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3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一之一 困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世主妙严品第一」

【上来十例各显一理然亦无尽若依常用
应依三分谓初品为序现相品下正宗法
界品内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下
明流通序中就文分二初此土序二结通
十方无尽世界序初中复二初證信序后
尔时如来道场下发起序(二结通者文在第五卷末彼文
有三初结此界次结华藏内后结华藏外)然此二序广如常解
今但略陈初證信者若原其所由则阿难
请问如来令置如智度论及大悲经说(阿难
请问者智论第二云佛涅槃时于拘尸那国娑罗双𣗳间北首而卧一心欲入涅槃
阿难亲属爱心未除未离欲心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泥楼豆语阿难言
音释¶ 第 3b 页
汝是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忧愁又佛首
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付事汝当问佛佛涅槃后我等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性车
匿云何共住佛经之首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要事应当问佛阿难闻是事已心
闷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所卧床边以是事问佛佛告阿难若今现在若我过
去依止念处莫依止馀乃至广说身受心法除世间贪爱又云从今日后解脱戒经
是汝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口意业应如是行又车匿比丘如梵天法治若心软后
应教迦旃延经即可得道复次是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首应作如是
说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𣗳林中是我法门初首应作如是说何
以故三世诸佛法经首皆称是语今我经初亦应称此如是我闻一时等语及大悲
经说者案大悲经第五云佛告阿难我今以是正法宝藏付嘱于汝勿令毁灭阿难
白佛言我今云何修行法眼乃至复云云何结集法眼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有诸大
德比丘僧众集法毗尼时彼诸大德摩诃迦叶最为上首阿难彼诸大德诸比丘众
应如是问世尊何处说大阿波陀那何处说摩诃尼陀那乃至云何处说声闻藏缘
觉藏菩萨藏阿难时诸比丘如是问已汝应答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菩
提树下初成正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伽耶城如是乃至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
音释¶ 第 4a 页
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乃至云佛说经已一切大众皆大
欢喜顶戴奉行阿难汝应如是结集法眼馀可例知)若覈其所以意
有六焉一为异外道故外道经首皆立阿
优以为吉故此约如是二为息诤论故智
度论云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
起故今废我从闻闻从佛来故经传历代
妙轨不辍此局我闻(今废我从闻下上智论文此下生公意成
上论义)三为离增减过故佛地论云应知说
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
法我亲从佛闻文义决定非谓传闻有增
减失四为断众疑故真谛引律云结集法
时阿难升座变身如佛众起三疑一疑大
师涅槃重起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转
身成佛说此如是我闻三疑顿断既言我
闻即非佛明矣上二义通约信闻五为生
音释¶ 第 4b 页
信故智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此局后
四六为顺同三世佛故此通六种。

若准佛地论科为五事一总显巳闻二教
起时分三别显教主四彰教起处五显所
被机今依智论开初总显巳闻作信闻二
种为六成就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
众。

然信闻二事文局初首义通九会时主二
种文义俱通处众二事文义俱局随相则
尔约实互融(然信闻二事下料拣通局谓如是我闻唯经初有而九会
经如是法义我皆得闻时主俱通者会会之初皆云尔时世尊等处众俱局者摩竭
非忉利天等处局十佛刹菩萨列名异故新旧菩萨亦不同故随相则尔等者一会
即一切会何有众等而不通耶)上来略依三分二序然此
经体势少异故依五分释文而合后二名
依人證入(补)为今四分者初举果劝乐生
音释¶ 第 5a 页
信分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三托法进修成
行分四依人證入成德分(此四科见玄谈品会释义等文
此处藏无系后人所补因下就第一举果分科无根且信解行證是作疏之本理宜
从补)就第一举果分中或科为十一教起因
缘分即初一品二大众同请分三面光集
众分四毫光示法分五眉间出众分巳上
在第二品内六普贤三昧分七诸佛同加
分八法主起定分九大众重请分巳上在
第三品内十正陈法海分在后三品内若
以义从文且分为三一教起因缘分二现
相下说法仪式分三世界成就下正陈所
说分就初分中亦分为十一总显已闻二
一时下标主时处三始成正觉别明时分
四其地下别显处严五尔时世尊下教主
难思六有十佛世界下众海云集七从尔
音释¶ 第 5b 页
时如来道场下称扬赞德八尔时如来师
子座下座内众流九尔时华藏下天地徵
祥十如此世界下结通无尽。】

「如是我闻。」

【今即初也如是我闻者谓如是一部经义
我昔亲从佛闻故佛地论云谓传佛教者
言如是之事我昔曾闻如是总言依四义
转一依譬喻二依教诲三依问答四依许
可具如彼论馀更有释意不殊前此上总
合信闻(一依譬喻者如有说言富贵如毗沙门如是所传所闻之法如佛所
说此则以佛所说如毗沙门我今所传如富贵人则以佛说为喻也亦有说言如是
文句如我昔闻此以昔闻喻今闻也故云譬喻故有释如是云两法相似谓之如一
法无非谓之是相似即譬喻耳二依教诲者如是当听我昔所闻此即传法者之教
诲也亦有云即佛教诲谓如是法是我佛说应当谛听如有人言汝当如是读诵经
论三依问答者谓众闻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故此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者谓
音释¶ 第 6a 页
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
我所闻如是说言我当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说等又许可者或信可言
是事如是谓如是法我昔所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由四义故经初皆置
如是我闻然上总意遍此四义非别理也馀更有释者刊定记别开有九意一以总
释为一义次用上四别成五义六以许可中第二释云又许可者或信可言为第六
意此是大乘法师重释第四许可非别义也设有异释大同许可又引功德施论为
第七释云如是我闻者显示此经是佛世尊现觉而演非自所作亦同佛地总意耳
八引长耳三藏依三宝释若大乘法师用之乃是离释下文当引九引梁朝云法师
云如是我闻者将传所闻之法先当标举一部经教我于佛所闻者此亦全同佛地
总意故云馀更有释意不殊前)若离释者先释如是信成
就也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
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
是故肇公云如是者即信顺之辞也信则
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
非信不阶故称如是(若离释者下第二离释信闻于中总明先
音释¶ 第 6b 页
依智论合如是二字通释是信顺之辞然论具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
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清净信是人能入佛法若无净信当知是人不入佛法
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是信相故肇公云者此下肇公
释但是用智论意非是别理是以疏言故肇公云也复有人于肇上加云信为入法
之初基智为究竟之玄术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由信故所说之法皆
可顺从由顺从故说听二途师资建立此亦后人傍于智论肇公后加言则虽多亦
非异理故疏收其异义立为别释意同言异并略不存后人不知重重因循皆列为
异解)有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
称如是此唯约所诠之理次真谛三藏云
真不违俗名之为如俗顺于真称之为是
真俗无二故称如是此约所诠理事(有云圣人
下此下自狭之宽以释此第一最局唯取如故即刘虬注无量义经)若云如
斯之言是佛所说则唯约能诠有云如者
当理之言言理相顺谓之如也是者无非
之称(若云如斯下即梁武帝释此约能诠通诠事理有云如者当理之言者通
音释¶ 第 7a 页
能所诠含于事理理者道理非唯真如即生公释法华经)此明说事如
事说理如理明能诠之教称于事理也融
云如是者感应之端也如以顺机受名是
以无非为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
机为应(此明说事下此即于生公释中傍出远公约法以释意明生公即远
公意然彼具云一约法解阿难道彼如来所说如于诸法故名为如说理如理说事
如事说因如因说果如果如法之言是当道理故曰如是良以乖法名为非故如法
之言得称为是其言虽多但是道理之言耳故不异生公融云如是者谓以如字为
佛应是字为机感故渐宽前)经以言教出于感应故云
如是此兼对机(经以言教下后通妨难恐有难云如即是应是即为
感何不名为感应我闻故为此通有引此为注法华释云注是刘公用融公义耳)。

上来诸释各是一途更有诸释言异意同
(更有诸释者谓长耳三藏就三宝释云一就佛三世诸佛共说不异故名为如以同
说故称之为是此大同梁帝二约法云诸法实相古今不异故名为如如来为说故
称为是此同刘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三约僧释云以阿难闻望佛所教所传不异
音释¶ 第 7b 页
故名为如永离过非故名为是此同佛地总意故云言异意同又宝公约离五谤释
云第一句如是此经离执有增益谤故云如是第二句如是此经离第二执无损减
谤第三句如是此经离第三执亦有亦无相违谤第四句如是此经离第四执非有
非无愚痴谤第五句如是此经离第五执非非有非非无戏论谤此上五谤当理之
言即皆摄尽又真谛三藏约二谛释既离有无则离俱及俱非等故亦不异前释故
云言异意同)若依生物之信应如智论及佛地
论合释若取敌对阿优应如真谛所释今
当广之外谓阿之言无优之言有万法虽
众不出有无此即断常之计今云如即真
空是即妙有既无俗外之真故空而非断
无真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对破邪宗以
彰中道一代时教不出于斯故云如是(若取
敌对者百论云外道立阿优为吉智论云梵王昔有七十二字以训于世教化众生
后时众生福德转薄梵王因兹吞啖在口两角各留一字是其阿优亦云阿呕梵语
轻重耳)若华严宗以无障碍法界曰如唯此
音释¶ 第 8a 页
无非为是应随教门深浅以显如是不同
(若华严宗下第二以宗拣定即约教以释上通诸教今先举圆宗后应随教门下依
五教以释既如是为当理之言明于二谛则小乘人法为俗生空为真始教之中四
重真俗终教之中事理真俗二相交彻如真谛所解顿教则真俗两亡亡言绝虑方
称当理如无常经应以生老病死定可厌等称为当理之言异此所明不得称是)。

二我闻者闻成就也将欲传之于未闻若
有言而不传便是徒设不在能说贵在能
传故次明我闻我即阿难闻谓亲自听闻
云何称我即诸蕴假者(云何称下先徵释我我诸蕴假者通
于诸教)此用何闻若依大小乘法相各有三
说一耳闻非识二识闻非耳三缘合方闻
然或具四缘八缘等(此用何闻下徵闻重释通于我闻若依大
小乘下约教别释于中三段初法相中含前小乘及与始教于中初正释言小乘三
者初萨婆多宗自有三义一法救论师耳闻非识谓虽自分识依根方闻然闻体是
根非是于识如闻既尔见等亦然故杂心云自分眼见色非彼眼识见非慧非和合
音释¶ 第 8b 页
不见障外色故二妙音师识闻非耳根无觉故三成实师和合能闻上三并如俱舍
界品及婆沙第十三说大乘三者一耳闻非识如杂集第二云耳界有何相谓能闻
声瑜伽三十五云[娄*殳][娄*殳]于声作意至能闻故二识闻非耳梁摄论云闻有三义一闻
体谓耳识二闻资粮谓音声三闻果谓即闻慧唯此耳识以为正闻三和合能闻佛
地论云闻谓耳根𤼵识领受声尘瑜伽论云闻谓听闻即是耳根𤼵生耳识闻受教
故然或具四缘八缘等者通释大小乘和合闻义上言和合但合根识今取具缘故
云四八然其四八是生识缘若取能闻兼所𤼵识则或五或九故疏云等言或四者
即是小乘一空二根三境四作意故智论云尔时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意欲闻
情尘意合即耳识生随耳识生即意识生方能分别种种因缘方得闻声释曰声在
可闻处即空二即作意情即是根故中论内詺六根品为六情品古云根含识义目
之为情尘即是境意即是根加此为五𤼵生耳识言随耳识生即意识生即同时意
识分别非是缘也若约分别声尘则同时意识亦是缘也种种因缘得闻声总结也
言八缘者于前四上复加于四谓一空二根三境四作意五根本依(即赖耶识)六染净依
(第七识)七分别依(第六识)八种子种子为因缘依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此因缘必不生
故分别依者即第六识染净依者即第七识根本依者即第八识根即同境依故唯
音释¶ 第 9a 页
识第四云由此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
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如有偈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
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于前各加一释曰眼九缘者复加于明闇中无见故耳巳除
明七更除空此三合中知故后三即六七八也六识五缘更除染净及与分别分别
即所𤼵识染净即所依根第七识或三或四四谓除染净染净即所𤼵识故前六识
中约为根故除此第七中约为识故除复除第八第八即总故或三者更除于境境
即根故言三者即第八但有种子作意及根或四即更加境此上诸释因便故来)
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法虽无我
言语便故随顺世闻故称我闻非邪慢心
而有所说(虽因耳处下第二解妨此有二妨一有问言现是耳闻云何言
我闻故为此通明我为总总该眼耳等诸根故即佛地论文二有问言一切佛教诠
于无我阿难巳是入理圣人那同凡夫而称我闻故此通云法虽无我是牒问意后
言语便下即是通释于中先显正后非邪慢下拣非此中通是二论之意谓智论第
一有三复次以释无我说我一云复次世间法中说我非第一义中说以是之故诸
法空无我世间法故虽说于我无实体故二云复次世间语言有三根本一邪二慢
音释¶ 第 9b 页
三名字前二不净后一是净一切凡夫具三种语见道学人具二种语谓慢名字诸
圣人一种语谓名字内心不计实法随世间人共传是语佛弟子顺俗故说我无咎
三云复次若人著无我相诸法是实馀皆妄语是人应难此一切法实相无我云何
言如是我闻今诸佛弟子知一切法空无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著诸法实相何况
无我中心有所著以是义故不应难言何以说我释曰上三复次一随世间故二破
邪见故三不著无我故二者依瑜伽论第六云略由四义故称我闻一为世间语便
易故二为随顺世间故三为断除决定无我怖畏故四谓宣说自他得失令生决定
信解心故显扬第九杂集第十三皆同此说释曰此与智论大同瑜伽第一智论略
无易故不出二即智论第一三即智论第三谓著无我即无我怖者谓若定无我为
谁修学故不说无我著即令怖不著故不说无我此怖自除四即第二谓随世流布
即能令他生决定信解之心巳知二论言异意同故今疏明舍于二论取其言同言
语便易即瑜伽第一意随顺世间即瑜伽第二智论第一非邪慢心而有所说即智
论第二意中所拣二语大乘法师傍智论意立三种我一妄执我即此邪我二者假
施设我谓大涅槃乐净常我除二乘倒强施设故此亦即是智论名字中𠬧而智论
于世间假名此依出世法假名三世流布我正同智论三语之中名字我耳然此中
音释¶ 第 10a 页
更有问言为佛说法而言我闻为不说法而言我闻即本质影像之义巳见教体中
故疏不问)若依无相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
空故而不坏假名即不闻闻耳(若依无相下第二无
相宗含于三教谓始教顿教实教谓若但云我既无我闻亦无闻即大乘初门为始
教意若云能所双寂无闻不闻亦无我不我离念顿显即顿教意其从缘空故有三
者向上成前二教无我所以二者向下不坏假名即不闻之闻为实教意谓事理无
碍故闻即不闻无二义故故智论云闻者云何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耶用意识
闻耶若耳根闻耳根无觉知故不应闻若耳识闻耳识一念不能分别故不应闻若
意识闻意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在五尘
唯识过去未来五尘若意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色声何以故意识不
破故答曰非耳根能闻亦非耳识亦非意识是闻声事从多因缘和合故得闻声不
得言一法能闻声何以故耳根无觉故不应闻声识亦无色无对无处故亦不应闻
声声无觉亦无根故不能知声释曰此上皆明相离不能闻下云尔时耳根不坏等
即辩和合能闻巳如前法相宗中引今明和合而闻闻即无闻皆实教意若刘公注
法华经云阴入非主为我听受非情曰闻深照缘起悟解法空若斯人也顾命之所
音释¶ 第 10b 页
因然后传而无执物我同致释曰此初亦始教意从深照缘起下即实教意然皆属
无相宗摄又言不闻闻者即涅槃十九十地品中当引大意但明事不碍理故不闻
约理不碍事故为闻)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
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
耳闻无碍法界之法门也(若约法性下第三约法性宗辩
而但明圆教中意言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者含两经意一者净名云于我无我而
不二是无我义二者涅槃云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尊正当今意即口顺
世间心造真境真自在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者以根与境共为缘起因根说境因
境说根互相融即故曰非异两相历然故曰非一斯为妙耳何所不闻)然阿
难所不闻经或云展转传闻或云如来重
说或云得深三昧或自然能通(然阿难十第二释不
闻难谓有问言阿难是佛得道夜生年满二十方始出家年至三十如来方命以为
侍者自三十年前如来所说阿难不闻何以经初皆言我闻故为此答答有四意大
为两节前三带权后一显实一或展转闻者自有[娄*殳]说一报恩第六云阿难所不闻
经从诸比丘边闻或有诸天向阿难说二依涅槃四十云我涅槃后阿难比丘所未
音释¶ 第 11a 页
闻者弘广菩萨当广流布阿难所闻自能宣通三智论第二云迦叶阿难于王舍城
结集三藏是时长老大迦叶谓阿难言佛嘱累汝令持法藏汝应报佛恩佛在何处
最初说法诸大弟子能守护法藏者皆巳灭度唯汝一人在汝今应随佛心怜悯众
生故集佛法藏时阿难礼众僧巳坐师子床时大迦叶说偈言佛圣师子王阿难是
佛子师子座处坐观众无有佛如是大德众无佛失威神如夜无月时虚空不清净
如大智人说汝佛子当演何处最初说今汝当布现是时长老阿难一心合掌向佛
涅槃方如是说言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佛在波罗柰佛为五比丘
初开甘露门说四圣谛法苦集灭道谛阿若憍陈如最初得见道及八万诸天闻是
得见道以是等文明是传闻故云或展转传闻或云如来重说者报恩经第六明阿
难佛命为侍者阿难从佛请求三愿一者不受佛故衣二者不受佛别请三者所未
闻法更请重说如来将入涅槃前更为阿难重说或云得深三昧自然通达者金刚
华经云阿难得法性觉自在王三昧故如来前所说经皆能忆持与亲闻无异涅槃
亦云阿难多闻士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常与无常义法华得受记竟云世尊甚
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
护持诸佛法既云得记竟方悟亦带方便据方便为侍者即密显实矣)上皆
音释¶ 第 11b 页
就迹而说实是大权菩萨影响弘传如不
思议境界经斯为良證但随机教别故见
闻不同(上皆就迹下显实于中上一句是结前此下正显实义如不思议者
彼经云尔时复有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其名曰舍利弗目犍连乃至云阿
难提婆达多跋难陀等而为上首皆巳久修六波罗蜜近佛菩提为化众生于杂染
土现声闻形释曰是大菩萨方为显本故为实说如法华五百弟子品云诸比丘谛
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
声闻缘觉即阿难章中云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即大权明矣但随机教别者亦
含多义一成上诸说但随机教二者即约三种阿难受持三藏故云随机教别见闻
不同三种阿难即大乘集法经说玄中巳引金刚仙论及真谛般若疏引阇王忏悔
经等并同此说)。
上来总显巳闻科竟。】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第二标主时处者即三成就言一时者时
成就也时者亦随世假立时分一者拣异
馀时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言
音释¶ 第 12a 页
略周故云一时如涅槃云一时佛在恒河
岸等即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亦随世假立者谓佛
法中时不可得中论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今随世
俗说有一时智论意同拣异馀时者谓趣举一时耳即法王启运者即肇公语意亦
可知启者开也嘉者善也易云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谓佛开大运演说真
乘即嘉善之会也)亦可机教一时谓上言如是言
虽当理若不会时亦为虚唱今明物机感
圣圣能垂应凡圣道交不失良机故云一
(亦可机教下二感应合释即生公意)佛者主成就也具云
勃陀此云觉者谓自他觉满之者虽具十
号佛义包含故偏明之义见题中(佛者下若言菩
提但称为觉若云佛陀此云觉者然觉有三一自觉谓双觉事理如睡梦觉如莲华
开此拣凡夫二者觉他拣异二乘三者觉满拣异菩萨故云自他觉满之者若禅观
说亦云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色心俱离为觉满以依起信心体离念名本觉故
题中总有此义释之)在摩竭下处成就也真身无在
音释¶ 第 12b 页
而无不在故次辩之(真身无在下总显大意言无在者体相寂
寥离能所故无不在者体圆遍故故下经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
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亦尔遍一切法遍一切众生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
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又无在即体无不在即用体用无碍
故为真身此亦净名身子答天女意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也)摩竭提国
者通举说处此云无毒害以国法无刑戮
故表能化法或云遍聪慧聪慧之人遍其
国故表所化机阿兰若法者别举说场也
阿兰若者此云无諠诤即事静也法者所
證真理二障业苦諠杂斯尽也事理俱寂
故加法言菩提场者菩提云觉即能證大
智圆明究竟也场者證菩提之处也然事
处即天地之中王舍城之西二百里金刚
座上约法则万行皆是道场理智相会之
所故为表所说如所證故不移其处说之
音释¶ 第 13a 页
若圆融时处等并如前说(为表所说下释处所以表自心
中所證非是随宜故不移證处)。】

「始成正觉。」

【第三别明时分者前标一时未知何时故
今别显是初成佛时亦彰大师出现时也
此教胜故众教本故在于初时(三别明时分中分二
先蹑前生起双标二时谓说法时及成佛时)初言尚总几日之
初九会之文同此初不(初言尚总下次假问徵起此有二徵
一徵初远近二徵初通局)略为三解一约不坏前后相
说才成初七说前五会第二七日说十地
等第九一会乃在后时以祇园身子皆后
时故(略为三解下第三解释此上总标三义即为三别三解之中初之一解徵
初远近近在一念答初通局局初五会第二解在二七之后而通九会第三解取前
师即一念之初取后第二师通于九会初正明时分中明九会分为三时非总初也
以祗园身子等者出后时所以祗园在后者佛成道后在王舍城因长者为子娶妻
音释¶ 第 13b 页
至于此城闻佛𤼵心方造精舍故知在后身子等在后者案报恩经初度五人次度
耶舍门徒五十人次度优楼频螺门徒五百次度伽耶门人三百次度那提门人二
百次度鹙子门徒一百次度目连门徒一百合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十二游经初
成道第一年度五比丘第二年化迦叶兄弟三人第五年度身子目连五人者一拘
邻二頞鞞亦云马星跋提三摩诃男四十力迦叶五拘利太子二是母亲三是父亲
释曰既身子等在后今第九会有此等五百及祗园则在后矣)常恒之说
不妨后时虽能顿说有所表故初五信解
行愿最在初故故皆云不离道树第六会
因地證位居其次深故无不起菩提树言
法界极證最在于后故亦显二乘绝见闻
故虽异处别时亦不相离为寄秽土以显
净故须前后耳(常恒之说下第二遮伏难总有四难一云华严教旨
时处圆融要历三时岂通玄趣故此释云常恒之说说无息时后时不谈岂名常说
二有难云如来圆音顿演何要三节方尽幽微故此通云虽能顿演表法浅深故须
三节三有难云若表三节三七日中一七一节足得成表何要后时故此答云三七
音释¶ 第 14a 页
未有声闻不得显于不共之教故须后时故疏云亦显二乘绝见闻故四有难云处
历秽土时不相融岂顺华严圆融之旨故此答云正为融于异时及与秽土即一刹
那即是净故故疏云虽异处别时亦不相离等)若尔世亲那云初
七不说但思惟行因缘行耶世亲才见十
地即为论释或则未穷广文或则知见有
异未全剋定菩提流支意大同此(若尔世亲下即
第三会论文言思惟行因缘行者因谓自所得法缘谓所化之器欲将巳所證法为
众生说名为行因缘行故法华经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
所言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等是也彼思不得一乘机今思即得一乘机为异耳)。

二顺论释九会皆在二七日后二七非久
亦名始成。

三约实圆融释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
顿演七处九会无尽之文海印定中一时
印现(三约实圆融即贤首国师意)以应机出世机感即
应应即有时无非时失(以应机出现下次立理谓若机熟不
音释¶ 第 14b 页
应便为失人未熟而应虚心有待二俱失时)故祇园身子盖是
九世相收重会之言亦犹灯光涉入(故祗园身
子下三通妨难谓有问言若初成顿说初成未度身子等众何处得有五百罗汉故
今答云九世相[(冰-水+〡)*ㄆ]次有难云祗园身子等纵许九世相融一念一时何有重会前时
后时方有重故故今通云重会之言亦犹灯光涉入如点灯盏似有后有前𤼵光之
后光无前后而相涉入今重会义但似灯光一时之中不妨两会法则有重时不重
也)故法界放光亦见菩萨遍坐道场成正
觉故(故法界下四引文为證有三初引法界品文證是初成法界品内见坐道
场初成正觉明知法界同初会时)此经十地之初无二七
之言二七之言顺别机故(此经十地下次引十地经證无
二七故)故诸经论显初说时有多差别谓普
耀密迹二经第二七日即说三乘法华过
三七日方云说小四分律中六七兴显行
经七七五分八七智论五十个七日有云
与十二游经一年大同时既不定说亦不
音释¶ 第 15a 页
同皆根器所宜见闻有异(故谈经论下后会诸教时明二
七言非为楷定并随机故谓密迹三乘玄中已说普曜说十二因缘而三乘俱益十
二因缘通三乘故三乘既益明通说三法华过三七日者经云我始坐道场观𣗳亦
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初欲说一而无一机次念说权诸佛皆赞乃至云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
佛所说我亦随顺行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
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等时既不定下即成随宜)约佛赴
机无时不说望器无感未曾有说登地恒
见常说一味之经就佛而言无说不说若
摄方便皆一乘之印现差别耳无涯之说
不应局执故应总摄以为十重如前已辩
(约佛就机下会于权实劝令善知)上显时分次释成正觉
义约教不同。

小乘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身初圆名成
正觉是实非化(小乘已下别明五教一小乘三十四心者如婆沙八
音释¶ 第 15b 页
十二说俱舍根品云传说菩萨三十四心便成佛故言三十四心者见道一十六心
谓八忍八智离有顶贪有十八念谓断有顶惑有九无间九解脱道如是十八足前
十六成三十四一切菩萨决定先于无所有处已得离贪方入见道不复须断下地
烦恼唯断有顶一地之惑但三十四心一坐成佛五分法身初圆者即戒定慧解脱
解脱知见如十藏品是实非化者拣异大乘)大乘之中约化八
相示成约报十地行满四智创圆名曰始
成正觉(大乘之中下第二始教也)据实即古今情亡心
无初相名之曰始无念而照目之为正见
心常住称之曰觉始本无二目之为成(据实
下第三终教古今情亡即观行意但当无念为始成故心无初相即起信论云菩萨
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今疏离
其语用无念而照名之为正者若唯无念寂而失照若但照体照而失寂并称不正
正在双行见心常住称之曰觉即上所引起信论文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始本无二目之为成者起信云谓始觉同本觉无复始本之异名究竟觉即是成义)
约法身自觉圣智无成无不成(约法身下第四顿教
音释¶ 第 16a 页
意言无成无不成者经云譬如世界有成坏而其虚空不增减一切诸佛成菩提成
与不成无差别既无有成何有不成又体湛寂故曰无成不碍随缘故无不成即成
顿教意)若依此经以十佛法界之身云遍因
陀罗网无尽之时处念念初初为物而现
具足主伴摄三世间此初即摄无量劫之
初无际之初一成一切成无成无不成一
觉一切觉无觉无不觉言穷虑寂不坏假
名故云始成正觉如出现品及不思议法
品广显摄前诸说皆一乘之所现也(若依此经
下第五圆教言以十佛法界之身云者即成正觉等十佛义并如前言念念初初为
物而现者即体之应应无尽时生成即成念念机感念念成矣成既不已故曰初初
一成一切成者事事无碍故故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
成正觉故如来成即众生成矣况佛佛平等一切成佛又于一处成即一切处成故
十地中第十愿云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
毛端处皆悉示现等又云如于此处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如是佛身无去亦无来所
音释¶ 第 16b 页
有国土皆明现等无成不成义不异前一觉一切觉者若觉一法一法之中一切具
足无觉者远离觉所觉故无不觉者朗鉴在怀亦不存于不觉相故)第四别
显处严者然此下处主及众即三世间严
三中前二即如来依正众即净土辅翼不
空(第四别显处严中即如来依正者别显处严是依教主难思是正众海云集是
众而言辅翼不空者菩萨即十八圆满中辅翼圆满不空即眷属圆满谓净土中无
有四趣龙鬼等众是佛欲示净土不空故)今初器界严者即广
于前场之严显成前觉之妙异于馀经之
处于中四事各十种严明即染显净即为
四别第一地严地二树严第三宫殿严第
四师子座严然此诸严各具三释一约事
可知二表法谓地表心地法身树表菩提
宫殿表无住涅槃座表法空等三就因行
谓一以穷心地法身之因报得增上金刚
之地二以般若为因三以悲智相导为因
音释¶ 第 17a 页
四亦以法空为因然或一因行成一切严
或一切行成一严或一行成一严或一切
行成一切严以通融别纯杂无碍今但明
一行一严显所表故(然或一因下通难谓有问言因果圆融何
以就因各别所表故今释云实具四句为约所表故别属因耳然通别无碍)然
各摄无尽之德故四事皆有十句初总后
别今且就文各分为四。】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

【今初心地十句分四者初一总显地体二
四地相具德三四地上具严四一举因结
用今初标以坚固释以金刚诸教或云木
树草座多云座是金刚今全地金刚则权
实斯显彻华藏故广如彼品(彻华藏者以华藏世界海
大莲华地金刚所成故此依本经若依观佛三昧海经第二亦异常说而未尽源彼
云尔时菩提场地化以金刚满八十里其色正白不可具见此相现时菩萨眉间白
音释¶ 第 17b 页
毫相光端洁正直矗然东向长一丈五尺有十楞现释曰既有里[娄*殳]又言化以故非
极说)。】

「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
色相海无边显现。」

【次上妙下地相具德约因释者一宝轮者
一摄一切圆行致故二及众宝华开觉悦
他故三清净摩尼圆净明彻故以上三行
用严心地故结云以为严饰上皆形色四
即显色谓青黄等殊名诸色相种种重叠
深广如海互相映发等彼波澜或诸色俱
生或更相摄入含虚莹彻现势多端名无
边显现此由隐显自在定散无碍随机利
行之所致也。】

「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
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
音释¶ 第 18a 页
尽宝及众妙华分散于地宝树行列枝叶光
茂。」

【三摩尼下明地上严者一宝幢曲有五句
一摩尼为体二三光音明用四五网缨辩
饰就因行者降魔伏外为幢智光常照慈
音外悦愿行交罗戒香芬馥四摄周垂故
二摩尼雨宝表神通如意随机变现雨法
宝故三妙华散地亦多因行遍严心故四
宝树行列者德行建立故。】

「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

【四佛神力下举因结用佛力者出所因也
严具多门别说难尽故总云一切悉现或
于树中现或于上诸严具及地中现明一
一行中皆道场故(或于树中现者以上别中第四宝树行列故言
或诸严具及地中现者以是叹地尊胜故)。
初地严竟。】
音释¶ 第 18b 页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

【第二觉树严者即大智因感有十一句分
四初一总显高胜长耸迥露圆妙独出故
约因即智超数表为高本性不昧为显成
物具德曰殊更无二真为特约果树即菩
提(长耸等者谓长耸为高迥露释显圆妙释殊独出为特然案西域记长一百尺
即毕钵罗树)。】

「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
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
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燄与华间列。」

【二金刚下六句明体摄众德一身是金刚
金刚三昧本智因故正行成立为树身也
二干是琉璃本智发解内外明彻故三杂
宝枝条解随境差故四条假叶以为严智
资定而深照宝叶虽异共成一荫百千定
音释¶ 第 19a 页
门同归一寂自荫荫他也五宝华异色在
树分枝承光则色同于地布影表神通等
法依定有差俱承智光影现心地(表神通等法者
即净行品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六华虽不同果
皆如意无边行海同趣菩提若自利果成
内则含辉若身心湛寂外便发焰若触境
斯明若利他果立未熟则含辉解生佛相
已熟则发焰还流教光体如之行所成果
无异因之果故与华间列故下经云菩萨
妙法树生于直心地等(故下经云菩萨妙法树等者等取下
文云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
最上力为鸟垂阴覆三界释曰此五十九经所以引者意明表法皆有文据非是臆
说)。】

「其树周圆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摩
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音释¶ 第 19b 页

【三其树下三句明妙用自在展转成益初
依菩提智放教智光次依智光雨圆明法
宝后教成悲智即菩萨现前无心行成故
如云出(依菩提智等者菩提即是證智教谓差别之用乃至言教即教證二
道十地广明无心成行者陶隐君云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以知还凡举云义虽有
多种多明无心)。】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
种种法无有尽极。」

【四又以下一句举因结用谓佛力为因流
音演法以如如力则智演法音音还如性
故无尽极广多故无尽竖长故无穷无间
故称恒也。】

「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

【第三如来所处下明佛宫殿严十句分四
初一总明分量宫可覆育即是慈悲殿可
音释¶ 第 20a 页
朝宗所谓圆寂悲智相导若楼阁相依广
者无边法无外故博者不隘法内空故严
者庄饰具众相故丽者华美法义备故充
十方者称法性故。】

「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校。」

【二众色下二句体相圆备一体是摩尼积
德镕融之所成故二相严多种神通等法
悲寂用故。】

「诸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无
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以能出现诸佛
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如来自
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一切众生
居处屋宅皆于此中现其影像。」

【三诸庄严下六句妙用自在一众行发光
洒法如云云更多义至下当辩二光幢独
音释¶ 第 20b 页
出萃者聚也即承光聚影而成谓悲寂交
际承智起应降魔超出故三内容众海无
边菩萨即道场外者亦在其中即依中有
正亦果中有因即明涅槃众圣冥会(即明涅槃
等者无有一圣不證涅槃犹如百川皆归大海故肇公云恬焉而夷怕焉而忝九流
于是乎交归众圣于是乎冥会矣)四声光宝网网者为防
禽秽以益殿严犹大教网外防恶见内益
悲寂教皆圆妙以宝而成故能出佛智光
圆音妙说言不思议音略有四义一音声
繁广二所说难量三声即无声四一具一
切五出生果用即正报大用在此依中依
正混融参而不杂明依大涅槃能建大义
故曰出生六无染现染众生是正居处是
依染违性净不言出生妄无自体还依真
现(染违性净等者即通外难谓有问言涅槃既无不包染净同在其内何以果用
音释¶ 第 21a 页
即言出生居处屋宅不言出生故今释云染浮之法涅槃实包净则顺体染则违体
證会涅槃方有大用故曰出生染既违净非此出矣而体不离故云依现耳)。】

「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

【四又以下举因显广谓德广难陈故今总
结由佛力故一念顿包事理染净一切法
界况多念耶然上充遍十方即通局无碍
集菩萨众出佛神通即摄入无碍现生舍
宅即染净无碍悉包法界广狭无碍一念
即能延促无碍又集菩萨因果无碍出佛
神通依正无碍十种宫殿此应说之(然上充遍
者上直消经文此下会成无碍十种宫殿者亦约表法之宫殿耳亦同上文妙法树
矣即五十四经经云佛子菩萨有十种宫殿何等为十所谓菩提心是菩萨宫殿恒
不忘失故十善业道福德智慧是菩萨宫殿教化欲界众生故四梵住是菩萨宫殿
教化色界众生故生净居天是菩萨宫殿一切烦恼不能染故生无色界是菩萨宫
殿令诸众生离难处故生杂染世界是菩萨宫殿令诸众生断烦恼故现处内宫妻
音释¶ 第 21b 页
子眷属是菩萨宫殿成就往昔同行众生故现居轮王护世释梵是菩萨宫殿为调
伏自在心众生故一切菩萨行游戏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萨宫殿善游戏诸禅定解
脱三昧智慧故一切佛所授无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顶记是菩萨宫殿住十力庄严
作一切法自在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灌顶一切世间神力自在)。】

「其师子座高广妙好。」

【第四其师子下师子座严十句分四初一
总显形胜师子座者人中师子处之又说
无畏之法故得法空者何所畏哉空乃高
而无上深不可测广而无外边不可穷妙
乃即事而真好谓具德无缺(空乃高而无上者疏有三
义释师子座令唯约表法释高广妙好事则可知下多就表)。】

「摩尼为台莲华为网清净妙宝以为其轮众
色杂华而作璎珞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
物像备体庄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

【二摩尼下六句体德圆备一座台摩尼即
音释¶ 第 22a 页
处正中正可依处摩尼随映有差法空随
缘成异中道妙理正是可依二周座华网
即外相无染交映本空三净宝为轮轮谓
台之处中周匝轮围即具德周遍四华缨
周垂诸觉诸通垂化周摄(诸觉诸通者净名云觉意净妙
华净行品云神通等法如华开敷)五宝严填饰堂等略举
凡诸总包无处不严故云备体显于法空
全收万像无事非理故六宝树间饰间上
物像也即菩萨妙法树随化分枝随因感
果并依无相义曰周回凡圣相资名为间
列(即菩萨等者释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菩萨妙法树即前文所引前云方便为枝
干今以权实为枝随树不同分枝差别随枝有华各各成果随因有异感果不同并
依无相不离法空之座)。】

「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
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
音释¶ 第 22b 页

【三摩尼光下二句妙用广大一净宝出光
如云涉入法空亦尔一一智中知一切法
一一法体显一切智为互照也(一一智中者如一实
智知遍法界理一权权智穷事无边法界别事无不知也一一法体者如于一尘能
显实智权智道中智證智教智无边智门)二主伴宝用互相发
挥谓佛化摩尼能作佛事智论云轮王宝
珠但随人意能雨宝物天宝堪能随天使
令佛宝十方能作佛事菩萨宝珠亦能分
作(智度论者即第十二论说宝有三种人宝天宝菩萨宝人宝力少唯有清净光
色除毒除鬼除闇亦除饥渴寒热种种苦事天宝亦大亦胜常随逐天身可使令可
共语轻而不重菩萨宝胜于天宝兼能有人天宝用又能令一切众生知死此生彼
因缘本末譬如明镜见其面像)如文殊师利冠中毗楞伽
宝珠十方诸佛于中显现今菩萨髻珠即
是其类下文云集菩萨髻珠亦尔(如文殊师利者
即文殊般泥洹经说文殊身如紫金山等其文殊冠毗楞伽宝之所严饰有五百种
音释¶ 第 23a 页
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诸天龙宫世间众生所希见事皆于中现)用此严
座者凡初成佛皆一切诸佛现形灌顶一
切菩萨亲授敬养故因果宝珠俱来莹烛
如来从果起用故云化现理圆解满义曰
珠王菩萨心顶智照圆净故曰髻中妙宝
寂照照寂皆莹净照烛(用此严座下出严所以言寂照照寂
者准璎珞经妙觉方称寂照等觉照寂今菩萨宝义同照寂如来宝珠即当寂照)。】

「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
音遐畅无处不及。」

【四复以下一句佛加广演佛境如空故云
广大有感斯至为无不及显教皆从法空
所流是故所流还周法界非智不显故云
佛力(佛境如空者即问明品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
所入显教皆从下上就事说此下约表无有一法不从法界流无有一法不归于法
界故从座流还周法界)显处严竟。】
音释¶ 第 23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一之一

** 音释

阿兰若
(梵语也此云闲静处若音惹)

(女力切凝入声)

(乳演切然
上声柔也)。

(胡得切音劾)

(仓甸切切也)

(音求)
数数
(生角切音
朔频也)。

(许元切哗也)

(尼辄切音捻)

(昌六切音触高起也)


(荀勇切)

(居案切与干同木旁生者为枝正出为干)

(于禁切芘也)


(萃秦醉切聚也)

(词夜切台上有屋曰榭)

(七计切阶甃也)

(音计
绾发也)。

(因九切音有)

(萦定切洁也)
遐畅
(遐何加切远也畅尺
亮切通也)。
音释¶ 第 24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一之二 困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

【第五尔时世尊下明教主难思前但云佛
未显是何身佛又但云始成正觉未知成
相云何故今显之(教主难思疏文有二先彰大意亦二先蹑前徵
起对前二文一对标主二对别明时分)谓具十种深广功德
即是遮那十种无尽法界身云遍于法界
成正觉也非权应身(谓具十种深广下总答初答前佛后遍于
法界成正觉者答其成相)文分为二先总后别今初总
办即菩提身具无尽德为世所尊座相现
时身即安处智处诸法无前后故于一切
法示所觉境即二谛三谛无尽法也成最
正觉示能觉智开悟称觉离倒为正至极
音释¶ 第 24b 页
名最获得名成此当相解(初总辩疏文有三初当相以辩
即菩提身总示所属具无尽下释世尊次座相下释尔时次于一下牒释馀文开悟
称觉者二谛中道理本湛然妄惑所翳久迷不见今二障既寂若云卷长空故名为
开了了分明若晴天廓彻故名为悟悟即觉悟如睡梦觉开即开𤼵如莲华开)若
拣别者凡夫倒惑佛觉重昏二乘虽觉不
名为正但知法有未知法空但悟我空未
知我有有厌生死空该涅槃颠倒未除岂
得称正设许称正亦未名最菩萨虽正有
上有修不得称最设位极称最亦未得名
成(若拣别者下第二寄对以释仍含二意一对凡名觉对小名正对因名最对位
极名成二者对凡名觉对邪名正对小名最对因名成一时双牒如文思之但悟我
空未知我有者谓敝体与菩萨相反二乘知我空法有菩萨知法空我有然二乘所
空之我菩萨亦空谓是我执若无我法中有真我菩萨知有二乘不知若但约二空
了我空与菩萨同不了法空与菩萨异有厌生死空该涅槃者此出上空有之过由
谓法有故厌生死不如菩萨了生死之本空无可厌故净名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
音释¶ 第 25a 页
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又宝
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
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二乘不能
如是解故故厌生死空该涅槃者即涅槃经意涅槃云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谓大
涅槃今二乘谓生死却为不空以涅槃无馀永寂却是于空故云空该涅槃颠倒未
除者倒有八种外道谓世间为常乐我净为四颠倒二乘永寂计为涅槃则无常乐
我净复为四颠倒若谓世间无常乐我净涅槃乃有常乐我净则名八行皆非颠倒
是则二乘但有无常乐我净之四倒此约与之若夺二乘二乘既不能知涅槃常乐
我净则于无常乐我净亦不如实知以其漫该如虫食木偶成字故况不了生死实
性即是涅槃要离八倒故云颠倒未除岂得称正馀如涅槃四倒品说设许称正亦
未名最者此对邪名正对小名最以上与之能知我空异乎外道故得名正不能双
觉二空及不空义故不名最菩萨虽正下亦有二意初对二乘不名正义今对菩萨
方得名正有上者上有佛故有修者未绝学故设位极下对上二乘得名正义则菩
萨许得最名但未成故佛方成耳)我佛独能故云成最正
觉谓如量如理了了究竟已出微细所知
音释¶ 第 25b 页
障故(我佛独能下第三结归就佛具有成最正觉四字之义谓如量下对上所
觉境中以释觉义如量觉俗如理觉真三谛中道亦如理摄亦是合上二智觉于中
道了了究竟拣异菩萨故涅槃云十住菩萨见不了了唯佛世尊名为了了故阇王
云了了见佛性犹如文殊等巳出微细下释上了了究竟之言障有三种一现行二
种子三习气习气种子名为微细佛已尽故然二障习气通障菩提及大涅槃若就
别说断烦𢙉障显于涅槃今成正觉略言所知耳)。】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

【后智入下第二别中分二初总科二别释
即约十德别显十身文即分十一三业普
周二威势超胜三福德深广四随意受生
五相好周圆六愿身演法七化身自在八
法身弥纶九智身穷性相之源十力持身
持自他依正今初即别显菩提身之相也
以成菩提时得无量清净三轮故文中分
二先法后喻法中三先意次身后语(一三业普
音释¶ 第 26a 页
周者十中后五全十身名前五无有身言而义具之一即菩提身前总中巳示二即
威势身三福德身四意生身五相好庄严身)今初意业即释上
成正觉前云于一切法此云三世乃横竖
影略耳智入平等是正觉成也智即二智
三智四智无障碍智。

二智者即如理如量也此复有二一以如
量智达俗名入三世以如理智證真名悉
平等故佛地论云以二智觉二谛是也二
者證差别性即无差别故三世即平等瑜
伽云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等正觉(二智者下
一释二智二释三智三释无障碍智四释四智以无障碍智约义即圆故列在后因
三谛成故释居前一如量智者然入有二义一达二證故以达入俗以證入真然二
智相者摄论云如人初开目是名加行智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复开眼后
得智亦尔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于中现色像后得智亦尔如其胜义者證第二
义上则二智别觉二境则三世为俗平等为真今觉俗即真是故三世即是平等胜
音释¶ 第 26b 页
义是真诸法是俗今以真智而觉于俗故令诸法即真胜义以其性相非一异故)
言三智者即俗智真智中道智也此亦二
义一真俗互泯双遮辩中则三世平等二
相两亡方为智入二真俗虽即而不坏相
即双照明中此二觉三谛之境(一真俗互泯者俗即
真故非俗真即俗故非真非真非俗即是中道三世即平等故非三世平等即三世
故非平等为两亡也二真俗虽即而不坏相者谓即有之空方是真空即空之有方
为妙有空有不二两相历然如波即水而恒动水即波而恒湿故云双照此二觉下
结成在境为一谛而三谛在心为一观而三观在果为一智而三智如一圆珠珠相
喻有珠净喻空圆明喻中三无前后此喻一谛而三谛若以明镜照之珠上三义一
时顿现即喻一观而三观若就镜中观珠珠之与镜非一非异则喻心境二而不二
为真觉也)境既双泯而双现智亦寂照而双流
为无障碍智觉无障碍境为正觉也(境既双泯
下第三仍前三智释无障碍智谓合前二种中道为无障碍然前三智圆融已为无
碍而未明遮照无碍故复双融明无障碍然双泯即前双遮双现即前双照若境双
音释¶ 第 27a 页
泯则无心于真俗为寂也若境双现则心权实双鉴为照故云智亦寂照而双流二
种中道既无障碍一种二谛居然相融)言四智者即圆镜等
四智也通缘三世境故并入三世(通缘三世下二
会释然四智广义次下喻中广引论释今此但取其中同义言通缘三世者四智皆
缘三世之境果位八识相应之智皆缘三世故云并入三世下释平等)言平
等者镜智离分别故依持平等(言镜智离分别等者
论云此智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故云离诸分别又云纯净圆德现种
依持故云依持平等意云虽言现行功德之依种子功德之持由无分别故得平等)
平等性智證平等性故(平等性智者论云谓此心品观一切
法自他有情皆悉平等即是所观平等故云證平等性)妙观察智观
察平等(妙观察智者论云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此即明
平等能遍观一切诸法故云观察平等)成所作智普利平等
(成所作智者论云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此
即普利之义不拣怨亲岂非平等)四智圆融一句摄尽下
身语等皆是四智之所发现(四智圆融下即叹胜也下
音释¶ 第 27b 页
身语等者明此中用四智之意以观下文佛德与唯识论释四智同故云皆是四智
之显现所以总中宜用四智释也)四智圆融无二性故修
生本有非一异故不失经宗(四智圆融下第三解妨谓
有难云四智菩提有为无漏非我经宗何得参杂释此玄旨故今通云四智菩提性
相二宗皆具有之但义小异耳用之无真谓圆融无二是其一义故彼宗说四不得
相杂今明一智使具四智故下出现以四宝珠喻其四智(补)经云复次佛子譬如大
海有四宝珠具无量德能生海内一切珍宝若大海中无此宝珠乃至一宝亦不可
得何等为四一名积集宝二名无尽藏三名远离炽然四名具足庄严佛子此四宝
珠一切凡夫诸天龙神等悉不得见何以故娑竭罗龙王以此宝珠端严方正置于
宫中深密处故佛子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亦复如是于中有四大智宝珠具足
无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众生声闻独觉学无学位及诸菩萨智慧之宝何等
为四所谓无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宝(一大圆镜智离诸分别名无染著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巧方便故)善
分别有为无为法大智慧宝(二平等性智观一切法有为无为自他境相名巧方便利他平等名善分别)分别说无量法
而不坏法性大智慧宝(三妙观察智此智善观察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故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无量法者即摄观无尽总持定门而言说
者雨大法雨断一切疑)知时非时未曾误失大智慧宝(四成所作智知机知时作所应作故)若诸如来大智海中
音释¶ 第 28a 页
无此四宝有一众生得入大乘终无是处此四智宝薄福众生所不能见何以故置
于如来深密藏故(自经云至此藏无方册补以有利益故姑存之)其一一智皆云平均正直端洁妙好即四
智之德故况同一性居然融通言修生本有者是第二意不同彼宗彼宗四智修生
涅槃本有今即四智是本觉智修生之四非别有体如金成像金像不殊故)然
上能觉即成上菩提就其所觉即法身也
理智无二为真法身(然上能觉下第三总结所以结者欲明一
菩提身巳具法报二身况具下九)。
初意业竟。】

「其身充满一切世间。」

【二其身下身业也通三世间故云一切此
正觉身以是十身之总故此其身通于三
身十身无不充满(初总明身业且寄一身以明下明摄十以为三
故)法身普遍世所同依故智身證理如理
遍故色身无碍亦同理遍(法身下明法身本体周遍智身
修成如体而遍色身即体之用遍法身如虚空遍智身如日光遍色身如日影遍)
并是圆遍而非分遍谓一切世间一一纤
音释¶ 第 28b 页
尘等处佛皆圆满总看亦现别看亦现(并是
圆遍下别示遍相三身皆如下说故云并是言并是圆遍者若大若小皆圆满故非
分遍者非是分析散布令遍谓一切下示圆遍相纤尘亦圆粗则可了总看亦现者
遍法界内唯一佛佛身充满于法界故别看亦现者则向一一国土一一尘中皆见
全身故下经云如于此处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如是佛身无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
明现是也又总别看者总则一身处处皆有别则支分眼耳鼻等各遍法界故现相
品云佛眼云何无有量耳鼻舌身亦复然)又国土等即是我身
土等体外无别我故我即土等我之体外
无土等故馀一一身互望融摄犹多灯光
各互相遍(又国土下二圆融总摄遍谓前明能遍三身非所遍土今明能
遍即是所遍能所互融故又明一一身相融和杂遍故又上约佛身上十身谓菩提
愿化力庄严等今明三世间无碍之十身谓国土众生等故十身相作千何不融故
云犹如灯光经云譬如𡨋室百千灯一一灯光遍室内诸佛身智亦复然)。
二身
业竟。】

「其音普顺十方国土。」
音释¶ 第 29a 页

【三其音下语业也顺有三义一顺异类言
音经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
馀故二顺所宜说法如来于一语言中演
说无边契经海故三则顺遍佛以一妙音
周闻十方国故。】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又
如虚空普遍一切于诸国土平等随入。」

【二譬如下喻显通喻三业然佛三业非喻
能喻唯虚空真如略可显示更以馀喻便
为谤佛(二喻此下总明大意然佛三业非喻能喻者八十卷末云三界有无
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喻譬如山林鸟兽等无有依空而住者虚空真如及实际涅
槃法性寂灭等唯有如是真实法可以显示于如来即其文也又佛地论第四云如
契经言乃至所有施设譬喻喻诸如来所有功德一切皆是谤诸如来唯除一喻所
谓虚空可喻如来戒等无量功德同虚空故)然虚空喻有同不
同故下经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妙
音释¶ 第 29b 页
法所圆满等此显不同今分取同义同义
多种如下十忍品(然虚空等者上两句标下释二相先释不同即
第五回向之文此明佛有自利之德不同虚空不能自利而言等者等取次下经文
云于一切处令诸众生积集善根悉充足故此明如来有利他之德不同虚空今分
取同下二释同义但是分同同义多种如下十忍品者即第十如空忍经云佛子此
菩萨了一切法界犹如虚空以无相故一切世界犹如虚空以无起故一切法犹如
虚空以无二故一切众生行犹如虚空无所行故一切佛犹如虚空无分别故一切
佛力犹如虚空无差别故一切禅定犹如虚空三际平等故所说一切法犹如虚空
不可言说故一切佛身犹如虚空无著无碍故释曰上所引文若取总通无相无起
等皆是虚空多义若取别相唯取无分别无差别无著无碍以喻于佛佛力佛身故
又彼忍下文云譬如虚空一切法依不生不没又云不可破坏又云一切世间之所
依止而无所依又云无生无灭能持一切世间生灭又云无方无隅而能显现一切
方隅又云非行非住而能示现种种威仪又云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现种种诸色又
云非久非近而能久住现一切物又云非净非秽不离净秽又云一切世间皆现其
前非现一切世间之前又云普入一切而无边际等皆喻菩提经具有合今略不引
音释¶ 第 30a 页
例喻于佛亦具上诸义以十忍位是等觉故故可同佛)今有二喻开
成四义一含摄喻兼无分别义二普遍喻
兼遍入义以此四喻喻意业者下经云佛
智广大同虚空故此总喻也(以此四喻下喻其所喻别
喻三业即为三段古人唯将前喻喻于意业后喻身语普遍喻身随入喻语今并喻
三业但引文證居然可知初引经总释下经等者通于二智四智然下三句云普遍
一切众生心悉了世间诸妄想不起种种异分别了世妄想即是量智不起分别即
是理智而今但取广大同空则二四皆广故云总也)量智包含而普
遍理智无分别而證入(量智包含下初喻二智取前喻中包
含之义及后喻中普遍之义以斯二义并喻量智量智知差别故似包含义无法不
知是普遍义理智无分别者中前喻无分别义后喻平等随入义总取二义以喻理
智理智即无分别智方能證入真如故)又大圆镜智纯净圆
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即含摄
义(又大圆镜智下二以二喻喻四智于中先引唯识證包含义后引当经双證二
义今初唯识第十云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
音释¶ 第 30b 页
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
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释曰纯者无杂净者离染圆者满义现
种依持者现行功德之依种子功德之持能现能生身土三智之影馀文可知)下
经云菩提智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
而无所现无所现言无有分别(下经云下第二引当
经双證二义经云譬如大海普能印现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说以
为大海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而无所现无所现言无有
分别者上现心欲等即證含摄义今證无分别义然唯识镜智亦有无分别义前疏
总中巳引用故故今略之然无所现有其二义一所现空二无心现今取后义)平
等性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亦
无分别无分别言显无差别(平等性智者疏二先引唯
识论云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皆悉平等大慈悲等
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形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
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释曰由昔因中执有我故自他差别今我执既无故
皆平等随十地有情所乐由无住涅槃所立此识恒共悲智相应一味无漏亦无分
音释¶ 第 31a 页
别者彼论无有无分别言今言亦无分别乃有二意一依唯识四智通缘真如境故
是无分别二者约境无差别故名无分别今初论云大圆镜智缘真如故是无分别
缘馀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馀三分二准此
应知释曰准此论文四智各通二智并通真俗今且从增胜二喻各配二智无分别
下即第二意然所观二境无分别故能观之智亦无分别故无分别言显无差别此
显平等性智无分别义与镜智不同镜智无分别若明镜之无心平等性智无分别
如日合空空无异相故名无差别谓不分别差别相故故摄论第八云应知一切法
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故下经云于一切义
无所观察等(故下经者二引当经即出现品菩提相中经云佛子如来
成正觉时于一切义无所观察而言等者等取馀经云于法平等无有疑惑无二无
相无行无止无量无际远离二边住于中道出过一切文字言说释曰无所观察證
大圆镜无分别义于法平等下證平等性无分别义馀义兼具)是以太虚
含众像众像不能含太虚太虚不分别众
像众像乃差别太虚以况我法不能容佛
智佛智乃能容我法有我法者分别如来
音释¶ 第 31b 页
是如来者不分别我法。

二普遍喻中妙观察智无不遍知即普遍
义成所作智曲成无遗即随入义(二普遍喻下第
二以第二喻喻妙观察智及成所作智疏文有四一引唯识言妙观察者论云三妙
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
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境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
诸有情皆获利乐释曰神用无方称之曰妙缘自共相名为观察自即色心等别共
即同无常等又摄论云圆成实性为共相依他起性为自相言摄观者摄即藏义观
即观察六度道品为功德宝诸神通等为作用差别既观有情自相共相等明无不
遍知也成所作智等者论云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
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释曰既云种种三业成所作事
岂非委曲成就于物无所遗漏此言即周易系辞云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
物而不遗注云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曲成者乘变以应物不系一方者
也则物宜得所矣此说易之德今借况佛之德耳唯识论结云如是四智相应心品
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
音释¶ 第 32a 页
一切有为功德皆尽会二宗义巳如上说)又下经云佛智广大
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此即智体遍悉
了世间诸妄想此约智用遍又云得一切
法界量等心此约證遍智性全同于色性
故此约理遍(又下经云下于中先释普遍有四种遍一约智体遍二约
智用遍此二即第八十经已如前引三约契證遍心与境𡨋即出现品菩提章文四
约理遍者即义引起信论云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答即此
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性故色体无形说
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性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
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
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释曰此文亦可證下身遍今但取其二性不异之义以明
智性之遍上言智体以智为体今是理性与前悬隔)云何遍入不坏
能所有證知故故下经云世间诸国土一
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云何下二
释随入不坏能所者由前普遍之言有其二义一有能所遍二无能所遍谓约体遍
音释¶ 第 32b 页
众生却是智中物故若约理遍所遍全是能遍体故则能所不二故今此义不坏能
所所證能證二相容差故下经云下引證即问明品佛境甚深中答佛境入文然彼
中意入有二义一者色身入二者智身入今取智入身入可见智入唯智能知故云
非彼所能见)由随于如即入无所入故云平等
(由随于如下释平等入言此乃义引净名目连章云法随于如无所随故谓若有所
随所随则在能随之外能随之法乃在所随如外所随之如不遍能随由无所随当
体如矣若约观行随如之心不生真顺如矣问明亦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
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即其义也)是以虚空遍入国土国
土不遍入虚空有国土处必有虚空有虚
空处或无国土虚空之于国土平等随入
国土之于虚空自有彼此。

虚空可喻佛智国土可喻三世三世有处
佛智必在其中佛智知处三世或无其体
(三世有处要者佛智通达染净无碍一念普观无量劫故佛智无不遍知如来定慧
无边际故前观无始后无终故言佛知知处三世或无其体者谓真如实际涅槃法
音释¶ 第 33a 页
性是佛智證彼无三世故)佛智之于三世平等随入三
世之于佛智自有始终。

此犹约不二而二说耳若二而不二国土
虚空三世佛智同一性故皆互相入举一
全[(冰-水+〡)*ㄆ](此犹下四总结难思初明其随入由上随入之言约不坏能所故云不二
而二说耳则喻中虚空为能入国土为所入法中佛智为能入三世为所入所入不
得为能入今皆互相入则国土亦入虚空三世亦入佛智故云举一全[(冰-水+〡)*ㄆ])普遍
亦然(普遍亦然者二例普遍也上但佛智遍三世今明三世亦遍佛智)
世间圆融则言思道断故名佛智为不思
议也(三世间者兼结上来包含之义及无分别悉皆圆融故云不可思议)
以二喻喻身业者一毛尚容法界全分必
含众像(次以二喻喻身业即第二段亦具四义初义引经文举况以释含摄
之义故云一毛尚容法界全分必含众像世界成就品云一毛孔内难思刹等微尘
数种种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众会中宣妙法出现品云如人持尺量虚空复有随
行计其数虚空边际不可得佛一毛孔无涯限次下文云一一毛端悉能含受一切
音释¶ 第 33b 页
世界而无障碍皆毛含法界义也)出现身业第二喻云譬
如虚空宽广非色而能显现一切诸色而
彼虚空无有分别亦无戏论合云如来身
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诸善根业皆得成就
即含摄义而如来身无有分别即第二义
(出现身业下引此一喻證前含摄兼无分别但合文未具具云如来身亦复如是以
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众生世出世间诸善根业皆得成就而如来身无有分别
亦无戏论何以故从本已来一切执著一切戏论皆永断故对文可知)佛身
充满于法界即普遍义(佛身充满者即现相品下三句云普
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此四句皆普遍义今但用初句
足已为證)又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
非至非不至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法
一切国土等即普遍义(又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等者引此
一文亦證二义谓普遍随入二喻喻中次释经云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合中略引具
云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
音释¶ 第 34a 页
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今但略引足證遍义)亦非至非不至
即平等随入义(亦非至非不至等者谓无身故非至非至即平等非
不至即不碍至是随入义)次以四义喻语业者如来于
一语言中具一切语言故(次以四义喻语业者即第三段
如次證四义言如来于一语言中具一切语言故者即證含摄义亦是义引即出现
语业中第四善口天女喻合云当知如来亦复如是于一音中出无量声随诸众生
心乐差别皆悉遍至悉令得解释曰据其末句可證遍至今但取前即含摄义又妙
严品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亦即含摄义也)舍支天鼓
无心出故(舍支天鼓者即證第二无分别义此有二喻一舍支者即十忍
品如响忍云如帝释夫人阿修罗女名目舍支于一音中出百千种音亦不心念令
如是出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无分别界成就善巧随类之音于无边世界中恒
转法轮天鼓即出现语业第三天鼓觉悟喻结云佛子彼天鼓音无主无作无起无
灭而能利益无量众生下法合竟结云而如来音不住方所无有言说即无心出义
又如随好品天鼓为诸地狱天子说法云诸天子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
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我不著我所即无心义故诸论皆云佛身如摩
音释¶ 第 34b 页
尼珠无心现色佛已如天鼓无心出声皆无分别义)如来音声无不
至故(如来音声无下亦出现语业第一相云应知如来音声遍至普遍无量诸
音声故此證第三普遍义)应知如来音声无断绝普入
法界故(应知如来音声下此全證平等随入之义以普入故法界平等故)
又云如来音声无邪曲即平等义随其信
解令欢喜故即随入义(又云如来下引于二文别證平等随
入二义彼文具云应知如来音声无邪曲法界所生故言随其信解令欢喜者具云
应知如来音声随其心乐皆令欢喜说法明了故上来四文皆出现语业)以空
一喻遍喻三业故云正觉得无量清净三
轮明文昭然非是穿凿菩提身竟(以空下一喻下
三结示有归谓既明文具有故应不可唯以初喻喻智后喻喻身语也)。
初三
业普周竟。】

「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
日轮出照明世界。」

【第二身恒下威势身超胜谓随诸有情所
音释¶ 第 35a 页
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无不周遍(谓随
诸下即唯识论平等性智之用谓以由身明义此当他受用身虽语于土意正取身
唯识第十云一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
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广大法乐释曰彼唯净土
今十身圆融染净交彻与彼小异耳)言一切道场者略有十
种一智身遍坐法性道场二法身非坐而
坐道场三法门身安坐万行道场四幻化
身安坐水月道场此四义便故来(言一切道场下
牒经别释上就别义配受用身为顺法相此中据实故说十身皆坐道场而言此四
义便故来者为顺十身别故若将十身配十二场初二可知三即福德身愿身相好
庄严身以福德云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是万行故愿是众行之本以行填愿方能遍
周故相好庄严由行成故故十佛中名业报佛由万行业报得相好故如云不可思
议大劫海供养一切诸如来普以功德施群生是故端严最无比等皆约因成相好
也然法门之言是天台依智论立名即功德法身四幻化身即化身意生身力持身
此三皆属化身摄故菩提身总亦此化身摄此四具九兼后威势即十身具矣上约
音释¶ 第 35b 页
别说既十身圆融随举一身即已具一坐一道场即坐十类今就相显故说不同耳
已知十身坐处次当别释坐义一智身遍坐法性道场者法性是所證以能證智安
处理故二法身等者法身既无能所故曰非坐非坐之坐湛然安住名坐道场三法
门身等者即净名经光严童子章云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
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
我即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
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
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
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广说乃至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
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释曰光严谓事道
场故问道场何者是净名以法表示故万行为得道之处即是道场故曰法门身坐
万行道场耳四幻化身安坐木月道场名涅槃云吾今此身是幻身则所得道之处
如水中月故昔人云修习空华万行安坐水月道场降伏镜像天魔證成梦中佛果
意云若因若果皆从缘生如幻梦故)若正约威势身略辨六
音释¶ 第 36a 页
类道场一遍一切同类世界道场如名号
品等说二一切异类世界谓树形等如世
界成就品三一切世界种中四一切世界
海中并如华藏说五一切微尘中文云如
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如是等六刹
尘帝网无尽道场并前十种故云一切(若正
约威势下别辩十身之一坐六类道场但自狭之宽威势既通变化他受用身故约
诸刹渐宽周遍法界乃至重重如名号品等者等取四圣谛光明觉品及升忉利天
宫品谓遍法界虚空界皆有百亿四天下等一类相似佛皆遍故已如前引其名号
四谛皆先列百亿后结周遍皆有百亿十千名等故知皆是同类界也下之五类至
下当见)言菩萨众中威光赫弈者正显威势
超胜胜于胜者故独言菩萨非不超馀如
日轮出照明世界约喻以显映山出没无
隐显故处处全现无异体故喻遍坐道场
(言菩萨众中等者即以此文显是威势身也映蔽菩萨故映山出没者谓映山出没
音释¶ 第 36b 页
如化身坐道场无隐显者即法身坐道场处处全现下即报身坐道场以即应即真
故随处即全皆无异体)大明流空馀辉掩耀赫日之
照难究其涯喻彼威光超映菩萨菩萨不
能测也(大明流空下正释威势大明即日馀辉谓星月等日喻如来月喻菩
萨星喻馀众正取映夺是威势义兼菩萨不测亦威势义赫日之照等者即夜摩会
胜林菩萨偈云譬如孟夏月空净无云翳赫日扬光辉十方靡不充其光无限量无
有能测知有目斯尚然何况盲𡨋者诸佛亦如是功德无边际不可思议劫莫能分
别知)既云照世则终益生盲先照高山独言
菩萨(既云照世下通妨谓有问言既十身圆融则普应一切何为唯处菩萨众
耶故义取喻中如日轮出之言则无所不益故云终益生盲)。】

「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

【第三三世下福德身深广三世佛德昔皆
遍学今三际已断垢习斯亡故众福皆净
(今三际已断者此下释清净义若有三世相福非清净称法界修故无三际谓不从
前际来非向后际去不于现在住法身巳净为断三际福岂可量万行之上垢习斯
音释¶ 第 37a 页
亡故云清净谓恒沙烦恼皆已尽故)。】

「而恒示生诸佛国土。」

【第四而恒下随意受生一随他意处处受
生二随自意能无不生谓慈悲般若恒共
相应感而遂通穷未来际(四即意生身然意生有二义一
者是喻犹如意去速疾无碍故二者是法自有二义一随自意二随他意总谓随意
速疾而成故谓慈悲般若等者此即唯识平等性智之用下配属于化身略举一相
实则此身亦通他受用随十地菩萨意所生故又悲智相导通化用故化身即是无
住涅槃之大用故感而遂通者即周易系辞云夫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
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注曰至神者寂然而无不应斯盖功
用之母象数之所由生意明亡象方能制象遗数方能极数非动方能应动彼取易
之虚无无动故能无不动今借此言以况如来内体圆寂外应群生蹑上众福巳净
之体寂便言而恒示生故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法身无生无所不生耳)。】

「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周法界等无差别。」

【第五无边色下相好庄严身色无尽故名
音释¶ 第 37b 页
色无边十莲华藏微尘数相名相无边而
皆称真则一一无边诸相随好放光常光
皆称法界故云圆满广处狭处皆圆现故
名无差别。】

「演一切法如布大云。」

【第六演一切法下即愿身演法谓雨大法
雨断一切疑故下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
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初标示大意谓
雨大法雨断一切疑即引唯识妙观察智之文别成此义)然经二句上
法下喻文含多意一云喻于身雨为说法
法喻影略又先兴慈云后霔法雨一云一
雨所润不同亦随物机宜云雨各异掩尘
蔽日普覆无心等(三牒经委释总有五意一云喻法身雨喻说法
法喻影略者出现语业第十娑竭罗龙王降雨喻中广说诸处云色不同雨亦各别
合中云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法王亦复如是欲以正法教化众生先布身云弥
音释¶ 第 38a 页
覆法界随其所欲为现不同所谓或为众生现意生身云或为众生现化身云或现
力持身云色身云相好身云福德身云智慧身云诸力不可坏身云无畏身云法界
身云皆有或为众生现言次云此相现已一切众生身之与心皆得清凉然后从如
来大法身云大慈悲云大不思议云雨不思议广大法雨令一切众生身心清净所
谓为坐菩提场菩萨雨大法雨名法界无差别等故知云为现身雨为说法言法喻
影略者法中但有法说喻中但有兴云故若具应云广现化身演一切法如布大云
雨大法雨又先兴慈云等者亦即上出现所引之文一云一雨等者即法华药草喻
品云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
有差别喻也合云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
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释曰上即合云次云如来于时观是
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释曰
上即合雨何以知是一耶次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
竟至于一切种智即一云一雨之义偈云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
亦一云一雨所润不同下云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
畅斯义乃至云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
音释¶ 第 38b 页
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等皆一云一雨所润不同
也亦随物机等者亦出现意上引法华云雨则一所润不同喻佛身说法曾无有差
异在于物今明佛能具异谓现十身云降十法雨如娑竭罗龙王兴云或阎浮檀金
光明色或毗琉璃光明色或白银光明色或玻璃光明色等即云不同次云所谓于
大海中雨清净水名无断绝于他化自在天雨箫笛等种种乐音名为美妙等即雨
不同也故云云雨各异掩尘蔽日等者即十地经及法华意法云地云佛子此地菩
萨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
身周旋往返于一念顷普遍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演说大法摧伏
魔怨复过此数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随诸众生心之所乐霔甘
露雨灭除一切众惑尘𦦨是故此地名为法云释曰此即掩尘及普覆义无心之义
乃是通说即出现云复次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龙王名大庄严于大海中降雨之时
或降十种庄严雨或百或千或百千种庄严雨佛子水无分别但以龙王不思议力
令其庄严乃至百千无量差别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为诸众生说法之时或以
十种差别音说或百或千或以百千或以八万四千音声说八万四千种行乃至或
以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音声各别说法令其闻者皆生欢喜如来音声无所分别但
音释¶ 第 39a 页
以诸佛甚深法界圆满清净能随众生根之所宜出种种言音皆令欢喜等即无心
义即娑竭兴云喻中亦云虽彼龙王其心平等无有彼此但以众生善根异故而有
差别亦是无心之义法华亦云我无贪著亦无限碍又云等雨法雨而无懈倦皆无
心义)。】

「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各
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第七一一下化身自在谓于大众会能现
无边作用差别皆自在故(谓于大众下即引唯识妙观察
智之用释成化身)文中二先明广容无碍谓于如
来身一一毛头容一切刹而无障碍无碍
有二义一以一小毛现多大刹则一多大
小无碍二此毛多刹与彼毛多刹参而不
杂则隐显无碍(广容无碍者谓法界如空有其二义一广容二普遍
今一尘如法界之包含故即是广容)后各现下普遍以广容
不碍普遍故还于前毛内刹中神力调生
音释¶ 第 39b 页
若广遍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所作
事居然易了(以广容下出毛内调生所以谓广容则收法界入于一毛
普遍则展一毛遍于法界今毛正容无边刹时即普遍故便遍所容刹内若广遍下
二举况释谓尚遍毛内何况外耶疏文即是成所作智之妙用也)。】

「身遍十方而无来往。」

【第八身遍下法身弥纶以法为身本来湛
遍故无来往(弥纶即周遍包罗之义以法为身等者先明法性身遍无
来往)依法现色还如法身在此即是在彼亦
不待往来(依法现色下约应化法身明无来往所以用此释者由下以三
身收之以此属化身故)。】

「智入诸相了法空寂。」

【第九智入下智身穷性相之源相别曰诸
性皆空寂性静故寂相无故空。】

「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一
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音释¶ 第 40a 页

【第十三世诸佛下力持身能持自他依正
于中先持正报神谓妙智变谓现身转变
变现俱名为变皆能持之尚持于他况于
自事后段亦然(力持等者疏文有二先正释力持后以三身收束前
中又二初正报二依报今即初也)后一切佛土下能持依
报横尽诸土竖穷诸劫所有严事常持令
现。

上约十身若约三身者则初三段皆名报
身而恒下化身身遍十方下法身就报身
中前一自受用报后二即他受用报故云
处菩萨众(上约十身今以三身收束于中初约三身四身然则十望于三
有通有局菩提为总亦是化身馀九身中愿化力持此唯化身意生威势通他受用
及与变化福智相好通于二报及变化身法局法性今取顺次故为此配所以前菩
提身复明真身向来法身复明色身欲顺今次第配故耳)以诸教中说
三身四身成说等别今皆圆融于一始成
音释¶ 第 40b 页
无不顿具(二出收束所以谓有问言何用更以三身收束十身故今释云
以诸教三四迢然不同今明圆融一身具三则权实有别言三身成异者法身无成
出障为成报身四智创圆为成化身八相菩提𣗳下为成三身说异者法身无说报
身佛佛相见亦无有说化身有说若摄末归本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即报身说
报同所證是法身说言四身成说异者于报身中开自他受用自受用遍法界成则
无所说他受用为十地成为十地说若依楞伽四佛皆说而说不同言四佛者一化
佛二报生佛三如如佛四智慧佛初化次报后二皆法如如及如如智为法身佛亦
可智亦是报自受用故言说异者化身说五戒等因缘法报佛说三性法谓为地上
菩萨说今成佛故法佛唯说离心自性则以无念会于法界是故法佛唯说法性智
佛说者依净法界了相智觉如说而解故名为说)十身为正三四
义兼又毛内调生光中持刹如空普遍等
亦即国土等十身三世间圆融岂报化之
云别(四融国土等十身毛内调生则有众生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及业报
身光中持刹是国土身如空普遍是虚空身菩萨众中亦菩萨身如来居然可见三
世间下谓十身中众生业报即众生世间国土虚空即器世间馀是智正觉世间此
音释¶ 第 41a 页
三情非情异染非染义尚得为一岂一如来身上而分报化之殊明知权说隔历难
可比此圆融)是知略以十德叹于教主其一一
德无不圆融当去情思之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一之二

** 音释


(思廉切细微也)

(音范)
分齐
(分扶问切齐才诣切限量也)


(契吉切)
赫弈
(赫郝格切弈夷益切赫弈光盛貌)

(亭年切音田满也)

错谬
(错仓各切谬眉救切错谬舛误也)

(未戍切霖霔也)
音释¶ 第 41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一之三 困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又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六有十佛世界下明众海云集众虽深
广难测略启十门一集意二集因三辩类
四定数五权实六地位七前后八有无九
闻不闻十释文。

今初来至佛所何所为耶有十义故一为
影响为主伴故二为作辅翼得圆满故如
普贤等常随之众三为守护如来如执金
刚等诸佛住处常勤护故四为庄严如道
场神等常为严净佛宫殿故五为供养如
偈赞即正行供养华幢等即财供养故六
为发起此经诸请难者即其事故七为闻
法获益当机领悟即其类故八为表法诸
音释¶ 第 42a 页
首诸林表信行等皆同名故及座出菩萨
等显奇特故亦通表万行俱成佛故九为
顺證佛菩萨等證说不虚故十为翻显即
声闻不闻显法不共故为斯多意所以众
海云集非唯證信而巳也(一为影响者此集意中十意皆
闇取下经此初意引即诸大菩萨及下證法如来皆互为主伴若影之随形响之应
声二为作辅翼者亦是义引二为守护者经云皆于往昔无量劫中恒发大愿愿常
亲近供养诸佛又下经云一切诸佛化形所在皆随化往一切如来所住之处常勤
守护四常为严净者此即主城神德下经云皆于无量不思议劫严净如来所居宫
殿所以标道场神此中等字等城神故然道场神合严道场以道场神所叹德中但
云皆于过去值无量佛成就愿力广兴供养释曰由无严饰之文故等取城神之文
耳五为下以义繁重故总相引偈赞下妙严品其华幢等即二十二经升兜率天宫
品六为发起者即解脱月七亦总引八九十并显可知)第二集因亦
有十因一曾与毗卢遮那如来同集善根
故二蒙佛四摄曾摄受故三往在生死闻
音释¶ 第 42b 页
圆法故四曾发大心护一切故五往发大
愿愿事佛故六随逐如来无厌足故七乐
闻正法心无倦故八善能散灭我慢心故
九福智巳净身周遍故十同一法性善根
大海之所生故为此多义得预斯会中有
集因亦通集意及随诸众各有别因可以
思准(一曾与者即菩萨德中云此诸菩萨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
修菩萨行二蒙佛者即第二经初总叹众云如是皆以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之时于
劫海中修菩萨行以四摄事而曾摄受三即义引入法界品诸声闻等往在生死不
曾闻此故不见闻反显菩萨昔曾闻故四即夜叉王德云皆勤守护一切众生此亦
义引如海云言发哀悯心有怖畏者咸守护故五即身众神德文云皆于往昔成就
大愿供养承事一切诸佛六即足行神德文云皆于过去无量劫中亲近如来随逐
不舍即无厌足七即乾闼婆王德文云皆于大法深生信解欢喜爱重勤修不倦八
即主风神德文云皆勤散灭我慢之心亦阿修罗德文云悉己精勤摧伏我慢及诸
烦恼九即菩萨德文云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诸佛所在国土皆随愿
音释¶ 第 43a 页
往亦通就义说具二严者方能周遍至诸佛所十亦菩萨德文云皆从如来善根海
生中有集因亦通集意者谓即五六七八五约往愿承愿而来即是集意由愿得来
即是集因六约随逐心乐随逐即是集意由乐随逐故得来集即是集因七约乐闻
大法而来即是集意由乐得来即是集因八约散我为叹散我即是集意由散我故
方得在会即是集因初四后二但是其因同集善等故得在道场但为集因非为别
来为同集善等故非集意及随诸众各有别因者即下经文随名叹德然上所引即
是其文然经随便宜叹德不同如风神云散灭我慢之心语其大意总此十因遍通
多众故此别说随众别因)第三辩类即上集意便成十
类一影响众二常随众三守护众四严会
众五供养众六发起众七当机众八表法
众九證法众十显法众准前可知。

第四定数者称法界众焉能数知即文而
言九会都数总有一百七十五众都序之
中有四十一众谓同生有一异生三十九
师子座中一若兼取前菩提树中所流及
音释¶ 第 43b 页
宫殿中无边菩萨总四十三众此四十三
遍于九会第一会中有二众谓新集十方
众佛眉间众添成四十五第二会有新旧
二众第三四会各有四众谓新旧及證法
众天众第五会一百一十一众谓新旧众
升天品内供养众有一百七并天众證法
众第六会四众谓天众同生异生證法众
七八两会各唯一众谓普贤等旧众第九
会三众谓菩萨声闻及天王等旧众旧众
虽重随会别故并皆取之然此诸众或总
为一一乘众故或分为二以有实众及化
众故或可为三人天神故或为四佛菩萨
人非人故或五非人开天神故或六加畜
生故或七天分欲色故或八菩萨有此界
他界故或九他方有主伴故或十加声闻
音释¶ 第 44a 页
故或一百七十五如前说故或无量无边
义类多方故一一或以佛刹尘数等为量
故又如新集菩萨毛光出众例上皆尔故
一一众皆无分齐此犹约相别若融摄一
一会中皆具一百七十五众以称法界缘
起之会互相在故上且约一界若通十方
及异类刹尘帝网无尽无尽是为华严海
会众数。

第五权实者夫能对扬圣教影响其迹靡
不是权当机之流多皆是实诸教所明秽
土之中杂类菩萨声闻皆通权实地前是
实地上是权法身无生生五道故净土菩
萨唯实实报生故杂类声闻是权摄论云
欲令净土不空化作杂类众故若依此经
同生异生皆通权实海印定现实德摄故
音释¶ 第 44b 页
随缘随位而示现故第二会初云莫不皆
是一生补处故第前十类辩权实者影响
一众自有二类一果德众谓能加證法诸
佛互为主伴非权非实若位极菩萨影响
一向是权故有经云昔为释迦师今为佛
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等当机唯
实馀八通权实(对前十类下对前别辩云互为主伴非权非实者然
权实有其二类一本高迹下如佛为菩萨二本下迹高如菩萨为佛今既是佛则非
迹下实是如来又非本下则是实非权无权可对故亦非实同果海故昔为释迦者
略有二经一即放钵经但云昔为释迦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二
菩萨处胎经第四亦同此说文云计我成佛身此刹为最小座中有疑故于胎现变
化我身如微尘今在他国土三十二相明在在无不现昔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
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此界现受教我刹见佛身下取意
引佛刹名无碍佛名升仙尊经云我身儒首是又云刹土名究竟佛名大智慧亦结
属已云我身儒首是当机唯实者上至等觉下至地前俱有当机并皆称实馀八通
音释¶ 第 45a 页
权实可以意得)第六地位者有说一切皆是果位
以是舍那海印现故或说一切皆因果海
非可见闻世尊亦是因者识所现故或皆
通因果果不舍因随类现故因位愿力助
佛化故当机之流正修趣故或俱非因果
缘起大众同真性故将此对前权实则果
位一向权因位通权实若对前十类影响
證法通因果馀八唯因因位高下难以准
(将此料拣者初对第五门料拣若对前十类即对第三门料拣)第七前
后者初列菩萨后列馀众者表从本以起
末下赞即后明菩萨者表寻末归本良以
本末无二故二文互举又从本流末必先
小后大故自在天为末摄末归本必从深
至浅故先明自在然皆显法界缘起逆顺
自在故也又表四十二位一一皆彻因门
音释¶ 第 45b 页
并该果海故互举前后令物不作优劣之
解故(第七前后等者谓约列众馀经或从胜先列或从微至著或先列声闻后
列菩萨今此众海何者为先今明列与赞德前后不同然以菩萨为本杂类为末赞
中先三卷明杂类赞后第五卷方明菩萨赞故云寻末归本又从本下通妨谓有难
言就先列中既菩萨为本杂类为末先本后末即合诸天之内从自在天次明广果
次列三禅等何以先明欲界后列初禅二禅等耶是则先小后大矣故今答云菩萨
为本犹如一乘杂类为末如流三乘三乘之中初于鹿苑转于四谛渐次归大故先
列欲界后列色界如次而上故云先小后大故自在为末末即末后耳摄末归本者
又有难言赞德之中表寻末归本后明菩萨者则合先明日月天赞末后方明自在
天赞何以杂类之中先明自在赞耶故今答云摄末归本必从深至浅谓菩萨是所
归之本杂类是所摄之末摄末必从胜先摄如海摄百川必先摄江次摄大河次摄
小河次摄沟洫故摄归一乘先摄权大次摄缘觉次摄声闻次摄人天一毫之善无
不皆摄故先明自在天赞表是所摄之中先摄胜也末明月天等表所摄之中后收
劣也)第八有无者亦有十类一约界无无色
二约趣无地狱此二非器故若约转生有
音释¶ 第 46a 页
地狱天子若约所益亦通无色三界皆益
故三约洲但列阎浮馀三略无故或成难
故四约乘无二乘不共教故下为显法亦
不见闻故智度论云若小乘经初唯列声
闻若大乘经初具列菩萨声闻若一乘经
初唯列菩萨故指此经为不共教或大乘
经唯列小者为引摄故如金刚经或唯列
大亦属大乘主伴具者必是一乘五约部
无四众未说小教故六约主无人王王未
知故七约三聚无邪定彼障隔故生盲之
流但冥益故八约内外无外道非彼测故
九约诸天无无想入邪定故十约善恶无
恶魔不为违害天中摄故上十且随相说
圆融应有即无所不具(四约乘无二乘者此段有四一正明
二为显法下通妨谓有难言若无二乘第九会中何得有耶答云为显法耳次又难
音释¶ 第 46b 页
云若为显法则有二乘答云亦不见闻与无同故三智论云下引證云明无小乘是
不共义四或大乘经下重通妨难正通智论兼通正义谓有问言现有唯小而是大
乘如金刚经那言列小是小乘经耶答云为引摄故智论就其大略故唯列小乘是
小乘经如金刚经等别是一理耳或唯列大一乘等谓主伴不具者即如楞伽等是
也)第九闻不闻者约权前后皆互得闻约
实当会自闻纵不起前而趣于后亦各不
相知若约顿机许一时顿领(纵不起前下通妨谓有问
言若约实众不互闻者如来说法既不起前而趣于后如何听众不得互闻故今答
云约佛前后圆融约根互不知觉故法慧云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见佛
住于须弥顶则知各不相知也)上之九门且从显著略为
此释中本广本或隐或显不可执文。

第十释文第一会中前总四十众大分为
二初一同生馀是异生地论论云解脱月
是同生众故又云同生众请则知兼有地
前明知不约地位馀释云云不符论意云
音释¶ 第 47a 页
何名为同异生耶然有二义一谓杂类作
诸异生种种形故菩萨得法性身同人作
一类菩萨形故二菩萨为同者通诸位故
神等为异法界差别德故(馀释云云者有释云声闻为同
菩萨为异谓小乘断惑同故有云出家菩萨声闻为同馀并为异此约形相同故上
二解俱非论意以经八会无声闻故论释地经经亦无故初成正觉无出家故或云
登地为同同證真故馀皆是异是以地前名异生性故有云八地以上为同同无漏
故上之二解亦违论文论主但云解脱月是同生众本不曾言约地位故又论明大
众请云有同生众请有地前故所以知有者由金刚藏云有行未久解未得随识而
行不随智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悯是等故不说大众承此便请明大众之中有行未
久即地前故复有释云杂类为同以受彼彼同类身故菩萨为异不约同彼众生类
故此亦违论解脱月为同故又有释云菩萨杂类俱为同法界无二故俱为异法界
差别故此约实义岂得为释同异之殊明知上来并非正解故云馀释云云不符论
意疏云何名为下上出同异生体今释同异生义然其二释前约事相后约表法又
有将此四十众以配地位同生众中开之为二谓十普菩萨即是圆因对前菩萨以
音释¶ 第 47b 页
为所信从海月光下及执金刚为十住复将一一位中十名如次配于十度海月光
等十菩萨配初发心住此住本即是檀其十菩萨复配檀中具十则令十住自有百
度历于五位有五百波罗蜜以等觉位亦有十故主稼神下十众配十行修罗下配
十向三十三天下配十地前十普菩萨是等觉地此配则似生情然经势多端配亦
无失但不俟如此不次谓四十众以配三贤十圣下师子座众以配等觉眉间出众
以配妙觉则四十二众配四十二位于理甚直)。】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

【其四十众文皆有三一标数辩类二列名
结数三摄德周圆今初同生众中第一标
数辩类中初标辩佛世界者下辩世界略
有三类一世界二种三海今云世界则非
种非海权实共许一三千界一佛化境故
或名佛刹佛土皆准此也微尘者七极微
量也谓抹三千界并为微尘一尘为一菩
萨则数已难量矣况举十数表无尽耶菩
音释¶ 第 48a 页
萨摩诃萨者辩类也即拣非馀众具云菩
提萨埵摩诃萨埵今从略耳然有三释一
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即悲
智所缘之境从境立名故名菩萨二菩提
是所求之果萨埵是能求之人能所合目
故名菩萨三萨埵此云勇猛谓于大菩提
勇猛求故摩诃云大大有四义一者愿大
求大菩提故二行大二利成就故三时大
经三无数劫故四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
故前二通地前后二或唯地上更有诸大
亦不出此此等并是舍那佛自眷属动止
常随故云所共围绕。】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

【二其名下列名结数先列其名后结略显
广今初夫圣人无名为物立称虽得名千
音释¶ 第 48b 页
差而多依行德行德皆具而随宜别标(直彰
大意中初总标无名故庄子云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约利生无名强立
耳虽得名下总辩立名此辩立名别因言多依行德者亦有因姓因父母等故行德
皆具下通妨谓有难云既依行德而诸菩萨德行皆具何以成别故云随宜别标随
便宜故谓有偈云弟子坚固菩提心从师以受灌顶位妙修定慧恒观察深入业用
善巧门即普贤菩萨又云导诸有情胜菩提以四摄法而摄取即金刚王菩萨无厌
大悲未曾舍即金刚爱菩萨见行小善便称美即金刚善哉菩萨无阅檀施等虚空
即金刚宝菩萨亦虚空藏菩萨别名能以慧光破愚冥即金刚日菩萨亦云金刚光
有所乐求恒不逆即金刚幢菩萨发言先笑令心喜即金刚笑菩萨能于妙法无染
中即金刚法菩萨善用般若断诸使即金刚利菩萨亦即文殊师利是无上法轮恒
不退即金刚因菩萨亦云金刚转法轮菩萨四辩演说无所畏即金刚语言菩萨诸
佛众生事业中即金刚业菩萨恒被坚誓慈悲甲即金刚护菩萨亦云金刚甲冑菩
萨摧破魔罗胜军众即金刚药叉菩萨亦云金刚牙菩萨坚持诸佛所秘门即金刚
拳菩萨又如乘声济物即曰观音手中两华便名华手等皆随德随宜)先十
同名普者显具法界总相德故后十异名
音释¶ 第 49a 页
者显具法界别相德故总别相融同一法
界今初十名之普是别之总普下十异显
即普能别普义方成(今初十名下应有难云前云十普既显法
界总相之德何得更有普德普光等殊故为此通)此是古今诸佛
同行普贤之行随于诸位差别不同纵成
正觉亦普行摄故先明之(此是古今下明先列所以可知
然其释名皆取下文所得法门以成会释由得解脱各随所得以立其名所以前云
依德行立此若不了但寻下经自当分明)言普贤者体性周遍
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此约自体又曲济无
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约诸位普贤又
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此约当位
普贤又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
约佛后普贤位中普贤悲智双运佛后普
贤智海巳满而运即智之悲寂而常用穷
未来际又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
音释¶ 第 49b 页
此约融摄所以先列者为上首故法门主
故法界体故一切菩萨无不乘故无一如
来非此成故令诸闻者见自身中如来藏
性行普行故上虽多义离释今从别称合
释无处不贤名曰普贤即体普也此一为
总馀九为别。】

「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

【二德普谓称性之德充于法界以为最胜
委照无遗如灯之光。】

「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

【三慧普遍照严刹决定高出故。】

「普宝燄妙光菩萨摩诃萨。」

【四行普内行圆净智焰外烛故称为妙。】

「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

【五音普具一切音演佛净土深广高出之
音释¶ 第 50a 页
行故。】

「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

【六智普照佛法界无尽境故。】

「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

【七心普智宝严于心顶通行等华高出物
表故。】

「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

【八觉普遍觉性相声皆悦机故无不归者。】

「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

【九福普障无不净称真无尽故。】

「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

【十相普无光相之光相遍益众生故六相
圆融思之。】

「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

【二海月下十异名菩萨一海月光大明者
音释¶ 第 50b 页
十德十山皆依大海十地十度皆依佛智
海中看月净而且深依智严刹深而且净
如海即大如月即明故以名之。】

「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

【二讲如雷震故曰云音辩才汎滟犹如海
光又海上有光天涯无际佛智起用一念
普周净惑无穷名无垢藏。】

「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

【三修治二严犹如净宝秘密高显故有髻
言。】

「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萨摩诃萨。」

【四法王出现作用自在二严圆满为功德
光。】

「善勇猛莲华髻菩萨摩诃萨。」

【五勇猛化生不染化相雨法玄妙如解髻
音释¶ 第 51a 页
珠。】

「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

【六慈云智日互相资映长劫普应高出如
幢。】

「大精进金刚脐菩萨摩诃萨。」

【七坚利智慧与精进俱故得称大智为行
本若脐为寿因。】

「香燄光幢菩萨摩诃萨。」

【八戒等行发是为香焰种智高直故曰光
幢。】

「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

【九智光遍照是大明德称真适物名深美
音。】

「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

【十大智发光遍照佛境令福非福相所亦
音释¶ 第 51b 页
称大。】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

【二如是等下结略显广。】

「此诸菩萨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
根修菩萨行皆从如来善根海生。」

【第三此诸菩萨下摄德圆满中二初别叹
胜德后总结多门初中亦二初二句就缘
叹馀就行叹今初初句往因同行显主伴
有由后句从德海生明长为辅翼言毗卢
遮那者毗即遍也卢遮即光明照义回就
方言应云光明遍照然有二义一身光遍
照尽空法界乃至尘道二智光遍照真俗
重重法界身智能所合为一身圆明独耀
具德无边故立斯号又毗者种种义卢遮
障义那者尽义入义即种种障尽种种德
音释¶ 第 52a 页
圆故普贤观经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
遍一切处即身亦遍非唯光遍又云其佛
住处名常寂光即土亦光矣又云常波罗
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即德圆
义又云净波罗蜜灭有相处即障尽义又
云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
法相处即證入义又云如寂解脱乃至般
若波罗蜜是色常住法故明皆即应即真
为本师矣此经文證本品当辩(又毗者种种下第二
释毗卢名以梵语多含故有此释下后引经具释然彼经由普贤令行者忏悔行人
问云我于何所忏悔故有此教今以疏间经当总引经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
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
有相处乐波罗蜜不得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
是色常住法故但观经文自分经疏)言共集善根即备道资
粮修菩萨行即作所应作云何共集互为
音释¶ 第 52b 页
主伴故主伴有三一回向主伴二同行主
伴三如相主伴皆称共集(主伴有三者一回向主伴所修
善根互相回向故今成佛递为主伴二同行者同修禅戒等行三二俱称性居然相
收)后句言善根海生者谓佛德无边积妙
法宝智定盈洽故称为海从生有四一从
自佛善根海生谓巳圆十身故二从本师
海生佛为胜缘曾巳摄受授法令行得成
满故三与遮那同于馀佛海生以上云共
集故四从法性佛海生以上德海诸佛共
同平等一味但称性修即是从生不拣自
他故梵本云与佛同一善根海生(谓佛德者释为
海义即金光明意彼经偈云佛德无边如大海无限妙宝积其中智慧德水镇恒盈
百千胜定咸充满即同海故从自佛者由普贤等自圆十身十身之中有如来身依
于佛身起菩萨用云从彼生)。】

「诸波罗蜜悉巳圆满。」
音释¶ 第 53a 页

【第二诸波罗蜜下就行德以叹夫大士必
崇德广业虚心外身崇德故进齐佛果广
业故行弥法界虚心故智周万法而不为
外身故功流来际而非巳故德难名矣(夫大
士下先彰叹意先两句标崇德广业者周易上系云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
以崇德而广业也注云穷理入神其德崇也兼济万物其业广也次复云智崇礼卑
崇效天卑法地注云智以崇为贵礼以卑为用又云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
业日新之谓盛德虚心外身者即老子意彼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又云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今借其言谓菩萨虚旷其心智绝能所亡身为物一
向利他故下经云菩萨所修功德行不为自已及他人但以最上智慧心利益众生
故回向即斯意也)略分为三一明自分因行德二
胜进果行德三二行无碍德初中亦三一
自利行圆二利他行满三證理位极今初
有三句一诸度行圆谓六度十度八万四
千多劫积集究尽事理故云圆满。】
音释¶ 第 53b 页

「慧眼明彻等观三世。」

【二慧眼下十眼明彻分别名慧照瞩称眼
障翳斯尽智无不瞩故云明彻五眼之中
慧眼观理理无异味故云等观十眼之中
慧眼观事事无不见故名等观是则委见
其事为明深达其性为彻欲以一眼含诸
具通事理但举其慧(五眼之中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
五佛眼释相如离世间品今唯取慧眼十眼者前五眼外更加五眼而业用多异文
云所谓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
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智眼知见诸法故光明眼见佛光明故
出生死眼见涅槃故无碍眼所见无障故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故释曰见诸根境
界即是见事即五眼中法眼见同则明彻之言明配十眼中智彻配五眼中慧)。】

「于诸三昧具足清净。」

【三于诸下深定巳满三昧者此云等持远
离沉掉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而云诸者其
音释¶ 第 54a 页
馀诸缘亦一境故真如三昧为其定体随
境入别尘数多端故云诸也横则无定不
穷竖则深入无际故云具足定障永亡故
云清净(竖则深入者法华云禅定智慧解脱三昧深入无际)。】

「辩才如海广大无尽。」

【第二辩才下利他行满有三句即三轮化
益一语含四辩即正教轮辩谓巧显深理
才谓巧应机宜万法咸演则广大无涯千
难殊对则无竭尽故如海也又海遇风缘
则洪浪云涌智逢机请则口辩波腾请者
既许无边辩亦广大无尽。】

「具佛功德尊严可敬。」

【二具佛下身业神通轮谓三业无失智深
叵挠为具佛功德故得外仪俨若肃然可
敬。】
音释¶ 第 54b 页

「知众生根如应化伏。」

【三知众生下意业记心轮根义总明文含
性欲言如应者根有生熟化不失时器有
大小授法无谬化谓教化即应摄受者而
摄受之伏谓调伏即应折伏者而折伏之
由此具行入正法故(即应摄受下即胜鬘经文由此具行入正
法故者即取意结之彼云折伏摄受令正法久住多分折伏刚强摄受柔弱)。】

「入法界藏智无差别。」

【第三入法界藏下證理位极亦三句一證
理法谓以大智證入平等真法界藏依佛
性论说有五藏一如来藏谓在缠含果法
故二自性清净藏谓在缠不染三法身藏
谓果位为功德所依四出世间上上藏谓
出缠超过二乘菩萨五法界藏谓通因果
外持一切染净有为故名法界内含一切
音释¶ 第 55a 页
恒沙性德故复名藏此义宽通故今證入
(依佛性论者即第二卷辩相分第四自体相品第一中有十义一自体相牒云相者
有二种一者别相二者通相别相有三何者为三一者如意功德性二者无异性三
者润滑性言如意功德性者谓如来藏有其五种何等为五一如来藏自性是其藏
义一切诸法不出如来自性无我为相故故说一切诸法为如来藏二者正法藏因
是其藏义以一切圣人四念处等正法皆取此性作境未生得生巳生得满是故说
名为正法藏三者法身藏至得是其藏义此一切圣人信乐正性信乐愿闻由此信
乐心故令诸圣人得于四德乃过恒沙数等一切如来功德故说此性名法身藏四
者出世藏真实是藏义世有三失一者对治可灭尽故名为世此法则无对治故名
出世二不净住故名为世由虚妄心果报念念生灭不住故此法不尔故名出世三
由自倒见故心在世间则恒倒见如人在三界心中决不得见苦法忍等以其虚妄
故名为世此法能出世间故名真实为出世藏五者自性清净藏以秘密是其藏义
若一切法随顺此性则名为内是正非邪则为清净若诸法违逆此理则名为外是
邪非正名为染浊故言自性清净藏故胜鬘经云世尊佛性者是如来藏是正法藏
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净藏由说此五藏义故如意功德得显现为显此义
音释¶ 第 55b 页
故说如意宝喻譬如有人以宿业故感得如意宝珠得此珠已能随其意有所乐事
自然得成佛性亦尔由事善知识修诸福慧感得此性便随修行者意各各自得三
乘之果故如意功德是其别相释曰然疏引五藏即贤首疏其第五藏即论第二正
法藏是名则小异大旨则同取其最后顺经法界义故当第五复名法界藏耳然论
正法藏云因是其义今疏云通因果者谓能与因果诸位功德为因故论云一切圣
人四念处等而为因故)言智无差别者所證之藏平
等要无分别方契此则智自无差(所證之藏下释
智无差别于中分二先正释然有三释连成一义第一智自无差如以圆盖称于圆
函今但论盖圆耳谓所證平等故须无差别智方證于理若差别智即不能證)即
由上义能所不殊又此能證智与所證藏
冥合一味无有境智之异故云无差此复
有二一同无相故下经云无有少法为智
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二同法界故则
能所各互摄尽故下云无有智外如为智
所入智摄智如尽故亦无如外智能證于
音释¶ 第 56a 页
如如全摄智故(即由上义下第二意能所不殊无差如鱼符相合又
此下明一味无差如水和乳此复有二者前即真空一味后即妙有一味前即无相
后即法性)若皆一味岂令智同于境而无智耶
古德释云智相尽故不有能令智相尽故
不无不尔岂令诸相皆𥁞而智独存(智相𥁞故
不有则同如一味能令智相尽故不无则智有功能反照智空不取于智斯为真智
故不无智不尔下反释反成不有一味之义)是故于境则不碍
真而恒俗于智则不碍寂而恒照即境智
非一境则不碍俗而恒真智则不废照而
恒寂即境智非异境则空有无二智则寂
照双融故云无差别也(是故下结成于中先以寂照对真俗
二境辩非一异后境则空有下结成无差)上来所释约真理寂
寥与止寂相顺俗谛流动与观照相顺起
信等中且为此释(上来所释下二申今意三初成昔解明有文据
出于起信为出论意则令昔解未尽其源谓前结成之中于境不碍真而恒俗智则
音释¶ 第 56b 页
不碍寂而恒照虽明不碍若别对者意以心寂对于境真心照对于境俗以照对俗
则心境非一以寂对真则心境非异明是唯照对俗唯寂对真次虽双融空有二境
寂照二心终不得言境则不碍俗而恒真心则不碍照而恒寂则心境非异明知本
意相对别也故疏取其意示论意云真理寂寥与止寂相顺俗谛流动与观照相顺
言起信等者出其所据也等取瑜伽及别经论言起信中者即彼修行信心分中云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
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
现前故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
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
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
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座起去来进止
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
随顺得入真如三昧释曰上皆论文止中则知无相不生不灭观中常念方便及分
别因缘生灭明是止顺于理观顺于事又论下文云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
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
音释¶ 第 57a 页
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等释曰上亦多就事明观又下论云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馀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
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
亦即念性不可得释曰此之双行亦明念自性不生是止念因缘和合是观故疏出
论意真理寂寥与止寂相顺俗谛流动与观照相顺而上云等取瑜伽七十七中亦
说禅定有于三品一奢摩他品二毗钵舍那品三双运品大旨与起信多同故致等
言)未尽其源以令照真不得名照照俗之
时不得即寂故(未尽其源下次辩顺违文虽顺论不知诸论且约一
相便将寂照敌对真俗故是有乖以令照真下出其有乖所以由以寂对真故单照
真时无照以照对俗故单观俗时无寂故统收经论中意或以理观对于事止谓契
理止妄是也或以事观对于理寂谓无念知境是也或事观对于事寂谓观于一境
心不动摇是也或理观对于理寂忘心照极是也略举其四广如贤首品此由约单
观若约双融事理如下疏文若依古释则全无事止亦无理观云何臾得三观一心
三止齐运若云约真则境智无二约俗则境智非一斯则有理而其结云境则空有
无二智则寂照双融明知还融前照事之观契理之寂耳请细详之)今正释
音释¶ 第 57b 页
者谓言用则同而异由境不能照智有照
故言寂则异而同境智无异味故同故无
心于彼此忘心契合故异故不失于照功
智异木石故故名真智證理境则唯寂智
则寂而常照(今正释者下三申正义有四初约證理以释境智非一异
义即肇公般若无知论中之意而便以疏间而释之彼论先有难云圣智之无惑智
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耶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无虽同所
以无者异也何者夫圣心虚寂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知可
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无知即般若之无也知无则真谛之无也是以般若之与
真谛言用则同而异言寂则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照功是以辩同
者同于异辩异者异于同斯则不可得而异不可得而同也何者内有独鉴之明外
有万法之实万法虽实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
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是以经
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
异耳故经云甚奇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又云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
音释¶ 第 58a 页
异相信矣释曰但观上来所引论文则疏之中自分主客但观疏文中间释论则论
旨趣居然可知)若约照俗则以后得智照差别之
境。

若约融真俗者境则真俗不二智则权实
双行亦为一味而不失止以虽双行而即
寂故(若约融真俗者下三约双融所以辩此者自有二意一者古德自科入法
界藏云一證理法故于止义唯就理明今此别明事理无碍二者即所證理是即事
之理不遮双融但上双融唯取权智对于真止故为非耳故今不要以止对真而智
自有权实双融对真俗双融以与昔别况云而不失止则二智之上自有二止权智
之上有随缘止实智之上有体真止二止亦融对上二智即止观双融若融智境方
为一味)若约三观及融境智至下当辩(若约三观
下四约三观说谓空观假观中道观在心则空假中一心对境无谛有谛中道第一
义谛三谛之境三观自有三止空观有体真止假观有随缘止中道观有离二边分
别止三止三观六法一时以契一谛三谛之境境智一味则有九法皆成一味更有
异门等并如下说)。】
音释¶ 第 58b 页

「證佛解脱甚深广大。」

【二證佛下明證果法言解脱者谓作用自
在如不思议法品说于一念中建立三世
一切佛事等总有十种广如彼说即用而
真故甚深用无涯畔故广大上穷彼际故
云證也(总有十种者即第四十七经未云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碍解脱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兴于世一切诸佛能
于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众
生受化调伏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国土一切诸佛能于一尘
现不可说不可说菩萨受记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去来今一切诸佛一切诸佛能
于一尘现去来今一切世界种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去来今一切神通一切诸佛
能于一尘现去来今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去来今一切佛事是为十)。】

「能随方便入于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
与智俱尽未来际。」

【三能随下明得位极谓普贤身遍于六位
音释¶ 第 59a 页
随在一位以愿海力持于一切故旧经云
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今此文顺
西国若顺此方应云能以方便随入一地
以愿海力摄持一切地也然有引梵本广
明此中句数开合不同不必应尔何者夫
译梵为唐诚乃不易苟文小左右贵于旨
不乖中若理不可通则正之以梵本译人
意近则会之以旧经言异意同何必广引
(然有引梵本下因释此句便弹古人有无益之文意云如不获巳须引梵文若无异
辙何要繁引因示体式言译梵为唐诚乃不易者案道安法师云译梵为秦有五失
本三种不易即𠮉公摩诃般若经序所明言五失本者一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
本也二梵经尚质此方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梵经委悉至于叹咏
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梵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
语文无以异或千或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誊前辞巳乃
复说而悉除之此五失本也又三种不易何者然般若径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
音释¶ 第 59b 页
因时时俗有险易而删古雅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
之上微言传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
六通迭察迭书今虽千年而以近意裁量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
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本逮三不易译梵为秦讵可不慎
乎今用此意故云诫乃不易苟文小左右下示译方轨先二句总今取意即什公意
𠮉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序云执笔之次三惟亡师五失三不易之诲惕马若厉忧
惧盈怀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幸冀宗匠通鉴文虽左右而旨不违中遂谨受案
译敢当此任故会意译经姚秦罗什为最若敌对翻译大唐三藏称能若理不可通
下别示方轨如下万字非字虚空无形引梵以正斯引得矣译人意近则会之以晋
经者如今经云以是发心当得佛故引晋经云以是发心即是佛故译人意谓即佛
恐滥果佛故云当得若尔上云初𤼵心时便成正觉何异即佛况下复云即得如来
一身无量身等岂唯当成为是是知即佛约圆融门当成但是行布之意今以行布
释于圆融故言意近须引晋经以成正理又如出现品菩提章云于一切义无所观
察但得寂义故引晋经解一切义则止观具矣如是等文其类多矣许可引斥今此
文中广引梵本言异意同故成繁长)言恒与智俱者明智穷
音释¶ 第 60a 页
来际文含二义一望前谓虽在因中一地
而愿力持一切地功德皆与智俱尽未来
际不离一地如一地馀地亦尔是故因门
尽于未来但是一一诸位菩萨不见作佛
时二望后以尽未来之大智入如来之果
海也虽有二义顺前义胜。
初自分因行
德竟。】

「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

【第二了达下明胜进果行分二一得果法
二起果用今初有四句一入佛密境此有
二意一佛即密境以三业业具非馀测故
谓非色现色摩尼不能喻其多非量现量
应持不能穷其顶不分而遍一多不足异
其体全法为身一毛不可穷其际此身秘
密也佛言声也非近非远目连寻之无际
音释¶ 第 60b 页
身子对而不闻非自非他若天鼓之无从
犹谷响而缘发无边法海卷之在一言无
内圆音展之该万类是谓佛口密也意则
无私成事等觉尚不能知密之至也皆广
大无涯超绝奇特故云希有二佛之密境
谓即一乘如来如见禅定解脱深入无际
帝网之境时乃说之故云希有久默斯要
甚为秘密又权实隐显唯佛方知故云秘
密今洞见其源故云了达。】

「善知一切佛平等法。」

【二善知下入佛平等亦有二意一佛佛平
等谓一切诸佛体性平等法身无二故智
慧平等德无增减故内用平等悲愿普应
故二者佛所證法平等即第一义此二无
二称此而了故名善知。】
音释¶ 第 61a 页

「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三巳践下明得佛位谓佛有十地如大乘
同性经说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乃至
第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此十同是佛
地约德用成别今普光明当其第一普即
广义光明即明甚深难知此文虽略义在
普中举初摄后理实皆践又普光明亦十
地之总总不出于普法智光故(如大乘尊者经云一
甚深难知广明地二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精
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火轮威藏明德地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燄光开相地七
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最胜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九无边亿庄严回
向照明地十毗卢遮那智海藏地释曰此上十地同是佛地约用成别广有其相具
如彼经)。】

「入于无量三昧海门。」

【四入于下證佛三昧谓海印等定皆深广
音释¶ 第 61b 页
如海并通一实故得称门。】

「于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总
持广大集众法海辩才善巧转不退轮。」

【第二于一切下明起果用文有三业一现
佛身业遍世同事二同佛意业总持大法
三得佛语业能转法轮不退有四一称理
不退无改说故二应机不退无虚发故三
利益不退闻巳必定故四制伏不退天魔
外道不能动故复有四种不退谓信位證
念今当第四念不退也(不退有四等者此有两种四不退义
前义即十地论一向约利他大用而说后四不退如常所辩信谓十信已满十千劫
故亦是第六不退心也位即十住第七不退住不退堕声闻辟支佛地故名位不退
證谓初地已證真如已得不退念即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趣寂灭故得不退)。

第二胜进果行德巳竟。】

「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诸佛所
音释¶ 第 62a 页
在国土皆随愿往巳曾供养一切诸佛无边
际劫欢喜无倦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常在其
中亲近不舍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
生智身具足。」

【第三一切如来下二行无碍德谓引摄佛
德不碍修因故文有五句一引摄佛德然
有二义一则行成摄果二则诸佛同加二
一切下随佛遍生不拣净秽也三巳曾下
供佛集福十方无边三世无际此一切佛
皆供养故欢庆有遇不住福相故长时无
厌四一切下长为辅翼义通真应五恒以
下悲愿调生不以偏小利物唯以同体普
愿摄物令證菩提方显智体圆足。】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第二成就下总结多门无得而称也菩萨
音释¶ 第 62b 页
之德焉言不可周宜以类取故云如是无
量(无德而称等者此借论语泰伯篇言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巳矣三以天下
让民无德而称焉意云德既至深故不能称叹也谓泰伯即武王伯祖文王之伯弟
名季历即文王之父合当泰伯长子承嫡知弟季历必生圣子让而不受托采药于
吴故为至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一之三

** 音释

沟洫
(沟居候切洫勿棫切沟洫水渎也)

(直又切兜鍪也)
[这-言+(虎-儿+几)]
(大计切更
易也)。

(直列切车辙也)

(徒结切更也)

(俞芮切)

(音齐肚脐也)

汎滟
(汎孚梵切浮也滟以赡切水动貌)

(朱欲切视也)

(壹计切目
疾也)。

(奴巧切扰乱也)

(徒了切摇动也)

(倪制切割也)

(他历切音
剔忧也)。

(了历切止长曰嫡)
音释¶ 第 63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一之四 困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二异生众中总三十九众相从为三第
一杂类诸神众第二阿修罗下八部四王
众第三三十三天下欲色诸天众。】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执金刚神。」

【今初有十九众通名神者灵祇不测故文
皆三段第一标数辩类第二列名结数第
三摄德圆满今第一金刚神众初辩类中
以执持此杵守护佛故然一一类皆通有
所表如地表心地海表德海等观其叹德
则知通意今此表般若坚利导于众行到
彼岸故。】

「所谓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
音释¶ 第 63b 页

【二所谓下列名结数然诸众立名皆随所
得法门为物立称一那罗延者此云坚固
由见佛妙色皆不可坏故受此名(那罗延者取下
得法以释此名下经云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得见如来示现无边色相身解脱门
偈云汝应观法王法王法如是色相无有边普现于世间)。】

「日轮速疾幢执金刚神。」

【二见佛身毛犹如日轮现种种光速摧障
恼故名曰幢(见佛者下经云日轮速疾幢执金刚神得佛身一一毛孔
如日轮现种种光明云解脱门偈云佛身一一毛光网不思议譬如净日轮普照十
方国举此为例下皆准之欲具释者但看下经名义俱了馀三十八众例此可知)。】

「须弥华光执金刚神。」

【三见佛身光映蔽一切犹如须弥显于大
海神通等法如华开敷故。】

「清净云音执金刚神。」

【四圆音随类如雷震故。】
音释¶ 第 64a 页

「诸根美妙执金刚神。」

【五现为世主以美妙根令物悟故。】

「可爱乐光明执金刚神。」

【六智光演法令爱乐故。】

「大树雷音执金刚神。」

【七宝饰妙相如华严树方便警物如雷震
音。】

「师子王光明执金刚神。」

【八福深相妙炳著光明如师子王处众无
畏。】

「密燄胜目执金刚神。」

【九慈眼视物为吉祥目神通之焰密现物
前故。】

「莲华光摩尼髻执金刚神。」

【十雨此严具及光明故。】
音释¶ 第 64b 页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数。」

【如是等结数下诸众皆类此知至得法处
名当自显恐厌繁文下略不释。】

「皆于往昔无量劫中恒发大愿愿常亲近供
养诸佛随愿所行巳得圆满到于彼岸。」

【第三皆于下摄德圆满十句分二初二句
总彰愿行由昔愿力得预法会常为亲侍
由今行满故能遍侍。】

「积集无边清净福业于诸三昧所行之境悉
已明达获神通力随如来住入不思议解脱
境界处于众会威光特达随诸众生所应现
身而示调伏一切诸佛化形所在皆随化往
一切如来所住之处常勤守护。」

【后积集下别显满相一福积净业二智达
定境事定之境随事百千理定之境即真
音释¶ 第 65a 页
如实相不思议定则以无碍而为其境今
皆智照故云明达三通随佛住四入用难
思五处众超绝六应物调生七随佛化形
八护佛住处文并可知。】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身众神。」

【第二身众神文三同前初辩类有二义一
身谓神之自身众即同生同名及所随者
凡有其一必更有二共有其三三故名众
能所合目名身众神二约所主谓此类神
专以变化多身为佛事故(众即同生同名者谓左右肩童
子)。】

「所谓华髻庄严身众神光照十方身众神海
音调伏身众神净华严髻身众神无量威仪
身众神最上光严身众神净光香云身众神
守护摄持身众神普现摄取身众神不动光
音释¶ 第 65b 页
明身众神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
数皆于往昔成就大愿供养承事一切诸佛。」

【所谓下二名三德文并可知。】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足行神。」

【第三足行神亦有二义一谓依止足行众
生及守护故如下善见比丘足行之神持
华承足故下德中恋仰如来二足所行处
即道路神通表修行履佛所行故。】

「所谓宝印手足行神莲华光足行神清净华
髻足行神摄诸善见足行神妙宝星幢足行
神乐吐妙音足行神栴檀树光足行神莲华
光明足行神微妙光明足行神积集妙华足
行神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数皆
于过去无量劫中亲近如来随逐不舍复有
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
音释¶ 第 66a 页

【第四道场神从所依所守得名下诸神众
类皆同此言道场者非唯护佛道场但有
庄严道场之处即于中护故下德中愿供
养佛表护万行道场及修行者故。】

「所谓净庄严幢道场神须弥宝光道场神雷
音幢相道场神雨华妙眼道场神华缨光髻
道场神雨宝庄严道场神勇猛香眼道场神
金刚彩云道场神莲华光明道场神妙光照
耀道场神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
数皆于过去值无量佛成就愿力广兴供养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主城神。」

【第五主城神表行德防御法城心城故如
摩耶处说。】

「所谓宝峰光耀主城神妙严宫殿主城神清
净喜宝主城神离忧清净主城神华灯燄眼
音释¶ 第 66b 页
主城神燄幢明现主城神盛福光明主城神
清净光明主城神香髻庄严主城神妙宝光
明主城神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
数皆于无量不思议劫严净如来所居宫殿。」

【德中以已德行严佛宫殿者一佛殿为所
守之最莹饰为尊佛故二主伴善根互融
摄故三莹饰自心佛安处故。】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主地神。」

【第六主地神表深重愿荷负行德故亦表
心地为依持故。】

「所谓普德净华主地神坚福庄严主地神妙
华严树主地神普散众宝主地神净目观时
主地神妙色胜眼主地神香毛发光主地神
悦意音声主地神妙华旋髻主地神金刚严
体主地神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
音释¶ 第 67a 页
数皆于往昔发深重愿愿常亲近诸佛如来
同修福业。

复有无量主山神。」

【第七主山神通表万德高胜性皆闲寂别
表智德最高故德中云得清净眼名中多
有光称。】

「所谓宝峰开华主山神华林妙髻主山神高
幢普照主山神离尘净髻主山神光照十方
主山神大力光明主山神威光普胜主山神
微密光轮主山神普眼现见主山神金刚密
眼主山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于
诸法得清净眼。

复有不可思议数主林神。」

【第八主林神表以无漏智导于众行森耸
建立故德中云皆有可爱光明。】
音释¶ 第 67b 页

「所谓布华如云主林神擢干舒光主林神生
芽发曜主林神吉祥净叶主林神垂布燄藏
主林神清净光明主林神可意雷音主林神
光香普遍主林神妙光迥曜主林神华果光
味主林神如是等而为上首不思议数皆有
无量可爱光明。

复有无量主药神。」

【第九主药神表行德伏惑资益法身若约
利他则三业不空如药树王故下德中性
皆离垢即伏惑去病也仁慈祐物即进善
补益也名中总名主药药既不同神神各
别吉祥者主香茅之类也清净光明谓乳
石之流名称普闻如药树王雪山忍草等
明见十方谓眼药等约法准之。】

「所谓吉祥主药神栴檀林主药神清净光明
音释¶ 第 68a 页
主药神名称普闻主药神毛孔光明主药神
普治清净主药神大发吼声主药神蔽日光
幢主药神明见十方主药神益气明目主药
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性皆离垢仁
慈祐物。

复有无量主稼神。」

【第十主稼神稼者树五谷也表万行法味
资益自他他益称心故德中大喜成就。】

「所谓柔软胜味主稼神时华净光主稼神色
力勇健主稼神增长精气主稼神普生根果
主稼神妙严环髻主稼神润泽净华主稼神
成就妙香主稼神见者爱乐主稼神离垢净
光主稼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
皆得大喜成就。

复有无量主河神。」
音释¶ 第 68b 页

【十一主河神即河伯之流也表法河流注
润益群品又于生死瀑流拯彼漂溺江河
淮济清浊俱河故生死法流此神皆主(第十
一主河神即河伯之流者外典说为河伯故庄子秋水篇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
流之大雨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言其广也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
尽在巳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
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谓万分之一以为莫巳若者我之谓也释曰若即
海若海神名也如下引之皆此章具今但取名河伯亦名冯夷故洛神赋云冯夷鸣
鼓女娲清歌)。】

「所谓普发迅流主河神普洁泉涧主河神离
尘净眼主河神十方遍吼主河神救护众生
主河神无热净光主河神普生欢喜主河神
广德胜幢主河神光照普世主河神海德光
明主河神如是等而为上首有无量数皆勤
作意利益众生。」
音释¶ 第 69a 页

【德中勤益生者谓遇沿流则平波息浪逢
溯泳则微风轻动水性之属深止而住居
陆行之流富生而应采导百川而去害灌
万顷而开利为勤作意利益众生约所表
法随意消息。】

「复有无量主海神。」

【十二主海神即海若之辈表具含万德一
一深广也。】

「所谓出现宝光主海神成金刚幢主海神远
离尘垢主海神普水宫殿主海神吉祥宝月
主海神妙华龙髻主海神普持光味主海神
宝燄华光主海神金刚妙髻主海神海潮雷
音主海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悉以
如来功德大海充满其身。」

【名中三名远离尘垢者瑜伽八十六云现
音释¶ 第 69b 页
断烦恼离故远尘彼随眠离系故离垢今
约近事尘谓尘境垢即烦恼六根对境了
彼性空故曰远尘众惑不行诚为离垢心
境相藉离垢由于远尘。】

「复有无量主水神。」

【十三主水神者通上河海等水及雨露霜
雪等也表法水含润等多义理故。】

「所谓普兴云幢主水神海潮云音主水神妙
色轮髻主水神善巧漩澓主水神离垢香积
主水神福桥光音主水神知足自在主水神
净喜善音主水神普现威光主水神吼音遍
海主水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常勤
救护一切众生而为利益。」

【德中拯溺为救济危为护谓巳溺邪见贪
爱水者救之将沉者护之而为利益即云
音释¶ 第 70a 页
雨等润发生万物也法合可知。】

「复有无数主火神。」

【十四主火神即宋无忌之流也以显智慧
火烧烦恼薪成熟善品破无明闇耳。】

「所谓普光燄藏主火神普集光幢主火神大
光普照主火神众妙宫殿主火神无尽光髻
主火神种种燄眼主火神十方宫殿如须弥
山主火神威光自在主火神光明破闇主火
神雷音电光主火神如是等而为上首不可
称数皆能示现种种光明令诸众生热恼除
灭。」

【德中夫火有二能一能为益二能为损今
用益止损表法亦尔示慧光以去闇用益
也除惑若之热恼止损也。】

「复有无量主风神。」
音释¶ 第 70b 页

【十五主风神通表方便无住无所不摧别
表如下。】

「所谓无碍光明主风神普现勇业主风神飘
击云幢主风神净光庄严主风神力能竭水
主风神大声遍吼主风神树杪垂髻主风神
所行无碍主风神种种宫殿主风神大光普
照主风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勤
散灭我慢之心。

复有无量主空神。」

【十六主空神表法性空别即离染周遍等
亦各如名辩。】

「所谓净光普照主空神普游深广主空神生
吉祥风主空神离障安住主空神广步妙髻
主空神无碍光燄主空神无碍胜力主空神
离垢光明主空神深远妙音主空神光遍十
音释¶ 第 71a 页
方主空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心皆
离垢广大明洁。」

【德中若情尘乱起翳本性空智日高升则
情云自卷空有日而廓尔无际智合理而
杳然无涯故云尔耳。】

「复有无量主方神。」

【十七主方神即东方青帝等类也表显邪
正方隅使行无迷倒(即东方者此主五方有五帝东方甲乙木
其色青故东方为青帝南方丙丁火其色赤为赤帝西方庚辛金其色白为白帝北
方壬癸水其色黑为黑帝中央戊巳土其色黄为黄帝若十二神即一方有三故故
成十二大集经说十二兽皆是大菩萨示迹为之如彼经说)。】

「所谓遍住一切主方神普现光明主方神光
行庄严主方神周行不碍主方神永断迷惑
主方神普游净空主方神大云幢音主方神
髻目无乱主方神普观世业主方神周遍游
音释¶ 第 71b 页
览主方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能以
方便普放光明恒照十方相续不绝。」

【德中身智放光无不引摄名普放也无时
不放所以称恒如日周天故相续不绝。】

「复有无量主夜神。」

【十八主夜神表于无明黑闇生死长夜导
以慧明令知正路。】

「所谓普德净光主夜神喜眼观世主夜神护
世精气主夜神寂静海音主夜神普现吉祥
主夜神普发树华主夜神平等护育主夜神
游戏快乐主夜神诸根常喜主夜神出生净
福主夜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勤
修习以法为乐。」

【德中夜分亡寝是曰勤修翻彼长迷故以
法为乐。】
音释¶ 第 72a 页

「复有无量主昼神。」

【十九主昼神于昼摄化显行德恒明也。】

「所谓示现宫殿主昼神发起慧香主昼神乐
胜庄严主昼神香华妙光主昼神普集妙药
主昼神乐作喜目主昼神普现诸方主昼神
大悲光明主昼神善根光照主昼神妙华璎
珞主昼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于
妙法能生信解恒共精勤严饰宫殿。」

【德中先修正解后勤正行有信无解增长
无明有解无信还生邪见信因解净解藉
信深昼之义也上来多主器界故但名神
准梵本除金刚神馀皆女神表慈育故菩
萨同于彼类以摄众生自下摄领有情皆
受王称并是丈夫。】

「复有无量阿脩罗王。」
音释¶ 第 72b 页

【第二八部四王众文有八段前四杂类后
四能统是天王所统是八部今初阿修罗
亦云阿素落梵音楚夏耳婆沙译为非天
佛地论云天趣所摄以多行谄媚无天实
行故曰非天依阿毗昙亦鬼趣摄谄曲覆
故正法念经鬼畜二摄以罗睺阿修罗是
师子子故伽陀经天鬼畜摄具上说故由
此或开六趣或合为五多好斗诤怀胜负
故或居众相山中或居海下如正法念说
然有大力者广修福故今之修福有怀胜
负谄媚心者多生其中(依阿毗昙亦鬼趣摄者若依杂心第
八修多罗品亦畜生趣摄有言阿修罗与天同趣是故说言汝先是天问若然何不
见天帝耶答謟曲所覆故有说是大力饿鬼天趣不摄故问若尔释天云何与相习
近耶答天贪色故胜负多故)。】

「所谓罗睺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
音释¶ 第 73a 页
巧幻术阿脩罗王大眷属阿脩罗王大力阿
脩罗王遍照阿脩罗王坚固行妙庄严阿脩
罗王广大因慧阿脩罗王出现胜德阿脩罗
王妙好音声阿脩罗王如是等而为上首其
数无量。」

【罗睺此云摄恼以能将手隐摄日月令天
恼故二毗摩此云[𮈔]也质多罗种种也谓
此王能以一[𮈔]幻作种种事故。】

「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诸烦恼。」

【德中实者因果俱慢故权应偏摧非不断
馀故云及也。】

「复有不可思议数迦楼罗王。」

【二迦楼罗昔云金翅正云妙翅以翅有种
种宝色庄严故此就状翻若敌对翻此云
大嗉项以常著龙于嗉中故此鸟能食龙
音释¶ 第 73b 页
鱼七宝然鸟及龙各具四生谓𡖉胎湿化
后后胜前前劣不能食胜谓𡖉生鸟不能
食胎等胜能啖劣化食四生如增一辩以
化食化暂得充虚亦表菩萨摄生故离世
间品云菩萨迦楼罗如意为坚足乃至搏
撮人天龙安置涅槃岸(化食四生者化最胜故湿生鸟食湿
胎卵三生龙胎生鸟食胎卵二生龙卵生鸟唯食卵生龙然劣不能食胜若有食者
其鸟即死而可食者日食一龙王五百小龙绕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取食其鸟命
将尽时至海取龙为龙吐毒复不能食饥火所烧耸翅入海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
吹还复却上如是七返无处停足遂至金刚山顶命终以食龙故其身毒气发火自
烧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降雨灭火滴如车轴其身肉消散唯有心在大如人䏶绀琉
璃色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之为髻中珠亦表菩萨下约表以释引文云乃至
者彼经具云菩萨迦楼罗如意为坚足方便勇猛翅慈悲明净眼住一切智𣗳观三
有大海抟撮天人龙安置涅槃岸)。】

「所谓大速疾力迦楼罗王。」
音释¶ 第 74a 页

【大速疾力者增一中说此鸟食龙从金刚
山顶铁杈树下入海取龙水未合间还至
本树是为速疾。】

「无能坏宝髻迦楼罗王清净速疾迦楼罗王
心不退转迦楼罗王大海处摄持力迦楼罗
王。」

【大海处摄持力者即是摄彼命将尽者食
之而龙受三归及袈裟一缕在身则不可
取菩萨亦尔如前引离世间品说又出现
云取善根熟众生置佛法中此为命尽若
心有邪归断见所覆则不可取(而龙受三归者菩萨
处胎经佛自说昔为金翅鸟七宝宫殿等时入大海求龙为食时彼海中有化生龙
龙子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受如来斋八禁戒法时鸟衔龙出海金翅鸟法若食龙时
先从尾吞求尾不得已经日夜明日龙出尾示金翅鸟云化生龙者我身是也我若
不持八关斋法者汝可食我我奉斋戒汝屈灭我金翅闻巳悔过自责云佛之威神
音释¶ 第 74b 页
甚深难量请龙入宫龙即随入乃请龙受八戒一緌在身即观佛三昧海经又出现
下即彼如来行中金翅辟海喻喻如来无碍行经云佛子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
回翔不去以清净眼观察海内诸龙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翅鼓扬海水悉令两辟
知龙男女命将尽者而搏取之如来应正等觉金翅鸟王亦复如是住无碍行以净
佛眼观察法界诸宫殿中一切众生若种善根已成熟者如来奋勇猛十力以止观
两翅鼓扬生死大爱海水使其两辟而撮取之置佛法中令断一切妄想戏论安住
如来无分别无碍行释曰观前经文自知广略下释救摄引出现品亦是此文)。】

「坚固净光迦楼罗王巧严冠髻迦楼罗王普
捷示现迦楼罗王普观海迦楼罗王。」

【普观海者即周四天下求命尽龙。】

「普音广目迦楼罗王如是等而为上首不思
议数悉已成就大方便力普能救摄一切众
生。」

【德中大方便力即虽了众生空而能入有
是十力止观也普能救摄即鼓生死大爱
音释¶ 第 75a 页
海水取善根熟者如出现品说。】

「复有无量紧那罗王。」

【三紧那罗者此云疑神谓顶有一角形乃
似人面极端正见者生疑为是人耶为非
人耶为此立称依杂心论畜生道摄亦云
歌神以能歌咏是天帝执法乐神即四王
眷属表菩萨示众生形而非众生常以法
乐娱众生故(亦云歌神即唐三藏译)。】

「所谓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妙华幢紧那罗
王种种庄严紧那罗王悦意吼声紧那罗王
宝树光明紧那罗王见者欣乐紧那罗王最
胜光庄严紧那罗王微妙华幢紧那罗王动
地力紧那罗王摄伏恶众紧那罗王如是等
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勤精进观一切法心
恒快乐自在游戏。」
音释¶ 第 75b 页

【德中要勤观察则得法乐怡神自他兼乐
为自在游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一之四

** 音释


(歌吕切)

(直角切耸也)
迥曜
(迥户茗切寥远也曜弋笑切光照也)


(荀勇切)

(居案切与干同木旁生者为枝正出为干)
沿
(同浴夷然切循
也)。

(乳[〦/(ㄠ-ㄙ+?)]切柔也)
漩澓
(漩音旋澓音伏漩澓水回流也)

(蒲报切疾
雨也)。

(苏故切逆流而上也)

(为命切游泳也)
𨷖
(丁候切竞也)

(苏故
切鸟吭也)。
树杪
(杪弭沼切木末也)
搏撮
(搏怡各切击也撮仓括切)


(音整)

(初加切木歧枝也)
阿修罗
(梵语也亦云阿素洛此云无酒又名
非天)。
迦楼罗
(梵语也亦云揭路荼此云金翅鸟)
紧那罗
(梵语也亦
云紧捺洛此云疑神又云人非人紧居忍切)。

(部礼切股也)
音释¶ 第 76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一之五 困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复有无量摩睺罗伽王。」

【四摩睺罗伽者此云大腹行即蟒之类亦
表菩萨遍行一切而无行也。】

「所谓善慧摩睺罗伽王清净威音摩睺罗伽
王胜慧庄严髻摩睺罗伽王妙目主摩睺罗
伽王如灯幢为众所归摩睺罗伽王最胜光
明幢摩睺罗伽王师子臆摩睺罗伽王众妙
庄严音摩睺罗伽王须弥坚固摩睺罗伽王
可爱乐光明摩睺罗伽王如是等而为上首
其数无量皆勤修习广大方便令诸众生永
割痴网。」

【德中此类聋騃故令方便舍痴。】
音释¶ 第 76b 页

「复有无量夜叉王。」

【五夜叉王初一是北方天王即毗沙门是
也若从能领是天众摄今从所领为名然
四王各领二部从一立称夜叉此云轻捷
飞空速疾故亦云苦活此天又领一部名
罗刹此云可畏。】

「所谓毗沙门夜叉王自在音夜叉王严持器
仗夜叉王大智慧夜叉王燄眼主夜叉王金
刚眼夜叉王勇健臂夜叉王勇敌大军夜叉
王富资财夜叉王力坏高山夜叉王如是等
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名中云毗沙门者此云多闻以福德之名
闻四方故此一是天夜叉之王馀九是夜
叉夜叉即王虽一是天又从所领况九皆
夜叉故非天众下三例然如龙中娑竭罗
音释¶ 第 77a 页
王岂是天耶。】

「皆勤守护一切众生。」

【德中此类飞空啖人故菩萨示为其王翻
加守护亦令爱见罗刹不害法身慧命(亦令
爱见者涅槃十一浮囊喻中罗刹乞浮囊合以爱见罗刹谓一切众生或因贪爱烦
恼破戒如有人明信因果正见在怀但为惑缠遂破禁戒名爱罗刹二者以见不正
拨无因果起诸邪见断常等见便破禁戒谓破无罪名见罗刹但彼令破戒此害慧
命以之为异罗刹义同)。】

「复有无量诸大龙王。」

【六龙王亦初一是天即西方天王。】

「所谓毗楼博叉龙王娑竭罗龙王。」

【毗楼博叉唐三藏译云丑目毗楼丑也博
叉目也日照三藏译云毗遍也多也楼者
具云噜波此云色也博吃叉此云诸根也
谓眼等诸根有种种色故以为名此不必
音释¶ 第 77b 页
丑此王主二部谓龙及富单那富单那者
此云热病鬼也娑竭罗此云海也于大海
中此最尊故独得其名。】

「云音妙幢龙王燄口海光龙王普高云幢龙
王德叉迦龙王。」

【德叉迦旧云多舌以嗜语故正云能害所
害德叉者能害也迦者所害也谓若瞋嘘
视人畜皆死。】

「无边步龙王清净色龙王普运大声龙王无
热恼龙王。」

【无热恼者即阿耨达池之龙也诸龙有四
热恼今皆离故四热至下当释智论云此
龙是七地菩萨须弥藏经云是马形龙主
又一切龙总有五种形类一象形善住龙
王为主二蛇形难陀龙王为主三马形阿
音释¶ 第 78a 页
那婆达多龙王为主四鱼形婆楼那龙王
为主五虾蟆形摩那斯龙王为主(须弥藏者经有
两卷此即下卷功德天自叙云我与世尊往昔于因陀罗幢相王佛所同时发誓愿
今愿悉满心意满足是故如来出现于世我今得住功德之处我今虽复住功德处
犹未圆满昔本誓愿何以故此处多有象龙下即义引谓恶龙恼害众生请佛除灭
佛告须弥藏龙仙菩萨云汝于往昔然灯佛所为化诸龙起大勇猛今四生龙有于
恶毒气毒见毒触毒齧毒贪瞋痴毒云何当令如法除灭彼菩萨答我入其窟入深
三昧彼当降伏广说竟云我从阿僧祗劫勇猛精进故能教化一切众生此诸龙王
于大乘法精进修行谓此善住龙王为一切象形龙主此难陀龙王为一切蛇形龙
主此阿耨达龙王为一切马形龙主此婆楼那龙王为一切鱼形龙主此摩那苏婆
帝龙王为一切虾蟆形龙主如是等诸大龙王能与众生作诸衰恼自馀诸龙自力
不堪作上衰患此五大龙安住大乘有大威德是大龙王各各佛前率诸眷属不令
起作如上灾祸于佛法僧三宝种性久住于世不令速灭)。】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勤力兴云
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
音释¶ 第 78b 页

【德中外则云行雨施散去炎毒内则慈云
广被法雨普沾散业惑之热恼(德中云行雨施者语
出周易乾卦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
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释曰乾为龙也六爻皆龙今释于龙宜取乾德况云行雨施)。】

「复有无量鸠槃茶王。」

【七鸠槃茶王。】

「所谓增长鸠槃茶王龙主鸠槃茶王善庄严
幢鸠槃茶王普饶益行鸠槃茶王甚可怖畏
鸠槃茶王美目端严鸠槃茶王高峰慧鸠槃
茶王勇健臂鸠槃茶王无边净华眼鸠槃茶
王广大天面阿修罗眼鸠槃茶王如是等而
为上首其数无量。」

【初一是南方天王即毗楼勒叉此云增长
主谓能令自他善根增长故此王更领一
音释¶ 第 79a 页
部谓薜荔多薜荔多者此云魇魅鬼馀如
音义(馀如音义者前后不多引音义以鸠槃茶此译为阴囊其状稍隈故指在
音义耳旧云冬菰鬼亦以状翻)。】

「皆勤修学无碍法门放大光明。」

【德中此类障碍深重故偏明无碍自学权
实无碍法界智光以利众生。】

「复有无量乾闼婆王。」

【八乾闼婆此云寻香谓诸乐儿不事生业
但寻诸家饮食香气即往设乐求食自活
因此世人号诸乐人为乾闼婆彼能执乐
故以名焉亦云食香止十宝山间食诸香
粖即帝释执乐神也帝释须乐此王身有
相现。】

「所谓持国乾闼婆王树光乾闼婆王净目乾
闼婆王华冠乾闼婆王普音乾闼婆王乐摇
音释¶ 第 79b 页
动妙目乾闼婆王妙音师子幢乾闼婆王普
放宝光明乾闼婆王金刚树华幢乾闼婆王
乐普现庄严乾闼婆王如是等而为上首其
数无量。」

【提头赖吒即东方天王此云持国谓护持
国土安众生故此从所领为名更领一部
名毗舍阇此云啖精气谓啖有情及五谷
精气故。】

「皆于大法深生信解欢喜爱重勤修不倦。」

【德中大法即大缘起法也信解故欢喜深
心故爱重既欢既重故不替修行。
二八
部四王众竟。

第三月天子下十二段明欲色诸天众天
者自在义光明义清净义智论云天有三
种一人天谓帝王二生天谓欲色等三净
音释¶ 第 80a 页
天谓佛菩萨第一义天今通后二然诸天
寿之长短身之大小衣服轻重宫殿胜劣
俱舍十一及瑜伽等论起世等经皆广辩
之恐繁不叙(然诸天寿者俱舍世界品云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乘
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色无昼夜殊劫数等身量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增言身量
者颂云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色天踰[跳-兆+善]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增倍倍唯无云灭
三释曰俱卢舍即二里踰[跳-兆+善]那即十六里以八俱卢舍为一踰[跳-兆+善]那则四天王天身
长半里至第六天身长三里以半里半里增故有引三法度经云忉利天身长一由
旬衣二由旬广一由旬者以彼误译里为由旬不知彼失故妄引耳四天王天半里
忉利天则一里馀可例知上云劫数等身量者色界梵众天身长半由旬则人寿半
劫馀可例知云初四增半半者二梵辅天则一由旬三大梵则一由旬半四少光则
二由旬此上诸天皆倍倍增唯无云天灭三由旬所以减者略出一意唯无量光天
四由旬光音则八少净十六无量净三十二遍净六十四至无云天合有一百二十
八减却三由旬有一百二十五此上七天倍倍增之至色究竟天欲成一万六千劫
故则身长一万六千由旬又云少光上下天大全半为劫谓少光已上大全为劫谓
音释¶ 第 80b 页
八十中劫为一劫也自下诸天大半为劫即四十中劫为一劫也言中劫者即一增
一灭劫也言衣服轻重者四天王衣十二铢忉利六铢夜摩三铢兜率一铢半化乐
一铢他化半铢上皆减半也言宫殿等殊者月天长阿含云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
十里高下亦尔二分天金一分琉璃王座二十里遥看似圆而实正方日天同此但
量加半由旬三十三天中宫名善现周万踰[跳-兆+善]那高一半金城杂饰其地柔软中有
殊胜殿周千踰[跳-兆+善]那此上诸天皆倍倍胜可以意得今但略消名意故指广在馀)。】

「复有无量月天子。」

【文中先有七段明欲界天后有五段明色
界天前中即分为七今初月天子月者缺
也有亏缺故下面颇𦙆迦宝水精所成能
冷能照表菩萨得清凉慈照生死夜如云
菩萨清凉月等。】

「所谓月天子华王髻光明天子众妙净光明
天子安乐世间心天子树王眼光明天子示
现清净光天子普游不动光天子星宿王自
音释¶ 第 81a 页
在天子净觉月天子大威德光明天子如是
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名中初一是总虽标总称即受别名下皆
准此。】

「皆勤显发众生心宝。」

【德中显发众生心宝者水珠见月则流润
发光净心遇缘则慈流智发生了既发正
因显然生由性成则了非外入生与不生
无二发乃发其本心故显发双辩。】

「复有无量日天子。」

【二日天子日者实也常充实故下面亦颇
胝迦宝火精所成能热能照表菩萨智照
故又日以阳德月以阴灵一能破暗表根
本破惑一能清凉表后得益物又依宝性
论法日有四义一破暗如慧二照现如智
音释¶ 第 81b 页
三轮净如解脱四上三不相离如同法界
(又日以阳德月以阴灵即文选月赋中言)。】

「所谓日天子光燄眼天子须弥光可畏敬幢
天子离垢宝庄严天子勇猛不退转天子妙
华缨光明天子最胜幢光明天子宝髻普光
明天子光明眼天子持胜德天子普光明天
子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名中可畏敬幢者为恶者畏其照明为善
者敬其办业以斯超出故以名幢。】

「皆勤修习利益众生增其善根。」

【德中居者办业成就本行等利益也生长
榖稼开敷觉华等为增长善根如出现品。】

「复有无量三十三天王。」

【三三十三天者佛地论等皆云妙高山四
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三十三
音释¶ 第 82a 页
也下释天名皆依佛地。】

「所谓释迦因陀罗天王普称满音天王慈目
宝髻天王宝光幢名称天王发生喜乐髻天
王可爱乐正念天王须弥胜音天王成就念
天王可爱乐净华光天王智日眼天王自在
光明能觉悟天王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
量。」

【名中言释迦等者释迦能也因陀罗主也
具足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提桓天也即
云能天主抚育劝善能为天主故更有异
释如音义说(更有异释等者彼云释迦正云铄迦罗此云帝也因陀罗
此云主也古来释同佛释种族望之称谬之深矣又楞伽大云疏云大帝名有一百
八今略举三一因陀罗此云尊重三十三天共尊重故二云释迦此云勇猛威德勇
猛胜诸天故三名不兰陀此云降伏以能降伏阿修罗故)。】

「皆勤发起一切世间广大之业。」
音释¶ 第 82b 页

【德中言发起广大业者令修普贤行故以
此天居地天之顶总御四洲虽胜事颇多
犹惧修罗之敌若修善者众即天侣增威
苟为恶者多即诸天减少故多好劝发况
受佛付嘱大权应为至如坚常啼之心施
雪山之偈成尸毗大行破卢志巨悭谈般
若于善法堂中扬大教于如来会下等皆
是发起广大业也(犹惧修罗者修罗嫉天有甘露味诸天求修罗
之女色因起诤竞广有因缘若修善者正法念经说帝释知修罗欲来遽遣天使令
观阎浮之人为修善多为作恶多若修善多知战必胜故生欢喜若为恶者多不孝
父母不敬三宝则生忧悴知战不胜今言减少者兼辩馀时为恶必堕三涂故人天
减少况受佛付嘱者则净名大品等皆属天帝大权应为者小乘中说是须陀洹若
准此经例是大权菩萨至如下引事證成坚常啼之心大品般若施雪山之偈即涅
槃十三成尸毗大行即方便报恩经破卢志巨悭即卢志长者经谈般若等者大品
广说扬大教等者净名大品等其类非一恐厌文繁不能具出)。】
音释¶ 第 83a 页

「复有无量须夜摩天王。」

【四须夜摩天须者善也妙也夜摩时也具
云善时分天论云随时受乐故名时分天
又大集经此天用莲华开合以明昼夜又
云赤莲华开为昼白莲华开为夜故云时
分也随此时别受乐亦殊故论云随时受
乐也。】

「所谓善时分天王可爱乐光明天王无尽慧
功德幢天王善变化端严天王总持大光明
天王不思议智慧天王轮脐天王光燄天王
光照天王普观察大名称天王如是等而为
上首其数无量皆勤修习广大善根心常喜
足。」

【德中心恒喜足者喜足在于第四今慕上
而修。】
音释¶ 第 83b 页

「复有不可思议数兜率陀天王。」

【五兜率陀天王此云喜足论云后身菩萨
于彼教化多修喜足之行故得少意悦为
喜更不求馀为足。】

「所谓知足天王喜乐海髻天王最胜功德幢
天王寂静光天王可爱乐妙目天王宝峰净
月天王最胜勇健力天王金刚妙光明天王
星宿庄严幢天王可爱乐庄严天王如是等
而为上首不思议数皆勤念持一切诸佛所
有名号。」

【德中彼天是诸佛上生之处故令修念佛
三昧也召体曰名响颁人天为号通号别
名皆悉念也不计一方故云一切以诸如
来同一法界体德均故念即明记而慧逾
增持而不忘故无间断以佛为境何五尘
音释¶ 第 84a 页
之能惑哉。】

「复有无量化乐天王。」

【六化乐天王论云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
自娱乐又但受自所化乐不犯他故名为
善化也变谓转变转粗为妙化谓化现无
而忽有。】

「所谓善变化天王寂静音光明天王变化力
光明天王庄严主天王念光天王最上云音
天王众妙最胜光天王妙髻光明天王成就
喜慧天王华光髻天王普见十方天王如是
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勤调伏一切众生
令得解脱。」

【德中以出世化故得解脱。】

「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

【七他化自在天王论云令他化作乐具以
音释¶ 第 84b 页
自娱乐显巳自在故。】

「所谓得自在天王妙目主天王妙冠幢天王
勇猛慧天王妙音句天王妙光幢天王寂静
境界门天王妙轮庄严幢天王华蕊慧自在
天王因陀罗力妙庄严光明天王如是等而
为上首其数无量。」

【名中寂静境界门者境为入理之处即是
门也根无躁动故称寂静根即门也根无
取著方见境空合为门也故鸯掘经云明
见来入门具足无减修。】

「皆勤修习自在方便广大法门。」

【德中物我自在即广大法门。
初欲界天
众已竟。】

「复有不可数大梵天王。」

【第二色界诸天众有五众以第四禅有二
音释¶ 第 85a 页
众故然四静虑摄天多少下经频列至十
藏品当会释之多依十八初静虑四二三
各摄三天皆举最上以胜摄劣故但列一
下文说颂遍观诸天第四静虑自摄九天
上五小乘圣居非此正被异生位中广果
至极故今列之大自在天三千界主所以
别列。

今初大梵天王众佛地论云离欲寂静故
名为梵具云梵摩此云清洁寂静谓创离
欲染故名清洁得根本定名为寂静。】

「所谓尸弃天王慧光天王善慧光明天王普
云音天王观世言音自在天王寂静光明眼
天王光遍十方天王变化音天王光明照耀
眼天王悦意海音天王如是等而为上首不
可称数。」
音释¶ 第 85b 页

【尸弃此云持髻谓此梵王顶有肉髻似螺
形故亦名螺髻或云火顶以火灾至此故
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金色衣禅悦为食。】

「皆具大慈怜悯众生舒光普照令其快乐。」

【德中本修慈心得生梵世等流相续还慜
众生好请转法轮故智光照物不为污行
故身光发挥若有遇之身心悦乐。】

「复有无量光音天王。」

【第二光音天二禅第三天也智论亦云第
二禅通名光音彼天语时口出净光故有
云彼无寻伺言语亦无用光当语故名光
音瑜伽名极光净谓净光遍照自他处故。】

「所谓可爱乐光明天王清净妙光天王能自
在音天王最胜念智天王可爱乐清净妙音
大王善思惟音天王普音遍照天王甚深光
音释¶ 第 86a 页
音天王无垢称光明天王最胜净光天王如
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住广大寂静喜
乐无碍法门。」

【德中定生喜乐离寻伺故得寂静名然凡
得之舍动求静故非广大味定之喜非无
碍法今菩萨即动而静不散不味是为广
大无碍法门也。】

「复有无量遍净天王。」

【第三遍净天此天离喜身心遍净故。】

「所谓清净慧名称天王最胜见天王寂静德
天王须弥音天王净念眼天王可爱乐最胜
光照天王世间自在主天王光燄自在天王
乐思惟法变化天王变化幢天王星宿音妙
庄严天王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悉巳
安住广大法门于诸世间勤作利益。」
音释¶ 第 86b 页

【德中身心遍净未为广大物我无二普益
世间方为广大也。】

「复有无量广果天王。」

【第四广果天即第四禅第三天于异生善
果此最广故所有功德胜下三故。】

「所谓爱乐法光明幢天王清净庄严海天王
最胜慧光明天王自在智慧幢天王乐寂静
天王普智眼天王乐旋慧天王善种慧光明
天王无垢寂静光天王广大清净光天王如
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皆以寂静之
法而为宫殿安住其中。」

【德中此天离八灾患世中最寂今以实智
住本寂之宫。】

「复有无数大自在天王。」

【第五大自在者梵云摩醯首罗是也于三
音释¶ 第 87a 页
千界最自在故智论第二云此天有八臂
三目乘白牛执白拂一念之间能知大千
雨滴下经同此智论第九过五净居有十
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又
三乘中立此为净土是报身所居约实但
是第十地菩萨摄报之果多作彼王耳。】

「所谓妙燄海天王自在名称光天王清净功
德眼天王可爱乐大慧天王不动光自在天
王妙庄严眼天王善思惟光明天王可爱乐
大智天王普音庄严幢天王极精进名称光
天王如是等而为上首不可称数皆勤观察
无相之法所行平等。」

【德中三界之顶非无相不超非离相求故
所行平等。

然上释名叹德多从义便以顺类殊若约
音释¶ 第 87b 页
实德无不互有皆可虚求。
众海云集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一之五

** 音释

(奴当切)

(乌回切)

(音瓜)

(慵朱切十黍重曰铢)


(式灼切)

(乙力切胸肉也)
魇魅
(魇于琰切魅明秘切)

(乳捶切花
须也)。
兜率陀
(梵语也亦云睹史多此云知足兜当侯切)
音释¶ 第 8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