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58a 页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五(本末合)(尽第三会)


**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二。先释会名。后解品称。前中约处名须弥
山顶会。亦名三十三天会。若通别具言。名三十三天
帝释宫中妙胜殿会。若约所法说。名十住会。此即从
处从法。皆依主释。

后解品名者。升登也。须弥梵音
具正应曰苏迷卢。此云妙高也。山顶者。谓此山顶纵
广八万四千由旬。其形畟方。四边各有八城。中央有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58b 页
一大城。名曰善见。帝释居中。有大卫殿。名为妙胜。据
实佛但往妙胜殿。品目就通。名升须弥。或是言总意
别。故曰山顶。山顶之品。依主释。若依梵本。具名应云
如来向苏迷卢山顶上品。言妙高者。妙谓体以四宝
所成。高即相出七金山等。俱舍第十一云。于金轮上。
有九大山。妙高山王处中而住。馀八周匝绕妙高山。
于八山中。前七名内。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复有
铁轮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界。持双山等唯金所成。
妙高山王四宝为体。如次四面北东南西。金银琉璃
颇胝迦宝。乃至云。如是九山。住金刚轮上。入水量皆
等八万踰缮那。苏迷卢山。出水亦尔。馀八出水半半
渐升。谓初持双山出水四万。乃至最后铁轮围山。出
水三百一十二半。如是九山。一一广量。各各与自水
出量同。(若依此经十定品说。妙高山身。入水出水。皆八万〔千〕由旬。山顶从广。及馀八山。并准应释。)
又彼论颂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
八四二千量。坚手及持鬘恒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
亦住馀七山。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
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见。周万踰缮那。高一半。金城
杂宝地柔耎。中有殊胜殿。(此殿梵名〔吠〕制演多。此云妙胜。或曰殊胜。)周千
踰缮那。乃至广说如彼云云。今此明佛以自在力不
起觉树下应机现彼。故云升须弥山顶也。问何要升
天说此法耶。

答有二义故。一者机感在彼处故。二
者显德渐增胜故。问既显德增。何不按次向四王天
耶。

答此亦二义。一表此将说成位法故。谓十信但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58c 页
是十住方便。未得成位。四王住处。在须弥半。未至山
顶如来成位。二表此非位与位悬隔。是以说住越彼
四大王众天尔。

二来意者。亦有二种。一显会来。然有二义。一为答前
十住问故。二显信是住方便故。方便既满。正位宜陈。
故次来也。

二品来意者。前品说信德用究竟。此品
明住方便。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亦为二种。一以十住行位为宗。摄位得果
为趣。二明品宗者。以严处请佛为宗。成后正说十住
为趣。

四释文者。此会总有六品经文。长科为三。初二品显
当会由致。次三品是当会正宗。后一品明胜进趣行。
问前会何故无此进趣行耶。

答显二义故。一显此
成位。前但行故。二显前无位。总为此位进趣行故。更
无别也。问若尔者。回向是位。何故亦无进趣行邪。

答彼亦为显二种义故。一显三贤位满。总为趣地加
行故。二显趣地加行。是无分别慧离趣相故。

就初二品。文即分二。前一品明化主赴机。后一品明
助化赞佛主伴圆备方可显说。就前品中。长分为八。
一本会圆遍。二尔时世尊不离下。佛以应法界会身
各升当处帝释宫殿。三时天帝下十方天王各见佛
来严殿及座。四尔时帝释下十方天王诸佛居殿。五
尔时世尊下明一切佛皆受请入殿。六尔时帝释下
乐声止息。七即自下天王忆念昔佛入殿自种善根。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59a 页
八尔时世尊下佛普坐殿。殿匆宽容。

初中二。先明能现因。谓佛威神力。后十方下明所现
相。所现相中二。先明化主遍一切会赴机。后各有下
明助化遍一切会说法。前中赴机所遍之处。略有九
重。一遍一娑婆界内百亿阎浮提菩提树下。二遍围
绕娑婆世界十刹尘数广大世界内。三遍围绕一一
广刹各十刹尘数眷属刹中。四遍娑婆种中一切世
界。五遍尽华藏刹海一切世界。五遍尽华藏刹海一
切种内诸世界中。六遍尽虚空界所有刹海诸世界
中。七遍前一切世界各各同类皆遍法界诸世界中。
八遍前一切世界所有尘中诸世界内。九遍前尘中
一切刹内所有尘中一切世界。乃至重重如因陀罗
网诸世界内。今此文中。但显遍在第七重中娑婆同
类刹内。馀略不说。下诸结通皆约此辨。上文光觉品
等所说会遍皆此准也。又此依器世间说。若约智正
觉世间身及众生世间身中所有世界乃至尘刹。亦
有如前重重无尽佛皆充遍。准释应知。问若佛遍前
九会等处者。为同时遍前后遍耶。设尔何失。二俱有
过。若同时遍。何有九会后次第。若前后遍。则佛及会
不称法界。

答同时前后遍。所以者何。法界体故同
时遍。法界用故前后遍。用是体用。常前后不碍同时。
体是用体。常同时不碍前后。如印中字印即同字不
碍时字前后也。问经说略毗卢。但严华藏。如何今说
周遍法界一切刹海。乃至尘刹皆其化境。

答但严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59b 页
华藏。则为巳严无尽刹海。若尔者经何但言严华藏
邪。解云。为显诸佛严土行果互望无碍。一即一切故。
毗卢严一华藏。则巳严净法界诸佛一切刹海。一切
即一故。法界诸佛所严刹海。即为但严毗卢华藏。如
毗卢望馀佛既尔。馀一一佛望馀亦然。问若一佛化
境则遍周法界。馀一切佛更何处化。

答一佛化遍
则为一切诸佛化遍。举毗卢望馀佛。收摄既尔。举馀
各各望馀亦然。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如十业佛
云云。文云皆见如来者。谓由佛威神故。令前十方一
一会众各皆见佛在当处会中。此文意显前十方一
切处一一会皆俨然不散。佛法界身该一切时。遍一
切处故。

后明助化遍一切会说法中二。先明承佛力说法界
十住。后靡不下明承佛力见佛法界身。前中法界十
住者。具主伴故。一说即一切说故。一切说即一说故。
后见法界身者。一身不分。多处恒见。此一即一切也。
多身不合。一处令见。此一切即一也。一多同时。应感
无碍。是佛法界身矣。文中有三世问及三宝等。准释
可知。

第二佛以应法界身。各升当处帝释殿中。云不离一
切菩提树下。而上升等者。据文。则不离一切处。而升
一处。约理则不离一切处。而升一切处。为显一切即
一一即一切。故互举尔。若通而言之。具有四句。一不
离一处升一处。二不离一处升一切处。三不离一切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59c 页
处升一处。四不离一切处升一切处。问动静不俱。去
住悬别。既言不离。何复云升。

答释此。略以三门分
别。一叙古。二辨违。三显正。初叙古四说。一云释迦本
身不离道树。别起应化。升于天宫。故曰不离而升也。
一云不离是报身。升天是化身。二身别故不碍有坐
有升也。一云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一云此升天
之身是不住而至。以往即不往故。所以不起也。不往
即往故。所以升天也。如云以不来相而来故。

二辨
违者。且前三说俱违本教。此经九会。皆说毗卢遮那
法界十身不分法报化故。第六会云释迦佛者。还于
十身。呼释迦尔。故名号品及入法界品中。说摩耶夫
人处。并有明文。第四师说。但明升相离故。升即无升。
不离相离相。即无碍。

三显正者。此佛神通同体业
用。即住是去。去即是住。住是体遍。去是用应。应是体
应。虽升后而不离前。体是应体。虽不离前而升后。然
此中有三无碍六相即。三无碍者。一去住无碍。谓不
离而升故。二多一无碍。谓不离一切菩提树下。升一
天等。具前四句故。三合前二种无碍。谓佛以不离而
升之身一处升时即是前一切处不离而升故。六相
即者。一去住相即。此有二种。一住时即去时。二住身
即去身。二多一相即。亦有二种。一谓一身升即一切
身升。二升一处即升一切处。三前后相即。此亦二种。
一前会即后会。二前时即后时。上三各二。总六相即
也。又此带前赴后。有相入义。至后之时二俱在故。亦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0a 页
有帝网义。后后之中有前前故。思之。问佛既同时遍
在九会。而不碍去住相即者。则凡从前往后。皆应云。
不离前复而往后。何故但云不离前耶。

答此显二
义。一显相即义。谓前即是后故。但云不离前。则巳是
不离后也。二显相顺义。谓用顺体故。虽前后历然。而
不碍同时普遍。体顺用故。虽同时普遍。不坏前后次
第故。依次第理。但说不离巳经之处不说未经。以其
不坏前后相故。问九会所显。因果虽别。然带前赴后。
事理应齐。何唯三天会有。馀并无耶。

答从前往后。
理实皆相连带。为显别义。故致异同。谓第二会与初
会同在人间。相去非远。故略不说不离菩提树下。又
即由此二会相近后三会初皆举树下。摄普光殿。故
亦不云即此三会同诠贤位故。递相望说带前赴后。
第六七会所诠望前相无相。别不可带相。契于无相
故。𨷂升天不离等说。第八会所诠行位细微。同生解
中證一会顿彰五位行相。体用巳融。不待带升以显。
第九会所證入證玄妙体用一味。亦不假带前赴后
融会之尔。

第三十方天王各见佛来严殿座等。于中二。先明见
佛彰其根就。后即以下明严殿座。表严根欲为法器。
于中十一句。初句总。馀句别。别中前七句依报严。次
二句正报严。后一句通二严。或天放光。或宝光故。

第四十方天王请佛居殿中二。初结前可知。后曲躬
下请。于中二。先三业慇敬。后唯愿下正显愿词。前中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0b 页
三业文显。语业再三者。叹德无尽故。善来之言。略有
四义。一称机来故。二应时来故。三不来来故。四带法
界会来故。后愿词可知。

第五佛智受请入殿者。谓根缘契合故。十方亦如是
者。结前所明第七重处也。

第六乐音止息者。显三贤行相有胜劣故。此有三说。
一云十住十行止胜观劣。回向望于住行。观胜止劣
故。以乐音息不息相。表差别也。一云住行多脩会相
归性故。以乐音止息。表回向多脩。以理从事观故。以
乐音不息表也。一云住行多脩寂观。少起事行。回向
多脩事行。然不乖寂而起大用故。以音乐息不息表
也。虽有三说。大略相似。共无异途。任取所当。

第七天王忆昔佛入此殿自种善根中二。先明佛力
令天王得宿住随念。忆昔佛所于此植善可知。后迦
叶如来下正明偈赞。于中二。初明此方天王偈赞。后
如此世界下结通十方天王偈赞。前中但列十佛者。
表说十住故。岂不说十显无尽耶。不尔天王忆昔见
佛种善。不至无尽故。何故天王说偈。馀不说者。是所
应器最上首故。问经文自云天王偈赞十佛功德。何
故今乃科判赞殿。

答赞佛欲显殿胜所因。偈云。如
是胜德吉祥之人。既皆曾入此殿。当知此殿是吉祥
处也。

文中十颂。一一各分为二。初三句显殿胜所因。于中
二。初两句标佛名略赞德。后一句述德者入殿。后一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0c 页
句结成殿胜。初颂中迦叶者。此云饮光。是饮光仙人
种中现生故。取族望为名。饮光仙者。彼仙身光能映
夺人间光明使尽。如吞饮之。故立其称。二中云拘那
牟尼者。正云迦那迦牟尼。言迦那迦者金也。牟尼者
寂也。或曰金仙。谓身真金色。心恒恬寂。近瑜世仙故
或名仙。三中迦罗鸠驮者。具云迦罗鸠忖驮。此云所
应断巳断。惑业苦也。四中毗舍浮者。正云毗湿婆部。
言毗湿婆者。此云遍一切也。部者自在也。谓普于诸
法。自在无碍故。或云遍胜。五中尸弃者。正云或弃那。
此云持髻。或云有髻。六中毗婆尸者。此云净观。或云
胜观见。亦曰胜见。亦曰遍见。七中弗沙者。正云勃沙。
此云增盛。八中提舍者。正云底沙。依西域训字。底是
底逻那。此云度也。沙是皤沙。此云说也。谓说法度人
故。或曰说。巳当说法故。九中婆头摩者。此云赤莲华。
十中然灯者。智度云。此佛从初现生乃至成佛。举身
常光。如然灯故。或曰锭光。亦其义也。此十佛中。后七
是前庄严劫佛。如何曾得入此殿耶。本疏两释。一据
世劫等相入故。二约处有粗妙。粗者随劫坏灭。细者
常存。如法华云。天人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土常安
隐故。又如维摩云。梵王见净。舍利弗见秽。亦其类故。
后结通中二。先牒前。后十方世界下类通普结可知。
第八明佛普坐殿。殿忽宽容。此依业用门。同体即成。
小大无碍。亦名广狭无碍。结通可知。

**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1a 页

初释名者。须弥顶上是处。偈赞是法。此即须弥顶上
之偈赞法。依处以标显。依主释也。若依梵本。具名应
云如来于须弥顶神变集会菩萨说偈品。此即如来
于须弥顶之神变集会菩萨说偈。依主释也。品字望
所诠。亦是依主。

二来意者。前品明化主应机。是当会远方便。今此明
助化说偈。是当会近方便。故须来也。

三宗趣者。此中以集众偈赞为宗。成后正说为趣。

四释文中三。初明集众。二尔时世尊下明放光。三尔
时法慧下明偈赞。

初中二。先辨此方。后如此世界下结通诸刹。前中七。
一佛力者。集众因也。二十方各有下明众集大数。三
从百佛下明来处近远。谓前十此百。显渐增之相。四
其名下辨列其名。同名慧者。表十解故。五所从下明
来处刹名。同名华者。表此解慧依无著故。六各于下
明来处刹中。同名月者。表解开敷十行华故。七是诸
下设般列坐。后结通者。十方世界皆同具前七门事
也。本疏云。问准此结通。即于十方尽空世界。皆有菩
萨。而来集者。且如东方过百刹尘数外。亦有众集。未
知彼因陀华界为在何处。馀界亦尔。

答彼百刹尘
数外众集之处。彼因陀华界。还从彼向东百刹尘数外。
与此相似。馀界亦尔。是故诸会各见本众来集。不见
东众过向西。亦不见西众过向东。以诸本会处定是
多集众普应一为一切。如佛普应一为一切普应。馀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1b 页
可准思。

二放光中五。一放光主。谓世尊也。二放光处。谓佛足
指指能令身住立。表十住成位不退故。三光数。四光
相妙色。表住中慧解细密而照。五光照处。谓十方尽
空世界须弥顶上佛会皆现。此则一光照一切。一切
光亦尔。重褺无碍。无不互见为一法界大会也。

三偈赞中十菩萨说偈。即为十段。初一是总。馀九是
别。以法慧是说法主故。通叙此会本末事意。总显佛
德。馀九别叹佛理教等。

初中十颂分二。前七叙会中事。后三举因释成。前中
一叙此品放光。二叙前品天王请佛偈赞。三叙此品
中菩萨来集。四次二颂叙集众结通。初一叙菩萨名
刹皆同。后一辨佛名同。五次二叙佛不离觉树下而
升天等。初一明恒在一切阎浮会。后一明普在十方
须弥山顶皆佛神力。

后三颂举因结果。初一举因。
谓佛于过去。遍彼诸刹。发心求佛。常发此愿。依愿行
满。今成彼果。后二明依前行愿得普遍大用。一身云
普遍。二慧光灭闇。可知。

第二一切慧中。十颂分四。初三明佛非妄见。次三明
解真睹佛。次三明简妄异真。后一推功归本。就初三
颂。分二。初二明迷理依我见佛虽见如盲睹。于中。初
一显因。后一辨果。其显因颂中。梵本云尽于多百劫
依我见导师。彼于救世者。不能知法理性。后一颂明
顺理观蕴等唯是假名。梵本云。观察此诸法自性不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1c 页
可得生灭悉皆如。但示现名字。言示现者。如幻相故。

二次三解真睹佛中。一明佛离生灭。上半真境。下
半真见。二明佛泯能所。谓无所取无能见。上半初句
标法体。次句泯也。下半上句明法即是佛。下句显法
体离图度。三明见益。上半显所知。下半辨益惑尽故。

三次三简妄异真中。一不了相是无相相故而作
有取故不见佛也。二了相是无相。不随生住灭等大
三相迁。虽住无所住故。虽遍而不动故。三由了前相
无相等。所以见佛真体无碍惑也。

四后一推功归
本中。上半牒前说。下半述巳闻。

第三胜慧者解佛胜智之慧故名也。十颂分四。初三
明妄执不见佛。次二明了真见佛。次四喻况得失。后
一推功在本。就初三中。初一总标所见能见真妄异
故。妄见不到真境。上半标真境有三。一智德广大。二
不为满德辄见三世无与等。下半标非妄境。谓可破
坏故名世。堕虚伪中故名间。佛非如此思所到故。云
莫能及。后二别显。于中。初一明以相取佛故不见佛。
由佛非倒根境故。梵本云愚夫思佛时。生想不如理。
若于佛离见净治一切想。后一明以体取佛故不见
佛。由佛非漏蕴为体故。或取蕴幻相。不识实性。故名
迷惑无知者。此二颂或前约凡夫见。后约二乘见。

二次二颂明了法实性见佛者。异前小执。兼异权大。
于中。初一明了性见佛。后一释了之行相。前中既了
蕴性非品守性。则巳亦乃见佛法界身云。所以者何。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2a 页
由了相即性见即性根之相故。不同馀宗。后释了行
相中。上半释前上半。下半释前下半。就释上半中。约
前后色心相望无性。佛以无性成故。了此即为见佛。
谓由前蕴灭。后蕴方生。后蕴续起。显前开导。此则相
望成缘。各无自性无性之性即是佛体。是故欲识佛
体。先当观蕴起灭也。涅槃二十九云。师子吼言。世尊。
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
以是二因体无缚解。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
谁缚谁解。世尊。因此五阴生后五阴。此阴自灭不至
彼阴。虽不至彼。能生彼阴。如子生牙子不至牙。虽不
至牙而能生牙。众生亦尔。云何缚解。佛言。善男子。谛
听谛听。当为汝说。如人舍命受大苦时。乃至云。众生
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闇灭灯
灭闇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
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馀处来。以印因缘而生
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
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馀来成。因现五阴。生
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时节各异。释
曰。由缘因故。则前灭后生。成缘起相。由正因故。后缘
起相无性所成。是故生灭恒相续但不相至。故中论
第四云。若因前五阴。有后五阴者。应是从他生。如缕
应作布然缕无布。下半释前下半者。续成前文了性
见佛也。

三次四颂喻况得失中。初三喻不见失。于
中一虽有因𨷂缘失。二虽有缘因障失。谓心有障故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2b 页
不净也。又亦无净信心故。三虽有缘𨷂因失。谓无见
理之慧。后一喻前真见之得。谓除无明翳。离妄想色。
绝诸法见。方得见佛。此无见之见。

四后一推功归
本。上半牒前。下半述巳为离巳我慢故。又令法成钩
锁故。

第四功德慧者。解功德法之慧故名也。十颂分七。初
一颂明凡夫迷真。妄执异法为真。即诸外道数胜论
等。执冥性神我等。广叙如前第一记中。由彼妄执。不
识实性。故致轮回。云云可见。

二次一颂明二乘学
有执心外法有实自体。若说若思。皆妄非真。由此法
执障真唯心也。

三次一颂明初心菩萨教学者。但
谓外坏八识变现。非如来藏第一义心无不了。此将
何正慧。为菩提因。慧既颠倒无恶不增长也。

四次
二颂明不见佛为损。佛以法性为体。若不见法性。即
是不见佛体。于中。前一颂半正明无法眼见佛故损。
后半颂明观脩法眼观佛。

五次二颂明是佛为益。
于中。前颂得了真智如佛知法性益。后颂得了真智
如佛知法性益。后颂得了俗智如佛见世间益。


次二颂释前见法性。于中。前颂释见行相。后颂上半
释法性体。下半释佛觉此法性亦令众生觉此。七末
后一颂推功于先。

第五释进慧者。以勤观真理故名也。十颂分三。初一
痴妄之失。次八明真悟之得。后一推功显实。初中上
半坏净眼。下半由痴不见佛。

二次八中。初二明所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2c 页
执无相观。前一离所取。后一离能取。前中论说遍计
所执有二义。一情有。二理无。此中上半知于情有名
如实不倒。下半知于理无名本真见佛。如迷木见鬼
知鬼是迷有。名如实知。知鬼本无举体是木。名知妄
本真。所以者何。由见鬼者则不见鬼。见本者乃见鬼
故。二离能取中。以前所取既尽。能取应息。上半明存
能见。即为垢障智不见理。下半明离能见则智见理
佛。如见鬼则不见木离鬼方见木。迷悟相翻。理数皆
尔。次三明缘起无性观。一遣所缘。二泯能缘。三辨观
益。初中明依他。有二义。一幻有。二无性。于中。上半缘
起世间。但是言说幻妄。下半知即无生。方名见世。二
中泯能缘者。初句牒前见世间。若此见见于世间。此
见即是世间之想。如实言之。见与世间无异。如是知
名真见。三中观益者。初句牒前等观。下三句显四益。
一离妄。二断障。三證无漏。四用自在。后三明圆成无
性观。一牒前二性无。二正显真性。三明观益。初中。上
三句明前二性皆无所有。下句辨无之性本清净故。
二中显真性者。上半明真性体有相无。下半明离言
成观。三中明观益者。一于法离妄想。二不乐著法。三
證理不待脩。四见佛益。

三后一推功显德可知。

第六善慧者。积众善而见理故名也。十颂分五。初二
举佛实德。次三明佛说法。次二泯能所见。次一结知
佛及法益。后二推功德结。初中。一佛德希有。二能见
者难得。前中初两句显利他德有二种。一希现令欣。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3a 页
二勇健益物。下句结德归佛。次一句明自利德。亦二
种。一离所知障垢。二烦恼障解脱。下句通结二利。后
见者离得中。上半述自所见。下半积智方睹如也。

二次三明佛说法相中四。初一颂明众生即法性。初
三句会相归性。下句引说證成。前中上二句。言速归
尽等者。谓有为诸行当相即尽。不待迁坏。此尽是无
尽尽德。无自性即是法性。法性体常故名无尽。如上
文云。无尽平等妙法界。上下斯文。其例寔繁。胜鬘云。
如来色无尽。亦此类也。次句辨体喻显。下句引说證
成。并可知。二次一颂明能说同所说。于中。上半会相。
上句牒前引證能说。下句唯所说无性故亦无说。下
半出因。谓能说自性是无尽法性故。得会相尽。即性
其相。尽是不尽尽故。名难思也。三次两句明法性非
众生。谓法性是常。众生无常。前会相归性。明性相不
离。今显不即。四末后两句。明知此真实非即离义。则
见佛也。

三次二泯能所见中。一无能所为能所。谓
众生性空故。即以无众生而作众生。称此而见。见亦
如彼。故以非见而为见尔。下半释成。谓以见及众生
俱无性故。二遣能所而现真性。上半遣能所见及彼
见者。下半不坏真性而现了知。

四次一结知佛及
法益中。上半结如上所知佛及说法。下半辨知利益。
谓如毗卢遮那佛光照世间。此人亦当成就此益。五
后二颂推功总结。初中。上半佛示一道法。下半进慧
说为多。后中上半离有无想。下半见佛住真。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3b 页

第七智慧者。闻慧究竟照佛境故名也。十颂分四。初
一显自名义。次六凡愚违理不见佛。次二颂顺理见
佛。后一释佛名义。以显其至理。初中。上半闻教生慧
光。光即照用。下半普照见佛。

二次六中。初一人执
违理。上半明理实无人。下半横计造业。梵本云阴处
此是诸众生苦中众生以自性不亦于中有少许。此
是假言说。回文应云阴处诸众生。以众生自体于中
无少物。但是假言说。二法执乖理。上半起法执。谓观
身实相。凡愚计内等法实。下半明佛超彼执故非彼
见。三无二空慧眼不见。上半失益。谓以二执障翳慧
眼。不睹真理。故不见佛。下半具损。谓由二执故。于生
死海。多劫流转。四释彼生死。谓诸凡夫具惑业苦。乖
理违诤故为生死。二乘之人以永断名为涅槃。就实
无故。云二俱不可得。五明二乘人执著。前二乘大乘
道。六于佛执取故不能见。

三次二顺理见佛中。一
颂三句显法超言。后一句明佛亦尔。

四后一释佛
名义。以显其理。于中。上三句显义。下句结名。谓佛既
永断分别根。根即法执。明知离妄方见佛也。

第八真实慧者。以见佛法界真实身故名也。十颂分
五。初五显佛名能益闻者。于中。初一明令知闻佛名
益故宁受苦得闻。后一明昔不知不能忍苦求闻。所
以至今流转。

二次一释前名有何义闻获斯益。释
云。于真俗境。无倒现證。无倒现證者。照和合相即非
和合相故。如是觉照究竟成满。名无上觉。

三次二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3c 页
显前名下何体立此名邪。于中。初一释义。后一辨益。
释中。依体立名。名不异体。名诠自体。体不异名。名既
无合为义。其体亦然。益中可知。

四次二重显前名。
于中。初一明能觉智称真俗境而觉。谓于真境觉实。
俗境觉不实。觉真境外无俗。俗境外无真。二境镕融。
非即非离。为究竟解。名佛也。后一明离能所觉。谓离
能觉智。无别所觉境。离所觉境。无别能觉智。以一性
故。一性故如此觉了方名能所觉。由二俱离。下句结
云一法不可得。

五后三重显前名体无和合义。于
中。初一显诸法无依。以一多缘和合故。离和合相也。
次一明诸法无能所作。以从妄想业缘所生起故。诸
业缘中。一一望馀。为一多和合作果故。无能所作。后
一明诸法无住。初三句释。以诸缘业果无能所作故。
诸法名体。定安一处竟不可得。下句结成。谓诸佛住
此无依无作无住毕竟不动成真体。得觉名也。

第九无上慧中。十颂分三。谓初一颂释自名义。二次
八颂显佛胜德。三后一颂推功及结。初一可知。


次八中。前六明佛内證德。后二外化德。前中初二明
所證深。次二明能證离。后二泯能所證。就初二中。总
五义。初颂初句标所證。故云佛所得处。于中四。一非
缘所作。亦离所作證。以离境界相故。二非分别所及
亦离差别相。三非五识得故。无粗者也。四非意识知
故。无细者也。后颂初句亦标所證。于中。一义谓无为。
不堕数故。正觉离数者。此以能显所也。下句结所證。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4a 页
次二中。初四义。一标智及用普。二用益。谓灭众生惑。
三用无所用。照相离故。四非用而用。无照照故。灭众
惑故。后颂六义。于中。初五义释前照相离。谓一灭惑
暗时。智自反照。不取此用者自相。故不著也。二即由
此不起所用有自相。故无念也。三不恃此用有功能。
故不染也。四用于境无二别物相对故。无住也。五照
境时不作分限相故。无处所也。后一义释前无照照
故。云不坏法性。性即体也。谓智用皆是法。皆有体故。
后二泯能所證中。初颂上半正明泯能所之二。二既
不立。一亦不存。以一斯二。说一还是二故。下半赞智
巧證如斯之处。后颂泯无二之迹。所以者何。若存二
无。还即是二。以无离有立故。无二亦泯也。三界一切
空此离有无之无性空。非对有之空故。中论颂云。执
有名为常。计无则为断。若离于有无。是名真实空。执
有取体相。执无著无体。不存于有无。是故真实观。下
句结益可知。上来明佛内證德竟。后二明佛外化德
中。初颂教住正法。上半总教。下半令住无所住见身
实体。后颂释成见自身实体。上半释身。谓非身为身。
以缘起无性。故云非起。此释非身也。又即此无起而
起。故云现起。此释而说身也。下半释见。谓身既非有。
见亦如身。观身既尔。故云是佛无上身。亦可见自实
体。即是见佛身也。

后一推功及结中。上半推所说。
下半结闻益。

第十坚慧者。了佛境界净慧增固故名也。十颂分三。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4b 页
初六显佛大悲德。次三明庆遇见闻。后一结赞无尽。
初中一总标。谓上半能救。上句智光广大。下句悲愿
勇健。下半为物出兴。二别显大悲见物流转。三唯佛
能救。四佛及菩萨方能与乐。五佛及弟子亦尔。六标
见闻获益。

次三庆遇中。一庆巳见闻益。二同会菩
萨同斯见闻宿缘力。三庆重见佛增净信喜。而得赞
说佛智无尽。

后结赞中。上三句结能赞人多复各
赞径多劫。下句结佛德深广说犹不可尽。

** 十住品第十五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创此得位不退名住。又诸佛法界慧能安
住故。本业下卷云。住空性位故名为位。乃至云心生
一切功德故。不名地。但名住。住义多种依则说十。总
言十住。带数释也。依梵本中。具名演说菩萨十住品。
菩萨是能得十住法之人。十住是所得位法。此皆所
诠也。演说是开显为能诠也。谓于此品。开显菩萨得
十住位法故。若依此释。则通有四种。一依主释。谓菩
萨之十住故。二带数释。约十显名故。三有财释。十住
是菩萨所有故。四持业释。人法相即故。

二来意者。前二品是当会中序。自下三品是其正宗。
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以十住解行德为宗。成后十行为趣。

四释文者。就此正宗三品经文。即为三节。初解。次行。
后德。就初品中。分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七分。一三
昧分。二以三昧力下加持分。三法慧菩萨下起分。四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4c 页
告诸下本分。五佛子云何下说分。六尔时佛神力下
瑞应分。七又以佛神力下證成分。

就初分中。文四。一入定人。谓法慧菩萨。何故此菩萨
入者。是众尊故。显此十住是慧解故。二承佛力者。为
显随顺师资义故。示此菩萨无我慢故。三入定意者。
有五种。一显所说法非思量境界故。二以此定是法
体故三显非證不说故。四观机审法故。五为受佛加
故。四定名者。谓标人别法。及简非果定故。云菩萨能
发巧慧故。称方便巧慧。多门故曰无量。三昧具言谓
三摩地。此云等持。具如前释。

第二加分中三。一总辨能加。二为增长下显加所为。
三善男子如当下正明加相。初中六。一显能加诸佛
方所望行为劣故。云千也。后佛数同此。释各字二义。
一十方各。二就一一方中。诸刹相去。各有二千。下彰
能加佛数。十地论云。何故多佛加显于法及法师。增
长恭敬心故。又显一切佛同说故。此通因果二人说
也。三皆同下显佛名同说法菩萨者。有四意故。一明
得法不异故。二此菩萨闻佛同巳名巳。重增踊悦故。
三显住中说因果同故。四显诸佛于住门显现即名
法慧。以法力故。法尔故。四普现其前者。显彼十方佛
不来而至故。五善男子汝能下。彰得深定。言汝能者。
显馀不能故。所以者何。入此定者。希有难得。自非十
方佛力毗卢宿愿及现威神并自善根。馀无能入故。
问佛何举定名。于众中叹耶。

答为欲令众各知渴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5a 页
仰故。六善男子十方下明得定因。文中二。初别显。后
入此下总结。前中二。先明正显得定因。后亦是下转
显加因。谓入定则加持为因。加持则愿等为因。所因
虽异。然加定同时。后当具释。前中诸佛自述由巳等
力加者。佛若不说。众则不知。法慧在定。不应说故。为
令大众生敬仰故。多佛加同名加如前显。后转显加
因中三。一毗卢宿愿。二毗卢现力。三自善根力。十地
论云。彼佛先作是愿。今复自加。何以先有此愿者。佛
曾过去见有斯事。即发愿故。后总结中二。先结入定
因。后结说法因。问加之与定。何先后耶。若先定故后
加。则不应云汝能入此三昧。此是十方诸佛菩萨共
加于汝。又是毗卢。乃至云及汝善根力故。入此三昧。
若先加后定。则不应在三昧分后方说加分。又十地
论。加分释云。何故加为说此法故。不言为入三昧故
加。又彼释意加中云。何故唯加金刚藏。不加馀者。以
是菩萨得此三昧。馀不得故。既俱文證如何会通。

答据此等文。似各前后。理实二事同时成就。所以者
何。若未定而加。则发心不能胜致诸佛加持之力。若
未加而定。则自力不堪入此深定。是故正加时入定。
正入定时受加也。

二加所为中十一句。前十别辨。后一总结。前中一为
令未得十住菩萨闻说住巳。增长无师自然智故。二
为令證得无碍法界故。三为令了知所化种性故。四
为令往所化处无障碍故。五为令自行无障故。六令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5b 页
得胜善增化法故。七为令得佛證真智故。八为令悟
佛了俗智故。九为令知所化根故。十为令得陀罗尼
辨才故。后一总结为欲发起未入十住菩萨令进入
故。

三加相中三。初语业加。次是时诸佛即与下明意业
加。后是时诸佛各申下明身业加。初中何故先语
业加者。因前语便故。何以语加者。令增辨才故。辨有
二种。一他力辨。二自力辨。经云承佛威神故。而演说
法故。又此劝承力说即为加相也。

二意加者。令益
智故。文中三。先加。次何以故徵。后此三昧下释。初中
与十种智。一无碍者。谓四无碍解智。说法所依故。二
无著者。是无著辨才智。谓于所说无所著故。三无断
者。是任放辨才智。不待说次。言词不断。处处随意。不
忘名义故。四无痴者。明了文义无痴闇故。五无异者。
所说同佛无差别故。六无失者。不求名利说故。七无
量者。于一切法一切器。随所应说。无限量故。八无胜
者。非菩萨智所能通。设馀佛智亦不可胜故。九无懈
者。说法无疲倦故。十无夺者。无有能相映夺令闇昧
故。依此辨说无有制伏令退屈故。次徵者。谓诸如来
有力有慈。于诸菩萨。能与能普。令何独与法慧十智。
故后释云。此三昧力法如是者。谓由法慧得此三昧。
三昧之力。法应招致诸佛力加。故十地论云。以是菩
萨得此三昧法。馀者不得故。

三身加者。令增威力
故。令起三昧故。文中四一诸佛者。显多佛加故。多义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5c 页
如前。二各申者。显多佛同各观触顶不相障碍。是相
即自在故。又各不离本处。手复不长。此是延促无碍。
亦去者。住无碍故。三右手者。显佛随顺法慧所说。亦
彰法慧所说称顺法界及所作故。四摩顶者。显法慧
所说。上禀尊力故。

第三起分者。略由四义故从定起。谓一三昧事讫故。
二巳得胜力故。三说法时至故。四定无言说故。如十
地住起分中释。

第四本分中二。先明住体。后彼菩萨住下辨住相。前
中二。先对前后诸位料简。后正释文。前中。何故十信
不明此者。未成位故。此是位体故。何以故此名住处
者。谓此菩萨大菩提心。以三种心。为其体。一直心。二
深心。三大悲心。虽三贤十地。同此三心。以为体。然欲
简别贤上中下故。各寄一心。说为体性。而此三心。凡
有其一。必具馀二。𨷂则非也。今此住位由是慧解。直
心相显。慧为众行所依故。名住处之。旧经译云种姓
者。四种姓中习种姓也。五种性内菩萨性也。种性之
位。亦住处故。中贤位体名为行者。由是菩提心体中
深心乐脩一切诸善行故。旧经译为行业。是也。上贤
位体名大愿者。由是菩提心体中大悲心救护一切
苦众生故。谓彼菩萨位相渐高。大悲转厚。将前称理
所脩行海。一一回向一切众生。令离苦得乐故。十地
位体名愿善决定者。地位最胜体具三心。菩提心中
大悲为首。故举其首。摄馀二心。但云愿也。故十地论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6a 页
释云。颠善决定者。如初地中说发菩提心。即此本分
中愿是。是故菩提心为诸位通体。亦为总句。馀句依
之而建立故。十住十行无大善者。表位劣故。大善即
是遍众生界摄化利益之大用故。

后释文中四。一菩萨位处。二广大与法界等。三与虚
空等。四住三世诸佛家。初是总句。谓此菩萨住处广
大。与法界等。乃至住三世佛家。言菩萨者是能住者
故。住处者是所住处。谓菩萨假者所生。不简净土秽
土。六趣四生贵贱贫富。但有增长菩提心处。愿生其
中故。菩提心是菩萨住处。馀如前说。

二广大与法
界等者。谓此位菩萨大菩提心。是一切佛根本。故广大
也。法界故大也。此广及大。皆等大法界。故云与等。此
句准论。是胜善也。谓大法界故。是胜善也。大法界真
如观。胜诸凡夫及二乘。智净故是胜善也。大善巧说
大乘法故。胜善也。

三与虚空等者。谓大菩提果。依
菩提心体中正念真如法生故。如色法依虚空立故。
此文准论。是因善也。因有二种。一无常爱果因。谓大
菩提。于有为界。不可爱相故。二常果因。于无为界。显
离障性故。此亦则为生了二因。义如常说。

四佛子
菩萨住三世诸佛家者。此位菩萨。于菩提心三种体
中。是初直心。以此亦名十解位故。虽此三心。非即非
离。能依非即。常正念真如法。直解菩提心。此心即菩
萨生处。故名佛家。三世佛无别。故云三世。准论。此名
不怯弱善。谓由此必诸佛护念。此位不虑。解心不明。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6b 页
于位有退。是故总名不怯弱善。上来四种。若于地上。
无分别智。證理必然。名为决定。若于地前。随行胜劣。
各得自位。必无有差失。名为决定。

后明住相中四。一牒前许说。此总句也。

二诸佛子
下标数引證。谓三世佛果。无不皆由十住为因。是故
同说。

三依数列名者。一发心。谓经十千劫。脩信行
满入位不退。创发大心。名发心住。此发心即住。是持
业释。本业云。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佛所。行十信。信三
宝常住。脩八万四千度行。不作邪见。乃至云常随佛。
多闻多求。方便始入空界故。二治地者。脩治前心。令
离过失。于八万四千法门。清净明白。心有生成住持
之义。故名为地。从喻立称。脩治之地。依主释也。三脩
行者。脩无性观。长养诸行。此脩即行。持业为名。四生
贵者。生在佛家。种性清净。是最尊贵。依主名也。五具
足方便者。多习无量善根故。谓带真随俗。脩习万行。
是巧方便。亦是具足义。此具足即方便。持业为名。若
准下颂中。具足度生善巧方便。即是具足之方便。依
主释也。六正心者。成就第六般若故。谓闻违顺音。住
平等忍。不随相故。正之心故依主释也。七不退者。入
于无生毕竟空性。心常行空无相愿故。谓止观双运
不为缘坏故。此即从他受称。八童真者。心不生倒。不
起邪魔破菩提心故。谓脩真如观。成离染行故。此童
即真。持业释也。九法王子者。从法王教生解。常绍佛
家故。谓应机巧说。绍继佛故。此法王之子。依主也。十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6c 页
灌顶者。从前九住空观。得无生心。最极故。谓位满行
成。诸佛法水注其心顶。从喻名故。如轮王子。将绍王
位。令四刹利种各持金钟。盛四海水。灌其身顶故。此
即从喻得名。非六释摄。或可从喻。同依主释也。


是名下总结显胜可知。

第五说分中。释十住。即为十段。

初住中二。先徵起名字可知。后此菩萨见下依名广
释。释中二。先明自分。是护烦恼行。后佛子此菩萨下。
明胜进。是护小乘行。前中二。初明发心缘。后此菩萨
缘下缘难得法。前中十一句。初十句别释。后一句总
结。别中。一见佛貌严。二见佛相具。三见佛为乐众见。
四知佛难遇。五见佛威力。六见佛神变。七闻佛与授
记。八闻佛与教诫。九见苦众生。十闻佛为说菩萨藏。
法界一段总结者。谓既缘悲智之境而发心。是故不
求世间及二乘果。以彼不永能拔济故。后缘难得法
中三。初标。次列。后结。标谓十种智力佛果方获。故云
难得。列名中略释如前法品。广在别章。后结可知。

后胜进中五。一标。谓此菩萨者。即此位菩萨也。进求
胜位故。须劝励故云励也。下并准此。二徵可知。三依
标别列。一劝勤供佛。二劝乐住生死心无厌。三劝为
主化导。四劝为物说第一妙法。五赞劝学佛无能制
力。六劝脩种如来相善根。七劝生佛前。八为说等持
劝脩。九劝令摧生死轮。十劝令与苦众生作归处。问
此中第二句劝乐住生死。第九句劝生佛前。赞离生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7a 页
死。如何会通。

答此意为令自他成不住行故。谓前
一句是即智之悲。虽乐出离生佛会中。而未曾舍三
有救护。后二句是即悲之智。虽乐住生死。而常近佛。
摧生死轮。互举似违。通论是一。四重徵意云。以何益
故。须此劝邪。五重释意云。为令得二种益故。文中二。
先明别益。欲令所发大菩提心得增广故。后有所闻
下明诸住通益。此有两释。一云闻重生解。要由善知
识。为增上缘故。云有所闻法。然其生解。从自种起故。
云即自开解。不由他悟一云多闻重习。虽依善知识。
然此闻熏不离自心。第一义谛心中无别他故。是以
解籍师资。则云有所闻法也。师及所说不离自心故。
曰即自开解不由他悟也。下文云。虽知前诸法悟不
由师。求善知识常无厌足者。语虽翻覆。会意同耶。上
两释中。后解为胜。下诸住中并准此释。

第二治地住中。徵释同前。分判释内自分胜远亦同
前判。就自分中。于众生。起十心。有二义。一于一一众
生。各起此十心。二为辨此十心差别故。对十种众生
释异。初一总。谓欲闻令得出世故。二于苦众生起救
拔心。三于贫财起给施心。四在不定聚者令住正定
聚。五刚强者怜悯。六柔耎者摄受教发心。七巳发心
者守护不令退。八劣巳者将为齐巳。九齐巳推为师。
十过巳者敬同佛。此十心略同第二地。依大悲利益
众生。或增上五义。同第四集义非集果义。读诵者知
后胜进中。文五同前。标徵可知。释中十法。一劝众生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7b 页
读诵至教。广闻义理。二闲处思前所闻。三思有疑就
师。四问师及与馀人。言闻以柔语小语。不现语难相
语。令前人心悦语。五问师及说法翻八非时。六不以
胜负说法故离怯也。七观境了唯心。又义亦是前有
疑问师蒙决之义。八既了唯心。顺观脩行。九既顺观
行。离异熟愚真实义愚。十既离二愚。习所成性。不可
改动。又于义明了。自无犹豫名不动。又心自明了不
为他悟。亦名不动。四重徵意云。何不但脩前自分行。
更须此劝他故。五重释中文二。初别后通。别益者。谓
但自分脩治。非令悲增。既自分心辨后劝勉他。方得
悲增长也。后通益者。如前可知。

第三脩行住者。梵本中。名瑜伽住。瑜伽此云观行。观
之名皆顺所诠。如文可见。文中徵释自分胜进。皆同
前判。自分中四。一总标。谓于蕴处界等诸有为法。脩
十观行。二徵数可知。三列名中。一无常者。是总句脩
行。此观渐顿不同。渐有二种。一约时分位。二约性差
别。前中三。一观蕴等迁流性一期分位无常相。二观
刹那生灭无常相。三观自体不成实无常相。二约性
中亦三。一观所执性。是无物无常。谓无物可常故。二
观依他性。是生灭无常。谓行随故。三观圆成实性。是
离不离无常。谓障无障别故。如辨中边说。顿者观蕴
等生灭相即不生灭。所以者何。法若有实生灭。则无
常故。说身无常不厌身故。二苦者观蕴等逼迫性。洞
达空无所起故。所以者何。蕴等相尽。即性透彻无馀。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7c 页
由是违触本来不起。以不起方有苦也。约三性观。亦
如中边论说。三空者。观蕴等究竟无所有故。又所执
无相故空。依他无生故空。圆成无性故空。四无我者。
观五蕴界等中无主宰故。不自在故。又蕴等中我与
无我。无差别故。所以者何。我以无我为自性故。五无
作者。观蕴等中假者既无。何有所作业。六无味者。业
因尚无。况有所贪五欲实味。七不如名者。依名召体。
推体非有。无体何以当名故。又如者称顺也。观蕴等
名体皆因生缘成待对假立。各无自实可相称顺。体
若不如名。名岂有邪。名即是法。名亦有名。展转相望。
皆无实体。广释名义。不相称顺。如无性论第六四寻
思观处说。八无处所者。观蕴等相。本无生起。离住方
所。若在方所。则是有生故。九离分别者。观蕴等无生。
则离分别。分别即是差别异名。梵语通故。又心蕴相
尽。谁有分别故。十无坚实者。观蕴等虚假如幻幻相
本尽故。

后胜进中。五初标。二徵可知。三列名中十句。准颂各
有二义。一观其事相因缘差别委细历然。二观彼事
相平等一性。四徵可知。五释中二。初别益者。欲使观
理事镕融无障碍慧得明了故。二通益准前。

第四生贵住中二。初徵可知。后此菩萨从圣下释。释
中初自分内四。一释名及标数。生贵之名。准颂及此
文。总有三种。一约教。谓此菩萨从多闻熏习等流无
漏教法。而生其身。此即教法实为尊贵故。斯文是也。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8a 页
二约理。谓此菩萨悟平等理。得其自体。此即理法实
是尊贵。故下颂云。了达诸有无所有。超过彼法。生法
界。三约佛。谓此菩萨生佛种中。此即圣种尊贵故。下
颂云。佛子于法如是观。从佛观生名佛子。准此三说。
会之则一。所谓因佛闻教。因教会理。展转相由。不相
离也。二依数总徵可知。三依徵别列。于中。一于法界
生胜解不退。二信佛心坚。三观法寂灭。四至十皆了
虚妄。所以者何。众生依正皆妄因果故。菩萨离言念
以言中。谓涅槃为寂静无住等。亦为妄也。四结数可
知。

二胜进中五。初标。二徵可知。三所谓下别列十句分
二。初九约以性从相故。说三世佛法。佛所得法。名为
佛法。谓菩提也。后一约即相之性故。说三世佛平等
也。前中三。一解佛菩提。二依解起行。三依行得果。后
一约即相之性者。谓三世及佛差别历然。而即平等
一性也。四徵意云。何以劝学此。故五释中二。初别益。
意云此菩萨生三世佛种中故。即应知三世佛及法
相性镕融之义。不尔不名生佛贵种。由此知故则真
俗平等之智增进也。二通益准前。

第五具足方便住中二。初徵可知。二此菩萨所脩下
释。释中自分内十句。初总。馀别。总中云此菩萨至皆
为九字。贯通诸句。言救护者。免济在苦厄者故。二饶
益者。令脩善故。三安乐者。令得善果故。四衰悯者。令
不著乐故。五度说者。令脩出离行故。六离灾者。令离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8b 页
三灾八难故。七出生死苦者。令出分段变易二种生
死苦故。八发生信者。授八正法令除疑故。九调伏者。
授与三学故。十證涅槃者。令得究竟三德果故。

后胜进中五。初标。二徵可知。三所谓下别列中十句
分二。初六知诸众生数量众多差别。后四知彼众多
差别即无差别平等一相。前中一无泥畔。二无分限。
三非算计知。四非节度得。五色数广。六非秤量尽。后
四中转释之。以第四。释第一。第一释第二。第二释第
三。递相显意。谓一无自性者。蕴处界等俱缘成故。皆
无自体。二由法尚无性故。假者何有三。假者既空谁
复造业。四能起之业尚无。宁有所起之果。四徵意同
前。五释中二。初别益内。意云欲令此菩萨知众生数
量众多差别。即非数量众多差别。即非数量众多差
别。而亦不坏幻相。历然可见。令此解心转增胜故。二
通益同前。

第六正心住中。初徵。后释。释中自分内四。一总标。二
徵数可知。三列名中十句分三。初四约所教三宝及
行脩音声忍。次三约所度众生脩音声忍。后三约所
知法界脩音声忍。此十皆云于佛法中心定不动者。
闻赞不加珍重。毁不起轻慢心。如故不改动也。上句
显非世间刚猛心顽愚心同。上句云。于佛法中者。非
无记不善愚迷等心故。下句云。心定不动者也。知诸
法自体故。无性理故。如幻如梦故。无分别故。于赞毁
不见二相。由此忍解正解正见不动。如觉者知梦。幻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8c 页
师知幻。彼等岂复取幻相梦境为实邪。就初四句中。
三宝及行是菩萨所欣仰境。闻赞应喜。闻毁应恼。由
知赞毁同一无性故。无分别心不动也。次三中菩萨
度生悉欲令尽。闻少无垢。易度应喜。闻多有垢。难度
应忧。然则不尔。由前义故。准思可见。后三中法性离
于数于数量成坏有无。今既闻之。理难忍受。由前道
理正念思惟故。于彼言。无所动乱也。

后胜进中五。一标。二徵可知。三别列中十句准颂。此
菩萨常乐听闻此十法非脩观也。初无相者。谓乐闻
蕴处界中界如等相无差别故。二无体者。蕴等缘生
故。三不可脩者。造业无故。四无所有者。所造业无故。
五无真实者。所趣果虚故。六空者。真空故。七无性者。
实性故。八如幻者。似有故。九如梦者。似实故。十无分
别者。平等故。又以后五句。释前五句。谓空故无相。无
自性故无体。业如幻故不可脩。果似实故如梦。能听
闻心无真实故无分别。此十句前后相释。十地论中
有此体惑。四徵意云何须乐听此十句邪。五释中。初
别益者。便此菩萨无生慧增明故。后通益准前可知。
第七不退住中标释。释内自分胜进。自分中四。一标
数。二徵可知。三别列中。闻十种言音不退转者。菩萨
得音声忍。有浅有深。前位但闻赞毁三宝非总拨无。
而心不动。为浅忍也。今此乃闻三宝有无言伤甚。不
退为难。既得不退。为深忍也。十中初三约三宝。次二
约菩萨行。次三约三世佛。后二约佛。智境不退。所因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9a 页
准前位释。或随所应。如理解释。心不退转。闻恶不退。
闻善不转。转移转也。谓一闻佛有者。应机现故。无者
非世有故。二闻法有者。理法可證。教法随机。行法尅
果。果法雠因故。无者理教行果离妄有故。三有菩萨
等者。大乘种性决定有故。无者佛种从缘自性无故
四闻菩萨行有者。如前说无离三轮故。五闻菩萨脩
行出离如前说不出离。若有出离。则无出离故。六七
八中三世佛有无者。过未佛以今望彼无也。各据缘
会时说有也。现在有无如初句说。九佛智有尽无尽
者。此有二种。一约智用缘境。二约智体离相。前中二
种。一分相。二融摄。分相亦二种。一缘世俗。二缘胜义。
世俗境可破坏故。有限量故。了彼智名有尽也。胜义
境无灭坏故。离分限故。了彼智名无尽也。二融摄者
谓世俗境有尽。胜义境无尽。然此二境。二而不二。不
二而二故。能了彼智名尽无尽。谓知世俗即胜义故。
尽即无尽也。知胜义即世俗故。无尽即尽也。二境无
碍故。了彼之智亦无碍也。二约智体离相者。谓智体
即真。有无俱离。有相尽故名智有尽。无相尽故名智
无尽。十闻三世一相者。三世平等故。非一相者。不坏
世俗故。四结可知。

后胜进中五。谓初标。二徵可知。三别列中十句五对。
一一多相即者。约色心时方身处等。或约位相。或约
业用说也。二文随于义等者。约教义相即。此准纯净
无漏。亦通位用。此上两对四句。依事事无碍。后三非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9b 页
有即有者。无为即有为也。有即非有者有为即无为
也。四无相即相者。真如德相即有为相状故。相即无
相者。有为相状即真如德相故。五无性即性者。有为
法无自性即真如自体故。性即无性者。真如自性即
有为法无自性故。此上三对。依理事无碍说。四徵准
前。五释中别益意云。欲令于理事法中离限碍故。二
通益可知。

第八童真住中。标释自分胜进。文同前科。就自分中。
徵名标数。徵数列名。结数并标。徵列结如前。标云十
业者。即身语意之所为也。徵数可知。列中三。一初三
无失三业为化体。无失有二种。一者无过失。谓若三
业所作与惑相应。皆为过失。今此无碍故云无过失。
二者无错失。谓身无非威仪。语无猝暴音。意无忘失
念。此三具获唯果分得通因。或依法性镕融。斯亦具
足。二次一随意受生者。若顿悟菩萨随愿生故。名随
意生。若渐悟菩萨。地前客受变易身故。随所欲生发
意须至彼故。名随意受生。三次五化境。于中。初四知
所化欲解性业。后一知所化依果。四后一既知所化
根欲。随应现通。结文可知。

后胜进中。标徵可知。列中十句分二。初六于刹自在。
谓初及四意业。馀身业。后四于三业自在。谓一意。二
身。三语四通。三业四徵五释并可知。

第九法王子住中。徵释自分胜进判亦同前。自分中
标徵亦可知。三中十句。一知受生者。此通三。一知引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69c 页
净业感总别报。二知九种命终心受生差别。三知彼
种种受生而无来处。二知烦恼现起者。谓现行诸惑。
三知习气相续者。习气谓诸烦恼种。熏而习之。同彼
气分故。相续者。无间断故。非如现行故。四知所行方
便者。此通二义。一脩自利善巧。二脩利他善巧。五知
无量法者。谓广知教法。六解诸威仪者。谓法师威仪
庠序生善。乃至语言审谛。七知所化所依刹差别。八
知所化所依时差别。九知所化宜闻四种世俗安立
道理。十知所化宜闻不可言说法性时非安立谛。又
知九十两句不即不离镕融无碍。四结可知。

后胜进中。初标。二徵可知。三列中十句。皆言法王者。
此既法王子住故。应于此学佛施为。初六皆云处者。
处犹位也。初善巧者。谓学佛随机安立种种乘教。一
乘三乘五乘。乃至无量乘八万四千教门。乃至佛刹
微尘数威仪路。摄化众生。此皆善巧安立也。二轨度
者。随于佛果位中所应施作令佛位中所行法度也。
三宫殿者。大悲故。四趣入者。三慧趣入三空门故。五
观察者。审机故。六灌顶者。学佛以佛所證甘露法性
水灌位满菩萨心顶故。七力持者。学佛以神力持菩
萨故。八无畏者。学佛四无畏十无畏法故。九宴寝者。
学佛所入定故。十赞叹者有二种。一学佛赞诸菩萨
令增勇锐。二学佛赞诸曩所脩行今菩萨学故。四徵
可知。五释中二。初别益内二种。一为令所增。二为无
障碍。二通益准前。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0a 页

第十灌顶位中。徵起别释自分胜进。判皆同前。自分
中四。初标二徵。亦可知。三列名二十句。前十句明业
用自在。后十句显下位不测。前业用中。初五约所化
依果。以显以自在。于中。一动刹。二照刹。三住持。谓以
神力持欲坏刹令住。四游刹。五严刹作神变等。此五
多依神境智通。以皆缘外色。或内身故。作转变等。其
第四或名如意通。以其往还自在故。或名身通。以内
身转变往还故。随相立。此三名实是一通尔。第五严
净有二种。一宿因严。谓菩萨万行皆为严士因故。如
经序第一中说。二现力严。谓佛菩萨以神通力。变现
严事故。如此所说。后五约能所益。以显自在中。初三
能益。一开示法门。二观机欲乐。三知根生就。后二所
益。一令信解趣入。二令心调起行。后十下位不测中
三。初列。次结。后释。初中。一身量。二身所作。三于情非
情所作无拥。四于情非情转变自在。五六七知三世
境。八严土行。九缘众生心为境。十缘佛智为境。次结
难可知。后释谁不知。后胜进中五。初标二徵可知。三
列中。一学佛三达智。二明了佛法。三知理事无碍法
界。四知法界无边。五遍知一切世界。六光照一切刹。
七神力持一切刹令住不坏。八知众生根欲性。九知
一切有为法性相。十知佛一切种智。四徵可知。五释
中二。初别益中。欲令一切种智因渐增长故。后通益
可知。

第六瑞应分中二。初此界。后如此下结通十方。就此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0b 页
界中二。先动地。后雨供。前中三。一动因。二动处。此望
行向最劣故。表动一万佛刹尘数刹也。三动相后雨
供中十种可知。后结通中二。初标。后十方下结。前中
略标三事。一处。二所说法。三神变。后结可知。

第七證成分中亦二。先此界。后如于此下类遍十方
身。前中四。一显彼来因。二作如是下赞此所说。三我
等下述巳作證。于中六。一主伴同名。二土。三佛伴名
自同。四义。五众。六教。亦主伴名同。四佛子下显其来
意。后类通可知。此上瑞应證成二分。应在偈颂后安。
所以者何。有四因故。一未说偈颂。经犹未了。不应豫
瑞豫證故。二瑞證本为證经。既瑞證长行。而不瑞證
偈颂。则应偈颂非经故。三證不应云我等佛所亦说
十住。文句义理。悉亦如是。无增减故。四若许二分全
在颂前。即事应颂中颂此二分。假使梵本如此前后。
即合译者回。文文既不回。致令文有舛误。此译人之谬。
非结集之过。下诸会中有此者。准释应知。问何故作
證菩萨与此说法菩萨及众会能所诠等。彼此名同。
彼佛及刹与此别邪。

答若此彼令同。则无主伴。彼
此令别。则非主伴故。于佛及刹别者。简主伴有殊。所
馀同者。明主伴同类。

第二大段偈颂分中。总有一百颂。分二。初九十一偈。
正颂前十住法。后如是十住下九颂。结叹劝脩。前中
颂十住。即为十段。初住中。有四十六颂。分五。初三颂。
颂前发心缘。二从三世下十颂。颂所求十力。各一颂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0c 页
一力。三随诸下二颂。颂求所知二谛法。四欲悉下二
十颂。颂所求佛果广大三业。于中分四。一初十颂。颂
身业自在。二欲以下三颂。颂语业自在。三欲使下六
颂。颂意业自在。四欲以下一颂。总结三业广大自在。
五菩萨如是下十一颂。颂前胜进所学十法。初十各
颂一法。后一总结。并准前知。

第二住中有五颂。初
二颂前自分十心。次二颂胜进十法。后一结说。


三住中五颂。初二颂自分行。后三颂胜进行。

第四
住中六颂。初三颂自分。后三颂胜进。

第五住中五
颂。初三颂自分。次一颂胜进。后一结叹。

第六住中
四颂。初三颂自分。后一颂胜进。

第七住中四颂。初
二颂自分。后二颂胜进。

第八住中五颂。初三颂自
分。后二颂胜进。

第九住中五颂。初二颂自分。后三
颂胜进。

第十住中六颂。初三颂自分。次一辨位。后
二颂胜进。

第二大段。结叹劝脩中九颂。分三。初一总叹十住。次
七别叹发心住。于中。第六第七两颂。勘梵本。少异。六
中。梵云。如上所有诸世界。悉皆分拆为微尘。若有众
生知此数。方能了斯佛子行。七中。梵云。过现未来十
方佛所有独觉及声闻。于此初心功德量。欲说令尽
不可得。后一颂以初心类后转益难量故。梵本云。如
上所说菩提心功德充满众生界。何况所馀诸妙行。
岂有于此能称说。上来颂中二。初颂前十住。后结叹
劝脩。两段不同。总明偈颂竟。上来文有七分。谓三昧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1a 页
分。加持分。起分。本分。说分。瑞證分。重颂分。总明十住
品竟。

** 梵行品第十六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梵是梵音。具云勃滥摩。此翻为净行。净行
有二种。谓相及离相。声闻唯依相脩。名为梵行。菩萨
唯脩离相。名为梵行。是以声闻梵行。乃是菩萨污行。
由执见故。但是假名。非真梵行。是故文中于戒等推
徵。显共无性。方为梵行。此即随顺观世谛入第一义
谛。所推二谛非即离境。是净也。能推二谛非即离心。
是行也。而此心境亦非即离。非即故梵之行。依主释
也。非离故梵即行。持业释也。故文云。菩萨脩梵行时。
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

二来意中三。一前品明诸住别行。今显诸住通行。故
来也。二前明正位。今辨成位之行。故来也。三前品诸
住之末。皆云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虽标其
言。未显其义。今此显故来也。

三宗趣者。以会相归性为宗。速达无上菩提为趣。

四释文中二。先问。后法慧菩萨言下答。前中二。先经
家标能所问人。后佛子下正显问端。前中能问是正
念天子者。正念表此所明能观之心离断常见故。天
子者。表此所明所观境净故。法慧菩萨为所问者。谓
以融真俗法之巧慧。答前问故。

后正显问端中三。
一明能脩观行人。谓出家菩萨。二云何下问得成梵
行清净所因。三从菩萨下问从因得果。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1b 页

后法慧答中二。初答第二问。后若诸菩萨下答第三
问。何故不答今问者。初问通在后二答故。前中二。初
总据能脩行人观察十法为得梵行清净所因。后所
谓下别显所脩行法。前中云十法为所缘者。是所观
境也。言作意观察者。是能观心也。后别显所脩行法
中二。初明自分行法。后复应脩习下辨胜进行法。前
中二。先明对缘脩梵行观。后如是观巳下辨观成利
益。前中二。先总显。后若身下分别辨。

前中二。初列十法为观境。后应如是下明观心对境。
略显推徵。问何要观此十法。显梵行耶。

答此十法
是梵行缘故。谓梵行依戒。戒依众缘。即自身三业。业
具为能受体。三宝为能受缘。戒是所受法。若不观察
此十各无自性。但取相坚持为梵行者。使同权小无
真梵行。是故要常观此十法。问二乘法执持戒可使
不同菩萨权教大乘脩二空戒望实教脩持。岂差别
邪。

答权大乘中。二空但依所执性说。若因缘生法
似有不无。梵行依戒。戒从众缘。即是彼立缘生不无
之法。不无意存。不同所执。然不与圆成非一非异。故
此不无。乃是理外之事。于能所护持。见有见无。以为
梵行。故成唯识云。若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
猛利悲愿。是故今此一一推徵。相尽现理为真梵行。
后别辨中。依观十境。即为十段。

第一观身中二。先牒。后破。破中十事。一云则为非善
者。梵行是诸善所依。身是不善承所依故。二法既殊。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1c 页
明知身非梵行。梵行何在。二非法者。梵行可轨。身非
可轨。是无记故。明知此身不是梵行。梵行何在。三浑
浊者。梵行是至信出离所成。身是不信真实义心所
得。是故身非梵行。若不尔者。则应世间一切迷其实
义愚。而持戒者皆其梵行。准此。若违实教而持戒者。
皆无真梵行也。四臭恶者。梵行戒香芬美。身是惑苦
臭恶故。身非梵行。五不净者。梵行清净。身令不净。谓
种子住处自相自性毕竟故。身非梵行。六可厌者。梵
行乐因。可以愿求。身是苦果。如前不净。可以厌舍。故
非梵行。七违逆者。梵行是顺胜义谛脩。身是违胜义
谛得。故身非梵行。八杂染者。梵行纯净所成。身是杂
染业起。故身非梵行。九死尸者。谓身无所知。无恩报
等。同于死尸。有所觉知。属身业故。死尸无知。既无梵
行。身无知故无梵行也。十虫聚者。依此经十藏品及
观佛三昧海经。皆说身中有八万户虫。小宗中说身
即虫聚故。观佛三昧经云。身中有八万户虫。户有九
亿小虫。大婆沙说。人身皮肉。并是虫聚。虫头在内食
人所食。虫尾在外辨作人皮。今徵破云。身既虫聚。身
是梵行。虫亦即身。虫应梵行。虫既不尔。身云何然。当
知其身都非梵行。梵行何在。

第二观身业中二。先牒后破。前中身之作用名为身
业。破中十事。言行住等者。谓住等并是身作用相。而
此作用。皆依于身。前徵身无业依何起。说业所作。各
具众缘。一一之中何者是业。馀如前说。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2a 页

第三语具十事。破中音声风息者。谓风击七处所发
音声。又胸舌唯等皆语业具。徵破云。此诸缘具。一一
之中谁是具邪。若一是者。应不待馀。馀亦如是。若各
相待则各无具。若不相待。亦无有具。具既不有。依何
起业为受戒馀。戒缘无故则无无有戒。有戒故无梵
行也。

第四语业十事。破中安立说者。谓假施设说诸法故。
随俗说者。随世名言说诸法故。显了说者。离隐密相
说诸法故。馀文可知。徵破云。前文徵破业具尚无。况
此处有作业可得。又业一一各众缘成。一一缘中何
者是业。业既无矣。乃至何有梵行。

第五观意十事。破中觉观者。觉粗观细。思慧为性。令
身安住不安住为相。分别者三分别中自性故。七分
别中任运故。种种分别者。随念计度故。有相无相寻
求伺察染污不染污故。忆念者。于曾更境。但追记一
故。种种忆念者。于多追记故。思惟者。于一筹度故。种
种思惟者。于多筹度故。幻术者。能变现故。眠是四不
定中眠数。轻眠有梦。取境昧略。徵破云。此中意是心
王。馀是心所为业之具。既具多法。一一法中谁是具
邪。若王是具。应不待所。若所是具。应不待王。诸所相
望当知亦尔。推具既无。以何作业。成能受戒体。受体
既无则无有戒。戒无故无梵行也。

第六观意业十事。破中分四。初思数。思能造业故。次
一想数。是意加行。令意成业根本故。次四解数。识合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2b 页
根境。由业引境故。后四受数。亦由业引故。此亦业眷
属也。成唯识云。业之眷属。亦立业名故。徵破云。前破
业具体无。业巳非有。况业众法。令一一皆无。馀如前
说。问寒热等触在五识地。今何别在意业中邪。


此由三义。一由相应义。谓意识与五有同缘境故。二
由意识用强。有彼同分缘故。三由意识于极乐地有
乐触故。纯苦趣中意有苦故。寒热准故。问前业具中。
有觉观思忆等。后业中亦说思等。有何差别。

答思
等皆有二相。一体。二用。体谓自性。与王同是业之具
故。用谓作用。与王相应。同一所缘而作业故。各有所
据。故别列也。

第七观佛者。受菩萨戒及声闻戒。皆先归三宝。为根
本得戒所依。依戒有梵行。今约声闻戒依。观察梵行。
所以者何。声闻戒中不亡法执有无见等故。此徵破。破
中十事。初五五蕴者。声闻乘中。以无漏戒定慧解脱
解脱知见及眷属无漏五蕴。为佛法身。以百劫脩相
好业。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漏报。为佛报身。以神
通变化。随机应现种种形类。为佛化身。声香味触四
尘为体。徵破云。若佛是梵行者。佛三身中各具多法。
一一法中何者是佛。若一是佛。应不待馀。馀亦如是。
若各相待则无有佛。若不相待亦无有佛。佛既非有。
依谁有戒。戒既不有梵行何凭。二相者。谓三十二相。
一一相中何者是佛。馀如前说。三好者。谓八十种好。
一一好中何者是佛。馀如前说。四神通者。谓六神通。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2c 页
初神境者。神谓等持不测之义。转变外事难测量故。
外事名境。二天眼者。眼谓照瞩。天即四禅。彼界大造
远见无㝵故。三天耳者。耳谓听闻。天如前说。远闻无
㝵故。四他心者。缘他心王。虽亦缘所。从定加行意乐
立名。五宿住者。缘宿多生五蕴所住。六漏尽者。烦恼
种现俱亡故。谓漏尽者。由通力能知他漏尽故。或漏
尽者身中起通故。上并各于所缘。无倒了达。妙用无
碍。俱名为通。徵破云。一一通中具有多法。一一法内
何者是通。通既非有。将何为佛。佛尚不有。依何得戒。
馀如前说。五行业者。谓经三大劫阿僧仙耶。脩菩萨
行。六度四摄四无㝵等无边行业。徵破云。于彼诸行。
一一之中何者是佛。遍推无佛。况有戒邪。馀如前说。
六果报者。谓智断二果。智有二种。一者尽智。二无生
智。尽智者。谓正自智我巳知苦断集證灭脩道。无生
智者。谓正自智我巳知苦断集證灭。复知苦断集證
灭脩道。不应更复知苦断集證灭脩道。徵破云。若有
苦可知。乃至有道可脩。则无智果。智果既无。将何为
佛。佛既非有。戒依谁得。戒既不有。梵行何从。所以者
何。无智无得方得智果故。断有二种。一者有馀依。二
无馀依。依谓惑灭所得择灭无为。作有馀依体。身智
若灭。但是无常无记灭故。不待择灭。重难前择灭。作
无馀依体。今徵破云。若有烦恼择令断灭。得断果者。
则无断果。所以者何。无能所断得断果故。既有能所
断。则无断果。断果既无。将何为佛。佛既不有。依谁得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3a 页
戒。馀如前说。或彼有馀无有涅槃。涅槃唯属彼有苦
故。又无馀依亦无涅槃。无明住地及无漏业意生身
等烦恼业报三馀在故。如佛性论第三中说。既无涅
槃何名为佛。佛既非有。从谁得戒。何有梵行。

第八观法八事。破中初一理法。次三果法。次二教法。
后二行法。徵破云。若理法是梵行者。则无梵行。以择
灭理有多数量。一一数中谁是理法。馀如前说。次三
果法中。初一断果。后二智果。断果如前涅槃中说。后
智果中。不生者无生智也。不起者尽智也。释相徵破。
并如前说。次二教法中。初约所说。后约能说。前中徵
破云。所说教义字名句等。众法合成而有所说。于中
一一所说皆无。若即以此不可说法。为梵行者。则梵
行非有。馀如前说。后能说中。无分别者。分别有二种。
一言说。二寻伺。言加行故。而此能说加行及果。众法
合成。一一法中无能分别。若以如是无分别说为梵
行者。则梵行非有。馀如前说。后二行法中。初约行体。
后约行用。前中依无所说也。教随成行故。则行无所
行。若以如是无所行法为梵行者。则梵行非有。馀如
前说。后行用中。合集生果。为行业用。行体尚无。用依
何起。馀如前说。

第九观僧十事。破中前八约名体破。后二约德用破。
前中叙四向及果。诸说虽异。大意略同杂集婆沙。恐
繁不述。今依瑜伽声闻地。略显其相。约般若以会观。
谓意无所入。名入流等。于中。先约名。后约体。前中初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3b 页
预流向者。谓见道位有二种。一真见道。谓世第一法
无间。彼惑灭增上。引无分别智生。绝诸戏论。證人无
我。所显真性。依出世智也。二相见道。谓由前證真如
巳。欲差别说自所證处。即复拟议。彼真见道。作十六
种。谓苦法忍。乃至道类智。总断见道所断一百一十
二根本烦恼。谓迷欲界四谛。各十随眠。色无色界各
三十六。各除嗔故。此前十五心。皆为趣向所求果故。
名之为向。徵破云。真见道中。绝诸戏论。不可名言。何
有向邪。相见道中所断迷谛惑之品数。皆是拟议。非
如实故。亦无有向。又能所断相对。及前后相望。皆从
缘合。无一独立。故无一法名为向者。既无有向。以谁
为僧。既无有僧。梵行何托。二云预流果者。谓第十六
心道类智。缘道谛故。得预圣流。名为预流。道类智生。
得预流果。入脩道也。徵破云。果不自果。因向成果。向
既不立。果何有邪。有因道类智生方制此果。又能所
断等众缘合故。立此果名。故非有也。果既非有。说谁
为僧。既无有僧。梵行何寄而得立邪。三云一来向者。
谓脩道中巳断欲界五品烦恼。安住彼道。即第六品
无㝵道。二义徵破。一断惑五品合共成故。二住第六
品无㝵道。相望成故。结破如前。四云一来果者。谓巳
断欲第六品惑安住彼道。即第六品解脱道。二义徵
破。一约能所因故。二约能所住道。缘成离作。无有此
果。结如前说。五云不还向者。谓脩道中巳断欲界七
八品惑安住彼道。即第九品无㝵道。二义徵破。准前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3c 页
向中。结亦准之。六云不还果者。谓于脩道巳断欲界
第九品惑。安住胜道。即第九品解脱道。二义徵破。准
前果中。结亦准之。云阿罗汉向者。谓前不还果中有
五人。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无行般。五阿罗汉
向。断色界并有顶地前八品惑尽。及第九品无㝵道。
皆名阿罗汉向。能所断惑。及能所住道。二义徵破。准
前可知。结亦准前。五人具释。如杂集第十三说。八云
阿罗汉果者。此有二种。一尽智。二无生智。谓有顶地
第九品解脱道。有此二智。乃至未般无馀涅槃巳来。
所有无漏圣慧。皆名阿罗汉果。断惑住道。二义徵破。
亦并准前。阿罗汉既非有。谁名为僧。僧既无矣。戒依
谁有。戒既不有。梵行何从。上来约名破讫。

二约体破者。谓有为无为二种果体。无为体者。谓初
预流中。断欲界四谛下见道惑尽。四品无为断色无
色界四谛下见道惑尽。四品无为。总有八品。向人七
品。果人具八也。言有为者。取道类智俱生无漏五蕴
二十九法。以为其体。谓善大地十种。即嗔。贪。无愧。信
轻安。不放逸。不害。精进。舍等。通大地有十。谓想。欲。触。
慧。念。思解脱。忆。定。受等。觉观心。五无表色四相及得
也。二一来中无为体。向人断欲脩五品惑。有五品无
为。果人六品惑尽及各通。前见道八品。有十二十四
等有为。同前二十九法。三不还中无为体向人断欲
脩七八二品。果人断第九品惑尽。又各通前见道所
断。有十五十七品无为也。有为同前二十九法。四阿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4a 页
罗汉中无为体。向人断四禅三空各九品脩惑尽。及
有顶地前八品惑尽。果人断第九品惑尽。并前总有
一百四品无为也。有为体者。非想脩惑。向人第九品
无㝵道。果人第九品解脱道。数皆同前二十九法。俱
生无漏五蕴为体。徵破云。向果所有有为无为为体。
皆约数量。数量一一。谁是其体。若一是者。应待约馀。
既待他。则无自。馀亦尔。推体既无。僧则非有。无僧故
无戒。无戒故。无梵行。如是推无。方真梵行。

后二约德用。破中初云三明者。一宿命明。亦名宿住
随念智證明。通达解了前际法故。二天眼明。亦名死
生智證明。通达解了后际法故。三漏尽明。亦名漏尽
智證明。通达解了涅槃性故。如次对治过未现愚故。
徵破云。慧对治愚。方名为明。此则明非明也。明无故
无德。无德用。德用既无。将何为僧。僧既非有。依谁有
戒。戒无故无梵行也。五云六通者。一神境智證。二天
眼智證。三天耳智證。四他心智證。五宿住随念智證。
六漏尽智證。皆名通者。于自所缘。无倒了达。妙用无
㝵故。徵破云。于六通中。依慧。依境。或依等持。缘合成
用。用无自体。假为立名。德用既无。将何为僧。僧既是
无。从何有戒。戒既非有。梵行何凭也。上来九门约梵
行疏所依缘。徵显梵行讫。

自下第十据梵行亲所依缘。徵显梵行中二。初牒。后
为坛场下徵破。于中十事。皆通声闻菩萨戒缘。前八
约受。后二据随。前中初云坛场者。谓别结界二藏。各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4b 页
自有文。可知。二问清净者。声闻问十三难百遮等。菩
萨问七逆等。三教威仪者。菩萨八万。如梵网经说。声
闻三千如别行本及众学等。四三说羯磨者。谓声闻
戒白四羯磨。受菩萨戒如善戒经及玄奘三藏所译
弥勒菩萨造菩萨受戒羯磨说。五和上者。声闻戒。比
丘为和上。菩萨戒。佛为和上。六阿阇梨者。声闻有二。
谓羯磨威仪也。菩萨戒唯一羯磨师。善戒云。大师者
十方诸佛是。小师者我身是也。师有二种。一可见。二
不可见。不可见者。十方诸佛菩萨僧是。可见者我是。
今于可见不可见师边。是人得菩萨戒。七剃发八。著
袈裟衣者。由是出家菩萨受戒故。后二随戒内。初是
四圣种中一也。后是离四五等邪命。四邪命。谓仰口。
下口。方口。遣口活命故。五邪命。谓为利故。诳现奇特。
为利故自说功德。为利故占相吉凶。高声现威。望他
敬畏。为利故讲说经典。上来明对缘脩梵行观讫。问
上来十观。为约受声闻戒者起见破邪。为约受菩萨
戒者起声闻见破邪。若依前破。便乖本问亦违初答。
若依后破僧谓中何故破四向果耶。

答此中大意。
通前二种。所以者何。善戒经云。受菩萨戒。要先具前
三戒。方得与授。问遮难中先问此事。广如彼说。

自下第二辨成观利益中二。初牒前推徵成观。后如
是观察下正显得益。前中二十一句分二。初十句牒
成观。后十一句牒推徵。前十句中分四。初三句明净
三轮观。不取能持戒故。不著所污法故。不住戒法故。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4c 页
次戒三句明三世相尽观。次两句因果尽观。作者受
者不可得故。后两句明法不至法观。后牒推徵十一
句中。初一总。后十别。别中分六。初一徵所从。次一徵
所属。次一徵体性。次一徵所由。次一徵有无。后五徵
五蕴。后显得益中十一句。初十别说。后一总结。前中
初一句总。谓如是之言。牒前成观推徵两段文。即是
答相。答相即是清净梵行。言梵行法不可得者。即前
十问一百事徵皆非梵行故。三世法空者。前依三世
中求相尽故。二意无取著者。前离不取能持戒及脩
行故。三心无障㝵者。不住戒法故。四所行无二者。于
一切所行境。皆照无性故。五方便自在者。善巧观心
常现前故。六受无相法者。于相尽言教深忍乐故。七
观无相法者。随所见闻。皆观无相故。八知佛法平等
者。知佛自證此平等故。九由此梵行观智。能具證得
一切诸佛所證之法。后一句总结可知。上来自分行
竟。

自下第二明胜进行者。此即胜进行中之胜进也。文
中三。初标。次徵。后列。初中以自分巳成。仍须更进故。
曰复应进门不出三慧。故云脩习仰学智力。故依十
法。二徵可知。三列中四。一列名十力名义。如前分别。
二于如来下观十力名义。咨问胜巳成于闻慧。于中
二。先闻。后依教观境。前中一一力有无量义者。谓诸
智境。后观境闻中。谓众生不知处非处等理起悲不
舍。三思惟下成于思慧。四行无上业下成于脩慧。于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5a 页
中二。先标。后释。标云行无上业者。佛以力智。度生为
业。今此菩萨亦依佛智力。度所缘境故。不求果报者
有二种。一由智。谓了因果如幻等故无所求。二由悲。
谓见众生迷沦。理合救度故。不求后报。释云。了知境
界等者。谓了所度生也。身缘集无我我所如幻。受如
梦中领纳境界。想取境相分齐如影。行虽如响暂相
应用然速迁流。心虽变现种种境界。如变化人。自尚
非实。况有所作。或此五喻不别配属。通譬人法。上来
总辨自分胜进行。答前云何得梵行情净问讫。

自下第二答前从因至果问中二。先牒前起后。后一
切佛法下正答前问。前中云能与如是观相应者。指
前十问观察梵行。于诸法不二解者。即还是彼观相
应心。谓于一百事中。一一推徵悉无所有。差别见尽
故。云不生二解。

后正答中三。先总标。次初发下别
释。后知一切下出因。初中云一切佛法者。谓若如前
脩梵行。得佛果所有理智法故。疾得现前者。现论在
即故。次别释。云初发心等者。前云疾得菩提。未定何
时为疾故。此别明初发心时。谓十住中初发心住。创
得成位故。云初发心时。此约因脩法性位上下相即
观说。三出因中二。先正显。谓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故。离自心性更无别佛。乃至一切。后成就下结成。谓
一切法既不离自心故。即是佛成就无师自然智。心
外无他故。云不由他悟。上来二。初答得梵行清净问。
后答从菩萨位到菩提果问。虽两段不同。总答问竟。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5b 页
上来有二。初正念天子问。后法慧菩萨答。两段虽殊。
共明一品经也。梵行品释竟。

**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二。先得名。后释名。前中。按梵本。名初发心
菩萨功德藏品。初者十住中第一住故。发心者。起三
种心。增上脩诸行故。此即三发心中解行发心也。起
信云。发心有三种。一信成就。二解行。三證。解行发心
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巳来于第一阿僧
祇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脩离相。乃
至广说。顺法性。脩诸波罗蜜。馀二发心。具说如彼。菩
萨者。约位以显人故。功德者。约人以显德故。即此脩
行力用圆满饶益。巳得在巳故。藏者谓此菩萨。初发
心中。蕴积无边胜功德故。

后释名者。初住之发心。
依主释。以此发心通三贤故。初发心之菩萨。初发心
菩萨之功德初发心菩萨功德之藏。皆依主释。

二来意中二义。一由前二品。明住自分胜进行。今此
显彼行之功德故来也。二由前品末云。初发心时。即
得阿耨菩提。彼中虽有言。未释其义。今此解彼。是故
来也。

三宗趣者。以辨初发心具摄普真法界因果为宗。令
种性菩萨皆增勇锐为趣。

四释文中二。初长行。后尔时法慧下偈颂。前中二。初
明此界所说。后如此娑婆下结通十方。前中四。一请
段分。二法慧菩萨下解释分。三尔时佛神力下现瑞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5c 页
分。四是时十方下證成分。

初中。何故天帝问者。在彼宫故。闻前所说。生疑念故。
疑云。初心有几功德。前说初心即得佛耶。

第二解释分中三。初叹所问深难。二虽然下法喻广
显。三发是心巳下直就法说。

初中何不即辨。先且叹者。有二义故。一约说深玄理
合先赞故。二欲令闻者用心异常故。文中十一句分
二。初一总叹。言此义者。义谓境义。功德分量智所知
故。甚深者。且理玄叵测。数广难量。虽深非甚也。今乃
即少而多。即事而理。深之至极。故曰甚深。后十句别
难者。开总成别。皆带总句。谓彼甚深功德之量。一非
言说境故。二非生灭识所知故。三非妄想心能分别
故。四非依次第门起信解境故。五非有所得境故。六
非有无相行境故。七非有终极故。八非筹量境故。九
非分量得故。十无路无门可趣可入故。或前总句为
标。后别句为释。释是能成。标是所成。谓由十难显甚
深故。

第二法喻广显中。先牒前起后。后佛子假使下正显。
前中。云虽然者。牒前十句虽依身力难说等也。我常
下起后。谓承佛力可得说也。

后正显中有十一大
喻。显功德量。一供生及益喻。二者法多刹喻。三知劫
成坏喻。四者他胜解喻。五者他诸根喻。六知欲乐喻。
七者他方便喻。八者他心行喻。九者他业行喻。十者
他烦恼喻。十一知供佛功德喻。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6a 页

初中三。先校量显胜。二何以故徵。三佛子一切下释
胜所由。初中有十重校量。初一广说。馀九略显。初中
四。一举广事。二佛子于意下徵问。三天帝下答。四法
慧下辨超过。初中有四事广。一供具。谓一切乐具。二
供田。谓阿僧刹中众生。三供时。谓一劫。四利益。谓令
修五戒。后九略显中。供及供田并同。云一切乐具十
阿僧刹中众生。而供及益各别。谓百劫千劫百千劫亿
劫百亿劫千亿百千亿那由他亿百千那由亿劫。此
中数劫。次百千后。即对亿者。以百千为百万为亿故。
此百百变数名也。下并准知。益谓十善四禅四无量
四无色定四果辟支果。

二释胜所由中四。一问答
显多。二法慧下比少犹劣。三何以故徵。四佛子下释。
初二可知。三徵意云。如前功德。既唯佛能知。何因比
此极少之分。犹非类耶。四释中二。初反显。谓不为齐
限等故。后为令下顺释。谓为无限等故。前中明初心
无限故所生德亦即无限。非如所喻供具等四皆有
限也。后顺释中十二句。初句总。馀句别。总得初发心
时。誓令众生悉当成佛。佛种不断。非只令得五戒乃
至缘觉。别中一心广往下颂应云为。以大慈光遍一
切世界。翻前十阿僧祇世界故。二行广。谓为广一切
等故。三为知处广。谓得一种智。知十方刹几成坏等。
四为知所作广。谓知众生报类垢净。五知刹实体或
法性主。六为知众生心乐欲异烦恼轻重习气粗细。
七为知众生死生差别智。八为知众生根生熟。九为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6b 页
知心令差别。十为知三世业报智。十一为知佛平等
境。上十一句皆所为无限故超彼也。

二佛子复置此喻下。明知行多刹喻。于中四。初显喻
广大。二佛子此下辨菩萨超过。三何以故徵。四佛子
下释超所由。初中二。先东方十重。言且置者。置犹止
也。下皆准此。后南西下类通九方。总约百人所行世
界。二辨超过中。可知。三徵意同前。四报中二。先反显。
谓非如彼有限故超也。后为了下顺释中十一句。初
一总摄。后所谓下别。于中十句。初五及第七显相即。
谓粗妙覆仰小大广狭一多净秽。六一多相入。八微
细多少刹体差别无差别。九一中出多多无性。十令
知诸广刹尽。问所云为欲了知诸刹即入等者。云何
了知。

答准下颂中。往彼诸刹。今此但是了知诸刹
故。喻中知彼能速行者。所往多刹菩萨。非但知彼有
限一类有显之刹。乃知尽知种种异刹。及知诸刹无
碍之相。是故超彼。其无碍相体德位业用本修因。具
如经。前显义门讫。

第三佛子复置下知劫成坏喻。于中四。初显喻广大。
二菩萨初发心下明超过。三何以故徵。四菩萨下释。
初中三。一辨东方十人。二南方下类显九方。三佛子
此下总结百人。此虽略成坏。实亦该摄住空。释四劫
相。具如劫章。二超过可知。三徵意准前。四释中二。初
反显初心不齐故。后为悉下顺释。前中可知。顺释中
三。初总比所谓下列。后是名下释前为欲知等之意。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6c 页
初中可知。问何故总中云为知世界成坏尽。而别中
乃说诸劫长短等平等义及相入等无碍相邪。


前总中通标成坏劫。简非成坏者。而别中所显。还知
论后坏劫平等义相入无碍相。若尔何故亦说无量
无尽劫耶。

释曰。由为有量有尽相从说故。二别中
九句。初长短。如下寿量品说。娑婆界内劫唯短矣。首
刹中劫唯长。中间诸分内劫。上下递望。亦长亦短。言
平等者。有二义。一准十地论释。长短等虽异。相入义
齐故。云平等。二劫长短一多等俱以无性为性故。二
一劫者。或长或短。但取其一无数者。即是阿僧祇劫
也。三有无佛者。谓如庄严劫贤劫星宿劫等。是有佛
劫。从此巳后六万三千劫。空过无佛出。是无佛劫。四
一多劫有多一佛者。如胜音刹。种种庄严劫有十须
弥山尘数佛出。是一劫中有不可说佛。又如颂云。如
来无量旷劫行。自然正觉出世间。于当来世无量劫。
身应一切如大云。是不可说劫中有一佛也。五量无
量劫者。谓胜莲华界巳下诸刹内劫。皆可比上为其
一。曰可据量故。有限量故。是有量劫也。然即彼胜莲
华世界内劫。更无有上可比。曰故无限量故。是无量
劫也。六尽无尽劫者。谓诸成坏刹内劫。有尽时故。是
有尽劫。彼胜莲华界非成坏刹故。劫无有尽。是无尽
劫。七念须劫可知。八劫非劫相入者。劫谓成坏中火
等非劫。谓劫前时分。若依俱舍第十二说。百二十刹
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7a 页
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三十昼夜为
一月。十二月为年。年中分三际。谓寒热雨。从此巳后。
未至成坏中大劫量巳来。虽多时分。怛以年名之。谓
百千年等。非以劫名之故。亦名非劫故。彼文云如是
巳辨刹那至年劫量不同。今次当辨。若准此经十定
品说。始从刹那须臾昼夜六时一日五日半月一月
一时一年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年。皆是非劫。从此巳
去方名为劫。广说如彼第三定中。又下文第六十四
中。毗目仙人执善财手。令自见身。于诸佛经历年劫。
大同前说。又有释云法性为非劫者。虑恐难通。所以
者何。若是法性。则不唯非劫。亦非色等一切法故。又
亦不唯非非劫等。法性即是一切法故。若不尔者。法
性与劫。如何相入。又应但显理事无㝵无相入义。非
事事无㝵业用门也。九念须知三世刹内劫成坏空
中二。初发心所为事。后发阿耨下能为心。前中念须
知广。但显别相。非总结前。犹是同前。于成坏劫。所欲
知故。后能为心者。此语令遍前八句中略故。此显前
喻所明。但是知一类刹中一类劫。然是有限知有碍
知。而初心菩萨誓欲知种种刹种种劫。皆无限量理
事。理事体用无㝵。是故超彼不可比也。三释前为欲
知言者。谓前总别句中。为欲知言比言应合句句安
之。略故不具。此云是名初发心者。牒前也。大誓庄严
者。释为欲也。了知一切劫等者。了知智神通者。依通
发慧而了知故。此同下第四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7b 页
第四佛子复置下明知他胜解喻。按此中梵本云阿
地目多。阿地□也目多解也。译家存略故但云解。文
中四。初举喻显。二佛子此下明初心超过。三何以故
徵可知。四佛子下释。初中二。先举东方十人。后南西
下类通九方。前中二。先广说二人。谓初人一知念类
刹中众生胜解。积如是念。次经无数劫众生解。第二
人无间知前无数劫所知积如是念后经无数劫知。
后次第下略举八展转望前以念知。劫所知后类通
九方。总一百人也。明超过中。谓彼解虽多。犹可知边。
初心功德难得其际。三徵可知。四释中二。先反显。谓
不作齐限发心故。后为尽下顺释。于中二。初总可知。
后所谓下别。别中二。初标三章。后欲悉知众生海下
依章开释。前中三者。一欲知诸解差别故。二欲知彼
差别解一多平等故。三欲得佛果能知差别解之智
光方便。后依章开释中。十句分三。初三句开释初章。
欲知众生。谓欲知众生海各各差别解无边故。欲知
三世三性差别解无边故。略无无记性也。欲知相似
不相似差别解无边故。次一句释第二章。平等有三
种。一约想。谓此彼见解类同故。二约性。谓此彼俱无
自性故。三约无㝵。谓此彼平望俱相即故。虽通三义。
前依相即故此句释。后六句释前第三章中三。初一
句释前能知智光明。谓智是佛十力智种种解智力。
次二句释佛智所知不可说差别解。于中初句内。明
六种解释前不可说差别解。一从凡夫至等觉巳来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7c 页
所有胜解。皆名有上。二唯妙觉解名为无上。三于所
解境。未能究尽。名有馀。四解巳了终极名无馀解。五
此彼解齐名等。六反此不等。后句内明十二种。解释
前不可说差别解。一谓凡夫及二乘见有为法有和
合相故名有依解。二菩萨反彼名无依解。三世出世
人同境异解名为不共。四自类同解名之为共。或大
小乘人同解缘生故有是共。菩萨解此缘生。未曾不空。
与二乘异。名为不共。五缘虚空等境无边解故。名无
边解。六缘馀一切有限高齐境故名有边解。或执断
计常。名有边解。离此见故名曰无边。七缘诸有为名
差别解。八缘无为境名无差别。馀四可知。后三句释
前得佛种种解智之方便。就初句中五。前四别显。后
一总结。前四内。一解一切法无性即真故名妙解。二
解一一事皆包法界故名大解。三解无量境名无量
解。或解难量境名无量解。四无分别慧现證真解名
正位解。后一结前四种解等中。得佛无㝵智此即是
因。亦名方便。次一句释佛解智知境。种种胜解不同。
于中二。先标能知之意。后悉知下显所知之解。有六。
一不与诸见相应名净解。二反上名染。三遍知名广。
四反上名略。五委照名细。六粗了名粗。后一句释佛
解智知境同前。于中二。先举所知之解。后一切下总
结。前中有六种解。一解方广至奥名深。然非下乘所
测名密。二临事制宜权实善巧故云方便。三凡于一
多法门决择。故云分别。四于曾更事。惯习淳熟。不待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8a 页
作意。任运胜解。故云自然。五从亲因生解故。本疏云
宿因所发。六从增上缘生解故。本疏云善发开悟。后
总结有三。一胜解多类。不可具陈。故总结如细。二解
类虽多。悉欲知尽。三结为知尽故发心。

第五佛子复置下。明知他诸根喻中四。初喻广。二佛
子此下明发心超彼。三何以故徵。四菩萨下释。释中
反显顺释同前。顺释中总别准前。别中据三业等多
分同前。故云广说乃至等。

第六佛子复置下。明知他欲乐喻。文四同前。

第七佛子复置下。明知他方便喻。文四同前。方便有
二种。一造业加行名为方便。二所作善巧。今此并通。
馀意准前。

第八佛子复置下。明知他心王喻。亦兼心所。除此文
中前深心所文四及意。并准前释。

第九佛子复置下。明知他业喻。谓善不善漏无漏等。
文。四及意同前。

第十佛子复置下。明知他烦恼喻。文中四。初明喻广
百人准前。二佛子此下明发心超彼。三何以故徵。徵
意同前。四佛子下释。释中二。初反显。后为尽下顺释。
顺释中先总。后所谓下别。别中二。先以六门别释。后
发大悲下总结兼别。前中第一门内文有二。先知。后
治知中有三喻。一轻重一对。略辨十种。一五住地烦
恼中。前四为轻。障见脩道故。后一为重。障大菩提故。
二分别为轻。少时顿断故。俱生为重。多时渐断故。三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8b 页
诸断品内。下品道断者为轻。中上品道断者为重。中
品道断者为轻。上品道断者为重。同等分者为轻。称
境起故。多分者为重。通境起故。五随惑为轻。大惑为
重。小随为轻。中大为重。中随为轻。大随为重。六迷事
为轻。后智亦断故。迷理为重。正体智断故。七习气为
轻。正使为重。八暂起起羸劣起者为轻。多起常起猛
利起者为重。九不与邪边见相应起者为轻。反上为
重。十现行为轻。种子为重。见脩二执皆后断故。约识
分别。如理应思。二眠起一对。眠谓随眠即诸种子。起
谓现起。彼种现行。三一一众生下觉观一对。谓恶觉
观与惑相。一一众生。种种觉观无量烦恼。涅槃说有
八种觉观。一欲觉。求可意事。二嗔觉。念欲嗔他。三恼
觉。念欲恼他。四亲里觉。忆念亲缘。五国土觉念世安
危。六不死觉。积财资养。七族姓觉。念族高下。八轻侮
觉。是慢自恃欺人。后治中。谓菩萨于诸烦恼悉欲知
者。意在对治。不欲但知而巳。第二门中文二同前。前
中无明与爱一对。谓发业无明润生爱等。后断中。为
断众生结生相续故。须知此。第三门中文二。准前。前
中等分非等分一对。非等分。谓于贪等劣境起增上
贪等故。等分者。称境起故。后断中。为断惑根故。须知
此。第四门中文二准前。前中利钝一对。我我所是利。
慢是钝。或我及我所一对。慢通二故。后断中。为觉悟
我我所空。故而知也。第五门中文二同前。前中有三
对。一颠倒分别与馀一切为一对。二根本随惑一对。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8c 页
三身见与六十二见为一对。后断中可知。第六门中
文二同前。前中盖障一对。谓五盖。即贪。恚。疑。恶作。睡
眠。惛沉。掉举也。障谓二障三障。或二三中但烦恼障。
后断中。兼于总别。于中二。先明发心所为。后发阿耨
下明能发心。前中四。一非救。二慈护。三令断惑。四令
智净。后能发心可知。

第十一佛子复置下。明供佛功德喻。文中三。一喻据
量。二何以下徵。三佛子释。初中二。先广说一人喻。后
佛子复置下略说九人喻。前中二。先明供广。后佛子
于汝下问答显胜。前中二。先广说东方。后南西下略
准九方。前中五。一供具广。谓种种上味等。二供田广。
谓东方多刹中佛及众生。三供时广。谓念念如是。乃
至经无数劫。四刹行广。谓令彼众生如巳供养。五显
彼佛灭后供广。于中有六。一造多佛塔。二高广。三多
严。四塔各像。五像各光照多刹。六经多劫。后九方略
准中一一同前。后问答显胜中二。先问答显供福皆
多。后佛子此人下。明前供福比后发心不可为拟。并
可知。

后略说九人中二。先显供福甚多。后佛子此前下。将
供福比发心福不可为拟。前中九人展转递望。无数
多劫。数量复增。同阿僧祇品内。从无数至不可说不
可说中间虽有超然。大方依比。此中如第一人。一
念以无数供。供十方各无数佛及无数刹各无数众
生。如是念念经无数劫。佛灭度后。造塔供时等。亦各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9a 页
无数。此中无数之言。至第二人。皆增至无量。第三增
至无边。第四无等。第五不可数。第六不可称。第七不
可思。第八不可量。第九不可说。第十不可说不可说。
如第二人。一念中作第一人无数劫供事。第三人一
念中作第二无量劫供事。乃至第十人一念中作第
九人不可说劫供事。馀佛数等准知。又皆以后位一
念。望前位极时。则以如是之念。相续至自位极时也。
后约供福比发心福不可拟中。乃至少分比前极数。
亦不相及。

二徵意云。彼第十人所供生福数虽不至不可说不
可说转。然得供养之福。岂不比于发心少分福邪。

三释中二。先反显。后为供下顺释。释意。供福虽多。心
经有限。发心纵少。少即无限。无限有二种。一事。二理。
事谓心境。心为能限。境为所限。心于供具供田。不以
数量时劫为限。而以无限为限。由此少福亦无有限。
从无限心之所生故。理谓彼福。若多若少。皆是法性
相应所起。是故少分亦称性无限也。故反显中云不
齐限但为等。顺释中。为供尽法界虚空界等。

第三直就法说中二。初牒前所校量心。后能知下明
所摄功德。前中云发是心巳者。简未发时。故云巳也
后摄功德中四。一摄佛功德。二以发心故下明得果
法。三才发心下约时化用。四此初发下显所作无著。
初中四。一标三世佛功德能信能知。过现世法巳从
缘应故可得知。未来法未有故但可信。二彼诸下正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9b 页
明摄德。谓此菩萨闻三世佛功德汝能信受等。文中
八句。勒为三位。初四句三贤。谓信受两句同是十住。
此中信者。即十住之信。不应劫发十信信故。谓于三
世佛所有功德。起深胜解故。受谓于彼领纳心无逆
故。次修一句是十行。谓于信受随顺行故。次得一句
是十回向。谓以所顺行回向不失能获證故。次知證
成就三句。是同十地。知谓加行智解了如故。證谓正
体智冥契如故。或正体如前后得名。知成就者。谓因
行圆满故。后一句与诸佛平等一性者。能同佛果故。
三何以下徵。徵意云。以何义故。此菩萨于三世佛功
德。即能信受。乃至能与佛果一体。同此菩萨下释。释
中十一句。初一总。馀十别。文并同前。不烦更述。

二得果法中二。先显当得。复应知下明即得。然当得
者果佛故。即得者因佛故。摄法同等。因果不离。若因
不摄果法尽。则非法性果之因。若果法不全即是因。
则非法性因之果。因果之相不一。因果之体不异。如
是因果果因。非即非离。镕融无碍。方为法界因果。也
前中文二。初四字明能得所由。后常为下明所得果
法。就所得法中三。初正显所得。二何以下徵。三以是
下释。初中八句。一得果护念令增善不退。二由不退
当必得果。三感佛授与自所得法。四与三世同一体
性。五脩成诸佛助道行。六三世佛力无畏皆成就。七
以三世佛不共法为严。八得尽法界佛说法无㝵解
智。二徵意云何不说由三贤十地万行圆满得佛果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79c 页
法。但云由初心得。三释中意云。以此初心是万行本
故。二即得果法中五句。初一总。馀四别。初总云与佛
同等。未显所因并别之状故。别说同事一境界者。如
问明品及出现品说。二功德者。谓摄度悲定力无畏
等诸功德海。三与佛随应现身一多无㝵同等同得
法界大智与佛同等。或此后两句合为一事。谓得随
机现身一多无㝵智故。

三约时作用者。谓才发心时。即得此应用故。文中十
一句。一得诸佛同赞。二能调化。三能同多刹。四能光
照多刹。五灭恶道苦。六严净多刹。七示成多佛。八摄
机令喜。九能證法性。十能继佛种。十一得佛智因。

四明所缘无著中二。初总标无能所著。次所谓下别
列无所著境。后唯求下双结无能所著。初中云不于
三世业者。即后所列三宝现世世所摄故。了知不离
自心性故。离此无少别物为所得。无别少心为能得。
次别列中七对十四句。前四后一五对约人法。五六
两对约名义。或总约名义。后总结中二。先一句明无
所著意意等一切智。后于谓下正双结无所著行。诸
法界是差别事境。馀可知。问前列中。既云于佛及佛
法无所得。后结中。云唯求一切智常不相违。答正前
佛无所得。则是唯求一切智也。上来第二解释分竟
第三现瑞分中二。初标现瑞所因。谓佛神力故。后十
方下明所现瑞。于中。先明动刹瑞。后雨众下明雨物
瑞。前中二。初标动远近。后所谓下显震动相。略显如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0a 页
前。广辨如章。雨物瑞中十事音声谓歌赞。

第四證成分中内四。初十方佛现身證成。于中四。一
来更刹量。二有万下佛数量。三显佛名表所说法同
说法表名故。四各现下正明现身。二作如是下赞说
證成。三我等下引同说證。四汝说此下举益證成。举
益證成中二。先明益现世。复有二种。一发心益。二授
记益。后我等下益未来。可知。上来明此世界中说竟。
后结通十方无尽世界说法中二。先明结通普遍尽
空刹内同说此法。后悉以下释遍所由。前中二。初明说
处。十二重数内。前十略同阿僧祇品中。从第一百四
数后十个数内。后二显无限量。后亦说下明所说所
作。能说者名并同。后释遍所由中十句。一由此界他
方诸佛威神令十方同说。二由毗卢宿愿。三由为显
佛自得法。四由为以佛智照。五由为开实义。六由为
令众生證法性。七由为会众闻称根法。八由为开佛
所得法本因。九由为得诸佛无㝵用。互望无异法。十
由为令众生了事法界无二。上来第一大段长行竟
第二大段。偈颂中二。先辨说偈意。后为利下正显偈
词。前中十句。一普观十方同说此法之集会显法界
法门。法尔如是。不谋而应故。二欲普成就故。三欲普
令绝恶业不受苦故。四欲普令客尘敛。显本自清净
性故。五普欲令拔去无明住地惑故。六普欲令增普
门信證信故。七普欲令知众生三乘根器及信等诸
根故。八普欲令知三世一相故。九普欲令观生死即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0b 页
涅槃故。十法慧自欲增长无漏善根故。故说此偈也
第二正显偈词中。总有一百二十一颂。古来诸德不
判此文。唯本疏有科。然望前长行解释分中三段次
第。此乃翻彼。从后向前。谓初八十二颂。颂前第三直
就法说文。次十方国下一十五颂。颂前第二诸喻广
说文。后发心无㝵下二十四颂。颂前第一叹问深难
之。初中四。初五十一颂。颂自分行满。次欲得下二颂。
结归初心。次无量下二十八颂。明胜进行满。后菩萨
下一颂结属初心。就初自分行满中。分为十二节。初
三颂。颂前发心充满十方界。第二颂。梵本云。尽虚空
界如法界。充满世间如佛法。一切遍行。如诸佛刹世
不退故。随入十方国土下三颂。颂前知一切世界成
坏等。按梵本云。菩萨常脩最胜行。依细无依不可说。
于诸佛智见无厌。彼能随入法海流。三哀悯五趣下
三颂。颂前为不断如来种性。四诸趣差下五颂。颂前
知众生心行诸根及大愿供佛等。五其心清净下三
颂。颂前知法甚深智。六菩萨始发下四颂。颂前发心
即能说法调伏十方众生智。七菩萨具足下三颂。颂
前得三世佛智慧光明。八为令众生下五颂。明忍苦
说法体用行。九十方世界下六颂。显供佛请法證理
起用。亦即颂颂前现成佛等。十菩萨所得下七颂。颂
圆满成果用。于中第四颂。按梵本云。身满诸刹勇猛
土。放胜光网遍世间。普照众生阴闇冥。如龙王雨演
大法。十一一身示现下四颂。明身心广大。亦颂前一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0c 页
身无量身等。十二能所分别下五颂明绝妄契真。颂
前等真法界等。二欲得最胜下二颂明结归初心者。
前深广大功德海。皆此初心之德。是故勤令脩学。结
结巳所说。三明胜进行满二十八颂中分八。初二颂。
明三种世间无染行。二其心广大下两颂。明悲智深
广行。三无量难思下四颂。明请法严土知根说法。四
无量无数下四颂。明定慧自在知劫脩短。五众生是
严下六颂。明知佛十力自在德。六菩萨于一毛孔下
四颂。明见三种世间如因陀罗网。七如是大智下三
颂。明顺佛普供闻供欢喜。按梵本云。如是无畏诸菩
萨。次二句同汉本。第四句。梵云。于如来所获大喜。次
一颂。梵本云。变身种种无量亿。现前供养十方佛。示
现最胜神通力。佛所行处皆随往。八巳护如来下三
颂。明定慧信悲无著深胜。于中第三颂。梵本云。彼得
广大哀悯竟。于诸众生同巳相。见巳除妄倍精勤。行
空无相等虚空。四菩萨发心下一颂结上诸德。皆发
心功德量无齐限故。赞述难尽。上辨前直就法说竟。
第二大段颂诸喻广说一十五偈中。文显可知。然第
十颂。梵本。世间种种惑业转。由此三业恒相续。彼诸
边际有尽穷。胜菩提心无限极。第十一颂。梵本云。云
何解脱业烦恼。发心供养如来故。烦恼既离业亦除。
哀悯三世皆令孔。

第三大段颂叹问深难二十四偈中分二。前二十三
颂正颂长行。末后一颂举益劝脩。前中分十。初三颂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1a 页
明发心深广。颂前甚深及难趣入。于中初颂。梵本云。
菩提心谓无著际。一切有量此无量。到众生性菩提
岸。一切智智最胜力。次颂。梵本云。菩提心等虚空界。
生诸功德如法界。所行普遍同真如。一切性离犹善
逝。二一切能舍下二颂明行广大。颂难知。三三世一
切下二颂明德门普。颂前难知。四菩提心下二颂明
初心成佛。颂前难信解。于中。第二颂内后两句云智
慧等者。梵本云。智慧无著应供尊。根本皆由发心得。
五一切独觉下三颂。明能出生世出世乐。颂前难證。
六往佛无㝵下二颂。明智日行月德海净空无不圆
满。颂前难行。七普发下二颂明行愿圆备。颂前难通
达。八了法自性下二颂明深广同佛。颂前难思惟。九
如众生数六二颂。明以住佛家必得佛智设经多劫
说德无尽。颂前难说。十众生心行下三颂。颂以能出
生三世界及世间乐是故心尘虚空不可比量。颂难
度量。二末后一颂举益劝脩。初发心功德品释竟。

** 明法品第十八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中二。先得名。后释名。前中按梵本云。达摩阿噜迦
娜忙钵里勿多。达摩法也。阿噜迦光明。娜忙名也。钵
里勿多品也。名品相逼。随方语如经前第一记卷初
说也。然总云法光。依摄大乘。略叙五说。一依无著。总
相释云。法光明者谓大法光故。二世亲释云。于名
句文身。能缘之心。分明记故。名法光明。此约明记教
文。三无性释云。显照行故名法光明。如善诵习文字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1b 页
光明。此据智用。明照行法。四梁摄论云。以能照智名
光明。此论虽亦世亲同本。或西域自有广略别行故。
此异尔。前约心缘教分明记忆。后约能照教智。五有
释云。后得所知所现相分名法光明。此释菩萨后得
智能照能现二教法故。名法光明。谓照佛说本质教
故。自识显现影像故。今此品各望前诸说。虽各无违。
契理符文。无性梁论二释稍现。所以者何。以此胜进
趣十行故。行要赖智明照教故。故问中云。彼诸菩萨。
于佛教中云何修习。令诸如来皆生欢喜。

后释名
者。若依无性。则法是行法。明是能显照心。谓于教明
解。则今所脩行三轮净称法性。此即光明之行法。依
主释也。若依梁论。约智用。通于教行。亦皆依主也。

二来意者。前明十住自分行之胜德。今辨十住趣后
方便。故来也。

三宗趣者。以修习胜进趣后方便为宗。务成后位为
趣。

第四释文中三。初请说分。二尔时法慧下正说分。三
时法慧下结说分。

初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初牒前自分行。复彼
诸下问后胜进行。前中二。初经家据能所问人。后菩
萨下正牒前品所说。前中进慧问者。表问胜进行教。
法慧答者。表说行法慧光明故。牒中七句。初一总举
前初发心成无量德。后六别辨。一大誓严心。二乘无
碍法界智乘。三得位不退。四无生解成多背生灭蕴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1c 页
熏无生蕴种。五生佛种巳分同佛体此即摄受。六既
体分同佛则定当圆满。

二问胜进中二。先问所疑。后一切菩萨下请说。前中
二。先问所成行体。后复次下问行所成德。前中二。初
十句别问。后佛子下结请。前中。初云彼诸菩萨者。牒
前初发心菩萨也。云何脩习者。问令诸佛憙能求前
德之所因。据后答意。由住不放逸等故令佛憙。即后
由此成前品中所说功德。馀准应知。问其云何脩习。
岂非别是一句。下答中不放逸是耶。

答不然。若不
放逸独是修习。下诸十十句应皆非修习。何故文云
复有十法令佛欢憙。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地等。
皆此说邪。二由巧成福慧速入十地。三由十度令所
行净。四由成就众生无厌愿满。五由愿满得普见佛
等广无尽藏。六由得无尽藏福具悉净能随应说法。
七由说法利生时自增义利故。不舍诸度具严净十
度行。八由不舍诸度。住大愿乘。随所念众生。令增净
业。出使解脱。准梵本中。随彼诸菩萨者皆为说法令
解脱。九由菩萨说种种法度众生智故。令三宝不断。
十由绍三宝故。所行无生与方便慧相应。皆回向菩
提。无空过者。并如下答中具显。后结请中二。先结。后
请。谓先结前所问何方便得。后请随问垂哀宣说。

二问行所成德中三。初问行成因德。二及馀无量下
结因成果德。三于诸如来下守护正法德。初中准下
答中。粗相分为十二句。云如诸菩萨等十一字。贯通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2a 页
诸句。言灭除等者。此有两释。一云问断迷理迷事二
种愚故。一云问断见脩惑障故。二问降魔故。三问制
异道故。四问究竟道所断微细垢障故。五问策励诸
行所依故。六问脩净土离诸难处故。七问大智境云
何净故。八问成就菩萨七法。九问菩萨庄严六事。十
问知佛三种功德。十一问佛所行境。十二问三随佛
事随乐现土随根说法随时说法。并具如下说。二结
因果成论中有二。先结因。后疾与下成果。前中心结
前所说成满。不可更一一说故。总结云。诸行诸道诸
境界皆满诸行是助是菩提心是正道境界是所变。
后成果者。由因满故。疾与果齐也。三守护正法中二。
先明守护行。后于一切下明守护益。前中三。一开演
守护。二摧敌守护。三令久守护。并显可知。二守护利
益中七。一王守护。二世间敬善。三诸佛护念与灌顶。
勘梵本云。一切如来共所护念。同灌其顶。四菩萨爱
敬。五长无漏善。六能演深法。七持法自严。并显可知。
后请说中云所行次第请依问说故。

二偈颂中十一颂分四。初一欢说者复。次一颂前所
说。次三半颂前十一句所脩之行。后五半颂前行所
成德。于中。初三半颂前十二句因德究竟。后二颂前
守护利益。于中。前五句颂三守护。后三句颂利益中
菩萨爱敬得善根长自法。馀略不颂。

第二大段正说分中二。先长行及偈颂。前中二。先叹问
许说。后佛子菩萨下正答所问。前中二。先叹问。后谛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2b 页
听下许说。前中二。先赞问所为。后佛子下赞问者德。
前中二。先赞。后问于下结问。前中云善哉者。所为广
大善中极故。饶益者利益也。令脩善因故。安乐者令
得乐果故。慧利者双显利安故。广释利安。五种差别。
如前净行品记中引佛地论第七卷说。多所者广故
大故。哀悯等者悲怜人天。恋少妄乐。失真常乐。长流
转故。后结问可知。二赞问者德中五句。一住无所住
故。云住实法。二由住此实得无功用勤故。云发大精
进。三由得无功勤故。不可退转。四由不退故解脱粗
重所缘等缚。五由离缚无障无智明净故。问同佛也。

二许说中三。初明诫邪勤发闻思。二慧。次我今下
显对尊卑巳离我慢故。推功于佛。

第二正答所问中二。初答前所成行体。后佛子菩萨
摩诃萨下。答后行所成德。前中二。先牒前起后。后佛
子下正答。前中二。初云菩萨巳发一切智心者。牒前
问中菩萨初发一切智心也。后应离下起后。谓菩萨
既巳发心自分事讫。更求后位。须起加行。加行虽有
众行。唯不放逸为本体。即精进无贪嗔痴故。云应痴
暗等。守护之言。通无贪嗔也。

二正益中依问次第答即为十段。唯颂脩习属不放
逸。

就初段答脩习不放逸令佛欢憙行方便中。有五十
句分二。前二十明令佛欢喜。后三十句明正令佛欢
憙行。就前二十句中二。初十句正明不放逸行。后十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2c 页
句明由不放逸得清净德。前中四。一总标。二徵数。三
别列。四总结。初中。云各不放逸者。一释如前。一云远
离耽著五欲。名不放逸。二徵数可知。三别列十句中。
一三聚净戒广故云众戒。然不放逸行持戒为本。故
先举也。二不同凡夫行故离愚。不同二乘行故净菩
提心。三好行真实。四进脩无怠。五设心欲退。即自策
言。我自发心。无人劝抑。如何得退。六有两释。一云在
家凡夫者。不求出离道。多造不善行。出家凡夫者。虽
求出离。与有漏相应。一云无问在家出家。但造顺流
转行。皆名凡夫。不可亲近随放逸。七所脩行唯回向
菩提。八脩大离小行。九修善相续。十常自观量力而
行。不令过分。四总结可知。

后明由住不放逸得十清净德中四。一牒前知后。二
徵可知。三列中。一言行相应。二忆识宿念故。三住深
等持。四求法无倦。为成闻慧。五随同观察为成思慧。
六依定为成修慧及通。七舍胜劣等见。八利物无漏。
九敬菩提心。如下文说。弥伽闻善财巳发菩提心。遽
即下座。五体投地。敬礼善财。散华供养等。十恭事师
友。四结可知。

第二后三十句明正令佛欢喜行中。分三。初十句结
前生后。即初成行相。次十句中成行相。后十句终成
行相。初中二。初句中云佛子至不放逸者。结前方便
行成也。后发大下生后。并是正令佛欢喜行也。于中。
一先由精进等。成不放逸。令后由不放逸更加勇悍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3a 页
故。云大精进。二由敛摄诸根得正念。三由心不乱胜
乐现前。四由胜乐脩行不能巳。五由称理脩离著。六
不以深而不动习。七證不二方便。八慈悲转增。九顺
了无尽门法。十由前所行称顺佛心。故令喜也。

次中成行相十句内四。一标数辨相。谓前门初成。次
显中成故。云复有十法。令佛欢憙。即是行成就相。二
徵数可知。三别列中。一谓前虽发勤。若不至中或容
有退。令既至此。故不退。二于求法护法。拔苦众生。不
惜身命。三不求财利称名赞美亦为供养故。四会事
归理。谓知五蕴无性故。五普證事事无㝵法界。一即
一切。一切即一故。六有两释。一约四相。谓知一切法
无常苦无我寂静。庄严论第十一中。名曰法印也。优
陀那菩萨藏经。名四法邬陀南。邬陀那此名为印。亦标
相。如说无常是有为法标相。苦是有漏法标相。无我
是一切法标相。涅槃寂静是无为法标相。亦可印是
决定义。谓凡诸有为决定无常。凡诸有漏决定有苦。
凡所执我决定无我。无为理性决定寂静。若广分别。
如优陀那第二善戒第七地持第八瑜伽第四十六。
今此为显明为等法知无常等故。得离四倒。于常等
相。心无倚著。一云此中不但离凡夫倒。亦离二灭无
常乐倒法。蕴处界等本不曾生。更有何灭。若见有灭
则见有生。故无常等观亦是颠倒。以此无生印。印一
切法。决定知无性故。能观心无所倚著。七大菩提愿
饶益有情愿。如回向品中所有诸愿及初地中十大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3b 页
愿等。八忍谓胜解。胜解与智。照达真俗。不二而二。二
而不二。名清净光明。九观自善法及佛众生。不见多
少有异。法性善根平等有故。十无所行而行故。四结
可知。

后十句终成行相中四。一总标。由从中至终行相淳
熟究竟故。云复有也。二徵数可知。三别列中。一勤及
三善根。二照法实性。三无缘与乐。四无缘秡苦。五观
事行以合理。六依法性而行事。七八九十是愿方便
力智等四波罗蜜也。此上十句皆云安住者。显行相
至此淳熟不退故。

第二答入菩萨所住处问者。以此观能速得入地。于
中三十句分三。初十句明起入地行。二后次下十句
明住地观脩。后佛子下十句明地要胜。初中四。标徵
释结。初二可知。三释中十句分二。前三句自分行。一
具资粮。二成加行。三自悟不由师。后七胜进行。一近
善友为起行缘。二须自策。三行称佛心。为佛摄受故。
云住神力。四无解缘倦。五有两释。一云深心鉴真彻
事利智照事达理。以此鉴照为自庄严。一云重脩以
深厚大悲磨莹以明利智。斯即大乘自庄严也。六由
于诸地法门心不住著故。速入地也。七无性观门。是
诸佛善根方便。此方便体与三世佛同。四总结可知。
二次十句明善安住地脩观法。文中二。先十句直辨
能所观相。后悉善下逐难重显。前中二。先一句总明
能观。后九句别列所观。前中二。先明脩观时分。谓创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3c 页
得入地住时。不可后时方顺安住法故。后正标观心。
谓善观察应是观向。后别列九句中。皆云随其者。以
此一一句。通显十地。一一地中中法门相望各别故。
智慧各别故。乃至所得各别故。一法门者。谓随地相
得果等法。于佛菩萨所。闻巳观察故。二甚深智慧者。
谓地地中根本智故。三所脩因者。此有二种。一通行。
谓十度四摄等。随地有胜劣故。然言随也。二别行。谓
若当地净治地行故。四所得果者。谓调柔摄报等地
地别故。五境界者。所化众生多少异故。六力用者。谓
处非处等十种智力故。七示现者。谓所作及力既各
不同。对彼变现故亦别也。八分别者。从前地转入后
故。九所得者。此通二种。一于佛菩萨所。得闻法故。二
于地地中證说得如故。此段文。同初地中菩萨住地
行故。彼云菩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
推求请问。此地行相及果。无厌足为成就。此地亦应
推求请问。第二地行相及果乃至第十地相及得果。
善知诸地障对治成坏相果。得脩地法。清净转行。处
非处殊胜相不退转净。谓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
如来地。由此故地行不断。乃至入第十地不断。如商
主预须知前路安危事云云。

第二逐难重显中二。先释前善观察。后如是知下明
观察利益。前中谓观诸地法门等九句。诸法皆不离
自真心所现。既不见有别体性故。云无著名善观也。
后益中三句。初句应安第二。第二应置第一。所以然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4a 页
者。此观巳是八地初住心故。于中。初二句牒前。后一
句显益。谓由智唯心理。则能于地善安住也。

三后十句明地要胜中四。一标。谓思速入地。二何以
下徵。意云。地有何要念远入邪。三释中三句。一以入
地至住。则能成前随诸地观察所有功德。二以具功
德故能入佛地。三至佛地故能广作佛事。谓十身三
业满法界。遍十方。尽未来。重重无尽如因陀罗。世界
时处中利乐无断。四是故下结前思惟宜应速入五
句。一常勤脩。二不息。三无疲。四以所脩德自严。五结
入地。

第三若大行清净问中。有二十句。初十句行成出障
故云清净。后十句由行净因。得胜法果。前中。一标起
可知。二何下徵数。三者下别列十句。即是十度。一施
满足意自他俱悦。二护戒坚净。三忍力无限。四勤脩
无退。五伏沈不迷。伏棹不乱故。知得正念。心一境性
也。六无分别慧。善了诸法。七善巧脩行无偏住著。八
大愿坚固不可动摇。九运生之力无有疲厌。十佛及
众生智了同体。此中初句五七各同十行。馀并全别
不可指。复次有文。具显十度句。佛子下总结可知。

后十句中四。一牒前起后可知。二何下徵数。三一者
下别列。一多佛护念他方显多。又他方尚护自不待
言。二同类中为上首。三堪受佛加。四所在皆逢善友
为怙。如倚赖父母。五常脩行勤及三善根。六了有为
法实性。七住无缘拔苦。八能起思慧。九能起脩慧。十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4b 页
知佛化物权实善巧。四佛子下总结。

第四大愿满足问中二十句。初十句起胜净愿。后十
励志念溺。又前十起愿。后十满愿。前中四同前。初二
可知。三列中。一愿度生无倦。二愿具脩净土行。三愿
重心事佛。四愿护法不惜身命。五愿随智所观净土
即能身诣其中。六愿与诸菩萨。同行法性善根。互望
无碍。不即不离。七愿入定无相无愿之门。以此了诸
法。八愿得不空三业。九无障㝵愿。彻穷未来际。利乐
众生无尽期故。又是十种如金刚大乘誓愿中第八
愿也。又是十种愿无㝵用中第八于一切行菩萨行
而大愿不断也。十愿具生了普因。谓普贤行生因也。
净治等了因也。或行普贤行即是净治。一切种智门
门是方便义也。四总结可知。

后十令愿满中文三。谓标徵列。列中初五自行。后五
利他。前中。一行心无厌令愿成满。二大誓自严。三念
胜巳者愿力所作。四普愿众生生净刹。问菩萨何故
自不愿净土。愿他生邪。答菩萨行法。法应如是。所以
者何。若不愿他生净土。则利他行不成。若不自愿生
秽土。则大悲行不立。五乐脩行海长时无间。后五中。
一愿普成熟。二为成熟一一众生。各经一劫不觉疲
倦。三于彼一切劫。具受三恶等苦。无暂厌悔。四亦不
暂起贪乐之心。五勤护法护教理行果等。

第五答护菩萨藏问中四。一结前生后。二何下徵。三
所谓下别列。四佛子下结。初中谓由前行愿蕴积成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4c 页
藏故。唯十句更无成满也。二徵可知。三列中。一见佛。
二持法。三解释教理。四悲普。五多定。六来欲乞皆与。
七辨无㝵解。八护得五通变现缘境等业用皆无尽
故。九住一切时。梵本中名无边佛威神守护无尽藏。
十入一切处。四结可知。

第六答随所应化常为说法中三。一菩萨得是下结
前生后。谓蕴福智摄众生故。二佛子菩萨下徵起。三
所谓下别列。于中有三十句。分二。前十五句教离过。
后为说法时下十五句教起行。前中二。初十四句别
说。后菩萨下一句结随应说。前中二。初四句明知根
器。一知所作者宜作何事。二宿因待何缘发。三知心
行念处。四知希望所好。后十句正明教离过。一贪虽
通色等一切。今此且据粗显色。欲对治故说不净。广
说五种。如下十藏品中说。二嗔能加害。慈能与乐。正
对治故。三痴等者。痴是邪痴。观察是思择。谓为彼不
信由惑起业由业感果者。说十二因缘。令观察故。四
为说等者。谓前三句约三毒重者。且为说对治烦恼。
未堪为说成胜智法。今此等分三毒轻故。方可为说
无性观等。释多贪等分名。具如杂集第十三说。五知
三界无乐则不复受乐生死。以人天中乐皆变异受
行所随故。六处所者有二种。一身所依处。即乡邑舍
宅。乃至乐著阿兰若处。二识所依处。即所依身。于此
二处而乐著者。皆由不了空寂之理故。此为说令不
乐著。七为说怠惰损勤行益。八为自高陵彼者。说一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5a 页
切众生蕴处界平等无异。九易知。十为乐事寂者说
理寂法。

后教起行十五句中亦二。先五句明说法仪轨。一文
有位次。二义无差错。三于前后理皆以智照。四于无
性印或法殟柁南。皆审称顺。五行位徵著次第为说。
后十句正教起行中。一令于所说行门生信。三简知
根性令入佛教。三令證理。四令断法爱。由贪相应故。
五令除二执。六令识真佛不离自心。即是常念。七令
知说法声实性。八令悟名句文如彩画空九。令知法
喻相应。十令悟佛果智大用。

第七答恒不舍波罗蜜行问中二。先牒前利他行时
即成自利行。后是时下明自利行时即成利他行。而
此两文。说虽前后。行则同时。故云菩萨为众生说法。
则自脩习增长义利。不舍诸度等。义利者。如前释。不
舍诸度者。二利行同体不相舍离。但所望异故。波罗
蜜道者。度行通至佛果故。二行同体所望异者。即前
所明。随其所应为说法时。令彼益故成利他行。此即
法施成自利檀行。又法施离悭。成自利戒行。又法施
忘怨。及谛察胜解。成自利忍行。又说法无倦。成自利
勤行。又说法之心专一法性。成自利禅行。又说法时
念念思惟。思慧增长。成自利慧行。又说法时不住空
有。随机所宜皆善巧故。成自利方便行。又此说法称
十尽愿。成自利愿行。又此说法心是无杂染力。乃至
第十加持力等。成自利力行。又此说法智。能知所化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5b 页
者心行烦恼。乃至知佛智觉法界门。成自利智行也。
后明自利行时即成利他行中。具显十度。即为十段。
一一段中二。先明行相。后结度名。就行相中。皆先约
事。后约理。然事与理。说离前后。行则同时。

就初施行相。先约事中。谓身命财法随求即与。则无
方来乞悉能满意。后而无下约理。谓达三事空故无
所著。后结度名。云是则能净等者。谓若但事行而不
会理。或但观理而不行事。则不能净波罗蜜故。下诸
结名。并准此知。虽自利由说法利生即利他也。

二戒行相。先约事云。具持众戒者。三聚清净无缺犯
故。后而无下约理中。谓三轮净故无所著。无著故我
慢息。谓菩萨不以自具持戒见他不具陵彼自高故。
持戒虽是自利。由菩萨戒要必法施方名具持众戒
故。此即为利他。结名准知。

三忍行相中。先法。后喻。法中。先约事者。谓为怨恶憎
嫉打骂割截等处。与观善无别。等为说法。后于诸下
约理者。谛察怨亲平等性故。高为说法。初无有二。后
喻中普截善恶无分别故。忍虽自利因。次说法则为
利他。后结名可知。

四勤行相。先约事中三。一利乐勤。谓遍策诸行。亦普
劝发诸行亦普劝发诸有情故。二诸有下如行勤。三
勇猛下被甲勤也。后于诸下约理者。谓于三勤所生
善根。离有无相。离有故不取。离无故不舍。由此佛因
行满足。因行是果之门。门是方便。结名准知。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5c 页

五禅行相中十句。先科。后释。前中四门。一三禅。二事
理。三因果。四禅支。及初三禅者谓十句中一二三六
七九是现住法乐禅。由得真三昧乐。不复贪著世间
轻安虚妄乐也。馀亦并是正在定故。五十两句。正是
引生功德禅。兼饶益有情禅。现通威佛皆非为巳故。
馀唯引生由定能令生多定故。令知定境故。了知不
违无生印故。二事理者。谓十句中三九两句约理。馀
皆约事。三因果者。前九皆因。第十是果。四禅支者。十
句中初一句及第三句内下半是对治支。第二句及
第三句内上半是所依支。正思惟即是心一境性。不
住不出。即是无生行相。唯遮诠故。后七句是利益支。
依小乘及大乘权教八定支分名体。与此不同。灭受
想定名同体异。或名名皆同。而对治所治依。利益并
别。谓对治一切惑障。非唯静虑无色等障惑。此唯约
脩位所断所知障说。由得灭定者。非见道故。地中不
断烦恼障故。前八亦据此人说故。若依融摄。位地不
定。此中所依即无生定。萨遮第五亦同此说。对治利
益如文可知。

后释文者。一由观五境无无自性故。不复贪著。二依
九定作无生观。从初禅为首。乃至非想及灭尽定。按
次入出故。云次第定。简异逆顺。超越为名。九定具如
萨遮中说。静虑无色四相分别。如杂集第九。广显九
定。如别行章。三正思惟及不住不出等。如前可知。四
从无生定出生多定。起信云。得此真如三昧。能生无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6a 页
量诸三昧门。五从前多定。各起多通。六出入九定逆
顺自在。显淳熟。谓从初禅入二禅。乃至从非想入灭
定。如是名顺。从灭定入非想。乃至从二禅入初禅。如
是名逆。七由无生定。入馀一等持时。即入多等持。以
无生定是一切定根本故。八由无生定故。观一定境
时。即知一切定境。九在无生观时。能缘观智。与馀一
切若事若理等持等至观智不相违。以彼一切不离
此故。智即是印故名智印。印定诸法本不生故。无性
摄论第七云。静虑定名等持。无色定名等至。又心一
境相名等持。正受现前名等至。十由此定即是佛体
故。依此所作皆称法界。是故能令速證佛位。结名可
知。

六般若行相中八句。先科。后释。前中三。一因果。谓前
七脩因。后一成果。二理事。谓五六两句约理。馀皆约
事。三三慧谓初三成闻慧。次一成思慧。后四脩慧。问
宁知此八句初四次二后二。非是加行正体后得如
次邪。

答此若具三。不应更说第十智度故。无性释
论第七云。若说十度。第六唯是根本智摄。若立六度。
通摄三智。后释文者。且依三慧。谓闻中初句内有二
义。一正成闻慧。二句思为因。谓闻巳记持故。前句闻
慧胜缘。于中二。谓近及事。后句闻慧胜因。亦二。谓乐
及无厌足。无欲乐不能听故。暂闻则巳。慧不生故。思
慧中先简非。后显正。谓简独觉。及不随所闻。妄思惟
故。后显正者。谓如理故。后四脩慧中。初两句正是慧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6b 页
体。上句离妄。下句称实。后两句慧用。上句知佛行。下
句入果。结名可知。

七方便行相中十句。皆显悲智善巧无所住著。名为
方便。文中。先科。后释。科有二相。一分二方便。谓四七
八三句明回向方便。馀七句明拔济方便。若依本业
缨络下卷。因果亦有三方便。一进趣向果。二巧会有
无。三一切法不舍不受。属当可知。二分理事别。谓四
八九句约理。馀约事。后释文中。一巧匠化世。如贤首
品云。若见世界始成立。众生未有资身具足时。菩萨
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乃至广说。二导利忘疲。三
称机现形。四行净三轮。五现漏无漏行。六不住涅槃。
七不住生死。八观诸所作皆无作作故。云善观。九为
物现严。非自爱著。十入趣受生。结名可知。

八愿行相中十句。分二。谓三四五十等四句明求菩
提愿。馀之六句明求利他愿。且依一相理实皆通。又
一一皆至无馀。故云尽也。依本业经。愿有三种。一自
行。二神通。三外化愿。文可知。文中。一利生尽愿。二严
刹尽愿。三供佛尽愿。四了法界尽愿。五脩法界行尽
愿。六尽来际住愿。七知他心尽愿。八悟有支起灭尽
愿。九现净土尽愿。十證佛智尽愿。此十中。前九脩因
无馀。后一成果无馀。结名可知。

九力行相中十句分三。初句思择力。后九脩习力。依
本业经。通力有三。谓报通力。脩通力。变化通力。文中。
初二句报通力。第九句脩通力。第十句变化通力。或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6c 页
第九第十句俱通脩力变化力。加持亦通通报力所
摄。馀句或是三力因缘。或三力所起。准知。十中。一观
心净明彻见法性曰深。离有无见云无杂染。二信心
彻理曰深。深故邪师教不能伏。三不见有拔苦而拔。
故无疲厌。四不见有与乐而与故。所行平等。五义持
无忘。六巧说称机。故令欢喜。七三轮离相三空圆满。
唯显了教故严大乘。八无障㝵愿。彻穷来际利乐无
断。九神力具故出多变现。十闻教不信不解不受者。
神力加持令信解领受。结名可知。

十智行相中十句分四。初七知众生心行。此成就有
情智也。次一句知诸法实性。此受用法乐智也。次一
句知佛能随化力。此成就有情智。后一句菩萨自悟
法界智。此受用法乐智。依本业经。智三种。一无明智。
二一切种智。三变化智。十句中。初四句是无明智。三
毒中无明为本。智知三毒。智从本为名故。馀皆一切
种智。或第五句是变化智若广分别十波罗蜜。如别
行章。

第八答所念众生灭令得度问中三。一结前起后。二
堕恶下正明化度。三如其下总结。初中二。前三句结
前。后住大下起后。前中三句。各通牒前十度。初云清
净者。谓脩前十度时。皆净三轮。离有无相故。并结名
中云。是则能净等也。二圆满者。谓脩前十度时。皆二
利圆满故。包融圆满故。十度圆满故。因终圆故。三不
舍者。谓脩前十度行时。如救头然。曾无暂舍故。后起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7a 页
后者。谓今随昔日创发大心。请一切众生誓常度脱。
故云经大庄严乃至云而得度脱等。言住者。正住在
脩行也。大庄严者。大誓愿也。菩萨乘者。悲愿相应运
生也。随所者。顺昔愿心所欲度生。皆为说法令解脱
也。念授邻近同在别境。理实是欲希望度彼。亦可随
昔愿心所请度者。明记不忘故云念也。梵本中云。于
菩萨乘。住大庄严。随所请众生。成为开示。使集诸善
根皆令出离。

二正明化度中十句分四。初二说离苦难法。谓为将
堕苦趣常生难者。语令知。使忏悔。若不尔者。纯苦趣
中。无暇闻法发心故。若随值菩萨。闻法能勤。非难中
故。或现堕苦发心。在难能勤。所以者何。除无间狱。馀
容有故闻法。后答难中有故。次三说离增上三毒法。
谓于劣境起增上烦恼故云多也。初云示无贪法者。
谓说不净观故。说无生观故。二令行平等者。谓说违
顺境性无二故。三为说缘起者。谓说十二有支相缘
故起。即显流转。非自然胜性等起相缘故不起。即显
还灭不待缘灭。性自灭故。由此令离断常等见著。次
三说三界出离法。初教离欲者。谓欲界爱恚。及因爱
恚所起十恶。教以寻伺对治故。得离欲界。或说所治
无恚或说有五。谓一贪寻恚寻害。二忧。三苦。四犯戒。
五散乱。二为说毗钵舍那者。此有二种。一者静虑。虽
定慧均。然是定地。恐其滞寂。但为说观令离色界。二
者由彼未闻无生观慧。依有漏定。粗治过患。狭粗利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7b 页
益故。此为说无生观慧。令知惑源。得究竟益。永离色
界。三为说妙慧者。此亦二种。一者以彼无色定多慧
少。恐其滞寂。说慧令均。使离无色。二者妙慧。是无生
慧。谓彼所持取相细根。令出离故。后二随乘根性。方
便为说初教。二乘寂静行者。此有二种。一者随彼小
根。说远离行故。二者因彼乐乘方便。为说一切诸法
本来寂静不生不灭。后为乐大说十力广严者。此亦
二种。一为权大乘根乐三身佛十力境界者。乘方便
为说十身佛十种大力那罗延等广大佛事。引令入
实。二为乐实大乘根。直为说佛十种大力广大庄严。
令得增进。

三总结中二。初结本誓愿。后菩萨具足下。结问中度
脱。此中准梵本。一切众生下脱一句。云是名住大庄
严。馀并同也。

第九答前绍三宝种使不断绝问。谓菩萨有知根知
法巧化之慧。令所化者成闻熏种。生正觉牙。成佛说
法。度诸众生。成菩萨声闻僧。由此能令三宝不断。就
此文中三。先牒前起后。二何下徵。三菩萨下释。初中
牒前菩萨有知根识法巧化之慧亦即是后徵释之
处。二徵意云。菩萨但能说法度生。何以能令三宝种
不断邪。三释中。明四重三宝种不断相。于中。前三别
辨。后一总显。就前别中。初三宝内佛宝。云教诸众生
等者。谓菩提心是佛体故。此有二义。一者菩萨自巳
发心得佛体故。续前不断。复更教他发心。令得佛体。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7c 页
胤后不断。后后皆尔。为不断也。二者诸佛无师无㝵
智。具在众生心中。众生不觉。菩萨教发大心。则佛智
显现。后后皆尔。为不断也。法宝。云常为等者。谓菩萨。
自于佛菩萨。闻正教理。今复为开阐教理。如是展转。
后后相续。为不断也。僧宝。云善持等者。谓菩萨自持
教。无违事理。教他亦尔无乖违。是和合也。次三宝内。
佛宝。云悉能等者。二种。一谓无障㝵愿。彻穷来际。利
乐不断。不同二乘趣无馀依究竟永灭。赞发此愿故。
二谓求菩提饶益有情愿。谓菩萨行海皆应以愿回
向众生成大菩提。赞发此愿。则种性成故。法宝云分
别等者。谓此菩萨自闻因缘无生方便。而得證悟。今
复为他说其无生證悟方便故。僧宝云常勤等者。谓
于菩萨众中。三业互敬。戒见施同。由此成佛。当还有
僧故。后三宝内。佛宝。云于众生等者。谓佛昔闻教等
流无流熏种成佛。佛令菩萨于佛熏种亦尔。今便为
他。无倒宣说。令人众生心田成佛可之种故。法宝云
护持等者。初句通护三法不断。谓證理为护理法。持
教为护教法。脩行为护行法。若兼下句。则唯教行以
护教行。容有身命之难故。由佛證理。得成教化化菩
萨。菩萨證理成佛教化众生。亦令證教行展转不断
亦尔。僧宝云统理等者。谓菩萨自依一味之法。后以
此法。摄仰大众。令皆随顺。为和合不断。上来别辨竟
后总显中。持三世佛戒者。谓由戒得佛。由佛有法僧
故。菩萨前后亦如是。故不断也。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8a 页

第十答善根方便皆悉不虚问中四。一明由绍三宝
种故三业无暇。二无暇故下明由无暇得不空三业。
三菩萨如是下明三业不空自利相。四若有众生下
明不空利他相。初中二。先结前。绍三宝种。后一切下
生后。生后中二。先标所行无失。后随有下释无失所
由。可知。二明得不空三业中二。初牒前。后所作下起
后。起后中三。初明所行无谬。二皆与下释无谬所因。
三末一句结成不空。三明三业不空自利相中四。初
牒前标后。二何下徵。可知。三所谓下依标释十中。初
四依正严谓三业及土。于中。前二后一利他故现。现
身说法严土摄生故。第三一向自心定故。次四句明
摄化严。一放光警觉。二摄众集会。三现通令信。四授
法令解。后二现佛说法严。四菩萨成就下结不空自
利相。四明不空利他相中。有法喻合三。法中见闻等。
略举十事。馀并可知。上来答所成之行问竟。

第二大段答行所成德问中三。初明心行成因德。二
佛子下明结因成果德。三于无边世界下明护持正
法德。

初中十二句一一内有二。皆先释后牒。准法应合。先
牒后释。文虽左右。于义无违。如云摧魔以慈。或曰以
慈摧魔。就初句中。勤加脩习四字。冠下诸句。谓牒问
云勤加脩习何法。以灭痴闇。乃至勤加脩习何法。随
所应等。释云。勤加脩习。以智慧明。灭诸痴闇。乃至云
以往昔誓愿力。随所应化。现净土。转法轮。度众生。所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8b 页
谓初发大心时。即发此大悲无障㝵愿。此即便显初
后二句竟。二云摧魔以慈者。自心先能调他故。三制
外以福慧者。智以理制。福以威制故。四灭心垢惑以
金刚定者。无间道时。烦恼所知二障种永断无馀。五
集善以进者。精进遍策众善行故。六以净土善离恶
道诸难者。净土业成自无三恶八难故。七以无著慧
净智境者。心离执著。智障净故。八以方便智出生菩
萨诸地等者。方便智有二种。一种一加行位智。为十
地方便。能生十地故。二善巧方便智。此通资粮及十
信智。于真俗二谛。巧镕融故。依此智慧。出生七法。及
令清净。准前问中。此脱总持令清净者。治谓其障使
纯净故。九以一切善法成满诸佛净土等者。谓佛依
正报因遍脩众善。维摩佛国品云。六度四摄四无量
道品十善等。皆是净土故。方便品云。佛身者即法身
也。乃至云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此句内
有六法庄严。谓净土相好三业。十以智自在观知佛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平等者。此有二种。一谓观一
切佛力等知无差别。二观知同一法性。然此二义。融
无障碍。十一以广大智知一切智之境界者。谓菩萨
以照理事无㝵智知佛后得智也。十二如前释。

二明答结因成果德问中。无别行相。但依前十二句
行相。勤加脩习。即能次第成就无量功德法。乃至疾
与佛功德等故。牒前云菩萨勤修此法次第成就等
也。按前问中有三句。今此答中有两句。由来问中初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8c 页
二句为一句故也。

三若护持正法问中二。先别说。后成就三世一切如
来智下。总结成法师说法护持。前中三。初正答前问。
次何下徵。后佛子释。初中答前十问。即为十段。一答
前于诸如来应正等觉百千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所
集法藏守护问中三。一守护处。谓无边世界□二能
守护者。谓为大法师。三所守护法。谓诸佛正法。二答
前开示演说时诸魔外道不能阻坏问。谓得一切
佛护念故。三答前摄持正法无穷尽问。于中。出所因。
一内持广大法藏。二外说无㝵。四答前于一切世界
演说法时十王守护问。于中二。先明得三种三业。后
得心下明十自在。由法王守护故。得三三业。十种自
在由得此故。九王守护三三业。有第一善巧三业。身
业巧随类现。语业三种。一义无碍辨巧说深理。二法
无碍辨。巧布教相。三由前二二巧令闻者获益。第二
摄根三业。意业知机。语业二句。一圆净。二令喜。第三
无胜三业。身业威力。意业知机。语业无碍。后十自在
中。一一皆有标名释义。相显可知。由法王守护故。得
此三三胜三业及十自在。即由得此。诸王守护。或由
得此。感十王守护。令无退失。转增最高也。五入前一
切世间恭敬供养问。谓菩萨。更演说大法。得人天敬
养故。六答前诸佛护念同灌顶问。谓得诸佛护诸佛
灌顶。由得灌顶。得无见顶相。由佛护念。得身业威德
无能映蔽。语业威德无能屈辨。七答前一切菩萨亦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9a 页
皆爱敬问。由菩萨得前十种自在。处大众中。威德蔽
众。以大慈悲。安怯弱故。一切菩萨敬爱也。八答前得
善根力增长白法问。□以深智慧察其欲乐也。九答
前开阐诸佛甚深法藏问。谓以无畏辨。为其说法故。
十答前能令一切闻法生喜问。谓摄持正法。以自庄
严。释曰。菩萨利他为自利故。是庄严也。上来总显差
问竟。次徵意云。此菩萨位居十住。何以乃得如是三
业十自在邪。释意云。以成就十种德故。一智圆德。二
择法德。三不忘德。四无住慧德。五总持德。六大心德。
七无失辨德。八胜解德。九遍法界会中恒辅翼德。十
了自与佛同体德。

第二总结成中二。先结能成因。后作大下结所成德。
前中二。初明成果智圆。后一切菩萨下成因智□因
是果因也。后结所成德中三。一法师是能护持。二正
法是所护持。三总结前二也。第二重颂分中。十颂分
二。初六颂半。颂前十种所成之行。后令其下三颂半。
颂前行所成德。前中初半颂。颂初不放逸。二有一颂
半。颂佛欢喜。三有一颂。颂入诸地及大行大愿。四有
一颂。颂菩萨藏及随所化说法。五有一颂。颂不舍自
行诸度及所念众生令得度。六半颂。颂绍三宝种。七
有一颂。颂善根方便皆不虚。二颂行所成德中。初一
颂。颂初两段。谓行成因德。及因成果德。次有一颂半。
颂护转正法。后有一颂。喻说法者说法三业无畏辨
等。谓一身仪庠序。二树说雄猛。三智了深度。□为□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第 689b 页
动。问答物灭惑。

第三结说分中。所说契理。令佛欢喜。所说合机。大众
奉行。亦可契理合机佛憙众奉□□。□先长行。后偈
颂。两段不同。说分了。上来初请。次说。三结。□□不同。
释文了。上来初辨名。次来意。次宗趣。后释文四门□
□法亦了。上来初明升须弥顶品乃至明法品了。六
品□□□□。明第三会竟。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第五

卐按。六七两卷隐没。而无传者。应有第四会夜摩
天。说十行位四品。升夜摩天品。夜摩赞叹品。十行
品。无尽品。第五会都率天。说十回向三品之内。升
都率天品。都率赞叹品之释。八卷十回向品亦第
五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