法式故。九令成因行须说功德。即波罗蜜海。檀
为行首故偏说之。下之三句。即三轮化益。是变化海。
教化众生不离此故。十即意业记心轮。十一即语业
教诫轮。十二即身业神通轮。并广难思。十皆称海。第
二如是等下结请为说。上三十问摄初会竟。对第二
会辩相摄者。彼五十句。第二十句但是说意。故唯四
十。今初十句摄彼四十。后二十句同初会故。巳如前
说。次请往因。第二十句。摄彼第二行位十句。一者趣
求。即彼十住初发大心入贤位故。二即十向。回向大
愿而为体故。三即十行。行愿相扶故得前却。四即十
地。五即十藏。诸菩萨行是所藏故。六即十愿。十种大
愿为庄严故。七即十定。定能去惑为清净故。八即十
忍。忍是出离中最胜故。九即十通。十即十顶。本事相
应为超胜故。若以顶即十忍第八句摄。此句别出。通
于前九。巳如上辩。次请示果用。第三十句。摄彼第一
卷二 第 78a 页
十句。彼中十句。五依五正。而依正间。问一佛刹。二佛
住。三佛刹庄严。四佛法性。五佛刹清净。六佛所说法。
七佛刹体性。八佛威德。九佛刹成就。十佛大菩提。望
于初会及今经文。有开合者。此及初会。总相该通。彼
属当会。故小异耳。若欲摄者。一即彼大菩提。二即佛
所说法。三即彼依报五中前四。四即佛住。常住大悲
调众生故。五即法性。菩提涅槃功德性故。六众生道。
彼中略无。以众生海但所化故。七亦佛住。住生死故。
八为福田。即佛刹成就安立海故。九亦法性。佛以功
德为法性故。下之三句。即彼威德。三轮变化为威德
故。上以此问。摄前二分。八十问竟。其第八会。二百句
问。义不异此。文广不会。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二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
宣彫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