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499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二之一 假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如来名号品第七」

【此下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会初从
此第十二经尽第十三经菩萨问明品。

将释此品五门分别初来意者先明分来
前既举果令生信乐今明能生因果信解
故次来也二会来者生解之中信为其首
故又前举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
来也三品来者前品举因显果成所信之
境今举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业身
为其总故先来也又远答前名号海问故
(二会来意者于中有二一对后辩来以一分六会今是初故二又前举下对前辩来
又远答名号海问者自是十海为总意耳)二释名亦三初分名
音释¶ 第 500a 页
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修五位之圆因成十
身之满果令诸菩萨解此相故即生修因
契果之解依主释也二会名约处名普光
明殿会然有三释一以殿是宝成光普照
故二佛于其中放普光故三佛于殿中说
普法门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依前一义即
依主释后二有财约法则名信行之会三
品名如来现相品已释召体曰名表德为
号名别号通一切诸佛通具十号名释迦
等则不同故如来即十之一品中正说随
机就德以立别名既表德之名则亦名亦
号如来之名号依主释也(三佛于殿中者就此普法自有
四义一境智合说真俗遐周曰普妙智照达名光二单约境说体周曰普用彻为光
三唯约智说准境可知四约融摄说若事若理皆无障碍一尘一行犹如帝网曰普
圆明顾焕为光馀如十玄表德为号亦有释云表德为字响颁人天曰号今以即字
音释¶ 第 500b 页
是号犹如十号皆约德故言名别号通者总相说耳品中正说下拣定通局)三
宗趣亦三初分宗谓以修生修显因果为
宗令诸菩萨修行契入为趣二会宗者若
就总望信解行德摄位为宗通成佛果为
趣信能必到如来地故近望唯信为宗成
位为趣若依长科十分之宗此下三品以
为一分即果用应机周遍法界以为其宗
依此起信为趣故此亦名正报因果亦是
所信信何法门信佛身名等于众生则知
我名如佛名也信佛法门随宜而立知我
妄念苦集亦全法门信佛意业光明遍照
则知自心无不知觉故先古诸德亦将上
三品举果分收三品宗者显佛名号周遍
为宗随机调化利益为趣或上二皆宗生
信为趣(修生修显因果为宗者修生约差别因果修显约平等因果若就总
音释¶ 第 501a 页
望等者亦名为远望为成佛果故为远具解行德故为总解即问明行即净行德即
贤首近望者唯望十住故为近亦合名别将前摄位为此趣故摄位者十信满心顿
摄诸位今此唯成十住故仁王不开十信摄在十住信为能成住为所成若依畏科
下第二约别科辩宗略有三义一随品长分科总为十段今当第四故二故此亦名
正报因果者即前后钩锁利亦当第二毗卢遮那是因此三品为果故三亦是所信
者贤首向前亦将此三属所信因果中正报果故如下疏指亦属四分之中第一分
故而言亦者有二意一对今科属第二分故二对随其本会科名能信成德会今为
所信故云亦也)第四问答问五周因果差别平等
不同何以分名合之为一答通生差别平
等解故离于修生说何修显故问前会举
果本为生信今何重举名号等三答凡约
境生信有其二义一标举境法明有所在
二摄以就心令成信行前会约初义此会
约后义(问前会举果下此通繁重难先问后答答中二先约义通为意别故
所以重举)又前会果广因略故名举果此会因
音释¶ 第 501b 页
广果略故总摄为因先依后正文影略耳
(又前会果广下约文以答以少从多故前会果多名举果分此下因广分名修因虽
举此会正酬向来约分各离故云因广然取当会因果皆各三品因果似寿而因文
亦广)若约钩锁者自属正报果故不同第七
会说所成果此中自辩信所依故(若约钩锁者此
当第三依起因果是所依果故不同第七说所成者所成自属第四差别因果故)
问何不入定以未入位性不定故若尔十
定岂散善耶然说法之仪通有四句一定
后说如诸会二说后定如无量义经等三
定中说如第九会无出言故四不入说如
此信中及第七会诸文非一(以未入位下答此上问文
五一者正答犹如轻毛未能得入正定聚故二说后定者即法华经云为诸菩萨说
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己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
心不动是也若出其意无量义者是出生义故彼经云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
所谓无相法华即是收入之义故彼经云究竟至于一切智地世尊法久后要当说
音释¶ 第 502a 页
真实今欲[(冰-水+〡)*ㄆ]入先辩出生若知三乘万化从实相生究竟还归一实相故欲为法华
序故说无量义便入此定)第九表證唯證能说一得永
常不碍起用故第七为表常在定故又入
为受加彼不须加故不须入说后入者说
在行故将起后故(第九表證下出四句所以其第一定后说诸会
广说故不释之但解后三初解第三二第七为表下解第四第四有二会不入定第
二不入前己解竟唯解第七说后入下通第二义入即修行上引无量义经乃是别
意而有等言等取此诸经通意今显通意)是知动寂唯物圣无
常规故下文中辩十信之用一方入正定
馀方起出说自在无碍也馀会摩顶后说
此会说后摩顶是知此经体势纵横不可
定准(是知动下第五结其深玄故下文中下示十信相既所说信定散自在明
知能说入出难思馀会摩顶下更示异门令无局执)。】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第五释文若随义约品科十分之中此下
音释¶ 第 502b 页
三品当果用应机普周分若约随法就会
科十分之中此一会当第二能信成德会
今就四番问答科从此终第七会即当第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若顺诸会应直分问
答今为顺文一会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请
分第三说分(若顺诸会者以六会共答此中问故第一序分唯属此会
为加序分名为顺文)今先序分具如经初但加普光
以为小异略分为三初标主时处二始成
下别显三事三与十佛下辅翼圆满。】

「始成正觉。」

【二中分三初别显说时。】

「于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二于普光下别显说处处在菩提场东南
可三里许熙连河曲彼河之龙为佛造此
今举总摄别前标国名以本收末上举场
音释¶ 第 503a 页
称故下不动觉𣗳而遍十方(处在菩提下贤首云相传
说云以龙见如来初成正觉树下露坐故为佛造若西域记说菩提树南门外有大
龙也帝释献方石在此池池东林中有目真邻陀龙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美龙池
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往昔如来初成正觉于此宴坐入定七日时此龙王警卫
如来即以其身绕佛七匝化出多头俯垂为盖故池东岸有其室焉释曰苦取龙造
正当于此虽不言造堂龙既警卫不妨后造当向即东南又云菩提树东有精舍高
六百七十尺下基面阔二十馀步叠以青塼涂以石灰层龛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
制或连珠形或天像焉上置金铜阿摩勒迦果宝瓶东面接为重阁檐字特起三层
榱柱栋梁户扉窗牖金银雕镂以饰之珠玉厕错以填之奥室远宇洞户三重外门
左右各有龛室左则观自在菩萨像右则慈氏菩萨像白银铸成高十馀尺精舍故
地昔无忧王建小精舍后有婆罗门建大精舍即雪山见大自在天令置也释曰此
义亦当若取普光堂义却当树西西域记云菩提树西不远大精舍中有鍮石佛像
饰以奇珍东面而立前有青石奇纹异彩是昔如来初成正觉梵王建七宝堂帝释
建七宝座佛于其上七日思惟故异光明照菩提树去圣遥远宝变为石释曰此为
普光法堂定矣但从古传云是东耳若东西二三里即是盲龙之室非是龙造去圣
音释¶ 第 503b 页
时远传记不同故略出三处异更审之)。】

「妙悟皆满二行永绝达无相法住于佛住得
佛平等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立不
思议普见三世。」

【三妙悟下别显主德亦即示成正觉之相
也准第八会初及深密经等皆说佛有二
十一种功德升兜率品当广明之今文有
初十句亦略释耳十句之中初总馀别总
中妙悟皆满者妙悟晋经名善觉论经名
正觉良以梵音云苏含于妙善及正等故
译者随取悟即觉也双照真俗故称妙悟
备下诸句异于西人故复称满(双照真俗者准下无
著不释经句具下诸别以成总句亲光菩萨别释总句今依亲光别释妙悟取无著
意将别释满)别中一二行永绝者烦恼所知生
死涅槃皆名二行俱不现前名为永绝(烦恼
音释¶ 第 504a 页
所知者准无著名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但离所知二乘之人于极远时处不能
知见有知不知故名二行今无不知故云永绝若亲光云凡夫二乘现行二障世尊
无故凡夫现行生死起诸杂染即烦恼障二乘现行涅槃弃利乐事世尊无彼二事
故云永绝今具含二释故双牒之下诸功德皆是下文广释中意如或未晓但寻光
率会疏及论文居然易了)二达无相法者清净真如名
无相法达者了也三如来常住大悲任运
利乐又常安止圣天梵住故云住于佛住
(圣天梵住者即智论第三云圣谓三乘圣人天谓六欲天梵即色无色复次三三昧
名圣住布施持戒善心三事名天住四无量是梵住释曰此虽二文义乃是一前举
果住后出因耳或为四住谓加佛住如来常住首楞严诸三昧故虽遍住四住智海
巳满大悲深故特言大悲大悲即梵住所摄)四所證能證及以
化用皆等诸佛五具能治道解脱障故六
所说教法外道不能转故七行诸世间违
顺魔怨不能碍故八安立教法超言念故
九于三世境若事若理了达记别无错谬
音释¶ 第 504b 页
故具此九别成初总句同异成坏准思可
知。】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莫不皆是一生
补处悉从他方而共来集。」

【第三辅翼圆满文分二别一标数拣定二
叹其胜德前中菩萨拣非凡小补处明非
下位他方而来非旧众也言一生者释有
二义一约化相谓如弥勒此复有三一人
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
中二约实报一生谓于四种变易生死中
唯有末后一种名无有生死一位所系此
文多约化相耳(四种变易者第一疏钞巳引摄论无上依经今史依
佛性论第二略示名相一方便生死谓生死缘即无明住地惑能生新无漏业譬如
界内无明生行以惑生智非同类故名为方便二因缘生死谓生死因即上无明所
生无漏有分别业譬如无明所生行业但感同类故名因缘三有有生死即由前因
音释¶ 第 505a 页
缘感得变易异熟有果如三界内以有漏业感六趣身言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
生故如上流般阿那含第二生般涅槃故亦云有此有果故名有有四无有生死即
改变易脱譬如生为缘有老死等过患一期报谢更无有有故名无有故今疏云唯
有第四无有生死一生者此生之后便成佛故如那含人当涅槃故)。】

「普善观察诸众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诸业
果报心行次第一切文义世出世间有为无
为过现未来。」

【二普善下叹德德虽无量略叹一普善观
察者能观智也普有二义一普众同有此
德二普观十境善有三义一善知相二善
知无相三善知此二无碍众生界下明其
所观皆具上三义十中初是总句所化众
生次此生何来由迷法界起于世界我当
令彼住涅槃界净诸业果故须识心行之
病文义之药令厌世间欣出世间不尽有
音释¶ 第 505b 页
为不住无为上辨横观十法今竖达三世
观涅槃知巳现当證观诸业巳现当造果
报巳现当受心行巳现当发馀可类知亦
以六相融之。】

「时诸菩萨作是思惟。」

【第二时诸菩萨下请分中二先举人标念。】

「若世尊见悯我等愿随所乐。」

【后若世尊下正显问端然句虽五十问但
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说意故此四十问望
第一会有同有异后二十句全同前二十
句大同小异又复前后不同初十句即前
第三十海前会即总说所观深广此则别
说如来依正以前会中为总故此会别显
信所依故故前会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刹
等第二十句前名菩萨十海此列住等行
音释¶ 第 506a 页
位前通诸会总显圆融行布因故此约当
分欲显差别因之相故后二十句虽则全
同前总此别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显
所信所成体无异故文句全同。

若唯约义亦可分三谓初十句问佛德应
机无方大用辨因所依果次十句问菩萨
行位即果所成因后二十句佛果胜德显
因所成果是则以佛为缘而起于因还以
此因而成于果是此分之大意也故论云
多闻熏习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證此
法身即其义也(若唯约义下科判经文于中初总科有三初就义为
三以所问法有三类故)今取文义俱便大分为二初
十句直尔疑问后三十句引例请问义不
异前然所依所成文应互有但是影略不
欲繁辞故初会直尔兴问即此中引例此
音释¶ 第 506b 页
中引例即彼直问又前但明一重所信故
合三十句果今为分二段故间之以因今
初十句先总显请意(今取文义俱便下后分二释文二段皆结
故是文便直问引例表人异道同故是义便)。】

「开示佛刹佛住佛刹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
佛所说法佛刹体性佛威德佛刹成就佛大
菩提。」

【后开示下别列所疑十句依正间问者正
报应机必依刹故亦表依正无障碍故五
句依者一刹类二庄严三清净四体性五
成就上五即前二海广如四五二品其佛
住等五句即正报大用一佛身遍住诸刹
佛心常住大悲二所具功德及所證法性
三随机说法四作用威光五修行得證现
成菩提然此五即前会七海一即佛海二
音释¶ 第 507a 页
即解脱海三即演说海四即变化海五即
名号及寿量海波罗蜜海其众生海但是
所化故略不举含诸海中此之十句下有
言说及现相答至下当知(一刹类者即形状长短等言即
前二海广如四五二品者第四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第五华藏世界品答世界海
故)。】

「如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为成就一切菩
萨故令如来种性不断故救护一切众生故
令诸众生永离一切烦恼故了知一切诸行
故演说一切诸法故净除一切杂染故永断
一切疑网故拔除一切希望故灭坏一切爱
著处故。」

【第二如十方下引例请问文分为三初十
句标彼说意明其有悲后三十句举彼所
说显其有智末后一句结以正请彼佛既
音释¶ 第 507b 页
尔此亦宜然初中初句总谓令诸菩萨行
愿成就故馀九为别一上继佛种二云何
继以救众生故三云何救令离惑故四如
何救知彼根行故五以何救说法药故六
成何益一除集谛染二决道谛疑三拔苦
希望四證灭爱处故(初句总下释此十句总有三势皆有总别
第一行愿俱起释初总馀别别中展转相释文势可知)又成菩萨行
具悲智也具此悲智何所为耶令佛种不
断佛种不断有何相耶谓成三德救护众
生成就恩德永断烦恼成于断德了知诸
行成于智德诸行有三一者心行二所行
行三所了行谓一切行无常无相即所了
也云何救护演说诸法云何永断净诸杂
染永断烦恼种现双亡除诸杂染谓唯现
惑云何成智谓永断疑网智成何益断诸
音释¶ 第 508a 页
希望惑除何益灭诸爱著一切著者著有
著空著行著果不著诸法正智现前悲救
众生佛种不断是菩萨之要也诸佛之本
意也所陈诸问一一皆有斯益(三佛种不断下八句
皆释不断之相于中四意初三正释不断谓成就三德是不断相智成何益下显三
德益经但二句含于三义初明智德益后惑除何益下以灭爱著处句几成二益若
著诸法正智不生若著于空不能悲救今空有无滞故能灭惑成智起悲不断佛种)。

又释一切菩萨是所成就云何成就不断
佛种即自成就救护众生成就于他云何
救护谓离二障永断烦恼无烦恼障了知
一切无所知障以何方便能断二障谓说
诸法此烦恼障其相云何谓爱与见除诸
杂染绝爱烦恼永断疑网绝见烦恼此所
知障其相云何谓于境不了有所希望法
执未忘一切生著今相无不了何所希望
音释¶ 第 508b 页
达法性空当何所著二障既寂二智现前
成菩提涅槃谓不断佛种则菩萨成就矣
(二障既寂通后七句即二障除能成二智除烦恼障根本智现除所知障后得智现
即此二智亦为能寂菩提涅槃即是所成烦恼障断成于涅槃所知障断成于菩提
此结利他意则不断佛种结归自利菩萨成矣结归总句)。】

「说诸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愿
十定十通十顶。」

【第二说诸菩萨下举彼所说文分为二初
十句问因后二十句问果今初文有九句
昔云欠第九十忍一句又以十信自不成
位是住方便摄在住中故不别问(又以十信下二
出其所以不开十信则不合问信下有忍品故知脱忍)故仁王经教
化品云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坚
心故信住不分也。

有义云有四义故信不入位一进退不定
音释¶ 第 509a 页
故二杂修十心无定阶降故三未随法界
修广大行故四未得法身显佛种性故由
斯不开十信则成此会及第三会俱答十
住问也十行第四会答十回向第五会答
十藏第四会中答以藏有二义一收摄义
谓收摄诸行以用回向故答在回向之前
二出生义以出生地上證智故问居回向
之后十地第六会答十愿初地中答十定
十通第七会答各有自品十顶一种答文
不显古有多释一云准梵网经说十忍后
有心地法门即此十顶理亦可通但彼经
说处乃有十初无菩提场会但云方坐千
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其二三四
与此三四五会处法全同他化十地次第
亦同而化乐天说十禅定初禅说十金刚
音释¶ 第 509b 页
心二禅说十愿三禅说十忍四禅摩醯首
罗宫说我本源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
说心地法门不云重会普光及祇园重阁
次第又别难可会通又此中问因后更有
果问故彼佛心地即后如来地等非十顶
也(三但彼经下以文夺破其二三四与此三四五会处法全同者此是第三会在
忉利四在夜摩五在兜率彼第二在忉利故彼说十世界海竟即云次于忉利说十
住法次至夜摩说十行法次至兜率说十回向斯则处法全同次第不同彼二此三
彼三此四彼四此五以前加菩提场故言他化十地次第亦同者亦是第六在他化
天说十地故由彼不越第五化乐天故说地亦第六故彼文云次至化乐天宫说十
禅定次至他化自在天宫说十地次至初禅说十金刚心次至二禅说十愿次至三
禅说十忍次至四禅摩醯首罗宫说我本原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
故总[(冰-水+〡)*ㄆ]之四例不同一菩提普光二会不分则开合不同二次第不同三有无不同
此经四禅无说彼皆有说此有重会彼无重会四彼经一处说一法门此则四六兼
二七兼于三以斯四义故难会通又此中问下纵成一破设汝欲将心地法门例同
音释¶ 第 510a 页
此者此中说果应为心地何得用顶上一师义竟)有云僧祇品答
以准璎珞等觉别有顶位以因位穷终今
僧祇中说十大数数中之极故云十顶彼
问虽十答有多数对上定通亦非其类故
不可也。

有云寿量品答彼中十重佛土皆上为下
顶极至贤首佛刹名为十顶又佛名第二
名此十一世界为上首故但举此初后十
一即显过百万阿僧祇世界寿量之数此
为标首首即顶故然复彼无别问似有少
理但标此十界将为问端对十地等甚不
相例(但举此下三遮难恐有难云令经百万阿僧祇重何以證成十界之义故
为此通)今谓新旧梵本俱无忍问答中即有
故知彼忍即此顶也言十顶者因位终极
十定十通皆等觉位十忍居后又得顶名
音释¶ 第 510b 页
问中约位终极故名为顶答据法门忍受
以智印定故云忍也非位终极不具十忍
非有十忍不极因位二文更显故十忍品
末云通达此忍门成就无碍智超过一切
众转于无上轮等既言超过即是顶义亦
犹四善根中忍顶法门义相类故不尔忍
无别问空答何为设欲成十应脱十信十
信虽未成位亦随法界修广大行德用殊
胜别一会答应有问故若将十忍巳下四
品共答顶问于理无失俱是等觉之终极
故(设欲已下六释无十难难云若阙十顶问十句则圆若以悉答顶句则唯九故
今答云脱于十信十句成矣十信虽未成下七会通上难难云我先二义不开十信
一文證二理證今欲开信双乖文理故今通之乃有数意一对前立理前明阙于四
义不立为位今明不必成位四义无遗二德用殊胜下上以文證今亦文答上引但
明信住不开今明何必要开而不妨有问何者十愿十藏非是别位得为问端信不
音释¶ 第 511a 页
成位何妨有问又藏愿等寄他会答尚有别问十信法门别一会答解行德能三品
宏深岂合无问若将下第二会通以四品答于顶问以信住行等皆有多品总将四
品共答顶问于理无违若尔古以僧祇寿量而答顶问应不乖理彼以局取又不[(冰-水+〡)*ㄆ]
忍今总[(冰-水+〡)*ㄆ]四与昔全乖顶乃通名忍等别称故不同也此解最妙亦能傍通一难难
云引四善根忍顶不同今何将忍以酬顶问今为总释则以等觉因位之极通称为
顶不全同四故上引云义相类故)。】

「及说如来地如来境界如来神力如来所行
如来力如来无畏如来三昧如来神通如来
自在如来无碍。」

【第二二十句问所成果全同初会于中亦
初十句明内德成满后十句体相显著初
中如来神力前会名佛加持即神力加持
故神通约外用无壅神力约内有干能离
世间品各有十事其相自别言无碍者谓
如来所作无能障碍也上文名无能摄取
音释¶ 第 511b 页
等义皆同也。】

「如来眼如来耳如来鼻如来舌如来身如来
意如来辩才如来智慧如来最胜。」

【后十中辩才是语业智慧是意业最胜是
身业准前会中唯欠佛光明之一句馀如
前释其所答文亦如前引出现不思议相
海品说但前总会故引此文所引之文正
答今问说者宜重引之。】

「愿佛世尊亦为我说。」

【三愿佛下结请请同彼说故致亦言请分
竟。】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各随其类为
现神通。」

【第三说分于中通下六会答此所问准问
长科亦为三分此初三品答所依果问二
音释¶ 第 512a 页
问明巳下答所修因问三从不思议品下
答所成果问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
果乃此果之用故属果收(其平等下通其妨难难云若依
问为三第三段唯合明果今有普贤行为因出现品为果自是一段平等因果何得
皆将答果问耶故为此通既因是得果不舍之因即果中因亦是果摄故属第三所
成果也又古人以文从义出此因果若疏本意全属果也至下重明)初中分
二先如来现相答由其念请故又如来證
穷故后文殊言说答伴助主故假言显故
今初分二一佛现神通二众海云集今初
知其心念者领念请也现神通者示相答
也言随类者有其三义一随疑者所宜异
故谓或示色令见以声令闻[宴-女+六]资令晓皆
是现通以法界身圆明顿现也二随疑者
流类别故三随疑者所疑异故(各随类者疏文有二
先释三义一随疑者即用法不同随一类人所乐不同随宜适化故经云彼彼诸病
音释¶ 第 512b 页
人良医随处方即应病与药也言或示色令见是现相答以声今闻是言说答上皆
显应[宴-女+六]资令晓即是[宴-女+六]应总合上三一时顿应二随疑者上之三义随一类中即容
此三今明万类谓人天鬼畜音辞差别等然唯疑人约有所表但明菩萨据其实义
万类皆通又菩萨者但语大心众生不妨本类亦有差别谓天为菩萨人为菩萨等
三随疑者此约所疑之法则初是义无碍境二是辞无碍境此是法无碍境然其所
疑即十住等其能疑人未必十信疑于十信许互疑故十信亦疑住行等故)谓
若疑十信即见如来足轮放光周乎法界
等若疑十住则见如来足指放光百刹尘
外菩萨集等如放光一事既尔馀相皆然
(谓若疑十信下出随疑现通之相于中初疑十信即是此文及第十三经光明觉品
言周乎法界等者等取十方各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菩萨云集故下经云悉以佛
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等若疑十住者即
第三会十住品初言菩萨云集等者此一等字等取行向地等谓十行则足上放光
十向则膝轮放光十地则局开放光等十行千刹十向十千等此一等字等于一分
放光中事如放光下例于馀相谓动刹雨华香云等皆随宜不同也)故知初
音释¶ 第 513a 页
会现相遍于九会此会现神通通于一分
结集随义编之作次耳故下三会皆有不
起觉𣗳之言(故知初会下第二示通局此会望初则局一分彼通九会
谓佛前现华通表一部所诠华严眉间胜音通表九会能诠教故结集编次非现前
后故下三会下引文为證即不起前二而升四天明正当此处现前通四天齐现耳)。】

「现神通巳东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
界名金色佛号不动智彼世界中有菩萨名
文殊师利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
佛所到巳作礼即于东方化作莲华藏师子
之座结跏趺坐。

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妙色
佛号无碍智彼有菩萨名曰觉首与十佛刹
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
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西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莲华
音释¶ 第 513b 页
色佛号灭暗智彼有菩萨名曰财首与十佛
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
于西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薝卜
华色佛号威仪智彼有菩萨名曰宝首与十
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
即于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东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优
钵罗华色佛号明相智彼有菩萨名功德首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
作礼即于东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
跏趺坐。

东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
色佛号究竟智彼有菩萨名目首与十佛刹
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巳作礼即于
音释¶ 第 514a 页
东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西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宝
色佛号最胜智彼有菩萨名精进首与十佛
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
于西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西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
刚色佛号自在智彼有菩萨名法首与十佛
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
于西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下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玻璃
色佛号梵智彼有菩萨名智首与十佛刹微
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下
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上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平等
色佛号观察智彼有菩萨名贤首与十佛刹
音释¶ 第 514b 页
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
上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第二现神通下众海云集即现相答初十
句之问光现佛刹答佛刹问刹有金色等
是刹庄严既以金成亦答刹体彼刹菩萨
亦刹庄严菩萨大宝以为严故亦刹清净
纯净佛刹唯菩萨故净修梵行是刹成就
净土行故亦刹清净所修净故此巳上答
五句依问兼答五句正报土各有佛及见
如来坐莲华藏是答佛住现通放光是答
威德名不动智等是答法性见佛转法轮
是答说法佛成正觉是答菩提文虽在下
义皆此具光明觉现即现此故(名不动智等者不动
智等等馀九智智虽是一十智不同不同之德即是法性佛以功德为法性故文虽
在下等者释通妨难谓有难云适所引文皆光明觉品此中现相言答十问乃引下
音释¶ 第 515a 页
经岂成此答释云六会现通尚在一时况光明觉义不在此故光明觉说说此所现
是以此中别列十方佛刹菩萨一一各说光明觉品一时总牒明是说此所现相耳)
十方众集即为十段一一方内文各有八
一远近二土名三佛号四上首五眷属六
诣佛七到已致敬八化座安坐去此远近
皆十刹尘数者前会为说所信因果深广
故须远集华藏之外十方刹海今为说于
生解因果渐渐增修故但集娑婆邻次之
刹信行最劣故复云十后后渐增至法界
品还集刹海初不云一直云十者表无尽
故要刹尘者比馀胜故为有所表故分阶
级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结及證成十方
齐说(为有所表下通难难云华严即是通方之教未有一土不说此经今举十
刹则十外不[(冰-水+〡)*ㄆ]今说百刹应百外不摄岂为通方释意可知)又随迷名
外悟处名来而实佛土本无远近土皆名
音释¶ 第 515b 页
色者表信粗现故亦表显然可生信故佛
号同智者有信无智增无明故信中之智
本觉起故。

主同名首者梵云室利一名四实一首二
胜三吉祥四德是以译者前后不同今通
用之以信为首摄诸位故次第行中信最
胜故甚难得故于生死中创发信心为吉
祥故信能增长智功德等一切德故(今通用者
以梵语多含三藏各取今以义[(冰-水+〡)*ㄆ]故皆通用而暗引下经以成四义初释首义以信
为首摄诸位故是通意明信该果海故二释胜义云次第行中信最胜故者经云是
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三于生死下释吉祥义经即通取下经之意四信
能增长智功德者释德义亦全是贤首品经文文云彼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无
缺减十善妙行等诸道无上胜宝皆令现即吉祥义也)此十菩萨同
表信门故皆名室利各随一门达一切法
故复有差次文当释亦有传云梵云室利
音释¶ 第 516a 页
此云吉祥室利云首亦是一理(亦有传云者即兴善
三藏译余亲问三藏有同此说今欲会意故前[(冰-水+〡)*ㄆ]四说)眷属皆十刹
尘者表一一行摄无尽德故皆诣佛者有
归向故馀如前会又下菩萨名等皆是表
法菩萨表所行之行本刹表所證之理佛
名表所得之智。

今初东方言金色者心性无染与缘成器
为自体故本智如空离觉所觉湛然不动
动即是妄非曰智故又纵成佛果不异凡
故即本觉智住心真如(今初东方下别释十方八段之中皆
释三事一刹名二佛名三主菩萨名唯初东方案经之次下之九方从后倒释以十
首菩萨表十甚深是助化主故先举菩萨之馀二因此故在后释细寻可知)。

妙德者慧达佛境处处文殊由慧拣择契
于本智故分因果(处处文殊者下文当释从由慧拣择下通难难
云佛名不动智文殊表慧二相宁分答中然智慧二字乃有多门今此正用分别名
音释¶ 第 516b 页
慧决断名智以慧为因以智为果)二觉首者觉心性也无
性不碍随缘随缘不碍无性无碍智也不
染而染染而不染俱难了知为妙色也(不染
而染等者此释妙色语出胜鬘下当广释)三财首者法财教化
即灭闇智了众生空如莲不著四宝首者
真俗无违可珍贵故善知业果不犯威仪
性相无违唯一乘旨是为唯嗅瞻卜华矣
五德首了达如来应现说法之功德故即
是明于法相又了佛德心明白也若有此
智如青莲华最为第一六月首福田照导
如目将身平等福田为究竟智是最可重
故云金色佛为福田以佛为境故同上文
殊依金色界七精进首正教甚深必在精
进能策万行为最胜智圆明可贵故复云
宝八法首法门虽多必在正行于法能行
音释¶ 第 517a 页
方得自在得般若之坚利为金刚色九智
首佛之助道虽无量门智为上首能净万
行故云梵智智净体净犹若玻瓈明彻无
染十贤首前佛后佛一道清净由自性善
故称曰贤能知此贤是观察力观察本性
常平等故(又释十段皆暗取十甚深义一云慧达佛境即佛境甚深故二
觉首缘起甚深心性是一故三财首教化甚深四宝首业果甚深五德首说法六目
首福田七精进首正教八法首正行九智首助道十贤首一道故并可思)又十
佛相望不动是体馀皆是用十菩萨相望
文殊为总馀皆是别以总导别故九菩萨
不离妙德(文殊为总者若以法门为总文殊主般若统[(冰-水+〡)*ㄆ]万行九首之德
皆是般若随缘别相同明佛德即是同相缘起教化互不相[(冰-水+〡)*ㄆ]即是异相统十甚深
为成佛境即是成相各住一甚深即是坏相馀如下说若约人为总别文殊为上首
故是总馀九为伴是别同名为首异即贤等共成十首表信之人坏各住自)以
前后流例略为此释惟虚巳而求之不信
音释¶ 第 517b 页
此理甚深法门于我何预(以前后例下三结释劝修前如
现华表义现众表教后如十慧说住十林说行十幢说向十藏说地离世间品菩萨
万行寄表甚深斯为观心非是臆断不信此理一向外求如数他宝故非我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二之一

** 音释


(苦含切室也)

(郎豆切雕刻也)

(所追切椽也)

(于到切深也)


(虽遂切深也)

(他侯切铜属)

(莫班切)

(音夫跏趺屈足坐也)

檐卜
(梵语也此云黄华卜蒲北切)

(楚亮切)
音释¶ 第 518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二之二 假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
一切菩萨众会而作是言此诸菩萨甚为希
有。」

【第二尔时文殊下辨言说答就文分四一
叹众希奇二诸佛子下牒问总叹三何以
故下徵叹总释四诸佛子如来下广显难
思。

今初也前众疑问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
示居此土生有十徵来自他方体含万德
降魔制外通辨难思化满尘方用周三际
道成先劫巳称龙种尊王现證菩提复曰
摩尼宝积实为三世佛母岂独释迦之师
音释¶ 第 518b 页
(以文殊者释文殊说意上明是主菩萨卢山远公但云文殊师利是游方大士唯见
一经但睹一迹耳今具出之是主是客亦果亦因具难思也言示生此土者即文殊
般泥洹经云佛告跋陀婆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此国土多罗聚落梵德婆罗
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天童子
有七宝盖随覆其上释曰言此国者即舍卫国佛正在此说故此经复云文殊师利
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则相好同佛复有经说生有十徵无非吉瑞一光明满室二
甘露垂庭三地踊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诞龙纯七马产麒麟八牛生
白泽九仓变金栗十象具六牙由是得立妙吉祥号来自他方者即今经文从东方
金色世界中来节节皆言所住世界谓金色等既周法界不动而遍各领十佛刹尘
数菩萨说佛功德明万德斯备矣上之二对摽其主客下略说胜德降魔制外通辩
难思者然此一句有通有别通则通用通辩降伏魔怨制诸外道别明以神通怖之
以威故言降用四辩屈之以辩故言制然其事颇多略举一二如幻三昧经云时有
善住意天子白文殊同见佛文殊现变三十二部交络重阁有诸菩萨先至佛所身
子睹变怪问佛佛答是文殊令诸菩萨集会又问何以不见文殊佛答文殊住降毁
诸魔三昧正受蔽魔宫殿与大威变诣如来所于是文殊住降毁诸魔三昧应时三
音释¶ 第 519a 页
千大千世界百亿魔宫一时皆蔽不乐其处各各怀惧时魔波旬自见老毫嬴毁少
气拄杖而行所有宫人及彩女等亦复嬴老又见宫殿而复崩坏暗暗[宴-女+六]𡨋不知东
西时魔波旬即怀恐惧身毛为竖心自念言比何变怪令吾宫殿萎顿乃尔将死罪
至归命终𥁞天地遇灾劫被烧耶时魔波旬弃除贡高舍恶思想时文殊师利所化
百亿天子在交络者住诸魔前谓魔波旬莫怀恐惧汝等之身终无患难有不退转
菩萨大士名文殊师利威德殊绝总摄十方德过须弥智超江海慧越虚空于今巳
入降毁魔场三昧正受是其威神下取意引时魔恐惧魔宫震动求化菩萨愿见救
济菩萨答言勿惧可诣释迦如来所有无尽慈悲令无所畏言讫不现魔即俱来诣
佛请救我等闻文殊名即怀恐惧不能自安畏亡身命佛赞文殊魔请归依愿脱斯
苦佛令且待须臾文殊当来即脱此难后文殊至佛问三昧彼广说竟令舍诸魔文
殊问魔汝秽恶此身耶魔答云尔若尔当厌贪欲事不住三界魔教从命即令诸藏
皆复本形五体如故等此即降魔也刹外者即文殊般泥洹经佛说文殊初诣诸仙
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馀文广博
不可具引至如圣智怖心开声扬而擗地寂顺思睹入隐身而立空故得帝释欣喜
雨天华而至𦡀蔽魔愁忧行拄杖而垂泪劫火烧刹蹈水芝上行霖雨绝供化钵饭
音释¶ 第 519b 页
而无尽示多身以抗迦叶放一钵而𤼵本源皆是通辩降魔制外也又如度二十亿
佛现说法者持地犹存化百千诸龙立登正觉者王女是一是以礼妙慧而不忘敬
本劝善财而增长发心无言于不二法门悉力于安乐行品教龙吉祥之分卫下位
莫知答琉璃光之光明正觉称妙谈般若之玄致屡质本师说权实之双行频惊小
圣皆辩才也化满尘方者辩德用横竖深广也谓十方微尘刹土皆是文殊化处故
菩萨处胎经云我身如微尘今在他国土三十二相明在在无不现馀如众海云集
中引又般泥洹经云住首楞严三昧以三昧力于十方国或现初生出家灭度入般
涅槃分布舍利饶益众生又宝藏陀罗尼经广说至下菩萨住处品当更明之即今
文中一切处一时说偈即横周法界道成先劫者此下别明竖穷略示一二也先劫
即过去名龙种上尊王智度论十二具引首楞严三昧经说名龙种上尊王经文但
名龙种上佛即译人广略耳五十三佛名亦名龙种上尊王其首楞严三昧经有三
卷即当下卷因文殊广说首楞严三昧境界竟尔时长老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
谓文殊法王子曾于先世巳作佛事现坐道场转于法轮示诸众生入大灭度佛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迦叶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
种上如来应供正遍知(云云)于此世界南方过于千佛国土国名平正无有沙砾瓦
音释¶ 第 520a 页
石丘陵堆阜地平如掌生柔软革如迦陵伽龙种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初转法轮教化成就七十亿数诸菩萨众(云云)佛寿四百四千万岁下取意
引涅槃后起三十六亿塔法住十万岁记智明菩萨次当作佛下结会云尔时平等
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即文殊法王子是现證菩提者即央掘摩罗经此经有四
卷事出第四初卷中明舍卫城北有村名萨那有一贫穷婆罗门女名跋陀罗女生
一子名一切世间现少失其父年将十二聪明辩慧有异村名颇罗诃私有一旧住
婆罗门师名摩尼跋陀罗下取意引世间现从其受学师受王请留其守舍师妇年
少染心逼之世间现不受其师少妇自悬毁害师归言世间现强逼师言汝巳为恶
当杀千人可灭汝罪即杀千人还归见师师怪其存又令杀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冠
首唯欠一人母为送食便欲害母世尊现前舍母趣佛为佛所降广显深妙第四末
波斯匿王严四兵至欲罚央掘来至佛所佛示央掘后发其迹云大王南方去此过
六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一切宝庄严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下取意引寿
命无量国土严净纯说一乘即央掘是由前文殊广与对扬后显文殊之迹云大王
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纯一大乘无馀
乘名即文殊师利是故云现證菩提复云摩尼宝积盖言略耳下显师及师妇央掘
音释¶ 第 520b 页
之母三人皆是如来化现耳上略举过现不说未来成佛者未来成佛现即是因非
殊胜故疏略不显若欲说者即大宝积文殊会中说于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以恒
河沙界庄严为一佛国以安养世界庄严比之析毛滴海不可为喻其中众生具三
十二相天眼无碍镜照十方不闻生老病死等苦但出佛法僧之声若人欲见应念
便睹不待解释疑网皆除闻名得最上善利聆记为面见诸佛等寔为三世佛母者
结其实德七十九经云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馀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
有善哉文殊师利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善哉文殊师
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菩萨师教化成就
一切众生等佛名经说过去无量恒河沙佛皆是文殊教令发心然犹带数故今显
实实为一切佛母不可穷其始末岂独释迦之师者即前所引处胎经云昔为能仁
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立故我为菩萨即法华九世祖师亦带方便住首楞严三
昧亦是迹中故弛张乎权实之场莹彻乎真如之际住诸佛不思议之境岂可语其
始终无言强言为三世之佛母耳)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
其说也何不待请敬同佛故何不待告承
佛神力佛意许故众既念请佛方现相非
音释¶ 第 521a 页
夫尊极大士安行理契潜通故上以光示
普贤此乃𡨋加妙德若尔普贤云何定后
更请表说所信甚深细故何不入定以果
从因同于信故馀如上说何故无加以无
定故又承佛神力是𡨋加故(影响而来者结也影响显
非实因也何不入定者问意云信未入位许不入定说佛三业何不入定故为此通
以果从因因即十信十信不入果亦不入是十信中所说果故)叹众希有
者略有五义感应悬隔难一遇故德行内
充总称叹故以名表法甚希有故创起信
行未曾有故此一众会即是等空法界会
故。】

「诸佛子佛国土不可思议佛住佛刹庄严佛
法性佛刹清净佛说法佛出现佛刹成就佛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议。」

【二牒问中脱于刹体佛出现者即前威德
音释¶ 第 521b 页
也阿云无也耨多罗上也三者正也藐者
等也又三遍也菩提觉也谓道不可加曰
无上也无邪委知为正遍也。】

「何以故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知诸众
生乐欲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如是乃至
等法界虚空界。」

【三徵释中徵上难思言也下释云能感之
机差别无边如来普应周于法界广难思
也下结文具显(结文具显者即品末云如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
谈论种种语言种种音声种种业种种报种种处种种方便种种根种种信解种种
地位而得成就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即其文也)又随宜说法
意趣难思又等法界者举一说法等馀多
门门不可𥁞量等法界法门难思(又随宜说法者
上指品末广故难思今明意趣深故难思亦如法华方便品说谓称体大用或随自
意或随他意或随自他意故又等法界下多门难思)。】
音释¶ 第 522a 页

「诸佛子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
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种种脩短种种寿量种
种处所种种诸根种种生处种种语业种种
观察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第四广显难思文二先总显多端二随门
别显今初也举娑婆为首略显十种差别
多端准下结通实通法界十句不出三业
一身为总相现十法界不同故云种种二
名以召实次下广辨三金银等色不同三
十二相等异(三金银等色者如观佛三昧海经第三广说今当义引佛
为父王说观诸相竟佛白父王乃敕阿难吾今为汝悉现具足微妙身相说是语巳
佛从坐起令众俱起令观如来从顶顺观至足轮相复从足相逆观至顶一一身分
分明了了如人执镜自见面像若生垢恶不善心者若有曾毁佛禁戒者见像纯黑
犹如炭人五百释子但见炭人有千比丘见赤土色优婆塞十六人见黑象脚色优
婆夷二十四人见如聚墨比丘尼见如白银优婆塞优婆夷有见如蓝染青色四众
音释¶ 第 522b 页
悲泪释子拔发碎身自述所见父王安慰竟释子即起白阿难言我宿罪故不见佛
身佛为说因过去毗婆尸佛时有长者名日月德有五百子聪慧无双不信父之正
法子临终时父云汝等邪见不信正法今无常刀割汝身心为何所怙令称毗婆尸
佛名未及法僧而终生天四王天后邪见因故堕地狱铁叉剌眼忆父所教得生人
中六佛出现闻名而不得见以得闻六佛名故与我同生如来令称佛名礼拜忏悔
还见相好即得初果求佛出家得阿罗汉千比丘见赤土色者过去然灯佛时像法
中有千弟子疑师师见其临终令称念然灯佛名生忉利天以疑师罪堕饿鬼中洋
铜灌明以称佛名今得值佛佛示胸前万字令读于此字中说八万四千功德行即
便忏悔罪障消灭得记作佛比丘尼见白银色者过去释迦佛时五百童女在山泽
中忽过比丘皆脱银环散上发愿愿此比丘成佛时愿我见之如所散环此后生生
作银山神今见银色从是巳来恒值诸佛优婆塞见黑象脚者此等昔时皆作国王
受邪沙门说于邪法其说法人堕阿鼻狱汝等随恶友教故堕黑暗狱由前闻法善
心力故今得遇我得受五戒令其忏悔佛放眉间白毫光照便得初果求佛出家成
阿罗汉优婆夷见聚墨色者佛说昔时宝盖灯王佛像法中有一比丘巡行乞食至
[媱]女家其女见之盛满钵饭戏弄比丘言汝颜色可恶犹如聚墨身所著衣状如乞
音释¶ 第 523a 页
明大智利根无有过不答言有问谁是答云沙门瞿昙此一无过我四围陀经中说
释种沙门无有过失所谓生在大家不可讥嫌何以故是转轮王种故种姓豪贵不
可讥嫌以甘蔗种姓家生故福德庄严不可讥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身故下
广说如来具大慈悲无碍辩才十力无畏诸不共德广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
功德云唯此一人无有过失则显馀皆不免故今疏云无能说遇王闻发心)。】

「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为难忍如
来于彼或名帝释或名宝称或名离垢或名
实语或名能调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称
或名能利益或名无边或名最胜如是等其
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暮寂(五寿命者或无量劫如阿弥陀或不满百年如今世尊故涅槃云我闻诸
天寿命极长云何如来是天中天寿命短促不满百年下至朝现暮寂者如月面佛
寿一日夜故佛名经第六云妙声佛寿六十百千岁智自在佛寿十二千岁威德自
在佛寿七十六千岁摩醯首罗佛寿一亿岁梵声佛寿十亿岁大众自在佛寿六十
千岁胜声佛寿百亿岁月面佛寿一日夜日面佛寿一千八百岁梵面佛寿二十三
音释¶ 第 523b 页
千岁又第二云诸佛寿命长短差别有十阿僧祗百千万亿毗卢遮那品云一切功
德须弥胜云佛寿五十亿岁下经之中说诸佛寿长短多门)六处谓化
处染净等殊七根谓眼等随感现异(七根谓眼
等者佛眼等六根通相而言三十二相广长舌等既有八万四千等异则六根之相
随宜亦殊故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心所乐严净诸根解脱门雨华妙
眼道场神得雨一切难舍众宝庄严具解脱门偈云昔行施行无量劫能舍难舍眼
如海如是舍行为众生此妙眼神能悟悦谓于一眼有无量行故所得眼无量差别
复有诸根美妙执金刚神又上经云佛眼云何无有量等)八生处有刹
利等别九依语之用随方言音施设非一
故十观察者周旋顾盻以应群机又观存
亡安危可不智照诸境示有多端下结意
云令诸众生各称巳分而自知见得调伏
耳。】

「诸佛子如来于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义成
或名圆满月或名师子吼或名释迦牟尼或
音释¶ 第 524a 页
名第七仙或名毗卢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
大沙门或名最胜或名导师如是等其数十
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第二诸佛子下随门别显文分为三初终
此品辨身名差别答上佛住之问近广种
种身等八句以色相等皆属身故二四谛
品辨言教遍周答佛所说法问近广种种
语业三光明觉品明光轮穷照答上威德
法性菩提三问近广种种观察其五句依
报但有现相答广在前会故。

今初广上名者然圣人无名为物立称若
就德以立德无边涯若随机立名等众生
界虽复多种皆为随宜生善灭恶见理而
立海印顿现不应生著也(然圣人无名下欲显多名先且
立理于中有二先双标谓本无言相故下经云巳出世间言语道其性非有非无故
音释¶ 第 524b 页
凡有言象皆是随俗利众生耳若就德下二辩名就无名立名不出此二就德通于
真应随机唯约利他虽复多种下二以义统收不出四悉檀义一世界悉檀但令欢
喜如来立名少从于此多约后三今言随宜此为总句四悉皆是随物宜故此句亦
摄世界悉檀二生善者即是为人三灭恶者即是对治四见理者即第一义四悉亦
名四随问明品中更当广说海印顿现者无𥁞之名皆我本师海印顿现即摄十方
三世佛号皆属一佛随宜之号非约多佛)文中分四一娑婆之
内自有百亿二娑婆邻近即百亿之外三
类通一切谓𥁞十方四释差别所由由随
物故初中分三初此四洲二四洲之邻十
界三总结娑婆今初亦三初标处次列名
后结数他皆仿此举四洲者昔云意取阎
浮言总意别馀三天下佛不出故然虽不
出除北俱卢馀容有往下并准之。

一切义成即悉达也无事不成就故(一切义成
者梵名悉达多太子时号果𠬧因名恐人不知故将梵言以释唐语)圆满月
音释¶ 第 525a 页
者惑断智圆恩荫清凉故(惑断等者暗𥁞明圆清凉益物
如三德也)师子吼者名决定说释迦牟尼者释
迦云能能仁种故牟尼云寂默契寂理故
第七仙者七佛之末故若取贤劫当第四
仙即喻也无欲染故毗卢遮那广如前释
瞿昙氏者唯约姓也此云地主以从劫初
代代相承为转轮王故然上云释迦乃是
族望此即姓望故智论第二云释迦牟尼
姓瞿昙故佛名经亦然(然上云者姓望如崔卢等族望如博
陵等以是能二之瞿昙故)沙门此云息恶无恶不息故
复称大最胜者圣中极故德无加故导师
者引导众生离险难故于生死海示众宝
故然名含多义略释此十恐文繁博馀但
随难解之。】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次有世界名为善护如
音释¶ 第 525b 页
来于彼或名金刚或名自在或名有智慧或
名难胜或名云王或名无诤或名能为主或
名心欢喜或名无与等或名断言论如是等
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二此四天下东下此洲之邻十界即为十
段其善护等皆四洲之通称也今初东方
断言论者證离言故无能说过故(无能说过者即
大萨遮凡乾子所说经第四卷有严炽王请萨遮入宫供养因问云大师颇有人于
众生界中聪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过不答言有下有十重问答大意皆同一问是
谁一云能雨婆罗门聪明大智常多[媱]欲喜侵他妻二颇罗堕婆罗门多睡三黑王
子多嫉妒四胜仙王子多杀生五无畏王子慈心太过六天力王子饮酒太过七婆
薮天王子行事太过八大仙王子贪心太过九大天王子轻躁戏笑放逸太过十波
斯匿王啖食太过第十一问还更有不答云有王亦有过谓太暴恶急卒王闻大怒
令杀尼乾尼乾惊怖乞容一言云我亦有过实语太过大王黠慧之人不应于一切
时常行实语观其可不我于暴卒人前出其实语故为太过王悟悔过更问颇有聪
音释¶ 第 526a 页
明大智利根无有过不答言有问谁是答云沙门瞿昙此一无过我四圆陀经中说
释种沙门无有过失所谓生在大家不可讥嫌何以故是转轮王种故种姓豪贵不
可讥嫌以甘蔗种姓家生故福德庄严不可讥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身故下
广说如来具大慈悲无碍辩才十力无畏诸不共德广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
功德云唯此一人无有过失则显馀皆不免故今疏云无能说过王闻发心)。】

「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为难忍如
来于彼或名帝释或名宝称或名离垢或名
实语或名能调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称
或名能利益或名无边或名最胜如是等其
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南云帝释者为天人主能称物心故。】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为亲慧如
来于彼或名水天或名喜见或名最胜王或
名调伏天或名真实慧或名到究竟或名欢
喜或名法慧或名所作巳辨或名善住如是
音释¶ 第 526b 页
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西云水天者水善利万物天光净故。】

「诸佛子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师子如
来于彼或名大牟尼或名苦行或名世所尊
或名最胜田或名一切智或名善意或名清
净或名瑿罗跋那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得
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北方医罗跋那者具云医湿弗罗跋那医
湿弗自在也罗跋那者声也即圆音自在
耳。】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观
察如来于彼或名调伏魔或名成就或名息
灭或名贤天或名离贪或名胜慧或名心平
等或名无能胜或名智慧音或名难出现如
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音释¶ 第 527a 页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喜
乐如来于彼或名极威严或名光焰聚或名
遍知或名秘密或名解脱或名性安住或名
如法行或名净眼王或名大勇健或名精进
力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坚
牢如来于彼或名安住或名智王或名圆满
或名不动或名妙眼或名顶王或名自在音
或名一切施或名持众仙或名胜须弥如是
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名为妙
地如来于彼或名普遍或名光焰或名摩尼
髻或名可忆念或名无上义或名常喜乐或
名性清净或名圆满光或名修臂或名住本
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音释¶ 第 527b 页

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为焰慧
如来于彼或名集善根或名师子相或名猛
利慧或名金色焰或名一切知识或名究竟
音或名作利益或名到究竟或名真实天或
名普遍胜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
知见。

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持地
如来于彼或名有智慧或名清净面或名觉
慧或名上首或名行庄严或名发欢喜或名
意成满或名如盛火或名持戒或名一道如
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上云盛火者盛火焚薪不择材木佛智利
物无拣贤愚。

问馀圣教说大轮围内平布百亿上即诸
天下安地狱如何此说上下皆有四洲答
音释¶ 第 528a 页
此教所说事随理融随说法处即是当中
纵极上际旁至大轮围山亦有十方互为
主伴以融为眷属本数非多十方界融亦
准于此因此略说娑婆融通改非改相略
有其五一约事常定如小乘说二随心见
异若身子梵王三就佛而言本非净秽四
随法回转如上主伴互为五潜入微尘如
前会说(因此以下二类显义理即五教意二通始终三即顿教四五皆圆)
若通论馀净土更有五义谓诸刹相入义
相即义一具一切义广狭自在义帝网重
叠义并如前后诸文所说(若约通论下该通诸刹以上五
义但语娑婆今该横竖一切诸刹此五亦即成就品中十无碍义欲对上五显其无
𥁞故复重明又前约五教以法随机此五约理直语融即一相入义即一多相容不
同门二相即义即诸法相即自在门三一具一切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四即广即狭
是广狭自在无碍门五即因陀罗网境界门又兼上五潜入微尘即微细义随法回
音释¶ 第 528b 页
转即主伴义随心见异即隐显义就佛而言本非净秽托事表法十门不同即托事
义显于时中即十世义十玄具矣上之十义直约处明立名如是若小乘中𥁞三千
界唯一释迦若三乘说亦百亿内有百亿释迦馀十方刹自是别佛今约一乘皆是
遮那海印顿现馀十方佛例此亦然犹如灯光互入同遍然于一乘不可说体建立
多名故今此名一一融摄)。】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如来于
中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三诸佛子此娑婆下总结娑婆。】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次有世界名为密训
如来于彼或名平等或名殊胜或名安慰或
名开晓意或名闻慧或名真实语或名得自
在或名最胜身或名大勇猛或名无等智如
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二诸佛子此下彰娑婆邻近十方亦为十
段密训唯九者勘𣈆经开晓意下阙一闻
音释¶ 第 529a 页
慧。】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次有世界名曰丰溢
如来于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无上尊
或名大智炬或名无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
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
在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
知见。」

【南方唯二旧经则具乃是新本脱漏准前
后例不应独此便略。】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次有世界名为离垢
如来于彼或名意成或名知道或名安住本
或名能解缚或名通达义或名乐分别或名
最胜见或名调伏行或名众苦行或名具足
力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
知见。
音释¶ 第 529b 页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曰丰乐
如来于彼或名薝卜华色或名日藏或名善
住或名现神通或名性超迈或名慧日或名
无碍或名如月现或名迅疾风或名清净身
如是等百意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
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北方次有世界名为
摄取如来于彼或名永离苦或名普解脱或
名大伏藏或名解脱智或名过去藏或名宝
光明或名离世间或名无碍地或名净信藏
或名心不动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
众生各别知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
饶益如来于彼或名现光明或名尽智或名
美音或名胜根或名庄严盖或名精进根或
音释¶ 第 530a 页
名到分别彼岸或名胜定或名简言辞或名
智慧海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
各别知见。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为
鲜少如来于彼或名牟尼主或名具众宝或
名世解脱或名遍知根或名胜言辞或名明
了见或名根自在或名大仙师或名开导业
或名金刚师子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
诸众生各别知见。

诸佛子北婆婆世界西北方次有世界名为
欢喜如来于彼或名妙华聚或名栴檀盖或
名莲华藏或名超越诸法或名法宝或名复
出生或名净妙盖或名广大眼或名有善法
或名专念法或名网藏如是等百亿万种种
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音释¶ 第 530b 页

【西北方名有十一者独此有馀不成文体
此中专念法应即是前所脱闻慧亦是梵
本之漏注者误安贝叶耳。】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有世界名为关
钥如来于彼或名发起焰或名调伏毒或名
帝释弓或名无常所或名觉悟本或名断增
长或名大速疾或名常乐施或名分别道或
名摧伏幢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
生各别知见。」

【下方云帝释弓者如来念定之弓以明利
箭能射业惑阿修罗故然旧云法命主意
取帝释以法教命为天主故今云其弓但
一事耳若作宫室字以处取人大同𣈆本。】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振
音如来于彼或名勇猛幢或名无量宝或名
音释¶ 第 531a 页
乐大施或名天光或名吉兴或名超境界或
名一切主或名不退轮或名离众恶或名一
切智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
别知见。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东方百千亿无数
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
量不可说𥁞法界虚空界诸世界中如来名
号种种不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第三诸佛子如娑婆下类通一切准四谛
品更有举此例馀十方亦如娑婆互为主
伴。】

「如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
种种音声种种业种种报种种处种种方便
种种根种种信解种种地位而得成熟亦令
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
音释¶ 第 531b 页

【第四如世尊下释差别所由此有二意一
自既由于差别名言等而得成就今还仿
古以差别熟他二昔菩萨时随机调物今
时出世称本立名如昔教众生令空妄境
今成正觉为立超境界名他皆仿此故而
得成熟之言通自他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二之二

** 音释


(徒昆切小猪也)
骐驎
(骐音其驎音邻骐驎良马也)
白泽
(下徒洛切
神兽也)。

(莫报切人年八十九十曰耄)

(伦为切瘦弱也)

(匹亦切)


(于危切䔍也)

(卢经切𦗟也)

(前西切肚脐也)

(匹苋切流视也)

婆薮
(梵语也此云天慧薮苏后切)
仿
(甫两切效也)

(音药)

(先击
音释¶ 第 532a 页
切)。
音释¶ 第 532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二之三 途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四圣谛品第八」

【释此一品五门分别。

初来意者此品广前种种语业即答前佛
说法问亦远答前会佛演说海之一问故
既知佛可归次知法可仰上名随物立今
法逐机差故次来也。

二释名中言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正
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二者审
谛言谛实者此约境辨谓如所说相不舍
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世出世二种因果
必无虚妄不可差失言审谛者此就知明
圣智观彼审不虚故凡夫虽有苦集而不
音释¶ 第 533a 页
审实不得称谛无倒圣智审知境故故名
圣谛故瑜伽九十五云由二缘故名谛一
法性故二胜解故愚夫有初无后圣具二
故偏说圣谛四谓苦集灭道总云四圣谛
带数释也(二释名者疏文有二先正释名经论广明今文略具五地复释
今当略辩初得名言谛实下双释二义谛通二义圣之一字唯属审谛故瑜伽下三
引證二义法性是谛实胜解是审谛)性相云何逼迫名苦即
有漏色心增长名集即业烦恼寂静名灭
谓即涅槃出离名道谓止观等此约相说
通大小乘智论云小乘三是有相灭是无
相大乘四谛皆是无相(性相云何下第二辩体相谓正出体
性即说行相故名体相于中亦二先辩性相二属经结示今初通有天台四四谛意
四四谛者玄文巳具今略列名一生灭四谛二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
依常所释但有其二或名有作无作或名有量无量有作有量即是小乘无作无量
即是大乘今以义开故成四四初即生灭四谛文分为三初正明然句皆二义如逼
音释¶ 第 533b 页
迫名苦即释别名二以当辩相一逼迫身心是苦行相二即有漏色心者正出体也
色心即五蕴心是四故五盛阴苦故不摄无为故增长名集是释名相积集增长故
即业烦恼者出体下二谛例知而道云等者等取八正道等此约相说者二结属生
灭四谛也然四谛有相有性上所辩性是相性也下说无相是真性也智论云下三
引證通大小乘亦是结前生后结前是生灭四谛大乘四谛皆无相下生后无生四
谛也)涅槃云解苦无苦名苦圣谛谓达四缘
生故空则超筌悟旨成大又涅槃云凡夫
有苦而无谛二乘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
菩萨无苦有谛而有真实谓若苦即谛三
涂之苦岂即谛也二乘虽审知之而不达
法空不见真实(涅槃云下即无生四谛然疏有三初引经正明即十
三经略示一苦若具应云解集无和合名集圣谛解灭无灭解道无道等影在次文
谓达四下二以义释经云何言无生四谛从缘无性空故名之为无非断无也灭虽
无为因灭惑显亦曰从缘则超筌悟旨成大者苦集灭道以为空筌其犹筌[(ㄇ@(企-止))/弟]以求
鱼兔无相空理即为鱼兔得鱼亡筌是悟空旨便成大乘非离四外别有大也如非
音释¶ 第 534a 页
离筌而得鱼矣又涅槃云下三引经證成大小别义双證生灭及无生也经云善男
子以是义故诸凡夫人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苦
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诸凡夫人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有集谛而无真实诸
菩萨等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萨摩诃萨有灭有真
谛声闻缘觉有道非真菩萨摩诃萨有道有真谛故引此经兼释解苦无苦下之三
句言谓若苦即谛下释经凡夫无谛之言涅槃四谛品云佛复告迦叶所言苦者不
名苦圣谛何以故若苦是苦圣谛者一切畜生及地狱众生应有圣谛亦即思益经
文此无谛言约审谛说不约谛实若约谛实三涂实苦二乘虽审知之下释二乘有
谛无实之言有审谛故如实知苦不同凡夫妄计为乐无实可知)又二乘
虽知苦相不知无量相故大经云苦有无
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瑜伽说苦有一
百一十然此经中虽彰名异即表义殊以
名必召实故是无量四谛义也约一界一
谛即有十千娑婆四谛有四百亿十千名
义而文义包博言含性相(又二乘下第三无量四谛疏文
音释¶ 第 534b 页
有三初牒上立理前不见法空苦性故无真实此不知无量不见相故亦非见实前
即理智故但见生空不及菩萨此即量智故但知粗相不及菩萨故大经下二引文
證成迦叶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时在恒河岸尸首林中尔时如来取少𣗳叶告诸比
丘我今手中所捉叶多一切因地草木叶多诸比丘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叶多不
可称计如来所捉少不足言诸比丘我所觉了一切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为诸
众生所宣说者如手中叶迦叶难言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则为巳说若不
入者应有五谛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隐快乐无量众生善男
子如是诸法悉巳摄在四谛法中迦叶复白佛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谛如来何故唱
言不说佛言善男子虽复入中犹名不说何以故善男子知圣谛有二种智一者中
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上者诸佛菩萨善男子知阴为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
量相悉是诸苦非是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竟不说
之次历入界皆如阴说又别历色等五阴一一皆言有无量相此是无量四谛意也
瑜伽说苦有一百一十即四十四论增数明之初云谓有一苦依无差别流转之苦
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复有二苦一欲为根本苦谓所可爱事若变若坏所
生之苦二痴异熟生苦谓若猛利体受所触即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
音释¶ 第 535a 页
嗟由是因缘受二箭受谓身箭受及心箭受复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坏苦次云
复有四苦五有五苦六有六苦七有七苦八有八苦九有九苦十有十苦故成五十
五苦次论云当知复有馀九种苦一一切苦二广大苦三一切门苦四邪行苦五流
转苦六不随欲苦七违害苦八随逐苦九一切种苦其第一一切苦开为二苦一宿
因所生苦二现缘所生苦其第二广大苦门四苦第三一切门苦亦开四苦第四邪
行苦开五五流转苦开六六不随欲苦开七七违害苦开八八随逐苦开九九一切
种苦开十复成五十五故两段合百一十苦然此经中下会今经文正同无量)又
究此四非唯但空便为真实今了阴入皆
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
断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边邪皆中正无
道可修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
无出世间不取不舍同一实谛(又究下无作四谛亦
三初聪明言非唯但空者拣上无生但显空义便为真实正是所宗今了下二别示
四相阴入皆如者前云即空今云即如理已别矣又言无苦可舍非是空故无有可
舍今体即如如外无苦何所舍耶此句言如如尚似空集言无明尘劳皆即菩提岂
音释¶ 第 535b 页
同前空苦菩提体外无别可断不同无生空无可断前则空中无华云何可摘今则
波即是水不得除波下二谛例然生死即涅槃非是体空无生灭也边邪皆中正者
非离边外别有中道非离邪外别有正道亦非无边无邪无可修也细寻可见勿滥
无生故涅槃四谛品云若知如来常住名修习苦若知法常名为修集若修灭者若
多修空名为不善何以故灭坏一切法故坏于如来真法藏故同于外道若有说言
有如来藏虽不可见若灭烦恼乃能得入若发此心一念因缘于證得中而得自在
结云以如来秘密藏者即是灭谛道圣谛者所谓佛法僧宝及正解脱若能一念发
心见如来常住无变法僧解脱亦复如是名修习道上皆无作四谛意也无苦无集
下三束归一谛一实谛义亦是涅槃十三文殊问佛世尊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
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善男子世谛
即第一义谛世尊若尔则无二谛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于二谛等皆一谛
义下文殊问言所言实谛其义云何答云实谛名为真法若法非真不名实谛又名
无颠倒名无虚妄名曰大乘是佛所说非魔所说又言善男子实谛者一道清净无
有二也善男子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是则名为实谛之义)故斯一品有
作无作有量无量皆在其中准下第五地
音释¶ 第 536a 页
中复以十重观察至下当明(故斯一品下第二会经结
示上第三段中言此经正同无量四谛且从一义今则具结通具四种也故上疏云
而文义包博言含性相相即生灭及与无量性即无生及与无作相以广狭成二四
谛性以空实成二四谛经宗必融举一收四方是经旨以四种四谛义出诸师故疏
闇用使合经文不标名目恐惊常听结归二对顺常经论或名有作无作或名有量
无量今之结意有作即生灭有量同无生于有量上说无生耳馀二名同五地十重
至文自见今略示名一善知俗谛二善知第一义谛三相谛四差别谛五成立谛六
事谛七生谛八尽无生谛九入道智谛十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
如来成就智谛)三宗趣者以无边谛海随根随义
立名不同遍空世界以此为宗务在益物
调生为趣又上二皆宗发生净信为趣。

四解妨难问既彰佛语业答说法问佛所
说法多门何以唯陈四谛答以名虽在小
义通大小事理具足谓苦集二谛是世间
因果所知所断无改易故灭道二谛出世
音释¶ 第 536b 页
间因果所證所修事决定故知断證修能
运众生到彼岸故世界有异此独无改况
无量无作何义不收是故约此以显差别
(答以名虽在小者通此一问有二意一四谛包含故二开权显实故今初名虽在小
者经中多言为求声闻者说四谛故义通大小即生灭无生等事理具足者如十二
缘但事而无理今灭谛是理十二缘名广事略事亦不具但有苦集而无道故六波
罗蜜但显出世无世间故但有道灭无苦集故谓苦集二谛下出具足相世界有异
者十方诸佛出世教化皆令舍于世间證涅槃故三世同然故涅槃云我昔与汝等
不识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况无量下收后二重但用前二性相具足大
小包含况加此二一实之旨于是乎在)又为破计引机故谓
演彼声闻四谛局法今亡所执引入一乘
无边谛海故约此辨何以四谛皆带苦言
谓苦灭圣谛等然谓生苦之集故云苦集
𥁞苦之灭名为苦灭至苦灭之道名苦灭
道不得单言苦道以道非生苦不同集故
音释¶ 第 537a 页
又非灭苦不同灭故能證苦灭故云苦灭
道(又为破计下第二开权显实以诸经中多说四谛为小今开此局名周法界亡
所执相即入无生引入一乘则会真实况六度等而不周耶)。】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

【五正释文一品分二先标告二诸佛子下
正显于中分四初娑婆谛名二邻次十界
三类通一切四主伴无穷然此望前品略
于单说四洲就初二中一一方内文各有
二一别列谛名二结数辨意然其立名或
有因从果称果籍因名约事约理或总或
别如文当知。】

「诸佛子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
逼迫或名变异或名攀缘或名聚或名剌或
名依根或名虚诳或名痈疮处或名愚夫行。」

【初娑婆中列内四谛即为四别一苦云罪
音释¶ 第 537b 页
者摧也谓摧坏色心故二逼迫者不可意
境逼迫身心也此二总显三变异者坏苦
也攀缘者追求苦也聚者五盛阴苦也剌
者从喻立名如剌未拔依根者由苦能生
一切恶也虚诳者于下苦中能生乐想也
痈疮处者此喻二苦有痈疮处性自是苦
此如五阴苦若加手等触苦上加苦是苦
苦也愚夫行者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
睫毛置掌不觉若置眼内为苦不安愚夫
不觉行苦如掌内之毛而复以苦反欲舍
苦皆愚夫行也(如一睫毛者全是俱舍颂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
觉若置眼睛上为苦极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而
复以苦者即法华经第一云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
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诸佛子苦集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
音释¶ 第 538a 页
或名灭坏或名爱著义或名妄觉念或名趣
入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戏论或名随行或
名颠倒根。」

【二集中初二通显谓有业惑者系缚三界
灭坏善根次二别显烦恼馀多通业惑(有业
惑者然三杂染业惑为集别有多门总不出二)。】

「诸佛子苦灭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
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无没或
名无自性或名无障碍或名灭或名体真实
或名住自性。」

【三苦灭中无诤者烦恼为诤故(烦恼名诤即俱舍论
云烦恼名诤触动善品故今灭烦恼故名无诤)体真实者非唯惑
灭而巳实乃法身常住为灭谛之义故(非唯
灭惑者如成实等亦说灭者譬如灯灭则膏明俱竭无复别有一实𥁞处也肇公亦
用此言实则灭惑所显法身常住有实体也故涅槃第四迦叶问言如佛所言如灯
音释¶ 第 538b 页
灭巳无有方所如来亦尔既灭度巳亦无方所佛告迦叶善男子如人然灯之时灯
器大小悉满中油随其油在其明犹存若油𥁞巳明亦俱尽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
虽灭尽灯器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下文又云如灯灭者是罗汉涅槃
又四谛品云若言修习空法是名不善灭坏一切如来真法藏故同于外道故知灭
体法是真寔故)次云住自性也谓本来灭故(次云住自
性者證成上文体真实义则体真实拣非虚妄及非空无住自性言即是法住法正
位也本来寂灭即成上文住自性义)。】

「诸佛子苦灭道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
乘或名趣寂或名导引或名究竟无分别或
名平等或名舍担或名无所趣或名随圣意
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四苦灭道谛云十藏者谓信闻等如十藏
品说。】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
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音释¶ 第 539a 页

【二结云四百亿十千者准望前名号一四
洲有十千今一四天下一谛亦有十千四
谛历于百亿故有四百亿个十千随众生
心下显差别之意也。】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密训
世界中或名营求根或名不出离或名系缚
本或名作所不应作或名普𨷖诤或名分析
悉无力或名作所依或名极苦或名躁动或
名形状物。」

【第二辨十方谛名密训即东方界也苦名
分析悉无力者推之于缘无实物也形状
物者有形皆苦也。】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
名顺生死或名染著或名烧然或名流转或
名败坏根或名续诸有或名恶行或名爱著
音释¶ 第 539b 页
或名病源或名分数。」

【集中病源者谓有攀缘故(病源者即净名第二云何谓病
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下文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释曰正引病本无得因便)。】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
名第一义或名出离或名可赞叹或名安隐
或名善入趣或名调伏或名一分或名无罪
或名离贪或名决定。」

【灭云一分者惑由妄起故分数尘沙理不
可分故称一分(惑由妄起者即大般若中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若色
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故无二分是一分耳是以生公云
万善理同而相兼恶异而域绝善因伏惑成别故有八万行名行虽参差俱果菩提
总由一理以统之故何有二分理不可分如虚空故)。】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
或名猛将或名上行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
音释¶ 第 540a 页
或名平等眼或名离边或名了悟或名摄取
或名最胜眼或名观方。」

【道言上行者所之在灭(所之在灭者灭为最上之者适也道
能證灭故为上行此言在于周易故谦卦云地道卑而上行噬嗑卦彖辞云柔得中
而上行注云上行谓所之在进也凡言上行所之在贵也今借此文势)言观
方者谓观四谛也更有四方如十定品(观方
者即涅槃三十六迦叶品中云如恒河边有七种众生一者沉没二者没巳还出出
巳复没三者没巳却出出巳不没四者出巳观方五者观方巳去六者去至浅处则
住七者到彼岸广有合文今但取第四观方一义经云是名第四遍观四方四方者
即是四谛释曰能观四谛即是道谛故道名观方更有四方者即第四十二阿耨达
池喻中合池四方云佛子何者名为菩萨四方所谓见一切佛而得开悟一也闻一
切法受持不忘二也圆满一切波罗蜜行三也大悲说法满足众生四也释曰若观
此四为菩萨道也)。】

「诸佛子密训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
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音释¶ 第 540b 页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最胜
世界中或名恐怖或名分段或名可厌恶或
名须承事或名变异或名招引冤或名能欺
夺或名难共事或名妄分别或名有势力。」

【二最胜世界者即是南方前名丰溢丰溢
是正翻最胜乃义译耳苦名有势力者生
老病死犹四山临人世虽贤豪力无与竞
(生老病死者涅槃二十九中释八喻非喻云云何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云大王
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
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唯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
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施戒即其事也故贤
与不肖豪强羸弱同为四迁一无脱者梵王帝释贫穷下贱尧舜桀纣三皇四凶并
归灰壤皆为苦依)。】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最胜世界中或
名败坏或名痴根或名大冤或名利刃或名
音释¶ 第 541a 页
灭味或名仇对或名非已物或名恶导引或
名增黑暗或名坏善利。」

【集名非巳物者巳本性净妄惑何预。】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最胜世界中或
名大义或名饶益或名义中义或名无量或
名所应见或名离分别或名最上调伏或名
常平等或名可同住或名无为。」

【灭名义中义者事善有义灭理尤胜义中
义也。】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最胜世界中
或名能烧然或名最上品或名决定或名无
能破或名深方便或名出离或名不下劣或
名通达或名解脱性或名能度脱。」

【道名烧然以智慧火烧烦恼故。】

「诸佛子最胜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
音释¶ 第 541b 页
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离垢
世界中或名悔恨或名资待或名展转或名
住城或名一味或名非法或名居宅或名妄
著处或名虚妄见或名无有数。」

【三西方离垢世界苦名有无数者三际无
涯故。】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离垢世界中或
名无实物或名但有语或名非洁白或名生
地或名执取或名鄙贱或名增长或名重担
或名能生或名粗犷。」

【集名增长者从惑生惑业故(从惑生惑业者即俱舍颂
具云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从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此偈六地当释今但要此
句从惑生惑者谓从爱生取也言从惑生业者即从取生有及无明生行事即是苦
今但说集唯举惑业)。】
音释¶ 第 542a 页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离垢世界中或
名无等等或名普除𥁞或名离垢或名最胜
根或名称会或名无资待或名灭惑或名最
上或名毕竟或名破印。」

【灭名称会者以事之灭称会理灭故破印
者世之阴苦若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阴
才灭彼阴续生今云破印永不生也(若蜡印印
泥者即涅槃二十九下当广释次下疏文即彼经文今当略引经云善男子如日垂
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果报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
暗灭灯灭暗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
泥出不馀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
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馀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名
虽无差而时节有异释曰义至下释今意在破印耳阴即是苦若證灭理现在之阴
不为后因后阴不生即破印也)。】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离垢世界中
音释¶ 第 542b 页
或名坚固物或名方便分或名解脱本或名
本性实或名不可毁訾或名最清净或名诸
有边或名受寄全或名作究竟或名净分别。」

【道名诸有边者照实即生死可𥁞也故中
论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是故则生
死非有边无边谓三事难得故非有边难
得者容有得义得则生死有边受寄全者
业寄于集暂受还亡业寄于道永不可失
(照实等者此正立理故中论下引證先举偈文即邪见品先有偈云若世间有边云
何无后世若世间无边云何有后世上反释次云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𦦨以是于
世间不应边无边释曰以缘生性空故不属边无边复次如中百观说真法及说者
等此约相说不遇因缘则生死无边遇则有边此有三事一真法如良药二说者如
良医三听者如可治之病若具此三烦恼病愈生死可𥁞𥁞即是有边不具此三烦
恼浩然生死无畔斯则无边故结云非有边非无边也谓三事下疏释上偈即影公
意彼疏云难得故非有边难得故非无边言犹难见故取意释夫言难得非全不得
音释¶ 第 543a 页
若全不得一向无边今有得者得则有边以难得故则无边耳此亦约一人而说若
总望一切难有其边业寄于集者设修善业有漏心修是寄于集因𥁞报谢故云还
亡无漏心修是寄于道道符于理直趣菩提)。】

「诸佛子离垢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
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丰溢
世界中或名爱染处或名险害根或名有海
分或名积集成或名差别根或名增长或名
生灭或名障碍或名刀剑本或名数所成。」

【四北方丰溢世界者丰溢自南方界名前
品此方名为丰乐梵云微部地(田夷切)丰乐
得旨译者不审二名相参耳苦名有海分
者二十五有各一分也数所成者数体即
集集所成故(二十五有者颂云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五那含
四空并四禅广如涅槃十四数体即集者有为之法总名为数亦心数也今总中取
音释¶ 第 543b 页
别云即集也)。】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丰溢世界中或
名可恶或名名字或名无𥁞或名分数或名
不可爱或名能攫噬或名粗鄙物或名爱著
或名器或名动。」

【集名分数者无一理以贯之则惑业万差
矣攫噬者攫抟也噬啮也集之损害犹恶
禽兽也(无一理者生公云凡顺理生心名善乘背为恶万善理同而相兼恶
异而域绝即斯义矣)。】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丰溢世界中或
名相续断或名开显或名无文字或名无所
修或名无所见或名无所作或名寂灭或名
巳烧𥁞或名舍重担或名巳除坏。」

【灭名无所修者修巳极故。】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丰溢世界中
音释¶ 第 544a 页
或名寂灭行或名出离行或名勤修證或名
安隐去或名无量寿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
道或名难修习或名至彼岸或名无能胜。」

【道名无量寿者谓證灭永常今因标果称。】

「诸佛子丰溢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
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摄取
世界中或名能劫夺或名非善友或名多恐
怖或名种种戏论或名地狱性或名非实义
或名贪欲担或名深重根或名随心转或名
根本空。」

【五东北方摄取世界苦名地狱性者未入
忍来常有堕性(未入忍者俱舍云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
恶趣第一入离生四善根中第三方免地狱故知苦依之身地狱性矣)根本
空者约性以说同净名五受阴洞达空故
音释¶ 第 544b 页
(同净名者即迦旃延章谓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
毕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寂灭义今
唯要一句至第三会当广分别耳)。】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
名贪著或名恶成办或名过恶或名速疾或
名能执取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无可说或
名无可取或名流转。」

【集中由妄惑故爱见罗刹横相执取妄体
本空故无可取故中论云虚诳妄取者是
中何所取佛说如是法欲以示空义(爱见等者
爱见罗刹前巳释竟二地经云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妄体本空
者由二义前名执取后名无所取义似相违故中论下释无所取即是行品行即是
阴谓小乘人为菩萨立过云若一切法空何以佛说虚诳妄取若有妄取法则不空
故偈云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故论主举偈以答即如
今疏所引偈是此答意云由不了空无所取中而生取著故云妄取若有可取不名
音释¶ 第 545a 页
妄取明知说于妄取正为说空如贵翳人妄取空华正为显华是非有故)。】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
名不退转或名离言说或名无相状或名可
欣乐或名坚固或名上妙或名离痴或名灭
𥁞或名远恶或名出离诸佛子所言苦灭道
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名离言或名无诤
或名教导或名善回向或名大善巧或名差
别方便或名如虚空或名寂静行或名胜智
或名能了义。」

【灭道俱名离言者灭性离言道令言离故
(灭性离言者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故道令言离者亡心体极离言契灭故)。】

「诸佛子摄取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
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饶益
世界中或名重担或名不坚或名如贼或名
音释¶ 第 545b 页
老死或名爱所成或名流转或名疲劳或名
恶相状或名生长或名利刃。」

【六东南饶益世界苦名如贼者五盛阴苦
劫害我故。】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饶益世界中或
名败坏或名浑浊或名退失或名无力或名
丧失或名乖违或名不和合或名所作或名
取或名意欲。」

【集名无力者于出生死无有力能善法治
之不复相拒故。】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饶益世界中或
名出狱或名真实或名离难或名覆护或名
离恶或名随顺或名根本或名舍因或名无
为或名无相续。」

【灭名舍因者无为无因而体是果菩提之
音释¶ 第 546a 页
道望此亦因独寂灭涅槃得称果果故曰
舍因(无为无因者即涅槃师子吼品云涅槃无因而体是果若涅槃有因不得
名为般涅槃也谓涅槃之体毕竟无因如无我我所故亦如俱舍无为无因果谓六
因无五但有能作故名舍因而体是果则离系果菩提之道望此亦因者要得菩提
證涅槃故故此菩提亦名为因是果中因故灭理涅槃是因家之果又是菩提果家
之果故)。】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饶益世界中
或名达无所有或名一切印或名三昧藏或
名得光明或名不退法或名能𥁞有或名广
大路或名能调伏或名有安隐或名不流转
根。」

【道名一切印无不审决故印义后说。】

「诸佛子饶益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
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鲜少
音释¶ 第 546b 页
世界中或名险乐欲或名系缚处或名邪行
或名随受或名无惭耻或名贪欲根或名恒
河流或名常破坏或名炬火性或名多忧恼。」

【七西南鲜少世界苦名邪行者体非正道
是行性故。】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鲜少世界中或
名广地或名能趣或名远慧或名留难或名
恐怖或名放逸或名摄取或名著处或名宅
主或名连缚。」

【集名广地生大苦树故宅主即无明也。】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鲜少世界中或
名充满或名不死或名无我或名无自性或
名分别𥁞或名安乐住或名无限量或名断
流转或名绝行处或名不二。」

【灭名绝行处者心路绝故。】
音释¶ 第 547a 页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鲜少世界中
或名大光明或名演说海或名简择义或名
和合法或名离取著或名断相续或名广大
路或名平等因或名净方便或名最胜见。」

【道名广大路者先圣后贤游之而不厌故。】

「诸佛子鲜少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
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欢喜
世界中或名流转或名出生或名失利或名
染著或名重担或名差别或名内险或名集
会或名恶舍宅或名苦恼性。」

【八西北欢喜界中苦谛阙一者𣈆译少出
生唐译少失利。】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欢喜世界中或
名地或名方便或名非时或名非实法或名
音释¶ 第 547b 页
无底或名摄取或名离戒或名烦恼法或名
狭劣见或名垢聚。」

【集名无底者烦恼深故非习道学浮沉而
不巳(非习道学者亦涅槃三十二师子吼品恒河七人之意习道是法学浮是
喻经中因师子吼问若一切众生乃至阐提定有佛性即当定得无上菩提何以一
切众生不得涅槃若有佛性力故何须修习八正道等佛便赞叹谓举此喻佛言善
哉善哉善男子如恒河边有七种人若为洗浴恐怖贼寇或为采华则入河中第一
人者入水则没何以故粗无力故不习浮故第二人者虽没还出出巳复没何以故
身力大故则能还出不习浮故出巳还没第三人者没巳即出出更不没何以故身
重故没力大故出又习浮故出巳即住第四人者入巳便没没巳还出出巳即住通
观四方何以故重故则没力大还出习浮即住不知出处故观四方第五人者入巳
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巳观方观方巳即去何以故为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巳
即去浅处则住何以故观贼远近故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无复恐怖离诸
怨贼受大快乐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复如是有七种人畏烦恼贼故发意欲度此下
即是义明经文第一人者谓出家披衣随逐恶友听受邪法拨无因果即一阐提没
音释¶ 第 548a 页
生死河不能得出第二人者欲度生死断善根故没亲近善友得信心故出又遇恶
友复断善根故复没也第三人者断善根故没近善友得信心故出信如来常住修
习净戒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坚住施慧故名不没修戒施慧即是习浮第四人者没
出与住皆同第三但合观方云观四方者四沙门果第五人者馀义同前但即去者
心无退转是住无退转巳即便前进前进者谓辟支佛第六人者前喻之中但云入
巳即去及至合中亦同第五皆有没出住去去至浅处第七人者发意欲度生死大
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获得信心得信心巳是名为出以信心故读诵书
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乐于慧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
无退转无退转已即便前进既前进巳得到彼岸登大高山离诸恐怖多受安乐善
男子彼岸山者喻于如来受安乐者唯佛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善男子是恒河
边如是诸人悉具手足而不能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实有佛宝法宝僧宝如来常
说诸法要义谓八圣道大般涅槃而诸众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圣道众生等
过当知悉是烦恼过恶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不得涅槃释曰是知众生虽有佛性要
须修道方至彼岸)。】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欢喜世界中或
音释¶ 第 548b 页
名破依止或名不放逸或名真实或名平等
或名善净或名无病或名无曲或名无相或
名自在或名无生。」

【灭名破依止身与烦恼互为依止展转无
穷唯證灭理方能永破(身与烦恼下即涅槃四十纳衣梵志
问言如瞿昙说无量世中作善不善未来还得善不善身是义不然何以故如瞿昙
说因烦恼故获得是身若因烦恼获是身者身为在先烦恼在先若烦恼在先谁之
所作住在何处若身在先云何说言因烦恼得是故若言烦恼在先是即下可若身
在先是亦不可若言一时是亦不可先后一时义俱不可是故我说一切诸法皆有
自性不从因缘下经答云善男子汝言身为在先烦恼在先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
我当说身在先者汝可难言汝亦同我身不在先何因缘故而作是难善男子一切
众生身及烦恼俱无先后一时而有虽一时有要因烦恼而得有身终不因身有烦
恼也释曰上有三关先后一时佛舍前后而用一时恐难一时故自遮云汝意若谓
如人二眼一时而得不相因待左不因右右不因左烦恼及身亦如是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世间眼见炷之与明虽复一时明要因炷终不因明而有炷也释曰此佛一
音释¶ 第 549a 页
答一时因缘二义并成故经疏云身与烦恼互为依止互为依止之言即俱时义非
为因身有烦恼也谓因烦恼而得有身能生烦恼复依身住亦不应难未得身时烦
恼依何故云互依二互因依展转无际若證灭理因惑不生惑既不生身从何得非
唯身灭證于不生展转之见亦皆寂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欢喜世界中
或名入胜界或名断集或名超等类或名广
大性或名分别𥁞或名神力道或名众方便
或名正念行或名常寂路或名摄解脱。」

【道名广大性者无不在故(道名广大性者然道无不在亦
是庄子商太宰懿问庄子曰道何所在答曰道在瓦石曰何下耶庄子曰道在屎尿
曰何愈下耶曰道无不在彼以虚无自然为道无法不是虚无自然故无不在今以
类取则真如寂灭无所不在道符于灭何所不在)。】

「诸佛子欢喜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
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关钥
音释¶ 第 549b 页
世界中或名败坏相或名如坏器或名我所
成或名诸趣身或名数流转或名众恶门或
名性苦或名可弃舍或名无味或名来去。」

【九下方关钥世界苦名我所成者我见有
故。】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关钥世界中或
名行或名愤毒或名和合或名受支或名我
心或名杂毒或名虚称或名乖违或名热恼
或名惊骇。」

【集名我心即我见爱。】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关钥世界中或
名无积集或名不可得或名妙药或名不可
坏或名无著或名无量或名广大或名觉分
或名离染或名无障碍。」

【灭名觉分者所觉处故。】
音释¶ 第 550a 页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关钥世界中
或名安隐行或名离欲或名究竟实或名入
义或名性究竟或名净现或名摄念或名趣
解脱或名救济或名胜行。」

【道名入义者能入灭谛第一义故。】

「诸佛子关钥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
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振音
世界中或名匿疵或名世间或名所依或名
慠慢或名染著性或名驶流或名不可乐或
名覆藏或名速灭或名难调。」

【十上方振音世界苦名匿疵身为惑病所
藏处故慠慢者慢以生苦为业果取因名
染著性者性令染故如乐受坏苦谁谓苦
耶驶流者刹那性故即行苦也不可乐者
音释¶ 第 550b 页
苦苦也覆藏者藏苦因故乐藏坏苦故不
苦不乐藏行苦故速灭者流转苦也难调
者谁不欲舍莫之能出不惮疲苦方能调
之。】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振音世界中或
名须制伏或名心趣或名能缚或名随念起
或名至后边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别或名门
或名飘动或名隐覆。」

【集名至后边者不断无穷故门者入苦趣
故。】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振音世界中或
名无依处或名不可取或名转还或名离诤
或名小或名大或名善净或名无𥁞或名广
博或名无等价。」

【灭名不可取取则不灭也小之则无内不
音释¶ 第 551a 页
容一物也大之则无外法界性也。】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振音世界中
或名观察或名能摧敌或名了知印或名能
入性或名难敌对或名无限义或名能入智
或名和合道或名恒不动或名殊胜义。」

【道名难敌对者有惑必破不为惑破故犹
明能灭闇故无闇而不灭闇不灭明何能
相敌。】

「诸佛子振音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
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说四圣谛有四百
亿十千名如是东方百千亿无数无量无边
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
𥁞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说
四圣谛亦各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
音释¶ 第 551b 页
令调伏。」

【第三诸佛子下类通一切初举娑婆以类
东方。】

「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后举东方以类馀九。】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说十方世界。」

【第四如娑婆下显主伴无𥁞文中初举此
例彼谓娑婆为主有密训等𥁞空世界皆
为伴。】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
界中说苦圣谛有百亿万种名说集圣谛灭
圣谛道圣谛亦各有百亿万种名皆随众生
心之所乐令其调伏。」

【后彼一切下以彼类此则知密训等𥁞空
世界为主摄伴亦尔则无𥁞无𥁞耳此犹
音释¶ 第 552a 页
约娑婆同类世界而说以结数中同百亿
故馀树形等异类世界彼一一类皆遍空
法界是则重重无𥁞无𥁞非此所说也如
是皆为调伏众生(则知密训等者此有两重一即释迦在此为主
摄密训等为伴则在密训为主摄娑婆等为伴亦然方是一佛之谛二如此佛谛名
既主伴无𥁞则密训等他佛为主谛名亦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二之三

** 音释


(于容切疖也)

(即涉切目旁毛)

(则到切)

(墙来切暂也)


(粗仓胡切犷居猛切)

(音紫)
攫噬
(攫居缚切噬时制切)

(铺杯切音
丕未烧陶瓦也)。

(与狎同)

(倪结切噬也)
𨷲
(弋约切)

(才支切病
也)。

(鱼到切倨也)

(疏士切疾也)

(下楷切)

(诗止切)


(噬时智切嗑胡閤切卦名也)

(土玩切湍去声断也)
音释¶ 第 55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