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世主妙严品 第 854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三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𥌓阅正
* 世主妙严品
此第一会。在菩提道场。举古佛果法。
夫阐教弘经。须分四义。
* 一长科经意
* 二明经宗趣
* 三明其教体
* 四总陈会数
一长科经意者。略作十段长科。一明如来始成正觉。
二明举果劝修。三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真实證。五明
发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蕴修成德。八明利生
自在。九明诸贤寄位。十明令凡实證。
一明始成正觉者。即世主妙严品是。
世主妙严品 第 854c 页
二举果劝修者。即现相品巳下至毗卢遮那品。总
五品经是。及世主妙严品。举佛所成之果。令使人
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即从佛名号品巳下至贤首品。
六品经是。亦通取前世主妙严品巳来总是。便以
十个智佛。以为自心之果。以不动智佛为首。明自
心智随分别性无所动故。
四入真实證者。从升须弥山顶品巳下六品经是。
以十住为体。住佛智慧家故。
五发行修行者。从夜摩天宫巳下四品经是。以十
行为体。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从升兜率天宫品巳下三品经
是。以十回向为体。体圆真俗。成大悲故。
七明蕴修成德者。从他化自在天中十地一品是。
蕴修前三法令惯习成就故。
八利生自在者。十定品巳下。乃至普贤行品等十
二品经总是。以十地中蕴德成功。十一地利生行
满。方名法行圆满佛。
九诸贤寄位者。即巳上六位诸菩萨。并佛出现世
间品亦是。皆从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现其身。
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十
一地法门。令凡夫信入。
十明令凡实證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
进修方便。行不离用。不坏方便。其智弥高。其行弥
世主妙严品 第 855a 页
下。逐根行满。故名进修。随力堪能安立诸位。
巳上十段。长科经意竟。如法界一品。总通前后四十
品经。总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诸佛及一切
众生之果也。若于根本法界门中。起延促见。皆是自
情妄见。于佛正法之中。不成信种。当知是人。设修行
出三界果。未有成佛之种。即权教六通菩萨声闻缘
觉是也。如法华经不退诸菩萨亦复不能知。此明出
生死之不退。未成处生死中不退。又亦但得以空观
折伏现行烦恼入初地见道位。非是巳达根本无明。
得根本智见不退。如是三乘见道。总是三种意生身
菩萨。皆非是法界根本大圆明智初发心住中能十
方成佛等不退。三种意生身者。初二三地。名三摩跋
提乐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
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如是三种意生身
菩萨。并是法界大圆明智海。大宅门外。草室权施。方
便安立。令诸子等且免火难。如此经下文。声闻在会
如聋若盲。六通菩萨设闻此经不能生信。设能于佛
法生信。但随情生信。迷自智境故。无自契实智起真
信修故。若不回心。毕竟不成佛。设复教化众生。还能
成得三乘及人天之种。但住一方之净刹。无广大法
界量等虚空无边智之大见。
二明经宗趣者。其义有六。一明经宗趣。二此经何藏
所摄。三分其序分。四定其正宗。五明此经付嘱何人。
六明此经流通所在。
巳上十段。长科经意竟。如法界一品。总通前后四十
品经。总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诸佛及一切
众生之果也。若于根本法界门中。起延促见。皆是自
情妄见。于佛正法之中。不成信种。当知是人。设修行
出三界果。未有成佛之种。即权教六通菩萨声闻缘
觉是也。如法华经不退诸菩萨亦复不能知。此明出
生死之不退。未成处生死中不退。又亦但得以空观
折伏现行烦恼入初地见道位。非是巳达根本无明。
得根本智见不退。如是三乘见道。总是三种意生身
菩萨。皆非是法界根本大圆明智初发心住中能十
方成佛等不退。三种意生身者。初二三地。名三摩跋
提乐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
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如是三种意生身
菩萨。并是法界大圆明智海。大宅门外。草室权施。方
便安立。令诸子等且免火难。如此经下文。声闻在会
如聋若盲。六通菩萨设闻此经不能生信。设能于佛
法生信。但随情生信。迷自智境故。无自契实智起真
信修故。若不回心。毕竟不成佛。设复教化众生。还能
成得三乘及人天之种。但住一方之净刹。无广大法
界量等虚空无边智之大见。
二明经宗趣者。其义有六。一明经宗趣。二此经何藏
所摄。三分其序分。四定其正宗。五明此经付嘱何人。
六明此经流通所在。
世主妙严品 第 855b 页
一明经宗趣者。此经名毗卢遮那大智法界。本真
自体寂用圆满。果德法报。性相无碍。佛自所乘为
宗。经云。有乐求佛果者。说最胜乘上乘无上乘不
思议乘等是。还令初发心者为志乐广大故。还得
如是如来大智之果。与自智合一无二。此经宗趣。
甚深难信。若有信者。胜过承事十佛刹微尘数诸
佛。尽经于一劫。所得功德。不如信此经中如来大
智境界佛果法界门而自有之。如经下文云。设有
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得六神
通。犹名假名菩萨。设闻此经。不信不入。如法华经。
亦是为回三乘人令归一乘。破彼几案所依法。令
得如来无依住智本自在故。华严经即是始成正
觉时。顿为上根者说。法华经即是佛出世后。四十
年中。为回三乘者说。又佛乘三乘。一时总说。但随
根自应。一音法门各有差别。总别义生。真体无时。
无可作前后故。如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无二亦无三。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云。
唯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馀二者。但以十方诸佛
共所乘门为实。三乘为馀二。但权施设未真者。是
馀二故。以一实对诸权。皆是馀二。为法华经责声
闻缘觉不退菩萨三乘等。皆未能信一乘法故。为
权教菩萨。虽有一分求菩提之心。犹有怖生死故。
得离染不退。未得称真染净平等不退。如修空观
菩萨。乐空增胜。及乐生净土等诸菩萨。皆能离生
世主妙严品 第 855c 页
死出缠不退。不入法界性海一真无欣厌门故。望
此佛乘。乐生死者。及厌生死者。二俱是退。设观空
增胜。修假真如门。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是离生
死不退。非是生死涅槃一性中不退故。以是义故。
华严及法华经。说得六神通菩萨。不闻不信此经
典故。如法华经云。设有菩萨读诵八万四千法藏。
为人解说。得六神通。亦未为难。暂读此经。是则为
难。唯此智境界。违情所解。故甚难信也。三乘信解
顺情所欣。何以故。说佛果即在三僧祇之后。说佛
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修菩提者。厌垢欣
真。乐生净国。设有住世菩萨。所言留惑润生。为济
众生故。非由法尔根本智自在力合如斯故。如是
菩萨。皆是顺情之法。法易信故。非如此经说入佛
果不逾刹那。但隔迷悟说无量劫。总不移一时故。
说从凡夫地创见道时。因果一时无前后际。不见
未成佛时。不见成正觉时。不见烦恼断。不见菩提
證。毕竟不移毫念。修习五十位满。一切种智悉皆
成就。总别同异成坏一时自在。皆非世情所见。是
故难信也。其所信者。当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
脱。是自文殊。于心无依住中。无性妙理。有自在分
别。无性可动。名不动智佛。理智无二。妙用自在。是
故号曰妙德菩萨。是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故号
文殊为十方诸佛之母。亦号文殊为童子菩萨。为
皆以信为初生故。信心成就。十住初心便成正觉。
此佛乘。乐生死者。及厌生死者。二俱是退。设观空
增胜。修假真如门。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是离生
死不退。非是生死涅槃一性中不退故。以是义故。
华严及法华经。说得六神通菩萨。不闻不信此经
典故。如法华经云。设有菩萨读诵八万四千法藏。
为人解说。得六神通。亦未为难。暂读此经。是则为
难。唯此智境界。违情所解。故甚难信也。三乘信解
顺情所欣。何以故。说佛果即在三僧祇之后。说佛
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修菩提者。厌垢欣
真。乐生净国。设有住世菩萨。所言留惑润生。为济
众生故。非由法尔根本智自在力合如斯故。如是
菩萨。皆是顺情之法。法易信故。非如此经说入佛
果不逾刹那。但隔迷悟说无量劫。总不移一时故。
说从凡夫地创见道时。因果一时无前后际。不见
未成佛时。不见成正觉时。不见烦恼断。不见菩提
證。毕竟不移毫念。修习五十位满。一切种智悉皆
成就。总别同异成坏一时自在。皆非世情所见。是
故难信也。其所信者。当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
脱。是自文殊。于心无依住中。无性妙理。有自在分
别。无性可动。名不动智佛。理智无二。妙用自在。是
故号曰妙德菩萨。是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故号
文殊为十方诸佛之母。亦号文殊为童子菩萨。为
皆以信为初生故。信心成就。十住初心便成正觉。
世主妙严品 第 856a 页
取能行行处号曰普贤。自契相应名为正觉。自契
相应名为住心。为住佛所住。是故此经宗趣。为大
心众生设如斯法。即令善财一生得佛。解云。一生
者。从凡夫地。起信之后。即任法界智生。非业生也
二明此经何藏所摄者。此经明毗卢遮那法界藏
所摄。以遍照法界海。一切诸法门尽含藏故。是故
下文法界品中。慈氏所居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
藏。善财入巳。唯见无量诸佛。法藏行门。报相庄严。
无尽福相。皆阿僧祇。是故此经。常以佛果为进修
道迹。是佛根本大智古迹。修差别智故。若异佛古
迹。而有进修。无成佛义。如三乘。且免一分粗生死
苦。非是依佛智体古迹契修佛乘也。是故此经是
毗卢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萨藏所摄。
三明分经序分者。分为二门。一都该一部。二当品
自有序分。一都该一部者。即世主妙严品是。二当
品自有序分。如经品品之中会会之内。皆有尔时
如是。以总言之。一切过现未来诸佛。皆尽一时成
佛。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刹那。但众生妄计有年岁
长短。如佛所说。即生即死皆不移时。是故经云。一
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遍知三世
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明从凡夫地一念发心。忽然
见道。进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等
法。成佛转法轮入涅槃。总不移刹那。为以法界门
为开示悟入故。名实教一乘法界之门。法如是故。
相应名为住心。为住佛所住。是故此经宗趣。为大
心众生设如斯法。即令善财一生得佛。解云。一生
者。从凡夫地。起信之后。即任法界智生。非业生也
二明此经何藏所摄者。此经明毗卢遮那法界藏
所摄。以遍照法界海。一切诸法门尽含藏故。是故
下文法界品中。慈氏所居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
藏。善财入巳。唯见无量诸佛。法藏行门。报相庄严。
无尽福相。皆阿僧祇。是故此经。常以佛果为进修
道迹。是佛根本大智古迹。修差别智故。若异佛古
迹。而有进修。无成佛义。如三乘。且免一分粗生死
苦。非是依佛智体古迹契修佛乘也。是故此经是
毗卢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萨藏所摄。
三明分经序分者。分为二门。一都该一部。二当品
自有序分。一都该一部者。即世主妙严品是。二当
品自有序分。如经品品之中会会之内。皆有尔时
如是。以总言之。一切过现未来诸佛。皆尽一时成
佛。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刹那。但众生妄计有年岁
长短。如佛所说。即生即死皆不移时。是故经云。一
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遍知三世
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明从凡夫地一念发心。忽然
见道。进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等
法。成佛转法轮入涅槃。总不移刹那。为以法界门
为开示悟入故。名实教一乘法界之门。法如是故。
世主妙严品 第 856b 页
以三昧名目明之。此品都举此一乘根本法界。皆
明时不移亦不移处。以菩提场无中边故。所修众
行。常等如刹那三世。无增减故。无去来故。次入法
界品。都举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不思议法界体。
寂用自在故。故令众生悟入。是故此之一品。如来
但以不思议神力说。不藉口言。明世间总真总神。
无出没故。
四定其正宗者。有三种正宗。一随位正宗。二随品
正宗。三大体正宗。若以随位正宗。十信十住十行
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各有正宗。十信以佛根本不
动智为正宗。十住以證入法界智如来果德理体
妙慧为正宗。十行以佛根本智起普贤行为正宗。
十回向以理智圆融真俗起兴大愿成悲智为正
宗。十地蕴修悲智使令惯习功济为正宗。十一地
普贤行等众生情流充满法界海任用利生为正
宗。此为随位正宗。二一部教门四十品之内。当品
自有正宗。三一部教大体正宗。以如来大智法界
性绝古今体用圆满一乘佛果为正宗。常以此佛
果正宗。以为开示悟入进修。使令惯习成就。
五此经法门付嘱何人者。此经法付嘱大心凡夫。
经云此经法不入馀众生手。解云。馀众生者。三乘
及外道乐著人天及求出世乐者。何以故。三乘菩
萨。具六神通。尚自未能闻经生信。何况二乘人天
外道。经云唯除生如来家法王真子。即大心凡夫。
明时不移亦不移处。以菩提场无中边故。所修众
行。常等如刹那三世。无增减故。无去来故。次入法
界品。都举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不思议法界体。
寂用自在故。故令众生悟入。是故此之一品。如来
但以不思议神力说。不藉口言。明世间总真总神。
无出没故。
四定其正宗者。有三种正宗。一随位正宗。二随品
正宗。三大体正宗。若以随位正宗。十信十住十行
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各有正宗。十信以佛根本不
动智为正宗。十住以證入法界智如来果德理体
妙慧为正宗。十行以佛根本智起普贤行为正宗。
十回向以理智圆融真俗起兴大愿成悲智为正
宗。十地蕴修悲智使令惯习功济为正宗。十一地
普贤行等众生情流充满法界海任用利生为正
宗。此为随位正宗。二一部教门四十品之内。当品
自有正宗。三一部教大体正宗。以如来大智法界
性绝古今体用圆满一乘佛果为正宗。常以此佛
果正宗。以为开示悟入进修。使令惯习成就。
五此经法门付嘱何人者。此经法付嘱大心凡夫。
经云此经法不入馀众生手。解云。馀众生者。三乘
及外道乐著人天及求出世乐者。何以故。三乘菩
萨。具六神通。尚自未能闻经生信。何况二乘人天
外道。经云唯除生如来家法王真子。即大心凡夫。
世主妙严品 第 856c 页
能生信證入故。生于佛家。不言巳生佛家诸大菩
萨。诸大菩萨。常为众生说法。无大心凡夫信證。不
名付嘱。不名流通。为无人信无人悟入故。
六明此经流通所在者。如来出现品中。示现法则。
表始终五位因果满故。即以眉间光灌文殊顶。口
中光灌普贤口。令此二人体用因果互相问答。以
文殊为法界体。普贤为法界用。二人互为体用。或
文殊为因。普贤为果。或二人互为因果。此一部经。
常以此二人表体用因果。今古诸佛。同依此迹。以
明因果进修之益。口光是付嘱义。流通义。眉间毫
光是果义。以放果光付嘱文殊。令文殊发问果法。
普贤说佛出现。即是流通。
三明教体者。依涉法师释。出经教体有六。今通玄依
此大方广佛华严经。约立十法。以为教体。
一一切众生根器佛一圆音。一念三世无始无终。
常转发轮。以为教体。
二一切圣凡境界庄严果报。以为教体。此乃见境
发心。不待说故。又一切法无非佛事故。
三一切法自性清净。以为教体。以观察力。心契自
相应。不待说故。
四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为教体。见敬发心。不待语
故。
五以佛菩萨出现涅槃为教体。以此法事。令诸众
生见敬及念恋发心故。
萨。诸大菩萨。常为众生说法。无大心凡夫信證。不
名付嘱。不名流通。为无人信无人悟入故。
六明此经流通所在者。如来出现品中。示现法则。
表始终五位因果满故。即以眉间光灌文殊顶。口
中光灌普贤口。令此二人体用因果互相问答。以
文殊为法界体。普贤为法界用。二人互为体用。或
文殊为因。普贤为果。或二人互为因果。此一部经。
常以此二人表体用因果。今古诸佛。同依此迹。以
明因果进修之益。口光是付嘱义。流通义。眉间毫
光是果义。以放果光付嘱文殊。令文殊发问果法。
普贤说佛出现。即是流通。
三明教体者。依涉法师释。出经教体有六。今通玄依
此大方广佛华严经。约立十法。以为教体。
一一切众生根器佛一圆音。一念三世无始无终。
常转发轮。以为教体。
二一切圣凡境界庄严果报。以为教体。此乃见境
发心。不待说故。又一切法无非佛事故。
三一切法自性清净。以为教体。以观察力。心契自
相应。不待说故。
四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为教体。见敬发心。不待语
故。
五以佛菩萨出现涅槃为教体。以此法事。令诸众
生见敬及念恋发心故。
世主妙严品 第 857a 页
六以佛菩萨神通道力为教体。现诸自在。见者发
心。不待文句故。
七以无常苦空为教体。观者发心。不待语故。
八以无言寂然为教体。即净名居士默答。不待名
句文及以语故。
九以名句文身语及众生根为教体。藉言方现故。
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真为教体。众生法之。能净垢
故。大要言之。一切众生诸烦恼海。一切众生随分
善根。人天乐果。声闻缘觉菩萨佛乘。解脱涅槃。名
句文身语业等。及一切善恶果报。虚空法界。言与
无言。一切法无非教体。以自观智。或以闻法。或自
思惟。内熏智现。能离诸恶。及得涅槃。说与不说。皆
是教体。若无烦恼。即无教体。
四总陈众会。于中大意。其义有三。一总举会数。二陈
会意。三说佛出世所由。一总举会数。其会有十。二陈
会意。
一初会在菩提场中。明示现初成正觉。为化众生
故。
第二会在普光明殿。重言如是我闻。显起初会。为
初兰若菩提场体不离此体得道。此处报宅所居
故。犹如世人。于净处得道。方始归来。示现此法。本
无来去。迁其时分。
第三会升须弥山顶帝释宫。说十住之门。明十住
之位创始应真。心与空合。自得慧用。自在如天故。
世主妙严品 第 857b 页
如上高山身与空合。
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者。明夜摩天。居在空际。不与
地连。明其十行。依空行行。在行恒空。无所依故。
第五会在兜率天宫者。明此天处是乐知足。故说
十回向。为表回向之位。均融理事。不贪涅槃。不著
大悲。不著大愿。使令处世。如莲华同尘而不污。又
表此天于欲界处中。下有忉利夜摩。上有化乐他
化。此天处欲界之中。还说十回向门。不令如三乘
乐修出世心增。二乘趣寂。菩萨留生及舍净土等
过。表法如是。不即要生彼天。明回真入俗。使悲智
均平。
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为于此天说其十地。为此
天以他变化用成巳乐。以明十地大悲大智。但化
众生。以为自巳涅槃之乐。无自乐故。问何故超化
乐。而于他化说十地之行。答曰。为明从十回向。均
融理智。大悲大愿成满增胜。不依次第而超化乐。
不同下位次第而修。又明菩萨进修行相。十地之
位。道力功行阶降合然。以无明住地未纯熟故。未
明净故。其无明住地。果极方终。设至十一地。二愚
犹在。是故此经阿僧祇品。如来随好功德品。二品
之法。佛果巳前十一地。普贤行满。未能达尽。最下
入法界一品。如来神力说。表法界中一切法。总神
总真总不思议。以此二愚。佛果方息。是故十地之
位。随力所堪。堪至此天故。虽进修阶降位位差殊。
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者。明夜摩天。居在空际。不与
地连。明其十行。依空行行。在行恒空。无所依故。
第五会在兜率天宫者。明此天处是乐知足。故说
十回向。为表回向之位。均融理事。不贪涅槃。不著
大悲。不著大愿。使令处世。如莲华同尘而不污。又
表此天于欲界处中。下有忉利夜摩。上有化乐他
化。此天处欲界之中。还说十回向门。不令如三乘
乐修出世心增。二乘趣寂。菩萨留生及舍净土等
过。表法如是。不即要生彼天。明回真入俗。使悲智
均平。
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为于此天说其十地。为此
天以他变化用成巳乐。以明十地大悲大智。但化
众生。以为自巳涅槃之乐。无自乐故。问何故超化
乐。而于他化说十地之行。答曰。为明从十回向。均
融理智。大悲大愿成满增胜。不依次第而超化乐。
不同下位次第而修。又明菩萨进修行相。十地之
位。道力功行阶降合然。以无明住地未纯熟故。未
明净故。其无明住地。果极方终。设至十一地。二愚
犹在。是故此经阿僧祇品。如来随好功德品。二品
之法。佛果巳前十一地。普贤行满。未能达尽。最下
入法界一品。如来神力说。表法界中一切法。总神
总真总不思议。以此二愚。佛果方息。是故十地之
位。随力所堪。堪至此天故。虽进修阶降位位差殊。
世主妙严品 第 857c 页
然法界体。一时一念。一得一切得。不可即作始终
长短存情思想违理之见。
第七会在第三禅说。此一会说百万亿偈。明三禅
之中。初禅除忧。二禅灭苦。忧苦既无。三禅唯是法
悦乐故。由法乐故喜动还存。以喜动故色心还在。
此色心是乐禅悦。乐无思之色。非如欲界之色故。
心有无思乐禅之色。出入之息犹存。报得净身。身
如皓雪。衣如金色。过身一倍。行即游空。足不履践。
初禅身长二里半。二禅身五里。三禅身十里。衣与
身倍。明此天说十一地法门。表等觉位中。顺其法
身。行其万行。教化众生。遍周法界。常法乐故。至第
四禅。寄同是佛位故。称真法性。无出入息。随理普
周。任众生见。习气迷法之愚。一切总尽。世及出世
法。无事不穷。号之为种种光明遍照义也。以智满
故。表法如是。此之一会。超前十地。过初禅二禅二
天。明此十一地智倍倍增故。
第八会在普光明殿。说十定法门。其定名入刹那
际。以刹那是极短促。思虑不及之故。终不论别有
生灭。明如来出世始终不离刹那际。为此称法界
本性以为定体。更无长短始终三世。但以佛自体
无作大悲为母。以一切种智为佛。以法无性无所
依为时日岁月。以一切众生根器为明镜。佛于一
切众生法海。任物自见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
菩提。非是如来有重来重去相故。但明此普光明
长短存情思想违理之见。
第七会在第三禅说。此一会说百万亿偈。明三禅
之中。初禅除忧。二禅灭苦。忧苦既无。三禅唯是法
悦乐故。由法乐故喜动还存。以喜动故色心还在。
此色心是乐禅悦。乐无思之色。非如欲界之色故。
心有无思乐禅之色。出入之息犹存。报得净身。身
如皓雪。衣如金色。过身一倍。行即游空。足不履践。
初禅身长二里半。二禅身五里。三禅身十里。衣与
身倍。明此天说十一地法门。表等觉位中。顺其法
身。行其万行。教化众生。遍周法界。常法乐故。至第
四禅。寄同是佛位故。称真法性。无出入息。随理普
周。任众生见。习气迷法之愚。一切总尽。世及出世
法。无事不穷。号之为种种光明遍照义也。以智满
故。表法如是。此之一会。超前十地。过初禅二禅二
天。明此十一地智倍倍增故。
第八会在普光明殿。说十定法门。其定名入刹那
际。以刹那是极短促。思虑不及之故。终不论别有
生灭。明如来出世始终不离刹那际。为此称法界
本性以为定体。更无长短始终三世。但以佛自体
无作大悲为母。以一切种智为佛。以法无性无所
依为时日岁月。以一切众生根器为明镜。佛于一
切众生法海。任物自见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
菩提。非是如来有重来重去相故。但明此普光明
世主妙严品 第 858a 页
殿是如来自性。一切智种智之都体也。为依报所
居。此刹那际定。是佛一切智种智之法性故。意在
总括一切法界众海会等总体。不令学者有往来
自他故。
第九会在普光明殿者。明从此处起信心。发行修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来
出现品。佛果位终。皆悉不离普贤旧行。明以法身
定体。圆通始终。一际一处。三法同一。不移普光明
殿报居之宅。齐头普印。无有重会三会。去巳还来。
以法界门。不可作世情思想解故。如善财从觉城
东大塔庙处妙德之所初生信心。经过五十个位
门。见慈氏如来。令其却见文殊。明今至果不离初
信之门。菩提理智。便闻普贤名。便见其身等普贤
身。经云。更入无量三昧者。为明證过佛果位内二
种愚故。二愚者。一迷阿僧祇广大数愚。二佛位之
内随好功德广大愚。此之二法。唯佛究竟。以是义
故。此两品经。如来自说。及法界品。如来不思议神
力说。为明法界。是一切诸佛共所究竟果故。以将
此品示悟众生。馀三十七品。是当位菩萨说。胜鬘
经云。无明住地佛地方除。
第十会说法界品。明此一会。普含诸会。及十方刹
海。法界虚空界。总之一会。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一
切诸佛海会。及一切众生之海。总以此法界一品
总为一体。若见如来始成正觉。及正像末三时教
居。此刹那际定。是佛一切智种智之法性故。意在
总括一切法界众海会等总体。不令学者有往来
自他故。
第九会在普光明殿者。明从此处起信心。发行修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来
出现品。佛果位终。皆悉不离普贤旧行。明以法身
定体。圆通始终。一际一处。三法同一。不移普光明
殿报居之宅。齐头普印。无有重会三会。去巳还来。
以法界门。不可作世情思想解故。如善财从觉城
东大塔庙处妙德之所初生信心。经过五十个位
门。见慈氏如来。令其却见文殊。明今至果不离初
信之门。菩提理智。便闻普贤名。便见其身等普贤
身。经云。更入无量三昧者。为明證过佛果位内二
种愚故。二愚者。一迷阿僧祇广大数愚。二佛位之
内随好功德广大愚。此之二法。唯佛究竟。以是义
故。此两品经。如来自说。及法界品。如来不思议神
力说。为明法界。是一切诸佛共所究竟果故。以将
此品示悟众生。馀三十七品。是当位菩萨说。胜鬘
经云。无明住地佛地方除。
第十会说法界品。明此一会。普含诸会。及十方刹
海。法界虚空界。总之一会。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一
切诸佛海会。及一切众生之海。总以此法界一品
总为一体。若见如来始成正觉。及正像末三时教
世主妙严品 第 858b 页
者。非正觉见。非见佛出兴。此乃劣解众生。且如是
见。求正觉者不应如是。问曰。云何见佛出兴。答曰。
当见自身。无身无心。世及出世都无住处。无心所
法。无法法心。心法无依。以无依住智。说如斯法。教
化众生。皆令悟入。是名见佛出兴。不令众生取佛
出兴灭没之相。见初见末。但见自身众生身。心无
生灭体是出世间。
** 如是我闻一时佛
如者。诸法如故。即是佛。故言如是。以法界大智之真
我。闻佛说法界大智之真经。故言如是我闻。即明师
弟体一。又一切法如也。以法体如所说法者。及法亦
如。以法界智是所闻之智。智亦如故。故言如是。心境
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
复不能信顺领受。我闻者。是法界智之真我。还见法
界智之真佛。还闻法界智之真经。总法界智之真人。
互为主伴。还化法界之真众生。悟入法界智之真性。
故言如是我闻。如来所坐之座。以法界为座体。以如
来一切万行报得。为依果庄严。如来是大智之身。座
上所有庄严。皆是如来大智随行任运报得。如龙游
云起虎啸风生。报感之应然。非物能与为也。成最正
觉者。为简非外道声闻缘觉。于权教中木树草座。厌
俗出缠。令劣解众生。起三乘种。且拔分段苦。非究竟
觉之正觉。简非如是觉故。故言成最正觉。略说大相。
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随好无尽。顶著华冠。项著璎
见。求正觉者不应如是。问曰。云何见佛出兴。答曰。
当见自身。无身无心。世及出世都无住处。无心所
法。无法法心。心法无依。以无依住智。说如斯法。教
化众生。皆令悟入。是名见佛出兴。不令众生取佛
出兴灭没之相。见初见末。但见自身众生身。心无
生灭体是出世间。
** 如是我闻一时佛
如者。诸法如故。即是佛。故言如是。以法界大智之真
我。闻佛说法界大智之真经。故言如是我闻。即明师
弟体一。又一切法如也。以法体如所说法者。及法亦
如。以法界智是所闻之智。智亦如故。故言如是。心境
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
复不能信顺领受。我闻者。是法界智之真我。还见法
界智之真佛。还闻法界智之真经。总法界智之真人。
互为主伴。还化法界之真众生。悟入法界智之真性。
故言如是我闻。如来所坐之座。以法界为座体。以如
来一切万行报得。为依果庄严。如来是大智之身。座
上所有庄严。皆是如来大智随行任运报得。如龙游
云起虎啸风生。报感之应然。非物能与为也。成最正
觉者。为简非外道声闻缘觉。于权教中木树草座。厌
俗出缠。令劣解众生。起三乘种。且拔分段苦。非究竟
觉之正觉。简非如是觉故。故言成最正觉。略说大相。
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随好无尽。顶著华冠。项著璎
世主妙严品 第 858c 页
珞。手著环钏。非同三乘厌俗出家。劝诸菩萨生于他
方佛国净土。简非如是故。言成最正觉。号毗卢遮那。
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成最正觉。并十普贤众。此是现
果成因生信分。何以然者。为如来是正觉之果。普贤
等众是佛行果。如来所居华藏净土是佛报得依果。
一切众生。以自根性。观如来三种因果。及行佛自行
普贤门。而生信心故。若不如是。从何生信。第二执金
刚神等九众诸神。以明十住因果。何以然者。海月光
大明菩萨。亦是普贤等众。既以佛果位内诸佛。共行
普贤法。入俗利生。所堪利者。还得旧法。不利旧行。以
是义故。还以普贤位内海月光。异名菩萨。便为十住
初心。明从凡夫地。修学十信心。信诸佛正觉之果。无
异自心所行诸行。即普贤行。所转法轮。即与十方诸
佛智。契同不异。故以普贤入俗果行名海月光。通巳
下等。共成十众。用成十住菩萨位门。巳下通九众诸
神。至主药神等。明是入十住之果行。为入十住应真。
称之为神。非世鬼神也。自心达理。不与妄合。其智自
神。不为不思。而智善通万有故。
** 世主妙严品十住法门
方便住中十波罗蜜。以禅波罗蜜为体。以道场是除
蕴秽义。明禅能治蕴义故。如世间场也。以禅波罗蜜
为场体。般若波罗蜜为人功。普贤万行为驮运。法界
普光明智殿为大都居。以一切种种智为大藏。
** 世主妙严品十行法门
方佛国净土。简非如是故。言成最正觉。号毗卢遮那。
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成最正觉。并十普贤众。此是现
果成因生信分。何以然者。为如来是正觉之果。普贤
等众是佛行果。如来所居华藏净土是佛报得依果。
一切众生。以自根性。观如来三种因果。及行佛自行
普贤门。而生信心故。若不如是。从何生信。第二执金
刚神等九众诸神。以明十住因果。何以然者。海月光
大明菩萨。亦是普贤等众。既以佛果位内诸佛。共行
普贤法。入俗利生。所堪利者。还得旧法。不利旧行。以
是义故。还以普贤位内海月光。异名菩萨。便为十住
初心。明从凡夫地。修学十信心。信诸佛正觉之果。无
异自心所行诸行。即普贤行。所转法轮。即与十方诸
佛智。契同不异。故以普贤入俗果行名海月光。通巳
下等。共成十众。用成十住菩萨位门。巳下通九众诸
神。至主药神等。明是入十住之果行。为入十住应真。
称之为神。非世鬼神也。自心达理。不与妄合。其智自
神。不为不思。而智善通万有故。
** 世主妙严品十住法门
方便住中十波罗蜜。以禅波罗蜜为体。以道场是除
蕴秽义。明禅能治蕴义故。如世间场也。以禅波罗蜜
为场体。般若波罗蜜为人功。普贤万行为驮运。法界
普光明智殿为大都居。以一切种种智为大藏。
** 世主妙严品十行法门
世主妙严品 第 859a 页
主稼神巳下至主昼神。此十众神。明十行利生法门
因果。以主稼神为表行。为资粮故。如世间以禾稼为
资粮。长养有为之身。佛法即以十波罗蜜行为资粮。
长养法身。十信之中。全信自心与十方诸佛性相大
智无差别体。十住初心。以修方便三昧力见道。从初
发心住。及巳上诸住。总为见道之位十行十回向十
地。总为加行。总为资粮。如三乘菩萨。多生他方净土。
及四禅向上。别有菩萨净土。设在欲界。即言以悲愿
力故。留惑润生。非如此经法门。乘如来法界乘。从初
发心住。以如来大智法身性果。普贤行果。普周生死。
动寂均平。理事普进。故以所见道除惑处。为作佛名。
以心开悟处而为世界。总是以随位入道处因果为
佛。及国土世界菩萨之名。皆非外有。总明自行所行
也。如十行位中。十个慧世界。十个佛号。皆名之为眼。
以为其佛果。功德林等十林菩萨。以为其行行之因。
大要言之。以当位十佛。为本位之果。当位十菩萨。为
当位修行之因。如此初会中。以如来为当五位之果。
普贤菩萨。及诸神天等。为五位修行之因。又普贤菩
萨。及诸神天等。以毗卢遮那根本智。为起修行本因。
以自巳修行之身。为佛差别智果。以佛性智果为因。
以现修之身。即理智之性果故。互为因果。互为体用。
是故神天叹德中。先叹佛德。次叹自巳与佛同智同
德。此为入法之样。令诸学者。迷即凡。悟即佛故。智悲
齐进。如善财童子。十行初位中。欢喜行善知识所居
世主妙严品 第 859b 页
之国。名为三眼。还同十行菩萨所居世界。名为亲慧
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等十慧世界也。三眼者。一
摩诃般若。二解脱。三法身。亦以智眼慧眼法眼为三
眼故。如世∴字。如摩醯首罗天王面上三目故。为一
切佛法。不离此大智大慧法身故。此十慧世界义。通
此三眼。以是善财十行之中。初善知识。国名三眼。比
丘名善见。即同十行之位。佛号常住眼佛。无胜眼佛。
名为善见者。具三眼也。为十行之中。以智眼知众生
根而同行故。佛号为眼。善知识名善见。目发绀。青皮
肤金色。圆光一寻。相好如佛者。明十行中。所行三眼
行因果即佛也。以是义故。五位中五十种资粮。五十
种佛果。互为主伴。互为因果。互为体用。以如来理智
性果。常资普贤行。使令无染。普贤行常资如来性果。
使得圆满悲智。废一边一切不成。所有行门。即是人
天因果。设得出世。即是声闻二乘。及出世净土菩萨。
及留惑润生等。如此十行。与佛果资粮。犹如黄瓜。果
华同出。华果相资。以无功而为自在也。
** 世主妙严品十回向法门
从阿修罗王至日天子。于中有十众。用表十回向。何
以然者。为阿修罗居大海中不没其身。表十回向。圆
融真俗常处生死大海。不没其身。前之十住十行。但
修出世。悲智心增。加以回向。回真入俗。得真不證。知
真同俗。处俗无染。利生自在。如阿修罗。虽处大海。而
海水不没。虽同天趣。无天妙乐故。此位菩萨。处于生
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等十慧世界也。三眼者。一
摩诃般若。二解脱。三法身。亦以智眼慧眼法眼为三
眼故。如世∴字。如摩醯首罗天王面上三目故。为一
切佛法。不离此大智大慧法身故。此十慧世界义。通
此三眼。以是善财十行之中。初善知识。国名三眼。比
丘名善见。即同十行之位。佛号常住眼佛。无胜眼佛。
名为善见者。具三眼也。为十行之中。以智眼知众生
根而同行故。佛号为眼。善知识名善见。目发绀。青皮
肤金色。圆光一寻。相好如佛者。明十行中。所行三眼
行因果即佛也。以是义故。五位中五十种资粮。五十
种佛果。互为主伴。互为因果。互为体用。以如来理智
性果。常资普贤行。使令无染。普贤行常资如来性果。
使得圆满悲智。废一边一切不成。所有行门。即是人
天因果。设得出世。即是声闻二乘。及出世净土菩萨。
及留惑润生等。如此十行。与佛果资粮。犹如黄瓜。果
华同出。华果相资。以无功而为自在也。
** 世主妙严品十回向法门
从阿修罗王至日天子。于中有十众。用表十回向。何
以然者。为阿修罗居大海中不没其身。表十回向。圆
融真俗常处生死大海。不没其身。前之十住十行。但
修出世。悲智心增。加以回向。回真入俗。得真不證。知
真同俗。处俗无染。利生自在。如阿修罗。虽处大海。而
海水不没。虽同天趣。无天妙乐故。此位菩萨。处于生
世主妙严品 第 859c 页
死。无生死中五欲乐。虽处涅槃。无涅槃中寂灭乐。故
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又如法界品云。成就如
来高出世间阿修罗王。又王者自在义。明此位菩萨
于涅槃生死中得自在故。又阿修罗。亦云阿素罗。阿
之言无。素云游故。又云妙。又罗云戏。如婆沙论释。为
非天也。虽天趣摄。为多谄诈。而无天妙乐。像此位菩
萨。行大悲方便万行。似如谄诈。似如生死。无有人天
五欲乐。无常住涅槃出世寂灭之乐。主十回向中檀
波罗蜜门。
第二明不坏回向。为真性无亏。同流入俗。名为不坏。
今以迦楼罗王托事显之。明于大海上。以清净目。观
命尽之龙。而以两翼搏取之。迦楼罗王。此云金翅鸟
王。显十回向菩萨。常于生死大海之上。以法空清净
智目。观有根熟众生。以止观两翼而搏取之。安置自
性清净涅槃之岸。此止观。以法性为止体。以自性无
性智为观体。非能观所观而有二事。主戒波罗蜜。戒
净故。犹如大海不宿死尸。明大悲大智戒。不宿人天
及三乘染净二见之死尸故。此金翅乌。取龙之时。于
一念顷。掇身入海水。水波未合。取龙而出。名为速疾
力。得道菩萨亦复如是。以定慧观察力。从无明大海
之际。系长短心。一念应真。古今三世一时见尽。如是
见道。如是修道。是名为发心。如是发心先心难。但明
十住初心。从凡夫地。一念应真难故。非为究竟佛果
难故。至于究竟不异初心。故明法不异。智慧不异。时
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又如法界品云。成就如
来高出世间阿修罗王。又王者自在义。明此位菩萨
于涅槃生死中得自在故。又阿修罗。亦云阿素罗。阿
之言无。素云游故。又云妙。又罗云戏。如婆沙论释。为
非天也。虽天趣摄。为多谄诈。而无天妙乐。像此位菩
萨。行大悲方便万行。似如谄诈。似如生死。无有人天
五欲乐。无常住涅槃出世寂灭之乐。主十回向中檀
波罗蜜门。
第二明不坏回向。为真性无亏。同流入俗。名为不坏。
今以迦楼罗王托事显之。明于大海上。以清净目。观
命尽之龙。而以两翼搏取之。迦楼罗王。此云金翅鸟
王。显十回向菩萨。常于生死大海之上。以法空清净
智目。观有根熟众生。以止观两翼而搏取之。安置自
性清净涅槃之岸。此止观。以法性为止体。以自性无
性智为观体。非能观所观而有二事。主戒波罗蜜。戒
净故。犹如大海不宿死尸。明大悲大智戒。不宿人天
及三乘染净二见之死尸故。此金翅乌。取龙之时。于
一念顷。掇身入海水。水波未合。取龙而出。名为速疾
力。得道菩萨亦复如是。以定慧观察力。从无明大海
之际。系长短心。一念应真。古今三世一时见尽。如是
见道。如是修道。是名为发心。如是发心先心难。但明
十住初心。从凡夫地。一念应真难故。非为究竟佛果
难故。至于究竟不异初心。故明法不异。智慧不异。时
世主妙严品 第 860a 页
复不异。以定慧照之可见。情以思之即迷也。
第三紧那罗王。明等一切诸佛回向。以一切诸佛。处
于生死。以法忍门。以为万行之主。令一切众生。皆得
菩提无上法乐。故寄表紧那罗王。此云疑神。亦为行
主。似人而头上有角。口似牛口。人见皆疑。人耶非人
耶。故曰疑神。明此位菩萨。以十回向。成大慈心。以法
忍力。生于六道。同行益生。人见皆疑。为凡为圣。若是
凡夫。有智如佛。若是贤圣。行同凡事。故以疑神寄表
其行也。此神能作行主。与天作戏。主忍波罗蜜门。以
忍为万行主。若无忍者。万行不成。是故忍为行主。此
类畜生道摄。
第四摩睺罗王。此云大蟒。亦云大腹。罗伽云。胸腹行
也。主精进波罗蜜。胸腹行者。明趣求乐法利人。匍匐
谦敬也。是精进义。明至一切处回向。六道四生。无处
不入。此是守护伽蓝神。能护法故。此中十王。明精进
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五夜叉王。明无尽功德藏回向。主禅波罗蜜。以禅
定夜叉。守护一切众生心。令心不妄。得大功德藏故。
夜叉者。此云苦活。或名伺察。明以禅门守护伺察一
切众生苦活心。令心不妄。此天王领夜叉众。在须弥
山北面。
第六毗楼博叉龙王。主领龙众。在须弥山西。此之龙
王。主随顺坚固回向。明般若波罗蜜门。如龙游空。能
隐显降雨润众生故。以般若空慧。自在有无。雨诸法
第三紧那罗王。明等一切诸佛回向。以一切诸佛。处
于生死。以法忍门。以为万行之主。令一切众生。皆得
菩提无上法乐。故寄表紧那罗王。此云疑神。亦为行
主。似人而头上有角。口似牛口。人见皆疑。人耶非人
耶。故曰疑神。明此位菩萨。以十回向。成大慈心。以法
忍力。生于六道。同行益生。人见皆疑。为凡为圣。若是
凡夫。有智如佛。若是贤圣。行同凡事。故以疑神寄表
其行也。此神能作行主。与天作戏。主忍波罗蜜门。以
忍为万行主。若无忍者。万行不成。是故忍为行主。此
类畜生道摄。
第四摩睺罗王。此云大蟒。亦云大腹。罗伽云。胸腹行
也。主精进波罗蜜。胸腹行者。明趣求乐法利人。匍匐
谦敬也。是精进义。明至一切处回向。六道四生。无处
不入。此是守护伽蓝神。能护法故。此中十王。明精进
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五夜叉王。明无尽功德藏回向。主禅波罗蜜。以禅
定夜叉。守护一切众生心。令心不妄。得大功德藏故。
夜叉者。此云苦活。或名伺察。明以禅门守护伺察一
切众生苦活心。令心不妄。此天王领夜叉众。在须弥
山北面。
第六毗楼博叉龙王。主领龙众。在须弥山西。此之龙
王。主随顺坚固回向。明般若波罗蜜门。如龙游空。能
隐显降雨润众生故。以般若空慧。自在有无。雨诸法
世主妙严品 第 860b 页
雨。益众生故。
第七等。以鸠槃荼王主之。是魇魅鬼神。啖食精气。亦
名冬瓜鬼。如是恶众生。菩萨亦皆随顺。是故名等随
顺一切众生回向。乃至地狱。悉皆遍入。此神是南方
天王。领二部众。一名鸠槃荼。二名薜荔鬼。此鸠槃荼。
阴囊大如冬瓜。若行乃擎置肩上。坐时即踞之而坐。
明爱染贪求犹如饿鬼。大悲菩萨。尽兴随行。断一切
贪求故(主方便波罗蜜)。
第八真如相回向。乾闼婆王。此云寻香。有香气处。以
作娱乐。而求其食。表真如相位菩萨。常以真如法界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无染之香。娱乐众
生。令其爱乐故。于中十王。明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托事于月天子。表力波罗
蜜。以无缚无著法性虚空智慧。照烛众生。净烦恼热。
得法清凉故。
第十入法界无量回向。以日天子托事表之。明十回
向中智波罗蜜。如日处空。下照万有。其位益上。其功
益下。像此位菩萨其智甚高。其行弥下。彻至人天神
鬼外道邪行畜生地狱。尽同其行。犹如日月。其形在
上。其功在下。善恶俱照故。巳上十王。配十回向中十
波罗蜜竟。如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一一位中
波罗蜜。各随当位。取意即得。一例取之。即不知其趣。
如是日月天子。皆表十回向。成大悲愿行之门。明悲
智无依。常以法空为体。随根普照。无有所为。任无功
第七等。以鸠槃荼王主之。是魇魅鬼神。啖食精气。亦
名冬瓜鬼。如是恶众生。菩萨亦皆随顺。是故名等随
顺一切众生回向。乃至地狱。悉皆遍入。此神是南方
天王。领二部众。一名鸠槃荼。二名薜荔鬼。此鸠槃荼。
阴囊大如冬瓜。若行乃擎置肩上。坐时即踞之而坐。
明爱染贪求犹如饿鬼。大悲菩萨。尽兴随行。断一切
贪求故(主方便波罗蜜)。
第八真如相回向。乾闼婆王。此云寻香。有香气处。以
作娱乐。而求其食。表真如相位菩萨。常以真如法界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无染之香。娱乐众
生。令其爱乐故。于中十王。明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托事于月天子。表力波罗
蜜。以无缚无著法性虚空智慧。照烛众生。净烦恼热。
得法清凉故。
第十入法界无量回向。以日天子托事表之。明十回
向中智波罗蜜。如日处空。下照万有。其位益上。其功
益下。像此位菩萨其智甚高。其行弥下。彻至人天神
鬼外道邪行畜生地狱。尽同其行。犹如日月。其形在
上。其功在下。善恶俱照故。巳上十王。配十回向中十
波罗蜜竟。如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一一位中
波罗蜜。各随当位。取意即得。一例取之。即不知其趣。
如是日月天子。皆表十回向。成大悲愿行之门。明悲
智无依。常以法空为体。随根普照。无有所为。任无功
世主妙严品 第 860c 页
之智日。称万有而成益。
** 世主妙严品十地法门
十住十行寄表如神。十回向位寄表如王。于此十地
寄表如天。明其进修。渐渐惯习殊胜。此天名妙高天。
其山在大海中。出水高八亿由旬。入水深八亿由旬。
四宝合成。北面黄金。南西琉璃。西面水晶。东面白银。
形如腰鼓。上有四层级。四天王各随方所居四面。其
山顶上四埵。埵列八天王。各有部众。中顶帝释居。众
宝所庄严。以是名妙高。亦名妙峰山。亦名忉利天。此
云能主天。由帝释能为天主也。下有七重海。重别金
山围绕。迦楼罗速飞七日方始达。金山有天居。皆四
天王所摄。其上三十三天。所有天身。长一由旬。衣长
二由旬。广一由旬。重六铢。寿一千岁。一日一夜。同此
人间一百年。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巳上依
俱舍三法等论说。此天王有五种名。一名能主。一名
释提桓。一名憍尸迦。一名天帝释。一名因陀罗天。此
名天主。具云释迦因陀罗。释迦者。此名百也。为先因
百度设无遮斋。得作天主。此配欢喜地中檀波罗蜜。
此位菩萨。对治观行。苦空无常世法非实。皆从十二
缘生。本无体相。成于舍法身命财等。如是于诸佛法。
信顺修行。且治欲界粗悭吝业。行檀波罗蜜。于十二
缘生。未善了知。六地菩萨。方明十二缘法。如鍊真金
数数入火喻。明对治悭障。
第二复有无量须夜摩天王。表离垢地。为此天离地
** 世主妙严品十地法门
十住十行寄表如神。十回向位寄表如王。于此十地
寄表如天。明其进修。渐渐惯习殊胜。此天名妙高天。
其山在大海中。出水高八亿由旬。入水深八亿由旬。
四宝合成。北面黄金。南西琉璃。西面水晶。东面白银。
形如腰鼓。上有四层级。四天王各随方所居四面。其
山顶上四埵。埵列八天王。各有部众。中顶帝释居。众
宝所庄严。以是名妙高。亦名妙峰山。亦名忉利天。此
云能主天。由帝释能为天主也。下有七重海。重别金
山围绕。迦楼罗速飞七日方始达。金山有天居。皆四
天王所摄。其上三十三天。所有天身。长一由旬。衣长
二由旬。广一由旬。重六铢。寿一千岁。一日一夜。同此
人间一百年。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巳上依
俱舍三法等论说。此天王有五种名。一名能主。一名
释提桓。一名憍尸迦。一名天帝释。一名因陀罗天。此
名天主。具云释迦因陀罗。释迦者。此名百也。为先因
百度设无遮斋。得作天主。此配欢喜地中檀波罗蜜。
此位菩萨。对治观行。苦空无常世法非实。皆从十二
缘生。本无体相。成于舍法身命财等。如是于诸佛法。
信顺修行。且治欲界粗悭吝业。行檀波罗蜜。于十二
缘生。未善了知。六地菩萨。方明十二缘法。如鍊真金
数数入火喻。明对治悭障。
第二复有无量须夜摩天王。表离垢地。为此天离地
世主妙严品 第 861a 页
际故。依空而居。有众妙乐也。像此位菩萨戒波罗蜜
增胜。有法乐。以法身为戒体故。渐增进。离前地世间
系故。初地檀度为胜。此位上上十善净戒为胜。名为
离垢。初地须弥之顶。世界与人连。寄同世间。此位以
空居。寄同出世间。故名离垢。初地喻鍊真金。未云加
药。但数数入火。转转明净。此地鍊真金。加以矾石。转
令明净。以戒为矾石故。夜摩天此云时分天也。为此
天无日月。天光自相照。不分昼夜。但莲华开合。知其
昼夜时分故。此天身长二由旬。衣长四由旬。广二由
旬。衣重三铢。寿二千岁。日月岁数与前天倍。此位修
上上十善戒。治欲界现行粗惑习气。三地修九次第
定。方无三界烦恼。生如来家。同如来性。
第三复有不可思议兜率天王。此名知足天。佛地论
云。最后身菩萨。于此教化。如璎珞本业经。十一地等
觉地。始名一生补处。方名最后身。配在第三禅。此知
足天。为最后身菩萨在中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设
法利生。不可定也。前位明以上上十善净戒。离欲界
现行粗惑垢故。此位菩萨。以九次第定。净色界无色
界并欲界心习。得出三界心。作鍊金喻。善巧鍊之。不
失铢两。转转明净。明以九次第定鍊之。以法眼观之。
以行加之。无亏本法。但转明净。欲界修定。以治欲障。
上界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对治。随顺法行。方便利生
无所染著。名发光地。以忍波罗蜜为体。此天身长四
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寿四千岁。日月岁数皆
增胜。有法乐。以法身为戒体故。渐增进。离前地世间
系故。初地檀度为胜。此位上上十善净戒为胜。名为
离垢。初地须弥之顶。世界与人连。寄同世间。此位以
空居。寄同出世间。故名离垢。初地喻鍊真金。未云加
药。但数数入火。转转明净。此地鍊真金。加以矾石。转
令明净。以戒为矾石故。夜摩天此云时分天也。为此
天无日月。天光自相照。不分昼夜。但莲华开合。知其
昼夜时分故。此天身长二由旬。衣长四由旬。广二由
旬。衣重三铢。寿二千岁。日月岁数与前天倍。此位修
上上十善戒。治欲界现行粗惑习气。三地修九次第
定。方无三界烦恼。生如来家。同如来性。
第三复有不可思议兜率天王。此名知足天。佛地论
云。最后身菩萨。于此教化。如璎珞本业经。十一地等
觉地。始名一生补处。方名最后身。配在第三禅。此知
足天。为最后身菩萨在中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设
法利生。不可定也。前位明以上上十善净戒。离欲界
现行粗惑垢故。此位菩萨。以九次第定。净色界无色
界并欲界心习。得出三界心。作鍊金喻。善巧鍊之。不
失铢两。转转明净。明以九次第定鍊之。以法眼观之。
以行加之。无亏本法。但转明净。欲界修定。以治欲障。
上界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对治。随顺法行。方便利生
无所染著。名发光地。以忍波罗蜜为体。此天身长四
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寿四千岁。日月岁数皆
世主妙严品 第 861b 页
与前天倍。此知足天。当修三法。得生其中。所谓戒定
慧。若但修戒施。即生馀天。若一乘法中。其事不尔。以
智遍周。以为天体故。
第四化乐天王。表𦦨慧地菩萨。像此天处。常以变化
以悦自乐。亦名乐变化天。心外无境。从心变故。此天
王众有十天王。皆是精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常以
精进波罗蜜为体。此位作鍊真金作庄严具喻精进
明修三十七助道之观。对治三界邪业习故。此天身
长八由旬。衣长十六由旬。广八由旬。寿八千岁。日月
岁数与前天倍。衣重一铢。食甘露味。
第五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托事表难胜地。为此
天在欲界顶。明菩萨欲境难超故。故曰难胜地。此位
菩萨。常以禅波罗蜜。以为观体。魔王波旬居此天中。
修十谛观。即为菩萨位。不修观者是魔眷属。又此天
名他化自在。以他变化以为自乐。像此位菩萨。常教
化众生。令他得乐以为巳乐。此天身长十六由旬。衣
长三十二由旬。寿命岁月。悉与前倍。
第六复有不可数大梵天王。明现前地。以初禅是色
界。无女人生。无欲界染故。依佛地论云。离欲寂静故
名梵身。又依长阿含云。梵众中以梵音语故。故名为
梵。又尸弃者。或云持髻。或云螺髻或云火顶。以火灾
至此天故。修得初禅者。得生此天。此天王。于梵众中
发大梵音。诸天各自谓言。唯共我语。于大千界最得
自在。颜如童子。身如白银色。长半由旬。衣如金色。无
慧。若但修戒施。即生馀天。若一乘法中。其事不尔。以
智遍周。以为天体故。
第四化乐天王。表𦦨慧地菩萨。像此天处。常以变化
以悦自乐。亦名乐变化天。心外无境。从心变故。此天
王众有十天王。皆是精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常以
精进波罗蜜为体。此位作鍊真金作庄严具喻精进
明修三十七助道之观。对治三界邪业习故。此天身
长八由旬。衣长十六由旬。广八由旬。寿八千岁。日月
岁数与前天倍。衣重一铢。食甘露味。
第五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托事表难胜地。为此
天在欲界顶。明菩萨欲境难超故。故曰难胜地。此位
菩萨。常以禅波罗蜜。以为观体。魔王波旬居此天中。
修十谛观。即为菩萨位。不修观者是魔眷属。又此天
名他化自在。以他变化以为自乐。像此位菩萨。常教
化众生。令他得乐以为巳乐。此天身长十六由旬。衣
长三十二由旬。寿命岁月。悉与前倍。
第六复有不可数大梵天王。明现前地。以初禅是色
界。无女人生。无欲界染故。依佛地论云。离欲寂静故
名梵身。又依长阿含云。梵众中以梵音语故。故名为
梵。又尸弃者。或云持髻。或云螺髻或云火顶。以火灾
至此天故。修得初禅者。得生此天。此天王。于梵众中
发大梵音。诸天各自谓言。唯共我语。于大千界最得
自在。颜如童子。身如白银色。长半由旬。衣如金色。无
世主妙严品 第 861c 页
男子形。禅悦为食。寿命一劫。于中有十大梵王。明般
若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七复有无量光音天王。明远行地。此二禅天。初禅
灭忧。二禅灭苦。明此位菩萨在七地。诸行巳终。大悲
圆满。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常在现
行。自苦巳无。常度他苦。染净二障。此位通过。譬如真
金饰以众妙杂宝转更殊胜。明以法身为金体。悲智
万行圆满为众妙宝。互为庄严。常以行网教光。普化
一切众生故。故像此天。巳灭忧苦以心净故。出语口
中光生。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罗蜜。此天身
长二由旬。寿二劫。此天水灾至。
第八复有无量遍净天。明不动地菩萨。明此天忧苦
巳无唯有禅悦。像此位菩萨功用巳终唯有法悦。法
悦习气。十地始无。此天风灾至。为有禅悦喜动其性。
像此位菩萨无功智现前。犹有无生法乐智净习气
第九复有无量广果天。明善慧地。为此第四禅无出
入息三灾不及。又此十天。皆以寂静法门而作宫殿。
表九地善慧庄严。以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法宝宫
殿。教化众生。能以一个言音。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
无心意识。像此天无思意识能为语言。此天无下界
意识。有色界意识。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识。若识想尽。
即非三界业收故。于中有十天王。明力波罗蜜中十
波罗蜜。此天身衣及寿。与前天皆倍。明此位菩萨常
以法宫而为安止。以福德广大。名为广果天。
若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七复有无量光音天王。明远行地。此二禅天。初禅
灭忧。二禅灭苦。明此位菩萨在七地。诸行巳终。大悲
圆满。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常在现
行。自苦巳无。常度他苦。染净二障。此位通过。譬如真
金饰以众妙杂宝转更殊胜。明以法身为金体。悲智
万行圆满为众妙宝。互为庄严。常以行网教光。普化
一切众生故。故像此天。巳灭忧苦以心净故。出语口
中光生。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罗蜜。此天身
长二由旬。寿二劫。此天水灾至。
第八复有无量遍净天。明不动地菩萨。明此天忧苦
巳无唯有禅悦。像此位菩萨功用巳终唯有法悦。法
悦习气。十地始无。此天风灾至。为有禅悦喜动其性。
像此位菩萨无功智现前。犹有无生法乐智净习气
第九复有无量广果天。明善慧地。为此第四禅无出
入息三灾不及。又此十天。皆以寂静法门而作宫殿。
表九地善慧庄严。以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法宝宫
殿。教化众生。能以一个言音。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
无心意识。像此天无思意识能为语言。此天无下界
意识。有色界意识。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识。若识想尽。
即非三界业收故。于中有十天王。明力波罗蜜中十
波罗蜜。此天身衣及寿。与前天皆倍。明此位菩萨常
以法宫而为安止。以福德广大。名为广果天。
世主妙严品 第 862a 页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云地。明此位无相智成。
如菩萨本业璎珞经云。十地之中心色二习一时总
尽。十一地方心境二缘中。得无碍自在。从八地至十
地。于十一地普贤门。犹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觅普
贤不见者是。又智度论云。第九天外。更别有十地菩
萨天。名摩醯首罗。此天有八臂三目。骑白牛。一念知
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数。此是引进菩萨。方便设法。
托事表法。及摄化境界渐增胜故。一乘法界理事同
参。一微尘内诸佛国土。人天同处。身尘毛孔如影相
入。修真之者。须当如实而。知莫随化相应。
* 如来现相品
自此现相品。至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
品。毗卢遮那品。此五品经。总是答前三十七问。明举
果劝修分。
* 普贤三昧品
理智无边。名之为普。智随根益。称之曰贤。三之云正。
昧之云定。亦云正受。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忆持简
择。故名正受。为普贤为佛绍法界大智之家。诸佛万
行遍周之长子。善简众法。令众生迷解。故须入定。然
普贤菩萨。体无定乱。以示法则。故须如是。明普贤菩
萨。常在三昧。静乱总真。然教化众生故。明初入法须
加定业。一万诸龙。寄位是凡。表凡夫有得入者故。若
有人言。此经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萨修行。是人当知
灭佛知见。破灭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间
世主妙严品 第 862b 页
正见不生。断灭佛种。诸有智者不应如是。不劝修行。
设行不得。不失善种。犹成来世积习胜缘故。此三昧。
以法界根本智为体。以差别智为用。又以法界根本
智为体。随众生行为用。又以入三昧为体。出定为用。
又以无入无出为体。入出俱为用。又以入出俱为体。
大要言之。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以入定明体。后从定
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于十个定名中。总以法界无
依住智性为体。此体亦名首楞严定。与不可说一切
诸三昧诸智慧门为体。如经云。世界海漩无不随入
者。海者广大义。漩者甚深义。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
深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遍
故。
* 世界成就品
今释此品。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
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佛菩萨世界海。依
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令始发
心者知众生界。广大等法界虚空界。如影相入。重重
无尽。依住各别。佛菩萨行悉充满故。令始发心菩萨。
知诸佛菩萨境界海众生境界一异不可得故。随众
生自业转变。故刹海转变。随自业成坏。故刹海成坏。
若不说众生界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界无二无
尽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发心者。设不入二乘道。修
菩萨行。但得权教菩萨。心常染净而有限碍。不入佛
境界。有自佛他佛及以国刹分剂。有往来所依处故。
设行不得。不失善种。犹成来世积习胜缘故。此三昧。
以法界根本智为体。以差别智为用。又以法界根本
智为体。随众生行为用。又以入三昧为体。出定为用。
又以无入无出为体。入出俱为用。又以入出俱为体。
大要言之。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以入定明体。后从定
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于十个定名中。总以法界无
依住智性为体。此体亦名首楞严定。与不可说一切
诸三昧诸智慧门为体。如经云。世界海漩无不随入
者。海者广大义。漩者甚深义。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
深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遍
故。
* 世界成就品
今释此品。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
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佛菩萨世界海。依
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令始发
心者知众生界。广大等法界虚空界。如影相入。重重
无尽。依住各别。佛菩萨行悉充满故。令始发心菩萨。
知诸佛菩萨境界海众生境界一异不可得故。随众
生自业转变。故刹海转变。随自业成坏。故刹海成坏。
若不说众生界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界无二无
尽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发心者。设不入二乘道。修
菩萨行。但得权教菩萨。心常染净而有限碍。不入佛
境界。有自佛他佛及以国刹分剂。有往来所依处故。
世主妙严品 第 862c 页
如三乘中所说净土在于他方。菩萨愿生其中是也。
说此品者。意欲令初发菩提心者。知众生境界诸佛
境界广大之相重重无碍。令现在未来发菩提心者
识佛所行。众生业海无际。如来以普贤行普济。以法
性理智无碍。从初发心。兴大愿云。悲智普覆。以波罗
蜜海。无刹不现其身。无行不同其事。尘毫内刹。影现
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随入。令学者仿之趣求不谬。此
乃如大王路。法尔常然。更有异求。偏僻不当也。
* 华藏世界品
将释此品。略作十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
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四释华藏世界形状安
立。五配华藏世界。安立属因。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
无碍。七释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八释华藏世
界本空出生所缘。九明华藏世界因何得隐现自在。
十随文释义。三释华藏世界因何报得者。以从初信
心。至于八地巳来。恒以大志愿力持。令其不退菩提
诸波罗蜜海。教化饶益一切众生。至于八地。任利无
功。当知风轮。是大愿波罗蜜所成报故。众生世间。妄
想业风所持。如来世间。以大愿力智风能持诸境。为
以智能随愿。愿能成智。还以大愿法身大智之所报。
成风轮之体。若不以法身。一切诸行总有为故。若无
至愿。法身无性。不能自成。何况成他。以此三事为缘。
方堪利生。不滞空有。进修功熟。任利无功。且取初因
大愿为首。令持万境。总以大愿智风以为持境。如是
说此品者。意欲令初发菩提心者。知众生境界诸佛
境界广大之相重重无碍。令现在未来发菩提心者
识佛所行。众生业海无际。如来以普贤行普济。以法
性理智无碍。从初发心。兴大愿云。悲智普覆。以波罗
蜜海。无刹不现其身。无行不同其事。尘毫内刹。影现
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随入。令学者仿之趣求不谬。此
乃如大王路。法尔常然。更有异求。偏僻不当也。
* 华藏世界品
将释此品。略作十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
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四释华藏世界形状安
立。五配华藏世界。安立属因。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
无碍。七释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八释华藏世
界本空出生所缘。九明华藏世界因何得隐现自在。
十随文释义。三释华藏世界因何报得者。以从初信
心。至于八地巳来。恒以大志愿力持。令其不退菩提
诸波罗蜜海。教化饶益一切众生。至于八地。任利无
功。当知风轮。是大愿波罗蜜所成报故。众生世间。妄
想业风所持。如来世间。以大愿力智风能持诸境。为
以智能随愿。愿能成智。还以大愿法身大智之所报。
成风轮之体。若不以法身。一切诸行总有为故。若无
至愿。法身无性。不能自成。何况成他。以此三事为缘。
方堪利生。不滞空有。进修功熟。任利无功。且取初因
大愿为首。令持万境。总以大愿智风以为持境。如是
世主妙严品 第 863a 页
华藏世界所有庄严。总是风轮上持诸境。由诸福行
本从愿生。还将本因以持诸果。以此用愿波罗蜜。能
成一切诸波罗蜜海。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一切
庄严。以愿波罗蜜互体相参。能持其上诸行。报得一
切庄严。莲华藏体。是法身随行无依住智体之所报
得。宫殿。总大悲含育之所报得。楼阁。即是智照观根
顺悲济物之所报得。其地金刚。平等自性法身之所
报得。但是诸庄严中所有金刚为庄严者。皆法身随
行之报。但是摩尼庄严。皆法身成戒体随行报得。金
刚轮围山。即是大悲戒防护之业之所报得。众华庄
严者。万行利生开敷众善之所报得。宝树庄严者。建
行利生覆荫含识之所报得。略而言之。且复如是。广
说报业所因。不可具悉。夫报不虚得。皆有所因。若不
知因。云何修果。六释华藏世界纯杂无碍者。为佛所
行之行遍法界众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
但业不相应者。同住居而不见。犹如灵神及诸鬼趣。
与人同处。人不能见。如经云。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随
逐。天常见人。人不见天。此经为佛行周遍依正亦遍。
不同三乘推净土于馀方。而致去来自他之相。为彼
小心根劣者。且如是设教网故。毕竟求大菩提心者。
还须归此不二之门。兴遍周法界之行愿也。七明华
藏世界圆摄三世业境者。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
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
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
本从愿生。还将本因以持诸果。以此用愿波罗蜜。能
成一切诸波罗蜜海。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一切
庄严。以愿波罗蜜互体相参。能持其上诸行。报得一
切庄严。莲华藏体。是法身随行无依住智体之所报
得。宫殿。总大悲含育之所报得。楼阁。即是智照观根
顺悲济物之所报得。其地金刚。平等自性法身之所
报得。但是诸庄严中所有金刚为庄严者。皆法身随
行之报。但是摩尼庄严。皆法身成戒体随行报得。金
刚轮围山。即是大悲戒防护之业之所报得。众华庄
严者。万行利生开敷众善之所报得。宝树庄严者。建
行利生覆荫含识之所报得。略而言之。且复如是。广
说报业所因。不可具悉。夫报不虚得。皆有所因。若不
知因。云何修果。六释华藏世界纯杂无碍者。为佛所
行之行遍法界众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
但业不相应者。同住居而不见。犹如灵神及诸鬼趣。
与人同处。人不能见。如经云。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随
逐。天常见人。人不见天。此经为佛行周遍依正亦遍。
不同三乘推净土于馀方。而致去来自他之相。为彼
小心根劣者。且如是设教网故。毕竟求大菩提心者。
还须归此不二之门。兴遍周法界之行愿也。七明华
藏世界圆摄三世业境者。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
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
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
世主妙严品 第 863b 页
以是义故。此华藏世界。所有庄严境界。能现诸佛业。
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
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
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
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妄计三世
之业。顿现无时法中。是故经言智入三世而无来往。
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出生所缘。一为明二
乘虽得解脱三界粗业。无有福智。不利众生。滞于涅
槃。二为三乘菩萨。有乐生净土。净相常存。障法性如
理。染净当情。知见不普。情存净土。不得自在。不如此
法。隐现自在。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即具相万差。光
明显照。若令众生情无取著。如幻云散一物便无。无
有所得存其系故。三为怖一切法空众生。为法空无
相之理。谓言断见。空无福智。不乐观空。乐取相缚。随
境存业。不能解脱者。所现福德依正果故。令观空法。
空却无明。成福德业。四总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
现广大愿行。福智境界量度样式。令其仿学不偏执
故。经云。诸佛国土如虚空。无等无生无有相。为利众
生普严净。本愿力故住其中。九明华藏世界因何得
隐现自在者。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智现故。得隐现
自在。世间龙鬼具有三毒。犹能隐现。何况法空。空诸
三毒。纯清净智。不能隐现自在。如善财入弥勒楼阁。
以三昧力。具见众庄严。从三昧起忽然不见。一相都
无。善财白言此庄严何处去。弥勒答言从来处去。曰
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
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
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
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妄计三世
之业。顿现无时法中。是故经言智入三世而无来往。
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出生所缘。一为明二
乘虽得解脱三界粗业。无有福智。不利众生。滞于涅
槃。二为三乘菩萨。有乐生净土。净相常存。障法性如
理。染净当情。知见不普。情存净土。不得自在。不如此
法。隐现自在。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即具相万差。光
明显照。若令众生情无取著。如幻云散一物便无。无
有所得存其系故。三为怖一切法空众生。为法空无
相之理。谓言断见。空无福智。不乐观空。乐取相缚。随
境存业。不能解脱者。所现福德依正果故。令观空法。
空却无明。成福德业。四总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
现广大愿行。福智境界量度样式。令其仿学不偏执
故。经云。诸佛国土如虚空。无等无生无有相。为利众
生普严净。本愿力故住其中。九明华藏世界因何得
隐现自在者。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智现故。得隐现
自在。世间龙鬼具有三毒。犹能隐现。何况法空。空诸
三毒。纯清净智。不能隐现自在。如善财入弥勒楼阁。
以三昧力。具见众庄严。从三昧起忽然不见。一相都
无。善财白言此庄严何处去。弥勒答言从来处去。曰
世主妙严品 第 863c 页
从何处来。曰从菩萨智慧神通来。依菩萨智慧神力
而住。无有去处。亦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又如
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无所至去。虽无来去。以幻
力故分明可见。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无所从来。亦无
所去。虽无来去。然以惯习不可思议幻智力故。及往
昔大愿力故。如是显现。华藏世界亦复如是。以如来
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隐现自在。若随法性
万相都无。随愿智力。众相随现。隐现随缘。都无作者。
但以理智法尔自具不思议功不思议变。无能作者。
自在隐现。凡夫执著。用作无明。执障既无。智用自在。
顺法身。万象俱寂。随智用。万象俱生。随大悲。常居生
死。但随理智。生死恒真。以此三事。隐显万端。不离一
真之智。化仪百变。
* 毗卢遮那品
此第二会。
前之五品。以举现世毗卢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
然者。为古无旧迹。今何所来。以此引古證今。明道不
谬。成其信者。不狐疑故。问曰。古佛今佛。为一为异。答
曰。为一为异。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
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
异。又无量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后际。是一。
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文中
有四佛出世。总明毗卢遮那一号。各随世间应缘名
异。非是佛名号有异。世间一切名号皆是诸佛名。为
如来德遍一切法故。犹如虚空遍含众法。无不净故。
而住。无有去处。亦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又如
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无所至去。虽无来去。以幻
力故分明可见。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无所从来。亦无
所去。虽无来去。然以惯习不可思议幻智力故。及往
昔大愿力故。如是显现。华藏世界亦复如是。以如来
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隐现自在。若随法性
万相都无。随愿智力。众相随现。隐现随缘。都无作者。
但以理智法尔自具不思议功不思议变。无能作者。
自在隐现。凡夫执著。用作无明。执障既无。智用自在。
顺法身。万象俱寂。随智用。万象俱生。随大悲。常居生
死。但随理智。生死恒真。以此三事。隐显万端。不离一
真之智。化仪百变。
* 毗卢遮那品
此第二会。
前之五品。以举现世毗卢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
然者。为古无旧迹。今何所来。以此引古證今。明道不
谬。成其信者。不狐疑故。问曰。古佛今佛。为一为异。答
曰。为一为异。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
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
异。又无量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后际。是一。
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文中
有四佛出世。总明毗卢遮那一号。各随世间应缘名
异。非是佛名号有异。世间一切名号皆是诸佛名。为
如来德遍一切法故。犹如虚空遍含众法。无不净故。
世主妙严品 第 864a 页
一切众生名。入佛名号。无不净故。问曰。此中一种是
人。非天龙神。何得业报神通衣服饮食随念而至。又
所居高胜。依报宝严。以何业故。报得如是。答曰。为因
广大故业报广大。为因高胜故业报所居高胜。问曰。
何者是因广大高胜。答曰。为于往因。于此毗卢遮那
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性清净法。而生信心。修信解
力。常信自他凡圣一体。无所依住。无我无我所。心境
平等。无二相故。无我所故。一切凡圣本唯法界。无造
作性。无生灭性。依真而住。住无所住。与一切诸佛众
生。同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别。是一切诸佛本不动智。
凡圣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种智及一切智
故。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内见自
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以此信因高胜广大。获得如
斯胜妙依正果报故。问曰。何故此佛莲华化现出兴。
释迦佛母胎出现。答曰随根所见母胎出现。惟劣解
众生自根见尔。如离世间品云。为劣解众生。母胎出
尔。应大根众生。皆见莲华出现也。此第二会六品经
明菩萨信心门。在普光明殿。以果成信。信自巳心是
佛。此一段约有六法。一佛名号品。令信心者信佛名
号遍一切世间名。知名性离故。二四圣谛品。令信心
者自信一切世间苦谛即圣谛。不别求故。三光明觉
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无尽大
千世界。总佛境界。心境合一。内外见亡。还以东方为
首。光至东方十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如
人。非天龙神。何得业报神通衣服饮食随念而至。又
所居高胜。依报宝严。以何业故。报得如是。答曰。为因
广大故业报广大。为因高胜故业报所居高胜。问曰。
何者是因广大高胜。答曰。为于往因。于此毗卢遮那
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性清净法。而生信心。修信解
力。常信自他凡圣一体。无所依住。无我无我所。心境
平等。无二相故。无我所故。一切凡圣本唯法界。无造
作性。无生灭性。依真而住。住无所住。与一切诸佛众
生。同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别。是一切诸佛本不动智。
凡圣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种智及一切智
故。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内见自
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以此信因高胜广大。获得如
斯胜妙依正果报故。问曰。何故此佛莲华化现出兴。
释迦佛母胎出现。答曰随根所见母胎出现。惟劣解
众生自根见尔。如离世间品云。为劣解众生。母胎出
尔。应大根众生。皆见莲华出现也。此第二会六品经
明菩萨信心门。在普光明殿。以果成信。信自巳心是
佛。此一段约有六法。一佛名号品。令信心者信佛名
号遍一切世间名。知名性离故。二四圣谛品。令信心
者自信一切世间苦谛即圣谛。不别求故。三光明觉
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无尽大
千世界。总佛境界。心境合一。内外见亡。还以东方为
首。光至东方十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如
世主妙严品 第 864b 页
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圆照。身心一性。无碍遍
周。同佛境界。如是观察。然后以无作方便定印之。入
十住初心。生如来智慧家。为如来智慧法王真子。一
如光明所照。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须当自以心
光如佛光。开觉其心。圆照法界。四问明品。令信心者
明所信之法门。五净行品。令信心者。回无始妄念。以
成智海无生灭性。六贤首品。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
化无边。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信此六法。观行相应。
名为信心。初会是举佛果劝修。信诸佛所得。此第二
会一会。以果成信。信自心是佛。与果佛不异故。十方
世界。无有一名非佛名者。名体性自解脱故。但随众
生所闻不同。此明佛名号遍周。即明于一切名无所
著故。大意令众生。达自根本无明。本唯如来根本大
智。令诸众生顿识本故。顿作佛故。下举十个根本不
动智佛。以成十信。举十个月佛。同号之为月。以成十
住。明创契法身本智。心得清凉。明此位菩萨。契理惑
亡。得法性智清凉故。十行位中。以十个眼佛。同号之
为眼。为明十行。以智知根。利生摄益。故佛号为眼。十
回向中。以十个妙佛。同号之为妙。为明十回向位中
菩萨。进修渐熟。妙智现前。故佛号为妙。十地同妙。巳
上从十信中。自信自心分别之智。与一切诸佛根本
不动智。本来是一。以成信心。心外见法。不成信心也。
故一切诸法。总名佛号。为一切诸法及以名言。自体
性离故。一切法自体性离。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号
周。同佛境界。如是观察。然后以无作方便定印之。入
十住初心。生如来智慧家。为如来智慧法王真子。一
如光明所照。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须当自以心
光如佛光。开觉其心。圆照法界。四问明品。令信心者
明所信之法门。五净行品。令信心者。回无始妄念。以
成智海无生灭性。六贤首品。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
化无边。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信此六法。观行相应。
名为信心。初会是举佛果劝修。信诸佛所得。此第二
会一会。以果成信。信自心是佛。与果佛不异故。十方
世界。无有一名非佛名者。名体性自解脱故。但随众
生所闻不同。此明佛名号遍周。即明于一切名无所
著故。大意令众生。达自根本无明。本唯如来根本大
智。令诸众生顿识本故。顿作佛故。下举十个根本不
动智佛。以成十信。举十个月佛。同号之为月。以成十
住。明创契法身本智。心得清凉。明此位菩萨。契理惑
亡。得法性智清凉故。十行位中。以十个眼佛。同号之
为眼。为明十行。以智知根。利生摄益。故佛号为眼。十
回向中。以十个妙佛。同号之为妙。为明十回向位中
菩萨。进修渐熟。妙智现前。故佛号为妙。十地同妙。巳
上从十信中。自信自心分别之智。与一切诸佛根本
不动智。本来是一。以成信心。心外见法。不成信心也。
故一切诸法。总名佛号。为一切诸法及以名言。自体
性离故。一切法自体性离。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号
世主妙严品 第 864c 页
也。是故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号故。为如来称。此一
切自性离之法。以成佛故。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善简
择无相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即是自心随信解中
所见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当不信。何以
故。为立三阿僧祇劫后当得佛故。为直认自身及心
总是凡夫。但言佛有不动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
不动智佛。以是义故。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此
经信心。应当如是直信自心分别之性是法界性中
根本不动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文殊师
利。是自心善简择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是随信心
中理智现前。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方成
信心。从此信巳。以定慧进修。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十一地。日月岁劫时分无迁。法界如本。不动智
佛如旧。因果不迁。时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
是凡夫。凡圣二途。时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即
世间人情量。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何太苦哉。以
此如今第二会及初会。明始成正觉如来出现。后三
十二品。又著如来出现品。明始终信进修行者。与三
世佛一时出现。明法界总一时故。如持宝镜普临众
像。顿照显现无前后时故。明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
中顿现众法。不可将情量度量作前后解故。一依弥
勒楼阁中境界。初会中始成正觉佛。是举果劝修佛。
出现品中佛。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与
信位中不动智佛相对故。又此五位中修行。位位各
切自性离之法。以成佛故。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善简
择无相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即是自心随信解中
所见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当不信。何以
故。为立三阿僧祇劫后当得佛故。为直认自身及心
总是凡夫。但言佛有不动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
不动智佛。以是义故。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此
经信心。应当如是直信自心分别之性是法界性中
根本不动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文殊师
利。是自心善简择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是随信心
中理智现前。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方成
信心。从此信巳。以定慧进修。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十一地。日月岁劫时分无迁。法界如本。不动智
佛如旧。因果不迁。时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
是凡夫。凡圣二途。时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即
世间人情量。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何太苦哉。以
此如今第二会及初会。明始成正觉如来出现。后三
十二品。又著如来出现品。明始终信进修行者。与三
世佛一时出现。明法界总一时故。如持宝镜普临众
像。顿照显现无前后时故。明于法界根本佛智境界
中顿现众法。不可将情量度量作前后解故。一依弥
勒楼阁中境界。初会中始成正觉佛。是举果劝修佛。
出现品中佛。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与
信位中不动智佛相对故。又此五位中修行。位位各
世主妙严品 第 865a 页
有佛果。三乘教中。前位向后位。但有菩萨果。非佛果
也。如下文殊师利所说佛号。即此当品及通一部。总
为信心。总信五位中因果。心无滞碍。方可以行修行。
譬如有人。过五百由旬崄道。先知通塞。然后行往。喻
如十信菩萨。于信心之中。先知五位进修通塞。预以
愿行防之。以信自心分别之性本是一切诸佛不动
智体。用防那见。外取他境故。以随位妄识散动。障真
智故。以是义故。十信之心。总通五位。悉皆成信。今此
一部之经。顿举五位因果。诸佛果门。总成信也。从总
信巳。入位修行。方始不迷理智。如人造食。五味一时
顿熟方始食之。从初食时。五味同食。乃至食竟。其味
不离五也。明五位因果。十信总明。时亦不移。毕竟佛
果。不离初信之法。如依样画像等。问曰。一切众生。本
有不动智。何故不自应真常净。何故随染。答曰。一切
众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为智无性。不能自知是
智非智善恶苦乐等法。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如空
谷响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以分别故痴
爱随起。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执业
便起。固执取故号曰未那。以未那执取故名之为识。
因识种子生死相续。以生死故众苦无量。方求不苦
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
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不能知苦。知苦缘故。
方能发心求无上道。有种性菩萨发心信解种强者。
虽受人天乐果。亦能发心求无上道。是故因智随迷。
也。如下文殊师利所说佛号。即此当品及通一部。总
为信心。总信五位中因果。心无滞碍。方可以行修行。
譬如有人。过五百由旬崄道。先知通塞。然后行往。喻
如十信菩萨。于信心之中。先知五位进修通塞。预以
愿行防之。以信自心分别之性本是一切诸佛不动
智体。用防那见。外取他境故。以随位妄识散动。障真
智故。以是义故。十信之心。总通五位。悉皆成信。今此
一部之经。顿举五位因果。诸佛果门。总成信也。从总
信巳。入位修行。方始不迷理智。如人造食。五味一时
顿熟方始食之。从初食时。五味同食。乃至食竟。其味
不离五也。明五位因果。十信总明。时亦不移。毕竟佛
果。不离初信之法。如依样画像等。问曰。一切众生。本
有不动智。何故不自应真常净。何故随染。答曰。一切
众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为智无性。不能自知是
智非智善恶苦乐等法。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如空
谷响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以分别故痴
爱随起。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执业
便起。固执取故号曰未那。以未那执取故名之为识。
因识种子生死相续。以生死故众苦无量。方求不苦
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
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不能知苦。知苦缘故。
方能发心求无上道。有种性菩萨发心信解种强者。
虽受人天乐果。亦能发心求无上道。是故因智随迷。
世主妙严品 第 865b 页
因智随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随迷时
名之为识。正随悟时名之为智。在缠名识。在觉为智。
识之与智。本无自名。但随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计
常计断名也。此智之与识。但随迷悟立名。若觅始终
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终
不可得故新长短处所之相也。如此无明及智。无有
始终。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何以故。为本无故。更无
有灭。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
有灭。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但为知苦发
心缘。名之为智。但随缘名之为有故。体无本末也。如
空谷响。思之可见。
* 佛名号品
问曰。以东方表法。况喻十信初首。如金位在西方。何
故东方为金色世界。以表法身为金色。显根本智为
不动智。答曰。此问甚彰道理。如经所说。以信心为胎。
至十住之位。名初生佛家。今以东方为金色世界者。
明金。正月胞。二月胎。三月成形。四月生于巳。五月养
于午。六月冠带于未。七月相。八月王。明十信如胎。故
以东方金胎表之。如金色世界。此是举十信初因。如
南方妙色世界。西方莲华色世界等。是十信进修之
胜用。云结跏趺坐者。以会世间众缘为一法界。名之
为结。以一法而称多缘。名之为跏。又结跏趺坐者。是
安静不动威仪之相故。经云南方。表法中南为正。为
日。为明。为虚无。为离中虚故。善财入道进修。即南巡
名之为识。正随悟时名之为智。在缠名识。在觉为智。
识之与智。本无自名。但随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计
常计断名也。此智之与识。但随迷悟立名。若觅始终
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终
不可得故新长短处所之相也。如此无明及智。无有
始终。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何以故。为本无故。更无
有灭。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
有灭。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但为知苦发
心缘。名之为智。但随缘名之为有故。体无本末也。如
空谷响。思之可见。
* 佛名号品
问曰。以东方表法。况喻十信初首。如金位在西方。何
故东方为金色世界。以表法身为金色。显根本智为
不动智。答曰。此问甚彰道理。如经所说。以信心为胎。
至十住之位。名初生佛家。今以东方为金色世界者。
明金。正月胞。二月胎。三月成形。四月生于巳。五月养
于午。六月冠带于未。七月相。八月王。明十信如胎。故
以东方金胎表之。如金色世界。此是举十信初因。如
南方妙色世界。西方莲华色世界等。是十信进修之
胜用。云结跏趺坐者。以会世间众缘为一法界。名之
为结。以一法而称多缘。名之为跏。又结跏趺坐者。是
安静不动威仪之相故。经云南方。表法中南为正。为
日。为明。为虚无。为离中虚故。善财入道进修。即南巡
世主妙严品 第 865c 页
诸友。表南方为正。为日。为明。为虚无之理。是故礼佛。
皆云南无。明南方虚无也。法界品。是此一部经之大
体。一切凡圣之本源。初会信佛果。即以如来并普贤
为首。明巳成佛果及巳行之果。生信。今以入自巳入
信修行门。即以文殊师利及如来名号并四谛法门。
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问
曰。何故如来不自说其教。何用放光令菩萨说。答曰。
如来意。令当位菩萨说当位法门。令修学者。知分剂
易解故。文殊常与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作信心之
因。成妙慧之本母。普贤菩萨常与一切诸佛众生。作
修行之因。以此二人。成就菩提无作智果大悲之海。
令二人自相对问。说如来出现品。明是修行者。因果
始终圆满。前后因果。性果智果行果。相彻一体。令后
学者易解故。
* 四圣谛品
谛者实义也。明如来说四种实义。令诸众生起信解
故。问曰。何故不说多。但云四。答曰。此四种谛义。总摄
多故。为明一切世间不离苦集。一切出世间不离灭
道。灭尽诸苦名为灭谛。灭尽涅槃名为道谛。三乘涅
槃皆有可得。此大涅槃无馀可得。名为道谛。以二乘
趣寂菩萨多生净土。又推净土在馀他方。又云菩萨
留惑润生故。若不故留烦恼。还应必有涅槃可證。或
有他方净土可生。是故三乘涅槃。皆有可得。又阎浮
提成正觉佛。木树草座。是化佛。上方摩醯首罗天。红
皆云南无。明南方虚无也。法界品。是此一部经之大
体。一切凡圣之本源。初会信佛果。即以如来并普贤
为首。明巳成佛果及巳行之果。生信。今以入自巳入
信修行门。即以文殊师利及如来名号并四谛法门。
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问
曰。何故如来不自说其教。何用放光令菩萨说。答曰。
如来意。令当位菩萨说当位法门。令修学者。知分剂
易解故。文殊常与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作信心之
因。成妙慧之本母。普贤菩萨常与一切诸佛众生。作
修行之因。以此二人。成就菩提无作智果大悲之海。
令二人自相对问。说如来出现品。明是修行者。因果
始终圆满。前后因果。性果智果行果。相彻一体。令后
学者易解故。
* 四圣谛品
谛者实义也。明如来说四种实义。令诸众生起信解
故。问曰。何故不说多。但云四。答曰。此四种谛义。总摄
多故。为明一切世间不离苦集。一切出世间不离灭
道。灭尽诸苦名为灭谛。灭尽涅槃名为道谛。三乘涅
槃皆有可得。此大涅槃无馀可得。名为道谛。以二乘
趣寂菩萨多生净土。又推净土在馀他方。又云菩萨
留惑润生故。若不故留烦恼。还应必有涅槃可證。或
有他方净土可生。是故三乘涅槃。皆有可得。又阎浮
提成正觉佛。木树草座。是化佛。上方摩醯首罗天。红
世主妙严品 第 866a 页
莲华上佛。是实报。皆有欣厌故。是故。三乘四谛。厌苦
集。欣灭道。名四谛法轮。此一乘经。言四圣谛者。是其
实义。何以故。达苦性真。无欣厌故。无有他方别佛刹
别净土故。无有染净涅槃生死有欣厌所修道故。所
修道者。住如法住。修如法道。不厌不著。不欣不取。一
如法界。无去来性。无住处性。身尘毛孔。心之及境。皆
称法性。如是信解。如是修道。以是义故。一乘四圣谛。
三乘四谛。各各差别。各有信解。如来依根方便设教。
皆非凡夫能立。如法华经。为声闻人说四谛法。为缘
觉人说十二因缘。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亦是如来
随时之说。大要总言。此四圣谛十二缘生法门。但一
切诸圣一切凡夫。起信乐佛法心。道未满者。皆从初
心观自他苦。故发菩提心。乐求道法。但依大小胜劣
不同。四谛十二缘各别。但一切世间法四谛义无不
该通。如缨络经。立九乘法门者。一声闻声闻乘。二声
闻。缘觉乘。三声闻。菩萨乘。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为
九通。此法界不思议乘。于解脱道中。总有十乘。皆得
究竟无三界苦。诸馀道门。皆是人天世间生灭之法。
设得少乐。终竟不离苦本。三乘虽得出三界。其道未
真。未是佛果乘故。
* 光明觉品
一切处文殊师利。同时说颂。明信心者。从初自信如
是十色世界。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总是自巳果行。法
性大智。万行遍周。以成信故。从此修行。经历五位。不
集。欣灭道。名四谛法轮。此一乘经。言四圣谛者。是其
实义。何以故。达苦性真。无欣厌故。无有他方别佛刹
别净土故。无有染净涅槃生死有欣厌所修道故。所
修道者。住如法住。修如法道。不厌不著。不欣不取。一
如法界。无去来性。无住处性。身尘毛孔。心之及境。皆
称法性。如是信解。如是修道。以是义故。一乘四圣谛。
三乘四谛。各各差别。各有信解。如来依根方便设教。
皆非凡夫能立。如法华经。为声闻人说四谛法。为缘
觉人说十二因缘。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亦是如来
随时之说。大要总言。此四圣谛十二缘生法门。但一
切诸圣一切凡夫。起信乐佛法心。道未满者。皆从初
心观自他苦。故发菩提心。乐求道法。但依大小胜劣
不同。四谛十二缘各别。但一切世间法四谛义无不
该通。如缨络经。立九乘法门者。一声闻声闻乘。二声
闻。缘觉乘。三声闻。菩萨乘。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为
九通。此法界不思议乘。于解脱道中。总有十乘。皆得
究竟无三界苦。诸馀道门。皆是人天世间生灭之法。
设得少乐。终竟不离苦本。三乘虽得出三界。其道未
真。未是佛果乘故。
* 光明觉品
一切处文殊师利。同时说颂。明信心者。从初自信如
是十色世界。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总是自巳果行。法
性大智。万行遍周。以成信故。从此修行。经历五位。不
世主妙严品 第 866b 页
离此也。是故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发心先心难。自
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以为天人师。
超胜声闻及缘觉。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为凡夫
总自认是凡夫。不肯认自心是不动智故。是故入十
信难。明十信心成就。任运至十住。初发心住。乃至究
竟佛果故。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经十千劫。此教中。为
以根本智法界为教体。但以才堪见实。即得不论劫
量。如觉城二千之众。善财为首者。是路上发心。六千
比丘之众。亦皆是智慧猛利。人类精奇。一闻多晓悟。
谦恕仁慈。专求大道。以利含生。皆是一生信满发心
入位人也。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即永劫飘
沦。何能利人济物。如经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
有是处。是故发心有二种。一修信解发心。但修十信
解故。即如前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是。二信满发心。十
住位初名初发心住故。即十慧菩萨十个月佛。是其
因果也。问曰。何故成十信门。皆文殊师利说法。答曰。
为明文殊是十方诸佛妙慧。善简择正邪。正邪既定。
方以行修行。即名普贤行也。明文殊师利是童子菩
萨。以因创发启蒙。入信之首。故因行成名也。
* 菩萨问明品
此问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断疑故。
文殊善问世间善恶因果不相知业。能成就善恶因
果。觉首菩萨便以法不相知。以真理答。但为迷真。自
作业尔。知真者。但以全业是真。为明觉此随流生死
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以为天人师。
超胜声闻及缘觉。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为凡夫
总自认是凡夫。不肯认自心是不动智故。是故入十
信难。明十信心成就。任运至十住。初发心住。乃至究
竟佛果故。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经十千劫。此教中。为
以根本智法界为教体。但以才堪见实。即得不论劫
量。如觉城二千之众。善财为首者。是路上发心。六千
比丘之众。亦皆是智慧猛利。人类精奇。一闻多晓悟。
谦恕仁慈。专求大道。以利含生。皆是一生信满发心
入位人也。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即永劫飘
沦。何能利人济物。如经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
有是处。是故发心有二种。一修信解发心。但修十信
解故。即如前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是。二信满发心。十
住位初名初发心住故。即十慧菩萨十个月佛。是其
因果也。问曰。何故成十信门。皆文殊师利说法。答曰。
为明文殊是十方诸佛妙慧。善简择正邪。正邪既定。
方以行修行。即名普贤行也。明文殊师利是童子菩
萨。以因创发启蒙。入信之首。故因行成名也。
* 菩萨问明品
此问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断疑故。
文殊善问世间善恶因果不相知业。能成就善恶因
果。觉首菩萨便以法不相知。以真理答。但为迷真。自
作业尔。知真者。但以全业是真。为明觉此随流生死
世主妙严品 第 866c 页
业体。本性恒真。而无流转。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
非流转生死性故。亦不虚妄。亦无真实。但为无贪瞋
痴爱。真智慧故。名之为真。故说如斯法利众生。为以
此当体无明诸业因果上。自觉觉他。令知法界自性
真理。真妄两亡。名为觉首。以信此法初。名为首也。明
十信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众生。
全体真妄两亡。唯佛智海故。故以不动智佛十智如
来。为十信位中自巳果。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
世界等。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理。文殊师利觉
首财首等。十菩萨众。是十信行。问曰。何故颂初云。文
殊法常尔。答曰。为文殊是诸佛之慧。不动智是体。文
殊是用。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之体用
门。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
竟果满。与因不异。无二性故。方名初发心。毕竟心。二
种不别。明此十信心难发难信难入。闻之者皆云。我
是凡夫。何犹可得。是故佛设少分信者。即赞神通道
力。是故当知。且须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见法力。
加行如法进修。世界名金色者。明金胎二月。表十信
为圣胎故。佛号不动智者。为无明本空。无体可动。名
不动智。但应境知法。应器知根。如响应声。无有处所
形体可得。名之为智。无可取舍。名为不动。三配当位
因果者。以妙慧善拣择法显智。故以妙慧为因。不动
智为果。若以慧由智起。即以不动智为因。妙慧文殊
为果。或智之与慧。总因总果。明体用一真。无二法故。
非流转生死性故。亦不虚妄。亦无真实。但为无贪瞋
痴爱。真智慧故。名之为真。故说如斯法利众生。为以
此当体无明诸业因果上。自觉觉他。令知法界自性
真理。真妄两亡。名为觉首。以信此法初。名为首也。明
十信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众生。
全体真妄两亡。唯佛智海故。故以不动智佛十智如
来。为十信位中自巳果。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
世界等。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理。文殊师利觉
首财首等。十菩萨众。是十信行。问曰。何故颂初云。文
殊法常尔。答曰。为文殊是诸佛之慧。不动智是体。文
殊是用。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之体用
门。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
竟果满。与因不异。无二性故。方名初发心。毕竟心。二
种不别。明此十信心难发难信难入。闻之者皆云。我
是凡夫。何犹可得。是故佛设少分信者。即赞神通道
力。是故当知。且须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见法力。
加行如法进修。世界名金色者。明金胎二月。表十信
为圣胎故。佛号不动智者。为无明本空。无体可动。名
不动智。但应境知法。应器知根。如响应声。无有处所
形体可得。名之为智。无可取舍。名为不动。三配当位
因果者。以妙慧善拣择法显智。故以妙慧为因。不动
智为果。若以慧由智起。即以不动智为因。妙慧文殊
为果。或智之与慧。总因总果。明体用一真。无二法故。
世主妙严品 第 867a 页
亦智之与慧。总非因非果。为体无本末依住所得故。
此是性法界自在知见。非如世间因果比对可得故。
此文殊师利不动智佛。初起信心。即从此起。乃至信
终。亦不离之。迄至自行圆满。示成正觉。亦不离之。故
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令众生入佛知见。佛知见者。文
殊师利妙慧不动智佛是。此是凡圣等共有之。佛示
凡夫。使令悟入。
* 净行品
此品以本净智。问其妙慧。说一百四十净愿。用净信
等六位中染净无明。七地法执现行。十地巳来法执
习气佛地二愚。一时总净。于此信心之中。不令偏执。
以愿防之。使令寂用无碍。以此诸佛本净智妙慧门。
说一百四十大愿。以防染净二障。故以六位上通信。
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随位修道上烦恼
皆因身见边见。二见有二十。总有一百四十。为防此
障。起一百四十愿。令此进修者。从初信心。理事圆融。
使信心者。达其愿体。无亏自心根本净智妙择之慧。
动寂俱真。不偏修故。由是义故。信心之上法性悲智
妙慧万行。总依佛有而为进修。不得别有。若离佛别
有自法者。不成信心。不成十种胜解。不成修行。设苦
行精勤。是邪精进。
* 贤首品
信心有二。一三乘。二一乘。如起信论。有三种发心。一
信成就发心。经一万劫。善根相续。方至不退。二者解
此是性法界自在知见。非如世间因果比对可得故。
此文殊师利不动智佛。初起信心。即从此起。乃至信
终。亦不离之。迄至自行圆满。示成正觉。亦不离之。故
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令众生入佛知见。佛知见者。文
殊师利妙慧不动智佛是。此是凡圣等共有之。佛示
凡夫。使令悟入。
* 净行品
此品以本净智。问其妙慧。说一百四十净愿。用净信
等六位中染净无明。七地法执现行。十地巳来法执
习气佛地二愚。一时总净。于此信心之中。不令偏执。
以愿防之。使令寂用无碍。以此诸佛本净智妙慧门。
说一百四十大愿。以防染净二障。故以六位上通信。
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随位修道上烦恼
皆因身见边见。二见有二十。总有一百四十。为防此
障。起一百四十愿。令此进修者。从初信心。理事圆融。
使信心者。达其愿体。无亏自心根本净智妙择之慧。
动寂俱真。不偏修故。由是义故。信心之上法性悲智
妙慧万行。总依佛有而为进修。不得别有。若离佛别
有自法者。不成信心。不成十种胜解。不成修行。设苦
行精勤。是邪精进。
* 贤首品
信心有二。一三乘。二一乘。如起信论。有三种发心。一
信成就发心。经一万劫。善根相续。方至不退。二者解
世主妙严品 第 867b 页
行发心。以佛菩萨教令发心。或自有大悲。或以正法
欲灭。护正法发心。论云。如是信心成就得入正定聚。
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巳前二种。是不退发
心。三證发心者。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巳来。烦恼
深厚。虽值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二乘种子。
设求大乘。根则不定。或进或退。大意依他发心。或以
二乘教令发心。解行不实。有得有證。有舍有取。总住
退位。二一乘发心。如此经十信发心。初发心时。以初
会中如来始成正觉之果普贤菩萨。法界微尘毛孔。
重重无尽。随根本智行果。而起信心。信自心佛智。与
古今三世诸佛同一体用。分毫不差。方名为信发心。
从此信心。以佛名号品。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觉佛果
之号遍周。四圣谛品。明三世诸佛所说法门遍众生
界。光明觉品。明如来智慧光明境界。遍照法界。无有
尽极。令发信心者。以观观之。令心广博如佛境故。菩
萨问明品。明十信心菩萨十种所行之法。是自巳所
修之行。净行品。一百四十大愿。即是十信心位所发
大愿。成大悲门。具普贤行贤首品。明十信心所欣佛
果功德。无有尽极。明初发十信心。诵持此品功德。胜
过供养十佛刹微尘数佛。经于一劫。何况随其解行
而以修治。如此经十住初心。才发心时。法尔身遍十
方。示成正觉。大意明此经发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
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
萨法。不依声闻法独觉法。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
欲灭。护正法发心。论云。如是信心成就得入正定聚。
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巳前二种。是不退发
心。三證发心者。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巳来。烦恼
深厚。虽值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二乘种子。
设求大乘。根则不定。或进或退。大意依他发心。或以
二乘教令发心。解行不实。有得有證。有舍有取。总住
退位。二一乘发心。如此经十信发心。初发心时。以初
会中如来始成正觉之果普贤菩萨。法界微尘毛孔。
重重无尽。随根本智行果。而起信心。信自心佛智。与
古今三世诸佛同一体用。分毫不差。方名为信发心。
从此信心。以佛名号品。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觉佛果
之号遍周。四圣谛品。明三世诸佛所说法门遍众生
界。光明觉品。明如来智慧光明境界。遍照法界。无有
尽极。令发信心者。以观观之。令心广博如佛境故。菩
萨问明品。明十信心菩萨十种所行之法。是自巳所
修之行。净行品。一百四十大愿。即是十信心位所发
大愿。成大悲门。具普贤行贤首品。明十信心所欣佛
果功德。无有尽极。明初发十信心。诵持此品功德。胜
过供养十佛刹微尘数佛。经于一劫。何况随其解行
而以修治。如此经十住初心。才发心时。法尔身遍十
方。示成正觉。大意明此经发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
议乘。一切智乘。而发其心。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
萨法。不依声闻法独觉法。不依世间法。不依出世间
世主妙严品 第 867c 页
法而发其心。但无所依发菩提心。但以一切智发菩
提。不如三乘依倚物故发菩提心。不依三祇劫后有
佛果故发菩提心。不依现在三世有佛果故发菩提
心。以是义故。入此信者。皆无有退故。设习气未淳熟
者。暂时念退。信及住位。一住不退。为正信自巳身心。
总是法界佛。无自他性故。以十方诸佛智身如影。所
言如响。如是信解当得成佛。我今信者亦如是知。如
是信解云何有退。全身全心一切境界。总是法界一
真法身。体用理智。住在何所。退至何处。若也身心有
所依住。放却依处。即有退失。自了身心。本无依住。本
无所得。一切语言分别。如空中响。应无作缘。任物成
声。本无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无退转。有所依
法而发心者。放却所得所依著处。即有退转。是故起
信论云。證发心者。多住退位。为有所得可證故。是故
乘此不思议乘一切智无依住乘。发菩提心。一往不
退。若有退者。只为信心不成故。于佛教法及如来所
乘。有所得故。有取舍故。未成信故。不入信流。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三
提。不如三乘依倚物故发菩提心。不依三祇劫后有
佛果故发菩提心。不依现在三世有佛果故发菩提
心。以是义故。入此信者。皆无有退故。设习气未淳熟
者。暂时念退。信及住位。一住不退。为正信自巳身心。
总是法界佛。无自他性故。以十方诸佛智身如影。所
言如响。如是信解当得成佛。我今信者亦如是知。如
是信解云何有退。全身全心一切境界。总是法界一
真法身。体用理智。住在何所。退至何处。若也身心有
所依住。放却依处。即有退失。自了身心。本无依住。本
无所得。一切语言分别。如空中响。应无作缘。任物成
声。本无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无退转。有所依
法而发心者。放却所得所依著处。即有退转。是故起
信论云。證发心者。多住退位。为有所得可證故。是故
乘此不思议乘一切智无依住乘。发菩提心。一往不
退。若有退者。只为信心不成故。于佛教法及如来所
乘。有所得故。有取舍故。未成信故。不入信流。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