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四焰慧地¶
第四焰慧地¶ 第 889c 页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五

长者李通玄撰

随文释义者。馀文自具。如欲度众生令住涅
槃乐。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此是根本智。乃至
如实觉无行无生慧光禅善巧决定观察智善
巧多闻。如此五法总是一根本智之随用。修
行者。修方便定显之可见。如倍于正法勤求
修习日夜唯愿闻法者。喜法者。明智现无忧
故。乐法者。无生死故。依法者。依如来智故。
随法者。随顺正解脱故。解法者。解第一义故。
顺法者。顺正智故。到法者。自到涅槃能到入
生死度众生故。亦令到涅槃故。如得一偈法
胜得大千世界宝及轮王位者。明世法不免
第四焰慧地¶ 第 890a 页
生死故。已下准知。

第三佛子已下有十行半经。是四禅八定随
顺法性无著分中。复分为九段。一佛子已下
至离生喜乐一行半经。是住初禅分。二灭觉
观。已下至定生喜乐一行经。是住第二禅分。
三离喜住舍已下至舍有念受乐有两行经。
是住第三禅分。四断乐已下至住第四禅有
一行经。是住第四禅分。五超一切色想已下
至住无边虚空处有一行经。是空处定分。六
超一切虚空无边处至住识无边处有一行
经。是识处定分。七超一切识无边处已下至
无所有处一行经。是无所有处定分。八超无
所有处已下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一行经。是
非有想定分。此三界顶。九但随顺法故而无
所著。是心无依定此是法界定体。随文释
义者。明此发光地得出三界心入法界自体无
作大三昧门。虽修四禅八定恒随法性而无
所依。但为鍊磨三界习气令智明净。应如是
进修故。如善鍊金不失铢两喻。如是重重以
戒定慧鍊磨。不失法界大圆明智铢两。以此
八种禅定鍊磨令智慧转更明净。以法身智
体本无增减故。名发光地。权教菩萨得出八
禅超三界苦生于净土有慈悲者。留惑润生
住于世间。声闻罗汉出八禅之后。入第九定。
依空智灭身。智总无。如一乘菩萨修习八禅。
善知世法无有体性。成一切智之妙用故。达
三界体自无生灭故。发超大智知世法故。故
名发光地。初地修檀住世间。第二地修戒明
能净世间。第三地修八定明得出世间。四五
第四焰慧地¶ 第 890b 页
六地明修出世间中世间之智。七八九地明
修入世间成悲智圆融。第十地明修智悲圆
满成佛位故。计其理智无有地体层级。为治
惯习及会融悲智生熟及修世间出世间差别
智有浅深。安立诸地。设有轨度令使仿之。

第四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明修四无量心
以大慈为首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以愿力而生其中有三十三
行经。明神通自在分。于此段中复分为六段。
一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已下至梵世有
六行经。明神通分。二此菩萨已下至亦悉能
闻有两行经。明天耳通分。三此菩萨已下至
以他心智知众生心有七行经。明得他心智
分。四此菩萨已下至皆能忆念有八行经。明
得宿命分。五此菩萨已下至皆如实知有七
行半经。明得天眼分。此已上明菩萨五通自
在。为智悲未满本愿故。具普贤行故。异净土
菩萨故。异二乘故。不證漏尽。通以智于生死
随行自在故。如净土经云。虽證六通而不尽
漏者是也。六此菩萨已下至以意愿力而生
其中有两行经。明不随三昧力受生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而说颂曰有三十行半经。于
此段复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随力修行
有六行半经。明此菩萨以愿力得见多佛及
供养闻法分。二此菩萨已下至转更明净有
四行半经。明观法解缚分。三佛子已下至转
更明净有三行经。明喻鍊金金比菩萨地加
行智慧明净分。四此菩萨已下至皆转清净
有三行经。明忍辱柔和十三种心转更明净
第四焰慧地¶ 第 890c 页
分。五此菩萨已下至随力随分有一行半经。
明此位菩萨所行之法分。六佛子已下至不
能数知有十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受职依定
见佛数量分。

第七尔时已下明金刚藏说颂
分。于颂中有三十六行颂。两行一颂。重颂前
法。如文自具。

** 第四焰慧地

将释此地。作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何故
名为焰慧地。前地修上界八禅。得出三界智
慧故。名发光地。此地修三十七助道观门。观
身受心法转加明净。故名为焰慧地。前地因
定发故名发光地。此地以三十七助道观门
观身受心法。自性无依慧加明净。故名焰
慧。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以精进波罗蜜为首。
馀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位中。见普救一
切众生妙德夜神。得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
伏众生解脱门。此神住在此众会中者。即明
与前喜目神同会为表。前离垢地是以法身
无作性戒是菩提体故。忍波罗蜜精进波罗
蜜是菩提行故。普德净光住道场之内。喜目
神住处去道场不远。此第四地中普救众生
夜天在此众会中。明以忍精进二位不离万
行故。又明三十七助道行门是助菩提行故。
故言在此众会。此位明以菩提体却观身受
心法成世间智慧故。前之三地已求出世菩
提心。此四五六地以菩提心返修世间智慧。
此云在此众会。此位中见普救众生夜天神
第四焰慧地¶ 第 891a 页
者。明三十七道品四念处观。是三世诸佛教
化一切众生助道方便。一切诸佛从初发心
至究竟智。皆依此方便。而增明诸智慧故。是
故此神名普救一切众生妙德。妙德者。明三
十七助道观。能显自他妙慧故也。明前三地
修戒定忍得出世心。此地重以三十七道观。
再更治之。故名焰慧地。得普现世间调伏一
切众生解脱门者。为明此位三十七道品。通
三乘一乘共所修行调伏之大路故。名普现
调伏一切众生解脱。一一依善财表。行中类
之可见其意。若不如是不可了知地位行门。
后至入法界品具明。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
何界解脱者。若以总相得三界一相解脱。若
别相升进。明此位中以修三十七道品观得
欲界中智慧解脱心多。大意明重治前第三
地中出三界馀习。为明第五地禅波罗蜜修
十谛观。得上二界并欲界中出世间中解脱。
皆须总别同异成坏论之。如初欢喜地表法
神。明初生佛家以檀波罗蜜能资生圣道故。
神名主当春生。如第二离垢地戒波罗蜜。以
法身无作以为戒体。故神名普德净光明戒
光也。即住居道场之内。表法身是道场体故。
身是菩提体故。第三发光地以忍波罗蜜为
体。神名喜目观察众生。以忍故无事不悦。去
道场不远者。明忍以法身无作为体故。第四
焰慧地以精进波罗蜜为体。神名普救众生。
以精进波罗蜜是普救义故。又为普治前三
地出三界习气住在此众会者。明不离法身
及性戒忍行中行精进行故。如是总约名及
第四焰慧地¶ 第 891b 页
住处所表。地位次第令易见故。思之可见。又
入地中多以神为表法者。明入地以圣智从
行祐生名神故。又以总别同异成坏之义。六
相法门思之。方无有惑。

五随文释义者。有二义。一长科经意。二随文
释义。一长科经意者。于此焰慧地中。长科为
七段。第一佛子已下。有十二行颂。明大众闻
前地欢喜复请后地法分。第二尔时金刚藏
已下一段六行半经。明以十法修入第四地向
分。第三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已下一段三
十七行半经。明修三十七道品分。第四佛子
已下五行半经。明对治身见分。第五佛子此
菩萨已下一段十五行经。明以前观智方便
获大利益柔和分。第六佛子菩萨住此焰慧
地已下。有三十行经。明此地见佛增广分。第
七菩萨已净第二地已下。有五十三行颂。明
重颂前法分。

第一从初十二行颂中。复分为两段。一佛子
闻此广大行已下至菩萨胜行妙法音有八行
颂。明大众闻第三地法欢喜兴供称叹分。二
从愿更演说聪慧者有四行颂。明更请第四
地法门分。已上文义如文自具。不烦更释。如
自在天王大忻庆者。为此天是说十地处非
馀天不悦。但举说法处主故。

第二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修四地向中有六
行半经。分为两段。一尔时已下至当修十法
明门有两行半经。明欲入第四地劝修十法
分。二何等为十已下三行经。是正举十法名
目观察分。何故举此十法重令观者。明于前
第四焰慧地¶ 第 891c 页
三地得出世间智慧今重观此十法。明将出
世间智慧返达世间同出世间故。

第三佛子已下三十七行半经。分为九段。一
佛子已下至生如来家有一行半经。明以十
种智得生佛家分。如十住初发心住亦名生
如来家。至初地中亦名生如来智慧家。此四
地亦名生如来家。有何差别。答。计其总相。生
如来智慧家。即一体无二。若论别相升进即
有浅深。如十住之中于妙峰之顶。明创启凡
情始开佛智慧。但启迷解得一分烦恼清凉
故。佛果名月。如十住位中十个月佛是。如善
财表法中。妙峰山上见比丘。且彰佛慧解脱
未明智慧神通。如初地生如来家。虽有智德
神通。但且得出三界之神智。所教化众生亦
以如己所知。未得达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
慧自在无碍。此第四地生在佛家。明达世间
中出世间智慧故。与初地中。虽入神性共同
然。出世间世间智慧浅深差别。明前三位但
修上二界禅得出三界。一单之理。此位观身
受心法故。经云得彼内法生如来家。内法者。
明智慧返观达俗智无俗不真故。二何等为
十已下至是为十有四行半经。明以十法成
此地之智慧分。从所谓深心不退于三宝中
净信毕竟不坏故者。此三宝是通三界及三
世一切法总三宝摄。非如世情三宝故云深
心也。观三界法性自无性。是名佛宝。了三界
法同异总别成坏。是名法宝。以自行门和众
生心意方便引接令得应真及人天乐。是名
僧宝。观世间成坏故者。下文云因业故有生。
第四焰慧地¶ 第 892a 页
还因业故灭。约本法界无成坏故。明不成坏
中众生妄见成坏。观生死涅槃故者。明生死
本涅槃总无体故。观众生。土业故者。明国
由业起故。是本无今有故。观前际后际故。
观无所有尽故者。明三世本无无有尽相故。
不言多劫而有不尽。但言三世本无本无可
尽。是为十。总结前十法故。三佛子菩萨住此
第四地已下至除世间贪爱有六行经。明观
身受心法四念处观门分。四念处观者。一身
念处观者。循者顺也。明善顺观内身肠胃肝
胆心肺脾肾五藏六府都无我人主宰体相。
勤勇者。明勤观不惓。念知者。不忘念也。除世
贪忧者。勤观内身善知无主。除世贪欲烦恼
故。观外身循身观。循身者巡身。亦云顺。亦云
善。意者。周巡观察外身皮肉筋骨发毛爪齿
眼耳鼻舌手足腰臗。都无主宰我人体相。皆
从虚妄系著业生。无有实法。有业即有。无业
即无。当观业体本无依止。达身无体。受者亡
遗有大智圆明。都无我人受者。动寂任智内
外无依。勤勇念知。如前。除世贪忧者。除身见
边见见取戒取邪见上贪忧。观内外身周巡
遍观者。内外身如前别观。此令总观其身内
外无主。犹如虚空无有一法而可得者。此是
身念处观。已下观内外受周巡内外。观能受
所受内外中间。性无依止已下。观内心外心
能知所知。都无住处已下。观内法外法无有
我人。此已上是四念处观。四复次已下至回
向于舍有八行半经。是修四正勤分。复次此
菩萨修行欲定断行者。明勤观前四念处不
第四焰慧地¶ 第 892b 页
乱是欲定为有觉有观故。断行者。勤观前四
念法断身见边见邪见等及色受想行识等
行。此位重治练欲界惑上二界惑。以五地禅
波罗蜜重更治之。前二地以戒体治粗。此四
念观治细。成就神足者。以欲界诸天等神足。
是下品十善业报。此约一分法性智通殊胜。
即不可比于三界及二乘三乘有限之通。且
望后位。即此位不如。虽作观行皆以理智为
体。为成差别智。更令微细故。观众法起满本
愿成大慈悲故。依止厌者。对治不取世恶法
依止离者。性自无著故。依止灭者。灭诸恶法
令不生故。回向于舍者。至无依处故。此明是
非总舍至露地智故。修行精进普救一切众
生故。勤定心定观定断行者。一心专作无错
失故。已下如前。五复次已下至回向于舍有
两行半经。明修信进念定慧五根分。依止厌
离灭回向于舍。总四法为对治之体故。如文
可知。六复次已下至回向于舍有两行半经。
是修五力分。还以依止厌离灭舍为体。即于
境不动名之为力。七复次已下至回向于舍
有三行半经。明修七觉分。还依止厌离灭舍
为体。明简正邪名择法觉分。自利劝他恒无
疲倦。名精进觉分。法乐现前见来求者欢喜
无厌。名喜觉分猗者。依也悦也。以无依住之
理智恒现前故。法悦熙怡世无忧恨之所伤
故。名猗觉分。内外观终受心随智不随境转。
名之为定觉分。身边见亡自他境灭。身受心
法都无所依。名为舍觉分。心境见亡起唯智
起无杂乱故。名为念觉分。已下如前。八复次
第四焰慧地¶ 第 892c 页
已下至回向于舍。有三行经。明八正道分。依
止厌离灭舍为体。以八邪为八正道。九菩萨
修行如是功德已下至善巧方便故有五行半
经。明作如是观行之意为十法故。以不舍一
切众生为首。如文具明。如十力处非处为首。
如前已明。无畏者。四无畏也。一一切智无畏。
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
畏。如是四种。人天外道无能难其过失者。不
共佛法者。十八不共法也。一佛身无失。身行
善故。二口无失。口业善故。三念无失。无杂念
故。四意无异。怨亲平等故。五心无不定。不异
法界无作智故。六无不知。以一切无不明了
故。七欲无减。满众生心作所欲随顺利生故。
八精进无失。自虽道满建法利生无休息故。
九念无减者。善知一切众生根时非时故。十
者定无退。本无动故。十一者慧无减。善简诸
法无生灭故。十二者解脱知见无减。光明智
无不达故。十三者身业随智慧行。四威仪中
无不成益一切众生故。十四者口业随智慧
行。无杂谈论故。十五者意业随智慧行。永无
邪思相故。十六者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事。十
七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事。十八者智慧知
未来世无碍事。此十八种唯佛独有。不通下
果。相好者。有九十七大人之相。随好者。如随
好光明功德品。但举一个手中随好。名圆满
王出光明为炽盛。七百万阿僧祇光明而为
眷属。但举其一随好无尽。又有十华藏世界
海微尘数大人相。一一身相众宝如相以为
庄严。此明无尽相无尽随好等法界虚空量
第四焰慧地¶ 第 893a 页
故。音声悉具足者。约总言之。有六十种梵音。
若随差别经云。广大微妙之音遍一切刹。住
无量劫求于上上殊胜道故。即以佛果法门
馀法不过故。随顺所闻甚深佛解脱者。乘如
来一切智乘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者。巧能
随逐一切众生根所宜令度苦故。

第四段中有五行半经。分为二段。一佛子住
此焰慧地已下至一切皆离有三行经。明此
地以四念处所观对治身见为首。自馀我人
众生等遍观身受心法皆能离著处故。二此
菩萨已下至皆悉修行有两行经。明此菩萨
见业是如来所诃所赞分。明一切众生所作
业道恒流转生死此是如来所诃。应可以观
治之。若也以观自治无业。当可以智方便随
生死。同众生事业济度众生。是顺菩萨道。如
来所赞皆悉能修故。

第五有十五行经。于中义分为四段。一佛子
此菩萨随所起方便已下至皆善修行心有四
行半经。明此位如上修集于道及助道得十
种利益心分。二此菩萨已下至得说法者意
可有两行经。又得十种心得说法者意分。无
稠林行者。明无迷滞障所覆荫故。三此菩萨
已下至道非道精进有五行半经。明此位菩
萨得十种精进分。此十精进以成当地令坚
固故。亦成后地令相应故。四是菩萨心界清
净已下至皆悉成就有三行经。明此位菩萨
心界清净得佛护念分。已上明已作四念观。
于法深细。悟解明利。明断具足故。

第六佛子已下有三十行经。于此段中义分
第四焰慧地¶ 第 893b 页
为八。一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已下至一切
众僧有四行半经。明以愿力见多佛并供养
分。二以此善根已下至转更明净有四行经。
明见佛承事住多劫中深心信解更增明分。
三佛子譬如金师已下至悉不能坏有六行
经。明以金师鍊真金作庄严具转明净喻。四
此菩萨已下至第四焰慧地有两行半经。明
此位中所行之行分。五菩萨住此地已下至
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可有四行经。明此位
菩萨受职分。如一切种者。明加行成种。一切
智智者。明入根本智及差别智皆可以求。六
复作是念已下至一切智依止者可有两行
经。明此位堪为一切众生师首分。七是菩萨
已下至以为眷属有三行经。是依自报业入
三昧见佛及威动广狭分。八若以愿力已下
有两行经。明以愿力见佛甚多不能数知分。

第七五十三行颂中分为两段。一切两行颂
叹菩萨已净第三地法方能趣入第四地分。
二始登焰地增势力已下至过于此数无能知
有三十行颂。明重颂前法分。如身见为首。六
十二见者。明有身见。即六十二见俱生。以是
义故循观身受心法以用治之。得无身受心
法。即诸见总无唯智所见也。名悟佛知见入
佛知见生佛家故。六十二见者。于五阴上各
有三世。于三世上横计有四句。一如去。二不
如去。三亦如去亦不如去。四非如去非不如
去。于未来五阴上各计四句。一者边。二者无
边。三者亦边亦无边。四者非边非无边。于现
在五阴上各计四句。一者常。二者无常。三者
第四焰慧地¶ 第 893c 页
亦常亦无常。四者非常非无常。于五阴上有
三世。三世上各有四见。一世有二十。三世各
有二十。通为六十。总断常二见为本。共为六
十二见。又为色受想行识各有四见。一世上
有二十。三世为六十。断常为二见共为六十
二。若以四念观门。诸见总为佛事。为身见无。
总是佛知见故。

** 第五难胜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此地何
故名为难胜地。为以禅波罗蜜发起善根慈
悲喜舍。通达世法。下地不如。故名难胜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此地以禅波罗蜜为
体。馀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云去此地不远有夜神。名
寂静音海。坐摩尼幢庄严莲华座。善财得菩
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门。云不远者。
不离菩提体而有禅波罗蜜行故。号寂静音
海者。明禅是寂静故。音海。是表定能发慧用
故。坐摩尼幢庄严莲华座者。表摩尼名离垢
宝明禅定离垢故。幢者。明法性定体不随境
动。明境界与心当体自定。为无自性故。庄严
者。以无作性禅用严万行故。莲华者。表行无
染故。明行性不异无作禅俱无性故。得菩萨
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门者。表无作性
禅。体同法界。故云广大。常居生死常行万行。
禅悦无忧名之为喜。以定严慧名曰庄严。不
迷静乱名为解脱。此名难胜地者。为明以定
体善知世法无定乱性胜于定乱故。名难胜
地。为过三界惑复不證涅槃。三界及涅槃。总
第四焰慧地¶ 第 894a 页
不能坏。其无依住之智慧。故名难胜地。夜神
者。表无依住中智慧处生死之长夜破一切
众生迷故。此夜神所将名目及所坐之座。表
法。大意明不坏无依无作无性自体之禅。用
彰万行以寂起用故。善财问言。此解脱门为
何事业。行何境界。起何方便。作何观察。夜神
答言。我发起清净平等乐欲心。我发起离一
切世间尘垢清净坚固庄严不可坏乐欲心。
我发起攀缘不退转位永不退转心。已下如
是无量发起心。具如经说。意明住欲界心多
者。便令使修寂静定至。色界无色界禅多者。
令入法性禅发起攀缘于后上上位中智慧方
便广度众生等空无限大用故。不令守净住
禅乐故。此寂静音海主夜神坐摩尼幢庄严
莲华座。百万阿僧祇主夜神前后围绕。表法
性无作体遍周无尽行体亦遍周故。言百万
者。大数之长也。阿僧祇者。不可数也。此明寂
用圆满以名座及同住之众。及住处近远及
法门名目。思之可解此地之意。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若以总
相。三界同一解脱。若以别相。此地以禅波罗
蜜为体。得上色无色解脱。为四地重治欲界
细惑。此地重治色无色界细惑。既上界解脱
下界自然同一解脱。以此一乘法门常以根
本智以为进修。以无作智为禅体。以过上二
界中息想禅故。得任理智法界自在随缘无
作禅。此明升进渐妙智体不离本智。此明前
四地以三十七观。重治前位欲界之习。知此
地重以将定体用治上界之细惑。
第四焰慧地¶ 第 894b 页

五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第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第五地。长科为十四段。第一从菩萨闻
此胜地行已下有十九行颂。明大众闻说第
四地法门称叹欢喜兴供及请说后地分。第
二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至得入菩萨第五
地。有十行经。明十平等心入第五地向。第三
佛子已下。至得不退转心。有六行经。以十二
种法住第五地分。第四佛子已下。有十四行
半经。明善知十谛法门分。第五佛子已下至
生大慈光明。有两行经。明知谛智于诸众生
生大慈悲分。第六佛子已下至皆如实知。有
六行半经。明以智观众生起真随妄分。第七
佛子已下至波涛之所漂溺。有八行经。明菩
萨念众生愚痴随苦漂流分。第八佛子已下
一段有五行半经。明念一切众生穷苦独励
发心不求伴侣以己功德普令一切众生得至
如来十力智分。第九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
半经。明菩萨以智慧观察善根救护一切众
生令入涅槃分。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七
行经。明菩萨住第五地能善知诸法分。第十
一佛子已下一段。有八行半经。明此位菩萨
以布施爱语同行善能教化众生及自求胜法
分。第十二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一行半经。明
此地菩萨为众生善解世间诸杂技艺分。第
十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经。明此
地菩萨见佛广狭及受职分。第十四菩萨四
地已清净已下一段。有四十四行颂。颂前
法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于初一段十九行颂。复分
第四焰慧地¶ 第 894c 页
为两段。一从菩萨闻此胜地行已下至瞻仰
如来默然住。十七行颂。明大众闻法欢喜兴
供称赞分。二是时已下两行颂。明解脱月为
诸大众请第五地法门分。于颂中文义。随文
自具可知。

第二尔时金刚藏已下至入第五地有十行
经。明以十种平等心入第五地分。如道非道
智。明此地治见道疑修行任运八地方终。十
地始自在大意。三地治上界禅粗惑。此五地
重治上二界禅细惑。以此能除见道是非疑。
第六地明得出世间中世间智慧自在。如十
住中第六住海幢比丘。是其样式。同此第六
地。出世间中世间智慧自在故。以比丘表之。
此十地第六地位中即以守护一切城夜天
神。表以明出世间中世间智慧心城无有邪
思恶贼所入。一切邪念总成智慧城故。此明
第五地得难胜名者。为出世间无作本寂用
定以终故。第六现前地世出世法皆悉了知
智慧现前已终故。以此十地以智成悲故。以
夜神表之。是故此五地除见道疑。六地除世
间出世间智慧疑。

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住第五
地法善修十二种法。如文可知。

第四佛子已下一段有十四行半经。复分为
两段。一佛子已下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有
六行经。此位菩萨善知十种谛法门分。二此
菩萨随众生心乐已下八行半经。明便述知
谛之所由。经自释讫。如第一段中善知此苦
圣谛者。不同三乘厌苦忻净方求圣谛故。但
第四焰慧地¶ 第 895a 页
达此世间诸苦体无故。即苦无灭性。道无生
性。当知苦体即不生不灭。即与圣道无二性
故。故云善知苦圣谛。已下三圣谛总如之。已
下诸谛义。如经自具。

第五此菩萨已下一段有两行半经。明善知
诸谛智已。如实知有为虚妄诳惑愚夫转增
大慈光明分。如文自具。谛者。实也真也。如实
知见不虚。名之为谛。

第六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下一段有六行半
经。明此位菩萨观诸谛无有谛相。根栽本末
无我无人之智。然不舍一切众生。善知一切
众生皆从十二缘有生居五蕴宅中。复知缘
体离我我所分。此一段如经自具。但以说法
者以大慈悲心如文称叹。善知苦缚体性自
无为。

第七佛子已下至波涛之所漂溺有八行经。
明菩萨念众生愚痴随苦漂流分。如文自具。

第八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此位菩
萨悯苦发独立志悯接众生不待伴侣分。如
文自具。

第九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所修一
切善根皆救护一切众生令入涅槃不为自求
己乐分。如文可知。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七行经明此难胜地
于世间出世间自利利他法具足及成就庄严
佛身语意分。

第十一佛子已下一段有八行半经。复分为
两段。一佛子已下至以种种方便行教化众
生有六行半经。明以布施四摄等十种方便
第四焰慧地¶ 第 895b 页
教化众生分。布施一。四摄二。后有八。通为
十。如文自具。二佛子已下至常勤修学殊胜
行法有两行半经。明教化众生恒相续分。如
文自具。

第十二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一行半经。明为
利众生修学世间一切诸技艺分。经云印玺
者。明玄既未萌。及如咒中结手印等。准王
用玉为玺。铜铁木为印。此明如龙树等符印
也。地水火风。明五行阴阳。觉鸟情等云种种。
馀如文自具足也。

第十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经。于
中大意有十一种事。一明此地以愿力故见
佛广多。二明供养。三明恭敬听法随力修行。
四明出家闻法总持。五明住地多积修众善。
六明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七明下
地善不能得及。八明受职为兜率天王。九明
入千亿三昧现身千亿事千亿佛。十明以愿
力故其数甚过。十一明金刚藏说颂叹法。如
文自具。

第十四说颂中有四十四行颂。明重颂前法
如文自具。意明难胜地以其禅体。治三界中
寂乱障。契菩提根本无造作禅理不出三界
不在三界。无有欣求净秽等障。任理恒寂用
自在。以定观察为世技之妙能。

** 第六现前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何故名
为现前地。为明此地世间出世间一切智慧
皆悉现前。为善观十二缘生故。为得十三昧
故。
第四焰慧地¶ 第 895c 页

二明此地修何行者。修般若波罗蜜为体。馀
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位中。见夜天号
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在菩提场如来会中。
坐一切宝摩尼王师子之座。无数夜神所共
围绕。现一切众生色相身。现普对一切众生
身等。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脱。名守护一切城
增长威力者。经云。善男子。我于生死夜无明
昏寐诸众生中而独觉悟。令诸众生守护心
城舍三界住一切智无上法城。明此第六地
是所修之法门此主夜神是此六地所行之地
行。恐修行者不解其事。以此法行二俱表之。
住在菩提场佛众会者。明行以菩提为体故。
坐一切宝摩尼王师子座者。明以一切差别
智慧为座体故。还依果亦尔。摩尼表智慧离
染自他垢故。王者。明智慧自在故。师子者。依
主释。皆须观知因果故。无数夜神围绕者。表
行遍周也。现一切众生色相身者。对现色身
随根接俗故。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脱者。明此
位智慧自在善说教故。当以名义思之可见
大意。此位说教由恐众生不解其行故。以是
圣者举教及行。总彰令易解故。修行不错谬
故。十住第六住且明出世间中世间智慧。即
以比丘表之。以十住且求出世心故。此十地
中明长养慈悲。即第六地及馀地。以女天表
之。准此例随位升进以知其意。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此通三
界及三乘出三界中世间出世间智慧解脱。
为明善能分别三界中染净等智慧自在故。
第四焰慧地¶ 第 896a 页
得入明净。随顺无生忍。如称理契无生忍。即
七地以出世间智慧。善能入世间智慧。随一
切众生尘劳诸行。不异世间不坏无生。七地
创修。八地毕功。九地方能说法自在。十地始
悲智。圆成自在。若也取随分无生。十住创心
即分分有之。若也论始终不易。虽同众生无
量劫积修。元不移毫念。还依六相义。总别思
之。若也但逐升进。即便乖其本体故。无亏本
智了积修升降不迁。即理事非亏。即同异俱
济。即智愚全别。即因果无二。

五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于
此第六地一段中。义分为九段。第一从初一
段有十八行经约分为两段。一有十七行颂。
明闻第五地法门大众欢喜兴供称赞分。二
最下一行。明解脱月更请后地分。经文自具。
第二尔时已下一段有九行经。明观十平等
法修六地之向。第三有十段经。明逆顺观十
二缘生观第四段有七行半经。明观达十二
缘生无体得空解脱分。第五一段有十行半
经。观十二缘大悲转增精勤修习分。第六一
段有六行半经。明此现前地得十空无相无
愿三昧分。第七一段有九行半经。明住此现
前地复更修习不可坏心入佛智地分。第八
一段有二十七行半经。明入此位中见佛广
狭分。第九一段有四十四行颂。明重颂前
法。

二随文释义者。于逆顺观十二缘生法有十
段经。具如下列。一如观十二缘法中义。第一
段从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大悲为首
第四焰慧地¶ 第 896b 页
已下有十四行半经。明观世间受生皆由著
我。若离此者则无生处。又明由有我故。常求
有无。一切诸恶业邪道。皆由此生。邪道者。九
十五种邪道也。罪行者。三恶趣也。福行者。人
中及第六天已来散善福也。不动行者。色无
色界八禅是也。及小乘三果分段生死乃至
四果净土菩萨变易生死。虽免粗苦。分段生
死及变易生死。皆名邪道。亦名不动行。积集
增长者。三恶道积集增长恶业。欲界积集增
长有为善业。上二界积集增长有漏八禅。声
闻缘觉净土菩萨。积集增长净业。成变易生
死之身。一乘菩萨积集增长具佛悲智。虽总
十二缘生。乘缘各有差别。若于三界中具缚
凡夫。以十二缘成诸恶业。二乘观十二缘空
无体折伏现行烦恼。得有为无漏。净上菩萨。
以修四谛十二缘行六度门生于净土。一乘
菩萨以如来知见。修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
三十七品助菩提行。成一切种一切智智。广
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无限圆满佛大悲大
慈大智佛果法门。及成法界无作自性缘起
大圆明普光明智。恒以一切众生生死海。便
为一个道场。恒以十方佛刹众生刹。住居毛
孔。夫缘生之法性自本无。众生横计诸圣嗟
叹。枉流生死无自觉知。故劳圣叹大悲示护。
是故诸仁应当顺理善观离诸慢业便得识种
业谢智果开敷三界报亡等悲垂俗任性缘起
不没死流对现色身应根利物。经云。于诸行
中植心种子。植者种也。于业田中种识种子
为有取有漏。其漏有七。一见二诸根三妄四
第四焰慧地¶ 第 896c 页
恶五亲近六爱七念。复起后有。生来世生老
病已下如文自具无明闇覆者。覆谓覆盖自
己如如之本智故。为智自无性逐境缘迷故。
随迷苦极自觉迷除故。以觉无我智无明即
无故。迷我成妄觉我成智。觉之与迷各无自
性。皆从缘而有迷悟故。为根本智自性无性
故。不自了知非智。但随境起。逐境情生。起于
我见非至苦极厌苦求真。若自未厌苦源。设
圣者化时不信从。斯发起有二种发心。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