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689b 页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八(本末合)(尽第十回向)


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中二。先长行。后偈颂。
前中二。先明位行。后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位果。前
卷八 第 689c 页
中三。初牒名徵起。二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或为下。依
徵广释。三佛子是为下。依释结名。

初中。名者。前本分内列名。与此不同。前名入一切平
等善根。此云随顺坚固一切善根。晋本云随顺一切
坚固善根。按随顺是前入义。坚固是前平等义。谓所
脩事行。皆顺入坚固平等法性故。若依此释。前本分
中名。及晋译名。皆须更回向此安置。以一切之言属
善根故。若取义使。亦应云回向一切善根随顺坚固。
释名谓随顺入。是能随顺入也。坚固平等善根。是所
随顺入也。即所脩事行。莫不顺入平等坚固法性。此
则顺入坚等之善根。顺入坚等善根之回向。皆依主
释也。本业经释云。习行相善无漏善而不二故。名随
顺平等一切善根回向。

第三依徵广释中二。先明行所依身。后具足下。明依
身起行。前中二。先辨类。后威德下赞德。前中云或为
帝王等者。谓菩萨行檀之身。不唯一种随机所宜。故
置或言。问若尔何不举馀。

答由三义故。先举帝王。
一此身具有堪施物故。二举胜可以策劣故。三举一
类馀故。后赞德中十句。一威称广远。二凡诸下正化
等覆。一盖有二义。一以十善法为盖。荫盖群品故。如
下施盖中云。为令众生得自在盖。能持一切诸善法
故。又云为令众生能一一盖普覆一切等云云。二以
慈心盖。于诸众生。普心荫覆故。如施盖中愿云。为令
众生得平等心。覆众生故。为令一切以诸善根普覆
卷八 第 690a 页
一切故。为令众生得大回向普覆一切众生故。又如
下文第六十六中。大先王谓善财言。我唯知此大慈
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如诸菩萨摩诃萨。为高盖慈
心普荫诸众生故。乃至广说。三以离垢下表尊第一。
四于法下十善导物。五以四下四摄摄生。六菩萨下
一句。是结德之言。其文宜安离业障下。七有大下感
难坏眷属。八离众下体相严脩。九获那罗下身坚力
大。十得清净下无恶业障。并显可知。

第二依身起行中三。一随相回向行。二佛子菩萨摩
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身口下。离相回向行。三
以何义故说名回向下。释此回向名。

初中二。先略标列回向因缘。后佛子菩萨摩诃萨随
所下。依标广显回向因缘。

前中三。一列施者并所施物。二其中下。辨所施田。三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下。巧摄施行成回向行。


中二。先一句总标。后或施下别列。列中除施身王位
妻子等。重说之外。有七十五门。若分园与林。别则有
七十六种。谓饮。食。上味。车乘。衣服。华。鬘。杂香。涂香。床
座。房舍。住处。灯明。汤药。宝器。宝车。象。马。座盖(二十)伞。幢。
幡。宝物严具。宝冠。髻珠。王位。身及妻子财赎狱囚系
闭。身代囚死(三十)连肤顶发。眼。耳。鼻。舌。牙齿。头。顶。手。足
(四十)血。肉。骨。髓。心。肾。肝。肺。大肠(五十)小肠。厚皮。薄皮。手指。
足指。连肉爪甲。求法入火。护法受苦。求法舍海内所
有。以法导化(六十)断害男形。佛兴示令见。施大地。僮仆。
卷八 第 690b 页
施身与佛及众生供养给事。施城邑。聚落。宫殿。(七十)
林。妻。子。一切资生。设大施会。(七十五)二辨田色类中三。
初一句标总多类。次或从下别显。后等皆下总结普
施。初后可知。别显中有七句。初五五对十类。后二各
多类七十。一来处异。二量行异。三仪观异。四男女异。
五趣异。六心性异。七求觅异。并显可知。三巧摄施行
成回向行者。谓将显脩行随顺坚固善根回向故。先
标列一切善根随顺坚固回向之相。所以者何。前所
引施者及物并田显所。今随顺坚固回向之心行。今
此善摄十句。显能令随顺坚固回向故。云如是施时
发善摄心悉以回向。谓色即如故。摄施行所有色物回
向色如。乃至回向识如。当知亦尔。何岂不所回善根
先巳称性。答今正显此以称法性善根。回向法性。方
名随顺坚固善根回向。如下释名中说。此第六回向
名。从此文立。应知后广显中。一一回向行。皆依此脩。
文中十句分三。初句总标。次所谓下别显。后善摄慧
施下一句总结。初中二。先牒前施行。后发善下正显
可知。次别显中八句。初五句总明受者五蕴。于中。虽
漏无漏别。皆蕴名收。次一句明能施者五蕴。摄及显
位。是不相应行蕴所摄。尊卑次第故。次一句明所施
有情具五蕴摄。次一句显所施外物非情故唯色蕴
摄。后一句总结者。谓总结前八句不摄施行回向故
后广显回向行因缘中二。先料简。后释文。

前中略
以四门分别。一前后差别。二内外分别。三三施。四三
卷八 第 690c 页
科。初中。谓以后广显。望前略标。互有无别。即施伞施
顶护法受苦等三。前有后无也。前救狱囚中无施法。
必显有也。前施城邑中。无门防输税。后显有也。前为
求法舍海内所有。即是略摄。后显国城人民等多类
也。前中以法化导。即后显中禁杀令住戒也。馀皆大
同。

后广显中。都门总有六十。若单数色类。中间除重。则
有一百七种。若巨细而论。乃有无量。谓于八十七中。
类中复有异类。如末香有多种。莲华有多种等。又如
施国土中一切诸物故。资生中一切资生故。又云随
所施物。无量无边故。又云菩萨随诸众生一切所须。
以如是等阿僧祇物。而为给施故。准此诸文。色类甚
广。且粗相言之。不可刻定一百七等。昔光统律师。将
前标显之文。总为一百二十门施。一一行具十回向。
一一各具十善七施等。相乘添成八万四千施行。七
施行。谓心三。时喜即为三。事有三。谓施者受者财物。
入理有一。谓照三事空一寂之理。按此安立。虽欲广
其施门。翻乃狭其行相。所以者何。如前所引五处文
故。二内外者有二种。一自身为内。他身为外。谓菩萨
舍身救囚。代死。求法。护法。或割身肉。或作僮仆。或施
力供事。皆名内施。若施妻子眷属僮使乃至象马。皆
名外施。二有情为内。非情为外。即前内外皆名内。所
馀之物皆名为外。三三施者。导示佛出兴皆是法施。
救囚代死断杀救毁男形等皆无畏施。所馀皆是财
卷八 第 691a 页
施。或施衣食。令离饥寒等怖。或为说法。令其脩行离
恶道恶等怖。皆无畏施摄。四三科中三。初五蕴。次十
二处。后十八界。初五蕴者。谓施自身妻子内宫眷属
僮仆乃至象马等。皆是施五蕴故。所馀施物非情数
者。皆色蕴摄。法施中能诠名句字行蕴摄。声色蕴收。
所诠义理非蕴所摄。是无为故。次十二处者。施自他
身具内六根故。施外物中。华香音乐饮食衣服。及法
施中能所诠等。是外六尘。或一物施中。具二三四等。
如衣食中具色声香味触等。自馀一切。思准知之。后
十八界者。且内外十二界准处可知。中间六界。依内
根故。随根布施。然此十八有暂施用。有永施体。如理
应思后释文中三。一总明以诸施行成回向行。二所
谓下。别明以诸施行成回向行。三佛子菩萨摩诃萨
随诸众生下。总结前诸施行成回向行所为。初中二。
先总举所施物。后以彼下牒前起后。然此文。应移安
后具足行施下。或通总别两用。望总属前。望别属后。
二别明中。都有六十门者。第一施食中三。一明施行。
二愿一切下明回向行。三是为下双结二行。前中四。
一所施物胜。二施众生明所施田。三其心下明能施
心。于中五句分三。初一句总明心净。次三句别显净
相。一无贪思相应。二三轮净。三无悭思相应。后具足
下一句。结施行圆。后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此文
应在前。巳如前说。后正回向行中十愿。一食能资神
故。愿得智。智资法身故。名智食。二食资心力。用则无
卷八 第 691b 页
碍。八识不碍。即第一义故。三耳香味触变坏方资食。
性非有故。四知食性空。贪不起故。五于无所有。欢喜
爱乐。得出离故。六食能充虚。愿彼智满。七食非久住。
翻愿彼得坚法。八食资能有成辨。愿彼能有摄善。九
食资身心能游能思。愿彼得二身周遍法界。十愿彼
得化身应世作受供田。后双结二行可知。依涅槃第
十五末十六初。亦说施食饮车乘衣华香床敷舍宅
灯明等。一一发愿回向。与此各有同异。应引彼此说。
第二施饮中三。一略举施行。二以此下明回向行。后
是为下双结二行。初后可知。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
后可知。后正显。显中十愿。一法解浊爱故。二水恒涓
消。虽小成大故。三水多具辨故令渴爱息。四故五佛
智离世贪爱水故。六法喜乐性是离染爱故。七證法
性水成法身故。八定水调心故。九證圆满智海故。十
现法界身云应法雨故。

第三施上味中四。一明施行。二以此下明回向行。三
是为双结二行。四为令下回向意。初中二。先总举施
味可知。后所谓下显所施物。于中三。一辨味具足。二
润下明体细腻。三能令下显功能。十三句可知。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
愿。一佛凡所食得味中上。此是三十二相中上味相。
佛大牙后。有甘露泉故。二了法利生智故。三了味宝。
性證会处名法城。四身云周遍说法调化。五智解法
味喜遍身心。六于世味得无贪相应思。勤习佛法味。
卷八 第 691c 页
七得平等无性味。八法味资智不退。九證佛平等法
智所化根真俗无碍。十于法味渐深主究竟无碍。三
结四意。并易了。

第四施车乘中三。一略举施行。二以诸下明回向行。
三是为下结。初后可知。勘梵本中。通呼车乘之名。云
野囊。野音作余我反。若别呼车。云奢羯吒。若呼车辂。
云遏逻他。如后第十六施车中辨。就回向行中二。先
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初总馀别。别无
异体。皆即是总。但约异义立别名尔。一唯至大菩提。
二非小。三非如㩲小等初立后废。回入此故。四独尊。
五无劣。六慧深。七悲广。八备福海。九超有漏。十普运。
非一方一有情故。

第五施衣中。文三同前。就回向中。正显内六句。一惭
愧外著如衣覆身。二不行无惭故。离裸形法。三衣严
盖资故。令得颜色润。四妙衣细触故。令得彼细肤耎。
五妙衣细触故。令得上乐。六鲜洁衣施故。令得无垢
智。

第六施华中四。一明施行。二布施之时下明回向行。
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回向意。初中二。先列所施
物。后以如是等下。明所施田。前中二。先标。后所谓下
明物色类。有十可知。后所施田。其类有十。自身为田
者。此有二义。一由自身是福田故。如为菩提求食以
资身。获菩提故。二由自他平等故。谓若心不等者。则
要以他为田等者。不尔自亦田故。馀文易了。二回向
卷八 第 692a 页
行中。依华十义。起十愿。一开敷。谓依金刚喻定。智普
照境界。开敷实性故。二见喜无厌义。三见皆顺惬义。
愿彼得。凡有所见观察。皆顺实性。不取幻相。四离染
著义。五令见者专注爱乐不舍义。六见皆喜令瞋不
起义。七大愿华令行果满义。八大智发行如日开华。
涅槃第十云。譬如莲华为日所照。无不开敷。此赤莲
也。九大悲起行。如日开华。涅槃第二十云。譬如日光
能令一切优钵罗华开敷鲜明。此青莲也。十善知识
如华。见必成行。欢喜如入宝州。既盖且喜。三结四意
并可知。

第七施鬘中三。一略牒起施行。二以诸下明回向行。
是为下双结二行。初后可知。就回向行中二。先牒前
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以鬘饰为用。有十义故。起
十愿。愿众生得佛菩萨身。谓人乐见钦欲亲善爱乐
渴仰除忧生喜。离恶者离嫌恶心故。得近佛者。与佛
为侍如鬘饰故。清净者鬘体珠华净故。乐见兴爱乐。
见未见时别故。除忧与生喜。有忧无忧别故。离恶兴
清净。恶无恶别故。

第八施香中四。前三同前。四为令下显回向意。馀门
可知。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
中十二愿。前十一愿因行成就。后一愿结因成果。前
中。初一总。后十别。总云具足者。即得十也。此言香者。
无破惑臭气故。有清净梵行气故。令闻气者鼻根净
故。人乐闻故。不嫌恶故。别中初一得字。贯下九句。不
卷八 第 692b 页
缺者持三聚。或如护浮囊故。二即前所持离外道惑
故。三离染心故。四离二乘惑故。五离中退失故。谓设
误起深怀惭愧。况其故犯数犯不生惭愧。深爱著犯
见是福犯耶。六离惑业苦故。七常持如初故。八离断
常见故。九离我相持故。十成彼岸因故。后结因成果
中。云五分法身。此有两说。一云此应唯愿成佛戒身。
今但言总意别故。一云菩萨戒性不同二乘。具五蕴
故。法性戒蕴得法性五分。融无碍故。故后回向意中
云。为令众生悉得圆满无碍戒蕴是也。问蕴是担累
义。积聚义。佛法性色。既非积聚。镕融无碍。何得名蕴。
答实非是蕴。但假名尔。

第九施涂香中三。一牒起施行。二以诸下明回向行。
三是为下双结二行。初后可知。就回向行中二。先牒
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即十度行。前六句
可知。后四。一巧方便法。二大愿功德。三菩提心力。四
白净智法。谓无漏智。能断惑故。十行皆有熏发资长
辟除之义。离蔽障故。熏发资长菩提心故。

第十施床座中四。一略牒起施行。二以诸下回向行。
三是为下双结二行。四为令下回向意。初中床座者。
梵本中云设祁。祁音余何处反。此云卧具。纵床字无
违。而座字令爽所坐之座。非卧具故。晋本云床敷。深
为称顺也。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
中十愿。一得与诸佛同生解脱床。名得诸天床。涅槃
第二中。名佛为天中天故。二菩提心床。贤圣共依故。
卷八 第 692c 页
三大菩提果床。此对凡夫床。息疲苦以得乐故。四通
力自在乐为床。此翻凡夫睡眠之床身心不自在为
乐故。五平等说法床。为众生熏脩所依故。六出世净
业床。是最胜果所依故。七涅槃。是究竟安隐床故。八
真如床佛智所依故。九善知识床信解行等所依故。
十佛是人中师子。卧常右胁。显有为法依顺无生本
不起故。今愿得佛床。意令成佛故。三结四意并易了
第十一施房舍中。文四同前。初一后二。并可知。回向
行中文二同前。正显中十愿。一严饰以施故。二勤力
严饰故。三居中摄散故。四施时舍著故。五净三轮施
故。六施者舍生死。受者住菩提故。七常无功用。调化
众生故。恒正安住圣天梵住。圣谓无相等。谓四静虑。
梵谓四无量。八住菩提因。九住法性相应善根。十有
二义。一即前第七表遮说异故。二住大寂室法界故。
初愿中。愿一切众生五字。贯下诸愿。应知馀如前释
第十二施住处中文四同前。初牒起施行可知。二回
向行中二。亦同前。后正显中十一愿。初一总。馀十别。
别中一简依邪师。涅槃第七云。依法者即是如来大
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
常住不变。乃至云不知法性。不应依止。其愿一切众
生五字。贯下诸愿。二简依妄识。三简依恶友。四简依
不了义经。应依了义大乘实教。涅槃第六云。是大乘
经名为佛乘。而此佛乘最上最胜。五简不善无记行
故。六七同简邪济故。八简有漏行故。九简生死心。恒
卷八 第 693a 页
住深直悲心故。十简二乘道。三结可知。四显回向意
中。十句易了。

第十三施灯中五。一明施行。二以此善根下明回向
行。三菩萨如是下明施灯意。四是为下双结二行。五
如是回向下显回向意。初中二。先列所施物。略标十
种。可知。后施如是等下明施所为。于中。略显利益摄
受。理实多门。并可知。二回向行二中。先牒前起后。后
所谓下正显。于中十愿。一照教法智。二了佛现世色
身智。三了生空智。四身光照物身。五照所诠智。六遍
处无㝵。七一多无㝵。八遍时无㝵。九摧魔外道智。十
神力相应智。三明施意中二。先略标利安二门。义如
上说。后以此下十句。广显其相。可知。四双结。五回向。
并易了。

第十四施汤药中三。初略牒起施行。二以诸下明回
向行。三菩萨摩诃萨下双辨二行所为。初门可解。二
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十愿。一
药遣疾故。盖缠者。盖即五盖。谓覆真实义故。能令善
品不显了故名也。五者贪。恚。疑。惛沈睡眠。恶作掉举。
初三以根本惑中三法为体。次一以四不定中染污
性者为体。后一以随惑为性。初二障戒蕴。次一鄣解
脱及知见蕴。次一鄣慧蕴。后一鄣定蕴。具显如章。缠
谓十种缠。于现行心等缠绕。令不自在故。即无惭。无
愧。惛沈。恶作。悭。嫉。掉举。睡眠。忿。覆也。无惭愧悭嫉忿
覆等六。以随惑为性。馀四同前盖说。诸门分别具如
卷八 第 693b 页
别章。二令身离病强健故。三疲愈者复能救物故。四
施行不息故。五药能令彼身命故。故得佛身。身即是
药也。六教病服药故。故得四近三慧也。七施最胜药。
服除病源故。八施心悉治一切病患故。九用思善候
病药故。十为救物检寻方法故。三双结二行意中三。
谓标释结。释中十句。内前六易了。七云得金刚等者。
如下佛不思议法品说。十种广大力大那罗延幢勇
健法中第一云。一切诸魔。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
迦楼。紧那。摩睺。人非人。毗舍。罗刹等。尽力雨大金刚
如须弥山。遍三千界一时下。佛无惊怖。乃至云。假使
不制纵雨终不为损。若佛所持及佛所便。尚不可害。
况如来身。释曰准此愿彼得佛身也。八得坚力等者。
亦是前法十力中一力故。彼文云。广大力。最上力。乃
至。七名坚固力。具显如彼。九谓佛所受乐。无能遮夺
故。十亦如前十种广大力那罗延法中第一所说故。
彼云一切诸佛身不可坏。命不可断。世间毒药所不
能中。一切世界水火风灾。皆于佛身不为害也。

第十五施器中四。一施行。二摩诃下回向行。三是为
下双结。四为欲下回向意。初中三。一施物略列十类。
二或施诸佛下明田及施心所因。亦十种。三如是施
时下明行体。并可知。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
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一器贮物不散失故。二施净
器故。三宝器亦容持故。四广大器亦纳受故。五最胜
宝器故。六净器成光宝施故。七器纳受光明宝故。八
卷八 第 693c 页
施坚牢器常置光宝故。九细密器堪持醍醐等故。十
施广大器故。得遍法界会中上首身。能赞请说法主。
及领受所说法故。三结四意并可解。

第十六施车中二。先总标列所施物田。后佛菩萨摩
诃萨以如是等下。约五类田。别明施等二行。前中二。
先牒起章门。后车施下别显。前中准梵本。呼车为遏
逻地。即同此方呼车辂之车。是故与前施车乘别也。
后别显中二。先明所施田。后菩萨是时下显施行。前
中二。先标田类有九种。若并取后愿中塔庙僧众。则
有十一类。或但十类。以贫与独一悲境故。后此诸下
辨田来由。有六种。可知。后显施行中十种。易了。上来
三段。文家存略。实各多类。问准瑜伽四十九中云。若
有众生。来求种种能引戏乐能引无义所施之物。不
应施与。况令此中乃施采女美色。令引贪爱不善行
耶。亦不可说菩萨但自行施。馀事不知。所以者何。违
前所引瑜伽说故。彼论又云。施妻子时。不应施与怨
家恶人药叉罗刹凶暴业者。施王位时。若知乞者拟
得位巳损害有情。不应施与。又无性摄论第八卷云。
菩萨虽得财位自在。见诸遗乏财位有情。有五因缘
菩萨不施。一者见彼于财位有重业障故。二见彼有
情。若施与财位。障生善法故。三见彼有情。若乏财位。
厌离现前故。四见彼有情。若与财位。则能积集不善
因故。五见彼有情。若与财位。则便作馀无量有情损
恼因故。是故菩萨不施于彼。此有颂云。见业障现前。
卷八 第 694a 页
积集损恼故。现见诸有情。不感菩萨施。

答能施有
二人。一者的知乞人得所施物拟损众生。则菩萨不
施。亦无违犯。若不的知。菩萨但作利安之心。施亦无
咎。况此釆女等。皆是菩萨同行主伴。施彼。定知有益
无损。或先顺后化。誓愿力故。问菩萨持戒不恼众生。
如何自为行檀。乃将男女等施他。

答此所施男女
等。通有二类。一者先与菩萨同结志佛。互为主伴。今
得将施。乃遂本期。喜得行成。岂复忧恼。设说悲苦。皆
示现尔。二者延发誓愿。志力尚微。虽将施地。再三本
问。故瑜伽四十九云。施妻子时。先当晓喻令喜。然后
将施。终不强逼令其忧恼。又不施与怨家恶人药叉
罗刹凶暴业者。释曰。此教即是为初根设也。

后约五类田。别明施等行中。即分为五。

一施佛及塔庙回向。于中四。初牒前。二以此下正显。
三是为下总结。四为令下明回向意。

初中三。一牒
前施物。二田。三善根因。辨应起塔人及塔表位。次长
阿含云。四种人应起塔。一佛。二辟支佛。三阿罗汉。四
轮王。依真谛三藏。引十二因缘经云。八种人应起塔。
一者佛。其露盘八层巳上。二菩萨。露盘七层。三缘觉
六盘。四阿罗汉五盘。五阿那含四盘。六斯陀含三盘。
七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若人见一盘塔。不应礼
拜。非圣人塔故。依僧祇律。有四种比丘。得起塔。然不
得安露盘。一持律。二法师。三营事。四望德。异诸道俗。
有为先巳师僧起塔。应审寻此所引圣教。
卷八 第 694b 页

二正回向中有二十愿。初中二义。一解脩因。二信福。
广如般涅槃。一说施不退菩萨及最后身乃至世尊
得福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不可思议。二中二义。一专
向佛。二过净田。三中二义。一是离世间品中十种清
净施果故。彼云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清净
广大施。二是彼后文十种舍无量果故。彼云若菩萨
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舍。四中三义。一
非劣愿。二得佛解脱。三得正后二智。或唯后得。五中
三义。一能无尽施。二入佛福智。六證佛智有二义。一
超劣。二自在。七得佛通。八得无限智契实教理。九中
利物与作生佛智缘二堪为胜田。十中。一爱佛。二勤
善。三乐佛智。十一中。一无功用游刹。二违疾游刹。十
二中。一分身通。二事佛。十三中。一得胜身。二遍游无
倦。十四中。一得大身。二速至。三任意往。四无退。十五
中。一得佛威。二速通现化。十六中。行安乐行。顺菩萨
道。如法华安乐行品说。安乐行有四种。一者菩萨行
处亲近处。行处谓住忍辱柔和善顺不卒卒暴。亦不
惊。于法无所行观法实相等。于亲近处。谓不近国王
大臣等外道文笔凶戏不律仪求声闻四众。不问讯。
不与小女等语。不近五不男。不畜年少弟子等。二者
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乃至云。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
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三者于末法中。欲说是经。住
安乐行。不说人乃经过。不轻馀法师。不说他长短。不
赞毁声闻人。不生怨嫌。有问难不以小乘答。但以大
卷八 第 694c 页
乘令得一切种智。受持读诵此经。莫怀嫉妒谄诳。勿
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勿恼令疑悔。于一切众生
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
为多说。四者于末世持是经者。于在家人中。生大慈
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念言是人失如来方便。
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乃至不解是经。我得阿耨菩提
时。随在何地。引之令住是法。具说如彼。十七中。一得
普贤行。少功力疾得菩提故。二十力圆。三智慧满。四
神通具。十八證平等法乘。十九中。一普行究竟。二成
佛。二十證佛所證法性。法性是所乘。智能乘故。


结。

四意。并可知。

二施菩萨知识中四。一牒前。二以诸下释。三是为下
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三同前可知。

二释中
二十愿。一忆持所闻教。二中。一同善善友义利。谓现
当益。世出世益。离恶摄善。福德智慧。或此四对并同
善友。或除世益。由菩萨于唯世益或不作故。如瑜伽
菩萨地说。二摄取众生共同善根。三中。于善友四事。
一亲近。二尊重。三供养。四凡所为皆随发心。四中。一
得乐欲善。二身不离善友。五中。一常值善友。二顺善
友教。六中。于善友心有四事。一爱乐不离。二相续。三
不更乐恶友。四不曾错误妄失。七中二种。一舍身事。
二顺命事。亦忘巳见事。八中三。一为友摄。二脩慈。三
离恶。九中听闻善友正法。十中三种。一与友同善行
果。二与诸菩萨同行愿。三成佛十力。十一中二种。一
卷八 第 695a 页
受持友说。二得友定用智通。十二中二种。一受持正
法。二脩说行满。十三中一愿令乘二乘人及乘权大
乘者同乘实教大乘故。由三权是积渐行无别实果。
实果唯在实乘有故。言无障碍者。愿彼假名菩萨等。
速同乘一无㝵乘。而离行布趣寂等稽滞之碍故。一
切智道者。梵本云钵也缚娑囊。此云究竟成就一切
智性。其两个乘字。梵本中。前云阿鞞鲁啰。后云衍那。
准此方语法。前是平声。后是去声。昔来以两字俱用
平声呼者。由所乘理从能乘显故。上下文中同此者。
并准知之。二愿令成满果。梵本云钵也嚩娑(上)囊。此
云究竟成就一切智性。性即是体。谓成佛智体。经本
云道者。译家谬也。十四中。一乘佛所乘。二至佛所佛。
三无有中退。十五中。一解称理行。二随闻永记。十六
中。一诸佛摄受。二得佛智。三达法源。十七中。一通用
不失。二随乘处速到。十八中。一化物自在。二化令住
大。十九中。一令得不空三乘。二乘昔所乘。三至佛令
所至。二十令得果乘。如仁王云。佛乘萨婆若乘。来化
三界故。

三结。

四意。并可知。

三施僧回向中四。一明施行。二以诸下回向行。三是
为下双结。四为令下显回向意。

初中二。先牒前施
物及田可知。后起学下明施行之行。于中起十种心。
起字通下诸句。一无馀施心。十种施中一切施行。如
十藏品说。二无漏施心。三除障施心。四顺无贪思。五
贵重田。六至信田。七依教行施。八生难遭欲。九无限
卷八 第 695b 页
大心。十于檀教坚信。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
可知。后所谓下正显。显中。约物田。田通大小。有十九
愿。勘梵本。二十愿足。所欠者是第十五。后如次显。一
约入车坐者。为车住持故。二约升车免灾。三约升车
巡游适性。四车是尊贵者所乘。尊贵者言。人多信服。
五约田和合了法一性无差别故。六约田无乖一切
同證一法生證法性互为主伴故。七约田圣众离染
故。八约菩萨僧田故。九同菩萨僧具智福故。十约车
运转不住著义。轴在众辐之中转动无㝵。是自在义
故。云如王在众中自在也。十一法轮如车轮转动义
故。十二乘者不履而至所诣处故。十三以车中虚得
受用故。此愿初准梵本。有得字。谓令众生得神通之
身。此显伐灾等流故。智无㝵者。车迅疾故。十四车中
虚得入坐为二义。一入遍空佛会。二成真空行。十五。
梵本云。愿一切众生得大神通自在波罗蜜。不移本
处。其身普现一切世界。此约乘车者不起而遍至一
切处故。十六车载彼身。彼身安隐故。愿令得十智身。
或八地巳上无功用智身。谓变易轻举故。十七车既
令人不动而往故。愿得无功用神足。如水中月。不往
遍应。欲勤心慧变现所依。如身依足故。十八车以不
住。转动为能故。愿得无依住身。有感则应。如镜中影。
有质斯现故。十九施车之心无限。乘之者随所欲往
皆至故。愿得多自在通。随化即应故。二十入车虚无
㝵故。愿證入亦然。乘车不倦而游故。愿得速至十方。
卷八 第 695c 页

三结。

四回向意。并可知。

四施声闻独觉宝车中四。初明施行。二以此施车下。
明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前二行。四为令下明回向意。

初中二。先牒前施物及田。可知。后所谓福田下。明
施之心。理实无量。说十表多十句。皆带起字。后九句
皆依初句。第五句显二乘为无为德皆从佛生。第六
句显脩此行无厌足时。八九十句。皆显不与悭及有
所得相应。前二句变显。后一句顺释。馀并可知。


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显。显中。
有二十愿。多分翻劣就胜。及用共名行不共行。于中。
一劣信劣田行故。二中三。一翻不传教但遮无益语。
二处諠常寂。三普观一性。后二用共名行不共行故。
三翻田及劣利他。四翻识智及利物少故。五翻劣行
田故。六用共名行不共行。及翻于法见有体用故。七
翻劣田及少福故。八翻共化业名成不共化业。及摄
物多故。九翻劣田劣益物故。十有二义。一先标能为
胜田。后释胜田所生二。先明利他胜田。后明自利胜
果。皆亦翻劣就胜。十一愿得灭罪法等者。此翻声闻
不勘堪闻受大乘难思消殃灭障之教。又彼教中
未曾闻故。如佛名经说。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
罪。又涅槃第六云。我涅槃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
妙经典。生信敬心。当知是等于未来世百千亿劫。不
堕恶道。又云。若有众生。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乃能信
是大乘经典。信巳受持。其馀亦生有乐法者。若能广
卷八 第 696a 页
为解说此经。其人闻巳。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所作恶
业。皆悉除灭。第九云。譬如日出众雾悉除。此大涅槃
微妙经典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耳者。悉能除灭
一切诸恶无间罪业。又第十云。若比丘。比丘尼。优
婆塞。优婆夷。及诸外道。有能受持如是经典。读诵通
利。后为他人分别广说。若自书写。令他书写。斯等皆
为菩提因缘。若犯四禁及五逆罪。若为邪鬼毒恶所
持。闻是经典。所有诸恶悉皆消灭。又三十一文云。见
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恭敬乃至四事供养。赞
叹尊重。称说其善不说其短。乃至云。是人能令地狱
重报现世轻受。释曰。准经受持读诵等。皆依解心中
作。然能供赞者。当转重苦。况所供者自有重苦。极重
尚转况轻苦耶。如是等文。大乘经中处处皆有。不可
繁引。

问受持小乘经律。得灭罪不。

答非不能灭。
但其力微。大乘教中。有毁无赞也。十二翻独觉不听
受教。声闻虽在法界会不闻不受。虽闻不解无益空
过故。十三翻二乘不广利物。馀多同前。十四翻二乘
外道。外道无正信等。二乘无深信等故。十五翻劣善
根。十六以共名。取不共信乐。十七以共见闻之名。取
不共见闻之业。十八翻二乘不能以䇷别实护实人。
十九翻独觉不依闻教持诵思演故。二十翻二乘于
实教不能生解故。亦不能敬养故。

三结。

四回向
意。并可知。

五施贫等诸田回向中四。初明施行。二以此下明回
卷八 第 696b 页
向行。三是为下总结前二。四为令下明回向意。


中二。先牒前田物。可知。后随其下正显施行。于中三。
初明行施时安布三业。语业中云。仍向彼人白悔责
言。勘梵本云。于彼人所。愧谢而言也。馀并同。次或时
下重标施物。此中有少异。前都列故。更别显。后佛子
下总结。并易了。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可知。
后所谓下正显。显中。有二十一愿。一贫难成功。多诸
障碍。为事狭劣故。翻彼为愿。二施童女故。愿彼以白
净法智。修行无退。或翻一切女施。三贫无所有。于愿
彼了诸法无所有故。贫无物可执捉故。无分别执著
也。智道道字。梵本性字。四女人多分谄诳。不正直。及
不自在故。翻彼为愿。五施车。愿彼得住佛智所乘法
界。施伎女。得佛法相娱乐。六翻所施女人故乘净行。
乘车有运出自境至他境故。愿得十到彼岸出离之
因。乘车身安乐故。愿得定乐。七唯就施物故。愿彼乘
四轮乘第一好国土者。四事易求故。国主善治。无诸
障疠故。有同或见故。无諠闹故。第二依善人者。有多
闻者故。有见谛者故。有巧说法者故。有为慈说非为
利说故。说无退倦故。第三集胜福德者。善法为缘故。
善聚福智故。善脩心观故。巧说法不求利故。善敬法
脩行故。第四发大誓愿者。可乐故。无难故。无病三昧
故。智慧故。具显如章。八翻贫田。愿彼得富法财十力
智。九由乘车者。达所住处故。十中藏乘也。翻施贫田
愿令得难思众福。又乘车处处。巡游于平正之路故。
卷八 第 696c 页
十一中。大施者。檀度具故。无悭相应故。心等故。普遍
故。舍于难舍男女等故。称法性故。故名大也。十二或
度由前檀度。或得净故。十三忍度。由行施时。彼与男
女妻妾。既无嫌恨。唯生欢喜故。十四勤度。谓施心常
坚。无暂懈退。十五禅度。谓施净三轮。专注不散。十六
智度。由慧择力。施成净故。十七车载灌顶王子施故。
车是人王车故。法王车类愿故。十八车行不住。终不
离地。智乘遍化亦然。十九中而不失等者。梵本云。而
于大乘无有失坏。其道字无。谓法乘类车。所施男女
是同愿行伴。非恼众生失坏大乘悲行。二十法王乘
类人王车最上。满因行类满乞者意。

三结。

四回
向意。并可知。

第十七施象马中四。初明施行。二以此下明回向行。
三是为下总结。四为令下明回向意。施中四。

初别
列施物。二菩萨以此下双牒象马。三或奉下通显施
田。四其心下通辨施心。初中二。先明象德及相。于中
云犹如莲华者。梵本云如钵特怔华。此云赤莲华。今
译人真白莲华。华有多色。是何华也。后或复下明马
德相。及馀文并可知。

二回向行中亦通象马。于中
二。先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依象等十
义。起于调顺性象马十愿。一施得无漏调顺智。二象
马有慧性。能择路故。得巧智。三象马调柔。知主意信
住使令。四乘者由象马得有所进趣故。五由施心平
等故。六象马是王七宝数。亦以宝严故。无漏智可贵
卷八 第 697a 页
故名宝。七三昧华类。乘此宝象马。令身心调畅适悦。
行严类宝严。八多劫精勤。由施迅疾乘故。九契性无
违智名调顺类。性调顺乘。十实教大乘。望馀最高。但
含识者运载。类所施大象马故。

三结。

四意。并可
知。

第十八施座者。勘梵本中云。施王贤座。彼方训释云
贤好也。旧云贤王者。乃是直本末回向文尔。文中四。
一明施行。二以此下回向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
下回向意。

初中三。一明座德相严等。二灌顶下居
座者德相严等。三时转轮下明所施田。初中二。先牒
起前标。后或施下依牒别显。此座望前第十门。前是
床敷卧处。译家之谬。具如前说。今此正是朝会群臣
大衙殿高座。馀文可知。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
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依座十义。起二十愿。一由施
佛故。二施轮王座故。三同第二。前约权威。此约尊胜。
四施王宝严座故。五由是王座最胜故。愿彼佛座三
世间中最殊胜故。三世间者。辨法师云。地前愿乐世
间。初地至七地。名功用世间。八地至等觉。名无功用
世间。衍法师云。三灾名三世间。本疏云。三世名三世
间。今按西域相传。众生界中有三世间。一地下世间。
龙脩罗等。二人中世间。三天上世间。此座于彼三世
间座中。最为胜故。六施座供佛法法界身故。七同第
六。约能所异尔。八随乞者意施故。九由施佛菩萨声
闻缘觉神通者故。十众宝。十一众香。十二众华。十三
卷八 第 697b 页
衣。十四众鬘。十五众摩尼。十六众琉璃。十七等者。等
馀车渠等。一一独成座故。十八多座。十九清净严。二
十金刚。上来十一种座同一愿令于如是等座上现
成正觉。

三结。

四回向意。并可知。

第十九施盖中四。一明施行二。以此下明回向行三。是
为下总结前二。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于中。先
牒起章门。可知。后此盖下别显。显中三。初明所施物。
二以清下能施心。三于佛下所施田。初中二。先总显
胜。于中三。一受用者贵。二贵宝严众盖中最后众宝。
下别辨庄严。可知。二施心中清净三轮故。三所施田
中有十五类。塔安舍利。庙置形像。僧宝有二种。一菩
萨。通在家出家得道果者。二声闻。或局出家得道果
者。或通在家。见谛巳去有理和故。一切佛法者。谓依
佛法中。修福慧行者。皆是胜田。谓十法行。及造寺齐
会等。师僧谓或师及受业等。尊宿谓在家出家中年
耆德艾者故。种种众生谓外道阐提神天鬼等故。巳
上田中或有一身但应一田。或有一身应二三四等。
思之可见。馀文易了。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
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初中二。覆荫故佛田故。二
荫覆故变显离或覆心故。三中三。覆荫故辟尘故遮
执故。四中三。物及心胜故。由内心善友言善令他见
面爱乐故。由盖覆身令净洁令见者爱乐故。五中由
定持心荫覆不失坏一性故。六中观身无生忍为盖。
辟除有所得故。七佛田所致故。八盖辟尘故。九堪为
卷八 第 697c 页
荫覆众生者故。十佛智荫覆更无上故。

三结前二
行可知。

四回向意中有三十种。一由施轮王自在
行十善者盖故。愿令得佛自在智盖。住持善法。令见
者皆得此。亦专持善法。如持盖者用心也。二中以盖
处处为佛事故。三以盖处处为严。为供故。四中并幢
幡处处同供佛故。五庄殊胜处处荫覆供养。六广大
荫覆令发心故。七多盖供多佛故。八得佛所用盖。供
诸佛故。九得摩尼等六种盖。普覆一切佛故。十得佛
无障碍智者。谓一切佛。同以此智为身故。云为盖覆
诸佛也。十一物第一故。十二严胜故。十三施心欲愿
净故。十四约因。则大宝严盖。此宝亦名心王宝盖。是
尊人所用。即是自在所有。依主可名自在。约果则佛
智是宝王。可贵故。自在故。方便善巧无有限量故。云
无量无边。十五团圆之相。是满足义。自在如前。十六
善根利物故。十七所施最胜故。十八辨施持盖者力
故。十九称法性施故。二十所施物。是行十善法轮王
之盖故。此中自在是自在者物施故。并有前义故。二
十一施行发自轮王心故。威德者故。盖显尊威故。二
十二随覆不离。令身安净。智有此能故。二十三随用
一期荫身安净。福有此能故。二十四庇身安乐。福有
此能故。二十五普心施故。二十六等心之施。智有此
能故。二十七愿令如巧回向故。二十八所施不为巳
故。二十九愿令皆得大菩提故。三十皆令愿得回向
果故。
卷八 第 698a 页

第二十施幢幡中四。一明施行。二以此下明回向行。
三是为下双结二行。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
列所施物。后菩萨摩诃萨下正辨施相。前中按幢与
幡。幡是幢上严具故。文云众宝为竿。宝缯为幡。乃至
广说诸严具等。准此即非二事合说。详后愿中亦但
说幢。文云随诸世界等者。菩萨随愿生处。所感依果。
种种异故。遍大地等者。不但于一世界行施利生故。

后施相中二。先明能施之心。谓于十田生净信胜
解。定无疑故。后或施下列十类田。可知。

二明回向
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明回向。依幢
等十义。起十种愿。一植如金刚福。以不可坏义故名
幢。二修行佛法。以尊重等四行建立得自在故名幢。
三于佛所说菩萨藏法。书写护持故名幢。四高幢置
明珠宝施故。五幢能摧伏义故。六幢能不为他坏。如
智度论二十一说帝释幢及二侍者幢故。七幢上有
光明宝。相续照曜故。八高幢珠宝光远及故。九严事
多故。供心广故。十能摧伏他故名幢。佛能摧邪故佛
即是幢。言九十六种外道者。馀处有说九十五种。如
涅槃十一及药师等。但有都数而无别名。若依九十
五种外道防难经。虽列别名。但有九十二种。初名裸
形。最后名悯陀旃陀利。其经亦名九十五种耶道神
咒目录疑伪。又有别本云。佛临涅槃时。梵忘须跋陀
罗问佛。佛为说其名字。与前令异。其数具足。初名时
咒术。乃至第九十五名多诵外书种种方术求解脱。
卷八 第 698b 页
具如别录。恐繁不载。问何故此文言九十六耶。


由有圣教说二乘人同外道故。宝性论第二云。犊子
等见身中有我。不信第一义谛。不信真如法空。佛说
彼人无异外道。又七卷楞伽第一云。大慧。云何为外
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分别现。于自性第一义。见有
见无。而起言说。释曰。二乘人既取心外法有实自性。
不信唯心。即外道也。又彼第二云。复有说言。见一切
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
无我故。此是声闻及道种性。于未出中。生出离想。应
勤脩习舍此恶见。

三结。

四回向意。并准可知。

第二十一开藏施宝中。文四同前。

初明施行中三。
一出众宝。二施多田。三心无吝。如文可知。

二以诸
此下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
依佛法等十种。皆有可贵希难得义。俱名为宝。约施
因缘。起十种愿。一宝有光照使离闇不迷故。二宝有
光照令成守护故。三宝能雨物周给。如轮王珠宝故。
四施宝心重坚信故。五施心称理决定故。六施宝及
照用故。七同前体用及回向故。八施宝照用及心称
理不乱。言十六智宝者。古来三释。一云此即见道十
六心。始从观欲界四谛境苦法忍为首。终至无色界
四谛道类智为后。莫不皆是出世之心。可贵难得称
为宝也。二辨法师云。地前明得明增真义一分无间。
地上大乘光明集福德王贤首健行等八定。各有自
分胜进。依此十六定所友生智为十六也。三本疏云。
卷八 第 698c 页
佛地四智。智各有四。为十六也。虽有三说。初解稍胜。
然助一释。菩萨初地相见道时。有十六观智。谓八观
真如。八观正智。此十六智虽皆拟真见道立。然是无
漏究竟智体故。此文云究竟成满等。前十六心依观
下上谛境别立法类。今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
六种心如成唯识及杂集各第九卷说。九供佛因故。
或于馀田翻显说故。十所施宝。是众宝中尊。故有光
明。显现于物故。

三双结。

四回向意。并易知。

第二十二施庄严具中四。一明施行。二行布施时下
明回向行。是为下双结二行。四为令下明回向意。

初中四。一总标施名。二所谓下别显严具。三菩萨下
明施意。四以如是下总结行施。并显可知。

三回向
行二。先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回向中十愿。一
妙宝严具有光照用故。二磨莹鲜明施故。三严身同
于身相故。言百福相者。其因诸说不同。肇法师法华
疏云。十善为本。一善以九善庄严故。瑜伽决择分说
百福行者。谓十善业道。少分离煞。乃至少分离耶见。
是名初十行。若多分离煞。乃至多离耶见。是名第二
十行。若全离煞。乃至全离耶见。名第三十行。若少时
离煞乃至少时离耶见。名第四十行。若多时离煞。乃
至多时离耶见。名第五十行。若尽寿离煞。乃至尽寿
离耶见。名第六十行。若自离煞。乃至自离耶见。名第
七十行。若劝他不煞。乃至劝他不耶见。名第八十行。
若称扬赞述不煞。乃至称扬述不耶见。名第九十行。
卷八 第 699a 页
若见离煞庆喜大悦。乃至见离耶见庆喜大悦。名第
十十行。以此百行。成百福相。又涅槃经第二十四云。
菩萨修不煞或。有五种心。谓下中上上中上上。乃至
正见亦复如是。五十心名初发心。具足决定。成五十
心。是名满足。如是百心名为百福德。具足百福。成于
一相。乃至具足三十二相。释曰。若依第十一说。三十
二相其因各别。又此且约化身相说。若依此经相海
品等说。佛有十华藏刹海尘数相。一一相以一刹尘
数福成。非但百福成一相。相有三十二相。此约十身
相说故。上文妙严品普兴云幢主水神颂云。清净慈
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
见者无厌足。四施心应理不乱故。称身所宜施故。皆
新妙故。五施耎言慰安屈辱来取惭谢等故。六施时
赞彼。不惮巳劳。成我檀行故。七施时随应为说正法
故。八施时照三轮净心不乱故。九施时心摄一切波
罗蜜故。十施时明照法界故。

三结。

四意。并可知
第二十三施宝冠及髻珠中四。一施行。二以彼下回
向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可知。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显。
显中十愿。皆云智慧者。以髻珠有光明照见义故。二
中云具足顶髻等者。梵本中云。得佛螺髻成第一智。
馀同八中。宝海等者。佛智尊贵称宝深广如海。第九
中云至大地顶者。菩萨地尽处故。馀文约顶及冠成
就最胜等。思之可见。

三结。

四意。并可知。
卷八 第 699b 页

第二十四施妻子财宝及身救狱囚中四。一施行。二
佛子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
三。一无畏施。二既救下财施。三然后下法施。无畏施
中二。先明所救者受苦。可知。后菩萨见巳下明救苦。
救中三。一舍难舍物。二于牢下救难救苦。三如大悲
下引例證成。初中三。一财宝。二妻子。三自身。引古中。
此行菩萨虽多。略举一俗一道为首。亦显菩萨通达
道俗化故。巳下并准此知。馀文并可知。

二回向行
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一救脱
捡系身故。二救死令生愿證不生死智故。三救脱地
牢闇心忧恼苦故。四救脱系闭等故。五救脱系缚忧
恼不自在故。六救脱禁时忧惶万计起故。七救遂不
乐禁系心故。八救遂乐出狱心及法施故。九救遂厌
恶禁闭不得自在故。十入狱法施及脱苦故。

三结。

四意可知。

第二十五舍身代死囚中四。一施行。二佛子下回向
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四。一明所
救者受苦。二菩萨见下作念舍身代彼。三如何逸下
引例證成如前说。四菩萨尔时下正明舍身救苦。于
中四。一陈救意。二显不救失。三徵四释并相显。


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
一救脱命断逸夭灾故。二依菩萨力得预不死者数
故。三救脱死怖畏故。四救脱不令命不死故。令得證
无死智境界。五菩萨摄护免死难故。六救脱造恶行
卷八 第 699c 页
刀剑死故。七救脱死怖因及令得降四魔故。八无畏
施时亦法施故。因及令得净信离大众畏决定说法。
九救脱系闭身心不自在故。十救脱死畏苦故。


结。

四意可知。

第二十六施连肤顶髻中四。一明施行。二菩萨摩诃
萨下明回向行。三是为下总结。四为令下显意。


中二。先牒起章门。后如宝髻下正显。显中二。先明宝
髻等诸菩萨同修此行。后是故我应下明此同彼一
切菩萨随其施行。前中二。先标修行者。于中亦二。先
略显别名。后及下通结多数。其无量两字。梵本中。但
是诸色显其多故。后菩萨是时下明所修行相。文中
二。先明行前方便。后便执下正明行相。前中四。一见
者喜。以彼与巳成檀行故。二而语之下明喜心不易。
无吝以畏苦等故。三不念下明无畏救。谓不希现
在名利报当来贪乐及二乘果。四明正所求中二。
先明涅槃。后释精勤下明求菩提。后正明行相中十
种行施。一忍苦。二恭敬。三仰念尊德。亦此行故。四欢
喜。五胜志乐。六月开解故。七于苦受心不著。八知五
受无体。九知五受受本不起。十知五受从因缘起。亦
皆变异为行所迁后巳亦应同。一切菩萨修此行中
二。先总谓同三世菩萨修此施行。后别中五。一发深
信。二染乐。三求一切智。四勤勇。五悟无师理。

二回
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一
得正见等者。谓令得出世因果二位中胜相。一佛果
卷八 第 700a 页
无见顶相。二菩萨如塔发相。此通二义。一菩萨发髻
盘环层级如塔形。故二其发堪受人天供养。得如供
塔福故。若准梵本。应云得菩萨髻为世间塔无能见
顶。二中色绀德刚体细耎。德刚者。非相迁不可坏
故。此但标三事。即是愿令作佛也。下八愿中所愿者。
皆是佛发。应知。三中准梵本。应云愿一切众生得润
泽发。称于髻额。头面圆满。如补那伽吒。此云满瓶。其
瓶肚圆。今但取肚之圆相。不取瓶顶及底也。四中可
解。五中准梵本。令得二相发。谓室利靺瑳相发。塞嚩
悉底加相发。此以如音义中释。六中得佛相发者。梵
本云。得难提迦勿多相发。馀文同。七八愿中可知。九
中梵本云得堪为友提应供顶发。馀文同。释曰。堪安
支提。堪为应供。即是佛发。安佛舍利发爪等。名支提
故。十中可知。

三双结。

四回向意中三益。一定。二
持。三佛十力智。

第二十七施眼中四。一施行。二以此下回向行。三是
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二。先起章门。后如欢
喜下正显中二。先引例證成。后菩萨摩诃萨下正明
行相。于中三。一于行起治莹心。二于其乞者下明行
所为。三佛子菩萨下。于乞者起益巳心。初中二。先标
人。后起请下明用心。用心有七。一净三轮相。二不取
相。三依教生解光明。破不解闇故。四中道字。按梵本
云。菩提谓观菩提现前见故。五回向佛智。六与一切
菩萨同施故。七于佛无㝵眼信心难坏故。二行所为
卷八 第 700b 页
中三。初总标。次为究竟下别显所为。后于如下总结。
别中五句。并易可了。三于乞者起益巳心中十句。初
一总。馀九别。别中。一以爱乐益巳为设会。二以爱为
法故增行法。三以爱是无缘舍世爱见。四以不起世
爱舍放逸。五以法爱除欲缚。六为成行而爱即是修
菩提。七以遂物心为自安。八令意充足。前句随何物。
此句随几除。九顺无差别施。

二回向中二。先牒前
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五十愿。所令得眼皆是佛
眼。与此下离世间品说十眼。但一二别。馀多相似。文
显可知。

三结。

四意亦易了。

第二十八施耳鼻中三。一通显施行。二佛子下别明
回向行。三是为下通结二行。初中三。一牒起二章。二
如胜行下引例證成。三菩萨如是下正显行相。初中
可知。二引例中二。先列名数。后布施之时下明彼行
相。前中二。先列。后通可知。后行相中十五句。初一总。
馀皆别。于中具佛种性者。十解巳上也。生如来家者。
初地巳去也。其清净两字。配诸根及功德并智慧。馀
文并可解。三正显行中十一句。初一句总牒前起后。
后十句正别显。入大施海者。即是此回向中所说八
十七门。或尽人间所有一切情非情类金轮王所管
内物。或云无量无边。或云随众生所须。阿僧祇等色
类之物也。馀文易了。

二别明回向行中二。先施耳
回向。后佛子菩萨下施鼻回向。前中四。一牒前起后。
二所谓下正显。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初中可
卷八 第 700c 页
知。二正显中十愿。初二及七。皆名无㝵耳者。准梵本。
初名无著耳。二名无㝵耳。七名无所住耳。四中云不
因耳处生分别心者。谓不因耳能闻声即执耳有体
性。执有体是分别心耳。是十二处中耳处故。由离分
别。名清净也。五中今蒙昧识毕竟不生者。使明利耳
常现行故。八云无坏耳者。梵本中。名无断耳。善知诸
论。无能断者。九十云广大清净为诸耳王者。谓于诸
能远闻耳及离分别耳中。无㝵自在最胜故。十中梵
本云。愿一切众生具足天耳。得成佛耳。馀愿及结意
等可知。

后施鼻回向中四。一牒前起后。二所谓下
正显。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初可知。二正显中
有二十愿。前十正愿。后十相从愿。何故施鼻愿中说
面者。谓鼻于面最为中枢。好丑由生故。此施鼻发愿
得面也。就前十愿中。二云得随好鼻者。八十种好中
云鼻两孔不现故。三云善相者。谓有大人相故。如下
相海云。如来鼻有大人相。名一切神道智慧云。清净
妙宝以为庄严。众宝色光弥覆其上。于中出现无量
化佛。坐宝莲华。往诸世界。为一切菩萨一切众生。演
不思议诸佛法海。六云随顺所宜现。非定一故。八云
伏怨者。魔见妇伏故。九善见者。见必发善心故。馀愿
可知。后十中二云一切法面者。面是正向义。谓心正
向诸法性故。善见随顺。同前鼻说。馀愿及结可知。四
显意中有十门。谓鼻香所入故。摄受香故。了知香持
香气住故。觉香气如眼见色故。合中知如触證故。于
卷八 第 701a 页
香辨了。即是有所成就故。根照识了故。香为供养严
洁等故。五分法身皆名香故。

三通结可知。

第二十九施牙齿者。以此二物业果相似。故合说也。
文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向行。三是为下双
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三。一标起章门。言安住坚
固自在地中者。智度第十四云。如象王牙齿是法身
菩萨故。二犹如下引例證成。言六牙象王菩萨者。十
轮第四云。乃往过去有迦奢国。王名梵授。敕旃荼罗。
有大象王。名青莲目。六牙具足住雪山边。汝可往彼
拔取牙来。若不得者。汝等五人。定无活义。乃至云。时
大象王。即自拔牙。施旃荼罗。广说如彼。三菩萨摩诃
萨下正显施行。于中二。先标。后所谓下明起得心希
有难得。有十二种。一无竟期。二毕竟无碍。三永无悔。
四贪瞋痴不起。五无馀吝。六为大菩提。七利有情。八
有二种。一上大。二无上大。上大亦名无等。谓于诸施。
馀无与等。无上亦名无等等。谓于诸无等施中。互相
齐等故。九于诸施中最故。十亦名妙。以自在智施为
胜故。十一亦名极妙。谓离一切烦恼。自在施为最胜
故。十二𨷂巳济物。喜过济巳故。

二明回向行中二。
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愿得佛牙齿。
以堪起塔受供故。二愿得佛三十二相中齐平相齿。
三举心取智。言总意别。或依主。或邻近也。智能调柔。
或柔则善趣彼岸之行。而牙能调食。食熟则堪充资
身力之用。四是佛三十二相中白净相齿。五如相海
卷八 第 701b 页
品说。右辅上下牙及齿相。皆有众宝香华光明等庄
严及现佛神力说法等。悉是可忆念事故。六是佛三
十二相中四十齿相。七梵本云愿一切众生得牙齿。
文理如胜莲华。塞缚悉底迦相难提迦物多相。皆悉
成就。八及十亦多分同前所引相海品说。九易了。

三双结。

四显可知。

第三十施舌中四。一施行菩萨。二尔时以诸下回向
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三。一标能施
者。二若有下引例證成。三佛子菩萨下正显行相。初
可知。二引古中二。先明安布其心。后犹如下正引。三
正显中二。先明能施者趣中逢乞者。后菩萨尔时下
明施时三业。初明意业十种心。二两膝下明身业。慈
心耎语下语业。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
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一同下相海品广长舌遍覆一
切世界。乃至云。佛放光中现佛演法。遍一切刹。三亦
同前引相海品说所缘愿。并。

三结。

四意并可知
第三十一施头中文四。同前。

初施行中三。一牒起
章门。二如最胜下引例證成。又如报恩第五云。过去
阿僧祇劫。波罗奈国王名大光。施婆罗门头。云云。三
佛子菩萨下正显行相。初可知。二引例中二。先举名
数。后为欲下明施行所为。为中十种。三是佛一切智。
六是佛地地位智也。七是佛一切智智。十坚固智。智
为前导故。同首也。后正显行相中二。先总辨。后于诸
下别显。前中云安住是法者。住此回向法故。入诸佛
卷八 第 701c 页
种性者。成就道种性。馀文易了。后别中十种。一信佛
长善。二施喜。三离相。四度彼。五照法。六发心。七往舍。
八自悦。九善欲。十好施。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
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一如来头者。此初句总
相故。二无见顶相。三无能映。四得上首净土。亦于净
土圣众中上首。五准梵本云。头如本那伽吒相。发如
难提迦物多相。光净润泽。六卐字严饰。准梵本中是
第八云室利靺瑳相严饰。七世所希有。八具足佛首
者。同三世佛具足无缺故。九成就智首。一切世间最
第一首者。梵本中。但云最第一。无复首字。十为具足
首。巳上总是一愿。梵本云具足清净首智圆满成熟
故。为坐道场之言。译家谬置。以其同一曼荼声故。

三结。

四显可知。

第三十二施手足中三。一施行。二佛子菩萨下回向
行。三是为下结。

初中二。先牒起章门。后如常下正
显。显中四。一引例證成。二于诸下略明施行。三愿得
下明行所为。四佛子菩萨下明施时用心。初中可知。
二略明施行中二。先明施处。后以信下正显修行。三
明行所为中八句。一以愿力得雨宝之手施之。二施
必契菩萨道。三不曾暂吝。按西域方仪。呼舒手为不
悭。缩手为悭。其拟将广慧四字。勘梵本。云恒作施心。
四不怖难舍。五无少疑心。六不拟休歇。七慈悲心施
故。恶道苦灭也。八智慧心施故。菩提因成也。四施时
用心中二。初总。后别。别中十句。应一一皆带总句。一
卷八 第 702a 页
为与众生开解脱方便故。二为證佛深广智故。七为
法身无断故。八为智身无坏故。此义云何客尘隔断
法身故。愚痴损坏智身故。十为与古今诸菩萨同此
行。如前引例是也。馀文易了。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
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大位十愿。细分有三十
四愿。谓初中四。二中五。三中十一。四中三。谓往诸佛
土。摩诸界。持彼众。五中二。谓妙相施光。六中三。谓覆
护众。成佛。网手铜爪。七中三。谓覆生。求菩提。生功德。
八九十各一。其二中云自然神通者。报得神通足故。
三中无边无量者。如何僧祗品所说数。普是无尽。九
是證佛所證。十是供佛成主伴善根。馀文及第三双
结并可知。

第三十三坏身出血施中三。一明施行。二以诸下明
回向行。三是名下结。

初中三。一牒起章门。二引例
證成。三于诸下正辨施行。起十二种心。文显可知。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
愿。二无功用故。三非有为色故。四有机斯应故。五出
世相严故。六證法性而生离一切故。七身如宝光故。
八身是智之藏。佛界是常。名不死界。于彼示无常。名
为自在故。九见无不益。身如出宝之海。十身如虚空。
世苦不及。三双结二行中。以十种心。成施行。用回向。
欣悦是加行。庆幸是正施。欢喜是施后。馀文显可知
第三十四施身髓肉中四一。施行。二佛子菩萨下回
向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显回向意。

初中二。
卷八 第 702b 页
先标章略显。后如饶下依标广释。前略可知。后广中
三。一引例證成。二于诸下正显行相。三佛子菩萨下
施时运心。初引可知。二行相中二。先明施处。后欢喜
下正辨行施中。有十四句。十云审观等者。有诸法从
缘耶。无体可缘耶。从缘与无缘体前后耶。十四平等
行不感差别果故。馀文易了。三运心中十种。一一皆
有标释。其文显不烦解解。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
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三中云意生身者。此
有两释。一依成唯识第八解云。随意愿生故名意生。
二依七卷楞伽第二解云。譬如意去速疾无碍。名意
生身。然此身类有其三种。一三昧乐。二觉法自性。三
种类俱生。无行作。若广分别如别行章。四中以百福
成一相。计三千二百福。成三十二相故。带说百福。巳
如前解三十二相。及后五中八十种好。并如别章。八
中如下出现品说。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其义
如十色药相作十佛配十方等。广说云云。十是三世
间身。馀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三十五以心施中四。一施行。二以诸下回向行。三
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二。先牒起章门。后
如无悔下明修行。行中三。一引例證成。二学自下正
显起行。三菩萨摩诃萨下明行所为。初引可知。二正
显中作十种心行施。一不为悭所碍故。三于波罗蜜
惯习。四中成就是圆满亦究竟。七于一切施惯习。八
无俦伴施。馀文可知。三所为中二。先总。后为度下别。
卷八 第 702c 页
应知总句配别六句。文显。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
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二十愿。初二中。有愿一切
众生五字。馀并略无。于中。一藏是坚义。其犹树藏。金
刚亦坚。即是地智。此智非世法能坏。如下佛不思议
法品中说十种广大力大那罗延幢勇猛法。第一中
云。一切诸魔天龙八部等。尽力雨大金刚。如须弥山
及铁围山。遍三千界一时俱下。佛无惊怖等。广如彼
说。二中卐字相者。准梵本。应云室利靺瑳相。次云庄
严金刚界心者。十地品说。第十地菩萨。受智职位。坐
大宝莲华时。十方所有受职菩萨。皆于金刚庄严臆
德相中。出大光明等云云。佛不思议法品十种大力
大那罗延幢勇猛法第六中云。一切诸佛皆以德相。
庄严胸臆。犹若金刚不可损坏等云云。离世间品说
十种心中。第十名[王-十+巾]字相。金刚坚固胜藏庄严心。一
切众生数等魔来。乃至不能动一毛等云云。释曰。界
是性义。金刚之名。从心智立。谓佛心智。体性坚固不
可损坏。然能损坏难坏惑障。其室利靺瑳相。庄严胸
臆。近心所依处故。从邻近名庄严金刚界心。第九回
向中说金刚界根金刚焰根者。义亦同此。所以者何。
清净心王。于无分智等。有所依增上义故。如在因位
八识名根。谓同境分别染污通依等。离世间品说十
种根。于中。亦有金刚焰等二种根名同前会释三四
五六八九十一十二十四十五二十。此后十一心与
前第一心。大同小异。具检下文。皆有其相。又六云大
卷八 第 703a 页
勇猛幢者。下文七十八中云。菩提心者如猛将幢降
伏一切诸魔军故。七云得如那罗延坚固幢者。三十
涅槃一云。菩萨修于定慧。如帝释幢。不可移转。释曰。
不可移动是坚固义。第十六云。被金刚甲冑者。是大
誓愿心。馀心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三十六施肠肾肝肺中四。一施行。二佛子菩萨下
回向行。三是为下结二行。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
三。一牒起略显。二如善施下引例證成。三行此下广
释。前二可知。广释中二。先总。后以爱眼下别。别中四。
一为菩提施。二不中悔施。三观不坚施。四观秽污施。
梵本中从作是观下与汉经少异。彼云作是观时。知
身秽污毕竟无常。如是思惟。知法体巳。见乞者来。心
生欢喜。起善知识想。谓欲易我不坚固身与坚固身。
下同。

二回向行中文二同前。愿一切下正显中十
愿。初智藏者。此愿佛身。佛身所摄无非皆智故。二亦
愿佛身。谓无漏福资无漏慧得此身故。任持义也。三
五六七是因位。四八九十是佛果。然六七是八地巳
上。馀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三十七施支节诸骨中四。一施行。二菩萨摩下回
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牒
章略显。后如法下广释。释中二。先引例證成。后施其
下正明施行。行中二。先总标。后生爱下别显。别有九
心。可知。

二回向行中。文二同上。后二所谓下正显
中有二十愿。一佛所化人本非骨肉故。二三四五十
卷八 第 703b 页
一是佛身。八十四十七十九通三贤位。二十唯初地。
生佛家故。馀皆八地巳上。三中云无系界生者。佛果
非界系等生故。生字为异二乘。从无生忍净法界生
故。六中无散坏者。非分段故。八中具那罗延支节者。
诸支节头。钩锁相支结故。九十相续不断绝者。变易
无定限故。十一不空三业故。十三中有感则形。无别
自住故。又亦不依内外中间根境识故。十六中有二
义。一说法之身故。二如镜面现诸法故。馀文及三结。
四意可知。

第三十八施身皮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向
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明
修行。后犹如下引例證成。前中二。先标章。后心生下
正显。显中四。一欢喜施。先法后喻。二逢迎下恭敬施。
三而作下难遇施。四欢喜下慰安施。引例中金胁鹿
王者。菩萨本缘集经第四云。菩萨住世堕畜生中。而
为鹿身。两胁金色。背似琉璃。馀处杂厕。种种难名。髀
如车渠。角如金精。其身庄严。如七宝藏。身色光焰如
日初出。为诸群鹿而作饶益。于大暴河见人欲溺。投
身救之。其人得济。后遂背恩。告王将兵欲煞鹿取皮。
将王及兵至鹿指示。两臂俱落。王知背恩。发心礼鹿。
谢过而去。广说如彼。

二回向。行中二。同前。后所谓
下正显。显中十愿。皆是佛果所得。文显。三结。四意并
可知。

第三十九施手足指中四。一施行。佛子下回向行。三
卷八 第 703c 页
是为下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牒起章门。
后如坚下广释。释中二。先引例證成。后菩萨尔时下
正显。显中十句。一慰乞者心故。二不退转故。三不起
见故。十唯趣向大菩提故。馀。文可知。

二回向行中
二。先牒前起后。后愿一切下正显。显中十愿。皆是愿
得佛指。五中随好者。十指端皆千辐轮相也。十力者
十种大力也。七中。梵本云。愿一切众生得十指端。里
面皆有千辐轮相。所馀节中。里面皆有本那伽吒及
以塞嚩悉底迦相。相间庄严。八中。梵本云。愿一切众
生得如大莲华难提迦物多相指十力业报相好庄
严。释曰。十力业报者。身手营为。皆十指力。施指为因。
得十大力大那罗延幢勇猛法。相好庄严者。好谓赤
铜爪甲相。即细涌指间。馀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四十为求法施连肉爪甲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
时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三。
先显行相。次如求下引例證成。后为求下明施所为。
初中二。先明施缘。后若有下正显施行。次引例。后所
为求。文显可知。

二回向行。文二同上。后所谓下正
显中十愿。皆是佛爪。一中云赤铜相者。相是小相。以
赤铜是好故。二云随好者。即赤铜光润故。五中云。于
世无染著者。有二种。一佛爪赤色非染成故。二约智
爪于境无所取故。八入一切等者。亦智爪故。九云得
善生爪者。善生之言。西域语方仪语法。语之端正也。
馀文及三结。四意可知。
卷八 第 704a 页

第四十一求法入火坑文中四。一求法入火行。二菩
萨尔时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标章略显。后有能下正明行相。相中二。先
问答显行。轻身重法。后如求下引例同修。并文显可
知。

二回向行中文二同上。后所谓下正显中十愿。
初及第九缘求法愿。馀八皆缘入火愿故。云离惑苦
险难恐怖得乐等。中间文及三结。四意并显可知。

第四十二为众生求法受众苦中四。一求法受苦行。
二以此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欲下回向意。

初中二。先举能修行人。后为求下明所修行。修行中
三。一明修行所为中十一句。初句总。次九句别。后一
句结为受苦。总中为字。贯别九句。文并相显。二如求
下引例證成。三为求下正显行相中三。初标受苦所
因。次乃至下明代恶人受苦。举重显轻故云乃至也。
三以求下结受苦所以。并可知。

二回向行中文二
同上。后所谓下正显中十愿。三云得照现身者。梵本
中云。钵攞底婆(上)(上)邬簸忙。此云得如影像身。言
恒受安乐者。谓八地巳上得如镜像身。随机照现。益
物为乐故。四超苦狱者。出三界故。成智行者。佛因满
故。馀文及结并意可知。

第四十三处王住求正法。能舍海内一切所有中四。
一求法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
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三。一明求法行。二能悉下明
施行。三如大势下引例證成。初中三。一处王位有三
卷八 第 704b 页
义一高可励下故。二具施物故。三显法尊故。二求法
时下显非馀为故。言乃至等者。举少况多故。三生难
一句。明重法极故。按诸经说此行菩萨乃有众多。今
略显少分。一如菩萨本行经说。处阇那伽梨王为求
一偈。剜身千灯。二如大品说。萨陀波崙菩萨。往昙无
竭菩萨所。求法割身肉卖。三如法华提婆达多品说。
有王求法。于阿私陀仙。舍身为奴仆床座。四涅槃二
十二云。佛昔为菩萨时。为于佛所闻如来證涅槃一
偈。卖身割肉。日取三两。满足一月。其疮苦痛。以佛神
力平复如故。三十三说。菩萨为求正法。身钉千钉。五
如萨埵王子。为求半偈。高严舍命。六如慈力王。于五
夜叉边求法。任就身上食热肉血。七下文入法界品
中。普贤谓善财言。我法海中。无有一文一句非是舍
转轮王位乃至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如此等文。广如
别录。恐繁不具也。三能悉下正显行施。可知。二施行
所为中。云一切智道者。道字梵本中是菩提也。三引
说證成中二。先举人。后勤求下显行。行中十一句。初
一总。馀十九别。九云离世戏论者。戏论有二种。一四
谤中第四句。二但法随言诠。即为戏论。馀并相显。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
愿。初二唯施行愿。三六七兼求法行愿。馀并唯求法
行愿。九云菩提光明者。谓无师智光照性成行故。馀
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四十四辨为王断屠煞中四。一施行。二以此下明
卷八 第 704c 页
回向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二。
先总。后别。总中三。一行所依身。谓王身施法令自在
故。二普行下明无畏施。三普施一句结后。别中九句。
一不恃自在欺陵夺命。二广修大行。三御物以慈。四
不恃势侵恼。五令众生安。如如意宝。六志愿菩提。七
自住三聚戒。八令他住三聚戒。九令不能持三聚戒
者令住五戒。防初最切。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
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于中。皆有等流愿。愿寿
命长。而差别者。由施无畏离惶怖失念故。初及第十
中愿得智慧也。由施无畏令彼欢喜故。第二第八中
愿得供养恭敬佛。由施无畏。令彼不恐怖断命颜色
不衰变不受苦命尽故。第三第四第十中愿修及得
不老病死。由施无畏。令彼不恐怖故。第三中愿离灾
毒。由随彼意。再得寿命故。第四中愿得寿命自在。然
随意住。并第七中愿得成满大愿。由依王教命。得存
欢喜故。第九中愿得学佛学得法喜。由王教。于断命
畏。得无畏故。第十中愿得勇猛精进。第六中云寿命
门者。即此施无畏。为寿命之方便故。即从此施。长佛
善根。馀文及三结。四意并准可知。

第四十五救损男形中四。一明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
向。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回向意。

初中三。一唯无
畏施。二菩萨尔时下以财法施成无畏施。三复以下
唯法施成无畏施。初中三。一见所救境。二见是下明
能救心。三令阎浮下正成救行。并可知。二中三。一珍
卷八 第 705a 页
财施成无畏施。二汝之下法施成无畏。三作是语下
正财施成无畏施。文并易了。三唯法施成无畏施中
二。先标。后所谓下释。前说法令悦等慈俱救故。后释
中二。先释为说妙法。后彼人下释令欢悦。前中三。一
示苦因果。令畏苦断集。能息流转。名寂静法。二脩行
净业一句。示果令修道。名净业。三互起下劝改前心。
翻怨成亲。后释令悦中。法既称悦。如说行故。舍罪恶
也。此是菩萨善巧救生慈悲平等。不尔但救被损见
苦。不救损他当苦。菩萨行于众生。何爱增也。今令欢
悦者。即闻法解怨。非王势抑。又舍恶业苦果。此彼亲
和。菩萨自行复立。展转相因。共成道伴。拟行菩萨道
者说之。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
显中十愿。一一中。皆有与前行等流之愿。文显可知。
而差别者。初愿中令得成佛故。云得马阴藏相。二中
以想不具者心怯弱故。不成修持梵行故。故云发勇
猛等。救行既令免彼怯等故。回向还令得似彼所免。
三中具丈夫智。可为主导。馀同前。四中离欲。同前梵
行。五中善男子法同前修梵行。有智亦如前说。六中
根不具者。身力心志多不能坚强。故云具大人力等。
七中翻彼无志力不能坚脩故。非世所有之物智故。
八中同前脩梵行。九即是佛智能伏物。令宗信故。十
望于九。是因位丈夫故。

三结可知。

四回向意中。十一句分三。初一总。次九别。后一结意。
总中云具丈夫形者。此有二义。一具男子根故。二具
卷八 第 705b 页
丈夫根故。二根何别。谓男子但异女人。丈夫兼显道
德。今意取后故云丈夫。不言男子也。涅槃十八云。一
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一近善知识。二能听正
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又二十三云。若有人能
供养父母。恭敬沙门及婆罗门。脩治善法。所言诚实
无有欺诳。能忍诸恶。惠施贫乏。名大丈夫。言守护等
者。由护众生。不令坏男形。是故回向令能守护。行丈
夫行者。使其不退生佛菩萨家等。次别中。一令自脩
丈夫行成。二脩丈夫胜行者。即此章中救苦施无畏
行也。三有丈夫者。即此功能显示七丈夫道也。道字。
勘梵本云。揭底。底音丁夷反。此云业。七丈夫者。古来
三说。一云是七贤圣也。一随信行人。在脩行地中。由
他得广随他而行故。从方便时为名。二随法行人。在
因时。以依法随法而行。从本为名。三信解脱人。由信
根而得度故。四见到人。由慧根而得度故。五身證人。
灭定无心。由身尅證第八解脱故。六慧解脱人。但离
无明等诸烦恼障。慧得解脱故。七俱解脱人。离烦恼
及定二障。得慧解脱及灭尽定故。此七人。初二在见
道。三四五在脩道。六七在无学道。此七人。梵本名补
路沙。此云丈夫。旧翻为人。问何故回向为令众生成
小果耶。

答此但愿令成七人事业。由此事业。是丈
夫行故。非是愿令得彼小果。一云此依七地分别名
七丈夫。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意乐地。四行正
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此中初二
卷八 第 705c 页
地前。次一初地。次一从二地至七地。次一八地。次一
九地。后一十地及佛地。一云依本业经。分因果位地。
亦有七类丈夫。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
十地。六等觉。七妙觉。上三说中。若据名顺。则初释为
胜。若约理当。则后二为胜。四具足等者。种字。梵本中
是形字。谓如师子王身故。五教令严笈故。六三时不
惜身命故。七代众生受阿鼻狱苦。虽无边劫。无暂退
故。八善决断决释故。九净治惑障故。后一总结意可
知。

第四十六叹佛出世中四。一法施行。二佛子菩萨下
回向行。三是为下双结二行。四为令下显回向意。

初中三。一见佛兴说法。二以大音声下法施益生。三
以无数下结所作业。初中可知。二法施益生中六。一
令闻佛名离我慢益。二复更下劝速见成六种行益。
三复为下说佛难遇令得净信等四益。四复于下令
得闻诸佛名等四益。五尔时下令得清净等二益。六
彼诸下令彼得愧恩益。三结所作业。及前文并显可
知。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
中十愿。一以劝往行令得不待劝往。二以劝见佛令
得自常乐见。三以闻法令得智慧受持等。四令闻法
脩行回向。五令忆念佛及观察佛回向。六令速见佛
回向。七同前观察。然差别者。乃佛遍空界。无在无不
在故。八令感起相应回向。九令遇佛闻法回向。十以
叹佛出兴回向。

三结。

四意可知。
卷八 第 706a 页

第四十七布施大地中四。一施行。二菩萨摩诃下回
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三。一总显
所施地可。二或施诸佛下别辨施处。约田有十四类。
谓佛菩萨善知识众僧父母别人声闻独觉贫孤四
众塔庙。此或十七种。谓四众即为四故。别人谓自有
资财者。如不思议境界经说。菩萨通一切故。善知识
局是益我者故。问准此文。及施盖车僮仆等中田类
除重。总有二十五种。谓此有十七。施盖中名闻法师
一切佛法种种众生师僧尊宿初发菩提心者。施僮
仆中。病苦正法等。其一切佛法之言。通备十法行者。
种种众生之言。通神天鬼等。若施食饮等中。通有畜
生故。后总结诸施行中。云种种趣生皆来集会。若约
回向施善根田。则遍通法界。一切圣凡数类难量。问
且如上诸田。望三种田。如何配摄。答此有二门。一正。
二兼。若唯正摄。则佛法菩萨声闻独觉塔庙众僧四
聚众名闻法师一切佛法尊宿师僧初发心等皆是
敬田。父母恩田。贫孤病畜是悲田。若约兼摄。有八句。
一是敬非恩悲。谓声闻独觉合四众僧一分。二是恩
非敬悲。谓父母俗善友。三是悲非恩敬。谓贫孤病。四
是悲敬非恩。谓前初句有病者。五是恩敬非悲。谓父
母入道及出家善友。六是恩悲非敬。谓前第二句有
病者。七是敬亦恩悲。谓出家菩萨贫病。八非敬非恩
悲。谓别人自有资财。或外道故。问诸田相望。胜劣云
何。答此事繁广不可备载。如别记说。三于如是下。
卷八 第 706b 页
明施好处地及施处中营具所须。按此中回文。稍异
梵本。梵本中云。于如是等所施之处。感备资生。令随
意用。其处悉是安隐无畏。无诸怨贼毛竖等怖。菩萨
下同汉本。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
正显。显中十愿。地有多义。谓生成住持。不能分别等。
一是生成义。喻无分别佛智生成人天二乘菩萨行
果故。二三是持义。四无中分别义。五中持成义。六七
八九是住持义。十是生成义。

三结。

四意可知。

第四十八施僮仆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向
行。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二。先总显。
后供养下别辨。别辨中三。一明所施田。二以百千下
所施物。三又皆下明感因。初中可知。次物中二。先明
数量。后其诸下显三业德能。文易。后感因中二。先辨
其因是净业。谓同行菩萨道以愿力回向诸善根所
得。非是窃盗罪业所感故。后才虽明德能。然欲显是
净业所感方有此能故。从感因判文。

二回向行中
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约所施僮
仆性调顺。顺主教命善事顺宜等。于中。初愿约性调
顺作益事。二约顺主以事受持故命。三约一向归主。
四约勤顺行事。五约勤事。六约受教不忘亦无违拒。
七约于主信乐敬护。八约净业所感施时不恋。亦约
亡相。九约一向乐主无背舍心。十约信顺教命行事。

三结。

四意可知。问以僮仆施他。还令作僮仆。何
如放之从良善根回向益。

菩萨行海。无善不修。此
卷八 第 706c 页
二善根。皆须脩习。但放从良。有三义关。一行海不具。
二彼僮仆本愿不满。三佛果𨷂此应机之德。

第四十九施自身为给侍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时
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二。先
标所施身。后布施之时下明能施之心。前中准梵本。
应云以身布施为给侍时。其能施心中。梵本云布施
之时生谦下心。生地敷心。生大地心。悉能忍受一切
诸苦。不取自在生。给侍众生下同依现。文中三。初布
施之时一句总。次生谦下六句别。后安住下结。并可
知。

二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
中四十愿总分为三。身是总相。愿通多种。准释易知。
初十愿中三。云义利者。现当益故。世出世益故。离恶
称善故。福慧故。五中了菩萨行一法性故。六在三贤
数故。七言必契真故。八令自他具信。他中得净佛法
者。净即信也。馀文可解。次文此下十愿欠一。于中前
八别明愿。后一总结。谓一供佛。二解法。三受。四持。五
读。六诵。其不忘等释上持字。七自调行。八不调下调
他行。后结可知。后又以下十愿。一塔者。具云窣堵波。
此曰归宗之所。今此愿云令与众生作归依。尊崇田
中第一故。五云第一好施处者。如好地少种多收故。
十中證得第十法界无量回向行。如风行空。无所障
碍。證字取契会相应之义。馀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五十闻法喜悦身供佛中四。一闻法以身供佛行。
二菩萨尔时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卷八 第 707a 页

初中二。先明以身施佛。后佛子菩萨下结前重显。
前中二。先闻法施身行。后心常忆下法施利他行。前
中二。先明施身。后欣乐下闻法自利。前中二。先施身
所因。谓闻法喜信故。后能以下正显施行。后闻法自
利中十种。一闻法欣。二乐。三信。四解。五尊敬说者。六
读。七诵。八受。九持。十行。谓由脩行。普入诸法善根方
便故。此句亦是总结。上九种各多善根。悉能趣求获
得。故云善入。后法施利他中三。一同佛敷演。二说佛
果乘。三利物根熟。后结善重显中三。一结前闻信善。
二安住下结前闻法自利。三亦令下结前法施利他。
于中八。一断疑。二心悦。三福具。四利物心恒。五成十
地智。六近佛。七修净土行。八供佛行。

二回向行中。
文二同前。后正显中十一愿。多分依前四行发。一由
闻法。二法施。三施身。四供佛。初二愿但依三四行。第
三愿通四行。第四愿依一二四行。第五愿依一二三
行。谓闻说此义。施身。复为他说此义。所闻何义。谓闻
佛身应现。常一常多。非一非多。机见无来。机谢无去。
如水镜中影。悉能分身。梵本云悉能普现。第七愿同
第六。然无功用。第八愿依三四二行。谓但有佛身处。
即随往生。在佛众会。第九愿同第六。然三忍中谛察
力大。依此为因。故不可坏。馀文及三结。四意并可知
第五十一以身施一切众生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
时下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欲下显意。

初中二。
先明施身。后为不欲下明所为中二。先为众生所得
卷八 第 707b 页
有二。谓一为令修善圆满。二为令脩善不忘。后菩萨
摩诃下为自身所作有十种。一能法灯照。二法乐摄。
三法藏持。四法光觉。五随应现。梵本云为世影像。六
为行增上缘。七为解增上缘。八行平等慈。九行无缘
悲。十普随所应各令获益。

二回向行中。文二同前。
正显中十愿。既舍身与众生。而愿中乃多分属佛者。
翻劣成胜故。初中施身与众生。即是近他属他家。今
翻彼故近佛。入佛地下翻准。此二翻顺愚拒施行。三
翻处凡家不调悭。四翻不依教行施。五翻迷教理不
得涅槃。六知足是佛。今施身具知足者之行。故生佛
家。七舍受身痴欲。得乐佛身之净欲。八施身是生胜
善。九害悭身贼。十依教施身。是护持行法。

三结。

四意可知。

第五十二施身给侍佛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时下
回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欲下显意。

初中二。先标
施行。可知。后于诸下释所为。所为十句。三云护佛菩
提者。谓为绍继佛所得法故。馀文可知。

二回向行
中。文二同前。正显中十愿。初二约侍佛用心。三约近
佛。八翻胜劣之差及劣不自在故。馀文及结。并回向
意中十二句。并可知。

第五十三施国中一切物及王位中。文四同前。


施行中二。先总标施物。可知。于后于诸下显施所为。
于中十一句。初一句总。馀十句别。总中云于世事自
在是标。无系下释。标中世事者即王德等。释中无系
卷八 第 707c 页
者。心不系住。无缚者。为彼所舍物缚心故。无恋者。爱
心不起故。无著者。不取其相故。别中。一但为益生。不
为恶业。二为了业果无实。三为不乐世富贵等。四不
贪上二界胜生等。五但为利生处。非为自身故。云非
此处生。梵本云虽住世间而无所依。六不执蕴等实
有自体可得故。无依住如前所引智度论说。七可解。
八未曾之言。于所为不便。应同常不远离九。十两句易
知。

二回向行中文二回向同前。正显中十。此既施
王位。王复法令自在故。皆愿成法王转法轮等。二中
梵本与三中同。佛王于觉中最自在故。又王降贼故。
五中王子继绍王位故。六中成就菩萨。亦准五说。七
中及国土施故。八九亦准七说。馀文及结意等可知。
问若有人与他人有怨。从王乞其王位。若得拟害彼
怨菩萨施不。

答瑜伽四十九云。若有上品逼恼众
生行暴恶业者。来求王位。终不施与。

第五十四施王都中四。一施行。二以此下回向行。三
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二。先标所施物。后
心无下显能施心。初中可知。后能施心中三。一明施
所依心。二发心下明施所为。三而行布施一句。通前
两伴心。初所依心中五句。若分慈悲则有六句。二所
为心中。前十一句。三于智求證据能證说故。四净脩
者。一一离相对治故。八自然觉者契无师故。馀文可
知。

二回向行中。文二同前。正显中十愿。王京都严
饰是胜住处故。喧𠅈故。愿中初及第十。依胜处也。二
卷八 第 708a 页
三四愿。翻喧𠅈处也。五七两愿。但施得舍也。六八两
愿。约住处爱著也。九约京都中无边塞山野等灾怖
也。

三结。

四意可知。

第五十五施内宫眷属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时下
回向行。三是为下双结二行。四为欲下显回向意。

初中二。先明所施物。后菩萨尔时下明施行所为。前
中二。先明施物胜。后而于下辨畜物心。有十种。七云
无分别无简报故。馀文易了。后所为中十句。其回向
两句。皆应安为欲下。谓修此善根。为将回向欲令众
生得出离等故。回文者不晓此文。将谓是后回向行
语。又此亦能令人谬解。谓是释回向所由。解文可知。

二回向行中十愿。皆云得三昧者。谓翻美色妾乐。
得禅悦故。释文及结可知。四回向意中有十五种。初
不坏者。不为他人所离间故。三云满足佛法者。有眷
属是圆满义故。四准三说。五得无上智者。施有材能
女故。八具福智者。施中有福智故。九清净。翻施女是
染著相故。十一净法身者。翻施以女故。十二辨才等
者。施能谈哭歌咏女故。如理翻彼无记谈等。十三舍
等满善成无漏行故。十四同前满足义释。十五以法
得明为严。翻彼眷属严故。

第五十六施妻子中四。一施行。二佛子下回向行。三
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三。一明所施物。二犹
如下引例證成。三菩萨尔时下明能施心。初中可知。
二引例中。具如须达拿太子经说。现庄严王者如大
卷八 第 708b 页
王庄严经说。三施心中二。先施所依心。后菩萨摩诃
下施所为心。前中九句。初一总。馀八别。总中行一切
施四字。通下八句。应知。后所为心中二。先结前生后。
后自观下正显。显中十二句。一观身缘成无有适主。
况有妻子。二中四。法喻合结。三作第一妇处。四同一
子想。五除惑热。六与乐。七誓与一切智。八为成无上
田愿。愿字应在末。九以守护生。为自利。十解法智光
照世。十一十二可解。

二回向行中。文二同前。正显
中十一愿。一妻子是巳所有。同于起变化多身故。二
由于我身能舍故。又同前故。三由施于妻子不爱贪。
于乞不憎恚故。四约施子愿。五妻子被施如自开许。
无违皆故。六同五说。七妻子比王是未极自在。翻彼
为愿故。八离爱贪惑故。九妻子施劣。法施愿成胜故。
十妻子被施心无违背。决相顺故。十一同初等说。

三结。

四意可知。

等五十七施宅舍等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
向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先标所施
物。可知。后行布施法下明能施心。心有十二种。一不
取著家宅之相而施。文中句例。梵本云。如理行施。于
家无著。二不起寻伺。云是我家宅。馀并可知。

二回
向行中文二同前。正显中十愿。一自施舍宅而愿他
舍妻子者。依假说真故。系缚家在妻子故。二云入非
家者。道门无缚。非是家故。六云得无㝵法者。观如幻
故。七得自在位。示生三界故。八善说不离家之过。尽
卷八 第 708c 页
化诱令离故。九十两句。同前七说。馀文及三结。四意
可知。

第五十八施园林等中四。一施行。二佛子下回向行。
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二。先标所施物。
可知。复作是念言下明施行所为。于中二。先辨施所
为心。复佛子下明广菩提心。前中二句。一作善友园
林令得可爱善行华果。故云好也。离世间品云。示现
一切菩萨威力自在神通。是菩萨园林。以大神力。转
正法轮。调伏众生。无休息故。此总句。下兼并从此开
显。第十慈父者。常覆护故。十一施资具者。令得成佛
道具故。馀文可知。后明广菩提心中二。先牒前起后。
后于恶下正显。显中十句。一本为恶众生。发心修行。
今何疲歇。二误尚无况有故也。三本不求彼恩。彼不
知何恨。四虽不求彼恩。然求彼苦灭。五心如虚空。香
臭不能熏。毁赞俱不著。六观法无性。七誓灭物苦。八
志愿广大。九灭身边等见。十普为物修故。诸乐菩萨
道者。思此十句。二回向行中十愿。一心园林中无间
生善草木等。二园林是游戏散乱处。今翻彼令得定
心故见佛。三得游法园五乐。四得定心见佛神足游
戏化生之乐。五得佛智真俗非即离境大菩提乐。六
得菩萨神通足。游戏往佛刹会。七以转变自在。化生
多。劫不厌生。死八以多佛为园林住中瞻仰故。九以
园林之游戏令得遍往佛刹。十园林是游戏快乐庄
严之处。令翻彼无记不善故。云愿得善欲等。

三结。
卷八 第 709a 页

四意并可知。

第五十九大施会中四。一施行。二菩萨尔时下回向
行。三是为下结。四为令下显意。

初中二。先标所施
会。后普令下明施行所为。前中二。先举会广大数量。
后一切下举会营缘如法。后所为中十五句。一离恶。
二成智。三开施门。安置清净福田。七三时决定印持
无相。馀文可解。

二回向行二同前。正显中十四愿。
一亡二我为众生故。二中九施。初是总句。谓即大会
施时自但有物竭尽施故。不选田故。胜物施故。无过
故。起超下故。与超下者手齐故。离我我所故。即前之
施称佛心故。三中云第一谛主乃至證自境智者。谓
法施令脱苦。乃至令得證无智外之境故。四由施所
要。彼心安静。或施食得命。施乘得通。或为说法得慧
地等。十中云应时者。随时随欲故。十一佛是施行之
果故。诸愿中多云到彼岸者。各随所应。皆究竟故。馀
文及结意等并可知。

六施资生中二。先明施行。后佛子下回向行。前中三。
一标所施物。二心无下施所依心。三为欲下施所为。
二中五句。三中一句。并相显可知。后四向行中十愿。
资具多种故愿亦多。此中略显。随事准知。一施沐浴
调身资具愿。二施扫拭资具愿。三施舟船愿。四施造
食资具愿。五施成就损补二药资愿。六施车乘资具
愿。七说法时资具愿。八施修行者道具。九施具解行
者资具愿。十亦施法师资具愿。
卷八 第 709b 页

上来第二别明以诸善根成回向行竟。然其六十门
内。第十林座但一床敷无二物也。施车中并有骏马
象师子座釆女百千丈夫十万幢幡所爱男女女宝
伎女童女太子十五类。施象马中二种。施幢幡中二
种。施冠中及髻珠二事。救囚中并财宝妻子眷属自
身七事。施耳中及鼻二事。施牙中并齿二事。施手中
并足二事。施体中并肉二事。施腹肾肝肺中四事。施
手足指中二事。施为法中施国土城邑人民库藏园
池屋宅树林华果珍奇妙物宫殿楼阁妻子眷属王
位二十一事。施大地中并造精舍塔庙什物等五事。
施国土中一切诸物乃至王位中物类无量不可知
数。且总相为二种。施京都中城阙防输税四事。施内
宫眷属中伎女侍女二事。施妻子中二事。施宅舍资
具中二事。施园林台榭中二事。施大会中色类甚多。
且为一事。施资生中既云一切资生。其类难名。亦且
为一。此上除重巳外粗相。且有一百七类。为据施国
土中一切物及大会施并一切资生中。一一名数。则
无量无边也。

第三总结前诸施行。成回向行所为中二。先总结前
施行所为。彼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善根为欲下。总
结前回向行所为。

前中三。一结前施所为。二时十方下结前所施田。三
菩萨见巳普下结前能施心。

初中二。先总。二牒前
施物种数。后为令下正显所为。前中言阿僧祇者。总
卷八 第 709c 页
相之称。非尅定量。即如上说。施国土中一切资生等
是也。后所为中十句。前七句通令自他得如是。后三
句。唯令他众生得如是。文相易了。

二结田中。回文
不次。应云种种趣生形类福田求索。以趣中辨生。生
中辨等故。

三结心中三。一正明能施心。有八可知。
二时诸下明受施者心中。谓大庆传赞远近归。三菩
萨见巳欢喜下明施者心喜中二。先假说比况。后菩
萨摩诃萨见乞下明由喜获益。前中三。初标喜。次假
使下正况。后悉不下结胜。初可知。正比况中始从帝
释于百千那由他劫受乐。乃至净居天受不可说劫
乐。此则举九三所受决乐。皆不如此菩萨见乞者受
施称心欢喜时其心庆悦。此中色天排次。阙第二禅
少光天等。又依阿僧祇品。从那由他数。直越其末后
十大数中。阙不可量排次。正当第二禅王。此应梵文
欠脱也。问何不以不可说转不可说转数配无色界
天受乐耶。

答此回向菩萨庆乐之心。犹未究竟故。
无色摄报。非显现故。本业上卷。配摄报果。亦到净居。
问四禅巳上。舍受相应。如何此说彼地有乐。

答此
有两说。一云彼地无报乐。有禅乐故。禅定必有调畅
适悦故。一云此但假设非实有乐故。问金轮王。但王
一四天下。何故此云王三千乐。

答此亦两说。一云
此假使言。非有实金轮王王三千界故。梵本云。假使
转轮王受用三千界中人间一切资具快乐。经不称
劫。一云准本业经上卷。轮王有十五种。谓从十住菩
卷八 第 710a 页
萨作铜轮王。乃至第十五佛果为千辐轮相。此中是
第十四觉德光相轮。作三界王。当等觉菩萨也。后明
由喜获益中。有十种。文显可知。

二总结前诸回向行所为中十句。一利益。二安乐。三
中义字是利益。利字是安乐。此三句相望。但总别尔。
更无别相。具如上释。馀文可知。上来随相回向了。

第二离相回向者。前正随相时。即作此离相。同时成
就。然以言不并彰。依发教之施设故。致此前后尔。文
中五。一广显三轮相离。二何以故徵。三无有下释。四
菩萨如是下会违。五佛子此菩萨下结。

初中二。先标二章。后无众生下别释。前中。一三业解
脱。二三业无著。三三业无系。系即缚也。身口二业。与
缚著相应者。此俱离故。别释中准标分三。一显于施
者受者及施物中一分。假者我差别相。心无缚著。二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下。明于前假者所依蕴及施
物一分非情色法心无著。三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能
下。明于蕴等不著故亦无缚。初中二。先明于成成差
别相无缚著。后如是下显其成行。前中有十八句。谓
菩萨行施及回向时。于施受及物一分有情谓妻子
等上。一一不起此诸见故。若施自身时。离二事缚著。
释我差别相。具如别章。后显成行中五对十句。初如
是两字。贯下诸句。如是等者。牒前无众生等离我差
别相。谓前云无者。即是于众生等。了无缚解等。由此
故成回向行也。初二句。了生等性离而不缚。故亦不
卷八 第 710b 页
解。次二句了其因果。亦本无实。次二句。能了之心。非
一向见故。次二句。施及回向。无贪思并行后思。皆与
法性相应故。后二句。与前相应思心王。亦同思准。二
于假者所依蕴及施物一分非情色法相离中二。先
总牒修行时心。后不著内外下别显。显中八对十六
句。初两句约自他身。或情与非情中一分说。次两句
约心境说。次两句约因果法体。次两句约真俗或俗
真。谓以有生灭事行。回向无生灭时。俱不著故。次两
句回向业思及思离相。次约色蕴。三句成对。谓法体
及生灭。后约心蕴。三句成对亦尔。此皆通前施物中
说。三由于蕴等无著故亦无缚中二。先牒前起后。后
则不下正显。显中二。先明不缚。后若能下显不解。前
中五蕴各三。谓体及生灭。文显可知。缚著何别者。久
染曰著。久著名缚。谓于施行及回向行中三事人法
蕴体及生灭等。离彼缚著等故。后显不解中两句。初
句牒前了法本无生灭故云不缚。后句正显。谓了本
无缚故亦无解。

二徵意云。圣教现说从业生果。心为能著。境为所取。
何以此云无业果。能缘所缘等故。

三释中二。先总显。后非一下别释。前中二。先别释。后
一切下总结。前中三。一以法无性故。三世推不得。言
无少法者。如沙中少油亦无故。二以法无性故境无
可取。三以法无性故。心无能著。后总结中二。先结前
无生等体相。后无有下显前无性义。言无有自性者。
卷八 第 710c 页
谓诸法从缘有。此有即不有。故云无自性。性即体也。
言自性离者。谓有此性成性即离故。后别辨中十对
二十句。第九句是胜义世俗法故。馀文可知。

四会违者。前徵云圣教自说有业果能所生等。何以
今乃皆说无故。故此会云。圣教说有。约随俗说故。今
说无者。约胜义说。各据一义不相违也。文中三。初法
说。次了知下喻显。后解一切下总结。初中二。先明菩
萨依胜义谛观。说诸法空。后言语下明教随世俗说
业果不失。前中云一切法非法者。诸法当相离故。后
随俗中二。先总显之。非法为法者。谓于离名言法。以
名言说故。后不断下别释中二。一不断坏世谛因果。
二不退舍出世因果。文显可知。次喻显中二。先喻显
胜义。后而亦下法说随俗。前中四喻。一业缘感果。虽
历然不失。然如梦所见。觉巳都无。二说法音声虽利
物成用。然应缘如响音。竟无作者。三众生果相。从因
所起。如影起质。自体非真。四诸有为法。如约缘成本
来无实。后法说随俗中二。先明胜义时不乖世俗。后
了知下明非直了真不乖于俗。亦乃由了此故知业
广大。亦可由此了故方是广大。了知业用。以了业实
体故。三总结者。上来约真俗会违。显非即离。非约各
别说也。此中初句云一切诸法皆无所作者。此显真
不离俗故。正起作时相尽离作非不作。名无作也。后
句云行无作等者。此显俗不离真故。正起作相尽时
不灭坏起作之相故。乃至云未曾暂废。言行无作道
卷八 第 711a 页
者。道行也。

五大段总结者。总结上来所有回向心。皆安住离相
中三。一明能回向心安住离相。二若处下明所有善
根。皆向佛果处者。谓与无漏心相应修故。非处者。有
漏心修及二乘心修故。三于一切下明所有回向皆
悉离相。言不退转者。离相心常现前故。

第三释此回向名中二。先总徵名。后永度下依徵别
释。前中可知。

后释中三。一释回向二字。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
向时则为随顺下。释随顺二字。三佛子菩萨摩诃萨
如是回向时则为了达下。释坚固一切善根六字。初
中十释。一回可破坏虚伪因。向不可坏无虚伪果故。
此总句。后皆别依总建立。二回有担累因。向无担累
果。三回依语言因。向离言果。四回取相心因。向离取
相心果。五回有身见因。向无身见果。六回有所依因。
向无所依果。七回有有功用因。向无功用果。八回有
漏善根因。向无漏善根果。九回向有所取著因。向无
取著果。十回世所有诸法因。向出世所有应生诸法
果。彼岸之名。是究竟义故。赞以果名。释以因言。前所回
施行也。二释随顺中二。先标。后释。释有十义。皆准回
向所说。谓若如前回向之所向。则具十义故。一顺佛
果。二顺教法。三顺正智。四顺圆智所證真俗非即离
境。五顺教所诠随机分别。六顺三世佛回向方便。七
顺所为境。八顺道谛。九顺真如。十顺断障。皆云住者。
卷八 第 711b 页
一一依彼修行故。三释坚固一切善根中十句。分二。
初四句总标。后六句别释。前中一由能随顺回向故。
则巳了达理教行果真俗谛法。二由能随顺回向故。
则巳承事一切佛故。三事一切佛故。上二何别者。前
但随顺回向则当事佛。后实承事。故别显示。四供理
教等法。后六别释者。别释前初了达之言。如何了达。
一了无灭坏以本不生故。二了无乖违。如性无异故。
三了好法好无。故无可贪。四了恶法无恶。故无可显。
五了内外法有少灭坏。违因缘道。不坏俗谛故。大法
力等者。真谛常存故。上来第二大段依徵广释竟。

自下第三大段依释结名。可知。上来第一大段。明位
行了。

自下第二大段。明位果中。明得十种坚固不退。初一
总。馀九别。别依总故。于中四能顺教及所诠。八凡所
生处即具此回向修行缘。九云一切金刚等者。准梵
本。应云坚如金刚。一切不能坏。谓喻此中回向志愿
也。十于五欲境。不为贪爱等所缚著。故云自在。馀文
中可知。上来第一大段长行了。

自下第二大段。偈颂中二。先明说颂因缘。后菩萨现
身下正显偈颂。前中四。一标说偈者名。二观察下说
颂仪式。三入于下说颂所为。四承佛下说颂所依。初
中可知。二仪式中三。一显无漏心故。二彰说称根。三
表说顺理。三说颂所为中九。一为依教契理。二为修
大心。三为悲覆世。四为长佛种性。五为所修行与佛
卷八 第 711c 页
功德冥契无二。六为成佛自在力身。七为知所化欲
乐。八为随机善根而成就。九为现法性之色身。四显
颂有凭可知。

后正显偈颂中。总四十一颂分二。先
三十五颂半。颂前位行。后随顺思惟下五颂半。颂前
位果。前中二。先五颂。颂前行所依身。后饮食下三十
颂半。颂前依身起行。前中可知。后依身起行中二。初
一十九颂。颂随相回向。后菩萨观察下十一颂半。颂
离相回向。其中第七颂云谛观等者。梵本中云谛观
巳身十八界六根六尘及五蕴。释曰。准梵本。文义无
乖殊。若依汉经。乃违大意。此中大意。颂前随相回向
中施身时。观身蕴处界体性非有。岂曾观外及自身
耶。又十二处言为起满七字。而云十二种处者。此润
文之因也。读汉经者。将梵本中有此种字。不敢辄论。
今见乃知。馀文准释。

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
中二。先明位行。后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下明位果。

前中三。一牒名徵起。二佛子此菩萨下依徵广释。三
佛子是为下依释结名。

初中云等随顺一切众生者。等是平等。能随顺心。一
切众生是所随顺境。谓于一切时处。以一切物。施一
众生。如是一一众生所施亦尔。此即等之随顺。依主
释也。若依本业释云。以观善恶父母无二一相一合
相故。释曰。善父母者亲也。恶父母者怨也。谓观怨亲
平等。俱生法身。故皆父母。依此释者。应名平等随顺
卷八 第 712a 页
回向一切众生。

第二依徵广释中三。一施行。二佛子摩诃萨以所积
集下明回向行。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下明
行所成益。

初中二。先明积集过现善根。后佛子摩
诃萨复作是念愿我下。明以愿积集未来善根。

前中三。一列所积集善根名字。二佛子菩萨摩诃萨
于此下。明前善根积集成德。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
得下。明积集坚固集前诸善根。

初中有三十一句。
晋本有四十句。光统法师判云。初十是行出自中。次
十起从缘发。后十功成在巳。本疏云。初十直说善根
体。次十约境以明善根。后十约度以明善根。今谓此
文布列前后犹依梵本未回文也。若回应以初十一
句为第三段。次佛境界等十句。依定为第二段。后勤
修一切下十句。为第一段。所以者何。十度即明善根
体故。须先说也。佛境界等。是生善缘故。次应列也。小
善根等。是前善根分齐数量。故宜后也。若不尔者。十
度等善应无。小大等善应别有体。佛法僧等应不能
作善根缘故。如是一一广说。应知排次。虽尔释。且依
文。初段中前四及第六句。约分量说。馀七约数量说。
前中初云小者。谓如施行中施粗物少物轻心简田
劣田等。或中五。或一分二分等。馀行准知。二大者。翻
前可知。三广者。普为众生平等施故。或等准知。四多
者。所施未至无量巳来。皆名为多。五名无量者。阿僧
祇转阿僧祇转也。六种种者色类众故。微尘数者一
卷八 第 712b 页
三千界尘数也。阿僧祇者至至也。无边际者。无量转
无量转也。不可思者。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也。不可量
者。不可思转也。此中数名。准阿僧祇品。不令次第。应
知中十句皆名境界者。凡所属齐若亲若疏。但此摄
者。则此境界。七云心者通八识。所以者何。末那不令
违方成似无漏。赖耶不受熏善根无种故。八九内外
者想尘故也。馀文及后十句。准释可知。

二明前善
根积集成德中二。先明修时所起方便。后得堪下正
辨积集成德。前中十种。初一总可知。馀九别。一正修
时住作意。二加行。三修成摄属。四收摄眷属相因起
者。五修善根时辨诸缘具。六听法得解。七修时亡相。
八说法劝发他心时此十方便不唯局在修一菩提。
乃至总相述一切也。后正辨积集成德中三十七句
分二。前二十二句明自利。后于虚下十五句。明利他。
前中初云得堪忍心者。成谛察法忍故。十云长佛善
根者。增长成佛之善根故。二十二云住究竟道者。梵
本云具道资粮。利他中云严净大道者。梵本云净治
佛道。馀文易了。

三明积集坚固前善相中二。先牒
前可知。复作是念言下正显。显中十句。初一标起念
所在。次五善根所从。次三善根所为。复作是念时下
一句结念成益。

后明以愿积集未来善根中二。先总标愿心。后愿令
下依标别显。前中谓以愿摄持前诸善根。尽未来劫
所感依正。令与施行为资及以回向故。后别显中二。
卷八 第 712c 页
先明外施愿。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为下。
明内施愿。前中四。一别所愿施施物。略列十种。皆阿
僧祇世界施满者。显广大施故。二假使下明无限施。
有三种。一时无限尽未来故。二心无限未曾厌倦故。
三乞者无限一切众生故。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
下。明施心行相。略显十种。前五离过。后五顺理。可知。
四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下。结前无限。后明内施者。
内谓有情。简外非情故。王位。依有情内身故内摄也。
文中四。一列愿所施物。二菩萨摩诃萨以如是下。明
无限施。三大悲普下结前六种无限施行。四菩萨摩
诃萨如是施时下。明施心行相。初中略列十种施。一
众生。二无限施。有六无限。一物无限。如经以如是等
种种诸物故。十显无尽故。二时无限。如经尽未来劫
故。三心无限。如经安住广大一切施心故。四乞者无
限。如经如施一众生尽众生界一切众生皆如是故。
五随求无限。如经如是给施一切众生皆令满足故。
六施处无限。如经如于一世界于尽虚空遍法界一
切世界中悉亦如是故。三结前六种无限施行中文
即为六。一处无限故。大悲普覆。二时无限故。终无间
息。三乞者无限故。普加哀悯。四随求无限故。随其所
须供给供养。五物无限故。不令施行遇缘而息。亦心
无限故。乃至不于一弹顷生疲倦心。准此内施有六
无限。前外施中当知亦尔。略故不说。或应文通。四施
心行相中二。先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显。显中
卷八 第 713a 页
有十九心。一不染施因。或此行不为心著。二不系施
缘。或不为缘缘缚。三前二俱离。四施行不可令退坏。
五与法性相应。六巧施摄生。七不与二执相应。八于
能施者。不见现在存活之相。或不见有接后之相。九
巧治我所。十与定相应。十一不起身命之计。十二梵
本云。具种种宝性心。具是获得在巳义。种种者。诸菩
萨种种知解心可贵如宝。即此可贵心成种性故。云
性心也。十三施不望报。或不见当果有实自性。十四
明教法。十五具如此品上下文说。十六违所诠。十七
令得佛正体智。十八以教法照机。十九令得佛后得
智。

第二明回向行中二。先明随相回向。后佛子菩萨摩
诃萨如是回向时不著下。明离相回向。前中二。先明
自以善根回向众生。后又劝众生下。明令他以善根
回向众生。

前中二。先正明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
时发欢喜下。明回向所为。

前中二。先牒前中二先
牒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句。皆约前所
施内外物等流回向。一约前施财货及宝。二约前施
善根所感依正果报。悉施众生。及以善根回向。乃至
六种无限施。是无尽功德藏。三约前施床座。准梵本
中。具卧具床数。四约前施行皆为众生。是顺菩萨道
业。五约前施物皆殊胜皆离相。六约前施象马宝。七
约前施象马迅速巡游四天下故。八约前施伎女及
卷八 第 713b 页
男女。翻显染情及恩爱故。九约前施心平等无简择
故。十约前施身头眼血肉骨髓奴婢作使等难处。有
苦不自在。施身肉忍苦。奴等不自在。愿众生得生无
苦之处。自在无碍故。

后明回向所为中二。先正显
所为。后佛子菩萨如是悲悯下结前所为。前中二。先
牒前起后。谓牒前回向时智所回善根众生定得故
发生欢喜。后为令下正显。显中有一百一十句。依本
疏。科分为六段。一从初有二十三句。为令修善趣贤
首位行。于中第十一句。云无悔者。施巳庆喜故。无恼
者。自乐施故。第十三云住随顺施心者。随乞者所须。
满其意故。第十四云住摄取施心者。以施摄生故。第
十九云住如金刚极大力施心者。施心坚固不可破
坏故。第二十云住如日光明施心者。慧光破悭蔽障
故。二十一净三轮智成佛智故。二十二有二义。一以
众多善根为眷属故。二以具多善根者为眷属故。二
十三巧能生长善根之智慧。相续现行故。馀文易了。
二从得不可坏净心圆满下。有八句。令成种性中修
行。初句约令得信究竟故。三从成满菩萨无量清净
神通。下有十。句令成解行位中修行。第十句无量心者。
四无量也。广大心者。无限量也。最胜心者。无加过也。
悉清净者。皆与无我相应也。馀文可知。四从成就清
净等施心下。有八句。令成十地位中修行十度等行。
第七句令得成就纯净无漏无边体事。此是理事理
事无㝵法界。馀文可知。五从住平等行积集善法悉
卷八 第 713c 页
圆满下。有十句。令于等觉位修行。第九句令證得巧
生功德之智。第十句令成同体大悲所生善根。乘萨
婆若。来化有情。是一切智乘。馀文易了。六从严净一
切诸佛国土普圆满下。有五十一句。令成佛果行。第
四句云。令得六十种音声。发言诚谛皆可信受。百千
种法而以庄严。如来无量功德妙音悉圆满者。下文
佛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皆悉具足六十种音声。一
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有无量百千清净之音。以为
严好。是也。大庄严论第六云。如来有六十种不可思
议音声。如佛秘密经中说云。寂静慧如来具足六十
种声语。所谓润泽柔软可言言乐清净等。如是广说。
此中润泽者。众生善根能摄持故。乃至第六十名宣
诸德音。释曰。秘密经者。即密迹力士经也。论文但五
十八种。经中数足。具显如章。第六句明佛无尽辨逗
机说法。第八句众生一闻说法。不堕二乘中故。第十
句应时佛物修利他行故。第十一句中等字是皆义。
第十二句云于一庄严无量庄严者。佛依正二果中
一一皆尔严故。第十三句等入等者。皆令入三世佛
境界尽故。第十七句云行不动业得无㝵果者。其因
有四。一就机法施。二无障碍愿。三悲心亡巳。为物受
生。四修法性镕融行。感三业无功用。尽众生界。同时
普应。无所障碍。第十八句诸根者眼等根也。第十九
句云一相者谓无相也。知一切法皆无相故。第二十
五句云大力田者如出现品说。于如来所。种少善根。
卷八 第 714a 页
能坏一切有为烦恼。乃至究竟如来涅槃智慧故。第
二十六句云坚固第一等者。悲愿决定不可破坏故。
第三十二句以一行愿。普满一切行愿。三十八云以
一心知一切心。四十三云于一处出兴。一切处出兴。
四十四云严净一众会。一切众会皆严净。四十五云
于一佛土。普见一切佛土等者。皆一即一切。一切即
一故也。四十九云得非一等者。此有二义。一修因。谓
观有为无为非一异故。修诸善根。二得果。谓由前因
得法性相应神通转变一切染净体事相即相作等
非一非异自在无碍。此依业用门说。上来且约一相
分。此六段。理实不然。所以者何。第六段令成佛果位
中。第三十一四五六等句内。方说令得修菩萨行遇
善知识等故。故知诸句一一各别回向所为。不必依
位排次而说故。不可科段配位也。后结前所为中二
十句。初一句总牒前能为心。后咸令下正结前所为。
将此一十九句。属前一百一十句。流类可知。恐繁不
述。

后明令他以善根回向众生中三。一略明回向之善
根。二为令一切众生悉得安住下。明回向所为。三又
以诸下正显回向。问何故明菩萨自以善根回向中。
则先明回向。后辨所为。今此令他以善根回向中。
则先明所为。后回向。

答理实不别。为异自他。故作
是说。言不别者。如言为此事故回向。或云回向为此
事故。此但语言异势义无别也。就初略明善根中三。
卷八 第 714b 页
又劝下八字。标简前文教他非自。次普为下明修善
根。后方便下八字。显所修善。为将回向。初后可知。修
善根中有二。先八字是大悲伐苦行。后以大下是大
智观察行。可知。二明所为中有六句。初句令住佛果
果位德海。皆是殊胜纯无漏故。二中性体也义用也。
功能也。馀文易了。三正显回向中二。先牒前起后。后
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初云安隐者。非相迁故。三云
安乐者。适悦故。馀文可知。

后明离相回向中二。先正明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
萨如是回向时以此下。明以回向善根复将回向。前
中二。先牒前随相。后不著下正明离相。前中何故牒
前者。以正随相时有此离相故。后正离相中十句。一
离施因。二离施果。三离内施。四离外施。五于起行处
离。六于起行方所离。七于足者离常。八于乞者离断。
九于所施物及行等离有见。十于前句境离无见。后
明以离相回向善根复将回向中二。先明牒前善根
将施。后愿一切下明以施善根回向众生。于中六。一
果智圆。二惑障尽。三智明。四定心。五离缘缚。六成佛
种。

第三明行成利益中二。先正显利益。佛子菩萨摩诃
萨如是修习下校量显胜。前中二。先牒前。后超出下
正显。显中十一种。一超世间。二普修下修下修普行。
三悉能下见多刹无障。于中二。先诣后见。四又能下
见多刹菩萨修行。五以善下巧说深法。于中二。先义
卷八 第 714c 页
辨。后得陀罗下无断辨。六念念于下供多刹佛。七念
念严下严多刹。于中二。先果严。后修行下因严。八念
念令下清净成就多刹众生。九于彼下。多刹中勤修
诸度。摄众生。成净业。十得无碍耳下。闻多刹佛转法
轮。不生厌心。十一住无所得下住菩萨无所得神通。
于中二。先辨名。后于下显用。言与诸菩萨等同一见
者。因一无所得无依无作著见故。后校量显胜中二。
先正显校量。后一切佛刹下逐难重释。前中二。先举
劣。后况复下显胜可知。后逐难重释者。谓前举劣中。
云尚能成就无量不可说清净功德之言。恐馀未解
故重别显。文中分三。一明得法门。二如是回向时众
生不违下。明成就行。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
时得业下。明观利益。初中二。先别说。后佛子菩萨摩
诃萨如是回向时得一切下。总结。前中十句。各约同
类法互望一性无差别故。皆云清净平等。馀文及结
可知。二成观行中有十五对。分三。初六对明异类事
事互望无㝵。次法性下两对。明同类理事互望无㝵。
后刹平等下七对。明异类事理四句无㝵。初中。一依
正。二二业果。约引业说。三王所。四二能所缘。五满业
果。六业道是业所依因。即五六识中造引满相应思。
由思能造业。业依思故。晋本云业不违迹迹今道也。
本疏云。决定思是身口业所游履处。名为业迹。又初
刹那思为道。引发第二刹那思。为业体。道即迹也。又
思体为业。熏在本识。成种子。为业迹。又思为业。业有
卷八 第 715a 页
感诸道果报功能为业道。道即迹也。隋远法师云。解
惑等心起业所依。名为业迹。辨法师云。方便造作名
业。根本业道名迹。次两对理事无㝵中。前一性相互
融。后一生无生互融。后七对事理四句互融者。谓如
初对中。一刹望众生。为两事相对。二两事各有平等。
为一理相对。三刹望刹平等。为理事相对。四众生望
众生平等。亦为理事相对。分相虽此句四。互融观中。
一一句即具馀句。无所障碍。其离欲际句。亦是单理
事无㝵中摄。馀文准可知。三明观刹益中二十句文
易可知。

第三依释结名可知。

后明位中果中二先。牒前回向行成。可知。后则能下
正显。显中一十九句。一以胜解力摧四魔。一摧伏烦
恼。二慈心增上摧天魔。三了蕴实性不能为障道。四
深解不生非死能系。二贪欲为剌。欲伤戒足无漏菩
提路。三得成初地欢喜因故。四住中道实性故。五敬
福渐增故。六悲心深厚故。七摄福自在故。八现通自
在故。九游刹无碍故。十胜解契入即事理故。十一以
一切身修行故。十二随愿所修皆成故。十三了教法。
十四为供事佛至一切佛土。勘梵本中。虽但云悉能
遍一切佛刹。然其遍字之下往至之义。十五十六可
知。十七凡所缘皆生善根。十八心常平等。十九得一
性体。此与第四。体同。方便异行。总结可知。

第二偈颂中二。先经家长行标举。后菩萨所作下正
卷八 第 715b 页
显。显中二十一颂分三。初一颂通显一切善根悉以
回向。末后一颂通结上来回向之意。中间十九得正
颂前文。于中分三。初三颂。颂前施行。二菩萨为度下
四颂。颂前回向行。三菩萨回向到彼下十二颂。颂前
行成利益。

第八真如相回向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明
位行。后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位果。前中三。初徵起
名字。二佛子此菩萨下依徵广释。三佛子是为下依
释结名。

初中云真如相回向者。谓以所回善根。愿同真如体
相业用。多分说相故偏为名。此即真如之相。真如相
之回向。依主释。勘梵本中。名真如相自在性回向。谓
相是德相。性即体性。然性与相非即非离。故双举也。
本业经释云。常照有无二谛。一切法一合相。故名如
相回向。

第二依徵广释中二。先明随相回向。后佛子菩萨摩
诃萨以此善根下。明离相回向。

前中二。先明观察
先修善根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萨见可乐下。明观
现境发愿善根回向。

前中三初明善根成就本末。二以诸善根下正明回
向。三佛子菩萨摩诃萨恒以下。明回向所为。

初中
二。先明善根行相。后菩萨尔时下明观察善根。前中
有十四对。一念坚明。二无染修。三无功用业迹。四坚
趣佛果。五勇求大法。六二利行。七超凡小。八悲智行。
卷八 第 715c 页
九忆持佛法。十坚信乐十行。十一成多无漏善。十二
对行福慧。十三调物生善。十四功巧能回向。后观察
善根中三。初总辨。次其诸下别显。后其中下总结。别
显中二。先明修时众生缘。后如是下明众缘中复各
多种。可知。后总结中三。一皆依向佛乘心成。二皆巳
回向佛果。三皆悉一性。

二正明回向中二。先明回
向自身。后如为巳身下明回向众生。前中三。初总标。
次所谓别显。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下总结。别显
中二十愿。初身业应机无㝵。二语业随乐无㝵。三意
业住无我我所。四不与四惑相应故无㝵。六得教法
明智演说无㝵。七达智境照悲境是菩提心。八常念
法界性唯心现前。十二厚悲化物。久而不疲。恶而不
厌。十三有二义。一三慧性中无量善巧思慧方便以
修菩萨道。二得寻何体性思慧体性为说法方便。虽
有两说。前释为胜。十六智契诸法本净性。见世相即
常住。十七得见利平等智一多无㝵。十九诸刹各同
示即理之事法界。此上或有约德相。或有约业用。详
之可见。馀文可知。后总结中略举三愿。摄前二十愿。
谓初一严刹愿。摄前第十一十二二十。次一遍刹愿。
摄前第十五十八十九。后一智慧愿。摄馀十四愿。其
身口二愿。以随智转。云清净也。后回向众生中二。先
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问此文既云先回向自身。
后回向众生者。与此经上下文及涅槃经说如何会
通。故第八难得行云。我于众生。无所适莫。乃至云。尽
卷八 第 716a 页
未来劫修菩萨行。未曾一念自为于巳。欲度脱一切
众生。第一回向中云。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
一切智王。不为自身而求解脱。又云我为救度一切
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涅槃二十一云。
佛告琉璃光言。若闻法巳当生敬信。乃至云亦莫生
念。我听法巳。先自度身。然后度人。乃至云应生常乐
我净之想。先为他人。然后为身。

答此中先回向巳
身。后以回向一切众生者。此亦无违。所以者何。回向
自身亦为众生回向。亦为众生。既俱为众生。何先何
后。后正显中八愿除八难业。五得佛无垢智光照机。
六三慧中得了如思慧。八展转示智断果处。馀文可
解。

三明回向所为中二。先结前可知。后为令下正
显。显中十句。初二逢佛。三心即是藏。藏即名坚。入此
坚菩提心藏。自护不退故。六得水月镜像身。应现无
㝵。故云自在。八不起分别。名无动摇。馀文易了。

第二观现境发愿善根回向中三。一观现境随应发
愿。二菩萨尔时下正明回向。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修
习下。明回向利益。

初中二。先明观现见种种境界。
后见是事巳下明随应发愿。前中见种种境者。如净
行品说。后发愿中二。先牒前起后。后为诸下正显。前
中牒前可知。起后中以方便等。即如净行品中随境
发等流愿出生胜妙功德。亦如彼品云。能得一切胜
妙功德。是也。后正显中十句。一勤求善。二不造罪。三
广集善。四以善覆生。五作生善依。六离相回向。七示
卷八 第 716b 页
善令修。八智观机。九心境生善境。十常修等如回向。

二正回向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正回
向。显中三十一愿。一得佛平等见。六得受乐见善知
识眼。七见三性境皆成菩萨道缘。八宝爱證如智。九
證智增照。十能舍施心是可爱。十四善观真俗不合
不散。十七于无差别法随根说差别。是方便也。二十
无漏闻熏成金刚种。二十三有堪化机处是可爱乐
刹。二十五得知诸法无本之方便。二十六知诸法无
二。即是离欲除无能所之断故。即是断障。二十七同
前门。但无断障。二十八有二义。一于诸法。无非有非
无之戏论。二但于法无所分别。即为无戏论。令取后
义。二十九金刚藏者坚固义也。智道者佛因也。三十
法性相应善根是无碍善。馀文并可知。

三明回向
益中二。先牒前修回向时。可知。后得智慧下正显。显
中十句。一得智明。二善友摄。三佛慧照心。四灭痴。五
策勤。六修学入十地智。七由回向离相故布善满法
界。八由回向离相故。能尽因行源。应知以智回向四
字通上下句。九智契善巧回向海。十成广大福慧。

第二明离回向相中三。明初回向时离相。二譬如真
如下正显回向。三佛子等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一
切下。明回向益。初中有三十六句。一不著器世间。二
不取众生世间。三心无所依。四离分别见。五不舍智
慧。六顺三世佛回向门。七顺无差别法。八不坏佛真
相。九观三世众生等无相。十行顺佛所行道。十一巧
卷八 第 716c 页
说。十二解义。十三證他智。十四悟真理。十五智圆。十
六信坚于业性权实双行。十七了法如幻化。十八知
法无自性。十九观境及行随世言无著。二十馀执。二
十一知如实理。二十二观法性寂灭。二十三了诸法
一实相二十四知诸法相不相违。二十五与诸菩萨
同出。二十六修道摄生。二十七入三世菩萨回向门。
二十八闻佛深法心不惊怖。二十九以四无量心令
众生净。三十不起我我所执。三十一不分别世间。三
十二不染著诸境。三十三勤修出世行。三十四了世
法无性。故云无依。无依故无可执取。又无依。谓不依
根尘识和合有故。三十五于深理正见坚。三十六离
妄了真。

二正显回向中。有一百门。古来诸德。莫裕意炬等法
师。并科此文。作十段。配属位地。然复各殊。远法师判
为二分。初十门配地前。馀属地上。本疏云。今谓诸门
各是一法。并收真如体相用尽。不可相从。科为分段。
今按诸说科分段者。说无圣教。文非明白。不可详用
但依本疏。不科为定。所以者何。此略显真如无量德
相中。始一百门。得即将配地位耶。若尔者百外所馀
德相。更配何处。益盖知不也。然今诸门多辨如相。少
论体用。相是德相。如起信论云。真如相大者。具足无
量性功德故。此中且显百也。又此一一相中。文有三
句。一标所同之如。如经。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
际故。二举能同回向善根。如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
卷八 第 717a 页
故。三合所同如相。如经。遍一切处无有边际故。或总
作两句。谓束后二句为一句故。下诸门并准此知。其
初句云譬如者。勘梵本中。但应云如。非譬如也。所以
者何。梵本只云曳他。不言乌簸忙故。曳他即是指前
准后之词。是曳他之下。必对怛他之语。此谓亦然。若
不对曳他。则是如也。此门显示善根回向愿同如之
德相遍处无限。二回向了诸法实性。三随缘之不变。
六證如之智不退转。八即智之如为即如之智證会
故。云离境界等。九十皆是随缘真如。十七如有大智
光明义遍法界义。二十二法性力故。一切行法皆向
菩提故。同明眼也。二十三无分别故。二十四无倦故。
二十五如曾不以一法有性而为性故。二十六诸法
相即无相是如体性故。非出现。三十四非有相心行
无相行。三十六随缘即不变故。本来不取作。五十一
如能内熏令起厌求。问此百门中亦说如体及用。何
故都名真如相耶。

答真如尚与一切诸法。同其体
性。不相舍离。无所不在。况于相中。无体用耶。是故无
㝵也。七十了有无无性同如在有无中七十一无㝵
故明无馀惑故洁也。七十九四无㝵解智全如为性。
九十五云舍离诸漏者。勘梵本云。阿那含萨攞嚩。此
云无有诸漏。九十七云过去非始等者。晋本云过去
非同未来非故现在非异。古德于此。尽妙思。沈研钻
极。

范法师云。此破小乘三世之执。谓彼执过去为
有。若是有者。便同现在。今既灭无。故云非同。言未来
卷八 第 717b 页
非故者。小乘亦执未来有法流至现在。若尔应是故
法。今既未来缘未至故。毕竟无法。故云非故。现在非
异者。彼执现在决定是有。今明待缘假合。推之则无
故。不异过未之无。故云非异。

裕法师云。过去非同
者。集起而无集起。未来非故者。转变而非转变。现在
非异者。相别而非相别。发起新新称过去也。除灭生
死者。同未来也。清净生者。似非异也。

远法师云。过
法无常。同归尽灭。于理本无。故曰非同。来法新生非
本有性。故曰非故。现法皆空故曰非异。名此三非。以
之为如。

炬法师云。过去非同者。明如体离。虽在过
去。而非迁灭。不同于无。未来非故者。虽复集起而无
起相。明巳起之处非故。现在非异。虽在现在。而无形
处。不异过未。

莫法师云。过去灭法与如相似。名之
为同。今明依如起新行愿不同彼无。故曰非同。微尘
故业当报方受。名之为故。今明證如舍彼故业。故云
非故。现在业结不同过未。名之为异。今观业结。本无
造起。毕竟清净。故云非异。发起新新等释过去也。除
灭等释未来也。清净等释现在也。本疏云。汎论三世
法有二门。一性空门。二成有门。性空门者。谓过去巳
灭故空。未来未生故空。现在不住故空。今此文内约
成有门。谓前念法是过去灭。以能引起后念法生。是
故过去非同一往唯断灭也。后念是前念家未来。虽
由前念灭令此后念生。然无前念法可传至后念。故
云未来非故。是故前念中旧法今无彼也。现在法望
卷八 第 717c 页
前念同未来。望后念同过去故。故云非异。是故前念
谢灭。虽非同尽。然无法至后。后念续前。虽依前现。然
法新非故。是故回向中发起新新菩提心者。以前念
非同。令后念续起。令菩提心不断也。由后念非故。所
以念新。念新令菩提心不常也。除死净生。显心作业。
又现在念念成正觉者。了达现在亦平等故。见理名
觉。晋本此中错翻后门入此门内。故有九十九今此
勘出故一百足也。古德不知此谬。又以同故之言难
晓。虽各尽巧思。不符元旨。今此新译文既显露。旧缺
复令不待彽徊居然可了。言过去非始等者。谓真如
之性无彼三世初中后相。然不碍三世初中后相。是
故过去非始。然不碍过去为始。乃至现在非异亦然。
现是始末之中望前后立故。名为异也。回向云为一
切等者。谓菩提之体。非去来今。然不碍念念中起菩
提行。故曰新新也。九十八回向同始于三世平等。九
十九诸佛菩萨皆證如为体。一百如不与惑俱。馀文
思准可知。

三明回向益中十句。一严刹。二为物转法。三与诸菩
萨同智愿。四观佛体。五知不变如。六解世语无性。七
善皆回向。八劝善无间。九照漏无漏善一性。十等顺
物现。通此十句。皆有标释。文易可知。

第三大段。依释结名可解。

第二大段明位果中三。初总标。次能为下别显。后佛
子是为下总结。初中云證得无量。而别显中只列十
卷八 第 718a 页
者。是略举尔。次别显中十句。一得决定说辨。二得巧
化辨。三得一多无碍身。四得一多无㝵音。五小得正
报中容广依力。六得小依报中容广多正报通。七得
一凡正中容多圣正报解脱。八得一多无㝵定三昧。
九得一句即无尽辨。十得遍法界示成佛化物神力。
后结可知。

第二大段偈颂中二。先长行标举可知。后菩萨志乐
下正显。显中二十九颂分四。初六颂。颂前随相回向。
二以妙下九颂。颂前离相回向。三如是聪慧下九颂。
颂位果。四若能下却颂回向益。第二十九颂云菩萨
观心等者。梵本云。菩萨观心不在内。于外亦复不可
得。了知心体无所有。由分别有离即无。

第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
二。先明位行。后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位果。前中三。
初牒名总徵。二佛子是菩萨下依徵别显。三佛子是
为下依别显以结名。

初中云无著无缚解脱回向者。总徵十种无著缚解
脱。非别别徵故。不云心等释名者。此菩萨于心等十
法。作无著缚解脱。观行所生善根回向愿。成普贤所
有三业等法。谓观察时不随相缚见著故。无著缚即
是解脱故。十愿无尽。非只十法。此则无著缚解脱是
能观。十法是所观。若据都徵名释。无著缚即解脱。无
著缚解脱即回向。皆持业释。若据别显名释。则能所
观合说。应云无著无缚之心回向。乃至云智回向。通
卷八 第 718b 页
持业依主也。本业释云。以诸法无二般若无生二谛
平等三世一合相故。名无缚解脱回向。

二广释中三。一明所回善根。二以诸善根下正明回
向。三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如三世下。明行成利
益。

初中二。先明尊重诸善根。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彼
下。明尊重善根益。前中三。初总标尊重诸善。二所谓
下别显所尊诸善。后于如是下总结尊重。初中何故
一切皆尊重者。以其悉是菩提因故。若𨷂一。则佛功
德海不满足故。别显中九句文显。及结并可知。


尊重得益中二。先牒前。后究竟下正显。显中一于诸
善根欢喜爱乐永无休息。二于诸善根胜解不可坏。
三能自修行。四亦令他行。五离相修。六积集纯就。七
意乐殊胜。八心住真俗镕融境。九善根力增时。十悉
了种种善根因缘。准梵本中。初一句总。馀九句别故。
彼云随顺忍可时。究竟欣乐依正彼善根时。坚彼善
根时。运致自身于彼善根时。于彼善根安立威德大
心时。于彼善根心无著时。于彼善根能积集施得自
在时。于彼善根成胜志乐无灭坏时。令彼善根安住
如来境时。普见彼善根得势力增长时。以彼善根。如
是回向。下同。

第二正明回向中。有十门无著无缚解脱回向。一心。
二身。三口。四业。五根。六世间。七佛刹。八众生。九法。十
智。于中。初一门广摄。馀九门准同然。初门中二。先牒
卷八 第 718c 页
前起后可知。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二。先明随相回向。
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不分
别下。明离相回向。

前中有六十一愿。但依文相别分为十段。初有三愿。
回向前诸善根。愿成普贤身口意业。二有一愿。愿能
起普贤勤行。三有四愿。愿得普贤总持。四有十二愿。
愿成普贤自在力用。五有十八愿。愿成普贤行。六有
一愿。愿成普贤法门。七有三愿。愿成普贤方便。八有
三愿。愿修成普贤行。九有三佛。愿修成普贤智。十有
一愿。住菩萨行。十一有一愿。愿修贤贤智。十二有十
一愿。亦愿修成普贤行。

初中三。愿如次身口意业皆即之事法界果因故。

二中一愿。显任运无间勤故。

三中四愿。愿得总持。一可知。二诸佛常现前。三了他
言同他言。四普遍时处修行。

四中十二愿。愿得自在力。一遍时及众生身中修行。
二普现身佛会。三成十身中因果无㝵力用。于一门
者。随于一化方便中现故。此纯门也。四杂门方便。馀
同前。五令众生住十力者。自在力加持故。六于众生
身中现佛通。并令住行。七令一切言中各作一切言。
皆令住佛地。八令一一身容一切身。自谓是佛。馀四
愿可知。

五中十八愿。成普贤行内。第五云不违等者。有六句。
显能说法不违能诠词无㝵乐说无碍等。六云入一
卷八 第 719a 页
等者。一即一切即故智契于一时。即契一切。言放光
者。智照教法故。七有五句。到于等者。谓说法时。皆以
四无㝵解智。观察演说。名庄严到岸。九得法光明等
者。得诸菩萨行法智。十得智一切方便中二。先总标
可知。后所谓下别显十句。初二知数量。次二知果因。
次一知根。次一知法。次一应时。次一巧说。次一广说
不畏尽。后一说皆了义。十一有五句。身业称机现故。
十二有三句。文显。十三有八句。广大众生等者。根器
广大。堪为说广大教故。广大庄严圆满等者。实教修
多罗藏。显理无缺故。十四有十句。境界等者。智即是
印。印佛境故。十五有总别。总云诸根等者。根谓二十
二根中。除男女外。所馀皆通。别中十四句。一慧。二定。
三四亦慧。于教自在故。解法无尽义故。五勤。六慧。七
勤。八慧。谓妙观察智相应意识。识即是根。如前第六
回向中说。释界及金刚。并如前说。此句唯就照理而
说故。云金刚界根。了知一切佛法故。离世间品解十
根中。云如金刚根。證知一切诸法性故。九释根名一
同前。说境异前。了法性。此照佛智。故云金刚焰根。光
照一切如来智慧故。离世间品云金刚光焰根普照
一切佛境界故。前第六回向施心中云金刚界心。与
此相类。释曰。此上两句。愿得普贤与法性及诸佛智
非即离之智慧。十知根无碍智。十一调化方便智。十
二称法界器。十三因极。十四障垢尽。十六有标列。列
中十种神力。于中第八定无功用示现。第九依性观。
卷八 第 719b 页
馀可解。十七有总别。别中五。一一身速入多土。二多
土在一身。三严土智。四观土智。五绝小心。十八有总
别。别中六。第六了即理之事。馀可知。

六中一愿。成净法门。此即不思议解脱法门。依业用
说。文显可知。

七中成普贤方便。内有三愿。一一念心中现一切众
生多劫心念。二以遍法界身一一纳一切众生身。三
舍三倒。常见一切佛身相。严口说法令机受持了悟。

八中修普贤行有三愿。初有总别。别中二。先明刹相
入。后而亦下明本相如故。前中明一念中十种入刹。
前六辨一刹入多刹。后四显多刹入一刹。十中初二
可知。三四二句。共明一层中三重展转递相绕如网
之刹。五当一刹种上二十层内诸刹。由此刹种在华
藏刹海内。如天帝网。次第行布故。从此所依摄处。而
云以因陀罗网分别方便。谓以帝网布列喻。方便显
示故。六尽刹海中所有刹故。云普分别一切法界。七
众杂类刹。入一刹。入多入一。九尽法界刹入一刹。十
尽空界刹入一刹。后本相如故十对应度者现之。故
云悉令见。二有二。先明知诸想。后断一切下明知想
益。前中三。初总明知想所因。次所谓下别显想名。后
如是等下结知行相。初中谓愿成普行得灌顶。乃至
能了知诸想。次别显有五十二相。后结能知行相中
二。先结知速。后而离下明离取相。二明知益中八句。
文显可解。三有三。初显修行得他心智。次于一一下
卷八 第 719c 页
别显。随彼何心智。皆能智有七类心可知。后种种下
总结知之行相。

九中成普贤智有三愿。一于一切处中。各知多处。二
于一切业中。各知无量业。三于一切法中知多法。多
法中知一法。

十中住菩萨行有一愿。于一切言音中。各知多言音。
十一中修普贤智有一愿。文中三。一因智成行。二由
行住位。三依位说法。说法中七。一一一法中各说多
法。二多法中一一各多差别。三一一法摄化多相应
机。四摄化多时。五相应有四。一欲。二解。三根。四时宜。
六由欲等令多众喜。七一切佛众各满法界令得益。
文家且显一佛。馀略不说。得益有七。一立胜志。二生
广慧。三了诸行。四住普贤位。五證所说。六刹那增长
多智。至尽未来。七一切刹中修行成满。

十二中修普贤行。有十一愿。初中有总别。别中三。一
一一根知多根。二了多欲乐。三生多行有二。先明得
细境之智。后而心下显能知行相。亦是了知之益。前
中三。初总标。次得色下别显。显十细境智。后如是等
下结能知速。别显中云微细者。准无性摄论释。微细
名由难知故。后能知行相中。云不恐怖者。境虽微细。
不怖难知故。馀文准释。三有三。初总标。次能知下别
列十细境。后如是等下结。能知下别显境智。后如是
等下结能所知。

别显中有二十一门。前十一门。明
细智。后菩萨见前境下明细智。前境中。初九名智者。
卷八 第 720a 页
亦是境故。(勘梵本)馀文易了。五有二。先明细境。后成就
下明了知之益。前中三。初总标。次悉知下别显细境。
中间有云智者。亦是所智境故。后如是等下总结能
知。就前显中。四十一门分二。前三十门约因。后十一
门约果。前中三。初十明一生菩萨身智行位等事。次
十明补处菩萨在天宫事。后十明最后身菩萨降生
人间事。中间文及结。并可知。后了知益中。有二十四
句。一于世现身。八数见道缘。九修行巧无障。十一得
因位极。十四十九。凡修行一一无尽。同法性故。二十
于一念间。知一切众生生灭心。心法即如藏。如藏即
生灭。心心法为无为非即离如幻现如通示。二十四
能示四业用。一众生。二劫数。三随妄心立语言。四依
愿起通。馀文易了。六有二。先明细境之智。后广摄下
明知境利物。前中三。初总标。所谓下别显。别显中。九
智可知。后如是等下结能知。能知中。一知速。二称境。
后利物中五。一法施摄。二示法爱语摄。三利行摄。四
同事摄。五令悟摄(五勘梵本)七有二。先明细境之智。后如
是了知下明能知利益。前中二。先总标。后所谓下别
显。显中二十一向分二。前九句约所化处。后十二句
约能化人法。前九中五云无比者。最胜妙故。如胜莲
刹密严土等。馀文可知。后能化十二句中。一总显知
佛出。二知说法。三现身业。四放光。五等通。六一音即
多。七入会。八多作一。九一作多。馀三知理性。后能知
益中十三句。二云入普贤行等者。谓智行通行。九十
卷八 第 720b 页
十一。亦皆云想者。是决定心。非取境之想。馀文可解。
八有二。先明所知境。后于法自在下显能知行相。前
中二。先总。后演说下别。此中皆约即理之事。名法界。
别中二。先列所知。后如是下缚能知摄境知。故云如
实。馀并可解。后能知中十句。一云普行令摄脩。二于
能所诠离取舍。三出生一相智。四于为无为。离存坏。
五不染世。六堕世言。七开示真寂。八不依住境。九见
法界相。十了诸法无性。九有二。先明境智。后得诸下
明知益。前中先总。后别。别中先列十智。九云非劫者。
谓日月岁时不名劫故。馀文及结能所知并可解。后
知益中得十种心。一云行王者中行最尊贵故。五云
世界网者。眷属刹故。馀文可知。十有二。先明境智。后
得入下明能知成益。前中二。先总。后别。别中二。先列
十智。后如是等结能所知。前中。八云非法者。诸法无
性故非法也。九云无法者。以无性理有诸法故。馀文
可了。后结中云与彼同等智称境知故。后能知益中
十种。一入即理之事诸法界一一中定心不散起行。
二眼等皆具佛智。三得佛善权。四得佛广大善根。五
入佛身。六现身业。上两句或共一义。谓能入佛身中。
现菩萨身业。七顺时处语说法。八得佛力加意业。九
生善巧慧。十以佛智释法。上三句或共一义。谓佛力
加得一切智善巧。简释诸法。十一有二。先明境智。后
生如影下辨知益。前中二。先总。后别。别中二。先列。后
修菩萨下结称知境。故云文义皆如实知。前中十一
卷八 第 720c 页
种。末后中如来道等三个道字。今勘梵本。皆是道路
之道。此亦义言意取所行故。后知益中。得十智可解
第二明离相回向中。有十对不分别。三中云出离道
者。道是能修智。行是智所修成。梁摄论云。不见菩萨
所行行及能行道。此之谓也。上来别显十种无缚中。
初一无著缚心讫。从此下应辨馀九。准例同故。但列
名尔。初虽巳说。相从故同列也。

第三彰行成利益中十句。分四。初三同行法。次一同
教法。次一同理法。后五同果所有法。就初三中。一总
显行同类。故云如也。二古行应学。未行当成。现行正
住。住即是行。住其修行故。三于行恒修同三世故。云
安住不舍随顺等。安住亦行也。次一同教法中。同昔
说勤行。同未说当成。同现说了知。次一同理法中。同
昔佛證理圆。同当佛證理当成。同现佛證理正住。后
五同三世佛果所有法中。一佛果应机体德业用。唯
佛自境。于昔巳得令行彼因。当佛未得今同住彼行。
今佛现行得齐其所因。或齐所得。就一体说故。二得
善根。三具种性。四住所行。谓无碍行。无有住处。普为
众示所行等。广如出现品说。五顺境界。谓非境界境
界等。亦如出现品说。

第三依别释结名者。上来但别释。初一无著缚心回
向故云心也。

第二大段。明位果中十二句。初二及七准身业。三六
八准意业。权魔业是摧自造四魔因故。四九十一十
卷八 第 721a 页
二通三业。依十通说。具三业故。五唯语业。并可知。上
来长行了。

第二大段偈颂中二。先标举说大。后正显。正显中五
十一颂分二。先四十九颂。颂位行。后二颂颂位果。前
中三。初三颂颂所回善根。二所修下四十四颂颂回
向行。三过去下二颂颂行成利益。初中第二颂内云
不为自巳及他人者。此有二义。一不以情私为自他
故。二不见自他有所为故。二正颂回向行中初一颂。
颂普贤因位究竟。馀颂因圆满。果满中初一颂。颂知
世间后细智。次一颂颂知众生趣微细智。次一颂颂
知世界智。次一颂颂知心智。次一颂颂知根欲性。次
二颂知业。次二颂入劫智及知心行。次十方世界一
切佛下二十七颂。颂菩萨所住成满大用。于中。初一
总颂。次一颂住兜率天。次一颂入胎是微细故。胎中
具八相也。次二颂初生。次四颂行笑吼成佛各一颂。
次一颂在宫及出家。次五颂坐道场降魔成佛正觉。
次五颂说法。次三颂馀趣现自在。次一结此菩萨善
根回向。次三颂回向大果之行仪。次有数无数下四
颂。颂入劫及刹菩萨所行行。次二颂出生无馀智。于
中。前颂第四句。梵本云住行力巳皆了知。谓住普贤
行之力故。次一颂众生性微细智。后二颂行成益。又
后二颂位果。并可知。

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
先明位行。后菩萨摩诃萨以法施等下。明位果。前中
卷八 第 721b 页
三。一牒名徵起。二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离垢下。依
徵广释。三佛子是为下。依释结名。

初中云等法界无量者。等是能等回向行。法界无量
是所等事。谓尽十方虚空所摄事法界无可限量。今
迥法施等善根。令成无漏体德用。愿彼所得数量等
彼事法界故。准后十六门回向中。或愿能起等法界
无量行。或愿成等法界无量德。或愿感等法界无量
果。此皆是等彼之法界无量。从所等为名。依主释。若
总言之。即等法界无量之回向。亦依主释。本业云。觉
一相法第一义谛中道无相。一切法皆一相照故。名
法界无量回向。

二依徵广释中三。初明所回向善根。二以此善根下
明用前善根成回向行。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
向时安住下。明回所成德。

就初中三。一行所依身。二广行下依身起行。三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以法施下。依行所成善根。

初中住
法师位者。如第十地菩萨得离垢三昧。受智职位。由
得此定。灌心首故。外示表彰以白缯系顶。缯名离垢。
从喻称尔。

二依身起行中十二句。一法施。二起二
大心。三令他住大心。四以出世利利物。五大心养善
根。六调生示正因。七破迷真实义愚之智。八等心利
物。九心心所净离见缚修行故名自在。十导众正道。
十一导众法行。十二作众真友。

三依行所成善根
中。略举六善根。此六于前十二种行。或通遍。或别属。
卷八 第 721c 页
通遍可知。别属者。一由前初行故。发生自他清净无
漏善也。三由前第三行故。得摄受众生趣向佛智之
心善根。三由前二五八九行故。得胜愿坚固善根。四
由前第四行故。得增益威德善根。五由前第十二行
故。得于善友心无谄诳善根。六由前六七十十一行
故。得观察一切智无边境界善根。谓佛果所有应众
生法。无边限故。名无边境界。馀文可知。虽有通别两
判。约通为胜。

二用前善根。成就回向行中二。先明随相回向。后佛
子菩萨摩诃萨又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以住法
界下。明离相回向。前中二。先正显回向。后佛子菩萨
摩诃萨以法施等所集下。明大段回向所为。

前中有十六门回向。

就施初门中有七愿。一于大
菩提无碍智愿修成增广。此如下回向所为中云。为
令一切众生皆得无限量大菩提。周遍法界无所障
㝵。是也。二愿于教法得授持说。三愿得于多佛之忆
念因行。四愿得修彼多。五愿得用前忆念佛善根施
众生成行。六愿常见佛及善友。七愿修行佛菩萨所
说梵行。于中二。先明为巳修梵行。后佛子菩萨摩诃
萨若能下。明为众生修梵行。准次后文。前是自修。后
令他修。且依前判。前中二。先总标所行。后所谓下别
显行类。别中有二十八行。一离增上缠。二合具。三不
杂见。四不杂爱。五不误犯。六离障。七顺教。八缘离。九
果离。十对治离。十一同佛因修。十二称法性。十三离
卷八 第 722a 页
取。十四离彼我。十五了不生。十六离危。十七超下乘。
十八坚力任运之义。十九寂静。二十忍力所成。后为
众生修行中六。一牒前起后。二令一切下正显。三何
以故徵。四菩萨摩诃萨自于下释。五何以故重徵。六
菩萨摩诃萨住无下重释。初中二。先牒前。后则能下
起后。谓一一皆通为巳及物故。云若能等。二正显。显
中十二句。并约梵行清净义为众生。可知。三徵。意云
菩萨先应化物利行。何以先自利行耶。四释。意云若
不先自住行。则不可令他住行故。文中十句可知。五
重徵。云轨物为导。虽尔大悲齐物。云何故云何以故。
六重释。意云菩萨但身住无倒行。口说无倒行。三业
说无倒清净则俱不违也。文中二。先总标。后菩萨摩
诃萨下别显。总意可知。别中十句五对。一得净心。二
修和忍。三离疑悔。四得净信。五住正法。并显可知。

第二回向愿得于无尽法门海分别演说。文中二。先
明用前善根回向愿得法门以施。后作是念言下回
向愿得等法界身业等。前中二愿。一愿得无尽法门
称机说法摧异道。二愿得三世佛法海为物演说。于
中二。先明演说。后为欲下明说所为。前中二。先明所
说教。后悉得下明能说辨。前中十相。一说法海时
于一一法。先生起其端。后方正说。二所诠。三能诠。四
立前后。五正说。六显意。七趣入前方便。八正悟入。九
观意。此应在第七。七应在八。八应在九。十起尽法喻
主客等分段各别故。后能说中。先明心。于彼一一中。
卷八 第 722b 页
悉得法无尽。后获无畏下明辨说无穷。后说所为中
四。可知。后回向愿得等法界身等中十种。初二云遍
法界。馀八云等。从多分说。此第十回向名。亦从此立。
于中。六云住者所依住。此有二义。一外依住处。二内
所住位。如十住等。十云入者。趣入回向门。亦随顺义。
馀文易了。

第三回向愿得见等法界无量佛十种及得十种平
等文中二。先明用前善根回向之所为。有九句。此第
十回向名。亦依此立。可知。后又愿下正显回向。于中
二。先愿得十种平等。后如我下以巳所得愿普同等。
前中愿得与佛无异。故名平等。

第四回向愿得如法界无量智慧中二。先牒前起后。
后所谓下正显回向。有十愿。皆约真如法界为愿。一
得智。二见佛。三诸刹。四修行。五住佛智。六与众生同
一智性。七令众生永净。八令众生顺普行。九令众生
以普行为严。十令诸菩萨不失净行。文并易了。

第五回向愿得事一切佛皆令喜等中二。先牒前起
后。后所谓下正显回向。有十四愿。文显可知。

第六回向愿善根同真如法界无起性正等中二。先
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十愿。亦得真如法界
为愿。一不变如。二随缘如。三诸法无性。四缘相离。五
九世法一念显现故。六空无烦故。七本来寂故。八不
住方所故。九常坚故。十平等故。

第七回向愿众生成法师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
卷八 第 722c 页
下正显。显中有二十愿。一从菩提心发言佛必护念
故。二令众生得佛智故。四令得了教理智故。五从无
分别智中出巧辨说故。七令得现證之辨。如眼识现
量缘境。非如意识待五识引故。若据梵本。乃云为眼
法师非是如也。谓为众生眼。令见正道故。八得念持
力。不违佛说句义故。九无相之相是妙相故。十一说
实教大乘。是建无胜幢。十二巧说法彼诸疑闇故。十
三智于法藏。显出义理。自在无㝵故。十九以无我我
所心。传法摄生故。二十菩萨说法皆愿回向安世间
故。馀不释者。并准知。

第八回向愿得离诸取著修回向行文中二。先牒前
起后。后所谓下正显中十句。于业等皆不以取著而
为回向。可知。

第九回向愿得为成一切智不为世间故回向文中
二。同前。正显中二十八句分二。前十七句。变显。后但
为教化下顺释。前中二。初二于六尘不耽。四不求。五
不著。八不求乐。十一不求乐缘令和合。馀文可知。后
顺释中。七證无生极故。八众行海严种性现成果故。
九求明教法无㝵智故。馀文可知。

第十回向本性平等心等文中二同前。正显中三十
句分二。前十句明能回向心。后又为下二十句。明回
向所为。前中一了诸法缘成来即无差别。二了诸法
无自体。四无诤者无此彼故。五了诸法不生。六了不
失因果分位十地智心。馀文可知。后所为中。七云入
卷八 第 723a 页
十力轮者。證佛十力智。摧魔。如圣王轮摧敌故。八清
净行法之愿。十四无畏菩提心者。其心勇猛。不畏生
死拘碍违顺动摇。不畏菩提难成众生难度苦行难
行故。馀文易了。

第十一回向愿得正念清净回向等文中四。一牒前
所回向善根。二正念下明回向所为。三佛子菩萨摩
诃萨如是回向时不应下。明回向不应为。四佛子菩
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净下。明回向利益。初中有
二十二种。初三皆应有为字。略故不说。十云离二著
者。谓人法二执。或我我所著。十一思惟缘起故。有缘
起故无。有无无碍。非即非离。如是观察。如是演说。十
二云勇猛者。入生死海。运度众生。不畏诸难。如帝释
幢降怨勇猛。十三幢。即帝幢。怨不能胜。为建立十地
智幢。更无能胜。藏是坚义。馀文可知。三不应为中三。
一标。谓不应贪有等回向。二何以故徵。徵意云。菩萨
大悲愿常处三有。何以不回向耶。三菩萨摩诃萨下
释。释意云。若贪著五欲回向。非大悲也。是故应以无
贪等而为回向。文中九句。可知。四将回向利益中十
句。一得净信。二于菩萨行欢喜忍受。三修净大菩提
道。文云大菩萨道者。恐是写人误错。四具佛种。五佛
得智。六舍恶。七离魔业。八近善友。九巳成大愿。十请
与众生设会。

第十二回向音声文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
显中。愿令众生得四十四种音声。第十四十五十六
卷八 第 723b 页
十七。加智字者。依智发声故云智。意亦在声。二十七
总持金刚句音。谓此句音中。摄持多法门。而能坏灾
危。不为天人魔梵等音所制持故。二十八于其声中
演出多字句。故名智藏。馀文可了知。

第十三回向愿众生得离过恶身等十法文中二。先
牒前起后。后所谓下正显。显中七愿令得了信等善
巧智。八信解者胜解也。信中深忍是胜解故。馀文可
知。

第十四回向愿自得十种身文中二。先牒前起后。后
所谓下正显。显中三。一列所愿得愿身。二于一切下
明依身现三业化。三菩萨摩诃萨下总结现身利益。
初中有十身。一全体是光。二不闇昧。三水不沾污。四
性自清净。五净中之极。六不为尘坌。七极微亦不著。
八常无垢秽。九具相可爱。十有机斯应无限近远。二
依身现三业化中二。先总显示。诸众生大菩提下别
辨。前中二。先约处彰现。后如何明下明所现任运。前
中三。一刹中现身业。二世间现语业。三宫殿中现意
业善巧安立诸事。后任运现中。各随所应。不待作意。
称其现故。后别辨三业化中。有十种分三。初六语业。
次三身业。后一意业。三总结现身利益中。皆令得佛
身。

第十五回向自得不空身等文中二。先牒前起后。后
愿身下正显。显中二。先明愿得道器三业。后入一切
众生下明契语诸法。前中十种。一不空身业。二无厌
卷八 第 723c 页
修。三大悲广。四恒契说。五常念发。六念佛常现前。七
实心修善。八置物于道。九得教法智用。十得广受持
修。后契悟诸法中二。先明所契悟。后于此下一句。结
依十入以修行。前中十句。一悟物实性。七悟菩萨能
生众生善根智。八悟菩萨观法性智。馀句可知。

第十六回向净土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愿一切佛刹
下正显。显中二。先总显。后其一一下别辨。前中七。一
刹净。二刹严。三刹量。四纯善。五净光。六佛现。七诸刹
净境中各互现诸刹。后别辨中二。先明宝等十二种。
外物各九十四阿僧祇严。及无限量菩萨人宝为严。
如法华云。大宝庄严刹。以菩萨为大宝故。后次第乃
至下明前宝等十二种各九千四百阿僧祇严及无
限量人宝为严。前中二。先广说宝严具严及人宝为
严。后如宝庄严下略列馀十一种严物名字。前中三。
初总标等法界宝严。二所谓下别显九十四阿僧祇
外物宝及人宝严刹。三是为菩萨摩诃萨以诸下。总
结善根回向成。二宝严刹。初标云悉以者。同用如此
数量宝严故。等法界者。其严具难量故。以事法界数
为其量故。二别显中二。先外宝严。后佛子菩萨摩诃
萨于彼下。明菩萨人宝严。前中二。先十五阿僧祇别
结赞胜。言宝楼阁广博崇丽延袤远近者。梵云宝楼
阁广博严丽见者悦意诸佛游往。次后第四云宝多
罗形如半月众宝集成者。梵本云宝多罗树半月形
宝为叶庄严。后七十九阿僧祇多分各别结赞。中间
卷八 第 724a 页
有显具三业等者。以其皆从人法理事无㝵观修善
根感故。后人宝严中二。先明一刹中数量。后如一佛
刹下。结通尽虚空界刹中乃至一毛头处数量。三总
结宝严。可知。后略列馀十一种严物名字。文显易了。
后总明宝等十二种各九千四百阿僧祇严。亦易了
第二明回向大段所为文中。通此十六及前十五段。
于中有三十七门分二。先二十三门明为众生。后十
四门明自为成就佛事。前中第四为令信心不坏故。
十云眼者智也。十一是宿住智相应念。十三形对二
乘菩提有限量故。十四得与一切佛及大地菩萨同
体善根。如上第一卷赞菩萨德中云。皆从如来善根
海生。是此义也。十七同体净刹。如上文云。普贤身依
如住。是也。后为自成就佛事中。先种。后显。文易可知。
上来第一明随相回向了。

自下第二明离相回向。于中二。先牒前标举。后所谓
下正显。显中二十九句。此中云法界者。皆理事无㝵
法界也。初云无量住者。智依无量行法住故。五云色
平者。以其即事之理故。皆准此。十内十一外者。情非
情故。十二发起者。方便令起行故。十四善根方便。二
十二教法。二十八事法界。上来第一明用前善根成
回向行了。

自下第三明回向行所成德文中二。先牒前。后安住
下正显。显中十句。皆言安住者。能得故。法界无量者。
事法界数量多故。平等会相归性故。九云能以等者。
卷八 第 724b 页
得佛圆音故。十住于等者。得佛力无畏等功德故。

第三依释结名可知。

自下第二大段。位果中二。先牒前标起。后成满下正
显。显中三。一总标。二于念念下别显。三如是等下总
结在巳。

初中二。先两句。自利果。谓成多行愿。严多
佛刹。后令一切下两句。利他果。谓前句。同前得二利。
后成就下一句。了多法智。

二别显中二。先总标。后
所谓下别显。总中两句可知。别显中二。先见佛自在
力。后又得下明得佛清净。前中有十四句。一遍法界。
二离相。三任志。四事事无㝵。五净其惑障。六现刹。七
随应言。八随时通。九任通智。十说穷法界。十一法界
眼照用。十二问持耳。十三称法界身。十四證法圆智。
后得清净中二。先总。标后所谓下别列。别中十句。言
清净者。智照于境。明净无障故。三一切处遍智知者。
一切至处道智也。馀并可知。

三总结在巳中十句。
一圆满。二辨巳。三净巳。四于前诸境。无自在不自在
清净不清净故。五如对面。六审了。七證契。八简择。九
明自。十究竟。上来明第十回向中长行了。

自下第六大段。瑞应分中二。先动地。后佛神力故下
明兴供。前中三。一动因。如经。尔时佛神力故。故二动
处。如经。十方各百万佛刹尘数世界故。此望住行胜
故。云百万也。三动相。有二。先总标。如经。六种震动故。
后别显如经。所谓动遍等。具显如前世主品末说。后
兴供中二。先明供因。有二种。如经。佛神力故。法如是
卷八 第 724c 页
故。后明供事。有二。一空中雨华香幡盖等外事供。二
阿僧祇下雨诸天三业供。谓语赞等音。身敬礼作乐
放光现化身等供。心希佛功德等供。文显可知。

第七大段。结通十方中二。先牒前。后用遍下结通此
文。或结前瑞应分。(勘梵本)

第八大段證成分中八。一證因。如经。尔时复以佛神
力故。二證来处。如经。十方各过百万等故。此望住行
胜故。以百万表之尔。三来众数。如经。各有百万佛刹
尘数等故。四赞说回向。如经。咸作是言等故。五述巳
及彼佛同名并来处刹名。如经。佛子我等皆同等故。
六述本刹中说法同此。如经。彼诸世界等故。七述巳
来意。如经。我等皆承等故。八结通十方。如经。如我来
此等故。此上瑞应结通證成三分。皆应在偈颂后安。
所以者何。有五因故。一瑞应等三分。通十回向。而后
偈颂。唯局第十回向故。二未说第十偈颂。则是经犹
未了。不应预瑞豫證故。三瑞證本为说经。既瑞證长
行。而不瑞偈颂。则应偈颂非经故。四證不应云彼诸
世界以佛神力悉说是法。文词句义。皆亦如是。无增
减故。五若许二分合在颂前。即应颂中颂此二分。借
使梵本如此安置。即合译者回文。文说不回。致令文
有殊误。此译人之谬。非结集之过。上来长行了。

自下第二大段偈颂分中二。先叙说偈意。后菩萨成
就下正显。前中二。先总标有二。谓一显无我慢。如经
承佛力故。二显无偏心。如经观察十方等故。后善知
卷八 第 725a 页
下别显。于中十句。一为善知文义。乃至第十为现清
净妙色身。并显可知。

后正颂中有四十七颂分五。
初九颂。颂前所回善根。二随所下两说颂。通颂前十
六门回向。三十方佛刹下二十三颂。前别颂前大段
回向所为。四过去未来下十一颂。赞胜劝修。五一切
众生下两颂校量功德。颂回向所为中分七。其颂不
次。应知。初一颂。颂为严净一切佛刹。二有一颂。颂为
令众生皆成满清净一切智。三有一颂。颂获一切法
大神通智。四有一颂。颂为令一切众生皆得同于普
贤行。五有一颂。颂为一切众生皆得无能过清净功
德。六有两颂。颂普入一切众会道场。七有十六颂。颂
欲于一切众会道场亲近供养为一切众生演一切
法咸令欢喜。馀文并可知。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