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5a 页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九
** 十地品第二十六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二□□□辨品□□前中他化自在天会。
元言他化□乐具。具得受用。□任同一法筵相遇。故
名会等。于此天宫。说十地者。表真智證如。自他存泯。
非即离故。
后辨品名中二。先总后别。总中亦二。先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5b 页
得。后释。前中十地者。仁王上卷云。入理般若名为住。
住生功德称为地。本业下卷云。地名持。持百万阿僧
祇一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成唯识云。与所脩
行。为胜依持。令得生故。十地论云。复此十地生成佛
智住持故。后释名者。诸说虽异。统收不出十地论释
生成住持也。□□□□□十是□□总言十地。即带
数释。若广分别。如别行章。后释别名者。如后本分中
显。
二来意中二。先会来。后品来。前中二义。一前会明贤
位终极。今辨□□入圣位。故次来也□□前会显
證相之因□。此会明教相之果成故。无性摄论云。此
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二品来者。前
明以行回向。今此辨回行成證故来也。问既前会明
贤。此会辨圣。何故地前尚辨圆融行愿。地上乃显行
布行愿者何。答圆融是行布之圆融。行布是圆融之
行布。若地前说行布。地上说圆融。令受持者生二谬
解。一品谓前后浅深义次第尔。二谓行布圆融各别
教行。不知圆融只融行布。不知行布行彼圆融。是故
当知。地□□□□□□□。如说色空非即离义。法性
教行。理必应尔。故世亲菩萨。于六相门融教义是也
三宗趣中二。先会宗者。以净治地智断惑證如为宗。
为成佛果□门趣。□趣名义通于宽□□谓通别部
会品章段义等。必不可将宽说挟用狭说宽。亦不可
荣古陋今依人弃法。学者得意。详而用之。二品宗有
住生功德称为地。本业下卷云。地名持。持百万阿僧
祇一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成唯识云。与所脩
行。为胜依持。令得生故。十地论云。复此十地生成佛
智住持故。后释名者。诸说虽异。统收不出十地论释
生成住持也。□□□□□十是□□总言十地。即带
数释。若广分别。如别行章。后释别名者。如后本分中
显。
二来意中二。先会来。后品来。前中二义。一前会明贤
位终极。今辨□□入圣位。故次来也□□前会显
證相之因□。此会明教相之果成故。无性摄论云。此
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二品来者。前
明以行回向。今此辨回行成證故来也。问既前会明
贤。此会辨圣。何故地前尚辨圆融行愿。地上乃显行
布行愿者何。答圆融是行布之圆融。行布是圆融之
行布。若地前说行布。地上说圆融。令受持者生二谬
解。一品谓前后浅深义次第尔。二谓行布圆融各别
教行。不知圆融只融行布。不知行布行彼圆融。是故
当知。地□□□□□□□。如说色空非即离义。法性
教行。理必应尔。故世亲菩萨。于六相门融教义是也
三宗趣中二。先会宗者。以净治地智断惑證如为宗。
为成佛果□门趣。□趣名义通于宽□□谓通别部
会品章段义等。必不可将宽说挟用狭说宽。亦不可
荣古陋今依人弃法。学者得意。详而用之。二品宗有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5c 页
二种。一即同前会宗所说。以品即会故。二以随地脩
行寄位行相为宗。即此以显圆融无㝵行相为趣。或
此后义亦通会宗。
四释文中二。先料简。后正释。前中以晋朝经本脱十
定品。其品乃是第七重会之首。离世间品还居前处。
为第八会。由此古来造疏诸德。皆云此会有十一品
经。今既文随会别故。此会中唯十地一品。就此品中
分二。先明此土所说十地。后尔时复以下明他方菩
萨来證此说。前中二。先明此界所说十地。后如此世
界下。结通十方无□世界说此十地。
前中十地不同即为十段。依十地论别□十地。总共
有四十八分。谓初地八。二地二。三地四地九地各四。
五地六地各三。七地五。八地七。十地八。所以偈不分
者。由其但述前文无别相故。然古德云。此四十八分
地地中通有者。此解难用。纵使准义应有。据文不通。
谓初地中。不说戒故无彼二净。不说禅枝无起厌等
故。不说解法慢对治等故。不说身净我慢对治故。不
说取染净法对治故。不说乐无作行对治故。不释第
八地各等故。无法法师方便等故。不释第十地名等
故。假令欲于初地等说悭对治等。释地名等者。更须
金刚藏重说一本十地经也。夫科截分段。本只依文。
在文既无。如何融易。故难依也。今按可通者。初地八
中前六。第十地八中后二。馀皆偈也。问初地说分岂
不通邪。
答说分但说初地。不说馀地故。论云。巳说
行寄位行相为宗。即此以显圆融无㝵行相为趣。或
此后义亦通会宗。
四释文中二。先料简。后正释。前中以晋朝经本脱十
定品。其品乃是第七重会之首。离世间品还居前处。
为第八会。由此古来造疏诸德。皆云此会有十一品
经。今既文随会别故。此会中唯十地一品。就此品中
分二。先明此土所说十地。后尔时复以下明他方菩
萨来證此说。前中二。先明此界所说十地。后如此世
界下。结通十方无□世界说此十地。
前中十地不同即为十段。依十地论别□十地。总共
有四十八分。谓初地八。二地二。三地四地九地各四。
五地六地各三。七地五。八地七。十地八。所以偈不分
者。由其但述前文无别相故。然古德云。此四十八分
地地中通有者。此解难用。纵使准义应有。据文不通。
谓初地中。不说戒故无彼二净。不说禅枝无起厌等
故。不说解法慢对治等故。不说身净我慢对治故。不
说取染净法对治故。不说乐无作行对治故。不释第
八地各等故。无法法师方便等故。不释第十地名等
故。假令欲于初地等说悭对治等。释地名等者。更须
金刚藏重说一本十地经也。夫科截分段。本只依文。
在文既无。如何融易。故难依也。今按可通者。初地八
中前六。第十地八中后二。馀皆偈也。问初地说分岂
不通邪。
答说分但说初地。不说馀地故。论云。巳说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6a 页
请分。自此巳后。正说初地故。若许通者。此一品经总
有九分。无四十八无四十八也。以除初地八中前六
并第十地八中后二。馀皆是说故。既存除分。复欲存
说。义甚相违。故不可也。是故约通数之。初地十分。二
地十分。三四九地各十二分。五六地各十一分。七地
十三分。八地十五分。十地十四分。总一百二十分。据
通虽尔。今且依论别释其文。从此巳下。引十地论。但
言论云。即是十地。
就初地中八分者。一序分。二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
下三昧分。三入是下加分。四摩顶巳下起分。五普告
下本分。六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下请分。七佛子若
有下说分。八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下。校量胜
分。
就初中。显五种胜。以表法胜。
一教起时胜。如经尔时故。尔是也。是前始成正觉时
故。此品论经云。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
二教主胜。如经世尊故。于世特尊无与等故。
三教起处胜。如经在他化自在。所表巳如前说。言天
王宫者。王亦自在义。自在者所居处。表地智。是佛果
所依生成住持故。摩尼宝藏殿者。宝显地智可贵之
极故。能随出生世出世间善因果故。故言摩尼宝藏
等。殿亦依义。与所出生。为依处故。
四时胜。谓初成道第二七日在如是时处。说此法者。
表所说十地胜彼小乘及地前教故。论云。时处等校
有九分。无四十八无四十八也。以除初地八中前六
并第十地八中后二。馀皆是说故。既存除分。复欲存
说。义甚相违。故不可也。是故约通数之。初地十分。二
地十分。三四九地各十二分。五六地各十一分。七地
十三分。八地十五分。十地十四分。总一百二十分。据
通虽尔。今且依论别释其文。从此巳下。引十地论。但
言论云。即是十地。
就初地中八分者。一序分。二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
下三昧分。三入是下加分。四摩顶巳下起分。五普告
下本分。六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下请分。七佛子若
有下说分。八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下。校量胜
分。
就初中。显五种胜。以表法胜。
一教起时胜。如经尔时故。尔是也。是前始成正觉时
故。此品论经云。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
二教主胜。如经世尊故。于世特尊无与等故。
三教起处胜。如经在他化自在。所表巳如前说。言天
王宫者。王亦自在义。自在者所居处。表地智。是佛果
所依生成住持故。摩尼宝藏殿者。宝显地智可贵之
极故。能随出生世出世间善因果故。故言摩尼宝藏
等。殿亦依义。与所出生。为依处故。
四时胜。谓初成道第二七日在如是时处。说此法者。
表所说十地胜彼小乘及地前教故。论云。时处等校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6b 页
量显示胜故。此法胜故。在于初时及胜处说。此处宫
殿等胜是名处胜。释曰。胜下天宫殿等故。若尔巳上
更胜何不彼说者。彼无机感故。论云。何故不色界说
此处感果故。释曰。机为能感。果为所感也。问若二七
是初表法胜者。初七最初何不表说耶。
答初七非
是说法时初故。论云。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
行故。释曰。思惟行因行者。谓思惟昔行菩萨时所有
善根回向菩提成菩提巳广度众生故。思惟行缘行
者。谓今既成佛。依彼往愿。思所化缘。欲行度行故。此
如仁王上卷说思缘放光同也。论云本为利他成道。
何故七日思惟不说。显示自乐大法乐故。何故显巳
法乐。为令众生于如来所增长爱敬心故。复舍如是
妙乐。悲悯众生。为说法故。何故唯行因缘行。是因缘
行。显示不共法故。释曰。不共法者。谓三业无失等十
八种及善戒第三说相好力无畏等一百四十。此法
不共菩萨及二乘故。言不共菩萨者。谓此唯是佛果
所得。非菩萨有故。二乘得果。入无馀依涅槃界。身智
永灭。无所利乐。佛今得果方大利乐事非预二乘故。
云显示不共法也。问此所思惟。既为利乐。何故论主
乃更徵云本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说。
答此但徵其七日不说。不徵思惟行因缘行。谓云既
思惟行因缘行。何不即说。乃经七日邪。故后答云。为
令于佛增爱敬故。
五众胜中三。一简异。二住一切下叹德。三其名曰下
殿等胜是名处胜。释曰。胜下天宫殿等故。若尔巳上
更胜何不彼说者。彼无机感故。论云。何故不色界说
此处感果故。释曰。机为能感。果为所感也。问若二七
是初表法胜者。初七最初何不表说耶。
答初七非
是说法时初故。论云。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
行故。释曰。思惟行因行者。谓思惟昔行菩萨时所有
善根回向菩提成菩提巳广度众生故。思惟行缘行
者。谓今既成佛。依彼往愿。思所化缘。欲行度行故。此
如仁王上卷说思缘放光同也。论云本为利他成道。
何故七日思惟不说。显示自乐大法乐故。何故显巳
法乐。为令众生于如来所增长爱敬心故。复舍如是
妙乐。悲悯众生。为说法故。何故唯行因缘行。是因缘
行。显示不共法故。释曰。不共法者。谓三业无失等十
八种及善戒第三说相好力无畏等一百四十。此法
不共菩萨及二乘故。言不共菩萨者。谓此唯是佛果
所得。非菩萨有故。二乘得果。入无馀依涅槃界。身智
永灭。无所利乐。佛今得果方大利乐事非预二乘故。
云显示不共法也。问此所思惟。既为利乐。何故论主
乃更徵云本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说。
答此但徵其七日不说。不徵思惟行因缘行。谓云既
思惟行因缘行。何不即说。乃经七日邪。故后答云。为
令于佛增爱敬故。
五众胜中三。一简异。二住一切下叹德。三其名曰下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6c 页
列名。初中四。一简尊异卑。于中二种。一简下位。如经
大菩萨故。二简下乘。如经菩萨故。二简多异少。如经
大众俱故。后列名中云无数无量等是也。三其诸下
简住异退。问此中菩萨是何位地。而言于阿耨菩提
不退转耶。若依实行。既非地前。非位不退。既因位极。
非證不退及无功用。又论经云皆一生得阿耨菩提
者。若依示现。此诸菩萨一切悉是他方诸佛。依何说
为一生不退。应作是说。文虽通二。示现为正。言通二
者。且实行中。以最后身是一生故。依仁王经。此一生
正得下寂灭忍。于菩提不退者。不复退入无生忍故。
依本业经。得中寂灭忍故。言示现者。既此皆是他方
诸佛。其身即是十身之中菩萨身故。此佛菩萨不限
地位。通作一切菩萨身故。是故通诸不退。亦通一生。
由此论经无自违也。若不尔者。一身具有不退一生。
甚相违故。退之与转。有差别者。弥勒问经论云。自分
坚固名为不退。胜进不坏名为不转。(勘)四简新异旧。
亦简主异客。如经悉从他方世界来集故。
二叹德中二。先别显。后一切下总结。前中十七句。一
下遍因位。谓此众皆是佛菩萨十身中菩萨故。故云
住一切菩萨智行住境。境有二种。一理。谓所观真性。
二事。即所化众生。二中入有二义。一以智贯达。二行
彼境中二境同前。勤行不息者。意彰无闻入。非显功
用常。三随宜转变神境之事。故曰善能。四调化应时。
五无障㝵愿遍时处脩。六福圆益生无𨷂。七巧慧至
大菩萨故。二简下乘。如经菩萨故。二简多异少。如经
大众俱故。后列名中云无数无量等是也。三其诸下
简住异退。问此中菩萨是何位地。而言于阿耨菩提
不退转耶。若依实行。既非地前。非位不退。既因位极。
非證不退及无功用。又论经云皆一生得阿耨菩提
者。若依示现。此诸菩萨一切悉是他方诸佛。依何说
为一生不退。应作是说。文虽通二。示现为正。言通二
者。且实行中。以最后身是一生故。依仁王经。此一生
正得下寂灭忍。于菩提不退者。不复退入无生忍故。
依本业经。得中寂灭忍故。言示现者。既此皆是他方
诸佛。其身即是十身之中菩萨身故。此佛菩萨不限
地位。通作一切菩萨身故。是故通诸不退。亦通一生。
由此论经无自违也。若不尔者。一身具有不退一生。
甚相违故。退之与转。有差别者。弥勒问经论云。自分
坚固名为不退。胜进不坏名为不转。(勘)四简新异旧。
亦简主异客。如经悉从他方世界来集故。
二叹德中二。先别显。后一切下总结。前中十七句。一
下遍因位。谓此众皆是佛菩萨十身中菩萨故。故云
住一切菩萨智行住境。境有二种。一理。谓所观真性。
二事。即所化众生。二中入有二义。一以智贯达。二行
彼境中二境同前。勤行不息者。意彰无闻入。非显功
用常。三随宜转变神境之事。故曰善能。四调化应时。
五无障㝵愿遍时处脩。六福圆益生无𨷂。七巧慧至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7a 页
极。八权实双行。九中二。先列德。后诸所下辨业。前中
如论第五释云。禅者四禅。解脱者四无色。三昧者四
无量。三摩钵底者五神通。释曰。言解脱是四无色者。
谓八解脱中后五。皆依无色界故。所以者何。谓空处
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解脱。皆约离缘
空等心拘㝵名解脱。第五约能观心。有劳虑过患厌
之。乃至令前非非想细心种不现行。约防心不起名
想受灭解脱故。具显如章。论主今者从多分说故。云
解脱者四无色也。三昧是四无量者。以慈等作意皆
依定故。三摩钵底是五神通者。以三摩钵底此云等
至。即是定根本。由加行力。伏沈掉故。至定根本故。然
发五通。皆依四禅根本定故。未至中间慧多定少。四
无色地慧少定多。无支相助不发此通。婆沙瑜伽亦
同此说。若准论释第三地中。无色亦有四支相助。然
今但约定多慧少不发五通。非约无支助也。若依杂
集。虽通四禅。多依第四明智者。无分别智断惑照理
故。又明谓三明十明。智即三智。后辨业者。谓依前禅
解脱等作利众生事。并任志成就故。云皆自在也。十
无功用神力速诣诸佛会。十一上首请法。十二弘护
教法。十三供事诸佛。十四勤脩胜行。十五身业普现
世。十六说法遍法界。十七心照三世。
后总结中二。
先结脩行圆。后于不可下结德量广。并可知。
三列名中三。一列名。二如是等下结数。三金刚下显
众首。
初中总有三十九菩萨。前三十八同名藏者。
如论第五释云。禅者四禅。解脱者四无色。三昧者四
无量。三摩钵底者五神通。释曰。言解脱是四无色者。
谓八解脱中后五。皆依无色界故。所以者何。谓空处
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解脱。皆约离缘
空等心拘㝵名解脱。第五约能观心。有劳虑过患厌
之。乃至令前非非想细心种不现行。约防心不起名
想受灭解脱故。具显如章。论主今者从多分说故。云
解脱者四无色也。三昧是四无量者。以慈等作意皆
依定故。三摩钵底是五神通者。以三摩钵底此云等
至。即是定根本。由加行力。伏沈掉故。至定根本故。然
发五通。皆依四禅根本定故。未至中间慧多定少。四
无色地慧少定多。无支相助不发此通。婆沙瑜伽亦
同此说。若准论释第三地中。无色亦有四支相助。然
今但约定多慧少不发五通。非约无支助也。若依杂
集。虽通四禅。多依第四明智者。无分别智断惑照理
故。又明谓三明十明。智即三智。后辨业者。谓依前禅
解脱等作利众生事。并任志成就故。云皆自在也。十
无功用神力速诣诸佛会。十一上首请法。十二弘护
教法。十三供事诸佛。十四勤脩胜行。十五身业普现
世。十六说法遍法界。十七心照三世。
后总结中二。
先结脩行圆。后于不可下结德量广。并可知。
三列名中三。一列名。二如是等下结数。三金刚下显
众首。
初中总有三十九菩萨。前三十八同名藏者。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7b 页
表将说地地有坚义。藏即坚故。其犹树藏。后一名解
脱月者。谓请法上首。除众疑闇。其犹夜月独除闇冥。
此则托名表法月有脱闇之能。名解脱。
二结数中
略列九数。谓于一百二十三数中。从第一百五数。至
第一百二十一数。仍于中间。各隔一转。具如下说。
三显众首中。名金刚藏者。表所说法故。论云一切烦
恼难坏此法能破。善根坚实犹如金刚故。不异名说。
又藏即名坚。其犹树藏。人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
刚。如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馀善根中。其力最上。犹
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馀善根所不能坏故。
名金刚藏。释曰。言烦恼难坏者。欲显要待无分别智
方能断故。善根坚实者。无漏善法至佛果故。不异名
不异所说故。一切馀善根者。谓地前菩萨及二乘等
善根故。
第二三昧分中二。先释文。后辨意。前中二。初明能入
定所依。后菩萨下显所入定名。前中云承佛力者。显
能入定。非自力故。入者心与理冥一境性故。菩萨者。
简异果定故。说因行故。菩萨名义具如上说。大智等
者。谓二无我智。异二乘故。亦异地前菩萨智慧。故云
大也。又力能断惑證理生佛果。故名大也。即此决断
简择成断證。故名智慧。光明三昧名义具如上说。
后辨意者。略有二种。一为受加故。如经得此三昧法
如是故。释曰。若不入定散心无能住持佛加。二为显
法离著故。论云。显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因定所生
脱月者。谓请法上首。除众疑闇。其犹夜月独除闇冥。
此则托名表法月有脱闇之能。名解脱。
二结数中
略列九数。谓于一百二十三数中。从第一百五数。至
第一百二十一数。仍于中间。各隔一转。具如下说。
三显众首中。名金刚藏者。表所说法故。论云一切烦
恼难坏此法能破。善根坚实犹如金刚故。不异名说。
又藏即名坚。其犹树藏。人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
刚。如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馀善根中。其力最上。犹
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馀善根所不能坏故。
名金刚藏。释曰。言烦恼难坏者。欲显要待无分别智
方能断故。善根坚实者。无漏善法至佛果故。不异名
不异所说故。一切馀善根者。谓地前菩萨及二乘等
善根故。
第二三昧分中二。先释文。后辨意。前中二。初明能入
定所依。后菩萨下显所入定名。前中云承佛力者。显
能入定。非自力故。入者心与理冥一境性故。菩萨者。
简异果定故。说因行故。菩萨名义具如上说。大智等
者。谓二无我智。异二乘故。亦异地前菩萨智慧。故云
大也。又力能断惑證理生佛果。故名大也。即此决断
简择成断證。故名智慧。光明三昧名义具如上说。
后辨意者。略有二种。一为受加故。如经得此三昧法
如是故。释曰。若不入定散心无能住持佛加。二为显
法离著故。论云。显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因定所生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7c 页
净觉。方说非散寻伺。为加行故。
第三加分中三。初总明作加所因。二欲令汝下辨加
所为。三善男子汝当下正显加相。
初中三。一明佛加。二以毗卢下显加所因。三依论问
答。
初中二。先一句牒前。后即时下正显。显中二。先
现身同名。后作如是下同赞显加。前中六。一即时者。
明正在定故。二十方者。显教通方故。三各过等者。明
来处数量故。四各有等者。显佛数量故。望前会。加十
倍以百万为亿。约第二等数故。五同名者。为令刚藏
增勇悦故。六现身者。为令众睹于法生殷重故。后同
赞中三。一赞得难得定故曰乃能。二显能加佛数。三
正明作加。
二显加所因中三。一毗卢宿愿。二现在
威神。三亦是下一句是刚藏自力。
三问答者。何故
多佛加。为显于法及法师增长恭敬心故。何故同名
金藏加者。本愿力故。何故如来作如是愿者。显示多
佛故。本行菩萨时。皆名金刚藏。同说此法。今成正觉。
名金刚藏故。不异名加。又是菩萨。闻诸如来同巳名
巳。增勇悦故。何不言过无量世界者。方便显多佛故。
释曰。言何故作是愿显示多佛故者。谓彼多佛因时
同依此十地行愿故。言方便显多佛故。此中方便有
二种。一者不以一二三四及至百千等数数。但数刹
尘为量者。是善巧显多也。二者不以多数显多。但说
十则显多。是善巧显多也。何故定言十亿佛土者。为
说十地故。此经多说十数故。言同名佛加以本愿故
第三加分中三。初总明作加所因。二欲令汝下辨加
所为。三善男子汝当下正显加相。
初中三。一明佛加。二以毗卢下显加所因。三依论问
答。
初中二。先一句牒前。后即时下正显。显中二。先
现身同名。后作如是下同赞显加。前中六。一即时者。
明正在定故。二十方者。显教通方故。三各过等者。明
来处数量故。四各有等者。显佛数量故。望前会。加十
倍以百万为亿。约第二等数故。五同名者。为令刚藏
增勇悦故。六现身者。为令众睹于法生殷重故。后同
赞中三。一赞得难得定故曰乃能。二显能加佛数。三
正明作加。
二显加所因中三。一毗卢宿愿。二现在
威神。三亦是下一句是刚藏自力。
三问答者。何故
多佛加。为显于法及法师增长恭敬心故。何故同名
金藏加者。本愿力故。何故如来作如是愿者。显示多
佛故。本行菩萨时。皆名金刚藏。同说此法。今成正觉。
名金刚藏故。不异名加。又是菩萨。闻诸如来同巳名
巳。增勇悦故。何不言过无量世界者。方便显多佛故。
释曰。言何故作是愿显示多佛故者。谓彼多佛因时
同依此十地行愿故。言方便显多佛故。此中方便有
二种。一者不以一二三四及至百千等数数。但数刹
尘为量者。是善巧显多也。二者不以多数显多。但说
十则显多。是善巧显多也。何故定言十亿佛土者。为
说十地故。此经多说十数故。言同名佛加以本愿故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8a 页
者。谓十方及此佛。虽皆有本愿加即同时。然以不失
主伴义故。亦得说为此佛先加馀佛后加。论云卢舍
那佛本愿力故加。
第二明加所为中二。先总显。后所谓下别辨。
前中
云欲令等者。总明加所为意。言为一切菩萨者。是所
被机。论云谓住信行地菩萨此通二种。一者三贤菩
萨自来證如。一向依教生信脩行故。二者大地菩萨
虽闻此教。然是自證见如生信修行故。言说不思议
佛法者。分别出世间道品故。出世间是无漏义。道是
智。品是流类。谓等流无漏教法从佛无漏智所流。名
不可思议佛法。地前菩萨闻巳还生见道无漏智。地
上菩萨闻此教巳智更增明。此智是佛无漏智品类
等流。故名道品。言光明者。论云。见智得證故。远法师
云。见智得證。义一名异。其犹眼目别。则见智是其观
解。得證是行。解有始终。见始智终。推求名见。决断名
智。行有始终。得始證终。法显在心。名得心。冥合如名
證。今释此文。宜总相说。若摘字解。便失本意。谓光明
有破闇合空二义。似无分别智有断惑證理二义故。
以法释喻故。云光明者。智见得證。智见即是断障。得
證即是契如。若依解深密第三。智为总缘。见为别缘。
此中论意显二种机闻教利益。若地前菩萨闻此教
巳能生见道无分别智。断惑證理故云入者。信乐得
證。如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
种子性。若地上菩萨。闻此法巳。地證增明。断惑證理
主伴义故。亦得说为此佛先加馀佛后加。论云卢舍
那佛本愿力故加。
第二明加所为中二。先总显。后所谓下别辨。
前中
云欲令等者。总明加所为意。言为一切菩萨者。是所
被机。论云谓住信行地菩萨此通二种。一者三贤菩
萨自来證如。一向依教生信脩行故。二者大地菩萨
虽闻此教。然是自證见如生信修行故。言说不思议
佛法者。分别出世间道品故。出世间是无漏义。道是
智。品是流类。谓等流无漏教法从佛无漏智所流。名
不可思议佛法。地前菩萨闻巳还生见道无漏智。地
上菩萨闻此教巳智更增明。此智是佛无漏智品类
等流。故名道品。言光明者。论云。见智得證故。远法师
云。见智得證。义一名异。其犹眼目别。则见智是其观
解。得證是行。解有始终。见始智终。推求名见。决断名
智。行有始终。得始證终。法显在心。名得心。冥合如名
證。今释此文。宜总相说。若摘字解。便失本意。谓光明
有破闇合空二义。似无分别智有断惑證理二义故。
以法释喻故。云光明者。智见得證。智见即是断障。得
證即是契如。若依解深密第三。智为总缘。见为别缘。
此中论意显二种机闻教利益。若地前菩萨闻此教
巳能生见道无分别智。断惑證理故云入者。信乐得
證。如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
种子性。若地上菩萨。闻此法巳。地證增明。断惑證理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8b 页
故。云明者见智得證。今为说此地上见智得證法故。
云说不思议等也。
后别辨中有二十二句。前十句明自利。后又令下十
二句明利他。大判虽尔。若细分别。俱通二利。故论云
菩萨教他众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利。
前中初十句。准论经。与前总句同。是一句。论于初句
开出后九。初云令入智地者。智地即十地智。令入者
入犹得也。亦趣入义。谓令诸菩萨得入四位。即后九
句寄配显示。一初四句。令地前信乐位菩萨得入于
地。二次一句。令得见位。三次三句。令得脩位。于中初
句从初地相见道十六心后至七地。次句八九地。后
句第十地。四后一句。令得究竟位。若九句别释。一云
摄一切等者。闻慧中摄一切善根故。二简择是思慧。
于一切道品中。智善巧故。三于所思诸法中。得智无
量种义故。四随所思义名字具足巧说故。五见道时
中无分别智證诸法一如故。论云平等也。智分别离
故。经云清净也。六论云脩道时中离一切烦恼障故
者。理实脩位亦离所知障。附文释义故作是说。谓不
染世法。是离烦恼障故。七出世间道品无贪等三善
根无漏。故云净也。八于第十地胜进时等觉位中得
佛智秘密。然此秘密非下位言念及。故名不思议。此
秘密智即境界。或密智所知之境界。此至菩萨地极。
如下文大尽分中说。第十地菩萨入如来十秘密智。
是也。九得佛位究竟智。此亦智即境界。智之境。通二
云说不思议等也。
后别辨中有二十二句。前十句明自利。后又令下十
二句明利他。大判虽尔。若细分别。俱通二利。故论云
菩萨教他众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利。
前中初十句。准论经。与前总句同。是一句。论于初句
开出后九。初云令入智地者。智地即十地智。令入者
入犹得也。亦趣入义。谓令诸菩萨得入四位。即后九
句寄配显示。一初四句。令地前信乐位菩萨得入于
地。二次一句。令得见位。三次三句。令得脩位。于中初
句从初地相见道十六心后至七地。次句八九地。后
句第十地。四后一句。令得究竟位。若九句别释。一云
摄一切等者。闻慧中摄一切善根故。二简择是思慧。
于一切道品中。智善巧故。三于所思诸法中。得智无
量种义故。四随所思义名字具足巧说故。五见道时
中无分别智證诸法一如故。论云平等也。智分别离
故。经云清净也。六论云脩道时中离一切烦恼障故
者。理实脩位亦离所知障。附文释义故作是说。谓不
染世法。是离烦恼障故。七出世间道品无贪等三善
根无漏。故云净也。八于第十地胜进时等觉位中得
佛智秘密。然此秘密非下位言念及。故名不思议。此
秘密智即境界。或密智所知之境界。此至菩萨地极。
如下文大尽分中说。第十地菩萨入如来十秘密智。
是也。九得佛位究竟智。此亦智即境界。智之境。通二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8c 页
同前。然与前别因果殊故。上来九别句与前初总句。
非即非离。今但为显地智有差别次第转胜义故。作
是别说。故论主用后六相。显前总别非即离义故。言
除阴界入等事者。唯约等流无漏教净缘起说。亦是
真如随缘出世法。不据有漏三科等。故云除也。论云。
总者是根本入。别者馀九入。别依止本。满彼本故。谓
总与别为依。无总别不立。由别方成总。无别孰为总。
同相者入故。谓别皆同本。有入义故。异相者增相故。
谓皆彼同入取名异相。成相者略说故。谓诸句和合
为一略故成也。坏相者。广说故。彼诸句合为一时。一
一推徵。无能成者。各住自位。如是广徵不成。故坏也。
如此融摄教文十句。显于无㝵非即离相。馀一切法
皆随所应方便类释。广显六相。如别章中。
后明利他十二句者。论经合六七两句为一句。馀按
次同。初句总。馀句别。论云此句是根本始终。谓十地
中皆有始终故。云令得菩萨十地始终者。始谓先发
信乐十地法门。亲近善友。听受所说。终者谓依善友
说忆持不忘。就别中。十一句寄配三位。初三地前思
脩利他。次一见道。馀七脩道。此十一始终狭前十八。
前中前说闻慧。后摄佛尽。此不同者。以闻慧及佛俱
非正。地前既巳明。故不重辨。理实皆通如前。自利中
有闻慧者。自成闻慧故。闻巳方能为他说故。今此利
他中有思慧者。思巳为他说故。由思惟自增慧故。初
云如实说等者。谓思慧智随所闻十地差别义。受持
非即非离。今但为显地智有差别次第转胜义故。作
是别说。故论主用后六相。显前总别非即离义故。言
除阴界入等事者。唯约等流无漏教净缘起说。亦是
真如随缘出世法。不据有漏三科等。故云除也。论云。
总者是根本入。别者馀九入。别依止本。满彼本故。谓
总与别为依。无总别不立。由别方成总。无别孰为总。
同相者入故。谓别皆同本。有入义故。异相者增相故。
谓皆彼同入取名异相。成相者略说故。谓诸句和合
为一略故成也。坏相者。广说故。彼诸句合为一时。一
一推徵。无能成者。各住自位。如是广徵不成。故坏也。
如此融摄教文十句。显于无㝵非即离相。馀一切法
皆随所应方便类释。广显六相。如别章中。
后明利他十二句者。论经合六七两句为一句。馀按
次同。初句总。馀句别。论云此句是根本始终。谓十地
中皆有始终故。云令得菩萨十地始终者。始谓先发
信乐十地法门。亲近善友。听受所说。终者谓依善友
说忆持不忘。就别中。十一句寄配三位。初三地前思
脩利他。次一见道。馀七脩道。此十一始终狭前十八。
前中前说闻慧。后摄佛尽。此不同者。以闻慧及佛俱
非正。地前既巳明。故不重辨。理实皆通如前。自利中
有闻慧者。自成闻慧故。闻巳方能为他说故。今此利
他中有思慧者。思巳为他说故。由思惟自增慧故。初
云如实说等者。谓思慧智随所闻十地差别义。受持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9a 页
称机理说故。云如实说。二令缘念一切佛法證入故。
三脩慧观时。于地上无漏道品。起意言分别。带相解
故。四见道时。法无我智巧分别法我不可得。名善择
光明。即以善巧成此智名。庄严过小故名大也。五脩
道位中。后所得智。巧能趣入。能所诠方便决定无疑
故。论云出世间智力得入法义故。上来寄从二地至
七地。从此巳下六句。论说菩萨于菩提有障对治。寄
从八地至佛地。对彼说障。障在七地乃至十地。七地
有初障故。不得入八地。八地有一障。不得入九地。九
地有二障。不得入十地。十地有一障。不得佛地。其能
治道即经文。是所治障如论显。后释当知。六句中。一
初二句合为对治一障。谓不能破邪论障故。云随所
住等。谓随彼邪见心住著之处处。即彼所宗。如声生
等执所生声是常住等。对彼以无过三支。次第显说。
立声无常等。此于七例。是体。据庄严。由立无过。心无
所畏。是论出离也。后句是论多所作法。谓宜正之词。
邪莫能制。能破邪闇。故曰光明。故论云随彼所著。显
巳正义。对治邪执。无畏辨才。性无闇故。二住大等者。
对治不能答难障。谓九地中。得四无㝵大智。巧决断
故。论云證大无㝵智地故。三忆念等者。谓常忆念求
大菩提。救萨埵心无忘失。对治乐著小乘障。四成熟
等者。对治九地中化生懈怠障。五能遍等者。一切处
是五明处。此菩萨智悉能遍至决了。开悟未解者。此
对治无方便智障。上来明加所为竟。
三脩慧观时。于地上无漏道品。起意言分别。带相解
故。四见道时。法无我智巧分别法我不可得。名善择
光明。即以善巧成此智名。庄严过小故名大也。五脩
道位中。后所得智。巧能趣入。能所诠方便决定无疑
故。论云出世间智力得入法义故。上来寄从二地至
七地。从此巳下六句。论说菩萨于菩提有障对治。寄
从八地至佛地。对彼说障。障在七地乃至十地。七地
有初障故。不得入八地。八地有一障。不得入九地。九
地有二障。不得入十地。十地有一障。不得佛地。其能
治道即经文。是所治障如论显。后释当知。六句中。一
初二句合为对治一障。谓不能破邪论障故。云随所
住等。谓随彼邪见心住著之处处。即彼所宗。如声生
等执所生声是常住等。对彼以无过三支。次第显说。
立声无常等。此于七例。是体。据庄严。由立无过。心无
所畏。是论出离也。后句是论多所作法。谓宜正之词。
邪莫能制。能破邪闇。故曰光明。故论云随彼所著。显
巳正义。对治邪执。无畏辨才。性无闇故。二住大等者。
对治不能答难障。谓九地中。得四无㝵大智。巧决断
故。论云證大无㝵智地故。三忆念等者。谓常忆念求
大菩提。救萨埵心无忘失。对治乐著小乘障。四成熟
等者。对治九地中化生懈怠障。五能遍等者。一切处
是五明处。此菩萨智悉能遍至决了。开悟未解者。此
对治无方便智障。上来明加所为竟。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9b 页
第三明加相中三。谓口意身此三次第有二差别。一
约他方佛加。则口意身为次。二约此界佛加。则意身
口为次。
前中谓加持正在说法。是以先须口加说法。必赖说
因故。次与其智力在定未可宣除故。身加触令起说。
是则口加以益辨。意加以塔威。身加而令觉。或一一
业如后分别。远云口先加者。乘前诸佛显加所为因
即劝说故。后此佛加次第中。本疏云。为令得定。定由
意力。是故居先。身光照触以增威德故。次如云台说
偈。口业加教方能有说故。后加就前先口加中。十一
句。初句总。馀句别。总云汝当辨说等者。辨谓法义。说
谓词乐故。论云辨才者。随所得法义。忆持不忘说故。
此法门者。谓十地法。差别者。种种名相故。此法善巧
成故。云善巧法。后十句分二。初一句总。馀句别。前总
云承佛等者。显他力辨才。谓刚藏得佛明智神力如
持令说不闇昧故。后别中皆显自力辨才。于中。前四
显四种净。后五明三种尽。前中。一净自善根者。有作
善法净也。谓不动第一义。而依世俗言说分别法相。
约法相边。名有作也。二普净法界者。无作法净也。谓
依世俗言说。即显不动第一义。约第一义边。名无作
也。三普摄众生者。化众生净也。谓能化众生令净故。
四深入法身智身者。身净也。入證契也。此句中二种。
一属前。二摄后。前中谓第十地菩萨胜进行。等觉菩
萨因行至极。惑尽智圆。法报二身。俱非心意识所依。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29c 页
唯智依止。后摄后者。后五句皆此句摄。同在第十地
故。束五句为三种尽。谓初二句是菩萨尽。前句云受
一切等者。现报利益。后句得一切世间等者。后报利
益。现报利益者。第十地菩萨胜进行时。受佛职位。因
位未转。名现报。一切佛放光。名益一切智入此菩萨
顶故。云受佛灌顶。后报益者。转前因位。至成佛处。言
世间最高大身者。谓色形所居大自在宫最高故。色
形尊大中彼王最大故。智度论第二云。摩醯首罗天。
韦纽天。鸠摩罗天。此三各自称大。自言一切智。有从
其学一切经书者。亦言是一切智。若依此经。彼王有
大自在智故。名大自在。故贤首品云。摩醯首罗智自
在。大海龙王降雨时。悉能分别数其滴。于一念中皆
辨了。问经初云佛在摩竭国。始成正觉。此何说于自
在天得。
答成佛应机不局方所。随有感化即说在
兹。是故前据所应。此依引摄。诸乘报佛阎浮所成是
报身故。不信界外有佛土故。是以权指第十地菩萨
摄报果处有报佛也。二次二句。是二乘不同尽中。上
句云超一切世间道者。勘梵本。道字乃是趣字。谓惑
业苦是世间趣摄。非出世摄。今此菩萨至等觉位。惑
业苦尽。故云超。阿罗汉独觉未尽彼三故。云二乘不
同尽故。世亲佛性论第三云。二乘涅槃有三种馀。一
无明住地惑。二无漏业。三意生身。下句云清净等者。
二乘涅槃有三馀故。不名清净。今此菩萨所得涅槃
彼三尽故。不同二乘故。三后一句云满足一切智智
故。束五句为三种尽。谓初二句是菩萨尽。前句云受
一切等者。现报利益。后句得一切世间等者。后报利
益。现报利益者。第十地菩萨胜进行时。受佛职位。因
位未转。名现报。一切佛放光。名益一切智入此菩萨
顶故。云受佛灌顶。后报益者。转前因位。至成佛处。言
世间最高大身者。谓色形所居大自在宫最高故。色
形尊大中彼王最大故。智度论第二云。摩醯首罗天。
韦纽天。鸠摩罗天。此三各自称大。自言一切智。有从
其学一切经书者。亦言是一切智。若依此经。彼王有
大自在智故。名大自在。故贤首品云。摩醯首罗智自
在。大海龙王降雨时。悉能分别数其滴。于一念中皆
辨了。问经初云佛在摩竭国。始成正觉。此何说于自
在天得。
答成佛应机不局方所。随有感化即说在
兹。是故前据所应。此依引摄。诸乘报佛阎浮所成是
报身故。不信界外有佛土故。是以权指第十地菩萨
摄报果处有报佛也。二次二句。是二乘不同尽中。上
句云超一切世间道者。勘梵本。道字乃是趣字。谓惑
业苦是世间趣摄。非出世摄。今此菩萨至等觉位。惑
业苦尽。故云超。阿罗汉独觉未尽彼三故。云二乘不
同尽故。世亲佛性论第三云。二乘涅槃有三种馀。一
无明住地惑。二无漏业。三意生身。下句云清净等者。
二乘涅槃有三馀故。不名清净。今此菩萨所得涅槃
彼三尽故。不同二乘故。三后一句云满足一切智智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0a 页
者。是佛尽尽无馀也。谓等觉菩萨。德海虽满。犹未能
舍劣无漏等。今佛位彼三尽无有馀故。论云于一切
智入智故。
二明意加中。有二十句。前十句。明正加。亦显他力。后
十句释偏加所以。彰自力堪加。
就前中二。初一句
通总别。馀九句唯是别。总中二义。一与上胜威德无
畏色身。如王处众自在无畏。如经与金刚藏无能映
夺身故。悉为他映夺。则无威德。不得无畏。此总句也。
二与上胜辨才无畏名身。此别句有九种。一与无㝵
等者也。谓不著辨。说法不断。无滞㝵故。著是㝵住义。
今此反彼。即言词流美。中无謇讷。称根令乐故。言名
身者。名有二种。一者表义。二者显境。前则依声假立
之名。能诠表于义。辨门所摄。后则依诸心品。能取于
境。为辨所依。辨门所摄。问意加与智。何故初句明色
身胜。答由加智力。令色身增威故。又准上下文。不必
口唯加口。意唯加意。身唯加身。所以者何。前口加中。
通加三业故。谓加菩萨尽二乘不同尽佛尽等中说
故。今此意加中。与无能映夺身无㝵乐说辨善分别
清净智等故。后身加中令定心起故。又以经中但云
口加意加身加。而不言加口加意等故。是故通胜局
劣也。二与善分别清净智者堪辨也。谓善能分别因
缘非因缘法。成不成相。善达不昧不昧。名为清净。论
云善净堪智有四种。谓缘法作成。远法师云。此文人
解非一。此言定依相续解脱不得。馀释依彼经中有
舍劣无漏等。今佛位彼三尽无有馀故。论云于一切
智入智故。
二明意加中。有二十句。前十句。明正加。亦显他力。后
十句释偏加所以。彰自力堪加。
就前中二。初一句
通总别。馀九句唯是别。总中二义。一与上胜威德无
畏色身。如王处众自在无畏。如经与金刚藏无能映
夺身故。悉为他映夺。则无威德。不得无畏。此总句也。
二与上胜辨才无畏名身。此别句有九种。一与无㝵
等者也。谓不著辨。说法不断。无滞㝵故。著是㝵住义。
今此反彼。即言词流美。中无謇讷。称根令乐故。言名
身者。名有二种。一者表义。二者显境。前则依声假立
之名。能诠表于义。辨门所摄。后则依诸心品。能取于
境。为辨所依。辨门所摄。问意加与智。何故初句明色
身胜。答由加智力。令色身增威故。又准上下文。不必
口唯加口。意唯加意。身唯加身。所以者何。前口加中。
通加三业故。谓加菩萨尽二乘不同尽佛尽等中说
故。今此意加中。与无能映夺身无㝵乐说辨善分别
清净智等故。后身加中令定心起故。又以经中但云
口加意加身加。而不言加口加意等故。是故通胜局
劣也。二与善分别清净智者堪辨也。谓善能分别因
缘非因缘法。成不成相。善达不昧不昧。名为清净。论
云善净堪智有四种。谓缘法作成。远法师云。此文人
解非一。此言定依相续解脱不得。馀释依彼经中有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0b 页
四种成。一者以有成。以有因缘名想言说。诸法得成。
二者所作成。一切所作各有成辨。三者法成。一切诸
法性相成立。四者助成。以智言说助成诸法。今言缘
者。是彼以有成也。以有因缘诸法得成故。名为缘法
者。是彼法成。作者是彼所作成也。成者是彼助成。今
勘解深密第三。译彼四成名四道理。谓观待作用證
成法尔。经自解云。观待者。若因若缘。能生诸行。及起
随说。作用者。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辨。或复生
巳作诸业用。證成者。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剽
义得成立。令正觉悟。此有二种。一者清净有五相。二
不清净有七相。广说如彼。法尔者。如来出世若不出
世。法性安立法住法界。释曰。此经虽与相续解脱。同
一梵本。译文既异。义还随别。是以古德解作助二种。
似有影响释。缘法两相。全为落莫。今解堪智与道理
相会。略为二释。一依解深密会释此论。二直解论文
以会本意。前中。一经云观待者。论名为缘。缘即因缘。
谓凡是因缘之法。必相待藉有故。二经云作用。论名
为作。论文略也。谓诸因缘法起巳。各随所应。有业用。
有成辨故。三经云證成。论名为成。论文略也。谓诸因
缘法中。须有成立。以宗因喻等。令得成立故。四经云
法尔。论名为法。亦论略也。谓前三道理皆约因缘。此
后一种。不待因缘法应如是。又前三种唯是有为。而
此第四通为无为。谓无为之法法尔自体不待因缘。
有为之法法尔如是因。待如是缘。得如是果。又因法
二者所作成。一切所作各有成辨。三者法成。一切诸
法性相成立。四者助成。以智言说助成诸法。今言缘
者。是彼以有成也。以有因缘诸法得成故。名为缘法
者。是彼法成。作者是彼所作成也。成者是彼助成。今
勘解深密第三。译彼四成名四道理。谓观待作用證
成法尔。经自解云。观待者。若因若缘。能生诸行。及起
随说。作用者。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辨。或复生
巳作诸业用。證成者。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剽
义得成立。令正觉悟。此有二种。一者清净有五相。二
不清净有七相。广说如彼。法尔者。如来出世若不出
世。法性安立法住法界。释曰。此经虽与相续解脱。同
一梵本。译文既异。义还随别。是以古德解作助二种。
似有影响释。缘法两相。全为落莫。今解堪智与道理
相会。略为二释。一依解深密会释此论。二直解论文
以会本意。前中。一经云观待者。论名为缘。缘即因缘。
谓凡是因缘之法。必相待藉有故。二经云作用。论名
为作。论文略也。谓诸因缘法起巳。各随所应。有业用。
有成辨故。三经云證成。论名为成。论文略也。谓诸因
缘法中。须有成立。以宗因喻等。令得成立故。四经云
法尔。论名为法。亦论略也。谓前三道理皆约因缘。此
后一种。不待因缘法应如是。又前三种唯是有为。而
此第四通为无为。谓无为之法法尔自体不待因缘。
有为之法法尔如是因。待如是缘。得如是果。又因法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0c 页
尔作因。不得作果作缘。缘法尔作缘。不得作因作果。
果法尔作果。不得作因作缘。今论云堪辨者。堪谓堪
能。菩萨得此善净堪智。依四道理。堪能辨说一切诸
法。若是缘成。若非缘成。后直解论者。堪谓堪能。菩萨
得善净堪智。堪能辨说缘成之法。成不成相。不过此
四。一成果诸缘。二缘成果法。三依法兴功。四缘合成
果。若于此四。随𨷂其一。必不成故。三与善忆等者。任
放辨也。谓说不待次。言词不断。处处随意。不妄名义
故。中虽具说。结归不失本义尔。四善决等者。能说辨
也。谓随所应度。种种譬喻。能断疑故。能以喻显正。五
与至一切等者。不杂辨也。谓三种同相智常现前故。
三同相者。金刚仙云。知一切无常苦及无我。别翻本
云。知一切法自相同相及不二相。释曰。同共也。共有
二种。一者有漏色心是苦等三相共所依故。二者法
性真理。是彼三相真实共依故。其真谛译本唯初义。
别翻本通二义。以自相即苦等三故。共相即色心故。
不二即法性故。六与成等者。教出辨也。谓得佛十力
不坏。于可度者。令断烦恼故。七与如来等者。不畏辨
也。得佛决定无畏。于他言说。不怯弱故。八与一切智
人等者。无量辨也。于一切智随顺宣说脩多罗等法。
六种正见故。金刚仙云。一真实义正见。谓能知理法。
二行正见。能知行法。三教正见。能知教法。四显二边
正见。知前理法。不同情取。五不思议正见。知前行法
成坏出情。六根欲性正见。知前教法说随物心。九与
果法尔作果。不得作因作缘。今论云堪辨者。堪谓堪
能。菩萨得此善净堪智。依四道理。堪能辨说一切诸
法。若是缘成。若非缘成。后直解论者。堪谓堪能。菩萨
得善净堪智。堪能辨说缘成之法。成不成相。不过此
四。一成果诸缘。二缘成果法。三依法兴功。四缘合成
果。若于此四。随𨷂其一。必不成故。三与善忆等者。任
放辨也。谓说不待次。言词不断。处处随意。不妄名义
故。中虽具说。结归不失本义尔。四善决等者。能说辨
也。谓随所应度。种种譬喻。能断疑故。能以喻显正。五
与至一切等者。不杂辨也。谓三种同相智常现前故。
三同相者。金刚仙云。知一切无常苦及无我。别翻本
云。知一切法自相同相及不二相。释曰。同共也。共有
二种。一者有漏色心是苦等三相共所依故。二者法
性真理。是彼三相真实共依故。其真谛译本唯初义。
别翻本通二义。以自相即苦等三故。共相即色心故。
不二即法性故。六与成等者。教出辨也。谓得佛十力
不坏。于可度者。令断烦恼故。七与如来等者。不畏辨
也。得佛决定无畏。于他言说。不怯弱故。八与一切智
人等者。无量辨也。于一切智随顺宣说脩多罗等法。
六种正见故。金刚仙云。一真实义正见。谓能知理法。
二行正见。能知行法。三教正见。能知教法。四显二边
正见。知前理法。不同情取。五不思议正见。知前行法
成坏出情。六根欲性正见。知前教法说随物心。九与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1a 页
一切如来等者。同化辨也。得一切佛无畏身等三种
教化。随所度者。显示殊胜三业神化故。后十句偏加
所以及显自力堪加中二。先徵起。后得此下正显。前
中徵意云。诸佛有力能与。有慈悲能普。何以以此十
种无畏身。唯加金刚藏。不加馀者故。
后正显中十句。初一句总。馀句别。总云得此等者。总
显偏加由得此定。馀无此定。故不得。如。言法如是者。
无有得此定不得者。如善恶因苦乐果等。别中九句。
准论得定法有二种。一本愿所起。谓金刚藏宿愿成
就现前故。二三昧身摄。功德有八种。前四自利。后四
利他。一善净深心者。因净也深心。趣菩萨地尽清净
故。深心者。谓信乐至极。即是一切善法根本因故。二
善净智轮者。轮是圆满义。此智净也。谓趣菩萨地尽
脩位真如观。内智圆满。普照法界。如日轮光遍世界
故。三善积集助并者。身转净也。谓生生轮胜善行圆
满故。四善脩治所作者。心调伏净也。谓善断烦恼习
故。五念其无量法器者。闻摄净也。谓堪能受持一切
如来所说秘密法故。六知其清净信解者。通净也。谓
得胜通自在故。七得无错谬总持者。辨才净也。谓善
知陀罗尼门。巧说法义。于一一字。中摄无量名句字
身。前后无违故。论中举悉昙初音摄一切书字数说
等喻此总持者。至脱月第三请处。当广分别。八法界
智印善印者。离慢净也。谓真智教授不异故。论主引
教配前四句自利因云。一精进因。二不忘因。三势因
教化。随所度者。显示殊胜三业神化故。后十句偏加
所以及显自力堪加中二。先徵起。后得此下正显。前
中徵意云。诸佛有力能与。有慈悲能普。何以以此十
种无畏身。唯加金刚藏。不加馀者故。
后正显中十句。初一句总。馀句别。总云得此等者。总
显偏加由得此定。馀无此定。故不得。如。言法如是者。
无有得此定不得者。如善恶因苦乐果等。别中九句。
准论得定法有二种。一本愿所起。谓金刚藏宿愿成
就现前故。二三昧身摄。功德有八种。前四自利。后四
利他。一善净深心者。因净也深心。趣菩萨地尽清净
故。深心者。谓信乐至极。即是一切善法根本因故。二
善净智轮者。轮是圆满义。此智净也。谓趣菩萨地尽
脩位真如观。内智圆满。普照法界。如日轮光遍世界
故。三善积集助并者。身转净也。谓生生轮胜善行圆
满故。四善脩治所作者。心调伏净也。谓善断烦恼习
故。五念其无量法器者。闻摄净也。谓堪能受持一切
如来所说秘密法故。六知其清净信解者。通净也。谓
得胜通自在故。七得无错谬总持者。辨才净也。谓善
知陀罗尼门。巧说法义。于一一字。中摄无量名句字
身。前后无违故。论中举悉昙初音摄一切书字数说
等喻此总持者。至脱月第三请处。当广分别。八法界
智印善印者。离慢净也。谓真智教授不异故。论主引
教配前四句自利因云。一精进因。二不忘因。三势因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1b 页
力。四彼不染因。配后四句利他因云。一断疑因。二敬
重因。三转法理因。谓法若坏时。假馀尊法诵持故。四
教授出离因。可知。
第三身加中。一十方佛者。显加所为十方同故。二各
由者。显法界身此彼体用非即非离不离本处而摩
此故。三右手者。表加所说皆称顺故。四摩顶者。表授
与力至心顶故。
第四起分中二。先牒前。后金刚下正显。显有四义须
起。一三昧事说。谓受加竟故。二得胜力加堪说法故。
三说法时至故。四定无言说故从定起也。
第五本分中三。一明六决定以彰地。二佛子何等下
标列地名。三佛子我不见下显地要胜。
初中二。先总。后无杂下别。何故此中不待请说。若不
自说众则不知出定说法为不说法。又复不知欲说
何法。是故自说十地名体。叹胜令请。总中二。先告众。
后诸菩萨下正显。言愿善决定者。愿是初地中说发
菩提心。即此本分中愿。简地前愿。故云决定。决定即
是證智真实。是故决定即是善。善即是决定。依地持
说决定有三。一种性地决定为佛种故。二解行决定
能发心故。三初地巳上决定證智故。今是第三也。后
别中六。一不杂者是观相善决定。谓真如观一味相
故。此即正体缘如境智一味不带相观。故云不杂。二
不可见者。真实善决定。谓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
故。此即超世可坏法。故名真实。三广大如法界者。是
重因。三转法理因。谓法若坏时。假馀尊法诵持故。四
教授出离因。可知。
第三身加中。一十方佛者。显加所为十方同故。二各
由者。显法界身此彼体用非即非离不离本处而摩
此故。三右手者。表加所说皆称顺故。四摩顶者。表授
与力至心顶故。
第四起分中二。先牒前。后金刚下正显。显有四义须
起。一三昧事说。谓受加竟故。二得胜力加堪说法故。
三说法时至故。四定无言说故从定起也。
第五本分中三。一明六决定以彰地。二佛子何等下
标列地名。三佛子我不见下显地要胜。
初中二。先总。后无杂下别。何故此中不待请说。若不
自说众则不知出定说法为不说法。又复不知欲说
何法。是故自说十地名体。叹胜令请。总中二。先告众。
后诸菩萨下正显。言愿善决定者。愿是初地中说发
菩提心。即此本分中愿。简地前愿。故云决定。决定即
是證智真实。是故决定即是善。善即是决定。依地持
说决定有三。一种性地决定为佛种故。二解行决定
能发心故。三初地巳上决定證智故。今是第三也。后
别中六。一不杂者是观相善决定。谓真如观一味相
故。此即正体缘如境智一味不带相观。故云不杂。二
不可见者。真实善决定。谓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
故。此即超世可坏法。故名真实。三广大如法界者。是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1c 页
胜善决定。论中两解。先别释广大二字。后合释二字。
前中以真如法界有广大二义。此證真之智亦然。故
云广大如法界。一法界体大包含平等不增减故。故
云大法界。故二法界用广能令一切众生厌生死求
涅槃故。云一切佛根本故。后合释二字中二。先约训
释字义异名一体。以显合释。后引例證成。前中谓法
界有大义。此大即广。广即大故。此智亦尔。故云广大
如法界。胜及以高字。训义皆然。训释道理法尔如是。
后引例證成中三。一引法界大真如观胜。诸凡夫二
乘智等净法法尔故。此大真如观等大字。亦得名广
名胜等。以此名法尔如是通故。二引法界大方便集
地。谓说大乘法。此中大字。亦同前。通广胜等尔如是。
三引法界大白法界善法此大字。亦同前。通广胜等
法尔如是。是故广大或同。皆言复者。于一所證法界
中。具三义故也。四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者。是因善
决定。此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此因如虚空。生诸
色。色不尽故。二常果因。得涅槃道故。谓由此智。脩起
一切波罗蜜行故。成报化身因。对治一切惑障尽故。
成涅槃因。经宗报化。岂无常乎。随彼于报化身爱无
常者。所现影像。故作是说。彼是谁耶。谓凡夫二乘及
大乘权教根器。所以知爱彼闻有为无为非即非离
不信爱故。闻四智菩提有为无漏。生欢喜故。见佛久
住不能生于难遭想故。见佛入灭。便生悲感恋善根
故。不尔世亲造论违经。依空生色。色虽不尽。非不生
前中以真如法界有广大二义。此證真之智亦然。故
云广大如法界。一法界体大包含平等不增减故。故
云大法界。故二法界用广能令一切众生厌生死求
涅槃故。云一切佛根本故。后合释二字中二。先约训
释字义异名一体。以显合释。后引例證成。前中谓法
界有大义。此大即广。广即大故。此智亦尔。故云广大
如法界。胜及以高字。训义皆然。训释道理法尔如是。
后引例證成中三。一引法界大真如观胜。诸凡夫二
乘智等净法法尔故。此大真如观等大字。亦得名广
名胜等。以此名法尔如是通故。二引法界大方便集
地。谓说大乘法。此中大字。亦同前。通广胜等尔如是。
三引法界大白法界善法此大字。亦同前。通广胜等
法尔如是。是故广大或同。皆言复者。于一所證法界
中。具三义故也。四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者。是因善
决定。此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此因如虚空。生诸
色。色不尽故。二常果因。得涅槃道故。谓由此智。脩起
一切波罗蜜行故。成报化身因。对治一切惑障尽故。
成涅槃因。经宗报化。岂无常乎。随彼于报化身爱无
常者。所现影像。故作是说。彼是谁耶。谓凡夫二乘及
大乘权教根器。所以知爱彼闻有为无为非即非离
不信爱故。闻四智菩提有为无漏。生欢喜故。见佛久
住不能生于难遭想故。见佛入灭。便生悲感恋善根
故。不尔世亲造论违经。依空生色。色虽不尽。非不生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2a 页
灭。真智證会法性之色本非有生。故亦不灭。取其无
尽少分为喻。则可然矣。远法师云。诸佛菩萨得大涅
槃。不舍世间是无常爱随世生灭。故曰无常。大悲作
用理是可乐。名为爱果。二种涅槃是其常果。释曰。此
解但会化身随世生灭。而未会报身也。五遍一切佛
刹救护一切众生者。是大善决定。谓随顺作利益他
行。即次前常果因善是即悲之智故。虽得涅槃。非一
向住。前无常爱果因善与此行是即智之悲。虽得菩
提。亦非一向住。既其俱是非一向住故。此二文亦得
互言尔。其非一向住言。乍谓俱住。不如云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斯言无滥。六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
来现在诸佛智地者。是不怯弱善决定。谓入大地菩
萨證佛无漏圣性之分佛无分别智明所照故。名诸
佛护。由此护故。名入三世诸佛智地。即复由此入佛
智地。得诸佛护故不怯弱。
第二标列地名中四。一寄问发起。二佛子菩萨摩诃
萨智地下。举数叹胜。三何等下依数列名。四佛子此
菩萨下结名显胜。叹胜者。以此地是成佛根本故。三
世诸佛及今同说。三依数列中二。先牒前起后。后一
者下正显。显中依十地论等。略释其相。初欢喜者。论
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證圣处。多生欢喜故。此
有三义。一二利创成。二真理初證。三圣位新得。遂本
期心。故多喜也。二离垢者。谓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
垢。清净戒具足故。此亦三义。一离误起犯戒惑。二离
尽少分为喻。则可然矣。远法师云。诸佛菩萨得大涅
槃。不舍世间是无常爱随世生灭。故曰无常。大悲作
用理是可乐。名为爱果。二种涅槃是其常果。释曰。此
解但会化身随世生灭。而未会报身也。五遍一切佛
刹救护一切众生者。是大善决定。谓随顺作利益他
行。即次前常果因善是即悲之智故。虽得涅槃。非一
向住。前无常爱果因善与此行是即智之悲。虽得菩
提。亦非一向住。既其俱是非一向住故。此二文亦得
互言尔。其非一向住言。乍谓俱住。不如云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斯言无滥。六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
来现在诸佛智地者。是不怯弱善决定。谓入大地菩
萨證佛无漏圣性之分佛无分别智明所照故。名诸
佛护。由此护故。名入三世诸佛智地。即复由此入佛
智地。得诸佛护故不怯弱。
第二标列地名中四。一寄问发起。二佛子菩萨摩诃
萨智地下。举数叹胜。三何等下依数列名。四佛子此
菩萨下结名显胜。叹胜者。以此地是成佛根本故。三
世诸佛及今同说。三依数列中二。先牒前起后。后一
者下正显。显中依十地论等。略释其相。初欢喜者。论
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證圣处。多生欢喜故。此
有三义。一二利创成。二真理初證。三圣位新得。遂本
期心。故多喜也。二离垢者。谓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
垢。清净戒具足故。此亦三义。一离误起犯戒惑。二离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2b 页
误起犯戒业。三离误犯戒果。谓具净戒故。三发光者。
论经名明。成唯识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妙慧光。
名发光地。十地论云随闻思脩。照法显现。故名明地。
依成唯识。有三义。依十地论。有二义。谓三慧是能照
明。所闻等法是所照明。合一明名也。四焰慧者。不妄
烦恼薪智火能烧故。此唯一义。谓根本智火烧前地
所起闻持慢障故。问馀地岂亦不有烧惑薪邪。
答
各依一相。不可例难。若准下文。更有一义。谓上彼智
法明摩尼宝光明中放阿含光明。入无量法门义。光
明智处。普照示现见故。此地释名为焰。此约后得安
立教说。五难胜者。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
故。此有二义。一得出世智者。缘真智也。二方便善巧
者。缘俗智也。能度难度者。度由达也。即正智了真时
达俗。后得了俗时违真。真俗二智行相交彻。非即非
离。于斯难达。而能达故。馀莫难胜。故名难胜。庄严论
云此地有二难。一劝化众生心无恼难。二生不从化
心无恼难。此菩萨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故名难胜。问
岂不馀地亦有难度能度及退二难。答望前此胜。望
后此初故。六现前者。般若彼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
故。此唯一义。谓摩诃般若證真行相。有间现前。非如
七地巳上常现前故。七远行者。善脩无相行。功用究
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此有二义。一此地善
脩离有无相行故。云善脩无相行。此释行字也。二功
用究竟等释远字。于中三义。一功用至极后边故云
论经名明。成唯识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妙慧光。
名发光地。十地论云随闻思脩。照法显现。故名明地。
依成唯识。有三义。依十地论。有二义。谓三慧是能照
明。所闻等法是所照明。合一明名也。四焰慧者。不妄
烦恼薪智火能烧故。此唯一义。谓根本智火烧前地
所起闻持慢障故。问馀地岂亦不有烧惑薪邪。
答
各依一相。不可例难。若准下文。更有一义。谓上彼智
法明摩尼宝光明中放阿含光明。入无量法门义。光
明智处。普照示现见故。此地释名为焰。此约后得安
立教说。五难胜者。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
故。此有二义。一得出世智者。缘真智也。二方便善巧
者。缘俗智也。能度难度者。度由达也。即正智了真时
达俗。后得了俗时违真。真俗二智行相交彻。非即非
离。于斯难达。而能达故。馀莫难胜。故名难胜。庄严论
云此地有二难。一劝化众生心无恼难。二生不从化
心无恼难。此菩萨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故名难胜。问
岂不馀地亦有难度能度及退二难。答望前此胜。望
后此初故。六现前者。般若彼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
故。此唯一义。谓摩诃般若證真行相。有间现前。非如
七地巳上常现前故。七远行者。善脩无相行。功用究
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此有二义。一此地善
脩离有无相行故。云善脩无相行。此释行字也。二功
用究竟等释远字。于中三义。一功用至极后边故云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2c 页
究竟。二望前三地起随有行相同世间。今此望彼为
巳超过故。云能过世间。三望四五六地。脩道品谛观
缘起相。同二乘出世间位。今此过彼故。云能过二乘
出世间道故。八不动者。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此有
三义对劣显胜。一胜前功用故。云报行纯熟。谓智任
运起。不待加行。如报所得。纯熟现前。二胜前有相行
故云无相。三胜前有间断故云无间。即此无间通于
二行。无功用行无间故。非功用所动也。无相行无间
故。非相所动也。九善慧者。无㝵力说法成熟利他行
故。此有二义。一德。二位。前中二。谓一此菩萨成熟四
无㝵解智。善能说法。名为善慧。二即由此善说法故
成熟利他。名善慧也。十法云者。得大法身具足自在
故。此亦二义。一能受诸佛云雨说法。名大法身。二能
雨法雨。无限量故。名大法身。后位者此菩萨因位究
竟受佛智职。具足自在。胜前菩萨故。论云如是受法
王位。犹如太子于诸王子而得自在。若广分别。具如
别章。四结名显胜者。以地是成佛根本。准前可知。
第三显地要胜中三。初标举同说。谓但是佛土无问
报化必说此法。说此为令机渴仰故。二何以故徵。意
云地前教亦是说菩提行。何唯显此为要胜故。三此
是下释。于中二。先总释。后所谓下重明。前中两句。上
句云此是菩萨等者。谓菩提行法虽通地前。然此于
彼。是其最上。下句云亦是等者。谓非但此能亲生佛
果。望前最上。亦是證相大乘。超彼教相。此能显彼趣
巳超过故。云能过世间。三望四五六地。脩道品谛观
缘起相。同二乘出世间位。今此过彼故。云能过二乘
出世间道故。八不动者。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此有
三义对劣显胜。一胜前功用故。云报行纯熟。谓智任
运起。不待加行。如报所得。纯熟现前。二胜前有相行
故云无相。三胜前有间断故云无间。即此无间通于
二行。无功用行无间故。非功用所动也。无相行无间
故。非相所动也。九善慧者。无㝵力说法成熟利他行
故。此有二义。一德。二位。前中二。谓一此菩萨成熟四
无㝵解智。善能说法。名为善慧。二即由此善说法故
成熟利他。名善慧也。十法云者。得大法身具足自在
故。此亦二义。一能受诸佛云雨说法。名大法身。二能
雨法雨。无限量故。名大法身。后位者此菩萨因位究
竟受佛智职。具足自在。胜前菩萨故。论云如是受法
王位。犹如太子于诸王子而得自在。若广分别。具如
别章。四结名显胜者。以地是成佛根本。准前可知。
第三显地要胜中三。初标举同说。谓但是佛土无问
报化必说此法。说此为令机渴仰故。二何以故徵。意
云地前教亦是说菩提行。何唯显此为要胜故。三此
是下释。于中二。先总释。后所谓下重明。前中两句。上
句云此是菩萨等者。谓菩提行法虽通地前。然此于
彼。是其最上。下句云亦是等者。谓非但此能亲生佛
果。望前最上。亦是證相大乘。超彼教相。此能显彼趣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3a 页
无分别。故曰清净光明法门。后重明中二。先所谓分
别业者。再明前地前教相大乘故。论云显示世间智
所知故。后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證智。
再明前證相大乘故。论云显示出世问智故。
第六请分中二。先明金刚藏说巳嘿然待三家五请。
后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下。明请说仪毕刚藏
许说示说分齐。
前中三。一请说所因。二是时下众起疑念。三解脱月
菩萨知众下正显请词。
初中二。先牒前说名。后嘿
然下彰不解释。论云何故嘿然。欲令大众渴仰请。说
故。复增菩萨尊敬法故。此句应云复何须请此略故
也。
二众疑念中二。先显闻名不闻释起念所因。后
作是下正明疑念。于中两说。一云何因者。内因也。谓
刚藏但知名不知义故不释耶。何缘者外缘也。谓听
法众不堪闻故不释耶。二云何因者。谓因何说名耶。
何缘者。缘何不释义耶。
三正请中三。初明解脱月
请。二尔时诸大菩萨下。明大众请。三尔时世尊下明
诸佛同于光明云网台中以颂劝说。问此说十地正
是答前第二会初所问。何故此中乃问耶。
答此中
但为说名。不释生疑。致请非更别问。问何故脱月先
请。答论云彼众上首故。馀问则乱众调伏故。何故偈
请。少字摄多义故。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
就初解月请中三。一腾众疑请。二尔时解脱月闻是
下叹众重请。三尔时解脱月菩萨重问下叹法重请。
别业者。再明前地前教相大乘故。论云显示世间智
所知故。后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證智。
再明前證相大乘故。论云显示出世问智故。
第六请分中二。先明金刚藏说巳嘿然待三家五请。
后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下。明请说仪毕刚藏
许说示说分齐。
前中三。一请说所因。二是时下众起疑念。三解脱月
菩萨知众下正显请词。
初中二。先牒前说名。后嘿
然下彰不解释。论云何故嘿然。欲令大众渴仰请。说
故。复增菩萨尊敬法故。此句应云复何须请此略故
也。
二众疑念中二。先显闻名不闻释起念所因。后
作是下正明疑念。于中两说。一云何因者。内因也。谓
刚藏但知名不知义故不释耶。何缘者外缘也。谓听
法众不堪闻故不释耶。二云何因者。谓因何说名耶。
何缘者。缘何不释义耶。
三正请中三。初明解脱月
请。二尔时诸大菩萨下。明大众请。三尔时世尊下明
诸佛同于光明云网台中以颂劝说。问此说十地正
是答前第二会初所问。何故此中乃问耶。
答此中
但为说名。不释生疑。致请非更别问。问何故脱月先
请。答论云彼众上首故。馀问则乱众调伏故。何故偈
请。少字摄多义故。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
就初解月请中三。一腾众疑请。二尔时解脱月闻是
下叹众重请。三尔时解脱月菩萨重问下叹法重请。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3b 页
初中二。先脱月请。后尔时大智下刚藏答。前中二。先
标请所因。谓知众心念。后何故下正显。显中五颂。大
意显示说听无过应说。于中分二。初两颂赞德徵嘿。
后三颂赞德请说。前中初颂明说者净觉无过。后颂
明听者无过。
前中二。谓上两字及下两句徵嘿中间净等八字赞
德。德中二。先叹有说因。后功德具下叹离诸过。前中
论云何故唯叹净觉。净觉是说因故。觉观是口言行
既有净觉。何故不说。故云何故净觉人等。问二禅巳
上尚无寻伺。八地巳上无思成事。何故刚藏有寻伺
耶。
答二禅巳上无寻伺者。是地法无。非永无也。八
地巳上无有思者。显无加行纯无分别。非无任运无
分别思。不尔佛果十八不共无不择舍意业智导皆
非有故。择舍是慧意业。业是意俱思故。叹净觉有二
种。一摄对治。二离诸过。前中二种。一对治杂觉。二对
治杂觉因。忆想分别故。杂是不净。即执之异名。因法
执有人执故。人执但名杂。法执名杂觉因。即是其不
净寻伺。金刚藏。先具念处生空观。对治凡夫常等四
例杂觉故。真如无相智法空观。对治二乘无常等四
杂倒觉因故。故云念智。具翻彼。即赞净觉也。后功德
等者。显离诸过则不能说。既离过则能说。何故不说。
离过有三。一具无嗔贪善根功德故。离嗔嫉他胜巳
及贪惜法不说之过。二具精进善根功德故。前说十
地名离懈怠不说过。三前不待请说地名故。有乐说
标请所因。谓知众心念。后何故下正显。显中五颂。大
意显示说听无过应说。于中分二。初两颂赞德徵嘿。
后三颂赞德请说。前中初颂明说者净觉无过。后颂
明听者无过。
前中二。谓上两字及下两句徵嘿中间净等八字赞
德。德中二。先叹有说因。后功德具下叹离诸过。前中
论云何故唯叹净觉。净觉是说因故。觉观是口言行
既有净觉。何故不说。故云何故净觉人等。问二禅巳
上尚无寻伺。八地巳上无思成事。何故刚藏有寻伺
耶。
答二禅巳上无寻伺者。是地法无。非永无也。八
地巳上无有思者。显无加行纯无分别。非无任运无
分别思。不尔佛果十八不共无不择舍意业智导皆
非有故。择舍是慧意业。业是意俱思故。叹净觉有二
种。一摄对治。二离诸过。前中二种。一对治杂觉。二对
治杂觉因。忆想分别故。杂是不净。即执之异名。因法
执有人执故。人执但名杂。法执名杂觉因。即是其不
净寻伺。金刚藏。先具念处生空观。对治凡夫常等四
例杂觉故。真如无相智法空观。对治二乘无常等四
杂倒觉因故。故云念智。具翻彼。即赞净觉也。后功德
等者。显离诸过则不能说。既离过则能说。何故不说。
离过有三。一具无嗔贪善根功德故。离嗔嫉他胜巳
及贪惜法不说之过。二具精进善根功德故。前说十
地名离懈怠不说过。三前不待请说地名故。有乐说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3c 页
辨力功德故。离不乐说过。既具诸功德。不应不能说。
上来叹能说者无过竟。
后颂约听者无过。徵赞中。论云此叹同法决定。同法
即是同生众。简末后两颂彼异生众故。决定之言。明
有根器异。第三颂彼但欲乐故。
就初颂中分二。上
半叹德。下半徵嘿。前中决定者。于此法中一向信故。
勇猛者。能为法不惜身命等故。无怯弱者。堪闻深法
无所畏故。一切减言通其三处。下半可知。若依论经。
再释稍别。彼经第二句云。菩萨大名称。论释云决定
者。黠慧明了故。决定有三种。一上决定愿大菩提故。
二名闻决定他善敬重故。三摄受决定彼说者善知
故。偈言菩萨故。大名称故。说地名故。如次三句应知。
后三颂叹德请中。初颂显有欲乐故。论云前虽有决
定堪受法器。心不欲闻。亦不说。谓有欲无根。虽乐闻
闻不能解。若有根无欲。闻时虽解然不乐。今既根具
足。愿为分别。请意如是。文中二。上三句叹德。下一句
请说。前中上二句叹有欲。下一句叹具二智。前中论
云有阿含决定。非證决定。有非现前决定。无现前决
定。如是决定。法器不满足故。不能听受者。谓此众有
證相大乘宿根现欲。正能听受十地妙义。愿为分别。
现前是欲。非现前是根。互斗不能听。如前颂释。馀文
可知。下句叹具二智云。其心无怯弱者。论经云佛子
智无畏。今此心言即摄彼智智心所故。或此心言即
是彼智智心法故。论云智有二种。一證法故。二现受
上来叹能说者无过竟。
后颂约听者无过。徵赞中。论云此叹同法决定。同法
即是同生众。简末后两颂彼异生众故。决定之言。明
有根器异。第三颂彼但欲乐故。
就初颂中分二。上
半叹德。下半徵嘿。前中决定者。于此法中一向信故。
勇猛者。能为法不惜身命等故。无怯弱者。堪闻深法
无所畏故。一切减言通其三处。下半可知。若依论经。
再释稍别。彼经第二句云。菩萨大名称。论释云决定
者。黠慧明了故。决定有三种。一上决定愿大菩提故。
二名闻决定他善敬重故。三摄受决定彼说者善知
故。偈言菩萨故。大名称故。说地名故。如次三句应知。
后三颂叹德请中。初颂显有欲乐故。论云前虽有决
定堪受法器。心不欲闻。亦不说。谓有欲无根。虽乐闻
闻不能解。若有根无欲。闻时虽解然不乐。今既根具
足。愿为分别。请意如是。文中二。上三句叹德。下一句
请说。前中上二句叹有欲。下一句叹具二智。前中论
云有阿含决定。非證决定。有非现前决定。无现前决
定。如是决定。法器不满足故。不能听受者。谓此众有
證相大乘宿根现欲。正能听受十地妙义。愿为分别。
现前是欲。非现前是根。互斗不能听。如前颂释。馀文
可知。下句叹具二智云。其心无怯弱者。论经云佛子
智无畏。今此心言即摄彼智智心所故。或此心言即
是彼智智心法故。论云智有二种。一證法故。二现受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4a 页
故。释曰。此众皆根本后得二种智故。闻此地义。能受
能證故。愿分别。上来叹闻法众德请竟。
自下颂叹异生众净请中二。上一句总叹。下三句别
叹。上总云悉清净者。众中无有一人不离懈怠等浊
故。下别叹中离六种浊。一离懈怠者。离不欲闻法浊
故。二严者。离威仪不恭肃不严整浊故。三洁者。离五
盖浊。一离为名利贪故听法。二离嫉恚他胜巳故听
法。三离疑心听法。四离听法时睡眠。五离听法时掉
举故。四能坚固不动者。离异想浊。谓于说法者。不起
妒忌心欲求其过来就听故。又不为欲诘难令退屈
破坏徒众。敬重赞叹故来听法。五具功德者。离不足
功德浊。谓众皆具多善根故。心专乐听。六具智慧者。
杂愚痴浊。谓于所说法。不迷闇故。
后一颂显二众清净堪闻请。于中上半。明敬法无杂。
下半喻显敬仰转深。前中初二字及下句。明二众专
心齐一无杂念故。中闻感等三字。明二众敬心齐一
无轻慢故。下半喻显中。上句云如蜂等者。按梵经本
云。如人念蹻达逻蜜。蹻达罗者蜂名也。其蜂黑色。所
造蜜。气香味美。而无蜡。胜馀一切蜂所造蜜。从依属
声故。呼蜜以称。据实而称。应名胜蜜。言如人念。不言
如蜂念者。非馀一切蜂念此蜜故。此两句显敬仰转
深者。夫思甜欲蜜。患浊念水。非过越思念也。此乃念
最胜蜜。思于甘露。是过分也。而此众希闻地义。过越
思念。亦其然矣。故云转深。远云齐心趣證如蜂熟蜜。
能證故。愿分别。上来叹闻法众德请竟。
自下颂叹异生众净请中二。上一句总叹。下三句别
叹。上总云悉清净者。众中无有一人不离懈怠等浊
故。下别叹中离六种浊。一离懈怠者。离不欲闻法浊
故。二严者。离威仪不恭肃不严整浊故。三洁者。离五
盖浊。一离为名利贪故听法。二离嫉恚他胜巳故听
法。三离疑心听法。四离听法时睡眠。五离听法时掉
举故。四能坚固不动者。离异想浊。谓于说法者。不起
妒忌心欲求其过来就听故。又不为欲诘难令退屈
破坏徒众。敬重赞叹故来听法。五具功德者。离不足
功德浊。谓众皆具多善根故。心专乐听。六具智慧者。
杂愚痴浊。谓于所说法。不迷闇故。
后一颂显二众清净堪闻请。于中上半。明敬法无杂。
下半喻显敬仰转深。前中初二字及下句。明二众专
心齐一无杂念故。中闻感等三字。明二众敬心齐一
无轻慢故。下半喻显中。上句云如蜂等者。按梵经本
云。如人念蹻达逻蜜。蹻达罗者蜂名也。其蜂黑色。所
造蜜。气香味美。而无蜡。胜馀一切蜂所造蜜。从依属
声故。呼蜜以称。据实而称。应名胜蜜。言如人念。不言
如蜂念者。非馀一切蜂念此蜜故。此两句显敬仰转
深者。夫思甜欲蜜。患浊念水。非过越思念也。此乃念
最胜蜜。思于甘露。是过分也。而此众希闻地义。过越
思念。亦其然矣。故云转深。远云齐心趣證如蜂熟蜜。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4b 页
专意求教如渴思露。此亦无违。上来明解脱月初请
竟。
自下明刚藏初答。于中二。先长行序意。后正以偈义。
前中二。先明刚藏闻请。言大智无畏者。闻前徵请。
答不难故义。不难有二种。一堪詶答故云大智。二不
怯弱詶答故云无畏。后欲令下明智众怅根欲述不
说所由。令其悦豫故。
后正偈答中五颂。述其不说所由也。论经有六颂中。
初颂即是此经长行序意也。就今五颂中分五。初一
颂显法难说。次二颂明法难闻。次半颂喻难说闻。次
半颂合难说闻。后一颂举结难显嘿。此上五颂。但显
地法难说。非为自无智力而不能说。由此遣众何因
之疑。又但明地法难闻。非为众不堪闻而不为说。由
此遣众何缘之疑。是故令众欢喜也。
就初颂中。文与论经。虽少前部。大意不殊。总相意云。
菩萨出世间智最难故难显示。菩萨胜行事未曾有
难故难分别。何以智及行事。如是难者。以是觉證佛
智之根本故。故论释云菩萨行者。是出世间智。地事
者诸地菩萨行事最上及分别说等。释云说胜故。何
者菩萨行引偈诸佛之根本故。佛者觉佛智故。读疏
者既知此颂大意。文虽前部但取释配属四句。尽纵
横皆得也。
第二明难闻中有二颂。初颂内分三。初两句明法难
證。以唯根本智境。此境依微细等四义。及显非四心
竟。
自下明刚藏初答。于中二。先长行序意。后正以偈义。
前中二。先明刚藏闻请。言大智无畏者。闻前徵请。
答不难故义。不难有二种。一堪詶答故云大智。二不
怯弱詶答故云无畏。后欲令下明智众怅根欲述不
说所由。令其悦豫故。
后正偈答中五颂。述其不说所由也。论经有六颂中。
初颂即是此经长行序意也。就今五颂中分五。初一
颂显法难说。次二颂明法难闻。次半颂喻难说闻。次
半颂合难说闻。后一颂举结难显嘿。此上五颂。但显
地法难说。非为自无智力而不能说。由此遣众何因
之疑。又但明地法难闻。非为众不堪闻而不为说。由
此遣众何缘之疑。是故令众欢喜也。
就初颂中。文与论经。虽少前部。大意不殊。总相意云。
菩萨出世间智最难故难显示。菩萨胜行事未曾有
难故难分别。何以智及行事。如是难者。以是觉證佛
智之根本故。故论释云菩萨行者。是出世间智。地事
者诸地菩萨行事最上及分别说等。释云说胜故。何
者菩萨行引偈诸佛之根本故。佛者觉佛智故。读疏
者既知此颂大意。文虽前部但取释配属四句。尽纵
横皆得也。
第二明难闻中有二颂。初颂内分三。初两句明法难
證。以唯根本智境。此境依微细等四义。及显非四心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4c 页
境界。次一句顺释明是正体智境界。末句出非境界
之状。初中微细者。非闻慧境界。难可见者。非思慧境
界。离念非脩慧境界。论云示现三界心心数法分别。
世间脩道智非境界故者。此简地前脩慧也。超心地
者。论云示现报生善得脩道智非境界者。此简八地
巳还加行。所以者何。彼唯有漏。此唯无漏。瑜伽五十
五说脩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护法论师
云。复得虽不亲證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
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證故。亦能永断迷事随
眠。次句显正境界。云此谁境界者。谓既非馀境。是谁
耶。故引颂云智境界。智字此经云佛。何者是智见实
义故。(义是境义)何故非馀境界。此无漏故。无漏者。是出世
间义。此义非世闻智境界。此经出生是论经出世。(勘
梵本)末句显非境界之状。云若闻等者。谓随有所闻。
即作闻解故。不得无所闻理。执心不了名迷闷也。后
颂同前。明难闻中二。初句总。馀句别。前中云持心等
者。谓持听法心。坚如金刚。方堪听此法故。后别中二。
先两句。明坚相。后一句辨坚业。前中有二种。先上句
明信坚。后下句明證坚。上句中云深信等者。谓于佛
菩萨胜智所知所说无边化众生法随所化异说或
相达。于其教中。仰推以信。言此唯是诸佛所知。非我
境界。如此推时。少无自信。全信于佛。是名深信。信深
难动。故名为坚。如根深难拔名坚固根。胜鬘经说三
正智中。初名仰推。即同此也。下句云智心地等者。智
之状。初中微细者。非闻慧境界。难可见者。非思慧境
界。离念非脩慧境界。论云示现三界心心数法分别。
世间脩道智非境界故者。此简地前脩慧也。超心地
者。论云示现报生善得脩道智非境界者。此简八地
巳还加行。所以者何。彼唯有漏。此唯无漏。瑜伽五十
五说脩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护法论师
云。复得虽不亲證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
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證故。亦能永断迷事随
眠。次句显正境界。云此谁境界者。谓既非馀境。是谁
耶。故引颂云智境界。智字此经云佛。何者是智见实
义故。(义是境义)何故非馀境界。此无漏故。无漏者。是出世
间义。此义非世闻智境界。此经出生是论经出世。(勘
梵本)末句显非境界之状。云若闻等者。谓随有所闻。
即作闻解故。不得无所闻理。执心不了名迷闷也。后
颂同前。明难闻中二。初句总。馀句别。前中云持心等
者。谓持听法心。坚如金刚。方堪听此法故。后别中二。
先两句。明坚相。后一句辨坚业。前中有二种。先上句
明信坚。后下句明證坚。上句中云深信等者。谓于佛
菩萨胜智所知所说无边化众生法随所化异说或
相达。于其教中。仰推以信。言此唯是诸佛所知。非我
境界。如此推时。少无自信。全信于佛。是名深信。信深
难动。故名为坚。如根深难拔名坚固根。胜鬘经说三
正智中。初名仰推。即同此也。下句云智心地等者。智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5a 页
字应安句末。此證坚也。于中二种。一所證。谓心地。二
能證。谓无我智。前中论释云。随心所受三界中报。又
随心所行一切境界。释曰。前是内五根身。后是外六
尘境。皆为所證。皆是心所依。托名心地也。后无我智
者。论云我空法空如实知故。释曰。内外诸法。虽通二
无我。此约一相。故作是说。此约结證也。菩萨具此二
坚。方堪闻此法。斯则但显难闻。非不可闻。
第三喻显难说闻中半颂。上句喻前难说。下句喻前
难闻。谓于空中彩画处。及风行处。其相皆不可见。以
于空中画风行故。笔彩与风俱不住故。然此空中非
无彩画及风行处。以不同于馀虚空故。此中空喻證
智。笔喻能诠名句字。风喻音声。用此四法。诠證真空
智。诠时能诠不住相故。所诠本无相故。如是能所相
契合时。非有非无。谓能诠所诠俱离相故。非有也。不
无诠显十地义故。非无也。如是方为说十地义。
第四法合中有半颂。上句标名。下句释义。标云牟尼
智如是者。牟尼此云寂嘿。谓智相即性故寂。相性同
时离说故嘿。即用此义。以名其智故。晋本云。寂灭无
无漏智如是者。指法同喻故。魏译论者错谓牟尼是
释迦牟尼佛故。翻为佛智故。彼偈云智如是分别难
见佛无无漏。长行释云。如是佛智言说显示等。下句
释云。分别甚难见者。分别是说也。见是闻也。说者甚
难说。闻者甚难闻。以其非有非无故。说者不可作有
无说。闻者不可作有无闻。金刚藏正说此时。即是难
能證。谓无我智。前中论释云。随心所受三界中报。又
随心所行一切境界。释曰。前是内五根身。后是外六
尘境。皆为所證。皆是心所依。托名心地也。后无我智
者。论云我空法空如实知故。释曰。内外诸法。虽通二
无我。此约一相。故作是说。此约结證也。菩萨具此二
坚。方堪闻此法。斯则但显难闻。非不可闻。
第三喻显难说闻中半颂。上句喻前难说。下句喻前
难闻。谓于空中彩画处。及风行处。其相皆不可见。以
于空中画风行故。笔彩与风俱不住故。然此空中非
无彩画及风行处。以不同于馀虚空故。此中空喻證
智。笔喻能诠名句字。风喻音声。用此四法。诠證真空
智。诠时能诠不住相故。所诠本无相故。如是能所相
契合时。非有非无。谓能诠所诠俱离相故。非有也。不
无诠显十地义故。非无也。如是方为说十地义。
第四法合中有半颂。上句标名。下句释义。标云牟尼
智如是者。牟尼此云寂嘿。谓智相即性故寂。相性同
时离说故嘿。即用此义。以名其智故。晋本云。寂灭无
无漏智如是者。指法同喻故。魏译论者错谓牟尼是
释迦牟尼佛故。翻为佛智故。彼偈云智如是分别难
见佛无无漏。长行释云。如是佛智言说显示等。下句
释云。分别甚难见者。分别是说也。见是闻也。说者甚
难说。闻者甚难闻。以其非有非无故。说者不可作有
无说。闻者不可作有无闻。金刚藏正说此时。即是难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5b 页
说说。众依此闻时。即是难闻闻。如是方为十地说闻。
问所难说闻。为是果分。为是因分。
答古德皆云是
果分。以不可说故。今谓不然。是因分故。所以者何。由
四义显。一三家五请本不唯请说果分故。不尔诸佛
则应不知果分是不可说。而强请故。二若是果分。刚
藏不应嘿住待请。以其果分永不可说故。三若为果
分难说闻而待请者。五请事毕即含说果分。何乃许
说因分。四若难说闻不是因分者。许说因分中不应
同前还说其难。谓云是境界难见可知。不可说故。问
若尔者。何故说大中云我今说少分。论经云我但说
一分。
答只言说一分。不云说易分。故不相违。其定
因分果分之义。后说大中当广分别。
第五举难结嘿中。一颂分二。上三句举。下一句结嘿。
前中二。初句及次二字。难所说地智离相非说闻所
及故。云佛慧最胜等。名此为佛慧者。如前释。后次三
字及下句。全明闻者。谓世间难有證信者故。云难思
议不能受等。受即信受故。何故名众为世间者。众生
世间故。又古人译地前为世间故。下句结嘿可知。
自下脱月第二叹众重请中二。先请。后尔时金刚藏
义。前中二。先长行。后偈颂。何故此请复叹众者。以前
云世间證信者难得故不说。今此显众有堪能故请
说。前中三。初牒前起后。二佛子今此下叹众生讲。三
善哉下结请。
正请中二。初句总显。后善洁下别辨。初总云善净深
问所难说闻。为是果分。为是因分。
答古德皆云是
果分。以不可说故。今谓不然。是因分故。所以者何。由
四义显。一三家五请本不唯请说果分故。不尔诸佛
则应不知果分是不可说。而强请故。二若是果分。刚
藏不应嘿住待请。以其果分永不可说故。三若为果
分难说闻而待请者。五请事毕即含说果分。何乃许
说因分。四若难说闻不是因分者。许说因分中不应
同前还说其难。谓云是境界难见可知。不可说故。问
若尔者。何故说大中云我今说少分。论经云我但说
一分。
答只言说一分。不云说易分。故不相违。其定
因分果分之义。后说大中当广分别。
第五举难结嘿中。一颂分二。上三句举。下一句结嘿。
前中二。初句及次二字。难所说地智离相非说闻所
及故。云佛慧最胜等。名此为佛慧者。如前释。后次三
字及下句。全明闻者。谓世间难有證信者故。云难思
议不能受等。受即信受故。何故名众为世间者。众生
世间故。又古人译地前为世间故。下句结嘿可知。
自下脱月第二叹众重请中二。先请。后尔时金刚藏
义。前中二。先长行。后偈颂。何故此请复叹众者。以前
云世间證信者难得故不说。今此显众有堪能故请
说。前中三。初牒前起后。二佛子今此下叹众生讲。三
善哉下结请。
正请中二。初句总显。后善洁下别辨。初总云善净深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5c 页
心者。善净谓教净證净。深心谓乐广脩行。教證二净。
各通二义。教谓顺教脩行故。地前所行故。證谓證理
起行故。地上所成故。
次别辨中九句。前五教净。后
四證净。前中一善洁思念是欲净。谓随所念教。得清
净善巧思念不杂取相故。二善脩诸行是求净。谓得
身口随顺诸佛敬养起求法行故。三善集助道是生
得净。谓以助道善根。愿得所生益众生处。名上上生
胜。又随所生处。大菩萨念常现在前。名念胜故。四善
能等者。是受持净。谓于多佛闻法。皆忆不忘名善能
亲近故。五成熟等者。是行净谓求地真證法故。习行
少欲头陀离著行。积集成熟多功德故。后證净四者。
一舍离痴惑。是得净。谓初地真见道。断分别惑。无分
别智现證决定非意言故。真相见道具足现行。名为
见道。初照真如体会理故名为得净。见所断惑虽通
二障。烦恼障中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
首。百一十二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
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
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受恚慢
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二障惑
名。略显如前。数总一百一十二者。谓欲界四谛所断。
各有根本十种烦恼。合有四十。上二界四谛各十中除
嗔。各三十。六合七十。二通界合有一百一十二。此等诸
惑皆有二用。若执我用烦恼障摄障。若执法用。所知
障收。今此但云舍痴惑者。以诸惑中痴为根本。从本
各通二义。教谓顺教脩行故。地前所行故。證谓證理
起行故。地上所成故。
次别辨中九句。前五教净。后
四證净。前中一善洁思念是欲净。谓随所念教。得清
净善巧思念不杂取相故。二善脩诸行是求净。谓得
身口随顺诸佛敬养起求法行故。三善集助道是生
得净。谓以助道善根。愿得所生益众生处。名上上生
胜。又随所生处。大菩萨念常现在前。名念胜故。四善
能等者。是受持净。谓于多佛闻法。皆忆不忘名善能
亲近故。五成熟等者。是行净谓求地真證法故。习行
少欲头陀离著行。积集成熟多功德故。后證净四者。
一舍离痴惑。是得净。谓初地真见道。断分别惑。无分
别智现證决定非意言故。真相见道具足现行。名为
见道。初照真如体会理故名为得净。见所断惑虽通
二障。烦恼障中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
首。百一十二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
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
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受恚慢
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二障惑
名。略显如前。数总一百一十二者。谓欲界四谛所断。
各有根本十种烦恼。合有四十。上二界四谛各十中除
嗔。各三十。六合七十。二通界合有一百一十二。此等诸
惑皆有二用。若执我用烦恼障摄障。若执法用。所知
障收。今此但云舍痴惑者。以诸惑中痴为根本。从本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6a 页
说故。二无有垢染。是不行净。谓脩道中一切烦恼不
行故。从相见道十六心后至金刚心位。总名脩道。数
数脩习无分别智故。此中烦恼名数。多分同前见道。
而差别者。于彼数上。更加十六。谓欲界有六。即贪嗔
痴慢萨迦耶见边执见。上二界除嗔各五。总有十六。
并同前数。合有一百二十八种。皆是俱生。于中分名
烦恼所知。亦如前说。今此云一切烦恼不行者。唯说
烦恼障中现起之惑及彼粗重。不言其种故。成唯识
第十卷云。烦恼障中脩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
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巳上能顿伏尽
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
而不为失。八地巳上毕竟不行。乃至云虽于脩道十
地位中皆不断灭烦恼障种。而彼粗重亦渐断灭。三
深心信解。是无厌足净。此有二种。一于法。谓不乐小
乘。得大乘上胜悕望心。二于佛。谓念佛功德悕乐决
定。四于佛等者。是不随他教净。谓于菩萨位极处所
行。皆依自證。非依教说脩故。上来正请竟。
后结请中二。先请承力。后明众堪。谓众既内具教證
二净。更得承力。为说此地义。必能證知。或此诸下是
总结。上别显九句。以云于如是等故。若不尔者。如是
牒何等言等何。后偈请中二。先长行标。后愿说下正
显二颂。初颂举法请。上半举法愿说。下半明说有益。
后颂叹众请。上半显教净。下半明證净。
后明金刚藏答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明刚
行故。从相见道十六心后至金刚心位。总名脩道。数
数脩习无分别智故。此中烦恼名数。多分同前见道。
而差别者。于彼数上。更加十六。谓欲界有六。即贪嗔
痴慢萨迦耶见边执见。上二界除嗔各五。总有十六。
并同前数。合有一百二十八种。皆是俱生。于中分名
烦恼所知。亦如前说。今此云一切烦恼不行者。唯说
烦恼障中现起之惑及彼粗重。不言其种故。成唯识
第十卷云。烦恼障中脩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
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巳上能顿伏尽
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
而不为失。八地巳上毕竟不行。乃至云虽于脩道十
地位中皆不断灭烦恼障种。而彼粗重亦渐断灭。三
深心信解。是无厌足净。此有二种。一于法。谓不乐小
乘。得大乘上胜悕望心。二于佛。谓念佛功德悕乐决
定。四于佛等者。是不随他教净。谓于菩萨位极处所
行。皆依自證。非依教说脩故。上来正请竟。
后结请中二。先请承力。后明众堪。谓众既内具教證
二净。更得承力。为说此地义。必能證知。或此诸下是
总结。上别显九句。以云于如是等故。若不尔者。如是
牒何等言等何。后偈请中二。先长行标。后愿说下正
显二颂。初颂举法请。上半举法愿说。下半明说有益。
后颂叹众请。上半显教净。下半明證净。
后明金刚藏答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明刚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6b 页
藏举损以违。后我悯下结嘿。前中二。先牒前所叹举
德兼失。故云虽也。后然有下举损以违。违中三。初明
所悯众。谓法深机浅。药病失宜。其馀劣解之言通有
四类。谓乐凡夫声闻缘觉小心菩萨法者。次多生疑
惑者悯起苦固。后于长夜下悯受苦果。结嘿可知。后
偈颂中二偈分二。前一颂。颂前牒上所叹。谓随教信
坚如须弥。定心證理。犹大海。后一颂。颂前举损以违。
行未久者小菩萨也。解未得者二乘人也。随识等者。
凡夫人也。馀准可知。
自下脱月第三叹法重请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
二。先正请。后是故下结请。何故须此再三请者。有二
义故。一不可以其疑念避之不说。二若避不说。不得
成就一切佛法故。前中五。一通前推难致嘿令显不
难故请。二何以故徵。三说十地下释。四何以故重徵。
五此是下重释。初中二。先劝承佛说者。显说者佛护
说无难故。后此人下明听者佛护闻信受故。二徵意
云。若由佛护。能令信受。何故说有谤正法人。释云。有
二众生。非佛能护。一感报定故。二作业定故。此众非
彼。故可护念。若尔者。佛无偏心。何唯护念说听此法
者。故三释意云。但说十地处。说听法尔感佛护念。此
由法力。非馀因缘。此十听者佛护有二种益。一闻说
信受。二速能脩行故。云能生勇猛。四重徵意云。十地
望馀。何所别异。有此感故。五重释云。由二义故。一以
此地法是菩萨最初所行教行故。二以此他法得證
德兼失。故云虽也。后然有下举损以违。违中三。初明
所悯众。谓法深机浅。药病失宜。其馀劣解之言通有
四类。谓乐凡夫声闻缘觉小心菩萨法者。次多生疑
惑者悯起苦固。后于长夜下悯受苦果。结嘿可知。后
偈颂中二偈分二。前一颂。颂前牒上所叹。谓随教信
坚如须弥。定心證理。犹大海。后一颂。颂前举损以违。
行未久者小菩萨也。解未得者二乘人也。随识等者。
凡夫人也。馀准可知。
自下脱月第三叹法重请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
二。先正请。后是故下结请。何故须此再三请者。有二
义故。一不可以其疑念避之不说。二若避不说。不得
成就一切佛法故。前中五。一通前推难致嘿令显不
难故请。二何以故徵。三说十地下释。四何以故重徵。
五此是下重释。初中二。先劝承佛说者。显说者佛护
说无难故。后此人下明听者佛护闻信受故。二徵意
云。若由佛护。能令信受。何故说有谤正法人。释云。有
二众生。非佛能护。一感报定故。二作业定故。此众非
彼。故可护念。若尔者。佛无偏心。何唯护念说听此法
者。故三释意云。但说十地处。说听法尔感佛护念。此
由法力。非馀因缘。此十听者佛护有二种益。一闻说
信受。二速能脩行故。云能生勇猛。四重徵意云。十地
望馀。何所别异。有此感故。五重释云。由二义故。一以
此地法是菩萨最初所行教行故。二以此他法得證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6c 页
智故。能究竟成就一切智。就前最初义中有三。初法
说。次譬如下喻况。后佛子一切下法合。初中云最初
者。有二义。一首二本义。首谓上首望地前故。本即根
本望地后。此虽通二。故取后为正。谓此地行望成佛
果。是亲正因。真无流故。故名根本因。初果。后次第名
小决。喻况中二。先喻果以因为本。后字母下喻因能
满果。前中云书者字也。谓字形相。亦名字体。如呼师
子为[凹/凵/(乳-孚)](诃孕)多故。[凹/凵/(乳-孚)]字像形似师子头尾也。字者。字
音即阿(入)阿(去)等。一十四音也。数者谓名句二法。是
数义也。说者语也。皆以字母为本者。谓以十四音各
别。加于迦祛等三十三字体上。和合成母。因此转生
一切字一切音一切语言名句义等。故名为母。十四
音者。谓阿(入呼一)阿(去呼二)缢(去四)乌(入五)乌(去六)讫嘿(二合
七)纥𠼝(二合八)里(九)梨(十)曀(十一)蔼(十二)污(十三)隩(十四巳上十四音也)
喑(经呼)阿。(重呼上二字是界畔字也)字体者。有三十四。谓迦(上)祛(上)
仰(虐我)伽(按声掣呼)昂(俄朗)者(之我)[奢*多](冒我)𦂍(若我)扚(时何)壤吒(擿我)吒(折我)
荼(搦我)荼(宅何)曩(〔撰〕仰)[打-丁+袲](多我)他(上)娜陀(按声掣呼)曩簸叵么(〔化〕复是么
音呼似婆字)婆(按〔摩〕制呼)莽(经呼)邪(余我)啰(卷舌呼)攞嚩(无我)烁(伤我)屣(使我)
娑(上)贺(上)叉(楚我)如是字母。为书等根本。亦名为初章
故。喻地行最初义也。后喻因能满果中。由字母令书
等究竟故。彼书等不离字母摄也。后法合中二。先合
前初义。后十地究竟下合前究竟。成就书等义。此亦
释得證智也。后结请者。结请者结前说听。既为佛护
念。是故愿说。
后偈颂中三。初半颂颂前愿承力说。
说。次譬如下喻况。后佛子一切下法合。初中云最初
者。有二义。一首二本义。首谓上首望地前故。本即根
本望地后。此虽通二。故取后为正。谓此地行望成佛
果。是亲正因。真无流故。故名根本因。初果。后次第名
小决。喻况中二。先喻果以因为本。后字母下喻因能
满果。前中云书者字也。谓字形相。亦名字体。如呼师
子为[凹/凵/(乳-孚)](诃孕)多故。[凹/凵/(乳-孚)]字像形似师子头尾也。字者。字
音即阿(入)阿(去)等。一十四音也。数者谓名句二法。是
数义也。说者语也。皆以字母为本者。谓以十四音各
别。加于迦祛等三十三字体上。和合成母。因此转生
一切字一切音一切语言名句义等。故名为母。十四
音者。谓阿(入呼一)阿(去呼二)缢(去四)乌(入五)乌(去六)讫嘿(二合
七)纥𠼝(二合八)里(九)梨(十)曀(十一)蔼(十二)污(十三)隩(十四巳上十四音也)
喑(经呼)阿。(重呼上二字是界畔字也)字体者。有三十四。谓迦(上)祛(上)
仰(虐我)伽(按声掣呼)昂(俄朗)者(之我)[奢*多](冒我)𦂍(若我)扚(时何)壤吒(擿我)吒(折我)
荼(搦我)荼(宅何)曩(〔撰〕仰)[打-丁+袲](多我)他(上)娜陀(按声掣呼)曩簸叵么(〔化〕复是么
音呼似婆字)婆(按〔摩〕制呼)莽(经呼)邪(余我)啰(卷舌呼)攞嚩(无我)烁(伤我)屣(使我)
娑(上)贺(上)叉(楚我)如是字母。为书等根本。亦名为初章
故。喻地行最初义也。后喻因能满果中。由字母令书
等究竟故。彼书等不离字母摄也。后法合中二。先合
前初义。后十地究竟下合前究竟。成就书等义。此亦
释得證智也。后结请者。结请者结前说听。既为佛护
念。是故愿说。
后偈颂中三。初半颂颂前愿承力说。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7a 页
二次半颂颂前护念。上并可知。后一颂颂教行證智。
文中三。一前半法说。二半上句喻显。三下句法合。初
中上句颂前證智成就一切佛法故。云亦究竟。下句
颂前教行是最初根本。后两句可知。上来脱月三请
竟。
自下大段第二大众同请者。上来脱月为众先请。虽
说众堪乐欲闻法。然要自陈。请仪方具。又显重法故。
此共请文中二。先长行标举能说颂人。后上妙下正
显偈颂。颂中二。前四颂半叹人请。一颂叹法请。前中
二。前二颂叹说者。馀叹听者。前中二。前五句叹刚藏
具證教二德。后三句叹刚藏能令听者入證入教。前
中二。前四句叹證力辨才成就。后一句叹教力辨才
成就。以此二力。方能有说。故偏赞尔。论云以證力等。
是故赞叹。前中上者是总。总有二义。一宽。谓该二力
以显胜故。二狭。谓唯就證力。以显胜故。论云。又复上
者显證力等。此中叹辨。有三种。一妙无垢智者。是正
体智。此胜二乘智故。二无边分别辨者。是辨体成就。
无量义辨故。三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者。是辨果。
谓训释言词字义成就。又是以深美言词显胜义谛。
后一句叹教力辨中。念持等者。受持显说故。是菩萨
于正教中。净慧无疑故。后三句令听者入證入教中。
初句明入證。言十力者。令巳地者得佛力智故。集功
德者。未入地者令入地故。后二句明入教。谓今得无
㝵辨演说受持十地法故。叹说者。成就二力竟。后二
文中三。一前半法说。二半上句喻显。三下句法合。初
中上句颂前證智成就一切佛法故。云亦究竟。下句
颂前教行是最初根本。后两句可知。上来脱月三请
竟。
自下大段第二大众同请者。上来脱月为众先请。虽
说众堪乐欲闻法。然要自陈。请仪方具。又显重法故。
此共请文中二。先长行标举能说颂人。后上妙下正
显偈颂。颂中二。前四颂半叹人请。一颂叹法请。前中
二。前二颂叹说者。馀叹听者。前中二。前五句叹刚藏
具證教二德。后三句叹刚藏能令听者入證入教。前
中二。前四句叹證力辨才成就。后一句叹教力辨才
成就。以此二力。方能有说。故偏赞尔。论云以證力等。
是故赞叹。前中上者是总。总有二义。一宽。谓该二力
以显胜故。二狭。谓唯就證力。以显胜故。论云。又复上
者显證力等。此中叹辨。有三种。一妙无垢智者。是正
体智。此胜二乘智故。二无边分别辨者。是辨体成就。
无量义辨故。三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者。是辨果。
谓训释言词字义成就。又是以深美言词显胜义谛。
后一句叹教力辨中。念持等者。受持显说故。是菩萨
于正教中。净慧无疑故。后三句令听者入證入教中。
初句明入證。言十力者。令巳地者得佛力智故。集功
德者。未入地者令入地故。后二句明入教。谓今得无
㝵辨演说受持十地法故。叹说者。成就二力竟。后二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7b 页
颂半。叹听者中三。初一颂明求教及證。次一颂喻显。
后半颂法合。初中下句是总。言唯愿者。有二种。一求
教。二求證。谓专求此二故。云唯愿。上句云定戒者。是
第二句中我慢二使不堪闻教。能对治行。谓由我慢。
于法及法师。不生恭敬。由有定则心调伏故。离我相
也。由有戒则善注威仪故。离通慢也。既离二使堪闻
也。又上句中集正心。及第二句中见字。并是第二句
中耶字。及第三句疑念字之二使。不堪得證能对治
行。其集字。论经作深字。谓细意善思惟则得深义故。
今此云集者。谓由细意故。于善思惟。能积集也。心字。
论经作意字。心意识三据通一也。耶字。论经作妄。妄
即妄想耶见借名。今作耶字。正当显称。既有正见。则
善思于义故。离颠倒见也。既有正心。则闻不思议。得
證智境。欢喜信乐。离疑念也。次一颂喻显中喻四种
义。一思水喻闻慧。谓初闻受持未寻思故。如饥水者
不呾嚼故。二念食喻思慧。谓于所闻法。思惟得味。益
智力故。如吃食者呾嚼得味益身心力。三服药喻脩
慧。谓巳具闻思。如法脩行。离诸烦恼及馀习气。如服
药。药行病得除愈。四如蜜喻果。谓蜜是众蜂所依乐
处。三慧之果。是众圣所依所乐处故。后半颂法合可
知。上来叹说听等竟。
后一偈叹所说法利益请中
二。先善哉两字是总。馀皆是别。前中谓所说法中善
具足故。称善哉也。别中三。一广大智者。谓诸地所依。
二愿说入诸地者。谓说诸地未曾说法。此即地体。入
后半颂法合。初中下句是总。言唯愿者。有二种。一求
教。二求證。谓专求此二故。云唯愿。上句云定戒者。是
第二句中我慢二使不堪闻教。能对治行。谓由我慢。
于法及法师。不生恭敬。由有定则心调伏故。离我相
也。由有戒则善注威仪故。离通慢也。既离二使堪闻
也。又上句中集正心。及第二句中见字。并是第二句
中耶字。及第三句疑念字之二使。不堪得證能对治
行。其集字。论经作深字。谓细意善思惟则得深义故。
今此云集者。谓由细意故。于善思惟。能积集也。心字。
论经作意字。心意识三据通一也。耶字。论经作妄。妄
即妄想耶见借名。今作耶字。正当显称。既有正见。则
善思于义故。离颠倒见也。既有正心。则闻不思议。得
證智境。欢喜信乐。离疑念也。次一颂喻显中喻四种
义。一思水喻闻慧。谓初闻受持未寻思故。如饥水者
不呾嚼故。二念食喻思慧。谓于所闻法。思惟得味。益
智力故。如吃食者呾嚼得味益身心力。三服药喻脩
慧。谓巳具闻思。如法脩行。离诸烦恼及馀习气。如服
药。药行病得除愈。四如蜜喻果。谓蜜是众蜂所依乐
处。三慧之果。是众圣所依所乐处故。后半颂法合可
知。上来叹说听等竟。
后一偈叹所说法利益请中
二。先善哉两字是总。馀皆是别。前中谓所说法中善
具足故。称善哉也。别中三。一广大智者。谓诸地所依。
二愿说入诸地者。谓说诸地未曾说法。此即地体。入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7c 页
字。论经作胜字。谓校量地胜故。此校量胜。是趣入方
便故。三成十力等两句。是地果。谓具佛十力无㝵智
所證果法。此得论文。此经本云一切行者。谓佛智所
行之境。文虽少异。大意同也。(勘梵)。
自下大段第三。诸佛加请中二。先长行。明此界与十
方佛光互照。显身业加持。眉间是身故。后时光台下。
明光台说偈。显语业加请故。此则长行但加无请。偈
颂亦请。唯论判文。长行及颂。总显光有八业二身。今
科少异。多依论释。问脱月及众请仪巳具。何更待佛。
答为显法胜故。问前加分中巳有佛加。今何复加。
答此有二义。一前是加。今此请加为异。菩萨以加
为请故。二前显主伴故。则十方佛具三业加。而毗卢
但同意加。今欲具故。更身语加也。此中身加者。此光
照十方佛所加说法菩萨故。即后文云。又亦照此娑
婆乃至金刚藏身。是也。问何故前不加众。今此加耶。
答前巳刚藏简众违请。上首虽即叹堪众。未自陈
根欲。今以次前自述故此加也。问何故不以常身语
请。以光代耶。
答为重法故。是以有请。为不轻尊位
故。不以口求请。不以曲躬请。故以光代也。
就前长行中二。先明此佛光照十方佛及大众菩萨
说法菩萨。后时十方下。十方佛光照十方及照此界
佛等。
前中论经明光有八业二身。今此七业二身。
略无降伏业。言七者。一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
焰明者。是觉业。谓此光照诸菩萨身巳。自觉如来力
便故。三成十力等两句。是地果。谓具佛十力无㝵智
所證果法。此得论文。此经本云一切行者。谓佛智所
行之境。文虽少异。大意同也。(勘梵)。
自下大段第三。诸佛加请中二。先长行。明此界与十
方佛光互照。显身业加持。眉间是身故。后时光台下。
明光台说偈。显语业加请故。此则长行但加无请。偈
颂亦请。唯论判文。长行及颂。总显光有八业二身。今
科少异。多依论释。问脱月及众请仪巳具。何更待佛。
答为显法胜故。问前加分中巳有佛加。今何复加。
答此有二义。一前是加。今此请加为异。菩萨以加
为请故。二前显主伴故。则十方佛具三业加。而毗卢
但同意加。今欲具故。更身语加也。此中身加者。此光
照十方佛所加说法菩萨故。即后文云。又亦照此娑
婆乃至金刚藏身。是也。问何故前不加众。今此加耶。
答前巳刚藏简众违请。上首虽即叹堪众。未自陈
根欲。今以次前自述故此加也。问何故不以常身语
请。以光代耶。
答为重法故。是以有请。为不轻尊位
故。不以口求请。不以曲躬请。故以光代也。
就前长行中二。先明此佛光照十方佛及大众菩萨
说法菩萨。后时十方下。十方佛光照十方及照此界
佛等。
前中论经明光有八业二身。今此七业二身。
略无降伏业。言七者。一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
焰明者。是觉业。谓此光照诸菩萨身巳。自觉如来力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8a 页
加故。二百千下是因业。谓因主光出伴光故。三普照
下是卷舒业。谓舒照十方卷入常光故。此中卷者。有
二义。一略故不说。二或取如日身一分义。是此卷业。
谓云作前三照十方事巳。于上空中。成云网台住故。
四三恶道下是止业。谓止息一切恶道苦故。五又照
一切下是敬业。谓照诸佛众会。现不思议佛神通力。
令物敬故。六又照十方下是示现业。谓如十方佛所
加说菩萨大会令此众见故。上来六业竟。第七请业
如后颂。是二身者。一即此总结前业。云作是事。巳下
是如日身。谓于上空成网台住故。二前第三第五第
六业中。皆云光照十方者。是流星身。谓往十方故。
后十方佛光照十方及此界中二。先明彼十方佛各
光照自各十方诸刹如此照彼。同前所说六业二身。
如文可见。后又亦照下明彼十方佛光照此佛及大
众并说法菩萨。虽略无光名眷属息苦等。唯别应具。
按上此彼互照之相。此则但照十方。彼则照十方又
列照。此显主伴异故。论主将为證同不复别释者。应
留后代令笺之也。
后明光台说偈显语业加请中二。先长行标说颂所
依。后佛无等下正显第七请业。于中。先略释业名。后
释颂文。
前中谓光台发声说偈请故。后释颂中五
偈分四。谓初一颂显能加者胜。次一颂明加所为。次
二颂明请说法有利他三益。后一颂明教刚藏依三
渐次说观證脩。初中二。先总显能加胜意。谓能加请
下是卷舒业。谓舒照十方卷入常光故。此中卷者。有
二义。一略故不说。二或取如日身一分义。是此卷业。
谓云作前三照十方事巳。于上空中。成云网台住故。
四三恶道下是止业。谓止息一切恶道苦故。五又照
一切下是敬业。谓照诸佛众会。现不思议佛神通力。
令物敬故。六又照十方下是示现业。谓如十方佛所
加说菩萨大会令此众见故。上来六业竟。第七请业
如后颂。是二身者。一即此总结前业。云作是事。巳下
是如日身。谓于上空成网台住故。二前第三第五第
六业中。皆云光照十方者。是流星身。谓往十方故。
后十方佛光照十方及此界中二。先明彼十方佛各
光照自各十方诸刹如此照彼。同前所说六业二身。
如文可见。后又亦照下明彼十方佛光照此佛及大
众并说法菩萨。虽略无光名眷属息苦等。唯别应具。
按上此彼互照之相。此则但照十方。彼则照十方又
列照。此显主伴异故。论主将为證同不复别释者。应
留后代令笺之也。
后明光台说偈显语业加请中二。先长行标说颂所
依。后佛无等下正显第七请业。于中。先略释业名。后
释颂文。
前中谓光台发声说偈请故。后释颂中五
偈分四。谓初一颂显能加者胜。次一颂明加所为。次
二颂明请说法有利他三益。后一颂明教刚藏依三
渐次说观證脩。初中二。先总显能加胜意。谓能加请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8b 页
者。非尊则不彰法胜。而所加不说。可知。
后正释文。此中约义取文故。不按次。于中分四。
一第三句全。及第四句内。加于彼三字。并显能加。就
中加持彼是总相。第三句全。亦总亦别。以此句亦入
前眷属摄。长行中十方佛是此眷属故。论云诸众首
者。佛于世间最胜故。馀文别相。总云加于彼。诸佛能
加。加金刚藏。加有二种。一令同诸佛一法身。二令同
诸佛具證佛果能加诸佛。是法王故。如世人王有四
种胜。一自在胜。二力胜。三眷属胜。四种姓胜。人王自
在者。所作无能为㝵故。力胜者。能降怨。不为怨伏故。
眷属胜者。有二种。一内地眷属胜。二邻国眷属胜。种
姓胜者。承藉王胄故。佛王四胜者。一初句全。是自在
胜。此有二种。一佛无等等是一切智故。即慧解胜自
在胜。二如虚空是世法不能染。胜无明烦恼习气威
故。即心解脱自在胜。言无等者。非馀众生能与等故。
重言等者。诸佛此彼互齐等故。
二次句。初二字云十力者。是力胜。谓处非处等十种
智力降魔怨故。论经有无畏两字故。释中云能伏一
切耶智等。
三次云无量诸功德五字。及次后句全。是眷属胜。此
有二种。一菩萨眷属胜。于菩萨声闻诸众中。此众是
第一。以具无量诸功德故。二佛为眷属胜。论云诸众
首者。佛于世间最胜上故。故后句全。亦眷属摄。通入
总别二相中故。
后正释文。此中约义取文故。不按次。于中分四。
一第三句全。及第四句内。加于彼三字。并显能加。就
中加持彼是总相。第三句全。亦总亦别。以此句亦入
前眷属摄。长行中十方佛是此眷属故。论云诸众首
者。佛于世间最胜故。馀文别相。总云加于彼。诸佛能
加。加金刚藏。加有二种。一令同诸佛一法身。二令同
诸佛具證佛果能加诸佛。是法王故。如世人王有四
种胜。一自在胜。二力胜。三眷属胜。四种姓胜。人王自
在者。所作无能为㝵故。力胜者。能降怨。不为怨伏故。
眷属胜者。有二种。一内地眷属胜。二邻国眷属胜。种
姓胜者。承藉王胄故。佛王四胜者。一初句全。是自在
胜。此有二种。一佛无等等是一切智故。即慧解胜自
在胜。二如虚空是世法不能染。胜无明烦恼习气威
故。即心解脱自在胜。言无等者。非馀众生能与等故。
重言等者。诸佛此彼互齐等故。
二次句。初二字云十力者。是力胜。谓处非处等十种
智力降魔怨故。论经有无畏两字故。释中云能伏一
切耶智等。
三次云无量诸功德五字。及次后句全。是眷属胜。此
有二种。一菩萨眷属胜。于菩萨声闻诸众中。此众是
第一。以具无量诸功德故。二佛为眷属胜。论云诸众
首者。佛于世间最胜上故。故后句全。亦眷属摄。通入
总别二相中故。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8c 页
四第四句中。释师子法四字种姓胜。此有二种。一生
家种姓。二法家种姓。初释师子三字。是生家胜。释谓
释迦。世为于代轮王胄族。师子喻名佛于三界独步
无畏故。以别简通故。云释师子。又种姓姓字宜从竖
心。以释迦之称是族望。非姓望故。智度第二云。释迦
道人姓瞿昙故。佛名经云。我释迦牟尼佛姓瞿昙故。
虽一切佛生家皆胜。今且据主佛现在此故。后法之
一字。显法家胜。谓一切佛皆證一如。得大菩提。因此
如姓生佛身故。超过二乘智所證处。名法家胜。
第二有一颂。明所为中二。先显所为意。后正释文。前
中意者。为闻显法王最胜藏故。后释文中二。先一句
为遮外疑。诸佛不能自说。生轻慢心故。故劝承佛力
令开也。后三句。正显法王藏中二。先法王最胜藏五
字。总标名。后两句别释。释中二。先上句双字义二藏。
谓诸地广智者字藏也。上妙行者。义藏也。上谓神力
胜。妙谓真实智。行谓诸菩萨初道行法也。后句云以
佛等者。总结请说。论云分别者。说十地差别故。
第三两颂。明请说法利他有三时益中。分三。初半颂
明闻时益。次半脩行时益。后一颂明转生时益。初闻
时益者。谓佛力加故。闻法入心。是能受持也。次脩时
益者。谓十地行渐次脩满。得佛十力。成菩提故。此显
因圆果满也。后转生时益中一颂分二。初半颂顺释
信益。后半颂反显不信损。前中二。初虽之一字。总显
福而有难难不能为。后住海下别辨难福。谓上句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9a 页
中六字明在难处。下句全彰福胜难劣难不能为。前
中论长行释有二。初总相通释。后就世界长寿下举
颂别配。前中云恶道善道难处生必得闻此法者。恶
道难处生。谓在大海龙世界故。善道难处生。谓在色
界光音天故。后配中二。先龙世界等。配颂中初句内
上四字。后虽在色界光音天等。等配前四字。下三字
前别配。初云就世界长寿者。按此长寿之言。或恐是
后色界长寿之语。若不尔者。则三恶道难。应唯长寿
者。是难短命者非难故。(此文要勘梵本)又论主释劫尽火中
云。虽在尼界光音天等。亦得闻此经。下句明福胜中
云堪受等者。谓于过去。曾闻此法。生决定信。由馀业
故。生彼难处。由前信故。成此根器。故虽在难而堪受
此法。故云得闻。后反显中二。先上句总标。翻前生信
故。云生疑等。后下句正显其损。故云永不闻。谓得闻
由信。无信有疑。则永不闻。准此道理。无问生在难非
难处。皆不得闻。云何知然。谓如智度论第九说云。舍
卫城内有九亿家。佛住其中二十五年。三亿家眼见
佛。三亿家耳闻有佛。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释曰。
后三亿家虽非八难。但是未种决定信根不疑根故。
问据论主释。住海水是龙世界恶道难者。此难岂唯
在海及皆不闻。
答经依一分故作是说。非谓一切
不尔。馀畜应无难故。佛会应无龙等众故。问论经颂
云劫尽火中。如何论主释为光音天是长寿难。今此
经本既无尽字。复云何通。
答尽字。晋经亦有。而今
中论长行释有二。初总相通释。后就世界长寿下举
颂别配。前中云恶道善道难处生必得闻此法者。恶
道难处生。谓在大海龙世界故。善道难处生。谓在色
界光音天故。后配中二。先龙世界等。配颂中初句内
上四字。后虽在色界光音天等。等配前四字。下三字
前别配。初云就世界长寿者。按此长寿之言。或恐是
后色界长寿之语。若不尔者。则三恶道难。应唯长寿
者。是难短命者非难故。(此文要勘梵本)又论主释劫尽火中
云。虽在尼界光音天等。亦得闻此经。下句明福胜中
云堪受等者。谓于过去。曾闻此法。生决定信。由馀业
故。生彼难处。由前信故。成此根器。故虽在难而堪受
此法。故云得闻。后反显中二。先上句总标。翻前生信
故。云生疑等。后下句正显其损。故云永不闻。谓得闻
由信。无信有疑。则永不闻。准此道理。无问生在难非
难处。皆不得闻。云何知然。谓如智度论第九说云。舍
卫城内有九亿家。佛住其中二十五年。三亿家眼见
佛。三亿家耳闻有佛。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释曰。
后三亿家虽非八难。但是未种决定信根不疑根故。
问据论主释。住海水是龙世界恶道难者。此难岂唯
在海及皆不闻。
答经依一分故作是说。非谓一切
不尔。馀畜应无难故。佛会应无龙等众故。问论经颂
云劫尽火中。如何论主释为光音天是长寿难。今此
经本既无尽字。复云何通。
答尽字。晋经亦有。而今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9b 页
本自略。论主释光音等为长寿。是劫火尽中者。广经
意也。谓经说劫尽火中。则处唯局上二界。时通前后。
一切时皆难。乃至劫灾。但遮劫尽水风灾中二三禅
处。不遮初禅。以初禅是长寿之首。举初括后故。云劫
尽火中。论主受别生理故。释光音为长寿之首。故置
等言。即由劫尽火中之言。复通劫火尽中之势。此即
处为二禅巳上。为长寿天。唯遮初禅。时局劫火尽时。
遮彼初禅劫火烧时。彼时初禅无天住故。不可说有
在中闻法。不尔初禅。何非长寿。问如何得知长寿天
难通上二界。
答以多教说长等各异。然皆不离彼
二界故。即此经文是初禅故。论主释为光音等字。等
上更无限故。大智度论三十八云。长寿天者。谓非想
非非想处。以万大劫故。或有人言一切无色定通名
长寿。以无形可作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或说
无想天名为长寿。亦不任得道故。或说从初禅至四
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著禅味耶见。不能受道故。
梁摄论及成实论皆同智度第三师说。释曰。按前诸
说及馀圣教具二义故。名长寿难。一是上二界形待
欲界名长寿故。二沈著禅味。不任受道故。然此通论
总有四句。一是长寿堪受道而非难。如此经及仁王
经等说。上二界中有预佛会者故。二是长寿不堪受
道。正八难摄。具上二义故。三非长寿不堪受道。谓所
馀七难及欲界人天中。有于法不信。未种闻法根欲。
并未熟故。四非长寿堪受道。谓所馀七难中有曾决
意也。谓经说劫尽火中。则处唯局上二界。时通前后。
一切时皆难。乃至劫灾。但遮劫尽水风灾中二三禅
处。不遮初禅。以初禅是长寿之首。举初括后故。云劫
尽火中。论主受别生理故。释光音为长寿之首。故置
等言。即由劫尽火中之言。复通劫火尽中之势。此即
处为二禅巳上。为长寿天。唯遮初禅。时局劫火尽时。
遮彼初禅劫火烧时。彼时初禅无天住故。不可说有
在中闻法。不尔初禅。何非长寿。问如何得知长寿天
难通上二界。
答以多教说长等各异。然皆不离彼
二界故。即此经文是初禅故。论主释为光音等字。等
上更无限故。大智度论三十八云。长寿天者。谓非想
非非想处。以万大劫故。或有人言一切无色定通名
长寿。以无形可作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或说
无想天名为长寿。亦不任得道故。或说从初禅至四
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著禅味耶见。不能受道故。
梁摄论及成实论皆同智度第三师说。释曰。按前诸
说及馀圣教具二义故。名长寿难。一是上二界形待
欲界名长寿故。二沈著禅味。不任受道故。然此通论
总有四句。一是长寿堪受道而非难。如此经及仁王
经等说。上二界中有预佛会者故。二是长寿不堪受
道。正八难摄。具上二义故。三非长寿不堪受道。谓所
馀七难及欲界人天中。有于法不信。未种闻法根欲。
并未熟故。四非长寿堪受道。谓所馀七难中有曾决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39c 页
定信此法。根欲巳熟。及欲界人天中闻法根欲熟者
故。广说八难。如别章中。
第四佛教刚藏说十地中三渐次内。一颂分二。谓先
三句正明三渐次。后一句明说利益。前中二。初应说
两字总显教说。谓云汝应如是如是说故。诸地下别
辨。于中三句如次。即为三种渐次。谓初句是观渐次。
次句是證渐次。后句是脩行渐次。言渐次者。谓一一
地中。皆有从初至终行次第故。初中云诸地胜智道
者。论谓十地胜智道。说此十地。若观若依止。能生诸
地智故。此释加行智缘影像如故名为观。依止此加
行。生根本智故。名胜智亦之道。依主释也。次句云入
住等者论云入者。入地故。住者未转向馀地故。展转
者。地地转所住处故。此释根本智亲證真如。名为入
等。初證名入。在證名住。将转趣后。名展转也。次脩习
者。通三渐次。次第脩行故。后句云从行等者。论云行
者。入住展转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种种异境界故。此
释后得智。谓此智行相依二处起。一从缘世俗种种
异境界起。二从仿法根本智入住展转生故。云法智
生也。所以须此教说者。为显菩萨所说一切皆因佛
力。又合后代生正信故。
问若此地正体智亲證真如。后九地中不应更亲證
如。无二无异故。
答古人解云。如虽一味。约智明昧
故。有十亲證。今解不然。所以者何。先难古非。后显正
释。难古非者。谓境智互相如约智證十如何名境智
故。广说八难。如别章中。
第四佛教刚藏说十地中三渐次内。一颂分二。谓先
三句正明三渐次。后一句明说利益。前中二。初应说
两字总显教说。谓云汝应如是如是说故。诸地下别
辨。于中三句如次。即为三种渐次。谓初句是观渐次。
次句是證渐次。后句是脩行渐次。言渐次者。谓一一
地中。皆有从初至终行次第故。初中云诸地胜智道
者。论谓十地胜智道。说此十地。若观若依止。能生诸
地智故。此释加行智缘影像如故名为观。依止此加
行。生根本智故。名胜智亦之道。依主释也。次句云入
住等者论云入者。入地故。住者未转向馀地故。展转
者。地地转所住处故。此释根本智亲證真如。名为入
等。初證名入。在證名住。将转趣后。名展转也。次脩习
者。通三渐次。次第脩行故。后句云从行等者。论云行
者。入住展转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种种异境界故。此
释后得智。谓此智行相依二处起。一从缘世俗种种
异境界起。二从仿法根本智入住展转生故。云法智
生也。所以须此教说者。为显菩萨所说一切皆因佛
力。又合后代生正信故。
问若此地正体智亲證真如。后九地中不应更亲證
如。无二无异故。
答古人解云。如虽一味。约智明昧
故。有十亲證。今解不然。所以者何。先难古非。后显正
释。难古非者。谓境智互相如约智證十如何名境智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0a 页
互相如约境一證如。又难加行。后智非亲證可说。彼
智有明昧。正体缘如不变影。何得说此有明昧。又难
能證有分限所證无分限。以限證无限境智。岂相如。
后显正释者。应知亲證之言。但望当地加行后得故。
名为亲。不望后地说为亲故。不相违也。若不尔者。一
向名亲。则智生惑灭。證如同佛。不用后诸地。若一向
非亲證。则应同馀二智。涅槃经说第十地菩萨犹未
了见于佛性。如隔罗縠者。是也。问十地中既无究竟
亲證真如有断惑不。
答既望当地。有亲證。还即但
断当地惑。望后非亲證。不断后地惑。上来请分两段
中。明第一段刚藏说本分巳嘿然待三家五请讫。
自下第二明刚藏许说未说分齐。于中二。先长行叙
意。后如来下正以颂显。
前中二。先观察等明说相。
后欲令等显说意。论云何故观察十方。等无我慢无
偏心故。此释有别有通。别中二种。一观十方佛欲承
力说故示无我慢。二察十方机欲令同入十地故示
无偏心。二通中亦二种。一约承力。二约授记。前中承
力示无我慢。普观显无偏心。后中欲显受佛劝教说
地依命观机故。无我慢十方皆观故。无漏心观察之
言。通心及眼。后显说意中。云增净信者。有二义。一前
刚藏解脱月初请巳令众悦。令更决明故云增信。二
前来违请皆显法深。大众巳信今此受请。更示深令
信故云增也。
后正显颂中有十二偈。分二。前七颂明义大。后五颂
智有明昧。正体缘如不变影。何得说此有明昧。又难
能證有分限所證无分限。以限證无限境智。岂相如。
后显正释者。应知亲證之言。但望当地加行后得故。
名为亲。不望后地说为亲故。不相违也。若不尔者。一
向名亲。则智生惑灭。證如同佛。不用后诸地。若一向
非亲證。则应同馀二智。涅槃经说第十地菩萨犹未
了见于佛性。如隔罗縠者。是也。问十地中既无究竟
亲證真如有断惑不。
答既望当地。有亲證。还即但
断当地惑。望后非亲證。不断后地惑。上来请分两段
中。明第一段刚藏说本分巳嘿然待三家五请讫。
自下第二明刚藏许说未说分齐。于中二。先长行叙
意。后如来下正以颂显。
前中二。先观察等明说相。
后欲令等显说意。论云何故观察十方。等无我慢无
偏心故。此释有别有通。别中二种。一观十方佛欲承
力说故示无我慢。二察十方机欲令同入十地故示
无偏心。二通中亦二种。一约承力。二约授记。前中承
力示无我慢。普观显无偏心。后中欲显受佛劝教说
地依命观机故。无我慢十方皆观故。无漏心观察之
言。通心及眼。后显说意中。云增净信者。有二义。一前
刚藏解脱月初请巳令众悦。令更决明故云增信。二
前来违请皆显法深。大众巳信今此受请。更示深令
信故云增也。
后正显颂中有十二偈。分二。前七颂明义大。后五颂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0b 页
明说大。义大者所證故。所以故。名为义。深故广故名
为大。偈颂中二。先长行叙意。后如来下正显偈颂。前
中论云何故观察十方示无我慢无偏心故。欲令大
众重增踊悦深生正信。是故说偈示说。正增益闻者。
堪受义故。踊悦者。心清不浊故。踊悦有三种。一义大。
踊悦为得义故。二说大。踊悦因此说大。得彼义故。又
众闻尔说分齐鸟迹喻之义生喜故。又闻许说因分
难说故。生喜故。谓前叙意中二。先明观方。后欲令下
显说颂意。前中二种。一观十方佛。二观十方菩萨。前
中二种。一观佛承力故。不敢违请故。示无我慢也。二
十方皆观示无漏也。后观菩萨亦二种。一观器堪闻
不轻梦故。示无我慢。二十方皆观示无漏心也。后说
颂意中云重增踊悦深生正信者。显众先闻地名巳
生信喜。今说正地。显众堪闻故。重增信喜为得二大。
生此信喜。一者义大。即所诠地义。此义深故名大义。
义即是大。持业释也。说大者。谓能诠教以所诠是大
故。名说大。大之说故。有财释也。
后正显颂中十二偈。分二。先七颂明义大。后五颂明
说大。前中分五。初二颂总显地微。二次二颂别显微
相。三次一颂举例显微。四次一颂寄对彰微。五后一
颂引喻辨微。
就初二颂中二。先明难知甚微。亦是说时甚微。后求
见下明难得甚。微亦是證时甚微。前中二。初两句总
显。后一句别辨。总中云微妙者。谓诸佛也。标果取因
为大。偈颂中二。先长行叙意。后如来下正显偈颂。前
中论云何故观察十方示无我慢无偏心故。欲令大
众重增踊悦深生正信。是故说偈示说。正增益闻者。
堪受义故。踊悦者。心清不浊故。踊悦有三种。一义大。
踊悦为得义故。二说大。踊悦因此说大。得彼义故。又
众闻尔说分齐鸟迹喻之义生喜故。又闻许说因分
难说故。生喜故。谓前叙意中二。先明观方。后欲令下
显说颂意。前中二种。一观十方佛。二观十方菩萨。前
中二种。一观佛承力故。不敢违请故。示无我慢也。二
十方皆观示无漏也。后观菩萨亦二种。一观器堪闻
不轻梦故。示无我慢。二十方皆观示无漏心也。后说
颂意中云重增踊悦深生正信者。显众先闻地名巳
生信喜。今说正地。显众堪闻故。重增信喜为得二大。
生此信喜。一者义大。即所诠地义。此义深故名大义。
义即是大。持业释也。说大者。谓能诠教以所诠是大
故。名说大。大之说故。有财释也。
后正显颂中十二偈。分二。先七颂明义大。后五颂明
说大。前中分五。初二颂总显地微。二次二颂别显微
相。三次一颂举例显微。四次一颂寄对彰微。五后一
颂引喻辨微。
就初二颂中二。先明难知甚微。亦是说时甚微。后求
见下明难得甚。微亦是證时甚微。前中二。初两句总
显。后一句别辨。总中云微妙者。谓诸佛也。标果取因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0c 页
故。云如来大仙通。通是因。因即地。论云脩行此道。能
到圣处故。大仙者。离染喻名世仙。暂离染不得名大
故。难可知者。彼微妙之道难说故。后别辨中云非念
者。转释前难知谓非分别境界故。离诸念者。自体无
念故。故圣道名甚微也。
后难得甚微中二。先总显。
后无生下别辨。总云求见不可得者。难證得故。谓若
有所求。则不證故。别中有四甚微。一无姤浊是观行
甚微。谓观智中不杂无明故不同世间定也。二聪慧
人智所行处是依止甚微。谓依佛智所證第一义处。
菩萨地智依彼生故。此中约三智总别分别。总者通
名见实谛智故。别谓加行胜解故。正体巧證本不生
故。后得随闻明了知故。三性净恒寂然是清净甚微。
谓性自离惑。非先有后离故。上一不同外道不依智
者。所行及六行伏惑执先有后离也。四无生亦无灭
是功德甚微。谓此地智出世间故无生也。为不舍利
益众生非一往灭故无灭也。此不同二乘果人一往
住涅槃故。
二别显微相中。二颂分二。初两句明同相涅槃。后六
句明不同相涅槃。相即体也。性净涅槃空无相体一
切诸法凡圣同故。方便净涅槃。圣有凡无。因圣分得。
果圣圆證。由同相故。凡圣一体。不同相故凡圣恒殊。
二相非即离故。凡夫即佛而非佛。佛即凡夫而非凡
就同相中。初句总显。后向别辨。总云自性本空寂者
谓此地智本来即如空寂为自体。与一切法同故。名
到圣处故。大仙者。离染喻名世仙。暂离染不得名大
故。难可知者。彼微妙之道难说故。后别辨中云非念
者。转释前难知谓非分别境界故。离诸念者。自体无
念故。故圣道名甚微也。
后难得甚微中二。先总显。
后无生下别辨。总云求见不可得者。难證得故。谓若
有所求。则不證故。别中有四甚微。一无姤浊是观行
甚微。谓观智中不杂无明故不同世间定也。二聪慧
人智所行处是依止甚微。谓依佛智所證第一义处。
菩萨地智依彼生故。此中约三智总别分别。总者通
名见实谛智故。别谓加行胜解故。正体巧證本不生
故。后得随闻明了知故。三性净恒寂然是清净甚微。
谓性自离惑。非先有后离故。上一不同外道不依智
者。所行及六行伏惑执先有后离也。四无生亦无灭
是功德甚微。谓此地智出世间故无生也。为不舍利
益众生非一往灭故无灭也。此不同二乘果人一往
住涅槃故。
二别显微相中。二颂分二。初两句明同相涅槃。后六
句明不同相涅槃。相即体也。性净涅槃空无相体一
切诸法凡圣同故。方便净涅槃。圣有凡无。因圣分得。
果圣圆證。由同相故。凡圣一体。不同相故凡圣恒殊。
二相非即离故。凡夫即佛而非佛。佛即凡夫而非凡
就同相中。初句总显。后向别辨。总云自性本空寂者
谓此地智本来即如空寂为自体。与一切法同故。名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1a 页
为本空寂为本。本何空寂。因缘生法。此岂空寂。若不
空寂无因缘故。空寂岂非所执性耶。所执执依他识。
依他执遣。便识圆成实。不依他性识。所执终不灭故。
无性摄论第五释圆成性云。于依他起上。所执永无。
显真性故。此智岂是因缘生耶。因缘无生之所生故。
无生生法岂非因缘耶。因缘岂非无生生耶。不识无
生者。不识因缘故。后别辨中云无二亦无尽者。此显
总。显中智空寂义。远离地前菩萨三乱意空。一离损
减谤空。二离异体空。三离灭尽空。初无二。显离前二
空。后亦无尽。显离后一空。前中一以智空有无二故。
智空不㝵智有。故非损减。一以智空即智有。智有即
智空。无二体故。非离异也。后一以智空是即有之空
非即灭方空故。离灭尽故。论释初不同兔角一向是
无。二非智外别有空。三非转灭。论经偈中加一有字。
此无二中摄尽不相违也。宝性论中亦有此说故。彼
第四云。此以何义。初发心菩萨起如是心。实有法断
灭。后时得涅槃。以是菩萨失空如来藏脩行。又复有
人以空为有物我应得空。又生如是心。离色等法。别
更有空。我应脩行。令得彼空。释曰。二处三空。前后虽
异。大意不殊。准释可知。
后六句明不同相中二。先总显。后于诸下别辨。
总
中云解脱者。谓于三种杂染得远离故。分别烦恼见
道断故。舍异生性得圣性故。
别中二。初三字明所
脱离染。后五句明能脱体。
前中云于诸趣者。六趣
空寂无因缘故。空寂岂非所执性耶。所执执依他识。
依他执遣。便识圆成实。不依他性识。所执终不灭故。
无性摄论第五释圆成性云。于依他起上。所执永无。
显真性故。此智岂是因缘生耶。因缘无生之所生故。
无生生法岂非因缘耶。因缘岂非无生生耶。不识无
生者。不识因缘故。后别辨中云无二亦无尽者。此显
总。显中智空寂义。远离地前菩萨三乱意空。一离损
减谤空。二离异体空。三离灭尽空。初无二。显离前二
空。后亦无尽。显离后一空。前中一以智空有无二故。
智空不㝵智有。故非损减。一以智空即智有。智有即
智空。无二体故。非离异也。后一以智空是即有之空
非即灭方空故。离灭尽故。论释初不同兔角一向是
无。二非智外别有空。三非转灭。论经偈中加一有字。
此无二中摄尽不相违也。宝性论中亦有此说故。彼
第四云。此以何义。初发心菩萨起如是心。实有法断
灭。后时得涅槃。以是菩萨失空如来藏脩行。又复有
人以空为有物我应得空。又生如是心。离色等法。别
更有空。我应脩行。令得彼空。释曰。二处三空。前后虽
异。大意不殊。准释可知。
后六句明不同相中二。先总显。后于诸下别辨。
总
中云解脱者。谓于三种杂染得远离故。分别烦恼见
道断故。舍异生性得圣性故。
别中二。初三字明所
脱离染。后五句明能脱体。
前中云于诸趣者。六趣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1b 页
也。惑为趣缘。业种趣因。生为趣果。六趣脩环。不出此
三。此智离彼故云解脱。
后明脱体中五句。即为五相。
初云涅槃等者。此得
平等相。谓观世间与涅槃平等一性。非如二乘不知
此理背世求出世。
二次一句云非初等者。是断惑相。谓此智断惑三时
非断断有断不可断故。论云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
故。远法师误取此文。将为三时总具方成断惑。一一
各别。则不能断故。释云治必阶渐。非定始终故。言非
初中后。今谓不然。先定三时。后释此文。言初中后者。
有通有局。局谓一一地中所应断惑。正断唯在无间
道中一刹那时。即于此时。说初中后。若依杂集说。十
六心一一刹那经多时分故。彼第九云心刹那者。谓
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刹那。非唯于本无今有生
时名心刹那。何以故乃至于所知境。能知智生所究
竟名一刹那。若约通论如集论说。地别四通。于中前
三正是当地治惑因缘。后一胜进为后方便故。彼第
五云。云何加行道。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是名脩道中
加行道。云何无间道。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
所馀。云何解脱道。谓證由此道證断烦恼。所得解脱。
云何胜进道。谓为断馀品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
道故。后释文者。经宗法性。断惑依宗。不宜异释故。论
以前中后取之言。释经非初中后之意。谓经说非三
时者。显能所断无。自性无。非说情无。而言非也。为遮
三。此智离彼故云解脱。
后明脱体中五句。即为五相。
初云涅槃等者。此得
平等相。谓观世间与涅槃平等一性。非如二乘不知
此理背世求出世。
二次一句云非初等者。是断惑相。谓此智断惑三时
非断断有断不可断故。论云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
故。远法师误取此文。将为三时总具方成断惑。一一
各别。则不能断故。释云治必阶渐。非定始终故。言非
初中后。今谓不然。先定三时。后释此文。言初中后者。
有通有局。局谓一一地中所应断惑。正断唯在无间
道中一刹那时。即于此时。说初中后。若依杂集说。十
六心一一刹那经多时分故。彼第九云心刹那者。谓
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刹那。非唯于本无今有生
时名心刹那。何以故乃至于所知境。能知智生所究
竟名一刹那。若约通论如集论说。地别四通。于中前
三正是当地治惑因缘。后一胜进为后方便故。彼第
五云。云何加行道。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是名脩道中
加行道。云何无间道。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
所馀。云何解脱道。谓證由此道證断烦恼。所得解脱。
云何胜进道。谓为断馀品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
道故。后释文者。经宗法性。断惑依宗。不宜异释故。论
以前中后取之言。释经非初中后之意。谓经说非三
时者。显能所断无。自性无。非说情无。而言非也。为遮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1c 页
谬解故。反经而释即由非故智离常。即由取故智离
断。离断常故。智生惑灭。此时何有二体可得同不同
时。杂集第七亦同此说。故彼中释三种无上云。智行
解脱。如次依止见脩无学。即复问云。从何而得断耶。
答不从过去巳灭故。不从未来未生故。不从现在
道不俱故。然从诸烦恼粗重而得断。为断如是如是
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粗重灭。平等平
等犹如世间明生闇灭。由此烦恼离系。令未来烦恼
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集论第四亦同此说。问照惑
无性。惑即灭。照智无性。智应三。
答照无性理。顺智
违惑。故不同也。然此断惑诸宗不同。依萨婆多。无间
道时。惑得犹在。若无现得。使无所断。由此无间。断现
在得。依经部宗。无间道时。所断惑种应生不生。说之
为断。依大乘宗。自有两说。一云二真见道现在前时。
彼二障种心不成就。如明与暗定不俱生。如称两头
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
此如成唯识第九卷说。一说即此经等非初中后之
初中后断。广如前辨。问大乘二说何者究竟。
答成
唯识说。为引摄小根。权立断义。名同实教断故。说道
惑不俱义。同小宗断故。说秤低昂喻。半同实教。半同
小宗。方成引摄。若全同异。则引摄不成故。名大乘权
教。又小宗说。断能所相敌。权大显后有俱成失。权教
自立。如秤低昂。还即不离俱成之过。谓秤衡两头终
是一体。无能所治。不相违害。道惑不尔。一向相违。体
断。离断常故。智生惑灭。此时何有二体可得同不同
时。杂集第七亦同此说。故彼中释三种无上云。智行
解脱。如次依止见脩无学。即复问云。从何而得断耶。
答不从过去巳灭故。不从未来未生故。不从现在
道不俱故。然从诸烦恼粗重而得断。为断如是如是
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粗重灭。平等平
等犹如世间明生闇灭。由此烦恼离系。令未来烦恼
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集论第四亦同此说。问照惑
无性。惑即灭。照智无性。智应三。
答照无性理。顺智
违惑。故不同也。然此断惑诸宗不同。依萨婆多。无间
道时。惑得犹在。若无现得。使无所断。由此无间。断现
在得。依经部宗。无间道时。所断惑种应生不生。说之
为断。依大乘宗。自有两说。一云二真见道现在前时。
彼二障种心不成就。如明与暗定不俱生。如称两头
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
此如成唯识第九卷说。一说即此经等非初中后之
初中后断。广如前辨。问大乘二说何者究竟。
答成
唯识说。为引摄小根。权立断义。名同实教断故。说道
惑不俱义。同小宗断故。说秤低昂喻。半同实教。半同
小宗。方成引摄。若全同异。则引摄不成故。名大乘权
教。又小宗说。断能所相敌。权大显后有俱成失。权教
自立。如秤低昂。还即不离俱成之过。谓秤衡两头终
是一体。无能所治。不相违害。道惑不尔。一向相违。体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2a 页
非是一。若合同一体。则有明闇相乖。离别异躯。互不
相及。何以尔者。依一向有能所治体。欲离俱成失。不
可得故。其俱成而无失。唯法性宗尔广如前说。具显
断或。如别行章。
三次一句云非言等者。是观行相。谓此无分别观智
非世间言说所及。又不同声闻依声悟道。
四次一句云出过等者。是转依相。谓此地智依止真
如常住法身。以是究竟转依教。或初地巳上。转六七
识。得妙观察平等性故。此智證如依如而成。能依所
依俱是常故。出于三世迁动相故。为简地前未转依
故。论释云依止常身故。非如无常意识智依止无常
因缘法。谓未转依时。智依生灭识故。智亦生灭。今依
常身。智亦常故。胜鬘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
切法常住故。此经上文十藏品云。此菩萨于诸佛一
向坚信。乃至云。知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乃至广说。
五末后一句云其相等者。是解脱相。谓二乘果智。虽
离我惑。犹有法执故。彼解脱犹有障㝵。今此不尔。二
障并习迷皆都尽故。云如虚空无障清净也。
三次一颂举例显微中。上半牒前深妙。下半类显地
微。前中云寂灭等者。举二涅槃。寂是同相。谓诸法本
寂故。灭是不同相。谓灭惑者所显故。佛所行者。行證
也。寂灭之智佛圆證故。下句显上离言。下半类显。云
地行者。地智行相观理行事悉同上离言。
相及。何以尔者。依一向有能所治体。欲离俱成失。不
可得故。其俱成而无失。唯法性宗尔广如前说。具显
断或。如别行章。
三次一句云非言等者。是观行相。谓此无分别观智
非世间言说所及。又不同声闻依声悟道。
四次一句云出过等者。是转依相。谓此地智依止真
如常住法身。以是究竟转依教。或初地巳上。转六七
识。得妙观察平等性故。此智證如依如而成。能依所
依俱是常故。出于三世迁动相故。为简地前未转依
故。论释云依止常身故。非如无常意识智依止无常
因缘法。谓未转依时。智依生灭识故。智亦生灭。今依
常身。智亦常故。胜鬘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
切法常住故。此经上文十藏品云。此菩萨于诸佛一
向坚信。乃至云。知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乃至广说。
五末后一句云其相等者。是解脱相。谓二乘果智。虽
离我惑。犹有法执故。彼解脱犹有障㝵。今此不尔。二
障并习迷皆都尽故。云如虚空无障清净也。
三次一颂举例显微中。上半牒前深妙。下半类显地
微。前中云寂灭等者。举二涅槃。寂是同相。谓诸法本
寂故。灭是不同相。谓灭惑者所显故。佛所行者。行證
也。寂灭之智佛圆證故。下句显上离言。下半类显。云
地行者。地智行相观理行事悉同上离言。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2b 页
四次一颂寄对彰微中。上半显难所由。下半标对反
显。前中初句云智起佛境界者。正体智中。观真如而
得起故。真如唯佛亲證境故。大地菩萨无亲證耶。彼
亲当地此约圆满。次句云非念等者。显地智不可说
故。非念谓不同思慧境。离心道者。不同报生意识智
境彼皆可说。智非彼境故不可说。此亦反显。下半反
显中。上句明地智难说。不同蕴等彼是色心可言说
故。地智不尔。唯可内證。下句显难闻中。云非心及者。
非耳识知故。非意及者。非意识思量故。
五末后一颂举喻显微中。上半喻显。下半法合喻。云
如空中鸟迹者。證成前颂唯可内證不可说闻之义。
谓空中鸟飞之迹。离四句故。难说难示。一迹相同空。
空所摄与空无差别故。难说有为。二不无空飞之处
故。难说为无。三唯一迹相故。难说为亦有亦无。四法
应如是故。难说为非有非无。即由此故。不可示他令
见下法合。云十地义如是等者。谓菩萨地證智难说
示故。由于證真空智处以不住相之名等诠故。此诠
相难说示。四句同前。一诠相同于證真空智空智所
摄故。难说为有。论云非如声性故。二非无名等诠地
差别故。难说为无。论云非无地智名句字身。三唯一
诠相故。难说为亦有亦无。四法应如是故。难说为非
有非无。即由此故。不可以示他令见。见谓闻见或此
四句中。但取前二句离有离无。其义亦显。金刚藏菩
萨。正说此时。即是难说说。难示示。诫众依此难闻闻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2c 页
如是。乃为说闻十地之义。今此既是示说分齐。应知
此品所说地义施戒禅支道品四谛六度缘生等法。
乃至一句一字。莫不皆如空中鸟迹离四句相。若不
作此解。未识十地。古人云。此十地所说浅于地前者。
应不将鸟迹喻意照后所说故尔。远法师云。风画喻
中。举画为喻相故。合之以说。今举迹处为喻相故。合
之以證。有斯左右尔者。此虽善议。然复详覈。或无左
右。所以者何。前合文云牟尼智如是分别甚难见故。
牟尼此云寂嘿。谓即證智也。古人错谓牟尼是释迦
牟尼佛。故翻为佛智。比来疏家。虽亦解此佛智即是
地智。然不如此本存其梵言。以此校量。前后无别。问
地难说闻前巳广显。今何复说。
答前显嘿因。今为
诫众。令其用心称迹喻听不得逐语失意。所望各异。
无重言过。因此而论。上下说难。非欲不说。为显三义。
一说难行相示众便巳显地义故。二为显于法固请
尊重难得故。三为令众舍见著故。若不舍著。随声取
义。有五种过。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他。四谤佛。五
轻法。初不信者。听既逐教而不会意。从此生信。信不
正也。二由信不正故。则无胜解。于说深意。不能决定。
名退勇猛也。三由将自逐教之解为他说言此是深
意。四由为他说自谬解云是佛说。五将本深说同巳
谬解。又谬解成性后闻深不重故。上来释义大了。
自下明说大中五颂分二。先别显三种成熟大。后此
处下两句总结许说分齐。但是因分。
此品所说地义施戒禅支道品四谛六度缘生等法。
乃至一句一字。莫不皆如空中鸟迹离四句相。若不
作此解。未识十地。古人云。此十地所说浅于地前者。
应不将鸟迹喻意照后所说故尔。远法师云。风画喻
中。举画为喻相故。合之以说。今举迹处为喻相故。合
之以證。有斯左右尔者。此虽善议。然复详覈。或无左
右。所以者何。前合文云牟尼智如是分别甚难见故。
牟尼此云寂嘿。谓即證智也。古人错谓牟尼是释迦
牟尼佛。故翻为佛智。比来疏家。虽亦解此佛智即是
地智。然不如此本存其梵言。以此校量。前后无别。问
地难说闻前巳广显。今何复说。
答前显嘿因。今为
诫众。令其用心称迹喻听不得逐语失意。所望各异。
无重言过。因此而论。上下说难。非欲不说。为显三义。
一说难行相示众便巳显地义故。二为显于法固请
尊重难得故。三为令众舍见著故。若不舍著。随声取
义。有五种过。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他。四谤佛。五
轻法。初不信者。听既逐教而不会意。从此生信。信不
正也。二由信不正故。则无胜解。于说深意。不能决定。
名退勇猛也。三由将自逐教之解为他说言此是深
意。四由为他说自谬解云是佛说。五将本深说同巳
谬解。又谬解成性后闻深不重故。上来释义大了。
自下明说大中五颂分二。先别显三种成熟大。后此
处下两句总结许说分齐。但是因分。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3a 页
前中显三成熟文即为三。初一句明因成就大。谓悲
愿熏心为起行因故。二出生下明因渐成就大。谓闻
等慧渐次脩行。生出世智故。三圆满下明教说脩成
就大。谓实智證真。名言不及。假言寄显故。名教说脩。
问此三俱是说大中开出。何故前二不名教说。又俱
是因中。何故后一不名因耶。
答前二生后功能
显故。同得名因。体非玄妙。不待言简。不名教说。后一
證智幽微滥同佛果故。以言简名教说脩。问三成就
位差别如何。
答前二在地前。后一在初地故。论云
闻思慧等次第。乃至能生出世间智因故。初地智生
既尔。后后诸地。当知亦然。
就初因成就中。慈谓等教众生脩善。是等与喜乐因
果也。悲谓等教众生不造恶。巳造者教除灭。是等拔
忧苦因果也。愿谓为众生故求大菩提。上三不同二
乘狭自度及不等度故。俱称大也。
二因渐成就中。
应云次第出生入地行。依梵语故倒也。谓先闻。次思。
后脩。次第行为能生入地之因行。
三教说脩中。有
二种脩。一满足脩。二是境界下明观脩。前中云圆满
心者。圆满是所满正智。心是能满净心。智行非虑境
者。谓證智非闻思慧等缘虑之境。闻等但是彼智因
行不能满彼智地。要出世净心方能满彼故。后观脩
中二。初明观境难见难说。后佛力下明说听之过。诫
众敬听。前中云是境界难见者。谓正体智境非分别
能见故。次云可知不可说者。自心清净唯可證智不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3b 页
可言说故。心清净者。无分别故。离诸漏故。真如非是
有漏心境故。
后明说听过诫众敬听中。有三颂分二。先半颂标离
三过。后三颂重显前三。初中二。先明二种过。后汝等
下诫听。前中云佛力故开演者。谓说者听者皆离二
过故。不离则不得證故。说者二过者。一佛不随喜。二
不平等说。听者二过者。一见诤过。言我法是彼法非。
如是执著种种诸见故。二于说法者不恭敬过。前中
由佛力开演故。离佛不随喜过。由诫众云汝等应受
故。离不平等说过。后诫听中云汝等应敬受故。离二
种过。谓一由敬受故。离此彼是非见诤之过。二由敬
受故。离不恭敬说法者过。
后重显前三中分三。初一颂重显开演。次一句重显
敬受。后五句重显佛力。
初中三。先一句总标地法。
次二句明说广略。后一句明略摄广。初中云如是者。
牒举地法。言智入行者。智入是因解。行是因行。众生
以智解行行因。得入地法。次说广略云亿劫等者。谓
智行广故。说之难尽。今但略说。后略摄广中。云真实
等者。真实是如实。谓智入之行虽多。今但说其要略
称实理者。还即摄彼广多行法悉尽故。云义无馀也。
二重显敬受。云一心恭敬待者。一心有二种。一身
异心同故。二前后无间故。又有二种。一身正恭敬。如
威仪住。堪受说法故。二心恭敬待。如法决定堪能忆
持故。
三重显佛力中五句分二。先三句。明承力所
有漏心境故。
后明说听过诫众敬听中。有三颂分二。先半颂标离
三过。后三颂重显前三。初中二。先明二种过。后汝等
下诫听。前中云佛力故开演者。谓说者听者皆离二
过故。不离则不得證故。说者二过者。一佛不随喜。二
不平等说。听者二过者。一见诤过。言我法是彼法非。
如是执著种种诸见故。二于说法者不恭敬过。前中
由佛力开演故。离佛不随喜过。由诫众云汝等应受
故。离不平等说过。后诫听中云汝等应敬受故。离二
种过。谓一由敬受故。离此彼是非见诤之过。二由敬
受故。离不恭敬说法者过。
后重显前三中分三。初一颂重显开演。次一句重显
敬受。后五句重显佛力。
初中三。先一句总标地法。
次二句明说广略。后一句明略摄广。初中云如是者。
牒举地法。言智入行者。智入是因解。行是因行。众生
以智解行行因。得入地法。次说广略云亿劫等者。谓
智行广故。说之难尽。今但略说。后略摄广中。云真实
等者。真实是如实。谓智入之行虽多。今但说其要略
称实理者。还即摄彼广多行法悉尽故。云义无馀也。
二重显敬受。云一心恭敬待者。一心有二种。一身
异心同故。二前后无间故。又有二种。一身正恭敬。如
威仪住。堪受说法故。二心恭敬待。如法决定堪能忆
持故。
三重显佛力中五句分二。先三句。明承力所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3c 页
作。后二句显承力分齐。前中初句明承力。云我承佛
力说者。示巳无谄憍慢故。承佛力者。示非巳力。无增
上慢故。次二句显所作。云胜法等者。谓以妙音善字
说胜法故。胜法谓地义与喻相应说故。善字有二相。
一随方言音善随顺故。二字句圆满不增减与理相
应故。后明承力分齐中。初句显多佛力。后句明力入
身中。易可知也。上来别显三成就大了。
后总结许说分齐中。上句牒所请说难说。下句示说
分齐。前中云此处者。指三家所请之处。即十地义也。
难宣示者。广如前说。此牒彼言。后示分齐。有二种。一
示说因分。二示后所说皆如鸟迹喻意。问因分果分
之义。分齐云何。
答古来诸德。多说不同。略叙四说。
馀不足论。一云诸地加行为因。正證为果。二云约渐
增门名因分。十地差别可说故。苦就圆满。名果分。十
地无相差别可说故。三云教相名因。證相名果。四本
疏云。释有两重。一云此十地有二分就。实十地。唯佛所
知。佛智所行名为果分。上论云。此智是谁證。偈言佛
所行故。又上文云。智赴佛境界故。又加分中云不思
议佛法故。又如鸟迹依太空为果海等。二随相十地
菩萨所知菩萨所行名为因分。是则果分悬绝。当不
可说。因分约机。是则可说。此通一部经中大意。又云
问菩萨證智岂可说耶。
答教说脩中满足脩等是
也。二云十地有二分。一约妙智正證智如境故。离相
离言故名果分。则不可说。如彼鸟迹同空不可说也。
力说者。示巳无谄憍慢故。承佛力者。示非巳力。无增
上慢故。次二句显所作。云胜法等者。谓以妙音善字
说胜法故。胜法谓地义与喻相应说故。善字有二相。
一随方言音善随顺故。二字句圆满不增减与理相
应故。后明承力分齐中。初句显多佛力。后句明力入
身中。易可知也。上来别显三成就大了。
后总结许说分齐中。上句牒所请说难说。下句示说
分齐。前中云此处者。指三家所请之处。即十地义也。
难宣示者。广如前说。此牒彼言。后示分齐。有二种。一
示说因分。二示后所说皆如鸟迹喻意。问因分果分
之义。分齐云何。
答古来诸德。多说不同。略叙四说。
馀不足论。一云诸地加行为因。正證为果。二云约渐
增门名因分。十地差别可说故。苦就圆满。名果分。十
地无相差别可说故。三云教相名因。證相名果。四本
疏云。释有两重。一云此十地有二分就。实十地。唯佛所
知。佛智所行名为果分。上论云。此智是谁證。偈言佛
所行故。又上文云。智赴佛境界故。又加分中云不思
议佛法故。又如鸟迹依太空为果海等。二随相十地
菩萨所知菩萨所行名为因分。是则果分悬绝。当不
可说。因分约机。是则可说。此通一部经中大意。又云
问菩萨證智岂可说耶。
答教说脩中满足脩等是
也。二云十地有二分。一约妙智正證智如境故。离相
离言故名果分。则不可说。如彼鸟迹同空不可说也。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4a 页
二约方便寄法显地差别。如下初二三地寄同世间。
四五六地寄同二乘等。又寄禅支道品诸谛缘生。以
显地别。令众因此表解地义故名因分。如空中迹。约
鸟说异。名为因分。同空无别名为果分。一迹通二故
为二分。又云问约鸟。约空迹。皆离相。云何有说。有不
可说。
答迹虽离相就鸟得说。就鸟得说所说常离
也。迹同虚空。理不可说。所说地智。准此可知。此释局
斯地品故。云虽为难即是一分也。今复助释。或此二
分。唯在十地。非预佛果。于一證智。不坏相边。可言说
故。名为因分。相即无相。非言及边。名为果分故。此二
句非一非异。论云如鸟行空中迹处不可说相亦不
可见。何以故虚空处鸟迹相不可分别故。非无虚空
行迹。如是鸟迹住处。名句字身住处。菩萨地證智所
摄。不可得说。不可得闻。何以故非如声性故。非无地
智名句字身。又云是地所摄有二种。一因分。二果分。
释曰。论既判云二分。地摄故。知果分非佛果也。不尔
佛果是菩萨故。问若尔者。本疏引教。当云何通。
答
前所引教。或不成證。所以者何。谓佛所行者。益智所
證二灭果因非说佛智。不尔二灭十地圆满。满处佛
行故作此说。又智起佛境界者。谓地智所契真如。唯
佛穷證之境故。地智从佛境起。非说地智即是佛智。
不尔十地无十亲證。又加分中云。欲汝令为一切菩
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者。论释云。不可思议诸佛
法者。是出世间道品。释曰。佛法之言。通相之语。此中
四五六地寄同二乘等。又寄禅支道品诸谛缘生。以
显地别。令众因此表解地义故名因分。如空中迹。约
鸟说异。名为因分。同空无别名为果分。一迹通二故
为二分。又云问约鸟。约空迹。皆离相。云何有说。有不
可说。
答迹虽离相就鸟得说。就鸟得说所说常离
也。迹同虚空。理不可说。所说地智。准此可知。此释局
斯地品故。云虽为难即是一分也。今复助释。或此二
分。唯在十地。非预佛果。于一證智。不坏相边。可言说
故。名为因分。相即无相。非言及边。名为果分故。此二
句非一非异。论云如鸟行空中迹处不可说相亦不
可见。何以故虚空处鸟迹相不可分别故。非无虚空
行迹。如是鸟迹住处。名句字身住处。菩萨地證智所
摄。不可得说。不可得闻。何以故非如声性故。非无地
智名句字身。又云是地所摄有二种。一因分。二果分。
释曰。论既判云二分。地摄故。知果分非佛果也。不尔
佛果是菩萨故。问若尔者。本疏引教。当云何通。
答
前所引教。或不成證。所以者何。谓佛所行者。益智所
證二灭果因非说佛智。不尔二灭十地圆满。满处佛
行故作此说。又智起佛境界者。谓地智所契真如。唯
佛穷證之境故。地智从佛境起。非说地智即是佛智。
不尔十地无十亲證。又加分中云。欲汝令为一切菩
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者。论释云。不可思议诸佛
法者。是出世间道品。释曰。佛法之言。通相之语。此中
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 744b 页
即是十地佛法。非地前佛法。亦非佛地佛法。如前论
释。又鸟迹所依太空者。论云。如鸟行空中迹处不可
说相亦不可见。何以故。虚空处鸟迹相不可分别故。
乃至合云菩萨地證地所摄不可得说不可得闻。释
曰。空摄鸟迹。与空不别。喻菩萨證智摄名句等。与證
智不别。不曾说太空喻果海也。问若尔者。十山依海。
复云何通。
答彼文但说十山依海。不说大海即是
十山。上来明第六大段请分了。
卐按。大段第七说分巳下。约半卷散逸。
释。又鸟迹所依太空者。论云。如鸟行空中迹处不可
说相亦不可见。何以故。虚空处鸟迹相不可分别故。
乃至合云菩萨地證地所摄不可得说不可得闻。释
曰。空摄鸟迹。与空不别。喻菩萨證智摄名句等。与證
智不别。不曾说太空喻果海也。问若尔者。十山依海。
复云何通。
答彼文但说十山依海。不说大海即是
十山。上来明第六大段请分了。
卐按。大段第七说分巳下。约半卷散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