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行位¶ 第 1030c 页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卷三之上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 十行位
第一欢喜行。南方有国土。名为三目。彼有比
丘。名曰善见。南义如前。国土名三目者。以明
法眼智眼慧眼。以此善知识。于此行中。常以
此三眼。善利众生。故名三目。目者眼也。以法
眼明净。常见法身。智眼知根。善知根器。慧眼
简择。明见正邪。以此三眼处行无惑。若无此
三眼。自亦恒迷。事无不染。何堪利物令离盖
缠。以善知识道德行门。而标其国。名为三目。
十行位¶ 第 1031a 页
比丘名善见者。以此三眼知根。应根与益。不
浪施教。名为善见。何故此十行之初。以比丘
为首。以明处行。先以三眼明彻。于世间中心
境无垢。名曰比丘。以比丘无染。是解脱义。此
十行初以比丘。是处行不染义。十住初妙峰
山顶德云比丘。是从定起观。以明相尽出俗
之义。十回向初。鬻香长者号青莲华。以明回
出缠心多者。令入生死。成大慈悲行。处世知
真。而不染污。故号青莲华。以俗表之。如净名
之流是也。十地初以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此
云主当春生。以明十地大悲行常处生死长
夜。主当一切众生。令善芽增长。亦是主当春
生苗稼神。善财至三眼国。于城邑聚落村邻
市肆川源山谷一切诸处。周遍求觅者。城者
可知。邻者尚书大传曰。五家为邻。三邻为
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此是虞夏之制也。自
馀可知。善财如是求觅。以明观察诸法。静乱
无体。一切处无著。比丘在林中经行往返者。
以明万行如林覆荫。庄严万有也。地有林庄
严真境。人有行庄严自身。及益他人也。往返
经行者。明体不住生死。不住解脱涅槃。故其
比丘壮年者。以明在世毁赞无倾。利生无尽。
为壮年美貌端正可喜。其发绀青右旋不乱。
顶有肉髻。皮肤金色。颈文三道。额广平正。眼
目修广。如青莲华。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以
明法眼智眼慧眼内严。外彰善行。慈悲和悦
知根接。生以得报相严身具。有三十二相正
果报也。正经行时。不迟不速。审谛经行。无量
天龙八部释梵护世等。十众前后围绕者。以
浪施教。名为善见。何故此十行之初。以比丘
为首。以明处行。先以三眼明彻。于世间中心
境无垢。名曰比丘。以比丘无染。是解脱义。此
十行初以比丘。是处行不染义。十住初妙峰
山顶德云比丘。是从定起观。以明相尽出俗
之义。十回向初。鬻香长者号青莲华。以明回
出缠心多者。令入生死。成大慈悲行。处世知
真。而不染污。故号青莲华。以俗表之。如净名
之流是也。十地初以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此
云主当春生。以明十地大悲行常处生死长
夜。主当一切众生。令善芽增长。亦是主当春
生苗稼神。善财至三眼国。于城邑聚落村邻
市肆川源山谷一切诸处。周遍求觅者。城者
可知。邻者尚书大传曰。五家为邻。三邻为
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此是虞夏之制也。自
馀可知。善财如是求觅。以明观察诸法。静乱
无体。一切处无著。比丘在林中经行往返者。
以明万行如林覆荫。庄严万有也。地有林庄
严真境。人有行庄严自身。及益他人也。往返
经行者。明体不住生死。不住解脱涅槃。故其
比丘壮年者。以明在世毁赞无倾。利生无尽。
为壮年美貌端正可喜。其发绀青右旋不乱。
顶有肉髻。皮肤金色。颈文三道。额广平正。眼
目修广。如青莲华。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以
明法眼智眼慧眼内严。外彰善行。慈悲和悦
知根接。生以得报相严身具。有三十二相正
果报也。正经行时。不迟不速。审谛经行。无量
天龙八部释梵护世等。十众前后围绕者。以
十行位¶ 第 1031b 页
行感招受化之众也。主方神随方回转者。震
巽离坤兑乾坎艮上下二方为十方。皆有神
随逐回转而行。又表法中震为木。以木中
都含十方之法。以十下八为木字。震为音声。
为震动。为青龙。为吉庆。为春生。为发明。为
众善之首。以此法事先东方为首。南方离。为
虚无。为正为日。为目为心。为文章。为盛明。
若达心虚无。即有智慧文章明也。故问一知
十者。是智盛明义。以此十朋之龟者。问一知
十。表智慧明也。北方者为坎为水。为玄武为
始明。此方以明暗创分。以为北字。故十一月
一阳生。以明暗始分之始。暗去明来。明暗相
背也。又表正在玄武。迷愚奸邪之际。善恶不
和。不相信顺。亦是明暗不比。皆相违背。故云
北字。海幢比丘背上。出二乘以表之。又坎
为牢固为水。水善利万物。皆是随方回转之
义。善恶之道十方参有。东北方为山。为石为
止。为小男为童蒙。年初岁末在其中。丑未相
冲。是阴阳之介。金墓在丑。木墓在未。日生于
寅。月生于申。以艮为山故。表山高难升。以
人巴为艮字。若表圣道难登。心净不动如山。
方正道现也。即以艮止其心。正道现为艮义。
皆随方回转义。东南方为巽。为风为长女。为
言说为风教。故巽主辛丑辛未。以丑为小男。
未为众人为信顺。以明巽为言说风教。以化
众人。童蒙小男已至道者。德合天地。然不须
教也。是故口出风。而施言教。以定正邪。是非
尽言说俱巳。故两巳共成巽字。约略如是。十
方之法难量。一方之法具有十方。互体参差
巽离坤兑乾坎艮上下二方为十方。皆有神
随逐回转而行。又表法中震为木。以木中
都含十方之法。以十下八为木字。震为音声。
为震动。为青龙。为吉庆。为春生。为发明。为
众善之首。以此法事先东方为首。南方离。为
虚无。为正为日。为目为心。为文章。为盛明。
若达心虚无。即有智慧文章明也。故问一知
十者。是智盛明义。以此十朋之龟者。问一知
十。表智慧明也。北方者为坎为水。为玄武为
始明。此方以明暗创分。以为北字。故十一月
一阳生。以明暗始分之始。暗去明来。明暗相
背也。又表正在玄武。迷愚奸邪之际。善恶不
和。不相信顺。亦是明暗不比。皆相违背。故云
北字。海幢比丘背上。出二乘以表之。又坎
为牢固为水。水善利万物。皆是随方回转之
义。善恶之道十方参有。东北方为山。为石为
止。为小男为童蒙。年初岁末在其中。丑未相
冲。是阴阳之介。金墓在丑。木墓在未。日生于
寅。月生于申。以艮为山故。表山高难升。以
人巴为艮字。若表圣道难登。心净不动如山。
方正道现也。即以艮止其心。正道现为艮义。
皆随方回转义。东南方为巽。为风为长女。为
言说为风教。故巽主辛丑辛未。以丑为小男。
未为众人为信顺。以明巽为言说风教。以化
众人。童蒙小男已至道者。德合天地。然不须
教也。是故口出风。而施言教。以定正邪。是非
尽言说俱巳。故两巳共成巽字。约略如是。十
方之法难量。一方之法具有十方。互体参差
十行位¶ 第 1031c 页
卒申难尽。但随世法及出世法。随事回转。是
故经言。主方神随方。回转者法也。以明法无
定体。随事变通。以明处此位中。随其世间事
宜。教行自在。随方回转。引导其前者。以明善
施教行。引导一切众生。以教行为先也。足行
神持宝莲华。以承其足。神表智。于万行中处
世无染也。以明行体性无垢故阎浮幢林神。
雨众杂华云。此林近阿耨达池。以表万行如
林。覆荫含生。不行一行。处行无量。度脱众
生。华者行也。无尽光神。舒光破暗者。恒以智
慧破一切迷暗故。不动藏地神。现诸宝藏。令
一切众生修其善业。发开智慧宝藏故。普光
明虚空神。庄严虚空者。以普光明智度众生。
普令众生行于空行。破诸迷暗。获无量福德。
以自庄严成就。德海神雨摩尼宝者。以大慈
悲行净众生垢故。无垢藏须弥山神。顶礼恭
敬。曲躬合掌。以明自智高胜。恒行谦敬。无我
慢之心。无碍力风神。雨妙香华。此是巽神。以
明智慧善说风教。闻者欢悦。是香华义。巽为
风教义。春和主夜神。庄严其身投地者。众善
行为庄严。一切者。行不离根本智地常觉悟。
主昼神执普照诸方摩尼幢。住在虚空。放大
光明者。以明无相法身为虚空。根本智光为
摩尼宝幢体。以智自性无垢净光为照耀体。
以明万行及以心境。恒以根本普光明智普
照十方。无一法可得。而以万行度诸众生。不
离此智。常不迷心境。即能于世间而无染著。
处于世间教化众生。常行此十行法。而无过
失。此十个神以表神智处世之行十波罗蜜。
故经言。主方神随方。回转者法也。以明法无
定体。随事变通。以明处此位中。随其世间事
宜。教行自在。随方回转。引导其前者。以明善
施教行。引导一切众生。以教行为先也。足行
神持宝莲华。以承其足。神表智。于万行中处
世无染也。以明行体性无垢故阎浮幢林神。
雨众杂华云。此林近阿耨达池。以表万行如
林。覆荫含生。不行一行。处行无量。度脱众
生。华者行也。无尽光神。舒光破暗者。恒以智
慧破一切迷暗故。不动藏地神。现诸宝藏。令
一切众生修其善业。发开智慧宝藏故。普光
明虚空神。庄严虚空者。以普光明智度众生。
普令众生行于空行。破诸迷暗。获无量福德。
以自庄严成就。德海神雨摩尼宝者。以大慈
悲行净众生垢故。无垢藏须弥山神。顶礼恭
敬。曲躬合掌。以明自智高胜。恒行谦敬。无我
慢之心。无碍力风神。雨妙香华。此是巽神。以
明智慧善说风教。闻者欢悦。是香华义。巽为
风教义。春和主夜神。庄严其身投地者。众善
行为庄严。一切者。行不离根本智地常觉悟。
主昼神执普照诸方摩尼幢。住在虚空。放大
光明者。以明无相法身为虚空。根本智光为
摩尼宝幢体。以智自性无垢净光为照耀体。
以明万行及以心境。恒以根本普光明智普
照十方。无一法可得。而以万行度诸众生。不
离此智。常不迷心境。即能于世间而无染著。
处于世间教化众生。常行此十行法。而无过
失。此十个神以表神智处世之行十波罗蜜。
十行位¶ 第 1032a 页
令修行者仿之。我闻圣者已下请法。比丘答
之。我年既少。出家日近者。以明初从十住。创
入十行之首也。我此生之中。于三十八恒河
沙佛所。净修梵行者。以明不离法眼智眼慧
眼三法为三十。此三法上。皆能破除心境识
上十无明。以此三法所观。一切心境识。皆不
离法眼智眼慧眼。所知见故。即八正道行。恒
相应故。故言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
以恒河沙邪见一切烦恼。以三眼观之。无有
一法不解脱者。不离法眼智眼慧眼所知见
故。无有一法不清净故。身口意悉清净故。故
云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以三眼净。
一切见闻觉知境。总净名为佛之知见也。经
云。或有佛所。一日一夜净修梵行。乃至七日
七夜。半月一月。一岁乃至不可说劫。净修梵
行。乃至入无所證处。净修梵行。亦见彼佛
成等正觉。说法各各差别。无有杂乱者。以月
无始无终。无有本末。一切心境之上。不见一
法是非能所。是修梵行。梵者净也。善了心境
无染净是非之性。常作如是观。是于一切佛
所净修梵行。以自心境一切净故。即是佛也。
修行者终不可于自他之上。存是立非。得为
成佛也。设经尘劫勤劳。无免生死。何如心境
皆净。以三眼随用。住持世间。修行者应常
以三眼观察世间。令心境识以成智业。心境
清净慈悲和悦。主导众生。无有劳倦。何事须
忧。一切佛法自然明了。我唯知此菩萨无尽
灯解脱门已下。明推德于前更令升进。以法
眼智眼慧眼常照现前。令不迷心境。即情识
之。我年既少。出家日近者。以明初从十住。创
入十行之首也。我此生之中。于三十八恒河
沙佛所。净修梵行者。以明不离法眼智眼慧
眼三法为三十。此三法上。皆能破除心境识
上十无明。以此三法所观。一切心境识。皆不
离法眼智眼慧眼。所知见故。即八正道行。恒
相应故。故言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
以恒河沙邪见一切烦恼。以三眼观之。无有
一法不解脱者。不离法眼智眼慧眼所知见
故。无有一法不清净故。身口意悉清净故。故
云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以三眼净。
一切见闻觉知境。总净名为佛之知见也。经
云。或有佛所。一日一夜净修梵行。乃至七日
七夜。半月一月。一岁乃至不可说劫。净修梵
行。乃至入无所證处。净修梵行。亦见彼佛
成等正觉。说法各各差别。无有杂乱者。以月
无始无终。无有本末。一切心境之上。不见一
法是非能所。是修梵行。梵者净也。善了心境
无染净是非之性。常作如是观。是于一切佛
所净修梵行。以自心境一切净故。即是佛也。
修行者终不可于自他之上。存是立非。得为
成佛也。设经尘劫勤劳。无免生死。何如心境
皆净。以三眼随用。住持世间。修行者应常
以三眼观察世间。令心境识以成智业。心境
清净慈悲和悦。主导众生。无有劳倦。何事须
忧。一切佛法自然明了。我唯知此菩萨无尽
灯解脱门已下。明推德于前更令升进。以法
眼智眼慧眼常照现前。令不迷心境。即情识
十行位¶ 第 1032b 页
种子总亡。唯智慧现前。名为无尽灯法门。又
以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故
云无尽灯也。此位以檀波罗蜜为主。馀九为
伴。
第二饶益行。南方有国土。名曰名闻。南义如
前。国号名闻者。以明自在童子智德高远。物
无不晓。书数算法。技术众艺。世间益生之法。
莫不洞达。以是名声远闻。故国名名闻。童子
名自在者。以童子得不死之命。一切世法不
能沮坏。于生死中。随器现形而自在。故云自
在。在河渚者。水中可居处大者名洲。小者曰
渚。小渚曰沚。聚砂为戏者。以明算法随聚砂
之多少。算知颗粒。此位中童子自在知之法。
约有十法。一书二算三印四医五工巧六和
合仙药七农八商贾九相十知人根器而教授
之。有此十法。而利众生。算法阿庾多。此方
一兆。那由他此方一亿。自馀算数梵本未翻。
从我唯知此一切工巧神通已下。是推德升
进。此位以戒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十住位
以十二缘生观。观生死海。为佛智海为戒体。
此十行法为戒体。以成饶益之行。
第三无违逆行。以忍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南义如前。有一大城。名为海住。前之二位所
云国。此位云城者。何以明但以约智德所知
为国。今此位以忍防护身口意业。不令高慢。
名之为城。城名海住。明下心如海。容纳众流
而无所弃。优婆夷名具足者。以能具足施戒
忍进慈悲。具此五法名为具足。在此城中所
住之宅者。以明忍行内严。不居其外。故在城
以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故
云无尽灯也。此位以檀波罗蜜为主。馀九为
伴。
第二饶益行。南方有国土。名曰名闻。南义如
前。国号名闻者。以明自在童子智德高远。物
无不晓。书数算法。技术众艺。世间益生之法。
莫不洞达。以是名声远闻。故国名名闻。童子
名自在者。以童子得不死之命。一切世法不
能沮坏。于生死中。随器现形而自在。故云自
在。在河渚者。水中可居处大者名洲。小者曰
渚。小渚曰沚。聚砂为戏者。以明算法随聚砂
之多少。算知颗粒。此位中童子自在知之法。
约有十法。一书二算三印四医五工巧六和
合仙药七农八商贾九相十知人根器而教授
之。有此十法。而利众生。算法阿庾多。此方
一兆。那由他此方一亿。自馀算数梵本未翻。
从我唯知此一切工巧神通已下。是推德升
进。此位以戒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十住位
以十二缘生观。观生死海。为佛智海为戒体。
此十行法为戒体。以成饶益之行。
第三无违逆行。以忍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南义如前。有一大城。名为海住。前之二位所
云国。此位云城者。何以明但以约智德所知
为国。今此位以忍防护身口意业。不令高慢。
名之为城。城名海住。明下心如海。容纳众流
而无所弃。优婆夷名具足者。以能具足施戒
忍进慈悲。具此五法名为具足。在此城中所
住之宅者。以明忍行内严。不居其外。故在城
十行位¶ 第 1032c 页
中。所居之宅。四面无量种种众宝庄严者。以
明一心内怀法忍。感招无量功德庄严。优婆
夷处于宝座者。以忍为座体。盛年美貌端正
可喜。以忍报严也。素服垂发。身无璎珞者。此
舍外华严。以明忍状。色相威德光明者。忍行
志德感乘故。容貌可喜。其宅广博。一室而开
四门者。以忍施仁慈广大。以四摄法四无量
心无限也。以一小器置于座前。一切世界无
限大众来所食。皆随根得食得道。各各差别。
以法忍施戒慈悲谦下。无自大憍慢为小器。
即功德广大施无边。若能忍心如虚空。福德
庄严无有尽也。故颂云。行忍身心无中边。除
见大小如虚空。其心平等无高卑。十尘法施
亦无尽。此位明十行忍门。十千童女总明忍
辱柔软和悦之行。以女表之。眷属有百万阿
僧祇者。以明忍辱慈悲柔和行周。从我唯知
此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门已下。明推德升
进。以明忍辱一门即诸行具足。诸功德藏具
足也。
第四无屈挠行。精进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南义如前。有城名大兴者。以明精进波罗蜜。
大兴财法二施之行悉周遍。故城名大兴。居
士号明智者。以智能随俗。善行二施。饶益一
切众生。故名明智。善财于城内市肆衢道七
宝台上。处无数宝庄严之座。而坐其上。其座
十种庄严。广如经说。皆依十种波罗蜜行报
生。故先云七宝台上以为座体者。以明万行
以七觉支分为体。七觉者。一择法觉支。二
精进觉支。三念觉支。四喜觉支。五猗觉支。六
明一心内怀法忍。感招无量功德庄严。优婆
夷处于宝座者。以忍为座体。盛年美貌端正
可喜。以忍报严也。素服垂发。身无璎珞者。此
舍外华严。以明忍状。色相威德光明者。忍行
志德感乘故。容貌可喜。其宅广博。一室而开
四门者。以忍施仁慈广大。以四摄法四无量
心无限也。以一小器置于座前。一切世界无
限大众来所食。皆随根得食得道。各各差别。
以法忍施戒慈悲谦下。无自大憍慢为小器。
即功德广大施无边。若能忍心如虚空。福德
庄严无有尽也。故颂云。行忍身心无中边。除
见大小如虚空。其心平等无高卑。十尘法施
亦无尽。此位明十行忍门。十千童女总明忍
辱柔软和悦之行。以女表之。眷属有百万阿
僧祇者。以明忍辱慈悲柔和行周。从我唯知
此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门已下。明推德升
进。以明忍辱一门即诸行具足。诸功德藏具
足也。
第四无屈挠行。精进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南义如前。有城名大兴者。以明精进波罗蜜。
大兴财法二施之行悉周遍。故城名大兴。居
士号明智者。以智能随俗。善行二施。饶益一
切众生。故名明智。善财于城内市肆衢道七
宝台上。处无数宝庄严之座。而坐其上。其座
十种庄严。广如经说。皆依十种波罗蜜行报
生。故先云七宝台上以为座体者。以明万行
以七觉支分为体。七觉者。一择法觉支。二
精进觉支。三念觉支。四喜觉支。五猗觉支。六
十行位¶ 第 1033a 页
定觉支。七舍觉支。以根本智为长者之身。故
为明智。居士者居世间而不染。故名居士。以
其明智坐七觉支。成无量妙行门。作自利利
他升进之行。明一切万行觉观。治习解迷。精
进无倦。成就大慈大悲。皆不离一切法空。自
性无垢白净无作智为本体。以染净习气。及
乐出世间心之胜劣。令知慈悲增减不圆满
障。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位升
进之行名目。与修行者作样。令学者仿之依
教不错。故市四衢道坐七宝台座。以七觉支
为座体。以明四摄四无量心。故名四衢道。以
七觉支分十波罗蜜及无量行。名众宝庄严。
常处生死烦恼为朝市。以明此位精进之行。
应如是行财法二施之门。善财请法。居士令
观来众色类无量广多。及来众欲乐不同。劝
观之已。居士须臾系念。仰视空中。如其所须
悉从空而下。一切大众普皆满足者。以表明
智自体是空。一切果报。皆从空智而幻生故。
以此仰视虚空。表其空智幻生福报诸功德
海。从此空智而生。是以观其本源。令知果报
功德所生之因。大慈大悲财法大舍。悉从空
智而起。一切万行从空智慧而生。及以一切
众生及以业果。皆如是也。令修行者善知心
境一切功德果报。及一切众生所行因果。皆
从空智而有。众生不了妄作无明。而作善恶
业。迷其空智。生死流转。了此法者得大明
智。而常随俗行于慈悲。诸功德海财法二施。
广大无尽随念而至。从此空智而有故。是故
须观令学者识本。仿之在行无染。犹如莲华
为明智。居士者居世间而不染。故名居士。以
其明智坐七觉支。成无量妙行门。作自利利
他升进之行。明一切万行觉观。治习解迷。精
进无倦。成就大慈大悲。皆不离一切法空。自
性无垢白净无作智为本体。以染净习气。及
乐出世间心之胜劣。令知慈悲增减不圆满
障。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位升
进之行名目。与修行者作样。令学者仿之依
教不错。故市四衢道坐七宝台座。以七觉支
为座体。以明四摄四无量心。故名四衢道。以
七觉支分十波罗蜜及无量行。名众宝庄严。
常处生死烦恼为朝市。以明此位精进之行。
应如是行财法二施之门。善财请法。居士令
观来众色类无量广多。及来众欲乐不同。劝
观之已。居士须臾系念。仰视空中。如其所须
悉从空而下。一切大众普皆满足者。以表明
智自体是空。一切果报。皆从空智而幻生故。
以此仰视虚空。表其空智幻生福报诸功德
海。从此空智而生。是以观其本源。令知果报
功德所生之因。大慈大悲财法大舍。悉从空
智而起。一切万行从空智慧而生。及以一切
众生及以业果。皆如是也。令修行者善知心
境一切功德果报。及一切众生所行因果。皆
从空智而有。众生不了妄作无明。而作善恶
业。迷其空智。生死流转。了此法者得大明
智。而常随俗行于慈悲。诸功德海财法二施。
广大无尽随念而至。从此空智而有故。是故
须观令学者识本。仿之在行无染。犹如莲华
十行位¶ 第 1033b 页
而有可观。处水无染。前十住中。第四精进波
罗蜜。即以弥伽长者。于市肆上。为十千人
众。说轮字庄严门。令学诸善知世智。了世名
言书字句义一切名字互体相生。一一名字
有一切名字。互成生起。本性体无。今十行
中。第四无屈挠行。行精进波罗蜜。以明智居
士在市肆衢道。以明四摄法。行财法二施。摄
众生行。从空智生。自馀广意经中具明。从我
唯知此随意念念生福德藏解脱门已下。明
推德升进。
第五离痴乱行。禅波罗蜜为主。馀
九为伴。南义如前。大城名师子宫者。明禅定
能发大智慧。于生死中及大众中。说决定破
生死法。得无怖畏。故名师子宫。明此智慧。不
从外依他而来。以自心寂定所显得。故名师
子宫。智慧为师子。善财于市中见宝髻长者。
以明此位不住禅。体在生死烦愦之中。引接
一切众生。故长者接善财手。将诣所居。示其
舍宅。光明真金所成。白银为墙。颇梨为殿。绀
琉璃宝以为楼阁。砗磲妙宝而为其柱。百万
种宝周遍庄严。赤珠摩尼为师子座。摩尼为
怅。真珠为网。弥覆其上。玛瑙宝池香水盈满。
无量宝树周遍行列。其宅广博十层八门。善
财次第观察。此以禅体大智慧功德八正行
报生依果故。观果知因。善财观察报居宅舍
因果。即得所修之道。论主颂曰。禅心自净为
光明。自性无垢为真金。廓彻如空无涯际。此
是智者之宅舍。智眼普观一切法。白净无垢
无中边。诸法取舍不可得。此是智者之垣墙。
了色尘境本性无。心王善治名为殿。净智明
罗蜜。即以弥伽长者。于市肆上。为十千人
众。说轮字庄严门。令学诸善知世智。了世名
言书字句义一切名字互体相生。一一名字
有一切名字。互成生起。本性体无。今十行
中。第四无屈挠行。行精进波罗蜜。以明智居
士在市肆衢道。以明四摄法。行财法二施。摄
众生行。从空智生。自馀广意经中具明。从我
唯知此随意念念生福德藏解脱门已下。明
推德升进。
第五离痴乱行。禅波罗蜜为主。馀
九为伴。南义如前。大城名师子宫者。明禅定
能发大智慧。于生死中及大众中。说决定破
生死法。得无怖畏。故名师子宫。明此智慧。不
从外依他而来。以自心寂定所显得。故名师
子宫。智慧为师子。善财于市中见宝髻长者。
以明此位不住禅。体在生死烦愦之中。引接
一切众生。故长者接善财手。将诣所居。示其
舍宅。光明真金所成。白银为墙。颇梨为殿。绀
琉璃宝以为楼阁。砗磲妙宝而为其柱。百万
种宝周遍庄严。赤珠摩尼为师子座。摩尼为
怅。真珠为网。弥覆其上。玛瑙宝池香水盈满。
无量宝树周遍行列。其宅广博十层八门。善
财次第观察。此以禅体大智慧功德八正行
报生依果故。观果知因。善财观察报居宅舍
因果。即得所修之道。论主颂曰。禅心自净为
光明。自性无垢为真金。廓彻如空无涯际。此
是智者之宅舍。智眼普观一切法。白净无垢
无中边。诸法取舍不可得。此是智者之垣墙。
了色尘境本性无。心王善治名为殿。净智明
十行位¶ 第 1033c 页
见照世间。于法普照为楼阁。常于一切见闻
中。常无取舍。无倾动。一切色声能见闻闻中
不闻为宝柱。色境自性本无性。智者以之为
座体。能于十方尘劳门坐。为大智无垢染。成
大智慧无所畏。此是智者师子座。善设教网。
漉众生。心恒清净香水满。楼阁十重宅八门。
十度八正是其行。最下重中施饮食。第二戒
施为宝衣。第三忍辱宝华璎。第四慈悲精进
女。第五禅慧妙庄严。五地通明菩萨住。第
六净慧妙空乘。六地菩萨于中住。七层方便
处生死。八层无功智自在。九层一生法王居。
十层佛果咸充满。如是次第而修学。毕竟无
初及中后。以此定慧总持门住智。自在非空
有。善财白言。种何善根。获是果报。长者告
言。善男子。我念过去过佛刹微尘劫有世界。
名圆满庄严。佛号无边光明法界普庄严王
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彼佛入城。我奏音
乐。并烧一丸香而供养。以此功德回向三处。
谓永离一切贫穷困苦。常见诸佛及善知识。
恒闻正法故获此报也。释云。过佛刹微尘数
劫者。处迷未悟曰尘劫也。有世界名圆满庄
严者。以明根本普光明智自性。有无边功德
世界也。佛号无边光明法界普庄严王者。即
根本普光明智自性无垢。恒照法界虚空界。
一切众生同共有之。但为处迷。随三界六道
果报。善恶不同。若也一念与天真自性无修
无作禅相应。一切心境色尘性。自无垢便成
普光明智。性自无依。不依空有。而能普照十
方法界妙用自在。无边功德自然庄严。但为
中。常无取舍。无倾动。一切色声能见闻闻中
不闻为宝柱。色境自性本无性。智者以之为
座体。能于十方尘劳门坐。为大智无垢染。成
大智慧无所畏。此是智者师子座。善设教网。
漉众生。心恒清净香水满。楼阁十重宅八门。
十度八正是其行。最下重中施饮食。第二戒
施为宝衣。第三忍辱宝华璎。第四慈悲精进
女。第五禅慧妙庄严。五地通明菩萨住。第
六净慧妙空乘。六地菩萨于中住。七层方便
处生死。八层无功智自在。九层一生法王居。
十层佛果咸充满。如是次第而修学。毕竟无
初及中后。以此定慧总持门住智。自在非空
有。善财白言。种何善根。获是果报。长者告
言。善男子。我念过去过佛刹微尘劫有世界。
名圆满庄严。佛号无边光明法界普庄严王
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彼佛入城。我奏音
乐。并烧一丸香而供养。以此功德回向三处。
谓永离一切贫穷困苦。常见诸佛及善知识。
恒闻正法故获此报也。释云。过佛刹微尘数
劫者。处迷未悟曰尘劫也。有世界名圆满庄
严者。以明根本普光明智自性。有无边功德
世界也。佛号无边光明法界普庄严王者。即
根本普光明智自性无垢。恒照法界虚空界。
一切众生同共有之。但为处迷。随三界六道
果报。善恶不同。若也一念与天真自性无修
无作禅相应。一切心境色尘性。自无垢便成
普光明智。性自无依。不依空有。而能普照十
方法界妙用自在。无边功德自然庄严。但为
十行位¶ 第 1034a 页
隔迷本体。与无明贪瞋不相离也。一念净心
迷解大智现前。但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等觉位五十个法门调和智慈生熟。使令均
齐。成普贤行。然其智体不离初心。时亦不
迁。智亦不改但令智悲神用。渐渐增广渐渐
增明。使令廓彻。量同虚空。等周法界。同一切
众生。心住一切众生。随心而现。悉能普应十
方世界。无处不至。始终如是。自性常尔。不作
神通想念变化。以慈善根力。法尔恒然。功行
方满。此宝髻长者。以一切色尘自性无作禅。
开发此普光明智。显发教化一切众生。但迷
时即言佛刹微尘劫。悟已古今总无所有。升
进不离。无古今中。而有渐渐。如空中云。不离
空体。而有聚散。然其空体。不属时收言无边
光明法界普庄严王佛。入城我奏音乐。并烧
一丸香。供养彼佛。得此功德者。但表乐音是
五尘之境。便达五尘本来法体。本是法界普
光明智之境界。以为法乐。名为供养。得此道
者。是回向三处。永离贫穷困苦。常见诸佛
及善知识无边功德。以此达妄成智。而用教
化众生而得也。我唯知此无量福德宝藏解
脱门已下。明推德升进。以无明迷解。以成普
光明智。以用教化众生。是无量福德藏。十住
解脱长者禅身。含十佛刹海。以境而从体。以
为禅体。此十行中。宝髻长者。以禅体而就用
为禅体。一切色尘无不禅收。
第六善现行。以般若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南义如前。有一国土。名藤根者。以表此位智
慧深固。彻于水际。不可倾拔。名曰藤根。城名
迷解大智现前。但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等觉位五十个法门调和智慈生熟。使令均
齐。成普贤行。然其智体不离初心。时亦不
迁。智亦不改但令智悲神用。渐渐增广渐渐
增明。使令廓彻。量同虚空。等周法界。同一切
众生。心住一切众生。随心而现。悉能普应十
方世界。无处不至。始终如是。自性常尔。不作
神通想念变化。以慈善根力。法尔恒然。功行
方满。此宝髻长者。以一切色尘自性无作禅。
开发此普光明智。显发教化一切众生。但迷
时即言佛刹微尘劫。悟已古今总无所有。升
进不离。无古今中。而有渐渐。如空中云。不离
空体。而有聚散。然其空体。不属时收言无边
光明法界普庄严王佛。入城我奏音乐。并烧
一丸香。供养彼佛。得此功德者。但表乐音是
五尘之境。便达五尘本来法体。本是法界普
光明智之境界。以为法乐。名为供养。得此道
者。是回向三处。永离贫穷困苦。常见诸佛
及善知识无边功德。以此达妄成智。而用教
化众生而得也。我唯知此无量福德宝藏解
脱门已下。明推德升进。以无明迷解。以成普
光明智。以用教化众生。是无量福德藏。十住
解脱长者禅身。含十佛刹海。以境而从体。以
为禅体。此十行中。宝髻长者。以禅体而就用
为禅体。一切色尘无不禅收。
第六善现行。以般若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南义如前。有一国土。名藤根者。以表此位智
慧深固。彻于水际。不可倾拔。名曰藤根。城名
十行位¶ 第 1034b 页
普门者。为此长者世无不达。无不救济。医
方疗疾无病不明。大小三乘。及一乘根种。无
不皆示。依法接引。所称时宜。香汤沐浴名衣
上服饮食上味。无不给施。故其城名普门。长
者名普眼者。以明此位智慧幽微。世无不晓。
十方世法一切皆明。名为普眼。此位以智慧
成满一切医方。一切佛法。大小法门。及饮食
衣服。十方恒施。亦和合一切香。供养诸佛。广
在经文。我唯知此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
喜法门已下。是推德升进。此位令修行者见
道之后。以慈悲故。利众生事。无不顿明。以益
群品。十住中海幢比丘。入寂灭神通。十方化
利。此位普眼长者。以正法大小诸乘。及世法
诸功。普皆等济。
第七无著行。方便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
义如前。有大城名多罗幢。此云明净。王名无
厌足。此位中明善治国政。慈慜含生。无有厌
足。治世间有多恶逆。多不善行。故示威严。自
化其身。作十万猛卒。形貌丑恶。衣服偏陋。执
持器仗。攘臂瞋目。作诸苦具。见者恐怖。自化
其身。作种种恶。还以自化其身。而追捉之。或
截耳鼻挑目。种种苦治。令实众生惧而不犯。
厌而离之。能发无上道心。明菩萨大慈大悲
之行。以治恶法。外示威严。内怀慈慜。以大慈
悲心。实不伤一蚤一蚁。何况人耶。广如经说。
我唯得此如幻解脱门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八难得行。以愿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
义如前。有城名妙光。王名大光。此妙光是无
色形之根本。妙智大光王。是妙智之大自在
方疗疾无病不明。大小三乘。及一乘根种。无
不皆示。依法接引。所称时宜。香汤沐浴名衣
上服饮食上味。无不给施。故其城名普门。长
者名普眼者。以明此位智慧幽微。世无不晓。
十方世法一切皆明。名为普眼。此位以智慧
成满一切医方。一切佛法。大小法门。及饮食
衣服。十方恒施。亦和合一切香。供养诸佛。广
在经文。我唯知此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
喜法门已下。是推德升进。此位令修行者见
道之后。以慈悲故。利众生事。无不顿明。以益
群品。十住中海幢比丘。入寂灭神通。十方化
利。此位普眼长者。以正法大小诸乘。及世法
诸功。普皆等济。
第七无著行。方便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
义如前。有大城名多罗幢。此云明净。王名无
厌足。此位中明善治国政。慈慜含生。无有厌
足。治世间有多恶逆。多不善行。故示威严。自
化其身。作十万猛卒。形貌丑恶。衣服偏陋。执
持器仗。攘臂瞋目。作诸苦具。见者恐怖。自化
其身。作种种恶。还以自化其身。而追捉之。或
截耳鼻挑目。种种苦治。令实众生惧而不犯。
厌而离之。能发无上道心。明菩萨大慈大悲
之行。以治恶法。外示威严。内怀慈慜。以大慈
悲心。实不伤一蚤一蚁。何况人耶。广如经说。
我唯得此如幻解脱门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八难得行。以愿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
义如前。有城名妙光。王名大光。此妙光是无
色形之根本。妙智大光王。是妙智之大自在
十行位¶ 第 1034c 页
用。是差别智。以此位成一分顺理无功之妙
行。仍有顺解脱之心。多不同十地第八地任
法无功智现前。恐随智体自性无作。而滞大
慈悲。故从十住直至十地。皆以愿波罗蜜防
之。令至其位。念本愿力。起大悲行。不令住
净。于智悲行渐渐殊胜。广大三昧涅槃道上
烦恼习气。至十地位满。方舍始于普贤行而
得自在。其位未成者助道之行。不可厌废。其
位已至助道之行不可留。如世间法皆然。思
之可见。从十住第八十行第八十回向第八
十地第八。各随本位。皆有一分无功之智。和
会智慈之行。胜劣之体。如十住第七位。即以
休舍优婆夷与第八位仙人。同住海潮处。以
明智悲无二体也。此十行位。第七第八。以明
净城妙光无厌足王大光王。和会大悲体。以
明随位胜劣。即以仙人与王表之。所行随位
力用不同。诸位仿此知之。位位皆然。道无二
体。但明位位殊胜。如十回向第七第八。以观
音正趣菩萨。同会而见。以圣者表之。渐渐入
神所用幽微广大故。妙光城纵广一十由旬
者。一之与十皆为大数之母。母者本也。是根
本智。十亿衢路。十亿是差别智中众行。明不
离本妙智之体。而有无边众行大用。表之其
一之与十。而遍十亿及十不可说乃至一切
数之大体故。一一道间。皆有无量万亿众生
者。以明差别智。及众行中一一行。摄化无量
万亿众生。根欲不同皆得其所。已下诸众庄
严。皆智悲之行报得。具如经文。观果知因。其
王二十八相者。以明后有善法行真实行。二
行。仍有顺解脱之心。多不同十地第八地任
法无功智现前。恐随智体自性无作。而滞大
慈悲。故从十住直至十地。皆以愿波罗蜜防
之。令至其位。念本愿力。起大悲行。不令住
净。于智悲行渐渐殊胜。广大三昧涅槃道上
烦恼习气。至十地位满。方舍始于普贤行而
得自在。其位未成者助道之行。不可厌废。其
位已至助道之行不可留。如世间法皆然。思
之可见。从十住第八十行第八十回向第八
十地第八。各随本位。皆有一分无功之智。和
会智慈之行。胜劣之体。如十住第七位。即以
休舍优婆夷与第八位仙人。同住海潮处。以
明智悲无二体也。此十行位。第七第八。以明
净城妙光无厌足王大光王。和会大悲体。以
明随位胜劣。即以仙人与王表之。所行随位
力用不同。诸位仿此知之。位位皆然。道无二
体。但明位位殊胜。如十回向第七第八。以观
音正趣菩萨。同会而见。以圣者表之。渐渐入
神所用幽微广大故。妙光城纵广一十由旬
者。一之与十皆为大数之母。母者本也。是根
本智。十亿衢路。十亿是差别智中众行。明不
离本妙智之体。而有无边众行大用。表之其
一之与十。而遍十亿及十不可说乃至一切
数之大体故。一一道间。皆有无量万亿众生
者。以明差别智。及众行中一一行。摄化无量
万亿众生。根欲不同皆得其所。已下诸众庄
严。皆智悲之行报得。具如经文。观果知因。其
王二十八相者。以明后有善法行真实行。二
十行位¶ 第 1035a 页
行未圆。一行中有因有果。阙此四重因果。未
具三十二相也。以明后二种行满。即化行遍
周。三十二相亦满。以不住大智楼阁故。在四
衢道中。以明四摄法四无量所摄行遍故。诸
相具足也。当此妙光城中。有一楼阁。名正法
藏。阿僧祇宝以为庄严。光明赫弈。最胜无比。
众生见者无有厌足。大光王处中者。楼阁是
根本普光明智。大光王是差别智。城中有无
数宝楼阁。皆是本位十波罗蜜行之所报生。
最居城中楼阁。根本智之报体。大光王于所
住楼阁。不远坐如意摩尼宝莲华师子座者。
以不住智净名不远。以四摄法摄化众生为
四衢道。随意利生。名如意宝也。智恒无垢号
曰摩尼。常处世间而无染污。是广大莲华座。
其城各随众生业力所见。净秽不同。入大慈
为首。随顺世间三昧者。以明不住净智。随俗
行慈顺俗利生。心无沈掉名为三昧。名菩萨
幢行随顺世间三昧。入此三昧时。其城内外
六种震动。树木楼阁一切境界。倾身向王。皆
悉顶礼。是三昧力所感。广在经文。我唯知
此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已下。是推德
升进。此位以明不住净智。随俗行慈悲行遍
故。
第九善法行。力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义
如前。有一王都。名安住者。五位之中但是第
九。皆是法王之位。以明至此位。说法自在。故
号王都。住持轨度。身心寂静。故名安住。以明
法师志德也。有优婆夷名不动。以明法师志
德慈悲和悦柔软。心不随境。以明法师之行。
具三十二相也。以明后二种行满。即化行遍
周。三十二相亦满。以不住大智楼阁故。在四
衢道中。以明四摄法四无量所摄行遍故。诸
相具足也。当此妙光城中。有一楼阁。名正法
藏。阿僧祇宝以为庄严。光明赫弈。最胜无比。
众生见者无有厌足。大光王处中者。楼阁是
根本普光明智。大光王是差别智。城中有无
数宝楼阁。皆是本位十波罗蜜行之所报生。
最居城中楼阁。根本智之报体。大光王于所
住楼阁。不远坐如意摩尼宝莲华师子座者。
以不住智净名不远。以四摄法摄化众生为
四衢道。随意利生。名如意宝也。智恒无垢号
曰摩尼。常处世间而无染污。是广大莲华座。
其城各随众生业力所见。净秽不同。入大慈
为首。随顺世间三昧者。以明不住净智。随俗
行慈顺俗利生。心无沈掉名为三昧。名菩萨
幢行随顺世间三昧。入此三昧时。其城内外
六种震动。树木楼阁一切境界。倾身向王。皆
悉顶礼。是三昧力所感。广在经文。我唯知
此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已下。是推德
升进。此位以明不住净智。随俗行慈悲行遍
故。
第九善法行。力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义
如前。有一王都。名安住者。五位之中但是第
九。皆是法王之位。以明至此位。说法自在。故
号王都。住持轨度。身心寂静。故名安住。以明
法师志德也。有优婆夷名不动。以明法师志
德慈悲和悦柔软。心不随境。以明法师之行。
十行位¶ 第 1035b 页
以不动优婆夷表之。不即要以妇人为法师
也。优婆夷言。于自眷属不生瞋恨。何况他众
生。善财叹此女人。有三种行。颂曰。守护清
净戒。修行广大忍。精进不退转。光明照世间。
善财见优婆夷。但恭敬合掌。不致礼拜者。以
此位说教。无高卑性。不行曲礼。如无行经。得
性相平等无我无人者。又文殊师利白佛言。
所见如来。不应礼敬。以此号为无行经。此至
道者无上礼也。但有合掌观察。合道其体平
等。智慈不施曲礼。得法之后。方随俗礼。以是
辞去。方礼法师位。有十种行。一慈悲二柔软
三谦敬。四色境之中心无倾动。五持戒六忍
辱七精进。八广明世间出世间诸法对治门。
九善说四辩分明。十言音和悦生致慰问。此
为法师之志德也。我唯得此求一切法无厌
足三昧光明为一切众生说微妙法皆令欢喜
已下。是推德升进。此法师位其意广大。具在
经文。今且略知经之大意次第。诸有作者。善
依经本。而更审谛。自策其志。此优婆夷云。尔
时劫中受持如来所说法门。未曾废舍一文
一字。乃至世俗文字。亦复如是。乃至世间技
术之法。一一法中。亦复如是。以看古样。自励
已躬。
第十真实行。以智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
义如前。有一大城。名无量都萨罗者。此云有
无量大喜乐事。为此善知识行。以四摄法正
邪。同事爱语方便。众生见者。无不蒙益故。城
名有喜乐事。有出家外道。名为遍行。不著三
界。名曰出家。一切众生皆同其行。名为遍行。
也。优婆夷言。于自眷属不生瞋恨。何况他众
生。善财叹此女人。有三种行。颂曰。守护清
净戒。修行广大忍。精进不退转。光明照世间。
善财见优婆夷。但恭敬合掌。不致礼拜者。以
此位说教。无高卑性。不行曲礼。如无行经。得
性相平等无我无人者。又文殊师利白佛言。
所见如来。不应礼敬。以此号为无行经。此至
道者无上礼也。但有合掌观察。合道其体平
等。智慈不施曲礼。得法之后。方随俗礼。以是
辞去。方礼法师位。有十种行。一慈悲二柔软
三谦敬。四色境之中心无倾动。五持戒六忍
辱七精进。八广明世间出世间诸法对治门。
九善说四辩分明。十言音和悦生致慰问。此
为法师之志德也。我唯得此求一切法无厌
足三昧光明为一切众生说微妙法皆令欢喜
已下。是推德升进。此法师位其意广大。具在
经文。今且略知经之大意次第。诸有作者。善
依经本。而更审谛。自策其志。此优婆夷云。尔
时劫中受持如来所说法门。未曾废舍一文
一字。乃至世俗文字。亦复如是。乃至世间技
术之法。一一法中。亦复如是。以看古样。自励
已躬。
第十真实行。以智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
义如前。有一大城。名无量都萨罗者。此云有
无量大喜乐事。为此善知识行。以四摄法正
邪。同事爱语方便。众生见者。无不蒙益故。城
名有喜乐事。有出家外道。名为遍行。不著三
界。名曰出家。一切众生皆同其行。名为遍行。
十行位¶ 第 1035c 页
三千大千世界中。九十六种外道。皆悉与其
同行。故名遍行。在山顶上平地经行。以明智
波罗蜜。智高出世俗。名为山顶。大悲平等。普
摄众生。名为平地。善知识以无依智。于此阎
浮地城邑聚落一切众生中男女大小。常现
其身。同其色类。而为说法。诸众生等。皆悉不
能知我从何所来。唯令闻者如实修行。十方
一切世界人天六道常皆如是。故号遍行。从
我唯知此至一切处菩萨行已下。是推德升
进。已上十善知识。成就世间诸艺治化之行。
兼修出世之心多。若恒以生死苦海常处其
中。不出不没。以成大智大慈悲。及一切智海
后位方明。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之上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卷三之下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 十回向
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善知识。
以檀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义如前。有一
国土。名为广大者。以此回前十住十行。自修
解脱心多。令同于生死。调和生死涅槃。五位
菩萨地位升进。教化一切众生相。智慧之香。
令成就普贤广大愿海。由此为首。故国名广
大。有鬻香长者。以明能和鬻诸香。以表能调
治生死。便成大智大慈悲五分法身戒定慧
同行。故名遍行。在山顶上平地经行。以明智
波罗蜜。智高出世俗。名为山顶。大悲平等。普
摄众生。名为平地。善知识以无依智。于此阎
浮地城邑聚落一切众生中男女大小。常现
其身。同其色类。而为说法。诸众生等。皆悉不
能知我从何所来。唯令闻者如实修行。十方
一切世界人天六道常皆如是。故号遍行。从
我唯知此至一切处菩萨行已下。是推德升
进。已上十善知识。成就世间诸艺治化之行。
兼修出世之心多。若恒以生死苦海常处其
中。不出不没。以成大智大慈悲。及一切智海
后位方明。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之上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卷三之下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 十回向
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善知识。
以檀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义如前。有一
国土。名为广大者。以此回前十住十行。自修
解脱心多。令同于生死。调和生死涅槃。五位
菩萨地位升进。教化一切众生相。智慧之香。
令成就普贤广大愿海。由此为首。故国名广
大。有鬻香长者。以明能和鬻诸香。以表能调
治生死。便成大智大慈悲五分法身戒定慧
十行位¶ 第 1036a 页
解脱解脱知见香。普熏一切众生。皆令发意。
故名鬻香。鬻香融易出世间解脱。入于生死。
成大智大悲。以为一体无二也。解脱不坏。能
与生死一体。犹如净水处泥不浊。犹如水精
宝入浊水中。能清浊水。其水现在而不浊性。
犹如臭草处栴檀林。犹如浊水生妙莲华。又
如阿泽迦药一两。能变千两铜铁。以成真金。
纯作金体。无有铜铁性。若人一念与根本普光
明智相应时。能和无始无明恶业。变为如来
大智大慈悲海故。犹如和合诸香。以为一丸。
互为资熏。以成妙味。然诸香体各不相知。纯
杂自在。一一诸香。不合不离。是故菩萨以清
净智。同于生死。以为一体。一切众生八万四
千不可说诸尘劳门。皆与同成智悲之海。生
死无垢智无清净。无和无合。不散不离。若见
生死有浊。见智有清净。即居染净二心。心境
无非解脱。以长者号青莲华者。以明同生死。
而不染污故。像此十回向。回前十住十行出
世心多。回入生死。成就大悲。无染著故。以俗
人长者青莲华表之。十住初十行初。皆以比
丘为首。表出世心多。既得出世已。须入生死。
广行行海。度脱众生。是故此十回向。以俗士
长者号青莲华表之取像。下意思之可见。以
回真入俗等尘劳。而无尘劳可污也。长者云。
我知一切香者。以明一切众生。皆有五分法身
之香。只为发心时未至。一切烧香者。于生死
海中教化令觉悟。焚烧烦恼故。一切涂香者。
以明于生死海中慰喻赞叹一切众生。令欢
喜发心故。一切粖香者。令一切众生散烦恼
故名鬻香。鬻香融易出世间解脱。入于生死。
成大智大悲。以为一体无二也。解脱不坏。能
与生死一体。犹如净水处泥不浊。犹如水精
宝入浊水中。能清浊水。其水现在而不浊性。
犹如臭草处栴檀林。犹如浊水生妙莲华。又
如阿泽迦药一两。能变千两铜铁。以成真金。
纯作金体。无有铜铁性。若人一念与根本普光
明智相应时。能和无始无明恶业。变为如来
大智大慈悲海故。犹如和合诸香。以为一丸。
互为资熏。以成妙味。然诸香体各不相知。纯
杂自在。一一诸香。不合不离。是故菩萨以清
净智。同于生死。以为一体。一切众生八万四
千不可说诸尘劳门。皆与同成智悲之海。生
死无垢智无清净。无和无合。不散不离。若见
生死有浊。见智有清净。即居染净二心。心境
无非解脱。以长者号青莲华者。以明同生死。
而不染污故。像此十回向。回前十住十行出
世心多。回入生死。成就大悲。无染著故。以俗
人长者青莲华表之。十住初十行初。皆以比
丘为首。表出世心多。既得出世已。须入生死。
广行行海。度脱众生。是故此十回向。以俗士
长者号青莲华表之取像。下意思之可见。以
回真入俗等尘劳。而无尘劳可污也。长者云。
我知一切香者。以明一切众生。皆有五分法身
之香。只为发心时未至。一切烧香者。于生死
海中教化令觉悟。焚烧烦恼故。一切涂香者。
以明于生死海中慰喻赞叹一切众生。令欢
喜发心故。一切粖香者。令一切众生散烦恼
十行位¶ 第 1036b 页
故。亦知香王出处者。根本智香王出。在无明
中。以达无明。成根本智慧为佛知见。自在为
王。以万境不能染污故。已下天香龙香等八
部众。有八种香。以明和合世间人天八部众
八种邪思惟等。成圣道中八种正道。已下善
香恶香及世所受用香。有十三种香。以明和
合人天六道中六根。及境上善恶烦恼有十
二。总合为一丸。成圣所知见受用之香。即十
三也。已下菩萨差别香。差别智也。一切菩萨
地位香以明五位差别升进。总结。如是等香。
形状生起。及根本者。以明和合五位升进生
起相。且如十住有十位生起形相。皆以后位
生前位。引令修行者。升进不得停住。使令加
行不息。智德慈悲诸艺。速明道行增广。不滞
一法。又初发心住。至第三住。出世心现前。以
第四住弥伽居士市肆上者。为生起引前位
出世心多。使令知闹处是出世故。第四住至
六住。有世间出世心多。即第七住纯入生死。
无求出世。成大慈悲行以为生起。皆有十重。
及第四第七两度生起。后十住以十行为生
起。十行以十回向为生起。五位皆然。若不如
是得一法。即自谓言足。便即无求也。人间有
香。名曰象藏。因龙斗而生者。以明象为大
力。含藏大用在其身。表根本智。以明无明
贪欲所翳障。今以定慧观照力。与贪欲瞋爱
龙斗。方始发明其香。若烧一丸。起大香云。弥
覆王都者。以量周虚空。生死界为王都。以智
者于中止故。于七日中。雨微细香雨。著其身
者。悉皆金色。以明与无明斗。现根本智。白净
中。以达无明。成根本智慧为佛知见。自在为
王。以万境不能染污故。已下天香龙香等八
部众。有八种香。以明和合世间人天八部众
八种邪思惟等。成圣道中八种正道。已下善
香恶香及世所受用香。有十三种香。以明和
合人天六道中六根。及境上善恶烦恼有十
二。总合为一丸。成圣所知见受用之香。即十
三也。已下菩萨差别香。差别智也。一切菩萨
地位香以明五位差别升进。总结。如是等香。
形状生起。及根本者。以明和合五位升进生
起相。且如十住有十位生起形相。皆以后位
生前位。引令修行者。升进不得停住。使令加
行不息。智德慈悲诸艺。速明道行增广。不滞
一法。又初发心住。至第三住。出世心现前。以
第四住弥伽居士市肆上者。为生起引前位
出世心多。使令知闹处是出世故。第四住至
六住。有世间出世心多。即第七住纯入生死。
无求出世。成大慈悲行以为生起。皆有十重。
及第四第七两度生起。后十住以十行为生
起。十行以十回向为生起。五位皆然。若不如
是得一法。即自谓言足。便即无求也。人间有
香。名曰象藏。因龙斗而生者。以明象为大
力。含藏大用在其身。表根本智。以明无明
贪欲所翳障。今以定慧观照力。与贪欲瞋爱
龙斗。方始发明其香。若烧一丸。起大香云。弥
覆王都者。以量周虚空。生死界为王都。以智
者于中止故。于七日中。雨微细香雨。著其身
者。悉皆金色。以明与无明斗。现根本智。白净
十行位¶ 第 1036c 页
无垢。以起差别智。说七净财之妙法。有能悟
入。身心白净无垢。名为金色。若著衣服。宫殿
楼阁亦皆金色者。以明慈悲喜舍诸助道行。
总皆金色。以明万行以根本智为体。若因风
吹。入金殿中者。以明因说教风吹。入众生心。
信受七觉支观。以为七日七夜。欢喜充满者。
法乐也。广如经说。并此象藏香向下。通有十
种香。五位通用。且如十住。一住配一。十行十
回向十地。各各十位。皆配一种香。第五如雪
山中香表禅。第六罗刹界中香。表第六智慧。
以智慧如罗刹能食啖众生血肉。取力用猛壮
所。表当位之法。以明智慧罗刹破坏无明。不
可为对。此罗刹界香。名为海藏。以智慧为海
藏。其香但为转轮王所用者。以明第六位般
若波罗蜜智慧成已。方能善转法轮。像轮王
也。烧之一丸。及四军皆腾虚空者。以明至般
若波罗蜜位。所说之法。身心四辩。皆与空合。
一一像取之。得法像亡。从我唯知此调和诸
香法已下。推德升进。以明此十回向法。前十
住十行。出生死心多。令入生死中。而无所著。
起普贤行愿。亦与后十地及等觉位。为大智
大慈悲之体故。于兜率天宫。于欲界处中而
说故。以此调和根本智普贤行愿。总满十地
及等觉位。依样而行故。前经中于膝上放光。
说十回向位。以表膝者。卷舒自在义。以彰此
位调和生死涅槃。而得自在故。将合和香法
而表之。
第二不坏回向。以戒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以明不坏清净法身智身。以为戒体。以此清
入。身心白净无垢。名为金色。若著衣服。宫殿
楼阁亦皆金色者。以明慈悲喜舍诸助道行。
总皆金色。以明万行以根本智为体。若因风
吹。入金殿中者。以明因说教风吹。入众生心。
信受七觉支观。以为七日七夜。欢喜充满者。
法乐也。广如经说。并此象藏香向下。通有十
种香。五位通用。且如十住。一住配一。十行十
回向十地。各各十位。皆配一种香。第五如雪
山中香表禅。第六罗刹界中香。表第六智慧。
以智慧如罗刹能食啖众生血肉。取力用猛壮
所。表当位之法。以明智慧罗刹破坏无明。不
可为对。此罗刹界香。名为海藏。以智慧为海
藏。其香但为转轮王所用者。以明第六位般
若波罗蜜智慧成已。方能善转法轮。像轮王
也。烧之一丸。及四军皆腾虚空者。以明至般
若波罗蜜位。所说之法。身心四辩。皆与空合。
一一像取之。得法像亡。从我唯知此调和诸
香法已下。推德升进。以明此十回向法。前十
住十行。出生死心多。令入生死中。而无所著。
起普贤行愿。亦与后十地及等觉位。为大智
大慈悲之体故。于兜率天宫。于欲界处中而
说故。以此调和根本智普贤行愿。总满十地
及等觉位。依样而行故。前经中于膝上放光。
说十回向位。以表膝者。卷舒自在义。以彰此
位调和生死涅槃。而得自在故。将合和香法
而表之。
第二不坏回向。以戒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以明不坏清净法身智身。以为戒体。以此清
十行位¶ 第 1037a 页
净戒体为大慈悲。处于世间生死。而了生死
之性悉清净故。若处迷也心境俱缚。若在悟
也心境俱真。故名不坏回向。于此南方。南义
如前。有大城名楼阁者。为以无量重重差别
智。观察诸根。以为其楼。无尽智海。随根随
时。接生为阁。有船师名婆施罗者。此云自在。
为此位以净戒处生死。而不污。故云自在。其
船师在城门外者。以接众生故。不住自智德
故。处外接众生也。海岸上者。以此位大慈悲
为戒体。明临生死海岸。接众生。令无失时故。
像大海潮无失时故。百千商人。及馀无量大
众围绕者。以明万行圆满。船师云。我在此城
海岸路中。净修菩萨大悲幢行。以明于生死
大海流转路中。净修菩萨大慈悲幢行者。以
明处生死不倾动故。摧破一切生死军故。此
船师有二义。一以菩萨常处世济难。现同凡
行。为大船师。引诸商众。生其宝所。辩诸宝
类。定其宝价。非圣智不可为也。二示法以明
此位大慈悲为戒体。以十住十行。得出生死
之海。此位回令入于生死海。济渡沈伦生死
众生故。以船师像之。是故船师云。闻我法者。
令其不怖生死海。必得入于一切智海。广如
经说。从我唯得此大悲幢行法门已下。是推
德升进。
第三等一切佛回向。以忍波罗蜜为主。馀九
为伴。南义如前。有城名曰可乐。城是从前位
升进。至此位言。城是防护之义。以明心境之
上。永不起瞋恨不忌之心。故名为城。城云可
乐者。为常行忍辱。众所乐见故。长者名无上
之性悉清净故。若处迷也心境俱缚。若在悟
也心境俱真。故名不坏回向。于此南方。南义
如前。有大城名楼阁者。为以无量重重差别
智。观察诸根。以为其楼。无尽智海。随根随
时。接生为阁。有船师名婆施罗者。此云自在。
为此位以净戒处生死。而不污。故云自在。其
船师在城门外者。以接众生故。不住自智德
故。处外接众生也。海岸上者。以此位大慈悲
为戒体。明临生死海岸。接众生。令无失时故。
像大海潮无失时故。百千商人。及馀无量大
众围绕者。以明万行圆满。船师云。我在此城
海岸路中。净修菩萨大悲幢行。以明于生死
大海流转路中。净修菩萨大慈悲幢行者。以
明处生死不倾动故。摧破一切生死军故。此
船师有二义。一以菩萨常处世济难。现同凡
行。为大船师。引诸商众。生其宝所。辩诸宝
类。定其宝价。非圣智不可为也。二示法以明
此位大慈悲为戒体。以十住十行。得出生死
之海。此位回令入于生死海。济渡沈伦生死
众生故。以船师像之。是故船师云。闻我法者。
令其不怖生死海。必得入于一切智海。广如
经说。从我唯得此大悲幢行法门已下。是推
德升进。
第三等一切佛回向。以忍波罗蜜为主。馀九
为伴。南义如前。有城名曰可乐。城是从前位
升进。至此位言。城是防护之义。以明心境之
上。永不起瞋恨不忌之心。故名为城。城云可
乐者。为常行忍辱。众所乐见故。长者名无上
十行位¶ 第 1037b 页
胜者。以明诸行之中。忍为最胜。此位善财所
以悲泣流泪。以明忍辱慈悲之行故。见无上
胜长者。在其城东者。是春生众善发明之首
也。大庄严林幢无忧林中者。以忍心成满在
万行无忧。以为处所也。居无量商人者。以求
法宝也。百千居士者。处世俗而恒真也。如上
诸众之所围绕者。接生行圆也。善财见彼长
者。以身投地。顶礼其足。良久乃起。以明忍行
以成深智礼敬也。无上胜长者云。我成就至
一切处菩萨行门无依无作神通。初云三千
大千世界一切人中。次云三十三天。及八部
龙神。乃至十方一切国土。地狱恶道之身。皆
遍周。以其同类教化。皆令欢喜。随器所堪。皆
令离苦。以明法忍即成。无依智现。以智无处
所大小中边。非三世所摄。性自遍周。量济
法界。不往而到。不来而至。此乃无神而神。大
用遍周。无作而作。大功普应。十方六道。恒常
于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随应教化。现同凡
事。而诸众生无疑怪心。此乃十方人天世间
常尔。是普贤常道也。此乃立样。令修行者。设
功行未及知位。欣修须及。不无其此。我唯知
此至一切处修菩萨行清净法门无依无作神
通之力已下。是推德升进。此前之三位。是十
回向。入生死成大悲行。以鬻香长者号青莲
华。船师自在。无上胜等。三个长者俗士表之。
至此南方有国土。名曰输那。有比丘尼。名师
子频伸。是十回向中。入生死出世间慈悲故。
以比丘尼表之。尼字者慈悲之音。比丘者出
世之相。以表生死中出生死清净大慈悲行。
以悲泣流泪。以明忍辱慈悲之行故。见无上
胜长者。在其城东者。是春生众善发明之首
也。大庄严林幢无忧林中者。以忍心成满在
万行无忧。以为处所也。居无量商人者。以求
法宝也。百千居士者。处世俗而恒真也。如上
诸众之所围绕者。接生行圆也。善财见彼长
者。以身投地。顶礼其足。良久乃起。以明忍行
以成深智礼敬也。无上胜长者云。我成就至
一切处菩萨行门无依无作神通。初云三千
大千世界一切人中。次云三十三天。及八部
龙神。乃至十方一切国土。地狱恶道之身。皆
遍周。以其同类教化。皆令欢喜。随器所堪。皆
令离苦。以明法忍即成。无依智现。以智无处
所大小中边。非三世所摄。性自遍周。量济
法界。不往而到。不来而至。此乃无神而神。大
用遍周。无作而作。大功普应。十方六道。恒常
于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随应教化。现同凡
事。而诸众生无疑怪心。此乃十方人天世间
常尔。是普贤常道也。此乃立样。令修行者。设
功行未及知位。欣修须及。不无其此。我唯知
此至一切处修菩萨行清净法门无依无作神
通之力已下。是推德升进。此前之三位。是十
回向。入生死成大悲行。以鬻香长者号青莲
华。船师自在。无上胜等。三个长者俗士表之。
至此南方有国土。名曰输那。有比丘尼。名师
子频伸。是十回向中。入生死出世间慈悲故。
以比丘尼表之。尼字者慈悲之音。比丘者出
世之相。以表生死中出生死清净大慈悲行。
十行位¶ 第 1037c 页
为明修行者。了生死而性清净故。悯其不了
者。恒处其中。无有出期。
第四至一切处回向者。以明此精进行。无生
死不遍。无恶道不至故。以精进波罗蜜为主。
馀九为伴。南义如前。有国土名输那者。此云
勇猛。为此位于生死之中。行大慈悲度。量同
虚空界。六道众生。随器现形。悉遍周故。无不
济度故。以精进如是。国土名勇猛。其国有城。
名迦陵林。此云斗诤时。以明此位处世无染。
大慈悲。于世间能和斗诤。故以为名。比丘尼
名师子频伸者。以德行立名。以明清净智如
师子。久处生死。以大慈悲故。广度众生。无辞
劳倦。心恒适悦。名曰频伸。师子频伸者。展舒
适悦之义。此比丘尼。在胜光王所舍施之园
中者以明于生死中。行出生死大慈悲之行。
而得自在。故名胜光王。舍施之园。以明行慈
悲法。以表居生死中。胜于生死。行慈施法。以
为悦乐。故名为园。园者游观悦乐义。以像菩
萨恒居生死。度脱众生。以为已乐。故名之为
园。此位中以普光明智。成种种意生身。十方
利益。一身作无量身。遍周法界众生前。成就
差别智门。意明。此慈悲精进行。都含十方虚
空六道众生总为一。大慈悲饶益众生。令离
苦得乐。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广大之园。一众
生不尽不出。其中一切菩萨皆如是行。以众
生界本真性故。以比丘尼号师子频伸像之。
园中所有宝树。及尘陂池楼阁等。皆以明依
行报庄严。广如经说。从我唯知此成就一切
智已下。是推德升进。
者。恒处其中。无有出期。
第四至一切处回向者。以明此精进行。无生
死不遍。无恶道不至故。以精进波罗蜜为主。
馀九为伴。南义如前。有国土名输那者。此云
勇猛。为此位于生死之中。行大慈悲度。量同
虚空界。六道众生。随器现形。悉遍周故。无不
济度故。以精进如是。国土名勇猛。其国有城。
名迦陵林。此云斗诤时。以明此位处世无染。
大慈悲。于世间能和斗诤。故以为名。比丘尼
名师子频伸者。以德行立名。以明清净智如
师子。久处生死。以大慈悲故。广度众生。无辞
劳倦。心恒适悦。名曰频伸。师子频伸者。展舒
适悦之义。此比丘尼。在胜光王所舍施之园
中者以明于生死中。行出生死大慈悲之行。
而得自在。故名胜光王。舍施之园。以明行慈
悲法。以表居生死中。胜于生死。行慈施法。以
为悦乐。故名为园。园者游观悦乐义。以像菩
萨恒居生死。度脱众生。以为已乐。故名之为
园。此位中以普光明智。成种种意生身。十方
利益。一身作无量身。遍周法界众生前。成就
差别智门。意明。此慈悲精进行。都含十方虚
空六道众生总为一。大慈悲饶益众生。令离
苦得乐。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广大之园。一众
生不尽不出。其中一切菩萨皆如是行。以众
生界本真性故。以比丘尼号师子频伸像之。
园中所有宝树。及尘陂池楼阁等。皆以明依
行报庄严。广如经说。从我唯知此成就一切
智已下。是推德升进。
十行位¶ 第 1038a 页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以禅波罗蜜为主。馀
九为伴。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险难者。以
女人术行。以违真理。闻者难信。故国名险难。
城名宝庄严者。为明及至其所。心大慈悲故。
常随生死之流。广利群品。同行利生。了五欲
性无。不离禅体。以大慈悲故。不离俗体。为大
智故。处俗而不染。夫俗间之境。畏而离之。是
二乘法。染而爱之。是凡夫法。故菩萨不同此
二。为大慈故处生死。同行。为大悲故。了生死
及世间境界总无也。以大慈悲故。以智幻生
其身。处于世间。如影犹如化人。虽同世间。无
境可染。亦无心染境。但为大慈悲行。于世间
不行一行。行无量等众生行门故。虽同世间。
世间如化。自身如幻。以智随尘。尘无染者。尘
亦本无。以此义故。虽同世俗。常离欲际。法门
以明自智无五欲。以大慈悲故。常入生死。随
俗利生。得大功德。五名无尽功德藏回向。故
城名宝庄严。以自智无五欲。为利众生。行万
行故。城名宝庄严也。是故净名经云。示受于
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实可为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
亦如是。此位以大慈悲为禅体。居世间不染。
如婆须蜜女表之。表一切菩萨大慈之行。法合
同缠不要须是女也。如离世间之行。亦无菩
萨行故。为众生烦恼多。菩萨行多。众生无烦
恼。菩萨行亦无故。前比丘尼。以入生死中。成
大慈悲。得出世解脱慈悲行门。此位以于出
世解脱慈悲中。入于五欲境界。以明菩萨心
大慈故。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示受五欲。而无
十行位¶ 第 1038b 页
亏女志。不坏无作自性禅门。十方世界。随所
见者。如应差别。各身不同。善财见婆须蜜女。
此云世友。以能十方一切世界。对现色身。随
所根睹者友而不舍。皆令离苦得乐故。云世
友。所居在市廛之北。自宅中住者。以此位生
死尘劳为市廛。无法不寂为自宅。其宅广博
严丽宝墙宝树园林楼阁。一切皆宝庄严者。
以禅体遍周。万行圆满。所得果报生也。若有
闻法得见亲近。无不获益。离贪欲际。广如经
说。宅居市北者。以表北方为玄武。主奸邪盗
贼。夜暗之所也。以菩萨常处无明长夜生死
市廛。以接迷流。令归正见故。行贪欲方便化
迷。善财问修何福业。得如是自在。其女答言。
过去有佛。名曰高行者。以此禅位体高胜。出
过情念诸见故。佛号高行。城名妙门者。以定
能发慧。故名妙门。彼佛入王城蹈彼门阃。其
城一切悉皆震动者。以明定慧相应。一切烦恼
悉皆破坏。其城忽然广博众宝庄严者。以禅
体相应。心无内外。量等虚空。名为广博。无亏
定体。入廛同事。以接众生。获得报化庄严。不
离禅定自在故。我为长者妻者。以禅定为夫。
慈悲心为妻也。以明不失禅心。大悲随俗不
污也。以将一宝钱。供养彼佛者。世中流通可
贵。莫过宝钱。于世间圣道流通者。莫过于智
慧也。文殊师利为佛侍者。是根本智之妙慧
也。以此根本智为定体。出生妙慧为侍人。教
化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自在故。以明不坏
禅心。而能随俗。表菩萨大智大慈悲为禅体。
处生死廛肆。垢净不能滞其禅。喧诤不能留
见者。如应差别。各身不同。善财见婆须蜜女。
此云世友。以能十方一切世界。对现色身。随
所根睹者友而不舍。皆令离苦得乐故。云世
友。所居在市廛之北。自宅中住者。以此位生
死尘劳为市廛。无法不寂为自宅。其宅广博
严丽宝墙宝树园林楼阁。一切皆宝庄严者。
以禅体遍周。万行圆满。所得果报生也。若有
闻法得见亲近。无不获益。离贪欲际。广如经
说。宅居市北者。以表北方为玄武。主奸邪盗
贼。夜暗之所也。以菩萨常处无明长夜生死
市廛。以接迷流。令归正见故。行贪欲方便化
迷。善财问修何福业。得如是自在。其女答言。
过去有佛。名曰高行者。以此禅位体高胜。出
过情念诸见故。佛号高行。城名妙门者。以定
能发慧。故名妙门。彼佛入王城蹈彼门阃。其
城一切悉皆震动者。以明定慧相应。一切烦恼
悉皆破坏。其城忽然广博众宝庄严者。以禅
体相应。心无内外。量等虚空。名为广博。无亏
定体。入廛同事。以接众生。获得报化庄严。不
离禅定自在故。我为长者妻者。以禅定为夫。
慈悲心为妻也。以明不失禅心。大悲随俗不
污也。以将一宝钱。供养彼佛者。世中流通可
贵。莫过宝钱。于世间圣道流通者。莫过于智
慧也。文殊师利为佛侍者。是根本智之妙慧
也。以此根本智为定体。出生妙慧为侍人。教
化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自在故。以明不坏
禅心。而能随俗。表菩萨大智大慈悲为禅体。
处生死廛肆。垢净不能滞其禅。喧诤不能留
十行位¶ 第 1038c 页
其性。从我唯知此离贪欲际解脱门已下。是
推德升进。
第六随顺坚固回向。以般若波罗蜜为主。馀
九为伴。南义如前。有城名善度者。以明此第
六位般若波罗蜜智悲以成。善度群品故。城
名善度。有居士。名鞞瑟胝罗者。此云包摄。
以表此位智慧无边。包含万德。救摄一切
众生。常供养栴檀座佛塔。以明栴檀是香
树。能止蛇之热毒。以此居士常坐智慧解
脱之香座。能消一切众生之热恼。塔者佛
形像之所居。此塔唯置栴檀座。座上不置形
像者。以明坐空慧之座。以为佛塔。以明空
慧是佛不灭解脱门也。开栴檀座塔。即得三
昧。名佛种无尽者。以明无作空智慧现前。是
佛种无尽。亦是普见三世诸佛。亦是佛不灭
度门。以此无作空智慧法。无有生灭故。恒用
而常寂静故。一切诸佛共同有故。能坏生死。
神用自在故。如空中响应系成故。十方普应。
无去无来。是故居士供养栴檀座佛塔。得佛
不灭度法门。以空智慧为座体。来观栴檀座
佛塔中无形像。即是佛不灭度故。以明空智
是佛故。无有灭度也。但来观塔。即得道而去
故。城名善度。从我唯得此菩萨不涅槃际解
脱门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七等一切众生回向者。以明凡五位之中。
第七皆以第六空智慧法门。随顺一切众生。
处于生死。成大慈悲行。故云随顺一切众生
回向。以方便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方义
如前。有山名补怛洛迦者。此云小白华树山。
推德升进。
第六随顺坚固回向。以般若波罗蜜为主。馀
九为伴。南义如前。有城名善度者。以明此第
六位般若波罗蜜智悲以成。善度群品故。城
名善度。有居士。名鞞瑟胝罗者。此云包摄。
以表此位智慧无边。包含万德。救摄一切
众生。常供养栴檀座佛塔。以明栴檀是香
树。能止蛇之热毒。以此居士常坐智慧解
脱之香座。能消一切众生之热恼。塔者佛
形像之所居。此塔唯置栴檀座。座上不置形
像者。以明坐空慧之座。以为佛塔。以明空
慧是佛不灭解脱门也。开栴檀座塔。即得三
昧。名佛种无尽者。以明无作空智慧现前。是
佛种无尽。亦是普见三世诸佛。亦是佛不灭
度门。以此无作空智慧法。无有生灭故。恒用
而常寂静故。一切诸佛共同有故。能坏生死。
神用自在故。如空中响应系成故。十方普应。
无去无来。是故居士供养栴檀座佛塔。得佛
不灭度法门。以空智慧为座体。来观栴檀座
佛塔中无形像。即是佛不灭度故。以明空智
是佛故。无有灭度也。但来观塔。即得道而去
故。城名善度。从我唯得此菩萨不涅槃际解
脱门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七等一切众生回向者。以明凡五位之中。
第七皆以第六空智慧法门。随顺一切众生。
处于生死。成大慈悲行。故云随顺一切众生
回向。以方便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方义
如前。有山名补怛洛迦者。此云小白华树山。
十行位¶ 第 1039a 页
其山多有小自华树。以表观世音菩萨。处大
慈悲行。教化众生令使不作小非。不弃小善。
纤微之善。皆悉行之。以大由小起故。以积微
霜而坚冰至。聚微尘而山岳成。是以圣人诫
小过。如大非至。行小善。而大善自成。但于
一切法性自空虚。无微心可生。是非尽矣。是
故观世音以慈悲行。居小白华树山表之。旧
经云观自在者非理也。依新经为观世音者
正也。以表大慈悲义。善财于此山西面岩谷
之中见观世音。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
量菩萨。皆坐宝石。在山西面。于岩谷之中。坐
金刚宝石者。以表山西面及岩谷者。以明大
悲菩萨。常处一切崄恶道中。行大慈悲行。以
明山及西岩谷。并是诸恶趣。行大慈悲行。以
明西为白虎。为金为秋杀。为凶害故。以大悲
表于恶趣行慈悲。即有一切处东方。一切处
西方。十方总尔。坐金刚宝石。不现众妙宫殿
楼阁庄严者。以明坚固大悲。不舍恶趣一切
众生。常于恶道对现种种身相。度脱众生。无
退无动故。坐于金刚宝石。馀菩萨所坐宝石
皆然。以常于恶道潜形。同类利生。不现自报
庄严之事。常为大众说慈悲经。为善财说大
慈悲行解脱门。于一切处。恒以爱语利行同
事。摄众生故。从我唯得此菩萨大悲行法门
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八真如相回向。以明此位智位增明。心境
皆真也。以此真智回向。入生死不住真体。以
愿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尔时东方有菩萨。
名曰正趣。前之诸位皆云南方。此位何独言
慈悲行。教化众生令使不作小非。不弃小善。
纤微之善。皆悉行之。以大由小起故。以积微
霜而坚冰至。聚微尘而山岳成。是以圣人诫
小过。如大非至。行小善。而大善自成。但于
一切法性自空虚。无微心可生。是非尽矣。是
故观世音以慈悲行。居小白华树山表之。旧
经云观自在者非理也。依新经为观世音者
正也。以表大慈悲义。善财于此山西面岩谷
之中见观世音。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
量菩萨。皆坐宝石。在山西面。于岩谷之中。坐
金刚宝石者。以表山西面及岩谷者。以明大
悲菩萨。常处一切崄恶道中。行大慈悲行。以
明山及西岩谷。并是诸恶趣。行大慈悲行。以
明西为白虎。为金为秋杀。为凶害故。以大悲
表于恶趣行慈悲。即有一切处东方。一切处
西方。十方总尔。坐金刚宝石。不现众妙宫殿
楼阁庄严者。以明坚固大悲。不舍恶趣一切
众生。常于恶道对现种种身相。度脱众生。无
退无动故。坐于金刚宝石。馀菩萨所坐宝石
皆然。以常于恶道潜形。同类利生。不现自报
庄严之事。常为大众说慈悲经。为善财说大
慈悲行解脱门。于一切处。恒以爱语利行同
事。摄众生故。从我唯得此菩萨大悲行法门
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八真如相回向。以明此位智位增明。心境
皆真也。以此真智回向。入生死不住真体。以
愿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尔时东方有菩萨。
名曰正趣。前之诸位皆云南方。此位何独言
十行位¶ 第 1039b 页
东方。以此十回向。回真入俗。成大慈悲行。此
第七第八位。和会悲智之体。东方表智。以春
生发明之首。西方表悲。以秋杀潜明之首。以
表正趣是智。观音是悲。和会智悲。而无二体。
举来处即从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所来至
此也。又举从彼佛所来时久近言。经不可说
佛刹微尘数劫。一一念中。举不可说佛刹微
尘数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刹。
一一佛刹。皆遍入至其佛所。以供具而为供
养。此诸供具。无上心所成。无作智所印。乃
至下方一切众生前教化。广如经说。及善财
见正趣菩萨。与观世音同会而见。以明观音
正趣。会智悲一体。又表第七是悲增。第八智
增。以明正趣得智体增明。返归悲位。是就观
音同会而见。云从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
所而来。以明法身无身。无相妙慧。以为世界。
自性清净普光明无作智海性。自遍周十方
国刹。名为普胜生佛。以此根本普光明。智生
差别智。一念遍周十方一切佛前。一切众生
前。如应现身。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一时普现
十方。无有来去。论主颂曰。犹如于日月普现
河海中。池沼众泉流。无不皆普现。其相无来
去。光影悉遍周。影之与本质其性如虚空。众
生业力起。业性无来去。本智亦如是。体相如
虚空。光明照十方。普现众生水。教化十方众。
及供养诸佛。亦无能作者。以智自在故。神用
满十方。在神无有神。神功乃如是。如是大用
神功遍周。及供养种种供具。经云。皆是无上
心所成。无作法所印。以明无作智体。有无量
第七第八位。和会悲智之体。东方表智。以春
生发明之首。西方表悲。以秋杀潜明之首。以
表正趣是智。观音是悲。和会智悲。而无二体。
举来处即从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所来至
此也。又举从彼佛所来时久近言。经不可说
佛刹微尘数劫。一一念中。举不可说佛刹微
尘数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刹。
一一佛刹。皆遍入至其佛所。以供具而为供
养。此诸供具。无上心所成。无作智所印。乃
至下方一切众生前教化。广如经说。及善财
见正趣菩萨。与观世音同会而见。以明观音
正趣。会智悲一体。又表第七是悲增。第八智
增。以明正趣得智体增明。返归悲位。是就观
音同会而见。云从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
所而来。以明法身无身。无相妙慧。以为世界。
自性清净普光明无作智海性。自遍周十方
国刹。名为普胜生佛。以此根本普光明。智生
差别智。一念遍周十方一切佛前。一切众生
前。如应现身。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一时普现
十方。无有来去。论主颂曰。犹如于日月普现
河海中。池沼众泉流。无不皆普现。其相无来
去。光影悉遍周。影之与本质其性如虚空。众
生业力起。业性无来去。本智亦如是。体相如
虚空。光明照十方。普现众生水。教化十方众。
及供养诸佛。亦无能作者。以智自在故。神用
满十方。在神无有神。神功乃如是。如是大用
神功遍周。及供养种种供具。经云。皆是无上
心所成。无作法所印。以明无作智体。有无量
十行位¶ 第 1039c 页
功德福业而庄严故。大意此之观音正趣。和
会智悲。无二门已后。直至第十回向。无量功
德。不离第七回向中慈悲之门。以观世音是
一切古今诸大悲之体。以明智悲广故。不离
本也。乃至十地之样。不离观音。一切诸佛。不
离其此。此先立样。后位仿之。从我唯得此菩
萨普速疾行解脱门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以力波罗蜜为主。
馀九为伴。南方有城。名堕罗钵底。此云有门。
为此位是第九法师位。有大法门故。城名有
门。其中有天神。名曰大天。善财见已顶礼致
敬。申请大天。长舒四手。取四大海水。自洗其
面。持诸金华。以散善财者。以明敬初发心。又
长舒四手。以四摄法遍也。自洗其面。以清净
智眼。用观众生。知根引接。为善财说云网法
门。天者清净义。慈悲义。覆荫义。十方普含容
养育众生义。以明覆荫如云普润。教设如网
漉取众生故。是故天神出财宝如山。以施所
乏。以五停心观。随器受法。以明修行者智会
天然。用神妙道。出过情作。任智施为。包含博
施。任真而用故。会大天神。以为胜友。此明根
本智之无作本体。名号天神。一切法门。从此
而出故。城名有门。从我唯知此云网法门已
下。是推德升进。
第十等法界回向。以智波罗蜜为主。馀九为
伴。此阎浮提有国者。以明等法界回向法遍
周故。总言阎浮提。摩竭国菩提场中者。以表
此修行至本菩提体故。有地神。其名安住者。
前天神表根本清净之智。地神名安住。表智
会智悲。无二门已后。直至第十回向。无量功
德。不离第七回向中慈悲之门。以观世音是
一切古今诸大悲之体。以明智悲广故。不离
本也。乃至十地之样。不离观音。一切诸佛。不
离其此。此先立样。后位仿之。从我唯得此菩
萨普速疾行解脱门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以力波罗蜜为主。
馀九为伴。南方有城。名堕罗钵底。此云有门。
为此位是第九法师位。有大法门故。城名有
门。其中有天神。名曰大天。善财见已顶礼致
敬。申请大天。长舒四手。取四大海水。自洗其
面。持诸金华。以散善财者。以明敬初发心。又
长舒四手。以四摄法遍也。自洗其面。以清净
智眼。用观众生。知根引接。为善财说云网法
门。天者清净义。慈悲义。覆荫义。十方普含容
养育众生义。以明覆荫如云普润。教设如网
漉取众生故。是故天神出财宝如山。以施所
乏。以五停心观。随器受法。以明修行者智会
天然。用神妙道。出过情作。任智施为。包含博
施。任真而用故。会大天神。以为胜友。此明根
本智之无作本体。名号天神。一切法门。从此
而出故。城名有门。从我唯知此云网法门已
下。是推德升进。
第十等法界回向。以智波罗蜜为主。馀九为
伴。此阎浮提有国者。以明等法界回向法遍
周故。总言阎浮提。摩竭国菩提场中者。以表
此修行至本菩提体故。有地神。其名安住者。
前天神表根本清净之智。地神名安住。表智
十行位¶ 第 1040a 页
中慈悲之体。天神出天中宝藏。地神出地中
宝藏。以明慈悲之中福德也。以利众生之福
感也。天神是智之妙用。地神是智慈之恒寂。
用而恒寂故。名安住不动。以天动地静以设
名也。此两位明修行者于生死中修行。至寂
用之本源也。乃至十地果。终不离此二法故。
与后作样。令十地及等觉位中。悲智惯习成
满。不移此二法为一法也。以天为覆。地为载。
含养之道。不出于此。智悲圆满之法。是故取
天地之像。像智慈覆载含养之法。故天地含
养。由众生作业之化生。大道含养。由智悲之
妙灵也。天地无私。而万物成。大道无私。而万
神济。不为而成。而成十方大功。不作而作。而
作遍周法界。是故安住地神。以足指案地。百
千亿阿僧祇宝自然涌出。告善财言。今此宝
藏随逐于汝。是汝往昔善根果报福力之所
摄受。以明其神如地静。故地出众宝自严其
神清也。如天大开宝藏。天清地静。神自彰焉。
皆智悲合道。神不为而福德万物应也。以明
修行者智合天。而天且清。悲合地柔和。而育
含生。而神常静福德自明矣。是故地神以足
指按地。即众宝涌现。以智终悲满任无功。而
神用含养遍周。是以天地之间果报福力众宝
感应。皆不从欲想有作业生也。无为无作智
悲。任用满众生界。福感自彰。经云。我忆自从
燃灯佛来。常随菩萨恭敬守护。观察菩萨所
有心行者。言发心之首依他也。亦以根本普
光明智为燃灯佛。是发心之首。过须弥山微
尘劫。有劫名庄严。世界名月幢。佛号妙眼者。
宝藏。以明慈悲之中福德也。以利众生之福
感也。天神是智之妙用。地神是智慈之恒寂。
用而恒寂故。名安住不动。以天动地静以设
名也。此两位明修行者于生死中修行。至寂
用之本源也。乃至十地果。终不离此二法故。
与后作样。令十地及等觉位中。悲智惯习成
满。不移此二法为一法也。以天为覆。地为载。
含养之道。不出于此。智悲圆满之法。是故取
天地之像。像智慈覆载含养之法。故天地含
养。由众生作业之化生。大道含养。由智悲之
妙灵也。天地无私。而万物成。大道无私。而万
神济。不为而成。而成十方大功。不作而作。而
作遍周法界。是故安住地神。以足指案地。百
千亿阿僧祇宝自然涌出。告善财言。今此宝
藏随逐于汝。是汝往昔善根果报福力之所
摄受。以明其神如地静。故地出众宝自严其
神清也。如天大开宝藏。天清地静。神自彰焉。
皆智悲合道。神不为而福德万物应也。以明
修行者智合天。而天且清。悲合地柔和。而育
含生。而神常静福德自明矣。是故地神以足
指按地。即众宝涌现。以智终悲满任无功。而
神用含养遍周。是以天地之间果报福力众宝
感应。皆不从欲想有作业生也。无为无作智
悲。任用满众生界。福感自彰。经云。我忆自从
燃灯佛来。常随菩萨恭敬守护。观察菩萨所
有心行者。言发心之首依他也。亦以根本普
光明智为燃灯佛。是发心之首。过须弥山微
尘劫。有劫名庄严。世界名月幢。佛号妙眼者。
十行位¶ 第 1040b 页
以自发心来所有迷障为尘劫。迷解得法清
凉为月幢。妙慧现前为妙眼佛。妙慧无形。体
性如空。不可破坏。含容众法。名之为藏。从我
唯知此不可坏智慧藏法门已下。是推德升
进。已上明十回向于生死之中智悲圆满一
终讫。像天地之灵养而不穷。无怖其报。末后
天地之神表之。向下九个夜天。一个瞿波女。
以表十地长养大慈大悲。破生死无明之长
夜。以夜天神表之。如下具明。已上十善知识。
以明入生死海。不出不没。成就智悲。及一切
智智令圆满。如海功多。若以生死海中。大智
大慈悲渐渐任智无功。破长夜暗。周满十方。
覆荫众生。任其神用。普周主治世法。如下十
地位中诸夜天神等众是也。已下皆依十回
向中法样。成满至于等觉位也。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之下
凉为月幢。妙慧现前为妙眼佛。妙慧无形。体
性如空。不可破坏。含容众法。名之为藏。从我
唯知此不可坏智慧藏法门已下。是推德升
进。已上明十回向于生死之中智悲圆满一
终讫。像天地之灵养而不穷。无怖其报。末后
天地之神表之。向下九个夜天。一个瞿波女。
以表十地长养大慈大悲。破生死无明之长
夜。以夜天神表之。如下具明。已上十善知识。
以明入生死海。不出不没。成就智悲。及一切
智智令圆满。如海功多。若以生死海中。大智
大慈悲渐渐任智无功。破长夜暗。周满十方。
覆荫众生。任其神用。普周主治世法。如下十
地位中诸夜天神等众是也。已下皆依十回
向中法样。成满至于等觉位也。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