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612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四十四之一 韩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十通品第二十八」

【初来意为答第二会中十通问故以二品
明业用广大前定此通义次第故亦由依
定发通。

二释名者通即神通谓妙用难测曰神自
在无拥曰通妙用无极寄十显圆晋经本
业俱称十明者委照无遗故然通与明经
论皆异故智度第三云直知过去宿命之
事为通若知过去因缘行业为明等今以
此经通即委照亦得称明如文广说故下
经云非诸菩萨通明境界晋经意存顺义
今译务不违文(然通与下初引论论有问曰神通与明有何等异答
音释¶ 第 612b 页
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为通若知过去行业为明复次直知死此生彼是名为通
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为明复次直尽结使不知更生更不生名漏尽通若知漏
尽更不复生是名为明释曰此论前文释明行足所谓三明因以三明对于六通辨
差别也今疏但举一明末云等者等于后二今以此经下第二会释经文于中有二
先会晋经明顺文顺义皆委照文有證故晋经意存下二会今经文言务不违文者
文有十通同六通故明但有三十无从故通梵语云吃㗚地(平声)明云婆(上声)哆)三
宗趣者智用自在为宗为满等觉无方摄
化为趣。】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菩
萨摩诃萨有十种通。」

【次正释文长分为四一举数标告二徵数
列释三总叹胜能四结数辨果今初言十
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过去劫宿住四尽
未来际劫五无碍清净天耳六无体性无
动作往一切佛刹七善分别一切言辞八
音释¶ 第 613a 页
无数色身九一切法智十入一切法灭尽
三昧此十皆言智通者皆以大智为体性
故若随相说前八量智后二理智据实唯
一无碍大智此十亦是开彼六通天眼天
耳神足漏尽各分二故天眼约见现未分
成二四天耳约音声言辞分出五七亦是
约闻圣教及诸类言辞故神足约业用及
色身分成六八漏尽约慧定分成九十一
三不分故六为十然小乘六通智用有分
三乘平遍亦非曲尽今一乘十通智用重
重遍周法界犹如帝网念劫圆融故尚越
彼明况于通用为显圆旨开成十通(一他心者
以经无总列故今列名文中有四一列别名此十皆言下二辨其通称通名神通巳
如上说今但释智字便当出体若随相下辨智差别此十亦是下三对六开合但看
前列次第在文易了然小乘下四通妨难谓有难言十通全异可分权实十六之殊
音释¶ 第 613b 页
既依六开何能过六故今释之名数小异义旨全乖文有三节一明小乘二辨三乘
三释一乘言小乘智用有分者宿命但知八万劫事天眼但见三千世界天耳能心
神足皆局三千之内漏尽不尽所知故云有分三乘平遍明其不尽重重一乘重重
居然有异如天眼见尘中之刹刹中之尘尘刹之佛佛身毛孔尘刹重重彼重重刹
中如来说法天耳皆闻彼中众生他心尽了一念即知多刹况局八万之中一尘即
往刹无穷况局三千之内三明虽知因起未尽重重故云尚越彼明况于小乘六通
之境次有难云若尔但明六通而义有异已拣权实何要十耶故云托事显圆故谓
为十十十法门是本宗故)。】

「何者为十。」

【第二何者下徵数列释中先总徵后佛子
下别释十通即为十段段各有三谓标释
结。】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他心智通。」

【今初标云他心者智以他心为所缘故若
直就所缘应名心差别通若所若王种类
音释¶ 第 614a 页
多种皆能知故并依主受名(今初标下疏文有二一释
名文中有三初能所合释智为能缘他心为所缘二直就所释三若所若王下显智
宽狭)然智缘他心诸说不同安慧论师云佛
智缘他心缘得本质馀皆变影护法论师
则佛亦变影若缘本质得心外法坏唯识
故但极似本质有异因人依唯识宗护法
为正以今经望前亦未失以摄境从心不
坏境故能所两亡不碍存故第一义唯心
非一非异正缘他时即是自故以即佛心
之众生心非即众生心之佛心为所缘以
即众生心之佛心非即佛心之众生心为
能缘如是镕融故非一非异若离佛外别
有众生更须变影却失真唯识义(然智缘下第二
辨相于中有二先叙异释即彼二十唯识偈云他心智云何缘境不如实如知自心
智不知如佛境不知如佛境者唯佛得本质故依唯识下二会今经意于中有三初
音释¶ 第 614b 页
标所取取前安慧故云望前亦未为失以摄境下初直出所以即示法相宗有其三
义一云摄境从心者即示心境有无彼得本质恐坏唯心既不坏境得之何妨坏有
何失以无心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谓物实有故
若唯心坏境则得在于境空失在于心有故以境由心变故说唯心所变不无何必
须坏若以缘生无性则心境两亡故云借心以遣境境遣而心亡非独存心矣二能
所两亡者上不坏境且遣惧质之病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并许存亡心境相籍故
空有相依缘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交彻存亡两全三第一义唯心者正
出具分唯心之理上第一释虽有唯心之义尚通生灭唯心第二义虽两亡不羁而
未言心境相摄今明具分唯识故云第一义唯心同第一义故非异不坏能所故非
一非一故有能所缘他义成矣非异故能所平等唯心义成矣云正眼他时即是自
故者结成得于本质无心外过以即自故不失唯识以即佛心下二示法性他心之
相此有两对前对明所缘后对明能缘今初言即佛心之众生心者明所缘众生心
即是佛心此明不异次云非即众生心之佛心者明众生心与佛心非即非即故有
所缘义非异故不坏唯心义言为所缘者结成所缘拣非能缘也次辨能缘云以即
众生心之佛心者此明能缘佛心即是众生心此明非异次云非即佛心之众生心
音释¶ 第 615a 页
者此明佛心与众生心有非一义非一故为能缘非异故不坏唯识之义言为能缘
者结成能缘拣非所缘也更以喻况如水和乳乳为所和喻众生心是所缘水为能
和喻佛心为能缘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鹅王𠯗之乳尽水存则知非一然此水名
即乳之水又此乳名即水之乳二虽相即而有不一之义故应喻之以即水之乳非
即乳之水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之乳为能和义可知矣若离佛外下第三结
弹护法言却失真唯识者不知外质即佛心故)。】

「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差别所谓善心
不善心广心狭心大心小心顺生死心背生
死心声闻心独觉心菩萨心声闻行心独觉
行心菩萨行心天心龙心夜叉心乾闼婆心
阿修罗心迦楼罗心紧那罗心摩睺罗伽心
人心非人心地狱心畜生心阎魔王处心饿
鬼心诸难处众生心如是等无量差别种种
众生心悉分别知。」

【二知一下释相中二初知一刹后如一下
音释¶ 第 615b 页
以少类多前中三初总次所谓下别后如
是下结别中有三十类心阙第三无记晋
经具有于中前十约相总显后二十心约
人别显前中初二约性总该诸心次二约
行兼济独善故次二约报天大人小故上
四唯善次二约向背而顺通三性善唯有
漏背唯是善通漏无漏约人辨中初六约
乘前三是果后三是因即前背生死心及
广狭心次八部约类即前顺生死及大小
心地狱等约趣亦顺生死是不善心馀并
可知。】

「如一世界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百
千亿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
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众生心悉分别知。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音释¶ 第 616a 页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碍清净天眼智通。」

【第二天眼标云无碍者见自在故清净者
离障故天眼即通。】

「见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
众生死此生彼善趣恶趣福相罪相或好或
丑或垢或净如是品类无量众生所谓天众
龙众夜叉众乾闼婆众阿修罗众迦楼罗众
紧那罗众摩睺罗伽众人众非人众微细身
众生众广大身众生众小众大众如是种种
众生众中以无碍眼悉皆明见随所积集业
随所受苦乐随心随分别随见随言说随因
随业随所缘随所起悉皆见之无有错谬。」

【二见无量下释中分三初总明多界相殊
其善恶趣等后后展开如问明品次所谓
下别明多类非一随一一类有前罪等三
音释¶ 第 616b 页
如是种种下委照分明前但睹其现相此
则照其因缘十明之目由此而立于中初
能见分明次随所下所见委悉言随所者
所知非一故后悉皆下结其无谬文并可
知。】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无碍天眼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宿住随念智通。」

【第三宿住通标中谢往之事名宿住在过
去明了记忆为随念即宿住之随念宿住
随念之通。】

「能知自身及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
界中一切众生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
尘数劫宿住之事所谓某处生如是名如是
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苦乐从无始来
于诸有中以因以缘展转滋长次第相续轮
音释¶ 第 617a 页
回不绝种种品类种种国土种种趣生种种
形相种种业行种种结使种种心念种种因
缘受生差别如是等事皆悉了知。」

【二能知下释相中二一知凡事于中先总
所谓下别。】

「人忆过去尔所佛刹微尘数劫尔所佛刹微
尘数世界中有尔所佛刹微尘数诸佛一一
佛如是名号如是出兴如是众会如是父母
如是侍者如是声闻如是最胜二大弟子于
如是城邑如是出家复于如是菩提树下成
最正觉于如是处坐如是座演说如是若干
经典如是利益尔所众生于尔所时住于寿
命施作如是若干佛事依无馀依般涅槃界
而般涅槃般涅槃后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
能忆念。」
音释¶ 第 617b 页

【二又忆过去下知佛事于中亦二先约界
显多但知其果。】

「又忆念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名
号一一名号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佛从初发心起愿修行供养诸佛调伏众生
众会说法寿命多少神通变化乃至入于无
馀涅槃般涅槃后法住久近造立塔庙种种
庄严令诸众生种植善根皆悉能知。」

【后又忆念下约人显多兼知其因皆以菩
萨得九世眼如见现在故若不尔者过去
之法若不落谢不名过去若已落谢无法
可知若但曾经心中有种影现前故说忆
知者是则但见自心不见彼法又曾不经
事应不忆知又但见现在非是过去何名
宿住馀文可知(皆以巳下此释知义而云见者是知见也此上正明
音释¶ 第 618a 页
二若不尔下反难成立三若但下遮救谓恐救云昔曾见事事则虽灭见种犹存故
得知耳是则下为遮此救文有三破一夺破谓但见心不见法故所见不同岂见现
心名宿住智二又曾下纵许有种能知见者昔不经事应不知见谓昔为人何能普
见今得宿智广远皆知三又但见下结成即乖名破)。】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知过去际劫宿住智
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知尽未来际劫智通。」

【第四知劫通亦从境受名。】

「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所有
劫一一劫中所有众生命终受生诸有相续
业行果报若善若不善若出离若不出离若
决定若不决定若邪定若正定若善根与使
俱若善根不与使俱若具足善根若不具足
善根若摄取善根若不摄取善根若积集善
根若不积集善根若积集罪法若不积集罪
音释¶ 第 618b 页
法如是一切皆能了知又知不可说不可说
佛刹微尘数世界尽未来际有不可说不可
说佛刹微尘数劫一一劫有不可说不可说
佛刹微尘数诸佛名号一一名号有不可说
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如来一一如来从
初发心起愿立行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众会
说法寿命多少神通变化乃至入于无馀涅
槃般涅槃后法住久近造立塔庙种种庄严
令诸众生种植善根如是等事悉能了知。」

【二知不可说下释相中二先知凡后又知
下知佛前中亦二先明所依劫但寄多界
以显多劫非有际限名及后段皆尽未来
此位所知同于佛故后一一下显能依事
义如十地中辨。

然大乘宗未来世法体用俱无今云何知
音释¶ 第 619a 页
依方便教但见现在因种知当果相非见
未来法体若一乘宗于九世中未来中现
在体用俱有今称实而知然非现在之现
在故称未来(然大乘下总徵知义谓小乘或说三世俱有未来但未有
用或纵可见而未有体大乘体用俱无则无可知见依方便教下答中有二初依权
教立理答谓见因知果如见色相知后吉凶若一乘下二通妨谓问云若尔何名见
未来耶答意可知)此有若是性有即同小乘若是
缘有缘今未会云何言有若今时看缘性
俱无以是现在未来定非有故若逐未来
时看以是未来之现在故还如今有(此有若是
下立理重难纵其性有缘有二俱有过若今时看下四以理会通谓不向今时看未
若向今时看未此未即是现在未来如何得有若逐未下向未来看未未是未之现
在矣故异于今)。】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知尽未来际劫智神
通。
音释¶ 第 619b 页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无碍清净天耳。」

【第五天耳通初标名略无智通若直云天
耳即当体受名若取无碍清净之天耳即
依有德业受称。】

「圆满广大聪彻离障了达无碍具足成就于
诸一切所有音声欲闻不闻随意自在。」

【二圆满下释相中三初总显德业自在二
佛子下别示一方业用三如东方下举一
例馀今初九句皆约用辨德前之标名即
是总句一圆满者能互用故二遍闻十方
及九世故三一时领览通其源故四离二
障故五明了所知故六缘不能碍故七非
如权小闻有分限不尽重重故八巳證得
故九于一切皆自在故谓欲闻则细远无
逃欲不闻则近大不挠故云自在。】
音释¶ 第 620a 页

「佛子东方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

【第二别示一方业用中二初举多佛欲显
闻广。】

「是诸佛所说所示所开所演所安立所教化
所调伏所忆念所分别甚深广大种种差别
无量方便无量善巧清净之法于彼一切皆
能受持。」

【二是诸佛下显闻忆持于中二先闻持教
法随释可知。】

「又于其中若义若文若一人若众会如其音
辞如其智慧如所了达如所示现如所调伏
如其境界如其所依如其出道于彼一切悉
能记持不忘不失不断不退无迷无惑为他
演说令得悟解终不忘失一文一句。」

【后又于下显持圆满即能持之相于中二
音释¶ 第 620b 页
先举所持上文通显佛所说法今辨所说
差别后于彼下辨能持相兼明转化馀文
可知。】

「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无碍清净天耳智神
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无体性神通无作神通
平等神通广大神通无量神通无依神通随
念神通起神通不起神通不退神通不断神
通不坏神通增长神通随诣神通。」

【第六无体性智通初标名中有十四名初
一总通即无体性馀皆别别中一无功作
用二同理平等三能普遍四量难知五非
谓依体起用六但随念即形七现有作用
八不动本处九作必究竟十用无间歇亦
音释¶ 第 621a 页
不断佛种十一他不能坏十二能生善根
十三随何所诣于十三中初二五八是无
体性义馀即神通义此二无碍故受斯名。】

「此菩萨闻极远一切世界中诸佛名所谓无
数世界无量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
微尘数世界中诸佛名闻其名已即自见身
在彼佛所。」

【二此菩萨下释相中三一明广大谓闻多
刹佛名即见身在彼多刹故。】

「彼诸世界或仰或覆各各形状各各方所各
各差别无边无碍种种国土种种时劫无量
功德各别庄严彼彼如来于中出现示现神
变称扬名号无量无数各各不同此菩萨一
得闻彼诸如来名不动本处而见其身在彼
佛所礼拜尊重承事供养问菩萨法入佛智
音释¶ 第 621b 页
慧悉能了达诸佛国土道场众会及所说法
至于究竟无所取著。」

【二彼诸世界下明无量不起等义谓又于
彼佛重闻佛名便往敬事受道无著故。】

「如是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普至
十方而无所往然诣刹观佛听法请道无有
断绝无有废舍无有休息无有疲厌修菩萨
行成就大愿悉令具足曾无退转为令如来
广大种性不断绝故。」

【三如是经下明不断义谓于多时体用无
碍故。】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住无体性无动作往
一切佛刹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善分别一切众生言音
智通。」
音释¶ 第 622a 页

【第七善分别言音通中初标名从所了得
名即依主立称若从所发得名即通持业。】

「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众生
种种言辞所谓圣言辞非圣言辞天言辞龙
言辞夜叉言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
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乃至不可说不可说
众生所有言辞各各表示种种差别如是一
切皆能了知。」

【二知不可说下释相中二先知言词有标
列及结。】

「此菩萨随所入世界能知其中一切众生所
有性欲如其性欲为出言辞悉令解了无有
疑惑如日光出现普照众色令有目者悉得
明见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善分别一切
言辞智深入一切言辞云所有言辞令诸世
音释¶ 第 622b 页
间聪慧之者悉得解了。」

【后此菩萨下明发言词谓随乐差别而发
言故有法喻合文并可知。】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善分别一切言辞智
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
庄严智通。」

【第八色身庄严智通依所现得名即有财
立称。】

「知一切法远离色相无差别相无种种相无
无量相无分别相无青黄赤白相。」

【二知一切下释相中三初知无色以色即
空故二菩萨如是下明能现色以空即色
故三佛子下双明无色现色所为不碍悲
故。
音释¶ 第 623a 页

今初由了法界无定实色举体即空非断
空故空中无色不碍色故存亡隐显皆自
在故方能随乐现种种色故先明之(今初由了
下疏文有二先彰大意意明此是即色之空非绝色之真空故不碍现色于中先明
即色之空故能现色由上无实色故即色是空既即色是空故非断空又无定实则
显非常非是断空又显非断以定有则常定无则断故今非断常即真法界从空中
无色下明空不碍色故能现色然此段文乃合多意一第一谓色空相望总有三义
一相违义故云空中无色二不相碍义故云不碍色故三相作义故前云无定实色
举体即空非断空故谓此幻色若不举体即空不成幻色亦合云色中无空故色不
碍空举体即色非断灭故以此正说了无色义故唯说色即空边下第二段能现色
边方合明于色无空等此三无碍方曰真空亦称妙有二第二此之二句遣于地前
三空乱意谓无定实色举体即空非断空故遣第二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以空中无
色遣第三疑空是物谓空为有今明空尚无色岂有体耶况色中无空空定无体次
云不碍色故即遣第一疑空异色取色外空既云不碍于色明非色外离此三过方
曰真空清净法界三第三亦含法界观意即第一真空绝相观彼有四门第一会色
音释¶ 第 623b 页
归空观即今门意第二明空即色观是第二段能现色意第三空色无碍观即此第
三段无色现色意第四泯绝无寄观亦在此段之中彼第一会色归空观中有四句
各先标后释前三标语皆同云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今云无定实色以举体即空非
断空故即彼第一句彼云以色不即空是断空故云不即空以色举体是真空故云
以即空故今云不碍色即彼第二句青黄之相非即真空之理故云色不即空然青
黄无体莫不皆空故云以即空故良以青黄无体之空非即青黄故云不即空要有
青黄方说无体明不碍色矣次今云空中无色即彼第三句空中无色故不即空会
色无体故云以即空故良由会色归空空中必无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三
句以法拣情第四便云色即是空谓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
故色即是空此即今疏第一法界无定实色举体即空是也存亡隐显者总成前义
于中二意一者结上空中无色亡也不碍色故存也举体即空非断空故兼存亡也
存亡约色隐显约空空理真常不可言亡而色存即空隐色亡则空显此唯约会色
归空以说若兼第二不碍现色是明空即色观论存亡隐显者色即是空则色亡空
显空即是色则空隐色存然皆即亡即存即隐即显故云自在即以总结为彼第三
空色无碍观其泯绝无寄在下释文)于中六句初一总知色
音释¶ 第 624a 页
性离相亦无有法而为空故馀五别明离
何等相一离差别相粗妙长短等同一无
生体故二种种异相虚故三无量多相离
故又无大小绝分量故四但妄分别求叵
得故色空二见皆情取故即与不即斯见
绝故上通形显五离显相依形有故(四但妄下
即彼泯绝无寄意也彼云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
皆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动念
即乖法体失正念故以今疏文对彼所引相摄可知)。】

「菩萨如是入于法界能现其身作种种色。」

【二能现色中初结前标后以即空之色为
妙色故又空色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
现斯妙色色空融即为真法界缘起无尽
即一现多(以即色故成妙色也又色空下将今对前反覆相成初空色不
二成上真空以今成前次不二而二以前成后次色空融即下融上二文归初法界
音释¶ 第 624b 页
后缘起无尽下成后无涯其真空妙色之旨广如问明)。】

「所谓无边色无量色清净色庄严色普遍色
无比色普照色增上色无违逆色具诸相色
离众恶色大威力色可尊重色无穷尽色众
杂妙色极端严色不可量色善守护色能成
熟色随化者色无障碍色甚明彻色无垢浊
色极澄净色大勇健色不思议方便色不可
坏色离瑕翳色无障闇色善安住色妙庄严
色诸相端严色种种随好色大尊贵色妙境
界色善磨莹色清净深心色炽然明盛色最
胜广大色无间断色无所依色无等比色充
满不可说佛刹色增长色坚固色摄受色最
胜功德色随诸心乐色清净解了色积集众
妙色善巧决定色无有障碍色虚空明净色
清净可乐色离诸尘垢色不可称量色妙见
音释¶ 第 625a 页
色普见色随时示现色寂静色离贪色真实
福田色能作安隐色离诸怖畏色离愚痴行
色智慧勇猛色身相无碍色游行普遍色心
无所依色大慈所起色大悲所现色平等出
离色具足福德色随心忆念色无边妙宝色
宝藏光明色众生信乐色一切智现前色欢
喜眼色众宝庄严第一色无有处所色自在
示现色种种神通色生如来家色过诸譬喻
色周遍法界色众皆往诣色种种色成就色
出离色随所化者威仪色见无厌足色种种
明净色能放无数光网色不可说光明种种
差别色不可思香光明超过三界色不可量
日轮光明照耀色示现无比月身色无量可
爱乐华云色出生种种莲华鬘云庄严色超
过一切世间香燄普熏色出生一切如来藏
音释¶ 第 625b 页
色不可说音声开示演畅一切法色具足一
切普贤行色。」

【后所谓下别显不同有一百三种或从色
相立名或就德用受称可以意求然皆是
称法界之色不同变碍但随所显以立色
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深入如是无色法界能现
此等种种色身令所化者见令所化者念为
所化者转法轮随所化者时随所化者相令
所化者亲近令所化者开悟为所化者起种
种神通为所化者现种种自在为所化者施
种种能事。」

【三双明所为中初结前后今所化下显其
所为有十句并可知。】

「是名菩萨摩诃萨为度一切众生故勤修成
音释¶ 第 626a 页
就第八无数色身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智通。」

【第九一切法智通初标名从所知真俗等
法受称。】

「知一切法无有名字无有种性无来无去非
异非不异非种种非不种种非二非不二。」

【二知一切下释相中二初明知法即内證
事理后此菩萨下明演法即外益众生亦
是前明即事常理后明即理恒事用寂寂
用无障碍故今初又二初约离言显实二
无我下约二空显实今初初三句一向显
实一名无得物之功故二缘成无性故三
体绝去来故下有三句相对显实然此三
对释有三义一唯约显实则相待而空故
异相互无故云不异遮异言不异亦无不
音释¶ 第 626b 页
异可得云非不异二约双显体则不异相
非不异三约双遮相即性故非异性即相
故非不异又相非相故不异性非性故非
不异故离二边不住中道下二对例知(然此
三对者然此三义散在经论古德随见取舍不同以今疏意并皆[(冰-水+〡)*ㄆ]之而取义各别
并为正解合其三意方尽玄旨然此三对皆由下句成别上非异句义旨皆同同是
遣差别相故下句对上别成三重第一唯约显实者则拂迹入玄非异者拂差别相
也非不异者拂上不异之迹则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耳而文中二先总明两句
故云则相待而空故次先破异云异相互无故云不异者此即中论破合品中意以
小乘立见可见见者三事和合因将异以破之云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异法不
成故见等云何合释曰此但总明无异异则无含次例破异云非但可见等异相不
可得所有一切法皆名无异相释曰上总言无下出无所以云异因异有异异离异
无异若法所因出是法不异因谓如眼于色异色于眼异是名为异今明因色异故
眼异故云异因异有异若离于色眼与离异故云异离异无异然则眼色二异相因
而成则无定眼色而成于异故云若法所因出是法不异因亦由梁椽成舍舍不异
音释¶ 第 627a 页
于梁椽等法故云法所因出法不异因若眼如舍则色如梁等若色如舍则眼如梁
等故互为所因所以疏云异相互无谓眼色相因无定异故无定异故又与长短异
长中无短相长无可对故无有长短中无长相短无可对故无有短既无长短孰言
异耶故云异相互无故无异又长中自无长相短中自无短相将何长短而说异耶
亦中论意亦百论意故中论云异中无异相不异中亦无无有异相故则无彼此异
百论破一品中外道立一内破若因果不异三世应为一彼救云不然因果相待成
故如长短注云如因长见短因短见长如见泥团观瓶则因观土则是果内破曰因
他相违共过故非长中长相亦非短中及共中注云若实有长相若长中有若短中
有若共中有是皆不可得何以故长中无长相以因他故因短为长故短中亦无长
相性相违故若短中有长不名为短共中亦无长二俱过故若长中有若短中有先
已说二过故将何共耶长相既无短相亦尔若无长短云何相待上来破异竟为遮
异下以相待门释无不异谓无异可待故故二双绝以契性空亦百论云若无长短
云何相待意也二约双显者谓上但显实则唯性而非相今性相皆异故云双显谓
由体一故非异相差别故非不异此举双是以显双非三约双遮下文有二意一前
明相即故得双遮谓相本是异今即性故无有异也故非异性本是一今即相故无
音释¶ 第 627b 页
有一也故非不异二又相非相下明当相自离故得双非故离二边下结成玄旨)。】

「无我无比不生不灭不动不坏无实无虚一
相无相非无非有非法非非法不随于俗非
不随俗非业非非业非报非非报非有为非
无为非第一义非不第一义非道非非道非
出离非不出离非量非无量非世间非出世
间非从因生非不从因生非决定非不决定
非成就非不成就非出非不出非分别非不
分别非如理非不如理。」

【二约二空显中亦初三对一向显实无比
者无有我所与我为此对故馀二可知无
实下亦通三释准前知之且约显实以释
一虚实皆缘显故二法性不并真故一相
一亦不为一故无相有无皆法待对故无
法与非法但假施设并就实而求能治所
音释¶ 第 628a 页
治无不双寂馀皆仿此(法性不并下即影公云法性不并真
圣贤无异道由理无异味故一亦不为一者即法句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
云何一法中而当有差别即上一相也次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著诸法
见一以为一即下句意有无皆法者释非无非有谓有即有法无即无法故云有无
皆法言待对故无者三论初章中偈云若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今无有可有亦无
无可无谓因无立有有假无生故非有因有说无无因有立故非无若蹑上起上云
无相即是无义今非彼无相故云非无无尚不存有安得立故云非无非有皆待对
故无也法与非法者然法非法有其三义一者有法为法无法为非法上已破有无
故今非此义二者恶法为非法善法为法三以相为法以性为非法今通此二善恶
相因亦假施设遣相之法明性为非法相既不存性不安立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性相相因亦假设耳并就实下结成显实上一一对中多以上句为所治下句为能
治如虚是所治实为能治法是所治非法为能治既并归实故皆双寂馀皆仿此者
释不随于俗非不随俗已下经文)。】

「此菩萨不取世俗谛不住第一义不分别诸
法不建立文字随顺寂灭性。」
音释¶ 第 628b 页

【第二演法外益中三一牒前成智为起用
所依故。】

「不舍一切愿见义知法兴布法云降霔法雨。」

【二不舍下正明演法。】

「虽知实相不可言说而以方便无尽辩才随
法随义次第开演以于诸法言辞辩说皆得
善巧大慈大悲悉已清净能于一切离文字
法中出生文字与法与义随顺无违为说诸
法悉从缘起。」

【三虽知实相下寂用无碍于中三初寂不
碍用。】

「虽有言说而无所著演一切法辩才无尽分
别安立开发示导令诸法性具足明显断众
疑网悉得清净虽摄众生不舍真实。」

【次虽有言说下用不碍寂。】
音释¶ 第 629a 页

「于不二法而无退转常能演说无碍法门以
众妙音随众生心普雨法两而不失时。」

【后于不二下寂用无二。】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一切法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

【第十灭定智通中三初标名云一切法灭
尽者谓五聚之法皆当体寂灭故斯即理
灭不同馀宗灭定但明事灭唯灭六七心
心所法不灭第八等(斯即理下拣定谓对馀宗拣定体用于中
有三初拣理事斯即理灭者即是本宗法界体寂故不同已下是法相宗但事灭故
要心不行方称为灭)但事灭故不能即定而用證理
灭故定散无碍由即事而理故不碍灭即
理而事故不碍用是以文云虽念念入而
不废菩萨道等(但事灭下二拣功能不等先明事灭六七不行何能
起用證理灭下辨理灭功高既即事而理故定散无碍)亦非心定而
音释¶ 第 629b 页
身起用亦不独明定散双绝但是事理无
碍故上七地云虽行实际而不作證能念
念入亦念念起及净名云不起灭定现诸
威仪皆斯义也(亦非心定下三遮救重拣恐彼救云心想虽灭定前
加行令身起用故今拣之亦非我宗心正在定不能起故此遮法相次亦非独明定
散双绝者此遮禅宗止观两亡不定不乱约理顿明亦顿教意故非经宗后但是事
理下方显正义契无碍之理故得定散自在故七地下引二经證并如前说)事
理非一故一切法灭尽之神通非异故灭
尽即神通通二释也。】

「于念念中入一切法灭尽三昧。」

【二于念念下释相中二先明即定体用自
在后此菩萨住三昧时下明入定时分自
在前中亦二先标入定。】

「亦不过菩萨道不舍菩萨事不舍大慈大悲
心修习波罗蜜未尝休息观察一切佛国土
音释¶ 第 630a 页
无有厌倦不舍度众生愿不断转法轮事不
废教化众生业不舍供养诸佛行不舍一切
法自在门不舍常见一切佛不舍常闻一切
法知一切法平等无碍自在成就一切佛法
所有胜愿皆得圆满了知一切国土差别入
佛种性到于彼岸能于彼彼诸世界中学一
切法了法无相知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体
性然随世俗方便演说虽于诸法心无所住
然顺众生诸根欲乐方便为说种种诸法。」

【二亦不退下明不碍用于中初二句总未
作不退现作不舍正简事灭以显真灭馀
句别明文显可知。】

「此菩萨住三昧时随其心乐或住一劫或住
百劫或住千劫或住亿劫或住百亿劫或住
千亿劫或住百千亿劫或住那由他亿劫或
音释¶ 第 630b 页
住百那由他亿劫或住千那由他亿劫或住
百千那由他亿劫或住无数劫或住无量劫
乃至或住不可说不可说劫。」

【第二明入定时分自在中三初长短随心。】

「菩萨入此一切法灭尽三昧虽复经于尔所
劫住而身不离散不羸瘦不变异非见非不
见不灭不坏不疲不懈不可尽竭。」

【二菩萨入此下威仪不忒。】

「虽于有于无悉无所作而能成辨诸菩萨事
所谓恒不舍离一切众生教化调伏未曾失
时令其增长一切佛法于菩萨行悉得圆满
为欲利益一切众生神通变化无有休息譬
如光影普现一切而于三昧寂然不动。」

【三虽于有无下不碍起用定散双行于中
先法后喻光影普现寂然无心随器亏盈
音释¶ 第 631a 页
体无来去。】

「是为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神
通。」

【三是为下结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如是十种神通一切
天人不能思议一切众生不能思议一切声
闻一切独觉及馀一切诸菩萨众如是皆悉
不能思议此菩萨身业不可思议语业不可
思议意业不可思议三昧自在不可思议智
慧境界不可思议。」

【大文第三佛子菩萨下总叹胜能中二一
形劣显胜劣不测故。】

「唯除诸佛及有得此神通菩萨馀无能说此
人功德称扬赞叹。」

【二唯除下以胜显胜谓佛等方测故。】
音释¶ 第 631b 页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神通若菩萨摩
诃萨住此神通悉得一切三世无碍智神通。」

【大文第四佛子是为下结数辨果文显可
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四十四之一

** 音释

乾闼婆
(梵语也此云香阴帝释乐神也闼他达切)
错谬
(错仓各切差错
也谬靡幼切误谬也)。
瑕翳
(瑕胡加切瑕玷也翳于计切翳障也)

(居乙切)

𠯗
(作答切)
音释¶ 第 632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四十四之二 𡚁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十忍品第二十九」

【初来意者为答普光十顶问故义如前释
前二已明通定用广今此辨其智慧深奥
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忍谓忍解印可即智照观达寄
圆显十。

三宗趣者智行深奥为宗为得佛果无碍
无尽为趣。

然此忍行约位即等觉后心为断微细无
明若约圆融实通五位寄终极说体即是
智不同馀宗忍因智果虽是一智随义别
说二三四五等诸教不同今此圆教故说
音释¶ 第 632b 页
十忍(虽是一智下三辨类言是一者一无生忍二谓人空法空忍二谓佛性论
说三无性忍及地持论说有信忍顺忍及无生忍四亦有二义一如八地诸中一事
无生二自性无生三数差别无生四作业无生二者思益经中说有四忍一无生忍
二无灭忍三因缘忍四无住忍释经序中巳具引竟言五忍者即仁王经一伏忍等
如十地说而言等者乃有多义一等六忍如璎珞说十定初巳引或说十忍如八地
或说十四十五如仁王璎珞并如十住十地品引言诸教不同者通辨诸忍约教不
同小乘不立忍名上来诸门多通始终独一无生兼通顿教)。】

「尔时普贤菩萨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
萨有十种忍。」

【四正释文文有长行偈颂前中四一举数
叹胜二列名显要三依名广释四总结其
名今初先举数。】

「若得此忍则得到于一切菩萨无碍忍地一
切佛法无碍无尽。」

【后若得下叹胜到无碍地即自分因圆佛
音释¶ 第 633a 页
法无碍即胜进果满。】

「何者为十所谓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
忍如燄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
空忍。」

【第二何者为十下列名显要中初徵数次
列名后显要名中前三约法后七就喻。

三中初一约教谓忍于教声从境为名音
声之忍次一约行顺诸法故顺即是忍三
无生忍者若约忍无生理即无生之忍若
约无生之智及烦恼不生则无生即忍通
二释也又此三忍若通相说前二皆是无
生忍之加行顺向无生后一方契若约当
位三忍条然以不应此位方有顺无生忍
故顺但顺理不是顺忍若尔何异无生顺
忍通顺事理故不同无生经云法有亦顺
音释¶ 第 633b 页
知等又依五忍位当寂灭今约三忍明义
故当无生如地持说(三无生忍自有二义一理智双明二若约
无生之智下唯就智说具如八地即是忍净忍净复二一智不生即无分别智体无
念虑故二烦恼不生妄想不起故若约位下二反显非局谓依地持音声属资粮位
顺忍属加行位无生忍属正證故言三忍迢然迢然不同以不应下结非局义顺但
顺理下三通妨难文有两难第一正难云加行之位顺无生忍故名顺忍今不约位
那有顺忍故今通云顺有二义一顺无生忍即是加行今顺无生之理故非约位次
蹑迹难云若尔何异无生次顺忍通顺下通难既通事理故不同无生但顺于理经
云已下引经證成然无生异顺更有一义谓但顺理无生惑智不生欲明顺忍双异
二义故但约双顺事理是拣二别又上疏云前二通为无生加行者约此等觉自说
加行不同前取三忍迢然又依五忍下二辨有局义是胜非劣五忍明义无生则当
七八九地三忍明义正證巳后俱通无生虽有此义而此既有音声顺忍是知定通
局非正意)后七约喻中并是依主谓如幻之忍
等故光统云前四喻音声电化喻顺忍空
喻无生电即今之影喻又云幻者起无起
音释¶ 第 634a 页
相燄者境无境相梦者知无知相响者闻
无闻相电者住无住相今既云影应云现
无现相化者有无有相空者为无为相此
则能喻局于一相所喻义通多法在文虽
无于理无失(光统云下先以七喻对上三法义类同故又云幻下二别
显喻相大同摄论言起无起者幻法从缘无定性故境无境者六尘之境如燄似水
而非水故知无知者梦中知觉非实觉故闻无闻者谷所发响非本声故住非住者
电即晋经取净名意是身如电念念不住从今既云影下类彼以释亦净名意经云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故云现无现相化以无而忽有故云有无有相空以不碍施为
故云为无为相皆取喻中别义此则能喻下二疏为会通言能喻局于一相者幻中
但有起无起相而无境无境相知无知等六相乃至空喻但有为无为相而无起无
起等故云局一言所喻义通多法者如起无起相通明缘起之法不局内外等殊有
无有相但明万有即虚不局菩萨能化等故云通多法如境无境闻无闻亦有局义
故疏致于义通之言从在文虽无下纵成其义)又古德云观识如
幻想如燄受如梦声如响行如电色如化
音释¶ 第 634b 页
总观一切蕴界处等毕竟空故如虚空也
此释顺后会偈文故今影喻亦喻于行(又古
德下二贤首释先叙昔此释下会通文则纵成意则暗夺谓后离世间品偈有别喻
义则可成而下正释所喻既通但顺后经故为暗夺言离世间偈者经云观色如聚
沫受如水上泡想如热时𦦨诸行如芭蕉心识犹如幻示现种种事如是知诸蕴智
者无所著即其文也言故今影喻亦喻于行者今文影喻当晋电故对上光统故致
亦言)若依摄论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
并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异一以外
人闻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别有非真实义
遂即生疑云若无实义何有所行境界故
说如幻谓幻者幻作所缘六处岂有实耶
二疑云若无实何有心心法转故说如燄
飘动非水似水妄有心转三疑云若无实
何有爱非爱受用故说如梦中实无男女
而有爱非爱受用觉时亦尔四疑云若无
音释¶ 第 635a 页
实何有戏论言说故说如响实无有声听
者谓有五疑云若无实何有善恶业果故
说如影谓如镜影像故亦非实六疑云若
无实何以菩萨作利乐事故说如化谓变
化者虽知不实而作化事菩萨亦尔然彼
论无空喻而影喻是镜像更有映质光影
喻喻种种识无实又有水月喻喻定地境
界无实今经以义类同故合在影中至文
当知(若依摄论下三引摄论分二先引论不欲繁文疏中义引恐欲委究故钞
具明论云复次何缘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此总问也于依他起自性
为除他虚妄疑故此总答也世亲释虚妄疑云谓于虚妄依他起性所有诸疑论云
他复云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牒徵也由他于此起如是疑总牒标也下别释
一论云云何实无有义而有所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解日此中疑意从前论
生以前论云依他起相是虚妄分别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从此生疑故云
若无实义何有境界下文诸疑皆从此生故每疑前皆有云何无义喻释之中皆云
音释¶ 第 635b 页
为除此疑说如𦦨喻等无性释幻喻意云如无实象而有幻象为所缘境界依他起
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周遍计度似有所缘六处显现解曰无实似有何
要实耶下文诸喻酬意皆尔二论云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燄喻释曰
又如阳𦦨于飘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冕世间亦复如是三论云云何无义有
爱非爱受用差别为除此疑说所梦喻释曰又如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法聚极成昧
略虽无女等种种境界有爱非爱境界受用觉时亦尔四论云云何无义净不净业
爱非爱果差别而生为除此疑说影像喻释曰又如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为
我今乃见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非等引地善恶思业本质为缘影像果生亦复
如是五论云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除此疑说光影喻释曰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
蔽其光起种种影非等引中种种诸识于无实义差别而转六论云云何无义种种
戏论言说而转为除此疑说谷响喻释曰又如各响实无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
言说境界种种言说语业亦尔七论云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
除此疑说水月喻释曰又如水月由水润滑澄清性故虽无有月而月可取缘实义
境之所熏修润滑为性诸三摩地相应之意亦复如是虽无所缘实义境界而似有
转此与影像有何差别定不定地而有差别有说面等众缘和合水镜等中而等影
音释¶ 第 636a 页
生分明可取如众缘力颇胝迦等种种色生为不尔耶所取差别如离水镜月面等
影分明可得颇胝迦等所现众色则不如是故非同喻又非我等许有水等种种实
义有法不成故非比量八论云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辨有情诸利乐事
故思受生为除此疑说变化喻释曰又如变化依此变化说名变化虽无有实而能
化者无有颠倒于所化事勤作功用菩萨亦尔虽无遍计所执有情于依他起诸有
情类由哀悯故而往彼彼诸所生处摄受自体论下总结云应知此中唯有尔所虚
妄疑事所谓内一外二受用差别三身业四语业五三种意业非等引地六若等引
地七若无颠倒八于此八事诸佛世尊说八种喻诸有智者闻是所说于定不定二
地义中能正解了解曰上依彼论次第具引其释曰下皆无性释其解日下即钞家
意然其论释疑但由疑异故举八喻不必相蹑故论皆牒最初若无有义疏直依经
文之次第以引论文若刊定记一一相蹑既经论中次第不同如何经中复成相蹑
然彼论下第二经论对辨然论望经略有四异疏有三节初明有无二而影下是显
名异三更有下辨其开合于中有二先辨论开所由由义异故后今经下明经合所
以以类同故更有一意为成十故以加三法故合此三下文当说然若唯为成十何
不合在于馀喻中故疏但显类同之义言至下当知者即影喻中广闻其相四者经
音释¶ 第 636b 页
论次第而有前却经为对前三种法故次不同论下释具出易故此无)远公
见其无空便以空喻喻无为法非不有理
而违下经经云众生及诸法皆如空故若
尔云何释空喻耶谓彼疑情虽遣犹谓诸
法有不实相故云如空毕竟无物馀义广
如摄论及别章说(远公下四叙远公有四一取意叙昔然远公依
于二谛解斯七喻前六为俗知俗非实故说如幻知俗假有故说如燄知俗心起故
说如梦知声不实故说如响知俗暂有故说如电知变易无体故说如化后一知真
知真离相故如虚空前六是有为空后一即无为空以前六喻多同光统及与摄论
故疏不引但取意云见其摄论八喻依他故不立空今经有空明喻无为非不有理
下二辨顺违初句顺理空比馀喻似无为故而违已下辨其违文以文中空喻宽故
若尔下三假设正释先徵意云彼释违文自云何解从谓彼疑情下即疏正解取摄
论势以解空喻彼论虽无假使有者应如我释馀义下四结广从略摄论之广已如
上引别章之文抄已略具)金刚般若九喻亦皆喻有为
(金刚般若下五叙般若论言九喻者罗什译经但有六喻九依魏经偈云一切有为
音释¶ 第 637a 页
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无著论当第十八上求佛地住处明流转不染天亲当
二十七说法入寂疑谓佛既涅槃何能说法故举此偈为了有为如幻等即无有为
是为大智故不住生死然非无幻等故不离有为即是大悲故不住涅槃以是无住
涅槃故能入寂而说法也无著颂云见相及于识器身受用事过去现在法亦观未
来世论自解云此偈显示四有为相一自性相即初句摄三喻二著所住味相即如
幻喻三随顺过失相即露泡二喻四随顺出离相即梦电云三喻释初相云于中自
性相者共相见识此相如星应如是见无智暗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无彼光故解
曰古有二释一者古来诸德皆以共相见识解自性相含于三喻此三皆是生死自
体性故从此相如是下别解星喻而云此相者但此上相字非此一句以见属翳喻
识属灯喻故此解甚明但不顺天亲天亲云能见心法亦复如是以天亲云譬如星
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能见心法亦复如是故又见相二字于偈不次若回偈云相
见及于识理则无违而天亲又以星配于见翳配相故二者大云别为一解云此相
如星者全指上文共相见识以为此相谓第六识起分别见缘共相境故喻如星夜
智光明五识各缘故非其相第七意识恒行染污配属翳喻若第八识所缘行相俱
不可知以微细故又无计度强分别故不合星喻星喻要须有智明故见即分别耳
音释¶ 第 637b 页
此释亦是一理则成论家不释自性相义牒之何为又令共相见识之中灯喻不明
故不及前解今为一解并异两家谓此之言全诣前其相见识则如大云而不将此
句独解如星谓如星下别解三喻应云此相如星如翳如灯以星喻在初故先牒解
耳又不依古星喻相分今以星喻喻于见分星有照了之能同见分故亦顺天亲能
见心法亦复如是翳喻相分犹有妄见谓有空花之外相故灯喻自證分此不异论
若为此解亦顺偈中见相及于识义次第故亦得论家共相见识解自性义又通八
识三分共是识故而为自相不独第六而为共等论别解星喻言无智暗中有光等
者若无般若喻之如暗便有见分名有彼光若有智日识见便空云有智明中无彼
光矣论次解翳喻云人法我见如翳应如是见何以故以取无义故解曰眼若有翳
妄取空花心有妄见妄取我法无处妄取名取无义论次解灯喻云识如灯应如是
见何以故渴爱润取缘故炽然解曰爱润于取而成识缘故令识炎炽然增盛则爱
如油取如炷识犹灯𦦨灯体即是第八炎盛即是七转二解著所住味相论云于中
著所住味相者味著颠倒境界故彼如幻应如是见解曰即偈器字六境为所住爱
心味著无实为实名颠倒境如幻六境令人谓真三解随顺过失相论云于中随顺
过失相者无常等随顺故彼露譬喻者显示相体无有以随顺无常故解曰即偈中
音释¶ 第 638a 页
身字是身无常不久散灭如朝露故论云彼泡譬喻者显示随顺苦体以受如泡故
解曰即偈受用事也受如泡者不久立故三受即为三苦无乐可著名随顺苦四解
随顺出离相论云随顺出离相者随顺人法无我以于攀缘得出离故说无我谓出
离也解曰出离攀缘也云何随顺论云随顺者谓过去等行以梦等譬喻显示解曰
但以梦等观于三世则随顺出离矣梦者论云彼过去行所念处故如梦寤念梦时
都无所有梦望觉时即是过去论曰现在者不久时故如电可知论云未来者彼粗
恶种子似虚空引出心故如云解曰依空出云如种生现有漏为粗恶论结云如是
知三世行转生巳则通达无我此显示随顺出离相故上依论经故有九喻若依秦
经但有六喻加一影喻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次第
亦不同论而将影喻添前则成十喻古人亦将影喻摄星翳灯云则六喻摄九)若
大品智论十喻通喻一切(若依大品下第六段依大品智
论所明十喻十喻者一如幻二如𦦨三如水中月四如虚空五如响六如犍闼婆城
七如梦八如影九如镜中像十如化智论第七广明其相什公有传𠮉公有赞下释
文中并巳含具但阙犍城大同幻故欲成十忍故不出之又加三法故合三影皆为
成圆十耳)楞伽亦通(楞伽亦通者即是第七多同大品)今经长
音释¶ 第 638b 页
行多同前通而偈所喻亦有局者显义无
方故巳释列名(今经长行下二疏为会通言偈有局者如下响喻云
一切诸世间种种诸音声非内亦非外了知悉如响是)。】

「此十种忍三世诸佛巳说今说当说。」

【此十种下显要要故同说。】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音声忍谓闻诸佛
所说之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
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是名菩萨摩诃萨第
一音声忍。」

【大文第三佛子云何下依名广释即为十
段前七皆三谓徵起释义结名初忍释中
十一句初一总举所闻谓三无性等法馀
显能闻入法谓闻无相不惊以解遍计无
所有故闻无生不怖以解依他必无生故
闻无性不畏以解真如无性性故又释于
音释¶ 第 639a 页
真空法闻时不惊越思时不续怖修时不
定畏又闻有无所有不惊闻空无所有故
不畏并如诸般若论说(谓闻无相者此不惊等同金刚经诸
论皆释天亲论第二有其二解一云不惊者谓于诸无生之理心不惊愕趣生道故
不怖者谓于诸法无和合相心不怖惧而于世俗和合相中相续分翳不执为实故
不畏者心不如是永决定故又释于下第二释云复次不惊等言如真次第谓闻时
思时修习时心安不动众生等想巳远离故无著论第二云声闻乘中世尊说有法
及空法于听闻时闻有法无有故惊闻空法无有故怖于思量时于二不有理闻不
能相应故畏更有一释约三种无性故即疏意能断金刚般若论第二云惊者谓于
非处生惧若正释梵音应云越怖也违越正理如越正道可厌恶故言怖者应云续
怖相续生惧怖既生已不能除断故言畏者应言定畏生决定心一向畏惧此等若
无便成心离惶惑今疏中总有三释初一即无著第二释而展彼论文次释即合其
三释一正是天亲第二约三慧释亦别配论文二初句越字次句续字后句定字即
正是能断金刚意三者即此三字亦兼天亲第一释意又闻有无等者即第三释即
同无著第一解故疏三释巳含诸论五释)深信者闻慧之始悟
音释¶ 第 639b 页
解者闻慧之终初信久解故。

爱乐者思慧之初爱法乐观故趣向为终
久思向修故(爱乐等者论云云何菩萨法随法行当知此行略有五种
谓如所求如何受法身语意业无颠倒转正慧正修此标列五行也论云云何菩萨
于法正慧谓诸菩萨独居闲静随所闻法乐欲思惟乐欲称量乐欲观察乃至云是
菩萨由即于此巳所得忍数数作意令坚牢故能于其修随顺趣入释曰乐欲思惟
即经中爱乐随顺趣向初终之义论中广明今疏略显爱乐法乐观为初久思向修
为终)专心忆念者修慧之初起加行故修习
为终正明造修至定根本故安住者依定
发慧證理相应故具如瑜伽菩萨地中(专心
等者论云云何于法正修当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钵舍那三者修
奢摩他毗钵舍那四者乐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乃至云如是一切所作业由前四种
修相皆得成菩提释曰论说四种修相即此经中专心忆念修习安住修初后相论
亦广明今疏略具以起加行为初以成根本定及依定发慧而为其体具如瑜伽者
即第三十八万种性品菩萨所受学法七种方便于中具多胜解法随法行第二方
音释¶ 第 640a 页
便中广说此义论云云何菩萨具多胜解谓诸菩萨于其八种胜解依处具足成就
净信为先决定喜乐乃至云八者于善言善语善说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
决定喜乐谓于契经应颂记别等皆具多胜解彼疏云契经等法是解所印之境名
胜解处信与胜解得递为因今取彼信所生胜解故信为先言决定者显胜解之体
喜乐言显胜解之果喜乐即是喜受也或即欲乐释曰论言信解即此经中深信悟
解故晋经中但云信解)。】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顺忍谓于诸法思
惟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
修习趣入成就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顺忍。」

【第二顺忍释中有四重止观一创修止观
谓止思一境观观事理(释中等者既行顺诸法行中之要唯
止与观故止思一境者谓创修之时系缘一境不拣事理经云思惟)二渐次
止观谓止安事境顺其理故名平等无违
观达事理名随顺了知偈云法有亦顺知
法无亦顺知故(谓止安事境者谓前创修事理容别今渐深入故即
音释¶ 第 640b 页
事入玄上二之止皆通随缘体真止中停止止也二处之观并通空假皆观达观也)
三纯熟止观谓止惑不生名令心清净观
彻前境为正住修习(谓止惑不生者即止息止也以妄息名止
故其正住修习者即双住空有中道不偏故云正住义通观穿及与观达故云观彻
前境)四契合止观寂[宴-女+六]理境名为趣入智显
于心故云成就(寂𡨋理境者即不止止谓既与理𡨋非止非不止强
名曰止智显于心者即不观观法界洞朗非观非不观而强名曰观耳)上四
皆止观俱行如是方为真实顺忍(上四等者亦容
有止观别修则未为真实顺忍若俱运者方为真耳)。】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佛子此
菩萨摩诃萨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
灭。」

【第三无生忍释中有二先总明后何以下
徵释今初若具皆应牒无尽等此二总故
略标之释中具有皆此别义。】
音释¶ 第 641a 页

「何以故。」

【后徵释中徵意有二一云何以得知无生
灭耶二云既称无生法忍何以复言不见
法灭。】

「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
垢若离垢则无差别若无差别则无处所若
无处所则寂静若寂静则离欲若离欲则无
作若无作则无愿若无愿则无住若无住则
无去无来。」

【释中释初徵意云真法本自不生从缘之
法无性故不生以无生故何有于灭此则
以缘集释无生以无生释无灭此中略无
缘集偈文具有云何无生释无灭耶此有
二意一云若先是生后必可灭本既不生
今则无灭二云既即缘无性称曰不生则
音释¶ 第 641b 页
不待灭竟方无故次云无灭此二为总馀
可仿之(偈文具有者偈云菩萨亦如是观察一切法意皆因缘起无生故无
灭)释第二徵意云夫无生忍非独无生必
诸法都寂今从初义立无生称故无灭等
成无生义(释第二徵意下此中疏文有三相举总摄别称为无生)
从别义亦可得称无灭忍等是以信力入
印度经明此忍能净初欢喜地云一谓得
无生忍亦令他住又云无生忍者谓證寂
灭故二得无灭忍亦令他住又云无灭忍
者證无生故斯文可据(若从别义下即第二以初摄后释但
标无生是以信力入印度经等者彼经广说初地之相其第二卷云复次文殊师利
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
萨生如是心我巳得住无生法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生忍故起安慰心又言
无生忍者谓證寂灭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灭法忍故生安隐心为令
他住无灭法忍故起安慰心又言无灭法忍者谓證无生法忍故三谓菩萨生如是
音释¶ 第 642a 页
心我七得住身念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身念智故起安慰心又言身念智者谓
离身心故四谓得受念智受念智者谓息一切受五谓得心念智心念智者谓起心
如幻故后二略引势同前三今但取前二故疏不具引然引有二意一正證第二义
明有无灭忍二兼證初义以无灭成无生故故彼经云无灭忍者證无生故亦得名
无尽忍等)又此诸句各有二义一以前前释后
后以后后成前前前前有故后后有前前
无故后后无二者诸句一一皆在无生句
中正无生时诸义顿足以是即事之理非
断灭故即理之智无能所故(又此诸句下三重释前义
谓无生中顿具诸义具相云何故下广释疏文分三初双标二门然二门总释前之
初义其第一后后成前前兼释第二从别之义以得无生忍则得无灭等忍故无灭
等忍净无生等忍故)然文旨包含略为三释一唯约
理二具理智三唯约智今初云何前前有
故则后后有谓生法既灭灭则终尽尽则
是垢染法染则前后别异别则方处不同
音释¶ 第 642b 页
有处则能所非寂不寂则有所欲有欲则
有营作作则有所愿求愿则心住愿事住
则有去有来今由前前无故后后斯寂故
以后后显成无生此顺长行(然文旨下二开章别释正
释第一门含释第二门故下牒初门今初云何下释唯约理然无生理中无有次第
由所遣生等有次第故以不不之亦成次第故疏先明生灭尽等理所依事之次第
也今由前前下方显无生之次第故以后后者上方明前前有故后后有等今例结
前以前前释后后以后后成前前)二双约理智者初二是
总含于理智次四显理无生后六显智无
生故偈云其心无染著等理智契合名无
生忍(次因聚理者以尽是有为垢是烦恼差别是事异处是方隅并所观境今
了即真为理无生后六显智者以心妄动即名为生若心寂静即智不生故偈云下
引證约智经智契合下结成上义偈举一句具云无灭故无尽无尽故无染释曰此
即前因约理也次偈云于世变异法了知无双异无异则无处无处则寂静其心无
染善愿真诸众生释曰此即后六显智疏举一句无智分明等言等馀皆约智相)。
音释¶ 第 643a 页

三唯约智者由了从缘无生则智无有起
故名无生无生之智湛然不迁故云无灭
无灭故用无断尽次垢念皆离常无差异
傍无方所照而常寂遇境无染虽为而无
作虽悉而无愿处世而无住等法界而无
去来皆以前释后以后成前言亡虑绝寂
照湛然名无生忍(三唯约智下初由了从缘成智之由故智无起
契上理故起即生义湛然不迁体不灭无不动约理无生可灭正同十地义大之中
无生无灭非一往灭馀皆甚深般若无生真智妙用不同但空唯遮诸过审须思之)
若唯约知无生理名无生忍未足深玄(若唯
约知下三结弹古义即刊定记彼中但云法从缘故各无自生生既无生灭依何灭
故今弹云若理无生知之为忍小圣亦有故非等觉深玄之忍)。】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生法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四十四之二

** 音释
音释¶ 第 643b 页


(逆各切惊愕也)
[这-言+(虎-儿+几)]
(大计切更迭也)

(莫班切)
𠮉
(俞芮切)
颇胝

(梵语也此云水玉颇普禾切胝张尼切)
犍闼
(犍巨寒切闼他达切)


(莫见切斜视也)
音释¶ 第 644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四十四之三 𡚁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幻忍佛子此菩
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起于
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

【第四如幻忍释中先略后广略中二先了
幻缘相后此菩萨下成就忍行。

今初有三初指法同喻次从因缘起者彰
幻所由由缘生不实故后于一法下显其
幻相。

初一切法即是所喻所喻通局已见上文
此意明通通为无为故大品云设有一法
过涅槃者我亦说言如梦如幻涅槃虽真
从缘显故遣著心故广中合云了世如幻
音释¶ 第 644b 页
则似有为然有法世亦通无为此为有为
所隐覆故所以名世故后云菩提涅槃亦
皆不见者了平等故(涅槃虽真下三释经妨难谓有难言妄法
缘生可许如幻涅槃真实又不从缘如何同幻故牒释之释有二意一明虽真而亦
从缘显虽非缘生而是缘显亦空无性二明涅槃非幻为破著涅槃心云如幻耳是
则破心中涅槃亦显涅槃体即真空而成妙有故并如智论广中含云下四引文决
择初引局文明涅槃非幻次然有法世下以法通真故该涅槃三此为有为所隐覆
下释真是世义四后云下引经成立该通一切)就法喻中各开五
法如结一巾幻作一马一有所依之巾二
幻师术法三所现幻马四马生即是马死
五愚小谓有初巾喻法性二术喻能起因
缘谓业惑等三喻依他起法即众生等四
喻依他无性即是圆成故广说皆云非也
五喻取为人法今菩萨反此故云解了(就法
喻中下第二合释前之二段以开五义中具有能所成故于中分四第一总开义门
音释¶ 第 645a 页
五法不出三性初一圆成二三依他谓二因三果四明依圆相即五即遍计所执)
今经云从因缘起能起即第二所起即第
三以第二为因令悟第三成第四遣第五
病归第一理(今经云下二对经显意言以第二为因者从缘生故令悟
第三即是依他成第四者即事归理遣第五病者遍计情亡归第一者尔成理显)
然缘亦从缘故缘果俱幻中论云譬如幻
化人复作幻化人即斯意也(然缘亦下三通妨难谓有
难云若以第二惑业为缘令第三依他为无性者第二业惑应当是实不从缘故故
今释云亦后缘起谓业从惑生惑由虚妄分别卒至无住皆托因缘故引中论明因
果俱幻故论合云如初幻化人是则名为业幻化人所作则名为业果既未有一法
不从缘生为彰缘起故分能所)然上五义各具有无一巾
性有相无为马所隐故二术用有体无以
依巾无体故三马相有实无以实无而现
故四生即是无死即是有以无碍故五情
有理无但妄见故(然上五义下四别明义理于中有二先成有无
音释¶ 第 645b 页
言有无者以三性中各有二义皆有无故圆成二者一性有二相无依他二者一缘
有二性无遍计二者一情有二理无初中即圆成二义术马皆是依他二义而术是
能成之因托真而起故用有体无用有即是缘有体无即是性无三马是所成之果
故相有实无相有即是缘有实无即是性无四明依圆不离即事同真生喻于妄死
喻于真事泯理显故生无死有以无碍故者出其所因即事理无碍也五中就情则
有妄见分明故就理则无以是妄计必非有故所以幻喻广说有无者以惑情所执
有无皆失理无惑计有无皆真是知幻喻诸法非实非虚非空非有若无于有不成
于无若无于无不成于有有无交彻万化齐融故)又五中各有四
句准思可知(又五中下先正显也初性有相无四者一有真性有故二
空无诸相故三亦有亦空义门异故四非有非空互融夺故二用有体无四者一有
迷真有用故二空依真无体故三亦有亦空体用不坏故四非有非空无体之用故
非有即用无体故非空三相有实无四者一有事相现故二空缘成无实故三俱存
无性不碍缘成缘处不碍无性故四俱非缘成即无性故非有无性即缘成故非空
四生即是无死即是有四者一真性显故二依他即无性故三性相双存故四性相
即夺故五情有理无四者一遍计𡚶情能招生死故二即理而求不可得故三要由
音释¶ 第 646a 页
理无方知情有若无情有不显理无故四情有即理无理无即情有故)然皆
具德不同四谤(然皆具德者二拣非也言四谤者谓定有者是增益
谤若定无者是损减谤亦有亦无相违谤非有非无戏论谤疏以具德故出不同所
由谓上明四句即是具德以称真故不同情计定执四句今重显初门具德之义一
真如是有义以迷悟依故不空义故不可坏故二真性是空以离相故随缘义故对
染说故三真如亦有亦空以具德故逆顺自在故体镕融故四真性非有非空以二
不二故定取不可得故馀之四句前已略明又皆即有之空方为具德之空即空之
有方为具德之有是则非有之有非空之空为具德耳又尽有之空尽空之有方为
具德又随一句必具馀三若随阙者则非具德又四句齐照成解境故四句齐泯成
行境故皆言亡虑绝方为具德耳是知若依四谤四句皆绝若依具德四句不亡不
即不离方知幻法故楞伽第二令观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
若以诸门交络成多四句亦可思准(若以诸门
者二重重四句也总有四节成二十重第一节有八重一以第一门中有对第二门
中无成四句谓一者缘起是有以真性妙有故二缘起是无业惑无体故三亦有亦
无双照真妄故四非有非无真妄双绝故二以第一门中无对第二门中有成四句
音释¶ 第 646b 页
谓一缘起是有业惑有用招生死故二是无一真法界绝诸相故三亦有亦无双照
真妄故四非有非无真妄双绝故三以第一门中有对第三门中无成四句谓一缘
起是有真性有故二是无以事无真实故三亦有亦无双照事理故四非有非无事
理相即互相泯故四以第一门中无对第三门中有成四句谓一事相有故二理相
空故三空有双现故四空有互泯故五以第一门中有对第四门中无成四句谓一
真性有故二事即虚故三双照二故四互即夺故六以第一门中无对第四门中有
成四句谓一无性之理有故二理无相故三二义齐现故四非有非无真中道故七
以第一门中有对第五门中无成四句一真理有故二情计于理无故三有处妄计
无故四性有即是理无理无即是性有故八以第一门中无对第五门中有成四句
一有在情有故二无理无相故三俱存要理无相方是妄情有故四俱非妄情之有
即真理无相故非有真性无相能为妄情所依故非无此上以第一门有无对下四
门有无成八重四句第二以第二门中有无对下三门又成六重四句第三以第三
门中有无对下二门复成四重四句第四以第四门有无对第五门有无成两重四
句都成二十重四句不得以后为首更对于前以不异前门为首对于后故今具出
八重其十二重取类思之恐繁不出)后显幻相略为二解一
音释¶ 第 647a 页
约相类谓解一无实则知一切皆然并从
缘故故云一中解多等二约圆融复有三
义一以理从事故说相即如马头之巾不
异足巾说头即足故一即多等无行经云
贪欲即是道者贪欲性故诸法即贪欲者
即贪实故二以理融事一多相即如马头
无别有即以巾为头以巾体圆融故令头
即足故云一中解多等三约缘起相由力
则法界同一幻网令一多相即如幻师术
力令多即一等贤首品云或现须臾作百
年等以幻法虚无障碍故相即既尔相入
亦然入则一中有多等异体既尔同体亦
然一门既尔馀门思准(一约相类者如睹一叶落知天下秋
见一华开知天下春矣二约圆融下疏有三意初即事理无碍义二以理融事下两
门事事无碍义前门即法性融通门三即缘起相由门一门巳下三以门例门如缘
音释¶ 第 647b 页
起相由门既尔无定性唯心现等诸门亦然又相即入既尔微细相容安立门等亦
然)。】

「此菩萨知诸法如幻巳了达国土了达众生
了达法界了达世间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
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

【二成忍行中由知法幻成二种行一忍智
现前云了平等二幻用无碍云成通化云
何平等一理事平等如巾马无二故色即
空等二理理平等如头足俱巾巾无别故
如贤圣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说。】

「譬如幻非象非马非车非步非男非女非童
男非童女非树非叶非华非果非地非水非
火非风非昼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
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乱非
纯非杂非一非异非广非狭非多非少非量
音释¶ 第 648a 页
非无量非粗非细非是一切种种众物。」

【第二譬如下广中三一喻二合三忍行成
初中二先明性无即体空义故结云非是
一切种种之物所非之事亦可次第对前
情非情境(所非之事者如非男非女即对前了达众生非地水火风即对
前了达国土等)。】

「种种非幻幻非种种然由幻故示现种种差
别之事。」

【二种种非幻下明其相有即相差别义故
云然由幻故示现别事于中初二句结前
生后种种非幻者象等非术故下句反此
法合可知然由下正显相有虽互相非然
由因起果虚而假现又喻智了平等而起
化用(象等非卫者即因果相异门依他之果非遍计缘故下句反此者术非象
等明遍计非依他下明相有即因果相成)。】
音释¶ 第 648b 页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一切世间如幻所
谓业世间烦恼世间国土世间法世间时世
间趣世间成世间坏世间运动世间造作世
间。」

【第二菩萨下法合又有总别皆言世间者
有二义一可破坏故即喻有为二隐覆名
世亦通无为则法通五类趣谓五趣成坏
约器一期说故运动通情非情念念移故
造作唯情现营为故。】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世间如幻时不见众生
生不见众生灭不见国土生不见国土灭不
见诸法生不见诸法灭不见过去可分别不
见未来有起作不见现在一念住不观察菩
提不分别菩提不见佛出现不见佛涅槃不
见住大愿不见入正位不出平等性。」
音释¶ 第 649a 页

【第三菩萨至观一切下成忍行中二先成
真智行由了体空故故结云不出平等性
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云了平等此明即
智之止故云不见是知无幻之幻方是幻
法绝见之见方为见幻。】

「是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
就众生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
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
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
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
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
尽虽不取著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
切转于法轮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
性无有动转。」

【二是菩萨下明动寂无二亦权实不二故
音释¶ 第 649b 页
经云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由了体空
不坏幻相差别故如象生即是象死(故经云者
二引證也即楞伽第一大惠赞佛偈然彼经叹佛了达三性初偈云世间离生灭犹
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此明了遍计次偈云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此上
二偈明了依他次偈云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燄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此偈明
了圆成又此上偈准金光明意即显佛具三身谓了遍计成化身了依他成报身了
圆成成法身然四偈下半皆同今文正引依他中如幻下半其如梦下半如梦忍中
更引)此二相对应成四句谓此二无二故非
异无不二故非一非一即非异故非非一
非异即非一故非非异亦绝双照故非亦
一亦异(此二相对下五义门料拣于中有四相就第二门似有无性显成四
句一非异二非一三非非一非非异四非亦一亦异其所遣病者一者异二者一三
者非一非异四者亦一亦异如疏思之楞伽第二名见妄想故须破之)若以
巾上二义对象上二义辨非一异略有十
音释¶ 第 650a 页
句(若以中下初标所依言巾上二义者一住自性义二成象义初即不变义后即
随缘义象上二义者一体空义二差别义初即无性后即幻有)一以巾上
成象义对象上差别义合为一际名不异
此是以本随末就末明不异经云法身流
转五道名为众生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
若生若灭等(一以中下第二别释十句即分为十初四句非异次四句
非一九十二句[(冰-水+〡)*ㄆ]上二门明非一异就初非异中第一句即随缘与差别不异第二
句不变与体空不异第三句即合前二句以无碍第四句即合前二句以相夺今初
句中经云法身流转下引證引二经證问明已辨今当更释初法身流转五道名曰
众生即不增不减经法身即是真如流转五道即是随缘名曰众生是差别义次如
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即楞伽第四彼云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
槃因大慧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解日七识念念生灭无常当起即谢如
河流转自体无成故不受苦乐既非染依亦非无漏涅槃依矣其如来藏真常普遍
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随缘成事受苦乐果与七识俱名与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此七
识依此而得生灭云若生若灭此明如来藏即是真如随缘故受苦乐等)二以
音释¶ 第 650b 页
巾上住自位义与象上体空义合为一际
名不异此是以末归本就本明不异经云
一切众生即如不复更灭等(二以巾上者住自即是不
变体空相即是如故二义相顺而会相归性故云以末归本本即是性末即相故经
云一切下引證即净名经弥勒章中然彼经云为从如生得授记耶为从如灭得授
记耶若以如生得授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授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
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授记者一切众生亦
应授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
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
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
天子今疏文略举二句之要而言等者此有二意一者等馀净名之文如上所引是
二者等馀一切皆如之文故此经云一切法皆如诸佛境亦然乃至无一法如巾有
生灭等)三以摄末所归之本与摄本所从之
末此二双融无碍不异此是本末平等为
不异以前二经文不相离故(三以摄末下此句即合前
音释¶ 第 651a 页
二句令无障碍成此一句斯乃即差别之体空与即不变之随缘相成故不异言摄
末所归之本者即差别之体空也是前第二句体空是本差别是末斯即本融于末
也令末同本故差别即体空言与摄本所从之末者即不变之随缘也是前第一句
由不变举体随缘成差别故末融于本令本同本也故云此二双融由不变举体随
缘根本不碍末差别即体空故末不碍本故云无碍特由法身成众生故得众生即
如由众生即如方知法身流转五道作众生也则第一句本等于末第二句末等于
本故云本末平等正本等末时即末等于本故上二经亦不相违故云前二经文不
相离故既合前二句相成为第三句故用前二经以證此句)四以所摄
归本之末亦与所摄随末之本此二相夺
故名不异此是本末双泯明不异以真妄
平等异不可得故(四以所摄者此句亦合前二句相夺以成此句
谓以即体空之差别与即随缘之不变相夺故不异然同用前二句而意悬隔第三
句用第一句取即不变之随缘故本成末今第四句用初句取即随缘之不变即本
夺末也但颠倒而已第三句用第二句取即差别之体空故末成本今第四句用第
三句取即体空之差别末夺于本也亦但倒耳故义悬隔言所摄归本之末者即体
音释¶ 第 651b 页
空之差别也即第二句言所摄随末之本者即随缘之不变也即第一句田随缘即
不变故夺差别令体空财末寂也由体空即差别故夺不变令随缘故本寂也以全
本为末故本便隐全末为本故末便亡是则真如随缘成众生末曾失于真体故令
众生非众生也众生体空即法身时未曾无众生故法身非法身也故二双绝二既
互绝则真妄平等无可异也)次下四门明非一谓五以
巾住自位义与象上相差别义此二本末
相违相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来藏不在
阿赖耶中是故七识有生灭如来藏者不
生灭此之谓也(次下四门者此句总标谓第五门性相相违故非一
第六门性相相害故非一第七门但合五六二门明违害不同故非一第八亦合五
六二门明存泯不同故非一其五六门但交五第二门耳谓上第二门以不变对体
空故则不异今对差别则不一耳第六亦然五中先正明言本末相违背故者谓本
则寂无二相末则差别万端故相违也楞伽云下引證可知起信疏云此中唯生灭
是七识唯不生灭是如来藏二义既分遂使梨耶无别自体故云不在中此约不二
义非约不和合也何以故此中如来藏不生灭即七识生灭之不生灭故与自生灭
音释¶ 第 652a 页
不一也七识生灭即如来藏不生灭之生灭故与自不生灭不一也此中非直不乖
不异以明不一亦乃由不异故成于不一何以故若如来藏随缘作生灭时失自不
生灭者则不得有生灭是故由不生灭得有生灭者是则不异故不一也释曰上所
引义和会非一异义今此分门正明不一若会非一异令其相同即第十门今以因
七识生灭之文便引会耳)六巾上成象义与象上体空
义此二本末相反相害故非一楞伽云七
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唯如来藏
受苦乐等(六巾上者此段有二初正明谓第一句以成象对差别则不异
今对体空故不一楞伽云下后引證即第四经如前已引但前虽具引意在如来藏
受苦乐以取随缘成法故今疏虽具引意取七识不流转义以成相反末即空故言
七识不流转者以本害末令末空故无可流转唯如来藏受苦乐者末害本故不守
自性清净之体随缘成有始欲成象被体空违方欲体空被成象违故非一也)七
以初相背与次相害此二义别故名非一
谓相背则各相背舍相去悬远相害则相
与敌对亲相食害是故近远非一以前经
音释¶ 第 652b 页
文不相杂故(七以初相背如二怨家不喜相见亦如参展天妻反目相
害如二怨家以死相敌如父母之雠不与同天亦犹二虎之闻势不两全)八以
极相害俱泯而不泯与极相背俱存而不
存不存不泯义为非一此是成坏非一以
七识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隐而是显故
(八以极相害者亦合五六二句取不泯不存明不一俱泯不泯即第六句俱存不存
即第五句何者以前第五相违是存第六相害是泯然存上有不存之义泯上有不
泯之义若唯泯无不泯则色空俱亡无可相即以不全泯故虽相即而色空历然若
唯存无不存则色空各有定性不得相即由有不存故虽历然而得相即以体虚故
是以第七但合五六之存泯今第八门乃合五六之不存不泯故七八二门虽同合
五六二义不同言此是成坏不一者不存是怀不泯是成)九上四非一
与四非异而亦非一以义不杂故(九上四非一者
上四门非一不是非异故二门不一)十然亦不异以理遍通
故法无二故(十总融前八称真法界故亦非异既无二理岂一异有殊)
若以不异门取诸门极相和会若以非一
音释¶ 第 653a 页
门取诸门极相违害极违而极顺者是无
障碍法也。

巾象相对既尔术等相对交络诸句准之
上下诸文非一异义皆准此释馀文可知
(上下诸门下四例释前后若依𠮉公十喻之赞多显空理如幻喻云幻惑愚目流眄
无已长勤世间父父子子我实非我妄想而起若了如幻此心自止然彼有十喻水
月镜像既合影中更有犍城之喻应同幻摄彼揵闼婆城喻赞云世法空廓如彼鬼
城凌晨敷影现此都京愚夫驰赴随风而征终朝乃悟穷嗷失声)。】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如幻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燄忍佛子此菩
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同于阳燄。」

【第五如燄忍释中有三一指法同喻所喻
如前二譬如下别显喻相三总以法合。】

「譬如阳燄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
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
音释¶ 第 653b 页

【二中若别开义门亦具五义一空地二阳
气三气与空地合而有燄四燄似水即无
水五令渴鹿谓有初喻如来藏二喻无明
习气三喻习气熏动心海起缘生似法四
喻依他无生五喻凡小执实若十喻论法
喻各有多义如彼广说其有无等义如幻
应知经文有二初喻体空(第五如燄忍若十喻者智论释
如燄云燄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动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男女之相亦
复如是结便烦恼日光热气诸行之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者谓为一相
为男为女是名如燄复次若远见燄想之为水近则无水想无智之人亦复如是若
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众界入性空法中生于人想男想女想近圣法者
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诸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如燄释
曰彼就妄说生死为旷野今就真妄合说故以空地喻如来藏𠮉公云燄惑痴爱乐
之无极非身想身非色见色实无可乐莫之能识若有智慧此心自息)。】

「但随世间言说显示。」
音释¶ 第 654a 页

【后但随下喻其相有。】

「菩萨如是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證一切令
得圆满。」

【三菩萨下法合中初明了法后现證下明
成忍行。】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如燄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四十四之三

** 音释


(莫班切)

(杜历切当也)

(古吊切呼也)
音释¶ 第 654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四十四之四 弊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梦忍佛子此菩
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如梦。」

【第六如梦忍释中亦三一标法同喻。】

「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
无色界非生非没非染非净而有示现。」

【二譬如下正举喻相然开此梦义亦有五
法一所依谓悟心以喻本识二所因谓睡
盖以喻无明习气三所现谓梦相差别以
喻缘所起法四此梦事非有而有但心变
故非见前法五令梦者取以为实(一所依者若无
本识无所熏故则无无明等亦可喻如来藏喻本识者诸宗共许故法相宗明如来
藏不受熏故二所因者智论云复次如梦中无喜事而喜无嗔事而嗔无怖事而怖
音释¶ 第 655a 页
三界众生亦复如是无明眠力故不应嗔而嗔等四此梦事者智论云梦有五种一
若身中不诵若热气多则梦见火见黄见赤二若冷气多见水见白三若风气多则
见飞见黑四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五或天与梦欲今知于未来事故是五种
梦皆无实事而妄见世人亦复如是五道之中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众色
是我色是我所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四五二十得实智觉
已知无实释曰论中身见力合上身中不谓五道众生亦可合前五梦初火如地狱
火涂道故白如人善法故黑如畜生愚痴故多思如鬼天与如天故然周礼列子皆
说六梦与此五梦有同有异言六梦者一正梦二噩梦三思梦四寤梦五喜梦六惧
梦正梦谓不思虑忽然而梦共天神与梦大同馀五多是见闻多摄庄子第二齐物
篇云庄周梦为蝴蝶自逾适志与不知周也注蝴蝶而不知周则与殊死不异也然
所在无不适志则当生而系生者必当死而恋死矣由此观之知夫在生而哀死者
误矣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蝴蝶必
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意云昨日之梦于今化矣生死之变岂异于此又自周而言蝴
蝶称觉未必非梦此亦可喻万法如梦矣又列子中有人尽为主役而夜梦为人君
主则夜梦被役二者各有其美也但心变者此通喻合约喻者即通妨难也谓有难
音释¶ 第 655b 页
言若无实者何以梦中见色闻声等耶故智论云不应言论无实之事何以故得缘
便生梦中之识有种种缘若无缘云何生故今答云梦中五识不行所见五尘但心
发耳故智论云无也不应见而见故如梦中见人头有角见身飞等人实无角身实
不飞故二约法者但心变故合而有义不见前境合非有义)文中初明
俱非喻法非有后云而示现有喻法而有
双辨为俱句互夺为双非。

然此四句皆由以是梦故谓一以是梦故
有梦事现于梦者为有二既言是梦其性
必虚于无实处而见实故然语有则全摄
无而为有言无则全摄有而为无以非二
相故非但相有性无而已思之(然语有下拣滥于中
又二先正举谓有无交彻即梦事而性虚即性虚是梦事约法即性空是幻有即幻
有为性空若是定有不得为空若是断空不得为有既无性故有即全摄无而为有
也既缘生故空则全摄有而为无故结云非有二相非但相有下二拣非也谓诸宗
计多有此说但空自性不空于法如法相宗但无遍计非无依他设学三论不得意
音释¶ 第 656a 页
者亦云法无自性故说为空则令相不空矣今既无性缘生故有有体即空缘生无
性故空空而常有要互交彻方是真空妙有故其言大同而者有异故令思之若得
此意则下二句义旨可知)三以是梦故必具二义全有
之无与全无之有二门峙立不相是故非
是半有半无四既言是梦必是双非形夺
俱融二相尽故然此俱非不违双是以若
不夺无令尽无以为无若不夺有令尽无
以为有是故存亡不碍俱泯自在方为梦
自在法门(然此俱非下二融通亦为拣滥谓寻常双是义涉相违寻常双
非义参戏论故今双融今离二谛成具德句谓非但二不相违亦乃二句相成故云
若不夺无令尽无以为无言夺无令尽者非无也夺有令尽者非有也谓若无非无
则无亦无何者若无不尽是定性无故非真无下句亦然若无非有则无亦有以有
不尽是定性有非真有故故以非有非无成上亦有亦无亦更合说俱句成于俱非
含在俱句及下结中故略不明若欲别明应云以亦有是即无之有故成非有以亦
无是即有之无故成非无是故存亡不碍者结成也存即是有亡即是无俱即亦有
音释¶ 第 656b 页
亦无泯即非有非无皆互交彻故云自在无碍又存者存四句亡者亡四句俱者亦
存亦亡泯者非存非亡故曰梦自在法门互为抗行岂名自在)是故经云
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此之谓也(世间等者
三引證也即楞伽第一此即中间两句若具应云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
有无而兴大悲心前如幻忍抄巳具引)。】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世间悉同于
梦无有变异故如梦自性故如梦执著故如
梦性离故如梦本性故如梦所现故如梦无
差别故如梦想分别故如梦觉时故。」

【第三菩萨下合喻中十句初句为总次无
有下别别中初句近上总句略无如梦二
字于九句中前八辨梦后一明觉就前八
中摄为四对初二明常无常门体虚无变
即是常义自性无恒是无常义次二辨真
妄门妄由著生真由性离次二性相门性
音释¶ 第 657a 页
本一如相现多种后二明一异门但是一
心一而无别随相分别异异不同又唯是
一梦相现多种上之四门各双存互夺以
为四句思之可见(上之四门者如第一常无常门云一者常二无
常三合前即成亦常亦无常故云双存四约互夺即成非常非无常无常夺常故非
常常夺无常故非无常谓正以体虚无实即自性无恒故下三门例知也)后一
句明觉即止观门谓要在觉时方知是梦
正梦之时不知是梦纯昏心故设知是梦
亦未觉故觉时了梦知实无梦然由梦方
有觉故辨梦觉时若离于梦梦觉斯绝观
了上之多门止不取于梦妄如此方为了
梦法门(谓要在下二说立觉所以亦是解妨谓有问言此明梦忍那说觉时
故今释云觉梦相成故须说觉于中初以觉成梦以未觉时不知是梦故要在觉时
方知是梦者正辨须觉所以谓大梦之夜则必有彼大觉之明谓我世尊方知三界
皆如梦故上引楞伽叹佛能了于梦正梦时者谓为实故为诸凡夫长眠大夜不生
音释¶ 第 657b 页
厌求故𠮉公云梦中矇梦纯昏心也设知是梦者此通妨难谓亦有人梦知是梦如
人重眠忽有梦生了知我梦以睡重故取觉不能喻诸菩萨从初发心即知三界皆
梦岂非是觉何用更说觉时故今释云亦未是觉未大觉故故起信云若人了知前
念起恶能止后念今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有生灭故无明覆心不自在故觉
时了梦者非唯觉时知梦亦知无梦如八地菩萨梦渡河喻證无生忍不见生死此
岸涅槃彼岸能渡所渡皆叵得故况于大觉故经云久念众生苦欲脱无由脱今日
證菩提豁然无所有然由于梦者上辨以觉成梦此辨以梦成觉对梦说觉无梦无
觉既了梦无梦对何说觉故觉梦斯绝如无不觉则无始觉觉梦双绝方为妙觉观
了下释止观义照上四门故名为观觉梦斯绝即不取于梦妄故无量义经叹佛云
智恬情怕虑凝静意灭识亡心亦寂永断梦妄思想念无复诸大阴界入即知究竟
了梦唯我世尊𠮉公颂云长夜之内大梦所成皆由心画遍造众形神传五道备尽
跉𨂲若能悟之即破无明)。】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如梦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响忍佛子此菩
萨摩诃萨闻佛说法观诸法性修学成就到
音释¶ 第 658a 页
于彼岸。」

【第七如响忍释中分三一忍行所因二知
一切下成忍之相三此菩萨下忍成之益
今初由闻起观能成忍故。】

「知一切音声悉同于响无来无去如是示现。」

【二中先法后喻法中有二一指法同喻略
显其相通知一切音声如响无去无来明
其体空如是示现彰其相有。】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观如来声不从内出不
从外出亦不从于内外而出虽了此声非内
非外非内外出而能示现善巧名句成就演
说。」

【二佛子下了知佛声如响非独但喻世间
声故于中先明即有之无离机无声故非
内离佛无声故非外二法相依故非内外
音释¶ 第 658b 页
若言内外合者便有二声内外相依即显
无性后虽了此声下明即无之有故牒非
三而能巧现。】

「譬如谷响从缘所起。」

【第二譬如下喻显于中四一喻二合三转
喻四重合今初直举从缘所起明响无性
无性之相已见法中然有五法一空谷二
有声此二是缘三声击空谷便有响应此
明所起四有而非真此彰无性五愚小谓
有亦有有无等义如上准之然此一喻通
喻三法一喻上一切声则谷喻喉𡕏声喻
风气二喻上如来声则谷喻如来声喻缘
感三喻一切法今经略无晋本具有大品
十喻亦响喻一切则谷喻如来藏声喻无
明习气。】
音释¶ 第 659a 页

「而与法性无有相违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而
得修学。」

【二而与下合但合佛声以从近故然初至
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言含法喻谓约法则
如来之声不违法性而能随类合上能巧
示现约喻则不违本声事法之性随其呼
人类别各解。】

「如帝释夫人阿脩罗女名曰舍支于一音中
出千种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

【三如帝释下转以喻显此有二意一则喻
上佛声一音随类二则喻下菩萨无心普
演。】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无分别界成就善
巧随类之音于无边世界中恒转法轮。」

【四菩萨下重合。】
音释¶ 第 659b 页

「此菩萨善能观察一切众生以广长舌相而
为演说其声无碍遍十方土令随所宜闻法
各异。」

【第三此菩萨下忍成之益于中二一随机
遍说。】

「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虽知无所说而广
说诸法妙音平等随类各解悉以智慧而能
了达。」

【二虽知声下明权实双行以同于响性相
无碍故是则由闻如响之教了如响之声
发如响之音演如响之法也(疏文可见𠮉公赞云声以
响酬相和如一无扣而应谁辨虚实业虽虚妄罪福不失若映斯照朗如皎日又为
赞曰响无所在缘会𤼵声不知自我喜怒交争妄和真心事像万形莫知其本终日
营营)。】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如响忍。
音释¶ 第 660a 页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影忍。」

【第八如影忍文分四别一标二释三结四
果。】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非于世间生非于世间
没非在世间内非在世间外非行于世间非
不行世间非同于世间非异于世间非往于
世间非不往世间非住于世间非不住世间
非是世间非出世间。」

【释中有三谓法喻合今初法中有十一对
分三初七对双遮显性以成止行如影无
实故。】

「非修菩萨行非舍于大愿非实非不实。」

【二非修下二对双照性相以成观行如影
虽虚而现故性则非修相乃不舍真即俗
故非实俗即真故非不实(性则非修者释成双照之义如
音释¶ 第 660b 页
前文云非是世间义当出世下句云非世间即拂上出世世与出世俱故曰双遮今
文若云非修菩萨行则由通双遮既云非舍于大愿明是双照谓非修菩萨行即为
照实非舍于大愿即是照权故得双照之名耳次明非实非不实例然双照真俗耳)。】

「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不随
世间流亦不住法流。」

【三虽常下二对遮照无碍成双运自在行
初对双照真俗即权实双行后对双遮真
俗即权实双寂遮照一时为双运互夺无
碍为自在以此结上二段同斯无碍为忍
相之深玄(遮照一时者若约权实俱行为双运竟今遮照为双运则此中
方有即合前二门为此第三门矣既言遮照一时则全遮为照全照为遮则二门峙
立以照夺遮遮亡以遮夺照照寂则为迷照两亡矣言无碍者自有二意一遮不碍
照照不碍遮二者双存不碍双夺双夺不碍双存故云无碍如此方称自在故下结
云以此结上二段同斯无碍故曰深玄)。】

「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宅山林河泉等物。」
音释¶ 第 661a 页

【二譬如下喻中文具五法一日等为所依
本质二于油下明能现之处上二是缘三
而现其影明缘之所起四影与油下明有
之非有五然诸下愚小谓有今初若约影
喻别喻菩萨现身则日等喻悲智愿等若
约影喻通喻一切法则日等喻因其河泉
二种虽通能现且为所现长河飞泉入镜
中故(其河泉下二拣能喻通局言虽通能现者以河泉之中见日月故故为能
现言且为所现者以下经云于油于水下方明能现故今河泉以为所现长河飞泉
入镜中故者出是所现之相登楼持镜则黄河一带尽入镜中瀑布千丈现于径尺
王右丞云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明是所现矣)。】

「于油于水于身于宝于明镜等清净物中。」

【二能现中亦有通别别喻机感及应现处
通喻于缘谓无明等(别喻机感者日月既喻菩萨则水等喻机
亦喻菩萨应处如影落百川喻菩萨身充遍法界百川江河喻所现国土之处也)
音释¶ 第 661b 页
然此文具摄论三喻(然此文下第二别开喻旨此二句总摽下
成三义即分三别)一以油水对上日月为水月喻
喻于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润滑澄清性
故镜等影像阙此润等喻非定地(一以油水者则
月影喻菩萨悲智水喻机心水中月喻定境界谓定中见佛等亦喻遍处定境青黄
赤白等故出现偈云譬如净月在虚空能蔽众星示盈缺一切水中皆现影诸有观
瞻悉对前如来净月亦复然能蔽馀乘示修短普现人天净心水一切皆谓对其前
𠮉公偈颂云水月不真唯有虚影人亦如是终莫之领为之驱驱背此真净若能悟
之超然独醒)二以于身对上日月为光影喻身
映日等而有影故弄影多端故喻于诸识
(二以于身等者日月喻菩萨悲智身喻物机日照𤼵影以喻现身等而言映日等者
等取经上月字及灯烛故弄影多端者上约别喻菩萨现身此约通喻一切诸识动
身俯仰即是弄影形端影正形曲影斜故云多端以况八识依身有异亦喻七识依
第八识对境差别𠮉公颂云光不照处谓之为影不照慧明生死长永舍远夷途而
行榛梗若能悟之狂灭自醒)三以宝镜等对上男子等
音释¶ 第 662a 页
为影像喻喻非定地果报以镜中影像离
于本质别现镜等之中故喻于果与因处
别前映质之影虽因日等影乃随身不于
日内而现故喻诸识虽托境生异自在我
非在于境(三以宝镜者释第三喻疏从通说云喻非定地果报此摄论意
对前水月等定境故云非定地则镜喻于因故云谓无明等本质喻缘影喻果报故
净名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现又镜喻本识如来藏性本质喻无明业等像喻果报如
问明品若将镜像别喻菩萨现身则镜等喻菩萨本质喻机像喻菩萨所现之身以
镜中影像者第二对喻辨异明此镜像得果报名果与因别故若影在身外前映质
下辨前异此日月在天影现在身身即喻因则所现法得与因俱故喻诸识下合上
虽随日等影乃随身此就通喻诸识以说若将光影喻菩萨现身则影随身异不在
日光则身由生异不在菩萨智日令异𠮉公颂云形不入镜光照而有世亦如是业
影而受不知此者长璎其咎若能悟之还神气母)。】

「而现其影。」

【三明所起中亦有通别二果可知。】
音释¶ 第 662b 页

「影与油等非一非异非离非合于川流中亦
不漂度于池井内亦不沉没虽现其中无所
染著。」

【四明有非有中摄多义门于中一异合离
通显影义各有四句如幻喻辨然一异约
此影彼影合离约影对水等(于中一异者此拣经中诸
对通局此通三影故云通显)次于川流下别显影义不
通二影如月映淮流流水不将月去光临
潭上万仞不见光沉喻菩萨同世迁流不
漂生死證真寂灭不沉涅槃(次于川流下唯明水月之
影一异约此者自拣一对义旨不同显无重言之失言此影者江中之月若与水一
不可在河若与水异江河不同应有两月言合离约影对水等者水影若合水流月
亦应流水影若离去水应有影在又合离者合意亦二如二掌合一异不尔一则无
双如冰成水影与水异则月可出水影与水一则有水即月亦不可移合离之义不
异前释不通二影者唯水月故非通镜像及于映质以文但云川流池井故言月映
音释¶ 第 663a 页
淮流者故文选云月映清流)后虽现下双结有无喻性
相交彻兼于镜像(兼于镜像者以文云虽现其中故通镜像亦不
通映质映质之影无现中故若取日照身影入于水中则亦通之然是水影中摄)。】

「然诸众生知于此处有是影现亦知彼处无
如是影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
近远。」

【五取为有中由以有无为有无不知即影
了不可取故成执著于中先取有无为著
后远物下举影正义显上为执不知此影
无远近故(不知此影者即释经中影不随物而有远近如执镜临池池中
月出而此影不近天上之月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影落潭中而亦不远以喻菩萨远
在他方恒住此故虽在此处常在彼故安有远近之异相耶一切远近皆𩔗此知)。】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能知自身及以他身
一切皆是智之境界不作二解谓自他别而
于自国土于他国土各各差别一时普现。」
音释¶ 第 663b 页

【第三菩萨下合中二先正合前文于中初
举智境合前本质次而于下合前油等后
各各下合前现影。】

「如种子中无有根芽茎节枝叶而能生起如
是等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无二法中
分别二相善巧方便通达无碍。」

【二如种子下转以喻合非有之有于中先
喻后合有无无碍名为方便等。】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如影忍。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虽不往诣十方国土
而能普现一切佛刹亦不离此亦不到彼如
影普现所行无碍令诸众生见差别身同于
世间坚实之相。」

【第四果中三初得称性之身如影不往而
至不分而遍故。】
音释¶ 第 664a 页

「然此差别即非差别别与不别无所障碍。」

【次然此下结成无碍以无差是差之无差
故虽不往而遍令物见殊差是无差之差
故虽遍而不在彼此。】

「此菩萨从于如来种性而生身语及意清净
无碍故能获得无边色相清净之身。」

【后此菩萨下显此身因其无边身近局果
中亦通前法。】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

【第九如化忍文分四别一标二释三结四
果标云化者无而忽有故。】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皆悉如化。」

【释中有三谓法喻合法中二先总标标法
同喻具能所知既知一切世间不局所化
情𩔗略标世间应具出世。】
音释¶ 第 664b 页

「所谓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
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颠倒化妄
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法化言说所现故
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

【后所谓下别显先显所知后显能知前中
十句前五染化后五净化今初不出惑业
苦三前四是苦即五蕴相一识由想起二
行因识生分别是识故三受因想起想取
爱憎相故四色亦行生无记报色如沫不
实名言熏习即是行故五即是惑惑由想
行念即行故业通二处初句意业此句分
别皆是业故此中意等从缘无性如化不
实本无今有如化相现故仁王云法本自
无因缘生诸净化二义仿此可悉(故仁王者證上
不实相现二义然有二义一因缘生之即是相现由缘生故有来即无云法本自无
音释¶ 第 665a 页
即无实义二者两句共成一义谓自者从也从无之有曰生非本先有故云法本自
无遇缘即起故云因缘生诸斯即但用因缘生诸即成二义谓因缘生故相有缘生
无性故无实正顺无而忽有名化故引此文此文即第二卷护国品第五普明王为
千王说偈此后更有偈云盛者必衰实者皆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俱空国土
亦如等总有八偈及事缘并如彼经也净化二义者即不实相现之二义也)。】

「复有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于三世不
转化无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
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转法轮方便化智
慧无畏辩才所说故。」

【后复有下明后五净中一方便调生依真
智故二湛然真智由理成故故上文云智
入三世了法平等三愿由行满四慈悲复
依方便立故五具无畏辩能转法故(四慈悲者
即出现品文故彼偈云譬如树林依地有地依于水得不坏水轮依风风依空而其
虚空无所依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复依方便立方便依智智依慧无碍慧身无所
音释¶ 第 665b 页
依彼说五重相依今此但要慈悲依方便方便即后得智慈悲以后得智为体后得
智中与乐拔苦故)。】

「菩萨如是了知世间出世间化现證知广大
知无边知如事知自在知真实知非虚妄见
所能倾动随世所行亦不失坏。」

【二菩萨如是下别显能知于中初二句结
前生后世间结前染出世结前净亦结馀
所不尽谓乃至一法过于涅槃亦如化故
或说涅槃不如化者大品云为新发意菩
萨恐其惊怖分别生灭方如化故馀如幻
说了知之言即是生后次现證下正显能
知上言了知知有六义一若事若理非比
度故二傍无遗故三契中道故四称俗境
故五真俗无碍故六归一实谛故后非虚
妄下结上六知处真道而不倾行非道而
音释¶ 第 666a 页
不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四十四之四

** 音释

跉𨂲
(跉音令𨂲滂丁切)

(逆各切)

(求于切蘧蘧有形貌)

(莫红
切目有童子而无见也)。
𣡆
(苏朗切鼓𣡆也与𣞙同)

(匹尧切浮也)
音释¶ 第 666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四十四之五 弊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譬如化不从心起不从心法起不从业起不
受果报非世间生非世间灭不可随逐不可
揽触非久住非须臾住非行世间非离世间
不专系一方不普属诸方非有量非无量不
厌不息非不厌息非凡非圣非染非净非生
非死非智非愚非见非不见非依世间非入
法界非黠慧非迟钝非取非不取非生死非
涅槃非有非无有。」

【第二譬如下喻中应开四义一能化者以
喻因缘二化现事喻所起果三现用而无
实四愚小谓真故十喻传云犹如化事虽
空无实能令众生忧苦瞋恚喜乐痴惑诸
音释¶ 第 667a 页
法亦尔云何无实如彼化人无生老死苦
乐异馀人故文中有四十句初句标次三
十七句一向双非以显无实后非有非无
有义通二种一亦是双非谓无有亦无故
二双融性相化不实故非有现化事故非
无有对成四句及一异等准前思之(谓无有者
经有二句云非有非无有今偏释非无有句谓非有即是无有今亦遣彼无有故云
非有非无有故云无有亦无上句易故不释𠮉公云众生如化非有非真不达此者
转如车轮解法清净无我无人众垢消除如日无云)。】

「菩萨如是善巧方便行于世间修菩萨道了
知世法分身化往。」

【第三菩萨如是下合中二先化行后佛子
下化益前中四一起化用以同化相有故
然但云菩萨如是者以上诸非一一通法
故指上如是为善巧方便。】
音释¶ 第 667b 页

「不著世间不取自身于世于身无所分别不
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

【二不著下明化智以了化不实故。】

「以本愿故不弃舍一众生界不调伏少众生
界不分别法非不分别知诸法性无来无去
虽无所有而满足佛法。」

【三以本愿下双非显中。】

「了法如化非有非无。」

【四了法下结示化旨。】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如化忍时悉能
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如化忍。」

【化益及结文显可知。】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凡有所作悉同于化
譬如化士于一切佛刹无所依住于一切世
音释¶ 第 668a 页
间无所取著于一切佛法不生分别而趣佛
菩提无有懈倦修菩萨行离诸颠倒虽无有
身而现一切身虽无所住而住众国土虽无
有色而普现众色虽不著实际而明照法性
平等圆满。」

【第四果中先得利他业用之果。】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依止名
解脱者一切过失悉皆舍离名调伏者不动
不转普入一切如来众会名神通者于无生
法巳得善巧名无退者具一切力须弥铁围
不能为障名无碍者。」

【后佛子下得依自利立胜名果。】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空忍。」

【第十如空忍中亦四谓标释结果标云如
空如空所喻通一切法佛地喻清净法界
音释¶ 第 668b 页
以离差别相故及中边等论喻圆成实但
是此中一义(如空所喻通一切法标云如空者疏文有四一显所喻通
局上是本经之意通喻一切二佛地论下引论明通局)然其喻相小
异诸喻诸喻开义多分有五虽正取所成
幻等以喻于法而亦取缘等以显无性此
中喻相不开别法直指于空具含多义以
喻于法又此诸喻若约能喻前五多取似
有以破实有化喻以不有有破似有此喻
以性相俱绝破于一切又前六遣有会空
多依空立有少此一遣有入空少依空立
有多又上所喻则通一切此中能喻则具
多义所喻各随别义喻一类法(又前六下三重将空
喻对六明空有不同义成诸喻共喻于空空喻却成于有此中能喻者谓如一空有
无相义有无起义一味义等言所喻各别者谓无相但喻事法界无起但喻世界一
味但喻教法等故)然龙树十喻以四复次释如空
音释¶ 第 669a 页
义一近无远有谓如虚空非可见法以远
视故眼光回转则见缥色一切诸法亦复
如是空无所有以凡夫人远无漏慧弃舍
实相则见彼我男女等物而实此物竟无
所有二约性净不染三约无初中后四约
体实无物及佛地有十复次上八地中空
有十义皆是略明(及佛地十义菩萨八地十义此之二经文皆十
义意各不同佛地十义喻如来清净法界今当具引即第三论去至第四论方终第
一义者经云妙生当知清净法界譬如虚空虽遍诸色种种相中而不可说有种种
相体唯一味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复遍至种种相类所知境界而不可说有种种
相体唯一味二云又如虚空虽遍诸色不相舍离而不为色过所染污如是如来清
净法界虽遍一切众生心性由真实故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三云又如虚
空含容一切身语意业而此虚空无有起作如是如来含容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
事清净法界无有起作四当第四卷初故云又如虚空中种种色相现生现灭而此
虚空无生无灭如是云云诸智变化利众生事现生现灭而净法界无生无灭五云
音释¶ 第 669b 页
又如虚空种种色相现增现减而此虚空无增无减如是云云显示如来甘露圣教
有增有减而净法界无增无减六云又如虚空十方色相无边无尽是虚空界无边
尽故而此虚空无去无来无动无转如是云云建立十方一切众生利益安乐种种
作用无边无尽清净法界无边尽故而净法界无去无来无转无动七云又如虚空
三千世界现坏现成而虚空界无坏无成如是云云现无量相成等正觉或复示现
入大涅槃而净法界非成等正觉非入寂灭入云又如依空种种色相坏烂烧烁变
异可得而虚空界非彼所变亦无劳蔽如是依止如来净界众生界内种种学处身
语意业毁犯可得而净法界非彼变异亦无劳蔽九云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
火帝释眷属乃至日月种种可得而虚空界非彼诸相如是依止如来净界戒蕴定
蕴慧蕴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可得而净法界非彼诸相十云又如空中种种因缘展
转生起三千大千无量世界周轮可得而虚空界无所起作如是如来清净法界具
无量相诸佛众会周轮可得而净法界无所起作释曰上之十义具出经文如是字
下皆有如来清净法界之言馀并依经而论皆广释大意相似故疏不引论亦不具
列经文言大意相似者通与一切法非即离义耳上正辨五法之中一真法界故以
虚空十义为喻若略取别相者一体唯一味二性净无染三无起作四无生灭五无
音释¶ 第 670a 页
增减六无去来动转七无成坏八无变易劳倦九非诸相十无所起作观其经文十
与三同而三是含容无起作十是生起无起作三合云无能所若观论结十应言无
分别三应云无作意今略引论释释第一云次当显示净法界相释难决择法界差
别谓有难言若诸如来法界为性法界则用真如为体真如即是诸法共相诸法既
有种种差别法界随彼云何无有种种差别法界若有种种差别云何清净非颇胝
迦种种依止共相应故无种种相为释此难故说最初太虚空喻意云虽遍种种不
随成形不舍自性故二有难云法界遍在一切则与贪等而共相应云何不如有漏
心法成不清净故今通云性清净故非彼体故不为所染三有难云如来清净法界
真如为体则无戏论亦无起作云何得容利有情事故今通云由先愿力为增上缘
与诸众生作利乐事任运而住无有分别而无戏论四有难云若净法界遍在一切
不相舍离一向随转是则法界应有生灭故故今通云虽遍一切世俗施设则有生
灭真胜义体不生不灭五有难言若净法界遍在一切不相舍离如来圣教现有增
减法界亦应增减故今通云然世俗理说有增减非真法界而有增减六有难云若
诸如来法界为体如来施与有情利乐或去或来法界应有来去故今通云就受用
身说有去来非法界体而有去来七有难云若无去来云何得有成等正觉故今通
音释¶ 第 670b 页
云成者约世俗胜义无成坏八有难云若法界遍一切有情之类云何有情得有毁
犯故今通云众生有毁犯法界无变异九有难云若法界遍一切应无有戒等无漏
蕴相故今通云为增上缘增长一切自无诸相十有难云若一切佛法界为体应无
受用云何得有众会差别故今通云约别别因缘所得非如来身有戏论分别等以
上十难对上经文居然易了上八地者十相不同谓一无量相二周遍相三无形相
四无异相五无边相六显现色身相文唯有六例合有十耳但语于空又不别喻相
法)然别义有此不同同义诸喻无别故𠮉
公云十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会
意意𥁞无会处若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
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馀无碍义如前
后说(故𠮉公下二引證成于空义是同此但总结十喻之赞若别明空赞云空
唯有名无用无色人亦如是莫之能识妄造妄苦百艰孔𣗥驰空求空空竭其力亦
显空义耳馀无碍义三结成此经之大意也经疏前巳有说如如幻忍等后亦有说
如德齐空中说前后远文文更多矣)。】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了一切法界犹如虚空
音释¶ 第 671a 页
以无相故一切世界犹如虚空以无起故一
切法犹如虚空以无二故一切众生行犹如
虚空无所行故一切佛犹如虚空无分别故
一切佛力犹如虚空无差别故一切禅定犹
如虚空三际平等故所说一切法犹如虚空
不可言说故一切佛身犹如虚空无著无碍
故。」

【第二释中二先忍解之相后忍行成益今
初先别明以空九义喻九种法随义虽别
然其总意亦以缘成无性故空九句各初
标法同喻后出所以一标事法界如空下
出所以者以无相故谓从缘无性其相自
虚即事是理法界故此句为总二世界共
业所起故三轨仪教法一味法界所流故
及馀六句并准初句(二世界者出现品当说)。】
音释¶ 第 671b 页

「菩萨如是以如虚空方便了一切法皆无所
有。」

【后菩萨如是下总结。】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虚空忍智了一切法
时得如虚空身身业得如虚空语语业得如
虚空意意业。」

【第二佛子下忍行成益中三初总明得如
空三业业具。】

「譬如虚空一切法依不生不殁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一切法身不生不殁譬如虚空不
可破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智慧诸力不
可破坏譬如虚空一切世间之所依止而无
所依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诸法之所
依止而无所依譬如虚空无生无灭能持一
切世间生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无向无
音释¶ 第 672a 页
得能示向得普使世间修行清净譬如虚空
无方无隅而能显现无边方隅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无业无报而能显示种种业报譬
如虚空非行非住而能示现种种威仪菩萨
摩诃萨亦复如是非行非住而能分别一切
诸行譬如虚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现种种
诸色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世间色非出
世间色而能示现一切诸色譬如虚空非久
非近而能久住现一切物菩萨摩诃萨亦复
如是非久非近而能久住显示菩萨所行诸
行譬如虚空非净非秽不离净秽菩萨摩诃
萨亦复如是非障非无障不离障无障譬如
虚空一切世间皆现其前非现一切世间之
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诸法皆现其
前非现一切诸法之前譬如虚空普入一切
音释¶ 第 672b 页
而无边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普入诸法
而菩萨心无有边际。」

【二譬如下别显德齐虚空于中初二句一
向喻实无依为依巳下皆显性相无碍从
缘有故无性空故又此二相即故便成四
句一缘生故空缘生故有二无性故空无
性故有三缘生故有无性故空四即反此
馀一异等并例此知(四即反此者谓无性故有缘生故空并如
问明品若对经文应言从缘有故为世界依无性空故而无所依四句但出空义所
以差别耳)无法出空故皆现其前空不可见故
不现法前馀并文显(无法出空下别释譬如虚空一切世间皆
现其前非现一切世间之前)。】

「何以故菩萨所作如虚空故谓所有修习所
有严净所有成就皆悉平等一体一味一种
分量如虚空清净遍一切处如是證知一切
音释¶ 第 673a 页
诸法于一切法无有分别。」

【三何以下徵释得益之由所以得者释意
云空观成故于中二先智證齐空故一体
者真如平等故一味者解脱不殊故一种
分量者大小皆称性故(一味解脱者涅槃云一切同一甘露
一解脱味净名云解脱味为业故馀文及颂文并可知)。】

「严净一切诸佛国土圆满一切无所依身了
一切方无有迷惑具一切力不可摧坏满足
一切无边功德巳到一切甚深法处通达一
切波罗蜜道普坐一切金刚之座普发一切
随类之音为一切世间转于法轮未曾失时。」

【后严净下德用满空故。】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十如空忍。」

【结名可知。】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得无来身以无去故
音释¶ 第 673b 页
得无生身以无灭故得不动身以无坏故得
不实身离虚妄故得一相身以无相故得无
量身佛力无量故得平等身同如相故得无
差别身等观三世故得至一切处身净眼等
照无障碍故得离欲际身知一切法无合散
故得虚空无边际身福德藏无𥁞如虚空故
得无断无尽法性平等辩才身知一切法相
唯是一相无性为性如虚空故得无量无碍
音声身无所障碍如虚空故得具足一切善
巧清净菩萨行身于一切处皆无障碍如虚
空故得一切佛法海次第相续身不可断绝
如虚空故得一切佛刹中现无量佛刹身离
诸贪著如虚空无边故得示现一切自在法
无休息身如虚空大海无边际故得一切不
可坏坚固势力身如虚空任持一切世间故
音释¶ 第 674a 页
得诸根明利如金刚坚固不可坏身如虚空
一切劫火不能烧故得持一切世间力身智
慧力如虚空故。」

【果中得二十种身前十与十行及离世间
大分相似然通相多从德用立名可以意
得。】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忍。」

【大文第四佛子至是名下总结十忍。】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
言。

譬如世有人闻有宝藏处以其可得故心生
大欢喜如是大智慧菩萨真佛子听闻诸佛
法甚深寂灭相。」

【第二祇夜一百七颂大分为二百偈颂前
七偈结叹前中但颂广释即为十段段各
音释¶ 第 674b 页
十偈初有十颂颂音声忍于中先二偈颂
所闻佛说。】

「闻此深法时其心得安隐不惊亦不怖亦不
生恐畏大士求菩提闻斯广大音心净能堪
忍于此无疑惑自念以闻此甚深微妙法当
成一切智人天大导师菩萨闻此音其心大
欢喜发生坚固意愿求诸佛法以乐菩提故
其心渐调伏令信益增长于法无违谤是故
闻此音其心得堪忍安住而不动修行菩萨
行为求菩提故专行向彼道精进无退转不
舍众善轭以求菩提道其心无恐畏闻法增
勇猛供佛令欢喜。」

【馀颂能闻入法于中一偈颂不惊怖畏一
偈深信一偈悟解二偈爱乐一偈修习安
住后二偈颂趣向专心忆念。】
音释¶ 第 675a 页

「如有大福人获得真金藏随身所应服造作
庄严具菩萨亦如是闻此甚深义思惟增智
海以修随顺法法有亦顺知法无亦顺知随
彼法如是如是知诸法成就清净心明彻大
欢喜知法从缘起勇猛勤修习平等观诸法
了知其自性不违佛法藏普觉一切法志乐
常坚固严净佛菩提不动如须弥一心求正
觉以发精进意复修三昧道无量劫勤行未
曾有退失菩萨所入法是佛所行处于此能
了知其心无厌怠如无等所说平等观诸法
非不平等忍能成平等智随顺佛所说成就
此忍门如法而了知亦不分别法。」

【二有十偈颂顺忍于中初一偈三句颂思
惟次二偈一句颂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次
一却颂观察平等无违馀颂正住修习。】
音释¶ 第 675b 页

「三十三天中所有诸天子共同一器食所食
各不同所食种种食不从十方来如其所修
业自然咸在器菩萨亦如是观察一切法悉
从因缘起无生故无灭。」

【三有十偈颂无生忍初三颂摽以前三忍
皆是法说故偈初各加其喻。】

「无灭故无尽无尽故无染于世变异法了知
无变异无异则无处无处则寂灭其心无染
著愿度诸群生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
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勤求于十力处世而
不住无去亦无来方便善说法。」

【次四颂释。】

「此忍最为上了法无有尽入于真法界实亦
无所入菩萨住此忍普见诸如来同时与授
记斯名受佛职了达三世法寂灭清净相而
音释¶ 第 676a 页
能化众生置于善道中。」

【后三结叹。】

「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
无所动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
别普灭诸有趣譬如工幻师普现诸色像徒
今众贪乐毕竟无所得世间亦如是一切皆
如幻无性亦无生示现有种种。」

【第四颂如幻忍初六颂略说于中前四颂
指法同喻及显缘相。】

「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众生不异幻了幻
无众生众生及国土三世所有法如是悉无
馀一切皆如幻。」

【后二颂成就忍行。】

「幻作男女形及象马牛羊屋宅池泉类园林
华果等幻物无知觉亦无有住处毕竟寂灭
音释¶ 第 676b 页
相但随分别现。」

【后四颂广于中初二颂喻。】

「菩萨能如是普见诸世间有无一切法了达
悉如幻。」

【次一颂合。】

「众生及国土种种业所造入于如幻际于彼
无依著。」

【后一颂忍行成。】

「如是得善巧寂灭无戏论住于无碍地普现
大威力。」

【第五如是下颂如𦦨忍初一摄前生后以
明观意。】

「勇猛诸佛子随顺入妙法善观一切想缠网
于世间众想如阳𦦨令众生倒解菩萨善知
想舍离一切倒众生各别异形类非一种了
音释¶ 第 677a 页
达皆是想一切无真实十方诸众生皆为想
所覆若舍颠倒见则灭世间想世间如阳𦦨
以想有差别知世住于想远离三颠倒。」

【次五颂指法同喻。】

「譬如热时𦦨世见谓为水水实无所有智者
不应求。」

【次一颂喻。】

「众生亦复然世趣皆无有如𦦨住于想无碍
心境界若离于诸想亦离诸戏论愚痴著想
者悉令得解脱远离憍慢心除灭世间想住
尽无尽处是菩萨方便。」

【后三颂合。】

「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
恒寂灭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
间一切悉如是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
音释¶ 第 677b 页
界悉如是见者心解脱梦不在世间不在非
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譬如梦中见
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住于
梦定者了世皆如梦非同非是异非一非种
种众生诸刹业杂染及清净如是悉了知与
梦皆平等菩萨所行行及以诸大愿明了皆
如梦与世亦无别了世皆空寂不坏于世法
譬如梦所见长短等诸色是名如梦忍因此
了世法疾成无碍智广度诸群生。」

【第六菩萨了下颂如梦忍中正颂前合兼
颂标喻十颂颂前九句一颂无变二一颂
颂自性上二兼颂摽法三颂执著翻则解
脱兼颂前喻四颂性离五超颂所现六却
颂本性七八二颂颂无差别九颂想分别
十颂觉时思之可了。】
音释¶ 第 678a 页

「修行如是行出生广大解巧知诸法性于法
心无著。」

【第七修行下颂如响忍初一偈颂忍行所
因文云修行如是行似结前喻既言知诸
法性义同忍行。】

「一切诸世间种种诸音声非内亦非外了之
悉如响如闻种种响心不生分别菩萨闻音
声其心亦如是。」

【次二偈颂闻一切声如响。】

「瞻仰诸如来及听说法音演契经无量虽闻
无所著如响无来处所闻声亦然而能分别
法与法无乖谬。」

【次二颂知如来声如响。】

「善了诸音声于声不分别知声悉空寂普出
清净音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
音释¶ 第 678b 页
说如响遍世间了知言语道具足音声分知
声性空寂以世言音说如世所有音示同分
别法其音悉周遍开悟诸群生菩萨获此忍
净音化世间善巧说三世于世无所著。」

【馀颂忍成之益其喻遍诸偈中。】

「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而常入法性于彼
无分别普观诸世间寂灭无体性而恒为饶
益修行意不动。」

【第八为欲下颂如影忍颂法说十对喻合
含在其中初二偈颂非世生没谓了寂故
不生饶益故不没。】

「不住于世间不离于世间于世无所依依处
不可得。」

【次偈颂非在内外不住故不内不离故不
外。】
音释¶ 第 679a 页

「了知世间性于性无染著虽不依世间化世
令超度。」

【次偈颂非行不行了无染故非行化世故
非不行。】

「世间所有法悉知其自性了法无有二无二
亦无著。」

【次偈颂非同非异知自性故非同了无二
故非异。】

「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于世间外修行
一切智。」

【次偈颂非往不往第一句不往馀三句非
不往。】

「譬如水中影非内亦非外菩萨求菩提了世
非世间不于世住出以世不可说。」

【次六句颂非住非不住于中初二句兼别
音释¶ 第 679b 页
颂喻故云非内外。】

「亦不在内外如影现世间。」

【次亦不在内外二句颂非是世间非出世
间。】

「入此甚深义离垢悉明彻不舍本誓心普照
智慧灯。」

【次入此一偈颂非修菩萨行非舍于大愿。】

「世间无边际智入悉齐等普化诸群生令其
舍众著。」

【次一偈颂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辨一切
世间事其实不实及不住世流法流义通
结上故略不颂。】

「观察甚深法利益群生众从此入于智修行
一切道菩萨观诸法谛了悉如化而行如化
行毕竟永不舍随顺化自性修习菩提道一
音释¶ 第 680a 页
切法如化菩萨行亦然。」

【第九观察下颂如化忍初三偈颂总知一
切世间如化。】

「一切诸世间及以无量业平等悉如化毕竟
住寂灭。」

【次一颂染法化。】

「三世所有佛一切亦如化本愿修诸行变化
成如来佛以大慈悲度脱化众生度脱亦如
化化力为说法。」

【次二颂净法化言度脱亦如化者为释疑
故谓观察众生如化何用化之故此答云
化若有实可招来难度既如化化之何妨。】

「知世皆如化不分别世间化事种种殊皆由
业差别修习菩提行庄严于化藏无量善庄
严如业作世间化法离分别亦不分别法此
音释¶ 第 680b 页
二俱寂灭菩萨行如是化海了于智化性印
世间化非生灭法智慧亦如是。」

【馀颂法合。】

「第十忍明观众生及诸法体性皆寂灭如空
无处所。」

【第十颂如空忍初一偈颂忍解之相馀颂
忍行成益。】

「获此如空智永离诸取著如空无种种于世
无所碍成就空忍力如空无有尽境界如虚
空不作空分别虚空无体性亦复非断灭亦
无种种别智力亦如是虚空无初际亦复无
中后其量不可得菩萨智亦然如是观法性
一切如虚空无生亦无灭菩萨之所得。」

【于中初五偈颂别显德齐虚空。】

「自住如空法复为众生说降伏一切魔皆斯
音释¶ 第 681a 页
忍方便世间相差别皆空无有相入于无相
处诸相悉平等唯以一方便普入众世间谓
知三世法悉等虚空性。」

【次三偈颂徵释得忍之由。】

「智慧与音声及以菩萨身其性如虚空一切
皆寂灭。」

【后一偈却颂上总明得如空三业。】

「如是十种忍佛子所修行其心善安住广为
众生说于此善修学成就广大力法力及智
力为菩提方便通达此忍门成就无碍智超
过一切众转于无上轮。」

【末后七偈结叹中二前三二利行圆言超
过一切正显十顶之义。】

「所修广大行其量不可得调御师智海乃能
分别知舍我而修行入于深法性心常住净
音释¶ 第 681b 页
法以是施群生众生及刹尘尚可知其数菩
萨诸功德无能度其限菩萨能成就如是十
种忍智慧及所行众生莫能测。」

【后四显深难测上智所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四十四之五

** 音释

黠慧
(黠胡八切亦慧也)

(徒困切愚钝也)

(于革切)
音释¶ 第 68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