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552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一 途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光明觉品第九」

【解此一品略以五门初来意中自有其十
一为答前所依果问故然古德对前二品
巳答二问此品正答三问谓长行放光答
佛威德见成正觉答成菩提文殊说偈正
答佛法性问今更一解谓长行但现相答
巳如前说偈中具答三问谓初五答菩提
次一答威德后四答法性二为广名号品
总标多端故正广种种观察是意业故三
者即说十信之体性故如下三会将说正
位皆有偈赞此其类也四显实遍故但所
说有二一佛二法佛有二一身二名法亦
音释¶ 第 553a 页
有二一权二实前但佛名遍此显身遍四
谛即实之权遍此品显即权之实遍故五
现验故上二云遍众未目睹今光示遍相
故六显总遍故前但名谛别遍今此一会
即遍法界一一皆悉同时同处同众同说
同遍故七显圆遍故谓前显差别一切方
能遍一切今显无差别一切即圆融遍一
切故八与下经为其则故谓下经结通云
遍一切者皆如此辨以如来一乘圆教于
须弥山等一类世界施化分齐皆若此故
九示前神通相故上云现通如何现耶一
会不动遍法界故十为显理事俱无障碍
令舍执从法故此意虽通在文遍显有上
诸义故此品来也(前但名谛别遍等者如名号品如来于此名悉
达等在密训等名则不同十方例然谛名亦耳此是一重别遍二者名遍而非是谛
音释¶ 第 553b 页
遍谛遍而不是名遍故云名谛别遍今此一会即遍法界者经云如于此处见佛世
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彼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阎浮提中亦如是座此是总遍
相也对上二别亦有二总一总遍诸处二主伴时处等皆遍也言同时者无前后也
言同处者此有二处一者约主同在普光明殿二者约伴同居金色世界等言同众
者亦有二众一约主佛十刹尘数菩萨围绕二约伴众谓文殊等诸来菩萨亦各领
十佛刹尘故言同说者一切处文殊同时发声而说颂故法界皆同说十信故言同
遍者结上诸同谓主伴时处皆悉遍也七显圆遍者问此与第六有何异耶第六亦
名谛别遍今亦云差别方能遍第六云一会即遍今此亦云无差别一切遍二相难
分答细寻方别前是总别对此是圆别对二处别则大同而圆总则异前言总别者
别则此界他界名各不同总则处处皆同此一今圆别者别则要有差别方能遍故
若不差别不能遍也圆则不要差别而能周遍周遍之法一一圆融故云无差别一
切即圆融遍一切上一切字是主伴处众是能遍之一切下一切字但是所遍一切
处耳而言圆融者一会即是彼一切会亦非此会处处到也即此即彼即一即多故
云圆融又第六约所遍处以论总别东名非西名所遍别也此会即彼会所遍处总
也七约能遍以论圆别要将差别之法方能普遍是身名别也今是圆融无差别之
音释¶ 第 554a 页
法即能遍故名为圆也前别如列宿遍九天此别如一月落百川故前云别则二处
大同大同者有小异故前总如一云之满宇宙此圆如和香之遍一室故云总圆诚
有异也)第二释名者一开二合。
初开者光
明体也觉者用也此二各二谓光有身智
二光觉有觉知觉悟又光有能照所照觉
有能觉所觉(初开者下文亦有二初正有三重义含四对一二光二二
觉三能所能所中义分之为二一上二光能所二下二觉能所)如来放身
光照事法界令菩萨觉知见事无碍文殊
演智光双照事理令众觉悟法之性相(如来
放身光下二别示上来四对之相谓分二光各属文殊及佛二觉别配身智二光而
二光中各有雨重能所谓如来放身光身能照也照事法界所照也令菩萨觉知即
能觉也见事无碍是所觉也所觉即照所成益上即长行中事二文殊以智光即能
照也双照事理即所照也令众觉悟即能觉也法之性相即所觉也所觉亦照所成
益即偈颂中意)二合者良以事理俱融唯一无碍
境故得一事即遍无边而不坏本相(二合者下
音释¶ 第 554b 页
合上四对义有五重文有六节一合二境即前所照若事理不融馀皆不合故先明
之言故得一事下即前所觉见事无碍)身智无二唯一无碍
光故涅槃经琉璃光菩萨处云光明者名
为智慧(身智无二者二合二光引涅槃證者琉璃光菩萨放身光明文殊乃
云光明者名为智慧则知二光不别即第二十一经)知悟不殊唯一
平等觉悟之心知无事非理故(知悟不殊下三合二
觉谓前身光照文殊等觉知如来光照我刹然文殊等知是无知之知故名悟心之
知知事即理二觉合也不同凡小取事理相)又此二光不异觉
境(又此二光下四合能所二种能所一时双合则能照所照能觉所觉皆性融故
举一全收)此三圆融唯无碍之法界(此三圆融者五总融
上三上虽四对体唯有三谓能觉之光所照之境所成之觉三对六法举一全收为
一法界此上五重合竟)虽平等绝相不坏光明之觉
品中辨此故以为名(虽平等下结成品名上开多约相合多约
性即开即合不坏性相故云光明觉也)若从开释光明之觉
光明有觉之用通依主有财若从合说光
音释¶ 第 555a 页
明即觉可持业也。

第三宗趣者以身智二光无碍觉悟为宗
令物生信为趣又释名并是品宗来意尽
为意趣(又释名并是者立名从所宗故来意辩意趣故故贤首以此释名为
其品宗以此来意为其意趣)第四解疑妨问此足轮光
何时放耶若说名谛竟如何佛刹菩萨众
数并同名号如先巳放前何不说答是前
名号品放但前二品明文殊此会说法不
俟光照今辨百亿刹中乃至遍法界说故
须光以显示其所来菩萨即前菩萨故并
全同(四解疑妨文有三重初一具疑难光何时放滞二途故若说名下蹑迹申
难答中初指前说决其所疑二为其解释谓前二品未要放光故前不明此中始要
故此方说此中菩萨即是牒前故前十方一一别说此则并牒)次有妨云
光照百亿百亿何不照此释云此为主故
若彼为主则说彼照又疑云下光既穷法
音释¶ 第 555b 页
界金色更在何许当刹当刹有本会处皆
去十刹主伴遍故(下光既穷法界下三唯疑不难但疑金色等何
所在故是不决耳疑意云此界放光而金色等去于此界各十佛刹今若主佛至东
十佛刹处放光则是文殊所从之刹若更至东十刹金色乃在放光之西九方例然
故云金色更在何所举初为例九色例然后当刹下答答意云主刹向东放光馀之
十刹一时向东主刹如车毂十方金色等则如辐辋车毂若移辐辋皆移故下经云
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皆有百亿阎浮提一切如来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
方各有一大菩萨所从来刹谓金色世界等如向东既尔遍馀九方亦然故主与伴
一时俱遍既遍法界总是娑婆亦遍法界皆是金色遍法界皆是妙色十色皆遍且
依此会馀会遍等己如玄中)。】

「尔时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

【第五释文大分为二初如来放光二照此
下光至分齐今初足下放者表信四义一
自下而上信最初故二最卑微故三为行
本故智论第九云足下放光者身得住处
音释¶ 第 556a 页
皆由于足四显信该果海巳满足故轮义
亦然圆无缺故言百亿光者以遍法界所
照之刹皆百亿故(智度论下即第九论释经从足下千辐轮相中
放六百万亿光明表说六度故义有两意此是初意第二意云复次一身中虽头贵
而足贱佛不自贵光不为利养是故于贱处放光彼约教相故作是释今文约表故
不正用即是第二最卑微故摄之)。】

「照此三千大千世界。」

【第二光至分齐者此中光照大数约其现
文且有二十六节前九别名后十七同辨
即为十段若据实义应有等法界无尽之
节节节有偈中上本经必应广说然非多
度放光亦非一度放光次第照于多节唯
一放光同时顿照尽空世界但为言不并
彰说有前后随机心现节节各见则如来
光明节节而照金色文殊节节而至乃至
音释¶ 第 556b 页
法界各见亦尔在佛文殊节节皆遍如月
普照百川各见若法界机顿见前来诸类
所见信会既尔住行等会同遍亦然(随机心现
下次通难难云既一时顿照何以有二十六节等耶释云随机见故在佛文殊下三
拣滥云何滥耶上释妨中文有三节一机节节见二光节节照三文殊节节至如第
一百亿内机则非百世界中机百世界中机则非千世界中机则应第一节中文殊
如来非第二节中文殊如来故今释云唯第一机节节互非下二节节皆遍如第一
三千佛光即是第二乃至遍法界光文殊亦尔正遍第一节文殊即遍法界而节节
见者但由机感故云百川各见机复有差若未入法界节节不同巳入法界皆如文
殊诸节顿见)十段之中文各有二皆长行佛以
身光照现事境令众目睹偈颂文殊智光
赞述事理令众悟入十段依答文三初五
答菩提即分为五初一总显菩提超情二
通显菩提因果三显八相菩提四显菩提
体性五显菩提之因今初长行中二先照
音释¶ 第 557a 页
本界染净二如此处下现自法会普遍之
相前中三初总标分齐二百亿阎浮下别
显所照三其中下类结明显。
今初言三
千大千者俱舍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
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
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梵
世谓即初禅故云同一成坏以三度积故
曰三千略去小中举其末后故云大千(俱舍
论者此文易了总以喻显一小千界如一千钱一中千界如千贯钱大千世界如千
个千贯而但取于初禅为数巳上不说若举二禅巳上则不同一成坏火灾所坏唯
初禅故故正理三十一云少光等天非小千摄积小千为中千积中千为大千亦不
摄彼)长阿含十八杂阿含十六正理三十一
及瑜伽智论杂集显扬亦不殊此有云然
显扬第一明三千世界三灾所坏故知初
禅小千二禅中千三禅大千若金光明直
音释¶ 第 557b 页
至非想皆云百亿意在遍诸天故此经文
中但至色顶约无色无处故今依二经(长阿
含下二例同馀文下引二经四论并同俱舍俱舍是十一瑜伽第二智论第十一杂
集第六显扬第一有云显扬者即刊定记意上即论文故彼论释三千意云如是三
千三灾所坏谓水火风故知初禅巳下即刊定取意解释谓火灾坏初禅水灾坏二
禅风灾坏三禅明知说小千但数初禅若数中千即数二禅以二禅量等中千故若
数大千即数三禅三禅量等大千故是知有百亿初禅有百万二禅一千三禅唯一
四禅然若语量即如向说所引文證义则不成以言三千皆许三灾坏故若中千数
于二禅二禅即火灾不坏等思之正义如前引俱舍正理已释若金光明者经云是
诸人王手擎香炉供养经时其香遍布于一念顷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乃
至百亿非非想天今依二经者即金光明及此经文约有所处但至色顶约该地法
遍于四空四空无处随处得果如在欲界得无色定即于欲界而受果报故无别处
摄在二界然皆通于二十八天若尔与诸经论云何会释意云且如二禅直语其量
等千初禅以小千初禅向上取之则有千二禅如是百亿初禅向上取之则有百亿
四禅譬如夏云普覆九洲若以洲取则有九云若以郡取则四百馀云若以县取千
音释¶ 第 558a 页
数未多或言一云普覆万国或言万国各有夏云思之可见)。】

「百亿阎浮提百亿弗婆提百亿瞿耶尼百亿
郁单越百亿大海百亿轮围山。」

【二别显所照中初现人中二现八相三现
诸天初中阎浮提者新云赡部俱舍云阿
耨达池岸有树名赡部因以名洲提者此
云洲也东弗婆提者此云胜身身胜馀洲
故西衢耶尼此云牛货以牛货易故北郁
单越此云胜生以定寿千岁衣食自然故
大海者即外咸海也(俱舍云者即第十一论释无热池意云于
此池侧有赡部林其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号论
更不释有云以此洲南狭北阔树叶头大后小似此洲故未见有释若立世阿毗昙
云树在此洲之南西瞿耶尼亦云瞿陀尼瞿即牛也陀尼货也北洲新云俱卢馀文
可知)百亿轮围者一四天下一小铁围故中
者有千大者唯一皆云百亿者此方黄帝
音释¶ 第 558b 页
算法数有三等谓上中下下等数法十十
变之中等百百变之上等倍倍变之今此
三千若以小数计有万亿今约中数从千
巳上百百变之则有百亿(若以小数者小数即下等十十
变也谓十小千为万百小千为亿千小千为中千巳有十亿更千中千为一大千一
千中千即为千个十亿故为万亿今约中数者谓从千巳上方百百变之谓百小千
方为一万千个小千为中千方是十万十个中千始为百万方是一亿既十中千为
一亿今有千个中千故有百亿)故唐三藏译为百亿俱胝
测公深密记第六云俱胝相传释有三种
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由此三千
以俱胝数或至百数或至千数或至百千
唐三藏译是千万也故至百数(故唐三藏下二引證
既译百亿为百俱胝俱胝存其梵言亿是此语故二义同也次引测公三种俱胝證
百亿为百俱胝或至百数者即三千有百亿是也以千万为俱胝故或至千数者以
百万为俱胝谓小数数之中千有百万个小千方是一亿今大千有千中千故为千
音释¶ 第 559a 页
亿或至百千者即以十万为一俱胝故中千巳有百俱胝千个中千方为大千大千
则有百千俱胝也故疏云唐三藏译是千万为俱胝故三千有百俱胝俱胝即亿)。

又依俱舍译洛叉为亿此译俱胝为亿故
下光照一亿十亿等梵本皆云俱胝总由
俱胝之数不同故也(又依俱舍下三会释俱胝不同言俱舍译
洛叉为亿者亦是十一论释水轮云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馀凝结
成金初以唐言十一亿二万由旬下句梵语云下八洛叉水则八亿由旬为水三亿
二万由旬为金故知洛叉为亿也阿僧祗品云一百洛叉为一俱胝则俱胝义当于
兆良以俱胝有三等故则俱舍洛叉云亿当十万之亿下云一百洛叉为一俱胝则
当千万之亿也)。】

「百亿菩萨受生百亿菩萨出家百亿如来成
正觉百亿如来转法轮百亿如来入涅槃。」

【二现八相中文有五相受生含三佛成道
后始放光明却现初生及后涅槃者约微
细门融三世故亦非能照是报所照是化
音释¶ 第 559b 页
以放光身在摩竭故此经报化融故大菩
萨等化处见报下位之机报处见化二不
并故能照所照唯是一佛显佛自在超思
议故(约微细门者一中顿具一切诸法炳然齐现名微细门故说一相之中具
馀七相如在母胎即具馀七今在成正觉相中具馀七也言融三世亦即十世隔法
异成门受生是过去涅槃是未来故亦非能照者拣滥释也二不并者报处见化见
化不见报非谓报化并现故也)。】

「百亿须弥山王百亿四天王众天百亿三十
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化乐天
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众天百亿光音天
百亿遍净天百亿广果天百亿色究竟天其
中所有悉皆明现。」

【三百亿须弥下现诸天中举须弥者二天
所依故。】

「如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
音释¶ 第 560a 页
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其百亿阎浮提中
百亿如来亦如是坐。」

【二现自法会中二先现本会此是一会遍
一切处非是多处各别有会乃至法界亦
如是遍此圆融法非思之境(非是多处者亦是拣滥恐
人误解若多处有会似如十人为会十会在一室中一灯照了令人顿见十会百人
今不尔也一会遍一切处者如于一室悬百面镜中有十人共为一会则百镜中有
百会也)。】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名
曰文殊师利菩萨觉首菩萨财首菩萨宝首
菩萨功德首菩萨目首菩萨精进首菩萨法
首菩萨智首菩萨贤首菩萨是诸菩萨所从
来国所谓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
薝卜华色世界优钵罗华色世界金色世界
音释¶ 第 560b 页
宝色世界金刚色世界玻瓈色世界平等色
世界此诸菩萨各于佛所净修梵行所谓不
动智佛无碍智佛解脱智佛威仪智佛明相
智佛究竟智佛最胜智佛自在智佛梵智佛
观察智佛。」

【二悉以佛神力下现新集众言佛神力者
亦即是前各随其类现神通也文有四段
谓总显列名刹号佛名皆同名号品中但
增百亿为异耳。】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
发声说此颂言。」

【偈文分二先彰说人后显偈辞今初言一
切处文殊者略申三义一约当节如初节
中百亿佛前有百亿文殊为一切也各各
皆说当节之偈故文皆云各于佛所(一切处文
音释¶ 第 561a 页
殊略申三义者第一义约文即是以应就机令百川中一时见月各各皆说当节之
偈者如百亿内同说若有见正觉偈第二节内同说众生无智慧偈然有四句一一
切处文殊同说一偈是一切即一二但一文殊十节说偈是一即一切三各于佛所
即一唯是一四诸处文殊各偈不同即是一切中一切)二一文殊从
一处东来即从一切处东来至一法会即
至一切法会故虽东来而即一切处以是
法界即体之用身故(二一文殊下第二释约义复语其实德如
前溪之月即是后溪及千江百川之月全入前溪所以尔者一切处月不离本月故
本月落溪则千处俱落)三约表法文殊乃是不动智
之妙用触境斯了六根三业尽是文殊实
相体周万像森罗无非般若何有一处非
文殊哉下九节中皆有二段仿此可知(三约
表者文殊主般若门若约观照般若智了万境无非般若若白日丽天无物不照若
实相般若无法非实相故无非般若犹水遍波无波非水大般若云般若波罗蜜多
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若色清净
音释¶ 第 561b 页
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通于观照及实相也)。】

「若有见正觉解脱离诸漏不著一切世彼非
證道眼。」

【二正显偈辞然释此偈有通有别通者此
明菩提超情别谓显前光中所见之事于
中又二一约境谓融前所照显理法故二
约观谓令大众泯绝诸见于所照事不生
执取然观资理成理由观显故通而释之
即明菩提超情大分为二初一反显馀九
顺释今初反显违理之失谓菩提体德超
绝一切佛地论明佛非漏非无漏亦应于
世非著非无著今乃见佛内离诸漏外不
著世则有漏可离有世不著取舍未亡此
见违理故非道眼證道眼者无分别故(然观
资理成者以贤首有上二意各别科文初约境显理中十偈为三初一法超情表次
音释¶ 第 562a 页
八会事归理后一事如理融成前一会即一切会等事无障碍也二约心令泯绝诸
见依此释经十偈为六初之二颂颂于放光佛令离见次一颂会前光所照处以明
离见三有三颂会前所现本法会等以明离见四有二颂别会诸菩萨大众以明离
见五有一颂会前所照众生六末后一颂明前法会周遍所由今疏意明不为两般
合成一释显理离见二义相成故总出所以云观资理成若不见理不成观照理由
观显者不得观照安能会理理无废兴弘之由人故观成契理诸见自亡故合为一
释皆带显理破见之义一一具于通别二意故初偈反显明违理起见为过失生后
九顺明会理则理显而见息也)。】

「若有知如来体相无所有修习得明了此人
疾作佛。」

【馀偈顺显见理之益皆上三句观相下句
观益于中九偈各是一义且分为四初六
观佛次一趣求次一观生后一了法初中
初偈正显佛菩提性本来自空称此而知
则无上失体谓真性相谓德相并性无所
音释¶ 第 562b 页
有竟何所离本无有著谁为无著如是知
者名为正解修习明了斯为正行下句观
益言疾作佛者约文殊门情尽理现即名
作佛约普贤门信终圆收约行布说则不
见此理成佛未期他皆仿此(本无有著者如黐胶粘人
则有著不著之者虚空不粘谁为不著空中胶者情尽理现即名作佛者此顺禅宗
即事理无碍门也约普贤门正是华严即事事无碍门也约行布说此为千里之初
步也)。】

「能见此世界其心不摇动于佛身亦然当成
胜智者。」

【次一偈依正等观佛菩提性依正无二故
亦显光所照处以明离见谓上半于前所
见世界令离妄动知真法界不应动故次
句例前八相佛身亦同平等不动而了故
成胜智(亦显光明等者上约通明今约别说令离妄动即是破见知真法界
音释¶ 第 563a 页
不应动故即是显理此句全是大般若曼殊室利分经云若菩萨不动法界知真法
界不应动摇不可思议不可戏论如是能入一切相也不动而了故成胜智者此句
观益诸偈虽同皆是佛果差别之德而皆与观相相顺故蹑不动而知以释当成胜
智)。】

「若于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现前当践
难思位。」

【次偈佛法等观了同体故二念岂生一亦
不存得难思果。】

「若见佛及身平等而安住无住无所入当成
难遇者。」

【次偈生佛等观言身即众生以梵本中云
佛及我故我即行人之身称理普周云平
等住平等则无能所故曰无住我即法性
更不證入法性无性复何所入如是知者
旷世难逢(我即法性下释上平等即无能所故曰无住然有二意一上二
音释¶ 第 563b 页
句明一性不分故无能所犹如一指不能自触二法性无性下明性空故无能所入
亦如虚空不住虚空此亦大般若曼殊室利分意彼经云佛告文殊汝于佛法岂不
趣求文殊言世尊我今不见有法非佛法者何以趣求释曰此即一性意也次佛问
云汝于佛法已成就耶文殊答言我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释曰即性空意
也次佛又言汝岂不得无著性耶文殊答云我即无著岂无著性复得无著释曰即
今疏云我即法性更不證入故)般若文殊分云若知我性
即知无法若知无法即无境界若无境界
即无所依若无所依即无所住也又本会
即住无所住新集则入无所入(般若下引證前即闇
用二意今即显證无住是彼次后经文)问若皆平等云何分
别有三宝耶智论答云平等即是三宝谓
平等即法宝法宝即是佛以未得法不名
佛故得平等法分别有须菩提等(智论答云者即
八十五论亦是经文须菩提问佛若无差别云何有三宝佛答即今疏文)。】

「色受无有数想行识亦然若能如是知当作
音释¶ 第 564a 页
大牟尼。」

【次偈会通平等谓上来主伴依正不离五
蕴五蕴性空即是平等有相差别总名为
数即同无为故非数法离数超世成寂静
果。】

「世及出世见一切皆超越而能善知法当成
大光耀。」

【次偈拂上出世谓真出世者超越入出不
碍照知故成光耀又上第三偈佛即是法
第四偈法即是众第五偈是三宝皆无为
相此偈与虚空等(又上第三偈下收上四偈成一不二法门即净
名经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
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若于一切智发生回向心见心无所生当获
大名称。」
音释¶ 第 564b 页

【二有一偈趣求者以上虽离见而知犹恐
滞寂故上半劝求次句又观性离谓了回
向心本自不生是离相回向也离相求佛
得名称果。】

「众生无有生若得如是智亦复无有坏当成
无上道。」

【三次一偈所见众生亦皆称真故无生坏
知无众生是无上道故下经云无上摩诃
萨远离众生想(故下经云无上摩诃萨远离众生想者即第十六经
无上慧菩萨偈下半云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今无生可坏即离众生想)。】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
无所畏。」

【末后一偈知法即成前法会周遍所由上
半标门即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门也
次一句释所由即十种所由中缘起相由
音释¶ 第 565a 页
门也并如义分齐中谓一与多互相生起
且一依多起则一是所起而无力也多是
能起故有力也以多有力能摄一以一无
力入于多是故此一恒在多中多依一起
准上知之是则此多恒在一中也以俱有
力及俱无力各不并故无彼不相在也以
一有力一无力不相违故有此恒相在也
缘起法界理数常尔称斯而见何所畏哉
由此缘起成前平等由前平等成此缘起
文理昭然不许事事无碍恐未著深思(谓一
与多下上标举二门今正将缘起相由所以释一多相容之门此中大意凡所知所
起即无有力若能知能起即是有力广如玄文由此缘起下结破静法彼云此偈了
一多平等谓解多由一起解一由多生无一不成多无多亦无一了彼一多相由生
起一多之念息一多相平等此会差别归平等性理事无碍非事事无碍应审思其
文勿谬解也释曰今疏即贤首意此公破师言是谬解故今结示即符昔大义中之
音释¶ 第 565b 页
一也此公意云是理事无碍者以例前诸偈多约会事归理一切平等拂诸见以不
合是事事无碍故今先出此偈本意言由此缘起成前平等者上文本会则住无所
住新集则入无所入等皆平等义何以得此皆平等耶特由缘起互相由故且如本
会与彼十方新集之会共成缘起由因本会有十方故十是所起所起无体即是本
会由因十方说本会故本是所起所起无力故入十方故由缘起成前一切皆悉平
等言由前平等成此缘起者谓一有定性不由于多多有定性不由于一今由一无
定性假多而起多无定性由一而生故由无性平等之义方成缘起若有一可一此
是自性一若有多可多此是定性多多若是定性多多不因于一一若是定性一一
不因于多今由多故一此一不自一今由一故多此多不自多多不自多此多则无
力此一不自一此一则无力无力随有力一多互相收故随一佛会即一切佛会法
界一切会即是一法会故此一法会不动而常遍不分而常多前后互相成如何不
信故贤首云缘起法界理数常尔应细深思自当见耳观此疏文似此弟子当听之
时早已不受特令深思故疏结云不信事事无碍恐未著深思也)。】

「尔时光明过此世界遍照东方十佛国土南
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
音释¶ 第 566a 页
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
所有悉皆明现如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
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彼
一一世界中各有百亿阎浮提百亿如来亦
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
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
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第二重光照十方各十佛土者是娑婆邻
次之十刹也。】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
发声说此颂言。

众生无智慧爱剌所伤毒为彼求菩提诸佛
法如是。」

【十偈通显菩提因果分三初偈菩提之因
音释¶ 第 566b 页
次五菩提果用后四令物思齐今初上半
所为谓无明造业爱能润业故生死无穷
如泥中剌不觉其伤如疮中剌为其所毒
下半能为即从痴有爱菩萨悲生非大菩
提莫之能拔无此悲智非佛法故(如泥中者爱欲
所覆犹如溺泥不知其伤言如疮中剌者即是肉剌故涅槃中名为息肉彼十三经
云深观此爱凡有九种一如债有馀二如罗刹妇女三如妙莲华茎下有毒蛇四如
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楼迦子七如疮中息肉八如暴风九如
彗星初一即声闻缘觉馀习二生子便食后食其夫爱食善子后食众生令入三恶
道三五欲华下有爱毒蛇令其命终四强食患下堕三恶道五与爱交通夺其善法
故被驱逐堕三恶道六缠绕凡夫善法令死七如人久患疮中生息肉其人要当勤
心疗治莫生舍心若生舍心息肉增长虫疽复生以是因缘即便命终凡夫愚人五
阴疮痍亦复如是爱于其中而为息肉应当勤心治爱息肉若不治者命终即堕二
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疮中息肉八暴风能偃山夷岳拔树深根爱于父母所而生
恶心拔菩提根九爱之彗星能断一切善根令凡夫人孤穷饥馑今正用疮中息肉
音释¶ 第 567a 页
一义耳)。】

「普见于诸法二边皆舍离道成永不退转此
无等轮。」

【次五菩提果用中初偈悲智双满智见诸
法悲以转授普见通于性相故离二边谓
真故无有俗故无无真故无有则虽无而
有俗故无无则虽有而无虽有而无则不
累于有虽无而有则不滞于无不滞于无
则断灭见息不存于有则常著冰消俱不
俱等何由而有诸边都寂故云皆离(普见通于
性相者此上总释一偈此下别解上半上半云普见于诸法二边皆舍离今应问云
普见诸法如何即能离得二边故今答云通性相故唯见相者即是有边唯见性者
即堕无边性相无碍故离二边中论云虽空而不断虽有而不常即由空有相即离
二边也谓真故下引影公中论序以释之真即是性俗即是相依二谛融故离二边
然二谛之义玄中已明欲释此疏略申四义谓或说妄空真有如涅槃云空者所谓
音释¶ 第 567b 页
生死不空者所谓大般涅槃二者妄有真空即是今文三俱空相待无性故四俱有
性相不坏故于谛常自二故今此正当第二俗有真空义而有四对初对定有无所
在我约真谛上说空是无性空不同无物空也我就俗谛明有此是缘有非定性之
有也二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下一对彰有无体相是不坏有之无不碍无之有故
成中道三虽有而无则不累于有下彰有无之德若是定性之有此有则唯是有不
得即无若是定性之无此无则唯是无不得即有今二互相即故不偏滞四不滞于
无下一对彰有无离过滞空则断累有则常既不滞不累故无断常又释初对双离
有无故云无有无无此成空观第二对不坏有无故云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此成假
观第三对明二谛相即故不偏滞有无故不为有边所动无边所寂成中道观肇公
亦云涉有未始迷虚故常处有而不染此不累有也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證
此不滞于无也第四离过准前有释初对中初句云真故无有无彼定性之有是真
空义下句俗故无无无彼断灭之无故是妙有义第二对亦有亦无义第三对非有
非无义第四对离过则成具德四句也又初对双离二过一离有二离无第二对离
非有非无第三对离亦有亦无第四对总明离过故起信云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
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即斯义也是以结云俱不俱等何由而有谓第四对
音释¶ 第 568a 页
正离断常第三对不偏滞故离于俱句第二对不坏二故离于双非故俱寂也又若
有二可得名俱今有即无故则有外无无可与有俱今无即有故则无外无有可与
无俱故亦有亦无相违不立言不俱不立者若定有有无遮彼有无有俱非句今有
即无何有非无今无即有何有非有故双非亦寂既无有无亦无一异断常来去靡
不皆如故云都寂是以经言二边皆舍离皆舍离者一切二边非局有无又言离者
性自离故不取著故了真性故非有诸边可舍离也)。】

「不可思议劫精进修诸行为度诸众生此是
大仙力。」

【次一美往因行。】

「导师降众魔勇健无能胜光中演妙义慈悲
故如是。」

【次一慈力降魔(次一慈力者大乘力便经说波旬兵众满三十六由
旬围菩提树欲作留难菩萨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八万四千八部大众皆发大菩
提心故云慈力降魔经云导师降众魔慈悲故如是观佛三昧海经第二说观白毫
功德中说慈悲降魔今取意引波旬召诸八部及旷野鬼神十八地狱阎罗王神其
音释¶ 第 568b 页
阿鼻等诸大地狱全至佛所及有无边诸怖畏事一时逼迫菩萨菩萨尔时徐举右
臂申眉间毫下向用拟阿鼻地狱令诸罪人见白毫中流出众水澍如车轴火灭苦
息心得清凉狱卒见铁叉头如白银山龛室千万有白师子蟠身为坐于其座上生
白莲华有妙菩萨入胜意慈心三昧狱主发心众多罪人诸苦休息称南无佛皆得
解脱无边恶事无由近佛魔王憔悴懊恼却卧床上有三魔女又怀惑乱菩萨亦以
白毫拟之诸女皆见三十六物九孔不净背负老母抱死小儿皆九孔流溢匍匐而
去魔王奋剑向前世尊又以白毫拟之令魔眷属身心安乐如得三禅饿鬼见白毫
端皆有百千万亿诸大菩萨入胜意慈心三昧皆是慈力降魔经云光中演妙义者
即眉间光谓时魔波旬既不能坏佛忽然还宫白毫随从直至六天于其中间无数
天子天女见白毫孔筒中皆空团圆可爱如梵王幢于其空间有百千万恒河沙微
尘数诸宝莲华一一莲华无量无边诸妙白毫以为其台台上有化佛菩萨放于白
毫大人相光亦复如是诸菩萨顶有妙莲华其华金色过去七佛在于华上是诸化
佛自说名字与修多罗等无差别即光中演妙义也然是慈心三昧之力是故总云
慈力降魔)。】

「以彼智慧心破诸烦恼障一念见一切此是
音释¶ 第 569a 页
佛神力。」

【次一智断致用(次一智断者初句智次句断此即精义入神故能一
念顿现一切是致用也易系辞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
神以致用也注云精义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也故能乘天下之
微会通其用也今借此言以智断𡨋契为精义入神耳)。】

「击于正法鼓觉悟十方刹咸令向菩提自在
力能尔。」

【后一法鼓警机文相并显。】

「不坏无边境而游诸亿刹于有无所著彼自
在如佛。」

【后四令物思齐者斯即佛因能如是行得
诸佛道四偈显四种行一游刹无著谓不
坏其相故能普游了刹性空故于有无著。】

「诸佛如虚空究竟常清净忆念生欢喜彼诸
愿具足。」
音释¶ 第 569b 页

【二念佛生喜上半所念法身显故如空永
常解脱累亡如空清净下半能念忆持明
记故喜生愿足。】

「一一地狱中经于无量劫为度众生故而能
忍是苦。」

【三亡苦济物。】

「不惜于身命常护诸佛法无我心调柔能得
如来道。」

【四护法轻身文并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一

** 音释


(刀历切没也)

(正作蛆七余切虫也)

(音夷疮也)

( 绍切)


(朱戍切与注同)
匍匐
(匍音蒲匐蒲墨切匍匐以手行也)

(方问切)


(蠖乌郭切尺蠖屈伸虫也)
求信
(信升人切与伸同)

(抽知切)


(徐醉切妖星也)
音释¶ 第 570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二 途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光明过十世界遍照东方百世界南西
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诸世界中皆有
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
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
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
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
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
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
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第三重光照百界。】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
发声说此颂言。
音释¶ 第 570b 页

佛了法如幻通达无障碍心净离众著调伏
诸群生。」

【偈中显佛八相菩提十偈分二初偈标德
充满后九别广调生。
今初谓了俗即真
故如幻本虚真不碍俗故达诸法相性相
无碍是真通达无二碍著则转依心净大
悲同体故调伏众生则三德备矣故能摄
化(性相无碍者疏释通达无碍有其二义一所达之法性相无碍二能了之智无
有二碍二碍即二障了相故无智障了性故无惑障故次句云无二碍著则转依心
净者谓转无常杂染之依唯以功德依常法身故云心净通达是智无碍是断调生
是思云三德备)。】

「或有见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后身永作
人中月。」

【后九中即悲愿自在调伏普周虽数越尘
沙略论其九皆言或见者然有多义一或
音释¶ 第 571a 页
多机异处各感见二或同处各见三或异
时别见四或同时异见五或同时异处见
六或同处异时见七或异时异处见八或
同时同处见九或一人于同异交互时处
见多人所见十或一人于同异俱时处见
一切人所见以是普眼机故然佛不分身
无思普现也(皆言或见者此九别中有九或见在义易了而人尚迷今
寄清凉五台求见文殊以况法界见佛差别总有十义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者如
有五人名为多机各在一台名为异处一人南台见菩萨一人西台见师子一人中
台见万圣一人东台见化佛一人北台见圣僧是各感见也二或同处各见者五人
同在中台故云同处一见菩萨一见师子等故云各见三或异时别见者一人朝见
菩萨暮见化佛等四或同时异见者上异时别见不局一人多人今此要是多人谓
二人同于晨朝一见化佛一见菩萨五或同时异处见者亦约多人同于晨且一于
东台见一于北台见所见之境或同或异或见菩萨亦是同时异处见或则一见菩
萨一见化佛亦同时异处六或同处异时见同于中台朝见暮亦见而能见亦通一
音释¶ 第 571b 页
人多人所见亦通一境异境但取处同时异耳七或异时异处见时则朝暮不同处
则东西台别而能见亦通一人多人谓或一人朝于中台见菩萨暮于北台见菩萨
异人可知然多约一人其所见境亦通同异同见菩萨如上已明或一人朝于中台
见菩萨暮于北台见师子然多分且约一境八或同时同处见亦约多人同在中台
同于中时见菩萨所见亦通同异且约同说九或一人于同异交互时处见多人所
见者言同异交互时处者谓同时异处异时同处名交互时处然同时异处即是第
五而要是多人异时同处即是第六通一人多人今唯一人顿见前多人所见此机
亦是不思议人能于同时异处见故谓有一人于晨朝时在于中台见中台多人所
见亦在西台见多人所见又于中台于朝于暮皆见多人所见也十或一人于同异
俱时处见一切人所见者谓同时同处异时异处名同异俱时处既是一人时该多
时处遍诸处见通诸境故是普眼机也然佛不分身下不分而遍无思普现顿应前
十也)一初生时身如夜月皎镜可观智犹满
月清凉照物故云永作。】

「或见经行时具无量功德念慧皆善巧丈夫
师子步。」
音释¶ 第 572a 页

【二行七步时显其具德。】

「或见绀青目观察于十方有时现戏笑为顺
众生欲。」

【三顾眄时观方现笑。】

「或见师子吼殊胜无比身示现最后生所说
无非实。」

【四师子吼时说我独尊。】

「或有见出家解脱一切缚修治诸佛行常乐
观寂灭。」

【五出家时解缚修寂。】

「或见坐道场觉知一切法到功德彼岸痴暗
烦恼尽。」

【六坐道场时障尽德圆。】

「或见胜丈夫具足大悲心转于妙法轮度无
量众生。」
音释¶ 第 572b 页

【七转法轮时因悲度物。】

「或见师子吼威光最殊特超一切世间神通
力无等。」

【八显神通时调彼难调。】

「或见心寂静如世灯永灭种种现神通十力
能如是。」

【九示入涅槃不妨神用又下二句亦总结
前九皆是神通并有深意如第八会(如第八会
者即五十九经各有十意说者应引)。】

「尔时光明过百世界遍照东方千世界南西
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
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
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
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
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
音释¶ 第 573a 页
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
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第四重光照千界。】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
发声说此颂言。

佛于甚深法通达无与等众生不能了次第
为开示。」

【颂中显菩提体性十颂分三初偈双具悲
智为菩提体次四三德内圆后五即体悲
用。
今初上半智深下半悲济。】

「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云何诸如来而得
有其身。」

【次四偈中一叹菩提永绝二我德谓二我
之见必因于身今观于身若我即阴我即
音释¶ 第 573b 页
生灭若我异阴以何相知故但妄情曾未
暂有既无有我谁是我所我我所空身从
何有无身之身显法身德(今观于身者即中论法品中意
论云若我即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内外我我所𥁞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
恼非实入空戏论灭释曰上中论意正观于身五阴之法而如来品五蕴上求如来
亦就于我及我所说则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了二我本自空寂则见法身湛
然常住疏中初二句即论初两句明即阴无我阴是有为生灭之法我即是阴故同
生灭次两句是论第二两句异阴无我而论主但云则非五阴相今云以何相知者
是长行释语谓凡一切法皆以相知有离阴有我则不以五阴为相为用何相知有
我耶故但妄情结成论意妄情计有我性实无故云我性未曾有既无有我下以我
破所释经我所亦空寂即论云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我我所空下无我遣身释
经下半云何诸如来而得有其身即论内外我我所下一偈半文无身之身下结归
疏意三德内圆法身为一耳故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

「解脱明行者无数无等伦世间诸因量求过
音释¶ 第 574a 页
不可得。」

【二显解脱般若德涅槃二十五云贪瞋痴
心永断灭故心善解脱于一切法知无障
碍故慧善解脱涅槃略有一百八句以显
深广(二显解脱般若者即三德之二也先释解脱德引于涅槃略有二种即二
十五经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八功德中一义经云云何菩萨心善解脱贪瞋痴心永
断灭故是名菩萨心善解脱若瑜伽八十五云由三种相当知心善解脱一于诸行
遍了知故二于彼相应烦恼断德作證故三烦恼断巳于一切处离爱住故经云云
何菩萨慧善解脱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知无障碍是名菩萨慧善解脱因慧解脱
昔所不闻而今得闻昔所不见而今得见昔所不至而今得至释曰心善解脱即灭
定障慧善解脱即脱智障二障既除翛然无系故名解脱涅槃下经重复问起以显
前义谓心定有贪等则不可脱定无贪等即不须脱欲明相有性无此二无碍方名
解脱涅槃略有一百八句者即第五经广释三德解脱之德迦叶问言世尊何等名
为涅槃善男子夫涅槃者名为解脱先示其体亦色非色下迦叶重请明解脱相尔
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悯重垂广说大般涅槃解脱之义佛赞迦叶善
音释¶ 第 574b 页
哉善哉善男子真解脱者名曰远离一切系缚若真解脱离诸系缚则无有生亦无
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名曰不生迦叶譬如醍醐
其性清净如来亦尔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净所以示现有父母者为欲化度
诸众生故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解脱无二无别譬如春月下诸种子得暖润气
寻便出生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此是一句馀如彼经然依远公云以义相从有九十
四句随别细分有一百九句第二十二无逼切中别有七句第二十三无动义中有
四句第二十四希有义中有其二句第二十五虚寂义中亦有两句第四十甚深义
中有其二句第五十一平等义中亦有两句第六十七无窄狭中有其三句馀各有
一是故分为一百九句今言一百八者即于二十二无逼切中但有六句以远公见
七喻故分为七而第三句云云何逼切不逼切耶譬如凡夫我慢自高而捉蛇虎毒
虫是名逼切不逼切者如转轮王所有神珠能伏毒虫名不逼切六句皆是无逼切
义唯此一句兼明逼切以显无逼看似两句实是一句表除百八烦恼亦同楞伽百
八句问)言明行者即般若德若作明行足释
即禅慧德瑜加三十八云明谓三明行谓
止观二品涅槃十六又云明者三明一菩
音释¶ 第 575a 页
萨明二佛明三无明明菩萨明者即是般
若波罗蜜佛明者即是佛眼无明明者即
毕竟空然皆般若因果理智异耳足有二
义一脚足义约因二圆足义约果此文略
无(言明行者即般若德朗照万法故称明行者即如来具三德人若作明行足释
者重释明行二字即十号之一先引瑜伽由有止观云禅慧德彼后更有释极善圆
满以释足义得满足义无脚足义故疏不引涅槃十六下此经十八先释明复释行
前中先引经彼有四释今当第四就行修證入释明即證入之体后然皆下是疏释
经菩萨明者因中證智佛明者果中證智上二皆智无明明者是所證理智即观照
理即实相智度论云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即斯义也足有二义者即释行字此
中略无足字行字所摄然经四释不出二义第一释云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脚
足善果者名无上菩提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大菩提名明行足释曰此则
据果寻因释以明为果以行为足行即足脚足义也行足不分是今经意二者经云
又复明者名咒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咒者名为解脱吉者名无
上菩提果者名大涅槃释曰此偏就果德释然以世间况于出世此以涅槃为足是
音释¶ 第 575b 页
满足义亦智断总别耳三者经云又复明者名光行者名业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
世间义光者名不放逸业者名六波罗蜜果者名无上菩提释曰此即从因趣果释
谓明行皆因以足为果前释三皆是果此独菩提是果今疏所引即当第四但引释
明彼释行足云行者于无量劫为众生故修诸善业足者明见佛性释曰此亦满足
释足以足为果以行为因行足义开今经无足故取初释行足合义不引此文)无
数下显其离过非有为故无数超下位故
无等岂是因明能求其过因明立量依世
俗分别定有定无故曰世间今体绝有无
故彼莫能过也如说佛声非定有故不同
外道立常从法性生离造作故不同菩萨
所立无常三科皆尔岂将佛德判属无常
诸因量者谓诸因诸量及自他共等三种
比量比量虽有三支五分因是量主故曰
因量(无数下显其离过即下三句于中有四一总明二因明立量下释世间义
三如说佛声下指事以明求过不得定有则常今非定有不同外常因缘造作即是
音释¶ 第 576a 页
无常今从法性故离造作不同无常何可求过四诸因量下随难牒释言诸因者谓
生因了因言诸量者谓现量比量及圣言量所言因者所由所以顺益待籍之义相
也为由有此所由所以顺益待籍宗果方明故说此等名为因也此即要是宗之所
由亦是宗之所以等由此即显与所立宗一向一味能建立宗故名因也又因有三
相一遍是宗法性二同品定有性三异品遍无性如立声是无常瓶等为同品虚空
等为异品于同品定有异品遍无是无常等因同喻异喻皆名喻也及自他共下因
明第二疏中广说今略示之如萨婆多立无表色自立量云我无表色定是实色许
色性故如许色声等此即自比量谓自立义令他解了二他比量者于他立中出宗
因过如大乘破萨婆多云汝无表色非定实色许无对故如心心所三共比量者于
他立中出比量过因为量主者此即彼中三支有阙妨问夫论立量三支圆满果明
不举独唱因明答有二解一云对敌申量即能立三支具足敌者起智所由并得称
因所生敌智即号为明理智合举故说因明二云就比量中有许未许为成未许必
有能成即能成是因所成是宗宗由因显义得分明此即因果双彰理无违妨上之
二义正以后义因为量主又经中云世间诸因量者亦可世间相违求过不得也)。】

「佛非世间蕴界处生死法数法不能成故号
音释¶ 第 576b 页
人师子。」

【三一偈叹佛超绝三科德蕴者聚义谓是
有为生死果相界者种族义谓是爱著生
死因相处者生门义谓诸识内外缘相然
不离色心俱舍论云愚根乐三故说蕴处
界三蕴等有二一者有漏是世数法佛非
此成二是无漏则佛非无因灭无常色等
获常色等故如来妙色常安隐故(蕴者聚义等者
俱舍界品云彼论问云蕴处界等别义云何颂曰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释曰初
句释义次句结成聚谓积聚即是蕴义诸有为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近若远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言粗细者可见有对
为粗馀二为细又不可见有对望上为细望不可见无对为粗三唯是细染污名劣
不染污名胜现在名近过未名远馀蕴例然但粗细一门有异谓意识相应四蕴为
细五识相应五蕴为粗依五根故或约九地下地为粗上地为细言生门者处义谓
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长门处言种族者界义论有两释一族者谓种族也是生本
音释¶ 第 577a 页
义谓十八界为同类因各生自类等流果故是法生本二族类义十八种法种类自
性各别不同也俱舍论下此之半偈论明教起不同谓愚有三一愚心所为我二愚
色三双愚心色如次配三言根有三者谓上根闻略得悟故说五蕴中根闻中说十
二处下根闻广方了说十八界言乐三者谓乐略说蕴乐中说处乐广说界因灭无
常色即涅槃三十八如下当引如来妙色常安隐故但要此句具有一偈云妙色湛
然常安隐不为时节劫[娄*殳]迁大圣旷劫行慈悲获得金刚不坏体)。】

「其性本空寂内外俱解脱离一切妄念无等
法如是。」

【四叹佛超离根境德境智双寂契彼性空
根尘两亡内外解脱亦常照内外脱于无
知空尚不存妄从何起(四叹佛者即是初句其性本空寂何
法不寂独叹如来故疏答云境智双寂契彼性空故为佛德所以无心于物境则未
亡摄境归心心又未寂今佛寂照方契性空此以第二句成上第一句次言根尘两
亡内外解脱即上句释下句由契性空故亡根尘心所知法一切皆空故亡尘也能
知之心亦不可得故亡根也由内亡故根不能系由外亡故境岂能牵真解脱也斯
音释¶ 第 577b 页
乃解脱惑障次云亦常照者此智障解脱上寂此照寂照无二真佛心也空上不存
者举况释第三句空为所契尚不当心妄念空华岂当佛意)又上四偈
初一法身故常二无过故乐三数不能成
故自在称我四解脱故净。】

「体性常不动无我无来去而能悟世间无边
悉调伏。」

【后五即体悲用中初偈不动普应德上半
不动下半普应二我永亡称性不动智周
法界何有去来。】

「常乐观寂灭一相无有二其心不增减现无
量神力。」

【次偈动寂无二德三句入寂一句起用一
相是表所谓无相无二是遮体不可分又
无二者非对有说无也观无始终故心不
增减三轮之化云无量神力。】
音释¶ 第 578a 页

「不作诸众生业报因缘行而能了无碍善逝
法如是。」

【次偈无染了机。】

「种种诸众生流转于十方如来不分别度脱
无边类。」

【次偈度心平等。】

「诸佛真金色非有遍诸有随众生心乐为说
寂灭法。」

【后偈无生现生智契非有悲心遍生随机
引之令归常寂。】

「尔时光明过千世界遍照东方十千世界南
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
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
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
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
音释¶ 第 578b 页
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
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
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第五重光照十千界。】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
发声说此颂言。

发起大悲心救护诸众生永出人天众如是
业应作。」

【颂中明等菩提因行文有十行皆三句辨
相一句劝修虽皆作业而展转深细略分
为五初一大悲下救业不求自利故云永
出人天。】

「意常信乐佛其心不退转亲近诸如来如是
业应作。」
音释¶ 第 579a 页

【次四修智上攀业一信二乐三念四学又
初一长时修常信不转故(次四修智下疏有二意前意各
别一行后意通修诸行文虽局一义乃兼通如长时修谓长时信长时乐长时念长
时学下三亦然若约所信念等皆佛功德)。】

「志乐佛功德其心永不退住于清凉慧如是
业应作。」

【次一殷重修志乐不退故清凉慧者无惑
热故。】

「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
业应作。」

【次偈无间修不暂断故。】

「观无边三世学彼佛功德常无厌倦心如是
业应作。」

【后偈无馀修常遍学故。】

「观身如实相一切皆寂灭离我无我著如是
音释¶ 第 579b 页
业应作。」

【三有一偈内照业观身实相者如净名观
佛前际不来等又如法华不颠倒等(如净名者
即见阿閦佛品佛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
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
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受想行识如不观受想行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
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
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而不
未灭等彼以观身实相用观如来今但自观为小异耳真实观同又如法华者即安
乐行品第二亲近处经云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
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
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
萨第二亲近处释曰上经皆观实相即理实相也云皆寂灭)中论法品
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槃即上半也又云诸佛或说我
音释¶ 第 580a 页
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即
下半也(中论法品下引论全释一偈然顺今经引论乃倒今先具引论文然
后释义论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诸法实相者心行
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
法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
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释曰此
有六偈大分为四初三明实相之体次一智契实相三有一偈明实相之由四有一
偈明实相之教初三中初一明实相双非次一明其深寂后一语其体圆又三是横
广二是竖深初一非深非广又初一对我说实相二约性显实相三该通性相明实
相以实是性非实是相故略知大旨今之所用但用二偈初以竖深释经上半以心
绝动摇言亡四句故云心行言语断理圆言偏理兴言绝故云言语道断以欲言其
有无状无形欲言其无圣以之灵故口欲辩而辞丧心以取相为行实相无相故绝
心行之处是则心将缘而虑息以起心动念不会理故故体无生既法本不生今何
有灭无生无灭即是寂灭言如涅槃者举喻以显然实相之体即性净涅槃而人知
涅槃寂灭不生不知实相寂灭故以涅槃为喻若了实相即是涅槃涅槃之相亦叵
音释¶ 第 580b 页
得也次以双非实相释经下半离我无我著实相无我不可著我亦无无我亦不著
无我若著二无我理未免于著)又离我者超凡夫离无我
者超二乘故能悲济(又离我者下上来直就体明此下对人以
显不著无我则不趣證故能悲济)然我无我通有四句一
唯有我二唯无我三者双辨即生死无我
涅槃有我四双非上二互形夺故(然我无我下复
以四句会融释此四句略有三意一对人以显成前对人谓唯我即凡夫无我即二
乘双辩对小说大涅槃云无我者所谓生死我者谓大涅槃二乘之人但见无我不
见于我双非即泯绝大小二者直就大乘性相说亦有此四初句唯一真我迥然独
立次句对病显实我法皆空双辩句真妄双观不坏性相双非句性相融即故互夺
两亡三者但约观照第一句知诸众生妄执有我二称理而观离于二我三亦双照
性相四即真妄形夺与第二释异者此初句有我此是妄我第二初我乃无我法中
有真我耳)。】

「等观众生心不起诸分别入于真实境如是
业应作。」
音释¶ 第 581a 页

【四一偈等观业大悲同体所以等观见真
息妄不起分别妄尽契如名入真实。】

「悉举无边界普饮一切海神通大智力如是
业应作思惟诸国土色与非色相一切悉能
知如是业应作十方国土尘一尘为一佛悉
能知其数如是业应作。」

【五后三偈大用业初偈神足通后二法智
通于中初一知土法性土为非色馀皆为
色此二融即皆悉委知后一知佛又十展
转者初悲欲救生当云何救信乐近佛乐
其何法乐佛功德佛以功德成其身故空
乐何益当念念修学学他不如自观自观
不及物我齐致入真滞寂当起大用用何
所为当拟穷十方界入诸佛海。】

「尔时光明过十千世界遍照东方百千世界
音释¶ 第 581b 页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
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
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
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
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
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
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
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第六重照百千界即第二答佛威德问威
德约身故。】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
发声说此颂言。

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
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

【前五法身后五智身前中分二初一拣迷
音释¶ 第 582a 页
谓以威德则自在炽盛色相则端严吉祥
种族则名称尊贵虽是薄伽而见从外来
取相乖于最胜故为倒见犹眼有病故见
外空华执内为外谓空为有(初一拣迷以初句下五字
为三节摄佛地论叹佛偈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
应知总名薄伽梵今文具用翻此六义以显真佛最胜之法初以自在炽盛二德释
其威德论云自在者永不系属诸烦恼故炽盛者猛燄智光所烧炼故此内威德由
内具此智断二德外摄群魔制诸外道二以端严吉祥释于色字色即色相论云端
严者三十二相所庄严故吉祥者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叹故三以名称尊贵释
种族字论云名称者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尊贵者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
益世间安乐一切无懈废故此上二德前是功德后是大悲悲智功德为佛种族谓
佛以功德为种性故佛以大悲为根本故为出生故即内种族故能悲现刹帝利种
虽是薄伽下释后半蹑上而释谓上六义号为薄伽依此而取未免颠倒见从外来
即不了唯心是起信文云见从外来取色分齐取相二字向上成心外取相若就当
句设取心佛亦为取相不了真佛无相相故言颠倒者颠者顶也顶合在上向下即
音释¶ 第 582b 页
倒如是合无为有合内为外皆名颠倒故举空华喻通二义)。】

「如来色形诸相等一切世间莫能测亿那由
劫共思量色相威德转无边。」

【后四示悟显最胜法初偈明如来色相无
边故超情莫测无边有二一深故随一一
相称真无边二广故谓具十莲华藏尘数
之相。】

「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身相威
仪悉具足世间随乐皆得见。」

【次偈释上二义前半释深相即无相故后
半释广无相之相故广复有二一无限因
成二应机普现谓色无定色若金刚之合
朱紫形无定形犹光影之任修短相无定
相似明镜之对妍媸故随乐皆见(一无限因成者
此中无文舍在随乐见中上普兴云幢主水神偈云清净慈门刹尘[娄*殳]共生如来一
音释¶ 第 583a 页
妙相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见者无厌足此一慈门巳无量矣况于诸门出现宝光
主海神云不可思议大劫海供养一切诸如来普以功德施群生是故端严最无比
即施门无量也普𤼵迅流主河神云如来往昔为众生修治法海无边行即无限因
也如是等或一切因共成一相或一切因成一切相等故云无限二应机普现者下
举三喻别喻色形诸相三法)。】

「佛法微妙难可量一切言说莫能及非是和
合非不合体性寂灭无诸相。」

【三一偈明所證超情以成前义前半正显
谓欲言其有体相寂灭欲言其无色相无
边故止言显妙唯智方契故心虑叵量理
圆言偏故言说莫及后半重释谓应缘非
不合住体非和合又缘起修成非不合契
真相尽非和合又缘即非缘故非和合非
缘即缘故非不合合相离故无诸相非合
亦离体寂灭也(后半重释者前半云难可量则心行处灭言说莫及
音释¶ 第 583b 页
则言语道断今重释者何以寂灭诸相心言罔及耶释意云寂灭是不和合义随乐
皆见是和合义今亦不可作合与不合而知而说故重释之于中寄三身说初约法
身住体遍应释则前无相寂灭即是住体随乐皆见即是遍应故今以二义相夺故
非合不合其住体遍应犹如虚空随其窍隙方圆大小又缘起修成下约报身修成
契实说如铸金成像像全同金亦互夺叵说又缘即非缘下约化身应缘说犹如影
像有而即虚亦二相夺不可得说巳释上句从合相离故下释下句)。】

「佛身无生超戏论非是蕴聚差别法得自在
力决定见所行无畏离言道。」

【四有一偈明能證超绝结归佛身上来体
性寂灭遣有身相具足遣无非合不合遣
俱有无而复谓佛是非有非无还成戏论
中论云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故次遣
之谓妄惑不生故非蕴聚起心则生便成
戏论(中论云者即如来品此前更有一偈云如是性空中思惟不可得如来灭
度后分别于有无青目释云诸法实相性空故不应于如来灭后思惟若有若无若
音释¶ 第 584a 页
有无俱如来从本巳来毕竟空何说灭后释曰此偈总遣三句次偈云如来过戏论
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此偈二意一者仍前破第三此破第四非有
非无戏论谤句即今疏文二者总遣四句百非谓起心动念皆成戏论非局第四故
次疏云妄惑不生故非蕴聚起心则生便成戏论彼青目释云戏论名忆念取相分
别此彼言佛灭不灭等是人为戏论覆慧眼故不能见如来法身)决定见
者不随境相名自在力有无不能累其神
故无畏也非言行处为绝言道(决定见下释下半谓
决定见者则见法身如来法身其相云何论云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
性世间亦无性真妄无性即佛法身如是见者不随相转若随相转则不自在不随
相转即决定见见同无性能所双寂何有有无能累其神则不畏有无等也)。】

「身心悉平等内外皆解脱永劫住正念无著
无所系。」

【后五智身中初知解脱智谓外身非业系
内心无取著为皆解脱常契等理故云正
念又内脱二障外用无羁此明自在(初一知解
音释¶ 第 584b 页
脱智此偈第四句结叹疏总不别释四句交络相合而释谓初句身字合次句外字
初句心字合次句内字云外身内心平等二字是身心理解脱二字通上身心内外
而解脱不同外身脱业系苦相即以解脱上取外身下取第四句中无所系字内心
脱执取等相即以解脱字上取内心下取第四句中无著二字心无取著即为能證
契上平等名为正念是第三句四句圆矣又内脱二障更为异解上解脱字别配身
心皆离障解脱今释内解脱者离障解脱外解脱者作用解脱如净名有解脱名不
可思议等)。】

「意净光明者所行无染著智眼靡不周广大
利众生一身为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
间现形遍一切此身无所从亦无所积聚众
生分别故见佛种种身心分别世间是心无
所有如来知此法如是见佛身。」

【下四大用自在展转相释初一以寂照智
利生意净寂也光明照也净故无著明故
智周故能大作佛事次一云何利生谓变
音释¶ 第 585a 页
化智自在上半一多无碍下半随器普现
次偈明一多所从以无生智随物而感谓
一身多身但由众生分别心起故无积无
从其犹并安千器数步而千月不同一道
澄江万里而一月孤映情隔则法身成异
心通而玄旨必均云云自他于佛何预后
偈复拂前迹谓即前分别之器亦无所有
妄见之身岂当可得此法是佛所知当依
此理见佛此后二句兼通结上(谓即前等者上云月
之一多由器有异佛之一多由感不同今云心分别世间是心无所有则分别之器
亦忘也其犹梦中见器中之月岂唯月之不实实亦器本自无能现之器即无所现
之月安有约法可思此法是佛下释下半依此见佛则如佛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二
音释¶ 第 585b 页

** 音释

绀青
(绀古暗切青赤色也)

(弥箭切邪视也)

(思邀切翛然飞羽貌)


(侧格切狭隘也)
妍媸
(妍倪坚切好也媸充之切丑也)

(居宜切絷也)


(梵语也此云无动閦初六切)

(岂逆切)
音释¶ 第 586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三 途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光明过百千世界遍照东方百万世界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
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
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
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
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
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
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
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第七重光照十方百万世界此下四段答
法性问佛以功德为法性故即分为四初
一总显内外包摄德二方便干能德三大
音释¶ 第 586b 页
悲救摄德四因果圆遍德今初段。】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
发声说此颂言。

如来最自在超世无所依具一切功德度脱
于诸有无染无所著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
量见者咸称叹光明遍清净尘累悉蠲涤不
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偈中分二前五叹佛法难思后五示入方
便今初分三初三直就佛明次一对机以
辨后一约法以明今初初一句所缘及一
切种智清净于所缘所知中无碍智自在
转故次句所依清净烦恼习气永无馀故
三一切种心清净一切善根皆积集故四
具大悲故(初句所缘者契经诸论皆说如来一百四十不共功德今依瑜
伽四十九说论云依如来住及依如来到究竟地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谓
音释¶ 第 587a 页
诸如来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
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今经略具初三句中具四一切种清净
言四种者一一切种所依清净谓烦恼粗重并诸习气于自所依无馀永灭故又于
自体如自所欲取住舍中自在而转二一切种所缘清净谓于种种若化若变若所
显现一切所缘皆自在转故三一切种心清净谓如前说一切心粗重永灭离故又
于心中一切种善根皆积集故四一切种智清净谓如前所说一切无明品粗重永
灭离故又遍一切所知境中知无障碍智自在转故上四中除第二皆有二释今疏
之中皆具四净而文少略取顺经耳初如来最自在句有二清净所缘是第二一切
种智是第四于所缘中无碍转释第二所缘清净于所知中无碍智自在转即是第
四一切智清净彼论二释今取后释此二皆是最自在义次句所依清净者即经超
世无所依是第一净可知三一切种心清净者即经具一切功德是第三心清净亦
二释中后对论易知)五无忧喜之离染安住舍故故
无所著六恶想都绝不依止名闻利养故
七八二句体虽叵量具相好故称叹(五无忧喜
者即无染无所著是三念住谓一者一心听法不忧二者一心听法不喜三者常住
音释¶ 第 587b 页
舍心谓有忧喜即染不住舍即著今无染无著故具三念住六恶想下即经无想无
依止是三不护一恶想都绝二不依止名闻三不依止利养今无想成初一无依止
成后二)九智光遍觉离倒名净身光可知十
永害习气故十一住正念故离边常明记
故不动亦是成上智光所观故结云佛智
又此一偈即四无所畏光明即正觉清净
即出苦涤累漏尽及与障道无畏不动即
无畏之义外难不能倾故不堕胜负二边
故是无畏智(九智光遍觉即一切种妙智十可知十一即无忘失法故
常明记又此一偈者谓光明遍清净属无畏无畏有四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
三出障道无畏四出苦道无畏至十藏品当释唯十力智在第三约法以显中则百
四十功德具矣)。】

「若有见如来身心离分别则于一切法永出
诸疑滞。」

【二一偈对机以辨中身心离分别者含于
音释¶ 第 588a 页
二意一约佛以三业随智慧行等故二约
机即知上功德而能身心无分别者得无
疑益。】

「一切世间中处处转法轮无性无所转导师
方便说。」

【三有一偈约法以显虽法界遍转无性寂
灭故无所转假以言宣云方便说其能转
智即十力智。】

「于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是念
佛菩提。」

【后五示入方便者上来说佛不离功德菩
提上所说法不离教义次第令入初偈令
念菩提初句善决性相次二句契理绝想
以生分别想即戏论故具斯二义为念菩
提故大般若云觉法自性离诸分别同菩
音释¶ 第 588b 页
提故又心绝动摇言亡戏论又瑜伽九十
五有六种戏论故名为诸(故大般若下即文殊分中如前
巳引又心绝动摇亦是此经次后那伽室利分那伽云龙即龙吉祥菩萨妙吉祥菩
萨欲入城乞食龙吉祥问云我欲入城为有情故巡行乞食妙吉祥云随汝意往然
于行时勿得举足勿得下足勿屈勿伸勿起于心勿兴戏论勿生路想城邑想大小
男女想所以者何菩提远离诸所有想无高无下无卷无舒心绝动摇言忘戏论无
有[娄*殳]量今此唯用后一对耳又瑜伽者一颠倒戏论二唐捐戏论三诤竞戏论四于
他分别胜劣戏论五分别工巧养命戏论六耽著世间财食戏论动摇尚无斯六岂
有)。】

「了知差别法不著于言说无有一与多是名
随佛教。」

【次偈随教上二句了法亡言次句得旨方
名随顺。】

「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如是二俱舍普入
佛功德。」
音释¶ 第 589a 页

【次偈入佛功德上二句双存一多相别故
次句双泯相形夺故一因于多有多中应
有一多因于一有一中应有多今多中无
一一无从矣一中无多多无从矣故二俱
舍也而性相融通入一即是入多名普入
(次偈入佛等者文有三段初略释经文)然一多相依互为
本末通有四义一相成义则一多俱立以
互相持有力俱存也即初二句二相害义
形夺两亡以相依故各无性也即二俱舍
是三互存义以此持彼不坏彼而在此彼
持此亦尔故上文云一中解无量等是四
互泯义以此持彼彼相尽而唯此以彼持
此此相尽而唯彼故下文云知一即多多
复即一是也诸文各据一义故不相违矣
(二然一多下束成四义以顺经文)复总收之以为十义一
音释¶ 第 589b 页
孤标独立二双现同时三两相俱亡四自
在无碍五去来不动六无力相持七彼此
无知八力用交彻九自性非有十究竟离
言(三复总[(冰-水+〡)*ㄆ]下融成十门一孤标独立者即前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二法互
无故得独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废巳同他故云独立二双现同时者
即下经云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无一即无多无多即无一故二双现更无前后
如牛二角三两相俱忘者两即前二俱舍也四自在无碍者欲一即一不坏相故欲
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准之常一常多常即不即故云自在五去来不动
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若两镜相入而不动本相相即亦然六无力相持
者因一有多多无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无力而持多七彼此无知者二互相依皆
无体用故不相知故觉首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八
力用交彻者即前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九自性无有者互为因起举体性空十
究竟离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可
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坏相故不可言不即不入
互交彻故口欲辩而辞丧心将缘而虑亡唯證方知同果海故一多既尔染净等法
音释¶ 第 590a 页
无不皆然)。】

「众生及国土一切皆寂灭无依无分别能入
佛菩提。」

【次偈入佛菩提依正皆寂故无所依智契
于斯故无分别。】

「众生及国土一异不可得如是善观察名知
佛法义。」

【后偈知法义上明生土皆寂不可言异依
正两殊不可云一。】

「尔时光明过百万世界遍照东方一亿世界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
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
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各见如
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
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
音释¶ 第 590b 页
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
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
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第八重光照一亿界前云百万今十倍于
前即千万为一亿也。】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
发声说此颂言。」

【十偈叹佛权实双行方便干能然方便之
言略有三意一以因中十种加行方便之
力修成佛果自在之德二但是差别之用
皆名方便其无碍慧无若干故三即实之
权起用自在故名方便今文具三皆三句
辨相一句结名(今文具三者具上三方便也然其十偈皆具此三取
其相显八九两偈但有第二故下疏云上之二偈但了差别即是方便馀之八偈皆
是即实之权约其因修总是加行方便之力如第四偈善巧通达一切法差别用也
音释¶ 第 591a 页
正念勤修涅槃道加行方便也上二皆权乐于解脱离不平即是称实对上故为即
实之权也馀可意得)。】

「智慧无等法无边超诸有海到彼岸寿量光
明悉无比此功德者方便力。」

【初偈即体起用为方便然有六义一智超
下位二證法无边三解脱有海四具上三
义到涅槃岸五寿兼真应六身光无涯皆
佛功德。】

「所有佛法皆明了常观三世无厌倦虽缘境
界不分别此难思者方便力。」

【二叹寂照方便初句横照次句竖穷次句
即寂照而无思故难思也。】

「乐观众生无生想普见诸趣无趣想恒住禅
寂不系心此无碍慧方便力。」

【三叹佛事理无碍方便初二句有无无碍
音释¶ 第 591b 页
次一句定散无碍(初二句者无即是理有即是事次句定散无碍
者恒住禅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禅不系心不碍散也即涉事也)。】

「善巧通达一切法正念勤修涅槃道乐于解
脱离不平此寂灭人方便力。」

【四叹佛修无修方便初句善穷性相次句
无念勤修乐于解脱释修涅槃离不平者
释前正念以不见生死为杂染涅槃为清
净此二无差为真寂灭。】

「有能劝向佛菩提趣如法界一切智善化众
生入于谛此住佛心方便力。」

【五叹回向方便初二句趣如法界是回向
实际馀皆回向菩提次句回向众生住如
化物故为方便(初二句者二句之中唯取四字是向实际初句及一
切智皆回向菩提)。】

「佛所说法皆随入广大智慧无所碍一切虚
音释¶ 第 592a 页
行悉已臻此自在修方便力。」

【六證知方便初句随顺證入次句知而无
障次句知遍趣行即利生法即知即證为
自在修也。】

「恒住涅槃如虚空随心化现靡不周此依无
相而为相到难到者方便力。」

【七寂用方便初句寂次句用次句寂用无
碍为无住涅槃凡小难到。】

「昼夜日月及年劫世界始终成坏相如是忆
念悉了知此时数智方便力。」

【八时数方便可知。】

「一切众生有生灭色与非色想非想所有名
字悉了知此住难思方便力。」

【九难思方便初句了生灭刹那一期皆悉
了知次十一字了相即众生体不出三界
音释¶ 第 592b 页
九地下二界是色无色界非色二界八地
皆名为想无想天为非想有顶非想非非
想悉了知者能了兼了其性即是无生此
是无边之境故难思也上二偈但了差别
即是方便(二界八地者以欲色二界有五地皆全有想其无想天在第四
禅不摄一地全故八地有想其有顶天是第九地不属于想及与无想故今无色一
界四地不全属有无故云二界其无色界下之三地由是有想故举八地而以摄之)。】

「过去现在未来世所有言说皆能了而知三
世悉平等此无比解方便力。」

【十无比方便初二句知相上句竖穷下句
横摄次句知性此二不二故无比即为方
便也。】

「尔时光明过一亿世界遍照东方十亿世界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
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
音释¶ 第 593a 页
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
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
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
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
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
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第九重光照十亿界叹佛大悲救生德。】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
发声说此颂言。

广大苦行皆修习日夜精勤无厌怠已度难
度师子吼普化众生是其行。」

【十偈多以第四句为结于中分三初偈总
标行海已圆而能普化次八别显化类不
同后一总结悲智周遍初中初句无馀修
广谓遍受大谓极苦次句长时无间次句
音释¶ 第 593b 页
功行已圆极恶难度已能度故云何能度
谓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定说一切
众生皆有佛性度一阐提定说无我度诸
外道定说欲苦不净以度波旬定说如来
常乐我净度诸声闻定说大悲以度缘觉
定说如来无碍大智以度菩萨故云普化
众生(初句无馀修者此有四修一无馀修以皆修故次句有二修一长时修二
无间修日夜不息即是长时精勤无怠故无有间难度能度勇猛修也此偈是总示
度相谓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即涅槃二十七师子吼品下说法度类略有六亦摄下
偈文有四节初偈即说佛性度一阐提阐提佛性无明所覆迷真起妄如堕大河二
有一偈无我化外三有六偈皆说欲苦度于波旬波旬为主诸类皆摄故四有一偈
济度三乘声闻法执不了性空缘觉无悲不随六道故悲智双流普教群生即化菩
萨)。】

「众生流转爱欲海无明网覆大忧迫至仁勇
猛悉断除誓亦当然是其行。」
音释¶ 第 594a 页

【次八别中云何普化初化痴爱众生前半
所救如人堕海五事难出一水深二波迅
三迷闇四虫执五忧迫失力众生欲海流
转亦尔此中爱有二义一巳得无厌深广
如海二于未得处无足如流痴亦二义一
迷不见过二妄见有德结网自缠五由前
痴爱招大忧苦次句举古佛巳行亡身为
物故曰至人后句立誓当作(五事难出一水深即爱欲
海二即流转三即无明四即网覆义兼虫执罗不得出五即大忧迫次众生下约法
释五而四释虫执云妄见有德结网自缠)。】

「世间放逸著五欲不实分别受众苦奉行佛
教常摄心誓度于斯是其行。」

【二度著欲众生上半所救放逸者著欲缘
也著五欲欲事也不实分别欲因也受众
苦欲果也未得已失皆受大苦正得亦苦
音释¶ 第 594b 页
横生乐想况当受三涂故云众苦次句受
教自修后句立誓转化。】

「众生著我入生死求其边际不可得普事如
来获妙法为彼宣说是其行。」

【三救著我众生前半所救著我为因受生
死果未證无我浩无边际次句救方说二
无我唯佛有之。】

「众生无怙病所缠常沦恶趣起三毒大火猛
燄恒烧热净心度彼是其行。」

【四救恶趣众生三句所救谓无善可恃显
唯恶业及惑病因招三恶趣展转复起三
毒之过因果俱烧末句救方但净其心因
亡果丧。】

「众生迷惑失正道常行邪径入暗宅为彼大
然正法灯永作照明是其行。」
音释¶ 第 595a 页

【五救邪见众生前半所救上句明因迷四
真谛惑现境故次句起见邪见翳理即为
闇宅后半能救之方。】

「众生漂溺诸有海忧难无涯不可处为彼兴
造大法船皆令得度是其行。」

【六救著有众生前半所救三有深广总喻
于海漂至人天还溺恶趣未遇如来多成
难处希求不巳故名为忧未有对治故无
涯畔具上诸失故不可处后半能救可知。】

「众生无知不见本迷惑痴狂险难中佛哀悯
彼建法桥正念令升是其行。」

【七救无明众生前半所救由本住无明故
不见无住之本迷理惑事狂走于生死之
中后半能救佛既授法正念即升也。】

「见诸众生在险道老病死苦常逼迫修诸方
音释¶ 第 595b 页
便无限量誓当悉度是其行。」

【八救险道众生前半所救人天报危临堕
恶趣名为险道能救可知。】

「闻法信解无疑惑了性空寂不惊怖随形六
道遍十方普救群迷是其行。」

【后一偈总结者前半结有教證之智能导
无缘之悲次句结有同体之悲能遍十方
六道后句结于所救不越群迷。】

「尔时光明过十亿世界遍照东方百亿世界
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那由他亿世界百那
由他亿世界千那由他亿世界百千那由他
亿世界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
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
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
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
音释¶ 第 596a 页
究竟天。」

【第十重光照十方总结无尽长行分二先
明世界数量略有十七渐穷法界。】

「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
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
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
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
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
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后明彼诸世界所有皆现。】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
发声说此颂言。

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
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

【十颂明因果圆遍德于中分二前四示佛
音释¶ 第 596b 页
因果遍说后六劝物顺行今初初一偈因
圆果满彰有说因初三句三达因圆后句
十力果满(初三句者三达即达三世于中初句了相无量劫言通过及未
次句了性过去心不可得故云无去未来心不可得故云无来现在心不可得故云
无住净名云若过去过去心已灭若未来未来心未至若现在现在心无住现在是
住亦生即灭故云无住第三句结知佛如是知云何如是非唯知无去等亦知其相
又性相无碍又一念能知为如是了)。】

「十方无比善名称永离诸难常欢喜普诣一
切国土中广为宣扬如是法。」

【次一偈大用外彰正明说法周遍可知。】

「为利众生供养佛如其意获相似果于一切
法悉顺知遍十方中现神力。

从初供佛意柔忍入深禅定观法性普劝众
生发道心以此速成无上果。」

【后二对因辨果初一偈遍因初句为因三
音释¶ 第 597a 页
句皆果法供养佛故于法顺知普为众生
故能遍用斯即等流名相似果晋经云正
心供养明是法供养也后一偈深因故能
速證初二句六度自利谓供佛是檀意柔
兼戒从初至末是进策也次句利他兼方
便等二行既圆则佛果朝夕故云速成(无方
便者劝物涉有故是方便劝生𤼵心即是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
故即修习力为智决断佛果朝夕者此有二意一明果速匪朝即夕故一念相应功
圆旷劫此为正意结云速成二朝夕是海文选云挹朝夕之池者无以测其浅深谓
此是佛果大海以深广故与此相应亦得速成)。】

「十方求法情无异为修功德令满足有无二
相悉灭除此人于佛为真见。」

【后六偈劝物顺行佛昔如是行今得说法
果令物行之亦得斯果初一偈求法行二
说法行三听法行四有三偈破相行今初
音释¶ 第 597b 页
初句离过胜他名利名为异情次二句显
德一句满福一句圆智又无异者于一切
法都无所求若此之求则见真法身(于一切者
即净名经身子念座因有此示)。】

「普往十方诸国土广说妙法兴义利住于实
际不动摇此人功德同于佛。」

【二说法行前半说法益物义利者令众生
得离恶摄善故此世他世益故世出世益
故福德智慧益故上四对皆先义后利后
半若无说无示同佛说也(上四对者即佛地论若无说下
亦净名目连章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说约教道示约證道
无闻则不如言取故为真闻无得则心无所得方真證得无闻无得即后偈听法行
中今此说法但无说示亦同宝积叹佛偈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故
言同佛)。】

「如来所转妙法轮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闻
音释¶ 第 598a 页
巳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见佛。」

【三听法行兼显法轮之体初句教法次句
即教成行无有一文一法非菩提因岂止
三十七品次句悟理拣去随文后句理无
废兴故常见佛果也(次句悟理者不随文故无闻悟理故无得)。】

「不见十力空如幻虽见非见如盲睹分别取
相不见佛毕竟离著乃能见。

众生随业种种别十方内外难尽见佛身无
碍遍十方不可尽见亦如是。

譬如空中无量刹无来无去遍十方生成灭
坏无所依佛遍虚空亦如是。」

【后三破相行初一正明后二转释今初初
三句反显金容焕目而非形安可以相取
后句正显法性超乎视听唯可虚已而求
后二转释云何不见前偈以妄喻真众生
音释¶ 第 598b 页
妄惑尚不可穷诸佛契真如何见尽后偈
复转释云虽遍十方不可定取如刹遍空
有其四义一多刹满空二体无来去三不
妨成坏四无别所依佛身遍空亦具四义
一顿遍多刹二恒不去来三应有出没四
体用无依是故佛身亦不可以遍空而取
耳上来三品答初十句所依果问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三

** 音释

蠲涤
(蠲古玄切洁也涤音狄净也)

(直例切凝滞也)

(侧诜切至也)

一阐提
(阐齿善切梵语一阐提此云信不具)
漂溺
(漂音飘浮也溺奴历
切没也)。
音释¶ 第 599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四 途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菩萨问明品第十」

【释此一品亦有四门初来意中有通有别
通谓上来三品已答十句生解所依此下
正答生解因果故次来也生解因中先答
十住住揽信成将答所成先辨能成又正
答十信故下三品来也后别者三品明信
有解行德解为二本此品先来(通谓下明尽一分来
意直尽第七会来生解因中下唯明下三品来意初依古德信住合明又正答下疏
意别明答信以第二会初十问中脱十信问故今三品答之不答住也然贤首意始
教别开信位如梁论云如须陀洹见道前四位谓燸顶忍世第一菩萨道前四位亦
尔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又彼论及佛性论皆云地前修四种行谓十信修信乐
大乘行十解修般若行十行修三昧行十回向修大悲行如其次第即是四位故又
音释¶ 第 599b 页
为除四类障正使故即此四住谓初除阐提不信障二除外道我执障三除声闻畏
苦障四除独觉舍大悲障又信成净德因种解成我德因种行成乐德因种回向成
常德因种又仁王经寄四轮王谓铁铜银金以上教义故知十信亦成位也若终教
十信但是十住方便自无别位谓仁王释三贤云十信十止十坚心十信即住故今
疏不论成位不成位皆以三品别答信问别一会答合有问故已如前说)二释
名者菩萨是人问明是法遮果表因故云
菩萨问即是难明即是答然问有二种一
汎尔相问梵云必理车二者难问谓以理
徵诘梵云钵罗室囊即今品意也答亦有
二一但依问詶答报曰答二若俱为解释
旁兼异义美言赞述令理显焕曰明即今
品意也明亦破闇能除问者之疑闇故今
文殊九首互为明难递作砧椎研覈教理
以悟群生故以名也又长行明起于问偈
颂明解于问故曰问明不云答者欲以明
音释¶ 第 600a 页
兼于问故问有二义故得称明一问中徵
责诘难理尽使答者亡言此至明之问也
二以问中进退诘理令现使答者易释故
以为明又明即法明以十菩萨问出十种
法明故曰问明虽诸义不同皆菩萨之问
明依主释也(然问有二下约论通问即是难明即是答今对彼难问故
答称明此明局在答者而有二义一显理为明此明属自明亦已下二破闇为明此
约答他令他明故又长行下二约宾主问唯属问明通问答使答者亡言者如缘起
甚深中问云心性是一何以种种若云缘令种种何以复不相知逆遮其救使其亡
言使答者易释者谓问意言既是一性何以种种欲言种种复不相知故答云由不
相知能成种种种种无性即不相知故不乖一性即答者易释也又明即法下三约
理法释亦是约教义说谓问即是教释有往复故明即法明是义所摄谓十甚深为
十种法明就此法明又约心境法即是境明即是心以智慧明照二谛法故云法明)。

三宗趣者亦先通后别通复二义一通分
宗二通会宗并如会初二别明此品有其
音释¶ 第 600b 页
二义一望当品以十甚深为宗依成观解
为趣二望后二品则以甚深观解为宗成
后行德为趣。

四释文此下至菩萨住处明生解之因配
十句问如前问中依文次第且分为六初
此下三品明未信令信二第三会巳信令
解三第四会巳解令行四第五会巳行令
起愿五第六会巳起愿令證入六十定品
至住处品已證入令等佛今初三品即为
三别此品明正解理观次品明随缘愿行
贤首品明德用该收就初分二先问答显
理后示相结通前中以十菩萨各主一门
显十甚深即为十段一缘起甚深二教化
甚深三业果甚深四说法甚深五福田甚
深六正教甚深七正行甚深八正助甚深
音释¶ 第 601a 页
九一道甚深十佛境甚深此十甚深次第
云何缘起深理总该诸法观解之要故首
明之众生迷此故须教化违化顺化有善
恶业欲知此业由说法成然说法成善唯
佛福田既说顺田须持圣教教在勤行行
须助道助必有正殊涂同归得一道者当
趣佛境故为此次又此十种亦可配于十
信但不次耳文殊佛境即当信心文殊主
信故佛境即所信故约发心次第信居其
初约所信终极最居其后亦明十心不必
次故勤首即进心财首为念心明四念故
德首定心心性无念为上定故智首则慧
心慧为上首兼巳庄严故有十度法首即
不退心如说修行得不退故宝首即戒心
三聚无缺如宝珠故业果甚深戒所招故
音释¶ 第 601b 页
觉首即护法心缘起甚深是所护故目首
即愿心福田等一由愿异故目能将身如
愿导行故贤首即回向心以归一道即回
向真如一身一智等即是佛果文云如本
趣菩提所有回向心等以是圆融十法故
各兼多义又亦摄十信之十德恐繁不叙
(前中以十菩萨下先列十名然十甚深即迁禅师所立今古同遵缘起深理者若染
若净染净交彻无不摄故摄论云菩萨初学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以成正信及正
解故又此十种下先正配释然十信心谓一信二进三念四定五慧六不退七戒八
护法九愿十回向配文可知以是圆融下后通妨难谓有难云信进等相释处易知
今十甚深文义兼广何得而是十信等耶故为此答又亦摄者信有十德一亲近善
友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
身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慧配十甚深者一即正教甚深近佛善友闻教法
故二即福田甚深法即业果四即缘起五即正行六即助道七即教化八即一道九
即说法十即佛境通说佛智为所信故既有多含故文义兼广)。】
音释¶ 第 602a 页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

【且为十甚深解然有二义一约行二约法
言约行者文殊发问九菩萨答明妙慧通
于众行九菩萨问文殊为答明众行成于
妙慧言约法者初九显差别义后一显差
别同归佛境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观解(妙慧
通于众行者文殊为妙慧九首为众行各主一门故而问为能成答为所成故妙慧
众行互为能所此二不二者融上二也谓行与法不二了法成行行契法故又衍法
师云一人问多表一中解无量故多人问一表无量中解一故又文殊是主馀九是
伴故文殊是总馀九是别不是全要故略不出)文中十段皆先问
后答又先起明问后解问明今初缘起中
二初问分二初尔时下彰问答之主问觉
首者彼得此门故缘起深义不觉则流转
故二正显问端略启五门初问所为者有
二义故最初问之一拂异见二显深理拂
音释¶ 第 602b 页
见有三一令诸菩萨知法从缘异外道见
二知从心现舍二乘见三但心性起不同
权教二显深理者令诸菩萨于此实义发
深信解起行證真始终皆实故问斯义起
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依一心法有真如门
及生灭门彼论依此生净信故(二显深理者疏文分
二先正明令始涉者便悟心性超乎大方故云始终皆实起信论云下第二引證于
中有四初至应说是论初标文二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即立义分论云次说立义分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
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是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
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释曰法通执持亦能显下义故称为法该于染净
大位在因故言谓众生心为染净依故摄世出世何以故下出摄所以以有三大故
三大即义大位在果今取通为缘起之本故但引法以證真心随缘三从依一心法
有真如门及生灭门即义引解释分显示正义中文以释前法论云显示正义者依
音释¶ 第 603a 页
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尽是
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心真如门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
生不灭等次下释心生灭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
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等广如彼释今以真如證心性一随缘生灭而成种种
为此深理故四从彼论依此生净信故即结示为实马鸣依此造论令物生信何不
信耶)二述问意者谓明心性是一云何见有
报类种种若性随事异则失真谛若事随
性一则坏俗谛设彼救言报类差别自由
业等熏识变现不关心性故无相违者为
遮此救故重难云业不知心等谓心业互
依各无自性自性尚无何能相知而生诸
法既离真性各无自立明此皆依心性而
起心性既一事应不多事法既多性应非
一此是本末相违难亦是理事相违亦一
异相违亦真妄相违(各无自立者起信论云若得无念者则知
音释¶ 第 603b 页
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
平等同一觉故心性既一下二正结先以本难末事法既多下后以末难本故初结
云本末相违此结有四一本末约能所生二事理直语体性三一异唯语其相然一
有事一有理一今是理一四真妄唯语其体然真亦通事如佛真智等今亦约理为
真以含义不同故有四结大同小异)三拣定所问者准此问
意离如来藏不许八识能所熏等别有自
体能生诸法唯如来藏是所依生亦不可
言八识无二类故名心性一以能生种种
非相违故亦非第八而为性一熏成种种
非相违故心性之言非第八故答中既言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法性即是真如
异名正与报事相违故成难耳文殊欲显
实教之理故以心性而为难本欲令觉首
以法性示生决定而答海会同證楞伽密
严皆广说故(三拣定所问者意云此是假名法相师问欲显法性义非
音释¶ 第 604a 页
是法性师问显成法相义故云拣定亦不可言下二遮救也即法相师救云此法性
师难法相义心性是一者八识心王同是心故名为性一破云生于种种即眼耳鼻
舌等故非相违亦非第八下遮转救云若八识非一第八赖耶此是一义故今破云
第八正是所熏心体含多种子熏成种种亦非相违心性之言下以理正折第八但
是心相生灭非唯识性答中既云法性示生不言第八无生示生明是真如随缘义
耳)四会相违者问若尔瑜伽等中异熟赖
耶从业惑种辨体而生非如来藏随缘所
成如何会释答瑜伽等中对于凡小约就
权教随相假说楞伽密严对大菩萨依于
实教尽理而说既机有大小法有浅深教
有权实故不相违故密严云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此
明守权拒实诃为恶慧又彼经云如来清
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
别楞伽中真识现识如泥团与微尘非异
音释¶ 第 604b 页
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皆此义也又
彼经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藏
识又入楞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
无明七识共俱又起信论云不生不灭与
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又如达
磨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为诸法等依摄论
等就初教释云界者因义即种子识宝性
论翻此颂云此性无始时等彼论就实教
释云性者谓如来藏性如圣者胜鬘经说
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槃
以此等文故知两宗不同浅深可见又唯
识等亦说真如是识实性但后释者定言
不变失于随缘过归后辈耳(四会相违者此门蹑前而
起谓若依上如来藏随缘成立则违瑜伽等文故会之先叙所违玄谈已释后答下
会通先相宗意后楞伽下申性宗意故蜜严下引證初引密严自有二文俱是第三
音释¶ 第 605a 页
卷微蜜品两颂相续中间有释故著又言此前更有一偈云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
智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次即云佛说如来藏等彼疏释云上半定赖耶体谓是
如来藏与妄染合名赖耶更无别体此是教说故引佛说下半明会权教谓守权者
不能了如来藏作赖耶者当知恶慧之言诃守权者令归实说次颂即如来清净藏
等彼疏释云此颂释成前义上半法说牒举下约喻释成谓如金作指环环相虚无
金体露现故云无差别如来藏作赖耶赖耶相虚藏性理现亦可迷成赖耶悟成如
来藏体无有二故云无差楞伽中真识现识如泥团等者若具彼文亦尔下云大慧
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差别如
是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应灭而自真相实不可
灭是故非自真相灭贤首解云此中真相是如来藏转识是七识藏识是梨耶此解
甚当但喻有二而合有三意少难见此即第一经初先明识三相次明三识初云诸
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释曰此三种相通于八识谓起心名转八俱起故皆
有生灭故名转相动则是业如三细初业相八识皆动尽名业相八之真性𥁞名真
相经云诸识有三种相则知三相通八识次经辨三识云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
有八种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释曰约不与妄合如来藏心为真现即
音释¶ 第 605b 页
第八下经云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明是第八馀七皆名分别事
识是则三识别为三类现唯第八分别唯前七真相约佛是八出缠约凡在第八中
亦兼馀七然泥团经文含前二段意明三识而参三相之名转识即转相之名意是
分别事识故唯识中名七转识藏识即现识此则可知真相即真识上二取识类别
故牒识名真相但取通八之真故牒相名经文言若异者藏识非因者谓三若异藏
识则应不同真相及转识为因既以转识熏故真识随缘而成藏识则知不异非以
藏识为二识因故下重案定云非自真相灭但业相灭斯则三事备矣谓喻中有三
一尘二水三泥以水和尘泥团方立以业熏真相藏识便生业以合水但水灭而尘
在故业亡而真存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即灭者反显藏识以真妄和合而成但其妄
灭而真体不无故下以水喻如来藏波喻七识合成动海即为藏识但波相灭湿性
不坏即斯义也不异之义易知言皆此义者皆是如来藏随缘成识义也然云自真
相者十卷但云自相晓公释云本觉之心不藉妄缘性自神解名自真相约不一义
说又随无明风作生灭时神解之性与本不异亦名自真相是依不异义说又彼经
云等者上辨与七和合为藏识今明无始无明为因故论下文中无明为因生三细
境界为缘生六粗此中正取无明为因生于三细三细既属赖耶巳成识藏即第四
音释¶ 第 606a 页
经文具云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
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
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生常生不断离无常生过离于我论等又入
楞伽下前引楞伽与七识俱次引楞伽为恶习熏今则双具故复引之大意无异言
而与无明七识共俱者与无明俱即前第二意与七识俱即第一意又起信下引于
三论初正引起信即二门之中生灭门初具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
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释曰初二句标所谓不生不灭下
辩相不生不灭者是上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举体随缘作生灭心不相
舍离故云和合非谓别有生灭来与真合此心所以生灭者因无明生此生灭心原
从本觉而起故有二义而无二体故下论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
离乃至广说此中名动为风水之动是风相动之湿是水相以水举体动故水不离
于风相无动而非湿故动不离于水相心亦如是不生灭心举体动故心不离生灭
相生灭之相无非真故生灭不离于心相如是名为和合此是不生灭心与生灭合
以是随缘门故非是生灭与不生灭合以此不是向本真如门故言非一非异者真
如全体动故心与生灭非异而恒不变真性故与生灭不一此约三细以为生灭则
音释¶ 第 606b 页
第八中巳含动静若楞伽经云七识染法为生灭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以此二
和合为阿赖耶识以和合故非一非异非一异者就粗显说然非一非异广义如十
忍品如幻忍明又如来藏名初品已释言不生灭等者且公云性该始终体非起尽
体遍迷悟性非解惑故云不生不灭若不觉知能令生死不断名生始觉能灭生死
故名为灭又如达磨经颂下先举经偈而云达磨经颂者摄论第二释所知依中云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也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谓薄伽梵于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释曰此乃通指大乘经为对法经耳文中但举上半下半云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摄论等下初即法相宗等者等取瑜伽杂集彼释云无始
者初际无故界者因义即种子也是识因种谓一切法此唯杂染非是清净彼一切
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义所依能依性各异故若不尔者界声已了无假依
言故第三论云此中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自性下论答云此闻
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自
性是彼赖耶对治无分别智种子性故下二句易了明知赖耶但是生灭非真性成
宝性论翻下即法性宗疏中一句但是义引彼论具云无始时来性作诸法依止依
性有诸道及證涅槃果即第四论彼论释云此偈明何义无始时来性者如经说言
音释¶ 第 607a 页
诸佛如来依如来藏说诸众生无始本际不可得知故所言性者如圣者胜鬘经言
世尊如来说如来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间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法身藏
自性清净如来藏故作诸法依止者如圣者胜鬘经言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住
持是建立等次论云依性有诸道者如圣者胜鬘经言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世尊
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故及證涅槃果者如圣者胜鬘经言世尊依如来藏
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證涅槃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果求涅槃不欲涅槃
不愿涅槃故此明何义明如来藏究竟如来法身不差别真如体相毕竟云佛性体
于一切时一切众生身中皆无馀尽应知以此等文下先正结以上诸教皆如来藏
而为识体故知心性即如来藏此外无法故为深也又唯识下引唯识文结同法性
故论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释曰既用真如为识实
性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成识体但后释论之人唯立不变故云过归后辈况世
亲造佛性论广用胜鬘)。】

「佛子心性是一。」

【五释文分三初佛子下立宗案定谓心之
性故是如来藏也又心即性故是自性清
音释¶ 第 607b 页
净心也又妄心之性无性之性空如来藏
也真心之性实性之性不空如来藏也皆
平等无二故云一也(又妄心之性等者此下一对成上二义然
有二意一如次成上谓妄心之性成心之性以性相不同故真心之性成上即性真
心即性故二者通成谓此之二性别名二藏前之二性皆具二藏但为妄覆名如来
藏直语藏体即自性心故此自性清净真心不与妄合名为空藏具恒沙德名不空
藏前明即离此明空有故重出也皆平等无二者上二即离不同由心之性故不即
由心即性故不离不即不离为心之性后二即空之实为不空即实之空为空藏空
有不二为心之性然空有无二之性即是不即不离之性故但云一)。】

「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三设难相违难分二初云何下总显相违
谓心性既一云何而有五趣诸根总别殊
报故云种种(五趣等者如持五戒招得人身是总报业由于因中有瞋
忍等于人总报而有妍蚩名别报业唯识亦名为引满业能招第八引异熟果故名
引业能招第六满异熟果名为满业俱舍亦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犹如缋像
音释¶ 第 608a 页
先圆形状后填众彩等然其引业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识所起若其满业能造之
思从五识起)。】

「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
丑陋苦乐不同。」

【二所谓下别示相违十事五对约总报明
趣有善恶善谓人天恶谓三涂下四对皆
约别报诸根下于前善恶趣中各根有满
缺谓眼等内根受生下于前满缺中各生
有同异谓四生不同胜劣处异端正下于
上同异生处各貌有妍媸苦乐下于上妍
媸各受有苦乐上之五对前前皆具后后
后后必带前前展转异同成多差别故云
种种不同心性是一其义安在(展转异同等者都有
六十二句谓初对是善恶为二第二对开二成四兼前二成六第三对开四成八配
前六成十四第四对开八成十六兼前十四成三十第五对开十六成三十二配前
音释¶ 第 608b 页
三十成六十二此约以后添前故成六十三剋实而言但有三十二以后开前前更
无体故如开善恶趣各成满缺但有四耳谓一善趣根满二善趣根缺三恶趣根满
四恶趣根缺此四之外更无有别善恶趣故又若二二开之唯成三十二若更展其
四生则复成多句谓第三对先以四生乘上四句四四成十六句更有胜劣乘十六
巳有三十二配六已成三十八后后开之句数更多第四对开成六十四第五对开
成一百二十八若从初善恶开为六趣则句数更多并可思准故云后后必带前前
展转异同成多差别)。】

「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
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
知境境不知智。」

【第三结成前难此文意稍难见略为二解
一依古德作遮救重难如前第二问意中
辨二直结成前难且依此释文自有三意
由前难意亦有三故一直问所以故今结
云非但本性是一我细推现事各不相知
音释¶ 第 609a 页
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既不相知谁教种
种若谓业令种种业不知心若谓心令种
种心不知业一一观察未知种种之所由
也二怀疑重难故结云既不相知为是一
性为是种种三作相违难结云一性随于
种种即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即失俗谛
今见种种又不相知此二互乖云何并立
二正释本文亦有十事五对略为二解一
通二别初通谓总观前来总别二报业不
下就先业因约能所依以难然有二意一
约本识谓业是能依心是所依离所无能
故云业不知心离能无所故云心不知业
以各无体用不能相成既各不相知谁生
种种下并准之二约第六识业是所造心
是能造并皆速灭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
音释¶ 第 609b 页
言我灭何能有体而得相生成种种耶(一约
本识者业是心所故依于心心是第八为根本依离所无能下释不相知义以相待
门释言谁所无能者既无所依心王亦无能依之业今依心有业业从缘生故无自
性不能知心离能无所者离能依业则心非所依今由业成所依所依无性故不能
知业以各下结谓各从缘成性空无体相依无力故云无用觉首亦云无体用故故
不相知二约第六识者即以第六识名心从于积集通相说故谓第六识人执无明
迷真实义异熟理故以善不善相应思造罪等三行熏阿赖耶能感五趣爱非爱等
种种报相但云六者谓五识无执不能𤼵润故非迷理无推度故不能造业虽造满
业亦非自能但由意引方能作故并皆速灭者明不相知通相而言皆约无体用故
别相而言用门不同此用二门一无常门故言并皆速灭净名弟子品云优波离一
切法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故心业皆空下经云众报
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无灭坏如前后亦尔故由无常不能相知起时不言我起
下即无我门约法无我明不相知故净名问疾品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
不应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灭唯法灭释曰一以法遣我次经云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
音释¶ 第 610a 页
灭时不言我灭释曰此总显我空明不相知次经又云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
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谓离我我所云何
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
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
释曰此破法显空今但取我法不相知义故略用二句次下经云得是平等无有馀
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释曰此以空空破空非今所要因便引来成一段义毕耳)
受不下约得报果时难能所受谓受是报
因即名言种为业所引受所受报离报无
受故云受不知报离受无报故云报不知
受以并无体故准前应知(第二对者此释受不知报报不
知受受是能受之回报是所受之报此上总明谓受是报因下别释即名言种者唯
识第八云覆次生死相续由诸习气然诸习气总有二种一名言习气二我执习气
三有支习气名言习气者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
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释曰言各别亲种者三性种异故能诠义声者拣无诠声彼非名故名是声上屈曲
音释¶ 第 610b 页
唯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种然因名起种名名言种显境名言即七识见分等心
非相分心相分心者不能显境故此见分等实非名言如言说名显所诠义此心心
所法能显所了境如似彼名能诠义故随二名言皆熏成种二我执习气三有支习
气并如六地有支即是今文为业所引能引之业故唯识云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
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能招非爱果业随二
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故论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
尽复生馀异熟此能引业即诸业习气此名言种即二取习气言为业所引者即彼
俱义亲办果体即由名言若无业种不招苦乐如种无田终不生芽故此名言由业
引起方受当来异熟之果苦乐之报故六地云业为田识为种离报无受下释不相
知亦约相待空故)心不下约名言因就能所依难
谓前能受报因依心无体故无相知馀义
同前(三约名言等者标也即将第二对中能受名言之因对第一对中所依本
识前以业依识难今以种依现行难谓前能受报因下释不相知但释受不知心不
解心不知受故结云馀义同前若具应云所依心体若离能依亦无所依无所依故
不能相知)因不下约因缘亲疏相假难谓所引
音释¶ 第 611a 页
名言为因能引业为缘相待相夺各无自
性如不自生等准之(四约因缘等者取前第二对中所引名言
及能引业相对以明此即标也谓所引下出体相待相夺下释不相知言相待者业
无识种不亲办体识无业种不招苦乐既互相待即各无自性言相夺者以业夺因
唯由业招故因如虚空以因夺缘即唯心为体故业如虚空互夺独立亦不能相知
互夺两亡无可相知如不自生等者引例以释以缘夺因故不自生以因夺缘故不
他生因缘合辨相待无性故不共生互夺双亡无因岂生以此不生类于不知居然
易了即以因为自以缘为他合此为共离此为无因互有尚不相知互无岂能相知)
智不下约境智相对相见虚无难谓境是
心变境不知心心托境生心不知境以无
境外心能取心外境是故心境虚妄不相
知也(五约境智等者相即相分见即见分诸心心所略有二分广说有四如下
当辨谓境是心变下明不相知义先约唯识能所变释后以无境外下约当经互融
以说故下经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能證于如无有少法与法同住
以举心摄境则无心外之境举境摄心则无境外之心以性无二相即性故相随性
音释¶ 第 611b 页
融随一皆摄上约真心后心境虚妄下约其妄心真即互融妄俱无体故下答中云
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速灭不暂停念念悉如是即显妄无性故不相知也然上
五对初及第四唯约因中第二一对因果对辨第三一对心含因果第五一对义通
因果修因二取即名言等故唯识论释二取二中总有四义一者相见二者名色三
者王所四者本末末即六识异熟本即第八异熟四种二取皆能熏发亲能生彼本
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所变心境即通果也又能变之心是因所变之境是果心托
境生俱通因果)二别观者以初二对结趣善恶趣
善恶者正由业熏受总报故(第二别观者上云通观五
对之中一一通前善恶趣等五对本难今即以斯五对别对前五而前后钩锁但有
四重细寻可见以初二对结趣善恶者标也趣善恶者正田业熏是第一对业不知
心心不知业此对为因次云受总报故即第二对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初对为因受
第二对报总报即是趣善恶故)二复以第二及第三对结
受生同异初对以名言种对所生处次对
以名言种对能依本识(二复以第二等者钩取前二对中第
二对即重明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受即名言种故云初对以名言种对所生处谓亦
音释¶ 第 612a 页
由识种往所生处故初地云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次对以名言等者即心不知受
受不知心受即名言种心即能依本识者依名言种招现行识故识为能依则此心
言通因及果上约因中本识故为所依今约果中故为能依)三复以第
三及第四对结苦乐不同及端正丑陋初
对观现受时次对观苦乐因及彼妍媸皆
由缘令异谓损益因成苦乐果以瞋忍因
成妍媸果(三复以第三等者即通以此二对双结前二对初对观现受时
者即心不知受受不知心谓亦由受因受苦乐体及妍[媏-而+虫]故若无识种本识此二亦
无所依次对观苦乐因等者即因不知缘缘不知因谓损益下别示二对之相由损
他业感于苦报由益他业感于乐报以嗔恚业感于丑陋由忍辱业感于端正此中
言因名缘为因此中言果是别报果)四复以第四及第五对
结诸根满缺亦由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
之异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又由内根有
满缺故于分别位了境不同并皆无性各
不相知既不相知谁令种种(四复以第四等者此上总
音释¶ 第 612b 页
明亦由满业下别说其相满业即第四对因不知缘缘不知因缘即是业唯取满业
由损他眼耳成盲聋等由益他六根等成六处满足又由内根等者即第五对智不
知境境不知智谓智于境有信进念定慧之满足则受果中亦具五根明利胜上若
智于境信等随阙或非深厚则得果时五根随缺或成下品并皆无性下上别释中
但出能对所对二种法体今则聪明不相知义在文易了意云并各相依从缘无性
何有能所熏等而能相知既不相知者此但约第一直问意结亦应带疑云为是种
种为是一性结成难云一性随于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则失俗谛一性即
不相知亦应结云种种随于不相知则失俗谛不相知随于种种则失真谛)。】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四

** 音释


(大计切更易也)
砧椎
(砧知林切椎传追切)
研覈
(研倪坚切究也覈下
革切考也)。

(胡关切)

(莫班切)

(滂佩切匹也)

(古委切法也)


(胡对切画也)

(亭年切)
音释¶ 第 613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五 途六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时觉首菩萨以颂答曰。

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我如其性荅惟仁
应谛听。」

【二答中分二初时觉首下赞问许说上半
赞问谓文殊自究深旨一向为他仁心弘
益也次句许说分齐称性说故也后句劝
听言同意别也故令谛受。】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
不相知。」

【二正答答势纵横具答前来三重问意分
为二前五答前结成之中以何因缘而不
相知用此释成答前难故首而明之后五
音释¶ 第 613b 页
正答前难今初分二先一法说后四喻况
今初意云特由从缘种种故不相知也。

即此偈上半出因下半结归本宗后四即
为同喻量云眼等是有法定不相知故是
宗法因云从缘无体用故同喻云如河中
水河水无体用河水不相知眼等无体用
眼等不相知若以缘起相由门释者初句
因缘相假互皆无力次句果法含虚故无
体性至下喻中别当释之是故虚妄缘起
略有三义一由互相依各无体用故不相
知二由依此无知无性方有缘起三由此
妄法各无所有故令无性真理恒常显现
现文但有初后二意(初因明立量悬指后四以为同喻则此偈
中但有宗因二缘起相由然缘起相由具力无力及有体无体今显不相知理但明
无力无体又因中亦有无体义今取义便因缘相假但明无力谓因假缘故因无力
音释¶ 第 614a 页
缘假因故缘无力果上亦有无力义今取义显但明无体谓全揽因成缘成无性故
云含虚无体下四喻中皆有无体用义故指下明三结示缘起深旨然此正结缘起
相由门兼结上因明立量以立量中亦说不相知为宗故即三义中初义现文但有
初后二意者全取一偈即是初意唯取不相知言即是后意其第二意至后五偈答
本难中方用斯义)言诸法者非唯举前十事五对
亦该一切有为法也果从因生果无体性
因由果立因无体性因无体性何有感果
之用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又互相待
故无力也以他为自故无体也下半结中
是故者是前体用俱无故故彼一切法各
各不相知也(果从因生等者上取义便但因无力说果无体今欲尽理
故具举之则上句诸法通于因果先以因缘门明因果俱无体因无体性下以上无
体释成因果无用体尚不立用安得存又互相待下以相待门明无体用先明因果
无用故云无力以他为自下明因果无体既全揽他故无自体)。】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
音释¶ 第 614b 页
亦如是。」

【第二喻况略有二意一以此四喻通释诸
法不相知言二别对前文诸不相知兼通
前设难今初以四大为喻然各上三句喻
况下句法合然此四喻各显一义一依水
有流注二依火焰起灭三依风有动作四
依地有任持法中四者一依真妄相续二
依真妄起灭三妄用依真起四妄为真所
持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义一唯就能依
二依所依三唯所依今初喻中唯就能依
者流也然此流注有十义不相知而成流
注一前流不自流由后流排故流则前流
无自性故不知后二后流虽排前而不到
于前流故亦不相知三后流不自流由前
流引故流则后流无自性故不能知前四
音释¶ 第 615a 页
前流虽引后而不至后故亦不相知五能
排与所引无二故不相知六能引与所排
无二故不相知七能排与所排亦无二故
不相知八能引与所引亦无二故不相知
九能排与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十所排
与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是则前后互
不相至各无自性只由如此无知无性方
有流注则不流而流也肇公云江河竞注
而不流即其义也然上云前后者通于二
义一生灭前后谓前灭后生互相引排二
此彼前后即前波后波小乘亦说当处生
灭无容从此转至馀方而不知无性缘起
之义耳(然此流注下二别示不相知谓欲显不相知理故寄前后流异成其
十门若不说前后之流将何不相知耶一河之水不出前后则千里九曲皆悉无性
不相知矣然虽十义本唯二流成两重能所前流望引为能望非为所后流望排为
音释¶ 第 615b 页
能望引为所以斯四义相集成十初及第三以为所故无性无知二四两门约不相
到五六二门约无二体以后流是能排即所引故前流所排即能引故七八约缘成
故无二谓七中能排是后所排是前亦无二者要有所排方有能排此二相成故亦
无二八约能引亦然九十约不俱故无知者然其能排是后能引是前不得俱者后
为能排前须为所排不得即此名为能引义门别故名为不俱第十例此前流为所
排时后流须为能排不得为所引故云不俱肇公下四引他證成即物不迁论然其
相连总有四句论云既无往返之微眹有何物而可动乎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
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今四喻中但用水风
彼无火地然上云下五别释前后二字一生灭前后者此即竖说如壮与老谓此流
水刹那生灭前刹那灭后刹那生二此彼前后者犹如二人同行狭径后人排前前
人引后此即横说分分之水皆有前后乃至毫滴亦有前毫后毫故聚众多皆成流
注则无性矣小乘亦说下六拣定不相知理先举小乘而不知下举大异小小乘即
俱舍论业品中释身表许别形非行动为体以诸有为法有刹那尽故论文初句论
主标有宗义下三句破正量部以正量部谓以动身为身表体故论破之然正量部
心心所法则有刹那此之动色无有刹那今论主明有为法皆有刹那何以知有后
音释¶ 第 616a 页
有尽故既后有尽知前有灭故论云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馀方释曰
此生此灭不至馀方同不迁义而有法体是生是灭故非大乘大乘之法缘生无性
生即不生灭即不灭故迁则不迁则其理悬隔然肇公论则含二意显文所明多同
前义故云伤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之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
往物既不来今物何可往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
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亦明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
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
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眹有何物而可动乎即云然则旋岚等下
文又云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何物而可去来释曰观肇公意既以物
各性住而为不迁则滥小乘无容从此转至馀方下论云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物
有流动之说则以真谛为不迁而不显真谛之相若但用于物各性住为真谛相宁
非性空无可迁也不真空义方显性空义约俗谛为不迁耳)二依所依
者谓前流后流各皆依水悉无自体不能
相知然不坏流相故说水流。

三唯所依者流既总无但唯是水前水后
音释¶ 第 616b 页
水无二性故无可相知是则本无有流而
说流也。

二法中三义者一流喻能依妄法二妄依
真立三妄尽唯真初中妄缘起法似互相
藉各不能相到悉无自性故无相知是则
有而非有也二依所依者谓此妄法各各
自虚含真方立何有体用能相知相成即
由此无知无成含真故有是则非有而为
有也三唯所依者谓能依妄法迥无体用
唯有真心挺然显现既无彼此何有相知
正由此义妄法有即非有以非有为有复
说真性隐即非隐以非隐为隐(妄法有即非有是初
义隐即非隐是第二义以正为事隐之时而有所依故以非隐为隐即第三义理当
现故)此上三意即三种答答上三种问思之
(思之者以易见故若具说者第一妄法有而非有答前直问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
音释¶ 第 617a 页
谓种种是妄有体即非有故不相知二答怀疑为是种种为不相知故今答云能依
妄法依所依真妄常种种真常无知故三答结成难者即妄即真故种种不乖不相
知也)何故以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义同真
性故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二得泥
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三虽浊不失净性
喻净心染而不染四若澄泥净现喻真心
惑尽性现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来
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六虽成硬用而不
失软性喻即事恒真七煖融成软喻本识
还净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
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九
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喻真心
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十随器方圆而不
失自性喻真如性普遍诸有为法而不失
自性略辨十义少分似真故多以水为喻
音释¶ 第 617b 页
此义见文虽似不具而大通众经。】

「亦如大火聚猛燄同时𤼵各各不相知诸法
亦如是。」

【第二依火焰起灭喻中三义同前初唯焰
者谓焰起灭有其二义一前焰谢灭引起
后焰后焰无体而不能知前焰前焰已灭
复无所知是故各各皆不相知二前焰若
未灭亦依前引无体故无能知后焰未生
故无所知是故彼亦各不相知妄法亦尔
刹那生灭不能自立谓已灭未生无物可
知生巳则灭无体可知是故皆无所有也
斯则流金烁石而不热也(第二依火等者下之三喻文势
稍略随其三义便以法合今初唯燄喻中二义一明后不知前二明前不知后二合
先总谓已灭下别然法喻俱用生灭门释而有小异喻中用前念灭后念生释今法
合中亦用前灭后生正合前𦦨后燄兼三时门今初已灭者前念也未生者后念也
音释¶ 第 618a 页
故此二念一向无物生已即灭者前后二念皆即生即灭并皆缘生故言无体体无
实故言兼三时门者谓一念之上即有三时巳灭为已生未生为未生生巳即灭是
生时故净名云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
住经云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故三时无体无可相知也斯则流金者即庄
子意说于至人大水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火山燋而不热然其本意非是水不
能溺火不能烧意云乘时处顺不以水火而为患也亦不横为所烧溺也正同今意
烧而不烧但彼约顺时此约无性理悬隔矣)二依所依者谓彼
火焰即由于此无体无用不相知故而有
起灭虚妄之相是则揽非有而为有也妄
法亦尔依此无所依之真理方是妄法是
亦非有为有也(二依所依者亦先喻后合然与水喻释有影略水喻
以水为所依今以燄无体用而为所依若倒前流依于水者应以火为所依火是热
性身所触故燄是色动有形显故若依此释应云前燄后燄皆依于火以无自性故
无相知是则依水依火明二空所显不空真理以为所依若无体用为所依者则显
依他无性即是圆成二空真理以为所依显义无方故有影略下唯所依亦准斯释
音释¶ 第 618b 页
又若例后风喻风依物动则火依薪有薪为可然火是能然故以然因可然则然无
体可然因然则可然无体则以无性可然而为所依)三唯所依者推
起灭之焰体用俱无无焰之理挺然显现
是则无妄法之有有妄法之无湛然显现
遂令缘起之相相无不尽无性之理理无
不现(是则无妄下二结上三义也然有 有二一定性有无二真空妙有今无
妄法之有则无定性之有非断无矣有妄法之无是真空之无便为妙有是故若举
妄取真则妄有真空如三论说若真妄对辨则妄空真有如涅槃明遂令缘起下覆
成上义上句成无妄法之有下句成有妄法之无相无不尽是初门理无不现是第
三门合上二句为第二门)上三义中亦如次喻答前三
问也下二喻准知(上三义中下对问会通唯燄无性故不相知答
直问也能依种种所依无二答怀疑也即事同真故不相违答设难也在义易了故
云准知若贤首意问者㨿其初义答者用其后二亦是一理是则初义两家共用下
当重明)。】

「又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诸法
音释¶ 第 619a 页
亦如是。」

【第三依风有动作喻妄用依真起三义同
(三依风有动作喻有标释结而无对问即以水𣗳等而为所依馀大同前)
唯动者离所动之物风之动相了不可得
无可相知妄法亦尔离所依真体不可得
故无相知斯则旋岚偃岳而常静也(斯则旋岚
偃岳而常静者即肇公言亦云随岚即兴云之风北方风也亦是劫坏时风)二
依所依者谓风不能自动要依物现动动
无自体可以知物物不自动随风无体不
能知风法中能依妄法要依真立无体知
真真随妄隐无相知妄。

三唯所依者谓风鼓于物动唯物动风相
皆尽无可相知妄法作用自本性空唯所
依真挺然显现。

是故妄法全尽而不灭真性全隐而恒露
音释¶ 第 619b 页
能所熏等法本自尔思之可见(是故妄法下结文有
两对具上三门妄法全尽而不灭者单取妄法全尽是初门将上而不灭对下真性
全隐为第二门以不灭为能依全隐为所依故下句中而恒露即第三门)。】

「又如众地界展转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诸法
亦如是。」

【第四依地有任持者喻妄为真所持三义
同前。

初地界因依有二种义一约自类二约异
类前中从金刚际上至地面皆上依下下
持上展转因依而得安住然上能依皆离
所无体而能知下然下能持皆亦离所无
体可令知上又上上能依彻至于下无下
可相知下下能持彻至于上无上可相知
是故若依若持相无不尽所现妄法当知
亦尔必粗依细谓苦报依于业业依无明
音释¶ 第 620a 页
造无明依所造展转无体无物可相知斯
则厚载万物而不仁也肇公亦曰乾坤倒
覆无谓不静也(初唯能依此中立名与前小异前云一唯流唯燄唯
动今初云地界因依则喻势小异一约自类者犹如累墼馀并可知斯则厚载者不
恃仁德也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经云譬如大地荷四重任而无疲厌也
次肇公下亦不迁论末总结云然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水滔天无谓其动苟能
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矣坤即是地故得引之)二约异类者如
下文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
空虚空无所依准此妄境依妄心妄心依
本识本识依如来藏如来藏无所依是故
若离如来藏馀诸妄法各互相依无体能
相知是则妄法无不皆尽(二约异类者即出现品四轮相
依喻然其合文与此不同今但借其四轮用耳)二依所依者地界
正由各无自性而得存立向若有体则不
相依不相依故不得有法是故揽此无性
音释¶ 第 620b 页
以成彼法法合可知。

三唯所依者谓揽无性成彼法者是则彼
法无不皆尽而未曾不灭唯无性理而独
现前。

馀义同前上通答释成前难竟(馀义同前者第三总
结然馀义有二一者结前三门应云一妄无不尽是初门理无不现是第三合二为
第二全在第三唯所依中故云馀义二者对上三门以为馀义)第二别对
诸不相知及通前难者初水流转喻前二
对不相知答趣善恶难以善恶趣流转体
故(第二别对等者上之四喻通喻五对不相知义今则别对言及通前难者即往
善趣等五对难也初水流转者即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答趣善
恶者上云心性是一云何见往善趣恶趣答云善趣恶趣即是总报由业熏心受所
受报如水漂流言流转体者体即赖耶故唯识云恒转如瀑流释论云如瀑流水非
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
因灭故非常漂溺有情令不出离亦如起信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楞伽云藏识海
音释¶ 第 621a 页
常住境界风所动等二地经云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二大火喻
第二三对不相知答前诸根受生如火依
薪有生灭故(二大火喻者此亦钩锁第二对前已用竟今复喻之谓受
不知报报不知受及心不知受受不知心答前诸根受生者答前二难由前问云心
性是一何以见有诸根满缺及受生同异故今答云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皆由识种
受所受报亦依于心如火依薪故)次以长风喻前因缘答
前好丑遇物鼓扇现诸相故(此以长风者唯喻一对谓
因不知缘缘不知因答前好丑者谓前问云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端正丑陋故今答
云今所受报有妍媸者由业缘异令报好丑如风东西令物偃仰相各不同)次
以地界亦喻因缘答前苦乐展转因依似
轻重故又喻前境智答前诸根随种所生
根等异故(答前苦乐者喻不相知则同于风答前苦乐则不同风谓上问
言心性是一云何见有受苦受乐故今答云善因乐果恶业苦报苦乐多种如地轻
重又喻前境智者前以风地二喻同喻因缘一不相知今一地喻喻二不相知答前
诸根者以诸根有二义一约眼等诸根则火喻巳答二信等今地喻以答地虽是一
音释¶ 第 621b 页
随种生芽心性虽一随根成异故信进等各各不同)。
二来总别并答
释成中以何因缘各不相知竟。

第二五偈答前设难文分为三初三偈正
答前难次一偈释成前义第三一偈拂迹
入玄今初先明大意次正释文今初前问
有三重今此三偈一一具答上之三问谓
第一直耳问云既有种种何缘得不相知
前五偈答竟既不相知何缘种种答有四
因一妄分别故二诸识熏习故三由无性
不相知故四真如随缘故初偈具二三馀
二各一义然此四因但是一致谓由妄分
别为缘令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有诸识
熏习展转无穷若达妄源成净缘起诸宗
各取并不离象受一非馀斯为偏见(第二五偈
答前设难今初前问有三下即先明大意于中有二第一总彰偈文之意二初正明
音释¶ 第 622a 页
然此四因下二融会言诸宗者上四因中初一通性相二宗二即法相宗三即无相
宗四即法性宗㨿其实义四因不缺方成缘起甚深之趣随情执见则乖圣旨如盲
摸象不全见象然不离象盲不识乳则一向夺之今盲摸象则是分夺取其不离并
顺圣教此喻即涅槃第三十二南经三十答师子吼众生若有佛性不须修道自得
菩提答意云众生有者定当得故后举此喻云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
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象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
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尔时大王即呼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
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
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
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蛇善男子彼众盲者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
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有象善男子王喻如来应正遍知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
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是诸众生闻佛说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等释曰彼经喻
意明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见不明了互执不同然非全离所执之法皆佛性故而非
全见今借此喻以圣教深旨总喻于象诸宗异见如盲所触并合圣理故云不离然
非圆了故云非是说象故肠尊者云依之修行无不获益言受一非馀斯为偏见者
音释¶ 第 622b 页
言象如箕不信如臼斯为大迷但信诸识不信无性真如随缘故为偏见离世间品
云受一非馀魔所摄持)上第二疑云为是种种为是
一性今答云常种种常一性第三难云一
性随于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则
坏俗谛今答云此二互相成立岂当相乖
性非事外曾何乖乎种种种种性空曾何
乖乎一性由无方有一性能成种种缘生
故空种种能成一性(由无方有下上辩不相乖今明相成然事
理相望略有三义一相违义二不相碍义三相作义今用后二其第一义是问家所
用)是以缘起之法总有四义一缘生故有
即妄心分别有及诸识熏习是也二缘生
故空即上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
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是也三无性故有
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经云从无
住本立一切法即上随缘是也四无性故
音释¶ 第 623a 页
空即一切空无性是也(是以缘起之法下就四义中二义是
空有之义谓缘生故有是有义无性故空是空义二义是空有所以谓无性故有是
有所以缘生故空是空所以所以即是因缘谓何以无性得成空义释云由从缘生
所以无性是故缘生是无性空之所以也何以缘生得为有义释云特由无定性故
方始从缘而成幻有是故无性是有所以故中论四谛品云若人不知空不知空因
缘及不知空义是故自生恼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若将四句总望空有则皆名
所以故云缘生故名有缘生故名空无性故名有无性故名空良以诸法起必从缘
从缘有故必无自性由无性故所以从缘缘有性无更无二法而约幻有万类差殊
故各俗谛无性一味故名真谛又所以四句唯第三句引證成者无性故有理难显
故若具證者一缘生故有者法华云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净名云以因缘故
诸法生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等皆因缘故有义也二缘生故空者经云
因缘所生无有生论云若法从缘生是则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三中言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亦四谛品由前诸品以空遣有小乘便为菩萨立过云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菩萨反答云若一切不空无生
无灭者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谓小乘以空故无四谛菩萨以不空故则无四谛
音释¶ 第 623b 页
若有空义四谛方成故有偈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即无性故有也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者前巳引竟今当重引即净名第二推善
不善之本故经云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
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
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
本立一切法𠮉公释公无住即实相异名实相即性空异名故从无性有一切法馀
如别说四中应引净名云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是二法无决定性经云法性
本空寂无取亦无见又云一切法无性是则佛真体八地云无性为性中论始末皆
明无性以显真空)是以无性缘生故空则非无见
断见之空为真空也无性缘生故有则非
常见有见之有是幻有也幻有即是不有
有真空即是不空空不空空故名不真空
不有有故名非实有非空非有是中道义
(是以无性缘生故空下第二会中道意明此中空有皆是中道文中有三初拣非显
是无性缘生故空者双牒前四句中两种空也此二种空并离断见谓定有则著常
音释¶ 第 624a 页
定无则著断今缘生故空非是定无无性故空亦非定无定无者一向无物如龟毛
兔角今但从缘无性故非定无此上拣非为真空也二显是言无性缘生故有者亦
双牒前之二有并非常见之有常见之有是定性有今从缘有非定性有况由无性
有岂定有耶亦是上拣非是幻有也显是幻有者从缘无性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
幻化非真故云幻有亦名妙有以非有为有故名妙有然断常见既由有无则有无
见即断常见疏何重牒此有深意断常二见多是邪宗即五利使边见所摄其有无
见通涉正法但取空有相未有契理为有无见此有无见究竟远离唯大菩萨故净
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有无二边无复馀习下经善友历事诸佛
巳證法门尚云犹于诸法中无而计为有等幻有即是不有有下第二立中道义此
中有三中道一幻有上自为中道谓有与不有此二无碍故为中道故云有是不有
有言不有者举体全空无所有故重言有者亦名非不有谓不待破差别相故故大
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故非有非不有名为中道是幻有义二言真空是不空空
者即真空上以明中道谓不空与空无障碍故言不空者以空无空相故重言空者
亦名非不空谓馀一切相无不尽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为中道是真空义经云空
不空不可说名为真空中论云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重言不空空故名不真空
音释¶ 第 624b 页
不有有故名非实有者傍会异义意不殊前即通会肇公不真空论康公云万法不
真故空不得肇意远公云不迁当俗俗则不生不真为真真但名说却得肇意此中
真空非是前文对妙有之真空此中真空是所破病人谓真谛一向无物为真空义
是故肇公以不不之云不一向是无物故云不真空谓即万有之无性名为真谛何
曾一向是空故云不真空也此不真空即前真空不有有故名非实有者对上不真
空故为此拣真空实有并是二边不真非实即为正理非空非有下三结成中道然
其正意合前真空二义总名非空合前幻有二义皆名非有空有不二故为中道又
以幻有为非空以真空为非有皆中道义实则上空有之上有二中道兼此为三下
融合中更当广说)又开此空有各有二义一真空
必尽幻有以若不尽幻有非真空故二真
空必成幻有以若碍幻有非真空故(又开此空
有下二开义有二先正明一真空必尽幻有是相害义亦法界观中真理夺事门以
事揽理成遂令事相无不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有少事可得故
如水夺波波无不尽般若中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二真空必成幻有者
是相作义及无碍义亦法界观中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
音释¶ 第 625a 页
诸缘起皆无自性由无性理事方成故如波揽水而成立故亦是依如来藏得有诸
法故大品云若诸法不空则无道无果又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二
幻有二义者一幻有必覆真空以空隐有
现故二幻有必不碍真空以幻有必自尽
令真空彻现故(一幻有必覆真空者即相违义亦法界观中事能隐
理门谓真理随缘能成事法然此事法既违于理遂令事显理不现也以离事外无
有理故如波夺水水无不隐是则色中无空相也二幻有必不碍真空是不相碍义
亦相作义亦法界观中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
之理挺然露现如由波相虚令水露现故论云若法从缘生是则无自性然上真空
二义第二义中以相作摄无碍义今幻有第二义中乃以不相碍摄于相作其故何
耶理实空有第二义中皆含相作及无碍义而影略者事依理成故前有相作理非
事造故今无相作而上三义中言空有相作者但约事法能显理故名作理耳然此
四义亦即是前缘生故空等四义也一真空必尽幻有是无性故空义二必成幻有
是无性故有义三幻有必覆真空是缘生故有义四必不碍真空是缘生故空义前
四总明空有所以今四正说空有之相)文殊各以初义致难
音释¶ 第 625b 页
觉首各以后义而答以初二义空有异故
以后二义空有相成故然此二不二谓有
非有无二为一幻有空非空无二为一真
空又非空与有无二为一幻有空与非有
无二为一真空又幻有与真空无二为一
味法界即中道义离相离性无障无碍无
分别法门思以准之(然此二下二下三融合于中二先正明即
合前四义须知四义两处各异上真空必尽幻有是真空上空义二必成幻有是真
空上不空义三幻有必覆真空是幻有上有义四必不碍真空是幻有上非有义又
须知有非有空非空各有二义一有上二义者一是不坏有相义二是遮断灭义则
名有为非不有二非有上二义者一离有相义二即是空义三空上二义者一不坏
性义二遮定有义故名空为非不空四非空上二义者一离空相义二即是有义已
知名义今疏融合乃有五重为五种中道一云谓有非有无二为一幻有者此是有
上二义自合然取有上不坏相义非有上离有相义故合为一幻有是俗谛中道空
非空无二为一真空者即空上二义自合然取空上不坏性义非空上离空相义故
音释¶ 第 626a 页
合为一真空为真谛中道前一为即相无相之中道此一为即性无性之中道亦存
泯无二义又非空与有无二为一幻有者上一对空有自合此下一对空有四义交
络而合今此第三即取真空上非空义及幻有上有义二义相顺明其不二然是非
空上取即是有义有上取遮断灭义故得共成幻有为非空非不有存泯无碍之中
道空与非有无二为一真空者即第四取真空上空义幻有上非有义二义相顺明
其不二然是空上遮定有义非有上即是空义故二相顺得成真空为非有非不空
存泯无碍之中道三是存俗泯真此是存真泯俗又三是空彻于有今是有彻于空
皆二谛交彻又幻有与真空无二为一味法界者即第五总合前四令其不二然上
各合交彻并不出于真空幻有故今合之为一味法界为二谛俱融之中道然三四
虽融二谛而空有别融今此即空有无碍即是非空非有无碍举一全[(冰-水+〡)*ㄆ]若以真同
俗唯一幻有融俗同真唯一真空空有无二为双照之中道非空非有无二为双遮
之中道遮照一时存泯无碍故第二结欢云离相离性无障无碍无分别法门以幻
有为相真空为性又空有皆相非空非有为性又别显为相总融为性今互夺双融
并皆离也无分别法但约智说唯无分别智方究其源矣无障无碍通于境智谓上
之五重多约境说心智契合即为五观五境既融五观亦融以俱融之智契无碍之
音释¶ 第 626b 页
境则心境无碍心中有无尽之境境上有无碍之心故要亡言方合斯理总为缘起
甚深之相馀义如玄中巳明)复次性有二义一者有义
二者空义复有二义一者不变二者随缘
以有义故说二空所显即法性本无生也
以空义故说依他无性即是圆成即各不
相知以有义故说于不变以空义故说于
随缘此二不二随缘即是不变不变故能
随缘(复次性有二义下第四别释性义于中有四一顺释二反成三结归中道
四结劝修学今初文有四节一双标二门二以有义故说二空所显下释空有义三
以有义故说于不变下即将初门释变不变四此二不二下双融不变随缘二门就
第三释变不变中云何有义说于不变既以二空所显真如则湛然常存体无变易
云何以空义故说于随缘由依他无性即是空义要在缘中方显空理故知随缘四
中上来且随一义以[(冰-水+〡)*ㄆ]二宗以法相宗唯不变故无相宗中唯性空故故须第四双
融二门具足无碍方顺圆融法性宗意二义既即空有亦即随缘即是不变故空性
即是有性不变故能随缘则有性即是空性若非实有将何随缘而成诸法如本无
音释¶ 第 627a 页
水将何随风而成波浪)若唯不变性何预于法若但
随缘岂称真性故随其流处有种种异而
其本味停留雪山又若性离于法则成断
灭法离于性则本无今有又法若即性性
常应常性若即法法灭应灭(若唯不变下第二反成唯
不变性何预法者则性如虚空法如星象虚空不为星象之性真如何得为诸法性
则性与法异何相干耶苦但随缘岂称真性者缘有生灭则非真故随其流处下借
涅槃经以成二义随流有异是随缘义本味停留是不变义即第七经南经第八如
来性品答迦叶问显性是常经云复次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药名曰药味其味
极甜在深丛下人无能见有人闻香即知其地当有是药过去世中有转轮王于彼
雪山为此药故在在处处造作木筒以接是药是药熟时从地流出集木筒中其味
真正王既没已其后是药或酢或咸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
种异是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凡人薄福虽以掘凿加功苦至而不能得复有
圣王出现于世以福因缘即得是药真正之味善男子如来秘藏其味亦尔为诸烦
恼丛林所覆无明众生不能得见一味药者譬如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
音释¶ 第 627b 页
狱畜生饿鬼天人男女非男非女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佛性雄猛难可毁坏是故
无有能杀害者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若可断者无有是处如我
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无能毁坏烧灭虽不可坏然不可见若得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乃證知以是因缘无能杀者释曰以法对喻文亦易
见然彼如来秘藏佛性以合一味即是此中如来藏性不变随缘二义分明但雪山
喻经其过去王喻过去佛复有圣王即是合中若得菩提馀并可知又若性离于法
下覆成上义上云性何预法即是离义即成断灭者性离于法非即法空故性成断
言法离于性本无今有者性出自古此为本有法既离性故本无今有本无今有有
何过耶则虚空中本无众生常出众生若尔法即于性应非本无今有何以论云从
无之有曰生自有还无称灭释曰缘会事显则是本无今有无始众生不可得言本
无今有况涅槃云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上半约相下半约性既
相与性不得相离则本无之法非全本无今有之法非全新有是故下云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此偈广义已见初品又法若即性等者然常无常非即非离此以不即难
其全即性若即法者谓水若即波波灭水灭今但波灭而水不灭则法若灭时而性
不灭则非全即也故大品中佛问须菩提心若生时为即性不答言即性此心灭不
音释¶ 第 628a 页
答云生法必灭佛言真性灭不答云不灭佛言此处可思议不答云不可思议即斯
义矣)故二相成非常非断此二相夺故说非
有非空为中道义(故二相成下三结归中道略有三重上非即非
离为中道由此故成非断非常非有非无亦应言非变非不变也)苟得其
会不惑百家异说愿诸学者虚巳求宗(苟得
其会下四结劝修学使无偏执上已明大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五

** 音释


(具映切争也)

(讫逆切砖坏)

(蒲报切疾流)

(末各切扪也)


(池端切急濑也)

(直绍切)
𠮉
(于芮切)

(徒鼎切超拔也)

(眉病
切辩别物名也)。

(历各切联络也)

(仓故切酸也)

(其月切穿也)
音释¶ 第 628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六 途七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
能转者。」

【次正释文且第一偈答三问者初答何因
种种此具二意(先答何因下摽也谓此一偈具四因中第二八识熏
习第三由无定性)一以八识熏习而成故初句五
识次句心是本识集起义故意通六七七
谓审思量故六谓意之识故了别义故偈
文窄故不立识言亦诸情摄此从别义通
则八识皆得心意识名诸情根者通于八
种类非一故五依色根六依第七七八互
依又第七识为染污根第八又为诸识通
依云诸情根言以此者以上八识为能所
音释¶ 第 629a 页
熏展转为因而常流转无别我人故云无
能转者又识外无法亦为无者(次句心是本识者成
唯识第五云云何应知此第七八识离眼等识别有体耶述曰以小乘谓此但是第
六入过去故故为此问论云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
种别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述曰此上总解谓小乘谓未来名心
过去名意现在是识种种分别然无别体今显经證论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
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馀六名
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释曰谓为一切现行所熏是集诸法种现法为依
种子为因能生一切故云起诸法言缘藏识等者因中有漏唯缘我境因中无漏缘
于第八及缘真如果上许缘一切法故论云等也言粗动者易了名粗转易名动不
续名问各有所缘故得别名论如入楞伽第九伽陀中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
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此从别义下显通别之义瑜伽六十三亦但有别名大同
唯识已下更无别释通则八识下通出八识皆得三名之相说者应云若以集起以
解心第八独名心若积集以解心八识皆名心若思量以解意第七独名意若以等
无间以解意八识皆名意若以了别别境以解识前六独名识谓了差别六尘境故
音释¶ 第 629b 页
若以了别以解识八识皆名识即别识之义唯识第一疏云了别别境及粗显境唯
前六故对此六尘说六识故即斯义也通别之名居然易了诸情根者通于八识皆
有根义已成非一况就八中复有二类前五依色后三依心三依心中复有单双互
依之异若具说者复有多少不同故唯识第四云诸心心所皆有三依一因缘依谓
自种子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二增上依谓内六处诸心心所皆
托此依离俱有根必不转故三等无间依谓缘前灭意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开导
根必不起故释曰根识同时名俱有也前灭识等犹能开避导引后生名开导也然
此三依言生转起别相云何生约依种办体而生转约随顺与力令转起约由前开
路令后得起然其八识说俱有依四师不同今用第四护法护法广破前义结云由
此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闻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
净根本所依别故释曰同境即五色根根识共同缘一境故分别是第六分别差别
故染净是第七依此能起染污识等故根本是第八若离第八馀不立故论曰圣教
唯说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释曰此会违也谓对法第一但言眼
识依色根会云不共者眼根但为眼识依故非馀识依馀四亦然六七八识通馀识
依又必同境者根必与识同缘境故又近相顺者六七等识即是远故是故五识定
音释¶ 第 630a 页
有四依论曰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
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净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
故释曰论中有三初正明次虽五识下通外间谓有问云意识得五缘境明了何不
亦用五识为依故答云不定有故意识不得五识之时能独缘故第七下会通馀教
亦是对法通亦有三初明是彼染净根故二者六七同是转识故三多引意识起染
污执故名相顺论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藏识若无定不转故如
伽陀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馀转识得生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
唯一种谓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论说藏识恒与末那俱时转故又说藏识恒
依染污此即末那释曰上引伽陀即楞伽经上引论即瑜伽论然上所引唯识说识
差别不同故今疏云种类非一而顺诸圣教从多而说故于五中取不共依六取染
污故各举其一馀义含在类非一中及次疏文重明七八二识中摄既七为染污根
即与前六为染净依八为通依即与前七为根本依矣言染污根者第四论云此意
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其四者何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是名四种我
痴者谓即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
故名我见我慢者谓踞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
音释¶ 第 630b 页
深生耽著故名我爱并表慢爱有见慢俱遮馀部师不相应义彼疏释云馀部即萨
婆多见慢爱三不得俱起故论云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
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释曰由此四惑常俱等故名染污根下论文中往
往皆名为染污意第八又诸识通依者即根本依也言诸识者不唯第七识心所等
法皆依此故直就第七名染污根若为大依则通染净故名为染净依以上八识等
者释第三句前七为能熏第八为所熏故通云八识为能所熏七熏八种七是八因
八含七种八是七因故云展转又依种起现现复熏种故展转无穷然此能熏所熏
通性相宗先依法相宗说唯识第二广显其义论云依何等义立熏习名(同也)所熏能
熏各有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此总答也)何等名为所熏四义(别从)一坚住性若法始终
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风声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释曰转识
谓七转识兼含心所若许七识能持种者初地巳破四惑应失一切有漏种子已转
七识成平等性犹有有漏种者明是八识能持言风声等者此拣根尘以间断相显
故偏语之理实等字等取根尘及法处所摄色等一切皆拣至无色界即无色故入
灭定等心亦无故名不坚住论云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
熏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
音释¶ 第 631a 页
熏释曰善染如沉麝韭蒜等故不受熏无记如素帛故能受熏佛第八识以极善故
亦非所熏唯于因中曾所熏故带彼旧种论曰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
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释曰第八心王得自在故
可是所熏第八同时五种心所体非自在故非所熏无为之法体又坚密如金石等
故非所熏论曰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
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释曰他身即上同处无有以他身识为我所熏
故刹那前后即上同时拣于经部前念之识熏后念故论曰唯异熟识具斯四义可
是所熏非心所等释曰此总结也非心所者即第八同时心所等取所馀如上所拣
论曰何等名为能熏四义释曰徵也论曰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
乃是能熏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
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赢劣故非能熏释曰胜用有二一能
缘胜用即拣诸色为相分熏非能缘熏二强盛胜用谓不任运起即拣别类异熟心
等有缘虑用无强盛用为相分熏非能缘熏由斯色等有强盛用无能缘用异熟心
等有能缘用无强盛用诸不相应法二用俱无皆非能熏论曰三有增减若有胜用
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
音释¶ 第 631b 页
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释曰有增减者第七末那至无漏位亦有增减唯除
佛果言有胜劣者前佛应胜以熏无漏种子多故论曰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
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释曰此
第四义大同所熏上二皆云共和合者和合即是相应异名论曰唯七转识及彼心
所有胜势用而有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释曰上结能熏论云如是能熏与所
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蕂容名熏习上来皆是法相
宗意下经数数有熏习义莫厌文繁第二法性宗者上法相宗所熏第三能熏第一
正拣真如受熏之义今法性宗亦七识等而为能熏八为所熏其第八中以如来藏
随缘成立含有生灭不生灭义故熏第八即熏真如故起信云复次有四种法熏习
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
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熏习义者如世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
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
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
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
有妄心故则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
音释¶ 第 632a 页
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广如彼论是则真如亦为能
熏亦能受熏故楞伽云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谓不可熏而熏故名不思议
熏真如不变而随缘成立名不思议变亦即不染而染也贤首云妄心通业识及事
识今据其本言业识耳言熏习故有染相者真如本无相随熏现相又显妄法无体
故但云相此释经中如来藏为恶习所熏等上即生灭门中真如言有净用者此是
生灭门中本觉真如故有熏义真如门中则无此义由此本觉内熏不觉令成厌求
反流顺真故云用也此释经中由如来藏故能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也涅槃经云阐
提之人佛性力故还生善根彼言佛性力者即此本觉内熏之力良以一识含此二
义更互相熏遍生染净此中佛者是觉性者是本故名本觉馀如彼说无别我下释
第四句然有二意一破我执者即人也二又识外下破于法执即此言者通一切法)。

二明由不相知方成种种上半出种种以
此者以前不相知故举体性空方成流转
即此八识各无体性故无实我法而为其
主向若有性不可熏变安得流转(二明不相知方
成种种者即第二段明前四因中第三因也但由偈中以此二字取义不同故一偈
音释¶ 第 632b 页
文通于二义取文全别前熏习义则以此二字全指上半为流转因今显无性即上
半偈为流转果上半出种种即以此二字指前五偈法喻所明不相知义为流转因
即此八识下释第四句既所流无性何有能转者耶其主者通于人法向若有性下
上来顺释此下反释由如金石各有坚性不可令易今此无性犹如于水遇冷成冰
逢火便燸故中论云集若有定性先来所不断于今云何断道若有定性先来所不
修于今云何修等故知若有定性一切诸法皆悉不成若无定性一切皆成故中论
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即不成无性即空义也)次遣
疑者以虚妄中有二义故一虚转二无转
故常种种常一性也(次遣疑下释第二番怀疑问也由前问云
为是一性为是种种故今答云常一常多一虚转者无性故有也二无转者无性故
空也虚转故常种种无转故常一性勿滞二途也)次答难者虚转
故俗不异真而俗相立无转故真不异俗
而真体存故互不相违也(后答难下即答第三番没难也
谓前难云一性随于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则失俗谛故今意明不相违也
虚转等者转故是俗虚故不异真既言虚转则俗相立无转等者无转即真也以即
音释¶ 第 633a 页
转言无故不异俗即转是空故真体存俗法离真而无别体故云相立真不可见但
云体存上句俗不违真下句真不违俗故疏结云互不相违)。】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
所现物。」

【第二偈亦答三问初明真如随缘故成种
种者答所以也初句印上心性是一是不
变义次句答上云何见有种种是随缘义
唯心变现全揽真性生非实生故云示现
下二句印上业不知心等者以是随缘不
失自性义故是以诸趣种种了不可得生
即无生无能现者性不动故无所现者妄
法虚故(唯心变现著正释真如随缘之义谓即依前诸识熏习之缘所熏真
如随缘成法故云全揽真成以离如来藏无有实体为能所熏故云全揽真成正拣
法相真如之外有能所熏真性即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即生灭门中真如生非实生
正释示现字亦仍上起谓既揽真生生相即虚故云示现以是随缘者如水遇风缘
音释¶ 第 633b 页
而成波浪湿性不失如来藏性虽成种种而不失于自清净性此中随缘即是前经
见有种种此中不失自性即前业不知心等对上问中故云诸趣种种了不可得对
今经文故云生即无生生即诸趣无生即不相知蹑上示生之句经云此中即下八
字是不失自性无能现者真如随缘成一切法如即能现不失自性名性不动何有
能现妄揽真成故自虚无体)次遣疑者常生常无生上
半即无生之生业果宛然故胜鬘云不染
而染难可了知下半生即无生真性湛然
故胜鬘云染而不染难可了知又法性本
无生不空如来藏也此中无能现空如来
藏也(上半即无生之生者由上疑云为是种种为是一性故今答云无生之生
即常种种生即无生故云一性本未染净既相交彻安可凡情而了知耶又法性本
无生者上约不变随缘今约二空即以能随缘者为不空藏故有种种即上半也随
缘不失自性名为空藏以妄法不染故即是下半又约二藏体即是一性不碍随缘
故有种种不空即是一性空藏即不相知)答第三难者此中无
能现性非性也亦无所现物相非相也又
音释¶ 第 634a 页
示现而有生性不违相亦无所现物相不
违性无二为二二即无二无碍圆融岂有
乖耶(答第三难者谓上难云一性随于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则失俗
谛亦性相相违今答意明性相无违然疏有二意一明性相双绝故无可相违即下
半意又示现下第二明性相相成故不相违即是上半即无生之性不违示生之相
言亦无所现物者虽牒第四句连取第一句正示现生即无所现故不违性无二为
二者结也一体而分能现所现云无二而二性相无违为二即无二故云圆融岂得
种种乖于一心心性乖于种种)言法性者法谓差别依正
等法性谓彼法所依体性即法之性故名
为法性又性以不变为义即此可轨亦名
为法此则性即法故名为法性此二义并
约不变释也又即一切法各无性故名为
法性即随缘之性法即性也(言法性下随难别释先解
法性后解本字今初有三前之二义虽有依主持业不同然皆与法不得相即以不
变之性非妄法故第三随缘与法不离不即不离方为真性)本有二义
音释¶ 第 634b 页
一约不变本谓源本本来不生随缘故生
二约随缘有此法来本不自生非待灭无
即示现生时本不生故故下云无能现也
(本有二义者释本无生由于法性有其不变随缘义故今本亦二本即是性末即是
相前不变本与未不即后随缘本与末不离不即不离融无障碍为真本也)。】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
分别有。」

【第三偈答三问者初答所以者上三句种
种即一心性亦印前文殊不相知等下句
出因由妄分别故有种种正答前问此复
二意一上二句依他起也次句圆成实也
后句遍计性也由遍计故能起依他依他
无性即圆成实故唯识云依他起自性分
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
与依他非异非不异(此复二意下上来总明此下别释会性相
音释¶ 第 635a 页
宗初三性释通于二宗疏文有三初直属经文是法性意依他无性为圆成故由遍
计下二正释偈意由妄分别有上眼等既从缘生故体即空空即圆成故唯识下三
引文證成二宗三性已见玄文今此略引依圆二性初之二句是依他性故彼释云
妄分别缘即是遍计然妄分别是能遍计眼等依他是所遍计计为实故成遍计性
由此能生染分依他故此遍计能起依他是彼依故圆成实下释圆成性一偈分二
上半正释下半明与依他起性非一异义彼论释云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显此常
遍体非虚谬拣自共相虚空我等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
显真如为性说于彼言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常远离言显妄所执能所取
性理恒非有前言为显不空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义故释曰玄
文巳释但释论意分前性字二义不同远离前言巳空遍计故是离有而言性者自
属真如故能离无是以结云真如离有离无相故若依此释则空无性妄分别有皆
是遍计前偈法性方是圆成今顺法性依他无性即是圆成故一偈中三性具足设
顺彼宗离有离无远离前性离遍计有又此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
性故即唯识实性此则离无未失彼宗何须伤巧离前性字若会二宗依他起上无
遍计性即是圆成此无性理是真如故巳离有无故八地云无性为性故此与依他
音释¶ 第 635b 页
下释非一异谓由圆成于依他起遮前性故成非一异故云故此彼论释云由前理
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异不异异应真如非彼所依不异此性应是无常彼此俱
应净非净境则本后智用应无别释曰圆成唯净智境依他通净非净岂得全同)。

二者上二句因缘所生法也次句我说即
是空也后句亦为是假名此二不二是中
道义(二者上二句下别会法性宗三观欲显包含取文小异中论偈云因缘所
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配经可知然中道言经文所无但含下
半空有为中若取别显亦在前偈法性无生即前偈中亦具三观初句中道次句假
名下半即空由前已配真如随缘故不显耳又真如随缘亦不殊三观上别出二宗
取文小异若以义会二宗无违因缘所生法即总举三性所依之法我说即是空遍
计性也亦为是假名依他起也亦是中道义圆成实也但三性迢然即法相宗今皆
言即是法性宗但即不即小有不同便成天隔然法相宗亦非即离多成不即法性
宗中亦非即离多成非异法相由不即空遍计是空但是空无法性则明由无遍计
令依他空便成天隔后人随计二互相乖虚已而求大旨无别显经包摄备举二文
又经旨无差二宗随取)又妄心分别有者情计谓有
音释¶ 第 636a 页
然有即不有故云一切空无性常有常空
是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又妄
心下二答怀疑问谓上问言为是一性为是种种故今答云常空故常一性常有故
常种种也是即万物下肇公不真空论意也意云万物自虚即常一常多矣故彼论
云寻夫不有不无者岂曰涤除万物杜塞视听寂寥虚豁然后为真谛者乎诚以即
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伪而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
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也物非
真故于何而物故经云色性自空非色败空以明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虚岂
待宰割以求通哉释曰此明体法即空非析法明空也)又前偈从本
起末末不异本此偈摄末归本本不碍末
岂相乖耶(又前偈下释第三重结成难谓前偈法性为本示生为末此偈
以空无性为本眼等为末摄末归本种种不乖一性非本无末一性岂乖种种欲显
起末摄末逆顺具足故引前偈非独此偈不能答难若独此偈答者谓眼耳等即无
性故种种不乖一性无性要依眼等故一性不乖种种又从本起末即不动真际建
立诸法摄末归本即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义理无妨)。】
音释¶ 第 636b 页

「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法眼不思议此见
非颠倒。」

【第二一偈释成前义然有二义一者云何
得知无性以法眼观称性非倒成净缘起
当知此理甚为决定二者前偈诃其见有
种种是妄分别此不应依此偈印前观察
无性各不相知斯为法眼固应依止即依
智不依识也。】

「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
假言说。」

【第三一偈拂迹入玄者谓前法性无生一
切皆空实也示现有生眼等差别非实也
妄心分别有妄也如理观察非妄也以妄
为缘生世间流转以如理观成出世间非
倒法眼皆是名言而无真实何者如言取
音释¶ 第 637a 页
故(第三一偈拂迹入玄先正释偈文然实不实约事理说妄非妄者约情智说上
即如如及相下即妄想正智并属于名五法具矣而其疏文双牒前二偈文细寻可
知初略标亦约智说故晓公云如言而取所说皆非得意而谈所说皆是十地论云
如言取义有五过失若不取著实非实等并皆契理故中论云一切法真实一切法
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则真妄等一一例然无非当也)又
欲言其实而复示生欲言不实体性即空
欲言是妄妄不可得欲言非妄能令流转
欲言世间即涅槃相欲言出世无世可出
则染净两亡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实名不
即物而履真然则实理独静于言教之外
岂文言之能辨哉故但假说是以什公云
唯忘言者可与道合虚怀者可与理通冥
心者可与真一遗智者可与圣同耳(又欲言其
实下二别释亦约理释以理圆言偏言不及故以实非实等相即相夺一一圆融理
致包含故是以物下三结成于中二初正结即肇公不真空论意也然此言因破汰
音释¶ 第 637b 页
公本无论后结成言也彼论具云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而宾无故非有有即无
也非无无即无也寻夫立言之本旨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何必非有无此
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夫以物物于物则所物
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则
真谛独静于教名之外岂文言之能辩哉今但引其结文两对耳言物不即名以就
实者物体虚无无当名之实也名不即物而履真者名但假立无得物之功也若名
即物召火即应烧口若物即名见物即应知名今不尔者明俱非实故不相得也是
以什公下第二引證即悟玄序其前文云夫玄道不可以设功得圣智不可以有心
知真谛不可以存我会至功不可以管事为今疏即次下之言此上二对反显难思
疏文所引即顺明难思忘言者舍筌蹄也虚坏者离取著也𡨋心者不巳见也遗智
者泯能證也道理真圣大同小异然上三即法后一约人道者虚通即前玄道理拣
于事即前至功所契真拣于俗即前真谛圣拣于凡即前圣智故有心不契遗智方
知若有契合复应拂迹故彼次云虽云道合无心于合合者合焉虽云圣同不求于
同同者同焉无心于合即无合无散不求于同即无同无异超非于百非之外非所
不能非焉忘是于万是之内是所不能是焉非所不能非则无非矣是所不能是则
音释¶ 第 638a 页
无是矣无异无同故怨亲无二无是无非则毁誉常一夫然则几于道矣今略引二
对足令得意)又后三偈亦如次明三无性观(又后
三偈下第二摄叠重释上之十偈从后渐收于中有二先[(冰-水+〡)*ㄆ]中自有三重第一[(冰-水+〡)*ㄆ]后
三偈为三无性观者唯识论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初则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释曰谓依遍计所执性说相无自性性由彼体相毕竟非
有犹如虚空花绳上蛇故故今偈云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次依依他起性立生
无自性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始妄执自然性故故今偈云如理而观察一切皆
无性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自性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故
今偈云若实若非实若妄若非妄皆是假说实即圆成非妄即契圆成之智成于出
世并是假名实尚不实何况非实举况总结故云非实妄及世间一时总遣)又
此五偈合前四喻初以流转合水漂流次
颂合火火本无生随缘生故次颂合风风
即空无因见物动妄谓有故次颂合地法
眼见理无分别故后一总显令亡言故(又此
五偈下二合前四喻由依此义十偈正答亦可分四初诸法无体性一偈法说宗因
音释¶ 第 638b 页
次二偈举四同喻三有四偈别合前喻四者末偈结成前义则五分具矣)又前
五偈是印成答次四出所以答后一夺令
亡言。

文殊一问以含多意觉首纵答体势无方
逆顺研穷以显深致幸诸学者不咎文繁
(文殊一问下第二结叹以缘起深理幽玄该博故问答包含今释竭愚𤼵扬玄旨勿
以经少责疏繁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六

** 音释


(神夜切兽名)

(苏贯切荤菜也)

(呼括切疏通也)
音释¶ 第 639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七 途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财首菩萨言。」

【第二教化甚深先问中二初标告告财首
者彼得此法财益生门故。】

「佛子一切众生非众生。」

【二正问中二初立宗众生即非众生彼此
同许亦可蹑前觉首八识皆空。】

「云何如来随其时随其命随其身随其行随
其解随其言论随其心乐随其方便随其思
惟随其观察。」

【二云何下设难谓众生既空佛云何化若
佛不见生空则无大智便成谤佛若见空
而化岂不违空空有相违进退何据于中
音释¶ 第 639b 页
先明十随辨所化差别后明三轮显能化
不同今初一随根生熟时如是时中堪如
是化又此句为总谓随何寿命时等下九
为别各有二义谓随其寿命脩短而化又
以无命者法而教化之身二义者谓随其
所受何等类身而受化故又宜以观身空
寂等而得度者以彼化故馀准此知故下
答中多说后意行谓三业善恶解谓识解
差别言论者国俗教诲此六多约未发心
前(馀准比知者上三各显二义下七不欲繁文故令例知若具说者行二义者一
随修何行时二以何行化之其能化行与所行行未必全同如行施行时或以施行
化或以禅慧行化故解二义者一随有深浅之解二说诸佛菩萨之解化故言论二
者一随何国俗言说二宜用何等言辞化故)后四多约发趣已
去心乐者有所欣求方便者随所进趣思
惟者依法求义观察者如说修学(心乐二者一随
音释¶ 第 640a 页
希求何法二称根为说诸愿乐故方便二者一随何进趣时二随用何善巧等化故
思惟二者一随思求何义二说云何思化故观察二者一如修学时二称宜为说观
察相故)。】

「于如是诸众生中为现其身教化调伏。」

【二于如是下能化差别先牒十随后现三
业教化调伏通于语意为以十随化故众
生非空耶为以众生空故十随虚设耶。】

「时财首菩萨以颂答曰。」

【第二财首答中准诸深经及此偈文略有
四意一佛见众生本来自空非断空故不
碍随化偈云诸法空无我众报随业生故
二佛知众生不能自知真空故悲以随化
偈云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故三随化
即空不异众生空故二不相乖偈云寂灭
多闻之境故四融上诸义良以揽空为众
音释¶ 第 640b 页
生生与非生唯一味故不增不减经云即
此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法身即众生
众生即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以斯义
故佛见众生举体自尽本是法身不须更
化大智现前见于法身随缘即众生故大
悲摄化今以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
而成立故是不动真际无化而化以随缘
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故不坏假
名化即无化所化既空有不二能化亦悲
智不殊(一佛见下初一空不碍化答二佛知下智不碍悲答三随化下化不
违空答四融上等者即总摄上三共为一致也然前三中初后即性相交彻中一乃
悲智双运故今融成悲智性相皆无障碍就文更三初明所化性相无碍即前第一
意以斯义下二蹑前初意以辩能化即前第二意悲智无碍悲对前事智对前理今
以寂灭下三更融前能所兼具前第三意方成一味初融所化性相无碍以成能化
无化而化即前第一意以随缘下二融其能化成前第三化不失空所化既空下对
音释¶ 第 641a 页
于所化成前第二能化悲智无碍之义)不碍有而观空方能
入理不动真而随化方能究竟化他众生
不知此理故流转无穷今令众生悟如斯
法是则真实随化非直十随不违空理亦
由此十方契真空故净名云当为众生说
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不碍有而观空下第二结释于中有
五一既云不碍有而观空方能入理结成问意则前以空难随化非得意也二既云
不动真而随化结成答意三众生下结成化意四非直下正结无违非但无违兼能
相成五故净名下引證但證为众生说如斯法即观众生品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云
云何观于众生文殊答言我观众生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等意
明毕竟空故次净名问云若尔云何行慈答曰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名为真实
慈也然上云寂灭非无之众生者体虽寂灭不无众生之相由寂灭故恒不异真由
非无故而恒成立是故不动真际等者即智论意谓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不坏假
名而说实相)。】

「此是乐寂灭多闻者境界我为仁宣说仁今
音释¶ 第 641b 页
应谛受。」

【十颂分二初一举法劝听上半以人显法
已含答意上句体深下句用广即闻之寂
则闻无所闻故无众生大经亦云若知如
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即寂多闻则
善解药病不碍随化下二句许说劝听(大经
亦云下即二十六经教体中巳辩)。】

「分别观内身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彼达
我有无。」

【分别后九颂别答前问文势多含略为二
释一者一一别答谓初三答随身次一随
命三一颂答随观察四一颂答随行及方
便五一颂答随心乐及解六一颂答随言
论七一颂答随思惟时通此九二谓依前
五随答后四随亦时通于九今依此消文
音释¶ 第 642a 页
文分为六初三颂教依随何身时随其心
乐修其方便思惟观察此四遍于五段二
有一颂依命时三二颂依行时四一颂依
解时五一颂依言论时六一颂教离二取
通结上文今初三颂若著我时作界分别
观分别观身皆无我故若爱染身时作念
处观观于内身及心法故总相而言即二
空观初一我空次一法空后一类通一切
(总相而言者谓界分别及四念处皆明二空故便以二空科判经文我空下即界分
别观谓十八界等中求我不得故)今初上半即寻思观观
于内身四大五蕴若即若离寻求主者不
可得故下半观益如实知于假我则有计
实我无(上半寻思观者斯为方便即显下半是如实观)。】

「此身假安立住处无方所谛了是身者于中
无所著。」
音释¶ 第 642b 页

【次偈观身实相法无我观上半谛了身空
谓揽缘假立来无所从故本无住处缘尽
谢灭去无所至无停积处虚假似立实无
所住下半观益(谓揽缘假立者此释初句来无所从下释次句虚假
似立下双结二句)。】

「于身善观察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不起
心分别。」

【后偈类通以身观身既明见自身二我皆
空则知万法皆是虚妄此观亦寂故不起
心(以身观身者即借老子之言彼云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
下此观亦寂者此释不起心分别言此句有二意一既物我皆虚故不分别物我皆
异此意则浅故略不出今明知空之心即是此观二我既寂观何由生若观不忘非
是空矣则空病亦空能所双寂矣)若作念处释者内身拣
于外器及他身故念处有二一通二别通
则身等皆无我等别则观法无我今是通
音释¶ 第 643a 页
也复有二种一小二大此中是大观身性
相同虚空故空无二我谁是我言巳兼二
我次偈观受不在内外中间故无方所后
偈观心及法不得善法及不善法故云知
法虚妄心如幻故不起分别(内身下然四地中有于三
身智论瑜伽各有解释今即瑜伽意一以自身为内身二以外器瓶衣车乘等为外
身三以外有情妻子男女等为内外身故今拣于后二念处有一下释此中谁是我
句谓有问言准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今何观身为无我
耶故今答云有通有别上以别难今约通说故于观身得作无我及苦无常不净之
观今但举无我耳后有二种下通释一偈以为通妨谓有问言下既别观受及心法
法应无我何无不净苦等观耶故今答云约大说故然大乘中具有二观谓约世谛
先观身等为不净等约第一义别观身等同虚空等今约大小对辩则不净等唯属
小乘观身性相同虚空等唯属于大谁是我下上约界分别观释谁是我但遣人我
次第二偈方遣法我今约大乘念处故兼二我谓于四大五蕴求其主宰了不可得
但蕴等合则人无我观蕴等相缘成故空则法无我)又别则身受不
音释¶ 第 643b 页
同通则受等皆身是故三偈皆致身言(久别
母身受不同下此亦通妨谓有问言大小二观皆观身受心法今何三偈皆有身言
故此通以身受心法但合五蕴五蕴皆身亦犹净名方便品云是身如聚沫不可撮
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燄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
倒起此则如次喻于五蕴皆名为身若别说者应言色知聚沬受如水上泡想如热
时燄诸行如芭蕉诸识犹如幻今皆言身明知四处皆得称身故云通则受等皆身)
前问意云众生既空云何如来随其身化
今释意云以彼不知身本空寂教如是观
故说如来随众生身而教化也下皆准之。】

「寿命因谁起复因谁退灭犹如旋火轮初后
不可知。」

【二一颂令于寿命思惟观察命谓命根能
令色心连持故名为命寿谓寿限即命根
体实谓由业种力引一期报众同分体住
时分限假立寿命(命谓下先释寿命二字先依小乘即俱舍根品
音释¶ 第 644a 页
偈云可根体即寿能持燸及识论引对法云云何命根谓三界寿谓有别法能持燸
识说名命根此有三法寿为能持故名为体疏云色心色即是燸燸必依色实谓由
下约大乘释印唯识第一广破小乘离色心外别有命根竟示正义云然依亲生此
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而疏云引众同分体者通大小乘
不乘是假小乘是实故俱舍云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又云同分有情等同谓身
形等同互相似故分者因义谓由此分能令有情身形等同言有情者同分所依拣
非情也等者拣于不等正显能依同分义也论云别有实物名为同分彼言众同分
者众多同分故唯识广破竟示正义云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别假立同分即
大乘义具如疏文)从业缘起起即无起业尽便灭
灭无所灭本无主者况刹那生灭实无自
(从业缘起下二通显上半先以因缘门释后况刹那下以生灭门释)喻以
火轮谓旋火速转不见始终生灭遄流宁
知本际又薪火不续识钝谓轮命实迁流
妄谓相续又轮资火有命假心明待他而
成固无自体(喻以火轮下释偈下半疏有三意初二皆喻上生灭门而
音释¶ 第 644b 页
初就所知二就能知第二意喻上因缘门然上法说因果对明今合喻中能所对说
命为能依心为所依依心假立故是因缘故生公云如杖薪之火旋之成轮轮必资
火而成照有情亦如之必资心而成用也以彼情依于心类此命依于心)。】

「智者能观察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永离
一切相。」

【三二偈令依行时思惟观察成四种观一
无常观二空观三无我观四无相观于中
初偈略标其四一切有者二有也亦一切
有为然无常等经论异说今且依辨中边
论以三性释之初约遍计名无性无常以
性常无故约依他起名生灭无常有起尽
故约圆成实名垢净无常位转变故空亦
有三一无性空性非有故二异性空与妄
所执自性异故三自性空二空所显为自
性故无我亦三一无相无我我相无故二
音释¶ 第 645a 页
异相无我与妄所执我相异故三自相无
我无我所显为自相故无相亦三一相都
无故二相无实故三无妄相故(然无常者净名诸经
皆说下第三住当广示之今依中边盖是一义即第二论彼论具有无常苦空无我
论云无常三者一无性无常谓遍计所执此常无故二生灭无常谓依他起有起尽
故三垢净无常谓圆成实位转变故苦三种者一所取苦谓遍计所执是补特伽罗
我执所取故二事相苦谓依他起三苦相故三和合苦谓圆成实苦相合故空有三
者一无性空谓遍计所执此无理趣可说为有由此非有说为空故二异性空谓依
他起以妄所执不如实有非一切种性今无故三自性空谓圆成实二空所显为自
性故无我三者一无相无我谓遍计所执此相本无故名无相即此无相说为无我
二异相无我谓依他起此相虽有而不如彼遍计所执故名异相即此异相说为无
我三自相无我谓圆成实无我所显以为自相即此自相说为无我彼论结云如是
所说无常苦空无我四种如其次第依根本真实各分三种释曰根本真实者上论
云谓三自性所以名真实者偈云许于三自性唯一常非有一有而非真一有无真
实释曰彼论具释如其次第一常非有即是遍计一有非真即是依他一有无真实
音释¶ 第 645b 页
即是圆成释此句云唯圆成实亦有非有唯有非有于此性中许为真实释曰论意
云具有具无有此非有故为真实其无字属上非是无真实也意明二性皆依于此
真实上立今经无苦而有无相疏依三无我开三无相故彼论释无我之中皆有无
相又亦依此三种无相对于三苦以论对疏广略可知)然皆融摄则
此宗意而偈正意多约前二性辨。】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
后亦尔。」

【后一偈略显二观上半明空观报从业生
如梦从思起不实故空下半明无常观由
上不实故念念无常前即过去已灭事显
例后现未当灭不殊。】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
不如实。」

【四一偈依解令入唯识量观境即心变故
心为主然此唯识略有二分一相二见今
音释¶ 第 646a 页
随其见分之解取其相分之相心外取故
为颠倒也(然此唯识者以唯识第二四师不同谓安慧唯立一自證分难
陀立二谓相见二分陈那立三加自證分变法立四于前三上加證自證分依彼论
宗即以四分而为正义故今疏云略有二分以诸经论及彼论文多说二故谓离二
取等而论文有三初明立二二明立三三明立四而安慧一分于二分中破之傍出
初立二分论云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所
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释曰谓依他二分似遍计所执二分又以小乘
相分名行相能取所缘故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今似心外之境名似所缘
是心外法此中无故所变相分为所缘耳若明相分未是颠倒向心外取方为倒耳
又言见者是能缘境义通心心所非推求义推求义者唯慧能故次破安慧唯立自
證分论云若心心所无所缘相应不能缘自所缘境释曰谓缘色之心应不能缘色
论云或应一一能缘一切释曰谓随一识等能缘一切境以眼识无所缘而能缘于
色馀识无色缘亦应能缘色既馀不能缘一切明知无所缘者是义不然此中正义
缘自境时心上必有带境之相如镜上面似面相生次破无能缘论云若心心所无
能缘相应不能缘如虚空等释曰同于虚空不能缘故论云或虚空等亦是能缘释
音释¶ 第 646b 页
曰此反难也谓心心所法无能缘而能缘所缘此虚空等无能缘亦应缘所缘论云
故心心所必有二相如契经说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
释曰此即厚严经上半明无外境下半明有见相二分各各自从因缘所生名自然
而转下结正义论云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所变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自行相相见
所依自体名事即目證分释曰此中虽是立二分家义巳有三故次论云若无此者
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释曰此明有自證分意云相离于见
无别自体但二功能故应别有一所依体若无自證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
境必不能忆谓如见分不更相分之境则不能忆要曾更之方能忆之若无自證巳
灭心所则不能忆以曾不为自證缘故则如见分不曾更境今能忆之明先有自證
巳曾缘故如于见分忆曾更境故次下立三分论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微
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释曰所量是相分能量是见分
量果是自證分自證分与相见为所依故如集量论伽陀中说似境相所量一能取
相二自證三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释曰所量如绢能量如尺量果如解数智果
是何义成满因义言无别体者同一识故则离心无境次立四分论云又心心所若
细分别应有四分三分如前第四證自證分若无此者谁證第三心分既同应皆證
音释¶ 第 647a 页
故释曰见分是心分须有自證分自證是心分应有第四證论云又自證分应无有
果诸能量者皆有果故释曰见分是能量须有自證果自證量见分须有第四果恐
彼救云却用见分为第三果故次论云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时非量摄故由
此见分不證第三證自体者必现量故释曰意明见分通于三量三量者谓现量比
量非量即明见缘相时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或见缘相是于比量及缘
自證复是现量故自證是心体得与比量非量而为果见分非心体不得与自證而
为其量果故不得见分證于第三證自体者必现量故第三四分既是现量故得相
證无无穷失矣意云若以见分为能量但用三分亦得足矣若以见分为所量必须
第四为其量果若通作喻者绢如所量尺如能量智为量果即自證分若尺为所使
智为能使何物用智即是于人如證自證分人能用智智能使人故能更證亦如明
镜镜像为相镜明为见镜面如自證镜背如證自證面依于背背复依面故得互證
亦可以铜为證自證镜依于铜铜依于镜此上四分即护法之后方有此义论如是
四分或摄为三第四摄入自證分故果体一故论或摄为二后三俱是能缘性故摄
论为二亦摄入见故论或摄为一体无别故如入楞伽伽陀中说由自心执著心似
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如是处处说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摄心所故识行
音释¶ 第 647b 页
相即是了别了别即是识之见分释曰此上论文释偈了字虽开合不同今但略举
相见二分故彼论初便立二分处处多说相及见故若了相分唯心所变此非颠倒
谓相为外心外取故是名颠倒故上释云依他二分似于遍计相见二分今约遍计
故成颠倒上之四分文则似横法相之要故略引耳)。】

「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
于法性。」

【五一偈依言论时令寻伺名等入如实观
谓了名等唯意言分别无别名等意即意
识分别言即名言名言既唯意之分别名
下之义亦无别体故所言论以兼名义(令寻
伺名等者此借唯识加行位中四寻伺观四如实观以解经文四寻伺者一名二义
三自性四差别今云名等等取下三谓了名等下即以意言释寻伺观于中有三今
初总释意即意识下即引摄论第七释意之相论云意谓意识觉观思惟但缘名言
分别无别有义可缘又必依名分别诸法故云意言分别三名言下会论释经显四
寻伺相名诠自性句诠差别名句皆名自性差别皆义故但云名义)既随分
音释¶ 第 648a 页
别则妄计意流尚未了唯心安入法性(既随
分别下二释下半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此句牒上摄论及经一切是分别言故
云既随分别妄计意流者即引楞伽释成彼经第三因说破外道所说皆是世论未
后婆罗门问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亦是是世论彼复
问言一切法皆入自相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二亦是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
尘皆是世论故云妄计意流尚未了唯心者上蹑前分别之义为不入法性之由此
下举况释不入义然其要观略有二种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唯心观浅尚未能
了真如观妙彼安能入法性即是真如异名)若能如是自觉通
达是入唯识之方便也即复此心无相可
得妄想不生便入法性(若能如是下上来顺释经文不入之
义今此反显能入之义即如实观于中先入唯心识观言自觉者对上楞伽楞伽云
彼婆罗门又问颇有非世论不佛答云有外道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
著故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
此是我法非汝有也今言自觉略其大意令觉自心耳其通达之言即摄论意通达
唯是意言分别无有实法即为入唯识方便不取外相即入唯心即复此心下引起
音释¶ 第 648b 页
信论成真如实观故彼论云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住正念其正念者当知唯心无
外境界释曰此即唯心识观次云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释曰此即真如
实观妄想不生亦楞伽经已如前引便入法性结成上义)上约心乖体
非不即又不入者妄想体虚无可入故(上约
心乖等者通难重释谓有难言如净名等一切皆如文字性离即是解脱下经亦云
一切法皆如诸佛境亦然三毒四倒皆亦清净如何言说不入法性今通有二一约
修人心不入理非约法体不即法性二约所观亦无可入故下文云如来深境界其
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速灭不暂停念念
悉如是。」

【六一偈通结亦近结次前二偈能缘所缘
即见相也又观一切法唯是意言未能除
遣此境亦为能所也以此为方便得入唯
心种种法出生者此相见二分由无始数
习有种种法相似生谓能缘心生则种种
音释¶ 第 649a 页
境生所缘境起则种种心起起法必灭安
得暂停(六有一偈通结五段令离能所亦可近结前二偈者能所相显初明
前偈又观一切下明结后偈以意言观纵成如实亦有能所云未除遣加行偈云现
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故但为方便得通达位方入唯心
此相见二分等者即唯识意而言似者显其无真但似二相若执有实便成遍计起
法必灭下释下半然蹑上半起上既心境相藉则皆从缘生生法必灭一向绝故刹
那不住故云安得暂停)若了相无相生无有生名了
种种则了唯心若了无性心境两亡则住
无分别自觉智境不动法界名入法性(若了
相下正显偈意上顺释偈文明二取之失今令了之则令离二取是经之意是则反
释经文而顺经意则了唯心成唯心识观若了无性下成真如实观心境两亡则住
无分别如上所引通达位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自觉智境即楞伽意不动法界即大般若意文殊室利分云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不
动法界知真法界不应动摇谓若言我入法界巳动法界能所两亡入相斯寂故不
动法界是入法性)故末后偈结上诸观令亡观相
音释¶ 第 649b 页
(故末后下总出此偈意通明结前)佛如是化应如是知
幻人化幻皆无化化也(佛如是化下总显答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七

** 音释


(欺吉切)

(昨滥切不久也)

(乃菅切)

(纯圆切歠平声)
音释¶ 第 650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八 途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

【第三业果甚深问中亦二初标能所问人
以事中显理是可贵故问宝首也。】

「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

【二佛子一切下正显问端中三初举法按
定谓诸众生身但四大假名四大无主身
亦无我安有我所彼此同许以为按定(四大
无主等者即净名第二云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
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今取彼文以释今经)。】

「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
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

【二云何下正设疑难能造能受是谓为我
音释¶ 第 650b 页
所造所受即是我所以无我故无能造受
谁令苦乐无我所故无所造受(能造能受者我在因
中即为能造业为所造我在果中即为能受报为所受此中且顺我我所言故净名
云无我无造无受者若僧伽师能造但是𡨋性我是受者而非造者若卫世师我为
能造亦为能受)何以现见而有苦等十事五对一
苦乐者约粗相说三涂为苦人天为乐二
就苦中各有妍媸三于其乐中有内身外
境四通于苦乐受中若时若事皆有多少
此上皆约生报前生作故五现作现受名
现报隔一生去受名为后报。】

「然法界中无美无恶。」

【三然法界下结难谓二无我理即真法界
中定无善恶未知苦乐从何而生此问所
以也为无我故无我所耶为有所受亦有
我耶此致疑也以圣言量及正理量违于
音释¶ 第 651a 页
现量如何可通结成难也(此问所以者此中取前缘起甚
深三重问意以释今文)第二答意云达体业亡迷真
业起报因业起何须我耶业报揽缘虚无
自体故无我所(业报揽缘下上以业遣我此下以缘遣于我所)
法无我非断灭故业果不亡斯乃正理圣
教所明不违现事(由法无我下上明二我事空止下明不坏业果
之知空自无碍二谛双存是正理量圣教所明即圣言量故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
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中论云难空而不断虽有
而不常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说言不违现事者即是现量以现见苦乐等报举体
即空不坏事也)法若定有不可造受便违正理(法若
定有下反以释成故中论云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
之所说。」

【在文分二初一法说馀九喻况今初上半
音释¶ 第 651b 页
约俗谛缘生即业报相属答前现见次句
胜义即空印其按定此二不二故不相违
无所有言该上业果则亦无我所后句是
圣教量智论第二云有业亦有果无作业
果者此第一甚深是诸佛所说(无所有者案文但云
作者无所有以偈文窄故实乃作者所作皆无所有)。】

「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
亦如是。」

【下九喻显通相而明喻于业果从缘无性
不坏事相别彰喻意喻各不同初三颂喻
业报无性不坏虚相次一偈喻无造受者
三一偈喻性一相殊后四喻体无来处初
中初偈双喻业果皆真心现虽无实体而
相不同次偈喻能生因缘相虚后偈喻所
生业果无实。
音释¶ 第 652a 页

今初若法相宗唯以本识为镜今依法性
宗亦以如来藏性而为明镜(亦以藏性为镜者初辨定
镜体言亦以者非拣本识识亦喻镜故楞伽云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
如是但法相宗不用如来藏为镜今双用一义故致亦言言如来藏为镜者起信论
释本觉内体相合明中云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
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谓如
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
性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其足无漏熏众生故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
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
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释曰四镜之名者一空镜谓离一切外物之体二不空镜谓
体不无能现万像故三净镜谓已磨治离尘垢故四受用镜置之高台须者受用四
中前二自性净后二离垢净又初二就因隐时说后二就果显时说又前二约空不
空为二后二约体用为二又前二体后二相故云觉体相者今约众生即前二镜合
而用之以第二为能现以第一显本净故后之二镜既在果位约佛为镜故于福田
甚深中用)然有二义一随境界质现业缘影故
音释¶ 第 652b 页
合云业性亦如是二随业缘质现果影像
故前偈云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二文
影略共显业果似有无体(然有二义下第二显喻相喻有
三事一镜二本质三影像以喻就法镜则无二质影各二谓一是因影境界为质故
合云业性二是果影业缘为质故法说云果报生也净名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
故结云二文影略下引中论重化之义正显因果俱从缘空)合云业者
谓善恶等三性者通性及相谓此业体以
无性之法而为其性不失业果之相而为
其性(合云业者下第三出业体等取无记及等不动各成三类言不失业果者
上是理性此即事性如大热性等)由无性故能成业果由
不坏相方显真空故中论云虽空亦不断
虽有而不常业果亦不失是名佛所说不
失业果方显中道又如镜现秽像非直不
污镜净亦乃由此显镜喻净如来藏现生
死业果亦然非直不损真性平等亦乃由
音释¶ 第 653a 页
此知如来藏自性恒净也此有四位一能
现位复有二义一由真净故现染二由真
净故不为污二所现位亦有二义一由相
虚故不能污二由虚故虚相现三相对位
亦有二义一由分明现染方显性净二由
性本恒净令染妄现四真净虚染镕融一
味无碍圆融思之此约染净门以但有所
现即为染故(由无性故下第二显义于中有二先显中道即融上理事
二性交彻无碍以成中道又如镜现秽像下第二约染净初略明上及此段俱證由
不坏相方显真空此段亦中道义此有四位下广释亦二先正显染净然但知以镜
喻如来藏影喻生死业果则法喻昭然一由真净故能现者即四镜中第二镜义
由真净故不为污即第一镜义亦前即不染而染二即染而不染又前即能随缘二
即体不变然二皆是能现之德如玉之性虽染不污若第三相对方显正在泥中染
而不染二所现二义者一依他无性义二无性缘成义三相对二义者一即真如随
缘能成万法方是真如二即真如不变方能现染若变性净不能现染若不现染无
音释¶ 第 653b 页
随缘德四真净等者以如来藏举体成生死如来藏外无生死故生死即空是如来
藏离生死外无如来藏如波与水一味无差此约染净下结成上义谓真如现他时
设有净分亦名为染如镜现像不拣净秽皆非镜体故唯能现得名为净所现皆染)
更约喻中以一异门释谓一镜是定一门
二所现染净妍媸等殊是定异门染净虽
虚不能相摄故是异也镜现染处不异现
净故是一也三像不异镜是非异义镜外
无像故镜不异像是非一义正现像时去
像亦失镜故上二即非一非异门四像虽
即镜而不坏像镜虽即像而不碍镜是亦
一亦异门也(更约喻中下二约一异门释言镜是定一者谓如来藏唯
一味故所现定异者生死缘差故染净虽虚下通难释成先通异难谓有问言染净
皆虚岂非一耶此约喻难生死涅槃二俱虚寂岂非一耶此约法难故此释云不相
摄故此通法喻如所现像男不摄女故生死不能摄涅槃以相就性故说生死及与
涅槃二俱空寂一际无差以性就相有染有净以有诤故说于生死以无诤故说于
音释¶ 第 654a 页
涅槃有烦恼时非无烦恼故就虚相而说异耳欲令一者要如来藏而以统之是第
三义镜现染处下二通一难谓有问言镜中既能现染现净岂非异耶如来藏能成
生死能成涅槃岂非异耶故今答云现染净处无异体故生死涅槃一性现故三像
不异镜者谓像本是异镜本是一今像同镜故非异也故次释云镜外无像故同镜
一异相便无生死本异如来藏本一今生死即如来藏故生死非异以如来藏外无
生死镜不异像者镜本是一像本非一今镜同像故非一也正现像时去像亦失镜
者释成上义谓去像失镜明镜同像言同像者同像非一非约镜与像一也如来藏
性本来是一生死非一今如来藏全体为生死故同生死之万差正成生死时若去
生死即无如来藏此明如来藏同生死之差非约与生死一故是非一义也四亦一
亦异门者但约不坏性相则一异历然四门一揆则一异无碍染净相融方为事事
无碍之镜像也)。】

「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业性
亦如是。」

【二田种生芽喻能生者田喻业缘也种子
喻于识种因也此二相待无性故不相知
音释¶ 第 654b 页
由不相知方能生于后有苦芽故云自然
能出生也亦本识为田名言为种(田喻业缘者即
六地经云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所覆爱水为润见纲增长我慢溉灌生名色芽谓若
不造业识不成种如谷不入田终不生故亦本识为田者上约因缘合辨故以业为
田今约本识含于种子能起现行故以本识为田若初地中亦云于三界田中复生
苦芽则约当果生处亦得名田显义无方也成不相知类前可解)。】

「又如巧幻师在彼四衢道示现众色相业性
亦如是。」

【三幻师现幻喻喻所生者若幻色喻报则
幻师喻业若幻色喻业则幻师喻业因以
业亦缘生同报无体而幻相不亡故中论
内以化复现化喻业果俱空若幻唯喻报
业则不空四衢以喻四识住造业处故(幻师
现幻者所生通因果若幻色喻报下别释先明果为所生后若幻色喻业下辨业为
所生业亦缘生者如受五戒为人业必假戒师言教三业之具方成业故业亦缘生
音释¶ 第 655a 页
故中论下义引论文證业果俱空彼论偈云譬如幻化人复作幻化人如初幻化人
是则名为业幻化人所作则名为业果既业果皆幻故知并空若幻喻报下反成上
义四衢喻四识住者瑜伽八十四云谓色受想行此之四蕴是识蕴所住)。】

「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
亦如是。」

【二机关出声喻无造受者机关缘造体虚
无人喻业从缘故无造者从机出声尤更
非实喻报因业起安有受人夫无我者因
对我无既无有我何有非我著无我者亦
是倒故。】

「亦如众鸟类从[谷-(一/禾)+(夕*ㄗ)]而得出音声各不同业性
亦如是。」

【三出[谷-(一/禾)+(夕*ㄗ)]音别喻性一相殊者如鸟在[谷-(一/禾)+(夕*ㄗ)]含
声未吐喻业同一性出[谷-(一/禾)+(夕*ㄗ)]声别犹感报无
差然鸡子之中终无凤响业虽无性善恶
音释¶ 第 655b 页
[宴-女+六]熏(如鸟在壳者壳为鸟卵为母所附者含声未吐者𢈔信云团团竹上禽白
五裹黄金里有思晨鸟含声未吐音借其言用)。】

「譬如胎脏中诸根悉成就体相无来处业性
亦如是。」

【四有四偈喻体无来处皆从缘来即无来
故然亦不同初一喻因含于果故无来处。】

「又如在地狱种种诸苦事彼悉无所从业性
亦如是。」

【次偈果酬于因故无所从此二喻内异熟
业果也。】

「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
亦如是。」

【次偈转轮王七宝喻外增上业果也(轮王七宝
者非在身内故言无来处者轮王登位从空忽来言七宝者一轮宝大如一由旬或
云四俱卢舍三轮各灭一俱卢舍二珠宝其状八楞大如人䏶三象宝即金胁山八
音释¶ 第 656a 页
千象中之最下者四马宝即帝释既中者五兵宝即是夜叉六主藏臣宝即是地神
七女宝上者帝释赐下者人间或乾闼婆女轮即北方天王令四夜叉持之归则在
门之上一由旬住帝释所赐若依此说若有才处多是约教有殊故小乘中说轮王
殁后[(冰-水+〡)*ㄆ]在铁围山间又有相似七宝谓一剑宝二皮宝三殿宝四床宝五林宝六衣
宝七履宝如智论及萨遮尼乾经第三说)。】

「又如诸世界大火所烧然此火无来处业性
亦如是。」

【后偈喻无漏业果无漏智火焚荡有漏智
因漏发故亦无来业果寂然方依幻住。】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

【第四说法甚深亦可名应现甚深问及答
中通三业故以说法化胜故从此立名先
问中初总标告问德首者显佛德故。】

「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

【二正显问端中三初举法按定谓佛證一
音释¶ 第 656b 页
味法界彼此共许。】

「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演
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
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显示
无边种种境界。」

【一云何下正设疑难谓證悟既一说现乃
多为一耶多耶(究定一耶下若二重问意此上亦直问所以)
取互妨(二云偏取互妨者是第二带疑问由滞一多二途不知何据)
立相违就法即体用相违约佛是證教相
(三云并立相违者即第三成难问也證一乖于说多说多违于證一)下辨
十种相违前九是别后一总结。】

「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

【三而法性下释成前难谓非唯佛悟于一
我观法界亦不有多能證所證既并不殊
以何因缘而现多种将无如来乖法界耶
音释¶ 第 657a 页
(能證所證等者能證即前案定所證即释成中法性)答有二意一云
所證虽一随机现多多在物情佛常无念
二者所悟一法即无碍法界即事之理全
在多中所现乃即理之事全居一内以即
多之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说既无障
碍何有相违(二者所悟等者上之一意以法就机许其有一有多出多
所以是答直耳问意也此下唯就法体常一常多遣其第二怀疑及第三难上疑意
云为是一耶为是多耶今云亦一亦多上第三难云并立相违今云相即故不相违
又不坏相故有一多)岂唯不违亦由得一方能广现
由多现故方令悟一(岂唯不违下重成第三答难之意尚能相
成岂相违耶)。】

「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
佛功德。」

【偈中分二初一叹问利益上半叹深但言
音释¶ 第 657b 页
一理深而非甚今即多是一故曰甚深即
一之多尤更难了不可但以一多知故下
半知益知此甚深方知爱乐。

后九喻答皆三句喻况下句法合喻中皆
上二句即体之用二三两句即用之寂又
初二句以一成多次句不碍常一故不相
违然此九喻别答九种无量总显境界无
量(然此九喻等下上总显偈意此下别释偈文古但直释今将配问总答境界古
下之九事皆佛分齐之境故境界为总句故)。】

「譬如地性一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诸佛
法如是。」

【初地一持多喻答现无量刹依住胜劣地
无异故。】

「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燄无分别诸佛
法如是。」
音释¶ 第 658a 页

【二火一烧多答化无量众物从火化不择
薪故。】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
法如是。」

【三海一波异答说无量法义海波涛无穷
尽故。】

「亦如风性一能吹一切物风无一异念诸佛
法如是。」

【四风一吹异答震无量界随物轻重动有
异故。】

「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诸佛
法如是。」

【五云雷普雨答无量音圆音普震法雨无
差故。】

「亦如地界一能生种种芽非地有殊异诸佛
音释¶ 第 658b 页
法如是。」

【六地一芽异答无量庄严芽茎华实为藻
饰故。】

「如日无云曀普照于十方光明无异性诸佛
法如是。」

【七廓日普照答知无量心无私普照穷皂
白故。】

「亦如空中月世间靡不见非月往其处诸佛
法如是。」

【八净月遍见答无量神通不往而至随器
现故。】

「譬如大梵王应现满三千其身无别异诸佛
法如是。」

【九梵王普应答现无量身不分而遍弥法
界故(不分而遍等者即出现品意彼身业中云譬如梵王住自宫普现三千诸
音释¶ 第 659a 页
梵处一切天人成得见实不分身向于彼诸佛现身亦如是一切十方无不遍其身
无数不可称亦不分身不分别略引一文馀可例取故将颂文别对前问文理分明)。】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目首菩萨言。」

【第五福田甚深问中初标告以福田是照
导引生又施为诸度之前导故问目首也。】

「佛子如来福田等一无异。」

【二显问端分三初举法按定佛为生福之
田名为福田田德无二名为等一此理共
许。】

「云何而见众生布施果报不同所谓种种色
种种形种种家种种根种种财种种主种种
眷属种种官位种种功德种种智慧。」

【云何下正显疑难谓田既是一植福应齐
施报有差由何而起前等此异即缘果相
违别显十事文并可知。】
音释¶ 第 659b 页

「而佛于彼其心平等无异思惟。」

【三释成前难云田虽齐等心有高下容可
有殊既心无异思报云何异。

答有数意一约众生由器有大小心有轻
重故得报有差非如来咎(一约众生等者然俱舍等说由
主财田异故施果差别前难约田今答约财主然第一意正约主异含于财异谓多
财重心少财轻心等故然器约观解浅深心之轻重复通深浅)二约佛遍
称差别之机方称平等即一之多差不乖
等即多之一等不碍差由心平等无私方
能随现多果终令解脱一味曾何异哉(约佛
可知)。】

「时目首菩萨以颂答曰。

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于彼无怨亲佛福
田亦然。」

【十颂举十喻喻上诸义初一总喻印成后
音释¶ 第 660a 页
九别显所以前中初句等是缘等彼此共
许次句异乃因异答别之由次句无异思
惟诚如所见下句总合。】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别佛福田亦然众生
心故异。」

【后九别中皆上半喻下半合一水喻器有
大小方圆任器故。】

「亦如巧幻师能令众欢喜佛福田如是令众
生敬悦。」

【二幻喻体外方便贵且悦心(体外方便者无而假设如
无三说三等)。】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众喜佛福田如是令众
悉安乐。」

【三王喻体内方便终得实乐上二喻佛巧
称物机(体内方便者即佛权智鉴事差别即体上大用为体内方便)。】
音释¶ 第 660b 页

「譬如净明镜随色而现像佛福田如是随心
获众报。」

【四镜喻约众生谓随妍媸而影殊心高下
而报别与前镜喻因缘不同馀义无异后
五皆约佛明(与前镜喻者前业果中喻如来藏约其自心故是因也今
将喻佛是喻缘故起信论云真如内熏为因善友外熏为缘约四镜中即后二镜巳
出缠故正取缘熏习镜义兼法出离镜以法出离是缘熏习镜之体故义如前引馀
义无别者亦有一异染净等义则以佛为净以生为染自他相望而论一异谓心佛
众生三无差别)。】

「如阿揭陁药能疗一切毒佛福田如是灭诸
烦恼患。」

【五药喻即多之一具百味故普去一切烦
恼毒故(普去一切者阿伽陀此云普去故)。】

「亦如日出时照耀于世间佛福田如是灭除
诸黑暗。」
音释¶ 第 661a 页

【六日喻即一之多无幽不烛大小之闇并
除。】

「亦如净满月普照于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
处平等。」

【七月光普照喻佛平等拂上诸迹虽随机
现要且无私。】

「譬如毗蓝风普震于大地佛福田如是动三
有众生。」

【八大风普震喻遍动群机。】

「譬如大火起能烧一切物佛福田如是烧一
切有为。」

【九大火普烧喻终归寂灭又此五喻喻灭
惑智二障至平等智地普动诸有皆證无
为前四即善巧随机此五则终令造极岂
不等耶(又此五喻下覆蹑重释于中有二先正释五偈阿伽陀喻喻灭惑障
音释¶ 第 661b 页
日破闇喻喻灭智障月光普照喻喻至平等智地平等智地即法华意故彼经云究
竟至于一切智地风喻普动诸有火喻皆證无为至于智地即是菩提是灭智障果
證无为是證涅槃是灭惑障果二因无碍二果亦融普动诸有者即所化生普令众
生灭二障之病證菩提涅槃之果是此意也前四巳下总彰答意)。】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

【第六正教甚深问中初标问人以破懈怠
故问勤首。】

「佛子佛教是一。」

【二正显问端中四初佛教是一者举法按
定一有二义一谓断烦恼集證出离灭此
义不殊彼此共许二谓多人同见所见不
异。】

「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
得出离。」

【二众生下正设疑难难亦有二一对初义
音释¶ 第 662a 页
见教之后何以久而不脱故云云何不即
断惑出离(一对初义者谓约一人竖论教能断惑亦见即合断惑何以久
而不断)二对后义多人同见何以有脱不脱
故言云何不悉断惑而出(二对后义约多人横说同见断
惑之教何以一断一不断耶悉者俱合断故)。】

「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
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

【三然其下释成前难正释后义多人苦集
皆不殊故五蕴是正三界通依此苦果也
痴爱发润为集因也兼显初义前后苦集
亦不殊故。】

「是则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四是则下结成相违出者有益不出无益
佛教是一其义安在。
○答意云修有勤
惰障有深浅机有生熟缘有具阙智有明
音释¶ 第 662b 页
昧功有厚薄故成有迟速答初难也修与
不修故见同益答后难也上之别义不出
勤惰二门故(修有勤惰等者先答初意总有六对略收下喻勤惰是总
意障有浅深是樵湿喻机有生熟亦是上喻及钻火喻未热数息是机生故缘有具
阙即阙缘求火下三喻功有厚薄即毛滴下三喻修与不修下对后难意虽多人同
见不修不益修则有益)。】

「时勤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我今如实答或有速解脱或有
难出离。」

【十颂分二初一开章许说谓上半许称实
而说下半开二章门。】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
常精进。」

【馀九别释初一释速解脱后八释难出离
今初上半牒疑下半为释勤则通策万行
音释¶ 第 663a 页
离身心相故能速出然有五相一有势力
由被甲精进故谓于佛法中发大誓愿二
勇捍谓于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三坚
猛由寒热蚊䖟等所不能动精进故四常
不舍善轭由于无下劣无喜足精进故五
精进由加行精进故由斯五相发勤精进
速證通慧灭障解脱下八以喻释难出障
总相翻前皆名懈怠(然有五相等者即瑜伽论八十五说彼云
又有五相𤼵勤精进速證通慧谓有势力者由被甲精进故有精进者由加行精进
故有勇捍者由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有坚猛者由寒热蚊䖟等所不能动精进
故有不舍善轭者由于无下劣无喜足精进故今但次不同耳)。】

「譬如微少火樵湿速令灭于佛教法中懈怠
者亦然。」

【一火微樵湿喻喻善根生及三障重暂闻
教才少修行而业惑内侵令所闻速失所
音释¶ 第 663b 页
行速废故成懈怠难出离也。】

「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
者亦然。」

【二钻火数息喻喻修有懈退然此下喻多
通三慧以辨懈怠此喻约闻即听习数息
明解不生约思即决择数息真智不生约
修即定慧数息圣道不生圣道如火能烧
惑薪煖顶已前皆名未热已热而息火尚
不生未热数息虽经年劫终无得理故遗
教对此明小水长流则能穿石(圣道如火者二约修
消经即俱舍论文谓圣道如火能烧惑薪道火前相故名为燸燸顶巳前者谓七方
便中前三方便即五停心观别相念观总相念观也以燸法为热故燸顶忍世第一
法此四方便为四善根是加行位然大小乘释小有不同大乘之义至初地广释言
巳热而息者谓燸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至于燸位犹尚
断善故云巳热而息未入见道为火向不生未热数息即三方便更加懈怠何由造
音释¶ 第 664a 页
證故遗教等者即是彼经八大人觉中释精进相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
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即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
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释曰彼以钻火数息以况懈怠小水长
流以比精进故云对此名小水长流)禅宗六祖共传斯喻愿
诸学者铭心书绅(禅宗六祖下三结劝初引内教结劝自达磨教
可即用此喻展转相承但云六者后分南北多纷竞故愿诸学者引外典结劝言铭
心者犹如刻铭长记不灭言书绅者即论语第十七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与则
见其𠋣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注曰绅大带也)若直就修行
以释当以智慧钻注于一境以方便绳善
巧回转心智无住四仪无间则圣道可生
瞥尔起心暂时亡照皆名息也(若直就下四示不息
相以智慧钻注于一境等者心一境性名之为定一境之言通于事理故遗教经云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下经云禅定持心常一缘等如了法无生名为般若无生即境
此理一境了即智慧无住住故名注一境则能入理言方便绳者带空涉有照事照
音释¶ 第 664b 页
理喻之以绳有动用故善巧回转者若了无生而入理者或观生法求生不得或忘
能了入无念门或起大悲方能入理如是种种若事若理名巧回转言心智无住者
亦通事理且约理者若以心知如是心住境若以智了心是智住心若内若外皆名
为住若住无住亦名为住故经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谓生无
所住心则非有无住可生不生于心则无住心生即此契理亦名方便故大品云以
无所得而为方便若不住事理生死涅槃则事理无碍之方便也四仪无间者设尔
有断亦须知断若不断时亦知无断常无念知则无间矣瞥然起心即失止也又违
北宗暂时忘照即失观也亦违南宗寂照双流即无斯过)。】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终不可得懈怠
者亦然。」

【三阙缘求火喻物者艾等也教诠圣道等
彼火珠要持向智日以行承之则圣道火
生空持文字不能决择心行乖越道何由
生。】

「譬如赫日照孩稚闭其目怪言何不睹懈怠
音释¶ 第 665a 页
者亦然。」

【四闭目求见喻智微识劣喻彼孩稚约闻
慧者虽对明师不肯咨决约思修者虽对
教日心眼不开贵圣道之不生何其惑矣。】

「如人无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
者亦然。」

【五阙缘心广喻喻愚人无净信手以持定
弓复无戒足以拒惑地以劣闻慧箭欲遍
射破业惑厚地空欲难遂。】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尽乾竭懈怠
者亦然。」

【六毛滴大海喻谓以少闻思欲测法海妄
生希欲懈怠尤深。】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灭于佛教法中懈怠
者亦然。」
音释¶ 第 665b 页

【七少水灭火喻劫火遍炽喻触境惑增少
分三慧安能都灭。】

「如有见虚空端居不摇动而言普腾蹑懈怠
者亦然。」

【八不动遍空喻喻虽知性空智未游履而
言遍證亦增上慢人也。】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言。」

【第七正行甚深问法首者以行法故。】

「佛子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
断一切烦恼。」

【二显问端中三初出圣教受谓心领义理
持谓忆而不忘。】

「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随贪瞋痴随
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势力
所转无有离心。」
音释¶ 第 666a 页

【二何故下申其所疑佛言能断今有不断
即教行相违先标相违随贪已下出所不
断势力已下结成不断谓有持法非唯不
灭旧惑亦乃随解新增十一种惑势力所
转前四根本后七随惑皆言随者杂集第
七说诸烦恼皆随烦恼有随烦恼而非烦
恼由此即显根本烦恼亦得名随随他生
故通释贪等如九地中今约依法新起者
说即贪求名利瞋所不解迷其自行恃法
自高覆藏已短论难生忿结恨拟酬疾彼
胜已悭自所知不解言解废法逐情(杂集第七
等者解妨既分根本随惑何皆名随故为此通故彼论云随烦恼者谓所有诸烦恼
皆是随烦恼有随烦恼非是烦恼释曰非烦恼者所谓忿等但随大惑名随烦恼而
非根本名非烦恼而贪嗔痴名随烦恼者心法由此随烦恼故随恼于心令不离染
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如世尊说汝等长夜为贪嗔痴随所恼乱心恒染
音释¶ 第 666b 页
污释曰论意云一切烦恼根本随惑随逐众生令心心所随顺染污故皆名随是以
疏云随他生故他即众生由惑随生故生随惑正是经意谓诸行人心随贪等通释
贪者指广在馀然九地中释其别相若随名释如唯识第六云云何为贪于有有具
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力取蕴生故释曰有谓后有三有异熟之果
有具谓彼惑业中有及器世间论云云何为嗔于苦苦具增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
隐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释曰苦谓三苦苦具谓一
切有漏无漏但能生苦者谓邪见等谤无漏故亦能生苦论云云何为痴于诸理事
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定贪等烦恼随烦恼业
能招后生杂染法故释曰独头无明多迷谛理相应无明亦迷事相谓于谛等生犹
豫故论云云何为慢恃巳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彼有德
心不护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然根本有六疑及恶见此中不说者以解
教人多无于疑及恶见故后七随惑中然唯识随惑总有二十颂云随烦恼谓忿恨
覆恼嫉悭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
正知此二十中有其三品谓初忿等十各别起故名为小随烦恼无惭等二遍不善
故名为中随烦恼掉举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今唯小随为成十故但举其七
音释¶ 第 667a 页
略无恼害及憍三事亦憍属慢摄恼害嗔收故而言覆者谓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
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忿谓依对现前不饶益
境愤𤼵为性能障不忿执取为业谓怀忿者多𤼵暴恶身表业故恨谓由忿为先怀
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嫉谓徇自名
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感不安隐
故悭谓耽著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谓悭吝者心多鄙涩畜
积财法不能舍故诳谓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
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谄谓为网冒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
教诲为业谓谄曲者或网冒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巳失不任师友
正教诲故然谄诳并以贪痴一分为体悭唯贪一分嫉恨忿三以嗔一分覆以贪痴
一分为体恐失利誉是贪不惧当苦是痴馀可例知)。】

「能受持法何故复于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三能受持下结成难也佛言受法能断烦
恼今受还起其故何耶答意云法是法药
要在服行服与不服有断不断非医咎也
音释¶ 第 667b 页
故十行品云如说能行如行能说智论云
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能行不
名为智者故如说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
而可清净(法是法药等者净名云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服与不服等者即
遗教经八大人觉后云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
尊所说利益皆巳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𣗳下闲处静
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
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此皆劝行智论云
能行说为正等者即第六论文故如说修行等者即第三地经)。】

「时法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
如来法。」

【十颂分二初一劝赞略说初句劝听远离
贡高轻慢怯弱三种杂染方名善听求悟
解故专一趣心聆音属耳扫涤其心摄一
音释¶ 第 668a 页
切心方名谛听次句赞问显行称理故名
如实下半略说(远离贡高等者即瑜伽论三十八云听法由六种相
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相远离怯弱杂染言六相者一应时
听二殷重听三恭敬听四不为损害五不为随顺六不求过失言四相者一恭敬正
法二恭敬说人三不轻正法四不轻说人言一相者不自轻蔑具上诸义方名善听
求悟解者论云由五相故无散乱心一求悟解心二专一趣心三聆音嘱耳四扫涤
其心五摄一切心疏文具足具此五心得名审谛)言非但者要兼
修行独用多闻不能證入故下诸偈皆云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此名不行之失
非毁多闻若无多闻行无依故是以不行
为失如调达善星行之为得如阿难身子
故自利利他之行并须明达誓穷法海为
种智因但应善义勿著言说(言非但等下此下牒经广
释一句显一章大意此明不行等下以人多言此章毁于多闻令人守愚不习教理
故为此拣初正拣非毁多闻但责闻而不行不令行而不闻次若无多闻者返立无
音释¶ 第 668b 页
闻无解依何而行后是以不行为失下三结成上义多闻不行调达等是是经所诃
多闻而行身子等是经所不贵善星是佛之子调达是佛之弟并解十二部经不依
修行生身陷入阿鼻地狱阿难身子多闻行故亲得授记故自利下结要多闻但应
下通伏难谓有难言一切经论皆说无言商主天子经云无有不毁语言而得道者
涅槃二十六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者又涅槃二十六云宁愿少闻
多解义理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故为此通涅槃但令解义不毁多闻商主等经但令
莫著岂当不许众生闻教)婆沙四十二云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离罪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净
名云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下经推度
生之方便乃至不离善巧多闻(婆沙四十二下第二
引證总引二论三经先引一论二经證须多闻净名即第二答普现色身菩萨之偈
下经即第三地经前文巳引)上单显闻涅槃四事为近
因缘即双美闻行故智论云多闻广智美
言语巧说诸法转人心行法心正无所依
如大云雷霔洪雨如是教理无量无边恐
音释¶ 第 669a 页
繁且止(上单显闻下二双引闻行先引涅槃即第二十五高贵德王菩萨品
第七功德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作是思惟何法能为大般涅
槃而作近因菩萨即知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若言勤修一切苦行是大涅
槃近因缘者是义不然所以者何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
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善男子譬如有人身遇众病
若冷若热虚劳下疟众邪鬼毒到良医所良医即为随病说药是人至心善受医教
随教合药如法服之服巳病愈身得安乐有病之人喻诸菩萨大良医者喻善知识
良医所说喻方等经善受医教喻善思惟方等经义随教合药喻如法修行三十七
助道之法病除愈者喻灭烦恼得安乐者喻得涅槃常乐我净故云涅槃四事双美
闻行故智论者然彼论第六总有四偈此第一偈次偈云多闻辩慧巧言语美说诸
法转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不雨博学多闻有智慧讷口拙言无巧便
不能显𤼵法宝藏譬如有云无雷雨不广学问无智慧不能说法无好行是弊法师
无惭愧譬如不云无雷雨此上以行为雨以辩为雷以闻智为云合是以辨为雷初
偈总具故今引之次一阙行次偈阙辨行后偈三俱阙故云弊法师恐繁且止者即
智论次前云有智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暗夜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
音释¶ 第 669b 页
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是名人中
牛及馀诸经其文甚广)。】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
亦如是。」

【九颂喻明皆上半喻况下半法合初惧溺
渴死喻喻贪随文义失谓义门波涛漂荡
其心虑溺溺他无暇修行自绝慧命故名
渴死。】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
亦如是。」

【二设食自饿喻喻随说废思失说法施人
多求名利不思法味损减法身。】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
亦如是。」

【三医不自救喻喻善知对治而不自治。】
音释¶ 第 670a 页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
亦如是。」

【四贫数他宝喻喻说佛菩萨功德不能求
诸身心故无分也。】

「如有生王宫而受馁与寒于法不修行多闻
亦如是。」

【五王子饥寒喻谓王子违王法教于内起
过故受饥寒学人亦尔生在法王教法宫
中行违佛教起恶惑业故无惭愧忍辱之
衣宁餐法喜禅悦之味故饥寒也。】

「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
亦如是。」

【六聋乐悦彼喻喻不解自说失谓夫真说
闻者必忘说闻逐语而说为自不闻。】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于法不修行多闻
音释¶ 第 670b 页
亦如是。」

【七盲昼示彼喻喻不见自义失。】

「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闻
亦如是。」

【八船师溺海喻谓将导众人游佛法海𠋣
自所解不慎身行为法所沦。】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
亦如是。」

【九巧言无德喻谓亦说修行或谈已德内
无实德但有虚言独此一偈三句是喻合
文但云不行亦如是弥显不毁多闻又此
九偈亦可别对随贪等义如理应思(又此九偈
者一溺水喻随贪爱水故二喻随悭不自食故三喻随嫉是内病故四喻随谄数他
德故五喻随嗔及忿违王之法受饥寒故六喻随覆若掩耳偷铃欲人不闻故七喻
随痴盲无见故八喻随慢恃巳惯故九喻随诳无德说德故)。】
音释¶ 第 671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八

** 音释

[谷-(一/禾)+卵]
(苦角切鸟𡖉也)

(于计切阴翳也)
懈怠
(懈古隘切懒也怠徒耐切惰也)

钻燧
(钻祖官切燧徐醉切钻燧谓钻木取火也)
孩稚
(孩户来切始生小儿
也稚直利切幼小也)。

(尼辄切蹈也)

(所举切计也)

(奴罪切饥也)


(胡对切画也)

(以中切销也)

(居大切浇也)

(乞约切皮甲也)


(居又切马舍)

(乙革切)

(莫白切北方国豸种)
音释¶ 第 671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九 途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

【第八助道甚深问智首者以显智为正道
之体统其助故。】

「佛子于佛法中智为上首。」

【二正显问端中三初举法按定谓断惑證
理导行得果唯是大智彼此同许(谓断惑等者谓
以智慧剑杀烦恼贼故无分别智方證如故言导行者智论云五度如盲人般若为
有目故能明见夷途开导万行御心中道至一切智城故馀行得智皆成彼岸般若
究竟成菩提果)。】

「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
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
赞叹慈悲喜舍。」
音释¶ 第 672a 页

【二如来下正设疑难谓既智为上首应唯
赞智那亦赞馀此是正助相违难。】

「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者。」

【三而终下结成前难前难云智为上首巳
应不合赞馀况非以一法成佛固当不合
偏赞(结成前难者此下亦有三重问意初言前难云智为上首及今非唯一法
成佛不合偏赞今有偏赞其故何耶此直问所以也)为要假多为唯
用智为随一行皆得佛耶(二为要假多下带疑问也)
随一得成亦违智为上首进退皆妨(三若随一
得成者结成相违难也)下答意中印其初后释其中
间谓智为上首诚如所言智如明王众之
御故大品云般若如目五度如盲故印后
义云终无唯以一法实如来叹三世诸佛
皆具说故以馀万行资于智故释其中间
音释¶ 第 672b 页
别赞乃有多意谓随心令喜故随时生善
故所治蔽殊故入门不同故众生不能尽
受故下当属文又智论云般若必具一切
行是故赞一即是赞馀赞馀即是赞智(释其
中间下释中间总有五意前四即四随后一统摄今初随心令喜即下随乐亦世界
悉檀二随时生善即下随宜亦为人悉檀三所治蔽殊故即下随治亦名对治悉檀
四入门不同即下随义亦名第一义悉檀悉檀此云义宗即智论中意诸佛说法不
离此四故又智论下即第五意般若统摄诸行今赞一般若即是赞馀馀是般若中
馀故但赞馀巳赞般若)。】

「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如仁所问义谛听
我今说。」

【十颂分二初一叹问许说。】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
于道者。」
音释¶ 第 673a 页

【馀九正答所难略分为二先二颂开二章
门后七双释二章今初初偈标众行成果
章谓正助相假必万行齐修故诸佛同说
言无有说一者必具说也。】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受如是
而说法。」

【后偈标随机别赞章文具禅经四随谓初
句即随乐也将护彼意称悦其心故性不
同者即随宜也附先世习令易受行习以
成性故分不同者即随治也观病轻重设
药多少谓贪分多者教不净等随其所应
度者即随义也道机时熟闻即悟故(称悦其心
者谓前人乐行布施即劝布施乐行持戒即劝持戒等随顺世界顺意乐故附先世
习者心未必乐但夙世曾作劝则易成如昔曾坐禅今劝坐禅则易得定乐约现欲
宜约有根亦犹锻金之子宜令数息等随治可知随义谓随以何法得入第一义故
音释¶ 第 673b 页
有人因禅悟道有人因慧悟道六度万行皆为入理之门户故)。】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
赞精进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不仁赞慈
悯怒害赞大悲忧戚为赞喜曲心赞叹舍。」

【下别释中二初三释随器别赞章后四释
众行成果章前中二初两偈半别释随治
后两句结前生后今初然六度成其行四
等旷其心四等多约利他六度多明自利
六度如初会四等如下说然并通四随略
举一治耳涅槃云悭者之前不赞布施者
即随乐意也(然并通四随者会经文也摽章具四释但有一者盖是略
耳故引涅槃以證有四之义谓如一布施有乐施者劝之即随乐也昔曾修行能生
度善即随宜也因施见理解财如梦心事俱舍即随义也涅槃云悭者等即三十四
经迦叶菩萨品佛告迦叶我于馀经中说五种众生不应还为说五种法为不信者
不赞正信为毁禁者不赞持戒为悭贪者不赞布施为懈怠者不赞多闻为愚痴者
音释¶ 第 674a 页
不赞智慧何以故智者若为是五种人说是五事当知说者不得名为具足知诸根
力不得名为怜悯众生何以故是五种人闻是事已生不信心恶心嗔心以是因缘
于无量劫受苦果报今疏引之以成今文应具四义言是随乐者彼不乐故亦是不
宜赞故)。】

「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

【二结前生后中上句结前下句生后。

后四偈释众行成果中各上半喻下半合
然有二意一仍前渐具之义便得释成智
为上首二正明所用不同故须兼具然摄
论第九明立六度通有三意一为除惑故
二为生起佛法故三为成熟众生故前段
具初意此段通具三谓二二合者对治别
故先基后室等即渐具故皆为利他即成
熟故(一仍前等者即前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由仍此言显智得为上首二
正明等者行本防护与乐别故故须兼具前意释印初义此意释印后义然摄论下
音释¶ 第 674b 页
引论成经通于前后)。】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
众行本。」

【文中初偈二度为治不发行因故合云行
本谓著财不发施著家不发戒故基堵有
二义一基即是堵即施为进善之首戒为
防恶之初并称基也二堵为环墙即檀为
万行首基也戒防未非堵也宫室者解脱。】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
诸菩萨。」

【次偈二度巳发修行心为治退弱心因故
谓不能忍生死苦事长时修助善品有疲
怠故今忍城防外恼之敌进郭长内行之
众通说则此二皆能防外养内(通说则此二皆能防
外养内者谛察法理养内德也进防懈怠众魔不入防外敌也)。】
音释¶ 第 675a 页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
所依赖。」

【次偈二度治坏失心因故谓散乱坏静虑
邪智坏正解故今菩萨定静惑乱慧鉴万
法动寂自在故菩萨依之以发通慧赖之
以證理果其由有力之王澄清四海明鉴
万机故率土戴恩天下仰则(澄清四海喻上定也明鉴
万机喻上慧也戴恩仰则喻依赖也)。】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四等亦如是与诸
菩萨乐。」

【后一偈四等为因自他安乐招果无尽故
(招果无尽如慈一定得十五果三地当明)。】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言。」

【第九一道甚深亦名一乘问中标问贤首
者至道柔顺故又贤犹直善佛佛皆同一
音释¶ 第 675b 页
直道故。】

「佛子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

【二正显问端中三初标宗按定谓佛佛所
乘同观心性万行齐修自始至终更无异
径故云一道此理共许(同观心性者即正道之一是唯一之
一法性不并真故万行齐修者义兼正助千佛同辙今古不易之一道也则明流类
相同为一非一二三四数之一也)。】

「云何今见一切佛土所有众事种种不同。」

【二云何下正设疑难先总后别前中谓因
道既一果应不别云何现见佛刹等殊为
果异故因非一耶为因一故无异果耶若
双存者即因果相违(谓因道既一等者疏中有二先释文初释
总句亦有三重问意一直问所以故云云何现见二为果故下带疑三若双存下辨
相违)。】

「所谓世界众生界说法调伏寿量光明神通
音释¶ 第 676a 页
众会教仪法住各有差别。」

【下别辨十事(所谓下经文在文易见今当略示异相)一界有
染净等殊(一染净等者略有十义等字等于馀九二大小三所依四形状
五体性六庄严七清净八佛出九劫住十劫转变此即世界成就品十门中八不取
起具因缘以将因同难果异故不等无差别门今难差别门也为欲满十故加染净
及与大小大小即分量故亦形状开出染净即对清净开出通馀八门如娑婆为染
安乐为净等小如娑婆一三千界大如法华富楼那国如一恒河沙三千界量等下
之九门多如世界成就品)二居人善恶等异(二居人者等取或唯
地上或唯地前或通此二或三乘一乘等也)三诸乘等别广略
等殊(三诸乘等别或有国土说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有量或广
略者如释迦如来广制戒学迦叶即略乃至有佛梦中说法)四或三学
调伏或强软折伏(四或三学调摄即用前乘教等调摄众生或戒
调练或定以柔伏或慧以摄御言强软者即胜鬘意已如上引净名亦云此土众生
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愚人行是身
邪行是身邪行报等譬如象马𢤱戾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五寿
音释¶ 第 676b 页
有修短(五或寿有修短者如佛名经第七说梵声佛寿十亿岁月面佛寿一
日一夜智度论说须扇多佛朝见暮寂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释迦寿
命不满百年等)六光明或色相不同或常放具阙
或照有远近(六光明或色相不同者如十定品或见如来放黄金色光
或见如来放白银色光等言或常放具阙者释迦则具谓常光一寻放眉间光照万
八千等若普明佛常放光明无别常光故)七随染净土居人异
故现通亦殊(七随染净等者谓随见胜劣多少不同故如普现如来国
土其中众生皆悉成就自然神足等则佛为彼现必异此方)八众会异
者此有三种一多少二会数三凡圣大小
(一多少者或菩萨多声闻少或反此或俱多俱少故世界成就品明佛出云或化多
众生或调伏少众生等佛名经说弥留胜玉佛初会声闻八十亿百千那由他等斯
即多也二会数者如佛名经第七云弥留胜王佛四会说法华胜佛一会说法声德
佛三会说法放燄佛十会说法或一经多会说如华严般若或一会说多经如无量
义法华弥勒世尊龙华三会七佛说法会数不同三凡圣大小或集声闻等或唯菩
萨或三乘同会等)九教仪者如此土以音声为教
音释¶ 第 677a 页
香积以众香教化等(九教仪如教体中而言等者有二一瞪视
等二化仪前后或先小后大先大后小或显密不同顿渐等异并如教摄中说)十
法住者有久近故各有差别者通上十位
(十法住久近者如法华说华光佛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若光明佛正像各二十小劫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寿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正法住
世亦倍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则正法二无量千万亿阿僧祗劫像法亦尔)然
若约一佛十事各不同者德首巳明今问
诸佛十事互望不同耳(然若约一佛下二拣滥也恐人误谓
一佛一门西有多果故为此拣明此是多佛同修一因何以见果种种差别一佛證
一而果异者如前已明谓文殊问德首云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
现无量刹化无量众等故云德首巳明)。】

「无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者。」

【第三无有下结成前难谓若诸佛于因行
法有具不具可有刹等不同今皆同具刹
音释¶ 第 677b 页
等那别同具即是一道。

第二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见
异者随机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别何者
诸佛因果具同异故谓同满行海是同因
也将此同因随所调伏种种回向应机之
果是异因也由此异因感差别果由上同
因同感真应身土等果(第二答中下疏文有二先略叙答意
印其因同释其果异异自在物同是佛同何者诸佛下二广徵释于中有二初徵文
殊向以因同难于果异今明果亦有同何以不知因亦有异故互为不说故云俱有
同异是则以佛就机因果俱异废机说佛因果俱同然果同因异相隐因同果异相
显故文殊以显难其所隐使物齐明成乎一道谓同满行海下二释有四初通释四
义一同满行海者二利行也二将此同因下辨异因相亦用上来二利行也然法相
宗自受用身及受用土自利行成若他受用变化身土利他行招然则利他亦能随
机而取异果诸佛皆尔亦得言同若法性宗二利皆成同因异因利他不圆安得真
报自利不足岂能利他故随二行并成自果俱能利他但随所宜化类差别故取异
音释¶ 第 678a 页
果)是则约佛即同能随异约机同处而见
异以生就佛虽异而常同以佛就生虽同
而见异以佛望佛能异之必同其犹锦窠
常同常异(是则约佛下第二结成同异上直指因果同异之相今此融通
会释然有五句此句唯约佛既将同因回成异因故即同果能为异果二约机者唯
约生说心自异故三以生就佛者犹如四心同观一境一境不差成本同义四以佛
就生者如虽一境令四心见殊成能异义五以佛望佛者佛佛皆能随机见异即是
同义结云犹如锦窠常同常异者融上五句不离同异无碍)瑜伽三十
八诸佛平等唯除四法一寿量二名号三
族姓四身相意明随机故除此四事馀皆
等也(瑜伽三十八下三引證同异除意明随机故一句是疏释论馀皆论文)
就果同中自性身土一向体同自受用者
平等无二相似名同馀二身土亦相似名
同而随机见异故成唯识云自性身土一
切如来同所證故体无差别自受用身及
音释¶ 第 678b 页
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
相障碍馀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
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
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
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
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
一佛变诸有情类属佛异故(故成唯识下引證即第十
论于中四种身土分之为三初释自性身土既同所證明是体同如一室之空二自
受用如千灯光同照室内三馀二身土即他受用及变化者正證于前亦相似名同
而随机见异有共不共者共为异故名共非是同义不共随化别故上二皆异然共
不共亦相似名同今其各见共不共差即随机见异所化共者下第二释也于中三
初释共义佛各变者如今释迦化身若一类众生昔与隔閦弥陀药师宝集皆悉有
缘应受其化所化之者身不可分在贤劫时阎浮之处则阿閦如来化一佛身为释
迦文阿弥陀佛亦化一身为释迦文药师琉璃光亦化一身为释迦文宝集如来亦
化一身为释迦文同在迦毗菩提树下一时成佛令诸众生但谓是一释迦文佛如
音释¶ 第 679a 页
五盏灯同照一物共发一影实有多光各发一影而相杂故谓之为一如其一人属
于五佛如上所明若百千人同属五佛亦如是见五佛为一于不共者二释不共设
见十方百千化佛亦是一佛化现诸身耳诸有情类者第三双结释成就上来共不
共义上来皆是论文唯属佛异故一句是义引彼论具云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
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
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释曰不尔已下即彼论文弹馀师义然应更有
或多属多或一属一文无者略又彼论云无始时来种性法尔今虽取彼共不共义
但约结缘不必法尔然摄论中有三师义一云共一一皆度一切等故二云不共以
类本来相属别故如慈氏释迦同事底沙佛佛见释迦所化先熟为之入定令其七
日忘下一足一偈赞佛超于弥勒九劫先成岂非别耶三云有共不共若一向共何
用多佛若一向不共不应历事多佛愿度一切不应以已所化众生付嘱后佛今唯
识论即第三正义略弹共家不弹不共)。】

「时贤首菩萨以颂答曰。

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
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
音释¶ 第 679b 页
慧力无畏亦然。」

【偈中义理多含故文势非一且分为二初
二偈印其立宗明真身无二馀偈答其疑
难辨应有异同今初初句总印先标文殊
者警其听受法常尔者明因果无异法尔
常规馀显一相略明四一初句法一以法
常故诸佛亦常次句人一次句因一后偈
果一略举其五一者身一此有二义谓若
约所證法界为身则体同为一若兼能證
无𦊱碍智为身即相似名一下既别明心
智则正当初意然体同义异二心一八识
心王俱不可知故三智慧一四智三智二
智一智皆无别故四十力一五无畏一此
五亦略摄诸德(略明四一者上以因一难于果异今此且明因果一
相然体同义异者通妨恐有难云既取初义体同为一则一佛證时一切皆證若约
音释¶ 第 680a 页
出现实如所难佛见众生皆以證竟今约现事故为此通以体就能有證未證千灯
一室所照同空以灯就空空体无二以空就灯有照未照随灯各取各属本灯佛义
亦尔八识心王等者以非佛无心但深妙玄奥难知相耳故出现品云如来心意识
俱不可得但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既云知如来心则非无心矣彼有十相一一皆
云是为如来心第一相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今取佛佛之心皆不可知故名
一耳)。】

「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得如是刹土众会
及说法。」

【二答疑难中分二初二偈总明随机见异
于中前偈约佛后偈约机前中即随本异
因为物回向各得差别故云如是如是即
差别之义也略举十中三事耳即随所化
众生而取佛土(即随本等者如众生宜以直心土化菩萨即将直心
因取直心土等即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等故云得如是佛土谓
染净等土相不一故)。】
音释¶ 第 680b 页

「一切诸佛刹庄严悉圆满随众生行异如是
见不同。」

【后偈约机者约佛则刹等皆圆约机随行
见别如直心为行则见不谄之国故众生
之类是菩萨佛土。】

「佛刹与佛身众会及言说如是诸佛法众生
莫能见。」

【馀六偈展转释疑分四初一偈有疑云若
皆圆满何以不见答意云众生不见岂得
云无然有三义一约他受用则地前凡小
众生不见二约自受用则等觉众生亦皆
不见若约即应同真权教菩萨不见(答意云众
生不见者即同净名经云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
我世尊本行菩萨道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是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日月
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
音释¶ 第 681a 页
如来佛国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即其义也)。】

「其心已清净诸愿皆具足如是明达人于此
乃能睹。」

【次偈有疑云若皆不见何以知有释云有
见者故亦有三义初则净意乐地巳去由
愿自在力故见他受用二净无尘习普贤
愿满方见自受用三圆解之人则名心净
即应见真意在初后义兼中间(亦有三义初则净意
乐地者此中三义对前三义由初他受用身地前不见此辨登地则见下二例知)。】

「随众生心乐及以业果力如是见差别此佛
威神故。」

【三有一偈疑云若应由物见何名佛土释
云佛威神故则知生佛共成既揽同成异
亦称体成益(既揽同成异等者既是如来将其同因以取异果故令圆
机即应见真故云称体成益)。】
音释¶ 第 681b 页

「佛刹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是
见有殊。」

【四有三偈释疑云上云众生不见净刹又
云佛神力令异为刹体处别佛有分别耶
故释云刹实同处佛亦无心物自见异耳
于中初半显实云刹无分别佛无憎爱分
别即差别义故𣈆经云佛刹无异相如来
无憎爱若顺今经亦可此二通佛及刹次
半偈明异自在物(若顺今经者上取𣈆经意无分别是无差别故
但属刹无憎爱约心故但属佛今直案文佛具无分别无憎爱以无分别智心平等
故刹亦无分别无憎爱以境但无心即无分别何有憎爱是则佛字两用佛无分别
佛刹无分别等)。】

「以是于世界所见各差别非一切如来大仙
之过咎。」

【次半偈明正见刹异次半偈彰非佛咎(次半
音释¶ 第 682a 页
偈等者此明见异之因因心及业故下半正明见异)。】

「一切诸世界所应受化者常见人中雄诸佛
法如是。」

【次三句释佛无憎爱有感便现非佛有爱
无感不见非佛有憎末后一句总结一切
诸佛法皆如是随机隐显真体常存亦通
结一段。】

「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

【第十佛境界甚深十信观圆便造佛境于
中亦先问后答问中分二初标能所问人
大众同问者摄别归总故总别无碍六相
圆融问文殊者佛境甚深除般若妙德无
能达故始信终智皆托佛境故无按定结
难者表尊敬故若人若法难致诘故(十信观圆
等者此明来意亦辨在后之义始信终智等者文殊主二法门一主信故善财初见
音释¶ 第 682b 页
便𤼵信心二主智故善财后见便见普贤始入之信亦信佛境能度之智亦證佛境
故文殊说)。】

「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巳唯愿仁者以妙辩
才演畅如来所有境界。」

【二佛子我等下正申请问又分为二初结
前标后如赞妙辩者敬上首故。】

「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
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
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说何等是
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證何等是佛境界
现何等是佛境界广。」

【二何等下别显问端句有十一初总馀别
初境界有二一分齐境界谓从十地因后
果位之法是佛所有二所缘境界谓佛所
知之境并非馀测总为佛境二请问佛境
音释¶ 第 683a 页
以何为因三请佛境度生仪式四应机普
入世间五能知之智六所知之法七圆音
起说八明知体相九内證平等十显现何
法十一量之大小并非因位作用所及亦
非下位能知故云佛境若约能知能度等
即是分齐约所知等名曰所缘能所双融
异即非异言思道断是佛境也(并非因位等者结也
此结分齐境亦非下位所知者通结二境)。】

「时文殊师利菩萨以颂答曰。」

【答中十颂次第而答唯广一义独在于初
与总合辨欲显分量遍于总故即深而广
故。】

「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
无所入。」

【初句总标体深次句分量广大故佛地论
音释¶ 第 683b 页
引经释云诸佛境界唯除虚空无能为喻
次句释上广后句释上深然有三义一约
一切众生即如来藏更何所入翻迷之悟
故云證入二约理非即非异故云入无所
入三约心境心冥真境故说为入若有所
入境智未亡岂得称入实无所入方名真
入即广之深本超言念即深之广安测其
涯(然有三义者五释第四句而实无所入言仍取第三句释之故皆有證入之言
此三别者初一以理对悟说二以理对事说谓生是事与理非即故有入言与理非
异故无所入三正约心境契合说谓正冥境时不作入解故即广之深下总结一偈
意)。】

「如来深境界所有胜妙因亿劫常宣说亦复
不能尽。」

【二答因问谓此因无限略示三义一殊胜
以行超绝无等等故二微妙以證理深玄
音释¶ 第 684a 页
尽法源故三广大以多劫说少亦不尽故
(一殊胜等者三义并在偈中)。】

「随其心智慧诱进咸令益如是度众生诸佛
之境界。」

【三答度问谓随其心器意乐不同随其智
力解悟差别诱引进修令各获益以遍法
界委悉无谬差别难知故云佛境。】

「世间诸国土一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
所能见。」

【四答入问谓世间即是众生世间国土即
器世间一切者遍法界故入有二义一以
智身潜入密益众生故二以色身现入显
益众生智身难知文中偏显。】

「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如是慧境界平等
如虚空。」
音释¶ 第 684b 页

【五答智问上半权智横无不知故云自在
竖达三际故无所碍下半实智故云慧境
平等如空无若干也虚空之言亦兼喻上
无𦊱碍也权实无碍方为佛境(无若干者即净名第
三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
如来境。」

【六答法问法界是理生界是事揽理成事
理彻事表故云无别是故事则不待坏而
恒真理则不待隐而恒俗非直广大无限
亦乃甚深无际究尽了知故称佛境(答法问疏
有二释前释但融二境后释境智双融前中揽理成事者是依理成事门理彻事表
者是真理即事门但用此二即显无别此影略明耳亦应云理依事显即事能显理
门事彻理源即事法即理门是故事则不待坏者成上二句此成前句以事全揽理
非色灭空色性自空故下句成下理彻事表故不待隐而恒俗也非直广大下结谓
音释¶ 第 685a 页
生生称真则一一广大理非事外是谓甚深又理遍于生故云广大即生即理故曰
甚深此则结归初总偈中深广义也)又法界是所證生界是
所化了知是能證能化究寻其本亦无差
别是难知之佛境也(又法界下第二释融境智也则究竟无差
别有其两向向上融二界通向下融能所了故云究寻其本亦无差别即能所契合
同法界也)。】

「一切世界中所有诸音声佛智皆随了亦无
有分别。」

【七答说问一切言音随性随相皆悉了知
未曾起念故无分别以一切差别言音即
是如来法轮声摄故以斯答说音声实相
即法轮故(以一切下通妨谓有问云上问说法今答智了岂得同耶故今
答云所了之声是佛法轮声摄故随其类音为说法故出现品云音声实相即法轮
故贤首品亦云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故上疏云随性随相皆悉了知
了相差别随宜之用了性体融一摄一切)。】
音释¶ 第 685b 页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
诸群生。」

【八答知即心体(知即心体者此句摽示上智即对所證之法明能證
之智今直语灵知真心异乎木石者通能所證也)了别即非真知
故非识所识(了别下双会南北宗禅以通经意此句即遣南宗病也谓
识以了别为义了见心性亦非真知净名云依智不依识谓分别名识无分别名智
今有了别之识故非真知真知唯无念方见)瞥起亦非真知故
非心境界(瞥起亦非者此释第二句遣北宗之病北宗以不起心为玄妙
故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心是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真知必忘心遗照言思道断故
胜天王般若问云云何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佛告胜天王言大王即是如
实世尊云何如实大王即不变异世尊云何不变异大王所谓如如世尊云何如如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是谓菩萨修行甚深般若
了达甚深法界释曰但以无念心称此而知即同佛知见经云如实即无念是用无
念心见闻觉知一切事法心常寂静即如来藏)心体离念即非有
念可无故云性本清净(心体离念者双会二宗释第三句以
音释¶ 第 686a 页
北宗宗于离念南宗破云离念则有念可离无念则本自无之离念如拂镜无念如
本净今为会之起信既云心体离念亦本自离非有念可离亦同无念可无即性净
也非看竟方净若无看之看亦犹无念念者则念真如)众生等有或
翳不知故佛开示皆令悟入(众生等有下释第四句即
用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意谓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證入心体也大意然
矣此有多释巳如前引今更略举禅门释之北宗云智用是知慧用是见见心不起
名智智能知五根不动名慧慧能见是佛知见心不动是开开者开方便门色不动
是示示者示真实相悟即妄念不生入即万境常寂南宗云众生佛智妄隔不见但
得无念即本来自性寂静为开寂静体上自有本智以本智能见本来自性寂静名
示既得指示即见本性佛与众生本来无异为悟悟后于一切有为无为有佛无佛
常见本性自知妄想无性自觉圣智故是菩萨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即是入义上二
各是一理前之略释是疏本意馀如别说)即体之用故问之以
知即用之体故答以性净知之一字众妙
之门若能虚已而会便契佛境(即体之用下会违谓
前问问知今答性净都无知言何以会通故为此会故水南知识云即体之用名知
音释¶ 第 686b 页
即用之体为寂如即灯之时即是光即光之时即是灯灯为体光为用无二而二也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亦是水南之言若能虚巳下劝修即可以神会矣难以事求也
能如是会非唯空识而巳于我有分也)。】

「非业非烦恼无物无住处无照无所行平等
行世间。」

【九答證问即證大涅槃三德圆也非业系
故解脱也非烦恼者转烦恼即菩提是般
若也无物者虚相尽故法身显也(非业系下释相
于中有三初经中七字示三德体)无住处者成上法身无
所在也无照者成上般若能證相寂也无
所行者成上解脱无业行之用也(二无住处下八
字拂三德相三以第四句辩三德功能)由无用故用弥法界
由无照故无所不知由无在故无所不在
故结句云平等行世间也(由无用下释第四句合上体相
不二故功用普同也)是谓三德秘藏佛之境也(是谓三德
音释¶ 第 687a 页
下结三德广义巳见玄中下出现品复重解释此但撮略对文耳)。】

「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如来于一念一切
悉明达。」

【十答现分上半所现初句横尽十方次句
竖穷三际下半能现并于如来圆镜智中
无念顿现故出现品云菩萨普现诸心行
即斯义也。
上来辨十甚深即问答竟。】

「尔时此娑婆世界中一切众生所有法差别
业差别世间差别身差别根差别受生差别
持戒果差别犯戒果差别国土果差别以佛
神力悉皆明现。」

【自下第二现事结通于中二先现事后结
通今初因何而现上来十首法光开晓众
生身心故佛力暂现示相而答令其自验
而欣厌故(因何而现下疏文有三初来意可知二所现有十下释文)
音释¶ 第 687b 页
现有十第一法即所行之法谓三学等殊
二业谓正行漏无漏等三集因苦果四身
类不同五根机差别六四生非一七持戒
则人天胜劣八犯戒则三涂重轻九国土
则依处染净十说法则近报净居聪明利
智速具佛法此经文阙𣈆本具之(七持戒者如第
二地中说法者皆智论文论第十三引育王经云育王常供养众僧有一比丘口内
馨香育王怀疑试而验之方知本有问其所因比丘答云迦叶佛时说法之果复闻
说法果唯尔耶答此是华报问云果报云何因说偈云大名闻端正得乐及恭敬威
光如日月为一切所爱辩才有大名能尽一切结苦灭得涅槃如是名为十)又
此亦可配十甚深以是示相答故一法首
正教甚深二宝首业果三勤首懈怠难出
四财首观内身等五德首佛法一味随根
异说等六觉首往善恶趣七智首六度顺
行通为持戒之果八目首佛田平等但犯
音释¶ 第 688a 页
戒布施得果差别九贤首随心世界有差
别等十𣈆经既有说法即是说佛境界法
也(又此亦可者重会前文不为此释则现事无由理必合耳但文影略故致亦可
之言)。】

「如是东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
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
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众生法差别
乃至国土果差别悉以佛神力故分明显现。」

【第二如是下结通广遍于中二初结东方。】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后南西下类馀九方亦现十事以此处说
法则现事通于十方馀处说法亦应类此
总为一法界大会思之问明品辨信中解
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三之九
音释¶ 第 688b 页

** 音释

𢤱戾
(𢤱力董切音陇戾力霁切音例𢤱戾不调也)

(除庚切直视貌)


(苦禾切)

(丑剡切谀也)

(匹蔑切过目暂见也)
音释¶ 第 68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