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220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五之一 横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入不思议解脱门方
便海。」
【自下第二同生众文分为三初明普贤菩
萨得一切法门次十普菩萨各得一门后
十异名菩萨各一法门此三各有长行及
颂。
就初普贤长行中二初总标所入二别显
十门今初二句先指陈法体次辩法功能
今初言不思议者谓数过图度理绝言思
故言方便海者谓不动真而成事巧以因
门契果故云方便(谓不动真而成事者即事理无碍为方便如涉
有不迷于空巧以因契果者即事事无碍之方便因果交彻故)。】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入不思议解脱门方
便海。」
【自下第二同生众文分为三初明普贤菩
萨得一切法门次十普菩萨各得一门后
十异名菩萨各一法门此三各有长行及
颂。
就初普贤长行中二初总标所入二别显
十门今初二句先指陈法体次辩法功能
今初言不思议者谓数过图度理绝言思
故言方便海者谓不动真而成事巧以因
门契果故云方便(谓不动真而成事者即事理无碍为方便如涉
有不迷于空巧以因契果者即事事无碍之方便因果交彻故)。】
音释 第 220b 页
「入如来功德海。」
【后入如来下辩法功能谓證入因圆趣入
果海故然前后但明以别入总故各得一
解脱门犹如百川一一入海今明以总入
总如海入海故得难思解脱门复称能入
为方便海以普贤是同异二众之上首故。】
「所谓有解脱门名严净一切佛国土调伏众
生令究竟出离。」
【二所谓下别显十门以彰无尽一严土调
生谓随所化众生取佛土故一切佛土者
竖通四土横该法界横竖相融故一尘一
刹皆广大严净故云一切演最妙法故令
所调究竟出离(竖通四土等者并如世界成就品略言竖者即于一
处有四土故以法性之土为三土体故本遍常自受用土量周法界一如法性他受
用土及变化土不离上二犹如物影不离空及日光而他受用及变化土随心异见
音释 第 221a 页
亦如两影互相涉入故一尘中则有四土横遍法界即十方一切差别国土横竖相
融者以竖融横则一尘之中有十方国以横融竖则一尘四土常遍十方结成可知)。】
「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
境界。」
【二佛遍尘道诣彼修德乃了彼境。】
「有解脱门名安立一切菩萨地诸大愿海。」
【三通辩安立菩萨六种功德一位二愿馀
四在偈。】
「有解脱门名普现法界微尘数无量身。」
【四身普应机演所證法。】
「有解脱门名演说遍一切国土不可思议数
差别名。」
【五国土不同所敬各异故随宜立称成益
不空如名号品。】
「有解脱门名一切微尘中悉现无边诸菩萨
融者以竖融横则一尘之中有十方国以横融竖则一尘四土常遍十方结成可知)。】
「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
境界。」
【二佛遍尘道诣彼修德乃了彼境。】
「有解脱门名安立一切菩萨地诸大愿海。」
【三通辩安立菩萨六种功德一位二愿馀
四在偈。】
「有解脱门名普现法界微尘数无量身。」
【四身普应机演所證法。】
「有解脱门名演说遍一切国土不可思议数
差别名。」
【五国土不同所敬各异故随宜立称成益
不空如名号品。】
「有解脱门名一切微尘中悉现无边诸菩萨
音释 第 221b 页
神通境界。」
【六尘中现身说菩萨行境。】
「有解脱门名一念中现三世劫成坏事。」
【七以时随法融令三世劫及劫中成坏一
念中现无所障碍然事通能所能成坏事
谓火水及风所成坏事天地万像。】
「有解脱门名示现一切菩萨诸根海各入自
境界。」
【八菩萨根海虽繁广多类但能入自所知
境界岂能测量佛无边法则显前来众海
未测佛德普贤能知此理。】
「有解脱门名能以神通力化现种种身遍无
边法界。」
【九明如来身体同虚空用周法界。】
「有解脱门名显示一切菩萨修行法次第门
【六尘中现身说菩萨行境。】
「有解脱门名一念中现三世劫成坏事。」
【七以时随法融令三世劫及劫中成坏一
念中现无所障碍然事通能所能成坏事
谓火水及风所成坏事天地万像。】
「有解脱门名示现一切菩萨诸根海各入自
境界。」
【八菩萨根海虽繁广多类但能入自所知
境界岂能测量佛无边法则显前来众海
未测佛德普贤能知此理。】
「有解脱门名能以神通力化现种种身遍无
边法界。」
【九明如来身体同虚空用周法界。】
「有解脱门名显示一切菩萨修行法次第门
音释 第 222a 页
入一切智广大方便。」
【第十摄因成果故云一切菩萨行入一切
智也妙音宣此故云显示此亦别释标中
第二句。】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自功德复承如来
威神之力普观一切众会海巳即说颂言。」
【颂中次第如前十门。】
「佛所庄严广大刹等于一切微尘数清净佛
子悉满中雨不思议最妙法。」
【第一偈前半严净佛国后半调伏众生兼
显人法为严之义佛子有三一者外子谓
诸凡夫未能绍继佛家事故二者庶子谓
诸二乘不从如来大法生故三者真子谓
大菩萨从大法喜正所生故此言清净意
显第三最妙法者拣非权小昔以妙法净
【第十摄因成果故云一切菩萨行入一切
智也妙音宣此故云显示此亦别释标中
第二句。】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自功德复承如来
威神之力普观一切众会海巳即说颂言。」
【颂中次第如前十门。】
「佛所庄严广大刹等于一切微尘数清净佛
子悉满中雨不思议最妙法。」
【第一偈前半严净佛国后半调伏众生兼
显人法为严之义佛子有三一者外子谓
诸凡夫未能绍继佛家事故二者庶子谓
诸二乘不从如来大法生故三者真子谓
大菩萨从大法喜正所生故此言清净意
显第三最妙法者拣非权小昔以妙法净
音释 第 222b 页
所化心故所感土亦有清净佛子来生其
国还雨妙法。】
「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悉如是佛身无
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现。」
【二中前半明总遍别中后半明体用无碍
亦是总遍总中(前半明总遍别中者然能遍所遍不离依正依正各
二一总二别全佛身为正之总一毛孔等为正之别一佛国土为依之总一微尘等
为依之别今以前半佛遍尘中故云总遍别中言体用无碍者上句是体无去来故
下句是用现诸土故亦是总遍总者身遍国故)。】
「显示菩萨所修行无量趣地诸方便及说难
思真实理令诸佛子入法界。」
【二中四句即前四义一修十胜行二起十
方便三所證十如四正證法界成萨婆若
地位为总馀五为别。】
「出生化佛如尘数普应群生心所欲入深法
国还雨妙法。】
「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悉如是佛身无
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现。」
【二中前半明总遍别中后半明体用无碍
亦是总遍总中(前半明总遍别中者然能遍所遍不离依正依正各
二一总二别全佛身为正之总一毛孔等为正之别一佛国土为依之总一微尘等
为依之别今以前半佛遍尘中故云总遍别中言体用无碍者上句是体无去来故
下句是用现诸土故亦是总遍总者身遍国故)。】
「显示菩萨所修行无量趣地诸方便及说难
思真实理令诸佛子入法界。」
【二中四句即前四义一修十胜行二起十
方便三所證十如四正證法界成萨婆若
地位为总馀五为别。】
「出生化佛如尘数普应群生心所欲入深法
音释 第 223a 页
界方便门广大无边悉开演。」
【四中前半普现身后半演所證。】
「如来名号等世间十方国土悉充遍一切方
便无空过调伏众生皆离垢。
佛于一切微尘中示现无边大神力悉坐道
场能演说如佛往昔菩提行。
三世所有广大劫佛念念中皆示现彼诸成
坏一切事不思议智无不了。
佛子众会广无限欲共测量诸佛地诸佛法
门无有边能悉了知甚为难。」
【次四偈可知。】
「佛如虚空无分别等真法界无所依化现周
行靡不至悉坐道场成正觉。」
【九中初句智身次句智身等法身后二句
化用等法身之周遍略举正觉实通一切
【四中前半普现身后半演所證。】
「如来名号等世间十方国土悉充遍一切方
便无空过调伏众生皆离垢。
佛于一切微尘中示现无边大神力悉坐道
场能演说如佛往昔菩提行。
三世所有广大劫佛念念中皆示现彼诸成
坏一切事不思议智无不了。
佛子众会广无限欲共测量诸佛地诸佛法
门无有边能悉了知甚为难。」
【次四偈可知。】
「佛如虚空无分别等真法界无所依化现周
行靡不至悉坐道场成正觉。」
【九中初句智身次句智身等法身后二句
化用等法身之周遍略举正觉实通一切
音释 第 223b 页
故上云种种。】
「佛以妙音广宣畅一切诸地皆明了普现一
一众生前尽与如来平等法。」
【十中三句摄因后句成果。】
「复次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得遍往十方菩
萨众会庄严道场解脱门。」
【第二十普菩萨各得一门第一菩萨前列
名中无以前与普贤共为十普今普贤别
说故加为十以表圆足然偈文具十长行
中第七菩萨及法门俱脱又脱第八菩萨
法门及第九菩萨名至文当知十中第一
严处说法皆名为严。】
「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得一念中现
无尽成正觉门教化成熟不思议众生界解
脱门。」
「佛以妙音广宣畅一切诸地皆明了普现一
一众生前尽与如来平等法。」
【十中三句摄因后句成果。】
「复次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得遍往十方菩
萨众会庄严道场解脱门。」
【第二十普菩萨各得一门第一菩萨前列
名中无以前与普贤共为十普今普贤别
说故加为十以表圆足然偈文具十长行
中第七菩萨及法门俱脱又脱第八菩萨
法门及第九菩萨名至文当知十中第一
严处说法皆名为严。】
「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得一念中现
无尽成正觉门教化成熟不思议众生界解
脱门。」
音释 第 224a 页
【二尘尘皆成正觉巳为无尽方是正觉一
门有如是等无量成正觉门如出现品辩
随所成正觉门调生亦尔故云成熟不思
议众生界。】
「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得修习菩萨福德
庄严出生一切佛国土解脱门。」
【三修行福海严出刹海。】
「普宝燄妙光菩萨摩诃萨得观察佛神通境
界无迷惑解脱门。」
【四以深妙智观难思境故多处不迷多劫
不厌。】
「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得于一众会道
场中示现一切佛土庄严解脱门。」
【五如一逝多林会顿现一切净土会会皆
尔念念现殊。】
音释 第 224b 页
「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得随逐如来
观察甚深广大法界藏解脱门。」
【六法界含摄无尽故名为藏观佛法界之
身一毛即无分限。】
「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得亲近承事一切
诸佛供养藏解脱门。」
【七佛昔行因无佛不供今成佛果无众不
归犹如百川驰流趣海。】
「普清净无尽福威光菩萨摩诃萨得出生一
切神变广大加持解脱门。」
【八遍刹充尘劫穷来际皆佛加持之力。】
「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得普入一切世间
行出生菩萨无边行门解脱门。」
【九若无大悲不入生死则不能出菩萨行
门如不入海安能得宝此即化他成巳(如不
音释 第 225a 页
入海安能得宝即净名佛道品譬如不下巨海则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
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故)。】
「普相最胜光菩萨摩诃萨得能于无相法界
中出现一切诸佛境界解脱门。」
【十即依体起用。】
「尔时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
一切菩萨解脱门海巳即说颂言。
十方所有诸国土一刹那中悉严净以妙音
声转法轮普遍世间无与等。
如来境界无边际一念法界悉充满一一尘
中建道场悉證菩提起神变。
世尊往昔修诸行经于百千无量劫一切佛
刹皆庄严出现无碍如虚空。
佛神通力无限量充满无边一切劫假使经
于无量劫念念观察无疲厌。
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故)。】
「普相最胜光菩萨摩诃萨得能于无相法界
中出现一切诸佛境界解脱门。」
【十即依体起用。】
「尔时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
一切菩萨解脱门海巳即说颂言。
十方所有诸国土一刹那中悉严净以妙音
声转法轮普遍世间无与等。
如来境界无边际一念法界悉充满一一尘
中建道场悉證菩提起神变。
世尊往昔修诸行经于百千无量劫一切佛
刹皆庄严出现无碍如虚空。
佛神通力无限量充满无边一切劫假使经
于无量劫念念观察无疲厌。
音释 第 225b 页
汝应观佛神通境十方国土皆严净一切于
此悉现前念念不同无量种。
观佛百千无量劫不得一毛之分限如来无
碍方便门此光普照难思刹。
如来往劫在世间承事无边诸佛海是故一
切如川骛咸来供养世所尊。
如来出现遍十方一一尘中无量土其中境
界皆无量悉住无边无尽劫。
佛于曩劫为众生修习无边大悲海随诸众
生入生死普化众会令清净。
佛住真如法界藏无相无形离诸垢众生观
见种种身一切苦难皆消灭。」
【颂文前已配释欲表菩萨法门互入故不
结法属人后段亦然。】
「复次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得出生菩萨
音释 第 226a 页
诸地诸波罗蜜教化众生及严净一切佛国
土方便解脱门。」
【第三十异名菩萨亦各一法长行中一得
成菩萨四种方便一地位二度行三调生
即行位所作四严刹通二利因果也或一
地一度满或地地诸度满此一为总下九
皆别然不出上四多显调生。】
「云音海光离垢藏菩萨摩诃萨得念念中普
入法界种种差别处解脱门。」
【二谓遍转法轮。】
「智生宝髻菩萨摩诃萨得不可思议劫于一
切众生前现清净大功德解脱门。」
【三普示灭惑。】
「功德自在王净光菩萨摩诃萨得普见十方
一切菩萨初诣道场时种种庄严解脱门。」
土方便解脱门。」
【第三十异名菩萨亦各一法长行中一得
成菩萨四种方便一地位二度行三调生
即行位所作四严刹通二利因果也或一
地一度满或地地诸度满此一为总下九
皆别然不出上四多显调生。】
「云音海光离垢藏菩萨摩诃萨得念念中普
入法界种种差别处解脱门。」
【二谓遍转法轮。】
「智生宝髻菩萨摩诃萨得不可思议劫于一
切众生前现清净大功德解脱门。」
【三普示灭惑。】
「功德自在王净光菩萨摩诃萨得普见十方
一切菩萨初诣道场时种种庄严解脱门。」
音释 第 226b 页
【四普严场会。】
「善勇猛莲华髻菩萨摩诃萨得随诸众生根
解海普为显示一切佛法解脱门。」
【五以法随机。】
「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得成就如来智永
住无量劫解脱门。」
【六为物永存。】
「大精进金刚脐菩萨摩诃萨得普入一切无
边法印力解脱门。」
【七法印悟物。】
「香燄光幢菩萨摩诃萨得显示现在一切佛
始修菩萨行乃至成就智慧聚解脱门。」
【八顿显终始。】
「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得安住毗卢遮
那一切大愿海解脱门。」
音释 第 227a 页
【九同佛往修。】
「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得显示如来遍法
界甚深境界解脱门。」
【十光显如来难思之境以偈对释文并可
知。】
「尔时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
观一切菩萨众庄严海巳即说颂言。
诸波罗蜜及诸地广大难思悉圆满无量众
生尽调伏一切佛土皆严净。
如佛教化众生界十方国土皆充满一念心
中转法轮普应群情无不遍。
佛于无量广大劫普现一切众生前如其往
昔广修治示彼所行清净处。
我睹十方无有馀亦见诸佛现神通悉坐道
场成正觉众会闻法共围绕。
音释 第 227b 页
广大光明佛法身能以方便现世间普随众
生心所乐悉称其根而雨法。
真如平等无相身离垢光明净法身智慧寂
静身无量普应十方而演法。」
【唯第六偈略须开示初句所證性净法身
言无相者示真如相身即体义在缠不染
出障非净凡圣必同故云平等次句出缠
法身也真如出烦恼障故云离垢出所知
障故云光明又尘习双亡故云离垢真智
圆满故曰光明净法身者拣于在缠后半
体用无碍身由出缠故应用无方约理即
是体用无碍约用则止观双运故得果则
寂照为身即用之体故寂即体之用故智
体用既无不在佛身何有量耶故能普应
十方此句正显化用故经云水银和真金
音释 第 228a 页
能涂诸色像智慧与法身处处应现往即
斯义也(经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者金如法身水银如般若以般若照
机真身随感故天台智者亦用此义以释法华寿量应用)。】
「法王诸力皆清净智慧如空无有边悉为开
示无遗隐普使众生同悟入。
如佛往昔所修治乃至成于一切智今放光
明遍法界于中显现悉明了。
佛以本愿现神通一切十方无不照如佛往
昔修治行光明网中皆演说。
十方境界无有尽无等无边各差别佛无碍
力发大光一切国土皆明显。
尔时如来师子之座众宝妙华轮台基陛及
诸户牖如是一切庄严具中。」
【自下第八明座内众流分于中长分十段
一明出处二显众类三列众名四结众数
斯义也(经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者金如法身水银如般若以般若照
机真身随感故天台智者亦用此义以释法华寿量应用)。】
「法王诸力皆清净智慧如空无有边悉为开
示无遗隐普使众生同悟入。
如佛往昔所修治乃至成于一切智今放光
明遍法界于中显现悉明了。
佛以本愿现神通一切十方无不照如佛往
昔修治行光明网中皆演说。
十方境界无有尽无等无边各差别佛无碍
力发大光一切国土皆明显。
尔时如来师子之座众宝妙华轮台基陛及
诸户牖如是一切庄严具中。」
【自下第八明座内众流分于中长分十段
一明出处二显众类三列众名四结众数
音释 第 228b 页
五兴云供六供众海七敬绕佛八座本方
九叹德能十申偈赞今初座即是总宝等
为别如是巳下结广从略非独轮等故云
一切所以此能出者良以座该法界依正
混融一一纤尘无不广容普遍座所遍刹
恒在座中故从中出非是化也若约法空
之因及法空之座则万行为严能生菩萨。】
「一一各出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
【二一一下显众类皆菩萨故。】
「其名曰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摩诃萨雷音
普震菩萨摩诃萨众宝光明髻菩萨摩诃萨
大智日勇猛慧菩萨摩诃萨不思议功德宝
智印菩萨摩诃萨百目莲华髻菩萨摩诃萨
金燄圆满光菩萨摩诃萨法界普音菩萨摩
诃萨云音净月菩萨摩诃萨善勇猛光明幢
九叹德能十申偈赞今初座即是总宝等
为别如是巳下结广从略非独轮等故云
一切所以此能出者良以座该法界依正
混融一一纤尘无不广容普遍座所遍刹
恒在座中故从中出非是化也若约法空
之因及法空之座则万行为严能生菩萨。】
「一一各出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
【二一一下显众类皆菩萨故。】
「其名曰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摩诃萨雷音
普震菩萨摩诃萨众宝光明髻菩萨摩诃萨
大智日勇猛慧菩萨摩诃萨不思议功德宝
智印菩萨摩诃萨百目莲华髻菩萨摩诃萨
金燄圆满光菩萨摩诃萨法界普音菩萨摩
诃萨云音净月菩萨摩诃萨善勇猛光明幢
音释 第 229a 页
菩萨摩诃萨。」
【三其名下列众名出处既多名亦多种略
举上首十名耳即如次十方。】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众多佛刹微尘数同时
出现。」
【四如是等下结众数严具非一故有众多
刹尘。】
「此诸菩萨各兴种种供养云所谓一切摩尼
宝华云一切莲华妙香云一切宝圆满光云
无边境界香燄云日藏摩尼轮光明云一切
悦意乐音云无边色相一切宝灯光燄云众
宝树枝华果云无尽宝清净光明摩尼王云
一切庄严具摩尼王云如是等诸供养云有
佛世界微尘数。」
【五此诸菩萨下兴供云。】
【三其名下列众名出处既多名亦多种略
举上首十名耳即如次十方。】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众多佛刹微尘数同时
出现。」
【四如是等下结众数严具非一故有众多
刹尘。】
「此诸菩萨各兴种种供养云所谓一切摩尼
宝华云一切莲华妙香云一切宝圆满光云
无边境界香燄云日藏摩尼轮光明云一切
悦意乐音云无边色相一切宝灯光燄云众
宝树枝华果云无尽宝清净光明摩尼王云
一切庄严具摩尼王云如是等诸供养云有
佛世界微尘数。」
【五此诸菩萨下兴供云。】
音释 第 229b 页
「彼诸菩萨一一皆兴如是供养云雨于一切
道场众海相续不绝。」
【六彼诸下供众海众多菩萨各兴刹尘供
云巳重叠难思况相续不绝而诸供具皆
称云者乃有多义谓色相显然智揽无性
从法性空无生法起能现所现迥无所依
应用而来故来无所从用谢而去故去无
所至而能含慈润霔法雨益万物重重无
碍有云像焉上下诸文云义皆尔。】
「现是云巳右绕世尊经无量百千匝。」
【七现是云巳下明敬绕佛顺向殷重瞻望
不足乃至百千。】
「随其方面去佛不远化作无量种种宝莲华
师子之座各于其上结跏趺坐。」
【八随其下坐本方参而不杂也如师子子
音释 第 230a 页
亦师子故菩萨座亦名师子自化自坐者
自心智现还自安处故诸佛菩萨坐多跏
趺者为物轨故智论引偈云若结跏趺坐
身安入三昧等(若结跏趺坐等者等取馀偈云威德人敬仰如日照
天下除睡懒覆心身轻不疲𠋣觉悟亦轻便安坐如龙蟠见画跏趺坐魔王亦惊怖
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即第八论)。】
「是诸菩萨所行清净广大如海(句)。」
【九是诸菩萨下叹其德能者有十二句初
总馀别。】
「得智慧光照普门法(句)随顺诸佛所行无碍
(句)能入一切辩才法海(句)。」
【别显一一各是一种清净广大略束为三
初三明三业清净广大一智證普法二身
随佛行三语入辩海中一义求亦通三业。】
「得不思议解脱法门(句)住于如来普门之地
自心智现还自安处故诸佛菩萨坐多跏
趺者为物轨故智论引偈云若结跏趺坐
身安入三昧等(若结跏趺坐等者等取馀偈云威德人敬仰如日照
天下除睡懒覆心身轻不疲𠋣觉悟亦轻便安坐如龙蟠见画跏趺坐魔王亦惊怖
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即第八论)。】
「是诸菩萨所行清净广大如海(句)。」
【九是诸菩萨下叹其德能者有十二句初
总馀别。】
「得智慧光照普门法(句)随顺诸佛所行无碍
(句)能入一切辩才法海(句)。」
【别显一一各是一种清净广大略束为三
初三明三业清净广大一智證普法二身
随佛行三语入辩海中一义求亦通三业。】
「得不思议解脱法门(句)住于如来普门之地
音释 第 230b 页
(句)巳得一切陀罗尼门悉能容受一切法海
(句)。」
【次三明得法清净广大一获自分解脱二
住胜进果位三遍具诸持普门地言即同
经初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善住三世平等智地(句)已得深信广大喜乐
(句)。」
【后五福智清净广大初二正明后三重显
今初中一智安理事故云善住二福无不
修故生信喜然三世平等经初已明今更
略示谓依生及佛善住平等且依佛说佛
佛平等法身智身无增减故若依众生生
生平等烦恼业苦有支皆等若生佛相望
者凡夫现在等佛过去进修得果等佛现
在成佛究竟等佛常住(然三世平等下重释善住三世平等
(句)。」
【次三明得法清净广大一获自分解脱二
住胜进果位三遍具诸持普门地言即同
经初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善住三世平等智地(句)已得深信广大喜乐
(句)。」
【后五福智清净广大初二正明后三重显
今初中一智安理事故云善住二福无不
修故生信喜然三世平等经初已明今更
略示谓依生及佛善住平等且依佛说佛
佛平等法身智身无增减故若依众生生
生平等烦恼业苦有支皆等若生佛相望
者凡夫现在等佛过去进修得果等佛现
在成佛究竟等佛常住(然三世平等下重释善住三世平等
音释 第 231a 页
智地文三初指前摽举二别明义相三结释善住智地之言初唯约佛如问明品十
方诸如来同一法身等二唯约生六道虽差皆三杂染)此约三世互
望烦恼佛则本有今无众生则本无今有
菩提则众生本有今无诸佛则本无今有
约迷悟异则说本今涅槃之性非三世摄
故知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此约三世下别示义相便引涅
槃四出偈释今先叙彼经后方释疏言四出偈者四处出故亦名四住一即第十经
中出二即十七经三即二十七经四即二十八经初段即如来性品南经第九菩萨
品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今此纯陀犹有疑心佛徵文殊文殊师利言纯陀心疑如
来常住以得知见佛性力故若见佛性而为常者本未见时应是无常若本无常后
亦应尔何以故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是等物悉是无常以是义故诸佛
菩萨声闻缘觉无有差别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
是处善男子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文殊师利赞言善
哉诚如圣教我今始解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佛更不说迦叶便
请佛说如来便为引长者[壳/牛]牛之喻以况佛性乳色皆一如性无异上第一出竟第
方诸如来同一法身等二唯约生六道虽差皆三杂染)此约三世互
望烦恼佛则本有今无众生则本无今有
菩提则众生本有今无诸佛则本无今有
约迷悟异则说本今涅槃之性非三世摄
故知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此约三世下别示义相便引涅
槃四出偈释今先叙彼经后方释疏言四出偈者四处出故亦名四住一即第十经
中出二即十七经三即二十七经四即二十八经初段即如来性品南经第九菩萨
品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今此纯陀犹有疑心佛徵文殊文殊师利言纯陀心疑如
来常住以得知见佛性力故若见佛性而为常者本未见时应是无常若本无常后
亦应尔何以故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是等物悉是无常以是义故诸佛
菩萨声闻缘觉无有差别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
是处善男子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文殊师利赞言善
哉诚如圣教我今始解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佛更不说迦叶便
请佛说如来便为引长者[壳/牛]牛之喻以况佛性乳色皆一如性无异上第一出竟第
音释 第 231b 页
二出即第十七经南经十五皆梵行品因为迦叶说无所得竟迦叶领解更欲请问
无所得义举佛先说本有今无偈问如来为答云本有者我昔本有无量烦恼以烦
恼故现在无有大般涅槃言本无者本无般若波罗蜜以无般若波罗蜜故现在具
有诸烦恼结此释上半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
在有烦恼者无有是处此释下半下略经意有二一明本有父母之身无金刚身本
无三十二相具有四百四病二云本有无常无我等今无无上菩提本无见佛性今
有无常等总有八段大意多同皆明本有有世间妄因今无无出世真德本无无出
世因今有有世间妄法结云我或知言不知有相言无相随宜化物耳上即第二出
意第三出即二十七经南经二十五师子吼品因说一切众生定得菩提是故我说
一切众生定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说偈云
本有今无等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
当有无上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
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亦有佛性未来有故如有乳者问言有酥上即第三出
竟第四出即二十八经南经二十六因明食为命因非食即命故说此偈本有今无
无所得义举佛先说本有今无偈问如来为答云本有者我昔本有无量烦恼以烦
恼故现在无有大般涅槃言本无者本无般若波罗蜜以无般若波罗蜜故现在具
有诸烦恼结此释上半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
在有烦恼者无有是处此释下半下略经意有二一明本有父母之身无金刚身本
无三十二相具有四百四病二云本有无常无我等今无无上菩提本无见佛性今
有无常等总有八段大意多同皆明本有有世间妄因今无无出世真德本无无出
世因今有有世间妄法结云我或知言不知有相言无相随宜化物耳上即第二出
意第三出即二十七经南经二十五师子吼品因说一切众生定得菩提是故我说
一切众生定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说偈云
本有今无等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
当有无上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
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亦有佛性未来有故如有乳者问言有酥上即第三出
竟第四出即二十八经南经二十六因明食为命因非食即命故说此偈本有今无
音释 第 232a 页
等释曰上四处经偈意大同而用小异诸公多于第十经中广释其相远公引十七
经意释云上二句自立道理下二句破他定义释上二句一同第十七经释下二句
云此文语略亦合云三世无法亦无是处意云于佛烦恼昔有今巳断竟故三世有
法无有是处涅槃昔无今已證竟言三世无法亦无是处于众生反此可知故无一
法三世定有三世定无此意明必互有互无次通难意云佛今现證有异二乘故非
无差彼亦当得则亦无差别此答文殊疑又云佛今巳證何得难言后亦无常此通
纯陀疑诸公大同此意则成此偈但是三世有无之法如何能通纯陀之难难意正
云由见佛性而为常者见既有始后必当终如世间物有已还无今明證见何能通
此若超悟法师说答疑意意则善成是生公意但是我始会之非照今有而其释偈
亦多同远公将偈答难亦不顺理荐福即用本有今无论意出二种疑释偈下半亦
同远公不得论意故非尽理今先出论意后出经中四出别意今初先定本有今无
之法谓烦恼业苦是生得名本有解脱圣性是修得是今无释曰今此正顺十七经
本有烦恼今无涅槃等故论云为二乘说不谤大乘若为大乘说是谤大乘意云此
是随相之法是三世有法迷悟之殊是无常法可化二乘非是大乘涅槃真性上定
本今之法次正说偈意论云此偈有二意一破邪义二立正义破邪义者依语言说
经意释云上二句自立道理下二句破他定义释上二句一同第十七经释下二句
云此文语略亦合云三世无法亦无是处意云于佛烦恼昔有今巳断竟故三世有
法无有是处涅槃昔无今已證竟言三世无法亦无是处于众生反此可知故无一
法三世定有三世定无此意明必互有互无次通难意云佛今现證有异二乘故非
无差彼亦当得则亦无差别此答文殊疑又云佛今巳證何得难言后亦无常此通
纯陀疑诸公大同此意则成此偈但是三世有无之法如何能通纯陀之难难意正
云由见佛性而为常者见既有始后必当终如世间物有已还无今明證见何能通
此若超悟法师说答疑意意则善成是生公意但是我始会之非照今有而其释偈
亦多同远公将偈答难亦不顺理荐福即用本有今无论意出二种疑释偈下半亦
同远公不得论意故非尽理今先出论意后出经中四出别意今初先定本有今无
之法谓烦恼业苦是生得名本有解脱圣性是修得是今无释曰今此正顺十七经
本有烦恼今无涅槃等故论云为二乘说不谤大乘若为大乘说是谤大乘意云此
是随相之法是三世有法迷悟之殊是无常法可化二乘非是大乘涅槃真性上定
本今之法次正说偈意论云此偈有二意一破邪义二立正义破邪义者依语言说
音释 第 232b 页
立正义者依于义说不依语言然邪复有二一者外道二者小乘上三句是邪小所
立之法第四句总非之云无有是处初外道者谓本有同僧祛因中有果本无同卫
世因中无果三世有同勒沙婆因中亦有果亦无果皆有多过故云无有是处二破
小乘者如向所说为小乘说烦恼本有为大乘说过三种义谓若烦恼本有为真谛
有为俗谛有若真谛有前后无异烦恼不可断若俗谛有俗谛无本何名本有言本
无今有者若本无者后不应有若本无法而得有者空应生华诸本无法皆应当生
若三世共有居然不成三世相违故故下结云无有是处则破小乘说三世有法无
有是处也巳破邪义所言立正义者本有今有过于三世是名正义本有今有者从
初发心至得涅槃一味无异不依生因不依灭因有则清净凡夫法不能染污圣人
法不能清净乃至过一切语言道及一切思惟不可说不可思惟摄受因果非因非
果如来一体最极摄受一切妙宝是大涅槃超过三世为用说涅槃功德乃至常乐
我净复次有二种义若本有今有则是常见若过三世则是断见若二义相待成离
断常是中道义如是俗谛真谛相待故有十二因缘真实何以故离二边是真十二
因缘若能善解则见如来现在于世释曰此后一段复融性相令其无碍馀广如论
已知论意今将论释经之疑论云纯陀有二因缘故疑一见同相不见别相故生疑
立之法第四句总非之云无有是处初外道者谓本有同僧祛因中有果本无同卫
世因中无果三世有同勒沙婆因中亦有果亦无果皆有多过故云无有是处二破
小乘者如向所说为小乘说烦恼本有为大乘说过三种义谓若烦恼本有为真谛
有为俗谛有若真谛有前后无异烦恼不可断若俗谛有俗谛无本何名本有言本
无今有者若本无者后不应有若本无法而得有者空应生华诸本无法皆应当生
若三世共有居然不成三世相违故故下结云无有是处则破小乘说三世有法无
有是处也巳破邪义所言立正义者本有今有过于三世是名正义本有今有者从
初发心至得涅槃一味无异不依生因不依灭因有则清净凡夫法不能染污圣人
法不能清净乃至过一切语言道及一切思惟不可说不可思惟摄受因果非因非
果如来一体最极摄受一切妙宝是大涅槃超过三世为用说涅槃功德乃至常乐
我净复次有二种义若本有今有则是常见若过三世则是断见若二义相待成离
断常是中道义如是俗谛真谛相待故有十二因缘真实何以故离二边是真十二
因缘若能善解则见如来现在于世释曰此后一段复融性相令其无碍馀广如论
已知论意今将论释经之疑论云纯陀有二因缘故疑一见同相不见别相故生疑
音释 第 233a 页
二见别相不见同相故生疑皆是权为物疑然若别配初疑即经中纯陀疑后疑即
文殊疑然此二疑文即影略实即二人俱有此疑故论云纯陀有二种疑今初云何
见同谓纯陀将本无今有疑同本有今无疑云佛本不见佛性后见佛性而得常住
岂非本无今有本无今有即是生法生法必灭故是无常即与世同故云见同云何
不见异不见如来契无三世异于凡小故今举异答云约缘始会似本无今有涅槃
之性不属三世智契此性同性是常何得难言有始必终是无常耶纯陀疑遣矣若
通文殊疑者文殊见异不见同故疑谓见三乘迷悟差别今同二乘无常尽灭即无
差别此名见异生疑云何不见同不见同无三世故今答云契无三世一得永常何
得同于二乘无常无三世性则无差别会与不会则有差别上根一闻二疑顿遣中
下未悟迦叶起悲梵行品中因无得问佛举八段八段之中皆悉结云三世有者无
有是处斯无得矣二十七经因说一切众生定得菩提是当有义是故说言有三种
有一未来有二过去有三现在有明此三有亦约迷悟佛性菩提岂属三世二十八
经食为命因非即是命如佛性为因非即是佛亦是三世因缘之法随相而说若随
相取亦无是处释曰上来判释四出之偈理无不尽次当解释今疏用意按十七经
本有今有皆约于妄故本无今无并约于真故云我本有烦恼今无涅槃本无般若
文殊疑然此二疑文即影略实即二人俱有此疑故论云纯陀有二种疑今初云何
见同谓纯陀将本无今有疑同本有今无疑云佛本不见佛性后见佛性而得常住
岂非本无今有本无今有即是生法生法必灭故是无常即与世同故云见同云何
不见异不见如来契无三世异于凡小故今举异答云约缘始会似本无今有涅槃
之性不属三世智契此性同性是常何得难言有始必终是无常耶纯陀疑遣矣若
通文殊疑者文殊见异不见同故疑谓见三乘迷悟差别今同二乘无常尽灭即无
差别此名见异生疑云何不见同不见同无三世故今答云契无三世一得永常何
得同于二乘无常无三世性则无差别会与不会则有差别上根一闻二疑顿遣中
下未悟迦叶起悲梵行品中因无得问佛举八段八段之中皆悉结云三世有者无
有是处斯无得矣二十七经因说一切众生定得菩提是当有义是故说言有三种
有一未来有二过去有三现在有明此三有亦约迷悟佛性菩提岂属三世二十八
经食为命因非即是命如佛性为因非即是佛亦是三世因缘之法随相而说若随
相取亦无是处释曰上来判释四出之偈理无不尽次当解释今疏用意按十七经
本有今有皆约于妄故本无今无并约于真故云我本有烦恼今无涅槃本无般若
音释 第 233b 页
今有烦恼所以尔者约佛昔因故二十七经则云众生过去有断烦恼因缘今见佛
性则是真法本无今有故纯陀生疑正约世尊因见佛性本无今有为难是知若真
若妄皆通本有今无本无今有故疏取经意及彼论意故约生佛相望真妄并说又
十七经约佛昔说故即以佛昔时为本亦以昔时为今例于众生则以今时为本亦
以今时为今如佛昔有烦恼无异又十七经后之二段约佛身上亦说本今皆是影
略今疏取意则以昔为本现在为今烦恼佛则本有今无者以佛昔为凡夫则有烦
恼今成正觉故无烦恼众生则本无今有者约性净故本无烦恼约客尘故今有烦
恼菩提则众生本有今无者亦约性净菩提本有今为客尘之所覆故迷真起妄无
有證得圆净菩提故云今无耳诸佛则本无今有者约圆净菩提昔未修成故云本
无今巳修得故云今有上来巳显彼偈上半约迷悟异下释偈下半然准论意三句
皆相第四一句拂去上三方为真性今疏以第三句总牒三世以第四句遣之故云
下半显性取文小异全是论意云何约迷悟异等谓迷时有妄非是无真悟时见性
性非今有故生公云但是我始会之非照今有照不在今即是莫先为大既云大矣
所以称常是知迷悟虽异涅槃之性三世不迁湛然常住会即符契同彼性常如始
觉同本无复始本之异何得难言有始必终则纯陀之难遣矣)若以性净
性则是真法本无今有故纯陀生疑正约世尊因见佛性本无今有为难是知若真
若妄皆通本有今无本无今有故疏取经意及彼论意故约生佛相望真妄并说又
十七经约佛昔说故即以佛昔时为本亦以昔时为今例于众生则以今时为本亦
以今时为今如佛昔有烦恼无异又十七经后之二段约佛身上亦说本今皆是影
略今疏取意则以昔为本现在为今烦恼佛则本有今无者以佛昔为凡夫则有烦
恼今成正觉故无烦恼众生则本无今有者约性净故本无烦恼约客尘故今有烦
恼菩提则众生本有今无者亦约性净菩提本有今为客尘之所覆故迷真起妄无
有證得圆净菩提故云今无耳诸佛则本无今有者约圆净菩提昔未修成故云本
无今巳修得故云今有上来巳显彼偈上半约迷悟异下释偈下半然准论意三句
皆相第四一句拂去上三方为真性今疏以第三句总牒三世以第四句遣之故云
下半显性取文小异全是论意云何约迷悟异等谓迷时有妄非是无真悟时见性
性非今有故生公云但是我始会之非照今有照不在今即是莫先为大既云大矣
所以称常是知迷悟虽异涅槃之性三世不迁湛然常住会即符契同彼性常如始
觉同本无复始本之异何得难言有始必终则纯陀之难遣矣)若以性净
音释 第 234a 页
而说则佛与众生现今平等而不妨迷悟
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众生
寂灭即是法身法身随缘即是众生故寂
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随缘非
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是故染净三
世一切诸法无不平等况称性互收(若以性净
下第二约同时平等正是前偈下半之意以离三世性故现今平等而不妨迷悟之
殊者即是论主末后融其性相令离断常若相外有性性为断灭相是定常故离迷
悟无别真性因乖常故有三界无常因解无常之实性故成常智二理不偏照与之
符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经引二乌意在此也是故三乘亦有差别亦无差别即是
涅槃文殊领解性无二故故无差别迷悟浅深故有差别则文殊之疑遗矣二疑既
遣迦叶之疑亦亡馀如上论众生寂灭即是法身下示于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之相
言众生寂灭即是法身者生不异佛法身随缘名曰众生者佛不异生则无差别矣
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下一对明无差不碍差寂灭故无差非无众生
故不碍差恒不异真成上寂灭而成立言成上非无之众生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
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众生
寂灭即是法身法身随缘即是众生故寂
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随缘非
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是故染净三
世一切诸法无不平等况称性互收(若以性净
下第二约同时平等正是前偈下半之意以离三世性故现今平等而不妨迷悟之
殊者即是论主末后融其性相令离断常若相外有性性为断灭相是定常故离迷
悟无别真性因乖常故有三界无常因解无常之实性故成常智二理不偏照与之
符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经引二乌意在此也是故三乘亦有差别亦无差别即是
涅槃文殊领解性无二故故无差别迷悟浅深故有差别则文殊之疑遗矣二疑既
遣迦叶之疑亦亡馀如上论众生寂灭即是法身下示于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之相
言众生寂灭即是法身者生不异佛法身随缘名曰众生者佛不异生则无差别矣
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下一对明无差不碍差寂灭故无差非无众生
故不碍差恒不异真成上寂灭而成立言成上非无之众生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
音释 第 234b 页
异事而显现者随缘故佛不异生非有之法身则不碍异生恒不异事成上随缘而
显现成上非有之法身是故染净下总以融结况称性互[(冰-水+〡)*ㄆ]者上但事理无碍已是
难思馀经容有此则事事无碍唯华严意)如是解者名为善住
一切智地如地能生终归于地万法依于
佛智究竟还至一切智也(如是下结释可知此上一义乃
是傍来涅槃玄旨于是乎见也)。】
「无边福聚极善清净(句)虚空法界靡不观察
(句)十方世界一切国土所有佛兴咸勤供养
(句)。」
【后三重显中一净前福障故令诸福无边
清净二成上智慧由观法界虚空三近胜
缘故成前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五之一
** 音释
川骛
(骛亡遇切驰也)。
陛
(部礼切升堂之阶也)。
牖
(音酉穿壁交窗
也)。
跏趺
(跏音加趺音夫跏趺屈足坐也)。
𤛓
(古候切取牛乳也)。
显现成上非有之法身是故染净下总以融结况称性互[(冰-水+〡)*ㄆ]者上但事理无碍已是
难思馀经容有此则事事无碍唯华严意)如是解者名为善住
一切智地如地能生终归于地万法依于
佛智究竟还至一切智也(如是下结释可知此上一义乃
是傍来涅槃玄旨于是乎见也)。】
「无边福聚极善清净(句)虚空法界靡不观察
(句)十方世界一切国土所有佛兴咸勤供养
(句)。」
【后三重显中一净前福障故令诸福无边
清净二成上智慧由观法界虚空三近胜
缘故成前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五之一
** 音释
川骛
(骛亡遇切驰也)。
陛
(部礼切升堂之阶也)。
牖
(音酉穿壁交窗
也)。
跏趺
(跏音加趺音夫跏趺屈足坐也)。
𤛓
(古候切取牛乳也)。
音释 第 235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五之二 横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
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十尔时下说偈赞佛中十菩萨各别说偈
即为十段就初海慧颂中叹佛身座。】
「诸佛所悟悉已知如空无碍皆明照光遍十
方无量土处于众会普严洁。」
【初五叹佛身具德一赞智慧。】
「如来功德不可量十方法界悉充满普坐一
切树王下诸大自在共云集。」
【二赞功德。】
「佛有如是神通力一念现于无尽相如来境
界无有边各随解脱能观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
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十尔时下说偈赞佛中十菩萨各别说偈
即为十段就初海慧颂中叹佛身座。】
「诸佛所悟悉已知如空无碍皆明照光遍十
方无量土处于众会普严洁。」
【初五叹佛身具德一赞智慧。】
「如来功德不可量十方法界悉充满普坐一
切树王下诸大自在共云集。」
【二赞功德。】
「佛有如是神通力一念现于无尽相如来境
界无有边各随解脱能观见。」
音释 第 235b 页
【三赞神通。】
「如来往昔经劫海在于诸有勤修行种种方
便化众生令彼受行诸佛法。」
【四赞因深。】
「毗卢遮那具严好坐莲华藏师子座一切众
会皆清净寂然而住同瞻仰。」
【五赞果胜。】
「摩尼宝藏放光明普发无边香𦦨云无量华
缨共垂布如是座上如来坐。
种种严饰吉祥门恒放灯光宝𦦨云广大炽
然无不照牟尼处上增严好。
种种摩尼𦂶丽窗妙宝莲华所垂饰恒出妙
音闻者悦佛坐其上特明显。
宝轮承座半月形金刚为台色𦦨明持髻菩
萨常围绕佛在其中最光耀。
音释 第 236a 页
种种变化满十方演说如来广大愿一切影
像于中现如是座上佛安坐。」
【后五叹所坐严丽此众既从座现故多叹
座文并可知。】
「尔时雷音普震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
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世尊往集菩提行供养十方无量佛善逝威
力所加持如来座中无不睹。
香𦦨摩尼如意王填饰妙华师子座种种庄
严皆影现一切众会悉明瞩。
佛座普现庄严相念念色类各差别随诸众
生解不同各见佛坐于其上。
宝枝垂布莲华网华开踊现诸菩萨各出微
妙悦意声称赞如来坐于座。」
【第二雷音菩萨十颂叹座及地文分三别
音释 第 236b 页
初四直叹座可知。】
「佛功德量如虚空一切庄严从此生一一地
中严饰事一切众生不能了。
金刚为地无能坏广博清净极夷坦摩尼为
网垂布空菩提树下皆周遍。
其地无边色相殊真金为末布其中普散名
华及众宝悉以光莹如来座。」
【次三叹于场地即转显座严于中初。
总
显因深德广故严事难思金刚下别显末
后一句结莹宝座。】
「地神欢喜而踊跃刹那示现无有尽普兴一
切庄严云恒在佛前瞻仰住。
宝灯广大极炽然香𦦨流光无断绝随时示
现各差别地神以此为供养。
十方一切刹土中彼地所有诸庄严今此道
「佛功德量如虚空一切庄严从此生一一地
中严饰事一切众生不能了。
金刚为地无能坏广博清净极夷坦摩尼为
网垂布空菩提树下皆周遍。
其地无边色相殊真金为末布其中普散名
华及众宝悉以光莹如来座。」
【次三叹于场地即转显座严于中初。
总
显因深德广故严事难思金刚下别显末
后一句结莹宝座。】
「地神欢喜而踊跃刹那示现无有尽普兴一
切庄严云恒在佛前瞻仰住。
宝灯广大极炽然香𦦨流光无断绝随时示
现各差别地神以此为供养。
十方一切刹土中彼地所有诸庄严今此道
音释 第 237a 页
场无不现以佛威神故能尔。」
【后三偈叹地上之严于中前二地神兴供
严后一佛力展转严。】
「尔时众宝光明髻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
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世尊往昔修行时见诸佛土皆圆满如是所
见地无尽此道场中皆显现。
世尊广大神通力舒光普雨摩尼宝如是宝
藏散道场其地周回悉严丽。
如来福德神通力摩尼妙宝普庄严其地及
以菩提树递发光音而演说。
宝灯无量从空雨宝王间错为严饰悉吐微
妙演法音如是地神之所现。
宝地普现妙光云宝炬𦦨明如电发宝网遐
张覆其上宝枝杂布为严好。」
【后三偈叹地上之严于中前二地神兴供
严后一佛力展转严。】
「尔时众宝光明髻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
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世尊往昔修行时见诸佛土皆圆满如是所
见地无尽此道场中皆显现。
世尊广大神通力舒光普雨摩尼宝如是宝
藏散道场其地周回悉严丽。
如来福德神通力摩尼妙宝普庄严其地及
以菩提树递发光音而演说。
宝灯无量从空雨宝王间错为严饰悉吐微
妙演法音如是地神之所现。
宝地普现妙光云宝炬𦦨明如电发宝网遐
张覆其上宝枝杂布为严好。」
音释 第 237b 页
【第三众宝光髻菩萨赞中独赞场地殊异
德十颂分二前五德用圆备。】
「汝等普观于此地种种妙宝所庄严显示众
生诸业海令彼了知真法性。
普遍十方一切佛所有圆满菩提树莫不皆
现道场中演说如来清净法。
随诸众生心所乐其地普出妙音声如佛座
上所应演一一法门咸具说。
其地恒出妙香光光中普演清净音若有众
生堪受法悉使得闻烦恼灭。
一一庄严悉圆满假使亿劫无能说如来神
力靡不周是故其地皆严净。」
【后五法化流通言如佛座上所应演者九
会五周之文一化随宜之说已具演于场
地之中(九会五周之文等者指此上一经一化随宜则始从鹿苑终至双林
音释 第 238a 页
一乘三乘场地顿演何况如来言说之耶)。】
「尔时大智日勇猛慧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
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世尊凝睟处法堂炳然照耀宫殿中随诸众
生心所乐其身普现十方土。」
【第四大智日颂叹佛所处宫殿十颂分二
初一总明次段赞处彰人故此偈标人显
处凝者严整之貌晬者视也谓肃然而视。】
「如来宫殿不思议摩尼宝藏为严饰诸庄严
具咸光耀佛坐其中特明显。
摩尼为柱种种色真金铃铎如云布宝阶四
面列成行门闼随方咸洞启。
妙华缯𦂶庄严帐宝树枝条共严饰摩尼璎
珞四面垂智海于中湛然坐。
摩尼为网妙香幢光𦦨灯明若云布覆以种
「尔时大智日勇猛慧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
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世尊凝睟处法堂炳然照耀宫殿中随诸众
生心所乐其身普现十方土。」
【第四大智日颂叹佛所处宫殿十颂分二
初一总明次段赞处彰人故此偈标人显
处凝者严整之貌晬者视也谓肃然而视。】
「如来宫殿不思议摩尼宝藏为严饰诸庄严
具咸光耀佛坐其中特明显。
摩尼为柱种种色真金铃铎如云布宝阶四
面列成行门闼随方咸洞启。
妙华缯𦂶庄严帐宝树枝条共严饰摩尼璎
珞四面垂智海于中湛然坐。
摩尼为网妙香幢光𦦨灯明若云布覆以种
音释 第 238b 页
种庄严具超世正知于此坐。」
【后九别明于中二前四明宫殿体摄众德
即广其前半后五明妙用自在即广其后
半今初初一宫殿虽耀佛坐增明即广前
炳然照耀宫殿中也次二颂略辩七严结
以智海广上凝睟处法堂也谓内持宝柱
檐垂金铃外列门阶上罗华帐宝树交映
宝璎周垂为七严也闼小门也洞达也如
云布者重重无量次次相承也上云凝睟
则目视不瞬特由内无识浪故云智海湛
然次一颂罗以宝网列以香幢布以焰明
覆以严具结云超世即广上世尊处法堂
也光如云布者若彩云向日上下齐明也。】
「十方普现变化云其云演说遍世间一切众
生悉调伏如是皆从佛宫现。」
【后九别明于中二前四明宫殿体摄众德
即广其前半后五明妙用自在即广其后
半今初初一宫殿虽耀佛坐增明即广前
炳然照耀宫殿中也次二颂略辩七严结
以智海广上凝睟处法堂也谓内持宝柱
檐垂金铃外列门阶上罗华帐宝树交映
宝璎周垂为七严也闼小门也洞达也如
云布者重重无量次次相承也上云凝睟
则目视不瞬特由内无识浪故云智海湛
然次一颂罗以宝网列以香幢布以焰明
覆以严具结云超世即广上世尊处法堂
也光如云布者若彩云向日上下齐明也。】
「十方普现变化云其云演说遍世间一切众
生悉调伏如是皆从佛宫现。」
音释 第 239a 页
【后五中一罗身云以调生正显前文现十
方土。】
「摩尼为树发妙华十方所有无能匹三世国
土庄严事莫不于中现其影。」
【二宝树现三世之严。】
「处处皆有摩尼聚光𦦨炽然无量种门牖随
方相间开栋宇庄严极殊丽。」
【三略举多严。】
「如来宫殿不思议清净光明具众相一切宫
殿于中现一一皆有如来坐。」
【四即上诸严卷摄多严重重佛坐。】
「如来宫殿无有边自然觉者处其中十方一
切诸众会莫不向佛而来集。」
【五结叹无尽主伴云会。】
「尔时不思议功德宝智印菩萨摩诃萨承佛
音释 第 239b 页
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佛昔修治众福海一切刹土微尘数神通愿
力所出生道场严净无诸垢。」
【第五不思议菩萨通赞场树自在德十颂
分二初一总显谓宿因愿力深广难思神
通现缘生果严净。】
「如意珠王作树根金刚摩尼以为身宝网遐
施覆其上妙香氛氲共旋绕。
树枝严饰备众宝摩尼为干争耸擢枝条密
布如重云佛于其下坐道场。
道场广大不思议其树周回尽弥覆密叶繁
华相庇映华中悉结摩尼果。
一切枝间发妙光其光遍照道场中清净炽
然无有尽以佛愿力如斯现。
摩尼宝藏以为华布影腾晖若𦂶云匝树垂
佛昔修治众福海一切刹土微尘数神通愿
力所出生道场严净无诸垢。」
【第五不思议菩萨通赞场树自在德十颂
分二初一总显谓宿因愿力深广难思神
通现缘生果严净。】
「如意珠王作树根金刚摩尼以为身宝网遐
施覆其上妙香氛氲共旋绕。
树枝严饰备众宝摩尼为干争耸擢枝条密
布如重云佛于其下坐道场。
道场广大不思议其树周回尽弥覆密叶繁
华相庇映华中悉结摩尼果。
一切枝间发妙光其光遍照道场中清净炽
然无有尽以佛愿力如斯现。
摩尼宝藏以为华布影腾晖若𦂶云匝树垂
音释 第 240a 页
芳无不遍于道场中普严饰。」
【后九别显分三初五叹树具德严场于中
初二身干森耸次二枝叶荫映后一华果
芬辉。】
「汝观善逝道场中莲华宝网俱清净光𦦨成
轮从此现铃音铎响云间发。」
【二有一偈叹场地莲网谓莲华布地则下
转光轮宝网罗空则云间响发。】
「十方一切国土中所有妙色庄严树菩提树
中无不现佛于其下离众垢。
道场广大福所成树枝雨宝恒无尽宝中出
现诸菩萨悉往十方供事佛。
诸佛境界不思议普令其树出乐音如昔所
集菩提道众会闻音咸得见。」
【三有三偈叹树自在初一收入后二出生。】
【后九别显分三初五叹树具德严场于中
初二身干森耸次二枝叶荫映后一华果
芬辉。】
「汝观善逝道场中莲华宝网俱清净光𦦨成
轮从此现铃音铎响云间发。」
【二有一偈叹场地莲网谓莲华布地则下
转光轮宝网罗空则云间响发。】
「十方一切国土中所有妙色庄严树菩提树
中无不现佛于其下离众垢。
道场广大福所成树枝雨宝恒无尽宝中出
现诸菩萨悉往十方供事佛。
诸佛境界不思议普令其树出乐音如昔所
集菩提道众会闻音咸得见。」
【三有三偈叹树自在初一收入后二出生。】
音释 第 240b 页
「尔时百目莲华髻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
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一切摩尼出妙音称扬三世诸佛名彼佛无
量神通事此道场中皆现睹。
众华竞发如缨布光云流演遍十方菩提树
神持向佛一心瞻仰为供养。
摩尼光𦦨悉成幢幢中炽然发妙香其香普
熏一切众是故其处皆严洁。
莲华垂布金色光其光演佛妙声云普荫十
方诸刹土永息众生烦恼热。
菩提树王自在力常放光明极清净十方众
会无有边莫不影现道场中。
宝枝光𦦨若明灯其光演音宣大愿如佛往
昔于诸有本所修行皆具说。
树下诸神刹尘数悉共依于此道场各各如
音释 第 241a 页
来道树前念念宣扬解脱门。
世尊往昔修诸行供养一切诸如来本所修
行及名闻摩尼宝中皆悉现。
道场一切出妙音其音广大遍十方若有众
生堪受法莫不调伏令清净。」
【第六百目菩萨颂中双叹场树备德自在
法化宣流前九偈各一门。】
「如来往昔普修治一切无量庄严事十方一
切菩提树一一庄严无量种。」
【后一结严周遍并显可知。
第七金焰颂叹佛十力功德一颂一力下
诸经文屡明十力是佛不共之德佛佛等
有菩萨缘此发心梵行品云复应修习一
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咨问故不可不知
(下诸经文屡明十力下疏文分三初立章所由即七门中初门也恐当宗责其名相
世尊往昔修诸行供养一切诸如来本所修
行及名闻摩尼宝中皆悉现。
道场一切出妙音其音广大遍十方若有众
生堪受法莫不调伏令清净。」
【第六百目菩萨颂中双叹场树备德自在
法化宣流前九偈各一门。】
「如来往昔普修治一切无量庄严事十方一
切菩提树一一庄严无量种。」
【后一结严周遍并显可知。
第七金焰颂叹佛十力功德一颂一力下
诸经文屡明十力是佛不共之德佛佛等
有菩萨缘此发心梵行品云复应修习一
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咨问故不可不知
(下诸经文屡明十力下疏文分三初立章所由即七门中初门也恐当宗责其名相
音释 第 241b 页
故总出斯意文有五意一经文多故解斯一节馀处例然二是不共德三佛佛等有
此二是瑜伽二门四菩萨缘此𤼵心即十住品不识十力如何𤼵心五梵行令观不
了十力非真梵行)然大般若五十三显扬第四对
法第十四广辩今略以七门分别一立意
二释名三自性四作业五次第六差别七
释文然了其名则知作业对文料拣差别
易见故将作业差别并释别名并于释文
中显今初立意者智论意云显佛大人有
真实力令外道心伏二乘希向菩萨仿之
能成办大事终获其果故须辩之如来唯
一诸法实相智力此力有十种用故说为
十谓于十境皆委悉正知故由时品类相
续分别有无量力度人因缘故但说十足
辩其事谓以初力知可度不可度次业力
知有障无障以定力知味著不味著以根
此二是瑜伽二门四菩萨缘此𤼵心即十住品不识十力如何𤼵心五梵行令观不
了十力非真梵行)然大般若五十三显扬第四对
法第十四广辩今略以七门分别一立意
二释名三自性四作业五次第六差别七
释文然了其名则知作业对文料拣差别
易见故将作业差别并释别名并于释文
中显今初立意者智论意云显佛大人有
真实力令外道心伏二乘希向菩萨仿之
能成办大事终获其果故须辩之如来唯
一诸法实相智力此力有十种用故说为
十谓于十境皆委悉正知故由时品类相
续分别有无量力度人因缘故但说十足
辩其事谓以初力知可度不可度次业力
知有障无障以定力知味著不味著以根
音释 第 242a 页
力知智多少以欲力知所乐以性力知深
心所趣以至处力筹量众生解脱门以宿
命力分别先所从来以生死力分别生处
好丑以漏尽力知众生得涅槃佛以此十
度生审谛故但说十(由时下三成多所以即瑜伽中分别门然
瑜伽亦说七门与此小异一自性二分别三不共四平等五作业六次第七差别前
有二门今有分别云何分别瑜伽云由三分别当知无量一由时分分别谓堕三世
一切所知随悟入故二由品类分别一切有为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随悟入故三由
相续分别谓诸有情各各差别一切相续一切事义随悟入故)第二释名
初总后别今初总名力者能摧怨敌义不
可屈伏义故说名力瑜伽云与一切种饶
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应故毕竟胜伏一
切魔怨大威力故说名为力对法云善除
众魔善记问论故十名力十者是数带数
释也别名至文当释。
心所趣以至处力筹量众生解脱门以宿
命力分别先所从来以生死力分别生处
好丑以漏尽力知众生得涅槃佛以此十
度生审谛故但说十(由时下三成多所以即瑜伽中分别门然
瑜伽亦说七门与此小异一自性二分别三不共四平等五作业六次第七差别前
有二门今有分别云何分别瑜伽云由三分别当知无量一由时分分别谓堕三世
一切所知随悟入故二由品类分别一切有为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随悟入故三由
相续分别谓诸有情各各差别一切相续一切事义随悟入故)第二释名
初总后别今初总名力者能摧怨敌义不
可屈伏义故说名力瑜伽云与一切种饶
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应故毕竟胜伏一
切魔怨大威力故说名为力对法云善除
众魔善记问论故十名力十者是数带数
释也别名至文当释。
音释 第 242b 页
三自性者瑜伽五十七云佛具知根慧根
为体对法论云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
心所为性菩萨地总以五根为性统其文
义应具六种一最胜体故决择分中慧根
为性二引生体对法兼定三剋实体菩萨
地云五根为性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
自性所以但言处非处等智力不言信进
等力四相应体对法兼取相应心法四蕴
为性五眷属体五蕴为体定共道共无漏
色等助为体故此虽无文理必应尔遮犯
戒垢助摧怨故六依此经融一切法以为
其性无碍法界理应尔故。
四作业者即是辩相至文当显。
五次第者诸文或有前却各有所由此文
所列次第与十住全同净行品则界在解
音释 第 243a 页
前梵行品禅定解脱当其第三宿命居天
眼之后馀同此次瑜伽四十九及智论二
十七亦禅居第三馀同此次且依论明次
第者智论云初力为总馀九为别于初力
中分别有九故初一力通知万法下九展
转开之谓初令知因缘果报故起业力次
业烦恼故缚净禅定解脱故解令去缚就
解次根有利钝钝者为有造业利者为不
生故集业由善恶二欲成上下根此二种
欲由二种性以有种种性因缘故行二种
道谓善道恶道次知其过去审彼未来次
以方便坏其因缘果报相续故说漏尽瑜
伽有多门次第广如第五十说上来依论
次第而今禅居第七者二论梵行为对自
业有离欲不离欲故禅居第三此经十住
眼之后馀同此次瑜伽四十九及智论二
十七亦禅居第三馀同此次且依论明次
第者智论云初力为总馀九为别于初力
中分别有九故初一力通知万法下九展
转开之谓初令知因缘果报故起业力次
业烦恼故缚净禅定解脱故解令去缚就
解次根有利钝钝者为有造业利者为不
生故集业由善恶二欲成上下根此二种
欲由二种性以有种种性因缘故行二种
道谓善道恶道次知其过去审彼未来次
以方便坏其因缘果报相续故说漏尽瑜
伽有多门次第广如第五十说上来依论
次第而今禅居第七者二论梵行为对自
业有离欲不离欲故禅居第三此经十住
音释 第 243b 页
为对遍趣行有清净不清净故居第七若
习欲成性即界居欲后若由性起欲则界
居欲前若执常者先说宿住若为执断先
辩其天眼馀无别理故经论皆定(瑜伽有下指广
在馀言多门者论云如来初成正觉即顿證得十力后方次第现前谓初起处非处
力观察诸法建立一切无倒因果既观察已次起自业智力谓有希求欲界胜果方
便为说令离不善故若有希求世间离欲之道教授令趣禅定功德故起定力若诸
有情希求出世离欲法者为说出世之道谓于此中先起根力观根胜劣次观彼根
为先所有意乐次观意乐为先所有随眠既知根欲及随眠巳次令于所缘中而得
趣入次由于所缘趣入门加行摄住心已净修行巳为说中道今离断常谓宿命除
常天眼除断次令永断一切烦恼及诸习气起漏尽力更有异门次第恐繁不引)。
六差别者谓此十力展转相望亦有差别
亦无差别至文当明。
七释文然此经宗异义皆融摄故一一力
中具摄十力乃至包尽法界是以宿命乃
习欲成性即界居欲后若由性起欲则界
居欲前若执常者先说宿住若为执断先
辩其天眼馀无别理故经论皆定(瑜伽有下指广
在馀言多门者论云如来初成正觉即顿證得十力后方次第现前谓初起处非处
力观察诸法建立一切无倒因果既观察已次起自业智力谓有希求欲界胜果方
便为说令离不善故若有希求世间离欲之道教授令趣禅定功德故起定力若诸
有情希求出世离欲法者为说出世之道谓于此中先起根力观根胜劣次观彼根
为先所有意乐次观意乐为先所有随眠既知根欲及随眠巳次令于所缘中而得
趣入次由于所缘趣入门加行摄住心已净修行巳为说中道今离断常谓宿命除
常天眼除断次令永断一切烦恼及诸习气起漏尽力更有异门次第恐繁不引)。
六差别者谓此十力展转相望亦有差别
亦无差别至文当明。
七释文然此经宗异义皆融摄故一一力
中具摄十力乃至包尽法界是以宿命乃
音释 第 244a 页
云智包三世天眼则见尽法界非唯见尽
佛眼如空即是法界非唯智包亦能毛孔
顿现业力即观法性岂唯但是有为约门
有殊故他宗不坏。】
「尔时金𦦨圆满光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
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佛昔修习菩提行于诸境界解明了处与非
处净无疑此是如来初智力。」
【第一偈即处非处智力谓善因乐果斯有
是处善因苦果无有是处恶因苦果等例
上可知处者建立义依义起义能建立果
与果为依能起果法故立处名于此正知
故名智力(第一偈下一释名即因果相当名之为处若不相当名为非处)
其作业者即如实知因之与果及能降伏
无因恶因种种诤论既遍知已可度者度
佛眼如空即是法界非唯智包亦能毛孔
顿现业力即观法性岂唯但是有为约门
有殊故他宗不坏。】
「尔时金𦦨圆满光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
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佛昔修习菩提行于诸境界解明了处与非
处净无疑此是如来初智力。」
【第一偈即处非处智力谓善因乐果斯有
是处善因苦果无有是处恶因苦果等例
上可知处者建立义依义起义能建立果
与果为依能起果法故立处名于此正知
故名智力(第一偈下一释名即因果相当名之为处若不相当名为非处)
其作业者即如实知因之与果及能降伏
无因恶因种种诤论既遍知已可度者度
音释 第 244b 页
不可度者为作因缘文中上半往因下半
显智力于诸境界正解明了即辩此力通
知一切法也。】
「如昔等观诸法性一切业海皆明彻如是今
于光网中普遍十方能具演。」
【第二偈即过未现在业报智力瑜伽名自
业智力今言一切业者谓于三世中善等
三业及顺现等皆名自业于自所作受用
果业如实知故与初何别若正了知所造
善等业感爱等果此由初力若了能造善
恶等业感爱等果是自业力文中上半往
因下半现果(与初何别下次辩差别也初力约所造自业约能造此犹
未了云何能所谓以人望业已杀等竟此教等业必招于果名为所造此人若行于
杀必堕地狱此名能造即上自业各随善恶而感果故即是作业)。】
「往劫修治大方便随众生根而化诱普使众
显智力于诸境界正解明了即辩此力通
知一切法也。】
「如昔等观诸法性一切业海皆明彻如是今
于光网中普遍十方能具演。」
【第二偈即过未现在业报智力瑜伽名自
业智力今言一切业者谓于三世中善等
三业及顺现等皆名自业于自所作受用
果业如实知故与初何别若正了知所造
善等业感爱等果此由初力若了能造善
恶等业感爱等果是自业力文中上半往
因下半现果(与初何别下次辩差别也初力约所造自业约能造此犹
未了云何能所谓以人望业已杀等竟此教等业必招于果名为所造此人若行于
杀必堕地狱此名能造即上自业各随善恶而感果故即是作业)。】
「往劫修治大方便随众生根而化诱普使众
音释 第 245a 页
会心清净故佛能成根智力。」
【第三偈即根胜劣智力谓信等五根此软
中上名为胜劣于此正知及能于彼如应
如宜为说正法即是作业偈中三句往因
一句今果(及能于彼下二明作业其于此正知向上释智力字向下释能
作业下皆准之)。】
「如诸众生解不同欲乐诸行各差别随其所
应为说法佛以智力能如是。」
【四即种种解智力亦名胜解谓若从他起
信以为其先或观诸法以为其先成软中
上爱乐名种种胜解亦名为欲欲谓信喜
好乐如或贪财利或好名闻好定好慧种
种不同如来正知令舍不净增长于净此
与前根何异根约宿成智有多少解约现
起好乐不同论云若照诸根为先彼彼法
【第三偈即根胜劣智力谓信等五根此软
中上名为胜劣于此正知及能于彼如应
如宜为说正法即是作业偈中三句往因
一句今果(及能于彼下二明作业其于此正知向上释智力字向下释能
作业下皆准之)。】
「如诸众生解不同欲乐诸行各差别随其所
应为说法佛以智力能如是。」
【四即种种解智力亦名胜解谓若从他起
信以为其先或观诸法以为其先成软中
上爱乐名种种胜解亦名为欲欲谓信喜
好乐如或贪财利或好名闻好定好慧种
种不同如来正知令舍不净增长于净此
与前根何异根约宿成智有多少解约现
起好乐不同论云若照诸根为先彼彼法
音释 第 245b 页
中种种意乐是根智力若正分别意乐差
别是解智力在文可见(此与前根下三辩差别此有二解一
约宿现起别故智论云以二种欲作上下根因缘故十地论中别叹根欲如有根无
欲能解不乐有欲无根虽闻不解二论云下即瑜伽拣依根起乐即是根力正分别
欲乐即名解力)。】
「普尽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界佛智平
等如虚空悉能显现毛孔中。」
【五即种种界智力界即性也谓或一二三
四五乘性等或贪瞋痴等分行等乃至八
万四千行名种种性性即种子解即现行
故智论云性名积集相又九十云性内欲
外用性作业必受果报欲或不尔瑜伽云
若照胜解所起相似种子此由解力若照
即彼种子差别由界智力(瑜伽云下应有问言胜解力中
亦知彼解当成此种与此界性有何别耶故疏答云照解起种即是解力但照种子
别是解智力在文可见(此与前根下三辩差别此有二解一
约宿现起别故智论云以二种欲作上下根因缘故十地论中别叹根欲如有根无
欲能解不乐有欲无根虽闻不解二论云下即瑜伽拣依根起乐即是根力正分别
欲乐即名解力)。】
「普尽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界佛智平
等如虚空悉能显现毛孔中。」
【五即种种界智力界即性也谓或一二三
四五乘性等或贪瞋痴等分行等乃至八
万四千行名种种性性即种子解即现行
故智论云性名积集相又九十云性内欲
外用性作业必受果报欲或不尔瑜伽云
若照胜解所起相似种子此由解力若照
即彼种子差别由界智力(瑜伽云下应有问言胜解力中
亦知彼解当成此种与此界性有何别耶故疏答云照解起种即是解力但照种子
音释 第 246a 页
即是界力然智度论即明种现内外之殊瑜伽即解兼种现性唯种子)若习
欲成性复云何别欲唯大地一数性通诸
数即宽狭不同也智论云习欲成性性名
深心事欲名随缘起(若习欲成性下二解妨此对智论若依性
起欲义如前说若习欲成性则欲前性后复云何别故以宽狭通之则欲狭性宽欲
唯大地一[娄*殳]者即俱舍颂通大地十法云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
于一切心今即十中第五欲也性通诸[娄*殳]者既有贪等八万四千心所则广[娄*殳]即心
所次引智论帖成)若性即种子与根何异根唯信
等优劣性通善恶不同以信等望果宽长
能生人天三乘圣道为道之根三善根但
是翻对不望果义尚不名根况性通于恶
岂得同耶(若性即种子下对根辩异于中有二先约宽狭正通以信等下
通于伏难难云性既宽通何不名根答云特由宽故不得名根以信等望果三乘圣
道有胜用增上可得名根性无此能安得名根三善根下举况以成三善根是善尚
不得名根性兼贪嗔等何得名根三善根者但翻三不善根立三善根不同信等体
欲成性复云何别欲唯大地一数性通诸
数即宽狭不同也智论云习欲成性性名
深心事欲名随缘起(若习欲成性下二解妨此对智论若依性
起欲义如前说若习欲成性则欲前性后复云何别故以宽狭通之则欲狭性宽欲
唯大地一[娄*殳]者即俱舍颂通大地十法云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
于一切心今即十中第五欲也性通诸[娄*殳]者既有贪等八万四千心所则广[娄*殳]即心
所次引智论帖成)若性即种子与根何异根唯信
等优劣性通善恶不同以信等望果宽长
能生人天三乘圣道为道之根三善根但
是翻对不望果义尚不名根况性通于恶
岂得同耶(若性即种子下对根辩异于中有二先约宽狭正通以信等下
通于伏难难云性既宽通何不名根答云特由宽故不得名根以信等望果三乘圣
道有胜用增上可得名根性无此能安得名根三善根下举况以成三善根是善尚
不得名根性兼贪嗔等何得名根三善根者但翻三不善根立三善根不同信等体
音释 第 246b 页
相昭著故不立为根且依一义若二十二根则所望不同耳根约胜用增上性约不
改)偈云悉能显现毛孔中者谓非唯佛智
如空包纳众生之性毛孔内空亦现众生
之界耳(谓非唯佛智者此有二种超胜之相寻常界力但以佛智能知能所
不同今云佛智平等如虚空则众生之界皆是如来智中之物此为一胜二者智能
包纳犹是智类今毛孔顿现则细色能[(冰-水+〡)*ㄆ]良以色性智性融无碍故以性融相为华
严宗之界力也)。】
「一切处行佛尽知一念三世毕无馀十方刹
劫众生时悉能开示令现了。」
【六即一切至处道智力论名遍趣行智力
遍即一切趣即至也行即道也谓诸众生
种种所行若出离行不出离行各能至果
如行有漏行生五道中行无漏行至涅槃
果名遍趣行(若出离行不出离行标也如行有漏下别显瑜伽又云如
贪行者修不净观等名遍趣行又趣一切五趣之门或诸外道沙门婆罗门各各异
改)偈云悉能显现毛孔中者谓非唯佛智
如空包纳众生之性毛孔内空亦现众生
之界耳(谓非唯佛智者此有二种超胜之相寻常界力但以佛智能知能所
不同今云佛智平等如虚空则众生之界皆是如来智中之物此为一胜二者智能
包纳犹是智类今毛孔顿现则细色能[(冰-水+〡)*ㄆ]良以色性智性融无碍故以性融相为华
严宗之界力也)。】
「一切处行佛尽知一念三世毕无馀十方刹
劫众生时悉能开示令现了。」
【六即一切至处道智力论名遍趣行智力
遍即一切趣即至也行即道也谓诸众生
种种所行若出离行不出离行各能至果
如行有漏行生五道中行无漏行至涅槃
果名遍趣行(若出离行不出离行标也如行有漏下别显瑜伽又云如
贪行者修不净观等名遍趣行又趣一切五趣之门或诸外道沙门婆罗门各各异
音释 第 247a 页
见品类诸行或此世他世无罪趣行名遍趣行名下之事即为作业)若知如
是种类行迹趣入此由界智若知即彼行
迹一切品类如是行迹能令杂染如是行
迹能令清净此由遍趣智力(若知如是下次辩差别先
对界辩异意云从性趣行即属性摄但观其行即属趣行)初力处对非
处此中但明至处又初力指因为得果之
处此约果是酬因之处故不同也(初力下对初力
辩异有二义可知然对他辩自自亦作业)经中初句总标次一
念即能知迅速下十二字所知时处后一
句委悉开示。】
「禅定解脱力无边三昧方便亦复然佛为示
现令欢喜普使涤除烦恼暗。」
【七即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净行品中加于
染净通漏无漏故佛皆善知及知依此所
得诸果故名智力(七禅定下初释名瑜伽名为净虑解脱等持等
是种类行迹趣入此由界智若知即彼行
迹一切品类如是行迹能令杂染如是行
迹能令清净此由遍趣智力(若知如是下次辩差别先
对界辩异意云从性趣行即属性摄但观其行即属趣行)初力处对非
处此中但明至处又初力指因为得果之
处此约果是酬因之处故不同也(初力下对初力
辩异有二义可知然对他辩自自亦作业)经中初句总标次一
念即能知迅速下十二字所知时处后一
句委悉开示。】
「禅定解脱力无边三昧方便亦复然佛为示
现令欢喜普使涤除烦恼暗。」
【七即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净行品中加于
染净通漏无漏故佛皆善知及知依此所
得诸果故名智力(七禅定下初释名瑜伽名为净虑解脱等持等
音释 第 247b 页
至智力佛皆善知下结成智力即为作业)此与自业智力何别
若了诸有能修诸定即彼能入而非所馀
名自业力若了依如是静虑等定现三神
变无倒教授所化有情此由静虑智力(此与
下二辩差别此有问云自业有三一罪二福三不动不动业即是禅定与此何别亦
应答言业通定散今唯约定居然不同今疏所通是瑜伽意若唯知定体即是自业
知定体用便是禅力)偈中上半所知下半善用言佛
为示现者示其诸定现三神变令有情喜
使涤烦恼即令去染而得清净。】
「佛智无碍包三世刹那悉现毛孔中佛法国
土及众生所现皆由随念力。」
【八即宿住随念智力谓过去境本生本事
住宿世故名为宿住于此宿住而起随念
念俱行智名宿住智力瑜伽云若知前际
随念一切趣因是遍趣力若知前际名姓
若了诸有能修诸定即彼能入而非所馀
名自业力若了依如是静虑等定现三神
变无倒教授所化有情此由静虑智力(此与
下二辩差别此有问云自业有三一罪二福三不动不动业即是禅定与此何别亦
应答言业通定散今唯约定居然不同今疏所通是瑜伽意若唯知定体即是自业
知定体用便是禅力)偈中上半所知下半善用言佛
为示现者示其诸定现三神变令有情喜
使涤烦恼即令去染而得清净。】
「佛智无碍包三世刹那悉现毛孔中佛法国
土及众生所现皆由随念力。」
【八即宿住随念智力谓过去境本生本事
住宿世故名为宿住于此宿住而起随念
念俱行智名宿住智力瑜伽云若知前际
随念一切趣因是遍趣力若知前际名姓
音释 第 248a 页
苦乐等事名宿住力(八宿住力中初释名兼显作业瑜伽云下
辩差别谓有问言宿住智中知彼修因则与遍趣何异答中有三初依瑜伽正答谓
唯知因是遍趣行兼能知果即宿住摄名姓苦乐者瑜伽知过去所有自体有八言
说句一如是名二生类三种姓四饮食五受苦乐六长时七久住八寿量边际今但
列三等取馀五)此与智论云何会释谓彼论云但
知宿命所经不知诸业因缘相续但名为
通凡夫亦得若兼知业因缘相续则名为
明二乘能得若知上二无量无边则名为
力斯则力亦知因矣故应通云若但知因
是遍趣力若双知者即宿住力瑜伽为对
遍趣之因故但云果耳(瑜伽为对下出瑜伽宿住无有因意
若以等字𠬧之于理可也)文中初句标能念智包三世
者三世全在佛智之中况于随念不知三
世从门别故但云宿住刹那悉现即包现
之时极促现毛孔中即能现之处至微第
辩差别谓有问言宿住智中知彼修因则与遍趣何异答中有三初依瑜伽正答谓
唯知因是遍趣行兼能知果即宿住摄名姓苦乐者瑜伽知过去所有自体有八言
说句一如是名二生类三种姓四饮食五受苦乐六长时七久住八寿量边际今但
列三等取馀五)此与智论云何会释谓彼论云但
知宿命所经不知诸业因缘相续但名为
通凡夫亦得若兼知业因缘相续则名为
明二乘能得若知上二无量无边则名为
力斯则力亦知因矣故应通云若但知因
是遍趣力若双知者即宿住力瑜伽为对
遍趣之因故但云果耳(瑜伽为对下出瑜伽宿住无有因意
若以等字𠬧之于理可也)文中初句标能念智包三世
者三世全在佛智之中况于随念不知三
世从门别故但云宿住刹那悉现即包现
之时极促现毛孔中即能现之处至微第
音释 第 248b 页
三句即所现所念之事广第四句结归智
力非唯能念亦能现也。】
「佛眼广大如虚空普见法界尽无馀无碍地
中无等用彼眼无量佛能演。」
【九天眼智力独此从所依以立名也若从
境者瑜伽名生死智力谓死此生彼堕善
恶趣大小好丑皆能正知知前际生死名
为宿住要知后际得此力名今文乃云佛
眼者若约五眼馀眼在佛皆佛眼故此非
经宗今依十眼佛眼能见如来十力故故
此一力即摄十力举一为例馀九皆然(五眼
十眼如离世间品)文中初句体大次句用广次句
用胜以无等故后句结其甚深故唯佛能
演既言普见法界非局未来约宗别故于
未来门普见法界也。】
力非唯能念亦能现也。】
「佛眼广大如虚空普见法界尽无馀无碍地
中无等用彼眼无量佛能演。」
【九天眼智力独此从所依以立名也若从
境者瑜伽名生死智力谓死此生彼堕善
恶趣大小好丑皆能正知知前际生死名
为宿住要知后际得此力名今文乃云佛
眼者若约五眼馀眼在佛皆佛眼故此非
经宗今依十眼佛眼能见如来十力故故
此一力即摄十力举一为例馀九皆然(五眼
十眼如离世间品)文中初句体大次句用广次句
用胜以无等故后句结其甚深故唯佛能
演既言普见法界非局未来约宗别故于
未来门普见法界也。】
音释 第 249a 页
「一切众生具诸结所有随眠与习气如来出
现遍世间悉以方便令除灭。」
【十漏尽智力于自解脱无惑无疑亦知众
生漏尽涅槃于此正知名为智力文中初
二句所断诸结即现行随眠即种子习气
即馀习二乘不能尽习亦不能尽他漏故
不名力后半显佛能灭(文中下一释文以漏尽无滥故不辩
差别馀习有四谓贪嗔痴慢贪习如迦留陀夷嗔习如身子痴习如周利槃特慢习
如毕陵伽婆蹉曾无教说见疑习疑见有习不见理故通说或有耳)然上十
力智即是体力即是用然智即力更无别
性(然上十力下三重以诸门料拣先总名但云智力即持业释若云十力即带数
释)此中宿住随念相应智力是邻近释自
馀从境皆依主释设天眼从所依亦依主
释若宿住是境随念相应智力亦依主释
(此中宿住下会别名宿住名邻近者智近于念故言宿住亦依主者宿住境之随念
音释 第 249b 页
故)然此十力望于自事各于自事中大如
水能净如火能烧各有自力若约总摄初
力为大若约办得涅槃漏尽为大若以无
碍解脱而为根本则平等平等(然此十力下辩功能
可知十力略义亦己释周更欲广引恐翳玄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五之二
** 音释
毗卢遮那
(此云遍一切处)。
𦂶丽
(𦂶音起缯𦂶也丽郎计切美丽也)。
填饰
(填音田填塞也饰奇式妆饰也)。
凝睟
(睟虽遂切凝睟严整润泽貌)。
炳然
(炳补永切明也)。
缯
(慈陵切帛也)。
栋
(多贡切屋脊木也)。
氛氲
(氛敷文切氲于云切氛氲香气也)。
水能净如火能烧各有自力若约总摄初
力为大若约办得涅槃漏尽为大若以无
碍解脱而为根本则平等平等(然此十力下辩功能
可知十力略义亦己释周更欲广引恐翳玄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五之二
** 音释
毗卢遮那
(此云遍一切处)。
𦂶丽
(𦂶音起缯𦂶也丽郎计切美丽也)。
填饰
(填音田填塞也饰奇式妆饰也)。
凝睟
(睟虽遂切凝睟严整润泽貌)。
炳然
(炳补永切明也)。
缯
(慈陵切帛也)。
栋
(多贡切屋脊木也)。
氛氲
(氛敷文切氲于云切氛氲香气也)。
音释 第 250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五之三 横六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法界普音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
一切道场众会海巳即说颂言。
佛威神力遍十方广大示现无分别大菩提
行波罗蜜昔所满足皆令见。」
【第八法界颂中叹佛往修十度行满今得
果圆十一颂分二初一总馀十别今初也
佛威神力略有三类一者俱生力谓风不
动衣等二者圣威力谓通明等种种功德
三者法威力谓波罗蜜圆满法力(佛威神力者即
当瑜伽三十七中彼有二类初列三种云一圣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次又云
复有五种一神通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四共二乘威力五不共二乘威力彼
广释相今疏引三不依彼次及至释文二处参用风不动衣等即五中俱生俱生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法界普音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
一切道场众会海巳即说颂言。
佛威神力遍十方广大示现无分别大菩提
行波罗蜜昔所满足皆令见。」
【第八法界颂中叹佛往修十度行满今得
果圆十一颂分二初一总馀十别今初也
佛威神力略有三类一者俱生力谓风不
动衣等二者圣威力谓通明等种种功德
三者法威力谓波罗蜜圆满法力(佛威神力者即
当瑜伽三十七中彼有二类初列三种云一圣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次又云
复有五种一神通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四共二乘威力五不共二乘威力彼
广释相今疏引三不依彼次及至释文二处参用风不动衣等即五中俱生俱生有
音释 第 250b 页
多谓佛菩萨常右胁卧如师子王虽现安处草叶等蓐一胁而卧曾无动乱一切如
来应正等觉虽现睡眠而无转侧大风卒起不动身衣行如牛王步如师子等今但
云风不动衣等等取馀事五中望三神通即圣共与不共但显超胜疏中皆含二处
法威力疏中谓波罗蜜圆满法力即是语因)令五根中无诸非
净四支百节有无量力故名坚固不可坏
法身常身无边之身言遍十方者即无边
身广大示现谓变化身无分别者平等智
身大菩提行者波罗蜜身昔所满足者众
行先成皆令见者大果今出(令五根下辩其果相彼法
威力中诸度各有四相一断所对治二资粮成就三饶益自他第四辩果果各不同
施得大财宝朋党眷属戒生人天忍临终之时心无忧悔生于天界进得爱乐殊胜
士夫功业定得神通生静虑天慧果能离烦恼所知二种重障上瑜伽中多是近果
又是别明今是究竟之果又是总明无诸非净即离系果百节有力是施等果坚固
不坏是戒度果故普眼长者以十度因成十身果遍十方下疏以经文会上果义)。
二有十颂别显一颂一度皆上半往修因
来应正等觉虽现睡眠而无转侧大风卒起不动身衣行如牛王步如师子等今但
云风不动衣等等取馀事五中望三神通即圣共与不共但显超胜疏中皆含二处
法威力疏中谓波罗蜜圆满法力即是语因)令五根中无诸非
净四支百节有无量力故名坚固不可坏
法身常身无边之身言遍十方者即无边
身广大示现谓变化身无分别者平等智
身大菩提行者波罗蜜身昔所满足者众
行先成皆令见者大果今出(令五根下辩其果相彼法
威力中诸度各有四相一断所对治二资粮成就三饶益自他第四辩果果各不同
施得大财宝朋党眷属戒生人天忍临终之时心无忧悔生于天界进得爱乐殊胜
士夫功业定得神通生静虑天慧果能离烦恼所知二种重障上瑜伽中多是近果
又是别明今是究竟之果又是总明无诸非净即离系果百节有力是施等果坚固
不坏是戒度果故普眼长者以十度因成十身果遍十方下疏以经文会上果义)。
二有十颂别显一颂一度皆上半往修因
音释 第 251a 页
下半今得果(十颂别显下疏二先总指文)十度之义十
行十地一经始末亦多辩之须粗识其相
略启十门一释名二出体三辩相四建立
五次第六相摄七修證八约教九观心十
释文今初又二先通名后别称今初通称
波罗蜜多者唯识云要七最胜之所摄受
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一安住最胜谓要安
住菩萨种性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
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慈悯一切有情四
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巧便最
胜谓要无相智之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
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
二障间杂即三时无悔若七随阙非到彼
岸故此十度应各四句分别其别称及出
体三辨相至文当释(此中立章多依唯识第九安住菩萨种性
行十地一经始末亦多辩之须粗识其相
略启十门一释名二出体三辩相四建立
五次第六相摄七修證八约教九观心十
释文今初又二先通名后别称今初通称
波罗蜜多者唯识云要七最胜之所摄受
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一安住最胜谓要安
住菩萨种性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
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慈悯一切有情四
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巧便最
胜谓要无相智之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
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
二障间杂即三时无悔若七随阙非到彼
岸故此十度应各四句分别其别称及出
体三辨相至文当释(此中立章多依唯识第九安住菩萨种性
音释 第 251b 页
者若依五性则拣馀四性唯取菩萨种性今法性宗约习以成性非约本有本有平
等故故摄论中但有六种最胜无初安住或云菩提心摄则知唯约习成然无性引
颂亦似證有安住种性颂云麟角喻无有六波罗蜜多唯我最胜尊上品到彼岸此
最胜尊义似初一然依此释亦是习成非约本有谓要无相智者即三轮空也故离
世间品云三轮清净施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观察如虚空故六回向最胜问既
言回向菩提何异依止释曰彼有道心未必一切回向菩提此乃回向又依止者即
行前心今回向者乃行后愿七清净最胜者约分说耳通说清净为离二障行于六
度即三时无悔者此乃大乘法师释论意也悔即烦恼由不了故即是所知又即此
悔心障于真智亦所知也四句分别者有三四句一者一一自望种类而为四句施
中四者一是施非度不与七胜相应施故二是度非施随喜他施具七胜故三亦施
亦度具七胜故四非施非度随喜他施不与七胜共相应故二者不约种类次第修
者以明四句唯施一种但有二句未成馀度问二句故谓是度非施及非施非度馀
戒等五得有四句前有施度得为是度非戒等故谓一是戒非度谓不与七胜共相
应故二是度非戒即前施度具七胜故三亦戒亦度具七最胜而持戒故四非戒非
度谓前布施不具七故忍度望戒进度望忍次第如戒三非次第修者诸度各得具
等故故摄论中但有六种最胜无初安住或云菩提心摄则知唯约习成然无性引
颂亦似證有安住种性颂云麟角喻无有六波罗蜜多唯我最胜尊上品到彼岸此
最胜尊义似初一然依此释亦是习成非约本有谓要无相智者即三轮空也故离
世间品云三轮清净施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观察如虚空故六回向最胜问既
言回向菩提何异依止释曰彼有道心未必一切回向菩提此乃回向又依止者即
行前心今回向者乃行后愿七清净最胜者约分说耳通说清净为离二障行于六
度即三时无悔者此乃大乘法师释论意也悔即烦恼由不了故即是所知又即此
悔心障于真智亦所知也四句分别者有三四句一者一一自望种类而为四句施
中四者一是施非度不与七胜相应施故二是度非施随喜他施具七胜故三亦施
亦度具七胜故四非施非度随喜他施不与七胜共相应故二者不约种类次第修
者以明四句唯施一种但有二句未成馀度问二句故谓是度非施及非施非度馀
戒等五得有四句前有施度得为是度非戒等故谓一是戒非度谓不与七胜共相
应故二是度非戒即前施度具七胜故三亦戒亦度具七最胜而持戒故四非戒非
度谓前布施不具七故忍度望戒进度望忍次第如戒三非次第修者诸度各得具
音释 第 252a 页
施四句如施得望戒忍等度得有是度非施等句故可以思准此上释度即彼论疏
明相门也谓显波罗蜜多相故故此论初云此十相者要七最胜等)四建立
者为十地中对治十障證十真如故但有
十为对六蔽渐修佛法渐熟有情故但说
六六中前三增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
故后三决定胜道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
佛法故又前三饶益有情施财不恼忍彼
恼故后三对治烦恼勤修加行永伏永灭
故又由前三故不住涅槃由后三故不住
生死能为无住涅槃资粮后唯四者助六
令满方便助前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
助般若如深密说(四建立等者即彼第四无增减门疏文有三一
明十无增减即建立十度之所以对治十障者即异生性等十无明也至十地具明
今略列名一异生性障二邪行障三暗纯障四微细烦恼现行障五于下乘般涅槃
障六粗相现行障七细相现行障八无相中作加行障九利他中不欲行障十于诸
明相门也谓显波罗蜜多相故故此论初云此十相者要七最胜等)四建立
者为十地中对治十障證十真如故但有
十为对六蔽渐修佛法渐熟有情故但说
六六中前三增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
故后三决定胜道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
佛法故又前三饶益有情施财不恼忍彼
恼故后三对治烦恼勤修加行永伏永灭
故又由前三故不住涅槃由后三故不住
生死能为无住涅槃资粮后唯四者助六
令满方便助前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
助般若如深密说(四建立等者即彼第四无增减门疏文有三一
明十无增减即建立十度之所以对治十障者即异生性等十无明也至十地具明
今略列名一异生性障二邪行障三暗纯障四微细烦恼现行障五于下乘般涅槃
障六粗相现行障七细相现行障八无相中作加行障九利他中不欲行障十于诸
音释 第 252b 页
法中未得自在障若准对法十二云所知障等皆度所治故云对治障故为对六蔽
下二立六度所以六一对治六蔽门即上一句言六蔽者一悭吝蔽二犯戒蔽三嗔
恚蔽四懈怠蔽五散乱蔽六恶慧蔽亦有师言离恶慧为五成十度障大乘法师不
许此义上来十度及六度皆是第四无增减门渐修佛法者即第二渐修佛法门故
唯识云渐次修行诸佛法故诸佛法者谓十力等摄论云前之四度不散动因第五
一种不散动成熟第六依是如实觉知渐熟有情者即第二渐熟有情门故唯识云
渐次成熟诸有情故摄论云由施能摄受由戒能不害由忍虽遭苦能受由勤助彼
所作由定心未定者令定由慧已定者令得解脱六中前三下第四二道之因门施
感大财谓多饶财宝戒感大体谓尊贵身忍感眷属有情归附由富胜形及多眷属
趣中增上名增上生道亦即因能伏烦恼者谓修善方便定熟有情者依此发通故
慧成佛法佛法由慧故有此三德名决定胜诸菩萨道唯有此三若阙一种道不成
故又前三种者第五利生断惑门故瑜伽七十八解深密等说由一因缘是故六度
不增不减即其义也施财摄彼戒不恼害忍受彼恼此三皆通有饶益故后三言勤
修加行者瑜伽云由精进故虽未永断烦恼永害随眠而能勇猛修诸善品彼诸烦
恼不能倾动善品加行故唯识云虽未伏灭而能勤修善法加行由静虑故云伏烦
下二立六度所以六一对治六蔽门即上一句言六蔽者一悭吝蔽二犯戒蔽三嗔
恚蔽四懈怠蔽五散乱蔽六恶慧蔽亦有师言离恶慧为五成十度障大乘法师不
许此义上来十度及六度皆是第四无增减门渐修佛法者即第二渐修佛法门故
唯识云渐次修行诸佛法故诸佛法者谓十力等摄论云前之四度不散动因第五
一种不散动成熟第六依是如实觉知渐熟有情者即第二渐熟有情门故唯识云
渐次成熟诸有情故摄论云由施能摄受由戒能不害由忍虽遭苦能受由勤助彼
所作由定心未定者令定由慧已定者令得解脱六中前三下第四二道之因门施
感大财谓多饶财宝戒感大体谓尊贵身忍感眷属有情归附由富胜形及多眷属
趣中增上名增上生道亦即因能伏烦恼者谓修善方便定熟有情者依此发通故
慧成佛法佛法由慧故有此三德名决定胜诸菩萨道唯有此三若阙一种道不成
故又前三种者第五利生断惑门故瑜伽七十八解深密等说由一因缘是故六度
不增不减即其义也施财摄彼戒不恼害忍受彼恼此三皆通有饶益故后三言勤
修加行者瑜伽云由精进故虽未永断烦恼永害随眠而能勇猛修诸善品彼诸烦
恼不能倾动善品加行故唯识云虽未伏灭而能勤修善法加行由静虑故云伏烦
音释 第 253a 页
恼由般若故永断随眠是故疏云永伏永灭对法十一亦有此解又有前三者第六
为无住涅槃因故以前三是大悲饶益有情故后三是大智断灭诸惑故故为无住
涅槃因也翻彼凡小之双住也又复三学摄于六度故不增减瑜伽四十九说前四
是戒后二是二学故由上七义故立六度此第七义疏略不明后唯四下第三重显
十义谓有问言六度既尔后四云何此答意云四属六摄义随六异于中分二先总
明方便助前三下别显大论第七十八云由前三种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
而摄受故意云巧用施等以摄物也愿助精进者大论云由正愿故能破羸劣意乐
烦恼微薄起精进修力助静虑者解深密云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
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成胜意乐亦得上界胜解名力波罗蜜多由此力故于内心
住有所堪能故说力度助于定也智助般若者彼经云若诸菩萨已能闻法为缘善
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由此智故性能引发出世间慧故说智为慧助是以后
四助于前六令前六度修习圆满前六不能助于后四)五次第者谓
由前前引𤼵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
前前粗后后细易难修习次第如是(五次第门
此曲有四谓由前前下即初引发门谓由行施引发持戒由持戒故引发忍等二摄
为无住涅槃因故以前三是大悲饶益有情故后三是大智断灭诸惑故故为无住
涅槃因也翻彼凡小之双住也又复三学摄于六度故不增减瑜伽四十九说前四
是戒后二是二学故由上七义故立六度此第七义疏略不明后唯四下第三重显
十义谓有问言六度既尔后四云何此答意云四属六摄义随六异于中分二先总
明方便助前三下别显大论第七十八云由前三种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
而摄受故意云巧用施等以摄物也愿助精进者大论云由正愿故能破羸劣意乐
烦恼微薄起精进修力助静虑者解深密云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
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成胜意乐亦得上界胜解名力波罗蜜多由此力故于内心
住有所堪能故说力度助于定也智助般若者彼经云若诸菩萨已能闻法为缘善
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由此智故性能引发出世间慧故说智为慧助是以后
四助于前六令前六度修习圆满前六不能助于后四)五次第者谓
由前前引𤼵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
前前粗后后细易难修习次第如是(五次第门
此曲有四谓由前前下即初引发门谓由行施引发持戒由持戒故引发忍等二摄
音释 第 253b 页
持门布施本欲益他持戒不恼于彼弥令施净等故云及由后后持净前前三粗细
门布施则粗持戒则细戒望于忍戒则为粗忍则为细等故云前前粗后后细前九
并为前前从戒至智并名后后一一相望故致重言初一唯前后一唯后中间八度
递为前后四难易门亦结通上三也上之四门并如瑜伽对法所办)六相摄
者此十一一皆摄一切波罗蜜多互相顺
故般若论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等
智论云有未庄严波罗蜜即不摄者有巳
庄严波罗蜜即相摄者今此经文必具摄
十若但说六六摄后四若开为十第六唯
摄无分别智后四皆是后得智摄(资生无畏法等
者等取下半云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谓施有三种一财二无畏三法施财即资
生正是檀度故云此中一也无畏摄二谓尸不恼彼忍受彼恼皆无畏相故云二也
法施摄三谓进定及慧决定胜道渐熟佛法是法施相故云三也即十八住中修行
住也今此经文下会释今意是圆教故非唯要约相顺相类以理融故法尔一摄一
切行也若但说六下二明六十相摄若六度摄十第六摄后四若十度摄六第六但
门布施则粗持戒则细戒望于忍戒则为粗忍则为细等故云前前粗后后细前九
并为前前从戒至智并名后后一一相望故致重言初一唯前后一唯后中间八度
递为前后四难易门亦结通上三也上之四门并如瑜伽对法所办)六相摄
者此十一一皆摄一切波罗蜜多互相顺
故般若论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等
智论云有未庄严波罗蜜即不摄者有巳
庄严波罗蜜即相摄者今此经文必具摄
十若但说六六摄后四若开为十第六唯
摄无分别智后四皆是后得智摄(资生无畏法等
者等取下半云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谓施有三种一财二无畏三法施财即资
生正是檀度故云此中一也无畏摄二谓尸不恼彼忍受彼恼皆无畏相故云二也
法施摄三谓进定及慧决定胜道渐熟佛法是法施相故云三也即十八住中修行
住也今此经文下会释今意是圆教故非唯要约相顺相类以理融故法尔一摄一
切行也若但说六下二明六十相摄若六度摄十第六摄后四若十度摄六第六但
音释 第 254a 页
摄第六少分有所未尽不摄后得加行智故故兼后四方摄第六是故疏云若开为
十第六唯摄无分别智)七修證者五位通修佛方究
竟十约因位总有三名谓初无数劫施等
势力尚微被烦恼伏但名波罗蜜多第二
劫去势力渐增能伏烦恼名近波罗蜜多
第三僧祗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烦恼
名大波罗蜜多故上下文中屡言广大波
罗蜜也(七修證者谓此一门亦名为位今云修者以五位通修故名为修佛
方究竟故名为證故二十一种功德之中有波罗蜜多成满功德然唯识云五位皆
具修习位中其相最显通漏无漏广修行故故十地中各一圆满十约因位下即分
位分别显于三劫得名不同初但名波罗蜜多者以一行中修一行故二名近者一
行之中修一切行近菩提故三广大者一切行中修一切行体包博故然未入劫同
于第一已成佛竟同于第三)八约教者诸教可思此教
要须一一融摄彻果该因(八约教者谓小乘不成波罗蜜
多无七最胜故始教要是菩萨种性人方有故又各有体性或说俱空终教一一皆
十第六唯摄无分别智)七修證者五位通修佛方究
竟十约因位总有三名谓初无数劫施等
势力尚微被烦恼伏但名波罗蜜多第二
劫去势力渐增能伏烦恼名近波罗蜜多
第三僧祗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烦恼
名大波罗蜜多故上下文中屡言广大波
罗蜜也(七修證者谓此一门亦名为位今云修者以五位通修故名为修佛
方究竟故名为證故二十一种功德之中有波罗蜜多成满功德然唯识云五位皆
具修习位中其相最显通漏无漏广修行故故十地中各一圆满十约因位下即分
位分别显于三劫得名不同初但名波罗蜜多者以一行中修一行故二名近者一
行之中修一切行近菩提故三广大者一切行中修一切行体包博故然未入劫同
于第一已成佛竟同于第三)八约教者诸教可思此教
要须一一融摄彻果该因(八约教者谓小乘不成波罗蜜
多无七最胜故始教要是菩萨种性人方有故又各有体性或说俱空终教一一皆
音释 第 254b 页
从真如性功德起顿教一一皆不可说谓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急
不定不乱不智不愚等一切皆绝若十若六皆悉亡言圆教如文)九观心
者可以意得(九观心者谓一念相应心舍则具十度舍而不取为施不
为过非所污即戒忍可非有为忍离身心相为进寂然不动为定决了无生为慧虽
空不碍智相为方便希齐佛果是愿思择不动为力决断分明为智一念方等十度
顿圆纵七最胜亦在一念可以思准欲令行者即之于心是故结云可以意得)。】
「昔于众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罗蜜以是其
身最殊妙能令见者生欢喜。」
【十释文中第一偈明施度辍巳惠人名之
为施即以无贪及所起三业而为其性此
有三种谓财法无畏(十释文中一一偈疏多皆有四一释名二
出体三辩相四释文唯识并在一处出体谓施以无贪及所起三业为性戒以受学
菩萨戒时三业为性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精进以勤及所起三
业为性静虑但以等持为性后五皆以择法为性谓是根本后得智故辩相亦并居
一处今随文配属以相映易了耳即以下出体无贪即善十一中一法要由无贪相
不定不乱不智不愚等一切皆绝若十若六皆悉亡言圆教如文)九观心
者可以意得(九观心者谓一念相应心舍则具十度舍而不取为施不
为过非所污即戒忍可非有为忍离身心相为进寂然不动为定决了无生为慧虽
空不碍智相为方便希齐佛果是愿思择不动为力决断分明为智一念方等十度
顿圆纵七最胜亦在一念可以思准欲令行者即之于心是故结云可以意得)。】
「昔于众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罗蜜以是其
身最殊妙能令见者生欢喜。」
【十释文中第一偈明施度辍巳惠人名之
为施即以无贪及所起三业而为其性此
有三种谓财法无畏(十释文中一一偈疏多皆有四一释名二
出体三辩相四释文唯识并在一处出体谓施以无贪及所起三业为性戒以受学
菩萨戒时三业为性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精进以勤及所起三
业为性静虑但以等持为性后五皆以择法为性谓是根本后得智故辩相亦并居
一处今随文配属以相映易了耳即以下出体无贪即善十一中一法要由无贪相
音释 第 255a 页
应思于自身财方能慧舍然三施体大意多同)上半因中大悲行
施巳该此三此悲亦是七最胜中前三最
胜下半果中财能资身无畏益心法资法
身故得果身身最殊妙三皆悦物故见者
必喜亦由具七最胜故身殊妙也。】
「昔在无边大劫海修治净戒波罗蜜故获净
身遍十方普灭世间诸重苦。」
【二戒度防非止恶名之为戒即受学菩萨
戒时三业为性戒有三种律仪摄善得净
身果摄众生戒能除物苦遍十方者无作
戒身等众生故(二戒中初名防其未起非止巳起恶故即受学下次
出体大论律仪以七众别解脱戒在家出家戒为体即唯二业谓表无表不说语故
若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后一切所作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以为
其体今疏通三聚及与受随故云三业摄众生戒居然通三戒有三种下三释文即
当辩相律者法律仪者仪式于不善法而能远离及防护故故摄论名为依持戒依
施巳该此三此悲亦是七最胜中前三最
胜下半果中财能资身无畏益心法资法
身故得果身身最殊妙三皆悦物故见者
必喜亦由具七最胜故身殊妙也。】
「昔在无边大劫海修治净戒波罗蜜故获净
身遍十方普灭世间诸重苦。」
【二戒度防非止恶名之为戒即受学菩萨
戒时三业为性戒有三种律仪摄善得净
身果摄众生戒能除物苦遍十方者无作
戒身等众生故(二戒中初名防其未起非止巳起恶故即受学下次
出体大论律仪以七众别解脱戒在家出家戒为体即唯二业谓表无表不说语故
若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后一切所作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以为
其体今疏通三聚及与受随故云三业摄众生戒居然通三戒有三种下三释文即
当辩相律者法律仪者仪式于不善法而能远离及防护故故摄论名为依持戒依
音释 第 255b 页
是能有集诸佛法无罪益生故)。】
「往昔修行忍清净信解真实无分别是故色
相皆圆满普放光明照十方。」
【三忍者堪受诸法未能忘怀名之为忍此
约生忍又忍即忍可忍即是慧双忍事理
即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忍亦有三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
忍(即以下出体无嗔精进即善十一中二审慧即别境五中慧所以有此三者大
论云自无愤勃不报他怨亦不随眠流注相续是名菩萨耐怨害忍即以无嗔及三
业为性若安受苦忍即精进三业为性若谛察法忍即审慧三业为性故此三业通
于三忍馀三各配其一故有三耳)偈云信解真实即谛察
法也色相圆满前二忍果放净光明第三
忍果(偈云下释文然无性云初忍是诸有情成熟转因二是成佛因寒热等法
皆堪忍故三是前二之所依处堪任甚深广大法故今言色相圆满是前二忍果者
由忍他辱生端正故得依色相言皆圆满者究竟成佛具诸相故故此四字是二忍
「往昔修行忍清净信解真实无分别是故色
相皆圆满普放光明照十方。」
【三忍者堪受诸法未能忘怀名之为忍此
约生忍又忍即忍可忍即是慧双忍事理
即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忍亦有三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
忍(即以下出体无嗔精进即善十一中二审慧即别境五中慧所以有此三者大
论云自无愤勃不报他怨亦不随眠流注相续是名菩萨耐怨害忍即以无嗔及三
业为性若安受苦忍即精进三业为性若谛察法忍即审慧三业为性故此三业通
于三忍馀三各配其一故有三耳)偈云信解真实即谛察
法也色相圆满前二忍果放净光明第三
忍果(偈云下释文然无性云初忍是诸有情成熟转因二是成佛因寒热等法
皆堪忍故三是前二之所依处堪任甚深广大法故今言色相圆满是前二忍果者
由忍他辱生端正故得依色相言皆圆满者究竟成佛具诸相故故此四字是二忍
音释 第 256a 页
故光通智光故是第三)。】
「往昔勤修多劫海能转众生深重障故能分
身遍十方悉现菩提树王下。」
【四精进者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
目之为进以勤及所起三业为性亦有三
种一被甲二摄善三利乐(三亦有下三辩相被甲即大誓
愿摄善即方便进趣利乐即勤化众生)初句通前二以被甲
精进瑜伽释云设千大劫为一日夜处于
地狱唯为脱一众生故次句即第三下半
通三果也因既离身心相故果能身遍十
方(初句下释文通前二者勤修二字故是摄善多劫海言即是被甲被甲相隐故
引论释)。】
「佛久修行无量劫禅定大海普清净故令见
者心欢喜烦恼障垢悉除灭。」
【五禅那梵云禅那此云静虑即以等持为
「往昔勤修多劫海能转众生深重障故能分
身遍十方悉现菩提树王下。」
【四精进者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
目之为进以勤及所起三业为性亦有三
种一被甲二摄善三利乐(三亦有下三辩相被甲即大誓
愿摄善即方便进趣利乐即勤化众生)初句通前二以被甲
精进瑜伽释云设千大劫为一日夜处于
地狱唯为脱一众生故次句即第三下半
通三果也因既离身心相故果能身遍十
方(初句下释文通前二者勤修二字故是摄善多劫海言即是被甲被甲相隐故
引论释)。】
「佛久修行无量劫禅定大海普清净故令见
者心欢喜烦恼障垢悉除灭。」
【五禅那梵云禅那此云静虑即以等持为
音释 第 256b 页
性亦有三种谓安住引𤼵办事(五禅中初释名静拣
散心虑无慧止观均故即以下二出体即三摩地虽是别境心所之一今约定说不
遽散心故不说三业对法论云起三业自在用时所有一切种常安住即通三业以
约用故亦有三种下三辩相言安住者安住现法乐住故无性云离见慢等得清净
故言引发者引神通故言办事者办利有情事故)既引起神通办
利生事故见者深喜现法乐住诸惑不行
又资慧断惑故见者惑灭(既引发者下释文取上辩相以
释经文)。】
「如来往修诸行海具足般若波罗蜜是故舒
光普照明克殄一切愚痴暗。」
【六般若者般若梵言此翻为慧推求谛理
名之慧也此及后四皆择法为体亦有三
种一生空无分别二法空无分别三俱空
无分别摄论以加行正体后得为三约六
度说璎珞以照有照无及照中道而为三
散心虑无慧止观均故即以下二出体即三摩地虽是别境心所之一今约定说不
遽散心故不说三业对法论云起三业自在用时所有一切种常安住即通三业以
约用故亦有三种下三辩相言安住者安住现法乐住故无性云离见慢等得清净
故言引发者引神通故言办事者办利有情事故)既引起神通办
利生事故见者深喜现法乐住诸惑不行
又资慧断惑故见者惑灭(既引发者下释文取上辩相以
释经文)。】
「如来往修诸行海具足般若波罗蜜是故舒
光普照明克殄一切愚痴暗。」
【六般若者般若梵言此翻为慧推求谛理
名之慧也此及后四皆择法为体亦有三
种一生空无分别二法空无分别三俱空
无分别摄论以加行正体后得为三约六
度说璎珞以照有照无及照中道而为三
音释 第 257a 页
者唯约法空三观之义至下当明(此及下二出体
以后五体同故故唯识云后五皆以择法为体说是根本后得智故意云以根本智
为第六体后之四体皆后得故此依胜说若对法及瑜伽四十三同以出世间加行
正智后得为体唯识下文亦云十度皆通漏无漏故依此实义亦有三种下三辩相
总有三说唯识依十度唯取根本摄论三智约六度说缨络三观亦约十度约兼正
说故有照空照有照中是以疏云三观之义至下当明谓十行当会)慧导万
行故云修诸行海言具足者具上三也因
如有目故果获身智二光能灭诸闇(慧导万行
下释文谓万行不得般若照体空寂不成彼岸故因如有目者智论云五度如盲人
般若如有眼故见夷途开道万行御心中道至一切智城即其义也)。】
「种种方便化众生令所修治悉成就一切十
方皆遍往无边际劫不休息。」
【七方便者即善巧也方谓方法便谓便宜
下四但各二种今初谓回向方便拔济方
便(下四下次辩相先总显下四此依唯识若约本业亦各有三至十行品说今初
以后五体同故故唯识云后五皆以择法为体说是根本后得智故意云以根本智
为第六体后之四体皆后得故此依胜说若对法及瑜伽四十三同以出世间加行
正智后得为体唯识下文亦云十度皆通漏无漏故依此实义亦有三种下三辩相
总有三说唯识依十度唯取根本摄论三智约六度说缨络三观亦约十度约兼正
说故有照空照有照中是以疏云三观之义至下当明谓十行当会)慧导万
行故云修诸行海言具足者具上三也因
如有目故果获身智二光能灭诸闇(慧导万行
下释文谓万行不得般若照体空寂不成彼岸故因如有目者智论云五度如盲人
般若如有眼故见夷途开道万行御心中道至一切智城即其义也)。】
「种种方便化众生令所修治悉成就一切十
方皆遍往无边际劫不休息。」
【七方便者即善巧也方谓方法便谓便宜
下四但各二种今初谓回向方便拔济方
便(下四下次辩相先总显下四此依唯识若约本业亦各有三至十行品说今初
音释 第 257b 页
下别明此度谓由大智故回前六度向大菩提由大悲故回前六度拔济有情故无
性云不舍生死而求菩提)文云种种化生即拔济善巧
所修成就兼于回向菩提所化无边果得
十方而横遍为物取果竖穷来际而不休。】
「佛昔修行大劫海净治诸愿波罗蜜是故出
现遍世间尽未来际救众生。」
【八愿者即希求要誓有义以欲胜解及信
为性亦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有义
下次出体前虽总出此一有异故复别用此三为性三法正是愿之性故谓愿者希
求希求即欲要于前境正信印持方希求故其后得智但是所依依此起愿耳)由
初愿故出现世间由后愿故救生不息。】
「佛无量劫广修治一切法力波罗蜜由是能
成自然力普现十方诸国土。」
【九力者不可屈伏故随思随修任运成就
亦有二种谓思择修习今言法力即思择
性云不舍生死而求菩提)文云种种化生即拔济善巧
所修成就兼于回向菩提所化无边果得
十方而横遍为物取果竖穷来际而不休。】
「佛昔修行大劫海净治诸愿波罗蜜是故出
现遍世间尽未来际救众生。」
【八愿者即希求要誓有义以欲胜解及信
为性亦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有义
下次出体前虽总出此一有异故复别用此三为性三法正是愿之性故谓愿者希
求希求即欲要于前境正信印持方希求故其后得智但是所依依此起愿耳)由
初愿故出现世间由后愿故救生不息。】
「佛无量劫广修治一切法力波罗蜜由是能
成自然力普现十方诸国土。」
【九力者不可屈伏故随思随修任运成就
亦有二种谓思择修习今言法力即思择
音释 第 258a 页
诸法而修习故摄论由此二力令前六度
无间现前经云成自然力即无师而成不
习而无不利何能坏哉(今言下三释文初即无性释论之言
故摄论下本论之语)。】
「佛昔修治普门智一切智性如虚空是故得
成无碍力舒光普照十方刹。」
【十智度决断名智谓如实觉了亦有二种
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无性论云由
施等六成此智复由此智成立六种名受
法乐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戒等饶益
有情(亦有下次辩相此相难见故引论释但引释论本论但云谓由前六成立
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若天亲云由般若波罗蜜无分别智故成立后得智复由
此智成立前六波罗蜜多由此自为与同法者受用法乐成熟有情大意亦同也瑜
伽四十九云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名智波罗蜜多当知能取胜义名慧能
取安立名智又三十九云谓无量智当知方便波罗蜜多希求后后殊胜性名愿一
无间现前经云成自然力即无师而成不
习而无不利何能坏哉(今言下三释文初即无性释论之言
故摄论下本论之语)。】
「佛昔修治普门智一切智性如虚空是故得
成无碍力舒光普照十方刹。」
【十智度决断名智谓如实觉了亦有二种
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无性论云由
施等六成此智复由此智成立六种名受
法乐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戒等饶益
有情(亦有下次辩相此相难见故引论释但引释论本论但云谓由前六成立
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若天亲云由般若波罗蜜无分别智故成立后得智复由
此智成立前六波罗蜜多由此自为与同法者受用法乐成熟有情大意亦同也瑜
伽四十九云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名智波罗蜜多当知能取胜义名慧能
取安立名智又三十九云谓无量智当知方便波罗蜜多希求后后殊胜性名愿一
音释 第 258b 页
切魔怨不能坏名力如实觉了所知境名智大意皆同然上辩体约剋实性体若兼
助伴一一皆以一切诸行功德为性)经云普门智总含二智
别配即初句成熟有情次句即受用法乐
此二无二故成无碍力舒光普照(经云下三释文
可知若广分别如唯识疏第十及瑜伽四十二)。】
「尔时云音净月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
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神通境界等虚空十方众生靡不见如昔修
行所成地摩尼果中咸具说。」
【第九云音颂述菩提树摩尼果中叹佛往
修十地行果十一颂分二初一总举谓佛
果大用由昔地行及结说处馀十次第各
述一地地义当品广明今皆略述而巳。】
「清净勤修无量劫入于初地极欢喜出生法
界广大智普见十方无量佛。」
助伴一一皆以一切诸行功德为性)经云普门智总含二智
别配即初句成熟有情次句即受用法乐
此二无二故成无碍力舒光普照(经云下三释文
可知若广分别如唯识疏第十及瑜伽四十二)。】
「尔时云音净月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
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神通境界等虚空十方众生靡不见如昔修
行所成地摩尼果中咸具说。」
【第九云音颂述菩提树摩尼果中叹佛往
修十地行果十一颂分二初一总举谓佛
果大用由昔地行及结说处馀十次第各
述一地地义当品广明今皆略述而巳。】
「清净勤修无量劫入于初地极欢喜出生法
界广大智普见十方无量佛。」
音释 第 259a 页
【初地略述四义一加行多劫诸论皆说地
前为一僧祇巳为无量更有异说恐厌繁
文二标入地名三出生广智谓生如来家
见法实性得妙观察平等性智故四普见
佛海同下愿智果中(恐厌繁文者谓仁王下卷奉持品说伏忍
下中上下忍初贤一僧祗中忍次贤两僧祗上忍亚圣三僧祗初地四僧祗乃至七
地有十八地干九地万十地百万僧祗故地前巳经三阿僧祗经中多说三阿僧祇
成佛者以下中忍位菩萨相隐上贤之位菩萨相显所以特言经三僧祗地前菩萨
二乘圣者见初入地皆谓究竟故说三祗成等正觉亦佛随宜故宝云经云实经无
量阿僧祗劫华藏巳初当更会释得妙观察者由破分别我执第七不与四惑相应
成平等性巳證真如于多百门已得自在成妙观察未舍异熟识体不得大圆镜智
异熟既存眼等五根是异熟生故亦未得成所作智此二直至佛果方得)。】
「一切法中离垢地等众生数持净戒巳于多
劫广修行供养无边诸佛海。」
【二地四义一举法标名二别地行相三修
音释 第 259b 页
行时分四供佛多少。】
「积集福德𤼵光地奢摩他藏坚固忍法云广
大悉巳闻摩尼果中如是说。」
【三地四义一举法标名世间中极云积福
德二修诸禅定三忍度偏多四闻持广博
(世间中极者前三地寄同世间故)。】
「燄海慧明无等地善了境界起慈悲一切国
土平等身如佛所治皆演畅。」
【四地四义一叹慧标名世无等故二了道
品境异凡夫故三起慈悲异小乘故四净
身土离身见故(离身见者寄出世初同须陀洹故又初地断分别身
见四地断俱生身见故)。】
「普藏等门难胜地动寂相顺无违反佛法境
界悉平等如佛所净皆能说。」
【五地四义一标入地谓积集福智故云普
「积集福德𤼵光地奢摩他藏坚固忍法云广
大悉巳闻摩尼果中如是说。」
【三地四义一举法标名世间中极云积福
德二修诸禅定三忍度偏多四闻持广博
(世间中极者前三地寄同世间故)。】
「燄海慧明无等地善了境界起慈悲一切国
土平等身如佛所治皆演畅。」
【四地四义一叹慧标名世无等故二了道
品境异凡夫故三起慈悲异小乘故四净
身土离身见故(离身见者寄出世初同须陀洹故又初地断分别身
见四地断俱生身见故)。】
「普藏等门难胜地动寂相顺无违反佛法境
界悉平等如佛所净皆能说。」
【五地四义一标入地谓积集福智故云普
音释 第 260a 页
藏十平等心故曰等门二标地名三真俗
极违会令相顺四谛法俗境无不等观(十平
等心者三十六经入五地有十心一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二未来三现在四戒五
心六除见疑悔七道非道智八修行智见九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十教化一
切众生皆有平等清净心四谛法俗境者良以十重观四谛故四地出世五地却入
云观俗境)。】
「广大修行慧海地一切法门咸遍了普现国
土如虚空树中演畅此法音。」
【六地有四一叹行二标名三正显行相即
了缘起法四明地用得十空三昧故(得十空三
昧者即六地末云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
第一空三昧大空合空起空如实不分别空不舍离空离不离空句句皆有三昧之
言结云得如是十空三昧门为首百千空三昧门皆悉现前)。】
「周遍法界虚空身普照众生智慧灯一切方
便皆清净昔所远行今具演。」
极违会令相顺四谛法俗境无不等观(十平
等心者三十六经入五地有十心一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二未来三现在四戒五
心六除见疑悔七道非道智八修行智见九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十教化一
切众生皆有平等清净心四谛法俗境者良以十重观四谛故四地出世五地却入
云观俗境)。】
「广大修行慧海地一切法门咸遍了普现国
土如虚空树中演畅此法音。」
【六地有四一叹行二标名三正显行相即
了缘起法四明地用得十空三昧故(得十空三
昧者即六地末云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
第一空三昧大空合空起空如实不分别空不舍离空离不离空句句皆有三昧之
言结云得如是十空三昧门为首百千空三昧门皆悉现前)。】
「周遍法界虚空身普照众生智慧灯一切方
便皆清净昔所远行今具演。」
音释 第 260b 页
【七地有四一先标果用二照达群机三双
行巧摄四寄行标名。】
「一切愿行所庄严无量刹海皆清净所有分
别无能动此无等地咸宣说。」
【八地四义一别地行相二明净土果三略
释地名四叹地结说。】
「无量境界神通力善入教法光明力此是清
净善慧地劫海所行皆备阐。」
【九地四义一标地作用二善达教法三标
示地名四广行多劫。】
「法云广大第十地含藏一切遍虚空诸佛境
界声中演此声是佛威神力。」
【十地有四一标起地名二含藏法雨三能
蔽如空粗重四深广难测故云佛境诸偈
多有结说文并可知。】
音释 第 261a 页
「尔时善勇猛光幢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观
察十方即说颂言。」
【第十善勇猛说颂仪中前文多观众会此
观十方者观众表无偏心观方表说周遍
二文影略十颂叹佛体用应机自在德文
分为三初一总显次八别明后一结叹归
佛一一颂中各有四义。】
「无量众生处会中种种信解心清净悉能悟
入如来智了达一切庄严境。」
【今初总叹佛令物悟入福智有四义者一
多众二心异三悟智四了福庄严即福也
亦通二严皆佛令尔故显众德即为叹佛。】
「各起净愿修诸行悉曾供养无量佛能见如
来真实体及以一切诸神变。」
【别中一见佛体用亦四义一起愿二具行
音释 第 261b 页
三见体四见用。】
「或有能见佛法身无等无碍普周遍所有无
边诸法性悉入其身无不尽。」
【二见法身一胜故无等二净故无碍三大
故周遍四深广故包含。】
「或有见佛妙色身无边色相光炽然随诸众
生解不同种种变现十方中。」
【三见佛色身一色妙谓如金等二相具十
华藏相等三光盛谓常放等四随机变谓
三尺无边等。】
「或见无碍智慧身三世平等如虚空普随众
生心乐转种种差别皆令见。」
【四见佛智身一无碍真俗无碍故二等空
称法性故三知根四巧现。】
「或有能了佛音声普遍十方诸国土随诸众
「或有能见佛法身无等无碍普周遍所有无
边诸法性悉入其身无不尽。」
【二见法身一胜故无等二净故无碍三大
故周遍四深广故包含。】
「或有见佛妙色身无边色相光炽然随诸众
生解不同种种变现十方中。」
【三见佛色身一色妙谓如金等二相具十
华藏相等三光盛谓常放等四随机变谓
三尺无边等。】
「或见无碍智慧身三世平等如虚空普随众
生心乐转种种差别皆令见。」
【四见佛智身一无碍真俗无碍故二等空
称法性故三知根四巧现。】
「或有能了佛音声普遍十方诸国土随诸众
音释 第 262a 页
生所应解为出言音无障碍。」
【五了佛音声一音普遍二说应器三言同
类四应无碍。】
「或见如来种种光种种照耀遍世间或有于
佛光明中复见诸佛现神通。」
【六见佛光明一多种二遍照三见佛四现
变。】
「或有见佛海云光从毛孔出色炽然示现往
昔修行道令生深信入佛智。」
【七见佛毛光一显光名二明出处三示往
因四令信悟。】
「或见佛相福庄严及见此福所从生往昔修
行诸度海皆佛相中明了见。」
【八见佛福相一见福相二了福因三示因
体四明见处。】
【五了佛音声一音普遍二说应器三言同
类四应无碍。】
「或见如来种种光种种照耀遍世间或有于
佛光明中复见诸佛现神通。」
【六见佛光明一多种二遍照三见佛四现
变。】
「或有见佛海云光从毛孔出色炽然示现往
昔修行道令生深信入佛智。」
【七见佛毛光一显光名二明出处三示往
因四令信悟。】
「或见佛相福庄严及见此福所从生往昔修
行诸度海皆佛相中明了见。」
【八见佛福相一见福相二了福因三示因
体四明见处。】
音释 第 262b 页
「如来功德不可量充满法界无边际及以神
通诸境界以佛力故能宣说。」
【后一结叹德广一数多二深广三用普四
结说谓推功归佛谦已无能。
上来总明
第八大段座内众流竟。】
「尔时华藏庄严世界海。」
【自下第九明天地徵祥谓动地兴供即是
显證上来佛成正觉众海云集各申庆赞
显佛高深而下称机情上协佛愿故世主
为之兴供天地为之呈祥就文分二先动
地后兴供前中三一动处二动因三动相
今初自狭之宽且云华藏约下结通实周
法界(自狭之宽者娑婆为狭华藏为宽也)诸天重重并华藏
之内故云其地何所不该(诸天重重下通妨难难云既言
华藏地动华藏之地乃在大莲华地面今娑婆界当第十三重曾何是地设若是地
音释 第 263a 页
是娑婆地即非华藏故今通云乃有二意一以本该末谓举华藏总该刹网故二十
重皆华藏内况第十三下岂非地耶)又染净融故虽标摩竭
而地震华藏(二又约染净融故下染净交彻通摩竭之地便是金刚染
净既融是故一动一切动也)。】
「以佛神力。」
【二动因中就主显胜但明佛力感应道交
亦由物机然汎明动因总有其十今当转
法轮亦兼成道馀如别章(馀如别章者即教义分齐中明
谓智论引长阿含第二云有八因缘一大水动时动二尊神试力时动三如来入胎
时动四出胎五成道六转法轮七息教八涅槃时九依增一二十八更加大神足比
丘心得自在乃至观地无相故令地动十智论云授菩萨记当于此界作佛之时地
神喜故所以动也)。】
「其地一切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普
遍动起遍起普遍起踊遍踊普遍踊震遍震
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击遍击普遍击。」
重皆华藏内况第十三下岂非地耶)又染净融故虽标摩竭
而地震华藏(二又约染净融故下染净交彻通摩竭之地便是金刚染
净既融是故一动一切动也)。】
「以佛神力。」
【二动因中就主显胜但明佛力感应道交
亦由物机然汎明动因总有其十今当转
法轮亦兼成道馀如别章(馀如别章者即教义分齐中明
谓智论引长阿含第二云有八因缘一大水动时动二尊神试力时动三如来入胎
时动四出胎五成道六转法轮七息教八涅槃时九依增一二十八更加大神足比
丘心得自在乃至观地无相故令地动十智论云授菩萨记当于此界作佛之时地
神喜故所以动也)。】
「其地一切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普
遍动起遍起普遍起踊遍踊普遍踊震遍震
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击遍击普遍击。」
音释 第 263b 页
【三动相者其地下是震即是声动即是形
声兼吼击形兼起踊故有六种此六各三
成十八相摇飏不安为动自下渐高为起
忽然腾举为踊隐隐出声为震雄声郁遏
为吼砰磕𤼵响为击十八相者唯一方动
直尔名动四方若次第若一时动者名为
遍动若八方次第或一时动名普遍动又
四方八方十方如次名三相动又一方独
动十方次第动十方同时动又为三相馀
五例之然动何所为依胜思惟梵天经所
为有七一令诸魔怖故二为说法时大众
心不散乱故三令放逸者生觉知故四令
众生知法相故五令众生观说法处故六
令成熟者得解脱故七令随顺问正义故
此上七缘正是今经所为地论有四非当
音释 第 264a 页
此文上约外器若心地圣贤地法性地亦
有震动等义可以虚求(地论有四者第十一论云器世间中
依四种众生聚一依不善众生二依信种种天众生三依我慢众生四依咒术众生
为此众生下中上次第差别故动乃至吼如十八句异义应知如是生信功德今言
非当此文者始成正觉便演一乘皆是海会何有不善等据别行经顺别机故论为
此释)。】
「此诸世主一一皆现不思议诸供养云雨于
如来道场众海。」
【二兴供中三一标数同生之众亦得称主
为物依故。】
「所谓一切香华庄严云一切摩尼妙饰云一
切宝燄华网云无边种类摩尼宝圆光云一
切众色宝真珠藏云一切宝栴檀香云一切
宝盖云清净妙声摩尼王云日光摩尼璎珞
轮云一切宝光明藏云一切各别庄严具云
有震动等义可以虚求(地论有四者第十一论云器世间中
依四种众生聚一依不善众生二依信种种天众生三依我慢众生四依咒术众生
为此众生下中上次第差别故动乃至吼如十八句异义应知如是生信功德今言
非当此文者始成正觉便演一乘皆是海会何有不善等据别行经顺别机故论为
此释)。】
「此诸世主一一皆现不思议诸供养云雨于
如来道场众海。」
【二兴供中三一标数同生之众亦得称主
为物依故。】
「所谓一切香华庄严云一切摩尼妙饰云一
切宝燄华网云无边种类摩尼宝圆光云一
切众色宝真珠藏云一切宝栴檀香云一切
宝盖云清净妙声摩尼王云日光摩尼璎珞
轮云一切宝光明藏云一切各别庄严具云
音释 第 264b 页
如是等诸供养云其数无量不可思议。」
【二所谓下略列。】
「此诸世主一一皆现如是供养云雨于如来
道场众海靡不周遍。」
【三此诸下结遍。】
「如此世界中一一世主心生欢喜如是供养。」
【第十如此下结通无尽文分有二一结华
藏内二结华藏外前中亦二先举此界。】
「其华藏庄严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所有世主
悉亦如是而为供养。」
【二其华藏下类华藏中一切世界于中三
初类众海兴供一切世界者谓华藏中有
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一一种中
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彼
等一切诸世界中悉有世主而为供养。】
【二所谓下略列。】
「此诸世主一一皆现如是供养云雨于如来
道场众海靡不周遍。」
【三此诸下结遍。】
「如此世界中一一世主心生欢喜如是供养。」
【第十如此下结通无尽文分有二一结华
藏内二结华藏外前中亦二先举此界。】
「其华藏庄严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所有世主
悉亦如是而为供养。」
【二其华藏下类华藏中一切世界于中三
初类众海兴供一切世界者谓华藏中有
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一一种中
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彼
等一切诸世界中悉有世主而为供养。】
音释 第 265a 页
「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来坐于道场。」
【二其一切下类佛坐道场然有二义一彼
诸世主各供当处之佛二彼诸世主亦供
此佛此佛亦坐彼界道场。】
「一一世主各各信解各各所缘各各三昧方
便门各各修习助道法各各成就各各欢喜
各各趣入各各悟解诸法门各各入如来神
通境界各各入如来力境界各各入如来解
脱门。」
【三一一下类结大众得法于中有十一句
为闻法得益得益有三一闻益各各信解
故谓信其言而解其义二思益谓于所对
审缘虑故三修益修益有七一修门谓三
昧方便故二修法谓资粮助道故三修果
契理成就故四修益随有所得成法喜故
音释 第 265b 页
五修转各各趣入无量乘门及众生界故
六修同悟解法门合先圣故七修极修极
有三一大悲极入佛神通境入佛神通境
但为益生故此成恩德二大智极入佛力
境如来力境悲智超绝无能及故成佛智
德三自在极入如来解脱门尽一切障心
境自在成佛断德亦即是前诸解脱门。】
「如于此华藏世界海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
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
【二如于此下结华藏外谓以华藏例于法
界各有此会同为一大法界会方是华严
无尽说耳。
上来十段总明教起因缘分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五之三
六修同悟解法门合先圣故七修极修极
有三一大悲极入佛神通境入佛神通境
但为益生故此成恩德二大智极入佛力
境如来力境悲智超绝无能及故成佛智
德三自在极入如来解脱门尽一切障心
境自在成佛断德亦即是前诸解脱门。】
「如于此华藏世界海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
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
【二如于此下结华藏外谓以华藏例于法
界各有此会同为一大法界会方是华严
无尽说耳。
上来十段总明教起因缘分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五之三
音释 第 266a 页
** 音释
蓐
(儒欲切荐也)。
胁
(虚业切腋下也)。
羸
(伦为切瘦也)。
协
(檄颊切合也)。
分齐
(分扶问切齐才诣切分齐限量也)。
飏
(馀亮切风飞物也)。
砰磕
(砰披耕切磕克盍切砰磕石相筑声也)。
音释 第 26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