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4c 页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三(本末合)(尽毗卢遮那品)
** 如来现相品第二
将释此品。四门分别。一辨名。二
来意。三宗趣四释文。
初中三。一分名。二会名。三品名。初分名者。此三分中
名正宗分。正谓简序流通故。名为正。分谓折总成别。
此乃正即是宗。二正宗即分。皆持业也。若五分中。此
当第二举果劝乐生信分。谓欲物生信。举佛果示之。
此举果劝乐生信之分。亦依主也。
二会名者。九会
中此第一也。约处。名摩竭提国法阿兰若菩提场会。
会者遇也。谓机缘感起赴互相遇故。馀如上说。约法。
名说佛依果会。义易可知。
三品名者。如来是能现
人。相是所现法。现通能所。故名如来现相。如来之名。
略显三义。一唯就理。谓法性名如。出障名来。二唯就
行。瑜伽三十八云。言无虚妄故名如来。涅槃三十亦
同此说。三理智合说。转法轮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
名来。正觉第一义谛故名如来。又成实云。乘如实道。
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下十定品中。名义解释。引来此
说。现相有四种。一为召他方众。现面门光相。二为示
法主。现眉间光相。三为表此会明佛果。佛前现华。四
表能證从佛所流。白毫现众。亦可如来是体。现相是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5a 页
用。品中辨此。故以为名。
二来意中三。一分来。谓三分中前明序分。名辨正宗
故次来也。五分内前明證信发起分。今显举果勤乐
生信分。故次来也。二会来。谓九会中此为创首故先
来也。三品来者。前品叙此会众。今辨众起疑问。故次
来也。
三宗趣中三。一分宗趣。谓显佛依果无尽法界为宗。
欲令菩萨信乐为趣。二会宗。亦同当会辨尽故。三品
宗趣者。谓现光华等相为宗。集众表诠等为趣。
四释文者。自下第二大段。明正宗分。于中有五段。问
若即五分列名配品。并如前说。问五分中第五分内。
善财问答非一。何得总为一分耶。
答问者及问词
不改易故。答者及答词。乍虽似异。然皆同答。一问者
一问词故。就初举果劝乐生信分中五品经。及勒为
两节。初现相三昧二品为当会正说之方便。后成就
华藏遮那三品。即为正说。就前二品中。初品明集众
显说法主。此是远方便也。后品明入定许说。即为近
方便也。就前品中。文分为八。一大众同请。二尔时世
尊知诸下口光召众。三尔时十方下所召众集。四尔
时世尊欲令下先示法主。五尔时佛前下现华表义。
六此华生巳下现众表严。七即于众中下偈赞佛德。
八如此四天下下结通广遍。
初中二。初中长行令请。后尔时诸菩萨下供声偈请。
前中二。先通辨诸会请法仪或。后释此文。前中四门
二来意中三。一分来。谓三分中前明序分。名辨正宗
故次来也。五分内前明證信发起分。今显举果勤乐
生信分。故次来也。二会来。谓九会中此为创首故先
来也。三品来者。前品叙此会众。今辨众起疑问。故次
来也。
三宗趣中三。一分宗趣。谓显佛依果无尽法界为宗。
欲令菩萨信乐为趣。二会宗。亦同当会辨尽故。三品
宗趣者。谓现光华等相为宗。集众表诠等为趣。
四释文者。自下第二大段。明正宗分。于中有五段。问
若即五分列名配品。并如前说。问五分中第五分内。
善财问答非一。何得总为一分耶。
答问者及问词
不改易故。答者及答词。乍虽似异。然皆同答。一问者
一问词故。就初举果劝乐生信分中五品经。及勒为
两节。初现相三昧二品为当会正说之方便。后成就
华藏遮那三品。即为正说。就前二品中。初品明集众
显说法主。此是远方便也。后品明入定许说。即为近
方便也。就前品中。文分为八。一大众同请。二尔时世
尊知诸下口光召众。三尔时十方下所召众集。四尔
时世尊欲令下先示法主。五尔时佛前下现华表义。
六此华生巳下现众表严。七即于众中下偈赞佛德。
八如此四天下下结通广遍。
初中二。初中长行令请。后尔时诸菩萨下供声偈请。
前中二。先通辨诸会请法仪或。后释此文。前中四门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5b 页
分别一请会。有无。二所问法异。三能问人别。四言念
等殊。
初有无者。于九会中。前二后二期并有问。馀
皆无也。所以者何。初会据果起因故有问也。第二会
初寻因至果故有问也。由因位有升降。客六会以答
之。果唯是一。更无高卑故。第七当会答也。然六会诸
品更有问者。自显当会别义。或即重明前问。非是大
位别问也。第八会中。明因果淳熟故有问。谓行脩无
碍六位顿成。故当会答也。第九会中。称性因果故有
问。谓俱入法界无差别故。然当会答也。二所问异者。
谓初两会。问果广因略。为成信故。第八会。问因广果
略。显行淳熟故。第九会。问唯果无因。显唯證果故。若
依末会。多是问答。因问法界与本会相望。亦可因广
果略也。三能问人别者。初及第九。皆有同生异生二
众。第二第八唯是同生。四言念等练者。有二种。一约
言念。二约通别。前中以门望若。得有七句。然此不具
谓问有言念。若有言相。初会中具二句。谓现相品初
同异生众念请声中言请。答中佛放眉间光。示相答。
谓光佛事巳从足下入。及佛前现华眉间出众等。三
昧品中。以言重请。普贤菩萨以言说说。下三品经。为
答前问也。第二会唯念请。佛以示相答。菩萨言说答。
显佛他心最自在故。不待兴言。显佛神力最殊胜故。
示相令知。第八会言请言答。此显菩萨不同佛故。第
九会中。念请佛示相答。二通别者。初会第九会别问
通答。第二第八会别问别答。
等殊。
初有无者。于九会中。前二后二期并有问。馀
皆无也。所以者何。初会据果起因故有问也。第二会
初寻因至果故有问也。由因位有升降。客六会以答
之。果唯是一。更无高卑故。第七当会答也。然六会诸
品更有问者。自显当会别义。或即重明前问。非是大
位别问也。第八会中。明因果淳熟故有问。谓行脩无
碍六位顿成。故当会答也。第九会中。称性因果故有
问。谓俱入法界无差别故。然当会答也。二所问异者。
谓初两会。问果广因略。为成信故。第八会。问因广果
略。显行淳熟故。第九会。问唯果无因。显唯證果故。若
依末会。多是问答。因问法界与本会相望。亦可因广
果略也。三能问人别者。初及第九。皆有同生异生二
众。第二第八唯是同生。四言念等练者。有二种。一约
言念。二约通别。前中以门望若。得有七句。然此不具
谓问有言念。若有言相。初会中具二句。谓现相品初
同异生众念请声中言请。答中佛放眉间光。示相答。
谓光佛事巳从足下入。及佛前现华眉间出众等。三
昧品中。以言重请。普贤菩萨以言说说。下三品经。为
答前问也。第二会唯念请。佛以示相答。菩萨言说答。
显佛他心最自在故。不待兴言。显佛神力最殊胜故。
示相令知。第八会言请言答。此显菩萨不同佛故。第
九会中。念请佛示相答。二通别者。初会第九会别问
通答。第二第八会别问别答。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5c 页
二释文中三。初总标心念次。云何下别显问端后。佛下
请说。初中诸菩萨等者。此是前品内四十一部众。意
念不殊故同标也。次别显中总四十句分二。前三十
句问佛果。后十句问因行。前中三。初二十句通问佛
果德体业用。于中若随相分初十是位。次六是体。后
四是乐。二唯愿下请佛解释。三又十万下十句。别问
佛果语乐利他。就初二十句中。此欠二句。下颂中有
神通及自在。恰此成二十。下答中亦同此说。初云佛
地者。略显二释。一名。二体。名有二种。一依智德分位
差别名地。如大乘同性经说。佛有十地。初名甚深难
知广明智位地。乃至第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證
契经中亦同此说。若准此经。非但有十智德分位量
过恒沙。名亦随尔。二约用。从喻名地。如十地论。释菩
萨地。有能生成住持义故。此亦如是佛果。就生世出
世善根。成熟善果。三乘依住。摄持无尽功德海故。佛
地论说所依所行所摄义故名之为地。依摄同前。所
行者。是诸菩萨智所照处故。如云巳践如来普光明
地。二体者。佛地论说五法摄大觉地。谓四智及清净
法界。今依此经。若就泯绝界。四智法界亦不可说。若
约不碍。则非唯理智。乃具无边过恒沙德无漏蕴界。
法界为性。以要言之。包摄法界一切诸法。以为其体。
所以者何。证具分真性方究竟故。具足十身。过三世
间。由此义故。二境界者。所知所知缘及分齐故体类
十。问明品说。因度入智法说知證现广等是也。又出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6a 页
现品。亦有十种。谓一切世间。三世刹法。众生真如无
差别。法界无碍。实际无边际。虚空无分量。无境界等。
又不界思议法品。有十种无比境界。具如彼说。三佛
加持者。诸胜力住持令有所化。广有无量。如不思议
法品及法云地说。又离世间品有十种佛摄持。谓能
始发菩提心。生不忘菩提心等。又有三类佛力住持。
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二如加持耆域入火不烧
等。三加持草木等一切非情作佛事。问此与神通何
别。答别不谓六通中神境一种有加持义。馀五但是
于境无所拥滞。名此加持。亦即神力。四行者。是佛所
作。不思议法品云。诸佛世尊有十种为众生作佛事。
谓不现色身。乃至寂漠无言。为众生作佛事。亦是所
行之行。如出现品说。如来行。谓无碍行。真如行。法界
行等。具如彼。此上是异二乘功德。五佛力者。谓处非
处等十种智力。是降魔功德。又不思议法品说广大
力等十力。六佛无畏者。是制外道功德。谓一切智等
四种无畏。不思议法品说。十种离过清净中。第八云
一切诸佛。获四无畏。离诸恐怖。于众会中。大师子吼。
明了分别一切诸法。离过清净。上来总相大智功德。
七佛三昧者。果位等持。其数无限。不思议法品。略说
十种无量不可思议佛三昧。谓恒在定。一念中遍一
切处。为众生说法等。广显云云。八准答及颂。名佛神
通。通有六种。谓神境智證等。其名虽通二乘。然深浅
有异。下文十通。唯属菩萨。佛不思议法品中云。一切
差别。法界无碍。实际无边际。虚空无分量。无境界等。
又不界思议法品。有十种无比境界。具如彼说。三佛
加持者。诸胜力住持令有所化。广有无量。如不思议
法品及法云地说。又离世间品有十种佛摄持。谓能
始发菩提心。生不忘菩提心等。又有三类佛力住持。
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二如加持耆域入火不烧
等。三加持草木等一切非情作佛事。问此与神通何
别。答别不谓六通中神境一种有加持义。馀五但是
于境无所拥滞。名此加持。亦即神力。四行者。是佛所
作。不思议法品云。诸佛世尊有十种为众生作佛事。
谓不现色身。乃至寂漠无言。为众生作佛事。亦是所
行之行。如出现品说。如来行。谓无碍行。真如行。法界
行等。具如彼。此上是异二乘功德。五佛力者。谓处非
处等十种智力。是降魔功德。又不思议法品说广大
力等十力。六佛无畏者。是制外道功德。谓一切智等
四种无畏。不思议法品说。十种离过清净中。第八云
一切诸佛。获四无畏。离诸恐怖。于众会中。大师子吼。
明了分别一切诸法。离过清净。上来总相大智功德。
七佛三昧者。果位等持。其数无限。不思议法品。略说
十种无量不可思议佛三昧。谓恒在定。一念中遍一
切处。为众生说法等。广显云云。八准答及颂。名佛神
通。通有六种。谓神境智證等。其名虽通二乘。然深浅
有异。下文十通。唯属菩萨。佛不思议法品中云。一切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6b 页
诸佛有无边际无碍解脱。示现无尽大神通力。九准
答及颂。名佛自在。谓所作任志无碍成就。略有十种。
谓诸佛世尊于一切法。悉得自在。明达种种句身味
身。演说诸法。辨才无碍等。广如佛不思议法品说。十
无能摄取者。颂中各无能。于答中名无能毁坏。谓佛
所作。无有天人魔梵外道二乘及菩萨神力能制伏
者。旧经名佛胜法。略有十种。如不思议法品云。诸佛
世尊有十种最胜法。所谓一切诸佛大愿坚固。不可
阻坏。所言必作。言无有二等。广说云云。
十一至十
六问眼等六根者。如佛不思议法品中云。诸佛有十
种法。普遍无量无边法界。所谓无边际眼。乃至无边
际意。一一用广。具如彼文。
十七问身光。十八问放
光者如出现品说。佛身十种相。内第五云。如来身一
一毛孔。放千光明。五百光明照下方。五百光明照上
方。种种刹诸佛诸菩萨。诸菩萨见巳得十头十眼等
云云。十九佛音声者。不思议法品云。一切诸佛皆悉
具足六十种音。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无量百千
清净之音。以为严好。出现品说。佛十种音声。谓遍至
音。普遍无量音声故。乃至第十各无变音。至究竟故
二十佛智者。佛不思议法品云。诸佛有十种智。谓知
一切法无所趣向能出生回向愿智等。广说云云。
第二请佛为说中。何故问果未终。中途遽清解者。此
有两说。一云回文者误此文夜安问果了后。一云此
文中安通有二意。一为简通非别故。谓前二十句通
答及颂。名佛自在。谓所作任志无碍成就。略有十种。
谓诸佛世尊于一切法。悉得自在。明达种种句身味
身。演说诸法。辨才无碍等。广如佛不思议法品说。十
无能摄取者。颂中各无能。于答中名无能毁坏。谓佛
所作。无有天人魔梵外道二乘及菩萨神力能制伏
者。旧经名佛胜法。略有十种。如不思议法品云。诸佛
世尊有十种最胜法。所谓一切诸佛大愿坚固。不可
阻坏。所言必作。言无有二等。广说云云。
十一至十
六问眼等六根者。如佛不思议法品中云。诸佛有十
种法。普遍无量无边法界。所谓无边际眼。乃至无边
际意。一一用广。具如彼文。
十七问身光。十八问放
光者如出现品说。佛身十种相。内第五云。如来身一
一毛孔。放千光明。五百光明照下方。五百光明照上
方。种种刹诸佛诸菩萨。诸菩萨见巳得十头十眼等
云云。十九佛音声者。不思议法品云。一切诸佛皆悉
具足六十种音。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无量百千
清净之音。以为严好。出现品说。佛十种音声。谓遍至
音。普遍无量音声故。乃至第十各无变音。至究竟故
二十佛智者。佛不思议法品云。诸佛有十种智。谓知
一切法无所趣向能出生回向愿智等。广说云云。
第二请佛为说中。何故问果未终。中途遽清解者。此
有两说。一云回文者误此文夜安问果了后。一云此
文中安通有二意。一为简通非别故。谓前二十句通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6c 页
显佛果体德业用。后十句别辨佛果语乐利他故。二
为兼显请说前后通别果故。
第三别问佛果语乐利他中十句。初世界海者。如下
华藏界说可知。二众生海者。说法所被机故。三准下
颂中。是法界安立海。即是一切世界海之都名。如下
文七十一中寂静音海夜神处说。今此脱其文。四佛
海者。多化主故。五佛波罗蜜海者。化所成行也。六佛
解脱海者。化所得果也。七佛变化海者。身业化也。八
演说海者。语业化也。答中开出法轮海。以为二句。九
佛名号海者。谓佛号随宜。立名差别。如名号品说。十
佛寿量者。谓佛寿随应。住世脩短。无量差别。如寿量
品说。
下答中。此上句就能感机。名诸根欲海。二问因十法
中。八法如离世间品二百法门中说。此初名誓愿者。
彼中第七十二门也。二发趣者。彼中第二十四五六
出显其门。谓发菩提心因缘。为趣向悟入一切智智。
近善知识。得诸清净也。三助道者。如彼第一百二十
七门说。四乘者。彼中无此。然其乘体即镕融理智也。
乘乐谓运菩萨假者。从因至果。或智为能乘。理为所
乘。运他行广故云海也。五行者。如彼二百门中第三
门说。六出离者。如彼一百二十一诸离生道。也谓烦
恼未治。其性生鲠。恼乱行者。身心不安。如生食在腹。
若调伏巳。则离刚强烦恼劳恼乱故。名离彼生。出离
彼生故名出离。七神通者。如彼五十三说。八波罗蜜
为兼显请说前后通别果故。
第三别问佛果语乐利他中十句。初世界海者。如下
华藏界说可知。二众生海者。说法所被机故。三准下
颂中。是法界安立海。即是一切世界海之都名。如下
文七十一中寂静音海夜神处说。今此脱其文。四佛
海者。多化主故。五佛波罗蜜海者。化所成行也。六佛
解脱海者。化所得果也。七佛变化海者。身业化也。八
演说海者。语业化也。答中开出法轮海。以为二句。九
佛名号海者。谓佛号随宜。立名差别。如名号品说。十
佛寿量者。谓佛寿随应。住世脩短。无量差别。如寿量
品说。
下答中。此上句就能感机。名诸根欲海。二问因十法
中。八法如离世间品二百法门中说。此初名誓愿者。
彼中第七十二门也。二发趣者。彼中第二十四五六
出显其门。谓发菩提心因缘。为趣向悟入一切智智。
近善知识。得诸清净也。三助道者。如彼第一百二十
七门说。四乘者。彼中无此。然其乘体即镕融理智也。
乘乐谓运菩萨假者。从因至果。或智为能乘。理为所
乘。运他行广故云海也。五行者。如彼二百门中第三
门说。六出离者。如彼一百二十一诸离生道。也谓烦
恼未治。其性生鲠。恼乱行者。身心不安。如生食在腹。
若调伏巳。则离刚强烦恼劳恼乱故。名离彼生。出离
彼生故名出离。七神通者。如彼五十三说。八波罗蜜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7a 页
者。准梵本。加多声。波罗蜜。是彼举义。多是到义。谓施
等十行。皆三轮净。与法性相应修故。能到佛果彼岸
也。如彼二十七说。九地者。彼中无此。然此即是欢喜
等十也。十智者。如彼第七说。上来所引二百门者。一
一皆有十句显示。广如彼说。此上十句。因行通一切
位。一一皆摄法界。深广无边故。但云海也。上来先彰
三十句问果法。后明十句问因法。总辨第二别显问
端竟。
三请说中云亦者。谓四十句中初二十句。前巳请说。
后十句果法及十句因。亦为我等。问前解脱。又此二
十句。既十方世界中。佛为诸菩萨说。令亦请。如彼为
我等说故。此亦字通其二义。二此声偈请中二。先显
偈声出处因缘。后正说偈。前中菩萨神力为因。供具
为缘。因缘具故。不待咽等击发出声故。曰自然出也。
后正颂中。十颂分二。初三别叹请。后七重述请。前
中亦二。初二叹佛请。明说有因故。后一叹众请。明其
闻法与说为缘故。前中初一叹佛。积因成果。尽未来
际。为物现身。此大悲大愿功德也。后一叹佛。能巧改
疑。令生信解。离苦得乐。叹众请中。菩萨同瞻显无畏
念愿随意等请。据法除疑。
后重述请中。初四颂述
前长行。初十句问。具释如前。次一颂述第二十句。影
略可知。后二颂述后十句及因问。第二句云法界所
有安立海者。长行中无得。次合在众生海下。准上下
文。此是一切世界海之都名。馀文并准可知。
等十行。皆三轮净。与法性相应修故。能到佛果彼岸
也。如彼二十七说。九地者。彼中无此。然此即是欢喜
等十也。十智者。如彼第七说。上来所引二百门者。一
一皆有十句显示。广如彼说。此上十句。因行通一切
位。一一皆摄法界。深广无边故。但云海也。上来先彰
三十句问果法。后明十句问因法。总辨第二别显问
端竟。
三请说中云亦者。谓四十句中初二十句。前巳请说。
后十句果法及十句因。亦为我等。问前解脱。又此二
十句。既十方世界中。佛为诸菩萨说。令亦请。如彼为
我等说故。此亦字通其二义。二此声偈请中二。先显
偈声出处因缘。后正说偈。前中菩萨神力为因。供具
为缘。因缘具故。不待咽等击发出声故。曰自然出也。
后正颂中。十颂分二。初三别叹请。后七重述请。前
中亦二。初二叹佛请。明说有因故。后一叹众请。明其
闻法与说为缘故。前中初一叹佛。积因成果。尽未来
际。为物现身。此大悲大愿功德也。后一叹佛。能巧改
疑。令生信解。离苦得乐。叹众请中。菩萨同瞻显无畏
念愿随意等请。据法除疑。
后重述请中。初四颂述
前长行。初十句问。具释如前。次一颂述第二十句。影
略可知。后二颂述后十句及因问。第二句云法界所
有安立海者。长行中无得。次合在众生海下。准上下
文。此是一切世界海之都名。馀文并准可知。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7b 页
第二口光召众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分为九段。
一放光意。谓知众心。此领问也。二放光处。谓示严进
舒。三显光数。四列光名。略辨十种。准释可知。五结光
数。六摄眷属。七显光色相。八光所照处。九今彼见此。
后偈诵中。十偈分四。初六叹佛三业自在。劝彼观
礼。于中一叹二利行咸。次二叹利他行成。次一放光。
次一说法。后一行圆力具。六偈了。次一赞有多众巳
集兴供。次二赞佛圆音能应机说。能刹那显三世佛
愿。劝彼远观。后一述放光意。将諠。待众观及听。
第三所召众集中二。先十方众集。后如是坐巳下赞
其德用。前中三。初总辨。二所谓下别显。三如是等下
总结。初可知。
二别显中。十方即为十段。一一方有十事。一土海。二
世界。三佛名。四主菩萨。五眷属。六兴供。七作礼。八供
佛。九化座。十本方坐。
三总结中八。一结刹海具十信之言。即前齿光照处
也。二结主菩萨。三结眷属菩萨。准主数。此合有十信
刹海尘数个刹海尘数菩萨。四结兴供。五结礼。六结
供养。七结座。八结坐。
二明德用中二。初长行经家叙列。后显当时偈赞。前
中九。一菩萨数量。即前十刹海尘数。二菩萨毛孔放
光。三光中现菩萨。四所现菩萨入遍法界诸安立海
尘中。言安立海者。梵云[这-言+(厂@若)]奈那。安立海。即刹海之都
名。如前所引下七十一中说。五尘中有广刹。六刹中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7c 页
有佛。七菩萨往供。八念念助佛开化。略标十法门。理
实无限。九化答。谓由前十法。成后十答。此文本疏作
三释。一各自别释。二相配属释。三圆通释。就初释中
文二。先明以十法门各自开悟刹海尘数众生。此以
得法生信解等为答故。后结云。如是普遍一切法界。
随众生心。悉令开悟。后念念中。一一下。明众生得十
种益。以但言各令如须弥山尘数。不云如刹海尘数。
不云如刹海尘数故。前中二。先别显。后如是下总结。
前中一于念念中。以梦自在等者。念念之言与后九
同。非名别。令下并准此。梦自在示现者。略有三义。一
梦中唯依意识。能见色闻声等。今此亦尔。菩萨于一
根门。示现自在见色闻声等。以此开悟故。二于梦中。
示现顺违境界。或为说法令开悟故。示现之言。亦宣
说故。三如于梦中梦经多年。于小屋中。多人各梦山
河大地。而不逼迫。此中亦尔。菩萨以此。转变外境。小
时现多时。小处现大处。自在无碍。令开悟故。二诸天
殁生等者。为耽著天乐者。说诸行苦有生灭故。三菩
萨行者。谓以无所得。遍修行海。普为众生故。四动刹
等者。降伏恃大力起我慢众生知佛力最大。令赞益
故。五说净土从大愿起故。六说佛具有一切众生同
类言音故。出现品云。一切众生言音。皆为如来法轮
音声所摄是也。七说佛身如云。就雨法雨故。八说佛
神变。就放光照遍法界土故。九说佛解脱力。就普现
身光照满法界故。十说普贤主伴身。遍十方佛刹众
实无限。九化答。谓由前十法。成后十答。此文本疏作
三释。一各自别释。二相配属释。三圆通释。就初释中
文二。先明以十法门各自开悟刹海尘数众生。此以
得法生信解等为答故。后结云。如是普遍一切法界。
随众生心。悉令开悟。后念念中。一一下。明众生得十
种益。以但言各令如须弥山尘数。不云如刹海尘数。
不云如刹海尘数故。前中二。先别显。后如是下总结。
前中一于念念中。以梦自在等者。念念之言与后九
同。非名别。令下并准此。梦自在示现者。略有三义。一
梦中唯依意识。能见色闻声等。今此亦尔。菩萨于一
根门。示现自在见色闻声等。以此开悟故。二于梦中。
示现顺违境界。或为说法令开悟故。示现之言。亦宣
说故。三如于梦中梦经多年。于小屋中。多人各梦山
河大地。而不逼迫。此中亦尔。菩萨以此。转变外境。小
时现多时。小处现大处。自在无碍。令开悟故。二诸天
殁生等者。为耽著天乐者。说诸行苦有生灭故。三菩
萨行者。谓以无所得。遍修行海。普为众生故。四动刹
等者。降伏恃大力起我慢众生知佛力最大。令赞益
故。五说净土从大愿起故。六说佛具有一切众生同
类言音故。出现品云。一切众生言音。皆为如来法轮
音声所摄是也。七说佛身如云。就雨法雨故。八说佛
神变。就放光照遍法界土故。九说佛解脱力。就普现
身光照满法界故。十说普贤主伴身。遍十方佛刹众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8a 页
会。由大愿违立故。后总结可知。
后明众生得十益者。一令造十不善业者令脩十善
离苦。此举地狱。意亦摄馀故。二令未入十信者入故。
三令修五戒及不动行故。四令住二乘道故。五令修
事善。发福行故。六令发大心悲智愿故。七令得三贤。
趣向十地故。八令證如。得无分别智眼故。九令得八
地巳上大力大愿无尽智净国土故。十令得佛本大
愿。愿众生得大菩提故。云生如来家。非谓得初地名
生佛家也。
第二相配属释者。谓将前十法。如次配后十益。所以
者何。前十虽云念念开悟刹海尘数众生。不必同一
念间总令获益故。中间结前起后。云如是普遍一切
法界随众生心悉令开悟又。开悟但是警觉之调得
益。或复远近多少当不相违。况其开悟遍法界得益。
乃云一一国土此何爽也。梵本中呼此开悟之言。为
散住达宁。此云于先警悟也。
第三圆遍者。前十法门。于后十益。一一遍过。谓一一
开悟。能成十益。乃至一益。如是互遍无有障碍。此中
若从前向后。粗相十重可知。若从后向前。细分十七。
一其十须弥山尘数众生得十种益。方是一法门。所
开悟也。二如一法门馀十刹海尘数法门。一一皆尔。
三彼多法门。方是一念中所开悟也。四如一念中。馀
念念亦尔。五彼念念开悟。方论一广刹中。六如一尘
刹。如是十刹尘数广刹亦尔。七彼十刹尘数广刹。方
后明众生得十益者。一令造十不善业者令脩十善
离苦。此举地狱。意亦摄馀故。二令未入十信者入故。
三令修五戒及不动行故。四令住二乘道故。五令修
事善。发福行故。六令发大心悲智愿故。七令得三贤。
趣向十地故。八令證如。得无分别智眼故。九令得八
地巳上大力大愿无尽智净国土故。十令得佛本大
愿。愿众生得大菩提故。云生如来家。非谓得初地名
生佛家也。
第二相配属释者。谓将前十法。如次配后十益。所以
者何。前十虽云念念开悟刹海尘数众生。不必同一
念间总令获益故。中间结前起后。云如是普遍一切
法界随众生心悉令开悟又。开悟但是警觉之调得
益。或复远近多少当不相违。况其开悟遍法界得益。
乃云一一国土此何爽也。梵本中呼此开悟之言。为
散住达宁。此云于先警悟也。
第三圆遍者。前十法门。于后十益。一一遍过。谓一一
开悟。能成十益。乃至一益。如是互遍无有障碍。此中
若从前向后。粗相十重可知。若从后向前。细分十七。
一其十须弥山尘数众生得十种益。方是一法门。所
开悟也。二如一法门馀十刹海尘数法门。一一皆尔。
三彼多法门。方是一念中所开悟也。四如一念中。馀
念念亦尔。五彼念念开悟。方论一广刹中。六如一尘
刹。如是十刹尘数广刹亦尔。七彼十刹尘数广刹。方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8b 页
论一尘内。如是于一安立所有微尘亦然。九如一安
立既尔。如是遍一切法界诸安立海。当知悉然。十其
遍法界安立海中业用。方是一化菩萨所作。十一如
一化菩萨。如是世界海化菩萨。一一亦然。十二彼十
世界海化菩萨。方是一光所现。十三如一光明现化
菩萨。如是十世界海尘数光明一一所现菩萨亦尔。
十四彼十世界海尘数光明。方是一毛孔现。十五如
一毛孔所现光明。如是遍身毛孔一一皆尔。十六彼
遍身毛孔现光方是一菩萨。十七如一菩萨。如是十
信佛刹尘数个世界海尘数菩萨遍身毛孔所现光
明。一一皆尔。此诸菩萨所现业用。遍一切法界。诸安
立海所有尘中世界内者。显此会中将欲说期。称法
界法故。上来明结集家叙竟。
二当时偈赞中。十颂分二。初一颂光音自述可知。馀
九颂。叹菩萨德用。于中分五。初三叹昔因深厚。次二
叹身智寂用。次二叹身业自在。次一叹意业无碍。后
一叹三业殊胜。
第四光示法主中六。一放光意。谓复所明光之业用。
是佛神通之境。欲令时众得承佛力见彼境界故。二
光出处。谓于眉间。悉平等普照。离偏为故。三显光名。
谓令诸菩萨得智慧明。普见佛力所现境界故。云普
照十方藏。是眉间出此光故。四光色相。谓色如绀宝。
照用如灯。周遍润泽。雨法犹云。五遍照下辨光业用。
于中一照现十方刹及众生。二遍种动刹网。或誓机
立既尔。如是遍一切法界诸安立海。当知悉然。十其
遍法界安立海中业用。方是一化菩萨所作。十一如
一化菩萨。如是世界海化菩萨。一一亦然。十二彼十
世界海化菩萨。方是一光所现。十三如一光明现化
菩萨。如是十世界海尘数光明一一所现菩萨亦尔。
十四彼十世界海尘数光明。方是一毛孔现。十五如
一毛孔所现光明。如是遍身毛孔一一皆尔。十六彼
遍身毛孔现光方是一菩萨。十七如一菩萨。如是十
信佛刹尘数个世界海尘数菩萨遍身毛孔所现光
明。一一皆尔。此诸菩萨所现业用。遍一切法界。诸安
立海所有尘中世界内者。显此会中将欲说期。称法
界法故。上来明结集家叙竟。
二当时偈赞中。十颂分二。初一颂光音自述可知。馀
九颂。叹菩萨德用。于中分五。初三叹昔因深厚。次二
叹身智寂用。次二叹身业自在。次一叹意业无碍。后
一叹三业殊胜。
第四光示法主中六。一放光意。谓复所明光之业用。
是佛神通之境。欲令时众得承佛力见彼境界故。二
光出处。谓于眉间。悉平等普照。离偏为故。三显光名。
谓令诸菩萨得智慧明。普见佛力所现境界故。云普
照十方藏。是眉间出此光故。四光色相。谓色如绀宝。
照用如灯。周遍润泽。雨法犹云。五遍照下辨光业用。
于中一照现十方刹及众生。二遍种动刹网。或誓机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8c 页
或严刹刹网。谓一刹种上所管二十重内。凡一重中。
有三重主伴。递相围绕。十方观之。似网孔纵横。上下
皆悉相当故。三刹网尘中现佛说法。说法中三。一说
三世佛波罗蜜海。此法三世佛同说故。名三世法轮。
二说出离生死法门。三说诸佛大愿法门。明普贤道
场遍十分世界。六明事归本。谓平等法界。佛巳圆證。
从此流教被机。遂令机来證。此脩因顺果。从下渐上
故。眉间放光作佛事巳。右绕世尊。从足下入也。
第五现华表义中二。初总标华现。彼其华下。别显德
用。前中华生佛前。显所诠华藏是佛果所有故。忽然
出者。化现难测故。后别显德中。略陈十一种。理实无
尽。十一中。初一总。馀十列。列中前六明体备众德。后
四显妙用自在。前中云藏者。谓莲华台中莲子住处。
有含藏之义故。悉法门一含一切华藏之名。从此出
也。后妙用四中。无边诸佛。应机神变。及应众生。随类
言音。皆依华出。前云摩尼宝王。未显何等摩尼。故此
显云。影现一切佛身之者。前云发起一切。未显音所
说法故。显云说菩萨行愿法也。此则华现佛身圆音
说法。于一念间。周遍法界。佛事究竟。唯此一华之妙
用也。
第六现众表教中二。初标人。后其一切下辨德。前中
三。一现众时。谓前华生之后。寻即现故。此显教义相
应无间然矣。二现出众处。谓佛高毫相中。表与所论
不二而二故。三有菩萨下明所现众。于中有五。一主
有三重主伴。递相围绕。十方观之。似网孔纵横。上下
皆悉相当故。三刹网尘中现佛说法。说法中三。一说
三世佛波罗蜜海。此法三世佛同说故。名三世法轮。
二说出离生死法门。三说诸佛大愿法门。明普贤道
场遍十分世界。六明事归本。谓平等法界。佛巳圆證。
从此流教被机。遂令机来證。此脩因顺果。从下渐上
故。眉间放光作佛事巳。右绕世尊。从足下入也。
第五现华表义中二。初总标华现。彼其华下。别显德
用。前中华生佛前。显所诠华藏是佛果所有故。忽然
出者。化现难测故。后别显德中。略陈十一种。理实无
尽。十一中。初一总。馀十列。列中前六明体备众德。后
四显妙用自在。前中云藏者。谓莲华台中莲子住处。
有含藏之义故。悉法门一含一切华藏之名。从此出
也。后妙用四中。无边诸佛。应机神变。及应众生。随类
言音。皆依华出。前云摩尼宝王。未显何等摩尼。故此
显云。影现一切佛身之者。前云发起一切。未显音所
说法故。显云说菩萨行愿法也。此则华现佛身圆音
说法。于一念间。周遍法界。佛事究竟。唯此一华之妙
用也。
第六现众表教中二。初标人。后其一切下辨德。前中
三。一现众时。谓前华生之后。寻即现故。此显教义相
应无间然矣。二现出众处。谓佛高毫相中。表与所论
不二而二故。三有菩萨下明所现众。于中有五。一主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9a 页
菩萨名胜音者。谓主教之音。胜彼一切眷属教音。或
说一切胜法之音故。云一切法胜音也。二眷属菩萨
有刹海尘数者。夫一主教必有无量眷属相应。三主
与眷属。于一圆音。同时各应。无前无后。故曰但时而
出。四主伴虽殊。莫不皆显脩因顺果故。皆右绕也。五
主伴能诠名与所诠共相应故。又主伴相对正助异
故。是以主据台。伴坐须也。二辨德中。以主教是此正
所明故。此中唯赞胜音德也。文中十句。一理智了深
法界。二量智无碍入佛所行。三内證果海。四外应诸
刹。五毛孔现遍。六内观法界。七外感佛故。八恒住三
昧。九见佛十力遍法界尽来际。十总结多故门云乃
至三昧等。
第七偈赞佛德中有十一菩萨说偈。即为十一段。初
一是主。馀十为伴。一一有二。初承佛力。则显说有依。
离我慢故。普观十方。表说通缘。无偏心故。后正说俱
称扬德用。
就初主菩萨。十颂分二。初三偈叹佛胜
德。馀七叹菩萨德。前中初一身遍众生界。勘第一句
梵本云。勃陀迦瑜佛身也。塞普吒充满也。达摩驮都
法界也。鞞诸也。是故应云佛身充满诸法界。不偈云
于以是即理之事差别相故。二毛孔现诸佛。三毛孔
含刹海。以佛具有三世间身故。于三位自在。不起觉
树。现业用。以下颂中说刹皆是此也。后七偈中。一佛
坐多刹。菩萨咸集。二具福慧数菩萨其叹量。三由行
普因。得普现果。同多刹多劫积行之菩萨。感来坐听。
说一切胜法之音故。云一切法胜音也。二眷属菩萨
有刹海尘数者。夫一主教必有无量眷属相应。三主
与眷属。于一圆音。同时各应。无前无后。故曰但时而
出。四主伴虽殊。莫不皆显脩因顺果故。皆右绕也。五
主伴能诠名与所诠共相应故。又主伴相对正助异
故。是以主据台。伴坐须也。二辨德中。以主教是此正
所明故。此中唯赞胜音德也。文中十句。一理智了深
法界。二量智无碍入佛所行。三内證果海。四外应诸
刹。五毛孔现遍。六内观法界。七外感佛故。八恒住三
昧。九见佛十力遍法界尽来际。十总结多故门云乃
至三昧等。
第七偈赞佛德中有十一菩萨说偈。即为十一段。初
一是主。馀十为伴。一一有二。初承佛力。则显说有依。
离我慢故。普观十方。表说通缘。无偏心故。后正说俱
称扬德用。
就初主菩萨。十颂分二。初三偈叹佛胜
德。馀七叹菩萨德。前中初一身遍众生界。勘第一句
梵本云。勃陀迦瑜佛身也。塞普吒充满也。达摩驮都
法界也。鞞诸也。是故应云佛身充满诸法界。不偈云
于以是即理之事差别相故。二毛孔现诸佛。三毛孔
含刹海。以佛具有三世间身故。于三位自在。不起觉
树。现业用。以下颂中说刹皆是此也。后七偈中。一佛
坐多刹。菩萨咸集。二具福慧数菩萨其叹量。三由行
普因。得普现果。同多刹多劫积行之菩萨。感来坐听。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9b 页
称根故喜也。梵本云。住最胜智诸菩萨。多刹脩行经
劫海。遍坐一切佛会中。听受法云生喜悦。五行愿满
證佛果。六神通大用满法界。七现多身演严光随乐
说法。初两句。梵本云一切刹出微尘相似身云常示
现应。笔削云。常能示现诸身云等一切刹微尘数。
第二观察菩萨十偈叹佛三业自在德。于中分五。初
二叹佛权实双行智。次一叹佛他心智。次一叹佛身
业。次四叹佛语业。后二叹佛神通。就初二中。一虽證
平等法界。而就随世导引。二虽證法身离相。而随机
现形。次一他心智中知一切法者。法是心法。次一身
业中。上半相胜。下半用胜。次四语业中二。谓前三别
明。后一通显。前中一化佛音深广。二毛光音调生。三
光明音赞果德因德行。后一遍显中三。初一句显前
三种音说法出正离于耶小。次一句显前三说出多。
下二句显前三说皆胜非下所及。后二神通中。一八
相身现通。二重化身现通。
第三法喜菩萨十颂叹佛寂用应机德。于中分四。初
三明佛身语应机德。次一三业广应。次三寂用自在。
一寂用无碍无生。二寂而常用。三会用归寂。后三应
机无尽德。一法云无尽。二众会无尽。三身相无尽。
第四香焰光菩萨十颂叹此会中菩萨自分胜进德。
于中分四。初三叹自分业用。谓遍刹见佛。次二用等
普贤。次三胜进同佛。后二定用自在。并可知。
第五师子菩萨十颂叹佛转法轮德。于中分八。初二
劫海。遍坐一切佛会中。听受法云生喜悦。五行愿满
證佛果。六神通大用满法界。七现多身演严光随乐
说法。初两句。梵本云一切刹出微尘相似身云常示
现应。笔削云。常能示现诸身云等一切刹微尘数。
第二观察菩萨十偈叹佛三业自在德。于中分五。初
二叹佛权实双行智。次一叹佛他心智。次一叹佛身
业。次四叹佛语业。后二叹佛神通。就初二中。一虽證
平等法界。而就随世导引。二虽證法身离相。而随机
现形。次一他心智中知一切法者。法是心法。次一身
业中。上半相胜。下半用胜。次四语业中二。谓前三别
明。后一通显。前中一化佛音深广。二毛光音调生。三
光明音赞果德因德行。后一遍显中三。初一句显前
三种音说法出正离于耶小。次一句显前三说出多。
下二句显前三说皆胜非下所及。后二神通中。一八
相身现通。二重化身现通。
第三法喜菩萨十颂叹佛寂用应机德。于中分四。初
三明佛身语应机德。次一三业广应。次三寂用自在。
一寂用无碍无生。二寂而常用。三会用归寂。后三应
机无尽德。一法云无尽。二众会无尽。三身相无尽。
第四香焰光菩萨十颂叹此会中菩萨自分胜进德。
于中分四。初三叹自分业用。谓遍刹见佛。次二用等
普贤。次三胜进同佛。后二定用自在。并可知。
第五师子菩萨十颂叹佛转法轮德。于中分八。初二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19c 页
颂总叹遍一切处转正法轮。前颂明转轮果。后颂出
因。次二颂明以种种名号转法轮。前颂轮果。后颂出
因。次一颂明转无生平等法轮。次一颂明转本行法
轮。次一颂明化佛法转轮。次一颂明于无差别身现
差别色身为转法轮。次一颂转三世佛名号法轮。后
一颂总结。但是三世所说法轮。皆此处说。
第六法海菩萨十颂叹会中菩萨助佛扬化德。于中。
初一智满得法。谓得如是深广方便故。就周遍一一
国等。此亦是总门标举。后并别显。故云能入如是方
便。此即指后别显也。二一切处化广。三一切时观真。
四一时佛内行胜。谓以常在佛身内从眉间出也。五
一切尘中用行无㝵。六一切刹中见佛自在。七开佛
遍法界。圆音。八契入平等妙音智地。九获识达凡圣
音声智。十地位成满。
第七慧灯菩萨十颂叹菩萨悟入佛深广德。于中分
四。初二叹菩萨见佛真体。一见佛离相智。二见佛自
在体。次四明悟主法。一證深理法愿力受身。二观深
法脩事行。名最胜行。由此得果。是福生住智地。三连
果法体。四广因得广果。次二叹佛身能普应。一深。二
广。后二叹得佛加持菩萨令见一切佛。一当贪佛加
持。二馀一切佛。
第八华焰髻菩萨十颂叹佛摄生自在德。于中分四。
初二明佛身语广大摄生。前颂初后二句。明轮业摄
生处。中间二句。正显摄生用。后颂上半体下半用。次
因。次二颂明以种种名号转法轮。前颂轮果。后颂出
因。次一颂明转无生平等法轮。次一颂明转本行法
轮。次一颂明化佛法转轮。次一颂明于无差别身现
差别色身为转法轮。次一颂转三世佛名号法轮。后
一颂总结。但是三世所说法轮。皆此处说。
第六法海菩萨十颂叹会中菩萨助佛扬化德。于中。
初一智满得法。谓得如是深广方便故。就周遍一一
国等。此亦是总门标举。后并别显。故云能入如是方
便。此即指后别显也。二一切处化广。三一切时观真。
四一时佛内行胜。谓以常在佛身内从眉间出也。五
一切尘中用行无㝵。六一切刹中见佛自在。七开佛
遍法界。圆音。八契入平等妙音智地。九获识达凡圣
音声智。十地位成满。
第七慧灯菩萨十颂叹菩萨悟入佛深广德。于中分
四。初二叹菩萨见佛真体。一见佛离相智。二见佛自
在体。次四明悟主法。一證深理法愿力受身。二观深
法脩事行。名最胜行。由此得果。是福生住智地。三连
果法体。四广因得广果。次二叹佛身能普应。一深。二
广。后二叹得佛加持菩萨令见一切佛。一当贪佛加
持。二馀一切佛。
第八华焰髻菩萨十颂叹佛摄生自在德。于中分四。
初二明佛身语广大摄生。前颂初后二句。明轮业摄
生处。中间二句。正显摄生用。后颂上半体下半用。次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0a 页
四明摄机渐次显深。一约地前菩萨。内则深信叹喜。
外则佛力加持。方能出生地上实智。照了真体也。二
简劣显胜。谓二乘智劣不就睹实体。菩萨眼净方见
真身。三明地上菩萨承力观察。于诸地中。入住及出。
明了见真。四明第十地满。成一切智。方能證入佛果
法海。次二明佛寂用无碍德。一即用常寂。二即寂常
用。后二明大用无涯。一毛孔现遍普眼方睹。二以一
一身各遍法界。于一切处。恒转法轮。重叠无尽。不可
测量。
第九威德菩萨十颂叹佛身语普应德。于中分四。初
三明身光普遍。一身遍道场。二光应群机。三示尘中
刹。次二明所乐刹刹海殊形亦是转法轮处。次句正
明周遍转。一遍尘内外刹中转。二遍佛身中一切刹
内转。三于无相法转而说法相。四圆音演无尽法。后
一明佛身普应曾无起灭。
第十法界十颂叹佛胜德菩萨能入。于中分二。初三
显佛胜胜德。一色妙令喜。二相中现佛遍入尘内。三
多身现遍常续不绝。后七明菩萨能入佛境。于中。初
四明入佛境界。一内具證智。外蒙佛力。知佛神通方
便。现遍尘身。二具普行愿方睹。三四二颂。由具信正
解大愿證智。住真法界。方了佛色声自在境界。前一
具信等四法。后一观佛色声无碍。后三明所得利益。
一證佛所行。则于佛地。能速入。于法界能普摄。二能
念中现刹于尘中。三能一刹中现多刹及通。
外则佛力加持。方能出生地上实智。照了真体也。二
简劣显胜。谓二乘智劣不就睹实体。菩萨眼净方见
真身。三明地上菩萨承力观察。于诸地中。入住及出。
明了见真。四明第十地满。成一切智。方能證入佛果
法海。次二明佛寂用无碍德。一即用常寂。二即寂常
用。后二明大用无涯。一毛孔现遍普眼方睹。二以一
一身各遍法界。于一切处。恒转法轮。重叠无尽。不可
测量。
第九威德菩萨十颂叹佛身语普应德。于中分四。初
三明身光普遍。一身遍道场。二光应群机。三示尘中
刹。次二明所乐刹刹海殊形亦是转法轮处。次句正
明周遍转。一遍尘内外刹中转。二遍佛身中一切刹
内转。三于无相法转而说法相。四圆音演无尽法。后
一明佛身普应曾无起灭。
第十法界十颂叹佛胜德菩萨能入。于中分二。初三
显佛胜胜德。一色妙令喜。二相中现佛遍入尘内。三
多身现遍常续不绝。后七明菩萨能入佛境。于中。初
四明入佛境界。一内具證智。外蒙佛力。知佛神通方
便。现遍尘身。二具普行愿方睹。三四二颂。由具信正
解大愿證智。住真法界。方了佛色声自在境界。前一
具信等四法。后一观佛色声无碍。后三明所得利益。
一證佛所行。则于佛地。能速入。于法界能普摄。二能
念中现刹于尘中。三能一刹中现多刹及通。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0b 页
第十一精进菩萨十颂叹佛圆音妙色神实自在。于
中分四。初三颂明佛圆音说法。一谓一音中具一切
音音闻十方说法。二以随类音一切佛刹中说法。三
一切刹中见佛神变说法趣菩提。次一以佛解脱力
于一切刹尘中现身。次三体用无碍。一法身如空无
碍。无别色身如影如像。随类现殊。二重彰前门并显
能了者。三明前体用无二如空。后三明佛神通愿力。
谓一十方佛入遮那一毛孔。现通智眼乃见。二遮那
昔愿今得遍法界刹中说法。三毛孔中诸佛神变一
切佛同说。欲寻涯际。多劫不得也。上来别明十一菩
萨各说偈赞德。第七段竟。
第八结遍广遍中二。初举此四六下道场中菩萨云
集。后应知下续通广遍。此文漏略。准梵本。应云。如此
世界四天下阎浮提场中。以佛神变。十方各有一信
世界微尘数世界海中菩萨云集。开显法门。如是一
切四天下。一一阎浮提菩提场中。以佛神变。十方各
有一亿世界微尘数世界海中菩萨云集。开显法门。
亦复如是。
**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初释名。者
德周法界曰普。柔顺调善曰贤。若依理趣般若释。得
法界智。遍證自体如故。故彼云。普贤菩萨自体遍故。
三昧名如前释。普贤是人。三昧是法。人为能入。法为
所入。能所合为其称。故曰普贤三昧。此则得名也。六
释中依主释。以普贤依佛三昧入故。或有财释。以三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0c 页
昧是普贤所有故。若依能所證非即离义。有依主持
业二释可知。今勘梵本。具名普贤三昧威德神变品。
普贤三昧谓标名召体。威德神变即定用也。摄用从
体故。但云普贤三昧。
二来意者。前品明众集次应说法。法是玄妙非定不
宣故。又前品是正说远方便。今是近方便。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入定受加为宗。为说刹海为趣。
四释文中二。先通料简九会中定。后正释文。前中。一
有无者。唯第二会不入定以表信未成位。因行之中
此最粗故。二出不出者。唯第七第九二会不出。七显
此是唯胜进故。九显法界一證无退故。三因果者。初
及七八九会皆是果定。四中普并有果故。馀之五会
并是因定。以彼皆显因位行故。四能入人者。七九二
会佛自入定表果用故。
二正释文者。此一品内分为六分。一三昧。二加。三起。
四类刹雨宝。五毛光赞德。六大众重请。
就初分中二。初明此处佛前普贤入定。后如此世界
下类通十方及诸尘道。道中四。一法主所在亦入定
处。谓亲对佛前。證说真故。二表佛力加无自慧故。三
显三昧名。名一切诸佛者。尽法界中所有佛故。佛者
为说果法故。毗卢遮那者。智光遍照于何。谓如来藏
身故。此则尽法界一切佛智。同遍照法性。性皆如来
故名藏。又是依故名身。此即一切诸佛光照之藏。藏
即身也。此出定用从用名也。何故入此定者。为显所
业二释可知。今勘梵本。具名普贤三昧威德神变品。
普贤三昧谓标名召体。威德神变即定用也。摄用从
体故。但云普贤三昧。
二来意者。前品明众集次应说法。法是玄妙非定不
宣故。又前品是正说远方便。今是近方便。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入定受加为宗。为说刹海为趣。
四释文中二。先通料简九会中定。后正释文。前中。一
有无者。唯第二会不入定以表信未成位。因行之中
此最粗故。二出不出者。唯第七第九二会不出。七显
此是唯胜进故。九显法界一證无退故。三因果者。初
及七八九会皆是果定。四中普并有果故。馀之五会
并是因定。以彼皆显因位行故。四能入人者。七九二
会佛自入定表果用故。
二正释文者。此一品内分为六分。一三昧。二加。三起。
四类刹雨宝。五毛光赞德。六大众重请。
就初分中二。初明此处佛前普贤入定。后如此世界
下类通十方及诸尘道。道中四。一法主所在亦入定
处。谓亲对佛前。證说真故。二表佛力加无自慧故。三
显三昧名。名一切诸佛者。尽法界中所有佛故。佛者
为说果法故。毗卢遮那者。智光遍照于何。谓如来藏
身故。此则尽法界一切佛智。同遍照法性。性皆如来
故名藏。又是依故名身。此即一切诸佛光照之藏。藏
即身也。此出定用从用名也。何故入此定者。为显所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1a 页
说华藏界等。离如来藏。无别自体故。四普入下明三
昧业用。有十三句。摄第六对。初二明体用一对。亦于
理事一对。谓平等性。性即体故。影现法界。影现是用
故。二次二深广一对。亦是体用。谓定体广遍虚空。令
智深入理奥。海水至深有施复。法海至深用此名。三
次二出网一对。亦是定慧。谓出生多定。令定心包网
法界。四次二依正一对。亦境智。谓三世佛智照用从
此定生。十方刹海中所有事物。依此定现。五次二依
正含容一对。亦是内外。谓此定内含诸佛十力解脱
及菩萨智故曰含藏。外令刹尘内广容事法界。谓三
种世间也。六后三成佛持法一对。谓由此定。成佛德
海。显佛愿海。护持遗法。侍化不绝。持正法也。此亦对
可名为行教。谓前二句行。后一句教故。二类遍中二。
初举此界。后如是下类遍尽法界。类遍中二。初一重
遍。后及此下重重遍。前中十一句。初一句总总显即
理之事法界中故。别中十句。一遍空。二遍方。三遍时。
四遍细色处。五小空处六广色及空处。七日月星等
处。八尽佛眼见处。九尽神力到处。十尽佛身现处。二
遍重重处中四。初及此国尘者。总牒前一切国土所
有尘也。其一切国土之言。若准属佛身所现。不通前
者。则此定力。准能遍内身重重。不能遍外重重也。又
前通微细等处。皆有普贤在佛前入定。具亦不在世
界中有此会耶。二彼一一尘。皆有尘数刹。三彼一一
刹中。有尘数佛。四彼一一佛前。各有尘数普贤。
昧业用。有十三句。摄第六对。初二明体用一对。亦于
理事一对。谓平等性。性即体故。影现法界。影现是用
故。二次二深广一对。亦是体用。谓定体广遍虚空。令
智深入理奥。海水至深有施复。法海至深用此名。三
次二出网一对。亦是定慧。谓出生多定。令定心包网
法界。四次二依正一对。亦境智。谓三世佛智照用从
此定生。十方刹海中所有事物。依此定现。五次二依
正含容一对。亦是内外。谓此定内含诸佛十力解脱
及菩萨智故曰含藏。外令刹尘内广容事法界。谓三
种世间也。六后三成佛持法一对。谓由此定。成佛德
海。显佛愿海。护持遗法。侍化不绝。持正法也。此亦对
可名为行教。谓前二句行。后一句教故。二类遍中二。
初举此界。后如是下类遍尽法界。类遍中二。初一重
遍。后及此下重重遍。前中十一句。初一句总总显即
理之事法界中故。别中十句。一遍空。二遍方。三遍时。
四遍细色处。五小空处六广色及空处。七日月星等
处。八尽佛眼见处。九尽神力到处。十尽佛身现处。二
遍重重处中四。初及此国尘者。总牒前一切国土所
有尘也。其一切国土之言。若准属佛身所现。不通前
者。则此定力。准能遍内身重重。不能遍外重重也。又
前通微细等处。皆有普贤在佛前入定。具亦不在世
界中有此会耶。二彼一一尘。皆有尘数刹。三彼一一
刹中。有尘数佛。四彼一一佛前。各有尘数普贤。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1b 页
第二加分中三。初口加。次尔时十方下意加。三是时
十方下身加。初中四。一诸佛现身。谓前一切时处重
重内普贤前。各有尽十方佛现。由此口加。复无结遍
故。此总举一一普贤前也。二彼诸下同赞得定。此虽
果定。以普贤是佛菩萨故。名佛菩萨定。三佛子下明
得定所由中二。初总显。谓诸佛同加得定。后以毗卢
下显此同得加者。有其二因。一是遮那本愿诸佛加
普贤。二普贤行愿愿堪受诸佛加。因缘相由故云亦
也。四所谓下显加所为中十一句。初一总。谓总相为
转诸佛法轮故。别中十句。摄为五对。初境智一对。谓
为开显佛智能知十方安立海尽故。何故为此。欲说
此故。即世界成就品说一切世界海成就因缘是也。
二行果一对。谓为令众生闻净依果。离秽刹行。脩净
土行。摄无漏土故。三能入能示一对。谓令普贤入佛
所知刹海无碍。显其功德庄严故。四义理一对。谓令
普贤得佛契实性之智。见一切法相故。五机教一对。
谓令普贤了此法门所应之机。任持能应之教久故。
梵本中教字是音声。久是文字。举文摄名句。合为能
诠。二意加中二。先明加相。后何以下释因。前中二。先
显此世。后如此世界下类遍十方。前中佛与普贤十
种智。初一总。馀九别。总中与能入佛果智海之智以
能入果智故名力。别中一与普知即理之事法界智。
二与知佛净土。三与知有漏土智有败坏故。四与知
有情界智多故。名广大也。五与住佛解脱定门业用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1c 页
智。非因位知所故甚深。住字梵本中。亦是行。谓能行
其大用也。六与了此法所应器智。七称根词辨智。八
身云普遍智。九与普应圆音智。二类通可知。二释所
因中二。先微意云诸佛有力能与。有悲能普。何以以
十种智。唯与普贤。不与馀菩萨故。后释云以普贤得
彼三昧故。法合与也。又问馀菩萨何故不入此定耶。
答为说普法故。普贤本愿故。三身加中二。先此土。复
如此世界下类遍十方。前中二。先明手摩顶。后其手
下明手相用。前中十方佛手摩普贤顶。明加持与力
印许之相。十方佛同摩顶时。身不成就碎亦不退。各
亲触顶。手不相碍也。二明手相用中。略有十义。初五
相德圆满。后五妙用自在。前中初相好类者。谓圆𦟛
纤直十指端皆有千辐轮相。十指面诸节。一有本囊
伽吒相。一有褰啭悉底迦相。如是相间庄严。二手指
间网缦。三金手常光恒舒。四香气流散。五放光焰发。
是放光也。后五中。初二句恒出二事。谓身语二药妙
音神通。后三句显影现三事。一现三世菩萨普贤愿
海者。谓彼三世起愿之人及所愿事。无不出世佛手
中现。二一切佛及所转法轮亦于中现。三三世佛身
相及光。亦于中现影。是故此手。亘十方。括三世。收因
果。摄人法。体用深广。自在无边。思之类遍可知。
第三起分中二。初此界。后如此世界中下类遍十方。
前中二。初起定。后普贤菩萨从如是下明众益。前中
二。初起此一定。后从此三昧起时下起一切定。前中
其大用也。六与了此法所应器智。七称根词辨智。八
身云普遍智。九与普应圆音智。二类通可知。二释所
因中二。先微意云诸佛有力能与。有悲能普。何以以
十种智。唯与普贤。不与馀菩萨故。后释云以普贤得
彼三昧故。法合与也。又问馀菩萨何故不入此定耶。
答为说普法故。普贤本愿故。三身加中二。先此土。复
如此世界下类遍十方。前中二。先明手摩顶。后其手
下明手相用。前中十方佛手摩普贤顶。明加持与力
印许之相。十方佛同摩顶时。身不成就碎亦不退。各
亲触顶。手不相碍也。二明手相用中。略有十义。初五
相德圆满。后五妙用自在。前中初相好类者。谓圆𦟛
纤直十指端皆有千辐轮相。十指面诸节。一有本囊
伽吒相。一有褰啭悉底迦相。如是相间庄严。二手指
间网缦。三金手常光恒舒。四香气流散。五放光焰发。
是放光也。后五中。初二句恒出二事。谓身语二药妙
音神通。后三句显影现三事。一现三世菩萨普贤愿
海者。谓彼三世起愿之人及所愿事。无不出世佛手
中现。二一切佛及所转法轮亦于中现。三三世佛身
相及光。亦于中现影。是故此手。亘十方。括三世。收因
果。摄人法。体用深广。自在无边。思之类遍可知。
第三起分中二。初此界。后如此世界中下类遍十方。
前中二。初起定。后普贤菩萨从如是下明众益。前中
二。初起此一定。后从此三昧起时下起一切定。前中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2a 页
准梵本从之所摩顶巳即从定起。无尔时普贤菩萨
及是字而字也。就起一切定中。十句分二。初一句。总
显一起一切起。后所谓下九句。别辨一切定名。前中
以此定即是一切三昧海之一故。是故起一即起一
切也。别中。一名巧知三世中念念平等智。二名知三
世中所有事法界尘数。三名现三世中所有佛土。同
名现一切染界中众生所广。五名知众生心海。六名
知众生名字。七名知十方事法界名名差别。八名知
遍法界微尘中皆有诸佛无边身云。九名说一切法
门海。此上定名皆约业用。谓能知能现能演说等。二
明众益中二。初明此处普贤起定时得益。后如是世
界中下类遍十方。前中二。初总标得益时。亦是辨益
所因。可知。获其诸下正明益相。于中九句分二。前五
得菩萨诸门益。谓三昧总持方便巧辨修行等法。各
刹海尘数。一人所得。馀皆同然。故云一一菩萨各得
故也。后四得果法益。一得佛福藏智光。二得佛十力
巧乐等。三毛孔各现多刹海。四得能现八相业用益。
二类遍可知。
第四类刹雨宝分中四。一十方刹海微动。由二力为
因。以是光相故微也。二宝严刹。三出声说法。四佛会
雨宝。略论十种。以类无尽。前四事相众宝。后六法化
传通。其宝并是纯净无漏应众生之体事也。
第五毛光赞德分中二。先长行标举。后正显偈颂。颂
中十偈皆赞普贤深广无尽德。于中。一述前普贤遍
及是字而字也。就起一切定中。十句分二。初一句。总
显一起一切起。后所谓下九句。别辨一切定名。前中
以此定即是一切三昧海之一故。是故起一即起一
切也。别中。一名巧知三世中念念平等智。二名知三
世中所有事法界尘数。三名现三世中所有佛土。同
名现一切染界中众生所广。五名知众生心海。六名
知众生名字。七名知十方事法界名名差别。八名知
遍法界微尘中皆有诸佛无边身云。九名说一切法
门海。此上定名皆约业用。谓能知能现能演说等。二
明众益中二。初明此处普贤起定时得益。后如是世
界中下类遍十方。前中二。初总标得益时。亦是辨益
所因。可知。获其诸下正明益相。于中九句分二。前五
得菩萨诸门益。谓三昧总持方便巧辨修行等法。各
刹海尘数。一人所得。馀皆同然。故云一一菩萨各得
故也。后四得果法益。一得佛福藏智光。二得佛十力
巧乐等。三毛孔各现多刹海。四得能现八相业用益。
二类遍可知。
第四类刹雨宝分中四。一十方刹海微动。由二力为
因。以是光相故微也。二宝严刹。三出声说法。四佛会
雨宝。略论十种。以类无尽。前四事相众宝。后六法化
传通。其宝并是纯净无漏应众生之体事也。
第五毛光赞德分中二。先长行标举。后正显偈颂。颂
中十偈皆赞普贤深广无尽德。于中。一述前普贤遍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2b 页
在诸刹入定现遍。二身满法界定通方便。圆音亦尔。
三述上普贤遍诸佛前三昧业用。四述上普贤在尘
内刹中入定现遍佛愿力起。五赞普身土镕融依持
无㝵。有四句。谓色身依色相土。法身依法性土。色身
依法性土。法身依色相土故。此文云身相如空者。显
无碍义。有前诸句。诸大地依空。空依色显。法合可知。
法云依真住等者。此举色身依法性土。就难偏显。馀
准可知。后半明此能现普应之身等彼根断。按梵本
中。第二句云依真如住不依刹。第四句云普示现身
等一切。六普贤住大愿。获多遍一。恒在诸佛身中一
切刹内。梵本中初句云安住普贤大愿者。第四句云
悉入其中无限际。七身能遍入无边众海。现净土。刹
那现多劫。第二句梵本云以无量身皆遍入。第四句
见字亦是现字。八动刹令亲悟法得果。九以三昧力。
现佛果德及彼往因。十总结难。且出世三昧中现光
声。自结所出之处。
第六大众重请分者。问此与前品众请何别。答此有
四别。一前虽令请。而未发言。故此言请。二前唯旧众
请。今此兼彰。三前请化主。今请助化四前真举法请。
今此叹座主德。兼举所问法请。所问同前品故。此略
显十颂分三。初八叹主请。次一举法请。后一叹众请。
初中二。前五颂叹普贤因果深广德。明有说因。后三
叹普贤遍广刹能云雨说法。明有说果。前中初一叹
普贤三种功德。一依佛果生。二大愿起。三法身净。二
三述上普贤遍诸佛前三昧业用。四述上普贤在尘
内刹中入定现遍佛愿力起。五赞普身土镕融依持
无㝵。有四句。谓色身依色相土。法身依法性土。色身
依法性土。法身依色相土故。此文云身相如空者。显
无碍义。有前诸句。诸大地依空。空依色显。法合可知。
法云依真住等者。此举色身依法性土。就难偏显。馀
准可知。后半明此能现普应之身等彼根断。按梵本
中。第二句云依真如住不依刹。第四句云普示现身
等一切。六普贤住大愿。获多遍一。恒在诸佛身中一
切刹内。梵本中初句云安住普贤大愿者。第四句云
悉入其中无限际。七身能遍入无边众海。现净土。刹
那现多劫。第二句梵本云以无量身皆遍入。第四句
见字亦是现字。八动刹令亲悟法得果。九以三昧力。
现佛果德及彼往因。十总结难。且出世三昧中现光
声。自结所出之处。
第六大众重请分者。问此与前品众请何别。答此有
四别。一前虽令请。而未发言。故此言请。二前唯旧众
请。今此兼彰。三前请化主。今请助化四前真举法请。
今此叹座主德。兼举所问法请。所问同前品故。此略
显十颂分三。初八叹主请。次一举法请。后一叹众请。
初中二。前五颂叹普贤因果深广德。明有说因。后三
叹普贤遍广刹能云雨说法。明有说果。前中初一叹
普贤三种功德。一依佛果生。二大愿起。三法身净。二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2c 页
中三德。一普应佛会。二福海广。三智光等照。三中三。
一德海广。二遍近佛。三诸尘中刹。四中四。一近诸佛。
二住定境。三住诸土。四尘劫住。五中三。一普身诣十
方。二济度生海。三入法界尘刹内。后三叹普贤能云
雨说法。一身遍尘中说佛广法。二遍众生海说佛胜
行。三积行多劫大音演法。次一颂举法请中。前品请
问虽多。取要不过三种世间故。今前三句总显。后一
句结请。后一颂叹众请中。世尊前恭敬者。明众乐欲。
身住心敬。堪为法器。请为其说。佛所随喜也。
** 世界成就品第四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世谓隐覆。界即分齐。谓诸有为可破坏世。
则隐覆无为不可坏法。从真性起。同无为法。则隐覆
有为可破坏世。各不相杂。是其分齐。是故感见娑婆
者。对华藏而不同。感华藏者。见华藏故。感见华藏者。
处娑婆而不同。感娑婆者。见娑婆故。然则世界是所
成就。成就是能成就。今此品中但辨能成。能成非即
世界。从所成以立名。世界成就依主释也。若依梵本
云。噜迦驮都(世界)三慕达罗(海也)涅第奢(演说)[这-言+(厂@若)]缚怛囊(观察)
三牟陀俭摩(合集)娜忙(名也)钵里冗多。(品也)若依迥文。总云
名观察十方世界海演说合集品。今但名世界成就
品者。译家存略太甚也。[这-言+(厂@若)]缚怛囊亦照曜义。谓智照
于境观察同也。合集成就也。谓说诸缘合集能成就
世故。
二成成意者。前明方便。今辨正说。故此成也。
一德海广。二遍近佛。三诸尘中刹。四中四。一近诸佛。
二住定境。三住诸土。四尘劫住。五中三。一普身诣十
方。二济度生海。三入法界尘刹内。后三叹普贤能云
雨说法。一身遍尘中说佛广法。二遍众生海说佛胜
行。三积行多劫大音演法。次一颂举法请中。前品请
问虽多。取要不过三种世间故。今前三句总显。后一
句结请。后一颂叹众请中。世尊前恭敬者。明众乐欲。
身住心敬。堪为法器。请为其说。佛所随喜也。
** 世界成就品第四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世谓隐覆。界即分齐。谓诸有为可破坏世。
则隐覆无为不可坏法。从真性起。同无为法。则隐覆
有为可破坏世。各不相杂。是其分齐。是故感见娑婆
者。对华藏而不同。感华藏者。见华藏故。感见华藏者。
处娑婆而不同。感娑婆者。见娑婆故。然则世界是所
成就。成就是能成就。今此品中但辨能成。能成非即
世界。从所成以立名。世界成就依主释也。若依梵本
云。噜迦驮都(世界)三慕达罗(海也)涅第奢(演说)[这-言+(厂@若)]缚怛囊(观察)
三牟陀俭摩(合集)娜忙(名也)钵里冗多。(品也)若依迥文。总云
名观察十方世界海演说合集品。今但名世界成就
品者。译家存略太甚也。[这-言+(厂@若)]缚怛囊亦照曜义。谓智照
于境观察同也。合集成就也。谓说诸缘合集能成就
世故。
二成成意者。前明方便。今辨正说。故此成也。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3a 页
三宗趣者。通说十方一切刹海能成就本末为宗。为
明华藏刹海为趣。亦可观十海说十智为宗。为说刹
海成就本末为趣。
四释文者。自下三品经。明当会正说。于中初二品。通
答前问三十句果相。后一品。明佛昔因。通答前问十
句因相。问此中既亦明因。何故分名举果劝乐。
答
多说果故。说因为显果故。就前二品中。初品通辨法
佛刹海能成立因缘。后品别显毗卢遮那所成立刹
海。就前品中二。先总标纲要。即为本分。后尔时普贤
菩萨告语菩萨言佛子下。正陈本义。即是说分也。前
中二。先总陈前问。后是时下诫众听受。前中二。先牒
前问。后为令众生入佛下显所为答。前中先牒前问。
后如是等下正明许说。前中四十句。是前问果中三
十句内。从后向前。牒以总叹。于中初二十句。是前问
中世界海等最后十问也。于中初十问约所观境深
广。其中第九句首。梵本中加积集二字。馀句准前后
释并可知。次十句约佛能知智。叹其难思。谓一前问
及观。但云世界海。此中兼辨成坏者。是略释也。知无
不明故云清净智。以其广故多故深故细故。重叠难
知。知非下位言念所及故。皆云不思议。馀并准此。问
岂世界海有成坏耶。
答此是言总意别。谓意在刹
海所持世界。今但就总。言刹海尔。按梵本。十中句内。
皆下有智字。上无知字。译家准义安也。二于中众生
报类差别及众生所作业海差别。梵本云一切众生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3b 页
业出现海智。今释出现即是业所生果地。三一切法
界安立海智者。梵本云一切法界安立法或海智。不
同前说。刹海异名。名安立海。四能化诸佛数量无边。
五所化根欲亦多难知。前问中名波罗蜜海者。以诸
度行相随根解欲故。互举也。六前观三世海。此中一
念普知三世一切等者。略释智胜。问中名佛解脱海
者。以一念即三世是佛不思议解脱法故。准梵本。是
离障解脱故。梵本云一念平等觉悟一切三世无量
智。七称性大愿。为现身说法之因。前问中号海寿量
海。皆由愿力故。梵本云合集一切佛无量愿海智。八
应机作用神变无方。九转性法轮海。若据前问。摄转
法在演说中。据观中。摄演说在转法轮内。此文分异。
十随方施设言音差别。亦是法轮随机差别故。云演
说海。
第二佛身等十句。牒上佛六报三业等十问。
于中。但广其身及光明等者。以总收别故。一应机之
身脩短难测。二现众宝金银等色。色各辉耀。皆悉无
边。三室利靺瑳等十华藏刹海尘数相圆满王等随
好。数复倍多。四圆光随身色相周彻随见多种。五舒
光胜上如云涌起。色相复多。六于常光处。复更发焰。
色如众宝。形如火焰。发无休息。焰色复多。七圆音无
尽一一深广难测。八三轮摄化。谓神足正严记心等
轮。未成熟者调令成熟。九于根巳熟者。策进令梦猛
脩行。随应获果故。云不空也。上来九句。一一具德深
广故。皆云海。难测量故。称不思议。此则减数十也。
界安立海智者。梵本云一切法界安立法或海智。不
同前说。刹海异名。名安立海。四能化诸佛数量无边。
五所化根欲亦多难知。前问中名波罗蜜海者。以诸
度行相随根解欲故。互举也。六前观三世海。此中一
念普知三世一切等者。略释智胜。问中名佛解脱海
者。以一念即三世是佛不思议解脱法故。准梵本。是
离障解脱故。梵本云一念平等觉悟一切三世无量
智。七称性大愿。为现身说法之因。前问中号海寿量
海。皆由愿力故。梵本云合集一切佛无量愿海智。八
应机作用神变无方。九转性法轮海。若据前问。摄转
法在演说中。据观中。摄演说在转法轮内。此文分异。
十随方施设言音差别。亦是法轮随机差别故。云演
说海。
第二佛身等十句。牒上佛六报三业等十问。
于中。但广其身及光明等者。以总收别故。一应机之
身脩短难测。二现众宝金银等色。色各辉耀。皆悉无
边。三室利靺瑳等十华藏刹海尘数相圆满王等随
好。数复倍多。四圆光随身色相周彻随见多种。五舒
光胜上如云涌起。色相复多。六于常光处。复更发焰。
色如众宝。形如火焰。发无休息。焰色复多。七圆音无
尽一一深广难测。八三轮摄化。谓神足正严记心等
轮。未成熟者调令成熟。九于根巳熟者。策进令梦猛
脩行。随应获果故。云不空也。上来九句。一一具德深
广故。皆云海。难测量故。称不思议。此则减数十也。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3c 页
第三安住佛地下十句。牒上果问中初十句。前问中
略无变化及自在二句。以摄在无就毁坏及上无能
摄取句中。神变在身。自在属智。由无异道及二乘乃
至菩萨之力能摄伏摧制故。曰无能毁坏等也。馀义
准释。牒问略叹竟。
二说说中三。初结前所牒问。次我当下明承二力。谓
当界及他方。显无我慢故。显多佛说故。所说圆极故。
后具足宣说一句。明说无遗。问既云具宣。何故后文
但说世界海耶。
答此有二释。一此会经来未尽故。
二下文虽但说一刹海。于中。遍具如上所问三十句
义也。二明所为益中十句。摄为五对。初二福智一对。
谓令入佛智海住佛福海。次二时处一对。谓一切刹
海悉皆严净。于一切时。恒续佛种。次二理严一对。谓
显诸法真性。随多解欲。施设言严。次二生灭一对。智
断一对。谓随根令生佛慧。随乐令摧障山。后二行愿
一对。谓修对治行。住普贤愿海中。此上十句。亦是此
会严起所因中所为门也。
二明诫众听受中二。先长行辨意。后偈颂正显。前中
十一句。初一总标。谓令必闻法。是故生喜。馀十句。别
显喜义。初二乐法生信一对。次二显性立一对。次二
了时达处一对。次二任持法显佛境一对。后二阐法
增智一对。
二偈颂正显中。十颂分三。初二明佛出
现意。谓现身说法及严土调生。次六简持法器。一简
非器。谓佛以自所悟境。普示令入。二乘凡愚力所不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4a 页
达故。云乐小及著有也。次五显是法器。初一具四力
堪闻。一有净信。二坚其心。三近善发。四佛力加。次一
令八心堪闻。一离矫现顺恭。二离诡诈惑乱。三离异
求心。四慈心。五悲心。六善心。普无怨嫉违诤等故。七
广大心。为遍法界众生故。八深信心。于离思法。无犹
豫故。具上诸依。方堪为此法器。次一列举普贤法器。
谓具四德。堪知佛自所悟处。一具普贤愿。二住普贤
地。三脩普贤行。四观真空法界。次一结叹此众具普
贤行。得现见佛神变。次一通结一切众生但得闻法。
皆是佛护念力。后二举所说法。劝众观听。以将所说
刹及佛。皆身中现。复欲宣说故劝先观。又诫当听也。
第二大段。正陈本义中。前释所牒三十问内之一。谓
世界海。馀并摄在其中。细寻皆有。或可以经来未尽
故。此中阙译者。在彼中尔。于中文分有二。初总告令
知。彼诸佛子下。正陈所说。说中二。初略标十章。后诸
佛子略说以十下。依章广释。前中三。一总标引證。二
何者下徵标别列。三诸佛子下结略广。初中云世界
海有十事者。以诸世界及种。皆海所摄故。总云海。理
实十事于刹及种有处有无非皆遍也。下同准之。宁
三世皆说者。此有二义。一明此所说如实无异。二显
此要胜无佛不说。
二别列中二。先徵。后列。列中十
种。一起具因缘者。谓能起刹所具因缘。此起即具因
缘。或起是所起。刹海具具因缘是能起。此即起之具
因缘。通两释也。二所依住者。种等身所据也。三形状
堪闻。一有净信。二坚其心。三近善发。四佛力加。次一
令八心堪闻。一离矫现顺恭。二离诡诈惑乱。三离异
求心。四慈心。五悲心。六善心。普无怨嫉违诤等故。七
广大心。为遍法界众生故。八深信心。于离思法。无犹
豫故。具上诸依。方堪为此法器。次一列举普贤法器。
谓具四德。堪知佛自所悟处。一具普贤愿。二住普贤
地。三脩普贤行。四观真空法界。次一结叹此众具普
贤行。得现见佛神变。次一通结一切众生但得闻法。
皆是佛护念力。后二举所说法。劝众观听。以将所说
刹及佛。皆身中现。复欲宣说故劝先观。又诫当听也。
第二大段。正陈本义中。前释所牒三十问内之一。谓
世界海。馀并摄在其中。细寻皆有。或可以经来未尽
故。此中阙译者。在彼中尔。于中文分有二。初总告令
知。彼诸佛子下。正陈所说。说中二。初略标十章。后诸
佛子略说以十下。依章广释。前中三。一总标引證。二
何者下徵标别列。三诸佛子下结略广。初中云世界
海有十事者。以诸世界及种。皆海所摄故。总云海。理
实十事于刹及种有处有无非皆遍也。下同准之。宁
三世皆说者。此有二义。一明此所说如实无异。二显
此要胜无佛不说。
二别列中二。先徵。后列。列中十
种。一起具因缘者。谓能起刹所具因缘。此起即具因
缘。或起是所起。刹海具具因缘是能起。此即起之具
因缘。通两释也。二所依住者。种等身所据也。三形状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4b 页
者。种等外相也。四体性者。种等质也。五庄严者。谓种
等中胜行人法及诸胜境界也。六清净者。谓种等中
人脩净业。七佛出兴者。谓种等中佛现佛事。八劫住
者。谓种等成巳住时经停分位。九劫转变差别者。谓
种等刹。或由佛菩萨神力等转变。或由居人脩漏无
漏善不善等猛利行业转变。所居刹及质具。望彼前
后时分中异故。名劫转变。具如释文处辨。十无差别
者。谓种等中都望诸刹。共同有者说故。
三就略显
广中。云有刹海广尘数者。此总相言尔可知。
二依章别释中。约十章门。即为十段。一一中二。先长
行。后偈颂。就初段长行中三。谓标释结。初标中六。以
十种故者。谓能起因。此门通论染净。言巳成等者。所
起刹也。三世刹因皆同此故。二释中二。先徵标。后正
释。正释中。一佛通慧力。二法如是者。依梵本云。达磨
多。此云法性。亦曰法尔。即如是也。若依法性以释。即
真如为出因。如何理性为因缘耶。释曰。如何因缘非
理性耶。若依法尔以解。即刹海成立法合如是。轮此
因缘二义虽殊。皆遍因也。三多是有漏苦乐相杂。以
但云行业通善恶故。四依金刚道后。功行成满得菩
提时。自受用土或他受用土说故。五多染少净因。凡
圣二因。互有增上力。同处不相障碍也。六纯净无漏
因。如欢喜地十大愿中脩净佛国土愿故。七第八地
菩萨。功用不退行所成因故。八自在位中。以胜解力
为因。或由此力。转染成净。现于净土。九佛赴感善根。
等中胜行人法及诸胜境界也。六清净者。谓种等中
人脩净业。七佛出兴者。谓种等中佛现佛事。八劫住
者。谓种等成巳住时经停分位。九劫转变差别者。谓
种等刹。或由佛菩萨神力等转变。或由居人脩漏无
漏善不善等猛利行业转变。所居刹及质具。望彼前
后时分中异故。名劫转变。具如释文处辨。十无差别
者。谓种等中都望诸刹。共同有者说故。
三就略显
广中。云有刹海广尘数者。此总相言尔可知。
二依章别释中。约十章门。即为十段。一一中二。先长
行。后偈颂。就初段长行中三。谓标释结。初标中六。以
十种故者。谓能起因。此门通论染净。言巳成等者。所
起刹也。三世刹因皆同此故。二释中二。先徵标。后正
释。正释中。一佛通慧力。二法如是者。依梵本云。达磨
多。此云法性。亦曰法尔。即如是也。若依法性以释。即
真如为出因。如何理性为因缘耶。释曰。如何因缘非
理性耶。若依法尔以解。即刹海成立法合如是。轮此
因缘二义虽殊。皆遍因也。三多是有漏苦乐相杂。以
但云行业通善恶故。四依金刚道后。功行成满得菩
提时。自受用土或他受用土说故。五多染少净因。凡
圣二因。互有增上力。同处不相障碍也。六纯净无漏
因。如欢喜地十大愿中脩净佛国土愿故。七第八地
菩萨。功用不退行所成因故。八自在位中。以胜解力
为因。或由此力。转染成净。现于净土。九佛赴感善根。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4c 页
往无佛界。或于当界。此二并约粗化土说。多染少净
因也。十普愿为因。于依正体事中。现微细帝网等刹。
若广分别。具如别章。
三结略显广中。云有刹海尘数者。此有两说。一云此
约一一刹海中所有诸刹。各各一因总相之数。非据
多因。及除同类言故。以一刹海中有刹海尘数刹故。
即如此段及诸段中标结大数并第十段无差别中
说。若除同类则声数有欠。若依多因。则都数有剩。其
因缘形体所依住劫等五。但可除同有欠。不得有剩。
以果一故。其庄严清净佛出转变无差别等五。非唯
除同有欠。亦乃无数不竟。何以故。净刹多严。秽或金
无故。清净一向唯净刹故。佛事随机现不现故。转变
但约净染染净或秽土中。纯无漏刹无此门故。又造
善恶不可例故无差。但依共同者说。非一切故。一云
此中标结都数。皆是依实。无有欠剩。有刹或虽多因
所成。然则同是一果之因故。虽或多刹因果同类。然
各体别故。
颂中九偈。初一颂佛神力。二次一超颂第五众生菩
萨同集善根。三次一超颂第四菩萨成一切智。四次
一超颂第六菩萨严土愿。前举愿力。此明愿所起行
故。云无量劫。五次一超颂前第三众生行业。此中兼
辨烦恼及欲乐。六次一颂第八菩萨胜解力。七次二
超颂第十普贤愿力兼行力。普现佛前。身包刹海。八
末后一颂颂第九如来善根及成道自在力。其第二
因也。十普愿为因。于依正体事中。现微细帝网等刹。
若广分别。具如别章。
三结略显广中。云有刹海尘数者。此有两说。一云此
约一一刹海中所有诸刹。各各一因总相之数。非据
多因。及除同类言故。以一刹海中有刹海尘数刹故。
即如此段及诸段中标结大数并第十段无差别中
说。若除同类则声数有欠。若依多因。则都数有剩。其
因缘形体所依住劫等五。但可除同有欠。不得有剩。
以果一故。其庄严清净佛出转变无差别等五。非唯
除同有欠。亦乃无数不竟。何以故。净刹多严。秽或金
无故。清净一向唯净刹故。佛事随机现不现故。转变
但约净染染净或秽土中。纯无漏刹无此门故。又造
善恶不可例故无差。但依共同者说。非一切故。一云
此中标结都数。皆是依实。无有欠剩。有刹或虽多因
所成。然则同是一果之因故。虽或多刹因果同类。然
各体别故。
颂中九偈。初一颂佛神力。二次一超颂第五众生菩
萨同集善根。三次一超颂第四菩萨成一切智。四次
一超颂第六菩萨严土愿。前举愿力。此明愿所起行
故。云无量劫。五次一超颂前第三众生行业。此中兼
辨烦恼及欲乐。六次一颂第八菩萨胜解力。七次二
超颂第十普贤愿力兼行力。普现佛前。身包刹海。八
末后一颂颂第九如来善根及成道自在力。其第二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5a 页
法如是因。及第七不退行因。皆略不颂。或通摄在第
四颂中。或在所脱一偈中颂也。
第二刹所依者。通染净刹也。于中。长行内文三同前。
初标中。云一一刹海有刹海尘数所依者。以一刹海
内所管世界有刹海尘数。一一所依皆各别故。
二
释中十种。一依众宝严具。二依空如云。三依宝海中
出光之处名光藏。此是无漏依果常体事故。可为刹
依。下声光等。皆准此释。四依佛光。五依如众宝色之
光明。六依佛圆音说法之声。此亦刹中说法任持刹
住。七依金刚掌如幻业生者以观诸法如幻。无生忍
因。回向力所生故。八依一切世主身者。谓如世主品
说。三十九类异生众形也。如何世界大体依有情小
躯住耶。此有四义。一外由内感故说依身。此复二种。
一宿因力。颂中云业力之所持故。二现在转变力。如
下说。二由摄属巳故。名依身。如因园屋宅等物。虽在
他处。属巳身摄故。曰依身。非要担负。三由世主神通
力任持令住故。通力在身故。说依身。故华严颂云。杂
染及清净。无量诸刹种。随众生心起。菩萨之所持。四
由无漏依正体事大小无碍德相依住。或约业用。亦
无㝵故。虽通四义。多依后二。九依五位菩萨身者。同
前会释。随其所应。十依普贤愿所生诸严事者。谓无
漏依果。数多如海。从普贤愿生。自在持刹故。
颂中二十二偈分二。初一总举劝众令观故。梵本云。
汝等观此诸刹海。一切依佛神通现。由此十方虚空
四颂中。或在所脱一偈中颂也。
第二刹所依者。通染净刹也。于中。长行内文三同前。
初标中。云一一刹海有刹海尘数所依者。以一刹海
内所管世界有刹海尘数。一一所依皆各别故。
二
释中十种。一依众宝严具。二依空如云。三依宝海中
出光之处名光藏。此是无漏依果常体事故。可为刹
依。下声光等。皆准此释。四依佛光。五依如众宝色之
光明。六依佛圆音说法之声。此亦刹中说法任持刹
住。七依金刚掌如幻业生者以观诸法如幻。无生忍
因。回向力所生故。八依一切世主身者。谓如世主品
说。三十九类异生众形也。如何世界大体依有情小
躯住耶。此有四义。一外由内感故说依身。此复二种。
一宿因力。颂中云业力之所持故。二现在转变力。如
下说。二由摄属巳故。名依身。如因园屋宅等物。虽在
他处。属巳身摄故。曰依身。非要担负。三由世主神通
力任持令住故。通力在身故。说依身。故华严颂云。杂
染及清净。无量诸刹种。随众生心起。菩萨之所持。四
由无漏依正体事大小无碍德相依住。或约业用。亦
无㝵故。虽通四义。多依后二。九依五位菩萨身者。同
前会释。随其所应。十依普贤愿所生诸严事者。谓无
漏依果。数多如海。从普贤愿生。自在持刹故。
颂中二十二偈分二。初一总举劝众令观故。梵本云。
汝等观此诸刹海。一切依佛神通现。由此十方虚空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5b 页
刹。一切世界皆明观。后二十一颂。正颂前文。于中总
分为十三段。初一颂。颂前依一切庄严住。以彼严具
皆众宝成故。二次半颂前依空住。三次半颂前依一
切宝光明住。于中上句无长行。或两句同颂。谓摩尼
海内后有光藏为刹依故。四次二超颂第六依佛音
声。于中。前一正颂所依。后一明能依刹。形体严覆等。
长行四五无颂。五次二无长行。于中。前一纯净住华
海。后一依圆海住故。后颂初句。梵本云刹土随海轮。
此显刹形如香海圆。圆轮二言。梵音同呼云曼荼罗
故。六次一颂前二依住。于中。前半正颂所依住。上句
颂金刚手。下句颂世主身。后半佛于中说法。七次二
无长行。皆依佛神力。八次一半超颂第九依普贤愿
所生严事。长行第八无颂。九次一广颂前依空。十次
一半无长行。依菩萨冠者。会释如前四义中后二。十
一次一半又广颂前依空。十二次四颂半依微尘住。
长行亦无。佛力所现。此业用门。十三次二依业力住。
亦无长行。
第三明刹形状者。通染净刹也。于中长行文三。同前。
初标可知。
二释中。一周圆。二普方。三长短相称。而
八楞非圆。三角非方。或共一名非方非圆故。馀易可
知。
颂中十偈。初二略颂前文兼严依等。二次二刹状兼
严净等。三次二通显染净刹因果。四次一佛在毛孔
内刹中说法。五次二佛在尘内刹中说法。谓先举一
分为十三段。初一颂。颂前依一切庄严住。以彼严具
皆众宝成故。二次半颂前依空住。三次半颂前依一
切宝光明住。于中上句无长行。或两句同颂。谓摩尼
海内后有光藏为刹依故。四次二超颂第六依佛音
声。于中。前一正颂所依。后一明能依刹。形体严覆等。
长行四五无颂。五次二无长行。于中。前一纯净住华
海。后一依圆海住故。后颂初句。梵本云刹土随海轮。
此显刹形如香海圆。圆轮二言。梵音同呼云曼荼罗
故。六次一颂前二依住。于中。前半正颂所依住。上句
颂金刚手。下句颂世主身。后半佛于中说法。七次二
无长行。皆依佛神力。八次一半超颂第九依普贤愿
所生严事。长行第八无颂。九次一广颂前依空。十次
一半无长行。依菩萨冠者。会释如前四义中后二。十
一次一半又广颂前依空。十二次四颂半依微尘住。
长行亦无。佛力所现。此业用门。十三次二依业力住。
亦无长行。
第三明刹形状者。通染净刹也。于中长行文三。同前。
初标可知。
二释中。一周圆。二普方。三长短相称。而
八楞非圆。三角非方。或共一名非方非圆故。馀易可
知。
颂中十偈。初二略颂前文兼严依等。二次二刹状兼
严净等。三次二通显染净刹因果。四次一佛在毛孔
内刹中说法。五次二佛在尘内刹中说法。谓先举一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5c 页
尘内刹中说法。谓先举一尘。后类一切。六末后一颂
结佛大用。(后四多显刹严)。
第四刹体中。唯明净刹。释中略辨二十种。于中。云以
种种香为体者。多不香质。或通香气。以心所现境为
者体。谓佛菩萨定心所现。或明或胜解等所现宝等
种种境界。至华藏颂中照知。以佛言音为体者。谓佛
以神力变现声为清净刹故。或诸菩萨闻佛言音。脩
净土行。由此感刹故。云以言色为体。如云佛子从佛
口生。亦犹禅定说力起等。馀文可知。
颂中初一颂中。初一颂前初二及第六。谓一切宝一
宝不可坏金刚等。二次一颂前第三第四一切宝光
及种种光。三次一颂第五一切庄严光明。四次一超
颂第十宝影像。五次一颂前日摩尼轮。六次一颂
宝焰及宝光。七次一颂前妙宝相及华冠并佛变化。
八次一颂前一念普现境界。言一切是分别者。谓佛
心所现种种境界。皆随众生分别成异。九次一颂前
佛力持及通摄佛言音。十末后一颂菩萨宝。
第五刹庄严者。唯明净刹。于中。长行内十种。一严具
出云为严。二刹中说大法为严。三刹中说业果为严。
四说菩萨愿为严。五严具现三世佛影为严。六念须
现劫为严。七现佛与为严。八宝香云严。九以佛得菩
提处珍宝等物放光为严。十说普贤行愿为严。
颂中初一总颂所严刹海。后九正颂前文。于中。一颂
初妙云。二颂第二菩萨功德及第四菩萨愿海。次一
结佛大用。(后四多显刹严)。
第四刹体中。唯明净刹。释中略辨二十种。于中。云以
种种香为体者。多不香质。或通香气。以心所现境为
者体。谓佛菩萨定心所现。或明或胜解等所现宝等
种种境界。至华藏颂中照知。以佛言音为体者。谓佛
以神力变现声为清净刹故。或诸菩萨闻佛言音。脩
净土行。由此感刹故。云以言色为体。如云佛子从佛
口生。亦犹禅定说力起等。馀文可知。
颂中初一颂中。初一颂前初二及第六。谓一切宝一
宝不可坏金刚等。二次一颂前第三第四一切宝光
及种种光。三次一颂第五一切庄严光明。四次一超
颂第十宝影像。五次一颂前日摩尼轮。六次一颂
宝焰及宝光。七次一颂前妙宝相及华冠并佛变化。
八次一颂前一念普现境界。言一切是分别者。谓佛
心所现种种境界。皆随众生分别成异。九次一颂前
佛力持及通摄佛言音。十末后一颂菩萨宝。
第五刹庄严者。唯明净刹。于中。长行内十种。一严具
出云为严。二刹中说大法为严。三刹中说业果为严。
四说菩萨愿为严。五严具现三世佛影为严。六念须
现劫为严。七现佛与为严。八宝香云严。九以佛得菩
提处珍宝等物放光为严。十说普贤行愿为严。
颂中初一总颂所严刹海。后九正颂前文。于中。一颂
初妙云。二颂第二菩萨功德及第四菩萨愿海。次一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6a 页
颂说众生业报。次一颂三世佛影。次一颂念间现劫。
次一颂现一切佛。次一颂宝香云。次一颂一切道场
妙物光严。末后一颂普贤行愿。
第六刹清净方便者。唯净刹也。方便即是诸善巧出
生诸刹因缘。随诸行门。皆有净方便故。是以颂中明
同类因。而长行辨等流果等也。如云由久亲近善知
识故。得生有善知识刹中。馀并准此。又此中有与庄
严处同者。据门望异故。释中长行内十种净。一亲近
净可知。二增长净。脩神通因故。三胜解净。四住境净。
唯住菩萨悲智境故。五诸度净。净三轮故。六观菩萨
地净。于入住出。皆善巧故。七愿净。恒发净佛国土愿
故。八对谓净。离系缚故。此句梵本云观察出生一劫
行海。准颂及此文。此句是利他对治。谓观众生所宜。
出生一切对治行门。令修出要也。九巧智入净。以自
所脩。入佛德海。十力净。利生供佛故。
颂中九偈。初一总明所净刹海。馀八颂前文。一颂近
净。二次一颂增长净。三次一颂胜解净。四次一颂住
境净。五次一颂诸度净。并超颂愿净。六次一颂对治
净。七次一劫颂观菩萨地净及巧智入净。八末后一
颂力净。上来且约长行相应。如是属配。其间兼馀。准
释可知。
第七明刹内佛出兴者。释中略显十种。一佛现身大
小。二现寿延促。三示现净土多少。梵本云或佛神力
加持严净一佛国土。或佛神力加持严净无量佛土。
次一颂现一切佛。次一颂宝香云。次一颂一切道场
妙物光严。末后一颂普贤行愿。
第六刹清净方便者。唯净刹也。方便即是诸善巧出
生诸刹因缘。随诸行门。皆有净方便故。是以颂中明
同类因。而长行辨等流果等也。如云由久亲近善知
识故。得生有善知识刹中。馀并准此。又此中有与庄
严处同者。据门望异故。释中长行内十种净。一亲近
净可知。二增长净。脩神通因故。三胜解净。四住境净。
唯住菩萨悲智境故。五诸度净。净三轮故。六观菩萨
地净。于入住出。皆善巧故。七愿净。恒发净佛国土愿
故。八对谓净。离系缚故。此句梵本云观察出生一劫
行海。准颂及此文。此句是利他对治。谓观众生所宜。
出生一切对治行门。令修出要也。九巧智入净。以自
所脩。入佛德海。十力净。利生供佛故。
颂中九偈。初一总明所净刹海。馀八颂前文。一颂近
净。二次一颂增长净。三次一颂胜解净。四次一颂住
境净。五次一颂诸度净。并超颂愿净。六次一颂对治
净。七次一劫颂观菩萨地净及巧智入净。八末后一
颂力净。上来且约长行相应。如是属配。其间兼馀。准
释可知。
第七明刹内佛出兴者。释中略显十种。一佛现身大
小。二现寿延促。三示现净土多少。梵本云或佛神力
加持严净一佛国土。或佛神力加持严净无量佛土。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6b 页
四说乘多少。五度生多少。上各开二。即为十种。此差
别相。都望一切刹海。或一刹海。或一种中。非唯一刹
内则有此多也。
颂中十偈分三。初一总明佛出。次五别颂前文。后四
通颂标中尘数内事。初总可知。次别颂前文中。一颂
佛大小。二颂寿命长短。三颂净刹多少。四颂说乘多
少。五颂度生多少。后四颂标中显佛德用。一毛孔出
佛。二圆音应机。三身赴众会。四随念应机。五通多刹
海。准释可解。
第八明劫住。劫住者刹住经停时分也。随能感因。有
长短异。长行唯举胜刹久住。颂中并显染刹住时促
也。
释中长行有九种。从阿僧祇至不可说。若唯下
文。阿僧祇品。合有第十不可说不可说也。此十即是
一百二十三数内后十大数也。言大数者。一一有两
重故。如云阿僧祇是一也。阿僧祇转为二也。馀八皆
尔。唯第十句文有四重。谓不可说为一也。不可说转
为二也。不可说不可说为三也。此又不可说不可说
转为四也。若依梵本。俱但有三重。初二同前。三云不
可说不可说转。晋朝所译。大同梵文。而差别者。三云
不可说转转。其转字乃有两个。不可说言唯一学
也。此中此中结略显广。据大数定有刹海尘数。以都
数。实有若干刹。刹各唯有一住时故。若望时节拾同
者说。则无尔许数量。此且总相言尔。
颂中十偈。初一颂劫差别。二劫长短。三劫多少。少上
别相。都望一切刹海。或一刹海。或一种中。非唯一刹
内则有此多也。
颂中十偈分三。初一总明佛出。次五别颂前文。后四
通颂标中尘数内事。初总可知。次别颂前文中。一颂
佛大小。二颂寿命长短。三颂净刹多少。四颂说乘多
少。五颂度生多少。后四颂标中显佛德用。一毛孔出
佛。二圆音应机。三身赴众会。四随念应机。五通多刹
海。准释可解。
第八明劫住。劫住者刹住经停时分也。随能感因。有
长短异。长行唯举胜刹久住。颂中并显染刹住时促
也。
释中长行有九种。从阿僧祇至不可说。若唯下
文。阿僧祇品。合有第十不可说不可说也。此十即是
一百二十三数内后十大数也。言大数者。一一有两
重故。如云阿僧祇是一也。阿僧祇转为二也。馀八皆
尔。唯第十句文有四重。谓不可说为一也。不可说转
为二也。不可说不可说为三也。此又不可说不可说
转为四也。若依梵本。俱但有三重。初二同前。三云不
可说不可说转。晋朝所译。大同梵文。而差别者。三云
不可说转转。其转字乃有两个。不可说言唯一学
也。此中此中结略显广。据大数定有刹海尘数。以都
数。实有若干刹。刹各唯有一住时故。若望时节拾同
者说。则无尔许数量。此且总相言尔。
颂中十偈。初一颂劫差别。二劫长短。三劫多少。少上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6c 页
通颂前文。四劫染净。五释劫净因。六显诸劫名。七劫
中佛出。八一多劫相入。九劫中严具相入。十结归心
相故得无碍也。
第九劫转变者。此或从初为名。或通后为称。从初者。
成劫坏劫因缘变故。通后称者。谓随现居人。造善恶
业。为胜缘故。到昔所造外器世间。善不善种。未成熟
者速现前。转变受用。及佛菩萨神通等变。此即不同
顺现受业。此转变故。彼非转变故。此或依于劫增咸
时。佛及轮王出现而说。出时转胜。殁后变恶。时分异
故。名劫转变。虽有多释。从初为胜。问此所转变。与因
缘分别相摄尽不。
答准此文中。唯摄因缘。不摄分
别。所以者何。有实受用。非但境故。然有二类。一者正
因缘变。如初成坏劫转变故。二者类因缘变。类中二
种。一牵列因缘变。谓由居人造善恶业。到昔善恶外
器种熟转变现前故。二神力因缘变。谓佛菩萨神通
力等。及由所为宿善根力。转变现前故。
释中长行十种。一成坏转变。谓有漏心为因缘。成咸
坏刹。此不待因成故。云法如是故。问岂世界海有成
坏耶。
答此有二义。一义如前叹智中释。唯约所持
成坏说故。二就所持中。亦有二种。一无坏灭。二有坏
灭。谓由佛菩萨应于彼化故。增上力同处共感。然以
众生漏业有成坏故。随先一分成。后还一分灭。佛及
菩萨无生灭。观因缘灭故。本无有成故。无后灭。华藏
颂云。一一刹种中。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处常
中佛出。八一多劫相入。九劫中严具相入。十结归心
相故得无碍也。
第九劫转变者。此或从初为名。或通后为称。从初者。
成劫坏劫因缘变故。通后称者。谓随现居人。造善恶
业。为胜缘故。到昔所造外器世间。善不善种。未成熟
者速现前。转变受用。及佛菩萨神通等变。此即不同
顺现受业。此转变故。彼非转变故。此或依于劫增咸
时。佛及轮王出现而说。出时转胜。殁后变恶。时分异
故。名劫转变。虽有多释。从初为胜。问此所转变。与因
缘分别相摄尽不。
答准此文中。唯摄因缘。不摄分
别。所以者何。有实受用。非但境故。然有二类。一者正
因缘变。如初成坏劫转变故。二者类因缘变。类中二
种。一牵列因缘变。谓由居人造善恶业。到昔善恶外
器种熟转变现前故。二神力因缘变。谓佛菩萨神通
力等。及由所为宿善根力。转变现前故。
释中长行十种。一成坏转变。谓有漏心为因缘。成咸
坏刹。此不待因成故。云法如是故。问岂世界海有成
坏耶。
答此有二义。一义如前叹智中释。唯约所持
成坏说故。二就所持中。亦有二种。一无坏灭。二有坏
灭。谓由佛菩萨应于彼化故。增上力同处共感。然以
众生漏业有成坏故。随先一分成。后还一分灭。佛及
菩萨无生灭。观因缘灭故。本无有成故。无后灭。华藏
颂云。一一刹种中。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处常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7a 页
坚固。又如法华寿量品颂云。常在灵鹫山。及馀诸住
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
满等。此句是后诸句总故。显彼别中各随因缘力所
转变无有差失。都云法如是故也。二染污转变。谓于
多净少染。或半净半染。或少净多染刹中住者。造善
恶业。引苦升器。染污种熟。转成纯染。三染净转变。谓
有脩胜有漏福者。于纯染刹住。或昔巳脩。今来此现。
变成少净。如轮王等故。四净染转变。谓地前菩萨。信
谓十信。解即胜解。三贤通称。谓未證真如。依胜解力。
而脩行故。总名胜解行地。此本住刹。或多染少净。或
半染半净。由此住故。变成多净。经本云转变成染净
者。译人谬也。故梵本云毗戍提敬吉履瑟吒。此云净
染。五菩提心令得纯净转变。言发菩提心者。发心有
二种。一世俗发心。谓地前也。二證法发心。即初地巳
去也。发此心者。来住多染少净等刹。变成纯净故。六
庄严转变。谓诸菩萨游戏神通时。以十刹百刹千刹
等严。严一佛出等。七大庄严转变。谓诸方菩萨。因此
土佛光召来集。悉持无量大庄严云。严此界故。八严
威转变。谓佛示灭度。胜事随灭故。九广严转变。谓佛
兴世。世界庄严故。十佛通令净转变。谓佛神力。变杂
染刹。令清净故。如维摩佛国品说。足指按地等。
颂中十偈。次第颂前十种转变。然初一颂亦总品。别
谓云皆随业力生。即别显成坏转变。是正因缘。变业
力起故。又亦总摄后九转变类。因缘变。亦由自业引
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
满等。此句是后诸句总故。显彼别中各随因缘力所
转变无有差失。都云法如是故也。二染污转变。谓于
多净少染。或半净半染。或少净多染刹中住者。造善
恶业。引苦升器。染污种熟。转成纯染。三染净转变。谓
有脩胜有漏福者。于纯染刹住。或昔巳脩。今来此现。
变成少净。如轮王等故。四净染转变。谓地前菩萨。信
谓十信。解即胜解。三贤通称。谓未證真如。依胜解力。
而脩行故。总名胜解行地。此本住刹。或多染少净。或
半染半净。由此住故。变成多净。经本云转变成染净
者。译人谬也。故梵本云毗戍提敬吉履瑟吒。此云净
染。五菩提心令得纯净转变。言发菩提心者。发心有
二种。一世俗发心。谓地前也。二證法发心。即初地巳
去也。发此心者。来住多染少净等刹。变成纯净故。六
庄严转变。谓诸菩萨游戏神通时。以十刹百刹千刹
等严。严一佛出等。七大庄严转变。谓诸方菩萨。因此
土佛光召来集。悉持无量大庄严云。严此界故。八严
威转变。谓佛示灭度。胜事随灭故。九广严转变。谓佛
兴世。世界庄严故。十佛通令净转变。谓佛神力。变杂
染刹。令清净故。如维摩佛国品说。足指按地等。
颂中十偈。次第颂前十种转变。然初一颂亦总品。别
谓云皆随业力生。即别显成坏转变。是正因缘。变业
力起故。又亦总摄后九转变类。因缘变。亦由自业引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7b 页
昔因熟。成佛神通等故。二颂前纯染转变。三颂前多
染少净。四颂前少染多净。五颂前菩提心念纯净转
变。六颂前庄严转变。七颂前大严转变。八颂前严灭
转变。九颂前广严转变。十颂前神通令净转变。
第十无差别者。都望一切世界海中。悉共同有之事
故也。前九但约一刹海内刹种等说。问若尔如何起
具中云。佛子以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巳成等耶。
答此是总相之言。非定说一切刹海一一中皆用此
十而得成就。所以者何。如泥土金刚铜铁等界。彼岂
如来神力因耶。日𨊨华旋眉光等刹。彼岂众生业行
因耶。故知不尔。问刹所依住及佛出现中。亦云一一
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等者。彼云何通耶。答彼大
段虽同。而事状各异。不尔与此第十门同。岂应别立
释中长行十种。一包刹数同。二诸佛示威力同。此句
与前佛土何别。前据一刹海中诸刹诸种。明望差别。
今约一切刹海一一中悉同有彼差别故。名无差别
故。此即差别之无差别也。三诸佛道场遍刹海同。四
诸佛场中众会同。五诸佛光遍同。六诸佛化名同。七
诸佛音声普遍同。八说法善巧应机同。九依色中业
用多入一大入小同。十据身处业用。亦身色业用中。
色内现大身。亦一色中现多身。亦一依中现多正。此
皆业用中微细同。以一向现他故。
颂中十偈。按次颂前。然前约属漫同。此据遍尘同。初
一颂包多刹刹尘泥没有刹。仍互相入。二颂佛兴。三
染少净。四颂前少染多净。五颂前菩提心念纯净转
变。六颂前庄严转变。七颂前大严转变。八颂前严灭
转变。九颂前广严转变。十颂前神通令净转变。
第十无差别者。都望一切世界海中。悉共同有之事
故也。前九但约一刹海内刹种等说。问若尔如何起
具中云。佛子以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巳成等耶。
答此是总相之言。非定说一切刹海一一中皆用此
十而得成就。所以者何。如泥土金刚铜铁等界。彼岂
如来神力因耶。日𨊨华旋眉光等刹。彼岂众生业行
因耶。故知不尔。问刹所依住及佛出现中。亦云一一
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等者。彼云何通耶。答彼大
段虽同。而事状各异。不尔与此第十门同。岂应别立
释中长行十种。一包刹数同。二诸佛示威力同。此句
与前佛土何别。前据一刹海中诸刹诸种。明望差别。
今约一切刹海一一中悉同有彼差别故。名无差别
故。此即差别之无差别也。三诸佛道场遍刹海同。四
诸佛场中众会同。五诸佛光遍同。六诸佛化名同。七
诸佛音声普遍同。八说法善巧应机同。九依色中业
用多入一大入小同。十据身处业用。亦身色业用中。
色内现大身。亦一色中现多身。亦一依中现多正。此
皆业用中微细同。以一向现他故。
颂中十偈。按次颂前。然前约属漫同。此据遍尘同。初
一颂包多刹刹尘泥没有刹。仍互相入。二颂佛兴。三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7c 页
颂道场。四颂众会。五颂佛光六颂化名。名召于体。前
后互举。七颂法轮。梵本云一切尘中法海音。犹如诸
佛转法轮。种种方便自在门。一切皆演无差别。八颂
音声。九一切刹海入一尘。言神通业性者。释其无碍
所因德用二门也。十颂尘中现佛。言愿力者。由苦愿
力得通用。上来略释世界成就品竟。
** 华藏世界品第五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梵本于此品中□□五品初一是本品。后
四是子品。今此本品。梵本具名拘苏摩多罗骠诃阿
楞伽噜迦驮超三牟达罗钵[𭌆]轮(入呼)陀惧囊三牟达
罗阿缚婆(上呼)婆此云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之遍清净
功德海光明。谓地山河海等。住在种种光明蕊香幢
大莲华中所含藏故。名为华藏。此华即藏故。持业释
也。又以所持香水海中。各生一大莲华。持世界种。由此
出生多华故。名为华藏。此即生华之藏。有财释也。若
据刻字翻名。则名华藏世界海。梵本音云拘苏摩多
罗噜迦驮都三牟达罗故。若依有财。应名莲华藏世
界海。庄严严具者。即彼地山河海众宝香光楼阁树
等。为刹海之严具。共庄严故。遍清净光明功德海者。
即彼地山等。皆是无漏福慧遍成就故。世界海之者。
谓所管摄诸世界广多如海。既非即是华藏自体故
云海之。之声即是属主声故。依主释也。或有财释。理
亦无违。
后四子品者。一名说华藏庄严世界海轮
围庄严品。此即说轮围山处是也。二名说世界海大
后互举。七颂法轮。梵本云一切尘中法海音。犹如诸
佛转法轮。种种方便自在门。一切皆演无差别。八颂
音声。九一切刹海入一尘。言神通业性者。释其无碍
所因德用二门也。十颂尘中现佛。言愿力者。由苦愿
力得通用。上来略释世界成就品竟。
** 华藏世界品第五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梵本于此品中□□五品初一是本品。后
四是子品。今此本品。梵本具名拘苏摩多罗骠诃阿
楞伽噜迦驮超三牟达罗钵[𭌆]轮(入呼)陀惧囊三牟达
罗阿缚婆(上呼)婆此云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之遍清净
功德海光明。谓地山河海等。住在种种光明蕊香幢
大莲华中所含藏故。名为华藏。此华即藏故。持业释
也。又以所持香水海中。各生一大莲华。持世界种。由此
出生多华故。名为华藏。此即生华之藏。有财释也。若
据刻字翻名。则名华藏世界海。梵本音云拘苏摩多
罗噜迦驮都三牟达罗故。若依有财。应名莲华藏世
界海。庄严严具者。即彼地山河海众宝香光楼阁树
等。为刹海之严具。共庄严故。遍清净光明功德海者。
即彼地山等。皆是无漏福慧遍成就故。世界海之者。
谓所管摄诸世界广多如海。既非即是华藏自体故
云海之。之声即是属主声故。依主释也。或有财释。理
亦无违。
后四子品者。一名说华藏庄严世界海轮
围庄严品。此即说轮围山处是也。二名说世界海大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8a 页
地上庄严品。此即说大地上河海等处是也。三名说
刹种安立品。此名在说诸世界种前安也。四名说世
界安立品。此名在说二十层诸世界前安也。而翻译
之家。以随方当简故。略子留本。于本名中。复取省易。
唯存四字。今所具载者。欲使传灯之人和本末矣。
二来意者。前品通辨一切诸佛刹海成立因缘。今此
别显毗卢遮那所成依果。前是一之一切。今是一切
之一。前通。后别。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显毗卢遮那依果为宗。令诸菩萨生信起
愿成慧行等为趣。
四释文者。文中有二。初辨住因深广。后诸佛子此下
明果相宽博。前中二。初指处所。后是毗卢下明脩因
广。于中三。一脩因广。于中三。一脩时广。谓刹海尘数
数劫故。此即因显权实教说脩时不同。彼唯三祇。此
乃刹海尘数。差别之相。如宝云经等说。(捡)二亲近广。
谓彼多劫一一中。近刹海尘数佛。馀教三祇中逢事
佛数云云(捡)三行愿广。谓于彼一一佛所。脩刹海尘
数净愿行故。此刹海因深广也。
第二果相宽博中二。先明华藏自体。后尔时普贤菩
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中有何等下。明所持刹种
等。前中文分十段。一所依风轮。二风持香水海。三海
中出莲华。四华持刹海体。五刹海四周轮山。六轮内
金刚地面。七地面香水海。八海外香河。九河间阁树
等。十总结多门。此十段中。前四共一长行同一偈颂。
刹种安立品。此名在说诸世界种前安也。四名说世
界安立品。此名在说二十层诸世界前安也。而翻译
之家。以随方当简故。略子留本。于本名中。复取省易。
唯存四字。今所具载者。欲使传灯之人和本末矣。
二来意者。前品通辨一切诸佛刹海成立因缘。今此
别显毗卢遮那所成依果。前是一之一切。今是一切
之一。前通。后别。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显毗卢遮那依果为宗。令诸菩萨生信起
愿成慧行等为趣。
四释文者。文中有二。初辨住因深广。后诸佛子此下
明果相宽博。前中二。初指处所。后是毗卢下明脩因
广。于中三。一脩因广。于中三。一脩时广。谓刹海尘数
数劫故。此即因显权实教说脩时不同。彼唯三祇。此
乃刹海尘数。差别之相。如宝云经等说。(捡)二亲近广。
谓彼多劫一一中。近刹海尘数佛。馀教三祇中逢事
佛数云云(捡)三行愿广。谓于彼一一佛所。脩刹海尘
数净愿行故。此刹海因深广也。
第二果相宽博中二。先明华藏自体。后尔时普贤菩
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中有何等下。明所持刹种
等。前中文分十段。一所依风轮。二风持香水海。三海
中出莲华。四华持刹海体。五刹海四周轮山。六轮内
金刚地面。七地面香水海。八海外香河。九河间阁树
等。十总结多门。此十段中。前四共一长行同一偈颂。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8b 页
后六长行偈颂各别相属。
就初段中三。一标数。二略列十多。及显上所持宝地。
一一相属。其最下名平等住者。遍持诸德故。风望所
持。皆有二义。一诸风轮间皆有宝严。各以下持上。二
诸宝严。并在台地面上。以风轮力。遥相任持。三结最
上者胜力能持香海故。云胜灭等也。此中从风至地
上海树等。初唯就持。后唯所持中。各有其能所持义。
皆可准知。
第二所持香海名者。以摩尼发光。普照一切严海底
岸及宝色香水故名也。
第三所出莲华名者。谓此莲华众香为蕊。蕊放众光。
光能降伏诸魔外道及诸烦恼故。名为幢。从此诸事
立名也。
第四所持刹海体中。先总。后别。总中四义。一总举华
藏在此台中。二地普均平。三纯净。四坚。
二别中下
文六义。此略举四。一山。二地。三海。四树。
颂中十偈分二。初二颂前脩因所成。亦颂第四刹海
自体。后八颂果相相。亦颂前三段。前中初一。上半举
因。下半显果。后一上三句行深。后一句果净。后八中。
初二颂前三段。一颂风。二上半颂华。下半颂海。次五
明刹自在。一摩尼生菩萨。二宝光救众生。三宝中出
诸佛毛孔出众。四光演佛名。五尘含法界宝光现佛。
下句结刹自在。后一颂举因释成。以因普果圆故。得
重重自在。
就初段中三。一标数。二略列十多。及显上所持宝地。
一一相属。其最下名平等住者。遍持诸德故。风望所
持。皆有二义。一诸风轮间皆有宝严。各以下持上。二
诸宝严。并在台地面上。以风轮力。遥相任持。三结最
上者胜力能持香海故。云胜灭等也。此中从风至地
上海树等。初唯就持。后唯所持中。各有其能所持义。
皆可准知。
第二所持香海名者。以摩尼发光。普照一切严海底
岸及宝色香水故名也。
第三所出莲华名者。谓此莲华众香为蕊。蕊放众光。
光能降伏诸魔外道及诸烦恼故。名为幢。从此诸事
立名也。
第四所持刹海体中。先总。后别。总中四义。一总举华
藏在此台中。二地普均平。三纯净。四坚。
二别中下
文六义。此略举四。一山。二地。三海。四树。
颂中十偈分二。初二颂前脩因所成。亦颂第四刹海
自体。后八颂果相相。亦颂前三段。前中初一。上半举
因。下半显果。后一上三句行深。后一句果净。后八中。
初二颂前三段。一颂风。二上半颂华。下半颂海。次五
明刹自在。一摩尼生菩萨。二宝光救众生。三宝中出
诸佛毛孔出众。四光演佛名。五尘含法界宝光现佛。
下句结刹自在。后一颂举因释成。以因普果圆故。得
重重自在。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8c 页
第五刹海四周轮山。长行文三。初一句总举轮山所
依处。次十句别显山之体相。后如是下总结尘数。初
中山所依处。在刹海地面四周。文云此华藏庄严世
界海大轮围山故。前文云华藏住在大华中故。准后
颂中。日珠等但是所依处地。若以有莲华之言。即云
在大华之内。其所依处。亦有宝香真珠灯焰等。岂香
宝等。亦是华耶。夫文通两势。光依有證据者为定。
二别释山体相中。初句山身三山峰三山轮者。准师
子座。以半月为轮。准此即在山半腹。出走轮相庄严。
今勘梵本。云殊胜妙香威光遍照摩尼为藏。今谓藏
即山心内也。四成轮助缘。谓香摩尼为本出𦦨金刚
成轮体。五山间香水。六宝林开华。七地布香果。八果
间光珠。九香华遍满。十宝纳覆周。
后总结广数可
知。
颂中十偈分二。初六明严山众事之体相。亦颂前文。
后四辨严山众事之业用。前中初一。总显轮山。于中。
初句通说所依刹海广。次句辨山轮色。次句赞严皆
寿。下句出因。问华藏刹海依大莲住。此即分量照然。
何故初句云无边耶。答此言无边。与前说边。但是一
义。所以者何。不性相而即真故。相随理而无边也。不
碍随相而即边也。二颂前山轮。三颂前山体。四颂助
成轮体之出焰金刚。五六二颂润涧等诸严。后四明
众事业用中。一菩萨在山说法。二佛身入树宝尘光
中。三诸事中出佛遍往化物。四诸事中说佛本愿。结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9a 页
归佛力。
第六明轮山内地面。长行文三。初总举大地。二别明
地体状等。三总结尘数。初中可知。
二明地体状等
中十句。一地体坚。二地相平净。三地德圆备。谓轮相
外现宝藏内充。四地上众形宝互相间严。五宝末为
尘。莲华覆地。六常发香气摩尼间严。七严具应念而
现。广遍如云。八三世佛土严具而严体摄三际故。九
宝网覆地成隐映故。十尽佛所有严事。于地布列。交
洛相当。展转重现。故云如帝网也。
后总结可知。
颂中十偈分二。初四颂前文。后六明地用。亦是佛境
界事。前中初二颂地体相德满。后二明众宝及华遍
地严。后六中。一云光说法。二宝现共行。三佛地众宝
尘诸刹来入。彼刹尘内刹亦同来入。四菩萨游化。五
充法界。六结。能知此中业用境界者。唯佛普贤也。
第七助地面上香海。长行文二。先总举海数。后一切
妙宝下别显海严。前中准后刹种。梵本香海及种。皆
有十不可说佛刹数。至彼具显。
后别显严中。应云
一一香水海。各有若干庄严。略故不说。或后第十门
中总结准知。然此所别庄严一切香海共同故。无别
简言。于中有二十句。初十明海体状。后十摄异庄严。
前中一妙宝底。二音宝岸。三光遍照宝为细覆。四香
水众宝色。五宝旋华布。六檀泥。七言教光。八菩萨持
盖。九菩萨现通。十现他多刹严。后十句中。一阶陛。二
栏楯。三白莲。四宝幢尸罗。此云美玉也。石也。五依铃
第六明轮山内地面。长行文三。初总举大地。二别明
地体状等。三总结尘数。初中可知。
二明地体状等
中十句。一地体坚。二地相平净。三地德圆备。谓轮相
外现宝藏内充。四地上众形宝互相间严。五宝末为
尘。莲华覆地。六常发香气摩尼间严。七严具应念而
现。广遍如云。八三世佛土严具而严体摄三际故。九
宝网覆地成隐映故。十尽佛所有严事。于地布列。交
洛相当。展转重现。故云如帝网也。
后总结可知。
颂中十偈分二。初四颂前文。后六明地用。亦是佛境
界事。前中初二颂地体相德满。后二明众宝及华遍
地严。后六中。一云光说法。二宝现共行。三佛地众宝
尘诸刹来入。彼刹尘内刹亦同来入。四菩萨游化。五
充法界。六结。能知此中业用境界者。唯佛普贤也。
第七助地面上香海。长行文二。先总举海数。后一切
妙宝下别显海严。前中准后刹种。梵本香海及种。皆
有十不可说佛刹数。至彼具显。
后别显严中。应云
一一香水海。各有若干庄严。略故不说。或后第十门
中总结准知。然此所别庄严一切香海共同故。无别
简言。于中有二十句。初十明海体状。后十摄异庄严。
前中一妙宝底。二音宝岸。三光遍照宝为细覆。四香
水众宝色。五宝旋华布。六檀泥。七言教光。八菩萨持
盖。九菩萨现通。十现他多刹严。后十句中。一阶陛。二
栏楯。三白莲。四宝幢尸罗。此云美玉也。石也。五依铃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9b 页
网幢。六华阁。七华城。八宝林网覆。九宝珠。十宝墙。皆
绕海岸。
颂中十偈。一颂底。二颂岸。三颂水及华旋流。四颂阶
及栏细。五颂树林。六颂华敷。七颂幢。八颂城及珠。九
颂墙及阁。十举佛结严。一昔因二现力。
第八明海间香河。长行文三。初举河数。次一切下辨
河严。后若广下举广显略。初中云各有四天下等者。
诸海皆尔。无差别故。
次辨严中。准后结文。应云一
一河有若干庄严。略故不说。又以严事普无对故。通
云一切皆也。于中十句。一岸体金刚。二摩尼岸。三现
佛光。四出随类音。五旋流出佛昔因行时身。六摩尼
铃网。七现他刹海中严。八以现本师化身及馀佛通
事之摩尼为云覆上。九妙音称三世佛菩萨名。十水
出光云。
后举广显略。云一一河有刹海尘数严者。
如何河在刹海地面香海中间。少分处所。乃容刹海
尘数严耶。释曰。此刹海自体。一切所有。一一皆是纯
净无漏无㝵法界。一一尘中。当容一切无边法界。况
河间也。故前文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
界。上下文中。皆准此释。
颂中十偈。一颂岸地。二栏缨等严。二波浪说法。四檀
泥与宝同旋流。五涌宝流光。六摩尼现佛。七铎网覆
河。八宝音说法。九旋澓出菩萨。十珠同毫相。
第九河间树林等。长行文三。初总举。次一一下别显。
后如是等下结广。初中香海有四洲尘数河。一一河。
绕海岸。
颂中十偈。一颂底。二颂岸。三颂水及华旋流。四颂阶
及栏细。五颂树林。六颂华敷。七颂幢。八颂城及珠。九
颂墙及阁。十举佛结严。一昔因二现力。
第八明海间香河。长行文三。初举河数。次一切下辨
河严。后若广下举广显略。初中云各有四天下等者。
诸海皆尔。无差别故。
次辨严中。准后结文。应云一
一河有若干庄严。略故不说。又以严事普无对故。通
云一切皆也。于中十句。一岸体金刚。二摩尼岸。三现
佛光。四出随类音。五旋流出佛昔因行时身。六摩尼
铃网。七现他刹海中严。八以现本师化身及馀佛通
事之摩尼为云覆上。九妙音称三世佛菩萨名。十水
出光云。
后举广显略。云一一河有刹海尘数严者。
如何河在刹海地面香海中间。少分处所。乃容刹海
尘数严耶。释曰。此刹海自体。一切所有。一一皆是纯
净无漏无㝵法界。一一尘中。当容一切无边法界。况
河间也。故前文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
界。上下文中。皆准此释。
颂中十偈。一颂岸地。二栏缨等严。二波浪说法。四檀
泥与宝同旋流。五涌宝流光。六摩尼现佛。七铎网覆
河。八宝音说法。九旋澓出菩萨。十珠同毫相。
第九河间树林等。长行文三。初总举。次一一下别显。
后如是等下结广。初中香海有四洲尘数河。一一河。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29c 页
有刹尘数严事。此亦少分处所。容多严事。同前会释。
次别显中七句。一白宝华遍。严宝树林。三树出严
具。四摩尼间照。五香华遍。六树说法。七散宝玉。宝王
有八。准释可知。
后结文易。
颂中十偈。初二颂宝树严地。次五颂地上散宝。次一
颂树果现严。次一颂严具现佛身。后一地尘有诸菩
萨当成佛之土。
第十明前九门所说境界一一严事。长行文三。初举
事难测。次何以下徵。后诸佛子下释。初中云世界海
庄严者。别不离总。但举总也。不思议者。此有二种。一
广多难测。二融涉难限。言广多。谓境界既多。一一境
界严事各广。广事一一。各从多因。融涉谓一一严事。
各从刹海尘数德成。一一德各令遍成一切严事。此
则一因生一切果。一果从一切因。一因是一切因。一
果是一切果故。难测难限也。
次徵云。以何不思议
故耶。
后释中文易。不烦具显。
颂中十偈。初一宝光云严。二云作佛事。三宝者说法。
四严具现佛。五刹中现佛。六宝现依正。七因现果用。
八普行能入。九广行顿现。十体真用净。上来十段。合
是第一明华藏自体竟。
第二大段。明所持刹种等者。于中文三。初总告众徵
起许说。二诸佛子此不可下标所持种及界二章。三
诸佛子彼诸下广释二章。初中云此中者。此华藏中
也。何等世界住者。诸刹及种。俱是世界故通名尔。
次别显中七句。一白宝华遍。严宝树林。三树出严
具。四摩尼间照。五香华遍。六树说法。七散宝玉。宝王
有八。准释可知。
后结文易。
颂中十偈。初二颂宝树严地。次五颂地上散宝。次一
颂树果现严。次一颂严具现佛身。后一地尘有诸菩
萨当成佛之土。
第十明前九门所说境界一一严事。长行文三。初举
事难测。次何以下徵。后诸佛子下释。初中云世界海
庄严者。别不离总。但举总也。不思议者。此有二种。一
广多难测。二融涉难限。言广多。谓境界既多。一一境
界严事各广。广事一一。各从多因。融涉谓一一严事。
各从刹海尘数德成。一一德各令遍成一切严事。此
则一因生一切果。一果从一切因。一因是一切因。一
果是一切果故。难测难限也。
次徵云。以何不思议
故耶。
后释中文易。不烦具显。
颂中十偈。初一宝光云严。二云作佛事。三宝者说法。
四严具现佛。五刹中现佛。六宝现依正。七因现果用。
八普行能入。九广行顿现。十体真用净。上来十段。合
是第一明华藏自体竟。
第二大段。明所持刹种等者。于中文三。初总告众徵
起许说。二诸佛子此不可下标所持种及界二章。三
诸佛子彼诸下广释二章。初中云此中者。此华藏中
也。何等世界住者。诸刹及种。俱是世界故通名尔。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0a 页
二标二章中。准下文香海及种皆十不可说佛刹微
尘数。今经无十字。译人谬漏故。梵本中并有十字。是
则诸刹依刹种。刹种依刹海。三位宽狭差别不知。
三广释二章中二。初通显刹种刹依海。后尔时普贤
菩萨复告下。别辨香海依刹海刹种依香海。诸刹依
刹种。前中二。初长行。后偈颂。就长行中三。初告众总
举刹种依刹海。二各下别标十事。三诸佛子此下。依
标广辨。初中以香水海及种所依华并即是刹海故。
但总云于世界海中也。
二列十事中。一各依香水
海别。二形状别。三体性别。四面向方所别。五趣入其
中所从路毕。梵本云钵逻[口*友]奢。此云所趣入处也。六
庄严殊。七广狭不同。八部望诸种行例位分。九部望
诸种中有相似之事者。十众生业力菩萨力佛力或
共力任持别故。
三依标广辨中。于前十事。但显三
门。一位。二形。三体。馀略不辨。初所依中二。先略列十
海。后总结广数。此十海是不相似中十个。用释各各
之言。亦可但是住处别故。名为各各。非简异同。以凡
一种依一海。即是各各故。二形状中亦二。先别辨二
十种。后结尘数。前中回转形者。准梵语。应名回曲形。
谓摄褺往来之形也。坛祛依勒迦等。并如音义释。三
体性中亦二。先别显二十种。前十以诸色相为体。后
十以音声为体。后结尘数可知。
颂中初一颂依住。次一颂形状。次三颂体性。次一颂
方所及庄严并分齐。谓差别门是分齐也。遍十方是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0b 页
方所也。大庄严是庄严也。次二颂趣入。谓初多入一。
后一多互入各不惟本相。次一颂无差别。谓尘容刹
海等无差别。后一颂加持。谓如来自在也。
后别辨香海依刹海。刹种依香海。诸刹依刹种中。文
二。初长行后偈颂。前中亦二。初总举所依诸海。后诸
佛子此最中央下。次第广显。前中云诸香海等在刹
海地面如帝网分布者。大部分布似车轮形。中间有
别。谓帝释殿面向东。其网贯天珠而成。以一大珠当
心安置。次以其次。大珠贯穿匝绕。如是展转递绕。经
百千匝。若上下南北四角望之。其珠皆行列相当。今
此香海虽在地面。分布相状。可以准彼故。云如天帝
网等也。
复次广显中。长科为三段。初明中央一香海内种及
诸刹。二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无边
下。辨绕中央海周匝十海内种及诸刹。三尔时普贤
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彼离垢焰下。明十绕海复
各管十海。此中且辨一百一十一海。若总显者。有十
不可说佛刹尘数香水海。十不可说佛刹尘数世界
种。有刹尘数诸世界也。
就初段中二。先明诸刹所依刹种及华并海。后有不
可说佛刹下。辨能依诸刹。前中三。初香海名者。谓多
华各发光明故。海底名者。谓诸摩尼中此最尊独出
名幢王故。又有文像如菩萨形故。二海中出华。以香
宝严体故。三华中刹种名者。众宝严具为体故。常有
后一多互入各不惟本相。次一颂无差别。谓尘容刹
海等无差别。后一颂加持。谓如来自在也。
后别辨香海依刹海。刹种依香海。诸刹依刹种中。文
二。初长行后偈颂。前中亦二。初总举所依诸海。后诸
佛子此最中央下。次第广显。前中云诸香海等在刹
海地面如帝网分布者。大部分布似车轮形。中间有
别。谓帝释殿面向东。其网贯天珠而成。以一大珠当
心安置。次以其次。大珠贯穿匝绕。如是展转递绕。经
百千匝。若上下南北四角望之。其珠皆行列相当。今
此香海虽在地面。分布相状。可以准彼故。云如天帝
网等也。
复次广显中。长科为三段。初明中央一香海内种及
诸刹。二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无边
下。辨绕中央海周匝十海内种及诸刹。三尔时普贤
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彼离垢焰下。明十绕海复
各管十海。此中且辨一百一十一海。若总显者。有十
不可说佛刹尘数香水海。十不可说佛刹尘数世界
种。有刹尘数诸世界也。
就初段中二。先明诸刹所依刹种及华并海。后有不
可说佛刹下。辨能依诸刹。前中三。初香海名者。谓多
华各发光明故。海底名者。谓诸摩尼中此最尊独出
名幢王故。又有文像如菩萨形故。二海中出华。以香
宝严体故。三华中刹种名者。众宝严具为体故。常有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0c 页
炽盛光照诸方故。
二明能依诸刹中三。初总标大数。次其最下方下。别
辨二十层广大刹。没诸佛子此遍下总结大数及所
依等。初中唯标有不可说佛刹尘数。据文但有二百
一十一佛刹尘数世界。依后结中。复有两说不同。初
总结有不可说佛刹尘数。后更结云。此一一世界各
有十佛刹尘数广大刹绕。一一广刹复有十佛刹尘
数眷属刹绕。何故有此三说异者。以最后结云。此一
一世界之言。但是此前二百一十一佛刹尘数世界。
非是此于不可说佛刹尘数世界数世界。若不尔者。
前标及结。岂应标结二百一十一佛刹尘数刹。为不
可说佛刹尘数刹耶。
次别辨二十层中二。初广显。后诸佛子此遍照下总
结。就中。最下层内文显七事。一举名。二辨际。际即边
际。刹之下面金刚为严。发光轮也。三所依。谓以众宝
为华故。四形状八楞。如末尼珠。五众宝为华。如云覆
上。六眷属刹绕。然以所依等与主刹异故。云种种等
也。刹中自佛名净眼等者。二障净二智明故。馀佛非
不亦然。此且依此尔。巳上诸层内或八事。以但加相
去远近数故。或九事。有加纯净言故。准无此言者。通
染净故。又从此上准层渐次加眷属刹数中间诸事。
并准可知。其第十二层主刹内。佛号超释梵者。梵本
中名胜妙梵主。第十三层主刹。即此娑婆也。言形如
虚空者。大小乘教并说虚空体无质㝵不可见相。今
二明能依诸刹中三。初总标大数。次其最下方下。别
辨二十层广大刹。没诸佛子此遍下总结大数及所
依等。初中唯标有不可说佛刹尘数。据文但有二百
一十一佛刹尘数世界。依后结中。复有两说不同。初
总结有不可说佛刹尘数。后更结云。此一一世界各
有十佛刹尘数广大刹绕。一一广刹复有十佛刹尘
数眷属刹绕。何故有此三说异者。以最后结云。此一
一世界之言。但是此前二百一十一佛刹尘数世界。
非是此于不可说佛刹尘数世界数世界。若不尔者。
前标及结。岂应标结二百一十一佛刹尘数刹。为不
可说佛刹尘数刹耶。
次别辨二十层中二。初广显。后诸佛子此遍照下总
结。就中。最下层内文显七事。一举名。二辨际。际即边
际。刹之下面金刚为严。发光轮也。三所依。谓以众宝
为华故。四形状八楞。如末尼珠。五众宝为华。如云覆
上。六眷属刹绕。然以所依等与主刹异故。云种种等
也。刹中自佛名净眼等者。二障净二智明故。馀佛非
不亦然。此且依此尔。巳上诸层内或八事。以但加相
去远近数故。或九事。有加纯净言故。准无此言者。通
染净故。又从此上准层渐次加眷属刹数中间诸事。
并准可知。其第十二层主刹内。佛号超释梵者。梵本
中名胜妙梵主。第十三层主刹。即此娑婆也。言形如
虚空者。大小乘教并说虚空体无质㝵不可见相。今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1a 页
云有形。此乃回缀之人。不学经论。未闲法式。叨预译
场。误累圣教。一朝至此。深可悲悯。今勘梵本云。三曼
多(周圆)第嚩皤嚩囊(天宫)伽伽那(虚空)阿楞迦啰(庄严具覆)僧塞怛
那(形状)回文应以形状置周圆之前。虚空安天宫之上。
然后合缀饰云其形周圆以空居天宫庄严之具而
覆其上。第十五层主刹。形如室利靺瑳法。馀层内所
有众事。随应准释。
后总结中五。一举本刹种。总结
所管刹数。二通结所管诸刹十事。三于十事中广说
形状。此准前说刹种形中。无须弥山形及严具形。馀
十八同也。四此一一下显两重眷属会同大数。若不
将此以会大数。一则此刹种中非唯有一不可说佛
刹尘数广大世界。二则三处说数量相违也。五通结
二十层刹。当下所在。谓当香海。及绕海四洲尘数河
上。此易可知。
第二大段辨绕中央香海周匝十海所持刹种及诸
层刹中二。初牒前中央香海为所绕。后次有下正明
就绕十海等。约十海别。即为十段。
就初段中。四一香。海二海中生。华三华上刹住种。以菩
萨说法行增上业成此刹种体也四明二十层诸刹。
一一层中。文各有七。一相去远近数。二刹名。三形。四
依。五覆。六眷属。七佛。或有说体。或说清净。言尸利华
光者。尸利此云德也。第九层内主刹。形如难提迦物
多。经本作室利靺搓想形者误也。佛号广大目如空
中净月者。梵本云广眼虚空月。第十一层主刹。形如
场。误累圣教。一朝至此。深可悲悯。今勘梵本云。三曼
多(周圆)第嚩皤嚩囊(天宫)伽伽那(虚空)阿楞迦啰(庄严具覆)僧塞怛
那(形状)回文应以形状置周圆之前。虚空安天宫之上。
然后合缀饰云其形周圆以空居天宫庄严之具而
覆其上。第十五层主刹。形如室利靺瑳法。馀层内所
有众事。随应准释。
后总结中五。一举本刹种。总结
所管刹数。二通结所管诸刹十事。三于十事中广说
形状。此准前说刹种形中。无须弥山形及严具形。馀
十八同也。四此一一下显两重眷属会同大数。若不
将此以会大数。一则此刹种中非唯有一不可说佛
刹尘数广大世界。二则三处说数量相违也。五通结
二十层刹。当下所在。谓当香海。及绕海四洲尘数河
上。此易可知。
第二大段辨绕中央香海周匝十海所持刹种及诸
层刹中二。初牒前中央香海为所绕。后次有下正明
就绕十海等。约十海别。即为十段。
就初段中。四一香。海二海中生。华三华上刹住种。以菩
萨说法行增上业成此刹种体也四明二十层诸刹。
一一层中。文各有七。一相去远近数。二刹名。三形。四
依。五覆。六眷属。七佛。或有说体。或说清净。言尸利华
光者。尸利此云德也。第九层内主刹。形如难提迦物
多。经本作室利靺搓想形者误也。佛号广大目如空
中净月者。梵本云广眼虚空月。第十一层主刹。形如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1b 页
室利靺搓。诸刹名等。随应准释。此中略无结数。准例
知故。
第二从离垢焰藏香海。次南无尽光明轮香海上置
刹种者。略不说华。理实应有。二十层刹内第层刹名
妙音者。梵本中名庄严严具次第间错。第三层刹名。
准梵本。应云众宝庄严光色照曜。佛名准梵本。云善
祛法界音声幢。第四层佛号。梵本云金刚光照音。第
五重梵本中。佛号最胜月精进力。第六重梵本中刹
名宝莲华庄严清净。佛号法城慧雷音。第七重梵本。
佛号十方广大名称智慧灯。第九重梵本。佛号大智
开敷莲华光。第十二重梵本。佛号普眼照明法界光
幢。第十三重世界。梵本名离垢藏庄严。佛号清净觉
威光。第十四重世界梵本名宝身光明。佛号一切智
力虚空灯。第十五重世界。梵本名出生宝旋缨络。第
十七重佛名。梵本大名称广持功德音遍照曜。第十
八重刹名不思议严具普庄严。其初一文有七。最后
文八。中间十八。各但有三种。相去数量刹名佛号解
释准知。
第三从前无尽光明轮香海。次南右旋有金刚宝焰
光香海。上置刹种者。亦略不说莲华。其二十重刹中。
初一文七。后一文八。中间同前。亦各有三。其第二十
刹形如室利靺瑳。诸文随释可知。
第四从前金刚宝焰香海。右旋次有帝青宝庄严香
海。中出莲华。持刹种。其二十重诸刹内。初后各一文
知故。
第二从离垢焰藏香海。次南无尽光明轮香海上置
刹种者。略不说华。理实应有。二十层刹内第层刹名
妙音者。梵本中名庄严严具次第间错。第三层刹名。
准梵本。应云众宝庄严光色照曜。佛名准梵本。云善
祛法界音声幢。第四层佛号。梵本云金刚光照音。第
五重梵本中。佛号最胜月精进力。第六重梵本中刹
名宝莲华庄严清净。佛号法城慧雷音。第七重梵本。
佛号十方广大名称智慧灯。第九重梵本。佛号大智
开敷莲华光。第十二重梵本。佛号普眼照明法界光
幢。第十三重世界。梵本名离垢藏庄严。佛号清净觉
威光。第十四重世界梵本名宝身光明。佛号一切智
力虚空灯。第十五重世界。梵本名出生宝旋缨络。第
十七重佛名。梵本大名称广持功德音遍照曜。第十
八重刹名不思议严具普庄严。其初一文有七。最后
文八。中间十八。各但有三种。相去数量刹名佛号解
释准知。
第三从前无尽光明轮香海。次南右旋有金刚宝焰
光香海。上置刹种者。亦略不说莲华。其二十重刹中。
初一文七。后一文八。中间同前。亦各有三。其第二十
刹形如室利靺瑳。诸文随释可知。
第四从前金刚宝焰香海。右旋次有帝青宝庄严香
海。中出莲华。持刹种。其二十重诸刹内。初后各一文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1c 页
亦同。前中间略亦可知。
第五从帝青宝庄严香海。右旋有金刚轮庄严底香
海。上置刹种。亦略去华也。二十重中。初后同前。中间
略亦准知。
第六从金刚轮庄严底香海。右旋有莲华因陀罗网
香海。出华时刹种。其二十重内诸刹。初后及中间具
略同前。准释可知。
第七从前因陀罗网香海。右旋次有积集宝香藏香
海。上置刹种。亦略莲华。其二十重诸刹。具略同前。第
二十重刹形如栏楯者。梵本云谜你迦。此云形如土
坛。馀文随释。
第八从前积进宝香藏香海。右旋有宝庄严香海。上
置刹种。其二十重诸刹。所明广略。亦不异前。馀文差
别。亦随应释。
第九从前宝庄严香海。右旋有金刚宝聚香海。上置
刹种。其二十重诸刹。初后中间广略同前。准释可知。
第十从前金刚宝聚香海。右旋有天城宝堞香海。上
安刹种。其二十重诸刹。文段广略。亦并同前。
本疏云。此上十海名字十海即辨百海及所持种等。
于中二。初依前十海。各辨一可说海。复诸佛子如是
十不可说下。总结都数。就前能管十海。即为十段。其
一一段中有二。先标能管海名。后列所管海等。就所
管中三。初略列九海种等名字。次结种内刹数。三广
说最后一海及种并刹。其结文广。应回安最后海之
第五从帝青宝庄严香海。右旋有金刚轮庄严底香
海。上置刹种。亦略去华也。二十重中。初后同前。中间
略亦准知。
第六从金刚轮庄严底香海。右旋有莲华因陀罗网
香海。出华时刹种。其二十重内诸刹。初后及中间具
略同前。准释可知。
第七从前因陀罗网香海。右旋次有积集宝香藏香
海。上置刹种。亦略莲华。其二十重诸刹。具略同前。第
二十重刹形如栏楯者。梵本云谜你迦。此云形如土
坛。馀文随释。
第八从前积进宝香藏香海。右旋有宝庄严香海。上
置刹种。其二十重诸刹。所明广略。亦不异前。馀文差
别。亦随应释。
第九从前宝庄严香海。右旋有金刚宝聚香海。上置
刹种。其二十重诸刹。初后中间广略同前。准释可知。
第十从前金刚宝聚香海。右旋有天城宝堞香海。上
安刹种。其二十重诸刹。文段广略。亦并同前。
本疏云。此上十海名字十海即辨百海及所持种等。
于中二。初依前十海。各辨一可说海。复诸佛子如是
十不可说下。总结都数。就前能管十海。即为十段。其
一一段中有二。先标能管海名。后列所管海等。就所
管中三。初略列九海种等名字。次结种内刹数。三广
说最后一海及种并刹。其结文广。应回安最后海之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2a 页
后。不尔此最后海乃在结外。非不可说刹尘数内摄
故。与前后文有相违故。
就初离垢焰藏海所管十海中欠一海。初八邻次排
列自后存略直越。至一不可说之最后近轮山海。下
并同此。今勘梵本。此别八海次第稍乱故。梵本中。一
变化微妙身。二金刚眼幢。三善安布莲华。四宝王轮。
五善化香焰普庄严。六宝末阎浮幢。七威光色普炽
然。八一切庄严具庄严境界。就此文中二。先举海名
及种名体。后此中下。别显所管二十重刹。于中超间
略举四节。一举最下层。二超至第十层。其金刚幢世
界。是中央香海刹种中第十重者。此亦第十与彼齐
第。三更上超至第十三。与中央第十三重此娑婆齐
等。以存略故。所以超说。恐失次第。故辨齐等。四更上
超至第二十层。至其刹种所管刹之边际故。此文云。
此上过七佛刹尘数世界。至此刹种最上方。有世界
等也。刹既终极。不虑失次。故不说齐等刹名。又此中
三节略举。皆云此上过者。准梵本。是超至之言。谓从
此超至十佛刹尘世界等故。若不尔者。初节巳至第
十二层。谓说初层。后指云此上过十故。二从第十二
层从没。指云此上过三佛刹尘世界。此则巳至第十
六层。从此后云此上过七。乃是至第二十四层。岂非
上下土相违耶。馀并准此。
第二无尽光明轮香海者。是前离垢焰藏海次南之
海。从此巳去一道布列不可说刹尘数海。至逼轮山
故。与前后文有相违故。
就初离垢焰藏海所管十海中欠一海。初八邻次排
列自后存略直越。至一不可说之最后近轮山海。下
并同此。今勘梵本。此别八海次第稍乱故。梵本中。一
变化微妙身。二金刚眼幢。三善安布莲华。四宝王轮。
五善化香焰普庄严。六宝末阎浮幢。七威光色普炽
然。八一切庄严具庄严境界。就此文中二。先举海名
及种名体。后此中下。别显所管二十重刹。于中超间
略举四节。一举最下层。二超至第十层。其金刚幢世
界。是中央香海刹种中第十重者。此亦第十与彼齐
第。三更上超至第十三。与中央第十三重此娑婆齐
等。以存略故。所以超说。恐失次第。故辨齐等。四更上
超至第二十层。至其刹种所管刹之边际故。此文云。
此上过七佛刹尘数世界。至此刹种最上方。有世界
等也。刹既终极。不虑失次。故不说齐等刹名。又此中
三节略举。皆云此上过者。准梵本。是超至之言。谓从
此超至十佛刹尘世界等故。若不尔者。初节巳至第
十二层。谓说初层。后指云此上过十故。二从第十二
层从没。指云此上过三佛刹尘世界。此则巳至第十
六层。从此后云此上过七。乃是至第二十四层。岂非
上下土相违耶。馀并准此。
第二无尽光明轮香海者。是前离垢焰藏海次南之
海。从此巳去一道布列不可说刹尘数海。至逼轮山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2b 页
海。于中。先略举九海名。及刹种名后。结不可说刹尘
数。后并准前。辨释可知。
第三金刚焰光明香海。是前第二海之次右旋也。亦
从此海巳去。一通行列不可说刹尘海乃至逼轮山
海。中间名等。虽异于前。而分齐不殊。并准可知。
第四帝青宝庄严香海。是前第三海之次右旋也。亦
从此海巳去。一道行列乃至近轮山海。于中。刹种等
并准释可知。
第五金刚轮庄严底香海。是前海之次右旋也。从此
巳去。一道行列乃至近轮山海中安刹种。此列唯有
九海九种。馀准前后可知。
第六莲华因陀罗网香海。是前海之次右旋也。馀并
同前。准释可知。
第七积集宝香藏香海。是前海之次右旋也。馀并同
前。准释可知。
第八宝庄严香海。是前香海之次右旋也。馀并同前。
准释可知。
第九金刚宝聚香海。是前香海之次右旋也。馀并同
前。准释之。
第十天城地宝堞香海。是前海之次右旋也。其近轮
山香海河管。二十层内最初文云。此中最下方有香
水海。名因陀罗华藏者。从香字。至藏字。并剩也。应从
有字直至世界名发生等。馀并同前。随应准释。
第二总起结数中五。一结香海超数有十不可说佛
数。后并准前。辨释可知。
第三金刚焰光明香海。是前第二海之次右旋也。亦
从此海巳去。一通行列不可说刹尘海乃至逼轮山
海。中间名等。虽异于前。而分齐不殊。并准可知。
第四帝青宝庄严香海。是前第三海之次右旋也。亦
从此海巳去。一道行列乃至近轮山海。于中。刹种等
并准释可知。
第五金刚轮庄严底香海。是前海之次右旋也。从此
巳去。一道行列乃至近轮山海中安刹种。此列唯有
九海九种。馀准前后可知。
第六莲华因陀罗网香海。是前海之次右旋也。馀并
同前。准释可知。
第七积集宝香藏香海。是前海之次右旋也。馀并同
前。准释可知。
第八宝庄严香海。是前香海之次右旋也。馀并同前。
准释可知。
第九金刚宝聚香海。是前香海之次右旋也。馀并同
前。准释之。
第十天城地宝堞香海。是前海之次右旋也。其近轮
山香海河管。二十层内最初文云。此中最下方有香
水海。名因陀罗华藏者。从香字。至藏字。并剩也。应从
有字直至世界名发生等。馀并同前。随应准释。
第二总起结数中五。一结香海超数有十不可说佛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2c 页
刹尘数。二有十不可下。结刹种数同香海。三皆依下
结前香海及刹种皆依刹海莲华住。前名海种光明
蕊香幢。今此名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庄严者。是
彼华之异名。与最中央香海底名同故也。四各各下
结众刹种诸事不同。略显十事。一下际严异。梵本云。
际无间断。有字剩也。二放光异。梵本云。光明云轮。三
上覆异。四严具别。五住时别。六佛事别。七说乘别。八
居人殊。九超诣路殊。以面所向覆仰侧等通十方故。
十刹种既异。佛出亦殊。众生别故。佛力加持刹不同。
五此一一下结刹种所管众刹诸事不同。略举三事。
一所依。二相望连楼交络相当。如天网珠故。因名世
界网。三通举多门差别不同。如上来说。形体方所等。
第二重颂中。总有一百一偈分三。初一明所依华藏
刹海。次九明刹海中诸刹种。后所馀颂。显刹种中诸
世界事。初中初句标名总举。次句显分量。次句明具
德。后句辨所依。
第二有九颂。辨刹种中分六。初一
颂明诸种种种因力。种种庄饰故。不思也。各住自分
故。无杂也。二有一颂。明依形严等诸事不同。三有三
颂。刹种形体差别。四一颂明俱依莲华。五有二颂。明
种中大用光中现刹严具网刹。六末后一颂。总结多
刹种严皆归佛力。
第三一切刹种下。有九十一颂。
明诸刹种中诸刹差别。于中文分为十。初十颂明刹
异由因起。于中。初四由生灭业因。合依果有成坏。次
三由净业因故见净刹。后三通结染净因。一随心染
结前香海及刹种皆依刹海莲华住。前名海种光明
蕊香幢。今此名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庄严者。是
彼华之异名。与最中央香海底名同故也。四各各下
结众刹种诸事不同。略显十事。一下际严异。梵本云。
际无间断。有字剩也。二放光异。梵本云。光明云轮。三
上覆异。四严具别。五住时别。六佛事别。七说乘别。八
居人殊。九超诣路殊。以面所向覆仰侧等通十方故。
十刹种既异。佛出亦殊。众生别故。佛力加持刹不同。
五此一一下结刹种所管众刹诸事不同。略举三事。
一所依。二相望连楼交络相当。如天网珠故。因名世
界网。三通举多门差别不同。如上来说。形体方所等。
第二重颂中。总有一百一偈分三。初一明所依华藏
刹海。次九明刹海中诸刹种。后所馀颂。显刹种中诸
世界事。初中初句标名总举。次句显分量。次句明具
德。后句辨所依。
第二有九颂。辨刹种中分六。初一
颂明诸种种种因力。种种庄饰故。不思也。各住自分
故。无杂也。二有一颂。明依形严等诸事不同。三有三
颂。刹种形体差别。四一颂明俱依莲华。五有二颂。明
种中大用光中现刹严具网刹。六末后一颂。总结多
刹种严皆归佛力。
第三一切刹种下。有九十一颂。
明诸刹种中诸刹差别。于中文分为十。初十颂明刹
异由因起。于中。初四由生灭业因。合依果有成坏。次
三由净业因故见净刹。后三通结染净因。一随心染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3a 页
净因。二随分别心业因。三随欲乐因所感。二一切诸
刹际下六颂。明世界染净相。一有二颂。总举净相。次
一唯染相。次三通染净相。后一唯净相。三一一刹种
下四颂。明刹存败。一粗坏细存。初偈。梵本云一一刹
种中。为染众生。现不思议劫烧刹轮常坚固。二业存
处立。三性无生灭。四佛力常现。四有刹泥土下十颂。
明世界中苦乐事。于中。初六明恶道苦。第二偈上二
句。梵本云或刹铁所成。或有赤铜作。次二明人天业。
次一明身微细境。此唯净快乐。后一总结苦乐由业。
五有刹众宝下十颂。明刹体性。兼馀义。随释可知。六
有见清净下十颂。明刹庄严。于中。初五明一多互严。
后五明普摄三世严。七或有众多下十颂。明刹形差
别。八有刹住一劫下十颂。明刹住时分及佛出有无
多少。于中。初二明住时分。后八明佛出有无多少。九
有刹无光明下十颂。明刹中有光无光。于中。初一无
光。后九有光。十有刹甚可畏下十一颂。明刹中音声
善恶。于中。初二恶道声。次三人天声。后六佛菩萨法
轮音。并随应释。上来华藏世界品竟。
** 毗卢遮那品第六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毗此云遍也。卢遮那光明照也。谓身智二
光觉机照法。具如妙严品初难菩萨德处释。
二来意者。前此因明之果。今辨前果之因。故次来也。
又为答前问因故来也。问此若明因。何故品标果称。
答若不标果。因是谁因。
刹际下六颂。明世界染净相。一有二颂。总举净相。次
一唯染相。次三通染净相。后一唯净相。三一一刹种
下四颂。明刹存败。一粗坏细存。初偈。梵本云一一刹
种中。为染众生。现不思议劫烧刹轮常坚固。二业存
处立。三性无生灭。四佛力常现。四有刹泥土下十颂。
明世界中苦乐事。于中。初六明恶道苦。第二偈上二
句。梵本云或刹铁所成。或有赤铜作。次二明人天业。
次一明身微细境。此唯净快乐。后一总结苦乐由业。
五有刹众宝下十颂。明刹体性。兼馀义。随释可知。六
有见清净下十颂。明刹庄严。于中。初五明一多互严。
后五明普摄三世严。七或有众多下十颂。明刹形差
别。八有刹住一劫下十颂。明刹住时分及佛出有无
多少。于中。初二明住时分。后八明佛出有无多少。九
有刹无光明下十颂。明刹中有光无光。于中。初一无
光。后九有光。十有刹甚可畏下十一颂。明刹中音声
善恶。于中。初二恶道声。次三人天声。后六佛菩萨法
轮音。并随应释。上来华藏世界品竟。
** 毗卢遮那品第六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毗此云遍也。卢遮那光明照也。谓身智二
光觉机照法。具如妙严品初难菩萨德处释。
二来意者。前此因明之果。今辨前果之因。故次来也。
又为答前问因故来也。问此若明因。何故品标果称。
答若不标果。因是谁因。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3b 页
三宗趣者。明佛昔因为宗。證成前果令信为趣。
四释文中二。先明如来本事处。后诸佛子彼胜者下。
明佛本事时。前中三。一通辨所说去今近远。即二刹
尘数劫也。二有世界下。明刹海名字依净慧光。脩普
门行德。严净成故名也。三此世界海中下。明依刹海
有世界。此中应说依刹海有刹种。依刹种有世界。略
故不说种也。就世界中。文有十七。一刹名胜音者。多佛
出法音胜故。二刹所依。三刹眷属。四刹形状。五刹体
严。六轮山绕。七刹顶覆。八刹中净。九城宫高。十衣食
应念。十一劫名。三种世间皆胜具足故。云种种庄严。
十二刹中有香海。十三海中有妙高山。于中三。一山
形似华。二名。三宝栏绕。十四山顶有林。于中十一句。
一林名。二华楼。三宝台。四香幢。五山幢六自莲。七宝
网。八乐音。九光为香云。十多城绕。十一城中居人。十
五林东有城文中二。先略标三事。复清净下广辨三
事。前中一标主城名。二人王下标居者类。三百万下
标眷属城数。后广辨中亦三。初广辨主城。文中十一。
一城体。二分量。三郭等三严。四宝堑香水华等严。五
宝树。六宫殿楼阁。七网。八涂香散华。九宝门。十门前
宝幢。十一园林。林中二。谓香宝重鸟和鸣细分有十
九事。如文应知。二广辨居严中三。一成就报得通。二
行同天无谄。三随欲应念。三广辨眷属城中文二。先
别明城名及居严。后此一一下。通显庄严。前中二。先
略别七城。后如是等下。总结同前标中大数城耳也。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3c 页
十六显前第十四山顶林内有道场。文中八事可知。
十七道场前有大海。海中七事。一海名。二海中出华。
三华量大小。四华茎等悉宝。五华眷属。六华常放光。
七华恒出声。并随所应释。
第二大段。明佛本事时中二。先总举初劫多佛。后其
第一下。正明威光所逢事佛。前中云最初劫者。即前
种种庄严劫也。后亦名为大庄严劫。有十须弥等者
将欲说别。先举其总。然准下文。此大劫中有恒沙数
小劫。人寿二小劫。初佛寿五十亿岁。威光历事。三佛
转根生天。今云最初劫中有十须弥山尘数佛者。为
彼刹中更有多个大劫此初大耶。为诸小劫中取小
劫耶。若就小劫。不应威光一报但遇三佛。若就大劫。
一刹之中。宁有多大。故知此文。最初劫之三字。应回
云劫最初。仍移此三字于后行出兴于世其字之下。
即无过也。后正明威光所逢事中。四佛别明。即为四
段。一逢一切功德须弥胜云佛。二彼佛灭度下。明逢
第二波罗蜜善根庄严佛。三诸佛子波罗下。明逢第
三最胜功德海佛。四诸佛子波摩尼下。明逢第四名
称普闻莲华明幢佛。
就初段中。文有七。一先瑞熟机。二尔时一切功德山
下。佛现华内。三尔时彼佛下。佛光惊机。四时一切世
间主下。机觉来集。五时彼如来下。佛为说法。六是时
大威光下。威光获益。七诸佛子汝等下。佛现涅槃。就
初中三。一标佛名。谓众德圆满。高出十地。从兹德山。
十七道场前有大海。海中七事。一海名。二海中出华。
三华量大小。四华茎等悉宝。五华眷属。六华常放光。
七华恒出声。并随所应释。
第二大段。明佛本事时中二。先总举初劫多佛。后其
第一下。正明威光所逢事佛。前中云最初劫者。即前
种种庄严劫也。后亦名为大庄严劫。有十须弥等者
将欲说别。先举其总。然准下文。此大劫中有恒沙数
小劫。人寿二小劫。初佛寿五十亿岁。威光历事。三佛
转根生天。今云最初劫中有十须弥山尘数佛者。为
彼刹中更有多个大劫此初大耶。为诸小劫中取小
劫耶。若就小劫。不应威光一报但遇三佛。若就大劫。
一刹之中。宁有多大。故知此文。最初劫之三字。应回
云劫最初。仍移此三字于后行出兴于世其字之下。
即无过也。后正明威光所逢事中。四佛别明。即为四
段。一逢一切功德须弥胜云佛。二彼佛灭度下。明逢
第二波罗蜜善根庄严佛。三诸佛子波罗下。明逢第
三最胜功德海佛。四诸佛子波摩尼下。明逢第四名
称普闻莲华明幢佛。
就初段中。文有七。一先瑞熟机。二尔时一切功德山
下。佛现华内。三尔时彼佛下。佛光惊机。四时一切世
间主下。机觉来集。五时彼如来下。佛为说法。六是时
大威光下。威光获益。七诸佛子汝等下。佛现涅槃。就
初中三。一标佛名。谓众德圆满。高出十地。从兹德山。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4a 页
现胜身云。遍周法界故名也。二诸佛子下。佛兴先现。
于中二。初总标时。谓百年前林遍严净。后所谓下。显
十种瑞。可知。三其世界下。诸王都睹瑞。根熟乐欲诣
佛。
二佛现华内中二。先别显胜处现胜德身。后如于下。
结通现身遍彼世界。前中略显十种胜德。一等同真
如遍一切世出世事法界中一一皆全。乃至重重无
尽。故云等也。二普示出生。谓以圆遍之身。于一切刹。
现圆满身。三遍诸道场。或主或伴。四色身圆净。五力
无能夺。六众相明显。七现像普遍。八应无不睹。九化
身无尽。十众光满刹。后结通可知。
三放光警机中三。一显光名。谓所化时至。待缘觉悟。
是故放此发起善根音光也。二十佛下。明光主伴同
遍。三若有下。辨光胜能。胜能有二种。一触物令益。二
开觉令集。益中十种。一自觉智开。二息现行惑。三坏
五盖网。四摧二障。五净惑种。六发地前信解。七生地
上善根。八离八难五怖。九弃分段苦。十见佛趣求。此
十种益。是光之能。但触者则得。非当时之事。
四机觉来集中二。初诸眷属城中主及眷属光觉来
集。后诸佛子彼焰光下。明喜见王及眷属光觉来集。
于中五。一叙喜见王内外眷属。二尔时大威下。明威
光见光得益。三尔时大威下。明威光说偈赞佛。四诸
佛子彼大下。明喜见闻威光偈声亦说偈命眷属诣
佛。五尔时喜见下。明王及内外眷属诣佛。初中三。一
于中二。初总标时。谓百年前林遍严净。后所谓下。显
十种瑞。可知。三其世界下。诸王都睹瑞。根熟乐欲诣
佛。
二佛现华内中二。先别显胜处现胜德身。后如于下。
结通现身遍彼世界。前中略显十种胜德。一等同真
如遍一切世出世事法界中一一皆全。乃至重重无
尽。故云等也。二普示出生。谓以圆遍之身。于一切刹。
现圆满身。三遍诸道场。或主或伴。四色身圆净。五力
无能夺。六众相明显。七现像普遍。八应无不睹。九化
身无尽。十众光满刹。后结通可知。
三放光警机中三。一显光名。谓所化时至。待缘觉悟。
是故放此发起善根音光也。二十佛下。明光主伴同
遍。三若有下。辨光胜能。胜能有二种。一触物令益。二
开觉令集。益中十种。一自觉智开。二息现行惑。三坏
五盖网。四摧二障。五净惑种。六发地前信解。七生地
上善根。八离八难五怖。九弃分段苦。十见佛趣求。此
十种益。是光之能。但触者则得。非当时之事。
四机觉来集中二。初诸眷属城中主及眷属光觉来
集。后诸佛子彼焰光下。明喜见王及眷属光觉来集。
于中五。一叙喜见王内外眷属。二尔时大威下。明威
光见光得益。三尔时大威下。明威光说偈赞佛。四诸
佛子彼大下。明喜见闻威光偈声亦说偈命眷属诣
佛。五尔时喜见下。明王及内外眷属诣佛。初中三。一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4b 页
标威光父王之名。二统领下明摄外眷属。三夫人下
明摄内眷属。言王子五百人。别本云二万五千人者。
按缨络本业经上卷曰。佛子世间果报者。所谓十住。
铜宝缨络铜轮王。百福子为眷属。生一佛土。受佛学
行。教化二天下。十行。银宝缨络银轮王。五子福子为
眷属。生二佛国中。受佛教行。化三天下。十回向。金刚
宝缨络金轮王。千福子为眷属。入十方佛国中。化一
切众生。处四天下。欢喜地。百宝缨络七宝相轮。四天
下王。万子为眷属。百法身百佛国中。化十方天子。二
地。宝缨络八宝相轮。忉利王。二万子为眷属。乃至三
地巳上至净居天王。第十地菩萨。皆二万子。释曰。第
十地菩萨示现为王。当无二万五千。按喜见统领及
末见波罗蜜善眼佛前。犹未至第二地。恐二万五千
误也。或可约教说异。理亦无失。馀文可知。
二威光
见光得益中二。先明宿因得缘获善十益故云以昔
等也。后正明益中二。先徵。后显。显中一證得一切等
者。此定能令见一切佛国圆满德海。此功德即轮故。
二一切等者。谓此总持包含一切佛教法故。三广大
等者。谓遍法界巧化之慧。名为广大方便。方便从慧
生慧生慧即名藏。四调伏等者。谓以慈为藏。调众生
故。五称名之音救苦。如云荫息毒热之恼。此悲不限
时方名普。六见众生利乐皆度脱故喜也。七觉属等
法不取著故舍也。八依无功用思觉起通。名平等大
方便。通从方便生。方便名藏。九得初地證真信解及
明摄内眷属。言王子五百人。别本云二万五千人者。
按缨络本业经上卷曰。佛子世间果报者。所谓十住。
铜宝缨络铜轮王。百福子为眷属。生一佛土。受佛学
行。教化二天下。十行。银宝缨络银轮王。五子福子为
眷属。生二佛国中。受佛教行。化三天下。十回向。金刚
宝缨络金轮王。千福子为眷属。入十方佛国中。化一
切众生。处四天下。欢喜地。百宝缨络七宝相轮。四天
下王。万子为眷属。百法身百佛国中。化十方天子。二
地。宝缨络八宝相轮。忉利王。二万子为眷属。乃至三
地巳上至净居天王。第十地菩萨。皆二万子。释曰。第
十地菩萨示现为王。当无二万五千。按喜见统领及
末见波罗蜜善眼佛前。犹未至第二地。恐二万五千
误也。或可约教说异。理亦无失。馀文可知。
二威光
见光得益中二。先明宿因得缘获善十益故云以昔
等也。后正明益中二。先徵。后显。显中一證得一切等
者。此定能令见一切佛国圆满德海。此功德即轮故。
二一切等者。谓此总持包含一切佛教法故。三广大
等者。谓遍法界巧化之慧。名为广大方便。方便从慧
生慧生慧即名藏。四调伏等者。谓以慈为藏。调众生
故。五称名之音救苦。如云荫息毒热之恼。此悲不限
时方名普。六见众生利乐皆度脱故喜也。七觉属等
法不取著故舍也。八依无功用思觉起通。名平等大
方便。通从方便生。方便名藏。九得初地證真信解及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4c 页
愿故。十證佛辨无㝵解智所作。上十皆云證者。或皆
于彼得通达故。不尔威光此巳成佛。初二第十證同
佛故。然此證字。梵云钵攞底末地地智田贺反。此云
贯彻。即亦通达之义。不必皆是如契真性故。后第二
佛所见通得益。云是通达也。
三威光偈赞佛中。先
结前。后正说偈。偈中十颂分四。初七颂叹佛劝众观。
一佛坐道场。二佛出难遇。三化现多处。四神通自在。
五身圆普现。六圆音普应。七光照灭苦。次一颂叹菩
萨集。次一颂叹道场出妙音。后一颂赞巳集众喜见
佛瞻无厌。
四喜见王说偈命眷属中二。先举王说
偈所因。后正说偈。偈中十一颂分三。初三诫众集往
佛所。次七劝令辨供。后一劝赍诣佛。普可知。
五王与
内外眷属诣佛中二。初明焰光城人以王力乘空诣
佛。此内眷属也。复设有妙华城下天龙等九城主伴
众。乃至结有百万亿那由他大城中主伴众诣佛。此
皆外眷属也。
五明佛说法中四。一说经意故。云为欲等。二说主经
名普集等者。谓三世佛所有自在果法。皆集在中故。
三眷属随转故。四随所乐欲。务令获益。
六威光闻法得益中四。一闻经得益。二尔时大威下。
以偈赞述。三诸佛子下。传示众生。四尔时一切功德。
山下。佛赞威光。初中二。先总明得佛宿世法海智光
明可知。二所谓下。别显十一种智光明者。约所知十
一境。以别能知智名。然皆委照明达故曰光明。此则
于彼得通达故。不尔威光此巳成佛。初二第十證同
佛故。然此證字。梵云钵攞底末地地智田贺反。此云
贯彻。即亦通达之义。不必皆是如契真性故。后第二
佛所见通得益。云是通达也。
三威光偈赞佛中。先
结前。后正说偈。偈中十颂分四。初七颂叹佛劝众观。
一佛坐道场。二佛出难遇。三化现多处。四神通自在。
五身圆普现。六圆音普应。七光照灭苦。次一颂叹菩
萨集。次一颂叹道场出妙音。后一颂赞巳集众喜见
佛瞻无厌。
四喜见王说偈命眷属中二。先举王说
偈所因。后正说偈。偈中十一颂分三。初三诫众集往
佛所。次七劝令辨供。后一劝赍诣佛。普可知。
五王与
内外眷属诣佛中二。初明焰光城人以王力乘空诣
佛。此内眷属也。复设有妙华城下天龙等九城主伴
众。乃至结有百万亿那由他大城中主伴众诣佛。此
皆外眷属也。
五明佛说法中四。一说经意故。云为欲等。二说主经
名普集等者。谓三世佛所有自在果法。皆集在中故。
三眷属随转故。四随所乐欲。务令获益。
六威光闻法得益中四。一闻经得益。二尔时大威下。
以偈赞述。三诸佛子下。传示众生。四尔时一切功德。
山下。佛赞威光。初中二。先总明得佛宿世法海智光
明可知。二所谓下。别显十一种智光明者。约所知十
一境。以别能知智名。然皆委照明达故曰光明。此则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5a 页
智用名也。十一中大定发智照诸法体平等平等故。
二照菩提心中具摄一切世出世法明也。以真心。即
是一切心中之二门内。真如门摄一切法也。三照十
方事法界。即如来藏明也。净眼也。六照无功用进趣
行二行中来一切行故名藏也。不为功用退故。无功
成故大也。不分遍故速也。七照化生法轮明也。三轮
中。正教轮。令物从化故云变化。非神通化也。八照佛
圆满德海彻其底明也。决定入言到其源故。九照佛
胜解究竟具足明也。十照遍法界佛应机现前明也。
十一照佛十力四无畏明也。
二威光以偈赞述中
二。先显偈因。后正说偈。偈中十偈分四。初一述巳闻
法益。二次有七颂。由获益见佛宿因。于中。前六法说。
后一喻况。法说中。初二承事行。次二施行。后二严刹
行。喻说可知。三次一颂由益故。见依正自在。四末后
一颂有二义。一愿承佛力。还如得佛脩治依正二行。二
如佛因时愿。脩二行。得二果。
三传示众生中二。先
明传衣佛德。后令如下。辨益物。前中以自所得之法。
为众生说。令得利益。此十与十前自得十一。有同有
异。一总举行海。二脩之方便。三所成德海。四證净法
界。五现成正觉。六功德无别。七身云普应。八自在难
议。九严净刹海。十普贤行愿。二益物中两句。一令发
大心。二令脩严正行。
四佛赞威光中有十一颂。初
一叹发心。二三叹必果满。四叹过芥。五叹脩猛。六叹
悲深。七通供。八满愿。九知巧。十叹二利。十一行周。并
二照菩提心中具摄一切世出世法明也。以真心。即
是一切心中之二门内。真如门摄一切法也。三照十
方事法界。即如来藏明也。净眼也。六照无功用进趣
行二行中来一切行故名藏也。不为功用退故。无功
成故大也。不分遍故速也。七照化生法轮明也。三轮
中。正教轮。令物从化故云变化。非神通化也。八照佛
圆满德海彻其底明也。决定入言到其源故。九照佛
胜解究竟具足明也。十照遍法界佛应机现前明也。
十一照佛十力四无畏明也。
二威光以偈赞述中
二。先显偈因。后正说偈。偈中十偈分四。初一述巳闻
法益。二次有七颂。由获益见佛宿因。于中。前六法说。
后一喻况。法说中。初二承事行。次二施行。后二严刹
行。喻说可知。三次一颂由益故。见依正自在。四末后
一颂有二义。一愿承佛力。还如得佛脩治依正二行。二
如佛因时愿。脩二行。得二果。
三传示众生中二。先
明传衣佛德。后令如下。辨益物。前中以自所得之法。
为众生说。令得利益。此十与十前自得十一。有同有
异。一总举行海。二脩之方便。三所成德海。四證净法
界。五现成正觉。六功德无别。七身云普应。八自在难
议。九严净刹海。十普贤行愿。二益物中两句。一令发
大心。二令脩严正行。
四佛赞威光中有十一颂。初
一叹发心。二三叹必果满。四叹过芥。五叹脩猛。六叹
悲深。七通供。八满愿。九知巧。十叹二利。十一行周。并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5b 页
可知。
七明佛涅槃中三。一明大劫中。有多小劫。欲说其中
人及寿量数故。此大劫名即是前种庄严劫之异名
尔。二显众生命长。三辨佛寿乃从意。欲释威光历事
三佛之疑。馀文易了。
第二明威光逢事。第二佛文有四。一明佛出世。二尔
时大时下。明童子见佛获益。三尔时大威下威光说
偈劝众诣佛。四时大威光王子下。威光兴眷属等诣
佛。初中佛名以无所得智为众行眼庄严究竟故。出
现处不异前佛故。亦于彼也。
二威光见佛得益门。前中。一于念佛定中出现广多
佛故名海藏。二智力持深教义名大。三与乐为先。名
随调伏。卒令解脱。名度脱。四现身如云荫覆。状在境
界。是悲所救故。五庆悦众生所有利乐名喜。佛巳具
满此喜福海。从此出现刹生胜境。名威力藏。威光通
达此故名即得。六于一切法。通达如虚空。清净无二。
相无二故。平等平等故。名舍。七通达自性清净性慧
故。身是体性也。八应缘即现之通。九于深妙法。略言
易解。十智照等流无漏教藏。后总结。有十千皆得通
达者。释前十中即得之言。以此准知前。于初佛见光
證十法门者。还只是此通达之言尔。
三威光说偈劝众诣佛中二。一威光说偈。后诸佛子
下。明偈声益物。前中十颂分二。前八叹佛。后二劝众
同诣。前中分四。初一明佛难遇。次三叹佛身业自在。
七明佛涅槃中三。一明大劫中。有多小劫。欲说其中
人及寿量数故。此大劫名即是前种庄严劫之异名
尔。二显众生命长。三辨佛寿乃从意。欲释威光历事
三佛之疑。馀文易了。
第二明威光逢事。第二佛文有四。一明佛出世。二尔
时大时下。明童子见佛获益。三尔时大威下威光说
偈劝众诣佛。四时大威光王子下。威光兴眷属等诣
佛。初中佛名以无所得智为众行眼庄严究竟故。出
现处不异前佛故。亦于彼也。
二威光见佛得益门。前中。一于念佛定中出现广多
佛故名海藏。二智力持深教义名大。三与乐为先。名
随调伏。卒令解脱。名度脱。四现身如云荫覆。状在境
界。是悲所救故。五庆悦众生所有利乐名喜。佛巳具
满此喜福海。从此出现刹生胜境。名威力藏。威光通
达此故名即得。六于一切法。通达如虚空。清净无二。
相无二故。平等平等故。名舍。七通达自性清净性慧
故。身是体性也。八应缘即现之通。九于深妙法。略言
易解。十智照等流无漏教藏。后总结。有十千皆得通
达者。释前十中即得之言。以此准知前。于初佛见光
證十法门者。还只是此通达之言尔。
三威光说偈劝众诣佛中二。一威光说偈。后诸佛子
下。明偈声益物。前中十颂分二。前八叹佛。后二劝众
同诣。前中分四。初一明佛难遇。次三叹佛身业自在。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5c 页
次三叹佛语业自在。后一叹佛意业自在。后二劝众
同诣中。初三句劝见佛。后五句明见益。二偈声益物
中。以佛力故。声遍诸刹。有闻之者。皆发菩提。
四威光与眷属等诣佛中四。一明大众诣佛。二其佛
下佛为说经。三彼诸下众闻法益。四时彼佛下。佛以
偈赞威光。初中可知。
二说经中主经名法界体性
清净者。所诠理也。庄严者所诠行果。依彼理成也。脩
多是能诠教。从所诠以立故云也。眷属经。应次劣机。
同时而应随闻异也。
三众闻法益中。有十种。总相
而说。不必人人得此十益。或有同初得二。及至有得
第十益者。初得净智者。谓闻法生信。成闻慧故。慧因
信得故。名净方便。二得地者。闻法生正解。十解成位。
位即地故。解慧照彻。名离垢光。三得波罗蜜轮者。闻
法超行。行以离相。为彼岸因。此因当成遍法界现可
爱庄严果故。从果为名也。四增广行者。此亦同前。得
十行益。前依自闻法行。此利他成行故。名普入诸刹。
无边光照。令得净见。五得趣向行者。有因闻法成回
向行。此约回漏向无漏说故。名离垢功德幢。幢是皈
向义。如猛将幢释金刚幢同。此上四皆言轮者。由行
与證。摧惑义胜故。六得随入證者。随是不离义。谓有
闻说法性真如。无间而證。得入初地。名法海等者。正
智光照法性海故。七得转深发趣行者。此有多人。或
得二地三地乃至七地。今同一别俱望地前。为转深行。
望八地巳上。是发趣行。发趣即加行方便等异名。名
同诣中。初三句劝见佛。后五句明见益。二偈声益物
中。以佛力故。声遍诸刹。有闻之者。皆发菩提。
四威光与眷属等诣佛中四。一明大众诣佛。二其佛
下佛为说经。三彼诸下众闻法益。四时彼佛下。佛以
偈赞威光。初中可知。
二说经中主经名法界体性
清净者。所诠理也。庄严者所诠行果。依彼理成也。脩
多是能诠教。从所诠以立故云也。眷属经。应次劣机。
同时而应随闻异也。
三众闻法益中。有十种。总相
而说。不必人人得此十益。或有同初得二。及至有得
第十益者。初得净智者。谓闻法生信。成闻慧故。慧因
信得故。名净方便。二得地者。闻法生正解。十解成位。
位即地故。解慧照彻。名离垢光。三得波罗蜜轮者。闻
法超行。行以离相。为彼岸因。此因当成遍法界现可
爱庄严果故。从果为名也。四增广行者。此亦同前。得
十行益。前依自闻法行。此利他成行故。名普入诸刹。
无边光照。令得净见。五得趣向行者。有因闻法成回
向行。此约回漏向无漏说故。名离垢功德幢。幢是皈
向义。如猛将幢释金刚幢同。此上四皆言轮者。由行
与證。摧惑义胜故。六得随入證者。随是不离义。谓有
闻说法性真如。无间而證。得入初地。名法海等者。正
智光照法性海故。七得转深发趣行者。此有多人。或
得二地三地乃至七地。今同一别俱望地前。为转深行。
望八地巳上。是发趣行。发趣即加行方便等异名。名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6a 页
大智等者。望地前故。引六波罗蜜行故。八得灌顶智
海者。与灌顶菩萨。同遣无明缘习故。取灌顶名。(捡仁王记)
由此地中得十自在。名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广大
智者。无能惟智者。般若波罗蜜增上故。云智慧海也。
又此地与灌顶菩萨同无功用。然此为首。据极而言。
馀如前说。九得显了大智光明者。谓前诸地菩萨。闻
佛说法。得入善慧地。前诸地准亦起法药。识根病。随
应为说。非如此地大智光明分明照了。以四十无碍
解智。自在宣说故。得善慧名。此中名如来功德海光
影遍照者。遍照根药。现光影身。辨说成益。同于如来
故。十得出生愿力者。或有闻法乘前得至此法云地。
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悲云。震法雷。通明无畏电光。
福慧密云身。一念周旋百千亿那由他刹尘数世界。
后倍是数刹中。随心乐。雨法雨。灭惑尘焰。清净智者。
得智自在依止法界故。名无量等。即由前所说愿力
所作。令无量众生生信解故。彼名藏也。
四佛以偈
赞威光中。十颂分二。前六叹自所成行。后四叹所脩
行与佛成主伴善根。前中二。初二叹大智德。一智趣
菩提。二智入佛境。后四结行劝进。皆上半结所成行。
下半明所得果。后四中。一与佛对治行成主伴。二与
佛供养行成主伴。三与佛誓愿成主伴。四与佛严土
行成主伴。
第三明威光逢事第三佛中四。一明前佛示灭。二喜
见下。明父王升遐。三大威下。明童子践祚。四波摩尼
海者。与灌顶菩萨。同遣无明缘习故。取灌顶名。(捡仁王记)
由此地中得十自在。名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广大
智者。无能惟智者。般若波罗蜜增上故。云智慧海也。
又此地与灌顶菩萨同无功用。然此为首。据极而言。
馀如前说。九得显了大智光明者。谓前诸地菩萨。闻
佛说法。得入善慧地。前诸地准亦起法药。识根病。随
应为说。非如此地大智光明分明照了。以四十无碍
解智。自在宣说故。得善慧名。此中名如来功德海光
影遍照者。遍照根药。现光影身。辨说成益。同于如来
故。十得出生愿力者。或有闻法乘前得至此法云地。
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悲云。震法雷。通明无畏电光。
福慧密云身。一念周旋百千亿那由他刹尘数世界。
后倍是数刹中。随心乐。雨法雨。灭惑尘焰。清净智者。
得智自在依止法界故。名无量等。即由前所说愿力
所作。令无量众生生信解故。彼名藏也。
四佛以偈
赞威光中。十颂分二。前六叹自所成行。后四叹所脩
行与佛成主伴善根。前中二。初二叹大智德。一智趣
菩提。二智入佛境。后四结行劝进。皆上半结所成行。
下半明所得果。后四中。一与佛对治行成主伴。二与
佛供养行成主伴。三与佛誓愿成主伴。四与佛严土
行成主伴。
第三明威光逢事第三佛中四。一明前佛示灭。二喜
见下。明父王升遐。三大威下。明童子践祚。四波摩尼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6b 页
下。正辨佛兴。前三可知。四佛兴中文五。一显佛出时
处。及号言最胜等者。谓佛功德海满。更无能过故名
也。二时大威下。明威光与众诣佛供养。可知。三时彼
下。明佛说经名菩萨等者。谓此经中诠显菩萨称法
界行。此行一一智光照脩称法性故。一即一切。一切
即一。融无障碍故。名普眼光明菩萨行经。摄眷属可
知。四尔时大威下。明威光闻法得益。于中。先标名。后
辨用。谓此定力。能普照了一切众生福非福故。后从
用为名。用准可知。五时彼下。明佛以偈赞威光。于中
十一颂分二。前四明自成行。后七显与佛成主伴。前
中。发心行。二大悲行。三精进行。四大愿行。后七中。一
以愿回前行成主伴。二见诸佛因同节根主伴。三四
随诸佛脩主伴行。五与佛严刹行成主伴。六令中间
说威光愿者。亦并同成主伴善根。七多处多时所脩
普行。皆以愿满成主伴也。
第四明威光逢事第四佛中六。一明佛出兴。谓身不
如三界见三界故。名莲华明。十方赞德名称普闻。闻
皆归向。谓之幢也。二威光寿尽德二㝵转报天主其
天城前焰光之邻。三共诸下。与众诣佛兴供。四时彼
下。佛为说经名广大等者。谓此经中诠显。以普门智
遍照法界广大体性之方便故。从此所诠为名。摄眷
属可知。五时天王下。明闻法益。益中初定名。后定用。
名普等者。谓万法绝殊。无非法性。体既同一故。一一
包含一切依此镕融法界。名曰普门。能知此者。普门
处。及号言最胜等者。谓佛功德海满。更无能过故名
也。二时大威下。明威光与众诣佛供养。可知。三时彼
下。明佛说经名菩萨等者。谓此经中诠显菩萨称法
界行。此行一一智光照脩称法性故。一即一切。一切
即一。融无障碍故。名普眼光明菩萨行经。摄眷属可
知。四尔时大威下。明威光闻法得益。于中。先标名。后
辨用。谓此定力。能普照了一切众生福非福故。后从
用为名。用准可知。五时彼下。明佛以偈赞威光。于中
十一颂分二。前四明自成行。后七显与佛成主伴。前
中。发心行。二大悲行。三精进行。四大愿行。后七中。一
以愿回前行成主伴。二见诸佛因同节根主伴。三四
随诸佛脩主伴行。五与佛严刹行成主伴。六令中间
说威光愿者。亦并同成主伴善根。七多处多时所脩
普行。皆以愿满成主伴也。
第四明威光逢事第四佛中六。一明佛出兴。谓身不
如三界见三界故。名莲华明。十方赞德名称普闻。闻
皆归向。谓之幢也。二威光寿尽德二㝵转报天主其
天城前焰光之邻。三共诸下。与众诣佛兴供。四时彼
下。佛为说经名广大等者。谓此经中诠显。以普门智
遍照法界广大体性之方便故。从此所诠为名。摄眷
属可知。五时天王下。明闻法益。益中初定名。后定用。
名普等者。谓万法绝殊。无非法性。体既同一故。一一
包含一切依此镕融法界。名曰普门。能知此者。普门
如来现相品第二 第 636c 页
智。然则普智契普幢。名欢喜。喜从境生。境即名藏。用
中能入等者。普智契普境也。六获是下事说故。此中
经来不尽故。无结会。古今。又彼刹中既有十须弥山
尘数佛出。威光从初方事四佛。不可但此。即显华藏
因了。上来此品随分答前问因。上来五品总明第一
会竟。
卐按。如来名号品及四圣谛品之记恐不传欤。
中能入等者。普智契普境也。六获是下事说故。此中
经来不尽故。无结会。古今。又彼刹中既有十须弥山
尘数佛出。威光从初方事四佛。不可但此。即显华藏
因了。上来此品随分答前问因。上来五品总明第一
会竟。
卐按。如来名号品及四圣谛品之记恐不传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