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1c 页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三(本末合)(尽出现品)
**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释此品文。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按梵本。名如来十身相海。如来之名。广如
前释。十身者。如上文第八地中两种说十身。一众生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2a 页
身国土身等。二菩提身愿身等。广说如章。相海者。内
德外彰。标表超胜。其数繁广。难可测量。此则如来之
十身。十身之相海。正当依主亦带数释也。
二来意者。有二种。一远答第二会初后佛果德问。二
近望前品。总明果法。此品别显相德。故来也。
三宗趣者。辨佛果无边相海为宗。显差别因成差别
果为趣也。
四释文中三。一诫听许说。二如来顶上下。略说九十
七相。三佛子毗卢遮那下。广结十华藏尘数相。
就第二略说中。显相依处有四十六。若细论之。相所
依处与相数等。以无重叠者故。其一一相文中。或五
四三二等。五谓一相所依处。二相名。三庄严。四业用。
五成益。具与不具。文各自显。此中最初明顶相。后辨
足相者。依观佛三昧海经说。观佛有逆顺。今此是顺
观。若先从足观。是逆观也。问此明大相。相福与后品
所说好福何厚薄邪。
答善生经中自有校量故。后
文云。一切世间所有福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
切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不及
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及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
复不及无见顶相功德。
就初相中三。先总标相依所处及通严。次其中下别
显。后佛子下总结。就别显中。同前依处有三十二相。
初相文三。谓一名。二一切妙下庄严。三一一下业用。
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皆同初文三也。六中严内二。先
德外彰。标表超胜。其数繁广。难可测量。此则如来之
十身。十身之相海。正当依主亦带数释也。
二来意者。有二种。一远答第二会初后佛果德问。二
近望前品。总明果法。此品别显相德。故来也。
三宗趣者。辨佛果无边相海为宗。显差别因成差别
果为趣也。
四释文中三。一诫听许说。二如来顶上下。略说九十
七相。三佛子毗卢遮那下。广结十华藏尘数相。
就第二略说中。显相依处有四十六。若细论之。相所
依处与相数等。以无重叠者故。其一一相文中。或五
四三二等。五谓一相所依处。二相名。三庄严。四业用。
五成益。具与不具。文各自显。此中最初明顶相。后辨
足相者。依观佛三昧海经说。观佛有逆顺。今此是顺
观。若先从足观。是逆观也。问此明大相。相福与后品
所说好福何厚薄邪。
答善生经中自有校量故。后
文云。一切世间所有福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
切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不及
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及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
复不及无见顶相功德。
就初相中三。先总标相依所处及通严。次其中下别
显。后佛子下总结。就别显中。同前依处有三十二相。
初相文三。谓一名。二一切妙下庄严。三一一下业用。
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皆同初文三也。六中严内二。先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2b 页
明菩萨以宝焰摩尼为冠。后明具佛力等宝为鬘。业
中可知。七中三可知。八中严内。如意宝与摩尼宝别
者。摩尼单名意故。业中三海约三业也。九中三同
前加。益物十中三。十一中三。同前。十二中。业有益世
获净刹断妄想。十三中三同上。十四中。业用云四菩
萨行者。谓四摄行也。十五十六十七十八。文并易了。
十九具足千轮者。梵本云具千辐轮。业用中云发明
智日者。智日即是佛之别称。谓光中出声。赞佛功德
故。二十可知。二十一业用中云。显现诸佛菩萨智慧
妙藏者。谓光中出声。说佛菩萨智慧善巧说法应机
故。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文并可知。二十五业中云
舒大焰网。乃至示诸众生一切业海者。光中出声说
善恶业决定不亡。或说一一众生业海繁广故。二十
六二十七。并可知。二十八业中。光现三世间故。二十
九中略无庄严。业中有明利益。可知。三十中亦无庄
严。业中令得见无所见益。三十一中。亦无庄严。三十
二中同上。有名严业。上来别明顶相竟。三佛子如来
下总结可知。上来诸相表名中皆称云者。旧经解云。
是周遍义。润益义。无体义。无碍义。现相义。降雨义。今
谓上下文中说诸供具。或佛菩萨。或能化佛事等。多
用此语。皆同一义。所谓应感则形形必成益。而来无
所从。感毕则谢。谢无停止。具兹五德。如世间云。故名
云尔。
自下第三十三眉间有一相文四。谓依处名严业
中可知。七中三可知。八中严内。如意宝与摩尼宝别
者。摩尼单名意故。业中三海约三业也。九中三同
前加。益物十中三。十一中三。同前。十二中。业有益世
获净刹断妄想。十三中三同上。十四中。业用云四菩
萨行者。谓四摄行也。十五十六十七十八。文并易了。
十九具足千轮者。梵本云具千辐轮。业用中云发明
智日者。智日即是佛之别称。谓光中出声。赞佛功德
故。二十可知。二十一业用中云。显现诸佛菩萨智慧
妙藏者。谓光中出声。说佛菩萨智慧善巧说法应机
故。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文并可知。二十五业中云
舒大焰网。乃至示诸众生一切业海者。光中出声说
善恶业决定不亡。或说一一众生业海繁广故。二十
六二十七。并可知。二十八业中。光现三世间故。二十
九中略无庄严。业中有明利益。可知。三十中亦无庄
严。业中令得见无所见益。三十一中。亦无庄严。三十
二中同上。有名严业。上来别明顶相竟。三佛子如来
下总结可知。上来诸相表名中皆称云者。旧经解云。
是周遍义。润益义。无体义。无碍义。现相义。降雨义。今
谓上下文中说诸供具。或佛菩萨。或能化佛事等。多
用此语。皆同一义。所谓应感则形形必成益。而来无
所从。感毕则谢。谢无停止。具兹五德。如世间云。故名
云尔。
自下第三十三眉间有一相文四。谓依处名严业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2c 页
也。第三十四眼有一相。第三十五鼻有一相。并文四
同眉间。第三十六舌有二相。前相文七。一相依处。二
名。三严。四因。五依处分量。六业用。七利益。后相三十
七云。如来舌复有等者。准梵本。复字是相字。文中五。
一依处。二名。三依处体状。四严。五业。业中云其光普
照一切佛刹唯尘所成者。梵本云。一切佛刹自性。离
于尘相。以光威力。令色相土无和合相。显散尘相。随
应度者。见此获益。此光即是为菩萨时说因缘法。无
和合者。无有自体之所致尔。第三十八舌端有二相。
前一文中五。一依处。二名。三严。四业。五利益。后相三
十九中文五同前。第四十。上腭有一相。文四。谓所依
名严业可知。第四十一右辅下牙有一相。文四易了。
第四十二右辅上牙文四同前。第四十三左辅下牙
有一相。文四。第四十四左辅上牙有一相。文四。业用
中云流布法乳等者。法谓教菩萨法。能长养其胎故
名乳。令胜解成就故名灯。令依胜解成行故。此可贵
故。名宝。此三同是伏忍位中。或别配三贤。第四十五
齿有一相。文四同前。第四十六唇有一相。文中三。一
依处。二名。三业。第四十七颈相文四。庄严中绀蒲成
就。如音义说。四十八右肩有二相。前文三。谓依处名
业。后相四十九文四。谓依处名体业。第五十右肩有
三相。初相文四。谓依处名严业。次相五十一文四。谓
所依名字庄严业用。后相五十二文四。依名严业。第
五十三胸臆相文六。一依处。三形状。形如卐字者。梵
同眉间。第三十六舌有二相。前相文七。一相依处。二
名。三严。四因。五依处分量。六业用。七利益。后相三十
七云。如来舌复有等者。准梵本。复字是相字。文中五。
一依处。二名。三依处体状。四严。五业。业中云其光普
照一切佛刹唯尘所成者。梵本云。一切佛刹自性。离
于尘相。以光威力。令色相土无和合相。显散尘相。随
应度者。见此获益。此光即是为菩萨时说因缘法。无
和合者。无有自体之所致尔。第三十八舌端有二相。
前一文中五。一依处。二名。三严。四业。五利益。后相三
十九中文五同前。第四十。上腭有一相。文四。谓所依
名严业可知。第四十一右辅下牙有一相。文四易了。
第四十二右辅上牙文四同前。第四十三左辅下牙
有一相。文四。第四十四左辅上牙有一相。文四。业用
中云流布法乳等者。法谓教菩萨法。能长养其胎故
名乳。令胜解成就故名灯。令依胜解成行故。此可贵
故。名宝。此三同是伏忍位中。或别配三贤。第四十五
齿有一相。文四同前。第四十六唇有一相。文中三。一
依处。二名。三业。第四十七颈相文四。庄严中绀蒲成
就。如音义说。四十八右肩有二相。前文三。谓依处名
业。后相四十九文四。谓依处名体业。第五十右肩有
三相。初相文四。谓依处名严业。次相五十一文四。谓
所依名字庄严业用。后相五十二文四。依名严业。第
五十三胸臆相文六。一依处。三形状。形如卐字者。梵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3a 页
本云室利靺瑳。三名字。四庄严。五业用。六利益。第五
十四吉祥相。右边有五相。谓五十四五六七八也。唯
第二相文中五。馀四文各四。五谓如前依处乃至利
益。四谓除利益一种。第五十九吉祥相。左边五相。谓
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也。文中各四。如前
所说。第六十四右手有五相。谓六十四五六七八。文
中各四。皆同前说。六十六中。云成变化网者。梵本云
放光化成网也。第六十九左手有四相。谓六十九七
十七十一七十二也。文中亦各有四。第七十三右手
指相文四。第七十四左手指相文四。第七十五右手
掌相文五。谓处名严业益。第七十六左手掌相文中
亦五同前。第七十七阴藏相文四。第七十八右臀相
文四。第七十九左臀相文中四。第八十右䏶相文五。
五中第四明䏶相状。馀四同前。第八十一左䏶相文
中五。五中初四同前第五利益。第八十二右腨相文
中五。于中第五形相。馀四同前。第八十三左腨相文
中五。五中第四明色相。馀四同前。第八十四宝腨相
文中四。一依处。二名字。三相状。四业用。第八十五足
下相者。此中略无左右以标。译家脱漏。复勘梵本。文
中四。一依处。二名。三色相。四业用。第八十六右足上
相文中四。依名严业也。第八十七左足上相中四同
前。第八十八右足指间相文中四。同右足上相。第八
十九左足指间卐字相者。梵本云室利靺瑳相。文中
五。同右足上四外并有利益。第九十右足跟相。第九
十四吉祥相。右边有五相。谓五十四五六七八也。唯
第二相文中五。馀四文各四。五谓如前依处乃至利
益。四谓除利益一种。第五十九吉祥相。左边五相。谓
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也。文中各四。如前
所说。第六十四右手有五相。谓六十四五六七八。文
中各四。皆同前说。六十六中。云成变化网者。梵本云
放光化成网也。第六十九左手有四相。谓六十九七
十七十一七十二也。文中亦各有四。第七十三右手
指相文四。第七十四左手指相文四。第七十五右手
掌相文五。谓处名严业益。第七十六左手掌相文中
亦五同前。第七十七阴藏相文四。第七十八右臀相
文四。第七十九左臀相文中四。第八十右䏶相文五。
五中第四明䏶相状。馀四同前。第八十一左䏶相文
中五。五中初四同前第五利益。第八十二右腨相文
中五。于中第五形相。馀四同前。第八十三左腨相文
中五。五中第四明色相。馀四同前。第八十四宝腨相
文中四。一依处。二名字。三相状。四业用。第八十五足
下相者。此中略无左右以标。译家脱漏。复勘梵本。文
中四。一依处。二名。三色相。四业用。第八十六右足上
相文中四。依名严业也。第八十七左足上相中四同
前。第八十八右足指间相文中四。同右足上相。第八
十九左足指间卐字相者。梵本云室利靺瑳相。文中
五。同右足上四外并有利益。第九十右足跟相。第九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3b 页
十一左足跟相。文中并同右足。上九十二右足趺相。
第九十三左足趺相。文并同前右足上四。第九十四
右足四周相。第九十五左足四周相。文中皆四。同前
可知。第九十六右足指端相。第九十七左足指端相。
文皆四同前可知。上来大段。第二依佛身四十六处。
略显九十七相竟。
自下大段。第三以别说难周故。次总结无尽故。云毗
卢遮那如来有如是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
相等也。十身相海品。略分文指。当一二了。
**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释此品文四门
同前。
初释名者。如来。谓乘如实道故。随好者。随逐大相益
加姿好故。光明者。显曜除冥故。功德者。行成摄益故。
此即标人以显相。因相而发光。因光以获益。总名如
来随好光明之功德。亦随好之光。亦如来之随好。皆
依主释。若随好等。是如来所有。名如来之随好等。即
皆有财释也。
二来意者。前品明大相。今此辨随好。好有胜益。相因
显也。
三宗趣者。有二义。一辨好为宗。显相为趣。二说好为
宗。彰益为趣。
四释文中二。先明果随好。后佛子我为下辨因随好。
前中二。初告上首菩萨。后如来下正说随好。
前中
告宝手者。宝功德也。手信心也。将说好光功德。非深
第九十三左足趺相。文并同前右足上四。第九十四
右足四周相。第九十五左足四周相。文中皆四。同前
可知。第九十六右足指端相。第九十七左足指端相。
文皆四同前可知。上来大段。第二依佛身四十六处。
略显九十七相竟。
自下大段。第三以别说难周故。次总结无尽故。云毗
卢遮那如来有如是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
相等也。十身相海品。略分文指。当一二了。
**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释此品文四门
同前。
初释名者。如来。谓乘如实道故。随好者。随逐大相益
加姿好故。光明者。显曜除冥故。功德者。行成摄益故。
此即标人以显相。因相而发光。因光以获益。总名如
来随好光明之功德。亦随好之光。亦如来之随好。皆
依主释。若随好等。是如来所有。名如来之随好等。即
皆有财释也。
二来意者。前品明大相。今此辨随好。好有胜益。相因
显也。
三宗趣者。有二义。一辨好为宗。显相为趣。二说好为
宗。彰益为趣。
四释文中二。先明果随好。后佛子我为下辨因随好。
前中二。初告上首菩萨。后如来下正说随好。
前中
告宝手者。宝功德也。手信心也。将说好光功德。非深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3c 页
植信根者。不被故。此表也。
后正说中。佛自说者。好
是微相。其用乃广。非佛自陈。恐难信受。故古德云。阿
僧祇品是差别因满处。此品是差别果满处。各是究
竟故。佛自说者。此或不然。所以者何。十定品既不同
彼。于中亦佛自说。文中三。一好名。名圆海王者。令见
闻者生究竟自在福故。二此随下显光名。名炽盛者。
德殊胜故。三七百下辨光眷属。后明因好中。文有六
段。一菩萨于兜率放光相。二佛子菩萨足下下。明足
下随好放光利益。三天子汝等应发下。劝发大心。四
净治其意下。劝忏除障。五说此法时下。时众闻法得
益。六尔时诸天子以上众华下。展转利益。
就初段中五。一放光时。二放光处。三光名字。四光照
处。五彼世界下光所照益。益中四。一脱地狱苦。二得
十眼耳等。三生天。四闻天鼓说得生天因缘。于中四。
一不放逸故。二于种福故。三昔近善友故。四佛威神
力故。
第二足下随好光益物中三。一相轮名。二此有下随
好名。三常放下明好业用。业用中二。先标总数。后中
有下别举其一。存略故也。别举中三。一光名。二能照
下光所照。三随诸下光所益。益中四。一随机成就。二
离苦趣。三得生天。四闻天鼓说法。说法中二。先劝诲。
后如我说我下正显。前中三。一天鼓劝诲。二尔时诸
天子下。怪鼓声寻所因。三是时天鼓下鼓为说因。因
即诸天子善根也。后正显中六。一鼓无我所说我所。
后正说中。佛自说者。好
是微相。其用乃广。非佛自陈。恐难信受。故古德云。阿
僧祇品是差别因满处。此品是差别果满处。各是究
竟故。佛自说者。此或不然。所以者何。十定品既不同
彼。于中亦佛自说。文中三。一好名。名圆海王者。令见
闻者生究竟自在福故。二此随下显光名。名炽盛者。
德殊胜故。三七百下辨光眷属。后明因好中。文有六
段。一菩萨于兜率放光相。二佛子菩萨足下下。明足
下随好放光利益。三天子汝等应发下。劝发大心。四
净治其意下。劝忏除障。五说此法时下。时众闻法得
益。六尔时诸天子以上众华下。展转利益。
就初段中五。一放光时。二放光处。三光名字。四光照
处。五彼世界下光所照益。益中四。一脱地狱苦。二得
十眼耳等。三生天。四闻天鼓说得生天因缘。于中四。
一不放逸故。二于种福故。三昔近善友故。四佛威神
力故。
第二足下随好光益物中三。一相轮名。二此有下随
好名。三常放下明好业用。业用中二。先标总数。后中
有下别举其一。存略故也。别举中三。一光名。二能照
下光所照。三随诸下光所益。益中四。一随机成就。二
离苦趣。三得生天。四闻天鼓说法。说法中二。先劝诲。
后如我说我下正显。前中三。一天鼓劝诲。二尔时诸
天子下。怪鼓声寻所因。三是时天鼓下鼓为说因。因
即诸天子善根也。后正显中六。一鼓无我所说我所。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4a 页
喻佛證无我所说我所。文中喻法可知。二如我音声
下鼓声缘感无所从。喻缘起无来处。文中喻法可知。
三譬如汝等下。地狱及身无所从。喻光及声无所来。
文中二。初喻。二合。问喻中云但由于汝颠倒等。生地
狱身。此即现有来处。何故乃云此无根本。答从缘之
法。皆无自性。即是无根本也。馀文同此者。准知。四譬
如须弥下。乐具无从喻。喻鼓无所从。文中喻合。五譬
如亿那下。一音说法应多喻。喻菩萨一随好光现多
自在力。合中二。先正合。后一切声闻下显胜。前中云
大劝喜者。各称根欲故。虽多时说。不生疲厌。为多众
说。不生退怯。虽多恭敬。不生憍慢。虽多安乐。不生放
逸。六诸天子汝当往诣下。劝供养离欲。文中二。先劝。
后时诸天子下。依劝供养。前中二。先总劝。后勿复下
别劝。前总者。令往菩萨所供养。此有二意。一能暂别
五欲。二能报恩德。后别中三。一说五欲过。令离无善
根障故。文中三。法喻合可知。二汝等应当下。明报恩
损益。文中四。一劝报恩益。二其有下明不报恩损。三
汝等今者下。双结损益。谓若离不报脩于报行。回损
向益。故云宜疾回向等也。四如我天鼓下。因为说法。
于中二。先说二空观。后汝等若能下结观成益。前中
二。初明生空中。先喻。后法。法中非男女者。即男女相
不可得。此显离断常故。后如我天鼓下。明法空中。亦
先喻。后法。法中。五蕴不生者。非常故。不灭者。非断故。
后结观成益。云则入无依印者。印是决定之义。谓此
下鼓声缘感无所从。喻缘起无来处。文中喻法可知。
三譬如汝等下。地狱及身无所从。喻光及声无所来。
文中二。初喻。二合。问喻中云但由于汝颠倒等。生地
狱身。此即现有来处。何故乃云此无根本。答从缘之
法。皆无自性。即是无根本也。馀文同此者。准知。四譬
如须弥下。乐具无从喻。喻鼓无所从。文中喻合。五譬
如亿那下。一音说法应多喻。喻菩萨一随好光现多
自在力。合中二。先正合。后一切声闻下显胜。前中云
大劝喜者。各称根欲故。虽多时说。不生疲厌。为多众
说。不生退怯。虽多恭敬。不生憍慢。虽多安乐。不生放
逸。六诸天子汝当往诣下。劝供养离欲。文中二。先劝。
后时诸天子下。依劝供养。前中二。先总劝。后勿复下
别劝。前总者。令往菩萨所供养。此有二意。一能暂别
五欲。二能报恩德。后别中三。一说五欲过。令离无善
根障故。文中三。法喻合可知。二汝等应当下。明报恩
损益。文中四。一劝报恩益。二其有下明不报恩损。三
汝等今者下。双结损益。谓若离不报脩于报行。回损
向益。故云宜疾回向等也。四如我天鼓下。因为说法。
于中二。先说二空观。后汝等若能下结观成益。前中
二。初明生空中。先喻。后法。法中非男女者。即男女相
不可得。此显离断常故。后如我天鼓下。明法空中。亦
先喻。后法。法中。五蕴不生者。非常故。不灭者。非断故。
后结观成益。云则入无依印者。印是决定之义。谓此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4b 页
定无寄。不依根境识等。一切诸法。以此无依印印。一
切法皆无依故。后依劝修供中七。一闻天鼓劝。二即
皆下身化出兴。三即共下欲供不逐。四时有下。诸天
子闻菩萨下生母胎。五时诸天子以天眼下。见菩萨
处母胎。六诸天子众下。诸天子各将眷属诸菩萨起
居。七时天鼓中下。鼓显菩萨诸生假实。于中二。先喻
况。后法说。说中云离分别者。令菩萨示现受生非实
生殁故。除憍慢者。令不自谓天宫胜。故无染著。令舍
五欲求菩提故。
第三劝发大心中。大心。梵名阿耨等者。此云无上正
遍知觉心。心体有三。具如上释。
第四劝忏除障中三。初明劝忏罪障。二闻是语下问
其忏法。三尔时天鼓下为说忏法。
初中四。一略标
身意二业为能忏缘。言净治意者。令离垢净分别故。
住善威仪者。令脩善行相仪不住相故。二忏除下列
所忏障。障有四种。一业者。小宗五逆业障圣道。今此
七逆。加和上阿阇梨故。二烦恼障者。小宗九十八使
并十缠为障。今此以分别俱生所执实我萨迦耶等
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能遮见修二种。其
道及道方便故。总名障。三报障者。小宗以三恶道北
郁单无想天等报。能遮圣道故。为障也。今此更加四
果四向。皆能于大菩提。见修二道。极成障故。摄大乘
云。非往诸恶趣极障大菩提如住于声闻及以独觉
地。又诸大乘经论。广明此理。具如别行章说。四见障
切法皆无依故。后依劝修供中七。一闻天鼓劝。二即
皆下身化出兴。三即共下欲供不逐。四时有下。诸天
子闻菩萨下生母胎。五时诸天子以天眼下。见菩萨
处母胎。六诸天子众下。诸天子各将眷属诸菩萨起
居。七时天鼓中下。鼓显菩萨诸生假实。于中二。先喻
况。后法说。说中云离分别者。令菩萨示现受生非实
生殁故。除憍慢者。令不自谓天宫胜。故无染著。令舍
五欲求菩提故。
第三劝发大心中。大心。梵名阿耨等者。此云无上正
遍知觉心。心体有三。具如上释。
第四劝忏除障中三。初明劝忏罪障。二闻是语下问
其忏法。三尔时天鼓下为说忏法。
初中四。一略标
身意二业为能忏缘。言净治意者。令离垢净分别故。
住善威仪者。令脩善行相仪不住相故。二忏除下列
所忏障。障有四种。一业者。小宗五逆业障圣道。今此
七逆。加和上阿阇梨故。二烦恼障者。小宗九十八使
并十缠为障。今此以分别俱生所执实我萨迦耶等
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能遮见修二种。其
道及道方便故。总名障。三报障者。小宗以三恶道北
郁单无想天等报。能遮圣道故。为障也。今此更加四
果四向。皆能于大菩提。见修二道。极成障故。摄大乘
云。非往诸恶趣极障大菩提如住于声闻及以独觉
地。又诸大乘经论。广明此理。具如别行章说。四见障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4c 页
者。此唯所知不同小宗但说烦恼。若不尔者有重言
失。前烦恼中有五见故。此行相者。谓于真俗理事别
执由迷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之义。乃至执佛四智菩
提有为无漏。涅槃第二云。外道邪见可说如来同于
有为。持戒比丘不应如是。若言如来是有为者。即是
妄语。当知此人死入地狱。乃至云。应知如来即是无
为。三以尽法界下。重显三业广大忏悔。文中四句分
三。初两句广前善住威仪脩五轮礼仪。初句身者。显
两肘两膝四轮也。后句头者明顶轮。通前五也。次一
句舌者。广明语业。陈说罪障自性无依。后以尽法界
乃至善身业等下。总结三业。皆尽法界众生数者。由
昔来起障既未曾治。于境攀缘。造作莫限。是故障缘
遍众生界。今欲忏除故。还数等于彼也。
第二问忏法中二。先闻能所忏喜。后而问下正显也
第三为说忏法中二。先显说因。后诸天子下正说。正
说中二。初总说。后诸天子如我下别显。前中三。一举
能识业障体。若不识则不能除故。何以偏举菩萨。以
诸天子贺菩萨恩深信重故。次不从东方下正明忏
相。问此中问忏四障。何故唯说业耶。
答此有二义。
一以四障展转相缘不相离故。见障是烦恼所依。依
烦恼而起于业。依业感报故。二由同是从缘无自性
观故。以一观通治四障若依此解障无不起。不待除
亡。三菩萨结善识障体苦故。后别显中二。先别以六
门。明忏除障法。各有喻法。后若如是知下总结忏法
失。前烦恼中有五见故。此行相者。谓于真俗理事别
执由迷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之义。乃至执佛四智菩
提有为无漏。涅槃第二云。外道邪见可说如来同于
有为。持戒比丘不应如是。若言如来是有为者。即是
妄语。当知此人死入地狱。乃至云。应知如来即是无
为。三以尽法界下。重显三业广大忏悔。文中四句分
三。初两句广前善住威仪脩五轮礼仪。初句身者。显
两肘两膝四轮也。后句头者明顶轮。通前五也。次一
句舌者。广明语业。陈说罪障自性无依。后以尽法界
乃至善身业等下。总结三业。皆尽法界众生数者。由
昔来起障既未曾治。于境攀缘。造作莫限。是故障缘
遍众生界。今欲忏除故。还数等于彼也。
第二问忏法中二。先闻能所忏喜。后而问下正显也
第三为说忏法中二。先显说因。后诸天子下正说。正
说中二。初总说。后诸天子如我下别显。前中三。一举
能识业障体。若不识则不能除故。何以偏举菩萨。以
诸天子贺菩萨恩深信重故。次不从东方下正明忏
相。问此中问忏四障。何故唯说业耶。
答此有二义。
一以四障展转相缘不相离故。见障是烦恼所依。依
烦恼而起于业。依业感报故。二由同是从缘无自性
观故。以一观通治四障若依此解障无不起。不待除
亡。三菩萨结善识障体苦故。后别显中二。先别以六
门。明忏除障法。各有喻法。后若如是知下总结忏法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5a 页
真实之相。前中六者。一鼓声说业无说说。喻佛无说
而有说。二天鼓声无生灭能随悟。喻业能随报。三鼓
恒出声离断常。喻佛恒说无断常。四鼓随心乐皆得
乐闻。诸佛亦尔。随心悉令见。五颇梨镜现器情影。喻
业现果无出入。六幻师幻惑馀人眼。喻业现果然无
实。后总结中云若如是知者。牒前总别所说四障如
幻缘生无体。是真实忏悔者。对小乘权大执有能所
治体。彼非真实故。一切罪恶悉清净者。彼见能所治
令灭者。非真实净以障除障故。
第五时众闻法得益中四。一馀刹兜率天子得无生
忍。二诸六欲天子发无上菩提心。三诸六欲天女皆
舍女身。亦发大心。四尔时下。此处兜率天子得益。于
中六。一得證地益。二得三昧益。三得多净三业益。四
忏除四障。五见众多佛菩萨。六而犹未现等益分齐。
谓虽得十地。当未究竟故。云未现少分之力。
第六展转益中四。一华供佛菩萨普雨香益。二若有
众生见其盖下见盖益。三若有暂得下见前轮王放
摩尼光益。四成就如是肉眼下以喻重显。并闻说喻
益。
初中有法喻合。法中三。一以上众华者。上字是梵本
中前字。谓是诸天子。前欲诣遮那菩萨供养时。所化
作华香乐幢盖赞等中之华也。二复于身毛孔。化出
多华。共以供佛。散亿佛身者。表散华者行必感果故。
三以前香雨诸刹于彼益生。喻中喻蒙香者。业障销
而有说。二天鼓声无生灭能随悟。喻业能随报。三鼓
恒出声离断常。喻佛恒说无断常。四鼓随心乐皆得
乐闻。诸佛亦尔。随心悉令见。五颇梨镜现器情影。喻
业现果无出入。六幻师幻惑馀人眼。喻业现果然无
实。后总结中云若如是知者。牒前总别所说四障如
幻缘生无体。是真实忏悔者。对小乘权大执有能所
治体。彼非真实故。一切罪恶悉清净者。彼见能所治
令灭者。非真实净以障除障故。
第五时众闻法得益中四。一馀刹兜率天子得无生
忍。二诸六欲天子发无上菩提心。三诸六欲天女皆
舍女身。亦发大心。四尔时下。此处兜率天子得益。于
中六。一得證地益。二得三昧益。三得多净三业益。四
忏除四障。五见众多佛菩萨。六而犹未现等益分齐。
谓虽得十地。当未究竟故。云未现少分之力。
第六展转益中四。一华供佛菩萨普雨香益。二若有
众生见其盖下见盖益。三若有暂得下见前轮王放
摩尼光益。四成就如是肉眼下以喻重显。并闻说喻
益。
初中有法喻合。法中三。一以上众华者。上字是梵本
中前字。谓是诸天子。前欲诣遮那菩萨供养时。所化
作华香乐幢盖赞等中之华也。二复于身毛孔。化出
多华。共以供佛。散亿佛身者。表散华者行必感果故。
三以前香雨诸刹于彼益生。喻中喻蒙香者。业障销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5b 页
灭。得解脱乐故。非随第四禅中有变实受乐。不尔彼
地非舍受故。喻取少分相似边说。合中云若有闻者
者。还只是前身蒙香者尔。此文有四。一香举前蒙香
者。二彼诸下显灭惑数。三了知下明伏害差别。四成
就下辨得善根益。问既六种皆益。何偏言闻。
答因
香获益故。明惑数中。此八万四千烦恼。但有都名而
非巨细。致使昔来诸德种种安立。初一云众生根本
烦恼有十。然一惑力复各有十。即为一百计。应分为
九品。但上品重故。开为三品。中下轻故。各为一品。合
为五品。即是五百。复于外内境起。谓以自五尘为内。
以他五尘为外。一一各五百。即为五千。别迷四谛。则
成二万。并本一千。则有二万一千。依多三毒及等分
故。为八万四千。二云以十恶为本。展转相成。一一各
十故。成一百。迷自五尘为五百。迷他亦尔。合有一千。
正迷十谛法门。谓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或约迷说诚
谛等十谛。空有不同。分成二万。或约十善二谛。亦是
二万。并本一千。总为二万一千。依三毒多分及等分
故。成八万四千烦恼也。三依贤劫经。别有八万四千。
如上九地记中释。虽有三说。今依前二。前二依此经
文内外等故。三伏害文中云。了知如是悉是虚妄者。
此但了知六根境等是妄。伏惑不起。非害断也。或可
害断了法悉妄相尽理即是断惑證如。亦无违也。四
得善根可知。
二见盖益中。有法喻合。初中二。先明种一恒河沙数
地非舍受故。喻取少分相似边说。合中云若有闻者
者。还只是前身蒙香者尔。此文有四。一香举前蒙香
者。二彼诸下显灭惑数。三了知下明伏害差别。四成
就下辨得善根益。问既六种皆益。何偏言闻。
答因
香获益故。明惑数中。此八万四千烦恼。但有都名而
非巨细。致使昔来诸德种种安立。初一云众生根本
烦恼有十。然一惑力复各有十。即为一百计。应分为
九品。但上品重故。开为三品。中下轻故。各为一品。合
为五品。即是五百。复于外内境起。谓以自五尘为内。
以他五尘为外。一一各五百。即为五千。别迷四谛。则
成二万。并本一千。则有二万一千。依多三毒及等分
故。为八万四千。二云以十恶为本。展转相成。一一各
十故。成一百。迷自五尘为五百。迷他亦尔。合有一千。
正迷十谛法门。谓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或约迷说诚
谛等十谛。空有不同。分成二万。或约十善二谛。亦是
二万。并本一千。总为二万一千。依三毒多分及等分
故。成八万四千烦恼也。三依贤劫经。别有八万四千。
如上九地记中释。虽有三说。今依前二。前二依此经
文内外等故。三伏害文中云。了知如是悉是虚妄者。
此但了知六根境等是妄。伏惑不起。非害断也。或可
害断了法悉妄相尽理即是断惑證如。亦无违也。四
得善根可知。
二见盖益中。有法喻合。初中二。先明种一恒河沙数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5c 页
轮王善根。按梵本中。非但一王一恒善根。乃是一恒
轮王善根故。梵本云恒河沙齐等也后佛子菩萨住
此下明得此王位所化利益言于百千等者正明境
分齐。按本业经上卷云。初地菩萨作四天王。有一万
子百法身百佛国土中化十方天子。二地菩萨作忉
利天王。有二万子。从此后诸地子数皆同。略无化境。
初地既遍百佛国土。当知后后渐增。乃至第十地菩
萨作净居天王。准其化境。与此一恒沙数个清净金
网轮王同等。以是菩萨摄报位极故。次喻及合中。明
但闻彼佛名必生彼佛土。显此但见第十地菩萨盖
即得十地位尔。
三见前轮王身光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云若暂遇光
者。谓前轮王放摩尼光明也。彼虽未转分段。必定得
法云地位故。言以先修行善根者。显此胜益。非无因
缘。非小因缘。必由宿植。此大教善根见闻信乐等故。
喻中云虽未命终见梵天处等。又云得诸禅等者者。
类上三静虑也。合中二。先明放光。后若有众生下重
明得益。于中五一得第十地位。二成就无量智慧光
明。三得六根各十种清净。四得具无量深定。五假使
下以喻重显。并闻说喻益中二。先明喻显。后若有善
男子下。明闻说喻益。前中重显上来见盖见光皆是
肉眼肉眼所见盖及光明。只是障内之色。何有乃得
如是益耶。文中虽说以菩萨善根及金网轮王三昧
福善。终自难信故。
轮王善根故。梵本云恒河沙齐等也后佛子菩萨住
此下明得此王位所化利益言于百千等者正明境
分齐。按本业经上卷云。初地菩萨作四天王。有一万
子百法身百佛国土中化十方天子。二地菩萨作忉
利天王。有二万子。从此后诸地子数皆同。略无化境。
初地既遍百佛国土。当知后后渐增。乃至第十地菩
萨作净居天王。准其化境。与此一恒沙数个清净金
网轮王同等。以是菩萨摄报位极故。次喻及合中。明
但闻彼佛名必生彼佛土。显此但见第十地菩萨盖
即得十地位尔。
三见前轮王身光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云若暂遇光
者。谓前轮王放摩尼光明也。彼虽未转分段。必定得
法云地位故。言以先修行善根者。显此胜益。非无因
缘。非小因缘。必由宿植。此大教善根见闻信乐等故。
喻中云虽未命终见梵天处等。又云得诸禅等者者。
类上三静虑也。合中二。先明放光。后若有众生下重
明得益。于中五一得第十地位。二成就无量智慧光
明。三得六根各十种清净。四得具无量深定。五假使
下以喻重显。并闻说喻益中二。先明喻显。后若有善
男子下。明闻说喻益。前中重显上来见盖见光皆是
肉眼肉眼所见盖及光明。只是障内之色。何有乃得
如是益耶。文中虽说以菩萨善根及金网轮王三昧
福善。终自难信故。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6a 页
喻重显文中二。先假设譬喻。显轮王肉眼所见刹尘
广多。后亦见百亿下。明见佛广多。前中五。一见亿那
由他刹尘数刹。复末此刹为尘。十方各行。如上尘数
刹。乃下一尘。十方各尔。下刹尘皆尽。又以前所下尘
及不下尘数刹。总成一刹。二宝手于汝下问答显广。
三若有众生下明闻说喻得益。显刹难思故。四宝手
设复下。重积前数。以显刹广。谓以前广刹。积至千亿
刹尘数刹。复末为尘。依前喻下尘尽总摄共成一土。
复末为尘。如是经八十反。五如是一切下明业报肉
眼一念中见前一切广刹之微尘。后见佛广多中有
法喻合。文显可知。释随好品了。
**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按梵本中。名说普贤行品)。
释此品文。四门分别。
初释名中二。先得名。后释名。前中。此品约人标称。言
普者遍也。贤善也。道也。因也。谓此菩萨身遍法界。若
依若正。乃至微尘毛端等刹故。具满众善德海故。虽
成正觉。不舍因行。彻穷来际。常脩利乐。无竟期故。故
普贤三昧品云。普贤遍住于诸刹。坐宝莲华众所观。
又云。普贤恒以种种身。法界周流悉充满。又云。一切
佛身所有刹。悉现其形而诣彼。又云。普贤广大功德
海。遍往十方亲近佛。一切尘中所有刹。悉能诣彼而
明现。又云。佛子能以普遍身。悉诣十方诸国土。众生
大海咸济度。法界微尘无不入。又云。入于法界一切
尘。其身无尽无差别。譬如虚空悉周遍。又理趣般若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6b 页
云。普贤菩萨自体遍故。释曰。此普与贤。各是别义。相
违释也。若总言之。是依主释也。普贤之行故。
二来意者。上来从名号品。至随好品。明差别因果。从
此品下。明出现因果。于中。普贤行品辨因。出现品明
果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此下二品俱是自在果成。为物出现因果
为宗。彻穷来际利乐为趣。
四释文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亦二。先正说。后尔
时佛神力故下辨瑞。前中亦二。先叙说所因。后佛子
我不见下正显。
前中三。一指前所说是随器略说。谓是前所说差别
因果。二何以故徵。徵意云。何以将彼差别因果。为略
少故。三诸佛下释。释意云。由差因俱是因因。其行未
普。差别果但是因果。略显相好。未可广陈。若出现因
果则因。是因一一行量尽法界。果是果果境界如空。
因果俱尽。未来利乐无竟故。前云略少。若尔何不唯
说出现因果。故此释云。诸佛世尊为恶众生出兴故。
将说出现时。先说差别故。云为诸众生无知乃至随
流远道故。出兴也。然此说差别所由中。略显十种。一
无智无明者。通独头相应二种。二作恶诸缠者此有
八种十种。八者。谓昏沉。睡眠。此二障止。掉举恶作二
障观。嫉悭障舍。无惭无愧障尸罗。十者。谓于前八加
忿覆二种。此皆现起。缠绕于心。令不自在故。广如章
释。三我我所者。此通生法见修二种。具如别章。四身
违释也。若总言之。是依主释也。普贤之行故。
二来意者。上来从名号品。至随好品。明差别因果。从
此品下。明出现因果。于中。普贤行品辨因。出现品明
果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此下二品俱是自在果成。为物出现因果
为宗。彻穷来际利乐为趣。
四释文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亦二。先正说。后尔
时佛神力故下辨瑞。前中亦二。先叙说所因。后佛子
我不见下正显。
前中三。一指前所说是随器略说。谓是前所说差别
因果。二何以故徵。徵意云。何以将彼差别因果。为略
少故。三诸佛下释。释意云。由差因俱是因因。其行未
普。差别果但是因果。略显相好。未可广陈。若出现因
果则因。是因一一行量尽法界。果是果果境界如空。
因果俱尽。未来利乐无竟故。前云略少。若尔何不唯
说出现因果。故此释云。诸佛世尊为恶众生出兴故。
将说出现时。先说差别故。云为诸众生无知乃至随
流远道故。出兴也。然此说差别所由中。略显十种。一
无智无明者。通独头相应二种。二作恶诸缠者此有
八种十种。八者。谓昏沉。睡眠。此二障止。掉举恶作二
障观。嫉悭障舍。无惭无愧障尸罗。十者。谓于前八加
忿覆二种。此皆现起。缠绕于心。令不自在故。广如章
释。三我我所者。此通生法见修二种。具如别章。四身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6c 页
见者。谓五见中。唯萨迦耶故。五。三四七八倒者。三谓
心想见。四即常谓无常。乃至净谓无净。七谓前三四。
八谓前四乃无常谓常等四。六疑者。谓心犹豫故。七
邪见者。五见中乖僻正理之见故。八结者。有三五九
种。三谓身见戒禁取疑。五谓爱恚慢嫉悭。九谓爱慢
无明见取疑悭嫉。九缚者有二种四种。二谓相及粗
重。相者有二说。一云相是相分。由有漏得相。令彼见
分不得自在。名为相缚。此相即是缚。名为相缚。一云
第七末那。为相缚体。由第七识。馀眼等识。于所缘相。
不得自在。若依此说相之缚。名为相缚。粗重缚者。亦
有二种。一云有漏法上无堪任性。名粗重缚。与有漏
法。非一非异。无别体故非实。断不断别故非一。二云。
二障种子通名粗重。虽有二说。取种为胜。或有说云
一切漏相分名为相缚。由彼令见分不自在故。即彼
相分上能缚诸惑。名粗重缚。行相粗故。若总言之。所
缘相分名相缚。能缘见分贪等诸惑名粗重缚。四者
贪欲瞋恚戒取我见。十随流远道可知。后一句结。结
意云。世尊为此多惑障众生出兴。是故先须说差别
因果后为说出现因果也。
后正显中二种。一先辨所治广多有百万障。后佛子
我不见有下。明能治广大有六十种行。前中三。初总
举。二何等下别显。三佛子若菩萨下结。初中三。先标。
次徵。后释。初中。按梵本云。佛子诸菩萨过失中我不
见有一法过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释曰。虽诸烦
心想见。四即常谓无常。乃至净谓无净。七谓前三四。
八谓前四乃无常谓常等四。六疑者。谓心犹豫故。七
邪见者。五见中乖僻正理之见故。八结者。有三五九
种。三谓身见戒禁取疑。五谓爱恚慢嫉悭。九谓爱慢
无明见取疑悭嫉。九缚者有二种四种。二谓相及粗
重。相者有二说。一云相是相分。由有漏得相。令彼见
分不得自在。名为相缚。此相即是缚。名为相缚。一云
第七末那。为相缚体。由第七识。馀眼等识。于所缘相。
不得自在。若依此说相之缚。名为相缚。粗重缚者。亦
有二种。一云有漏法上无堪任性。名粗重缚。与有漏
法。非一非异。无别体故非实。断不断别故非一。二云。
二障种子通名粗重。虽有二说。取种为胜。或有说云
一切漏相分名为相缚。由彼令见分不自在故。即彼
相分上能缚诸惑。名粗重缚。行相粗故。若总言之。所
缘相分名相缚。能缘见分贪等诸惑名粗重缚。四者
贪欲瞋恚戒取我见。十随流远道可知。后一句结。结
意云。世尊为此多惑障众生出兴。是故先须说差别
因果后为说出现因果也。
后正显中二种。一先辨所治广多有百万障。后佛子
我不见有下。明能治广大有六十种行。前中三。初总
举。二何等下别显。三佛子若菩萨下结。初中三。先标。
次徵。后释。初中。按梵本云。佛子诸菩萨过失中我不
见有一法过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释曰。虽诸烦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7a 页
恼皆能通障一切圣道。然瞋一种。具有二义故。偏举
之。一亲障菩萨不能摄受饶益众生。二于菩萨道诸
障之中。最尤重故。决定毗尼云。菩萨宁起百千贪心。
不起一瞋。违害大悲。莫过此故。善戒经说。与此同也。
二别显中。先徵。后显。显中有一百门。寄位分五。初障
十信行。二不乐佛法下明障十住行。三不得菩萨诸
根下障十行。四乐诽谤一切智语下障十回向大愿
行。五不乐与菩萨同住下。障十地真證行。此中亦耳
不闻无碍法故者。梵本云。耳不闻法处受身障。释曰。
谓生于无佛处故。菩萨万行不过此故。五位起一瞋
心。一切顿障。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令能障同
于所障亦皆无尽。起一瞋成百亿障。理实无尽。结中
三。初正结。次何以故徵意。后佛子我不见下释成。亦
即是后辨能治广大也。就辨能治广大中三。初蹑前
总显。次是故诸菩萨下别明。后佛子菩萨摩诃萨闻
此下结劝。初中可知。次别显中有六位。皆依前起后。
初中三。一牒劝修治。二依劝徵问。三所谓下正显。显
中十句。摄为五对。初二约人。前不舍下。后不慢上。次
二约法。一不诽教。二不迷事。次二约心行。一乐行。二
坚心。次二约降制伏使。前降。后制。后二悲智。前悲。后
智。第二清净中三段同前。初谓依前正法行成离染
胜故。云清净十句亦摄为五对。初三于教法净。一信。
二求。三护。次二于理法净。一广大。二甚大。次二于化
清净。一了器。二僧福。次二于时劫净。一不著。二劝察。
之。一亲障菩萨不能摄受饶益众生。二于菩萨道诸
障之中。最尤重故。决定毗尼云。菩萨宁起百千贪心。
不起一瞋。违害大悲。莫过此故。善戒经说。与此同也。
二别显中。先徵。后显。显中有一百门。寄位分五。初障
十信行。二不乐佛法下明障十住行。三不得菩萨诸
根下障十行。四乐诽谤一切智语下障十回向大愿
行。五不乐与菩萨同住下。障十地真證行。此中亦耳
不闻无碍法故者。梵本云。耳不闻法处受身障。释曰。
谓生于无佛处故。菩萨万行不过此故。五位起一瞋
心。一切顿障。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令能障同
于所障亦皆无尽。起一瞋成百亿障。理实无尽。结中
三。初正结。次何以故徵意。后佛子我不见下释成。亦
即是后辨能治广大也。就辨能治广大中三。初蹑前
总显。次是故诸菩萨下别明。后佛子菩萨摩诃萨闻
此下结劝。初中可知。次别显中有六位。皆依前起后。
初中三。一牒劝修治。二依劝徵问。三所谓下正显。显
中十句。摄为五对。初二约人。前不舍下。后不慢上。次
二约法。一不诽教。二不迷事。次二约心行。一乐行。二
坚心。次二约降制伏使。前降。后制。后二悲智。前悲。后
智。第二清净中三段同前。初谓依前正法行成离染
胜故。云清净十句亦摄为五对。初三于教法净。一信。
二求。三护。次二于理法净。一广大。二甚大。次二于化
清净。一了器。二僧福。次二于时劫净。一不著。二劝察。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7b 页
后一结成性。第三广大智者。由离染障。令智广大故。
此十句亦为五对。初二了所化智。次二知化法智。一
能诠。二所诠。次二知持辨智。次具身语业用智。后二
照依正智。第四入十普入者。由得广智能普契所知
令互相入故。十句中各自多少为对。初二大色小处
互相入。次二多身一身互相入。次二多劫一念互入。
次二多法一法互入。次二多处一处互入。次二多根
一根互入。次二多根与境互入。次二多想一想互入。
次二多言音一言音互入。后二三世一世互入。第五
住十胜妙心者。转变无碍应机成益故。心得胜妙。正
显中。一住离言。二住离念。三住无常爱果因。四住常
果因。五住秘密深。六住平等深。七住灭犹豫。八住诸
世平等。九住三世佛平等。十住佛十力四无量。第六
得十一种佛法善巧智者。依前胜妙心。起此巧智。正
显中。一了理法。二出生行法。三宣说教法。四證果法。
五明了三乘法。六悟解一乘法。七巧言词说法。八纯
门说法。九杂门说法。十知别不别二二不二不二二
十一于第一义谛唯识门究竟故。三明结劝中三。初
正显劝。二何以故徵意。三菩萨摩诃萨释意。由闻此
法得佛果故。功德海满故。利生等故。
第二辨瑞中二。先感瑞。后尔时佛神力故下明證成。
前中二。先此土。后如此世界下结通十方。前中二。先
显瑞因。因有二。谓佛力及法尔。后明瑞相。相中二。先
动地。后雨诸色云。并可知。后證成中亦二。先此土。后
此十句亦为五对。初二了所化智。次二知化法智。一
能诠。二所诠。次二知持辨智。次具身语业用智。后二
照依正智。第四入十普入者。由得广智能普契所知
令互相入故。十句中各自多少为对。初二大色小处
互相入。次二多身一身互相入。次二多劫一念互入。
次二多法一法互入。次二多处一处互入。次二多根
一根互入。次二多根与境互入。次二多想一想互入。
次二多言音一言音互入。后二三世一世互入。第五
住十胜妙心者。转变无碍应机成益故。心得胜妙。正
显中。一住离言。二住离念。三住无常爱果因。四住常
果因。五住秘密深。六住平等深。七住灭犹豫。八住诸
世平等。九住三世佛平等。十住佛十力四无量。第六
得十一种佛法善巧智者。依前胜妙心。起此巧智。正
显中。一了理法。二出生行法。三宣说教法。四證果法。
五明了三乘法。六悟解一乘法。七巧言词说法。八纯
门说法。九杂门说法。十知别不别二二不二不二二
十一于第一义谛唯识门究竟故。三明结劝中三。初
正显劝。二何以故徵意。三菩萨摩诃萨释意。由闻此
法得佛果故。功德海满故。利生等故。
第二辨瑞中二。先感瑞。后尔时佛神力故下明證成。
前中二。先此土。后如此世界下结通十方。前中二。先
显瑞因。因有二。谓佛力及法尔。后明瑞相。相中二。先
动地。后雨诸色云。并可知。后證成中亦二。先此土。后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7c 页
如此道场下结通十方。问此感瑞自是重会普光明
殿会中。何故结通乃云菩提树下菩提场菩萨宫殿
中耶。
答以菩提树是本故。前后诸会。不一不异故
第二偈颂中二。先叙意。后正颂。
前中二。初示相。谓
自他二力是所因也。观十方者。念所化故。观法界者。
思所说故。后欲开下述意。谓为欲述此十种意故。说
此偈颂。一明因行。二显果德。三说大愿。四行起时处。
五机熟愿佛。六称机授法。七所说利益。八明因得果。
九果净身。十语业开现。此十种义。下偈颂中。普具显
之。正颂中。有一百二十一颂分二。初二十二颂显说
分齐。馀九十九颂正辨普贤行相。此并不是重前文。
但与绮互共显普贤行用。谓前是略明。此是广说。前
体后用故。前中。初二颂诫听许说。二亦说诸劫下八
颂。明此菩萨学过去佛弘誓愿行。三于一贤劫下十
一颂。明学相。学现未脩三轮行。于中。初七举现未佛。
后四学成三轮净行。四行者下一颂结说分竟。
第二正显普贤行相中亦二。初六十九颂明自德大
智行。后未安者令安下三十颂。明外化大悲行。前明
普贤大智行中十种。一初七颂明善入帝网大智行。
二深入微细下十七颂。明深入时处微细智行。三世
界及如来下五颂。明了三世佛心秘要行。谓世界名
及佛名。此等最粗。犹于多劫说不能尽。况佛心中所
知境界。谓真妙法界等。然此菩萨亦能了知成普贤
大智行。四如是未来世下四颂。了未来摄化业行。五
殿会中。何故结通乃云菩提树下菩提场菩萨宫殿
中耶。
答以菩提树是本故。前后诸会。不一不异故
第二偈颂中二。先叙意。后正颂。
前中二。初示相。谓
自他二力是所因也。观十方者。念所化故。观法界者。
思所说故。后欲开下述意。谓为欲述此十种意故。说
此偈颂。一明因行。二显果德。三说大愿。四行起时处。
五机熟愿佛。六称机授法。七所说利益。八明因得果。
九果净身。十语业开现。此十种义。下偈颂中。普具显
之。正颂中。有一百二十一颂分二。初二十二颂显说
分齐。馀九十九颂正辨普贤行相。此并不是重前文。
但与绮互共显普贤行用。谓前是略明。此是广说。前
体后用故。前中。初二颂诫听许说。二亦说诸劫下八
颂。明此菩萨学过去佛弘誓愿行。三于一贤劫下十
一颂。明学相。学现未脩三轮行。于中。初七举现未佛。
后四学成三轮净行。四行者下一颂结说分竟。
第二正显普贤行相中亦二。初六十九颂明自德大
智行。后未安者令安下三十颂。明外化大悲行。前明
普贤大智行中十种。一初七颂明善入帝网大智行。
二深入微细下十七颂。明深入时处微细智行。三世
界及如来下五颂。明了三世佛心秘要行。谓世界名
及佛名。此等最粗。犹于多劫说不能尽。况佛心中所
知境界。谓真妙法界等。然此菩萨亦能了知成普贤
大智行。四如是未来世下四颂。了未来摄化业行。五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8a 页
现在所摄下四颂。通达现在佛境界行。六出生无㝵
眼下五颂。明六根化用行。七诸佛甚深智下十颂。明
器世间自在行。八了知诸世间下六颂。明智正觉世
间自在行。九如来法身藏下五颂。明非身示法身行。
十譬如工幻下六颂。明非量不量净心行。上来自德
智了。第二外大悲行中亦十行。初六颂化物令发菩
提心行。二众生身无量下二颂。赞叹现佛摄生行。三
诸佛能现身等一颂。明分布过去舍利行。四如是未
来等一颂。明能起未来佛德行。五如是三世下四颂。
明法轮深入行。六无量无边下五颂。了物心器染净
行。七众生皆妄下三颂。了物业报缘起行。八眼耳鼻
舌下五颂。了达根境无㝵行。九佛说等一颂。了知三
轮三世中说法行。十末后二颂。明三世相行。普贤行
品释了。
**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释此品文。四门分别。
初释名中二。先得名。后释名。前中如来者。略有二义。
一智乘因行而来成果。此智即如。故虽来未曾来也。
金刚般若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故。二果智契理一
如时。不碍常应所化。故来也。仁王教化品云。超度世
谛第一义谛之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觉。非有非无。
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无缘大悲。教化
一切众生。乘般若乘。来化三界故。今此出现是后非
前也。后释名者。或如之来。或如即来。或如来之出现。
或如来即出现。初二而者。谓如之与来。非一非异。故
眼下五颂。明六根化用行。七诸佛甚深智下十颂。明
器世间自在行。八了知诸世间下六颂。明智正觉世
间自在行。九如来法身藏下五颂。明非身示法身行。
十譬如工幻下六颂。明非量不量净心行。上来自德
智了。第二外大悲行中亦十行。初六颂化物令发菩
提心行。二众生身无量下二颂。赞叹现佛摄生行。三
诸佛能现身等一颂。明分布过去舍利行。四如是未
来等一颂。明能起未来佛德行。五如是三世下四颂。
明法轮深入行。六无量无边下五颂。了物心器染净
行。七众生皆妄下三颂。了物业报缘起行。八眼耳鼻
舌下五颂。了达根境无㝵行。九佛说等一颂。了知三
轮三世中说法行。十末后二颂。明三世相行。普贤行
品释了。
**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释此品文。四门分别。
初释名中二。先得名。后释名。前中如来者。略有二义。
一智乘因行而来成果。此智即如。故虽来未曾来也。
金刚般若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故。二果智契理一
如时。不碍常应所化。故来也。仁王教化品云。超度世
谛第一义谛之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觉。非有非无。
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无缘大悲。教化
一切众生。乘般若乘。来化三界故。今此出现是后非
前也。后释名者。或如之来。或如即来。或如来之出现。
或如来即出现。初二而者。谓如之与来。非一非异。故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8b 页
虽如不坏来此。来是如之来。依主释也。虽来不失如
此即是来。持业释也。后二句者。一正来即如时。而不
碍乘一切智乘。来化三界。此即如来之出现。依主释
也。二正乘一切智来化之时。此即如来复即出现。持
业释也。问晋本名为性起。今此乃曰出现。何故尔耶。
答旧翻如来性起四字中。如来两字正依梵本。性字
全无。起字或通。以温钵底言正译为生。为现通有起
义故。
二来意者。前品明果因出现。此品辨果果出现。义次
第故来也。
三宗趣者。此品显果果出现为宗。以彻穷来际利乐
有情无竟期为趣。
四释文者。此品长科有七分。一加分。二尔时如来性
起下本分。三时性起妙德下请分。四尔时普贤菩萨
摩诃萨告下说分。五佛子此法一名为如来秘密下。
显名受持分。六尔时佛神力故下表瑞證成分。七尔
时普贤菩萨承佛下。偈颂总摄分。
初中二。先毫光加请法主。后尔时如来即于口中下。
口光加持说法主。前中二。先长行。后偈赞。前中二。先
光加。后时此道场下明众益。前中有十。初光出处眉
间者。表證道离二边故。白毫者。表中道法界为诸教
本故。二显光名如来出现者。欲表诸佛无障㝵。显果
果出现故。三无量等者是光因业。四其光者是舒业。
五右绕等者是敬业。六觉悟等是觉业。七除灭等者
此即是来。持业释也。后二句者。一正来即如时。而不
碍乘一切智乘。来化三界。此即如来之出现。依主释
也。二正乘一切智来化之时。此即如来复即出现。持
业释也。问晋本名为性起。今此乃曰出现。何故尔耶。
答旧翻如来性起四字中。如来两字正依梵本。性字
全无。起字或通。以温钵底言正译为生。为现通有起
义故。
二来意者。前品明果因出现。此品辨果果出现。义次
第故来也。
三宗趣者。此品显果果出现为宗。以彻穷来际利乐
有情无竟期为趣。
四释文者。此品长科有七分。一加分。二尔时如来性
起下本分。三时性起妙德下请分。四尔时普贤菩萨
摩诃萨告下说分。五佛子此法一名为如来秘密下。
显名受持分。六尔时佛神力故下表瑞證成分。七尔
时普贤菩萨承佛下。偈颂总摄分。
初中二。先毫光加请法主。后尔时如来即于口中下。
口光加持说法主。前中二。先长行。后偈赞。前中二。先
光加。后时此道场下明众益。前中有十。初光出处眉
间者。表證道离二边故。白毫者。表中道法界为诸教
本故。二显光名如来出现者。欲表诸佛无障㝵。显果
果出现故。三无量等者是光因业。四其光者是舒业。
五右绕等者是敬业。六觉悟等是觉业。七除灭等者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8c 页
是正业。八映蔽等是降伏业。九显示等是示现业。十
作是事巳下明卷业。入妙德顶者。正明加相。何故加
此菩萨者。欲令问果法故。为显金刚种性义故。后明
众益中二。先得喜踊益。后复作如是下。知光是说
法先相。后偈赞中二。初标说颂之人。后正觉下正显。
显中十颂分六。初一颂叹佛申礼。二有五颂。叹佛放
光。三有一颂。叹前光益。四有一颂。叹众有堪闻之德。
五有一颂。叹佛悲智利世故先放光将说法。六末后
一颂。请佛示说法意。何不直请佛说法乃转请示馀
人者。此有二意。一光入身时巳令知觉佛不自说故。
二同上多例佛不自说故。后口光加持说法意者。前
既请示。故今示尔。于中二。先加。后其光下加益。前中
有十。初光出处。口放者表教道得通故。二光名无㝵
者。表辨才不滞故。无畏者。不惧深而难说故。显其巳
离众威德故。馀同前说。入普贤口者。令说如佛说故。
口传授故。何故加普贤者。表此所说是普贤法故。不
入顶者。以兼教故。后加益中云过本百亿者。显加力
故。及过馀者简异故。唯除佛者显尊卑故。加分竟。
第二本分中二。先问。后普贤菩萨摩诃萨言下答。答
中二。一引昔类今。后说是语下现瑞表相。相有二种。
一动地者。显普贤引昔相应故。二出问法光者。表有
问法菩萨名表所问故。谓说佛果出现法门。令所问
者生起种性胜德故。云如来性起妙德菩萨。
第三请分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总相举法
作是事巳下明卷业。入妙德顶者。正明加相。何故加
此菩萨者。欲令问果法故。为显金刚种性义故。后明
众益中二。先得喜踊益。后复作如是下。知光是说
法先相。后偈赞中二。初标说颂之人。后正觉下正显。
显中十颂分六。初一颂叹佛申礼。二有五颂。叹佛放
光。三有一颂。叹前光益。四有一颂。叹众有堪闻之德。
五有一颂。叹佛悲智利世故先放光将说法。六末后
一颂。请佛示说法意。何不直请佛说法乃转请示馀
人者。此有二意。一光入身时巳令知觉佛不自说故。
二同上多例佛不自说故。后口光加持说法意者。前
既请示。故今示尔。于中二。先加。后其光下加益。前中
有十。初光出处。口放者表教道得通故。二光名无㝵
者。表辨才不滞故。无畏者。不惧深而难说故。显其巳
离众威德故。馀同前说。入普贤口者。令说如佛说故。
口传授故。何故加普贤者。表此所说是普贤法故。不
入顶者。以兼教故。后加益中云过本百亿者。显加力
故。及过馀者简异故。唯除佛者显尊卑故。加分竟。
第二本分中二。先问。后普贤菩萨摩诃萨言下答。答
中二。一引昔类今。后说是语下现瑞表相。相有二种。
一动地者。显普贤引昔相应故。二出问法光者。表有
问法菩萨名表所问故。谓说佛果出现法门。令所问
者生起种性胜德故。云如来性起妙德菩萨。
第三请分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总相举法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9a 页
请。后善哉佛子下列十门请。前中三。初举法请。二佛
子此诸下叹众请。三佛子汝巳下叹说者请。初请可
知。二中三。初叹众大。二皆久下叹德高。三具如是下
结众集。初可知。叹德中十种。一净戒久。二三念慧成。
四誓愿极。五具佛仪。六忆念佛。七大悲观。八了通境。
九得佛加。十受佛法。三结可知。三中二。先别显。后总
结。前中十种。一事佛多。二成妙行。三定自在。四證秘
密。五知教法。六除众疑。七佛力加。八知物根。九随乐
说。十顺佛智。后结可知。后别列十门请中三。初赞德
总牒请。次身相下别列中门云转法者。梵本云转法
轮。后如是下结。后偈颂中十偈分三。初一颂标叹说
听。二菩萨云何下正颂别列问请。三此说下叹德劝。
就正颂别列中。四颂分七。初半偈颂如来出现法。次
一句颂身语心境界。语谓音声。次一句颂佛行。次一
句颂成菩提。次一句颂转法轮。次一句颂般涅槃。次
二颂一句颂见闻亲近出善根。三叹德劝说中。五颂
分六。初半颂叹众敬法重人。次半颂赞普贤德请说。
谓是听者生功德海之境界故。亦是能净治众生惑
障者故。次一颂举六事请。谓以因喻證明。与理相应。
闻巳发心疑除智净。次一颂举四事请。谓以因喻巧
说示佛身如是十方佛身无异。前半举例。后半请问。
次一颂叹众希有请。谓十方佛土无量劫中难可得
见如今所集之众。次一颂叹众仰法敬人请。以净心
具演出现法。上来请分竟。
子此诸下叹众请。三佛子汝巳下叹说者请。初请可
知。二中三。初叹众大。二皆久下叹德高。三具如是下
结众集。初可知。叹德中十种。一净戒久。二三念慧成。
四誓愿极。五具佛仪。六忆念佛。七大悲观。八了通境。
九得佛加。十受佛法。三结可知。三中二。先别显。后总
结。前中十种。一事佛多。二成妙行。三定自在。四證秘
密。五知教法。六除众疑。七佛力加。八知物根。九随乐
说。十顺佛智。后结可知。后别列十门请中三。初赞德
总牒请。次身相下别列中门云转法者。梵本云转法
轮。后如是下结。后偈颂中十偈分三。初一颂标叹说
听。二菩萨云何下正颂别列问请。三此说下叹德劝。
就正颂别列中。四颂分七。初半偈颂如来出现法。次
一句颂身语心境界。语谓音声。次一句颂佛行。次一
句颂成菩提。次一句颂转法轮。次一句颂般涅槃。次
二颂一句颂见闻亲近出善根。三叹德劝说中。五颂
分六。初半颂叹众敬法重人。次半颂赞普贤德请说。
谓是听者生功德海之境界故。亦是能净治众生惑
障者故。次一颂举六事请。谓以因喻證明。与理相应。
闻巳发心疑除智净。次一颂举四事请。谓以因喻巧
说示佛身如是十方佛身无异。前半举例。后半请问。
次一颂叹众希有请。谓十方佛土无量劫中难可得
见如今所集之众。次一颂叹众仰法敬人请。以净心
具演出现法。上来请分竟。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9b 页
第四说分中。答前十问。即为十段。一一各二。谓先长
行。后偈颂。十中初答如来出现之法。法是出现所依
之因缘。后答身等九种。正显能依出现之相。犹如因
果非是因果。以并是果中所现法故。
就初长行中三。先法说。次佛子譬如下喻显。后佛子
菩萨摩诃萨知如来下。约法通结。此三各有十门。然
初十。一一通中间十门故。此因缘总有四重。一云十
种者。据初略也。二云百者。以初十入中十故。则一一
具十有百门也。三云千者。以后结十一一结前百故。
有千门也。四无量阿僧祇者。彼千门中后各容有多
因缘故。如四智风轮十光明等。又亦通摄身等九中
诸因缘故。文中二。先总告众令知。后此处下正显。显
中二。先叹。后何等下正说。前中四。一叹难言念。二所
谓下辨难所由。三何以故重徵所以。四非以下显难
差别。差别中二。先反显。后以十无量下顺释。释意。谓
此但数量繁广故。云不可思议。非约理性言绝也。数
量者。如前分别十百千等四重展转。馀文可知。后正
说中三。初徵起。次所谓下正显。后佛子下总结。显中
一多大心摄生成故。二多净胜志乐成故。三多慈悲
成故。四多行愿成故。五福智无厌成故。六多二利行
成故。七多巧慧成故。八多净德藏成故。九多智慧严
成故。十多说实法成故。结中云成于如来。此结出现
因缘。非说成佛因也。
第二喻显中有喻。一一有三。先喻。次合。后结。前请中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29c 页
云。愿以因缘及譬喻者。前法说即是因缘。此下明其
譬喻。十喻中。
第一大千兴造喻。喻佛众缘成出现。显此喻中有二。
先约缘相喻出现因缘。后法性如是下待缘性喻出
现因缘。前中三。初总举多因缘。二所谓下别辨多因
缘。三佛子如是等下总结多因缘。初中二。先反显。后
以无量下顺释。前中云非以一缘等者。梵本云曩翳
系糸垢囊。此云非以一因也。曩翳系囊迦后云以无
椤囊此云非以一事缘也。若唯是缘则应云钵椤底
耶。文既不尔。故知事缘为。后云以无量者。准前可知。
别中二。先举四风轮。后如是皆由下。出所因。前中二。
先总显四轮相依。后其四者下别辨四轮。谓依云雨
起四风轮。一名能持者。众生业力。于空劫处。世界将
成。于上空中。先起云雨。若无风持雨。水无停处。坏馀
世界。是故业力起初风轮。水若不减。无由得起诸天
宫殿。是故业力起第二风轮。虽能消水。处起无由。是
故业力起第三风轮。减一节水。起一层天宫。如是渐
下。至起须弥及大地等。虽起总处。不能辨彼别类庄
严。故彼业起第四风轮。令此世界乃至圆满先起器
世间。后起有情世间。广如俱舍分别世品中说。后出
所因中三。应众生外增上业共感其中有共中共共
中不共可知。二诸菩萨善根所起者。此约净染染净
二类界说。所以者何。纯染界中无菩萨故。纯净界中
无众生故。二种可得故。就二类中。染界容有菩萨。悲
譬喻。十喻中。
第一大千兴造喻。喻佛众缘成出现。显此喻中有二。
先约缘相喻出现因缘。后法性如是下待缘性喻出
现因缘。前中三。初总举多因缘。二所谓下别辨多因
缘。三佛子如是等下总结多因缘。初中二。先反显。后
以无量下顺释。前中云非以一缘等者。梵本云曩翳
系糸垢囊。此云非以一因也。曩翳系囊迦后云以无
椤囊此云非以一事缘也。若唯是缘则应云钵椤底
耶。文既不尔。故知事缘为。后云以无量者。准前可知。
别中二。先举四风轮。后如是皆由下。出所因。前中二。
先总显四轮相依。后其四者下别辨四轮。谓依云雨
起四风轮。一名能持者。众生业力。于空劫处。世界将
成。于上空中。先起云雨。若无风持雨。水无停处。坏馀
世界。是故业力起初风轮。水若不减。无由得起诸天
宫殿。是故业力起第二风轮。虽能消水。处起无由。是
故业力起第三风轮。减一节水。起一层天宫。如是渐
下。至起须弥及大地等。虽起总处。不能辨彼别类庄
严。故彼业起第四风轮。令此世界乃至圆满先起器
世间。后起有情世间。广如俱舍分别世品中说。后出
所因中三。应众生外增上业共感其中有共中共共
中不共可知。二诸菩萨善根所起者。此约净染染净
二类界说。所以者何。纯染界中无菩萨故。纯净界中
无众生故。二种可得故。就二类中。染界容有菩萨。悲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0a 页
愿现彼。除纯苦趣。故贤首品云。或有刹土无有佛。于
彼示现成正觉。或有刹土无有法。于彼示现说法藏
等。三令于下通显前同处异感各随所应。如维摩云。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饼色异等。下文第六十六中大
光王告善财言妙光城所住众生皆是。三佛子下总
结可知。后明缘性出现中三。初法性如是一句是总
显。二无有下四句。明即相而性故不碍生作知成即
无生等。即性而相故虽无生等而不碍生等。二法合
中。合前缘相缘性及相性中各三相。显其四种大智
风轮者。一任持不失智持法云雨。次二依法起自利
行所成智。一灭惑。二成德。后一依利他行所成智。馀
文可知。三总结中结及劝。前文相易了。
第二洪霔大千喻三段同前。此中是前风所持雨喻。
喻佛深广难知德。谓得无尽陀罗尼力。说此成就如
来出现法。一切二乘不堪容受。唯除大乘菩萨。所以
者何。此菩萨信佛有无障碍愿力。至果方乃相续利
乐无竟期故。故云唯除诸大菩萨心相续力者也。此
论根器不可限。以位地分尔。则八地巳还非所被故。
第三大雨无从喻。此中大雨同前所说。众生业力感
龙云雨。然无来去喻。喻佛出现无来无去。此有多释。
一应机无来。机谢无去。二从因缘现故。现时无来。来
既不来。灭尽无去。三从初现来则巳不来不去以是
从因缘现故。
第四大雨难知喻。亦名摩醯数渧喻。此亦是前成劫
彼示现成正觉。或有刹土无有法。于彼示现说法藏
等。三令于下通显前同处异感各随所应。如维摩云。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饼色异等。下文第六十六中大
光王告善财言妙光城所住众生皆是。三佛子下总
结可知。后明缘性出现中三。初法性如是一句是总
显。二无有下四句。明即相而性故不碍生作知成即
无生等。即性而相故虽无生等而不碍生等。二法合
中。合前缘相缘性及相性中各三相。显其四种大智
风轮者。一任持不失智持法云雨。次二依法起自利
行所成智。一灭惑。二成德。后一依利他行所成智。馀
文可知。三总结中结及劝。前文相易了。
第二洪霔大千喻三段同前。此中是前风所持雨喻。
喻佛深广难知德。谓得无尽陀罗尼力。说此成就如
来出现法。一切二乘不堪容受。唯除大乘菩萨。所以
者何。此菩萨信佛有无障碍愿力。至果方乃相续利
乐无竟期故。故云唯除诸大菩萨心相续力者也。此
论根器不可限。以位地分尔。则八地巳还非所被故。
第三大雨无从喻。此中大雨同前所说。众生业力感
龙云雨。然无来去喻。喻佛出现无来无去。此有多释。
一应机无来。机谢无去。二从因缘现故。现时无来。来
既不来。灭尽无去。三从初现来则巳不来不去以是
从因缘现故。
第四大雨难知喻。亦名摩醯数渧喻。此亦是前成劫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0b 页
大雨喻。喻佛出现大机堪受德。古德释云。此有四义。
一教广。二行大。三因深。四果远故。非二乘所预。
第五大雨成败喻。喻佛灭惑成智德。各有五种。初能
灭炎炽。二能起处所。三能坏大水。四能成海中一切
众宝。五能庄严大千界处。法中初二灭惑成福。次二
灭障成智。后一以法照机。
第六一雨随别喻。喻佛一味随器德。
第七有二喻。初先成色界喻。喻佛胜缘先际德。二后
喻释疑。就二喻中。前先成由业力。后法异由机殊。馀
益可知。
第八喻中三。先喻。二佛子大云下结。三佛子如来下
合。初中二。先显水轮生华。后尔时于中下。明风轮起。
前中依五卷大悲经第三卷云。何故名贤劫。阿难。此
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净居天。以天眼
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妙莲华。一一莲
华。各有千叶金色之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
乐。彼净居天因见此事。心生欢喜。乃至赞言奇哉希
有。如此劫中。常千佛出世故。号此为贤劫。释曰。华名
如来出现者。先召之名也。后风轮中。每一节水减。一
风轮起。成一处所。十风次第成处满足。二结中。善根
异故。风及刹殊。而雨无别。三法合。佛成辨大事德。文
中二。先正显合。后佛子一切如来下释疑。前中四。一
如出现令水。二放智光授菩萨记。合华生。表佛出数。
三佛子如来出现下。合十风。此表佛德应机不同。四
一教广。二行大。三因深。四果远故。非二乘所预。
第五大雨成败喻。喻佛灭惑成智德。各有五种。初能
灭炎炽。二能起处所。三能坏大水。四能成海中一切
众宝。五能庄严大千界处。法中初二灭惑成福。次二
灭障成智。后一以法照机。
第六一雨随别喻。喻佛一味随器德。
第七有二喻。初先成色界喻。喻佛胜缘先际德。二后
喻释疑。就二喻中。前先成由业力。后法异由机殊。馀
益可知。
第八喻中三。先喻。二佛子大云下结。三佛子如来下
合。初中二。先显水轮生华。后尔时于中下。明风轮起。
前中依五卷大悲经第三卷云。何故名贤劫。阿难。此
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净居天。以天眼
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妙莲华。一一莲
华。各有千叶金色之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
乐。彼净居天因见此事。心生欢喜。乃至赞言奇哉希
有。如此劫中。常千佛出世故。号此为贤劫。释曰。华名
如来出现者。先召之名也。后风轮中。每一节水减。一
风轮起。成一处所。十风次第成处满足。二结中。善根
异故。风及刹殊。而雨无别。三法合。佛成辨大事德。文
中二。先正显合。后佛子一切如来下释疑。前中四。一
如出现令水。二放智光授菩萨记。合华生。表佛出数。
三佛子如来出现下。合十风。此表佛德应机不同。四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0c 页
佛子如来大悲下。合上结文。后释疑中三。一顺前文
辨正理劝知。二众生念言下举偏执之疑。于机缘缘
成之中一句谓佛独辨不应道理故。云此非也。三佛
子乃至下具显缘成。便彰无作之义。文中三。先辨菩
萨依佛种善根。后但以下显佛因菩萨有善根故。方
以威力。令其具佛德。三而佛下显前根缘互应。是缘
成无能所作。故无成。无成故无坏。无成坏故。无差别
也第九四轮相依喻喻。佛体用依持德然。水轮所依
之风。有四义。一持水名安住。二不可摇撼名不动。三
成直至劫坏名究竟。四体质不可损伤名坚固。其厚
有十六洛叉。法合中。初合四风。后合四轮。前中。一摄
取。二授法。三守护。四照实。有配四摄合四风。理可通
矣。合四轮中。饶益慈悲合前地轮。大方便合水。如来
合风。无碍慧光合宝递依持。准释。
第十大千饶益喻化兴世利生德令明三学益。慧中。
一内得真理。二外用照明。馀准可知。
第三结劝中十一句。一一皆通结前十门。谓一行多。
二周遍。三离相迁。四离分别。五永寂。六无主寄。七无
穷巳。八无休息。九佛智无碍。十观为无为非一异。十
一回向愿得满足。
第二偈颂中三十七颂分三。初十四颂颂叹深许说。
颂上总答。二譬如世界下二十二颂。颂上十喻。三有
一颂。颂叹难说。说初中二。初十二颂。颂叹法难量。后
是故下二颂明除说分齐。前中亦二。先十一颂叹所
辨正理劝知。二众生念言下举偏执之疑。于机缘缘
成之中一句谓佛独辨不应道理故。云此非也。三佛
子乃至下具显缘成。便彰无作之义。文中三。先辨菩
萨依佛种善根。后但以下显佛因菩萨有善根故。方
以威力。令其具佛德。三而佛下显前根缘互应。是缘
成无能所作。故无成。无成故无坏。无成坏故。无差别
也第九四轮相依喻喻。佛体用依持德然。水轮所依
之风。有四义。一持水名安住。二不可摇撼名不动。三
成直至劫坏名究竟。四体质不可损伤名坚固。其厚
有十六洛叉。法合中。初合四风。后合四轮。前中。一摄
取。二授法。三守护。四照实。有配四摄合四风。理可通
矣。合四轮中。饶益慈悲合前地轮。大方便合水。如来
合风。无碍慧光合宝递依持。准释。
第十大千饶益喻化兴世利生德令明三学益。慧中。
一内得真理。二外用照明。馀准可知。
第三结劝中十一句。一一皆通结前十门。谓一行多。
二周遍。三离相迁。四离分别。五永寂。六无主寄。七无
穷巳。八无休息。九佛智无碍。十观为无为非一异。十
一回向愿得满足。
第二偈颂中三十七颂分三。初十四颂颂叹深许说。
颂上总答。二譬如世界下二十二颂。颂上十喻。三有
一颂。颂叹难说。说初中二。初十二颂。颂叹法难量。后
是故下二颂明除说分齐。前中亦二。先十一颂叹所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1a 页
知甚深。后若有欲知下一颂。颂叹能知器净。前中亦
二。初一颂总显佛德深广难量。后十力功德下十颂。
别颂佛德十门难量。各一颂显佛一德。初一显佛难
思德总举。后九别辨。皆先喻。后法。二末尘喻。喻佛无
限德。三量空喻。喻佛广大德。四数心喻。喻佛无量德。
五法界喻。喻佛甚深德。六真如喻。喻佛离相德。七实
际喻。喻佛无碍德。八法性如空喻。喻佛性净德。九法
性离言喻。喻佛离说德。十法性寂如鸟迹喻。喻即寂
而用非色显色德。次一显能知净中。前半总相劝。后
半别显。下二许说中。初一诫听许说。后一略示九门。
第二颂上十喻中。初二颂颂初喻。先一颂喻。后一颂
合。二有二颂。颂第二喻。三有二颂。颂第三喻。四有二
颂。颂第四喻。五有二颂。颂第五喻。唯除于世自在人
者。梵本云唯除于世自在主。六有二颂。颂第六喻。七
有二颂。颂第七喻。八有四颂。颂第八喻。九有二颂。颂
第九喻。十有二颂。颂第十喻。三末后一颂叹出现法
难喻说说。上来十门中。第一明能出现因缘法竟。
第二别答大段九门所出法中。先明身业。以是后八
所依故。就长行中三。先总标举。二佛子菩萨摩诃萨
应于下释相。三以心无量下结劝显。
释相中有五百门分别谓初约法总显有五门。后所
喻别辨有十身。即为五十。三通结能知亦十门。即为
五百也。准例亦应有千门。但以总中略故也。初中二。
先总标德广。后何以下释成。于中二。先反显。后应遍
二。初一颂总显佛德深广难量。后十力功德下十颂。
别颂佛德十门难量。各一颂显佛一德。初一显佛难
思德总举。后九别辨。皆先喻。后法。二末尘喻。喻佛无
限德。三量空喻。喻佛广大德。四数心喻。喻佛无量德。
五法界喻。喻佛甚深德。六真如喻。喻佛离相德。七实
际喻。喻佛无碍德。八法性如空喻。喻佛性净德。九法
性离言喻。喻佛离说德。十法性寂如鸟迹喻。喻即寂
而用非色显色德。次一显能知净中。前半总相劝。后
半别显。下二许说中。初一诫听许说。后一略示九门。
第二颂上十喻中。初二颂颂初喻。先一颂喻。后一颂
合。二有二颂。颂第二喻。三有二颂。颂第三喻。四有二
颂。颂第四喻。五有二颂。颂第五喻。唯除于世自在人
者。梵本云唯除于世自在主。六有二颂。颂第六喻。七
有二颂。颂第七喻。八有四颂。颂第八喻。九有二颂。颂
第九喻。十有二颂。颂第十喻。三末后一颂叹出现法
难喻说说。上来十门中。第一明能出现因缘法竟。
第二别答大段九门所出法中。先明身业。以是后八
所依故。就长行中三。先总标举。二佛子菩萨摩诃萨
应于下释相。三以心无量下结劝显。
释相中有五百门分别谓初约法总显有五门。后所
喻别辨有十身。即为五十。三通结能知亦十门。即为
五百也。准例亦应有千门。但以总中略故也。初中二。
先总标德广。后何以下释成。于中二。先反显。后应遍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1b 页
下顺释。前中五。一法是事所依。事即行事。二行是能
行故。三身是行所成。四刹是身所依。五众生是所化。
各尽法界故皆无量。后依喻别辨中。略明如来出现
十身。一周遍无身身。二无别令别身。三大用成益身。
四平等应机身。五密益身劣根身。六超劣随应身。七
一多无㝵身。八无功成事身。九体用成益身。十随愿
令满身。为显此十身。举十喻以辨。于一一中各三。谓
喻合结。
就初中。明虚空周遍至不至喻。以此虚空无形故。无
可量也。又即由无形㝵故。无所不至也。喻佛法界身
非有非无故。本为众生而有其身。非自有故。名非有
身。又愿以此为众生身。为自身故。名非自身。前徵喻
云。既遍一切处等。何故复非至耶。释曰。以无自身故。
身是聚义故。后徵法。准喻可知。馀文易了。
第二虚空非色现色喻。喻佛无别令别身。具标释结
可知。
第三日光饶益喻。喻佛大用成益身。文中喻有十义。
第五义廓彻虚空者。梵本云。照彻虚空。合中四。谓总
别徵释。别中十种。一灭恶生善。二治障发慧。三与乐
拔苦。四授法长道。五令心净除疑。六见闻四谛理事
无尽。七令自他死此生彼。八见无性理。不损无漏善
根。九觉菩提开智照。明梵本云。为诸众生放光益智
光。令诸弟子功德华敷。释曰。智日照菩提心华开敷。
如日光照赤莲华也。经云令智修明者。修长也。永照
行故。三身是行所成。四刹是身所依。五众生是所化。
各尽法界故皆无量。后依喻别辨中。略明如来出现
十身。一周遍无身身。二无别令别身。三大用成益身。
四平等应机身。五密益身劣根身。六超劣随应身。七
一多无㝵身。八无功成事身。九体用成益身。十随愿
令满身。为显此十身。举十喻以辨。于一一中各三。谓
喻合结。
就初中。明虚空周遍至不至喻。以此虚空无形故。无
可量也。又即由无形㝵故。无所不至也。喻佛法界身
非有非无故。本为众生而有其身。非自有故。名非有
身。又愿以此为众生身。为自身故。名非自身。前徵喻
云。既遍一切处等。何故复非至耶。释曰。以无自身故。
身是聚义故。后徵法。准喻可知。馀文易了。
第二虚空非色现色喻。喻佛无别令别身。具标释结
可知。
第三日光饶益喻。喻佛大用成益身。文中喻有十义。
第五义廓彻虚空者。梵本云。照彻虚空。合中四。谓总
别徵释。别中十种。一灭恶生善。二治障发慧。三与乐
拔苦。四授法长道。五令心净除疑。六见闻四谛理事
无尽。七令自他死此生彼。八见无性理。不损无漏善
根。九觉菩提开智照。明梵本云。为诸众生放光益智
光。令诸弟子功德华敷。释曰。智日照菩提心华开敷。
如日光照赤莲华也。经云令智修明者。修长也。永照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1c 页
故。十依大菩提心成于万行。三徵四释。义可知。
第四喻中有二喻。一日光等照喻。喻佛平等应机身。
合中有六位。谓三乘及三聚众生无念而照益。二日
月随照喻。喻佛随根应现身意者。释前疑。云若机有
异法不异者。何故现见圣教差别种种耶。释云。教亦
彼希望施设故致异尔。
第五日照生盲喻。喻佛密益身劣根身。喻中二。先无
见。后密益。合中二。先略合。后佛子如来下广显。显中
二。先辨能益光明。后五百光明普照下方下。明所益
众生。前中二。先列十光。初二成施行。次一成戒行。次
二闻慧。次一思修。次二成證智。后二成净智。后结广
云千种者。古人释云。五百照下者。是五位自分行。五
百照上者五位胜进行。后所益中四。一利益菩萨。得
普贤位十十之德。后因得彼法。成就种智。于中诸处
者。是前十眼耳等也。二住二乘下益二乘。令垢灭者
以不求种智故。三其馀下益生盲。谓人天中不知有
出道。令得三益。一身乐。二心调。三行成其堪道器。四
地狱下益恶道中。先身光救恶道。二慈音破邪见。又
释有七。一拔苦与乐。二佛子彼诸下因起邪见。谓初
愿力后释梵作。三是时下妙音示正。四彼诸下回向
邪知正。五心喜故下起报恩行。六佛与授记。七结光
利益。
第六月光奇特喻。喻佛起劣随应身。合中。明佛此身
有四奇特。一无明现起。二常身即延促。三住体恒现
第四喻中有二喻。一日光等照喻。喻佛平等应机身。
合中有六位。谓三乘及三聚众生无念而照益。二日
月随照喻。喻佛随根应现身意者。释前疑。云若机有
异法不异者。何故现见圣教差别种种耶。释云。教亦
彼希望施设故致异尔。
第五日照生盲喻。喻佛密益身劣根身。喻中二。先无
见。后密益。合中二。先略合。后佛子如来下广显。显中
二。先辨能益光明。后五百光明普照下方下。明所益
众生。前中二。先列十光。初二成施行。次一成戒行。次
二闻慧。次一思修。次二成證智。后二成净智。后结广
云千种者。古人释云。五百照下者。是五位自分行。五
百照上者五位胜进行。后所益中四。一利益菩萨。得
普贤位十十之德。后因得彼法。成就种智。于中诸处
者。是前十眼耳等也。二住二乘下益二乘。令垢灭者
以不求种智故。三其馀下益生盲。谓人天中不知有
出道。令得三益。一身乐。二心调。三行成其堪道器。四
地狱下益恶道中。先身光救恶道。二慈音破邪见。又
释有七。一拔苦与乐。二佛子彼诸下因起邪见。谓初
愿力后释梵作。三是时下妙音示正。四彼诸下回向
邪知正。五心喜故下起报恩行。六佛与授记。七结光
利益。
第六月光奇特喻。喻佛起劣随应身。合中。明佛此身
有四奇特。一无明现起。二常身即延促。三住体恒现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2a 页
彰。四一身普现对。言菩提器者。众生堪授道之心有
定水故。现佛影像故。
第七梵身普应喻。喻佛一多无㝵身亦无起念等。
第八医王巧术喻。喻佛无功成事身。喻中二。先显医
王现德。后彼大医王下明殁后持身如本救物。合中
亦二。初医现德。后于无量下。合咒觉药持身等。文中
三初皆到彼岸等。合命终以生死永尽。二善能等合
药涂咒持随有报化住持不绝。三无思等合无功成
事。
第九摩尼利物喻。喻佛体用成益身。合中二。先体。后
法用。合可知。
第十宝王应念喻。喻佛随愿令满身。梵本云。复次佛
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珠王。馀文易了。后唯除下释
疑。若有众生因见等者。梵本云若有众生应见佛身
而成就者。如来尔时为成就故。示现其身。
第三结劝知中十句。一信十方佛。二所行自在。三遍
證法界。四住法深。五时不迁。六世无实。七无分别。八
度无竟。九严刹。十严身。
第二颂中二十偈。依次颂十种身。唯第八有四颂。馀
九各二颂可知。
第三出现语业中。长行内三。初徵起。二佛子菩萨摩
诃萨应知下释相。三佛子如来应正下总结。
就释相中三。一略说十种声德。二佛子菩萨摩诃萨
如来音声非量下。广显前十种。一一有十种故成百
定水故。现佛影像故。
第七梵身普应喻。喻佛一多无㝵身亦无起念等。
第八医王巧术喻。喻佛无功成事身。喻中二。先显医
王现德。后彼大医王下明殁后持身如本救物。合中
亦二。初医现德。后于无量下。合咒觉药持身等。文中
三初皆到彼岸等。合命终以生死永尽。二善能等合
药涂咒持随有报化住持不绝。三无思等合无功成
事。
第九摩尼利物喻。喻佛体用成益身。合中二。先体。后
法用。合可知。
第十宝王应念喻。喻佛随愿令满身。梵本云。复次佛
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珠王。馀文易了。后唯除下释
疑。若有众生因见等者。梵本云若有众生应见佛身
而成就者。如来尔时为成就故。示现其身。
第三结劝知中十句。一信十方佛。二所行自在。三遍
證法界。四住法深。五时不迁。六世无实。七无分别。八
度无竟。九严刹。十严身。
第二颂中二十偈。依次颂十种身。唯第八有四颂。馀
九各二颂可知。
第三出现语业中。长行内三。初徵起。二佛子菩萨摩
诃萨应知下释相。三佛子如来应正下总结。
就释相中三。一略说十种声德。二佛子菩萨摩诃萨
如来音声非量下。广显前十种。一一有十种故成百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2b 页
门。三复次佛子应知如来音声有十种下。通结前别
显百门成一千门。巨细言之。各各无量也。就初说中。
约德辨声有十种。一体广。二称欲乐。三称胜解。四应
时。五体常随应。六业集缘起。七难度。八正真。九无门。
十无改。第二广显中三。初总标。次何以故徵。后佛子
譬如下释。就标中有三对六句。初对非量等者。佛声
非限故。随限故。次对非主等者。从缘起故。后非示等
者。相而性故。性而相故。二徵意云。何以非限非主非
示三声而不㝵有缘故。三释中三。初喻。次佛子如来
下合。后佛子是为下结。下九喻文同有此三。
此前第一劫尽唱声喻。喻佛缘起有无声即一声上
具。前标中三对义故。此劫尽时空中声。准俱舍第二
云生无色界。有二因。一因谓近习及数习。二业力谓
上界后报业果报将至故。若生色界。有三因。二因如
前。更加法力。但器坏时法尔有声故。又不得越次生
二禅等。仍待火至初禅。方生二禅。乃至风至三禅。方
生第四。法合中。佛将破坏生死世间。亦出四种声说
法而声。体平等。无主无作。馀文可知。
第二响声随应喻。喻佛无方应现声。文三同前。合中
从众生欲解缘。合前山谷。地中应有佛以慈悲本愿。
略故不说。
第三天鼓开觉喻。喻佛教诫放逸声。合中二。先辨能
开觉。后无数下明所开觉。前中三。初总。次所谓下别。
后以此下结。别中有十一种声于中初二通大小教。
显百门成一千门。巨细言之。各各无量也。就初说中。
约德辨声有十种。一体广。二称欲乐。三称胜解。四应
时。五体常随应。六业集缘起。七难度。八正真。九无门。
十无改。第二广显中三。初总标。次何以故徵。后佛子
譬如下释。就标中有三对六句。初对非量等者。佛声
非限故。随限故。次对非主等者。从缘起故。后非示等
者。相而性故。性而相故。二徵意云。何以非限非主非
示三声而不㝵有缘故。三释中三。初喻。次佛子如来
下合。后佛子是为下结。下九喻文同有此三。
此前第一劫尽唱声喻。喻佛缘起有无声即一声上
具。前标中三对义故。此劫尽时空中声。准俱舍第二
云生无色界。有二因。一因谓近习及数习。二业力谓
上界后报业果报将至故。若生色界。有三因。二因如
前。更加法力。但器坏时法尔有声故。又不得越次生
二禅等。仍待火至初禅。方生二禅。乃至风至三禅。方
生第四。法合中。佛将破坏生死世间。亦出四种声说
法而声。体平等。无主无作。馀文可知。
第二响声随应喻。喻佛无方应现声。文三同前。合中
从众生欲解缘。合前山谷。地中应有佛以慈悲本愿。
略故不说。
第三天鼓开觉喻。喻佛教诫放逸声。合中二。先辨能
开觉。后无数下明所开觉。前中三。初总。次所谓下别。
后以此下结。别中有十一种声于中初二通大小教。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2c 页
次六唯小。后三唯大。馀可知。后所开觉中三。初总标。
二所谓下别显。三佛子是为下总结可知。
第四天女善口喻。喻佛圆音声。谓佛一圆音出无量
众生相应音声。于彼一一音声之中。复说无量法。各
随解了。
第五梵声各闻喻。喻佛根熟独闻声。不出众外者根
未熟故。
第六水随器别喻。喻佛一异无㝵声。
第七龙王降雨喻。喻佛长养善根声。不从外来者。离
佛无声。不从内出者。离机无声故。
第八龙王渐雨喻。喻佛渐教说法声。亦是审根说法
声。合中二。先现法云等合前先起大云等。此明说拥
小教也。后得其熟巳者。合前普降甘露等。此时说大
乘实教。普得令同一实果故。梵本云。若诸众生善根
未熟。未雨法雨。若即说深法。众生恐怖。是故如来先
兴法云。成就众生诸根。就巳然后广树甘露法雨。
第九龙王连注喻。喻佛种种差别声。随声异说异。并
从净法界流故。无异之异也。
第十遍降喻。喻佛普雨法界声。喻中有六。一云。二电。
三雷。四风。五雨。六结。合中先合十身云。初一总。后九
别。别中。初四约外相。次四内功德。后一称性。二合依
身云放十电光。三合雷震中言三昧者。明依定起说
从所依为名。十种可知。四合风。谓将说法时。先从慈
悲起。后知警觉加被。令身心柔耎。以成法器。然后说
二所谓下别显。三佛子是为下总结可知。
第四天女善口喻。喻佛圆音声。谓佛一圆音出无量
众生相应音声。于彼一一音声之中。复说无量法。各
随解了。
第五梵声各闻喻。喻佛根熟独闻声。不出众外者根
未熟故。
第六水随器别喻。喻佛一异无㝵声。
第七龙王降雨喻。喻佛长养善根声。不从外来者。离
佛无声。不从内出者。离机无声故。
第八龙王渐雨喻。喻佛渐教说法声。亦是审根说法
声。合中二。先现法云等合前先起大云等。此明说拥
小教也。后得其熟巳者。合前普降甘露等。此时说大
乘实教。普得令同一实果故。梵本云。若诸众生善根
未熟。未雨法雨。若即说深法。众生恐怖。是故如来先
兴法云。成就众生诸根。就巳然后广树甘露法雨。
第九龙王连注喻。喻佛种种差别声。随声异说异。并
从净法界流故。无异之异也。
第十遍降喻。喻佛普雨法界声。喻中有六。一云。二电。
三雷。四风。五雨。六结。合中先合十身云。初一总。后九
别。别中。初四约外相。次四内功德。后一称性。二合依
身云放十电光。三合雷震中言三昧者。明依定起说
从所依为名。十种可知。四合风。谓将说法时。先从慈
悲起。后知警觉加被。令身心柔耎。以成法器。然后说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3a 页
法。五合十法雨。初坐道场菩萨者。正坐觉树临将成
佛者也。法雨名法界无差别者。此有二种。一理事无
差别。谓理即事事即理故。虽此亦有不一之义。今依
不异说故。二事事无差别。谓此事彼事互望。亦约不
异义说。菩萨虽从初地巳来常闻说此。然未极说。今
此最极故偏说尔。二最后身者。是巳处胎出生。未坐
道场故。法雨名游戏等者。此有二义。一现道即为说
法故名密教。二现通亦为说密教。密教者甚深秘密
声闻对坐而不闻故。三一生所系者。是未处胎前同
弥勒等。法雨名清净等者。谓说断果将满。智果欲圆。
并令圆满故。巳上并等觉位。四灌顶者。是第十地菩
萨。十方佛同以法水。灌其智顶。授佛职位故。法雨名
如来庄严具严者。即法水灌顶是也。五得忍者。忍有
五种。莫不同一无生之理。今言得者。正在七八九地。
法雨名功德宝等者。说大悲大智非一异行。是福慧
无㝵功德宝故。六住向者。三贤菩萨趣向正證故。法
雨名入现前等者。说胜解力变现境界故。七初发心
菩萨者。十住初心也。法雨名出生如来等者。说菩萨
心慈悲为本。如来从此故。八为独觉深知缘起等者。
依分相说故。无明行感识等果故离断果。起因谢故
离常。亦显顺观离断逆观离常。由此得解脱果故。言
不坏也。九为求声闻者。说大智慧剑等者。说入空慧
为剑。四住惑为怨。害之为究竟故。十为积集善根等
者。此三聚众生也。一正定。二邪定。三不定。法雨名能
佛者也。法雨名法界无差别者。此有二种。一理事无
差别。谓理即事事即理故。虽此亦有不一之义。今依
不异说故。二事事无差别。谓此事彼事互望。亦约不
异义说。菩萨虽从初地巳来常闻说此。然未极说。今
此最极故偏说尔。二最后身者。是巳处胎出生。未坐
道场故。法雨名游戏等者。此有二义。一现道即为说
法故名密教。二现通亦为说密教。密教者甚深秘密
声闻对坐而不闻故。三一生所系者。是未处胎前同
弥勒等。法雨名清净等者。谓说断果将满。智果欲圆。
并令圆满故。巳上并等觉位。四灌顶者。是第十地菩
萨。十方佛同以法水。灌其智顶。授佛职位故。法雨名
如来庄严具严者。即法水灌顶是也。五得忍者。忍有
五种。莫不同一无生之理。今言得者。正在七八九地。
法雨名功德宝等者。说大悲大智非一异行。是福慧
无㝵功德宝故。六住向者。三贤菩萨趣向正證故。法
雨名入现前等者。说胜解力变现境界故。七初发心
菩萨者。十住初心也。法雨名出生如来等者。说菩萨
心慈悲为本。如来从此故。八为独觉深知缘起等者。
依分相说故。无明行感识等果故离断果。起因谢故
离常。亦显顺观离断逆观离常。由此得解脱果故。言
不坏也。九为求声闻者。说大智慧剑等者。说入空慧
为剑。四住惑为怨。害之为究竟故。十为积集善根等
者。此三聚众生也。一正定。二邪定。三不定。法雨名能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3b 页
令成就等者。各随所应说令行法得成故。欢喜也。六
结中二。先结十雨充法界。后结佛心等。合龙王心平
等。馀可知。
第三结前十声中二。先直结前十种。后复次下结十
种各有无量。前结可知。后结可知。后结中三。一总举。
二何等下别显。三佛子如来下结数。就别中。先徵。后
列。列中十种无量。一一各通结前十声。于中。各先举
喻显。后释义。义显可知。上来总以一千门分别如来
音声竟。
后颂中有二十颂。颂前十段文。一一各二颂。如次应
知。然第九颂。梵本云。譬如梵王一言音。能令众生皆
欢喜。其音唯在梵众中。令普得闻除忧恼。上来总答
如来音声竟。
第四意业中。长行内二。先徵起。后佛子如来下释相。
释相中三。初约法总辨。二譬如虚空下别显。三佛子
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等下总结。初中云如来心意
识下此简法体遮非显是。谓佛无心等。但有智故。然
于此文。三说不同。一云佛地无有有漏心及法。而具
有净分心及法。今言无有心意识。但应以智无量故
者。依净分中。无彼染心等故。无漏位中智强识劣故。
不尔无王。所依何立。故成唯识第三。引如来功德庄
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故。解脱一切障。圆镜
智相应。一云以无分别故言无。谓无体故。摄大乘第
八云。无分别智所依。非心非思义故。亦非非心为依
结中二。先结十雨充法界。后结佛心等。合龙王心平
等。馀可知。
第三结前十声中二。先直结前十种。后复次下结十
种各有无量。前结可知。后结可知。后结中三。一总举。
二何等下别显。三佛子如来下结数。就别中。先徵。后
列。列中十种无量。一一各通结前十声。于中。各先举
喻显。后释义。义显可知。上来总以一千门分别如来
音声竟。
后颂中有二十颂。颂前十段文。一一各二颂。如次应
知。然第九颂。梵本云。譬如梵王一言音。能令众生皆
欢喜。其音唯在梵众中。令普得闻除忧恼。上来总答
如来音声竟。
第四意业中。长行内二。先徵起。后佛子如来下释相。
释相中三。初约法总辨。二譬如虚空下别显。三佛子
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等下总结。初中云如来心意
识下此简法体遮非显是。谓佛无心等。但有智故。然
于此文。三说不同。一云佛地无有有漏心及法。而具
有净分心及法。今言无有心意识。但应以智无量故
者。依净分中。无彼染心等故。无漏位中智强识劣故。
不尔无王。所依何立。故成唯识第三。引如来功德庄
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故。解脱一切障。圆镜
智相应。一云以无分别故言无。谓无体故。摄大乘第
八云。无分别智所依。非心非思义故。亦非非心为依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3c 页
止。心种类故。以心为因数习势。引得此位。名心种类。
一云佛果实无心意识及馀心法。唯有大智我故。梁
摄论云。佛果无有色声粗相功德可得。唯如如及如
如智特存。佛地论云。法摄大觉地。谓四智及如如。不
言更有馀法。若依成唯识第十佛地四智。巳辨八识
所作之业。不藉心王及馀心所。谓镜智纯净圆德现
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此辨第八识作用也。平
等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能随乐。现受用
身土影像。此翻显末那。辨彼作用。馀二智辨五六作
用如论应知。一云诸经论说土虽似实众异无尽。所
以者何。说无心等者。依无染分说。说有心等者。依有
净分说。若不尔者。既令圣教互致列违。亦使佛无能
现不现。若一向无者。色声亦应不有。若一向有者。离
染亦应无。上来虽有多说。今依第四也。
二就喻显中。略举十种大喻。喻佛十种大智。
一虚空无依喻。喻佛平等无依智。谓能与化作增上
缘故。能与他为依。不依他故。依是何义。复言无耶。谓
从因缘而得起故。说依因缘。因缘无体则无依也。然
即不坏因缘。不失智体。是故常有能所依。而常无也
二法界无改喻。喻佛性无增减智。合能依后得随世
亏盈所依真智无有增减。
三大海润益喻。喻佛益生无念智。谓加持众生。资其
念力故。云流入众生心中也。
四宝珠出生喻。喻佛用兴体密智。合中六。一佛海合
一云佛果实无心意识及馀心法。唯有大智我故。梁
摄论云。佛果无有色声粗相功德可得。唯如如及如
如智特存。佛地论云。法摄大觉地。谓四智及如如。不
言更有馀法。若依成唯识第十佛地四智。巳辨八识
所作之业。不藉心王及馀心所。谓镜智纯净圆德现
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此辨第八识作用也。平
等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能随乐。现受用
身土影像。此翻显末那。辨彼作用。馀二智辨五六作
用如论应知。一云诸经论说土虽似实众异无尽。所
以者何。说无心等者。依无染分说。说有心等者。依有
净分说。若不尔者。既令圣教互致列违。亦使佛无能
现不现。若一向无者。色声亦应不有。若一向有者。离
染亦应无。上来虽有多说。今依第四也。
二就喻显中。略举十种大喻。喻佛十种大智。
一虚空无依喻。喻佛平等无依智。谓能与化作增上
缘故。能与他为依。不依他故。依是何义。复言无耶。谓
从因缘而得起故。说依因缘。因缘无体则无依也。然
即不坏因缘。不失智体。是故常有能所依。而常无也
二法界无改喻。喻佛性无增减智。合能依后得随世
亏盈所依真智无有增减。
三大海润益喻。喻佛益生无念智。谓加持众生。资其
念力故。云流入众生心中也。
四宝珠出生喻。喻佛用兴体密智。合中六。一佛海合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4a 页
大海。二智珠合宝珠。三福智能生三乘道果。合能生
众宝。四引四宝名。合四珠。辨法师释此四宝。配属四
乘。谓三乘及天乘。衍法师等配云。初是證道智。断惑
障。二助道智。断业障。三是不住道智。舍报障。上三自
利。四利他。此释并非经意。所以者何。此中显巳成之
佛。何得配三道智耶。故今不尔。谓一巧便无著智。二
于为无为不一异智。三于性相融无㝵智。四应时化
物智。五此四智下合深胜凡夫龙神等皆不见。此同
法华王髻明珠有功勋臣方见。亦此四智下合端严
方正等。
五珠消海水喻。喻佛无功用等智。文中三。先喻况。后
佛子如来下法合。三佛子是为下总结。初中二。先明
海有四宝。后佛子若大下。辨宝业用。前中二。先通显
四宝。后何等下别列其名可知。后业用中二。先明要
用。后佛子此下正显珠业。若依俗书。自有两说。一云
大海内近东有沃燋石。常能消吸海水。令尽不溢。一
云彼沃燋东。有大壑。其名尾闾。海水注中。故常无异。
若小宗中起世经及大婆沙说。于大海下。有阿鼻狱。
猛火吞消烁海水便不盈溢。馀同此者。为究竟说。实
则非了。馀文可知。合中二。先合前列名。后佛子诸菩
萨下合后业用。前中。古德将此四智。配大乘光明集
福德王贤护首楞严等三昧智。亦有配属禅定方便
如理如量等智。此并讹言。不堪凭信。今但依文。文自
有解。可怙。古人凡见一文。即将旧语。以属配之。何必
众宝。四引四宝名。合四珠。辨法师释此四宝。配属四
乘。谓三乘及天乘。衍法师等配云。初是證道智。断惑
障。二助道智。断业障。三是不住道智。舍报障。上三自
利。四利他。此释并非经意。所以者何。此中显巳成之
佛。何得配三道智耶。故今不尔。谓一巧便无著智。二
于为无为不一异智。三于性相融无㝵智。四应时化
物智。五此四智下合深胜凡夫龙神等皆不见。此同
法华王髻明珠有功勋臣方见。亦此四智下合端严
方正等。
五珠消海水喻。喻佛无功用等智。文中三。先喻况。后
佛子如来下法合。三佛子是为下总结。初中二。先明
海有四宝。后佛子若大下。辨宝业用。前中二。先通显
四宝。后何等下别列其名可知。后业用中二。先明要
用。后佛子此下正显珠业。若依俗书。自有两说。一云
大海内近东有沃燋石。常能消吸海水。令尽不溢。一
云彼沃燋东。有大壑。其名尾闾。海水注中。故常无异。
若小宗中起世经及大婆沙说。于大海下。有阿鼻狱。
猛火吞消烁海水便不盈溢。馀同此者。为究竟说。实
则非了。馀文可知。合中二。先合前列名。后佛子诸菩
萨下合后业用。前中。古德将此四智。配大乘光明集
福德王贤护首楞严等三昧智。亦有配属禅定方便
如理如量等智。此并讹言。不堪凭信。今但依文。文自
有解。可怙。古人凡见一文。即将旧语。以属配之。何必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4b 页
一切皆是旧言。古人之中往往有此。本疏云。初能除
流散染业障。二能除味定著净障。三能除根本无明
障。四障尽成果智。今谓此四智。乃是佛果。出现门中。
辨四种智业。觉悟菩萨令行增进。不应妄配地前地
上三昧智等。初灭一切等者。谓佛以智光。照触菩萨。
令住定心修善。灭散修故。此照地前令入地。至三地
也。二除一切等者。以智光照菩萨。令舍著禅味。起广
神通故。此从三地至五地也。三慧光等者。以智光照
菩萨。令舍广通。住功用行故。此从五地至六七地也。
四与如来等者。以智光照菩萨。令舍功用依无功用
故。此从八地至如来地也。三结文及馀文并可知。
六虚空含受喻。喻佛起住无㝵智。三门同前。合中释
云。如来智慧遍一切故等者。谓佛智遍一切众生心
中。而众生从自心内种性生智。即是从佛智生。还依
佛智住。是故虽容无量智。无分别也。三结可知。
七药王生长喻。喻佛种性深广智。喻中有六。初明树
生处及名。梵本中名无退根。二明从生因深。三树功
广大。以能生一切树根等故。四此药王下释树名。五
佛子彼下简非生处。六然亦下明无舍厌。晋本云然
亦不舍生性。次合中二。初总。后别。前中举法同喻总
言亦如是。后别中四。一合树身生长乃至成果。二佛
子如来下合释树名。三佛子如来下合令一切树根
生等。四佛子如来下合简非生处。初中七。一以过去
等大智愿悲三法。此习所成性也。合树根。二于一切
流散染业障。二能除味定著净障。三能除根本无明
障。四障尽成果智。今谓此四智。乃是佛果。出现门中。
辨四种智业。觉悟菩萨令行增进。不应妄配地前地
上三昧智等。初灭一切等者。谓佛以智光。照触菩萨。
令住定心修善。灭散修故。此照地前令入地。至三地
也。二除一切等者。以智光照菩萨。令舍著禅味。起广
神通故。此从三地至五地也。三慧光等者。以智光照
菩萨。令舍广通。住功用行故。此从五地至六七地也。
四与如来等者。以智光照菩萨。令舍功用依无功用
故。此从八地至如来地也。三结文及馀文并可知。
六虚空含受喻。喻佛起住无㝵智。三门同前。合中释
云。如来智慧遍一切故等者。谓佛智遍一切众生心
中。而众生从自心内种性生智。即是从佛智生。还依
佛智住。是故虽容无量智。无分别也。三结可知。
七药王生长喻。喻佛种性深广智。喻中有六。初明树
生处及名。梵本中名无退根。二明从生因深。三树功
广大。以能生一切树根等故。四此药王下释树名。五
佛子彼下简非生处。六然亦下明无舍厌。晋本云然
亦不舍生性。次合中二。初总。后别。前中举法同喻总
言亦如是。后别中四。一合树身生长乃至成果。二佛
子如来下合释树名。三佛子如来下合令一切树根
生等。四佛子如来下合简非生处。初中七。一以过去
等大智愿悲三法。此习所成性也。合树根。二于一切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4c 页
下合从生因深。谓从诸法无性中生此性种也。三坚
固下合树茎。谓以善巧精进为身故。四遍法界下合
树枝。随所引生诸度行故。五禅定下合树叶。谓以四
禅八定三空等故。六总持下合树华。谓以总持辨才
菩提分等故。七究竟下合树果。谓以大菩提常乐故。
二合释名中二。先总标徵释。后以究空下别显。显中
三。一以菩提心一发无休息时故。二得果不舍因故
无断也。三以前前菩萨行。成后后如来体。如是展转
无穷尽。三合令一切树根等。生等有六。并文显可知。
四合简生处中三。初总标非处。二所谓下别显三类。
堕无为坑者。住小见故。𨷂大悲水缘不同生长利益
故。此合地狱坑有火无水故不生。问岂此许彼住无
馀依。不尔如何遮言堕坑。
答此有二义。一怖令勇
猛故。二令无迂回故。二及坏等者。住耶见故断善根
故。信不具足。不住法器。永沉生死贪爱长流。此合水
轮中有水无土缘故不生也。三不舍生性中。云然亦
等者。举前𨷂缘。虽即不生。生性不无。故云亦也。曾无
厌舍者。佛菩萨性。不厌生死。不舍众生。其性既在故。
云无厌舍故。前住耶小位。只说𨷂缘不生。言三无性
不生。近有一僧。指前堕坑溺水之语。即谤此经说毕
竟无性义。不观此后句然亦之文乃是显有佛性之
理。此僧大与末代众生。作恶知识。持少世听。诵得法
相章句。而于数科成佛要义。皆作留难。是知佛所悬
记。期为可验。经云。我灭度后之时分后五百岁。魔作
固下合树茎。谓以善巧精进为身故。四遍法界下合
树枝。随所引生诸度行故。五禅定下合树叶。谓以四
禅八定三空等故。六总持下合树华。谓以总持辨才
菩提分等故。七究竟下合树果。谓以大菩提常乐故。
二合释名中二。先总标徵释。后以究空下别显。显中
三。一以菩提心一发无休息时故。二得果不舍因故
无断也。三以前前菩萨行。成后后如来体。如是展转
无穷尽。三合令一切树根等。生等有六。并文显可知。
四合简生处中三。初总标非处。二所谓下别显三类。
堕无为坑者。住小见故。𨷂大悲水缘不同生长利益
故。此合地狱坑有火无水故不生。问岂此许彼住无
馀依。不尔如何遮言堕坑。
答此有二义。一怖令勇
猛故。二令无迂回故。二及坏等者。住耶见故断善根
故。信不具足。不住法器。永沉生死贪爱长流。此合水
轮中有水无土缘故不生也。三不舍生性中。云然亦
等者。举前𨷂缘。虽即不生。生性不无。故云亦也。曾无
厌舍者。佛菩萨性。不厌生死。不舍众生。其性既在故。
云无厌舍故。前住耶小位。只说𨷂缘不生。言三无性
不生。近有一僧。指前堕坑溺水之语。即谤此经说毕
竟无性义。不观此后句然亦之文乃是显有佛性之
理。此僧大与末代众生。作恶知识。持少世听。诵得法
相章句。而于数科成佛要义。皆作留难。是知佛所悬
记。期为可验。经云。我灭度后之时分后五百岁。魔作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5a 页
比丘。满阎浮提。坏乱我法。后总结可知。
八劫火烧尽喻。喻佛知不尽智。合中略举四境无不
断尽。释中云智慧平等悉明达者。證彼一切法一时
性分明了达故。
九劫风持坏喻。喻佛巧令留惑智。谓佛有此善巧方
便。令诸菩萨留惑润生生于三界。由此留惑。惑方至
尽。得一切智。不同二乘速出故断惑令尽不生三有。
具明留惑。如别行章。
十尘含经卷喻。喻佛性通平等智。于中文四。一法说。
二佛子譬如下喻况。三佛子如来下合。四佛子是为
下结。初中三。先标。谓佛果智遍在众生中。即因性本
觉也。此即在缠之因具出缠果法。二何以下徵。意云。
众生界中。经说有五种种性。何以总说因果等有三
无一。下释意云。此中唯除草木瓦砾。无有一因性与
果智别。此中文二。先反解。谓但由无明覆故。将为有
别。以后若离下顺释。谓若除无明。佛智便现。非始生
也。二喻显中五。一总明经卷分量。二所谓下别显经
中所录。三此大下明器。前虽大潜在一尘。四如一下
准知馀尘。五时有下出经益物。三合中一合经在尘。
谓佛智在众生烦恼身中。二但凡愚下合经在尘而
不知者无益。三尔时下合出经益物。谓佛示众生各
自身具有佛慧教修圣道离妄见自佛慧。四佛子下
结成可知。
三总结大段可知。
八劫火烧尽喻。喻佛知不尽智。合中略举四境无不
断尽。释中云智慧平等悉明达者。證彼一切法一时
性分明了达故。
九劫风持坏喻。喻佛巧令留惑智。谓佛有此善巧方
便。令诸菩萨留惑润生生于三界。由此留惑。惑方至
尽。得一切智。不同二乘速出故断惑令尽不生三有。
具明留惑。如别行章。
十尘含经卷喻。喻佛性通平等智。于中文四。一法说。
二佛子譬如下喻况。三佛子如来下合。四佛子是为
下结。初中三。先标。谓佛果智遍在众生中。即因性本
觉也。此即在缠之因具出缠果法。二何以下徵。意云。
众生界中。经说有五种种性。何以总说因果等有三
无一。下释意云。此中唯除草木瓦砾。无有一因性与
果智别。此中文二。先反解。谓但由无明覆故。将为有
别。以后若离下顺释。谓若除无明。佛智便现。非始生
也。二喻显中五。一总明经卷分量。二所谓下别显经
中所录。三此大下明器。前虽大潜在一尘。四如一下
准知馀尘。五时有下出经益物。三合中一合经在尘。
谓佛智在众生烦恼身中。二但凡愚下合经在尘而
不知者无益。三尔时下合出经益物。谓佛示众生各
自身具有佛慧教修圣道离妄见自佛慧。四佛子下
结成可知。
三总结大段可知。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5b 页
第二大段重颂中。有二十二颂分二。初二颂。颂前约
法总辨佛心智等。后二十颂。每二颂颂前一喻。益准
释可知。
第五通出现境界中长行内。一法说。二佛子如大龙
下喻显。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为入下总结。
初中三。一举能知知所知。二佛子如一切下举所知
多以显能知多。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下会释心
智不异。初中所知有十种。一一切世间者。谓诸可破
坏法堕虚妄中故。二一切三世间迁流可坏故。三一
切刹者。器世间故。四一切法者。心心法故。五一切众
生者。诸蕴上假者故。巳上并世俗谛摄。六真如无差
别者。无性一味故。七染净实体故。八纯净边际故。九
无质㝵性故。十所缘实性故。巳上胜义谛摄。上来十
种由佛所知之境界也。二明所知多显能知多者。能
知无障㝵智一味平等。若不举所知差别之境。无以
显能知多故。十种准前。但翻显为异。三会释心智不
异者。十中准举初门显无量义。文中二。初总显心智
不异。后何以故下徵释。前中二。先标心之境即是智
境。后如心下举心缘多境无缚无脱。智缘多境亦尔。
言无缚脱者。谓劝此菩萨知心本无体无能随。知相
本不生无所随。既不随相。则无相缚。先既无缚。后亦
无脱。相缚义广如前普贤品中说。此心与智。王所不
离故。如王既尔。其所亦然。或此亦为邻近释也。后中
先徵意云。佛智缘境。平等一味。无有多小。何以言无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5c 页
量故耶。后释意云。佛缘境平等。必不坏差别多少。是
故随彼种种分别思惟。有种种多境界也。
第二喻显中三。
一大龙降雨喻。喻佛境界无所从。
此则显前徵意与释意无违。谓佛境离平等一味。然
不坏种之相。
二海水心起喻。喻佛智海昔愿起。此
则显前释意与徵意无违。谓佛智海虽无分别。往昔
大愿无差失故。上二喻皆先喻后合。并文显可知。
三海水无量喻。喻佛智海四种无量。于中二。先喻。后
佛子于汝下合。前中二。先别明水多。后如是下通显
四多。前中一四洲中水。二十龙王雨海水。三海龙王
太子雨满水。四十龙王宫殿中水。五海龙王太子宫
殿中水。六海龙王雨海水。七海龙王宫殿中水。上七
种水皆后水陪多前水入大海中。后通显四多者。一
水。二众宝。三众生。四大地。后法合中二。先问答。后佛
子此大海下正显。显中二。先合别显。谓从百分中一
分。乃至比对分不及一。此皆有数量语言及故。所喻
佛海乃至一极微皆不可比。以非数量法故。非语言
及故。故云非譬所及。一复合通显四多中。一得初等
者。合海中水多。二一切菩提等者。合海中宝聚多。三
所经众生等。合海中众生多。四住等者。合海中大地
多。
第三大段总结可知。
后重颂中五颂分五。初一颂颂法说。次二颂颂初二
喻及合。后二颂颂第三喻及合。并如文可知。
故随彼种种分别思惟。有种种多境界也。
第二喻显中三。
一大龙降雨喻。喻佛境界无所从。
此则显前徵意与释意无违。谓佛境离平等一味。然
不坏种之相。
二海水心起喻。喻佛智海昔愿起。此
则显前释意与徵意无违。谓佛智海虽无分别。往昔
大愿无差失故。上二喻皆先喻后合。并文显可知。
三海水无量喻。喻佛智海四种无量。于中二。先喻。后
佛子于汝下合。前中二。先别明水多。后如是下通显
四多。前中一四洲中水。二十龙王雨海水。三海龙王
太子雨满水。四十龙王宫殿中水。五海龙王太子宫
殿中水。六海龙王雨海水。七海龙王宫殿中水。上七
种水皆后水陪多前水入大海中。后通显四多者。一
水。二众宝。三众生。四大地。后法合中二。先问答。后佛
子此大海下正显。显中二。先合别显。谓从百分中一
分。乃至比对分不及一。此皆有数量语言及故。所喻
佛海乃至一极微皆不可比。以非数量法故。非语言
及故。故云非譬所及。一复合通显四多中。一得初等
者。合海中水多。二一切菩提等者。合海中宝聚多。三
所经众生等。合海中众生多。四住等者。合海中大地
多。
第三大段总结可知。
后重颂中五颂分五。初一颂颂法说。次二颂颂初二
喻及合。后二颂颂第三喻及合。并如文可知。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6a 页
第六出现行中长行内三。初牒前徵起。二佛子菩萨
摩诃萨应知下正显。三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下总
结。
能显中二。先法说。后佛子如真如下喻显。
前中二
行内。一无㝵行者。是即理之事行。他用自在故。二真
如行者。是即事之理行常化无化故。
后喻显中两
说。一云初一喻喻后行。后四喻喻前行。一云五喻通
二行。今依后说。其中各有法合。初喻合中。云不生等
者。谓如为三际依。非三际合行。过未非缘故。不生不
动也。现在离缘故不起也。二法界喻合中。云非量等
者。谓染净法所显真性之行。非少可量。又非多不可
量。以非形质故。然因法显界不无故。三鸟飞喻合中。
云无边际等者。谓毕竟无穷尽行。然非不行故。四金
翅喻合中。云住无㝵等者。谓无分别无㝵行故。五日
月喻合中。云性本寂等者。谓离作念行故。然非不运
行故。馀文并显可知。
后偈中五颂各颂一喻可知。释行了。
第七出现菩萨中长行内三。初牒前徵起。二佛子菩
萨摩诃萨应知下正显。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下
总结。
初中云成正觉者。此有四义。一彰此差别。谓晋本名
此为菩提故。准梵本中。若言菩提则唯是境。若云勃
陀。则唯是智。今云成正觉。便为境智总合之称。二具
释三字者。谓境是真俗二谛不一不异故。智是究竟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6b 页
圆满无分别大智故。境智合称者。谓智即境境即智。
仍不离非即离故。三字简异三类众故。一异众生。众
生无正无觉故。二异二乘。二乘有觉无正故。三异菩
萨。菩萨有正有觉。而未成故。唯佛具三故名之尔。四
种类中三。初就菩提中五。一有二种菩提。大品云性
净菩提修成菩提故。二有三种。涅槃第四十云下智
观故声闻菩提。中智观故缘觉菩提。上智观故无上
菩提。三有五种。大品云。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
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此中初一是十解初住。二是
三贤。三是初地见道。四是修道满。五是佛果究竟。四
有十菩提。如离间说。五通一切法。维摩云。一切法即
菩提相故。二就勃陀中。或二或四或十。具如诸经及
此经上下文说。三就合说者。即如此文也。
第二正显中有十段。一体无过失。二出过下明业用。
三佛子诸佛菩提下明甚深。四佛子如来应正下明
广大。五佛子如来成正觉时下。明现因果。六佛子譬
如虚空下。明体离亏盈。七假使有人下明用无增减。
八如来成正觉时下明依定起用。九佛子菩萨摩诃
萨应知如来身一毛下。明佛周遍法界身。十佛子菩
萨摩诃萨应知自心下。明遍心中有佛。
初体无过失中有九。是减数十故。谓一佛智于境无
所观观故。二于平等法性随缘不变二分中无犹豫
故。三无二者。无二念故。亦曰不二现行。亦云二行永
绝。世亲释云。于所知一向无障功德。非如二乘亦有
仍不离非即离故。三字简异三类众故。一异众生。众
生无正无觉故。二异二乘。二乘有觉无正故。三异菩
萨。菩萨有正有觉。而未成故。唯佛具三故名之尔。四
种类中三。初就菩提中五。一有二种菩提。大品云性
净菩提修成菩提故。二有三种。涅槃第四十云下智
观故声闻菩提。中智观故缘觉菩提。上智观故无上
菩提。三有五种。大品云。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
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此中初一是十解初住。二是
三贤。三是初地见道。四是修道满。五是佛果究竟。四
有十菩提。如离间说。五通一切法。维摩云。一切法即
菩提相故。二就勃陀中。或二或四或十。具如诸经及
此经上下文说。三就合说者。即如此文也。
第二正显中有十段。一体无过失。二出过下明业用。
三佛子诸佛菩提下明甚深。四佛子如来应正下明
广大。五佛子如来成正觉时下。明现因果。六佛子譬
如虚空下。明体离亏盈。七假使有人下明用无增减。
八如来成正觉时下明依定起用。九佛子菩萨摩诃
萨应知如来身一毛下。明佛周遍法界身。十佛子菩
萨摩诃萨应知自心下。明遍心中有佛。
初体无过失中有九。是减数十故。谓一佛智于境无
所观观故。二于平等法性随缘不变二分中无犹豫
故。三无二者。无二念故。亦曰不二现行。亦云二行永
绝。世亲释云。于所知一向无障功德。非如二乘亦有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6c 页
障亦无障故。无性两释。一释曰前二云此中无有二
处现行。谓生死涅槃。亲光释云。谓诸异生住著生死。
二乘圣者住著涅槃。如是二障。世尊无故。四无相者。
无性为性故。五无行者。非生灭故。六无止者。无住著
故。七无量者。是多功德故。八无际者。后边无故。九远
离二边等者。离断常故。
第二明业用中三。谓法喻合。初法说中九。亦减数十
也。一出过文字书记故。二出过言说故。三知众心行。
四知根。五知性。六知欲乐。七知烦恼。八知习气。九一
念中知三世一切法也。二喻况中明大海印现喻所
现。如后可知。三法合中。心念诸根等。皆现佛大智海
中。略举十境也。而无所现者。此有三义。一不持作意
现故。二所现无故。三无别体而不㝵别故。即自体显
照。名之为觉。起信云。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
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
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自体开示种种
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释曰。此则无思显照同体
之境。名菩提智业用。不同馀法有能所取故。
第三明甚深中四。初三别。后一总。前中一非文宣故
深。二非声及故深。三非语说故深。后一总者。前三但
是方便遮诠非表诠故。故云但随等也。
第四广大中三。初举身广大。二佛子如所得下类显
结心。三得如是总结。初中有十三种身。此增数十也。
一是众生世间。谓得能同一切众生身之身故。诸句
处现行。谓生死涅槃。亲光释云。谓诸异生住著生死。
二乘圣者住著涅槃。如是二障。世尊无故。四无相者。
无性为性故。五无行者。非生灭故。六无止者。无住著
故。七无量者。是多功德故。八无际者。后边无故。九远
离二边等者。离断常故。
第二明业用中三。谓法喻合。初法说中九。亦减数十
也。一出过文字书记故。二出过言说故。三知众心行。
四知根。五知性。六知欲乐。七知烦恼。八知习气。九一
念中知三世一切法也。二喻况中明大海印现喻所
现。如后可知。三法合中。心念诸根等。皆现佛大智海
中。略举十境也。而无所现者。此有三义。一不持作意
现故。二所现无故。三无别体而不㝵别故。即自体显
照。名之为觉。起信云。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
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
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自体开示种种
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释曰。此则无思显照同体
之境。名菩提智业用。不同馀法有能所取故。
第三明甚深中四。初三别。后一总。前中一非文宣故
深。二非声及故深。三非语说故深。后一总者。前三但
是方便遮诠非表诠故。故云但随等也。
第四广大中三。初举身广大。二佛子如所得下类显
结心。三得如是总结。初中有十三种身。此增数十也。
一是众生世间。谓得能同一切众生身之身故。诸句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7a 页
中皆云量等身者。量分也。等齐也。谓佛身令作彼诸
身。然不动彼故。云分等。身者依义聚义诸身随应。配
可知。二通方执无方轨。三器世间。四德相世及不相
应行迁流性依色心立。与三摩耶为依故。五随诸智
正觉随应之身故。六德相语言及世间语言。七诸法
无性性。八染净法所显真性。九事空无质㝵体故。十
得事事无㝵法界德相及业用故。十一得诸大愿身
故。十二得功德海满行身故。十三大涅槃界身故。二
类显中依辨语心。语心亦十三种身可知。三总结中。
身等一一各等法界故云无量等也。
第五明现因果中三。初总显。二无尽下别辨。三知一
切下总结。初中四。一标一性。二略释。三徵何性。四重
释。无相性相即体也。以菩提身等于众生。是故众生
悉于中现。以彼所现同能现故。是故众生无不成佛
问此中所现众生为约事。为约理耶。设尔何失。二俱
有过。若约事者。何故释中云皆同一性所谓无性耶。
若约理者。何故标中云普见成正觉等耶。答此中所
现约事理。所以者何。因修法性观。果成事理无㝵事
事无㝵德相故。谓理即事事即理及此事彼事相在
等时。皆不坏本相。自他非一异。三世相望。非一非异。
当知悉然。是故佛心中有一切众生。佛所发心乃至
涅槃。即是众生发心乃至涅槃。此即自他非一异门。
常是佛。常不是佛。思之可见。二别辨中十一句。以显
此义。一众生染相本性自无。二有二义。一无物可尽
身。然不动彼故。云分等。身者依义聚义诸身随应。配
可知。二通方执无方轨。三器世间。四德相世及不相
应行迁流性依色心立。与三摩耶为依故。五随诸智
正觉随应之身故。六德相语言及世间语言。七诸法
无性性。八染净法所显真性。九事空无质㝵体故。十
得事事无㝵法界德相及业用故。十一得诸大愿身
故。十二得功德海满行身故。十三大涅槃界身故。二
类显中依辨语心。语心亦十三种身可知。三总结中。
身等一一各等法界故云无量等也。
第五明现因果中三。初总显。二无尽下别辨。三知一
切下总结。初中四。一标一性。二略释。三徵何性。四重
释。无相性相即体也。以菩提身等于众生。是故众生
悉于中现。以彼所现同能现故。是故众生无不成佛
问此中所现众生为约事。为约理耶。设尔何失。二俱
有过。若约事者。何故释中云皆同一性所谓无性耶。
若约理者。何故标中云普见成正觉等耶。答此中所
现约事理。所以者何。因修法性观。果成事理无㝵事
事无㝵德相故。谓理即事事即理及此事彼事相在
等时。皆不坏本相。自他非一异。三世相望。非一非异。
当知悉然。是故佛心中有一切众生。佛所发心乃至
涅槃。即是众生发心乃至涅槃。此即自他非一异门。
常是佛。常不是佛。思之可见。二别辨中十一句。以显
此义。一众生染相本性自无。二有二义。一无物可尽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7b 页
故。二常故。三本来不生故。四亦无期灭故。五我性自
空故。六非我性亦无故。七众生缘之生非是生故。八
即前非生之性亦不可得故。九所證菩提无所得故。
十所依法界亦无性故。十一本性空界本无体故。十
二能證智体无能得故。三总结中三。初结前知无性。
二得下明由智故得大智悲。若不尔者。悲智非大。三
由此悲智能度众生到究竟故。
第六显体离亏盈中二。先喻。后合。喻中明虚空常性。
显菩提无增减。由体常满足。成与不成。等无二故。
第七明用无增减中三。先喻显。二普贤下法合。三佛
子下总结。初中化现无形显菩提成不平等。言化多
心者。喻各各修多因故。心化作如来者。喻成多果故。
以此因果俱无色相。是故化与不化等无异。合结可
知。
第八明依定起用中三。初唯举一定。定名惊觉者。顺
理警机故。依此定出众生数等菩提之身。二如一下
类显。谓如一定中出既尔。馀一一定亦然。如多定既
尔。馀一一法门亦然。谓大悲大智大总持等。则知菩
提之身无尽无尽不可称说也。三佛子下结可知。
第九明周遍法界中三。先标。二何以故下徵释。三随
其下结。初中三。先一毛孔者。此有二种。一云于佛身
生毛之处孔中。即于此处。见前门中众生数等菩提
之身无不圆满。二云于佛身上毛内孔中见也。上下
文中有此毛孔之者。并准此二释。二类显一切毛道
空故。六非我性亦无故。七众生缘之生非是生故。八
即前非生之性亦不可得故。九所證菩提无所得故。
十所依法界亦无性故。十一本性空界本无体故。十
二能證智体无能得故。三总结中三。初结前知无性。
二得下明由智故得大智悲。若不尔者。悲智非大。三
由此悲智能度众生到究竟故。
第六显体离亏盈中二。先喻。后合。喻中明虚空常性。
显菩提无增减。由体常满足。成与不成。等无二故。
第七明用无增减中三。先喻显。二普贤下法合。三佛
子下总结。初中化现无形显菩提成不平等。言化多
心者。喻各各修多因故。心化作如来者。喻成多果故。
以此因果俱无色相。是故化与不化等无异。合结可
知。
第八明依定起用中三。初唯举一定。定名惊觉者。顺
理警机故。依此定出众生数等菩提之身。二如一下
类显。谓如一定中出既尔。馀一一定亦然。如多定既
尔。馀一一法门亦然。谓大悲大智大总持等。则知菩
提之身无尽无尽不可称说也。三佛子下结可知。
第九明周遍法界中三。先标。二何以故下徵释。三随
其下结。初中三。先一毛孔者。此有二种。一云于佛身
生毛之处孔中。即于此处。见前门中众生数等菩提
之身无不圆满。二云于佛身上毛内孔中见也。上下
文中有此毛孔之者。并准此二释。二类显一切毛道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7c 页
皆尔。三类显一切法界处悉重重普遍。二徵释中。先
徵。后释。释成周遍。三结法属人。谓毗卢遮那。于此座
上坐时。即遍周法界处。现种种身也。
第十明遍心中二。先明自心例他。后如自心下例他
心亦尔。前三。谓标。佛菩提果遍在菩萨身心中。非是
菩萨有菩提因性以此正辨佛菩提故。二徵意云。何
以将同理性说事亦同故。三释意云。佛果即以无性
理成故。故云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此义具显。如
前第六门中。复例他心中二。先例可知。后悉有下结
德。言广大等者。遍一切处也。不离是相即不断是不
坏本相故。入不思等者。即理即事即因即果故。
第三总结中者。结前十门劝菩萨应知。
后偈中六颂。初颂颂初体无过失。次颂颂第二业用。
次颂颂第六体离亏盈。次颂颂第七用无增减。次颂
颂第八依定起用。后一颂却颂第九显现因果。及颂
初门业用中说法。其末后一颂。云如三世等者。梵本
云。三世诸劫刹众生。及心根欲一切法。悉于佛身平
等现。是故正觉亦无量。门略无颂。释菩提了。
第八明出现转法轮中。长行内三。初牒前徵起。二佛
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下正显。三佛子诸菩萨下总
结。
就正显中七。一体相。二一切文字下广深。三佛子譬
如下是无尽。四佛子如来法轮悉入下无住。五一切
众生种种语下分齐。六复次佛子下出生。七能如是
徵。后释。释成周遍。三结法属人。谓毗卢遮那。于此座
上坐时。即遍周法界处。现种种身也。
第十明遍心中二。先明自心例他。后如自心下例他
心亦尔。前三。谓标。佛菩提果遍在菩萨身心中。非是
菩萨有菩提因性以此正辨佛菩提故。二徵意云。何
以将同理性说事亦同故。三释意云。佛果即以无性
理成故。故云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此义具显。如
前第六门中。复例他心中二。先例可知。后悉有下结
德。言广大等者。遍一切处也。不离是相即不断是不
坏本相故。入不思等者。即理即事即因即果故。
第三总结中者。结前十门劝菩萨应知。
后偈中六颂。初颂颂初体无过失。次颂颂第二业用。
次颂颂第六体离亏盈。次颂颂第七用无增减。次颂
颂第八依定起用。后一颂却颂第九显现因果。及颂
初门业用中说法。其末后一颂。云如三世等者。梵本
云。三世诸劫刹众生。及心根欲一切法。悉于佛身平
等现。是故正觉亦无量。门略无颂。释菩提了。
第八明出现转法轮中。长行内三。初牒前徵起。二佛
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下正显。三佛子诸菩萨下总
结。
就正显中七。一体相。二一切文字下广深。三佛子譬
如下是无尽。四佛子如来法轮悉入下无住。五一切
众生种种语下分齐。六复次佛子下出生。七能如是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8a 页
知下显知法益。
初中十种。一知以心自在力者。是
法轮因宿愿故。无起无转者。是为众生转。非自为也。
二知一切法等者。是所转之法。对缘方起故。恒无起。
三以三种转等者。示相劝知。别證三中偏举断业。馀
略可知。四知一切法离边见者。是业用能破见故。五
离欲际非际者所破者不见爱体而离爱故。六入虚
空际者。毕竟无实故。七无言说者。离言说故。八不可
说者。说前离言亦不可说故。九究竟寂灭者。永无而
有故。十涅槃性者。圆满寂静利乐纷然无竟期故。
第二明广深中四。一广。二深。三四皆俱广深。各有标
释。初中前标。后如来下释广遍也。二标说声如响释
了实性是深也。三标一音出多是广释以无主深也。
四标无遗尽是广释无著深也。
第三明无尽中二。
前文字无尽喻。后合法轮无尽可知。
第四明无住
中三。初法说。谓佛法轮不定住一处。二喻况可知。三
法合。略举五类佛语。用彼说法故。云善入也。
第五
明分齐中二。前中二。前标。后何以下徵释。先徵意云。
众生语言但是执染。何以得作净法轮故耶。释意云。
执染即实相。实相是法轮故。于中二。先标。后释。皆约
体用。得成法轮也。
第六复次佛子下明出生。于中
四。一标门。二何等下徵起。三佛子如来下总举。四何
以下别释。释中。先通辨。谓欲转法轮入此三昧者。是
所依门故也。无㝵者是辨才。无畏者无怯惧。二入此
下正显多音。释成总中出随众生心行欲乐音也。令
初中十种。一知以心自在力者。是
法轮因宿愿故。无起无转者。是为众生转。非自为也。
二知一切法等者。是所转之法。对缘方起故。恒无起。
三以三种转等者。示相劝知。别證三中偏举断业。馀
略可知。四知一切法离边见者。是业用能破见故。五
离欲际非际者所破者不见爱体而离爱故。六入虚
空际者。毕竟无实故。七无言说者。离言说故。八不可
说者。说前离言亦不可说故。九究竟寂灭者。永无而
有故。十涅槃性者。圆满寂静利乐纷然无竟期故。
第二明广深中四。一广。二深。三四皆俱广深。各有标
释。初中前标。后如来下释广遍也。二标说声如响释
了实性是深也。三标一音出多是广释以无主深也。
四标无遗尽是广释无著深也。
第三明无尽中二。
前文字无尽喻。后合法轮无尽可知。
第四明无住
中三。初法说。谓佛法轮不定住一处。二喻况可知。三
法合。略举五类佛语。用彼说法故。云善入也。
第五
明分齐中二。前中二。前标。后何以下徵释。先徵意云。
众生语言但是执染。何以得作净法轮故耶。释意云。
执染即实相。实相是法轮故。于中二。先标。后释。皆约
体用。得成法轮也。
第六复次佛子下明出生。于中
四。一标门。二何等下徵起。三佛子如来下总举。四何
以下别释。释中。先通辨。谓欲转法轮入此三昧者。是
所依门故也。无㝵者是辨才。无畏者无怯惧。二入此
下正显多音。释成总中出随众生心行欲乐音也。令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8b 页
一切众生等者。称根授法故。皆欢喜也。
第七能如
是知下。明知法益。谓如上而知。即顺大菩提。不尔即
非也。
三总结可知。
后颂五偈。初半颂颂初体相。次半颂颂第三无尽。次
一颂颂第四无住。次二颂颂第六出生。末后一颂却
颂第二广深。其第五第七略不颂。释转法轮了。
第九明出现涅槃中。长行内三。初牒前徵起。二佛子
菩萨摩诃萨欲知下。正显。显中长分有八。一体实真
常。二佛子如来下简异灰断。三佛子诸佛下不㝵出
没。四佛子譬如日出下。随器亏盈。五佛子譬如火大
下起世随缘。六复次佛子譬如幻师下。存没俱存。七
复次佛子如来应正等觉示涅槃时下。用穷来际。八
佛子如来住于下总结能知相。
就初中三。先举法劝知。即根本自性。次云如真如等
也。二如真如下正辨所知。先标真如。次会涅槃。谓即
双林示灭。即同真如平等一味不生不灭故。云如真
如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下九例然并是如之异名。
意显涅槃同彼真性令明净故。约此多门显也。三何
以故下指喻同法。先徵。后释。徵意云。何不直说如来
涅槃非永灭度。乃至当须了知根本自性如真如真
如涅槃。乃言如真如际等耶。释意云。若先识真如等
根本自性是不生义。即知毕竟无灭。如来涅槃亦尔。
若不知根本。即不知无灭之深故。云若法无生无出
第七能如
是知下。明知法益。谓如上而知。即顺大菩提。不尔即
非也。
三总结可知。
后颂五偈。初半颂颂初体相。次半颂颂第三无尽。次
一颂颂第四无住。次二颂颂第六出生。末后一颂却
颂第二广深。其第五第七略不颂。释转法轮了。
第九明出现涅槃中。长行内三。初牒前徵起。二佛子
菩萨摩诃萨欲知下。正显。显中长分有八。一体实真
常。二佛子如来下简异灰断。三佛子诸佛下不㝵出
没。四佛子譬如日出下。随器亏盈。五佛子譬如火大
下起世随缘。六复次佛子譬如幻师下。存没俱存。七
复次佛子如来应正等觉示涅槃时下。用穷来际。八
佛子如来住于下总结能知相。
就初中三。先举法劝知。即根本自性。次云如真如等
也。二如真如下正辨所知。先标真如。次会涅槃。谓即
双林示灭。即同真如平等一味不生不灭故。云如真
如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下九例然并是如之异名。
意显涅槃同彼真性令明净故。约此多门显也。三何
以故下指喻同法。先徵。后释。徵意云。何不直说如来
涅槃非永灭度。乃至当须了知根本自性如真如真
如涅槃。乃言如真如际等耶。释意云。若先识真如等
根本自性是不生义。即知毕竟无灭。如来涅槃亦尔。
若不知根本。即不知无灭之深故。云若法无生无出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8c 页
则无有灭。
二简灰断中三。先标。次徵。后释。标中云如来不为等
者。约人显实故。谓于二乘。亦说如来永断灭故。今就
实教大机尽理而谈故。不为说。次徵意云。众生亦有
宜闻永灭得何以不为说故。三释意言。虽有益生是
小非大。今为令见常现前故等。亦不起二不二根者。
谓佛界有二不二。二者应现时有巳灭未灭故。不二
者一切皆巳佛事说如此想亦不起故。次复徵意云。
纵事非有想何得无。释意。根因事起。此实教中菩萨。
从发心来。初无熏习。彼现由何起。故云永离一切想
著也。
三不㝵出没中三。先标。谓应机有出没不㝵。二徵意
云。何以作此不定故。三释云。据佛自体常住随物示
灭。
四随器亏盈中二。先喻。后佛子如来下法合。前中举
日影随器现不现喻。显佛随器有亏盈。如无性摄论
第十云。问若如来是常住者。于一切时。何故不现。
答众生罪故不现。故彼颂云。众生罪不见。如月于破
器。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释曰。如破器中无水。月
影不得住。此非月过。是器之失。众生身中无奢摩他
清深定水。佛影不现。非如来过。是众生失。
五起尽缘起中三。初喻。次合。后结。喻中火事随薪有
无烧不烧别。佛随彼化缘有起尽故。摄论第十云。或
涅槃如火者。如世间火有处烧然有处息灭。诸佛亦
二简灰断中三。先标。次徵。后释。标中云如来不为等
者。约人显实故。谓于二乘。亦说如来永断灭故。今就
实教大机尽理而谈故。不为说。次徵意云。众生亦有
宜闻永灭得何以不为说故。三释意言。虽有益生是
小非大。今为令见常现前故等。亦不起二不二根者。
谓佛界有二不二。二者应现时有巳灭未灭故。不二
者一切皆巳佛事说如此想亦不起故。次复徵意云。
纵事非有想何得无。释意。根因事起。此实教中菩萨。
从发心来。初无熏习。彼现由何起。故云永离一切想
著也。
三不㝵出没中三。先标。谓应机有出没不㝵。二徵意
云。何以作此不定故。三释云。据佛自体常住随物示
灭。
四随器亏盈中二。先喻。后佛子如来下法合。前中举
日影随器现不现喻。显佛随器有亏盈。如无性摄论
第十云。问若如来是常住者。于一切时。何故不现。
答众生罪故不现。故彼颂云。众生罪不见。如月于破
器。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释曰。如破器中无水。月
影不得住。此非月过。是器之失。众生身中无奢摩他
清深定水。佛影不现。非如来过。是众生失。
五起尽缘起中三。初喻。次合。后结。喻中火事随薪有
无烧不烧别。佛随彼化缘有起尽故。摄论第十云。或
涅槃如火者。如世间火有处烧然有处息灭。诸佛亦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9a 页
尔。于诸善根未成熟者。现等正觉。令其成就。速得解
脱。于诸善根巳得成熟巳解脱者。现般涅槃。无所为
故。
六存没俱存中三。谓喻合结。喻中举幻师随舍不舍。
显佛随机有灭有存。法界身恒遍。言善知等者。明佛
此身即是法界身故。
七用穷来际中十二。初定力现佛。二佛身放光。三光
出华蕊。四蕊有庄。五依庄有佛。六佛数等所化。七佛
德具愿海。八佛应机化益。九佛穷来际。十佛体离有
无。十一佛常住所由。十二正结知见。此并如来双林
示灭之时有此事也。
八总结能知相中十句。一无量者。结上简异灰断彰
大涅槃功用无边。二无㝵者。显随缘起尽。明灭不灭
无㝵。三究竟法界者。为万行所依。结存殁俱存。四虚
空界者。结不㝵出没。上云其实如来无有出世。亦无
涅槃。是故同虚空也。五真如法性无生灭者。结随器
亏盈。上云其实如来不生不灭也。六实际者。结前最
初体实真常。结上实际等十义。七为诸众生随时示
现者。通结诸门因应机现用也。八本愿持故无有休
息。不舍一切众生。九不舍利。十不舍法。此上三结末
后用穷来际。谓愿力持故。尽穷来际等。可知。
后颂中六偈。初颂颂第四。明日等者。梵本云。譬如日
光照世间。器坏水流影随灭。佛智日光照法界。无信
正见见涅槃。次颂颂第五。次颂颂第六。次二颂颂第
脱。于诸善根巳得成熟巳解脱者。现般涅槃。无所为
故。
六存没俱存中三。谓喻合结。喻中举幻师随舍不舍。
显佛随机有灭有存。法界身恒遍。言善知等者。明佛
此身即是法界身故。
七用穷来际中十二。初定力现佛。二佛身放光。三光
出华蕊。四蕊有庄。五依庄有佛。六佛数等所化。七佛
德具愿海。八佛应机化益。九佛穷来际。十佛体离有
无。十一佛常住所由。十二正结知见。此并如来双林
示灭之时有此事也。
八总结能知相中十句。一无量者。结上简异灰断彰
大涅槃功用无边。二无㝵者。显随缘起尽。明灭不灭
无㝵。三究竟法界者。为万行所依。结存殁俱存。四虚
空界者。结不㝵出没。上云其实如来无有出世。亦无
涅槃。是故同虚空也。五真如法性无生灭者。结随器
亏盈。上云其实如来不生不灭也。六实际者。结前最
初体实真常。结上实际等十义。七为诸众生随时示
现者。通结诸门因应机现用也。八本愿持故无有休
息。不舍一切众生。九不舍利。十不舍法。此上三结末
后用穷来际。谓愿力持故。尽穷来际等。可知。
后颂中六偈。初颂颂第四。明日等者。梵本云。譬如日
光照世间。器坏水流影随灭。佛智日光照法界。无信
正见见涅槃。次颂颂第五。次颂颂第六。次二颂颂第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9b 页
七。说一颂颂初门。馀略不述。涅槃出现了。
第十出现见闻亲近所种善根中。长行内三。一见闻
信向益。二佛子我今告汝下见闻不信益。三佛子如
来下简喻异法。
初中二。
先总法说。后佛子譬如丈夫下喻显。然一
一中。皆有徵合等。初中十一句。先一句总。后十句别。
总中云于如来所乃至觉慧故者。谓见佛色身。闻佛
名号。受佛戒香。得佛法味。若佛光触。若忆念佛。皆种
善根。生无尽觉慧。觉慧谓大菩提智也。若供佛曾行
地及佛塔庙。亦具善根。灭惑得乐。乃至虽见闻佛。由
业障缠覆。不生信乐者。亦种善根。无空过。乃至毕竟
大般涅槃。后别中。一断果。二穷来际利乐。三不错谬。
四大愿满。五了有为性。六所行与无为合。七所作生
真慧。八所修皆无限。九所行皆佛正因。十所行皆八
地巳上不动因。上来初唯断。后唯智。中皆通。如文可
知。
二喻显中三喻。
一吞小金刚喻。喻于佛种少善根
毕竟得大菩提涅槃益。文中六。一喻金刚性坚利非
肉身腹内所能销化。故云食少许。终竟不销。要穿身
过出在外。旧经云。下入至金刚际乃住。二何以故徵。
意云。何以至彼方住耶。三释意云。身业非金刚住处
故。四合云。佛所种少为非一异善。不住一切有为行
等身中。要至为即无为智处住。五重徵云。何以少许
即能如此。故六重释云。多少虽殊。其性是一。必不与
第十出现见闻亲近所种善根中。长行内三。一见闻
信向益。二佛子我今告汝下见闻不信益。三佛子如
来下简喻异法。
初中二。
先总法说。后佛子譬如丈夫下喻显。然一
一中。皆有徵合等。初中十一句。先一句总。后十句别。
总中云于如来所乃至觉慧故者。谓见佛色身。闻佛
名号。受佛戒香。得佛法味。若佛光触。若忆念佛。皆种
善根。生无尽觉慧。觉慧谓大菩提智也。若供佛曾行
地及佛塔庙。亦具善根。灭惑得乐。乃至虽见闻佛。由
业障缠覆。不生信乐者。亦种善根。无空过。乃至毕竟
大般涅槃。后别中。一断果。二穷来际利乐。三不错谬。
四大愿满。五了有为性。六所行与无为合。七所作生
真慧。八所修皆无限。九所行皆佛正因。十所行皆八
地巳上不动因。上来初唯断。后唯智。中皆通。如文可
知。
二喻显中三喻。
一吞小金刚喻。喻于佛种少善根
毕竟得大菩提涅槃益。文中六。一喻金刚性坚利非
肉身腹内所能销化。故云食少许。终竟不销。要穿身
过出在外。旧经云。下入至金刚际乃住。二何以故徵。
意云。何以至彼方住耶。三释意云。身业非金刚住处
故。四合云。佛所种少为非一异善。不住一切有为行
等身中。要至为即无为智处住。五重徵云。何以少许
即能如此。故六重释云。多少虽殊。其性是一。必不与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39c 页
一切有为法同性住故。
二小火烧薪喻。喻于佛种
少善必断二障益。文中六。一喻谓小火能烧大草积。
二徵云草积极大火体极小。何以小火能烧大积草。
故三释。意云。以火是性能烧物。乾草性是易烧故。小
能烧多也。四合云。于佛种少善。必烧一切惑尽。至大
涅槃。五徵。六释并易。
三药树多疗喻。喻于佛积少
善不空过益。文中一喻佛为众生六根境益物不空。
文中二。先约佛现在。后若有众生下约佛灭后。前中
见者眼得净等可知。与宝性论大同故。彼论云。诸佛
身如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
出于妙音声。令嗅佛戒香。尝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
令知深妙法。后明佛灭后中。取彼地土者。喻后世遇
遗教及供塔庙等益。二佛子如来下法合。文显可知
第二见闻不信益中二。先正显业障。众生虽见闻佛
及灭后遇经教供塔庙等。由恶业障缠覆。不生信乐
者。亦种善根。后佛子菩萨下并前信向等总结。问如
何不信。亦名种善根。不名造罪耶。
答且据得益边
说。谤罪非无故。文殊巡行经云。文殊师利言我由过
去谤般若故。无量劫堕三恶道。即由谤时闻般若故。
今得解脱。又如来秘密藏经云。譬如骂药服之。还得
病愈。骂沉烧之。还发香气。于佛瞋骂。犹胜恭敬赞叹
外道。
第三简喻异法中三。初标云无有譬喻能说此法。二
何以故徵意云。向来唯约喻显诸法。今何以言非。故
二小火烧薪喻。喻于佛种
少善必断二障益。文中六。一喻谓小火能烧大草积。
二徵云草积极大火体极小。何以小火能烧大积草。
故三释。意云。以火是性能烧物。乾草性是易烧故。小
能烧多也。四合云。于佛种少善。必烧一切惑尽。至大
涅槃。五徵。六释并易。
三药树多疗喻。喻于佛积少
善不空过益。文中一喻佛为众生六根境益物不空。
文中二。先约佛现在。后若有众生下约佛灭后。前中
见者眼得净等可知。与宝性论大同故。彼论云。诸佛
身如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
出于妙音声。令嗅佛戒香。尝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
令知深妙法。后明佛灭后中。取彼地土者。喻后世遇
遗教及供塔庙等益。二佛子如来下法合。文显可知
第二见闻不信益中二。先正显业障。众生虽见闻佛
及灭后遇经教供塔庙等。由恶业障缠覆。不生信乐
者。亦种善根。后佛子菩萨下并前信向等总结。问如
何不信。亦名种善根。不名造罪耶。
答且据得益边
说。谤罪非无故。文殊巡行经云。文殊师利言我由过
去谤般若故。无量劫堕三恶道。即由谤时闻般若故。
今得解脱。又如来秘密藏经云。譬如骂药服之。还得
病愈。骂沉烧之。还发香气。于佛瞋骂。犹胜恭敬赞叹
外道。
第三简喻异法中三。初标云无有譬喻能说此法。二
何以故徵意云。向来唯约喻显诸法。今何以言非。故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40a 页
三释云。但随众生心见闻爱乐处。且作是说。令渐得
入。理实不只如此故。云心智路绝等。上来总明大段
第四说分竟。此门偈颂在后显名受持下。此是教相
中。相第塔钩锁义故。
第五大段显名受持分中三。先显名。次佛子此时门
下辨受持。后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下结益。
前中名有十种。一如来秘密者。于佛所说中。见幽奥
义。所谓理事事事无㝵法非权小所及故。二世不能
知。权小尚迷。何况世间故。三入佛印者。佛印即是一
切法无性故。四开大智门者。佛果大智。此教为门。于
此开悟。是为方便。得佛智故。五示佛种性者。佛体
唯是无性理故。六成就菩萨熏此种性成故。七不能
坏者。熏成金刚种子。非人天中受销故。八一向随顺
佛境者。佛以真俗非一为境故。九能净众生界者。悉
净治故。十演说等者。此教唯说随缘不变真性。此为
诸佛根本故。
后辨受持中四。一定所为受持。二是故菩萨下举益
劝修。三若得闻此下信顺成益。四菩萨摩诃萨闻此
经巳下。劝修成益。
初中三。谓法喻合。法中二。先明为非。后佛子下明受
非受。前中二。初不为馀者。谓权小凡故。后唯为等者。
谓大乘实教菩萨故。于中有二。先明地前名。趣向大
乘无分别智为乘体故。后是十地菩萨乘名不思议。
此乘非彼权小凡等所思议故。又乘是运载义。若从
入。理实不只如此故。云心智路绝等。上来总明大段
第四说分竟。此门偈颂在后显名受持下。此是教相
中。相第塔钩锁义故。
第五大段显名受持分中三。先显名。次佛子此时门
下辨受持。后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下结益。
前中名有十种。一如来秘密者。于佛所说中。见幽奥
义。所谓理事事事无㝵法非权小所及故。二世不能
知。权小尚迷。何况世间故。三入佛印者。佛印即是一
切法无性故。四开大智门者。佛果大智。此教为门。于
此开悟。是为方便。得佛智故。五示佛种性者。佛体
唯是无性理故。六成就菩萨熏此种性成故。七不能
坏者。熏成金刚种子。非人天中受销故。八一向随顺
佛境者。佛以真俗非一为境故。九能净众生界者。悉
净治故。十演说等者。此教唯说随缘不变真性。此为
诸佛根本故。
后辨受持中四。一定所为受持。二是故菩萨下举益
劝修。三若得闻此下信顺成益。四菩萨摩诃萨闻此
经巳下。劝修成益。
初中三。谓法喻合。法中二。先明为非。后佛子下明受
非受。前中二。初不为馀者。谓权小凡故。后唯为等者。
谓大乘实教菩萨故。于中有二。先明地前名。趣向大
乘无分别智为乘体故。后是十地菩萨乘名不思议。
此乘非彼权小凡等所思议故。又乘是运载义。若从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40b 页
信至贤。从贤至圣。是可思议。今乃十信满心。十住初
位。即是佛果故。名不思议乘也。后受非受中二。先明
不能受。后唯菩萨下显能受。不能受中云不入手者。
手信也。上文贤首品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乃至为清
净手受众行。喻中五句可知。合中亦五。一此经等合
七宝。二不入手合无堪持也。三唯除真子从种性中
生者。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四种如来相等者。合具
圣王相。五若无此等者。合若无太子。七宝散灭以无
修行故。教法不行名为经灭。般若论云。法欲灭时者。
修行灭故。何以故下释无真子经灭所由。
第二举益劝信中二。先明闻信之益。后佛子设有下
明闻信难得。前中有标及徵释。标云。菩萨闻此应大
喜顶受。二徵意云岂佛所说有胜有劣有闻不大喜
等者耶。三释意云。由菩萨闻此生于信乐。即疾得菩
提故。后闻信难得中二。先显真菩萨。后以不能下释
成。初中三。初明但依权教修行不约实教熏习为因
故。云设多劫修六度菩提法也。后若未闻下明前既
无因故后无果。故云未闻或闻不信等。不顺者不能
依教行故。不入者由无行故不能證会故。后释成中
意。若依实教。毕有證会之时。得名真实。而生信尚无。
竟何證会得名真实耶。
第三信受利益中。文有十一句。一闻实教法名如来
等者。此唯诸佛无尽秘藏解脱大智境界故。二闻巳
能信解等。乃至住佛家故。无性摄论释云。生如来家
位。即是佛果故。名不思议乘也。后受非受中二。先明
不能受。后唯菩萨下显能受。不能受中云不入手者。
手信也。上文贤首品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乃至为清
净手受众行。喻中五句可知。合中亦五。一此经等合
七宝。二不入手合无堪持也。三唯除真子从种性中
生者。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四种如来相等者。合具
圣王相。五若无此等者。合若无太子。七宝散灭以无
修行故。教法不行名为经灭。般若论云。法欲灭时者。
修行灭故。何以故下释无真子经灭所由。
第二举益劝信中二。先明闻信之益。后佛子设有下
明闻信难得。前中有标及徵释。标云。菩萨闻此应大
喜顶受。二徵意云岂佛所说有胜有劣有闻不大喜
等者耶。三释意云。由菩萨闻此生于信乐。即疾得菩
提故。后闻信难得中二。先显真菩萨。后以不能下释
成。初中三。初明但依权教修行不约实教熏习为因
故。云设多劫修六度菩提法也。后若未闻下明前既
无因故后无果。故云未闻或闻不信等。不顺者不能
依教行故。不入者由无行故不能證会故。后释成中
意。若依实教。毕有證会之时。得名真实。而生信尚无。
竟何證会得名真实耶。
第三信受利益中。文有十一句。一闻实教法名如来
等者。此唯诸佛无尽秘藏解脱大智境界故。二闻巳
能信解等。乃至住佛家故。无性摄论释云。生如来家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40c 页
者。谓佛法界。于此證会故名为生。世亲释云。由此能
令诸佛种性不断绝故。十住毗婆沙第一云。今此菩
萨行如来道相续不断故。更有多释。广如彼说。三顺
佛智境真俗镕融。四悲智行具。五住境佛界。此亦于
佛所化能化故。六无诸杂染。七能增长佛果所行。八
诸菩萨化生法皆了达。九于佛神通作用不疑。十亿
无师自然智。十一于佛无㝵解脱證会故。
第四修行成益中亦十句。一大智普智一性法故。二
真心念真如故。三现见诸佛故。四以加行力入平等
观。五由神通念力游多世界。或于诸事物中以自在
念力。身遍其中。六以智导众福。七由无师自然智永
离世染。八以菩提心入十方网救护众生。方网者。谓
一刹海中。有十不可说刹种。一一种上。有二十层。从
最下层。有一佛刹尘数。乃至最上层有二十佛刹尘
数。总有二百一十刹尘数刹。此刹一一各有十佛刹
尘数广大刹绕。又此广刹。一一各有十刹尘数眷属
刹绕。如是三重诸刹递如网。以其上下四方四维皆
相当。相去近远亦有相似故。其一一层中诸方相望
既尔。故名方网。总相观之。状如网故。九知三世佛同
一体。如此知之。名大观察。十以善根回向之智。能普
入诸法。谓凡观一法。必具一切。然智入时。以无能所
缘而入故。名无入之入也。若依梵本。应言佛子菩萨
摩诃萨闻此法巳。应以普遍随行智入。应以积集中
无量意乐随行心入。应以离一切分别计度胜意乐
令诸佛种性不断绝故。十住毗婆沙第一云。今此菩
萨行如来道相续不断故。更有多释。广如彼说。三顺
佛智境真俗镕融。四悲智行具。五住境佛界。此亦于
佛所化能化故。六无诸杂染。七能增长佛果所行。八
诸菩萨化生法皆了达。九于佛神通作用不疑。十亿
无师自然智。十一于佛无㝵解脱證会故。
第四修行成益中亦十句。一大智普智一性法故。二
真心念真如故。三现见诸佛故。四以加行力入平等
观。五由神通念力游多世界。或于诸事物中以自在
念力。身遍其中。六以智导众福。七由无师自然智永
离世染。八以菩提心入十方网救护众生。方网者。谓
一刹海中。有十不可说刹种。一一种上。有二十层。从
最下层。有一佛刹尘数。乃至最上层有二十佛刹尘
数。总有二百一十刹尘数刹。此刹一一各有十佛刹
尘数广大刹绕。又此广刹。一一各有十刹尘数眷属
刹绕。如是三重诸刹递如网。以其上下四方四维皆
相当。相去近远亦有相似故。其一一层中诸方相望
既尔。故名方网。总相观之。状如网故。九知三世佛同
一体。如此知之。名大观察。十以善根回向之智。能普
入诸法。谓凡观一法。必具一切。然智入时。以无能所
缘而入故。名无入之入也。若依梵本。应言佛子菩萨
摩诃萨闻此法巳。应以普遍随行智入。应以积集中
无量意乐随行心入。应以离一切分别计度胜意乐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41a 页
入。应以一切如来现前作意入。应以了知平等如虚
空殊胜念入。应以菩萨无中边法界意业乐行入。应
以普遍一切功德成就神通智自然智入。应发除灭
一切世间垢浊心入。应以尽一切方网菩萨普遍观
入。应以善根回向三世诸佛同一体性智入。应以此
诸法入然无所入不于一法而有攀缘。应以一法观
一切法。释曰。此上十种入是闻此法巳。从如是十种
方便法入此法。不同新译经文。思之。
后颂中四颂。此但颂前第十大段见闻等益。不颂显
名受持也。四颂分四。初一颂法说。次三颂各颂前一
喻。如次应知。
第六大段表瑞證成分中二。先表瑞。后是时十方下
證成。
前中二。先此土。谓动地雨供表法真实。后如
此下结遍通十方。即明一说一切说也。此亦通结前
所说法皆顺根成利益故。
后證成中二。初明果人
證。后尔时十方下明因人證。前中二。先明證法。后令
此会中下举益。證中四。一现身證。二而作下赞说。三
佛子我等下别意说。四如我下类通说可知。后举益
證中五。一得因位满益。谓一生菩萨。得十通蒙记尽
现一生成佛故。二佛刹下佛刹尘数众生。发菩提心。
一记多劫成佛同号佛胜境者。同缘佛出现境界故。
三我等为令下明佛护持经久住。四如此下类结前
度生益。五出前遍益所因中略显十因。一十方佛现
在力故。二当处佛本愿力故。三有此法起处即合有
空殊胜念入。应以菩萨无中边法界意业乐行入。应
以普遍一切功德成就神通智自然智入。应发除灭
一切世间垢浊心入。应以尽一切方网菩萨普遍观
入。应以善根回向三世诸佛同一体性智入。应以此
诸法入然无所入不于一法而有攀缘。应以一法观
一切法。释曰。此上十种入是闻此法巳。从如是十种
方便法入此法。不同新译经文。思之。
后颂中四颂。此但颂前第十大段见闻等益。不颂显
名受持也。四颂分四。初一颂法说。次三颂各颂前一
喻。如次应知。
第六大段表瑞證成分中二。先表瑞。后是时十方下
證成。
前中二。先此土。谓动地雨供表法真实。后如
此下结遍通十方。即明一说一切说也。此亦通结前
所说法皆顺根成利益故。
后證成中二。初明果人
證。后尔时十方下明因人證。前中二。先明證法。后令
此会中下举益。證中四。一现身證。二而作下赞说。三
佛子我等下别意说。四如我下类通说可知。后举益
證中五。一得因位满益。谓一生菩萨。得十通蒙记尽
现一生成佛故。二佛刹下佛刹尘数众生。发菩提心。
一记多劫成佛同号佛胜境者。同缘佛出现境界故。
三我等为令下明佛护持经久住。四如此下类结前
度生益。五出前遍益所因中略显十因。一十方佛现
在力故。二当处佛本愿力故。三有此法起处即合有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41b 页
此益故。四彼得益者自善根力故。五佛加持令起不
虚加故。六根缘契会故。七随可惊觉时即惊觉故。八
往因不失故。九令成普行故。十显佛智自在。后明因
人證中二。先明此处作證。后如我表此下类遍十方。
前中二。先释文。后问答。前中有十六节。一乘处远近。
二有十不可下众数。三来诣下明充满法界而来。四
现菩萨庄严相。五放光。六动刹。七坏魔宫。八灭恶道
苦。九显歌赞佛德。十雨诸色雨。十一现诸色身。十二
受无量法。十三以佛下赞说法者。十四佛子下自述
同名及来处。十五彼一切下述彼同此所说法同。略
有六种。文句义理。宣说决定。决定即是益物。十六我
等下显来意作證故。略出二因。佛力故得。法故得。类
通可知。后问答者。问如上发心品中。唯佛證成所馀
会中菩萨作證。今此品内通因果耶。答发心品中说
初发心即是佛故。證此难信佛自證。馀会唯菩萨者。
为證所说诸菩萨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今此相
显出现行等。皆是果位所行之行。此则虽得佛道。而
不舍菩萨行故。通因果也。
第七大段重颂分中分二。先辨意。后正显颂。前中二。
初观众。后欲重下显意。显意中有十句。一佛出现等
明总句。出现正法。二如来正法等是语业音声。三无
量善根是身业。四诸佛出世业是菩提。五善能等是
心业。六随应等是转法轮。七出诸菩萨等是于佛见
闻敬养。八一切诸佛自在等是境界。九一切一身等
虚加故。六根缘契会故。七随可惊觉时即惊觉故。八
往因不失故。九令成普行故。十显佛智自在。后明因
人證中二。先明此处作證。后如我表此下类遍十方。
前中二。先释文。后问答。前中有十六节。一乘处远近。
二有十不可下众数。三来诣下明充满法界而来。四
现菩萨庄严相。五放光。六动刹。七坏魔宫。八灭恶道
苦。九显歌赞佛德。十雨诸色雨。十一现诸色身。十二
受无量法。十三以佛下赞说法者。十四佛子下自述
同名及来处。十五彼一切下述彼同此所说法同。略
有六种。文句义理。宣说决定。决定即是益物。十六我
等下显来意作證故。略出二因。佛力故得。法故得。类
通可知。后问答者。问如上发心品中。唯佛證成所馀
会中菩萨作證。今此品内通因果耶。答发心品中说
初发心即是佛故。證此难信佛自證。馀会唯菩萨者。
为證所说诸菩萨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今此相
显出现行等。皆是果位所行之行。此则虽得佛道。而
不舍菩萨行故。通因果也。
第七大段重颂分中分二。先辨意。后正显颂。前中二。
初观众。后欲重下显意。显意中有十句。一佛出现等
明总句。出现正法。二如来正法等是语业音声。三无
量善根是身业。四诸佛出世业是菩提。五善能等是
心业。六随应等是转法轮。七出诸菩萨等是于佛见
闻敬养。八一切诸佛自在等是境界。九一切一身等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第 841c 页
是涅槃。十从本大行等是出现行也。后正显颂中四
偈。初一颂颂前说分。次二颂颂前显名受持分。后一
叹胜劝持。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三
偈。初一颂颂前说分。次二颂颂前显名受持分。后一
叹胜劝持。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