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562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八之一 会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见如来出兴于世开演
正法。」
【四十六叹佛出世如上大威光童子偈声
普告等初施行者即法施行于中三一见
佛兴世二以大下法施益生三尔时下结
所成益。】
「以大音声普告一切如来出世如来出世令
诸众生得闻佛名舍离一切我慢戏论复更
劝导令速见佛令忆念佛令归向佛令攀缘
佛令观察佛令赞叹佛复为广说佛难值遇
千万亿劫时乃一出众生由此得见于佛生
清净信踊跃欢喜尊重供养复于佛所闻诸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见如来出兴于世开演
正法。」
【四十六叹佛出世如上大威光童子偈声
普告等初施行者即法施行于中三一见
佛兴世二以大下法施益生三尔时下结
所成益。】
「以大音声普告一切如来出世如来出世令
诸众生得闻佛名舍离一切我慢戏论复更
劝导令速见佛令忆念佛令归向佛令攀缘
佛令观察佛令赞叹佛复为广说佛难值遇
千万亿劫时乃一出众生由此得见于佛生
清净信踊跃欢喜尊重供养复于佛所闻诸
音释¶ 第 563a 页
佛名转更值遇无数诸佛植诸善本修习增
长。」
【二中四初令闻名离惑益二复更下见身
起行益三复为下赞希增敬益四复于下
展转增长益。】
「尔时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众生因见佛故
皆得清净究竟调伏彼诸众生于菩萨所皆
生最上善知识想因菩萨故成就佛法以无
数劫所种善根普于世间施作佛事。」
【三结益可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开示众生令见佛时以诸
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不待劝诱
自往见佛承事供养皆令欢喜愿一切众生
常乐见佛心无废舍愿一切众生常勤修习
广大智慧受持一切诸佛法藏愿一切众生
长。」
【二中四初令闻名离惑益二复更下见身
起行益三复为下赞希增敬益四复于下
展转增长益。】
「尔时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众生因见佛故
皆得清净究竟调伏彼诸众生于菩萨所皆
生最上善知识想因菩萨故成就佛法以无
数劫所种善根普于世间施作佛事。」
【三结益可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开示众生令见佛时以诸
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不待劝诱
自往见佛承事供养皆令欢喜愿一切众生
常乐见佛心无废舍愿一切众生常勤修习
广大智慧受持一切诸佛法藏愿一切众生
音释¶ 第 563b 页
随所闻声皆悟佛法于无量劫修菩萨行愿
一切众生安住正念恒以智眼见佛出兴愿
一切众生不念异业常忆见佛勤修十力愿
一切众生于一切处常见诸佛了达如来遍
虚空界愿一切众生皆得具足佛自在身普
于十方成道说法愿一切众生遇善知识常
闻佛法于诸如来得不坏信愿一切众生悉
能称叹诸佛出兴令其见者普得清净。」
【二回向可知。】
「是为菩萨摩诃萨叹佛出世善根回向为令
众生见一切佛供养承事于无上法究竟清
净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舍于大地或施诸佛造立
精舍或施菩萨及善知识随意所用或施众
僧以为住处或施父母或施别人声闻独觉
一切众生安住正念恒以智眼见佛出兴愿
一切众生不念异业常忆见佛勤修十力愿
一切众生于一切处常见诸佛了达如来遍
虚空界愿一切众生皆得具足佛自在身普
于十方成道说法愿一切众生遇善知识常
闻佛法于诸如来得不坏信愿一切众生悉
能称叹诸佛出兴令其见者普得清净。」
【二回向可知。】
「是为菩萨摩诃萨叹佛出世善根回向为令
众生见一切佛供养承事于无上法究竟清
净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舍于大地或施诸佛造立
精舍或施菩萨及善知识随意所用或施众
僧以为住处或施父母或施别人声闻独觉
音释¶ 第 564a 页
种种福田乃至一切贫穷孤露及馀四众随
意悉兴令无所乏或施造立如来塔庙于如
是等诸处之中悉为办具资生什物令随意
用无所恐惧。」
【四十七施大地中但通相言也初施行中
略列诸田实通一切言别人者谓有资财
人非敬非悲故菩萨通于一切善知识要
在益我(言别人者即不思议境界经普贤云又复菩萨为护三昧随法施时
不拣福田怨亲善恶持戒破戒富贵贫贱又复思惟施于富者虽无所用然我自应
修习施行释曰即有财为别人也)于中佛塔菩萨知识父
母是恩田亦敬田众僧二乘是德田亦敬
田贫孤是悲田亦苦田此等皆能生福如
世之田(于中佛塔下第二料拣诸田有四一总立五田谓恩敬德悲苦)若
敬田有病即亦敬亦悲乃成四句故智论
十四云一怜悯施谓于贫穷下贱及畜生
意悉兴令无所乏或施造立如来塔庙于如
是等诸处之中悉为办具资生什物令随意
用无所恐惧。」
【四十七施大地中但通相言也初施行中
略列诸田实通一切言别人者谓有资财
人非敬非悲故菩萨通于一切善知识要
在益我(言别人者即不思议境界经普贤云又复菩萨为护三昧随法施时
不拣福田怨亲善恶持戒破戒富贵贫贱又复思惟施于富者虽无所用然我自应
修习施行释曰即有财为别人也)于中佛塔菩萨知识父
母是恩田亦敬田众僧二乘是德田亦敬
田贫孤是悲田亦苦田此等皆能生福如
世之田(于中佛塔下第二料拣诸田有四一总立五田谓恩敬德悲苦)若
敬田有病即亦敬亦悲乃成四句故智论
十四云一怜悯施谓于贫穷下贱及畜生
音释¶ 第 564b 页
二恭敬施谓于佛及法身菩萨等三怜悯
恭敬施谓于老病贫穷阿罗汉辟支佛等
(二若敬田下辨其兼通言智论十四者论云复次三事因缘生檀一者信心清净二
者财物三者福田心有三种若怜悯若恭敬若怜悯恭敬施贫穷下贱及诸畜生是
怜悯施佛及诸法身菩萨是为恭敬施若施诸老病贫穷阿罗汉辟支佛是为恭敬
怜悯施释曰论唯此三句今有非恭敬非怜悯即上别人)总[(冰-水+〡)*ㄆ]为二谓
悲与敬其非敬非悲亦悲田摄无德可恭
敬故(三总[(冰-水+〡)*ㄆ]为二者谓悲田摄苦敬田摄恩德)然此二田以理
御心则等无优劣故净名云最下乞人犹
如如来福田无异无所分别等于大悲若
直就境论则敬强悲劣以恩深德厚故如
校量功德经说若就于心即悲田为胜亲
引悲故故敬则田强而悲心弱悲则田弱
而悲心强各有其美俱为良田若等是敬
田恩则胜德故校量经云供百罗汉不及
恭敬施谓于老病贫穷阿罗汉辟支佛等
(二若敬田下辨其兼通言智论十四者论云复次三事因缘生檀一者信心清净二
者财物三者福田心有三种若怜悯若恭敬若怜悯恭敬施贫穷下贱及诸畜生是
怜悯施佛及诸法身菩萨是为恭敬施若施诸老病贫穷阿罗汉辟支佛是为恭敬
怜悯施释曰论唯此三句今有非恭敬非怜悯即上别人)总[(冰-水+〡)*ㄆ]为二谓
悲与敬其非敬非悲亦悲田摄无德可恭
敬故(三总[(冰-水+〡)*ㄆ]为二者谓悲田摄苦敬田摄恩德)然此二田以理
御心则等无优劣故净名云最下乞人犹
如如来福田无异无所分别等于大悲若
直就境论则敬强悲劣以恩深德厚故如
校量功德经说若就于心即悲田为胜亲
引悲故故敬则田强而悲心弱悲则田弱
而悲心强各有其美俱为良田若等是敬
田恩则胜德故校量经云供百罗汉不及
音释¶ 第 565a 页
一生身父母阿含中说供养父母共一生
补处功德齐等若同是恩田在家人则父
母恩胜出家则师僧恩胜如舍利弗请问
经说或约生色身及生法身则优劣可知
矣等是德田别不如普故梵网经说别请
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又
由主财田异感报胜劣种种不同恐繁不
载(然此二田下四彰其优劣一约智二约境三约悲初融心境故云以理御心今
初成上以理御心则心境无二况就于境而有分别即净名第一善德长者子章中
长者子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
期满七日时杂摩诘入会诃云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问曰何谓法施之
会答云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后广为说法施长
者子发心解身璎珞价直百千上之不肯取再请受之分作二分一分施此会中最
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璎珞在彼
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分明不相障蔽时维摩诘现神变巳复作是言若施
补处功德齐等若同是恩田在家人则父
母恩胜出家则师僧恩胜如舍利弗请问
经说或约生色身及生法身则优劣可知
矣等是德田别不如普故梵网经说别请
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又
由主财田异感报胜劣种种不同恐繁不
载(然此二田下四彰其优劣一约智二约境三约悲初融心境故云以理御心今
初成上以理御心则心境无二况就于境而有分别即净名第一善德长者子章中
长者子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
期满七日时杂摩诘入会诃云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问曰何谓法施之
会答云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后广为说法施长
者子发心解身璎珞价直百千上之不肯取再请受之分作二分一分施此会中最
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璎珞在彼
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分明不相障蔽时维摩诘现神变巳复作是言若施
音释¶ 第 565b 页
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
为具足法施释曰既云无所分别即以理御心等于大悲亦同体悲矣又云施主等
心施明以理御心也若直就下第二约境敬胜言校量功德经者经云施畜生得百
倍福施外道得千倍福等前巳引竟又甚希有经云以七宝等供满四洲四果圣人
及灭度后广起塔庙不如造[𪍿]麦等佛塔功德乃至算数譬喻非比释曰此即四果
尚不及佛明敬田胜也若就于心下第三约悲心说然探玄记引像法决疑经中乃
至施佛菩萨声闻众生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饭食等此是伪经故疏不引但取亲
引于悲悲是菩萨根故悲为菩萨体故若无大悲非菩萨故净名亦云等于大悲故
故敬则田强下即罗什法师释净名等于大悲之言而𠮉公不许但以心等故等即
前第一义耳今取双成后二故云各有其美若等是敬田下第二但就敬中以论优
劣以恩德田皆敬田故于中三一敬恩分别若同是恩下二恩中道俗分别如舍利
弗请问经者经唯一卷问云何故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量
其谁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长育养等以生育恩深故
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此恩大也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
微妙法是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为具足法施释曰既云无所分别即以理御心等于大悲亦同体悲矣又云施主等
心施明以理御心也若直就下第二约境敬胜言校量功德经者经云施畜生得百
倍福施外道得千倍福等前巳引竟又甚希有经云以七宝等供满四洲四果圣人
及灭度后广起塔庙不如造[𪍿]麦等佛塔功德乃至算数譬喻非比释曰此即四果
尚不及佛明敬田胜也若就于心下第三约悲心说然探玄记引像法决疑经中乃
至施佛菩萨声闻众生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饭食等此是伪经故疏不引但取亲
引于悲悲是菩萨根故悲为菩萨体故若无大悲非菩萨故净名亦云等于大悲故
故敬则田强下即罗什法师释净名等于大悲之言而𠮉公不许但以心等故等即
前第一义耳今取双成后二故云各有其美若等是敬田下第二但就敬中以论优
劣以恩德田皆敬田故于中三一敬恩分别若同是恩下二恩中道俗分别如舍利
弗请问经者经唯一卷问云何故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量
其谁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长育养等以生育恩深故
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此恩大也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
微妙法是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音释¶ 第 566a 页
释曰若据经意前疏顺前意各自为重以二相望则出家为胜故言成约生色身等
则优劣可知即顺经后意也三等是德田下就德田中普别分别引梵网经即菩萨
戒云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
知事人今欲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之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及菩萨僧不如
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者犯轻垢
罪又由主财田等者俱舍论云由主财田异故施果差别此即约分别门就于三轮
皆具优劣主谓重心轻心等财谓好物恶物等田谓若敬若悲等)然今此
中菩萨施心悲智齐于虚空事物穷乎法
界施田凡圣𥁞于十方故三事性空深无
底三事殊特胜无比三事广大遍无涯三
事相融俱无碍(然今此中下第三结示经旨三事即三轮广即约事
深即约理融有二义一融于上事理二以理融事重重无尽)。】
「菩萨摩诃萨随何方所布施地时以诸善根
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具足清净一切
智地悉到普贤众行彼岸愿一切众生得总
则优劣可知即顺经后意也三等是德田下就德田中普别分别引梵网经即菩萨
戒云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
知事人今欲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之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及菩萨僧不如
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者犯轻垢
罪又由主财田等者俱舍论云由主财田异故施果差别此即约分别门就于三轮
皆具优劣主谓重心轻心等财谓好物恶物等田谓若敬若悲等)然今此
中菩萨施心悲智齐于虚空事物穷乎法
界施田凡圣𥁞于十方故三事性空深无
底三事殊特胜无比三事广大遍无涯三
事相融俱无碍(然今此中下第三结示经旨三事即三轮广即约事
深即约理融有二义一融于上事理二以理融事重重无尽)。】
「菩萨摩诃萨随何方所布施地时以诸善根
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具足清净一切
智地悉到普贤众行彼岸愿一切众生得总
音释¶ 第 566b 页
持地正念受持一切佛法愿一切众生得住
持力常能守护一切佛教愿一切众生得如
地心于诸众生意常清净无有恶念愿一切
众生持诸佛种成就菩萨诸地次第无有断
绝愿一切众生普为一切作安隐处悉令调
伏住清净道愿一切众生同诸如来利益世
间普使勤修安住佛力愿一切众生普为世
间之所爱乐悉令安住无上佛乐愿一切众
生获善方便住佛诸力无畏法中愿一切众
生得如地智自在修行一切佛法。」
【二回向行中初一果地馀九因地各相似
义如理应思。】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大地时善根回向为令
众生皆得究竟一切如来清净地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僮仆供养一切诸佛
持力常能守护一切佛教愿一切众生得如
地心于诸众生意常清净无有恶念愿一切
众生持诸佛种成就菩萨诸地次第无有断
绝愿一切众生普为一切作安隐处悉令调
伏住清净道愿一切众生同诸如来利益世
间普使勤修安住佛力愿一切众生普为世
间之所爱乐悉令安住无上佛乐愿一切众
生获善方便住佛诸力无畏法中愿一切众
生得如地智自在修行一切佛法。」
【二回向行中初一果地馀九因地各相似
义如理应思。】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大地时善根回向为令
众生皆得究竟一切如来清净地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僮仆供养一切诸佛
音释¶ 第 567a 页
菩萨真善知识或施僧宝或奉父母尊胜福
田或复给施病苦众生令无阙乏以存其命
或复施与贫穷孤露及馀一切无瞻侍者或
为守护如来塔庙或为书持诸佛正法以百
千亿那由他仆使随时给施其诸仆使皆聪
慧善巧性自调顺常勤精进无有懈惰具质
直心安乐心利益心仁慈心恭恪心无怨恨
心无雠敌心能随受者方俗所宜于彼彼中
作诸利益又皆从菩萨净业所感才能技艺
工巧算数靡不通达善能供侍悦可其心。」
【四十八施僮仆少美曰僮以拟瞻侍执守
曰仆以备劳役然不放之从良而施与人
还令成仆者以菩萨行海无善不修若唯
放从良有三义缺一行海不具二彼仆本
愿不满三佛果缺此应机之德馀可知。】
田或复给施病苦众生令无阙乏以存其命
或复施与贫穷孤露及馀一切无瞻侍者或
为守护如来塔庙或为书持诸佛正法以百
千亿那由他仆使随时给施其诸仆使皆聪
慧善巧性自调顺常勤精进无有懈惰具质
直心安乐心利益心仁慈心恭恪心无怨恨
心无雠敌心能随受者方俗所宜于彼彼中
作诸利益又皆从菩萨净业所感才能技艺
工巧算数靡不通达善能供侍悦可其心。」
【四十八施僮仆少美曰僮以拟瞻侍执守
曰仆以备劳役然不放之从良而施与人
还令成仆者以菩萨行海无善不修若唯
放从良有三义缺一行海不具二彼仆本
愿不满三佛果缺此应机之德馀可知。】
音释¶ 第 567b 页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得调顺心一切佛所修习善根愿一切
众生随顺供养一切诸佛于佛所说悉能听
受愿一切众生得佛摄受常观如来更无馀
念愿一切众生不坏佛种勤修一切顺佛善
根愿一切众生常勤供养一切诸佛无空过
时愿一切众生摄持一切诸佛妙义言词清
净游行无畏愿一切众生常乐见佛心无厌
足于诸佛所不惜身命愿一切众生得见诸
佛心无染著离世所依愿一切众生但归于
佛永离一切邪归依处愿一切众生随顺佛
道心常乐观无上佛法。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仆使时善根回向为令
众生远离尘垢净治佛地能现如来自在身
故。
音释¶ 第 568a 页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身布施诸来乞者布施
之时生谦下心生如地心生忍受众苦无变
动心生给侍众生不疲厌心生于诸众生犹
如慈母所有众善悉回与心生于诸愚险极
恶众生种种侵陵皆宽宥心安住善根精勤
给事。」
【四十九施自身为给侍。】
「菩萨尔时悉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随其所须常无阙乏修菩萨行恒不间
断不舍一切菩萨义利善住菩萨所行之道
了达菩萨平等法性得在如来种族之数住
真实语持菩萨行令诸世间得净佛法深心
信解證法究竟令诸众生出生清净增上善
根住大功德具一切智又以此善根令一切
众生常得供养一切诸佛解一切法受持读
音释¶ 第 568b 页
诵不忘不失不坏不散心善调伏不调令调
以寂静法而调习之令彼众生于诸佛所住
如是事又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作第一塔
应受世间种种供养令一切众生成最上福
田得佛智慧开悟一切令一切众生作最上
受者普能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成最
上福利能使具足一切善根令一切众生成
第一好施处能使获得无量福报令一切众
生于三界中皆得出离令一切众生作第一
导师能为世间云如实道令一切众生得妙
总持具持一切诸佛正法令一切众生證得
无量第一法界具足虚空无碍正道。」
【二回向行中有二十愿前十进善后十住
持。】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自已身善根回向为令
以寂静法而调习之令彼众生于诸佛所住
如是事又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作第一塔
应受世间种种供养令一切众生成最上福
田得佛智慧开悟一切令一切众生作最上
受者普能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成最
上福利能使具足一切善根令一切众生成
第一好施处能使获得无量福报令一切众
生于三界中皆得出离令一切众生作第一
导师能为世间云如实道令一切众生得妙
总持具持一切诸佛正法令一切众生證得
无量第一法界具足虚空无碍正道。」
【二回向行中有二十愿前十进善后十住
持。】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自已身善根回向为令
音释¶ 第 569a 页
众生皆得应供无量智身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闻法喜悦生净信心能以
其身供养诸佛欣乐信解无上法宝于诸佛
所生父母想读诵受持无碍道法普入无数
那由他法大智慧宝诸善根门心常忆念无
量诸佛入佛境界深远义理能以如来微密
梵音兴佛法云雨佛法雨勇猛自在能分别
说一切智人第一之地具足成就萨婆若乘
以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大法成满诸根佛子
菩萨摩诃萨于诸佛所闻如是法欢喜无量
安住正法自断疑惑亦令他断心恒怡畅功
德成满善根具足意恒相续利益众生心常
不匮获最胜智成金刚藏亲近诸佛净诸佛
刹常勤供养一切如来。」
【五十闻法喜悦舍身供佛初施行者即财
佛子菩萨摩诃萨闻法喜悦生净信心能以
其身供养诸佛欣乐信解无上法宝于诸佛
所生父母想读诵受持无碍道法普入无数
那由他法大智慧宝诸善根门心常忆念无
量诸佛入佛境界深远义理能以如来微密
梵音兴佛法云雨佛法雨勇猛自在能分别
说一切智人第一之地具足成就萨婆若乘
以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大法成满诸根佛子
菩萨摩诃萨于诸佛所闻如是法欢喜无量
安住正法自断疑惑亦令他断心恒怡畅功
德成满善根具足意恒相续利益众生心常
不匮获最胜智成金刚藏亲近诸佛净诸佛
刹常勤供养一切如来。」
【五十闻法喜悦舍身供佛初施行者即财
音释¶ 第 569b 页
法二供文中三初标行体二欣乐下别显
行相初自利行后能以如下利他行三佛
子下结行成益。】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皆得圆满最胜之身一切诸佛之所摄
受愿一切众生常近诸佛依诸佛住恒得觐
仰未曾远离愿一切众生皆得清净不坏之
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愿一切众生常勤供
养一切诸佛行无所得究竟梵行愿一切众
生得无我身离我我所愿一切众生悉能分
身遍十方刹犹如影现而无来往愿一切众
生得自在身普往十方无我无受愿一切众
生从佛身生处在如来无上身家愿一切众
生得法力身忍辱大力无能坏者愿一切众
生得无比身成就如来清净法身愿一切众
行相初自利行后能以如下利他行三佛
子下结行成益。】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皆得圆满最胜之身一切诸佛之所摄
受愿一切众生常近诸佛依诸佛住恒得觐
仰未曾远离愿一切众生皆得清净不坏之
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愿一切众生常勤供
养一切诸佛行无所得究竟梵行愿一切众
生得无我身离我我所愿一切众生悉能分
身遍十方刹犹如影现而无来往愿一切众
生得自在身普往十方无我无受愿一切众
生从佛身生处在如来无上身家愿一切众
生得法力身忍辱大力无能坏者愿一切众
生得无比身成就如来清净法身愿一切众
音释¶ 第 570a 页
生成就出世功德之身生无所得清净法界
是为菩萨摩诃萨以身供佛善根回向为令
众生永住三世诸佛家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身布施一切众生为欲
普令成就善根忆念善根。」
【五十一以身普施一切众生施行中亦具
事法二施初总标。】
「菩萨摩诃萨自愿其身为大明灯普能照耀
一切众生为众乐具普能摄受一切众生为
妙法藏普能任持一切众生为净光明普能
开晓一切众生为世光影普令众生常得睹
见为善根因缘普令众生常得值遇为真善
知识令一切众生悉蒙教诱为平坦道令一
切众生皆得履践为无有上具足安乐令一
切众生离苦清净为明净日普作世间平等
是为菩萨摩诃萨以身供佛善根回向为令
众生永住三世诸佛家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身布施一切众生为欲
普令成就善根忆念善根。」
【五十一以身普施一切众生施行中亦具
事法二施初总标。】
「菩萨摩诃萨自愿其身为大明灯普能照耀
一切众生为众乐具普能摄受一切众生为
妙法藏普能任持一切众生为净光明普能
开晓一切众生为世光影普令众生常得睹
见为善根因缘普令众生常得值遇为真善
知识令一切众生悉蒙教诱为平坦道令一
切众生皆得履践为无有上具足安乐令一
切众生离苦清净为明净日普作世间平等
音释¶ 第 570b 页
利益。」
【后菩萨下别显若约事则身为日月光明
河池井泉以施于物以三种世间身得自
在故若约法施则法灯照耀法日利益等
文中或法或事而义实两兼。】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常亲近佛入佛智地愿一切众生得随
顺智住无上觉愿一切众生常处佛会意善
调伏愿一切众生所行有则具佛威仪愿一
切众生悉得涅槃深解法义愿一切众生具
知足行生如来家愿一切众生舍无明欲住
佛志乐愿一切众生生胜善根坐菩提𣗳愿
一切众生杀烦恼贼离怨害心愿一切众生
具足护持一切佛法。」
【二回向行中上之施行以身就生等翻愿
【后菩萨下别显若约事则身为日月光明
河池井泉以施于物以三种世间身得自
在故若约法施则法灯照耀法日利益等
文中或法或事而义实两兼。】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常亲近佛入佛智地愿一切众生得随
顺智住无上觉愿一切众生常处佛会意善
调伏愿一切众生所行有则具佛威仪愿一
切众生悉得涅槃深解法义愿一切众生具
知足行生如来家愿一切众生舍无明欲住
佛志乐愿一切众生生胜善根坐菩提𣗳愿
一切众生杀烦恼贼离怨害心愿一切众生
具足护持一切佛法。」
【二回向行中上之施行以身就生等翻愿
音释¶ 第 571a 页
众生以身近佛等随义思之。】
「是为菩萨摩诃萨以身布施一切众生善根
回向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令得无上安隐处
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自以其身给侍诸佛于诸
佛所念报重恩如父母想于诸如来起深信
乐以清净心护佛菩提住诸佛法离世间想
生如来家随顺诸佛离魔境界了达一切诸
佛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器。」
【五十二施身给侍诸佛初施行亦有身侍
心侍。】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得清净心一切智宝而自庄严愿一切
众生住善调伏远离一切诸不善业愿一切
众生得不可坏坚固眷属普能摄受诸佛正
「是为菩萨摩诃萨以身布施一切众生善根
回向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令得无上安隐处
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自以其身给侍诸佛于诸
佛所念报重恩如父母想于诸如来起深信
乐以清净心护佛菩提住诸佛法离世间想
生如来家随顺诸佛离魔境界了达一切诸
佛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器。」
【五十二施身给侍诸佛初施行亦有身侍
心侍。】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得清净心一切智宝而自庄严愿一切
众生住善调伏远离一切诸不善业愿一切
众生得不可坏坚固眷属普能摄受诸佛正
音释¶ 第 571b 页
法愿一切众生为佛弟子到于菩萨灌顶之
地愿一切众生常为诸佛之所摄受永离一
切不善之法愿一切众生随顺诸佛修行菩
萨最胜之法愿一切众生入佛境界悉皆得
授一切智记愿一切众生与诸如来皆悉平
等一切佛法无不自在愿一切众生悉为诸
佛之所摄受常能修行无取著业愿一切众
生常为诸佛第一侍者一切佛所修智慧行。」
【二回向行亦依二侍立愿。】
「是为菩萨摩诃萨给侍诸佛善根回向为欲
證得诸佛菩提为欲救护一切众生为欲出
离一切三界为欲成就无损恼心为得无量
广大菩提为欲成就照佛法智为欲常蒙诸
佛摄受为得诸佛之所护持为欲信解一切
佛法为欲成就与三世佛平等善根为欲圆
地愿一切众生常为诸佛之所摄受永离一
切不善之法愿一切众生随顺诸佛修行菩
萨最胜之法愿一切众生入佛境界悉皆得
授一切智记愿一切众生与诸如来皆悉平
等一切佛法无不自在愿一切众生悉为诸
佛之所摄受常能修行无取著业愿一切众
生常为诸佛第一侍者一切佛所修智慧行。」
【二回向行亦依二侍立愿。】
「是为菩萨摩诃萨给侍诸佛善根回向为欲
證得诸佛菩提为欲救护一切众生为欲出
离一切三界为欲成就无损恼心为得无量
广大菩提为欲成就照佛法智为欲常蒙诸
佛摄受为得诸佛之所护持为欲信解一切
佛法为欲成就与三世佛平等善根为欲圆
音释¶ 第 572a 页
满无悔恨心證得一切诸佛法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国土一切诸物乃至
王位悉亦能舍。」
【五十三施国所有乃至王位初施行中先
明事舍。】
「于诸世事心得自在无系无缚无所恋著远
离恶业饶益众生不著业果不乐世法不复
贪染诸有生处虽住世间非此处生心不执
著蕴界处法于内外法心无依住常不忘失
诸菩萨行未曾远离诸善知识持诸菩萨广
大行愿常乐承事一切善友。」
【后于诸下明其心舍自在是总下十句别
现弃万乘犹如脱屣何系缚哉馀义见十
藏品。】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国土一切诸物乃至
王位悉亦能舍。」
【五十三施国所有乃至王位初施行中先
明事舍。】
「于诸世事心得自在无系无缚无所恋著远
离恶业饶益众生不著业果不乐世法不复
贪染诸有生处虽住世间非此处生心不执
著蕴界处法于内外法心无依住常不忘失
诸菩萨行未曾远离诸善知识持诸菩萨广
大行愿常乐承事一切善友。」
【后于诸下明其心舍自在是总下十句别
现弃万乘犹如脱屣何系缚哉馀义见十
藏品。】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音释¶ 第 572b 页
众生为大法王于法自在到于彼岸愿一切
众生成佛法王摧灭一切烦恼怨贼愿一切
众生住佛王位得如来智开演佛法愿一切
众生住佛境界能转无上自在法轮愿一切
众生生如来家于法自在护持佛种永使不
绝愿一切众生开示无量法王正法成就无
边诸大菩萨愿一切众生住净法界为大法
王现佛出兴相继不断愿一切众生于诸世
界作智慧正化导群生无时暂舍愿一切众
生普为法界虚空界等诸世界中一切众生
作法施主使其咸得住于大乘愿一切众生
得成具足众善之王与三世佛善根齐等是
为菩萨摩诃萨布施王位善根回向为欲令
彼一切众生究竟住于安隐处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人来乞王京都严丽
众生成佛法王摧灭一切烦恼怨贼愿一切
众生住佛王位得如来智开演佛法愿一切
众生住佛境界能转无上自在法轮愿一切
众生生如来家于法自在护持佛种永使不
绝愿一切众生开示无量法王正法成就无
边诸大菩萨愿一切众生住净法界为大法
王现佛出兴相继不断愿一切众生于诸世
界作智慧正化导群生无时暂舍愿一切众
生普为法界虚空界等诸世界中一切众生
作法施主使其咸得住于大乘愿一切众生
得成具足众善之王与三世佛善根齐等是
为菩萨摩诃萨布施王位善根回向为欲令
彼一切众生究竟住于安隐处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人来乞王京都严丽
音释¶ 第 573a 页
大城及以关防所有输税𥁞皆施与心无吝
惜专向菩提发大誓愿。」
【五十四施王都城可知。】
「住于大慈行于大悲志意欢悦利益众生以
广大智解了深法安住诸佛平等法性发心
为求一切智故于自在法起深乐故于自在
智求證得故净修一切诸功德故住于坚固
广大智故广集一切诸善根故修行一切佛
法愿故自然觉悟大智法故安住菩提心无
退故修习一切菩萨行愿一切种智𥁞究竟
故而行布施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
切众生悉能严净无量刹土奉施诸佛以为
住处愿一切众生常乐居止阿兰若处寂静
不动愿一切众生永不依止王都聚落心乐
寂静永得究竟愿一切众生永不乐著一切
惜专向菩提发大誓愿。」
【五十四施王都城可知。】
「住于大慈行于大悲志意欢悦利益众生以
广大智解了深法安住诸佛平等法性发心
为求一切智故于自在法起深乐故于自在
智求證得故净修一切诸功德故住于坚固
广大智故广集一切诸善根故修行一切佛
法愿故自然觉悟大智法故安住菩提心无
退故修习一切菩萨行愿一切种智𥁞究竟
故而行布施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
切众生悉能严净无量刹土奉施诸佛以为
住处愿一切众生常乐居止阿兰若处寂静
不动愿一切众生永不依止王都聚落心乐
寂静永得究竟愿一切众生永不乐著一切
音释¶ 第 573b 页
世间于世语言常乐远离愿一切众生得离
贪心施诸所有心无中悔愿一切众生得出
离心舍诸家业愿一切众生得无吝心常行
惠施愿一切众生得不著心离居家法愿一
切众生得离众苦除灭一切灾横怖畏愿一
切众生严净十方一切世界奉施诸佛是为
菩萨摩诃萨布施王都善根回向为令众生
悉能严净诸佛刹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所有一切内宫眷属妓侍
众女皆颜貌端正才能具足谈笑歌舞悉皆
巧妙种种衣服种种华香而以严身见者欢
喜情无厌足如是宝女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皆由菩萨善业所生随意自在敬顺无失𥁞
以布施诸来乞者而于其中无爱乐心无顾
恋心无耽著心无系缚心无执取心无贪染
贪心施诸所有心无中悔愿一切众生得出
离心舍诸家业愿一切众生得无吝心常行
惠施愿一切众生得不著心离居家法愿一
切众生得离众苦除灭一切灾横怖畏愿一
切众生严净十方一切世界奉施诸佛是为
菩萨摩诃萨布施王都善根回向为令众生
悉能严净诸佛刹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所有一切内宫眷属妓侍
众女皆颜貌端正才能具足谈笑歌舞悉皆
巧妙种种衣服种种华香而以严身见者欢
喜情无厌足如是宝女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皆由菩萨善业所生随意自在敬顺无失𥁞
以布施诸来乞者而于其中无爱乐心无顾
恋心无耽著心无系缚心无执取心无贪染
音释¶ 第 574a 页
心无分别心无随逐心无取相心无乐欲心。」
【五十五施内宫眷属初施行中二一女丽
具德二而于下明施心清净。】
「菩萨尔时观诸善根为欲令一切众生咸得
出离故回向得佛法喜故回向于不坚固中
而得坚固故回向得金刚智不可坏心故回
向入佛道场故回向到于彼岸故回向得无
上菩提心故回向能以智慧了达诸法故回
向出生一切善根故回向入三世诸佛家故
回向。」
【二菩萨尔时下明回向行文分为二初回
向意二正显回向今初以历事将终文势
稍展此一段文贯于前后然晋经回向二
字皆在句初则是回向菩提意也今经在
于句末则是回向之意然回向意与回向
【五十五施内宫眷属初施行中二一女丽
具德二而于下明施心清净。】
「菩萨尔时观诸善根为欲令一切众生咸得
出离故回向得佛法喜故回向于不坚固中
而得坚固故回向得金刚智不可坏心故回
向入佛道场故回向到于彼岸故回向得无
上菩提心故回向能以智慧了达诸法故回
向出生一切善根故回向入三世诸佛家故
回向。」
【二菩萨尔时下明回向行文分为二初回
向意二正显回向今初以历事将终文势
稍展此一段文贯于前后然晋经回向二
字皆在句初则是回向菩提意也今经在
于句末则是回向之意然回向意与回向
音释¶ 第 574b 页
所为大同小异小异云何谓有此意故所
以回向今回向者为成此故又意则多通
诸行所为别约施行言大同者意为此故
就文又二初正显回向之意文有十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如是法生如来家增长
诸佛清净胜因出生最胜一切智道深入菩
萨广大智业灭除一切世间垢恼常能供施
功德福田为诸众生宣说妙法善巧安立令
其修习诸清净行常勤摄取一切善根。」
【后佛子下重牒前意欲将回向初句总指
上意故云住如是法生如来家下从后倒
牒亦有十句一牒入佛家二胜因即出世
善次五可知八善巧者谓不坚易坚九修
习者是得法喜十常摄善根为令出离西
域文势义多如此反腾前辞(义多如此者即五失本中
以回向今回向者为成此故又意则多通
诸行所为别约施行言大同者意为此故
就文又二初正显回向之意文有十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如是法生如来家增长
诸佛清净胜因出生最胜一切智道深入菩
萨广大智业灭除一切世间垢恼常能供施
功德福田为诸众生宣说妙法善巧安立令
其修习诸清净行常勤摄取一切善根。」
【后佛子下重牒前意欲将回向初句总指
上意故云住如是法生如来家下从后倒
牒亦有十句一牒入佛家二胜因即出世
善次五可知八善巧者谓不坚易坚九修
习者是得法喜十常摄善根为令出离西
域文势义多如此反腾前辞(义多如此者即五失本中
音释¶ 第 575a 页
之一如初会说)。】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常得无量三昧眷属菩萨胜定相续不
断愿一切众生常乐见佛悉入诸佛庄严三
昧愿一切众生成就菩萨不思议定自在游
戏无量神通愿一切众生入如实定得不坏
心愿一切众生𥁞获菩萨甚深三昧于诸禅
定而得自在愿一切众生得解脱心成就一
切三昧眷属愿一切众生种种三昧皆得善
巧悉能摄取诸三昧相愿一切众生得胜智
三昧普能学习诸三昧门愿一切众生得无
碍三昧入深禅定终不退失愿一切众生得
无著三昧心恒正受不取二法。」
【二菩萨尔时下正明回向文有十愿随一
一愿具前十意十愿皆云三昧者禅定轻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常得无量三昧眷属菩萨胜定相续不
断愿一切众生常乐见佛悉入诸佛庄严三
昧愿一切众生成就菩萨不思议定自在游
戏无量神通愿一切众生入如实定得不坏
心愿一切众生𥁞获菩萨甚深三昧于诸禅
定而得自在愿一切众生得解脱心成就一
切三昧眷属愿一切众生种种三昧皆得善
巧悉能摄取诸三昧相愿一切众生得胜智
三昧普能学习诸三昧门愿一切众生得无
碍三昧入深禅定终不退失愿一切众生得
无著三昧心恒正受不取二法。」
【二菩萨尔时下正明回向文有十愿随一
一愿具前十意十愿皆云三昧者禅定轻
音释¶ 第 575b 页
安身心柔软犹彼女故故善财偈云定女
常供侍。】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一切内宫眷属时善
根回向为欲令一切众生皆得不坏清净眷
属故为欲令一切众生皆得菩萨眷属故为
欲令一切众生悉得满足佛法故为欲令一
切众生满足一切智力故为欲令一切众生
證于无上智慧故为欲令一切众生得于随
顺眷属故为欲令一切众生得同志行人共
居故为欲令一切众生具足一切福智故为
欲令一切众生成就清净善根故为欲令一
切众生得善和眷属故为欲令一切众生成
就如来清净法身故为欲令一切众生成就
次第如理辩才善说诸佛无𥁞法藏故为欲
令一切众生永舍一切世俗善根同修出世
常供侍。】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一切内宫眷属时善
根回向为欲令一切众生皆得不坏清净眷
属故为欲令一切众生皆得菩萨眷属故为
欲令一切众生悉得满足佛法故为欲令一
切众生满足一切智力故为欲令一切众生
證于无上智慧故为欲令一切众生得于随
顺眷属故为欲令一切众生得同志行人共
居故为欲令一切众生具足一切福智故为
欲令一切众生成就清净善根故为欲令一
切众生得善和眷属故为欲令一切众生成
就如来清净法身故为欲令一切众生成就
次第如理辩才善说诸佛无𥁞法藏故为欲
令一切众生永舍一切世俗善根同修出世
音释¶ 第 576a 页
清净善根故为欲令一切众生净业圆满成
就一切清净法故为欲令一切众生一切佛
法皆悉现前以法光明普严净故。」
【三结四所为并可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能以所爱妻子布施犹如
往昔须达拿太子现庄严王菩萨及馀无量
诸菩萨等。」
【五十六施妻子二事合愿初施行中二先
标章引例须达拿者此云善爱或云好爱
事如彼经现庄严王如大庄严经说又如
菩萨本缘经说一切持王子施二子等(须达
拿者此云善爱或云好爱经唯一卷说事甚广今当略引阿难请问佛说过去不可
说劫有一大国名为叶波王号湿波无子祷神后乃有子内外欢喜号须大拿手一
五六无艺不通纳妃名曼垣生一男一女太子广行惠施施王敌国行莲华白象与
其怨国大臣瞋惧白王𢷤太子于檀特山太子出门一切皆施无陈车马亦为他乞
就一切清净法故为欲令一切众生一切佛
法皆悉现前以法光明普严净故。」
【三结四所为并可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能以所爱妻子布施犹如
往昔须达拿太子现庄严王菩萨及馀无量
诸菩萨等。」
【五十六施妻子二事合愿初施行中二先
标章引例须达拿者此云善爱或云好爱
事如彼经现庄严王如大庄严经说又如
菩萨本缘经说一切持王子施二子等(须达
拿者此云善爱或云好爱经唯一卷说事甚广今当略引阿难请问佛说过去不可
说劫有一大国名为叶波王号湿波无子祷神后乃有子内外欢喜号须大拿手一
五六无艺不通纳妃名曼垣生一男一女太子广行惠施施王敌国行莲华白象与
其怨国大臣瞋惧白王𢷤太子于檀特山太子出门一切皆施无陈车马亦为他乞
音释¶ 第 576b 页
太子负男其妃抱女至其山所山有道人名阿兰陀太子遂问道人云何可居止答
云山是福地无处不可乃造草庵而居有拘留国十二丑婆罗门年四十方娶妻妻
令求奴婢闻太子好施去山六千里而来求乞初遇猎师欲杀之云王遣迎太子猎
遂放之见太子乞子太子自缚以施之其母不在母目瞤动左手复痒恐太子不安
遽归三问太子不应复问方答云我巳施讫其妻闷绝良久乃苏放声大哭太子言
汝忆过去提和竭佛时我为婆罗门子汝为女卖华我以五百金钱买汝五华汝寄
二华以上于佛愿为我妻我时要汝莫违我意汝答可尔今何乱我善施心耶帝释
知其心坚复化为婆罗门亦十二丑就其乞妻太子即施却来寄太子所太子怪问
方答云我是天帝故来相试遂复天身令其求愿妻有三愿一愿卖我子还至本国
二愿我子不至饥苦三愿我及太子早还本国帝释曰如汝所愿太子发愿言愿一
切众生皆得度脱生老病死之苦帝释叹言大哉是愿非我所能更求何愿又愿言
今且愿大富常行布施又愿国王大臣皆思见我帝释言如意婆罗门将子归妇瞋
何用王种别求奴婢遂外国卖子帝释谤无买者遂至本国国人识之白王王欲抱
之啼不肯就问卖男子先言男银钱一千特牛百头女银钱二千牸牛二百王问何
以女贵男贱答言王之后宫与王无亲出自徵贱而受荣宠王唯一子逐之深山曾
云山是福地无处不可乃造草庵而居有拘留国十二丑婆罗门年四十方娶妻妻
令求奴婢闻太子好施去山六千里而来求乞初遇猎师欲杀之云王遣迎太子猎
遂放之见太子乞子太子自缚以施之其母不在母目瞤动左手复痒恐太子不安
遽归三问太子不应复问方答云我巳施讫其妻闷绝良久乃苏放声大哭太子言
汝忆过去提和竭佛时我为婆罗门子汝为女卖华我以五百金钱买汝五华汝寄
二华以上于佛愿为我妻我时要汝莫违我意汝答可尔今何乱我善施心耶帝释
知其心坚复化为婆罗门亦十二丑就其乞妻太子即施却来寄太子所太子怪问
方答云我是天帝故来相试遂复天身令其求愿妻有三愿一愿卖我子还至本国
二愿我子不至饥苦三愿我及太子早还本国帝释曰如汝所愿太子发愿言愿一
切众生皆得度脱生老病死之苦帝释叹言大哉是愿非我所能更求何愿又愿言
今且愿大富常行布施又愿国王大臣皆思见我帝释言如意婆罗门将子归妇瞋
何用王种别求奴婢遂外国卖子帝释谤无买者遂至本国国人识之白王王欲抱
之啼不肯就问卖男子先言男银钱一千特牛百头女银钱二千牸牛二百王问何
以女贵男贱答言王之后宫与王无亲出自徵贱而受荣宠王唯一子逐之深山曾
音释¶ 第 577a 页
不眷念明知女贵男贱王遂令人追太子还付以宝藏恣其布施遂致得佛父即净
饭母即摩耶妃即瞿夷男即罗睺女即现罗复成利母婆罗门即调达妻即旃遮那
摩山上道人即目连猎师即阿难又如菩萨本缘者经有三卷今当第一一半向后
至第二卷一半向前然其缘起全似须大拿但彼施一男一女此施二子皆男又加
乞眼略无王请归馀多同也更复略引一切持王好施施王白象行莲华上力能敌
国国人大臣皆悉恐惧又虑敌国来侵遂令𢷤王子于雪山山中施二子与丑婆罗
门婆罗门卖之至本国祖王惊叹后帝释化为婆罗门乞妻王子施之便云汝妻端
正恐为贼劫且寄于汝我要当取王子闻已默然受之复化婆罗门从之乞眼王子
欲挑复止之云我今未用且寄汝处我要当取王子云我云何受二种寄付释知心
坚复还天身云妻及目二物是我所有今且寄汝勿复施人飞空而去雨华称赞必
證菩提)。】
「菩萨尔时乘萨婆若心行一切施净修菩萨
布施之道其心清净无有中悔罄舍所珍求
一切智令诸众生净深志乐成菩提行观菩
萨道念佛菩提住佛种性。」
饭母即摩耶妃即瞿夷男即罗睺女即现罗复成利母婆罗门即调达妻即旃遮那
摩山上道人即目连猎师即阿难又如菩萨本缘者经有三卷今当第一一半向后
至第二卷一半向前然其缘起全似须大拿但彼施一男一女此施二子皆男又加
乞眼略无王请归馀多同也更复略引一切持王好施施王白象行莲华上力能敌
国国人大臣皆悉恐惧又虑敌国来侵遂令𢷤王子于雪山山中施二子与丑婆罗
门婆罗门卖之至本国祖王惊叹后帝释化为婆罗门乞妻王子施之便云汝妻端
正恐为贼劫且寄于汝我要当取王子闻已默然受之复化婆罗门从之乞眼王子
欲挑复止之云我今未用且寄汝处我要当取王子云我云何受二种寄付释知心
坚复还天身云妻及目二物是我所有今且寄汝勿复施人飞空而去雨华称赞必
證菩提)。】
「菩萨尔时乘萨婆若心行一切施净修菩萨
布施之道其心清净无有中悔罄舍所珍求
一切智令诸众生净深志乐成菩提行观菩
萨道念佛菩提住佛种性。」
音释¶ 第 577b 页
【二菩萨尔时下明能施心于中初自分所
依。】
「菩萨摩诃萨成办如是布施心已决定志求
如来之身自观已身系属一切不得自在又
以其身普摄众生犹如宝洲给施一切未满
足者令其满足菩萨如是护念众生欲令自
身作第一塔普使一切皆生欢喜欲于世间
生平等心欲为众生作清凉池欲与众生一
切安乐欲为众生作大施主智慧自在了知
菩萨所行之行而能如是大誓庄严趣一切
智愿成无上智慧福田普念众生常随守护
而能成办自身利益智慧光明普照于世常
勤忆念菩萨施心恒乐观察如来境界。」
【后菩萨摩诃萨下胜进所为初结前生后
次自观下观身不坚况于妻子后又以下
音释¶ 第 578a 页
而修坚固二利之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缚无著解脱心布施
妻子所集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
住佛菩提起变化身周遍法界转不退轮愿
一切众生得无著身愿力周行一切佛刹愿
一切众生舍爱憎心断贪恚结愿一切众生
为诸佛子随佛所行愿一切众生于诸佛所
生自巳心不可沮坏愿一切众生常为佛子
从法化生愿一切众生得究竟处成就如来
自在智慧愿一切众生證佛菩提永离烦恼
愿一切众生能具演说佛菩提道常乐修行
无上法施愿一切众生得正定心不为一切
诸缘所坏愿一切众生坐菩提𣗳成最正觉
开示无量从法化生诸善男女。」
【二佛子下明𢌞向行有十一愿初一依于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缚无著解脱心布施
妻子所集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
住佛菩提起变化身周遍法界转不退轮愿
一切众生得无著身愿力周行一切佛刹愿
一切众生舍爱憎心断贪恚结愿一切众生
为诸佛子随佛所行愿一切众生于诸佛所
生自巳心不可沮坏愿一切众生常为佛子
从法化生愿一切众生得究竟处成就如来
自在智慧愿一切众生證佛菩提永离烦恼
愿一切众生能具演说佛菩提道常乐修行
无上法施愿一切众生得正定心不为一切
诸缘所坏愿一切众生坐菩提𣗳成最正觉
开示无量从法化生诸善男女。」
【二佛子下明𢌞向行有十一愿初一依于
音释¶ 第 578b 页
施心欲令普遍故次二依妻立愿次三及
后一依子立愿生自巳心如巳骨肉等故
馀通依上三立愿。
然所施化实应成四句一乞者是化所施
为实如贤愚经说毗沙门化作夜叉从王
乞子等此破菩萨执故(然所施下第二料拣言如贤愚经毗
沙门等者即第一经因梵王请佛说法佛辞众此垢蔽不如速灭梵王遂引昔缘劝
佛昔无数劫为生求法乃至一偈以身心妻子而用施与何不念昔而欲弃生过去
久远于𨶒浮提有大国王号修楼婆领此世界八万四千小国初以财施后思以坚
实法施遂募说者毗沙门王见欲往试变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钩牙外出头
发悉竖诣王宫门云我能说法王请入宫欲请说法彼云先以所爱夫人及所爱子
与我食者乃与汝法王即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与之夜叉食竟为王说偈云一
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王闻欢喜书写流布无有悔恨毗
沙门遂复本身赞云奇特夫人及子犹存如故王者佛是昔为法尚尔今何速灭释
曰此即妻子是实乞者是化此破菩萨执者如净名云十方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
后一依子立愿生自巳心如巳骨肉等故
馀通依上三立愿。
然所施化实应成四句一乞者是化所施
为实如贤愚经说毗沙门化作夜叉从王
乞子等此破菩萨执故(然所施下第二料拣言如贤愚经毗
沙门等者即第一经因梵王请佛说法佛辞众此垢蔽不如速灭梵王遂引昔缘劝
佛昔无数劫为生求法乃至一偈以身心妻子而用施与何不念昔而欲弃生过去
久远于𨶒浮提有大国王号修楼婆领此世界八万四千小国初以财施后思以坚
实法施遂募说者毗沙门王见欲往试变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钩牙外出头
发悉竖诣王宫门云我能说法王请入宫欲请说法彼云先以所爱夫人及所爱子
与我食者乃与汝法王即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与之夜叉食竟为王说偈云一
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王闻欢喜书写流布无有悔恨毗
沙门遂复本身赞云奇特夫人及子犹存如故王者佛是昔为法尚尔今何速灭释
曰此即妻子是实乞者是化此破菩萨执者如净名云十方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
音释¶ 第 579a 页
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现作广王故云破菩萨执)。
二乞者是实所施是化如摄论说毗荀陀
王舍子与婆罗门是化无恼以菩萨方便
满乞意故(二乞者是实者引第十一梁摄论云或现种种本生由逼恼他
及逼恼怨对令他相爱利益安乐心释论曰为化邪见众生不信因果令得正法离
恶修善故化现种种本生如毗荀陀王舍儿与婆罗门非是逼恼他此儿是化作何
以故菩萨无逼恼此人生彼人安乐故又如药藏菩萨令眉絺王与毗提诃王相逼
恼此亦是化作后悉令相爱利益安乐心菩萨行如是事有何利益论曰生他信心
为先后于三乘圣道中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萨甚深制差别)三者俱化
旁誓众生(三俱化可知)四者俱实复有二种一
始行者欲将施时再三本问故瑜伽三十
九说施妻子时先当晓喻令喜终不强逼
令其忧恼于来乞者虽以正言晓喻不施
怨家等二根熟者其所施人多与菩萨同
结志愿互为主伴今将为施遂本所祈故
二乞者是实所施是化如摄论说毗荀陀
王舍子与婆罗门是化无恼以菩萨方便
满乞意故(二乞者是实者引第十一梁摄论云或现种种本生由逼恼他
及逼恼怨对令他相爱利益安乐心释论曰为化邪见众生不信因果令得正法离
恶修善故化现种种本生如毗荀陀王舍儿与婆罗门非是逼恼他此儿是化作何
以故菩萨无逼恼此人生彼人安乐故又如药藏菩萨令眉絺王与毗提诃王相逼
恼此亦是化作后悉令相爱利益安乐心菩萨行如是事有何利益论曰生他信心
为先后于三乘圣道中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萨甚深制差别)三者俱化
旁誓众生(三俱化可知)四者俱实复有二种一
始行者欲将施时再三本问故瑜伽三十
九说施妻子时先当晓喻令喜终不强逼
令其忧恼于来乞者虽以正言晓喻不施
怨家等二根熟者其所施人多与菩萨同
结志愿互为主伴今将为施遂本所祈故
音释¶ 第 579b 页
下经云生生行施处愿常以我施(四俱实者如一
切施王施儿与婆罗门婆罗门鞭打而持去至一树下更欲打之树神手拟婆罗门
婆罗门即倒神欲断彼命夺王子送还王子告神请勿害之我若再还令我父王檀
行不足即为不孝之子神遂放之此即妻子同行也尚须自舍身命岂有辞苦而退
言生生行施处者即七十五释迦女瞿波昔缘中事当时妙德童女欲事太子太子
要云恐为其障修菩萨道彼女意云我无染心请为主者偈白太子中有偈云无量
劫顶戴广大金刚山若能眷纳我甘心受此苦无量生死海以我身肉施汝得法王
处愿令我亦然若能眷纳我与我为主者生生行施处愿常以我施释曰斯皆根熟
之者)。】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妻子善根𢌞向为令
众生皆悉證得无碍解脱无著智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庄严舍宅及诸资具随有
乞求一切施与行布施法于家无著远离一
切居家觉观厌恶家业资生之具不贪不味
心无系著知家易坏心恒厌舍都于其中无
切施王施儿与婆罗门婆罗门鞭打而持去至一树下更欲打之树神手拟婆罗门
婆罗门即倒神欲断彼命夺王子送还王子告神请勿害之我若再还令我父王檀
行不足即为不孝之子神遂放之此即妻子同行也尚须自舍身命岂有辞苦而退
言生生行施处者即七十五释迦女瞿波昔缘中事当时妙德童女欲事太子太子
要云恐为其障修菩萨道彼女意云我无染心请为主者偈白太子中有偈云无量
劫顶戴广大金刚山若能眷纳我甘心受此苦无量生死海以我身肉施汝得法王
处愿令我亦然若能眷纳我与我为主者生生行施处愿常以我施释曰斯皆根熟
之者)。】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妻子善根𢌞向为令
众生皆悉證得无碍解脱无著智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庄严舍宅及诸资具随有
乞求一切施与行布施法于家无著远离一
切居家觉观厌恶家业资生之具不贪不味
心无系著知家易坏心恒厌舍都于其中无
音释¶ 第 580a 页
所爱乐但欲出家修菩萨行以诸佛法而自
庄严一切悉舍心无中悔常为诸佛之所赞
叹舍宅财物随处所有悉以惠施心无恋著
见有乞求心生喜庆。」
【五十七施宅舍可知。】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舍离妻子成就出家第一之乐愿一切
众生解脱家缚入于非家诸佛法中修行梵
行愿一切众生舍离悭垢乐一切施心无退
转愿一切众生永离家法少欲知足无所藏
积愿一切众生出世俗家住如来家愿一切
众生得无碍法灭除一切障碍之道愿一切
众生离家属爱虽现居家心无所著愿一切
众生善能化诱不离家法说佛智慧愿一切
众生身现在家心常随顺佛智而住愿一切
庄严一切悉舍心无中悔常为诸佛之所赞
叹舍宅财物随处所有悉以惠施心无恋著
见有乞求心生喜庆。」
【五十七施宅舍可知。】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舍离妻子成就出家第一之乐愿一切
众生解脱家缚入于非家诸佛法中修行梵
行愿一切众生舍离悭垢乐一切施心无退
转愿一切众生永离家法少欲知足无所藏
积愿一切众生出世俗家住如来家愿一切
众生得无碍法灭除一切障碍之道愿一切
众生离家属爱虽现居家心无所著愿一切
众生善能化诱不离家法说佛智慧愿一切
众生身现在家心常随顺佛智而住愿一切
音释¶ 第 580b 页
众生在居家地住于佛地普令无量无边众
生发欢喜心。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舍宅时善根回向为
令众生成就菩萨种种行愿神通智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种种园林台榭游戏
快乐庄严之处作是念言我当为一切众生
作好园林我当为一切众生示现法乐我当
施一切众生欢喜之意我当示一切众生无
边喜乐我当为一切众生开净法门我当令
一切众生发欢喜心我当令一切众生得佛
菩提我当令一切众生成满大愿我当于一
切众生犹如慈父我当令一切众生智慧观
察我当施一切众生资生之具我当于一切
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五十八施园林等施行中二先标起念。】
生发欢喜心。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舍宅时善根回向为
令众生成就菩萨种种行愿神通智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种种园林台榭游戏
快乐庄严之处作是念言我当为一切众生
作好园林我当为一切众生示现法乐我当
施一切众生欢喜之意我当示一切众生无
边喜乐我当为一切众生开净法门我当令
一切众生发欢喜心我当令一切众生得佛
菩提我当令一切众生成满大愿我当于一
切众生犹如慈父我当令一切众生智慧观
察我当施一切众生资生之具我当于一切
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五十八施园林等施行中二先标起念。】
音释¶ 第 581a 页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诸善根时于恶
众生不生疲厌亦不误起弃舍之心设满世
间一切众生悉不知恩菩萨于彼初无嫌恨
不生一念求反报心但欲灭其无量苦恼于
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著普观诸法真实
之相发大誓愿灭众生苦永不厌舍大乘志
愿灭一切见修诸菩萨平等行愿。」
【后佛子下离过成德馀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八之一
** 音释
懈惰
(懈古隘切怠也惰徒卧切慢也)。
恪
(克各切敬也)。
技艺
(技奇寄切
方术也艺鱼祭切才能也)。
宽宥
(宥于救切谓宽之而巳未全放也)。
怡畅
(怡弋支切怡悦也畅尺亮切通畅也)。
匮
(求位切竭也)。
履践
(履力纸切蹈也
践才线切蹋也)。
阿兰若
(梵语也此云闲静处若尔者切)。
摩诃衍
(梵语
音释¶ 第 581b 页
也此云大乘衍以浅切)。
屣
(所𦂶切履也)。
[𪍿]
(古猛切麦也)。
瞤
(舒闰切目
动也)。
痒
(余两切肤欲搔也)。
苏
(孙租切死而更生也)。
屣
(所𦂶切履也)。
[𪍿]
(古猛切麦也)。
瞤
(舒闰切目
动也)。
痒
(余两切肤欲搔也)。
苏
(孙租切死而更生也)。
音释¶ 第 582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八之二 盟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已摄诸善根悉
以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念念滋生无量善
法成就无上园林之心愿一切众生得不动
法见一切佛皆令欢喜愿一切众生乐法园
苑得诸佛刹园苑妙乐愿一切众生得净妙
心常见如来神足园林愿一切众生得佛戏
乐常善游戏智慧境界愿一切众生得游戏
乐普诣佛刹道场众会愿一切众生成就菩
萨解脱游戏尽未来劫行菩萨行心无疲倦
愿一切众生见一切佛充满法界发广大心
住佛园林愿一切众生悉能遍往一切佛刹
一一刹中供养诸佛愿一切众生得善欲心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已摄诸善根悉
以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念念滋生无量善
法成就无上园林之心愿一切众生得不动
法见一切佛皆令欢喜愿一切众生乐法园
苑得诸佛刹园苑妙乐愿一切众生得净妙
心常见如来神足园林愿一切众生得佛戏
乐常善游戏智慧境界愿一切众生得游戏
乐普诣佛刹道场众会愿一切众生成就菩
萨解脱游戏尽未来劫行菩萨行心无疲倦
愿一切众生见一切佛充满法界发广大心
住佛园林愿一切众生悉能遍往一切佛刹
一一刹中供养诸佛愿一切众生得善欲心
音释¶ 第 582b 页
清净庄严一切佛刹。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一切园林台榭善根
回向为令众生见一切佛游戏一切佛园林
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作百千亿那由他无量无
数广大施会。」
【五十九设大施会初施行中初总标。】
「一切清净诸佛印可终不损恼于一众生普
令众生远离众恶净三业道成就智慧。」
【次一切下离过成德择薪而囊滤水而用
不强乞求名不恼众生今多反此岂成大
益。】
「开置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清净境界
积集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资生妙物。」
【次开置下略显仪式。】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一切园林台榭善根
回向为令众生见一切佛游戏一切佛园林
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作百千亿那由他无量无
数广大施会。」
【五十九设大施会初施行中初总标。】
「一切清净诸佛印可终不损恼于一众生普
令众生远离众恶净三业道成就智慧。」
【次一切下离过成德择薪而囊滤水而用
不强乞求名不恼众生今多反此岂成大
益。】
「开置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清净境界
积集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资生妙物。」
【次开置下略显仪式。】
音释¶ 第 583a 页
「发甚难得菩提之心行无限施令诸众生住
清净道初中后善生净信解随百千亿无量
众生心之所乐悉令欢喜以大慈悲救护一
切承事供养三世诸佛为欲成就一切佛种
修行布施心无中悔增长信根成满胜行念
念增进檀波罗蜜。」
【次发甚难得下显施所依心成波罗蜜。】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
众生发大乘心悉得成就摩诃衍施愿一切
众生皆悉能行大会施尽施善施最胜施无
上施最无上施无等等施超诸世间施一切
诸佛所称叹施愿一切众生作第一施主于
诸恶趣勉济众生皆令得入无碍智道修平
等愿如实善根得无差别證自境智愿一切
众生安住寂静诸禅定智入不死道究竟一
音释¶ 第 583b 页
切神通智慧勇猛精进具足诸地庄严佛法
到于彼岸永不退转愿一切众生设大施会
终不疲厌给济众生无有休息究竟无上一
切种智愿一切众生恒勤种植一切善根到
于无量功德彼岸愿一切众生常蒙诸佛之
所称叹普为世间作大施主功德具足充满
法界遍照十方施无上乐愿一切众生设大
施会广集善根等摄众生到于彼岸愿一切
众生成最胜施普令众生住第一乘愿一切
众生为应时施永离非时大施究竟愿一切
众生成就善施到佛丈夫大施彼岸愿一切
众生究竟常行大庄严施尽以一切诸佛为
师悉皆亲近兴大供养愿一切众生住清净
施集等法界无量福德到于彼岸愿一切众
生于诸世间为大施主誓度群品住如来地
到于彼岸永不退转愿一切众生设大施会
终不疲厌给济众生无有休息究竟无上一
切种智愿一切众生恒勤种植一切善根到
于无量功德彼岸愿一切众生常蒙诸佛之
所称叹普为世间作大施主功德具足充满
法界遍照十方施无上乐愿一切众生设大
施会广集善根等摄众生到于彼岸愿一切
众生成最胜施普令众生住第一乘愿一切
众生为应时施永离非时大施究竟愿一切
众生成就善施到佛丈夫大施彼岸愿一切
众生究竟常行大庄严施尽以一切诸佛为
师悉皆亲近兴大供养愿一切众生住清净
施集等法界无量福德到于彼岸愿一切众
生于诸世间为大施主誓度群品住如来地
音释¶ 第 584a 页
是为菩萨摩诃萨设大施会善根回向。
为令众生行无上施究竟佛施成就善施不
可坏施供诸佛施无恚恨施救众生施成一
切智施常见诸佛施善精进施成就一切菩
萨功德诸佛智慧广大施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一切资生之物心无
贪惜不求果报于世富乐无所希望离妄想
心。」
【六十施资具者以别说诸门不可尽故末
后总说一切资具文但有二一施行二回
向行以邻后都结故缺后二今初有四一
施时离过。】
「善思惟法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审观一切诸
法实性。」
【二善思惟下辨施所依。】
为令众生行无上施究竟佛施成就善施不
可坏施供诸佛施无恚恨施救众生施成一
切智施常见诸佛施善精进施成就一切菩
萨功德诸佛智慧广大施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一切资生之物心无
贪惜不求果报于世富乐无所希望离妄想
心。」
【六十施资具者以别说诸门不可尽故末
后总说一切资具文但有二一施行二回
向行以邻后都结故缺后二今初有四一
施时离过。】
「善思惟法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审观一切诸
法实性。」
【二善思惟下辨施所依。】
音释¶ 第 584b 页
「随诸众生种种不同所用所求各各差别成
办无量资生之具所有严饰悉皆妙好行无
边施行一切施尽内外施。」
【三随诸众生下正明施行。】
「行此施时增志乐力获大功德成就心宝常
能守护一切众生皆令发生殊胜志愿初未
曾有求反报心所有善根等三世佛悉以圆
满一切种智。」
【四行此施下显所成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布施所有善根回向
众生。」
【二佛子下明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
愿一切下正显。】
「愿一切众生清净调伏愿一切众生灭除烦
恼严净一切诸佛刹土愿一切众生以清净
音释¶ 第 585a 页
心于一念中周遍法界愿一切众生智慧充
满虚空法界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普入三
世调伏众生于一切时常转清净不退法轮
愿一切众生具一切智善能示现神通方便
饶益众生愿一切众生悉能悟入诸佛菩提
尽未来劫于十方世界常说正法曾无休息
令诸众生普得闻知愿一切众生于无量劫
修菩萨行悉得圆满愿一切众生于一切世
界若染若净若小若大若粗若细若覆若仰
或一庄严或种种庄严所可演说在世界数
诸世界中修菩萨行靡不周遍愿一切众生
于念念中常作三世一切佛事教化众生向
一切智。」
【显中十愿资生多种愿亦类别一施洗涤
资具愿二施扫拭资具愿馀可准思又资
满虚空法界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普入三
世调伏众生于一切时常转清净不退法轮
愿一切众生具一切智善能示现神通方便
饶益众生愿一切众生悉能悟入诸佛菩提
尽未来劫于十方世界常说正法曾无休息
令诸众生普得闻知愿一切众生于无量劫
修菩萨行悉得圆满愿一切众生于一切世
界若染若净若小若大若粗若细若覆若仰
或一庄严或种种庄严所可演说在世界数
诸世界中修菩萨行靡不周遍愿一切众生
于念念中常作三世一切佛事教化众生向
一切智。」
【显中十愿资生多种愿亦类别一施洗涤
资具愿二施扫拭资具愿馀可准思又资
音释¶ 第 585b 页
具总明愿亦总发未必别配。
上来依标别
显善根回向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一切所须以如
是等阿僧祇物而为给施。」
【第三从佛子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下总
结多门善根回向别不可尽故此总明文
分二别先结善根即前施行后佛子下结
前回向今初分三一结所施物谓菩萨所
施非止六十故等以僧祇二为令下结施
所为三时十方下结能施心。】
「为令佛法相续不断大悲普救一切众生安
住大慈修菩萨行于佛教诲终无违犯以巧
方便修行众善不断一切诸佛种性随求悉
与而无患厌一切悉舍未曾中悔常勤回向
一切智道。」
上来依标别
显善根回向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一切所须以如
是等阿僧祇物而为给施。」
【第三从佛子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下总
结多门善根回向别不可尽故此总明文
分二别先结善根即前施行后佛子下结
前回向今初分三一结所施物谓菩萨所
施非止六十故等以僧祇二为令下结施
所为三时十方下结能施心。】
「为令佛法相续不断大悲普救一切众生安
住大慈修菩萨行于佛教诲终无违犯以巧
方便修行众善不断一切诸佛种性随求悉
与而无患厌一切悉舍未曾中悔常勤回向
一切智道。」
音释¶ 第 586a 页
【二中文含二意以初贯后即是所为若依
大悲等而行布施是施所依所为即通为
自他所依则自心所住瑜伽三十九云又
诸菩萨于诸有怨以慈意乐而行惠施于
诸有苦以悲意乐于诸有德以喜意乐于
诸有恩亲善同意以舍意乐而行惠施当
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文中初句总
后大悲下别显不断之相谓以四等心而
行万行为相续不断初悲次慈不断一切
下明其大舍后段广明大喜又下离相亦
是起舍。】
「时十方国土种种形类种种趣生种种福田
皆来集会至菩萨所种种求索菩萨见已普
皆摄受心生欢喜如见善友大悲哀悯思满
其愿舍心增长无有休息亦不疲厌随其所
音释¶ 第 586b 页
求悉令满足离贫穷苦。」
【三结能施心中四初对多田生喜离过。】
「时诸乞者心大欣庆转更称传赞扬其德美
声遐布悉来归往菩萨见已欢喜无量。」
【二时诸乞下明其田弥多其喜弥广。】
「假使百千亿那由他劫受帝释乐无数劫受
夜摩天乐无量劫受兜率陀天乐无边劫受
善变化天乐无等劫受他化自在天乐不可
数劫受梵王乐不可称劫受转轮王王三千
乐不可思劫受遍净天乐不可说劫受净居
天乐悉不能及。」
【三假使下校量显广略举十王所受之乐
不及菩萨喜乐之心其中色天缺于光音
若依璎珞十五轮王则二禅王当第十三
应言王二千乐若王三千即当第十四觉
【三结能施心中四初对多田生喜离过。】
「时诸乞者心大欣庆转更称传赞扬其德美
声遐布悉来归往菩萨见已欢喜无量。」
【二时诸乞下明其田弥多其喜弥广。】
「假使百千亿那由他劫受帝释乐无数劫受
夜摩天乐无量劫受兜率陀天乐无边劫受
善变化天乐无等劫受他化自在天乐不可
数劫受梵王乐不可称劫受转轮王王三千
乐不可思劫受遍净天乐不可说劫受净居
天乐悉不能及。」
【三假使下校量显广略举十王所受之乐
不及菩萨喜乐之心其中色天缺于光音
若依璎珞十五轮王则二禅王当第十三
应言王二千乐若王三千即当第十四觉
音释¶ 第 587a 页
德光相轮作三界王当等觉菩萨也又依
十大数不可思后有不可量今文缺此则
似梵本脱于二禅四禅巳上虽舍受相应
地无报乐而有定乐凡是禅定皆有轻安
适悦之乐故又五那含分有解脱乐故无
色界中报非显现故此不言若依大丈夫
行论中菩萨喜乐过于世间及二乘涅槃
今但是世间者净居天中兼二乘乐(若依璎珞
者即三贤十圣等妙二觉至随好品善广今引此中然是一禅梵王若依大丈夫行
论之有一卷成禅云大丈夫论广说世间今之事皆不及菩萨见乞欢喜未举解
脱之乐亦不能及即过二乘也)。】
「菩萨摩诃萨见乞者来欢喜爱乐欣庆踊跃
信心增长志乐清净诸根调顺信解成满乃
至增进诸佛菩提。」
【四菩萨摩诃萨下结喜广深何等菩萨见
十大数不可思后有不可量今文缺此则
似梵本脱于二禅四禅巳上虽舍受相应
地无报乐而有定乐凡是禅定皆有轻安
适悦之乐故又五那含分有解脱乐故无
色界中报非显现故此不言若依大丈夫
行论中菩萨喜乐过于世间及二乘涅槃
今但是世间者净居天中兼二乘乐(若依璎珞
者即三贤十圣等妙二觉至随好品善广今引此中然是一禅梵王若依大丈夫行
论之有一卷成禅云大丈夫论广说世间今之事皆不及菩萨见乞欢喜未举解
脱之乐亦不能及即过二乘也)。】
「菩萨摩诃萨见乞者来欢喜爱乐欣庆踊跃
信心增长志乐清净诸根调顺信解成满乃
至增进诸佛菩提。」
【四菩萨摩诃萨下结喜广深何等菩萨见
音释¶ 第 587b 页
乞生喜谓施行熟故施障尽故言施障者
瑜伽三十九云又诸菩萨于施障及对治
如实了知施障有四一先未惯习二施物
鲜缺三耽著上妙物四欣乐当来具足财
果云何对治若现有施物乞者现前而施
心不发应观此心由往习故今若不施后
世之中定背施行故应励力思择而行惠
施二观宿业过今受饥渴乏少之苦尚应
亡躯况有少活命而不行施三应观妄乐
能生当苦四应观当果是邪果报速灭离
散求大菩提(瑜伽三十九云等者于中有三初标举二列障三明治前
二具论文对治中略取论意耳然论文繁广[(冰-水+〡)*ㄆ]义无遗论后结云如是菩萨四种施
障当知四种能对治智对治于彼一者觉悟二者忍受众苦三者遍知颠倒四者见
一切行性不坚牢是诸菩萨由前二种能对治智决定堪能正行惠施由后一种能
对治智能正摄受施福胜果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
瑜伽三十九云又诸菩萨于施障及对治
如实了知施障有四一先未惯习二施物
鲜缺三耽著上妙物四欣乐当来具足财
果云何对治若现有施物乞者现前而施
心不发应观此心由往习故今若不施后
世之中定背施行故应励力思择而行惠
施二观宿业过今受饥渴乏少之苦尚应
亡躯况有少活命而不行施三应观妄乐
能生当苦四应观当果是邪果报速灭离
散求大菩提(瑜伽三十九云等者于中有三初标举二列障三明治前
二具论文对治中略取论意耳然论文繁广[(冰-水+〡)*ㄆ]义无遗论后结云如是菩萨四种施
障当知四种能对治智对治于彼一者觉悟二者忍受众苦三者遍知颠倒四者见
一切行性不坚牢是诸菩萨由前二种能对治智决定堪能正行惠施由后一种能
对治智能正摄受施福胜果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
音释¶ 第 588a 页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善根为欲利益一切
众生故回向为欲安乐一切众生故回向为
令一切众生得大义利故回向为令一切众
生悉得清净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求菩
提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得平等故回向
为令一切众生悉得贤善心故回向为令一
切众生悉入摩诃衍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
悉得贤善智慧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具
普贤菩萨行愿满十力乘现成正觉故回向。」
【第二结前回向回向随义已具上文今但
结其回向所为则显前来别别回向不出
于此可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身
口意业皆悉解脱无著无系。」
【大文第二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
音释¶ 第 588b 页
是回向时下杂相回向即向实际行称涅
槃此彰行深前彰行广深广同时言不并
耳文分为二先正明离相后菩萨如是观
察下不碍随相前中三初略标二无众生
下别显三何以故下徵释今初三句解脱
是总不著于解不系于缚是真解脱。】
「无众生想无命者想无补伽罗想无人想无
童子想无生者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
【二别显中分二一内绝想念故无缚解二
佛子下触境离染故无缚解今初分二先
明绝想后如是下彰其行成前中又二先
绝我想但法上妄执故具如前释(先绝我者即欢
喜行中)。】
「无有想无无想无今世后世想无死此生彼
想无常想无无常想无三有想无无三有想
槃此彰行深前彰行广深广同时言不并
耳文分为二先正明离相后菩萨如是观
察下不碍随相前中三初略标二无众生
下别显三何以故下徵释今初三句解脱
是总不著于解不系于缚是真解脱。】
「无众生想无命者想无补伽罗想无人想无
童子想无生者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
【二别显中分二一内绝想念故无缚解二
佛子下触境离染故无缚解今初分二先
明绝想后如是下彰其行成前中又二先
绝我想但法上妄执故具如前释(先绝我者即欢
喜行中)。】
「无有想无无想无今世后世想无死此生彼
想无常想无无常想无三有想无无三有想
音释¶ 第 589a 页
非想非非想。」
【后无有想下绝其法想前段以法夺我今
则以我除法既无有我则无我所故法我
无碍文有六对一不于法体起增减想二
于法时离三世想三于分位离流转想四
于法义离断常想五于影像离依处想六
于法本遣心非心想(一不于法体者一切法体不出有无定有
则增益定无则损减四于诸法者就一有上即有常无常义从缘而有即是无常不
从缘有即名为常五三有器界唯识顿变名为影像为生所依想即是心非想非心
六于法本遣心非心想以上诸句皆有想言一切诸法皆想所持通是有心之义心
为法本故忘心即为非想人并遣之故云六于法本遣心非心想耳)。
无知所以下经自释今且略明初对为总
言无有想者有即空故二空一味等无差
故言无无想乃有五意一以事例无有法
触目尚不生想无法无物安可念耶一者
【后无有想下绝其法想前段以法夺我今
则以我除法既无有我则无我所故法我
无碍文有六对一不于法体起增减想二
于法时离三世想三于分位离流转想四
于法义离断常想五于影像离依处想六
于法本遣心非心想(一不于法体者一切法体不出有无定有
则增益定无则损减四于诸法者就一有上即有常无常义从缘而有即是无常不
从缘有即名为常五三有器界唯识顿变名为影像为生所依想即是心非想非心
六于法本遣心非心想以上诸句皆有想言一切诸法皆想所持通是有心之义心
为法本故忘心即为非想人并遣之故云六于法本遣心非心想耳)。
无知所以下经自释今且略明初对为总
言无有想者有即空故二空一味等无差
故言无无想乃有五意一以事例无有法
触目尚不生想无法无物安可念耶一者
音释¶ 第 589b 页
相无来去故谓有本自无非有去无来即
以此义则无可无也故无无想三者有即
非有不可谓之为有况得言无则言思道
断四者假非有以遣有非谓有于非有故
复遣之五者以是法无我理非是断无必
不碍有故无无也故下释云非有非非有
矣有无既寂俱及俱非岂当有寄馀对例
知(有即空故者约缘有明二空一味等无差故约真如说皆无有义然法相所立
依他缘有圆成性有今明缘有故非有二空为性性即非有言无无想者初一遣无
物之无如虚空龟毛兔角等二明缘有即无故净名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
空明有即无故此明非灭色之空也三明遣无为有四遣无为非有三四俱遣以空
为有义五者上四遣病明非有此句显实明非有不碍有故故下释云非有非非有
矣引證也此非非有即是非无但言非无含义则少言非非有含义则多但言非无
得前二义后之二义言非非有方始摄也然第一义即古人云我言非有者但言非
是有非谓是非有五明有即空故非有空即有故非非有上之五句但顺经文以为
以此义则无可无也故无无想三者有即
非有不可谓之为有况得言无则言思道
断四者假非有以遣有非谓有于非有故
复遣之五者以是法无我理非是断无必
不碍有故无无也故下释云非有非非有
矣有无既寂俱及俱非岂当有寄馀对例
知(有即空故者约缘有明二空一味等无差故约真如说皆无有义然法相所立
依他缘有圆成性有今明缘有故非有二空为性性即非有言无无想者初一遣无
物之无如虚空龟毛兔角等二明缘有即无故净名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
空明有即无故此明非灭色之空也三明遣无为有四遣无为非有三四俱遣以空
为有义五者上四遣病明非有此句显实明非有不碍有故故下释云非有非非有
矣引證也此非非有即是非无但言非无含义则少言非非有含义则多但言非无
得前二义后之二义言非非有方始摄也然第一义即古人云我言非有者但言非
是有非谓是非有五明有即空故非有空即有故非非有上之五句但顺经文以为
音释¶ 第 590a 页
二句此下总遣四句合上即俱句相夺即俱非有无之本既无俱句非俱何立)末
对总结前有无等想总名为想一切都绝
是曰无想假非想以遣想非有非想故云
非非想馀义例知(末对释结句非非想中唯取第四意耳亦可兼
于第五不碍想耳)。】
「如是非缚回向非缚解回向非业回向非业
报回向非分别回向非无分别回向非思回
向非思巳回向非心回向非无心回向。」
【二显行成文有五对初对为总由绝如是
我法想故无有缚解谓非想故非缚非非
想故非解下四对别初对唯语于缚但因
果之异由无作者及受者故次对双显缚
解由无有无等想故即显上来有分别业
无分别业二皆绝故次双显二业行俱为
思行后为思巳后对亦双明缚解即思所
对总结前有无等想总名为想一切都绝
是曰无想假非想以遣想非有非想故云
非非想馀义例知(末对释结句非非想中唯取第四意耳亦可兼
于第五不碍想耳)。】
「如是非缚回向非缚解回向非业回向非业
报回向非分别回向非无分别回向非思回
向非思巳回向非心回向非无心回向。」
【二显行成文有五对初对为总由绝如是
我法想故无有缚解谓非想故非缚非非
想故非解下四对别初对唯语于缚但因
果之异由无作者及受者故次对双显缚
解由无有无等想故即显上来有分别业
无分别业二皆绝故次双显二业行俱为
思行后为思巳后对亦双明缚解即思所
音释¶ 第 590b 页
依王有心则生死波浪无心则同乎外道
又以无心为是则未免于有故皆非之(次对
双显者以分别为缚无分别为解也次对双显二业者即思及思已而为二也后对
亦双明缚解者有心则生死波浪故非心回向无心则同乎外道故非无心回向此
则无不碍有义又以无心下拂迹以明前意言有心为非有者有起动也言无心为
非者无观照也此则寂不失照后意则寂乎唯寂二皆有理)。】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著内不著
外不著能缘不著所缘不著因不著果不著
法不著非法不著思不著非思。」
【第二触境离染无缚解者文分为三初明
无著次辨不缚后明不解心染于境故名
为著由境缠心故名为缚楞伽云心缚于
境界觉想智随转此之谓也离于心境故
名为解今初无著中初牒前起后谓内无
想念回向之时则于诸境心无所著文有
又以无心为是则未免于有故皆非之(次对
双显者以分别为缚无分别为解也次对双显二业者即思及思已而为二也后对
亦双明缚解者有心则生死波浪故非心回向无心则同乎外道故非无心回向此
则无不碍有义又以无心下拂迹以明前意言有心为非有者有起动也言无心为
非者无观照也此则寂不失照后意则寂乎唯寂二皆有理)。】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著内不著
外不著能缘不著所缘不著因不著果不著
法不著非法不著思不著非思。」
【第二触境离染无缚解者文分为三初明
无著次辨不缚后明不解心染于境故名
为著由境缠心故名为缚楞伽云心缚于
境界觉想智随转此之谓也离于心境故
名为解今初无著中初牒前起后谓内无
想念回向之时则于诸境心无所著文有
音释¶ 第 591a 页
十六句初十句五对显界处空故不染著
内谓六入外谓六尘次对兼前即十八界
能缘是识所缘通于内外因果一对即界
处为缘所生之法法与非法总显诸法通
其三义一则有无二则善恶三则性相巳
如上辨末后一对别语业体性相。】
「不著色不著色生不著色灭不著受想行识
不著受想行识生不著受想行识灭。」
【后之六句显不著蕴大般若中观色等有
三一相二生灭三无生灭今不著前二即
契无生灭不著色者即是色相知色缘成
如聚沫故不著生灭者生无所来灭无所
至故由此则入无生灭理后之四蕴但相
有异馀二并同已遣三科则无所遗矣。】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能于此诸法不著则不
内谓六入外谓六尘次对兼前即十八界
能缘是识所缘通于内外因果一对即界
处为缘所生之法法与非法总显诸法通
其三义一则有无二则善恶三则性相巳
如上辨末后一对别语业体性相。】
「不著色不著色生不著色灭不著受想行识
不著受想行识生不著受想行识灭。」
【后之六句显不著蕴大般若中观色等有
三一相二生灭三无生灭今不著前二即
契无生灭不著色者即是色相知色缘成
如聚沫故不著生灭者生无所来灭无所
至故由此则入无生灭理后之四蕴但相
有异馀二并同已遣三科则无所遗矣。】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能于此诸法不著则不
音释¶ 第 591b 页
缚色不缚色生不缚色灭不缚受想行识不
缚受想行识生不缚受想行识灭。」
【二佛子下明其不缚缚著虽异义不出前。】
「若能于此诸法不缚则亦于诸法不解。」
【三若能下明其不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
离缚取解未免于缚故复遣之遣之又遣
以至无遣傥然无寄理自玄会矣(若本无缚其谁
求解者即闇用净名不二法门中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
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
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傥然无寄者此言出肇公百论序彼有二对具云其为论
也言而无当破而无报傥然靡据而事不失真萧焉无寄而理自玄会反本之道著
乎兹矣释曰此通说论旨前对不失事后对不失理虽不据说于事理而契当于事
理今疏合其二对但取不失于理以是离相回向故傥者俶傥广雅云俶傥者卓异
也谓无所依据卓异系象而暗与理会矣)。】
「何以故。」
缚受想行识生不缚受想行识灭。」
【二佛子下明其不缚缚著虽异义不出前。】
「若能于此诸法不缚则亦于诸法不解。」
【三若能下明其不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
离缚取解未免于缚故复遣之遣之又遣
以至无遣傥然无寄理自玄会矣(若本无缚其谁
求解者即闇用净名不二法门中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
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
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傥然无寄者此言出肇公百论序彼有二对具云其为论
也言而无当破而无报傥然靡据而事不失真萧焉无寄而理自玄会反本之道著
乎兹矣释曰此通说论旨前对不失事后对不失理虽不据说于事理而契当于事
理今疏合其二对但取不失于理以是离相回向故傥者俶傥广雅云俶傥者卓异
也谓无所依据卓异系象而暗与理会矣)。】
「何以故。」
音释¶ 第 592a 页
【三徵释中先徵意云设我假立法体不无
今无念著其故何耶。】
「无有少法若现生若已生若当生无法可取
无法可著一切诸法自相如是无有自性自
性相离。」
【后释意云法性尔故文分为二初总显法
体离相后非一下别彰所离今初先显法
体无生故不可取著即般若中第三义也
三世求生不可得故从无而有故名为生
已生巳有不可名生如母已有不名生故
未生未有亦不名生若未生名生众生菩
提应名为生诸未生法悉应名生现在之
法刹那不住恒属已未离于已未无别现
故为生之理不出三世三世既无生将安
寄既无有生则亦无灭无生无灭则无境
音释¶ 第 592b 页
可取于何执著(三世求生者即总显文意是中论三时门从无而有
故名为生者立生之理下别出三世求不得生相已生未生正生为三已未不生理
易彰显现在正生之理隐故以不住故过未分之则无现在之正生也正同净名若
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以无住故即属
已未从为生之理下结成无生)次应问云生是能生之相
可许推无所相法体岂应非有故复释云
一切诸法自相如是离生灭外有为法体
不可得故从缘而生相即无相故生即无
生故此显相空次应问云法从缘生相可
触目云何言无故复释云从缘而生无自
性故此显性空自性相离双结上二又显
法本自离非推之使离。】
「非一非二非多非无量非小非大非狭非广
非深非浅非寂静非戏论非处非非处非法
非非法非体非非体非有非非有。」
故名为生者立生之理下别出三世求不得生相已生未生正生为三已未不生理
易彰显现在正生之理隐故以不住故过未分之则无现在之正生也正同净名若
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以无住故即属
已未从为生之理下结成无生)次应问云生是能生之相
可许推无所相法体岂应非有故复释云
一切诸法自相如是离生灭外有为法体
不可得故从缘而生相即无相故生即无
生故此显相空次应问云法从缘生相可
触目云何言无故复释云从缘而生无自
性故此显性空自性相离双结上二又显
法本自离非推之使离。】
「非一非二非多非无量非小非大非狭非广
非深非浅非寂静非戏论非处非非处非法
非非法非体非非体非有非非有。」
音释¶ 第 593a 页
【二别彰所离者上但云离为离何相谓一
二等文有十对初二约数次二约量外望
论大小内望论广狭次二约理智浅深约
事理静论语识智次二约教法处非处者
邪正教相对法非法者善恶相对后二约
体相初对约体色心之体不可得故离色
心外非体之法亦叵得故后对约相为法
之相不出有无设非有非无若有此者亦
不出有若无此句亦不出无但遣有无万
法斯寂由离性相故触法斯非(静论语识智者然依
智不依识识是戏论智是寂静今并双非则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矣即法四依
四依之义下文当释)。】
「菩萨如是观察诸法则为非法于言语中随
世建立非法为法不断诸业道不舍菩萨行
求一切智终无退转了知一切业缘如梦音
音释¶ 第 593b 页
声如响众生如影诸法如幻而亦不坏因缘
业力了知诸业其用广大解一切法皆无所
作行无作道未尝暂废。」
【第二菩萨如是观察下不碍随相者凡情
封执𩼟言生滞闻于离相则谓乖前随相
之言失于业果菩提之行故此略为双会
二文言随相者约随俗说言离相者约胜
义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此之谓也
(诸佛依二谛者即中论四谛品下更偈云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
别于一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前已引竟)然俗是真俗则不
坏假名而说实相故云观察诸法则为非
法真是俗真故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故
云于言语中随世建立非法为法由建立
故不断诸业道则不坏世间不舍下不坏
出世因果次了知下却释观察诸法则为
业力了知诸业其用广大解一切法皆无所
作行无作道未尝暂废。」
【第二菩萨如是观察下不碍随相者凡情
封执𩼟言生滞闻于离相则谓乖前随相
之言失于业果菩提之行故此略为双会
二文言随相者约随俗说言离相者约胜
义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此之谓也
(诸佛依二谛者即中论四谛品下更偈云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
别于一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前已引竟)然俗是真俗则不
坏假名而说实相故云观察诸法则为非
法真是俗真故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故
云于言语中随世建立非法为法由建立
故不断诸业道则不坏世间不舍下不坏
出世因果次了知下却释观察诸法则为
音释¶ 第 594a 页
非法初了俗即真而不坏俗谓依他业缘
等皆如梦幻无真实故俗即为真由即俗
而真故不坏因果本来自真不假坏故不
妨了业其用广大谓业虽如幻一念幻恶
长劫沉沦一念幻善远阶佛果故云广大
次解一切下明了俗即真不碍修真无作
真道尚须修行若不修行不契真故况不
坏俗宁无修證随相离相准此应知此二
无碍异于凡小(然俗是真俗下融上二谛成无碍义)。】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住一切智若处非处普
皆回向一切智性于一切处皆悉回向无有
退转。」
【大文第三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住一切下
释回向名文分为二初总释后以何下别
释今初住一切智是自善根由此能成下
等皆如梦幻无真实故俗即为真由即俗
而真故不坏因果本来自真不假坏故不
妨了业其用广大谓业虽如幻一念幻恶
长劫沉沦一念幻善远阶佛果故云广大
次解一切下明了俗即真不碍修真无作
真道尚须修行若不修行不契真故况不
坏俗宁无修證随相离相准此应知此二
无碍异于凡小(然俗是真俗下融上二谛成无碍义)。】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住一切智若处非处普
皆回向一切智性于一切处皆悉回向无有
退转。」
【大文第三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住一切下
释回向名文分为二初总释后以何下别
释今初住一切智是自善根由此能成下
音释¶ 第 594b 页
诸义故若处已下释平等随顺义若约对
境处即是善非处为恶若约自行处即随
相非处离相处非处殊皆向智性于一切
处悉皆回向是随顺一切善根义回向智
性是回向义无有退转是坚固义又向智
性亦坚固义。】
「以何义故说名回向永度世间至于彼岸故
名回向永出诸蕴至于彼岸故名回向度言
语道至于彼岸故名回向离种种想至于彼
岸故名回向永断身见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永离依处至于彼岸故名回向永绝所作至
于彼岸故名回向永出诸有至于彼岸故名
回向永舍诸取至于彼岸故名回向永出世
法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二别释中三初假徵起释回向义二佛子
境处即是善非处为恶若约自行处即随
相非处离相处非处殊皆向智性于一切
处悉皆回向是随顺一切善根义回向智
性是回向义无有退转是坚固义又向智
性亦坚固义。】
「以何义故说名回向永度世间至于彼岸故
名回向永出诸蕴至于彼岸故名回向度言
语道至于彼岸故名回向离种种想至于彼
岸故名回向永断身见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永离依处至于彼岸故名回向永绝所作至
于彼岸故名回向永出诸有至于彼岸故名
回向永舍诸取至于彼岸故名回向永出世
法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二别释中三初假徵起释回向义二佛子
音释¶ 第 595a 页
下释随顺义三又佛子释坚固一切善根
义今初然随相之名以坚固心修诸善行
皆愿众生向菩提果不言自显而离相受
称非释不知所以偏明故徵起云离相之
中无能所殊以何义故说名回向下随顺
等例此可知(然随相之名下疏文有二一辩来意)略显十义
虽一离相得成回向谓但能离相顺一切
智则自度世等至于彼岸岂非回向义耶
(二略显十义下正明离相受回向名前即假徵此下解释于中有二先总)一过
世八法至不动岸(后一过世八法下别各随所趣立彼岸别今初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之八法即世间法八法不动名不动岸)二度我我
所至解脱岸(二依蕴计我故有二我若离二我名为解脱)三离
寻伺至实际岸(三寻伺即言语道道是因故实际绝言故)四灭
尽诸想至实智岸(四念想观除为实智故)五离烦恼
本至有馀岸(五身见以为烦恼障本故但能断便是有馀)六离
义今初然随相之名以坚固心修诸善行
皆愿众生向菩提果不言自显而离相受
称非释不知所以偏明故徵起云离相之
中无能所殊以何义故说名回向下随顺
等例此可知(然随相之名下疏文有二一辩来意)略显十义
虽一离相得成回向谓但能离相顺一切
智则自度世等至于彼岸岂非回向义耶
(二略显十义下正明离相受回向名前即假徵此下解释于中有二先总)一过
世八法至不动岸(后一过世八法下别各随所趣立彼岸别今初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之八法即世间法八法不动名不动岸)二度我我
所至解脱岸(二依蕴计我故有二我若离二我名为解脱)三离
寻伺至实际岸(三寻伺即言语道道是因故实际绝言故)四灭
尽诸想至实智岸(四念想观除为实智故)五离烦恼
本至有馀岸(五身见以为烦恼障本故但能断便是有馀)六离
音释¶ 第 595b 页
苦依身至无馀岸(六苦依身即为依处智所依身身智俱亡为无
馀也)七出一切业至施等岸(七施等即是所作善法故)八
出三界至无住涅槃岸(八菩萨出有入无而无染故为无住
岸)九尽有漏至法身岸(九證于法身是无漏界故)十出
生住灭见至自觉圣智岸(十生住异灭即是有为世间之
法觉心现量生灭流注无有自性故成自觉圣智岸也)。】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则为随顺佛
住随顺法住随顺智住随顺菩提住随顺义
住随顺回向住随顺境界住随顺行住随顺
真实住随顺清净住。」
【二释随顺然下二段兼显益相正为释名
亦应徵云实际之内谁是能随谁是所随
故此释云但能如是离相回向自然随顺
佛法智等以佛法等实为体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则为了达一切
馀也)七出一切业至施等岸(七施等即是所作善法故)八
出三界至无住涅槃岸(八菩萨出有入无而无染故为无住
岸)九尽有漏至法身岸(九證于法身是无漏界故)十出
生住灭见至自觉圣智岸(十生住异灭即是有为世间之
法觉心现量生灭流注无有自性故成自觉圣智岸也)。】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则为随顺佛
住随顺法住随顺智住随顺菩提住随顺义
住随顺回向住随顺境界住随顺行住随顺
真实住随顺清净住。」
【二释随顺然下二段兼显益相正为释名
亦应徵云实际之内谁是能随谁是所随
故此释云但能如是离相回向自然随顺
佛法智等以佛法等实为体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则为了达一切
音释¶ 第 596a 页
诸法则为承事一切诸佛无有一佛而不承
事无有一法而不供养无有一法而可灭坏
无有一法而可乖违无有一物而可贪著无
有一法而可厌离不见内外一切诸法有少
灭坏违因缘道法力具足无有休息。」
【三释坚固一切善根亦合徵云实际非相
何名坚固实际无差何名一切此释意云
如是离相回向方名坚固凡是有相可破
坏故但能离相自成诸善诸善皆以实际
而为体故于中一不了法无相不名为了
故二佛以法为身心诣于法为事佛故三
若身承事则有事不事若事于理则一事
一切事佛无二体故四如理修行真供养
故五相即无相不须灭坏六无非无相不
可乖违七八染净皆空无贪无厌九世间
事无有一法而不供养无有一法而可灭坏
无有一法而可乖违无有一物而可贪著无
有一法而可厌离不见内外一切诸法有少
灭坏违因缘道法力具足无有休息。」
【三释坚固一切善根亦合徵云实际非相
何名坚固实际无差何名一切此释意云
如是离相回向方名坚固凡是有相可破
坏故但能离相自成诸善诸善皆以实际
而为体故于中一不了法无相不名为了
故二佛以法为身心诣于法为事佛故三
若身承事则有事不事若事于理则一事
一切事佛无二体故四如理修行真供养
故五相即无相不须灭坏六无非无相不
可乖违七八染净皆空无贪无厌九世间
音释¶ 第 596b 页
常住故无少灭坏随缘起灭故不违因缘
十究此根源法力方具又由无碍故名具
足。】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随顺坚固一切
善根回向。」
【第三依释结名可知。】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常为诸佛之所护
念坚固不退入深法性修一切智随顺法义
随顺法性随顺一切坚固善根随顺一切圆
满大愿具足随顺坚固之法一切金刚所不
能坏于诸法中而得自在。」
【大文第二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下明
位果随离无二招斯十果。】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方观察众会观察
法界巳入于字句甚深之义修习无量广大
十究此根源法力方具又由无碍故名具
足。】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随顺坚固一切
善根回向。」
【第三依释结名可知。】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常为诸佛之所护
念坚固不退入深法性修一切智随顺法义
随顺法性随顺一切坚固善根随顺一切圆
满大愿具足随顺坚固之法一切金刚所不
能坏于诸法中而得自在。」
【大文第二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下明
位果随离无二招斯十果。】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方观察众会观察
法界巳入于字句甚深之义修习无量广大
音释¶ 第 597a 页
之心以大悲心普覆世间长去来今佛种性
心入于一切诸佛功德成就诸佛自在力身
观诸众生心之所乐随其善根所可成熟依
法性身为现色身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第二应颂先说因缘有十二句初一总辨
仪式后一总明所依前文屡释中间十句
别显二义初二仪式一观所被二彻事理
上观察言通心及眼下辨所依一依教智
次下三句依广大心初句为总大悲普覆
即上广心长佛种性即前大心次二句上
依果德一依说德二依说身次二依权智
观乐观宜后句依体起用。】
「菩萨现身作国王于世位中最无等福德威
光胜一切普为群萌兴利益。
其心清净无染著于世自在咸遵敬弘宣正
心入于一切诸佛功德成就诸佛自在力身
观诸众生心之所乐随其善根所可成熟依
法性身为现色身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第二应颂先说因缘有十二句初一总辨
仪式后一总明所依前文屡释中间十句
别显二义初二仪式一观所被二彻事理
上观察言通心及眼下辨所依一依教智
次下三句依广大心初句为总大悲普覆
即上广心长佛种性即前大心次二句上
依果德一依说德二依说身次二依权智
观乐观宜后句依体起用。】
「菩萨现身作国王于世位中最无等福德威
光胜一切普为群萌兴利益。
其心清净无染著于世自在咸遵敬弘宣正
音释¶ 第 597b 页
法以训人普使众生获安隐。
现生贵族升王位常依正教转法轮禀性仁
慈无毒虐十方敬仰皆从化。
智慧分别常明了色相才能皆具足临驭率
土靡不从摧伏魔军悉令尽。
坚持净戒无违犯决志堪忍不动摇永愿蠲
除忿恚心常乐修行诸佛法。」
【后正显偈四十一颂长分为三初五偈颂
行所依身次饮食下三十偈半颂依身起
行后随顺下有五偈半颂释名中随顺等
义兼颂位果。】
「饮食香鬘及衣服车骑床褥座与灯菩萨悉
以给济人并及所馀无量种。
为利益故而行施令其开发广大心于尊胜
处及所馀意皆清净生欢喜。
现生贵族升王位常依正教转法轮禀性仁
慈无毒虐十方敬仰皆从化。
智慧分别常明了色相才能皆具足临驭率
土靡不从摧伏魔军悉令尽。
坚持净戒无违犯决志堪忍不动摇永愿蠲
除忿恚心常乐修行诸佛法。」
【后正显偈四十一颂长分为三初五偈颂
行所依身次饮食下三十偈半颂依身起
行后随顺下有五偈半颂释名中随顺等
义兼颂位果。】
「饮食香鬘及衣服车骑床褥座与灯菩萨悉
以给济人并及所馀无量种。
为利益故而行施令其开发广大心于尊胜
处及所馀意皆清净生欢喜。
音释¶ 第 598a 页
菩萨一切皆周给内外所有悉能舍必使其
心永清净不应暂尔生狭劣。
或施于头或施眼或施于手或施足皮肉骨
髓及馀物一切皆舍心无吝。
菩萨身居大王位种族豪贵人中尊开口出
舌施群生其心欢喜无忧恋。
以彼施舌诸功德回向一切诸众生普愿藉
此胜因缘悉得如来广长舌。
或施妻子及王位或施其身作僮仆其心清
净常欢喜如是一切无忧悔。
随所乐求咸施与应时给济无疲厌一切所
有皆能散诸来求者普满足。
为闻法故施其身修诸苦行求菩提复为众
生舍一切求无上智不退转。
以于佛所闻正法自舍其身充给侍为欲普
音释¶ 第 598b 页
救诸群生发生无量欢喜心。
彼见世尊大导师能以慈心广饶益是时踊
跃生欢喜听受如来深法味。
菩萨所有诸善根悉以回向诸众生普皆救
护无有馀永使解脱常安乐。
菩萨所有诸眷属色相庄严能辩慧华鬘衣
服及涂香种种庄严皆具足。
此诸眷属甚希有菩萨一切皆能施专求正
觉度群生如是之心无暂舍。
菩萨如是谛思惟备行种种广大业悉以回
向诸含识而不生于取著心。
菩萨舍彼大王位及以国土诸城邑宫殿楼
阁与园林僮仆侍卫皆无吝。
彼于无量百千劫处处周行而施与因以教
导诸群生悉使超升无上岸。
彼见世尊大导师能以慈心广饶益是时踊
跃生欢喜听受如来深法味。
菩萨所有诸善根悉以回向诸众生普皆救
护无有馀永使解脱常安乐。
菩萨所有诸眷属色相庄严能辩慧华鬘衣
服及涂香种种庄严皆具足。
此诸眷属甚希有菩萨一切皆能施专求正
觉度群生如是之心无暂舍。
菩萨如是谛思惟备行种种广大业悉以回
向诸含识而不生于取著心。
菩萨舍彼大王位及以国土诸城邑宫殿楼
阁与园林僮仆侍卫皆无吝。
彼于无量百千劫处处周行而施与因以教
导诸群生悉使超升无上岸。
音释¶ 第 599a 页
无量品类各差别十方世界来萃止菩萨见
巳心欣庆随其所乏令满足。
如三世佛所回向菩萨亦修如是业调御人
尊之所行悉皆随学到彼岸。」
【二中分两先十九偈颂随相回向于中初
一颂标后三颂结中间皆颂广显标显二
文影略不具。】
「菩萨观察一切法谁为能入此法者云何为
入何所入如是布施心无住。
菩萨回向善巧智菩萨回向方便法菩萨回
向真实义于其法中无所著。
心不分别一切业亦不染著于业果知菩提
性从缘起入深法界无违逆。
不于身中而有业亦不依止于心住智慧了
知无业性以因缘故业不失。
音释¶ 第 599b 页
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著未来事不于现
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后菩萨观察下十一偈半颂离相回向文
分四别第一五偈颂内绝想念于中初句
总显观力次句人空馀皆法空知菩提等
者菩提性净不碍从缘净法为缘有菩提
起起即无性不违法界是性起菩提(菩提性净
下有二菩提一性净二圆净从缘起者即是圆净圆净复二一明缘起万行为缘故
二明性起全是真如性净功德之所显故又缘起无性即性净故广如出现此亦法
华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义耳前巳广引)若业
依身有则不由心若住心中则有心皆业
既许有心无业则业假缘生其性安有(若业
依身下释不于身中而有业偈)。】
「菩萨已到色彼岸受想行识亦如是超出世
间生死流其心谦下常清净。
音释¶ 第 600a 页
谛观五蕴十八界十二种处及已身于此一
一求菩提体性毕竟不可得。」
【二菩萨已到下二偈颂触境离染由到不
可得岸故无所著。】
「不取诸法常住相于断灭相亦不著法性非
有亦非无业理次第终无尽。
不于诸法有所住不见众生及菩提十方国
土三世中毕竟求之无可得。」
【三有二偈颂前徵释。】
「若能如是观诸法则如诸佛之所解虽求其
性不可得菩萨所行亦不虚。
菩萨了法从缘有不违一切所行道开示解
说诸业迹欲使众生悉清净是为智者所行
道一切如来之所说。」
【四二偈半颂不碍随相馀并可知。】
音释¶ 第 600b 页
「随顺思惟入正义自然觉悟成菩提诸法无
生亦无灭亦复无来无有去。
不于此死而生彼是人悟解诸佛法了达诸
法真实性而于法性无分别。
知法无性无分别此人善入诸佛智法性遍
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
馀亦无形相而可得。
一切诸佛所觉了悉皆摄取无有馀虽说三
世一切法如是等法悉非有。
如诸法性遍一切菩萨回向亦复然如是回
向诸众生常于世间无退转。」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八之二
** 音释
萃
(秦醉切聚也)。
爨
(七乱切炊爨也)。
滤
(良据切漉去滓也)。
傥
(他曩切或
然之辞)。
伺
(相吏切察也)。
俶
(他历切)。
音释¶ 第 60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