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021a 页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卷二之上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第十善财入位契真门者。自三有为城郭一
段颂。三十四行经。善财说颂。叹三有苦及诸
法分。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已
下一段长行及颂。是文殊师利。赞叹善财能
发菩提之心。及令不厌生死苦。令具足普贤
行分。第三尔时文殊师利说颂已下至辞退
南行。此一段长行经。是文殊师利。叹善财
发菩提心。及示善知识分。第四南行向胜乐
国。是善财求善知识分。从此已下至经末。通
文殊师利。总有五十三个善知识。五十个以
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各有十
个善知识为本位。通有五十人。自文殊弥勒
普贤三个。以为佛果理智大用。而与五位中
五十个法门。而作因果理智体用。五十个升
进位中。常有此根本智。无相法身简择妙慧。
普贤差别智中万行。以为因果。一一位中。皆
有此三法。以成因果。因中有五十。果中有五
十。都为一百。重因果五位。常以十波罗蜜。以
为升进之行。名为一百一十。此十波罗蜜。常
以根本智。无相法身。普贤万行。以为体用。故
如修行者。未发心时。无始正使无明。十住初
发心见道一时总断。习气烦恼渐渐微薄。佛
果方终节级次第。后五十个善知识自有次
第。如十住初心。妙峰山顶至第三住。一向缘
卷二 第 1021b 页
真心多。以三个比丘表之。从第三住至第六
住海幢比丘。以明回彼缘真心多。事须了俗。
以弥伽长者。解脱长者。一居市肆。一以禅门。
并海幢比丘一人。共表世间挠处是净。并学
字智名句。世间万境总是解脱。以此三人二
俗士一比丘表法。始明六波罗蜜具足。方明
出世间及世间解脱。从此二种解脱之后。以
第七方便行。恒处生死。长养大慈大悲。不
厌生死。念苦众生。兼修智业。至第八住。方一
分世间净智中。无功智成。方以满愿优婆夷。
仙人毗目瞿沙表之。以明智悲之位。第七第
八。令成一体智悲圆满门。以二位同住海潮
处。第九以明八住智净无畏。获不死之神。以
能同邪见等外道。同行引彼邪流。令归正见。
五热炙身。火焰连天。刀山无际。登刀山入火
聚等。以胜热婆罗门表之。第十和会十住。一
终智慈圆满之行。如师子幢王女慈行表之。
师子幢王是智。女是慈悲。以为所表。第七满
愿优婆夷。梵云休舍。始从方便行。入于生
死。长养慈悲。犹存染习。故以优婆夷表之。至
第十住中。以明从智行悲。而无染习。即以师
子幢王童女表之。以修行五位生熟智慈不
同。事须于一乘佛果理智体用。十住十行十
回向十地等觉之位。重重逆顺。五十度鍊治。
始得智慈众艺。万事方终。功终行满也。若也
直求一解脱出世之理一法。总无同声闻二
乘小道。不可号为人天之师。若也欲求无上
佛乘一切智乘。即处生死。不出不没。大智大
悲众艺须明。不可将无智无知是佛也。经云。
卷二 第 1021c 页
佛以法为身。通达一切法。以明无不知无不
解。是佛法身也。如是五位五十个行门。一百
一十重因果。总根本智文殊普贤为体用。故
以文殊妙慧。善简诸法。以普贤差别智。以
明知一切众生根器。而与同行。以根本智号
之为佛。恒无造作。自体如空。不属三世。无古
今始末之性。同于世间无量劫。然智无有时。
始终不异。行果不迁。处世不污。以根本智为
万行之体。为此一乘法门。以根本智为佛果。
以明智为初发心。以明一生成佛。以为此五
位中修行之果。以同此教行之法也。以根本
智相应。无古今多少劫生。故见一切众生本
性无生也总一生也。如今见道。共过去未来
诸佛一时成佛。即如弥勒楼阁中。现三世劫。
总在今时。以智境界法如是故。令发心者。会
此智业亦复如是。不见多生。名初发菩提心。
于智境中。无三世古今时分等量。是法本如
是故。妄见多少是妄。是识业。是生死。是执
障。是邪见。从正不可从邪也。是故此五十个
善知识。为升进之行。文殊普贤弥勒。为五
十位中理智体用之因果。始终不离此三世
法也。成一百一十之法门。如前所述。已前四
段。已明劝叹善财能发菩提心。及正示善知
识所在。已下明善财辞退趣求。入正及菩萨
行。

此已下一段。明入初发心住。于十住中
初门。以檀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方有
国。名曰胜乐者。南者为正。为明为日。为虚无
为文章。离法心。以明心达虚无。其智慧文章。
心自然明白。即正慧现前。是故礼佛。先称南
卷二 第 1022a 页
无。即东方为首。以东方春生发明。万物生之
首故。为法事之首也。以南为法门为正。为虚
无为正慧。是以先称。以东方为万物生发明
之首。是以为法事之首故。是以木贯日为东
字。以木生明故。以木字管十方诸法。南方亦
管十方之法。以十下八为木字。以东方为青
龙为智。以普贤菩萨在东方表之。观世音是
慈悲。位在西方表之。以西为金。为白虎为
杀害。以表慈悲之法。在杀害恶趣行之。是故
十回向位中。和会智悲二门。观世音在金刚
山之西阿。正趣菩萨从东方而至。同会而见。
正趣表智。观音表悲。皆取方像。表之法故。然
一方法。即十方遍也。今且略述东方之义少
分。以明表法不可广言。以木字表智满十方。
横通竖彻。通含八卦之法。总在其中。通上下
二方法。为智满十方法也。少一法不名圆智。
且如东方为震卦。震为木为长男。为音声为
号令。即十方总通遍。且如音声语言出于口。
口为兑。巽为言说风教。离为文章为心。为目
为虚无。乾为圆净。坤为众信顺为腹。坎为水
为玄武为奸邪。是智者之所治。艮为山为小
男。为童蒙为止。上方为天。含容万像。是故十
信位中。上方世界名平等。佛号观察智。以表
根本智。以虚空为体。下方戊巳。土王四季。表
智悲圆满。负载万物。以一方之法。而遍十方。
若十方参像。以该世间万类之属。以君子道
明十方之法。常在一心之恒用。始可为正慧
为明。为日为文章。是故十门八千为南字。以
表南方为正为明。以八至之日。以八尺之表。
卷二 第 1022b 页
于南方定影盈缩。且约略如是。广即云云。今
言南方者。有是十种智慧恒圆满故。可以定
正邪决是非是南方义。有国土名为胜乐者。
从启发达此。十智圆明。破长夜之暗。名为胜
乐。其国有山。名为妙峰者。夫欲入正位。且非
定不启。欲入胜慧。以正止为初。山者止也。但
止心不动如山。心境自然见尽。心亡相尽。即
正慧便生。相尽由定。慧由定发。定慧既现。执
障惑亡。执业惑亡。大智便现。相尽知现。名曰
妙峰。以登山顶。至相尽之处。于空无相之理。
空慧恒明。无始业尘。一念便尽。身心都尽。内
外总亡。身见见取戒取邪见等五见既尽。名
为见道。既见道已。唯空智慧恒照现前。随
行习气。以道治之。治习渐薄。智慧增明。智慧
既增广行悲愿度脱众生。当尽我愿乃亡。众
生不尽我行不止。大慈如日普照十方。大悲
如月清凉有海。始终如是。无有休息。名为修
道。且如妙峰山上。是见道位。以根本普光明
智为道体。以文殊师利妙慧修普贤行。成普
贤道。为众生界作大悲门。安立五位行相。和
会智悲增损。至妙觉位方终。令智海增明。大
悲深广。众艺通明。四摄行圆。慈悲功满。如下
自有次第。如是始终修治行满。不出刹那之
境界。以智印之。莫作情解。如此初发心住。明
以从禅定。显得根本空智慧门。无明始谢。智
慧始明。初生如来智慧之家。名住佛所住。故
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以此见道。无古今中边等见。经历五位。鍊磨
习气。增长慈悲。名为修道。故言。初发心时便
卷二 第 1022c 页
成正觉。方可修道。治行上智慧诸艺不圆满。
障菩萨行。是以善财南行。求诸胜友皆云。我
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学菩
萨行。修菩萨道。不云增长佛道。故为根本
智。以定显得。无作无修。但修菩萨道。学菩萨
行。根本智自明自显。无有修作。如根本智。常
与诸菩萨行作。无著无染。无生灭无生死之
性。若不得正觉之体诸行并是无常。皆是人
天有生死业报也。善财于妙峰山上七日者。
七觉支分劝故云七日。四维上下求觅渴仰
者。此是定后作十方观。观察诸法体性也。遥
见德云比丘。在别山顶。徐步经行者。以明自
住之山。是自止观。故遥见是信。以为止观之
后。信有定慧寂用不二法门。是故别山上徐
步经行。山上是定。徐步经行是用。以不离
止而有用。以明不住寂不住乱。是故徐步经
行。见已往诣者升进也。到已合掌契会也。顶
礼者至本位之果也。右绕者信顺奉行。自东
自北自西自南为右绕。依甲行不依辰为右
绕。今人行道返此。德云比丘言。我得决定解
力。信根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
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
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
佛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
所。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乃至不可
说佛刹微尘数佛者。此是见道之后观也。用
法眼智眼观之如前。我得决定信解力。信眼
清净。智光所照者是也。以清净眼智光明。照
于东方一佛二佛百佛百千佛亿佛千亿佛百
卷二 第 1023a 页
千亿佛那由他亿佛。乃至见无数无量无边
无等不可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
乃至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
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此是入佛
知见佛境界。供养诸佛。学菩萨神通观门。答
前善财所请。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修行
者应以清净智光明眼。一依此法。从东方观。
一切众生心如自心。无体无相无心性。不见
一切众生苦乐好恶是非长短等相。但以清
净智眼。光明普照。唯见一切众生真体。不随
情识肉眼所见。但见一切众生功德果体。如
诸佛相。不见人天恶道地狱等相。一切境界
如光如影。无实无虚。性自无垢。诸佛众生。及
以自身身心体相。本来一味。须起佛色身境
界海。皆以智而生。无相法身境界。以智体本
无。万相空寂。如弥勒楼阁。从无处来灭。向无
处去。全见一切众生境界。是涅槃境界。全见
众生境界。是如来境界。不从妄情所知。但随
智光所照。令使有无自在。不坏肉眼。见诸众
生。不坏法眼。境界无体。不坏智眼。幻生万
境。见诸佛身。皆自在故。入智无作大用光明
神化法门。皆自幻智所作。无内外有也。从于
东方及四维上下无限。总以清净智光明作
用。而令自在。皆须先以无作自性定。显发法
身无相普光明净智。无贪瞋业。具慈悲心。始
可入此智幻法门。有无自在。若不具慈悲业。
便作大力鬼神恶夜叉恶罗刹。如普贤行品
说。此是见道后观。未入智境者未堪也。若一
向观空净业贪。缘空理虚神。妙用不行即滞
卷二 第 1023b 页
寂。是二乘行种。若也迷理智妙神。一向有作
想观者。即是有为生灭。同西方阿弥陀净土
观也。此一乘智境观门。使清净无作智光神
妙。从根本无相法身清净大智光明。成大用
门。学菩萨神通。入普贤道。一向作想者亦不
至。一向真心多者亦不成。回真入用者始可
作也。如经中德云比丘。赞善财所求。汝求
菩萨神通。乃至求菩萨生死涅槃门。求菩萨
观察有为无为。心无所著。是故开此入佛境
界门。和会生死涅槃有为无为。而无所著法
门。以清净大智光明入。菩萨大用神通妙用
恒寂故。于别山顶上徐步经行。表动寂得所。
以是义故。身不处座而坐也。修行入见道已。
以正智光明作如是观。一如经作体用之门。
使无偏学以滞其功。以此生作一观门。成当
生便入报业神功。大用自在也。此是一刹那
际。来生以圆智照之可见。如西方净土观。一
向有为作想。以心想成。犹尚得变易生死报
业神通。如十善业尚生天上。得报业神通。如
龙大力鬼。尚以无明恶业。犹有神通。何况道
眼开敷。慈善根力。使智神用一生作意。而于
来世不获大用神通者也。以明初发心便成
正觉者。即法身无相根本普光明智。体无作
理。以为正觉之体。以此成就神通。是菩萨行。
正觉智体。今此现生一生发心相应时。得以
正智于分段身。作观行心成。兼修善兼修众
艺。观行心成。来生入变易身。以今生分段之
身。是过去作业。今身以智修观行业。来生得
神用变化生也。一一自行功成始得者是。自
卷二 第 1023c 页
行功力得者是真也。如佛菩萨力暂时加持
力得者是不真也。去却神力还自依旧。如以
神鬼加持力即是魔业。转变人心不得自在。
便即令心狂乱不可取也。一一以自见道力
明智心境无物。净贪瞋痴业。且以性自清净
平等。同体大慈悲业。无见而见。无知而知。所
作皆真。以智为用。用其智印印一切众生三
世业果。总为佛境界也。方得自心无垢也。
从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普见法
门已下。是推德升进。此已上一段。初入佛知
见。智总该三世诸佛境界总为一时。一真法
界无古今性。不见新成佛。不见旧成佛。以法
无古今新旧成坏等性故。以普眼见之。

第二治地住。以戒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
方义如前释。南方有国名曰海门国者。以戒
波罗蜜为海门体。以大海不宿死尸。以表法
身智光为戒体。自性无垢。不宿烦恼恶业识
种诸见贪瞋死尸。以法身根本普光明智以
为戒体。性自无垢故。此智现前十二有支生
死海。便为一切诸佛诸功德大福德海辩才
海。故曰海门。如经自有文。比丘海云者。以表
十二有支。是一切众生烦恼业之大海。今以
戒定慧净。为普光明智诸佛大海诸功德海
大智慧海。能显示此法。覆荫润益一切众生。
令开觉悟。十二有支。便成海云。故善财至海
云比丘所。顶礼其足。以明升进至位也。合
掌者以明契会此位之法也。善财言。我以先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入一切无上
智海。此明善财请法。广如经说。海云比丘叹
卷二 第 1024a 页
善财。能发菩提心。要得普门善根光明。具真
实道三昧智光。生种种大福。长白净法。无有
懈息。事善知识。不生疲厌。不顾身命。无所藏
积。广如经说。海云比丘言。我住海门国十有
二年。常以大海为其境界。所谓思惟大海无
量众宝奇妙庄严。广如经说。言住海门国十
二年者。住十二缘观。观十二缘生死海。便成
大智海。乃至无量众宝奇妙庄严。以明迷十
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
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
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苦。咨嗟叹息。涕泪
忧愁。苦果相随。无有休息。今三昧观照。方便
力便为清净大光明智海。诸功德海。一切众
宝微妙庄严海。无量智慧之海。广如经说。迷
此十二有支。即有无量苦果。地狱畜生饿鬼
贫穷困苦之所庄严。若以定慧观察。方便力
便为一切诸佛海。诸功德智慧之海。如十二
有支但迷三法。第一不悟心境体空。直执心
境实有。名曰无明。第二迷名色为境。第三自
六根为主。以意根不了。以迷名色。根境相
对。行触受爱取有以生识业。以斯三缘十二
缘起相续。三界苦果无有停息。今以方便力
治。令成大智业。绝生死苦流。以禅定止自意
根。令不于五根之中。不缘境界。意根不生。自
馀眼耳鼻舌身五根无生。意根既净。心境俱
亡。无内无外。无大无少。无有三世古今。分别
识种总亡。以意灭十二缘灭。三界一切苦果
灭。唯有真智朗然明白。普照十方。智及境界
万法无体。以智无体故。本明净故。量同虚
卷二 第 1024b 页
空。等法界故。无中边故。神用遍周。无去来
故。入一切众境界。如焰如化。如幻如影。如虚
空。无取舍故。智自无我。不见他主故。智自无
依。不见他依住故。智同法界。所见皆法故。智
同净妙光明。现诸物像。普含容故。智为妙神。
自无体性。故善能分别十方事故。智净如空。
感生福海。皆同光影妙庄严故。智如帝网。于
一切境界。及一切众生前。普现其身。随业差
别。对现色身。无去来故。智如水清宝。一念现
前。无始无明。十二有支浊水。一时清净故。是
故无明灭。根境识十二有支生死苦海一时
灭。法界自性清净普光明智。及一切功德智
慧海一时发开。是以劝观十二有支六根境
识。成如来智慧诸功德海。以得前妙峰山一
切相尽。诸佛智慧光明高显。出世之道用。观
察现行六根名色识种十二有支。令达世间。
成一切智种诸功德。海云比丘言。善男子。我
作是念时。此大海之下。有大莲华。忽然出现。
以无能胜因陀罗尼宝为茎者。以天帝能主
为名者。以此为一切宝中之主。尼罗是净妙
青色宝也。表是由根本智。报生檀波罗蜜行
所起。自馀以次九波罗蜜行配之。百万阿修
罗王。执持莲华茎者。王表菩萨所行万行。不
离根本普光明智而得。处生死不没自在故。
像阿修罗处大海而不没。百万龙王。雨以香
水者。主差别之智。以为戒体。其智如龙。恒处
法空。雨法利生。以为香水。以智体恒空。清净
无垢。能净诸业。以为戒体故像之。如龙游空
降雨故。自馀依波罗蜜行配之。自馀诸宝庄
卷二 第 1024c 页
严。是十波罗蜜行报生。此莲华有如是庄严。
芬敷布护。弥覆大海者。以明万行自体。无染
而能周遍。覆荫法界一切众生。以莲华表之。
是故经云。此大莲华。如来出世善根所起。十
方世界。无不现前。从如幻法生。如梦法生。清
净业生。无诤法门之所庄严。入无为印。住
无碍门。充满十方一切国土。莲华上有佛。结
跏趺坐。其身从此上。至有顶者。根本智为佛
体。为智体本无神用妙净。尽诸有海。圆满十
方。无见其际。言上至有顶者。尽诸有见色尘
之顶。如经云。无见顶相。不可思议。此如来即
伸右手。而摩我顶者。右手者作用之法。摩顶
者引接会真。道合印可除疑故。为我说普眼
经者。以明契会。智眼普周量齐法界。普观根
境。随根教生。根境无穷。教亦无尽。若无根
境。教亦本亡。以明根本智。对物设教。等一切
众生。根量遍故。名普眼经。经云。假使有人。
以大海水为墨。须弥聚为笔。书写此普眼法
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
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者。以教不
自生。因根境而起。以众生无限。烦恼系著又
多。是根境无边。教门无尽。以根本智为普眼
差别智为经。我于彼佛所。一千二百岁。受持
如是普眼法门。于日日中。闻持陀罗尼。光明
领受无数品者。以表十二缘生之法。有百烦
恼。从十无明上。互体有百。以遍在十二缘中。
十二缘中。缘缘有十。千二百大烦恼根本。与
十方一切众生。而作无量迷缘。流转生死大
海。今以禅定观察。方便力便为一切清净普
卷二 第 1025a 页
光明智海。及差别智海故。名一千二百岁受
持如是普眼经。以明差别智。于根本智。起无
量利益众生法门。名为我于彼佛所。受持读
诵。此明以妙峰山相尽。出缠之智。作十二缘
生观。治六根名色。及识生死苦海。以成清净
智光普眼法门。令于生死海。成智悲之海。从
我唯知此普眼法门已下。是推德升进。如是
八万四千诸尘劳。皆不离五蕴六根。色受想
行识起。但名色六根。以意根于五根中。取名
色之境。为不了故。有十二缘生。及十大烦恼。
成八万四千。如华严经云。于五蕴之上。一
蕴之中。有百烦恼。五蕴之上。有五百烦恼。内
有五百。外有五百。如是等乃至八万四千。以
明五蕴上。内外有一千烦恼。于十使上。一使
之上有一千。十使上有一万。还于十使分内
外。各有一万。以为二万。以贪瞋痴增上有六
万三千。通收贪行多者二万一千。瞋行多者
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三个等二万
一千。为八万四千。四千是五蕴上内外本数。
八万是十使上缘境起贪瞋痴数。皆以六根
名色识三事。成无尽烦恼。等十方界大迷。此
三事中。以意根为主。今但以定净意想本无。
五根本来无主。一切内外山河大地。及水火
风等境界。皆意根取相起识。执成名为七识。
但以执处成名。亦无别体。随成业处。生三
界有漏界。名为第八种子。亦无别体。但是一
个意识所成。今修行者但止意根。不动如山。
心境自然相尽。意亡境谢。识灭智成。无始迷
尘。只缘意惑。意亡智现。十方朗然。心境空
卷二 第 1025b 页
虚。名为智地。以智日普观万境。无体相。迷空
幻生。无本无末。无生死之体。三界六道人天
地狱一切世界。皆是意想妄尘所生。意灭故
妄境界随灭。如薪尽火灭。意尽业空。四大同
谢。山河大地。与意俱丧。此非放荡情亡。思念
都尽。以正定相应方知也。不在情识斟酌。论
主颂曰。山河大地及火风。三界境界由意生。
意识灭尽。如虚空一切境界同时灭。意尘识
灭妄境无。唯真智境妙庄严。智境庄严如光
影。皆相照彻非有无。智境无身。亦无见。以智
净故。业如是。以其大智照世间。不见世间。唯
智境。能以肉眼见世间。于所见中无染著。


曰。根本智既自体无垢。何不自然本是佛。何
故能随迷作六道众生。轮回苦海。若修得即
是生灭无。常属人天因果。若不修得。何不
自然是佛。而作众生。有苦有乐。六道生死差
别。

答曰。为其真智。自无有性。无有本体。凝
然常住。言我是佛。是自性清净故。以无自性
故。无自然我是佛。我清净。若有自然我是佛。
我清净。我是智慧。我成正觉者。即有处所可
得之法。即是常见。即是破坏。谛观十方。无有
此物。有凝然者。若有此物。不应有十方三
界。有苦有乐。长寿短寿。万物不同。众生差
别。若无自体凝然常住者。要须待缘方始显
得。不是修生作得。为智无自性故。不属凝然
常住。亦不属修生作得。此二者皆属断常诸
见。以无自性故。迷心境。缘执著。成业因。执
轻重。违顺情多。瞋爱贪痴。有种种六道生死
苦乐不同。由执业瞋喜爱著诸烦恼故。有种
卷二 第 1025c 页
种业生。从此轻烦恼中。有人天乐果者。知生
死苦故。方能有自觉圣智。有因师发心。皆以
知生死长远。方始发志。求于真道。皆无自然
天生是佛。是真正为真智。无自性故。设从天
人龙神中。有能觉知生死长远轮转过失。或
以依先达圣智为师。以成觉悟。以净心境。方
能显发本心无性。方知心所缘境。总皆无性。
自性无生。心境无生。名为智境。以智现故。
方照意所迷境。一切总无。方名为智境。夫三
界因果皆由业。作得智由无作定显。方能了
智自无性。不作无明。不作成佛。为智自无性
故。觉知一切总皆无性故。不作无明。为智自
无性。不作凝然本有佛故。是故有教说云。诸
法不自生。待缘故。不从他生。诸缘自无性
故。不共生。智及修行体空无自性。无合散性
故。不无因生。要待觉悟修行方显。不自然成
故。无成而成。无坏而坏。以无依之智无自成。
亦无自坏。以智不属成坏故。不属断常故。以
智觉知。无自性故。不属生死。以智觉知。自无
依处故。不属生死。以智觉知。自无依处故。不
属处所可得故。神用十方随根对现。不速而
遍。在神无神。而能大用。在智无智。而能大
明。总虚无体也。以虚无故。水火不能灾。利刃
不能伤。生死不能变。言空而有大空神用。言
有而无形相可得。广而不张。小而不缩。为利
益未明。而幻生名也。在名无名故。所知者如
响。见诸如来体如光影。教化众生如焰。兴
大愿如风。行慈悲如云降雨。以虚空智含容
万法。与其同体。而无厌舍一切众生。对现色
卷二 第 1026a 页
身。一念遍周。而无作者。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二之上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卷二之下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第三修行住。忍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义
如前云。从此南行六十由旬者。以明从十二
缘观竟。重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上现行
分别。一一根中所有现行分别。皆悉解脱。以
前十二缘生观。观六根名色识三种成智。今
此位中。以智随六根现行分别。无不解脱故。
云从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者。此楞伽山
居大海中。四周大海。其山高峻。傍无门户。难
往难登。于此大海岸上有道。以明于十二有
支。五蕴六根中。至大道超度生死。明其六根
以成智境。根境无染。超生死海。以表其山难
往难登。今已登得故。云楞伽道也。以比丘
空中经行。如楞伽山。从空而入者即得。以明
于十二有支六根名色识种。智三法起。无明
生死大海。我慢瞋痴高山。甚难超越。今以禅
定观照。方便力了根境识悉皆空虚。无明灭。
生死海竭。我慢高山皆摧裂。智净六尘如满
月。故云。楞伽道边有聚落。名为海岸。今既六
根皆为智海。五蕴十二缘六根境界。总为法
界大海普光明智聚落也。善财至楞伽道海
岸聚落。观察十方。求觅善住比丘者。重观
卷二 第 1026b 页
自六根上习气使。令同空理。合及十方众生
六根中境界。总同观一性虚空。令其见闻觉
触使空。智慧门所行。法界聚落。见闻触受一
切声香。皆为法界也。比丘名善住者。以明善
住法空。常行利物。不离法空故。于空中往来
经行。故名善住。以明常于生死海。行一切行。
生死海。及行利众生。总不离虚空。无所染
故。已下天王龙王十王恭敬者。有二义。一明
有道感招。二表行十波罗蜜行。自在如王。广
在经文。已上三善知识。第一妙峰山顶德云
比丘。以明初入相尽。智慧光明高胜。出世
间。以比丘表之。第二海门国海云比丘。以明
自得离一切相。诸佛境界智慧光明。须观生
死海一切自他十二缘六根名色识现行作用
上。以成根本智大光明海。得普眼经法门。第
三至楞伽道边海岸聚落善住比丘。得速疾
供养诸佛。成就众生菩萨无碍解脱门。以明
重观六根上习气。得超渡生死海之岸。得法
空智慧。成利益世间生死。自在之岸。此已上
三善知识。且明净得五蕴中十二有支六根
上烦恼。成智慧出世解脱之业。唯度众生之
行。仍是出世功成修道行门。事合如是。以是
义故。以比丘表之。以明比丘是出俗行。是故
善财至此位问。云何修行佛法。云何积集佛
法。乃至云何不舍见佛。于其常精勤修习菩
萨道。广如经说。以明此位双问。佛法菩萨
法会融。以明出世智以成。菩萨俗习未了已
下。意明不离世间根本清净智。而学菩萨世
间之智。即示已下善知识。俗士弥伽以居市
卷二 第 1026c 页
肆。说轮字庄严门。以次俗士解脱长者等。以
明世间闹处是解脱。不假要居山居空。迁彼
前心。令成后位。为升进已下。弥伽解脱长者
海幢比丘。成世间不离出世间法。俗士兼比
丘表之。

第四生贵住。以精进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南方义如前。有国名达里鼻茶。其国在南印
度之境。名义未翻。城名自在者。为此善知
识。以达出世之智。又通明俗谛。真俗二谛自
在故。城名自在。其中有人。名曰弥伽。身是俗
人。又居市肆。一如俗相。故名为人。为居市
肆。不可称名长者居士之号。故名曰人。弥伽
者此云降伏诸邪论。故弥伽问善财云。汝已
发菩提心耶。善财言唯弥伽下座。顶礼善财。
五体投地散华。及宝无量种香供养善财。然
后为说轮字庄严门者。为明菩萨敬菩提心。
善财以得佛根本智慧光明。弥伽是根本智
中行。以明敬本智故。以世间敬出世间智故。
为明菩萨处世间。行菩萨道。于生死海不出
不没。不沈沦者。获无量功德海者。只由根本
智致使如是。以是义故。得此智者。须当敬之。
为明根本普光明大智。是万德之宗。出生死
之本。行大慈悲者之源。普贤行之宫室堂殿
楼阁。生一切众生之本母。养一切众生之衣
服饮食。资生之大海。人天善根总由此根本
智生故。是以闻发心者。敬之即佛。故弥伽
闻善财已发菩提心。是故五体投地散华。众
香及众宝衣服供养善财。珍重施礼。然后说
法。此乃不轻未学。敬学如佛。为善财放口中
卷二 第 1027a 页
之光。以明教也。为说轮字品者。轮者圆满之
义。以俗间名字说法。圆满清净。能坏生死诸
不善业。句义名诠次第圆满有见。及闻受持
之者。得清净智业。破生死业。破不善之海。成
大善海。破愚痴海。成大智海。破贫穷苦恼海。
成大福德海。一一句义。主伴相成。无失道意。
一一句义说。如因陀罗网互相参彻。一一字
内。随器随根。转无量法轮。无异世间诸名
字法。便成出生死法。能变世间法。以为佛
法。能变世间愚痴。以为智慧。能变世间言音。
以为诸佛言音。广说无量利益。略而举之。思
之可见。从我唯知此菩萨妙音陀罗尼光明
法门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五具足方便住。禅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南义如前。自此南行有一聚落。名曰住林者。
此位不言国城。但从此南行。以明弥伽在市
肆上闹处是静。以明一切众生生死大海尘
劳为市肆。以明不离世间生死闹处。为住禅
林也。聚落者众人所居。众多为聚落。此明生
死众生众多处。智者处之为禅林。前位弥伽。
此位解脱长者。同处生死世俗烦闹之处。以
为寂静故。从南行。不言方。不言国。不言城。
但云南行。南者正也。行者升进也。为正法为
升进故。云从此南行。以一切世间生死尘境。
总为法聚落。总为禅林故云住林。以此第五
禅体。一切众生境界。以为自性禅故。是故以
俗士解脱长者表之。回前三比丘出世心。令
入众生生死聚落。以为禅林聚落。善财于
解脱长者所请法。解脱长者。以自善根力。佛
卷二 第 1027b 页
威神力。文殊师利忆念力故。以法身智体清
净。皆自有之。是自善根力。以根本智。本自十
方大用恒寂静故。是佛威神力。初所显自清
净智。由无相法身空慧。而能发起自清净智。
是文殊师利忆念力。还以此本清净智。以为
禅门。性自无垢。含容总为一身。一切佛刹互
相容入。如光影像。且举各随方面。各十佛刹
微尘诸佛国。清净庄严身。如净琉璃含诸影
像。色相无碍。于身中显现。无量诸佛。出兴于
世入涅槃。一切诸佛众生无尽三世业果一
切显现。以明自性无垢。禅性自遍周故。无虚
空不遍。无境界不容。无作净智本自如是。圆
三世因果法自如是。无延促性。不是作得。
是一切世间法自性禅。一切境界。本来自定
自静故。以俗士解脱长者表之。不令于世间
外别有欣求。修行者应如是信解。如是修行。
世间万境现前。皆是住林。皆是禅林。只为世
间强取他境。而执是非。自分他土。其心以生
诸业。当生苦果。知复如何也。自我唯知此如
来无碍庄严解脱门已下。是推德升进。此已
上两位。明俗体本真。世间闹处是静。一切万
境。及一切众生心量。性自禅门。

第六正心住。般若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从
此南行。至阎浮提畔者。以明至此位修行。至
出世间及世间二法极。表之畔。从妙峰山已
下三比丘。表出世间智慧解脱。从弥伽长者
至此海幢比丘。表世间中出世间智慧解脱。
二俗士一比丘表之。有一国土。名摩利伽罗
未翻。彼有比丘。名曰海幢者。以此第六般若
卷二 第 1027c 页
道成。身心意想寂灭不生。离出入息。身体支
分十三处。出化身不同。十方利物。智慧如
海。身心寂然。都无思觉。名之为幢。善财见海
幢比丘在。经行道侧。结跏趺坐。离出入息。经
行道是用。结加趺坐。离出入息是寂。以明寂
用无碍。足下出无数百千亿长者居士婆罗
门众。十方化利者。以明长者居士婆罗门众
之行。居卑谦下。离慢不自高故。足下出居
士婆罗门众也。两膝出无数百千亿刹帝利
婆罗门众者。是王种也。以明膝是卷舒自在
之义。以明王者世间自在故。像菩萨于生死
自在故。腰间出等众生数仙人众者。以明腰
是行五欲之所在。仙人是净离五欲故。以明
菩萨处于欲境。恒不染著。不著不离恒清净
故。仙人表之。两胁出不思议龙众。不思议龙
女众。十方利润众生者。以明两胁是挟持覆
荫义。以明大智大悲心。以龙及龙女表之。龙
表智。龙女表慈悲。像菩萨恒游法空。智慈
恒遍。众生摄持覆荫雨法。故胸前卐字中。出
无数百千亿阿修罗身者。胸前卐是万字。以
明菩萨于生死中。行万行而不没。以阿修罗
王表之。以阿修罗王在大海中。足至海底。水
至半身。背上出二乘众无数百千亿声闻独觉
者。以二乘背生死。背智悲故。以是背上出。从
其两肩出无数百千亿夜叉罗刹王者。以明
两肩是力用大自在处故。以出夜叉罗刹王。
皆能飞空。力用自在。是防护义。以明菩萨示
行威势。多力守护僧伽蓝及以善人。从其腹
出无数百千亿紧那罗王及女者。以明腹是
卷二 第 1028a 页
包含义。以明紧那罗王是歌乐之神。女表慈
悲。像菩萨大智大悲。包含万德。常于十方人
天六道。以众法乐乐众生。令离众苦忧恼。以
紧那罗王及女表之。王者自在义。腹中出无
数乾闼婆及女。此是乐神。如此技儿在十宝
山中住。诸天须音乐时。往彼天中设乐。亦表
菩萨智悲。包含众德。法乐以娱乐众生。令得
欢喜。离诸苦恼也。从其面门出无数百千亿
转轮王者。口者是说正教之门户。像菩萨恒
以四无碍辩。以为四兵。以七菩提分法以为
七宝。不作无义绮语言词。以表口出转轮王。
一切言音皆成教法。两目出无数百千日轮。
普照一切诸大地狱及诸恶趣。目者眼也。以
明眼中瞳人是也。以像菩萨常以智眼大慈
悲眼。观一切众生。随根设教。令离诸恶。白毫
相中出无数百千亿帝释身者。帝释此云能
主。能与诸天作主故。以明眉间毫相。是诸
佛放中道智慈圆满果光处。以取帝释为能
主。表菩萨以中道智悲圆满行。主导一切十
方众生故。头上出无量佛刹微尘数菩萨众。
头者相尽。智悲行圆乃无极故。举无量佛刹
微尘为量。顶上出无数百千亿诸佛者。顶上
尊高最胜。故出佛众。像根本智也。已下十二
处化用。总是顶上起。通顶上有十三处。此位
已明正心住。离出入息。寂用无碍。至十地中
第六地。还同此位。得寂灭神通。但以智悲深
广不同。十地夜天表之。此位比丘表之。思之
可见。善财住立。思惟观察。经一日一夜者。以
檀波罗蜜舍心圆满也。七日七夜七支戒圆也。
卷二 第 1028b 页
半月者忍圆满也。以忍自利不益于他。以为
半月。一月者精进波罗蜜。自利利他以为一
月。六月者以度行成。六日者六个智慧满。海
幢比丘云。此三昧名普眼舍得者。以慧眼如
空。十方普照。空慧无体。物亦本无。根境恒空。
照无不彻。于境不染。名普眼舍得。既无取舍。
正见现前。故以佛知见故。又名般若波罗蜜
境界清净光。又名普庄严清净门。以明用空
智慧。于身支分十三处。幻生诸身。起化如云。
充满十方一切诸佛境界众生界。成就教化庄
严一切众生事业。然其身心都无思觉。此是
出情量之无作妙神。性同虚空。大用自在。从
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已上。是
推德升进。此上六波罗蜜。以满出世间心。及
于世间中心已竟。后休舍优婆夷。以明成就
大慈大悲。以方便波罗蜜。入于生死。同于众
生八万四千那由他烦恼行。同事摄生。后位
是也。如后具文。若不如是。出世解脱偏多。大
悲不满。从妙峰山上初发心住。海门国治地
住。海岸上修行住。从弥伽长者达里鼻荼国
生贵住。至住林聚落具足方便住。第六正心
住。一终解脱。从第七不退住。成后三位。至灌
顶住。若不如是位位相成。修行者得一法。自
谓言足。不知进路。未得谓得。未满谓满。以
是义故。安立五位同异法门。解行理智。大悲
诸艺。神力通用。令知不错使无稽滞。初发心
时便成正觉。以此正觉用治习气。德能妙用。
及诸众艺。普贤道顿成。于无始无终。无三世
古今之智中。便具成众德。令使正觉圆明。具
卷二 第 1028c 页
普贤行海使满。不可将一无作之理。万事不
明。以为佛者。乃是声闻独觉之道。非为佛
也。

第七不退住。方便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从
此南行。以明从海幢比丘。于世间中。出世
间智慧光明行。入生死。与一切众生八万四
千那由他烦恼境界。而同其行。方便以四摄
法事。随时引之。令解脱故。南义如前。有一住
处。名曰海潮。以明第七方便行。以正智慧日。
入生死海。普照一切众生八万四千那由他
烦恼波浪。随其大小。而皆引接故。住处名海
潮。以明菩萨知根知时。以度众生。而不失时
故。有园林。名普庄严者。以明方便之行。处生
死海。游止其中。与众生乐。以为己乐。故号为
园。以八万四千那由他无边众行。遍一切众
生心。皆令一切众生欢喜发菩提心。及得人
天之乐。名普庄严。园中有优婆夷。名为休舍。
此云满愿。为能满足一切众生所行善愿。成
其善法。为于生死中。化恒尔不休。亦号意
乐。以满一切众生意乐。令回向一切善法故。
优婆夷所止之处。垣墙众宝树林。客殿楼
间。皆言百万。广如经说。不可具言。皆为优
婆夷大悲深广。依报庄严果不虚来。皆因行
所起。观果知因。因果相似。即知所行。身为正
报。其身金色光明绀发垂鬓。戴海藏真珠
网冠。挂出诸天真金宝钏。师子口摩尼宝
以为耳珰。如意摩尼宝王以为璎珞。一切宝
网垂覆其身。坐真金座。此明缘身果报也。有
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常居此园。以明
卷二 第 1029a 页
大慈大悲行。一一行中。有八万四千那由他
行门。摄众生遍故。所有依报正报。皆以慈
悲心行业之所生故。善财问优婆夷发心久
近。略言十佛刹微尘。具在经文。都言三十六
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于此已往佛智所知。
以明从前海幢比丘。三空智慧。六波罗蜜。以
为六数。以三空智慧。以能照破六根六尘上
烦恼。成就一切诸佛智慧光明。如是三空六
度七觉支分等三十七道品。四摄四无量心。
至十地满。佛果已来。成普贤行。任运功成方
休以无功智悲。用而不止。六波罗蜜行。修出
世心。多至三空智慧。一终出世之道。已前虽
有慈悲。教化众生。以空慧未明。照一切未毕。
常欣出世之道。至前第六海幢比丘正心住。
照用功毕。离出入息。神慧起化自在。如前已
明。三空妙慧入于生死。成大慈悲行。同一
切众生八万四千不可说诸尘劳门。与之同
行。成灌顶住。已来三位。使令智慈圆满。后
自有次第。若不如是。至第六正心住。得世间
中出世智慧功成。若也无后第七位。即入生
死。大慈大悲之行绝也。即后三位中。大用不
成。是故至此第七不退住。满愿优婆夷云。发
心已来。经三十六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先
举燃灯佛等十个古佛名目。自馀但举三十
六恒河沙佛数。以表三空智慧解脱。三世古
今诸佛总同。故先举也。以不离此三空智慧。
六波罗蜜所得法门。入生死海。成后三位。使
智慧圆满。成普贤行门。前位以此比丘表之。
此位以优婆夷表之。以取世间一分慈悲之
卷二 第 1029b 页
义。正以明修行者男女。皆尔须具慈悲柔和
善忍。不舍众生故。夫圣教微密。言说难及。
举比丘居士长者儿女表之像也。观像取意。
得意像亡。三空者空无相无作。从此三空。却
兴大愿。入十方三界六道。誓度一切众生令
尽。众生不尽普贤行不休。十地中亦同此。以
第七地中愿行。成后八九十地。及普贤行。如
来大用神功。成法界之事业。十力四无畏等。
若无第七地起大愿。入生死。但至第六地。行
波罗蜜。得寂灭神通出世。自谓满足。不知所
行。即后七八九地等妙。及佛果后普贤恒行
绝矣。此十位中法则与彼相似。智慧慈悲增
广。习业生熟不同。以此十住中。以比丘居士
长者优婆夷仙人婆罗门王女。为像十地。以
九个夜天神。一个如来妻瞿波女。破生死长
夜。神用表之。功行胜劣。可知意况也。善财问
圣者。久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优婆夷
答言。不为教化一众生。乃至云。教化一切
众生尽。我愿乃尽。供养诸佛尽。庄严一切道
场尽。我愿乃尽。意明。佛果菩提无始终。普贤
行无始终。自我唯知此离忧安隐幢解脱门
已下。是推德升进。以明此位入生死海。成大
慈悲。不厌喧闹。心无烦恼故。设有无量众生。
一时恼之亦恒欢喜故。名离忧安隐幢解脱。

第八童真住。以愿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于
此南方海潮处有国土。名那罗素者。此云不
懒堕。以表此位菩萨。得一分无功智增。忆念
本愿兴悲行。行无有懈怠。倍胜于前故。云不
懒堕。同前位名海潮者。前是长养大慈悲。此
卷二 第 1029c 页
位智增明。以明智悲一体。以第七住此位。从
悲起智。第十灌顶住。从智行悲。师子幢王女。
名曰慈行是也。有仙人名曰毗目瞿沙。此云
出声可畏。以第八童真住。一分正智增明。所
出言音众邪惊畏。此位何故以仙人表之。为
有二义。一以智净如仙无五欲也。二明得智
增明。能随邪见。同行接生故。引求仙者。令入
正智。仙人摩善财顶者。以明许可印信至此
智位不疑。执善财手明引接。即时善财自见
其身。往十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到十佛
刹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刹及其众会。广如
经说。以明入于智位增明。与佛同见能说。佛
国土身境自在。以智如虚空。见佛及境界。如
虚空无不遍故。于一念中。以三昧力。印无量
劫。一时并见。仙人放善财手。还复如故。此是
童真住。初至智位一分增明。以假圣所接引
加持。方得见诸佛国境界。若至佛功终。十方
常在现前。无劳所加力。从我唯知此菩萨无
胜幢解脱已下。是推德升进。

第九法王子住。以力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
于此南方者。从前升进入后位故。南义如前。
有一聚落名伊沙那者。此云长直。以此法王
子法师位。成其智长直。以说教利生。长于前
位。依根不曲。故云长直。总明心境无不是法
界。名为聚落。有婆罗门。名为胜热。以得智同
邪。五热炙身。不能所害。名为胜热。世间之火
由烦恼生。智慧清凉胜于烦恼。以胜烦恼故。
火亦不能烧。此智入神用。非心迹所为。登刀
山入火聚。四面积薪如山。火焰连天。刀山高
卷二 第 1030a 页
峻。投身入火中。以明修行至此位。烦恼业亡。
智堪如是。破诸邪见。令归正见。劝善财令登
刀山。善财致疑。诸天劝慰。使无疑心。以明金
刚焰三昧光明。烧烦恼薪。截邪见网。令归
正法。内是金刚三昧入者。烦恼都亡。如清凉
池意表法中。以无相智慧为刀山。无性妙光
能破惑。是金刚焰定。若存金刚赫奕之状。不
可能破计著执尘。论主颂云。根本智火遍虚
空。生妙智慧金刚刃。能破众生坚执业。还成
本智妙光明。以明根本智作无明时。从十住
初心。以明无相慧显得。今至此十住第九法
王之位。以从根本智起用。妙慧利益众生。以
是为金刚三昧之火。起无量智慧刀山。照割
一切众生长夜烦恼。及方便引接妄行苦行。
五热炙身之流。

第十灌顶住。以智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南
方有城。名师子奋迅者。以明灌顶住中智波
罗蜜增明。此位以智行悲。处生死海中。了
心境本智体无生灭。不畏生死。名师子幢王。
以一智中。一时普与十方。一切众生前对现
色身。如响普应。一时普遍。犹如师子奋迅。一
时全身普振。有童女名曰慈行。是师子幢王
女。师子幢王是智。童女慈行是慈悲之行。以
明此位从智行慈悲。与世同行。以无染习。即
以童女表之。如第七休舍优婆夷。从慈悲成
智。即犹存染习故。即以优婆夷表之。皆像知
法。得法像亡。思之可见。五百童女以为侍从
者。如五蕴中烦恼。经云。一蕴之上有五百烦
恼。五蕴之上有二千五百烦恼。以此智慈之
卷二 第 1030b 页
行。总收五位上五百波罗蜜行。遍十方一切
众生五百烦恼。共同其行。乃至八万四千五
百为主。住毗卢遮那藏殿。以明大慈悲居根
本智光明藏。以为殿体。龙胜栴檀蹙金线网
天衣座上。而说妙法者。以师子幢王根本智。
而起妙慧。以龙降大法雨。润益众生。栴檀
者香名。为此香能息毒蛇热恼。正热时毒热
恼盛。以身缠树。热恼清凉。以明此善友降法
雨时。无明毒蛇皆得清凉。金线网衣座者。线
者贯穿义。网者教网也。衣者覆盖义。以善能
贯穿教网。覆护众生。报居此座。善财诣王宫
门。求彼女者。智王悲宫。是所求之处。观其报
果。一一境界之内。皆有一切如来。从初发心
时。乃至成道转法轮。示现入涅槃。如帝网之
光影参彻。以此波罗蜜印。印三世古今之业。
境界都尽如是。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此
是波罗蜜普庄严门。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
所。求得此法门者。三空智慧六度。以为佛数。
一佛所演。馀不重说。以明从根本智。起三空
智慧。总是佛智慧。亦是一个三空。空无相无
作智慧。六度行门。转一切众生六根内外尘。
总为清净。普能庄严法界众生。总为佛智慧。
如下文所说。无量般若波罗蜜。总以根本智。
起三空智慧为体。能清净一切众生差别业
门。而令成就如来智慧。皆以三空智为体。广
如经说。从我唯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
已下。推德升进。意明。第七住入生死海。同
一切众生八万四千及不可说量。同虚空诸
烦恼门。皆与同行。至此第十住位中修行行
卷二 第 1030c 页
满。一终智慧行圆。还从根本智。起八万四千
不可说智慧。总根本智生。以三空为体。能破
一切众生六根中一切诸烦恼。故若无众生
诸烦恼众多。三空智慧亦无有也。众生烦恼
广多。般若波罗蜜广多。如来化身亦广多。以
将十住中所修福德智慧。神化之事用。成十
行中一切利益众生行门。及自治自随行习
气不自在障。令使自在故。

已上十善知识以后。凡夫修行出世间及世
间。出世间空智慧解脱出世慈悲心多。于众
生艺治化饶益利门未学。立位明法。五位前
后殊分。若行之者。不出一时一法。一位遍收
前后时法故。以智境之中无古今也。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二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