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佛名号品第七¶
○佛名号品第七¶ 第 17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纂要卷中
唐太原长者 李 通玄 撰
明 携李 比丘 方泽 纂

* ○佛名号品第七

前初会举佛果海。令诸学士信诸佛所得之法。此二
会之初遂。举众生本不动智本有之法。令诸学士自
信自心是佛。与诸佛不异。此下直至如来出现品。中
间举五位加行进脩之法。是学者自心成佛之规范
也。佛名号者。信自法界根本智印。普印一切诸法一
切名言。皆自体性离。皆即法界性。诸佛皆以称此诸
法性离之法成佛。则一切法一切名言。总是自法界
性成正觉相。如举不动智等十佛。及十住中十个月
佛。十行中十个眼佛。十回向中十个幢佛等。皆是自
体根本智随行所成之号。乃至于众生界中为佛为
天为神为王为人为仙。遍一切处转化众生之身皆
亦法界智对现色身之号。以如是等佛名号义令诸
众生直下自信自佛。不乐权教他净土佛。不滞小乘
三僧祗劫所成佛也。重叙菩提场始成正觉而坐普
○佛名号品第七¶ 第 18a 页
光明殿者。菩提场是法界体。普光明殿是法界报宅。
法报二体性相一真。本末无异。不移本处而遍诸处
故重叙也。诸菩萨愿。佛开示四种佛刹。及十住十行
等三十二疑念者。与初会中世主疑念相似。但此会
要信自心是佛。于自心法中应再问也。四种佛刹者
根本处是圣凡共住处。名佛住佛刹。五位中进脩之
法庄严法身智身名庄严佛法性佛刹。示成正觉转
法轮名清净佛所说法佛刹。神通应现随根出世名
体性佛威德佛刹也。世尊知诸所念。即随类为现神
通者。随一切国刹一切众生各现名号。如下文殊所
说佛号及五位中随位所现行果之号是也。于是十
方各过十佛刹尘世界外于金色等十世界不动智
等十佛所。有文殊等十菩萨各与十佛刹尘菩萨俱
来诣佛所。各于所来之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
跏趺座者。超过十使中莫知涯际之业。名为过十佛
刹尘世界。信自法身白净无染及法身随行之法。名
为金等十色世界。信自根本智及智身随行之果名
为不动等十智佛。文殊此云妙德。信自根本智中择
法妙慧及随法异行之慧名为文殊等十大菩萨。以
智身周遍主伴无尽名为各与十佛刹尘众俱。无边
佛土不出微尘毛孔。本无内外远近去来。但以昔迷
为隔。今悟为来而诣佛所。一切诸法不离本法名为
各于所来之方。无染名莲华。无畏名师子。含藏众法
而无染。处世利人而无畏。名为化作莲华藏师子之
○佛名号品第七¶ 第 18b 页
座。会万即一而不拘。散一即万而不乱。名为结跏趺
座也。东方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所菩萨名文殊者。东
方为初明。为震动。为春生。金体白而色黄。表内契无
垢白法。外现应真和气黄相。金位在西。而云东方金
色。以金胞于寅。胎于卯。成形于辰。生于巳。养于午。冠
带于未。相于申。旺于酉。表信心为圣胎。至初住方生
佛家。故东方为金色。于正动中而无所动。故佛号不
动智。一切妙行皆慧而生。故文殊为诸佛母也从智
南方妙色世界无碍智佛所菩萨名觉首者。南方为
虚无。为火。为日。为目。为文章。达法虚无。则法自妙。故
名妙色。法本虚明自无留滞。故佛号无碍智。了诸法
性。超然尊贵。名觉首也。西方莲华色世界灭闇智佛
所菩萨名财首者。西方为白虎。为刑杀。为昏闇。于不
善处而无所染。名莲华色。于昏闇处而不能昧。名灭
闇智。既不自昧。则破他闇。有法财利物之义。名财首
也。北方薝葡华色世界威仪智佛所菩萨名宝首者。
北方为玄武。为坎水。坎为陷为险。水外黑而内明。象
以明德施刑政为君。就卑而润物。象设教于童蒙为
师。薝葡是黄色华。黄是福庆之色。于愚诈乖背之际
以智德转化。而成福庆名薝葡华色。以诸范轨引接
庸凡名威仪智。以贵重法普应众求名宝首也。东北
方菩萨名德首者。东北方为艮为山为止。为小男。象
以庄重不迁之德启发蒙幼也。东南方菩萨名目首
者。东南方为巽为风化。为长养万物。象智眼观根而
○佛名号品第七¶ 第 18c 页
教化成就也。西南方菩萨名勤首者。西南方为坤土。
为信顺。为安静。为生育。为负戴。象大悲恒顺好生之
德。荷负利生重任无疲倦也。西北方菩萨名法首者。
西北方为乾金。为刚健。为君。为父。象以高明刚健之
德君临众生而抚字之也。下方菩萨名智首者。下方
为风轮。风甚坚密。象力波罗蜜善说诸法无摧破也。
上方菩萨名贤首者。上方为日月星宿。处空照物。象
智波罗蜜照明众生最贤最胜故名贤首。如是十方
之义。在方无方。但取其法。以无定法。则无定方。一一
方法。交含圆摄。如云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
智佛。一切处文殊菩萨则非世间之定方也。世界皆
名为色者。乍信自佛之心。犹是生灭色心。未生佛家。
非能实證也。举十方各百亿万种佛名号。令诸众生
各别知见者。以佛名号遍一切法。遍一切名字。平等
清净。不可取舍。总是法界中诸法性离佛号。皆令悟
入自法界自佛知见。以成信位。故文殊童子说也。

* ○四圣谛品第八

四圣谛者。谛是实义。言苦集灭道四法皆实义也。谓
之圣者。以能达苦性真。了集如幻住如法住。脩如法
道。不厌不著。不欣不取。一如法界无去来性。无住处
性。非如声闻厌苦断集慕灭脩道。證有得之涅槃。则
是苦集灭道总是一乘圣谛也。举十方世界说四圣
谛各百亿万种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者。明佛语业
说法遍周。以一切世间不离苦集。一切出世间不离
○佛名号品第七¶ 第 19a 页
灭道。以能总摄多法入于法界。故但说四圣谛也。

* ○光明觉品第九

光明觉者。佛以光明开觉众生自心性光。使无碍也。
光从世尊两足轮下初照十方各一世界。其光次第
如广乃至第十广照十方各百亿世界尽法界虚空
界。十方一一世界各有一大菩萨与十佛刹尘菩萨
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等。所从来国谓金色
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等。一切处文殊随光十度加
广。而十度说颂叹佛德者。足下光是初会眉间还入
足下之光。表所信初行之因。全是中道之果。其光次
第广照尽虚空界。是令后学解了自心广大境界无
碍无尽。一一以心光观遍。复观能观之心亦无内外。
然后以无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来智家。
以能开廓智境自信自心智身行身遍周无尽。故云
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一切处文殊也。

* ○菩萨问明品第十

问明者。前品既开广大信解。于是文殊等十菩萨以
各名下之法互相扣问。各以自行之法说颂而答。令
诸学士除疑发行也。十菩萨发明十信之行者。文殊
首问心性是一。何报差殊。觉首答以迷真作业。全业
是真。知真而业谢。是信位之首觉也。二问业体既真
何藉种种随时之化。财首答以业境本虚。随化亦假。
如是惠施。是法财也。三问平等法界。何以妍𡟎苦乐
不同宝首答以受因行异。来悉无从。知受性离。是尊
○佛名号品第七¶ 第 19b 页
贵法也。四问法唯一味。何以说无量法门。德首答以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入是法门。德之首也。五问同于
佛福田中。所种福果。何以不齐。目首答以福果由心
轻重。如水因器方圆。知此者是智因也。六问法应均
益。学者何以不俱解脱。勤首答以脩行懈怠。如少火
湿薪。不能然也。七问受佛正法。何以随贪瞋痴。法首
答以多闻而不脩行。如说食终不饱也。八问智为上
首。何故复赞施戒诸度。智首答以随宜说法。如随病
立方。是智业也。九问诸佛一道。何以国土寿命等有
诸不同。贤首答以众生心行不同。自见差别。非佛有
异也。十者诸菩萨共问佛诸境界。而文殊答以佛境
界如虚空。非识可识。亦非心境界也。此以佛之知见
示令悟入。以文殊妙慧不动智佛。是凡圣等共有之
佛也。

* ○净行品第十一

净行者。前明信解。此遂顿翻贪瞋痴诸见无明。成其
大愿。长养大悲。一切见闻觉知皆悉清净。皆成法界
智行。故智首问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等一百十
问。而文殊举百四十愿答之也。百四十者。信位通后
五位随位修道上烦恼。位各二十。有百二十。根本十
无明皆因身边二见。则有二十。故以百四十愿。一时
总防。不令障道。此之大愿虽有为心念。然十住之后
万行之海。皆由此胜上缘力得成。故信入者。达此有
为心愿。全是根本智中妙择之慧。动寂俱真。入普贤
○佛名号品第七¶ 第 19c 页
门。否则累劫勤苦。一念贪瞋。一时焚尽。设修无漏祗
證二乘。设是菩萨。但生净土。无成佛缘。以不入此信
门也。

* ○贤首品第十二

贤首者。深心信解。常念利生为贤。顿彰法界中佛文
殊普贤三法无尽果行为首。前五品成信位中自巳
解行。此品举信位中所信佛果功德无尽之行以信
既成。乘如来乘。一往不退。以信自巳全身全心一切
境界总是法界体用理智。本无依住。本无所得。诸佛
如影。众生如化。一切语言分别如空中响应无作缘
任物成声。如是之法。住在何所。退至何处。若也有所
依住。放却依住即还退失。以不成信故也。有大自在
方网三昧门入出隐现同时无碍者。以任无作智随
缘普应无去来性而可取舍。如响应声。如水潜流滋
生卉木。如春在百花。如风鼓万物。以喻思之。以智照
之。计执情亡。任真理智本如是自在也。此上六品十
信法门皆文殊为法主者。以文殊是根本智中择法
妙慧。择法既定。方可行行證入佛住。以十信未是證
入。故文殊不入三昧。亦无十方佛来现在前也。

*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三会升须弥山顶者。表十住法门从信升證。须弥
山在七重山七重海之内。出水高八万四千由旬。纵
广亦尔。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吠琉璃。址是玛瑙所
成。四洲在七海七山之外。去须弥甚远。忉利天在山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0a 页
顶。中即帝释所都。山似腰鼓。巍然高耸。非手足攀揽
可登。表十住生如来家。非生灭心攀缘可到。又方便
称性之定。不沈不举为山。从定生慧。顿了无明。是山
顶相尽处也。世尊不离菩提树下及普光明殿而升
帝释殿者。明法界智身。恒遍一切处。无去来离向。表
法升进。示来升也。帝释遥见佛来。即庄严其殿安置
普光明藏师子之座。及设诸网帐等各十千种。请佛
入处者从信位来。为遥见佛。以方便定。名为安置。得
佛普光明智。于法自在。故以名座。教行漉诸众生为
网。慈以护育为帐。惠以覆荫为盖。于一行中具无尽
行。一圆音中具差别教。皆明白可观。以为缯绮。万行
以严智境为十千珠璎。柔和忍蔽以为衣服。清净以
为天子。净智自在以为梵王。以真实證为佛入处也
帝释说颂叹古十佛皆曾入此殿者。明十住门今佛
古佛无异法也。十佛者。迦叶此云饮光。以身光能饮
诸天日月之光悉不能现。拘那牟尼。此云金佛。迦罗
鸠驮。此云断所应断。毗舍浮。此云遍自在。尸弃。此云
持髻。毗婆尸。此云净观。弗沙。此云增盛。提舍。此云说
法度人。波头摩此云赤莲第十即然灯佛也。其殿忽
然广博普容诸天住处者。明身心荡然称法界性。光
明朗彻无有自他表里。法如是也。

*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十方各过百佛刹尘世界外有法慧等十慧菩萨各
与佛刹尘数菩萨俱从因陀罗华等十华世界殊特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0b 页
月等十月佛所而来各化作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
而座者。迷亡智现。智境增广为过百佛刹尘世界之
外。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为各与刹尘众俱。初以
佛慧證佛所住。故十菩萨下名。皆同为慧。开敷智华
住佛智家。故十世界同名为华。智灭烦恼。身心清凉。
故佛同名为月。转化种种无明皆成智光。遍照心境
皆成无畏解脱。更无散动。是为化作毗卢遮那藏师
子之座结跏趺坐也。法慧菩萨从东方因陀罗华世
界殊特月佛所来者。因陀罗。此云能主。表初住以智
行檀。主摄万行。自他清凉也一切慧菩萨从南方波
头摩华世界无尽月佛所来者。表二住无染戒相。赫
奕可观。恒清凉也。胜慧菩萨从西方宝华世界不动
月佛所来者。表三住忍智尊贵。无能挠乱使热恼也
功德慧从北方优钵罗华世界风月佛所来者优钵
罗此云青莲。青为五色之首。表四住精进以率诸行。
速疾成道也。精进慧从东北方金刚华世界水月佛
所来者。表五住禅体坚固。能清诸行。离浊乱也善慧
从东南方妙香华世界解脱月佛所来者。表六住般
若无相妙用。普熏诸境令不著也。智慧从西南方悦
意华世界无上月佛所来者。表七住方便随顺。众生
悦从。皆令入最胜道也。真实慧从西北方阿卢那华
世界星宿月佛所来者。阿罗那此云红莲。赤白相匀
为红。赤象悲。白象智。表八住愿由智起悲智相匀。令
差别境悉明朗也。无上慧从下方那罗陀华世界清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0c 页
净月佛所来者。那罗陀此云人持。此华香美。人皆持
佩。表九住善说妙法。令人持奉。得净智也。坚固慧从
上方虚空华世界明了月佛所来者表十住无依大
智照彻万像也。世尊从足指端放光者。明从十信足
下之光。渐上足指之端。表證佛所住。始发真实步也。
十菩萨说颂赞十住法各观察十方者。明十方同也。

* ○十住品第十五

法慧菩萨入无量方便三昧。十方各过千佛刹尘世
界有千佛刹尘诸佛同名法慧现在其前与其智力
及摩顶者。以从无思方便入无作真智而普净攀缘
染习。名为入无量方便三昧。以真入十住。超胜前法
为过千佛刹尘世界。以与诸佛同体。为同名佛来。以
智辩同佛。为诸佛与其智力。以能辩论最上之法契
及于佛为摩顶也。法慧从三昧起说十住二百法者。
每住中十法以成当位。十法以为升进。十住总二百
也。十住者。一以初心入道便同佛住。名发心住。二以
净治心地。令离惑习。名治地住。三以惑除进道。名脩
行住。此三种住。脩出世心。破世间烦恼障。四以三界
惑净生如来家。入世间智家。名生贵住。治世间法则
及生死烦阓不自在障。五以禅门普入世间。名具足
方便住。治真俗身边二见。及六十二见之障。六以心
空无碍名正心住。治寂用不自在障。七以烦恼无动
名不退住。治同行摄生不圆满障。八以无功智现。清
洁无染。名童真住。治在廛同事世间馀习智不清净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1a 页
障。九以法力自在。处佛储位。名法王子住。治说法不
自在障。十以受佛智职。如轮王取四海水盛贮金瓶
灌太子顶方授王位。名灌顶住。治悲智不自在障。如
是十种对治皆一时一法一心一智无前后法门故
法云地受佛智职亦名灌顶菩萨。其地位位皆相含
摄。但以治惑习气惯练以渐而熟。故须建立次第诸
行位也。十方各万佛刹尘菩萨同名法慧而来作證。
十方世界悉亦往證者。明十住。尽十方土。无异说也。

* ○梵行品第十六

梵此云净。前信位中世间智见万法。以愿成为净行。
此十住中以智观察身语意及业佛法僧戒等十法。
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求其自性悉不可得。
令诸后学住无住之住。念无念之念。行无行之行。利
无众生之众生。不思不惟而知万法。不造不作而亦
大功。是则广兴万行而无行可得。名为净行。行净故
心净乃至众生诸佛国土无不净也。

*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称法界性无缘利物。而自成就无边庄严。名为功德
言以佛果根本不动智不思议法界乘而发其心。故
志愿解行。无分毫不与三世诸佛齐等。如小流入海
水性无别。如轮王太子。初生即具王相。故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故以种种譬喻极赞发心功德与法界虚
空等。言发如是心住如是住。非世言辩可筹量也。

* ○明法品第十八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1b 页

明法者。增明十住智德志。乐使更进也。六通者十方
对现色身为身通。常闻十方诸声而声尘无碍为天
耳通。常见十方色象而色尘无障为天眼通。明知三
世因果为宿命通。遍知众生心念为他心通。随智遍
智诸法而无情欲渗漏之心为漏尽通也。三明者。宿
命天眼漏尽。亦名三明。此之通明称性而通。称性而
明非三乘行业报得之六通三明也。四无畏者。一切
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畏。说尽苦道无畏也。十
力者。是处非处力。业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一切至
处道力。宿命天眼漏尽力也。十八不共法者。身无过
失。口无过失。念无过失。想无过失。心无不定。无不知
巳舍。欲无减。精进无减。慧无减。念无减解脱无减。解
脱知见无减。身业随智。口业随智。意业随智。智知过
去。及知未来现在无碍事也。住于深定不沉不举者。
称真理智。寂用自在。离于二乘灭尽定并色无色界
息虑禅。为不沉。亦离空观并净土菩萨留惑润生等。
为不举。也闻诸佛土悉愿往生者。不出尘毛遍供十
方诸佛。非来往也。此上六品法慧说十住法门。

*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第四会十行法门升夜摩天者。此天知时分依空而
住。表證后依法空行行。知时应物。以智体遍周非有
来去。故诸会皆云不离菩提场而升也。天王化作莲
华藏师子座者。法空智行无能所心。所作如化。名为
化作。无染妙行。含容众善。无畏之智。恒处生死。以名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1c 页
座也。庄严具皆百万计者。比前会十千为升进也。四
种帐四种盖皆百万者。四摄法四无量心皆无尽也。
叹古十佛曾入此殿者。明十行理智与古无殊。此十
佛还是约行外进所成之号。前十住位须弥山顶所
叹十佛。亦是随位会古之号。明入位古今同也。

* ○夜摩天宫偈赞品第二十

十方各十万佛刹尘世界外。有功德林等十林菩萨
各与刹尘众俱从亲慧等十慧世界。常住眼佛等十
眼佛所而来。各化作摩尼藏师子座坐者。以行荫众
生。如林广多。众鸟所归。故皆名林。以行从慧生。故名
世界。以佛智眼观根利生。故佛皆号眼。摩尼。此云离
垢宝。以智行无垢无畏名其座也。世尊从足趺上放
光者。明从十住足指之光。渐上足趺。表行行渐高也。
十菩萨各说颂者。各以自名下义发明十行法也。

* ○十行品第二十一

功德林菩萨入善思惟三昧。十方各过万佛刹尘世
界。有万佛刹尘诸佛同名功德林现在其前与之智
摩之顶者。以离沉掉心。观察审定。安立法门。名善思
惟。了达心源无尽智行。同十方佛无尽福慧。为同名
佛来与智摩顶也。十行者。一以檀行自他喜悦名欢
喜行。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摩纳婆。此云少年。亦曰
儒童。言不分别善恶老少。明檀行平等。二以性戒利
人名饶益行。三以忍行随顺名无违逆行。四以勤励
自彊名无屈挠行。五以禅体恒明名离痴乱行。六以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2a 页
妙慧张施名善现行。七以方便利生而无所著名无
若行。八以无功智现名难得行。九以善说法行名善
法行。十以智行诚谛必无谬误。名真实行。如是十行
总是一时一智无次第中之次第也。十方各十万佛
刹尘菩萨同名功德林而来作證。十方世界悉亦往
證者。明智行之体交参交遍。法尔如是十方同也。

*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十无尽藏者。一以信力诚證法行无怯曰信藏。此是
十行位中之信。非文殊觉首等十信之信。二曰戒藏。
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
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三曰惭藏。仰惭诸佛。四曰愧藏。愧宿世恶。五曰闻藏。
以多闻慧说法利生。六曰施藏。谓分减施。竭尽施。内
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
施。七曰慧藏。世出世间皆无所有。而普觉悟一切众
生。八曰念藏。正念诸法无诸过失。九曰持藏。持佛法
藏。恒不癈忘。十曰辨藏。以此十法总含无尽之法名
十无尽藏。成前十行之行。使无有尽。起后十回向法。
使更升进。令诸学士行门不滞也。此上四品十行法
门功德林为法主者。明万行利生。是功德之林也。

*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

第五会十回向法门升兜率天者。此天在欲界五天
之中。无下夜摩忉利著乐之心。无上化乐他化放逸
之行。欲界木六天。以四王天是忉利所辖。故曰五天。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2b 页
而兜率为中。表十回向大悲行门。与理智均融不遍。
最后身菩萨所居。表虽在五欲之中。而于欲境无染
著也。世尊不离菩提场及须弥顶夜摩天而升诣者。
明智体无依无作而遍于十方。随感应现也。遥见佛
来者。明从十行向十回向也。敷座请佛者。大悲赴俗
开敷众善也。诸庄严皆百万亿计者。大悲行门无限
量也。有一百八十四个百万亿种庄严具庄严宝座
宝地及虚空皆遍满者。白法布教以为金网。妙行护
生以为华帐。尊贵智行覆生。以为宝盖。以忍为鬘。以
戒为香。戒中诸行以为粖香。观照为楼。悲为宫。智为
殿差别智以为之阁。万行垂被为璎珞。四摄下化为
璎珞四面垂下。引接滞溺为缯带。法空以为座。法音
和悦为铃。开敷道行为华。定心不动为幢。回转不滞
为幡。悦可众生以为妓乐。频婆帐。此云身影。此帐以
光莹应物现影得名。宝悉底迦。是佛胸臆德相。此云
乐有。言有佛乐。方有此相。天牟陀罗即天鼓。以福智
大悲遍众生界。故诸庄严满虚空也。又有一百八个
百万亿种色类部族或合掌礼敬。或持幡散供。或菩
萨众中神天间错。或天众中杂诸八部。不依次第者。
明此位以智从悲。成大悲海。以无限遍周法界之行
于人天六道中一时等化。随根授法。或次或超。或信
或住。或位阶十地。或人天诸乘。非有次序也。次欲色
界诸天而不及无色界者。以无色定沉。不堪应化也。
又有十个百万亿叙善根所生等者。明如是庄严皆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2c 页
心行所成。不虚来也。先住兜率宫菩萨。雨出过诸天
供者。本位为先住。加行为新来。以诸供具从法身智
慧解脱知见而生。为出过诸天也。各各见佛如对目
前者。根本智相应也。古十佛曾入殿者。今古同也。

* ○兜率天宫偈赞品第二十四

金刚幢等十幢菩萨从妙宝等十妙世界无尽幢等
十幢佛所来者。以大悲行摧破众生烦恼。而自无动。
故菩萨下名皆幢。以妙行利生。故世界上字皆妙。以
生死海中智果无倾。故佛号下字亦皆幢也。十菩萨
所表法者。一以施行无尽。又尊贵而不坏。为无尽幢
佛妙宝世界金刚幢菩萨。二以大悲无相戒风。悉吹
香具。令心平等。普得安乐。不被诸境所动。为风幢佛
妙乐世界坚固幢菩萨。三以忍体无著而白净。勤勇
而不息。为解脱幢佛妙银世界勇猛幢菩萨。四以精
进之行为世模范。不亏真理。发大智光。为威仪幢佛
妙金世界光明幢菩萨。五以禅门发起利生明慧。而
自体无垢。不亏本智。为明相幢佛妙摩尼世界智幢
菩萨。六以常然智慧。破虚妄而可贵。为常幢佛妙金
刚世界宝幢菩萨。七以方便居尘不污。而恒同事。为
最胜幢佛妙波头摩华世界精进幢菩萨。八以智随
愿行自在利生。而无染无垢。为自在幢佛妙青莲华
世界离垢幢菩萨。九以法力净他。令入净戒。成其差
别智明。为梵幢佛妙栴檀世界星宿幢菩萨。十以无
依妙智遍观十方。自性无有。而不坏诸安立法。为观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3a 页
察幢佛妙香世界法幢菩萨。以香无形而普熏。象智
也。此十菩萨各化作妙宝藏师子之座而坐。其身悉
放百千亿光者。明以法宝处世无畏。而智光普照也。
世尊从膝上放光者。膝是起居回旋屈伸自在之处。
表十回向在生死而恒涅槃。在涅槃而恒生死。自在
无碍也。各说颂者。各说一法共明十回向义也。

*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金刚幢菩萨入智光三昧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尘世
界有十万佛刹尘诸佛同名金刚幢现在其前与其
智力加持及摩顶者。大悲智光照俗俱真以名三昧。
超胜前位。故过十万刹尘世界。一切处智身无二。故
同名佛来。智与佛契。故佛加持及摩顶也。十种回向。
一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者。言法身无性。
智体无依。众生无相。正行救护而无所作也。二名不
坏回向者。以性戒无成坏体。虽随生死。不坏法身。虽
随分别不坏无作。虽行诸行。不坏无依门也。三名等
一切佛回向者。以法忍无贪瞋痴业。诸所行愿悉同
诸佛也。四名至一切处回向者。言法身智身愿身行
身充满一切世界而无去来。所谓圆转世界。日月是。
流转世界。江河是。侧世界。如四王天住须弥山侧是。
覆世界。胡蜂窠是也。五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者。言以
无尽境界为一禅门。无尽众生无明行相而为佛事。
承事无尽诸佛。遍知无尽诸法。而不坏无心。是功德
藏也。心相本无。大小计尽。身为智影。国土亦然。智净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3b 页
影明。大小相入。故云于一毛孔见阿僧祇佛出兴于
世得入法无尽藏也。六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者。言依慧行施。以身肉手足国城妻子饮食床座资
身具等六十一种皆悉行施。而恒回向随顺佛法。不
坏智身。成就通化。长大慈悲也。七名等一切随顺众
生回向者。言以方便大悲观诸众生如影如象而行
惠济。为随顺众生。以众生心差别。则刹土差别。故云
众生不违刹。刹不违众生。以三世无体。全是一际。故
云过去不违未来。未来不违现在也。八名真如相回
向者。言以大愿兴起无作真如中大智大悲大陀罗
尼门大神通道力。令称真自在也。九名无著无缚解
脱回向者。言以无依住智。调和大愿。成就大悲利生
法力。观诸佛刹众生刹。如影如化。令普参入悉无碍
也。十名等法界无量回向者。以法界无中边无造作
无来去无时分可得。而回向智亦如是不思议无限
量无碍自在。名为等法界回向。此十回向通彻前后
五位。但以惯习须安次第。若论脩行。当一时齐进。始
得成为佛住佛行佛回向佛地也。宝树形如半月者。
以半月形饰其树也。八楞妙宝者。八正道报也。宝威
仪者。以宝作菩萨形而威仪庠序也。宝化事者。此宝
能作化事。化作种种事法。是一智而行万行之报也。
宝音者。以音可宝。非有质状。皆明由愿起行庄严佛
刹而普回向一切众生。皆愿得是宝严刹也。世界震
动诸天兴供者。以得闻是大法。群心喜动。而地天庆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3c 页
赞也。十方各有百万佛刹尘菩萨同名金刚幢来作
證者。明智会道同也。此上三品十回向法门金刚幢
为法主者。明大悲智行入生死海无倾动也。

* ○十地品第二十六

十地者。明如来普光明智以成地体。如经如是菩萨
巳践如来普光明地。即大圆镜智一切种一切智智。
十住十行十回向不离此体。而道力未充。更以十波
罗蜜十重进脩令其圆满。名为十地。乃无升进中进
脩。无层级中层级。十地之体。若无十信自信自心佛
果。不成为地。十信初心。若无十地十一地之果。信亦
无成。以是始终无异之法。故十住十行十回向皆有
随位进脩果佛号也。世尊在他化天者。此天依他起
化。居欲界顶。表为利他而脩十地功终道满行也。不
叙世尊升往及敷座兴供等言。亦不别立十方菩萨
国土及本所事佛者。明十地并后十一地伹取十回
向中理智大悲妙用蕴积。使德行功熟。更无异法来
也。金刚藏等三十七个菩萨俱名藏者。表十地俱以
三十七助道法。助成智悲大愿含容众德。以满无功
佛德用门。故名藏也。一人独名解脱月者。是助道法
中得法清凉之行果也。悉从他方来者。明从十回向
法来也。菩萨名苏利耶藏等者。苏利耶此云日之照
用。俱苏摩。此云悦意华。优钵罗。此云青莲华也。金刚
藏菩萨入菩萨大智光明三昧者。大智光明即是如
来眉间所放十地智慧中道之光。名菩萨力𦦨明。亦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4a 页
是初会中如来眉间光名菩萨力智光。总是十地道
终智光。今今入三昧说十地道。还是此之大智光明。
以根本智成大悲行也。金刚藏说十地名而不辩释。
解脱月三度致请。及佛眉间放光照及。然后说十地
行相者。明极果大法不轻授也。光灌金刚藏顶者。明
十地是一切智顶尽也。

初欢喜地者。以起广大志乐深心生如来家。有多庆
悦也。发广大志超凡夫地生如来家者。此同初住。明
五位法行虽广。同是一佛智印一时同进之法。故十
地返成十住十行十回向法。非是别有法来。如从谷
生苗。苗还成谷。如弥勒还令善财却见文殊。明果不
离因中之果。论主颂云。前后五位加行门。不离十地
智悲起。是故十住初发心。发心即入十地智。犹如迅
鸟飞虚空。不癈游行无所至。亦如鱼龙游水中。不癈
常游不离水。如是五位行差别。不癈差别不离智。是
也。离五怖畏者。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
威德畏也。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有总相别相同相异
相成相坏相者。如五位升进随位安立十波罗蜜。十
菩萨十国土十佛名号。总是一波罗蜜中随行成名。
一中具十。十中具百。五位加行具有五百。如是多义。
皆具一中。名之为总。其行殊途。名之为别。一智无二。
名之为同。随行报殊。名之为异。能成别报。名之为成。
因果本虚。名之为坏。又三世久劫差别为别相。以智
普观在一刹那为总相。随业长短为异相。情亡见尽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4b 页
长短时无为同相。智无依住为坏相。应根与法为成
相。自馀诸法一一皆具此六相门。又此六相互为主
伴。一相中有六相义。十玄义亦在此通。十玄谓同时
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
法相即自在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
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表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
门。主伴圆融具德门。亦是其义。此之六相。阙一即理
智不圆。若人善见。得智无碍总持门。观通世间一切
法也。以智明了粗细等世界者。有形为粗。无形为细。
如阎浮提多类杂居为乱住。四王天住须弥山侧为
侧住。胡蜂等为倒住。土居众生只欲入。为若入。人等
身中八万四千户虫居。随人行动。为若行。水居众生
一向流去。为若去。各依自业互容而住。为帝网差别。
即华藏世界也。悯诸众生堕于邪见无明憍慢渴爱
谄诳悭嫉贪恚愚痴忿恨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之
十八种烦恼中不能自出。即生大慈光明智者。以此
十八种烦恼皆依十二有支为根。成八万四千尘劳。
初住菩萨恶业邪见巳除。而习气未尽。十行十回向
以法加治。渐渐微薄。初地正智增明。巳无悭嫉忿恨
嗔五种习气。唯有见道随行法执。其十三种烦恼。至
七地悲终智满。方成随愿智用。然未为断烦恼。以法
执现行。七地犹在。法执习气。十地方无。十二有支微
习直至佛果方尽。以此安立五位十度十十治之。法
则相似。皆以初三波罗蜜治从缠出世之道。故善财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4c 页
初及二三皆比丘表之。次三波罗蜜治出世间世间
之惑。即以弥伽解脱海幢表之。次方便愿力三法。治
入世间中出世间令悲智自在。即以优婆夷仙人婆
罗门表之。次以世间出世间智悲自在。即以王女从
智生悲表之。五位进脩位位有此四种势分。又五位
升进大意有六。一十住创生佛家。且除正使烦恼。二
十行治随世现行习惑。三十回向起大愿力和融智
悲。使世间出世间无碍利物。四明十地长养蕴习悲
智功圆。五明十一地普贤行满。六明成佛位终如来
出现。如离世间品是佛果后普贤恒行。法界品即明
前后一部经之大体。如是差别行位总在初发心住
中。以是一时法也。见多百佛云者。如二地见多千佛
等。皆约地地中治习增明之教。均谓之多。则均是身
尘毛孔等周法界无尽之多。非三乘情计量也。多作
阎浮提王者。随自脩證力势之量为世间主。满其行
愿如后地作诸天王。俱明升进自在。均谓多作。则是
大率。非要必作。如作诸天。亦是第一义天。一切智天。
非十善业报天也。不离念佛法僧者。以法身智行为
治习之法则。毗卢遮那是佛。文殊是法。普贤是僧。自
性三宝无可离也。

二离垢地者。以脩上上十善性戒体离垢也。此菩萨
念十恶业是三恶道因。十善业是生人天三界至有
顶天因。上品十善畏苦脩真。是声闻乘因。伏尽三界
烦恼入变化生死。有入灭定。经劫不觉。又上品十善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5a 页
自觉缘生成独觉乘。亦得变化生死。为根利故。回向
大菩提经十千劫。又上品十善。脩广大愿。心有限量。
是三乘中菩萨行因。唯上上十善脩佛果智。成普贤
行为最上乘。如是念者。悯众生苦并三乘曲见。以上
上十善智对治欲界中随缠烦恼。普令众生得解脱
也。堕于邪见等者。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并恶慧恶欲
三界六道生死稠林。皆因邪见而起。故标为首。若明
诸见无体。诸见即是法界缘生。起唯法起。见唯法见。
随智而见。即是佛知见也。随逐邪道者。九十五种并
人天魔梵三乘圣人虽苦乐不同。未入法界圆门。皆
邪道也。入魔境界者。谓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也。
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湍驰奔激不暇
观察者。欲等四流迅速逐境。从见起诸妄业。无暇起
观调伏之也。我慢原阜者。谓憍慢。慢慢。过慢。卑慢。我
慢。增上慢。邪慢。七慢层积。如原上有阜也。具足一切
种一切智智者。加行熏脩所成为一切种。根本智即
一切智。又智即根本智所成差别之智根本智。由三
昧现。差别智则加行观察力脩成。以明若不一一加
行。即根本智滞寂。与声声同也。

三发光地者。以脩色无色界八禅。善达世间禅体对
治三界障惑益令明净。名为发光。以初地二地但治
欲界烦恼。而上二界息想住定障犹在。此地善达八
定禅体。得出三界智慧光现前也。脩忍波罗蜜者。明
三地三界业惑障垂尽。名为得无生忍。初住得佛智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5b 页
慧生如来家。则十行十回向总得无生法忍。若论粗
细进脩。前三贤位以佛智慧调伏。名为伏忍。初二三
也。始是顺无生忍。四五六地世间障亡。方名得无生
忍。七八九地。方名无功用寂灭忍也。八禅定者。有觉
有观。离生喜乐。是初禅天定。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
二禅定。离喜住舍。是三禅定。苦喜忧灭舍念清净。是
四禅定。超一切色想。住无边虚空处。是空处定。超一
切虚空。住无边识处。是识处定。超一切识处。住无所
有处。是无所有处定。超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
是非非想处定。此是三界顶。此地入法界无作大定。
虽脩八禅磨鍊三界习气令智明净。而恒随顺法性。
心无所依。心无所依是法界大定体也。此地神通自
在而不證漏尽通者。明普贤行中未满本愿故也。

四𦦨慧地者。以脩三十七助道观门。观自性无依。慧
光益明净。重治欲界细惑也。得彼内法生如来家者。
以智返照。无俗不真。名为内法生如来家。以总相言。
则初住初地与此地一体无二。以别相升进言。则初
住以创开佛慧为生佛家。初地以智德神通得出三
界智为生佛家。此地达世间智与出世间智自在无
碍为生佛家也。三十七助道观者。观身内外空无性
相。观受不在内外中间。观心无住。观法无我。名四念
观。勤行此观。名四正勤。心称所观得法无我。名四神
足。以得法无我故获得信进念定慧之五根。以观达
真不退为根。随行不染。此五即为五力。随境不退便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5c 页
获七觉分法。曰念曰择法曰精进曰喜曰舍曰猗。猗
是心称理义。曰定。以得此七觉分。便获八正道。谓正
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语正业正命。善能分
别人天外道三乘一乘邪见正见邪定正定邪行正
行品为正语。善显佛智慧业。一切众生同共有之。名
为正业。普令人天外道世间生死及三乘出世解脱
皆回向一乘无依住智为正命也。脩欲定断行者。以
四念观有觉有观。是欲定。勤观四念。断诸邪行。为断
行也。依止厌等者。对治世恶法。是依止厌。性自无著。
为依止离。灭诸恶法。为依止灭。至无依处。是回向于
舍也。无畏者。谓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畏。
说尽苦道之四无畏也。不共法者。即佛十八不共法
也。六十二见者。谓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
如去非不如去。是过去四见。边。无边。亦边亦无边。是
未来四见。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现在
四见。五蕴每蕴有四见为三十。三世五蕴为六十。总
断常二见为本。共六十二见。若以四念等观观之。则
诸见总为佛事。为诸见无性。总是佛知见也。

五难胜地者。以无依无作自体之禅。善知世法无定
乱性。复以四谛十谛。并通世技妙能。重治色无色界
细惑。下地不如。为难胜也。善知四谛者。达苦体无。苦
无灭性。道无生性。则此四谛皆是圣谛。性无二也。十
谛者。俗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成立谛。事谛。生谛
尽无生谛。入道智谛。菩萨地次第成就乃至如来智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6a 页
成就谛也。为利生故。该习文字算数图书印玺。方药
疗治。渊才讽咏。妓乐谈说。地中伏藏。日月星宿。鸟鸣
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等咸善观察无错谬者。以
得称法性禅。妙用泛应。动寂自在。悉无碍也。

六现前地者。以般若波罗蜜善观十二缘生。得十三
昧。故世间出世间一切智慧皆现前也。十二缘生者。
曰无明曰行曰识。此三为过去缘。曰名色曰六入曰
触曰受曰爱曰取曰有。此七为现在缘。曰生曰老曰
死。此三为未来缘也。逆观顺观十二缘生。达无生理。
教化众生者。夫缘生之法。性自本无。众生横计。枉流
生死。备经诸苦。不自觉知。若能如理观察。离诸妄见。
便得识种业谢。三界报亡。任性缘起。不没死流。对现
色身。应根利物。是故诸大菩萨恒于法界无作自性
缘起大圆明普光智中。直以一切众生生死海便为
一大道场。随根随时作佛事也。凡夫无智。执著于我。
行于邪行。积集增长罪行福行不动行者。罪行谓三
恶道。福行谓六欲天。及人等诸散善福。不动行谓四
禅四空天。及小乘三果分段生死四果。并净土菩萨
变易生死。诸不动行虽免粗苦。未具大悲。皆名邪道。
如是等类各随自业积集增长。一乘菩萨积集增长
具佛悲智。成满菩提。虽总十二缘生。乘缘各差别也。
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者。明虽有分别相似
生灭。了中虚无。如束芦苇。其相虽有。而一一中虚也。
三苦者。迷境自性攀缘不息为行苦。触受是苦。更加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6b 页
贪恋及以憎嫌。苦更加苦为苦苦。从名色乃至老死
是坏苦。若观缘生。情有理无。即三苦灭也。三解脱门
现前者。以达缘生无性故空。无自体故无相。唯有无
缘之悲故无愿。曰空曰无相曰无愿。是三解脱门也。
合空三昧者。空慧之定。与诸凡圣情无情合也。起空
三昧者。动寂自在也。

七远行地者。以行方便波罗蜜入无量世界。入无量
教化众生业。以前地中三空三昧现无量无作智慧
等众生行普令遍周为远行也。脩三空三昧不舍众
生者。明虽證三空而大悲利生。非如二乘脩空。自惑
灭巳。不起智悲。净土菩萨脩空灭惑愿生他方。闻佛
教化。自力成巳。乃还秽土始利生也。虽毕竟灭烦恼
𦦨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嗔痴烦恼者。贪。嗔。痴。慢。
疑。身见。边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名为十烦恼。亦名十
使。贪嗔痴慢身见边见。此六是根本烦恼。馀四皆从
此六生起。欲界四谛上各有十烦恼。并六种根本。有
四十六。色界除瞋。四谛上各有九烦恼。并六根本。有
四十二。无色界亦四十二。总一百三十。乃至八万四
千。十使中前五名五钝使。随行事上数生习气。为脩
道障。后五名五利使。以诸见不妄。理不现前。为见道
障。须陀洹断见谛障尽。斯陀含阿那含断脩道障总
未尽。阿罗汉断三界见谛脩道二障尽。故不生三界。
三乘菩萨以空观折伏三界十使十缠脩六波罗蜜
生于净土。亦云色界上别有十地报生之天名摩醯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6c 页
首罗。无明住地亦未断尽。十缠谓无惭。无愧。眠。悔。悭。
嫉。掉。沉。忿。覆。此十缠随十使起。亦与十使作生起因。
一乘菩萨从十信。信自分别心即不动智佛。以禅定
力起无作智。所有烦恼一时普印。顿同智体。无有三
世长短延促之相。亦无成佛不成佛之见。但以智行
对治诸惑习气渐使微薄。此地。中一切烦恼全成智
用。故但为众生而起灭烦恼𦦨也。此地念念满足菩
提者。以总相言之。总是如来根本普光明智寂用无
碍菩提。以脩进别相言之。则有五十种随行菩提。约
其大体但有五种。一空无相菩提。三乘一乘共得。但
大悲愿行寂用不同。二普光明无依住智菩提。此唯
一乘初发心住便成正觉。但以惯习浅深。安立十波
罗蜜五十重升进层级。三大愿能起大智发生大悲
利生菩提。以由大愿起智成悲。是诸法不自生。智及
愿行俱无自性。是不从他生。法无和合。是不共生。要
因愿起。是不无因。故云佛种从缘起。而三乘人或乐
空。惑滞寂。不入此宗。故八地无功智现。犹恐滞寂。以
愿防之。四大悲能随染净不染不净菩提。即此七地
以世间出世间智悲。入于世间同凡夫事。圆满普贤
行门。虽同俗染。智无染性。如莲华在水。性自无湿。故
恒处生死而生死恒寂。非三乘积行之所能知。五智
非万行圆满无作菩提。若总相门。智体不异。即初住
十总具。若别相门。则十住得一分同体智门。十行得
一分同体行门。十回向得回向大愿和融智悲之门。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7a 页
初地至六地以前三位规式。长养成就出缠大智。然
其慈悲犹是志愿。此七地方始创居同俗。成就处缠
不污大悲。然仍有无作有作二种习气。至八九十地
悲智圆满任物利生。无作方终。十一地所利众生等
同法界。不为而用。不作而应。以普光明智与一切众
生虚妄心体性无二也。如二世界一染一净。是二中
闻难得过者。明六地纯净。七地纯染。于二中间滞于
染净。非以大方便神通愿力难可越也。经云超二乘
者。此是译师误题圣旨。当云超过三乘。初住生佛家
来即超三乘。但以自力未全。如王太子虽超诸臣。犹
是王力。此地如太子长大。诸臣畏之。是自力也。

八不动地者。以任无功用智。不思不为而应通万有。
神化无方。如空谷响。无心而应众音为不动也。譬如
比丘具足神通入灭尽定分别皆息。不动地菩萨亦
复如是。得无功用念务皆息者。此约小况大。比丘神
通。即天耳等六通。与净土菩萨名数相似。而广狭不
同。以二乘通化不遍他方佛土。净土菩萨得往他方。
此一乘十通。性自遍周十方刹土毛孔重重。以智自
在故也。诸佛现身三加七劝者。明自行无功所及。法
尔智现。如世帝王德备。自感凤翔麟集。又若不起广
大差别智业。恐同滞寂。故加劝也。此菩萨知诸众生
心之所乐。能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
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一一互作者。以
住无心想中现身同别悉自在也。知如来身有菩提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7b 页
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
法身智身者。就如来身上自有此之十身。以菩提心
起愿成身为菩提身愿身。随众生所现为化身。十力
所持为力持身。福智万行庄严为相好身。示现摧伏
诸我慢为威势身。逐众生情所欲为意生身。具足庄
严为福德身。体如虚空为法身。知无边法为智身也。
善思量相者。任智所知。无情识也。共相不共相者。三
乘一乘共一无生相为共。有慈悲无慈悲为不共。又
凡圣一体是共。迷悟不同为不共也。虚空身无边相
者。法身起智随行所感差别相多也。童真地者。无功
用智始现。是初童蒙入于真智无过失也。生地者。无
功智无觉观剌之所伤也。示成正觉者。入佛境界自
力所持也。有大势力神通自在者。七地巳前是脩生报
业神通未得自在。此地无功智报业神通广大自在也。

九善慧地者。位位第九为法师位。此地法力成就善
知众法。说法自在为善慧也。如实知定。不定法行者。
如色无色界八禅是定。以有生灭亦是不定。三乘出
世寂灭是定。以有取舍亦是不定。一乘菩萨法界禅
是定。寂用自在故亦不定也。如实知随眠稠林者。曰
欲受曰瞋曰有恚曰爱曰慢曰无明曰见疑。此七种
恒相迷覆智境。号之随眠。以多障蔽为稠林也。受生
稠林者。一刹那中八百生灭同时起也。习气稠林者。
以多生习气盘结如林。此经五位法门皆是治习气
之方便。如地前一分生如来家顿断粗惑。地上渐治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7c 页
习气。故初地明观世法。二地以戒治欲界惑习。三地
脩八定治上二界惑习。四地以助道观重治欲界之
习。五地通世枝能以治上二界细惑之习。六地满出
缠之智。七地入利生方便。八地无功现前。九地行成
任运。十地功圆佛用。总是治习法也。久远随行相者。
烦恼连环也。无边引起相者。识种蔓延也。眠起一义
者。七种随眠烦恼。现行十缠十使为起烦恼。眠为眠
之与起体无二性。故曰一义。十使中贪嗔痴慢为脩
道障。三地方除。馀六为见道障。六地出世智慧具足
方得除也。与心相应不相应相者。心与境合为相应
相。不与境合而妄缘之。是心不相应相也。无记相者。
空无相无性无作名为圣道。不与生灭和合名为正
定。又四圣谛为圣道。脩于八禅入九次第定为正定。
九次第定亦名灭尽定。此之灭定约有四种。以四谛
观识心灭现行烦恼。并智都灭。为声闻灭定。以十二
缘灭现行烦恼。并智亦灭。为缘觉灭定。性相空寂都
无所缚行六波罗蜜生于净土。或以随意生身住于
娑婆。或以一分慈悲留惑住世。设入寂定。但随无相
理灭为权教菩萨灭定。了达根本无明即是普光明
智。以此为体。位位增明。起诸愿行至寂用自在。是一
乘之灭定也。二俱舍不定相者。正邪俱舍。无定无乱。
始应真也。此地为大法师以四无碍智说一切法者。
总辩法身平等自性之理。名法无碍智。能辩诸法总
别同异。名义无碍智。所说无谬。名词无碍智。所说无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8a 页
断无尽。名乐说无碍智也。善守护如来法藏者。一乘
三藏三乘三藏及仁义礼智信。并是菩萨之所安立。
三藏即戒定慧。通一切法藏也。用菩萨言词而演说
者。明佛为觉体。体无分别。所有出生灭度转法轮等。
皆是菩萨事业。故演说用菩萨言也。众财陀罗尼者。
陀罗尼是总持义。明法财世财咸具足也。威德陀罗
尼者。言持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令诸见者悉解脱也。

十法云地者。大悲愿力功终行满。登于法王之位。以
大慈悲云。于生死海雨法无尽。为法云也。得一切智
智受佛职者。明元将一切诸佛智悲之地以作五位
脩行大体。分分脩习福德智悲并为成就此地根本
智悲之地。至此功满堕在佛数。名为受佛智职也。得
离垢三昧者。明此地悉离染净涅槃悲智功用不均
平垢。并下地智悲万行未自在垢。又此地无功习气
亦无。故名离垢自遍周定也。海印三昧者。以大智海
印自性圆明清净无垢。印三世境界悉周遍也。一切
佛现前三昧者。明此离垢三昧与体性三昧并与一
切诸佛同一体性也。最后三昧名受职者。明此地智
满行周。无作大悲任运处世。成就寂用无碍三昧王
也。受职定现前时有大莲华忽然出生量等百万三
千大千世界者。明智悲行满。法合等用法界利生无
限量智悲报得。其华茎台须叶种种庄严。皆是法身
智身万行报果。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
眷属。是一行遍一切行。一切行遍一行善根报得。此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8b 页
华是初说十信时普光明殿如来前所现之华。眷属
华上诸眷属众是如来眉间毫中所出之众。前是举
果劝脩。此是智满行终之果。大菩萨坐华王上。与华
相称。是根本智。眷属众生诸华。是差别智也。此菩萨
处大华上从足至顶十处放光作诸事业者。明悲智
愿行普周遍也。足下光照大地狱及阎罗王界者。极
增上恶业。如电激顷直往无王管摄极苦之处。为大
地狱。有王管摄小地狱为阎罗王界。明菩萨慈光无
处不遍也。其光还入诸佛足下者。前普光明殿如来
足下放光成其十信。今十地道满而光还从佛足而
入。以明返果还因。时不移。法不异。因即果之因。果即
因之果也。十方佛放光来灌此大菩萨顶者。明此地
佛智创现与诸佛齐。而佛果智相印合也。知声闻行
集者。观世间苦空无常不净皆磨灭法。脩二百五十
戒净欲界苦。脩八禅知上二界业皆是无常。入第九
定身智俱尽。至有头上击鼓不复闻声。又有厌患分
段身化火自焚。入变易生死。是声闻集也。缘觉集者。
谓十二缘。此四谛十二缘。十地位内亦脩。法是一种。
而心量见道自迥别也。知众生业化者。明众生以自
烦恼造业。所有身形住处受用。一一皆自业力所成。
更无馀物能与之也。分别无分别化者。谓分别此无
分别之法。教化众生使开解也。入如来身秘密者。于
身尘毛孔中现无量土无量身。无量示现成佛涅槃。
如是一事一时同异自在。十方咸然。总是如来普光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8c 页
明智普应而无作也。知佛入劫智者。众生业妄执有
时劫长短。菩萨以智方便破彼迷情。则长短相入。念
劫等也。入毛道智者。不定性众生轻飏如毛。以方便
化令生信也。入示现遍行智者。一切众生及九十五
种外道诸行悉与同事而转化也。入示现逆行智者。
示作魔王恼惑行人。意使坚固。及行非道。无不利生。
如作阿阇王弑父事等。使知得道则业除也。世间了
知不了知智者。或令人了知是圣。或不令人了知是
圣是凡也。此菩萨一念顷悉能领受十方佛大法明
大法照大法雨者。十方世界出生法无不总知总解
为大法明。一切众生根业好恶无有不见为大法照。
随众生根一时等雨法雨为大法雨。以智齐佛。故一
念顷悉能受也。此菩萨随心念力神通德用悉自在
者。如人天六道一切众生业报境界一依心造。此菩
萨以无作法身大智之力。随所心念莫不十方一时
自在皆悉知见。以称性无依等虚空量普光明智体
周满十方。以无性智。大用随念。以不忘失智。随念皆
成。以具总别智总别同异。成坏皆作。以广狭大小自
在智化通无碍。以与一切众生同体智。能变众生境
界纯为净利。以自他无碍智。一身而作多身。多身而
作一身。以法界离量智。能于毛孔广容佛刹。以等虚
空无边无方之智。而一念现生满十方而无去来。以
如响智而能响应等现等众生形。以具足圆满福德
智。能与众生同居而恒住妙刹。若非圣所加持。众生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9a 页
不见。如是智力神通。虽等虚空无体性。如隋意摩尼
虽性无能所无造作。而与一切众境同色。非如虚空
但广大而无用也。金刚藏菩萨入一切佛土体性三
支行恒处生死差别利生。为七十异名。总明八地九
地十地十一地乃至佛果位。而常不癈七地巳前三
空七觉之方便也。普贤菩萨入师子奋迅定而普眼
菩萨三入三昧渴仰求觅竟不得见普贤身者。普贤
以法身根本智。纯成处生死中差别大智行门。常居
大行智海与一切众生无边想念齐兴普用。如师子
奋迅时全身诸毛一时普震。名为大用定海。非可以
入出三昧求觅。而普眼虽登法云灌顶位。犹是十地
前自利利多之普贤行。未是十一地后纯处生死大
用之普贤行。故不得见也。佛言普贤现近我坐初无
动移者。明不离根本智而有大用也。普眼承旨即与
无量想念乃见普贤于佛前坐莲华座。或从他方世
界相续而来者。普贤行身。犹如虚空。无造作无去来
无生灭。犹如谷响。但有应物之音而无处所。如幻术
文字。求其体性了不可得。而想念之体亦无处所可
得。全体是普贤身。故兴想念时即普贤现身时也。


自说十定名。普贤说十定用者。佛是根本定。普贤是
差别智用也。十定一名普光大定者。正智遍周。照迷
破惑也。云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华。现身坐此华
上。身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亿四天下。一
一四天下现百亿身。一一身入百亿百亿三千大千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9b 页
世界者。明法身无相理。所现世间报境及世间法。皆
如影像重重不碍也。云罗睺阿脩罗王本身长七千
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于大海出其半身须
弥山齐。然不坏本身相者。言脩罗尚尔。何况菩萨了
心如幻。了世如梦。而不能现本法界自在神力也。二
名妙光明定者。以根本智为体。如幻智为用。以根本
故多入一中。以如幻故一现多境。一多自在。自他相
入为妙光也。七金山日影喻此定者。七金山即十地
品末所列。除雪山香山须弥山耳。重重影现。喻帝网
身土互相涉入。不住不离。若住则不能相入。若离则
无相可入。若住世间内。则不能身包世界。若住世界
外。则不能遍入世间也。光色世界者。日月星是帝王
宰辅人众共业所化。以有天住其中。故名世界也。三
名次第遍往诸佛国土定者。以智用自体遍周。即神
通遍周。如空谷响应击成音。自无能所造作也。四名
清净深心行定者。以无量供具供无量佛。然于诸佛
出兴入灭如𦦨如幻了不可得。虽则如𦦨如幻。然见
佛闻法。皆忆持不忘。而普为众生说如是法也。五名
知过去庄严藏定者。一念中入过去不可说劫中佛
出兴国土庄严次第法。亦根本智中具差别智也。如
歌罗逻入胎时一念间识则托生者。歌罗逻此云薄
酪。初受胎相。喻极速也。六名智光明藏定者。能知未
来一切劫中佛出现等事一念悉含诸刹为藏也。七
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定者。悉入十方悉见诸佛教
○佛名号品第七¶ 第 29c 页
化庄严事也。八一切众生差别身定者。一身入定多
身起多身入定一身起。一多自他同异皆自在也。九
法界自在定者。一毛孔中虚空无大小量。即与无尽
虚空等。故于一毛孔中入定。自然能知一切世间及
世间法悉尽无遗。以称法界智无小大内外量也。香
山顶上无热恼池流出四河。东名私陀入震旦达于
东海。即此方黄河之源。南名恒伽即恒河。入南印度
达于南海。西信度河达于西海。北缚刍河达于北海
者。池表菩提心。四河入海表四智河入佛智海也。十
无碍轮定者。明悲智愿行神通道力满众生界。无有
休息。不离一念。遍入三世。不离毛孔。等周十方也。伊
罗钵那象王住金胁山窟中。知帝释意。即于窟没。于
天上出。于象身化作种种乐具载帝释王。至园游观
复自化身与诸天同其形相而共娱乐。帝释欲还复
作象身载送还宫。而于窟住者。伊罗钵那此云香叶。
窟旁多香叶树。故名其象。金胁山即第一金山之胁。
此喻菩萨虽入佛位。同于诸佛。终不弃舍菩萨度众
生行。如象王虽能化身同于诸天。而常不失象王本
身。为释王天之所乘也。

* ○十通品第二十八

十通者。从十八定起十种不思议因陀罗网境界无
作无碍利生自在神通。一以尽知诸心。名他心智神
通。二以尽见十方。名天眼智神通。天即第一义天一
切智天之天。非如阿那律但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0a 页
掌中庵摩勒果三乘天眼之天。三以尽知过去。名宿
住智神通。四名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五以尽闻十
方名无碍清净天耳智神通。六以不动本处而遍十
方名住无体性智神通。七名善分别一切言词智神
通。八名现无数色身智神通。九以差别智用。名一切
法智神通。十以不癈大智大悲利生大用。而恒在大
定。名一切法灭尽三昧智神通。如光影之应现也。

* ○十忍品第二十九

十忍者。以神智通达而成十种法忍。一以闻佛所说
不惊不怖名音声忍。二以深冥法性。随顺了知。名顺
忍。三以诸法都寂。智照湛然。名无生忍。四以诸法生
起而无起相。名如幻忍。譬如以巾幻成一马。巾喻法
性。原非是马。幻术喻业惑。用有体无。马喻依他起法。
相有实无。故马生即是不生。马即是巾。诸境界相全
即智体。故名如幻。五以境无境相。名如𦦨忍。六以知
无知相。名如梦忍。七以闻无闻相。名如响忍。八以现
无现相。名如影忍。如水中月不漂不沉。喻菩萨同世
迁流不漂生死。證真寂灭不沉涅槃。故名如影。九以
有无有相。名如化忍。譬如化人非凡非圣。非有非无
非世间生。非世间灭等。故名如化。以如化忍。了诸法
相悉皆如化。十以菩萨智行无依无住。无障无碍。不
可破坏。无有限量。名如空忍也。十定十通十忍皆普
贤说者。以此三法是十一地等觉位中入生死海方
便大悲一德之功用。亦是五位菩萨所共脩习无前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0b 页
后无穷尽法门。故属普贤也。

* ○阿僧祇品第三十

阿僧祇品继十定十通十忍之后者。以十定十通十
忍巳满十一地行。自阿僧祇品至如来出现品凡八
品。总明佛果中三业广大自在法也。此广大数法并
随好光明法为佛果二愚。而佛自说者。明虽入等觉
位。若不能以智眼知此广大数法。及随好功德多少
之量。则犹有此二障。故名二愚。唯佛差别智满。方能
洞了。故佛自说。此广大数法是佛心业自在法门。故
心王菩萨问也。洛叉此云亿。俱胝此云兆。此方黄帝
算法自一至十百千万亿兆京垓𥞑壤沟涧正载。凡
二十三。从壤巳去有三等数法。其下者十十变之。中
者万万变之。上者亿亿变之。此品用上等数法。故云
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等。直至不可说不可说转。凡
百二十大数以为一终者。长行述能数之数广多。偈
颂显所数之德无尽。总明佛果普贤行愿虚空不可
量。劫尘不可比。广大无限。世数莫及矣。

* ○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

此品举佛寿命自在。而心王菩萨说者。以佛心王之
命。随根延促。任物自在。如根本智无生灭长短来去。
佛寿命亦无生灭长短来去。而随物长短也。

* ○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此品举菩萨住处亦心王说者。明佛以菩萨摄持世
间之行住于诸处。住处虽有所依。化行无方不至而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0c 页
住持自在。故属心王。震旦或云真丹。亦云支那。此云
思虑。以此国人多所思虑。即禹贡内地。迦叶弥罗即
罽宾国。清凉山文殊与一万菩萨同住。即五台山。举
阎浮提人中海中诸处。馀三天下例然。经文阙也。

*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

不思议法者。想心不及为不思。名言不及为不议。明
佛身口智三业广大自在。任性遍周。不为而应。非情
识所思虑议论也。此品以大众思惟佛十种不思议
法。而青莲华藏菩萨知其心念。举佛国土身眼耳鼻
等三十二种普周法门。告莲华藏菩萨者。青为五色
之首。以根本智圆明无染名青莲华藏。以差别智一
切无染名莲华藏。以佛三业广大之用一业演十为
三十。以三十积不离真俗二谛为三十二。以此三十
二种。一一演十。成三百二十种因陀罗网互参法门。
意明佛三业大用真俗三法百千万乃至不可说至
此皆满。故佛号两足尊。以青莲华藏表真智。莲华藏
表俗智。故此二人自相论说自巳不思议广大法门
凡三百二十种也。毗舍阇是鬼趣。此云啖精气。

*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十身相海者。三十二相属化身佛。以形色言。八万四
千相属报身佛。以定慧言。此无尽相海属十身。以是
佛之广大利生遍周圆满普贤无尽大行。报得十华
藏世界微尘数庄严福相身。故名十身相海。还是普
贤说也。初举顶上三十二种宝庄严大人相者。万善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1a 页
根海皆以三业二智为体。故感招报相之首以严佛
顶也。通顶及身略举九十七种大人相者。以能净三
界九品烦恼。于九品烦恼上各成十波罗蜜行海。故
报生九十种大人之相。以七觉助道方便。共成九十
七种大人相也。九品烦恼者。欲界一品。色界四禅四
品。无色界四禅四品。是为九也。

*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随好光明者。随是无依止义。是佛自果无依大智清
净功德所成相好光明。以阿僧祇品因终。随好果极
故。皆佛自说。又好劣于相。而有如是难思之用。则相
之用弥更难思。恐物不信。亦须自说。以宝手表法身
妙慧性光引接众生。故告宝手菩萨也。举为菩萨时
足下随好名圆满王。常放四十种光。中有一光名清
净功德。阿鼻地狱众生蒙光息苦生兜率天。闻天鼓
出声种种劝诫。及说种种真实忏悔。心即解脱。得十
地者。如佛化身三十二相有八十种随好。今佛十华
藏世界尘数相。则其随好弥多。故略举一好。一好伹
说其劣。故举足下。足下一好复有多光。其四十种光
表信住行向四位智行之光。以十地但成四位之功
不别有法。故不及之。佛之果光复不可说。故举菩萨
因光。因中多光但举其一。以是离垢无依智印所成。
而普照自在。为圆满王。为清净功德。地狱众生以宿
亲近善友脩十信心。以不专修还作恶业随极苦狱。
以宿信种不坏。光及其身。以光威力。息苦生天。若无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1b 页
信种。纵有光照。亦不觉知。复因信力及毗卢遮那菩
萨三昧中无作自在妙慧之力。得闻无形天鼓无作
妙声诸所劝诫。诸所实相忏悔法门。顿灭罪障登十
地也。八万四千烦恼者。十烦恼中一一互参具十。成
一百烦恼。受想行识及意为五蕴。此一百烦恼一一
具有五阴。成五百烦恼。色声香味触为五尘。五荫缘
于五尘互为主伴。成一千烦恼。皆以末那识与六识
相因而造。成为七千。以三世流转相因。则三七成二
万一千。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
行多者二万一千。贪嗔痴等分者二万一千。是为八
万四千。以一念成。则三世俱成。一烦恼成。则八万四
千烦恼随成也。诸天子承天鼓教知恩报恩。持诸香
华供养毗卢遮那菩萨。蒙香众生亦得消灭八万四
千烦恼。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乃至见其盖者。种金
网转轮王恒河沙善根。住此转轮王位放大光明众
生遇光皆得十地者。明随好光明种种利生广大自
在。初诸天子闻天鼓说法得十地果。二以见其华盖
得金网转轮王位。而于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尘数世
界教化众生。亦是十地。三以众生遇此轮王放光亦
得十地。此三种十地齐等法门。各与尘数多类同时
类成。总是一随好中一光之力。馀好馀光所有力能。
弥更多也。此之光明神通自在者。此中虽不论神通。
然大智现前。大悲大愿法尔应得神通变化。以为利
生权便。如人十善生天。亦得天中通化。况菩萨也。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1c 页

*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普贤行者。一行遍一切行而恒不杂。一切行即是一
行而恒不殊。如锦众缕成文。缕缕色异。缕缕皆锦。非
是锦外之缕。亦非缕外别有其锦。此品继随好光明
者。言既有极果性智之光。必有处俗之行。理行体彻
方成不二自在之门。故普贤说也。菩萨于他菩萨起
一念瞋心即成就百万障门者。以瞋兴道甚相违背。
令诸菩萨慎防护也。略举一百障门云作恶神恶鬼
障者。以得一分求道之念助成势力。故随恶神鬼中
怒不可当也。知众生心行智者。此名他心智。以自无
心。自他障绝。即自心与众生无二。以此能知他心。乃
至诸佛妙理。亦以无心契同。无自他远近。即智遍十
方而无来往。即对现色身应根说法。即一身多身。相
入自在。故曰少作功力疾成正觉也。十方各过十不
可说佛刹尘数世界外有十佛刹尘数同名普贤菩
萨。各从普胜世界普幢自在佛所来此作證。十方一
切世界悉亦往證者。普贤无尽无二之行。至此皆满。
故同名普贤来此作證充满十方。处道谦和为普胜
世界。能破自他憍慢及诸烦恼号之普幢。虽居生死。
不与染俱。名为自在。普贤大行法则皆同。故云于一
切处悉演此法也。颂云佛说众生说及以国土说三
世如是说种种悉了知者。明普贤之行尽三际遍十
方。若自若他若凡若圣。一一宣明。无隐覆也。

*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2a 页

如来出现者。以文殊是法身妙理根本智慧之门。普
贤是差别智行大悲之门。若无普贤。则理智滞于空
寂。若无文殊。则诸行入于无常。须此二门参彻。方名
为佛。五位进脩至此。二法圆满。自佛出现。如善财参
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表智悲行满。便见弥勒如来。亦
是此义。故如来于眉间放中道果光。入性起妙德菩
萨顶。令问自佛果极至顶法门。又放口中教光灌普
贤口。念说自佛果极差别万行智悲圆满之法。性超
妙德是文殊别号。从十信以来皆亦游履文殊普贤
二法。但以至此和会方熟。然法界中。时不动。智不动。
行不动。法会常然。是故从说十信以来。或升天表法。
或身遍十方。终不离普光明殿本智之体一刹那际。
而此品自果巳终之法。还于普光明殿中说。如善财
参弥勒佛后。却见初友文殊。却入普贤身中是也。如
来出现有十无量法。第一有十种出现因缘者。一以
大千兴造。喻佛出现众缘所成。二以洪霪大千。喻佛
出现法门广大难知。三以云雨无从。喻出现机感而
现无所从来。四以大雨难知。喻非大机不知。五以大
雨成败。喻灭惑成德。六以一雨随别。喻一味法。随器
差殊。七以胜处先成。喻佛胜缘先济。八以事别由因。
喻佛德殊由智。九以四轮相依。喻佛慈悲负载如地。
方便随器如水。十力能持如风。无依无碍则如空轮。
十以大千饶益。喻佛利生德别而皆被也。第二有十
种身者。一以虚空周遍。喻法身周遍十方。法身无身。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2b 页
无所去至。无去至故。无所不至。二以空无分别。不碍
显色。喻智身无著无碍。不碍利生。三以日光饶益。喻
威势身随机大小皆蒙法利。四以日光等照。卑处光
迟。喻菩提身平等随应。而机小者得益恒迟。如初成
正觉身日。先照菩萨山王。是菩提身义。五以日益生
盲。喻庄严身处处潜益。如生盲人虽不见日。起居食
息犹赖日光。喻极苦处佛慈潜及。如随好光明息地
狱苦是庄严身义。六以月光映蔽星宿。随时盈缺现
诸净水。人人对目。喻意生身圆回等住。心澄佛现。无
向无背。是圆回义。随宜脩短智体恒然。是等住义。七
以梵王普现。喻化身无心普应。八以医王延寿。喻力
持身尽未来际。九以摩尼利物。喻福德身严刹利生。
雨宝利贫是严刹义。十以如意宝王除灾满望。喻愿
身。众生得见。满其愿望。此即十地中十身但不次耳。
第三有十种音声者。一以人天等异。万类齐闻。名随
类音。以风云雷电雨形声各随世界差别喻之。二名
随乐音。以降雨滋别喻之。三名随根解音。以天女妙
声喻之。四以化不失时。根熟必闻。名随时音。以梵声
及众喻之。众即当根熟义。五名无生音。以响声随缘
喻之。六名无主音。以劫尽唱声喻之。七名甚深音。以
降霔难思喻之。八名法界音。以众水一味喻之。九名
无断音。以天鼓开觉。喻佛遍入法界化无断绝。十名
无变音。以权含实。如云含雨。故以渐降成熟。喻佛虽
随宜说。而实智无变。此十圆融一味是圆音也。第四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2c 页
有十种心者。心是知名。如水是湿名。佛知全如。如外
无智故。佛知全智。一以虚空无依喻无依成事智。二
以法界湛然喻体无增减智。三以大海潜益喻体均
益生智。四以苏竭龙宫中大宝能生海内诸宝。喻佛
用兴体密智。五以日藏等四宝变消海水。喻佛灭惑
成德智。俗典谓沃焦石能消海水。或测度而知。或见
宝不辩。以为是石。又谓注尾闾壑。此但见其消以名
之耳。六以虚空含受喻依持无碍智。如云怀六合于
胸中。而灵照有馀。镜万象于方寸。其神常虚。即是此
义。七以药王生长喻穷劫利乐智。八以劫火尽烧喻
知无不尽智。九以劫风持坏喻巧令留惑智。十以尘
含经卷喻性通平等智。谓无不具有佛智慧德相等。
此十圆融略显智相寄显佛心。未尽佛心一毫。故更
应以无量无碍等知佛心也。第五有十种境界者。上
明能知之智。今辨所缘之镜。二俱无量。有如函盖。所
谓一切世间境界。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
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碍
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
界。此十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也。第六有十种
行者。前明智境无边。今彰运用无尽。一以契如成行。
为真如行。二以情亡为法界行。二以鸟所飞空。喻非
量行。心弥虚。行弥旷。终日行而未曾行。四至十。文显。
其金翅劈海喻即智之悲。日月无思喻悲不失智也。
第七有十种成正觉者。一谓智与理冥。能行不二。二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3a 页
谓印现万机。即海印三昧。三谓性相甚深。言所不及。
四谓得四法界量等三论。以诸事理。即我所證。彼尚
即我。等之何难。是以圣人空洞无像。物无非我。会万
物以为之我。其曰众生量及一切刹一切法一切三
世量等。即是事法界。真如量法界量等。即是理法界。
无碍界量。即事理无碍法界。一切愿量一切行量。即
事事无碍法界。是名四法界。五谓佛及众生同一无
性。故得皆成正觉。妄性本虚。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
今始成。众生不如是知。故须佛化。六谓成佛不成佛
法界常然。如世界成坏。虚空无增减。七谓成佛如化
人化心化作如来。非可思议。八谓现一广大身。一一
身悉亦广大等。九谓毛含法界。如理而含。亦如理而
遍。故无非佛身。十谓如自心念念成佛。一切众生心
亦念念成。以诸佛成佛即此心也。第八有十种转法
轮者。谓能转之心。所转之法。所得之果。能诠之教。所
显之理。此五体性寂寥。终日言而未曾言。六谓触言
皆轮。七谓即用而寂。八谓一即多而无主。九横则无
遗。十竖则无尽。用而恒寂。故喻书字普入一切事一
切语等而无所住也。第九有十种般涅槃者。般是入
义。涅槃是圆寂义。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
性。妙绝相累为寂。转化既周。安住秘密。为物示灭。是
涅槃义。一谓体性具常。二谓德用圆备。三谓出没常
湛。四言其体不迁。如日现水。水浊影灭。五谓示灭妙
存。六谓随缘起尽。七谓存亡互现。如幻力持经劫。或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3b 页
有事讫便隐。八谓大用无涯。以寂无动故无所不动。
尽未来际恒作佛事。九谓体离二边。身若是实。则不
可灭。身若是虚。何能起灭。若有方所。此现彼无。由非
实故。起灭无恒。非虚故能无不现。无方故感处即形。
十谓结归无住。不住生死而不舍众生也。第十有十
种见闻亲近者。此十善根不出智断恩之三德。服少
金刚。是喻智德。少火烧多。是喻断德。药王遍益。喻恩
德六根皆益。末举业重众生见闻不信。亦种远益。如
骂药还灵。骂沉还香。骂佛犹胜敬诸外道。如跋陀婆
罗等骂常不轻。千劫受罪。罪毕还遇常不轻化度。骂
尚终益。况于深信解行悟證。庆幸可复言耶。此法门
不入馀众生手唯除生如来家法王真子。若无真子
此法门不久散灭。如转轮王无正太子。王灭之后王
之七宝七日之内自然散灭者。明三乘无利生悲智。
皆名馀众生。若无大心凡夫信乐悟入。则众生界佛
种断绝。法不流通。故不付嘱诸大菩萨。而流通乃仗
大心士也。会中大众皆得一生记者。明自既得果而
所化之众皆亦三世见亡。见如实法。同一体性。为得
一生记也。此经有三终因果者。初会是佛自分五位
因果一终。第二会直至八会此品是学佛之士信及
五位进脩因果一终。十会法界一品。是善财脩證为
世榜式五位因果一终。是为三终。如下九会离世间
品是成佛后恒利世间普贤无尽之行。故出现品遂
付嘱流通也。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3c 页

*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九会还于普光明殿说离世间品者。普慧以五位
法与二百问。普贤所酬二千法门。是成佛后纯用利
生普贤常行。与初会中佛自普贤行功用相似。故初
会中亦普贤为法主。善财参学巳毕。却入普贤身中。
亦是證入此之法门。夫法界中成佛不成佛俱不可
得。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无尽。则普贤行终无有尽。
此之大行三世十方诸佛一道齐同。其间示现脩行
成佛乃至涅槃。总是普光明智中普贤之行。故还于
普光明殿说。以成佛亦一念成。说教亦一念说。人间
天上一时顿印。故升天诸会皆云不离普光明殿。而
此品还序始成正觉之时。离世有二义。世间性空是
为性离。行成无染是为事离。以悲无不智。故世无不
离。常在世间。未曾不出。智无不悲。故离无不世。常越
世表。无不游世。是离世义也。二百问者。初二十句问
十信行。次二十句问十住行。次三十句问十行之行。
次二十九句问十回向行。次五十句问十地行。后五
十一句问因圆果满行。此品是成佛后利生常行。而
复致问如此。以是一念顿印之门。一念该一切念。一
切念。念念体同。以故圆融行布同别自在。此经四翻
六位。初会约信分。二会至八会约解分。此约行分。法
界品约證分。是四分。而四分皆六位法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纂要卷中
○佛名号品第七¶ 第 3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