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596a 页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二(上下合)(尽世主妙严品)


第十依文正释中二。先通辩诸科。后别依二释。前中
本疏科此一部经文。总为十例。一本末部类。二本部
三分。三问答相属。四以文从义。五前后摄褺。六随品
长分。七随会次第。八本末大位。九本末遍收。十主伴
无尽(今存中八思之可见)就存八中。初本部三分者。谓序正流
通。世主妙严一品。即为序分。證信发起通九会。故现
相品巳去是正宗。三流通分者。古今七释。一光统师
云。以入法界一品为其流通。證入法界广无边故。二
隋远法师。以法界品内明善财童子巳去。属流通分。
三灵裕法师。以法界品末九十五颂。而为流通。以叹
德终极故。四有师云。以九十五颂末后二颂。为流通。
以结说无尽。叹益劝脩故。五有师云。流通分不在此
中。以经来未尽故。六有师云。此经假使十万颂来尽。
亦不合有流通。以法无尽。说无休息故。故大般若。前
后诸会。一一各有流通此。经诸会前。既并无流通。当知
后来亦不应有。七有师云。馀眷属经为此流通。以彼
皆是此流通故。按前七释。第四为正。所以者何。前三
非是劝学付属二种相故。第四释内有劝学故。来未
尽经品。在华藏毗卢相海随好等内。不在八十卷后
卷二 第 596b 页
故。第六释云。以法无尽。说无休息。故无流通。翻例大
般若者。斯甚不可。违五义故。一违自引例。谓大般若
十六会经。各别證信。是以亦别有流通。此经诸会。共
一證信。不可翻例无流通也。二违自所立。谓以法无
尽无终极故无流通者。亦应不许有序分也。所以者
何。證信本为后代疑经故。以六事證之令信。今既有
序。岂无流通邪。又此宁是不结集经。若许结集。不许
流通。未醒人也。三违现事。谓此经今既现行于代。如
何现见。而执为无。若谓虽有佛不付属令流通者。此
岂文殊阿难专辄结集也。四违自教。谓此经发心十
住出现等品皆云。我等诸佛护持此经。令久住世。为
未来菩萨未曾闻者。令得闻故。五违二机教。谓佛于
十地诸菩萨所。未曾灭度。说亦无断。不假结集。故无
序分。亦无流通。正宗之名。于兹亦癈。无缚对故。或彼
如来。说一一部时。有发起劝学容具三也。若于地前
诸菩萨所。或有现前见佛灭度。或有灭后根熟应闻。
对此即须證信流通二分安立。今若以地前有流通
之教。同地上无结集之经。乃是混乱两机。不分二机
也。第七释云。以馀眷属经。为此流通者。此亦不然。有
五过故。一彼眷属经。应无序正二分。此经序正。即彼
正序故。二彼经不合更有流通。全部总为此流通故。
又有三过。同前第六说。

二问答相属者。此科直就正宗中说。九会总有五番
问答。初第一会现相品中。大众起四十句问。当会答
卷二 第 596c 页
尽。此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二第二会初名号品内。
诸菩萨念请有五十句问。讫至第七会末答尽。此名
脩因契果生解分。中间虽更有诸问答。并是随问随
答。非大位问答也。三第八会初普慧菩萨起二百句
问。后普贤菩萨以二千句问答。当会答了。此名托法
进脩行德分。四第九会初大众念请有六十句问。佛
入师子频申三昧。示法界身云为答。此名大众顿證
法界分。五善财童子。于福城东。问文殊师利。文殊教
问善知识法。自后展转指授。乃至到普贤所。前后总
历五十三处。见五十五人。五十三处问。五十二处得
五十三法门。此约大位问答得法。斯总名为一人历
位渐證分。亦可前名果證分。此名因證分。或前是别
门之总。后是总门之别。总别不相离。镕融无碍思之。
三以文从义科中二。初序分。后正宗。就正宗中。总有
五周因果。即分为五。一初会中一周因果。名为所信。
五品中初四品。明毗卢遮那依果。最后一品明佛往
因。即大威光童子也。二从第二会至第七会中随好
品。一周因果。名为生解。亦名差别。谓前二十六品。历
会显因。次有三品。明彼果故。三从普贤行品。至出现
品。一周因果。名为出现平等非差别显故。四第八会
中。一周因果。名为成行。谓普慧问中。一百九十七句
问因三句问果。或成如来力一句。通在因果。答准可
知。对此所明。而成行故五第九会中。一周因果。名为
證入。谓此品初。明佛现法界身云是所證之果。后显
卷二 第 597a 页
善财求法脩行。是能證之因也。

四前后摄褺科中有十重。一始从初品。至第九会中
文殊未出重阁巳来。是其本会。亦名佛会。佛为会主
故。后从文殊出阁巳去。乃至普贤巳来。皆是末会。亦
名菩萨会。以诸善知识为会主故。二前中有二。谓前
八会。明信解行因果。后第九一会。显證入法界因果。
三前中复二。谓前七会。明信解因果。后一会显成行
因果。四前中复二。初随好品巳来。明差别因果。后普
贤出现二品。显平等因果。五前中复二。初第六会巳
来。明因中自分行。后十定巳去。显因满胜进行。六前
中复二。初第五会末明凡位行。后第六会。显圣位行。
七前中复二。初第二会末。明外凡行。后次三会。显内
凡行。八前中复二。初光明觉品来。明所依所信之境。
后问明等三品。显能依能信之行。九前中复二。初世
主品。显于教生信。后现相等八品。明于佛生信。(初五依果
后三正果)十前中复二。初为后代根性引證令信。后尔时
华藏下。为现前机器发起信乐。

五随品长分科中有十分。一世主品是證信发起分。
二次四品是依果殊胜分。三次一品是正果因脩分。
四名号等三品是三业应机分。五从问明至住处品。
是生解脩因分。六从不思议法品至随好品。是生解
成果分。七普贤行品是出现成因分。八出现品是出
现成宗分。九离世间品是顿摄因果分。十入法界品
是證入法界分。
卷二 第 597b 页

六随会次第科中有十分。初妙严品是九会都序分。
馀九会各一分故。谓第一会是举果生信分。第二会
生解之信分。第三会解脩十住分。第四会解脩十行
分。第五会解脩十向分。第六会解脩十地分。第七会
解脩因圆果满分。第八会进脩成行分。第九会證入
法界分。

七本末大位科中有六十四序分。分为一分。九会中
本会。即为九分。末会中有五十四分。具显如前。通前
总为六十四分。

八本末遍收科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尘数馀一百二
十四分。谓序分为一。九会为九。六千比丘闻法为一。
善财巳去一百一十三故。弥勒云。此长者子。曩于福
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巳。然
后而来。至于我所。释曰。即准此文。善财未见弥勒前。
巳经一百一十知识。既后更见弥勒文殊普贤。明知
总见一百一十三人。后文殊处云。文殊师利为善财
童子。示教利喜。令得阿僧祇法门。乃至云。于是善财。
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善知识故。

后别依二释者。谓于上八例科中。今依初二。依初科
者。妙严一品是序分也。现相品下是正宗也。流通有
无具如前说。问若妙严品是序分。属初会不。设尔何
失。二俱有失。若言属者。信闻成就应唯初会。若不属
者。处众成就属何会耶。

答属初会。不所以者何。处
众唯是初会序故。馀四通为九会序故。信闻二种文
卷二 第 597c 页
局义通。时主二种文义俱通。依差别门。且尔分别。若
约融摄。则相遍无碍。

就前序分中二。初明此主序。后如此世界下。明结通
十方世界海序。前中二。初明證信序。后尔时华藏下。
明发起序。前中二。初总料简。后正释文。前中三。一證
信所由。二證信所为。三科文差别。初中两说。一依智
度第二云。佛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娑罗树林中。北
首而卧。欲入涅槃。阿难亲属爱未除故。未离欲故。心
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语阿难言。汝
是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
是无常相。汝莫愁忧。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
受事。汝当问佛。佛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
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首。作何等语。如是种种
未来要事。应当问佛。阿难闻是事。心闷少醒。得念道
力。于佛后卧床。以是事问佛。佛告阿难。若今现在。若
我过去。乃至广说。身受心法。以除世间贪忧。又云。从
今日后。解脱或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或经说。身业口
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如梵天法治。若心耎后。应教
迦旃延经。即可得道。复以是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
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
某国土某处树林中。是我法门初首。应如是说。何以
故。三世诸佛经首皆称是语。今我经初。亦应称此如
是我闻一时等语。

二依大悲经第五云。佛告阿难。
我今以是正法宝藏。付属于汝。汝勿令毁灭。阿难白
卷二 第 598a 页
佛言。我今云何脩行法眼。乃至云。我复云何结集法
眼。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有诸大德比丘僧众。集法毗
尼时。彼大德摩诃迦叶。最为上首。阿难。时彼大德诸
比丘众。应如是问。世尊何处说大阿波陀那。何处说
摩诃尼陀那。乃至云。何处说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
阿难。时彼比丘如是问巳。汝应答言。如是我闻一时
佛在摩伽陀国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如是我闻一时
佛在伽耶城。乃至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城
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乃至云。佛
说经巳。一切大众。皆大欢喜。顶戴奉行。阿难。汝应如
是结集法眼。(有人云大悲经中优波离教阿难问者。今勘无此文)

二證信所为中六。一为断疑故。真谛三藏引微细律
云。结集法时。阿难升座。身变如佛。于是大众遂生三
疑。一疑大师从涅槃起重来说法。二疑他方有佛来
此。三疑阿难转身成佛。阿难说此如是我闻语巳。大
众三疑一时顿断。谓身若是佛。无此言故。二为生信
故。智度论第三云。说时方人。令人心生信故。三为异
外道故。外道经首。置阿讴二字。表断常故。四为息诤
论故。智度论云。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起
故。五为离增减过故。佛地论第一云。应知说此如是
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
展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
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有所闻。或不能离增减
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初作是言。为令众生恭敬
卷二 第 598b 页
信受。言如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
闻者应正闻巳。如理思惟。当勤脩学。六为顺同三世
佛故。如前所由门中智度论说。

三科文差别中三说不同。一依真谛三藏七事记中。
科此證信序。以为七事。一如是者。标所闻法。二我者。
出能闻人。三闻者亲承音旨。四一时者。善合时宜。五
佛者。显能说师。六摩竭国者。彰说有处。七观自在等
者。表非独闻。

二依大智度论。龙树菩萨。科为六种
成就。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此望前七。合前
二三。馀皆同也。

三依佛地论。亲光论师。科为五事。
一总显巳闻。二教起时分。三别显教主。四彰教起处。
五教所被机。此望前六。但合信闻。馀皆同也。上来第
一总料简讫。

自下第二正释文者。今依龙树六种成就科。释此文。
于中三。初总标五成就。二阿兰若下。别显四成就。后
有十佛下。总别标显众成就。初中分五。一如是者信
也。二我闻者闻也。三一时者时也。四佛者主也。五在
摩竭提者处也。初中二。先别解信。后信与闻合释。前
中略叙七家。一智度论第二云。问曰。诸佛经中。何故
初称如是语耶。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
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
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

二真谛三藏云。真不违俗。
名之为如。俗顺于真。称之为是。真俗无二。故称如是。
卷二 第 598c 页

三肇法师云。如是者信顺之词。夫信则所信之理
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
是。

四智者师云。以文为如。以理为是。文以巧诠为
如。理以无非为是。文巧理当。故言如是。

五融法师
云。如是者。感应之瑞也。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
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经以名教出
于感应。故云如是。

六隋朝远法师云。阿难所说。如
于佛语。故名如。为简相似之如。故复称是。

七梁武
帝云。如是者。谓如斯之言是佛说。故言如是。

后合释信闻中。略有九说。佛地论中。自有六解。一云
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巳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
曾闻。(此总句为一释)

二依譬喻。谓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
昔闻。

三依教诲。谓结集时。阿难告众。如是当听。我
昔曾闻。

四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音定闻耶。
故此答言如是我闻。

五依许可。谓结集时。诸菩萨
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彼
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

六依传无增减。谓如是法。
我昔曾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

七功德
施论云。如是我闻者。显示此经是佛世尊现觉而演。
非自所作。

八长耳三藏。依三宝释。谓依佛宝故言。
如佛所说是我所闻。如我所闻是佛所说。依法宝故
言。如我所闻是称理之说。如彼称理之教。是我所闻。
依僧宝故言。如我所闻是诸菩萨同闻。如诸菩萨同
闻。是我所传。

九梁朝云法师云。如是我闻者。将传
卷二 第 599a 页
所闻之法。先当提举一部。谓如是经教。我于佛闻。上
来诸说。虽各有理。然今且用三家所说。谓智度论信
相释。佛地论无增减释。云法师释。

二闻成就中二。先与如是合释。此如前说。后单解我
闻。今应正辨。于中二。初释文。后问答。前中二。先释我。
后解闻。前中佛地论第一云。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释
曰。依此经宗。传此教者既当位极。而称我闻。即是无
漏蕴上随世流布。假立名言。即此名言称实称我。谓
即四德真实之我。八自在我。因分有故。

二解闻中
二。初明小宗。自有三说。一萨婆多宗。耳闻非识。二法
救论师。识闻非耳。成实同此。三譬喻论者。和合能闻。
如大婆沙第十三说。

二依大乘。亦有三门。一依法
相。二约无相。三就无㝵法界。初中四说。一耳闻非识。
杂集第二云。耳界何相。谓能闻声。瑜伽三十五云。数
于此声至能闻。故名为耳。二云识闻非耳。佛地论第
一云。闻谓耳根发识领受。瑜伽释论云。闻谓听闻。即
是耳根发生耳识。闻言教故。释曰。上二论以耳不能
闻。要待发识。然后得闻故。或此二论。取二和合。文并
通也。三云六法合闻。智度第一云。尔时耳根不坏。声
在可闻处。作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
生。即意识生。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四云。八缘故
闻。谓即于前智度所说。加七八识。为染净依。通依等
故。成唯识第四云。由此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
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
卷二 第 599b 页
净根本所依别故。

二约无相中二说。一依。二缘。能
闻显闻无性故。杂集第一云。问曰为耳闻声。为识等
耶。答非耳闻声。为识等耶答非耳闻声为识等耶答
非耳闻声。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和合
假立为闻。眼等亦尔。广如彼说。二依智度第二云。问
曰闻者云何。耳根闻耶。耳识闻耶。意识闻耶。若耳根
闻。耳根无觉知。故不应闻。若耳识闻。但唯一念不能
分别。故不应闻。乃至意识亦不能闻。由先五识识五
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五尘。但识过未五尘。若
意识能识现五尘者。盲聋之人。意识既行。应识色声。
答曰。非耳根闻。乃至亦非意识能闻。从多因缘和
合故闻。不得言一法能闻。乃至云。尔时耳根不坏。声
在可闻处。作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
生。即意识生。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是故不应难
言谁闻声。佛法中无有一法能作能见能知能说。偈
云。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能
说。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
说。

三就无碍法界者。谓传法菩萨。以无㝵法界耳。
闻无㝵法界法。能闻所闻。皆遍法界。如是之闻是此
闻也。上来释文竟。

二问答中四。一问依上诸说耳等能闻。何故言我闻
耶。

答佛地论云。癈别就总。故称我闻。

二问说此经时。声闻在会。如聋如盲。又传教弟子。当
时未有此称我闻定是谁耶。

答此有三释。一云馀
卷二 第 599c 页
人称故。无前难也。然有三说。一弘广菩萨。称此我闻。
故涅槃第四十云。我涅槃后。阿难比丘所未闻经。弘
广菩萨当能流布。阿难所闻。自能宣通故。二通诸菩
萨称其我闻。故菩提留支译金刚仙论云。佛在铁围
山外二世界中间。召集阿罗汉八十亿那由他。菩萨
无量无边恒河沙数。结集大乘。当于尔时。菩萨声闻
皆云。如是我闻。佛在其处。说某经。广如彼说。三文殊
师利称故。智度论云。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三藏。
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结集摩诃衍。为菩萨
藏。亦不可说阿难对于文殊作结集主称我闻也。

二云展转从他闻故。称此我闻。亦离前难。故报恩经
第六云。阿难从诸比丘边闻。或有诸天。向阿难说。

三云阿难亲闻故。而称我闻。为有四说。一如大集法
经说。有三种阿难。谓阿难陀持声闻法。阿难陀跋陀
罗持缘觉法。阿难陀婆竭罗持菩萨藏。金刚仙论及
真谛般若疏。引阇王忏悔经等。并同此说。此诸经论。
既说阿难有其三种。海称我闻。则离前难也。二阿难
先未闻经。佛重为说。故称我闻。亦离前难。故报恩云。
阿难未为佛侍。二十年中。佛所说法。因阿难请。并为
重说。三阿难得胜定总持等故。金刚华经云。阿难得
法性觉自在王三昧故。如来前所说经。皆能忆持。与
亲闻无异。涅槃云。阿难多闻士。若在若不在。自然能
解了。常与无常义。四阿难是大菩萨。故得亲闻。不思
议境界经云。尔时复有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
卷二 第 600a 页
坐。其名曰舍利弗目犍连乃至云阿难提婆达多跋
难陀等。而为上首。皆巳久脩六波罗蜜。近佛菩提。为
化众生。于杂染土。现声闻形。释曰。准此经文。为究竟
说。前诸说者。皆方便尔。

三问传佛教者。何不称名。但云我闻。

答恐滥同名
失故。他亦有我岂无滥耶。巳身称我。定属自故。故无
滥失。

四问一切佛教。说无我人。何故经首乃称我耶。


此有两释。一依智度第二。略由五义。一佛弟子辈。虽
知无我。随俗说我。非实我也。二世界语言。有三根本。
一耶二慢三名字。初二不净。后一是净。一切凡夫具
三种语。见道觉人有慢名字。无学圣人。唯有名字。内
心不实法随世界人故。共传是语。三除世邪见。四顺
俗无诤。五若佛弟子。著无我相。容可难言。既知无我。
何故称我闻。诸法尚不著。何况著无我。

二依瑜伽
第六。略由四义故称我闻。一为世间言语便故。二为
随顺诸世间故。三为断除决定无我诸怖畏故。四为
宣说自他得失。令生决定信解心故。显扬第九杂集
十三。皆同此说。问答竟。

第三时成就中四。一通显时分。二别释一时。三辩体。
四问答。初中二。先述古德。后依论释。前中三说。一菩
提留支云。时有多种。谓一念时。日夜时。百年时。一劫
时。春夏秋冬时。今言一时。非此等时。正是如来说此
经时。

二长耳云。时有两种。一半音时。对缘不遍。二
卷二 第 600b 页
圆音时。对缘普遍。又云。梵音劫波。自有三种。一迦罗
时。此云别相时。如说戒律时。大戒时得闻。小戒时不
得闻。出家时得闻。在家时不闻。国王得闻。馀人不闻。
二三摩耶时。此云破邪见时。谓五部阿含九分达摩。
不简白黑。一切得闻五。部者谓长中杂增一百部也九分
者。谓一分别说戒。二世间。三因缘。四界。五同随时得。
六名句文。七集定八集业九诸蕴。一分各有六千偈。
六九五十四。合五万四千偈。如真谛部执记第一卷
及智度论说。三世流布时。如说一时佛在恒河岸。一
时在申恕林等。今言一时。依后二说。或依第三。


真谛云。时有十种。一佛出世时。二说正法时。三听时。
四持。五思。六脩。七下善根时。八成就善根时。九解脱
善根时。十平等舍心时。(谓心离退离动弃法。拔沈抑浮。调停得中。念舍平等。得入
正法。今此通四也)二约论释中二说。一梁摄论云。时有三种。
一平等时。谓无沈浮颠倒故。二和合时。谓令能闻正
闻故。三转法轮时。谓正说正受故。今云一时。通此三
种也。二智度论云。时有二种。一迦罗时。通假及实。内
外通用。二三摩耶时。唯假非实。今云一时者。是后所
摄。

二别释一时中三。一依功德施般若论云。一时谓说
此经时。馀时复说无量经故。

二依佛地论。自有三
说故。彼第一云。言一时者。谓说听时。此就刹那相续
无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说听
时异。云何言一。二云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
卷二 第 600c 页
一刹那顷。能持能说一切法门。或能听者。得净耳根。
一刹那顷间。一字时。于馀一切。皆无障碍。悉能领受。
故名一时。三云或相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


依此经。始成正觉时。一刹那。或无量劫。融无障碍。乃
至具摄一切法界。无不皆尽。方名一时。

三辨体中。一云与时大小宗中通有四说。一依萨婆
多及经部宗。蕴门俱以五蕴为性。界处门中。有为为
性。

二依大乘法相。五蕴门中行蕴所摄。界处门中。
法处法界意识境故。佛地论云。时者即是有为法上。
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色心等上总假立故。
是不相应行蕴所摄。

三依无相者。智度论第二云。
问曰。佛法中。数时等法。实无所有。蕴界入所不摄故。
乃至云。如是等种种。除邪见故。不说迦罗时。说三摩
耶时。答曰。见荫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有别时。所谓
时方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凡人心著。谓是实法。以
是故。除弃世界名字语言法。释曰。此以离相为性也。

四依相无相无碍者。谓一之与时。皆是德相。应机
之具。是故一收一切数。尽为一体。一时摄一切前后
际劫。尽为时体。乃至各具无边无尽理事无碍法界。
以为其性。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不离此故。染界妄心
所现一时。于此一时。即是不是故。

四问答者。问说处城国既具标名。说时日月何不别
显。

答且依标总由二义故。但云一时。若据别显。许
亦无失。言二义者。一言略义同。故云一时。谓佛说法。
卷二 第 601a 页
或一刹那。乃至多劫。一期究竟。总名一时故。二语言
便易故。言别显无失者。即如此处文云。始成正觉故。
又别行十地经云。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涅槃云。二
月十五日。临涅槃时故。仁王云。年初月八日。方坐十
地故。如是等文。处处皆有。不可繁引。上来第三时成
就竟。

第四主成就中三。先得名。次出体。后问答。初中三。一
佛。谓佛陀。此翻为觉。即圆满大智照用者也。所照是
何。谓菩提法。即真俗无二无障碍法界境也。二依佛
地论第一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
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
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三依此经宗。始本
无异之智。照法界法。无有差别。名之为佛。下文云。于
一切法。成最正觉故。普照境界。同一法性。始本冥会。
境智一如。名之为佛。

二体性者。依佛地论。五法摄
大觉地。谓四智及清净法界。依此经宗。具摄无边无
碍法界一切诸法。乃至三种世间。总摄为体。

三问
答中三。一问说此经者。或佛自说。或菩萨说。或佛菩
萨光明中说。或神天等种种类说。何故今此唯称佛
耶。答说虽多类。莫不皆承佛力。佛为主故。證信胜故。
但标佛也。故智度云。若不推从佛闻。则诤论起故。

二问。大师具有十号。何故经首唯标佛称。答依真实
论。佛具十义。馀号不尔。故但云佛。十义如前具释题
目中说。

三问说此经佛。为他受用。为粗化身。设尔
卷二 第 601b 页
何失。二俱有过。若他受用。则不应在摩竭提国。又与
十地偈颂相违。彼云。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
于彼。若粗化身。则不应名毗卢遮那。现相品云。毗卢
遮那大智海面门舒光无不见。如是等文。诸会皆有。
如何释通。

答说此经佛。非唯他受用。亦非唯粗化。
所以者何。十身说故。谓如来身应机而有。机宜无尽。
佛身亦然。故说十身。意显无尽。然佛一身与无尽身。
非一非异。何以故。由是佛故。入法界名号等品。皆说
一身。或称释迦牟尼。或称毗卢遮那。或称悉达多等。
故无违也。十身者。如别行章说。上来第四主成就竟。
第五处成就中。总标摩竭提者。西方诸佛六说不同。
一云摩竭提者。总相而名。谓之善胜。善中之胜故。或
善即胜故。二云摩不也。竭恶也。提处也。由此处所无
恶法故。三云摩不也。竭害也。提处也。以此国无刑戮。
有犯死者。置之寒林故。四云摩遍也。竭提聪慧也。言
总慧之人。遍其国内故。五云摩竭星名也。提处也。以
此国界属彼星故。六云摩大也。竭提体也。言此国于
五印度诸国之中。境界最大故。上六说中。今用表法。
第六为胜。谓所明法界广大包含故。或通初四。理亦
无违。

自下第二。别显四成就者。一别显处深。二始成下别
显时遍。三其地下别显处严。四尔时世尊下别显主
德。初中二。先释文。后问答。前中云阿兰若法菩提场
中者。今勘梵本。正云达摩阿烂攘。此翻为法闲寂。亦
卷二 第 601c 页
曰法无諠诤。此名简异事无諠诤。谓事寂事諠。时处
必异。法无諠诤。諠即无諠。故曰达摩阿兰若也。即由
此理。凡译梵言。不必皆回。故阿兰若有其三类。一檀
陀迦阿兰若。谓沙碛处也。二摩登伽阿兰若。谓冢墓
间。去村落。一俱卢舍。依婆沙一百三十六说。四肘为
一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今计二尺为肘。四肘即八
尺。总有四千尺也。依正量部。一俱卢舍。一千弓量。八
尺为弓。总八千许步。当此减四里少许。真谛释云。阿
兰若者。名无声处。谓无聚落声。无采斫声。无斗诤声
故。三达摩阿兰若。即此所明。具释如前。

言菩提者。
此云所觉法。即真俗镕融。无碍法界。于此證会故。场
谓檀场。譬类之名。如世坛场灵祇栖托。佛为众声灵
祗之最。托迹所依假其名尔。按西域记。摩竭提国。在
中印度界。王舍城处其中。去此王舍城。西二百馀里。
有山名伽耶。山南有树。名毕钵罗。由佛于下得菩提
故。改名菩提树也。

后问答者。问说此经处。为净秽邪。设尔何失。二俱有
过。谓若是秽。不应云宝树宝池。又此品末。亦不应说
言尔时华藏界其地六种动。若是净者。说九会处。何
故皆在娑婆人天。

答准上下文。华藏娑婆。就相说
异。以相从性。无碍圆融。是故依如此处。说如此法也。
问此初会。既在摩竭国说。彼国众生有预会不。设尔
何失。二俱有过。若有预者。经何不言。若无预者。何须
此说。答此有二义。一为表法。二为应机。言表法者。谓
卷二 第 602a 页
摩竭国是诸国之上首。第一会为九会之最初。故此
说也。言应机者。会中菩萨。除十方新来。馀皆随愿生
于此国。斯即应机。何必要列凡俗方是所化之众。

第二别显时遍中二。先释文。后问答。前中始成正觉
者。谓前但总标闻法一期究竟。然未别指的在何时
故。此别名始成正觉时也。谓初成就正真觉智。然此
约教总有五说。一依小宗说。菩萨于菩提树下。脩三
十四心巳。得菩提时。名始成正觉。如婆沙八十二说。
二依权教大乘。自有两说。一约八相化身。于觉树下。
现降魔巳。示成正觉时。名始成正觉。二约报身。三无
数劫。备脩万行。十地满足。无间道后。四智创圆时。名
始成正觉。三依实教大乘。亦有两说。一以始觉智。同
本觉智。无始本两异之时。名始成正觉。二以十佛法
界身云。周遍法界。时处皆尽。无处无时。无非应现新
成佛。名始成正觉。即前化相。亦即是此。所以者何。众
生须成始成无不应故。今此所明。是最后也。

第二问答中五。一问此虽别显教起时分。而云始成
正觉。然未定说成道巳后几日说耶。

答准十地论
经说。佛成道后。第二七日。即说此经故。若尔何故佛
不思议品说。一切诸佛现身说法。周遍法界一切时
处故。彼中云。一切诸佛。能于一身。化现不可说不可
说佛刹微尘数头。一一头化出若干数舌。一一舌化
出若干数差别音声。一一音声。演若干数脩多罗。乃
至云。未来际劫。犹可穷尽。如来化身。所转法轮。无有
卷二 第 602b 页
穷尽。又乃至云。所有音声文字句义。一一充满一切
法界。其中众生。皆得解了。而佛言音无变无断。无有
穷尽。

答此中第二七日者。即是摄尽九世十世之
第二七日。是故此日说即是彼一切时说。故不相违。
问若尔。诸时相望相摄力齐。何要在此。不在馀时。

答此即是馀。不得说馀。又亦不碍表初之说。以不怀
相故。问世亲菩萨。释十地经云。此法胜故。在初时及
胜处说。岂初二会及七八九会。所说佛果。不如十地。
又密迹普曜二经同说。成道巳第二七日。于鹿野苑。
说三乘法。而普曜云。说十二因缘三乘俱益者。以十
二因缘通三乘故。若以初说即为胜者。此说三乘。亦
应胜耶。

答世亲且依一相故作是说。谓涅槃心中
十地为胜。六欲天中他化为胜。一代说法此日为胜。
非谓一切也。问世亲既云此法胜故在初时说。初时
即是第二七日。何故诸经律论说初转法轮。曰与此
异同。如前所引密迹普曜。所说转日与此经同。若依
法华第四七日说。四分律第六七日。兴显行经七七
日。五分律八七日。智度云五十七日。十二游经云一
年方说。有云智度五十个七日。与十二游经一年说
同。如是异说如何会释。

答此由根器差别宜闻不
同。望佛赴感。无时不说。望器无感。未曾有说。是故巳
入大地诸菩萨众。不见如来初说后说。于一切时处。
恒见如来常说。纯说大乘一味。不思议法品中。据此
而辨。
卷二 第 602c 页

第三别显处严者。此下亦可辨三世间严。又前虽别
显阿兰若等。然未具明场中所有故。此别显。于中有
四。一道场地严。二其菩提下明菩提树严。三如来所
处下明宫殿楼严。四其狮子下明师子座岩。就初地
严中有十事分四。初一地体严。谓标以坚固。释以金
刚。此总句也。俱舍第十一云。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上
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起
金刚喻定。更无馀依及馀处所有坚固力能持此故。
此中望彼有同有异思之。次四事地面严。于中一宝
轮离相之极。二宝华。三净宝。四现众色相。广多如海。
次四事地上严。一宝幢。于中复五。一体是摩尼。二光
业不息故云常。三说法无间故云恒。四宝网隐显庄
严。五华缨体香名香华缨周垂莹助为幢严故。二宝
能现身通故云变现。一能雨宝说法也。二能雨华成
行也。皆能任机即应并云自在。三法性生华丽而且
普。镕融行位。四绕幢宝树为眷属行列枝叶繁郁。悉
发光故云光茂也。后一事佛力加严。谓场中所有之
物。皆于地面现影。

第二菩提树严中。九事分四。初一树形严。谓高无与
等故云殊特。此总句也。次三事树体严。一身是金刚。
二干是琉璃。三技是杂宝。次四事体相用严。一唯用
严。谓密荫垂凉。二唯相严。谓华杂色相间技间。三体
用相严。谓摩尼体发焰。用间饰相故。华果同时自有
二义。一从观同时因果行所生故。二从佛行所起故。
卷二 第 603a 页
佛行如出现品说。四展转用严。于中三。一遍树光。二
光雨宝。三宝出菩萨。此显依正无碍宝。及菩萨非本
严事。故总为一。设开为三。亦无伤也。后一佛力加严。
谓说法无尽故云恒也。

第三宫殿楼严中。十一事分五。初一量及相严。谓广
而且丽。于中四句。一标主。次二举事广丽。后句释广。
此总句也。次一体严。谓众色摩尼成故。次一相严。谓
宝华庄故。次七胜用严。一严其出光。如云涌出。应用
无来。用谢无去。二宫殿间影成幢。勘影字。梵云阿嚩
(无贺)(蒲贺)娑。此云照曜。亦云影。亦云光。虽通三义。量所
宜用。今此应云光华成幢。三众海所集。勘梵本云。阿
难攘菩提萨埵曼荼罗娑揭罗三摩嚩萨攞囊羯鞞。
此云无边菩萨部类众海凑入之藏。其曼荼罗音通
于五义。谓泥坛日轮圆满境内部类。今此即当部类
之义。以道场众会无边品类周匝遍满。不但集在宫
殿边故。赞宫为藏者。以其包容菩萨众故。四出佛光
声有二种。一佛光出声。二声与光别。然是法界体事。
又能说法界门。名不思议。五宝网周垂。六现佛力境。
七现染影像。问染净不俱。如何净中现染。

答染以
无性为性。仍不坏相故。净證无性成。与染令为体。不
坏净性故。染净相望。非即离也。后一佛力加严。谓于
时处体事。而现广促业用。一念包法界也。一念者。仁
王观空品云。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九百生灭。
下文说念。准此应知。
卷二 第 603b 页

第四师子座严中十事四。一量及相严。谓高广而复
妙好。上无加故高。旁无外故广。即事而理故妙。即理
而事故好。此总句也。次四事体严。谓一台是摩尼。二
网是莲华。三轮是妙宝。四缨是杂华。次四事相严。一
诸事脩严。二技果间饰。三宝光相照。四主伴珠宝。俱
放光莹。后一事佛力加严。谓说佛境界。上来四段。是
第三别显处严竟。亦即三种世间中器世间庄严讫。
第四别显主德者。前虽总相标佛为主。然未具明主
之德用。故此别显。于中有二。先总牒前所处之座。后
于一切下。别明其德。德中有五。一三业普周。二身恒
下明遍应群机。三一一毛下明毛端容刹。四身遍下
明身智皈寂。五三世下明光现佛事。初中二。先法。后
喻。法中三业即为三。初意业中二。先标。后智入下释。
标中云于一切法者。真俗二谛法也。成正觉者。获得
曰成。至极名最。离倒为正。开悟称觉。于何开悟。谓即
前一切法。云何开悟。此有三释。一云于真谛境。證离
言性际。于俗谛境。穷尽差别相。二云法差别境即无
差别故。如瑜伽三十八云。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等
正觉。后释云智入等是也。三云證真即俗。而不坏真。
證俗即真。而不坏俗。真俗二境及智镕融。不二而二。
二而不二。如是开悟。为正悟之极。故云最正觉也。

后释中言智入等者。释前于一切法正觉也。此二句
一义。前约随俗入之言达。谓了达过未之事。分明显
然。与现无别。故云平等。后约会性入之言證。谓證会
卷二 第 603c 页
三世法体同一法性。故云平等。二身业中。云其身等
者。有二义。一即此座上坐时。即充满法界众生前故。
二佛身全收三种世间。故云充满。三语业中。云其音
等者。此通三种。一音声。二言音。三言所诠法。文虽通
三。意在说法。能顺十方故。后喻中二喻。初喻喻前意
业。后喻前身语两业。初喻中两句。一含容义。喻量智
照俗不碍万像。二平等义。喻理智照真万像一性。然
不碍万像。后喻中两句。初句普遍义。喻前身业充三
世间。后句遍入义。喻语业普说逗机。故云平等随入。
或圆音合机。各随影像解。故名入也。

第二遍应群机德中二。初身业。后演一切下语业。前
中三。初明普遍超胜德。先明普遍。后明超胜。前中言
遍坐一切道场者。其类有五。故言一切。谓一一切同
类世界中道场。如名号品等说。二一切异类世界中
道场。谓树形等。如世界成就品说。三一切世界种中
道场。四一切世界海中道场。并如华藏品说。五一切
微尘中诸世界内道场。乃至重重。如是五类。佛皆遍
坐。

后超胜者。彰超劣非奇。故云菩萨众中等如日
映星也。二三世下明果满行因德。亦主伴显发德。三
无边下明光遍法界德。

二语业中两句。初法。后喻。
配合可知。

第三毛端容刹德中二。初明容刹无碍。然有二义。一
一毛端有多刹。是小大无碍。二多刹互容不失自相。
是相在无碍。后各现下明于诸刹内调化自在。
卷二 第 604a 页

第四身智皈寂德中二。初明身不动而遍此有二义。
一用而常寂。身应十方而常。寂故无来往。二佛身如
理圆遍一切在即是彼故。不待来往也。后智入下明
智无寂。谓了相无依。故云入也。

第五光现佛事德中二。初光现三世佛神变。后一切
下光现一切佛土庄严。上来别显主成就竟。

自下第三总别标众成就中二。先料简。后释文。前中
略显三门。一众数。二新旧。三位地。初中通辨九会众
会数。总有一百七十二众。谓都序中有四十一众。谓
同生一众。异生三十九众。佛师子座中一众。此四十
一众。遍九会。第一会中有三众。谓旧众。新集十方众。
佛眉间众。第二会中有新旧二众。第三第四会中各
有三众。谓旧众。證法众。及天王众。第五会中一百一
十一众。谓旧为一。升天品内供众。有一百七。并天王
众。及偈赞品中新集众。又十回向品中證法众。第六
会中有四众。谓说偈天女众。同生。异生。證法众。第七
第八两会各唯一众。谓普贤普眼等旧众。第九会中
三众。谓菩萨众。声闻众。天王等旧众。上来且就别。有
此不同。若依融摄。一一会中。有馀会众。称法界会。互
相在故。准计可知。

二诸会新旧者。或有会中唯旧
无新。如七八两会。或亦新亦旧。如馀七会。其三四五
六会中。證法菩萨皆新来故。

三位地者。此中略有
五类众。以辩位地。一常随众。亦名严会众。主伴众谓
普贤善德等。同生异生众。同生有一众。异生有三十
卷二 第 604b 页
九众。一一皆有十佛刹微尘数。如实广说。尽法界一
切佛。互为主伴。常互庄严果位十身菩萨身故。二表
法众。如说十住解位。以慧名表解等。然皆因位极也。
三證法众。此中通八地巳上故。四所被众。此中不
定。或始从凡位。乃至十地等故。发心功德品云。十方
诸佛。告法慧菩萨言。汝说是法。皆无量众生发菩提
心。乃至云。无量菩萨。一生当得阿耨菩提等。又如天
王天女等。皆是初地巳上。由见法界身故。五供养众。
多是初地巳上。上来且依行布德说。若约圆融行位。
则不如是。谓所修之行。既一即一切故。所成位亦无
碍也。约教思之。

二释文中二。初各通列名。通赞德。后尔时如来道场
众海下。别标名德。以德赞佛。前中四十众分二。初一
是同生众。后复有佛世界尘数执金刚下。是异生众。
问何类何位。为同异生。复云何名同异生耶。

答古
来诸德种种解释。或云声闻为同。菩萨及杂类为异。
或云菩萨声闻为同。杂类为异。或云菩萨为同。声闻
杂类为异。或云地上为同。地前为异。或云八地巳上
为同。巳前为异。或云菩萨及杂类俱为同异。或云杂
类为同。菩萨为异。或云菩萨为同。杂类为异。虽此八
释。后三可通前五难用。所以者何。同异生名。非地位
故。十地论释请分之中。唯言解脱月是同生众首。不
判声闻故。就后三释中。初依实义。不据分相。今既科
文。须依分相。二约菩萨形。非随所化异生。作彼同类
卷二 第 604c 页
生身故。杂类不尔。故名为同。所以者何。异生之名。有
二义故。一者造异趣业。受异趣生故。二者异圣人生
故。此中同异虽俱菩萨。约形相别。而立其名。三约杂
类为随所化。诸异生类。作异生形。同生之名。但约同
得法性生身。作菩萨形故。

今于三中。依最后释。就前同生文中有四。一标数辨
类。二其名下依数列名。三如是等下结略显广。四此
诸下依名叹德。初中十佛世界者。十是一周圆数。表
无尽故。佛世界者。凡一佛上。报化有异。权实宗殊。今
取共许者为量。则一三千界也。或名佛刹。或名佛土。
体无差别。微尘者。七极微量也。下文有此。并准应知。
菩萨摩诃萨者。此通名也。具释如前藏部摄中。然今
意取果位菩萨示迹因极者也。

二依数列称也。文
中略列二十菩萨。初十连枝普者。显具法界总相德。
故准下第五卷列名得法中。次音贤下有一菩萨。名
净德妙光。今此略也。后十名异者。表具法界别相德
故。然总之与别。莫不同一法界。而不碍分相显德立
其名尔。又此十名中。或依福行德行。或通福德。或德
用。或离障。或据蕴德。或约三业胜用。如是种种。准释
可知。

三结云十佛等者。如前可知。四叹德中二。先
一句标。后往昔下释。标简馀位故云也。释中总有二
十四句分三。初二句就缘叹德。次二十一句就行叹
德。后一句总结多门。今勘梵本。总有二十一句。其中
同异。各如下注。就初约缘叹德二句中。初句叹宿因
卷二 第 605a 页
同行。后句叹从佛海生。前中云以昔与佛同善根故。
今得同言毗卢遮那者。此翻为遍照光明。此有四义。
一身光遍照事法界乃至尘道。二智光遍照理法界
三身光照事理。四智光照理事。所以者何。身智理事
互镕融故。此彼或俱皆无碍故。后句云皆从等者。如
何菩萨自体。乃从如来善根生耶。本疏两释。一如来
善根为增上缘。真善知识为令梵行就彼胜缘。故说
从生。二彼诸菩萨所脩之行。皆如来所有。据彼令行。
行满成身。故从彼生。今助两释。一从他如来善根海
生。主伴善根之所生故。二从自如来善根海生。果德
十身故。所以通此自他义者。文无简言故。梵本云与
佛同一善根海生故。此有二意。一显类会有因。二显
大人类会。前主伴有三。一回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
如相主伴。后从自如来者。如下兜率偈赞品云。如是
菩萨皆与毗卢遮那如来。于往昔时。同种善根。乃至
云。巳得佛身。与佛同住。获一切智。从一切智而生其
身。又如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如上释称我闻中显
第二就行叹德中。二十一句分二。初九句叹自分因
行德。后十二句叹胜进果行德。前中分三。初三句自
利行圆。次三句利他行满。后三句得法位极。初中一
诸度行圆。谓多劫积集六度十度八万四千。乃至无
尽行海。莫不究竟。或照诸度境界毕(梵本云圆满曜一切波罗蜜境
故)二慧用殊胜。决择名慧。照瞩称眼。见一味理。故云
明微。等观三世者。照三世境。同一法性。无差别故或。
卷二 第 605b 页
智遍照(梵本云智〔照〕光明妙极清净普照三世故)三显定深胜三昧。正云三
摩地。此曰等持。离沈掉故名等。摄心一境名持。言具
足者。无定不获故。清净者。定障皆尽故。又于一切定
境。皆明彻其际故。云具足清净。(梵本云照一切三昧〔梵〕极清净故)
利他行满中三。一语业正教轮。言辨才者。巧显深理
曰辨。善应机宜曰才。如是辨才。称理深。遍事广。难测
如海。二身业神通轮。谓以佛德类身。令物尊严。上二
句梵本合为一句。(梵云照佛广大功德威德无尽辩才海故)三意业记心
轮谓知根利钝大小生就耎中上别。称其所宜。谓之
如应。劝善制恶。故云化伏。(梵云照一切世间调伏成发趣平等等智故)
得法位极中三。一證理法。谓大智證入平等真法界
藏。言智无差别者。能證智与所證境。冥合一味。无智
外如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来入于如。不即不离。说
智證如。本来无二。不坏能所。如是證入。为究竟證也。
依佛性论。有五种藏。此即是彼第五藏也。故彼云一
如来藏者。谓在缠合果法。二自性清净藏。谓在缠不
染。三法身藏。谓在果为功德依。四出世间上上藏。谓
出惑障。超过二乘菩萨。五法界藏。谓通因果染净。外
持一切染净漏无漏法。故名法界。内含一切恒沙性
德。故复名藏。(梵云照无差别智地一法界藏故)二證果法中。證佛解
脱者。谓于佛总相别相解脱法门。各皆互得。此则于
出离道及作用。皆自在无碍。故名解脱。如下不思议
法品云。于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广如彼说。
有说离爱无明。得心慧解脱者。非此所宜。甚深广大
卷二 第 605c 页
者。谓解脱事无不包。理不极故。(梵云照佛所行甚深广大解脱境界故)

三得位极者。谓此诸菩萨。身遍六位。随在一位。能以
方便。摄持一切地行愿海。梵本中分成两句。取意复
殊。谓上句明与佛同一地照履出生等。下句明以愿
力持力照无边众生。(梵云照曜随顺履践出生一地故住加持智入一切愿海照无边故)
第二叹胜进果行中。十二句分三。初得果法。二于一
切处下起果用。三一切如来下摄果德。初中五句。一
同佛三业。随智慧行。无间无尽。穷未来际。(此句梵本入前句中)
二入佛密境。此有二种。一佛即密境。谓佛三业业名。
非馀测量故。如密迹力士第二卷说。应持菩萨量佛
身不得限。目连寻佛声不得边。佛心无思成事等。广
说如彼。又佛身非色现色。色现非色。非量现量。量现
无量。不分而遍。不去而至。应见者则远感无限。未宜
见者。现前不睹。自身一多多一。及与馀佛一多多一。
皆各同时镕融无碍。应闻声者。无隔远近。远听不异
近。未可闻者。对语不闻。一音应多类。各谓同巳言意
所照烛。等觉菩萨不能测。是则佛为菩萨密境。二佛
之密境。谓佛所知见甚深陀罗尼三摩地微细因陀
罗等。非馀境界。故言希有。穷其源际。故云了达。如下
文说。第十地菩萨。入如来十种秘密处处即境界。此
文或通前二义也。(梵云遍照如来广大秘密希有境界故)三入佛平等
法。谓一切诸佛体性平等。以法身无二故。智平等无
增减故。用平等悲愿普应故。(梵云智光随顺恒照一切佛平等法故)
得佛位者。佛有十地。如大乘同性经说。一甚深难知
卷二 第 606a 页
广明智德地。二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善
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
五火轮威严明德地。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
地。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最胜普觉智藏能净无
垢遍无碍智通地。九无边亿庄严回向照明地。十毗
卢遮遮那智海藏地。释曰。其毗卢遮那地。即是此中
普光明地。斯经文略故。无智海藏言。此诸菩萨皆先
成就。故云巳践。又为举后摄前。但说此地。理实皆践。
践者游履。谓得究竟圆满之智。照佛大智所行之境。
准此应云。巳践如来普光明地所行之境。地即是智。
约位名地。或可以智照。智义亦无伤。(梵云安住如来所行普光智地
照无边门游行一切三昧海故)五得佛三昧海。谓佛无量定深广如
海。菩萨巳微其深故云入等也。(梵本此句入前句中)

二起果用中三。一现佛身业遍世同事(梵云见一切世间行海智
善安住随顺一切行故)二得佛意业。谓大总持持多法故。三得
佛语业。能转法轮不退有四。一称理不退无改说故。
二应机不退。一发即中。无初后故。三利益不退。令一
闻巳毕竟定故。四制伏不退。能伏魔军。制外道故。法
轮义如别章。梵本上二同一句。前句是陀罗尼之辨
才。不分二业。(梵云得一切法海左右旋陀罗尼善巧辨才故)

三摄果德中四。一佛德入身。谓一切如来无边功德。
皆入其身(梵云一切佛功德海入身周遍故)二自在游刹中二。初标
现德。谓十方佛土随愿遍至。后巳曾下显宿因。谓往
昔曾事彼诸佛故。梵本中两句意各别。又是愿力出
卷二 第 606b 页
光遍住诸刹。非身去也(梵云愿海出生光明遍一切佛刹故无边际劫爱乐供养
一切诸佛得法门光明故)三一切如来下常遍为伴(梵云一切如来道场皆往
礼〔观〕故)四恒以下纯授大法。胜果智身。即是佛身异名
(梵云以普贤无馀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显现故)

第三成就下总结多德。谓诸菩萨德齐佛海。别叹难
周故。此总结云无边也。

第二大段。明异生众中二。先科文。后释义。前中异生。
总有三十九众。分之为三。初金刚神下。明诸神众。二
阿脩罗下。明杂类王众。三夜叉王下。明诸天众。又此
三十九众。为显守护三世间故。有三类别。初金刚及
足行神二众。守护智正觉世间。二道场神巳下至主
昼神。守护器世间。三身众神及阿脩罗巳下并守护
众生世间。随有两判。且依前释。就初诸神众中。有一
十九众。一一众内。文皆有四。谓标数。辨类。依数列。举
略结广。略叹其德。

初金刚神众。标数可知。辨类者。神执金刚杵。卫护如
来。灵祇不测故。曰执金刚神。此从所执为名。有财释
也。二依数列名可知。三举略结广易解。四叹德中。十
句分二。初一句。宿愿多劫故预斯会。后随愿下九句。
昔愿所行。今并圆满。故预斯会。九中初一句总。后积
集下八句别。别中。一福行愿满。二定行愿满。三通行
愿满。四證解脱行愿满。五威光行愿满。六随应现身
调生行愿满。七随佛化往行愿满。八守护行愿满。

第二身众神众中。文四同前。辨类有二义。一身。谓神
卷二 第 606c 页
之自身众。即同生同名及所随者。凡有其二。共有其
三。三故名众。此从所化得名。身之众故依主释也。此
神即是菩萨同生同名随类生身。二谓此神专以变
化多身而为佛事。故立其名。德中二。初云皆往昔成
大愿者标也。此文亦应云往昔大愿今皆成就。后供
养等者释也。谓昔发愿愿得供养。脩供佛行。此愿今
遂。故云成就。

第三是行神中文四同前。言是行者。因他足行。成自
供养。此即足行之神依主释。入法界品云。善现比丘
行时足行神布华足下是也。德中多劫亲事如来。

第四道场神中四同前。下亦并同。更不载此语也。释
名如前菩提场处说。若尅梵字翻名。应曰觉场。然道
场是佛所有。此神守护。依彼得名。是依主释。德中二。
一宿值多佛。二供愿今遂。此中前叹愿成。后叹身
供。

第五城神者。依所护得名。亦依主释。又表守护法城
心城故。德中以巳德行。严佛宫殿。如何佛威神之依
果。此义如前。共集互融主伴之因。今将显此严之义。
故说佛宫殿用神善根严。向若说果从自因生。无由
能显互融因果也。

六地神者。又表深重行愿如大地故。行愿生成佛智
住持故。虽馀神等亦名此义。今但偏就此门而赞。亦
即摄馀一切德尽。此一即是一切一故。馀众准此。德
中二。初发深重愿等者标也。后愿常等者释也。
卷二 第 607a 页

释中二。一愿当近佛此愿德身。二愿同脩行此愿成
行。由前愿故。感异生身。由后愿故。与佛常为主伴。主
伴必由善根互融。互融必由互相回向及观所脩。同
一法性故。

七山神者。又禅行寂静。离嚣尘故。德中得净法眼见
法性故。

八林神者。表具德义。德中身光悦机。令乐增行。

九药神者。又表不空三业灭惑成德。如药树王无空
过故。德中二。一能除惑病故。云性皆离垢。谓性能令
他离垢故。如阿伽陀。二能增寿命色力故。云慈仁祐
物。如七十八中莲华药。

十稼神者。又表法力精气增长行故。法味逗根令滋
义故。德中应机授法。生大法喜。

十一河神者。又表法河流润益生。亦表无住悲智于
生死河无间运济。德中勤作意者。济无暂停。如河流
不息也。言利益众生者。设有安乐。亦为利益故。但言
益也。或上句明菩萨船师七地巳还。下句八地巳上
也。

十二海神者。又表智深福广。德中以佛功德大海者。
明所护也。言充满其身者。显融摄自在。不尔如何菩
萨以功德充于自身。故知由主伴互融。善根共集成
故。具显如前。其所表及德。准此一处。通外事内行。馀
异生众。并准应知。然其内德多是持业。即如此中功
德即海故。外事多是依生。谓主海之神故。馀并准此。
卷二 第 607b 页

十三水神者。又表法水洗濯。德中救护众生者。法水
除世渴爱也。言为利益者。法水令增出世福慧也。

十四火神者。又表慧火焚惑薪故。成就善故。破愚闇
故。德中二。一身语智光复各多类。故云种种。又如下
文云善财入火得三昧乐等。二即前诸光明破嗔恚
等三毒热恼。

十五风神者。又表慈悲心现大智风轮能令众生身
心清凉。又表智风能灭一切众生烦恼习气。如劫坏
时有散坏风。坏器世间。并如出现品说。又表愿风能
起一切佛事。现身说法。散灭烦恼。成就善根。利乐众
生。如贤首品说。风能起一切世间乃至安乐众生等。
德中叹慈风智风等散灭我慢。如劫坏时旋蓝猛风
散金刚山等。又散灭云等亦尔。

十六虚空神者。又表法性虚空离染广大。德中三。一
自性清净心。为无始客尘䨱不显现。今此断障显净
德。如事空云雾等除。本性净故。二法性虚空无外故
广大。如事空无际畔故。三性净真空本来明洁。如事
虚空性本净故。

十七方神者。又表正慧离迷谬。使行无邪僻。示导众
生。各安其所。德中二。一教光善巧故。云方便示方隅
正位令离迷错。此表正教示现正真之道。二转教于
人故。云相续不绝。

十八夜神者。又表生死夜以智炬示导。即是然正法
灯。令寻正路。德中。翻生死中。于夜𥨊息。将为安隐故。
卷二 第 607c 页
此以精勤进道为乐。

十九昼神者。又表于深法中胜解分明无有闇昧。德
中。于理事圆融行。成就三德故。云于妙法。法即行法。
一生信。二起解。三成行。故云勤严饰等。

第二杂类王众中。四众皆约所领为名。是有财释。

初阿脩罗者。亦云阿素洛。大婆沙中。名曰非天。或有
释云。此类业报神通及所受用。多同于天然以饮酒
放逸。乖失天仪。故曰非天。佛地论释天趣所摄。然由
谄诈。无天实行。故名非天。如人恶行责曰非人。或曰
非端正。谓行恶故。或云不酒。于大海中作酒不成故。
正法念说。诸阿脩罗住处有五。一在地上众相山中。
二在须弥山北大海下二万一千由旬。有阿脩罗王。
名曰罗睺。此云障碍。由能以手障于日月。领无量众。
三从彼更下过二万一千由旬。王名勇健。亦领多众。
四过彼二万一千由旬。王名华鬘。亦有多众。五复过
彼与前数等。王名毗摩质多。此云响高。是舍支父。身
如须弥山。与帝释战时。发自海底。扬声大叫。我是毗
摩质多。我是毗摩质多。由此响声。令阎浮提所有山
岳一时震动。今此经列。并是位极菩萨。随类生身。大
智度论亦云。罗睺脩罗是大菩萨。又表菩萨随能自
在。出生死海。游诸净刹。而为众生。常在有海。德中略
显断障。精勤者。大智勇猛也。摧我慢者。谓诸凡夫随
类。皆恃大力。而起我慢。今菩萨现为彼王。就或偏重
者先权。及诸烦恼者。馀或随断故。
卷二 第 608a 页

二迦楼罗者。或曰揭路荼。此金翅鸟。亦云妙翅。以此
鸟翅有种种宝色庄严故。海龙王经云。其鸟两翅相
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止容一足。涅槃云。此鸟
能食消龙鱼七宝。唯除金刚不能令消。又食应命终
龙。又龙曾过去受三归者。及现以片袈裟著身。乃至
一缕系之者。皆不食之。增一经云。四生金翅鸟。而食
四生龙。其卵生鸟。从金刚山顶铁杈树下。入海取卵
生龙。水未合间。还至本树上食之。若住胎生龙。其鸟
即死。若胎生鸟。得取胎卵生龙。不得取馀二生龙。若
湿生鸟。得取三生龙。不得取化生龙若化生鸟。得取
四生龙。然日食大龙王五百小龙。绕四天下周而复
始。次第取食。其鸟命将尽时。至海取龙。为龙吐毒。不
复能食。饥火所烧。耸翅入海。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
吹。还复却上。如是七返。无处停足。遂至金刚山顶命
终。以食龙身毒气。散火自焚。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降
雨灭火。而滴如车轮。其身完消散。唯有心在。大如人
䏶。绀琉璃色。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之。为髻中
珠。今此经所列。皆是位极菩萨。大愿所成。随类生身
为王化导。又表大心妙观。开生死海。涝漉沈沦。令至
涅槃。故出现品云。以十力止观两翅。鼓扬生死大爱
海水。使其两辟。撮取善根熟者。置佛法中。离世间品
颂云。菩萨迦楼罗。如意坚为足。方便勇猛翅。慈悲明
净眼。住一切智树。观三有大海。搏撮天人龙。安置涅
槃岸。德中。菩萨悲愿现作彼王。以大善巧力。救摄彼
卷二 第 608b 页
类及馀一切。又案大方便力者。十力止观。如彼鸟奋
勇猛力以两翅搏开海水也。善能救摄者。即前十力
止观等用。如鸟于海取龙将出也。

三紧那罗者。亦曰紧捺洛。此云疑神。以其顶有一角。
面复似人而端正。见者生疑。为是人邪。为是畜生耶。
为非人乎。因此名尔。亦名歌神。以能歌唱作乐故也。
又表菩萨虽示众生形类。而非众所摄。不可字名也。
德中四。一精勤。二慧观。三禅乐。四游戏神通。此如凡
夫紧那能歌唱戏乐故也。

四摩睺罗伽者。亦曰莫呼洛迦。此云大腹行。亦云大
蟒。以其无足如蛇腹行。而躯貌复大。故名也。又表菩
萨虽常遍行一切万行。而无所行故也。德中二。初自
脩离相三轮故。故云大方便。复教众生脩离蔽障。故
云永割痴网。以有漏脩是痴是网故。

第三诸天王众者。此中略叙三界安立器及有情云
云。天是自在义。光明义。清净义。依智度论。天有三种。
一人天。谓帝王。二生天。谓欲色界天。三净天。谓佛菩
萨第一义天。今此所明。即第三菩萨天也。于此天王
众中。总有一十六众。长分为二。初十一众。是欲界天
王众。后大梵天王下五众。是色界众。就前欲界众中。
初夜叉王者。即是北方天王毗沙门也。此云多闻。以
其福德之名闻四方故。此王虽是六欲初天。以其所
部名夜叉等故。从彼为名。此即夜叉之王。有财释也。
夜叉此云轻揵又领一部。名曰罗刹。此云可畏。德中。
卷二 第 608c 页
勤护众生。不使烦恼恶鬼害于慧命。故云守护。此四
大王众天。三法度经云。身长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广
半由旬。衣重二分。食天甘露。人间五十年为彼一日。
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寿五百年岁。

二龙王众者。此初总标众名。从所领为名。毗楼博叉。
此有两解。玄莽三藏云。毗楼魄也。博叉月也。日照三
藏云。毗遍也多也。楼谓楼彼。此云色也。博叉谓博说
叉。此云诸根也。谓此龙王。眼等五根。皆有多种色相
庄严故。此王主领龙及富单那。富单那者。此云热病
鬼。列名中娑竭罗德叉迦等者。并如音义中释。言无
热恼者。谓一切诸龙有四种苦。此龙无故得此名也。
四苦者。一热沙堕头。二行欲时作蛇身。三为金翅鸟
食。四风吹宝衣露身之时。依谤佛经。此龙难初三苦。
大智度云。此龙是七地菩萨。依须弥藏经。此龙是马
形龙主。又一切龙。总有五种形类。一鸟形。善住龙王
为主。二蛇形。难陀龙王为主。三马形。阿那婆达多龙
王为主。四鱼形。婆楼那龙王为主。五虾蟆形。摩那斯
龙王为主。德中。菩萨以随类摄故。于外则降水雨。除
炎灾疫毒。于内施法雨。文中二。先兴身云布法雨。后
灭惑业苦一切热恼。

三鸠槃荼王众者。南方天王众。从所领为名。能领名
毗楼勒叉者。此云增长主。此王部领鸠槃荼薜荔多
二众。不令损恼众生得便增长色力寿命故。鸠槃荼
此云冬菰鬼。以形卯特异诸类得名。薜荔多此云魇
卷二 第 609a 页
魅鬼。广释并如音义中说。德中两句。初句自分自利
行。勤脩无碍法界法门。二胜进利他行。谓既自脩学。
后将化生。故云放光明也。

四乾闼婆王者。东方天王众。亦从所领为名也。列名
中提头赖吒者。此云持国。谓任持国土。拥护众生也。
此王领二部鬼。一名乾闼婆。此云寻香。亦曰食香。此
类止住十宝山间。唯食诸细末香。常供忉利番设奏
乐。二名毗舍阇。此云啖精气鬼。谓食啖有情及五谷
等精气。问四王皆领二部。何故每唯标一。以名王耶。
答理应具标。从稳便胜略故。德中二。初总。后别。总云
大法者。谓大法界缘起法也。别中六。一深信。二起解。
三生喜。四爱乐。五敬重。六脩行。此上六德。从始至终
展转因起。如次应知。

五月天子众者。月是所依处。天子是能依者。从能所
依为名故。云月天子。是依主释。俱舍第十一云。月去
此几踰缮那。持双山顶齐妙高山半(半即四万由旬)经五十
踰缮那。下面颇胝迦宝水精所成。能凉能照。长阿含
云。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尔。二分。一分
天金。一分琉璃。王座二十里。遥看似圆而实正方。其
中天寿五百岁。子孙相继。一劫不断。又表菩萨大悲
清凉照生死夜。饶益安乐。下文云菩萨清凉月等是
也。德中外事则如月夜分开发莲华。或显众生于生
死夜长眠。无所开觉。今菩萨月天开发众生菩提心
宝。或开发本觉智宝。谓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如出
卷二 第 609b 页
现品说。释云菩提心有二义。能生佛果故如华。可贵
故如宝。今约后义故也。

六日天子者。亦所依为名也。日轮去地。如月数量。依
俱舍说。径有五十一踰缮那。下面颇胝迦宝。火珠所
成。能热能照。长阿含云。其城正方二千四十里。高下
亦尔。宫城纯金。七宝莹饰。王座二十里。其中王寿及
子孙相续等。并同月天。又表智慧日多所饶益如出
现品说。德中外事则日光增长百谷华叶。乃至令身
安隐快乐。内德则以智日恒照众生。令增善法。

七三十三天众者。佛地论第五云。妙高山顶四面各
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三十三也。帝释之名。梵
本具云释羯罗印拿徕。此云帝主。拿音搦雅。徕音良
遐。旧云能天主者。谬也。若梵称释迦。则此云能也。迦
音甄何反。三法度经云。此天子身长一由旬。衣二由
旬。重六铢。寿一千岁。德中利他令脩普贤行故。云广
大业。

八须夜摩天王者。须此云善也妙也。夜摩此云时也。
佛地论云。此天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天。又准大集
经。此天中以莲华开合分昼夜故。又云以赤莲华开
为昼。白莲华开为夜。故名时分。随其时别。受乐亦异。
故云随受乐。此天身长二由旬。衣四由旬。广二由旬。
重三铢。寿二千岁。德中广大增善也。法善充足。亦如
彼天随时受乐也。

九兜率陀天王者。此云喜足天王。佛地论云。后身菩
卷二 第 609c 页
萨。于彼教化。多脩喜足行。故名喜足。谓得少即悦故
喜也。更不复多求故足也。长阿含云。此天身长四由
旬。衣八由旬。广四由旬。重一铢半。食甘露。寿四千岁。
德中忆一切佛名。常持不忘。

十化乐天王者。佛地论云。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
娱乐故。又但受用自所化乐。名不化他故。名为善化。
三法度云。此天身长八由旬。衣十六由旬。广八由旬。
重一铢。食甘露。寿八千岁。德中成利他行。谓调其因
行。使得解脱果。解脱亦是离障也。

十一他化自在天王者。佛地论云。令他化作乐具。显
巳自在受用故名也。三法度云。此天衣轻重寿命等。
皆准前。增减一倍。德中勤脩不思议解脱因故。云自
在方便。彼果即是广大法门。

自下第二色界诸天王众中有五众。谓大梵光音遍
净广果大自在众。所以此界总为五者。谓前三静虑
各有三天。第四静虑通摄九天。正唯三天。以四静虑
各为一众。大自在天亦为一众。故成五众。若但明静
虑。则有十八。若并自在。合有十九。若无想属广果。还
是十八者。萨婆多宗。第四禅中。应唯八天故。瑜伽第
四述彼云。色界有十八处。

自下有二。先通别名得名。后随文一一具释。前中谓
梵众梵辅大梵。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少净无量净遍
净。无云福生广果。无想天即广果摄。无别处所。复有
诸圣五净居宫。谓无繁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复
卷二 第 610a 页
有超过五净宫地大自在住处。十地菩萨得生其中。
又顺正理第二十一释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
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
殁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也。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
名梵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自地天内光
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
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意地受乐说名为净。于
自地中。此净严劣故名少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
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自此巳下。空中天所居
地如云密合。从此巳上。则无其事。从首为名故。云无
云。更有异生胜福方所可往生故。说名福生。居在方
所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离欲诸圣。以圣道
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
此。穷生死边。如还债尽。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净
居。或此天中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繁谓繁
杂。或谓繁广。于无繁中。此为最初。故名无繁。又广大
中此最劣故。亦名无繁。或名无求。不求趣入无色界
故。以善伏除杂脩静虑上中品障。意等调柔。离诸热
恼。故名无热。或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
或复热者。炽盛为义。谓上品脩静虑及果。此由未證
故名无热。巳得上品杂脩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现。
杂脩定障馀品至微渐见极清彻故名善见。更无有
处于有色中能过于此。名色究竟。或此巳到众苦所
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积集。色至彼后
卷二 第 610b 页
边。名色究竟。萨婆多宗不立大自在天故。彼论不释。
后随文一一具释者。初大梵天王众者。佛地论云。离
言寂静故名为梵。具名云梵摩。此云清洁寂静。谓创
离欲染故名清洁。根本定故名为寂静。言尸弃者。此
云持髻。谓此梵王顶有肉髻似螺形故。长阿含云。于
梵众中。以梵音语故立其名。其貌如少童。身白银色。
长半由旬。衣金色衣。非男非女。禅悦为食。寿命一劫。
德中四。一慈心内充。二外悯群品。三身放慈光。四令
获乐。初二句或合为一可知。

二光音天王众者。准瑜伽。应名极光净。又释智度论
云。第二禅中通名光音。彼天语皆口出净光故名也。
长阿含云。此天身二由旬。寿命二劫。德中四。一慈广
大。二定寂静。三智喜乐。四證无碍法界。

三遍净天王众者。以三禅中离喜故。身心遍净也。长
阿含云。以上方便。生于此天。其天王名净智。四臂持
风轮。御金超鸟。德中二。初明自住法界法门。后以此
门化利众生。

四广果天王众者。谓此第四禅报。是世间善果中最
胜故。名广果。德中外同彼天得最寂定故。内德成就
法性。其寂智契其中名安住宫殿。仁王经云。尔时世
尊入大寂室三昧是也。问何故第四禅众。唯列初三。
不显后六。答初三是正。馀是兼摄故。未堪受化者。何
故下文六十九云。喜目夜神。入大势力普喜幢解脱
时。于身一一毛孔中。出色究竟等天相似身云。出种
卷二 第 610c 页
种声。为彼天等说法耶。答彼据巳堪者。此约未堪者。
各依一义。不相违尔。

五大自在天王众者。此天王于三千界最为自在故。
智度第二云。此天有八臂三目。乘大白牛。知大千界
雨滴数量。此经贤首品中。亦同此说。又智度云。然第
四禅。总有八处。五处净居阿那含住。所馀三处凡圣
共居。过彼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
在天王。德中正智入理故云观无相。后智双行故云
平等。或由观解无相而行成平等。上来众成就中。初
各通列名各通叹德竟。

自下大段第二明列标名德。以德赞佛。前段中。叙众
次第。从近向远。先列同生。后列异生。此段之中。从远
向近。先列异生。后列同生。何故尔耶。本疏释云。前表
依本起末。今明摄末归本。又异生众中。前则先劣后
胜。今则先胜后劣者。谓前表法增微。今显尊位次第。
又此皆显法界缘起逆顺自在无障无碍。总合为一
大法界众。故作是说。今更助释有其二。有一者显佛
于诸众会无远无近然亦不坏远近之相故。逆顺互
列别。二者显众同生异生共四十类。表四十心皆是
因位。然一一位。悉极因门。但举初后。俱邻近佛中准
可知。然亦不坏位相次第。若不尔者。二俱过故。思之
可见。

就此段中。总分为二。初明异生众。后复次普贤下。明
同生众。前中二。初明众集见佛。后所谓下明大众各
卷二 第 611a 页
别得法述以叹佛。此判顺梵本。如次下显。前中二。初
总结众集。后此诸下明见佛所因。前中五。一总结众
集。二无边下明品类多种同满道场。三形色下。就诸
品类中。皆有首从各多形色。四随所下。各依本方。皆
得亲近。参而不杂。五一心等。明佛非散境。谓异体同
心。前后无间。眼意根识。并缘不易故。谓之一。二见佛
所因中。先辨意。后释文。意者前同生预会各有所以。
今异生见佛。还有其因。故此辨也。文中二。先一句总
指其众。后巳别离下别显。中三。一离障故见。二如见
下宿缘故见。三种无量下具德故见。何以须此三义
者。若唯离障及具德。而无宿缘。则无主伴之因。若唯
宿缘而不具德及离障。则见佛法界身不尽。亦不与
佛僧遍法界。初中三。一法说。谓巳离烦恼者。烦恼障
尽故。心垢者所知障尽故。一切者。通显分别俱生种
现尽故。及馀习者。彼诸无堪任性尽故。二喻况云摧
重障山者。二障力重如山。劣慧莫能碎灭。此诸大士
获金刚智。殄彼障山。三正明见佛。谓障尽故见无疑
也。

二宿缘中四。一总举多时摄受缘。谓昔劫海脩
行时故。二一一佛下。多善根摄受于彼多劫一一佛
所故。三种种下。随机多门成就故。四令其下。置于胜
道。令立大菩提因故。此中梵本云。皆以毗虑遮那如
来。昔于劫海菩萨行时。往诣彼彼诸如来所。以四摄
事善根摄受。以此诸方便门成安立一切智性道。

三具德中八句。一善根多。二善根大。三入佛海。四行
卷二 第 611b 页
圆满。五具出因。谓巳治所治故。六于彼劫海常见佛
分明。七以因行胜解入果德海。八以因解脱门。得果
解脱用。此中梵本云。巳种无量善根。获大福德势力。
各巳入方便愿海。各巳积集圆满净行。各巳于出离
道出。各巳照见彼诸如来。各以胜解力入如来功德
海。各以解脱门见佛自在。释曰。此异生众。由具上三
义。预会见佛也。言解脱门者。谓佛果自在称为解脱。
王神等各所得法名之为门。由此得入佛自在故。此
即解脱之门。依主释也。或此各所得法。能令自他离
缚无碍入果德。此解脱即门。持业释也。又解脱有多
种类。广释如章。问准下文。诸解脱门皆佛果法。如何
于中。有因行耶。

答佛果海中。具因果行。由虽得果
不断因行。然俱是果。显主伴故。

二别明大众各别得法述以叹佛中三十九众。各有
长行。经家叙列。各有偈赞。当对佛颂。就中分三。初明
天王众。次摩睺罗下明杂类王众。后主昼神下明诸
神众。就初天众中有二。初色界。后欲界。色界中五。一
大自在众。二第四禅。三第三禅。四第二禅。五初禅。就
大自在王众中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中列十王各
得一法。初云法界虚空者。大用所遍之处也。然有二
义。一就事。谓大空无边名虚空界。于中事物无尽名
法界。佛身大用。于此普遍。二就理事。谓外于空界容
一一尘处。各有无边刹海佛身。充满虚空。内则于彼
所遍之处。势同真性。如理圆满。故云法界。云寂静者。
卷二 第 611c 页
亦有二义。一明前大用用无相用相不碍常寂。二由
此智用即寂同真。是故大用得圆遍一切也。方便力
者。亦有二义。一明前寂静即寂无寂相不碍大用。二
内不异真性。外不失应机故。云方便。益物不虚故云
也。又虚空者。处广也。法界者。多物也。寂静力者。佛身
普遍广处多物之中。一一尘内。用而常寂。寂而常用
也。二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者。亦有二义。一以普眼观
见一切法。不坏多事相。令同理性故。云自在。二于一
法中。普见一切。展转不相妨碍故。云自在。三知一切
法不生等者。亦有二义。谓知不生等。内證真理。无功
用行。外应群机。又不生等有二义。一就境。二约行。就
境有五。一据所执。谓由是妄执无法可生灭也。又情
有即是理无故。云不生也。理无即是情有。是故云不
灭。不灭不生是一法也又求执所相。不可得故不生。
能显无相性故不不灭即不生唯一法也。二据缘起
性。谓法无自体。揽缘而起。即生无生。既本不生。故无
可灭也。又缘起无性故不生。无性缘起故不灭。论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是故不生即不灭。不灭即
不生。为一物也。又推缘无起故不生。能离无生性是
故不灭。三据圆成性。谓非是有为故。无彼生灭相故。
又非妄心境故不生。證智所證故不灭。又体离有故。
离无故。不生不灭也。又约用。随缘故。不变故。不生不
灭。不灭即是不生。不生即是不灭。唯一物也。四通约
三性混融。于一法上。据所执故不生。据圆成故不灭。
卷二 第 612a 页
据依他故亦不灭。五约三无性。非不生非不灭。然此
四句合为一法。圆融无碍。顿思可见。二约行者。谓智
背情證理而无来去。谓背舍妄执而无去。应机现前
而不来。又往应群机而不去。恒归寂灭而不来。不来
即是不去。无二为一味也。又应机无从来。化毕无所
去。常遍一切处时。不来不去。时处相寂。称一味法界。
故不来不去也。由此大智无念应机如末尼天鼓无
思成事故。云无功用行也。四现见一切法等者。从慧
海深广而现见法实。五与众生等者。谓巧授深定。令
得法乐。六令观寂静等者。谓观真灭妄。舍生死怖。七
善入无边等者。谓巧现世故名善入无边境。令解无
性无依理故名不起有业。八中勘梵本。天王名爱乐。
大智无可字得法名普往十方等者。依体起用故。普
往十方说法。用不离体故。不动无所依。九入佛寂静
等者。佛是寂静者世间是佛之境寂静者。入世间现
众生前名入。普现光者。现身语光物。十住自所悟处
等者。菩提是广大所缘境。众生是无边取缘境。依自
所悟无二悲智。起通化生。以求菩提故。

颂中二。先辨颂之因缘。后正释颂文。前中二。先通显
颂类。后明颂意。前中总有四种。一名阿耨率睹婆颂。
此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颂。其中八字成句。四句
成颂。此则无简长行及偈。皆约字数为定也。二名伽
他颂。此云讽颂。或名不颂。不颂长行之颂故。或名直
颂。谓直以偈颂说法故。三名祇夜颂。此云应颂。四名
卷二 第 612b 页
蕴驮南颂。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颂
持故。上四颂中。初一字数常定。后三不定。或七字六
字五字四字三字等句。四句成颂。令此即常四中第
三七字句也。若据当时对佛说偈。即是第二伽他颂
也。下并准知。后明颂意中二。先通辨意。后别属当。前
中有八。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
三为钝根者重说故。四为后来得闻故。五随意乐故。
六为易受持故。七为增明前说故。八说前长行所未
说故。后别属当者。此中于前八。意正有初二。或五六
也。

第二释文中二。初长行标举。后佛身下正显颂文。前
中云妙焰等者。牒前。初天王名承佛等者。显非自能。
无我慢故。普观等者。示无偏心。普腾众意故。显非唯
巳。与众同说故。后正释颂中。十偈依次。各颂前一法
门。初中前二句颂法界虚空界。次一句颂寂静。后一
句颂方便力。以此一颂是说偈者自法故。不结天名。
下并准知。二中初二句颂普观诸法。谓然法灯。法名
普观。次句颂自在。下句结天得法。下并准此。三中初
二句颂知法不生灭等。次一句颂无功用行。又亦初
句同颂无功用行。四中初二句颂智慧海。次一句颂
见实相。谓前约天王故说自见。今以此叹佛故。说令
他灭痴。即是见真也。五中初二句颂与众生大方便
定。谓定中观佛。能灭烦恼。次句颂无边安乐。六中初
句颂痴闇怖。以一句颂令观寂静法。次一句智灯破
卷二 第 612c 页
暗。颂前灭字。七中初二句颂善入无边境界。境界即
十方处也。次句颂不起诸有业。谓令解无性无依。即
不起诸有也。八中初二句颂普往十方说法。次一句
颂不动无依。九中初二句颂入寂静境。谓依寂起用
名入。次一句颂普现光明。十中初二句颂无边广大
境。次一句颂住自所悟处。谓悲智缘彼二境。起通摄
化。

第二明第四禅长行十中。初云普观等者。依本中有
三。一观巳信佛境者。根应何门入法。二观未信佛境
者。应何法令信。三观巳布法云降法雨。俱令益故。梵
本云。普观一切众生根及疑。广布法云。二随忆念等
者。谓能随一切众生心念。现佛形色。令作意者得见
故。梵云能示现佛一切形色。令作意随念见。三法性
平等者。谓佛庄严身无所依。与法性列到。故云平等。
故颂中法性无依为喻。喻佛身无依也。四中云了知
一切世间法者。了众生世间心法差别。一念安立者。
随机心现种种相身。身多如海也。五于一毛孔等者。
此中无碍有二种。一一多无碍。一毛孔现难思刹故。
二小大无碍。毛孔中现刹。准颂中约业用门说。六入
普门等者。此文未回。应云观察法界入普门解脱门。
谓加行观察法界根本證入普门。普门之与法界。眼
目异名尔。七为一切众生等者。谓根器无边。现身亦
尔。根熟者无巳故。云无边劫常现前。八一切世间等
者。谓观世间生灭法即无生灭名入。如日光于水现
卷二 第 613a 页
影。水离迁流。而影不动故。颂中云幽奥处常寂然等。
此即离言念故。云不思议法也。九示一切众生等者。
谓说圆满法轮。一即一切等。难思境界。名为出要法
也。十观察一切等者。谓观根器。授以佛法。如纳物于
器中故云入也。颂中观自众内三类天。此中同。下三
禅。皆有三天。准馀可知。十偈次第。颂前十法。用叹如
来。初中初二句颂观一切众生根。谓根类多端。唯佛
能了。非馀所知故。云诸佛境等。下二句颂为说法断
疑。令未信者令信。巳信者令解佛境。生大意乐。二中
初句颂通忆念。次一句颂梵本中现佛形色。次一句
颂令见佛。或后二句皆颂令见佛。三中初一句颂法
性平等无依。次二句颂佛现庄严身平等无依。二俱
无依故平等也。四中初一句颂了知一切世间法。次
二句颂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五中初二句颂
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刹。次一句颂无障碍。谓佛力自
在故。六中初句内一切法门者。颂普门也。无尽海者。
颂法界也。次一句颂入字。会同一法故。次一句颂观
察。七中初二句颂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次一句颂
无边劫常现前。谓身遍满故无来去。或初二句物颂
前法。次一句发明前句。谓虽多劫为众生种种现。然
佛自体本无来去。八中初句颂观世间境。次二句颂
入不思议法。谓观世生灭无生灭。名入幽奥处。如日
光于水现影。影常在迁流中。而不迁流。世间即是所
现境故。此境即如故。法性常然。亦即离言念。前云不
卷二 第 613b 页
思议也。九中初二句颂示一切众生。次一句颂出要
法。十中初二句颂观一切应化众生。次一句颂令入
佛法。

第三明第三禅长行中十三各得一法门。初了达一
切等者。谓了达众生大涅槃因。即观察惑染性不可
得及诸行海故。梵本云观察一切众生解脱资粮方
便。方便即是离相巧脩也。二随一切等者。随乐现形。
如日光水中现影。即相无相。广说如前。且约天王众
同分说。理实普现遍周法界。勘梵本。光影之影。简异
映质之影。三普严净等者。谓离相名脩名脩行海名
大方便。以彼行。回向一切净土。名普严净。净土佛为
主故。名佛境界也。四随诸众生等者。谓深厚大悲。常
随众生。化无竟期。五忆念如来等者。念佛过去种种
调生方便行。念佛当来此行无尽。六普门陀罗尼等
者。谓佛有世间海尘数普门陀罗尼多故云海。一一
总持者。一切法门名普门。将彼总持海中普门义。示
教众生。名所流出也。七能令众生等者。梵本云。能令
众生于佛出世生难遇意乐清净胜解藏。按胜解即
是信。信即是藏。故名信藏。由信出生众行。珍宝亦是
摄受义故。贤首品云。信是宝藏第一法。为清净手受
众行。八能令一切众生等者。谓令闻乐法生信。闻理
法生喜。闻行法出离。或令众生闻法巳。未信者能生
信。未解者能解故喜。未解脱者令解脱故出离。九入
一切菩萨等者。谓菩萨善巧调众生行。广如虚空。数
卷二 第 613c 页
无边际。用无穷尽。十观众生等者。谓佛以普悲智。观
众生烦恼海。欲杖彼皆令出离故普悲也。然不见实
众生实烦恼故智也。还以此法为众生说。令得出离
也。颂中有十一偈。于中前十。次第颂前十法。后一重
述前第四随众生流转生死海中所化事。前中初颂
内初二句颂了达。上句明佛。下句化处。次一句颂方
便。谓说佛境界令信入。下句颂解脱道之果。二中初
一句颂随天众所乐。谓处世应机也。应体相尽故无
所依。次一句颂如光影普现。释光影言。广如前显。次
一句合前法喻。重显无依义。三中初一句颂大方便。
谓具脩行海。次一句颂普严净佛境界。次一句重显
大方便称法性脩。四中初二句颂众生永流转生死
海。由无慧眼见出路故。次一句颂随字悲深不舍故。
五中初二句明佛调生行高胜难测。次一句辨巧行
多门总相颂佛调生行。六中初二句颂普门陀罗尼
海。次一句颂所流出。七中初二句颂能令众生值佛
生难遇意乐。次一句颂生净信藏。八中初二句颂令
众生所闻之法。次一句颂信喜出离。九中初二句入
菩萨调生行等。前就因名菩萨。今据果云如来。如空
无尽名不思议。次二句颂天王名及得法。十中初二
句颂观众生无量烦恼。次一句颂普悲智。十一中初
一句。重显前第四颂中初二句于痴覆盲闇众生处
先放身光照烛。次二句重显前中次一句如来示以
清净道妙音。即是须弥音故。
卷二 第 614a 页

第四明第二禅中长行十王各一法门。初云恒受等
者。有二义。一内證真乐。二外应成益。谓消苦因令苦
灭也。二大悲等者。缘悲无量境。起无量行。行称彼境
故。曰相应。其行深广喻之如海。令物离苦得安乐。生
于喜乐喜乐。从悲行出故名为藏也。三一念中者。法
界体事之时也。一切众生无边劫所脩福德力者。善
业力所感器世间也。多劫中多刹随性融通。在一念
时中现也。四普便等者。谓佛以神力。变成坏世界。作
严净佛土。如虚空不生灭。如密严土同无为性。又如
足指按地。变此界成清净刹。按此中文回不尽。应云
普便成住坏一切世间皆悉清净如虚空。变秽成净
故名清净。变相迁成不迁故如虚空也。五爱乐信受
等者。圣人即佛菩萨也。爱乐圣人。亲近学行。信受圣
法故。听闻生解。即增进菩提心故。梵本云。爱乐信受
一切圣人法增长无比欢喜。六能经劫住等者。地谓
十地菩萨智也。义谓證净则地智所缘十地理趣。梵
本云。说诸地奈耶故方便。谓阿含净教。是入地方便
故。经劫住说者。显说者辨才及所说法皆无尽故。七
一切菩萨等者。谓虽佛一念遍十方现八相处悉开
供养。此云菩萨。是佛菩萨故。与偈无违。此云方便。是
现八相故。此云降神。举初摄馀故。八观察无尽等者。
谓观佛现身神通无尽。领佛说法智海无穷。九一切
等者。谓一切诸佛。虽皆功德海满。不须臾脩。但以大
悲无障㝵愿。誓当彻穷来际。利乐不断。言方便力者。
卷二 第 614b 页
即无障㝵愿力也。十如来往昔等者。谓宿愿供佛。于
彼佛所。初立誓及信。次行入證名爱乐藏。颂中十偈
次第。颂前法门。初中初二句宿因。后二句现果。由昔
信佛。内證寂静乐。外能府就众生令苦灭故。令悉见
其果也。二中初二句。颂大悲心相应海。上句悲者。下
句悲行。巳上是能相应海。次句颂喜乐藏。谓悲能拔
忧苦。生喜乐。是藏义。巳上是所相应海。三中初一句
颂一念中。此云佛法者。此一念时。是佛之所有假借
世俗名言法。谓不相应行法。然实非行。密严云。如来
蕴界。常无变易。以此念中能现广刹。故名广大。梵本
云。佛之法广大多刹海能示现。如彼诸成坏如亭主
音少分解脱。次二句颂普现无边劫众生福德力。谓
即所感刹也。梵本云。诸佛如是广大法。悉能显示多
刹。随彼坏成如实现。四中初一句颂普便成住坏等。
谓佛神通普便故。次二句颂皆悉如虚空清净。五中
初二句颂爱乐圣人。次一句颂信受圣法。六中初句
颂经劫住。次二句颂说地义方便无伦是一切也。七
中前三句总颂八相普周。略不颂供养。八中初一句
颂智慧海。谓说法无尽。次一句颂无尽神通。次一句
颂前二刹益。九中初二句颂功德海满。次一句颂方
便力出现世间。谓无障碍愿力常现世间。十中初二
颂。颂往昔愿力等。次一句颂发誓生信等。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二
卷二 第 614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