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离垢地¶
第二离垢地¶ 第 882b 页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四

长者李通玄撰

六又发大愿已下。至无有休息。有五行半经。
明愿化一切三界四生众生皆安住一切智智
广大无休息分。此一段明教化三界四生法。
欲界心多者。劝令观诸法苦空无常对治欲
恶。修诸善法乐清净定。净治心垢离贪嗔痴
慢。破欲界业得寂净乐。色界心多者。住息想
禅。生有漏善界方便。劝修十波罗蜜慈悲喜
舍。令方便成就自体无作大寂定门。离息伏
想。现一切智。成就无量巧方便智。教化众生。
若无色界心多者。方便教化修广多闻慧。分
别世间一切事业令无迷滞。无定乱体起大
愿力。成就神通供佛法僧。修一切种一切智
智。教化一切无尽众生皆成佛故。如是依根
第二离垢地¶ 第 882c 页
发起调伏。使令皆至一切智智者。根本智中
修差别智也。如根本智。依无作定显差别智。
依根本智加行起观方成。或自力不终。佛菩
萨先达之者学而方得。

七又发大愿已下。至无有休息。可有四行经。
明愿以智明了粗细世界广多无限分。有形
世界名粗。无形世界名细。乱住者。多类杂居。
如此阎浮提诸杂居世界是也。侧住如四天
王居处是。倒住者。如胡蜂巢等是。正住可知。
若入者。如土居众生。只若入不欲出。若行者。
如人等身中八万四千户虫居而人或行住坐
立者是也。若去者。如流水居众生其一向流
去是也。帝网差别者。如天帝网重重光影互
相容也。如是世界重重共住。即华藏庄严世
界是。与众生世界海共住。业不相妨。犹如帝
网互相容而住。各依自业相见。如经云。一切
种一切智智者。明菩萨大慈悲种。由大愿力
助成一切智。由定方现差别智。由观助成。总
以此知之。皆依根本智起无限智门。总由此
也。

八又发大愿已下。至无有休息。有六行经。明
愿佛国互相参入庄严分。此一段明入智境
界佛刹如光影互相参现故。

九又发大愿已下。至无有休息。有七行经。明
愿诸菩萨同志行无怨嫉分。

十又发大愿已下。至无有休息。有五行半经。
明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见闻者无
空过分。

十一又发大愿已下。至无有休息。可十行经。
第二离垢地¶ 第 883a 页
明愿于一切世界随众生欲示现成佛。入涅
槃分。

十二佛子已下。可有两行经明都结十种大
愿满无尽愿分。

第五佛子已下。有七行半经。于此段中分为
两段。一从佛子已下。至众生界尽我愿乃尽。
有五行半经。明十尽句分。二而众生界不可
尽已下。至无有穷尽。可有两行经。明愿不尽
分。言世间转法转智转界者。明众生三界流
转法流转智流转众生界尽菩萨愿行方尽如
是不尽愿行不尽。

第六佛子已下。一段有八行经。分为三段。一
明发十尽大愿已得十种柔软心。二得十种
信。三举要言之已后。一行都结。如文可解。

第七一段十七行半经。分为五段。此一段是
当欢喜地中第七地相观苦成悲门。一佛子
已下。至如是广大。有三行经。先举佛正法甚
广大分。二而凡夫心堕邪见已下。至于三界
田中复生苦芽。有六行经。明凡夫心堕邪见
而生苦趣相续不断分。三所谓已下。至如是
众生生长苦聚。有四行经。明十二因缘有支
为生因分。四是中皆空已下。至不觉不知。可
有两行经。明众生不知身空无我分。五菩萨
已下。至大慈光明智。可有三行经。明见众生
苦发悲悯分。此一段十七行经。约立四门分
别。一举体示迷门。二凡夫迷体成苦门。三不
了缘生无体流转门。四菩萨达真悯苦接生
门。

第一举体示迷门者。即如初三行。是举诸佛
第二离垢地¶ 第 883b 页
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无相
等。悯念凡夫不悟邪见无明长夜覆翳轮转
苦流。

问曰。一切众生体自真理智等如来。何
故从迷成诸苦业。

答曰。为真如理智体皆无
性。无性理智不能自知。若也自知不名无性。
但有众生缘随境流转。不如善恶。为随境变。
业有差殊。或因佛菩萨为说苦因。或自因苦
生厌。方求正见不苦之道。若也未厌苦果终
不信圣言。未可自知是真是假是苦是乐。但
受得其生都无厌患。惊怖热恼都不觉知。若
不深自勤修责躬匪懈作诸定观入法界之真
门者。终未可尽其苦源也。

第二凡夫迷体成苦门者。如后凡夫心堕邪
见已下。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有六行经是。
于此段中所受苦生有十八种烦恼。皆依二
种烦恼起故。云何为二。一根本无明为长夜
所覆。二邪见逐境常流转不息。此二种无明。
非达得成根本智。方成智用。非三乘空观能
断得故。是故胜鬘经云。声闻缘觉及净土菩
萨。但能折伏现行烦恼。不名为断烦恼。为折
伏故。得变易生死。菩萨得随意乐生身。皆有
忻厌。自他佛刹皆未得法界普光明智。未得
与十方诸佛同一智海永绝邪见自他取舍一
切见流。为迷前二种无明妄生厌舍。别證真
如及空相。迷大智故。是故净名经云。一切烦
恼诸尘劳门。以为佛种。此无明邪见一乘菩
萨达而成智。三乘折伏现行。亦云留惑润生。
此乃皆非称智而说。不同一乘依不动智上
自有无边大自在用门。如十信位中十个智
第二离垢地¶ 第 883c 页
佛。是以不动智佛为首。如此无明及邪见。与
一切烦恼而作根本。自馀已下。一切诸烦恼
皆从此生。总名随烦恼。为依根本而有故。如
无明通总名邪见。因境起识为因。六根中见
名色等。为名色对六根作境。因境识种取著。
名之邪见。为迷真理智号曰无明。以名色识
种起邪见。三种对于六根。根根之上皆具有
三。且如耳根闻声。知如是声。皆有名色识起
邪见等三种。如眼根鼻舌身意。总具此三名
色识及六根。以名色为境根为主。识为取思
之可见。是故此经云。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
处聚落。于中相对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
取取生有有生老死等是也。如憍慢。二种为
增长。无明能成增长苦种令不摧坏。是故经
云。立憍慢幢入渴爱网中。如爱为津润无明
能润生死。常流转故。为非爱不受身。如谄诳。
是稠林无明。为自迷覆广多故。为凡夫常所
行无暂间断故。此非修定业。不可制之。如悭
嫉二种。是常计无明。与恶道生死更加胜因。
是故经云。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
生因缘。如贪恚愚痴。是集业无明。是故经云。
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如忿恨无明。
与嗔作因。是故经云。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
然不息。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此是常流无
明恒流转不息。明是四流大河常流不息成
大苦海。若心无念诸流顿竭。若也智现便成
法流。如是十二有支互为主伴。则一支上有
十二支。总一百四十四有支。以成无边生死。
已上十八种烦恼无明。皆依十二有支以为
第二离垢地¶ 第 884a 页
根本。十二有支依名色邪见为本。若以无作
定门印之。八万四千尘劳。总为法流智海。如
是无明名色。对五根。有触受想行。总以心生
意取为主。如是九缘同起了境名识。以此十
事总名无明。总名邪见。作一切烦恼迷心及
境。名曰无明。境者。名色是也。六根对境邪见
随生。

第三不了缘生无体流转门者。此之一段明迷
真逐妄所生之因。从所谓已下。至生长苦聚。
四行经是。所谓因依名色。对六根所缘。生触
以触故。六根取受。因受生爱。因爱生取。因取
生有。有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以名中具色。
色中具名。名色二存声香味触总在其内。以
有有表色无表色故。但心意眼耳鼻舌身意
所缘击发成惑者。皆为触。唯如来无为纯与
智俱无法触也。众生触受成三界之烦恼。声
闻有厌生死證涅槃触受。净土菩萨有净秽
二种触。一乘菩萨有圆和智悲未自在触。如
是诸触以智明观。以成智用。是故净名经云。
受诸触如智證。又法本不生今则不灭。是明
缘生体自性无性非生灭法。凡夫不了号曰
无明。但知心境本无即起唯法起。常是智境
非生灭缘。以定慧观照即自然开解。

第四菩萨达真悯苦接生门者。即从是中皆
空离我我所。至大慈光明。智五行经是。如是
十二有。支一切众生。从此而起前十八种烦
恼。而流转生死。无苦不受。声闻缘觉净土菩
萨厌而伏之现行不起。一乘菩萨以此十二
有支而成根本智。起差别智。教化众生住持
第二离垢地¶ 第 884b 页
善法。及成菩提心。意明迷悟不同非十二有
支与智异故。如胜鬘经亦同此说。如上十八
种烦恼。如邪见无明。十住初发心住上初生
如来智慧家时。正使能作恶道。邪见以除故。
习气微薄。未尽憍慢等十八种总尔。以十种
故。十行十回向法中有十法加行治之。渐渐
微薄至十地。以正智增明。唯有见道随行法
执。无随三界现行。习气不善之业。如悭嫉忿
恨嗔五种。入十地中习气已无。自馀至七地。
悲终智满方成随愿智用。只可名为达烦恼
而成智用。不可名为断烦恼故。法执现行至
七地故。法执习气十地方无。如算数广大愚
随好功德愚。此二愚至佛果行终方见尽。如
阿僧祇品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是故如来自
说二品。明经佛果二愚是故。明十二有支微
习直至佛果方尽。以此安立五位十度。十十
治之。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法则
皆体相似。以明治习阶级不同。如是五位十
波罗蜜。皆初三波罗蜜。以治从缠出世之道。
如善财。十住中初及二三知识。以三比丘表
之。次后三波罗蜜。以治出世间世间之惑。即
以弥伽长者解脱长者海幢比丘表之。次以
方便波罗蜜以下。愿力等三波罗蜜门。以治
入世间中出世间令悲智自在。即以休舍优
婆夷仙人苦行婆罗门表之。次以世间出世
间智悲自在故。即以智波罗蜜以智生悲得
自在故。即以师子幢王女名曰慈行表之。智
自在如王也。以七住中以修悲生智。以此第
十住中以智生悲故。为王女也。明以智波罗
第二离垢地¶ 第 884c 页
蜜以智成悲而自在故。此明五位进修。位位
有此四种势分差别同异。至善财知识。一一
差别同异重明。方得了其五位解行同异。从
此十地法门。亦如上有此四种治惑差别同
异。一从初地至第三地。是治世间中染成出
世间习。四五六地是治出世间中世间智慧
不自在习。七八九地是治入世间中悲智不
自在习。是故八地位中诸佛以作三加七种
劝发以用防之。如八地位中。具明第九第
十地智波罗蜜治世间悲智得自在故。是故
以如来为太子时第三夫人瞿波表之。明大
慈大悲已满。是表慈悲法悦义。如善财于十
地中表法。有九个女天一个佛妻。为明此十
地法门长养大慈悲门令圆满自在故。故以
女天表之。至彼位具明。仍普贤利他行未自
在。大略约叙五位升进。大意有六。一十住明
创生佛家且除正使烦恼。二明十行治随世
现行习惑。三明十回向起大愿力和融智悲
使世间出世间无碍利物。四明十地长养蕴
习悲智功圆。五明十一地普贤行满。即普贤
行品是。及十定品已后是。六明成佛位终即
如来出现品是。如离世间品。明进修佛果以
后普贤恒行。法界品即前后一部之经皆是
以法界为体。如是以法界大智圆通。总无一
法一时有前后差别。以智照之可见。如是五
位中差别行位。总在初发心住中。以愿行智
悲普印令圆满故。教虽前后。愿行悲智法是
一时。时亦不异。法亦不差。是故发心之士。
应如是修。如是圆满。不离如来不动智之体
第二离垢地¶ 第 885a 页
圆满故。于一佛果智悲始终彻故。普见一切
众生是佛国土无出入故。教化迷如来智中
众生令依本故。令诸众生于自智中普见诸
佛同一智故。不于自智生别有佛想故。令一
切众生不于自身起内外远近见故。以一智
印印之。破情有大小长短量故。如是修行。即
是令诸众生佛种不断故。为诸众生说如斯
法。是故能令法种不断。普令一切众生普见
自身同佛智海入佛知见。是故能令僧种不
断。一一如是观察而令心境如是相应。

第八一段二十一行半经。分为三段。此是初
地中第八地相。第一佛子已下。至凡是所有
一切能施。有两行半经。明一切能舍分。所谓
已下。至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施成就。有六
行经。明此位中为求佛智故于身命财无吝
惜分。于此段中其施有三。一财宝施。二象马
妻子施。三头目眼耳身肉施。第二佛子菩萨
以此慈悲已下。至于佛教法能说能行。有十
行经。明此位菩萨成前施已得十种利益分。
一明大慈悲大施所缘。二明所施为求正法
所为救众生故。三求出世智无疲劳心。四于
一切经论无怯弱心。五善筹量上中下众生
随力而行成世间智分六惭愧庄严修自利利
他之道七勤修无退。八成坚固力。九供养诸
佛。十于佛教法随说能行。第三佛子已下。至
依教修行。有两行半经。明总结成就十种净
诸地法分。具如经说。如此段中。已如上信慈
悲喜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
坚固力供养诸佛以教修行。以为法门。净治
第二离垢地¶ 第 885b 页
行地。以檀度为体。馀九为伴。

第九段中十八行半经。约分为三段。一从佛
子已下。至回向无上菩提。有七行半经。明以
愿力得见多百千佛并及悉承事供养分。二
佛子已下。至随意堪用。有七行经。明因供养
佛获胜益分。三佛子已下。至随意堪用。有四
行经。明金师鍊金数数入火喻菩萨修行转
增上分。此一段如文自具。

第十段有二十八行经。约分为三段。一佛子
已下。至成于如来智慧光明。有十四行经。明
菩萨入初地已更求此地。及十地入如来地
相因果分。二佛子已下至悉免忧患。有六行
半经。明以商主所往大城。喻菩萨问于诸地
行相安危一时齐备所资具分。三佛子已下。
至百千阿僧祇差别事。有七行半经。明菩萨
修行善知地相安危主道众生令得无碍解脱
如商主分。

第十一段中。有二十行半经。是正答前所问。
佛菩萨善知识初地及十地因果分。于此段
中。复分为二段。第一从初佛子已下。至一切
智智。有八行经。于中大意有五。一正举初地
之果。二明能护持正法。三明所行四摄之行。
四明一切所作不离念佛法僧。五明不离念
具一切智智。如一切种者。是以加行大愿助
成大悲种故。一切智智如前已明。又起大志
乐修一切智及差别智。广行大悲种。由熏修
所生。如一切智由定显发故。差别智由依师
教先达者修学方成。皆依根本智而有。或因
自根力上上观达得明解之徒必藉师教。第
第二离垢地¶ 第 885c 页
二复作是念已下。至而说颂曰。有十二行经。
明此位菩萨能舍家妻子修出家法。得见百
佛境界法门分。于此十二行半经中。大意有
八。一堪与众生为首。二堪与求一切智及差
别智者为依止。三明难舍能舍。四明出家勤
行精进。五明所得三昧有百。六明依报见佛
之数。七明以愿力见佛增广。八明重说。其颂
如上。见多百佛者。即是华藏智境。一佛刹海
融十方诸佛刹海。互参遍彻之多百。非如三
千大千世界佛境限之百佛故。乃至身尘毛
孔等周法界虚空界之百也。不可如情所知
之百佛故。此是智境无限中多百。但以定安
立随位升进之法。明其升进。然其一一佛境
不可存其中边量见。但如自观身智境无中
边见。何得论佛境有边量见。此初地中间十
地及如来地法为一地。通修十地及佛地法
故。此中因果依十回向中佛果名妙。以十地
但成就十回向中大愿海令满彼大愿行故。
亦不离初信心中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文殊师
利普贤等行。如经颂曰。佛子始发生。如是妙
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

第十二说颂中。有四十六行半颂。明重颂前
法。如文自具。夫验经所说入此初地法。乃至
是创始具足凡夫。能发广大愿行能趣入故。
非是由因地前行解而来者。意明设教备明
修行滞障节级安危。然发心者一时总顿修。
居一时一行之内。非是要从节级次第来修。
以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法。圆融可见。于此六
字三对法中。一字有六且如人类之。馀可准
第二离垢地¶ 第 886a 页
知。如一人身具足是六相。头身手足眼耳鼻
舌等用各别是别相。全是一身一四大。是总
相。一空无体是名同相。不废如是同无异性。
头身手足眼耳鼻舌等用有殊。是为异相。头
身手足眼耳鼻舌等共成一身。名为成相。但
随无作缘有。各无自性。无体无相。无生无灭。
无成无坏。名为坏相。又一切众生名为总相。
愚智区分名为别相。皆同佛智而有名为同
相。随执业异名为异相。所因作业受报得生
名为成相。心无所依业体无生名为坏相。又
十方报佛名为总相。众宝所严身土差别名
为别相。同一法身理智无二名为同相。智随
行异名为异相。成就众生名为成相。能所皆
无无得无證名为坏相。又以一智慧该收五
位名为总相。行解升进名为别相。同佛根本
智名为同相。修差别智名为异相。成大菩提
具普贤行名为成相。智体无依用而不作名
为坏相。又三世久劫差别名为别相。以智普
观在一刹那名为总相。随业长短名为异相。
情亡见尽长短时无名为同相。智无依住名
为坏相。应根与法名为成相。约举五翻六相
同异。自馀一切法准此例知。又明一字中有
六相义互为主伴。十玄义亦在此通。一同时
具足相应门。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诸法相
即自在门。是其义也。

六相义



此一字中有六相一
切字。

一切法皆有此六相。
第二离垢地¶ 第 886b 页

若善见者。得智无碍总持门。于诸法不滞有
无断常等障。可以离情。照之可见。此六字义
阙一即理智不圆。是此初地中观。通世间一
切法门故。

** 第二离垢地

将释此地。约作五门分别。一释地名目。二明
此地修何行门。三明善财表法。四明此地于
三界中得何界解脱。五随文释义。

一释地名目者。何故名为离垢地。为此位治
上上十善戒。上上十善戒即法身性戒能自
体无垢故。故名离垢地也。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以戒波罗蜜为主。馀
九波罗蜜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此位中知识号普德净
光夜神。此是女天。在菩提场内。善财得菩萨
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凡是夜神河神
海神地神。总是女神。表慈悲位。明此十地蕴
积大悲满。净光夜神者。为满普贤愿行故。夜
神者。常居生死大夜破一切众生长迷暗故。
神者。其智应真。号之为神。此女天在菩提场
内者。明以法身妙理为戒体故。善财得菩萨
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者。明以性戒遍
周行齐法界不为而用对现色身常处世间不
染尘垢。故为名也。以体用恒寂故。以禅定是
体游步是用乐是法乐。此神住菩提场内者。
为上上十善是全体菩提法身妙理。又是初
欢喜地婆珊婆演底夜神本发心之师。明一
切发心以菩提妙理为体故。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若以菩提
第二离垢地¶ 第 886c 页
无作之体。即三界六道总通解脱。是总相
义。若也别相论之。善知三界法差别者。即以
戒体能治欲界烦恼。以菩提妙理现前。且能
观欲界烦恼行相。以菩提妙理。且治欲界惑
习故。色无色二界三地位中修八禅定。方明
此色无色界行门。若不如是别别修行。但以
菩提无作用。不能简知三界所染行法。即于
三界法不能了达。便同声闻外道。无大智故。
是故此地修戒治欲界烦恼。三地修八禅。治
色无色界烦恼。初地明凡夫发心但有大志
乐忻求大法故。三地修八禅者。明上界禅皆
息想安定。心而住禅。菩萨不息。任体自寂禅。
舍彼息心住理自寂。称菩提故。凡上二界禅。
随其浅深。皆有息心想伏。随寂静住。第四禅
中无出入息。唯白净妙色现前。水火风三灾
不至。为念亡想灭无此业故。唯有色界业
在。

五随文释义者。于中复分为二。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释义。一长科经意者。于此第二地中。
长科为六段。一诸菩萨闻此已下有五行颂。
明诸菩萨闻法欢喜分。二尔时已下一段。有
四十三行经。明已修初地欲向第二地舍恶
从善分。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九行半经。
明第二地中善持上上十善分。四佛子已下。
有三十九行半经。明第二地中起慈悲众生
分。五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一行半经。明
正入第二离垢地得见多佛分。六说颂已下。
有四十二行颂。明重颂前法及请说第三地
分。
第二离垢地¶ 第 887a 页

二随文释义中从初五行颂中大意有三。一
菩萨闻说初地法欢喜。二散华称赞。三解脱
月知众心请说第二地。其义如文自具。

第二于舍恶从善段中四十三行经复分为两
段。一从尔时金刚藏已下至以此十心得入
离垢地有四行半经。以十心修第二地向。二
佛子菩萨住离垢地已下至令他修者无有是
处有三十八行经。明第二地菩萨种性自身
口意业调善顺十善心。具慈悲分。十善者。身
无杀盗淫。意无贪嗔痴。口无妄言绮语恶口
两舌。如欲界十善散善修。色界无色界十善。
并修定业以息想方至。

第三佛子已下三十九行半经。明善持上十
善分中。复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如是方
便菩萨当学有十四行经。明此位菩萨持十
善道分。于此段其意有六。一念十不善是地
狱畜生。二念十善业道得生。三界至有顶天。
此十善通修非想顶。总名有顶。三上品十善
畏苦修真得声闻乘。得出三界有为心。伏尽
三界烦恼入变化生死。有入灭定经劫不觉。
四上品十善自觉缘生不具慈悲成独觉乘。
亦得变化生死为根利故。回向大菩提。易经
十千劫。五上品十善修广大愿不舍众生求
佛大智成菩萨行。六上上十善修一切种智
清净故。成十力四无畏。故名为最上乘。以上
生天及出世有此五种十善业道。二佛子此
菩萨摩诃萨已下至无边大苦聚有二十三行
经。明行十不善业各有二种因果。如经具明。
又十不善中亦有上中下三品因缘。受苦不
第二离垢地¶ 第 887b 页
同。如经自具。三是故菩萨作如是念已下至
令住其中有两行经明菩萨自行十善亦教化
他行十善业分。如上上十善者。明依智发心。
自馀三品虽皆离三界业得出三界果。皆依
空发心。渐求佛智。方入普贤愿行。为三乘中
菩萨。愿行虽广。为未尽佛智故皆有限量。如
三千大千国土为佛报境者。以是义故。与佛
智中行普贤行者全别。三乘以观空及五位
行门忻理至理。方忻如来种智之门然。更须
入普贤愿行。即佛果在十信五位后。云满三
祇方至。若不回心者。俱在门外草庵。上上十
善一乘之门。即以如来一切处不动智佛。以
为信心。十住位中即入如来智慧之果。十信
五位皆以佛果大智。以成行门。即以如来普
光明智。以成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为体。即佛果与普贤行同资。以智体圆明出
情见故。非三世摄。是以法华经为回三乘令
归智海。即以龙女表之。此经顿示佛门。即如
善财所表。善财虽遍巡诸友。然不动足于觉
海之前。慈氏虽受一生成佛之功。然不离一
念无前后。无生智海。此是乘一切智乘。古今
见尽。情存前后不入佛智之门。且住草庵。止
于门外。论主颂曰。

「 一切众生金色界
 白净无垢智无坏
 智珠自在内衣中
 只欲长贫住门外
 广大宝乘住四衢
 文殊引导普贤扶
 肥壮白牛甚多力
 一念遍游无卷舒
 如是宝乘不能入
 但乐勤苦门前立
 不觉自身常住中
 遣上恒言我不及」

第二离垢地¶ 第 887c 页

第四段中四十行经。明第二地中起慈悲分。
复分为十段。一佛子已下有四十行经。总有
十种慈念众生心。十种念众生苦道。令安在
十种乐中。如经自具。次第作十种复作是念。
是如身边二见见取戒取。总依邪见起故。标
在其首。六道三界无明。总依名色见恶慧恶
欲。生离佛意者。明根随境变。迷自佛智故。我
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明念苦
兴悲。令达本智故。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
瀑水波浪所没者。明因爱水所没故。入欲流
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回澓者。明总因爱河
漩流漂转故。湍驰奔激不暇观察者。明前四
流峻速逐境。从见起诸妄业。无暇起观而调
伏之故。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者。明此
三种恶作流依身见罗刹于中执将永入爱欲
稠林故。明因身等五见俱生。五见俱生。六十
二见齐起。六十二见者。依毗婆沙说。五蕴中
各起四见。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
通身即是神身异神二见总为六十二见。且
于色蕴中即色是我。离色是我。我中有色。色
中有我。乘自佛智经五位见谛渐明。复有五
因有五个果。此约本五上立通为十。都有百
一十法门。皆有迷障愚痴等法。一如善财童
子举行所障待至彼位具明。如是名为随位
进修未得自在愚痴。直至佛果。所谓算数广
大愚。随好光明功德分量广大愚。唯佛穷果
方始了知。如阿僧祇品随好光明功德品如
来自说者是。如是随地位中进修迷障。至善
财表法知识一一对行具明。令易解故。随逐
第二离垢地¶ 第 888a 页
邪道故。又一切众生人天魔梵声闻缘觉净
土菩萨。皆是邪见。但为苦乐不同。皆非正见
行。颠倒行者。四倒八颠倒等是。犹如盲人无
有导师者。明菩萨观迷起悲求出要道慧济
群品。已下可知。入魔境界者。五蕴魔烦恼魔
死魔天魔是也。恶贼所摄者。六根逐境起诸
邪见是也。随顺魔心远生迷真妄取名色。身
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常自笼网轮转苦流愚
痴稠林所迷者。如一切众生愚痴稠林所迷。
大要约有八万四千。大体总论。一迷等虚空
迷。为迷自身。如来普光明本智慧海。即等法
界虚空界总迷。如是愚痴广多蔽障本智。故
号稠林。如入位菩萨迷道愚痴。随五位上进
修因果有一百。以五位中各有十种波罗蜜。
以为升进之行体。如十住中。从十信以后修
方便三昧。是修十住中初发心住向正入初
发心住果。所谓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是入
海门国。观修治地住向观察一切。众生海。是
清净法界海。得普眼法门。是正入治地住果。
如是五位五十个法门。皆有二种因果。都有
一百个升进法门。又从初发心生死稠林故。
标之为首。若明此诸见无体。诸见即是法界
缘生。起唯法起。见唯法见。随智而转所缘。三
界六道诸不善道。总由此五种生。若了即入
佛知见。已后诸烦恼总无有生。如是五见相
破坏者。是离世间业。因此五见而生斗诤嗔
恨。如因贪便起邪命。如三毒因起贪嗔痴业。
恶业增盛。名为炽然。清凉涅槃者。业亡智现
即乐。又举愚痴重闇妄见膜者。总明多迷障
第二离垢地¶ 第 888b 页
业为迷名色以障正智。又举堕地狱畜生饿
鬼者。明由前迷障妄堕地狱。此谓十八地狱。
十八者镬汤炉炭刀山剑树黑闇寒冰火车火
轮铁网铜柱沸屎拔舌钉身吐火饮铜愚痴火
城灰河等。已上十八种地狱。约心所作恶
业处即受之。入恶见网中者。明众我五蕴中
各具有此四如是。诸见皆依身所起。是故此
经云无身亦无见。得佛无上身。将入爱欲稠
林者。明一切生死皆从爱欲所生故。为生死
多故如稠林。一刹那间八百生灭。心齐起流
注不绝。刹那时尽生灭齐生。于所贪爱。深生
染著者。明深作生死业转转不休故。所慢原
阜者。慢有七慢。慢慢憍慢过慢卑慢我慢增
上慢邪慢。原阜者。明慢上更加慢及过慢等。
名之曰阜。如世平地更有高地。其上平坦曰
原。原上更高为堆。堆上更高为阜。明我慢上
加六重慢。此为阜也。安六处聚落者。憍慢原
阜上。更加眼耳鼻舌身意。取著名色境。增长
苦因已下十四行经。如文可解。此十段经。明
此地中观苦起悲救护分。

第五佛子已下有三十一行半经。明此地菩
萨以愿力得见多百千佛分。于此段中复分
为十段。一佛子已下至那由他佛有三行半
经。明此位菩萨以愿力得见多佛分。二于诸
佛所已下至亦以供养一切众僧有两行半
经。明以二心五事之供佛及僧分。此中佛法
僧者。以毗卢遮那为佛宝。文殊师利为法宝。
以普贤行为僧宝。总摄三乘人天六道三宝。
总在此三宝中。皆从普贤随行教成故。三善
第二离垢地¶ 第 888c 页
根已下至布施持戒清净满足有四行经。明
重受十善戒分。此明初地亦受上上十善。此
更重明鍊磨。四譬如真金已下至持戒清净
满足有三行半经。明举鍊真金更加矾石更
明净喻。五佛子已下至但随力随分有两行
半经。明此位菩萨所行之行分。六佛子已下。
至一切智智有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受职
分。七又作是念已下至一切智智依止者有
两行半经。明此位菩萨自知道德殊胜分。八
是菩萨已下至以为眷属有四行半经。明此
菩萨亦能舍家妻子出家得千三昧得见佛
分。九若以菩萨殊胜愿力已下至不能数知
明以胜愿力见佛过前依报业力分。十尔时
已下明金刚藏说颂分。

第六说颂已下有四十二行颂。复分为五段。
一质直柔软及堪能已下至为诸佛子已开演
有三十行颂。明颂前十段法门。两行一颂。如
文自具。二佛子已下至第二地中之行相有
四行颂。明大众闻法兴供分。三是诸菩萨已
下至愿为演说第三地有三行颂。明诸菩萨
闻第二地。又请说第三地法分。四与法相应
诸智业已下至佛清净行愿皆说有三行颂。
明诸菩萨同请说分。五时解脱月复请言已
下有两行颂。明解脱月重请说第三地分。如
上云一切种者。以加行熏修种一切智。即是
根本智。又智者明以根本智加行成差别智。
如根本智因三昧现故。差别智由以根本智
观察加行力修成。若不一一以加行观察力
大愿力。即根本智即滞寂。声闻同乘。故无有
第二离垢地¶ 第 889a 页
用也。

** 第三发光地

将释此地。作五门如前地。

一释地名目者何
故。名为发光地。明此地修色无色界八禅定。
善达色无色界。世间禅体识相对治。明达三
界障惑分。明益令智慧明净故。故名发光地。
为从初地二地以善达欲界中随缠法。于三
地善达色无色界四禅八定法门。得出三界。
智慧光明现前故。故名发光地。若但修治欲
界烦恼。不修八定达色无色界。由有上二界
障在。不名发光。为此地修三界业障尽故。故
名发光地。以定能发慧光故。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以忍波罗蜜为体。馀
八为伴。此明三界业障尽故。以此忍名为顺
无生忍。若也初发心住得佛智慧现前。名初
生诸佛智慧家。已十住十行十回向总得无
生忍是总义。若也粗细进修言之地前三贤。
名为以佛智慧调伏。名为伏忍。初地二地三
地名顺无生忍。自四五六地得出三界及世
间障亡方名得无生忍。七八九地方名无功
用寂灭忍。十地悲智圆该位同诸佛。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位中得见喜目
观察众生夜天神。在去菩提场不远。坐莲华
藏师子之座。善财得大势力普喜幢解脱门。
表初地初入地位初发心。第二离垢地是初
会菩提之体为戒体。第三地是依菩提之理
修忍。忍是行首故。故去菩提场不远。以菩提
成忍行故。坐莲华藏师子之座。莲华表在行
无染。师子明依主义也。号喜目观察众生者。
第二离垢地¶ 第 889b 页
明法忍行慈也。夜天神者如前释也。善财得
大势力普喜幢解脱者。明出三界障尽法忍
成满贪嗔忿恨惑不能生故。法忍现前有大
势力故。普喜幢解脱者。明能摧坏自他烦恼
故。于诸境界不倾动故。于诸违顺成法乐
故。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此得三
界解脱。为前二地对治欲界。此三地次对治
上二界。八禅总是三界障尽故。以四地修三
十七助道观。五地修十谛观。六地修十二缘
生观。学出世中世间智慧故。

五随文释义中。二义如前。第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段发光地中。长科为七段。第一尔时金
刚藏菩萨已下至得第三地有五行经。明从
二地修第三地向起十种心分。第一佛子已
下非但口言而可清净有五十二行半经。明
正住第三地观诸有为法及于一切众生起慈
悲并贵法重人能入火坑受苦乐闻法分。第
三佛子已下至而无所乐著有十行半经。明
住发光地修色无色界四禅八定随顺法性而
行无所著分。第四佛子已下至亦复如是有
两行经。明此位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分。第
五佛子已下至明以愿力而生其中有三十三
行经。明住此地以修禅定获通力六根清净
分。第六佛子已下至而说颂言有三十行经。
明此位菩萨见佛广狭及受职分。第七而说
颂言是说颂分。于此七段经中。

第一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有五行经。明从
第二地。修第三地向。起十种心。如经自具。
第二离垢地¶ 第 889c 页

第二佛子已下有五十二行半经。于中复分
五段。一从佛子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已下
至是为十有十九行经。明观有为苦无常以
十种哀悯众生分。二菩萨如是见众生界已
下至究竟涅槃之乐有七行半经。明菩萨念
度众生以何方便安置何处令得究竟涅槃之
乐分。三便作是念已下至如是观察了知已
可有五行经。明菩萨所念知安置众生之究
竟处分。四倍于正法已下至观察修行可有
十九行经。明菩萨欲度众生倍勤修求法身
命能舍入大火坑无苦分。五此菩萨已下有
两行经。明决定修行非但口言分。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