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67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四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68a 页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𥌓阅正
* 升须弥山顶品
此第三会。
此十住中。有六品经。一升须弥顶品。二顶上偈赞品。
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
六品。共成十住法门。
* 须弥顶上偈赞品
此品名为偈赞品。明古今诸佛同会此智殿悲宫。自
身是未来之佛。与古佛道合故。云从百佛刹微尘数
国土外诸世界中来者。迷云国土之外。迷解云来。但
以迷无明暗障广多。比之世界尘数。悟之解行广多。
亦比之如世界之尘。智慧与无明相似。但只隔迷悟
故。故此十住。入真见道初心。与后十行十回向十地
十一地。为正觉之果。如人百岁。以初生为长故。人生
十子。初生为长。
* 十住品
十住者。生诸佛大智慧中住。入此位。永不退还故。名
之为住。虽十种对治。不同三乘权教。约劣解众生。存
世间三世之性。说佛果在三僧祇之外。如龙女刹那
成佛。善财一生取佛果。法界无性无生为一生。非延
促生故。为法界体。无情量延促长短去来今故。诸有
信者。应如是知。如今成佛。与过去未来一切诸佛。一
时成佛。以法界智体无别时故。如一滴之水。入大海
中。便同大海。无新旧水故。故去情方见。非识心知。如
明吴兴后学董广𥌓阅正
* 升须弥山顶品
此第三会。
此十住中。有六品经。一升须弥顶品。二顶上偈赞品。
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
六品。共成十住法门。
* 须弥顶上偈赞品
此品名为偈赞品。明古今诸佛同会此智殿悲宫。自
身是未来之佛。与古佛道合故。云从百佛刹微尘数
国土外诸世界中来者。迷云国土之外。迷解云来。但
以迷无明暗障广多。比之世界尘数。悟之解行广多。
亦比之如世界之尘。智慧与无明相似。但只隔迷悟
故。故此十住。入真见道初心。与后十行十回向十地
十一地。为正觉之果。如人百岁。以初生为长故。人生
十子。初生为长。
* 十住品
十住者。生诸佛大智慧中住。入此位。永不退还故。名
之为住。虽十种对治。不同三乘权教。约劣解众生。存
世间三世之性。说佛果在三僧祇之外。如龙女刹那
成佛。善财一生取佛果。法界无性无生为一生。非延
促生故。为法界体。无情量延促长短去来今故。诸有
信者。应如是知。如今成佛。与过去未来一切诸佛。一
时成佛。以法界智体无别时故。如一滴之水。入大海
中。便同大海。无新旧水故。故去情方见。非识心知。如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68b 页
三乘中十住菩萨。犹受三界分段生死。分学生空观。
对治阐提不信障。又如三乘中地前三贤菩萨。得伏
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又望胜鬘经。罗汉辟支佛
净土菩萨。总是伏忍。以不识无明住地烦恼故。犹不
识云何名断烦恼。但伏现行不起。得三种意生身。受
三界外变易生死。如是菩萨。为行六波罗蜜。得六神
通。福德神通。并胜人天。唯非修佛果法界门故。是门
外三车草庵。三种意生身者。一二三地名三摩跋提
乐法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
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如此一乘教。都无
如上三乘之趣。以为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
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只为智体无性无
依。不能自了会缘方了。云何会缘。会缘有三种。一会
苦缘。遇苦方能发心。二会乐缘。久处人天。内心明慧。
达世乐果无常。方始求真。三见佛及一乘菩萨。而能
发心求佛种智。以会三缘近正善知友。而能自觉无
明本是佛智也。三乘同然。只为意乐浅深各别。因本
智而生信。约本智而悟入。不离本智。故于初发心住。
即五位齐周。虽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行
位法门。进修轨度。如王宝印。一印无差。以一心大智
之印。印无始三世。总在一时。无边诸法。智印咸遍。以
智等诸佛故。以智等众生心故。以智等诸法故。以智
无中边表里三世长短近远故。为智过虚空量故。如
世虚空。无所了知。如无分别智虚空一念。而能分别
对治阐提不信障。又如三乘中地前三贤菩萨。得伏
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又望胜鬘经。罗汉辟支佛
净土菩萨。总是伏忍。以不识无明住地烦恼故。犹不
识云何名断烦恼。但伏现行不起。得三种意生身。受
三界外变易生死。如是菩萨。为行六波罗蜜。得六神
通。福德神通。并胜人天。唯非修佛果法界门故。是门
外三车草庵。三种意生身者。一二三地名三摩跋提
乐法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
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如此一乘教。都无
如上三乘之趣。以为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
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只为智体无性无
依。不能自了会缘方了。云何会缘。会缘有三种。一会
苦缘。遇苦方能发心。二会乐缘。久处人天。内心明慧。
达世乐果无常。方始求真。三见佛及一乘菩萨。而能
发心求佛种智。以会三缘近正善知友。而能自觉无
明本是佛智也。三乘同然。只为意乐浅深各别。因本
智而生信。约本智而悟入。不离本智。故于初发心住。
即五位齐周。虽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行
位法门。进修轨度。如王宝印。一印无差。以一心大智
之印。印无始三世。总在一时。无边诸法。智印咸遍。以
智等诸佛故。以智等众生心故。以智等诸法故。以智
无中边表里三世长短近远故。为智过虚空量故。如
世虚空。无所了知。如无分别智虚空一念。而能分别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68c 页
过虚空等法门。是故经言。一切虚空犹可量。诸佛说
法不可量。以是发心之初。住佛种智家。才发心时。即
于十方现身成佛。文殊师利菩萨颂云。一念普观无
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
成十力。明知三乘三祇出世成佛。是权方便教。此教
约实法。不说以愿力成佛等事。设以愿力成行。还以
约实成佛。不说以愿力暂成故。是故起信进修行者。
于大智境界。莫作三世近远延促之见。违智境界故。
失本大智之境。逐情识故。随相转故。如此五位断惑
次第。如空无时。如圆镜顿照。如摩尼宝能同众色。如
一滴之水入大海中。等同无二。以大智慧之圆镜。普
印诸作。莫不皆成。无作用之大用故。无三世之一时
故。无量方便三昧者。明情识昧。正智自明。如色界无
色界三昧。皆以息想虑而得之。声闻缘觉三昧。修厌
患观而对治。乐观空而灭悲智。权教菩萨。乐观空而
行六度。离苦本而生净国。设有住此界者。言留惑而
化众生。皆非法尔合然。以此义故。此方便三昧。为一
切众生迷法界体用。便将根本定体。净所妄情。名为
方便。非是别于真外。别有假安立之定。名为方便也。
譬如水清宝能清浊水为珠净缘。现本净水。非是珠
能作得净水。方便三昧亦复如是。为以万法无作本
自净缘。现得本自无作智慧力故。故名方便。若天人
外道三乘所有因果。皆有所作。以此所生。皆有处所。
皆有果报广狭净秽差别等事。于此佛华严一乘法
法不可量。以是发心之初。住佛种智家。才发心时。即
于十方现身成佛。文殊师利菩萨颂云。一念普观无
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
成十力。明知三乘三祇出世成佛。是权方便教。此教
约实法。不说以愿力成佛等事。设以愿力成行。还以
约实成佛。不说以愿力暂成故。是故起信进修行者。
于大智境界。莫作三世近远延促之见。违智境界故。
失本大智之境。逐情识故。随相转故。如此五位断惑
次第。如空无时。如圆镜顿照。如摩尼宝能同众色。如
一滴之水入大海中。等同无二。以大智慧之圆镜。普
印诸作。莫不皆成。无作用之大用故。无三世之一时
故。无量方便三昧者。明情识昧。正智自明。如色界无
色界三昧。皆以息想虑而得之。声闻缘觉三昧。修厌
患观而对治。乐观空而灭悲智。权教菩萨。乐观空而
行六度。离苦本而生净国。设有住此界者。言留惑而
化众生。皆非法尔合然。以此义故。此方便三昧。为一
切众生迷法界体用。便将根本定体。净所妄情。名为
方便。非是别于真外。别有假安立之定。名为方便也。
譬如水清宝能清浊水为珠净缘。现本净水。非是珠
能作得净水。方便三昧亦复如是。为以万法无作本
自净缘。现得本自无作智慧力故。故名方便。若天人
外道三乘所有因果。皆有所作。以此所生。皆有处所。
皆有果报广狭净秽差别等事。于此佛华严一乘法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69a 页
门。无住无作。所有其生。任无依智。无依止心智幻生
身。称真法界。于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其体相无来
无去。亦不作神通变化之事。虽然普现三世一切业
果在刹那之中。然亦不住三世远近及刹那之见。所
作三昧智慧一切愿行。总是任理智之运。为非有作
有修欣厌之法也。十行之中。云万佛刹微尘。十回向
位中。云百万佛刹微尘。为对迷时。即不可说刹尘烦
恼。对悟时。即不可说刹尘佛国及佛智慧也。
* 梵行品
梵者净也。以其净行。利众生故。常居世间。行一切行。
化利众生。无行可得。则无行不净。是故名为梵行也。
住佛无所住之门。故还行无行之行。无住之住。名为
佛住。无行之行。利益无众生之众生。名为净行。夫佛
智非深。只为迷心逐相。情亏也智隐。一体也智现。以
不思不惟而知众法。将不造不作。而办大功。以此如
来设净行之教。观法尽也。正法当兴。诸见亡也。佛智
方起。见亡智应。不由他悟。是故后学之士。应法修行。
不可以逐境沉沦。迷流永劫。但如上所说之经。多少
自然恰中。故诸行净则智慧净。智慧净则其心净。其
心净则诸法净。诸法净名法界净。法界净即众生净。
众生净则佛国土净。行此法平等者。名为净行也。
* 初发心功德品
夫以初发心之士。功德难量。举等虚空。无以比其类。
磨尽刹尘。无以酬其匹。虚空但明无相之大。一切刹
身。称真法界。于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其体相无来
无去。亦不作神通变化之事。虽然普现三世一切业
果在刹那之中。然亦不住三世远近及刹那之见。所
作三昧智慧一切愿行。总是任理智之运。为非有作
有修欣厌之法也。十行之中。云万佛刹微尘。十回向
位中。云百万佛刹微尘。为对迷时。即不可说刹尘烦
恼。对悟时。即不可说刹尘佛国及佛智慧也。
* 梵行品
梵者净也。以其净行。利众生故。常居世间。行一切行。
化利众生。无行可得。则无行不净。是故名为梵行也。
住佛无所住之门。故还行无行之行。无住之住。名为
佛住。无行之行。利益无众生之众生。名为净行。夫佛
智非深。只为迷心逐相。情亏也智隐。一体也智现。以
不思不惟而知众法。将不造不作。而办大功。以此如
来设净行之教。观法尽也。正法当兴。诸见亡也。佛智
方起。见亡智应。不由他悟。是故后学之士。应法修行。
不可以逐境沉沦。迷流永劫。但如上所说之经。多少
自然恰中。故诸行净则智慧净。智慧净则其心净。其
心净则诸法净。诸法净名法界净。法界净即众生净。
众生净则佛国土净。行此法平等者。名为净行也。
* 初发心功德品
夫以初发心之士。功德难量。举等虚空。无以比其类。
磨尽刹尘。无以酬其匹。虚空但明无相之大。一切刹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69b 页
尘。但明形碍之。广焉能对菩提心福智之境哉。其智
也。于刹那之际。满十方。现身如云。状因陀罗网。妙像
相入。光影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说等众生
教门。如雨洒众生。心得清凉乐尔。其福也。妙相庄严。
与华严而同其体。为初发心之际。与十方诸佛等住
无尽劫海。入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一切众生。
总须悟如此法。方得成佛。不可取如来三乘中顺世
方便之言。
* 明法品
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后之升进。使令明白。是修
十行之向。长养本位十住之法。精进慧菩萨者。慧者
照烛义。精进者无思义。以无思之慧。照烛有作之功。
有作本自无功。万法本来自净。万法自净。名之为精。
无功智应。知根利生。名之为进。经中入深禅定。得佛
神通者。以心称理。任理自真。不生不伏。理真智应。随
以智应而化群品。无来往。亦无变化。名佛神通。智无
依止。无形色体。无来去性。性自遍周。非三世摄。而能
普应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经云。智入三世而无
来往。为三世是众生情所妄安。非实有故。为智体无
形色。不造作而应群品。名之为神。圆满十方。无法不
知。无根不识。名之为通。
* 升夜摩天宫品
此第四会。
何故名夜摩天宫。明以处表法。此天名为时分天。为
此天无日月晦明。以莲华开为昼。合为夜。故名时分
也。于刹那之际。满十方。现身如云。状因陀罗网。妙像
相入。光影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说等众生
教门。如雨洒众生。心得清凉乐尔。其福也。妙相庄严。
与华严而同其体。为初发心之际。与十方诸佛等住
无尽劫海。入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一切众生。
总须悟如此法。方得成佛。不可取如来三乘中顺世
方便之言。
* 明法品
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后之升进。使令明白。是修
十行之向。长养本位十住之法。精进慧菩萨者。慧者
照烛义。精进者无思义。以无思之慧。照烛有作之功。
有作本自无功。万法本来自净。万法自净。名之为精。
无功智应。知根利生。名之为进。经中入深禅定。得佛
神通者。以心称理。任理自真。不生不伏。理真智应。随
以智应而化群品。无来往。亦无变化。名佛神通。智无
依止。无形色体。无来去性。性自遍周。非三世摄。而能
普应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经云。智入三世而无
来往。为三世是众生情所妄安。非实有故。为智体无
形色。不造作而应群品。名之为神。圆满十方。无法不
知。无根不识。名之为通。
* 升夜摩天宫品
此第四会。
何故名夜摩天宫。明以处表法。此天名为时分天。为
此天无日月晦明。以莲华开为昼。合为夜。故名时分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69c 页
天。为表十行法门。知时而应物化。不可不知时故。知
是人天种。二乘三乘一乘种。知可以何善根而接引
之。故以时分天。表所行之行须知时故。
* 夜摩天宫偈赞品
十住之中。以法身为戒体。此十行之中。以智慧为戒
体。仰视虚空。随所须物。惠利众生。皆从空下者。明智
如空。空为智本。智不异空故。是故空者。众法之本。以
此观之。一切功德。总从空智而有。
* 十行品
此天光自相照及。无有日月。但看莲华开合而辨昼
夜。名为时分天。如此位菩萨。知众生心欲开发时。应
时引接。未应度者。与作得度因缘。故于此处说十种
行门。前之两品巳明。至此而称叹也。举万佛刹微尘
数佛。皆号功德林者。明若迷其心境无明。与无限刹
尘不殊。若了达心源。智慧功德。等十方而无尽。
* 十无尽藏品
此位巳说十种行。以此十无尽藏。成后十回向之法。
使令进向。令使行门不滞。
* 升兜率天宫品
此第五会。
此品大悲门。初发心时。以真智慧进修。而悲有胜劣
不同。十住十行智慧兼修。仍出世心多。此位大悲。出
世心终。回十生死智慈之悲。十地之中。长养大悲。更
令深厚。问云。何于此天处说回向法。答曰。如须弥顶
上说十住。明初生佛家。任佛智慧之顶而无退动。夜
是人天种。二乘三乘一乘种。知可以何善根而接引
之。故以时分天。表所行之行须知时故。
* 夜摩天宫偈赞品
十住之中。以法身为戒体。此十行之中。以智慧为戒
体。仰视虚空。随所须物。惠利众生。皆从空下者。明智
如空。空为智本。智不异空故。是故空者。众法之本。以
此观之。一切功德。总从空智而有。
* 十行品
此天光自相照及。无有日月。但看莲华开合而辨昼
夜。名为时分天。如此位菩萨。知众生心欲开发时。应
时引接。未应度者。与作得度因缘。故于此处说十种
行门。前之两品巳明。至此而称叹也。举万佛刹微尘
数佛。皆号功德林者。明若迷其心境无明。与无限刹
尘不殊。若了达心源。智慧功德。等十方而无尽。
* 十无尽藏品
此位巳说十种行。以此十无尽藏。成后十回向之法。
使令进向。令使行门不滞。
* 升兜率天宫品
此第五会。
此品大悲门。初发心时。以真智慧进修。而悲有胜劣
不同。十住十行智慧兼修。仍出世心多。此位大悲。出
世心终。回十生死智慈之悲。十地之中。长养大悲。更
令深厚。问云。何于此天处说回向法。答曰。如须弥顶
上说十住。明初生佛家。任佛智慧之顶而无退动。夜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0a 页
摩天上说十行。表行依法空。一切无著。至此兜率天
宫。表虽不离欲界。处大悲门。而于欲境。常行知足。无
所染著。但为饶益众生。处于世间。故名回向。此为以
处表法升进。亦即不曾身有上下去来。但明寄处。表
一生菩萨。处此天中。果行满故。以明发心初。始生如
来智慧之家。以佛智慧行大悲门。即是圆满如来果。
故果复常满。行复常行。果行相严。故号佛华严也。经
云。善知其时为众说法者。了根生熟。如应化度。问曰。
何为诸佛知众生心时与非时。答曰。诸佛如来心。与
一切众生心。本不异故。诸佛悟而了与众生共之。众
生迷。自谓为隔。一切诸佛。以一切众生心智慧而成
正觉。一切众生。迷诸佛智慧而作众生。及至成佛时。
还成众生迷理之佛。所说法门。还解众生心里迷佛
众生。以此不异。故知众生心。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
是万行。但为长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集自在
故。时亦不改。法亦不异。智亦不迁。犹如竹苇。依旧而
成。初生与终。无有粗细。亦如小儿。长初生而为大。无
异大也。直以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长养道之
方便故。佛果在于初发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总
十住中。总具足也。犹如神龙马王。所生神驹。生在其
地。与父迟速相似。唯力用未如其父母。如初发心菩
萨。以乘如来一切智乘。初生佛家。与佛同智唯神通
道力未如。以待大悲万行长养故。虽长养功终。法不
异也。时不迁也。终不出初发心时。力用功毕。如龙女
宫。表虽不离欲界。处大悲门。而于欲境。常行知足。无
所染著。但为饶益众生。处于世间。故名回向。此为以
处表法升进。亦即不曾身有上下去来。但明寄处。表
一生菩萨。处此天中。果行满故。以明发心初。始生如
来智慧之家。以佛智慧行大悲门。即是圆满如来果。
故果复常满。行复常行。果行相严。故号佛华严也。经
云。善知其时为众说法者。了根生熟。如应化度。问曰。
何为诸佛知众生心时与非时。答曰。诸佛如来心。与
一切众生心。本不异故。诸佛悟而了与众生共之。众
生迷。自谓为隔。一切诸佛。以一切众生心智慧而成
正觉。一切众生。迷诸佛智慧而作众生。及至成佛时。
还成众生迷理之佛。所说法门。还解众生心里迷佛
众生。以此不异。故知众生心。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
是万行。但为长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集自在
故。时亦不改。法亦不异。智亦不迁。犹如竹苇。依旧而
成。初生与终。无有粗细。亦如小儿。长初生而为大。无
异大也。直以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长养道之
方便故。佛果在于初发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总
十住中。总具足也。犹如神龙马王。所生神驹。生在其
地。与父迟速相似。唯力用未如其父母。如初发心菩
萨。以乘如来一切智乘。初生佛家。与佛同智唯神通
道力未如。以待大悲万行长养故。虽长养功终。法不
异也。时不迁也。终不出初发心时。力用功毕。如龙女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0b 页
不出刹那际。一生成佛是。如善财一生得佛果是。一
生者无生也。无生有十一诸蕴自体无生。二诸见自
体无生。二空无生。四性无生。五时劫不迁无生。六涅
槃生死无生。七说法音声寂默无生。八智慧分别无
生。九神通道力性自周遍无生。十不出刹那际对现
三世。尽古今劫。一切众生前身无生。有此十种无生。
故名一生当得菩提。此经以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
地法。方便用资初发心佛果。以资粮与佛果同时。互
为体用相资。故号为觉行严。以果资行。令行无著。以
行资果。大悲大用得办。如三乘意生身菩萨推佛果
在十一地后。三祇劫终。以地前三贤为资粮。十地为
见道。佛果在十一地三祇劫后。如此教。与三乘中五
位行相。一倍颠倒行相不同。
* 兜率天宫偈赞品
巳上各说一法。共成十回向心。或但说有。众生著有。
或但说无。众生著无。如经星宿幢菩萨颂云。众生妄
分别。是佛是世界。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如下文
法幢菩萨颂云。宁可恒具受。一切世间苦。终不远如
来。不睹自在力。
* 十回向品
此品何故名为十回向。答曰。以十住初生诸佛智慧
家。虽有第七方便波罗蜜成大悲行。然为创始应真。
出世心多。十行位中。以智眼慧眼法眼观根利生。化
令出俗。此十回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
生者无生也。无生有十一诸蕴自体无生。二诸见自
体无生。二空无生。四性无生。五时劫不迁无生。六涅
槃生死无生。七说法音声寂默无生。八智慧分别无
生。九神通道力性自周遍无生。十不出刹那际对现
三世。尽古今劫。一切众生前身无生。有此十种无生。
故名一生当得菩提。此经以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
地法。方便用资初发心佛果。以资粮与佛果同时。互
为体用相资。故号为觉行严。以果资行。令行无著。以
行资果。大悲大用得办。如三乘意生身菩萨推佛果
在十一地后。三祇劫终。以地前三贤为资粮。十地为
见道。佛果在十一地三祇劫后。如此教。与三乘中五
位行相。一倍颠倒行相不同。
* 兜率天宫偈赞品
巳上各说一法。共成十回向心。或但说有。众生著有。
或但说无。众生著无。如经星宿幢菩萨颂云。众生妄
分别。是佛是世界。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如下文
法幢菩萨颂云。宁可恒具受。一切世间苦。终不远如
来。不睹自在力。
* 十回向品
此品何故名为十回向。答曰。以十住初生诸佛智慧
家。虽有第七方便波罗蜜成大悲行。然为创始应真。
出世心多。十行位中。以智眼慧眼法眼观根利生。化
令出俗。此十回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0c 页
劣。以将十住初心。所得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
之行门。处俗利生。回真入俗。故名回向。以此十回向
位。通前彻后。总通收故。又以表兜率天宫。于诸三界。
此天殊胜。何以故。为世间三世诸佛。皆在此天长菩
提心满。向上化乐天他化天乐放逸故。向上色界无
色界天。乐静心多故。巳下夜摩忉利是著乐之处天。
非知足故。又此天修三福德人之共生处故。何者为
三。一修施。二持戒。三修定。自馀诸天不修三福。但修
戒施二福。是故馀天。或多放逸或多乐静。是故上生
经云。乐欲长菩提心者。来生此天。是故此天说此十
回向门。回向有十法。一以无作法回向有作法。二以
有作法回向无作法。三以一法回向多法。四以多法
回向一法。五于诸有法回向无法。六于无法回向有
法。七以世间法回向出世间法。八以出世间法回向
世间法。九以一切自性无回向以为方便有回向法。
十以一切有回向法。以为自性无回向法。为令滞有
无者得自在故。得大神通。无法拘留故。供养诸佛。教
化众生。一多同别。皆得自在故。云何为等法界无量
回向。云如法界无中边。回向心无中边。如法界无作
者。回向心无作者。法界无来去远近。回向心无来去
远近。法界如虚空。回向智如虚空。法界不思议。回向
智不思议。法界无所依。回向智无所依。法界一切诸
佛之所共住。如无依智一切佛之所共住。法界非三
世及一切生灭时分所摄。回向之智。非三世时分所
之行门。处俗利生。回真入俗。故名回向。以此十回向
位。通前彻后。总通收故。又以表兜率天宫。于诸三界。
此天殊胜。何以故。为世间三世诸佛。皆在此天长菩
提心满。向上化乐天他化天乐放逸故。向上色界无
色界天。乐静心多故。巳下夜摩忉利是著乐之处天。
非知足故。又此天修三福德人之共生处故。何者为
三。一修施。二持戒。三修定。自馀诸天不修三福。但修
戒施二福。是故馀天。或多放逸或多乐静。是故上生
经云。乐欲长菩提心者。来生此天。是故此天说此十
回向门。回向有十法。一以无作法回向有作法。二以
有作法回向无作法。三以一法回向多法。四以多法
回向一法。五于诸有法回向无法。六于无法回向有
法。七以世间法回向出世间法。八以出世间法回向
世间法。九以一切自性无回向以为方便有回向法。
十以一切有回向法。以为自性无回向法。为令滞有
无者得自在故。得大神通。无法拘留故。供养诸佛。教
化众生。一多同别。皆得自在故。云何为等法界无量
回向。云如法界无中边。回向心无中边。如法界无作
者。回向心无作者。法界无来去远近。回向心无来去
远近。法界如虚空。回向智如虚空。法界不思议。回向
智不思议。法界无所依。回向智无所依。法界一切诸
佛之所共住。如无依智一切佛之所共住。法界非三
世及一切生灭时分所摄。回向之智。非三世时分所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1a 页
摄。法界圆满三世事业在于现前。回向之智。圆三世
事业在于现前。法界有无自在。回向之智有无自在。
为令自他皆如法界无碍自在如诸佛故。以是名为
等法界无量回向。大意令一切发菩提心者。一如法
界诸德用自在圆满广大无限。离大小性。不属一二
三百千万等有限量故。世间出世间大智大悲喜舍。
等法界众生界故。若不如是回向。设求菩提。但得二
乘住寂菩提。菩萨乐生净土。皆住门外三车。露地白
牛。不当其分。自他滞障。悲敬不真。知见不广。悲心不
普。心不广大。不称无限法界。若不如是以无限回向。
发愿普为无限法界众生。即自住真门。偏生净土。不
依法界无碍垢净平等无限同体大悲。不成佛果故。
如是十回向。均十信十住十行及十地十一地。行门
总在其中。
* 十地品
此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说。
何故名为十地品。曰明如来以普光明智。以成地体。
以诸菩萨虽登十住十行十回向不离此体。故云十
地。此十地之法。即通十信所信十个佛果。即以普光
明殿所说十个佛果不动智佛为初信故。进修之中。
虽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还将十信之中十个智果。以
成十地之体。十个智佛。以不动智佛为本。不动智佛。
以普光明智为本。普光明智。以无依住智为本。又无
依住智。以一切众生为本。如善财见弥勒菩萨。弥勒
菩萨。还令善财却见初善知识文殊师利。是其义也。
事业在于现前。法界有无自在。回向之智有无自在。
为令自他皆如法界无碍自在如诸佛故。以是名为
等法界无量回向。大意令一切发菩提心者。一如法
界诸德用自在圆满广大无限。离大小性。不属一二
三百千万等有限量故。世间出世间大智大悲喜舍。
等法界众生界故。若不如是回向。设求菩提。但得二
乘住寂菩提。菩萨乐生净土。皆住门外三车。露地白
牛。不当其分。自他滞障。悲敬不真。知见不广。悲心不
普。心不广大。不称无限法界。若不如是以无限回向。
发愿普为无限法界众生。即自住真门。偏生净土。不
依法界无碍垢净平等无限同体大悲。不成佛果故。
如是十回向。均十信十住十行及十地十一地。行门
总在其中。
* 十地品
此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说。
何故名为十地品。曰明如来以普光明智。以成地体。
以诸菩萨虽登十住十行十回向不离此体。故云十
地。此十地之法。即通十信所信十个佛果。即以普光
明殿所说十个佛果不动智佛为初信故。进修之中。
虽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还将十信之中十个智果。以
成十地之体。十个智佛。以不动智佛为本。不动智佛。
以普光明智为本。普光明智。以无依住智为本。又无
依住智。以一切众生为本。如善财见弥勒菩萨。弥勒
菩萨。还令善财却见初善知识文殊师利。是其义也。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1b 页
乃至五位满。不离初信之佛果。以此十地之法。通初
彻末。一际法门。是故号名十地品。且略言之。十地之
体。若无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十
信之初心。无十地十一地之佛果。亦无成信心故。始
终总全是不动智之果故。能信自心者亦佛果故。所
信佛果亦佛果故。修行之身亦果佛故。如是信心。方
得成信。故信亦是佛。悟亦是佛。以不异佛智体用为
进修故。作此信时。普见一切众生所有心量。皆从如
来大智而有。凡圣一体。同一智慧。无有二性。如此经
如来出现品云。众生种种乐。及诸方便智。皆依佛智
起。又云应信自心中。常有诸佛出兴于世。转正法轮。
从如是信巳。以方便三昧。发生悟入。现本智慧。与佛
契同。名生如来智慧家为真佛子。从此初住。住佛所
住。种如来性。名清净智慧。从此慧巳。经十住十行十
回向。位位之中。配十个所修行之人。十个世界国土。
位位之中。以如来智生身。等法界众生界。对现一切
众生前身。非论意生身随意所往也。但以根本无明。
成一切智海。一切世界。一切处现形。随类应现。不论
于三界外别受变易生死。但以智用。善达心境。智无
碍性。等法界性。无去来性。无造作性。不见过去是凡
夫。未来是变易。现在是分段。有此心者。皆是虚妄。非
正见故。若断惑中。但以五盖十缠十使绕为智用。不
于三界外别受变易之生死。于毛孔微尘之内。刹海
凡圣。如影同居。焉得别有三界之内外也。不变尚自
彻末。一际法门。是故号名十地品。且略言之。十地之
体。若无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十
信之初心。无十地十一地之佛果。亦无成信心故。始
终总全是不动智之果故。能信自心者亦佛果故。所
信佛果亦佛果故。修行之身亦果佛故。如是信心。方
得成信。故信亦是佛。悟亦是佛。以不异佛智体用为
进修故。作此信时。普见一切众生所有心量。皆从如
来大智而有。凡圣一体。同一智慧。无有二性。如此经
如来出现品云。众生种种乐。及诸方便智。皆依佛智
起。又云应信自心中。常有诸佛出兴于世。转正法轮。
从如是信巳。以方便三昧。发生悟入。现本智慧。与佛
契同。名生如来智慧家为真佛子。从此初住。住佛所
住。种如来性。名清净智慧。从此慧巳。经十住十行十
回向。位位之中。配十个所修行之人。十个世界国土。
位位之中。以如来智生身。等法界众生界。对现一切
众生前身。非论意生身随意所往也。但以根本无明。
成一切智海。一切世界。一切处现形。随类应现。不论
于三界外别受变易生死。但以智用。善达心境。智无
碍性。等法界性。无去来性。无造作性。不见过去是凡
夫。未来是变易。现在是分段。有此心者。皆是虚妄。非
正见故。若断惑中。但以五盖十缠十使绕为智用。不
于三界外别受变易之生死。于毛孔微尘之内。刹海
凡圣。如影同居。焉得别有三界之内外也。不变尚自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1c 页
本无。焉能有别欣变化。纯以世间一切境界人天魔
梵。为一佛土而作佛事。不于他方别有净土也。五盖
者。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十缠者。一无
惭。二无愧。三眠。四悔。五悭。六嫉。七掉举。八昏沉。九忿。
十覆。达智具悲。此等用为智海。为慈悲喜舍诸佛知
见故。为信解广大。受生广大。如随好光明功德品天
鼓所说悔除法。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口意舌。悔
除所有业障。诸天问言云何悔除。天鼓云。观业不从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身心。乃至十方推
求。悉不可得。天鼓如是为诸天众说法之时。百千万
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兜率天子。得无生法忍。
得十地位。此位三生得十地果也。若信解无作恶业
者。一生成佛。如善财是也。云一生者。言见道无生性。
总是入法界。无时之生故。如三乘之教。刊削屈曲。理
滞难成。尚能信而为之。此一乘法。理智端直。不剋不
削。达自根本无明。便为不动智佛。万事自正。以智利
生。即是佛故。又将十回向广大无限悲愿会融。令智
用而无作。行具而无依。即普贤行具故。世士大迷。易
成而功广者。即不信。多劫曲修。刊削难成。功劣者。反
存其情。毕竟多生。还须归此。如此经中。少起信乐。获
得无边广大饶益。三生者。一过去久远见道修行生。
二现在得果圆满生。三当来示现成正觉出世生。总
在楼阁之内。如今现前。无古今去来现在。不可得故。
然亦不废三生之相。现在其中。但以智知。为随俗利
梵。为一佛土而作佛事。不于他方别有净土也。五盖
者。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十缠者。一无
惭。二无愧。三眠。四悔。五悭。六嫉。七掉举。八昏沉。九忿。
十覆。达智具悲。此等用为智海。为慈悲喜舍诸佛知
见故。为信解广大。受生广大。如随好光明功德品天
鼓所说悔除法。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口意舌。悔
除所有业障。诸天问言云何悔除。天鼓云。观业不从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身心。乃至十方推
求。悉不可得。天鼓如是为诸天众说法之时。百千万
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兜率天子。得无生法忍。
得十地位。此位三生得十地果也。若信解无作恶业
者。一生成佛。如善财是也。云一生者。言见道无生性。
总是入法界。无时之生故。如三乘之教。刊削屈曲。理
滞难成。尚能信而为之。此一乘法。理智端直。不剋不
削。达自根本无明。便为不动智佛。万事自正。以智利
生。即是佛故。又将十回向广大无限悲愿会融。令智
用而无作。行具而无依。即普贤行具故。世士大迷。易
成而功广者。即不信。多劫曲修。刊削难成。功劣者。反
存其情。毕竟多生。还须归此。如此经中。少起信乐。获
得无边广大饶益。三生者。一过去久远见道修行生。
二现在得果圆满生。三当来示现成正觉出世生。总
在楼阁之内。如今现前。无古今去来现在。不可得故。
然亦不废三生之相。现在其中。但以智知。为随俗利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2a 页
人故。即三生也。若约真论。无发菩提心时。无修行见
道时。无现生得果时。无当来示成正觉时。以三世及
心量。无性体故。无安立故。无处无依住故。名为成佛
时也。若见自心有能发菩提心时。当来成正觉时。即
为情识生灭。不名发心时也。以是义故。信心及佛果。
总不离普光明殿。乃至常行普贤无始终之行。离世
间品。总不离普光明殿。明因果同本故。时复无体。智
复无依。弥勒令善财却见初友文殊。即明至果不移
因。善财念见文殊。便闻普贤菩萨名。及自见其身入
普贤身。明正觉之因不移行果。三会总在普光明殿
者。明行因与果。并普贤行满。总是一个普光明无始
终无依住自在大智故。若众生发菩提心者。不见此
智。不名发心。若心外见佛。及取相求真者。皆且作善。
未明发一切智心故。经云。乘一切智乘。直至道场。以
乘普光明大智之乘。还不出普光明大智道场。名之
为至。是故发心先心难。明此智难信。信得即能入故。
夫證发心易。先起信发心难。信极即入位故。如一生
修有漏十善。尚得生于天上。得业报神通。十念成就。
尚得往生净土。何况依智发心。一生之后。不得智体
自在神通乎。如西方净土十六观门。总是作想。想成
由自报得神通。何况达理智无依。明净遍照。了身心
无体。内外见亡者乎。以无住法。随无住智。供佛利生。
如是修行。何虑不获大力神通。论主颂曰。普光明智
等虚空。虚空但空智自在。从初发心依此生。究竟还
道时。无现生得果时。无当来示成正觉时。以三世及
心量。无性体故。无安立故。无处无依住故。名为成佛
时也。若见自心有能发菩提心时。当来成正觉时。即
为情识生灭。不名发心时也。以是义故。信心及佛果。
总不离普光明殿。乃至常行普贤无始终之行。离世
间品。总不离普光明殿。明因果同本故。时复无体。智
复无依。弥勒令善财却见初友文殊。即明至果不移
因。善财念见文殊。便闻普贤菩萨名。及自见其身入
普贤身。明正觉之因不移行果。三会总在普光明殿
者。明行因与果。并普贤行满。总是一个普光明无始
终无依住自在大智故。若众生发菩提心者。不见此
智。不名发心。若心外见佛。及取相求真者。皆且作善。
未明发一切智心故。经云。乘一切智乘。直至道场。以
乘普光明大智之乘。还不出普光明大智道场。名之
为至。是故发心先心难。明此智难信。信得即能入故。
夫證发心易。先起信发心难。信极即入位故。如一生
修有漏十善。尚得生于天上。得业报神通。十念成就。
尚得往生净土。何况依智发心。一生之后。不得智体
自在神通乎。如西方净土十六观门。总是作想。想成
由自报得神通。何况达理智无依。明净遍照。了身心
无体。内外见亡者乎。以无住法。随无住智。供佛利生。
如是修行。何虑不获大力神通。论主颂曰。普光明智
等虚空。虚空但空智自在。从初发心依此生。究竟还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2b 页
依此处满。是故。三会光明殿。皆以法界本普光明智
为体用故。菩提有五。一小乘菩提。二二乘菩提。三空
观行六波罗蜜菩萨菩提。四修十种相似真如观。修
十波罗蜜。有十真如障。十一种粗重。二十二种愚痴
菩提。五依十种如来智。修十波罗蜜。以无尽劫为一
刹那际。契无尽多生为一生。一念迷解。即佛智慧菩
提。如起信论说。或云超劫成佛。云我于无量劫。修行
成佛道者。皆为懈慢众生。作无数方便。或云要经三
僧祇。方得成佛者。此皆逐世情说。为三乘不依根本
智发心。若以智论之。不随迷情。直以不可数阿僧祇
劫以为无时。以此无时。假施设。一刹那际。摄无限三
世。无限三世劫。总不出一刹那际。经云。智入三世而
无来往。如是三僧祇劫。情有智无以智收情。情居智
内。无量劫情。在刹那际智中。若取情虚智实。元来总
无时体。始终无时可迁。二事校量。只可从实不从虚
也。经云。悉从他方世界来集者。以从十回向法来成
十地。名之他方故。法界性中无别他方。以未至位处
名他方故。八正道者。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语正业正命。是也。解云。以入佛智。名为正见。以智
观法。名正思惟。依五位法而行进修。名正精进常与
智合。不与情俱。名为正念。心无生灭。而能发起诸佛
智慧。及起无量大神通力名为正定。善能分别人天
外道三乘一乘邪见正见邪定正定邪行正行名为
正语。善简自他一切邪业。善显佛智慧。等一切众生。
为体用故。菩提有五。一小乘菩提。二二乘菩提。三空
观行六波罗蜜菩萨菩提。四修十种相似真如观。修
十波罗蜜。有十真如障。十一种粗重。二十二种愚痴
菩提。五依十种如来智。修十波罗蜜。以无尽劫为一
刹那际。契无尽多生为一生。一念迷解。即佛智慧菩
提。如起信论说。或云超劫成佛。云我于无量劫。修行
成佛道者。皆为懈慢众生。作无数方便。或云要经三
僧祇。方得成佛者。此皆逐世情说。为三乘不依根本
智发心。若以智论之。不随迷情。直以不可数阿僧祇
劫以为无时。以此无时。假施设。一刹那际。摄无限三
世。无限三世劫。总不出一刹那际。经云。智入三世而
无来往。如是三僧祇劫。情有智无以智收情。情居智
内。无量劫情。在刹那际智中。若取情虚智实。元来总
无时体。始终无时可迁。二事校量。只可从实不从虚
也。经云。悉从他方世界来集者。以从十回向法来成
十地。名之他方故。法界性中无别他方。以未至位处
名他方故。八正道者。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语正业正命。是也。解云。以入佛智。名为正见。以智
观法。名正思惟。依五位法而行进修。名正精进常与
智合。不与情俱。名为正念。心无生灭。而能发起诸佛
智慧。及起无量大神通力名为正定。善能分别人天
外道三乘一乘邪见正见邪定正定邪行正行名为
正语。善简自他一切邪业。善显佛智慧。等一切众生。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2c 页
同共有之。名为正业。令一切众生人天外道世间生
死。及三乘出世解脱法门。皆令回向如来根本一切
智心。本无情动。名为正命。如三十种广大志乐。法行
虽广。是一佛智印非前后故故此十地法。返成前十
住十行十回向法。非是此十地别有法来。犹如萝菔
从根生叶。复以叶滋根。亦如种谷。以果生苗。苗熟果
成。还初果也。如善财见慈氏如来。慈氏如来还令却
见文殊。明果不离因中果也。又如人初生。至三十而
长。但以长初生为大故。非别有大来。又初生至老大。
时无先后也。以智为先导。非情所收。无先后异也。虽
立升降差殊。但明一法界智中阶级。非如情见阶级
故。三乘之种。不体会法华经会权就实之意。返说是
化。要经三祇劫。方得成佛。此是法界大智宅外门前
之见。犹住草庵。且免三界粗苦之乐。得三种意生身。
住火宅门外。权设三车。是以几案有凭据之乘。以净
土秽土有二别故。须改三乘之见网。眇目者令圆。灭
存留惑。及净秽土之漏身。始可称智身之广大。论主
乃为颂曰。无限智悲成佛德。佛以智悲成十地。还将
十地成诸位。前后五位加行门。不离十地智悲起。是
故十住初发心。发心即入十地智。虽然五位方便殊。
只为成熟十地智。犹如迅息飞虚空。不废游行无所
至。亦如鱼龙游水中。不废当游不离水。如是五位行
差别。不废差别不离智。所有日月岁差别。以智法印
无别异。论主又颂曰。一切众生金色界。白净无垢智
死。及三乘出世解脱法门。皆令回向如来根本一切
智心。本无情动。名为正命。如三十种广大志乐。法行
虽广。是一佛智印非前后故故此十地法。返成前十
住十行十回向法。非是此十地别有法来。犹如萝菔
从根生叶。复以叶滋根。亦如种谷。以果生苗。苗熟果
成。还初果也。如善财见慈氏如来。慈氏如来还令却
见文殊。明果不离因中果也。又如人初生。至三十而
长。但以长初生为大故。非别有大来。又初生至老大。
时无先后也。以智为先导。非情所收。无先后异也。虽
立升降差殊。但明一法界智中阶级。非如情见阶级
故。三乘之种。不体会法华经会权就实之意。返说是
化。要经三祇劫。方得成佛。此是法界大智宅外门前
之见。犹住草庵。且免三界粗苦之乐。得三种意生身。
住火宅门外。权设三车。是以几案有凭据之乘。以净
土秽土有二别故。须改三乘之见网。眇目者令圆。灭
存留惑。及净秽土之漏身。始可称智身之广大。论主
乃为颂曰。无限智悲成佛德。佛以智悲成十地。还将
十地成诸位。前后五位加行门。不离十地智悲起。是
故十住初发心。发心即入十地智。虽然五位方便殊。
只为成熟十地智。犹如迅息飞虚空。不废游行无所
至。亦如鱼龙游水中。不废当游不离水。如是五位行
差别。不废差别不离智。所有日月岁差别。以智法印
无别异。论主又颂曰。一切众生金色界。白净无垢智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3a 页
无坏。智珠自在内衣中。只欲长贫住门外。广大宝乘
住四衢。文殊引导普贤扶肥壮白牛甚多力。一念遍
游无卷舒。如是宝乘不能入。但乐勤苦门前立。不觉
自身常住中。遣上恒言我不及。无明闇覆者。覆谓覆
盖自巳如如之本智故。为智自无性。逐境缘迷。故随
迷苦极。自觉迷除。迷我成妄。觉我成智。觉之与迷。本
无二性。为智之与迷。各无自性。皆悉从缘而有。为根
本智自性无性。不自了知是智非智。但随境起。逐境
情生起于我见。非至苦极。厌苦求真。若自未厌苦源。
设圣者化时。不信从斯发起。有二种发心。一者久从
生死苦。厌苦发心。名自觉圣智。亦名佛智自然智无
师智。二依先觉劝。令知苦本。方能发心。若言要依先
佛发心。即同外道常见。即先觉者。以谁为师。展转相
承。不离常见。若有古时常佛为展转之师。即古佛自
体自真不随妄者。即不可践其古迹。为真自常真。不
可以真随生死故。即生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
若也众生定有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
故。此是断见。此二种俱非。不离断常也。为一切众生。
生死无性。本无生死。横计生死。本非生死。一切诸佛
本无自性。实无菩提。亦无涅槃。而众生妄谓诸佛有
菩提涅槃。若有众生能如是知者。名为发心。名为诸
佛。名为见道。而能开悟一切众生。是达无明者。无明
本无。诸佛亦无。名为觉者。但以无依无住无体无性
妙智。能随响应。对现色身教化众生。名为大悲。不可
住四衢。文殊引导普贤扶肥壮白牛甚多力。一念遍
游无卷舒。如是宝乘不能入。但乐勤苦门前立。不觉
自身常住中。遣上恒言我不及。无明闇覆者。覆谓覆
盖自巳如如之本智故。为智自无性。逐境缘迷。故随
迷苦极。自觉迷除。迷我成妄。觉我成智。觉之与迷。本
无二性。为智之与迷。各无自性。皆悉从缘而有。为根
本智自性无性。不自了知是智非智。但随境起。逐境
情生起于我见。非至苦极。厌苦求真。若自未厌苦源。
设圣者化时。不信从斯发起。有二种发心。一者久从
生死苦。厌苦发心。名自觉圣智。亦名佛智自然智无
师智。二依先觉劝。令知苦本。方能发心。若言要依先
佛发心。即同外道常见。即先觉者。以谁为师。展转相
承。不离常见。若有古时常佛为展转之师。即古佛自
体自真不随妄者。即不可践其古迹。为真自常真。不
可以真随生死故。即生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
若也众生定有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
故。此是断见。此二种俱非。不离断常也。为一切众生。
生死无性。本无生死。横计生死。本非生死。一切诸佛
本无自性。实无菩提。亦无涅槃。而众生妄谓诸佛有
菩提涅槃。若有众生能如是知者。名为发心。名为诸
佛。名为见道。而能开悟一切众生。是达无明者。无明
本无。诸佛亦无。名为觉者。但以无依无住无体无性
妙智。能随响应。对现色身教化众生。名为大悲。不可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3b 页
有得有證。有欣有厌。有取有舍。有古有今。有真有假。
发菩提心也。如是发菩提心。不为长夜无明之所覆
故。异相门中。总有五十种菩提。大体总相。但约此十
地差别菩提。以为升进之大体。从此十种地中菩提。
总以五种菩提为大体。五种菩提者。一空无相菩提。
二普光明无依住智菩提。三大愿能起大智大悲广
利众生菩提。四以其大悲能随染净不染净菩提。五
智悲万行圆满无作菩提。菩提者觉也。云无上者。但
一乘非三乘也。一空无相菩提。三乘及一乘共得。二
普光明无依住智菩提。唯一乘。非三乘也。一乘菩萨。
十住之初。住此智。名住佛所住。生如来智慧家。以此
智地。进修诸行。随差别智。随差别行。不离初心所得
普光明无依住智地。以明发心毕竟不别。如是发心
先心难者。得此智地难故。三大愿能起大智发生大
悲广利众生菩提。明诸法不自生。即藉大愿而起智
成悲。亦不从他生。明智之及愿无自性故。不共生者。
法无和合故不无因者。要因愿起智。行慈悲故。故云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又此八地菩萨。无功之智
现前。犹恐滞寂。以第八愿波罗蜜防之。令忆念本愿
故。四以其大悲能随染净不染净菩提。明前六地行
六波罗蜜。得出世间。及世间并出世间菩提。至此第
七地。以出世间及世间并出世间菩提。用入世间。同
一切凡夫事业。成大慈悲行。虽同俗染。以智无染性。
处世无著。如莲华处水。恒生水中不湿故。又明智体
发菩提心也。如是发菩提心。不为长夜无明之所覆
故。异相门中。总有五十种菩提。大体总相。但约此十
地差别菩提。以为升进之大体。从此十种地中菩提。
总以五种菩提为大体。五种菩提者。一空无相菩提。
二普光明无依住智菩提。三大愿能起大智大悲广
利众生菩提。四以其大悲能随染净不染净菩提。五
智悲万行圆满无作菩提。菩提者觉也。云无上者。但
一乘非三乘也。一空无相菩提。三乘及一乘共得。二
普光明无依住智菩提。唯一乘。非三乘也。一乘菩萨。
十住之初。住此智。名住佛所住。生如来智慧家。以此
智地。进修诸行。随差别智。随差别行。不离初心所得
普光明无依住智地。以明发心毕竟不别。如是发心
先心难者。得此智地难故。三大愿能起大智发生大
悲广利众生菩提。明诸法不自生。即藉大愿而起智
成悲。亦不从他生。明智之及愿无自性故。不共生者。
法无和合故不无因者。要因愿起智。行慈悲故。故云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又此八地菩萨。无功之智
现前。犹恐滞寂。以第八愿波罗蜜防之。令忆念本愿
故。四以其大悲能随染净不染净菩提。明前六地行
六波罗蜜。得出世间。及世间并出世间菩提。至此第
七地。以出世间及世间并出世间菩提。用入世间。同
一切凡夫事业。成大慈悲行。虽同俗染。以智无染性。
处世无著。如莲华处水。恒生水中不湿故。又明智体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3c 页
无依无性。能随大愿。处于俗流。不属染净而自在故。
此之第七地法门。非二乘所及。亦非行六波罗蜜欣
厌烦恼菩萨所知。五智悲万行。得圆满无作菩提。若
以总相同相门。智体不异。时亦不异。即十住初心总
具。若以别相门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得一分如来同
体大智。得一分如来同体之行。得一切如来回向大
愿。和融悲智。从初地至第六地。依前三贤位中之法。
长养成就。令得出缠。虽有慈悲。是愿令一切众生出
世之悲。至此第七地。将前出世解脱之心。方始处缠
不污。从三空无作之门。入世间同缠方便之行。犹有
无作有作二种习气。仍在有行有开发。至第八地第
十地。悲智圆满。任物利生。无作方终。至第十一地。所
利众生。等同法界。随根随时。对现色身。无生不利。不
为而用。为普光明智。与一切众生虚妄心。是一性体
故。故能知一切众生所作业行。随而应现。第八地初
得智慧无功用。第九地明无功用智说教自在。第十
地明无功用中智悲总圆满故。十地是此位中之果。
明因行难发。果行易成。如水入流任运至海。何况此
行不出海中。经云。佛子。譬如有世界。一处杂染。一处
纯净。是二中间。难得过者。明六地纯净。七地纯染。于
此二位。滞于染净。难可得过。意明以大悲大智。不离
此二行。教化一切众生。而令究竟成大菩提。具一切
智智。以加行智。显发根本智。以根本智观照力。成差
别智。以智无依。不受恒垢。以垢无依。不能染净。但为
此之第七地法门。非二乘所及。亦非行六波罗蜜欣
厌烦恼菩萨所知。五智悲万行。得圆满无作菩提。若
以总相同相门。智体不异。时亦不异。即十住初心总
具。若以别相门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得一分如来同
体大智。得一分如来同体之行。得一切如来回向大
愿。和融悲智。从初地至第六地。依前三贤位中之法。
长养成就。令得出缠。虽有慈悲。是愿令一切众生出
世之悲。至此第七地。将前出世解脱之心。方始处缠
不污。从三空无作之门。入世间同缠方便之行。犹有
无作有作二种习气。仍在有行有开发。至第八地第
十地。悲智圆满。任物利生。无作方终。至第十一地。所
利众生。等同法界。随根随时。对现色身。无生不利。不
为而用。为普光明智。与一切众生虚妄心。是一性体
故。故能知一切众生所作业行。随而应现。第八地初
得智慧无功用。第九地明无功用智说教自在。第十
地明无功用中智悲总圆满故。十地是此位中之果。
明因行难发。果行易成。如水入流任运至海。何况此
行不出海中。经云。佛子。譬如有世界。一处杂染。一处
纯净。是二中间。难得过者。明六地纯净。七地纯染。于
此二位。滞于染净。难可得过。意明以大悲大智。不离
此二行。教化一切众生。而令究竟成大菩提。具一切
智智。以加行智。显发根本智。以根本智观照力。成差
别智。以智无依。不受恒垢。以垢无依。不能染净。但为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4a 页
大悲缘起方便利生耳。九次第定者。名灭尽定。此灭
定有四种。一声闻灭定。以四谛观识心灭。现行烦恼
及智亦灭。二缘觉灭定。十二缘灭。现行烦恼灭。智亦
灭。三权教菩萨。观四谛十二缘。明苦空无常无我无
人无众生寿者。性相空寂。都无所缚。行六波罗蜜。生
于净土。或以随意生身。住于娑婆。或言以慈悲留惑
住世。设入寂定。但随无相理灭。不得法界大用灭故。
四如一乘菩萨。依如来普光明智发心。但达根本无
明是一切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为进修之
体。所有寂用。皆随智门。一身寂多身用。多身寂一身
用。同身寂。别身用。别身寂。同身用。如是同别寂用自
在。等空法界无碍重重。
* 十定品
此第八会。在普光明殿。说十定法门也。第七会在三
禅天。说十一地法门。其文未来。如来出现品。明佛出
兴出世人缠。二行圆满。文殊是主出缠智慧。普贤是
主入俗行周。离世间品。是一切诸佛皆自成佛果后。
恒以自巳果行。常行利生。亦名为利世间品。不可作
远离之离。一切诸佛。以此法界大智慧而成正觉。亦
名普光明大智慧殿法界品。是菩提智境究竟之果。
此乃都该一部也。以三昧力三求推觅觅普贤者。明
三昧虽有慈悲。是出世心多。以此不见十一地普贤
入俗利生之门。三求推觅方见普贤者。明从十地升
进。入普贤行果之位。成普贤寂用自在门故。是故下
定有四种。一声闻灭定。以四谛观识心灭。现行烦恼
及智亦灭。二缘觉灭定。十二缘灭。现行烦恼灭。智亦
灭。三权教菩萨。观四谛十二缘。明苦空无常无我无
人无众生寿者。性相空寂。都无所缚。行六波罗蜜。生
于净土。或以随意生身。住于娑婆。或言以慈悲留惑
住世。设入寂定。但随无相理灭。不得法界大用灭故。
四如一乘菩萨。依如来普光明智发心。但达根本无
明是一切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为进修之
体。所有寂用。皆随智门。一身寂多身用。多身寂一身
用。同身寂。别身用。别身寂。同身用。如是同别寂用自
在。等空法界无碍重重。
* 十定品
此第八会。在普光明殿。说十定法门也。第七会在三
禅天。说十一地法门。其文未来。如来出现品。明佛出
兴出世人缠。二行圆满。文殊是主出缠智慧。普贤是
主入俗行周。离世间品。是一切诸佛皆自成佛果后。
恒以自巳果行。常行利生。亦名为利世间品。不可作
远离之离。一切诸佛。以此法界大智慧而成正觉。亦
名普光明大智慧殿法界品。是菩提智境究竟之果。
此乃都该一部也。以三昧力三求推觅觅普贤者。明
三昧虽有慈悲。是出世心多。以此不见十一地普贤
入俗利生之门。三求推觅方见普贤者。明从十地升
进。入普贤行果之位。成普贤寂用自在门故。是故下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4b 页
文以如意摩尼珠王。能随所求。及与物同色。不失自
珠之德。明常以如来自果一切智王。不坏菩萨种种
方便之行。随诸众生种种乐欲。皆随引之。使令得乐。
大意明十信巳后。十地巳前。以普贤行。成法身根本
智。得出世中差别智。十一地中。以法身根本智。纯成
处生死中无限大用普贤门。与一切众生妄念齐等。
同想同用。随彼解脱。以是如来令想念普贤。离世间
品。是佛果后普贤行。云周遍观察。不见普贤及所坐
之座者。明从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巳乘普
贤行升进。多求如来解脱悲智出世间心。成佛自在
无作道。圆满巳是周遍。十地佛果后普贤行。及所有
三昧。纯是善入世间。无求出世佛果故。三昧三求不
见。纯是大悲。无有自利之行。即不相见。以十地佛果
巳前。行普贤行。有自利利他之心。求出世解脱故。以
十一地行普贤之行。不求自巳解脱。纯是利生之行
故。明自解脱道巳满足。无所希求。故于十一地。但为
饶益一切众生。无蕴积巳自功故。是故以将十地巳
前自利利他普贤行。求十一地中普贤行未及见。是
故大众周遍观察。竟不得见普贤身及座也。但入观
者。善得其宜。先须入无思无心定。得法身之理。称虚
空之性。方可方便起智兴供养心。须得自在称理智
而为之。若也但修空无相法身。即于智不能起用。若
但一向生想。不见无相法身。即纯是有为。
* 十通品
珠之德。明常以如来自果一切智王。不坏菩萨种种
方便之行。随诸众生种种乐欲。皆随引之。使令得乐。
大意明十信巳后。十地巳前。以普贤行。成法身根本
智。得出世中差别智。十一地中。以法身根本智。纯成
处生死中无限大用普贤门。与一切众生妄念齐等。
同想同用。随彼解脱。以是如来令想念普贤。离世间
品。是佛果后普贤行。云周遍观察。不见普贤及所坐
之座者。明从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巳乘普
贤行升进。多求如来解脱悲智出世间心。成佛自在
无作道。圆满巳是周遍。十地佛果后普贤行。及所有
三昧。纯是善入世间。无求出世佛果故。三昧三求不
见。纯是大悲。无有自利之行。即不相见。以十地佛果
巳前。行普贤行。有自利利他之心。求出世解脱故。以
十一地行普贤之行。不求自巳解脱。纯是利生之行
故。明自解脱道巳满足。无所希求。故于十一地。但为
饶益一切众生。无蕴积巳自功故。是故以将十地巳
前自利利他普贤行。求十一地中普贤行未及见。是
故大众周遍观察。竟不得见普贤身及座也。但入观
者。善得其宜。先须入无思无心定。得法身之理。称虚
空之性。方可方便起智兴供养心。须得自在称理智
而为之。若也但修空无相法身。即于智不能起用。若
但一向生想。不见无相法身。即纯是有为。
* 十通品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4c 页
如此十定十通十忍等。是十地位终。入于生死利众
生之方便。亦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
通修。
* 十忍品
若以权教菩萨。地前为伏忍。地上见道。方入顺无生
忍。若以一乘通十住初心。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
名生佛智慧家。名得音声忍。亦名顺无生忍。前巳有
十通。此乃约通有忍。若无神智通达。但成伏忍法忍
不生。十地巳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内。以通成忍。亦是
十定十通十忍。是一德之功用故。
* 阿僧祇品
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明该括因果初终始末。不迁
刹那之际。如仁王经。一念中具九十刹那。一刹那经
九百生灭。如是三世佛果。及普贤方便行。总时不迁
故。但以刹那为量。不立生灭之名。设论生灭。但于刹
那内安立。更无长短。自此以下至如来出现品。明佛
果之中。三业广大。此品何故如来自说。明此数法广
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非
至差别智满方了。即此阿僧祇品。随好光明功德品。
二品法。是如来自说。有馀五位。各各随位菩萨自说。
十信菩萨说十信法。十住菩萨说十住法。以此此品。
非至差别智果满佛位方明。还是如来自说。故所问
之主。还是如来心智自在之王。方堪能问。又此数法。
智满佛果方终。以智遍故。任运而知。非是加行作意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5a 页
而知。以此佛自说故。
* 寿量品
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寿量。说此品教主。以
心王菩萨说者。明佛寿量。以心王为体。以心王表命
自在故。即明如来心王之命。随根延促长短。任物自
在。而实如来无寿命者无长短者。约未悟者。作节级。
令知如来寿量无尽。以少显多。以短显长。若不如是。
云何能知佛之寿量。然实如来无长短命。如来寿命
如根本智。
* 菩萨住处品
迦叶弥罗国。旧云罽宾国。此翻为阿谁入。昔此国未
立之时。有大龙池。人莫敢近。后有一罗汉。见其形胜
宜人居止。乃从龙乞容一膝地。龙乃许之。罗汉化身
令大。其膝渐满池中。龙以言信舍之而去。罗汉以神
力乾竭其水。令百姓居之。建立屋宅。众人咸言。我等
不因圣师。阿谁得入此处。故从此语以安其名。
* 佛不思议法品
此品依如来身口意三业得名。云何名不思议。想心
不能及。名为不思。情识名言不能及。故言不议。明至
此佛果三业用中。真俗法满足故。故号佛为无上两
足尊也。明三种业用二智遍周总摄诸法故。青莲华
是真智。莲华藏是随俗智。以真俗二智。自说自巳三
种业用广大自在不思议。
* 如来十身相海品
* 寿量品
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寿量。说此品教主。以
心王菩萨说者。明佛寿量。以心王为体。以心王表命
自在故。即明如来心王之命。随根延促长短。任物自
在。而实如来无寿命者无长短者。约未悟者。作节级。
令知如来寿量无尽。以少显多。以短显长。若不如是。
云何能知佛之寿量。然实如来无长短命。如来寿命
如根本智。
* 菩萨住处品
迦叶弥罗国。旧云罽宾国。此翻为阿谁入。昔此国未
立之时。有大龙池。人莫敢近。后有一罗汉。见其形胜
宜人居止。乃从龙乞容一膝地。龙乃许之。罗汉化身
令大。其膝渐满池中。龙以言信舍之而去。罗汉以神
力乾竭其水。令百姓居之。建立屋宅。众人咸言。我等
不因圣师。阿谁得入此处。故从此语以安其名。
* 佛不思议法品
此品依如来身口意三业得名。云何名不思议。想心
不能及。名为不思。情识名言不能及。故言不议。明至
此佛果三业用中。真俗法满足故。故号佛为无上两
足尊也。明三种业用二智遍周总摄诸法故。青莲华
是真智。莲华藏是随俗智。以真俗二智。自说自巳三
种业用广大自在不思议。
* 如来十身相海品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5b 页
前品说自佛三业二智。入不思议际。遍周广大无限
饶益众生。此品约三业二智。入不思议智中之报身
故。
*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
前品巳明十身相海。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海
庄严其身。此品约佛身相中随相无性功德。表以法
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众生。故立此品。何故如来自
说此品。明佛果中二愚。一数法广大愚。二随好光明
功德愚。此二位法。非诸菩萨智所及。至佛果满方明。
阿僧祇品。是数法广大。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
身自体无性无依功德。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不由
普贤行之所及。但与行为依止故。是当普贤行满佛
果位终之法。是故如来自说。明当位自说自位法门。
令后学者不惑。意明法身及根本智不属行所修生。
唯大悲及差别智须依此根本智。此是一切菩萨行
之恒佛果故。故以此如来自说。若无此智德之果。一
切众行皆无常故。如虚空体全与诸有而作全体。然
虚空不属修生。
* 普贤行品
前品果极。性智先明。以利众生。此品明普贤行能利
物故。有理智无行。理智乃处俗不圆。有行无理智。其
行无由出俗。故理行体彻。方成不二自在之门。经云。
知一切众生心行智者。此名他心智。以自无心。自他
障绝。即自心与一切众生心。一体无二。以此能知一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5c 页
切众生心故。以自心众生心无二故。即身无内外诸
见。无内外见故。即无边世界虚空界平等。自心与虚
空界平等。即无大小远近中间。既自心无大小远近
中间。即智恒遍满十方世界而无来往。既智恒遍满
十方世界而无来往。即能随根对现色身自在。既能
随根对现色身自在。即应根说法自在。即一身多身
相入自在。
* 如来出现品
何故名为如来出现品。为从第二会普光明殿设十
信心。以不动智佛为初信首。从十信中。信进修行。不
离根本智。不动智体。起大悲愿行。修差别智。成大慈
悲。至此位满。名为如来出现品。明前初会菩提场中
出现始成正觉者。是毗卢遮那佛出现。此品中出现。
是菩萨进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满出现。故名出现品。
大意明文殊普贤。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门。还令说佛
出现之法。佛是根本智。自体无言。凡是有言皆是差
别智。如是文殊普贤。是古今诸佛之共法。若初发心
者。从初发信心巳来。皆悉游履此文殊普贤二行。至
此方满故。如是进修。皆不离初信中不动智佛十智
之体故。以明时不动。智不动行不动。能遍游十方不
动。一入多不动。多入一不动。小入大不动。以此五位
升进或升天表法。或身遍十方。终不离普光明殿本
智之体一刹那际。是故此自果巳终之法。还不离说
信心之处普光明殿说。还如善财至慈氏如来。还见
见。无内外见故。即无边世界虚空界平等。自心与虚
空界平等。即无大小远近中间。既自心无大小远近
中间。即智恒遍满十方世界而无来往。既智恒遍满
十方世界而无来往。即能随根对现色身自在。既能
随根对现色身自在。即应根说法自在。即一身多身
相入自在。
* 如来出现品
何故名为如来出现品。为从第二会普光明殿设十
信心。以不动智佛为初信首。从十信中。信进修行。不
离根本智。不动智体。起大悲愿行。修差别智。成大慈
悲。至此位满。名为如来出现品。明前初会菩提场中
出现始成正觉者。是毗卢遮那佛出现。此品中出现。
是菩萨进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满出现。故名出现品。
大意明文殊普贤。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门。还令说佛
出现之法。佛是根本智。自体无言。凡是有言皆是差
别智。如是文殊普贤。是古今诸佛之共法。若初发心
者。从初发信心巳来。皆悉游履此文殊普贤二行。至
此方满故。如是进修。皆不离初信中不动智佛十智
之体故。以明时不动。智不动行不动。能遍游十方不
动。一入多不动。多入一不动。小入大不动。以此五位
升进或升天表法。或身遍十方。终不离普光明殿本
智之体一刹那际。是故此自果巳终之法。还不离说
信心之处普光明殿说。还如善财至慈氏如来。还见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6a 页
文殊信心初友。入普贤身相似。恐后学者迷法。一一
以善财将行表之。令易解故。至此如来出现品。明经
五位加行进修功熟。方论流通付嘱。若论根本法界。
性自不迷性自不悟。无出无没。不成不坏。无流无通
也。此付嘱流通意。从凡夫未悟。令加行功终处说故。
如法界品。直论一切诸佛功终之果。是自流通。不须
付嘱。如此如来出现品。明信心者。五位加行功终之
力。方始纯实。创登功毕。二行圆周。便说付嘱流通。明
果初满故。方入常道法界。非古今始末之量也。流通
此法。名曰流通。即法界品。是喻如来出现。身心智慧
十无量事境界。皆是非喻为喻。略而少分。是心智路
绝。任不思议无性无作无限自在之功用。非言量譬
喻所表及故。如此品付嘱流通中。此法门不入馀众
生手者。乐学二乘三乘声闻缘觉。乐空无我。愿生净
土者。是馀众生。以未回心。住变易生死。是馀众生故。
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佛所付嘱。名曰流
通。设令于此法圣位菩萨自所演说。无凡夫乐学。不
名付嘱不名流通又举轮王太子具足王相者王命
终后所有七宝不散灭喻。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
若无此子。王命终后。此诸宝等。七日中悉皆散灭。佛
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馀众生手。唯除如
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若无此
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明知但令凡夫发
心悟入。设有圣者常说。无凡夫乐修悟入。其法自灭。
以善财将行表之。令易解故。至此如来出现品。明经
五位加行进修功熟。方论流通付嘱。若论根本法界。
性自不迷性自不悟。无出无没。不成不坏。无流无通
也。此付嘱流通意。从凡夫未悟。令加行功终处说故。
如法界品。直论一切诸佛功终之果。是自流通。不须
付嘱。如此如来出现品。明信心者。五位加行功终之
力。方始纯实。创登功毕。二行圆周。便说付嘱流通。明
果初满故。方入常道法界。非古今始末之量也。流通
此法。名曰流通。即法界品。是喻如来出现。身心智慧
十无量事境界。皆是非喻为喻。略而少分。是心智路
绝。任不思议无性无作无限自在之功用。非言量譬
喻所表及故。如此品付嘱流通中。此法门不入馀众
生手者。乐学二乘三乘声闻缘觉。乐空无我。愿生净
土者。是馀众生。以未回心。住变易生死。是馀众生故。
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佛所付嘱。名曰流
通。设令于此法圣位菩萨自所演说。无凡夫乐学。不
名付嘱不名流通又举轮王太子具足王相者王命
终后所有七宝不散灭喻。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
若无此子。王命终后。此诸宝等。七日中悉皆散灭。佛
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馀众生手。唯除如
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若无此
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明知但令凡夫发
心悟入。设有圣者常说。无凡夫乐修悟入。其法自灭。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6b 页
言无凡夫修行言灭。法无生灭。经云。种如来相诸善
根者。明如来以解脱智慧为家。如一念无念身心诸
见巳亡。便生如来无性妙理正智慧家。如来见一切
法。无性为性。无相为相。不坏相而无相。明智境相自
真故。名种如来相。明自心智境界。非生住灭。是如来
相。明自心智慧。等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智慧。皆
一性无性。一相无相。如虚空界。能随众生性欲乐。现
如影身。生无来处。灭无去处。达心境如幻。是如来相。
达如斯法者。是生在佛家。种如来相。如是凡夫闻此
法巳。修学如来如是真智慧种。名为佛种不断。名曰
付嘱流通。
* 离世间品
此第九会在普光明殿说。
如来出现品。明自巳觉行圆满。故十方诸佛。同号普
贤。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但一分觉心。能治一切
烦恼中一分粗惑。行得一分慈悲。虽践普贤一分行
迹。然未全具普贤行满。故随位佛果。但同号为月为
眼为妙。至如来出现品。明觉行齐圆故。是以不可说
佛刹微尘数佛。同号普贤佛。是以初会。所说法门。皆
令普贤说法。以体从用。第二会以普贤智用从体。直
至十地。皆是以用从体。且令成其根本智使圆明。然
后十地终。舍三昧涅槃乐。如稠林烦恼具普贤大用。
始得称周设教。于生死中自在。发心之士。深须得意。
方堪修道。作前后多生寻求。便不相应也。
* 法界品
此第十会在给孤独园说。
根者。明如来以解脱智慧为家。如一念无念身心诸
见巳亡。便生如来无性妙理正智慧家。如来见一切
法。无性为性。无相为相。不坏相而无相。明智境相自
真故。名种如来相。明自心智境界。非生住灭。是如来
相。明自心智慧。等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智慧。皆
一性无性。一相无相。如虚空界。能随众生性欲乐。现
如影身。生无来处。灭无去处。达心境如幻。是如来相。
达如斯法者。是生在佛家。种如来相。如是凡夫闻此
法巳。修学如来如是真智慧种。名为佛种不断。名曰
付嘱流通。
* 离世间品
此第九会在普光明殿说。
如来出现品。明自巳觉行圆满。故十方诸佛。同号普
贤。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但一分觉心。能治一切
烦恼中一分粗惑。行得一分慈悲。虽践普贤一分行
迹。然未全具普贤行满。故随位佛果。但同号为月为
眼为妙。至如来出现品。明觉行齐圆故。是以不可说
佛刹微尘数佛。同号普贤佛。是以初会。所说法门。皆
令普贤说法。以体从用。第二会以普贤智用从体。直
至十地。皆是以用从体。且令成其根本智使圆明。然
后十地终。舍三昧涅槃乐。如稠林烦恼具普贤大用。
始得称周设教。于生死中自在。发心之士。深须得意。
方堪修道。作前后多生寻求。便不相应也。
* 法界品
此第十会在给孤独园说。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6c 页
此品何故名为入法界。明信乐者。从迷创达。名之为
入。身心境界。性自无依。名之为法。一多通彻。真假是
非障亡。名之为界。又达无明识种。纯为智用。是无依
智之境界。名为法界。又以一好音。遍闻利海。以一纤
毫。量等无方。以大小见亡。物我同体。识谢情灭。智通
无碍。名为入法界。问何故前馀会之首。皆云不离菩
提之场普光明殿。又三会同居普光明殿。此之法界
一会。何故直言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
独园者。答曰。重叙三会同在普光明殿者。明信进五
位修行巳终。不移普光明根本不动智体。此法界会。
直言在室罗筏国逝多林园。明自巳成佛果满度众
生行。故在人间国邑园林。化二乘声闻缘觉及净土
菩萨。纯以自在法界为体。无五位菩提行可修。亦无
差别智普贤愿行可学。总遍十方利众生法。不须和
会也。以此直言逝多园。如众流入海诸河名亡。但以
法界为名。
* 入法界品
善财童子。遍求善知识五十三人。以表五位三种因
果。法身中根本智。普贤差别智中行。于此二中。无所
住智。名之为佛。此佛文殊师利普贤菩萨。与五十个
善知识。行而作因果。而自无因果。为自佛果位中。无
所修。无所行故。俱与五位中修行者。作治染净二障
习气生熟处说名因果。然法身理智万行。自无因果。
但以五位中加行治惑习气。而立如来因果之名。问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7a 页
曰。何故但云求菩萨道。不云学菩萨心。答曰。为菩提
无所得。无所修。无所学。无所行。是故但求菩萨道。学
菩萨行。大意初发心住。以无念无作三昧。加行方便。
助显菩提。以菩提无体无性。与一切诸行。作无住之
缘。以此求菩萨诸行。以诸行即菩提无体性故。若于
行外别修菩提。即声闻缘觉及空观菩萨菩提。非一
乘文殊普贤理智万行悲愿自在菩提。以是如来对
权教菩萨。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权教菩萨。修析
法明空观。破三界有。未明三界诸有即菩提用故。以
此一乘实教菩萨。但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即体用总
该。不别求也。若也别求菩提。即体用各别。二见恒存
不名乘不思议乘故。是故但求菩萨道。无别菩提也。
以明菩提无求。无发心。无所行。无处所。无问无答。无
得无證。行一切行。具普贤道。是菩提大用圆满故。颂
云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
坏。明以生死苦为菩提。即无所坏。若离生死苦。修菩
提行。发菩提心。即有所坏。何以故。即有生死涅槃染
净二障所坏。即有是非二见断常所坏。自佛果外。一
向别缘身外他佛而求真者。本非修道见道人也。若
自行位果及者。诸佛自相应也。以自佛果相应故。设
强求而得见者。是暂化现也。非自行所及故。此五位
十地位内佛果。一一约修行智慈所及所行所到处。
施设佛名。不可如情要期立志暂见佛化身也。一生
者。无生中生也。非三世前后生故。从此摩耶夫人。表
无所得。无所修。无所学。无所行。是故但求菩萨道。学
菩萨行。大意初发心住。以无念无作三昧。加行方便。
助显菩提。以菩提无体无性。与一切诸行。作无住之
缘。以此求菩萨诸行。以诸行即菩提无体性故。若于
行外别修菩提。即声闻缘觉及空观菩萨菩提。非一
乘文殊普贤理智万行悲愿自在菩提。以是如来对
权教菩萨。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权教菩萨。修析
法明空观。破三界有。未明三界诸有即菩提用故。以
此一乘实教菩萨。但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即体用总
该。不别求也。若也别求菩提。即体用各别。二见恒存
不名乘不思议乘故。是故但求菩萨道。无别菩提也。
以明菩提无求。无发心。无所行。无处所。无问无答。无
得无證。行一切行。具普贤道。是菩提大用圆满故。颂
云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
坏。明以生死苦为菩提。即无所坏。若离生死苦。修菩
提行。发菩提心。即有所坏。何以故。即有生死涅槃染
净二障所坏。即有是非二见断常所坏。自佛果外。一
向别缘身外他佛而求真者。本非修道见道人也。若
自行位果及者。诸佛自相应也。以自佛果相应故。设
强求而得见者。是暂化现也。非自行所及故。此五位
十地位内佛果。一一约修行智慈所及所行所到处。
施设佛名。不可如情要期立志暂见佛化身也。一生
者。无生中生也。非三世前后生故。从此摩耶夫人。表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7b 页
十一地初门。巳后九个善知识。总明从大慈悲为母
体。皆从母行。以智幻生悲智。遍周十方。随俗遍周。非
如十地巳前滞障不达。此之十一地。但显修行十一
地行。满此普贤十一地位。显德遍周。行备尘俗。无求
出世。自天主光巳去。总是同世凡流不摽神相异状。
与世人一种。表自出世道满。无更求解脱离染离净
之心。但以乘法性船。张大慈悲帆。以大智为船师。顺
本愿风。吹诸波罗蜜网。常游生死海。漉一切众生有
著之鱼。安置无依普光明之智岸。常住一切幻住万
行功德法界无碍宝堂。如下慈氏所居楼阁是。又令
观身观心如梦如影者。令达其相。达性达相如影。通
同无二。便入智幻生门。是见摩耶夫人也。如善财童
子。问摩耶夫人。得此解脱其巳久如。摩耶答言。善男
子。乃往古世。过不可思议非最后身菩萨神通道眼
所知者。唯佛能知故。意明不可以时分知。不可以劫
数度也。要须以佛智印冥同。古今量尽。始末见亡者。
能知其发心得法之久近。若立始终之见者。设将无
尽刹微尘。比之成数。无由可悉。设使展转无尽无尽
刹尘。比之成数。亦不可悉。数亡计尽智现方知。即无
以数法算其远近。若以算法。尽无尽劫。算毛孔中虚
空量。了无得其边际故。以虚空无寿量故。以此无量
为得时也。有一恶魔。名金色光。与其眷属无量众。俱
至菩萨所。彼大威德转轮王。巳得菩萨神通自在。化
作兵众。其数倍多。围绕道场。诸魔惶怖。悉自奔散。意
体。皆从母行。以智幻生悲智。遍周十方。随俗遍周。非
如十地巳前滞障不达。此之十一地。但显修行十一
地行。满此普贤十一地位。显德遍周。行备尘俗。无求
出世。自天主光巳去。总是同世凡流不摽神相异状。
与世人一种。表自出世道满。无更求解脱离染离净
之心。但以乘法性船。张大慈悲帆。以大智为船师。顺
本愿风。吹诸波罗蜜网。常游生死海。漉一切众生有
著之鱼。安置无依普光明之智岸。常住一切幻住万
行功德法界无碍宝堂。如下慈氏所居楼阁是。又令
观身观心如梦如影者。令达其相。达性达相如影。通
同无二。便入智幻生门。是见摩耶夫人也。如善财童
子。问摩耶夫人。得此解脱其巳久如。摩耶答言。善男
子。乃往古世。过不可思议非最后身菩萨神通道眼
所知者。唯佛能知故。意明不可以时分知。不可以劫
数度也。要须以佛智印冥同。古今量尽。始末见亡者。
能知其发心得法之久近。若立始终之见者。设将无
尽刹微尘。比之成数。无由可悉。设使展转无尽无尽
刹尘。比之成数。亦不可悉。数亡计尽智现方知。即无
以数法算其远近。若以算法。尽无尽劫。算毛孔中虚
空量。了无得其边际故。以虚空无寿量故。以此无量
为得时也。有一恶魔。名金色光。与其眷属无量众。俱
至菩萨所。彼大威德转轮王。巳得菩萨神通自在。化
作兵众。其数倍多。围绕道场。诸魔惶怖。悉自奔散。意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7c 页
明恶魔名金色光者。法身智境。真假一相一向离垢。
菩萨未明心境平等。要假一切智王。明观心境。理彻
无二。心境如幻。一切境界。幻智幻生。即于境不迷。妄
想心魔。总唯法界。皆为佛事。名为奔散。善财童子。合
掌恭敬巳下。至卷末。明善财申巳巳发大菩提心。慈
氏为赞菩提心善根功力不思议分意。明一切神通
道力菩萨万行。皆以菩提心为根本。灭生死。截苦流。
净八万四千烦恼门。显成一切智海。皆以菩提心为
根本。以菩提心。无依无住。无有体性生灭可得。菩提
心无依故。智亦无依。智无依故。一切所作。皆无作者
依住可得。以此生死业亡。唯智自在。大悲万行。从智
而生。智体无依。万行如化。利生如幻。神通道力。如空
中月普现众水。智体不去。众生心水不来。随自业净
与智同体。随净浅深现智各异。非此非彼。若欲见十
方诸佛如来智海。但自净十二有支业缘。佛智自现。
但求他胜境。自法便隐。慈氏菩萨弹指出声。其门即
开者。明尘亡执去。法门自开。善财入巳。其门还闭者。
以智无内外中间。无出无入。无迷无證。名为还闭。经
云。菩提心是菩萨生处。般若为生母。方便以为父。檀
度为乳母。持戒为养母。忍辱为庄严。精进为养育。禅
定为浣濯。善友为教授师。菩提为伴侣。众善为眷属。
菩萨为兄弟。以如是等是菩萨生处。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四
菩萨未明心境平等。要假一切智王。明观心境。理彻
无二。心境如幻。一切境界。幻智幻生。即于境不迷。妄
想心魔。总唯法界。皆为佛事。名为奔散。善财童子。合
掌恭敬巳下。至卷末。明善财申巳巳发大菩提心。慈
氏为赞菩提心善根功力不思议分意。明一切神通
道力菩萨万行。皆以菩提心为根本。灭生死。截苦流。
净八万四千烦恼门。显成一切智海。皆以菩提心为
根本。以菩提心。无依无住。无有体性生灭可得。菩提
心无依故。智亦无依。智无依故。一切所作。皆无作者
依住可得。以此生死业亡。唯智自在。大悲万行。从智
而生。智体无依。万行如化。利生如幻。神通道力。如空
中月普现众水。智体不去。众生心水不来。随自业净
与智同体。随净浅深现智各异。非此非彼。若欲见十
方诸佛如来智海。但自净十二有支业缘。佛智自现。
但求他胜境。自法便隐。慈氏菩萨弹指出声。其门即
开者。明尘亡执去。法门自开。善财入巳。其门还闭者。
以智无内外中间。无出无入。无迷无證。名为还闭。经
云。菩提心是菩萨生处。般若为生母。方便以为父。檀
度为乳母。持戒为养母。忍辱为庄严。精进为养育。禅
定为浣濯。善友为教授师。菩提为伴侣。众善为眷属。
菩萨为兄弟。以如是等是菩萨生处。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四
升须弥山顶品 第 878a 页
弟子董广𥌓捐资募锓
华严合论四卷奉荐先考龙山府君 先妣茅
宜人夙障消陨即生净土三宝證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