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1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四之十一 遵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
坏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自下大文第三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下安
住地分中三初总明安住二所谓下别显
安住三佛子菩萨以成就下总结安住今
初文有三句一大悲为首是安住因菩萨
所行皆为众生悲为行本故言为首二广
大志乐无能沮坏是安住观论云烦恼小
乘不能坏此观故谓契理深心为大故烦
恼不能坏悲化兼物为广故小乘不能坏
也三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是安
住行此望初句是智导悲望第二句是行
音释¶ 第 1b 页
填愿此所修善即下三十句显示。】

「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故解清净故信决定
故发生悲悯故成就大慈故心无疲懈故惭
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
故。」

【第二别显安住即显前第三勤修善根云
何勤修此有三十句显三种成就一信心
成就二修行成就三回向成就信为行始
次依信起行后回行成德以为行修次第
今初信心十句初总馀别总云信增上者
随所有事谓下所列谛宝等境深信决定
名为增上(谓下所列等者谛即实事理宝即三宝等等取世出世善之功
能皆所信境)别中有九初六始起信心后三信
增成欲(信增成欲欲即信果)前中初二自利后四利
他自利中一敬信增上谓遍信三宝名多
音释¶ 第 2a 页
净信二净信增上自證真净智解故上二
皆云清净是信之性三决定信增上分别
令他證净智故即利他之行四悲五慈六
无疲厌此三增上皆利他心慈悲明心大
无厌明心常(一敬信即于德信也二净信即于宝信也离疑浊故名净
即经解清净句上二皆云等者上皆唯识并如前句引三决定信增上即经信决定
故今取经为名准论云以信分别故便名分别信增上令他證净智故故今疏以分
别字为其释文此三增上下通释然今经云发起悲悯论经云起悲悯心论释云起
者转复现前谓地前修习入地即现今在地中云转复现)后三中七惭
愧信增上是所成行体谓有惭愧故治悭
等蔽不著世间成檀等度故八柔和信增
上是得等侣于同法者不恼乱故九敬法
信增上于所入法益敬信故(七惭愧者论云乐修何等
行波罗蜜行故以崇重贤善为惭故成檀等诸度轻拒暴恶为愧故治于悭等诸蔽
轻拒暴恶即不著世间无恶有善故曰庄严故遗教经云以惭愧服而自庄严是得
音释¶ 第 2b 页
等侣亦即行缘论云僧为等侣同事安乐九敬法者即行所依论云入何法中谓诸
佛教则亦行所诣是所入故)。】

「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
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足故如所闻法正观
察故心无依著故不耽著利养名闻恭敬故
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生如实心无厌足故。」

【第二日夜下修行成就中九句初总馀别
总云无厌足者即无间修别有八集前七
教行后一證行前中初二摄法方便一亲
近集近善友意在不忘诸法故二乐法集
于问答中论义解释心喜乐故(第二日夜修中有二
先依论释一亲近集又是求法方便二正闻法时直咨为问直酬为答设难为论义
通难为解释)后五句次第修行于中前三内观
顺理之行一多闻集斯即闻慧二正观集
即是思慧三不著集即是修慧于三昧中
音释¶ 第 3a 页
无依著故后二随缘离著行谓六不贪集
是知足行已得不贪故七不求集是少欲
行未得不求故(后五句次第五句即为次第又先明内观后辨随缘
亦是次第)八如宝心集即證行圆明常现前故
又难得无垢势力庄严殊胜不改證心同
此具六义故上依论释竟(又难得下举世宝六义显證法
六义一地前所无故云难得二已断分别故云无垢三能为二利故云势力四能严
法身故曰庄严五等同法界故云殊胜六一得不失故云不改亦与六决定义同)
其第六七集更有一理谓第六心是远离
修修对治心离三过故诸说法者有三种
过一著利养求四事故少欲知足则能治
之二取名闻为胜他故正念定慧则能治
之三为他属过爱敬事故远离精进则能
治之此中能治即大人觉其第七句是观
过修八种不净是谓资生一切不求见不
音释¶ 第 3b 页
净故此比论释通局有殊(此中能治者文中具有但远离
一种摄于二事一摄寂静二摄无戏论此二俱治不远离故言八觉者一少欲二知
足三寂静四精进五正意(即止念是)六正定七正慧八无戏论八种不净者即涅槃第六
邪正品经文广列而不分数若案善生优婆塞经具列一畜田宅二种植根栽三贮
聚谷栗居店求利四畜奴婢人民五畜眷属群畜六畜金银钱宝七畜象牙金银刻
镂诸宝大床绵褥氍氀八畜铜铁釜镬)。】

「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
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离诸謟诳故如说能
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污如来家故不舍菩萨
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
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
厌足故常求上上殊胜道故。」

【第三求一切智下回向成就谓求一切智
是回向菩提有十二句初总馀别总即所
求之事名之为家一切智地是求处故(总即
音释¶ 第 4a 页
所求之事者论有十一句初总馀别若随行要分别乃为三节一求一切智地是家
二求力无畏不共法为依家三馀句明无障求故论别列十一求竟总云于中求何
等事求一切智地故以何观求观诸佛力无畏不共法故云何求求诸波罗蜜无著
法故此三求者是家依家无障求故释曰今疏别摘配释并不违论故今总句即是
家也言总即所求之事者此中正明求佛故一切智即所求等事故论上云求何等
事名之为家者即上论此三求中是家家是三中之一此即以事为家从一切智地
是求处者以经释论为家之言处即家故)别即能求之因有十
一求初一显能求之观名为依家于前家
中分别观察具足十力无畏等故(别即能求之因
者从总开出皆明求义虽有三节后二皆因因中分二初一为观即论云以何观求
名为依家者即前论三求中依家二字于前家中下疏释观义其十力无畏即一切
智地依彼成观故名依家)馀十能求之行并总都有三
求于求行中又分总别总名无障求谓求
诸度无著法故能除蔽障(馀十能求之者即上论云云何
求即三求中无障求也皆治蔽障故)下九句别别治诸障故
音释¶ 第 4b 页
初二对治檀中二垢一者离求治于謟曲
见乞求者诈现方便一向无心与故。

二如说能行求治不随先言许而不与或
许多胜与少劣故又前是謟后则是妄(或许
多胜等者兼上有三一许不与二许多与少三许胜与劣)三者护求治
戒一垢谓不护实语违本所受犯巳覆藏
故。

四不污求治忍一垢谓恼乱他业是污如
来利益家故。

五不舍求治进一垢谓菩萨戒法无量不
可具持劫数长远不可常持戒法精妙难
持难行不可善持生退转心今不舍菩萨
戒具能持之不舍律仪故能持难持不舍
三聚能行难行也进策万行而偏就戒辨
者有三义故一戒为三学之首故二戒具
音释¶ 第 5a 页
三聚故三戒通事理难行易败故寄以策
之(五不舍求中二先释文戒法无量者戒有三聚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故劫数长
远者一受不舍至成佛故戒法精妙者防于意地起心动念即毁犯律仪论于止作
故说为持三聚进善利生故云行也后进策下释过妨难难行易败者不同定慧證
法之乐坚固难失)六不动求治禅二垢一者乱心
外攀如山治之二者不能调伏忆想分别
一切智心治之。

下之三句治般若三垢即三通障谓七不
舍成就求治障不住道垢谓无善巧方便
一向涅槃现不舍世间治之一向世间现
成就出世治之异于凡小成不住道。

八者集求治障助道垢。

九者常求求治障證道垢于上胜妙證法
之中愿欲心薄故。
上来回向成就竟。】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
音释¶ 第 5b 页
萨欢喜地。」

【第三总结者上三十句广于勤行具足成
就此勤行有四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
信谓忍受决定欲谓希求趣彼行故初十
句中前七是信后三是欲次十是精进对
行造修后十是方便行成巧求故是名此
地说分中安住故云成就如是净治地法
名为安住(后三是欲者故上文云后三信增成欲次十是精进者即修行
成就后十是方便者即回向成就能以少善成无量果故云方便亦不滞寂故)上
依论辨更有别理上多净信巳能永断阐
提不信障发生悲悯尊重教法等亦能永
断凡夫著我障日夜勤修无有疲倦又能
永断声闻畏苦障求一切智乃至常求上
上胜道亦能永断缘觉舍悲心障故云净
治地法(上依论辨下更示别理离四障故亦是摄论第六断除四处障也而
音释¶ 第 6a 页
有开合后二即彼第一离二乘作意初一即第二诸疑二即彼第三离闻慧我我所
执兼第四断除分别缘法)。
安住地分竟。

大文第四校量胜分谓住此地中胜二乘
故论主既云住此地中胜者明知愿等初
住地分已有但文不累安故居安住之后
非是地满方有愿也(谓住此地下文前有二先释总名兼彰分
齐通一地故)问经云初发已为天人师胜出声
闻及缘觉故沙弥发心罗汉推敬如何至
此方辨胜耶答然其胜义乃有众多统而
[(冰-水+〡)*ㄆ]之不出三种谓愿行智此三历位故有
众多略明十位一初发心胜通于一切凡
夫如沙弥等此通三心二信胜亦通三心
三解胜四行胜五愿胜此三即三贤别历
三心六證入胜齐證三心双證二空是为
智胜起十大愿即是愿胜备修诸行即是
音释¶ 第 6b 页
行胜下辨果胜亦三心果此中行智由愿
导故所以最胜依行布说七地已上智方
自胜故下经云从初地来彼悉超过但以
愿求诸佛法故非是自智观察之力今此
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论主
立愿为校量胜凭此明文虽历诸地戒定
道品等地地超胜亦不出三心故七从第
七地去名权实自智胜八无功起行胜九
上等诸佛胜十究竟胜所谓诸佛三心果
满(问经云下先问引涅槃三十八迦叶菩萨赞佛云怜悯世间大医王身及智慧
俱寂静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尊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
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如是发心过
三界是故得名为最上故沙弥发心者即智论文昔有罗汉领一沙弥携持衣钵沙
弥忽发大菩提心罗汉心知便取衣钵令其前行前行之次见诸细虫思众生多难
可化度便退大心罗汉即令却持衣钵令在后行沙弥问师师具答云汝发大心即
音释¶ 第 7a 页
是罗汉所归敬处故推于前汝后既退菩提之心故是凡夫不合居我圣人之前如
何下结难二信胜者既于大乘决定解故依深观解起行愿故云具三心如问明是
智净行品中兼明行愿二解胜者习种巳去于深法界如实解故四行胜者性种巳
上具依种智一切行故五愿胜回向大愿向三处故此即三贤别历三心者从增胜
说通亦具三如十住品下辨果胜者调柔是行果发趣是智果愿智通二果摄报通
三果虽历诸地下会异说谓远公有十七过十义同疏二地净业过戒清净故三地
定自在过四地不舍众生修道品过五地不住道行过六地甚深解行过七地寂用
双行过八地利他功用过九地辨说行过十地成就微细智过兼初地中复有两重
一證过如前二求胜过谓地满求證无足故此有十一唯存其證后至七地功用满
故八地已上无功用故故云虽历诸地不离三心于十一中存三除八疏中前五后
一是同巳同其九加第九等觉故唯十过问若有十重今但对地前辨胜便是何甲
对于二乘答良以小乘是大乘所对凡欲辨胜多皆对之乃至佛果亦对彼耳下经
非一法华亦云诸佛智慧甚深难解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今此正
明愿行胜也文分为三一愿胜谓标志遐
广二修行胜依愿造修三果利益胜即位
音释¶ 第 7b 页
行成就今初二义故胜二乘一常勤修习
无量行故二与一切众生同行故同行即
是十无尽句(文分为三下正释经文所以三者即行修始终也)
此愿胜先以五门分别一名体二修證三
行位四因果五立意圆融五各二义则有
十门。

初中先名后体名中先总后别总云愿者
是希求义故下论云发诸大愿者随心求
义故而言大者下论云光明善根转胜增
广故谓教證二光与行愿善根转胜地前
广弥法界故十愿中皆云广大如法界也
瑜伽四十五云菩萨所修正愿略有五种
一者发心愿二受生愿三所行愿四者正
愿五者大愿初求菩提次摄生处生三无
倒思择诸法愿于境界修无量等四愿当
音释¶ 第 8a 页
来摄受一切菩萨善法故名正愿大愿即
从正愿所出此复有十全同今经今拣异
前四故云大愿兼取所从即后二愿别别
大相至文当知后显别名瑜伽三十五及
诸摄论皆有明文并如下文当愿自释今
且依梁论略列一供养愿二受持愿三转
法轮愿四修行二利愿五成熟众生愿六
承事愿七净土愿八不离愿九利益愿十
成正觉愿后体性者尅性即以欲胜解信
三为自性若取所依悲智相导即后得智
以为愿体若并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
功德为性故论云光明善根者光明即后
得智善根即信等及行(故下论云者以论先广释十愿意后
方以义收束今先为义门故言下论凡有下论之言皆准此知而言大下释此大字
有通有别别指在文通有三初正释先举论文光明善根此举大体转胜增广此示
音释¶ 第 8b 页
大相谓教證下疏释论文兼取所从者正愿但约摄受菩萨善法异于凡小大愿即
显行相深广故二不同则正通大则正未必大大必是正故兼二也即以欲胜解信
等者欲及胜解别境中摄信即是善并如前释今希求即欲要印持前境方忍乐欲
而心净故)二修證者先约修行初七修始次二
修熟后一修成得果后约證者地前巳发
今此十愿齐證。

三行位者先约于行初二自利次五利他
一以何身谓摄法上首而为利他转法之
身二以何心谓即令他修行之心三何者
众生四众生住处五自在身住何处能化
众生上三可知后三不定一即八是自利
满九是利他满十是二利得果或俱自利
论云后三显自身故或俱利他论云此三
示现如实教化众生故若约通论十皆二
利故论云校量胜有二一行无量行即是
音释¶ 第 9a 页
自利二与众生同即是利他后约位者通
则十皆初地所得别则前七明行已如上
辨后三明位下论云一得地校量胜初地
至九地二得菩萨地尽校量胜即第十地
三得一切地尽究竟故即如来地(一以何身者此
中五句论自徵下即疏答义属经文如一以何身论也谓摄法下是疏嘱经下四皆
然而但释前二后三易故四众生住处者即第六承事愿有其二义今取土中有生
往化之义后三不定者自有三释初一是古疏意次二即论后三明位下从初地来
證论如同圣故至九地不离诸菩萨会等二十地方得三业不空三如来可知)四
约因果者若就言显前九求因后一求果
若约具摄七亦求果是依果故十是正果
馀皆是因。

五立意圆融者先立意所以但说十者巳
摄二严二利因果行位无不周故又为表
此无尽愿故故下云一一皆摄阿僧祇愿
音释¶ 第 9b 页
而为眷属言圆融者以称性故一愿之中
具一切愿即入重重如常所辨六相圆融
正在此文已知大意(巳摄二严等者初一福严次二智严四通
二严五六福严七八通二九福满十智圆因果行位巳如向辨)。】

「佛子菩萨住比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
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次正释文文分为二初正显十愿彰自勤
行后明十尽句与众生共今初分四一总
标二所谓下别列三佛子菩萨住欢喜地
下总结四以此十愿门为首下明摄眷属
今初初句明成愿之位是欢喜地次能成
就下正明总愿能成就言该下三句一始
起要期云如是大誓愿随心求义故二方
便起行云如是大勇猛谓成彼一一愿中
所作方便皆勇猛故三愿遂行成云如是
音释¶ 第 10a 页
大作用谓如供佛愿便能供故馀例此知
论云菩萨住此地渐次久习起此三行非
一时故是知此愿亦即是行称愿行故非
如凡夫空有要期是以总言能成就也以
总该别十愿皆有此三(一始起要期下释此三句论在后结
中释今将来此论经二句不同二云大方便二云大行然一一句皆有三段如初句
云始起要期是疏出意二云如是大誓愿是牒经證三随心求义故是论释下二皆
然是知此愿等者论言起此三行故)二别列中十愿不同即
为十段一一愿中文各有四皆初四字总
标起愿次显愿行相三广大下彰愿德能
四一切劫数下明愿分齐初后二段文通
义局第二行相文义俱局第三德能文义
俱通十愿无别故。】

「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
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馀。」
音释¶ 第 10b 页

【今初供养愿准论愿供养胜田师及法主
此则通供经从胜故但云供佛文中阙于
总标以近前总如是大愿故二三两段各
有三义通成六大显初供养大愿之义今
初行相之中三大义者一心大即经生广
大清净决定解谓增上敬重深称佛境故
云广大回向菩提决定信故名清净决定
解清净解言信因果故此上论意局在初
愿若以义求通馀九愿皆为菩提广大无
限无疑净信而起愿故二以一切供养之
具即供具大此是行缘三恭敬下福田大
于中令无有馀是总相无馀有三一一切
佛无馀即是行境二一切供养无馀三一
切恭敬无馀此二行体由上二义成上敬
田上三皆云一切者佛即三身亦兼十身
音释¶ 第 11a 页
供养有三一衣等利养二香等敬养三戒
等行供养恭敬亦三一给侍恭敬二迎送
恭敬三修行恭敬即敬顺佛故上三各三
竖论一切若横论一切则佛该十方无尽
等馀三准思(清净解言者因即解字胜解即于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
为业即唯识论深忍之义清净是果若唯唯识乐欲是果今望上因心净即果)。】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二彰愿德能言三大者一摄功德大如经
广大如法界一切馀善根中胜故二因大
即究竟如虚空无常爱果无量因故三时
大即尽未来际此因得涅槃常果故(一摄功德
大者此下三大即是初地六决定中之二初一即胜善决定中义云一切馀善根中
胜故意取胜等不取决定二三即因善决定开之为二)。】

「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三明愿分齐十愿文同所作各异此应尽
音释¶ 第 11b 页
未来际行供养故。】

「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
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

【第二受持愿亦名护法愿瑜伽双云摄受
防护愿行相之中文有四句皆通二利然
若约能受等说受谓受领摄谓摄属故胜
鬘云摄受正法护谓防护持即任持故胜
鬘云护持正法若约所受初教次果三行
四理而受等言文虽互举义实互通亦初
教次證三云护教而判为行者论经云一
切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护论云谓修行
法于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故即摄
护自行救济于他(亦初教次證上约教理行果以释经文而论经
但有三句初句明教次句明證三云一切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护故此即用前教
證以化众生故名为行论下释中教谓修多罗等此释法轮书写供养读诵受持为
音释¶ 第 12a 页
他演说故此释受字释次句云摄受一切佛菩提者所谓證三种佛菩提法摄受此
證法教化转受故释第三句如今三云护教下所引论文上疏顺四故为此配若配
教證亦可后二护初教法持上證法)上约始修愿名受摄等
若约终成名四成就故上总云成就如是
大誓愿也一者法轮不断成就二者證智
成就三修行成就四入理成就(上约始修下明成就
义行德相应总名成就论亦三成就四是义加顺四法故论释第三云三者修行乃
至如实修行正觉成就故者即修上證也上论三种菩提者而论自释即三乘菩提
此有二意一明菩萨菩提包含二将随宜化物)。】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
数无有休息。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

【第三转法轮愿亦名摄法上首愿先摄后
转故。

行相中四一转法处即一切世界佛应处
音释¶ 第 12b 页
故。】

「从兜率天宫没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
法示现涅槃。」

【二从兜率下转法时谓现八相时八相之
义离世间品广释(离世间者今经具列彼各有十然亦有佛不具
八者如天王佛白衣成道故若以离俗为出家则亦具矣须扇多佛无生可化则不
具转法轮留一化佛半劫化人是则亦具然论释一切处云顺众生见故下料拣何
故不处色无色界恐众生云此难处来不为成故二何故不处他化等而生兜率令
众生知舍彼胜乐念众生故三何故下生人中舍于天乐为悯我故四何故处胎示
现同生增长力故五何故自成正觉示非馀佛教化显丈夫力成就非因他得菩提
故六何故入涅槃为令懈怠众生勤心修道故此等略举示八相中一义而已下离
世间各具十义故疏全指)。】

「皆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

【三皆悉下摄法方便于中初集功德方便
后为众上首下集智慧方便以此二种助
音释¶ 第 13a 页
菩提法故云方便。】

「于一切处一时而转。」

【四于一切下明转法顿周。】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
数无有休息。

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
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
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
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

【第四修行二利愿若约成益名心增长论
从此义故先标云第四大愿心得增长以
何等行令心增长一切菩萨所行教化一
切令其受行心增长故文中亦四第二行
相中分二初明能增长行后明所增长心
前中分四一明行相论名种种二行体三
音释¶ 第 13b 页
行业四行方便以此四种教化众生令其
受行初行相者世出世间各有多异故云
种种于中广大无量是世间行意明俗智
之行广从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无量
者八地已上不坏不杂是出世行法无我
平等观出世间智故谓不杂世间有漏法
故不坏者冥同真性故若瑜伽通论云地
前名广虽行一切但得名广一一行故非
大无量地上名大一一各以一切成故不
动已上乃名无量一切行中具一切故不
坏者于前六地各得成一不可破坏论主
意明此地中之愿故不取地前之行义不
异前(世出世间者谓明世出世略有二义一约位谓地前为世地上为出二随
义教道为世證道为出今下广大无量即是教道故云世间不坏不杂即是證道为
出世间故云种种下直至八地已上上三行疏文意明俗智之行是疏馀皆论文法
音释¶ 第 14a 页
无我下即是论释谓不杂下是疏释论文有三段一释经二若依下会异释三论主
下会通二论言义不异前者即广大无量不坏皆同故瑜伽便当释论广大等义)。

二摄诸波罗蜜即是行体广大等相但辨
此故。

三净治诸地即是行业以十度行净十地
蔽助真如观净十障故。

四总相已下明行方便然有二种一自行
方便谓以六相圆融巧相集成一具一切
仍不坏相故名方便六相之义广如别章
略如前释二皆如实下即化他方便不违
实道而化物故。

二心得增长者即所增长心化他受行他
心增长化他成自自心增长。】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四之十一
音释¶ 第 14b 页

** 音释


(都含切乐也)
沮坏
(沮慈吕切遏也坏古聩切毁也)
謟诳
(谄丑琰切
佞言也诳居况切欺也)。

(津夷切问也)

(直吕切积也)

(即豆切雕
刻也)。

(而欲切裀褥也)
氍毹
(氍音瞿毹春朱切氍毹毛席也)

(扶雨切
鍑属)。

(厥缚切大锄也)
𢹂
(奚圭切提𢹂也)
兜率
(梵语也此云知足兜当侯
切)。
音释¶ 第 15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四之十二 遵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
数无有休息。

人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
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
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

【第五成熟众生愿成熟亦名教化就行相
中文分二别初明所化众生后如是等下
彰化所为今初初句为总有色下别别有
六种差别一粗细差别此明报相下二界
有色为粗无色界为细于有色中有想天
为粗无想天为细就无色中非有想为细
谓第四空非无想为粗谓下三天此经文
音释¶ 第 15b 页
略论经云非无想非想非非想谓非无想
是粗馀即是细(彰化所为者论云何义故化无想云为细者色界十
八天唯除无想皆名有想无想天与广果天同处外道取为究竟涅槃修无想定生
于彼天得五百劫无心果根佛之弟子不生彼中)二卵生下生依
止差别谓报之所依托故馀二可依化生
依何依业染生故然四生摄尽六趣而通
局有异化生通六趣胎生不通地狱诸天
湿卵唯局人畜又以六趣不摄中有化生
故宽狭有异馀如别章(化生依何者论但云业生依于因故
染字即俱舍世间品意偈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湿生染香化生染处然四生
等者亦俱舍意彼偈云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今疏说
势小别义理皆问人具四者卵生如毗舍祛夫人生三十二卵卵各出一儿般遮罗
王有妃生五百卵卵各一子胎生如今人是湿生如顶生王从顶疱而生故化生唯
劫初起傍生具四此类可知化生如龙迦楼罗等鬼通胎化二者如饿鬼白目连言
我夜生五百子随生皆自食𥁞生五百亦然虽尽而无饱即胎生也鬼化可知无而
音释¶ 第 16a 页
忽有故又以六趣等者即宽狭门故杂心论云为生摄趣为趣摄生论自释云谓生
摄趣非趣摄生何者中阴是其化生趣不摄故)三三界所系名净
不净处差别欲界不净上二界净就果以
明故名为处就因以说故名为系。

四入于六趣是苦乐差别受种种身故亦
名受生差别粗相而说三涂为苦上天为
乐人及修罗兼于苦乐。

五一切生处是自业差别此以因释果由
业异故生处不同谓于一趣中有多不同
如于人中有中有边贵贱家异等故。

六名色所摄是自体差别有体唯名谓无
色界彼处有色非业果故有体唯色谓无
想天彼所有想不可知故有体具二谓除
前二(六名色所摄下名色之义六地当说)。】

「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
音释¶ 第 16b 页
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

【二化所为中初句结前生后令入已下别
明所为所为有三一为未信入者令信入
佛法二已信入者令其离恶为涅槃因世
间趣者谓业惑苦三令修菩提道道通因
果。】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
数无有休息。

又发大愿。」

【第六承事愿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恒敬
事听受故瑜伽云愿于一切世界中示现
意明化生今经但云知见者知生佛住处
故(故瑜伽云下辨其异名今经已下会释知生佛住处者知生住处往化知佛住
处往供事故新经中承事之言其义甚显偈云于一毛端微尘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
音释¶ 第 17a 页
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释曰前偈即一切相及真实义无量相后偈正明承事严
刹亦兼化生)。】

「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
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
不同。」

【就行相中分二初明所知后辨能知前中
初句为总广大下别别有三种相一一切
相二真实义相三无量相。

今初界相不同故云一切于中又三初明
分量谓小中大千如次为广大无量二粗
细者明体质粗妙谓应报等殊论云细者
随何等世界意识身故粗者随何等世界
意识色身故者谓随能依色心粗细世界
粗细粗者云色三乱住下安立不同乱则
不依行伍倒即覆刹五即仰刹若入若行
音释¶ 第 17b 页
若去论无此文文含二意一成前安立谓
前三类世界道路往来二者顺后入即摄
他入己去即为他所摄行即往来不住故
如帝网正喻于此(一切相者一切相是土相二真实义相是土体
及性相相融世界实尔云真实义然其分量约三千者且约权实同用耳应如世界
成就品等故下第三辨无量相粗者云色义当无色界为细下二界为粗以释广等
既约三千粗细亦且就三界耳馀义皆如初会)二如帝网差别即
真实义相土土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
如彼帝珠故名真实论云如业幻作故者
转以喻显如世幻者火处见水大处见小
等业所作土亦同于幻故得涉入重重无
尽。

三十方下无量相谓前二相周遍十方又
上说不尽故结云无量大菩萨藏经说虚
空中世界重数多于大千所有微尘但由
音释¶ 第 18a 页
业异不相障碍一处重重尚尔况复横周。】

「智皆明了现前知见。」

【第二智皆明了下辨其能知若真实义相
唯智能知馀一切相可现眼见。】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
数无有休息。

又发大愿。」

【第七净土愿愿清净自土安立正法及能
修行众生故(愿清净下疏文有三初总显立意略具三净摄于净土一
清净自土即是相净如第三净二安立正法即法门流布净如第七净三及修行众
生即住处众生净如第五净显斯三净即净土意自他受用及变化土皆悉具矣)。】

「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
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
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
其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
音释¶ 第 18b 页
现皆令欢喜。」

【于行相中总有七净一同体净以同法性
故令一多互相即入(一同体净有二意初明报应净土皆以法
性土而为其体即事理无碍故令一多由相即性以性融相令报应等及染净土互
相即入)二无量佛土普皆清净者即自在净
如摩尼珠美恶斯现净秽圆通故云普皆
清净(二无量即自在净然净土略有二种一者相净即第三净二自在净即是
今文如摩尼下喻自在相随机现故如身子螺髻各见不同而言普皆清净者就佛
言之无不净也故净名云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即以自在圆通而为净也如第八地)。

三光明众具以为庄严者名庄严净即相
净也。

四离一切下明受用净谓受用此土离过
成德故初句成断德后句成行德如受用
香饭身诸惑灭入正位等(如受用香饭下引净名證身诸
惑灭證离过断德入正位等證成行德等者等于净名馀经前教体中已明至法界
音释¶ 第 19a 页
品更显)五无量智慧下住处众生净谓具德
人居今略语智慧(谓具德今居者亦名人宝庄严亦同净名不谄
众生来生其国等)六普入下因净净因有二一者
生因谓施戒等如净名说二者依因此复
有二一镜智净识为土所依二后智通慧
为依如下第十地入佛国土体性三昧现
净土等此二皆是诸佛境界(因净如世界品)七随
众生下果净因既有二果亦二种一所生
果即前相净二所示现果即临机示现(一所
生果者即生因招临机示现即依因招即后智通慧故论结云显智神力等故)今
依此义上七净中前四当相明土次一就
人显胜后二举因显果就前四中初二土
体第三土相后一土用就土体中初彰体
同后明体净故有七净净土义周。】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
音释¶ 第 19b 页
数无有休息。

又发天愿。」

【第八不离愿愿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菩
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
故故论云第八大愿不念馀乘故。】

「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
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
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
来境界威力智慧。」

【行相中有十二句初总后结中十别明菩
萨行今初同志一乘同修万行故次无有
怨嫉下别于中前五修行同后五德用同
前中初二自分二严一福善同集二智观
齐均后常共下三句胜进于中初一摄法
方便谓聚集解说论佛法故后二依法起
音释¶ 第 20a 页
行初一利他故随意现身也后一自利谓
忘缘照境不由他教云任自心智契法身
名知佛境威力外用智慧内明则兼报化
分齐境也(一福善同集者善根是福无有怨嫉即心同相二智观齐均亦
如故同三谛故随意现身者通他受用及变化也不由他下然经云任其自心能知
一切如来境界即是證道威力智慧是菩萨教道此就能知若约所知威力是佛教
道之用智慧是佛證道之德就菩萨中證知佛境境即真如是所知境威力智慧是
佛所有为分齐境)。】

「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
众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
萨行。」

【后五德用中一明通体如意所成无能退
屈馀四通业于中前三如意通业一本身
往馀世界二现多异身于一切佛会三示
同类生名一切生处后一法智通业三修
音释¶ 第 20b 页
菩萨行一句总结上十。】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
数无有休息。

又发大愿。」

【第九利益愿愿于一切时恒作利益众生
事无有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瑜伽云愿
所有一切无倒加行皆不唐捐。】

「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

【行相中二先总明谓乘念不退圆满教轮
三业皆益又三业皆不唐捐即是不退摧
障圆德所以名轮(先总明下释业不退轮有我二义前义三业不
空是轮之用后义三业不空是轮之体)。】

「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开音声则得实智
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

【后若暂下别显有二不空一作业必定不
音释¶ 第 21a 页
空三业能安乐故谓见身行行知佛法真
实故云必定闻口说法能生智慧念意实
德诸惑不生此从增胜故说三业成益不
同实则互有(实则互有者谓见身亦得实智及断惑闻声必定断惑信
意决定得智)。】

「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行一切
菩萨行。」

【二得如大药下利益不空二喻皆喻拔苦
故一切众生有二种苦一种种诸苦谓逼
迫等药树王身以为能治二贫穷苦如意
宝身以为能拔种种义兼身心若粗若细
贫穷通于世财法财论主对前安乐此为
利益故作此释实则前喻喻三业舍恶离
苦后喻喻三业进善得乐也(一种种苦者药王树枝叶
华果名除病故论主对前下即疏别意于中先出论意言对前安乐者即佛地论中
音释¶ 第 21b 页
利乐之文总有四对如光明觉品此中用断恶为利益进善为安乐然前作业就行
体立名三业所为故取其成益乃是安乐今此即就行益立名实则下正显疏意意
云前之三业通有利益安乐故今二喻各喻一能药能治病故喻舍恶等即利益也
宝满人意故喻进善等即安乐也故上所喻三业之中影略巳显利益安乐生信决
定即是进善永离烦恼即是除恶释云互通三皆兼二)。】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
数无有休息。

又发大愿。」

【第十成正觉愿愿与一切众生同时得无
上菩提恒作佛事故文四同前而论总显
愿相云第十大愿起大乘行者是果乘故
虽得佛道不舍菩萨利益名起大行故。】

「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行相中分为二别初成菩提体即自运
巳圆后不离下菩提作业即运他不息今
音释¶ 第 22a 页
初菩提亦是总相一切世界即得菩提处
谓遍于十方同类异类一切诸刹真则称
性应则随机故无不在(今初菩提者此有三对前约自他对
乘运故二者体用故云菩提体菩提作业三者总别别依于总总摄别故方顺经宗
真则称性者约体用二利此唯是自利之体但有此句谓若有妄念身智有分有在
不在今妄尽故真故无在无不在云于一切处而得菩提若依总别总既含别故有
下句应则随机感而即形故无不在广如出现菩提章说)。】

「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
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

【后菩提作业中有七种业一从不离至入
涅槃是示正觉业一切毛端是成佛处上
来平漫遍于十方云一切世界今明遍法
界中一一毛端极小量处皆于其中八相
成道以彼皆有可化众生故故离世间品
云于一毛端量处有多众生况于法界然
音释¶ 第 22b 页
复不离一毛端处而于一切毛端处示现
则不动而遍一多自在(示正觉业者拣上真成而即体之应
故一多自在此别示菩提而具八相二三四业皆转法轮相而初一说实通于诸乘
二唯说一实三一音随类顿具诸法故论云种种)。】

「得佛境界大智慧力于念念中随一切众生
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

【二得佛境界下说实谛业谓说四真谛令
悟实故初明能说谓智慧力力兼二义谓
神通力论经具之此二力用唯是佛境后
显力用以神通力念念成佛以智慧力随
乐为说令得寂灭是说之益谓能断集修
道则得若灭證于灭理论释成佛云除诸
难处彼彼胜处生者以佛生处必非五难
处亦无佛前后难故云除诸难处(说实谛业下四
谛之义如其本品上求佛智亦说知断證修故知为通不可局小论经具之者彼经
音释¶ 第 23a 页
云现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是也今经神通属下故亦义兼以神通力念念成佛犹
属前业此为说法所依之身故举之耳以佛生处者必非三涂北洲长寿故前后虽
是约时亦约必无馀二容有非是处故言彼彼胜处者除难处境于三洲中唯取阎
浮阎浮为胜堪受化故百亿非一故云彼彼)。】

「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

【三以一三菩提下證教化业以一极无二
之菩提契差别之性净涅槃则不复更灭
说此證法令物生信名教化业(以一极者三者正也
菩提云觉此是能證其一极无二释经一字拣异二乘故名为一拣异菩萨故复云
极出现品菩提章云菩萨应如是知成等正觉同于菩提一相无相复云菩提无相
无非相无一无种种所以疏云一极之菩提契差别等者性净涅槃即是所證二无
我理本寂灭故名为涅槃言差别者释经一切法界谓即是差别而性净故经云即
涅槃相即相之性方为净性契通能所能所契合其菩提故则不复更灭者暗引净
名弥勒章中證成上义故彼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在义可知出现品
中更当广说上即是證说此證下蹑上释教化唯将佛證教化亦同法华佛自住大
音释¶ 第 23b 页
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即佛教證)。】

「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

【四以一音下种种说法业一音称机故(以一
音下此业一音顿演故名种种一音之义前疏巳明下复广说言称机故者释经令
欢喜言称机故喜)。】

「示入大涅槃而不断菩萨行。」

【五示入下不断佛种业涅槃常住动寂无
二双林应尽增物恋情故云示入既非永
灭常作佛事故佛种不断此亦得果不舍
因也(不断佛种业者化化不绝故此业广如出现涅槃章)。】

「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

【六示大智下明法轮复住业大智慧地唯
一事实即是佛智能生万物终归于此故
名为地示物同归而智慧门随机万差名
安立一切(明法轮复住业者疏文有三初正释经大智慧即唯一事实者
音释¶ 第 24a 页
法华经云究竟至于一切智地又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即是佛智者出体经
云佛说智慧故诸佛出于世能生下释智地义地有二义一者能生于一佛乘分别
说三故二者终归究竟至于一切智地故开示众生如来知见故曰同归即法华方
便品初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而智慧门下即是法华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又彼经云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
说诸法即随机无量也广如法华开示悟入之文)前即涅槃能建
大事此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前即涅槃下第二双
结五六意显此经包含)三对实施权故名复住(对实下第
三释名以复住字难了故谓教法住持名之为住实则常住对实施权故有复言)。】

「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
法界。」

【七以法智下自在业于中初显自在所依
所谓三通法智通者观一切法无性相故
神足通者自身现生住灭修短随心自在
故幻通者转变外事无不随意此后二通
音释¶ 第 24b 页
但内外为异由法智通见理舍相故不住
世间由后二通有自在事用故不住涅槃
成无住道又依智论说有四通前三同前
四以圣自在种种变化通谓十八变三轮
化等取此则自在下当第四通(七以法智下疏文有
三先显自在所依者即是三通则知经云自在变化下正显自在之用于中先显三
通以含自在之意由法智通下方释自在东其三通成无住道可知又依智论释则
以自在亦是一通但有通名巳含作用十八变义法界品辨)。】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
数无有休息。」

【上来别显十愿竟。】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
勇猛如是大作用。」

【第三佛子下总结十愿不异前标。】

「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
音释¶ 第 25a 页

【第四以此下明摄眷属若观经文似此十
之类有于百万等依论释云此十大愿一
一愿中有百千万阿僧祇大愿以为眷属
则此十愿摄无不尽如成正觉则摄药师
十二上愿如净土愿则摄弥陀四十八愿
等故此经他经所有诸愿不出此十非唯
摄愿亦摄一切菩提分法如第七地辨上
明十愿彰自勤行竟(则摄药师十二弥陀四十八愿者并如彼
经恐繁不引亦摄一切者彼因说七地一切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圆满解脱月
便问唯此地满诸地亦满金刚藏答于十地中皆能满足菩提分法七地最胜下说
诸地满相云菩萨于初地中缘一切佛法愿求故满足菩提分法即其文也彰自勤
行者结也故论云一常勤修习无量行故常辨无间无量辨横广可知)。】

「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

【第二佛子此大愿下以十尽句与众生共
谓前十愿皆为众生由十无尽成前大愿
音释¶ 第 25b 页
皆无尽也文分为二初总标举后何等下
徵以别显今初𣈆经名为不可尽法下释
亦云皆不可尽今言十尽句者穷彼无尽
皆无有馀故名为尽斯则尽无尽之众生
等也故下论云尽者示现不断尽非念念
尽由此故令前之十愿得大愿名故云此
大誓愿而得成就(故下论云尽者示现不断尽者不断是无尽统
摄无尽之法令无有馀名为尽耳)。】

「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
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
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世间转法
转智转界尽。」

【二徵显中先显上十尽后若众生界下显
前大愿成就今初先徵后显显中十句初
句为总十愿皆是为众生故馀九句别别
音释¶ 第 26a 页
皆集成度众生义故(初句为总者此段略有三门一总别分别
门二广略分别门略以三转摄前九故三五无量界分别门即为三段今总别略有
三义一者语总如十地十度等二者法总诸法因体互相集成即六相中总三者意
总如此中说意为众生故)一众生于何处住所谓世界
故二世界依何谓尽虚空界故三说何法
化谓法界故四随所化生安置何处谓涅
槃故五涅槃何用谓佛出现故六以何方
便巧化如来智故七此智何知谓知心所
缘故八此心所缘令随何境谓佛智所入
境故即是真性后三转尽略摄前九义含
总别云何摄九谓世间转摄前众生界世
界虚空界其法转摄前法界涅槃界佛出
现界其智转者摄前如来智下三界而言
转者世法及智展转摄前无穷尽故转亦
是无尽义耳(后三转下即广略门以世界是众生依报虚空是世界所
音释¶ 第 26b 页
依故合为世间法界是法可知涅槃即所證法佛出现即教化法如出现品以无量
缘方出现故故三皆法其如来智是智亦可知心所缘者意通能所缘佛智所入成
上能入之智故皆智转而言转者别释转字以略摄广名展转者可知而言转亦无
尽者所摄之九复能摄故故转生无尽)又十中前四为四种
无量界后六皆调伏方便无量界十皆云
尽者无断尽故(又十中前四下五无量界所摄门然依瑜伽五界者
一众生界二世界三法界四调伏界五调伏加行界无虚空界今者虚空合后二界
是智论意若依瑜伽既除虚空即以心所缘界摄调伏界馀四调伏加行即方便也
化生法者名调伏界度生法者名调伏方便界)。】

「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
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
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
愿善根无有穷尽。」

【第二显大愿成就中先反显后而众生界
下顺明无尽所以十愿同此十者前之十
音释¶ 第 27a 页
愿不出此十尽句增上力故诸佛以此力
常为众生作利益事我愿同然上来愿校
量竟(先反显者假设界尽愿尽故顺明下正明界无尽故成愿无尽于中二意
先别出同之所以后诸佛以此下以论成前前中言前之十愿不出此者且总相明
一一愿皆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等若别说者众生即第五所度世界即第六
所知第七所净二虚空即前第六中十方无量此四界皆第十愿中三法界即知一
切法界既为化生法亦即第二第三愿四涅槃界即示入大涅槃而不断菩萨行五
佛出现界不离一毛端处示成正觉六如来智即约佛境界大智慧力是大智慧地
等七心所缘界即第八愿平等一缘八佛智所入即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
槃相亦是第四二利六相为所入故此十句下全是论文由生界等无有尽故诸佛
以愿利益不休)。】

「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软
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
泽心不动心不浊心。」

【第二佛子下修行胜即行校量有十种行
音释¶ 第 27b 页
就文分三初明行所依心二成净信下显
所成行相三佛子菩萨如是下结十名体
今初由先大愿熏心故则得利益等十心
为起行依于后十行起作自在然有二意
十心通为十行之依随释易了二以十心
别一以对十行以治十障文皆次第唯信
行最初而不浊居末者以与释文相接故
也(十心为起行依者论经但有二心谓调顺心柔软心论云调顺心者彼诸善根
中得自在胜故谓欲起即起故名自在论云柔软心者得胜乐行故谓内證适神心
无刚强故今有十心故对下十行治瑜伽十障与论小异)一利益心者
利益拔苦即是悲心所依治损害障能成
悲行二与乐柔软即是慈心治瞋恚犷强
障三随顺所求即是施心治于身命财生
顾恋障四寂静无求方能求而无厌故是
无疲厌心治希求报恩贪著利养不寂静
音释¶ 第 28a 页
障五三学调伏是知经论心以经诠于定
论诠于慧经兼于律复是调伏治无善巧
求加行障有则调伏故六虽行世间妄惑
不生故云寂灭是解世法心以治性不柔
和不于他心随顺而转不寂灭障七高崇
贤善拒恶不增故名谦下是惭愧心治于
放逸之高举障八能修出离以法润泽即
坚固庄严治于种种猛利无间无断生死
大苦生怯弱障九能如说行故心不动即
供养佛行治于大师所犹豫疑惑障十不
浊心即第一信行信以心净为性离不信
浊故此治全未发心全未受持菩萨学处
障由治十障故经名净治地法地法通于
教證此所治障具如瑜伽四十九说。

第二别显所成行相略启七门一释名先
音释¶ 第 28b 页
列后释列者一信行二悲三慈四施五无
疲厌六知经论七了世法八惭愧庄严九
坚固力十供养佛释名随文可见。

二辨体多同十藏(二辨体者十行望藏有名同者谓信施惭愧馀
多义同六即闻藏摽章云闻说多知故五同于念九同于持十供养中财供同施法
供同辩七了世法即多闻中义慈悲二行亦是闻中知缘起义既言多同有不同者
不会无失亦馀处经已出体竟故取信等多同亦不取全同也)三明得处
信位即修故信进念等大同于此三贤渐
熟故十藏品有信等藏初地證得以净治
地障故此偏明下论云此信等十行尽是
障地净法故前将一行以对一障(下论云等者以
论先释十行后方始[(冰-水+〡)*ㄆ]束料拣故云下论言尽是障地净法者下文当释今且略明
谓尽能治地障故故以一行对治一障)四约修分别十行分
二前三是行意乐故名为心后七加行造
修故名为行故论云此十种行显二种胜
音释¶ 第 29a 页
成就一深心成就谓信悲慈二修行成就
谓馀七故瑜伽地持皆同此说(前三等者先释义后
引论證亦是下论然就通论十皆是心亦名皆行故此十种名行校量于中分别前
三是行方便心论云深心故疏以意乐释心言地持同此者彼云前三名为心净后
七名行方便净)五约二利前七别显二利信及无
疲是自利行馀五利他后三通约二利摄
护前七故于中前二护前七谓惭愧治障
护令离恶能令信等成无著行由坚固力
护令住善能令信等成不可动后一摄前
七一摄令成行二摄令得果思之可知(五约
二利者就行分别言信及无疲等者论至次第释前七云于中依自利行谓信能信
菩萨行及诸佛法求必能得故依利他行所谓慈悲能安隐他与乐心故舍者以财
摄他行故不疲倦者自摄法行故知诸经论善解世法者摄他行故释曰以论文虽
显次第相参故疏摘出二行以为自利馀为利他后三者问直尔信等自能离过何
用惭愧护令离恶答若无惭愧终不起信断于不信如是一切故说惭愧以为能护
音释¶ 第 29b 页
由离障故七皆不著后一摄前七者摄有二义如疏所辨言摄令成行者为行供养
摄令起信等故论云三者供养彼垢清净依止行供养诸佛摄信等善根故二由供
养得二种身故令信等得二身果故论云是中有二种供养故得二种身一者上妙
身所可见者心生敬重利益不空故二者调柔心自性善根成就乐行法故释曰久
修今熟故曰性成即论自性善)六明次第者先自證信因
果既自證信悯伤妄苦誓与真乐为救他
故舍而无吝求法无倦便能了知经论筹
量世法止恶惭愧进善坚固能真供佛。】

「成净信者有信功用。」

【七释文者十行分九慈悲合故今初信行
分二一摄德成人。】

「能信如来本行所入。」

【二能信下正显信相有十一句文分三别
初句总信因果次九别明因果后一结略
显广今初如来是果本行是因所入通因
音释¶ 第 30a 页
果因果皆有證入义故。】

「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
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
思议佛法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
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

【一信成就下别明因果中前二句因初句
行体后句行能馀七是果句虽有七摄为
五胜合初三故并结有六五皆佛德故名
为胜五中前四智德后一断德智中一对
冶胜即寄对显胜谓十力降魔无畏制外
不共过小故云对治而经云不坏者为对
二乘非究竟故次三当相显胜二即不思
议神通力上胜所现绝图度故三不杂染
胜谓證真生智无中边杂是佛之境故以
即边而中故无有边二边既无中云何有
音释¶ 第 30b 页
四一切种智胜證真了俗故云随入无量
差别是种智境五离胜一切烦恼习常远
离故经但云果而论判为断德以前四皆
果今复云果明是果果故当涅槃(并结有六者结
文是疏科经论主不科但云此菩提所摄本行入有六种胜是故信胜今依疏前科
则释中唯五故云并结有六所以论取结者结中有果同前五故若尔结中有因何
不对之初立三因答以被中间五果隔越故然皆信为句首疏以易见故不牒经三
不杂者论唯标名下便以经帖合谓證真下疏先通释后以即边下别释无中边言
远公释有二义一约染净事法辨二约有无法理辨今初然论经云无中边此公云
生死此边涅槃彼边圣道为中今观生死本性不有即无此边涅槃如故亦无彼边
两边既无圣道亦寂无有中间二约有无法理辨云有为此边无为彼边非有非无
说以为中有即非有故无此边无即非无故无彼边两边尽泯中间亦亡故无中间
然此二释约法小异义旨皆同二边中道三法皆立以为所遣以性空遣二边相待
遣中道今之所释略有二异一者中边语通则有无染净一异断常生死涅槃若离
若合皆是二边中随二边亦有多义二者以中遣边以边遣中待绝双亡故皆本无
音释¶ 第 31a 页
馀如前说)。】

「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
力故。」

【三举要下举略显广故总信一切因果智
地是證说即是教力通上二或谓威力亦
是三轮化益(亦是三轮化益者智地意业说即口业力即身业身威力
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四之十二

** 音释


(普教切)
螺髻
(螺落戈切髻吉诣切)
音释¶ 第 31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四之十三 遵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

【第二双辨慈悲二行中二先明三观为方
便后菩萨见诸众生下明所起之行相前
中三观即为三段第一远离最上第一义
乐观第二而诸凡夫下具足诸苦观三然
诸众生下彼二颠倒观但失真乐已为可
悯况加妄苦况复双迷反本何日由初观
故起慈由次起悲由后双起今初观者性
净深寂名第一义不动为乐随妄则离文
中先总标起念(前中三观下疏文有二先明三观即是唯识真乐本
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于三段中初即真乐本有二即妄苦本空三即不
觉不知然其初一即性净涅槃下释云三祗方得者方始契故故得宜言證涅槃之
音释¶ 第 32a 页
乐乐中精极故云最上殊胜无加故曰第一有大义利故名为义今疏下文约所證
释但失真乐下明为方便于中有二初立理显过言巳为可悯者则显后后则深于
前前但失乐而可慈悯之方更具苦故须拯拔况复双迷于彼二法迷谬颠倒苦处
计乐乐处计苦故增妄苦难反真乐云反本无期后由初观故下别明所起可知先
总标起念者菩萨乘前信解佛法故念法甚深以甚深故众生失之以失深乐故可
怜悯)。】

「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
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
量如是广大。」

【后诸佛下显所离乐于中九句初总馀别
总云佛法者唯佛教證所能显故具下诸
义所以甚深别有九种甚深今经阙论第
九难得一寂静甚深谓法体离于妄计实
有故名寂静自是妄计于中正取非本不
寂中论云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此一
音释¶ 第 32b 页
约遮诠二寂灭甚深此约表诠论云法义
定故谓一心体寂故云法定二门亦寂即
是义定(一寂静甚深者然论一时列其九名后方重释初云寂静者离妄计
实有故妄计正取故疏离二句释之以初句为顺释寂静从自是妄计下以下句反
释寂静下引中论證上二义即第二卷第十三行品初山乘有问论主答云如佛经
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谓第一实者即是涅槃虚诳妄计即是
虚妄之相何得言一切皆空故龙树以此偈答上半正答既无所取即是空义下半
为释前偈佛说虚诳妄取正是说空若不空者不名妄取应名真实故今但用上半
證今论中妄计正取此一遮诠显二是表又第一离妄第二显法体是故论云法义
定故谓一心等者即起信意彼论立义分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一者法二者义故
今疏云法义定故彼论释法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释曰今疏云一心即总摄二门言体寂者正取前是心真
如相即是摩诃衍体顺经寂灭故言二门亦寂者二门即是解释分中然此立义分
中向所引法已有二门则真如门示一心体生灭门中总示三大然彼论中释云所
音释¶ 第 33a 页
言义者即体大相大用大今欲明于立义分中已具二门故说二门已为义也是总
心中之所以故故明三大但是生灭门义二门之义义则宽矣三大二门前来频引)
次三甚深对治三障而成三解脱门观谓
三治妄分别障四治有相障五治取真舍
妄障(三治妄分别障等者此三释有多门如下六地远公云分别即是妄想心
体相即分别所起事相取舍即依分别取舍顺境贪求故愿取违境厌背故愿舍亦
可约三性说分别即遍计所执古译为分别性故相即依他起取舍即取圆成之真
今治三性之执成三无性故为三解脱门略无甚深之言三云空甚深四无相甚深
五无愿甚深)六明离杂染观谓真方便道(此治證道
障即得真證道六穷终妄想缘智名为离染真智殊彼故名为离以无所得而为方
便名真方便亦兼显方便道及后不住即为四道)七不可算数思
量生善根观故即是助道八依自利利他
增上智观故云广大即不住道(即不住道者自利大
心不住生死利他广心不住涅槃论经但云如是无上而论释义即是今疏)九
论云难得甚深三僧祗劫證智观故即是
音释¶ 第 33b 页
證道證性净信故今广大摄之大称体故
与證义同前二直就法体后七约智显深
故皆云观。】

「而诸凡夫心堕邪见。」

【第二具足诸苦观约十二缘明之然十二
缘具业惑苦但云苦观者业惑苦因故又
二流动当相即苦动即有苦故文分为二
先别明缘相后如是众生下结成妄苦前
中分二初明前际三支后于三界田下显
中后九支故论主分前三支一处解释后
十及结一处解释欲显前三是因因是倒
惑邪见义同故识支约种是因义故亦显
前二前三与次七次八许异世故约果结
苦苦义显故(然十二缘下问答显意问意可知从业惑苦因下答有二
意此是以因从果名苦故六地中尽属苦树又二流动下业惑是行行是五阴体即
音释¶ 第 34a 页
苦故动即有苦引起信證即三细之初云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
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释曰今疏意云细中之细尚当相是苦何况粗
者远公亦云苦过重故偏举前中分二下疏文有三初科为二故论主下引證为二
三欲显前三下出为二所以曲有二意一依因果分前三为因识有二义为因属前
为果属后故前三竟犹言后十者识为果故亦显下二复是一意亦通妨故来谓有
问言前三是因因在一处后十之中爱取有因那与果同故有此意为拣唯识唯识
论云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前七次三或同或异若二三七各定同世二即生死三即
爱等七即前七今前二三属于过去次七及八属于现在即前七支不定同世故云
许异世故若远公通爱等为因云以能增长未来苦果故与果同若尔前三何不从
后说为苦耶答云过去已起因果定故虽有此通故今疏云非独因果要分为二欲
显前七可分二故约果结苦者此释论主明其结过与后十支同处解释通意可知)。

今初三支文有十句初总馀别总云邪见
者前明正法理本无偏今迷彼实义理外
谬取皆名邪见通于业惑非独拨无因果
涅槃亦云一切烦恼邪见摄尽(总云邪见下初正明
音释¶ 第 34b 页
邪见文中有二一粗二细粗则拨无因果细则理外推求粗亦名别细亦名通通则
通诸烦恼今是通是细非别非粗涅槃亦云下第二引證即三十五迦叶菩萨品因
说随自意等三种语故文云善男子如来或是为一法故说无量法如经中说一切
梵行因善知识则己摄尽如我所说一切恶行邪见为因一切恶行因虽无量若说
邪见则已摄尽释曰恶行通于一切业惑故云一切烦恼邪见摄尽)本在其
中云何言堕此有二义一约始起一分名
之为堕二约迷真随妄义说为堕非有始
也真虽本有迷亦无初相依无性故名为
真若定有真真还成妄若尔真应同妄互
相依故妄必可断真必可显斯则不同不
空之真非由妄故但空妄执自见真源(本在
其中下二释心墯言亦通妨难上即难词烦恼无始何有初墯若有初墯则有未墯
邪见之时此有二义下答有二义初易义了谓于一身身心澄静念虑瞥生即名为
墯二约迷真下正通无烦恼之难真是所迷妄是能迷既有能迷义如墯耳故妄与
真皆无始也言相依无性者双遣真妄言相依者依真起妄因妄说真若无能迷所
音释¶ 第 35a 页
迷不立安得有真依真有妄故妄无性依妄说真真岂定有故云相依无性则能所
俱空若定有真下反成真义离妄说真定性有故事外真故若尔巳下蹑迹起难难
上相依无性之义同妄无性应可断故妄必可断下答上约不异难令可断今约不
一若真臣断如波与湿虽互相依波则可灭而其湿性不一不异真妄俱成此是一
意不空之真下复是一意上依空真则同于妄不空真性非对妄论即此空有非一
非异方为微妙之真恐难无穷故下结云但空妄执自见真源分别不亡皆成妄惑
谓如复礼法师有遣问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许妄从真生此妄安可止无初
则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有终长怀懵斯理愿为开秘密析之出生死今疏末句
正示秘密故应总酬其问云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则止能迷非所迷安得全相似从
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自真方是常恒理分别心未亡何由出生死然疏文
中理已具矣但云无始而有终长怀懵斯理者则法相事而例难之今云有妄即真
则同无终始若分别说应有四句真理则无终无始妄念则无始有终真智则无终
有始瞥起妄念有终有始若约圆融同无终始既无终始亦复无有无始无终唯亡
言绝想可会斯玄)。】

「无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爱网中行谄诳
音释¶ 第 35b 页
稠林不能自出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
趣受生因缘。」

【后无明覆翳下别有九种邪见初五无明
次三是行后一识支业及识种亦名邪见
者义如前说又邪见俱故邪见引故所以
无明具多句者一切烦恼谢往过故总名
无明故今委说又显一切烦恼皆能发润
而发业位无明力增故名无明今初五中
有二初三根本迷法义过后二为末追求
时过今初前一迷法后二迷义故论总云
此三依法义妄计如是次第斯则妄计之
言通上法义亦可妄计别对第三爱念邪
见(故论总云下上取义总科此下第二引论为證然论前别列九邪见竟重复牒
释云是中蔽意邪见憍慢邪见爱念邪见此三邪见依法义妄计如是次第是故疏
言论总云也斯则下疏释论乃有二义初义意云法上妄计故有蔽意义上妄计故
音释¶ 第 36a 页
有后二即为次第亦可下是第二意则以一法二义三妄计而为次第下疏偏用初
意消文故云次二迷义)初一句是蔽意邪见此依迷
法谓无明住地迷覆法体所言法者谓众
生心名为蔽意故此无明迷真之初妄惑
之本次二迷义者通四住惑由前碍故迷
覆因缘无我之义妄立诸法所迷诸法有
内有外谓第二憍慢邪见此依迷内妄立
我法自高陵物故经云立憍慢高幢二入
渴爱网中即爱念邪见此依迷外妄谓我
所及外境界而生贪爱如渴鹿驰焰鱼为
网缠如今爱支(初一句等者疏文有五一指经立名经云无明覆翳
二此迷法者即论总示其体三谓无明下疏双释经论之意四所言下引起信论释
蔽意言以论经云无明痴暗蔽其意识故五此无明下结成根本无明故诸经论皆
言无明无因老死无果唯有无明横从空起不可复源六地经云不了第一义谛故
名无明若依起信即是根本不觉亦是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有其染心也次二
音释¶ 第 36b 页
迷义者一见一切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上无明住地即当
第五一五通三界二三四即如次欲色无色此上总是惑体由前痴下释迷义因缘
生法离我我所今由有我故立我所我所即法即爱念邪见者未得悕欲说之为念
已得深著说之为爱其渴鹿喻未得悕欲其网鱼喻巳得之爱而言如今之爱支者
过去无明亦有如今之爱取故)四行谄诳下二种邪见追
求时过如今之取支故俱舍云遍驰求名
取由上内计有我外见我所以我对所便
生三过一初句于可得处起谄诳邪见谄
诳屈曲虚而似实故喻稠林不能自出二
于不可得处则生忌嫉三于已得处则生
悭吝上二即第五悭嫉邪见经云心与悭
嫉相应不舍由嫉他身故生卑贱中形貌
鄙陋由悭财故资生不足故云恒造诸趣
受生因缘(由上内计下蹑前生起论经无悭则唯二过今加一悭故第二
中有二过合成三过一初句下释第四邪见谄谓为罔冒于他矫设异仪险曲为性
音释¶ 第 37a 页
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谓谄曲者为罔冒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巳失
不任师友正教诲故诳谓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矫邪命为业谓矫
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释曰以上论文明知此二皆虚似实然此二惑
俱以贪痴一分为体由嫉他身下释经恒造诸趣受生因缘然论经无悭而云常怀
嫉妒而作后身生处因缘论释云妒者于身起邪行故嫉者嫉于资财等是故生生
之处堕卑则中形貌鄙陋资生不足释曰今但以悭对嫉以嫉对妒配属分明然嫉
与妒有通有局若玉篇云忌贤曰嫉忌色为妒忌色即是身过今嫉于财却参悭义
故案经释然论释意此二招于别报故经云后身生处因缘今言诸趣受生因缘言
含总报)。】

「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以忿恨风吹
心识火炽然不息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

【次三明行中初贪恚下集业邪见由前追
求增长烦恼起业行过(次三明行疏文有十二此句总标初
贪下别出三中初句经至积集诸业日夜增长由前下蹑前追求总释三句)此
句总明由惑造业故六地云不正思惟起
音释¶ 第 37b 页
于妄行亦是行俱无明正发业故诸业非
一是为横集日夜增长复显竖集然集业
因由于三毒故云贪恚愚痴三毒缘于三
受故论云受诸受时爱憎彼二颠倒境界
故谓乐受生爱苦受生瞋痴从中容故云
彼二颠倒之言通于上三皆由无违顺中
妄谓有故(此句下别举初句故六地下引例释由惑起业然彼但蹑无明
今通贪等通别有异亦是行俱无明者再释贪等前释举于𤼵业无明有于行前今
与正𤼵业时所有诸惑皆名无明覆蔽于业不知过故诸业非一下释馀经文然集
业下牒论解释于中有三初蹑经文生起论意谓经云三毒起业而论云受诸受时
者因受生毒故次故论下正引论文后谓乐受下疏释论意)然愚痴无
明行相何别愚即迟钝多所封著痴者迷
闇不别是非皆对现境不缘三世缘三世
境而不了达乃名无明不见未来发现业
故通义可知(然愚痴下拣法同异)次二别明行支中
音释¶ 第 38a 页
初句明吹心识火炽然邪见即内心思业
为烦恼风动谓于怨恨时互相追念名为
忿恨此思之始欲起报恶业故云炽然不
息此思之终思通诸恶而杀业在初故偏
云忿恨下加害亦然(次二别明即内心思业等者此略释经然
经云心通相而说亦是举于所依心王今云思业别举业体以论经云吹罪心火故
举思业谓于怨恨下论释其中此思之始及此思之终是疏释论馀皆论文)八
起业邪见即兼动身口故云凡所作业论
云于作恶时迭相加害故由倒造业业不
离倒故曰相应。】

「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相续起心意识种子。」

【三欲流下第九心意识邪见明所引识支
以其识支通因果故经欲具明故具显因
果论欲分析故先明识种(明所引识支等疏文有三初摽
名示体此依能所引生明之如十藏品及六地广说以其识支下二出经论意通因
音释¶ 第 38b 页
果义次下当明今取前三为因故取识种)心意识三名有通别
已如前释今此文中义含通别别谓心是
识种意识通馀四种种子之言拣异现行
谓五果种(心意识三下三释文于中有四一释心意识名言如前释者即
问明品言意识通馀四种者识即前六识是六处种六识必含于触受是触受种除
上四外皆名色种故云通四)谁能起此谓善恶业无记
非因故此不论善业云何复生苦种以与
欲等四流相应今施戒等皆是有漏非无
念智无有断期若尔何不名为起业种子
理实俱通望苦乐报业为正种望生心体
识为正种以就本性一切生死皆心起故
如芽肥瘦由于水土而生芽者正在谷子
故诸经论互说二种(谁能起下二释起字无记非因者但招别
报不招总报故如九地说后理实下答因法有喻并如六地所明诸经论者总指唯
识论具二以业种为增上缘识种为亲因缘今此经中即说识识受六道身为种如
音释¶ 第 39a 页
中论云众生痴所覆为后造三行以有此行故识受六道身即以业为因耳)。

明前际三支竟。】

「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所谓名色共生不离
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于中相对生触触
故生受因受生爱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
生有。」

【第二明中后九支(第二明中后九支者亦可言十义如前说隐现
行识即言九耳下当广明)然论兼结文总分三段初明
自相二有生故下同相三是中皆空下颠
倒相(然论兼结文者其结一文即疏科经即前具足诸苦观初以约十二缘明
苦故总科云文分为二先别明缘相后如是众生下结成妄苦就前方开为二初明
前际三支后辨中后九支今论乃于中后九中笼取结文分为三段若直就文此下
兼第三彼二颠倒观总应分四一示九支缘相二如是众生下结成妄苦三是中皆
空下明缘体空四取彼二颠倒经文结成迷惑其第四段是第三观今为顺经就前
三段开初一半为二合后半及第二为一以第三为一故亦有三就疏之中分三段
音释¶ 第 39b 页
初列三名)言自相者现在名色等支体状别故
言同相者释有二义一未来二支亦同现
在有名色等故二约果相显缘起过患通
遍果位故名为同犹如色等碍等为自相
苦等为共相共即同也是则现在亦有同
相未来非无自相但隐显耳此释顺论论
云二同相谓生老病死等过故三颠倒者
缘体是空执有是倒(释有二义者初即远公义二即今疏正意
犹如下二引例释寻常自相共相證成则自相全同同相宽狭不等此唯约因缘故
狭彼通有为故宽然缘起过患即同无常等是则现在下三结成隐显未来隐自相
显同相者今厌当果绝现因故)今初自相复有三种一者
报相二不离二字是因相三此名色下彼
果次第相言报相者即初受生异熟识体
共名色生故论云报相者名色共阿赖耶
识生此含识支一半名色支全故摄论云
音释¶ 第 40a 页
本识有三相一自相谓本识自体二因相
谓种子识三界相谓异熟识此意明为因
义边名种子识即前约因识支为果义边
名义熟识即此报相名色所依若不望因
果直语自体名为自相今论因相却是彼
中果相立名虽殊并通因果(言报相下别释初相疏文
分五一正释报义异熟是三界报体故共名色生明是果报故论云下引證异熟识
是报相义摄论云下四引證三相于中有三初引论列名即第二论所知依品第二
论曰如是己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见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
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初谓依一切杂染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
由能摄持种子相应二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相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
法现前为因三谓即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释论中
言分析此识自相应相以为二种因果异故释曰初谓依一切下论自释相即今疏
文此论意明下二释彼论意撮略言耳若不望因果者识之自体双含因果分出因
果即是二相不分因果即是自相故上释论云分析此识自相应相以为二种因果
音释¶ 第 40b 页
异故是则自相为总因果为别耳今论因相下第三会释二论问因果相殊云何此
因而是彼果答今以果识为名色因非以种子为现识因是故名殊而体一也故此
中三相而初二皆是摄论果相此论果相自是名色之果相耳立名虽殊者明引彼
三相非證此三但明此识通于果耳因如前段)经云于三界田中
者是所生处下六地中约因位说以业为
田以识为种今约果位故以三界为田生
前识种后生苦芽者标所生报前三支因
必依苦果而起今更生苦所以称后此显
展转无穷之义。

所谓己下出苦芽体相论云名色共生者
名色共彼生故谓名色共彼本识生也恐
人谬取名与色共故有此言名谓非色四
蕴色谓羯逻蓝等此二与识相依而住如
二束芦更互为缘恒时而转不相舍离(所谓
名色下出苦芽体者文三一牒经总标经云所谓名色共生谓名色共彼下疏释论
音释¶ 第 41a 页
论中彼字即赖耶故于中有三初总显论意此二与识下显共生义束芦之义六地
当释即前所引摄论次文云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
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束芦互相依持同时不倒释曰灯炷生焰灯焰烧
炷互为因果正是果识为名色因义)二不离是因相者即显
本识为名色因谓是名色不离彼本识依
彼本识故既依此释定知此段具于二支
谓识及名色(二不离是因相者牒经标名即显本识为名色因者疏释
因言谓是名色下论释其相言名色不离彼本识者论主释经不离之言非是不离
名色有六处也显上句中共生为不离耳依彼本识故者论主自释因相言也既依
此释下疏家案定明此自相因相中有识支及名色支不同古释唯取同名色支识
支在前邪见中故名色依起者依彼本识因生耳)三彼果相者是
彼报相名色之果由名色增长成馀八支
非别有体初成六处者名增成意处色增
成馀五次六处增长成触言于中者于六
处中有根境故馀因缘义广如六地(三彼果相
音释¶ 第 41b 页
有即此名色增长下经前巳科出故此略无牒经疏中但释彼果拣非报相而为果
体今取六处等是报相名色果耳上言次第者名色生六处六处生触等次第不乱
故恐繁指后)。】

「有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
苦聚。」

【二同相中生及老死正显同相(二同相中论主易故
不释疏文亦显然六地中名为苦树广有其相)如是已下总结成
苦何处是苦此有三重一论将入同相中
则以生老死忧悲苦恼明于苦聚文义显
故二近结于果名色共生此明苦生馀八
苦长三远结十二前二支半为能生长后
九支半为所生长(文义显者文即此中有忧悲苦等唯识论云老
死位中多无乐故此是他文言义显者生死是苦忧悲之苦最明显故故为同相)。】

「是中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无作无受如
草木石壁亦如影像。」
音释¶ 第 42a 页

【三颠倒相中言是中者是前十二缘中皆
空已下明倒所以由空谓有所以明倒此
有四重一缘成无性所以言空二离我我
所释成空义离我人空离所法空三无知
下释无我所以四以外事释无知觉三中
四句通外及小。

初约外道外道虽众不出僧祛及与卫世
僧祛说觉以为神相卫世说知以为神相
今无知觉成上自体本无有我作受二句
通于能所能作能受故是于我所作所受
即是我所在因名作在果名受今但缘成
故无作受(僧祛说觉者即百论破神品第二中外曰实有神如僧祛经中
说觉相是神次论复云优楼迦弟子诵卫世师经言知与神异是故神不墯无常中
亦不无知何以故神知合故如有牛人注云譬如人与牛合人名有牛如是神知情
尘意合故神有知生以神合故神名有知释曰上即论立今但二无不说无之所以
音释¶ 第 42b 页
所以广如前后今当略说论破僧祛二内曰神觉为一耶为异耶外曰神觉一也内
曰觉若神相神无常故释论云譬如热是火相热无常故火亦无常今觉实无常相
各异故属因缘故本无今有故巳有还无故外曰不生故常意明神不生故内曰若
尔觉非神相意云觉无常神常无常不应与常为相故彼疏总释云此二相违凡有
三对一神常觉无常二神遍觉不遍三神一觉众此初段中正就二对生过神一觉
众在第三重中方破就初对中有四种过一以神从觉神则无常二以觉从神觉应
是常三若不相从体即不一四必欲令觉是神神则二种常无常也亦言觉不觉也
今结四过之中经文有一二是破觉不应有之三四略无馀如彼论二破卫世先破
其喻云内曰牛相牛中住故非有牛中释曰有牛是人人与牛合牛不是人神与知
合知不是神何得为相次破其法云汝言神情尘意合故知生是知知色等是故但
知能知非神知譬如火能烧非有火人烧斯则知为神相义不成矣今云无知)若
约小乘就五蕴说就受蕴名三蕴名知(若约
小乘等者受蕴名觉觉苦乐等三蕴名知想取于像行有欲胜解等皆是知义识义
更明色非此二)约六根说身识名觉馀五名知五
阴造业故名作者当阴招报名为受者今
音释¶ 第 43a 页
并遣之(约六根说者若约别明眼见二闻鼻舌身三名觉意根曰知今取触
尘对之为觉馀五说知)现有知觉云何言无随俗故
有约真故无又心法有四一事二法三理
四实谓随境分别见闻觉知名之为事论
体唯是生灭法数故名为法穷之空寂说
以为理论其本性唯是真实如来藏法故
名为实此四重中说初即说知觉等名若
就后三即无知等(现有知觉下通外难先难随俗故下答即中论
意又心法有四下亦答上难于中有二先举法相此四即同唯识第九四种胜义一
世间胜义谓蕴界处等二道理胜义谓苦集等三證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
义谓一真法界广如玄中今文先列名次谓随境下释相此四重中下二结酬其问
汝现见有但是初门今约后三故言无也又以第二破其初一则事非事矣若以第
一破具前二前二俱无若以第四拂其空相空亦不立方名为实又三以空遣有四
以实遣空空实无碍知即无知然破我与法广如于前诸会经文)四如草
下以彼外事喻释无知觉等以诸众生现
音释¶ 第 43b 页
见有于动止语言云何说言无知觉等故
以外物动不动事示无知觉草木则动石
壁不动皆无知觉故内动止岂当有之净
名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言亦如影像
者显从缘有似而非真即双喻二谛若准
论经无影像喻而有如响可喻言声而无
知觉(可喻言声者此喻亦是遮救无知谓无情之物动与不动故无知觉众生
是有安无知觉故引响喻因心𤼵声和谷发响响无知觉情发亦然)。】

「然诸众生不觉不知。」

【第三然诸下彼二颠倒观妄苦本空得而
不觉真乐本有失而不知而远乐就苦名
彼二颠倒(彼二等者有三意一迷真随妄即是颠倒二由迷真故于乐计
苦由随妄故于苦计乐三不识真故远之不知妄故随之故论经云不觉不知而受
苦恼虽有三重其旨一也故疏文中前后互出)。
上来三观为方便
竟。】
音释¶ 第 44a 页

「菩萨见诸众生于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
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众生我应救
拔置于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光明
智。」

【第二菩萨见下正起慈悲初明兴悲谓见
苦应拔后复作下兴慈谓无乐应与既言
具苦必知无乐故(既言具苦者此遮妨难恐有问言慈是与乐经
中但言见生有苦何言兴慈故通云尔然经慈悲二观影略悲中睹境却无拔济之
言慈中阙于睹境却兼拔济之语二观同缘有苦故生慈下重举前境以明拔济成
上之悲置安乐处生下之慈义皆足矣)。】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
重心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
智修行大舍。」

【第四施行文三初总明施行二别显施物
三总结行成今初文有五句一明施所依
音释¶ 第 44b 页
以见有苦无乐故二以深重下彰其施位
此地檀度得圆满故契理曰深不舍悲愿
为重此心住地故能满檀三于一切下明
施体相四求佛大智愿施所为五修行大
舍结施行名(一明施所依者即经随顺如是大悲大慈则能拔其苦能
与其乐若别说者财施拔现贫苦与现富乐法施拔其当苦与出世乐无畏拔现恐
怖与安隐乐文中就初多明于财而言大舍又云凡是所有则兼具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四之十三

** 音释
悭嫉
(悭苦闲切吝也嫉秦悉切垢也)
忿恨
(忿扶粉切怒也恨胡
恨切怨也)。

(逵眷切疲劳也)

(匹蔑切过目也)

(莫亘切)
音释¶ 第 45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四之十四 遵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
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
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
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馀所有珍玩
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
惜。」

【二凡是所有下别明施物偏显上文一切
无吝于中初总后所谓下别别显一切略
有二种一者外财二者内财谓头目等文
显可知(二者内财者诸会巳广易故不释论文甚广今当具出论释总句凡
是所有一切能舍云一切物者略有二种一外二内次释所谓下别中先释外后释
内外中更分总别释总句云外者复有二种一所用二贮积如经所谓一切财谷库
音释¶ 第 45b 页
藏等故如是次第释曰此中财谷是所用库藏是贮积经从金银下别论释云于中
广有八种从金银乃至一切所爱之事一切所爱之事即今经及馀所有珍玩之具
兼取后内以为第九释云是外事舍中初舍为总馀九为别依此二种喜一藏摄喜
二利益喜藏摄喜者谓金银等利益喜者复有八种释曰欲兼下内共成二喜故标
云外事有九不释别中第八即是于内然八中次第异今今依此经之次一严饰利
益喜谓珍宝璎珞二者代步利益喜谓象马车乘三者代苦利益喜谓奴婢人民论
当第四四者自在利益喜谓城邑聚落论当第五五者戏乐利益喜谓园林台观论
当第三六者眷属利益喜谓妻妾男子内外眷属七者坚著利益喜谓及馀所有珍
玩之具八者称意利益喜谓头目手足等后三同彼论次)。】

「为求诸佛广大智慧。」

【三为求下总结行成初结所为。】

「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后是名下正结行成然初地中应具三施
从增胜说但举于财故般若论二三地中
方行无畏四地巳上乃行法施。】
音释¶ 第 46a 页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
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
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

【第五无疲厌行中分三初牒前起后二转
更下正显行相三即得下结其行成下五
行中唯除第十显相即是结名馀皆具三
文处可见。】

「得无疲厌心巳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
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

【第六得无疲厌下成经论智。】

「获是智巳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上中下
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是而行是
故菩萨得成世智。」

【第七获是智下成世智行言随应者随机
所应宜以何法随力者随巳智力所能随
音释¶ 第 46b 页
他智力所堪随其所习者约机现作论释
随宜言如论说者即瑜伽菩萨地菩提分
品也(随机所应者经有三句此句是总下二句别云何所宜随力宜随现习宜
现习宜者如浣衣之子应令修习不净观等)。】

「成世智巳知时知量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
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

【第八成世智巳下明惭愧行知时巳下正
显行相时有三种一者念时如是时中宜
修定等刹那不间故二日夜时昼则存心
初中后夜皆勿废故三所作得必不断时
此即智量谓量力所能亦爱亦策勿令过
分后休废故以此三时修前八科二利之
行烦恼睡蛇昼夜不杂为惭愧服而自庄
严(知时已下行相三句知时知量合为一故开时有三第三时即知量义言如是
时中宜修定等即涅槃经上已引竟昼则存心等者即遗教经经云汝等比丘昼则
音释¶ 第 47a 页
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
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
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悟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
以持戒之钩早并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
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
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释曰但观所引疏文
易了谓量力所能者即涅槃经巳如上引亦如教首楼那调琴之法言后便休废者
起信论修行信心分彼约为魔感故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今使勿令过分则非卒
起亦不休废然疏三时当相以释亦可此三为初中后初但明记次日夜勤修后方
不断)。】

「于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

【第九于此行中下成坚固力谓此即前惭
愧二利行中欲早求度应当精勤不退自
分不转胜进(谓此等者释经于此行中以后三行摄护前惭愧中巳𠬧
前七门二利之行今之二利即前七也而是惭愧所护行中修坚固也欲早求度下
音释¶ 第 47b 页
正显行相之文此句总明坚固之体即前遗教之文不退自分下别释坚固之相前
经巳引弥勒问经)。】

「得坚固力巳勤供诸佛于佛教法能如说行。」

【第十得坚固下明供养行利养正行具二
供养(利养正行下上愿校量中有三供养一利养供养二恭敬供养三正行供
养今以恭敬通上二故但分财法)。】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
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
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第三佛子下结十名体用先结体用所谓
下结名言体用者此十即是净诸地法以
治十障故障如前说(第三佛子下疏文有二先释文)然安
住地分有三十句亦明信慈悲等与此何
异论云前是清净地法今尽是障地净法
者前句文略若具应云前是清净此地法
音释¶ 第 48a 页
以局初地故今尽是障地净法者谓不局
初地故云尽是尽净诸地障故故经云净
诸地法瑜伽亦云此十种法于一切地能
净修治故下诸地中皆云信等皆转净等
(然安住下二拣法亦致复重之问文中有二先问前句文略下是疏释论中无问而
但有拣具足论云前所说三十句从信增上等乃至常求上上胜道是清净地法今
此十句从信乃至供养诸佛尽是障地净法是名修行校量胜而远公云前是所净
此是能净意云前地满故能净此法故为所净此中十行若无此十地不穷满故为
能净末为得意不顺于论及瑜伽故)第三佛子菩萨住此欢
喜下果利益校量胜有四种果一调柔果
二发趣果三摄报果四愿智果释此四果
略启四门。

第二释名通释果者地中满足故别言调
柔者谓调鍊柔熟以供养摄化等为能调
鍊信等十行为所调鍊由行供等令信等
音释¶ 第 48b 页
调柔随意堪用故名调柔下鍊金喻其义
甚显二发谓发进趣谓趣向于地满中更
求明解为能发趣发自此地趣向后后为
所发趣下啇人喻义甚相似三王位之身
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四内證愿
力教智自在又以愿力助智令业用无边
故称愿智。

三明分齐初二是其行修方便后二是其
报行纯熟行修唯在地满报行该于始终
从初住地乃至地满所受王身说为摄报
所有作用说为愿智又初二后一此地定
有摄报一果有无不定容有不作故云多
作而定能作故亦定有又初二果亦是地
法初行次解是所修故后之二果唯果非
法初体后用非所修故是以经于二果略
音释¶ 第 49a 页
之后便有结文云说初地法门不得此意
则似论家谬取法门滥为果称(三明分齐等者疏文
有四初总标分齐即修非修分别以修以报各为分齐行修唯在下二约当地初后
相望论其分齐即上二义遍不遍故又初二下三约有无论分齐又初二果下四约
法果论分齐此意正为论主通妨谓安国法师以见二果之后有结文故便以前二
果唯是地法后二方果法即出心故今为通前二通法通果为法易见后有结故为
果难见故论判属果不得此意下结弹安国)四辨通局发趣文
局初地以最在初故义通十地通解十地
故馀三义局初地报等殊故文通十地地
地皆有故。】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
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
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
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
百千亿那由他佛。」
音释¶ 第 49b 页

【第五释文四果即为四别今初调柔分三
谓法喻合法中分四一见佛为鍊行缘二
悉以下所鍊行体三以前二下别地行相
四是菩萨随所下鍊行成熟前中先总明
后所谓下别显总中以大愿力是见佛因
力兼神力故瑜伽住品有二因见佛一愿
二力论经具二论云以胜通力见色身佛
以正愿力见法身佛瑜伽正愿得生受用
土中常得见佛今云法身即功德法身(今云
法身者佛地一切智名法身以约證如十德胜故见功德身又约末證如未穷极故
真实法身非见相故)别中云见多百佛等者论云方
便善巧示现多佛故此善巧有二一不直
云无量而巧历百千等数为方便显多二
言多百者是多个百多千等亦然是为一
数之中巳摄于多故名善巧理实入华藏
音释¶ 第 50a 页
刹海见法界身云也(理实入下上约寄位此下显实即愿智果
中意也)。】

「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
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
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
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

【二所鍊行体中以行入行故名为鍊如金
入火然有三种入即分为三一入功德即
供佛行去薄福垢亦兼供僧二以此善下
入无上果即回向行去下劣垢论当第三
意明通回二行三佛子此菩萨下入大悲
心即利生行去懈怠垢(亦兼供僧者巳亲證如真供养故又
此鍊行真是修行法供养故故略无耳其供佛中经文易故疏略不释论云供养者
有其三种一恭敬供养谓赞叹等显佛功德二尊重供养谓礼拜等三奉施供养谓
华香等即衣服下文其大心深心即能供养心谓为求佛故云大心心殷重故名为
音释¶ 第 50b 页
深心疏以同上愿校量中供养愿故故皆略无去下劣者论经是第二论释即当第
三)。】

「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
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
蜜中檀波罗蜜增上馀波罗蜜非不修行但
随力随分。」

【三别地行相中先约四摄然四摄望前犹
是利众生法望后为别地行相以因利生
之便故于此明下二地中乃在鍊行成后
四摄虽不足全别十地为是化生之法故
用之耳爱语是法施初地檀满故说二增
二约十度然證相难分寄十度等以显差
别各说一增若不尔者何不二地言二度
增檀度初地先已增故乃至九地应言九
增九地尚云馀非不修随力随分显寄明
音释¶ 第 51a 页
矣是以具论诸地所行略有五义一为别
地各说一增如今文是二辨胜过前初地
檀胜二地二度胜故二地文云远离悭嫉
破戒垢故乃至十地十度皆胜是则后后
皆胜前前三论其实行地地具修四證理
平等非多非一五约圆融一具一切(是以具下
总明义类以成前理其五约圆融一具一切更有三义一约相资檀义摄六等二约
相应一念具修三约理融称性一多互相摄故)。】

「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
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
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四所鍊行成中总收三入初牒供佛化生
以为能鍊信等净法以为所鍊后举前回
向能鍊令信等净也言转转者此之信等
于初地中有三节净谓初住地时證前缘
音释¶ 第 51b 页
修令成真修巳是一净二行校量中对除
障法复一度净今此地后更历三修故云
转转(总𠬧等者此所鍊净有始有终初但明鍊即是其始后举回向能鍊令净
即是其终故前论立以回向居二行之后先明自利利他后回向胜进故言信等净
法为所鍊者即下论云信等善法犹如真金数数入火故)。】

「佛子譬如金师善巧鍊金数数入火转转明
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第二喻中金师喻菩萨金喻信等火喻供
等三行三行非一名数数入调柔成就喻
鍊行成金性本有从缘始显信等修生云
何同喻信等有二一未證真前但约缘修
为对治行妄识为体二證真之后乃知信
等非是今有即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真心
为体真心为体即是理性信等相殊说为
行性此二不二并可喻金虽假供等缘修
音释¶ 第 52a 页
以成真德德由真起后成严具亦不异金
既了于真真非妄外故全妄识即是真心
寄相显真故分能所(信等有二下解释释开二门地前之信则
不喻金證如之信乃将喻金如来藏中为惑所覆如在矿中地初一净即巳出矿地
中地满皆是入火此二不二者谓真心为体与信等不殊更无有二以真心上离不
信浊故名为信二三无有违害即是慈悲四无悭为施五无懈六无愚七无不重贤
八无不怖罪恶九无有危脆十无违佛教故是十行但一真心而为二义故无二体
并为本有故可喻金虽假缘修者然第一义自有两义一约所显性德二约能显缘
修成德如以知法性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今成檀德尅实分别则初一义
可以喻火对治行故所显喻金成德如严具今且融后二以喻于金以德因真起故
同所显故云后成严具亦不异金严具喻于后地广如前说金例皆金既了于真下
复融初义亦不异金以初妄识为体今真妄交彻故妄由真生真该妄末真非妄外
即妄彻真源若尔则无能练所练故云寄相显真故分能所)。】

「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
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
音释¶ 第 52b 页
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第三法合准喻可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
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
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
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
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
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
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
地法故。」

【第二发趣果中二初正明发趣果后佛子
是名下总结地相前中有四一法二喻三
合四结法中亦四一问二知三行四到知
是名解正能发趣然由问故知所以先问
知意在行行必能到今初问中具问诸地
音释¶ 第 53a 页
初地巳满而更问者一问胜进非问自分
二者一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故问
所摄容许未知于中云相及得果者相即
随诸地中所有诸障及对治相故谓诸地
能所观相皆别十地故得者即正證出世
间智故果者因證智力得世间出世间智
故相即方便智得是根本果即后得后得
缘俗故名世间无分别故复名出世又此
三者即是三道初是无间与惑相翻二是
解脱正證无为三是胜进后智进修不说
加行者地前加行非地摄故地上加行胜
进收故言为欲成就此地法者当地法也
后云彼地法者后地法也若准论意成就
地法即是信等(一问胜进者胜进虽向二地修在初地亦得名为问
初地也相及得果者是所得法相即方便智下疏出其体即同如来加请中三渐次
音释¶ 第 53b 页
也言能所观相者有其二义一相差别故二能到地实故名为相即观渐次观即举
障显治相则能所皆相二得即證渐次三果即修行渐次又此三下三再显法体开
根本智以成二道故不取加行地上加行者如欲入第二起十种心此即加行而是
初地之胜进故意云胜进既是后得故非方便若准论意者今疏意明随地智差别
地法而论云成就诸地法者所谓信等故)。】

「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
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
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
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
至转入如来地。」

【第二是菩萨善知下明知由问故知知不
异问经展问中相及得果以为十句。

论摄十句为五方便言方便者行修善巧
也第一观方便观谓观解摄初二句一诸
地障对治者以能治观解治十种障立十
音释¶ 第 54a 页
地别本文具之此约所断明观二地成坏
者揽行成位集故名成诸行各住散故名
坏此约所知明观(行修善巧者下论云成坏善巧增长善巧非詺
能知为方便也此五方便地地皆具而其随相分别初一在于解行位中得在初地
增上在于二地已上不退在于八地已上尽至十地)第二得方便得
谓證入摄次三句曲有三种方便一相果
者即欲入方便是方便智带相观终故名
相果二得修者巳入方便即根本智显是
證修非缘修故三胜进方便即后得智谓
信等成地之法离障清净故。

第三增上方便进修后位故名增上亦摄
三句一地地转行者依前起后地背相舍
故二二执名非处二空为住处亦是相应
不相应也三以后胜前增长善巧名殊胜
(第三增上方便亦成德殊胜故行修不顿初中后别故有三句馀句可知)
音释¶ 第 54b 页
四不退转方便唯第九句前三方便无退
息故。

第五𥁞至方便即第十句净治菩萨地尽
转至佛智地故。

若以相等摄五方便初一是相二具于三
如次三句配相得果第三唯果第四总明
三事不退五通明三因穷入果若摄十句
初三为相第四是得次四是果后二具三。】

「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
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
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

【第三佛子下行第四由此下到并可知。】

「佛子譬如啇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啇人往诣
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
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
音释¶ 第 55a 页
子彼大啇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
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
无乏少将诸啇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
众人悉免忧患。」

【第二喻中初喻前问有二方便一不迷方
便道中喻行因住止喻得地各有障治故
曰安危二资具方便具资粮故不迷多约
利他资具多明自利次佛子彼大下喻知
三善以下喻行四乃至下喻到行中语略
故云乃至。】

「佛子菩萨啇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
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
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
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
及众生不经患难。」
音释¶ 第 55b 页

【第三合中初合知然后下合行安隐下合
到喻中略行此中略问欲影显耳。】

「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
至趣入如来智地。」

【第四是故菩萨下结劝可知。】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
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

【第二佛子下总结地相行修巳竟故于此
结前说分齐深故说其一分此中广故说
所不尽。】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
豪贵自在常护正法。」

【第三摄报果利益胜中分二先明在家果
后是菩萨若欲下出家果前中复二初上
胜身显其报胜后能以大施下明上胜果
音释¶ 第 56a 页
显其行胜今初阎浮提王者即铁轮王然
璎珞仁王地前四位巳配四轮今在初地
方作铁轮正明皆寄不可定执常护正法
应是行胜如何论主将属身胜护法有二
一护国正法则赏罚以宜二护佛正法教
理等兴建摈斥论依初义。】

「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
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二上胜果者依前王报起于胜行是身之
果于中二初行后愿前中亦二一大悲利
他谓若施若摄(初行后愿者行亦自分愿亦胜进谓若施者布施本
通二利今从利他边说问四摄之初巳有布施何须别说答有四意故一布施本是
自利今菩萨行令物仿之以舍悭贪故是利他摄中布施一向利他二布施自论布
施四摄中施乃是摄缘三布施通于三施四摄唯约则施法施乃属爱语中故四此
地正是布施位故所以别说经中先明遍施后常行下常施)。】
音释¶ 第 56b 页

「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
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
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
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
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二如是一切下不失自利正作利他业时
即不离念佛等故谓利他事中回向菩提
故成大恭敬事不生分别故除诸妄想顺
理合体故云不离(谓利他下二引论释论云言不离者示现不离
自利益故如是诸念事中行巳成大恭敬除诸妄想释曰以论难了故以疏间释成
大恭敬即所念佛等除诸妄想正是念义是则前明自利之施令物除悭今明利他
之行不失自利是为菩萨修行善巧)所念有十一论分为四
一初三是上念三宝在巳上故不离三轮
故次一是同法念次三功德念一自身他
身菩萨行二度行自体三诸地转胜故后
音释¶ 第 57a 页
四求义念佛以力等是真实究竟义故巳
所求故(所念有十下第三释文此之十念亦即六念初三念同四亦念僧菩
萨僧故次三功德念即是施戒六念中略但举其二今文广故备于诸度后四求义
念即是念天第一义天故)。】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
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
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二复作下明愿有十一句前七自德后四
摄化前中此云殊胜论经名大馀名并同
首唯是总谓大菩提位尊高故妙等唯别
胜大亦总亦别故首有二种一胜首光明
功德故二殊胜首独无二故胜亦二种一
妙智自在胜故二微妙离一切烦恼自在
胜故殊胜亦二一上无与等故二无上无
能过故后四中初一约教谓导者于阿含
音释¶ 第 57b 页
中分别法义正说故馀三显證将者令他
得證义灭诸烦恼故此约断德后二约智
前因后果帅者教令入正道故后句以大
菩提而教化故(光明功德者行体清净离垢障故分别法义者以词
及辩分别法义二无碍也)。】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
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

【第二出家果中二初舍俗出家。】

「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
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
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
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
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
为眷属。」

【后既出家下修行剋證禅定胜业有二一
音释¶ 第 58a 页
者三昧胜即胜定体二三昧所作胜谓因
三昧得见佛等有十一句明其二利分为
三对初六句横论二利初二自利一见百
佛者十方各十他受用身瑜伽住品能于
种种国见百如来寄位显百理实如前见
多佛也二知神力论意取神力所加说法
菩萨于上二处修习智慧次四利他初一
有信机者动刹现通次三有悟机者往刹
光照正授以法次有二句竖论二利一自
摄胜生瑜伽云若欲留命能住百劫二二
明穷照示物善恶后三句一对明二利速
疾一为增长自智思惟种种法门二分身
速疾作多利益故(修行尅證者谓依四禅及四空定𤼵百三昧故
论云一念百三昧者得三昧自在力故论意等者论云以得三昧故于十方诸佛及
佛所加诸菩萨所修习智慧故释曰如金刚藏菩萨为诸菩萨说十地等次三有悟
音释¶ 第 58b 页
机者一往刹二光照三正授以法)。】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
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
数知。」

【第四愿智果正愿久积以智内證故其自
在示现难可穷究则显上来百数彰地阶
差非定尔也今行合法界是圆融实德故
云过此(是圆融实德者释经复过是数是数即前出家果中百三昧等论经
此中文广经云菩萨愿力示现过于诸数示种种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
境界或音声或行或庄严或加或信或业是诸神通乃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不可数知论释云于中身者是一切菩萨行根本所依故依彼身故有光明及神通
依光明有天眼以有天眼见前境界一切眼有五种应知依神通有音声及行庄严
加等音声者应彼言说故行是遍至十方故庄严者作种种应现故加者神力加被
故信者依三昧门现神通力随众生信利益成就故业者依慧眼所摄陀罗尼门现
说法故)论后结云略说诸地各有因体果相
音释¶ 第 59a 页
者以此地中相及得果类后九地也因即
是相体即是得果名不殊应知此三通于
下九所以于此结者显上广说不出此故
(略说一切诸地各有因体果相应知释曰后总结因体果相疏巳具释以前经论并
皆易见例前百身百三昧等故疏不显)。】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若人集众善具足白净法供养天人尊随顺
慈悲道信解极广大志乐亦清净为求佛智
慧发此无上心。」

【第二应颂四十六偈半分为二别初正颂
前后二结说前中分四初十一偈颂初住
分于中四初二颂依何身。】

「净一切智力及以无所畏成就诸佛法救摄
群生众为得大慈悲及转胜法轮严净佛国
土发此最胜心一念知三世而无有分别种
音释¶ 第 59b 页
种时不同以示于世间略说求诸佛一切胜
功德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

【次四颂为何义。】

「悲先慧为主方便共相应信解清净心如来
无量力无碍智现前自悟不由他具足同如
来发此最胜心。」

【次二颂以何因。】

「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
所行处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与佛共平
等决成无上觉才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志
乐不可动譬如大山王。」

【后三颂有何相。】

「多喜多爱乐亦复多净信极大勇猛心及以
庆跃心远离于𨷖诤恼害及瞋恚惭敬而质
直善守护诣根救世无等者所有众智慧。」
音释¶ 第 60a 页

【第二五偈颂释名分初二偈半颂喜相。】

「此处我当得忆念生欢喜。」

【馀颂喜因于中先半偈颂念当得。】

「始得入初地即超五怖畏不活死恶名恶趣
众威德以不贪著我及以于我所是诸佛子
等远离诸怖畏。」

【后二颂念现得。】

「常行大慈悯恒有信恭敬惭愧功德备日夜
增善法乐法真实利不爱受诸欲。」

【第三有六颂颂安住地分初一颂半颂信
心成就。】

「思惟所闻法远离取著行不贪于利养唯乐
佛菩提一心求佛智专精无异念。」

【次一颂半修行成就。】

「修行波罗蜜远离谄虚诳如说而修行安住
音释¶ 第 60b 页
实语中不污诸佛家不舍菩萨戒不乐于世
事常利益世间修善无厌足转求增胜道如
是好乐法功德义相应。」

【后三颂回向成就。】

「恒起大愿心愿见于诸佛护持诸佛法摄取
大仙道常生如是愿修行最胜行成熟诸群
生严净佛国土一切诸佛刹佛子悉充满平
等共一心所作皆不空一切毛端处一时成
正觉如是等大愿无量无边际虚空与众生
法界及涅槃世间佛出兴佛智心境界如来
智所入及以三转尽彼诸若有尽我愿方始
尽如彼无尽期我愿亦复然。」

【第四恒起下二十二偈半颂校量胜分于
中三初六颂半颂愿校量。】

「如是发大愿心柔软调顺能信佛功德观察
音释¶ 第 61a 页
于众生知从因缘起则兴慈念心如是苦众
生我今应救脱为是众生故而行种种施土
位及珍宝乃至象马车头目与手足乃至身
血肉一切皆能舍心得无忧悔求种种经书
其心无厌倦善解其义趣能随世所行惭愧
自庄严修行转坚固供养无量佛恭敬而尊
重。」

【次六颂行校量。】

「如是常修习日夜无懈倦善根转明净如火
鍊真金菩萨住于此净修于十地所作无障
碍具足不断绝。」

【后十颂果校量于中初二调柔果。】

「譬如大商主为利诸商众问知道险易安隐
至大城菩萨住初地应知亦如是勇猛无障
碍到于第十地。」
音释¶ 第 61b 页

【次二发趣果。】

「住此初地中作大功德王以法化众生慈心
无损害统领阎浮地化行靡不及皆令住大
舍成就佛智慧欲求最胜道舍巳国王位能
于佛教中勇猛勤修习则得百三昧及见百
诸佛震动百世界光照行亦尔化百土众生
入于百法门能知百劫事示现于百身及现
百菩萨以为其眷属。」

【次五颂半摄报果。】

「若自在愿力过是数无量。」

【后半偈颂愿智果。】

「我于地义中略述其少分若欲广分别亿劫
不能尽菩萨最胜道利益诸群生如是初地
法我今已说竟。」

【结说可知初地竟。】
音释¶ 第 62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四之十四

** 音释

珂贝
(珂苦何切贝布盖切)
珊瑚
(珊苏干切瑚音胡)
珍玩
(珍陟邻切
贵也玩五换切弄也)。
数数
(并所角切频也)

(吕张切)
匪懈
(匪府尾切
非也懈居隘切懒也)。
音释¶ 第 6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