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第 813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八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第六宗趣通局者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先明其通后显于别。」
【第六宗趣通局中疏文分二先释名标章后前中
下依章别释初中宗者宗崇故云所尚亦云尊也
主也多也。】
「▲前中通论一代佛教诸部异计各是一宗谓十八
本二各不同故以义相从更复合之。」
【前中通论下第二依章别释于中二先释通宗后
卷八 第 813c 页
释别宗前中三初总标大意二叙昔辨违三申今
正解今初言诸部异计即二十部言十八本二者
十八部名次下当列本二者即上座部及大众部
故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
无非我说未来起言以义相从者合二十部兼诸
大乘为十宗故。】
「▲然隋朝大衍法师总立四宗一因缘宗谓萨婆多
二假名宗谓即经部三不真宗谓诸般若四真实宗
谓法性真理佛性等教。」
【然隋朝下第二叙昔辨违于中二先叙昔后辨顺
违前中又二先正立后异名前中各从所立得名
四中各有二句上句立义下句指教。】
「▲又此四宗初名立性二名破性三名破相四名显
实。」
【又此四宗下辨异名四名不出性相而前三从所
破后一就所显。】
「▲初二小乘后二大乘各初浅后深此亦有理。」
【初二小乘下辨顺违于中二先略释明顺理后约
局明违文今初言各初浅后深者以初显正因缘
立有缘果之性故为浅二破于定性但从缘有故
为深也万法从缘故无定实如铁之坚遇火则镕
如水之湿遇寒则坚明知从缘则无定性假名而
巳故为小深早欲参涉大乘故云经部三是大乘
之浅望其第二亦是次深以二但破性而有其相
正解今初言诸部异计即二十部言十八本二者
十八部名次下当列本二者即上座部及大众部
故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
无非我说未来起言以义相从者合二十部兼诸
大乘为十宗故。】
「▲然隋朝大衍法师总立四宗一因缘宗谓萨婆多
二假名宗谓即经部三不真宗谓诸般若四真实宗
谓法性真理佛性等教。」
【然隋朝下第二叙昔辨违于中二先叙昔后辨顺
违前中又二先正立后异名前中各从所立得名
四中各有二句上句立义下句指教。】
「▲又此四宗初名立性二名破性三名破相四名显
实。」
【又此四宗下辨异名四名不出性相而前三从所
破后一就所显。】
「▲初二小乘后二大乘各初浅后深此亦有理。」
【初二小乘下辨顺违于中二先略释明顺理后约
局明违文今初言各初浅后深者以初显正因缘
立有缘果之性故为浅二破于定性但从缘有故
为深也万法从缘故无定实如铁之坚遇火则镕
如水之湿遇寒则坚明知从缘则无定性假名而
巳故为小深早欲参涉大乘故云经部三是大乘
之浅望其第二亦是次深以二但破性而有其相
卷八 第 814a 页
如会指成拳虽无定性非无拳相今复破之明性
相俱空为法空矣而言浅者但除妄计以显空义
未彰妙有不空真性故名为浅第四方显妙有真
性故四为深言此亦有理者自浅之深先小后大
一代佛教大意耳故又第一宗是因缘所生法第
三宗则我说即是空第二宗亦为是假名第四宗
亦是中道义故无大违。】
「▲但收义不尽以十八部中但判二故。」
【但收义不尽下第二约局明违言但判二者唯明
有部及经部故除本二部故云十八部中。】
「▲今总收一代时教以为十宗。」
【今总收等者第三申今正解于中三初总标二别
释三料拣。】
「▲第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部等彼立三聚一有为
二无为三非二聚非二即我又立五法藏谓三世为
三无为为四第五不可说藏我在其中以不可说为
有为无为故。」
【第一我法俱有宗等者第二别释也释第一宗中
先立理谓犊子部等者等取馀四部谓此计中总
有五部全或一少分言五部全者一犊子部二法
上三贤胃四正量五密林山故总为五部同计言
一少分者泰法师云更等取经部中根本经部不
等末经部以本经部亦执有胜义我非即非离即
计菩萨出离生死故名胜义。】
相俱空为法空矣而言浅者但除妄计以显空义
未彰妙有不空真性故名为浅第四方显妙有真
性故四为深言此亦有理者自浅之深先小后大
一代佛教大意耳故又第一宗是因缘所生法第
三宗则我说即是空第二宗亦为是假名第四宗
亦是中道义故无大违。】
「▲但收义不尽以十八部中但判二故。」
【但收义不尽下第二约局明违言但判二者唯明
有部及经部故除本二部故云十八部中。】
「▲今总收一代时教以为十宗。」
【今总收等者第三申今正解于中三初总标二别
释三料拣。】
「▲第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部等彼立三聚一有为
二无为三非二聚非二即我又立五法藏谓三世为
三无为为四第五不可说藏我在其中以不可说为
有为无为故。」
【第一我法俱有宗等者第二别释也释第一宗中
先立理谓犊子部等者等取馀四部谓此计中总
有五部全或一少分言五部全者一犊子部二法
上三贤胃四正量五密林山故总为五部同计言
一少分者泰法师云更等取经部中根本经部不
等末经部以本经部亦执有胜义我非即非离即
计菩萨出离生死故名胜义。】
卷八 第 814b 页
「▲然此一部诸部论师共推不受呼为附佛法外道
以诸外道所计虽殊皆立我故。
▲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等彼立诸法不离色心
或立三世无为或分五类皆无有我以无我故异外
道计。」
【二法有我无宗等者疏文有二先正立后显功能
今初言等者等取馀二半谓此计都有三全一少
分谓一一切有部二雪山部此即上座部宗轮论
云多同说一切有故亦等取也三多闻部宗轮叙
多闻部云馀义多同一切有部并不立我计法有
实故言一少分者化地部末计彼云过去未来并
皆实有亦有中有一切法所知所识故名有法无
我。】
「▲又于有为之中立正因缘以破外道邪因无因。」
【又于有为下第二辨教功能于中有五一总显功
能二广显所破三举正折邪四指广从略五结功
超胜今初因缘能破无因正因以破邪因。】
「▲然西域邪见虽九十五种或计二十五谛从冥生
等或计六句和合生等或谓自在梵天等生或谓时
方微尘虚空宿作等而为世间及涅槃本。」
【然西域邪见下二广显所破于中三初叙西域二
叙此方三双就结过初中亦三初束九十五种为
十一宗二束十一以成四计三结诸计以归二因
今初九十五种如第六回向引然至妙虚通目之
卷八 第 814c 页
曰道心游道外即称外道故唯佛正道馀悉名外
道故此总非所以成十一者以约现有教文传习
西域故言或计二十五谛从冥生等者即十一中
之一计也此即数论师计案金七十论中谓有外
道名劫毗罗此云黄赤𩯭发面色皆黄赤故时世
号为黄赤色仙人其人从空而生自然四德一法
二智三离欲四自在得此智巳依大悲说先为阿
修和仙人说次阿修和传与般尸诃般尸诃传与
褐伽褐伽传与优楼祛优楼祛传与跋婆和跋婆
和传与自在黑般尸诃广说此智有六十千偈其
自在黑姓拘式见大论难受略抄七十偈此婆罗
门初入金耳国以铁叶腹头戴火盆击王论鼓求
僧论议因诤世界初后有无谤僧不如遂造此七
十论申数论宗王意朋彼以金赐之外道欲彰巳
令誉遂以金七十标名唯识疏云其后弟子之中
上首如十八部中之部主者名伐理沙此翻为雨
雨时生故即以为名其雨徒党名雨众者即义当
自在黑所受跋婆和梵音不同耳梵云僧祛此翻
为数数即慧数数度诸法根本立名从数起论名
为数论论能生数亦名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
者皆名数论师本源即是迦毗罗造金七十论即
自在黑造偈长行即天亲菩萨解释言二十五谛
者准百论云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
微尘从五微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神为主
道故此总非所以成十一者以约现有教文传习
西域故言或计二十五谛从冥生等者即十一中
之一计也此即数论师计案金七十论中谓有外
道名劫毗罗此云黄赤𩯭发面色皆黄赤故时世
号为黄赤色仙人其人从空而生自然四德一法
二智三离欲四自在得此智巳依大悲说先为阿
修和仙人说次阿修和传与般尸诃般尸诃传与
褐伽褐伽传与优楼祛优楼祛传与跋婆和跋婆
和传与自在黑般尸诃广说此智有六十千偈其
自在黑姓拘式见大论难受略抄七十偈此婆罗
门初入金耳国以铁叶腹头戴火盆击王论鼓求
僧论议因诤世界初后有无谤僧不如遂造此七
十论申数论宗王意朋彼以金赐之外道欲彰巳
令誉遂以金七十标名唯识疏云其后弟子之中
上首如十八部中之部主者名伐理沙此翻为雨
雨时生故即以为名其雨徒党名雨众者即义当
自在黑所受跋婆和梵音不同耳梵云僧祛此翻
为数数即慧数数度诸法根本立名从数起论名
为数论论能生数亦名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
者皆名数论师本源即是迦毗罗造金七十论即
自在黑造偈长行即天亲菩萨解释言二十五谛
者准百论云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
微尘从五微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神为主
卷八 第 815a 页
常觉相处中不坏不败摄受诸法斯则五大亦为
能生今依金七十论释二十五谛总略为三处中
为四广为二十五言略为三者谓一自性二我知
三变异自性是第一谛古称冥性亦名胜性未生
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若生大等便名胜性用
增胜故智论云谓外道通力至八万劫八万劫外
冥然不知谓为冥谛从此觉知初立故名冥谛二
言我知者即第二十五谛即神我也三变异者中
间二十三谛自性所依名为变异故有三位言中
为四者彼论云外曰云何分别本性变异及知者
答曰本性无变异(一也)大等亦本变(二也)十六但变异
(三也)知者非本变(四也)谓本性能生大等故名为本不
从他生故非变异二大我慢五唯此七亦本亦变
异大从本性生故变异能生我慢故为本慢生五
唯五唯生五大五根故皆亦变亦本三五大五知
五业及心平等根但从他生故唯变异不能生他
故不名本四知者即我知为体故不从他生亦不
生他故非本非变若准百论五大生十一根则五
大亦本亦异唯变异中则唯十一根言广有二十
五者如上引百论然都有九位就其中二十三谛
自有七位一大二我心三五唯量四五大五五知
根六五作业根七心平等根兼其初后故二十五
问曰自性不可见云何知有答有法有微细故不
可见如热气散空岂得言无若不见云何知有答
能生今依金七十论释二十五谛总略为三处中
为四广为二十五言略为三者谓一自性二我知
三变异自性是第一谛古称冥性亦名胜性未生
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若生大等便名胜性用
增胜故智论云谓外道通力至八万劫八万劫外
冥然不知谓为冥谛从此觉知初立故名冥谛二
言我知者即第二十五谛即神我也三变异者中
间二十三谛自性所依名为变异故有三位言中
为四者彼论云外曰云何分别本性变异及知者
答曰本性无变异(一也)大等亦本变(二也)十六但变异
(三也)知者非本变(四也)谓本性能生大等故名为本不
从他生故非变异二大我慢五唯此七亦本亦变
异大从本性生故变异能生我慢故为本慢生五
唯五唯生五大五根故皆亦变亦本三五大五知
五业及心平等根但从他生故唯变异不能生他
故不名本四知者即我知为体故不从他生亦不
生他故非本非变若准百论五大生十一根则五
大亦本亦异唯变异中则唯十一根言广有二十
五者如上引百论然都有九位就其中二十三谛
自有七位一大二我心三五唯量四五大五五知
根六五作业根七心平等根兼其初后故二十五
问曰自性不可见云何知有答有法有微细故不
可见如热气散空岂得言无若不见云何知有答
卷八 第 815b 页
因大等事从自性生有三德故问自性云何能与
诸法为生因答三德合故其三德在冥性中眠伏
不起在大等二十三位便有觉悟故二十三一一
皆以三德合成言三德者梵云萨埵刺阇答摩萨
埵此云有情亦云勇猛今取勇义刺阇此为微牛
毛尘等皆名刺阇亦名尘坌今取尘义答摩此云
闇即闇钝之闇三德应名勇尘闇若傍义翻旧云
染粗黑新云黄赤黑旧名喜忧闇新云贪嗔痴旧
名苦乐痴新云苦乐舍敌体而言即是三毒能生
三受名苦乐舍黄赤黑者是其色德贪多轻光故
色黄嗔多动躁故色赤痴则重覆故其色黑由此
自性合三德故能生诸法故自性是作者我非作
者若非作者何用我为答为證义故义之言境證
于境故谓二十四谛是我所知故我是见者而非
作者馀不能知问自性是作我非作者何因和合
偈答云我求见三德自性为独存如跛盲人合由
义生世间谓我有如是意我今当见三德自性故
我与自性合自性为独存者我是困苦人唯有能
见知今当为彼令得独存以是义故自性与我合
如人与王合亦如盲与跛合则以我为跛不能作
故自性为盲不能见故此二合故能生世间与我
受用盲跛达其所在各得分立我见自性时即得
解脱令我独存问曰巳说和合能生世间是生次
第云何答曰自性次第生大我慢十六十六内有五
诸法为生因答三德合故其三德在冥性中眠伏
不起在大等二十三位便有觉悟故二十三一一
皆以三德合成言三德者梵云萨埵刺阇答摩萨
埵此云有情亦云勇猛今取勇义刺阇此为微牛
毛尘等皆名刺阇亦名尘坌今取尘义答摩此云
闇即闇钝之闇三德应名勇尘闇若傍义翻旧云
染粗黑新云黄赤黑旧名喜忧闇新云贪嗔痴旧
名苦乐痴新云苦乐舍敌体而言即是三毒能生
三受名苦乐舍黄赤黑者是其色德贪多轻光故
色黄嗔多动躁故色赤痴则重覆故其色黑由此
自性合三德故能生诸法故自性是作者我非作
者若非作者何用我为答为證义故义之言境證
于境故谓二十四谛是我所知故我是见者而非
作者馀不能知问自性是作我非作者何因和合
偈答云我求见三德自性为独存如跛盲人合由
义生世间谓我有如是意我今当见三德自性故
我与自性合自性为独存者我是困苦人唯有能
见知今当为彼令得独存以是义故自性与我合
如人与王合亦如盲与跛合则以我为跛不能作
故自性为盲不能见故此二合故能生世间与我
受用盲跛达其所在各得分立我见自性时即得
解脱令我独存问曰巳说和合能生世间是生次
第云何答曰自性次第生大我慢十六十六内有五
卷八 第 815c 页
从此生五大谓自性先生大大者增长之义自性
相增故或名觉或名想或名遍满或名智或名慧
或大即是智故大得智名大次生我执我执者自
性起用观察于我知我须境故亦名我慢亦名五
大初或名转异或名炎炽次慢生十六者即五唯
量五知根五作业根及心平等根此意总明皆从
慢生就十六中应先生五唯五唯生十六故云十
六内有五从此生五大即百论从我心生五微尘
从五微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初生五唯量
者一声二触三色四味五香五各有体有能有缘
量故唯亦定义唯定用此成五大故五唯无差别
以微细寂静故从此生五大大尘有差别五唯无
差别即是大尘大无忧痴唯以喜乐故五大具三
毒故差别从声唯生空大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
空无为触唯生风大色唯生火大味唯生水大香
唯生地大金七十论但各一生有说藉尘有多少
从声一尘成空大声触二尘生风大色声触三生
火大色声触味生水大总用五尘生地大藉尘多
者力弱藉尘少者力强故四轮成世间空轮最下
次五大生十一根者先生五知根次生五作业根
后生心平等根云何五大生五知根谓声唯生空
大空大成耳根是故耳根还闻声触唯生风大风
大成身根是故身根还受触色唯生火大火大成
眼根是故眼根还见色味唯生水大水大成舌根
相增故或名觉或名想或名遍满或名智或名慧
或大即是智故大得智名大次生我执我执者自
性起用观察于我知我须境故亦名我慢亦名五
大初或名转异或名炎炽次慢生十六者即五唯
量五知根五作业根及心平等根此意总明皆从
慢生就十六中应先生五唯五唯生十六故云十
六内有五从此生五大即百论从我心生五微尘
从五微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初生五唯量
者一声二触三色四味五香五各有体有能有缘
量故唯亦定义唯定用此成五大故五唯无差别
以微细寂静故从此生五大大尘有差别五唯无
差别即是大尘大无忧痴唯以喜乐故五大具三
毒故差别从声唯生空大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
空无为触唯生风大色唯生火大味唯生水大香
唯生地大金七十论但各一生有说藉尘有多少
从声一尘成空大声触二尘生风大色声触三生
火大色声触味生水大总用五尘生地大藉尘多
者力弱藉尘少者力强故四轮成世间空轮最下
次五大生十一根者先生五知根次生五作业根
后生心平等根云何五大生五知根谓声唯生空
大空大成耳根是故耳根还闻声触唯生风大风
大成身根是故身根还受触色唯生火大火大成
眼根是故眼根还见色味唯生水大水大成舌根
卷八 第 816a 页
是故舌根还知味香唯生地大地大成鼻根是故
鼻根不闻地而闻于香而金七十论但云耳根唯
从声唯生与空大同类是故能取声若优楼迦仙
人则计遍造义谓五大造眼根而火大偏多色是
火家求那故眼根唯能见色馀四例知皆用五大
成各一偏多耳次生五业根者金七十论即总用
五大成谓一语具二手三足四小便处五大便处
此中语具谓口舌等手足即分皮根少分彼谓身
根为皮根又男女大遣等各有用故故偈云唯见
色等尘是五知根事言执步戏除是五业根事心
平等根者金七十论分别为体故论云分别为心
相是相即心事亦具五唯成通缘诸境故又论云
大我慢心事三自相为事心能遍取差无差境有
说以肉团心为体二十五我知者以思唯我唯识
因明皆云数论执我是思若金七十云云何知有
我颂曰聚集为他故(一)异三德(二)依故(三)食者(四)
独离故(五)五因立有我一如有人聚床席等必为
于人如是大等聚集即知有我二异三德者前二
十四皆有三德故三依故者如人依身身则有用
故四食者者如人见味如有别味人见大等所知
必知有能知五独离故者若唯有身圣人所说解
脱则无所用故知有我我有何相然金七十论将
自性望变异有九不似有六相似我翻似不似言
九不似者一无因二常三多人共一四遍一切五
鼻根不闻地而闻于香而金七十论但云耳根唯
从声唯生与空大同类是故能取声若优楼迦仙
人则计遍造义谓五大造眼根而火大偏多色是
火家求那故眼根唯能见色馀四例知皆用五大
成各一偏多耳次生五业根者金七十论即总用
五大成谓一语具二手三足四小便处五大便处
此中语具谓口舌等手足即分皮根少分彼谓身
根为皮根又男女大遣等各有用故故偈云唯见
色等尘是五知根事言执步戏除是五业根事心
平等根者金七十论分别为体故论云分别为心
相是相即心事亦具五唯成通缘诸境故又论云
大我慢心事三自相为事心能遍取差无差境有
说以肉团心为体二十五我知者以思唯我唯识
因明皆云数论执我是思若金七十云云何知有
我颂曰聚集为他故(一)异三德(二)依故(三)食者(四)
独离故(五)五因立有我一如有人聚床席等必为
于人如是大等聚集即知有我二异三德者前二
十四皆有三德故三依故者如人依身身则有用
故四食者者如人见味如有别味人见大等所知
必知有能知五独离故者若唯有身圣人所说解
脱则无所用故知有我我有何相然金七十论将
自性望变异有九不似有六相似我翻似不似言
九不似者一无因二常三多人共一四遍一切五
卷八 第 816b 页
无事六不没七无分八不依他九不属他自性有
此九德不似变异变异则有因等我有八义同自
性不似变异但多人共一义不同自性谓人人各
有我故自性有六义似变异谓一同有三德二不
相离谓三德不可分三皆为我所受用之尘四平
等俱为一切我受用如一婢多主使五无知者本
末同无知唯我知故六能生自性能生而大等亦
能生故而我知亦无此六相似故总云我翻似不
似谓亦无三德不能生等故我有八不似变异乃
成八德无六似于变异但成二德谓一无三德二
是知者馀之四似是自性变异之德非我之德馀
义可知有云由三德是生死因由所转变扰乱我
故不得解脱知二十三谛转变无常生厌修道自
性隐迹不生诸谛我便解脱金七十云人无缚无
脱无转转生死以无三德故无变异故无作者故
若尔谁得解脱答轮转及系缚解脱唯自性由自
性变异故缚若得正遍知即得解脱意明知二十
五谛为正遍知明缚与脱不由于我言我解脱者
约自然脱耳论总结云此秘密智应施五德婆罗
门一生好地二好姓族三行四有能五欲得上依
金七十论略叙其计其间不同兼智论意并巳具
释若广破者如唯识中百等论下疏略总破耳或
计六句者即卫世师计新云吠世史迦萨多罗此云
胜论吠世亦云鞞世吠世为正立六句义最为胜
此九德不似变异变异则有因等我有八义同自
性不似变异但多人共一义不同自性谓人人各
有我故自性有六义似变异谓一同有三德二不
相离谓三德不可分三皆为我所受用之尘四平
等俱为一切我受用如一婢多主使五无知者本
末同无知唯我知故六能生自性能生而大等亦
能生故而我知亦无此六相似故总云我翻似不
似谓亦无三德不能生等故我有八不似变异乃
成八德无六似于变异但成二德谓一无三德二
是知者馀之四似是自性变异之德非我之德馀
义可知有云由三德是生死因由所转变扰乱我
故不得解脱知二十三谛转变无常生厌修道自
性隐迹不生诸谛我便解脱金七十云人无缚无
脱无转转生死以无三德故无变异故无作者故
若尔谁得解脱答轮转及系缚解脱唯自性由自
性变异故缚若得正遍知即得解脱意明知二十
五谛为正遍知明缚与脱不由于我言我解脱者
约自然脱耳论总结云此秘密智应施五德婆罗
门一生好地二好姓族三行四有能五欲得上依
金七十论略叙其计其间不同兼智论意并巳具
释若广破者如唯识中百等论下疏略总破耳或
计六句者即卫世师计新云吠世史迦萨多罗此云
胜论吠世亦云鞞世吠世为正立六句义最为胜
卷八 第 816c 页
故或胜人所造故其能造人即成劫之末人寿无
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鸺[(垩-王+田)*鸟]昼避声色匿迹
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时人以为似鸺[(垩-王+田)*鸟]鸟故
名鸺[(垩-王+田)*鸟]仙人即百论优楼祛也或名羯挐仆羯挐
云米斋仆翻为食先为夜游惊他稚妇乃不夜乞
遂收场碾糖秕之中米斋而食故时号为食米斋
仙人多年修道遂获五通谓證菩提便欣入灭但
嗟所悟未有传人悯世有情痴无慧目乃观七德
授法令传一生中国二父母俱是婆罗门姓三有
般涅槃性四身相具足五聪明辨捷六性行柔和
七有大悲心经无量时无具七德后经多劫婆罗
痆斯国有婆罗门名摩纳缚迦此云儒童其儒童
子名般遮尸弃此云五顶顶发五旋头有五角其
人七德虽具根熟稍迟既染妻孥卒难化导经无
量岁伺其根熟后三千岁因入园游与其妻室竞
华相忿鸺[(垩-王+田)*鸟]因此乘神通化之五顶不从仙人且
返又三千岁化又不得更三千岁两竞尤甚相厌
既切仰念空仙仙人应时神力化引腾空迎往所
住山中与说所悟六句义法一实二德三业四大
有五同异六和合实者说法体实德业所依名之
为实德业不依有性等故德者道德业者作用动
作义也实有九种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空六时
七方八我九意德有二十四一色二香三味四触
五数六量七别性八合九离十彼性十一此性十
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鸺[(垩-王+田)*鸟]昼避声色匿迹
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时人以为似鸺[(垩-王+田)*鸟]鸟故
名鸺[(垩-王+田)*鸟]仙人即百论优楼祛也或名羯挐仆羯挐
云米斋仆翻为食先为夜游惊他稚妇乃不夜乞
遂收场碾糖秕之中米斋而食故时号为食米斋
仙人多年修道遂获五通谓證菩提便欣入灭但
嗟所悟未有传人悯世有情痴无慧目乃观七德
授法令传一生中国二父母俱是婆罗门姓三有
般涅槃性四身相具足五聪明辨捷六性行柔和
七有大悲心经无量时无具七德后经多劫婆罗
痆斯国有婆罗门名摩纳缚迦此云儒童其儒童
子名般遮尸弃此云五顶顶发五旋头有五角其
人七德虽具根熟稍迟既染妻孥卒难化导经无
量岁伺其根熟后三千岁因入园游与其妻室竞
华相忿鸺[(垩-王+田)*鸟]因此乘神通化之五顶不从仙人且
返又三千岁化又不得更三千岁两竞尤甚相厌
既切仰念空仙仙人应时神力化引腾空迎往所
住山中与说所悟六句义法一实二德三业四大
有五同异六和合实者说法体实德业所依名之
为实德业不依有性等故德者道德业者作用动
作义也实有九种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空六时
七方八我九意德有二十四一色二香三味四触
五数六量七别性八合九离十彼性十一此性十
卷八 第 817a 页
二觉十三乐十四苦十五欲十六嗔十七勤勇十
八重性十九液性二十润二十一行(去声呼)二十二
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声业有五种一取二舍三
屈四申五行大有唯一实德业三同一有故离实
德业外别有一法为体由此大有有实等故同异
亦一也如地望地有其同义望于水等即有异义
地之同异是地非水水等亦然亦离实等有别实
体和合句者谓法和聚由和合句如鸟飞空忽至
树枝住而不去由和合句故令有住等上巳略叙
广出体相及广破斥并如唯识及疏并百论等或
谓自在梵天等生者此有三计一即涂灰外道并
诸婆罗门共计自在天是万物因故唯识第一云
有执有一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谓彼计
此天有其四德一体实二遍三常四能生诸法又
计有三身一者法身体常周遍量同虚空能生万
物二受用身在色天之上三变化身随形六道教
化众生复计彼天有二住处一在雪山二在南海
末剌耶山昔摩竭国有兄弟二人事自在天同往
雪山求见彼天至山忽见一婆罗门云大自在天
是汝国释迦牟尼佛何不礼事兄弟报云我先承
习但事天神时婆罗门变为天形面上三目复现
四臂或现八臂告兄弟曰汝可还国菩提树东造
释迦降魔之像菩提树后穿一池济渴乏者彼宗
因此计二住处以为不谬瑜伽第七云彼作是思
八重性十九液性二十润二十一行(去声呼)二十二
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声业有五种一取二舍三
屈四申五行大有唯一实德业三同一有故离实
德业外别有一法为体由此大有有实等故同异
亦一也如地望地有其同义望于水等即有异义
地之同异是地非水水等亦然亦离实等有别实
体和合句者谓法和聚由和合句如鸟飞空忽至
树枝住而不去由和合句故令有住等上巳略叙
广出体相及广破斥并如唯识及疏并百论等或
谓自在梵天等生者此有三计一即涂灰外道并
诸婆罗门共计自在天是万物因故唯识第一云
有执有一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谓彼计
此天有其四德一体实二遍三常四能生诸法又
计有三身一者法身体常周遍量同虚空能生万
物二受用身在色天之上三变化身随形六道教
化众生复计彼天有二住处一在雪山二在南海
末剌耶山昔摩竭国有兄弟二人事自在天同往
雪山求见彼天至山忽见一婆罗门云大自在天
是汝国释迦牟尼佛何不礼事兄弟报云我先承
习但事天神时婆罗门变为天形面上三目复现
四臂或现八臂告兄弟曰汝可还国菩提树东造
释迦降魔之像菩提树后穿一池济渴乏者彼宗
因此计二住处以为不谬瑜伽第七云彼作是思
卷八 第 817b 页
世间诸物必应别有作者生者及变化者为彼物
父谓自在天或复其馀如论广破显扬第十亦同
此说十二门论亦广破之二言梵天等生者即第四
围陀论师计及第五安茶论师围陀云明此师计
那罗延天能生四姓此计梵天能生万物提婆菩
萨破外道小乘涅槃论云从那罗延天齐中生大
莲华莲华之上有梵天祖翁谓梵天为万物之祖
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物从梵天口生婆罗门两
臂生刹利两䏶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故瑜伽第七
云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刹帝利等是下劣种类婆
罗门是白净色类馀种是黑秽色类婆罗门种得
清净非馀种类婆罗门是梵王子从大梵王腹口
所生从梵所出梵所变化梵王体胤广破如彼显
扬亦同故上等言等取那罗延天以那罗生梵梵
为物祖故正云梵天生等取那罗延又等梵王是
第五计安茶论师计本际也言本际者即过去之
初首谓计世间最初唯有大水时有大安茶出生
形如鸡卵金色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
天能作一切有命无命物是故梵天是万物因以
四五两计一计那罗延为始一计安荼为始并次
生梵王梵王生万物故疏云梵天等生即等取安
茶及那罗也其安茶计亦似此方有计天地之初
形如鸡子浑沌未分即从此生天地万物或谓时
方微尘虚空宿作等而为世间及涅槃本者此有
父谓自在天或复其馀如论广破显扬第十亦同
此说十二门论亦广破之二言梵天等生者即第四
围陀论师计及第五安茶论师围陀云明此师计
那罗延天能生四姓此计梵天能生万物提婆菩
萨破外道小乘涅槃论云从那罗延天齐中生大
莲华莲华之上有梵天祖翁谓梵天为万物之祖
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物从梵天口生婆罗门两
臂生刹利两䏶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故瑜伽第七
云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刹帝利等是下劣种类婆
罗门是白净色类馀种是黑秽色类婆罗门种得
清净非馀种类婆罗门是梵王子从大梵王腹口
所生从梵所出梵所变化梵王体胤广破如彼显
扬亦同故上等言等取那罗延天以那罗生梵梵
为物祖故正云梵天生等取那罗延又等梵王是
第五计安茶论师计本际也言本际者即过去之
初首谓计世间最初唯有大水时有大安茶出生
形如鸡卵金色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
天能作一切有命无命物是故梵天是万物因以
四五两计一计那罗延为始一计安荼为始并次
生梵王梵王生万物故疏云梵天等生即等取安
茶及那罗也其安茶计亦似此方有计天地之初
形如鸡子浑沌未分即从此生天地万物或谓时
方微尘虚空宿作等而为世间及涅槃本者此有
卷八 第 817c 页
六计一时者即时散外道执一切物皆从时生是
故时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广百论云复
次或有执时是真实常以见种等众缘和合有时
生果有时不生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条等随
其荣华此所说因具有离合由是决定知实有时
广破如彼百论亦云如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节
气华实等故知有时此则见果知因次言方者即
第七方论师计计方生人人生天地灭后还入于
方故方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故百论云外
曰实有方常相有故日合处是方相等言微尘者
即第八路迦耶论师计色心等法皆极微所作路
迦耶此云顺世外道计一切色心等法皆用四大
极微为因然四大中最精灵者能有缘虑即为心
法如色虽皆是大而灯发光馀则不尔故四大中
有能缘虑其必无失故唯识云有外道执地水火
风极微实常能生粗色所生粗色不越因量虽是
无常而体实有释曰谓从四大生后还归大言粗
色者即是子微不越因量者因者父母微最初极
微名为父母聚生诸色故所生者名曰子微子微
虽是无常不越父母故是实有亦广如彼破但是
随情虚妄计度显扬第九云又计极微是常住者
以依世间静虑起如是见由不如实知缘起故计
有为先有果集起离散为先有果坏灭由此因缘
彼谓从众微性粗物果生渐析粗物乃至极微住
故时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广百论云复
次或有执时是真实常以见种等众缘和合有时
生果有时不生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条等随
其荣华此所说因具有离合由是决定知实有时
广破如彼百论亦云如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节
气华实等故知有时此则见果知因次言方者即
第七方论师计计方生人人生天地灭后还入于
方故方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故百论云外
曰实有方常相有故日合处是方相等言微尘者
即第八路迦耶论师计色心等法皆极微所作路
迦耶此云顺世外道计一切色心等法皆用四大
极微为因然四大中最精灵者能有缘虑即为心
法如色虽皆是大而灯发光馀则不尔故四大中
有能缘虑其必无失故唯识云有外道执地水火
风极微实常能生粗色所生粗色不越因量虽是
无常而体实有释曰谓从四大生后还归大言粗
色者即是子微不越因量者因者父母微最初极
微名为父母聚生诸色故所生者名曰子微子微
虽是无常不越父母故是实有亦广如彼破但是
随情虚妄计度显扬第九云又计极微是常住者
以依世间静虑起如是见由不如实知缘起故计
有为先有果集起离散为先有果坏灭由此因缘
彼谓从众微性粗物果生渐析粗物乃至极微住
卷八 第 818a 页
是故粗物无常极微常住瑜伽同此言虚空者即
第九口力论师谓虚空为万物因别有一法是实
是常是一是万物因从空生风从风生火火生煖
煖生水水生涷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
还归空是故虚空为一切万物因是涅槃因百论
亦云外曰定有虚空法常亦遍亦无分一切处一
切时信有故等广如彼破言宿作者即第十宿作
论师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往日本业因缘
是故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
尽众苦尽灭众苦尽灭即得涅槃是故宿作为一
切因瑜伽云何因缘故彼外道作如是见立如是
论答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
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法士夫作用为彼
因者彼应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
宿作为因由此理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涅槃三
十五广破此见而疏云等者等取第十一无因论
师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自然灭故此自
然是常是万物因是涅槃因此计一切无染净因
如棘刺自纤乌色非染鹤色自白大乘法师云别
有一法是实是常号曰自然能生万物与下此方
计有同义瑜伽第七云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
如是见立如是论答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歘
尔大风卒起于一时间寂然止息或时忽尔暴河
㳽漫于一时间顿即空竭或时郁尔果木敷荣于
第九口力论师谓虚空为万物因别有一法是实
是常是一是万物因从空生风从风生火火生煖
煖生水水生涷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
还归空是故虚空为一切万物因是涅槃因百论
亦云外曰定有虚空法常亦遍亦无分一切处一
切时信有故等广如彼破言宿作者即第十宿作
论师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往日本业因缘
是故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
尽众苦尽灭众苦尽灭即得涅槃是故宿作为一
切因瑜伽云何因缘故彼外道作如是见立如是
论答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
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法士夫作用为彼
因者彼应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
宿作为因由此理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涅槃三
十五广破此见而疏云等者等取第十一无因论
师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自然灭故此自
然是常是万物因是涅槃因此计一切无染净因
如棘刺自纤乌色非染鹤色自白大乘法师云别
有一法是实是常号曰自然能生万物与下此方
计有同义瑜伽第七云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
如是见立如是论答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歘
尔大风卒起于一时间寂然止息或时忽尔暴河
㳽漫于一时间顿即空竭或时郁尔果木敷荣于
卷八 第 818b 页
一时间飒然衰萃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
显扬亦同此则无因为自然非别有物若广分别
上诸异计如瑜伽六七显扬九十婆沙十一二及
金七十广百论等。】
「▲统收所计不出四见谓数论计一胜论计异勒沙
婆计亦一亦异若提子计一异。」
【统收所计不出四见下第二束十一为四计即百
论意于中二先正明计。】
「▲若计一者则谓因中有果若计异者则谓因中无
果三则亦有亦无四则非有非无馀诸异计皆不出
此。」
【后若计一下对因果明皆广如百论。】
「▲虽多不同就其结过不出二种从虚空生即是无
因馀皆邪因。」
【离多不同下第三结归二因即收上十一宗计乃
至九十五种皆不出二因无而忽有是曰无因所
计虚谬是曰邪因如乳生酪乳曰正因令乳生席
即曰邪因从无明行而生此身是曰正因从冥生
等皆曰邪因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离则灭未有
一法不从因生情非情境并从因生而言无因乃
成大过谓不应生物则合常生石女则生儿龟毛
亦应生物不修万行应得涅槃则世出世法一时
俱坏故无因过过莫大焉配属可见离佛法外非
唯九十五种设千般异说皆不出于邪因无因故
显扬亦同此则无因为自然非别有物若广分别
上诸异计如瑜伽六七显扬九十婆沙十一二及
金七十广百论等。】
「▲统收所计不出四见谓数论计一胜论计异勒沙
婆计亦一亦异若提子计一异。」
【统收所计不出四见下第二束十一为四计即百
论意于中二先正明计。】
「▲若计一者则谓因中有果若计异者则谓因中无
果三则亦有亦无四则非有非无馀诸异计皆不出
此。」
【后若计一下对因果明皆广如百论。】
「▲虽多不同就其结过不出二种从虚空生即是无
因馀皆邪因。」
【离多不同下第三结归二因即收上十一宗计乃
至九十五种皆不出二因无而忽有是曰无因所
计虚谬是曰邪因如乳生酪乳曰正因令乳生席
即曰邪因从无明行而生此身是曰正因从冥生
等皆曰邪因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离则灭未有
一法不从因生情非情境并从因生而言无因乃
成大过谓不应生物则合常生石女则生儿龟毛
亦应生物不修万行应得涅槃则世出世法一时
俱坏故无因过过莫大焉配属可见离佛法外非
唯九十五种设千般异说皆不出于邪因无因故
卷八 第 818c 页
说一正因缘无计不破。】
「▲此方儒道二教亦不出此。」
【此方儒道下第二叙此方疏文分二初指同二因
后如此下略出诸计然此方儒道玄妙不越三玄
周易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
「▲如此庄老皆计自然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如此庄老下文有二先合引老庄后别引周易前
中亦二先引文后断义今初正引老子义引庄子
故云皆立自然此句标也故庄子云不知所以然
而然故曰自然谓人法地下即老子道经有物混
成章此先有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
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注云因其所大而
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天大能覆地大能载王大
能法地则天行道故云亦大又云域中有四大而
王居其一焉注云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
将欲申其鉴诫故云而王居其一欲警王令有所
法也次文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
云人谓王也为王者先当法地安静既尔又当法
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巳又当法道清净无为令物
自化人君能尔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也又上释
道大云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体
「▲此方儒道二教亦不出此。」
【此方儒道下第二叙此方疏文分二初指同二因
后如此下略出诸计然此方儒道玄妙不越三玄
周易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
「▲如此庄老皆计自然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如此庄老下文有二先合引老庄后别引周易前
中亦二先引文后断义今初正引老子义引庄子
故云皆立自然此句标也故庄子云不知所以然
而然故曰自然谓人法地下即老子道经有物混
成章此先有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
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注云因其所大而
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天大能覆地大能载王大
能法地则天行道故云亦大又云域中有四大而
王居其一焉注云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
将欲申其鉴诫故云而王居其一欲警王令有所
法也次文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
云人谓王也为王者先当法地安静既尔又当法
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巳又当法道清净无为令物
自化人君能尔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也又上释
道大云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体
卷八 第 819a 页
强名曰大此文相蹑故委引之意在道法自然耳
德经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前即
逆推此则顺辨注云一者冲气也言道动出冲和
妙气于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能独生
又生阴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积阳气之二
故云二生三阴阳合孕冲气调和然后万物阜成
故云三生万物次下又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上来皆明万物自然生也即老子之言若
正引庄子者庄子太宗师篇云夫道有情有信无
为无形注云有无情之情故无为也有常无之信
故无形也又云可传而不可受注云古今传而宅
之莫能受而有之也又云可得而不可见注云咸
得自容而莫见其状也又云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注云明无不待有而无也又云神鬼
神帝生天生地注云夫无也岂能生神哉不神鬼
神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
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之果不足以
神而不神则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特哉又云在
大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
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注云言道之
无所不在也故在高为无高有深为无深在久为
无久在老为无老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又云
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牺得之以袭气母维斗
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坯得之以
德经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前即
逆推此则顺辨注云一者冲气也言道动出冲和
妙气于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能独生
又生阴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积阳气之二
故云二生三阴阳合孕冲气调和然后万物阜成
故云三生万物次下又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上来皆明万物自然生也即老子之言若
正引庄子者庄子太宗师篇云夫道有情有信无
为无形注云有无情之情故无为也有常无之信
故无形也又云可传而不可受注云古今传而宅
之莫能受而有之也又云可得而不可见注云咸
得自容而莫见其状也又云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注云明无不待有而无也又云神鬼
神帝生天生地注云夫无也岂能生神哉不神鬼
神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
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之果不足以
神而不神则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特哉又云在
大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
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注云言道之
无所不在也故在高为无高有深为无深在久为
无久在老为无老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又云
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牺得之以袭气母维斗
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坯得之以
卷八 第 819b 页
袭昆崙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等注云道无能也此言得之
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又云知天之所为知人
之所为者至矣注云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
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
至也意云但有知有为皆不为而为故自然也。】
「▲若以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即是邪因若谓万物自
然而生如鹤之白如乌之黑即是无因。」
【若以自然为因等者断义也通其两势初即老子
意由道生一道是自然故以道为因是邪因也若
谓万物自然而生下出庄子意则万物自然无使
之然故曰自然即无因也如乌之黑等者即庄子
文亦涅槃经意。】
「▲周易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者。」
【周易云下二引周易等者文中亦二先引文后断
义今初即系辞言言系者系属也亦纲系也此上
应加是故二字注云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
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
极况之太极者也孔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混
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
极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云太极生两仪即老
子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
对故云两仪谓两体容仪也释曰若准列子有太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等注云道无能也此言得之
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又云知天之所为知人
之所为者至矣注云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
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
至也意云但有知有为皆不为而为故自然也。】
「▲若以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即是邪因若谓万物自
然而生如鹤之白如乌之黑即是无因。」
【若以自然为因等者断义也通其两势初即老子
意由道生一道是自然故以道为因是邪因也若
谓万物自然而生下出庄子意则万物自然无使
之然故曰自然即无因也如乌之黑等者即庄子
文亦涅槃经意。】
「▲周易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者。」
【周易云下二引周易等者文中亦二先引文后断
义今初即系辞言言系者系属也亦纲系也此上
应加是故二字注云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
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
极况之太极者也孔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混
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
极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云太极生两仪即老
子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
对故云两仪谓两体容仪也释曰若准列子有太
卷八 第 819c 页
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
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彼注云
质性也又释太易指周易太极此则太初非太易
便成太极在初若准易钩命诀说有五运前四同
列子第五名太极则太极非初释与列子大同运
即运数易谓改易元气始散谓之太初气形之端
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巳具谓之太
极虽小异同皆是元气生天地耳言两仪生四象
等者孔云谓木金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
四象土则分王四时又地之别故唯四象四象生
八卦者谓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又巽同
震木乾同兑金加之以坤艮之土为八卦也八卦
定吉凶者八卦既立爻象相推有吉凶故吉凶生
大业者万事各有吉凶广大悉备故能生天下大
事业也。】
「▲太极为因即是邪因若谓一阴一阳之为道即计
阴阳变易能生万物亦是邪因若计一为虚无自然
则亦无因。」
【太极为因等者二断义也谓若用太极为因故是
计无为有亦是邪因若谓一阴下通显邪因无因
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阴一
阳之谓道者注云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
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
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
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彼注云
质性也又释太易指周易太极此则太初非太易
便成太极在初若准易钩命诀说有五运前四同
列子第五名太极则太极非初释与列子大同运
即运数易谓改易元气始散谓之太初气形之端
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巳具谓之太
极虽小异同皆是元气生天地耳言两仪生四象
等者孔云谓木金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
四象土则分王四时又地之别故唯四象四象生
八卦者谓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又巽同
震木乾同兑金加之以坤艮之土为八卦也八卦
定吉凶者八卦既立爻象相推有吉凶故吉凶生
大业者万事各有吉凶广大悉备故能生天下大
事业也。】
「▲太极为因即是邪因若谓一阴一阳之为道即计
阴阳变易能生万物亦是邪因若计一为虚无自然
则亦无因。」
【太极为因等者二断义也谓若用太极为因故是
计无为有亦是邪因若谓一阴下通显邪因无因
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阴一
阳之谓道者注云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
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
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
卷八 第 820a 页
见矣故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
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
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孔疏云一谓无也无
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无名者无是虚无虚空不
可分别唯一而巳故以一为无也若有境则有彼
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
为阴之功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
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故云之谓道
以数言之谓之一以体言之谓之无以物得开遍
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以应机变化谓之易
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圣人以事名之随其义
理以立称号释曰若以阴阳变易能生即是邪因
而注及疏皆云一者无也故是无因故云若计一
为虚无自然则亦无因也以虚无亦通邪因故致
亦言。】
「▲然无因邪因乃成大过谓自然虚空等生应常生
故。」
【然无因邪因下第三双就结过言应常生者人自
然生应常生人不待父母等众生菩提亦自然生
则一切果报不由修得此正显无因之过若以虚
空为因亦邪因过随计各异略不言之上来广破
异计竟。】
「▲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从痴有爱流转无极迷正
因缘故异计纷然。」
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
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孔疏云一谓无也无
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无名者无是虚无虚空不
可分别唯一而巳故以一为无也若有境则有彼
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
为阴之功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
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故云之谓道
以数言之谓之一以体言之谓之无以物得开遍
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以应机变化谓之易
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圣人以事名之随其义
理以立称号释曰若以阴阳变易能生即是邪因
而注及疏皆云一者无也故是无因故云若计一
为虚无自然则亦无因也以虚无亦通邪因故致
亦言。】
「▲然无因邪因乃成大过谓自然虚空等生应常生
故。」
【然无因邪因下第三双就结过言应常生者人自
然生应常生人不待父母等众生菩提亦自然生
则一切果报不由修得此正显无因之过若以虚
空为因亦邪因过随计各异略不言之上来广破
异计竟。】
「▲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从痴有爱流转无极迷正
因缘故异计纷然。」
卷八 第 820b 页
【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下第三举正折邪于中三
初总明迷倒因缘次况出深旨后拣滥显邪初中
三界由乎我心即唯大乘下十地有文唯识等论
皆引成立谓心法刹那自类相续无始时界展转
流来不断不常凭缘凭对非气非禀唯识唯心岂
同儒道气变为神神由气就气非缘就出于自然
自然而成其性自化非由修习耶岂况心外别有
冥性微尘等耶况梵天等为能生耶言从痴有爱
流转无极者即净名经义通大小大乘有二义一
无明发业爱能润业二过去无明现在爱取小乘
则唯有后义虽由三毒此二胜故涅槃亦说生死
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此二中间即
有生老病死其文非一小乘立三毒为生死根本
者中论染净品云经说贪欲嗔恚愚痴是世间根
本乃至云三毒因缘起于三业三业因缘起于三
界是故有一切法十二因缘品云众生痴所覆为
后起三行以有此行故识受六道身皆是三毒为
根本义然外道虽立三德不知是心之所有故又
计从冥而起用故故为邪见言迷正因缘等者唯
心痴爱即正因缘若大乘说唯心为因痴爱为缘
小乘亦以痴爱为因业等为缘大乘亦以业种为
缘故。】
「▲安知因缘性空真如妙有。」
【安知等者第二况出深旨因缘有相浅义尚迷性
卷八 第 820c 页
空真理安测涯分性空通于初顿终教真如妙有
即是实教若通于空有交彻具德即是圆教。】
「▲言有滥同释教者皆是佛法之馀同于涅槃盗牛
之喻乳色虽同不能善取醍醐况抨驴乳安成酥酪。」
【言有滥同下三拣滥显邪谓易云寂然不动感而
遂通天下之故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
动性之欲也老子云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
真庄子云有真君存焉如是等文后儒皆以言词
小同不观前后本所建立致欲混和三教现如今
时成英尊师作庄老疏广引释教以参彼典但见
言有小同岂知义有大异后来浅识弥复惑焉言
同于涅槃盗牛之喻者即涅槃第三答迦弃问经
云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出世之法与世间
法有何差别如佛言曰佛是常法不变易法世间
亦说梵天是常自在天常无有变易我常性常微
尘亦常若言如来是常法者如来何故不常现耶
若不常现有何差别何以故梵天乃至微尘世性
亦不现故佛告迦叶譬如长者多有诸牛色虽种
种同其一群付放牧人令逐水草但为醍醐不求
乳酪彼牧牛者搆巳自食长者命终所有诸牛悉
为群贼之所抄掠贼得牛巳无有妇女即自搆将
得巳而食尔时群贼各自谓言彼大长者畜养此
牛不期乳酪但为醍醐我等今者当设何方而得
之耶夫醍醐者名为世间第一上味我等无器设
即是实教若通于空有交彻具德即是圆教。】
「▲言有滥同释教者皆是佛法之馀同于涅槃盗牛
之喻乳色虽同不能善取醍醐况抨驴乳安成酥酪。」
【言有滥同下三拣滥显邪谓易云寂然不动感而
遂通天下之故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
动性之欲也老子云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
真庄子云有真君存焉如是等文后儒皆以言词
小同不观前后本所建立致欲混和三教现如今
时成英尊师作庄老疏广引释教以参彼典但见
言有小同岂知义有大异后来浅识弥复惑焉言
同于涅槃盗牛之喻者即涅槃第三答迦弃问经
云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出世之法与世间
法有何差别如佛言曰佛是常法不变易法世间
亦说梵天是常自在天常无有变易我常性常微
尘亦常若言如来是常法者如来何故不常现耶
若不常现有何差别何以故梵天乃至微尘世性
亦不现故佛告迦叶譬如长者多有诸牛色虽种
种同其一群付放牧人令逐水草但为醍醐不求
乳酪彼牧牛者搆巳自食长者命终所有诸牛悉
为群贼之所抄掠贼得牛巳无有妇女即自搆将
得巳而食尔时群贼各自谓言彼大长者畜养此
牛不期乳酪但为醍醐我等今者当设何方而得
之耶夫醍醐者名为世间第一上味我等无器设
卷八 第 821a 页
使得乳无安置处复共相谓唯有皮囊可以盛之
虽有盛处不知钻摇浆犹难得况复生酥尔时诸
贼以醍醐故加之以水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
俱失凡夫亦尔虽有善法皆是如来正法之馀何
以故如来世尊入涅槃后盗窃如来遗馀善法若
戒定慧如彼诸贼劫掠群牛诸凡夫人虽复得是
戒定智慧无有方便不能解说以是义故不能获
得常戒常定常慧解脱如彼群贼不知方便丧失
醍醐亦如群贼为醍醐故加之以水凡夫亦尔为
解脱故说我众生寿命士夫梵天自在天微尘世
性戒定智慧及与解脱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
实亦不得解脱涅槃如彼群贼不得醍醐是诸凡
夫有少梵行供养父母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受少
安乐如彼群贼加水之乳而是凡夫实不知因修
少梵行供养父母得生天上又不能知戒定智慧
归依三宝以不知故说常乐我净虽复说之而实
不知是故如来出世之后乃为演说常乐我净如
转轮王出现于世福德力故群贼退散牛无损命
时转轮王即以诸牛付一牧人多巧便者是人方
便即得醍醐以醍醐故一切众生无有患苦法轮
圣王出现世时诸凡夫人不能演说戒定慧者即
便退散如贼退散尔时如来善说世法及出世法
为众生故令诸菩萨随而演说菩萨摩诃萨既得
醍醐复令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上甘露法味所
虽有盛处不知钻摇浆犹难得况复生酥尔时诸
贼以醍醐故加之以水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
俱失凡夫亦尔虽有善法皆是如来正法之馀何
以故如来世尊入涅槃后盗窃如来遗馀善法若
戒定慧如彼诸贼劫掠群牛诸凡夫人虽复得是
戒定智慧无有方便不能解说以是义故不能获
得常戒常定常慧解脱如彼群贼不知方便丧失
醍醐亦如群贼为醍醐故加之以水凡夫亦尔为
解脱故说我众生寿命士夫梵天自在天微尘世
性戒定智慧及与解脱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
实亦不得解脱涅槃如彼群贼不得醍醐是诸凡
夫有少梵行供养父母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受少
安乐如彼群贼加水之乳而是凡夫实不知因修
少梵行供养父母得生天上又不能知戒定智慧
归依三宝以不知故说常乐我净虽复说之而实
不知是故如来出世之后乃为演说常乐我净如
转轮王出现于世福德力故群贼退散牛无损命
时转轮王即以诸牛付一牧人多巧便者是人方
便即得醍醐以醍醐故一切众生无有患苦法轮
圣王出现世时诸凡夫人不能演说戒定慧者即
便退散如贼退散尔时如来善说世法及出世法
为众生故令诸菩萨随而演说菩萨摩诃萨既得
醍醐复令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上甘露法味所
卷八 第 821b 页
谓如来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善男子如来是常不
变异法非如世间凡夫愚人谓梵天等是常法也
此常法称要是如来非是馀法迦叶应当如是知
如来身释曰以法对喻文相可了是知儒道言同
皆佛法出况抨驴乳下即智论第三文意谓佛教
如牛乳修得解脱如抨得酪生熟酥等不解修行
尚不得乐况外道教犹彼驴乳佛喻于牛外道如
驴驴乳本非出酪之物外道之教无解脱味故抨
驴乳但成屎尿依外教行但招苦果无所成益。】
「▲广明异计如喻伽第六显扬第九第十婆沙十一
十二及金七十论说中百等论亦广破之。」
【广明异计下第四指广从略恐繁故略恐欲知源
故指所出耳。】
「▲今但说正因缘巳总破诸计是知佛法之浅浅巳
胜外道之深深。」
【今但下第五结功超胜言佛法之浅浅者以其十
宗前前浅于后后后后深于前前二望第十有八
重之浅巳能总破一切外道况第三宗况第四宗
乃至第十展转深妙然上所引皆是外宗甚深玄
妙今以第二并能超之故云佛法之浅浅巳胜外
道之深深然西方外道明说三世多信因果知厌
生死欣求涅槃但真源小差致去道悬远况此方
儒道善止一身纵有终身之丧而无他世之虑虽
齐生死强一枯荣但以生死自天枯荣任分天乃
变异法非如世间凡夫愚人谓梵天等是常法也
此常法称要是如来非是馀法迦叶应当如是知
如来身释曰以法对喻文相可了是知儒道言同
皆佛法出况抨驴乳下即智论第三文意谓佛教
如牛乳修得解脱如抨得酪生熟酥等不解修行
尚不得乐况外道教犹彼驴乳佛喻于牛外道如
驴驴乳本非出酪之物外道之教无解脱味故抨
驴乳但成屎尿依外教行但招苦果无所成益。】
「▲广明异计如喻伽第六显扬第九第十婆沙十一
十二及金七十论说中百等论亦广破之。」
【广明异计下第四指广从略恐繁故略恐欲知源
故指所出耳。】
「▲今但说正因缘巳总破诸计是知佛法之浅浅巳
胜外道之深深。」
【今但下第五结功超胜言佛法之浅浅者以其十
宗前前浅于后后后后深于前前二望第十有八
重之浅巳能总破一切外道况第三宗况第四宗
乃至第十展转深妙然上所引皆是外宗甚深玄
妙今以第二并能超之故云佛法之浅浅巳胜外
道之深深然西方外道明说三世多信因果知厌
生死欣求涅槃但真源小差致去道悬远况此方
儒道善止一身纵有终身之丧而无他世之虑虽
齐生死强一枯荣但以生死自天枯荣任分天乃
卷八 第 821c 页
自然之理分乃禀之虚无聚散气为死生归无物
为至道方之释氏不合同年略辨释道之殊以举
十条之异。
●一始无始别谓释立生灭因缘无定
初始儒道有太初元始为物之先太初为万物之
先物自造化因缘为万法之本兴灭由人。
●二气
非气异谓释以心为法本凭对凭缘儒道以气变
为神无为自化自化则无修无习弃智绝聪凭缘
则必假修成万行会本。
●三三世无三世异释以
禀质色心灵爽相续随缘起灭三世迁流儒道以
聚气为生散气为死死则归夫天地不续不存既
止一身宁知三世。
●四习非习别释以善恶由业
愚智习生故积劫熏修灵识玄妙儒道以善恶由
分愚智自天禀纯和则至圣至神禀浑浊则为愚
为暗纵言慎习止在一身岂说积功能资化世。
●
五禀缘禀气异释以森罗万象并由缘生儒道以
富贵吉凶皆由气命禀气者不可改易禀缘者则
可增修。
●六内非内别释以天地万物内识变生
儒道以人物蠕飞皆由天地所变在我可变染令
净所变在天则任彼高低。
●七缘非缘别释以四
相迁流浮虚变灭皆由缘力非日月然儒道以日
化月移趣新更故力负自尔非由我心。
●八天非
天别儒道以祸福吉凶派流为二一者天二者地
地而所为可得闭绝故谋未兆而散脆微天之所
为不可逃避故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以安乎天
为至道方之释氏不合同年略辨释道之殊以举
十条之异。
●一始无始别谓释立生灭因缘无定
初始儒道有太初元始为物之先太初为万物之
先物自造化因缘为万法之本兴灭由人。
●二气
非气异谓释以心为法本凭对凭缘儒道以气变
为神无为自化自化则无修无习弃智绝聪凭缘
则必假修成万行会本。
●三三世无三世异释以
禀质色心灵爽相续随缘起灭三世迁流儒道以
聚气为生散气为死死则归夫天地不续不存既
止一身宁知三世。
●四习非习别释以善恶由业
愚智习生故积劫熏修灵识玄妙儒道以善恶由
分愚智自天禀纯和则至圣至神禀浑浊则为愚
为暗纵言慎习止在一身岂说积功能资化世。
●
五禀缘禀气异释以森罗万象并由缘生儒道以
富贵吉凶皆由气命禀气者不可改易禀缘者则
可增修。
●六内非内别释以天地万物内识变生
儒道以人物蠕飞皆由天地所变在我可变染令
净所变在天则任彼高低。
●七缘非缘别释以四
相迁流浮虚变灭皆由缘力非日月然儒道以日
化月移趣新更故力负自尔非由我心。
●八天非
天别儒道以祸福吉凶派流为二一者天二者地
地而所为可得闭绝故谋未兆而散脆微天之所
为不可逃避故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以安乎天
卷八 第 822a 页
者弃于人绝于圣者从乎道斯老氏之旨释以果
报因缘宗源斯二一者苦集二者灭道灭道者不
住不染离断离常高出空有之巅迥超生死之外
苦集者因心回转逐业高低往来六趣之中留连
三有之内是以厌乎苦者断于集證乎灭者修于
道此释氏之旨也二家之理皎若掌中户则千门
殊归异贯较言于一其可得乎。
●九染非染别老
以仁毁于道绝仁而道自停不在于为也欲害于
性去欲而性自得不在于修也利累于生屏利而
生自成不在于益也礼出于乱弃礼而乱自除不
在于作也理由于道有道而理自至不在于圣也
得在于时时来而位自成不在于事也是以不求
而自得不为而自成为之者必败求之者必失此
老君之教也释以善为福道之本修善而受福人
天不善为恶道之根积不善而沉沦三恶慈为无
害之径欲为生死之源绝欲而生死必除修慈而
寿命长远是以为善者必得不为善者必失离欲
者必超不离欲者必陷此释迦之教也教方既辨
异乃皎然譬彼寒温理难并合。
●十归异归别释
以生死苦也从妄想而形贪爱垢也因无明而起
因无明而起可剪可除从妄想而生可塞可拔塞
拔缘乎性假除剪由乎体妄知体妄者息妄而證
涅槃达性假者弃假而归寂灭于是控御一乘浮
航六度出生死苦海越火宅樊笼迥登般若之台
报因缘宗源斯二一者苦集二者灭道灭道者不
住不染离断离常高出空有之巅迥超生死之外
苦集者因心回转逐业高低往来六趣之中留连
三有之内是以厌乎苦者断于集證乎灭者修于
道此释氏之旨也二家之理皎若掌中户则千门
殊归异贯较言于一其可得乎。
●九染非染别老
以仁毁于道绝仁而道自停不在于为也欲害于
性去欲而性自得不在于修也利累于生屏利而
生自成不在于益也礼出于乱弃礼而乱自除不
在于作也理由于道有道而理自至不在于圣也
得在于时时来而位自成不在于事也是以不求
而自得不为而自成为之者必败求之者必失此
老君之教也释以善为福道之本修善而受福人
天不善为恶道之根积不善而沉沦三恶慈为无
害之径欲为生死之源绝欲而生死必除修慈而
寿命长远是以为善者必得不为善者必失离欲
者必超不离欲者必陷此释迦之教也教方既辨
异乃皎然譬彼寒温理难并合。
●十归异归别释
以生死苦也从妄想而形贪爱垢也因无明而起
因无明而起可剪可除从妄想而生可塞可拔塞
拔缘乎性假除剪由乎体妄知体妄者息妄而證
涅槃达性假者弃假而归寂灭于是控御一乘浮
航六度出生死苦海越火宅樊笼迥登般若之台
卷八 第 822b 页
妙入涅槃之苑湛然常乐与虚空而并存嶷尔圆
明混境智而双寂此乃释教之所归也老以生与
死命也悉是道之所为圣与不肖性也但是天之
所与天与不可逃道为不可捍知天道不可逃捍
者则能安处生死而守全性情情性全而天不坏
死生处而道不亏道不亏则悦恶之虑消天不坏
则喜怒之心灭于是出嚣尘之域游道德之乡理
孤劭于众中神独凝于方外澹然玄寂而累害不
能干泊尔无为而邪气不能袭可以长生可以尽
年此老教之所归也所归既异发轸复殊相去渺
然千里非远此上十异即冀审思慎之深衷多以
大乘因缘以破外宗玄妙况乎真空妙有事理圆
融染净该罗一多无碍重重交映念念圆融者哉
无得求一时之小名混三教之一致习邪见之毒
种为地狱之深因开无明之源遏种智之路诫之
诫之传授之人善须拣择。】
「▲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耳
其过未之法体用俱无。」
【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者先标宗说有现在
下释而云等者等取六全一少分谓都七全一少
分同有此计一大众部二鸡胤部三制多山部四
西山住部五北山住部六法藏部七饮光部宗轮
论叙制多西山北山云馀义多同大众叙法藏亦
然叙饮光云馀义多同法藏故上七部类同此计
明混境智而双寂此乃释教之所归也老以生与
死命也悉是道之所为圣与不肖性也但是天之
所与天与不可逃道为不可捍知天道不可逃捍
者则能安处生死而守全性情情性全而天不坏
死生处而道不亏道不亏则悦恶之虑消天不坏
则喜怒之心灭于是出嚣尘之域游道德之乡理
孤劭于众中神独凝于方外澹然玄寂而累害不
能干泊尔无为而邪气不能袭可以长生可以尽
年此老教之所归也所归既异发轸复殊相去渺
然千里非远此上十异即冀审思慎之深衷多以
大乘因缘以破外宗玄妙况乎真空妙有事理圆
融染净该罗一多无碍重重交映念念圆融者哉
无得求一时之小名混三教之一致习邪见之毒
种为地狱之深因开无明之源遏种智之路诫之
诫之传授之人善须拣择。】
「▲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耳
其过未之法体用俱无。」
【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者先标宗说有现在
下释而云等者等取六全一少分谓都七全一少
分同有此计一大众部二鸡胤部三制多山部四
西山住部五北山住部六法藏部七饮光部宗轮
论叙制多西山北山云馀义多同大众叙法藏亦
然叙饮光云馀义多同法藏故上七部类同此计
卷八 第 822c 页
言一少分者取根本化地部彼云去来世无现在
无为是有北京素公云以前义故四分律法藏部
义及四阿含僧祇律大众部义并是第三法无去
来宗也。】
「▲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就前现在之中法在蕴
为实在界处为假其成实论经部师即是此类。」
【四现通假实宗等者一全一少分一全即说假部
一少分即末经部以根本经部是第一宗摄故其
成实论先是数论弟子以所造为能造后出家入
佛法时经部摄故三藏云经部细实而粗假实义
同故现通假实摄此说假与一说说出世别此谓
俗真谛中皆有假实蕴门明义是实者实即积聚
故界处门明义是假者体假积聚故今疏云其成
实论即是少分末经部也。】
「▲五俗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等谓世俗是假以虚
妄故出世反上。」
【五俗妄真实宗等者以世俗是假假故妄也出世
为真真非是假故是实也少似中论一半向前。】
「▲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等一切我法但有假名
无实体故。」
【六诸法但名宗等者则显出世亦假名耳故云一
切我法亦如中论若有世间则有出世间既无世
间何有出世间等。】
「▲七三性空有宗谓遍计是空依圆有故。」
无为是有北京素公云以前义故四分律法藏部
义及四阿含僧祇律大众部义并是第三法无去
来宗也。】
「▲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就前现在之中法在蕴
为实在界处为假其成实论经部师即是此类。」
【四现通假实宗等者一全一少分一全即说假部
一少分即末经部以根本经部是第一宗摄故其
成实论先是数论弟子以所造为能造后出家入
佛法时经部摄故三藏云经部细实而粗假实义
同故现通假实摄此说假与一说说出世别此谓
俗真谛中皆有假实蕴门明义是实者实即积聚
故界处门明义是假者体假积聚故今疏云其成
实论即是少分末经部也。】
「▲五俗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等谓世俗是假以虚
妄故出世反上。」
【五俗妄真实宗等者以世俗是假假故妄也出世
为真真非是假故是实也少似中论一半向前。】
「▲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等一切我法但有假名
无实体故。」
【六诸法但名宗等者则显出世亦假名耳故云一
切我法亦如中论若有世间则有出世间既无世
间何有出世间等。】
「▲七三性空有宗谓遍计是空依圆有故。」
卷八 第 823a 页
【七三性空有宗者即是大乘法师所立应理圆实
宗。】
「▲八真空绝相宗谓心境两亡直显体故。」
【八真空绝相宗即是大乘法师胜义俱空宗。】
「▲九空有无碍宗谓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真如随
缘具恒沙德故。」
【九空有无碍宗等者谓互融故有是即空之有空
是即有之空语空必摄有言有必摄空故曰互融
言双绝者有即空故有绝空即有故空绝言不碍
两存者不坏相故有即空而有不泯空即有而空
不亡真如随缘者上言空有容滥但空故说真如
即空空即真如又异但凝然故云随缘非无不变
具恒沙德者唯法性宗非唯空寂而巳上皆实教
中义如前立教中辨。】
「▲十圆融具德宗谓事事无碍主伴具足无尽自在
故。」
【十圆融具德宗广如义分齐。】
「▲然此十宗后后深于前前。」
【然此十宗下第三断拣于中二先通料拣十宗后
会通妨难前中有五一通明浅深故后后深于前
前然此十宗前六全同大乘法师大乘则有八宗
七名胜义俱空八名应理圆实即以法相为应理
圆实法性为胜义俱空今回七为第八八为第七
如前西域中二宗不同今符法性又加后二以显
卷八 第 823b 页
甚深。】
「▲前四唯小五六通小大后四唯大乘。」
【前四唯小下二大小乘料拣然五六立在小乘义
通大乘故云通小大。】
「▲七即法相宗八即无相宗后二即法性宗。」
【七即法相下二权实料拣。】
「▲又七即始教八即顿教九即终教十即圆教。」
【又七即始教下四以五教料拣但举四教前六小
乘即当第一小乘教以前巳大小料拣故略不言。】
「▲又第七亦名二谛俱有宗谓胜义真实故不无世
俗因果不失故是有如深密瑜伽等第八亦名二谛
双绝宗谓胜义离相故非有世俗缘生如幻故是无
如掌珍颂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
不起似空华等即般若三论中一分之义九二谛无
碍宗如维摩法华等义如前显。」
【又第七亦名二谛俱有宗下五二谛料拣亦是随
难别释唯料拣三宗以含异义故重释之初宗二
谛俱有可知二中云如掌珍颂者即清辩菩萨所
造一论唯释此偈此中有两重比量前半有为法
比量谓立量云有为是有法定空无性是宗法因
云从缘生故同喻云如幻幻法从缘生幻法空无
性有为从缘生有为空无性此中因喻前却或回
文不尽而言真性者即有为性亦合云有为真性
空二无为比量云无为是有法定无实故是宗法
「▲前四唯小五六通小大后四唯大乘。」
【前四唯小下二大小乘料拣然五六立在小乘义
通大乘故云通小大。】
「▲七即法相宗八即无相宗后二即法性宗。」
【七即法相下二权实料拣。】
「▲又七即始教八即顿教九即终教十即圆教。」
【又七即始教下四以五教料拣但举四教前六小
乘即当第一小乘教以前巳大小料拣故略不言。】
「▲又第七亦名二谛俱有宗谓胜义真实故不无世
俗因果不失故是有如深密瑜伽等第八亦名二谛
双绝宗谓胜义离相故非有世俗缘生如幻故是无
如掌珍颂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
不起似空华等即般若三论中一分之义九二谛无
碍宗如维摩法华等义如前显。」
【又第七亦名二谛俱有宗下五二谛料拣亦是随
难别释唯料拣三宗以含异义故重释之初宗二
谛俱有可知二中云如掌珍颂者即清辩菩萨所
造一论唯释此偈此中有两重比量前半有为法
比量谓立量云有为是有法定空无性是宗法因
云从缘生故同喻云如幻幻法从缘生幻法空无
性有为从缘生有为空无性此中因喻前却或回
文不尽而言真性者即有为性亦合云有为真性
空二无为比量云无为是有法定无实故是宗法
卷八 第 823c 页
因云不起故同喻云如空华空华无有起空华无
有实无为无有起无为亦无实故中论云若有有
为法则有无为法既无有有为何得有无为广如
彼论言即般若三论中一分之义者以三论中四
谛品前以空遣有四谛品中以空立有故偈云以
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又标名以中论意显不滞空有非但明空又偈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
义则三观齐驱三谛无碍岂独空耶故有言学龙
猛宗堕恶取空斯言可怖故云一分之义即三观
中一空观义言九二谛无碍宗者即真不碍俗俗
不碍真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通达此无二真
入第一义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亦其义耳今
略其旨故指前文所以不会第十宗者第十亦可
名二谛无尽宗然必融于前故不别立耳又上三
宗诸师各立故今叙之其第十一宗非彼所竞故
不言耳。】
「▲然十宗五教互有宽狭。
▲教则一经容有多教宗则一宗容具多经随何经
中皆此宗故局判一经以为一教则抑诸大乘。」
【然十宗五教下第二释通妨难谓有难云十宗何
异五教而重辨耶故为此通然有二义一则通局
不同二乃体式有异今初先双标后教则下双释
显明二通影出二局二句言教则一经容有多教
有实无为无有起无为亦无实故中论云若有有
为法则有无为法既无有有为何得有无为广如
彼论言即般若三论中一分之义者以三论中四
谛品前以空遣有四谛品中以空立有故偈云以
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又标名以中论意显不滞空有非但明空又偈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
义则三观齐驱三谛无碍岂独空耶故有言学龙
猛宗堕恶取空斯言可怖故云一分之义即三观
中一空观义言九二谛无碍宗者即真不碍俗俗
不碍真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通达此无二真
入第一义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亦其义耳今
略其旨故指前文所以不会第十宗者第十亦可
名二谛无尽宗然必融于前故不别立耳又上三
宗诸师各立故今叙之其第十一宗非彼所竞故
不言耳。】
「▲然十宗五教互有宽狭。
▲教则一经容有多教宗则一宗容具多经随何经
中皆此宗故局判一经以为一教则抑诸大乘。」
【然十宗五教下第二释通妨难谓有难云十宗何
异五教而重辨耶故为此通然有二义一则通局
不同二乃体式有异今初先双标后教则下双释
显明二通影出二局二句言教则一经容有多教
卷八 第 824a 页
者显明教通如一维摩则具五教涅槃般若等亦
具五教而影出宗局维摩但是事理无碍宗不通
三性空有等宗故言宗则一宗容具多经者显明
宗通以一事理无碍宗内该法华维摩涅槃等故
而影出教局也如一经中具有五教不相通故。】
「▲又夫立教必须断證阶位等殊立宗但明所尚差
别前之六宗执法有异故分六宗断證次位不离八
辈合为一教馀义如前立教中辨。」
【又夫立教等者二明体式有异也亦重通妨难难
云若各有通局何以不得以宗为教以教为宗故
为此通教有断證等宗不约此位等无多故但有
五所尚各别故有十宗故前六所尚不同而成六
宗而断證等齐但为小教则教宗无违也。】
「▲第二显别宗者一切诸经各自有宗今此别明此
经宗趣。」
【第二显别宗下二释别宗疏中分二先总明立意
二开章别释今初又二先正立诸经各自有宗故
此别明斯经宗也如法华以一乘为宗涅槃以佛
性常住等各自有宗虽互有兼通就其偏重故标
为别。】
「▲然楞伽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者斯言遣滞
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
【然楞伽云下二解妨谓有难云楞伽第二云大慧
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故今通云斯言遣滞耳
具五教而影出宗局维摩但是事理无碍宗不通
三性空有等宗故言宗则一宗容具多经者显明
宗通以一事理无碍宗内该法华维摩涅槃等故
而影出教局也如一经中具有五教不相通故。】
「▲又夫立教必须断證阶位等殊立宗但明所尚差
别前之六宗执法有异故分六宗断證次位不离八
辈合为一教馀义如前立教中辨。」
【又夫立教等者二明体式有异也亦重通妨难难
云若各有通局何以不得以宗为教以教为宗故
为此通教有断證等宗不约此位等无多故但有
五所尚各别故有十宗故前六所尚不同而成六
宗而断證等齐但为小教则教宗无违也。】
「▲第二显别宗者一切诸经各自有宗今此别明此
经宗趣。」
【第二显别宗下二释别宗疏中分二先总明立意
二开章别释今初又二先正立诸经各自有宗故
此别明斯经宗也如法华以一乘为宗涅槃以佛
性常住等各自有宗虽互有兼通就其偏重故标
为别。】
「▲然楞伽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者斯言遣滞
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
【然楞伽云下二解妨谓有难云楞伽第二云大慧
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故今通云斯言遣滞耳
卷八 第 824b 页
若一向不立宗者何以彼立宗通说通故经云宗
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昔人云说通宗不通如日
被云朦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既有二通则非
无宗矣是为无宗之宗立而无立为宗说兼畅是
日处空耳。】
「▲略以二门分别先叙异解后申今义。
▲前中略举十说一衍法师以无障碍法界为宗。」
【略以二门分别下第二开章别释于中亦二先标
章后前中下依章别释。】
「▲二裕法师以甚深法界心境为宗谓法界门中义
分为境诸佛證之以成净土法界即是一心诸佛證
之以成法身是故初品中云无尽平等妙法界皆悉
充满如来身末后明入法界品故知唯以法界为宗。」
【初品中无尽平等等者即是晋经第一善光海大
自在天王偈下半云无取无起亦寂灭为一切归
故出世即今经妙𦦨海天王偈云佛身普遍诸大
会充满法界无穷尽等。】
「▲三有说以缘起为宗法界缘起相即入故。」
【法界缘起相即入故者即缘起相由门意。】
「▲四有云以唯识为宗经说三界唯一心现心如工
画师故。
▲五敏印二师同以因果为宗谓此经广明菩萨行
位之因及显所成果德下文不离此故。
▲六远法师以华严三昧为宗谓因行之华能严佛
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昔人云说通宗不通如日
被云朦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既有二通则非
无宗矣是为无宗之宗立而无立为宗说兼畅是
日处空耳。】
「▲略以二门分别先叙异解后申今义。
▲前中略举十说一衍法师以无障碍法界为宗。」
【略以二门分别下第二开章别释于中亦二先标
章后前中下依章别释。】
「▲二裕法师以甚深法界心境为宗谓法界门中义
分为境诸佛證之以成净土法界即是一心诸佛證
之以成法身是故初品中云无尽平等妙法界皆悉
充满如来身末后明入法界品故知唯以法界为宗。」
【初品中无尽平等等者即是晋经第一善光海大
自在天王偈下半云无取无起亦寂灭为一切归
故出世即今经妙𦦨海天王偈云佛身普遍诸大
会充满法界无穷尽等。】
「▲三有说以缘起为宗法界缘起相即入故。」
【法界缘起相即入故者即缘起相由门意。】
「▲四有云以唯识为宗经说三界唯一心现心如工
画师故。
▲五敏印二师同以因果为宗谓此经广明菩萨行
位之因及显所成果德下文不离此故。
▲六远法师以华严三昧为宗谓因行之华能严佛
卷八 第 824c 页
果故。
▲七笈多三藏以四十二贤圣观行为宗说其行位
令成观故。
▲八有说言以海印三昧为宗逆顺理事乃至帝网
如海波澄一时现故。
▲九光统律师以因果理实为宗以因果是所成行
位理实是所依法界。
▲十贤首以前各互阙故总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
以为宗趣。」
【十贤首以前下就此一师疏文有二先出意总立。】
「▲谓前之二师但得所依法界三四二师但明缘起
五六唯明因果七唯因修八唯果用并皆互阙。」
【后谓前之二师下为其解释即释互阙之言出其
新立之意于中又二先出互阙。】
「▲故贤首意取光统而加缘起法界之言。」
【后故贤首意下彰其立由虽依光师而更添之于
中三初标。】
「▲由光律师以因果即缘起理实即法界故不开之。」
【二由光律师下出光师意不安缘起法界之由。】
「▲贤首以因果是缘起中别义理实是法界中别义
故加总名。」
【三贤首下出贤首加之所以于中二先总明所以
以彼得别而阙总故。】
「▲以法界有事理故及无碍故缘起体上之用故所
▲七笈多三藏以四十二贤圣观行为宗说其行位
令成观故。
▲八有说言以海印三昧为宗逆顺理事乃至帝网
如海波澄一时现故。
▲九光统律师以因果理实为宗以因果是所成行
位理实是所依法界。
▲十贤首以前各互阙故总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
以为宗趣。」
【十贤首以前下就此一师疏文有二先出意总立。】
「▲谓前之二师但得所依法界三四二师但明缘起
五六唯明因果七唯因修八唯果用并皆互阙。」
【后谓前之二师下为其解释即释互阙之言出其
新立之意于中又二先出互阙。】
「▲故贤首意取光统而加缘起法界之言。」
【后故贤首意下彰其立由虽依光师而更添之于
中三初标。】
「▲由光律师以因果即缘起理实即法界故不开之。」
【二由光律师下出光师意不安缘起法界之由。】
「▲贤首以因果是缘起中别义理实是法界中别义
故加总名。」
【三贤首下出贤首加之所以于中二先总明所以
以彼得别而阙总故。】
「▲以法界有事理故及无碍故缘起体上之用故所
卷八 第 825a 页
以加之。」
【后以法界下出总别之相法界有四理实是一故
云别也缘起是总而有二义一本有缘起如大方
广方广是业用周遍是本有故佛华严是因果即
修成缘起故又缘起是义因果是位故。】
「▲二申今解者依后二师而颇为改易若取言略摄
尽应言法界缘起不思议为宗若取言具于第十师
加不思议。」
【二申今解下疏文有二先总明建立后今释前义
下开章别解前中五一总相标立二显其包含三
彰加所以四释通妨难五重显异门今初意云略
则第十师其言则多既光统别不摄总若言法界
缘起总则摄别不应复存因果理实之言若取广
说又阙不思议故故若取前应言因果缘起理实
法界不思议为宗若取次第应言法界理实缘起
因果不思议为宗。】
「▲此则摄一总题理实即大方缘起即方广法界总
该前二因果即佛华严观其总题巳知别义。」
【此则摄一总题下第二显其包含方字两用向上
则大方无隅即法界故向下方广业用是缘起法
界故故言法界总该前二。】
「▲而法界等言诸经容有未显特异故以不思议贯
之则法界等皆不思议故为经宗所以龙树指此为
大不思议经斯良證也。」
【后以法界下出总别之相法界有四理实是一故
云别也缘起是总而有二义一本有缘起如大方
广方广是业用周遍是本有故佛华严是因果即
修成缘起故又缘起是义因果是位故。】
「▲二申今解者依后二师而颇为改易若取言略摄
尽应言法界缘起不思议为宗若取言具于第十师
加不思议。」
【二申今解下疏文有二先总明建立后今释前义
下开章别解前中五一总相标立二显其包含三
彰加所以四释通妨难五重显异门今初意云略
则第十师其言则多既光统别不摄总若言法界
缘起总则摄别不应复存因果理实之言若取广
说又阙不思议故故若取前应言因果缘起理实
法界不思议为宗若取次第应言法界理实缘起
因果不思议为宗。】
「▲此则摄一总题理实即大方缘起即方广法界总
该前二因果即佛华严观其总题巳知别义。」
【此则摄一总题下第二显其包含方字两用向上
则大方无隅即法界故向下方广业用是缘起法
界故故言法界总该前二。】
「▲而法界等言诸经容有未显特异故以不思议贯
之则法界等皆不思议故为经宗所以龙树指此为
大不思议经斯良證也。」
卷八 第 825b 页
【而法界等言下第三彰加不思议之所以拣异馀
经故兼引文證。】
「▲净名但明作用不思议解脱盖是一分之义未显
法界融通等不思议故不用也。」
【净名但明下第四释通妨难即蹑迹为难谓若加
不思议欲异馀经此同净名曾何成异故为此通
彼得业用不得德相故故彼经云有解脱名不思
议菩萨住是解脱能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等
曾不说言真如具无尽德佛身不分而遍尘毛德
不可尽等故为一分故龙树呼此经为大不思议
经则显彼为小不思议不思议虽无大小教中彰
之有广狭故。】
「▲若就题中分体宗用则以理实为体缘起为用因
果为宗寻宗令趣理实体故法界总摄上三。」
【若就题中下第五重显异门上来所辨但明题中
巳具经宗若准天台智者释法华经于一题中有
体宗用今取例释故有三也。】
「▲今释前义略分为二一释名二显义今初法界名
体广如本品今略申其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二法
俱含持轨二界则性分不同互用皆通。」
【互用皆通者谓不坏性相则理法界性义名界若
事法界分义名界若性相交彻相既即性分即名
性理即是事性可名分故言互通。】
「▲二显义中曲有四门。」
卷八 第 825c 页
【二显义中曲有四门等者此中有三初总标二别
释三总结初标可知。】
「▲第一别开法界以成因果谓普贤法界为因遮那
法界为果是故因果不离理实法界。」
【二别释四章即为四别第一别开法界等者此疏
一段文有四别一标章略明。】
「▲于中十事五对即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二差别
因果三平等因果四成行因果五證入因果下当指
文。」
【二于中十事下开章别释。】
「▲而此因果互为宗趣。」
【三而此等者会通宗趣然有二意一者五周皆以
因果为其宗趣若以修因为宗得果为趣举果为
宗令修因为趣二者所信因果为宗令得差别因
果为趣举差别为宗成所信为趣举差别为宗令
得平等为趣平等为宗融差别为趣举平等为宗
令成行为趣举顿成诸行为宗令信平等为趣举
成行为宗令證入为趣举證入为宗令望證修行
为趣故云互为。】
「▲一经始终不离因果故但因果为宗不违所依法
界。」
【一经始终下第四结成因果收前五六七八四师
之义彼皆不出因果故故此因果不违法界以是
法界成因果故。】
卷八 第 826a 页
「▲第二会融因果以同法界。」
【第二会融下疏亦有四一标章。】
「▲法界门中亦有十事五对互为宗趣一教义相对
谓举教为宗显义为趣或以显宗为义教为趣以辨
义深令教胜故二人法相对举人为宗令知法为趣
举法为宗令得人为趣三理事相对举事意令趣理
故举理意在融事故四境智相对举所观境令成观
智故举修成智令證同真境故五因果相对举彼因
修令證果故举其胜果劝修因故。」
【二法界门中下开章解释。】
「▲五对别明是宗之趣五对相即为宗即趣。」
【三五对别明下会通六释谓不坏因果及交彻故。】
「▲上五周因果不离此五对之法即事理法界况因
果无性当体同真所以但用法界为宗亦不违因果。」
【四上五周因果下结归法界收前衍裕二师就结
归法界中有二意一归事理法界谓第五因果即
前因果前之四对皆通因果因果皆有境智等故
第三对中一种是理馀之九事皆是事摄故五周
因果不出此十二况因果无性下会上归于理法
界也。】
「▲第三法界因果分明显示。」
【第三法界下文亦有四一总标。】
「▲亦有十义五对一无等境此有二位一在缠性净
法界为所信境二出缠最净法界为所證境二无等
卷八 第 826b 页
心此亦二义一大菩提心为普贤行本故二信悲智
等随行起故三无等行此亦二义一差别行各别
修故二普贤行一即一切故四无等位此亦二义一
行布位比證别故二圆融位一證一切證故五无等
果此亦二义一修生果今始成故二修显果本自具
故。」
【二亦有十义下别释。】
「▲此上五对各初句为宗后句为趣。」
【三此上五对下会宗趣如举在缠法界为宗令得
出缠清净为趣馀四例知。】
「▲又上五中初一真法界二即缘起又二三四皆缘
起因后一缘起果故光统具用二义为宗无所违矣。」
【四又上五中下结示法界因果之相收前光师唯
初一对是法界理实馀皆缘起因果。】
「▲第四法界因果双融俱离性相混然无碍自在亦
有十义。」
【第四法界因果双融下此门但二一标二别释今
初由双融故俱离由双融故混然离不碍存故云
无碍能存能离故云自在法界虽通事理今取理
实故法界为性因果为相。】
「▲一由离相故因果不异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此
即相为宗离相为趣或离相为宗令亡因果为趣下
九准思。」
【一由离相下别释中初二一对但明俱离三四一
等随行起故三无等行此亦二义一差别行各别
修故二普贤行一即一切故四无等位此亦二义一
行布位比證别故二圆融位一證一切證故五无等
果此亦二义一修生果今始成故二修显果本自具
故。」
【二亦有十义下别释。】
「▲此上五对各初句为宗后句为趣。」
【三此上五对下会宗趣如举在缠法界为宗令得
出缠清净为趣馀四例知。】
「▲又上五中初一真法界二即缘起又二三四皆缘
起因后一缘起果故光统具用二义为宗无所违矣。」
【四又上五中下结示法界因果之相收前光师唯
初一对是法界理实馀皆缘起因果。】
「▲第四法界因果双融俱离性相混然无碍自在亦
有十义。」
【第四法界因果双融下此门但二一标二别释今
初由双融故俱离由双融故混然离不碍存故云
无碍能存能离故云自在法界虽通事理今取理
实故法界为性因果为相。】
「▲一由离相故因果不异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此
即相为宗离相为趣或离相为宗令亡因果为趣下
九准思。」
【一由离相下别释中初二一对但明俱离三四一
卷八 第 826c 页
对不碍两存然性则叵坏但云不泯相则可坏故
言不坏五即合其初二六即合其四三皆由性相
相即故二对皆不相异七复合其五六谓六是相
存五是相泯正存即泯故复不异八即融前因果
令同法界九由同法界因果互摄十令因果差别
之法一一别摄巳知大意次随难释言此即相为
宗等者举相意欲令亡不在相故后对合上相离
并为其宗令亡因果者前离于相明因果之相本
离今亡因果令离取相之心。】
「●二由离性故法界不异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
【言下九准思者二中应云举性为宗令离为趣离
性为宗令亡法界为趣。】
「●三由离性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时法界寂然则
以非法界为法界也。」
【三即离性为宗不泯性为趣以性本自离不待泯
故又离性不泯性为宗令亡法界不碍法界为趣。】
「●四由离相不坏相故因果即法界时因果历然则
以非因果为因果也。」
【四以离相为宗不坏相为趣相本自离不待坏故
又离相不坏相为宗令亡因果不坏因果为趣。】
「●五离相不异离性故因果法界双泯俱融迥超言
虑。」
【五离相为宗不异离性为趣由性相不异故若异
离性非真离相故若离相不异离性为宗令双融
言不坏五即合其初二六即合其四三皆由性相
相即故二对皆不相异七复合其五六谓六是相
存五是相泯正存即泯故复不异八即融前因果
令同法界九由同法界因果互摄十令因果差别
之法一一别摄巳知大意次随难释言此即相为
宗等者举相意欲令亡不在相故后对合上相离
并为其宗令亡因果者前离于相明因果之相本
离今亡因果令离取相之心。】
「●二由离性故法界不异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
【言下九准思者二中应云举性为宗令离为趣离
性为宗令亡法界为趣。】
「●三由离性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时法界寂然则
以非法界为法界也。」
【三即离性为宗不泯性为趣以性本自离不待泯
故又离性不泯性为宗令亡法界不碍法界为趣。】
「●四由离相不坏相故因果即法界时因果历然则
以非因果为因果也。」
【四以离相为宗不坏相为趣相本自离不待坏故
又离相不坏相为宗令亡因果不坏因果为趣。】
「●五离相不异离性故因果法界双泯俱融迥超言
虑。」
【五离相为宗不异离性为趣由性相不异故若异
离性非真离相故若离相不异离性为宗令双融
卷八 第 827a 页
性相俱泯为趣。】
「●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因果法界俱存现前烂然
可见。」
【六不坏相为宗不异不泯性为趣若离不泯有不
坏者是定有故又不坏不异不泯为宗令俱存现
前为趣。】
「●七由五六存泯复不异故超视听之妙法无不恒
通见闻绝思议之深义未尝碍于言念。」
【七双存为宗不异双泯为趣以即泯而存方是存
故又双存不异双泯为宗令超视听思议不碍见
闻言念为趣然超视听之妙法约相说绝思议之
深义约性说。】
「●八由法界性融不可分故即法界之因果各同时
全摄法界无不皆尽。」
【八法界为宗性融不可分为趣又法界性融不可
分为宗令因果各摄法界为趣。】
「●九因果各全摄法界时因果随法界各互于因果
中现是故佛中有菩萨普贤中有佛也。」
【九因果各全摄法界为宗令因果互在为趣。】
「●十因果二位各随差别之法无不该摄法界故一
一法一一行一一位一一德皆各总摄无尽无尽帝
网重重诸法门海是谓华严无尽宗趣。」
【十二位差别皆摄法界为宗一一行位无尽为趣。】
「▲上之四门初一即体之用次一即用之体三即体
「●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因果法界俱存现前烂然
可见。」
【六不坏相为宗不异不泯性为趣若离不泯有不
坏者是定有故又不坏不异不泯为宗令俱存现
前为趣。】
「●七由五六存泯复不异故超视听之妙法无不恒
通见闻绝思议之深义未尝碍于言念。」
【七双存为宗不异双泯为趣以即泯而存方是存
故又双存不异双泯为宗令超视听思议不碍见
闻言念为趣然超视听之妙法约相说绝思议之
深义约性说。】
「●八由法界性融不可分故即法界之因果各同时
全摄法界无不皆尽。」
【八法界为宗性融不可分为趣又法界性融不可
分为宗令因果各摄法界为趣。】
「●九因果各全摄法界时因果随法界各互于因果
中现是故佛中有菩萨普贤中有佛也。」
【九因果各全摄法界为宗令因果互在为趣。】
「●十因果二位各随差别之法无不该摄法界故一
一法一一行一一位一一德皆各总摄无尽无尽帝
网重重诸法门海是谓华严无尽宗趣。」
【十二位差别皆摄法界为宗一一行位无尽为趣。】
「▲上之四门初一即体之用次一即用之体三即体
卷八 第 827b 页
用双显四即体用镕融。」
【上之四门下第三总结于中四初以体用收之体
即前性用即前相。】
「▲又初一即因果缘起次一即理实法界三即双明
后一即不思议。」
【二又初一即因果下以宗中十一字收之。】
「▲既以第四融前则四门一揆。」
【三既以下总融四门。】
「▲故即照而遮即遮而照双照双遮圆明一观契斯
宗趣矣。」
【四故即照下会归心观在法为离在心为遮在法
不坏在心为照遮即初之二门照即三四二门然
初遮是即照之遮次照是即遮之照五即双遮六
即双照七即正双遮而双照八即四门一揆圆明
一观九十随一句中具摄于四亦一观摄又十门
齐鉴曰照无心于十曰遮双照照前照遮双遮遮
前遮照言亡虑绝了了分明故上十门圆明一观
方契十门之旨合上四门之宗希领文系之表也。】
「▲第七部类品会者既知旨趣冲深未审能诠文言
广狭。」
【第七部类品会下此章有二先辨来意。】
「▲于中有四一彰本部二显品会三明支类四辨论
释。」
【后于中有四下初开章二解释今初也。】
【上之四门下第三总结于中四初以体用收之体
即前性用即前相。】
「▲又初一即因果缘起次一即理实法界三即双明
后一即不思议。」
【二又初一即因果下以宗中十一字收之。】
「▲既以第四融前则四门一揆。」
【三既以下总融四门。】
「▲故即照而遮即遮而照双照双遮圆明一观契斯
宗趣矣。」
【四故即照下会归心观在法为离在心为遮在法
不坏在心为照遮即初之二门照即三四二门然
初遮是即照之遮次照是即遮之照五即双遮六
即双照七即正双遮而双照八即四门一揆圆明
一观九十随一句中具摄于四亦一观摄又十门
齐鉴曰照无心于十曰遮双照照前照遮双遮遮
前遮照言亡虑绝了了分明故上十门圆明一观
方契十门之旨合上四门之宗希领文系之表也。】
「▲第七部类品会者既知旨趣冲深未审能诠文言
广狭。」
【第七部类品会下此章有二先辨来意。】
「▲于中有四一彰本部二显品会三明支类四辨论
释。」
【后于中有四下初开章二解释今初也。】
卷八 第 827c 页
「▲初中性海之诠常说遍说言穷法界难可限量今
自狭之宽略为十类。」
【初中下二解释有四初彰本部二显品会三明支
类四辨论释初中又二初总明二别释今初总也。】
「▲一略本经即今所传八十卷本及旧译六十卷皆
是十万偈中之略译未尽故。」
【一略本下二别释分十今初可知。】
「▲二下本经谓摩诃衍藏是文殊师利于阿难海于
铁围山间结集此经收入龙宫龙树菩萨往龙宫见
此大不思议经有其三本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
龙树诵得流传于世故智度论詺此为不思议经有
十万偈梁摄论中名百千经西域记说遮俱盘国有
此具本。」
【摩诃衍藏是文殊等者即集法经说有三阿难一
阿难此云庆喜持声闻藏二阿难跋陀此云喜贤
持独觉藏三阿难伽罗此云喜海持菩萨藏但是
一人随德名别由此阿难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
慧齐备文义并持于三藏教总持自在言铁围山
间者纂灵记说然此记本是藏和尚制后经修饰
其间经论所无皆问日照三藏乃西域相传耳而
纂灵记及刊定记皆言智度论说未见其文金刚
仙论亦同此说云佛记铁围山外二界中间召集
阿罗汉八十亿那由他菩萨无量无边恒河沙等
结集言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大不思议经有其
卷八 第 828a 页
三本等者纂灵记引真谛三藏西域记说龙树别
传亦说入龙宫见经之缘广如别说然龙树案七
卷楞伽经如来记云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
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
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唐三藏西域记亦广
说其行迹言遮拘盘国有其具本者案隋开皇三
宝录其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盘国彼国君
王历业相传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
试练若小乘学者即遣而不留摩诃衍入请留供
养王宫内有华严摩诃般若大集等经并十万偈
王躬受持亲执户钥香华供养种种庄严悬诸䌽
幡间以时果诱诸王子使入礼拜令其回向又此
国东南可二十里有山甚险其内置华严大集方
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陀罗尼华聚陀罗尼都
萨罗藏摩诃般若大云等经凡一十二部皆十万
偈国法相承传宝守护初东晋有沙门支法领志
乐大乘损躯求法裹粮抗策至拘盘国竭诚请祷
遂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赍来至此即东晋朝
所译是也然而龙树具本以从上升法领半珠遂
行东土圣凡證异华梵音隔脩途阻绝妙旨沦湑
落简遗编仅传兼半又案今于阗所进盖逾四万
偈其晋经第一会所说华藏世界文多阙略取悟
无由至八十卷烂然可见虽十万之未全巳四万
传亦说入龙宫见经之缘广如别说然龙树案七
卷楞伽经如来记云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
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
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唐三藏西域记亦广
说其行迹言遮拘盘国有其具本者案隋开皇三
宝录其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盘国彼国君
王历业相传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
试练若小乘学者即遣而不留摩诃衍入请留供
养王宫内有华严摩诃般若大集等经并十万偈
王躬受持亲执户钥香华供养种种庄严悬诸䌽
幡间以时果诱诸王子使入礼拜令其回向又此
国东南可二十里有山甚险其内置华严大集方
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陀罗尼华聚陀罗尼都
萨罗藏摩诃般若大云等经凡一十二部皆十万
偈国法相承传宝守护初东晋有沙门支法领志
乐大乘损躯求法裹粮抗策至拘盘国竭诚请祷
遂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赍来至此即东晋朝
所译是也然而龙树具本以从上升法领半珠遂
行东土圣凡證异华梵音隔脩途阻绝妙旨沦湑
落简遗编仅传兼半又案今于阗所进盖逾四万
偈其晋经第一会所说华藏世界文多阙略取悟
无由至八十卷烂然可见虽十万之未全巳四万
卷八 第 828b 页
之多具即上略本也。】
「▲三中本经即彼所见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
千二百品。
▲四上本经即彼所见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
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此上二本非阎浮提人心力
能持故不传之。
▲五普眼经即海云所持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
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
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但是入法界菩萨
陀罗尼力之所能持巳下诸经并非凡力能受。」
【即海云所持等者是善财第三善友如六十二经。】
「▲六同说经谓约一类须弥山形世界遍于虚空容
毛端处以言声说无有穷尽如不思议法品云如一
佛身以神通力转如是等差别法轮一切世法无能
为喻如是尽虚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处乃至一一
化身皆如是说音声文字句义一一充满法界等又
阿僧祇品云光中现佛不可说佛所说法不可说乃
至于彼一一修多罗分别法门不可说等此意但约
一类音声说法巳不可结集岂下位能持。」
【不思议法品者教起因缘法尔因中巳引又阿僧
祇品者教体中帝纲体中巳引。】
「▲七异说经谓树形等世界既异其中众生报类亦
别如来于彼现身立教施设不同不可定其色与非
色言非言等则部类难量。」
「▲三中本经即彼所见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
千二百品。
▲四上本经即彼所见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
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此上二本非阎浮提人心力
能持故不传之。
▲五普眼经即海云所持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
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
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但是入法界菩萨
陀罗尼力之所能持巳下诸经并非凡力能受。」
【即海云所持等者是善财第三善友如六十二经。】
「▲六同说经谓约一类须弥山形世界遍于虚空容
毛端处以言声说无有穷尽如不思议法品云如一
佛身以神通力转如是等差别法轮一切世法无能
为喻如是尽虚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处乃至一一
化身皆如是说音声文字句义一一充满法界等又
阿僧祇品云光中现佛不可说佛所说法不可说乃
至于彼一一修多罗分别法门不可说等此意但约
一类音声说法巳不可结集岂下位能持。」
【不思议法品者教起因缘法尔因中巳引又阿僧
祇品者教体中帝纲体中巳引。】
「▲七异说经谓树形等世界既异其中众生报类亦
别如来于彼现身立教施设不同不可定其色与非
色言非言等则部类难量。」
卷八 第 828c 页
【色与非色言非言等者色与非色对声名等为体
中以声为体即色蕴摄名等为体即非色蕴故今
并不可定之言非言等兼对诸法显义体声名句
文并属于言诸法显义即非言等今异界类别故
不可定。】
「▲八主伴经谓遮那所说虽遍法界然与诸佛互为
主伴如说十住时十方来證皆言我国皆说等则前
七经皆有主伴。
▲九眷属经谓馀根器不能闻此通方之说随宜说
教令入此门皆为此经胜方便故名为眷属故下云
普眼修多罗以佛刹微尘数修多罗为眷属等则前
八皆有眷属。
▲十圆满经谓此上诸本总融为一无尽大修多罗
海随一会一品一句一文皆摄一切无有分限故现
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
无上轮等故七十三中名圆满因轮此之谓也。」
【七十三中名圆满因轮者晋经但名圆满修多罗
此是大愿精进力夜神叙昔为善伏太子救于狱
囚半月行施就戮时临如来入会为说此经。】
「▲第二品会差别者即显今经与晋译同异。」
【第二品会差别中二初总明。】
「▲今经九会以晋经第七会初阙十定品重会普光
故唯八会。」
【后今经九会下别辨于中先明会差别后今有三
卷八 第 829a 页
十九品下彰品不同今初言九会者下随文释中
具列今当略示谓初三会各有六品四有四品五
有三品六有一品七有十一品八九各唯一品故
三十九言九会者第一菩提场会(从第一经至第十一)第二
普光法堂会(从第十二至第十五)第三忉利天宫会(从第十六至第
十八)第四夜摩天宫会(从第十九至二十一)第五兜率天宫会
(从第二十二至三十三)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从第三十四至三十九)
第七重会普光法堂会(从第四十至五十二)第八三重普光
法堂会(从第五十三至五十九)第九逝多园林会(从第六十尽第八十)
其九会名至下疏辨。】
「▲今经有三十九品初会有六品彼经唯三十四由
初会中唯有二品一世间净眼品即今世主品二卢
舍那品即今现相巳下五品初会阙四兼阙十定故
唯三十四品馀诸品会大同名有小异至文当显。」
【言今有三十九品者以会会之中各有序正等故
次第云何第一会有六品者一世主妙严品二现
相品三普贤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华藏世界
品六毗卢遮那品第二会六品者七名号品八四
谛品九光明觉品十菩萨问明品十一净行品十
二贤首品第三会六品者第十三升须弥山顶品
十四须弥顶上偈赞品十五十住品十六梵行品
十七初发心功德品十八明法品第四会四品者
第十九升夜摩天宫品二十夜摩宫中偈赞品二
十一十行品二十二十无尽藏品第五会三品者
具列今当略示谓初三会各有六品四有四品五
有三品六有一品七有十一品八九各唯一品故
三十九言九会者第一菩提场会(从第一经至第十一)第二
普光法堂会(从第十二至第十五)第三忉利天宫会(从第十六至第
十八)第四夜摩天宫会(从第十九至二十一)第五兜率天宫会
(从第二十二至三十三)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从第三十四至三十九)
第七重会普光法堂会(从第四十至五十二)第八三重普光
法堂会(从第五十三至五十九)第九逝多园林会(从第六十尽第八十)
其九会名至下疏辨。】
「▲今经有三十九品初会有六品彼经唯三十四由
初会中唯有二品一世间净眼品即今世主品二卢
舍那品即今现相巳下五品初会阙四兼阙十定故
唯三十四品馀诸品会大同名有小异至文当显。」
【言今有三十九品者以会会之中各有序正等故
次第云何第一会有六品者一世主妙严品二现
相品三普贤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华藏世界
品六毗卢遮那品第二会六品者七名号品八四
谛品九光明觉品十菩萨问明品十一净行品十
二贤首品第三会六品者第十三升须弥山顶品
十四须弥顶上偈赞品十五十住品十六梵行品
十七初发心功德品十八明法品第四会四品者
第十九升夜摩天宫品二十夜摩宫中偈赞品二
十一十行品二十二十无尽藏品第五会三品者
卷八 第 829b 页
第二十三升兜率天宫品二十四兜率宫中偈赞
品二十五十回向品第六会一品即第二十六十
地品第七会十一品者第二十七十定品二十八
十通品二十九十忍品三十阿僧祇品三十一如
来寿量品三十二诸菩萨住处品三十三佛不思
议法品三十四如来十身相海品三十五随好光
明功德品三十六普贤行品三十七如来出现品
第八会一品即第三十八离世间品第九会一品
即第三十九入法界品所以次第尔者夫圣人设
教必有其渐将欲命乎微言先说三种世间严事
为九会之都序起大法之源由故受之以世主妙
严品同诸经之序分二由致既彰将陈正说海众
兴念举其问端如来将酬先现瑞相口光远召菩
萨来仪毫光普瞩示说法主震动刹网以警群机
佛前现花表说依果白毫出众彰教从佛流总为
说法之端倪故受之以如来现相品三瑞相既著
法主将宣如来长子即普贤菩萨毫光既示悬解
圣心欲显难思先明入定内观事理外鉴根宜上
感佛加下为物轨故受之以普贤三昧品四既入
至定诸佛赞扬定起发言言必真当先陈如来依
报总说刹海源由故受之以世界成就品五成就
乃总名刹海次别彰本师首所严净安布成立无
尽庄严量等虚空尘含法界故受之以华藏世界
品六依报殊胜必有所因其犹源远流长根深果
品二十五十回向品第六会一品即第二十六十
地品第七会十一品者第二十七十定品二十八
十通品二十九十忍品三十阿僧祇品三十一如
来寿量品三十二诸菩萨住处品三十三佛不思
议法品三十四如来十身相海品三十五随好光
明功德品三十六普贤行品三十七如来出现品
第八会一品即第三十八离世间品第九会一品
即第三十九入法界品所以次第尔者夫圣人设
教必有其渐将欲命乎微言先说三种世间严事
为九会之都序起大法之源由故受之以世主妙
严品同诸经之序分二由致既彰将陈正说海众
兴念举其问端如来将酬先现瑞相口光远召菩
萨来仪毫光普瞩示说法主震动刹网以警群机
佛前现花表说依果白毫出众彰教从佛流总为
说法之端倪故受之以如来现相品三瑞相既著
法主将宣如来长子即普贤菩萨毫光既示悬解
圣心欲显难思先明入定内观事理外鉴根宜上
感佛加下为物轨故受之以普贤三昧品四既入
至定诸佛赞扬定起发言言必真当先陈如来依
报总说刹海源由故受之以世界成就品五成就
乃总名刹海次别彰本师首所严净安布成立无
尽庄严量等虚空尘含法界故受之以华藏世界
品六依报殊胜必有所因其犹源远流长根深果
卷八 第 829c 页
茂故说昔为太子历事难思备修胜因严净刹海
即举人显法故受之以毗卢遮那品上之六品总
明所信因果为第一会亦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也
次第二会有六品者七由上所信方举依果欲起
深信复须识正故先明如来三业正报谓身语意
身是其总故先明之应物成身随宜立号故受之
以名号品八言随物欲广说法轮展四谛之法门
名周法界一一世界各有四百亿十千之名故受
之以四圣谛品九身语既彰意业将显意玄叵测
仍带身明故足轮放光照事警物文殊普遍说智
光明双照事理警令悟入身智二照合为一光令
二觉齐圆故受之以光明觉品十上之三品复为
所信正报之果次当正说十信法门有解行德先
明解穷玄致谓十甚深十首菩萨互相激扬故受
之以菩萨问明品十一既有正解复须正行历境
造修悲智双运无障不寂故受之以净行品十二
解行既圆便成胜德住于圆位以圆功德而自庄
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贤首说此故受之以贤首
品上之三品明十信法第三会六品者第十三由
上十信巳周将说住故不动觉树而升释天体用
无方赴于物欲其犹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
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
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是为此月不离中流而
往南北如来应现类此可知即体之用无不普周
即举人显法故受之以毗卢遮那品上之六品总
明所信因果为第一会亦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也
次第二会有六品者七由上所信方举依果欲起
深信复须识正故先明如来三业正报谓身语意
身是其总故先明之应物成身随宜立号故受之
以名号品八言随物欲广说法轮展四谛之法门
名周法界一一世界各有四百亿十千之名故受
之以四圣谛品九身语既彰意业将显意玄叵测
仍带身明故足轮放光照事警物文殊普遍说智
光明双照事理警令悟入身智二照合为一光令
二觉齐圆故受之以光明觉品十上之三品复为
所信正报之果次当正说十信法门有解行德先
明解穷玄致谓十甚深十首菩萨互相激扬故受
之以菩萨问明品十一既有正解复须正行历境
造修悲智双运无障不寂故受之以净行品十二
解行既圆便成胜德住于圆位以圆功德而自庄
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贤首说此故受之以贤首
品上之三品明十信法第三会六品者第十三由
上十信巳周将说住故不动觉树而升释天体用
无方赴于物欲其犹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
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
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是为此月不离中流而
往南北如来应现类此可知即体之用无不普周
卷八 第 830a 页
去住在缘佛无动静不动而遍以赴彼机故受之
以升须弥山顶品十四既至彼天菩萨云集赞扬
佛德显住体深玄故受之以须弥顶上偈赞品十
五感应巳交正陈所说明信满入位得正定心以
深般若住于真理故受之以十住品第十六十住
是位别行不同若欲通修皆须净行故观十种境
入甚深观观法尽也正法当兴惑智亡也真智方
起修佛十力起四等心悲智双流初发心时便成
正觉故受之以梵行品十七行位既具次彰胜德
十住之德后后过前但明初住以况于后初发心
住德巳难量由无分齐等虚空界举斯胜德劝物
发心故受之以初发心功德品十八自分巳圆将
趣十行说于明门以为胜进故受之以明法品第
四会四品者第十九上之六品十住巳圆将欲说
行亦须赴感故受之以升夜摩天宫品二十佛既
赴感助化赞扬显十行体皆依佛智故受之以夜
摩宫中偈赞品二十一由致既彰正说中贤十行
之位故受之以十行品二十二自分巳终欲阶后
位蕴积众行拟将回向故受之以十无尽藏品第
五会三品者二十三前第四会行德既具将说回
向说主赴感故受之以升兜率天宫品二十四十
方云集助化赞扬显回向愿皆依佛智故受之以
兜率宫中偈赞品二十五由致既彰正说上贤十
向之行谓回向三处而无障碍大悲普覆回向众
以升须弥山顶品十四既至彼天菩萨云集赞扬
佛德显住体深玄故受之以须弥顶上偈赞品十
五感应巳交正陈所说明信满入位得正定心以
深般若住于真理故受之以十住品第十六十住
是位别行不同若欲通修皆须净行故观十种境
入甚深观观法尽也正法当兴惑智亡也真智方
起修佛十力起四等心悲智双流初发心时便成
正觉故受之以梵行品十七行位既具次彰胜德
十住之德后后过前但明初住以况于后初发心
住德巳难量由无分齐等虚空界举斯胜德劝物
发心故受之以初发心功德品十八自分巳圆将
趣十行说于明门以为胜进故受之以明法品第
四会四品者第十九上之六品十住巳圆将欲说
行亦须赴感故受之以升夜摩天宫品二十佛既
赴感助化赞扬显十行体皆依佛智故受之以夜
摩宫中偈赞品二十一由致既彰正说中贤十行
之位故受之以十行品二十二自分巳终欲阶后
位蕴积众行拟将回向故受之以十无尽藏品第
五会三品者二十三前第四会行德既具将说回
向说主赴感故受之以升兜率天宫品二十四十
方云集助化赞扬显回向愿皆依佛智故受之以
兜率宫中偈赞品二十五由致既彰正说上贤十
向之行谓回向三处而无障碍大悲普覆回向众
卷八 第 830b 页
生大智上求故回向菩提入理双寂故回向实际
三无前后大愿普周故受之以十回向品上之三
品巳周上贤离进趣相更无胜进第六会一品者
即第二十六十地一品谓上之三会三贤既具解
行愿周亲證真如有十重胜德如地普载生成万
物若四河入海同趣佛智宝珠十德渐渐增修大
地十山嶷然高出大海十德德德该通为诸如来
微妙智业故受之以十地品第七会十一品者第
二十七十定品谓十地既满将成正觉十地胜进
立等觉名等觉法门量同法界略申数义以显深
玄先明十定穷尽法源能为通用智慧之本故受
之以十定品二十八依定之用量周法界故受之
以十通品二十九定通难思特由智极故终明智
慧玄奥宏广故受之以十忍品忍即智也三十上
定通智用一一难量若欲校量非数能数故须历
数至不可说积不可说以至十重校量等觉功德
难知以况妙觉位德微细阿僧祇为大数之首故
受之以阿僧祇品三十一僧祇所说微细难知念
劫圆融刹那莫穷其际尘刹该摄一尘有无尽普
贤今略陈指事明穷一切时故受之以如来寿量
品以劫为日后后倍前刹劫难穷佛寿亦尔故云
寿量三十二复明遍一切处上就实说尘尘皆是
诸佛菩萨所居今指事就粗令归心有在故受之
以菩萨住处品三十三佛不思议法品者上之六
三无前后大愿普周故受之以十回向品上之三
品巳周上贤离进趣相更无胜进第六会一品者
即第二十六十地一品谓上之三会三贤既具解
行愿周亲證真如有十重胜德如地普载生成万
物若四河入海同趣佛智宝珠十德渐渐增修大
地十山嶷然高出大海十德德德该通为诸如来
微妙智业故受之以十地品第七会十一品者第
二十七十定品谓十地既满将成正觉十地胜进
立等觉名等觉法门量同法界略申数义以显深
玄先明十定穷尽法源能为通用智慧之本故受
之以十定品二十八依定之用量周法界故受之
以十通品二十九定通难思特由智极故终明智
慧玄奥宏广故受之以十忍品忍即智也三十上
定通智用一一难量若欲校量非数能数故须历
数至不可说积不可说以至十重校量等觉功德
难知以况妙觉位德微细阿僧祇为大数之首故
受之以阿僧祇品三十一僧祇所说微细难知念
劫圆融刹那莫穷其际尘刹该摄一尘有无尽普
贤今略陈指事明穷一切时故受之以如来寿量
品以劫为日后后倍前刹劫难穷佛寿亦尔故云
寿量三十二复明遍一切处上就实说尘尘皆是
诸佛菩萨所居今指事就粗令归心有在故受之
以菩萨住处品三十三佛不思议法品者上之六
卷八 第 830c 页
品只辨等觉法门等觉义周终明妙觉妙觉之果
略有二义一不可说二可寄言寄言之中复有二
义一差别说二平等说差别说者即次下三品酬
前诸因因果别故初总明佛德迥超言念故受之
以佛不思议法品三十四次辨身相普周总有十
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一一相用遍周法界深
广难陈故受之以如来十身相海品三十五大相
既尔随好更多一一好中有多光明一一光明用
周法界破地狱苦生兜率天三重顿圆十地速满
彰于此用故受之以随好光明功德品三十六上
皆差别因果次有二品明平等因果谓因无异果
之因果无异因之果因果交彻平等不二不二而
二因果历然因即普贤行门故受之以普贤行品
三十七明果即十门出现性起圆融故受之以如
来出现品上之六会总辨修因契果生解分竟第
八一会唯一品者即离世间品由上差别平等因
果生解既终今摄解成行六位顿修辨二千行门
一时齐起而处世无染故受之以离世间品第九
会唯一品者即入法界品近望上文大行既具则
證法界远取诸会信解行圆本在于證依人證入
故次辨之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即果法界令
诸大众顿證法界善财历位渐證法界顿渐该罗
本末融会皆證法界故受之以入法界品是知无
尽教海唯證相应无尽法门自此略毕故末偈云
略有二义一不可说二可寄言寄言之中复有二
义一差别说二平等说差别说者即次下三品酬
前诸因因果别故初总明佛德迥超言念故受之
以佛不思议法品三十四次辨身相普周总有十
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一一相用遍周法界深
广难陈故受之以如来十身相海品三十五大相
既尔随好更多一一好中有多光明一一光明用
周法界破地狱苦生兜率天三重顿圆十地速满
彰于此用故受之以随好光明功德品三十六上
皆差别因果次有二品明平等因果谓因无异果
之因果无异因之果因果交彻平等不二不二而
二因果历然因即普贤行门故受之以普贤行品
三十七明果即十门出现性起圆融故受之以如
来出现品上之六会总辨修因契果生解分竟第
八一会唯一品者即离世间品由上差别平等因
果生解既终今摄解成行六位顿修辨二千行门
一时齐起而处世无染故受之以离世间品第九
会唯一品者即入法界品近望上文大行既具则
證法界远取诸会信解行圆本在于證依人證入
故次辨之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即果法界令
诸大众顿證法界善财历位渐證法界顿渐该罗
本末融会皆證法界故受之以入法界品是知无
尽教海唯證相应无尽法门自此略毕故末偈云
卷八 第 831a 页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
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则言思道断矣故三十九
品条贯真诠令无尽法门宛如在目故云今经有
三十九品彼经唯三十四下辨晋经有阙开合可
知。】
「▲第三明支类者。」
【第三明支类等者分二初标二释今初支即支流
支者分也亦如树枝从一树身分出支分本即华
严故此中言流如从一池流出诸派故大部如池
别行如派故类即流类此中言流取相似流类之
义谓馀别经不从大部出义势相似即今经流类
故。】
「▲于中复二先显支流即别行经藏中兜沙经一卷
是名号品菩萨本业经一卷是净行品小十住经一
卷是十住品大十住经四卷及渐备一切智德经四
卷并是十地品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二卷是十定
品无边功德经一卷是寿量品如来性起微密藏经
两卷是出现品度世经六卷是离世间品罗摩伽经
三卷是入法界品此等并是随器受持大本流出。」
【于中复二下二释分二今初显支流也小十住经
者以古德译十地亦云十住或云十住地今言小
者即地前十住今言大者即十地经非以卷少为
小等言渐备一切智德者一切智即佛智十地即
佛智中十德如海十德以十地之法后后深于前
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则言思道断矣故三十九
品条贯真诠令无尽法门宛如在目故云今经有
三十九品彼经唯三十四下辨晋经有阙开合可
知。】
「▲第三明支类者。」
【第三明支类等者分二初标二释今初支即支流
支者分也亦如树枝从一树身分出支分本即华
严故此中言流如从一池流出诸派故大部如池
别行如派故类即流类此中言流取相似流类之
义谓馀别经不从大部出义势相似即今经流类
故。】
「▲于中复二先显支流即别行经藏中兜沙经一卷
是名号品菩萨本业经一卷是净行品小十住经一
卷是十住品大十住经四卷及渐备一切智德经四
卷并是十地品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二卷是十定
品无边功德经一卷是寿量品如来性起微密藏经
两卷是出现品度世经六卷是离世间品罗摩伽经
三卷是入法界品此等并是随器受持大本流出。」
【于中复二下二释分二今初显支流也小十住经
者以古德译十地亦云十住或云十住地今言小
者即地前十住今言大者即十地经非以卷少为
小等言渐备一切智德者一切智即佛智十地即
佛智中十德如海十德以十地之法后后深于前
卷八 第 831b 页
前故云渐备故地影像中明十地行相次第现前
则能趣入一切智智即渐备义又如阿耨达池流
出四河复更增长乃至入海又如宝珠十德后后
过前皆渐备义言无边功德经者以前刹之劫为
后刹之日后后胜前明功德无边矣言罗摩伽者
即入法界之梵语也罗者离垢染义摩者转义伽
者一合义谓离垢染转即净法界一合即入义。】
「▲二明流类谓修慈经一卷金刚鬘经一卷如来不
思议境界经一卷并是华严流类而非本部别行。
▲或是别行来未尽者未敢详定馀如纂灵记辩。」
【二明流类等者疏文有二先正明是类非本部之
支后或是别行下彰有支义古德见今经所无将
为流类本部来既未尽是此别行复何可定多闻
阙疑故云未敢详定。】
「▲第四论释者略举其四。」
【第四论释者下分二初总标举二别释今初标也。】
「▲一龙树既得下本遂造大不思议论亦十万颂备
传西域此方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即是彼论释十
地中初之二地。」
【一龙树下二别释有四今初可知。】
「▲二世亲菩萨造十地论释十地品魏朝勒那三藏
及菩提流支各翻一本光统奏请令二三藏参成一
本为十二卷即今现传。
▲三北齐刘谦之于清凉山感通造论六百卷备释
则能趣入一切智智即渐备义又如阿耨达池流
出四河复更增长乃至入海又如宝珠十德后后
过前皆渐备义言无边功德经者以前刹之劫为
后刹之日后后胜前明功德无边矣言罗摩伽者
即入法界之梵语也罗者离垢染义摩者转义伽
者一合义谓离垢染转即净法界一合即入义。】
「▲二明流类谓修慈经一卷金刚鬘经一卷如来不
思议境界经一卷并是华严流类而非本部别行。
▲或是别行来未尽者未敢详定馀如纂灵记辩。」
【二明流类等者疏文有二先正明是类非本部之
支后或是别行下彰有支义古德见今经所无将
为流类本部来既未尽是此别行复何可定多闻
阙疑故云未敢详定。】
「▲第四论释者略举其四。」
【第四论释者下分二初总标举二别释今初标也。】
「▲一龙树既得下本遂造大不思议论亦十万颂备
传西域此方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即是彼论释十
地中初之二地。」
【一龙树下二别释有四今初可知。】
「▲二世亲菩萨造十地论释十地品魏朝勒那三藏
及菩提流支各翻一本光统奏请令二三藏参成一
本为十二卷即今现传。
▲三北齐刘谦之于清凉山感通造论六百卷备释
卷八 第 831c 页
一经。
▲四后魏僧灵辨于五台山顶载此经行道一载遂
悟玄旨造论一百卷亦传于世。」
【三北齐刘谦之等者及与灵辨并如纂灵记下当
重出但今云行道一载即是传文若准论序不言
年数又但云于悬瓮山嵩岩寺顶戴华严经勇猛
行道足破血流膝步慇勤精诚感悟不言清凉多
是随方之人欲美其处故取太原当处明之传既
云在清凉必托胜境况传中所明经历数处造论
方终百轴。】
「▲第八传译感通分二先明翻译年代后明传通感
应。」
【第八传译下分二初标章二别释今初也。】
「▲前中此经前后通唯二译并其补阙四本不同。」
【前中下第二别释分二初明翻译年代亦分为二
初略明一晋义熙下二别释分四。】
「▲一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罗此云
觉贤于杨州谢司空寺翻梵本三万六千颂成晋经
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门法业笔受慧严慧观润色谢
司空寺者即今润州兴严寺是由兴华严故。」
【佛度跋陀罗此云觉贤等者案纂灵记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苗裔贤三岁而孤八
岁丧母为外氏所鞠从袒鸠摩利闻其聪敏乃度
为沙弥同学一月诵习贤乃一日当之及受具戒
▲四后魏僧灵辨于五台山顶载此经行道一载遂
悟玄旨造论一百卷亦传于世。」
【三北齐刘谦之等者及与灵辨并如纂灵记下当
重出但今云行道一载即是传文若准论序不言
年数又但云于悬瓮山嵩岩寺顶戴华严经勇猛
行道足破血流膝步慇勤精诚感悟不言清凉多
是随方之人欲美其处故取太原当处明之传既
云在清凉必托胜境况传中所明经历数处造论
方终百轴。】
「▲第八传译感通分二先明翻译年代后明传通感
应。」
【第八传译下分二初标章二别释今初也。】
「▲前中此经前后通唯二译并其补阙四本不同。」
【前中下第二别释分二初明翻译年代亦分为二
初略明一晋义熙下二别释分四。】
「▲一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罗此云
觉贤于杨州谢司空寺翻梵本三万六千颂成晋经
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门法业笔受慧严慧观润色谢
司空寺者即今润州兴严寺是由兴华严故。」
【佛度跋陀罗此云觉贤等者案纂灵记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苗裔贤三岁而孤八
岁丧母为外氏所鞠从袒鸠摩利闻其聪敏乃度
为沙弥同学一月诵习贤乃一日当之及受具戒
卷八 第 832a 页
博览群经多所综达少以禅律驰名尝与同学僧
伽达多游处积年知其巳證不还果尝愿游方以
弘至化会秦沙门智严至罽宾国问彼国僧谁可
流化东土咸云贤可贤本受禅业于佛大仙佛大
仙时亦在罽宾国知严求人东化亦谓严曰可以
振维僧徒宣授正法即贤其人也严即投诚至请
贤遂默而许焉于是辞师东迈涉路三载寒暑备
受艰危罄尽或层岩四合鸟道跻云或连冰千里
风行雪卧每清晖启曙即潜伏幽林皓月沦霄乃
崩波未路飞梯架迥扪索凭虚危惧日寻资粮时
绝至于交阯方渐夷途附舶海行备经危险方达
青州东莱郡闻罗什在长安欣然而来后游东晋
至安帝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
叔度请译此经别造净室其年三月十日起首贤
乃手执梵文共沙门法业慧严等百有馀人于道
场寺诠译指文会理通言适妙故道场寺犹有华
严堂焉永嘉六年卒时春秋七十有一手屈三指
明得阿那含果馀广如传业公未详氏族风格秀
整学无常师遍阅群教每以为未能探微照极常
快然不足后遇觉贤请译华严筹咨义理数岁之
后廓然有所通悟因顾其友人曰圣教司南于是
乎在遂敷弘幽旨郁为宗首著旨归两卷言行于
世今少见本者以希声初启未遑曲尽时月淹久
故多废替慧严慧观即什公八俊之二笔格高简
伽达多游处积年知其巳證不还果尝愿游方以
弘至化会秦沙门智严至罽宾国问彼国僧谁可
流化东土咸云贤可贤本受禅业于佛大仙佛大
仙时亦在罽宾国知严求人东化亦谓严曰可以
振维僧徒宣授正法即贤其人也严即投诚至请
贤遂默而许焉于是辞师东迈涉路三载寒暑备
受艰危罄尽或层岩四合鸟道跻云或连冰千里
风行雪卧每清晖启曙即潜伏幽林皓月沦霄乃
崩波未路飞梯架迥扪索凭虚危惧日寻资粮时
绝至于交阯方渐夷途附舶海行备经危险方达
青州东莱郡闻罗什在长安欣然而来后游东晋
至安帝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
叔度请译此经别造净室其年三月十日起首贤
乃手执梵文共沙门法业慧严等百有馀人于道
场寺诠译指文会理通言适妙故道场寺犹有华
严堂焉永嘉六年卒时春秋七十有一手屈三指
明得阿那含果馀广如传业公未详氏族风格秀
整学无常师遍阅群教每以为未能探微照极常
快然不足后遇觉贤请译华严筹咨义理数岁之
后廓然有所通悟因顾其友人曰圣教司南于是
乎在遂敷弘幽旨郁为宗首著旨归两卷言行于
世今少见本者以希声初启未遑曲尽时月淹久
故多废替慧严慧观即什公八俊之二笔格高简
卷八 第 832b 页
经论深博备于僧史谢司空寺者即道场寺从檀
越呼之严观并此寺僧言今润州兴严寺者晋时
称南杨州其境则阔今分出为润州耳。】
「▲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此云日
照于西京太原寺译出入法界品内两处说文一从
摩耶夫人后至弥勒菩萨前中间天主光等十善知
识二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
识前中间文殊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案善财顶十
五行经大德道成律师薄尘法师大乘基法师等同
译复礼法师润文依六十卷本为定。」
【日照三藏者住摩诃菩提及那烂陀寺风仪温雅
神机朗逸负笈研精琢玉成器属玄奘三藏传教
东归占风圣代以永隆初至于京师高宗弘显释
门诏会龙象道成律师薄尘法师等十大德于魏
国西寺翻译经论时有贤首法师先以华严为业
每叹大教阙而未圆往就问之云晋第八会文来
至此贤首遂与三藏对校果获善财求善知识天
主光等十善友文乃请译补阙复译密严等经十
有馀部合二十四卷垂拱年中右胁而卧无疾而
终门人等建塔于龙门山伊水之右后梁王武三
思奏请置伽监制以香山为名月殿凌烟波涵倒
景珠幡散迥影入飞云功不日成乃回天眷法门
盛事今古莫俦。】
「▲三證圣元年于阗三藏实叉难陀此云喜学于东
越呼之严观并此寺僧言今润州兴严寺者晋时
称南杨州其境则阔今分出为润州耳。】
「▲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此云日
照于西京太原寺译出入法界品内两处说文一从
摩耶夫人后至弥勒菩萨前中间天主光等十善知
识二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
识前中间文殊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案善财顶十
五行经大德道成律师薄尘法师大乘基法师等同
译复礼法师润文依六十卷本为定。」
【日照三藏者住摩诃菩提及那烂陀寺风仪温雅
神机朗逸负笈研精琢玉成器属玄奘三藏传教
东归占风圣代以永隆初至于京师高宗弘显释
门诏会龙象道成律师薄尘法师等十大德于魏
国西寺翻译经论时有贤首法师先以华严为业
每叹大教阙而未圆往就问之云晋第八会文来
至此贤首遂与三藏对校果获善财求善知识天
主光等十善友文乃请译补阙复译密严等经十
有馀部合二十四卷垂拱年中右胁而卧无疾而
终门人等建塔于龙门山伊水之右后梁王武三
思奏请置伽监制以香山为名月殿凌烟波涵倒
景珠幡散迥影入飞云功不日成乃回天眷法门
盛事今古莫俦。】
「▲三證圣元年于阗三藏实叉难陀此云喜学于东
卷八 第 832c 页
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计益九千颂通旧
总四万五千颂合成唐本八十卷大德义净三藏弘
景律师圆测法师神英法师法宝法师贤首法师等
同译复礼法师缀文。」
【三證圣元年等者具如开元释教录第九證义译
文僧总一十三人俗官五人弘景禅师有表案经
序中本于大遍空寺亲受笔削故表云阶下又亲
临法座焕发序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七曜垂象
景丽于三明八体成文光敷于五义法宝分行而
错落净花入贯而昭彰九会真诠词中悉现百城
奥旨字下皆明。】
「▲四则于前第三本中虽益数处却脱日照三藏所
补文殊案善财顶之文即贤首师以新旧两经勘以
梵本将日照补文安喜学脱处遂得文续义连其文
之要至下当辨今之所传即第四本。」
【其文之要至下当辩者八十卷初疏中具明意云
前七十七末善财自云我以文殊故见诸难见者
彼大功德尊愿速还瞻觐七十九末弥勒广示后
友赞文殊德令往问文殊又云善男子汝当往诣
文殊师利善知识所而问之言菩萨云何学菩萨
行云何入普贤行门云何成就云何广大云何随
顺云何清净云何圆满善男子彼当为汝分别演
说何以故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馀无量百千亿
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等广赞竟结云善男子汝
总四万五千颂合成唐本八十卷大德义净三藏弘
景律师圆测法师神英法师法宝法师贤首法师等
同译复礼法师缀文。」
【三證圣元年等者具如开元释教录第九證义译
文僧总一十三人俗官五人弘景禅师有表案经
序中本于大遍空寺亲受笔削故表云阶下又亲
临法座焕发序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七曜垂象
景丽于三明八体成文光敷于五义法宝分行而
错落净花入贯而昭彰九会真诠词中悉现百城
奥旨字下皆明。】
「▲四则于前第三本中虽益数处却脱日照三藏所
补文殊案善财顶之文即贤首师以新旧两经勘以
梵本将日照补文安喜学脱处遂得文续义连其文
之要至下当辨今之所传即第四本。」
【其文之要至下当辩者八十卷初疏中具明意云
前七十七末善财自云我以文殊故见诸难见者
彼大功德尊愿速还瞻觐七十九末弥勒广示后
友赞文殊德令往问文殊又云善男子汝当往诣
文殊师利善知识所而问之言菩萨云何学菩萨
行云何入普贤行门云何成就云何广大云何随
顺云何清净云何圆满善男子彼当为汝分别演
说何以故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馀无量百千亿
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等广赞竟结云善男子汝
卷八 第 833a 页
应往诣文殊之所莫生疲厌今无文殊案顶十五
行经令弥勒记言为虚善财不依弥勒之教先来
拟往复违昔心又阙智照无二之相令后见普贤
亦无因起故今有之诸过皆离故云其文之要上
言文续义连。】
「▲其第三本先巳流传故今世上之经犹多脱者即
第三本愿诸达识见阙而续之。
▲二明传通感应者自晋译微言双童现瑞唐翻至
教则甘露呈祥冥卫昭然亲纡御笔。」
【二明传通感应下疏文分三初正辩感应二出感
应所以三感庆逢遇初中有六一翻译二造论三
书写四读诵五观行六讲说今初晋译微言双童
现瑞者谓初于道场寺译堂前池中每二青衣童
子从池中出游捧以香花举众皆见以此经久在
龙宫龙王庆此传通故令龙王给侍亦有善神护
诸左右故下云冥卫昭然言唐翻至教甘露呈祥
即则天梦普天降甘露故经序云甘露流津预梦
庚申之夕膏雨洒润后覃壬戍之辰以十四日辛
酉初译前后各一日有感徵也冥卫昭然下成上
二译此句成上晋译如上巳引亦有善神护诸左
右故言新纡御笔者即成上唐翻然事即因讲以
则天言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又是讲新译经
故入译经之中传云新经初译之后佛授记寺诸
大德请藏和尚讲敕令十月十五日开讲便即入
行经令弥勒记言为虚善财不依弥勒之教先来
拟往复违昔心又阙智照无二之相令后见普贤
亦无因起故今有之诸过皆离故云其文之要上
言文续义连。】
「▲其第三本先巳流传故今世上之经犹多脱者即
第三本愿诸达识见阙而续之。
▲二明传通感应者自晋译微言双童现瑞唐翻至
教则甘露呈祥冥卫昭然亲纡御笔。」
【二明传通感应下疏文分三初正辩感应二出感
应所以三感庆逢遇初中有六一翻译二造论三
书写四读诵五观行六讲说今初晋译微言双童
现瑞者谓初于道场寺译堂前池中每二青衣童
子从池中出游捧以香花举众皆见以此经久在
龙宫龙王庆此传通故令龙王给侍亦有善神护
诸左右故下云冥卫昭然言唐翻至教甘露呈祥
即则天梦普天降甘露故经序云甘露流津预梦
庚申之夕膏雨洒润后覃壬戍之辰以十四日辛
酉初译前后各一日有感徵也冥卫昭然下成上
二译此句成上晋译如上巳引亦有善神护诸左
右故言新纡御笔者即成上唐翻然事即因讲以
则天言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又是讲新译经
故入译经之中传云新经初译之后佛授记寺诸
大德请藏和尚讲敕令十月十五日开讲便即入
卷八 第 833b 页
文至十二月十二日晚上讲至华藏世界海震动
之文讲堂内及寺院中忽然震动于时道俗数千
共睹叹未曾有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及当寺大德
明诠律师德感法师述兹灵应具以表闻都维那
慧表署状为首以圣历三年腊月十九日则天大
圣皇后亲运御笔批云省状具云皆因敷演微言
弘扬秘颐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译之辰感
地动而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
庸虚敢当六种之应披览来状欣畅盈怀此批及
状具如别录故云亲纡御笔。】
「▲论成西域则地震光流志彻清凉则感通玄悟。」
【论成西域等者即世亲菩萨西域记云世亲菩萨是
无著之昆弟也性有聪敏良缘未具乃以小乘为
业三端妙耸峻若霜峰四辩横分利如星剑无著
知小乘权教接引下机慰疲俗而置化城诱穷子
而持粪器遂设方便托病在床令唤世亲示将去
世世亲闻巳不日至焉无著见之广说病源因开
大教云及吾未死之间读吾所习经典世亲即读
华严乃见毗卢法界普贤行海如日光而总照若
帝网之相含因生信悟叹曰可取利剑断吾舌根
用明巳赞小乘之失兄止之曰如人因地而倒亦
因地而起昔日以舌毁于大乘今可将舌以赞大
乘遂入山披览大乘造十地论论成之日大地遍
震光明洞然国主自谒曰得阿罗汉等果耶答曰
之文讲堂内及寺院中忽然震动于时道俗数千
共睹叹未曾有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及当寺大德
明诠律师德感法师述兹灵应具以表闻都维那
慧表署状为首以圣历三年腊月十九日则天大
圣皇后亲运御笔批云省状具云皆因敷演微言
弘扬秘颐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译之辰感
地动而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
庸虚敢当六种之应披览来状欣畅盈怀此批及
状具如别录故云亲纡御笔。】
「▲论成西域则地震光流志彻清凉则感通玄悟。」
【论成西域等者即世亲菩萨西域记云世亲菩萨是
无著之昆弟也性有聪敏良缘未具乃以小乘为
业三端妙耸峻若霜峰四辩横分利如星剑无著
知小乘权教接引下机慰疲俗而置化城诱穷子
而持粪器遂设方便托病在床令唤世亲示将去
世世亲闻巳不日至焉无著见之广说病源因开
大教云及吾未死之间读吾所习经典世亲即读
华严乃见毗卢法界普贤行海如日光而总照若
帝网之相含因生信悟叹曰可取利剑断吾舌根
用明巳赞小乘之失兄止之曰如人因地而倒亦
因地而起昔日以舌毁于大乘今可将舌以赞大
乘遂入山披览大乘造十地论论成之日大地遍
震光明洞然国主自谒曰得阿罗汉等果耶答曰
卷八 第 833c 页
皆不得既未得圣果何以地动答曰贫道小年不
信大乘今者良为造大乘论而得地动故云地震
光流言志彻清凉感通玄悟者此有二人一刘谦
之二灵辩法师初传云北齐大和中第三王子于
清凉山求文殊师利菩萨烧身供养其王子下有
阉官刘谦之自叹形残又睹王子焚躯之事乃奏
乞入山修道遂赉此经一部昼夜精勤礼忏读诵
心祈妙德以希冥祐绝粒饮水垂三七日形气虽
微而丹恳弥劲忽感髭须尽生复丈夫相神彩通
悟洞晓幽旨覃思精修爰造斯经之论始终纶综
凡六百卷遂以奏闻高祖敬信有倍常日华严一
教于斯转盛言灵辩法师者传云后魏沙门灵辩
太原普阳人宿殖胜善常赞大乘及见华严偏加
钻仰乃顶戴此经入清凉山寺求文殊师利潜护
凡历一岁足破血流肉尽骨穿匆闻空中谓之曰
汝止之但思惟此经于是披卷豁然大悟后熙平
元年岁次大梁正月于清凉寺敬造华严论演义
释文穷微洞奥至二年初徙居悬瓮山嵩岩寺造
馀具如传若准论序但在悬瓮感通今据传文故
亦清凉感通玄悟也。】
「▲其书写也则经辉五彩楮香四达冬葵发艳瑞鸟
衔华。」
【其书写下后魏安丰郡王延明中山王元熙并以
宗室英灵博通归一处心无上稽首圆宗尝以香
信大乘今者良为造大乘论而得地动故云地震
光流言志彻清凉感通玄悟者此有二人一刘谦
之二灵辩法师初传云北齐大和中第三王子于
清凉山求文殊师利菩萨烧身供养其王子下有
阉官刘谦之自叹形残又睹王子焚躯之事乃奏
乞入山修道遂赉此经一部昼夜精勤礼忏读诵
心祈妙德以希冥祐绝粒饮水垂三七日形气虽
微而丹恳弥劲忽感髭须尽生复丈夫相神彩通
悟洞晓幽旨覃思精修爰造斯经之论始终纶综
凡六百卷遂以奏闻高祖敬信有倍常日华严一
教于斯转盛言灵辩法师者传云后魏沙门灵辩
太原普阳人宿殖胜善常赞大乘及见华严偏加
钻仰乃顶戴此经入清凉山寺求文殊师利潜护
凡历一岁足破血流肉尽骨穿匆闻空中谓之曰
汝止之但思惟此经于是披卷豁然大悟后熙平
元年岁次大梁正月于清凉寺敬造华严论演义
释文穷微洞奥至二年初徙居悬瓮山嵩岩寺造
馀具如传若准论序但在悬瓮感通今据传文故
亦清凉感通玄悟也。】
「▲其书写也则经辉五彩楮香四达冬葵发艳瑞鸟
衔华。」
【其书写下后魏安丰郡王延明中山王元熙并以
宗室英灵博通归一处心无上稽首圆宗尝以香
卷八 第 834a 页
和墨写华严经一百部金字华严经一部皆五香为
藏七宝为函静夜良辰清斋行道即放神光五色
照耀台宇众所咸睹因而发心不可胜记楮香四
达者即僧德圆不知氏族天水人也常以华严为
业读诵受持妙统宗极遂修一净园树诸谷楮并
种以香草杂以鲜华每一入园必加洗灌身著净
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四达后别立净室写
经才书数行每字光发照明院宇又神人执戟现
形警卫又有青衣梵童无何而至手执天华忽申
供养馀如传说冬葵发艳者即邓元爽华阴人證
圣年中爽有亲故暴死经七日却苏说冥中欲追
爽爽惧彼令写华严经写竟爽母坟侧先种蜀葵
至冬巳萃一朝华发灿然荣茂乡闾异之乃为奏
闻则天皇后为立孝门瑞鸟衔华者僧法诚隐居
蓝谷后于南岭造华严堂澡洁中外庄严既毕乃
图画七处九会之像及屈弘文馆工书张静敬写
之诚亦亲执香炉专精供养后感瑞鸟形色非常
衔华入室旋绕供养再三往复经成之后精心转
读者多蒙感祐。】
「▲读诵则渺然履空焕若临镜每含舍利适会神僧
涌地现金色之身升天止修罗之阵。」
【读诵则渺然履空者隋禅定道场僧慧悟京兆人
尝与一僧同在终南栖隐悟受华严一持涅槃木
食岩栖各专其业忽有一人无因而至拜讯既讫
藏七宝为函静夜良辰清斋行道即放神光五色
照耀台宇众所咸睹因而发心不可胜记楮香四
达者即僧德圆不知氏族天水人也常以华严为
业读诵受持妙统宗极遂修一净园树诸谷楮并
种以香草杂以鲜华每一入园必加洗灌身著净
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四达后别立净室写
经才书数行每字光发照明院宇又神人执戟现
形警卫又有青衣梵童无何而至手执天华忽申
供养馀如传说冬葵发艳者即邓元爽华阴人證
圣年中爽有亲故暴死经七日却苏说冥中欲追
爽爽惧彼令写华严经写竟爽母坟侧先种蜀葵
至冬巳萃一朝华发灿然荣茂乡闾异之乃为奏
闻则天皇后为立孝门瑞鸟衔华者僧法诚隐居
蓝谷后于南岭造华严堂澡洁中外庄严既毕乃
图画七处九会之像及屈弘文馆工书张静敬写
之诚亦亲执香炉专精供养后感瑞鸟形色非常
衔华入室旋绕供养再三往复经成之后精心转
读者多蒙感祐。】
「▲读诵则渺然履空焕若临镜每含舍利适会神僧
涌地现金色之身升天止修罗之阵。」
【读诵则渺然履空者隋禅定道场僧慧悟京兆人
尝与一僧同在终南栖隐悟受华严一持涅槃木
食岩栖各专其业忽有一人无因而至拜讯既讫
卷八 第 834b 页
云请一师就宅赴斋二人相推彼曰请读华严法
师悟因随往乃是山神请千罗汉皆推之于上食
讫皆飞空而去神呼一童子令侍乃入师口中因
便得仙还归取经辞其友僧渺然而去广如传说
焕若临镜者即僧辨才不知何许人幼事裕法师
以华严为业久而不悟乃别护净造香函盛经顶
戴行道凡经三载遂梦普贤指授玄义因忽成诵
焕如临镜每含舍利者即樊玄智安定人也弱岁
修道于京城南投杜顺和尚顺令诵华严为业劝
依此经修普贤行每诵经口中频获舍利前后数
百粒。
●适会神僧者即苑律师京兆延兴寺僧以
贞观年初途经灞桥舍于逆旅日既将夕因而寓
宿俄有异僧仪服粗弊同至主人别房而止遂命
淳醪良肉快意饮啖律师持洁勃然秽之其僧食
巳乃漱以灰水闭户而诵华严俄终一轴苑乃束
身抱愧侧听玄音未至五更便终六帙苑深自悔
责悲泣交怀入房礼忏因而分袂不告名字莫知
所之。
●踊地现金色之身者即慧祐法师京崇福寺
僧戒行精苦事俨和尚专以华严为业每清晨良
霄焚香专诵出现品后时忽见十馀菩萨从地踊
出现身金色皆放光明坐莲华座合掌听诵此品
经了便隐。
●升天止修罗之阵者即般若弥伽薄
于阗国沙弥也甚有戒行每诵华严为华忽有人
合掌窃谓曰诸天令弟子奉请法师请师闭目遂
师悟因随往乃是山神请千罗汉皆推之于上食
讫皆飞空而去神呼一童子令侍乃入师口中因
便得仙还归取经辞其友僧渺然而去广如传说
焕若临镜者即僧辨才不知何许人幼事裕法师
以华严为业久而不悟乃别护净造香函盛经顶
戴行道凡经三载遂梦普贤指授玄义因忽成诵
焕如临镜每含舍利者即樊玄智安定人也弱岁
修道于京城南投杜顺和尚顺令诵华严为业劝
依此经修普贤行每诵经口中频获舍利前后数
百粒。
●适会神僧者即苑律师京兆延兴寺僧以
贞观年初途经灞桥舍于逆旅日既将夕因而寓
宿俄有异僧仪服粗弊同至主人别房而止遂命
淳醪良肉快意饮啖律师持洁勃然秽之其僧食
巳乃漱以灰水闭户而诵华严俄终一轴苑乃束
身抱愧侧听玄音未至五更便终六帙苑深自悔
责悲泣交怀入房礼忏因而分袂不告名字莫知
所之。
●踊地现金色之身者即慧祐法师京崇福寺
僧戒行精苦事俨和尚专以华严为业每清晨良
霄焚香专诵出现品后时忽见十馀菩萨从地踊
出现身金色皆放光明坐莲华座合掌听诵此品
经了便隐。
●升天止修罗之阵者即般若弥伽薄
于阗国沙弥也甚有戒行每诵华严为华忽有人
合掌窃谓曰诸天令弟子奉请法师请师闭目遂
卷八 第 834c 页
至天上天主跪而请曰诸天今与修罗战屡被摧
衄今屈法师诵华严经望法力加如其所请乘天
宝辂执天幢幡心念华严以诸天众对彼勍敌修
罗见之忽然溃散须臾送归身染天香终身不灭。】
「▲观行则无生入證偈赞排空海神听而时雨滂流
天童迎而大水㳽漫。」
【观行则无生入證偈赞排空者即解脱和尚姓邢
氏代州五台县人也七岁出家志业弘远初从介
山抱腹岩慧超禅师处询求定舍超有知人之鉴
识其成器告众曰解脱禅习融明非尔辈所邻未
几而大启悟后于五台西南佛光寺立精舍读华
严复依经作佛光观屡往中台东南华园北古大
孚寺求文殊师利亲承言诲云汝今何须亲礼于
我可自诲责必当大悟后因自求乃悟无生兼得
法喜遂慨兹独善思惟广济祈诚大觉请證此心
乃感诸佛现说偈曰诸佛寂灭甚深法嚝劫修行
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解脱
更问空中寂灭之法若为可说得教人耶诸佛即
隐但有声告曰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
实法一切无所见又尝本州都督请传香受戒法
化既毕将事东归都督及众送至城东日云暮矣
思欲焚香乃闻城上空中声曰合掌以为华身为
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烟布诸佛闻此香寻
声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故云谒赞排
衄今屈法师诵华严经望法力加如其所请乘天
宝辂执天幢幡心念华严以诸天众对彼勍敌修
罗见之忽然溃散须臾送归身染天香终身不灭。】
「▲观行则无生入證偈赞排空海神听而时雨滂流
天童迎而大水㳽漫。」
【观行则无生入證偈赞排空者即解脱和尚姓邢
氏代州五台县人也七岁出家志业弘远初从介
山抱腹岩慧超禅师处询求定舍超有知人之鉴
识其成器告众曰解脱禅习融明非尔辈所邻未
几而大启悟后于五台西南佛光寺立精舍读华
严复依经作佛光观屡往中台东南华园北古大
孚寺求文殊师利亲承言诲云汝今何须亲礼于
我可自诲责必当大悟后因自求乃悟无生兼得
法喜遂慨兹独善思惟广济祈诚大觉请證此心
乃感诸佛现说偈曰诸佛寂灭甚深法嚝劫修行
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解脱
更问空中寂灭之法若为可说得教人耶诸佛即
隐但有声告曰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
实法一切无所见又尝本州都督请传香受戒法
化既毕将事东归都督及众送至城东日云暮矣
思欲焚香乃闻城上空中声曰合掌以为华身为
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烟布诸佛闻此香寻
声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故云谒赞排
卷八 第 835a 页
空馀广如传然或即大圣化身事难详究德广化
博未之有也。
●海神听而时雨滂流者即僧道英
姓陈氏蒲州人年十八二亲为之娶五载同居誓
不相触后于并州炬法师下听华严经便落发入
大行山柏梯寺修行止观曾属亢旱讲华严经以
祈甘泽有二老翁各二童侍悟来在听英每异之
后因问由绪答云弟子并是海神爱此经故来听
英曰今为檀越讲经请下微雨神乃敕二童童便
从窗孔中出须臾滂霈远近咸赖焉二翁拜谢倏
然而灭故云海神听而时雨滂流其行迹亦如传
说。
●天童迎而大水㳽漫者即随朝僧灵干姓李
氏狄道人依衍法师出家年十八能讲华严住兴
善寺为译经證义沙门后遇疾而死数日乃苏云
性兜率见休远二法师并坐华台光晖绝世谓干
曰与我报诸弟子后皆生此干志奉华严常依经
作华藏观及弥勒天宫观至于疾甚目睛上视若
有所见沙门童真问之答曰向见青衣童子引至
兜率天宫而天乐非久终坠轮回莲华藏是所图
也言终气绝须臾复苏真问何所见干曰见大水
遍满华如车轮而坐其上所愿足矣言终而逝故
云尔也。】
「▲讲说则华梵通韵人天共遵洪水断流神光入宇。」
【讲说则下即宋求那跋陀罗唐言功德贤中天竺
人初学五明诸论靡不该通后崇佛法深入三藏
博未之有也。
●海神听而时雨滂流者即僧道英
姓陈氏蒲州人年十八二亲为之娶五载同居誓
不相触后于并州炬法师下听华严经便落发入
大行山柏梯寺修行止观曾属亢旱讲华严经以
祈甘泽有二老翁各二童侍悟来在听英每异之
后因问由绪答云弟子并是海神爱此经故来听
英曰今为檀越讲经请下微雨神乃敕二童童便
从窗孔中出须臾滂霈远近咸赖焉二翁拜谢倏
然而灭故云海神听而时雨滂流其行迹亦如传
说。
●天童迎而大水㳽漫者即随朝僧灵干姓李
氏狄道人依衍法师出家年十八能讲华严住兴
善寺为译经證义沙门后遇疾而死数日乃苏云
性兜率见休远二法师并坐华台光晖绝世谓干
曰与我报诸弟子后皆生此干志奉华严常依经
作华藏观及弥勒天宫观至于疾甚目睛上视若
有所见沙门童真问之答曰向见青衣童子引至
兜率天宫而天乐非久终坠轮回莲华藏是所图
也言终气绝须臾复苏真问何所见干曰见大水
遍满华如车轮而坐其上所愿足矣言终而逝故
云尔也。】
「▲讲说则华梵通韵人天共遵洪水断流神光入宇。」
【讲说则下即宋求那跋陀罗唐言功德贤中天竺
人初学五明诸论靡不该通后崇佛法深入三藏
卷八 第 835b 页
进学大乘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即得华严师嘉
之令其讲说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刺史车朗奏闻
太祖遣使迎接南谯王义宣等并师事之集义学
沙门七百馀众谯王欲请讲华严经以华言未通
有怀愧叹即朝夕礼忏虔请观音以求冥应遂梦
有人执剑持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忧于是具陈
上事即刎却陀首便置新头语令回转得无痛耶
答曰不痛豁然便觉备悟华言遂讲华严至数十
遍馀如传说人天共遵者即魏勒那摩提此言宝
意中天竺人博闻赡学通诵一亿偈经尤明禅性
以正始五年初至洛阳译十地等论二十四卷意
神理标峻慧悟绝伦领受华音妙穷清切帝每令
讲华严精义颖发尝处高座忽有持笏执名者形
如大官云天帝令来请法师讲华严法事所资独
不能建都讲焚香维那梵呗咸亦须之讲席众僧
悉皆同见意熙怡微笑告众辞诀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故云人天共遵洪水断流者
即僧法顺俗姓杜氏京兆杜陵人也操行高洁学
无常师以华严为业尝居山将种发地多虫蚁乃
巡彊定封虫便外徙尽力耕垦一无所损三原县
人自生聋哑顺乃召之与语应言便愈因诣南山
属横渠汎溢止之断流徐步而过将终之日普会
有缘声色不渝言终而逝葬焚川北原今全身塔
在长安南华严寺事迹颇多别传云是文殊化身
之令其讲说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刺史车朗奏闻
太祖遣使迎接南谯王义宣等并师事之集义学
沙门七百馀众谯王欲请讲华严经以华言未通
有怀愧叹即朝夕礼忏虔请观音以求冥应遂梦
有人执剑持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忧于是具陈
上事即刎却陀首便置新头语令回转得无痛耶
答曰不痛豁然便觉备悟华言遂讲华严至数十
遍馀如传说人天共遵者即魏勒那摩提此言宝
意中天竺人博闻赡学通诵一亿偈经尤明禅性
以正始五年初至洛阳译十地等论二十四卷意
神理标峻慧悟绝伦领受华音妙穷清切帝每令
讲华严精义颖发尝处高座忽有持笏执名者形
如大官云天帝令来请法师讲华严法事所资独
不能建都讲焚香维那梵呗咸亦须之讲席众僧
悉皆同见意熙怡微笑告众辞诀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故云人天共遵洪水断流者
即僧法顺俗姓杜氏京兆杜陵人也操行高洁学
无常师以华严为业尝居山将种发地多虫蚁乃
巡彊定封虫便外徙尽力耕垦一无所损三原县
人自生聋哑顺乃召之与语应言便愈因诣南山
属横渠汎溢止之断流徐步而过将终之日普会
有缘声色不渝言终而逝葬焚川北原今全身塔
在长安南华严寺事迹颇多别传云是文殊化身
卷八 第 835c 页
神光入宇者即藏和尚僧法藏字贤首俗姓康氏
康居国人初贤首母梦异光而孕此为一光及生
而慕无上年十七辞亲求法于太白山后慈亲不
愈归奉庭闱绵历岁时能竭其力时俨法师于云
华寺讲华严贤首至中夜忽见神光来烛庭宇贤
首叹曰当有异人发弘大教及明乃遇俨和尚自
是伏膺深入无尽此为二度神光入宇又后于云
华寺讲有光明现从口出须臾成盖众所知见又
是神光正取言同即第二节神光入宇取其讲时
即第三节语其生瑞兼第一节故云神光入宇馀
如别传。】
「▲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狱
盥掌之水尚拯生灵故读诵思修功齐种智。」
【良以一文之妙下第二明感应所以于中四句初
上一句正辨所以以一文一偈摄义无遗极圆妙
故故普贤菩萨告善财言我此法海中无有一文
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
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释曰以一是一切之一故
称性之一故故一偈之功下三句辨其功能亦是
感通之事初一偈之功能破地狱者纂灵记云京
兆人姓王名明干本无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
被二人引至地狱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
萨乃教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
是说心造诸如来菩萨授经巳谓之曰诵得此偈
康居国人初贤首母梦异光而孕此为一光及生
而慕无上年十七辞亲求法于太白山后慈亲不
愈归奉庭闱绵历岁时能竭其力时俨法师于云
华寺讲华严贤首至中夜忽见神光来烛庭宇贤
首叹曰当有异人发弘大教及明乃遇俨和尚自
是伏膺深入无尽此为二度神光入宇又后于云
华寺讲有光明现从口出须臾成盖众所知见又
是神光正取言同即第二节神光入宇取其讲时
即第三节语其生瑞兼第一节故云神光入宇馀
如别传。】
「▲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狱
盥掌之水尚拯生灵故读诵思修功齐种智。」
【良以一文之妙下第二明感应所以于中四句初
上一句正辨所以以一文一偈摄义无遗极圆妙
故故普贤菩萨告善财言我此法海中无有一文
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
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释曰以一是一切之一故
称性之一故故一偈之功下三句辨其功能亦是
感通之事初一偈之功能破地狱者纂灵记云京
兆人姓王名明干本无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
被二人引至地狱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
萨乃教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
是说心造诸如来菩萨授经巳谓之曰诵得此偈
卷八 第 836a 页
得排地狱苦其人诵巳遂入见王王问此人有何
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说王遂放免
当诵此偈时声所至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后三
日方苏忆持此偈向诸道俗说之参验偈文方知
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即觉林
菩萨偈今经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
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意是同意明地狱心造了
心造佛地狱自空耳既一偈之功能破地狱何况
一卷一品一部之玄微愿思此言勉共传诵盥掌
之水尚拯生灵者即僧伽弥多罗本师子国第三
果人也麟德初来仪震旦高宗大帝甚加尊重处
于禁中岁馀供养多罗请寻圣迹往清凉山敬礼
文殊因出至西太原寺时属诸僧转华严经乃问
曰此是何经答是华严多罗肃然改容曰不知此
处亦有是经耶合掌欢喜赞叹久之曰此大方广
功德难思西国相传有人读此经以水盥掌水沾
虫蚁而舍命者皆得生天何况受持读诵观察思
惟者欤故云尔也读诵思修功齐种智者上辨盥
掌之水今明读诵思修功至齐佛即十地经解脱
月问也初金刚藏云佛子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
德菩萨法门品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解
脱月菩萨言闻此法门得几所福金刚菩藏菩萨
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闻此法门福德如是何以
故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
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说王遂放免
当诵此偈时声所至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后三
日方苏忆持此偈向诸道俗说之参验偈文方知
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即觉林
菩萨偈今经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
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意是同意明地狱心造了
心造佛地狱自空耳既一偈之功能破地狱何况
一卷一品一部之玄微愿思此言勉共传诵盥掌
之水尚拯生灵者即僧伽弥多罗本师子国第三
果人也麟德初来仪震旦高宗大帝甚加尊重处
于禁中岁馀供养多罗请寻圣迹往清凉山敬礼
文殊因出至西太原寺时属诸僧转华严经乃问
曰此是何经答是华严多罗肃然改容曰不知此
处亦有是经耶合掌欢喜赞叹久之曰此大方广
功德难思西国相传有人读此经以水盥掌水沾
虫蚁而舍命者皆得生天何况受持读诵观察思
惟者欤故云尔也读诵思修功齐种智者上辨盥
掌之水今明读诵思修功至齐佛即十地经解脱
月问也初金刚藏云佛子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
德菩萨法门品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解
脱月菩萨言闻此法门得几所福金刚菩藏菩萨
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闻此法门福德如是何以
故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
卷八 第 836b 页
精进如说修行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
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释曰闻尚齐于种智何况读诵思修不可量也经
虽举闻为显胜故意通思修故疏云读诵思修功
齐种智耳。】
「▲宿生何幸感遇斯文其事迹昭彰备于记传。」
【宿生何幸下第三感庆逢遇可知馀诸感通具于
传记上来所引粗举数条耳传译感通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八
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释曰闻尚齐于种智何况读诵思修不可量也经
虽举闻为显胜故意通思修故疏云读诵思修功
齐种智耳。】
「▲宿生何幸感遇斯文其事迹昭彰备于记传。」
【宿生何幸下第三感庆逢遇可知馀诸感通具于
传记上来所引粗举数条耳传译感通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八