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225-A¶ 第 831a 页
* No. 225-A
李长者华严经合论序
此经则天證圣年。三藏实叉难陀奉诏译也。天册金
轮圣神皇帝序曰。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
龙系象之初。人文始著。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
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六趣
之中。家缠五盖。没溺三涂之下。及夫鹫岩西峙。象驾
东驱。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中天调御。越十地以
居尊。包括铁围。延促沙劫。混太空而为量。岂算数之
能穷。入纤芥之微区。匪名言之可述。无得而称者。其
唯大觉欤。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
偈先彰。玉扆披详。宝雨之文后及加以积善馀庆。俯
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祯绝瑞。既日至
而月书。贝叶灵文。亦时臻而岁洽。踰海越漠。献琛之
礼备焉。架险航深。重译之词罄矣。大方广佛华严经
者。斯乃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也。缅惟奥义。译在
晋朝。时逾六代。年将四百。一部之典。才获三万馀言。
唯启半珠。未窥全宝。朕闻其梵本先在于阗国中。遣
使奉迎。近方至此。既睹百千之妙颂。乃披十万之正
文。粤以證圣元年。于大遍空寺。亲受笔削。敬译斯文。
遂得甘露流津。豫梦庚申之夕。膏雨洒润。后覃壬戌
之辰。式开实相之门。还符一味之泽。岂谓后五百岁。
225-A¶ 第 831b 页
忽逢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启珠函之秘乎。至开元
中。方山长者李通玄。撰为合论。通玄之自序曰。有情
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
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
广佛华严经者。明众生之本际。示诸佛之果源。其为
本也。不可以功成。其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
行尽源成。源本无功能随缘自在者。即此毗卢遮那
也。于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场内。现兰若以始
成。普光法堂。处报身之大宅。普贤长子。举果德于藏
身。文殊小男。创启蒙于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
降灵。用普眼之法门。睹尘中之刹海。依正二报。身土
交参。因果两门体用相彻。以释天之宝网。彰十刹以
重重。取离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隐隐。无边刹境。自他
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此方如是。
十刹同然。圣众如云。海会相入。智凡不碍。状多镜以
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出现品内。示因
果以结始终。给孤独园。利人天之明法界。目连鹙子。
隔视听于对颜。六千比丘。启十明于路上。觉城东际
五众咸臻。古佛庙前同登十智。善财发明导首。用彰
来众齐然。及至大中载。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复以
论入经。仍自述曰华严经者。盖非罗汉结集。亦非小
圣传持。大本华严。非佛不能知见。中本华严。住地菩
萨乃知。小本华严。即十万之偈。今之所传。只获四万
五千馀偈。经云。如人化心化作佛。化与不化等无异。
中。方山长者李通玄。撰为合论。通玄之自序曰。有情
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
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
广佛华严经者。明众生之本际。示诸佛之果源。其为
本也。不可以功成。其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
行尽源成。源本无功能随缘自在者。即此毗卢遮那
也。于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场内。现兰若以始
成。普光法堂。处报身之大宅。普贤长子。举果德于藏
身。文殊小男。创启蒙于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
降灵。用普眼之法门。睹尘中之刹海。依正二报。身土
交参。因果两门体用相彻。以释天之宝网。彰十刹以
重重。取离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隐隐。无边刹境。自他
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此方如是。
十刹同然。圣众如云。海会相入。智凡不碍。状多镜以
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出现品内。示因
果以结始终。给孤独园。利人天之明法界。目连鹙子。
隔视听于对颜。六千比丘。启十明于路上。觉城东际
五众咸臻。古佛庙前同登十智。善财发明导首。用彰
来众齐然。及至大中载。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复以
论入经。仍自述曰华严经者。盖非罗汉结集。亦非小
圣传持。大本华严。非佛不能知见。中本华严。住地菩
萨乃知。小本华严。即十万之偈。今之所传。只获四万
五千馀偈。经云。如人化心化作佛。化与不化等无异。
225-A¶ 第 831c 页
一切诸佛成菩提。成与不成无差别。善财童子。成道
只在一生。六千比丘。发智不由多劫。白牛之驾将悟。
即以超于大乘。金色世界现前。文殊之智全證。法华
龙女成佛。只在刹那。妙峰见佛光明。初住便登。大唐
忻代之间。有长者李通玄。造斯经论四十卷。志宁览
此论文得其大意。今见此方君子。以论与经难为和
会。志宁不揆衰迈。将此论文注于经下。使后之览者。
无费乃心。才如开经便得见论。论从第八卷起注入
经。兼论与经共成一百二十卷。其会释七卷。写附于
前。又至乾德岁沙门慧研。又撰为序曰。此教非贝岩
所编。乃文殊结集。总三部。一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
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一部。有四十九万八
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一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隐
乎龙藏。未擅阎浮。逮从正法光馀年将五百。则第十
四代祖师龙树。运神海藏。观前二部非世人所及。乃
诵后部。归于五天。传布千年。方垂华夏。东晋初译。地
涌灵泉。唐朝次翻。天降甘露。玄宗开元中。太原有逸
士李通玄者。穷八十卷之真诠。括四十轴之玄论。夜
驱神笔。舒玉齿之祥光。日探幽玄。感天童之给膳。张
皇教海。罗列义天。大中载无诸。有高僧志宁。缅思后
进之披寻。难测法门之丰富。遂合经论文旨相须。然
其义类繁衍。未圆品藻。慧研因参云水。叨览指归。敢
揾笺毫。釐斯漏略。列经论以标举。彰教理而相收。义
朗文清。不假猊台而抱帙。神辉智发。何劳鹫岭以寻
只在一生。六千比丘。发智不由多劫。白牛之驾将悟。
即以超于大乘。金色世界现前。文殊之智全證。法华
龙女成佛。只在刹那。妙峰见佛光明。初住便登。大唐
忻代之间。有长者李通玄。造斯经论四十卷。志宁览
此论文得其大意。今见此方君子。以论与经难为和
会。志宁不揆衰迈。将此论文注于经下。使后之览者。
无费乃心。才如开经便得见论。论从第八卷起注入
经。兼论与经共成一百二十卷。其会释七卷。写附于
前。又至乾德岁沙门慧研。又撰为序曰。此教非贝岩
所编。乃文殊结集。总三部。一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
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一部。有四十九万八
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一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隐
乎龙藏。未擅阎浮。逮从正法光馀年将五百。则第十
四代祖师龙树。运神海藏。观前二部非世人所及。乃
诵后部。归于五天。传布千年。方垂华夏。东晋初译。地
涌灵泉。唐朝次翻。天降甘露。玄宗开元中。太原有逸
士李通玄者。穷八十卷之真诠。括四十轴之玄论。夜
驱神笔。舒玉齿之祥光。日探幽玄。感天童之给膳。张
皇教海。罗列义天。大中载无诸。有高僧志宁。缅思后
进之披寻。难测法门之丰富。遂合经论文旨相须。然
其义类繁衍。未圆品藻。慧研因参云水。叨览指归。敢
揾笺毫。釐斯漏略。列经论以标举。彰教理而相收。义
朗文清。不假猊台而抱帙。神辉智发。何劳鹫岭以寻
225-A¶ 第 832a 页
师。卓和尚曰备矣。先佛为经。后佛为论。佛志宁合经
论而为一。佛慧研釐经论以标纲。皆不过为后代佛
子便于观览故耳。其用心勤矣。然一百二十卷之繁
吾恐一切贤圣。终未敢轻易也。破夏以来。获听宁佛
者袁文炜。细读华严合论一遍。乃知善说华严无如
长者。因简其尤要者录之。傥有大心众生。欲乘如来
乘直至道场。则此二百纸简要之论文。便是华严无
尽藏之法界也。自心是毗卢遮那佛智。自眼是佛文
殊根本智。自身是佛普贤差别万行智。自诵是佛音
声。自听是佛观世音力。自语是佛开不二之门。自念
是佛不思议神通。自在功德皆佛也。吾何幸身亲见
之。
* No. 225-B
李长者事迹
李长者讳通玄。莫详所自。或有询其本者。但言沧州
人。开元二十七年三月望日。曳策荷笈。至于太原盂
县西四十里同颍乡。村名大贤。有高山奴者。尚德慕
士。长者诣其门。山奴谛瞻神仪。知非常器。遂罄折礼
接。请归安居。每旦唯食枣十颗柏叶饼子如匕大者
论而为一。佛慧研釐经论以标纲。皆不过为后代佛
子便于观览故耳。其用心勤矣。然一百二十卷之繁
吾恐一切贤圣。终未敢轻易也。破夏以来。获听宁佛
者袁文炜。细读华严合论一遍。乃知善说华严无如
长者。因简其尤要者录之。傥有大心众生。欲乘如来
乘直至道场。则此二百纸简要之论文。便是华严无
尽藏之法界也。自心是毗卢遮那佛智。自眼是佛文
殊根本智。自身是佛普贤差别万行智。自诵是佛音
声。自听是佛观世音力。自语是佛开不二之门。自念
是佛不思议神通。自在功德皆佛也。吾何幸身亲见
之。
* No. 225-B
李长者事迹
李长者讳通玄。莫详所自。或有询其本者。但言沧州
人。开元二十七年三月望日。曳策荷笈。至于太原盂
县西四十里同颍乡。村名大贤。有高山奴者。尚德慕
士。长者诣其门。山奴谛瞻神仪。知非常器。遂罄折礼
接。请归安居。每旦唯食枣十颗柏叶饼子如匕大者
225-A¶ 第 832b 页
一枚。自尔不交外人。掩室独处。含毫临纸。会无虚时。
如是三稔。一旦舍山奴。南去五六里。至马氏古佛堂。
自搆土室。寓于其侧。端居宴默。亦又十年。后复囊挈
经书。遵道而去。二十里馀。次韩氏别业。即今冠盖村
焉。忽逢一虎当涂驯伏。如有所待。长者与之曰。吾将
著论释华严经。可与吾择一栖止。言毕虎起。长者徐
而抚之。遂将所挈之囊挂于虎背。任其所止。于是虎
望神福山原。直下三十馀里。当一土龛前。便自蹲驻。
长者旋收囊装置于龛内。虎乃屡顾妥尾而去。其龛
莹洁圆回。广袤寻丈。自然而有。非人力成。龛之四旁。
旧无泉涧。长者始来之夕。风雷暴作。拔去一古松高
三百馀尺。及旦松根之下。化为一潭。深极数寻。回还
五十馀步。甘逾瑞露。色夺琉璃。时人号为长者泉。至
今澄明。未曾增减。𠍴阳之岁。祈之必应。长者制论之
夕。心穷玄奥。口出白光。照耀龛中以代灯烛。居山之
后。忽有二女子。容华绝世。皆可笄年。俱衣大布之衣。
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处。一无所言。常为长者汲水
焚香。供给纸笔。卯辰之际。辄具净馔。甘珍毕备置长
者前。斋罢撤器。莫知所止。历于五祀。曾不阙时。及著
论将终遂尔绝迹。谨按华严旧传。东晋三藏佛驮跋
陀罗。于江都谢司空寺译经。有二青衣童子。忽自庭
沼而出。承事梵僧。爇香添瓶。不离座右。每欲将夕。还
潜沼中。日日皆然。率为常事。及译毕写净。沉默无迹。
长者感通事符曩昔。长者身长七尺二寸。广眉朗目。
如是三稔。一旦舍山奴。南去五六里。至马氏古佛堂。
自搆土室。寓于其侧。端居宴默。亦又十年。后复囊挈
经书。遵道而去。二十里馀。次韩氏别业。即今冠盖村
焉。忽逢一虎当涂驯伏。如有所待。长者与之曰。吾将
著论释华严经。可与吾择一栖止。言毕虎起。长者徐
而抚之。遂将所挈之囊挂于虎背。任其所止。于是虎
望神福山原。直下三十馀里。当一土龛前。便自蹲驻。
长者旋收囊装置于龛内。虎乃屡顾妥尾而去。其龛
莹洁圆回。广袤寻丈。自然而有。非人力成。龛之四旁。
旧无泉涧。长者始来之夕。风雷暴作。拔去一古松高
三百馀尺。及旦松根之下。化为一潭。深极数寻。回还
五十馀步。甘逾瑞露。色夺琉璃。时人号为长者泉。至
今澄明。未曾增减。𠍴阳之岁。祈之必应。长者制论之
夕。心穷玄奥。口出白光。照耀龛中以代灯烛。居山之
后。忽有二女子。容华绝世。皆可笄年。俱衣大布之衣。
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处。一无所言。常为长者汲水
焚香。供给纸笔。卯辰之际。辄具净馔。甘珍毕备置长
者前。斋罢撤器。莫知所止。历于五祀。曾不阙时。及著
论将终遂尔绝迹。谨按华严旧传。东晋三藏佛驮跋
陀罗。于江都谢司空寺译经。有二青衣童子。忽自庭
沼而出。承事梵僧。爇香添瓶。不离座右。每欲将夕。还
潜沼中。日日皆然。率为常事。及译毕写净。沉默无迹。
长者感通事符曩昔。长者身长七尺二寸。广眉朗目。
225-A¶ 第 832c 页
丹唇紫肥。长髯美茂。修臂圆直。发彩绀色。毛端右旋。
质状无伦。风姿持异。殊妙之相靡不具足。首冠桦皮
之冠。身披麻衣。长裙博袖。散腰而行。亦无韦带。居常
跣足。不务将迎。放旷人天。无所拘制。忽一日出山。访
旧址之里。适值墅人聚族合乐。长者遍语之曰。汝等
好住。吾将归去。众乃罢乐惊惶相顾。咸皆恻怆。必谓
长者却还沧州。挥涕同词。恳请留止。长者曰。纵在百
年。会当归去。于是举众。却送长者入山。至其龛所复
语之曰。去住常然耳。汝等可各还家。及众旅踵之顷。
岚雾四起。景物不分。行路之人咸共骇异。翌日长叟
结徒。登山礼候。但见姿容端俨。巳坐化于龛中矣。时
当三月二十八日。报龄九十六。有一巨蛇。蟠当龛外。
张目呀口。不可向近。众乃归诚致祝。某等今欲收长
者全身将营殡藏。乞潜威灵愿得就事。蛇因摄形不
现。耆旧潸泣舆荷。择地于大山之阴。累石为坟。即神
福山逝多兰若。今方山是也。初长者隐化之日。及成
坟之时。烟云凝布。岩谷震荡。有二白鹤哀唳当空。二
鹿相叫连夕。其馀飞走悲鸣满山。乡原之人相率变
服。追攀孺慕。若丧所天。每当建斋。即坟上云起。七七
如是。至大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广超。于逝多兰若。
获长者所著论二部。一是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四
十卷。一是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传
写扬显。遍于并汾。广超门人道光。能继师志。肩负二
论。同游燕赵。昭示淮泗。使后代南北学人悉得参关
质状无伦。风姿持异。殊妙之相靡不具足。首冠桦皮
之冠。身披麻衣。长裙博袖。散腰而行。亦无韦带。居常
跣足。不务将迎。放旷人天。无所拘制。忽一日出山。访
旧址之里。适值墅人聚族合乐。长者遍语之曰。汝等
好住。吾将归去。众乃罢乐惊惶相顾。咸皆恻怆。必谓
长者却还沧州。挥涕同词。恳请留止。长者曰。纵在百
年。会当归去。于是举众。却送长者入山。至其龛所复
语之曰。去住常然耳。汝等可各还家。及众旅踵之顷。
岚雾四起。景物不分。行路之人咸共骇异。翌日长叟
结徒。登山礼候。但见姿容端俨。巳坐化于龛中矣。时
当三月二十八日。报龄九十六。有一巨蛇。蟠当龛外。
张目呀口。不可向近。众乃归诚致祝。某等今欲收长
者全身将营殡藏。乞潜威灵愿得就事。蛇因摄形不
现。耆旧潸泣舆荷。择地于大山之阴。累石为坟。即神
福山逝多兰若。今方山是也。初长者隐化之日。及成
坟之时。烟云凝布。岩谷震荡。有二白鹤哀唳当空。二
鹿相叫连夕。其馀飞走悲鸣满山。乡原之人相率变
服。追攀孺慕。若丧所天。每当建斋。即坟上云起。七七
如是。至大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广超。于逝多兰若。
获长者所著论二部。一是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四
十卷。一是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传
写扬显。遍于并汾。广超门人道光。能继师志。肩负二
论。同游燕赵。昭示淮泗。使后代南北学人悉得参关
225-A¶ 第 833a 页
论文宗承长者。皆超光二僧流布之功。比岁僧元觇。
特抵方山。求长者遗迹。初礼石坟。次寻龛趾。龛前有
松三株。俱是长者手植。长者将化之月。一株遂枯。至
今二株。常有灵鹤结巢于顶。又于寿阳南界解愁村。
遇李士源者。乃传论僧广超之犹子也。示长者真容
图。瞻礼而回。斯为满愿矣。
云居散人马支篡录No. 225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𥌓阅正
* 第一明依教分宗
* 第二明依宗教别
* 第三明教义差别
* 第四明成佛同别
* 第五明见佛差别
* 第六明说教时分
* 第七明净土权实
* 第八明摄化境界
* 第九明因果延促
* 第十明会教始终
** ○第一明依教分宗者
夫如来成道。体应真源理事
二门。一多相彻。智境圆寂。何法不周。只为器有差殊。
轨仪各异。始终渐顿随根不同。设法应宜大小全别。
特抵方山。求长者遗迹。初礼石坟。次寻龛趾。龛前有
松三株。俱是长者手植。长者将化之月。一株遂枯。至
今二株。常有灵鹤结巢于顶。又于寿阳南界解愁村。
遇李士源者。乃传论僧广超之犹子也。示长者真容
图。瞻礼而回。斯为满愿矣。
云居散人马支篡录No. 225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𥌓阅正
* 第一明依教分宗
* 第二明依宗教别
* 第三明教义差别
* 第四明成佛同别
* 第五明见佛差别
* 第六明说教时分
* 第七明净土权实
* 第八明摄化境界
* 第九明因果延促
* 第十明会教始终
** ○第一明依教分宗者
夫如来成道。体应真源理事
二门。一多相彻。智境圆寂。何法不周。只为器有差殊。
轨仪各异。始终渐顿随根不同。设法应宜大小全别。
225-A¶ 第 833b 页
时分因果延促不同。化佛本身施诠各异。国土净秽
增减不同。地位因果自有投分。创学之流。未谙教迹。
执权成实。迷不进修。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无以
了其迷滞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辩阐献。使得学者知
宗。迁权就实不滞其行。速證菩提。
一小乘戒经为情有为宗。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
处说是应作是不应作。舍者善不舍者不善。如此
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
计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
天上。及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众生
有为。作业虚妄。非实得故。生人天无常。虚妄非实。
未得法身智身。非为实有宗。且为情有宗。于小乘
中为轨持教也。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
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
羯磨坛场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
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如梵行品说。如是清净
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
成正觉。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
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
行。非圣贤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
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菩提。不名净
行。当如是观。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来
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故不同小乘。有
取舍故。
增减不同。地位因果自有投分。创学之流。未谙教迹。
执权成实。迷不进修。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无以
了其迷滞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辩阐献。使得学者知
宗。迁权就实不滞其行。速證菩提。
一小乘戒经为情有为宗。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
处说是应作是不应作。舍者善不舍者不善。如此
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
计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
天上。及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众生
有为。作业虚妄。非实得故。生人天无常。虚妄非实。
未得法身智身。非为实有宗。且为情有宗。于小乘
中为轨持教也。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
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
羯磨坛场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
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如梵行品说。如是清净
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
成正觉。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
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
行。非圣贤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
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菩提。不名净
行。当如是观。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来
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故不同小乘。有
取舍故。
225-A¶ 第 833c 页
二如梵网经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如来
为凡夫之中有大心众生乐行慈悲欣求佛果者。
说卢舍那佛为本身。千百亿为化身。顿令识末还
本。行经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巳。
真是诸佛子。即为性戒故。即为真宗。此乃为大心
众生顿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渐。一教应二根。如
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明舍权而就
实。此为实有教。虽然立实有宗。不同华严经毗卢
遮那所说。此经仍随化身所化。方来至本身也。圆
教之宗。一下顿示本身本法界大智报身因果理
事齐彰。
三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为如来初为人天凡
夫说二乘教。系著理事俱实。不能离障。为说空教。
破所系著。故般若经中。说十八种空法。世间三宝
四谛三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广如经说。此乃空
却无明诸障等业。无明总尽。障业皆无。自性涅槃
自然显著。此为真有。不名空宗。虽然为真有。所说
教门多有成坏故。未可为圆。如华严经。具报相好
庄严。能虚能实。当部之内。当品之中。十十菩萨等。
上下自相纶贯。空有之法不独孤行。又以普贤文
殊。上下交参。理事相彻。互相交映。一部之典品品
相彻。句句相参。一品之中。四十品经同入。一言之
内。十万之颂齐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坏即一切坏。
总以性齐时齐行齐故。如上等齐。说法亦齐。如是
225-A¶ 第 834a 页
齐故。如今成佛。与三世佛齐成佛故。为无三世故。
为无时故。不同彼教成坏别时故。因果前后故。
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宗。如来说于有教空教
之后。说此一部之教。和会有无二见。为不空不有。
即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诸
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识。皆以阿陀那识
为依故。如彼波浪以水为依。深密经云。如善镜面。
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
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
尽可得。此明五六七八识所依第九净识处也。又
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此经
意。欲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
不离水体而生波浪。又如明镜依彼净体无所分
别舍多影像。不碍有而常无故。如是自心所现识
相。不离本体无作净智。所现影相。都无自他内外
等执。任用随智。无所分别。以破空有二系。为不空
不有故。深密经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
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
那识甚深细者。引彼凡流就识成智。不同二乘及
渐始学菩萨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实有。不同
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为智能随缘照机利物
故。何法不有。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生住灭
故。以是义故。名不空不有。此经虽复如是。于心识
之处。令知空有无二。华严经则不然。但彰本身本
为无时故。不同彼教成坏别时故。因果前后故。
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宗。如来说于有教空教
之后。说此一部之教。和会有无二见。为不空不有。
即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诸
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识。皆以阿陀那识
为依故。如彼波浪以水为依。深密经云。如善镜面。
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
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
尽可得。此明五六七八识所依第九净识处也。又
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此经
意。欲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
不离水体而生波浪。又如明镜依彼净体无所分
别舍多影像。不碍有而常无故。如是自心所现识
相。不离本体无作净智。所现影相。都无自他内外
等执。任用随智。无所分别。以破空有二系。为不空
不有故。深密经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
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
那识甚深细者。引彼凡流就识成智。不同二乘及
渐始学菩萨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实有。不同
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为智能随缘照机利物
故。何法不有。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生住灭
故。以是义故。名不空不有。此经虽复如是。于心识
之处。令知空有无二。华严经则不然。但彰本身本
225-A¶ 第 834b 页
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混真性相法报之
海。直为上上根人。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
为开示悟入之门。不论随妄而生识等。是故华严
教门。直彰本体用法界佛果门。直授上根凡夫。令
其悟入。不同深密经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识施设
权门。如深密经权施第九阿陀那识。意有异途。为
二乘之人久厌恶生死。修空灭识。直趣空寂。及渐
学菩萨乐空增胜。但有一分慈悲。未證法身佛性
根本。但以空门而为所乘。六波罗蜜而为行相。初
对治门。还同二乘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方入
空观。二乘趣灭。菩萨留生。以空无我等观。折伏我
法不令增长。以是义故。解深密经。方便安立七八
识外。别说九识为纯净识。云七八识。以净识为依
止故。未即直为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为彼
学徒畏苦习故。若说业种恒真。生怖难信。是故权
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识为净识。欲令不灭识性长
大菩提故。是故维摩经云。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
取證也。受既不灭。想识亦然。如楞伽经。直为根熟
者。说第八识业种为如来藏。维摩经云。尘劳之畴
为如来种。大修道之士品类异途。解行差殊。千端
万别。除二乘之外。菩萨之乘有四品不同。一修空
无我菩萨。二渐见佛性菩萨。三顿见佛性菩萨。四
以如来自性清净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别智。满普
贤行。成大慈悲菩萨。究竟不出刹那际。充满十方
海。直为上上根人。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
为开示悟入之门。不论随妄而生识等。是故华严
教门。直彰本体用法界佛果门。直授上根凡夫。令
其悟入。不同深密经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识施设
权门。如深密经权施第九阿陀那识。意有异途。为
二乘之人久厌恶生死。修空灭识。直趣空寂。及渐
学菩萨乐空增胜。但有一分慈悲。未證法身佛性
根本。但以空门而为所乘。六波罗蜜而为行相。初
对治门。还同二乘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方入
空观。二乘趣灭。菩萨留生。以空无我等观。折伏我
法不令增长。以是义故。解深密经。方便安立七八
识外。别说九识为纯净识。云七八识。以净识为依
止故。未即直为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为彼
学徒畏苦习故。若说业种恒真。生怖难信。是故权
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识为净识。欲令不灭识性长
大菩提故。是故维摩经云。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
取證也。受既不灭。想识亦然。如楞伽经。直为根熟
者。说第八识业种为如来藏。维摩经云。尘劳之畴
为如来种。大修道之士品类异途。解行差殊。千端
万别。除二乘之外。菩萨之乘有四品不同。一修空
无我菩萨。二渐见佛性菩萨。三顿见佛性菩萨。四
以如来自性清净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别智。满普
贤行。成大慈悲菩萨。究竟不出刹那际。充满十方
225-A¶ 第 834c 页
佛果门。如华严经。有一类菩萨。经百千亿那由他
劫。行六波罗蜜。不生佛家。犹名假名菩萨。以虽见
佛性未彰智业。犹名假名菩萨也。
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彼经
于南海中楞伽山说。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无门
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證
者方能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
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自空。心海自寂。心境俱
寂。事无不照。直为根熟菩萨。顿说种子业识为如
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
空菩萨乐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成
智用故。了真即识成智。异彼深密经意别立九识。
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
于空。亦不令其心如彼败种也。解深密经。乃是入
惑之初门。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楞伽即明八
识为如来藏。净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净名与
楞伽略同。深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如华严经不
尔。佛身及境界法门行相悬自不同。说彼楞伽经
即是化身所说。境界即是秽土山峰所居。法门说
识境界为真。问答即以大慧菩萨为首。化身明教
是权。大慧且论简择。如华严经教。佛身即是本真
法报。境界即是华藏所居。法门即是佛果法界为
门。问答即是文殊普贤理事智之妙用。五位行相
因果互融。十刹十身体彻相入。
劫。行六波罗蜜。不生佛家。犹名假名菩萨。以虽见
佛性未彰智业。犹名假名菩萨也。
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彼经
于南海中楞伽山说。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无门
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證
者方能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
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自空。心海自寂。心境俱
寂。事无不照。直为根熟菩萨。顿说种子业识为如
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
空菩萨乐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成
智用故。了真即识成智。异彼深密经意别立九识。
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
于空。亦不令其心如彼败种也。解深密经。乃是入
惑之初门。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楞伽即明八
识为如来藏。净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净名与
楞伽略同。深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如华严经不
尔。佛身及境界法门行相悬自不同。说彼楞伽经
即是化身所说。境界即是秽土山峰所居。法门说
识境界为真。问答即以大慧菩萨为首。化身明教
是权。大慧且论简择。如华严经教。佛身即是本真
法报。境界即是华藏所居。法门即是佛果法界为
门。问答即是文殊普贤理事智之妙用。五位行相
因果互融。十刹十身体彻相入。
225-A¶ 第 835a 页
六维摩经。不思议为宗。维摩经与华严十种别。
一净土庄严别。如维摩经中所说净土。如来以
足指按地。即三千大千世界。若千百千珍宝严
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
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而未说无尽
佛刹庄严等事在一毫尘中。如华严经中。具说
十佛毗卢遮那境界。十莲华藏世界海。有无尽
世界海。重重相入。一尘之内。有无尽世界海圆
满。十方佛境界众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碍。
众宝庄严如光如影。广如经说。不但独言三千
大千世界之所严净。
二佛身诸相报化别。说此维摩经。是三十二大
人之相化佛所说。说华严经佛。是九十七大人
之相。及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之相。实报
如来所说。
三不思议德神通别。维摩经说菩萨神通。以小
室之内。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各各高八万
四千由旬。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维摩
诘置其右手掌。擎其大众。往诣庵园。又以手断
取东方妙喜佛国。来至此土。示于大众。送还本
处。如是神变。且为权教声闻菩萨等。见道未实。
自他未亡。所现神变。依根所见。皆有往来分剂
限量。又是一时之间。圣意以神力变化。起诸小
根。令渐增进故。非是法尔力故。如华严经中。以
225-A¶ 第 835b 页
自本觉。自觉本心。身心性相与佛无异。无有内
外往来诸见。是故毗卢遮那佛。不移本处而身
遍坐一切道场。十方来众。不移本处而随化往。
都无来去。亦无神力所致。是故经中每言。以佛
神力及法如是力者。以佛神力。推佛为尊。法如
是故。惟其本德。都无变化。即一一众生身诸毛
孔之内。周遍十方。不同权教。以其神力。分剂往
来。擎来送去。致斯妄见。违本法身。障真菩提本
觉性智。是故净名菩萨现斯神变巳。方陈实教。
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
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是故权教小见。乐欲
希奇。菩萨称根。粗施接引。令生乐学。方授实门。
不可以执化成真恒迷智眼。有作之法难成。随
缘无作易办。作者劳而无功。不作随缘自就无
功之功。功不虚弃。有功之功。功皆无常。多劫积
修。终归败坏。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
学等见。
四所设法门对根别。维摩经对二乘根。令回向
菩提入大乘。又对大乘中滞净菩萨悲智未满
者。令其进修。即如众香世界诸来菩萨众。欲还
本土。请佛世尊。愿赐少法。如来依根。见彼菩萨
滞于净土悲智心劣。便为说法。令学有尽无尽
解脱门。云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
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
外往来诸见。是故毗卢遮那佛。不移本处而身
遍坐一切道场。十方来众。不移本处而随化往。
都无来去。亦无神力所致。是故经中每言。以佛
神力及法如是力者。以佛神力。推佛为尊。法如
是故。惟其本德。都无变化。即一一众生身诸毛
孔之内。周遍十方。不同权教。以其神力。分剂往
来。擎来送去。致斯妄见。违本法身。障真菩提本
觉性智。是故净名菩萨现斯神变巳。方陈实教。
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
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是故权教小见。乐欲
希奇。菩萨称根。粗施接引。令生乐学。方授实门。
不可以执化成真恒迷智眼。有作之法难成。随
缘无作易办。作者劳而无功。不作随缘自就无
功之功。功不虚弃。有功之功。功皆无常。多劫积
修。终归败坏。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
学等见。
四所设法门对根别。维摩经对二乘根。令回向
菩提入大乘。又对大乘中滞净菩萨悲智未满
者。令其进修。即如众香世界诸来菩萨众。欲还
本土。请佛世尊。愿赐少法。如来依根。见彼菩萨
滞于净土悲智心劣。便为说法。令学有尽无尽
解脱门。云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
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
225-A¶ 第 835c 页
顺行。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见来求者如善师想。令且渐修增长悲智。未即
一下顿示佛门。未即说言十住初心便成正觉。
未即示其广大妙事。皆有分剂故。
五诸有来众闻法别。维摩经中所有来众。除文
殊慈氏等大菩萨众舍利弗等影响声闻。馀外
来众。总是三乘之中权学之众。渐令增进。未说
圆满诸佛本乘。华严经中所有来众。皆是乘如
来乘。佛智果德自体法身。具普贤行。而随影现
十方刹海。一切道场还成如来所乘本法。无有
一个三乘根机。设有三乘根机。如盲如聋。不知
不觉。犹如盲人对于日月。犹如聋人听天乐音。
如业贫人对天宝藏。如大福德处于地狱。亦如
饿鬼临大海边。与佛同德同身。终不能信。不觉
不知。别求佛见。故经云。佛子设有菩萨。于无量
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
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功德法门。我时闻
巳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
不能生如来家故。如维摩经中。娑婆之众彼此
未亡。香积诸徒垢净全在。当知此类。守一方之
净刹。虽名菩萨。谛道未圆。如是之徒未详佛意。
与法身智身悬隔。惟华严之众。自身与佛身无
别。自智与佛智无差。性相含容。一多同别。居法
界海之智水。示作鱼龙。住涅槃之大宅。现阴阳
见来求者如善师想。令且渐修增长悲智。未即
一下顿示佛门。未即说言十住初心便成正觉。
未即示其广大妙事。皆有分剂故。
五诸有来众闻法别。维摩经中所有来众。除文
殊慈氏等大菩萨众舍利弗等影响声闻。馀外
来众。总是三乘之中权学之众。渐令增进。未说
圆满诸佛本乘。华严经中所有来众。皆是乘如
来乘。佛智果德自体法身。具普贤行。而随影现
十方刹海。一切道场还成如来所乘本法。无有
一个三乘根机。设有三乘根机。如盲如聋。不知
不觉。犹如盲人对于日月。犹如聋人听天乐音。
如业贫人对天宝藏。如大福德处于地狱。亦如
饿鬼临大海边。与佛同德同身。终不能信。不觉
不知。别求佛见。故经云。佛子设有菩萨。于无量
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
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功德法门。我时闻
巳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
不能生如来家故。如维摩经中。娑婆之众彼此
未亡。香积诸徒垢净全在。当知此类。守一方之
净刹。虽名菩萨。谛道未圆。如是之徒未详佛意。
与法身智身悬隔。惟华严之众。自身与佛身无
别。自智与佛智无差。性相含容。一多同别。居法
界海之智水。示作鱼龙。住涅槃之大宅。现阴阳
225-A¶ 第 836a 页
而化物。主伴自在。交映相参。师弟互融。因果通
彻。
六设教安立法门别。维摩经以净名居士现少
许不思议之通变。令二乘回心。又处于生死。现
身有疾。令知染净无二。又表菩萨大悲有疾。菩
萨具陈不二。建定慧观智。用彰不求之法。未似
华严经具陈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五位大位。
行相因果同别法门。
七净名菩萨示行别。净名为表大悲。示入生死。
现其病行。华严经毗卢遮那。以大悲示入生死。
成正觉行。
八所阐法门处所别。说维摩经。在毗耶离城庵
罗园。及在净名之室。说华严经。在摩竭国菩提
场中。及一切世界一切尘中说。
九常随佛众别。说维摩经时。声闻为常随佛众。
但具五百。说华严经时。总是一乘大菩萨众为
常随佛众。具十佛刹微尘大众。总是具普贤文
殊体用等众。
十所付法藏流通别。维摩经嘱累品中说。佛告
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
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即以
其经。付嘱巳成菩萨巳生佛家者。华严经如来
出现品中付嘱流通。即以其经法。付嘱凡夫初
心始能见道生在佛家者。何以然。此经表三乘
彻。
六设教安立法门别。维摩经以净名居士现少
许不思议之通变。令二乘回心。又处于生死。现
身有疾。令知染净无二。又表菩萨大悲有疾。菩
萨具陈不二。建定慧观智。用彰不求之法。未似
华严经具陈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五位大位。
行相因果同别法门。
七净名菩萨示行别。净名为表大悲。示入生死。
现其病行。华严经毗卢遮那。以大悲示入生死。
成正觉行。
八所阐法门处所别。说维摩经。在毗耶离城庵
罗园。及在净名之室。说华严经。在摩竭国菩提
场中。及一切世界一切尘中说。
九常随佛众别。说维摩经时。声闻为常随佛众。
但具五百。说华严经时。总是一乘大菩萨众为
常随佛众。具十佛刹微尘大众。总是具普贤文
殊体用等众。
十所付法藏流通别。维摩经嘱累品中说。佛告
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
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即以
其经。付嘱巳成菩萨巳生佛家者。华严经如来
出现品中付嘱流通。即以其经法。付嘱凡夫初
心始能见道生在佛家者。何以然。此经表三乘
225-A¶ 第 836b 页
是权。所有得法未成实故。所有说法者亦未实
故。华严经云。此经珍宝。不入一切馀众生手。唯
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种诸善根
者。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
灭。问曰。若计佛之真子。即十方世界无尽无边。
世界微尘莫知其数。何虑此经即便散灭。答曰。
此经付嘱凡夫。令觉悟入此法门。令生佛家。使
其转教佛种不断。若嘱累诸大菩萨。凡夫无缘。
无凡夫修学者。凡夫道中佛种即断。故付嘱凡
夫令修。不付巳前大菩萨旧见道者。
七法华经。会权入实为宗。此经引彼三根之人归
一乘实教故。引众流而归海。摄三末而还源。藏法
师等。会为共教一乘。为三乘同闻故。华严经为别
教一乘。为不与三乘同闻故。参详此理。会此二门。
法华经引权器以归真。华严者顿示大根而直受。
虽一乘名合法事略同。论其轨范有多差别。略举
十门。用知纲目。
一教主别。说此法华经。即是化身佛说。还过去
灭度多宝佛来證成此经。三世诸佛同共宣说。
如华严经即不然。教主即是毗卢遮那。即是法
报理智真身。具无量相海功德之身之所庄严。
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时一法界。报相重重无
有障碍。古今一际非三世故。旧佛非过去。今佛
非新出。为根本智性相齐理事不异如。是本佛
故。华严经云。此经珍宝。不入一切馀众生手。唯
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种诸善根
者。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
灭。问曰。若计佛之真子。即十方世界无尽无边。
世界微尘莫知其数。何虑此经即便散灭。答曰。
此经付嘱凡夫。令觉悟入此法门。令生佛家。使
其转教佛种不断。若嘱累诸大菩萨。凡夫无缘。
无凡夫修学者。凡夫道中佛种即断。故付嘱凡
夫令修。不付巳前大菩萨旧见道者。
七法华经。会权入实为宗。此经引彼三根之人归
一乘实教故。引众流而归海。摄三末而还源。藏法
师等。会为共教一乘。为三乘同闻故。华严经为别
教一乘。为不与三乘同闻故。参详此理。会此二门。
法华经引权器以归真。华严者顿示大根而直受。
虽一乘名合法事略同。论其轨范有多差别。略举
十门。用知纲目。
一教主别。说此法华经。即是化身佛说。还过去
灭度多宝佛来證成此经。三世诸佛同共宣说。
如华严经即不然。教主即是毗卢遮那。即是法
报理智真身。具无量相海功德之身之所庄严。
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时一法界。报相重重无
有障碍。古今一际非三世故。旧佛非过去。今佛
非新出。为根本智性相齐理事不异如。是本佛
225-A¶ 第 836c 页
说本法。顿受大根。不是化佛故。不似法华经。有
旧佛灭度多宝如来今佛出世说法华经故。
二放光明别。说法华经。虽放眉间毫相果光。所
照境界。但言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仍有限量。不
称无边无量无尽故。但彰果法。不彰因位。华严
一部经典教行因果。表法光明。始终具十。
三国土别。说法华经时。三变世界令成净土。移
诸天人置于他土。然后安置他方来众。变此秽
境。令成净刹。说华严经时。即此娑婆世界。即是
莲华藏世界。一一世界互相含入。经云。一一世
界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世界不增亦不减。
无比功德故如是。又云。诸佛成道。在一小众生
身中。化无量众。其彼小众生。不知不觉。只为凡
圣同体无移转相。纤毫之内自他同体。不同法
华之会移转人天方明净刹。
四请法主别。说法华经时。请法主者。即是舍利
弗以为劝请之首。说华严经时。佛令文殊普贤
随位菩萨。各自说自位法门为说法首。佛表果
法。举果为因。起大悲行。成根本智。果体自成。故
无言不说也。以大悲行从无作根本智起故。阿
僧祇品世间数法。广大难量。唯佛究竟。不属五
位中因果门。是佛自位内法门。还佛自说。随好
光明功德品。即是如来自成因果后。自说佛法。
亦不属五位之内行相因果。此名佛果无二愚
旧佛灭度多宝如来今佛出世说法华经故。
二放光明别。说法华经。虽放眉间毫相果光。所
照境界。但言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仍有限量。不
称无边无量无尽故。但彰果法。不彰因位。华严
一部经典教行因果。表法光明。始终具十。
三国土别。说法华经时。三变世界令成净土。移
诸天人置于他土。然后安置他方来众。变此秽
境。令成净刹。说华严经时。即此娑婆世界。即是
莲华藏世界。一一世界互相含入。经云。一一世
界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世界不增亦不减。
无比功德故如是。又云。诸佛成道。在一小众生
身中。化无量众。其彼小众生。不知不觉。只为凡
圣同体无移转相。纤毫之内自他同体。不同法
华之会移转人天方明净刹。
四请法主别。说法华经时。请法主者。即是舍利
弗以为劝请之首。说华严经时。佛令文殊普贤
随位菩萨。各自说自位法门为说法首。佛表果
法。举果为因。起大悲行。成根本智。果体自成。故
无言不说也。以大悲行从无作根本智起故。阿
僧祇品世间数法。广大难量。唯佛究竟。不属五
位中因果门。是佛自位内法门。还佛自说。随好
光明功德品。即是如来自成因果后。自说佛法。
亦不属五位之内行相因果。此名佛果无二愚
225-A¶ 第 837a 页
也。除此二品经外。诸馀三十八品。皆是五位之
内行相法门。是故佛不自说。总令十信十住十
行等当位之内菩萨自说。佛但放光表之。当说
华严经时。无声闻及小菩萨为请法主。皆佛果
位内诸大菩萨。自相问答。安立佛果法门行相。
为悟大根者故。顿将佛果直受为因。因即以果
为因。果即以因为果。如种种子等。以定慧力思
之可见。
五大会庄严真化别。如法华会。令三千大千世
界清净庄严。其诸化众亦皆充满。所来诸佛皆
云是化。华严经即不尔。即有十处十会众。皆满
十方。不移本处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
国刹重重。菩萨佛身互相彻入。杂类众生亦皆
无碍。身土相彻如影含容。所来之众。不坏法身。
而随相好法身相好一际无差。即相全真。无有
化也。不同馀教说化说真有相参会。
六序分之中列众别。法华会中。先列声闻众万
二千人俱。次列摩诃波阇波提与眷属六千人
俱。此为姨母六千人俱。次列耶输陀罗比丘尼。
此是佛为太子时夫人。佛为太子时。有三夫人。
一名瞿夷。二名耶输。三名摩奴舍瞿夷。次列菩
萨八万人俱。次列诸天龙鬼等。华严经即不然。
先列菩萨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不论其从
者。次列执金刚神众。巳后诸神龙天等众部类。
内行相法门。是故佛不自说。总令十信十住十
行等当位之内菩萨自说。佛但放光表之。当说
华严经时。无声闻及小菩萨为请法主。皆佛果
位内诸大菩萨。自相问答。安立佛果法门行相。
为悟大根者故。顿将佛果直受为因。因即以果
为因。果即以因为果。如种种子等。以定慧力思
之可见。
五大会庄严真化别。如法华会。令三千大千世
界清净庄严。其诸化众亦皆充满。所来诸佛皆
云是化。华严经即不尔。即有十处十会众。皆满
十方。不移本处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
国刹重重。菩萨佛身互相彻入。杂类众生亦皆
无碍。身土相彻如影含容。所来之众。不坏法身。
而随相好法身相好一际无差。即相全真。无有
化也。不同馀教说化说真有相参会。
六序分之中列众别。法华会中。先列声闻众万
二千人俱。次列摩诃波阇波提与眷属六千人
俱。此为姨母六千人俱。次列耶输陀罗比丘尼。
此是佛为太子时夫人。佛为太子时。有三夫人。
一名瞿夷。二名耶输。三名摩奴舍瞿夷。次列菩
萨八万人俱。次列诸天龙鬼等。华严经即不然。
先列菩萨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不论其从
者。次列执金刚神众。巳后诸神龙天等众部类。
225-A¶ 第 837b 页
总有五十五众。一一部从。各有佛世界微尘数
众。一身即以法界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
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见绝。
七龙女转身成佛别。法华经。龙女于刹那之际
即转女身具菩萨行。南方成佛。华严经即不然。
但使自无情见大智逾明。即万法体真。无转变
相。维摩经中。舍利弗谓天女曰。何故不转女身。
天女谓舍利弗。我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
得。当何所转。如庵提遮女。谓舍利弗。自男生我
女。当知万法。本自体如。有何可转。华严经入法
界品中。善财童子善知识文殊普贤比丘比丘
尼长者童子优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
各各自具菩萨行。自具佛法。随诸众生见身不
同。不云有转。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间
肉眼观。无真不俗。以法华经。对权教三根见末
尽者。令成信种。且将女相速转成佛。令生奇特。
方始发心趣真知见。明且引三权。令归一实。又
破彼时劫定执三僧祇。令于刹那證三世性。裂
三乘之见网。撒菩萨之草庵。令归法界之门。入
佛真实之宅。故令龙女成佛。明非过去久修。年
始八岁。又表今非旧学。转女时分。不逾刹那。具
行佛果。无亏毫念。法本如是。自体无时。权学三
根。自将见隔。自迷实法。返称为化。不知巳躬本
事如斯。全处宅中犹怀滞见。云何界外悬指僧
众。一身即以法界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
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见绝。
七龙女转身成佛别。法华经。龙女于刹那之际
即转女身具菩萨行。南方成佛。华严经即不然。
但使自无情见大智逾明。即万法体真。无转变
相。维摩经中。舍利弗谓天女曰。何故不转女身。
天女谓舍利弗。我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
得。当何所转。如庵提遮女。谓舍利弗。自男生我
女。当知万法。本自体如。有何可转。华严经入法
界品中。善财童子善知识文殊普贤比丘比丘
尼长者童子优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
各各自具菩萨行。自具佛法。随诸众生见身不
同。不云有转。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间
肉眼观。无真不俗。以法华经。对权教三根见末
尽者。令成信种。且将女相速转成佛。令生奇特。
方始发心趣真知见。明且引三权。令归一实。又
破彼时劫定执三僧祇。令于刹那證三世性。裂
三乘之见网。撒菩萨之草庵。令归法界之门。入
佛真实之宅。故令龙女成佛。明非过去久修。年
始八岁。又表今非旧学。转女时分。不逾刹那。具
行佛果。无亏毫念。法本如是。自体无时。权学三
根。自将见隔。自迷实法。返称为化。不知巳躬本
事如斯。全处宅中犹怀滞见。云何界外悬指僧
225-A¶ 第 837c 页
祇。此见不离。定乖永劫。回心见谢。方始旧居。何
如今时灭诸见业。徒烦多劫苦困方回。如华严
经法界缘起门。明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在即
凡。情亡即佛。无有一法可转变相。是故不同龙
女转身成佛。
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即言南方无垢世界。
非此娑婆。解云。心得应真。故称无垢。正顺本觉。
故号南方。南为离。离中虚。八卦中离法心。心虚
无故则明。若有别住南方。自他彼此犹隔。此乃
犹顺三乘。分引权根而生信解。还就佛乘故。为
三乘馀执势分难摧。且有一分回心。自他之情
未绝。不同华严自他相彻一一微尘之内。住因
陀罗网之门也。
九六千之众发心别。法华经云。龙女成佛时。娑
婆世界菩萨声闻。举众皆遥见龙女成佛。普为
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此但顺三
乘权学有为菩提。未得普门法界。未觉菩提自
他同体。以此义故。故有遥敬礼。华严经即不然。
即以普门法界。普见法门。如来藏身三昧之境。
因陀罗网庄严法门。世界海漩。重重妙智。一时
同得。为一證一切證一断一切断故。即自身之
内。有十身诸佛刹海庄严。佛身之内。即自身之
境重重隐现。十方世界法尔如斯。犹如众流归
于大海。虽未入海润性无差。若入大海皆同咸
如今时灭诸见业。徒烦多劫苦困方回。如华严
经法界缘起门。明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在即
凡。情亡即佛。无有一法可转变相。是故不同龙
女转身成佛。
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即言南方无垢世界。
非此娑婆。解云。心得应真。故称无垢。正顺本觉。
故号南方。南为离。离中虚。八卦中离法心。心虚
无故则明。若有别住南方。自他彼此犹隔。此乃
犹顺三乘。分引权根而生信解。还就佛乘故。为
三乘馀执势分难摧。且有一分回心。自他之情
未绝。不同华严自他相彻一一微尘之内。住因
陀罗网之门也。
九六千之众发心别。法华经云。龙女成佛时。娑
婆世界菩萨声闻。举众皆遥见龙女成佛。普为
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此但顺三
乘权学有为菩提。未得普门法界。未觉菩提自
他同体。以此义故。故有遥敬礼。华严经即不然。
即以普门法界。普见法门。如来藏身三昧之境。
因陀罗网庄严法门。世界海漩。重重妙智。一时
同得。为一證一切證一断一切断故。即自身之
内。有十身诸佛刹海庄严。佛身之内。即自身之
境重重隐现。十方世界法尔如斯。犹如众流归
于大海。虽未入海润性无差。若入大海皆同咸
225-A¶ 第 838a 页
味。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迷之与悟虽然有殊。本
来佛海。元本不异。云何法华经中娑婆之众有
遥敬礼。以此事仪法则与华严全别。只如法界
品内。六千之众。刹那十眼逾明。五百小童。一生
十身咸證。理事齐亘。无法不彰。法界既处尘中。
何得有遥敬礼。
十授声闻远记别。法华之中。龙女顿印法界无
时之门。全彰佛果。三乘权学。虽有信顺之心。馀
风未殄。未能顿證。远劫方登。故受远记。不同华
严迷即处凡悟即是佛。设有馀习。以佛知见而
用治之。无佛知见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驶水之
流。还经远劫方能入也。为三乘之初心信根下
劣故。不能离缚。笼系烦多。乐著生死。虽求出世。
根器下劣。滞住退还。如来于是。以生老病死无
常不净刹那灭坏念念不住如是等观。使令观
之。令生厌离。舍厌心成。心居净秽。如来于化教
之中。复勤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净土在于馀
方。为彼三乘见分未亡。见此娑婆恒常是秽。说
因说果。破彼疑心。暂化令净。却摄神力。还当见
秽。因斯无常观智。习性难回。龙女虽顿示佛乘。
虽信未能即證。以是义故。法华会内所受记别。
皆蒙远劫。法华渐引来归。华严当时直授发心
即佛故。以此义故。行相不同。此一部经。同门有
二。一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如来乘者即一乘也。
来佛海。元本不异。云何法华经中娑婆之众有
遥敬礼。以此事仪法则与华严全别。只如法界
品内。六千之众。刹那十眼逾明。五百小童。一生
十身咸證。理事齐亘。无法不彰。法界既处尘中。
何得有遥敬礼。
十授声闻远记别。法华之中。龙女顿印法界无
时之门。全彰佛果。三乘权学。虽有信顺之心。馀
风未殄。未能顿證。远劫方登。故受远记。不同华
严迷即处凡悟即是佛。设有馀习。以佛知见而
用治之。无佛知见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驶水之
流。还经远劫方能入也。为三乘之初心信根下
劣故。不能离缚。笼系烦多。乐著生死。虽求出世。
根器下劣。滞住退还。如来于是。以生老病死无
常不净刹那灭坏念念不住如是等观。使令观
之。令生厌离。舍厌心成。心居净秽。如来于化教
之中。复勤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净土在于馀
方。为彼三乘见分未亡。见此娑婆恒常是秽。说
因说果。破彼疑心。暂化令净。却摄神力。还当见
秽。因斯无常观智。习性难回。龙女虽顿示佛乘。
虽信未能即證。以是义故。法华会内所受记别。
皆蒙远劫。法华渐引来归。华严当时直授发心
即佛故。以此义故。行相不同。此一部经。同门有
二。一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如来乘者即一乘也。
225-A¶ 第 838b 页
如华严贤首品云。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
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
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又经云。若有
诸众生。其心餍没者。为说声闻道。令离于众苦。
若复有众生。其心少明利。为说因缘法。令得辟
支佛。若复有众生。乐学慈悲心。广饶益众生。为
说菩萨道。若复有众生。决定乐大事。转无尽佛
法。为说一乘道。此乃华严经中分四乘义也。如
法华经中。门前三驾。且示权门。露地白牛。方明
正教。佛乘唯有一。无二亦无三。二三门外之权
宗。方明露地之实教。四乘契会。二教共同。施设
化仪各有差殊。又法华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则
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论其契会。还成四法。
唯此一事实者。即佛乘事实。馀二者。即菩萨大
乘。通缘觉声闻是馀二。为缘觉声闻厌苦相似
故。又龙女一刹那之际。印三世性。从凡夫即圣。
不移毫分。此乃与善财童子。解行入道法门略
同。善财一生成佛者。不离刹那际。證三世性。古
今总齐。还与龙女一刹那际转身具行成佛。一
时总毕。皆称本法。法如是故。立时劫者。众生情
尘也。善财證此名为一生。为三世时劫既尽。更
有何生。故名为一生。
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
九涅槃经。佛性为宗。与华严经。有十种别。
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
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又经云。若有
诸众生。其心餍没者。为说声闻道。令离于众苦。
若复有众生。其心少明利。为说因缘法。令得辟
支佛。若复有众生。乐学慈悲心。广饶益众生。为
说菩萨道。若复有众生。决定乐大事。转无尽佛
法。为说一乘道。此乃华严经中分四乘义也。如
法华经中。门前三驾。且示权门。露地白牛。方明
正教。佛乘唯有一。无二亦无三。二三门外之权
宗。方明露地之实教。四乘契会。二教共同。施设
化仪各有差殊。又法华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则
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论其契会。还成四法。
唯此一事实者。即佛乘事实。馀二者。即菩萨大
乘。通缘觉声闻是馀二。为缘觉声闻厌苦相似
故。又龙女一刹那之际。印三世性。从凡夫即圣。
不移毫分。此乃与善财童子。解行入道法门略
同。善财一生成佛者。不离刹那际。證三世性。古
今总齐。还与龙女一刹那际转身具行成佛。一
时总毕。皆称本法。法如是故。立时劫者。众生情
尘也。善财證此名为一生。为三世时劫既尽。更
有何生。故名为一生。
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
九涅槃经。佛性为宗。与华严经。有十种别。
225-A¶ 第 838c 页
一说法处所别。涅槃经。在拘尸那国阿利罗跋
提河边娑罗双树间说。华严经。在摩竭提国菩
提场中宝菩提树下说。
二境界庄严化报别。说此大涅槃经时。诸佛世
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又文云。尔时三千大千
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软。无有丘墟沙土砾
石荆棘毒草。众宝庄严。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
乐世界。说华严经时。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广说
如此庄严即是如来自身实报之所庄严。非如
此涅槃经中以佛神力为众生故暂化令净。所
以然者。为此涅槃经。来众三乘根众杂故。若不
以佛神力持。无由自见。如华严中。一乘根纯。无
有杂众。如声闻为根别故。在其会内元来不见。
经中虽然还有以佛神力。下文还有法如是力。
所言神者。应真曰神。非同实是凡夫。加令暂见。
名之曰神。当知华藏庄严本明实报。涅槃神力
暂尔权施。
三大会来众别。说此大涅槃经。所有来众。总是
人天种性三乘之众。除诸大菩萨众。馀者皆是
忆念如来。涕泪盈目。荷奉香薪。嗟苦悲哀。恋承
佛日。华严经所来之众。皆性智海中佛果位内
诸菩萨众。纯是一乘。更无别种。人天神众皆悉
同根。入佛智流。具佛知见。初会之中。十佛世界
微尘等诸菩萨众。皆从如来善根海生。善根海
225-A¶ 第 839a 页
者。是即如来法身智海大智所生。一切诸佛。以
法身根本智为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门
总属有为。如此之众。从初发心。入佛智海。寄治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六位。当知涅
槃会三乘菩萨声闻人天等众。不同华严。此是
一乘位中菩萨众。初发心位皆同佛位。入佛智
流。同佛知见。为真佛子也。
四所建法轮主伴别。涅槃经劝请之首。即是迦
叶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师子吼菩萨舍利弗等。
为法轨度劝请之首。魔王波旬。劝请如来入般
涅槃。如华严经建法之首。即是普贤文殊觉首
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等。如是十首。十慧
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内大菩萨等。建立五位
佛果之行相法门。以诸位即佛佛即诸位。明位
位中有佛果故。是故不同涅槃经中。迦叶菩萨。
声闻舍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三乘之
种。见佛涅槃。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来集会。
五所来之众闻法别。此涅槃经。为诸声闻二乘
权教菩萨。行诸观行。未离执障。乐著诸行。执持
行相。于此行相。迷无作法身无證无修本来自
体也。如来为此根故。于此涅槃经。说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寂灭为乐。所行善行及能
證菩提是生法故。所證涅槃是灭法故。既心存
能所。生灭不休。以生灭不休。便滞真理。故说诸
法身根本智为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门
总属有为。如此之众。从初发心。入佛智海。寄治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六位。当知涅
槃会三乘菩萨声闻人天等众。不同华严。此是
一乘位中菩萨众。初发心位皆同佛位。入佛智
流。同佛知见。为真佛子也。
四所建法轮主伴别。涅槃经劝请之首。即是迦
叶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师子吼菩萨舍利弗等。
为法轨度劝请之首。魔王波旬。劝请如来入般
涅槃。如华严经建法之首。即是普贤文殊觉首
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等。如是十首。十慧
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内大菩萨等。建立五位
佛果之行相法门。以诸位即佛佛即诸位。明位
位中有佛果故。是故不同涅槃经中。迦叶菩萨。
声闻舍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三乘之
种。见佛涅槃。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来集会。
五所来之众闻法别。此涅槃经。为诸声闻二乘
权教菩萨。行诸观行。未离执障。乐著诸行。执持
行相。于此行相。迷无作法身无證无修本来自
体也。如来为此根故。于此涅槃经。说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寂灭为乐。所行善行及能
證菩提是生法故。所證涅槃是灭法故。既心存
能所。生灭不休。以生灭不休。便滞真理。故说诸
225-A¶ 第 839b 页
行无常。如来隐身不现。及诸能所心尽。名大涅
槃。是故涅槃经中。纯陀向文殊师利菩萨言。莫
谓如来同于诸行。复次文殊师利。为知而说。不
知而说。而言如来同于诸行。若言如来同于诸
行。则不得言于三界中为人天中自在法王。是
故大般涅槃。令彼三乘令知诸行菩提能證所
證涅槃悉是无常。生者本无。不證诸灭。无行无
修。名大涅槃。是名圆寂。如华严经所有他方来
众。此土人天。沾其会位。从始发心。即达理事自
在理行无碍。文殊理。普贤行。一时顿印。如印印
泥。无有先后中间等。若存始终。因果先后。皆是
凡情。皆是生灭。有成有坏。皆是随根破系。不关
成佛正宗。此华严经。直为最上大心者说。如将
宝位直授凡庸。如夜梦千秋觉巳随灭。如涅槃
经所说。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
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最上大心众生亦复如
是。顿见佛性。便成正觉。不从小位渐渐而来。是
故。今言来众闻法别。以涅槃经摄末从体。未论
智慈真俗并用无碍。
六报土净秽所居别。涅槃经。佛报土指在西方。
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释迦报土。为三乘权
学垢净未亡。见此娑婆秽恶不净。如来于是。权
指报土在于西方。华严实教法门。即此娑婆世
界。清净无垢。为实教菩萨垢净尽故。境界纯净。
槃。是故涅槃经中。纯陀向文殊师利菩萨言。莫
谓如来同于诸行。复次文殊师利。为知而说。不
知而说。而言如来同于诸行。若言如来同于诸
行。则不得言于三界中为人天中自在法王。是
故大般涅槃。令彼三乘令知诸行菩提能證所
證涅槃悉是无常。生者本无。不證诸灭。无行无
修。名大涅槃。是名圆寂。如华严经所有他方来
众。此土人天。沾其会位。从始发心。即达理事自
在理行无碍。文殊理。普贤行。一时顿印。如印印
泥。无有先后中间等。若存始终。因果先后。皆是
凡情。皆是生灭。有成有坏。皆是随根破系。不关
成佛正宗。此华严经。直为最上大心者说。如将
宝位直授凡庸。如夜梦千秋觉巳随灭。如涅槃
经所说。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
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最上大心众生亦复如
是。顿见佛性。便成正觉。不从小位渐渐而来。是
故。今言来众闻法别。以涅槃经摄末从体。未论
智慈真俗并用无碍。
六报土净秽所居别。涅槃经。佛报土指在西方。
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释迦报土。为三乘权
学垢净未亡。见此娑婆秽恶不净。如来于是。权
指报土在于西方。华严实教法门。即此娑婆世
界。清净无垢。为实教菩萨垢净尽故。境界纯净。
225-A¶ 第 839c 页
权教菩萨。无垢净处自见秽故。故指报土在于
西方。
七佛身权实别。如涅槃经中。三十二相如来是
权。涅槃圆寂真理是实。为一切报相无量庄严
皆依真而有故。如华严经毗卢遮那佛三十二
相入涅槃佛俱实。理事无二。不坏法身。而随相
海无量无尽。即相即性即报即理。如光如影。自
在无碍。
八出生灭度现相别。涅槃经。为诸人天声闻缘
觉二乘之人施设。从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
槃八相成道。亦为诸大乘菩萨说。不从兜率天
降神母胎。说常乐我净。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然
且隐身不现。仍推报土在于西方。以此娑婆为
化土秽境。华严经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
情见。无始无终。三世相绝。一圆真报。不生不灭。
不常不断。性相无碍。自在果海法门。直授上上
根人。不同权学依次第渐渐而成。只如登峰九
仞。不可以绝其踪。履十层之级者。不可以亡其
迹。常见官阶一品。但以为臣。忽有身登九五。明
珠顿照。普见无方。泽淋大海。渧渧皆满。一尘空
性。法界无差。品类有情强生留系。根器不等。权
实不同。以此教门千差万别。须知权实。识假修
真。不可久滞权宗迷其实教者也。
九示教行相别。涅槃经。十住菩萨位阶十地。尚
西方。
七佛身权实别。如涅槃经中。三十二相如来是
权。涅槃圆寂真理是实。为一切报相无量庄严
皆依真而有故。如华严经毗卢遮那佛三十二
相入涅槃佛俱实。理事无二。不坏法身。而随相
海无量无尽。即相即性即报即理。如光如影。自
在无碍。
八出生灭度现相别。涅槃经。为诸人天声闻缘
觉二乘之人施设。从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
槃八相成道。亦为诸大乘菩萨说。不从兜率天
降神母胎。说常乐我净。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然
且隐身不现。仍推报土在于西方。以此娑婆为
化土秽境。华严经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
情见。无始无终。三世相绝。一圆真报。不生不灭。
不常不断。性相无碍。自在果海法门。直授上上
根人。不同权学依次第渐渐而成。只如登峰九
仞。不可以绝其踪。履十层之级者。不可以亡其
迹。常见官阶一品。但以为臣。忽有身登九五。明
珠顿照。普见无方。泽淋大海。渧渧皆满。一尘空
性。法界无差。品类有情强生留系。根器不等。权
实不同。以此教门千差万别。须知权实。识假修
真。不可久滞权宗迷其实教者也。
九示教行相别。涅槃经。十住菩萨位阶十地。尚
225-A¶ 第 840a 页
不了了知见佛性。即从凡夫十信心后十住之
位。少分而见渐渐而修。等觉位中。方明果行圆
满。妙觉之位。方是如来。当知此经还有五乘六
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门种性。除声闻乘缘觉乘
外。有三种菩萨乘。通彼二乘为五乘。并取人天
五戒十善。即为六乘七乘。又三乘之人。同闻各
得自法。互参有九乘。其三种菩萨乘云何。一修
无我法门乘。二从十住至十地渐见佛性乘。三
如雪山肥腻草牛若食者纯得醍醐乘。不从乳
酪生熟酥等渐渐方成。如如来性品中。说菩萨
摩诃萨。既见性巳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
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即是法华华
严经中。说有诸菩萨。经无量劫。修六波罗蜜。得
六神通。读诵通利八万四千法藏。犹故不信此
甚深经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为修
众善及无我等观。报胜诸天。又如北郁单越人。
先世亦修无我所观。报生彼国寿千年。衣食自
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处皆来共食。无
有佛法。不得解脱。皆是过去行解讹谬。故致斯
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槃经中十地后
佛果法门。乃是华严经中十住初心之所见处。
即雪山之草。名为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
有青黄赤白黑色。如华严经中。十住菩萨。初心
见道。顿见自他。无始无终。无古无今。本来是佛。
位。少分而见渐渐而修。等觉位中。方明果行圆
满。妙觉之位。方是如来。当知此经还有五乘六
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门种性。除声闻乘缘觉乘
外。有三种菩萨乘。通彼二乘为五乘。并取人天
五戒十善。即为六乘七乘。又三乘之人。同闻各
得自法。互参有九乘。其三种菩萨乘云何。一修
无我法门乘。二从十住至十地渐见佛性乘。三
如雪山肥腻草牛若食者纯得醍醐乘。不从乳
酪生熟酥等渐渐方成。如如来性品中。说菩萨
摩诃萨。既见性巳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
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即是法华华
严经中。说有诸菩萨。经无量劫。修六波罗蜜。得
六神通。读诵通利八万四千法藏。犹故不信此
甚深经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为修
众善及无我等观。报胜诸天。又如北郁单越人。
先世亦修无我所观。报生彼国寿千年。衣食自
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处皆来共食。无
有佛法。不得解脱。皆是过去行解讹谬。故致斯
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槃经中十地后
佛果法门。乃是华严经中十住初心之所见处。
即雪山之草。名为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
有青黄赤白黑色。如华严经中。十住菩萨。初心
见道。顿见自他。无始无终。无古无今。本来是佛。
225-A¶ 第 840b 页
身心性相本是佛故。以此佛门。以为解脱。乘如
来乘直至道场。龙女善财一万诸龙八千之众
总是。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
童子。五百童女。都为八千。顿彰五位。总齐佛果
理智之门。初住即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
即佛位者。如世卿臣。从初九品。至阶一品。但得
为臣。不得名王。若不名王者。当知权教安立五
位诸地次第。一一而登。至三祇之满劫。但为菩
萨。不名佛乘。不名为乘如来乘直至道场。但为
修无我观悲胜二乘。不见佛性。名为菩萨。若少
见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
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萨五位之中十
住十地。一一位内皆有佛果。从初发心十住之
始。顿见如是如来法身。佛性无作智果。遍行普
贤一切万行。随缘不滞。悉皆无作涅槃。经云。佛
性非是作法。但为客尘烦恼所覆故。是故今从
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
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
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何须劫数
渐渐而修。多劫积修。三祇至果。心缘劫量。见障
何休。诸佛法门本非时摄。计时立劫非是佛乘。
十从初为友轨范别。涅槃经中。说雪山童子遇
罗刹而发心。重半偈而轻命。闻诸行无常是生
灭法。言佛性涅槃。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證。不
来乘直至道场。龙女善财一万诸龙八千之众
总是。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
童子。五百童女。都为八千。顿彰五位。总齐佛果
理智之门。初住即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
即佛位者。如世卿臣。从初九品。至阶一品。但得
为臣。不得名王。若不名王者。当知权教安立五
位诸地次第。一一而登。至三祇之满劫。但为菩
萨。不名佛乘。不名为乘如来乘直至道场。但为
修无我观悲胜二乘。不见佛性。名为菩萨。若少
见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
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萨五位之中十
住十地。一一位内皆有佛果。从初发心十住之
始。顿见如是如来法身。佛性无作智果。遍行普
贤一切万行。随缘不滞。悉皆无作涅槃。经云。佛
性非是作法。但为客尘烦恼所覆故。是故今从
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
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
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何须劫数
渐渐而修。多劫积修。三祇至果。心缘劫量。见障
何休。诸佛法门本非时摄。计时立劫非是佛乘。
十从初为友轨范别。涅槃经中。说雪山童子遇
罗刹而发心。重半偈而轻命。闻诸行无常是生
灭法。言佛性涅槃。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證。不
225-A¶ 第 840c 页
可以行修。行是有为。是无常故。不可以心證。有
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證其
理。为心即性更无能所。是故纯陀言。莫谓如来
同于诸行。如华严经。善财童子所立轨范。从文
殊师利发菩提心。至末后普贤菩萨。五十三善
知识一一皆云。我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行菩萨行。不云诸行无
常等事。何以故。为此华严经明缘起法界门。理
事无二。无缘不寂。无事不真。国土境界总为性
海。为一真法界非有情无情随业说故。为华严
中纯真境界总为智故。十住菩萨以慧为国。十
行菩萨以智为国。十回向十地以妙为国。不说
情与无情二见差别。以华严经为彰本法。异三
乘权学是无情是有情有生有灭故。是故。涅槃
经中。以雪山童子说诸行无常者。为三乘根种
性行下劣。便于所说。计行成实。障无作性。废契
真理。以是义故。说诸行无常。不同善财一念发
心。顿无能所。了三世性。性绝古今。自觉自心本
来是佛。不成正觉。不證菩提。身心性相无證修
者。不成不坏本来如是。随缘动寂。不坏有无。所
行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说诸行无常。
十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有十种甚深广大无比
法。与诸经别。若有大心众生。于此法门深生信心。
不读馀经。初发心时。十住之首。位齐佛果。如来出
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證其
理。为心即性更无能所。是故纯陀言。莫谓如来
同于诸行。如华严经。善财童子所立轨范。从文
殊师利发菩提心。至末后普贤菩萨。五十三善
知识一一皆云。我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行菩萨行。不云诸行无
常等事。何以故。为此华严经明缘起法界门。理
事无二。无缘不寂。无事不真。国土境界总为性
海。为一真法界非有情无情随业说故。为华严
中纯真境界总为智故。十住菩萨以慧为国。十
行菩萨以智为国。十回向十地以妙为国。不说
情与无情二见差别。以华严经为彰本法。异三
乘权学是无情是有情有生有灭故。是故。涅槃
经中。以雪山童子说诸行无常者。为三乘根种
性行下劣。便于所说。计行成实。障无作性。废契
真理。以是义故。说诸行无常。不同善财一念发
心。顿无能所。了三世性。性绝古今。自觉自心本
来是佛。不成正觉。不證菩提。身心性相无證修
者。不成不坏本来如是。随缘动寂。不坏有无。所
行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说诸行无常。
十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有十种甚深广大无比
法。与诸经别。若有大心众生。于此法门深生信心。
不读馀经。初发心时。十住之首。位齐佛果。如来出
225-A¶ 第 841a 页
现品中所说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那由他劫。
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
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巳不信不解。不顺不
入。名为假名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
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巳信
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
境界。犹如大海。大身众生之所都止。此经亦尔。最
上大心众生之所都止。泽沼之龙不乐其居。犹如
大海不宿死尸。若有见闻信乐而能悟入。永离凡
夫权学阐提死尸。直同如来法身智海。又如来出
现品云。佛子。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无生无作无有
分别。非入非出。但从如来功德法力。出于五种广
大音声。其五者何。一曰。汝等当知。一切众生诸行
皆悉是苦。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无福德著我所
苦。作诸恶行苦。欲生人天当修善根。生人天中。离
诸难处。众生闻巳。舍离颠倒。修诸善行。离诸难处
生人天中。二曰。汝等当知一切诸行众苦炽然。如
热铁丸。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涅槃是寂静无为安
乐。远离炽然。消诸热恼。众生闻巳。勤修善法。于声
闻乘。得随顺音声忍。此是声闻乘。三曰。汝等当知
声闻乘者。随他语解。智慧狭劣。更有上乘。名独觉
乘。悟不由他。汝等应学。乐胜道者闻此音巳。舍声
闻道。修独觉乘。四曰。汝等当知过二乘位。更有胜
道。名为大乘。菩萨所行。顺六波罗蜜。不断菩萨行。
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
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巳不信不解。不顺不
入。名为假名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
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巳信
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
境界。犹如大海。大身众生之所都止。此经亦尔。最
上大心众生之所都止。泽沼之龙不乐其居。犹如
大海不宿死尸。若有见闻信乐而能悟入。永离凡
夫权学阐提死尸。直同如来法身智海。又如来出
现品云。佛子。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无生无作无有
分别。非入非出。但从如来功德法力。出于五种广
大音声。其五者何。一曰。汝等当知。一切众生诸行
皆悉是苦。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无福德著我所
苦。作诸恶行苦。欲生人天当修善根。生人天中。离
诸难处。众生闻巳。舍离颠倒。修诸善行。离诸难处
生人天中。二曰。汝等当知一切诸行众苦炽然。如
热铁丸。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涅槃是寂静无为安
乐。远离炽然。消诸热恼。众生闻巳。勤修善法。于声
闻乘。得随顺音声忍。此是声闻乘。三曰。汝等当知
声闻乘者。随他语解。智慧狭劣。更有上乘。名独觉
乘。悟不由他。汝等应学。乐胜道者闻此音巳。舍声
闻道。修独觉乘。四曰。汝等当知过二乘位。更有胜
道。名为大乘。菩萨所行。顺六波罗蜜。不断菩萨行。
225-A¶ 第 841b 页
不舍菩提心。处无量生死而不疲厌。过于二乘。名
为大乘。此是菩萨大乘。五曰。第一乘。胜乘。最胜乘。
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若有众生信解广
大。诸根猛利。宿种善根。为诸如来神力所加。有胜
乐欲。求佛果者。闻此音巳。发菩提心。此是佛乘。佛
子。如来音声。不从身出。不从心出。而能利益无量
众生。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一相。当知如来音声。
常随五乘众生应所闻故。犹如大海潮无失时故。
是故。于此法中起信。发大菩提心。十住初首。便即
见性。起法身佛智慧。便成正觉。然始即从性起智
慧之位。行诸行相。教化众生。即觉行圆满佛。不同
权教。先行菩萨行。学假真如等观。地前伏忍。十地
巳来。犹有十真如障故。为观当情。真如成障。所行
之行并是有为。所发菩提心。并未离生灭。所有能
断分别无明。由观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见性。经三
祇劫方始成佛。仍须百劫别修相好。若将此大方
广佛华严经佛所本乘。同彼化身。引彼权学上中
下流。全非信解。去佛悬远。未解经意。久大旷劫。终
无成佛之期。若上上根人。信解此经。明知不谬。即
当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当所乘时。即是道场。更无
可至。如法华经。亦是佛乘。即是化佛引彼三乘令
知实法。即三界火宅门前三乘。羊车鹿车。大牛之
事。即是上中下根三乘。为上根之人。有一分慈悲。
胜馀二乘故。为观假故。未有实见。名为不真菩萨。
为大乘。此是菩萨大乘。五曰。第一乘。胜乘。最胜乘。
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若有众生信解广
大。诸根猛利。宿种善根。为诸如来神力所加。有胜
乐欲。求佛果者。闻此音巳。发菩提心。此是佛乘。佛
子。如来音声。不从身出。不从心出。而能利益无量
众生。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一相。当知如来音声。
常随五乘众生应所闻故。犹如大海潮无失时故。
是故。于此法中起信。发大菩提心。十住初首。便即
见性。起法身佛智慧。便成正觉。然始即从性起智
慧之位。行诸行相。教化众生。即觉行圆满佛。不同
权教。先行菩萨行。学假真如等观。地前伏忍。十地
巳来。犹有十真如障故。为观当情。真如成障。所行
之行并是有为。所发菩提心。并未离生灭。所有能
断分别无明。由观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见性。经三
祇劫方始成佛。仍须百劫别修相好。若将此大方
广佛华严经佛所本乘。同彼化身。引彼权学上中
下流。全非信解。去佛悬远。未解经意。久大旷劫。终
无成佛之期。若上上根人。信解此经。明知不谬。即
当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当所乘时。即是道场。更无
可至。如法华经。亦是佛乘。即是化佛引彼三乘令
知实法。即三界火宅门前三乘。羊车鹿车。大牛之
事。即是上中下根三乘。为上根之人。有一分慈悲。
胜馀二乘故。为观假故。未有实见。名为不真菩萨。
225-A¶ 第 841c 页
此三种上中下根之人。俱有恶三界苦。中下根人
声闻缘觉。恶而求出。上根菩萨厌而不离。为慈悲
胜彼二乘。故有饶益之心。此三种人。俱不知三界
体相一真佛境。如出现品中广明。佛对此故。说佛
所有功德报相皆是修生。令诸权学修治作意。经
多祇劫终无成佛之期。是故门前之驾是佛权施。
露地白牛方明法界。法界性相本唯真智。所有分
别皆是智为。是故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
方佛。乃能知是事。声闻及缘觉。不退诸菩萨。皆悉
不能知。此等即是门前三乘也。为未明世间相常
住。是法住法位。为三乘同有厌苦集乐修灭道之
心。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灭道本自无修。无造
无作。化诸群品。如幻住世。性绝无明。即是佛故。一
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何须苦死要三
僧祇。但自了三界业。能空业处。任运接生。即是佛
也。盖佛者觉也。觉业性真。业无生灭。无得无證。不
出不没。性无变化。本来如是。即是佛故。随缘六道
行菩萨行。变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变化。净名经
云。虽成正觉转于法轮。不舍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故。以此善财十住初心。于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
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即便
成正觉。然后始诣诸友。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当知
正觉体用之时。即心无作处即是佛故。不须修行。
设当行满。亦不移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时。苦
声闻缘觉。恶而求出。上根菩萨厌而不离。为慈悲
胜彼二乘。故有饶益之心。此三种人。俱不知三界
体相一真佛境。如出现品中广明。佛对此故。说佛
所有功德报相皆是修生。令诸权学修治作意。经
多祇劫终无成佛之期。是故门前之驾是佛权施。
露地白牛方明法界。法界性相本唯真智。所有分
别皆是智为。是故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
方佛。乃能知是事。声闻及缘觉。不退诸菩萨。皆悉
不能知。此等即是门前三乘也。为未明世间相常
住。是法住法位。为三乘同有厌苦集乐修灭道之
心。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灭道本自无修。无造
无作。化诸群品。如幻住世。性绝无明。即是佛故。一
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何须苦死要三
僧祇。但自了三界业。能空业处。任运接生。即是佛
也。盖佛者觉也。觉业性真。业无生灭。无得无證。不
出不没。性无变化。本来如是。即是佛故。随缘六道
行菩萨行。变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变化。净名经
云。虽成正觉转于法轮。不舍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故。以此善财十住初心。于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
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即便
成正觉。然后始诣诸友。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当知
正觉体用之时。即心无作处即是佛故。不须修行。
设当行满。亦不移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时。苦
225-A¶ 第 842a 页
行麻麦。剃发持衣。舍诸饰好藉草等事。为化外道
乐苦行者及三乘之根有放逸者。经中佛巳和会。
非佛自须。如是等行。无增上慢者。岂须如是。一念
任无作性佛。智慧现前。无得无證。即是佛也。如善
财證觉之后。方求菩萨道。行菩萨行。何以然者。为
觉道之后。方堪入缠。处缠无缚。始能为众生说法
解缚。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说时前后。法
是一时。是故当知。若欲行菩萨行。先成正觉。问曰。
法华经为佛乘。门前三乘大牛车。兴露地白牛之
车。一种是牛。有何异也。答曰。门前三乘。对三界苦。
且令离火宅所烧。权免火难。大乘权教菩萨。乐行
悲心有饶益志。自离火难不离三界。有一分度众
生心。胜二乘自求解脱。且得一分运载之心。故名
为大牛。望二乘处大故。十地见性方成佛。犹经多
劫始能真。故望彼二乘。但名菩萨大乘。非名佛乘。
法华经云。佛乘唯有一。无二亦无三。即引彼三乘。
总归一乘。小乘虽有信许成佛。回习稍难。故标远
劫。龙女刹那之顷。便至佛乘。即明真證。达苦即真。
无所厌故。是故。门前之乘对三乘设。露地白牛。方
明至无依之处。露地者即佛地也。为佛智无依止
故。故云露地白牛者即法身也悲智也。以法身无
相。名之为白。智能观机悲心济物。名之为牛。为取
牛能运载故。为以无作法身。悲智济物故。喻同牛
也。门前之牛。观空增胜。三祇未满。未见佛性。不證
乐苦行者及三乘之根有放逸者。经中佛巳和会。
非佛自须。如是等行。无增上慢者。岂须如是。一念
任无作性佛。智慧现前。无得无證。即是佛也。如善
财證觉之后。方求菩萨道。行菩萨行。何以然者。为
觉道之后。方堪入缠。处缠无缚。始能为众生说法
解缚。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说时前后。法
是一时。是故当知。若欲行菩萨行。先成正觉。问曰。
法华经为佛乘。门前三乘大牛车。兴露地白牛之
车。一种是牛。有何异也。答曰。门前三乘。对三界苦。
且令离火宅所烧。权免火难。大乘权教菩萨。乐行
悲心有饶益志。自离火难不离三界。有一分度众
生心。胜二乘自求解脱。且得一分运载之心。故名
为大牛。望二乘处大故。十地见性方成佛。犹经多
劫始能真。故望彼二乘。但名菩萨大乘。非名佛乘。
法华经云。佛乘唯有一。无二亦无三。即引彼三乘。
总归一乘。小乘虽有信许成佛。回习稍难。故标远
劫。龙女刹那之顷。便至佛乘。即明真證。达苦即真。
无所厌故。是故。门前之乘对三乘设。露地白牛。方
明至无依之处。露地者即佛地也。为佛智无依止
故。故云露地白牛者即法身也悲智也。以法身无
相。名之为白。智能观机悲心济物。名之为牛。为取
牛能运载故。为以无作法身。悲智济物故。喻同牛
也。门前之牛。观空增胜。三祇未满。未见佛性。不證
225-A¶ 第 842b 页
法身根本智。不言白色。不言露地。为假真如及空
观当情犹有所依故。不言白色。有所依故不言露
地也。虽复回心信此一乘。至于佛地犹将未及。但
随佛语而随信之。心未成坚信故。还索三乘。未敢
欣大故。佛便诱引。令成信力。等与大车。故言非巳
所望今皆与之。此明即三乘回心。如门前牛车。不
云白色。不云装饰。为有漏故。不同露地白牛之乘。
具言高广装饰等事。此乃门前与露地之乘。全别
不同也。
** ○第二明依宗教别
夫大觉出兴。称真智而自在。法
身无际。等群品以同躯。任器现形。应根施教。如空谷
响。应击成音。谷响无心。亦无处所。如来设教亦复如
是。且如毗卢遮那之教。无始无终。称性无方。无断无
绝。随其根类。自见入胎出家说法始终教行入寂涅
槃。其实如来本不如是。但随一期同而且异。约立先
德十家教行。第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第二陈
朝真谛三藏立二教同时。第三后魏光统律师立三
种教。第四齐朝大衍法师立四种教。第五护身法师
立五种教。第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等立四教同
时。第七唐朝海东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
四教。第八唐朝吉藏法师立三种教。第九梁朝光宅
寺云法师立四教。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师立二教。巳
上十家所释。并依今唐朝吉藏法师所集。同异各是
一家。并是当世英才。智超群品。皆为统贤灵之法将。
观当情犹有所依故。不言白色。有所依故不言露
地也。虽复回心信此一乘。至于佛地犹将未及。但
随佛语而随信之。心未成坚信故。还索三乘。未敢
欣大故。佛便诱引。令成信力。等与大车。故言非巳
所望今皆与之。此明即三乘回心。如门前牛车。不
云白色。不云装饰。为有漏故。不同露地白牛之乘。
具言高广装饰等事。此乃门前与露地之乘。全别
不同也。
** ○第二明依宗教别
夫大觉出兴。称真智而自在。法
身无际。等群品以同躯。任器现形。应根施教。如空谷
响。应击成音。谷响无心。亦无处所。如来设教亦复如
是。且如毗卢遮那之教。无始无终。称性无方。无断无
绝。随其根类。自见入胎出家说法始终教行入寂涅
槃。其实如来本不如是。但随一期同而且异。约立先
德十家教行。第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第二陈
朝真谛三藏立二教同时。第三后魏光统律师立三
种教。第四齐朝大衍法师立四种教。第五护身法师
立五种教。第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等立四教同
时。第七唐朝海东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
四教。第八唐朝吉藏法师立三种教。第九梁朝光宅
寺云法师立四教。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师立二教。巳
上十家所释。并依今唐朝吉藏法师所集。同异各是
一家。并是当世英才。智超群品。皆为统贤灵之法将。
225-A¶ 第 842c 页
开佛日之明灯。不可是非加其名也。只如佛说内外
中间之言。遂即入定。后有五百阿罗汉。各解此言。佛
出定后。同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
佛。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
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况此诸德所说。各有典据。仰惟
高旨。未可佥量。但通玄自参圣教。随巳管窥。以述意
怀。用呈后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种。何者为十。
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
教。第三时说解深密经。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
第四时说楞伽经。明契假即真教。第五时说维摩
经。明即俗恒真教。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
教。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第八
时说华严经。于刹那之际通摄十世圆融无始终
前后通该教。第九共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第一
时说小乘纯有教者。为诸凡夫系著世法以为实
有。随于色尘。作诸不善。以不善故堕于苦趣。还将
有法辔勒彼心。以戒防护制诸不善。故名纯有教。
于小乘中。还说无表性戒等。通其大体。但随根性。
用事不同。如菩萨戒亦尔。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
诸佛位。亦以性戒论之。又云。如是千百亿。各接微
尘众。俱来至我所者。所谓初以化身化报引接。后
以令归法身实报。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时为依
本故。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设小乘实有。令
中间之言。遂即入定。后有五百阿罗汉。各解此言。佛
出定后。同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
佛。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
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况此诸德所说。各有典据。仰惟
高旨。未可佥量。但通玄自参圣教。随巳管窥。以述意
怀。用呈后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种。何者为十。
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
教。第三时说解深密经。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
第四时说楞伽经。明契假即真教。第五时说维摩
经。明即俗恒真教。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
教。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第八
时说华严经。于刹那之际通摄十世圆融无始终
前后通该教。第九共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第一
时说小乘纯有教者。为诸凡夫系著世法以为实
有。随于色尘。作诸不善。以不善故堕于苦趣。还将
有法辔勒彼心。以戒防护制诸不善。故名纯有教。
于小乘中。还说无表性戒等。通其大体。但随根性。
用事不同。如菩萨戒亦尔。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
诸佛位。亦以性戒论之。又云。如是千百亿。各接微
尘众。俱来至我所者。所谓初以化身化报引接。后
以令归法身实报。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时为依
本故。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设小乘实有。令
225-A¶ 第 843a 页
成轨范。制共身语意得住善法。即说生空等观。方
说法空教。破彼系著。渐向法身。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教者。为于前空
有二教和会。令边见者不滞空有二门。为不空不
有教。为二乘人灭识證寂住寂无知。为回彼故。寄
说第九阿陀那识为纯净识。五六七八等识。常依
彼九识以为依止。凡愚不了。妄执为我。如水瀑流
不离水体。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识。常以
净识为依故。渐回二乘之心达识成智。何故安立
九识为净识者。为二乘人久于生死业种六七八
识有怖畏故。恐彼难信。方便于生死种外。别立净
识。渐渐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灭。使令悲智渐渐
得生。深密经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位。以智为依止。
渐令空见达识成智。
第四时说楞伽经。云说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经。直
为大乘根。顿说第八业种之识。名为如来藏识。又
云。得相者曰识。不得相曰智。起信论亦同此说。此
教虽说无明业种成智。犹希出俗未现同缠也。
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者。为维摩经中。
不以声闻二乘。及三乘菩萨为知法者故。是以十
大弟子杜口于毗耶。弥勒光严息芳言于法席。此
经破前四种教中菩萨声闻染净未融常欣出俗。
即以净名身居俗士。明即俗常真。坏彼净相常怀
染净。故说有身为如来种。无明有爱为种等。使令
说法空教。破彼系著。渐向法身。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教者。为于前空
有二教和会。令边见者不滞空有二门。为不空不
有教。为二乘人灭识證寂住寂无知。为回彼故。寄
说第九阿陀那识为纯净识。五六七八等识。常依
彼九识以为依止。凡愚不了。妄执为我。如水瀑流
不离水体。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识。常以
净识为依故。渐回二乘之心达识成智。何故安立
九识为净识者。为二乘人久于生死业种六七八
识有怖畏故。恐彼难信。方便于生死种外。别立净
识。渐渐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灭。使令悲智渐渐
得生。深密经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位。以智为依止。
渐令空见达识成智。
第四时说楞伽经。云说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经。直
为大乘根。顿说第八业种之识。名为如来藏识。又
云。得相者曰识。不得相曰智。起信论亦同此说。此
教虽说无明业种成智。犹希出俗未现同缠也。
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者。为维摩经中。
不以声闻二乘。及三乘菩萨为知法者故。是以十
大弟子杜口于毗耶。弥勒光严息芳言于法席。此
经破前四种教中菩萨声闻染净未融常欣出俗。
即以净名身居俗士。明即俗常真。坏彼净相常怀
染净。故说有身为如来种。无明有爱为种等。使令
225-A¶ 第 843b 页
三乘之众。净相心亡。出俗入缠。平等无碍。方明实
德也。
第六时说法华经。引权归实教者。为罗汉随空会
寂。缘觉会十二缘生法。皆无体性。以明六根识及
名色心境三事自性无生。如是二人。皆心识灭。三
界业灭。智慈不生。又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乐生
净土。及留惑润生菩萨。并不了一切众生无明诸
惑。皆从一切如来根本性清净普光明无中边智
之所生。皆有净土秽土自佛他佛欣厌等诸邪见。
不称真理。引此三根。令归本智故。即以妙法莲华。
令知无明生死性。本唯智体性自无染。但迷悟不
同。无有二性。以莲华像之。引彼三根令归本故。是
故法华经明世间相常住。
第七说涅槃经时。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者。此经
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无异。但为无明覆
故不见。涅槃经是三乘中舍权就实相。法华即是
舍权就实智。二部经俱是三乘中第六时教。但为
化相门中说时前后。故分涅槃为第七时教。然其
智境。无有次第古今时也。
第八说华严经时。于刹那际。通摄三世及十世圆
融教者。如经说云。入刹那际三昧。降神受生。八相
成道。入涅槃总不移时。为依本性理智。本无时故。
非权依本也。故名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
三昧。以化仪轨则。施方便言。是故。诸明人莫随其
德也。
第六时说法华经。引权归实教者。为罗汉随空会
寂。缘觉会十二缘生法。皆无体性。以明六根识及
名色心境三事自性无生。如是二人。皆心识灭。三
界业灭。智慈不生。又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乐生
净土。及留惑润生菩萨。并不了一切众生无明诸
惑。皆从一切如来根本性清净普光明无中边智
之所生。皆有净土秽土自佛他佛欣厌等诸邪见。
不称真理。引此三根。令归本智故。即以妙法莲华。
令知无明生死性。本唯智体性自无染。但迷悟不
同。无有二性。以莲华像之。引彼三根令归本故。是
故法华经明世间相常住。
第七说涅槃经时。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者。此经
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无异。但为无明覆
故不见。涅槃经是三乘中舍权就实相。法华即是
舍权就实智。二部经俱是三乘中第六时教。但为
化相门中说时前后。故分涅槃为第七时教。然其
智境。无有次第古今时也。
第八说华严经时。于刹那际。通摄三世及十世圆
融教者。如经说云。入刹那际三昧。降神受生。八相
成道。入涅槃总不移时。为依本性理智。本无时故。
非权依本也。故名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
三昧。以化仪轨则。施方便言。是故。诸明人莫随其
225-A¶ 第 843c 页
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刹那际三昧。此经教门。无始
无终。是佛实报果德。性相圆周。若求其头尾长短。
始终路绝。出此法外。别生情量。总是权门。非究竟
说。如此法门。佛不出世。亦无涅槃。诸性一性。诸智
一智。诸相一相。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
至十世。如是等法无始无终。名为常转法轮。如圆
珠无方。如明镜顿照。如虚空无隔。如响无依。如影
不碍。如化人所生。若人了得此法门者。佛智自然
智无师智之所现前。为此法无出没故。还以自然
无出没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计思量之所能得也。
一切权教法门。总在其中一时而说。为诸权教不
出法界。无三世故。各依自见无量差殊。
第九共不共教者。为说诸大乘经。人天三乘同闻。
得益各别。经云菩萨在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
转法轮。度无量众生。其此小众生不知不觉。此乃
常与众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与心
本无差别。然见佛不见佛。闻法不闻法。解脱知见
大小。及苦乐各各不同。是故。名为共不共教。又经
云。入刹那际三昧。示现从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现
转法轮入涅槃。此乃于无时之中。诸众生等。自得
时分。见初中后。于一音法内。自得天人小乘大乘
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见佛住劫寿命长短。各
自差别。而实如来性无造作无生无灭。然以无作
法性无垢白净之智。自体清净。能称彼念。令无失
无终。是佛实报果德。性相圆周。若求其头尾长短。
始终路绝。出此法外。别生情量。总是权门。非究竟
说。如此法门。佛不出世。亦无涅槃。诸性一性。诸智
一智。诸相一相。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
至十世。如是等法无始无终。名为常转法轮。如圆
珠无方。如明镜顿照。如虚空无隔。如响无依。如影
不碍。如化人所生。若人了得此法门者。佛智自然
智无师智之所现前。为此法无出没故。还以自然
无出没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计思量之所能得也。
一切权教法门。总在其中一时而说。为诸权教不
出法界。无三世故。各依自见无量差殊。
第九共不共教者。为说诸大乘经。人天三乘同闻。
得益各别。经云菩萨在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
转法轮。度无量众生。其此小众生不知不觉。此乃
常与众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与心
本无差别。然见佛不见佛。闻法不闻法。解脱知见
大小。及苦乐各各不同。是故。名为共不共教。又经
云。入刹那际三昧。示现从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现
转法轮入涅槃。此乃于无时之中。诸众生等。自得
时分。见初中后。于一音法内。自得天人小乘大乘
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见佛住劫寿命长短。各
自差别。而实如来性无造作无生无灭。然以无作
法性无垢白净之智。自体清净。能称彼念。令无失
225-A¶ 第 844a 页
时。如是与佛。共法共智共时共身共心共乘。以知
见解脱。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声闻。
共在华严会。而如聋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华严经中。十方云集诸来菩
萨。及佛国土。所从来方不同各别。所共同声说法。
总同闻法。获益能同能别。又于会中天龙八部人
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毗卢遮那果德法门。具同
具别自在。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
见解脱。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声闻。
共在华严会。而如聋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华严经中。十方云集诸来菩
萨。及佛国土。所从来方不同各别。所共同声说法。
总同闻法。获益能同能别。又于会中天龙八部人
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毗卢遮那果德法门。具同
具别自在。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